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通用10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难点: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PPT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过什么灾难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一刻的情景。(播放PPT中录像、图片并返回到第一张幻灯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几句话来说一说?(指名2人,说一说)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使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指课题)齐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放PPT,指名王晟读谭千秋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PPT出示自读要求

  a、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5分钟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上下文试着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用直线划出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4、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b、检查、交流

  1、读词语(PPT出示词语,开火车读,一人读一个,大声一点)指导写凹,把书翻到33页描红。

  2、交流词语的意思:先读出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再说说你所理解的意思。

  3、交流你所划出的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共3句,找全后PPT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交流:①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你怎么分段的?

  c、小结:刚刚我们初步学*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PPT出示要求)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a、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自己说说

  b、交流

  (四)课文第二段就已经把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写得很详实了,那为什么还要写第三段呢?可不可以把第三段去掉?为什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的二、三两段,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全班交流,明了侧面烘托的写法以及侧面烘托的好处。

  (五)总结:

  今天,我们初步学*了《最后的姿势》一课,认识了()的谭老师。(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谁来说说?后面说的同学不能和前面同学重复。指名说)

  让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写他那最后的姿势的句子,把他那最后的姿势铭刻在心里。PPT切换到课文中写最后的姿势的三句话

  (六)作业:

  完成思考题。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2

  设计意图:

  第一时间感应到地震发生的谭千秋老师,没有选择只身逃生。他只喊了一句话,就使全班学生的生命转危为安。他只做了一个动作,就让四个学生安然无恙。他的一言喊尽了对学生的真爱。他的一行铸就了他伟大的师魂。

  教学《最后的姿势》,就是要通过解读谭老师的一言一行,让学生感受到他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高尚师德。弘扬正气,接过爱的接力棒,传递爱的 精神。

  设计思路:

  读一言一行,感悟高尚师德;听沉痛回忆,学*英雄 精神;交流救灾资料,感受中华魂。

  教学过程:

  一、破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一 篇新课文,题目是《最后的姿势》。对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要问的吗?

  二、检查预*。

  1、出示生字新词,指生读,正音。

  谭千秋洗漱吱吱废墟

  震撼凹陷感动诠释

  坍塌生死攸关

  指导“漱”“凹”的写法。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指生读,一生一段,读后正音)

  三、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叙述了在5.12汶川大地震到来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四、精读悟大爱,精品悟师魂。

  1、学*第一段,以读代讲。

  师: 2008年5.12这是个*常的日子。指生读第一自然段。

  2、精读第2至7自然段。品一言一行,感悟高尚师德。

  师:然而,这又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下午两点多,一场巨大的灾难猝然而至。紧急关头,正在上课的谭千秋老师是怎样做的呢?默读第2至7自然段,圈画出描写谭老师言行的语句。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句子旁边批注。

  交流画出的句子。

  语言: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品读“一言”,感受大爱。

  出示描写谭老师语言的句子。

  师:“他意识到情况不妙。”当时发生了什么情况?用原文的话说一说。(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这里一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说明了什么?(当时情况非常紧急)

  地震是谭老师第一时间作出的反应,求生是人的本能,谭老师逃生了吗?他怎么做的?

  “快跑”这是谭老师的命令。一个“快”字包含了他怎样的心情?(生说)他脸上的表情会怎样?(生说)可能伴随怎样的动作?(生说)

  指 导读:读这一段(第4自然段),该怎样度?(生说:读出情况的危急,谭老师担忧、焦急的心情。)生自由读练、指生读、 评价、再读。

  师:从谭老师的语言,我们想到了他的心情,似乎看到了他的表情,从中你感受到什么?(谭老师心中只有学生)(舍己为人)(对学生的爱)(强烈的责任感)……

  再一起读这一段,感受谭老师的高尚人格。

  细读“一行”,感悟师魂。

  师:情况越来越危急,墙体错位,楼板断裂的“吱吱”声撕扯着每一个人的神经。此时,谭老师怎么还不快跑呢?(有四个学生没冲出教室)

  出示描写谭老师行动的句子。(指生读)

  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请学生用符号标出句中的动词。(交流)把“护住”换成“挡住”试试,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生说。

  师生共同解读:“拉”前面用了“立即”两个字,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护住”:谭老师的身躯就是学生的避风港。

  提高认识,升华感情:

  师:“拉”“撑”“护”这一连串的动作迅速完成,谭老师身体中所有的能量在瞬间爆发,这巨大的能量源于什么?(对学生的强烈的无私的爱)

  从谭老师的行动你感受到什么?(舍身救生……)

  指 导读描写谭老师行动的句子。

  灾难,是一面镜子。一瞬间照出了人的灵魂。感情朗读第6自然段。

  指导朗读2至7自然段

  师: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谭老师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学生们……他的喊声还响在学生们的耳边,他护住学生的动作就发生在刹那……朗读2至7自然段,再次感悟谭老师高尚的师德。

  3、学*8至12自然段。听沉痛回忆,学*英雄 精神。

  师:这一段引用了哪些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你从救援人员、学生、老师的话中,又感受到什么?

  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千万次地问,为英雄讴歌。

  师:千说万说,在同学和老师心中,谭老师是一位(优秀)的老师。遇难前,谭老师的讲课内容是什么?(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谭老师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了吗?(生说)当一个人在危难时刻,舍生取义,一心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我们就说他是一名“英雄”。你觉得谭老师是英雄吗?

  英雄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讲完了他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课,用鲜**写了伟大的师爱。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身躯的哪一个动作化为永恒!

  师引读最后一段:

  现场的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我们赞颂他:“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后代的人们依然会赞颂他:“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齐读最后一段。理解“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的意思。

  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课文用“最后的姿势”作题目,有什么好处?(生说,师升华)

  五、交流救灾资料,感受中华魂。

  在 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出现了许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课前要求搜集有关英雄教师的资料。我们交流一下。

  交流中感受中华魂,激发民族凝聚力。

   总结全文,升华感情――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个最后的姿势!

  六、作业。

  a、读后感受很多,请同学们写在 日记中。

  b、继续搜集抗震救灾中的感人事迹,自己制作一起专题报告。

  板书:

  张开双臂英雄不死

  6最后的姿势

  护住学生 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3

  设计意图:

  第一时间感应到地震发生的谭千秋老师,没有选择只身逃生。他只喊了一句话,就使全班学生的生命转危为安。他只做了一个动作,就让四个学生安然无恙。他的一言喊尽了对学生的真爱。他的一行铸就了他伟大的师魂。

  教学《最后的姿势》,就是要通过解读谭老师的一言一行,让学生感受到他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高尚师德。弘扬正气,接过爱的接力棒,传递爱的精神。

  设计思路:

  读一言一行,感悟高尚师德;听沉痛回忆,学*英雄精神;交流救灾资料,感受中华魂。

  教学过程:

  一、破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题目是《最后的姿势》。对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要问的吗?

  二、检查预*。

  1、出示生字新词,指生读,正音。

  谭千秋洗漱吱吱废墟

  震撼凹陷感动诠释

  坍塌生死攸关

  指导“漱”“凹”的写法。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指生读,一生一段,读后正音)

  三、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叙述了在5.12汶川大地震到来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四、精读悟大爱,精品悟师魂。

  1、学*第一段,以读代讲。

  师:2008年5.12这是个*常的日子。指生读第一自然段。

  2、精读第2至7自然段。品一言一行,感悟高尚师德。

  师:然而,这又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下午两点多,一场巨大的灾难猝然而至。紧急关头,正在上课的谭千秋老师是怎样做的呢?默读第2至7自然段,圈画出描写谭老师言行的语句。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句子旁边批注。

  交流画出的句子。

  语言: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品读“一言”,感受大爱。

  出示描写谭老师语言的句子。

  师:“他意识到情况不妙。”当时发生了什么情况?用原文的话说一说。(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这里一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说明了什么?(当时情况非常紧急)

  地震是谭老师第一时间作出的反应,求生是人的本能,谭老师逃生了吗?他怎么做的?

  “快跑”这是谭老师的命令。一个“快”字包含了他怎样的心情?(生说)他脸上的表情会怎样?(生说)可能伴随怎样的动作?(生说)

  指导读:读这一段(第4自然段),该怎样度?(生说:读出情况的危急,谭老师担忧、焦急的心情。)生自由读练、指生读、评价、再读。

  师:从谭老师的语言,我们想到了他的心情,似乎看到了他的表情,从中你感受到什么?(谭老师心中只有学生)(舍己为人)(对学生的爱)(强烈的责任感)……

  再一起读这一段,感受谭老师的高尚人格。

  细读“一行”,感悟师魂。

  师:情况越来越危急,墙体错位,楼板断裂的“吱吱”声撕扯着每一个人的神经。此时,谭老师怎么还不快跑呢?(有四个学生没冲出教室)

  出示描写谭老师行动的句子。(指生读)

  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请学生用符号标出句中的动词。(交流)把“护住”换成“挡住”试试,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生说。

  师生共同解读:“拉”前面用了“立即”两个字,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护住”:谭老师的身躯就是学生的避风港。

  提高认识,升华感情:

  师:“拉”“撑”“护”这一连串的动作迅速完成,谭老师身体中所有的能量在瞬间爆发,这巨大的能量源于什么?(对学生的强烈的无私的爱)

  从谭老师的行动你感受到什么?(舍身救生……)

  指导读描写谭老师行动的句子。

  灾难,是一面镜子。一瞬间照出了人的灵魂。感情朗读第6自然段。

  指导朗读2至7自然段

  师: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谭老师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学生们……他的喊声还响在学生们的耳边,他护住学生的动作就发生在刹那……朗读2至7自然段,再次感悟谭老师高尚的师德。

  3、学*8至12自然段。听沉痛回忆,学*英雄精神。

  师:这一段引用了哪些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你从救援人员、学生、老师的话中,又感受到什么?

  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千万次地问,为英雄讴歌。

  师:千说万说,在同学和老师心中,谭老师是一位(优秀)的'老师。遇难前,谭老师的讲课内容是什么?(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谭老师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了吗?(生说)当一个人在危难时刻,舍生取义,一心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我们就说他是一名“英雄”。你觉得谭老师是英雄吗?

  英雄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讲完了他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课,用鲜**写了伟大的师爱。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身躯的哪一个动作化为永恒!

  师引读最后一段:

  现场的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我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后代的人们依然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齐读最后一段。理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意思。

  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课文用“最后的姿势”作题目,有什么好处?(生说,师升华)

  五、交流救灾资料,感受中华魂。

  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出现了许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课前要求搜集有关英雄教师的资料。我们交流一下。

  交流中感受中华魂,激发民族凝聚力。

  总结全文,升华感情——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个最后的姿势!

  六、作业。

  a、读后感受很多,请同学们写在日记中。

  b、继续搜集抗震救灾中的感人事迹,自己制作一起专题报告。

  板书:

  张开双臂英雄不死

  6最后的姿势

  护住学生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4

  6、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第3题)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 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 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 】

  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预*设计 】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透彻地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教学过程 】

  一、回顾课文,直入文本中心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你能用一个词语说说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留给你的感受吗?(无私、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爱与责任、高尚……)

  2、学*第12自然段

  过渡:面对死亡,谭千秋老师来不及做出更多的选择,当学生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最后的姿势》。

  默读第12自然段,思考文中用了哪些词语 评价谭老师。(适时板书:普通、爱与责任、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过渡: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人生的价值”,诠释着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本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生命、解读他的师魂。

  二、学*第一段,初步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现在请大家将视线转移到课文第1自然段,自由朗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爱家人、爱工作)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常

  2、 导读:读出对家人的关爱,对工作的负责。

  三、学*第二段,深入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谭老师和千千万万的老师一样,爱家人也爱工作,从教26年来,他对工作始终热忱负责,直至 2008年5月12日――他人生的最后一堂课。自由读课文第2―7节,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2、默读课文,圈画描写谭老师语言和动作语句并在旁边作出简要批注。要求:

  交流:

   【语言 】“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

  ①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 精神。

  ②说说你读懂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临危不惧、以学生为重等)

  ③ 导读:读 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谭老师的 精神。

  过渡:千钧一发之际,如何保住来不及逃生的四个孩子?

   【动作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画词:拉、撑、护并板书)

  ①

  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

  谭老师那种在危机时刻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学生的生命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②重点知道三个动词的理解:

  拉: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没有选择躲避,对学生的爱与责任让他从死神面前把四条活生生的生命拉回了。

  撑:为课桌底下的四个孩子撑住从屋顶掉下来的瓦砾和楼板,撑起生命的天空,撑起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5

  教材简析:

  《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事件所写的。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作者还引用了最具说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

  教学目标:

  1.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模仿运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自我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除了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外,还能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资料的查询,并认真阅读。

  教师:制作教学PPT。

  教法学法:

  在“读、思、悟”的过程中,采用“课前了解——小组探究——交流感悟——教师点拨”与“品读感悟——掌握学法”相结合引领学生真正认识谭千秋老师。

  教学过程:

  一、视听结合,唤回真情。

  1.课伊始,老师播放一张张感人至深的画面,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个令人痛彻心扉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所有的轰然倒塌中,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突如其来的灾难将所有的欢声笑语掩埋。裹满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希望,张大的双眼,是在寻求生的权利。生命在此刻脆弱无比。但他,却用世间最美的姿势延续了生命。他就是——谭千秋。

  2.板书课题:最后的姿势,请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朗读。

  【设计意图:虽然2008年的这场大地震学生经历过,也曾感动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感会慢慢淡下来。为了重新唤起学生对那场地震的真实感受,因此,我以此作为了课的开始。】

  二、示范阅读,初解人物。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小节,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中老师,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展开讨论:学生可能会从“给女儿洗漱、穿戴”“带女儿散步”感受到他是个关爱家人的人;还可能从“早早地赶到”体会到他是个热爱工作的人。

  【设计意图:学生的感悟往往是分散的,更缺少自己总结归纳的能力。因此,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发现总结,如果要想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就要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言行,从细微处入手,那样才能真正读透一个人。

  虽然这一小节不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但我却愿意花上一点时间带着孩子来学,目的是通过这段内容的学*,教给学生一个方法,让他们知道如何借助语言文字去深入解读人物。】

  三、伙伴合作,细品人物。

  1.在你眼里谭千秋老师还是个怎样的人呢,你是从哪里读到的?你是怎样理解课题“最后的姿势”的?请四人小组合作学*,读读第二到第七小节的课文,也试着从人物的动作言行和环境描写等细节中去思考、解答。

  2.小组合作,相互补充,得出较为全面的看法。

  比如说,当学生从“谭老师立即将它们拉到桌子地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个孩子”的“拉”“撑”“护”中体会到谭老师是个不顾自己安慰,一心想着学生的老师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谭老师讲课的内容,去体会他是个言行一致的人。还有引导学生从四次的环境描写品味谭老师的精神。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在学生探究发生偏差时,在相互之间达不到共识时,在不能打开思路时,研究不够深入时……总之,教师的引领应该是在学生出现问题,需要教师帮助的时候。

  这样的小组合作,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只图形式与表面的热闹的学*方式,它强调每个学生都要在相互交流与倾听中让思维开动起来。教师在期间的要务就是点燃每个小组思维的火花,让课堂中激荡着生命的活力。因为,学生是天生的学*者,学生有着无限的潜能,作为教师尊重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就是顺应了儿童的自然发展。】

  3.小组推派代表,汇报学*成果。汇报分朗读与研读结果两部分,以学生评价为主,教师评价点拨为辅。

  四、借助文本,迁移写法。

  1.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那画面,让多少人垂泪低泣,让多少人为之震撼!教师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的话,指名学生朗读,并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2.在学生交流后,教师作一个总结与提升,教给学生一个写作方法。

  读着这三段文字,老师仿佛看到了三幅最感动,最美丽的画面:展开双臂,护住孩子的画面;紧急时刻飞扑向孩子的画面;指挥学生们逃离现场的画面。三个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再一次烘托出了谭老师那高大的形象。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侧面烘托”

  3.在明白了什么是侧面烘托与侧面烘托的作用后,请学生回忆自己认真阅读过的地震中发生的感人的事情,学*这一写作方法,也来写上一小段。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认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基础上的。所谓“前置性作业”就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认真阅读。阅读时,要求学生关注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赞美和评价。这种将第二天学*的内容提前学*、准备,顺应了“先学后教”的理念,转移了教学着力点,改变以前步步为营的教学状态,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这样的教学起于文本,但不止于文本,它顺应了语文学*的规律。】

  五、总结提升,点明题目。

  1.针对学生练笔内容,将诸如:

  辉兵,用交警放行的姿势,舍生忘死地指出了逃生的方向。

  汤鸿,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

  袁文婷,压在水泥板下,身体下面藏着她的学生。

  ……

  结合小组学*成果,归纳总结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最美丽的姿势,这姿势是他们在用爱和责任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2.最后,用人们赞颂谭千秋的话“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来赞颂所有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们。记住英雄不死的是精神,他们是用生命去捍卫爱与责任。这也是我们所要从这些英雄身上汲取与捍卫的东西。

  【设计意图:由文本走向深入,是对主题的适度挖掘。这对于高段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何况它们皆出于学生的笔头。提升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哪怕只是简单的几句总结语。】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侧面烘托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爱与责任

  【设计意图:最后的姿势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谭老师生命最后的姿势,另一个是透过这姿势我们所品味到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这两点,在板书里都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学生能一目了然。】

  设计意图:

  整堂课的设计没有琐碎的问题,主要围绕三个值得探究的大问题展开的:谭千秋是个怎样的人?环境描写对于人物精神的体现有什么作用?侧面烘托的作用是什么?所有细节的指导与品味都蕴于小组讨论与教师点拨中。这样的设计从整体入手,教师是站在宏观的角度把握教材的。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坚信学生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仅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在引领中启发学生自主感悟。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谭、漱、吱、墟、撼、凹、感、诠、释”;会认识二类字“坍、攸”;能联系课文语境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能够理解“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生字,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最后的姿势》,感受谭老师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新课。

  教学二到七自然段。

  (一)、阅读课文二到七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环境和谭老师的句子。

  (二)、交流环境描写的句子。

  1、出示句子

  (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有摇晃起来!地震!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理解交流:地震来势汹汹)

  2、指导朗读。可以用上抑扬顿挫,重读,轻声,等到方法把自己体会传递给听者。第一句子可以用低沉的声调读出天空的阴沉沉。如:第二个句子的“摇晃”,第三个句子的“厉害,刺耳、腾空而起”;第四个句子的“地动山摇,重重,塌陷”等词可以重读或者轻读来强调。

  3、比较四个句子的程度,用渐强的语调读出变化。

  4、小组轮读。

  (三)、此时谭老师分别都在做什么呢?教师引导,当天空阴沉沉时,谭老师正在――

  学生接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师指导学*:谭老师上课会是怎么样的,请你快速浏览,结合下文回答。

  生找出: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充满活力。

  教师引导朗读:谭老师讲课是绘声绘色的,请你绘声绘色地读一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谭老师讲课是妙语连珠的,指名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谭老师上课还是充满活力的,全班齐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师:多么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呀,谭老师只是说的好听还是真的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这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请你认真读课文找出依据。

  出示句子:他意识到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从哪些地方看出谭老师的大公无私,为他人着想?

