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优选【五】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古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

  西湖一年四季风光图片,配乐的荷花组图,有关杨万里的古诗三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杭州西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那儿一年四季风光如画,景色宜人。让我们一起去饱览一番。(映示画面)

  尤其是夏日的西湖更是让人留恋往返,心旷神怡。(定格画面)望着这景象,我情不自禁想起了杨万里的两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诗句,指名朗读。这可是两句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天就让我们认真研究研究这两句诗好吗?围绕诗句可以研究什么?怎样研究?

  二、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请同学们充分利用拥有的资料围绕诗句的'背景、作者、意思、表达的感情等方面认真研究,比谁获取的信息多。

  2、交流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杨万里。

  题目指导读课题,在读中理解题意

  出处采用各种方式组织学生朗读古诗

  3、重点研究三四两行为什么脍炙人口?

  (1)启发学生想象画面,描绘画面,感悟荷叶的茂盛荷花的艳丽。欣赏荷叶组图,指导朗诵。

  (2)体会一碧一红荷叶和荷花的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3)体会语言的对仗工整。

  两行诗十四个字就把满池的荷叶荷花送到了我们面前让我们置身于西湖岸边,使我们浮想联翩,令人惊叹!难怪诗人脱口而出……

  (4)指导朗诵,想象画面,体验古诗的意境。

  4、看书鼓励学生质疑。

  (1)引导学生修改完善书上插图。

  (2)引导学生研究〈杨万里与荷花〉,补充三首杨万里写的有关荷花的古诗。

  (3)引导学生开展研究这首诗与其他送别诗比较研究,补充其他送别诗。

  三、布置作业

  围绕今天的研究写一份研究报告:

  〈关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研究报告〉

  〈关于杨万里与荷花的研究报告〉;

  〈关于送别诗的比较研究〉;

  〈关于“……,……”的研究报告〉。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2

  一、 教材简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以写景代送别之作。作者以眼前景物入诗,构思别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毕竟”、“映日”、“别样”等词的意思;

  2、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

  (二)能力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已的所想、所感;

  3、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诗所描写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设想:

  本设计将“感悟诗意、品味诗情”作为研读目标,运用自主学*和合作学*的模式,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环节中处处以学生为主,努力体现“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并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创设氛围,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提供有关资料(作者、时代背景、字词意思、课外阅读资料等),给学生自主学*、小组合作提供*台。

  五、媒体选用情况表:

  内容要点学*水*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使用时间资料来源媒体作用媒体方式导入注意反应cai课件文字(三首送别诗)1分钟自制创设氛围边读边想范读感受cai课件声音、图像、文字(西湖美景)0.5分钟剪辑整体感知引入意境边看边听作者简介知识cai课件文字表达(作者、时代背景)0.5分钟自制提供资料了解作者边听边记感悟诗意理解接受cai课件文字表达(字词句意)因学生而定自制提供资料帮助理解学生自查感情吟诵理解接受反应cai课件音乐、图像(西湖美景)1分钟剪辑再现意境边播放边写吟诵写写画画品味诗情接受反应组织cai课件背景音乐5分钟剪辑渲染气氛、交流边播放 边写画、交流欣赏积累知识拓展cai课件文字(杨万里其它诗作)2分钟自制提供材料边看边读边记

  六、教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过程:

  1、创设氛围,导入课题:

  (1)cai课件出示:《别董大》(高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赠别》(杜牧),学生读诗;

  (2)问:这三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送别之作)

  (3)师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另一首送别之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cai课件出示:西湖初夏时的美景,范读课文;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cai课件)。

  3、小组交流,感悟诗意:

  (1)学生自由组合成学*小组,讨论、解读诗意,遇到困难时,可点击鼠标,在多媒体课件中查找自已想要了解的内容;

  (2)各小组推选一名学生在全班交流,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归纳、点拨。

  (3)cai课件: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学生反复吟诵古诗。

  4、写写画画,品味诗情:

  (1)各学*小组用自已喜欢的方式,把诗中所描绘的意境表达出来。(cai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作画、写话等)

  (2)交流、评析。

  5、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1)cai课件出示:杨万里的其它诗作,学生自已吟诵;

  (2)选一首自已喜欢的诗改写成短文;

  附:(一)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西湖六月独特景致不与四时同 欣喜心情 莲叶 无穷碧 美好风光荷花 别样红

  (二)教学流程图

  八、形成性练*:

  1、课外搜集、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作,选一首自已喜欢的诗改写成短文;

  2、课外搜集、背诵其它写送别的诗词。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3

  古诗内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课文情境图;搜集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教学过程:

  入境激情,师生联句

  1、今天,老师要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 1、听朗诵,想象作画倾听老师带来的一段文字,发挥你的想象,在头脑中挥笔作画。

  师诵读译文: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哇!风光和*时迥然不同。看哪!清波荡漾,浩淼无际,莲叶挨挨挤挤,那怡人的绿色,无边无垠,远接天际。那么水灵!

  2、谁来说说你的画中有什么? 2、说话训练,描述头脑中的画面。

  3、出示荷塘美景图以及译文。师:再读这精彩的 3、自由畅说:吟诗、文字,观赏这美丽的风景,同学们想干些啥呢? 唱歌,拍照……

  4、“吟诗”,是个好点子!今天,让我们做回诗人,来一次龙虎师生观荷塘美景即兴联句如何? 4、即兴联句。写在白纸上,注明作者,大声朗读,贴于黑板。

  师范句:

  绿衣一片云中来

  艳赛朝阳送暖香

  二、质疑欣赏,理解古诗

  过渡:大家竞相联句,真是“荷塘美景现眼前,便引诗情到碧霄”啊!说来也巧,宋朝著名诗

  人杨万里也曾置身此情此景,并随即写了一首诗,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写的。

  1、出示古诗。范读。 1、听范读。

  2、学生练读

  师:全诗共二十八个字,我相信经过认真的练 2、练读—指名读—齐*,你们一定能把它读得正确、流利。 读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美妙的读书声?

  3、研读古诗。 3、结合课前搜集的资

  师:同学们一下子就把诗句读得这么流畅,真 料和工具书,自学古

  是好样的!接下来,请大家带着欣赏、探究的 诗。(质疑、欣赏)

  眼光,利用手中现有的资料,研读诗句,看看

  能读懂什么,碰到的问题,可以在小组中讨论,

  解决不了的等会在全班讨论解决。

  4、交流自读收获 4、交流

  师: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的阅读收获,以及想 理解诗意,描述杨万里和伙伴们一起讨论解决的疑惑之处! 在送别林子方时,到底看到了什么。在质疑讨论中,加深理解。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师:把你们各自的感受用动情的朗读,恰当的 5、练读-个读-齐读

  身体语言表达出来吧!

  三、完成创作,比较感悟

  西湖的夏日美景,让杨万里的一首佳作浑然天

  成,今天,就着大诗人激起的豪情,让我们也 1、欣赏图画,在前面联

  写诗填词吧,黑板上的 诗句可以选用。 的.基础上完成自己的创

  1、指导学生在音乐中创作。 作诗。

  2、交流创作

  师:有些同学已有佳作初成,不管你完成了 2、实物投示学生诗作,

  几句,我们都渴望分享你的喜悦! 小作者朗读简介。

  3、比较感悟。

  师:有比较才有进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某 3、比较感悟(可小组讨

  同学的诗,再读读诗人的诗,以公正的眼光 论,从对仗、压韵、用

  说说它们优于对方或逊于对方之处。 词的准确优美等方面比

  较,感受古诗的艺术美、意境美和技巧。)

  激励学生,回归诗作

  大家说得很有道理,课后都试着把自己的诗作与诗人的诗作比较一下,然后写一写你的

  4、起立,背诵《晓》诗启发和收获,自古“长江后浪推前浪”在吸取古人营养的基础上,我们的同学一定能写出更优秀的作品,相信新一代的“李白”“杜甫”将在你们中诞生!最后,让我们再次领略杨万里这首诗的美妙吧!

  总结谈话,拓展延伸

  同学们,骄阳似火中吟诗,它是你解渴的一

  杯清茶;月圆人欢时吟诗,它是你抒情的一

  枝好花;烦恼萦绕时吟诗,它是你消愁的一

  曲笙歌。就让我们在诗文化的浸润中茁壮成长,营造出属于自己的碧海蓝天!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4

  一、教材分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中的后一首。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整首诗口语成诗,景色醉人,韵味十足。特别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句,意境广阔,给人无尽的喜悦和想象。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学*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结合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二)能力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诗歌呈现的画面和朗读了解诗意。

  (三)情感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古诗所描写的意境。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四、教学教法

  1.创设情景法: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六月西湖的美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并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和描写的意境。

  2.情感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并达到当堂背诵的程度,让学生在读中明义,在读中悟情。

  3.想象理解法:通过鼓励学生想象诗人当时的神态、心情以及和老朋友的对话,加深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和对所表达感情的领悟。

  五、教学过程

  (一)激兴趣、导新课

  1.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如画。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诗情画意的江南,从茫茫无垠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林海,每一幅山水都是一副美丽的画。

  2.我们的祖国不仅山美、水美、诗也美,千百年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我们班的同学爱读诗,也爱背诗,你们愿意背几首吗?

  3.这几首诗都是写景的,都歌颂了壮丽的山河。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写景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介绍作者

  杨万里:字廷秀,吉水人。他*时力主抗金,秉性刚直,立朝廉洁,遇事感言。他作诗主张师法自然,构思新颖奇特,笔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朗轻快,人称“诚斋体”。他工于奇绝,以写景咏物见长,著有《诚斋集》。

  3.解诗题

  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林子方。

  (三)读诗句、识新词

  1.自由朗读。

  2.小组理解词语的意思后集体反馈:

  毕竟:到底

  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映日:阳光照射

  在教学时,我先安排学生自主合作学*本诗中的词语,然后,再让学生把不理解的词在班上提出来,由师生共同解决。这样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人,是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

  (四)抓字眼、明诗意

  1.“诗情画意”——我们要融入诗情,感悟画意,先要把诗读懂,请同学们看注释,想象每句诗的意思,再和同学交流。

  2.小组合作学*。

  3.汇报自学情况。

  到底是西湖的夏日,风景与其他季节完全不同。远远望去,在阳光照射下,满湖碧绿的荷叶,衬托着鲜艳的荷花,真是美丽极了!

  4.读全诗,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5.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看一看诗句的风光吧!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要一环,教学的重点、难点都要通过这一环节得到解决。由于古诗词的教学,忌逐句讲解。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交流来解决。同时教给学生抓住字词进行读议的方法,使学生在合作探究时既有的放矢又有法可依,使学生饶有兴趣的积极的投入到学*活动当中。

  (五)想画面、入诗境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描写的意境,在学生充分掌握了古诗的内容之后,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默写。从而使本课的.教学目标一步步得到实现。

  课后反思

  执教这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我遵从了从整体感知到品读悟情,再到感情诵读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教学从学生出发,在读诗题(净慈寺、林子方)、明题意、明诗意、品诗境、悟诗情等教学环节上都一一落实。上完这节课,我也知道了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1、课堂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及时调整教案,真正做到学定教。

  在教学“接天莲叶无穷碧”这句时,当我提问“莲叶怎么就接到天了呢?”学生都说莲叶很多,这时我反问他们“难道是莲叶长得很高,一直长到天上去了?”如果此时,我能及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他们说莲叶多时顺势引导他们向远处看,你们看到了什么?再向远处看,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就会顿悟不仅莲叶多,而且面积广,给人一碧万顷的感觉!

  2、课堂上“写”的落实。

  整节课教学下来,学生读了,诵了,背了,但学生却没能拿起笔写一写。语文教学要扎实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书写*惯的养成,书写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内化都离不开写!如果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能安排3——5分钟的时间,学生或写古诗,或将自己从这首诗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景象动笔写下来,这样学生的能力又会有一个新的提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5

  一、导入新课

  1、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了很多描写荷花的诗词,能背出两首吗?(荷——君子,出淤泥而不染)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描写荷花的古诗。

  二、出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师:“晓”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吗?(早晨,杨万里走出净慈寺去送别林子方。)

  3、从诗题能看出这是一首 ?(生答:送别诗)

  三、课件出示全诗

  1、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净、寺、竟、映”的读音。

  3、师:我们知道,古诗文都是非常有韵味的,读起来琅琅上口。请同学们大声诵读,试着读出诗的节奏来。

  4、相机标出诗的节奏,生配乐诵读。

  四、学*古诗

  刚才我们说了,这是一首送别诗,那么诗人杨万里在这六月的一天早晨,走出净慈寺时,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什么?

  1、课件出示后两行。(板书:莲叶 无穷碧 荷花 别样红)

  2、理解“无穷碧、别样红”和后两句诗的意思。

  3、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此时此刻,你也来到了西湖边,你也和杨万里、林子方一起站在西湖边,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件播放音乐)

  4、生交流汇报。

  5、齐读后两行。

  过渡:这满湖的荷叶挨挨挤挤,青翠欲滴;这朝阳照射下的荷花又是如此的娇艳、动人。难怪诗人发出感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1、理解“毕竟”和诗句的意思。

  2、师:谁能像杨万里一样对着美景发出感叹。(配乐诵读)

  3、师:这风光不与四时同,究竟不同在哪?(生齐读后两句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五、探究离别之情:

  诗人杨万里给我们描绘了这么一幅美丽的西湖风景图,而诗题却明白地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那么诗人的别离之情究竟在哪呢?

