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教学设计6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09-28 00:00:00 教学设计

《如梦令》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通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重点)

  3、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教材,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正确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通过“联想、配乐朗读”等教学策略反复咀嚼、体悟重点词句的情味。(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通过了解李清照的一生,感悟词人不同时期作品的不同风格,从而感悟立体的李清照。(难点)

  课前准备:

  1、搜集当时的背景资料及李清照的《声声慢》。

  2、曲子《渔舟唱晚》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曲古典乐曲《渔舟唱晚》。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去倾听。

  师:看你们的神态就知道它太好听了。知道吗?古典乐曲是我们中华所独有的,它堪称国粹。当然,堪称国粹的还有很多例如戏曲、中医药、古典文学等。在文学宝库中有两颗最璀璨的明珠是唐诗和宋词。唐诗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早就接触过,那么宋词你们知道多少呢?你们学过哪些词?(指名背)

  1、谁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不是。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有的分上下阕。:每一种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句式和韵律。

  2、《清*乐》是词牌名。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如梦令忆江南)

  师:古时候的词都是配着乐曲演唱的,所以词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多读还能体会出词的韵味,所以在读词时要有自己的感觉和味道。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师配乐范读

  2、生自由读,要求轻声朗读课文,并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全班交流。

  (1)指名读课文,正音:兴(x ìng)、藕;齐读。

  (2)自由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4、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在学*词的时候,要打开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去思考,用心去想像。

  三、读中想,读中悟,读中品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这首词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

  2、全班交流。

  预设

  溪亭日暮

  ⑴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溪亭日暮图”;读出“溪亭日暮”的美。

  ⑵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品读“沉醉”:还有什么也醉人呢?

  ⑶朗读:读出浓浓的醉意。

  藕花深处

  ⑴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

  ⑵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抓住“误入”、“深处”,体会词人的心情。

  ⑶朗读。

  一滩鸥鹭

  ⑴想象“一滩鸥鹭”的画面: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一滩鸥鹭”的壮观。

  ⑵品读两个“争渡”,比较叠句,感受热闹有趣的场面,体会着急欢快的心情。

  ⑶抓住“惊”:“鸟惊人也惊”,体会“一滩鸥鹭”带来的惊喜,朗读。

  3、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①理解了词的意思后,让学生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词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有感情朗读这首词,(指导学生读出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也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师板书

  ②尝试背诵,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声声慢〉,感受晚年的李清照的词的意境。

  1、听配乐朗诵。

  2、学生边读边交流交流资料。

  预设:⑴、生交流背景资料: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路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⑵、刚才我们学的《如梦令》和这首《声声慢》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读的时候语气比较欢快,而《声声慢》的语气则比较低沉)

  ⑶自读自悟

  生自由读对比两首词的不同。(相机指导朗读)

  六、作业

  李清照是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我相信经过今天的学*,李清照的泪水和欢笑和她一生的经历会深深地印在你们的脑海里,你一定能成为她跨越时空的好朋友,有兴趣的同学下去后还可以继续搜集有李清照的词及相关资料,可以制一期手抄报,来缅怀我们这位女中文豪。

《如梦令》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如梦令》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如梦令》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3、通过《如梦令》的学*,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具准备

  李清照的图片及人物介绍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1、同学们,谁能说说这节课要学的“词”的是什么?

  2、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也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了解掌握《如梦令》的有关知识

  《如梦令》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做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个内容。

  关于词的知识,我们来看一下资料。请同学们迅速地阅读一下,注意勾画知识要点,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叫词牌?

  2、词是怎样分类的?

  三、理解领悟《如梦令》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1、下面,我们就具体地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首词——《如梦令》。

  2、我们将采取一种比赛的形式,看一看谁学得好,谁学得快。

  3、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就是一个代表队。在下面的学*中,我们将进行三个环节的比赛,每个环节中获胜的代表队将获得一面小红旗,得小红旗多的代表队就是最后的赢家。(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表)

  (1)抢答题。

  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并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听完之后,请大家抢答下面的问题。注意,除了回答问题之外,还要从课文中找出答题的根据。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抢答。

  题目:

  ①本首词的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②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③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

  ④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⑤她是一个人去的吗?

  ⑥为什么要“争渡”?

  ⑦为什么会“误入”?

  ⑧慢慢划出来不行吗?

  ⑨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答题最多且正确率最高的队为胜利队,为该队加上小红旗。

  (2)必答题。

  ①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何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里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争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晰,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它们鸣叫着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花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美!)

