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本十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教学准备:

  课件;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上网、查资料、课外调查)搜集了许多生活信息。

  调查举重运动员谁在比赛中,挺举或抓举举起了多少公斤。调查1筐苹果大约多少千克。调查一辆三轮车最多装多少袋大米,调查一袋大米大约重多少千克调查父母体重是多少千克。测量自己的身高、体重、调查1个书包的重量、1袋方便面的重量、一个鸭梨的重量。

  计算估算游戏(老牛吃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感受并认识吨的过程。

  2.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

  3.感受“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手拿2分硬币,掂一掂什么感觉?有多重?(大约重1克)

  计量较轻的物体质量时,用克作单位

  师:再掂一掂这盒皂粉,什么感觉?大约有多重?(大约重1千克)

  计量较重的物体质量用千克作单位。

  师:向我们在座的同学计量体重时,也用千克作单位

  师:昨天,我们玩了老牛吃草的游戏,背起同桌时,什么感觉?

  那如果把很多学生的体重加起来是不是更重?

  昨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计算育红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谁来汇报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计算结果是多少?

  二、吨的认识

  1.认识吨

  师: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了这30名学生的体重,结果是1014千克。板书

  1014千克也可以说大约是()千克?

  板书:1000千克(“千克“用红色笔强调。)

  师:其实1000千克还可以用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来表示,(板书吨),吨是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

  1000千克也叫1吨,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齐读1吨等于1000千克。

  师:吨用字母t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试着把吨与千克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出来。

  1t=1000kg

  师: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30名三年级学生的体重是1014千克,可以说大约是1000千克。那如果用“吨”做质量单位怎样说呢?

  生:30名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

  师:刚才我们计算了育红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体重,我们和他们都是同年级的,所以,我们班30名学生体重也大约重1吨。

  现在我们找30名学生起立,大声说“我们大约重1吨”

  师:你们现在加起来可是重量级人物,所以请你们轻轻的坐下,不然会形成小的地震。

  2.体验一吨

  师:课前,我们掂了一包皂粉是1千克,想一下多少包皂粉是1吨?

  师:1桶矿泉水重10千克,多少桶矿泉水重1吨?怎么想?

  预设:说不出来,可以推算10桶重多少千克?

  想像一下,100桶矿泉水摆在地上有多大一片?

  师:现在老师给你,你在桌子上摆。

  1桶、2桶、3桶、4桶、5桶,10桶;20桶30桶40桶50桶;100桶

  师:1000盒这样的皂粉,100桶这样的矿泉水重1吨,那有没有1个物体的质量是1吨的?

  (课件演示)1头犀牛的体重大约是1吨。

  这种动物认识吗?估计一下,他有多重?

  *这头公牛大约重1吨,猜猜它有多高?(2米)

  师:我们家里养的用来耕地的牛1头有1吨重吗?

  师:想一想,还有什么的质量大约是1吨?(1车煤,20头奶牛,小象)

  三、吨的应用

  1.用吨做单位

  出示鲸的图片,认识吗?大约有多重?

  师:那你们为什么想到用吨做单位?

  师:没错,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用吨作单位。

  例如:出示一列火车的一节车厢的载重量大约是50吨。

  轮船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用吨做单位?(钢材,水泥,水)

  2.标志

  师:我们知道了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用吨作单位,那吨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出示1辆汽车的车身上载重6吨;一座桥桥身标的20t的图片)

  师:什么意思?

  ……

  师:都是谁家有车?一定告诉你的家人不要超载,会有危险的。

  3.鼓励学生说说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吨数学知识?

  (吊车、地泵)

  四、综合练*

  1.图画里的数学

  师:以后再看到这些标志明白什么意思吗?既然明白,就快点帮助小动物朋友解决难题。

  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呢?

  (理解限重1吨)

  哪几只动物可以一起通过?

  ……

  师:你们用刚刚学会的知识就帮了小动物们一个大忙,真了不起。

  2.经验判断

  师:接下来,老师要考考你们生活经验。这些都是你们认识的物品。根据你的经验,逐个说一下,他们通常都用什么作质量单位?

  (出示课本93页第一题,)

  ……

  师:凭借你的经验,把比1吨重的画+,比1吨轻的画-。

  3.93页2题

  师:这是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

  先独立完成,一会说一怎么想的?

  4.问题讨论

  先读题,凭直觉判断,分为两派,辩论

  93页不用乘法计算,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说明问题。

  5.日记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篇三年级学生写的日记,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xxxx年11月17日晴

  我是一名三年级学生,身高130吨,体重30厘米。今天早晨吃了一袋125吨的方便面,背起2克重的书包来到学校。老师检查我的作业:“1个鸭梨200吨”,“3吨铁比3吨棉花重”写下了“可笑”二字。

  同学们你们知道“可笑”在哪里吗?

  学生一边读一边哈哈大笑,教师顺势引导:“可笑在哪里?”

  师:学完了这节课后,老师留一个作业,同学们回家以后,把你发现的含有质量单位吨的事物写下来,那就是一篇数学日记,你一定不会写成可笑的日记会。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九年制人教版第五册《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的化聚的计算。

  过程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 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的化聚的计算。

  2. 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一套,CAI课件,学生自带实物若干。

  学情分析:

  “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具体感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进行学*;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同千米与米的换算推理过程相同,这部分知识主要由学生自己尝试完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清净,引入新课

  1. 展示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吧?(媒体出示曹冲称象的照片)曹冲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他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之后却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

  媒体播放曹冲的问题:同学们,我是曹冲,我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后,发现二年级学过的重量单位用起来很麻烦,你能帮帮我吗?

  生讨论应该使用什么来做单位。

  师:看来吨与我们*常所使用的重量单位有所不同,它和我们以往学过的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吨。

  2. 出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 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共同认识重量单位“吨”

  (一) 直观感知,使学生初步认识“吨”

  师:今天同学们带来了许多重量已知的物体,请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交流)

  师:那有没有同学带来以“吨”做单位的物体呢?说明原因。

  师: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可以用“吨”做单位的物体,能简单的说一说吗?学生举例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与你所认识的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以吨为单位的物体都非常大而且非常重。

  多媒体出示: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用“吨”来做单位。

  师:初步认识了吨之后,老师这里有一些物品,请你们为他们选择一种合适的单位。

  多媒体出示:报纸、信封、河马、鲸、白菜、苹果等,学生进行判断。

  (从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自然引入新课,并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体,初步感知:以吨为重量单位的物体都比较大,并且非常重。)

  (二) 创设情境,充分感知“吨”

  师:“吨”是我们新认识的重量单位,那么它究竟有多大呢?为了更好的了解它,老师特意制作了一把电子秤。

  多媒体出示:一把电子秤,十袋100千克重的大米,每次称一袋大米,同时,在电子秤左面的屏幕上显示出绿灯,右面的屏幕显示100千克字样,每称一袋,相应递加,直到第十袋时,左面的屏幕上显示出红灯,同时在右面的屏幕显示出1吨的字样。

  师:你看到了什么,请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下来。

  师:在你认识到1吨有1000千克后,你能告诉老师,现在你有办法将1吨的物体带进教室吗?

  小组进行讨论

  师:如果有一些体重为25千克的同学,要多少个同学才能达到1吨呢?

  生经过计算后得出结论

  师:现在每一位同学手中都有一件知道重量的物体,如果也将它放在电子秤中,那么一吨中究竟有多少个你这样的物体呢?

  学生利用学过的除法估算知识进行估算,同时进行交流反馈。

  (三) 以生活情境,加深对重量单位间关系的认识。

  师:用一些较轻的物体聚少成多,也能达到一吨的重量,因此,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对重量进行了限制,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生举例:大桥的载重量,卡车的载重量等。

  师:现在老师想找你帮个忙。这里有一辆卡车和一堆货物,你能不能告诉老师,这堆货物能不能全部装上卡车。

  多媒体出示图片,一辆卡车上标注限载重6吨,旁边有一堆货物,标注6000千克,学生进行讨论,得出这堆货物可以一次性的装上卡车。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在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吨的基础上,采用多媒体生动、直观地显示千克与吨的关系,并联系学生自身的重量,让学生估算,加深对吨的认识。教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生活中去,深切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 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互化的教学。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重量单位“吨”,老师还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特制的天*,这个天*可以称十分重的物体。

  媒体出示:一架天*,六个标有重量的砝码。

  生可根据自己的喜爱,任意选择两个砝码放在天*的一端,天*便会向一方倾斜,例如,选择3吨与30千克。

  师:要使这个天**衡,应在天*的一端放上多重的物体呢?你是怎样思考的?

  师:请你任选两个重量,和你的同桌一起来完成这个任务,好吗?

  生讨论并完成。

  师:现在在天*的右边出现了2450千克这样的重量,你认为在天*的左边应该放上什么重量的砝码呢?

  鼓励学生进行抢答

  师:刚才老师并没有教你们方法,为什么你们能很快地知道答案呢?

  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归纳总结,进行交流。

  三、 练*

  (一) 判断题

  1. 粉笔长13克。 ( )

  2. 一瓶牛奶重250千克。 ( )

  3. 一个皮球重2吨。 ( )

  4. 1吨铁比1吨棉花重。 ( )

  (二) 拓展题

  出示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的照片,激励学生只要能解答出和电梯有关的问题,就可以登上塔顶欣赏到美丽的景色。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吨,十三个**,出示问题:

  1. 如果是孩子可以乘坐几人?

  2. 如果全班同学都要乘电梯,至少要坐几次?

  问题解答完之后,出示上海的风景、建筑物的图片,激发学生把我们的家乡也建设的这样美。

  (数学学*必须有练*,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不但能调动学生练*的积极性,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感官。特别是联系了生活中乘电梯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充满许多数学问题,而且是丰富多彩的。)

  四、 小结

  师:在这节课中,你掌握了什么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教学反思:

  吨是较大的重量单位,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是计量单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授课中,我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和想象空间,并十分重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逐步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简单的化聚。教师不但扮演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还是积极的参与者,使得原本枯燥的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3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上册p11吨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

  学生:感受1千克物体的质量;了解自己的体重;了解在什么地方见过吨。

  教师:5袋每袋10千克的大米;多媒体课件等。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的选择

  (一)、目标确定

  “吨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了质量单位“千克”、“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质量已经有一定的体验与感受,然而“吨”是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抽象的“1吨”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根据以上的分析本课时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在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3)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兴趣。

  (二)、教学策略选择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为了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质量单位“吨”,通过让学生“搬一搬”、“抱一抱”、“算一算”、“跳一跳”等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概念。让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应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过桥”、“货车、电梯的载重量”等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中创设“小动物过桥”的情境,在“搬一搬”、“抱一抱”等活动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设计意图

  一、引人

  1、创设情境(课件)

  教师创设一个生活情境:一天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要去森林公园玩。路上有座桥,上面写着:限重1吨。(根据教师的描述逐步出示课件)。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吨”是什么?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小动物们能过桥吗?……

  2、了解学*起点

  师:关于“吨”的知识,同学们已经有哪些了解?

  (根据几个班的教学实践,每班都有少数学生知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在货车的车门上、有的电梯上看到“吨”;还知道1吨等于1000千克。……)

  3、谈话揭题

  师:同学们对“吨”的知识有不少的了解,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吨与千克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吨的认识”

  二、展开

  (一)、亲身体验,建立“1吨”的概念

  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

  1、搬一搬

  (1)师提出1袋10千克的大米,向学生介绍。

  (2)每组发给1袋10千克的大米,从前往后传一轮,并说说感受。

  (有的学生说轻,有的说重)

  (3)让学生选出一名“大力士”来搬大米。

  (学生站着,教师一袋一袋的递加,直到搬不动。要求其他学生喊“加油”,并认真观察“大力士”的表现。搬后请“大力士”说说感受。)

  (4)想象推算。

  (让学生想象如搬2袋、3袋……感觉如何?引导推算100袋共重

  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2、抱一抱。

  (1)同桌互相抱一抱,抱后相互交流各自的体重和感受。

  (2)想象:如一起抱2个人、3个人有什么感觉?

  (3)推算:如果按每人25千克计算,小组4个人共重多少千克?“老师,老师,那我们全班同学加在一起有没有1吨重啊?”一位高个的男生喊道。这时我抓住时机,先引导推算出40位同学约1吨重,再请全班同学起立(全班只36人),还请一位听课的英语老师加上我自己(共约1吨),一起“跳一跳”。(感受一下1吨物体落地的感觉)

  3、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约1吨呢?介绍用字母“T”

  来表示。

  4、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要用“吨”作单位?为什么?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吨做单位呢?

  (1)很多物体重量的总和;(如100袋大米;50桶水等)

  (2)很重的物体的重量;(如大象的体重,鲸的体重;坊门街的铜像,斗潭公园的石头等)

  (3)交通工具的载重量;

  师:猜一猜,什么叫载重量?(最多能承受的重量)

  如:电梯的载重量大约是1吨;(大约20个大人)一辆卡车的载重量大约是10吨。如果超过这个重量,就是超载,极有可能出危险。汽车超载不仅毁坏地面,还威胁到人身安全,被大家叫做“公路杀

  手”。因此我们*时坐车是要千万小心,不要挤车或电梯,万一超载很危险

  5、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卡车载重5()(2)小明体重35()

  (3)一块橡皮的重量是8()

  (4)我国举重运动员丁美媛,在奥运会上三破世界记录以300()的总成绩获得冠军。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吨的认识。

  教学准备

  课前调查吨的有关信息,并摘录下来;搬一搬一袋水泥或一袋大米,并看一看它有多重。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目标确定

  “吨的认识”是人教版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然而“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远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1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1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我进行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也是这堂课的重点与难点。基于以上认识,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通过学*,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化聚及学会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收集信息、课中汇报、提一提、算一算、估一估、理一理等方法来探索“吨”的有关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策略选择

  本节课我力图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自主体验的方法,逐步建立1吨的观念。为此,我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1、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内容之间的距离。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课中的体验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及举例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生活与吨的密切联系。即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注重让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的过程

  根据课改精神,现在比较提倡的学*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打算让学生通过提一提、算一算的方式初步感受1吨。接着我又让学生通过估一估、算一算、说一说的方式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最后通过理一理、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沟通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在各环节中,我将重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他们经历“体验——感悟”的过程。

  3、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构建“展示自我成就”的舞台

  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合作互动的学*过程中掌握知识,整个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设计意图

  一、引入

  (一)汇报收集到的信息

  1、学生汇报;

  2、教师补充:

  800瓶大可乐重1吨

  一只大象重7吨

  一艘大货轮可以运货4800吨

  火车车皮载重量是60吨

  3、刚才我们汇报的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揭示: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的物体的质量可以用吨作单位】(板书:吨)

  (二)吨在国际上,我们用“t”来表示,比如(出示桥梁图片),问:在这幅图中,你能找到吨吗?如果这辆卡车加上货物一共重13吨,能开过去吗?

  (三)关于吨,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展开

  (一)试探学生的已有基础

  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板书)

  (二)提一提

  1、让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提一大桶矿泉水。

  2、完毕后,问:“你们觉得这桶水怎么样?”“再给你加一桶,怎么样?”“如果再加10桶呢?”“50桶呢?”

  3、学生猜这桶水的重量(猜后,教师出示精确的重量:20千克)。

  (三)算一算

  1、50桶这样的水重多少千克?(板书:1000千克)

  师:那也就是说这50桶水重1吨。

  2、形成关系式1吨=1000千克

  (1)读关系式;

  (2)那也就是说:1000千克=1吨

  (四)估一估:

  1、师:下面请大家放松一下,我们一起做个游戏,这个游戏要小组合作,要求:

  (1)问问你的同桌有多重;

  (2)同桌之间互相背一背;

  (3)估计一下几个同桌合起来大约重1吨?

  ①学生活动;②汇报;

  2、师:昨天同学们回去之后,都称了体重,老师算了一下,你们的*均体重大约是25千克,几个同学合起来大约是1吨?我们班有多少个同学,再加几个同学大约重1吨?

  (五)举一举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合起来大约是1吨呢?(学生举例)

  假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出示下述材料让学生从中任选一题进行计算。

  1、一袋水泥重50千克,()袋水泥的重量是1吨。

  2、一头黄牛的重量是500千克,()头黄牛的重量是1吨。

  3、2袋食盐重1千克,()袋食盐重1吨。

  (1)学生独立计算

  (2)小组里交流,并校对。

  (3)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4)回顾: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吨?

  (六)理一理

  1、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吨,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质量单位?请大家把这些学过的质量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理一理。

  反馈之后,教师问:“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千克和克呢?”

  2、师:通过刚才的整理,哪个单位最重?最轻的是____。

  (七)填一填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卡车载重4()。

  (2)小明体重35()。

  (3)一块橡皮的质量是8()。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检测

  1000克=( )千克 5千克=( )克

  说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二、探究新知

  1、 导入,引出课题。

  回答:谁能告诉大家这个情景里告诉我们了一件什么事情?限重一吨是什么意思?引出课题,板书。

  2、 认识“吨”:老师问“吨是个什么单位?你们知道1吨有多重吗?”1吨=1000千克,请同学们和教师一起读二次。我们知道了1吨=1000千克,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小动物能不能一起过桥?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将四个小动物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400+300+500+100=1300千克,1300千克比1000千克要重,也就是比一吨要重,所以这些小动物不能一起过桥。

  3、 那它们应该怎么才能完全的通过桥到达对岸呢?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的讨论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最多。

  4、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这些小动物终于顺利的过河了,再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5、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引导学生看情境图,“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只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等。

  (2)同桌之间互相背一背说说自己的体重,互相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几个同学的体重加起来大约是1吨重。

  (3)千克与吨的换算

  出示例题:3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

  让学生独立填写指名口答,你是怎样想的?(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

  三、实践应用

  1、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中的第1题,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还有哪些。

  2、完成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口述想法。

  3、练*三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连线,再全班交流,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一)情境导入

  1、猜老师的体重。

  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介绍蓝鲸及有关资料。)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

  (二)提出学*目标

  看到《吨的认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1、吨的实际重量,吨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2、吨的应用。

  二、展示成果,激发冲突。

  (一)展示内容

  1、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吨与千克是什么关系?

  3、吨与千克怎么进行换算?

  4、练*三*题。(找出同桌学困生的不足,为出错例让对方反馈做好准备)

  (二)活动过程

  1、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收集信息(学困生的错例)

  2、组内合作,质疑问难。教师参与到学生小组交流活动中,适时调控合作时空。

  3、全班交流,形成共识。

  ①小组派出代表汇报小组探索所得。针对同学的展示,其他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②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实例说明。

  4、解释应用,类化练*。完成课本第13页练*二第1-3题。(优生根据学困生学*困惑出错例让对方及时反馈)

  三、解决问题,扩展延伸。

  1、用一辆载重6吨的卡车运输建筑材料如下。要使运输次数最少,该怎样运?小组同学合作,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设计的方案最好。

  品种水泥黄沙石子砖头钢材

  重量2500千克4吨6吨9吨2500千克

  2、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四、归纳总结,完善认知。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感受认识吨的过程。

  2.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

  3.能正确换算质量单位。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

  发现生活中的吨,并能借助其它物体或质量单位描述吨的大小。

  设计理念:

  生活是这节课的载体。《课标》提倡学生的学*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发展。因此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力图体现这一理念。

  学*方法:

  学生以生活为素材――用能感知的物体的重量,运用关联、迁移的方法推算1吨的重量。感知1吨是非常大的质量单位。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去发现学*。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20千克的纯净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一起称了体重,你还记得你的体重是多少吗?

  生答。

  师:谁来说说你有多重?

  生:……

  二、教学“吨”

  1.认识吨

  师:在一次体检中,育红小学三年级⑴班的30名学生和我们一样,也测量了一次体重,并制成了统计表,请看(出示),在书上90页,也有一份一模一样的统计表,大家可以打开书看看。同学们最后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他们的体重一共是多少千克?

  师:下面我们小组来算一算,可以一人算一半,再把结果加起来。大家想想办法,看看怎样才能算的又对又快。

  生进行计算活动,师指导合作。

  师提示:我发现有的同学已经找到了一个很巧妙、很简单的方法,所以他们进行的非常快,其他同学你也赶快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大家计算时一定要认真呀,可不能当小马虎。

  师:好了已经有几组做完了,哪一小组愿意给大家说说你们的算法?

  生交流算法,师出示学生答案,生讲解算法

  师:刚才我们计算这30名同学的体重是1014千克,那1014千克大约是多少千克?

  生:大约1000千克。

  师:非常正确。

  师板书1000千克,

  师:其实1000千克还可以用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来表示,(板书吨)1000千克也叫1吨,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跟老师一起读一读,1吨等于1000千克。

  生读:1吨=1000千克

  师:“吨”可以用一个字母“t”来表示,所以也可以这样写。

  师板书:1t=1000kg

  2.感知“吨”

  师:大家想一想育红小学这30名同学的总体重如果用吨做单位怎样说呢?

  生:大约是1吨

  师:说的非常好,那1吨到底有多重呢?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小活动,体验一下,谁愿意参加?

  (1)背一背

  请几位同学到前边背一名体重在33千克左右的同学并说说感受。

  师:下面我们就请这三名同学来背一背这名体重是33千克的同学,谁第一个来。

  生活动,师问:感觉怎么样?

  生:感觉很重

  ……

  师:刚才这三名同学背的只是一名33千克的同学,像这样的30名同学,他们的体重大约才是1吨呢,大家看看,今天我们是三十二名同学,再去掉两名,三十名如果都让你背怎么样?

  (2)拎一拎

  再看一桶矿泉水,谁能抱的起来,抱起来时感觉怎么样,如果一桶矿泉水重20千克,大家推算一下50桶矿泉水重多少呢?同学们非常聪明,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3)看一看

  我们接着看,这只动物见过吗?个头大不大?(出示)你知道吗,1头犀牛大约就重1吨。

  师:看来“吨”是比“千克”大的多的质量单位,所以在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通常要用“吨”做单位。

  比如;一列火车,有这么多节车厢,每节车厢就可以装下50吨货物,再看,(出示轮船)这艘轮船它能装六千多吨货物呢。这个,(出示**)它的重量超过了30吨。还有呢,(出示)谁知道有关蓝鲸的知识?

