通分教学设计菁选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3-03-24 00:00:00

通分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通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通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的例14、“试一试”和“练一练”以及第73页的练*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通分的含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通分。

  2、使学生能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通分的方法,能解释通分的过程,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主动学*的信心和动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导入新课

  师:今天上新课之前老师照例要来考考你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如何?愿意接受考验吗?

  1.口答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⑴ 3 和 5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⑵ 4 和 12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⑶ 6 和 9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学生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指名学生口答。

  师:看来大家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掌握不错,接着往下看。

  2、你能说出与3/4 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指名说,并说出思考过程。指名口答时再说说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 过渡:今天我们将继续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学*新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教学例题

  (1) 出示例题14: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指名读题,师:你觉得题目中有哪些要求?(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 你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改写吗?试试看。

  (2)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独立尝试完成,师巡视,发现不同方法者请板演。

  (3)讲评。

  师: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位同学的,他把它们改写成分母是12的分数,3/4的分母4改写成12要乘3,分子也同时乘3等于9/12,5/6的分母6改写成12要乘2,分子5同时乘2等于10/12,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位同学的,把它们改写成分母是24的分数,3/4的分子分母同时乘6等于18/24,5/6的分子分母同时乘4等于20/24,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

  师:还可以改写成分母是多少的分数?(指名举例)

  师:哦,看来可以用来做他们分母的数还真不少!那么谁来说说在改写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呢?(指名口答)

  师引导并强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变大了,但分数的大小没变。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做的。

  (3)师:其实呀刚才大家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一样新知识,就是通分。(板书:通分)像刚才大家把3/4和5/6这两个原本分母不一样的分数,分别改写成了分母一样,而又大小不变的分数,这个过程就可以说是通分。书上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不妨打开书本来读一读。

  (4)生自学书本71页,然后指名说说什么是异分母分数?什么是同分母分数?什么是通分?(根据学生回答是板书: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问:那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有什么条件吗?(引导回答和原来分数相等,并板书在横线上)

  (5)师:这个相同的分母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叫公分母。(指板演题)谁来说说这几位同学各取什么为他们的公分母?(学生口答)

  师:那为什么不取10或者20呢?一定要取12、24、48、?它们和原来这两个分母有什么关系?(引导回答出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公倍数)

  师:比较一下,用哪个数做公倍数比较简单?那12和4、6有什么关系呢?那么你们认为通分时我们一般用什么做公分母比较简单呢?(引导归纳: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7)小结:现在你能告诉老师完成通分需要几步呢?(学生自由说)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1.找公分母(原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化成同分母分数。

  师:那现在我们马上来试一把,先来一个简单的。

  2、做练*十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交流。

  说明:通分找公分母时,可以应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教学“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本71页。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

  (2)展示,全班交流。

  师:你通分确定的公分母是多少?你怎样找到的?确定公分母后,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母乘几,分子也同时乘几。通分就要像课本上这样写出每个分数的转化过程。

  三、组织练*,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三人板演。

  检查板演题,说说各是怎样找公分母的,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2、做练*十一第3题。

  (1)让学生检查通分,发现问题。

  交流:哪组是对的?哪组不对,错在哪里?哪组不够简单?

  指出:通分时,通常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这样既方便结果计算。

通分教学设计2

  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通分,掌握通分的方法,会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后再比较大小。

  2、通过寻找比较分数大小来体验通分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转化的思想,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重难点:

  重点: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我们学校在被评为了“全国绿色环保学校”,

  环境教育对同学们来说已经不陌生了。还记得我们去年参

  观过中山市垃圾处理厂吗?你还记得垃圾的处理方式有哪些?

  出示信息窗一:请看,这是某个城市一天来的垃圾处理情况。

  问: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根据题中所给的信息你能提

  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独立思考,探究问题。

  1、学生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全班交流。

  …和…一共是多少?…比…多多少?…比…少多少?

  A、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问:怎样列式?结果是多少?

  ()()()

  B、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请列式()()

  ()你能算出来吗?你知道谁大谁小吗?

  C、比较大小

  填埋处理的与回收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回收处理的与其他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堆放处理的与回收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填埋处理的与其他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堆放处理的与其他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填埋处理的与堆放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问:()能够直接比较出大小,

  比较的方法是()。

  2、比较填埋处理的与堆放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请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小组长做好记录,看哪个组想出的办法最多?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将三种情况板书

  (1)化成小数比大小

  3/7≈()2/5=()

  因为()○(),所以3/7○2/5

  问:你是根据()做的。

  (2)化成同分子分数比大小

  2/5=()3/7=()

  因为()○(),所以3/7○2/5

  问:你是根据()做的。

  (3)化成同分母分数比大小

  3/7=()2/5=()

  因为()○(),所以3/7○2/5

  问:你是根据()做的。

  这样做的优点是()。

  2、总结: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有的化成小数比大小,有的化成同分子分数比大小,也有的化成同分母分数比大小,这三种方法都对。其实都是将新知识转化成了已有的知识来解决。

  3、优化方法

  比较堆放处理的与其他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问:用三种方法中你喜欢的方法比较这两个的大小?()

  4、通常情况我们*惯用化成同分母分数比大小,这样()相同了,便于比较。

  5、观察两组化成同分母方法比较的过程,你能不能自己尝试着总结一下什么叫做通分?

  明确:像这样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6、公分母是()。

  7、比较3/4和5/6的大小,引导学生理解通常情况下通分时我们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比较3/4和5/6的大小:()

  8、(1)24做公分母()

  (2)12做公分母()

  说说你是用哪个数作为3/4和5/6的公分母的?你是怎么把3/4和5/6化成同分母的分数的?你是根据什么来做的?

  刚才有的同学用24作为3/4和5/6的公分母。有的同学是用12作为3/4和5/6的公分母。还可以用那个数作为3/4和5/6的公分母?那你们觉得用哪个数做3/4和5/6的公分母简单?

  通常情况下通分时我们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9、解决问题:把3/10和4/15通分

  ()

  (四)及时强化,应用问题。

  1、根据通分的意义,想一想下列计算过程,哪个是通分?哪个不是通分?为什么?

  (1)2/3和3/5

  2/3=10/15 3/5=9/15

  (2)5/8和2/7

  5/8=15/24 2/7=8/28

  2、用通分的方法快速比较出堆放处理的与回收处理的垃圾,哪类多?(3/7 2/35)

  3、一个普通的鸡蛋,蛋黄的质量约占2/5,蛋清的质量约占1/2,其余的是蛋壳,蛋黄和蛋清哪部分重一些?

  4、有三根绳子,第一根长2/5米,第二根长4/5米,第三根长5/8米,小毛想找一根最短的绳子用,他应该选择哪一根?

  5、据统计,生活垃圾中废金属占1/4,废纸占3/10,食物残渣占3/10,危险垃圾占3/20。提出问题,并解答。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你能用这节课学的知识解决哪些问题?

通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必要性。

  2、通过动手操作折纸,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3、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4、渗透转化思想,培养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

  教学准备:PPT课件、同样大的长方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填一填。

  1/2=()/4=4/()

  2、找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7和1411和9

  3、将下列各级分数通分。

  1/4和3/87/10和5/6

  4、抢答:

  1/5+2/53/7+2/74/9+5/9

  5/8-3/811/15—11/157/12—5/12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PPT出示:同学们在手工课上折纸。淘气用一张纸的1/2折一只小船,笑笑用同一张纸的1/4折一只小鸟。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学生列出算式。)

  先估一估它们的和(差)是多少?

  PPT出示:

  1/2+1/4在()之间。

  A、0—1/2B、1/2—1C、1—2

  2、尝试探索,操作验证。

  师:大家估计的正确吗?我们可以用折纸的方法进行验证。

  出示操作提示:

  (1)在长方形纸上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出它的1/2;

  (2)再用不同的颜色涂出它的1/4;(不重复)

  (3)观察两种颜色一共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估算结果。指名说说3/4是怎么得出的。

  3、异分母分数相加,能直接计算吗?

  同桌交流。小结:异分母相加,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板书)

  4、自主尝试:1/2—1/4。全班交流计算结果及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5、试一试:

  完成课本“试一试”。(3/4+5/89/10—1/6)

  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6、小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如何计算?(PPT出示)

  三、巩固练*:

  1、课本“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巩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课本“练一练”第3题。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3、大家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已经掌握得较好了,接下来同学们来当一次小老师,帮小马虎看看他的计算是否正确。

  2/3+1/4=2/12+1/12=3/12=1/4

  11/14—5/7=11—5/14—7=6/7

  (1)先独立思考。

  (2)谁来当老师,帮他指出问题?

  (3)通过这道题的练*,你想给小马虎提点什么建议呢?

  4、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的数学世界来解决问题。

  我们每天都制造很多的生活垃圾,环卫工作人员对我们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整理,得出以下结论:

  废金属占生活垃圾的1/4;

  废纸张占生活垃圾的3/10;

  塑料袋占生活垃圾的2/5;

  其它垃圾占生活垃圾的1/20。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四、拓展延伸:

  1、有红、黄、蓝三根彩棒,红棒比黄棒长3/4米,蓝棒比黄棒短1/6米。

  (1)红棒与黄棒相差多少米?

  (2)如果蓝棒比黄棒长1/6米,红棒与蓝棒相差多少米?

  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尝试解决。

  2、(1)1/2+1/3=1/3+1/4=1/4+1/5=1/3+1/5=

  (2)1/2-1/3=1/3-1/4=1/4-1/5=1/3-1/5=

  A.观察特点;B.计算,找规律;C.举例应用。

  五、课堂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师: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无处不在,希望同学们能运用今天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2+1/4=2/4+1/4=3/4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则: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则计算

  1/2—1/4=2/4—1/4=1/4

  教学反思:

  《折纸》这一课主要是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反思本课节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谈。

  1、根据学生学*的需要灵活使用教材。

  教材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两个小同学在手工课上进行折纸。分别用去了张纸的1/2和1/4。通过比较两个人用纸的多少,引发了学生对如何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利用数学信息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解答。在解答中,学生们遇到了困惑,正是因为这一困惑的'出现引起了学生对这种算式该如何计算思考。通过观察、分析、估算和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因为分数单位不同必须要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的探究计算法则的过程中,体会一步步推理,理解算理。

  2、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感知的过程中建立数学技能。

  本课教学中借助折纸情境,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提问解答的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学生猜测、验证算式结果并归纳总结出法则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知识相关的数学模型,激发并满足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欲望。

  3、进行估算,注重对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本课教学中在合作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前都设计了让学生先估一估的环节,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并充分调动感官,结合自己已有的学*经验对加减法算式结果进行估算。这样的设计有助于促进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的估测知识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初步感知。

  本堂课也出现一些不足,如:个别学生以往的“找两个数的公倍数、通分”知识中间有缺漏。折纸过程中,时间过多导致学生练*时间少,练*量不足。以后在新课前事先准备一些旧知识,以利于新旧知识间的迁移,学生容易走进新课堂,容易掌握知识。

通分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通分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通分的方法。

  2、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有关现象。

  3、在发现中体验成功,在练*应用中感受知识应用的价值。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通分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的优势,进而感受通分与比较大小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知识迁移法

  教学准备课件出示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新

  1、复*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

  比较大小:1/3和1/2 3/5和2/5

  2、复*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找法。

  5和7 4和12 12和16

  3、导入新知

  出示例2

  二、新知共研

  1、由分数的大小比较引出通分的意义。

  引出:通分的意义

  2、理解通分的.意义,分析通分的方法

  让学生议一议:

  通分要注意什么?

  公分母的最佳选择是什么?(取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3、独立尝试练*:

  比较3/4和5/6的大小

  学生试做汇报,老师选择性板演,针对性评讲

  (板书略)

  师生评点,取得共识

  三、拓展提高

  1、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对于刚才的比较3/4和5/6大小还有别的方法吗?小组内几个同学议一议。

  2、方法探究

  3、尝试完成思考题。

  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迁移解题。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收获了什么?

  2、对分数的认识,你有什么新感受?

  五、布置作业

  1、课堂活动题2

  2、课本作业练*七:

  4、6、7

通分教学设计5

  一、教学内容

  用通分来比较分数的大小的方法(教材第73~74页例4、例5、及75页练*十八的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并能熟练地,快速地比较。

  2.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概念,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把两个分数进行通分。

  3.能运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4.经历探索活动,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三、重点难点

  1.掌握通分的方法。

  2.能很快地看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熟练灵活地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复*导入】

  提问:1.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与,哪个大,为什么?

  教师: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今天,我们来探究一种新的方法,可以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1.出示教材第73页例4。(出示世界地图)你知道地球上的陆地多还是海洋多吗?(学生观察图进行判断)

  再出示条件:陆地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海洋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

  (1)放手让学生根据条件自己比较,学生相互交流方法、结果及理由。

  (2)小结:要比较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谁大,就是要比较和的大小。是3个,是7个,所以大于。

  (3)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口答结果。

  提问:以上各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同分母分数如何比较大小?

  (学生归纳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小结: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4)再出示:

  学生尝试比较上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5)请学生汇报自己比较的结果及理由。

  以和为例,学生可以用分数单位的大小推出;因为<,所以3个小于3个。

  提问:以上各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分子相同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

  小结: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比较大,分母大的比较小。

  【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74页例5。

  (1)提问:和这两个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像这样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学生思考并回答,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思路:

  一种是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一种是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

  教师指出:这两种思路,都能把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问题。都是可以的,今天我们重点研究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我们把几个分数的相同分母叫做公分母。

  (2)教师提问:用什么数做公分母?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请学生汇报解答过程。

  先求出和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20,用20作公分母。

  板书:

  (4)教师提问:根据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指出: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板书: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

  (5)教师提问:你能说一说怎样通分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

  小结:通分时,先求出原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再看原来分数的分母变成公分母要乘上几,分子也要乘上相同的数,提问:为什么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用其他较大的公倍数作公分母可以吗?

  (6)在通分的基础上,比较和的大小,让学生完整写出例4的比较过程。

  3.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73页的“做一做”。

  判断时要求学生说出根据。

  (2)完成教材第74页“做一做”。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75页练*十八的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学*的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练*。

  五、板书设计

  通分

  例3:

  例4:

  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

通分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73-74页内容及相关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知分数大小比较的意义,会比较同分母和同分子分数的大小;理解通分的意义和作用,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把两个分数通分。

  2.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归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3.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通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公分母。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学生练*单。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谈话法、练*法。

  【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自主探究运用新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导入新课

  在无边无际的宇宙空间中,有着无数的星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什么呀?对,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可是,有人认为,地球其实应该叫水球。看看这样两组数据,我们就明白了。(出示课件)“你知道地球上是陆地多还是海洋多吗?”

  (设计意图;凝聚学生注意力,激起兴趣,引发思考,有效地为学*新知最好铺垫。)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分数大小比较

  (1)学生思考并判断,回答地球上是陆地多还是海洋多的问题。(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与同伴合作寻找解决的策略)。

  ⑵汇报、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得出的结论。(师板书两个分数并填出符号比较大小)

  ⑶相机进行两个练*。3/13()4/135/9()2/9师:同学们判断的非常准确,观察一下,这组分数有什么特点?大家是怎么判断它们大小的?跟同桌交流一下。

  生: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课件展示)

  (4)尝试练*。(师出示课件,学生用手势回答)

  (5)师出示课件,这组分数怎么比大小?3/8()3/7(学生思考后回答,师课件展示后顺势再呈现两组分子相同的分数))

  (6)提问并让学生观察后自主归纳:这组分数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的?

  生: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大。(课件展示)

  (7)尝试练*。

  2、探索通分的意义

  (1)出示2/5和1/4的大小比较。提问:这组分数有什么特点?(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像这样的分数叫做异分母分数。这样的分数分子与分母都不相同,比较起来有一定困难。下面我请大家独立思考,找出比较他们大小的方法,写在练*卡上。比一比谁解决问题的策略多。

  (2)展示交流学生的策略。(大家把我们碰到的新问题转化为过去学过的知识,非常好)

  (3)说明:大家都解决了这两个分数的大小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课本74页例5,比较黄豆和蚕豆蛋白质含量的`问题。(出示课件),你现在判断谁的蛋白质含量高?

  (3)自学课本。刚才大家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有一种运用了通分的方法。哪一种方法是通分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74页有关通分的知识,把通分的概念画下来,读一读,想一想,你认为概念里那个词语最关键?(谁来汇报,究竟什么是通分,教师顺势板书通分的定义)

  3.尝试通分。(学生在练*单上练*通分5/6和7/83/7和2/94/9和7/18)(1)说明:通分時我们把几个分数的相同分母叫做公分母。提问:用什么数做公分母?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解答过程。

  (3)小结:通分时,先求出原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再看原来分数的分母变成公分母要乘上几,分子也要乘上相同的数。

  (4)提问:为什么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用其他较大的公倍数作公分母可以吗?

