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实用20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4——6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反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反比例量的特征。努力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铺垫

  1、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2、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

  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3、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

  4、导入新课:

  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3的表格(略)

  学生填表

  2、小组讨论:

  (1)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3)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反比例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填表

  思考题中所提出的问题

  组织交流,再次感知成反比例的量

  5、抽象表达反比例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例3和“试一试”,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相关联的量。

  2 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及字母表达式。

  3 学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关联):知道关联是什么意思吗?

  生:指事物之间有联系。

  生:也可以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

  师:对,关联就是指事物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

  师:能举一些生活中相互关联的例子吗?

  生:天气热了,我们身上穿的衣服就少一些;天气冷了,穿的衣服就会多一些,气温与我们穿的衣服是相关联的。

  生:我的考试分数多了,爸爸妈妈就很高兴;如果少了,他们的脸上就会阴云密布,所以我的考试分数与家长的脸色也是相关联的。(其他学生大笑)

  生:我想姚明打球时,姚明的动作与防守他的对方队员的动作也是相关联的,即姚明怎么动,对方总有一个相应的对策,不可能永远不变。

  这时,一名学生干脆带着他的同桌走到讲台上,两个人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做起了学生经常玩的推手游戏,即一人推手,另一人立刻向后闪开。然后这位学生说:“我们刚才的动作也是相关联的。”

  生:上星期,我们班举行智力竞赛,每个小组每答对一题就得到10分,答对两题得到20分……答对的题目越多,分数也就越高。因此,我认为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也是相关联的。

  二、新授

  师:好一个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相关联!我们把它们的情况列成下面的表格,可以吗?

  师:从这个表格中。你还知道什么?

  生:答对一题得10分,答对两题得20分,答对三题得30分……

  师:表中有哪两个量?它们的关系怎样?

  生: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它们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师:你们能够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生:从左向右看,答对的题目越多,分数就越高;从右向左看,答对的题目越少,成绩就越低。

  师:还能发现什么呢?

  生:答对的次数扩大多少倍,得分也随着扩大多少倍;反之,答对的次数缩小多少倍,得分也随着缩小多少倍。

  师(小结):也就是说,成绩随着答对的次数变化而变化,像这样的两个量也叫做相关联的量。

  师:你能在这两种量中,找到一组对应的数吗?谁能说说在成绩和答对的次数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的比吗?比值是多少?

  (随着学生的回答,师板书:10/1=10、20/2=10、30/3=10、40/4=10……)

  师:刚才这位同学在算出比值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不管怎样,它们的比值不变。

  师:这个比值实际上就是什么呀?(板书:每题的分数)

  师:你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吗?

  板书关系式:成绩/答对的题目=每题的分数(一定)

  师:我们再来看一道题目。请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将桌上信封中的信息单分给每一位同学。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四个问题进行分析,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如果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可以举手,老师非常乐意帮助你们。(投影出示例1)

  1表中有( )和( )两种量。

  2 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 任意写出三个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算出它们的比值。

  4 比值实际上表示( ),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学生交流汇报,师板书关系式)

  师(指着刚刚学*的两个表格):这是我们刚才分析过的两个表,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板书: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逐一板书,最后由学生通过看书,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由此完成概念教学)

  反思: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课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基础,为学生的数学学*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情境,课堂气氛活跃。

  以往教学此内容时,学生理解相关联的量仅仅局限于“比值一定”,与后面学*“反比例的意义”教学未能形成有效的联系,因而教学收效不大。此次教学,首先从教学目标上进行修改,增加了第一个教学目标,即“理解什么是相关联的量”。教学设计大胆开放,真正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教材的重点并不一定是学生学*的难点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给抽象的数学知识赋予了浓厚的现实背景,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教学强调接受、机械训练的学*方式。最后,由学生独立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似在新授之前浪费了不少时间,实则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有了更多自主、个性探究的机会,值得借鉴与提倡。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每周一的早上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仪式,那么,你们对**都有哪些了解呢?(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说明你们都很热爱我们的国家,希望你们以后一定要好好学*,做一个有用的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是庄严而美丽的,并且它与我们数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比例(板书课题:比例)

  师手指课题:从课题中我们不难看出,比例和比有一定的关系,你们还记得比的意义吗?(学生回答)

  好,那下面我们就先来用比的知识解决几道题。(出示四幅图在一起的)

  二、新授

  师:画面上出现了四幅不同大小的**,请同学们任选两面**来算一算它们各自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然后观察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板演,观察到比值相等,教师板书:两个比相等)

  师:那我们就可以将这两个比用等号连接。(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两个相等的.比)

  教师边指着这组相等的比一边说:好,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把定义补充完整)。这就是比例的意义(把课题板书完整)请同学们齐读。

  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比例的意义,思考:想要组成比例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学生回答,等式;有两个相等的比)

  (教师再强调:一定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师:你还能从四面**中找出哪些比例?

  (学生写在练*本上,然后汇报。教师板书)

  师:我们在学*比的时候,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比如:60:40=60/40,那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么写?(学生口答)

  ?师: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那么比就是比例吗?

  学生从形式上区分:比由两个数组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

  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三、巩固应用

  (一)数的比例

  课本。40页练一练。(学生汇报比值是否相等,所以成不成比例。教师板书比例式)

  (二)形的比例

  出示两个具有放大关系的三角形

  师: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这个图形?(学生讲这是两个相似的三角形,几个数字分别是它们的底和高。然后汇报比例)

  (三)生活中的比例

  师:通过刚才的几组题,我们进一步弄清了比例的意义,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比例吧!

  1、课本41页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交流。)

  2、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花了9元钱,李刚买了5本同样的笔记本花了15元。(你能根据题中的数据写出几组比例式吗?并说出理由。)

  四、总结

  师:这节课,大家都非常的积极和认真,老师相信你们的收获肯定很多,那谁来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说)

  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认识了比例,并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还会自己根据数据组比例,看来同学们这节课真是掌握了不少的知识。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例的形成过程,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自主探索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性质进行判断。

  3、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4、通过探索**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渗透情感,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画面,学生观察,激发爱国情操。

  ***升**仪式

  校园升旗仪式

  教室场景

  签约仪式

  师:四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2、媒体出示**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升**仪式:长5米,宽10/3米。

  校园升旗仪式:长2.4米,宽1.6米。

  教室场景:长60厘米,宽40厘米。

  签约仪式:长15厘米,宽10厘米。

  师:这些**的大小不一,是不是**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点呢?

  师生交流,得出每面**的.大小不一,但是它们的长和宽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3、学生探索,发现问题。

  师:每面**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发现**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二、认识比例,发现特征

  1、引出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媒体出示操场上的**和教室里**长和宽。学生计算出两面**的长和宽的比值。

  并板书:2.4∶1.6 =3/2

  60∶40=3/2

  师指出这两面**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并指出像这样的式子叫比例。

  并板书:2.4∶1.6 =60∶40

  2、认识比例,知道比例各项的名称。

  ⑴学生照样子利用主题图仿写一个比例,并说出自己是怎样写出来的。

  ⑵学生尝试说说什么叫比例。

  ⑶教学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自学课本第34页的第一段话,初步认识比例各项的名称。

  出示其中一个比例,指出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说说自己写的比例的各项的名称。

  ⑷教学比例的另一种写法,学生尝试将自己写的比例换一种写法。

  ⑸判断下列几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媒体出示,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⑴6∶10和9∶15 ⑵20∶5和1∶4

  ⑶1/2∶1/3和6∶4 ⑷0.6∶0.2和3/4∶1/4

  ⑹思考: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自主思考,集体交流,了解比例和比的联系和区别。

  3、自主练*,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⑴媒体出示

  8∶4=()∶() 15:10=()∶4 12∶()=()∶5

  媒体依次出示三道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思考:为什么这样填?你有其它的发现吗?

  ⑵师提出问题:在一个比例中,它们项有什么特点?

  ⑶学生观察以上式子,自主思考,尝试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⑷集体交流,发现性质。

  学生自主交流,发现: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⑸观察自己写的其它几个比例,验证发现。

  ⑹小结性质

  学生尝试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媒体出示学生的发现,教师指出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提高认识

  1、基本练*

  判断,媒体出示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⑴6∶3和8∶5 ⑵0.2∶2.5和4∶50

  ⑶1/3∶1/6和1/2∶1/4 ⑷1.2∶3/4和4/5∶5

  2、拓展练*。

  比一比,谁写得多。

  在1、2、3、4、5、6、7、8、9这九个数中,任选四个数组成比例,并说说是怎样写出来的。

  四、总结全课,升华认识

  学生回顾全课,说说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4∶1.6 =3/2

  60∶40=3/2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4――6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反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反比例量的特征。努力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铺垫

  1、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2、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

  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3、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

  4、导入新课:

  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3的表格(略)

  学生填表

  2、小组讨论:

  (1)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3)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反比例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填表

  思考题中所提出的问题

  组织交流,再次感知成反比例的量

  5、抽象表达反比例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例3和“试一试”,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6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求比值和比的应用的基础上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将掌握比例的意义,对学生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乃至在初中继续学*有关正、反比例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1、本班现有学生92人,男生49人,女生43人。

  2、本班班额大,学生基础较差,所以我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学时的内容分成了两课时,本节课主要学*比例的意义。

  3、本节课我准备从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改变学生的学*方式,运用合作学*,培养学生协作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各种感官参与学*的全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比例的意义的过程,并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组比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数学的愉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比例的意义。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3、能根据一个比例写几个不同的比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复*

  1、什么叫比?怎样表示比?一辆汽车1小时行60千米,2小时行120千米,3小时行180千米,分别说出所行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这些比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2、怎样求比值?求下面各比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20∶∶∶10生回答。

  学生回答后,独立求出各比值,并交流汇报。复*旧知,为新知探究奠定基础。

  揭示

  课题这节课我们在比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新知识。

  揭示课题――比例的意义。学生打开数学课本48页。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探究

  比例的意义

  1、课件出示

  例1:两组同学同时在操场探讨竹竿长与影子长之间的规律。

  列表如下:

  竹竿长(m)23...... 影子长(m)69......

  2、你能写出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并求出它们的比值。

  3、观察这些比,把能用等号连接的比用等号连接起来。

  4、教师板书

  3∶2=9∶6

  2∶6=3∶9

  强调:这些都是比例。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比例。比例就表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的式子。

  5、2∶9和3∶6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6、指导学生说出“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1、学生讨论,然后写出比,完成后汇报,并随意找出几个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

  2、学生试写:

  2:3=6:9

  2:6=3:9

  3、学生合作探究:什么是比例?

  4、学生小组讨论:2∶9和3∶6能组成比例吗?并说出理由。

  1、生活情境导入,增强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2、让学生分享在主动参与、探究中获取知识的愉悦心情。

  3、学生在合作探究和小组讨论时,增强合作意识,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比例的各个项

  1、课件出示:在一个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内项。

  要求学生依据定义,分别找出3∶2=9∶6和2:6=3:9的内项和外项。

  介绍分数形式的比例写法。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找出3∶2=9∶6和2:6=3:9

  的内项和外项。加深认识,学以致用。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3“练一练”和练*十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通过自主学*,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数学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设计理念:

  本课时设计,在“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的认识的设计上,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理解比例的有关知识,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在本课时第二大块内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课时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开放真实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尝试探索规律,引导学生写出不同比例,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引新

  导入新课

  1、找找比比:

  (判断下面的比,哪些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518:300.4:0.21.8:0.9

  5/8:1/47.5:32:89:27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说说判断过程。

  2、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比例的有关知识。

  学生练*

  学生回顾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二、认识比例

  探索规律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2)3:5=18:30学生尝试起名。

  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5=18: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3/5=18/30

  (4)已经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2、教学例4

  (1)理解题意,信息搜索: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2)、学生写不同比例:

  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3)、学生探索规律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4)、写比例,验证规律:

  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5)、师生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思考分数形式的比例3/6=2/4,通过连线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结果相等。

  4、练*:“试一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1.8和0.5:0.25”。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

  提问:2.6:1.8和0.5:0.25能组成比例吗?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练*:找出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

  6:5=36:30

  4:7=21:49

  学生自主表达,图中有哪些数据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学生练*: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学生分析哪两个数是外项,哪两个数是内项。

  比较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思考后归纳: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

  拓展提高

  1、做“练一练”

  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3=():6

  4:()=():5

  3、做练*十第1、2题学生尝试练*后交流讨论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四、全课小结

  总结反馈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把你发现规律的方法介绍给朋友、亲人。

  五、课堂作业练*十3、4题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8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激发了学生学*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程老师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引导学生发现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如,新课开始时,程老师利用“张红想知道旗杆的高度”,从这样一个学生身边的例子引入,不仅让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还有效地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学好本节课知识的兴趣和决心。

  2.有效地处理教材,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

  《比例的意义》这部分知识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与实际生活较远。而程老师处理的很好,把无声的、枯燥的教材进行了有声的.、精彩的演绎。在这一节课中,程老师运用各种方法,通过对同一比例不同大小的**的长宽比例的探究,运用计算比值、课件演示、交流讨论、自主写出比例等等一系列的方法进行由浅入深地自主探索,实现了学生对“比例的意义”这一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

  3、服务于生活,回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以上抽象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拓展应用,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程老师在课的最后出示“大自然中的比例”,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让学生感受了数学学*的价值,又和课的开始形成了呼应。圆满中结束本课的学*,学*效果很好。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9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4――6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反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反比例量的特征。努力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铺垫

  1、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2、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

  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3、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

  4、导入新课:

  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的表格(略)

  学生填表

  2、小组讨论:

  (1)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3)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反比例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填表

  思考题中所提出的问题

  组织交流,再次感知成反比例的量

  5、抽象表达反比例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例3和“试一试”,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y=k(一定)

  揭示板书课题。

  学生填表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

  相互补充与完善

  独立填表

  交流汇报

  学生概括

  三、巩固应用

  1、练一练

  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练*十三第6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3、练*十三第7题

  先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4、练*十三第8题

  先填表,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判断,明确: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不成反比例。

  5、思考:

  100÷x=y,那么x和y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6、同桌学生相互出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一说

  填一填,议一议

  讨论

  相互出题解答

  四、总结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课后你能与同学相互出题进行练*吗?

  评价总结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10

  【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2—33页的内容。

  【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能说出比例的意义。

  2、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3、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说出比和比例的区别。

  【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比,现在大家想一想,什么是比?比有几项?比有什么性质?并给我们举出实例。

  二、比较分析,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图,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第一幅:xx前的升**仪式

  第二幅: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

  第三幅:教室前面的红旗

  第四幅:谈判桌上的红旗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问题:1:你能说一说这四幅图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2:你们想知道这些长和宽是多少吗?

  出示**的长宽数据。

  3:请同学们观察、计算一下,**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3板书:2.4:1.6=2360:40=2

  4、探求共性,概括意义

  师:比较一下,你什么发现?

  师:那既然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请你想想用什么符号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

  生:用等号(师把左右两个中间板书=)

  师:同学们现在用了等号表示出这样一个式子,(板书:式子)谁来说一说这个式子就表示了什么?

  生:表示相等的两个比。

  生:表示两个比值相等的比

  (师板书:比相等)

  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

  同桌互相说说

  这个就是今天我们学*的——比例的意义(板书:比例的意义)

  三、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比例。

  1、探索组成比例的条件

  师: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比例的意义,思考:想要组成比例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

  (教师再强调:一定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2、寻找比例

  师:你还能从四面**中找出哪些比例?(学生写在练*本上,然后汇报。教师板书2.4∶1.6=15∶10 60∶40=5∶ )

  3、介绍比例的第二种表示方法

  师:我们在学*比的时候,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那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么写?(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

  4、区分比和比例

  师: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那么比就是比例吗?(小组交流)

  从形式上区分:比由两个数组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

  从意义上区分: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四、根据意义,判断比例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新的式子比例,那要是让你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能组成比例,你会怎么办?