  生: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它的心脏就有……

  师:你知道的真多,就象这位同学说的,蓝鲸很大,一条成年的蓝鲸体重能超过150吨。

  (4)说一说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吨的知识,可以和你周围的同学互相说说。

  生自由讨论

  师:谁来说说

  生举例

  师:的确吨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除了同学们刚才说的,还有我们运煤、运沙、运水泥……就连我们生活中计量用水也用“吨”做单位。另外还有一些这样的标志,请看,(出示)谁知道这座桥边的标志是什么意思?

  生答。

  师:再看,这辆汽车上的“载重6吨”呢?

  生:这辆汽车最多能装6吨的货物,多了就会出现危险。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知道的这么多。(师适时进行安全教育)

  三、巩固练*

  师:今天我们学*了有关“吨”的知识,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些知识一起到趣味练*乐园去看看好吗?

  1.图画里的数学

  师:一天,大森林要召开大会,动物们都来参加,路上几只动物不约而同走到了一块,这时他们遇到一个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

  师:他们哪几只动物可以一起通过呢?大家可以先和你周围的同学说说

  生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

  生:狮子和猪可以一起通过

  师:为什么?

  生:因为那座桥限重1吨,狮子和猪加起来还不到一吨。

  师:非常好,还有吗?

  生:牛和马

  师:可以吗?还有吗?

  生:……

  师:有没有三只动物可以通过?

  生:……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方案,动物们高高兴兴的通过了。

  2.快乐判断

  师:下面凭你的生活经验判断一下,哪些比1吨重,哪些比1吨轻。如果比一吨重你就站起来,如果比一吨轻你坐着不动,好吗?

  学生练*

  3.我是小小检查员

  谈话:简单介绍黄河大桥在两年内就修了两次的原因。黄河大桥上现在需要招聘一批检查员,你想去吗?

  师:在黄河大桥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3吨”,下面这些车能通过吗?

  A、王叔叔的车装载5000千克的煤。

  B、杨大哥的车装载3头大象,每头大约重5吨。

  C、***的车装载6吨大米和7000千克的面粉。

  D、张大伯开着一辆限载4吨的卡车装载着10头牛,每头大约重500千克。

  你想对超载的叔叔说什么?假如你的亲戚中有人是司机,你今天回去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拓展延伸

  1、一位小朋友在学*了吨的一课后,回家时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2月9日星期五晴

  早晨我吃了2个100吨的肉包子,然后背起3克的书包上学去,路上看见一辆载满约4千克的卡车。

  师:(学生修改后进行德育教育)生活中我们要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重量。

  2、布置作业

  师:学完了这节课后,老师留一个作业,同学们回家以后,就像小明一样认真观察生活,把你发现的含有质量单位吨的事物记下来,那就是一篇数学日记,你一定会比小明写得更棒!

  板书设计:吨t

  1吨=1000千克1t=1000kg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

  1、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准备天*、电子秤、2分硬币、1克盐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交流,了解单位与工具

  1、了解质量单位

  课前,老师请大家去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谁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

  老师把学生说的物品的质量写在黑板上:如,200克、280克、1000克、2公斤、1千克、2斤、1斤、10克、50克、4吨……

  教师指出:这里的克、公斤、千克、斤、吨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其中的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咱们将要研究的内容。

  2、认识工具

  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教科书第1页图上的各种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二、动手操作,认识克

  1、教师出示一小勺盐(重1克),估一估它的质量

  请学生想一想,要用什么工具来称?

  经过讨论,学生确定要用天*来称。

  2、介绍天*

  出示天*,介绍天*的使用方法(强调指针左右摆动得一样就*衡了)。

  3、称盐

  教师示范用天*称出这一小勺盐的质量是1克。

  用手掂一掂1克的盐,说一说感受。

  4、你知道2分的硬币有多重吗?谁来估一估

  学生用天*称出2分的硬币重1克。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

  5、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拿出学生能想到的一些轻的物品。

  6、讨论: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克作单位

  三、课堂活动

  1、分组活动:称学*用品

  先估一估,再称一称,然后用手掂一掂,并填写记录单。

  2、独立作业,看图,填一填(教科书第2页)

  指导学生看清每格表示100克。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后延伸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9

  教学内容

  九年制人教版第五册《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的化聚的计算。

  过程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 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的化聚的计算。

  2. 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一套,CAI课件,学生自带实物若干。

  学情分析:

  “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具体感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进行学*;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同千米与米的换算推理过程相同,这部分知识主要由学生自己尝试完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清净,引入新课

  1. 展示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吧?(媒体出示曹冲称象的照片)曹冲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他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之后却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

  媒体播放曹冲的问题:同学们,我是曹冲,我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后,发现二年级学过的重量单位用起来很麻烦,你能帮帮我吗?

  生讨论应该使用什么来做单位。

  师:看来吨与我们*常所使用的重量单位有所不同,它和我们以往学过的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吨。

  2. 出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 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共同认识重量单位“吨”

  (一) 直观感知,使学生初步认识“吨”

  师:今天同学们带来了许多重量已知的物体,请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交流)

  师:那有没有同学带来以“吨”做单位的物体呢?说明原因。

  师: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可以用“吨”做单位的物体,能简单的说一说吗?学生举例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与你所认识的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以吨为单位的物体都非常大而且非常重。

  多媒体出示: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用“吨”来做单位。

  师:初步认识了吨之后,老师这里有一些物品,请你们为他们选择一种合适的单位。

  多媒体出示:报纸、信封、河马、鲸、白菜、苹果等,学生进行判断。

  (从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自然引入新课,并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体,初步感知:以吨为重量单位的物体都比较大,并且非常重。)

  (二) 创设情境,充分感知“吨”

  师:“吨”是我们新认识的重量单位,那么它究竟有多大呢?为了更好的了解它,老师特意制作了一把电子秤。

  多媒体出示:一把电子秤,十袋100千克重的大米,每次称一袋大米,同时,在电子秤左面的屏幕上显示出绿灯,右面的屏幕显示100千克字样,每称一袋,相应递加,直到第十袋时,左面的屏幕上显示出红灯,同时在右面的屏幕显示出1吨的字样。

  师:你看到了什么,请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下来。

  师:在你认识到1吨有1000千克后,你能告诉老师,现在你有办法将1吨的物体带进教室吗?

  小组进行讨论

  师:如果有一些体重为25千克的同学,要多少个同学才能达到1吨呢?

  生经过计算后得出结论

  师:现在每一位同学手中都有一件知道重量的物体,如果也将它放在电子秤中,那么一吨中究竟有多少个你这样的物体呢?

  学生利用学过的除法估算知识进行估算,同时进行交流反馈。

  (三) 以生活情境,加深对重量单位间关系的认识。

  师:用一些较轻的物体聚少成多,也能达到一吨的重量,因此,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对重量进行了限制,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生举例:大桥的载重量,卡车的载重量等。

  师:现在老师想找你帮个忙。这里有一辆卡车和一堆货物,你能不能告诉老师,这堆货物能不能全部装上卡车。

  多媒体出示图片,一辆卡车上标注限载重6吨,旁边有一堆货物,标注6000千克,学生进行讨论,得出这堆货物可以一次性的装上卡车。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在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吨的基础上,采用多媒体生动、直观地显示千克与吨的关系,并联系学生自身的重量,让学生估算,加深对吨的认识。教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生活中去,深切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 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互化的教学。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重量单位“吨”,老师还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特制的天*,这个天*可以称十分重的物体。

  媒体出示:一架天*,六个标有重量的砝码。

  生可根据自己的喜爱,任意选择两个砝码放在天*的一端,天*便会向一方倾斜,例如,选择3吨与30千克。

  师:要使这个天**衡,应在天*的一端放上多重的物体呢?你是怎样思考的?

  师:请你任选两个重量,和你的同桌一起来完成这个任务,好吗?

  生讨论并完成。

  师:现在在天*的右边出现了2450千克这样的`重量,你认为在天*的左边应该放上什么重量的砝码呢?

  鼓励学生进行抢答

  师:刚才老师并没有教你们方法,为什么你们能很快地知道答案呢?

  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归纳总结,进行交流。

  三、 练*

  (一) 判断题

  1. 粉笔长13克。 ( )

  2. 一瓶牛奶重250千克。 ( )

  3. 一个皮球重2吨。 ( )

  4. 1吨铁比1吨棉花重。 ( )

  (二) 拓展题

  出示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的照片,激励学生只要能解答出和电梯有关的问题,就可以登上塔顶欣赏到美丽的景色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吨,十三个**,出示问题:

  1. 如果是孩子可以乘坐几人?

  2. 如果全班同学都要乘电梯,至少要坐几次?

  问题解答完之后,出示上海的风景、建筑物的图片,激发学生把我们的家乡也建设的这样美。

  (数学学*必须有练*,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不但能调动学生练*的积极性,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感官。特别是联系了生活中乘电梯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充满许多数学问题,而且是丰富多彩的。)

   四、 小结

  师:在这节课中,你掌握了什么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教学反思:

  吨是较大的重量单位,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是计量单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授课中,我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和想象空间,并十分重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逐步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简单的化聚。教师不但扮演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还是积极的参与者,使得原本枯燥的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页的吨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⒈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五、教具、学具准备:

  重5千克、10千克、25千克的大米各一袋、课件

  六、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接着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从而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把学生当作学*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在丰富的情景中,开动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勤于思考的好*惯,并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分析:

  “吨”这个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教材结合生活实际,说明“吨”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在已经掌握的质量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吨”的概念。教材在练*中安排一些题目,提高学生对物体重量的估计能力。

  七、学情分析:

  在学*本课内容之前,已经接触过这些数量关系,只是没有概括总结出有关的术语,如果创设一种情景,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掌握这一新知识。

  八、教学过程:

  (一)引用故事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师: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你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曹冲在记录大象的重量时要用到什么单位?生:重量单位。

  师:那你们学过的重量单位有哪些?生:千克、克、公斤、斤

  师: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 1千克=1000克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

  师:我们帮助曹冲称大象用这些重量单位合适吗?

  生:不合适。

  师:为什么不合适呢?

  生:因为大象比较重。

  师:嗯,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一个新的重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学*完了这个新的重量单位今天我们就可以帮助曹冲解决问题啦。

  (设计目的: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吸引学生,并营造“情景问题”的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探求知识的欲望,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兴趣。)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一吨有多重呢?

  生:

  师:同学们说的都真不错,但是不够那么精确。

  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一吨到底有多重。

  师:请看大屏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袋大米,一袋大米重100千克,那么,十袋大米重多少千克呢?

  生: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师:你们回答的很好,那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知道吗?

  师:一吨就等于一千千克,也就是说这十袋大米重1吨。

  师:你们都知道吨和千克的关系了吗?

  生:知道了。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们。1名同学重25千克,10名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呢?

  生:10名同学重250千克。

  师:你们的计算能力可真强。那四十名同学重多少千克呢?

  生:四十名同学重一千千克。

  师:你们算得又快又准,都是计算的小能手。那这40名同学重多少吨呢?

  生:重一吨。

  师:同学们理解的真快啊。同学们都已经理解了吨和千克的关系了,那你们知道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吗?

  生:鲸鱼,大象,还有一些很大的东西。

  师: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师:你们都看到老师展示的图片了,老师想问一个问题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等会儿我们一起来揭晓答案。

  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设计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师:我们之前也学过其他的重量单位。现在老师是把这几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你们能分清楚他们吗?生:能

  师:请同学们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西红柿有150克

  西瓜有3千克

  一头大象重7吨

  一条鱼有2千克

  师:同学们都回答得真不错。这节课同学们都学的很认真,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些什么呢。

  生:我们学了吨,还知道了吨和千克的关系。

  师:称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

  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作单位。

  计量较重和大宗的物品的重量,常用吨做单位。

  师:那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能帮助曹冲称的大象找到一个合适的重量单位吗?生:能,用吨来测量大象的重量。

  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九、板书:

  吨的认识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本十份扩展阅读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本十份(扩展1)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吨的认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教学准备:

  课件;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上网、查资料、课外调查)搜集了许多生活信息。

  调查举重运动员谁在比赛中,挺举或抓举举起了多少公斤。调查1筐苹果大约多少千克。调查一辆三轮车最多装多少袋大米,调查一袋大米大约重多少千克调查父母体重是多少千克。测量自己的身高、体重、调查1个书包的重量、1袋方便面的重量、一个鸭梨的重量。

  计算估算游戏(老牛吃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感受并认识吨的过程。

  2.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

  3.感受“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手拿2分硬币,掂一掂什么感觉?有多重?(大约重1克)

  计量较轻的物体质量时,用克作单位

  师:再掂一掂这盒皂粉,什么感觉?大约有多重?(大约重1千克)

  计量较重的物体质量用千克作单位。

  师:向我们在座的同学计量体重时,也用千克作单位

  师:昨天,我们玩了老牛吃草的游戏,背起同桌时,什么感觉?

  那如果把很多学生的体重加起来是不是更重?

  昨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计算育红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谁来汇报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计算结果是多少?

  二、吨的认识

  1.认识吨

  师: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了这30名学生的体重,结果是1014千克。板书

  1014千克也可以说大约是()千克?

  板书:1000千克(“千克“用红色笔强调。)

  师:其实1000千克还可以用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来表示,(板书吨),吨是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

  1000千克也叫1吨,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齐读1吨等于1000千克。

  师:吨用字母t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试着把吨与千克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出来。

  1t=1000kg

  师: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30名三年级学生的体重是1014千克,可以说大约是1000千克。那如果用“吨”做质量单位怎样说呢?

  生:30名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

  师:刚才我们计算了育红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体重,我们和他们都是同年级的,所以,我们班30名学生体重也大约重1吨。

  现在我们找30名学生起立,大声说“我们大约重1吨”

  师:你们现在加起来可是重量级人物,所以请你们轻轻的坐下,不然会形成小的地震。

  2.体验一吨

  师:课前,我们掂了一包皂粉是1千克,想一下多少包皂粉是1吨?

  师:1桶矿泉水重10千克,多少桶矿泉水重1吨?怎么想?

  预设:说不出来,可以推算10桶重多少千克?

  想像一下,100桶矿泉水摆在地上有多大一片?

  师:现在老师给你,你在桌子上摆。

  1桶、2桶、3桶、4桶、5桶,10桶;20桶30桶40桶50桶;100桶

  师:1000盒这样的皂粉,100桶这样的矿泉水重1吨,那有没有1个物体的质量是1吨的?

  (课件演示)1头犀牛的体重大约是1吨。

  这种动物认识吗?估计一下,他有多重?

  *这头公牛大约重1吨,猜猜它有多高?(2米)

  师:我们家里养的用来耕地的牛1头有1吨重吗?

  师:想一想,还有什么的质量大约是1吨?(1车煤,20头奶牛,小象)

  三、吨的应用

  1.用吨做单位

  出示鲸的图片,认识吗?大约有多重?

  师:那你们为什么想到用吨做单位?

  师:没错,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用吨作单位。

  例如:出示一列火车的一节车厢的载重量大约是50吨。

  轮船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用吨做单位?(钢材,水泥,水)

  2.标志

  师:我们知道了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用吨作单位,那吨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出示1辆汽车的车身上载重6吨;一座桥桥身标的20t的图片)

  师:什么意思?

  ……

  师:都是谁家有车?一定告诉你的家人不要超载,会有危险的。

  3.鼓励学生说说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吨数学知识?

  (吊车、地泵)

  四、综合练*

  1.图画里的数学

  师:以后再看到这些标志明白什么意思吗?既然明白,就快点帮助小动物朋友解决难题。

  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呢?

  (理解限重1吨)

  哪几只动物可以一起通过?

  ……

  师:你们用刚刚学会的知识就帮了小动物们一个大忙,真了不起。

  2.经验判断

  师:接下来,老师要考考你们生活经验。这些都是你们认识的物品。根据你的经验,逐个说一下,他们通常都用什么作质量单位?

  (出示课本93页第一题,)

  ……

  师:凭借你的经验,把比1吨重的画+,比1吨轻的画-。

  3.93页2题

  师:这是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

  先独立完成,一会说一怎么想的?

  4.问题讨论

  先读题,凭直觉判断,分为两派,辩论

  93页不用乘法计算,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说明问题。

  5.日记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篇三年级学生写的日记,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xxxx年11月17日晴

  我是一名三年级学生,身高130吨,体重30厘米。今天早晨吃了一袋125吨的方便面,背起2克重的书包来到学校。老师检查我的作业:“1个鸭梨200吨”,“3吨铁比3吨棉花重”写下了“可笑”二字。

  同学们你们知道“可笑”在哪里吗?

  学生一边读一边哈哈大笑,教师顺势引导:“可笑在哪里?”

  师:学完了这节课后,老师留一个作业,同学们回家以后,把你发现的含有质量单位吨的事物写下来,那就是一篇数学日记,你一定不会写成可笑的日记会。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2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估计体重。

  提问:能估计一下祁老师的体重吗?

  学生自由估计。

  谈话:同学们估计老师的体重,虽然数值上稍有差别,但使用的单位都是千克,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呢?

  指出:计量比较轻的物体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体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评析:从估计老师的体重引入质量单位千克,显得亲切自然,激起了学生的学*兴趣,拉*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为引入吨做了铺垫。]

  2、引入“吨”。

  (1)出示鲨鱼图(图略),提问:你能估计一头大鲨鱼的体重吗?

  学生估计。(注意引导学生体会鲨鱼的体重很重)

  出示:它的体重是3000千克。

  谈话:还有更重的呢!

  出示鲸鱼和恐龙的图片以及它们的体重。

  提问:对这些动物的体重,你有什么感觉?

  (2)出示教材例题的轮船、火车、集装箱图片,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有多重。

  提问:计量这些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如果都用千克作单位,结果会怎样?(数很大,不够方便)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出示: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货物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一般用字母t表示。

  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估计大型动物以及大宗物品有多重,并及时设疑,引入吨的概念,使学生初步形成表象,为下一环节充分感受和体验1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吨

  1、初步感受1吨。

  搬一搬:每组一袋25千克的大米,学生轮流搬一搬,感受其重量,并在小组、班级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算一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

  学生计算后汇报结果。

  指出:一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提问:2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吨?10吨是多少千克?

  想一想:我们知道一袋大米是25千克,这样的40袋就是1吨。想象一下,如果让你来搬这1吨的大米,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指出:1吨是很重的,搬运这样重的物品,需要借助机械或机器的力量。

  [评析:感受和体验也是学生学*的重要方式。1吨是个很大的质量单位,它究竟有多重是难以用语言来叙述的,只有在亲身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借助想象来把握。教师先让学生搬25千克的大米,获得直观体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每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来想象1吨的重量,并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2、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

  提问:我们班有33个同学,全班同学体重的和有没有1吨?学生猜测,然后计算。

  指出:同学们的*均体重大约是30千克,33个同学的体重大约是1吨。

  全体同学起立,学生观察并想象33个同学的体重。

  3、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

  (1)出示教材第48页第2题,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全班交流汇报。

  提问:80袋水泥重多少吨?你是怎样知道的?

  (2)出示下面的图片,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物品,想一想多少个这样的物品重1吨。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自由说,再在全班交流。

  [评析:学生学*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这里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感知、表象及体验,通过估算或计算,进一步丰富对吨的感知,以强化认识。]

  三、实际运用,深化认识

  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用“吨”作单位的例子?(学生自由交流)

  出示下图: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

  谈话:我们在统计农业、渔业产量的时候,也经常用吨作单位,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出示:

  盐城市的农业生产在全省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常年景粮食总产量480万吨,年产棉花20万吨,居全省首位。

  ——摘自盐城市商会网站

  [评析:从生活中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吨”的实际运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学生练*后,组织全班交流。

  3、谈话:下面是小明同学前些日子写的一篇数学日记,请你读一读。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

  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克芹菜,2吨莴苣,3千克鸡蛋,20克的苹果,1000千克牛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

  学生自由读上面的一段话,在小组里交流日记中用错的质量单位,并改正过来。

  启发:虽然小明在数学日记中用错了一些单位,但是小明还是有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你能说说我们应该向小明学*什么吗?

  学生发言后,教师指出:我们应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评析:最后的改错练*,以数学日记的形式出现,不仅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克、千克、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质量单位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还渗透了数学意识的培养。]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页的吨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⒈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五、教具、学具准备:

  重5千克、10千克、25千克的大米各一袋、课件

  六、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接着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从而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把学生当作学*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在丰富的情景中,开动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勤于思考的好*惯,并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分析:

  “吨”这个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教材结合生活实际,说明“吨”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在已经掌握的质量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吨”的概念。教材在练*中安排一些题目,提高学生对物体重量的估计能力。

  七、学情分析:

  在学*本课内容之前,已经接触过这些数量关系,只是没有概括总结出有关的术语,如果创设一种情景,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掌握这一新知识。

  八、教学过程:

  (一)引用故事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师: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你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曹冲在记录大象的重量时要用到什么单位?生:重量单位。

  师:那你们学过的重量单位有哪些?生:千克、克、公斤、斤

  师: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 1千克=1000克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

  师:我们帮助曹冲称大象用这些重量单位合适吗?

  生:不合适。

  师:为什么不合适呢?

  生:因为大象比较重。

  师:嗯,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一个新的重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学*完了这个新的重量单位今天我们就可以帮助曹冲解决问题啦。

  (设计目的: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吸引学生,并营造“情景问题”的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探求知识的欲望,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兴趣。)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一吨有多重呢?

  生:

  师:同学们说的都真不错,但是不够那么精确。

  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一吨到底有多重。

  师:请看大屏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袋大米,一袋大米重100千克,那么,十袋大米重多少千克呢?