  4.体会通分的作用。

  (生回答)

  25.总结一下刚才通分的过程,你认为通分的步骤是怎样的?四人一组,讨论一下。学生汇报:

  (1)寻找公分母;

  (2)运用分数基本性质,将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用公分母作分母的同分母分数。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的教学要体现它的应用性,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教材的编排,将通分的教学置于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情境中,通过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的比较方法: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而且还通过异分母分数的比较,探索出通分的一般方法:先找出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在探索通分的方法之知,为了能让学生的思维自主发挥,采用了先放后收的方法:先允许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让学生感受到同一个总是可以有多样的方法解决,当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又将学生的思维收回来,重点研究转化成同分母的方法,从而引出通分。在研究通分的方法时,采用了逐步建立概念的方法,让学生经历通分的方法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几组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通过教师的不断追问:怎样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公分母是多少?学生通过思考这些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形成通分的方法,最后掌握通分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后“做一做”(必做)。

  2.练*十八第6题、11题(选作)。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五、布置作业,巩固新知。(练*十八2、4、5题)。

通分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93-9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能准确快速地比较各类分数的大小,理解通分的意义和作用。

  2. 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归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能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并使策略最优化。

  3.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教材分析:

  通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93至94页的内容。这部分教材以分数的大小比较为线索,由特殊到一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学通分。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在分数加减法中常常用到。因此通分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所以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部分内容。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渗透数学转化思想方法、抽象概括方法、比较法、观察法等。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了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所以在学*这部分内容时难度不大,重点让学生讲解判断大小的理由并及时归纳总结。至于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一部分同学其实已经知道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比较,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成果引入通分,再通过自学环节,顺理成章的让学生转入本节的重点学*中。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的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课前调查:

  了解学生对冬奥会的关注情况,适当进行补充然后请学生单选或多选温哥华冬奥会上令你感动的画面。

  【评析:体育最能激发人的爱国热情,这样的课前调查,既为本节的教学提供了素材,又渗透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1、由温哥华冬奥会的举办,引出调查的信息并出示信息。

  师:同学们,20xx年第21届温哥华冬奥会中国金牌榜首次进入世界前七!冬奥期间,每一个精彩瞬间都会激起我们的心灵震颤,(出示课件:王濛叩谢恩师李琰、周洋以一敌七摘取1500米桂冠、申赵18年圆梦登顶、中国短道接力金牌失而复得)。

  2、让学生根据统计的结果提出数学问题。

  【评析:情境的创设基于学生自己调查统计的结果,不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独立解决问题

  【评析:学生独立思考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自由地去探究,去发现,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2、合作交流

  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已解决的问题,或讨论有疑问的地方。

  【评析:这个环节可以实现智慧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思维方式的互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3、汇报展示

  ⑴ 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

  ①总结方法;

  ② 练*巩固: ○ ○ ○

  ⑵ 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①分子相同的异分母分数比较;

  ②分子和分母各不相同的异分母分数比较;

  【评析:课堂中学生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主动寻求多种解题方法,迸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真正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和张扬的过程。同时这样处理环节也很好的突破了难点。】

  4.教学通分。

  ⑴ 观察方法,揭示课题。

  师指着利用分数基本性质解题做法问:仔细观察这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发现?教师追问:“转化后分数的大小变了吗?你的依据是什么?”这时教师揭示:像这位同学的方法,就叫做通分(板书课题)。

  ⑵ 阅读教材,理解意义。

  阅读课本93--94页,把你认为的重点或有疑问的地方用红笔标注一下。

  ⑶ 交流收获,掌握方法。

  看书后,先解决有疑问的地方,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叫通分,通分的方法,学*通分有什么作用等等。

  【评析:这样做学生不仅触到新知的“脉”,还能寻到新知的“源”,不仅知道了学什么,还知道为什么要学,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还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样就突出了重点。】

  (三) 巩固练*,拓展提升。。

  1、基本练*:比较下面分数的大小:

  和 和

  2、拓展提升。

  同学们进行100米赛跑,丁丁用了 分,明明用了 分,谁的

  成绩好一些?

  3、随机练*黑板上的其余问题。

  【评析:通过从基础练到拓展练,把数学放到了更广阔的生活环境中,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结束语:同学们,我们虽不见得有冰雪健儿们那样的天赋及机会,能够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但是我们每个人,却可以被他们的某种精神所激励,然后在我们各自的人生舞台上,去赢得属于我们自己的金牌!

  板书设计:

  通 分

  大 小 不 变

  异分母分数 同分母分数

  转 化 (公分母)

  公倍数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设计思路:

  在这节课上,我最初的`设计是依据教材,按照教材上的指点,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等活动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可是,课前的调查和研究表明,无论是学生还是身为教师的我,都已经不能够将学*和教学的关注点仅限于课本了。有了这样的感觉,我就不能够再默守陈规、按部就班的进行原定预设计划了。因此我决定走出教材、了解学生,真正实现“用教材”“备学生”这一高度上来设计这节课。针对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材提供的素材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在课前进行了同学们喜欢的体育运动进而进行冬奥会深刻画面的调查,并将这一调查结果引入课堂,学生积极的进行观察、提问、思考、交流等各项活动,在情趣交融的活动中实现教学目标,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课堂上学生是兵教兵,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总评】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分析。通分的方法其实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通分的方法?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注重给孩子创设一个多元求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独立尝试,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这样的教学真正发挥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效果很好。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注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适时点拨,当学生的思维遇卡时,教师巧妙催化,这样会使学生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地顺逆回环,导致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分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93、94的内容及相应练*。

  教学目标:

  1、掌握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熟练、快速地比较。

  2、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概念,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把两个分数进行通分。

  3、能运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4、经历探索活动,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引入新知

  1、求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8和99和27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填空。

  3/4=( )/9=9/( )=( )/244/5=16/( )=( )/15=24/( )

  3、比较下列各组分数的大小。

  2/7○5/7  1/4○1/55/6○5/11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屏幕出示第93页例3“世界地图”

  师谈话导入:这是一幅世界地图,你知道地球上的陆地多还是海洋多?

  学生回答可能有:

  ①没有数据无法判断

  ②从图上可以估计,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

  师对学生回答予以鼓励性评价,相机出示相关信息,“陆地面积约占地球面积的3/10

  而海洋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0

  引导学生比较3/10和7/10的大小,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学生的理由可能有

  ①如果把地球面积*均分成10份,陆地占3份,海洋占7份,海洋面积大。

  ②3/10是3个1/10,7/10是7个1/10,7/10比3/10大。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地球上的陆地多,还是海洋多”这一话题引入,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凸显了数学的人文价值,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体会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2、出示

  3/13○4/132/7○4/75/9○2/9

  3/8○3/115/6○5/812/17○12/19

  师: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选择其中的两题(同分母、同分子类型)让学生说说理由

  如3/8○3/11

  师:观察这六组分数,你发现什么?

  学生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明确以下几点:

  ①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分子大的分数较大

  ②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分母小的分数较大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机会,他就会还你一个惊喜。学生在尝试借助图形,根据分数的意义,比较分数单位的多少等多种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素材和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形成结论的过程。)

  三、自主建构,解决问题

  (1)屏幕出示,第94页例4情景图

  (2)提出问题:黄豆和蚕豆哪个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

  (3)自己探索,解决问题

  师:要比较谁的蛋白质含量高,就应该比较2/5和1/4,看这两个分数谁大谁小?说一说,你准备怎么比较?

  学生交流自己想法,可能有

  ①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5=2÷5=0.4

  1/4=1÷4=0.25所以2/5大

  ②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1/4=2/8所以2/5大

  ③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1/4=5/20,2/5=8/20,所以2/5大。

  ④1-2/5=3/5,1-1/4=3/4,3/5小于3/4,所以2/5比1/4大。

  (4)揭示通分概念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好几种不同的方法比较出2/5和1/4的大小,解决“黄豆和蚕豆哪个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这一问题,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引导学生在交流辨析中明白:人们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这样比较方便。

  联系1/4=5/20,2/5=8/20,板书“通分”,口述内容,要求说一说对这句话的理解,明确两点

  ①和原来相等②同分母

  (设计意图:从解决问题出发,学生在多种策略的比较中得出通分后比较分数的大小是非常方便的一种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多样,在多样中优化,突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学生不仅触到新知的“脉”,还寻找到新知的“源”,不仅知道了学什么,还知道为什么要学,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还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5)怎样通分?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通分呢?在交流中明确

  ①确定公分母(两个分母的`公倍数)

  ②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化为同分母分数。

  (设计意图:在关注学生学*数学的情感态度时,也不能忽视学生对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在学生理解了通分含义的基础上,设置“怎样通分?”这一问题,可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对通分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四、巩固内化,拓展应用

  1、完成第94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板书“5/6和7/8”的通分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用什么做公分母最简便?

  2、第95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交流发现,形成共识,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和空间,同时也是对前面学*内容的检查与反馈。教师的指导和矫正提高了课堂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另外,在通分练*中,教师指名板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这一最优方法,使学生对通分的认识不断深化。)

通分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通分;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通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公分母的方法.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引新,揭示矛盾

  1,求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并说出是用什么方法求的[课件1]

  8和99和275和66和812和1810和15

  2,口答.[课件2]

  3/4=( )/83/4=9/( )3/4=( )/243/4=( )/20

  3,把1/3和1/5化成分母都是15的分数.[课件3]

  *后提问:A,说一说该题中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B,分母15与原分母3和5是什么关系

  C,由异分母分数到同分母分数,这个转化过程是依据什么来实现的

  4,揭示课题:通分

  二,探究新知,激发思维

  认识公分母和通分的意义.

  (1)教学P115.例3:比较3/4和5/6的`大小

  ①提问:A,3/4和5/6能直接比它们的大小吗想想用什么办法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

  B,想一想:"相同的分母"与4和6有什么关系

  ②试一试把它们化为同分母分数.

  观察学生的几个算式,有没有达到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目的

  ③反馈讨论:对比一下,"相同分母"选哪个数比较好为什么

  ④小结:我们在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时,首先选定的"相同分母"我们称为公分母.一般我们选已知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它们的公分母.

  板述: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

  (2)我们从下面的图中看一看,通分前后的两个分数,什么发生变化了什么没有发生变化[课件4]

  (通分并没有改变分数的大小,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使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了,这样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

  2,教学通分的方法.

  (1)教学P116.例4:把下面每组数的两个分数通分.

  2/3和5/71/6和7/12

  讨论:A,想想:要把这两组分数分别通分,第一步要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

  B,说说公分母21是怎样确定的公分母12是怎样确定的

  C,能说一说通分的一般方法吗

  板书:通分的一般方法是: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分别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把下面两组分数通分.[课件5]

  9/10和8/153/8和5/12

  D,请再说一说通分过程分几步每步做什么

  ※口答填空.[课件5]

  三,巩固练*,强化提高

  1,说出下面每组分数的公分母.[课件7]

  1/4和2/32/3和5/63/8和5/65/12和5/48

  2,P117.1

  3,P117.3

  四,课堂小结,抽象概括

  什么叫通分通分的一般方法

  五,家作

  P117.2,4

  板书设计:通分的意义及方法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


通分教学设计菁选扩展阅读


通分教学设计菁选(扩展1)

——《通分》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通分》教学设计1

  一,*旧引新,揭示矛盾

  1,求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并说出是用什么方法求的 [课件1]

  8和9 9和27 5和6 6和8 12和18 10和15

  2,口答.[课件2]

  3/4=( )/8 3/4=9/( ) 3/4=( )/24 3/4=( )/20

  3,把1/3和1/5化成分母都是15的分数.[课件3]

  *后提问:A,说一说该题中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B,分母15与原分母3和5是什么关系

  C,由异分母分数到同分母分数,这个转化过程是依据什么来实现的

  4,揭示课题:通分

  二,探究新知,激发思维

  认识公分母和通分的意义.

  (1)教学P115 .例 3: 比较3/4和5/6的大小

  ① 提问:A,3/4和5/6能直接比它们的大小吗 想想用什么办法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

  B,想一想:"相同的分母"与4和6有什么关系

  ② 试一试把它们化为同分母分数.

  观察学生的几个算式,有没有达到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目的.

  ③ 反馈讨论:对比一下,"相同分母"选哪个数比较好 为什么

  ④ 小结:我们在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时,首先选定的"相同分母"我们称为公分母.一般我们选已知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它们的公分母.

  板述: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

  (2)我们从下面的图中看一看,通分前后的两个分数,什么发生变化了 什么没有发生变化 [课件4]

  (通分并没有改变分数的大小,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使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了,这样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

  2,教学通分的方法.

  (1)教学P116 .例 4: 把下面每组数的两个分数通分.

  2/3和5/7 1/6和7/12

  讨论:A,想想:要把这两组分数分别通分,第一步要做什么 第二步做什么

  B,说说公分母21是怎样确定的 公分母12是怎样确定的

  C,能说一说通分的一般方法吗

  板书:通分的一般方法是: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分别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 把下面两组分数通分.[课件5]

  9/10和8/15 3/8和5/12

  D,请再说一说通分过程分几步 每步做什么

  三,巩固练*,强化提高

  1,说出下面每组分数的公分母.

  1/4和2/3 2/3和5/6 3/8和5/6 5/12和5/48

  2,P117 .1

  3,P117 .3

  四,课堂小结,抽象概括

  什么叫通分 通分的一般方法

  五,家作

  P117 .2,4

  板书设计: 通分的意义及方法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

《通分》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93-9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能准确快速地比较各类分数的大小,理解通分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归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能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并使策略最优化。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教材分析:

  通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93至94页的内容。这部分教材以分数的大小比较为线索,由特殊到一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学通分。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在分数加减法中常常用到。因此通分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所以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部分内容。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渗透数学转化思想方法、抽象概括方法、比较法、观察法等。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了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所以在学*这部分内容时难度不大,重点让学生讲解判断大小的理由并及时归纳总结。至于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一部分同学其实已经知道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比较,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成果引入通分,再通过自学环节,顺理成章的让学生转入本节的重点学*中。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的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课前调查:

  了解学生对冬奥会的关注情况,适当进行补充然后请学生单选或多选温哥华冬奥会上令你感动的画面。

  【评析:体育最能激发人的爱国热情,这样的课前调查,既为本节的教学提供了素材,又渗透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1、由温哥华冬奥会的举办,引出调查的信息并出示信息。

  师:同学们,20xx年第21届温哥华冬奥会*金牌榜首次进入世界前七!冬奥期间,每一个精彩瞬间都会激起我们的心灵震颤,(出示课件:王濛叩谢恩师李琰、周洋以一敌七摘取1500米桂冠、申赵18年圆梦登顶、*短道接力金牌失而复得)。

  2、让学生根据统计的结果提出数学问题。

  【评析:情境的创设基于学生自己调查统计的结果,不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独立解决问题

  【评析:学生独立思考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自由地去探究,去发现,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2、合作交流

  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已解决的问题,或讨论有疑问的地方。

  【评析:这个环节可以实现智慧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思维方式的互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3、汇报展示

  ⑴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

  ①总结方法;

  ②练*巩固: ○ ○ ○

  ⑵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①分子相同的异分母分数比较;

  ②分子和分母各不相同的异分母分数比较;

  【评析:课堂中学生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主动寻求多种解题方法,迸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真正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和张扬的过程。同时这样处理环节也很好的突破了难点。】

  4.教学通分。

  ⑴观察方法,揭示课题。

  师指着利用分数基本性质解题做法问:仔细观察这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发现?教师追问:“转化后分数的大小变了吗?你的依据是什么?”这时教师揭示:像这位同学的方法,就叫做通分(板书课题)。

  ⑵阅读教材,理解意义。

  阅读课本93--94页,把你认为的重点或有疑问的地方用红笔标注一下。

  ⑶交流收获,掌握方法。

  看书后,先解决有疑问的地方,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叫通分,通分的方法,学*通分有什么作用等等。

  【评析:这样做学生不仅触到新知的“脉”,还能寻到新知的“源”,不仅知道了学什么,还知道为什么要学,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还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样就突出了重点。】

  (三)巩固练*,拓展提升。

  1、基本练*:比较下面分数的大小:

  和 和

  2、拓展提升。

  同学们进行100米赛跑,丁丁用了分,明明用了分,谁的

  成绩好一些?

  3、随机练*黑板上的其余问题。

  【评析:通过从基础练到拓展练,把数学放到了更广阔的生活环境中,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结束语:同学们,我们虽不见得有冰雪健儿们那样的天赋及机会,能够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但是我们每个人,却可以被他们的某种精神所激励,然后在我们各自的人生舞台上,去赢得属于我们自己的金牌!

  板书设计:

  通 分

  大 小 不 变

  异分母分数 同分母分数

  转 化 (公分母)

  公倍数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设计思路:

  在这节课上,我最初的设计是依据教材,按照教材上的指点,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等活动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可是,课前的调查和研究表明,无论是学生还是身为教师的我,都已经不能够将学*和教学的关注点仅限于课本了。有了这样的感觉,我就不能够再默守陈规、按部就班的进行原定预设计划了。因此我决定走出教材、了解学生,真正实现“用教材”“备学生”这一高度上来设计这节课。针对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材提供的素材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在课前进行了同学们喜欢的体育运动进而进行冬奥会深刻画面的调查,并将这一调查结果引入课堂,学生积极的进行观察、提问、思考、交流等各项活动,在情趣交融的活动中实现教学目标,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课堂上学生是兵教兵,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总评】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分析。通分的方法其实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通分的方法?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注重给孩子创设一个多元求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独立尝试,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这样的教学真正发挥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效果很好。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注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适时点拨,当学生的思维遇卡时,教师巧妙催化,这样会使学生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地顺逆回环,导致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必要性。

  2、通过动手操作折纸,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3、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4、渗透转化思想,培养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

  教学准备:PPT课件、同样大的长方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填一填。

  1/2=()/4=4/()

  2、找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7和1411和9

  3、将下列各级分数通分。

  1/4和3/87/10和5/6

  4、抢答:

  1/5+2/53/7+2/74/9+5/9

  5/8-3/811/15—11/157/12—5/12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PPT出示:同学们在手工课上折纸。淘气用一张纸的1/2折一只小船,笑笑用同一张纸的1/4折一只小鸟。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学生列出算式。)

  先估一估它们的和(差)是多少?

  PPT出示:

  1/2+1/4在()之间。

  A、0—1/2B、1/2—1C、1—2

  2、尝试探索,操作验证。

  师:大家估计的正确吗?我们可以用折纸的方法进行验证。

  出示操作提示:

  (1)在长方形纸上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出它的1/2;

  (2)再用不同的颜色涂出它的1/4;(不重复)

  (3)观察两种颜色一共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估算结果。指名说说3/4是怎么得出的。

  3、异分母分数相加,能直接计算吗?

  同桌交流。小结:异分母相加,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板书)

  4、自主尝试:1/2—1/4。全班交流计算结果及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5、试一试:

  完成课本“试一试”。(3/4+5/89/10—1/6)

  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6、小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如何计算?(PPT出示)

  三、巩固练*:

  1、课本“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巩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课本“练一练”第3题。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3、大家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已经掌握得较好了,接下来同学们来当一次小老师,帮小马虎看看他的计算是否正确。

  2/3+1/4=2/12+1/12=3/12=1/4

  11/14—5/7=11—5/14—7=6/7

  (1)先独立思考。

  (2)谁来当老师,帮他指出问题?

  (3)通过这道题的练*,你想给小马虎提点什么建议呢?

  4、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的数学世界来解决问题。

  我们每天都制造很多的生活垃圾,环卫工作人员对我们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整理,得出以下结论:

  废金属占生活垃圾的1/4;

  废纸张占生活垃圾的3/10;

  塑料袋占生活垃圾的2/5;

  其它垃圾占生活垃圾的1/20。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四、拓展延伸:

  1、有红、黄、蓝三根彩棒,红棒比黄棒长3/4米,蓝棒比黄棒短1/6米。

  (1)红棒与黄棒相差多少米?

  (2)如果蓝棒比黄棒长1/6米,红棒与蓝棒相差多少米?

