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通用10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⑵ 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⑶ 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⑷ 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2、过程方法目标:

  ⑴ 诵读法。

  ⑵ 联想想象法。

  ⑶ 研讨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3、情感目标:

  感受时代脉搏,体味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点】

  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

  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资料助读

  投影:

  1、朦胧诗简说。

  2、作者简介。

  三、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3、学生合作探究: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教师提示“变奏曲”助读资料。

  四、研读揣摩

  1、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问题。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二节,思考。

  3、学生听读全诗,深入领悟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于体验了咸涩的况味和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围让人轻松中心灵震动。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息永远是鲜亮的。

  六、布置作业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 河

  主要意象:星星

  (象征光明,向往和追求的理想)

  情境:温馨美好→寒冷严酷

  内容:向往光明→否定现实(主题不变奏)

  【教学后记】

  我认为,对于朦胧诗的理解,更需要抓准意象:夜、星星、夜晚、闪烁的声音、朦胧的白丁香、光明……至于诗意,正因为是“朦胧”,不必过于坐实,明白坚定希望、不懈追求大概也就可以了。另外,意境的美,许多学生难理解。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媒体】

  幻灯片、磁带、录音机。

  【其他】

  学生课前预*:练*有感情地朗读,思考课后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介绍朦胧诗的特点:(先请学生介绍,教师再做相关补充。)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温故而知新。

  明确教学目标。

  了解朦胧诗的特点,为理解诗意作铺垫。

  二、整体感知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整体感知全诗。

  三、合作探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4、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⑴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⑵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⑶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指导学生学会命题。

  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诗中的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四、拓展延伸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总结,布置作业

  1、根据练*三要求写几句诗。

  2、预*第4课。

  3、星星变奏曲(江河)

  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渴望。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暗喻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放录音带)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五、练*:

  根据练*三要求写几句诗。

  练*: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静、柔和、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3、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 】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

  1、简介当时“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 写作风格。

  2、熟读这首诗,最好能背诵。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这首诗的抒情性很强,很宜于朗诵,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

  3、“变奏曲”这一借用的音乐术语,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的。要认真体会“星星”在不同的情景出现和不同的事物相结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有哪些不同。

  4、诗中多用比喻:

  理解这些比喻的寓意,把握其中“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旗子”“火”等形象的内涵,借助对这些形象的感悟,深入体会诗中的 思想感情。

  5、授课的'形式可以灵活,如谈到星星的形象的时候,同学们之间可以展开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教学过程 】

  一、题解与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 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 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一)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说明: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星星变奏曲》一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刘小禾)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 心得不到温暖。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三)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五、练*

  根据练*三要求写几句诗。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⑵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情感目标:

  ⑴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⑵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描写星星的诗句、文章片断、歌诗乐曲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1年12月,在北京青年报与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主办的“聆听经典:缪斯的竖琴──中外经典诗歌音乐朗诵会”上,总策划、总撰稿人,著名诗人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作为朗诵会的第一篇。对很多同学来说“江河”这个名字似乎还有些陌生,《星星变奏曲》竟写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人们如此青睐它呢?今天,就让我们走*江河,去聆听他的《星星变奏曲》。

  二、投影出示

  作家作品知识:

  江河:1949年生,原名于友泽,诗人。诗集有《从这里开始》、《江河诗选》等。他与舒婷、北岛、顾城、杨炼一起被称为“朦胧诗”的五位主将。

  朦胧诗: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纷纷指责“新诗读不懂”。对此,北京大学孙玉石教授指出:在我们对诗人呕心沥血写出的诗歌作出否定和嘲骂之前,我们应当先问一下自己:是“诗离我们远去”,还是“我们离诗远去”?这句话确实耐人寻味。

  三、导读导学

  1、朗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⑴教师播放朗读带,提示学生做字词、停顿和疑难的标注。

  ⑵提问:

  通过预*和听朗读,能否体会到诗歌中的感情基调?

  (学生讨论,明确──温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调。)

  ⑶教师提示:

  除了这种感情基调,诗中还有一种不同的情感线索,请学生在诗歌的学*中能体会到。

  2、分析诗歌,把握结构和意象:

  ⑴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可分组、分段朗读,提问: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

  提示:这些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构成反复句。

  ⑵分析上述句式,强调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⑶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请学生体会这些物象的意象。

  明确:夜、蜜蜂、星星、湖、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瘦小的星等。

  ⑷分析上下节诗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义:

  讨论、归纳。

  明确:前一节诗中的意象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后一节诗中意象描绘出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3、比较阅读,体会诗歌主旨:

  ⑴根据分析,本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组织学生讨论这两种意境该如何理解。

  讨论、归纳──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⑵问:诗题中的“变奏曲”如何理解?

  明确:本诗前后两个诗节在结构上基本一致,但诗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上,形成强烈的对照,这正是变奏曲。

  ⑶与贺敬之的作品《三门峡──梳妆台》进行比较,体会朦胧诗的特点。

  四、回顾并总结全诗

  学生总结:《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本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教师小结:

  著名诗人舒婷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障碍必须拆除,面具应当解下。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够互相理解的,通往心灵的道路总可以找到。”我想,这也是江河以及那一代人内心的渴望与追求。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河

  变奏曲

  温情、浪漫──对比──寒冷、残酷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学*借助意象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体会诗情,通过朗读进入诗境,领悟语言表现力。

  3、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加强学生个性化体验,带动对诗歌的理解品析。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知

  1朗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1)教师播放朗读配音,提示学生做字词、停顿和疑难的标注。

  (2)提问:通过预*和听朗读,能否体会到诗歌中的感情基调?结合此问题的回答,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课下搜集到的有关作者、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朦胧诗的资料。

  2、分析诗歌,把握结构和意象。

  (1)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可分组、分段朗读,提问: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

  提示:这些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2)分析上述句式,强调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请学生体会这些物象的意象。

  (明确——夜、蜜蜂、星星、湖、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瘦小的星等。)

  (4)分析上下节诗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义:

  讨论、归纳。

  (明确——前一节诗中的意象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后一节诗中意象描绘出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三)比较阅读,体会诗歌主旨:

  1.根据分析,本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组织学生讨论这两种意境该如何理解。

  讨论、归纳——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2.问:诗题中的“变奏曲”如何理解?

  (明确——本诗前后两个诗节在结构上基本一致,但诗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上,形成强烈的对照,这正是变奏曲。)

  三、总结品尝

  引导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四、拓展延伸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7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指导诵读,领会“星星”等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主旨。

  3、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学*重点:加强诵读指导与练*,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学*难点:体会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研讨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1、导语

  2、简介作者

  3、了解朦胧诗

  二、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参考课后练*―丁建华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3、分析诗歌,指导朗读

  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

  ②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一,请找出诗中其他的生动意象,并分析内涵

  ③在诗歌朗读中这些内容应任何朗读

  引导学生回答,指导学生朗读

  4、合作探究: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教师提示:什么是变奏曲

  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

  三、研读揣摩

  1、指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2、探究下列问题:

  ①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觉?

  ②“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③“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3、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指导朗读

  4、教师示范朗读

  5、学生朗读

  四、小结:

  丁建华说:我想我不仅是一个塑造声音的.诵者,一个演员,更是一个角色,一个传达思想的哲人……要通过我的朗诵,让观众跟随你走进诗人的心境。请同学们今后在朗诵诗歌的时候,用你的心去感悟诗歌,用你的声音去感染读者。

  五、推荐阅读: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了解朦胧诗的特征和创作背景,领悟诗歌的意象和主题。

  2、过程和方法:

  反复吟诵,在吟诵中整体感知诗歌意象、语言、结构、意境的诗意和深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追求精神生活的信念和深入探讨诗歌主旨的意图。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欣赏是一种心情,一种体验。同学们欣赏过深邃静谧夜空中那一闪一闪的繁星吗?它沟起你怎样的联想和心境呢?今天我们要一起去拜读朦胧派诗人江河带给我们的《星星变奏曲》。

  二、相关知识

  朦胧诗是指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代表的一批在“革命”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革命”十年间,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处于动荡状态,诗人们在迷惘和清醒、痛苦和庄严、失落和寻找、追悔和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句诗正是朦胧诗潮的缩影。

  朦胧诗人们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朦胧诗在艺术上,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的表现经验。

  三、诵读感悟

  1、教师范读全诗《星星变奏曲》,第一小节的朗读处理得轻柔甜美,第二小节的朗读处理得相对沉重悲愤。学生根据老师刚刚的范读提示再自由朗读诗歌,看看这样的处理是否恰当?为什么?

  (因为第一小节写的都是美好的事物,有诗、星星、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白丁香等,而第二小节写的却是冰冷没有生机的事物,比如苦难的诗、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星。)

  2、品味词句:

  ⑴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⑵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⑶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⑷ 有感情朗读,读出一系列美好的意象,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如夏夜般柔软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

  ⑸ 研读第二小节,品味语句,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为何用“颤抖”一词?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⑹ 两个小节中分别有这样两句对夜晚的比喻:“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和“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同时形容夜晚,诗人却用了两个不同的比喻,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主要在于作者选择了两个不用的喻体,前者用“湖”来形容夜晚带给人的是*静、柔和、温馨和安宁的感受,创造了一种恬静如梦的诗意感觉,而后者用“土地”来形容孤寂夜晚那种冰冷、贫瘠,“僵硬”的又何止是土地和夜晚,更是心灵劫难者所面临的内心世界。)

  3、结构分析:

  ⑴ 朗读处理除了诗歌选择的意象外,同学们还发现这首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吗?