  原来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看到。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为老师补这个遗憾呢?(愿意!)

  好,请大家拿出你们的纸和笔,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配乐范读)

  请第个代表队的同学共同讨论完成。画的时候,请注意词中所提及的事物。(学生作画,老师指点。)

  学生完成画后,由学生自由进行评论,并选出最好的图画,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对画的评价应紧扣词的内容,并讲完画面的美感,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画。)

  ②在完成了以上的环节之后,同学们对本首词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下面我们要完成的是对本首词的当堂背诵。

  在这个环节,老师限时三分钟,请每位同学背诵本首词,在背的时候注意节奏和停顿,并在背诵中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感情。老师会随机在每队抽一位同学代表本队背诵。

  老师从熟练程度、背诵技巧、感情投入等方面评价,评选出胜利队,并为访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3)选答题。

  要求:选择回答该题的队,答对中一面旗,答错扣一面旗,由一位同学主答,可有一次补充的机会。

  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样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由本文内容延伸到词的意境,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比赛到此结束。其实今天的胜负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竞赛中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我相信,只要大家拥有像今天这样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那我们每个都会成为生活中的大赢家!

《如梦令》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如梦令》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第九课《词两首》其中一首。《如梦令》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淡,大意是讲述作者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酒醉,找不到归家之路,撑船到处转,没想到闯到了荷花丛中,惊醒了一群同样“沉醉”的鸥鹭。作者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实、自然。它侧重在写景,融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划来抒发和表达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故而意境创造含蓄深沉。通篇见景不见人。而事实上作者的行踪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为意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处理】:引导学生用心展开想象,用眼仔细观察,用口有感情地吟诵,在读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品读、感悟词中所描述的美轮美奂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对生活无限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2、了解词的学*方法。

  3、通过品味诗词的境界,融情于景,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字词,想象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的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策略】:

  (一)、说教法:

  1、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想象中品读。

  2、情境创设:置身诗境,以景入情。

  (二)、说学法:

  1、读中感悟:在反复散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

  2、合作探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接触过“词”。对于“词”并不陌生,也积累了一些学*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在想象中去品读,想想词中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2、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能力,能通过合作学*完成学*任务。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李清照的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读文

  引言: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好吗?同学们喜欢画画吗?(学生回答:喜欢,因为我觉得呀,画画能陶冶情操,画出来的画能给我带来美的享受)。你说得真好,我今天来特意带来了一

  幅美丽的画。想不想看?(问学生)想看,眼睛睁大喽!(问一个学生)美吗?什么美?(人)就人美吗?还有什么美?(景色)。此情、此景、此人都很美。肯定有人想知道,这画中泛着一叶扁舟穿行在荷花丛中的女子是谁呀?想知道吗?(板书:宋李清照)

  1、简介李清照:她叫李清照,是北宋杰出女词人。她写的词独具一格,称“易安体”。李清照被后人称为“*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李清照一生经历了很多事情,有喜有悲,有笑有泪,唯独有一件事情,会偶尔令她开怀大笑。想听吗?

  2、教师简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那是一次十分愉快的郊游,她玩的兴致太高了,所以很晚才划着船往回走,划呀划,划呀划,迷迷糊糊地就走错了,不知不觉闯入了荷花丛中,结果更有趣的事情发生了。那一次经历,令她记忆犹新。于是她便把这件事写了下来,给起名为《如梦令》。(板书:如梦令)

  今天,我将带着大家一起来欣赏这首词,好不好?

  3、在宋代有一位大文学家,叫朱熹。他在写的一本书《朱子家训》中,把读书的方法概括的非常精确。他说:从朱熹的话“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入手,提出学*要求:用心展开想象,用眼仔细观察,用口有感情地吟诵。

  4、自由读《如梦令》这首词。看谁读得准确,读得流畅。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生读)

  5、检查学生的朗读。

  采用多种形式读:个人读——个人读——集体读(评价)

  6、提高要求:注意停顿,就会更有诗词的节奏和味道。教师先范读,学生再读。我也想读一读,教师跟着学生一起读,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再读这首词。一生读。(评价)——个人读——师生集体读

  【设计意图:了解李清照的生*,让学生认识李清照,对这个人物产生好感。明确学*要求,掌握学*方法。加强朗读指导,体会诗词音韵之美。让词“活”在学生的嘴上,才能“活”在学生的心里。只有解决了难读的问题,才能解决“难入”(入情、入境)的问题。】