  引导理解:好一个来不及,他来不及想什么?(来不及想自己,来不及想心爱的小女儿,来不及七十一岁的老母亲……可他却来得及想谁?他的心中装的是谁?)”引读,这就是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出示句子: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重点理解:“立即、拉、撑、护”。 :从立即可以看出谭老师救学生是没有丝毫犹豫的,要是犹豫了会怎么样?指导朗读。

  教师引读,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的行为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人生价值是什么?生――“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学八到十自然段。

  (一)、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人们怎么评价他。快速浏览课文8到10自然段找出大家评价谭老师的话。

  (二)、出示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

  认真地细细默读,看看你接收到了哪些信息?

  生交流,师适时总结评价。

  指导朗读:我们不是演员,也许做不到热泪盈眶,但我们是细心的读者,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把我们心中的感动传达出来。留给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心中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出示2、“地震时,眼看教室就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交流体会学生可能会带着怎么的感情回忆,指导朗读。谭老师留给学生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再次引读,这就是谭老师所说的人生的价值,学生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出示3、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交流朗读。谭老师留给这位老师最后的姿势仍然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又引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学十一、十二自然段。

  出示这两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引读:是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也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三、总结全文

  (一)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也来赞颂赞颂他吧!

  (二)出示资料:1、看看网友怎么赞颂他的。2、人们还表达了对他的无限怀念,无比崇

  敬,无比怀念之情,播放音像资料:大爱千秋。3、出示诗歌:《五月的挽歌》

  提升全文:在汶川大地震中还有哪些故事感动了你?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交流。

  我们这些同胞又可以为他们做什么?出示:网上下载的捐款名单,快速浏览,感受大爱无疆。

  总结:因为有爱,有责任,这个世界变得如此温暖,如此美好。让我们时刻记得把爱传递下去。

  四、布置作业:

  (一)、与老师一起总结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

  (二)、用正面描写或者侧面描写写一个片段,水*高的同学可以用上这两种方法写一篇文章。

  教学反思:

  删繁就简

  一直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删繁就简,直奔主题,突出重点。在*时的教学中,我做了不少尝试,我希望能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去学*,去阅读。在教学《最后的姿势》时,我细心地读了文本,根据我自己的理解,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应该是什么;告诉我们“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一姿势诠释了人性美,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因此我选了“人生的价值”、“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两个支点进行教学。

  支点一:“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全篇课文的教学我都围着这一支点进行,在让学生读了这一段话之后,我就说到:“多么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呀,谭老师只是说的好听还是真的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这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请你认真读课文找出依据。”学生找出:他意识到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我引导学生理解:好一个来不及,他来不及想什么?(来不及想自己,来不及想心爱的小女儿,来不及想七十一岁的老母亲……可他却来得及想谁?他的心中装的是谁?)”引读,这就是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当学生找出句子“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立即、拉、撑、护”。 :从立即可以看出谭老师救学生是没有丝毫犹豫的,要是犹豫了会怎么样?让学生想像之后指导朗读。朗读好了之后我又适时引读:“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的行为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人生价值是什么?生――‘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支点二:“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一支点串起了八到十二自然段的教学。在学生找出大家对谭老师的评价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体会朗读,留给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心中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老师留给学生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老师留给这位老师最后的姿势仍然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也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从而又引导学生朗读,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在谭老师眼里,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生答:“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从而把整篇文章融为一体。

  教学中我注重了朗读的指导,适时到位的评价。如:环境描写的句子我没有进行繁琐的理解,而是直接进行朗读指导,“天空阴沉沉的”我指导“可以用低沉的声音读出天空的阴沉沉。”“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我在评价中指导“从你的重读中我感觉到了摇晃的程度越来越强了。”“外面的尘埃腾空而起。”“腾空而起”这个词学生一字一顿地重读,并拖长了声音,我评价“从你的朗读中我看到了满天的尘土。”……这样的朗读指导干净利索,直接有效。在教中我还注重收集资料对文本进行提升。如: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在课上交流,让学生感受爱无时不在。我还收集了捐款名单,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因为有爱,灾难不再可怕,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美中不足的是,资料过多,而我又认为这些资料都很有价值,舍不得删了,因此花了很多时间。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7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那些日子,我们有流不尽的泪水,因为痛苦,因为悲伤,因为感动;

  这些日子,我们有讲不完的故事,发生在瓦砾之间,发生在救援途中,发生在灾区的千里之外。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难,四川省灾区教育系统广大教师舍生忘死抢救学生,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们牢牢地把守住了生命之门,危难时刻体现了高尚的师德和情操,用生命诠释了人性的光辉。我们今天要学的《最后的姿势》,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师爱的赞歌,用鲜血铸造了高尚的师魂。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就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

  先请学生说教师再补充。

  过度:在地震中谭老师怎样保护自己的学生呢?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

  2 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通过上一课的学*,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2、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说说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普通、爱与责任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学*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常

  三、学*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

  3 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4.自主圈画批注式学*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5.朗读鉴赏式学*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四、学*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学完本课你觉得“最后”还可以换成哪些词(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六、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板书:

  最后的姿势

  关爱家人 工作积极

  忠于职守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教参57页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有两处也可。

  2。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词语解释见教参57页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学*第一段

  1、学*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地震前)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地震中)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地震后)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评价)

  2、学*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师生互动: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常)→普通

  六、写字指导

  要求:示范——描红——练写——对照改进

  七、课堂小结

  在初读课文后,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了对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他的伟大,他的师德,他的责任,他的爱……而在第一段的学*中,我们进一步的了解到谭老师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常常的父亲。所以,一个普通人在地震中表现出的大无畏的爱更伟大。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9

  【教材分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安排了以“人间真情”为主题的四篇课文,其中《最后的姿势》主要讲述的是谭千秋老师面对困境勇于承担责任、舍己救人的优秀品质。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谭千秋老师的敬意,每每读来,热泪盈眶。谭千秋老师那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的品质深深感染着每个人。也更让我们懂得这些美德在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主要内容,直入中心

  1、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这位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的姿势。(生齐读课题)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生回答,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师:句中的他指得是谁呢?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指名回答)投影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齐读。(板书:爱与责任)

  二、学*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这样一位用生命诠释师德灵魂的人,张开双臂这一最后的姿势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展现的呢?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的无比景仰再次走进那悲壮的一幕。请同学样拿出笔默读课文4——7节,画出描写地震来临时房屋变化的句子,并作批注。

  1、生默读课文,写批注。师巡视指导。

  2、师:请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感受。

  学生交流:

  (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2)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3)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3、学生回答时随即指导朗读。

  4、师: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4——7小节,画出描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词句,并认真做批注。

  a

  投影呈现第四节内容,学生读句。

  师: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加红点两个“快”字。

  ▲学生说说表示“快”的词语,(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风驰电掣、疾如闪电等。)

  ▲谭老师为什么要大家要这样快?请你再读读这一段话,你一定会有所发现的。

  (那是因为地震来临了,楼房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如果不快,就要被埋了)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情形是万分危急?你能把你体会到的这份生死攸关读出来吗?

  ——原来这是与全体学生生死攸关的快啊!

  ▲在这楼房随时会倒塌的生死攸关的时刻,你会怎样做?(……)谭老师是怎样做的?(组织学生快速撤离)——这是谭老师临危不乱的快!

  ▲泛红“大家”,“大家快跑”,你从这短短四个字中,又读出了什么呢?老师建议大家联系这个句子“来不及多想”好好想一想。

  (在这样一个生死攸关的瞬间,谭老师想到的只有学生的安危,想到的只是“大家快跑”。)——这是谭老师关爱学生的快啊!

  b

  但即便就是这样的快,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此时的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呢?

  投影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5、同学们细细的读一读,你从哪些词中能感受到谭老师的高大形象?(学生边读边圈画)

  (板书)拉: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没有选择躲避,而是在死神面前拉回了四条活生生的生命。

  (板书)撑:①学生做撑的动作。

  ②“撑”可以换成“放”、“按”这些词吗?

  ③要撑住的是什么?撑在课桌上的双手,是想为课桌底下的四个孩子承担、担负来自屋顶的瓦砾和楼板;

  ④是在危难中,为学生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⑤是想用自己的双肩和身体,担负起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板书)护:这是一般的护吗?(用生命护生命,用生命换生命);护住的,是一个老师一如既往地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6、同学们,此时此刻,这三个字,在你的眼中,还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吗?它们更是(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对工作的高度负责,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品质……)

  拉、撑、护,就是一场殊死的战斗,引读:“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谭老师立即……”;

  拉、撑、护,就是一次生与死的选择,引读:“但是……?”+“谭老师立即……”;

  拉、撑、护,就是一位普通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引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立即……”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在灾难来临的瞬间,一双大手拉回了四个孩子,一个身躯撑起了一片天空,一个生命呵护了四个生命。

  7、师引读: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的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投影再次出现)

  过渡: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只是一瞬间的震荡,谭老师永远告别了和风阳光雨露,永久沉睡在了众人撕心裂肺的泪水中。他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

  三、学*第三段,侧面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c

  5月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救援人员被震撼了,学生们被震撼了,老师们被震撼了,在场的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8——10小节。

  投影呈现三段文字

  同学们,读着这些句子,有没有什么地方也让你的心为之感动?

  设置具体的情境:

  1、你就是当时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抓住“死”与“活”,“张开” 与“身下”。

  2、被谭老师救出的学生这样回忆到……抓住“飞身”:是护身,还是逃离?“扑”。

  3、谭老师的同事满含热泪的说……“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什么留给了自己?“最有可能离开”,最后有没有离开?

  同学们,一起来读好这三句话吧。

  四、学*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d

  投影呈现:“然而……”

  引读:“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然而,……”

  *日里谭老师最疼学生,操场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去捡起来,以免学生玩耍时受到伤害——“然而,……”

  谭老师不是四川人,但他却甘愿留在这里,他是这样地眷恋着这片土地,这样地爱着他的教育事业——“然而,……”

  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投影呈现:最后的姿势图)

  1、师: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

  2、在灾难来临的时刻,许许多多的老师,他们和谭老师一样也用自己对学生的爱与责任,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生命的蓝天。

  让我们永远的记住他们吧!

  幻灯播放相关老师的介绍——(点名学生读)

  师:这些大部分只有二三十岁的年轻老师,他们或留下了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或留下了自己白发苍苍的母亲,

  投影呈现:——然而,在那生与死的瞬间,他们却选择了同一个姿势——紧紧拥抱着他们深爱的学生。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们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尽自己的爱与责任,是他们无悔的选择!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他们山一样崇高的师德灵魂!

  让我们深情地呼喊吧——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投影呈现)

  四、读写结合

  1、我们不愿再去回想灾难来临时的惨烈场面,但我们分明有许多的话要对英雄老师谭千秋诉说。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对英雄的钦佩之情吧!请以“谭千秋老师,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投影呈现:最后的姿势图)

  2、师朗诵《献给英雄教师谭千秋》。(投影呈现)

  五、总结课文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无数可敬可爱的人,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生命的坚强、爱与责任,永远可以战胜一切灾难!让我们永远的.记住谭千秋老师,永远的记住他那充满爱与责任的——最后的姿势(生齐读课题)

  板书设计:

  6 最后的姿势

  拉、撑、护 爱与责任

  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上课之前,我先放了一张图片,加上背景音乐,这一情景的再现,音乐氛围的渲染,又把同学们带回了去年的那次地震,我们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看着同学们一声不吭,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我知道这样的情感导入对课文的学*是很有帮助的。

  教学中,我重在让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的动作、语言和地震后人们的话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着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阅读感悟,听着他们激动的、深情的读书声,我知道他们被谭老师的精神感动了。再次,抓住文中的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如品味词语时让学生结合地震时的地动山摇,学生的生命岌岌可危,来体会谭老师的镇定自若,舍生忘死的壮举。如学生对“撑”理解不够透彻时,我通过让学生做一做动作,和相*的词语比一比,再结合上下文想一想等方法,让学生反复揣摩词语的意思,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最后因势利导,整体感受谭千秋老师的高大形象,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我又设置了“读写结合”这一环节,以“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看着图片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再次感受谭老师的伟大精神。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最后的姿势”句子的含义,体会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板书:最后的姿势)

  (二)感受人物品质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读课文第2――7小节,用笔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并将划出的句子默默再读几遍,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1.学生自读课文

  2.集体交流句子,相机出示:

  (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

  (2)他意识到……快……

  (3)在教学楼……谭老师……护住了四个学生。

  3.引导学生感悟句子,关注细节,感受谭老师的品格。

  (优秀的老师,教书育人,是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老师……)

  (大家快跑立即撑护住)

  4.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谭老师的内心世界

  师:谭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是一心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不光是言语教育还重视行动教育的老师,文章对他的言语行动的描写刻画第反映谭老师的*凡而又伟大,为了学生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师:请大家再看课文,文章除了在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几句话,出示:

  (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起来,地震!

  (3)楼房摇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塌陷了……。

  这句话是当时的环境描写,在文章到底有什么作用,能否删除呢?

  5.学生自读品位,集体交流

  (真实,更反映情况的危急,同时反映谭老师的镇定)

  师:可见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也起着衬托作用,十分有必要,更能反映谭老师的品质,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组读环境描写句子,一组读描写谭老师的句子。)

  6.分角色朗读

  师:地动山摇,破裂的钻块、水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已深深地被埋在废墟中,当人们在营救过程中又感受到怎样的一幕呢?

  (三)评价人物品质

  学生浏览课文8――10小节,文中写了三个人物的语言,分别是怎样说的?

  1.出示:(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地震时,眼看……身上。”

  (3)“如果……希望留给学生。”

  2.学生默读文章句子,思考:从句子中你又能体会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谭老师的品质(抓住重点词:扑留)

  (这一扑说明了……这一扑说明……这一扑又说明……)

  3.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文章通过侧面描写写出谭老师的伟大品质,在学生眼中,谭老师的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老师眼中,他是最疼爱学生的人,从教26年来谭老师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他在校园中哪怕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原因是生怕学生们在玩耍中受伤,然而这一切再也看不到了,留在老师和同学们脑中却是这

  出示:张开双臂……姿势

  这样最后的姿势,这样的姿势在文**出现了三次,你知道其中的目的吗?(学生讨论,集体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谭老师的一切行为,如果将这一切行为都化成一个字的话,那是一个什么字?(爱勇……)如果把他那张开双臂的姿势定格为最后的姿势的话,我们还可以说这是怎样的姿势?(英勇的姿势顽强的姿势爱的姿势师德崇高的姿势……)

  师: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呀,多么充满爱的姿势,让我们一切缅怀谭老师,缅怀谭老师那永存的姿势――齐读句子

  师: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说爱,那是因为,说是责任那又因为。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所有人们这样赞颂――

  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师:英雄人已逝但不死的是。

  四、升华情感

  师:谭千秋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脑中,他的英雄事迹将载入史册,在事后有位老师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

  《我该想到》

  1.学生自读文章

  2.齐读文字

  师:此时此刻相信你也有很多的话语想对谭老师讲,想表达自己的情感,请你们拿起笔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

  3.学生练笔。

  4.集体交流。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通用10篇扩展阅读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通用10篇(扩展1)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这一课记叙的是去年的5、12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感人事迹。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挖掘出情的根源。本文的教学设计,我紧扣文章的主旨“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反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深刻的挖掘出这一姿势的内涵。

  2、 引领到文的品悟点。本节课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读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刻谭老师的表现,学生深刻感悟这是老师爱与责任的表现,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对文章内涵的领悟力。

  3、 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以情带读”,老师首先就要做一个引导者,先感动自己,才能再去感染学生,本节课设计中,我还搜集了一些插图,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学生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于是他们对文章内涵的感悟也会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得以体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地震前后的图片(配乐)

  师: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八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哭声、喊声,撕心裂肺,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可在天灾面前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他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板书:最后的姿势 齐读课题。

  过渡:面队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从课文中提炼出一句话。

  二、品读姿势

  1、生回答,(课件一)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a、护生的姿势

  1、出示课件: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指名读:这是谭老师保护学生时的姿势。

  (2)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

  (3)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

  (4)(课件四)地震发生视频。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3、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这么慢,对吗?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指导朗读: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4、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紧要关头,情况之危急,可用什么词来形容?