  (用“如果……谁不愿意……谁不愿意…… 如果……谁愿意……谁愿意……”这样的句式。第一小节用“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进行了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比喻以及一系列美好的事物,正表现了诗人所向往的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朗读时应当轻柔甜美;第二小节用“谁愿意”、“谁愿意”、“谁喜欢”开头也进行了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系列阴冷的事物,表现了诗人所面对的阴暗冷酷、压抑苦闷的现实世界,朗读时要沉重悲愤。)

  ⑵ 诗人选择这样的结构表达还有什么用意呢?

  (这和诗歌的题目“变奏曲”正好是相呼应的,上下两节,结构对称、句式、修辞、用语也相*或相似,但两小节的诗歌意境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符合“变奏曲”的基本模式。同时,这种模式所造成的强烈对比,让读者在阅读时也能深深体会到一个经历过心灵劫难的敏感诗人对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呼唤珍视。可见,诗歌的结构并不是一种形式的责任,更承载着诗歌内容的理解。)

  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四、提升领悟

  1、如何理解《星星变奏曲》中诗人将星星作为自己的抒情意象?

  这势必要联系到朦胧诗产生的背景,这一批经历了革命动荡企图在迷惘和清醒、痛苦和庄严、失落和寻找、追悔和重建中寻求新诗学主题的作家们,它们在艺术上往往不直接呈现思想,而总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暗示自己的表达。

  (“星星”这个意象在这里象征着光明、希望、诗意和精神自由,诗人对星星的反复咏叹正表现了对这种美好的极度渴求,诗歌看似表达了诗人的执着追求和豪迈情怀。但“星星”这个意象的背景是无边无际的夜幕,夜幕所代表的黑暗如此巨大,而星星的光芒却如此弱小,这其间我们又会体会到什么呢?是一种在浓重的失落感中萌发的追求和寻找,是一种不甘泯灭和湮没的悲剧性冲突。)

  2、《星星变奏曲》中追求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主题其实在很多诗人的作品中都出现了。

  比如拓展阅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这首诗里,海子所向往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境界,正是对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终极体现。同时在这首诗里,我们也同样读到了这种追求无法实现的悲剧性,因为诗人不只一次地强调“明天”这个时间概念,这说明诗人的朴素理想在当下的无法实现。

  3、《星星变奏曲》课后研讨与练*中第三题: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媒体】

  幻灯片、磁带、录音机。

  【其他】

  学生课前预*:练*有感情地朗读,思考课后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介绍朦胧诗的特点:(先请学生介绍,教师再做相关补充。)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温故而知新。

  明确教学目标。

  了解朦胧诗的特点,为理解诗意作铺垫。

  二、整体感知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 谁还需要 还会 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整体感知全诗。

  三、合作探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4、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⑴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⑵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⑶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指导学生学会命题。

  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诗中的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四、拓展延伸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总结,布置作业

  1、根据练*三要求写几句诗。

  2、预*第4课。

  【板书】

  3、星星变奏曲 (江河)

  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渴望。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10

  课题:星星变奏曲

  第 3 课 第 1 课时 课型:阅读赏析 总序号:

  编写时间:20xx年 9 月 日 执行时间:20xx年 9 月 日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知识与技能)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过程与方法)

  4、让学生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情感态度价值观)

  批注:

  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开创朦胧诗派。这些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一)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三)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五、练*:根据练*三要求写几句诗。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通用10篇扩展阅读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通用10篇(扩展1)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9篇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意象,领会其含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说明

  出示演示文稿:

  1、导入。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80年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3、朦胧诗: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江河就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三、问题探究

  1、探究“变奏”的结构:

  一、二两节在表达上有哪些异同?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墓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2、探究“朦胧诗”的意象:

  ⑴ 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⑵ 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⑶ “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⑷ 这首诗中还出现了哪些形象?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含义?

  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四、拓展阅读

  朦胧诗派其他代表诗人作品(出示演示文稿):

  1、北岛《一切》: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一切信仰都带着**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2、舒婷《这也是一切》──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见课外作业)。

  五、作业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了解朦胧诗的特征和创作背景,领悟诗歌的意象和主题。

  2、过程和方法:

  反复吟诵,在吟诵中整体感知诗歌意象、语言、结构、意境的诗意和深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追求精神生活的信念和深入探讨诗歌主旨的意图。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欣赏是一种心情,一种体验。同学们欣赏过深邃静谧夜空中那一闪一闪的繁星吗?它沟起你怎样的联想和心境呢?今天我们要一起去拜读朦胧派诗人江河带给我们的《星星变奏曲》。

  二、相关知识

  朦胧诗是指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代表的一批在“革命”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革命”十年间,新*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处于动荡状态,诗人们在迷惘和清醒、痛苦和庄严、失落和寻找、追悔和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句诗正是朦胧诗潮的缩影。

  朦胧诗人们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朦胧诗在艺术上,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的表现经验。

  三、诵读感悟

  1、教师范读全诗《星星变奏曲》,第一小节的朗读处理得轻柔甜美,第二小节的朗读处理得相对沉重悲愤。学生根据老师刚刚的范读提示再自由朗读诗歌,看看这样的处理是否恰当?为什么?

  (因为第一小节写的都是美好的事物,有诗、星星、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白丁香等,而第二小节写的却是冰冷没有生机的事物,比如苦难的诗、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星。)

  2、品味词句:

  ⑴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⑵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⑶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⑷ 有感情朗读,读出一系列美好的意象,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如夏夜般柔软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

  ⑸ 研读第二小节,品味语句,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为何用“颤抖”一词?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⑹ 两个小节中分别有这样两句对夜晚的比喻:“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和“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同时形容夜晚,诗人却用了两个不同的比喻,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主要在于作者选择了两个不用的喻体,前者用“湖”来形容夜晚带给人的是*静、柔和、温馨和安宁的感受,创造了一种恬静如梦的诗意感觉,而后者用“土地”来形容孤寂夜晚那种冰冷、贫瘠,“僵硬”的又何止是土地和夜晚,更是心灵劫难者所面临的内心世界。)

  3、结构分析:

  ⑴ 朗读处理除了诗歌选择的意象外,同学们还发现这首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吗?

  (用“如果……谁不愿意……谁不愿意…… 如果……谁愿意……谁愿意……”这样的句式。第一小节用“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进行了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比喻以及一系列美好的事物,正表现了诗人所向往的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朗读时应当轻柔甜美;第二小节用“谁愿意”、“谁愿意”、“谁喜欢”开头也进行了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系列阴冷的事物,表现了诗人所面对的阴暗冷酷、压抑苦闷的现实世界,朗读时要沉重悲愤。)

  ⑵ 诗人选择这样的结构表达还有什么用意呢?

  (这和诗歌的题目“变奏曲”正好是相呼应的,上下两节,结构对称、句式、修辞、用语也相*或相似,但两小节的诗歌意境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符合“变奏曲”的基本模式。同时,这种模式所造成的强烈对比,让读者在阅读时也能深深体会到一个经历过心灵劫难的敏感诗人对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呼唤珍视。可见,诗歌的结构并不是一种形式的责任,更承载着诗歌内容的理解。)

  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四、提升领悟

  1、如何理解《星星变奏曲》中诗人将星星作为自己的抒情意象?

  这势必要联系到朦胧诗产生的背景,这一批经历了革命动荡企图在迷惘和清醒、痛苦和庄严、失落和寻找、追悔和重建中寻求新诗学主题的作家们,它们在艺术上往往不直接呈现思想,而总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暗示自己的表达。

  (“星星”这个意象在这里象征着光明、希望、诗意和精神自由,诗人对星星的反复咏叹正表现了对这种美好的极度渴求,诗歌看似表达了诗人的执着追求和豪迈情怀。但“星星”这个意象的背景是无边无际的夜幕,夜幕所代表的黑暗如此巨大,而星星的光芒却如此弱小,这其间我们又会体会到什么呢?是一种在浓重的失落感中萌发的追求和寻找,是一种不甘泯灭和湮没的悲剧性冲突。)

  2、《星星变奏曲》中追求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主题其实在很多诗人的作品中都出现了。

  比如拓展阅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这首诗里,海子所向往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境界,正是对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终极体现。同时在这首诗里,我们也同样读到了这种追求无法实现的悲剧性,因为诗人不只一次地强调“明天”这个时间概念,这说明诗人的朴素理想在当下的无法实现。

  3、《星星变奏曲》课后研讨与练*中第三题: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媒体】

  幻灯片、磁带、录音机。

  【其他】

  学生课前预*:练*有感情地朗读,思考课后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介绍朦胧诗的特点:(先请学生介绍,教师再做相关补充。)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温故而知新。

  明确教学目标。

  了解朦胧诗的特点,为理解诗意作铺垫。

  二、整体感知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 谁还需要 还会 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整体感知全诗。

  三、合作探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4、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⑴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⑵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⑶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指导学生学会命题。

  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诗中的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四、拓展延伸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总结,布置作业