  生:看比值是不是相等

  1、完成“做一做”。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见书上做一做)

  2、试一试,5:8 与1:5 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你能想出一个办法给5:8找个朋友组成比例吗?

  3、反馈:(1)你给5:8找的朋友是( ),组成的比例是( ),向大家介绍你用了什么方法找到的。

  4、想一想,能与5:8组成比例的朋友能找几个?你认为这无数个朋友有什么共同特点?

  5、处理做一做第二题。

  6、处理练*六第一题。

  四、目标检测

  1、判断:

  (1)、有两个比组成的式子叫做比例

  ( )

  (2)、如果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那么这 两个比的比值一定相等。

  ( )

  (3)、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 )

  (4)、0.1:0.3与2:6能组成比例

  ( )

  (5)、组成比例的两个比一定是最简的 整数比

  ( )

  2、写出比值是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3、练*六第二题。

  4、拓展练*:某罪犯作案后逃离现场,只留下一只长25厘米的脚印。已知脚的长度与人体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测罪犯身高大约是多少吗?

  五、总结

  师:这节课,大家都非常积极和认真,老师相信你们的收获肯定很多,那谁来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说)

  六、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操场上的**:2.4∶1.6=1.5

  教室里的**:60∶40=1.5

  2.4∶1.6=60∶40 也可以写成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例的形成过程,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自主探索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性质进行判断。

  3、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4、通过探索**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渗透情感,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画面,学生观察,激发爱国情操。

  ***升**仪式

  校园升旗仪式

  教室场景

  签约仪式

  师:四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2、媒体出示**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升**仪式:长5米,宽10/3米。

  校园升旗仪式:长2.4米,宽1.6米。

  教室场景:长60厘米,宽40厘米。

  签约仪式:长15厘米,宽10厘米。

  师:这些**的大小不一,是不是**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点呢?

  师生交流,得出每面**的大小不一,但是它们的长和宽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3、学生探索,发现问题。

  师:每面**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发现**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二、认识比例,发现特征

  1、引出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媒体出示操场上的**和教室里**长和宽。学生计算出两面**的长和宽的比值。

  并板书:2.4∶1.6 =3/2

  60∶40=3/2

  师指出这两面**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并指出像这样的式子叫比例。

  并板书:2.4∶1.6 =60∶40

  2、认识比例,知道比例各项的名称。

  ⑴学生照样子利用主题图仿写一个比例,并说出自己是怎样写出来的。

  ⑵学生尝试说说什么叫比例。

  ⑶教学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自学课本第34页的第一段话,初步认识比例各项的名称。

  出示其中一个比例,指出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说说自己写的比例的各项的名称。

  ⑷教学比例的另一种写法,学生尝试将自己写的比例换一种写法。

  ⑸判断下列几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媒体出示,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⑴6∶10和9∶15 ⑵20∶5和1∶4

  ⑶1/2∶1/3和6∶4 ⑷0.6∶0.2和3/4∶1/4

  ⑹思考: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自主思考,集体交流,了解比例和比的联系和区别。

  3、自主练*,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⑴媒体出示

  8∶4=()∶() 15:10=()∶4 12∶()=()∶5

  媒体依次出示三道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思考:为什么这样填?你有其它的发现吗?

  ⑵师提出问题:在一个比例中,它们项有什么特点?

  ⑶学生观察以上式子,自主思考,尝试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⑷集体交流,发现性质。

  学生自主交流,发现: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⑸观察自己写的其它几个比例,验证发现。

  ⑹小结性质

  学生尝试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媒体出示学生的发现,教师指出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提高认识

  1、基本练*

  判断,媒体出示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⑴6∶3和8∶5 ⑵0.2∶2.5和4∶50

  ⑶1/3∶1/6和1/2∶1/4 ⑷1.2∶3/4和4/5∶5

  2、拓展练*。

  比一比,谁写得多。

  在1、2、3、4、5、6、7、8、9这九个数中,任选四个数组成比例,并说说是怎样写出来的。

  四、总结全课,升华认识

  学生回顾全课,说说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4∶1.6 =3/2

  60∶40=3/2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12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求比值和比的应用的基础上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将掌握比例的意义,对学生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乃至在初中继续学*有关正、反比例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1、本班现有学生92人,男生49人,女生43人。

  2、本班班额大,学生基础较差,所以我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学时的内容分成了两课时,本节课主要学*比例的意义。

  3、本节课我准备从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改变学生的.学*方式,运用合作学*,培养学生协作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各种感官参与学*的全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比例的意义的过程,并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组比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数学的愉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比例的意义。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3、能根据一个比例写几个不同的比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复*

  1、什么叫比?怎样表示比?一辆汽车1小时行60千米,2小时行120千米,3小时行180千米,分别说出所行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这些比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2、怎样求比值?求下面各比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20∶∶∶10生回答。

  学生回答后,独立求出各比值,并交流汇报。复*旧知,为新知探究奠定基础。

  揭示

  课题这节课我们在比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新知识。

  揭示课题――比例的意义。学生打开数学课本48页。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探究

  比例的意义

  1、课件出示

  例1:两组同学同时在操场探讨竹竿长与影子长之间的规律。

  列表如下:

  竹竿长(m)23...... 影子长(m)69......

  2、你能写出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并求出它们的比值。

  3、观察这些比,把能用等号连接的比用等号连接起来。

  4、教师板书

  3∶2=9∶6

  2∶6=3∶9

  强调:这些都是比例。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比例。比例就表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的式子。

  5、2∶9和3∶6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6、指导学生说出“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1、学生讨论,然后写出比,完成后汇报,并随意找出几个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

  2、学生试写:

  2:3=6:9

  2:6=3:9

  3、学生合作探究:什么是比例?

  4、学生小组讨论:2∶9和3∶6能组成比例吗?并说出理由。

  1、生活情境导入,增强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2、让学生分享在主动参与、探究中获取知识的愉悦心情。

  3、学生在合作探究和小组讨论时,增强合作意识,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比例的各个项

  1、课件出示:在一个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内项。

  要求学生依据定义,分别找出3∶2=9∶6和2:6=3:9的内项和外项。

  介绍分数形式的比例写法。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找出3∶2=9∶6和2:6=3:9

  的内项和外项。加深认识,学以致用。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3“练一练”和练*十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通过自主学*,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数学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设计理念:

  本课时设计,在“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的认识的设计上,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理解比例的有关知识,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在本课时第二大块内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课时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开放真实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尝试探索规律,引导学生写出不同比例,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引新

  导入新课

  1、找找比比:

  (判断下面的比,哪些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518:300.4:0.21.8:0.9

  5/8:1/47.5:32:89:27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说说判断过程。

  2、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比例的有关知识。

  学生练*

  学生回顾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二、认识比例

  探索规律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2)3:5=18:30学生尝试起名。

  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5=18: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3/5=18/30

  (4)已经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2、教学例4

  (1)理解题意,信息搜索: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2)、学生写不同比例:

  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3)、学生探索规律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4)、写比例,验证规律:

  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5)、师生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思考分数形式的比例3/6=2/4,通过连线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结果相等。

  4、练*:“试一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1.8和0.5:0.25”。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

  提问:2.6:1.8和0.5:0.25能组成比例吗?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练*:找出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

  6:5=36:30

  4:7=21:49

  学生自主表达,图中有哪些数据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学生练*: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学生分析哪两个数是外项,哪两个数是内项。

  比较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思考后归纳: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

  拓展提高

  1、做“练一练”

  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3=():6

  4:()=():5

  3、做练*十第1、2题学生尝试练*后交流讨论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四、全课小结

  总结反馈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把你发现规律的方法介绍给朋友、亲人。

  五、课堂作业练*十3、4题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14

  老师执教的《正比例的意义》这课,对我感受很深。

  一.结合生活实际

  周老师利用学校慈善一日捐的例子,引出了两个相关联的量,为新课后区别判断正比例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同时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周老师教态自然,语言幽默,轻松自如,具有大师风范。周老师利用汽车和自行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变化的表格让学生去比较,去发现。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发现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自行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是没有规律的。从而周老师点出了正比例的意义,使学生感悟到汽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让学生主动探究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真正起到了引导作用。

  三.练*设计具有阶梯性

  周老师自从引出正比例定义后,让学生判断这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首先出示表格让学生观察数量变化进行判断;其次出示文字叙述题进行判断;最后利用带有字母的等式进行判断。练*设计由易到难,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建议:我觉得在某些环节有点快。例如引出正比例定义后,应该完整出示正比例的定义让学生读一读;在做练*时,第一题填空题和最后一题深化题不要马上让学生齐读,应该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再指名说一说。在教学正比例时最好和斜线图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正比例的理解。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1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5练*十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设计理念:在本课时的设计中,引导学生根据按比例放大图形,把相关数据组成比例,用未知数X来表示比例中的未知项,列出比例式。

  在解比例的教学设计上,重点利用旧知的迁移,通过学生主动探索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在比较分析中,把握规律,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练*引入

  1、小练笔: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4=():12

  4:()=():6

  2、教师:前面我们学*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怎样填空的?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有关比例的知识。学生练*

  学生回顾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5,前面我们学*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李明把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长是13.5厘米,你能求他的宽吗?

  (1)读题审题,理解题意

  老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引导学生理**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

  (2)引导分析,写出比例

  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师介绍:“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找到依据,变形解答

  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6x=13.5×4。“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4)、板书过程,总结思路

  师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

  师问:第一步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师生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刚才我们学*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5)、练*提高,再说思路

  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学生小组交流,大组汇报

  学生交流总结思路:在解比例的过程中第一步是关键,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下面和以前学*的解方程的方法一样。

  学生独立练*,小组说明思路。

  三、巩固练*

  1、做“练一练”

  2、做练*十第6、7题。

  3、做练*十第8题

  学生先说说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含义。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并求解。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题。讲评时重点指导学生解决第(2)问。

  四、比较提高。

  1、通过本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2、把你掌握的解比例的方法在小组里介绍一下,并在大组交流。

  五、作业练*九第5、6题。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16

  教学内容:

  《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比例》中的内容。是在学过“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学生分析:

  在此之前,他们学*了正比例的意义,对“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经有了认识,这为学*《反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设计理念:

  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学*过程中的分析、发现、探究、创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设计《反比例的意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探究学*的空间,提供自主学*的机会。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2.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流程:

  一、复*铺垫,猜想引入

  师:(1)表格里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2)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猜想

  师:今天我们要学*一种新的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板书:反比例)

  师:从字面上看“反比例”与“正比例”会是怎样的关系?

  生:相反的。

  师:既然是相反的,你能联系正比例关系猜想一下,在反比例关系中,一个量会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变化会有怎样的规律?

  生:(略)

  反思:根据学生认知新事物大多由猜而起的规律,从概念的名称“正、反”两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顾名思义”,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愿望。

  二、提供材料,组织研究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师:大家的猜想是否合理,还需要进一步证明。下面我提供给大家几张表格,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2)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查看,并做适当指导。)

  3.汇报研究结果

  (在汇报交流时,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分析到表3时,大家开始争论起来。)

  生1:剩下的路程随着已行路程的扩大而缩小,但积不一定。

  生2:已行路程十剩下路程=总路程(一定)。

  生3:我认为第一个同学的说法不准确,应该换成“增加”和“减小”……

  (最后通过对比大家达成共识:只有表2和表3的变化规律有共性。)

  师:表2和表3中两个量的变化规律有哪些共性?(生答略。)

  师: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完成板书。)

  师: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C表示它们的积,你认为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关系式表示?[板书]

  反思:教材中两个例题是典型的反比例关系,但问题过“瘦”过“小”,思路过于狭窄,虽然学生易懂,但容易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增加表3,更利于学生发现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这一关系式,有助于学生探究规律。同时还增加了表1、表4,把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与反比例雷同(“和”一定)的情况混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了甄别问题的机会。

  4.做一做(略)

  5.学*例6

  师:刚才我们是参照表格中的具体数据来研究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如果这两个量直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你还会判断它们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吗?(投影出示例题。)

  三、巩固练*,拓展应用

  1.基本练*。(略)

  2.拓展应用。

  师: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先自己举例,写在本子上,再集体交流。)

  交流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列举了许多反比例的例子。课正在顺利进行时,一个同学举的“正方形的边长×边长=面积(一定),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的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论。,教师没有马上做判断,而是问学生:“能说出你的理由吗?”有的学生说:“因为乘积一定,所以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关系。”对他的意见有的同学点头称是,而有的同学却摇头……忽然,一名同学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大声叫起来:“不对!边长不随着边长的扩大而缩小!这是一种量!”一句话使大家恍然大悟:对啊!边长是一种量,它们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所以边长和边长不成反比例。后来又有一名同学举例:“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一定),边长和4成反比例。”话音刚落,学生们就齐喊起来:“不对!边长和4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

  反思:通过“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这样一个开放性练*题,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使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这同时也是对数量关系一次很好的整理复*机会,通过举例进一步明确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3.综合练*

  四、总结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现行的小学数学高年级教材,内容偏窄、偏深,部分知识抽象严密、逻辑性强、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新教材相比明显滞后。如何将新的课改理念与旧教材有机整合,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思考探索的课题。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17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激发了学生学*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程老师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引导学生发现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如,新课开始时,程老师利用“张红想知道旗杆的高度”,从这样一个学生身边的`例子引入,不仅让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还有效地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学好本节课知识的兴趣和决心。

  2.有效地处理教材,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

  《比例的意义》这部分知识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与实际生活较远。而程老师处理的很好,把无声的、枯燥的教材进行了有声的、精彩的演绎。在这一节课中,程老师运用各种方法,通过对同一比例不同大小的**的长宽比例的探究,运用计算比值、课件演示、交流讨论、自主写出比例等等一系列的方法进行由浅入深地自主探索,实现了学生对“比例的意义”这一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

  3、服务于生活,回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以上抽象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拓展应用,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程老师在课的最后出示“大自然中的比例”,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让学生感受了数学学*的价值,又和课的开始形成了呼应。圆满中结束本课的学*,学*效果很好。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18

  【教学内容】苏教版P40页例3、练一练及练*九的3----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每周一的早上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仪式,那么,你们对**都有哪些了解呢?(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说明你们都很热爱我们的国家,希望你们以后一定要好好学*,做一个有用的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是庄严而美丽的,并且它与我们数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比例(板书课题:比例)

  师手指课题:从课题中我们不难看出,比例和比有一定的关系,你们还记得比的意义吗?(学生回答)

  好,那下面我们就先来用比的知识解决几道题。(出示四幅图在一起的)

  2厘米

  3.2厘米

  4.8厘米

  3厘米

  ***厘米

  4厘米

  9.6厘米

  6厘米

  二、新授

  师:画面上出现了四幅不同大小的**,请同学们任选两面**来算一算它们各自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然后观察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板演,观察到比值相等,教师板书:两个比相等)

  师:那我们就可以将这两个比用等号连接。(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两个相等的比)

  教师边指着这组相等的比一边说:好,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把定义补充完整)。这就是比例的意义(把课题板书完整)请同学们齐读。

  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比例的意义,思考:想要组成比例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学生回答,等式;有两个相等的比)

  (教师再强调:一定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师:你还能从四面**中找出哪些比例?

  (学生写在练*本上,然后汇报。教师板书)

  师:我们在学*比的时候,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比如:60:40=60/40,那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么写?(学生口答)

  ?师: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那么比就是比例吗?