  1、师出示背景资料。

  2、生交流汇报。

  3、师:分别就在眼前,诗人杨万里又会对朋友说些什么?林子方呢?拿出笔写下来吧,等会我们来交流。

  六、小结:

  送别诗我们学过很多,有桃花潭水深千尺,——。有海内存知己,——。有劝君更尽一杯酒,——。有莫愁前路无知己,——。不过,今天的这首送别诗却与众不同,诗人巧妙地借助对西湖美景的描写,抒发了他对友人的祝福,赞美了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七、课外作业

  1、请你也当回小诗人,拿出笔来,模仿本诗写一首送别诗。

  2、拿出笔画下西湖的美景。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宋)

  莲叶 无穷碧

  荷花 别样红

  教后记:

  这是一首送别诗。不过,诗人杨万里没有直接抒写和友人之间的离别之情,而是借助于对西湖美景的描写,巧妙地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对友人的美好祝福,希望他的事业有如这莲叶一般无穷碧,有如这荷花一样别样红。

  教学本课时,我先从后两句诗入手,引导学生在理解“无穷碧、别样红”的基础上,结合课件的'展示,让他们感受到那无穷无尽的绿,那分外红艳的荷是如此的美丽,如此的动人。进而引出诗人的感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样,学生对本首诗的学*也应该是水到渠成了。在此基础上,再去感悟诗人的离别情也就容易多了。不过,对古诗文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入情入境的诵读,这一点,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显得不够充分。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优选【五】篇扩展阅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优选【五】篇(扩展1)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3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1

  一、 教材简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以写景代送别之作。作者以眼前景物入诗,构思别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毕竟”、“映日”、“别样”等词的意思;

  2、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

  (二)能力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已的所想、所感;

  3、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诗所描写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设想:

  本设计将“感悟诗意、品味诗情”作为研读目标,运用自主学*和合作学*的模式,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环节中处处以学生为主,努力体现“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并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创设氛围,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提供有关资料(作者、时代背景、字词意思、课外阅读资料等),给学生自主学*、小组合作提供*台。

  五、媒体选用情况表:

  内容要点学*水*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使用时间资料来源媒体作用媒体方式导入注意反应cai课件文字(三首送别诗)1分钟自制创设氛围边读边想范读感受cai课件声音、图像、文字(西湖美景)0.5分钟剪辑整体感知引入意境边看边听作者简介知识cai课件文字表达(作者、时代背景)0.5分钟自制提供资料了解作者边听边记感悟诗意理解接受cai课件文字表达(字词句意)因学生而定自制提供资料帮助理解学生自查感情吟诵理解接受反应cai课件音乐、图像(西湖美景)1分钟剪辑再现意境边播放边写吟诵写写画画品味诗情接受反应组织cai课件背景音乐5分钟剪辑渲染气氛、交流边播放 边写画、交流欣赏积累知识拓展cai课件文字(杨万里其它诗作)2分钟自制提供材料边看边读边记

  六、教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过程:

  1、创设氛围,导入课题:

  (1)cai课件出示:《别董大》(高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赠别》(杜牧),学生读诗;

  (2)问:这三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送别之作)

  (3)师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另一首送别之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cai课件出示:西湖初夏时的美景,范读课文;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cai课件)。

  3、小组交流,感悟诗意:

  (1)学生自由组合成学*小组,讨论、解读诗意,遇到困难时,可点击鼠标,在多媒体课件中查找自已想要了解的内容;

  (2)各小组推选一名学生在全班交流,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归纳、点拨。

  (3)cai课件: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学生反复吟诵古诗。

  4、写写画画,品味诗情:

  (1)各学*小组用自已喜欢的方式,把诗中所描绘的意境表达出来。(cai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作画、写话等)

  (2)交流、评析。

  5、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1)cai课件出示:杨万里的其它诗作,学生自已吟诵;

  (2)选一首自已喜欢的诗改写成短文;

  附:(一)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西湖六月独特景致不与四时同 欣喜心情 莲叶 无穷碧 美好风光荷花 别样红

  (二)教学流程图

  八、形成性练*:

  1、课外搜集、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作,选一首自已喜欢的诗改写成短文;

  2、课外搜集、背诵其它写送别的诗词。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背诵古诗。

  2.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二、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映示图片)

  杭州的西湖景色怡人,妩媚多姿,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西湖,谁能背诵一些?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尽相同的。有位名叫杨万里的诗人,一天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林子方,看到西湖的美景,不禁赞叹道:(师读诗)

  (映示诗句)

  二、学诗

  1.试读

  同学也想来读读这首诗吧?好,那就大声地自由读几遍这首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检查

  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2.细品

  想进一步读读,把它读懂吗?

  我们要读懂古诗,可以(映示四步法:1、释诗题2、知诗人3、明诗意4、悟诗情)

  请同学们参照这样的方法自学古诗,把读懂的记在心里,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

  学生自学。

  小组合作:把你不懂的地方在小组中提出来,讨论解决。

  交流:通过自学讨论,你知道了什么?

  [诗题: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林子方

  诗人:杨万里南宋诗人,字廷秀,好诚斋,世称“诚斋先生”,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著有《诚斋集》、《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诗意:

  (1)相机映示:“接天莲叶无穷碧”

  读了这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荷叶多:“连天”、“无穷”

  颜色绿:“碧”

  指导朗读

  (2)诗人看到了无穷无尽碧绿的荷叶,还看到了什么?

  映示:“映日荷花别样红。”

  细细品味这句诗,你读懂了什么?

  你能用朗读来告诉大家,你已经读懂这句诗了吗?

  指名读、齐读。

  多美啊,真想到西湖边亲眼看一下荷花,可是西湖太远了,

  别急!老师这有一些荷花的照片呢?(播放)

  你能用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荷花吗?

  交流。

  这样婀娜多姿,颜色鲜艳的荷花在阳光的映照下,真正是“别样红”。

  读句

  读诗下两行,边读边想,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

  六月的西湖除了有“接天的莲叶”、“映日的荷花”,还可能有些什么美景?

  交流

  (3)六月的西湖波光粼粼,鱼儿在莲叶间自由嬉戏,在阳光的映照下,亭亭玉立的荷花显得特别红润,这样的景色真是与其他季节截然不同呀!难怪诗人会发出这样的赞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扫除词语意思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夸夸西湖美景吗?

  谁也愿意学学诗人来赞一赞?(指名读)

  (4)读诗

  多么美的景色,多么美的诗呀!如果有优美的乐曲来配一配那就更美了。老师这里有段优美的音乐,很适合这首诗,请你欣赏一下,并配上乐曲练*朗诵这首诗。

  指名朗诵。

  三、拓展

  诗学完了,但西湖的美景还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可以写一写,画一画,也可以唱一唱,把它表现出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流露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你能列举出一些你熟悉的诗人的名字吗?

  指名回答、相机点评

  如有同学提到杨万里,则及时介绍诗人。

  是的,杨万里是南宋非常著名的诗人,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诗人。

  投影出示,介绍诗人,请一位同学帮忙向大家介绍一下。板书:一位诗人。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mào)、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他一生作诗20000多首,有4200首留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

  谢谢你为我们大家介绍了杨万里。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两首诗,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所学的杨万里的诗。

  这两首诗,都是描写自然美景的,语言浅*明白,清新自然,同学们很容易读懂诗歌给我们呈现的画面。

  今天,我们将要学*另外一首杨万里写的古诗,相信你也能读懂它。请把书翻到132页。

  (板书:一首古诗)

  二、整体感知

  (一)理解诗题。

  课件出示诗题

  1.请看诗题,来,读一读。晓出 / 净慈寺 / 送 / 林子方。

  指名读,你读得很准确、你把停顿读对了,齐读。

  2.读了这个诗题,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时间:晓,早上。地点:净慈寺,在西湖边上,净慈寺的大雄宝殿有济祖殿,殿内供奉着妇孺皆知的济公像。人物:林子方,事情:送)好像缺了个主语,谁在送林子方?(课件:南宋 杨万里)

  一个简单的题目,就让我们知道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可见,诗人的语言是多么简洁明了呀!

  3.请你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早晨诗人杨万里走出净慈寺送别好友林子方)

  可见这是一首送别诗

  4.如果要强调送别的时间,怎么读?指名读。

  嗯,知道了送行的时间。如果要强调送行的地点,怎么读呢?指名读

  如果要突出送行的对象呢?指名读

  小结:一个句子,因为强调的内容不同,读法是不一样的

  这首诗是南宋著名的诗人杨万里,在送好友林子方离开杭州,去福建做官时写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出示整首诗

  (二)初读,读正确、读通顺。

  1.把诗读正确。

  (生练读;师巡视并提醒读书姿势)

  好,字读准,诗读顺了吗?谁来试试?

  指名朗读,正音、评价。

  适当评价语速,节奏,也可生自评,互评

  2.过渡:不错,你不仅读正确,流利了;还读出了节奏,有点诗人的味道。

  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划分,我们一起来一遍。

  3.在读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注意一下每句最后一个字?明确押ong韵。押韵的字读的时候一般声音要延长,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

  下面,请你们来读前四个字,我来读后三个字。调换,我来读前四个字,你们来读后三个字。下面一起来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遍。

  你看,我们注重了诗的节奏、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多有诗人的感觉啊!

  (三)借助注释、插图了解诗意。

  1.刚才,同学们反复读了好几遍诗,读得很美,你读懂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吗?

  2.杭州西湖的景色妩媚多姿,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赞美过西湖。你知道有哪些赞美西湖的古诗吗?生答,出示诗句,指名朗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是的,提到西湖人们自然就想到了苏轼的这首诗。

  西湖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我们先来欣赏一组西湖美景图(课件配乐播放西湖十景图),刚才给同学们欣赏的是著名的西湖十大美景,西湖风光值得描绘的有很多,诗人杨万里在这首诗里主要为我们描写了西湖哪一个著名的景点呢?——曲院风荷

  3.此时,诗人来到西湖,为何不写苏堤春晓、*湖秋月、断桥残雪?那为何也不写雷峰夕照、南屏晚钟、三潭印月呢?如果我们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你就能找到答案了。

  下面请同桌合作,结合课文插图,借助字典,试着理解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看看哪些词句你能理解,如有不理解的词句待会儿我们一起讨论。

  学生讨论,老师巡视

  指名回答:你读懂了哪些词语或句子,最好告诉我们你为什么会这样理解。其他同学赞同吗?你们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的呢?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毕竟:终归、到底的意思。(你能不能用“毕竟”说一句话表达“到底”的意思)

  中:时候。

  四时:四季(这里指除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与天相接。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无穷碧:一片碧绿,无边无际,写莲叶之多,望不到尽头。

  别样红:与往日不一样的红,因为荷花在阳光映照下,显得特别红艳。

  你看,我们通过查字典、结合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在我们大家的努力下,我们把诗句的字面意思理解了。你能不能完整地说一遍整首诗的意思呢?先准备一下,指名两位同学讲述。一起说一遍。

  出示: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和其他季节不相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和天相接,在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学生齐读

  当我们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的时候,一幅美丽的画面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板书:一幅画面)

  现在你明白了吗,诗人杨万里为何独写“曲院风荷”这一美景?原来西湖的六月风光与众不同,原来西湖的六月有接天无穷碧的莲叶,有映日别样红的荷花。

  同学们,六月的西湖多美啊,让我们把这幅画面美美地读出来。(读两遍)

  三、深入体会,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复杂感情

  1.真美,可是,同学们,当我们从这一池荷叶荷花中抬起头来,再来读诗的题目时,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出示题目)(有送别之意吗?有林子方吗?)全写的是西湖的景色,文不对题啊。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2.先让我们来作一些猜想。在这景色宜人的西湖边上,诗人杨万里要送别自己的好友林子方,同学们,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猜测一下,诗人杨万里会说些什么呢?

  猜想一:“你还是别走吧!”“你一定要回来呀!”“你看这儿的景色多美呀!”

  原来诗人是想借这满湖的荷花来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啊。

  同学们的联想真丰富,下面老师给你提供一则资料,结合资料、再看看眼前的美景,你觉得杨万里还会说些什么呢?

  投影出示林子方的资料

  林子方

  林子方曾担任皇帝的秘书,当时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互视对方为知己。后来,林子方连升两级,要到福州担任*。杨万里为他送行时就写下了这首诗 。

  猜想二:提示:“无穷碧”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

  ——祝愿你的事业像这莲叶一样蓬蓬勃勃。

  提示:“别样红”红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祝愿你的事业红红火火。祝愿前程似锦、前途无量、飞黄腾达。

  再给你提供一则关于荷花的资料,想想杨万里是否还会说些别的。

  荷花

  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人民和广大佛教信徒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已洁身自好的座右铭。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

  猜想三:尽管我们将天各一方,但我们的友谊要像这莲叶一样碧绿深厚。

  尽管我们将天各一方,但我们的友谊要像这映日荷花一样更加深厚。

  希望你要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

  3.同学们说得真好!可是这些话杨万里说出口了吗?

  总结:古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言在此而意在彼。西湖的这片美景映在了诗人的眼中,而与林子方的这份深情,诗人把它悄悄地藏在了心里。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感情。(板书:一份感情)

  现在你明白了吗?为什么诗的题目和诗的内容看起来似乎不一致呢?挽留也罢,祝福也罢,一切尽在不言中。所以,题目看上去是一首送别诗,而诗的具体内容却只字未提别离,而是描写了满湖的荷叶荷花。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优选【五】篇(扩展2)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菁选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中的后一首。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整首诗口语成诗,景色醉人,韵味十足。特别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句,意境广阔,给人无尽的喜悦和想象。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学*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结合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二)能力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诗歌呈现的画面和朗读了解诗意。

  (三)情感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古诗所描写的意境。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四、教学教法

  1.创设情景法: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六月西湖的美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并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和描写的意境。

  2.情感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并达到当堂背诵的程度,让学生在读中明义,在读中悟情。

  3.想象理解法:通过鼓励学生想象诗人当时的神态、心情以及和老朋友的对话,加深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和对所表达感情的领悟。

  五、教学过程

  (一)激兴趣、导新课

  1.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如画。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诗情画意的江南,从茫茫无垠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林海,每一幅山水都是一副美丽的画。

  2.我们的祖国不仅山美、水美、诗也美,千百年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我们班的同学爱读诗,也爱背诗,你们愿意背几首吗?

  3.这几首诗都是写景的,都歌颂了壮丽的山河。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写景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介绍作者

  杨万里:字廷秀,吉水人。他*时力主抗金,秉性刚直,立朝廉洁,遇事感言。他作诗主张师法自然,构思新颖奇特,笔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朗轻快,人称“诚斋体”。他工于奇绝,以写景咏物见长,著有《诚斋集》。

  3.解诗题

  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林子方。

  (三)读诗句、识新词

  1.自由朗读。

  2.小组理解词语的意思后集体反馈:

  毕竟:到底

  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映日:阳光照射

  在教学时,我先安排学生自主合作学*本诗中的词语,然后,再让学生把不理解的词在班上提出来,由师生共同解决。这样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人,是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

  (四)抓字眼、明诗意

  1.“诗情画意”——我们要融入诗情,感悟画意,先要把诗读懂,请同学们看注释,想象每句诗的意思,再和同学交流。

  2.小组合作学*。

  3.汇报自学情况。

  到底是西湖的夏日,风景与其他季节完全不同。远远望去,在阳光照射下,满湖碧绿的荷叶,衬托着鲜艳的荷花,真是美丽极了!

  4.读全诗,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5.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看一看诗句的风光吧!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要一环,教学的重点、难点都要通过这一环节得到解决。由于古诗词的教学,忌逐句讲解。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交流来解决。同时教给学生抓住字词进行读议的方法,使学生在合作探究时既有的放矢又有法可依,使学生饶有兴趣的积极的投入到学*活动当中。

  (五)想画面、入诗境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描写的`意境,在学生充分掌握了古诗的内容之后,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默写。从而使本课的教学目标一步步得到实现。

  课后反思

  执教这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我遵从了从整体感知到品读悟情,再到感情诵读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教学从学生出发,在读诗题(净慈寺、林子方)、明题意、明诗意、品诗境、悟诗情等教学环节上都一一落实。上完这节课,我也知道了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1、课堂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及时调整教案,真正做到学定教。

  在教学“接天莲叶无穷碧”这句时,当我提问“莲叶怎么就接到天了呢?”学生都说莲叶很多,这时我反问他们“难道是莲叶长得很高,一直长到天上去了?”如果此时,我能及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他们说莲叶多时顺势引导他们向远处看,你们看到了什么?再向远处看,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就会顿悟不仅莲叶多,而且面积广,给人一碧万顷的感觉!

  2、课堂上“写”的落实。

  整节课教学下来,学生读了,诵了,背了,但学生却没能拿起笔写一写。语文教学要扎实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书写*惯的养成,书写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内化都离不开写!如果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能安排3——5分钟的时间,学生或写古诗,或将自己从这首诗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景象动笔写下来,这样学生的能力又会有一个新的提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2

  一、说教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人教版部编本教材二年级下册语文15课的一首古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叶、荷花作为描写对象。那碧色连天的荷叶和在阳光照射下格外娇润红艳的荷花,美丽动人。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2)感受是词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抓住诗中重点句分析。

  (2)在理解诗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

  创设情景法、自读自悟法、情感诵读法、想象理解法。

  四、说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感情朗读。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兴趣,导新课

  1、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如画。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诗情画意的江南,从茫茫无垠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林海,每一幅山水都是一副美丽的画。

  2、我们的祖国不仅山美、水美、诗也美,千百年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我们班的同学爱读诗,也爱背诗,你们愿意背几首吗?《望庐山瀑布》《咏柳》《小池》《饮湖上初晴后雨》。

  3、这几首诗都是写景的,都歌颂了壮丽的山河。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写景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介绍作者

  杨万里:字廷秀,吉水人。他*时力主抗金,秉性刚直,立朝廉洁,遇事感言。他作诗主张师法自然,构思新颖奇特,笔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朗轻快,人称“诚斋体”。他工于奇绝,以写景咏物见长,著有《诚斋集》。

  3、解诗题

  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林子方。

  (三)读诗句、识新词

  1、自由朗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毕竟:到底

  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映日:阳光照射

  (四)抓字眼,明诗意

  1、“诗情画意”——我们要融入诗情,感悟画意,先要把诗读懂,请同学们看注释,想象每句诗的意思,再和同学交流。

  2、小组合作学*

  3、汇报自学情况

  到底是西湖的夏日,风景与其他季节完全不同。远远望去,在阳光照射下,满湖碧绿的荷叶,衬托着鲜艳的荷花,真是美丽极了!