  1、根据练*三要求写几句诗。

  2、预*第4课。

  【板书】

  3、星星变奏曲 (江河)

  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渴望。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4

  学*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步骤教程设计学程设计时间分配

  一二题解与导入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朦胧诗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步骤教程设计学程设计时间分配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诗人用“柔软得象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五、拓展延伸: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期盼。自读课文朗读课文,自学理解分组讨论,集中归纳思考、理解学生写诗10分钟5分钟10分钟10分钟

  板书设计星星变奏曲江河对理想的向往,对黑暗的否定

  练*处理

  1.熟读成诵。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品味朦胧诗的幽美意境。

  【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引入及讨论、配乐朗读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解题与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师与学生研讨朦胧诗的涵义

  1、首先让课前认真收集资料的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朦胧诗读一下,使全班学生对朦胧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讨确定朦胧诗的定义: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学生初步朗读全诗,然后讨论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 谁还需要 还会 ” 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自主对下列问题进行研究

  (一)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五、课堂练*训练学生对诗的语言的掌握

  1、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2、根据练*三要求写几句诗。

  3、根据自己对诗的独特体验,学生对诗进行个人自由朗读,加深对诗的思想理解。(播放适当的乐曲配合诗朗诵),学生在朗诵之后再谈对诗的理解。

  六、我的收获

  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的收获,教师适当指导学生从何种角度进行对知识、诗文的涵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最终对朦胧诗的认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七、布置作业

  A类作业,主要针对那些学*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对朦胧诗的了解,自己写一些朦胧诗,主题围绕生命、友情、爱等多个角度进行诗歌创作。

  B类作业,针对那些对朦胧诗了解不是很多的学生,让他们深入搜集有关朦胧诗歌,对所搜集的诗歌进行自己的分析以待下一节课进行交流。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意象,领会其含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说明

  出示演示文稿:

  1、导入。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80年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3、朦胧诗: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江河就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三、问题探究

  1、探究“变奏”的结构:

  一、二两节在表达上有哪些异同?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墓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2、探究“朦胧诗”的意象:

  ⑴ 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⑵ 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⑶ “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⑷ 这首诗中还出现了哪些形象?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含义?

  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四、拓展阅读

  朦胧诗派其他代表诗人作品(出示演示文稿):

  1、北岛《一切》: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一切信仰都带着**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2、舒婷《这也是一切》──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见课外作业)。

  五、作业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4.仿句练*,进行想象练*,训练学生诗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第一教时

  一、导语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在野外,仰望天空。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谁写的什么诗?——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齐背这首诗。

  这首诗作者采用了反衬的手法——用天上的幸福自由来反衬现实生活黑暗。从而表达了作者憧憬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那么,今天我们来学*另一首描写也是星星的诗——江河的《星星变奏曲》。而这首诗中作者又借助星星来表达怎样的思想呢?

  二、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三、自主学*

  1、借助资料,了解朦胧诗和作者。

  2、自读课文,勾画出重点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识记。

  颤动、闪烁、朦胧、覆盖、疲倦。

  3、熟读课文,把握节奏。

  四、合作探究

  1、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请学生体会这些物象营造的意境。

  (明确——星星、诗、蜜蜂、萤火虫、湖、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星、寒冷、苦难的诗等。)

  2、分析上下节诗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义。

  五、小组成员互查自学情况,展示预*成果。

  六、检测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颤动、闪烁、朦胧、覆盖、疲倦、

  2、下面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⑴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

  ⑵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⑶谁愿意,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第二教时

  一、导入新课

  二、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仿句练*,进行想象练*,训练学生诗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三、自主学*

  1.、听读,把握诗句的节奏、重音、语气。

  2、在诗中诗人他不需要什么?他不愿意怎样?他不喜欢什么?请先在诗中寻找答案并适当圈点、批注。

  3、诗人究竟为什么不需要星星?他究竟愿意过怎样的生活?他喜欢一种怎样的感觉?(找出你觉得优美的语句,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四、合作探究

  1、概括两节诗歌的意境。不同的意境有何作用?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两节诗歌有哪些相似或反复的诗句?请找出来。

  4、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五、小组交流后全班集中展示。

  六、检测

  一、诗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这些是诗的根本,因为作者必须借形象来说活,请分析《帆》的意象。

  帆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⑴意象是:A.的的帆。

  B.的大海,海风,浪。

  C.碧流,阳光,异地。

  ⑵意象组合构成了三幅画面,分别是。

  2、诗之魂,诗人无论怎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感情等。

  ⑴请找出《帆》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

  ⑵从这些话中你觉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什么?三幅画面象征什么?

  二、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品味朦胧诗的幽美意境。

  【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引入及讨论、配乐朗读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解题与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师与学生研讨朦胧诗的涵义

  1、首先让课前认真收集资料的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朦胧诗读一下,使全班学生对朦胧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讨确定朦胧诗的定义: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学生初步朗读全诗,然后讨论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 谁还需要 还会 ” 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自主对下列问题进行研究

  (一)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五、课堂练*训练学生对诗的语言的掌握

  1、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2、根据练*三要求写几句诗。

  3、根据自己对诗的独特体验,学生对诗进行个人自由朗读,加深对诗的思想理解。(播放适当的乐曲配合诗朗诵),学生在朗诵之后再谈对诗的理解。

  六、我的收获

  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的收获,教师适当指导学生从何种角度进行对知识、诗文的涵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最终对朦胧诗的认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七、布置作业

  A类作业,主要针对那些学*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对朦胧诗的了解,自己写一些朦胧诗,主题围绕生命、友情、爱等多个角度进行诗歌创作。

  B类作业,针对那些对朦胧诗了解不是很多的学生,让他们深入搜集有关朦胧诗歌,对所搜集的诗歌进行自己的分析以待下一节课进行交流。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9

  【教学设计】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台。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认识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⑵把握诗歌中“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肯定式,与“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相结合的结构。

  ⑶把握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能力目标:

  ⑴揣摩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⑵学*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⑶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3、情感目标:

  ⑴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⑵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⑴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⑵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2、难点:

  ⑴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⑵通过把握诗歌中反复呈现的结构特征,学会诗歌创作的基础技巧。

  3、解决办法:

  ⑴结合学生的生活,恰当运用联想和类比,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⑵结合莫扎特的《星星变奏曲》等文学、音乐、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中意境的塑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讨论探究法:

  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朗读磁带,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请同学们用心倾听并诗意描述月夜星空的情景。(学生回答)明确,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起学*这首诗歌。

  同学们,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无疑填补了那个动乱的历史年代中诗意的空白。舒婷,顾城等无数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的歌声渲染出时代的色调,建构起一个新的诗学主题。诗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去体悟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资料助读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诵读,整体感知

  1、听配乐朗读,或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活动:学生交流,自由述说听诗歌的感受。然后自己朗读。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谈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思考:

  ⑴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⑵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请找出诗中其他的生动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3、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幻灯片展示)

  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4、局部品味探讨:

  分组:分别找出每一节诗所描绘的意象是哪些并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从其特点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

  提示:

  星星、湖、萤火虫、春天、诗、蜜蜂、睡莲、鸟、白丁香、火、旗子弹

  温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夜、寒冷、冰雪、苦难的诗、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可怕残酷黑暗残酷的象征。

  四、研读揣摩

  1、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幻灯片展示: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二节,思考:

  幻灯片展示:

  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3、学生听读全诗,深入领悟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通用10篇(扩展2)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6篇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媒体】

  幻灯片、磁带、录音机。

  【其他】

  学生课前预*:练*有感情地朗读,思考课后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介绍朦胧诗的特点:(先请学生介绍,教师再做相关补充。)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温故而知新。

  明确教学目标。

  了解朦胧诗的特点,为理解诗意作铺垫。

  二、整体感知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整体感知全诗。

  三、合作探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4、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⑴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⑵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⑶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指导学生学会命题。

  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诗中的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四、拓展延伸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总结,布置作业

  1、根据练*三要求写几句诗。

  2、预*第4课。

  3、星星变奏曲(江河)

  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渴望。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⑵ 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情感目标:

  ⑴ 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⑵ 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理查德的钢琴曲《星空》。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一段优美的音乐,随着乐曲进入自由想象的空间,听完后把自己刚才想到的意境说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今天我们来学*江河的一首现代朦胧诗《星星变奏曲》,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作品及作者简介

  对于朦胧诗这一文学流派,同学们肯定都很陌生,老师找了一些关于朦胧诗的资料送给大家。

  多媒体出示: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 “*”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朦胧诗意味着*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的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江河就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哪位同学能起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江河这位朦胧诗代表?

  (学生介绍江河。)

  不错,你是从哪儿得到的这些信息?(学生回答。)

  我想在查阅的过程中你一定体会到了“畅游知识海洋”的乐趣,老师呢,也找到了一些关于江河的介绍,哪位同学起来读一下?