  学生从形式上区分:比由两个数组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

  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三、巩固应用

  (一)数的比例

  课本.40页练一练。(学生汇报比值是否相等,所以成不成比例。教师板书比例式)

  (二)形的比例

  出示两个具有放大关系的三角形

  3厘米

  5厘米

  4.5厘米

  7.5厘米

  师: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这个图形?(学生讲这是两个相似的三角形,几个数字分别是它们的底和高。然后汇报比例)

  (三)生活中的比例

  师:通过刚才的几组题,我们进一步弄清了比例的意义,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比例吧!

  1、课本41页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交流。)

  2、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花了9元钱,李刚买了5本同样的笔记本花了15元。(你能根据题中的数据写出几组比例式吗?并说出理由。)

  四、总结

  师:这节课,大家都非常的积极和认真,老师相信你们的收获肯定很多,那谁来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说)

  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认识了比例,并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还会自己根据数据组比例,看来同学们这节课真是掌握了不少的知识。

  五、课堂检测

  1、下面哪些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如果能,在()打对号。

  10:2和35:42()0.6:0.2和:()

  :4和3:():和12:8()

  2、在下面的六个比中,选择两个比组成比例。

  ::4:71.4:2.8:10:15

  3、写出比值是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4、小强3分钟走了180米,小刚1小时走了3.6千米。小强说他们各自所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能组成比例,小刚说不能组成比例。请问:谁说的对?

  六、布置作业

  课本练*九4题、7题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19

  【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2―33页的内容。

  【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能说出比例的意义。

  2、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3、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说出比和比例的区别。

  【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比,现在大家想一想,什么是比?比有几项?比有什么性质?并给我们举出实例。

  二、比较分析,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图,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第一幅:xx前的升**仪式

  第二幅: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

  第三幅:教室前面的红旗

  第四幅:谈判桌上的红旗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问题:1:你能说一说这四幅图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2:你们想知道这些长和宽是多少吗?

  出示**的长宽数据。

  3:请同学们观察、计算一下,**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3板书:2.4:1.6=2360:40=2

  4、探求共性,概括意义

  师:比较一下,你什么发现?

  师:那既然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请你想想用什么符号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

  生:用等号(师把左右两个中间板书=)

  师:同学们现在用了等号表示出这样一个式子,(板书:式子)谁来说一说这个式子就表示了什么?

  生:表示相等的两个比。

  生:表示两个比值相等的比

  (师板书:比相等)

  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

  同桌互相说说

  这个就是今天我们学*的――比例的意义(板书:比例的意义)

  三、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比例。

  1、探索组成比例的条件

  师: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比例的意义,思考:想要组成比例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

  (教师再强调:一定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2、寻找比例

  师:你还能从四面**中找出哪些比例?(学生写在练*本上,然后汇报。教师板书2.4∶1.6=15∶10 60∶40=5∶ )

  3、介绍比例的第二种表示方法

  师:我们在学*比的时候,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那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么写?(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

  4、区分比和比例

  师: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那么比就是比例吗?(小组交流)

  从形式上区分:比由两个数组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

  从意义上区分: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四、根据意义,判断比例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新的式子比例,那要是让你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能组成比例,你会怎么办?

  生:看比值是不是相等

  1、完成“做一做”。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见书上做一做)

  2、试一试,5:8 与1:5 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你能想出一个办法给5:8找个朋友组成比例吗?

  3、反馈:(1)你给5:8找的朋友是( ),组成的比例是( ),向大家介绍你用了什么方法找到的。

  4、想一想,能与5:8组成比例的朋友能找几个?你认为这无数个朋友有什么共同特点?

  5、处理做一做第二题。

  6、处理练*六第一题。

  四、目标检测

  1、判断:

  (1)、有两个比组成的'式子叫做比例

  ( )

  (2)、如果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那么这 两个比的比值一定相等。

  ( )

  (3)、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 )

  (4)、0.1:0.3与2:6能组成比例

  ( )

  (5)、组成比例的两个比一定是最简的 整数比

  ( )

  2、写出比值是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3、练*六第二题。

  4、拓展练*:某罪犯作案后逃离现场,只留下一只长25厘米的脚印。已知脚的长度与人体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测罪犯身高大约是多少吗?

  五、总结

  师:这节课,大家都非常积极和认真,老师相信你们的收获肯定很多,那谁来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说)

  六、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操场上的**:2.4∶1.6=1.5

  教室里的**:60∶40=1.5

  2.4∶1.6=60∶40 也可以写成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20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第33-34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3、理解并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比的知识

  教师出示课件,结合画面引入。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们祖国各地的风景图片,我们的祖国幅员非常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科学家在研究很小很小的生物细胞时,想清楚地看见细胞各部分,就要借助显微镜将细胞按比例放大。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有关比例的一些知识。

  教师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师:说到比例,我们很容易想起前面学过??(教师拖长声音)

  生:比(几乎异口同声地)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完成学案的“课前检测”部分,复*一下比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借助现代电教媒体,用形象、直观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情感。]

  二、自主探究,学*比例的意义

  1、探求共性,概括意义

  师:刚才第三题10:6与4、5:2、7的比值有何特点?

  生1:我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师:既然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请你想想用什么符号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

  生2:用等号。(师把左右两个中间板书=)

  师:同学们现在用了等号表示出这样一个式子,这是一个新的表达式,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生:比例(有几个学生低声说)

  师:这几位同学很聪明,数学上也起名为“比例”(师板书:比例)

  师:你现在想知道什么叫比例吗?

  生:想(学生声音响亮,愿望强烈)

  师:那就请同学们自学课本32-33页做一做之前的内容,并完成学案上自学引导部分的问题。(5分钟后多数学生停了笔,教师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板书比例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把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符号语言,得出比例的两种表达式:a:b=c:d或= (b、d不能为0)

  2、根据意义,判断比例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新的式子比例,要是让你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能组成比例,你会怎么办?

  生:看比值是不是相等

  师出示课件: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6∶10和9∶15 (2)20∶5和1∶4

  师:比一比看谁说的又快又好!

  生1:因为6∶10=0、6

  9∶15=0、6

  所以6∶10=9∶15

  生2:因为20∶5=4

  1∶4=0、25

  所以20∶5和1∶4不能组成比例.(学生边说教师边用课件展示解题过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规范解题格式。)

  师:请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学案上的课堂训练

  (一)第1题。(再次巩固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的方法,并熟练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比入手教学,充分重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合作探究,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师:a:b里比号前面的a叫――(生齐答:前项)比号后面的b叫――(生齐答:后项)。那么在比例里的各部分有哪些名称呢?请同学自学课本,并汇报。然后完成学案上的课堂训练

  (一)第2题进行巩固。

  2、活动探究,总结性质

  小组活动内容:

  ①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②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是否也有上面发现的规律?

  ③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你再找几个比例进行验证。

  ④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5分钟后,学生基本停止了讨论。)

  师:请汇报你发现的规律。

  生1: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生2:不对,老师,我有个反例:0:1=1:0 0×0=0,1×1=1,所以??

  还没等生2说完,生3迫不及待:不对,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你这个不是比例。

  生2:那我0:1=0:2(很着急的改了)

  生4:那0×2=0,1×0=0,还是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积。

  师:同学们验证得非常认真,现在我们可以一致公认――(生齐答:任何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和比的'基本性质一样,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比例的――(生齐答: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基本性质)

  3、应用性质,自主判断

  师:刚才我们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课件展示刚才的问题: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6∶10和9∶15 (2)20∶5和1∶4)

  师: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后,你有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不一会,就有学生举起了小手。

  生1:第(1)题,只要算一下6×15=90,10×9=90,乘积相等,所以能组成比例、

  生2:第(2)题,20×4=80,5×1=5,乘积不相等,所以不能组成比例、

  师:很好!同学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的方法,现在请大家用你发现的方法完成学案课堂训练

  (二)。

  4、总结方法,辨析概念

  师:我们学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后,你有几种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生:两种,一种是利用比例的意义,通过计算两个比的比值来判断;另一种是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通过计算能够构成内项与外项的两个数的积是否相等来判断。

  师:(惊喜!)这节课我们一直类比着比学*比例,比与比例仅一字只差,它们会有什么区别呢?

  生1:比是两个数相除,是一个算式;比例是两个比相等,是一个等式

  生2:比有两项,比例有四项。

  生3:比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不同,比的项分别叫做前项和后项;比例的四项,有两个叫做外项,有两个叫做内项。

  师:同学们的概括能力很强,你们真的很棒!

  师:把你们回答的内容总结一下,边说边展示课件: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设计意图:以上比例基本性质的教学,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索,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将学*内容“大板块”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小组共同探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灵活运用,大显身手

  师:以上就是我们这节课学*的内容,大家想要知道自己掌握的情况,请认真完成学案灵活运用与拓展天地的部分。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设计了活用知识点与拓展天地两个部分,其中活用知识点侧重于考察基础知识、而拓展天地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天地的这个问题要想写出全部的八个比例式,需要综合运用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难度比较大,而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善于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向纵深,并以此为载体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五、归纳小结,交流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反思自己学*过程的意识,有利于学生掌握、巩固新知,并促使学生能深入思考和探索。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实用20篇扩展阅读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实用20篇(扩展1)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3篇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比例》中的内容。是在学过“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学生分析:

  在此之前,他们学*了正比例的意义,对“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经有了认识,这为学*《反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设计理念:

  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学*过程中的分析、发现、探究、创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设计《反比例的意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探究学*的空间,提供自主学*的机会。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2、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流程:

  一、复*铺垫,猜想引入

  师:(1)表格里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2)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猜想

  师:今天我们要学*一种新的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板书:反比例)

  师:从字面上看“反比例”与“正比例”会是怎样的关系?

  生:相反的。

  师:既然是相反的,你能联系正比例关系猜想一下,在反比例关系中,一个量会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变化会有怎样的规律?

  生:(略)

  反思:根据学生认知新事物大多由猜而起的规律,从概念的名称“正、反”两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顾名思义”,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愿望。

  二、提供材料,组织研究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师:大家的猜想是否合理,还需要进一步证明。下面我提供给大家几张表格,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2)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查看,并做适当指导。)

  3、汇报研究结果

  (在汇报交流时,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分析到表3时,大家开始争论起来。)

  生1:剩下的路程随着已行路程的扩大而缩小,但积不一定。

  生2:已行路程十剩下路程=总路程(一定)。

  生3:我认为第一个同学的说法不准确,应该换成“增加”和“减小”……

  (最后通过对比大家达成共识:只有表2和表3的变化规律有共性。)

  师:表2和表3中两个量的变化规律有哪些共性?(生答略。)

  师: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完成板书。)

  师: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C表示它们的积,你认为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关系式表示?

  反思:教材中两个例题是典型的反比例关系,但问题过“瘦”过“小”,思路过于狭窄,虽然学生易懂,但容易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增加表3,更利于学生发现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这一关系式,有助于学生探究规律。同时还增加了表1、表4,把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与反比例雷同(“和”一定)的情况混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了甄别问题的机会。

  4、做一做(略)

  5、学*例6

  师:刚才我们是参照表格中的具体数据来研究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如果这两个量直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你还会判断它们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吗?(投影出示例题。)

  三、巩固练*,拓展应用

  1、基本练*。(略)

  2、拓展应用。

  师: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先自己举例,写在本子上,再集体交流。)

  交流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列举了许多反比例的例子。课正在顺利进行时,一个同学举的“正方形的边长×边长=面积(一定),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的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论。,教师没有马上做判断,而是问学生:“能说出你的理由吗?”有的学生说:“因为乘积一定,所以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关系。”对他的意见有的同学点头称是,而有的同学却摇头……忽然,一名同学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大声叫起来:“不对!边长不随着边长的扩大而缩小!这是一种量!”一句话使大家恍然大悟:对啊!边长是一种量,它们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所以边长和边长不成反比例。后来又有一名同学举例:“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一定),边长和4成反比例。”话音刚落,学生们就齐喊起来:“不对!边长和4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

  反思:通过“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这样一个开放性练*题,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使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这同时也是对数量关系一次很好的整理复*机会,通过举例进一步明确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3、综合练*

  四、总结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现行的小学数学高年级教材,内容偏窄、偏深,部分知识抽象严密、逻辑性强、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新教材相比明显滞后。

  如何将新的课改理念与旧教材有机整合,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思考探索的课题。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相关联的量。

  2 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及字母表达式。

  3 学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关联):知道关联是什么意思吗?

  生:指事物之间有联系。

  生:也可以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

  师:对,关联就是指事物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

  师:能举一些生活中相互关联的例子吗?

  生:天气热了,我们身上穿的衣服就少一些;天气冷了,穿的衣服就会多一些,气温与我们穿的衣服是相关联的。

  生:我的考试分数多了,爸爸妈妈就很高兴;如果少了,他们的脸上就会阴云密布,所以我的考试分数与家长的脸色也是相关联的。(其他学生大笑)

  生:我想姚明打球时,姚明的动作与防守他的对方队员的动作也是相关联的,即姚明怎么动,对方总有一个相应的对策,不可能永远不变。

  这时,一名学生干脆带着他的同桌走到讲台上,两个人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做起了学生经常玩的推手游戏,即一人推手,另一人立刻向后闪开。然后这位学生说:“我们刚才的动作也是相关联的。”

  生:上星期,我们班举行智力竞赛,每个小组每答对一题就得到10分,答对两题得到20分……答对的题目越多,分数也就越高。因此,我认为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也是相关联的。

  二、新授

  师:好一个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相关联!我们把它们的情况列成下面的表格,可以吗?

  师:从这个表格中。你还知道什么?

  生:答对一题得10分,答对两题得20分,答对三题得30分……

  师:表中有哪两个量?它们的关系怎样?

  生: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它们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师:你们能够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生:从左向右看,答对的题目越多,分数就越高;从右向左看,答对的题目越少,成绩就越低。

  师:还能发现什么呢?

  生:答对的次数扩大多少倍,得分也随着扩大多少倍;反之,答对的次数缩小多少倍,得分也随着缩小多少倍。

  师(小结):也就是说,成绩随着答对的次数变化而变化,像这样的两个量也叫做相关联的量。

  师:你能在这两种量中,找到一组对应的数吗?谁能说说在成绩和答对的次数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的比吗?比值是多少?

  (随着学生的回答,师板书:10/1=10、20/2=10、30/3=10、40/4=10……)

  师:刚才这位同学在算出比值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不管怎样,它们的比值不变。

  师:这个比值实际上就是什么呀?(板书:每题的分数)

  师:你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吗?

  板书关系式:成绩/答对的题目=每题的分数(一定)

  师:我们再来看一道题目。请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将桌上信封中的信息单分给每一位同学。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四个问题进行分析,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如果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可以举手,老师非常乐意帮助你们。(投影出示例1)

  1表中有( )和( )两种量。

  2 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 任意写出三个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算出它们的比值。

  4 比值实际上表示( ),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学生交流汇报,师板书关系式)

  师(指着刚刚学*的两个表格):这是我们刚才分析过的两个表,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板书: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逐一板书,最后由学生通过看书,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由此完成概念教学)

  反思: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基础,为学生的数学学*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情境,课堂气氛活跃。

  以往教学此内容时,学生理解相关联的量仅仅局限于“比值一定”,与后面学*“反比例的意义”教学未能形成有效的联系,因而教学收效不大。此次教学,首先从教学目标上进行修改,增加了第一个教学目标,即“理解什么是相关联的`量”。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求比值和比的应用的基础上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将掌握比例的意义,对学生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乃至在初中继续学*有关正、反比例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1、本班现有学生92人,男生49人,女生43人。

  2、本班班额大,学生基础较差,所以我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学时的内容分成了两课时,本节课主要学*比例的意义。

  3、本节课我准备从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改变学生的学*方式,运用合作学*,培养学生协作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各种感官参与学*的全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比例的意义的过程,并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组比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数学的愉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比例的意义。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3、能根据一个比例写几个不同的比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复*

  1、什么叫比?怎样表示比?一辆汽车1小时行60千米,2小时行120千米,3小时行180千米,分别说出所行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这些比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2、怎样求比值?求下面各比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20∶252.7∶4.56∶10生回答。

  学生回答后,独立求出各比值,并交流汇报。复*旧知,为新知探究奠定基础。

  揭示

  课题这节课我们在比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新知识。

  揭示课题——比例的意义。学生打开数学课本48页。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探究

  比例的意义

  1、课件出示

  例1:两组同学同时在操场探讨竹竿长与影子长之间的规律。

  列表如下:

  竹竿长(m)23...... 影子长(m)69......