  (千钧一发 生死攸关 万分危急 )

  过渡: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5、范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过渡:就是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情况下,谭老师立即将——引读护生的姿势。

  从这儿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临危不惧 舍身救生)

  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写谭老师最后的姿势,为什么花费那么多的笔墨进行环境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渡: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齐读4——7段)

  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

  b、牺牲的姿势

  1、(课件五)“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明确:“死死地”。

  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 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3、此时此刻,我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爱生如子 舍己为人 舍生取义 恪尽职守)

  4、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

  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齐读这句话。)

  4、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学生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读词)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在齐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学*这一部分,我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动作、语言以及地震后人物的语言,抓住这“最后的姿势”,反复反复地出示,反复反复地读悟,进而给学生留下了强烈的悲壮的直观印象。学生深入地理解,深情地朗读应该是被谭老师精神所打动的很好印证。)

  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老师一直没有想的是什么,他自己为什么不跑! )

  生1:因为他觉得全班学生都一个没走,他不能走!

  生2:因为还有四个学生还没冲出去!

  师:说明了什么?

  生3:他的心里始终装着的是他的学生,他的学生是第一位的!

  生4:是责任!因为他是一位人民教师!

  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过渡: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

  6、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如果说地震中的谭老师是正面描写,那么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这叫什么描写?(侧面描写)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更突出体现谭老师光辉形象和高尚的师德,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分角色朗读)

  三、学*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引读: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师生齐读: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同学们,一起回顾谭老师的行为,如果将这一切化成一个字,那是什么字?(爱 勇 )如果把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定格成最后的姿势,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姿势?

  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爱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3、交(设计意图:以课文的核心问题引领全文。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一个核心问题,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出能够引领全文,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主导教学进程。同时,此问题的提出,也是给教师一个“放手让学生试着自己学,自己走路的机会”。把课堂的主导权让给学生,充分体现以生为本。)

  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总结

  师解说: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读悟,“最后的姿势”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里。谭千秋老师精神永存!)

  五、课后作业

  搜集地震中感人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爱 责任

  临危不乱

  恪尽职守

  大公无私

  舍生取义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2

  设计意图:

  第一时间感应到地震发生的谭千秋老师,没有选择只身逃生。他只喊了一句话,就使全班学生的生命转危为安。他只做了一个动作,就让四个学生安然无恙。他的一言喊尽了对学生的真爱。他的一行铸就了他伟大的师魂。

  教学《最后的姿势》,就是要通过解读谭老师的一言一行,让学生感受到他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高尚师德。弘扬正气,接过爱的接力棒,传递爱的精神。

  设计思路:

  读一言一行,感悟高尚师德;听沉痛回忆,学*英雄精神;交流救灾资料,感受中华魂。

  教学过程:

  一、破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题目是《最后的姿势》。对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要问的吗?

  二、检查预*。

  1、出示生字新词,指生读,正音。

  谭千秋洗漱吱吱废墟

  震撼凹陷感动诠释

  坍塌生死攸关

  指导“漱”“凹”的写法。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指生读,一生一段,读后正音)

  三、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叙述了在5.12汶川大地震到来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四、精读悟大爱,精品悟师魂。

  1、学*第一段,以读代讲。

  师:2008年5.12这是个*常的日子。指生读第一自然段。

  2、精读第2至7自然段。品一言一行,感悟高尚师德。

  师:然而,这又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下午两点多,一场巨大的灾难猝然而至。紧急关头,正在上课的谭千秋老师是怎样做的呢?默读第2至7自然段,圈画出描写谭老师言行的语句。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句子旁边批注。

  交流画出的句子。

  语言: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品读“一言”,感受大爱。

  出示描写谭老师语言的句子。

  师:“他意识到情况不妙。”当时发生了什么情况?用原文的话说一说。(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这里一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说明了什么?(当时情况非常紧急)

  地震是谭老师第一时间作出的反应,求生是人的本能,谭老师逃生了吗?他怎么做的?

  “快跑”这是谭老师的命令。一个“快”字包含了他怎样的心情?(生说)他脸上的表情会怎样?(生说)可能伴随怎样的动作?(生说)

  指导读:读这一段(第4自然段),该怎样度?(生说:读出情况的危急,谭老师担忧、焦急的心情。)生自由读练、指生读、评价、再读。

  师:从谭老师的语言,我们想到了他的心情,似乎看到了他的表情,从中你感受到什么?(谭老师心中只有学生)(舍己为人)(对学生的爱)(强烈的责任感)……

  再一起读这一段,感受谭老师的高尚人格。

  细读“一行”,感悟师魂。

  师:情况越来越危急,墙体错位,楼板断裂的“吱吱”声撕扯着每一个人的神经。此时,谭老师怎么还不快跑呢?(有四个学生没冲出教室)

  出示描写谭老师行动的句子。(指生读)

  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请学生用符号标出句中的动词。(交流)把“护住”换成“挡住”试试,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生说。

  师生共同解读:“拉”前面用了“立即”两个字,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护住”:谭老师的身躯就是学生的避风港。

  提高认识,升华感情:

  师:“拉”“撑”“护”这一连串的动作迅速完成,谭老师身体中所有的能量在瞬间爆发,这巨大的能量源于什么?(对学生的强烈的无私的爱)

  从谭老师的行动你感受到什么?(舍身救生……)

  指导读描写谭老师行动的句子。

  灾难,是一面镜子。一瞬间照出了人的灵魂。感情朗读第6自然段。

  指导朗读2至7自然段

  师: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谭老师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学生们……他的喊声还响在学生们的耳边,他护住学生的动作就发生在刹那……朗读2至7自然段,再次感悟谭老师高尚的师德。

  3、学*8至12自然段。听沉痛回忆,学*英雄精神。

  师:这一段引用了哪些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你从救援人员、学生、老师的话中,又感受到什么?

  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千万次地问,为英雄讴歌。

  师:千说万说,在同学和老师心中,谭老师是一位(优秀)的老师。遇难前,谭老师的讲课内容是什么?(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谭老师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了吗?(生说)当一个人在危难时刻,舍生取义,一心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我们就说他是一名“英雄”。你觉得谭老师是英雄吗?

  英雄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讲完了他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课,用鲜*写了伟大的师爱。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身躯的哪一个动作化为永恒!

  师引读最后一段:

  现场的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我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后代的人们依然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齐读最后一段。理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意思。

  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课文用“最后的姿势”作题目,有什么好处?(生说,师升华)

  五、交流救灾资料,感受中华魂。

  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出现了许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课前要求搜集有关英雄教师的资料。我们交流一下。

  交流中感受中华魂,激发民族凝聚力。

  总结全文,升华感情——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个最后的姿势!

  六、作业。

  a、读后感受很多,请同学们写在日记中。

  b、继续搜集抗震救灾中的感人事迹,自己制作一起专题报告。

  板书:

  张开双臂英雄不死

  6最后的姿势

  护住学生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通过上一节的学*,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是一位多么可敬的老师,就让我们为他深深地鞠一个躬。(全体师生鞠躬)那么,谭老师究竟有什么可敬之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本,与谭老师来个零距离接触。

  二、共同学*,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出示自读要求:自读课文,透过字里行间,感受谭老师的可贵品质,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做上批注。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⑴谭老师告诉学生们“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出示,生读)

  师:这是谭老师的言传,是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为下文危难之时他坚定的抉择埋下伏笔,他这样做,不是偶然的,与他的人生追求,*时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息息相关。

  ⑵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透过这三个叹号,你明白了什么?(读出情况危急)

  ⑶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⑷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在文中找出与这一句想照应的句子。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这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在危难之际他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以学生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正是这一姿势,让人们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⑸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对谭老师的评价。

  体会侧面烘托的作用,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

  随机指导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3、补充资料:

  从教26年来,谭千秋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三、教师总结,升华情感

  汶川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全体师生面对可亲可敬的谭老师,庄严地行队礼。

  四、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请你搜集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办一期手抄报。

  2、通过查找资料,认识地震,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办一期手抄报,增强抗震救灾及自救的能力。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爱与责任

  英精

  可敬的谭老师雄神

  不千

  死秋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安排了以“人间真情”为主题的四篇课文,其中《最后的姿势》主要讲述的是谭千秋老师面对困境勇于承担责任、舍己救人的优秀品质。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谭千秋老师的敬意,每每读来,热泪盈眶。谭千秋老师那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的品质深深感染着每个人。也更让我们懂得这些美德在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主要内容,直入中心

  1、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这位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的姿势。(生齐读课题)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生回答,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师:句中的他指得是谁呢?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指名回答)投影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齐读。(板书:爱与责任)

  二、学*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这样一位用生命诠释师德灵魂的人,张开双臂这一最后的姿势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展现的呢?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的无比景仰再次走进那悲壮的一幕。请同学样拿出笔默读课文4——7节,画出描写地震来临时房屋变化的句子,并作批注。

  1、生默读课文,写批注。师巡视指导。

  2、师:请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感受。

  学生交流:

  (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2)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3)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3、学生回答时随即指导朗读。

  4、师: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4——7小节,画出描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词句,并认真做批注。

  a

  投影呈现第四节内容,学生读句。

  师: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加红点两个“快”字。

  学生说说表示“快”的词语,(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风驰电掣、疾如闪电等。)

  谭老师为什么要大家要这样快?请你再读读这一段话,你一定会有所发现的。

  (那是因为地震来临了,楼房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如果不快,就要被埋了)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情形是万分危急?你能把你体会到的这份生死攸关读出来吗?

  ——原来这是与全体学生生死攸关的快啊!

  在这楼房随时会倒塌的生死攸关的时刻,你会怎样做?(……)谭老师是怎样做的?(组织学生快速撤离)——这是谭老师临危不乱的快!

  泛红“大家”,“大家快跑”,你从这短短四个字中,又读出了什么呢?老师建议大家联系这个句子“来不及多想”好好想一想。

  (在这样一个生死攸关的瞬间,谭老师想到的只有学生的安危,想到的只是“大家快跑”。)——这是谭老师关爱学生的快啊!

  b

  但即便就是这样的快,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此时的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呢?

  投影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5、同学们细细的读一读,你从哪些词中能感受到谭老师的高大形象?(学生边读边圈画)

  (板书)拉: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没有选择躲避,而是在死神面前拉回了四条活生生的生命。

  (板书)撑:①学生做撑的动作。

  ②“撑”可以换成“放”、“按”这些词吗?

  ③要撑住的是什么?撑在课桌上的双手,是想为课桌底下的四个孩子承担、担负来自屋顶的瓦砾和楼板;

  ④是在危难中,为学生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⑤是想用自己的双肩和身体,担负起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板书)护:这是一般的护吗?(用生命护生命,用生命换生命);护住的,是一个老师一如既往地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6、同学们,此时此刻,这三个字,在你的眼中,还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吗?它们更是(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对工作的高度负责,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品质……)

  拉、撑、护,就是一场殊死的战斗,引读:“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谭老师立即……”;

  拉、撑、护,就是一次生与死的选择,引读:“但是……?”+“谭老师立即……”;

  拉、撑、护,就是一位普通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引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立即……”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在灾难来临的瞬间,一双大手拉回了四个孩子,一个身躯撑起了一片天空,一个生命呵护了四个生命。

  7、师引读: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的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投影再次出现)

  过渡: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只是一瞬间的震荡,谭老师永远告别了和风阳光雨露,永久沉睡在了众人撕心裂肺的泪水中。他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

  三、学*第三段,侧面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c

  5月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救援人员被震撼了,学生们被震撼了,老师们被震撼了,在场的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8——10小节。

  投影呈现三段文字

  同学们,读着这些句子,有没有什么地方也让你的心为之感动?

  设置具体的情境:

  1、你就是当时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抓住“死”与“活”,“张开” 与“身下”。

  2、被谭老师救出的学生这样回忆到……抓住“飞身”:是护身,还是逃离?“扑”。

  3、谭老师的同事满含热泪的说……“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什么留给了自己?“最有可能离开”,最后有没有离开?

  同学们,一起来读好这三句话吧。

  四、学*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d

  投影呈现:“然而……”

  引读:“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然而,……”

  *日里谭老师最疼学生,操场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去捡起来,以免学生玩耍时受到伤害——“然而,……”

  谭老师不是四川人,但他却甘愿留在这里,他是这样地眷恋着这片土地,这样地爱着他的教育事业——“然而,……”

  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投影呈现:最后的姿势图)

  1、师: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

  2、在灾难来临的时刻,许许多多的老师,他们和谭老师一样也用自己对学生的爱与责任,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生命的蓝天。

  让我们永远的记住他们吧!

  幻灯播放相关老师的介绍——(点名学生读)

  师:这些大部分只有二三十岁的年轻老师,他们或留下了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或留下了自己白发苍苍的母亲,

  投影呈现:——然而,在那生与死的瞬间,他们却选择了同一个姿势——紧紧拥抱着他们深爱的学生。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们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尽自己的爱与责任,是他们无悔的选择!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他们山一样崇高的师德灵魂!

  让我们深情地呼喊吧——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投影呈现)

  四、读写结合

  1、我们不愿再去回想灾难来临时的惨烈场面,但我们分明有许多的话要对英雄老师谭千秋诉说。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对英雄的钦佩之情吧!请以“谭千秋老师,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投影呈现:最后的姿势图)

  2、师朗诵《献给英雄教师谭千秋》。(投影呈现)

  五、总结课文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无数可敬可爱的人,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生命的坚强、爱与责任,永远可以战胜一切灾难!让我们永远的记住谭千秋老师,永远的记住他那充满爱与责任的——最后的姿势(生齐读课题)

  板书设计:

  6 最后的姿势

  拉、撑、护 爱与责任

  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上课之前,我先放了一张图片,加上背景音乐,这一情景的再现,音乐氛围的渲染,又把同学们带回了去年的那次地震,我们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看着同学们一声不吭,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我知道这样的情感导入对课文的学*是很有帮助的。

  教学中,我重在让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的动作、语言和地震后人们的话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着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阅读感悟,听着他们激动的、深情的读书声,我知道他们被谭老师的精神感动了。再次,抓住文中的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如品味词语时让学生结合地震时的地动山摇,学生的生命岌岌可危,来体会谭老师的镇定自若,舍生忘死的壮举。如学生对“撑”理解不够透彻时,我通过让学生做一做动作,和相*的词语比一比,再结合上下文想一想等方法,让学生反复揣摩词语的意思,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最后因势利导,整体感受谭千秋老师的高大形象,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我又设置了“读写结合”这一环节,以“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看着图片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再次感受谭老师的伟大精神。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5

  6、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第3题)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

  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预*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透彻地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直入文本中心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你能用一个词语说说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留给你的感受吗?(无私、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爱与责任、高尚……)

  2、学*第12自然段

  过渡:面对死亡,谭千秋老师来不及做出更多的选择,当学生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最后的姿势》。

  默读第12自然段,思考文中用了哪些词语评价谭老师。(适时板书:普通、爱与责任、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过渡: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人生的价值”,诠释着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本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生命、解读他的师魂。

  二、学*第一段,初步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现在请大家将视线转移到课文第1自然段,自由朗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爱家人、爱工作)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常

  2、导读:读出对家人的关爱,对工作的负责。

  三、学*第二段,深入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谭老师和千千万万的老师一样,爱家人也爱工作,从教26年来,他对工作始终热忱负责,直至2008年5月12日——他人生的最后一堂课。自由读课文第2—7节,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2、默读课文,圈画描写谭老师语言和动作语句并在旁边作出简要批注。要求:

  交流:

  【语言】“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

  ①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②说说你读懂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临危不惧、以学生为重等)

  ③导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谭老师的精神。

  过渡:千钧一发之际,如何保住来不及逃生的四个孩子?