  多媒体出示:

  江河1949年生,北京人。原名于友泽,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有别于同代诗人,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整体感知

  1、这首诗歌不论是诗人的名字还是诗歌的题目都给人一种很惬意的美感,那同学们是不是都很想知道这首诗歌的语言到底如何呢?(想 。)

  好,请听配乐诗朗诵,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体会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这首诗歌?(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 。)

  学生稍微讨论一下──温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调。

  刚才在听朗读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不由自主地跟读起来,这首诗歌确实写得很美,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随着音乐自由朗读以下,整体感受一下这首诗歌所创设的意境。

  (多媒体放音乐──《星空》。)

  2、老师觉得诗歌的美就是诗人运用比较凝炼的语言借助一些物象为我们创设一种意境。

  例如(多媒体出示画面):

  “枯藤 老树 昏鸦”;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看到这些你脑海中出现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那通过预*和刚才的听朗读,谁能说说这首诗歌作者创设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学生讨论回答。

  3、(多媒体出示画面并播放《星空》),请同学们再次带着温情与憧憬的感情随着音乐自由的朗读,体会诗歌的美,想象诗人所创设的意境。

  4、在读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也发现了诗中反复出现星星,(多媒体出示)那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学生讨论,交流。)

  (星星象征着光明,既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烁的点点光明,表达了世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对光明的渴望,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 。)

  5、下面两人一组,朗读诗歌,仔细品味诗人的感情,品读诗歌的语言。(学生分组朗读。)

  四、问题研究

  读了这首诗之后,老是有很多的问题想找同学们帮帮忙解决一下,同学们愿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学生回答──愿意。)好,先谢谢大家!

  (多媒体出示问题。)

  1、同学们都知道老师曾学过音乐。变奏曲,它是音乐术语。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做成的乐曲叫做变奏曲。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学生讨论回答。)

  (这首诗共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似的,因而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节与上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如“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就像音乐一样,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

  2、另外,诗中有一些很美的句子,但是老师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该如何去理解,同学们讨论一下,帮帮忙。

  多媒体出示:

  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是不会颤抖的,是生活的压抑和束缚使星星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五、学生质疑

  同学们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谢谢大家!老师的问题解决了,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一小节,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有什么问题提出来,老师也想帮帮你们。

  师生探究。

  六、巩固

  通过刚才我们的探究,分析,这首诗歌不但语言美,结构美,而且韵律也很美,我们来个配乐诗朗诵比赛怎么样?

  男女同学分组朗诵比赛,并找同学进行点评,老师给予表扬鼓励。

  这么美的诗,我觉得光是读不过瘾,同学们想不想把它永远的记住啊?下面我们来个比赛,任选诗歌的一小节,看看谁记得最快?

  七、拓展写作

  同学们还记得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吧,诗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把我们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朦胧诗它的特点就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的表现经验,也就是具有象征化。那象征就是通过诗人对物象的或憎或爱寄寓个人的某种情感,就像“星星”象征光明,象征美好的东西,同学们再找找诗歌中出现的物象,并体会这些物象的象征意义。

  (用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 。)

  那我们在领略诗歌的美的同时,还要学会创作,下面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仿照“如果 如果 ”或“谁不愿意 谁不喜欢 ”的句式说一句或一小段。

  学生思考练*并交流,老师适当的表扬总结。

  作诗不一定要求语言很深讳,如:英国诗人雪莱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使人读一遍顿觉眼前一亮,俄而浑身为之一振,随即就永远的记住了这句意蕴深刻而又琅琅上口的诗。

  另外,诗歌的创作要注意:把“文”和“义”有机的结合起来。文就是指凝炼的语言,义就是指文章的主题思想及运用凝炼的语言借助一定的物象所营造的一种意境。再就是,诗歌讲究“诗情画意”,在下笔之前,你脑海中已经有一幅图画在浮现了。当然这只是老师的一点心得,给同学们做一下参考。不知不觉45分钟的时间过去了,课堂上不能进行诗歌创作练*,我们就把它留在课后,大家说好不好?

  八、作业

  下面看看我们今天的作业吧(多媒体出示):

  1、搜集好得的歌曲,赏析其歌词,有些就是一首很好的现代诗。

  2、继续搜集有关朦胧诗的其他作家的作品并进行品评,整理在集锦本上。

  3、试写几句或者一首诗歌。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 河

  主 题

  否定现实,追求光明,面对磨难永不放弃希望

  变奏曲

  温情、浪漫 ──── 寒冷、残酷

  对 比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3

  【课文分析】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全诗意象丰富,构成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反衬,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强烈而又含蓄。

  【教学思路】

  1、适当简介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引导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教育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

  暗喻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今天我们来学*《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又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情感的……

  二、学生交流课前自主搜集的有关信息

  1、朦胧诗。

  2、诗人及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1、听配乐诗朗读,营造诗歌氛围,先感受后读诗。

  2、将自己听诗、读诗的感受说出来交流。

  四、生成探究

  将整体感知的内容整理归类,教师分别就主题思想、艺术风格等方面引导学生生成问题,探究问题。

  学生生成问题预计(可参见《读写导航》):

  1、诗中多用比喻象征,指出星星、萤火虫、春天、鸟以及夜、冰雪、冻僵的土地等物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2、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4、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上下两节有哪些变和不变之处?

  5、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在意境上有何转化?

  6、这首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这典型的特征是什么?

  7、理解诗中一些比喻句的寓意。

  五、综合创新

  1、以“日月星辰”为意象,写几行诗或几句话,表达你的思想情感。

  2、课外阅读一些朦胧诗作,选择摘抄几首自已最喜欢的诗来班里朗颂交流。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学*借助意象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体会诗情,通过朗读进入诗境,领悟语言表现力。

  3、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加强学生个性化体验,带动对诗歌的理解品析。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知

  1朗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1)教师播放朗读配音,提示学生做字词、停顿和疑难的标注。

  (2)提问:通过预*和听朗读,能否体会到诗歌中的感情基调?结合此问题的回答,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课下搜集到的有关作者、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朦胧诗的资料。

  2、分析诗歌,把握结构和意象。

  (1)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可分组、分段朗读,提问: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

  提示:这些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2)分析上述句式,强调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请学生体会这些物象的意象。

  (明确——夜、蜜蜂、星星、湖、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瘦小的星等。)

  (4)分析上下节诗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义:

  讨论、归纳。

  (明确——前一节诗中的意象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后一节诗中意象描绘出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三)比较阅读,体会诗歌主旨:

  1.根据分析,本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组织学生讨论这两种意境该如何理解。

  讨论、归纳——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2.问:诗题中的“变奏曲”如何理解?

  (明确——本诗前后两个诗节在结构上基本一致,但诗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上,形成强烈的对照,这正是变奏曲。)

  三、总结品尝

  引导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四、拓展延伸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学会通过分析诗歌意象解读诗歌;学会用意象表达情感。

  2、过程和方法:

  诵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建议】

  以“意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走*作者。教学时采用双线结构:

  一是创设情境激**感:安排听诗──读诗──品诗──吟诗。

  二是紧扣意象浸润诗情:“温故知新”明晰“意象”;“初读感知”明确“意象”;“品读明理”赏析“意象”;“学以致用”捕捉“意象”;“心湖泛舟”运用“意象”。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莫扎特的《星星变奏曲》,配上画面,字幕:

  欣赏是一种心情,欣赏是一种体验。音乐家用旋律表达自己的情感摄影师用镜头捕捉自己的体验。

  一、导入意象

  出现四幅图:莲花 雨 月亮 星星

  让学生人任选一幅图说说自己的触发。(看到这些图你联想到什么?想说些什么呢?)

  二、温故知新

  《天净沙·秋思》

  三、找出诗句中出现的意象

  这些意象可以分成几类?作者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第一节:

  意象:星星、诗、蜜蜂、萤火虫、柔软的晚上、湖、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读女声。

  情感: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热烈向往。

  第二节:

  意象:冻僵的夜、苦难的诗、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星等。

  情感: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也是对冷酷现实强烈否定。

  四、背景介入

  本诗写于1980年,诗人经历了噩梦一般的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毁灭。回想暗夜如墨的年代,诗人不能自已,写下了这首诗,倾诉自己最质朴的期盼。

  五、品读明理

  读自己有感受的句子,赏自己有感触的意象。说与同桌听,同桌推荐,赏析诗句。

  可参用句式:我最欣赏的句子是,我欣赏它美,我读到,我感到(仿佛看到、听到)。

  分析时注重诗歌联系上下片。比如:“颤抖”“僵硬”文中都出现了两次,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比较、揣摩。又如:“像蜜蜂颤动”,如果学生提到这句,教师要积极地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等。

  六、学以致用

  诗歌欣赏: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

  顾城是怎样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苦闷,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和对未来的希望?

  致橡树

  舒婷

  (内容略)

  女诗人舒婷又是如何借助诗歌诉说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等的地位各自独立的道德理想的呢?

  七、心湖泛舟

  用特定的意象;或者仿照诗句“如果……谁不愿意……”或“如果……谁愿意……”表达自己的心情。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⑵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情感目标:

  ⑴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⑵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理查德的钢琴曲《星空》。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一段优美的音乐,随着乐曲进入自由想象的空间,听完后把自己刚才想到的意境说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今天我们来学*江河的一首现代朦胧诗《星星变奏曲》,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作品及作者简介

  对于朦胧诗这一文学流派,同学们肯定都很陌生,老师找了一些关于朦胧诗的资料送给大家。

  多媒体出示: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朦胧诗意味着*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的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江河就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哪位同学能起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江河这位朦胧诗代表?