  2、你能写出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并求出它们的比值。

  3、观察这些比,把能用等号连接的比用等号连接起来。

  4、教师板书

  3∶2=9∶6

  2∶6=3∶9

  强调:这些都是比例。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比例。比例就表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的式子。

  5、2∶9和3∶6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6、指导学生说出“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1、学生讨论,然后写出比,完成后汇报,并随意找出几个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

  2、学生试写:

  2:3=6:9

  2:6=3:9

  3、学生合作探究:什么是比例?

  4、学生小组讨论:2∶9和3∶6能组成比例吗?并说出理由。

  1、生活情境导入,增强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2、让学生分享在主动参与、探究中获取知识的愉悦心情。

  3、学生在合作探究和小组讨论时,增强合作意识,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比例的各个项

  1、课件出示:在一个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内项。

  要求学生依据定义,分别找出3∶2=9∶6和2:6=3:9的内项和外项。

  介绍分数形式的比例写法。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找出3∶2=9∶6和2:6=3:9

  的内项和外项。加深认识,学以致用。

  五、巩固练*

  1、请同学们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下,0。4∶25能否和1。2∶75组成比例?为什么?

  2、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3、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

  4、用下面的四个数组成比例:2,3,4和6(能组几个就组几个)。你能否写出几个不同的比例?

  5、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若不能,改变其中的任何一个数,使其能组成比例。2、3、4、5试试看,相信你一定能完成?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答题情况。

  检测学生学*效果。

  六、比与比例的区别

  1、a÷b=a:b比就表示两个数相除,它们的商叫比值,应用比的意义可以求比值。

  2、比例a:b=c:d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应用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学生自己说出几个不同的比和比例,对比理解。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巩固新知识。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实用20篇(扩展2)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实用20篇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老教材里面的一节概念课,往往是很多老师在选择公开课、教研课时回避的一个内容之一,理由是:看看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有关内容,与那些时髦的“生活化”、“动手实践”、“合作学*”、“算法多样化”、“情境化”、“多元智能”等等一系列的词汇都挂不上边,很难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其实这些都是老师们心里的大实话,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刚刚开始不久,让我们老师轰地一下接触到很多新生事物,众多的新生名词一涌而上,很多老师还没能来得及很好地消化,再加上有的老师还是在被动地接受,立即就要付诸于行动,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于是,不免会出现这样一些状况:为了能够较好地体现出自己学*了一些新理念,老师们不得不给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给予“贴标签”。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对于某些课型、典型课例研究颇多,而一些老教材,特别是其中一些较难体现新理念的教学内容则被打入冷宫,《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便属于这一类。纵观这节课的教学,的确是较好地体现了新理念,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原汁原味、味浓汁香的“数学”课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现实生活中也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本节课中,教者不仅注重了让学生体验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是注重了“数学化”和“生活化”的结合,整节课处处透出浓浓的数学味。我们知道,数学教学的实质是如何教会学生思维。而这节概念课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恰恰是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总结得出比例的意义,并且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概念,教者较好地发挥了引导的作用,让( )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引导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时,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多方验证,大家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向到最后的豁然明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数学家”,经历了这个愉快的探究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对于比例的这一基本性质教学,教者也没有满足于原命题的成立即止,而是在练*中让学生适当地体会到: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也成立。听课教师无不感叹:真是一节不可多得的原汁原味、味浓汁香的“数学”课。

  2、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内容的一个文本,教师要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教者对本节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真正实现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这节课中,将例题和*题有机的穿插和调整,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知道了比例从生活中来,进而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此外,教者还大胆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活动,没有根据教材上所提供的现成问题“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机械地执行,给学生暗示思维方向,设置思维通道,缩小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失去一次极好的锻炼思维的机会,而是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再通过教师适当、精心的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体验了探究的成功,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2

  正比例的意义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性知识。因此,我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入手,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具有丰富的现实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把“分层”理念贯穿于整节课堂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所以教学中我尽最大努力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使他们每一个人都得到应有的知识和不同程度的提高。新课开始,我设计了生活中的一种情景,利用表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出示学*提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意义。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两种相关联的量后,放手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表二,并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例题的共同点,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灵活运用《分层测试卡》这一教学资源,把其中的题目按照难易程度和层次的不同选择性的适时融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而服务。

  二、关注学生的学*过程

  数学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所以我在教学中利用表格,创设学生熟悉的系列生活情境,与正比例的意义进行联系。让学生独立填表,目的是让学生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让学生在填表的过程当中,强化学生对于概念表象的建立。通过学生独立填表让学生几次感知“变”与“不变”,在感知“变”与“不变”过程中体会“相关联”,以此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概括、拓展提升等系列的学*活动,这样安排教学使学生经历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并且采取数形的教学手段把具体的数据用图像的形式体现出来,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了正比例的意义,经历用具体数据解释图像,用图像描述具体数据的过程,做到“数”与“形”的有机结合,以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的概念模型,并为今后函数知识的学*奠定了有力的知识基础。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交流,在交流中获得了新知。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3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是在学生对比的意义、性质和比值的意义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的。掌握这部知识将为进一步学*正、反比例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遵循由易到难,步步深化的教学规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创设情境(设问)——学生思考——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判断(反馈)。另外,还通过游戏练*的方式,更好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练*设计上不仅量多,而且,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例子,达到了教学目标中“应用”之一知识点。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重视从下列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充分做好新知识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学好新知识,我在课的一开始就出示了一组“比”,由这组比,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比的知识,如:什么叫做比,比各部分的名称,什么叫做比值,求比值的方法是什么?为后边学*比例意义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得出新的知识。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比例的意义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要求亲自动手写人以两个数的比,并求出比值。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1、判断。2、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三、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先由老师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

  第二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三种类型练*。

  四、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在今后工作中会遇到、学生又很感兴趣的问题:某罪犯作案后逃离现场,只留下一只长25厘米的脚印。已知脚的长度与人体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测罪犯身高大约是多少吗?这样渗透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文化知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意识。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种需要在儿童的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一旦学生的学*兴趣被激发起来,他们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知识,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考虑到学生学*基础、能力的差异,练*设计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以上的几个练*分成三个层次,设置了三个智力台阶(基础性练*、综合性练*、拓展性练*),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取得成功机会,使他们在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积极自信的信心。

  现在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应用性越来越强,我在这节课的练*设计也反映这一特点,其中有许多与现实生活及各行各业密切联系的*题,既有学生做练*,骑车上学,又有学校烧煤、买课桌,农民播种,工厂运货物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5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铺垫引新

  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了正比例的意义,那么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生: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当这两种量中相对应量的比的比值一定,也就是商一定时,我们就称这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可以用式子y/x=k(一定)。

  教者板书用字母表示的式子。

  师:说得真好!×××你能再复述一遍吗?

  生2复述。

  师:那么同学们能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出示:

  (1)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

  (2)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生1: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成正比例。因为行驶的路程/速度=时间(一定)。

  生2: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成正比例。因为被除数/商=除数(一定).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单价、数量和总价这三种量,你能说出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

  生1:这三种量有这样三种关系: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当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当数量一定时,总价和单价成正比例。

  师:说得真好!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二.交流讨论、探究新知

  出示例3的表格。

  师:这里有一组信息,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这里提供了哪些信息?指名一生回答。

  生:这里告诉我们用60元钱去买本子时的几种可能发生的一些情况。

  师:嗯!请同学们围绕这样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出示讨论提纲)

  (1)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3)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待学生讨论片刻之后师提问:谁来将刚才讨论的结果跟大家做个交流。

  生:表中列举了单价和数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个量扩大另一个量反而缩小,一个量缩小另一个量反而扩大,在变化的过程中相对应的量的乘积始终是60。我想这两种量之间就是成反比例的关系。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齐:同意!

  师:与正比例相比,大家觉得这样两种量有什么特征呢?

  生:首先要是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要跟着变化。成正比例的两个量在变化过程中比值不变,而这里的两种量在变化的过程中是积不变。

  师:那我们就可以说,这两种量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这两种量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

  (教者根据学生的回答作相应的板书)

  师:真会观察思考!

  投影出示“试一试”

  师:你能根据表中已有的信息将表填写完整吗?

  生:每天运18吨,需要运4天;每天运12吨,需要运6天;每天运9吨,需要运8天。

  师:为什么这样填?

  生:每天运的吨数乘以时间要等于总吨数72吨。

  师:根据表中数据,你能回答表格下面的问题吗?

  生1: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72。

  生2:这个成绩表示的是工地要运水泥的总吨数,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式子:每天运的吨数×天数=总吨数。

  生3: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相关联的两种量,其中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在变化过程中,相对应的数量的乘积总是不变,都是72。所以,这道题中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关系,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成反比例的量。

  师:仔细观察刚才研究的例3和“试一试”,它们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呢?

  生1:它们提供的两种量都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缩小;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扩大。

  生2:这两道题里面的两种量的乘积都不变的。第一道题中两种量的乘积都是60,第二道题中的两种量的乘积都是72.

  师:反比例的关系也可以像正比例一样用字母式子把它们的关系表示出来吗?

  生: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反比例关系可以用:x×y =k(一定)来表示。

  三、巩固应用 、拓展延升

  1.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65页,“练一练”中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生:这道题中的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因为: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是相关联的两重量,而且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的乘积都是300。

  师:你认为要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考虑。

  生:一要看这两种量是否相关联,二要看相关联的两种量的乘积是否始终不变。

  2.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68页,看书上的第六题。请大家写出几组对应的每本页数和装订本数的乘积,再比较乘积的大小。(稍等片刻)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写的几组乘积,它们有什么关系?

  生:我算了这样几组:10×90=900;12×75=900;15×60=900;20×45=900;25×36=900。它们的成绩相等,都等于900。

  师:这个乘积表示的是什么呢?

  生1:这个乘积表示的是纸的总页数。

  生2:这个乘积表示的就是用来装订练*本的纸的总页数。

  师:每本练*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生:成反比例。因为每本练*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一种量变化的时候,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每本练*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的乘积保持不变。所以,每本练*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成反比例关系。

  3.师:观察第7题中的两种量,每天装配的数量和需要的时间成反比例吗?

  生:每天装配的数量和需要的时间成反比例。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每天装配的数量和需要的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并且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量的积始终不变都是1600。所以每天装配的数量和需要的时间成反比例。

  4.师:下面我们一起看第8题,首先请大家根据方格图中的长方形将表格填写完整,并思考表格下面两个问题。

  稍等片刻后,师:通过表格的填写和研究,你发现什么了吗?

  生: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方形的长和宽成反比例。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与宽不成反比例。

  师:为什么呢?

  生:长方形的长和宽是相关联的两种量,当面积一定时,长和宽的乘积是一定的,所以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长方形的长和宽成反比例。而周长一定时,长和宽的和是一定的,积并不一定,所以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与宽不成反比例。

  5.师:这里有一道题,同学们判断一下。

  100÷x=y,那么x和y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

  师:同学们有讨论出什么结论了吗?

  生1:我觉得他不成什么比例。

  师:为什么呢?

  生1迟疑片刻后:看了不像。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生2:我觉得这里的x和y两个量成反比例。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我们可以将这个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x,等式变为xy=100,这说明x和y的乘积是一定的,那么,x和y成反比例。

  部分学生不约而同鼓起掌。

  师咨询生1: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1点头示意。

  四、课尾盘点、总结反思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生1:我知道了两个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两种量中相对应的量的乘积是一定的,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这两个量就是反比例关系。

  生2:在判断时,我们应该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判断,而不能看表面,比如老师出的最后一道题。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利用时间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以帮助自己更好的认识反比例。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学生掌握有一定得困难。怎样化解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呢?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我从学生身边发掘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内容和学*目标。这就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起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较好的创设了现实背景。

  二、深入探究,理解涵义

  在演示的基础上,我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合作学*,讨论、分析,因而取得满意的效果:学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认识了反比例的涵义,体验了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

  三、比较猜想,归纳规律

  我考虑到例题比较相*,因此要注意学*方式必须加以改变。因此我采取把自**交给学生方式,营造了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因而对例题的学*探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然后通过例题与例题进行比较,归纳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的几个特点,再以此和正比例的意义作比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义。最后经过验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既达成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又培养了推理的能力。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6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了“比”后进行教学的,导入新课时出示三面**,并通过求长和宽比值,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提问学生发现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过程中,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随堂练*:

  1、写出比值是1.5的比,并组成比例。

  2、练*八第一题。

  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区别比和比例,提出问题: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回答后,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

  第二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

  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

  课堂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两种方法:

  1、求比值。

  2、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堂上安排了反馈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全面参与,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自学与讨论等活动,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两种类型练*。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7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单从教材的量来看,书本从第11页至13页,满满的三页纸,要比一般的语文课文还要长,从这点上让我感受到教学难度相当大。从内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他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时还要理解用字母公式来表示正比例关系,要渗透给学生一些函数的思想,为以后初中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首先,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学生去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看了表中之后,发现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90。这时,教师也举了一个例子,就是450÷9=50,从反面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90,从而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会一定。把学生对成正比例量的意义的理解成一系统。由于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之后,例2的学*还是让学生对比着例1来自己理解数量和总价的正比例关系。最后,再两个例题学*的基础上总结出成正比例量的意义,把这意义从局部的路程和时间、数量和总价推广到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8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是在学生对比的意义、性质和比值的意义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的。掌握这部知识将为进一步学*正、反比例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遵循由易到难,步步深化的教学规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创设情境(设问)――学生思考――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判断(反馈)。另外,还通过游戏练*的方式,更好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练*设计上不仅量多,而且,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例子,达到了教学目标中“应用”之一知识点。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重视从下列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充分做好新知识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学好新知识,我在课的一开始就出示了一组“比”,由这组比,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比的知识,如:什么叫做比,比各部分的名称,什么叫做比值,求比值的方法是什么?为后边学*比例意义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得出新的知识。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比例的意义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要求亲自动手写人以两个数的比,并求出比值。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1、判断。2、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三、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先由老师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

  第二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三种类型练*。

  四、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在今后工作中会遇到、学生又很感兴趣的问题:某罪犯作案后逃离现场,只留下一只长25厘米的脚印。已知脚的长度与人体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测罪犯身高大约是多少吗?这样渗透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文化知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意识。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9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种需要在儿童的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一旦学生的学*兴趣被激发起来,他们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知识,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考虑到学生学*基础、能力的差异,练*设计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以上的几个练*分成三个层次,设置了三个智力台阶(基础性练*、综合性练*、拓展性练*),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取得成功机会,使他们在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积极自信的信心。

  现在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应用性越来越强,我在这节课的练*设计也反映这一特点,其中有许多与现实生活及各行各业密切联系的*题,既有学生做练*,骑车上学,又有学校烧煤、买课桌,农民播种,工厂运货物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10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知识,内容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知识是学*反比例知识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这样,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环境,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及时进入状态,手脑并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将枯燥的知识形象,具体,学生易于接受。

  2、在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再设计一种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的效率。