  二、批文悟情,理清情线

  1、怎样读懂一首词呢?有什么好方法?(生交流,比如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看插图等。师概括。)

  2、接下来,你就和你前后、左右的伙伴共同分享学*的乐趣吧!小组合作学*,用刚才交流的方法,看能不能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

  3、师问:谁读懂了这首词?(生汇报)

  4、在这首词中哪几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心情的变化。生汇报:沉醉、兴尽、争渡。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再次感悟诗词描绘的画面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板书:沉醉————兴尽————争渡

  5、齐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学*,自主感悟诗词所描绘的画面美,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

  三、想象画面,以图悟文。

  1、再读这首词,你能从中找到几幅“画”吗,“画”的名字分别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教师引导)你喜欢哪一幅画呢?读一读。

  第一幅画:“溪亭日暮”

  用自己的语言说这个画面。老师引导品味画面之美,情感之“醉”。

  指导朗读。

  第二幅画面:“藕花深处”

  你看到了什么?你闻到了什么?

  品味画面之美,想象画面之香!读得美一点,香一点。

  指导朗读:读得“美”一点,“香”一点。

  第三幅画面:“一滩鸥鹭”

  在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描述画面,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焦急中得到的一份意外的惊喜。

  指导朗读,带着这种惊喜读这句话。

  总结:教师把整个画面连贯起来,再次把学生带入美轮美奂的意境之中。我们把这三幅画面写下来,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板书:溪亭日暮——(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

  2、倾听教师朗读,闭目想象画面。(想象画面之美)教师引导学生诵读。

  3、播放画面教师诵读,把学生带入画的意境。(感受画面之美)

  引导学生朗读。谁想读?(个人读——师生集体读)

  景色美吗?你沉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读得真好!再次有感情地读文,读出美,读出沉醉。

  4、小结本文:她是多么热爱这美丽的大自然,热爱这美好的生活呀!所以她醉了!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5、谁想背一背呢?教师引导学生背诵,感悟浓浓的醉意。(个人背诵——个人背诵——集体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体会本词的特有的“图画”美,并通过学生自己的拓展想象,让画面有“声”有“色”,并通过学生的连续想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成“动画”通过文字与画面的结合,在品读中感悟词中所描绘的意境之美,感受女词人美好的心境。】

  四、欣赏吟唱,适度拓展

  词不仅可以当成画来欣赏,还可以谱成曲来吟唱,如果你喜欢,就跟着视频轻轻地唱起来。结尾:唐诗宋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给予了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希望同学们从这些文学的经典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设计意图:吟唱《如梦令》,感受词的精炼,短短的几句文字就能表达出内心的真挚感情,这既是对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对内容的艺术呈现。】

  五、作业布置:李清照还有一首同名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下去之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我们这节课的学*方法去学*。

  板书设计:

  如梦令

  沉醉————兴尽————争渡

  溪亭日暮—(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教学设计4

  一、温故知新,走*词人;

  1、谁来背一首自己喜爱的词?为什么喜爱?

  2、词与诗有什么异同?

  3、对于李清照,你有什么认识?

  二、初读词句,感受节奏;

  大家读这首词?吐字清楚、声音洪亮、字正腔圆

  三、再读词句、感悟画面;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仔细朗读,看看从中你看到了哪些迷人的画面?

  2、“暮”字什么意思?看到日暮的景象,你又想到了哪些诗句?

  3、谁来说说满池的荷花是怎样的情景?都有些怎样的荷花?看着这些荷花,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4、数一数这首词有几个字?

  33个字,写出了李清照这次郊游的过程写的栩栩如生,既交代了郊游的时间——日暮,有交代了郊游的地点——溪亭。可见,古诗是多么凝练含蓄,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这首诗。

  四、紧扣词眼、品味情感;

  1、词中有景,词中也有情,诗人要表达出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整首词就像是一幅流动的画,画面色彩斑斓,生趣盎然;整首词就像是一首动人的歌,让人回味无穷,听,李清照正倚靠在窗前轻轻地吟诵着……

  3、这是一个怎样的李清照?

  五、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青年时期的李清照是幸福的,中年时期的李清照是怎样的一位诗人呢?请大家看《醉花阴》

  2、出示《醉花阴》。

  3、从这首词中又看出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

  5、出示《声声慢》

  6、从这首词中又看出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

  六、课外作业;

  课外请再找出一些有关李清照的诗句来读一读?