  【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画词:拉、撑、护并板书)

  ①

  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

  谭老师那种在危机时刻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学生的生命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②重点知道三个动词的理解:

  拉: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没有选择躲避,对学生的爱与责任让他从死神面前把四条活生生的生命拉回了。

  撑:为课桌底下的四个孩子撑住从屋顶掉下来的瓦砾和楼板,撑起生命的天空,撑起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通过上一节的学*,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是一位多么可敬的老师,就让我们为他深深地鞠一个躬。(全体师生鞠躬)那么,谭老师究竟有什么可敬之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本,与谭老师来个零距离接触。

  二、共同学*,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出示自读要求:自读课文,透过字里行间,感受谭老师的可贵品质,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做上批注。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⑴谭老师告诉学生们“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出示,生读)

  师:这是谭老师的言传,是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为下文危难之时他坚定的抉择埋下伏笔,他这样做,不是偶然的,与他的人生追求,*时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息息相关。

  ⑵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透过这三个叹号,你明白了什么?(读出情况危急)

  ⑶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⑷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在文中找出与这一句想照应的句子。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这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在危难之际他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以学生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正是这一姿势,让人们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⑸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对谭老师的评价。

  体会侧面烘托的作用,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

  随机指导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3、补充资料:

  从教26年来,谭千秋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三、教师总结,升华情感

  汶川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全体师生面对可亲可敬的谭老师,庄严地行队礼。

  四、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请你搜集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办一期手抄报。

  2、通过查找资料,认识地震,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办一期手抄报,增强抗震救灾及自救的能力。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爱与责任

  英精

  可敬的谭老师雄神

  不千

  死秋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通用10篇(扩展2)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通用十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1

  设计理念: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这一课记叙的是去年的5、12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感人事迹。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挖掘出情的根源。本文的教学设计,我紧扣文章的主旨“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反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深刻的挖掘出这一姿势的内涵。

  2、 引领到文的品悟点。本节课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读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刻谭老师的表现,学生深刻感悟这是老师爱与责任的表现,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对文章内涵的领悟力。

  3、 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以情带读”,老师首先就要做一个引导者,先感动自己,才能再去感染学生,本节课设计中,我还搜集了一些插图,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学生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于是他们对文章内涵的感悟也会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得以体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地震前后的图片(配乐)

  师: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八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哭声、喊声,撕心裂肺,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可在天灾面前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他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板书:最后的姿势 齐读课题。

  过渡:面队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从课文中提炼出一句话。

  二、品读姿势

  1、生回答,(课件一)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a、护生的姿势

  1、出示课件: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指名读:这是谭老师保护学生时的姿势。

  (2)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

  (3)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

  (4)(课件四)地震发生视频。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3、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这么慢,对吗?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指导朗读: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4、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紧要关头,情况之危急,可用什么词来形容?

  (千钧一发 生死攸关 万分危急 )

  过渡: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5、范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过渡:就是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情况下,谭老师立即将——引读护生的姿势。

  从这儿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临危不惧 舍身救生)

  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写谭老师最后的姿势,为什么花费那么多的笔墨进行环境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渡: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齐读4——7段)

  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

  b、牺牲的姿势

  1、(课件五)“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明确:“死死地”。

  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 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3、此时此刻,我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爱生如子 舍己为人 舍生取义 恪尽职守)

  4、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

  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齐读这句话。)

  4、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学生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读词)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在齐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学*这一部分,我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动作、语言以及地震后人物的语言,抓住这“最后的姿势”,反复反复地出示,反复反复地读悟,进而给学生留下了强烈的悲壮的直观印象。学生深入地理解,深情地朗读应该是被谭老师精神所打动的很好印证。)

  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老师一直没有想的是什么,他自己为什么不跑! )

  生1:因为他觉得全班学生都一个没走,他不能走!

  生2:因为还有四个学生还没冲出去!

  师:说明了什么?

  生3:他的心里始终装着的是他的学生,他的学生是第一位的!

  生4:是责任!因为他是一位人民教师!

  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过渡: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

  6、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如果说地震中的谭老师是正面描写,那么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这叫什么描写?(侧面描写)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更突出体现谭老师光辉形象和高尚的师德,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分角色朗读)

  三、学*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引读: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师生齐读: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同学们,一起回顾谭老师的行为,如果将这一切化成一个字,那是什么字?(爱 勇 )如果把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定格成最后的姿势,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姿势?

  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爱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3、交(设计意图:以课文的核心问题引领全文。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一个核心问题,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出能够引领全文,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主导教学进程。同时,此问题的提出,也是给教师一个“放手让学生试着自己学,自己走路的机会”。把课堂的主导权让给学生,充分体现以生为本。)

  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总结

  师解说: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读悟,“最后的姿势”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里。谭千秋老师精神永存!)

  五、课后作业

  搜集地震中感人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爱 责任

  临危不乱

  恪尽职守

  大公无私

  舍生取义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2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第六课: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这是谁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是怎样的?课文讲述的故事给你怎样的感觉?

  3、是呀!这是一个悲壮、令人感动的故事,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课题。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

  1、要求:那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

  三、第一次(最后的姿势)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次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3、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这么慢,对吗?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他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5、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谭老师立即,(引读句子。)

  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6、范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一切到这儿似乎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请你想一想,这儿省略了什么?

  (齐读:请同学们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中。)

  (省略了人们的惊慌逃逸,省略了谭老师对四位学生的鼓励,省略了人们的哀嚎)

  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7、齐读47自然段。

  四、学*第二次(最后的姿势)

  1、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

  ,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2、死死地。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你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

  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谁再来读好这句话。

  3、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

  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4、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读词)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

  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让我们一起再来看这句话,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再读这句话的时候,你心中是否有了更深的感受?现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

  6、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

  五、学*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音乐起),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和老师一样,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3、交流、 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 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 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 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镌刻在四位学生的心中,读(最后的姿势:张开)。这最后的姿势像一座丰碑,永远地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读 ()。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矗立在所有 中国人的心中,读 ()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六、 总结

  1、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图片、音乐)

  2、欣赏时,师解说。

  3、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七、作业

  搜集汶川地震中,让你感动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的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过程方法: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学*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声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20xx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让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做出更多的选择,可是有个人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板书课题)

  二,紧扣题目,直奔主题。

  1、这最后的姿势是个怎样的姿势呢?(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句中的他指的是谁呢?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用文中一段话回答)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他最后姿势的句子。品味朗读。

  a、护生的姿势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你从带点的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自己做做这个姿势,为什么是“撑”而不是其他?

  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情况会怎样?

  想象:鸡妈妈保护小鸡。

  资料补充:(“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张米亚。)男,终年29岁, 映秀镇小学教师。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感情朗读6、7段。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出示)引读最后一段: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谭千秋,一个。

  b、牺牲的姿势

  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读了这一句,你想说些什么?

  (再次出示)引读

  三、体验情境,再现地震

  过渡:谭老师是在什么情况下舍身救生的?

  1、找出文中描写地震来临及地震的句子,朗读借鉴品味。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三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情况危急到了极点。)

  你能用哪些词形容这种情况?

  2、朗读体会:这几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烘托人物形象)

  四、人生价值,言传身教

  过渡:地震来临前,谭老师在做什么?

  出示: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1、这一段写什么?(言传)

  2、“人生的价值”,你是怎样理解的?谭老师又是如何教育学生的?这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埋下伏笔,作铺垫)

  五、评价人物,英魂永存

  过渡:在谭老师眼里,人生的价值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所以在那千钧一发之际,谭老师立即将四位学生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导读

  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看到这悲壮感人的一幕时,救援人员这样说——;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一位老师说——

  2、千说万说,在人们心中,谭老师是一个( )的老师。

  3、这一部分去掉可以吗?(侧面描写使故事真实可信)为什么要引用这三位人物的话?(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六、总结全文,体味结尾

  1、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出示)引导齐读后两段。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是如何理解的?

  2、谭老师,我想对你说。

  3、自由感情读文。(课文读到这儿,大家内心一定很不*静。请大家把自己全部的感情倾注到朗读中,再一次感受谭老师的无私大爱。)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魂的姿势;千秋的姿势;师德的姿势)

  5、再读后两段,总结全文

  结课:谭老师走了,他走的那么突然而匆忙,来不及跟家人说一句知心话,来不及向学生说一声再见;谭老师走了,他留下的是一种姿势,一个永远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一个诠释恪尽职守、大爱无声的姿势。这不是一般的姿势,这是世界上最英勇最悲壮的姿势,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美丽的姿势!

  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4

  设计理念: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这一课记叙的是去年的5、12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感人事迹。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挖掘出情的根源。本文的教学设计,我紧扣文章的主旨“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反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深刻的挖掘出这一姿势的内涵。

  2、 引领到文的品悟点。本节课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读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刻谭老师的表现,学生深刻感悟这是老师爱与责任的表现,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对文章内涵的领悟力。

  3、 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以情带读”,老师首先就要做一个引导者,先感动自己,才能再去感染学生,本节课设计中,我还搜集了一些插图,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学生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于是他们对文章内涵的感悟也会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得以体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地震前后的图片(配乐)

  师: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八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哭声、喊声,撕心裂肺,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可在天灾面前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他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板书:最后的姿势 齐读课题。

  过渡:面队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从课文中提炼出一句话。

  二、品读姿势

  1、生回答,(课件一)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a、护生的姿势

  1、出示课件: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指名读:这是谭老师保护学生时的姿势。

  (2)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

  (3)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

  (4)(课件四)地震发生视频。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3、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这么慢,对吗?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指导朗读: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4、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紧要关头,情况之危急,可用什么词来形容?

  (千钧一发 生死攸关 万分危急 )

  过渡: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5、范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过渡:就是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情况下,谭老师立即将――引读护生的姿势。

  从这儿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临危不惧 舍身救生)

  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写谭老师最后的姿势,为什么花费那么多的笔墨进行环境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渡: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齐读4――7段)

  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

  b、牺牲的姿势

  1、(课件五)“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明确:“死死地”。

  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 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3、此时此刻,我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爱生如子 舍己为人 舍生取义 恪尽职守)

  4、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

  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齐读这句话。)

  4、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学生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读词)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在齐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学*这一部分,我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动作、语言以及地震后人物的语言,抓住这“最后的姿势”,反复反复地出示,反复反复地读悟,进而给学生留下了强烈的悲壮的直观印象。学生深入地理解,深情地朗读应该是被谭老师精神所打动的很好印证。)

  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老师一直没有想的是什么,他自己为什么不跑! )

  生1:因为他觉得全班学生都一个没走,他不能走!

  生2:因为还有四个学生还没冲出去!

  师:说明了什么?

  生3:他的心里始终装着的是他的学生,他的学生是第一位的!

  生4:是责任!因为他是一位人民教师!

  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过渡: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

  6、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如果说地震中的谭老师是正面描写,那么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这叫什么描写?(侧面描写)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更突出体现谭老师光辉形象和高尚的师德,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分角色朗读)

  三、学*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引读: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师生齐读: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同学们,一起回顾谭老师的行为,如果将这一切化成一个字,那是什么字?(爱 勇 )如果把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定格成最后的姿势,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姿势?

  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爱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3、交(设计意图:以课文的核心问题引领全文。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一个核心问题,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出能够引领全文,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主导教学进程。同时,此问题的提出,也是给教师一个“放手让学生试着自己学,自己走路的机会”。把课堂的主导权让给学生,充分体现以生为本。)

  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总结

  师解说: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读悟,“最后的姿势”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里。谭千秋老师精神永存!)

  五、课后作业

  搜集地震中感人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爱 责任

  临危不乱

  恪尽职守

  大公无私

  舍生取义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5

  6、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第3题)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

  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预*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透彻地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直入文本中心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你能用一个词语说说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留给你的感受吗?(无私、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爱与责任、高尚……)

  2、学*第12自然段

  过渡:面对死亡,谭千秋老师来不及做出更多的选择,当学生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最后的姿势》。

  默读第12自然段,思考文中用了哪些词语评价谭老师。(适时板书:普通、爱与责任、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过渡: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人生的价值”,诠释着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本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生命、解读他的师魂。

  二、学*第一段,初步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现在请大家将视线转移到课文第1自然段,自由朗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爱家人、爱工作)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常

  2、导读:读出对家人的关爱,对工作的负责。

  三、学*第二段,深入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谭老师和千千万万的老师一样,爱家人也爱工作,从教26年来,他对工作始终热忱负责,直至2008年5月12日——他人生的最后一堂课。自由读课文第2—7节,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2、默读课文,圈画描写谭老师语言和动作语句并在旁边作出简要批注。要求:

  交流:

  【语言】“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

  ①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②说说你读懂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临危不惧、以学生为重等)

  ③导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谭老师的精神。

  过渡:千钧一发之际,如何保住来不及逃生的四个孩子?

  【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画词:拉、撑、护并板书)

  ①

  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

  谭老师那种在危机时刻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学生的生命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②重点知道三个动词的理解:

  拉: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没有选择躲避,对学生的爱与责任让他从死神面前把四条活生生的生命拉回了。

  撑:为课桌底下的四个孩子撑住从屋顶掉下来的瓦砾和楼板,撑起生命的天空,撑起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难点: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PPT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过什么灾难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一刻的情景。(播放PPT中录像、图片并返回到第一张幻灯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几句话来说一说?(指名2人,说一说)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使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指课题)齐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放PPT,指名王晟读谭千秋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PPT出示自读要求

  a、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5分钟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上下文试着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用直线划出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4、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b、检查、交流

  1、读词语(PPT出示词语,开火车读,一人读一个,大声一点)指导写凹,把书翻到33页描红。

  2、交流词语的意思:先读出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再说说你所理解的意思。

  3、交流你所划出的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共3句,找全后PPT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交流:①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你怎么分段的?

  c、小结:刚刚我们初步学*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PPT出示要求)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a、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自己说说

  b、交流

  (四)课文第二段就已经把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写得很详实了,那为什么还要写第三段呢?可不可以把第三段去掉?为什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的二、三两段,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全班交流,明了侧面烘托的写法以及侧面烘托的好处。

  (五)总结:

  今天,我们初步学*了《最后的姿势》一课,认识了()的谭老师。(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谁来说说?后面说的同学不能和前面同学重复。指名说)

  让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写他那最后的姿势的句子,把他那最后的姿势铭刻在心里。PPT切换到课文中写最后的姿势的三句话

  (六)作业:

  完成思考题。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7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老师是学生学*的引导者,引导更应该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彰。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事件所写的。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作者还引用了最具说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

  (二)学生情况

  本班很多学生从电视等媒体上知道了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出现了很多值得赞颂的人物,在第一课时他们就认识了谭千秋这个人物,对谭老师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的感受和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句话都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自我学*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除了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外,还能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

  五、教学流程示意图

  观看画面,情境导入

  ↓

  示范阅读,初解人物

  ↓

  借助文本,拓展迁移

  ↓

  总结提升,点明题目

  六、教学过程

  (一)观看画面,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2008年汶川地震的画面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个令人痛彻心扉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所有的轰然倒塌中,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突如其来的灾难将所有的欢声笑语掩埋。裹满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希望,张大的双眼,是在寻求生的权利。生命在此刻脆弱无比。但他,却用世间最美的姿势延续了生命。他就是——谭千秋。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8

  【教材分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安排了以“人间真情”为主题的四篇课文,其中《最后的姿势》主要讲述的是谭千秋老师面对困境勇于承担责任、舍己救人的优秀品质。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谭千秋老师的敬意,每每读来,热泪盈眶。谭千秋老师那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的品质深深感染着每个人。也更让我们懂得这些美德在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主要内容,直入中心

  1、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这位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的姿势。(生齐读课题)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生回答,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师:句中的他指得是谁呢?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指名回答)投影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齐读。(板书:爱与责任)

  二、学*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这样一位用生命诠释师德灵魂的人,张开双臂这一最后的姿势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展现的呢?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的无比景仰再次走进那悲壮的一幕。请同学样拿出笔默读课文4――7节,画出描写地震来临时房屋变化的句子,并作批注。

  1、生默读课文,写批注。师巡视指导。

  2、师:请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感受。

  学生交流:

  (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2)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3)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3、学生回答时随即指导朗读。

  4、师: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4――7小节,画出描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词句,并认真做批注。

  a

  投影呈现第四节内容,学生读句。

  师: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加红点两个“快”字。

  ▲学生说说表示“快”的词语,(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风驰电掣、疾如闪电等。)

  ▲谭老师为什么要大家要这样快?请你再读读这一段话,你一定会有所发现的。

  (那是因为地震来临了,楼房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如果不快,就要被埋了)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情形是万分危急?你能把你体会到的这份生死攸关读出来吗?

  ――原来这是与全体学生生死攸关的快啊!

  ▲在这楼房随时会倒塌的生死攸关的时刻,你会怎样做?(……)谭老师是怎样做的?(组织学生快速撤离)――这是谭老师临危不乱的快!

  ▲泛红“大家”,“大家快跑”,你从这短短四个字中,又读出了什么呢?老师建议大家联系这个句子“来不及多想”好好想一想。

  (在这样一个生死攸关的瞬间,谭老师想到的只有学生的安危,想到的只是“大家快跑”。)――这是谭老师关爱学生的快啊!

  b

  但即便就是这样的快,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此时的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呢?

  投影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5、同学们细细的读一读,你从哪些词中能感受到谭老师的高大形象?(学生边读边圈画)

  (板书)拉: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没有选择躲避,而是在死神面前拉回了四条活生生的生命。

  (板书)撑:①学生做撑的动作。

  ②“撑”可以换成“放”、“按”这些词吗?