  (学生介绍江河。)

  不错,你是从哪儿得到的这些信息?(学生回答。)

  我想在查阅的过程中你一定体会到了“畅游知识海洋”的乐趣,老师呢,也找到了一些关于江河的介绍,哪位同学起来读一下?

  多媒体出示:

  江河1949年生,北京人。原名于友泽,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有别于同代诗人,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整体感知

  1、这首诗歌不论是诗人的名字还是诗歌的题目都给人一种很惬意的美感,那同学们是不是都很想知道这首诗歌的语言到底如何呢?(想好,请听配乐诗朗诵,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体会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这首诗歌?(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

  学生稍微讨论一下──温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调。

  刚才在听朗读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不由自主地跟读起来,这首诗歌确实写得很美,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随着音乐自由朗读以下,整体感受一下这首诗歌所创设的意境。

  (多媒体放音乐──《星空》)

  2、老师觉得诗歌的美就是诗人运用比较凝炼的语言借助一些物象为我们创设一种意境。

  例如(多媒体出示画面):

  “枯藤老树昏鸦”;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看到这些你脑海中出现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那通过预*和刚才的听朗读,谁能说说这首诗歌作者创设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学生讨论回答。

  3、(多媒体出示画面并播放《星空》),请同学们再次带着温情与憧憬的感情随着音乐自由的朗读,体会诗歌的美,想象诗人所创设的意境。

  4、在读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也发现了诗中反复出现星星,(多媒体出示)那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学生讨论,交流。)

  (星星象征着光明,既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烁的点点光明,表达了世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对光明的渴望,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追求的理想。)

  5、下面两人一组,朗读诗歌,仔细品味诗人的感情,品读诗歌的语言。(学生分组朗读。)

  四、问题研究

  读了这首诗之后,老是有很多的问题想找同学们帮帮忙解决一下,同学们愿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学生回答──愿意。)好,先谢谢大家!

  (多媒体出示问题。)

  1、同学们都知道老师曾学过音乐。变奏曲,它是音乐术语。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做成的乐曲叫做变奏曲。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学生讨论回答。)

  (这首诗共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似的,因而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节与上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如“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就像音乐一样,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2、另外,诗中有一些很美的句子,但是老师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该如何去理解,同学们讨论一下,帮帮忙。

  多媒体出示:

  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是不会颤抖的,是生活的压抑和束缚使星星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五、学生质疑

  同学们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谢谢大家!老师的问题解决了,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一小节,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有什么问题提出来,老师也想帮帮你们。

  师生探究。

  六、巩固

  通过刚才我们的探究,分析,这首诗歌不但语言美,结构美,而且韵律也很美,我们来个配乐诗朗诵比赛怎么样?

  男女同学分组朗诵比赛,并找同学进行点评,老师给予表扬鼓励。

  这么美的诗,我觉得光是读不过瘾,同学们想不想把它永远的记住啊?下面我们来个比赛,任选诗歌的一小节,看看谁记得最快?

  七、拓展写作

  同学们还记得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吧,诗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把我们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朦胧诗它的特点就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的表现经验,也就是具有象征化。那象征就是通过诗人对物象的或憎或爱寄寓个人的某种情感,就像“星星”象征光明,象征美好的东西,同学们再找找诗歌中出现的物象,并体会这些物象的象征意义。

  (用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

  那我们在领略诗歌的美的同时,还要学会创作,下面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仿照“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喜欢”的句式说一句或一小段。

  学生思考练*并交流,老师适当的表扬总结。

  作诗不一定要求语言很深讳,如:英国诗人雪莱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使人读一遍顿觉眼前一亮,俄而浑身为之一振,随即就永远的记住了这句意蕴深刻而又琅琅上口的诗。

  另外,诗歌的创作要注意:把“文”和“义”有机的结合起来。文就是指凝炼的语言,义就是指文章的主题思想及运用凝炼的语言借助一定的物象所营造的一种意境。再就是,诗歌讲究“诗情画意”,在下笔之前,你脑海中已经有一幅图画在浮现了。当然这只是老师的一点心得,给同学们做一下参考。不知不觉45分钟的时间过去了,课堂上不能进行诗歌创作练*,我们就把它留在课后,大家说好不好?

  八、作业

  下面看看我们今天的作业吧(多媒体出示):

  1、搜集好得的歌曲,赏析其歌词,有些就是一首很好的现代诗。

  2、继续搜集有关朦胧诗的其他作家的作品并进行品评,整理在集锦本上。

  3、试写几句或者一首诗歌。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通用10篇(扩展3)

——变奏曲作文9篇

  秋天是个淘气的孩子,前两天还是阳光明媚,可这两天呢却下起了绵绵细雨。说起这个秋雨,他可是个十足的变奏师,带给你不同的心情,不信你瞧!

  喜。雨宝宝也没跟我说一声,就悄悄地来到苏州观光游览了,差点没让我高兴死,因为今天可是有体育课的哟,我最怕去大操场跑步了,现在雨点宝宝为我解除了心头之闷,好似它们跟我是双胞胎姐妹一样,知道我心里想的一切。我在这里,要跟雨点宝宝们说一声:“谢谢了!”

  怒。虽然雨点宝宝们带给我了欢乐,但也让我气愤。因为我今天只穿了一件单衣!从学校到吃饭的奶奶家,一路虽然有伞妈妈的照顾,但只穿了件单衣的我还是连续的打着喷嚏。亲爱的雨点宝宝们呀!你们可不可以少下点雨呀!

  乐。“嘻嘻嘻,哈哈哈……”咦?哪儿传出来的笑声?哦!原来是在雨点宝宝们的陪衬下嬉戏的小朋友们啊!他们在雨中跑啊!跳啊!笑啊!就像一群重获自由的鸟儿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尽情地玩耍。我看得入了迷,真想快快加入他们的行列里欢快地嬉戏。

  秋雨真像一位变奏师,带给了我们喜、怒、乐,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我上五年级了,我的老对手———数学作业,已跟我打了无数回合,我们的战势也在不断转变,谱出了一支欢乐变奏曲。

  一年级到三年级时,由王老师我我们带课。她是一未老教师了,讲课循循善诱,挂历非常严格,让我们感到一种无形的尊严浮现在上空。王老师很少布置作业,就是有作业,也是非常少的,所以时的作业军队真是太虚弱了,还没有交锋,就已经不战自败了,即使是最大规模的出兵,只要善动脑筋便可让"对方"溃不成军。

  三年级暑假,王老师的丈夫突发脑梗塞,王老师就去照顾她的丈夫了,因而辞去了工作。所以,四年级时,换成了杨老师。杨老师上课课堂纪律松散气氛活跃自由。所以,杨老师便开始布置作业了,但也不算太多,还应付得过来,那时的情景,就好象秦国和楚国一样,还是我更胜一酬。

  五年级了,杨老师又被换掉了,换成了岩老师。岩老师代课后发现我们上课纪律松散,许多基础知识都不会,这样的军队怎么能考试大军拼杀呢?所以,岩老师决定---多布置作业!因此,这时的作业,犹如皇太极奇袭燕京,以排山倒海之势,打了我个措手不及,直接成了金宋鼎立,它甚至比我不强一点。

  以后我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是在"敌军"阵营里拼杀还是手指一动作业大军就都象多米诺骨牌一样噼里啪啦地倒下去?我可不敢想了,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在我小时候,爷爷曾经给我出过一个这样的谜语:“弟兄七人同模样,大哥二哥在外乡。五弟心想合一处,中间隔着一堵墙。”我真是绞尽脑汁,想破头皮了也没猜着。没想到谜底竟是搁在衣柜顶的那个“小滑板”——算盘。

  爷爷见我一脸好奇,便取下那个满是灰尘的“玩物”。想起前些年,我就把它当小滑板玩,借着它的“轮子”多,我在它前面系一条细绳,满屋子里跑。一会儿载木块,一会儿载水果,甚至连茶杯、茶壶、花盆也不放过,这“宝贝”,马上让我成了货拉拉“总代理”。

  这个老旧的算盘,不光是我心爱的“运输工具”,更是太爷爷算账的宝贝。听爸爸讲,那是太爷爷做生意算账用的工具。太爷爷每日进出货都要算账,算账工作繁琐,离不开算盘。我摸着那贼亮的算珠,想像着每天晚上太爷爷房间里噼里啪啦敲打的算盘声,怪不得爸爸说那种声音是他小时候的“催眠曲”呢! 爷爷接手太爷爷的生意后,也从他手里接过了那个老算盘。不过,没多久,爷爷的算账工具就有了新变化,爷爷使用了计算器算账,不仅有了声音提示,计算功能还很多,一下子就可以把账目搞定了。 当爷爷还在为获得如此新式又好用的计算器沾沾自喜的时候,爸爸已经开始使用电脑了,电脑的运算能力,计算器根本无法比拟。于是爸爸就给爷爷推荐了电脑,爷爷显得不屑一顾。直到有一次,爷爷让爸爸帮忙做公司的账目,爸爸使用电脑把*均额、总价、差价、最高价、最低价……