  生: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师:你们回答的很好,那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知道吗?

  师:一吨就等于一千千克,也就是说这十袋大米重1吨。

  师:你们都知道吨和千克的关系了吗?

  生:知道了。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们。1名同学重25千克,10名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呢?

  生:10名同学重250千克。

  师:你们的计算能力可真强。那四十名同学重多少千克呢?

  生:四十名同学重一千千克。

  师:你们算得又快又准,都是计算的小能手。那这40名同学重多少吨呢?

  生:重一吨。

  师:同学们理解的真快啊。同学们都已经理解了吨和千克的关系了,那你们知道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吗?

  生:鲸鱼,大象,还有一些很大的东西。

  师: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师:你们都看到老师展示的图片了,老师想问一个问题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等会儿我们一起来揭晓答案。

  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设计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师:我们之前也学过其他的重量单位。现在老师是把这几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你们能分清楚他们吗?生:能

  师:请同学们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西红柿有150克

  西瓜有3千克

  一头大象重7吨

  一条鱼有2千克

  师:同学们都回答得真不错。这节课同学们都学的很认真,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些什么呢。

  生:我们学了吨,还知道了吨和千克的关系。

  师:称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

  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作单位。

  计量较重和大宗的物品的重量,常用吨做单位。

  师:那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能帮助曹冲称的大象找到一个合适的重量单位吗?生:能,用吨来测量大象的重量。

  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九、板书:

  吨的认识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4

  教学设计吨的认识

  宁江区新城小学肖冬雪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⒉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⒊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以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准备:课件、常见的一些生活用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生答(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非洲象,海洋里最大的动物是蓝鲸)

  2.创设情境

  播放课件:吨的认识

  吨是什么意思?到底有多重?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一)初步认识“吨”

  继续播放动画课件:吨的认识例1

  逐渐点击展示大约重是1吨的物品,让学生从常见的物品重量比较中,对1吨的重量的初步认识。继续播放动画课件:吨的认识例1 1吨到底有多重呢?其实1吨=1000千克,吨用“t”表示。

  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可以用“吨”做单位的物体,能简单的说一说吗?学生举例(拖拉机的车身重量、轮船载重量、火车载重量等)

  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与你所认识的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学生讨论后得出:以吨为单位的物体都非常大而且非常重。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用“吨”来做单位。

  初步认识了吨之后,老师这里有一些物品,请你们为他们选择一种合适的单位。

  多媒体出示:报纸、信封、河马、鲸、白菜、苹果等,学生进行判断。

  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二)继续播放动画课件:吨的认识例2、3

  (1)出示:4吨=()千克

  5000千克=()吨

  5、动物过桥(教材主题图)师:你们看谁来了,这一天阳光明媚,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马、熊猫、大象、狮子、野猪、牛相约到河对岸去玩耍,它们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马提议:这里有瞧咱们一起过吧。小熊说,等等,这里有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

  师: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图中描写的。图中都有哪些信息?

  ⑴指出:小动物要过桥,看见限重1吨的牌子“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就是说这座桥最多只能承受1吨的货物,超过1吨,这座桥就会发生危险。师:现在大家想一想,马、熊猫、大象、狮子、野猪、牛,哪几只动物可以一起通过?为什么呢?(体重加起来不超过1000千克的,就能一起通过,超过了1000千克,也就是1吨,就不能同时过桥。)那么它们可以怎样过桥?(学生互相交流补充)

  三、课堂练*

  1.继续播放课件(练一练、比较大小)

  2.(课件出示)用2辆载重2吨的货车运这些机器,怎样装车能一次运走

  四、拓展题:

  四、拓展题:小明在学完吨的认识后,写了一篇可笑的数学日记我们一起看看吧(内容略)找到可笑后,希望你们回家也写篇数学日记,用上所学的重量单位,好吗?

  五、总结

  1.这节课学*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l吨= 1000千克,l千克= 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克。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一吨= 1000千克1t= 1000kg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教材第31页例7、第32页例8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能力训练点:

  1、能正确运用吨表示物体的重量。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发挥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渗透点:

  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方法:

  1、通过课前调查,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

  2、指导学生通过体验、计算、观察,产生联想,形成表象,建立质量观念。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

  搜集一些物体的质量,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做单位?(板书:千克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

  2、猜老师的体重。

  师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一猜数学老师的体重吗?

  (1)请几名学生猜一猜;

  (2)让猜的学生说说老师的体重为什么用千克作单位而不用克呢?

  3、课件出示鲨鱼、大象、恐龙、成年鲸的质量,让学生读一读。

  师:感觉怎样?(太重了)这些都是动物中的庞然大物,在我们生活中还要许多大宗物体。(课件展示场景: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车厢等。)

  4、揭示课题:

  师:如果用克或千克作单位来表示上面物品的重量,用起来比较麻烦。因此,计量这些较重的物品或大宗的物品,需要用比克或者千克更大的“吨”作单位,可以用符号“t”表示。

  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猜老师的体重,唤起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回忆,接着通过观看场景图,初步感知在计量比较重的或者大宗物品有多重时,需要用比克或者千克更大的单位,从而引出吨这个单位。

  二、参与实践,充分体验

  1、感知10千克、20千克大米的重量

  (1)感知10千克

  出示一袋10千克重的大米,请几位同学来搬一搬,如搬不动,再请一位力气大的学生来搬。谈谈感受

  (2)感知20千克

  两袋10千克大米叠起来,还请上面几位同学来搬,如搬不动,就请多位同学抬一抬。谈谈感受。

  (3)师:10袋大米放在一起也就是100千克大米,让一个同学搬,搬得动吗?(搬不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搬米袋,由轻到重,逐步强化学生对100千克重的感知,为下一步建立1吨重的表象铺设合适的台阶。

  2.直观感知1吨的实际重量

  (1)谈话:刚才同学们在搬10千克米袋时,感觉很重,那么2袋这样的大米多少千克呢?3袋、4袋……100袋呢?(课件展示100袋大米的情境图)

  (2)学生按老师所说的大米袋数说出相应的千克数。

  (3)小结:1袋大米10千克,10袋大米重是100千克,100袋大米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1t=1000kg。

  (4)让学生根据:1吨=1000千克(结合情景图)

  说出3000千克=( )吨6000千克=( )吨9吨=( )千克

  3.结合实际,加深对吨的认识

  (1)叫几位体重是25千克的同学上台,让同学们抱一抱背一背,然后回去算一算,多少位同学才有1吨?学生动手算一算,然后交流算法,(课件演示算法)得出40位同学大约有1吨。(让40位同学站起来给同学们感受)

  (2)(多媒体结合演示)算一算,读一读:

  课件出示第32页做一做的第2题

  一头牛重500千克,( )头这样的牛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桶食用油重5千克,( )桶这样的油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袋水泥重50千克,( )袋这样的水泥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只老虎重250千克,( )只这样的老虎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3)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吨这个单位?

  电梯、桥梁限重、货车载重,钢筋、水泥、煤、家庭用水等(渗透思想教育:水是生命之源,现在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紧张,同学们要节约用水。)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算一算、读一读、想一想等活动,丰富学生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1吨观念的建立。

  三、应用拓展,体验数学的价值。

  1、出示小明的数学日记,请学生找出日记中的单位名称的错误。

  今天早上6:30,我就起了床,很快地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吃了一个70千克的鸡蛋,喝了一杯牛奶,就背起3克重的书包匆匆忙忙上学去,走着走着,突然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我一看,发现原来是我们班体重只有20吨的瘦个子李林。于是我和他边走边聊,正准备过公路时,不巧一辆载满6千克水泥的大货车开过来了,我们只好收住脚步,让车先行。等我们跑到教室,其他同学早就在读书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对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帮助学生组建起质量单位的认识结构,同时深化对质量单位的应用,得到了数学概念的内化。]

  2、课件出示教材第35页的第8题

  师:图片上的4只动物可以一起过桥吗?哪些动物可以一起通过呢?(这一环节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学生比较感兴趣,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了吨与千克的关系,答案的多样化同时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评价,回归生活

  1、说说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有哪些收获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12页例6、例7,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三中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主题图、多媒体课件,课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

  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教师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设计意图:从猜老师的体重和蓝鲸这一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并通过让学生举例、教师图片展示等途径,初步建立吨的观念。】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一)初步认识吨。

  (1)小组活动:第一小组提水,第二小组提米,第三小组背一背。

  师:课前同学们都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多少千克?

  第一小组的提水,第二小组的提米,第三小组的背一背。同桌相互做背一背的游戏,了解一袋米,一桶水,一个同学有多重。

  (2)汇报

  (3)师:如果按每个同学25千克计算,4个同学有多少千克?40个同学有多少千克?

  (4)加深认识吨。

  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一袋大米25千克,每次呈现4袋大米(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边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让学生感受: 40个25千克就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

  (2)教师用课件出示第11页的主题图。

  师:你们看谁来了?这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到河边去玩。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马提议:“这里有桥,咱们一起过吧。”小熊说:“等等,这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师:谁知道1吨等于多少千克?

  学生通过预*可以说出:1吨=1000千克。

  师:那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围绕小精灵的“能同时过桥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

  3、举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例子,可以说“两头牛大约重1吨。”,也可以说“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 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还需要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其他实例。

  4、师生交流:感受1吨水的质量。

  (1)师:同学们看到水龙头滴水会怎样做呢?你认为水龙头滴水是一件大事还是小事呢?

  一个水龙头每秒漏掉1滴水,一年大约浪费水1577千克。也就是1吨多了。

  (2)生活小常识:每分钟放水5立方分米, 200秒就放掉 1 吨水了。

  【设计意图: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些教学环节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较好的学*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验,建立起1吨的观念,对学生教学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好*惯。同时一些环节的设计既拉*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又将数学知识的教学蕴涵其中,较好地整合了数学的三维目标。】

  (二)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

  例7: 3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

  学生自主学*,汇报结果: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不难,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说理、说方法。

  【设计意图:进率学*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反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学生独立完成 “做一做”。

  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块橡皮重约10( )

  (2)1头猪重约120( )

  (3)1袋水泥重约50( ),1拖拉机水泥约重2( )。

  三、巩固练*,拓展提高

  1、独立完成练*第1题。

  这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感受。可以采用先独立连线,再交流的方法进行。

  2、做一做的第2题。

  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

  可以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只要这辆车装的机器不超过XX千克也就是2吨就可以。

  3、改错(小明的数学日记)。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肉包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

  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克香菜,2吨西红柿,3千克鸡蛋,1千克白菜和500千克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

  【设计意图: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3吨=3000千克

  6000千克=3吨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吨的认识。

  教学准备

  课前调查吨的有关信息,并摘录下来;搬一搬一袋水泥或一袋大米,并看一看它有多重。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目标确定

  “吨的认识”是人教版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然而“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远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1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1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我进行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也是这堂课的重点与难点。基于以上认识,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通过学*,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化聚及学会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收集信息、课中汇报、提一提、算一算、估一估、理一理等方法来探索“吨”的有关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策略选择

  本节课我力图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自主体验的方法,逐步建立1吨的观念。为此,我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1、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内容之间的距离。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课中的体验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及举例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生活与吨的密切联系。即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注重让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的过程

  根据课改精神,现在比较提倡的学*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打算让学生通过提一提、算一算的方式初步感受1吨。接着我又让学生通过估一估、算一算、说一说的方式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最后通过理一理、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沟通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在各环节中,我将重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他们经历“体验——感悟”的过程。

  3、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构建“展示自我成就”的舞台

  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合作互动的学*过程中掌握知识,整个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设计意图

  一、引入

  (一)汇报收集到的信息

  1、学生汇报;

  2、教师补充:

  800瓶大可乐重1吨

  一只大象重7吨

  一艘大货轮可以运货4800吨

  火车车皮载重量是60吨

  3、刚才我们汇报的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揭示: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的物体的质量可以用吨作单位】(板书:吨)

  (二)吨在国际上,我们用“t”来表示,比如(出示桥梁图片),问:在这幅图中,你能找到吨吗?如果这辆卡车加上货物一共重13吨,能开过去吗?

  (三)关于吨,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展开

  (一)试探学生的已有基础

  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板书)

  (二)提一提

  1、让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提一大桶矿泉水。

  2、完毕后,问:“你们觉得这桶水怎么样?”“再给你加一桶,怎么样?”“如果再加10桶呢?”“50桶呢?”

  3、学生猜这桶水的重量(猜后,教师出示精确的重量:20千克)。

  (三)算一算

  1、50桶这样的水重多少千克?(板书:1000千克)

  师:那也就是说这50桶水重1吨。

  2、形成关系式1吨=1000千克

  (1)读关系式;

  (2)那也就是说:1000千克=1吨

  (四)估一估:

  1、师:下面请大家放松一下,我们一起做个游戏,这个游戏要小组合作,要求:

  (1)问问你的同桌有多重;

  (2)同桌之间互相背一背;

  (3)估计一下几个同桌合起来大约重1吨?

  ①学生活动;②汇报;

  2、师:昨天同学们回去之后,都称了体重,老师算了一下,你们的*均体重大约是25千克,几个同学合起来大约是1吨?我们班有多少个同学,再加几个同学大约重1吨?

  (五)举一举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合起来大约是1吨呢?(学生举例)

  假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出示下述材料让学生从中任选一题进行计算。

  1、一袋水泥重50千克,()袋水泥的重量是1吨。

  2、一头黄牛的重量是500千克,()头黄牛的重量是1吨。

  3、2袋食盐重1千克,()袋食盐重1吨。

  (1)学生独立计算

  (2)小组里交流,并校对。

  (3)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4)回顾: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吨?

  (六)理一理

  1、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吨,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质量单位?请大家把这些学过的质量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理一理。

  反馈之后,教师问:“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千克和克呢?”

  2、师:通过刚才的整理,哪个单位最重?最轻的是____。

  (七)填一填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卡车载重4()。

  (2)小明体重35()。

  (3)一块橡皮的质量是8()。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

  1、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准备天*、电子秤、2分硬币、1克盐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交流,了解单位与工具

  1、了解质量单位

  课前,老师请大家去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谁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

  老师把学生说的物品的质量写在黑板上:如,200克、280克、1000克、2公斤、1千克、2斤、1斤、10克、50克、4吨……

  教师指出:这里的克、公斤、千克、斤、吨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其中的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咱们将要研究的内容。

  2、认识工具

  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教科书第1页图上的各种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二、动手操作,认识克

  1、教师出示一小勺盐(重1克),估一估它的质量

  请学生想一想,要用什么工具来称?

  经过讨论,学生确定要用天*来称。

  2、介绍天*

  出示天*,介绍天*的使用方法(强调指针左右摆动得一样就*衡了)。

  3、称盐

  教师示范用天*称出这一小勺盐的质量是1克。

  用手掂一掂1克的盐,说一说感受。

  4、你知道2分的硬币有多重吗?谁来估一估

  学生用天*称出2分的硬币重1克。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

  5、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拿出学生能想到的一些轻的物品。

  6、讨论: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克作单位

  三、课堂活动

  1、分组活动:称学*用品

  先估一估,再称一称,然后用手掂一掂,并填写记录单。

  2、独立作业,看图,填一填(教科书第2页)

  指导学生看清每格表示100克。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后延伸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9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上册p11吨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

  学生:感受1千克物体的质量;了解自己的体重;了解在什么地方见过吨。

  教师:5袋每袋10千克的大米;多媒体课件等。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的选择

  (一)、目标确定

  "吨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了质量单位"千克"、"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质量已经有一定的体验与感受,然而"吨"是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抽象的"1吨"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根据以上的分析本课时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在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3)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兴趣。

  (二)、教学策略选择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为了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质量单位"吨",通过让学生"搬一搬"、"抱一抱"、"算一算"、"跳一跳"等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概念。让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应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过桥"、"货车、电梯的载重量"等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中创设"小动物过桥"的情境,在"搬一搬"、"抱一抱"等活动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一、引人

  1、创设情境(课件)

  教师创设一个生活情境:一天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要去森林公园玩。路上有座桥,上面写着:限重1吨。(根据教师的描述逐步出示课件)。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吨"是什么?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小动物们能过桥吗?……

  2、了解学*起点

  师:关于"吨"的知识,同学们已经有哪些了解?

  (根据几个班的教学实践,每班都有少数学生知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在货车的车门上、有的电梯上看到"吨";还知道1吨等于1000千克。……)

  3、谈话揭题

  师:同学们对"吨"的知识有不少的了解,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吨与千克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吨的认识"

  二、展开

  (一)、亲身体验,建立"1吨"的概念

  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

  1、搬一搬

  (1)师提出1袋10千克的大米,向学生介绍。

  (2)每组发给1袋10千克的大米,从前往后传一轮,并说说感受。

  (有的学生说轻,有的说重)

  (3)让学生选出一名"大力士"来搬大米。

  (学生站着,教师一袋一袋的递加,直到搬不动。要求其他学生喊"加油",并认真观察"大力士"的表现。搬后请"大力士"说说感受。)

  (4)想象推算。

  (让学生想象如搬2袋、3袋……感觉如何?引导推算100袋共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2、抱一抱。

  (1)同桌互相抱一抱,抱后相互交流各自的体重和感受。

  (2)想象:如一起抱2个人、3个人有什么感觉?

  (3)推算:如果按每人25千克计算,小组4个人共重多少千克?"老师,老师,那我们全班同学加在一起有没有1吨重啊?"一位高个的男生喊道。这时我抓住时机,先引导推算出40位同学约1吨重,再请全班同学起立(全班只36人),还请一位听课的英语老师加上我自己(共约1吨),一起"跳一跳"。(感受一下1吨物体落地的感觉)

  3、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约1吨呢?介绍用字母"T"来表示。

  4、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要用"吨"作单位?为什么?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吨做单位呢?

  (1)很多物体重量的总和;(如100袋大米;50桶水等)

  (2)很重的物体的重量;(如大象的体重,鲸的体重;坊门街的铜像,斗潭公园的石头等)

  (3)交通工具的载重量;

  师:猜一猜,什么叫载重量?(最多能承受的重量)

  如:电梯的载重量大约是1吨;(大约20个大人)一辆卡车的载重量大约是10吨。如果超过这个重量,就是超载,极有可能出危险。汽车超载不仅毁坏地面,还威胁到人身安全,被大家叫做"公路杀手"。因此我们*时坐车是要千万小心,不要挤车或电梯,万一超载很危险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10

  课题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六册P68的内容。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

  能力训练点:

  1.能正确运用吨表示物体的重量。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渗透点:

  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并服务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形成表象。

  学法引导

  1.通过课前调查,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

  2.指导学生通过计算、观察,产生联想,形成表象,建立质量观念。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

  教学流程

  教学步骤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前参与

  1.关于吨的知识你能知道些什么?

  2.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吨作单位?举出几个例子。

  可以看课本或课外书,可以问家长也可以在生活中找。

  通过课前调查增加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二、激趣导入

  1.故事激趣:

  熊老弟、马大哥、牛大伯、鹿妹妹一起去参加森林运动会,走到一座小桥前发现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这是什么意思?它们能过桥吗?该怎样过?

  2.解释:“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释“限重1吨”的意思。

  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借助直观形成表象

  1.关于“吨”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整理:

  A、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举例)用地秤来称。

  B、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

  C、1吨=1000千克。

  2.感知1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激趣:1吨到底有多重,你想知道吗?

  推算: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体重大约是25千克,多少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

  观察感知,形成表象:请40个同学站在讲台上,这些同学的体重合起来就大约是1吨。

  学生依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来回答。

  用自己的方法来推算,然后告诉同学们自己的算法。

  观察感知,产生联想,形成表象。

  展示课前的学*情况和课前搜集的资料,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推算,然后观察感知,产生联想,形成表象,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四、解决问题

  1.这4个动物能过桥吗?他们该怎么过?你还要知道那些条件才能知道?

  出示:

  马 300千克

  牛 500千克

  鹿200千克

  熊 400千克

  你们能为他们设计几种过桥方案?

  2.老师们也想去运动场看看,你能告诉他们该怎样过桥吗?

  3.我是小小检查员:

  谈话:简单介绍黄河大桥在两年内就修了两次的原因。黄河大桥上现在需要招聘一批检查员,你想去吗?

  在黄河大桥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3吨”,下面这些车能通过吗?

  A、王叔叔的车装载5000千克的煤。

  B、杨大哥的车装载3头大象,每头大约重5吨。

  C、***的车装载6吨大米和7000千克的面粉。

  D、张大伯开着一辆限载4吨的卡车装载着10头牛,每头大约重500千克。

  你想对超载的叔叔说什么?(告诉学生:在陕西省80%的车祸都是由于超载造成的。)假如你的亲戚中有人是司机,你今天回去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4.小明的日记:

  今天早上,我吃了一根重45千克的火腿肠,喝了一袋重225千克的牛奶,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坐上了大约重1克的出租车,来到了动物园。我们先看了大约重80吨的熊猫,又看了大约重8千克的大象。我说:“这么大的象,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吧?”爸爸说:“不对,世界上最重的动物是蓝鲸,一头蓝鲸的重量大约是150-200千克呢。”我想:那一头蓝鲸的重量就相当于二十几头大象的重量,二十几头大象挤在一块该有多大呀?蓝鲸可真大﹗

  看了小明的日记,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你要向他学*什么?

  独立思考后在组内交流。把自己组的设计方案记下来。然后在班内汇报。

  说出设计理由。

  独立思考后回答。

  结合生活实

  际说说。

  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畅所欲言。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

  让学生从小就懂得要爱护路桥。激发学生主人翁的情感。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单位的换算和比较大小,懂得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体现时代性,激起学生关心生活的热情。

  结合生活事例,让学生要明白合理使用单位的重要性,并且让学生学*小明善于观察、喜欢动脑,能主动的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应用数学的*惯。

  五、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懂得了什么?