  ③要撑住的是什么?撑在课桌上的双手,是想为课桌底下的四个孩子承担、担负来自屋顶的瓦砾和楼板;

  ④是在危难中,为学生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⑤是想用自己的双肩和身体,担负起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板书)护:这是一般的护吗?(用生命护生命,用生命换生命);护住的,是一个老师一如既往地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6、同学们,此时此刻,这三个字,在你的眼中,还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吗?它们更是(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对工作的高度负责,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品质……)

  拉、撑、护,就是一场殊死的战斗,引读:“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谭老师立即……”;

  拉、撑、护,就是一次生与死的选择,引读:“但是……?”+“谭老师立即……”;

  拉、撑、护,就是一位普通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引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立即……”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在灾难来临的瞬间,一双大手拉回了四个孩子,一个身躯撑起了一片天空,一个生命呵护了四个生命。

  7、师引读: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的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投影再次出现)

  过渡: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只是一瞬间的震荡,谭老师永远告别了和风阳光雨露,永久沉睡在了众人撕心裂肺的泪水中。他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

  三、学*第三段,侧面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c

  5月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救援人员被震撼了,学生们被震撼了,老师们被震撼了,在场的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8――10小节。

  投影呈现三段文字

  同学们,读着这些句子,有没有什么地方也让你的心为之感动?

  设置具体的情境:

  1、你就是当时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抓住“死”与“活”,“张开” 与“身下”。

  2、被谭老师救出的学生这样回忆到……抓住“飞身”:是护身,还是逃离?“扑”。

  3、谭老师的同事满含热泪的说……“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什么留给了自己?“最有可能离开”,最后有没有离开?

  同学们,一起来读好这三句话吧。

  四、学*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d

  投影呈现:“然而……”

  引读:“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然而,……”

  *日里谭老师最疼学生,操场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去捡起来,以免学生玩耍时受到伤害――“然而,……”

  谭老师不是四川人,但他却甘愿留在这里,他是这样地眷恋着这片土地,这样地爱着他的教育事业――“然而,……”

  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投影呈现:最后的姿势图)

  1、师: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

  2、在灾难来临的时刻,许许多多的老师,他们和谭老师一样也用自己对学生的爱与责任,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生命的蓝天。

  让我们永远的记住他们吧!

  幻灯播放相关老师的介绍――(点名学生读)

  师:这些大部分只有二三十岁的年轻老师,他们或留下了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或留下了自己白发苍苍的母亲,

  投影呈现:――然而,在那生与死的瞬间,他们却选择了同一个姿势――紧紧拥抱着他们深爱的学生。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们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尽自己的爱与责任,是他们无悔的选择!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他们山一样崇高的师德灵魂!

  让我们深情地呼喊吧――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投影呈现)

  四、读写结合

  1、我们不愿再去回想灾难来临时的惨烈场面,但我们分明有许多的话要对英雄老师谭千秋诉说。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对英雄的钦佩之情吧!请以“谭千秋老师,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投影呈现:最后的姿势图)

  2、师朗诵《献给英雄教师谭千秋》。(投影呈现)

  五、总结课文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无数可敬可爱的人,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生命的坚强、爱与责任,永远可以战胜一切灾难!让我们永远的记住谭千秋老师,永远的记住他那充满爱与责任的――最后的姿势(生齐读课题)

  板书设计:

  6 最后的姿势

  拉、撑、护 爱与责任

  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上课之前,我先放了一张图片,加上背景音乐,这一情景的再现,音乐氛围的渲染,又把同学们带回了去年的那次地震,我们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看着同学们一声不吭,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我知道这样的情感导入对课文的学*是很有帮助的。

  教学中,我重在让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的动作、语言和地震后人们的话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着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阅读感悟,听着他们激动的、深情的读书声,我知道他们被谭老师的精神感动了。再次,抓住文中的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如品味词语时让学生结合地震时的地动山摇,学生的生命岌岌可危,来体会谭老师的镇定自若,舍生忘死的壮举。如学生对“撑”理解不够透彻时,我通过让学生做一做动作,和相*的词语比一比,再结合上下文想一想等方法,让学生反复揣摩词语的意思,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最后因势利导,整体感受谭千秋老师的高大形象,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我又设置了“读写结合”这一环节,以“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看着图片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再次感受谭老师的伟大精神。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9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老师是学生学*的引导者,引导更应该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彰。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事件所写的。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作者还引用了最具说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

  (二)学生情况

  本班很多学生从电视等媒体上知道了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出现了很多值得赞颂的人物,在第一课时他们就认识了谭千秋这个人物,对谭老师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的感受和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句话都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自我学*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除了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外,还能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

  五、教学流程示意图

  观看画面,情境导入

  ↓

  示范阅读,初解人物

  ↓

  借助文本,拓展迁移

  ↓

  总结提升,点明题目

  六、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画面,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2008年汶川地震的画面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个令人痛彻心扉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所有的轰然倒塌中,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突如其来的灾难将所有的欢声笑语掩埋。裹满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希望,张大的双眼,是在寻求生的权利。生命在此刻脆弱无比。但他,却用世间最美的姿势延续了生命。他就是――谭千秋。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10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谭、漱、吱、墟、撼、凹、感、诠、释”;会认识二类字“坍、攸”;能联系课文语境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能够理解“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生字,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最后的姿势》,感受谭老师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新课。

  教学二到七自然段。

  (一)、阅读课文二到七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环境和谭老师的句子。

  (二)、交流环境描写的句子。

  1、出示句子

  (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有摇晃起来!地震!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理解交流:地震来势汹汹)

  2、指导朗读。可以用上抑扬顿挫,重读,轻声,等到方法把自己体会传递给听者。第一句子可以用低沉的声调读出天空的阴沉沉。如:第二个句子的“摇晃”,第三个句子的“厉害,刺耳、腾空而起”;第四个句子的“地动山摇,重重,塌陷”等词可以重读或者轻读来强调。

  3、比较四个句子的程度,用渐强的语调读出变化。

  4、小组轮读。

  (三)、此时谭老师分别都在做什么呢?教师引导,当天空阴沉沉时,谭老师正在——

  学生接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师指导学*:谭老师上课会是怎么样的,请你快速浏览,结合下文回答。

  生找出: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充满活力。

  教师引导朗读:谭老师讲课是绘声绘色的,请你绘声绘色地读一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谭老师讲课是妙语连珠的,指名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谭老师上课还是充满活力的,全班齐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师:多么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呀,谭老师只是说的好听还是真的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这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请你认真读课文找出依据。

  出示句子:他意识到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从哪些地方看出谭老师的大公无私,为他人着想?

  引导理解:好一个来不及,他来不及想什么?(来不及想自己,来不及想心爱的小女儿,来不及七十一岁的老母亲……可他却来得及想谁?他的心中装的是谁?)”引读,这就是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出示句子: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重点理解:“立即、拉、撑、护”。 :从立即可以看出谭老师救学生是没有丝毫犹豫的,要是犹豫了会怎么样?指导朗读。

  教师引读,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的行为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人生价值是什么?生——“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学八到十自然段。

  (一)、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人们怎么评价他。快速浏览课文8到10自然段找出大家评价谭老师的话。

  (二)、出示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

  认真地细细默读,看看你接收到了哪些信息?

  生交流,师适时总结评价。

  指导朗读:我们不是演员,也许做不到热泪盈眶,但我们是细心的读者,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把我们心中的感动传达出来。留给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心中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出示2、“地震时,眼看教室就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交流体会学生可能会带着怎么的感情回忆,指导朗读。谭老师留给学生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再次引读,这就是谭老师所说的人生的价值,学生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出示3、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交流朗读。谭老师留给这位老师最后的姿势仍然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又引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学十一、十二自然段。

  出示这两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引读:是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也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三、总结全文

  (一)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也来赞颂赞颂他吧!

  (二)出示资料:1、看看网友怎么赞颂他的。2、人们还表达了对他的无限怀念,无比崇

  敬,无比怀念之情,播放音像资料:大爱千秋。3、出示诗歌:《五月的挽歌》

  提升全文:在汶川大地震中还有哪些故事感动了你?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交流。

  我们这些同胞又可以为他们做什么?出示:网上下载的捐款名单,快速浏览,感受大爱无疆。

  总结:因为有爱,有责任,这个世界变得如此温暖,如此美好。让我们时刻记得把爱传递下去。

  四、布置作业:

  (一)、与老师一起总结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

  (二)、用正面描写或者侧面描写写一个片段,水*高的同学可以用上这两种方法写一篇文章。

  教学反思:

  删繁就简

  一直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删繁就简,直奔主题,突出重点。在*时的教学中,我做了不少尝试,我希望能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去学*,去阅读。在教学《最后的姿势》时,我细心地读了文本,根据我自己的理解,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应该是什么;告诉我们“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一姿势诠释了人性美,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因此我选了“人生的价值”、“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两个支点进行教学。

  支点一:“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全篇课文的教学我都围着这一支点进行,在让学生读了这一段话之后,我就说到:“多么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呀,谭老师只是说的好听还是真的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这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请你认真读课文找出依据。”学生找出:他意识到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我引导学生理解:好一个来不及,他来不及想什么?(来不及想自己,来不及想心爱的小女儿,来不及想七十一岁的老母亲……可他却来得及想谁?他的心中装的是谁?)”引读,这就是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当学生找出句子“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立即、拉、撑、护”。 :从立即可以看出谭老师救学生是没有丝毫犹豫的,要是犹豫了会怎么样?让学生想像之后指导朗读。朗读好了之后我又适时引读:“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的行为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人生价值是什么?生——‘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支点二:“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一支点串起了八到十二自然段的教学。在学生找出大家对谭老师的评价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体会朗读,留给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心中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老师留给学生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老师留给这位老师最后的姿势仍然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也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从而又引导学生朗读,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在谭老师眼里,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生答:“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从而把整篇文章融为一体。

  教学中我注重了朗读的指导,适时到位的评价。如:环境描写的句子我没有进行繁琐的理解,而是直接进行朗读指导,“天空阴沉沉的”我指导“可以用低沉的声音读出天空的阴沉沉。”“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我在评价中指导“从你的重读中我感觉到了摇晃的程度越来越强了。”“外面的尘埃腾空而起。”“腾空而起”这个词学生一字一顿地重读,并拖长了声音,我评价“从你的朗读中我看到了满天的尘土。”……这样的朗读指导干净利索,直接有效。在教中我还注重收集资料对文本进行提升。如: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在课上交流,让学生感受爱无时不在。我还收集了捐款名单,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因为有爱,灾难不再可怕,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美中不足的是,资料过多,而我又认为这些资料都很有价值,舍不得删了,因此花了很多时间。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通用10篇(扩展3)

——《最后的姿势》的读后感3篇

  今天,我读了一篇名叫《最后的姿势》的文章,文章里的人物令我感动。

  文章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5月12日,谭千秋老师早早的来到学校上课,在教室里,突然,桌子摇晃起来,在老师的催促下,许多同学都逃了出来,还有四位同学没有逃出来。谭老师立刻将他们拉到桌子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四位同学。

  当人们发现他的时候,四位同学还活着,但谭老师已经死了,双手张开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

  当时的人们都感动了,为这一位老师的精神而感动。

  我也感动了,这是一位充满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他的精神应该值得我们学*。但有一位老师,地震来了,他不顾学生的安危,自己一个人跑了出去,留下学生在教室里。这种老师,是不配当老师的,他没有谭千秋老师这种师德灵魂,没有一点老师的精神,在他心中,自私已经占满了他的心灵,他应该遭到全世界的唾骂。

  在大地震时,也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师像谭千秋老师那样,牺牲自己的生命让更多的学生获救,他们都不顾自己的安危,努力保护自己的学生,让我们一起歌颂他们吧!

  

  今天,我们学*了《最后的姿势》这一课,我思绪万千。

  事情的主人公,是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谭老师。他在地震发生时,只为学生着想,却没有为自己和女儿想过。在他眼中,“人生的价值”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这些他都做到了,但却因此失去了生命。这也许正如司马迁所说:“人总是要死的,有的轻于鸿毛,有的重于泰山。”

  地震时,他选择了救护学生,却忘记了自己和女儿,这是他的大公无私。

  地震时,他选择了死死护住学生,即使后脑勺被砸得深凹下去……这是他的舍己为人。

  地震时,他告诉学生,什么都不要拿,这是他的临危不惧。

  地震时,他选择飞身扑到学生身上,即使他知道这样做会死,这是他的勇于献身。

  谭老师,您是在太伟大了!您的才华,您的做法,您的舍生忘死……您的一切一切都值得我们敬佩。我们赞颂您: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这是我第一次读有关地震知识与歌颂老师相关的课文,所以我读得比*时更加认真、仔细,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每一次都全身心投入的读。谭老师为学生而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永远记在我的心中。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在5·12大地震的瞬间,谭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学生们活了下来,自己却英勇献身的感人事迹。体现了谭千秋老师在危难之际,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但我读到“他双臂张开,趴在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护住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这段话时,被谭老师那以学生安危为重,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高贵品质深深地感动了!师生对比,一方是血肉模糊,一方是安然无恙,从中可以看出谭老师在生死抉择的那一刻,心里只有他的学生,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安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要为集体着想,为别人着想,拥有一颗大公无私的心。

  在我读完第二自然段的:“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同学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国家着想……’”我知道了:这段话写的是谭老师在给同学们讲“人生的价值”但这也是谭老师做人的标准:“大公无私、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可见谭老师正用他的学识、人格影响着同学们。在学*中,我们也要以身作则,态度端正、严谨,做一个好学生,像潭老师那样拥有一颗大公无私的心!

  读完文章,我掩卷沉思:“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一句话记录了谭千秋老师救护学生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我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以为舍己救人的老师形象,赞美了他伟大而崇高的精神,“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在生活中,我们处处能够看到像谭老师那样的人,他们都很*凡,但正是这*凡铸就了不*凡!正是这些人,让世界充满真情,充满爱,正是这些人,让我们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通用10篇(扩展4)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3篇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在当堂预*“读、圈、标、划、问”后又加了一个新的项目——找寻文章中值得你学*的地方。语感好的学生迅速直扑“天阴沉沉的”等环境描写手法而去,却也说不出为什么觉得好。我点拨学生,是不是由这些环境描写感觉有什么事要发生?这样写是不是对人物、事件的发展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学生在一品读,咦,好像就是这样的.!

  我又启发学生,是否看过类似的与环境、人物相关联的文章。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联想到《三顾茅庐》中巍巍青山的描写是对卧龙人物形象的衬托,有的联想到看到的作文中写过因做好事而觉得太阳更加灿烂、微风更加和煦(虽说这样的描写有些烂,对孩子的发现还是要给予肯定的)。读写结合并非一句空话,因为老师教学上的关注,学生才会重视得更多。

  作为“通讯”的节选,我找出原文给大家读了一下,和《大江保卫战》《在大海中永生》一样,品读不删改的原文,学生的领悟会更多。

  三位人物的话语是对谭千秋老师的侧面描写,对于学生的选材指导来说也是很好的范例。有不少学生敏感地指出:从三个不同人的视角写出了不同人物眼中的“谭老师”,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去年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文章编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我认为非常的好,是歌颂爱岗敬业伟大精神的优秀作品,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选入结合时代精神,体现苏教版教材的特点。

  在课的导入上,我觉得学生对去年的5.12特大地震都很了解,并且在去年发生地震后,我要求学生每天看有关救援的报道,谭老师的事迹有些学生也听说过,于是没有用有关地震时的图片或影像。但在9月23日听了郝老师讲的第二课时后,我才觉得,用上图片能更好地让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走进课堂。

  在课堂上,我抓住谭千秋老师是如何用宝贵生命诠释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的组织教学,抓住四处环境描写的句子,这样的环境预示着什么?【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谭老师又是如何做的呢?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抓人物的正面描写,抓谭老师在地震到来和楼房即将倒塌的时候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组织学生通过读和演来反复体会,真正理解谭老师是怎样诠释爱和责任的,感受谭老师舍己救人的精神。学生也真正明白了诠释的意思,不是简简单单能用解释来说明的。但在听了郝老师的课后,经过交流,我发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中只抓“诠释”一词,而没有抓“爱与责任”。于是我认为应该这样设计:要注重了学生的学的指导,首先给学生设下悬念,让学生说说你认为老师对你的爱表现在哪里?那在谭老师身上所表现的“爱和责任”是什么呢?这再去引导学生学*,最后的效果会更好,学生不仅能明白“诠释”的意思,更能明白谭老师在学生身上体现的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组织教学,让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当讲到就是这样一位老师,离开了他心爱的女儿和学生时,在坐的学生都被谭老师的精神深深感动,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我让学生结合前面当地震来临时,谭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的内容进行研究,谭老师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那谭老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那就是为国家,为他人。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姿势,是诠释爱与责任师德灵魂的姿势。这时,再让学生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学生都能滔滔不绝说上半天。