  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尝试解决。

  2、(1)1/2+1/3=1/3+1/4=1/4+1/5=1/3+1/5=

  (2)1/2-1/3=1/3-1/4=1/4-1/5=1/3-1/5=

  A.观察特点;B.计算,找规律;C.举例应用。

  五、课堂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师: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无处不在,希望同学们能运用今天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2+1/4=2/4+1/4=3/4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则: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则计算

  1/2—1/4=2/4—1/4=1/4

  教学反思:

  《折纸》这一课主要是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反思本课节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谈。

  1、根据学生学*的需要灵活使用教材。

  教材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两个小同学在手工课上进行折纸。分别用去了张纸的1/2和1/4。通过比较两个人用纸的多少,引发了学生对如何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利用数学信息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解答。在解答中,学生们遇到了困惑,正是因为这一困惑的出现引起了学生对这种算式该如何计算思考。通过观察、分析、估算和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因为分数单位不同必须要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的探究计算法则的过程中,体会一步步推理,理解算理。

  2、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感知的过程中建立数学技能。

  本课教学中借助折纸情境,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提问解答的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学生猜测、验证算式结果并归纳总结出法则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知识相关的数学模型,激发并满足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欲望。

  3、进行估算,注重对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本课教学中在合作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前都设计了让学生先估一估的环节,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并充分调动感官,结合自己已有的学*经验对加减法算式结果进行估算。这样的设计有助于促进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的估测知识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初步感知。

  本堂课也出现一些不足,如:个别学生以往的“找两个数的公倍数、通分”知识中间有缺漏。折纸过程中,时间过多导致学生练*时间少,练*量不足。以后在新课前事先准备一些旧知识,以利于新旧知识间的迁移,学生容易走进新课堂,容易掌握知识。

《通分》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通分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通分的方法。

  2、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有关现象。

  3、在发现中体验成功,在练*应用中感受知识应用的价值。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通分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的优势,进而感受通分与比较大小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知识迁移法

  教学准备课件出示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新

  1、复*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

  比较大小:1/3和1/2 3/5和2/5

  2、复*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找法。

  5和7 4和12 12和16

  3、导入新知

  出示例2

  二、新知共研

  1、由分数的大小比较引出通分的意义。

  引出:通分的意义

  2、理解通分的意义,分析通分的方法

  让学生议一议:

  通分要注意什么?

  公分母的最佳选择是什么?(取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3、独立尝试练*:

  比较3/4和5/6的大小

  学生试做汇报,老师选择性板演,针对性评讲

  (板书略)

  师生评点,取得共识

  三、拓展提高

  1、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对于刚才的比较3/4和5/6大小还有别的方法吗?小组内几个同学议一议。

  2、方法探究

  3、尝试完成思考题。

  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迁移解题。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收获了什么?

  2、对分数的认识,你有什么新感受?

  五、布置作业

  1、课堂活动题2

  2、课本作业练*七:

  4、6、7

《通分》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教材第93页的内容及第95页练*十八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掌握,并学会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算理。

  教具准备:每人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提问:3/10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3。(出示情境图)陆地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3/10,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7/10。地球上是的陆地多还是海洋多?

  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条件比较。学生互相交流方法、结果及理由。

  小结:要比较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谁大,就是要比较3/10和7/10的大小。因为3/10表示把地球总面积看作单位“l ",把单位“l”*均分成10份,陆地面积是这样的3份,海洋面积是这样的7份,所以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也可以这样想:3/10是3个1/10,7/10是7个1/10,7个1/10大于3个1/10,所以7/10大于3/10。

  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教材93页练*第一排,学生独立完成,口答结果。)

  提问:以上各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同分母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学生归纳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小结: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2、再出示:3/8○3/4

  这两个分数大家还会比较吗?请学生尝试比较大小后,请学生汇报自己比较的结果及理由。

  方法一:也可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进行比较或画图来比较。

  方法二:学生可以用分数单位的大小推出:因为1/8<1/4,所以3个1/8小于3个1/4。

  结合过生日切蛋糕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1/8小于1/4。即*均分的份数越小,每人吃的一份越大。*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人吃的一份越少。

  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教材93页练*第二排,学生独立完成,口答结果,并指明说一说理由。)

  提问:以上各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分子相同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学生试着归纳)

  小结: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比较大。

  三、思维训练

  l 、在1/8<1/()<1/3,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整数?

  2、小明、小刚、小亮和小红四人分别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两天后,他们各看了这本书的5/7、4/9、5/6和4/7。他们谁看得多?按照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起来。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在三年级学*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的基础上,研究了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问题,并且得出了结论: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比较小。

  五、作业:p93页第1题

  板书设计:通分

  例3 7/10>3/10 3/8<3/4

  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同分子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难点是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教材没有将此所有例题,因此教师有必要补充相应的例题来充实本课新授内容。

  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学生不用直观图,仅凭借已掌握的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的相关知识就完全能理解掌握。但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理解起来则明显难度较大,今天的教学中,我借助折纸涂色的活动直观展现分数大小来帮助学生理解。还应用生活中常见的切生日蛋糕作为教学原型,帮助启发学生思考,从而理解了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的道理。

  折纸的操作活动和“切蛋糕”的形象比喻,对今天新知的掌握起到极大促进作用,学生作业正确率较高。


通分教学设计菁选(扩展2)

——《通分》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通分》教学设计1

  一,*旧引新,揭示矛盾

  1,求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并说出是用什么方法求的 [课件1]

  8和9 9和27 5和6 6和8 12和18 10和15

  2,口答.[课件2]

  3/4=( )/8 3/4=9/( ) 3/4=( )/24 3/4=( )/20

  3,把1/3和1/5化成分母都是15的分数.[课件3]

  *后提问:A,说一说该题中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B,分母15与原分母3和5是什么关系

  C,由异分母分数到同分母分数,这个转化过程是依据什么来实现的

  4,揭示课题:通分

  二,探究新知,激发思维

  认识公分母和通分的意义.

  (1)教学P115 .例 3: 比较3/4和5/6的大小

  ① 提问:A,3/4和5/6能直接比它们的大小吗 想想用什么办法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

  B,想一想:"相同的分母"与4和6有什么关系

  ② 试一试把它们化为同分母分数.

  观察学生的几个算式,有没有达到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目的.

  ③ 反馈讨论:对比一下,"相同分母"选哪个数比较好 为什么

  ④ 小结:我们在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时,首先选定的"相同分母"我们称为公分母.一般我们选已知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它们的公分母.

  板述: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

  (2)我们从下面的图中看一看,通分前后的两个分数,什么发生变化了 什么没有发生变化 [课件4]

  (通分并没有改变分数的大小,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使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了,这样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

  2,教学通分的方法.

  (1)教学P116 .例 4: 把下面每组数的两个分数通分.

  2/3和5/7 1/6和7/12

  讨论:A,想想:要把这两组分数分别通分,第一步要做什么 第二步做什么

  B,说说公分母21是怎样确定的 公分母12是怎样确定的

  C,能说一说通分的一般方法吗

  板书:通分的一般方法是: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分别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 把下面两组分数通分.[课件5]

  9/10和8/15 3/8和5/12

  D,请再说一说通分过程分几步 每步做什么

  三,巩固练*,强化提高

  1,说出下面每组分数的公分母.

  1/4和2/3 2/3和5/6 3/8和5/6 5/12和5/48

  2,P117 .1

  3,P117 .3

  四,课堂小结,抽象概括

  什么叫通分 通分的一般方法

  五,家作

  P117 .2,4

  板书设计: 通分的意义及方法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

《通分》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93-9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能准确快速地比较各类分数的大小,理解通分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归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能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并使策略最优化。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教材分析:

  通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93至94页的内容。这部分教材以分数的大小比较为线索,由特殊到一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学通分。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在分数加减法中常常用到。因此通分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所以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部分内容。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渗透数学转化思想方法、抽象概括方法、比较法、观察法等。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了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所以在学*这部分内容时难度不大,重点让学生讲解判断大小的理由并及时归纳总结。至于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一部分同学其实已经知道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比较,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成果引入通分,再通过自学环节,顺理成章的让学生转入本节的重点学*中。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的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课前调查:

  了解学生对冬奥会的关注情况,适当进行补充然后请学生单选或多选温哥华冬奥会上令你感动的画面。

  【评析:体育最能激发人的爱国热情,这样的课前调查,既为本节的教学提供了素材,又渗透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1、由温哥华冬奥会的举办,引出调查的信息并出示信息。

  师:同学们,20xx年第21届温哥华冬奥会*金牌榜首次进入世界前七!冬奥期间,每一个精彩瞬间都会激起我们的心灵震颤,(出示课件:王濛叩谢恩师李琰、周洋以一敌七摘取1500米桂冠、申赵18年圆梦登顶、*短道接力金牌失而复得)。

  2、让学生根据统计的结果提出数学问题。

  【评析:情境的创设基于学生自己调查统计的结果,不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独立解决问题

  【评析:学生独立思考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自由地去探究,去发现,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2、合作交流

  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已解决的问题,或讨论有疑问的地方。

  【评析:这个环节可以实现智慧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思维方式的互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3、汇报展示

  ⑴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

  ①总结方法;

  ②练*巩固: ○ ○ ○

  ⑵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①分子相同的异分母分数比较;

  ②分子和分母各不相同的异分母分数比较;

  【评析:课堂中学生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主动寻求多种解题方法,迸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真正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和张扬的过程。同时这样处理环节也很好的突破了难点。】

  4.教学通分。

  ⑴观察方法,揭示课题。

  师指着利用分数基本性质解题做法问:仔细观察这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发现?教师追问:“转化后分数的大小变了吗?你的依据是什么?”这时教师揭示:像这位同学的方法,就叫做通分(板书课题)。

  ⑵阅读教材,理解意义。

  阅读课本93--94页,把你认为的重点或有疑问的地方用红笔标注一下。

  ⑶交流收获,掌握方法。

  看书后,先解决有疑问的地方,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叫通分,通分的方法,学*通分有什么作用等等。

  【评析:这样做学生不仅触到新知的“脉”,还能寻到新知的“源”,不仅知道了学什么,还知道为什么要学,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还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样就突出了重点。】

  (三)巩固练*,拓展提升。

  1、基本练*:比较下面分数的大小:

  和 和

  2、拓展提升。

  同学们进行100米赛跑,丁丁用了分,明明用了分,谁的

  成绩好一些?

  3、随机练*黑板上的其余问题。

  【评析:通过从基础练到拓展练,把数学放到了更广阔的生活环境中,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结束语:同学们,我们虽不见得有冰雪健儿们那样的天赋及机会,能够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但是我们每个人,却可以被他们的某种精神所激励,然后在我们各自的人生舞台上,去赢得属于我们自己的金牌!

  板书设计:

  通 分

  大 小 不 变

  异分母分数 同分母分数

  转 化 (公分母)

  公倍数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设计思路:

  在这节课上,我最初的设计是依据教材,按照教材上的指点,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等活动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可是,课前的调查和研究表明,无论是学生还是身为教师的我,都已经不能够将学*和教学的关注点仅限于课本了。有了这样的感觉,我就不能够再默守陈规、按部就班的进行原定预设计划了。因此我决定走出教材、了解学生,真正实现“用教材”“备学生”这一高度上来设计这节课。针对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材提供的素材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在课前进行了同学们喜欢的体育运动进而进行冬奥会深刻画面的调查,并将这一调查结果引入课堂,学生积极的进行观察、提问、思考、交流等各项活动,在情趣交融的活动中实现教学目标,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课堂上学生是兵教兵,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总评】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分析。通分的方法其实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通分的方法?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注重给孩子创设一个多元求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独立尝试,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这样的教学真正发挥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效果很好。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注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适时点拨,当学生的思维遇卡时,教师巧妙催化,这样会使学生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地顺逆回环,导致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必要性。

  2、通过动手操作折纸,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3、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4、渗透转化思想,培养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

  教学准备:PPT课件、同样大的长方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填一填。

  1/2=()/4=4/()

  2、找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7和1411和9

  3、将下列各级分数通分。

  1/4和3/87/10和5/6

  4、抢答:

  1/5+2/53/7+2/74/9+5/9

  5/8-3/811/15—11/157/12—5/12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PPT出示:同学们在手工课上折纸。淘气用一张纸的1/2折一只小船,笑笑用同一张纸的1/4折一只小鸟。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学生列出算式。)

  先估一估它们的和(差)是多少?

  PPT出示:

  1/2+1/4在()之间。

  A、0—1/2B、1/2—1C、1—2

  2、尝试探索,操作验证。

  师:大家估计的正确吗?我们可以用折纸的方法进行验证。

  出示操作提示:

  (1)在长方形纸上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出它的1/2;

  (2)再用不同的颜色涂出它的1/4;(不重复)

  (3)观察两种颜色一共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估算结果。指名说说3/4是怎么得出的。

  3、异分母分数相加,能直接计算吗?

  同桌交流。小结:异分母相加,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板书)

  4、自主尝试:1/2—1/4。全班交流计算结果及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5、试一试:

  完成课本“试一试”。(3/4+5/89/10—1/6)

  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6、小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如何计算?(PPT出示)

  三、巩固练*:

  1、课本“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巩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课本“练一练”第3题。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3、大家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已经掌握得较好了,接下来同学们来当一次小老师,帮小马虎看看他的计算是否正确。

  2/3+1/4=2/12+1/12=3/12=1/4

  11/14—5/7=11—5/14—7=6/7

  (1)先独立思考。

  (2)谁来当老师,帮他指出问题?

  (3)通过这道题的练*,你想给小马虎提点什么建议呢?

  4、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的数学世界来解决问题。

  我们每天都制造很多的生活垃圾,环卫工作人员对我们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整理,得出以下结论:

  废金属占生活垃圾的1/4;

  废纸张占生活垃圾的3/10;

  塑料袋占生活垃圾的2/5;

  其它垃圾占生活垃圾的1/20。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四、拓展延伸:

  1、有红、黄、蓝三根彩棒,红棒比黄棒长3/4米,蓝棒比黄棒短1/6米。

  (1)红棒与黄棒相差多少米?

  (2)如果蓝棒比黄棒长1/6米,红棒与蓝棒相差多少米?

  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尝试解决。

  2、(1)1/2+1/3=1/3+1/4=1/4+1/5=1/3+1/5=

  (2)1/2-1/3=1/3-1/4=1/4-1/5=1/3-1/5=

  A.观察特点;B.计算,找规律;C.举例应用。

  五、课堂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师: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无处不在,希望同学们能运用今天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2+1/4=2/4+1/4=3/4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则: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则计算

  1/2—1/4=2/4—1/4=1/4

  教学反思:

  《折纸》这一课主要是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反思本课节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谈。

  1、根据学生学*的需要灵活使用教材。

  教材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两个小同学在手工课上进行折纸。分别用去了张纸的1/2和1/4。通过比较两个人用纸的多少,引发了学生对如何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利用数学信息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解答。在解答中,学生们遇到了困惑,正是因为这一困惑的出现引起了学生对这种算式该如何计算思考。通过观察、分析、估算和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因为分数单位不同必须要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的探究计算法则的过程中,体会一步步推理,理解算理。

  2、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感知的过程中建立数学技能。

  本课教学中借助折纸情境,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提问解答的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学生猜测、验证算式结果并归纳总结出法则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知识相关的数学模型,激发并满足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欲望。

  3、进行估算,注重对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本课教学中在合作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前都设计了让学生先估一估的环节,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并充分调动感官,结合自己已有的学*经验对加减法算式结果进行估算。这样的设计有助于促进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的估测知识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初步感知。

  本堂课也出现一些不足,如:个别学生以往的“找两个数的公倍数、通分”知识中间有缺漏。折纸过程中,时间过多导致学生练*时间少,练*量不足。以后在新课前事先准备一些旧知识,以利于新旧知识间的迁移,学生容易走进新课堂,容易掌握知识。

《通分》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通分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通分的方法。

  2、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有关现象。

  3、在发现中体验成功,在练*应用中感受知识应用的价值。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通分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的优势,进而感受通分与比较大小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知识迁移法

  教学准备课件出示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新

  1、复*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

  比较大小:1/3和1/2 3/5和2/5

  2、复*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找法。

  5和7 4和12 12和16

  3、导入新知

  出示例2

  二、新知共研

  1、由分数的大小比较引出通分的意义。

  引出:通分的意义

  2、理解通分的意义,分析通分的方法

  让学生议一议:

  通分要注意什么?

  公分母的最佳选择是什么?(取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3、独立尝试练*:

  比较3/4和5/6的大小

  学生试做汇报,老师选择性板演,针对性评讲

  (板书略)

  师生评点,取得共识

  三、拓展提高

  1、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对于刚才的比较3/4和5/6大小还有别的方法吗?小组内几个同学议一议。

  2、方法探究

  3、尝试完成思考题。

  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迁移解题。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收获了什么?

  2、对分数的认识,你有什么新感受?

  五、布置作业

  1、课堂活动题2

  2、课本作业练*七:

  4、6、7

《通分》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教材第93页的内容及第95页练*十八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掌握,并学会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算理。

  教具准备:每人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提问:3/10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3。(出示情境图)陆地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3/10,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7/10。地球上是的陆地多还是海洋多?

  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条件比较。学生互相交流方法、结果及理由。

  小结:要比较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谁大,就是要比较3/10和7/10的大小。因为3/10表示把地球总面积看作单位“l ",把单位“l”*均分成10份,陆地面积是这样的3份,海洋面积是这样的7份,所以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也可以这样想:3/10是3个1/10,7/10是7个1/10,7个1/10大于3个1/10,所以7/10大于3/10。

  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教材93页练*第一排,学生独立完成,口答结果。)

  提问:以上各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同分母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学生归纳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小结: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2、再出示:3/8○3/4

  这两个分数大家还会比较吗?请学生尝试比较大小后,请学生汇报自己比较的结果及理由。

  方法一:也可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进行比较或画图来比较。

  方法二:学生可以用分数单位的大小推出:因为1/8<1/4,所以3个1/8小于3个1/4。

  结合过生日切蛋糕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1/8小于1/4。即*均分的份数越小,每人吃的一份越大。*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人吃的一份越少。

  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教材93页练*第二排,学生独立完成,口答结果,并指明说一说理由。)

  提问:以上各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分子相同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学生试着归纳)

  小结: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比较大。

  三、思维训练

  l 、在1/8<1/()<1/3,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整数?