  2.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会经常用到数学知识。

  让学生学会及时反思,整理所学的知识。

  六、课外延伸

  就象小明一样认真观察生活,把你发现的含有质量单位吨的事写下来,那就是一篇数学日记,你一定会比小明写得更棒。

  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质量单位

  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

  地秤

  1吨=1000千克

  教学反思

  能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然后呈现给学生,调动了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活跃,参与热情高,也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是小组讨论时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合理分工,注意纪律,使得小组讨论时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实际上,有的同学积极参与,有的同学好象事不关己,在一边玩,没有做到使每一个同学都参与,每一个同学都得到发展提高,使得小组讨论流与形式。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组织学生有目的、纪律的讨论,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与伙伴协同合作的能力。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11

  (一)学*目标

  1.学生能够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初步建立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衡器称物体的质量。

  2.学生能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增强估计能力。

  能用适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质量,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

  (二)学*内容

  1、基础性学*包

  (1)克、千克、吨的认识。

  2、开发性学*包

  (1)实物称重。

  (2)奇妙的动物世界。

  (3)82页你知道吗?

  3、拓展性学*包

  (1)自己寻找生活中质量单位的广泛应用并做好统计。

  (2)丰收园。

  (三)整合点说明

  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仅一个信息窗,由于千克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所以将千克的认识放在最前面学*,再者是克的认识,最后是吨的认识。

  2、学科间整合:《科学》动物的学*,有关生物知识可以在本单元做铺垫引入。

  3、学科与学校特色课程整合:体育课上铅球、垒球等的重量与本单元知识相结合。

  4、体验式活动:在课堂中搞一次以质量做对等交换的“买卖”活动。

  5、课时安排:本单元学*共安排 3课时。

  注:学生针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类,教师借助这一情境积极引导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因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常见,所以先探究1千克有多重,再探究1克有多重,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框架,对于接下来的学*也是大有裨益的;通过调换顺序,实现了千克和克学*的课程整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主题图、多媒体课件,课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

  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教师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设计意图:从猜老师的体重和蓝鲸这一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并通过让学生举例、教师图片展示等途径,初步建立吨的观念。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1)教师用课件出示第11页的主题图。

  师:你们看谁来了?这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到河边去玩。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马提议:“这里有桥,咱们一起过吧。”小熊说:“等等,这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师:谁知道1吨等于多少千克?

  学生凭生活经验可以说出:1吨=1000千克。

  师:那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学情预设:因为学生知道了1吨=1000千克,很可能会想到把几个数加起来试一试的方法。接着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它们可以怎样过桥?启发学生思考:它们可以一个过去后,另一个再过;也可以一次过两个,还可以??通过学生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围绕小精灵的“能同时过桥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

  2、充分感受吨。

  (1)学生抬每袋重25千克的大米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抱一抱一袋大米,感受25千克大米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抬一抬。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大米重25千克,多少袋大米重1吨?(40袋)

  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每次呈现4袋大米(因为4袋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边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当40袋大米占满整个屏幕时,学生会感叹:哇!1吨有这么重呀!

  (2)再次感受1吨。

  师: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多少千克?再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最后再算一算或估一估,多少个同桌这样体重的小朋友质量才是1吨。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一)情境导入

  1、猜老师的体重。

  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介绍蓝鲸及有关资料。)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

  (二)提出学*目标

  看到《吨的认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1、吨的实际重量,吨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2、吨的应用。

  二、展示成果,激发冲突。

  (一)展示内容

  1、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吨与千克是什么关系?

  3、吨与千克怎么进行换算?

  4、练*三*题。(找出同桌学困生的不足,为出错例让对方反馈做好准备)

  (二)活动过程

  1、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收集信息(学困生的错例)

  2、组内合作,质疑问难。教师参与到学生小组交流活动中,适时调控合作时空。

  3、全班交流,形成共识。

  ①小组派出代表汇报小组探索所得。针对同学的展示,其他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②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实例说明。

  4、解释应用,类化练*。完成课本第13页练*二第1-3题。(优生根据学困生学*困惑出错例让对方及时反馈)

  三、解决问题,扩展延伸。

  1、用一辆载重6吨的卡车运输建筑材料如下。要使运输次数最少,该怎样运?小组同学合作,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设计的方案最好。

  品种水泥黄沙石子砖头钢材

  重量2500千克4吨6吨9吨2500千克

  2、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四、归纳总结,完善认知。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训练

  2、填一填。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曹冲称象。

  2、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有关资料的介绍。(板书课题)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小组合作讨论)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三、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体验1吨的重量,课件出示课本第31页主题图。

  一个同学的体重是25千克,背一背什么感觉?40个有多重?(小组合作讨论)

  得出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2、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即1000千克=1吨。

  3、即时训练(课件示)。

  4、小结。

  四、巩固应用

  1、填数。先让学生独立练*,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猜一猜。

  3、小动物过桥。

  4、我会填。

  5、判断。

  6、读一篇日记,再回答提出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是人教版第五册第3单元的知识。本课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新知打下基础。

  在本节课教学时先通过故事和欣赏图片引出“吨”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吨”这个质量单位的产生是生活的需要。

  在讲授新新课时,让学生抱一抱朋友,再次感受到千克与吨的作用,假如把全班同学*均每人的体重看做是25千克,几个这样的同学合在一起大约重1吨,由此得到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在这样的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本节课的练*设计贴*生活,使学生感兴趣。如在练*中出现的一篇有趣而又贴*学生生活的数学日记,由于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已经哈哈笑。做这样的练*既有趣又联系生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数学、运用数学的积极性。而在小组合作方面,大胆放手,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去思考,去创造。另外,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也让学生感到很好的可视效果。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感受认识吨的过程。通过想像和推理初步建立1

  吨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推理能力和估计重量的能力。

  2.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

  3.感受“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以及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学*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吗?谁知道?

  2.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你们知道自己的体重吗?请你们根据自己的体重估计一下老师有多重。

  老师的体重大约是50千克。你们算一算10个和我体重一样的人重多少千克?100个呢?5000千克,这么大的数啊!

  4.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千克做单位

  数字太大就不方便了,通常用较大的质量单位:吨。今天我们就学*吨的认识。(板书课题)你们知道一吨有多重吗?

  1吨=1000千克(咱们齐读两遍一二)

  通常人们用字母“t”来表示吨。板书1t=1000Kg

  1吨等于1000千克还可以这样表示。

  5.老师这有一桶水,我想请几个同学过来拎一拎,估计一下这桶水有多重?咱们班谁的力气最大?(找4个同学)

  一桶水大约10千克,多少桶水大约1吨重?想象一下这些水放到教室里有多大一片啊?差不多要放满两个这样大的讲台。

  1吨真得很重啊!

  二、结合实践充分感知

  1.老师来之前调查了我们学校三1班部分同学们的体重,你们看(CAI)。仔细观察这些同学的体重,你们能发现什么?(大多数同学的体重在30多千克)

  那你能估算出30个同学的体重大约有多重吗?大约1000千克,也就是一吨。

  你们和我们学校的学生年龄一样,体重也差不多。现在我就请30位同学站起来,大家一起感受1吨有多重。

  30个同学的体重大约是一吨,一吨可真够重啊!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吨的知识?你们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吨作单位了?(家里每个月用水量)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看一看?(咱们一起读出片子上的话)

  (1)一头犀牛的体重大约是1吨。

  (2)一列货车每节车厢的载重是50吨。

  (3)一辆中型货车的载重量是10吨。

  (4)一条大鲸的体重能超过150吨。

  (5)限重牌。

  这幅图片你们谁看懂了?

  限重50吨什么意思?如果超重会发生什么?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出现过限重的情况?(电梯、车的载重量、桥、船……)如果有这些限重的标志我们一定要严格遵守规定,否则会使自己受到伤害。

  三、解决问题

  1.你们知道吨的知识真不少。现在咱们一起做个游戏,看谁能当一名合格的邮递员。你们是优秀的邮递员,把信都送对了。现在请你们再帮四个小动物一个忙。

  2.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是好朋友。一天,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想一起过桥玩。它们能一起过桥吗?它们可以怎样过桥?请你们四人小组讨论。

  方法:(1)一个一个的过

  (2)两个一起过的

  是不是任意两个小动物都能一起过呢?为什么?(最重的两个小动物体重合起来也没有超过1000千克即1吨)

  (3)三个一起过。

  还有哪三个动物可以一起过?是不是任意三个小动物都能一起过呢?为什么?(最重的三个动物体重合起来超过1吨)不能让熊、马、牛一起过)

  四、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吨,知道了1吨=1000千克。并且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今后我们要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本十份(扩展2)

——认识吨教学反思实用十份

  认识吨教学反思 1

  吨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对此并不陌生,但真正意义上的吨,学生头脑中还是没有的。再说,吨这个质量单位那么大,不能让学生亲手掂一掂,很难感受一吨的实际质量,因此只有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例帮助学生建立一吨的概念。如通过让学生看图算算“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这样的大米重多少千克?一个小学生的体重25千克,40个这样的学生共重多少千克?”在学生得出1000千克的基础上,我就打个比方:40个这样的学生的体重相当于我们班的所有同学的体重;如果要把我们一次运走,要用什么车了?摩托车行吗?自行车或者三轮车呢?

  学生在说一说、笑着摇摇头的情境中初步体会到1000千克已经很重了,必须要用一个更重的单位。于是很自然地引出吨。紧接着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见过的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并且出示图片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在计量比较重的或者大宗的货物时通常用吨作单位。由于内容安排比较多,以至于每个环节都比较匆忙,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活动、感知、体验的时间,学生的感悟还不够深刻,再加上学生缺乏生活体验,作业中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在下一节课中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做些练*。

  认识吨教学反思 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但“吨”是一个较大的重量单位,很难让学生得到真实的体验,也无法把一吨的物体搬到教室里来让学生体验、感受。那如何让学生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在课堂的教学中又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参加一些体验物体重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联系实际物体重量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吨的表象,感悟“1吨”的重量,并逐步由抽象到具体,可以使学生形象地建立“吨”的重量观念,认识到吨与千克的进率关系。

  教学时我设计了与现实生活联系的题目。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吨;支援灾区的大米一袋重100千克,10袋就是一吨;我们班学生*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而且还可以借助书上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感知1吨物体的重量,加强对吨的认识,形成吨的概念,从实践中得出1吨等于1000千克的观念。

  这样,就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了一起,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认识吨教学反思 3

  “吨的认识”是小学数学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今天教学“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离我们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让学认识“1吨”有多重这个抽象的概念,我把“1吨”的概念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怎样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吨"的概念:

  “吨”的概念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我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在课前作了学*材料的准备,让学生充分体验建立表象。虽然学生已学*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对质量单位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许见到过“吨”,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这么大的质量单位,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因此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1吨”到底有多重,我先让每位学生轮流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说说感觉,然后推算10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既“1吨”;再让学生做游戏,同桌互相抱一抱,说说感受,如抱两,三位同学又有什么感觉呢按三年级学生每人25千克计算,全班36位同学在加上两位老师约重1吨,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重约1吨重(如2头牛,10头猪,200只鸭,电梯的载重量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借助100袋大米,全班同学总重量,2头牛等让学生在实践体验1吨。

  2.认识“1吨”有多重时透渗>。

  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可以流掉1—6吨水,个城市如果有60万个水龙头关不紧,一年要损失上亿吨的水,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如果在生命的每一天,都要珍惜每一滴水。

  3.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数学贴*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用吨作单位,会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

  4.困惑:

  (1)三年级的学生小,计算能力较差,让学生推算多少个物体重约1吨还比较困难。

  (2)是否有更直接的物体能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现。

  (3)有的学生对“千克”,“克”的质量的表象还不清晰,对以“吨”为单位的物体质量的估计就有些离谱。总之本节课,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体验,分析,推理,估计,想象,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去学*。能使学生在主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创新意识能力得到提高。

  认识吨教学反思 4

  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学生刚开始体验50千克体重有几种态度,很重,不重,抱不起。为了使学生体验1吨的重量,继续让他们充分体验,最后达到共识,50千克够重,1000千克重得令人望而生畏。

  课堂是学*的*台,也是学生展示的*台,在教学中,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带来学*的快乐。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吨的例子,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尝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的*台。帮助学生感悟、理解1吨,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总之,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认识吨教学反思 5

  今年区“五四杯青年教师赛课”增设了一个新项目:评课,我有幸为那些参加比赛的老师上了节《认识吨》。我是刚工作三年的年轻教师,由于经验不足,所在的学校是小班化学校,为了凸显我们小班特色,最终选择了《认识吨》这节课。因为参加比赛的老师很多是教学上的精英,所以让他们来听我的课,评我的课,心情很紧张,也很重视这次难得的学*机会。

  上过这节课,看过老师们的点评,我也来谈谈上过这节课后自己的一些感想:

  一、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设计巧妙,突破重难点,环环相扣

  导入部分:用现在流行的“奥运会火炬手选拔赛”切入,既新颖有具有时代特色,引人入胜。同时通过选拔赛对体重要求这一矛盾情境,让学生填蜜蜂3( ),小兔3( ),既让学生复*了旧知,同时为下面大象3( )作铺垫,从直观上可以知道大象不可能填“克”或“千克”,当很重的物体就用“吨”作单位,学生初步认识了吨。然后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到“大宗物品”也用“吨”作单位。

  新授部分:设计了三个小组活动环节,让学生通过拎一拎,抱一抱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到一个这样的物体有多重,由此通过感受、想象来感知1吨有多重。这三个活动分别是:拎50千克的大米、抱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小朋友、拎10千克的水,第一次拎米让学生初步感知1吨有多重,同时引出“1吨=1000千克”,第二次背或抱同学,进一步强调吨的重,加深学生的感受,第三次让学生先拎水再猜重量,培养学生的数感。活动后通过现实中1吨的物体进一步让学生体会1吨很重。

  练*部分:通过小结什么时候分别用“克”、“千克”、“吨”为下面练*填合适的单位作了很好的铺垫。通过复*克、千克、吨的进率让学生能正确的换算。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真正掌握所学内容。

  二、小组活动开展得有序、有效

  由于我们学校是小班教学,所以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培养他们小组合作能力,五到六人一组,桌子围成一定的形状。这节课主要设计了三个感知的环节,活动过程中由组长领导学生排好对,有秩序地去拎大米、抱同学以及拎水,课堂热闹而不乱,受到听课老师的好评。在很多环节还采用了同桌互说,找最喜欢的一个或两个好朋友互说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地交流,让学生真正做学*的主人,从课堂反映来看,学生的小组活动并没有走过场,流于形式,每个合作环节学生都认真有效地完成了。

  三、教学注重分层,有些细节处理比较细致

  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把“想想做做”1和2做了调整,先完成第2题,再完成第1题,因为第2题是直观题,学生可以通过数的方式得出答案,而第1题学生只能依靠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思维难度加大,所以通过第2题做铺垫 ,学生通过小组说再交流的形式,为后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再如:对学生描述多少个这样的`物体是1吨时,注重学生表述完整;填单位名称中:一头大象是3000( ),我追问学生:“大象不是很重吗?为什么这里不用吨呢?”引导学生体会到填单位不但要看单位,还要把前面的数合起来才能填出正确的单位。

  四、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加强学生的感知

  通过卡通的课件,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1吨有多重。如:通过课件演示由1袋50千克的大米到20袋这样的大米,由2个25千克重的同学到4个、40个这样的重的同学过程,让学生对1吨有直观而强烈的感受。

  五、重视评价激励体制,激发学生学*的热情

  我把全班分成了四个小组,并给四个组取上名字:“开心队”、“快乐队”、“智慧队”、“机灵队”,对表现好的小组通过“树上画苹果”的形式进行激励,还有同桌互评,在*题纸上画笑脸,及时表扬等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当中。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一、重“体验”,但设计的环节没运用到最大

  虽然设计了三个环节的活动体验,但教学时过快,学生可以感受再充分些,对于“1吨重不重”之类,渲染得不够,学生感叹得没那么的强烈。教学完这三个环节后,可以追问:1吨相当于多少袋这样的大米?到少个这样重的同学?等,让学生建立起1吨的重量相当于多少个身边的熟悉的事物的概念,让教学落到实处,其实之前设计有个环节,试上时学生答不上删掉了,事后再问学生时学生都能很好地举出实例,可能是低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预设与生成发生矛盾时,处理不够机智

  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讲“大鲸鱼”的时候,我想到的是“金鱼”才会让听课老师觉得我没有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还有请学生举例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用吨表示,学生说:大米,我当时想的是1袋大米,其实一粒大米用“克”,多少大米用“吨”,这样处理更直接、有效、水到渠成,当时根本想不到那么多,很大的一败笔。

  由于第一次教三年级,对于一些说法我不知道是正确的,导致我还是按照教案的说法教学,比较呆板。如9吨=( )千克时,有学生提出:因为1000千克=1吨,所以9吨=9000千克,这种说法也对,可以适当引导多种方法,灵活处理。

  三、练*可以适当精简些,更放手些

  由于生源的问题,课本上的有些题目我进行了调整,改变,有的没有采用,从整体上题目设计有层次,但可以更完善。比如( )千克= ( )吨,这样的开放题的位置可以放最后,让学生好好地说一说。又如一棵白菜重1吨,多少棵这样的白菜重1吨,由于怕学生答不上来,没有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反馈,而是请好的学生说了说,放手少了些。

  四、教学行为需要改善

  教学中的语言不够简洁,提问和回答都比较琐碎,当学生表述不出来时,有心急帮学生说。板书过于简单,可以更精细些。

  认识吨教学反思 6

  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数学。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复*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接着让学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均体重25千克,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让学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这部分教材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出关于吨的话题, 抓住学生“童心”激发学*兴趣,使每个学生情绪高昂,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加到学

  *的过程中。围绕“能同时过桥吗” 在解决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吨和千克的关系。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回头解决一下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还可以说说其他的例子,如学生说钢铁的重量,汽车的载重量都以吨为单位等等。也学生想想1吨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学生在认识了吨之后,利用新知帮助小动物过桥,学生显得尤其兴奋,也体验到帮助他人的乐趣。

  认识吨教学反思 7

  吨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很少接触,可能有的同学听过吨这个质量单位,但是具体1吨有多重,他们是不太清楚的。如何让学生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一开始我一复*旧知“千克”和“克”的知识,引出新的质量单位“吨”。教学新授的时候,充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的事物中选取。我以“算算学生体重”这个小游戏,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以一个体重是25千克的女生为例,要40个这个女生的体重加起来有1000千克重。而又适时的引出1000千克也就是1吨这个本节课的重点,这个时候学生们会感受到1吨是很重的,这个时候再提出自然界中还有那些动物的体重是以吨为单位的,学生会适时发挥想象,说出自己所知道的动物。

  当然,一节课上下来我也发现了本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我觉得在课上的时候学生对于一吨的感受还不是很深刻,在做练*的时候,学生对于新旧知识的转换也不是很熟练,在填物体单位的时候,我忘记提醒他们了不仅要看单位,还要看单位前面的数,以至于在做练*的时候应该填千克的好多人填了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提醒他们注意。其次,学生的空间观念还不是很强,教师应该多举例说明。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以生活中的事例与数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将课本上的知识活学活用。

  认识吨教学反思 8

  吨的认识是对小学数学低年级学段有关质量单位的学*的总结与系统化的一部分内容。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初步了解重1吨的物体大约有多重,建立吨的观念。并且掌握吨与千克间的进率关系。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为了让孩子们对吨产生兴趣,首先从生活入手从他们学过的知识入手,引出吨这个质量单位。并以吨的自我介绍引入吨的概念,这样既不显得生硬和死板又可以用他们喜爱的方式向他们初步介绍吨的知识。明白计量大宗物品和质量较重的物体时可以用吨做单位。

  教学中我运用实物体验的方式让孩子感受1吨很重,在班中准备了一袋25千克的大米。我找了几个同学上来体验,其他孩子只采取观察的方式。这样一来,其他孩子还是没有真正体会到一吨的质量很大。大多数学生只是通过观察以及听别的同学说得到了1吨很重的结论。体验中还应该再让更多的孩子亲身感受到1吨很重,这样才有助于他们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形象的1吨的概念及形象。这样便于孩子建立1吨的概念,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在教学中此处体验比较仓促,没能让孩子充分体验,而且也没有切实为孩子更好地去体验1吨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安排。还应进行分组体验,采用多种体验方式。

  后面的图示,我没有充分利用,只是让孩子走马观花,重在了计算上,成了机械性的练*。其实可以好好利用这个图示,帮孩子们把1吨的概念由形象转化为抽象化,再通过图示将1吨转化为形象的事物,帮孩子在头脑和思维过程中走一个来回,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吨的概念。学生们才会真正明白吨很重,并且在生活中合理地去应用它。

  在吨与千克的换算过程中,我用了很多时间去处理。这里挤了很多前面体验的时间,其实现在想想,如果孩子真的明白了,体会到了吨的概念,相信有以前的换算基础,这里的换算对他们来说也就不是问题了。而在这节课中,孩子们更多的还是机械性的、抽象的计算,没能充分联系实践和体验。

  在上这节课的过程中让我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诠释,老师要想做到把自己的数学思想传授给学生,确实需要下很大的工夫!