  总的来说,我的课堂是抓住一字(撑)、一词(诠释)、一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组织教学,这样一来,没有重点强调“爱与责任”,这是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还有就是在教学中对三位人物的侧面描写强调没有,也抓住人物的话让学生理解体会谭老师的精神了,但没有特意强调这就是侧面描写,对*作的指导不够,对教材的编排意图理解不深。主要也是由于没有教学用书,凭自己理解上课,在这课中忽略了侧面描写的学*。这是以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的内容,要特别注意。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四川发生的汶川地震而改编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伸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扬了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私的思想感情。

  在进行这课的教学时候我主要抓住了四处教学描写,感受其预示着什么。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要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十分的危机,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千秋老师将要遇难,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抓住这四处环境描写,分析谭老师是如何做的呢?让环境描写衬托人物,这就是对谭千秋老师的正面描写,重点抓住谭老师在地震到来和楼房即将倒塌的时候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组织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反复体会,真正体会谭老师是怎样诠释爱和责任的,感受谭老师对学生大爱无私的情感。学生也能真正明白了诠释的意思了,不是简简单单能用解释来说明的。

  那到底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组织教学,让学生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能感受到什么?“撑”看出了谭老师用出了所有的力气,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水泥板,自己却被砸的血肉模糊,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当讲到这儿时,大家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千秋老师逝世时候的自然姿势,也正是这个姿势护住了四个学生,充分看出谭老师这种恪尽职守、舍己为人、大爱无私的情感。我让学生联系上文当地震来临时,谭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的内容进行探究,谭老师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那谭老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那就是为孩子,为他人。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姿势,是诠释爱与责任师德灵魂的姿势。这时,再让学生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学生都能滔滔不绝说上半天。

  但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没有太深,凭自己理解上课,在这课中忽略了侧面描写的学*。还有就是我上课时候太过注重形式了,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以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的内容,要特别注意。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通用10篇(扩展5)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的姿势》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接到上课任务,按照教学进度很快定下了《最后的姿势》这课,首先是因为课文内容打动了我,其次是大量的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便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契合本次活动主题。研读教材、查找资料、设计教案、试教指导、修改完善、课堂展示,在反复磨课中,真正让我从教材里走了个来回。我尝试着“转身”,努力寻找教学的最佳姿势。

  一、创设情境,寻找教学的最佳基调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

  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 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了解此次地震的危害之深,就不能深刻理解危难时刻谭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私的高尚师德。因此,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搜集和汶川地震有关的资料,做在《采蜜集》上,可以摘抄、可以剪贴、可以打印……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料必将把学生带回到3年多前的那场灾难中。课前交流时,我又启发学生回忆地震当时的情景,再结合预*资料,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有同学从资料上获知伤亡惨重,人数众多;有同学查找到当时的地震影响范围极广,波及到中国的绝大多数省市,甚至包括一些邻国;有同学回忆起当时娱乐节目全部停播,网页全部以黑色为底色,表达人们的哀悼……随着谈话交流的深入,学生已逐渐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当中。此刻,以图片、音乐为背景,由教师的讲述带领大家眼见青山绿水瞬间变为废墟,再展现灾难中的英雄——谭千秋老师和他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自然导入课题,也奠定了本课教学的最佳基调。

  二、整体感知,寻找训练的最佳形式

  作为高年段的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挥预*的功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即是对学生的预*反馈。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是由课题“最后的姿势”切入,让学生在文中找到包含课题的句子,即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姿势,再提供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因为关键词句已提示了文章主干,学生概括起来并不困难,这一环节似乎也得到有效落实。但在试教后,李老师提出:“这种方法符合学生通常的阅读姿势吗?作为一篇记叙文的教学,有没有更有效地渗透方法指导的概括主要内容的形式呢?”一语点醒了我,看似简便易行、大家都在采用的方法也许适合老师的教学,但并不适合学生的学*。从根本上说,它并不能达到举一反三,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从记叙文的结构出发,让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几个要素来说说主要内容。这样的方法和学生的阅读*惯是一致的,也符合文体特点,能达到有效训练、迁移运用的目的。

  三、品读语言,寻找阅读的最佳路径

  本文出自一篇新闻稿,选入课文时有所变动,编者将其改成了普通的写人的“文章”,而在行文上它保留了“通俗易懂”、“直达读者”的特点。因此,在试教时,我发现原先设定的中心问题:“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答案显而易见,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难度。预设的“品读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侧面描写”的环节无形中被弱化了,更多地凸现了“写什么”的问题。因此,在二稿修改时,因预测学生能自行完成“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过程,我将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回合有意省略了,而直接由“怎样写的”切入,即阅读教学的第二个回合“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并借助于反馈了解学生对部分关键词语的把握。由于灾难来得很突然,谭千秋不可能像哈尔威船长那样有20分钟的时间,所以文章正面描写人物的文字不多。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灾难性场景中,用一个撼人心魄的姿势来刻画人物,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同事的话以及同学们的感受来交代后续的事件,交代倒在废墟中的那个英雄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于是人物形象丰满了。本文与一般写人文章的最大不同是没有办法更多地去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只能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本文教学的最佳路径。

  四、读写结合,寻找表达的最佳方式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学生学会了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对于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时对于“最后的姿势”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以给课题换词的方式,启发学生总结“最后的姿势是一种怎样的姿势?”“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舍己为人的姿势”、“大爱无私的姿势”、“护卫学生的姿势”、“生命的姿势”……学生都能脱口而出,看来谭老师的高大形象已深深刻在他们的心中,但这样的理解是否深入透彻呢?我又设计了一道读写训练:以“ 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为开头写一段话,后面的内容要具体说明为什么是这样的姿势。这就考查了学生是否理解文章中心,是否能够正确表达。然后,我以学生较少关注的“ 最后的姿势是恪尽职守的姿势”为开头作了示范,拓宽学生的思路,并恰当选用文中关键词句,结合自己的感受,完成片断写作。再让学生仿造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所谓情动而辞发,虽然课堂时间有限,未来得及当堂反馈,但从学生练笔质量来看,都能够围绕中心自由表达,达到了训练目的。

  关注课程目标,有效选择教学内容,所有一线教师仍需不断研究和实践。针对不同的文章,应有不同的教法,我们都要努力寻找教学的最佳姿势。

  我说课的内容是《最后的姿势》,我准备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作业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讲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一位老师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精神品质;一种英雄的爱―爱他人舍自己。课文讲述了爱与责任的人生哲理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文章不仅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还为塑造学生的人格提供了感人的文本素材。

  二、说学情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学生们只是略有耳闻,对于其中的英雄人物也只有一个浅显的认识。在他们脑海中,或许只有个模糊的影子。在第一课时的学*学生基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了谭千秋老师的精神。由于没有切身的体会,对文本情感的深入品读有一定难度;学生对环境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没有接触,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可通过仿写感悟环境侧面描写的妙处。

  所以应让学生在第一课时观看5、12大地震视频资料,再现当时情景的基础上再次走进文本,诵读感悟谭千秋老师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可贵品质。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准备在教授一课时,主要设计了这样的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表演增加对谭老师所受痛苦及其体现其舍己为人精神的理解

  2、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含义,感悟谭千秋老师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可贵品质。

  四、说教法学法

  1、以读激情结合表演,品味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今有多少名句格言都是说朗读的重要。而现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从中可见朗读的重要。

  在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品味感情,又使其不感厌烦。我运用了多种朗读的方法,比如:指名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自由阅读表演等。

  在本课中,谭老师在地震中张开手臂舍生救学生一段是文章的重点,因此在教授中比较多的进行朗读。在教学第二段中,联系课文第一小节让学生感悟谭老师*凡中的大爱与责任。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中感悟体验。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拿好笔进行自主圈画。批注式学*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从对词语的品悟上升到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感悟,这样给了学生自主学*的空间,以阅读感悟表演为主体,攻破本课重难点。另外,画出本段中的环境描写,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交流理解了人物的形象品质,体会谭老师的大爱与责任、舍己救人的品质之后再进行个别读,集体读等。让学生的情更深、读更美。

  2、以练促学,感悟内在。

  我一直认为,上好一堂课,一定要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练*。这样才能使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在教授本课时,我预备设计形式多样的练*。

  (1)读的练*:正如上面所说,采用不同形式的多样朗读,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以读激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较高的提升。

  (2)说的练*:在教学课文第三段侧面描写时,让学生说说把这一段侧面描写去掉行吗?引导学生理解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以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再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再现真实的画面。

  (3)写的练*。如在感悟品读最后姿势的时候,抓住关键词进行练笔,由“撑在”到“趴在”,你想到了什么?请写下来。在播放课件《地震中的英雄老师》后请同学们写下自己想说的话。学会感恩该从那些小事做起?

  (4)课题质疑:在理解最后一小节,引导学生理解了“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意思后引导学生把目光回到课题上,孩子们,这样的姿势在你们眼中还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姿势吗?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你觉得这又是什么样的姿势?以这样一个问题巩固文章中心,升华主题。

  (5)说说假如你是被救的孩子会怎样做。

  一、教材分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介绍人物高尚品质的。《最后的姿势》讲的是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51岁的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护住四名同学的英勇事迹。“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谭老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那热爱学生,忠于职守的不朽精神应当长存在我们心中。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面向学生,我确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作者使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表现人物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学*用自学、小组合作学*的方法,体会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体会谭老师在大难来临时,忠于职守,舍生忘死的师德灵魂。

  教学重点:学*用自学、小组合作学*的方法,体会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的意思。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这篇课文的实际情况,我决定采用自主学*法和继续指导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学*方法:“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继续指导自*、小组合作学*以及读书批注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预*:

  1、认真读课文,思考: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圈画出能表现谭老师特点的词、句,并在旁边批注。

  2、课后练*4:在2008年地震灾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请搜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跟同学们交流。

  (一)复*导入

  1、《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谭老师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

  (二)精读课文,感受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1、回忆预*作业第1题的内容。

  2、小组交流预*时的收获和困惑。

  3、小组选派代表,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

  a、慈父:课文第一自然段

  b、教学能力强:课文第十一自然段

  c、热爱学生、忠于职守:课文三到十自然段

  (1)、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他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

  (2)、地震来临时,谭老师的动作、语言等。

  (3)、地震结束后,救援人员见到的情景。

  (4)、获救学生的话,其他老师的话。

  …………

  4、小结,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课文从几个方面来写谭老师的,重点写了哪一方面,为什么?(结合最后以自然段理解)相机板书: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三)拓展延伸

  1、组内交流预*题第2题的内容,要求先说事迹,再说这个事迹带给我们的收获。

  2、全班交流。

  (四)作业

  继续搜集有关忠于职守的英雄事迹。

  (五)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一、 说教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增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 记叙了 5」2汶川大地震中, 四川省特级教师、 德阳市东汽中学一位*凡而又伟大的老师谭千秋, 在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面前, 用自己的身体演绎了一个让无数人为之动容的故事。 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恪尽职守、 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 让我们记住了那个令世人难忘的最后的姿势口 文章质朴感人, 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这为*凡而又伟大的老师的赞颂与崇敬之情q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 结合高年级学生的思维主体性, 我确立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语感目标: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口 体会文章感情

  2.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9个生字、 2个二类字, 联系谍文语境理解 “诠释”、 “生死攸关” 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3_能力目标: 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4情感目标: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 能够理解 “最后的姿势” 的内在含义, 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o 培养学生 “忠于职守、 大爱无” 的精神o

  三、 说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悟谭老师深沉博大的师爱, 从而受到心灵的荡涤, 真切感受 “忠于职守、 大爱无” 的内涵。

  四. 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兴趣, 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n 由于这篇谍文较为浅显, 所以我基本选用 “日主读书、 合作学*、 白己感悟” 的教学方法而我在其中做引导着的身份, 具体方法如下=

  1. 朗读贯穿法口 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 通过朗读, 理解谭千秋老师在生死关头,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 把死亡留给嗣己的舍己为人的精神.

  2. 品词析句法. 通过相互讨论, 抓住关键词句共同学*, 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其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3. 臼主探究法。 以 “感” 和 “悟” 为宗旨, 引导学生主动学*, 主动探究, 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口

  4. 读写结合法。 教学过程中适时安排写话训练, 使读写结合, 并且同学之间通过相互读、 评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五、 说教学过程

  我打算将本课划分为两课时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

  1. 以情激待, 进入文本。

  要使学生很快的进入一定的情境中, 那么教师首先得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n因此, 在上课初始, 就以多媒体再现汶J‖地震时人们齐心协力, 抗震救灾的场景,再以问题导入: 同学们, 还记得 2008年S月 12 日 14分28分04秒吗? 还记得当时发生过什么感动全国的事情呢? 通过这些问题设置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 渲染谍堂氛围, 更好的进行下面的教学展开铺垫。

  2. 学*生字, 理清课文脉络。

  3. 学*课文第一日然段, 感悟谭老师的亲切与*凡。

  以上是对本课第一课时的简单说课,下面我讲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1、 课题入手, 提墅主线

  1. 揭示课题, 问: 课文写的是谁? 并且板书= 谭干秋

  2. 提出问题: 这 “最后的姿势” 是怎样的? 让学生一读课文, 找出文中描写最

  后姿势的句子, 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 这句话是文章的文眼, 是灵魂句, 所以一开始就把它提掣出来, 作为贯穿教学的一条主线,使教学一直紧扣主旨, 形散而神不散n1. 引= 谭老师为什么要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呢? 当时发生了什么情况呢? 让学生二读课文, 找出文中描写地震的句子, 互相交流。 有四个句子= @天空阴沉沉的口 预示着灾情即将来临, *静中隐伏着不*静, 指导读得低沉。 @忽然,谍桌摇晃起来! 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 这是地震刚开始, 出人意外, 指导学生关注两个感叹号, 读得紧张、 急促;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 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 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口一地震越来越强烈, 引导学生读妤句子囊

  @地动山摇D 碎裂的砖块、 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 楼房塌陷了……一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地震像巨, 吞噬一切, 可怕之极。

  2. 引导学生这四句话描写了当时的地震情况, 让我们感受到地震突如其来, 愈演愈烈, 瞬间把大地上的一切生灵都推向死亡的边缘。 并且知道学生饱含深情的朗读n 把当时紧张气氛渲染出来。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地震的语句读一读, 有助于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特殊背景情况, 理解主人公谭老师的行动之客观原因。 这部分重在让学生关注环境与场景描写, 重在通过朗读使学生真切感受地震的危害与危急n1. 引: 大难来临, 生死之际, 正在教室里上课的谭老师是怎样守护学生的呢?

  让学生三读课文, 找出描写谭老师语言、 动作的语句, 想想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同学之间相互讨论。

  2. 交流讨论结果:

  逗)言: 纽地震! 他意识到情况不妙, 来不及多想, 就大声喊道: 哥大家快跑! 什么也不要拿! 快 .... _., ,,

  一体会谭老师反应灵敏, 有丰富的地震经验, 憧得如何保护学生, 当机立断地指导学生立即疏散。 理解后指导学生朗读。

  @行=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 双手撑在课桌上, 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D ”

  一让学生找出句中的三个动词 “拉” “撑” “护” 和另一个词语 “立即” 细细品悟口

  诠释着什么? 引导学生联系品读, 理解诠释着一个老师的爱与责任, 一种高尚的师德, 所以课文以 “最后的姿势” 为题, 饱含着对谭老师舍己救生壮举的赞颂和敬佩之情。 带领学生满怀深情地齐读课题o

  5. 问; 谭老师曾给学生讲 “人生的价值” 是什么? 〈是大公无私, 是为他人着想, 为集体着想, 为国家着想 ---- n” ) 点: 他不但言传, 更是身教! 以白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憧得大难来时要舍己为人, 不能只顾自己口 问: 因此人们赞颂他什么? 引出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 一句, 让学生说说闺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一一谭老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了, 但他誓死护卫学生的高大形象, 这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永远定格在人们的心中, 他的精神就像他的名字所昭示的那样干秋万代永放光芒1 (在板书的 “千秋” 两字上描红) 指导齐读, 了解最后一节的作用一总结全文, 点明中心, 诠释人名涵义。

  设计意图= 课文第三部分写地震后救援人员、 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部分还写了学生对谭老师的印象, 结合第一、 第二自然段, 多角度地侧面烘托出谭老师丰满、 高大的英雄形象, 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主人公谭老师的行动之主观原因。 因为谭老师一直是那么爱学生, 一直有那样的人生的价值观, 所以他在大难之际, 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 作出了英雄壮举口 教学这两部分时紧扣主线, 巧妙勾连, 以此深化主题, 突破难点。

  3、 拓展升华情感

  介绍= 在地震灾难中, 谭老师用生命之躯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 他那锏甸的姿态化作了一尊永恒的雕像,-立在他生前就读的湖南大学校园里(出示图片,形象感受) 口 问= 此时, 当你站立在 “大爱千秋” 的丰碑前, 你最想说什么? 让学生结合文本语言, 用笔表达, 倾吐内心真情。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课后搜集几个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 跟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 实现文本语言的迁移运用, 体现阅读与表达的紧密结合。 另外让学生搜集相关事例, 拓展阅读, 加深感悟口

  七、 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 系统的板书设计, 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 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口 我的板书设计是:

  6. 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

  ( 简画= 左手) (方桌简图) (简画: 右手)

  张开 护住四个孩子

  忠于职守 大爱无噩

  设计意图: 板书主要突显人名、 姿势动作的关键词以及所折射的人物精神,用爱心形状突显大爱, 简明扼要, 中心突出o

  结束语

  本节谍我根据六年级学生认知规律, 采用直观教学方法, 以 瀛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 以学法为重心, 放手让学生日主探索, 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 力求使学生在积极、 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q 我的说课完毕, 谢谢!