《如梦令》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诵、情景再现,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揣摩作者情感。

  2、总结鉴赏诗词的方法,掌握自主鉴赏的技巧。

  二、教学重点: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

  尝试领会词的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四、教法学法:

  诵读法、情景绘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五、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课件出示图片。师:咱们先来欣赏张图片,感觉怎么样?她是*古代的一位才女,你知道她是谁吗?她最擅长作词。你们知道词吗?

  古诗、词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看!(媒体出示《如梦令》词的内容)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的词,词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一样?

  生:古诗每句字数一样,词每行的字都是不一样的。

  师: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

  师:还有什么不一样吗?

  师:词有词牌名,每一个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

  同学们有兴趣来读读《如梦令》这首词吗?迫不及待了吧,请大家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这个要求不高吧,那你就放开声音自个儿读。

  生:放开声音读

  师:声音停下来了,谁能一个人,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谁第一个把手举起来我就叫谁。就请你,勇敢的女孩子。

  师:挺不错的,特别是她把里边的多音字读准了。兴:在这读第四声。表示什么意思?(兴致、兴趣。)什么时候读第一声?

  生:大兴安岭、兴奋。

  师:谁还愿意再来读一读,找个男孩子来读一读。

  生(男)读词:

  师:我觉得应该给他点掌声,他已经注意了停顿,能读出些词的味道来了。好,看起来把这首词读通顺、读正确没问题吧?

  生:没有问题!

  师:咱们连起来读一读。

  生:好!

  生齐读词。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1、师: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算,还要读懂它。接下来,请大家在下边注释的帮助下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请你轻轻地读,再用自己的话轻轻地说,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开始吧!

  2、师:咱们先来说一说。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你站起来说给大伙听听。

  3、师:老师在这儿给你们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

  4、师:同学们很能干,不知不觉地把这首词给读胖了。(板书:读胖)同学们,如果我们把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

  师:但是你看这首词,才用了多少字就把这一次作者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数一数。

  生:33个字。

  师:是啊,33个字就把作者那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交代清楚了郊游的时间是(日落)就是我们说的黄昏、傍晚;地点是在(溪水边的亭子里)对,溪水边的亭子里。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咱们读一读整首词,体会、体会。

  生:(读全词)

  三、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师:光读懂还不够,还要把这一首词读活了。读得很美很美,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咱们自己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1、陶醉在美酒、美景中。

  师:大家再轻轻地读读词,看看可以从哪些词语当中读懂这个“醉”字呢?

  生:“溪亭日暮”。

  师:看到“溪亭日暮”这个词,你脑海当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落日的余辉倒映在湖里,使我们想起怎样的诗句来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奖励你读一读吧。把这么美的画面通过朗诵表达出来。生朗读。

  师:你们看啊!

  (老师边播放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水、小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词人他们会在干什么?

  师:*有句古话叫做——“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就喝多了,就——醉了。

  师:是啊,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读出浓浓的醉意来。

  师:这个“藕花深处”,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使你想起哪一句诗来了呢?咱们学过荷花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句到两句给大伙听听。

  师:是啊,多美的荷叶荷花!但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斑斓、幽静而又神秘的世界。来到这样的地方,词人肯定更醉了。读。

  2、陶醉在美丽的意外中。

  师:等他们惊醒过来的时候,他们是赶紧——读下去

  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读这两句啊,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师:从哪个词语中听出来的?

  师:那场面多壮观啊。看媒体:词人她们笑啊叫啊,那声音太响,太热闹了,只听扑啦啦一声,一河滩受惊的鸥鹭,一下子冲破夜幕飞向蓝天!那场面壮观吗?!

  师:你觉得这个“惊”,除了指白鹭受惊,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师:是啊,这可是意外的惊喜啊!所以是“鸟惊人也惊啊!”

  师:那简直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这发生在一瞬间的大自然的奇观,看得他们心都醉了!他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意外中。

  师:再读。

  3、陶醉在美好的生活中。

  师:词人深深地醉了,她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咱们再从文字背后找一找她深深陶醉的原因吧。

  生:(学生读李清照早期生活的资料。)

  师:为什么这么开心?

  生:因为李清照她年轻时候的生活非常优越,家庭幸福美满。

  师:是啊,年轻时的李清照一直陶醉在美好、幸福的生活里。

  咱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跟词人一起深深陶醉一次吧。(生齐读,师生合作读,生背诵。)

  师:这样难忘的郊游经历她能忘得了吗?