  认识吨教学反思 9

  “吨”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感知“吨”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我采用了简单直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时,让学生参加一些体验物体重量的实践活动,通过拎一拎,提一提,抱一抱,使学生能联系实际物体重量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吨的表象,感悟“1吨”的重量,并逐步由抽象到具体,可以使学生形象地建立“吨”的重量观念,认识到吨与千克的进率关系。如果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一吨,就会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吨的认识。

  本节课,在课堂上的主导能力还有待加强,缺少对学生的信任,课堂上还放不开,应当让多数学生通过活动体验1吨的重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出题,最后再由教师出一道实际问题,检验本节课说学内容,做到收放自如。

  认识吨教学反思 10

  “吨”这个概念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且它又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感受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响应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体验1吨,产生真实的、深刻的感受呢?怎样才能有效地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针对这些问题,课前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精心的预设。

  第一部分,我帮助学生复*了三年级上学期学*过的两个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并且通过两个小练*,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当出示:“一辆大卡车苹果重3( )”时,学生发现原来学*过的两个重量单位都不合适,这个时候就需要用更大的重量单位“吨”来表示。接下来通过课本上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

  第二部分,是让学生充分体会“1吨”到底有多重?我先让学生感受我们自己学校一袋25千克的大米有多重,能不能搬的起来,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25千克已经是很重,搬不动。当学生知道40袋这样的大米才是“1吨”的时候,初步能体会到“1吨”是很重的。紧接着又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物体进一步感受哪些物体重“1吨”——1000棵大白菜、全班同学的.体重……通过图说说不同物体的重量与1吨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1吨有多重的印象,可以说一说多少头奶牛、多少桶石油、多少袋水泥、多少头猪的重量是1吨。

  巩固练*部分,主要利用课本上的联系复*巩固,最后通过一则数学日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用错单位,会引起笑话。

  整节课,学生兴趣比较浓厚。但是,在教学过程当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比如:学生的计算能力有限,不会推算多少个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吨。虽让学生进行较充分的体验,但毕竟是10岁的孩子,“吨”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还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本十份(扩展3)

——《吨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五)份

  《吨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页信息窗1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体验认识质量单位---吨,并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吨的含义,初步建立1吨有多重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学会吨与千克之间单位的换算,并能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3、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教学思想,掌握猜想、验证、合作学*的探究方法。

  4、通过体验活动增强学生学*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和推理,建立1吨实际质量的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一个苹果、一袋10千克大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好吃的水果,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呢?(制造悬念,提高学生学*热情)拿出一个苹果,猜一猜这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有多少呢?一箱苹果呢?接着,出示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的图片,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一车苹果质量又是多少呢?学生大胆猜想并自由回答。

  2.出示一些集装箱图片,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有多重。

  计量这些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如果都用千克作单位,结果会怎样?(数很大,不够方便)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同学们估计一个苹果,一箱苹果的重量时虽然数值上稍有差别,但使用的单位都是克和千克,这说明当我们需要计量比较轻的物体有多重时,通常用克、千克作单位,但当计量大宗物品或比较重的物品有多重时,克和千克就不能够很好的表达了,这时,就要引入一个更大的表示物体质量(重量)的单位—吨,从而引出课题。

  二、自主学*,小组探究。

  1.初步体验1吨有多重。

  讲台上有1袋大米,让学生在袋子上找出这袋大米的质量(10千克)。然后让3个学生到黑板前提一提这袋大米说说感受。

  这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呈现:依次呈现1袋大米、5袋大米、10袋大米、100袋大米,学生在老师呈现同时回答:10千克、50千克、100千克、1000千克。

  教师边板书边告诉学生这时的1000千克大米在我们数学王国中就是1吨。1吨就是1000千克。

  板书:1吨=1000千克

  通过屏幕观察1吨给你什么样的感受?1吨大米摆在眼前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回答。

  2.利用自身体重,想象1吨的重量。

  班级学生的质量是多少千克。选择一个体重接*25千克的同学,让大家猜想多少个这样的同学大约有1吨呢?

  学生大胆猜想:10个,20个、25个……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班内交流,验证猜想。

  哪个小组把你们的发现结论告诉同学们。

  小组汇报:1名同学25千克,10名同学就是250千克,20名同学就是500千克,40名同学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2.全班同学共同验证小组结果是否正确。并给汇报的小组给予肯定的评价。

  3.通过背一背,抱一抱,跳一跳让学生感受吨。

  背一背、抱一抱体重是25千克的同学,感受一吨就是40名这样同学的体重;

  40名学生一起跳一跳,体验一下,一吨重的物体从天而降,会是怎样的感觉?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见到过用“吨”作单位?(自由发言)

  说说下面图中牌子上的20t表示什么意思?(课件展示)

  通过小组讨论得出:“20t”指这座桥的限制总质量为20吨。

  2.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我们身边同学的体重和身边生活的知识我们认识了吨,“吨”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大的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它用字母t表示,相信同学们只要用心观察就能在生边找到更多吨的知识。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你能用质量单位“吨”说一句话吗?

  学生可能说到:我家一个月用水大约5吨,荆河桥的限制总质量是20吨,我家的小汽车大约有2吨重。

  2.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在下面的括号里。(课件展示)

  3.小明在学完了吨的认识这一课后啊,回到家时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你读一读,找出日记中用错的质量单位并改正过来。

  今天早上,我吃了一根重45千克的火腿肠,喝了一袋重225千克的牛奶,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坐上了大约重1克的出租车,来到了动物园。我们先看了大约重80吨的熊猫,又看了大约重8千克的大象。

  4.同学们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你认真学*,仔细观察就能获得新知,这节课你从生活中又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自由回答)

  5.利用所学的质量单位,写一篇数学日记。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1t=1000kg

  《吨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生活经验的提炼和重组中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学生在认识吨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质量单位这一系统。学会区分质量单位,灵活运用质量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

  3、学生在体验感受和学*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加强数感训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1、学生在体验感受活动中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学生能独立地进行质量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学生在体验感受活动中建立“1吨”的观念。

  课前准备:课件、课前调查实践卡、一袋25千克的大米、一桶矿泉水

  一、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共同认识质量单位“吨”

  1、开门见山,直接揭题: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学*了克和千克,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2、师:上课之前你们收集了许多与吨有关的信息,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交流。(3—4个)

  (例:一头大象的质量约重8吨)谁还想说?

  听到这里,你觉得什么时候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很重很重的物品用吨做单位)

  师:对呀!很重很重的物品用吨做单位比较合适,小朋友再迅速地看一下收集的信息,是不是都这样,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如果学生介绍中有介绍,)则顺势介绍大宗物体:(课件)在生活中,还有一些象一堆煤、一堆钢材、一堆大米等很多物体聚在一起叫大宗物体,它们有很多也很重,通常也用吨做单位。

  出示:计量较重或大宗物体的质量时,通常用吨做单位。

  二、创设情境,充分感知“吨”

  师:看来小朋友都对吨有了初步的认识了,现在我们就进一步来研究它:

  (一)、初步感受“1吨”。

  1、了解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点击大米:局部放大10袋100千克的大米)这是一堆大米,重1吨(出示1吨)关于1吨你知道什么呢?是吗?我们来看看。(分开)对吗?你是怎样知道的?(1袋100千克,10个100千克是1000千克)(1吨=1000千克)(板书)我们也可以说 1000千克=1吨(让生齐读一遍)

  2、师:1吨大米究竟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试试:课前老师准备了1袋25千克重的大米,你们都拎过?(拎过了)那老师来了解一下。你是怎么拎的(一个人拎不动,2人拎)你感觉怎样?(重,很重)那和他情况一样的人有吗?(有)举手看看。哦!看来很多小朋友都是几个一起才把他拎起来呢。那其他人呢?你们这些人的力气真大啊!还有呢?那1袋25千克的大米,看来我们班的小朋友一般都是2(3)个人一起才拎起来的。体验:那我们就请两个人来拎拎,感受一下这25千克的大米有多重。拎的过程中教师评价:1、25千克2比较重

  那两袋有多重呢?(50千克)(课件出示叠加上去)那需要这样的几个小朋友来拎呢?(4个)在请2个学生走上)这4个人一起合作才能拎得起50千克的大米。继续看!(电脑出示:4袋)那现在有几千克了?(学生边数边回答:100千克)(出示集合圈用箭头与100千克1袋联系起来)那要几个人拎?(8个)(再请4个小朋友上来)哦!8个小朋友齐心协力才能拎得动(100千克)出示200千克?要几个?(16个人)用口诀帮助计算(教师手势围8个)哦16个了。300千克?要几个啊!(教师手势围8个)直到500千克,我们全班同学才拎得起500千克的大米,那1000千克就是1吨呢?要几个人啊?(要80个)那我们需要请外援了,再来1个班,师:1、1吨大米有这样40袋,需要我们两个班80个小朋友一起努力才能拎起来啊! 3、调查天数:从自身出发:关于大米,课前我们做了一个小调查,来了解一下。(学生回答)我们一起来算一算。让学生了解1吨米大约吃4年,引出食堂600人1吨要吃多少天。

  《吨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教学准备:

  课件;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上网、查资料、课外调查)搜集了许多生活信息。

  调查举重运动员谁在比赛中,挺举或抓举举起了多少公斤。调查1筐苹果大约多少千克。调查一辆三轮车最多装多少袋大米,调查一袋大米大约重多少千克调查父母体重是多少千克。测量自己的身高、体重、调查1个书包的重量、1袋方便面的重量、一个鸭梨的重量。

  计算估算游戏(老牛吃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感受并认识吨的过程。

  2.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

  3.感受“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手拿2分硬币,掂一掂什么感觉?有多重?(大约重1克)

  计量较轻的物体质量时,用克作单位

  师:再掂一掂这盒皂粉,什么感觉?大约有多重?(大约重1千克)

  计量较重的物体质量用千克作单位。

  师:向我们在座的同学计量体重时,也用千克作单位

  师:昨天,我们玩了老牛吃草的游戏,背起同桌时,什么感觉?

  那如果把很多学生的体重加起来是不是更重?

  昨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计算育红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谁来汇报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计算结果是多少?

  二、吨的认识

  1.认识吨

  师: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了这30名学生的体重,结果是1014千克。板书

  1014千克也可以说大约是()千克?

  板书:1000千克(“千克“用红色笔强调。)

  师:其实1000千克还可以用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来表示,(板书吨),吨是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

  1000千克也叫1吨,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齐读1吨等于1000千克。

  师:吨用字母t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试着把吨与千克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出来。

  1t=1000kg

  师: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30名三年级学生的体重是1014千克,可以说大约是1000千克。那如果用“吨”做质量单位怎样说呢?

  生:30名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

  师:刚才我们计算了育红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体重,我们和他们都是同年级的,所以,我们班30名学生体重也大约重1吨。

  现在我们找30名学生起立,大声说“我们大约重1吨”

  师:你们现在加起来可是重量级人物,所以请你们轻轻的坐下,不然会形成小的地震。

  2.体验一吨

  师:课前,我们掂了一包皂粉是1千克,想一下多少包皂粉是1吨?

  师:1桶矿泉水重10千克,多少桶矿泉水重1吨?怎么想?

  预设:说不出来,可以推算10桶重多少千克?

  想像一下,100桶矿泉水摆在地上有多大一片?

  师:现在老师给你,你在桌子上摆。

  1桶、2桶、3桶、4桶、5桶,10桶;20桶30桶40桶50桶;100桶

  师:1000盒这样的皂粉,100桶这样的矿泉水重1吨,那有没有1个物体的质量是1吨的?

  (课件演示)1头犀牛的体重大约是1吨。

  这种动物认识吗?估计一下,他有多重?

  *这头公牛大约重1吨,猜猜它有多高?(2米)

  师:我们家里养的用来耕地的牛1头有1吨重吗?

  师:想一想,还有什么的质量大约是1吨?(1车煤,20头奶牛,小象)

  三、吨的应用

  1.用吨做单位

  出示鲸的图片,认识吗?大约有多重?

  师:那你们为什么想到用吨做单位?

  师:没错,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用吨作单位。

  例如:出示一列火车的一节车厢的载重量大约是50吨。

  轮船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用吨做单位?(钢材,水泥,水)

  2.标志

  师:我们知道了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用吨作单位,那吨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出示1辆汽车的车身上载重6吨;一座桥桥身标的20t的图片)

  师:什么意思?

  ……

  师:都是谁家有车?一定告诉你的家人不要超载,会有危险的。

  3.鼓励学生说说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吨数学知识?

  (吊车、地泵)

  四、综合练*

  1.图画里的数学

  师:以后再看到这些标志明白什么意思吗?既然明白,就快点帮助小动物朋友解决难题。

  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呢?

  (理解限重1吨)

  哪几只动物可以一起通过?

  ……

  师:你们用刚刚学会的知识就帮了小动物们一个大忙,真了不起。

  2.经验判断

  师:接下来,老师要考考你们生活经验。这些都是你们认识的物品。根据你的经验,逐个说一下,他们通常都用什么作质量单位?

  (出示课本93页第一题,)

  ……

  师:凭借你的经验,把比1吨重的画+,比1吨轻的画-。

  3.93页2题

  师:这是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

  先独立完成,一会说一怎么想的?

  4.问题讨论

  先读题,凭直觉判断,分为两派,辩论

  93页不用乘法计算,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说明问题。

  5.日记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篇三年级学生写的日记,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xxxx年11月17日晴

  我是一名三年级学生,身高130吨,体重30厘米。今天早晨吃了一袋125吨的方便面,背起2克重的书包来到学校。老师检查我的作业:“1个鸭梨200吨”,“3吨铁比3吨棉花重”写下了“可笑”二字。

  同学们你们知道“可笑”在哪里吗?

  学生一边读一边哈哈大笑,教师顺势引导:“可笑在哪里?”

  师:学完了这节课后,老师留一个作业,同学们回家以后,把你发现的含有质量单位吨的事物写下来,那就是一篇数学日记,你一定不会写成可笑的日记会。

  《吨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教材第31页例7、第32页例8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能力训练点:

  1、能正确运用吨表示物体的重量。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发挥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渗透点:

  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方法:

  1、通过课前调查,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

  2、指导学生通过体验、计算、观察,产生联想,形成表象,建立质量观念。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

  搜集一些物体的质量,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做单位?(板书:千克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

  2、猜老师的体重。

  师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一猜数学老师的体重吗?

  (1)请几名学生猜一猜;

  (2)让猜的学生说说老师的体重为什么用千克作单位而不用克呢?

  3、课件出示鲨鱼、大象、恐龙、成年鲸的质量,让学生读一读。

  师:感觉怎样?(太重了)这些都是动物中的庞然大物,在我们生活中还要许多大宗物体。(课件展示场景: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车厢等。)

  4、揭示课题:

  师:如果用克或千克作单位来表示上面物品的重量,用起来比较麻烦。因此,计量这些较重的物品或大宗的物品,需要用比克或者千克更大的“吨”作单位,可以用符号“t”表示。

  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猜老师的体重,唤起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回忆,接着通过观看场景图,初步感知在计量比较重的或者大宗物品有多重时,需要用比克或者千克更大的单位,从而引出吨这个单位。

  二、参与实践,充分体验

  1、感知10千克、20千克大米的重量

  (1)感知10千克

  出示一袋10千克重的大米,请几位同学来搬一搬,如搬不动,再请一位力气大的学生来搬。谈谈感受

  (2)感知20千克

  两袋10千克大米叠起来,还请上面几位同学来搬,如搬不动,就请多位同学抬一抬。谈谈感受。

  (3)师:10袋大米放在一起也就是100千克大米,让一个同学搬,搬得动吗?(搬不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搬米袋,由轻到重,逐步强化学生对100千克重的感知,为下一步建立1吨重的表象铺设合适的台阶。

  2.直观感知1吨的实际重量

  (1)谈话:刚才同学们在搬10千克米袋时,感觉很重,那么2袋这样的大米多少千克呢?3袋、4袋……100袋呢?(课件展示100袋大米的情境图)

  (2)学生按老师所说的大米袋数说出相应的千克数。

  (3)小结:1袋大米10千克,10袋大米重是100千克,100袋大米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1t=1000kg。

  (4)让学生根据:1吨=1000千克(结合情景图)

  说出3000千克=( )吨6000千克=( )吨9吨=( )千克

  3.结合实际,加深对吨的认识

  (1)叫几位体重是25千克的同学上台,让同学们抱一抱背一背,然后回去算一算,多少位同学才有1吨?学生动手算一算,然后交流算法,(课件演示算法)得出40位同学大约有1吨。(让40位同学站起来给同学们感受)

  (2)(多媒体结合演示)算一算,读一读:

  课件出示第32页做一做的第2题

  一头牛重500千克,( )头这样的牛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桶食用油重5千克,( )桶这样的油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袋水泥重50千克,( )袋这样的水泥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只老虎重250千克,( )只这样的老虎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3)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吨这个单位?

  电梯、桥梁限重、货车载重,钢筋、水泥、煤、家庭用水等(渗透思想教育:水是生命之源,现在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紧张,同学们要节约用水。)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算一算、读一读、想一想等活动,丰富学生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1吨观念的建立。

  三、应用拓展,体验数学的价值。

  1、出示小明的数学日记,请学生找出日记中的单位名称的错误。

  今天早上6:30,我就起了床,很快地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吃了一个70千克的鸡蛋,喝了一杯牛奶,就背起3克重的书包匆匆忙忙上学去,走着走着,突然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我一看,发现原来是我们班体重只有20吨的瘦个子李林。于是我和他边走边聊,正准备过公路时,不巧一辆载满6千克水泥的大货车开过来了,我们只好收住脚步,让车先行。等我们跑到教室,其他同学早就在读书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对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帮助学生组建起质量单位的认识结构,同时深化对质量单位的应用,得到了数学概念的内化。]

  2、课件出示教材第35页的第8题

  师:图片上的4只动物可以一起过桥吗?哪些动物可以一起通过呢?(这一环节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学生比较感兴趣,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了吨与千克的关系,答案的多样化同时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评价,回归生活

  说说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有哪些收获

  《吨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检测

  1000克=( )千克 5千克=( )克

  说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二、探究新知

  1、 导入,引出课题。

  回答:谁能告诉大家这个情景里告诉我们了一件什么事情?限重一吨是什么意思?引出课题,板书。

  2、 认识“吨”:老师问“吨是个什么单位?你们知道1吨有多重吗?”1吨=1000千克,请同学们和教师一起读二次。我们知道了1吨=1000千克,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小动物能不能一起过桥?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将四个小动物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400+300+500+100=1300千克,1300千克比1000千克要重,也就是比一吨要重,所以这些小动物不能一起过桥。

  3、 那它们应该怎么才能完全的通过桥到达对岸呢?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的讨论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最多。

  4、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这些小动物终于顺利的过河了,再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5、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引导学生看情境图,“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只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等。

  (2)同桌之间互相背一背说说自己的体重,互相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几个同学的体重加起来大约是1吨重。

  (3)千克与吨的换算

  出示例题:3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

  让学生独立填写指名口答,你是怎样想的?(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

  三、实践应用

  1、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中的第1题,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还有哪些。

  2、完成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口述想法。

  3、练*三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连线,再全班交流,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本十份(扩展4)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9篇

  教学内容

  九年制人教版第五册《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的化聚的计算。

  过程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的化聚的计算。

  2、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一套,CAI课件,学生自带实物若干。

  学情分析:

  “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具体感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进行学*;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同千米与米的换算推理过程相同,这部分知识主要由学生自己尝试完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清净,引入新课

  1、展示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吧?(媒体出示曹冲称象的照片)曹冲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他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之后却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

  媒体播放曹冲的问题:同学们,我是曹冲,我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后,发现二年级学过的重量单位用起来很麻烦,你能帮帮我吗?

  生讨论应该使用什么来做单位。

  师:看来吨与我们*常所使用的重量单位有所不同,它和我们以往学过的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吨。

  2、出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共同认识重量单位“吨”

  (一)直观感知,使学生初步认识“吨”

  师:今天同学们带来了许多重量已知的物体,请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交流)

  师:那有没有同学带来以“吨”做单位的物体呢?说明原因。

  师: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可以用“吨”做单位的物体,能简单的说一说吗?学生举例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与你所认识的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以吨为单位的物体都非常大而且非常重。

  多媒体出示: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用“吨”来做单位。

  师:初步认识了吨之后,老师这里有一些物品,请你们为他们选择一种合适的单位。

  多媒体出示:报纸、信封、河马、鲸、白菜、苹果等,学生进行判断。

  (从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自然引入新课,并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体,初步感知:以吨为重量单位的物体都比较大,并且非常重。)

  (二)创设情境,充分感知“吨”

  师:“吨”是我们新认识的重量单位,那么它究竟有多大呢?为了更好的了解它,老师特意制作了一把电子秤。

  多媒体出示:一把电子秤,十袋100千克重的大米,每次称一袋大米,同时,在电子秤左面的屏幕上显示出绿灯,右面的屏幕显示100千克字样,每称一袋,相应递加,直到第十袋时,左面的屏幕上显示出红灯,同时在右面的屏幕显示出1吨的字样。

  师:你看到了什么,请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下来。

  师:在你认识到1吨有1000千克后,你能告诉老师,现在你有办法将1吨的物体带进教室吗?

  小组进行讨论

  师:如果有一些体重为25千克的同学,要多少个同学才能达到1吨呢?

  生经过计算后得出结论

  师:现在每一位同学手中都有一件知道重量的物体,如果也将它放在电子秤中,那么一吨中究竟有多少个你这样的物体呢?

  学生利用学过的除法估算知识进行估算,同时进行交流反馈。

  (三)以生活情境,加深对重量单位间关系的认识。

  师:用一些较轻的物体聚少成多,也能达到一吨的重量,因此,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对重量进行了限制,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生举例:大桥的载重量,卡车的载重量等。

  师:现在老师想找你帮个忙。这里有一辆卡车和一堆货物,你能不能告诉老师,这堆货物能不能全部装上卡车。

  多媒体出示图片,一辆卡车上标注限载重6吨,旁边有一堆货物,标注6000千克,学生进行讨论,得出这堆货物可以一次性的装上卡车。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在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吨的基础上,采用多媒体生动、直观地显示千克与吨的关系,并联系学生自身的重量,让学生估算,加深对吨的认识。教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生活中去,深切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互化的教学。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重量单位“吨”,老师还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特制的天*,这个天*可以称十分重的物体。

  媒体出示:一架天*,六个标有重量的砝码。

  生可根据自己的喜爱,任意选择两个砝码放在天*的一端,天*便会向一方倾斜,例如,选择3吨与30千克。

  师:要使这个天**衡,应在天*的一端放上多重的物体呢?你是怎样思考的?