  教材简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全文共12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写谭老师想*常一样早早赶到学校上班。第二——七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的感人经过。第八——十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十一——十二自然段为第四部分,写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申请赞颂。

  课文用重要的环境和场景描写以及第三段的侧面描写,渲染了人物,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课文通过谭老师在大灾之时的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正面刻画了人物形象。

  (1)知识目标:认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2)能力目标: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实际、有感情朗读等方法,感悟

  (3)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写作意图及人物反映的精神面貌,激发学生(品德)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况,了解当时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说教法:

  (1)背景导入,创设情境

  根据儿童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在小学阶段采用情境教学,播放一段“5、12”地震视频,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揭示课题,走*人物

  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的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的理念。长此以往,可养成学生主动学*新知、主动探究新知的好*惯。课堂上,这些图片的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情趣。

  (3)扣题读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学*的规律。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学生结合语境理解重点生字词的意思,在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符合了新课标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重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4)导读法,导出文本中心,感悟人物形象。

  在精读感悟时,重在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的动作、语言。自主圈画批注式学*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急促的语调诵读,感受谭老师的精神品质。震后人们的话语,侧面烘托了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关键词”死死“、”飞身“、生死攸关”等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朗读鉴赏式学*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沿着感情变化的线索——亲切、痛苦、赞颂,深情朗读,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一篇真情,读出学生自己对谭老师由衷地敬仰和怀念。

  说学法:

  (1)自主探究法

  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的能力。

  (2)自读自悟

  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这样尊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遵顺了学生语文学*的规律。

  (3)自主圈画批注式

  学*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4)朗读鉴赏式

  学*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5)合作探究法

  “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有三处写到谭千秋老师用双臂护住学生。首先,学生找第一次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学生边读边品“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谭老师——镇定、临危不惧、以学生安危为重。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请学生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这时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谭老师——挺身而出、舍生取义、大公无私。课文第三次(最后的姿势)在十一自然段,是学生们在回忆中咀嚼着痛苦,从学生们的角度丰满了谭老师的英雄形象。用引读法深情读完这一小节,而后学生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自己此刻的感受。由此达到“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的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课件或图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设计意图:背景导入,创设情境根据儿童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在小学阶段采用情境教学,播放一段“5.12”地震视频,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探究法。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的能力。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揭示课题,走*人物。课堂上,学生收集的图片、文字资料地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情趣。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设计意图:扣题读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学*的规律。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语境理解重点生字词的意思,在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符合了新课标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重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作业:

  1.高质量完成本课的《*字册》。

  2.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

  3.《补充*题》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2、通过人物的行为来理解人物的可贵品质,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可贵情感,体悟人间大爱,无私奉献自己的爱。

  3、了解汶川地震的情况,深切哀悼地震中逝去的人们,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激动心情,从而激发爱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是“怎样的姿势”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准备】

  课件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学*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常

  三、学*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设计意图:自主圈画批注式。学*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4.朗读鉴赏式学*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6)(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设计意图:朗读鉴赏式学*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四、学*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课后3(教参56页)

  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设计意图: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沿着感情变化的线索——亲切、痛苦、赞颂,深情朗读,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一篇真情,读出学生自己对谭老师由衷地敬仰和怀念。

  六、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完成《补充*题》剩下作业。

  3.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教材简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全文共12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写谭老师想*常一样早早赶到学校上班第二——七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的感人经过第八——十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十一——十二自然段为第四部分,写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申请赞颂

  课文用重要的环境和场景描写以及第三段的侧面描写,渲染了人物,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课文通过谭老师在大灾之时的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正面刻画了人物形象

  (1)知识目标:认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2)能力目标: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实际、有感情朗读等方法,感悟

  (3)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写作意图及人物反映的精神面貌,激发学生(品德)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况,了解当时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说教法:

  (1)背景导入,创设情境

  根据儿童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在小学阶段采用情境教学,播放一段“512”地震视频,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揭示课题,走*人物

  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的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的理念长此以往,可养成学生主动学*新知、主动探究新知的好*惯课堂上,这些图片的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情趣

  (3)扣题读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学*的规律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学生结合语境理解重点生字词的意思,在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符合了新课标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重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4)导读法,导出文本中心,感悟人物形象

  在精读感悟时,重在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的动作、语言自主圈画批注式学*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急促的语调诵读,感受谭老师的精神品质震后人们的话语,侧面烘托了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关键词”死死“、”飞身“、生死攸关”等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朗读鉴赏式学*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沿着感情变化的线索——亲切、痛苦、赞颂,深情朗读,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一篇真情,读出学生自己对谭老师由衷地敬仰和怀念

  说学法:

  (1)自主探究法

  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的能力

  (2)自读自悟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通用10篇(扩展6)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汇总二十篇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前几天,我学*了一篇课文叫《最后的姿势》,我被谭老师那舍弃自己,保护学生的精神所感动。当我读到“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被谭老师这一举动感到震惊,在那千钧一发之际,人生阅历丰富的他本来有极大的可能可以逃出这危险的地方,但是他第一个想到的却是学生,对学生的爱让他毅然地张开双臂,护住四位学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们,宁可自己被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砸得脑部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而不醒人世,也不愿意同学们受到一分一毫的伤害,这让我十分的感动,十分的敬佩谭老师舍己为人的精神!在网上,我看到了一位和谭老师截然不同的`老师,简直就像是一对反义词呀!在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时候,范老师不顾一切地往外冲,也不管教室里的同学的安全,只管自己,他实在是太自私了!跟谭老师相比实在是相差太远了!“谭老师,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用生命捍卫为人师表的道德准则,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工程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谭老师的精神是永存的,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永生难忘。

  昨天上午,我们学*了《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关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这次的地震来的要比唐山大地震还要大。文章主要写了一位英雄人物,他的名字叫谭千秋。

  在五月十二日,谭老师早早地就起床来到学校上班。下午他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忽然课桌摇晃起来,谭老师意识到情况不妙,赶紧叫学生往外跑。可是时间太短,有四位同学出不去了。谭千秋老师立即把他们拉到桌子底下,并把自己的双臂张开,趴在桌子上,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四位同学。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在地震时,谭老师最有可能离开教室,可他不忘学生,用自己的生命来救自己的学生。谭千秋老师在学生眼里是非常合适,优秀的一名教师。谭老师上课的内容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再也见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撒谎那个再也见不到他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谭老师用自己51岁的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是的灵魂。我们要永远记住"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谭千秋老师。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谭千秋老师具有一种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精神。他这种最后的姿势定格在永恒的瞬间,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正如臧克家所说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谭千秋老师的高尚品格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最后的姿势》这本书中,描写了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他叫谭千秋。在2008年的地震中,他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5月12日的一天,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起床,带着小女儿去散步,然后去学校上课。

  天空阴沉沉的。谭老师正在给同学们讲“人生的.价值”。忽然,楼房开始摇晃起来,地震来了!谭老师赶紧把学生送出教室,可是,还有四位同学来不及出去了,谭老师将他们拉到课桌下,把自己的双手撑在课桌上,护住了四位同学。地动山摇,水泥板重重地砸了下来,楼房塌陷了。

  13日22点12分,当人们搬去谭老师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他张开双臂,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四个学生都还活着。救援人员、老师、学生都被谭老师的伟大举动感动了!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他是一位父亲,他的父爱无微不至;他是一名老师,他的师爱伟大无私。

  当灾难来临时,他没有只顾自身的安全,而是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了保护学生的职责。他那张开的双臂,是恪尽职守的双臂。我们会牢记那永恒的瞬间,牢记他那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

  山崩地裂,江河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大地震颤,花儿折断了新生的嫩芽。

  残垣废墟,生命失去了绚烂的阳光。

  万众瞩目的2008,竟充满了如此多的磨难;冰雪灾害,冻坏了美丽的南国;打砸与抢烧,玷污了圣洁的高原;汶川地震,震碎了人们的家园。

  但是,汶川不会倒下,中国也不会倒下!

  在荒芜的废墟下,一位老师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死死的护住身下的四个学生,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这位老师就是谭千秋!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为同学们上了最后一堂品德课;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告诉人们什么是“人生价值”……

  废墟里,四个学生没有失去生存的信念,因为有永不倒下的谭老师给他们生的`力量。老师,折断了自己的翅膀,让学生继续飞翔。我看老师那宽阔无比的怀抱中,永远留着那脆弱的生命灵魂,自己却折断了翅膀,永远停栖在了天堂。那永不倒下的力量,让他以这个姿势,飞入了天堂。

  地动天不塌,大灾有大爱!这句话如今我终于懂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果敢无畏的姿势,这充满大爱的姿势,将永远定格在汶川大地震中,永远定格在人们心中!

  废墟中,发生了多少感人肺腑的故事!襁褓里,母亲用短信留给几个月大的孩子最后的礼物,最后的爱,因为母亲有永不倒下的力量,让她匍匐着,呵护着自己的孩子;担架上,3岁孩童有着永不倒下的力量,因此他向救他的官兵举起仅能活动的右手敬礼,那震撼,那感动充盈着人们的心;当面对余震来临的危险,荆利杰跪地哭求“让我再救一个”,因为他有永不倒下的力量,有一颗跳动的火热的中国心……一个个有着永不倒下的力量的人,一件件感人的事,数不胜数。

  2008,汶川不会倒下!中国不会倒下!2008,中国人将被自己感动……

  前几天,我们学了《最后的姿势》,课文描写了谭千秋老师的光荣事迹,体现了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读了文章后,我有许多感想:

  谭老师是一位特别优秀的人民教师。灾难面前,他雄鹰展翅般趴在课桌上,保护了4为刚绽开的花朵,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但他却“血肉模糊”了。此时我的心在呜咽,在哭泣,在呼喊:“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我被谭老师舍己为人的无私大爱震撼得五体投地。

  “地震无情人有情”这是灾区乃至全国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在2008年特大地震灾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有着英雄行为的人,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小英雄”林浩。当时的林浩是二年级班长。地震后,由于他伤势较轻,所以他背起一位伤势较重的女同学跑到操场上,又返了回去,救其他人们,反复几次。当人们问他为什么要救人时,他用稚嫩而又似乎成熟的语气说:“因为我是班长!”充满了骄傲与自豪。

  生活中的我做的事虽然没有谭老师和林浩那样惊天动地、广为人知,但也挺令我骄傲、自豪的。有一次,我下楼玩时,看到小邻居亮亮不小心把脚踢到了我的另一个邻居大鹏身上,大鹏生气极了,气势汹汹地怒吼道:“小子,你没长眼吗?告诉你,这是老子新买的名牌裤,要是洗不下来,你那身上就要痒痒啦!”亮亮见状,忙赔礼道歉:“对不起,对不起!”说着,掸了掸大鹏的裤子,可他连看都不看一眼,正准备走。我见状,就走过去跟他们评理。我对大鹏说:“请你向他道歉!”“凭什么呢!”“凭你的`傲慢!”“我才不呢!明明是他有错在先,为什么我要向他道歉?”“这件事虽然是他有错在先,可你也不必斤斤计较、步步紧逼呀!再说,论辈分,你还是他哥呢!退一步海阔天空嘛······”经过我一番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不禁低下了头,终于回心转意,向亮亮道了歉,在场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我心里乐开了花。

  《最后的姿势》这本书中,描写了一位普通的人民,他叫谭千秋。在2008年的地震中,他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5月12日的一天,谭千秋早早地起床,带着小女儿去散步,然后去上课。

  天空阴沉沉的。谭老师正在给们讲“人生的价值”。忽然,楼房开始摇晃起来,地震来了!谭老师赶紧把学生送出教室,可是,还有四位来不及出去了,谭老师将他们拉到课桌下,把自己的.双手撑在课桌上,护住了四位同学。地动山摇,水泥板重重地砸了下来,楼房塌陷了。

  13日22点12分,当人们搬去谭老师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他张开双臂,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四个学生都还活着。救援人员、老师、学生都被谭老师的伟大举动感动了!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他是一位,他的无微不至;他是一名老师,他的师爱伟大无私。

  当灾难来临时,他没有只顾自身的安全,而是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了保护学生的职责。他那张开的双臂,是恪尽职守的双臂。我们会牢记那永恒的瞬间,牢记他那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

  学*了第6课,我久久不能*静,谭老师那最后的姿势在我脑海里回荡。

  课文记述了“5·12”大地震是发生的事。地震时发生的事。地震给四川带来了太多悲痛,带走了太多生命,它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是如此脆弱,眼睁睁地看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在刹那间就消失了,那是多么大的恐惧!然而,我们在灾难来临之后,透过绝望,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有爱创造的奇迹!

  5·12大地震发生那天,谭老师如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了学校。在2点多时,大地突然猛烈地颤抖起来,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许多学生惊慌失措,但在万分危机的时刻,谭老师临危不乱,他让同学有秩序的展开自救。灾难是无情的,短暂的几秒钟,哪容得下所有学生都逃出去?眼看教师要倒塌,谭老师义无反顾地把没来得及逃出去的四个学生拉到课桌底下,用肩膀守护了四条幼小的灵魂。谭老师用最后的'姿势诠释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人生,他用生命点亮了爱,点亮了5月12日那阴沉沉的天空,点亮了希望,点亮了每一个人的心!!

  人们赞颂谭老师为永垂不朽的英雄:他为了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用自己最后的姿势给我们上了一堂有意义的课,讲了什么叫为人之师,什么叫人生的价值……

  爱因他的生命而不朽,生命因他不朽的爱而伟大,烛光五月,为谭老师献上一曲“爱的颂歌”!

  前几天,我们学了《最后的姿势》,课文描写了谭千秋老师的光荣事迹,体现了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读了文章后,我有许多感想:

  谭老师是一位特别优秀的人民教师。灾难面前,他雄鹰展翅般趴在课桌上,保护了4为刚绽开的花朵,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但他却“血肉模糊”了。此时我的'心在呜咽,在哭泣,在呼喊:“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我被谭老师舍己为人的无私大爱震撼得五体投地。

  “地震无情人有情”这是灾区乃至全国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在2008年特大地震灾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有着英雄行为的人,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小英雄”林浩。当时的林浩是二年级班长。地震后,由于他伤势较轻,所以他背起一位伤势较重的女同学跑到操场上,又返了回去,救其他人们,反复几次。当人们问他为什么要救人时,他用稚嫩而又似乎成熟的语气说:“因为我是班长!”充满了骄傲与自豪。

  生活中的我做的事虽然没有谭老师和林浩那样惊天动地、广为人知,但也挺令我骄傲、自豪的。有一次,我下楼玩时,看到小邻居亮亮不小心把脚踢到了我的另一个邻居大鹏身上,大鹏生气极了,气势汹汹地怒吼道:“小子,你没长眼吗?告诉你,这是老子新买的名牌裤,要是洗不下来,你那身上就要痒痒啦!”亮亮见状,忙赔礼道歉:“对不起,对不起!”说着,掸了掸大鹏的裤子,可他连看都不看一眼,正准备走。我见状,就走过去跟他们评理。我对大鹏说:“请你向他道歉!”“凭什么呢!”“凭你的傲慢!”“我才不呢!明明是他有错在先,为什么我要向他道歉?”“这件事虽然是他有错在先,可你也不必斤斤计较、步步紧逼呀!再说,论辈分,你还是他哥呢!退一步海阔天空嘛······”经过我一番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不禁低下了头,终于回心转意,向亮亮道了歉,在场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我心里乐开了花。

  “一支粉笔积淀千秋智慧,三尺讲台寄托万世文明。”就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一位老师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所有的学生上了一节珍贵的课,这节课的主题就是“无私”。

  在5月12日房屋坍塌的一瞬间,闪现了这样一个镜头:一位老师将困在教室里的四个学生立即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位老师就是谭千秋。

  当我读到:“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时,已是热泪盈眶,深深感动之余,我不禁想到了自己:记得四年级时,512大地震过后,老师发动大家为灾区的人民捐款,当时我一点也不积极,最后还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才不舍的捐了三元钱,比起谭老师,我是这么渺小,谭老师可以无悔的将自己的生命献给别人,而我却连区区几元钱也舍不得,学了这篇课文后我才明白当时我是多么自私。

  我突然间被谭老师这种无形的爱带动了,树立了一个新的理想—当一名塑造灵魂的.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无私的人。用一份份质朴的爱把一个个灵魂塑造。做一个像谭千秋那样的老师,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

  谭老师的这一堂课我会永远铭记在心,他的最后这一堂课,为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又增添了几分神彩。

  前几天,我学*了一篇课文叫《最后的姿势》,我被谭老师那舍弃自己,保护学生的精神所感动。他那为学生支撑起的通往生存的空间是那么的宽广,而他的身躯成了一座丰碑,永远的屹立在我们的心头!