  2、小明、小刚、小亮和小红四人分别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两天后,他们各看了这本书的5/7、4/9、5/6和4/7。他们谁看得多?按照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起来。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在三年级学*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的基础上,研究了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问题,并且得出了结论: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比较小。

  五、作业:p93页第1题

  板书设计:通分

  例3 7/10>3/10 3/8<3/4

  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同分子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难点是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教材没有将此所有例题,因此教师有必要补充相应的例题来充实本课新授内容。

  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学生不用直观图,仅凭借已掌握的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的相关知识就完全能理解掌握。但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理解起来则明显难度较大,今天的教学中,我借助折纸涂色的活动直观展现分数大小来帮助学生理解。还应用生活中常见的切生日蛋糕作为教学原型,帮助启发学生思考,从而理解了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的道理。

  折纸的操作活动和“切蛋糕”的形象比喻,对今天新知的掌握起到极大促进作用,学生作业正确率较高。


通分教学设计菁选(扩展3)

——《通分》教学设计实用10篇

  《通分》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一)理解通分的意义。

  (二)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通分。

  (三)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通分的一般方法。

  (二)确定公分母。

  教学用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复*准备

  1.(投影片)请说出下面各组数有什么特点?说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并说出用什么方法求出的最小公倍数?

  8和9 9和27 5和6

  6和8 12和18 10和15

  2.(投影片)口答填空,并说明你是如何算出括号里应填的数的。

  投影片做。)

  用学生投影片订正。

  4.说一说第3题中计算的依据是什么?相同的分母15,与原分母3和5的关系?(15是3和5的最小公倍数。)

  同,我们称它们是同分母分数(板书:同分母分数)。由异分母分数到同分母分数这个转化过程是依据分数基本性质来实现的。(板书:转化,分数基本性质。)

  问:能直接比它们的大小吗?想用什么办法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化为同分母分数。)

  ()学*新课

  1.认识公分母和通分的意义。

  母分数的“相同分母”。)

  问:想一想,“相同的分母”与4和6是什么关系?

  教师:请试一试把它们化为同分母分数。(请几位同学写投影片,各种程度的都有。)

  学生写完后,请一人口答老师板书:

  老师:还有不同的算式吗?

  先请有不同算式的同学口答,再从学生的投影片中挑出如下等式的答案投影出来。

  教师:请观察这几个算式,有没有达到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目的?请对比一下,“相同分母”选哪个数比较好?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教师:我们在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时,首先选定的“相同分母”我们称为公分母。一般我们选已知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它们的公分母。

  教师:(指板书)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板书补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板书课题:通分)

  (2)我们从下面的图中看一看,通分前后的两个分数,什么发生变化了?什么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口答。

  教师:由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通分并没有改变分数的大小,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使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了,这样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指原题)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通分的方法。

  (1)板书例4 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

  教师:请想一想,要把这两组分数分别通分,第一步要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

  学生讨论后试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教师:说一说第①题的公分母21是怎样确定的?第②题的公分母12是怎样确定的?

  3倍是如何确定的?

  子分母不用扩大?

  学生讨论后汇报。

  教师:能说一说通分的一般方法吗?

  学生口答后,老师归纳并板书: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分别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2)按通分的方法口答填空:(投影片)

  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汇报口答,如小组汇报有错误,请其它同学帮助,找出错误原因并纠正。

  笔算练*:(投影)把下面两组分数通分。

  请几位同学写投影片,其余同学写本上。集体订正。

  教师:请再说一说通分过程分几步?每步做什么?

  ()巩固反馈

  1.说出下面每组分数的公分母。(投影)

  2.下面哪组分数的通分是对的?哪组不对?哪组不够简便?

  3.下面题中的a,b,c各代表几?□里应填多少?(投影)

  ()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

  1.什么叫通分?通分的一般方法?

  2.作业:课本116页,练*二十五1,2,4。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通分也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它是把几个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分母是指定数的同分母分数题目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分数转化的方法学生并不陌生,学生可以直接减算,但是新问题是要自己去确定转化后的“相同分母”,所以学*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公分母以及找出原分数的分子分母需要扩大的倍数。因此,在学*通分方法时,先提示,再试算,在试算后设计了一组讨论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准确地掌握通分的方法。

  本节课的新知识不多,算理也不难理解,安排了较多的学生试算、讨论,意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让学生了解公分母和通分的意义。分两层。通过试算,认识公分母的概念和通分的意义;借助图形直观形象的优势,加深学生对通分实质的理解。

  第二部分是学*通分的方法。分为学*归纳步骤和巩固练*两层。

  板书设计

  《通分》教学设计 2

  一,*旧引新,揭示矛盾

  1,求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并说出是用什么方法求的 [课件1]

  8和9 9和27 5和6 6和8 12和18 10和15

  2,口答.[课件2]

  3/4=( )/8 3/4=9/( ) 3/4=( )/24 3/4=( )/20

  3,把1/3和1/5化成分母都是15的分数.[课件3]

  *后提问:A,说一说该题中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B,分母15与原分母3和5是什么关系

  C,由异分母分数到同分母分数,这个转化过程是依据什么来实现的

  4,揭示课题:通分

  二,探究新知,激发思维

  认识公分母和通分的意义.

  (1)教学P115 .例 3: 比较3/4和5/6的大小

  ① 提问:A,3/4和5/6能直接比它们的大小吗 想想用什么办法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

  B,想一想:"相同的分母"与4和6有什么关系

  ② 试一试把它们化为同分母分数.

  观察学生的几个算式,有没有达到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目的.

  ③ 反馈讨论:对比一下,"相同分母"选哪个数比较好 为什么

  ④ 小结:我们在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时,首先选定的"相同分母"我们称为公分母.一般我们选已知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它们的公分母.

  板述: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

  (2)我们从下面的图中看一看,通分前后的两个分数,什么发生变化了 什么没有发生变化 [课件4]

  (通分并没有改变分数的大小,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使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了,这样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

  2,教学通分的方法.

  (1)教学P116 .例 4: 把下面每组数的两个分数通分.

  2/3和5/7 1/6和7/12

  讨论:A,想想:要把这两组分数分别通分,第一步要做什么 第二步做什么

  B,说说公分母21是怎样确定的 公分母12是怎样确定的

  C,能说一说通分的一般方法吗

  板书:通分的一般方法是: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分别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 把下面两组分数通分.[课件5]

  9/10和8/15 3/8和5/12

  D,请再说一说通分过程分几步 每步做什么

  三,巩固练*,强化提高

  1,说出下面每组分数的公分母.

  1/4和2/3 2/3和5/6 3/8和5/6 5/12和5/48

  2,P117 .1

  3,P117 .3

  四,课堂小结,抽象概括

  什么叫通分 通分的一般方法

  五,家作

  P117 .2,4

  板书设计: 通分的意义及方法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

  《通分》教学设计 3

  设计说明

  1.渗透数学思想,培养自学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设计把“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在让学生自己验证与的大小时,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学、小组交流等活动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创设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

  为学生创设适合的生活情境,有利于学生获取新知。本设计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学*中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73页例4中的“世界地图”。

  (1)谈话导入:这是一幅世界地图,你知道地球上的陆地多还是海洋多吗?(生思考并回答)

  (2)师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鼓励性评价,然后出示相关信息:陆地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而海洋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引导学生比较和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预设

  生1:如果把地球总面积*均分成10份,则陆地面积约占3份,海洋面积约占7份,所以海洋多。

  生2:是3个,是7个,比大,即海洋多。

  2.归纳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73页中的两组分数。

  (2)提问:观察这两组分数,你发现了什么?(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

  (3)提问: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选择其中的两题(同分母、同分子类型)让学生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自主建构,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74页例5主题图,提出问题:黄豆和蚕豆哪个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要比较黄豆和蚕豆哪个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关键是求什么?(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较?

  预设:

  生1: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较。

  =2÷5=0.4,=1÷4=0.25,因为0.40.25,所以。

  生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比较。

  =,因为>,所以。

  生3: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

  ==,==,因为,所以。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好几种方法比较和的大小,解决了“黄豆和蚕豆哪个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这一问题,你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通分》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93-9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能准确快速地比较各类分数的大小,理解通分的意义和作用。

  2. 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归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能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并使策略最优化。

  3.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教材分析:

  通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93至94页的内容。这部分教材以分数的大小比较为线索,由特殊到一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学通分。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在分数加减法中常常用到。因此通分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所以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部分内容。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渗透数学转化思想方法、抽象概括方法、比较法、观察法等。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了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所以在学*这部分内容时难度不大,重点让学生讲解判断大小的理由并及时归纳总结。至于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一部分同学其实已经知道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比较,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成果引入通分,再通过自学环节,顺理成章的让学生转入本节的重点学*中。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的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课前调查:

  了解学生对冬奥会的关注情况,适当进行补充然后请学生单选或多选温哥华冬奥会上令你感动的画面。

  【评析:体育最能激发人的爱国热情,这样的课前调查,既为本节的教学提供了素材,又渗透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1、由温哥华冬奥会的举办,引出调查的信息并出示信息。

  师:同学们,20xx年第21届温哥华冬奥会中国金牌榜首次进入世界前七!冬奥期间,每一个精彩瞬间都会激起我们的心灵震颤,(出示课件:王�鬟敌欢魇�李琰、周洋以一敌七摘取1500米桂冠、申赵18年圆梦登顶、中国短道接力金牌失而复得)。

  2、让学生根据统计的结果提出数学问题。

  【评析:情境的创设基于学生自己调查统计的结果,不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独立解决问题

  【评析:学生独立思考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自由地去探究,去发现,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2、合作交流

  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已解决的问题,或讨论有疑问的地方。

  【评析:这个环节可以实现智慧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思维方式的互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3、汇报展示

  ⑴ 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

  ①总结方法;

  ② 练*巩固: ○ ○ ○

  ⑵ 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①分子相同的异分母分数比较;

  ②分子和分母各不相同的异分母分数比较;

  【评析:课堂中学生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主动寻求多种解题方法,迸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真正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和张扬的过程。同时这样处理环节也很好的突破了难点。】

  4.教学通分。

  ⑴ 观察方法,揭示课题。

  师指着利用分数基本性质解题做法问:仔细观察这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发现?教师追问:“转化后分数的大小变了吗?你的依据是什么?”这时教师揭示:像这位同学的方法,就叫做通分(板书课题)。

  ⑵ 阅读教材,理解意义。

  阅读课本93--94页,把你认为的重点或有疑问的地方用红笔标注一下。

  ⑶ 交流收获,掌握方法。

  看书后,先解决有疑问的地方,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叫通分,通分的方法,学*通分有什么作用等等。

  【评析:这样做学生不仅触到新知的“脉”,还能寻到新知的“源”,不仅知道了学什么,还知道为什么要学,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还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样就突出了重点。】

  (三) 巩固练*,拓展提升。。

  1、基本练*:比较下面分数的大小:

  和 和

  2、拓展提升。

  同学们进行100米赛跑,丁丁用了 分,明明用了 分,谁的

  成绩好一些?

  3、随机练*黑板上的其余问题。

  【评析:通过从基础练到拓展练,把数学放到了更广阔的生活环境中,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结束语:同学们,我们虽不见得有冰雪健儿们那样的天赋及机会,能够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但是我们每个人,却可以被他们的某种精神所激励,然后在我们各自的人生舞台上,去赢得属于我们自己的金牌!

  板书设计:

  通 分

  大 小 不 变

  异分母分数 同分母分数

  转 化 (公分母)

  公倍数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设计思路:

  在这节课上,我最初的设计是依据教材,按照教材上的指点,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等活动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可是,课前的调查和研究表明,无论是学生还是身为教师的我,都已经不能够将学*和教学的关注点仅限于课本了。有了这样的感觉,我就不能够再默守陈规、按部就班的进行原定预设计划了。因此我决定走出教材、了解学生,真正实现“用教材”“备学生”这一高度上来设计这节课。针对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材提供的素材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在课前进行了同学们喜欢的体育运动进而进行冬奥会深刻画面的调查,并将这一调查结果引入课堂,学生积极的进行观察、提问、思考、交流等各项活动,在情趣交融的活动中实现教学目标,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课堂上学生是兵教兵,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总评】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分析。通分的方法其实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通分的方法?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注重给孩子创设一个多元求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独立尝试,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这样的教学真正发挥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效果很好。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注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适时点拨,当学生的思维遇卡时,教师巧妙催化,这样会使学生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地顺逆回环,导致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分》教学设计 5

  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通分,掌握通分的方法,会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后再比较大小。

  2、通过寻找比较分数大小来体验通分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转化的思想,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重难点:

  重点: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我们学校在被评为了“全国绿色环保学校”,

  环境教育对同学们来说已经不陌生了。还记得我们去年参

  观过中山市垃圾处理厂吗?你还记得垃圾的处理方式有哪些?

  出示信息窗一:请看,这是某个城市一天来的垃圾处理情况。

  问: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根据题中所给的信息你能提

  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独立思考,探究问题。

  1、学生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全班交流。

  …和…一共是多少?…比…多多少?…比…少多少?

  A、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问:怎样列式?结果是多少?

  ()()()

  B、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请列式()()

  ()你能算出来吗?你知道谁大谁小吗?

  C、比较大小

  填埋处理的与回收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回收处理的与其他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堆放处理的与回收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填埋处理的与其他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堆放处理的与其他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填埋处理的与堆放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问:()能够直接比较出大小,

  比较的方法是()。

  2、比较填埋处理的与堆放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请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小组长做好记录,看哪个组想出的办法最多?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将三种情况板书

  (1)化成小数比大小

  3/7≈()2/5=()

  因为()○(),所以3/7○2/5

  问:你是根据()做的。

  (2)化成同分子分数比大小

  2/5=()3/7=()

  因为()○(),所以3/7○2/5

  问:你是根据()做的。

  (3)化成同分母分数比大小

  3/7=()2/5=()

  因为()○(),所以3/7○2/5

  问:你是根据()做的。

  这样做的优点是()。

  2、总结: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有的化成小数比大小,有的化成同分子分数比大小,也有的化成同分母分数比大小,这三种方法都对。其实都是将新知识转化成了已有的知识来解决。

  3、优化方法

  比较堆放处理的与其他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问:用三种方法中你喜欢的方法比较这两个的大小?()

  4、通常情况我们*惯用化成同分母分数比大小,这样()相同了,便于比较。

  5、观察两组化成同分母方法比较的过程,你能不能自己尝试着总结一下什么叫做通分?

  明确:像这样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6、公分母是()。

  7、比较3/4和5/6的大小,引导学生理解通常情况下通分时我们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比较3/4和5/6的大小:()

  8、(1)24做公分母()

  (2)12做公分母()

  说说你是用哪个数作为3/4和5/6的公分母的?你是怎么把3/4和5/6化成同分母的分数的?你是根据什么来做的?

  刚才有的同学用24作为3/4和5/6的公分母。有的同学是用12作为3/4和5/6的公分母。还可以用那个数作为3/4和5/6的公分母?那你们觉得用哪个数做3/4和5/6的公分母简单?

  通常情况下通分时我们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9、解决问题:把3/10和4/15通分

  ()

  (四)及时强化,应用问题。

  1、根据通分的意义,想一想下列计算过程,哪个是通分?哪个不是通分?为什么?

  (1)2/3和3/5

  2/3=10/15 3/5=9/15

  (2)5/8和2/7

  5/8=15/24 2/7=8/28

  2、用通分的方法快速比较出堆放处理的与回收处理的垃圾,哪类多?(3/7 2/35)

  3、一个普通的鸡蛋,蛋黄的质量约占2/5,蛋清的质量约占1/2,其余的是蛋壳,蛋黄和蛋清哪部分重一些?

  4、有三根绳子,第一根长2/5米,第二根长4/5米,第三根长5/8米,小毛想找一根最短的绳子用,他应该选择哪一根?

  5、据统计,生活垃圾中废金属占1/4,废纸占3/10,食物残渣占3/10,危险垃圾占3/20。提出问题,并解答。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你能用这节课学的知识解决哪些问题?

  《通分》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通分;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通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公分母的方法.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引新,揭示矛盾

  1,求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并说出是用什么方法求的[课件1]

  8和99和275和66和812和1810和15

  2,口答.[课件2]

  3/4=( )/83/4=9/( )3/4=( )/243/4=( )/20

  3,把1/3和1/5化成分母都是15的分数.[课件3]

  *后提问:A,说一说该题中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B,分母15与原分母3和5是什么关系

  C,由异分母分数到同分母分数,这个转化过程是依据什么来实现的

  4,揭示课题:通分

  二,探究新知,激发思维

  认识公分母和通分的意义.

  (1)教学P115.例3:比较3/4和5/6的大小

  ①提问:A,3/4和5/6能直接比它们的大小吗想想用什么办法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

  B,想一想:"相同的分母"与4和6有什么关系

  ②试一试把它们化为同分母分数.

  观察学生的几个算式,有没有达到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目的

  ③反馈讨论:对比一下,"相同分母"选哪个数比较好为什么

  ④小结:我们在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时,首先选定的"相同分母"我们称为公分母.一般我们选已知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它们的公分母.

  板述: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

  (2)我们从下面的图中看一看,通分前后的两个分数,什么发生变化了什么没有发生变化[课件4]

  (通分并没有改变分数的大小,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使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了,这样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

  2,教学通分的方法.

  (1)教学P116.例4:把下面每组数的两个分数通分.

  2/3和5/71/6和7/12

  讨论:A,想想:要把这两组分数分别通分,第一步要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

  B,说说公分母21是怎样确定的公分母12是怎样确定的

  C,能说一说通分的一般方法吗

  板书:通分的一般方法是: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分别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把下面两组分数通分.[课件5]

  9/10和8/153/8和5/12

  D,请再说一说通分过程分几步每步做什么

  ※口答填空.[课件5]

  三,巩固练*,强化提高

  1,说出下面每组分数的公分母.[课件7]

  1/4和2/32/3和5/63/8和5/65/12和5/48

  2,P117.1

  3,P117.3

  四,课堂小结,抽象概括

  什么叫通分通分的一般方法

  五,家作

  P117.2,4

  板书设计:通分的意义及方法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

  《通分》教学设计 7

  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通分,掌握通分的方法,会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后再比较大小。

  2、通过寻找比较分数大小来体验通分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转化的思想,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重难点:

  重点: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我们学校在被评为了“全国绿色环保学校”,

  环境教育对同学们来说已经不陌生了。还记得我们去年参

  观过中山市垃圾处理厂吗?你还记得垃圾的处理方式有哪些?

  出示信息窗一:请看,这是某个城市一天来的垃圾处理情况。

  问: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根据题中所给的信息你能提

  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独立思考,探究问题。

  1、学生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全班交流。

  …和…一共是多少?…比…多多少?…比…少多少?

  A、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问:怎样列式?结果是多少?

  ()()()

  B、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请列式()()

  ()你能算出来吗?你知道谁大谁小吗?