  师:请你任选两个重量,和你的同桌一起来完成这个任务,好吗?

  生讨论并完成。

  师:现在在天*的右边出现了2450千克这样的重量,你认为在天*的左边应该放上什么重量的砝码呢?

  鼓励学生进行抢答

  师:刚才老师并没有教你们方法,为什么你们能很快地知道答案呢?

  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归纳总结,进行交流。

  三、练*

  (一)判断题

  1、粉笔长13克。()

  2、一瓶牛奶重250千克。()

  3、一个皮球重2吨。()

  4、1吨铁比1吨棉花重。()

  (二)拓展题

  出示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的照片,激励学生只要能解答出和电梯有关的问题,就可以登上塔顶欣赏到美丽的景色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吨,十三个**,出示问题:

  1、如果是孩子可以乘坐几人?

  2、如果全班同学都要乘电梯,至少要坐几次?

  问题解答完之后,出示上海的风景、建筑物的图片,激发学生把我们的家乡也建设的这样美。

  (数学学*必须有练*,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不但能调动学生练*的积极性,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感官。特别是联系了生活中乘电梯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充满许多数学问题,而且是丰富多彩的。)

  四、小结

  师:在这节课中,你掌握了什么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教学反思:

  吨是较大的重量单位,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是计量单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授课中,我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和想象空间,并十分重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逐步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简单的化聚。教师不但扮演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还是积极的参与者,使得原本枯燥的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一)学*目标

  1、学生能够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初步建立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衡器称物体的质量。

  2、学生能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增强估计能力。

  能用适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质量,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

  (二)学*内容

  1、基础性学*包

  (1)克、千克、吨的认识。

  2、开发性学*包

  (1)实物称重。

  (2)奇妙的动物世界。

  (3)82页你知道吗?

  3、拓展性学*包

  (1)自己寻找生活中质量单位的广泛应用并做好统计。

  (2)丰收园。

  (三)整合点说明

  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仅一个信息窗,由于千克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所以将千克的认识放在最前面学*,再者是克的认识,最后是吨的认识。

  2、学科间整合:《科学》动物的学*,有关生物知识可以在本单元做铺垫引入。

  3、学科与学校特色课程整合:体育课上铅球、垒球等的重量与本单元知识相结合。

  4、体验式活动:在课堂中搞一次以质量做对等交换的“买卖”活动。

  5、课时安排:本单元学*共安排3课时。

  注:学生针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类,教师借助这一情境积极引导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因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常见,所以先探究1千克有多重,再探究1克有多重,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框架,对于接下来的学*也是大有裨益的;通过调换顺序,实现了千克和克学*的课程整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检测

  1000克=()千克5千克=()克

  说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二、探究新知

  1、导入,引出课题。

  回答:谁能告诉大家这个情景里告诉我们了一件什么事情?限重一吨是什么意思?引出课题,板书。

  2、认识“吨”:老师问“吨是个什么单位?你们知道1吨有多重吗?”1吨=1000千克,请同学们和教师一起读二次。我们知道了1吨=1000千克,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小动物能不能一起过桥?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将四个小动物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400+300+500+100=1300千克,1300千克比1000千克要重,也就是比一吨要重,所以这些小动物不能一起过桥。

  3、那它们应该怎么才能完全的通过桥到达对岸呢?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的讨论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最多。

  4、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这些小动物终于顺利的过河了,再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5、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引导学生看情境图,“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只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等。

  (2)同桌之间互相背一背说说自己的体重,互相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几个同学的体重加起来大约是1吨重。

  (3)千克与吨的换算

  出示例题:3吨=千克6000千克=吨

  让学生独立填写指名口答,你是怎样想的?(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

  三、实践应用

  1、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中的第1题,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还有哪些。

  2、完成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口述想法。

  3、练*三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连线,再全班交流,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上册p11吨的认识

  教学准备:

  学生:感受1千克物体的质量;了解自己的体重;了解在什么地方见过吨。

  教师:5袋每袋10千克的大米;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目标与策略的选择:

  (一)、目标确定

  "吨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了质量单位"千克"、"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质量已经有一定的体验与感受,然而"吨"是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抽象的"1吨"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根据以上的分析本课时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在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3)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兴趣。

  (二)、教学策略选择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为了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质量单位"吨",通过让学生"搬一搬"、"抱一抱"、"算一算"、"跳一跳"等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概念。让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应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过桥"、"货车、电梯的载重量"等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中创设"小动物过桥"的情境,在"搬一搬"、"抱一抱"等活动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一、引人

  1、创设情境(课件)

  教师创设一个生活情境:一天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要去森林公园玩。路上有座桥,上面写着:限重1吨。(根据教师的描述逐步出示课件)。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吨"是什么?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小动物们能过桥吗?……

  2、了解学*起点

  师:关于"吨"的知识,同学们已经有哪些了解?

  (根据几个班的教学实践,每班都有少数学生知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在货车的车门上、有的电梯上看到"吨";还知道1吨等于1000千克。……)

  3、谈话揭题

  师:同学们对"吨"的知识有不少的了解,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吨与千克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吨的认识"

  二、展开

  (一)、亲身体验,建立"1吨"的概念

  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

  1、搬一搬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本十份(扩展5)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内容

  九年制人教版第五册《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的化聚的计算。

  过程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的化聚的计算。

  2、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一套,CAI课件,学生自带实物若干。

  学情分析:

  “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具体感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进行学*;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同千米与米的换算推理过程相同,这部分知识主要由学生自己尝试完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清净,引入新课

  1、展示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吧?(媒体出示曹冲称象的照片)曹冲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他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之后却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

  媒体播放曹冲的问题:同学们,我是曹冲,我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后,发现二年级学过的重量单位用起来很麻烦,你能帮帮我吗?

  生讨论应该使用什么来做单位。

  师:看来吨与我们*常所使用的重量单位有所不同,它和我们以往学过的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吨。

  2、出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共同认识重量单位“吨”

  (一)直观感知,使学生初步认识“吨”

  师:今天同学们带来了许多重量已知的物体,请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交流)

  师:那有没有同学带来以“吨”做单位的物体呢?说明原因。

  师: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可以用“吨”做单位的物体,能简单的说一说吗?学生举例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与你所认识的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以吨为单位的物体都非常大而且非常重。

  多媒体出示: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用“吨”来做单位。

  师:初步认识了吨之后,老师这里有一些物品,请你们为他们选择一种合适的单位。

  多媒体出示:报纸、信封、河马、鲸、白菜、苹果等,学生进行判断。

  (从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自然引入新课,并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体,初步感知:以吨为重量单位的物体都比较大,并且非常重。)

  (二)创设情境,充分感知“吨”

  师:“吨”是我们新认识的重量单位,那么它究竟有多大呢?为了更好的了解它,老师特意制作了一把电子秤。

  多媒体出示:一把电子秤,十袋100千克重的大米,每次称一袋大米,同时,在电子秤左面的屏幕上显示出绿灯,右面的屏幕显示100千克字样,每称一袋,相应递加,直到第十袋时,左面的屏幕上显示出红灯,同时在右面的屏幕显示出1吨的字样。

  师:你看到了什么,请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下来。

  师:在你认识到1吨有1000千克后,你能告诉老师,现在你有办法将1吨的物体带进教室吗?

  小组进行讨论

  师:如果有一些体重为25千克的同学,要多少个同学才能达到1吨呢?

  生经过计算后得出结论

  师:现在每一位同学手中都有一件知道重量的物体,如果也将它放在电子秤中,那么一吨中究竟有多少个你这样的物体呢?

  学生利用学过的除法估算知识进行估算,同时进行交流反馈。

  (三)以生活情境,加深对重量单位间关系的认识。

  师:用一些较轻的物体聚少成多,也能达到一吨的重量,因此,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对重量进行了限制,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生举例:大桥的载重量,卡车的载重量等。

  师:现在老师想找你帮个忙。这里有一辆卡车和一堆货物,你能不能告诉老师,这堆货物能不能全部装上卡车。

  多媒体出示图片,一辆卡车上标注限载重6吨,旁边有一堆货物,标注6000千克,学生进行讨论,得出这堆货物可以一次性的装上卡车。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在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吨的基础上,采用多媒体生动、直观地显示千克与吨的关系,并联系学生自身的重量,让学生估算,加深对吨的认识。教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生活中去,深切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互化的教学。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重量单位“吨”,老师还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特制的天*,这个天*可以称十分重的物体。

  媒体出示:一架天*,六个标有重量的砝码。

  生可根据自己的喜爱,任意选择两个砝码放在天*的一端,天*便会向一方倾斜,例如,选择3吨与30千克。

  师:要使这个天**衡,应在天*的一端放上多重的物体呢?你是怎样思考的?

  师:请你任选两个重量,和你的同桌一起来完成这个任务,好吗?

  生讨论并完成。

  师:现在在天*的右边出现了2450千克这样的重量,你认为在天*的左边应该放上什么重量的砝码呢?

  鼓励学生进行抢答

  师:刚才老师并没有教你们方法,为什么你们能很快地知道答案呢?

  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归纳总结,进行交流。

  三、练*

  (一)判断题

  1、粉笔长13克。()

  2、一瓶牛奶重250千克。()

  3、一个皮球重2吨。()

  4、1吨铁比1吨棉花重。()

  (二)拓展题

  出示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的照片,激励学生只要能解答出和电梯有关的问题,就可以登上塔顶欣赏到美丽的景色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吨,十三个**,出示问题:

  1、如果是孩子可以乘坐几人?

  2、如果全班同学都要乘电梯,至少要坐几次?

  问题解答完之后,出示上海的风景、建筑物的图片,激发学生把我们的家乡也建设的这样美。

  (数学学*必须有练*,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不但能调动学生练*的积极性,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感官。特别是联系了生活中乘电梯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充满许多数学问题,而且是丰富多彩的。)

  四、小结

  师:在这节课中,你掌握了什么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教学反思:

  吨是较大的重量单位,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是计量单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授课中,我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和想象空间,并十分重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逐步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简单的化聚。教师不但扮演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还是积极的参与者,使得原本枯燥的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12页例6、例7,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三中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主题图、多媒体课件,课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

  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教师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设计意图:从猜老师的体重和蓝鲸这一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并通过让学生举例、教师图片展示等途径,初步建立吨的观念。】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一)初步认识吨。

  (1)小组活动:第一小组提水,第二小组提米,第三小组背一背。

  师:课前同学们都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多少千克?

  第一小组的提水,第二小组的提米,第三小组的背一背。同桌相互做背一背的游戏,了解一袋米,一桶水,一个同学有多重。

  (2)汇报

  (3)师:如果按每个同学25千克计算,4个同学有多少千克?40个同学有多少千克?

  (4)加深认识吨。

  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一袋大米25千克,每次呈现4袋大米(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边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让学生感受:40个25千克就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

  (2)教师用课件出示第11页的主题图。

  师:你们看谁来了?这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到河边去玩。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马提议:“这里有桥,咱们一起过吧。”小熊说:“等等,这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师:谁知道1吨等于多少千克?

  学生通过预*可以说出:1吨=1000千克。

  师:那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围绕小精灵的“能同时过桥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

  3、举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例子,可以说“两头牛大约重1吨。”,也可以说“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还需要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其他实例。

  4、师生交流:感受1吨水的质量。

  (1)师:同学们看到水龙头滴水会怎样做呢?你认为水龙头滴水是一件大事还是小事呢?

  一个水龙头每秒漏掉1滴水,一年大约浪费水1577千克。也就是1吨多了。

  (2)生活小常识:每分钟放水5立方分米,200秒就放掉1吨水了。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本十份(扩展6)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教学“吨的认识”之前,学生已有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学生对1千克=1000克的进率也比较清楚。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参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100千克的图片加以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吨。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模式去教学,学生虽然能了解1吨有多重,但显然缺少了体验和感悟过程,很难说他们真正弄懂了1吨的重量有多重?要解决这一难点,就要设计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给学生一定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的重量。

  “吨”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第三单元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后需要学*的另一个表示质量的单位,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然而“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将“吨”这个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从而拉*1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我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思考的问题,也是这节课的重难点。

  新课标下的数学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除法,使数学贴*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然后围绕能否同时过桥顺利引出课题—吨的认识。在学生掌握了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去解决如何过桥的问题,鼓励同学们尽量把方法都想出来,渗透一题多解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的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同学们背一背25千克重的同学,这一实际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为下面建立1吨的概念作了很好的铺垫,让同学们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后,再引导学生去思考多少个25千克重的同学的重量才是1吨?在这学生对于40个25千克是1吨的推导困难比较大,因此在讲解中要放慢速度,也不能一带而过,尽量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我就没有预想到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障碍,在讲解过程中跳步了,导致有部分同学似懂非懂,这是教学中的一个不足,以后要加强,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用学生的思维去想问题,也就是要备学生。

  为了加强学生对1吨的概念的认识,接下来设计了两个练*题。紧接着就是体验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先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用到吨作质量单位的,然后在出示一些生活上用到吨的事物的图片,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让学生形象观察了图片之后,让学生总结一下以吨为单位的物体的特点,提高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我在运用新知的环节中加入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小明的数学日记改错,让学生在快乐中运用新知,也渗透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最后布置同学们回去调查一下自己家里的家庭用水,并教育学生要节约用水。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有效地组织了教学,并合理分配各个环节的时间,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加深了学生的体验,并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学*环境下获取新知识。

  “吨”是一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离学生生活遥远,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何拉*1吨与学生的距离,本课以“感知—活动—体验—应用”为主线展开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体验,在丰富的活动中闪光

  “吨”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终形成概念才具有的,而在形成概念中往往以大量的素材为基础。本课通过创造大量的体验活动,从“量”和“形”中认识“吨”的质量单位。

  1、从“量”上体验1吨之重。从30个学生的体重,100桶10千克的水,一头犀牛的重量等,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丰富的想象,在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中,深刻感受1吨之重、1吨之大。

  2、从“形”上体验1吨之多。从30名学生的体重,堆积如山的1吨矿泉水,一个个展示的形体,把学生吓了一跳,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1吨之多。

  二、知识,在不断的在内化中升华

  如何沟通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在生活化的问题解决中不断认知、不断升华。本课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在不同层次认知中内化新知。 1、调查汇报为感知。课前的调查收集信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吨”的影子。

  2、实践活动为探究。通过个人提水活动,小组合作计算、估算等过程,在身体、视觉、想象中内化1吨之重、之大、之多。

  3、情景应用为升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拓展思维,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整堂课,学生心情激动、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整个认知过程是体验不断丰富,概念不断形成,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教学“吨的认识”之前,学生已有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学生对1千克=1000克的进率也比较清楚。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参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100千克的图片加以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吨。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模式去教学,学生虽然能了解1吨有多重,但显然缺少了体验和感悟过程,很难说他们真正弄懂了1吨的重量有多重?要解决这一难点,就要设计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给学生一定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的重量。

  基于课前的反思,我设计了拎一拎、背一背两个体验环节。

  环节一:我让学生从家拿来了10千克一桶的色拉油,让学生在课堂上试着拎一拎、说一说。弱小的女同学几乎拎不起来,她们直喊太沉了;力气大些的男生们虽然拎离了地面,但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他们抱怨道,太重了手都拎酸了,还红了一道印子。于是,我顺势利导,“才小小的一桶10千克重的色拉油,都把大家累成这样,要是100桶这样的色拉油,你估计我们班谁能拎的动?你们知道多重吗?”学生纷纷表示,100桶这样的色拉油1个人不可能拎的动。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我板书着:一桶10千克100桶()千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1000千克就是1吨。

  环节二:在学生中找几个25千克重的同学。我让班上一些同学尝试背一背这些25千克的同学,看看谁能背的动,谁背的不止一个同学。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能背动一个25千克的同学,有的能一边背一个,一边抱住一个,大家在笑声和叫声中感受到体验的快乐。再问他们多少个25千克的同学是1000千克,也就是()吨时,学生很快说出答案。接着,我“借题发挥”,让前后的男生或女生分别告诉对方体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计多少个××的重量是一吨。

  教学完后,我注意到这两个环节上学生的情绪高涨,注意力比较集中。这说明,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体验环节,他们通过体验,能进一步加深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但是,我也反思到在环节一上,有些力气小的学生没有充分体验到10千克的重量,而且环节一的10千克与环节二的25千克差别不大,有重复之感,很难说学生的体验有多明显。我想,环节一如果改为用5升的色拉油(重5千克),多准备几瓶这样的色拉油,让学生两手拎一拎,看看各种学生拎起的不同瓶数后,再引入多少瓶这样的色拉油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时,效果会更好。而且,这样的处理后环节一和环节二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既能节省教学时间,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具的有效性,突破教学难点。

  在教学的拓展环节中,我给的问题是:信息窗中告诉我们,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大约重150吨,它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体重?(体重25千克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既加深了对新知识的巩固,又对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教育。

  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体验1吨的质量。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复*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接着让学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均体重25千克,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让学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在宁波大榭听课后,有一个环节让我印象深刻:老师让学生根据*均体重25千克,让学生说说大约几个学生就是100千克?然后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上台,站到指定地方,其他学生按100千克100千克地数(每4个学生大约就是100千克),数到40个学生就是1000千克,引出1吨。这样的环节比起我纯粹让学生算出40个学生的体重约是1吨,我的教学对学生的体验是不够深刻的。今后要在如何让学生充分体验方面多下功夫。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本十份(扩展7)

——小学三年级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12页例6、例7,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三中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主题图、多媒体课件,课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

  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教师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设计意图:从猜老师的体重和蓝鲸这一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并通过让学生举例、教师图片展示等途径,初步建立吨的观念。】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一)初步认识吨。

  (1)小组活动:第一小组提水,第二小组提米,第三小组背一背。

  师:课前同学们都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多少千克?

  第一小组的提水,第二小组的提米,第三小组的背一背。同桌相互做背一背的游戏,了解一袋米,一桶水,一个同学有多重。

  (2)汇报

  (3)师:如果按每个同学25千克计算,4个同学有多少千克?40个同学有多少千克?

  (4)加深认识吨。

  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一袋大米25千克,每次呈现4袋大米(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边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让学生感受: 40个25千克就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

  (2)教师用课件出示第11页的主题图。

  师:你们看谁来了?这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到河边去玩。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马提议:“这里有桥,咱们一起过吧。”小熊说:“等等,这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师:谁知道1吨等于多少千克?

  学生通过预*可以说出:1吨=1000千克。

  师:那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围绕小精灵的“能同时过桥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

  3、举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例子,可以说“两头牛大约重1吨。”,也可以说“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 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还需要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其他实例。

  4、师生交流:感受1吨水的质量。

  (1)师:同学们看到水龙头滴水会怎样做呢?你认为水龙头滴水是一件大事还是小事呢?

  一个水龙头每秒漏掉1滴水,一年大约浪费水1577千克。也就是1吨多了。

  (2)生活小常识:每分钟放水5立方分米, 200秒就放掉 1 吨水了。

  【设计意图: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些教学环节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较好的学*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验,建立起1吨的观念,对学生教学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好*惯。同时一些环节的设计既拉*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又将数学知识的教学蕴涵其中,较好地整合了数学的三维目标。】

  (二)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

  例7: 3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

  学生自主学*,汇报结果: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不难,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说理、说方法。

  【设计意图:进率学*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反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学生独立完成 “做一做”。

  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块橡皮重约10( )

  (2)1头猪重约120( )

  (3)1袋水泥重约50( ),1拖拉机水泥约重2( )。

  三、巩固练*,拓展提高

  1、独立完成练*第1题。

  这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感受。可以采用先独立连线,再交流的方法进行。

  2、做一做的第2题。

  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

  可以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只要这辆车装的机器不超过XX千克也就是2吨就可以。

  3、改错(小明的数学日记)。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肉包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

  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克香菜,2吨西红柿,3千克鸡蛋,1千克白菜和500千克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

  【设计意图: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3吨=3000千克

  6000千克=3吨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吨的认识。

  教学准备

  课前调查吨的有关信息,并摘录下来;搬一搬一袋水泥或一袋大米,并看一看它有多重。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目标确定

  "吨的认识"是人教版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然而"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远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1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1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我进行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也是这堂课的重点与难点。基于以上认识,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通过学*,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化聚及学会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收集信息、课中汇报、提一提、算一算、估一估、理一理等方法来探索"吨"的有关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策略选择

  本节课我力图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自主体验的方法,逐步建立1吨的观念。为此,我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1、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内容之间的距离。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课中的体验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及举例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生活与吨的密切联系。即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注重让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的过程

  根据课改精神,现在比较提倡的学*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打算让学生通过提一提、算一算的方式初步感受1吨。接着我又让学生通过估一估、算一算、说一说的方式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最后通过理一理、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沟通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在各环节中,我将重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他们经历"体验--感悟"的过程。

  3、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构建"展示自我成就"的舞台

  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合作互动的学*过程中掌握知识,整个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课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六册P68的内容。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

  能力训练点:

  1.能正确运用吨表示物体的重量。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渗透点:

  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并服务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形成表象。

  学法引导

  1.通过课前调查,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

  2.指导学生通过计算、观察,产生联想,形成表象,建立质量观念。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

  教学流程

  教学步骤

  教

  学

  设

  一、

  1.关于吨的知识你能知道些什么?

  2.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吨作单位?举出几个例子。

  可以看课本或课外书,可以问家长也可以在生活中找。

  通过课前调查增加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二

  1.故事激趣:

  熊老弟、马大哥、牛大伯、鹿妹妹一起去参加森林运动会,走到一座小桥前发现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这是什么意思?它们能过桥吗?该怎样过?

  2.解释:“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释“限重1吨”的意思。

  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

  1.关于“吨”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整理:

  A、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举例)用地秤来称。

  B、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

  C、1吨=1000千克。

  2.感知1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激趣:1吨到底有多重,你想知道吗?