  3、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例1,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做到: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4、在练*中巩固提升

  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完成了练一练*题后,又设计了两道加深题,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知识。通过练*,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提高;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11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学生掌握有一定得困难。怎样化解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呢?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我从学生身边发掘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内容和学*目标。这就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起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较好的创设了现实背景。

  二、深入探究,理解涵义

  在演示的基础上,我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合作学*,讨论、分析,因而取得满意的效果:学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认识了反比例的涵义,体验了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

  三、比较猜想,归纳规律

  我考虑到例题比较相*,因此要注意学*方式必须加以改变。因此我采取把自**交给学生方式,营造了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因而对例题的学*探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然后通过例题与例题进行比较,归纳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的几个特点,再以此和正比例的意义作比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义。最后经过验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既达成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又培养了推理的能力。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12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上与前面学*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在课时的安排上,在学*正比例的安排了2个课时,这里只是安排了1个课时,紧随着课之后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较、综合的一堂课,对学生在出现正反比例有点模糊的时候就及时地加以纠正。

  反比例关系和正比例关系一样,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反比例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中学数学和物理、化学打下基础。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概念比较抽象,学*难度比较大,是六年级教学内容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首先通过复*,巩固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然后安排准备题正比例的判断,从中发现第3小题不成正比例,从而引入学*内容和学*目标。这通过复*、比较,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通过设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条件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学完例3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按照学*例3的方法学*试一试,接着对例3和试一试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就显得水道渠成了。然后,再通过“想一想”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判断,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并通过练*,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要上一堂数学课难,上好一堂数学课更难,课前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练*题安排难易不到位。由于学生刚接触反比例的意义,应多练*学生接触较多的题目,使学生的基础得到巩固,不能让难题把学生刚建立起的知识结构冲跨。参与学生的探究不够。亲其师信其道,那么亲其生知其道不为过,真正融入学生才能体会学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实教学新理念。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或多或少存在其它的问题,但有问题就有收获,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

  ----------------------

  上完课后,虽然看了听课老师给我的评价,但我一直在思考,学生是怎么评价的呢?在学生眼里,到底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呢?突然,灵机一动,干脆和学生一起交流一下吧,也许效果还更好呢?通过与学生交谈,让大家一起再次回顾本节课,找一找优点和不足,学生的`回答很是让我惊奇,现摘录如下:

  优点:

  1、课堂导入新颖、有趣、有效,结尾有所创新,改变了以前“通过本节课的学*,大家有什么收获呢?”等传统方式,从而使得大家大家想学、乐学;

  2、老师讲的详细,特别是讲授两种相关联的量,用通俗、简单的语言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并且很快就可以判断出是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题目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让大家感觉学*数学很有用;

  4、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时间充足,参与度较高,且时效性较强;

  5、课堂调控能力较强,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6、板书明确、清晰,一目了然;

  7、设计合理,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较强。

  缺点:

  1、课堂气氛没有以前活跃;

  2、知识量太大,难度较大,很少有不经过思考或稍作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

  3、小组合作时,没有分好工,导致在计算相对应的每组数的和、差、积、商时,每个同学都在计算,因而用的时间较多,如果四人小组分好工,没人计算一种运算,时间就会节约一半。

  4、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欠缺;

  5、板书中的字体不太规范,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针对听课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13

通过本次的教学展示,总体感觉自己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清晰,教师对本节课的两个重点突破较好,学生都理解了比例的意义。

  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整节课一味担心自己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对学生放手不够,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

  (2)教师讲解太过仔细,以至拓展练*无法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加大“放手”力度,多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一、把“分层”理念贯穿于整节课堂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所以教学中我尽最大努力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使他们每一个人都得到应有的知识和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灵活运用《分层测试卡》这一教学资源,把其中的题目按照难易程度和层次的`不同选择性的适时融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而服务。

  二、关注学生的学*过程

  数学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14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的大多数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东西忘到脑后,因此,先设计了一组复*题,并通过求不同比的比值的计算,唤醒他们的记忆,为学*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

  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1、判断。2、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先由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提示自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15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是在学生对比的意义、性质和比值的意义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的。掌握这部知识将为进一步学*正、反比例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材例题3借助两张不同尺寸的照片的长与宽,来组织学生先思考放大前照片的长和宽的比,接着写出放大后的照片的长和宽的笔,然后探究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最后揭示比例的概念。这一环节处理结束后,教材又提供了这样一个问题的探讨: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

  我在教学例3时我对课本的教学步骤做了一些改动:第一步:复*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指出图中的两个比是相等的,引出比例的定义。第二步:学生学*课本对比例的定义。明确要组成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第三步:让学生观察图中的4个数,找找其他的比例。

  粗略看上去课的流程没什么问题。上课时,才发现这节课的设置是有问题的。问题一:我指出象9.6:***=6:4这样的式子就是比例后,立即让学生打开课本学*比例的定义。从复*到对比例定义的出现过程较快,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有些措手不及。以致教学比例的定义时产生了抠字眼的现象。这里不妨在出示9.6:***=6:4后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式子有什么特点,在请学生看书上对比例的'定义。另外,“象9.6:***=6:4这样的式子就是比例”这句话还能说得更精准些,可以说成:“象9.6:***=6:4这样的等式就是比例”。虽然等式包含于式子中,把等式说成式子也不错,但这里说成等式更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比例的意义。问题二:对比例可以用分数形式的处理不当。上课前发现备课时漏备了比例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的教学。课堂上担心自己又遗忘,出示9.6:***=6:4后我就介绍了分数形式如何表示。以致在完成第三步教学时,出现很多学生写其他比例时同时写出了9.6:6=***:4和9.6/6=***/4。这两个比例表示的是同一个比例,只要写一个就可以。对于比例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的教学我太过急躁。其实这个知识也是可以放在最后教学。问题三:教学第三步严重脱离问题情境。点评时,孙校长一针见血的指出:本节课的教学脱离了教学情境。脱离教学情境的课堂,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方面很不利,脱离教学情境的课堂是失败的。关于第三步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回到情境图中,让学生体会图中的对应关系,再写出比例。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16

  今天上午的第二节课,我试讲了《正、反比例的意义》。这节课上完以后,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一层次(认识量、变量,建立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个概念)的教学。这个环节处理得很不好(具体的下面介绍),学生没有很好地建立“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个概念,也就影响到了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我自己很清楚,不管怎么说,“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个概念教学的失误是我造成的,后来我明白了,如果在学生回答了“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在变化”后,我顺势说一句“读一读这些数据”,随后再接着问:“谁随着谁变呀?”这样就会很顺畅地得出: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或是时间随着路程变),我们就把这两种量叫做两种相关联的量。最后再用表(2)中的两种量来巩固这个概念。这样的教学设计应该就能够使学生很好地建立这个概念了,也就圆满地完成了这一层的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17

  我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着重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正反比例是来源于生活的。我在本课教学中,首先通过系列训练,将教材知识转换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使学生思路清晰地掌握知识体系,而且能在规律上点拨启发,所以学生主动性高,回答问题时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思考,既开动了学生脑筋,又培养了学*兴趣。

  其次,能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灵活运用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重过程练*,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注重培养探究、创新意识,以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使零散的知识得到有效整合和扩展延伸,形成学生自己固有的知识体系.

  课上学生基本能够正确判断,说理也较清楚。但是在课后作业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对一些不是很熟悉的关系如:车轮的直径一定,所行使的路程和车轮的'转数成何比例?出粉率一定,面粉重量和小麦的总重量成何比例?学生在判断时较为困难,说理也不是很清楚。可能这是学生先前概念理解不够深的缘故吧!以后在教学这些概念时,应该有前瞻性,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的复*,然后在进行相关形式的练*,我想对学生的后继学*必然有所帮助。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认为只要切合学生实际的,让师生花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学*效益的方法都是成功的,都是有价值的,我以后会大胆尝试,努力创造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积极上进,共同发展的新课堂吧!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18

  比例的意义是在学生对比的意义、性质和比值的意义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的。掌握这部知识将为进一步学*正、反比例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学生的知识有了一定的遗忘,而本课的学*是建立了上册比的基础知识上学*的,所以在教学前,我先给学生复*了比的知识。什么叫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怎样化简比?而组成比例的两个比比值相等,所以求比值就变得非常重要,我就让学生练*了几题求比值的*题,既复*了以前的知识,又为本节课的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学*。本节课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造有效学*情境,激发学*主动性

  在学*比例的意义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要求亲自动手写人以两个数的比,并求出比值。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1、判断。2、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拓宽教材”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内容的一个文本,我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大胆对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用活、用实教材。这节课中在四面**的尺寸中找比组成比例,学生比较容易找到**长与宽的比,两两可以组成比例。同样**宽与长的.比,两两也可以组成比例。另外每两面**的长之比与它们的宽之比也可以组成比例,课题中通过“你还能找出其它的比吗?”的提问,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充分发挥合作学*的作用,调动学*的主动性,从不同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在练*中要根据给出的4个数据,组比例,隐含着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学生通过迁移比较,小组合作交流,多方验证,大家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问到最后的豁然开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的“数学家”,经历了这个愉快的学*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教后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是突出了常态下如何扎实有效的组织学生学好这一节课的内容,使数学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数学学*是有用的,它能解决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积极性,从学生掌握知识、课堂参与情况来看,整节课的设计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在结构上,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效果不错。但是学生的动脑方面还不够。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19

  从整堂课来看,把握住了整个流程,抓住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从孩子们的反馈可以看出达到了本节的教学目标,对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掌握都很好,并能运用它的意义及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在教学过程中尊重了孩子是课堂主体这一理念,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在探索中得出结论并能学以致用。

  有意义的数学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亮点是在学*比例的时候从学生熟悉的比入手教学,充分重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比例基本性质的学*中,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索,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将学*内容“大板块”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小组共同探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在今后工作中会遇到、学生又很感兴趣的问题:某罪犯作案后逃离现场,只留下一只长25厘米的脚印。已知脚的长度与人体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测罪犯身高大约是多少吗?这样渗透了学数学和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告诉孩子们数学生活化的重要性,从而激励孩子们热爱数学并能学好数学。

  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是在时间上掌握不是很好,在前面复*导入部分用时过多,加上练*题偏多、偏难,以至于学生思考时间较长,所以整堂课看起来前松后紧。

  其次,在课堂形式上显得比较单一,和孩子们的互动不是很多,替孩子们回答的较多,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没能够灵活处理,给学困生的鼓励较少。并且在整堂课中的语速都偏快。

  再次,在知识的讲解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不够灵活,在分数比例里应该读成比的形式,但一部分同学读成了分数形式,而没有给予纠正。在练*题中孩子们耗时较多,这也恰恰说明了前面的环节没有教扎实。在最后思考题的摄入中给孩子们的启发较少,没能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让我和孩子们都能有更大的进步!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20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正比例的意义以及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由于学生凭借正比例的学*,因此这节课可以做一个“放手”的老师了。

  课上先回忆如何去判断两种相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然后出示信息窗的表格,问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吗?学生马上得出不成,因为两种量的比值是不一定的。从而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小组讨论:(1)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2)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与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不同?(3)这种变化有没有规律?是怎样的规律?课上重点研究(2)和(3)两个问题,得出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一种量在变大,另一种量在变小,一种量变小,另一种量变大,是相反的,突出反比例的一个“反”字。不管这两种量怎样变化,但是万变中有不变,这两个量的积是不变的'(一定的)。揭示这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让学生说说成反比例的三个条件,受正比例的影响,学生一下就说出来了!然后我直接给出,“糖果厂包装一批糖果,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是否成反比例,为什么?”学生也很流利地把问题解决了

  最后出示三个填空:填成正比例、反比例或不成比例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 )。

  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 )。

  圆锥的底一定,圆锥的体积和高( )。

  第一小题没有问题,第二小题问题比较多,都说不成比例,第三题有的同学不动脑筋,受反比例影响也说是成反比例了。

  整节课我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知识的迁移性的应用上我感觉挺不错,而这也让我明白打牢知识的基础才能很好的发挥知识的迁移性,它能让自己的教学轻松自如,让孩子们对学*更加充满自信,更能体验到学*成功的快乐。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实用20篇(扩展3)

——比例的意义数学教学设计实用5篇

  比例的意义数学教学设计 1

  【学*目标】

  1、能根据实例说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说出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3、能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铺垫导入:

  1、师:什么叫比例?生答完后出示:

  2 : 80、80 : 2、5 : 200、200: 5

  问:上面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学生判断,并且说说判断的方法。

  2、刚才,同学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断的。这就需要分别求出每个比的比值。但是老师还有一种方法来进行判断,能够很快的判断出来。我们来试一试。

  请同学们随意说出两个比,师进行判断。

  3、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判断得这么快?这就用到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出示学*目标。

  二、探索新知:

  1、要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首先我来认识一下比例各部分的名称(请自学课本34页第一自然段)

  2、同学们,请你观察我们刚才所组成的这几个比例,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几个比,想想有什么发现?并且可以两个人互相说一说,看看是不是和你发现的一样。

  两个人一组,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并且举个例子来验证。提示:

  1)多举出几个例子,

  2)所举的例子尽量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看看是不是都符合这个规律。 同学们互相交流、验证。

  2、集体交流:

  请一位同学汇报,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提出自己的见解。

  师板书同学们所举的例子。

  强调:写成分数形式的比要找准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其他同学可以计算一下来进行验证他的发现。

  师:老师也写了一个比例(板书:2.4∶1.6=60∶40)

  生:共同计算。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发现的规律。

  4、小结: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通过验证,我们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意义数学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求比值和比的应用的基础上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将掌握比例的意义,对学生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乃至在初中继续学*有关正、反比例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1、本班现有学生92人,男生49人,女生43人。

  2、本班班额大,学生基础较差,所以我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学时的内容分成了两课时,本节课主要学*比例的意义。

  3、本节课我准备从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改变学生的学*方式,运用合作学*,培养学生协作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各种感官参与学*的全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比例的意义的过程,并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组比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数学的愉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比例的意义。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3、能根据一个比例写几个不同的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

  1、什么叫比?怎样表示比?一辆汽车1小时行60千米,2小时行120千米,3小时行180千米,分别说出所行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这些比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2、怎样求比值?求下面各比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20∶252.7∶4.56∶10生回答。

  学生回答后,独立求出各比值,并交流汇报。复*旧知,为新知探究奠定基础。

  揭示

  课题这节课我们在比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新知识。

  揭示课题——比例的意义。学生打开数学课本48页。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探究

  比例的意义

  1、课件出示

  例1:两组同学同时在操场探讨竹竿长与影子长之间的规律。

  列表如下:

  竹竿长(m)23...... 影子长(m)69......

  2、你能写出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并求出它们的比值。

  3、观察这些比,把能用等号连接的比用等号连接起来。

  4、教师板书

  3∶2=9∶6

  2∶6=3∶9

  强调:这些都是比例。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比例。比例就表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的式子。

  5、2∶9和3∶6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6、指导学生说出“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1、学生讨论,然后写出比,完成后汇报,并随意找出几个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

  2、学生试写:

  2:3=6:9

  2:6=3:9

  3、学生合作探究:什么是比例?

  4、学生小组讨论:2∶9和3∶6能组成比例吗?并说出理由。

  1、生活情境导入,增强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2、让学生分享在主动参与、探究中获取知识的愉悦心情。

  3、学生在合作探究和小组讨论时,增强合作意识,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比例的各个项

  1、课件出示:在一个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内项。

  要求学生依据定义,分别找出3∶2=9∶6和2:6=3:9的内项和外项。

  介绍分数形式的比例写法。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找出3∶2=9∶6和2:6=3:9

  的内项和外项。加深认识,学以致用。

  五、巩固练*

  1、请同学们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下,0。4∶25能否和1。2∶75组成比例?为什么?