  4、读全诗,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5、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看一看诗句的风光吧!

  (五)想画面、入诗境

  我们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来欣赏优美的景象。

  六、课堂小结

  风景迷人的西湖,孕育了这千古流传的诗句,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我们的祖国,江山如此多娇,让我们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她,用最美的诗句吟诵她,用最美的歌歌唱她吧!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会写“湖”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重点)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难点)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诗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玩看图猜诗句的游戏。老师画,你们猜。准备好了吗?(师简笔画小荷与蜻蜓)猜到的请举手?(生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还记得这两句诗是出自哪首诗吗?《小池》,作者是谁呢?(杨万里)孩子们你们掌握知识真牢固。咱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课件出示:《小池》)

  你们可真会猜【课件出示:小荷才露尖尖角变绿】在这首诗中,小荷还没有长大呢。这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在阳光的呵护下,在雨露的滋润中,慢慢的长大了,会长成什么样子呢?(大大的荷叶,圆圆的荷叶)(师板画荷叶一两片),说的真好。杨万里的诗中,写自然景象的很多,其中有一首,它是这样写荷叶的。【课件出示:接天莲叶无穷碧】自己读读这句诗。读完这句诗,你找到荷叶了吗?对啊,莲叶就是荷叶,荷叶就是莲叶呢。你们知道的真多。同学们,学诗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一字一句都要读准确。谁能把这句诗读准确呢?(指生读)咱们一块来读读这句诗。老师画的画与这句诗符合吗?(指生说)(接天:荷叶铺的满满的,都接到天上去了。)荷叶真多啊,你们这棒,不但读的准,还读懂了诗的意思。咱们再来读一读,除了读懂了荷叶多,你还读懂了什么呢?(绿)(涂一涂)真不简单。

  二、诗中有画

  人们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觉得咱们画的够美吗?你觉得还缺少什么呢?(你的脑海中一定有一幅特别美的画面),生说(莲蓬,荷花,小鱼),你们真棒,*时一定是善于观察的孩子。在你们的帮助下,这幅画越来越美了。杨万里这样写荷叶(指诗句),他还在诗中写到了荷花。他是怎样写的呢,咱们一起来读(课件出示:映日荷花别样红)(预设1:如果前面没有说到太阳,就问孩子们,读了这句诗,你觉得咱的画还少点什么呢?太阳。)(预设2:刚才画画时说到太阳,在阳光照射下,荷花是什么样的呢?(别样红)这是种怎样的红呢?(各种各样,特别的红,红的`透明)你们看,这两句诗放到一块就能读成色彩鲜明的图画呢?【课件出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找个同学读读。莲叶就是荷叶,改成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好听不好听呢?(有点别扭是吧)还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读起来抑扬顿挫最好听呢。咱们一起来读读。

  在你们的帮助下,老师才把这么美的诗句画了出来。你们真棒。老师还需要大家的帮助,你们看看这诗句中的莲与荷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课件出示)按照你们的提醒,老师把它们写下来。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满意吗?谢谢你们又帮了我一次。你们也在课本上描红一个写一个吧。(提醒书写姿势)

  三、出示全诗

  1、刚刚这两句美的让人陶醉的诗句出自杨万里的这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件出示】,这个题目有点长。谁来试着读一读(指生读),你读出了你的理解,而且理解的很准确。这首诗的题目中,有个晓字(板书晓)咱们以前也学过带晓字的古诗,记得吗?(教学“晓”)(春晓)晓:是早上的意思,这里的晓,也是早上的意思。诗人早上从净慈寺出来(板书净慈寺)谁知道净慈寺是什么地方?(出示图片)净慈寺是杭州西湖岸边很有名的一座寺院,(齐读净慈寺)从净慈寺出来去干什么呢?题目都告诉我们了(送林子方)林子方是我的好朋友,他要去别的地方当官了。谁能连起来说说诗题的含义。(提醒学生诗人杨万里走出净慈寺送自己的好朋友板书:杨万里)齐读。

  2.题目我们读准了,读懂了。我们看看整首诗(出示整首诗)试着把整首诗读准确吧。(指生读两人)评价1:你读得很准确,评价2:你读得抑扬顿挫非常好听。孩子们来看看,诗中这三个红色的字,你发现了什么?(声调,你的这个发现对我们读诗很重要,真好)(韵母相同,韵母相同,读出来特别顺口)预设一:就能读出诗的韵律,这样就能感受到古诗的美(板书:美)预设二:生说特别押韵(孩子你知道的真多,有了押韵,有了声调高低起伏的变化,古诗就有了他的韵律,我们这样去读,就更能感受到古诗的美。)让我们来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播放音频)让我们也这样读一读(生练读)谁愿意跟着音乐来读。(指生读)

  同学们,这诗中的景色非常的美,这是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时间的景色呢?(西湖六月中)(不但会读诗,而且能够提取出关键的信息,真不简单同学们,无论读古诗还是读其他的文章,都要用心读,发现关键的内容,这样你自己读的时候,也能读的明白

  谁了解西湖呢?(简要介绍: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更是美的如画卷一般呢。古代的人们说的六月是指农历的六月,这个时候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荷花可是被封为六月的花神,可见这六月的西湖美景真是非同一般呢。)怪不得杨万里发出这样的赞美一起读(课件变红: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人们觉得诗中的景色真是美极了,于是加上音乐,把它唱了出来,咱们就一边欣赏六月西湖的美景,一边把这首诗美美的唱出来吧。(播放音乐)

  四、诗的背景

  满湖的荷叶,满眼的绿色,远远的伸向天边,亭亭玉立的荷花如仙子般点缀其间,真美。杨万里送好朋友林子方的时候看到此情此境,他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开心,快乐,其实这里还有朋友的不舍啊)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那诗就有感情了。

  同学们如果这时候,清风徐徐吹过西湖,湖中的荷叶荷花会怎样呢?看着这首诗想象一下。(请生说)你真会想象,这样我们的诗就动起来了。读诗,我们仿佛看到荷叶在动,也仿佛闻到荷花淡淡的清香,还仿佛听到了诗人杨万里那一声发自内心的赞美,从诗歌中我们能读出这种生动美丽的画面,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啊。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再读诗)能试着背出来吗?(闭眼想象画面背出来)

  五、延伸

  大自然中的一山一水,一花一鸟都能入诗,这节课我们只学了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古诗,领略了西湖的美景,第二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绝句,你能不能用提取信息的方法,把诗读准,读懂,读美,读出诗中的画面呢,下课后咱们自己去学*这首古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4

  一、教材简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以写景代送别之作。作者以眼前景物入诗,构思新颖,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终究”、“映日”、“别样”等词的意思;

  2、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

  (二)能力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已的所想、所感;

  3、激起同学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诗所描写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设想:

  本设计将“感悟诗意、品味诗情”作为研读目标,运用自主学*和合作学*的模式,依据《语文课程规范》的要求,在教学环节中处处以同学为主,努力体现“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并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创设氛围,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提供有关资料(作者、时代背景、字词意思、课外阅读资料等),给同学自主学*、小组合作提供*台。

  五、媒体选用情况表:

  内容要点

  学*水*

  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使用

  时间

  资料来源

  媒体作用

  媒体方式

  导入

  注意反应

  cAI

  课件

  文字

  (三首送别诗)

  1分钟

  自制

  创设氛围

  边读边想

  范读

  感受

  cAI

  课件

  声音、图像、文字

  (西湖美景)

  0.5分钟

  剪辑

  整体感知引入意境

  边看边听

  作者简介

  知识

  cAI

  课件

  文字表达

  (作者、时代背景)

  0.5分钟

  自制

  提供资料了解作者

  边听边记

  感悟诗意

  理解接受

  cAI

  课件

  文字表达

  (字词句意)

  因同学而定

  自制

  提供资料协助理解

  同学自查

  感情吟诵

  理解接受反应

  cAI

  课件

  音乐、图像

  (西湖美景)

  1分钟

  剪辑

  再现意境

  边播放边写吟诵

  写写画画品味诗情

  接受反应组织

  cAI

  课件

  背景音乐

  5分钟

  剪辑

  渲染气氛、交流

  边播放边写画、交流

  欣赏积累

  知识拓展

  cAI

  课件

  文字

  (杨万里其它诗作)

  2分钟

  自制

  提供资料

  边看边读边记

  六、教时布置: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过程:

  1、创设氛围,导入课题:

  (1)cAI课件出示:《别董大》(高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赠别》(杜牧),同学读诗;

  (2)问:这三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一起点?(送别之作)

  (3)师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另一首送别之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5

  古诗内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课文情境图;搜集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教学过程:

  入境激情,师生联句

  1、今天,老师要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朗诵,想象作画倾听老师带来的一段文字,发挥你的想象,在头脑中挥笔作画。

  师诵读译文: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哇!风光和*时迥然不同。看哪!清波荡漾,浩淼无际,莲叶挨挨挤挤,那怡人的绿色,无边无垠,远接天际。那么水灵!

  2、谁来说说你的画中有什么?说话训练,描述头脑中的画面。

  3、出示荷塘美景图以及译文。师:再读这精彩的自由畅说:吟诗、文字,观赏这美丽的.风景,同学们想干些啥呢?唱歌,拍照……

  4、“吟诗”,是个好点子!今天,让我们做回诗人,来一次龙虎师生观荷塘美景即兴联句如何?即兴联句。写在白纸上,注明作者,大声朗读,贴于黑板。

  师范句:绿衣一片云中来,艳赛朝阳送暖香

  二、质疑欣赏,理解古诗

  过渡:大家竞相联句,真是“荷塘美景现眼前,便引诗情到碧霄”啊!说来也巧,宋朝著名诗人杨万里也曾置身此情此景,并随即写了一首诗,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写的。

  1、出示古诗。

  2、学生练读

  师:全诗共二十八个字,我相信经过认真的练2、练读—指名读—齐*,你们一定能把它读得正确、流利。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美妙的读书声?

  3、研读古诗。

  师:同学们一下子就把诗句读得这么流畅,真料和工具书,自学古是好样的!接下来,请大家带着欣赏、探究的诗。(质疑、欣赏)眼光,利用手中现有的资料,研读诗句,看看能读懂什么,碰到的问题,可以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了的等会在全班讨论解决。

  4、交流自读收获

  师: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的阅读收获,以及想理解诗意,描述杨万里和伙伴们一起讨论解决的疑惑之处!在送别林子方时,到底看到了什么。在质疑讨论中,加深理解。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师:把你们各自的感受用动情的朗读,恰当的5、练读-个读-齐读身体语言表达出来吧!

  三、完成创作,比较感悟

  1、西湖的夏日美景,让杨万里的一首佳作浑然天成,今天,就着大诗人激起的豪情,让我们也欣赏图画,在前面联写诗填词吧,黑板上的诗句可以选用。的基础上完成自己的创指导学生在音乐中创作。作诗。

  2、交流创作师:有些同学已有佳作初成,不管你完成了

  3、实物投示学生诗作,几句,我们都渴望分享你的喜悦!小作者朗读简介。

  4、比较感悟。

  师:有比较才有进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某。

  5、比较感悟(可小组讨同学的诗,再读读诗人的诗,以公正的眼光论,从对仗、压韵、用说说它们优于对方或逊于对方之处。词的准确优美等方面比较,感受古诗的艺术美、意境美和技巧。)激励学生,回归诗作大家说得很有道理,课后都试着把自己的诗作与诗人的诗作比较一下,然后写一写你的。

  6、起立,背诵《晓》诗启发和收获,自古“长江后浪推前浪”在吸取古人营养的基础上,我们的同学一定能写出更优秀的作品,相信新一代的“李白”“杜甫”将在你们中诞生!最后,让我们再次领略杨万里这首诗的美妙吧!

  总结谈话,拓展延伸

  同学们,骄阳似火中吟诗,它是你解渴的一

  杯清茶;月圆人欢时吟诗,它是你抒情的一

  枝好花;烦恼萦绕时吟诗,它是你消愁的一

  曲笙歌。就让我们在诗文化的浸润中茁壮成长,营造出属于自己的碧海蓝天!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6

  一、导入新课,解读课题。

  1、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读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这流传千古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齐读课题。

  请看诗题,来,读一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了这个诗题,你从中了解了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3、说诗人:好像缺了个主语,谁在送林子方?

  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杨万里的诗写得好,尤其擅长写景。因为啊,他常常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善于从中发现别人不易察觉的美(板书完成:眼中有景),山川、河流、春风、秋雨、夏荷、冬雪等等都被他写成诗,以至于他的朋友跟他说了这样一句玩笑话:处处山川怕见君。你看,这些山水一碰到你,就被你写到诗里,连它们都怕了。

  我们曾学过的——《小池》就是他写的。谁来背背?(课件出示《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全诗) ,谁再来读读? (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你读懂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整理归纳为:西湖的荷叶与荷花)

  请同学们再默默地读一读这首诗,你也来关注一下这些景物的特点。说说看,诗人见到的是怎样特别的莲叶,又是怎样特别的荷花呢?

  诗人见到的是(接天,无穷碧)的莲叶。诗人见到的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理解词义,别样红,红得怎么样?(鲜艳,通透)指导朗读,特别是“无穷”、“别样”。指名先读词,再齐读。

  2、这两句诗,是千古名句,你觉得写得美不美?美在哪里?

  (1)从哪个词读出了这种美?

  “无穷碧”会是怎样的?指名说。指导朗读。

  (2)体会“多”

  从这一行里你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接天”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能读出来吗?

  分组读,齐读。

  3、荷叶如此之多,如此之绿,如此之广,真令人过目不忘呀!那荷花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读第四行。你还会感受到什么?

  (1)体会“红”

  那是怎样的红呀?指名说,读出来。

  想做其中的`一朵吗?男生读,女生读。

  4、这么绿的荷叶,这么红的荷花,想去看看吗?出示图片。

  5、看哪,无穷的碧,别样的红,组成了一幅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画卷,这就是西湖六月的荷塘美景。引读第二句。

  6、配上音乐,静静地走进西湖美景。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7、荷叶田田,荷花朵朵,难怪诗人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第一句,师范读。

  8、谁也发自内心的赞叹一下。自由练读,谁来当当小诗人夸夸西湖?

  9、西湖其他季节也很美,但每个季节的美却各有不同。出示图片。(师配乐介绍)

  10、在你们眼里,西湖的夏天是怎样的呢?(那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边无际;那艳丽的荷花,娇艳妩媚,辉映朝阳。)

  11、西湖一年四节都美如画卷,但又各有不同的景致。而诗人在送林子方时正好看到的是夏天的西湖美景,所以是人发出这样的赞叹。师生合作读第一句。

  12、看哪,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吗?

  (1)同桌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男读叶,女读花。

  (4)齐读。

  五、背诵古诗

  同学们,杨万里是南宋最著名的四个诗人之一,他的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特别有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这首诗告诉我们,离别可以是一幅明朗的画,可以是一个动人的微笑,可以是一片广阔的美景。让我们把这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记下来吧!