  各种明细分类数据算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于时,爷爷不得不对电脑另眼相看了。 如今,爸爸也不再使用电脑了,最主要的还是使用智能手机,轻巧简便的智能手机安装有*现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支付宝,这种超级软件可以分门别类的记账,算账,而且还能无现金交易呢。 最*,爸爸给我买了个新玩具“小胖”,这是一款目前很流行的学*机器人,它可以实现语音直接对话,可以自行思维,也可以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是我的好老师、好伙伴,让我的学*变得轻松多了,真正的智能时代!连爸爸都开始感叹时代发展之迅速! 家里太爷爷的算盘,爷爷的计算器,爸爸的电脑、智能手机,还有我的智能机器人……

  就好像演奏一曲算盘“变奏曲”。不仅记载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家生活的点滴变化,更记录了祖国发展进步的主旋律。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齿轮,上齿下齿不断啮合,井然有序,周而复始。

  一截花根,隐忍在厚土之下而劫后余生,便迎着春雨毫不保留地抽枝发芽开花,娇嫩的花瓣虽扛不住夏日的艳阳,花叶幸而长到了极盛,青翠欲滴。奈何秋风一过,花根半年的心血便付之东流,眼睁睁地瞧着花叶干枯发黄而回天无力。凛冽的寒风步步逼人,花根无奈又隐忍于地下,等待着在春雨的眷顾之下再开出花来。如是乎,一年又一年,井然有序,周而复始。

  我们人又如何能逃过齿轮魔咒。人的一生不就是无数个白天黑夜轮替,春夏秋冬交接而来?我们每天的生活又如何能得以幸免,醒来,吃饭,工作,下班,吃饭,睡觉,醒来……如是乎,一天一年一生,井然有序,周而复始。

  然而,在齿轮啮合的周而复始中,又有着我们无法预知的变数,这些变数让我们对明天充满了期盼。

  也许今天春天开出的花比去年的更大更鲜艳,被人称赞;也许今年夏天长出的叶比去年的更绿更可爱,被小女孩做成了美丽的书签;也许今年秋天落下的叶子更黄更飘逸,被小男孩做成了树叶画;也许今年冬天里的花根做了一个美丽的梦,在梦里它变成了一只翩翩然的蝴蝶……

  也许今天我们会遇见了一个相谈甚欢的朋友,成为了一生至交;也许今天我们会解决昨天无法解决的难题,学*中豁然开朗;也许今天我们会邂逅一处令人神往的风景,身处其中心旷神怡……

  这就是我眼中的世界,一切都如齿轮啮合般周而复始,井然有序。然而在不断的啮合中又有着无法预知的惊喜,让我们对明天充满期待。

  一天,妈妈给我讲起她和爸爸的故事。

  妈妈说,那时他们的爱情如玫瑰,随时保持盛放得状态,大部分夫妻都是女的有空在家烧饭,等待丈夫的到来。而爸爸妈妈却例外,他们都是学富五车的书 生,戴着帽子,背着袋子,提着裤子在镇上到处乱逛,嘻嘻哈哈。服装,潮,面貌,亮,学历,高,他们没有一个人像土里土气的乡下人。

  自从妈妈生了我,他们的爱情如白头翁,日渐淡薄,没有了玫瑰那样的新鲜。爸爸每天早出晚归,板着嘴脸,一天和妈妈也谈不上几句话,只会一个人在书房 闷闷的抽着香烟,一进书房,一股十分浓厚的烟味便会朝你扑来,像一头大狮子想一口吞了我。妈妈也没什么反应,只不过苍老了好多,她似乎已经*惯了这样的生 活。

  我上一,二年级了,他们的爱情如矮牵牛,安全感与你同心,没有了白头翁的冷漠。他们努力工作,赚钱,争取在市里买套房子,整天耷拉个脸,板着个嘴,笑容都少了。等我四、五年级的时候搬过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买了一套面积不小的商品房。

  时间飞逝,我成了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爱情如茉莉,*淡无奇,芳香扑鼻,没有了矮牵牛的那份拼搏。我也学会了逗他们开心,常常说几个笑话给他们听, 逗得他们哈哈大笑。爸爸妈妈也很互相关心,什么好吃的东西只剩一点了,他们都会严肃的说不要吃了,其实他们很喜欢吃,但他们都会谦让给对方。现在连我都学 会了谦让,有时牛排只剩一小块了,我就会说我快饱死了,留给辛劳了一天的爸爸吃。

  哦,爱的变奏曲,爱的变奏曲!

  欢乐和泪水上演了军训期间不变的交响乐。迈着矫健的步伐,昂首向前,我认定,军训一定会给我一个重塑自我的机会。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十天的军训生活从我们铿锵有力的“一二三四”中悄然溜走,还没来得及捉住它的影子,就已不辞而别。乐百氏威武的教官带领我们在操场上练*基本要领,我却心不在焉。“立正!”冷不防教官一声令下,我如梦初醒,动作要领是什么来着?“挺胸,抬头,收腹,挺脖颈……”旁边的小A对我低声耳语。我赶快乖乖就范。性格叛逆的我“向来”不听教官的教导,结果当我听到向右转的口令后,马上向左来了个90度大转弯,引得那些“娘子军”们捧腹大笑。“哎呀,有蚊子!”我觉得脖颈上针扎似的痛了一下。

  我耸耸脖子。“站在队列里不许乱动!”教官刚中有柔地喝道。不行,干掉它!我索性向脖子上一摸:哎呀,真狠心,喝了我这么多血!我望着被我**万段的蚊子留在我手指上殷红的血迹,心里嘀咕着。“干什么?”我条件反射似地一抬头,教官的眼里射出两道闪亮的“电光”,我鼻梁上的眼镜差点掉下来。“嘿嘿……没什么。”离别到了跟教官说再见的时候了,我们曾经拉歌的激情都乔装成了泪水的多情。

  十天里。我们累过,但我们更多的是快乐,跟教官在一起训练的快乐,改进自我的快乐,学会做人的快乐!所有的感激,所有的愉悦都化成了肆意流淌的眼泪。我们让教官签名,唱歌。那时,我抬起迷蒙的泪眼向窗外望去,我分明看见,月亮也被我们感动了,禁不住扯过一片云彩来,悄悄拭泪。流星划破夜的沉寂,留下永恒的轨迹,教官的威武形象永远定格在我记忆的长河中。

  童年的生活,是由“酸甜苦辣”组成的一组好伙伴。

  在童年的生活中,酸是无所不在的。一次体育课上,我和邢常乐比赛跑步,当我马上要大功告成时,邢常乐却被我脚带起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石子绊倒了。他一瘸一拐地朝我走来,气乎乎地说:“李思敖,你专门的,看我不告老师。”没想到他真的告了老师,只见老师瞪大了眼,用手指着我说:“李思敖,你就是这样对待同学的?!”我真是委屈极了,眼泪如同断线的珠子一样落了下来。

  说起甜,那可是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记得有次年终考试,成绩马上要发下来了,我心里忐忑不安,心想:要是这次考好了,对妈妈还好说,要是考砸了,哎,别想了……“李思敖——100分”。我听到这个成绩,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红红的一百分仿佛在对我说:“小主人,这都是你努力学*的回报,加油!”

  苦,那可是我最讨厌的朋友。有一次,爸妈不在家,我只好独自做饭。也许是第一次的原因,真是手忙脚乱,一会儿热水滴在了脚上,一会儿油溅到了手上……头上不停地渗出豆粒般大小的汗珠。终于,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菜做好,品尝一番,唉!那叫一个难吃!!

  辣,这个朋友,可称得上是与我过命兄弟。为什么呢?这还要重头说起。有一次,我做试卷马马虎虎,只考了80分,回到家中,果然不出我所料,被妈妈打一顿。这不,我的耳朵被老妈来了个360度的大旋转,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猪耳朵”。从此,我做题再也不敢马马虎虎了。

  童年就是一首“酸甜苦辣变奏曲”,真是有苦也有乐呀。

  清晨,我拉开窗帘,倚靠在窗边,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天空阴沉沉的我想,一会儿要下雨了……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雨点淅淅沥沥地从天空中落下。千万个小雨滴像伞兵一样从云朵妈妈的怀抱中跳下,有的'雨滴落在屋顶上,跳起了优美的华尔兹;有的雨滴落在湖面上,漾起了一圈圈涟漪,远运望去,雨点纵横交织,形成了一张大网,又似一道硕大的雨帘,模糊了人们的视线,润湿了人们的心田。

  雨渐渐大了起来。雨点落在屋顶上,落在树叶上“啪啪”作响,发出了清脆悦耳的声音,仿佛是大自然的一首交响曲,活泼轻快。草地里,田野上,花草树木欣然接受着雨的爱抚。小草迎着雨水努力地生长,好像在说:“我要长大,我要长大!”城市中,人们撑着五彩缤纷的伞出来了,俯视下去,就像是一朵朵鲜艳美丽的伞花盛开了。瞧,那边一个小女孩,身着柠檬黄色的雨衣,穿着亮红色的雨鞋,在雨中欢快地起舞。不时还踩踩水坑,可快活了!这时,学校也放学了,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一把伞下站了好几个人,好不热闹,纵情享受着雨天的快乐。

  雨渐渐小了,一缕阳光没收了淅淅沥沥的雨水。乌云被吹走了,让出了蔚蓝的天空,一道彩虹隐隐闪过,给这场表演完美落幕,只留下清新的空气与心情。

  人生就如这一场雨,有时大,有时小,但只要你积极向上去看,总会雨过天晴。我望向窗外,陷入了沉思……

  那一幅幅画,似一串串贝壳,装载我童年的乐趣;那一幅幅画,似一篮开不败的鲜花,散发着童年的气味。因此,我爱上了绘画。

  小时候还是一个只会画圈圈的小孩,现在画的漫画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似在向我笑,似在向我招手。

  那年,姐姐向我展示她画的一幅画。我不服气,撅着小嘴说:“哼,我一定画得比你好!”“那你就试试看吧!”姐姐笑盈盈的说。我双手抱在一起,说:“试试看就试试看,谁怕谁?警告你,别偷看哦!”