  C、比较大小

  填埋处理的与回收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回收处理的与其他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堆放处理的与回收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填埋处理的与其他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堆放处理的与其他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填埋处理的与堆放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问:()能够直接比较出大小,

  比较的方法是()。

  2、比较填埋处理的与堆放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请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小组长做好记录,看哪个组想出的办法最多?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将三种情况板书

  (1)化成小数比大小

  3/7≈()2/5=()

  因为()○(),所以3/7○2/5

  问:你是根据()做的。

  (2)化成同分子分数比大小

  2/5=()3/7=()

  因为()○(),所以3/7○2/5

  问:你是根据()做的。

  (3)化成同分母分数比大小

  3/7=()2/5=()

  因为()○(),所以3/7○2/5

  问:你是根据()做的。

  这样做的优点是()。

  2、总结: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有的化成小数比大小,有的化成同分子分数比大小,也有的化成同分母分数比大小,这三种方法都对。其实都是将新知识转化成了已有的知识来解决。

  3、优化方法

  比较堆放处理的与其他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问:用三种方法中你喜欢的方法比较这两个的大小?()

  4、通常情况我们*惯用化成同分母分数比大小,这样()相同了,便于比较。

  5、观察两组化成同分母方法比较的过程,你能不能自己尝试着总结一下什么叫做通分?

  明确:像这样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6、公分母是()。

  7、比较3/4和5/6的大小,引导学生理解通常情况下通分时我们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比较3/4和5/6的大小:()

  8、(1)24做公分母()

  (2)12做公分母()

  说说你是用哪个数作为3/4和5/6的公分母的?你是怎么把3/4和5/6化成同分母的分数的?你是根据什么来做的?

  刚才有的同学用24作为3/4和5/6的公分母。有的同学是用12作为3/4和5/6的公分母。还可以用那个数作为3/4和5/6的公分母?那你们觉得用哪个数做3/4和5/6的公分母简单?

  通常情况下通分时我们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9、解决问题:把3/10和4/15通分

  ()

  (四)及时强化,应用问题。

  1、根据通分的意义,想一想下列计算过程,哪个是通分?哪个不是通分?为什么?

  (1)2/3和3/5

  2/3=10/15 3/5=9/15

  (2)5/8和2/7

  5/8=15/24 2/7=8/28

  2、用通分的方法快速比较出堆放处理的与回收处理的垃圾,哪类多?(3/7 2/35)

  3、一个普通的鸡蛋,蛋黄的质量约占2/5,蛋清的质量约占1/2,其余的是蛋壳,蛋黄和蛋清哪部分重一些?

  4、有三根绳子,第一根长2/5米,第二根长4/5米,第三根长5/8米,小毛想找一根最短的绳子用,他应该选择哪一根?

  5、据统计,生活垃圾中废金属占1/4,废纸占3/10,食物残渣占3/10,危险垃圾占3/20。提出问题,并解答。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你能用这节课学的知识解决哪些问题?

  《通分》教学设计 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的例14、“试一试”和“练一练”以及第73页的练*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通分的含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通分。

  2、使学生能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通分的方法,能解释通分的过程,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主动学*的信心和动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导入新课

  师:今天上新课之前老师照例要来考考你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如何?愿意接受考验吗?

  1.口答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⑴ 3 和 5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⑵ 4 和 12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⑶ 6 和 9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学生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指名学生口答。

  师:看来大家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掌握不错,接着往下看。

  2、你能说出与3/4 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指名说,并说出思考过程。指名口答时再说说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 过渡:今天我们将继续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学*新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教学例题

  (1) 出示例题14: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指名读题,师:你觉得题目中有哪些要求?(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 你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改写吗?试试看。

  (2)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独立尝试完成,师巡视,发现不同方法者请板演。

  (3)讲评。

  师: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位同学的,他把它们改写成分母是12的分数,3/4的分母4改写成12要乘3,分子也同时乘3等于9/12,5/6的分母6改写成12要乘2,分子5同时乘2等于10/12,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位同学的,把它们改写成分母是24的分数,3/4的分子分母同时乘6等于18/24,5/6的分子分母同时乘4等于20/24,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

  师:还可以改写成分母是多少的分数?(指名举例)

  师:哦,看来可以用来做他们分母的数还真不少!那么谁来说说在改写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呢?(指名口答)

  师引导并强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变大了,但分数的大小没变。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做的。

  (3)师:其实呀刚才大家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一样新知识,就是通分。(板书:通分)像刚才大家把3/4和5/6这两个原本分母不一样的分数,分别改写成了分母一样,而又大小不变的分数,这个过程就可以说是通分。书上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不妨打开书本来读一读。

  (4)生自学书本71页,然后指名说说什么是异分母分数?什么是同分母分数?什么是通分?(根据学生回答是板书: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问:那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有什么条件吗?(引导回答和原来分数相等,并板书在横线上)

  (5)师:这个相同的分母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叫公分母。(指板演题)谁来说说这几位同学各取什么为他们的公分母?(学生口答)

  师:那为什么不取10或者20呢?一定要取12、24、48、?它们和原来这两个分母有什么关系?(引导回答出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公倍数)

  师:比较一下,用哪个数做公倍数比较简单?那12和4、6有什么关系呢?那么你们认为通分时我们一般用什么做公分母比较简单呢?(引导归纳: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7)小结:现在你能告诉老师完成通分需要几步呢?(学生自由说)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1.找公分母(原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化成同分母分数。

  师:那现在我们马上来试一把,先来一个简单的。

  2、做练*十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交流。

  说明:通分找公分母时,可以应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教学“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本71页。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

  (2)展示,全班交流。

  师:你通分确定的公分母是多少?你怎样找到的?确定公分母后,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母乘几,分子也同时乘几。通分就要像课本上这样写出每个分数的转化过程。

  三、组织练*,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三人板演。

  检查板演题,说说各是怎样找公分母的,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2、做练*十一第3题。

  (1)让学生检查通分,发现问题。

  交流:哪组是对的?哪组不对,错在哪里?哪组不够简单?

  指出:通分时,通常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这样既方便结果计算。

  《通分》教学设计 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的例14、“试一试”和“练一练”以及第73页的练*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通分的含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通分。

  2、使学生能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通分的方法,能解释通分的过程,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主动学*的信心和动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导入新课

  师:今天上新课之前老师照例要来考考你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如何?愿意接受考验吗?

  1.口答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⑴ 3 和 5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⑵ 4 和 12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⑶ 6 和 9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学生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指名学生口答。

  师:看来大家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掌握不错,接着往下看。

  2、你能说出与3/4 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指名说,并说出思考过程。指名口答时再说说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 过渡:今天我们将继续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学*新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教学例题

  (1) 出示例题14: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指名读题,师:你觉得题目中有哪些要求?(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 你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改写吗?试试看。

  (2)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独立尝试完成,师巡视,发现不同方法者请板演。

  (3)讲评。

  师: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位同学的,他把它们改写成分母是12的分数,3/4的分母4改写成12要乘3,分子也同时乘3等于9/12,5/6的分母6改写成12要乘2,分子5同时乘2等于10/12,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位同学的,把它们改写成分母是24的分数,3/4的分子分母同时乘6等于18/24,5/6的分子分母同时乘4等于20/24,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

  师:还可以改写成分母是多少的分数?(指名举例)

  师:哦,看来可以用来做他们分母的数还真不少!那么谁来说说在改写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呢?(指名口答)

  师引导并强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变大了,但分数的大小没变。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做的。

  (3)师:其实呀刚才大家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一样新知识,就是通分。(板书:通分)像刚才大家把3/4和5/6这两个原本分母不一样的分数,分别改写成了分母一样,而又大小不变的分数,这个过程就可以说是通分。书上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不妨打开书本来读一读。

  (4)生自学书本71页,然后指名说说什么是异分母分数?什么是同分母分数?什么是通分?(根据学生回答是板书: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问:那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有什么条件吗?(引导回答和原来分数相等,并板书在横线上)

  (5)师:这个相同的分母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叫公分母。(指板演题)谁来说说这几位同学各取什么为他们的公分母?(学生口答)

  师:那为什么不取10或者20呢?一定要取12、24、48、?它们和原来这两个分母有什么关系?(引导回答出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公倍数)

  师:比较一下,用哪个数做公倍数比较简单?那12和4、6有什么关系呢?那么你们认为通分时我们一般用什么做公分母比较简单呢?(引导归纳: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7)小结:现在你能告诉老师完成通分需要几步呢?(学生自由说)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1.找公分母(原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化成同分母分数。

  师:那现在我们马上来试一把,先来一个简单的。

  2、做练*十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交流。

  说明:通分找公分母时,可以应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教学“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本71页。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

  (2)展示,全班交流。

  师:你通分确定的公分母是多少?你怎样找到的?确定公分母后,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母乘几,分子也同时乘几。通分就要像课本上这样写出每个分数的转化过程。

  三、组织练*,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三人板演。

  检查板演题,说说各是怎样找公分母的,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2、做练*十一第3题。

  (1)让学生检查通分,发现问题。

  交流:哪组是对的?哪组不对,错在哪里?哪组不够简单?

  指出:通分时,通常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这样既方便结果计算。

  《通分》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通分及公分母的意义。

  2、能正确地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通过亲历探索通分的意义与方法这一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导入新课

  1、说一说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4和6 8和9 20和52、把以下分数化成分母是2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1 3 75 4 10

  二、自主合作 主动探索

  1、初步理解通分

  (1)谈话:这几天我们学*了分数,现在请同学们每人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

  学生汇报,教师记录。如 3 和 54 6师:请你们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议论,发表意见。

  介绍:像这样分母不同的分数叫做异分母分数。

  (2)、提出要求:把 3 和 5 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4 6学生尝试改写,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2、小组汇报:

  3 3×3 9 5 5×2 104 4×3 12 6 6×2 123 3×6 18 5 5×4 204 4×6 24 6 6×4 24(3)指出:刚才的过程就是通分。

  a思考:什么叫通分?

  b学生讨论,并交流。

  c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明确通分的要点:

  第一、要把异分母 分数改写成同分母分数。

  第二、通分前后分数的大小不能改变。

  揭示通分的意义: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通分过程中,相同的分母叫做这几个分数的公分母。

  d问题:你觉得通分的依据是什么?

  e找一找:在刚才两组通分结果中

  (3)问题:观察刚才两个通分过程,你觉得用哪个数作公分母比较简便?为什么?

  教师:在进行通分的时候,公分母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4)专项练*。

  学生完成后讨论:通分的方法和一般步骤是怎样的?

  三、应用巩固 提高能力

  1.第65页“练一练”。

  三生板演,集体讲评。

  2.练*十二第1题。

  明确要求:先根据涂色部分,分别在相应的括号里写出分数;再把这两个分数通分,并把通分的结果写下来;最后根据通分的结果在图中画一画。

  3.练*十二第2题。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4.练*十二第3题。

  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辨,及时改正。

  5.练*十二第4题的上面4组。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反思:你觉得在通分的时候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你有什么好办法介绍给大家?

  四、总结反思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问题:通分和约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五、课堂作业


通分教学设计菁选(扩展4)

——《风筝》教学设计菁选

《风筝》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风筝》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进行探究性学*,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充分利用CAI辅助教学。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方式。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重难点及策略: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源与教具:CAI辅助教学,准备鲁迅的相关文学作品。

  教学过程:

  一、精彩瞬间、情节回顾

  情境导入:昨天我们初步疏通了《风筝》这篇散文诗的思路,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地学*和探讨,走进鲁迅,走进那个时代。首先,请看精彩瞬间回眸。(CAI画面展示)

  二、表演导入、提纲挈领

  1、好的文学作品能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启发人思索,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本文亦如此,简炼传神的语言将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是哪一件事深深地埋下了“我”二十年后忏悔的种子?下面三位同学分别饰演叙述者、“我”、小弟。

  2、(CAI问题展示)

  1)、风筝被毁坏了,小弟是什么心情?

  2)、“我”当年是什么心情?现在是什么心情?

  3)、师明确后板书:

  板书:蛮横无理悲伤绝望

  4)、“我”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地来这样管理教育小弟呢?

  生讨论:封建的长幼尊卑观念,以前长辈是这样教育我的,我同样以这种方式来教育弟弟,并不以为自己错了,这真可谓是一种清醒的糊涂。看似关爱,实则是残酷的剥夺,是一种精神虐杀。多年后,回忆起来,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后悔和自责。

  5)、指导朗读。生齐读本段。

  三、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1、导入:“我”是否能够一直以这样的胜利心态坦然自居,是哪一件事让我有了重新的认识?在这一环节的'自主性学*中,我们提到最多的问题是什么?(CAI问题展示事先搜集的问题)

  1)、为什么说我是“不幸”地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2)、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从中你又感悟到什么?

  2、分成两个大组讨论,每一个学生充分发言。再抽生回答。

  3、师:自己一向认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一接触科学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了良心的谴责,并不以年代久远而宽恕自己。

  板书:反省剖析

  4、小时候,我对小弟管教粗暴,多年后,我向他道歉时,他却已经忘却,我的过失无法弥补,无从弥补,在当年,这是一种爱,但现在想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但当年虐杀者和**杀者都被愚昧的观念支配,彼此都不认为有什么错。虐杀者横行无忌,**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

  板书:全然忘却麻木不悟

  5、小结:这是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体弱多病的孩子,天真聪明的孩子,你看,别人做的是蟹风筝、蜈蚣风筝,他却能做蝴蝶风筝,多美的蝴蝶风筝,可是却由于我的和弟弟的麻木不悟,这只蝴蝶风筝最终还是未能如愿以偿地飞翔于蓝天上,这正是当时儿童的悲哀,正因为这层层思想的阻碍,这只风筝才难释重负,不能展翅飞翔。

  师完善板书,成展翅飞翔的蝴蝶状。

  四、深情朗读、感悟全文

  CAI配乐,学生分小组朗读。

  五、出示书籍、延伸课外

  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

  小说集《呐喊》散文诗集《野草》

  小说集《呐喊》14篇,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作为代表作,深刻地勾画了一个贫苦农民阿Q典型形象,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欺欺人、自我安慰,苟且偷生,内心麻木不仁,用幻想来战胜困难。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散文集《朝花夕拾》10篇是回忆性的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出了私塾生活的乏味与压抑,那时候,老师只让学生终日读书、*字、对课,连发问也不允许,让他非常怀念百草园。这怎么能适应儿童活泼的天性呢?

  还有杂文、文学批评等体裁。

  我们知道,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就是因为当时有感于中国民众的普遍的麻木不仁的心态。鲁迅决心寻求救国真理,唤醒民众。他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文学斗士,小说集《彷徨》题诗中写道:寂寞新文苑,*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正是他在那个时期作为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真实写照。我们下去之后可以多接触鲁迅,多了解他那颗忧国忧民的至今还在不停跳动的火热的心。

  【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进行探究性学*,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充分利用 CAI 辅助教学。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重难点及策略: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源与教具:CAI 辅助教学,准备鲁迅的相关文学作品。

  【教学过程】

  一、精彩瞬间、情节回顾

  情境导入:昨天我们初步疏通了《风筝》这篇散文诗的思路,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地学*和探讨,走进鲁迅,走进那个时代。首先,请看精彩瞬间回眸。 (CAI 画面展示)

  二、表演导入、提纲挈领

  1、好的文学作品能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启发人思索,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本文亦如此,简炼传神的语言将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是哪一件事深深地埋下了“我”二十年后忏悔的种子?下面三位同学分别饰演叙述者、“我”、小弟。

  2、(CAI 问题展示)

  ⑴ 风筝被毁坏了,小弟是什么心情?

  ⑵ “我”当年是什么心情?现在是什么心情?

  3、师明确后板书:

  板书: 蛮横无理 悲伤绝望

  4、“我”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地来这样管理教育小弟呢?

  生讨论:封建的长幼尊卑观念,以前长辈是这样教育我的,我同样以这种方式来教育弟弟,并不以为自己错了,这真可谓是一种清醒的糊涂。看似关爱,实则是残酷的剥夺,是一种精神虐杀。多年后,回忆起来,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后悔和自责。

  5、指导朗读。生齐读本段。

  三、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1、导入:“我”是否能够一直以这样的胜利心态坦然自居,是哪一件事让我有了重新的认识?在这一环节的自主性学*中,我们提到最多的问题是什么?(CAI 问题展示事先搜集的问题)

  ⑴ 为什么说我是“不幸”地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⑵ 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从中你又感悟到什么?

  2、分成两个大组讨论,每一个学生充分发言。再抽生回答。

  3、自己一向认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一接触科学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了良心的谴责,并不以年代久远而宽恕自己。

  板书:反省剖析

  4、小时候,我对小弟管教粗暴,多年后,我向他道歉时,他却已经忘却,我的过失无法弥补,无从弥补,在当年,这是一种爱,但现在想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但当年虐杀者和**杀者都被愚昧的观念支配,彼此都不认为有什么错。虐杀者横行无忌,**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

  板书:全然忘却 麻木不悟

  5、小结:这是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体弱多病的孩子,天真聪明的孩子,你看,别人做的是蟹风筝、蜈蚣风筝,他却能做蝴蝶风筝,多美的蝴蝶风筝,可是却由于我的和弟弟的麻木不悟,这只蝴蝶风筝最终还是未能如愿以偿地飞翔于蓝天上,这正是当时儿童的悲哀,正因为这层层思想的阻碍,这只风筝才难释重负,不能展翅飞翔。

  师完善板书,成展翅飞翔的蝴蝶状。

  四、深情朗读、感悟全文

  CAI 配乐,学生分小组朗读。

  五、出示书籍、延伸课外

  中篇小说《阿 Q 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14篇,其中,中篇小说《阿 Q 正传》作为代表作,深刻地勾画了一个贫苦农民阿 Q 典型形象,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欺欺人、自我安慰,苟且偷生,内心麻木不仁,用幻想来战胜困难。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散文集《朝花夕拾》10篇是回忆性的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出了私塾生活的乏味与压抑,那时候,老师只让学生终日读书、*字、对课,连发问也不允许,让他非常怀念百草园。这怎么能适应儿童活泼的天性呢?