  2、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3、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

  4、用下面的四个数组成比例:2,3,4和6(能组几个就组几个)。你能否写出几个不同的比例?

  5、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若不能,改变其中的任何一个数,使其能组成比例。2、3、4、5试试看,相信你一定能完成?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答题情况。

  检测学生学*效果。

  六、比与比例的区别

  1、a÷b=a:b比就表示两个数相除,它们的商叫比值,应用比的意义可以求比值。

  2、比例a:b=c:d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应用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学生自己说出几个不同的比和比例,对比理解。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巩固新知识。

  比例的意义数学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明确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并熟练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不同要求,正确的列出比例式。

  3、通过学*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

  【自学内容

  见预*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今天是星期天,小瑜和小丽一起到文具店去买东西。

  (1)小瑜用12元买了4本数学本,小丽用9元买了3本,谁买的本子便宜些?

  (2)反馈:

  ①谁买的本子便宜些?说说你的理由。

  ②还有别的方法吗?

  ③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二、关键点拨

  1、比例的意义。

  出示课件: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25

  路程(千米)80200

  根据表中的数量你能写出几个比例?你是怎么想的?他们的比值分别表示什么?

  2、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最关键是看什么?

  3、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生讨论汇报: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三、巩固练*

  1、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课本第33页“做一做”第1题。

  2、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后反馈交流。

  3、5:8和1:5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你能想出一个办法给5:8找个朋友组成比例吗?

  反馈:

  (1)你给5:8找的朋友是(),组成的比例是(),向大家介绍你用了什么方法找到的。

  (2)想一想,能与5:8组成比例的朋友能找几个?你认为这无数个朋友有什么共同特点?

  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重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即在学生理解掌握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学生探究新知搭建了*台。其次,主要采取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小组合作,组间交流的作用。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我都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索,将学*内容的“大板块”交给学生,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空间。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获取结论,并对结果进行相互评价,从而使他们体会成功,共享合作学*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最后,针对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学*完比例后把比例和比混淆的问题,我还特意增加了比和比例从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方面进行横向对比的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当然,纵观全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探讨的问题更贴*生活?教师要进行怎样的引导还值得我进一步思考。

  比例的意义数学教学设计 4

  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

  2、了解比例和比的区别。

  3、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4、探索**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一、创设情境,目标认同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3/4: 1/8

  4.5:2.7

  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

  [设计意图:在学*比例之前,就强调了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为学*新知识提供了“最佳关系”和知识的“固定点”。]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学生观察课本情境图,激发爱国情操。

  师:四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2、板书**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升**

  仪式:长5米,宽10/3米。

  校园升旗仪式:长2.4米,宽1.6米。

  教室场景:长60厘米,宽40厘米。

  签约仪式:长15厘米,宽10厘米。

  师:这些**的大小不一,是不是**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点呢?

  师生交流,得出每面**的大小不一,但是它们的长和宽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3、学生探索,发现问题。

  师:每面**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发现**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1) 比较学校操场上和教室里的**长与宽的比值。

  2.4:1.6=3/260:40=3/2

  2.4:1.6=60:40

  (2)在这四面**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说明:四面**的大小不同,但因为是按照一定的比制作的,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的。)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四个实际情境图,创设这个情境有五方面的考虑:一是使学生通过现实情境体会比例的应用;二是“四面**的大小不同,但因为是按照一定的比制作的,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由此引入比例意义

  的教学;三是依据四面**长与宽可以组成多个比例式,为比例意义的教学提供较多的资源;四是为以后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做铺垫;五是有助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注重了“数学化”和“生活化”的结合,使这节概念课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恰恰是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总结得出比例的意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4、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设计意图:应用上面的方法,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用自己理解后的

  语言叙述比例意义,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指着比例式,引导学生观察得知,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

  5、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三、练*反馈,巩固新知

  做P33“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组题的练*,增强了新知识的清晰度与稳定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比例的意义,层次清楚。]

  四、拓展迁移,升华新知。

  比例的意义数学教学设计 5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9正比例的意义。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正比例的教学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打下基础。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是理解正比例的意义,难点是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关键是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

  4、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新课标有关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关系,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通过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情感态度: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二、学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数学能力。在学*正比例之前已经学*过比和比例,以及常见的数量关系。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比值一定的变化规律。学生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比较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教法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通过游戏引入、自主探究、合作学*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归纳正比例的特征。

  四、学法

  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乐于说,善于说。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用游戏的方法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为后面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学生很快进入学*状态。

  第二环节: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计算游戏得分,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得出:得分随着赢的次数的变化而变化,他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

  第三环节:创设情景,观察实验

  用多媒体呈现数据的获取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水的体积和高度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以及二者之间的变化规律。

  第四环节:探究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在反复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

  第五环节:巩固练*,拓展提高

  第六环节:全课小结

  六、效果预测

  在教学的始终,我一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正比例的意义,加上课件的辅助教学和课堂练*,学生在理解掌握并且运用新知上,一定会轻松自如。所以,我预测本节课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都能全面促进,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具体环节的安排上,可能还存在不足的地方,恳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实用20篇(扩展4)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P32—34页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六第5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能力目标: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主动构建新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研究数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能和在座的同学们一起上课我感到非常高兴,听说同学们都非常聪明、爱动脑筋,课上积极回答问题。今天,我和在座的领导老师们想看一看同学们的表现如何,这节课同学们想不想证明一下自己?

  2、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P32页四幅图。

  二、探究新知

  1、比例的意义

  师问:

  ①这四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事物?(齐说)

  ②这四面**出现在什么场合或什么地点?(指生回答)

  ③这四面**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指生回答)

  ④这四面**的大小相同吗?

  说明:虽然**的大小不同,但是,这四面**都是按一定的比制作的,那么,我国的**法是怎样规定**的大小的呢?同学们想不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就从**开始,新知识的学*。

  ⑤请同学们分别写出这四面**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指生回答师板书)

  ⑥请同学们看我们写出的**长与宽的比及求出的比值,谁发现了我国**法是怎样规定**的大小的?(**法规定:**的长与宽的比值是3/2也可以说成**长与宽的比是3:2)

  师问:

  ①现在我们选取其中的两个比,如:2、4:1、6和60:40。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3/2相等。那么这两个比是什么关系?生:相等。

  那么我们能用什么符号可以把它们连接成等式?生:等号

  谁来用等号把这两个比写成等式?师板书:2、4:1、6=60:40

  ②如果用比的分数形式来表示这个式子也可写成:或2、4/1、6=60/40

  ③根据我们写出的四面**长与宽的比及比值,你还能找出这样的两个比并用“=”连接成等式吗?(指生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两个比相等的?)

  师小结:请同学们观察板书的等式,揭示: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师: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比例吗?(找3名同学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出示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就是今天我们学*的第一个新知识。板书:比例的意义

  问题:

  ①从比例的意义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板书重点符号)

  ②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③看大屏幕,刚才我们找出的比都是长与宽的比,现在你能找出这四面**宽与长的两个比组成比例吗?(指生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两个比相等的?)

  我们已经了解了比例的意义,下面我来考一考大家:

  课件出示P33页做一做1题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2、比例各部分名称

  师:同学们都知道比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那么比例各部分名称叫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P34页前两行及例题。同时思考(课件出示)什么是比例的项?什么是比例的外项?什么是比例的内项?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教师课件演示。

  做一做:指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课件出示)

  4、5∶2、7=10∶6240/160=144/96

  3、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

  观察:2、4∶1、6=60∶40

  思考: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可以相互讨论)

  用下面的比例验证你的发现:

  6∶10=9∶158∶2=20∶5

  你能用一句话把发现的规律说出来吗?(找3名同学回答)

  下面我们计算2、4:1、6=60:40的两个內项积与两个外项积,共同验证一下这三位同学发现的规律对不对?集体计算后师问:这三位同学发现的规律对不对?你们发现这个规律了吗?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计算、验证发现了数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同学们真了不起,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师出示板书,指生读)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这就是今天我们学*的第二个新知识。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看大屏幕(课件出示)2、4/1、6=60/40

  问题: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应该怎样计算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指生回答师小结: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师课件

  演示2、4/1、6=60/40→2、4X40=1、6X60

  4、我们已经理解了比例的基本性质,那么你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吗?

  课件出示:你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10:2与2、5:0、5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讲解时可启发:如果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哪两个数是內项,,哪两个数是外项,那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否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

  因为10X0、5=52X2、5=5,所以假设成立,10:2与2、5:0、5能组成比例,即10:2=2、5:0、5

  5、你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吗?课件出示P34页做一做题目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6、师:学*到这里,我们学*了几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生:两种。一种是根据比例的意义,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另一种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看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是否相等。

  三、巩固新知(课件出示)

  做一做,相信你能行!

  1、判断

  ①10∶5=2是比例。()

  ②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与两个內项的积的差是O、()

  2、填空

  ①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內项是1/9,则另一个內项是()

  ②2:9=8:()

  3、用你喜欢的方法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P37页5题,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说说你有什么收获或学到了那些知识?

  五、课后作业:搜集生活中的比例,看看比例在生活中的作用?

  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4:1、6=3/260:40=3/2

  2、4:1、6=60:40或2、4/1、6=60/40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4:1、6=5:10/32、4;1、6=15:10

  5:10/3=15:105:10/3=60:40

  60:40=15:10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实用20篇(扩展5)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菁选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通过本次的教学展示,总体感觉自己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清晰,教师对本节课的两个重点突破较好,学生都理解了比例的意义。

  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整节课一味担心自己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对学生放手不够,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

  (2)教师讲解太过仔细,以至拓展练*无法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加大“放手”力度,多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一、把“分层”理念贯穿于整节课堂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所以教学中我尽最大努力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使他们每一个人都得到应有的知识和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灵活运用《分层测试卡》这一教学资源,把其中的题目按照难易程度和层次的不同选择性的适时融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而服务。

  二、关注学生的学*过程

  数学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

  我在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由于学生有一定的函数知识基础,并且有正比例的研究经验,这为反比例的数学建模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学中利用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开展数学建模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我选择了课本上的探究素材,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内容。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问题再组织学生通过充分讨论交流后得出它们的相同点,概括、发现规律,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构建反比例的数学模型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二、深入探究,理解涵义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反比例函数中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加深理解反比例的涵义,体验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我设计了例题1使学生对反比例的一般型的变式有所认识,设计例题2使学生从系数、指数进一步领会反比例的解析式条件,至此基本完成反比例的数学的建模。以上活动力求问题有梯度、由浅入深的开展建模活动。教学中按设计好的思路进行,达到了预计的'效果。此环节暴露的问题是:学生逐渐感受了反比关系,但在语言组织上有欠缺,今后应注意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

  三、应用拓展:

  设置例题3的目的是让学生得到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待定系数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并获得数学方法,积累数学经验。设置两个练*,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另外课堂中指教者的示范作用体现的不是很好,板书不够端正,肢体语言的多余动作,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方方面面进行改善!本次公开课得到备课组长刘燕老师的认真指导。

  《正比例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都是要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初步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同时向学生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对于小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还比较抽象,在理解上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教学本课的主导思想是: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熟悉的数量关系,体验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而进行归纳概括,经历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思维过程。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两个量之间的变化情况(一个量扩大,另一个量也随着扩大;一个量缩小,另一个量也随着缩小,但是比值不变)并不存在多大难度。关键是让学生把这种规律和正比例的意义建立思维联系,让学生深刻理解比值一定的意义。

  我主要是通过这几个问题在学生观察与思维之间搭建桥梁的:

  1、表中的这些数据可以组成比例吗?请你写出几组比例。

  2、你是怎样正比例中的“正”呢?(一个量扩大,另一个量也扩大;一个量缩小另一个量也缩小,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3、体积和高的比值,也就是底面积为什么不变呢?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说明吗?【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4、你是怎样理解底面积一定呢?(一定就是指底面积不随着体积和高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不管体积和高怎样变化,底面积总是一个固定的数。)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对正比例的意义的理解可能会深刻一些,也就不太容易和后面学*的《反比例的意义》相混淆。

  在后面练*拓展的过程中,我发现有部分学生对比值一定这个概念的理解还不是太深刻。

  比如判断:

  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成不成正比例。学生计算出它们的比值是圆周率乘半径,仍有部分学生认为一个圆的半径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它们的比值也是不变的,出就是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正比例。看来学生对比值一定这个概念的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4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是在孩子们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孩子们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知识,内容抽象,孩子们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知识是学*反比例知识的基础。因此,使孩子们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关注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孩子们的数学学*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这样,将孩子们带入轻松愉快的学*环境,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孩子们及时进入状态,手脑并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将枯燥的知识形象,具体,孩子们易于接受。

  2、在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孩子们学*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孩子们自己再设计一种情景,并引导孩子们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所有孩子们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的效率。

  3、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孩子们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孩子们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孩子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例1,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做到:孩子们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4、在练*中巩固提升

  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完成了练一练*题后,又设计了两道加深题,让孩子们巩固本节课知识。通过练*,要求逐步提高,孩子们的思维也得到了提高;最后引导孩子们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孩子们的归纳能力,使孩子们进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单从教材的量来看,书本从第11页至13页,满满的三页纸,要比一般的语文课文还要长,从这点上让我感受到教学难度相当大。从内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他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时还要理解用字母公式来表示正比例关系,要渗透给学生一些函数的思想,为以后初中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首先,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学生去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看了表中之后,发现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90。这时,教师也举了一个例子,就是450÷9=50,从反面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90,从而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会一定。把学生对成正比例量的意义的理解成一系统。由于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之后,例2的学*还是让学生对比着例1来自己理解数量和总价的正比例关系。最后,再两个例题学*的基础上总结出成正比例量的意义,把这意义从局部的路程和时间、数量和总价推广到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

  这节课,是在学*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反思这节课,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也为下一步学*反比例的知识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在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知识的来源。这节课的教学,我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种情境,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所有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提高了学*的效率。

  2、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这样,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环境,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及时进入状态,手脑并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具体化,学生易于接受。

  3、在合作中感悟,融汇到了生活中的数学。

  新课标提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两种相关联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做到: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4、在练*中巩固提升。

  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完成了试探练*后,又加了一组巩固练*,这组练*,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3个题,让全体学生巩固了新知;接着又通过一个生活趣味题,让全体学生融汇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又设计了一个比较有难度的题,将课堂气氛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潮,让学*能力强的学生学有所进,整个练*将全班上中下各类学生都调动起了相应的积极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并且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任务。

  我的这节课汇报完毕。不当之处,欢迎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非常感谢大家。云教学反思阅读教学反思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比例的意义》是一节相对简单的概念课,学生对“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比较容易理解。因此在导学案的设计上,我遵循了层层递进的原则,由“**”这一典型的事例引入,通过计算长与宽的比值,找出了相等的式子,从而引出比例的概念,并让学生尝试应用概念,从不同角度(如宽与宽、长与长)的两个比找到不同的比例,拓宽学生的思维。之后变换各种题型,进行了大量的练*。

  但在教学中我感到有几点不足之处:

  第一,是在“拓展”环节。在学生利用长与宽的比值相等得到比例后,提出问题“在四面**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组成比例?”旨在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概念,换个角度得到“长与长、宽与宽”的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对这一问法没有理解,有的是自己找两个比组成比例,有的无从下手,不知道在说什么,感觉教学进行的有点不顺畅,应该教师先引着学生说出其中的一个,再让学生拓展其他的例子,会好一些。

  第二,是在设计的流程上,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导学的实质是“有问而导”,这些问题都是老师设计出来的',学生没有参与,也就是说,问题应该是学生有感而提的,教师在此一步一步让学生在设计中完成学*任务,应该改变这样的方式。