  师:这样身心释放的快乐能忘得了吗?

  师:所以啊,她是牢牢地记得,经常地回忆啊,所以是“常记溪亭日暮”。

  师:词人因乐而酒,因酒而醉。那你觉得这个时候她喝的是什么酒啊?

  4、一幅流动的画

  师: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

  生:(读全诗)。

  师:听你们读得有滋有味的,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来读一读,可以吗?(师深情朗读)

  师:来咱们再来读一读,老师跟你们一起读。

  (师生齐读)

  四、“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师:刚才我们在学古诗词时掌握了一种本领,就是把词“读胖”,咱们还得学*另外一种本领,那就是要把诗或词“读瘦”。板:读瘦。

  师: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儿?看看整首词是围绕这首词里面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学生说字眼,说理由,并板书。

  师:同学们品出了那么多的字,你看,不管“暮”也好,“记”也好,“醉”也好,还有“兴”也好,老师认为都有道理,因为“暮”所以“兴”,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陶醉了,所以常常记得不能忘记啊,(师连线)。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

  师: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她陶醉在美景中,还陶醉在哪呢?

  师:是的,词人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再读这首词。这回你能背下来的,咱们就背下来了。

  生:(读、背全词。)

  五、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首词。

  生:《如梦令》[ 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师:老师把两首词放一块儿,你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师:同学们发现的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

  师:古代的词谱成曲可进行演唱,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如梦令》这首词谱成曲子后,唱出来是什么感觉的?(放音乐)

  师:有味道吗?它是用昆曲来演唱的。有兴趣可找一找别的谱成曲的词来听一听。

《如梦令》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学*古词的方法。迁移运用,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4、学*古诗词兴趣,培养古诗词热爱激发学生

  二、教学重点:

  品读字词,想象词境,并能试着用优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想象词描绘的意境,领会词人“沉醉”的心情。

  2、了解古词的学*方法,迁移运用。

  四、教具准备:课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创设情境,营造学诗歌的氛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1、师:同学们,春天到来,又是郊外踏青的好时节。你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郊外游玩过?你去了哪里?景色如何?心情怎样?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看到那迷人的江南美景,你想到了哪首词?(点名)(课件,音乐)

  1、忆江南

  师:掌声送给她!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夏天,我们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诗人苏轼留下了这样的诗篇:

  3、山行

  秋天,人们喜欢登高远游,这满山的红叶,我们又想到了

  4、梅花

  冬天,我们一起去郊外踏雪寻梅,墙角数枝梅——

  师:多美的诗句啊!同学们,*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无数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名篇佳作,难怪有作家说道——(课件出示于丹与叶延滨的话)看了这两段话,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同学们,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上课!

  二、正式上课:

  师:我们今天来学一首关于郊游的古词(板书:古词)——如梦令(板书:如梦令)通过预*你们知道了什么?

  预设:作者是(板书:【宋】 李清照)如梦令是词牌名,是用来吟唱的,又叫曲子词,每一种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字数、格式和韵律。??她是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有“词国女皇”之称。

  三、多重诵读,感知词之味道

  (一)自主学*,读“通”本词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诵读)

  评价:字正腔圆!你把生字“藕”和多音字“兴”读准了,(出示课件:藕花和多音字兴)老师想问问你们为什么“兴”在这里读第四声?(高兴、兴致)(课件)是的,兴表示“兴致”的意思所以读第四声。哪位同学再来读读?

  (二)师生合作读

  1、小结:同学们,古词是用来吟唱的,(板书:吟)除了读准音,还要注意好词句的节奏和停顿,这样就能读出词的味道,我们一起来合作吟一吟。(师读前两个字)

  3、小组赛读:同学们吟得真好,带着这样的节奏,我们小组来赛一赛,大家可以任意选择一种吟诵方式,看看哪个小组吟得好。

  4、展示。

  四、读懂词的大意,抓住关键字瘦读全词。

  1. 同学们,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读懂它,大家可以在下面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词的大概意思,找一找最能表达作者心理感受的那个字,在组里和同学讨论讨论。(随机板书学生的答案)

  生:醉、梦、记、暮、兴。

  2、各组代表分别说出自己的理由。

  3、总结:刚才大家通过学*,找到了自己认为最能表达词意的关键字,来帮助我们理解古词的内容,这是古词学*的第二步:把整首词凝成一个字或词。(板书:凝)但是,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心境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词,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五、想象画面,感悟词之意境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几幅画面?(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1、哪一幅画面让你的印象最深?(请三个同学)谁也喜欢这样的画面,再来说一说?还有谁也喜欢这样的画面?