  还有杂文、文学批评等体裁。

  我们知道,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就是因为当时有感于中国民众的普遍的麻木不仁的心态。鲁迅决心寻求救国真理,唤醒民众。他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文学斗士,小说集《彷徨》题诗中写道:寂寞新文苑,*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正是他在那个时期作为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真实写照。我们下去之后可以多接触鲁迅,多了解他那颗忧国忧民的至今还在不停跳动的火热的心。

  教学创意说明:

  从情感角度切入,说说读读,初识人物,把握情感基调,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有些难句除了指导学生多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外,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

  这篇散文诗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学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本设计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的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

  学*准备:

  预*课文,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2、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大致会这样说:

  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

  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

  三、研读“悲哀”

  1、朗读体会

  提问: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

  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及时点评。个别表演读后,四个小组连缀读完所有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

  2、合作探究

  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①教师示范提问: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④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四、思维延展

  1、讨论主题 感悟警句

  ①引导思考: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②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

  ③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例如:

  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玩游戏(如搭房子、过家家等),能放飞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无穷。

  爱玩的孩子显得机灵、活泼,而在家长管束下老实安静听话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杀而缺少头脑和灵性,依赖性强。

  玩玩具或游戏过程中,人是要仔细动脑筋的,要观察要思考,这将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2、联系生活 讲述故事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

  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3、进入文本 与人对话

  学过课文,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哥哥或弟弟说些什么呢?说劝慰、鼓励、理解、敬佩的话都可以。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敬佩)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第二次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的对话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结束语: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

  学生十分愉悦地、无限向往地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放纸鸢”,结束新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让同学们进行自学,要求大家将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写下来。为了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课文,只有将课文读透了,问题才容易得到解决。

  二、合作探究

  1、教师(配音乐)朗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这样两个小问题。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文章说的是小时侯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意,行为十分粗暴。等到明白游戏对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为,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件事?请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提示:①亲情。②自我解剖。③封建教育。④科学思想。⑤宽恕别人。⑥儿童教育。

  2、教师点拨

  点拨: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且都围绕着这一主题选材。

  但文学作品是一种形象的语言,有的作品包容性很强,就不只一个主题了,尤其是大作家高水*的作品。如《红楼梦》的主题就有多种解读,因为个人的经历不同,解读出来的主题也不尽相同。有的可能和作者当初写作的初衷是一致的,有的可能是不一致的,这是正常的,所以我们分析文章也可以从多角度来分析理解。

  3、探究问题。师生一起探讨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⑴为什么说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通分教学设计菁选(扩展5)

——教学设计菁选

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生分析】

  在中国,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学生可能大多了解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可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刚强的女英雄,她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和普通女子一样,爱美,爱她的亲人,爱朴素*淡的生活。所以,学*《木兰诗》,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的。

  【教学建议】

  1、这首叙事诗字面意义浅显,可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

  2、《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支奇葩,它的多种艺术手法如铺排、互文、对偶等对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等起着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

  3、体会本诗的选材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4、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责任感。

  5、指导朗诵,争取当堂背诵。

  建议一课时完成。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木兰诗》,在这个传奇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疏通文意。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2、了解故事情节。

  学生讨论空白处填写恰当词语:

  木兰停机( )──决心( )──从军( )──奔赴( )──十年( )──拒赏( )──与亲人( )

  明确:叹息、出征、准备、沙场、征战、辞官、团聚

  三、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讨论:

  1、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诗中哪些描写刻画了她这一形象?

  两处:

  ⑴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如飞。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⑵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前者烘托渲染了军旅生活的艰苦与惨烈,从正面塑造了一个勇敢刚强的战士形象。后者通过写天子的赏赐之多,侧面表现出木兰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女英雄。

  2、木兰既是一位传奇英雄,又是一个普通的女性。诗中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她的女性心理?

  ⑴ 停机叹息时的心理描写:既为家里着想(父亲年龄大了,弟弟还小),又为国家大计着想(保家卫国是子民的责任)这种焦虑矛盾正是女子所特有的心理。

  ⑵ 远征沙场时的思乡心理的描写。远在边塞的木兰看到眼前一草一木都忍不住触景生情,想起家中慈爱的双亲,想起家的温暖。

  ⑶ 辞官还家后“著我旧时裳”和“对镜贴花黄”的行为描写。木兰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还原成“女儿身”,从她“开、坐、脱、著、理、贴”一系列欢快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木兰一颗爱美、爱生活的心。

  3、你认为诗中刻画她英雄形象的笔墨多一些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明确:诗中既写出了她的英雄气,更写出了她的儿女情。正是这样一位柔弱女子在国家需要、家庭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毅然奔赴艰恶的沙场,在战争中屡建奇功,这样的奇女子怎么不令人心生敬佩之情?所以作者这样选材更有利于刻画一个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

  4、读完此诗,你觉得我们应向木兰学*哪些精神品质?

  略。

  四、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指导过程中串入对本诗修辞手法的简要讲解。

  〖教学反馈〗

  1、解释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⑴ 惟闻女叹息( )

  ⑵ 问女何所忆( )

  ⑶ 愿为市鞍马( )

  ⑷ 万里赴戎机( )

  ⑸ 策勋十二转( )

  ⑹ 安能辨我是雄雌( )

  2、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⑴ 《木兰诗》出自我国南北朝时期一首著名的五言抒情诗,它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

  ⑵ “归来见天子”段,突出了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质。( )

  ⑶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几句作为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是恢复女郎装束的木兰见伙伴的喜剧性的'场面。( )

  ⑷ 《木兰诗》全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劳动生活的向往。( )

  3、用原文填空:

  ① 旦辞爷娘去,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声,________。旦辞黄河去,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怕,________。

  ② 策勋十二转,________。

  ③ ________,对镜贴花黄。

  ④ 文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⑤ “扑朔迷离”一成语是由该诗中“________, ”得出,现常用来比喻________。

  4、请从课文中再找出一句与例句使用修辞方法相同的句子。

  例⑴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例⑵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例⑶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例⑷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问答题:

  ① 木兰替父出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②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表达了木兰怎样的心情?

  ③ 写出“开我东阁门,……对镜贴花黄”一段中所用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④ 你认为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案例推荐】

  案例一

  〖教学目的〗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

  〖教学要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字词、字义、朗读、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正字音

  机抒 zhù(织布梭子)

  可汗 kè hán

  鞍鞯 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 pèi(缰绳 )

  燕山 yān

  胡骑 jì(战马)

  戎机 róng(军事)

  朔气 shuò(北方)

  金柝 tuò(打更用的梆子)

  红妆 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 zhuó(穿)

  傍地走 bàng(临*,此处引申为贴着)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当户 惟 可汗 市 但 朔气 金柝 铁衣 明堂 策勋 强 不用 郭 著 帖花黄 扑朔 迷离 安能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互文)“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

  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六、分析第一部分

  (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七、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预*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一、复*第一部分

  二、(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导继续分析后文

  1、分析第二部分:

  ⑴ 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⑵ 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2、分析第三部分:

  ⑴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⑵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3、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4、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5、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

  此外还有比喻、顶针、夸张等。

  6、本诗主题: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安定生活的愿望。

  7、学生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三、课外延伸

  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

  五、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二四自然段。

  2、能力目标

  练*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学*作者是怎样描绘五彩池的。

  3、德育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四川藏龙山五彩池的数量,形状,颜色及形成五彩颜色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创新目标

  根据画面和文中的描述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

  【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将五彩池的大小,深浅,形状,用了对比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五彩池的美,课文巧妙的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瑶池仙境反衬出五彩池的美。 

  2、学生分析

  由于课文层次清晰,描写景物时富于想象和联想,运用多种修辞使描写生动,运用衬托手法更加突出描写景物的特征,此方法值得一学。

  3、确定五点:

  重点:理解课文,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难点:第二三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以及那些学生缺乏感性认知的复合色。

  创新点: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布置作业时,请学生当小导游宣传介绍五彩池。

  德育点: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体会祖国的'壮丽河山增强爱国热情。

  空白点: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五彩池的知识。通过读课文自己展开合理想象。

  【学具选择与目的】

  小黑板:书写格言谚语,以便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

  【主要技术】

  留空白技术、加深体验技术、激励创新技术等。

  【教学过程中的五环节设计】

  一、导引目标 激发兴趣

  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创设条件 自主参与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后说出你的收获,交流你的感受,提出你的疑问,发表你的见解。

  2、学生在自由读、说、讲、辩的过程中积极思维,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先独立思考,组织语言,再小组交流,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三、组织研究 体验发现

  1、指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顺序。体会作者用词的优美准确。

  2、章中你最喜欢认为最美的是哪一句?和大家一起品味,品味。(学*作者联想和想象的并用,多种修辞写景的方法。)

  四、引导创新 应用实践

  举行朗读比赛,带着感情美美的读。仿写一个景物,尽量的用上修辞方法和想象的写法。

  五、反思小结 巩固提高

  学*了本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教师积极的引导在学*方法上、写作方法上、思想品质上等方面来谈。

  【目的要求】

  1、通过学*本篇课文,学生们能够懂得复杂记叙文如何选材:即点面结合。

  2、体会文章用第一人称叙述所产生的效果。

  3、理解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间以恰当的议论和抒情,深化主题。

  【课文解析】

  1、注音释义

  吆喝(yāohe)相称(chèn)呵欠(hēqian)

  2、内容主旨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同时又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通过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介绍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通过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第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议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这一部分中第9段至第11段重点描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第12段至第17段,作者深入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说明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并以“芦柴棒”被殴打侮辱为例,形象揭示出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残酷的压迫。

  第三部分(第18-25段)记叙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其中第18段至第23段,作者重点介绍包身工上工的情景。点出三大威胁,即音响、尘埃、和湿气,又指出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这三大危险。第24段至第25段归结出本文的主题,点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了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力而获得巨额利润。

  第四部分(第26-33段)这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这一部分,作者以墨鸭作喻,形象地揭露、控诉包身工制度的野蛮和残酷。

  课文以生动、真实的笔墨再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3、写作手法

  选材上注意点面结合。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夏衍先生进行了长期的深入调查,他收集了大量的素材,面对众多材料,作者进行了精心的编选。文章中的有几处简约的工人群像描写,如清早起床一场,作者点出时间:清晨四点一刻,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在这让人瞠目结舌的群像,作者又点出了一个个体的形象“芦柴棒”,她的外貌只有一字可以形容“瘦”,她在忙乱地烧稀饭。这就是包身工们清早起床的场景,通过作者的笔,我们看到的是一群被折磨得忘记自己是人的可怜的工人。还有早饭一场,作者也采

  用这种群像与个体结合的手法。包身工的悲惨,带工老板、帝国主义者的凶残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结构上以时间为序,兼用补叙和插叙。

  文章材料丰富,作者以时间为序,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包身工起床一场,作者将她们的慌乱、无奈、麻木展现得很生动,读到此处,读者都会惊讶,无法理解这个怪异的群体,作者此时补叙包身工的来历,身份,使读者在惊诧之余,痛恨包身工制度,痛恨带工们的下劣无耻。接着,作者展示了包身工的早饭,这是一顿猪狗不如的饮食,清晨四点多起床,吃这样一顿早饭,然后在繁重地劳作六个小时,带工老板的刻毒不言自明,作者及时插叙之所以会有包身工制度的原因,"据说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进一步揭露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最后,作者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她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艰苦劳作,尽管这已耗尽她们的血汗但还要承受殴打、罚工钱、“停生意”这三种危险,包身工们完全被置于非人的境地中,此时,作者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膨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作者如此安排,全文环节清楚,叙议紧凑,又很形象。

  【重点语段研读】

  1、课文第2段

  这一段作为全文开篇的重点场景起到了强烈地渲染作用。包身工们起床时的慌乱,争抢让所有读者为之惊诧。这一群像中有几处描写很发人深省。“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的人们中间,似乎已经很迟钝了”。这一细节让人内心震撼,这些女工大都是年轻的姑娘,爱美、自尊这都是天性,然而就在包身工制度的控制下,她们根本无法维持自身的生命,她们每日在死亡的边界上挣扎,性命难保,又何谈自尊、自爱,她们在这种非人的摧残下,也被扼杀了人性。就是这种凶残的,奴隶制般的包身工制度使帝国主义者的腰包迅速膨胀起来。

  2、课文第9段,第10段

  这两段是作者描写包身工们吃早饭的情景,饮食差得无法用语言形容,尽管如此,还会有老板娘刻毒的咒骂。这二段中有一个词让读者刻骨难忘。“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是呀,与那些用锅巴、猪食冲上冷水作为早饭的带工老板们比起来,这些肯到市场收集菜叶,给包身工们吃菜的老板真可算是“慈祥”的非同一般了。这“慈祥”一词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的待遇尽言到极点。

  3、课文第6段、第31段

  这两段中作者都使用“饲养”一词,不同的是,第6段中在这个词上加了引号,带工们“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第31段开首: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这两处都运用了“饲养”一词,然而差异极大;前一处,写那些贫苦农民,她们的贫寒、饥苦,使她们的孩子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作者说她们无力“饲养”,这是一种无奈,一种被迫的无奈,养活孩子是每个父母的最大心愿,然而在那个时代却根本无法办到,就连如同牛马一样的饲养,贫寒的农民也无力维持,社会的黑暗可见一斑。而带工老板,纱厂厂主们对待包身工却是发自内心地视她们为机器,为牛马猪狗,在这些剥削者看来包身工从来也不是人,她们只是一些可以榨取出血汗的动物,可以役使的奴隶,手段之残忍,感情之冷酷,完全达到一种野蛮的地步。作者巧妙地运用“饲养”一词,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控诉包身工制度的卑劣。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本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所反映的人们的行为非常高尚。课文另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对一件*常小事,处理却不同寻常的做法的描写,读者在读后内心受到震动和感染,自然而然的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学生分析】

  这是本学期学生接触到的第二篇略读课文,在学*前篇略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完全可以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路人高尚的心。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目标】

  通过学*课文,我要知道:为什么路人赞叹修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今天学*的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读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二、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顺。

  2、检查自读效果。

  3、交流:

  你们读懂了什么?谁能把这个故事说一说?

  三、练读、议读、质疑

  1、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欣赏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提要求:

  ⑴ 把语句读流利;

  ⑵ 读你自选的这部分,你想到了什么?

  2、议读与质疑:

  其他同学对于别人的朗读和发言,给与评价,提出不同的见解。如有疑问也可提出。一点要通过读书、思考、议论去认识。

  ⑴ 如选读筑路工人突然停下来这段课文时,要把你对高大、挺拔的橡树的兴趣、爱惜之情读出来,要拿高大的橡树引起筑路工人的关注和爱惜的心理读出来。

  议读时要对筑路工人自觉保护橡树的心理有所感悟,意识到砍树容易栽树难的道理。

  ⑵ 如选读工程师与工人沉默的部分──第4~6自然段时,要从工程师和工人的神态、动作、言语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工程师要执行自己设计的工程计划,工人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他们在保护橡树上获得了一致。

  ⑶ 如选读最后几段课文时,要对公路上弯曲城马蹄形有所认识、有所感悟。重点是读好人们的赞叹,体会保留橡树在人们心中的广泛影响。同时放开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由课文引向学生生活,由他律诱发自律。

  四、练*地方实例,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可启发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寻找有关的实例或资料来说说感想。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12个生字,其中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关联词语“不光……还……”、“只要……就……”造句。

  2、在学*课文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听说读写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二、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读通课文,理清文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词句。读写迁移:看录象,写短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5分钟)

  1、同学们看过《动物世界》吗?(看过)说说看,你都看到了什么,当时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3分钟)

  (学生可能说出的意思:谁吃谁。谁帮谁。可能前者更多一些。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谁帮谁”。)

  2、是啊,你帮我,我帮你,你得到了好处,我也没吃亏。谁能把这个意思用最短的话说出来。(无非是:你好我也好、你关心我,我也关心你、你对我不仁,我对你不义等说法)

  说的不错(或“很好”),你们说的意思有一个词语概括得更好——板书课题。(看老师写课题)。

  2、(指导写“惠”,)

  3、(理解“互惠互助”的意思)(2分钟)“互惠互助”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然后从课文中找一个例子,说明你理解了。

  二、引导初读。(20分钟)

  1、初读课文该做些什么事儿,你们都知道吧?(知道)开始读书。

  2、同学们在学*过程中,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忙的`,请举手示意。老师一定尽力,你们千万别客气。

  3、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三、评价初读。(15分钟)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组织评议,板书:(7分钟)

  蜜獾和导蜜鸟

  海葵虾和红海葵

  鳄鱼和千鸟

  2、认读并听写生字新词。(6分钟)

  蜜獾

  水蛭

  喙

  下颚

  互惠互助

  捣毁

  扇动

  美餐

  享用

  觅食

  饱腹

  肉屑

  3、谁能告诉我们,什么叫“互惠互助”?(学生可以自由说:可以举出课文中的例子,也可以不说文中的例子)

  4、说说看,“助”是什么意思?“惠”是什么意思?

  小结:你看,读书就这么简单——用眼看,用嘴读,用心想。没有学不会的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上节课通过读课文,同学们对课题,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要再读课文,看看我们对课题能不能有更深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积累和运用语言。(20分钟)

  1、友情提示(出示):

  (1)读完课文以后,要说出:谁帮了谁?谁得到了什么好处?最好不看书,用课文里的话说出来。

  (2)读懂的,跟同伴共享;不懂的,跟同伴讨论。

  (3)读懂的和没读懂的都要整理出来,准备交流。

  2、学生读书准备;教师巡视,个别辅导。(10分钟)

  3、指名学生上台演说,师生评议。

  (1)(说出课文里的内容)问——谁帮了谁?他们各自得到了什么?(主要说课文里的内容)

  (2)在动物界,在大自然中,像这样“互惠互助”还有哪些,你注意了吗?(板书……)(列举其它现象)

  (3)(再读课文)想一想,难道这种现象只存在于自然界吗?你还想到了什么?(引入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

  三、读写迁移。(18分钟)

  1、(导看)

  是啊,国与国,人与人,人与自然,谁也离不开谁。请看下面的资料,你可以从中选择一个画面,说说你的感想。

  (出示动物、植物、人与人、国与国相互依赖的画面及解说词)

  2、播放相关画面及解说词。

  师生交流。

  四、仿照课文的写法,把你刚才看到的,写成一段话或一篇短文,待会儿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1、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2、指名学生读读自己写好的*作,引导学生评点。

  五、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2分钟)

  1、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老师为大家提供的选文,下节课我们交流自己的读后感。

  2、设计一个游戏,说明大千世界“你需要我,我也需要你

  《参观券的设计》属于“设计-应用”领域,旨在使学生通过学*和实践,了解生活中票券设计的基本要素、方法和规律。 参观券学生时常接触,但往往不会太在意.通过本课学*使学生基本了解参观券的一般知识、特征,并掌握有关设计知识,参观券总体形式是以图为主,以文为辅。券有正反两面,以正面为主,有的在反面印有导游图,或印有关要求乃至广告等。为了方便各种类型的参观者,有些券面还附加了英文或其他文字。通过参观券的设计这一活动最终发展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艺术创新能力,扩展审美情趣。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参观券,通过观察、比较、借鉴,帮助学生解决图案、文字、色彩的协调统一。由于学生课前的预*和课堂上老师有的放失的引导,学生对参观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跃跃欲试,部分学生设计意图较有创意。

  教学目标:

  1、懂得要爱护庄稼,遇到困难的事能动脑筋,想办法。

  2、能看图理解图意,发挥想象。

  3、能用一段连贯的话把5幅图连起来讲故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图意,能在看单幅图说话的基础上把5幅图连起来。

  难点:看图想象有难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要求。

  1、同学们,你们想做一个聪明的孩子吗?今天,老师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个聪明的孩子。

  2、出示5幅图。

  同学们看,图上的这个小朋友叫小华。我们今天这节课就要学*看图,说说小华想了个什么办法保护庄稼的'故事。

  二、整体观察图意。

  1、一共有几幅图?每幅图里都有什么?