  由此,我想到了,无论怎样设计,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在于学生发自内心的想参与数学学*的热情,这是检验一节好课的标准。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了“比”后进行教学的,导入新课时出示三面**,并通过求长和宽比值,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提问学生发现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过程中,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随堂练*:

  1、写出比值是1.5的比,并组成比例。

  2、练*八第一题。

  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区别比和比例,提出问题: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回答后,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

  第二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

  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

  课堂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两种方法:

  1、求比值。

  2、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堂上安排了反馈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全面参与,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自学与讨论等活动,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两种类型练*。

  反比例的意义的教学,考虑到前面正比例的教学,所以在教学上就采用了正比例这样的教学程序。通过逐层深化的方法慢慢帮助学生建立反比例的正确意义。由具体数据和表格式的例题的教学到具体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判断。然后再到一些比较特别的例子的判断,从而慢慢形成反比例的正确理解。

  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采取了放手的形式,通过开始教师引导后就直接把研究和讨论的要求交给了学生,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这样不仅仅是教会了学生学*的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思维上与前面学*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但是这一节课还是出现一些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情况。同时在教学中由于小组合作的关系,个别学困生没有做到较好的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种需要在儿童的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一旦学生的`学*兴趣被激发起来,他们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知识,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考虑到学生学*基础、能力的差异,练*设计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以上的几个练*分成三个层次,设置了三个智力台阶(基础性练*、综合性练*、拓展性练*),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取得成功机会,使他们在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积极自信的信心。

  现在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应用性越来越强,我在这节课的练*设计也反映这一特点,其中有许多与现实生活及各行各业密切联系的*题,既有学生做练*,骑车上学,又有学校烧煤、买课桌,农民播种,工厂运货物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比例的意义是在学生对比的意义、性质和比值的意义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的。掌握这部知识将为进一步学*正、反比例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学生的知识有了一定的遗忘,而本课的学*是建立了上册比的基础知识上学*的,所以在教学前,我先给学生复*了比的知识。什么叫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怎样化简比?而组成比例的两个比比值相等,所以求比值就变得非常重要,我就让学生练*了几题求比值的*题,既复*了以前的知识,又为本节课的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学*。本节课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造有效学*情境,激发学*主动性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实用20篇(扩展6)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菁选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同课异构能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对教师的常态课也是一种检验,同时,能与同事取长补短,教学反思:《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通过同事的评课,能发现自身上课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惯性的问题。

  本次的上课内容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我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寻找解决本节难点知识的妥善方法,并制作课件。课讲完后,仔细分析:

  一、找准知识衔接点,为新知做好铺垫。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的大多数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东西忘到脑后,因此,先设计了一组复*题,不仅让他们复*了比的定义,还对化简比、求比值的概念在脑中闪动一下,并通过求不同比的比值的计算,唤醒他们的记忆,为学*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因此学生在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学生掌握的很好。

  二、相信学生的预*能力,大胆放手,使难点变为*常。

  本学期鼓励学生预*,大多数学生能认真预*,但也会有个别学困生,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仅在书上画一画,留留痕而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本节概念性的东西较多,学生的理解水*以达到理解:比例的定义、项、内项、外项、内项的积、外项的积等等。因此对此类知识,大胆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找,这样节省了上课时间,学生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练*由易到难,不仅仅为了小测验的满分数量而选取较简单的*题。

  每个知识点都紧跟相应的*题,这样可以及时巩固新知,同时能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学*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我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根据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把那个告知学生有多个比例,这样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类题,是书中带花的题,应该选作,而我在这里选用,意在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新知。同时发现规律:可以把等式左边的.两个因数,作为比例的两个外项(内项),能学出八个比例。最后课堂测验,我出了两个内项互为倒数这个隐含条件,并且使用字母表示的比例式,应该是有较大的难度,也是为了看学生新旧知识的融合情况。课堂测验看出大多数学生填对了结果是1.还有20个学生填的是其他两个字母的积。设计的实际应用题,学生也能运用反比例分配的方式解决;还有学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列出算式;还有的用比例填空的形式解决了这个问题,挺让我惊喜的,学生的思维很灵动。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有:

  一、没能及时抓好课堂生成。

  课前预设没考虑到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所以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自己的大脑处于抑制状态,根本没听清孩子的问题,还让他说了两遍,我也没能领会过来。如果当时让孩子直接解答出自己提出的问题,那会让老师如醍醐灌顶,这样可能会创造出课堂的亮点,更可能树立这个学生的自己心,激发他学*的热情。可悔之晚矣!

  二、高估学生的能力,放松了一个知识点的讲解。

  对于解比例,我以为:学生在学好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解比例应该如囊中取物。因此只让学生口述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因此出现了,未知数写在等号的右边,几个学困生不会解比例。如果加上一个板演,哪怕是只要一步:把比例变成方程,那就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每一次的课,总会有一些优点,同时会存在问题,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才能开辟出一片新的绿地。

  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

  1、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

  2、经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过程和运用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的方法。

  3、体会事物之间的相对性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精神。

  《比例的意义》是一个概念性质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呢?我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努力:

  1、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引导学生尝试解决。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数学课上,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到“比例”学生根据过去的学*经验,可能会提出如下一些问题如:比例的意义或什么是比例,比例的组成及名称,比例与比有什么不同等问题。而这些些问题,学生通过讨论、自学、交流是完全有能力解决的。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体会到了成功,为继续学*提供了动力和保证。

  2、结尾设制悬念,激发学生继续学*。

  有人说,一节课上完之后,不应该是画一个句号,而应该是一个问号。在本节课的末尾,我利用了课本33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用右图中的4个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学生通过练*、讨论写出了不同的比例,但大部分同学都没有明确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比例的意义来写比例的,所以个人写出的比例并不全面或有重复。这时教师提出问题:比例的变化有规律可循吗?(稍停)若有,用已有的知识可以解决吗?(不能)下节课我们学*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就会有明确的答案了!这样,学生继续学*、探索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在本节课教学的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处理还欠缺:

  1、对比例意义的.引导还不够细致。应该让更多的同学谈谈自己的认识,参与教学过程,体会成功。

  2、课堂调控能力还需要继续提高,对课堂生成性的内容处理不够。学生在总结比例的意义时这样说:比例表示两个比值相等的比,教师没能抓住“比值相等”这个关键做好学生认识与课本概念的过渡和衔接。

  (1)对教材内容安排的思考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上与前面学*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2)对练*题型、题量的思考

  第一堂课在教学的时候,对于课本上的练一练没有进行选择,要求学生全部解答,结果发现学生化的时间比较多,而且效果也不是特别的理想。有了上次的经验,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和引导,在第二节课的时候,学生的完成情况就比较理想,时间不多效率也高。

  另外,由于在课始的导入环节中的.未知每本页数与装订的本书的求解就已经知道求解方法,所遇课堂学生就没有刻意的去讲解,结果从课后的练*第二题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虽然有些同学已经利用的了反比例的方法解答。后来想想本堂课学*的是反比例,既然已经学*了反比例,对于课后安排的这样的*题就不应该还只是利用上节课的方法去解答,应该很好的把这堂课所学*到的知识利用起来,一来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二来可以为后面学生学*利用反比例解答应用题留下伏笔。

  (3)对正、反比例数量关系的书写的一点思考

  在课堂上讲解: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这道题是,想到三角形是否学生也能正确的解答,于是就补充了: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相应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对于为什么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现在想想,字母的标识其实是最能用数学语言来判断是不是成反比例,所以可以写成ah=s(一定)来说明底和高成反比例。这样学生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思维方法就会更明确。

  比例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了比的知识和除法与分数关系的基础上教学的,属于概念教学,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对应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本节课,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自主性原则,主要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观察、计算、比较等的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学*。本节课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造有效情境,激发学*热情。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这节课为学生提供四个实际情境图,创设这个情境有五方面的考虑:一是歌曲情境引入;二生活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引入比例意义的教学;三是依据四面**长与宽可以组成多个比例式。四是有助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注重了“数学化”和“生活化”,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充分发扬自主。

  二、重组教材,活用教材。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内容的一个文本,我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大胆对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用活、用实教材。这节课中在四面**的`尺寸中找比组成比例,学生比较容易找到**长与宽的比,两两可以组成比例。同样**宽与长的比,两两也可以组成比例。另外每两面**的长之比与它们的宽之比也可以组成比例,课题中通过“你还能找出其它的比例吗?”的提问,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充分发挥合作学*的作用,调动学*的主动性,从不同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教学内容:

  《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比例》中的内容。是在学过“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学生分析:

  在此之前,他们学*了正比例的意义,对“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经有了认识,这为学*《反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设计理念:

  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学*过程中的分析、发现、探究、创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设计《反比例的意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探究学*的空间,提供自主学*的机会。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2.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流程:

  一、复*铺垫,猜想引入

  师:(1)表格里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2)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猜想

  师:今天我们要学*一种新的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板书:反比例)

  师:从字面上看“反比例”与“正比例”会是怎样的关系?

  生:相反的。

  师:既然是相反的.,你能联系正比例关系猜想一下,在反比例关系中,一个量会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变化会有怎样的规律?

  生:(略)

  反思:根据学生认知新事物大多由猜而起的规律,从概念的名称“正、反”两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顾名思义”,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愿望。

  二、提供材料,组织研究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师:大家的猜想是否合理,还需要进一步证明。下面我提供给大家几张表格,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2)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查看,并做适当指导。)

  3.汇报研究结果

  (在汇报交流时,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分析到表3时,大家开始争论起来。)

  生1:剩下的路程随着已行路程的扩大而缩小,但积不一定。

  生2:已行路程十剩下路程=总路程(一定)。

  生3:我认为第一个同学的说法不准确,应该换成“增加”和“减小”……

  (最后通过对比大家达成共识:只有表2和表3的变化规律有共性。)

  师:表2和表3中两个量的变化规律有哪些共性?(生答略。)

  师: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完成板书。)

  师: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C表示它们的积,你认为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关系式表示?[板书]

  反思:教材中两个例题是典型的反比例关系,但问题过“瘦”过“小”,思路过于狭窄,虽然学生易懂,但容易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增加表3,更利于学生发现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这一关系式,有助于学生探究规律。同时还增加了表1、表4,把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与反比例雷同(“和”一定)的情况混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了甄别问题的机会。

  4.做一做(略)

  5.学*例6

  师:刚才我们是参照表格中的具体数据来研究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如果这两个量直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你还会判断它们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吗?(投影出示例题。)

  三、巩固练*,拓展应用

  1.基本练*。(略)

  2.拓展应用。

  师: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先自己举例,写在本子上,再集体交流。)

  交流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列举了许多反比例的例子。课正在顺利进行时,一个同学举的“正方形的边长×边长=面积(一定),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的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论。,教师没有马上做判断,而是问学生:“能说出你的理由吗?”有的学生说:“因为乘积一定,所以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关系。”对他的意见有的同学点头称是,而有的同学却摇头……忽然,一名同学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大声叫起来:“不对!边长不随着边长的扩大而缩小!这是一种量!”一句话使大家恍然大悟:对啊!边长是一种量,它们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所以边长和边长不成反比例。后来又有一名同学举例:“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一定),边长和4成反比例。”话音刚落,学生们就齐喊起来:“不对!边长和4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

  反思:通过“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这样一个开放性练*题,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使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这同时也是对数量关系一次很好的整理复*机会,通过举例进一步明确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3.综合练*

  四、总结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现行的小学数学高年级教材,内容偏窄、偏深,部分知识抽象严密、逻辑性强、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新教材相比明显滞后。如何将新的课改理念与旧教材有机整合,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思考探索的课题。

  本节课是让学生感受、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形成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概念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因此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就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1、通过初步观察、计算感知概念。

  我将例1调整为学生较熟悉的单价、数量、总价的例子,再由学生观察,找出规律,初步感受“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随着增加”以及比值不变,为后面学生发现变化规律提供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课堂学生表现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学生发现、归纳规律所有时间短了,语言组织也比较到位,教学反思《《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2、强化认识,正确建模

  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学*实际,自主开发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课本学*形成补充和拓展。

  “成正比例的量”例1教学,我觉得不够,因为成正比例的量这个概念本来就很难理解,学生第一次这么短暂的接触难以很快正确建模,因此,补充时要有一定变化,所以补充了一个例2。

  通过例1和例2这两张表的共同特点,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己观察并总结正比例的意义。

  3、找准把握概念的“关键词”,深化认识

  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把握、运用概念,概念归纳出来后,引导学生找准把握概念的“关键词”非常必要,而且有效。提出“要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要具备哪几个条件”这个问题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对后面运用概念作有利指导。

  1、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比值一定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中,我在想:到底怎样教学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如何让学生理解与发现。我觉得应该从两个方向面让学生理解:

  1、如果学生从两个量的数量关系上来看是可以肯定的`。

  2、一种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但一定要强调“随着”,是一种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另一种量的变化,另一种量的变化一定是因为前一种量的变化而引起的,而不是单纯来看两种量都在变,就说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我觉得在教学中我在第2点上引导不够,因此造成后面练*中学生的困惑。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包括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及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一、在学生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比例认识的'教学。

  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

  二、创设探究空间,经历探索过程,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我大胆地组织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没有根据教材上所提供的现成问题“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不是机械地执行,而是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有效的探究,体验了探究的成功。

  这节课是概念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而且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同时我发现还存在很多问题:

  1、课件制作比较粗。课前我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了,但是想到数

  学课是抽象的东西,不像语文课那样形象生动,学生应该是能接受的。但是现在想想,数学课与其它课程一样,课件的形象、生动、美观不仅能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问题。

  2、教师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尽可能的用多种语言来激励学生,但是有的地方还是做的不太好。如在区分比例和比时,一名学生代表她们组回答的非常好,我只是简单的表扬。如果在这里感情更深些,更能激起她们组的学*兴趣,使她们能更好的参与学*。

  3、板书设计还有待提高。板书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反映出知识生成的过程,而且能使学生对一节课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本节课我的板书不规范,还有待提高。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在今后的日子里,还要好好努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正比例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都是要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初步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同时向学生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对于小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还比较抽象,在理解上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教学本课的主导思想是: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熟悉的数量关系,体验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而进行归纳概括,经历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思维过程。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两个量之间的变化情况(一个量扩大,另一个量也随着扩大;一个量缩小,另一个量也随着缩小,但是比值不变)并不存在多大难度。关键是让学生把这种规律和正比例的意义建立思维联系,让学生深刻理解比值一定的意义。

  我主要是通过这几个问题在学生观察与思维之间搭建桥梁的:

  1、表中的这些数据可以组成比例吗?请你写出几组比例。

  2、你是怎样正比例中的“正”呢?(一个量扩大,另一个量也扩大;一个量缩小另一个量也缩小,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3、体积和高的比值,也就是底面积为什么不变呢?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说明吗?【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实用20篇(扩展7)

——《比例的意义》教学教案汇总十篇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会用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两个比是否 成比例,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灵活地判断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

  教 具:

  投影机等。

  教学过程:

  一、复*。

  1、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值?

  2、求出下面各比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12:16 : 4.5:2.7 10:6

  二、提示课题,引入新课。

  1、引入:如果有两个比是相等的,那么这两个相等的比以叫做什么?它有什么样的性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

  2、引入新课。

  三、导演达标。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的表格后回答:

  A、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什么?

  B、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什么?

  C、这两次比的比值各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关系?

  板书: 80:2=200:5 或 =

  (2)引出比例的意义。

  A、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B、讨论:组成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如何判断两个比是不是组成比例的?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C、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D、做一做。(先练*,后讲评)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看书后回答:

  A、什么叫做比例的项?

  B、什么叫做比例的外项、内项?