  生自由背诵,指名背(2-3生),齐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7

  一、说教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人教版部编本教材二年级下册语文15课的一首古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叶、荷花作为描写对象。那碧色连天的荷叶和在阳光照射下格外娇润红艳的荷花,美丽动人。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2)感受是词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抓住诗中重点句分析。

  (2)在理解诗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

  创设情景法、自读自悟法、情感诵读法、想象理解法。

  四、说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感情朗读。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兴趣,导新课

  1、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如画。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诗情画意的江南,从茫茫无垠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林海,每一幅山水都是一副美丽的画。

  2、我们的祖国不仅山美、水美、诗也美,千百年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我们班的同学爱读诗,也爱背诗,你们愿意背几首吗?《望庐山瀑布》《咏柳》《小池》《饮湖上初晴后雨》。

  3、这几首诗都是写景的,都歌颂了壮丽的山河。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写景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介绍作者

  杨万里:字廷秀,吉水人。他*时力主抗金,秉性刚直,立朝廉洁,遇事感言。他作诗主张师法自然,构思新颖奇特,笔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朗轻快,人称“诚斋体”。他工于奇绝,以写景咏物见长,著有《诚斋集》。

  3、解诗题

  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林子方。

  (三)读诗句、识新词

  1、自由朗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毕竟:到底

  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映日:阳光照射

  (四)抓字眼,明诗意

  1、“诗情画意”——我们要融入诗情,感悟画意,先要把诗读懂,请同学们看注释,想象每句诗的意思,再和同学交流。

  2、小组合作学*

  3、汇报自学情况

  到底是西湖的夏日,风景与其他季节完全不同。远远望去,在阳光照射下,满湖碧绿的荷叶,衬托着鲜艳的荷花,真是美丽极了!

  4、读全诗,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5、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看一看诗句的风光吧!

  (五)想画面、入诗境

  我们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来欣赏优美的景象。

  六、课堂小结

  风景迷人的西湖,孕育了这千古流传的诗句,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我们的祖国,江山如此多娇,让我们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她,用最美的诗句吟诵她,用最美的歌歌唱她吧!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8

  一、说教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29课的一首古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叶、荷花作为描写对象。那碧色连天的荷叶和在阳光照射下格外娇润红艳的荷花,美丽动人。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2)感受是词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抓住诗中重点句分析。

  (2)在理解诗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

  创设情景法、自读自悟法、情感诵读法、想象理解法。

  四、说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感情朗读。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兴趣,导新课

  1、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如画。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诗情画意的江南,从茫茫无垠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林海,每一幅山水都是一副美丽的画。

  2、我们的祖国不仅山美、水美、诗也美,千百年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我们班的同学爱读诗,也爱背诗,你们愿意背几首吗?《望庐山瀑布》《咏柳》《小池》《饮湖上初晴后雨》。

  3、这几首诗都是写景的,都歌颂了壮丽的山河。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写景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介绍作者

  杨万里:字廷秀,吉水人。他*时力主抗金,秉性刚直,立朝廉洁,遇事感言。他作诗主张师法自然,构思新颖奇特,笔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朗轻快,人称“诚斋体”。他工于奇绝,以写景咏物见长,著有《诚斋集》。

  3、解诗题

  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林子方。

  三、读诗句、识新词

  1、自由朗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毕竟:到底

  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映日:阳光照射

  四、抓字眼,明诗意

  1、“诗情画意”——我们要融入诗情,感悟画意,先要把诗读懂,请同学们看注释,想象每句诗的意思,再和同学交流。

  2、小组合作学*

  3、汇报自学情况

  到底是西湖的夏日,风景与其他季节完全不同。远远望去,在阳光照射下,满湖碧绿的荷叶,衬托着鲜艳的荷花,真是美丽极了!

  4、读全诗,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5、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看一看诗句的风光吧!

  五、想画面、入诗境

  我们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来欣赏优美的景象。

  六、课堂小结

  风景迷人的西湖,孕育了这千古流传的诗句,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我们的祖国,江山如此多娇,让我们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她,用最美的诗句吟诵她,用最美的歌歌唱她吧!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9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十二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惯。

  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①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②能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描写的景色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描写的意境;

  ③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

  ①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为了达到即定的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前的组织热身活动非常关键,积极的热身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从课下的兴奋状态转入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实践证明,饱满的情绪和良好的开端能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直接提高了学生的学*质量。可以说,没有成功的激趣导入,就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阅读探究和兴趣盎然的练*实践。在学新课之前,我通过复*前一首古诗,引导学生走入西湖美景,优美的西湖十景图片把学生带入了美的享受,然后借助小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的新古诗的学*上来,学生兴味盎然。

  二、初读感知,学*字词

  学生是学*的主人,是学*活动的的主体,教师只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了充分体现这一崭新的科学教学理念,我安排学生自主合作学*本课的生字生词,通过小组合作学*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与人交流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学*活动的探索性,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积极参与,相互尊重。然后,再让学生把不理解的词在班上提出来,有师生共同解决。

  三、精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现代教学观念认为,教学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传授与给予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探究的方法和培养自我探究的能力。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要一环,教学的重点、难点都要通过这一环节得到解决。由于古诗词的教学,忌逐句讲解。所以我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交流来解决。同时教给学生抓住字词进行读议的方法,使学生在合作探究时既有的放矢又有法可依,使学生饶有兴趣的积极的投入到学*活动当中。这样,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传统的教育相比都有了变化,教师由教授者转变成为学*的合作者,学生也由听课者转变为学*的主动参与者,课堂上的主人。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自己的亲身体验。教师由灌输变为指导,学生由认真听变为自己动手、动脑,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与发展。

  在解决难点的时候,我适当的出示教学课件,使学生在理解课文时有了感性认识作为基础,这是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由直观到抽象的规律的;在学生充分掌握了古诗的内容之后,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描写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默写。教学目标一步步实现。

  四、总结

  教师用简单精辟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增强了教学效果。最后所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活动延伸到课外。

  五、作业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是学生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途径。为了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综合训练,我设计了抄写古诗和积累描写夏季古诗这两项课外作业,这样既照顾了每个学生的学*需要,也注重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全课秉承以人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情感,既注重学生学*的结果,又注重学生学*的过程;即强调学生基本技能的学*,也强调学生美好感情的培养。师生在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同学*和享受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中的后一首。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整首诗口语成诗,景色醉人,韵味十足。特别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句,意境广阔,给人无尽的喜悦和想象。

  二、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积累中已经背诵过大量的古诗,课文中出现的古诗学生早就能背诵了,而且学过了叶圣陶的《荷花》这一课,对描写荷花的这句诗应该比较熟悉了。五年级学生了,他们能够也有了一定的学*力了,能够把诗句的意思大概地连起来表述。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的学*经验,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学*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结合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初步掌握学*古诗的基本方法。

  为了落实课堂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落实在

  ①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②掌握学*古诗的方法。

  四、设计意图

  根据学程导航堂教学六大基本模块,即“目标导向、任务驱动、自主学*、合作探究、展示导学、检测反思”等课堂基本环节。在教学中需要重点突出自学、展示、小组合作环节,因此,我把课堂设计。

  (一)设计清单,自主预*

  预*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展示,而且也是高效课堂的保证。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如何整理学生对古诗的先期经验,明确本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向,为学生设计一份预*清单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在布置学生预*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请写出描写大自然美景的古诗(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

  2、了解作者杨万里,(从其人、其作品、其风格方面)。

  3、能通过各种途径解决“毕竟”、“四时”、“接天”、“无穷碧”、“别样红”等词,为了考虑到不同程度的同学,我还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自己选一个不理解的词查出来。

  4、让学生想一想诗句的意思。这些设计任务明确,大部分同学都能顺利完成。

  (二)背诗导入,揭题探究

  五年级的学生会背的诗歌很多,从学生的原来基础入手,导入新课,既能给孩子一个展示的*台,也能激起他们的学*热情,因此我从相同类别的诗歌入手,这样学生自然能在引子的.带领下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初读古诗,把握韵律

  即使学生能背诵,那也是一时的强记而已,所以初读古诗的环节也要做实。由于本诗的课题也较长,涵盖的信息较多,学生的正确朗读也是理解课题的基础,而课题中的“晓”字,也是学生该重点掌握的。

  本首诗在节奏方面不是太难,因此就简化成让学生根据老师给的句中停顿来读出古诗的节奏,这样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向有了一定的提高也能体会到古诗的节奏美。让每一个学生反复地读几遍,在指名读和相互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怎样读才是准确的、。

  (四)再读古诗,理解意思

  经过前期的积累和预*,理解诗歌的意思环节就简单多了。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主学*的成果。通过对“毕竟”、“无穷碧”、“别样红”这些词语的追问,让学生明白解词的方法,在理解诗意时,教师预设好哪些重点词语是必须明确和牢记的,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在解意时要力求字字到位,语句通顺。

  (五)再读古诗,进入诗境。

  本首诗所描写的情境优美,古诗中存在的留白内容,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写话的语文基本能力。为了突出这一点,我让学生欣赏图片,回忆好词,这样为学生的写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够顾及时一部分写话能力较差的同学,同学让学生小组交流,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让写得好的同学展示,学*他们写作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也颇有收获,有法可依。

  (六)品评赏析,领悟中心

  文章绝非无情物,古诗更是如此。在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诗歌的中心就能够浮出水面,同时引领学生在古诗的题目上找到“送”和内容上表现“美”这样进行辨析,让学生通地自主思考不断地深化中心,真正扣击到学生的心灵中去。

  (七)检测反思,总结方法

  “授人于鱼,不如授人渔”方法比学*的内容更有效,因此最后这个环节似乎是课堂教学必要总结。其实,这个环节也是古诗教学的一种延伸和拓展,能更充分体现本堂课教学的价值,我想“知作者”、“解诗意”、“入诗境”、“品诗情”这样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脑海中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作业设计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是学生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途径。

  1、为了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综合训练,我设计了、完成《一课一练》中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相关的内容。

  2、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用自己的话说说它描述的景象。这样的基础题,同时还设计了积累一些描写荷花、莲叶的诗句这样照顾了每个学生的学*需要,也注重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最后针对层次较高的同学,我设计找一些送别诗,研究一下送别诗的特点,(比如结构,所写的内容或者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写一篇《关于送别诗的比较研究》;我想这样能够照顾到不同方面的学生需求。

  在本堂课的设计中,我试着按学程导航的模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教师引导指点为辅,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提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11

  一、教材分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中的后一首。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整首诗口语成诗,景色醉人,韵味十足。特别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句,意境广阔,给人无尽的喜悦和想象。

  二、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积累中已经背诵过大量的古诗,课文中出现的古诗学生早就能背诵了,而且学过了叶圣陶的《荷花》这一课,对描写荷花的这句诗应该比较熟悉了。五年级学生了,他们能够也有了一定的学*力了,能够把诗句的意思大概地连起来表述。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的学*经验,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学*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结合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初步掌握学*古诗的基本方法。

  为了落实课堂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落实在①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②掌握学*古诗的方法。

  四、设计意图

  根据学程导航堂教学六大基本模块,即“目标导向、任务驱动、自主学*、合作探究、展示导学、检测反思”等课堂基本环节。在教学中需要重点突出自学、展示、小组合作环节,因此,我把课堂设计

  1、设计清单,自主预*

  预*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展示,而且也是高效课堂的保证。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如何整理学生对古诗的先期经验,明确本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向,为学生设计一份预*清单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在布置学生预*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请写出描写大自然美景的古诗(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2、了解作者杨万里,(从其人、其作品、其风格方面)。3、能通过各种途径解决“毕竟”、“四时”、“接天”、“无穷碧”、“别样红”等词,为了考虑到不同程度的同学,我还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自己选一个不理解的词查出来。4、让学生想一想诗句的意思。这些设计任务明确,大部分同学都能顺利完成。

  2、背诗导入,揭题探究

  五年级的学生会背的诗歌很多,从学生的原来基础入手,导入新课,既能给孩子一个展示的*台,也能激起他们的学*热情,因此我从相同类别的诗歌入手,这样学生自然能在引子的带领下受到感染和熏陶。

  3、初读古诗,把握韵律

  即使学生能背诵,那也是一时的强记而已,所以初读古诗的环节也要做实。由于本诗的课题也较长,涵盖的信息较多,学生的正确朗读也是理解课题的基础,而课题中的“晓”字,也是学生该重点掌握的。

  本首诗在节奏方面不是太难,因此就简化成让学生根据老师给的句中停顿来读出古诗的节奏,这样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向有了一定的提高也能体会到古诗的节奏美。让每一个学生反复地读几遍,在指名读和相互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怎样读才是准确的`。

  4、再读古诗,理解意思

  经过前期的积累和预*,理解诗歌的意思环节就简单多了。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主学*的成果。通过对“毕竟”、“无穷碧”、“别样红”这些词语的追问,让学生明白解词的方法,在理解诗意时,教师预设好哪些重点词语是必须明确和牢记的,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在解意时要力求字字到位,语句通顺。

  5、再读古诗,进入诗境。

  本首诗所描写的情境优美,古诗中存在的留白内容,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写话的语文基本能力。为了突出这一点,我让学生欣赏图片,回忆好词,这样为学生的写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够顾及时一部分写话能力较差的同学,同学让学生小组交流,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让写得好的同学展示,学*他们写作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也颇有收获,有法可依。

  6、品评赏析,领悟中心

  文章绝非无情物,古诗更是如此。在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诗歌的中心就能够浮出水面,同时引领学生在古诗的题目上找到“送”和内容上表现“美”这样进行辨析,让学生通地自主思考不断地深化中心,真正扣击到学生的心灵中去。

  7、检测反思,总结方法

  “授人于鱼,不如授人渔”方法比学*的内容更有效,因此最后这个环节似乎是课堂教学必要总结。其实,这个环节也是古诗教学的一种延伸和拓展,能更充分体现本堂课教学的价值,我想“知作者”、“解诗意”、“入诗境”、“品诗情”这样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脑海中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作业设计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是学生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途径。为了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综合训练,我设计了:

  1.完成《一课一练》中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相关的内容。

  2.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用自己的话说说它描述的景象。这样的基础题,同时还设计了积累一些描写荷花、莲叶的诗句这样照顾了每个学生的学*需要,也注重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最后针对层次较高的同学,我设计找一些送别诗,研究一下送别诗的特点,(比如结构,所写的内容或者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写一篇《关于送别诗的比较研究》;我想这样能够照顾到不同方面的学生需求。

  在本堂课的设计中,我试着按学程导航的模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教师引导指点为辅,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提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12

  古诗内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课文情境图;搜集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教学过程:

  入境激情,师生联句

  1、今天,老师要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 1、听朗诵,想象作画倾听老师带来的一段文字,发挥你的想象,在头脑中挥笔作画。

  师诵读译文: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哇!风光和*时迥然不同。看哪!清波荡漾,浩淼无际,莲叶挨挨挤挤,那怡人的绿色,无边无垠,远接天际。那么水灵!

  2、谁来说说你的画中有什么? 2、说话训练,描述头脑中的画面。

  3、出示荷塘美景图以及译文。师:再读这精彩的 3、自由畅说:吟诗、文字,观赏这美丽的风景,同学们想干些啥呢? 唱歌,拍照……

  4、“吟诗”,是个好点子!今天,让我们做回诗人,来一次龙虎师生观荷塘美景即兴联句如何? 4、即兴联句。写在白纸上,注明作者,大声朗读,贴于黑板。

  师范句:

  绿衣一片云中来

  艳赛朝阳送暖香

  二、质疑欣赏,理解古诗

  过渡:大家竞相联句,真是“荷塘美景现眼前,便引诗情到碧霄”啊!说来也巧,宋朝著名诗

  人杨万里也曾置身此情此景,并随即写了一首诗,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写的。

  1、出示古诗。范读。 1、听范读。

  2、学生练读

  师:全诗共二十八个字,我相信经过认真的练 2、练读—指名读—齐*,你们一定能把它读得正确、流利。 读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美妙的读书声?