  推算: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体重大约是25千克,多少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

  观察感知,形成表象:请40个同学站在讲台上,这些同学的体重合起来就大约是1吨。

  学生依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来回答。

  用自己的方法来推算,然后告诉同学们自己的算法。

  观察感知,产生联想,形成表象。

  展示课前的学*情况和课前搜集的资料,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推算,然后观察感知,产生联想,形成表象,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四

  1.这4个动物能过桥吗?他们该怎么过?你还要知道那些条件才能知道?

  出示:

  马 300千克

  牛 500千克

  鹿200千克

  熊 400千克

  你们能为他们设计几种过桥方案?

  2.老师们也想去运动场看看,你能告诉他们该怎样过桥吗?

  3.我是小小检查员:

  谈话:简单介绍黄河大桥在两年内就修了两次的原因。黄河大桥上现在需要招聘一批检查员,你想去吗?

  在黄河大桥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3吨”,下面这些车能通过吗?

  A、王叔叔的车装载5000千克的煤。

  B、杨大哥的车装载3头大象,每头大约重5吨。

  C、*的车装载6吨大米和7000千克的面粉。

  D、张大伯开着一辆限载4吨的卡车装载着10头牛,每头大约重500千克。

  你想对超载的叔叔说什么?(告诉学生:在陕西省80%的车祸都是由于超载造成的。)假如你的亲戚中有人是司机,你今天回去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4.小明的日记:

  今天早上,我吃了一根重45千克的火腿肠,喝了一袋重225千克的牛奶,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坐上了大约重1克的出租车,来到了动物园。我们先看了大约重80吨的熊猫,又看了大约重8千克的大象。我说:“这么大的象,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吧?”爸爸说:“不对,世界上最重的动物是蓝鲸,一头蓝鲸的重量大约是150-200千克呢。”我想:那一头蓝鲸的重量就相当于二十几头大象的重量,二十几头大象挤在一块该有多大呀?蓝鲸可真大﹗

  看了小明的日记,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你要向他学*什么?

  独立思考后在组内交流。把自己组的设计方案记下来。然后在班内汇报。

  说出设计理由。

  独立思考后回答。

  结合生活实

  际说说。

  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畅所欲言。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

  让学生从小就懂得要爱护路桥。激发学生主人翁的情感。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单位的换算和比较大小,懂得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体现时代性,激起学生关心生活的热情。

  结合生活事例,让学生要明白合理使用单位的重要性,并且让学生学*小明善于观察、喜欢动脑,能主动的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应用数学的*惯。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本十份(扩展8)

——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本十份

  “数的认识”主题教研活动反思20xx年4月2日,市小学全体数学教师在我校宋校长的统一组织下,参加了“基于深度学*的小学数学教学行动研究”——“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讲评与研讨第一次主题教研活动。

  这次教研活动非常的丰富,而且质量也很高。首先是由胡老师带来的《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说课。其次是吕老师的《100以内数的认识》课时说课,然后是张、王老师带来的《小数的意义》课时说课,接着刘老师进行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说课,最后是由武老师针对四节说课进行点评与指导;武老师针对项目提交的教学设计进行点评与指导,并与参与活动的老师们进行了互动交流。这次教研活动以具体的课例使老师整体理解与贯通“数的认识”主题下的整数、小数、分数等教学内容,有效的帮助老师们建立“数的认识”教学主题的'承重墙,打通各教学单元之间的隔断墙。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一位老师胡林青老师带来的《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说课。首先这位老师的PPT做的很漂亮,清新淡雅,层次鲜明,有逻辑。本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分两步进行。让学生一千一千地数,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从而认识计数单位“万”。另外,还让学生利用计算器一千一千地数,从一千数到一万,由学生单独操作后再组织交流,加强学生的理解。

  这一单元主要包含三个知识点: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整百整千加减法。胡老师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整单元的说课: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学背景分析,单元学*目标,学*效果评价设计,单元学*规划,学*过程,教学设计特色与反思。涵盖的面非常的广,这点我之前从来没有做过。胡老师分析的非常全面透彻,听完之后我对这一单元的主要知识点,重难点是很什么,如何突破重难点,如何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数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胡老师从课标出发指出:数的认识的核心概念是计数单位、十进制、位值制,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数感,并根据学生的心里特点,让学生借助直观模型进行数数,在认识数的过程中积累从“逐一计数”到“按群计数”多种数数方法和经验,渗透十进制的概念,培养数感。在对教材进行分析时指出:在第一阶段数的大小变化,但思维框架没有变化,并把第一学段中的读写数的方法,认识了计数单位“个”、“十”、“百”等几个计数单位及数数的经验等有效迁移到第二学段中。在单元学*规划中,胡老师根据学情和内容对“认识千”和“认识万”进行了整合,把“估计感受千”与“感受估计”打通整合成一节课,整个设计做到了抓住核心概念,建立了承重墙,打通了隔断墙。

  学生们停课不停学,老师当然要停课不停研,教研一直都是老师提高专业水*,发展专业素养的重要方法。

  可以说,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很重要的认数教学的内容,这个阶段的数概念不仅是学*100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万以内的数、大数的认识)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生在*时的生活中对100以内的数有着广泛的接触。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孩子们对于数100以内的数并不陌生。通常的孩子都能数到100,但是在数法上可能并不是很标准,很多孩子*惯了简单的.口语式数数把几十几数成几几(如二十一数成二一等)。另外,拐弯处的数数也是一个难点,尤其在59 、69、79、89后面接着是几十,还是有不少孩子需要停顿一下想一想再数下去。

  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发现数数、理解数的组成、比较数的大小大部分学生掌握不错,不仅会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还会三个三个地数,顺着数倒着数基本没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数到几十九,接下去就不知道该数几十,三个三个的倒着数基本不会。在比较大小方面,学生不仅会比较,更重要的是他们能说出比较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来的。

  教学中我用四种数数方式进行了数的巩固:

  一是让学生集体从0数到100;

  二是分组数数,一二组用五个五个数的方法数到100,三四组十个十个的方法数到100;

  三是分男女同学,女同学数100以内的双数,男同学数100以内的单数。

  这样,不但巩固了数的顺序,还加深了学生对单双数的概念和记忆。关于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达到了要求,而且不仅能会算,还能与老师、同学和家长交流算法。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抓住学生的生活实际:从我们二年级各班的人数这个准确数到我们级大约有多少人,引入新课。我努力从学生身边挖掘、选取教学的素材,让数学走*学生的生活。学生所学的知识于他们的生活,也就能很快地进入学*状态了。生活中的许多数量是用*似数表示的,你在哪见过或听过?说明:没有办法得到一个精确结果或没有必要用一个准确数表示时,就用*似数。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意识到以下几点: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这堂课通过学生收集生活中的'一些数据,例如:班级人数、家用电器等一些数据,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信息,引入准确数,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似数,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来判断*似数的。从学生找出“大约、接*”等一些词可以看出。

  教学如何求*似数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通过独立的看一看,自己试一试,小组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做学*的主人,给他们提供一个广阔思维的空间,鼓励他们自己去发现数学中的一些规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从中体会探究与发现带来的乐趣。

  现代数学教育重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社会的密切关系,重视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理解周围的世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好处,而不是把数变成枯燥的运算,冷冰冰的数字。教师要为学生带给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能比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资料。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做了这样的思考:

  一、选取贴*学生生活中的事例题材作为教学源泉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事例都与数学知识有联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透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超多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应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应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在执教《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中,我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百分数概念的引入(汇报课前搜集的超多内含百分数的素材让学生感知,例如:姚明的整个职业生涯,投篮命中率为82。6%)——概念的构成足球选手的问题中构成)——概念的强化(黄豆种子的发芽状况)——概念的运用,每一个题材的选取,我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带给了观察比较、探索研究、归纳总结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

  二、关注学生知识的构成过程

  以往应试教育教学中,数学课的教学最简捷、最有效、最出成绩的教学方法就是直接告诉学生这种类型题就用这种方法做,如求*均数就是用总数除以份数。长此以往,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高分低能学生占大部分。因此新课程理念强调,重视知识的`构成过程,不能只关注结果。我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教学资料无论是素材的选取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了学*数学的必要性。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学*百分数有有什么作用,百分数的好处是什么,而是透过小组学*,让学生感悟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探索学*中悟出一些百分数的意思,从而总结出百分数的好处,然后再解决应用到实际生活例子中。

  这节课超时了,精心设计的一些练*没有完成,回想一下,每次的课总是显得前松后紧的感觉,是自已设计一节课的资料太多呢,还是自已在处理某一环节时把握不好呢?还真是要再深思。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最新教材第六单元的内容。它在整个数的学*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打下算理基础。这节数学课是《11-20各数的认识》的第一个课时,学生在学前班就基本上会从1数到20,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一是1个十”掌握“1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从而初步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初步培养数感。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和练*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了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创设情境,在快乐中学*。

  1、为了尽可能的排除借班上课和大班额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设计了课前谈话,在拉*与孩子距离的同时,渗透了课堂纪律的教学,采用奖励大红花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

  2、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来分析,十进制记数系统的抽象过程,经历了计数、符号两个层次的抽象。因此,在导入部分我充分利用课件,设计了“从盒子里出现一朵大红花就在桌子上摆一根小棒”的活动。这个活动注重了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动画放映生动有趣;同时,能够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古人计数的方法,体会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二、注重动手操作,在玩中学*。

  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理解计数单位“十”,建立“十进制”的概念时,把12根小棒作为研究材料,借助小棒,把抽象的数具体化,围绕中心问题“这些小棒怎样摆让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2根”,学生进行积极地动手操作。然后汇报摆的方法:

  (1)1根1根地摆;

  (2)2根2根地摆;

  (3)3根3根地摆;

  (4)4根4根地摆;

  (5)6根6根地摆;

  (6)一边10根,另一边2根。学生各抒己见,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你认为哪一种摆法很快看出是12根?为什么?”这时,我并没有点评,而是开展了1个“比眼力”的游戏,让学生自我比较,充分感受到“十进制”的优越性。从感知到理解,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把10根小棒扎成一捆,运用转化10个一是这一捆,1个十也是这一捆,亲历10个一是1个十的.知识形成过程。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三、注重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的表象。

  1、学生在上台展示12根的摆法,“10根摆在一起,另外2根摆在一起”这种摆法时,我并没有要求学生就直接把10根捆在一起,这时讲台上只有一个杯子,学生自己认识到不能摆在1个杯子里,产生了再给他1个杯子的需求。这一过程,其实就是计数单位“一”已经不够用了,需要产生新的计数单位“十”,这种需求的数学知识表象。

  2、讲台上展示的两个杯子和杯子中的小棒,其实就是计数器的模型。在教学20的认识时,学生很自然的体会到“个位满10要向十位进1”这一数学思想。

  3、在生活原形中进行“1个十”的难点突破。对于“1个十”的难点,我设计了“10支一盒的笔”、“10根一袋的火腿肠”等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找到生活中“1个十”的原形,感受“1个十”在生活中的作用。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在这堂数学课中,我充分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在一下几个方面做得不够好:

  1、在集体备课时,我们就讨论过“比眼力”这一活动,安排多少根比较合适。在决定安排12根时,我就有过这样的顾虑:学生会不会受摆12根的影响,明明“1根1根地摆”看不出来,他会不会乱猜12根呢?果然,学生在出现“1根1根地摆”两秒钟消失后,马上就说12根,同样“2根2根地摆”两秒钟消失后,学生也给出了同样的答案。导致“比眼力”这一游戏活动,没有达到立竿见影的体会“十”的优越性的效果。如果在设计之初,我们设计了出现这一现象后的应对方案,比如再来一次“比眼力”的活动,这一次是20根,是不是就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十”的优越性。

  2、在建立计数器的模型时,只站在了自己的角度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摆的“十”和“一”,忽略了学生和我左右的相对性,给了学生一个错误的表象。

  3、“圈一圈”这一练*活动耗时太多,导致后面我精心安排的“联系生活,寻找11~20的数”这一活动没来得急开展。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千以内的数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数数、读写数的方法,以及知道怎么样分析一个千以内数组成的知识和经验,但一万、包括比一千大比一万小的数的概念其实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陌生的,所以在掌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我反复钻研解读教材,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感受10个一千是一万,经历数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使学生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会读写万以内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3、了解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进一步理解十进制的计数方法。教学重点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和组成。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数数过程中,接*整百、整千数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的教学以及体会相邻数位之间数为的十进制关系的教学。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实践操作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现反思如下: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以此作为认数的基础。由于比一千大的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上课之前,我先布置学生去找一些生活中见到的大数,上课时让学生汇报,并由此引出万以内数的认识。这样做,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可激活学生生活中认数的感性经验,为学好本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2、新知学*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使体会数位的意义,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抽象思维离不开形象的支撑,在数的概念的掌握中更需要实物做引导,所以在教学一万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数小方块,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一百一百、地数让学生复*千以内数各计数单位再次体会到十进制关系的变化。课件演示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用图示的方法板书千以内各计数单位的十进制关系,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紧接着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类推猜测,一千一千的数,10个一千是多少?然后用数黄豆,数方块来验证10个一千是一万,一万里有10个一千。这是体验的最形象阶段,最后后利用计数器的半抽象性,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千一千地数,体会数的转换,这样也就很顺利地建立起了计数单位和数位概念。在接下去的数读写的教学中,不仅出示方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数出一共有几个方块,然后学生动手在计数器把数拨出来,再尝试读写这个数,充分体现了图、形、数的紧密结合,为学生形成数的概念、了解数的组成打下扎实的基础。数万以内的数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数字大了,特别进1之后满十的情况一直以来是学生学*中的一个难点,所以也有必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支撑,在教学中我利用计数器,每当在关键的地方就让学生思考再加一颗珠,会有什么变化,接下去应该是一个什么数,为什么?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最后数为顺序表的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

  3、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掌握知识。如数数大PK、同桌互相拨数读数写数、记录数据等,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学生理解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后,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认读商场中电器的价钱,记录大自然中有趣的数据。这样学生即再次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增强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感悟到了数学学*的价值。

  总之,本节课注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构建的过程,通过组织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紧张愉快中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引课情景是“罚点球”------异分母分数比较(投球或罚点球命中率)来引入百分数。由于这个情景对我们的孩子来说不大熟悉,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于是教学时做了一些改动。教材的编排是以旧引新: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本十份(扩展9)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范文十份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102~103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位.两位小数,并能正确读.写小数。

  2能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价格等,并进行相互交流。

  3在学*过程中,体会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一位.两位小数,并能正确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知小数

  1.故事导入

  讲以前张三读了很多书,给没读过书的小王借100个大洋,并写了借条,还钱时只还了1个大洋,张三却赢了官司的故事导入课题。

  2.逛商店

  师生一同走进国家超市一角(出示课件:整合例1例2商品图及价格,同时出示一排用整数表示价格。)

  你认识哪些商品的价格?

  其实,商品的单价都不用整数表示,(出示正确表示方法)像这些表示商品价格的数,都是小数。

  二.区别小数和整数

  1.出示一排小数,一排整数,问有什么不同?

  生回答多一个点。

  师板书并说这个点就叫小数点,学生齐读并记住。

  2.结合12.68元表示几元几角几分?6角表示十分之六元,8分表示一百分之八元,引导学生认识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整数部分:个位.十位等

  小数部分:十分位.百分位等

  3.引导读12.68,认识小数点的后面有两位小数。

  三.认识小数.读小数

  1.出示例1:认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并读小数。

  2.四人小组交流:怎样读小数?

  汇报,评议。

  出示,齐读,记住读小数的方法。

  3.出示例2:指名读小数并说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引导小结:表示商品单价的数都是小数,并且是两位小数。

  四.书写读小数.写小数

  1.书写读小数与写小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同桌交流后汇报,评议,小结:一个小数读作什么要书写成大写,反之书写成小写但要注意小数点的位置与写法。

  2.出示几个小数,学生在练*本上书写读法,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集体订正。

  3.出示几个小数的读法,学生在练*本上写出小数,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集体订正。

  4.同桌互说小数,要求对方写出小数并书写读法。

  五.课堂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根据学生回答,适时点评)

  2.课前老师讲的故事,你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吗?(借条100——1.00)

  3.小数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请小朋友们课后收集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小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认识小数。

  2、让学生熟记小数的组成部分。

  3、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要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重视直观、引导、注重启发,利用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亲历小数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认识小数,并熟记小数的组成部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图片1)观察图片说一说这几种水果的价钱有什么区别?你能分一下累吗?

  2、(出示图片2)师:分成的两类有什么区别?你能给他们起个名字吗?

  3、师:同学们很棒,前面的是我们学过整数。后面的就是 今天我们就要学*的小数。(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二、学*新知

  (一)什么叫小数

  1、像2.09 1.45 5.2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2、中间的“.”叫小数点。

  (二)小数的组成

  1、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有小数?(播放超市图片)

  2、你能根据图片中的内容说一说小数有那几部分组成吗?

  3、小结:小数有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三、课堂练*

  找出下面数中的小数

  0.23 16 7.4 12.8 590 247.90 0.36

  四、课堂小结 评论

  说一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请你试着写一个小数。

  教学反思: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小朋友们*时逛超市有购物经验,他们对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小数的读法和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在这节课中,我感觉也有很多不足:这节课中我虽然努力放手,让学生多自主学*,但有时当学生说不出来,还会急于讲述,“放”得还不够。主要用的不是本班学生对学生了解不够,怕出问题。

  总之这节课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学生的生活很丰富,他们很善于观察生活,教师应把学生的生活当宝贵资源,充分利用,通过已有认知引导新知。课堂上把学*的时间、空间、展示机会留给了学生。师生、生生间的共同探讨交流、讨论、才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3、通过对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小数的读、写、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教法:谈话法、演示法、质疑法、练*法

  学法:观察法、交流法、练*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测量自己的身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目标(2分钟)

  下面这些是什么数?

  1、 1/2、 2、 4、1/3 、 2/4 、100

  我们以前学过像1、2、4、100这样的整数,

  还学过像1/2 、1/3 、2/4 这样的分数。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数?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小数,板书题目

  二、出示目标(1分)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三、自学指导(10分钟)

  (一)认识小数

  课件播放图片

  思考:

  1.分别说说它的价格是多少?

  2.它们具体表示多少钱呢?

  3.这些数都叫什么数?

  4.观察这些数,与前面学过的数儿有什么不同?

  5.这个点在小数中怎么读?试着读一读?

  6.小数与前面学过的数读起来有什么不一样?

  在读小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每个小数都有一个“点”,这个点就称之为“小数点”。小数点左边部分和以前学的整数读法一样,小数点右边只要按照顺序读出每个数字就可以了。

  四、质疑探究(12分钟)

  1、初步理解0.1的含义

  这把尺子上也藏着小数呢,你知道“0.1米”在哪儿吗?

  1/10米就是0.1米,你现在知道“0.1米”

  在哪儿了吗?谁能说一说你的想法?

  小结:把1米*均分成10份,10份中的1份就是1分米,

  1分米就是1/10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

  2、初步理解零点几的含义

  你找到的0.2米表示什么?说一说你的想法。

  0.5米表示什么?在哪儿呢?

  0.9米表示什么?在哪儿呢?

  3、探究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刚才我们在尺子上找到了小数,你发现

  小数和谁有着密切的联系了吗?

  4/10米(0.4米 ) 7/10元(0.7元)

  五、课堂练*:

  (一)课堂检测

  1.如果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 )。

  2.1分米就是1/10米,也就是( )米。

  3.3分米等于多少米呢?5分米、8分米呢?

  (二)堂清作业

  1.把1米*均分成了100份,每份是( ),用分数表示( )。

  2. 1/100米,写成小数是( )。

  3. 3厘米等于多少米呢?45厘米、78厘米呢?

  4.5角是5/10元,还可以写成( )。

  4.8元5角写成小数是( )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班班通,课件,畅言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创设情境:小明家新装修了一个书房,今天他约了好朋友想自己去新开的世纪百盛购物广场买一张合适的书桌,(出示例题图)。他需要的书桌是怎样的?学生观察图片,说说书桌面的长和宽。

  2.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为什么是5/10 米? 4分米是几分之几米?为什么?

  二、新知学*

  1.教学例1。 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一位小数。

  (1)、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时出示1米的纸片,演示:如果把1米*均分成10份,1份就是多少?也就是十分之几米?(引导学生说出1分米,师板书)所以5分米就是这样的5份,也就是5/10米;4分米就是这样的4份,也就是4/10 米。

  介绍:(边板书)5/10还可以写成这样的形式:0.5 你以前见过这样的数吗?这样的数叫――(板书:小数的初步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小 数,看谁先和小数交上朋友。

  (2)小数的读和写

  0.5读作:零点五,0.5米就表示5/10米。 0.4米呢?它表示什么?

  出示教材第88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填写后,出示答案,全班订正,指导做错的学生纠正错误。 2.教学例2: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1)创设情境:小明和小红选完书桌后又选了三样学*用品(出示:教材第87页例2的商品图) 营业员正好在为这些新上架的商品以元作单位标价。

  你能和营业员一起来正确标价吗?(四人一组讨论) 6角用元作单位是多少元? 为什么1元2角是1.2元?你是怎么想的?3元5角呢?

  (2)板书:1元2角 1.2元 1.2读作一点二

  3元5角 3.5元 3.5读作三点五

  谁来读一读这几个小数?

  (3)小结:几元几角分成两部分,几元和几角,先把几角表示成“零点几元”,再和几元合起来就是几点几元。

  (4)完成教材第88页“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商品图,让学生将价格写成小数,并读一读。

  3.认识整数和小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上面的一段话,让学生自主阅读。

  引导学生说一说:0.5、0.4、1.2、3.5的整数部分是什么,小数部分是什么?