  2、出示溪亭日暮图

  ①这就是美丽的溪亭日暮图,你能读一读这美丽的画面吗?

  评价:说的好,读的美,还有哪位同学喜欢这样的画面?你来读一读。 ②同学们真了不起,读着词语,能想象出这样的画面,这就是“品词”。(板书:品) ③再读“溪亭日暮”: 好一个溪亭日暮,夕阳晚霞,物我两忘,难怪作者“沉醉——不知归路”。让我们带着这份醉意来读这两句,一定更有味道。

  3、还有谁想到了不同的画面?(哦,你看到了藕花深处的迷人风景)李清照,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李清照,你还看到了什么?你闻一闻,闻到了——

  ①现在我们跟随李清照一起走进那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谁来读一读这样的美景?(指名读)

  ②难怪词人迷醉其中呢?你再来读一读。同学们,让我们深吸一口藕花的香气,一起来读读——

  ③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说明诗人又一次醉了?(误)能用一个词来代替这个“误”字吗?(不知不觉、情不自禁)

  真是景不醉人——人自醉。带着这份醉意,再来读读这一句。

  4、还有怎样的画面呢?(惊起鸥鹭)(出示图) A怎么划船?(争着、用力)

  师:关于“争渡”的注解历来有两种观点:

  (1)以《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为主的一方观点认为,“争渡”的意思是“奋力划啊,抢着划啊”

  (2)以《唐宋词鉴赏词典》为主的一方观点认为,“争渡”的意思是“怎么划啊,怎么划啊”

  师:再读读这两句,考虑一下,你认为是哪一种意思呢?或者你有更新的想法吗?

  生1:她着急回家,就抢着划;(你抢着划一划)

  ②小组“争渡”读出抢着划的感觉。(做动作)

  师:此时此刻,老师也有了作诗的雅兴,真是“一群诗人争船渡,一滩鸥鹭上青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谁来读一读。

  ③此时此刻,词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指名说)开心、激动。(激动地读一读)

  ④生2;她喝醉了酒,就不知道怎么划了??(你把那种不知道怎么办的感觉读出来) 迷迷糊糊中,呼啦啦鸥鹭飞起,你会有什么感受(惊讶、惊喜) (惊喜地读一读) 这个“惊”字,既惊飞了鸥鹭,又惊喜了词人。写得多好啊。同学们,带着惊喜与兴奋,读一读这两句吧!

  师:同学们的理解都很有道理,难怪那些诗词专家们都一直争论不休呢。不管是“抢着划”还是“怎么划”,李清照的心情都是——快乐(快乐地读一读)

  5、面对如此良辰美景,假如你是李清照,你会和朋友们干些什么?(饮酒、作诗、赏景、聊天┅┅)

  6、总结:

  学到这儿,谁来说说最能表达词意的是哪个字呢?(醉)(擦掉别的字)李清照,你沉醉的仅仅只是酒吗?(说到了酒)还有什么?沉醉于景吗?沉醉的还有什么?——心(快乐美好的心情)(板书:酒、景、心)在这份美好的醉意当中,老师也写下了这一首如梦令,伴随着音乐,我们一起沉醉地读一读。(音乐起,再读全词)

  六、回归整体,熟读成诵。

  就让我们沉醉在这幅流动的画里,一起背诵这首词吧!每个小组自由选择,待会你们可以看画面、可以听音乐、可以做动作,甚至可以唱一唱。开始吧!(还有不一样的形式吗?)

  六、拓展读词,感悟词之情韵

  1、大家诵得韵味十足,谁来说说你怎样学*这首古词?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再学一首同样词牌名,同一位作者的词。(先吟、再凝、最后品一品)

  2、要吟出词的节奏,读懂意思,把整首词凝成一个字或词,品出李清照怎样的心境?