  3、研读古诗。 3、结合课前搜集的资

  师:同学们一下子就把诗句读得这么流畅,真 料和工具书,自学古

  是好样的!接下来,请大家带着欣赏、探究的 诗。(质疑、欣赏)

  眼光,利用手中现有的资料,研读诗句,看看

  能读懂什么,碰到的`问题,可以在小组中讨论,

  解决不了的等会在全班讨论解决。

  4、交流自读收获 4、交流

  师: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的阅读收获,以及想 理解诗意,描述杨万里和伙伴们一起讨论解决的疑惑之处! 在送别林子方时,到底看到了什么。在质疑讨论中,加深理解。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师:把你们各自的感受用动情的朗读,恰当的 5、练读-个读-齐读

  身体语言表达出来吧!

  三、完成创作,比较感悟

  西湖的夏日美景,让杨万里的一首佳作浑然天

  成,今天,就着大诗人激起的豪情,让我们也 1、欣赏图画,在前面联

  写诗填词吧,黑板上的 诗句可以选用。 的基础上完成自己的创

  1、指导学生在音乐中创作。 作诗。

  2、交流创作

  师:有些同学已有佳作初成,不管你完成了 2、实物投示学生诗作,

  几句,我们都渴望分享你的喜悦! 小作者朗读简介。

  3、比较感悟。

  师:有比较才有进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某 3、比较感悟(可小组讨

  同学的诗,再读读诗人的诗,以公正的眼光 论,从对仗、压韵、用

  说说它们优于对方或逊于对方之处。 词的准确优美等方面比

  较,感受古诗的艺术美、意境美和技巧。)

  激励学生,回归诗作

  大家说得很有道理,课后都试着把自己的诗作与诗人的诗作比较一下,然后写一写你的

  4、起立,背诵《晓》诗启发和收获,自古“长江后浪推前浪”在吸取古人营养的基础上,我们的同学一定能写出更优秀的作品,相信新一代的“李白”“杜甫”将在你们中诞生!最后,让我们再次领略杨万里这首诗的美妙吧!

  总结谈话,拓展延伸

  同学们,骄阳似火中吟诗,它是你解渴的一

  杯清茶;月圆人欢时吟诗,它是你抒情的一

  枝好花;烦恼萦绕时吟诗,它是你消愁的一

  曲笙歌。就让我们在诗文化的浸润中茁壮成长,营造出属于自己的碧海蓝天!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13

  一、 教材简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以写景代送别之作。作者以眼前景物入诗,构思别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毕竟”、“映日”、“别样”等词的意思;

  2、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

  (二)能力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已的所想、所感;

  3、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诗所描写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设想:

  本设计将“感悟诗意、品味诗情”作为研读目标,运用自主学*和合作学*的模式,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环节中处处以学生为主,努力体现“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并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创设氛围,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提供有关资料(作者、时代背景、字词意思、课外阅读资料等),给学生自主学*、小组合作提供*台。

  五、媒体选用情况表:

  内容要点学*水*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使用时间资料来源媒体作用媒体方式导入注意反应cai课件文字(三首送别诗)1分钟自制创设氛围边读边想范读感受cai课件声音、图像、文字(西湖美景)0.5分钟剪辑整体感知引入意境边看边听作者简介知识cai课件文字表达(作者、时代背景)0.5分钟自制提供资料了解作者边听边记感悟诗意理解接受cai课件文字表达(字词句意)因学生而定自制提供资料帮助理解学生自查感情吟诵理解接受反应cai课件音乐、图像(西湖美景)1分钟剪辑再现意境边播放边写吟诵写写画画品味诗情接受反应组织cai课件背景音乐5分钟剪辑渲染气氛、交流边播放 边写画、交流欣赏积累知识拓展cai课件文字(杨万里其它诗作)2分钟自制提供材料边看边读边记

  六、教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过程:

  1、创设氛围,导入课题:

  (1)cai课件出示:《别董大》(高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赠别》(杜牧),学生读诗;

  (2)问:这三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送别之作)

  (3)师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另一首送别之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cai课件出示:西湖初夏时的美景,范读课文;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cai课件)。

  3、小组交流,感悟诗意:

  (1)学生自由组合成学*小组,讨论、解读诗意,遇到困难时,可点击鼠标,在多媒体课件中查找自已想要了解的内容;

  (2)各小组推选一名学生在全班交流,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归纳、点拨。

  (3)cai课件: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学生反复吟诵古诗。

  4、写写画画,品味诗情:

  (1)各学*小组用自已喜欢的方式,把诗中所描绘的意境表达出来。(cai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作画、写话等)

  (2)交流、评析。

  5、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1)cai课件出示:杨万里的其它诗作,学生自已吟诵;

  (2)选一首自已喜欢的诗改写成短文;

  附:(一)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西湖六月独特景致不与四时同 欣喜心情 莲叶 无穷碧 美好风光荷花 别样红

  (二)教学流程图

  八、形成性练*:

  1、课外搜集、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作,选一首自已喜欢的诗改写成短文;

  2、课外搜集、背诵其它写送别的诗词。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2、抓住关键词“无穷碧”、“别样红”感受六月西湖的美丽风光,并引导学生在探究其原因的基础上感悟诗情,领悟诗人“以景寄情”的表达手法。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想象、欣赏、背诵,感受这首诗的丰富内涵,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在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诗句中,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西湖美景录相。)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杨万里这位诗人大家一定很熟悉,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些诗吗?你能来背一背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杨万里的一首诗,是关于荷花的,你们看过荷花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美丽的荷花荷叶图。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课件出示:荷花、荷叶、最后定格。)

  3、你能用几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你所看到的美景吗?能具体些吗?(指导:你可以说它的形状、颜色,或者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北方的学生从未见过荷花,这对于学*这首古诗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课前,让学生花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欣赏西湖美丽风光,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产生一种阅读期待。古诗的教学步骤一般分为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四部分,而这首诗的作者杨万里,在本册教材第一单元,刚刚学过他另一首清新活泼的诗作《宿新市徐公店》,学生对于他是熟悉的,所以从诗人直接入手,自然导入课堂。接下来再次让学生欣赏定格的荷花莲叶图,用词语形容所看到的美景,必能让学生从整体上、宏观上认识荷花,初步感受荷花之美,为下面的学*作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杨万里看到这样的美景,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传诵至今,它就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诗题,强调“晓”、“慈”的写法。)解诗题:从诗题,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指导:从诗题中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带着这样的理解你再读一读诗题。)

  2.我们来看这首诗。出示全诗。初读全诗:

  (1)想要学好诗,首先我们就要把诗读正确,读通顺。下面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这首诗,如果有拿不准的字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师巡视,了解读书情况。

  (3)指读,正音。

  3、诗,我们已经会读了,你还读懂了些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自己的理解。教师不作更多的评价。(你怎么知道的?课前查阅工具书可是一个好*惯。语言的理解很多时候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设计意图]:诗题较长,首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其意思,如果学生理解遇到困难,则通过找时间、地点的方式,降低难度,引导学生自主把握题意,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正确的停顿,读出对诗题的理解。在理解诗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自由的读诗句,要求做到正确、通顺,这是学*古诗的最低要求。通过指读后的评价,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树立学*古诗的信心。这一部分的教学着重关注学困生。但初读不能仅仅满足于此,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说出“你读懂了什么?”这一开放性的'问题,旨在了解学生已理解哪些词句的意思,学生已经理解的就无须再做琐碎的理解。这首诗的词句理解起来并不复杂,让学生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对诗意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同学们,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可诗中着重写的是荷花和荷叶,(板书)诗中描绘了怎样迷人的风光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一组荷花莲叶图。)

  2、学*: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

  (1)谁能用词语来形容一下荷花、荷叶的颜色。()的荷叶()的荷花

  (2)荷叶是嫩绿的,碧绿的、鲜绿的,荷花是红艳艳的,红彤彤的,那么诗中又是怎样来写这种绿、这种红的?

  (3)板书:无穷碧别样红

  指导朗读:读出荷花之红,莲叶之绿。

  3、探究原因,深入诗情:荷叶为什么是无穷碧,荷花又是别样红的呢?带着问题去诗中寻找原因吧。(出示全诗。)

  ☆荷叶之多---“接天”:

  (1)接天,你的感觉是?你能用几个词说一说荷叶的多吗?你来读一读,读出荷叶之多。

  (2)教师语言描述:满湖的荷叶,挨挨挤挤的,一眼望不到边,仿佛与天相连。远远望去,绿得让人心旷神怡,绿得让人陶醉。

  (3)指导朗读:读出莲叶之多,之绿、之美。

  ☆阳光映照---“映日”:

  (1)早晨什么样的太阳?在明媚的阳光下,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2)指导朗读:读出灿烂阳光普照下荷花之红艳。

  ☆特殊时节---“六月”:

  (1)展开想像:出示:是啊,六月的西湖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时节,这时荷叶长得,荷花开得,六月早晨的阳光,映照在荷花上,荷花就显得更了,也许早晨的荷叶上还有,荷花上还有----,

  充分展开你想像的翅膀,让这美丽的画面出现你的眼前。谁说一说。

  (2)指导朗读:读出西湖六月美不胜收的风情。

  ☆作者心情--- 体会赞美、喜爱、愉快之情。

  (1)诗中哪个词,表达出诗人对六月西湖景色的情有独钟?想一想“毕竟”这个词体现了作者那些感情?(赞美、喜爱,愉快)

  (2)指导朗读:读出心情的愉快与对美景的赞美之情。

  ☆写作背景--为友人升迁而高兴

  (1)、这是送别诗,送别应该是伤感的、依依不舍的,为什么诗人那么的喜悦?这是还有一个特殊的背景,那就是杨万里和林子方是多年的好友,他们情投意合,交情甚佳。就是六月中的一天,林子方连升两级,将离开杭州去上任,林子方高升了,作为好朋友杨万里能不高兴吗?

  (2)同学们,如果若干年后,你的好朋友考上大学,你去送他,这时,你的心情如何?你的好朋友考上了博士,你的心情又如何?现在我们更能理解作者的心情了吧。正是在这种愉快的心情下,他看到的莲叶,他看到的荷花。

  4、回归整体,读中悟情。

  (1)指导朗读:读出美景,读出愉悦之情。

  (2)朗读评价,让诗情融入学生的朗读。

  [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代人去学*古人的精华诗篇,尤其需要扎扎实实做好朗读指导。同时朗读的指导又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在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正确,在学生逐步理解诗情的基础上,我又给与了层层深入,步步为营的朗读指导。在揭示出关键词“无穷”“别样”后,我让学生读好后两句,体会不一样的红,特别的绿。接着通过原因的探究,又有两个词语跳了出来,引导学生突出“接天”和“映日”,读出荷花的面积之大。“一切景语皆情语”,当悟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后,再在“面积广”“特别绿”“别样红”的基础上,再融入诗人的心情,读出诗境,品出诗情。这样的朗读,不只是形式上的多样化,而达到每一步朗读都有确定的目标,每一次朗读都是学生认识的一种提高,真正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中的语言极其简练但却很传神,如何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情境?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去感受诗的美,诗的纯粹,诗的境界。在教学中,我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展开想像的翅膀,让这美丽的画面出现在眼前。用填空的形式可以降低说话的难度,在看幻灯说之后,其实也可以让好的学生不看前面幻灯讲,以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四、入情入境,读写结合。

  1、古人常以诗明志,以诗寄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谁来吟诵这首诗,重现千年前的这场送别。(配乐)

  2、编写故事:“时光仿佛回到一千多年前,我,就是杨万里……(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来到西子湖畔……”(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美景。)

  [设计意图]:学生在朗读中情感得到一种升华,这时,引导学生吟诵诗句,必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让学生分别担任杨万里,林子方的角色来领悟诗情,必能使课堂达到新的高潮。而故事的编写,则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的情境,真正做到了读写结合,有效3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没有完成故事编写的同学下课后继续完成。

  2、收集《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等送别诗,感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这类诗的不同。

  [设计意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别具风格的送别诗,让学生充分感知这一点的同时,要让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共性。教材只是一种范例,在这个环节,努力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引导学生去读诗,去品诗,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课文情境图;搜集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教 师 活 动 教学资料 教学效果

  一、激趣导入。

  1、师诵读译文: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哇!风光和*时迥然不同。看哪!清波荡漾,浩淼无际,莲叶挨挨挤挤,那怡人的绿色,无边无垠,远接天际。一朵朵荷花,向着初升的太阳,红得那么鲜亮,那么水灵!

  2、 说说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3、今天我们学*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是描绘这副画面的诗。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 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古诗。 [注释] 1.晓:早晨。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2.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3.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4.别样: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三.指导自学

  1、出示古诗。范读。

  2、学生练读

  师:全诗共二十八个字,我相信经过认真的练 们一定能把它读得正确、流利。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美妙的读书声?

  3、研读古诗。

  师:同学们一下子就把诗句读得这么流畅,真是好样的!接下来,请大家带着欣赏、探究的眼光,利用手中现有的资料,研读诗句,看看能读懂什么,碰到的问题,可以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了的'等会在全班讨论解决。

  4、交流自读收获师: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的阅读收获,以及想和伙伴们一起讨论解决的疑惑之处!在送别林子方时,到底看到了什么。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师:把你们各自的感受用动情的朗读,恰当的身体语言表达出来吧!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四、巩固诵读。

  1、 配乐背诵古诗。

  2、 试着诵读一下。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优选【五】篇(扩展3)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范文五份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1

  一、 教材简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以写景代送别之作。作者以眼前景物入诗,构思别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毕竟”、“映日”、“别样”等词的意思;

  2、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

  (二)能力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已的所想、所感;

  3、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诗所描写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设想:

  本设计将“感悟诗意、品味诗情”作为研读目标,运用自主学*和合作学*的模式,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环节中处处以学生为主,努力体现“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并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创设氛围,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提供有关资料(作者、时代背景、字词意思、课外阅读资料等),给学生自主学*、小组合作提供*台。

  五、媒体选用情况表:

  内容要点学*水*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使用时间资料来源媒体作用媒体方式导入注意反应cai课件文字(三首送别诗)1分钟自制创设氛围边读边想范读感受cai课件声音、图像、文字(西湖美景)0.5分钟剪辑整体感知引入意境边看边听作者简介知识cai课件文字表达(作者、时代背景)0.5分钟自制提供资料了解作者边听边记感悟诗意理解接受cai课件文字表达(字词句意)因学生而定自制提供资料帮助理解学生自查感情吟诵理解接受反应cai课件音乐、图像(西湖美景)1分钟剪辑再现意境边播放边写吟诵写写画画品味诗情接受反应组织cai课件背景音乐5分钟剪辑渲染气氛、交流边播放 边写画、交流欣赏积累知识拓展cai课件文字(杨万里其它诗作)2分钟自制提供材料边看边读边记

  六、教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过程:

  1、创设氛围,导入课题:

  (1)cai课件出示:《别董大》(高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赠别》(杜牧),学生读诗;

  (2)问:这三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送别之作)

  (3)师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另一首送别之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cai课件出示:西湖初夏时的美景,范读课文;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cai课件)。

  3、小组交流,感悟诗意:

  (1)学生自由组合成学*小组,讨论、解读诗意,遇到困难时,可点击鼠标,在多媒体课件中查找自已想要了解的内容;

  (2)各小组推选一名学生在全班交流,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归纳、点拨。

  (3)cai课件: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学生反复吟诵古诗。

  4、写写画画,品味诗情:

  (1)各学*小组用自已喜欢的方式,把诗中所描绘的意境表达出来。(cai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作画、写话等)

  (2)交流、评析。

  5、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1)cai课件出示:杨万里的其它诗作,学生自已吟诵;

  (2)选一首自已喜欢的诗改写成短文;

  附:(一)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西湖六月独特景致不与四时同 欣喜心情 莲叶 无穷碧 美好风光荷花 别样红

  (二)教学流程图

  八、形成性练*:

  1、课外搜集、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作,选一首自已喜欢的诗改写成短文;

  2、课外搜集、背诵其它写送别的诗词。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古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

  西湖一年四季风光图片,配乐的荷花组图,有关杨万里的古诗三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杭州西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那儿一年四季风光如画,景色宜人。让我们一起去饱览一番。(映示画面)

  尤其是夏日的西湖更是让人留恋往返,心旷神怡。(定格画面)望着这景象,我情不自禁想起了杨万里的两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诗句,指名朗读。这可是两句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天就让我们认真研究研究这两句诗好吗?围绕诗句可以研究什么?怎样研究?