  师:那这些小数该怎么写呢?让我们动手试试。(教师随机报出一些小数,让学生在练*本上写出来,特别强调小数点的写法)

  (2)出示:说一说下面各数中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

  7 0.6 1.8 38 0 1 45.2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88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涂色部分,再让学生汇报答案,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第88页“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数轴,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把谁看作单位“1”?把单位“1”*均分成了多少份?1个小格表示几分之几,也就是零点几?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教师提问后,完成填空,教师巡视,注意收集错误的答案,以便全班交流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辨析。

  3.完成教材第89页“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试着用小数表示课前到商店了解到的商品价格,再在小组内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

  0.5读作零点五 0.4读作零点四

  1.2读作一点二 3.5读作三点五

  小数包括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三个部分。

  一、课标对本单元的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初步认识小数的过程,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读写小数。

  2、结合具体情境比较小数大小并发展数感。

  二、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贴*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感悟小数的含义。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本单元的小数教学结合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出现,便于学生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进行小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学*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小数。

  2、认识小数的学*过程。

  3、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难点:

  1、小数部分位数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2、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认识小数》整体感受课及尝试研究课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数知识的首次课,因此安排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场景入手,创设各种活动,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写小数,并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下经历通过商品价格认识小数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认识小数。

  2、能正确地读、写简单的小数。

  3、能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结合起来。

  4、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体会合作交流的学*经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讲小数的故事:

  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数学王国,在这个国度中,四处都是数字、数学符号,其中小数点也生活在这里。

  小数点十分活泼可爱,成天的跑来跳去,并且时不时地还闯下祸来。这不!今天又偷偷的跑出去玩了,他漫步在数学大街上,十分无聊。对了!他想:我不如去小音乐剧院听歌吧!但音乐剧院里的门票需要不少钱呢,小数点犯难了,因为他并没带多少钱,他十分懊恼,突然,他发现0也来了。而0也没带够钱,正站在门前叹气。这时3也摇摇晃晃的来到了剧院前,他同样也面临没钱的`烦恼。怎么办,他们凑在一起商量对策,突然小数点灵机一动,大喊一声:“有了!”他让3站在前边,自己在中间,0跟在后边,形成了3.0,而他们把所有的钱掏出来买了一张票。他们三个大摇大摆地走到了剧院门口。检票员“x”大声地说:“请出示一下门票!”小数点递上了一张票,“x”纠正说:“对不起,请出示三张票。”小数点连忙分辩道:“根据小数的性质,一个数加上小数点后,后面就可以有无数个0,所以,我们是一个数,只需要付一张票!”“x”号哑口无言,只好放他们进去了。

  怎么样啊,小数点够聪明吧!说不定他们现在还在剧院里享受优美的音乐呢!哈哈!

  【设计意

  图】:激发学生认识小数的学*兴趣

  二、尝试研究

  尝试研究一(课前)

  1.说出上面各种物品的价钱。

  2.元”为单位的商品的价格中的小圆点左边的数表示什么?右边的第一位、第二位各表示什么?

  7、25

  尝试研究二(课前)

  1、我们以前学过的12、35、15等数字属于整数,商品标签中的表示物品价钱的数,如:7.25元、8.80元、11.30元等都叫做。我会自己写出一个小数:( ),我会试着读一读它。

  2、小数和整数有什么不同?

  3、小数中间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左边是部分,小数点的右边是部分。

  尝试研究三(课上)

  1、试着读出下面的小数

  0.63.09

  我是这样读小数的:

  先读( )部分,再读( ),最后读( )部分。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本十份(扩展10)

——《认识空气》教学反思范本十份

  《热空气》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主要研究冷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在本课教学上,我遇到了2个难点。

  第一个:如何用实验探究热空气上升原因。

  第二个:用冷瓶热瓶实验明确看到冷热空气对流。

  首先研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由三个小实验环环相扣,其中尤其要注意第一个小实验结束后的过渡“你有没有看见热空气往上流动了么?”或“你在上面看见热空气了么?”由此引出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还可以引出三年级“毛细现象”的实验。在第三个实验,一定要强调两个杯子里是同体积的热空气和冷空气,还要注意加热一个杯子里的空气时一定要扶住小木棍的另一端。如何用这个实验来解释热空气上升,学生很难理解加热纸杯上升说明冷空气比热空气重。

  第二个问题“冷热空气的对流”实验现象并不明显。我试着用蚊香、卫生香做实验,效果很不理想,并且容易混淆学生概念。我认为实验失败的原因是,香燃烧带的.固体颗粒物太重,无法随着热空气上升。怎样找到合适的烟?这是我在目前还没能解决的问题。

  这节课的教学流程是按照课本上对空气认识的顺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在整个课堂中主要讲的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以及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而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主要是从概念上理解再结合身边的例子加于说明,之后有引导学生分别举例说明,可是在后面的*题反馈中发现,学生对于物质分类这一知识中,理解还不够透彻,说到食盐水、硫酸铜溶液等一些溶液学生就有点分不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讲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之外,还要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分清纯净物和混合物。本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课后认真总结与反思发现自己的语言、教学组织等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今后要注重查漏补缺,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水*有进一步的提高。

  如何处理学生熟知的教学内容上值得探讨。让学生参加到课堂里的活动,我觉得有点困难,例如如何收集一瓶空气样品,许多学生觉得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这是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所以造成了上课比较被动的局面。通过红磷的燃烧来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课堂上做实验时,造成了实验现象的偏差,对教学效果造成大的影响。这也是在一节化学课堂上一个应注意的问题。本节课,通过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我们身边瓶吞鸡蛋实验定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存在定量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分析得出空气的成分及其含量。 我们*总在埋怨现在的学生不会提问、不会思考、不会探究,更别说什么创新。然而我们是否反思一下,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有多少提问与思考的火花被教师消灭在萌芽中?有多少探究与创新的欲望没有得到教师的支持而无法延伸?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提出“空气中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等问题,因这不是教师预设的知识而打消学生的探究意识,我直接给出答案。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通过应用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要求,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予以落实,更没有引发学生继续思考、继续提问。通过这次国培学*我受到很大启示,在以后教学中我,我要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好地抓住学生提出的热点问题,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顺着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再次发现问题、再次提出问题,并通过学生积极探索,让学生能够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实验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勤于思考,求新求异,让问题走进课堂,走进头脑,强化问题意识,有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会提问题,而是教师不会引导学生去想问题,去提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善于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等和具有科学气息的学*环境,这样学生才敢想、敢问大胆质疑、畅所欲言。如果每节课教师都能够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抓住学生出现的闪光点,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探究,则对课堂效率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的学*和发展都会有很大帮助。

  无处不在的空气,在幼儿眼中蕴含着许多“小秘密”,而科学对于幼儿来讲,就是生活中好玩的事情,是他们觉得好奇的现象,是他们为之感兴趣的东西。幼儿天生就具有主动探索的精神,他们有无数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这就是等待他们发现的“小秘密”。我们跟孩子一起去发现、去探索、去尝试、去判断,让孩子们成为活动的主人,老师给以启发和帮助,使幼儿在做中学,在玩中体验,在有趣的活动中,揭开身边的科学秘密,逐步养成科学的学*态度,让探索的乐趣存在在于他们的生活之中。

  本次教学活动,我通过四个环节让幼儿一步一步的认识空气的特征、重要性及空气污染的情况和危害性。

  第一个环节是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也是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我为幼儿准备了丰富的材料,为幼儿进行探索活动提供了物质的基础,也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让幼儿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空气从而了解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气体。通过小实验《手绢湿了吗?》调动了幼儿的学*积极性,在活动中幼儿的争论非常激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个个睁大了双眼,仔细观察,动脑思考。通过实验幼儿知道杯子中确实有空气。接着孩子们拿着保鲜袋去装空气和感受空气的流动,孩子们都在想哪里有空气呢?不过部分孩子对空气还是有一定的已有经验,很快就装到了空气,还有部分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和老师的引导先后也都装到了空气,孩子们拿着装满空气的保鲜袋,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同时也感受到空气到处都有,通过把气球里的。空气放出来亲亲幼儿的脸蛋,让幼儿感受空气的流动。

  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认识空气的作用,通过《吹泡泡》、《捏鼻子》两个游戏活动向幼儿展示空气的作用,使幼儿对空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幼儿对《吹泡泡》游戏非常专注,入神,都带着神秘的眼神看着杯子中时大时小的泡泡,从而让幼儿感受空气在我们周围并且身体里也有,空气是我们的朋友,人、动物、植物都离不开空气。

  第三个环节是让幼儿了解空气遭受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这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难点,在这环节我是通过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攻破这一难点。第四个环节是游戏《踩气球》,通过这一游戏使本次活动达到高潮,这次教学活动,我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愉快的学*氛围,让幼儿自主探索,老师适时引导,整个活动教师角色较好的定位在观察、倾听、支持、合作、引导者上,以“发现”为主,以“活动”为主,以“鼓励”为主。在组织上既注重良好*惯的养成,又注重幼儿主动、合作、不怕困难、自信的学*态度,在这个活动中,我更多注重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本次教学活动的最大亮点是老师的提问非常积极、有效。

  不足的是活动环节设计还不太紧凑,老师准备的材料还应该更仔细选择,在游戏《踩气球》这一环节之前老师应向幼儿交代清楚,气球随时都会爆炸,请小朋友不必害怕。这样孩子的探索欲望可能会更强,游戏参与性会更高,教学效果会更佳。

  空气一节按教学参考上是安排二课时,我也是按二课时备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一课时足够了。因为本节的考点不多,主要是空气的成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主要用途、还有空气的污染与防治。当然此教材与上教版不一样的地方是:改变了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实验,而且对空气质量日报用的篇幅比较多。

  在教材的处理上我是这样进行的:

  引言:空气是大家熟悉的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生:混合物混合物中有哪些物质组成?各物质有什么样的性质?这是本节课讲的内容。然后直接引导学生了解空气成分的一个发展进程。得出空气中的各体积分数是怎样的。此时要强调的是“体积分数”不是“质量分数”,而且要引导学生分析:VO2:VN2=1:4,VO2:V空气=1:5。

  过渡:你如何测定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教师给学生介绍实验:请两位同学上讲台和教师一起完成实验。当然由于实验仪器的不足只能这样了,如果让每两四位同学一组进行实验是最好的。这个实验的现象不明显,铜丝反应后黑色不明显。我在分析是:铜丝表面没有打磨,加热的时间不够长;冷却后体积注射器回位也不明显,可能是注射器不够滑,如果用手推到理想的刻度是可以的,这就会给学生造成一种不好的结果。但这个地方还是把书上的意志强加给了学生,反应前是30毫升反应后是24毫升。消耗了6毫升。所以VO2:V空气=1:5。

  课后我觉得:还可以给学生补充此实验是否只能用铜还可不可以用其它的?教师再介绍:用红磷也可以,只要生成的物质不是气体,反应易于控制即可。

  过渡:其实我们只是在科学家的创造中做了一次验证性实验,是法国化学家拉锡最早做的这个实验,请同学们看书上的“多识一点”。

  教材的第二部分,我是这样进行处理的:

  让学生看书上工业制氧气的图,然后请学生读书上的叙述,我在黑板上进行总结工业上制氧气的过程。只是要强调一点是:工业上制氧气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

  对氧气用途:重点介绍两种:供呼吸和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常的呼吸和*常的燃烧只需在空气中的氧气就够了,不必用纯氧。

  对于氮气的用途:一定要说明氮气不供呼吸不支持燃烧,其用途是:可生产氮肥(化学性质)可作保护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性),可作致冷剂(物理性质)。

  稀有气体,主要介绍些相关的用途。可作保护气(稳定性)可充灯泡可充入灯泡作电光源。

  教材第三部分,主要是空气的污染防污染,对本节的教材我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阅读一个活动天地(能让学生分组在课后进行最好)这理我只是简单对操作方法进行一个介绍。对空气的质量报告要求学生进行阅读进行总结。

  根据理科组内教研工作安排,9月11日,我在九(1)班上了一节组内汇报课,内容是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空气》的第一课时。授课结束后组内进行了评课,组长及老师们给予了一定的肯定,同时也提了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本节课进行反思。

  一、有效情境引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对于创设情境在学生学*中的作用,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这也正好说明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包括两点:第一是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学*欲望,第二是能使学生产生与新知的认知冲突。

  基于这一点,本节课的“谜语”导入,太过简单也无法使学生产生学*新知的欲望,有点为设置情景而做的嫌疑,从而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不如直接用问题导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空气成分的理解并举例证明,反而清晰明了还能直接进入主题。

  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是一节好课的关键。

  一堂课上的好不好,关键看教师是否正确地讲解了教材的基本内容,是否突破了教材的重点及解决了教材的难点,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本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能力的表现。

  备足学生,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并考虑到不同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才能把握和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前的.精心准备、准确定位,尤为重要。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空气的组成,引出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我在讲解法国化学家著名的实验时,由于对学情了解不够,故实验的原理没讲透彻,让学生对于气压改变的原因没有真正理解,从而对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也是模糊的,因此当教师演示实验失败后,只有少数学生能分析真正的原因。当其中一学生在非常详细地解释了矿泉水和蒸馏水、空气和氧气等两组物质的区别后,此时应该是引出纯净物和混合物概念的好机会,然老师却错过了,遗憾之余也觉得惭愧,因为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

  三、练*配置是每一节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效课堂成为学校追求的生命线。而在追求高效课堂的过程中,练*配置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练*配置是每一节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有效的练*配置不仅能使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在教师指导下及时得到弥补,而且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巩固,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认知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过程,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练*,才能加深理解、逐步掌握。要保证有效的时间内,克服教师讲得比较多,学生练*的时间少,主要靠课外老师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学生被动、机械地完成、补缺的不良状况,否则不仅会加重学生的学*负担,练*的效果不好,而且还容易挫伤学生学*的积极性。因此,练*配置在高效课堂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演示实验的失败,重新播放视频耽误了时间,教师在讲解时没有把控好时间,导致设计的练*未能出示,是本节课一大败笔,对于一个有一定教学经历的教师来说确实是不能理解也无法原谅的错。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感谢组内所有老师的坦诚交流,更感谢我的小同伴惠琴老师!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空气后对这个物质的进一步研究,本课有三个环节:

  一是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是杯中的纸会湿吗?

  三是空气占据空间有变化吗?

  三个环节都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验证,动口解释。

  在教学中我先通过一个占座位的.活动引出占据空间,然后再通过一个小的魔术,在杯底放一纸团,让纸团紧贴杯底,把杯子垂直放入水中,让学生猜测纸巾是否会湿,然后观察现象,纸巾是否湿了,来解释纸巾为什么不会湿,从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那空气占据空间的情况又会怎样呢?来引出第二个活动,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明白空气可以被压缩或扩张,而水是不可以被压缩或扩张的。最后通过乌鸦喝水这个故事,不允许往瓶子里添加任何物体,也不允许倾斜杯子,怎样来帮助乌鸦喝到水呢?使学生学以致用。

  《认识空气》是三年级科学第五单元的起始课,通过观察和实验,帮助学生认识空气的存在和基本物理性质,首先,从组织学生找空气开始,帮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空气与水的相同点,并通过与水的对比,认识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联系生活实际紧密,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举一反三,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对空气的认识逐渐加深。在教师引导下,注重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的教学观念。学生学*热情高涨,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活动,这样有利于激发三年级学生学*科学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好学、善学,将他们对科学的好奇转化为自觉的探究活动。

  虽然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自己对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时间尚短,在教学中还是有许多不理想之处。学生初学科学课,教师在教学中给予一定的“扶”是必要的,可是,不易多“扶”。在这点上,我还需努力,适当的“扶”,逐渐达到放手,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多做,多思,是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在不断的学*中更突出,更明晰。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反馈,注重评价,对学生在实验观察中的新发现没有及时给予鼓励,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改进。

  本课是《空气》单元的第1课,该课的地位是:让学生通过对比研究,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教学目标可以简记为一句话:通过活动,利用感官,让学生整体(全面)感受、发现空气的特征(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等)。将空气与石头、水进行对比,找相同点。

  1.本次课,我对课堂引入进行了精心设计:黑盒摸物:“老师在盒子里放入了几样对我们学*和生活都很重要的东西,你能用你的小手来感知都有些什么吗?”学生依次摸出了橡皮和铅笔,接下来的同学再摸,结果什么也没有摸到。多请几位同学用触觉进行摸索,吊起孩子们的好奇心,最后打开盒子揭晓答案。由此引入摸不着、看不见的空气。并提问:这样摸不着看不见的空气你在生活中是如何感知它的存在的呢?通过回忆一年级《感受一袋空气》让学生回忆空气的特征和作用,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2.在“做传递游戏”方面,我也进行了成功的'偿试。

  首先是让学生朗读教材上的文本,根据该文本,设计了2个问题:

  (1)选择什么容器装物品?

  (2)用什么容器装空气?为什么这样做?

  施教时出现意外:有学生选择用玻璃杯装空气,该问题引起学生争论。这种意外,反映出学生在认真思考、认真解决问题,类似的情况在真实的研究问题时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科学课所期望的好现象。

  本课出现的不足是:时间上前松后紧,在“感受空气”的活动中只能使用1分多一点的时间,显得深度不够。现在使用的教材是新教材,这种情况更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不断的进步。

  短短的40分钟结束了,虽然紧张、辛苦、疲倦,但能够和孩子们在这40分钟里探索科学的奥秘、在科学的世界里畅游,心中剩下的就是快乐和满足了。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在任务的驱动下,学得有滋有味,积极主动、逐步形成了科学概念、探究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充分突出科学本质,体现浓浓的科学味

  我们经常说科学课要有科学味,科学课要突出科学本质。那科学本质是什么?首要是实证意识了。在这节课中我有意在认识空气、魔术揭秘等活动中渗透这方面内容的教育。这节课,学生在通过科学的方法证实了自己印象中的“空气”是怎样的,学生对空气的概念从模糊到清晰,甚至从错误到正确。另外,从学生一开始对魔术产生迷惑到后来利用实验揭开其中秘密的眼神我看出了,他们已以懂得了用证据说话的道理。实证的科学意识从此在他们身上扎根。

  在这节课中,我还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观察能力是各项科学探究能力中最基础的。但往往观察又容易流于形式。学生在认识空气的活动中,会了先想好要求、想好怎么做再观察,同时学生在观察时也会运用眼看、耳听、手摸等感官,学生还在推测“空气为什么能让杯子外面的水进不来”的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这些活动表现都告诉我,他们懂得观察要有目的.性、观察要借用感官、借用一定的工具,他们的观察能力开始提高。

  科学课程是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那科学探究又以科学思维的培养为核心,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这节课中,学生并没有急着开展实验,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探究问题进行分析。学生不但学会“做中学”还在“思中学”。

  这节课时时处处都能力看到学生智慧的花朵在绽放,到处飘着浓浓的科学味。

  二、以活动产生合力,构建高效的课堂。

  在设计中,我大胆地重整了教材,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目的在于构建高效的课堂。学生对我安排的小魔术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并自地探究其中的奥秘,形成了学*的驱动力。在认识空气、魔术揭秘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等多元体验学得有滋有味,积极主动,形成了内驱力。学生对课外探究活动“纸的奇遇”,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很好地延伸了探究了热情,形成了延展力。相信,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学*一定不比课堂差。这三种力在课堂中形成了合力,学生成功地构建了科学概念,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问题

  这节课中,由于是异地教学,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还不够深,因此课堂调控方面还需要加强,也因如此,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扎扎实实地提高自身

  当今社会中,“实验”一词应用较为广泛,我们*时看到最多的如科学实验、定性实验、实验方法、实验条件等。在不同的领域,实验的含义是不同的。而科学实验是指科学科学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科学实验目的,运用一定的科学实验仪器、设备和装置,在人为的实验条件下,改变实验对象的状态或性质,从而获得各种科学实验事实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

  毫不夸张地说,科学实验在科学学科体系中处于基石地位。纵观科学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科学学科是建立在以数学和物理等自然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实验与猜想假设等建立种种模型,并逐渐形成一系列的科学理论。因此,在科学教学中,不论是从历史观角度还是学科系统性的角度来看,科学实验在科学教学中占据重要的教育教学功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其功能主要是体现在从科学家的角度去看待辩证性问题。

  虽然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屡屡出现在课程标准中、考试大纲中以及以此为设计依据的教科书中,初三科学老师也深知实验的渗入对学生透彻理解科学的重要性,频频以实验为例解释种种问题,但是对于一些水*处于中等偏下的同学来说,科学实验始终是一个不会应用却只能被牵制的死知识。

  经常会见到学生在实验室忙乎一阵后,在进行实验记录时不知所措;看到老师的演示实验时,又兴奋又刺激,可是在后面的问题中却总不能学以致用;在看到实验现象并明确后,可过两节课的时间就将现象的描述抛之脑后。诸如此类,我认为问题原因在于对于一些思维逻辑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没有抓住实验、现象与原理之间的联系。针对这一现象,我反复思考实验课该如何上,才能对*行班的学生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在有幸听取了精品课程《认识空气》实践后,我得到了以下几点感想:

  实验操作不操之过急,宁可慢不能粗。

  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会由于兴奋而忽视了实验的目的,从而忽视了实验中的问题。因此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动手实验之前,教师需要将此内容提前布置,并确保八成学生明白自己的实验目的。

  尊重实验观察时间、统筹安排并精心设计实验教学。

  尊重实验,才会得到真理,才会通过实验透彻理解原理。但是有些时候,由于教学时间的'问题,我们往往会不等到实验现象出现的最后那一刻就匆忙地给学生结论,如CuSO4+2NaOH=Cu(OH)2+Na2SO4,此反应要等十分钟后才可看到明显的蓝色沉淀和上层清液,不然之前看到的只是浑浊现象。

  对于此类实验,要想合理利用时间,观察到现象以达到高效学*目的,就需要我们统筹安排时间并精心设计实验教学过程。如,酸碱盐之间的反应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对于*行班的学生需要多花时间从实验入手教会他们认识反应的现象和本质。因此,针对我校*行班学生,我又设计了如下几个关于酸碱盐反应的教学过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