  2、连起来看图想想这5幅图在家小华看见了什么?

  3、要求学生简单说图意。

  三、逐幅观察图意,质疑引发想象,练说意义。

  第一幅图。

  (1)看图,说说“什么时候?谁在哪里看见什么?

  小华在路边的麦地里看羊妈妈和一只小羊在吃麦苗。

  (2)同桌互说。

  (3)小结。

  看第二幅图。

  (1)看图,小华怎么样了?

  (2)想象,小华为什么仰面倒在路上,他做了什么?

  (3)练说:要求学生把话说具体。

  (他赶紧跑过去拉住羊绳,想把羊妈妈拉出麦地,可是怎么拉也拉不动。小华再一使劲,羊没有拉出来,自己跌了个仰面朝天。)

  第3幅图。

  (1)仔细看图,小华在路边干什么?

  (2)想象小华想了个什么好办法?

  (3)四人小组讨论:观察小华的神态、动作,再看看羊妈妈和小羊的神态,动作,想一想,这个办法是怎么想出来的?

  (4)指名说,要求用上适当的动词。

  (5)同桌互说。

  第4幅图。

  (1)仔细看图,小华怎么做,小华的办法行吗?

  (小花跑进麦地,抱起小羊,羊妈妈看见小羊被抢走了,连忙赶出麦地。)

  (2)同桌互说。

  看第5幅图。

  (1)两只羊终于走出了麦地,可又会回来吃麦苗呀,怎么办呢?后来,小华又想了个什么办法使羊不再到麦地里去吃麦苗?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小华在路边打了个木桩,八羊拴在木桩上。他又去割了一篮青草,让它们吃。)

  四、连句成段。

  1、把5幅图连起来回想一下,确定先说什么,重点说什么,最后说什么。

  2、逐幅图连说。先说每幅图,再回头说第一幅图,第2幅图(以此类推)

  (1)自由说。

  (2)同桌说。

  五、指名讲完整的故事,评议(用词是否恰当,语句是否通顺。)

  六、总结。

  谁能用一句话说说小华是个怎么样的孩子?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在阅读中识字,结合生活实际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理解课文内容,从而理解成语意思,会在语言中运用,受到启发。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问句和叹句。

  4、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大胆推断。

  教学重点: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教学难点: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课前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了解更羸:

  1、配合课文插图:图中骑着白马手拿弓箭的人叫更羸,他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2、出示第一段: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师:能说说什么是射箭能手吗?各行各业都有能手,纺织纺得特别好的就是纺织能手,你还知道哪些能手?那有名的射箭能手呢?

  3、通过这句话,我们对更羸有了这么多了解。这节课,我们要学的一个成语就跟更羸有关,这个成语就是惊弓之鸟(板书课题:惊弓之鸟)。相信大家读了这个故事,一定会揭开他成为有名射箭能手的奥秘。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第2——8自然段

  (1)那这个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请大家2—8自然段,体会魏王和更羸说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尽量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

  (2)生自由读

  (3)指名分角色朗读。在练*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让他们说说应该怎样朗读,为什么这样朗读;从而领会有关词语的含义和说话人的内心活动。

  (4)师:这是刚才同学们读到的第5自然段,谁愿意在读读。出示这段话:“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蹦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这个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想一想,这句话讲了几层意思?(讲了两层:一是更羸的行动,一是大雁的行动。)

  (5)听到“嘣”的一声响,大雁怎么样?(“那只大雁直往上飞,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6)这一句中有两个“直”,意思相同吗?各是什么意思?(课件显示:“直”变色)

  老师列出了“直”的几种解释,谁愿意读读。(显示:“直”三种解释)

  “直往上飞”中的“直”什么意思?(一个劲儿,拼命)

  “直掉下来”呢?(笔直)

  (7)咱们再仔细看看大雁是怎样掉下来的。(多媒体演示:“拉弓─雁疾飞─雁掉下”)

  (8)更羸的本事就只是不取箭,只拉弓,就使大雁掉下来吗?那么,更羸到底有什么本事能使大雁掉下来?(更羸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更羸是怎样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课文第几自然段告诉大家了?

  2、学*第9自然段。

  (1)指名读第9自然段。

  (2)出示第一句。读读,这句话写的是什么?飞得慢是更羸看到的、叫得悲惨是他听到的,这也就是更羸观察到的。

  同时板书:慢 悲惨 观察

  更羸是怎么观察这只大雁的?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怎么写的(更羸仔细看了看)?

  师引读:更羸仔细观察,发现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3)出示第二句。师领读书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师读“果”,生读“因”。

  师:飞得慢,因为……

  师:叫得悲惨,因为……

  看来这不仅是一只箭伤未愈的大雁,还是一只孤单失群的大雁。

  老师板书:箭伤未愈

  孤单失群 什么是孤单失群?

  这两个分句哪说的是原因,哪说的是结果?

  这两个分句都是先说结果再说原因,这样的句式叫果因句式。*时我们都先说事情的原因,再说结果,这样的句式叫因果句式。那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说吗?(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叫得悲惨。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得慢。)

  :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两个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过渡:更羸根据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分析出这是一只伤箭未愈、孤单失群的大雁,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判断。

  (4)齐读更羸说的第三、四句话。

  能用“因果句”分析这只惊弓之鸟吗?大家自己说说。

  老师说第一句:因为这只惊弓之鸟听到弦响,所以 …….

  因为它心里害怕,所以拼命往上飞。

  因为它拼命往上飞,所以伤口又裂开了。

  因为它伤口裂开了,所以就掉了下来。

  :所以更羸判断只要一拉弓,这只大雁就会掉下来。(板书:拉弓 掉下来)课文的第几自然段证明了更羸的这一判断?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看,更羸的判断真准确!

  3、教师。

  通过学*,我们清楚地了解到,更羸通过观察发现这只大雁飞得慢,叫的声音悲惨;从而分析出这是一只箭伤未愈、孤单失群的大雁;进而作出判断,只要一拉弓,这只大雁就会掉下来。看来更羸不光是个有名的射箭能手,他还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观察、分析和进行准确判断。)

  下面再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更羸的这个判断是怎么一步步做出来的。齐读第九自然段。

  三、揭示课题,拓展延伸

  1.理解“惊弓之鸟”成语的意思。

  这节课,我们学的成语故事是惊弓之鸟,那你知道什么是惊弓之鸟了吗?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到惊吓后,遇到一点情况后就害怕得不得了。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现象,出示案例。

  3、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现象?

  四、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

  观察 慢 悲惨

  更羸 分析 箭伤未愈 孤单失群

  判断 拉弓 掉下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3.初步学*“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课文录音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梁启超的有关资料,课堂质疑与辩论。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精心导入

  同学们,请反思一下自己的学*精神和生活态度。在你的学*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怎样才能把学*当一件乐事呢?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出示教学目标并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先由学生交流各自准备的有关梁启超的资料,然后教师做适当补充。(多媒体出示)

  梁启超(1873-1929),*代思想家,著名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二、检查预*

  给加点的字注音:

  旁骛亵渎强聒不舍佝偻承蜩

  三、整体感知

  [过渡]《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说理深刻结构层次清晰的文章,听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思考下列问题。

  多媒体出示问题组:

  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的?

  ②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

  (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思路,帮助学生进行第一次感知,为此后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播放课文录音。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全班交流,学生互相评论补充,明确问题要点: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群’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它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提出来的。

  ②.作者先后谈了“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问题。

  四、研读揣摩

  学生自读课文1-7段,思考下列问题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试解释中心论点的含义。

  2.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来,试做具体的分析说明。

  3.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后思考,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研讨。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相互补充,最后统一答案要点:

  1.略。

  2.一是举例论证。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的必要性。一是道理论证。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3.先解释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至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的,为什么要敬业”;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

  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方法。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业: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五、质疑问难

  1.学生发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按自己的理解解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2.教师发问。在论证敬业的重要性时,作者两次运用了设问句,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讨论,踊跃做答,教师做适当点拨。

  六、拓展延伸(多媒体出示)

  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

  教师点拨:那些凡人做的琐事,很多都忠实圆满的完成,他们都可以称为“天地间第一等人”。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中学生怎样做才算天地间第一等人呢?

  学生即*发言交流,其他学生做适当的评析。

  七、布置作业

  1. 摘录并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2. 完成课后练*二。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

  1.听写词语,进一步巩固掌握基础知识。读积累的经典语句、格言。

  2.回顾本文论点及文章结构

  二、研读揣摩

  学生自读课文8-9段,并思考。

  (多媒体投影出示问题组)

  1.理清作者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结构。

  2.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3.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由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最后明确答案要点:

  1.作者先摆出司空见惯的.反面的现象,进行批驳分析,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然后运用设问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呢”,转入论述为什么要乐业,列出了四个理由。

  2.作者主要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3.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三、质疑问难

  1.学生发问。学生自由提出问题,鼓励其他同学按自己的理解解答,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2.教师发问。在论证乐业的重要性时,作者为什么从反面的现象谈起,可不可去掉?

  鼓励学生讨论,踊跃做答,教师做适当点拨。

  四、体验反思(多媒体出示)

  课文中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

  此问题意在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评质疑能力,能辨证的理解人生问题。所讨论的问题比较复杂,应根据学生的理解水*来把握讨论的深度。

  本环节采用学生辩论的形式进行,教师作适当发问、引导、点评。

  五、探讨文章的语言特色

  [过渡]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色。试从文中举出例子,并做说明。

  可以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并举出文中相应的例子。教师做适当补充,最后多媒体出示:

  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

  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例如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

  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演讲最后,“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

  六、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

  课文结构层次清晰。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旨意。

  本文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在语言上,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巧妙结合。

  七、布置作业

  领悟作者的精神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体验,谈谈自己在学*中感受到的乐趣。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特意设置了关于“天地间第一等人”的探讨。在发言中,有的学生只谈理论,忽略了结合自身实际。我及时地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的学*生活谈感受,从而更好的认清自己现在应该如何去做,如何把握自己现在的青春年华,有很深的实际教育意义。

  我设置的关于立足本职工作和树立远大理想的辩论,激发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效果很好。在辩论中,大多数学生更赞成应有远大理想,认为二者相矛盾。我做了点拨纠正,启发他们,如果不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远大理想就会成为空谈,启发学生要全面具体的看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评质疑的能力。在辩论中,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条理清楚说理有力,还有同学联系了自身实际,从而加强了本文的实际教育意义。

  板书设计: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提出论点 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有业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什么是“敬”

  敬业 敬业 为什么要敬业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与如何做到敬业

  乐业 列举反面现象,进行批驳

  乐业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为什么要乐业

  总结全文 敬业和乐业也就是责任心和乐趣。

  教学目标:

  1、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展现自我,能抓住自己的外貌特征,真实自然地表现“真我”。

  2、初步领会介绍人物的基本要领:抓住人物的整体形象、长相、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按一定顺序写下来。

  3、尝试与人合作,共享*作的无穷快乐。

  教学重点:

  ①阅读范文时,要能够概括地说出那个同学是从哪几个方面作了哪些内容的自我介绍。

  ② 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恰当的内容,真实,有条理地作介绍。

  教学难点:

  学会抓住自身特点,准确而真实地表现“真我”。

  指导过程:

  一、 猜一猜

  1、有这样一个人,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你猜他是谁?

  2、有这样一个人,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壮,穿一身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直裰,提一柄九齿钉耙 ——--你知道他又是谁? (猪八戒 )

  提示:人物特点要选独特来写。

  人人都有的可以不写。

  二、面对自我“看一看”

  观察“镜子中的我”。现在,我们拿出小镜子,抓住特点,“自卖自夸”,欣赏欣赏镜子里的自己吧,小声描述一下自己的外貌。(提出要求:看看你们的.脸、头发、眉、眼睛、鼻、耳朵、嘴、牙齿分别是怎样的?)

  出示“好词*台”,供学生选用。

  看一看老师的“外貌描写词语小宝典”,它重点向你们介绍了描写五官时会用到的词语。请你们小声读一读,看看有没有适合你用的(略)

  3、看着镜子中的自己跟同桌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

  三、学*例文“读一读”

  1、有一个叫杜月斐的小朋友,写了篇作文,题目叫《这就是我》。请看例文,读一读,想一想杜月斐小朋友是怎么介绍自己的。(学生读例文)

  2、小组合作学*,讨论:

  (1)读了例文,你知道杜月斐是个怎样的小朋友了吗?她是怎样来介绍自己的?

  (2)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自己?要注意些什么?

  3、板书归纳本次*作要点:

  ⑴首先介绍自己外貌: 年龄、身材、长相、声音等。

  ⑵要抓住特点: 性格、爱好、优点、缺点 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⑶要有一定的顺序。

  四、 口头作文“说一说”

  1、知道怎么写了,我们试试口头介绍一下自己吧。

  出示说话要求:

  (1)介绍自己的年龄、身材、长相、性格、和兴趣爱好等。

  (2)注意说出自己的特点——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3)介绍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2、在小组内进行自我介绍,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提醒、补充。

  3、小组推荐说得较好的同学向全班介绍自己,互相评议,共同提高。

  五、独立起草“写一写”

  1、学生独立仿写,教师加强巡视指导。

  2、提醒学生注意:语句通顺写具体,标点正确无错字。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2、让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学会交流,培养表达、应对能力。

  3、培养大胆、大声、大方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的*惯。

  4、使学生知道打电话这种交际手段的一般常识和基本要求。

  5、培养有礼貌的说话态度,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

  教学重点:

  把事情说清楚,说完整,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教学难点:

  说话简洁、明了。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通分教学设计菁选(扩展6)

——教学设计菁选

2023年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3年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

  《世界多美呀》是一篇讲读课文,语句优美,恰似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学*这篇课文会让我们感受到充满童趣动物世界,感受到小鸡努力冲破蛋壳后,看到世界如此美丽的惊喜的心情。抓住课文的两条线索(小鸡的孵化过程;小鸡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变化);借助课文插图;抓住关键词体悟小鸡内心活动;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领悟。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小鸡的孵化过程,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巩固掌握本课的9个生字,进一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师:小朋友们,你们周围的世界美不美呀?有谁能为大家说一说周围的世界美在哪呢?

  学生自由表达他们眼中的美好世界,教师鼓励评价。

  2、以游戏的方式复*生字词:

  师:(出示课前准备的粘贴画)小朋友,你们瞧,这幅图画上那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的世界多美呀!想得到它吗?只要你们能闯过生字关,把图画上的生字读准,读好,就能得到它!现在赶快练*吧!

  学生分小组相互读词语,相互评价,小组推荐优胜者,再全班比赛,评出优胜者,奖励一幅粘贴画。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师:说说这幅图美在什么地方?

  学生思考后,教师指投影图下的句子:“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让学生认真的读两遍。

  师: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是表示颜色的?能找出来后能用自己的画笔画出来吗?

  学生找出表示颜色的三个词,想象画图。

  教师分别出示投影,向学生展示“蓝湛湛的天空”,“绿茵茵的树木”和“碧澄澄的小河”。并让学生对比自己的想象画,加深对表示色彩的词语的理解和认识。

  4、复*诗歌《家》(新课标苏教版语文第一册中课文):

  师: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祖国多美呀!孩子们,你们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一首诗来赞美它吗?齐背诗歌《家》。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形象地感知课文,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把过去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联系起来,起到以旧带新的目的。)

  二、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谈话引入,提出朗读要求:

  师: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要通过这节课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学得的本领!展示什么本领呢?第一,展示我们读课文的本领;第二,展示我们小朋友写字的本领。有信心吗?好,老师要求你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句子的意思。(学生多种方式朗读课文)

  师:现在老师就来考考大家,看你们能否把课文意思读懂?

  2、出示问题,指导阅读:

  ⑴、小鸡在蛋壳里认为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小鸡啄破蛋壳看世界很容易吗?

  学生自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后,小组讨论。

  教师板书关键词予以提示:“先――后来”、“睡――醒了”;“看见――想”“啄呀啄呀”、“很久”、“才”学生自由回答问题,师生共同评价、补充。

  ⑵、小鸡想象的世界和它看到的世界一样吗?小鸡看到如此美丽的世界,它的表现会怎样?它又会说些什么呢?

  ⑶学生自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想象回答问题。

  教师板书:“一撑”、“就·撑破了”。“叽叽叽”,“慢慢”。

  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境并准备对教师的朗读水*进行评价。

  教师引导并衷恳接受学生的评价。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以学生的阅读为主,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三、创设情境,体会感悟

  1、师生合作引读课文并配上音乐:

  师:看来,小朋友把课文读懂了,现在老师也想读读课文,要想赛过老师,你们的眼睛可要盯好课文,注意老师的.手势,看谁接得好!