  二、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请同学们充分利用拥有的资料围绕诗句的背景、作者、意思、表达的感情等方面认真研究,比谁获取的信息多。

  2、交流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杨万里。

  题目指导读课题,在读中理解题意

  出处采用各种方式组织学生朗读古诗

  3、重点研究三四两行为什么脍炙人口?

  (1)启发学生想象画面,描绘画面,感悟荷叶的茂盛荷花的艳丽。欣赏荷叶组图,指导朗诵。

  (2)体会一碧一红荷叶和荷花的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3)体会语言的'对仗工整。

  两行诗十四个字就把满池的荷叶荷花送到了我们面前让我们置身于西湖岸边,使我们浮想联翩,令人惊叹!难怪诗人脱口而出……

  (4)指导朗诵,想象画面,体验古诗的意境。

  4、看书鼓励学生质疑。

  (1)引导学生修改完善书上插图。

  (2)引导学生研究〈杨万里与荷花〉,补充三首杨万里写的有关荷花的古诗。

  (3)引导学生开展研究这首诗与其他送别诗比较研究,补充其他送别诗。

  三、布置作业

  围绕今天的研究写一份研究报告:

  〈关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研究报告〉

  〈关于杨万里与荷花的研究报告〉;

  〈关于送别诗的比较研究〉;

  〈关于“……,……”的研究报告〉。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通过赏画配诗,体会中国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2.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这首诗境界空阔的写景特点;

  3.通过添加语气词,体会这首诗直抒胸臆的抒情特点;

  4.通过文本细读,想象拓展,这首诗乐观豪放的抒情特点,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预*要求:

  1.正确、大声、熟读地朗读诗歌,争取上课前能够做到接*背诵的程度;

  2.对不理解意思的字与词,查一查工具书;

  3.说说诗歌的意思,并努力将自己对两首诗的理解用声音读出来(用节奏、轻重音等方式)。

  教学过程:

  一、赏画配诗,揭题诵诗。

  1.孩子们,诗歌是我国古代的文学瑰宝,古人常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画,你知道它是表现哪一首诗的吗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预设:同意吗这是我们刚刚学过的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来读读看。再来看这幅图)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预设:这又是杨万里的一首小诗。咱们一起朗诵一遍。不过,一转眼的功夫,荷叶层层,荷花烂漫――,你还能配出来吗)

  (预设:一下子配不出来,是吗没关系,因为这就是咱们今天就要学*的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另外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齐读)。)2.请大家把课本打开,自由朗读这首诗。会读了吗谁来试试出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A一气呵成,正确连贯,不过,古诗的朗读需要讲究节奏韵律的,谁再来试试

  B颇有诗人风范,能告诉大家像这种七言的诗歌一般在哪几个字后面停顿吗对,有时在第六个字也会稍稍停顿。大家自己体会一下,好吗

  C古人吟诗不仅注意词的停顿,还非常注意字的音律,一般将第一二声的字读得稍长些,而将第三四声的字读得稍短些,就像这样(范读)

  大家跟着老师的教师试试,好吗

  二、赏画品诗,重点突破。

  现在咱们再来看这幅画,与画面对应的诗句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们就来认真品一下这两行诗,看看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哪怕是对一个字、一个词学*的收获(学生批注:俗话说:古人读书喜欢批注,所谓批注就是圈圈画画,或者把学*的收获写在内容旁边。)

  很多同学都像我露出了微笑,一定是收获满满的。如果请你各用一个字概括一行诗的意思,你选择哪个字

  1.碧是什么意思是怎样的绿呢圆润、鲜亮、光滑、无穷等。读着这句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好一个无穷啊!满湖的荷叶无边无际。脚下是――荷叶,远处是――荷叶,极目远眺,那与天相接的地方还是――荷叶,所以说:接天莲叶无穷碧。)

  2.红,怎样的红(特别的红,不一样的红)为什么会这样的红(映日)闭上眼睛,看到那红了吗究竟红得怎样呢(红得娇艳、灿烂、热烈、鲜艳)这真是:映日荷花别样红。

  3.无穷碧的莲叶衬托着别样红的荷花,一碧一红,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绝世的夏日咏荷图。孩子,我们欣赏写景的诗句,就是要品出每个字、每个字、每句话的滋味,在头脑中品出一幅鲜活的画面,达到“诗就是画,画就是诗”的`境界。

  书:景诗←→画

  4.让我们一起把这两行诗连起来读读。欣赏着这样的画面,朗诵着这样的诗句,你有着怎样的感受呢

  怎一个美字了得,但美是有多种表现形式的,还记得《小池》中杨万里写荷花的两行诗吗它们的美一样吗

  成熟灿烂的美:,如果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表现的是小荷刚刚萌发时稚嫩的美,那这一句诗呢你能读出这种热烈蓬勃的美吗

  气势壮观的美:如果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表现的是一株小荷瞬间细节的小美,那这一句诗呢你能读出这种气势磅礴的美吗

  诗人的赞叹是发自内心的,这脸上总会有一些表情吧,说不定还有动作呢。

  三、体会语气,深情赞叹。

  1.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在美丽的西湖边送别好友,猛然看到那朝阳照射下的荷花,你最想说什么呢难怪作者情不自禁真情赞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齐读知道这句诗的意思吗

  2.诗中哪个词集中表现了诗人的赞叹(毕竟,换个词)你能用“毕竟”说句话,也表达一种赞叹的意思吗(老师今天听到几位老师在闲聊时,其中一个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话:到底是天妃宫小学的学生,素质与其他学校就是不一样。我也把它写成了一句诗,送给我们天妃宫谢谢XX班的孩子们。毕竟金陵天妃宫,学生不与它校同。)

  3.孩子们,我们现在表示强烈的感情的语气一般都会加一些语气词现在你就是诗人,加上语气词深情赞叹一下,好吗如:

  啊,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呀,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噢,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为什么大部分同学都加在前面呢(加在前面更能表现作者的惊叹与赞美,所以诗人一反古人写景抒情的套路,而是先抒情,后写景,也是为了体现这种第一感觉的惊叹与赞美。)

  4.让我们把这种惊叹融入到诗句的朗诵中间去。齐读全诗。

  5.孩子们,我们在感悟作者的感情的时候,就要像诗人当初吟诗一样,反复体会、吟诵,达到“我是诗人,诗人是我”的境界。书:情我←→诗人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诵诗歌,已经能记住的,把书合上,同桌相互背诵。四、题文对照,拓展悟情。

  1.最后,我们看看诗的题目,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2.看看题目,再读读这首诗,你有问题吗(“晓”是清晨,天刚亮,怎么会有映日荷花呢题目是送林子方,怎么诗中没有一个送字呢其他送别的诗歌都是很伤感,而这首诗却不是,为什么)

  3.其实,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了两首,大家自由读读,想想刚才的问题,你有新的收获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流露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你能列举出一些你熟悉的诗人的名字吗?

  指名回答、相机点评

  如有同学提到杨万里,则及时介绍诗人。

  是的,杨万里是南宋非常著名的诗人,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诗人。

  投影出示,介绍诗人,请一位同学帮忙向大家介绍一下。板书:一位诗人。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mào)、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他一生作诗20000多首,有4200首留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

  谢谢你为我们大家介绍了杨万里。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两首诗,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所学的杨万里的诗。

  这两首诗,都是描写自然美景的,语言浅*明白,清新自然,同学们很容易读懂诗歌给我们呈现的画面。

  今天,我们将要学*另外一首杨万里写的古诗,相信你也能读懂它。请把书翻到132页。

  (板书:一首古诗)

  二、整体感知

  (一)理解诗题。

  课件出示诗题

  1.请看诗题,来,读一读。晓出 / 净慈寺 / 送 / 林子方。

  指名读,你读得很准确、你把停顿读对了,齐读。

  2.读了这个诗题,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时间:晓,早上。地点:净慈寺,在西湖边上,净慈寺的大雄宝殿有济祖殿,殿内供奉着妇孺皆知的济公像。人物:林子方,事情:送)好像缺了个主语,谁在送林子方?(课件:南宋 杨万里)

  一个简单的题目,就让我们知道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可见,诗人的语言是多么简洁明了呀!

  3.请你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早晨诗人杨万里走出净慈寺送别好友林子方)

  可见这是一首送别诗

  4.如果要强调送别的时间,怎么读?指名读。

  嗯,知道了送行的时间。如果要强调送行的地点,怎么读呢?指名读

  如果要突出送行的对象呢?指名读

  小结:一个句子,因为强调的内容不同,读法是不一样的

  这首诗是南宋著名的诗人杨万里,在送好友林子方离开杭州,去福建做官时写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出示整首诗

  (二)初读,读正确、读通顺。

  1.把诗读正确。

  (生练读;师巡视并提醒读书姿势)

  好,字读准,诗读顺了吗?谁来试试?

  指名朗读,正音、评价。

  适当评价语速,节奏,也可生自评,互评

  2.过渡:不错,你不仅读正确,流利了;还读出了节奏,有点诗人的味道。

  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划分,我们一起来一遍。

  3.在读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注意一下每句最后一个字?明确押ong韵。押韵的字读的时候一般声音要延长,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

  下面,请你们来读前四个字,我来读后三个字。调换,我来读前四个字,你们来读后三个字。下面一起来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遍。

  你看,我们注重了诗的节奏、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多有诗人的感觉啊!

  (三)借助注释、插图了解诗意。

  1.刚才,同学们反复读了好几遍诗,读得很美,你读懂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吗?

  2.杭州西湖的景色妩媚多姿,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赞美过西湖。你知道有哪些赞美西湖的古诗吗?生答,出示诗句,指名朗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是的,提到西湖人们自然就想到了苏轼的这首诗。

  西湖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我们先来欣赏一组西湖美景图(课件配乐播放西湖十景图),刚才给同学们欣赏的是著名的西湖十大美景,西湖风光值得描绘的有很多,诗人杨万里在这首诗里主要为我们描写了西湖哪一个著名的景点呢?——曲院风荷

  3.此时,诗人来到西湖,为何不写苏堤春晓、*湖秋月、断桥残雪?那为何也不写雷峰夕照、南屏晚钟、三潭印月呢?如果我们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你就能找到答案了。

  下面请同桌合作,结合课文插图,借助字典,试着理解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看看哪些词句你能理解,如有不理解的词句待会儿我们一起讨论。

  学生讨论,老师巡视

  指名回答:你读懂了哪些词语或句子,最好告诉我们你为什么会这样理解。其他同学赞同吗?你们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的呢?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毕竟:终归、到底的意思。(你能不能用“毕竟”说一句话表达“到底”的意思)

  中:时候。

  四时:四季(这里指除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与天相接。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无穷碧:一片碧绿,无边无际,写莲叶之多,望不到尽头。

  别样红:与往日不一样的红,因为荷花在阳光映照下,显得特别红艳。

  你看,我们通过查字典、结合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在我们大家的努力下,我们把诗句的字面意思理解了。你能不能完整地说一遍整首诗的意思呢?先准备一下,指名两位同学讲述。一起说一遍。

  出示: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和其他季节不相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和天相接,在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学生齐读

  当我们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的时候,一幅美丽的画面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板书:一幅画面)

  现在你明白了吗,诗人杨万里为何独写“曲院风荷”这一美景?原来西湖的六月风光与众不同,原来西湖的六月有接天无穷碧的莲叶,有映日别样红的荷花。

  同学们,六月的西湖多美啊,让我们把这幅画面美美地读出来。(读两遍)

  三、深入体会,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复杂感情

  1.真美,可是,同学们,当我们从这一池荷叶荷花中抬起头来,再来读诗的题目时,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出示题目)(有送别之意吗?有林子方吗?)全写的是西湖的景色,文不对题啊。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2.先让我们来作一些猜想。在这景色宜人的西湖边上,诗人杨万里要送别自己的好友林子方,同学们,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猜测一下,诗人杨万里会说些什么呢?

  猜想一:“你还是别走吧!”“你一定要回来呀!”“你看这儿的景色多美呀!”

  原来诗人是想借这满湖的荷花来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啊。

  同学们的联想真丰富,下面老师给你提供一则资料,结合资料、再看看眼前的美景,你觉得杨万里还会说些什么呢?

  投影出示林子方的资料

  林子方

  林子方曾担任皇帝的秘书,当时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互视对方为知己。后来,林子方连升两级,要到福州担任**。杨万里为他送行时就写下了这首诗 。

  猜想二:提示:“无穷碧”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

  ——祝愿你的事业像这莲叶一样蓬蓬勃勃。

  提示:“别样红”红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祝愿你的事业红红火火。祝愿前程似锦、前途无量、飞黄腾达。

  再给你提供一则关于荷花的资料,想想杨万里是否还会说些别的。

  荷花

  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中国人民和广大佛教信徒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已洁身自好的座右铭。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

  猜想三:尽管我们将天各一方,但我们的友谊要像这莲叶一样碧绿深厚。

  尽管我们将天各一方,但我们的友谊要像这映日荷花一样更加深厚。

  希望你要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

  3.同学们说得真好!可是这些话杨万里说出口了吗?

  总结:古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言在此而意在彼。西湖的这片美景映在了诗人的眼中,而与林子方的这份深情,诗人把它悄悄地藏在了心里。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感情。(板书:一份感情)

  现在你明白了吗?为什么诗的题目和诗的内容看起来似乎不一致呢?挽留也罢,祝福也罢,一切尽在不言中。所以,题目看上去是一首送别诗,而诗的具体内容却只字未提别离,而是描写了满湖的荷叶荷花。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5

  学*目标

  1、 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听音乐(放松,让学生投入)

  2、 学生说说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师:你们的感觉都没错。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都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音乐可以有喜怒哀乐,画画可以抒发感情,不同的物品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样子。就像我们学过的杨万里的《小池》,诗歌中荷花就因为蜻蜓的存在而飘逸出一股灵气。荷花以其高贵、典雅,出污泥而不染而受到多少文人墨客的喜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荷花写颂歌,或将荷花比作芙蓉,所以有出水芙蓉之说,曹植更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杨万里也是其中一位爱荷之人。今天我们学*的一首古诗也是继《小池》后杨万里所写一首咏荷诗。

  二、 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要求把古诗词读准。指名读。

  2、(小组活动)每人在小组内说一句诗歌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如果有不明白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要求:组长协调、组员认真听)。

  3、(学生汇报)讲诗意、读诗歌,质疑。

  师板书:莲叶

  荷花

  4、(放课文录音)教师指导全班读。

  5、再次交流。

  古诗在短短的几句就给我们描述了这么一幅美景,喜欢笔墨的人将诗歌描绘的意境都画下来。你们看看这幅画能否表现诗歌的全部内容?如果你是小画家,你会怎样画或者给这幅画的作者提出什么意见?