  几个小时后,姐姐带着爸爸妈妈进来。姐姐笑眯眯的说:“让我们看看你的画吧!”“当当当当,我的惊天大杰作闪亮登场!”我满怀自信地说。我的画一展现在他们面前,他们一个个捧腹大笑,直不起腰。“还真是‘惊天大杰作’呢!”妈妈捂着肚子说。画纸上圈圈套圈圈,大圈圈套小圈圈,圈圈相套。爸爸边捂着肚子边拿我大做文章:“原来‘惊天大杰作’就是画圈圈啊!”

  我听了,脸涨得通红,此时,我自愧不如,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我想:这下真是臭名远扬,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了。估计连整个房间里的东西都听见了!

  我立志要学好画画,后来渐渐从画圈圈到了蓝天白云,到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连姐姐都夸我大有进步。

  那一朵朵鲜花,在我眼里就是一只只翩翩起舞的七彩蝴蝶;那一只只自由飞翔的鸟儿,就好像在向我微笑示意。

  我爱上了绘画,它能使我遨游有想象的世界,它能给予我一双洁白的羽翼,它能记录我童年的乐趣。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通用10篇(扩展4)

——变奏曲作文 (菁华5篇)

  今天,一来到作文班,来了一场乓乓风波,原来是要进行一场友谊乓乓赛。大家听了立刻来了劲,老师把我们分成两队,泡泡队和菜鸟队,一听到“菜鸟队”,大家哄堂大笑。

  我们飞快地跑到小操场,把一张乓乓桌挤得水泄不通。我们队的大将陈疆丞挽起袖子,一幅一本正经的样子,跃跃欲试。而菜鸟队的黄际威呢!聚精会神时刻准备大战。一场热身赛已开始,疆丞频频失手,我紧张得直冒冷汗,一位同学不禁喊道:“疆丞你也太垃圾啦了吧!”疆丞的脸像个红苹果。热身赛结束了,一场正式比赛即将开始了!疆丞不负众望,心终于*静了,渐渐得遥遥领先,他目不转睛地盯着球,生怕球在眨眼之间落下,疆丞一发球,黄际威左抵右挡,他不甘心,很快地追赶上去了。但最终疆丞用一个扣球打赢了。我们队胜利了,我们暗暗自喜。

  菜鸟队把希望都寄托在孙豪檑身上,孙豪檑不仅不紧张,而且还笑**,好像很有自信。他学疆丞挽起袖子,好像觉得这样自己能赢。徐麒轩全审贯注地打球。你一球,我一球,多像一首变奏曲呀!刚打赢了一个球,徐麒轩得意起来,二次失手拉开了比分,不过还好孙豪檑是个“垃圾货”,给了麒轩反击的机会,就在紧急关头一球定输赢,我们又赢了,我们太开心了!不禁喊道:“耶”!

  今天,太高兴了!因为我们赢了,我们下次会更加努力的。

  童年在悄然中逝去,那稚气的梦也随之破碎,等待我的,是一个新的天空,是个未知的世界,成长,真的带给我很多——

  成长,是任何生命的必经之路。在成长中,将会经历无数风雨,在风雨与障碍之中,也必然学会许多知识,最终,有能力高扬起人生的风帆,向梦想进发,向成功进发。成长,是一堂课,需要自己自*的课。

  是的,成长是一个舞台,让勇敢者在这个舞台上尽情挥洒,尽情跳跃,只要尽力,就美好,就可爱……

  成长,带给我的礼物是让我学会了感恩。感恩世界,感谢大自然的福佑;感恩生命,感谢能聆听天地之曲;感谢父母养育,世界绚烂,衣之温暖,食之香甜,社会安定,朋友关心乃至苦难逆境。

  成长还让我感受了成熟。成熟的滋味,既美好又有些苦涩,成熟了,就要扛上无数的责任,为了生活,付出了精力,成熟也美好,毕竟成熟能让我们为自己负责……

  成长让我明白了责任。个人的责任,班级的责任,国家的责任,世界的责任。责任虽然有时要担起很困难,但是,为自己负责,为集体负责,何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呢?就像《毕业歌》的所唱的一样,责任很重要,人生所不可丢弃的重中之重,承担责任。因为责任是一种爱,对他人的爱,对世界的爱。

  然而,成长带给我们的,也并非都是美好的。在成长中,我失去了那一颗纯洁的童心。如今,在我翻开以前的日记时,我讶然,因为里面那歪歪扭扭的字所记载的事太熟悉又太陌生了:“今天,我指出了老师黑板上的错误,真高兴。”“今天,我扶一个老奶奶过马路,老奶奶夸了我。”“今天,我捡了一元钱,交给老师,老师说我乖,真高兴呀!”……如果,今天,我会指出老师黑板上的错误吗?我会扶老奶奶过马路吗?我会因为老师夸我而高兴吗?不会,我想不会。我在成长中竟学会了虚伪,给自己戴上一个假面具,明明不愿意的,偏要说愿意。如今,这副面具已把我压得喘不过来了……在成长中,我学会了嫉妒:对比自己好的同学,表面不屑,内心里却十分的不高兴……(尽管如此,我仍坚信,接下来的成长能洗涤掉它们)……也许,我还年轻,还稚嫩,也许,总有一天,我会豁达、乐观,更会本真率直。

  成长,给我们很多。奇妙、美好是它的代词。我坚信,我们的成长,一定美丽。

  画面一 碧波荡漾

  常听大人说,小时候的河呀,真是叫河。河水清澈见底,那河底的石块、水草、游动的小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当风儿吹过,碧波荡漾,阳光照在河面上,像撒了无数的金子。渴了的话,就掬一捧水呼呼一喝,那味道,清凉甘甜。尤其是夏天,河里成了欢乐的海洋,大人、小孩总要游上一番,“嘻嘻哈哈”的欢笑声不断回荡在蓝天上空。

  画面二 “花枝招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再加上群众对水环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因此,*年来,河水被严重污染。一些工厂把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里。居民们乱扔垃圾,易拉罐、五颜六色的垃圾袋、死猫、死狗在水面上随处可见。还有一些水生植物大量繁殖,把河面封得严严实实的。原本干净的河面变得“花枝招展”,清凉的河水变得污秽了,并且发出浓浓的刺鼻的臭味。小河面对这样的装扮,它在痛苦的呜咽。

  画面三 笑颜盈盈

  如今,“节水、护水、爱水”的意识在人们心中加强,*大力整顿了一些严重污染水质的工厂,并建造了污水处理厂,使得水质大大改观。水利站也定时对河道进行清理、疏浚、建造护坡墙,使得河道变得洁净、宽敞。电视、报纸、机构也大力宣传,使得人们有了深刻的反省,改变了一些陋*。瞧,如今的小河又重新露出了久违的微笑,秀水盈盈,鱼虾游动。

  小河由美变丑,由丑变美,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见证了人们对水的态度。相信,在以后的岁月中,小河一定会越来越美。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齿轮,上齿下齿不断啮合,井然有序,周而复始。

  一截花根,隐忍在厚土之下而劫后余生,便迎着春雨毫不保留地抽枝发芽开花,娇嫩的花瓣虽扛不住夏日的艳阳,花叶幸而长到了极盛,青翠欲滴。奈何秋风一过,花根半年的心血便付之东流,眼睁睁地瞧着花叶干枯发黄而回天无力。凛冽的寒风步步逼人,花根无奈又隐忍于地下,等待着在春雨的眷顾之下再开出花来。如是乎,一年又一年,井然有序,周而复始。

  我们人又如何能逃过齿轮魔咒。人的一生不就是无数个白天黑夜轮替,春夏秋冬交接而来?我们每天的生活又如何能得以幸免,醒来,吃饭,工作,下班,吃饭,睡觉,醒来……如是乎,一天一年一生,井然有序,周而复始。

  然而,在齿轮啮合的周而复始中,又有着我们无法预知的变数,这些变数让我们对明天充满了期盼。

  也许今天春天开出的花比去年的更大更鲜艳,被人称赞;也许今年夏天长出的叶比去年的更绿更可爱,被小女孩做成了美丽的书签;也许今年秋天落下的叶子更黄更飘逸,被小男孩做成了树叶画;也许今年冬天里的花根做了一个美丽的梦,在梦里它变成了一只翩翩然的蝴蝶……

  也许今天我们会遇见了一个相谈甚欢的朋友,成为了一生至交;也许今天我们会解决昨天无法解决的难题,学*中豁然开朗;也许今天我们会邂逅一处令人神往的风景,身处其中心旷神怡……