  师生共同玩抢接读比赛。

  2、师:小朋友读得非常流利,老师觉得大家读课文时再加把劲就更感人了。你们谁喜欢哪一部分课文就读那部分课文。一会儿,让大家评一评你读的声音是否洪亮,有没有适当的动作和表情。

  学生自己练*后展示读课文的本领,师生共同评价。

  3、出示头饰:

  师:老师这里有4顶神奇的蛋壳,只要你戴上它就能变成这个对未来充满幻想的小鸡。谁喜欢演小鸡?指名愿意展示的学生戴上。

  师:现在你戴上蛋壳的头饰就变成谁了?想想,小鸡的声音、动作、表情是怎样的?请戴头饰的同学上台表演,下面的小观众注意听他是否把高兴和惊奇的心情读出来,有没有动作和表情。

  表演结束,把头饰奖励给参加表演的学生。师生共同评价。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更进一步读好课文,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创设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指导书写:

  小朋友刚才欣赏了很美很美的图片,读了一篇很美很美的课文,那么,你们还能写出很美很美的字吗?出示生字,让学生观察结构,说说要写好这些字,要注意什么?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作业展示,评议。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字型掌握汉字的结构,养成写好汉字的*惯。)

  五、指导背诵:

  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学生尝试当堂背诵课文。

  六、作业:

  画画写写:《美丽的世界》。

  要求学生课下在回忆课上内容的同时,想象画出身边美丽的世界。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且对三角形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教学例1时选择从生活中的场景入手,通过让学生画三角形、说三角形特点,逐步总结出三角形概念及基本特征。教学例2,也是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测量人字梁高度,感知三角形的底和高,并由此抽象出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从实例到抽象概念,使学生获得正确而清晰的表象。

  【学情分析】

  学生在低年级时已经对三角形有了直观的认识和初步的感知,这种感知往往来自于生活,所以教学时例题的选择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抽象。画高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和已有知识进行练*,在比较中区分,从而正确的对知识体系进行重组和建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具体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内)。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过程,积累一些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抽象的一般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学*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数学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三角形概念。

  【教学难点】

  会画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直角三角尺,学生每人一张学*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大桥夜景,提问:同学们,你能从这幅图中看到什么?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三角形?多媒体展示存在于生活中的三角形。

  揭题:生活中我们在许多地方见到过三角形,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能叫做三角形,三角形又有哪些特征呢?今天跟随老师一起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三角形概念、特征

  1、画三角形提出要求:刚才我们看了那么多的三角形,你能画出来一个吗?生尝试画三角形,教师巡视,收集学生存在的错误案例。

  2、展示交流,抽象概念师提问:你画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小组交流。

  指名展示,并介绍所画三角形特点。

  (1)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师追问这三条边是什么线?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线段

  (2)出示反例,,这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吗?这三条线段应该是什么关系?板书:围成

  (3)三条线段围在一起就是三角形了吗?出示反例。这三条线段应该怎样围在一起呢?板书:首尾相接抽象概念:根据我们刚才的交流不难发现,这些是三角形共同的特点。所以,我们把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完整。

  师:同位之间看着手中的图形互相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自学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师:你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自学书本75页。

  组织交流:这是三角形的什么(边)?有几条边?顶点(有几个顶点)?角,有几个角?

  4、试一试提问:如果给你顶点让你画出一个三角形,你能画出来嘛?出示题目,自行阅读理解题目意思。学生绘制。

  交流展示,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所画的三角形?提问:任选3个作为顶点,都能画一个三角形吗?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下面3个点不能画出一个三角形。交流(找2名学生说)小结: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所以三角形的顶点能不能在同一条直线上。

  (二)认识高和底

  1、教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师:三角形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用处,出示屋顶图。从这几幅图中你又能看到什么?知道这是什么吗?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则师简单介绍人字梁。

  师:同学们手中也有一张人字梁图,你能量出图中人字梁的高度吗?学生尝试。

  展示交流,指名演示度量过程并提问

  (1)你量的是从哪里到哪里的距离?引导学生说出从人字梁的`顶点到它对边的距离

  (2)我们所量的这条线段和人字梁的底边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互相垂直)

  (3)你能想办法验证一下吗?指名演示验证过程。

  (4)师小结:通过刚才讨论我们可以发现人字梁的高度,其实就是从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出示顶点)到对边所做的垂直线段的长度(边指边说)。

  抽象概念: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字梁所在的三角形画出来,那么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板书,画出高,和直角标志),而这条对边就叫做三角形的底(标出底)。

  回忆刚才过程,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是三角形的底?

  2、教学画高

  (1)提问:如果已知三角形的底,怎样画出底边上的高呢?

  (2)学生尝试画底边上的高。

  (3)指名演示画高,总结画高的方法和注意点。

  (4)对比画三角形底边上高的方法和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直线的方法。寻找相同和不同点。

  三、练*巩固同学们这节课收获可不少,不仅知道了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还知道了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了三角形的底和高,也知道如何画底边上的高。接下来就是要检验你们的时刻了。做好准备了吗?

  1、练一练第1题。

  (1)学生同位之间互相说一说。

  (2)指名说一说哪些是,哪些不是,为什么?

  2、练一练第2题。

  (1)说一说题目有哪些要求。注意取整厘米。

  (2)学生独立完成。

  (3)反馈交流。注意让学生表达清楚:第一个图形底边上的高为2cm。

  底3、下图中底边上的高画的对吗?底底底④③②①

  (1)投影出示,先观察,思考如何改正?

  (2)指名用直角三角尺把正确的画图方法摆出来。

  (3)说说在画高时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4、练*十二第1题。

  (1)独立完成,指名展示自己的作业,并说说画高的方法。

  (2)改变第一个三角形的底,提问:这时该如何画高。指名演示。再改变底边,又该如何画?观察图1,你有什么发现?三角形有几条高?

  (3)讨论直角三角形的的高。提问: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你能指出它的两条直角边吗?如果以一条直角边为底(老师用手指),怎样画三角形的高?指名摆三角尺。你有什么发现?如果以另一条直角边为底呢?你又有什么发现?

  (4)小结:直角三角形中以一条直角边为底,另一条直角边就是三角形的高。

  (5)提问:你能画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第三条高吗?以哪条边为底?

  5、练*十二第2题。

  (1)学生按要求画出三角形。

  (2)同桌互相检查所画的三角形是否满足要求,交流是怎样画的。

  (3)展示学生作业,并提问:问什么条件相同,所画的三角形却不同呢?你有什么发现?


通分教学设计菁选(扩展7)

——通分教学设计范本5份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通分的意义,学会通分的方法。

  2、引导学生在探究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过程中,体验到“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

  3、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积极地探索活动中得到提升。

  教学重点:通分的一般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确定公分母。

  教学准备: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最*老师所在的学校准备要把整个校园美化起来,学校希望美化校园面积的5/6,园林规划部门认为可以美化校园面积的7/9。我班的同学才读三年级,不知道哪一种方案美化的面积大,你们能不能帮助我班同学解决这个问题?

  二、结合问题,组织探究

  1、认识通分

  ⑴形成数学问题,比一比7/9和5/6谁大。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与同伴合作寻找解决的策略。

  ⑵汇报、交流学*成果,可能有以下方法:(及时加以记录)

  A、画图比较。

  B、化成小数比大小。

  C、把分子变成相同的分数比大小。

  D、把分母变成相同的分数比大小。

  ……

  ⑶讨论与归纳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把“异分母变成同分母的方法”,即通分的方法。

  2、理解通分含义

  把7/9和5/6转化成14/18和15/18,分数的大小不变,就是通分。你能试着说说什么叫通分吗?谁能说出转化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我们说的通分是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学*通分的方法:

  ⑴尝试把1/6和1/8通分。

  公分母为什么用最小公倍数呢?

  ⑵你认为通分分哪几步?

  A先求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B再把各分数化成用最小公倍数做分母的分数

  ⑶通分的关键是找好公分母,而且要找最小公分母。

  5、尝试运用

  给下列两组数通分,并说说有什么发现。

  2/3和5/7 1/6和7/12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判断下列哪组分数的通分是对的?哪组不对?哪组不够简单?

  2、给下列各组数通分

  3、解决问题

  我们班同学准备建个小小图书角,其中有3/10的同学准备带科普书,有1/4的同学准备带童话书,有2/5的.同学准备带儿童杂志,你知道我班同学中带什么书的人最多?带什么书的人最少?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4、课后作业

  P117的第2、4题

  四、小结全课,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与想进一步了解的内容。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93-9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能准确快速地比较各类分数的大小,理解通分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归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能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并使策略最优化。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教材分析:

  通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93至94页的内容。这部分教材以分数的大小比较为线索,由特殊到一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学通分。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在分数加减法中常常用到。因此通分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所以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部分内容。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渗透数学转化思想方法、抽象概括方法、比较法、观察法等。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了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所以在学*这部分内容时难度不大,重点让学生讲解判断大小的理由并及时归纳总结。至于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一部分同学其实已经知道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比较,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成果引入通分,再通过自学环节,顺理成章的让学生转入本节的重点学*中。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的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课前调查:

  了解学生对冬奥会的关注情况,适当进行补充然后请学生单选或多选温哥华冬奥会上令你感动的画面。

  (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1、由温哥华冬奥会的举办,引出调查的信息并出示信息。

  师:同学们,20XX年第XX届温哥华冬奥会中国金牌榜首次进入世界前七!冬奥期间,每一个精彩瞬间都会激起我们的心灵震颤,(出示课件:王濛叩谢恩师李琰、周洋以一敌七摘取1500米桂冠、申赵18年圆梦登顶、中国短道接力金牌失而复得)。

  2、让学生根据统计的结果提出数学问题。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独立解决问题

  2、合作交流

  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已解决的问题,或讨论有疑问的地方。

  3、汇报展示

  ⑴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

  ①总结方法;

  ②练*巩固:

  ⑵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①分子相同的异分母分数比较;

  ②分子和分母各不相同的异分母分数比较;

  4.教学通分。

  ⑴观察方法,揭示课题。

  师指着利用分数基本性质解题做法问:仔细观察这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发现?教师追问:“转化后分数的大小变了吗?你的依据是什么?”这时教师揭示:像这位同学的方法,就叫做通分(板书课题)。

  ⑵阅读教材,理解意义。

  阅读课本93--94页,把你认为的重点或有疑问的地方用红笔标注一下。

  ⑶交流收获,掌握方法。

  看书后,先解决有疑问的地方,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叫通分,通分的方法,学*通分有什么作用等等。

  (三)巩固练*,拓展提升

  1、基本练*:比较下面分数的大小:

  和和

  2、拓展提升。

  同学们进行100米赛跑,丁丁用了分,明明用了分,谁的

  成绩好一些?

  3、随机练*黑板上的其余问题。

  结束语:同学们,我们虽不见得有冰雪健儿们那样的天赋及机会,能够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但是我们每个人,却可以被他们的某种精神所激励,然后在我们各自的人生舞台上,去赢得属于我们自己的金牌!

  板书设计:

  通分

  大小不变

  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

  转化(公分母)

  公倍数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设计思路:

  在这节课上,我最初的设计是依据教材,按照教材上的指点,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等活动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可是,课前的调查和研究表明,无论是学生还是身为教师的我,都已经不能够将学*和教学的关注点仅限于课本了。有了这样的感觉,我就不能够再默守陈规、按部就班的进行原定预设计划了。因此我决定走出教材、了解学生,真正实现“用教材”“备学生”这一高度上来设计这节课。针对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材提供的素材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在课前进行了同学们喜欢的体育运动进而进行冬奥会深刻画面的调查,并将这一调查结果引入课堂,学生积极的进行观察、提问、思考、交流等各项活动,在情趣交融的活动中实现教学目标,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课堂上学生是兵教兵,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总评】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分析。通分的方法其实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通分的方法?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注重给孩子创设一个多元求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独立尝试,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这样的教学真正发挥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效果很好。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注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适时点拨,当学生的思维遇卡时,教师巧妙催化,这样会使学生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地顺逆回环,导致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93-9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能准确快速地比较各类分数的大小,理解通分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归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能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并使策略最优化。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教材分析:

  通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93至94页的内容。这部分教材以分数的大小比较为线索,由特殊到一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学通分。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在分数加减法中常常用到。因此通分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所以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部分内容。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渗透数学转化思想方法、抽象概括方法、比较法、观察法等。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了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所以在学*这部分内容时难度不大,重点让学生讲解判断大小的理由并及时归纳总结。至于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一部分同学其实已经知道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比较,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成果引入通分,再通过自学环节,顺理成章的让学生转入本节的重点学*中。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的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课前调查:

  了解学生对冬奥会的关注情况,适当进行补充然后请学生单选或多选温哥华冬奥会上令你感动的画面。

  【评析:体育最能激发人的爱国热情,这样的课前调查,既为本节的教学提供了素材,又渗透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1、由温哥华冬奥会的举办,引出调查的信息并出示信息。

  师:同学们,2010年第21届温哥华冬奥会中国金牌榜首次进入世界前七!冬奥期间,每一个精彩瞬间都会激起我们的心灵震颤,(出示课件:王濛叩谢恩师李琰、周洋以一敌七摘取1500米桂冠、申赵18年圆梦登顶、中国短道接力金牌失而复得)。

  2、让学生根据统计的结果提出数学问题。

  【评析:情境的创设基于学生自己调查统计的结果,不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独立解决问题

  【评析:学生独立思考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自由地去探究,去发现,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2、合作交流

  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已解决的问题,或讨论有疑问的地方。

  【评析:这个环节可以实现智慧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思维方式的互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3、汇报展示

  ⑴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

  ①总结方法;

  ②练*巩固:○○○

  ⑵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①分子相同的异分母分数比较;

  ②分子和分母各不相同的异分母分数比较;

  【评析:课堂中学生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主动寻求多种解题方法,迸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真正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和张扬的过程。同时这样处理环节也很好的突破了难点。】

  4.教学通分。

  ⑴观察方法,揭示课题。

  师指着利用分数基本性质解题做法问:仔细观察这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发现?教师追问:“转化后分数的大小变了吗?你的依据是什么?”这时教师揭示:像这位同学的方法,就叫做通分(板书课题)。

  ⑵阅读教材,理解意义。

  阅读课本93--94页,把你认为的重点或有疑问的地方用红笔标注一下。

  ⑶交流收获,掌握方法。

  看书后,先解决有疑问的地方,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叫通分,通分的方法,学*通分有什么作用等等。

  【评析:这样做学生不仅触到新知的“脉”,还能寻到新知的“源”,不仅知道了学什么,还知道为什么要学,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还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样就突出了重点。】

  (三)巩固练*,拓展提升

  1、基本练*:比较下面分数的大小:

  和和

  2、拓展提升。

  同学们进行100米赛跑,丁丁用了分,明明用了分,谁的

  成绩好一些?

  3、随机练*黑板上的其余问题。

  【评析:通过从基础练到拓展练,把数学放到了更广阔的生活环境中,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结束语:同学们,我们虽不见得有冰雪健儿们那样的天赋及机会,能够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但是我们每个人,却可以被他们的某种精神所激励,然后在我们各自的人生舞台上,去赢得属于我们自己的金牌!

  板书设计:

  通分

  大小不变

  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

  转化(公分母)

  公倍数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设计思路:

  在这节课上,我最初的设计是依据教材,按照教材上的指点,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等活动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可是,课前的调查和研究表明,无论是学生还是身为教师的我,都已经不能够将学*和教学的关注点仅限于课本了。有了这样的感觉,我就不能够再默守陈规、按部就班的进行原定预设计划了。因此我决定走出教材、了解学生,真正实现“用教材”“备学生”这一高度上来设计这节课。针对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材提供的素材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在课前进行了同学们喜欢的体育运动进而进行冬奥会深刻画面的调查,并将这一调查结果引入课堂,学生积极的进行观察、提问、思考、交流等各项活动,在情趣交融的活动中实现教学目标,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课堂上学生是兵教兵,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总评】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分析。通分的方法其实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通分的方法?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注重给孩子创设一个多元求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独立尝试,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这样的教学真正发挥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效果很好。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注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适时点拨,当学生的思维遇卡时,教师巧妙催化,这样会使学生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地顺逆回环,导致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的例14、“试一试”和“练一练”以及第73页的练*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通分的含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通分。

  2、使学生能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通分的方法,能解释通分的过程,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主动学*的信心和动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导入新课

  师:今天上新课之前老师照例要来考考你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如何?愿意接受考验吗?

  1。口答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⑴3和5的最小公倍数是()。

  ⑵4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

  ⑶6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

  学生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求的?指名学生口答。

  师:看来大家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掌握不错,接着往下看。

  2、你能说出与3/4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指名说,并说出思考过程。指名口答时再说说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过渡:今天我们将继续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学*新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14: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指名读题,师:你觉得题目中有哪些要求?(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你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改写吗?试试看。

  (2)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独立尝试完成,师巡视,发现不同方法者请板演。

  (3)讲评。

  师: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位同学的,他把它们改写成分母是12的分数,3/4的分母4改写成12要乘3,分子也同时乘3等于9/12,5/6的分母6改写成12要乘2,分子5同时乘2等于10/12,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位同学的,把它们改写成分母是24的分数,3/4的分子分母同时乘6等于18/24,5/6的分子分母同时乘4等于20/24,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

  师:还可以改写成分母是多少的分数?(指名举例)

  师:哦,看来可以用来做他们分母的数还真不少!那么谁来说说在改写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呢?(指名口答)

  师引导并强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变大了,但分数的大小没变。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做的。

  (3)师:其实呀刚才大家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一样新知识,就是通分。(板书:通分)像刚才大家把3/4和5/6这两个原本分母不一样的分数,分别改写成了分母一样,而又大小不变的分数,这个过程就可以说是通分。书上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不妨打开书本来读一读。

  (4)生自学书本71页,然后指名说说什么是异分母分数?什么是同分母分数?什么是通分?(根据学生回答是板书: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问:那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有什么条件吗?(引导回答和原来分数相等,并板书在横线上)

  (5)师:这个相同的分母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叫公分母。(指板演题)谁来说说这几位同学各取什么为他们的公分母?(学生口答)

  师:那为什么不取10或者20呢?一定要取12、24、48?它们和原来这两个分母有什么关系?(引导回答出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公倍数)

  师:比较一下,用哪个数做公倍数比较简单?那12和4、6有什么关系呢?那么你们认为通分时我们一般用什么做公分母比较简单呢?(引导归纳: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7)小结:现在你能告诉老师完成通分需要几步呢?(学生自由说)结合学生回答板书:1。找公分母(原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化成同分母分数。

  师:那现在我们马上来试一把,先来一个简单的。

  2、做练*十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交流。

  说明:通分找公分母时,可以应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教学“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本71页。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

  (2)展示,全班交流。

  师:你通分确定的公分母是多少?你怎样找到的?确定公分母后,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母乘几,分子也同时乘几。通分就要像课本上这样写出每个分数的转化过程。

  三、组织练*,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三人板演。

  检查板演题,说说各是怎样找公分母的,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2、做练*十一第3题。

  让学生检查通分,发现问题。

  交流:哪组是对的?哪组不对,错在哪里?哪组不够简单?

  指出:通分时,通常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这样既方便结果计算。

  教学目标:

  1、知道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可以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关键:找准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教学过程:

  一、复*、激趣、引入口

  1、说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8和99和27

  2、填空(说出依据)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