  6、学生读诗(全班读,男女生对读)。

  7、你们都读得很美,老师也忍不住要读读,你们听听老师读得怎样,给老师提个意见。引出“映日莲叶无穷碧,接天荷花别样红。”让学生发现并引导讨论,学生品读。

  8、师:对,这其实是诗人杨万里在六月一天的早晨在西湖旁的净慈寺送友人林子方,但作者没有写离愁别绪,没有写出和林子方的友谊,而是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极度赞美,婉转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所以古诗题目就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假如你是杨万里,林子方就在眼前,你怎样将这首诗读给他听。

  (找好朋友读,师生对读)。

  9、这首诗很美,还带着一丝离愁,我们能把它背下来吗?(自己试背,指名背)。

  三、 欣赏西湖景色

  除了诗歌中所描写的莲叶、荷花、西湖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姿色,现在老师带领你们去领略一下西湖迷人的风光。(出示西湖图片、配乐)

  四、 扩展

  1、(出示荷花的图片、诗歌)西湖的景色太美了,我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实描写荷花、西湖的诗歌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作品。(选择其中一首在小组内读、讲。)

  2、(出示四幅荷花图片)荷花不同的姿态引起我们不同的联想,看看其他文人的咏荷诗,可以有不少启发。看到不同形态的荷花,能不能想到一两句诗。

  作业:

  课后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关于荷花的诗,读读背背。

  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莲叶

  荷花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优选【五】篇(扩展4)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0篇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苏轼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今天我们共同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

  2、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检测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乐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检测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通过刚才的检测,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我们举行朗读比赛。

  (生准备)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根据朗读要求,作点评。)

  (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面对所见夜景,苏轼生发了怎样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他的这种感慨的?

  生成答案预设: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抓住“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句分析)

  (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改一改,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改了之后的句子和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预设参考答案: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改了之后当然不好。句中明喻、暗喻交错运用,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为自己笔下文字的注脚,文笔自是高出一筹。“水中”紧承上句,接着又设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来喻陆上树木“竹柏影”,写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丽,似一幅弥漫着水气的朦胧素描图画。而改了之后,就没有了原句的新意,也不够生动形象。

  (3)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理解“闲人”:

  由于作者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有闲赏月的欣喜,令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乐观的态度,旷达处世的胸襟。

  (四)探究“文人心境”

  结合本文及以下材料,请你探究一下什么是“*古代文人的心境”。

  材料1: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题词写诗,最终被后人称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欧阳修,即使被贬到滁州,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五)师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导入:

  古有一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的文章随物赋形,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创作了无数名篇佳作。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希翼;也挥洒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无限豪情;也有“不思量,自难忘”的凄婉悲怆。他是谁?

  明确:——多才多艺的苏东坡(苏轼)。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来学*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教师语言: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从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说说这篇文章的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

  1.一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2.二读通顺流畅,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语句读通畅。

  3.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发现其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答谢中书书》

  (1)句式特点:句式整齐,多是四字一句,多用对偶。

  (2)用字用词: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

  (3)韵律节奏:音韵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记承天寺夜游》

  (1)句式特点: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

  (2)用字用词:语言朴素自然。

  (3)韵律节奏:音韵和谐,节奏富于变化。

  4.三读节奏分明,在把握《记承天寺夜游》,二者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的基础上,划分文章节奏,读出文章的层次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把握景物特点

  教师语言:细读《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这两篇写景小品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活动:

  1.细读课文,圈画《记承天寺夜游》描写的景物。

  《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月色、竹柏影

  2.圈画描写景物的语句,分析语句概括景物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月色(空明)、竹柏影(摇曳)。

  3.四读抑扬顿挫,在把握景物特点的基础上,读出景物之美。

  探析写作技法

  教师语言:《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作者怎样为我们描摹出此夜月色之空明?

  小组合作探究:

  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除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之外,作者还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在文中圈画出相对应的文字。

  预设:本文记叙与张怀民庭中夜游的事。

  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议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虽短,要点却全,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2.小组品读探究:描写月色一句妙在何处。

  【明确】: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静谧。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3.五读朗朗上口,读出文章结构美。

  联系背景悟情感

  教师语言:请从文中找到能表达《记承天寺夜游》情感一个字。

  明确:作者的情感尽在一个“闲”字上。

  学生活动:结合助读资料,揣摩“闲”的意味。

  课件出示: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诗句,断章取义,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此时的苏轼*乎被流放,但是,苏轼仍然有进取之心,仍是豁达之人,《记承天寺夜游》便是此时所作。

  1.小组合作:揣摩“闲”字意味。

  “闲”字意味: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

  教师语言: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2.六读读出情感,在了解作者创作背景的基础上,读出情感美。

  归纳小结

  教师语言:

  《记承天寺夜游》可称之为有人超我之境。以两人夜游之闲,衬其因贬忧郁之情。苏轼虽仍有进取之心,但于政治漩涡中难以把握,借月夜朦胧之景寻求解脱,更显其内心豁达,超脱于尘世之外。

  学生活动:七读诵出意境,在六次朗读和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诵出意境。

  课后活动

  教师语言:学*两篇写景小文的技法,写一篇短小的游记,不超过500字。

  [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通过带领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以读带讲,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通过品味写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闲人”的意蕴引导学生认识苏轼高洁、澄澈的心境和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理解文意;

  3、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资料引入等突破重难点。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古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这个人就是苏轼。今天我们来学*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点名朗读,纠错、指导。

  3、齐读,读出韵味。

  三、借助注释,合作疏通文意。

  四、吟咏美文,理解意蕴,感悟作者情怀。

  (一)、觅东坡知音。

  1、生齐读开头到“相与步于中庭”,问:东坡为何在冬夜起行?

  2、哪个词能表现出东坡夜游的兴致很高?

  3、还有一些词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请你找出来并分析一下。

  4、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二)、与东坡赏月: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一对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人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幅月夜景色吧!

  1、齐读写景句,问:有人说,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那么,请大家仔细地品读这句话,看看月亮藏在哪里?

  2、再读,想象此句描绘的空明澄澈的意境,品味“盖”字所逗露的作者的心理状态,感悟作者迷醉于眼前美景的情态。

  3、“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的苏轼,又有着怎样的心境呢?你能否从中窥探到他的内心世界?

  4、再读,读出月色的朦胧美和作者内心的宁静、喜悦、空明、澄澈。

  (三)听东坡抒怀

  1、承天寺的这幅月夜小景的确美妙绝伦。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像承天寺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为何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呢?

  2、闲人为何意?(出示资料:“乌台诗案”及被贬黄州的处境。)

  3、是否清闲的人就都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呢?那么“闲人”还应该怎样理解呢?(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生为口忙”之句。感受东坡的艰难境遇,从而理解他的闲情逸致。)

  4、的确,苏轼的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难得的是他始终随缘自适、自得其乐。贬官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你从中看到了有着怎样心境的苏轼?

  5、再次齐读,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与苏轼同行。出示20xx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的文字后,师生共读课文,根据屏幕上出示的思路一起背诵课文。

  五、生展示背诵成果。

  六、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

  2、推荐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七、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文言文教学又要做到“言”“文”并重,不但要积累文言词句,还要“披文入情”“披文入境”,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本文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蕴呢?

  我决定在带领学生充分地理解字词含义之后通过设置情境,按照“觅东坡知音”“与东坡赏月”“听东坡心语”和“与东坡同行”的顺序设置情境,帮助学生逐渐走进这篇文章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之中,同时,又通过引入和穿插背景资料,使学生走进苏轼的生活和心灵深处,更深入地体会他尽管身处逆境却仍有闲情雅致欣赏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的情怀。另外,为了使所设置的情境更有感染力,激起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碰撞,我又引入了音乐,为学生的朗读配《云水禅心》的音乐,优美、空灵,使学生更易走进古文所呈现的静谧、清丽、澄澈的意境中,勾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又用较为恢弘、深情的背景音乐《重返心灵花园》使学生在资料和音乐的双重激发之下,心灵受到更强有力的冲击,从而与资料所示的内容产生共鸣,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伟大人格和高迈的情怀。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不但能获得知识的积累,更能得到审美和智识的提升,从而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不少不足和遗憾之处。首先,我没有完全放开,给学生以真正的自由空间,“教”的痕迹过重,没有能够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真正调动学生的学和思。其次,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析的过多,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太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整个课堂缺少了灵动和活力;最后,由于教师过于依赖课件又沉溺于自己的讲析,没有用板书将课堂总结加以呈现和整理、归纳,这也是本课的疏漏之处。

  通过反思,我对自己的教学的.得与失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自己教学的水*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仍要深入地钻研新课标精神,继续更新理念,时刻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要树立“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多下工夫,下大力气突破自己教学的瓶颈,以期实现更大的飞跃。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正解苏轼,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培养豁达的人生观。

  三、课前准备:ppt、歌曲。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两分钟,听歌曲《我想去桂林》

  师生交流歌词,小结:

  看来人生无奈啊。当我们有钱又有时间的时候——老了!

  (出示文字:一个现代人的一生)

  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当子女长大**的时候,这个现代人已经怎么样了?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是否很无趣?

  (二)、了解苏轼生*,导入新课:

  (出示引号中文字)

  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读书非常努力。然后他工作,“*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可怜啊,是不是?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房子在哪里?

  飘零江湖。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这个人好象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他当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逝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大家说这个人的一生怎么样?

  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

  (出示文字,念):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大家一起念。(出示文字)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出示苏轼图片)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出示图片,课文)

  (三)、推荐的学生读课文

  读完评价并注意顿号功能。

  顿号前后什么关系?(指“藻”“荇”二字)

  念古文就是要读准停顿,读出节奏感。我们全班齐读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

  (四)、读完感知(乐在何处?):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看月色在家里不能看么?

  为什么找朋友?

  能不能从文章里面找一个字回答?

  同学来完整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我们知道东坡“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

  东坡深夜起行为的是与朋友分享“乐”,那他为何找一个被贬的人?两个人同病相怜,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

  来看一段资料。(出示文字)

  张怀民: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现在我们知道了,东坡找张怀民真是找对了,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课文,仔细看看他们的乐是什么?

  学生齐读课文。

  说到乐,人们总是想到“吃、喝、玩、乐”,东坡他们的快乐是什么呢?

  我们具体来找一下,东坡二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五)、体味作者微妙的心境以及“闲”的含义。

  现在我们搞清楚了东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与竹柏影”,东坡看着这美景开始发感慨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他说的这句话我不大明白,请这个同学来帮我解释一下。

  有些不懂:“哪一夜没有月光?”下雨的晚上有么?“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好象我们这个校园里就没有竹子啊。这句话是不是有点逻辑问题?它是一个病句?

  这句话中的月光、松柏并不是月光,竹柏,它们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出示文字)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这我就明白了。不过我还有点困惑:书上注释“闲人”是“清闲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没什么事做的人”。我找了一点资料

  (出示资料)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生为口忙”之句。

  大家看,苏东坡要养活一家老小,好象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黄麻桑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他是闲人?

  东坡不是闲得无聊之人,他是富有闲情雅致之人。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篇短文。不过这一次我希望大家能读的更好一点,在读出节奏之外,我们还需要读出什么呢?

  读这篇文章要有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齐读课文。

  (六)、拓展延伸,培养豁达的心境:

  现在让我们再来听一遍《我想去桂林》,大家边听边思考一下,老师为什么要在这节课里反复给大家听这首歌曲?这首歌与课文有什么关系?

  来填两个空吧(出示题目:“桂林”=课文中的=。)

  让我们再回到开头。什么时候我们能去“桂林”?

  要不要加几个条件?用一下这个句式:只要……,就……。

  为什么“只要你有闲心,就什么时候都能去桂林”?

  美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有闲心,就什么时候都能去桂林!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现代人去得了桂林么?

  (出示资料)

  现代人的旅游

  他们穿着为出去玩而特制的衣,戴着草帽和太阳镜,提着野餐水壶以至于急救用的药品箱等等,郑重其事地出发。但是。他们一路只是马不停蹄地跟着大队的人们,象竞走一样,又象要赶着去参加什么非去不可的重要会议一样,目不斜视地匆匆赶路,并不停下来留神一下周围的景色。他们在做什么呢?难道他们这样装扮了出来一趟,只是为赶路吗?

  现代人去得了“桂林”么?

  去“桂林”的条件是“闲”。现代人呢?给他们找一个“闲”的反义词。

  “忙”,他们忙得傻到在“桂林”竞走。我们真应该好好劝劝他们。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可惜人们只是匆匆而过。后来有有心人在路边插了一个标语牌,上写大字:“慢慢走,欣赏啊!”看来在“桂林”,我们也应该做一些这样的牌子,大家一起把这六个字念一下吧。

  学生齐读。

  “闲”,看来很难做到啊。怎样才能“闲”?东坡有没有在文章里告诉我们?

  有人说“有”啊。(出示文字)这个人叫王国维,他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家能读出李白当时的心境吗?

  苏东坡呢?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我们先把他的景语念一下。哪几句啊?

  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现在大家思考1分钟,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

  大家是否真的“看穿”东坡了呢?让东坡自己来告诉我们吧。

  (出示文字)

  吾兄弟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

  这里有一句话,跟课本里一句话意思几乎一样。谁能找到。

  “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等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空明”是澄澈的意思,形容水非常干净,就好象心非常干净一样。现在东坡自己告诉我们了,要欣赏山水,就是要心胸开阔,心无杂念。那么我想问一下大家:常人有什么杂念呢?或者说心里忙什么呢?

  司马迁有句名言(出示文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往往利欲熏心,心被钱塞住了,心盲了,致使有眼无珠看不到美景。苏轼正是因为不汲汲于名利,所以才能“闲”啊。我们来看看外国人对苏轼的评论吧,大家一起念。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七)、总结全文。

  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出示文字)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如何才能欣赏到无处不在的美呢?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出示文字)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如何才能心闲呢?还是东坡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出示文字,这句出现在最上方)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八)、积累诗句。

  看着屏幕上这三句话,把课文最后这四句话背一下,看谁第一个背出。

  (屏幕上从上到下排列:“胸中廓然无一物”,“美,是到处都有的”,“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三句话。)

  学生齐背最后四句。

  德国有位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处都有诗意,到处都有美。我希望同学们能好好的去领略生活。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

  (齐读):“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把这句话也放在杭州的路标上,让我们都像苏轼一样淡薄名利,有一个诗意人生。

  (九)、推荐阅读。

  最后让我们来较为详细的看看东坡。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东坡小传,是写东坡黄州时期的,现在发下来给大家看。

  (发资料)

  向大家推荐几本书,想更详细的了解东坡的同学可去看一下。一,王水照教授写的《苏轼传》,这书相当详细的介绍了东坡的人生与创作。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书比较薄,网上能找得到。三,东方龙吟的文侠小说《万古风流苏东坡》,此书有点像武侠,应该很合大家的口味。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优选【五】篇(扩展5)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的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领悟本文语句中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娓娓谈话,激发兴趣

  1、导入: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有四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个著名的人物就是唐僧。你们知道唐僧是根据我国唐朝哪个高僧的原型塑造的吗?

  2、提问:谁从课外书或者影视中了解到玄奘是个什么样的高僧?