  这就是我眼中的世界,一切都如齿轮啮合般周而复始,井然有序。然而在不断的啮合中又有着无法预知的惊喜,让我们对明天充满期待。

  妈妈是个爱干净的人,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知道的人没有一个不夸她的。

  有一天,我放学回到家,发现家里乱糟糟的,这可不像哈哈哈一贯作风。我马上跑到厨房问妈妈:“妈妈,家里怎么这么乱?好像被小偷光顾了似的。”妈妈叹了口气说:“我这个月厂里忙,连休息时间也没有,哪有时间打扫?你爸爸,还有你这个小淘气包也都不知道帮着打扫打扫。”我不好意思地伸了伸舌头,向妈妈敬了个礼:“Yes,Madam。这个周六保证完成任务。”然后,我从书包里拿出纸笔,写上“打扫卫生,人人有责!”然后它贴到墙上。爸爸下班回来了,他也爽快地答应了,每个星期六都一起大扫除。

  到了星期六,同学叫我一起去爬山,我高兴地带上水壶就要出门,可是一看到“打扫卫生,人人有责”,我又犯难了。怎么办呢?“哦,有办法了!”我马上大笔一挥,就把“人人有责”变成了“大人有责”。妈妈刚洗完拖把回来,看到后,就问:“昨天不是写得‘人人有责’吗?”我摇摇头:“No! No! No!就是这样的。肯定是那个横写得不清楚,昨晚灯光暗,你没看仔细。不信你到前面来看看。”妈妈只是看了看,并没发现其中的秘密,就去打扫厨房了。而我呢,则像一只快乐的兔子,一蹦一跳地向太湖山奔去。

  又是一个周六,不知怎么地,“大人有责”变成了“太太有责”。妈妈这才明白过来,她罚我们父女俩好好打扫,自己和邻居阿姨逛街去了。我和爸爸只得乖乖地照办了,谁让我们偷懒。

  从此以后,我家的墙上贴得一直都是“打扫卫生,全家有责!”每个周六,我们总是全家总动员,奏响家庭大扫除的协奏曲。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通用10篇(扩展5)

——梦想变奏曲作文 (菁华3篇)

  她,几个月大时父母就去广州打工,几年都不回来,她的童年里只有外婆。9岁,我第一次见到她,像个男生在操场上把篮球玩得大汗淋漓。11岁,她的成绩保持班级倒数第一,从未改变。14岁,她开始逃学,经常被外婆抓到现行。15岁,她学会抽烟喝酒,耳洞6个,鼻上还有一个洞。网吧成了她的家,常常夜不归宿。初中毕业补考,去了卫校。16岁,医院实*,父母回家一年监管,不准晚上去酒吧,她跳楼,惹来警察,要和父母断绝关系。18岁,乘坐朋友车逃离老家,辗转一个月,最终被警察寻回。19岁,终于回归正常,开始为生存工作。

  她,长得非常漂亮,大大的眼睛像洋娃娃可爱,村里人都说她有灵气。11岁,人生中第一次坐车,从此再也不用走路去上学了。14岁,第一次进城,对外面的世界非常好奇。15岁,进入校篮球队,成了一名猛将。16岁,第一次用自己赚的钱请家里人吃了顿饭。17岁,她看上了iPhone,家里没钱买。18岁,她终于自己赚钱买了一部iPhone。19岁,她通过护士考试,成了医院手术室最出色的护士之一。

  她和她是同一个人——我的表姐。和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一样也拥有一段双色人生。前一段人生似乎疯狂,后一段人生似乎励志。这两段人生的转折点,就是那部iPhone。

  记得有一次我和她去逛街,她看到iPhone的广告牌,眼神里的渴望就像干涸池塘的鱼渴望雨水那样强烈。她的人生从那一刻起就发生了改变——她做梦了。没有人相信她可以梦想成真,毕竟她的青春是那么疯狂。幸运的是,当所有人都放弃她时,她没有泄气。她要去实现梦想,她要去尝试,她要去赌一把。奇怪的是,一个考试从来没有及过格的人,居然在两个月之内就拿下了护士资格证,她用行动证明了没有什么不可能。

  “这也许是我人生的转折,一个新的开始。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走过岔道,也张望了很久。好在我敢做梦,敢付出。在追梦途中我迸发出的潜能,让我吃惊,让我拥有自信。一部iPhone,就像催化剂,催化出我对生活的自信。”表姐这样总结自己。

  现在她又有了一个新的梦想,买房买车。或许她的青春不羁来得早了些,但她没有埋怨。现在,她20岁,未来的路还很长。她说:“既然已经起航,还怕没有远方?”我相信她,相信一个愿意为梦奋斗的人,一定会在逐梦旅程收获无悔人生。

  蓝色的蛹,束缚着青春,所以它想变成美丽的金色的蝴蝶,诉说新生的喜悦,但完美的蜕变背后会带有无限挣扎的痛苦,所以许多的蛹都选择将自己和自己的梦扼杀在那狭小的摇篮里。

  他,是一位普通的学生,胸怀梦想。他想成为一名旅行者,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了解不同的文化。但因为他的胆小,怕别人笑话。他就将这个梦想埋藏在了心里。不敢向别人诉说。他只有一个人默默地幻想着,想着想着,他睡着了,在梦里,他为自己谱写着篇章,为自己演奏着生命的狂想曲……

  他登上了万里长城,站在了东方明珠的最顶端,踮起脚尖,张开双手,闭着眼睛,拥有着一丝霸气和华丽。赞叹着埃菲尔铁塔的高大;欣赏着日本富士山下的樱花;在华尔街感受着自由女神的神圣;在草原上品尝着香浓的酥油茶;观看着荷兰的大风车……他找到了哈利波特的魔法棒,看到了叮当猫的任意门,迪尼斯乐园里的童话……他听到了贝多芬的《欢乐颂》,周杰伦的*风,还感受到了维塔斯的海豚音……

  突然,他极尽全力地喊到:“啊!我要战胜自己!”在寂静的夜里,他的喊声在房间里回荡。没错,害怕的只是他自己。

  他似乎明白了:只要战胜自己,他就可以实现梦想。当然,要实现梦想不仅要有战胜自己的信心,还应该有坚持不懈的恒心。

  有人说珍珠是蚌心灵的眼泪,但蚌要多么的耐性与坚持啊!所以不管如何,成功与否,只有坚持才会有期盼,只有等待才会有璀璨!

  那蓝色的蛹只要学会坚持,学会战胜自我,就会拥有另一种人生。也许,它会破茧而出,成为美丽的蝴蝶,用那金色的翅膀点燃重生的希望,冲向梦想的终点,用自己的新生谱写成不朽的乐章,献给自己伟大的“梦想”,铸成新的辉煌!

  我,一名安州学子,就像那学会了坚持、学会了战胜自我的蛹,正在向属于自己的梦想,向破茧而出的新生而努力着,奋斗着……

  她,几个月大时父母就去广州打工,几年都不回来,她的童年里只有外婆。9岁,我第一次见到她,像个男生在操场上把篮球玩得大汗淋漓。11岁,她的成绩保持班级倒数第一,从未改变。14岁,她开始逃学,经常被外婆抓到现行。15岁,她学会抽烟喝酒,耳洞6个,鼻上还有一个洞。网吧成了她的家,常常夜不归宿。初中毕业补考,去了卫校。16岁,医院实*,父母回家一年监管,不准晚上去酒吧,她跳楼,惹来警察,要和父母断绝关系。18岁,乘坐朋友车逃离老家,辗转一个月,最终被警察寻回。19岁,终于回归正常,开始为生存工作。

  她,长得非常漂亮,大大的眼睛像洋娃娃可爱,村里人都说她有灵气。11岁,人生中第一次坐车,从此再也不用走路去上学了。14岁,第一次进城,对外面的世界非常好奇。15岁,进入校篮球队,成了一名猛将。16岁,第一次用自己赚的钱请家里人吃了顿饭。17岁,她看上了iPhone,家里没钱买。18岁,她终于自己赚钱买了一部iPhone。19岁,她通过护士考试,成了医院手术室最出色的护士之一。

  她和她是同一个人———我的表姐。和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一样也拥有一段双色人生。前一段人生似乎疯狂,后一段人生似乎励志。这两段人生的转折点,就是那部iPhone。

  记得有一次我和她去逛街,她看到iPhone的广告牌,眼神里的渴望就像干涸池塘的鱼渴望雨水那样强烈。她的人生从那一刻起就发生了改变———她做梦了。没有人相信她可以梦想成真,毕竟她的青春是那么疯狂。幸运的是,当所有人都放弃她时,她没有泄气。她要去实现梦想,她要去尝试,她要去赌一把。奇怪的是,一个考试从来没有及过格的人,居然在两个月之内就拿下了护士资格证,她用行动证明了没有什么不可能。

  “这也许是我人生的转折,一个新的开始。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走过岔道,也张望了很久。好在我敢做梦,敢付出。在追梦途中我迸发出的潜能,让我吃惊,让我拥有自信。一部iPhone,就像催化剂,催化出我对生活的自信。”表姐这样总结自己。

  现在她又有了一个新的梦想,买房买车。或许她的青春不羁来得早了些,但她没有埋怨。现在,她20岁,未来的路还很长。她说:“既然已经起航,还怕没有远方?”我相信她,相信一个愿意为梦奋斗的人,一定会在逐梦旅程收获无悔人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