  当我读到“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被谭老师这一举动感到震惊,在那千钧一发之际,人生阅历丰富的他本来有极大的可能可以逃出这危险的地方,但是他第一个想到的却是学生,对学生的爱让他毅然地张开双臂,护住四位学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们,宁可自己被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砸得脑部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而不醒人世,也不愿意同学们受到一分一毫的伤害,这让我十分的感动,十分的敬佩谭老师舍己为人的精神!

  在网上,我看到了一位和谭老师截然不同的老师,简直就像是一对反义词呀!在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时候,“范跑跑”老师不顾一切地往外冲,也不管教室里的同学的安全,只管自己,他实在是太自私了!跟谭老师相比实在是相差太远了!“范跑跑”老师这一跑把老师的责任与尊严跑没了,而谭老师的这一拉,拉*了与我们学生的.距离,也无形间拉长了自己的光辉形象。范跑跑的行动固然可以谅解,但她完全顾社会于不顾,是纯粹的自私自利的行为,而这为社会不齿,也为我们小学生瞧不起,至少我们小学生也还知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处世准则。难道他连我们小学生也不如?谭老师虽说做的是本职工作,但当我们想想,他能在灾难发生的瞬间做出这样的决定,无疑是心系学生的,学生才是他们的全部!这样的老师怎么能不叫人尊敬,不叫后人瞻仰!

  “谭老师,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用生命捍卫为人师表的道德准则,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工程师。”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谭老师的精神是永存的,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永生难忘。让我们接过谭老师手中的火把,把“责任”两个字传遍全中国!

  谭千秋一个很*凡的人,*凡得令我们感到陌生。虽说*凡但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使他不再那么*凡。而现在的他的精神已经铭记在了我的心中,他的精神会永传千秋!

  当我读了这篇课文时,我被深深地感到了,当时他的举止是多么的令人震撼啊!在地震来临的那一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自己,而是他的学生。当有四位同学呗困住时,谭老师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们,他抛弃了亲人和孩子,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保护好自己的学生。可是,在谭老师的'眼里,学生的生命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张开双臂,保护学生。虽然是谭老师死前的最后一个动作,但是那个姿势在我的心中是神圣高洁的!虽然谭老师牺牲了,但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他恪尽职守,舍已为人的形象将定格在人们的记忆里!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灰泪始干。”千百年来,无数人赞美过教师的高尚品质;赞美过教师的大爱无私;赞美过教师的恪尽职守;是啊,老师是一种多美崇高的职业,是人类灵魂工程师。

  我们课文中就有这么一位人民教师――谭千秋。

  20xx年5月12日,和*常一样,谭千秋老师六点多就起床了。他给小女儿系数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的赶到学校上班。下午两点多,天空阴沉沉的,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将“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在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忽然,课桌剧烈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但是在这十万火急的关头,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在哪千钧一发之际,人生阅历丰富的谭老师本来有机会能够从容自保,但是他首先想到了学生。对学生的爱让他毅然张开了双臂,护住了四个学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们,把死亡留给了自己。这既是一种本能,也是他优良品质的一种体现。

  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的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从这两个动词我们可以知道,面对死亡谭老师没有退缩没有躲闪,而是毫不迟疑的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个学生。这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也印证了他给学生们所讲的内容。谭老师不仅给学生讲了人生的价值,他更是用自己的壮举告诉了学生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张开爱的羽翼奋不顾生保护学生的感人壮举,是爱生如命的崇高师德的体现。他用生命�I卫了人师的道德准则,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这种在重大灾难面前的崇高精神将流芳百世。

  这件事情揭示了一个道理:做事不能一味的只想着自己,应要时刻为他人着想。正如巴金爷爷对生命的感悟: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前几天,我学*了一篇课文叫《最后的姿势》,我被谭老师那舍弃自己,保护学生的精神所感动。他那为学生支撑起的通往生存的空间是那么的宽广,而他的身躯成了一座丰碑,永远的屹立在我们的心头!

  当我读到“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被谭老师这一举动感到震惊,在那千钧一发之际,人生阅历丰富的他本来有极大的可能可以逃出这危险的地方,但是他第一个想到的却是学生,对学生的爱让他毅然地张开双臂,护住四位学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们,宁可自己被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砸得脑部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而不醒人世,也不愿意同学们受到一分一毫的伤害,这让我十分的感动,十分的敬佩谭老师舍己为人的精神!

  在网上,我看到了一位和谭老师截然不同的老师,简直就像是一对反义词呀!在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时候,“范跑跑”老师不顾一切地往外冲,也不管教室里的同学的安全,只管自己,他实在是太自私了!跟谭老师相比实在是相差太远了!“范跑跑”老师这一跑把老师的责任与尊严跑没了,而谭老师的这一拉,拉*了与我们学生的距离,也无形间拉长了自己的光辉形象。范跑跑的行动固然可以谅解,但她完全顾社会于不顾,是纯粹的自私自利的行为,而这为社会不齿,也为我们小学生瞧不起,至少我们小学生也还知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处世准则。难道他连我们小学生也不如?谭老师虽说做的是本职工作,但当我们想想,他能在灾难发生的瞬间做出这样的决定,无疑是心系学生的,学生才是他们的全部!这样的老师怎么能不叫人尊敬,不叫后人瞻仰!

  “谭老师,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用生命捍卫为人师表的道德准则,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工程师。”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谭老师的精神是永存的,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永生难忘。让我们接过谭老师手中的火把,把“责任”两个字传遍全中国!

  前几天,我们学了《最后的姿势》,课文描写了谭千秋老师的光荣事迹,体现了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读了文章后,我有许多感想:

  谭老师是一位特别优秀的人民教师。灾难面前,他雄鹰展翅般趴在课桌上,保护了4为刚绽开的花朵,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但他却“血肉模糊”了。此时我的`心在呜咽,在哭泣,在呼喊:“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我被谭老师舍己为人的无私大爱震撼得五体投地。

  “地震无情人有情”这是灾区乃至全国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在2008年特大地震灾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有着英雄行为的人,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小英雄”林浩。当时的林浩是二年级班长。地震后,由于他伤势较轻,所以他背起一位伤势较重的女同学跑到操场上,又返了回去,救其他人们,反复几次。当人们问他为什么要救人时,他用稚嫩而又似乎成熟的语气说:“因为我是班长!”充满了骄傲与自豪。

  生活中的我做的事虽然没有谭老师和林浩那样惊天动地、广为人知,但也挺令我骄傲、自豪的。有一次,我下楼玩时,看到小邻居亮亮不小心把脚踢到了我的另一个邻居大鹏身上,大鹏生气极了,气势汹汹地怒吼道:“小子,你没长眼吗?告诉你,这是老子新买的名牌裤,要是洗不下来,你那身上就要痒痒啦!”亮亮见状,忙赔礼道歉:“对不起,对不起!”说着,掸了掸大鹏的裤子,可他连看都不看一眼,正准备走。我见状,就走过去跟他们评理。我对大鹏说:“请你向他道歉!”“凭什么呢!”“凭你的傲慢!”“我才不呢!明明是他有错在先,为什么我要向他道歉?”“这件事虽然是他有错在先,可你也不必斤斤计较、步步紧逼呀!再说,论辈分,你还是他哥呢!退一步海阔天空嘛······”经过我一番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不禁低下了头,终于回心转意,向亮亮道了歉,在场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我心里乐开了花。

  昨夜,雨中,谁为我们关窗?今晨,风寒,谁叫我们添衣裳?今日欢聚,谁与我们共欢笑?明日离别谁与我们心伤?

  一支粉笔织定千秋智慧,三尺讲台寄托万事文明。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学*了一篇名叫《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文章中的谭千秋老师为了保护自己的学生献出了自己五十一岁的宝贵生命。最后的姿势这篇文章感人至深。在那些获救的学生眼里谭千秋老师是神圣的,是伟大的,是纯洁的,是高尚的!“在五一二大地震那天,眼看教学楼就要坍塌了,谭千秋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身上,把我们拉进讲台桌下面老师对我们说:‘孩子们别怕老师在这里保护你们呢!别怕!’语音还未落下,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教学楼塌陷了,谭千秋老师死了!第二天救援叔叔来了,把我们从废墟中救出来了,可是谭千秋老师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按理来说每个人在临死之前的时候应该都会有临死的挣扎,可是谭千秋老师却没有挣扎!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千秋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的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的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的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其中一名获救的学生热泪盈眶的说。谭老师的这种举动正是人生的价值的最好体现了谭老师那血浓于水的师生情,而且也体现了他与学生间的父子情深,父爱如山,谭老师就像是一座山那样,用自己坚强的身体死死的保护了这四个孩子,他面对死亡毫不畏惧,他这种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老师走了,讲台桌上没有了熟悉的身影。教室里没有了幽默的声音。可是他没有死!他曾经的身影,他生动的课堂,他最后的姿势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谭老师没有死,他的生命在被救的学生延续,”英雄你不死精神千秋!“谭老师做到了,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他用行动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无私的奉献!谭千秋!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他用自己五十一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爱的是的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是啊谭老师永远活在世人的心中!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师恩难忘,您在深夜点亮的灯有怎能熄灭?那是照亮前程的灯啊永不泯灭!

  读完课文《最后的姿势》,我有很大的感触,课文中的谭千秋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文主要讲述了5月12日,谭千秋老师正在给同学们上课,突然间天摇地动,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他将逃不出去的四位学生拉到课桌下,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勺被砸的深凹下去,四位学生都活了下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人们被震撼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谱写成生命的赞歌:“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通用10篇(扩展7)

——《最后的姿势》教案范文五份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学*细节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品读语言文字,体会“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视频导入,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2、揭题。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4、质疑。

  师:走进四川,走*汶川。

  二、初读课文。

  1、读通课文,理清脉络。

  2、带着疑问,品读课文。

  三、初步理解课文。

  1、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找出文中的相关内容。

  2、指明说。

  3、反复品读。

  4、师小结:

  5、人们是如何赞颂谭千秋老师的?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小结。

  “大音希声,大爱无痕”的谭千秋老师——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高尚的师德教义、伟大的血肉之躯,谭千秋老师——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顽强的斗争精神,人性的光辉,谭千秋老师——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五、小练*。

  谭老师,您是_________________

  六、拓展。

  1、汶川大地震英雄教师事迹

  “折翅雄鹰”双“翼”护佑两学生的汶川县映秀中心小学教师——张米亚

  用身体为孩子挡住水泥板的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教师——翟万容

  舍身救出十余名学生的什邡市师古镇中心小学教师——袁文婷

  2、给灾区的同学写封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学*细节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品读语言文字,体会“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视频导入,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2、揭题。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4、质疑。

  师:走进四川,走*汶川。

  二、初读课文。

  1、读通课文,理清脉络。

  2、带着疑问,品读课文。

  三、初步理解课文。

  1、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找出文中的相关内容。

  2、指明说。

  3、反复品读。

  4、师小结:

  5、人们是如何赞颂谭千秋老师的?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小结。

  “大音希声,大爱无痕”的谭千秋老师——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高尚的师德教义、伟大的血肉之躯,谭千秋老师——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顽强的斗争精神,人性的光辉,谭千秋老师——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五、小练*。

  谭老师,您是_________________

  六、拓展。

  1、汶川大地震英雄教师事迹

  “折翅雄鹰”双“翼”护佑两学生的.汶川县映秀中心小学教师——张米亚

  用身体为孩子挡住水泥板的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教师——翟万容

  舍身救出十余名学生的什邡市师古镇中心小学教师——袁文婷

  2、给灾区的同学写封信。

  教学目标

  1.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教学过程:

  课前观看汶川大地震相关录象图片[课件] 课前5分钟(眼保健操)

  一、 检查预*,导入课文: 2:25—2:30

  出示词语: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课件]

  指名读

  师:词语是有味道的,如何能读出词语的味道?

  生:想象画面读。

  师:真是个银点子,你来试试,可以吗?

  指名读

  师:其实要想读出词语的味道还有个金点子,那就是将词语放进句子中,谁来试试

  出示句子: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场突如其来的里氏8.0特级大地震,将四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 ),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他用生命( )了( )的( )。[课件]

  师:完全正确,有声有色,一起来体验!

  齐读。

  二、精读课文

  (一) 师: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 2:30-2:40

  生:这是什么样的姿势?

  师:学贵有疑,学贵有法!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圈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相关语句:

  1、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2、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3、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交流

  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

  学生齐读课题: 最后的姿势

  师:他是谁?

  生:谭千秋老师

  (二) 师:这又是什么样的老师?从哪些语句读出来? 2:40-2:55

  学生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圈画出相关语句,写下批注。

  四人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读书方法:读进去读出来

  全班交流并相机板书(四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写、读、说)

  你读出了怎样的谭老师?

  学生板书并说明:

  忠于职守 临危不惧 普通 智慧 亲切和善 舍己救人 果敢英勇 大爱无言……

  师相机补充: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环境场景描写

  师: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出示:人们这样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我们这样赞颂他: , ![课件]

  齐读学生板书中的词语

  师:这就是谭老师言传身教的人生价值: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课件]

  学生齐读

  三、拓展小结:

  师: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来临之际,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只是其中之一

  [课件]

  《感动中国》音乐声中出示其他教师事迹资料

  师:这还是

  的姿势

  学生:爱 英雄 责任 师德

  学生齐读课题 最后的姿势。

  默哀祝福 课件展示祝福图片

  师:他们的英勇行为证实了地震灾害可以破坏我们的家园,但破灭不了13亿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战胜困难的决心。

  [课件]

  师:山可移

  生:中国人民抗震救灾的决心不会移

  师:水可阻

  生:阻不断中华民族的血脉情

  师:少年智则中国智

  生:少年强则中国强

  师:有这样的老师塑造我们的师魂,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理由为这个灾难中的四川,灾难中的中华民族呐喊

  生:汶川加油!

  四川加油!

  中国加油!

  师:全体起立!让我们向谭千秋,向像谭千秋一样伟大的人民教师,向无数留给世人最后的姿势的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生行少先队队礼!

  课件展示最后姿势图片

  作业超市:

  1、 写话《谭老师,我想对您说…》

  2、 四人小组合作一份主题为“地震”的手抄报

  3、 搜集资料,准备班会课进行“最后的姿势”英雄故事演讲会。

  推荐阅读:

  刘 肖的《我该想到》

  教学目标

  1.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教学过程:

  课前观看汶川大地震相关录象图片[课件] 课前5分钟(眼保健操)

  一、 检查预*,导入课文: 2:25—2:30

  出示词语: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课件]

  指名读

  师:词语是有味道的,如何能读出词语的味道?

  生:想象画面读。

  师:真是个银点子,你来试试,可以吗?

  指名读

  师:其实要想读出词语的味道还有个金点子,那就是将词语放进句子中,谁来试试

  出示句子: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场突如其来的里氏8.0特级大地震,将四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 ),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他用生命( )了( )的( )。[课件]

  师:完全正确,有声有色,一起来体验!

  齐读。

  二、精读课文

  (一) 师: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 2:30-2:40

  生:这是什么样的姿势?

  师:学贵有疑,学贵有法!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圈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相关语句:

  1、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2、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3、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交流

  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

  学生齐读课题: 最后的姿势

  师:他是谁?

  生:谭千秋老师

  (二) 师:这又是什么样的老师?从哪些语句读出来? 2:40-2:55

  学生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圈画出相关语句,写下批注。

  四人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读书方法:读进去读出来

  全班交流并相机板书(四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写、读、说)

  你读出了怎样的谭老师?

  学生板书并说明:

  忠于职守 临危不惧 普通 智慧 亲切和善 舍己救人 果敢英勇 大爱无言……

  师相机补充: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环境场景描写

  师: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出示:人们这样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我们这样赞颂他: , ![课件]

  齐读学生板书中的词语

  师:这就是谭老师言传身教的人生价值: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课件]

  学生齐读

  三、拓展小结:

  师: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来临之际,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只是其中之一

  [课件]

  《感动中国》音乐声中出示其他教师事迹资料

  师:这还是

  的姿势

  学生:爱 英雄 责任 师德

  学生齐读课题 最后的'姿势。

  默哀祝福 课件展示祝福图片

  师:他们的英勇行为证实了地震灾害可以破坏我们的家园,但破灭不了13亿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战胜困难的决心。

  [课件]

  师:山可移

  生:中国人民抗震救灾的决心不会移

  师:水可阻

  生:阻不断中华民族的血脉情

  师:少年智则中国智

  生:少年强则中国强

  师:有这样的老师塑造我们的师魂,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理由为这个灾难中的四川,灾难中的中华民族呐喊

  生:汶川加油!

  四川加油!

  中国加油!

  师:全体起立!让我们向谭千秋,向像谭千秋一样伟大的人民教师,向无数留给世人最后的姿势的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生行少先队队礼!

  课件展示最后姿势图片

  作业超市:

  1、 写话《谭老师,我想对您说…》

  2、 四人小组合作一份主题为“地震”的手抄报

  3、 搜集资料,准备班会课进行“最后的姿势”英雄故事演讲会。

  推荐阅读:

  刘 肖的《我该想到》

  教材分析

  本课讲了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教学目标

  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构想

  在通读课文后,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条理,然后找出课文中三次描写“最后的姿势”的语句,对课文进一步学*感受谭老师舍生忘死、把生死置之度外,对学生的无私大爱。

  教学准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