  3、出示玄奘像及相关图片,介绍玄奘的生*:

  玄奘生*:唐代著名高僧、佛经翻译家、旅行家。

  玄奘(600-664年)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俗姓陈,名炜。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翻译家、旅行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西行5万里,历时17年,到印度取真经,并穷一生译经1335卷。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玄奘:一个真理的朝圣者为孤身求法而西行

  公元627年秋,唐贞观元年,28岁的玄奘法师混杂在逃难的灾民中间,悄悄的离开了长安,开始了孤身求法的西行历程。

  十七年中,玄奘备历艰辛,忍饥挨饿,越沙漠,度雪岭,顶风暴,斗盗贼,九死一生,从未考虑过回头。玄奘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去伪经,求真经,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4、揭题:从以上介绍中,我们知道玄奘之所以能取得令世界所瞩目的成就,是和他的顽强意志和勤奋学*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来学*玄奘成为一代高僧之前的一个故事《生命的林子》。

  二、 自读全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 检查词语:(1)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

  (2)说说对词语的理解。(3)齐读词语。

  2、 读后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四、理清课文层次,分段。

  1、默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3自然段):讲玄奘决意辞别师父,离开法门寺,准备到偏僻冷落的深山小寺去阅读经卷。

  二(4—9自然段):讲方丈启发诱导玄奘,玄奘顿悟,表示要留在法门寺。

  三(10—11):点出从玄奘潜心苦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所感悟的哲理。

  五、归纳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 检查词语读音。

  2、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第一段。

  1、 法门寺是一座怎样的寺庙?玄奘当初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关键词语,说一说。

  2、 理解名寺之“名”:香火鼎盛、晨钟暮鼓、香客如流。

  3、 理解玄奘之“难”:静思养神、潜心修身、青灯黄卷、苦苦*经——想成才,应酬太繁,谈经论道远不如人——难成才。

  4、 理解劝说之“对”:名满天下、水深龙多,出人头地难;偏僻小寺、阅经读卷,才华很快显露。

  5、 理解辞行之“决”:想了很久,觉得很对,打点经卷、包裹——求成心切,决意辞别。

  点拨: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很多人都认为宁可做蛇头不做龙尾,宁可做鸡头不做凤尾,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心理,玄奘拿定主意要离开。

  三、学*第二段。

  1、 当玄奘把这个想法告诉方丈时,方丈并没有说一句挽留的话,却让玄奘最终选择留在了法门寺,读读课文,想想方丈用了怎样的方法留住了玄奘?和同桌一起读读第二段,讨论一下。

  2、 理解方丈和玄奘的第一次对话。

  玄奘认真思忖了好久,郑重地回答说:“我愿做太阳!”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3、 方丈带玄奘看了这样两处地方,生长在大林子里的与生长在小山头上的有什么不同呢?

  4、 理解方丈与玄奘的第二次对话。

  方丈的话很朴实,很自然,玄奘开始时也不明白,但细细琢磨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找出方丈的语言,再读一读,体会其中深刻的含义,和同学交流。

  (1) 指名读一读。

  (2) 出示重点内容,齐读:“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屡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松树,在灌木中鹤立鸡群,不愁没有阳光,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

  5、 我感觉方丈很了不起,并没有说一句要玄奘留下的话,却让玄奘留了下来。仔细读读课文描写方丈的有关内容,想一想他的哪些言行特别打动人?

  (1) 交流。

  (2) 体会方丈的劝解技巧。

  (3) 该怎样读这段话?试读,指读,评议,齐读。

  6、 一个人的成长与松树的生长有着相同的道理。此时,面对法门寺与山野小寺,你觉得玄奘应该作出怎样的选择呢?

  四、回归整体,对比启发。

  1、 方丈带玄奘到林子里之前,曾经问他,愿做太阳还是愿做烛火。现在,你觉得玄奘做了太阳还是烛火呢?

  2、 玄奘一心想出人头地,他现在也的确出人头地了。如果玄奘选择了山野小寺会出人头地吗?这两种出人头地有什么不同呢?

  3、 听了方丈的话,玄奘终于走上了成功之路。这则故事,给了你什么启发?

  五、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生词。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领悟出一个要想成材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领悟出一个要想成材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讨论:

  1、怎样使一棵树看起来高一些?(使学生认识到与其让它与矮树相比不如给它时间帮它长得高一些。)

  2、理解“班门弄斧”“学得惊人艺,弄斧到班门”的真实含义。

  二、简介玄奘、引入课题

  三、指导自学,整体感知

  1、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3、思考:“林子”指的是什么?

  4、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四、学*成果交流

  1、认读生词。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优选【五】篇(扩展6)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实用五篇

  送别诗一直是我喜欢的,感觉也是擅长的。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我通过情境画面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湖的美景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景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具体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通过展示层层叠叠的荷叶连绵到天边,在阳光的照耀下荷花显得格外娇艳的影像图片。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之处。

  古诗的语言很凝练,读起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个体的朗读可以让他们更完整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颂读中,在读中感受古诗中的诗情画意,在读中领悟到诗句蕴含的情感。所以,在品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划出节奏和重点。

  有些同学朗读古诗,往往读得呆板,没有节奏感,不吸引人。通过范读、指名读等方式,鼓励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富有情感的朗读,尽量做到声音高低相宜,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悦耳动听,努力将自己和听众带入诗的意境之中。最后,朗读古诗,除了读出节奏与重音外,还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来。

  自己感觉教的很成功,这时,一个*时不太爱发言的男生发问了:"老师,我怎么也弄不明白,这首诗的题目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诗中一个字也没提到送别,却描写夏天碧绿的荷叶、鲜艳的荷花,这是为什么呢?"这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呀!祥和的教室里顿时嚷开了,"是呀,我们已经学过的送别诗很多,如《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都写出了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可这首诗一个字也不提。是呀!这诗的诗题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从诗的字面内容连送别之情的痕迹也找不着呢!

  我暗自思忖,不敢冒昧开口。只好说:"同学们,你们可真会读书呀!敢于质疑,大胆挑战先人的创作是多么不易呀!不过,这首诗题目和内容究竟有何联系?是否真有问题?这个问题我暂时不回答,今天的家庭作业就是回家查阅有关杨万里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资料,我们明天再来交流解疑好吗?""好。"孩子们雀跃起来。就这样我为自己找了个台阶,*息了那一幕尴尬场面。

  课后我迫不及待地请教同行,认真仔细地翻阅参考书,一丝不苟地查阅有关资料。终于研读出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写景道情"的古诗内涵。我恍然大悟,难怪杨万里被誉为"南宋四家",原来他这首送别诗竟是如此清新含蓄,藏而不露。貌似"咏荷"诗,竟是"情中状景,景中溢情"呀!

  再上课时,我胸有成竹地走进教室,直扑昨天师生的课堂"疑点",正准备滔滔不绝地陈述此诗到底情归何处时,却被学生抢占了说话权。望着孩子们一张张求知的脸,一双双充满探究充满智慧的眼,我会心地笑了。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这首诗我不是已经上过几次了吗?而且我每次都备了课才上呀,可是竟有如此尴尬的场面出现,让自以为是的我一时语塞。我到底在怎样备课呢?这真深钻了大纲,研读了教材吗?

  小语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的能力"。

  而我和文本很好对话了吗?是否真正走进文本?是否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些都让我为自身语文素养的浅薄而汗颜。更不用说培养学生能力了。通过自我反思,自我学*,我知道了古诗本身其内涵就是丰富的,是多元的。因为诗中作者所处的年代、环境、心境的不同,导致对诗的境界和情感的理解也是多元的。

  作为现代人,认识古诗是一种心理历程,学*古诗更是一种心理体验。我们在读诗时除读其韵律美,还应体会其意境美、情感美。

  在教学古诗时,更要把古诗作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载体,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认识古诗。让师生真正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心路旅程,去感悟,去发现。而且通过反思我再次震撼在"学生无尽的创造潜能"和"强烈的探究意识"之中。他们是一个个独具慧眼的探究者,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独特丰满"的哈姆莱特呀!我庆幸我及时保护了这一个个充满灵性,满怀探究求知欲的孩子。想到这里,我禁不住在教室里踱着方步。再次吟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情’"。此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执教这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我遵从了从整体感知到品读悟情,再到感情诵读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教学从学生出发,在读诗题(净慈寺、林子方)、明题意、明诗意、品诗境、悟诗情等教学环节上都一一落实。上完这节课,我也知道了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1、课堂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及时调整教案,真正做到学定教。

  在教学“接天莲叶无穷碧”这句时,当我提问“莲叶怎么就接到天了呢?”学生都说莲叶很多,这时我反问他们“难道是莲叶长得很高,一直长到天上去了?”如果此时,我能及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他们说莲叶多时顺势引导他们向远处看,你们看到了什么?再向远处看,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就会顿悟不仅莲叶多,而且面积广,给人一碧万顷的感觉!

  2、课堂上“写”的落实。

  整节课教学下来,学生读了,诵了,背了,但学生却没能拿起笔写一写。语文教学要扎实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书写*惯的养成,书写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内化都离不开写!如果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能安排3---5分钟的时间,学生或写古诗,或将自己从这首诗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景象动笔写下来,这样学生的能力又会有一个新的提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盛夏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诗人的热爱之情。教学这首古诗,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我通过展示层层叠叠的荷叶连绵到天边,在阳光的照耀下荷花显得格外娇艳的图片,引导学生从景入手,并相机出示句式训练:火红的太阳在荷塘上洒下了万丈金光,映在荷花上,荷花红得______。这样学生就能更形象直观地感受“别样红”的美,并得到句式的内化。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之处,进而渗透“对仗”之美。

  二、通过多种朗读方式的指导,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所以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入情。我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通过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节奏和画面感。首先,在四人小组初读的过程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古诗的语言很凝练,读起来琅琅上口,富于节奏感。指名读可以让他们更完整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诵读中,在读中感受古诗中的诗情画意,在读中领悟到诗句蕴含的情感。最后,让学生体验了一回“吟诵”,学生知道古时候的人是这么读古诗的,原来同一首古诗能读出不同的韵味。

  三、拓展阅读,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课上,我让学生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进行比较,从而感受前一首诗展现的是荷花小巧的美,而后一首展现了荷花的壮阔美,让学生感悟到“同一种景物在同一诗人的笔下有不同的美”。在感悟诗人和朋友之间深厚友情的部分,我出示同题诗,让学生在同题诗中找到答案。

  教学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诗句意思的理解缺乏整体性,朗读的面还不够广,没有顾及到全体学生,我将会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改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夏天西湖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在学*第一首古诗的基础上,我启发学生找出这两首诗的异同,学生纷纷仔细比较阅读,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了:“它们都是写景的。”“它们都是描写夏天的景色。”还有学生进行补充,“它们都是描写西湖。”“它们都是写六月里的西湖。”见学生们说些越来越具体了,我也感到非常高兴。还有学生说:“两首诗,第一首描写的是雨天的西湖,第二首描写的是晴天的西湖。”接着我说“雨天的西湖在作者苏轼的笔下是那样奇特,晴天的西湖在杨万里眼中又怎样一翻景象呢?”然后启发学生逐句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古代和现代的距离。

  在初读之后,我让学生先介绍自己所认识了解的荷花,给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然后回味曾经学过的《荷花》一文进行感受,学生对荷花的感知就越来越具体了,最后看图画学*“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解诗人写西湖六月中“毕竟不同”的“风光”,捕捉了西湖特有景物“莲叶”和“荷花”,写出了它们一望无际的形态,赋予了它们“无穷碧”和“别样红”的色彩,红绿相映,荷日生辉。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盛夏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之情。教学这首古诗,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本首诗歌的诗眼就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中的“毕竟”。“毕竟”既把诗歌要写的特定节令下的特定景色作了限定,集中在写“不同”,又突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由衷赞美,乃至惊叹之情。我抓住这两字诱导,提挈全篇,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风光不与四时同”,让学生知道夏季中有三个月,六月居末,荷花最旺之时,景色尤美。

  二、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在初读之后,我让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然后看图画学*“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解诗人写西湖六月中“毕竟不同”的“风光”,捕捉了西湖特有景物“莲叶”和“荷花”,写出了它们一望无际和亭亭直立的形态,赋予了它们“无穷碧”和“别样红”的色彩,红绿相映,荷日生辉,写足了西湖的美景。

  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诗前让学生阅读、收集大量与“荷花”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

  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诗歌内涵的理解,古诗的诵读指导,我将会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改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优选【五】篇(扩展7)

——《夜宿山寺》优秀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人对寺院里高楼的描写。

  二、教材说明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人用极度夸张的笔调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山上的寺院楼非常高。诗题的意思是:夜晚投宿在山上的寺院里。全诗共四行,前两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是从视觉感受上写出楼高,后两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从听觉上进一步烘托出楼高。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危:高。危楼就是高楼,指建筑在山顶的寺院楼。百尺,虚指,夸张的写法,形容楼很高。星辰,天上的星星。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声,大声。语,说话。恐,怕。惊,惊动。天上人,传说中天上的神仙。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2教学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的生字中,宿、寺是*舌音,摘、辰是翘舌音,敢是前鼻音,惊、恐是后鼻音。

  宿、寺、惊,可借助学过的偏旁、部件和熟字识记字形。

  2写字教学。

  重点提示容易写错的笔画和笔顺。

  危:第三笔是横,不要写成横钩。

  摘:右边不要写成商。

  辰:笔顺是辰。

  敢:第一笔是横折,右边是反文儿,不是折文儿。

  (三)词句教学

  可采用一边读诗,一边看图,一边思考提问的方法了解诗句的大意,在读诗理解的过程中把诗背熟。教学时可分五步进行。

  1学生读诗题,结合图画理解夜宿与山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围绕山寺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3教师从学生的提问中,筛选出山上寺院的楼是怎样的,作为重点解决的问题。

  4学生带着问题读诗句,结合图感悟全诗主要讲寺院楼很高。

  5让学生继续读诗句,找出哪些诗句是讲楼有多高的。

  (四)朗读指导

  这首诗想象丰富,表现了诗人对山寺夜景的喜爱、赞赏。朗读时要读出惊讶、赞叹和神秘的语气。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五)扩展活动

  根据诗意画一幅想象图,比一比谁画得与众不同,并说说自己的画。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由原有认知导入新课。

  1回忆一下,你们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哪些诗?能试着背一两首吗?

  2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投宿在山上寺院内所写的诗,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诗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投影片(课文插图),找出寺院。提问:假如你站在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会有什么感觉?

  2讨论:你从诗中哪儿可以看出楼很高?作者是怎样讲楼高的?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停顿与节奏。

  2自由朗读,指名读。

  3学生提问题,教师筛选出重点问题,先由学生解答,后由教师讲解。

  4参照插图试背古诗。

  5采用多种形式练*背诵,达到人人会背。

  (五)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六)完成课后练*。

  五、参考资料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陕西成纪(今甘肃内),出生于碎叶城。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著有《李太白诗集》。

  教学目标:

  1、认识四个生字,会写两个生字。

  2、朗读古诗,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准备:

  1、看课件。

  2、写字卡片。

  教学过程:

  1、看看、说说。

  (1)故事引入,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2)观察交流,你觉得山寺怎么样?

  (3)揭示课题,学生读题,说题意。

  (4)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拼拼、读读。

  (1)自由的拼读音节,试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提出不认识的字请同桌想办法帮你解决。

  (3)指名试读古诗。

  (4)互帮互学,同桌拼读。

  (5)请一组同桌读,读后评价。

  (6)齐读古诗,要求读准确。

  3、认认、写写。

  (1)课件出示生字。

  (2)指名读。你是怎么认识这些生字宝宝的?

  (3)生字去掉音节后,怎指名读。

  (4)指名带读。

  (5)齐读生字。

  (6)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的样子?

  (7)同桌先说,后指名汇报。

  (8)游戏——《猜字谜》。

  (9)齐读古诗。要求读流利。

  (10)学*生词,学生读生词,用生词组词。

  (11)利用课件指导书写“危”、“尺”。

  4、读读、议议。

  (1)再读古诗,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讨论后汇报。

  (3)你能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中所描写的楼吗?

  (4)指导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