  (2)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先让学生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再计算两个内项的积,最后让学生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然后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3、练*:判断下面的哪组比可以组成比例。

  6:9和9:12 1.4:2和7:10

  四、巩固练*:第一、二题。(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五、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及怎样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的方法。

  六、作业:第二题。

  教学目标:

  1、学生根据具体情境教学,结合实例认识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体会数学源于生活,进一步提高学*兴趣。教学重点:

  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关键:

  理解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口答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二、数学活动。在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课件出示: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讨论,教案《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一定的。

  特点是: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③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4、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学生在小组内练说发现的规律,初步感知正比例的判定。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3、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4、正比例关系: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小结: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追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

  (2)字母表达关系式。

  如果字母y和x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k(一定)

  (3)质疑。

  师: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三、巩固练*

  (一)想一想: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2、根据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

  把表填写完整。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二):练一练。教师适度点拨引导,强调正比例关系判断的关键。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说理由。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

  2、根据下表中*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它们是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3、买邮票的枚数与应付的钱数成正比例吗?填写表格。先填写表格,再说明理由

  4、画一画,你会有新的发现。

  彩带每米4元,购买2米、3米…彩带分别需要多少钱?

  ①填一填:(长度:米,价格:元)

  ②画一画,把上表中长度和价钱对应的点描在坐标纸上,再顺次连接起来。看发现了什么?

  板书:

  正比例的意义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③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k(一定)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 时间 路程

  (2)单价 数量 总价

  (3)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上面是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有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今天,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l。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 学 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

  (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

  (2)路程和时间相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各是多少?这两种量变化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

  (1)表里的两种量是所行时间和所行路程。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板书: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因为路程和时间对应数值比的比值都是50。提问:这里比值5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板书补充成: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和思考题。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例1的方法学*例2,然后把你学*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问:这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枝数比的比值一定)你是怎样发现的?比值1.6是什么数量,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谁来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把板书补充成c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枝数比的比值一定)

  3.概括。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大家比较例l和例2,你发现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②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③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一定)

  (2)概括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像例l、例2里这样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40页最后一节。说明:根据刚才学*例1、例2时发现的规律,这里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追问;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上面这种数量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 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我们就用式子 =k (一定)来表示。

  4.具体认识。

  (1)提问:例l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例2里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2)做练*八第1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指名依次口答题里的问题。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要知道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只要先看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比值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比值一定,它们就是成正比例的量,相互之间成正比例关系。

  5.教学例3。

  出示例3,让学生思考。提问:怎样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哪位同学说说零件总数和时间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请同学们看一看例3,书上怎样判断的,我们说得对不对。追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要怎样想?强调:关键是列出关系式,看是不是比值一定。

  三、巩固练*

  现在,我们根据上面的判断方法来做一些题。

  1.做“练一练”第l题。

  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可以结合写出数量关系式。

  2.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口答,并要求说明理由。

  3.做练*八第2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把成正比例关系的先勾出来。指名口答,选择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必要时写出关系式让学生判断)

  4.下列题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

  一种苹果,买5千克要10元。照这样计算,买15千克要30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用怎样的式子表示y和x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看什么?

  五、家庭作业

  练*八第3题。

  教学内容:

  补充有关比例意义、基本性质和解比例的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进一步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3.通过练*,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的乐趣。

  教学措施:

  帮助学生系统整理前几节课学*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练*过程中注重分析学生练*情况,加强课堂上对学*困难生的辅导。

  教学准备:

  上传补充练*

  教学过程:

  一、整理知识

  1.提问:前几节课我们学*了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和解比例这三部分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请你和同桌交流一下。

  2.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3.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

  4.揭示课题: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有关内容。(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

  1.判断。

  (1)比例是一个等式。

  (2)甲数和乙数的比值是2/3,如果甲、乙两个数同时扩大3.5倍,它们的比值还是2/3。

  (3)比例的两个内项减去两个外项的积,差是0。

  (4)任意两个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都可以组成比例。

  (5)如果A╳9=B╳6(A、B均不为0),那么,A与B的比是3:2。

  组织学生思考、交流,鼓励学生完整地说出自己的分析推理过程。

  2.根据下面的等式,写出几个不同的比例。

  3╳40=8╳15

  (1)现在已知的是一个等式,等式左、右两边的两个数分别是写出的比例中的什么?

  (2)你能有序地写出所有的比例,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交流思考过程,教师及时讲评:可以先把3和40作为比例的内项,写出四个比例;然后再把8和15作为内项写出另外四个比例。

  3.判断四个数10.5、5/4、20/21、8能否组成比例?

  (1)要判断四个数能否组成比例有哪些方法?(根据比例的意义或比例基本性质)

  (2)你认为这里选择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3)指名学生交流后,学生写出比例。

  小结:如果给我们四个数,要让我们判断能否组成比例,一般,我们可以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比较简便。基本方法是先将这四个数从大到小排列,然后用最大数乘最小数,中间两数相乘,看看乘积是否相等,最后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写出不同的比例。

  4.按要求组成比例。

  (1)从2、10、4.5、9、5五个数中选出四个组成一个比例。

  (2)从18的所有约数中选出四个组成一个比例。

  (3)把8和9作两个外项,比值是1/2的一个比例。

  (4)给5、8、0.4三个数分别配上一个不同的数,组成两个不同的比例.

  逐个出示题目,学生练*之前先要弄清题目要求。

  学生完成后进行交流,要求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及时评价。

  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辅导。

  5.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 ):1 2:0.5=12:( )

  0.3/4=( )/32 7/9:( )=1/2:3/5

  ( )/12=3/18 ( ):4.5=0.4:9

  先让学生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思考并求出括号中的数,然后请学生交流思考过程。

  三、解比例

  25:7=X:35 514: 35= 57:x 23:X= 12:14 X:15=13: 56

  2、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a. 96和X的比等于16和5的比。

  b. 45 和X的比等于25和8的比。

  c. 两个外项是24和18,两个内项是X和36 。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又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吗?

  四、布置作业

  补充相应练*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会用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两个比是否 成比例,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灵活地判断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

  教 具:

  投影机等。

  教学过程:

  一、复*。

  1、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值?

  2、求出下面各比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12:16 : 4.5:2.7 10:6

  二、提示课题,引入新课。

  1、引入:如果有两个比是相等的,那么这两个相等的比以叫做什么?它有什么样的性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

  2、引入新课。

  三、导演达标。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的表格后回答:

  A、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什么?

  B、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什么?

  C、这两次比的比值各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关系?

  板书: 80:2=200:5 或 =

  (2)引出比例的意义。

  A、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B、讨论:组成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如何判断两个比是不是组成比例的?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C、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D、做一做。(先练*,后讲评)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看书后回答:

  A、什么叫做比例的.项?

  B、什么叫做比例的外项、内项?

  (2)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先让学生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再计算两个内项的积,最后让学生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然后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3、练*:判断下面的哪组比可以组成比例。

  6:9和9:12 1.4:2和7:10

  四、巩固练*:第一、二题。(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五、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及怎样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的方法。

  六、作业:第二题。

  教学内容:

  补充有关比例意义、基本性质和解比例的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进一步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3.通过练*,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的乐趣。

  教学措施:

  帮助学生系统整理前几节课学*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练*过程中注重分析学生练*情况,加强课堂上对学*困难生的辅导。

  教学准备:

  上传补充练*

  教学过程:

  一、整理知识

  1.提问:前几节课我们学*了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和解比例这三部分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请你和同桌交流一下。

  2.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3.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

  4.揭示课题: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有关内容。(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

  1.判断。

  (1)比例是一个等式。

  (2)甲数和乙数的比值是2/3,如果甲、乙两个数同时扩大3.5倍,它们的比值还是2/3。

  (3)比例的两个内项减去两个外项的积,差是0。

  (4)任意两个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都可以组成比例。

  (5)如果A╳9=B╳6(A、B均不为0),那么,A与B的'比是3:2。

  组织学生思考、交流,鼓励学生完整地说出自己的分析推理过程。

  2.根据下面的等式,写出几个不同的比例。

  3╳40=8╳15

  (1)现在已知的是一个等式,等式左、右两边的两个数分别是写出的比例中的什么?

  (2)你能有序地写出所有的比例,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交流思考过程,教师及时讲评:可以先把3和40作为比例的内项,写出四个比例;然后再把8和15作为内项写出另外四个比例。

  3.判断四个数10.5、5/4、20/21、8能否组成比例?

  (1)要判断四个数能否组成比例有哪些方法?(根据比例的意义或比例基本性质)

  (2)你认为这里选择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3)指名学生交流后,学生写出比例。

  小结:如果给我们四个数,要让我们判断能否组成比例,一般,我们可以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比较简便。基本方法是先将这四个数从大到小排列,然后用最大数乘最小数,中间两数相乘,看看乘积是否相等,最后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写出不同的比例。

  4.按要求组成比例。

  (1)从2、10、4.5、9、5五个数中选出四个组成一个比例。

  (2)从18的所有约数中选出四个组成一个比例。

  (3)把8和9作两个外项,比值是1/2的一个比例。

  (4)给5、8、0.4三个数分别配上一个不同的数,组成两个不同的比例.

  逐个出示题目,学生练*之前先要弄清题目要求。

  学生完成后进行交流,要求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及时评价。

  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辅导。

  5.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 ):1 2:0.5=12:( )

  0.3/4=( )/32 7/9:( )=1/2:3/5

  ( )/12=3/18 ( ):4.5=0.4:9

  先让学生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思考并求出括号中的数,然后请学生交流思考过程。

  三、解比例

  25:7=X:35 514: 35= 57:x 23:X= 12:14 X:15=13: 56

  2、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a. 96和X的比等于16和5的比。

  b. 45 和X的比等于25和8的比。

  c. 两个外项是24和18,两个内项是X和36 。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又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吗?

  四、布置作业

  补充相应练*

  【学*目标】

  1、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的含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根据题目条件会求对应量的值,能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关系。

  3、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探索数量关系的过程,养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惯,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学*难点】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的确定。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互动设计

  【自主学*,基础过关】

  一、自主学*:

  (一)复*巩固

  1.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当x在其取值范围内任意取一个值时,y,则称x为,y叫x的

  2.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是:;当时,称为正比例函数.

  3.一条直线经过点(2,3)、(4,7),求该直线的解析式.

  以上这种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叫:

  (二)自主探究

  提出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

  1.如图K-3-8,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三个点A(-4,-3),B(2m,y1),C(6m,y2),其中m>0.

  (1)当y1-y2=4时,求m的值;

  (2)过点B,C分别作x轴、y轴的`垂线,两垂线相交于点D,点P在x轴上,若△PBD的面积是8,请写出点P的坐标(不需要写解答过程).

  26.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课文练*

  1.下面关于反比例函数y=-3x与y=3x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其中一个函数的图象可由另一个函数的图象沿x轴或y轴翻折“复印”得到[

  B.它们的图象都是轴对称图形

  C.它们的图象都是中心对称图形

  D.当x>0时,两个函数的函数值都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

  【学*目标】

  1、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的含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根据题目条件会求对应量的值,能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关系。

  3、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探索数量关系的过程,养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惯,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学*难点】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的确定。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互动设计

  【自主学*,基础过关】

  一、自主学*:

  (一)复*巩固

  1.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当x在其取值范围内任意取一个值时,y,则称x为,y叫x的

  2.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是:;当时,称为正比例函数.

  3.一条直线经过点(2,3)、(4,7),求该直线的`解析式.

  以上这种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叫:

  (二)自主探究

  提出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

  1.如图K-3-8,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三个点A(-4,-3),B(2m,y1),C(6m,y2),其中m>0.

  (1)当y1-y2=4时,求m的值;

  (2)过点B,C分别作x轴、y轴的垂线,两垂线相交于点D,点P在x轴上,若△PBD的面积是8,请写出点P的坐标(不需要写解答过程).

  26.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课文练*

  1.下面关于反比例函数y=-3x与y=3x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其中一个函数的图象可由另一个函数的图象沿x轴或y轴翻折“复印”得到[

  B.它们的图象都是轴对称图形

  C.它们的图象都是中心对称图形

  D.当x>0时,两个函数的函数值都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学生综合概括推理的能力.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运用变化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昨天老师买了一些苹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么?

  (二)教师提问

  1.你为什么马上能想到还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三)教师谈话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相关的量是很多的,例如总价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和

  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二、新授教学

  (一)成正比例的量

  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2345678……

  1.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并计算比值.

  (1)

  (2) 2表示什么?180呢?比值呢?

  (3) 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义?

  (4) 360比5可以吗?为什么?

  ……

  2.思考

  (1)180千米对应的时间是多少?4小时对应的路程又是多少?

  (2)在这一组题中上边的一列数表示什么?下边一列数表示什么?所求出的比值呢?

  教师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3)速度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板书:

  (4)路程比时间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

  (5)在这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如何相关联的?举例说明变化规律.

  3.小结:有什么规律?

  教师板书:商不变

  (二)成反比例的量

  1.华丰机械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2.教师提问

  (1)计算工效和时间的乘积.

  (2)这一组题中涉及了几种量?谁与谁是相关联的量?

  (3)请你举例说明谁与谁是相对应的两个数?

  (4)在这一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如何变化的?(举例说明)

  3.小结:有什么规律?(板书:积不变)

  (三)不成比例的量

  1.出示表格

  2.教师提问

  (1)总吨数是怎样得到的?

  (2)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它们又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运走的吨数少,剩下的吨数多;运走的吨数多,剩下的吨数少;总和不变

  (四)结合三组题观察、讨论、总结变化规律.

  讨论题:

  1.这三组题每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异同点是什么?

  共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第一组商不变,第二组积不变,第三组和不变.

  总结:

  3.分别概括正、反比例的'意义

  4.强调第三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叫做不成比例

  5.教师提问

  (1)两种量成正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2)两种量成反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五)字母关系式

  三、巩固练*

  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一种圆珠笔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说出几组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

  (3)每组等式说明了什么?

  (4)两种相关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当速度一定,时间路程成什么比例?

  当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当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长方形的面一定,长和宽

  4.修一条路,已修的米数和剩下的米数.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反比例的关系,要抓住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是本质.

  五、课后作业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4.长方形的宽一定,它的面积和长.

  (二)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六、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含“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两部分。本节课的内容是这个单元的起始,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比例、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的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还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遵循“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重视有效学*情境的创造。

  新课伊始,通过谈话激活学生对**的已有认识,引出本节课要用的中国**的三种不同规格的相关数据,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在熟悉的现实情境中,情绪饱满地进入到对比例知识的探究学*中。

  2.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比例的意义时,先引导学生依据三面**的长与宽写出多个比,再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比值相等,可以写成一个等式,引出比例,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进行归纳总结出比例的意义。

  3.重视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以“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探究为例,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思维互补,既有利于知识的学*,又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渗透情感,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画面,学生观察,激发爱国情操。

  (***升**仪式、校园升旗仪式、教室场景)

  师:这三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吗?

  2.课件出示**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升旗仪式上的**:长5 m,宽 m。

  操场升旗仪式上的**:长2.4 m,宽1.6 m。

  教室里的'**:长60 cm,宽40 cm。

  师:这些**的大小不一,是不是**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3.导入新课。

  师:每面**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们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结合**的知识来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在加强学生对**知识了解的同时,有效地引入学*资源,为学生探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提供第一手资料。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自主尝试。

  课件出示教材40页主题图,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写出不同场景中**的长和宽的比,并求出比值。

  (2)汇报、交流。

  预设

  生1:***升旗仪式上的**。

  长∶宽=5∶=

  生2:操场升旗仪式上的**。

  长∶宽=2.4∶1.6=

  生3:教室里的**。

  长∶宽=60∶40=

  (3)感知比例的意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