  3、小组展示自学成果。


《如梦令》教学设计6篇扩展阅读


《如梦令》教学设计6篇(扩展1)

——《如梦令》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如梦令》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通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重点)

  3、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教材,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正确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通过“联想、配乐朗读”等教学策略反复咀嚼、体悟重点词句的情味。(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通过了解李清照的一生,感悟词人不同时期作品的不同风格,从而感悟立体的李清照。(难点)

  课前准备:

  1、搜集当时的背景资料及李清照的《声声慢》。

  2、曲子《渔舟唱晚》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曲古典乐曲《渔舟唱晚》。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去倾听。

  师:看你们的神态就知道它太好听了。知道吗?古典乐曲是我们中华所独有的,它堪称国粹。当然,堪称国粹的还有很多例如戏曲、中医药、古典文学等。在文学宝库中有两颗最璀璨的明珠是唐诗和宋词。唐诗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早就接触过,那么宋词你们知道多少呢?你们学过哪些词?(指名背)

  1、谁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不是。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有的分上下阕。:每一种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句式和韵律。

  2、《清*乐》是词牌名。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如梦令忆江南)

  师:古时候的词都是配着乐曲演唱的,所以词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多读还能体会出词的韵味,所以在读词时要有自己的感觉和味道。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师配乐范读

  2、生自由读,要求轻声朗读课文,并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全班交流。

  (1)指名读课文,正音:兴(x ìng)、藕;齐读。

  (2)自由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4、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在学*词的时候,要打开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去思考,用心去想像。

  三、读中想,读中悟,读中品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这首词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

  2、全班交流。

  预设

  溪亭日暮

  ⑴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溪亭日暮图”;读出“溪亭日暮”的美。

  ⑵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品读“沉醉”:还有什么也醉人呢?

  ⑶朗读:读出浓浓的醉意。

  藕花深处

  ⑴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

  ⑵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抓住“误入”、“深处”,体会词人的心情。

  ⑶朗读。

  一滩鸥鹭

  ⑴想象“一滩鸥鹭”的画面: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一滩鸥鹭”的壮观。

  ⑵品读两个“争渡”,比较叠句,感受热闹有趣的场面,体会着急欢快的心情。

  ⑶抓住“惊”:“鸟惊人也惊”,体会“一滩鸥鹭”带来的惊喜,朗读。

  3、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①理解了词的意思后,让学生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词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有感情朗读这首词,(指导学生读出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也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师板书

  ②尝试背诵,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声声慢〉,感受晚年的李清照的词的意境。

  1、听配乐朗诵。

  2、学生边读边交流交流资料。

  预设:⑴、生交流背景资料: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路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⑵、刚才我们学的《如梦令》和这首《声声慢》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读的时候语气比较欢快,而《声声慢》的语气则比较低沉)

  ⑶自读自悟

  生自由读对比两首词的不同。(相机指导朗读)

  六、作业

  李清照是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我相信经过今天的学*,李清照的泪水和欢笑和她一生的经历会深深地印在你们的脑海里,你一定能成为她跨越时空的好朋友,有兴趣的同学下去后还可以继续搜集有李清照的词及相关资料,可以制一期手抄报,来缅怀我们这位女中文豪。

《如梦令》教学设计2

  一、温故知新,走*词人。

  1、刚才我们读的这首《夏日绝句》,作者是——李清照,从这铿锵有力的诗句中,我们认识了一个忧国忧民的李清照。

  *是诗的国度,也是词的王国。谁能美美地给大家背上一首你所喜欢的词?

  2、这是辛弃疾的《清*乐·村居》,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词。(板书课题:如梦令)一起把课题读一遍。

  3、词和诗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想一想有什么不同?

  4、这首词哪是词牌?哪是题目?(生茫然)其实,这首词就是用词牌作为题目的。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

  5、对于李清照的情况,你了解哪些?

  6、李清照早年生活在济南的约突泉边,大明湖畔,官宦之家,非常幸福。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词,走进她的内心,和她一起重温那段难忘的快乐时光。

  二、初读词句,感悟节奏。

  1、请大家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2、指导读出节奏。

  三、“胖”读全词,理解词意。

  1、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下面,就请反复地朗读这首词,看看能不能单靠自己读懂词的意思。(学生默读)

  2、小声地说一说,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还搞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咱们先来说一说读懂的。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老师在这儿得给你们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

  4、好,挺不错的,刚才,同学们不知不觉地,就把这首词给读胖了。板:“读胖”。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字?33个字,就把作者那次郊游的经历写得栩栩如生。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5、咱们再来读一读整首词,用心地体会体会。(生再读)词中有景,词中也有情。

  四、“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1、学古诗词还得学*另外一种本领,那就是要把诗或词“读瘦”。板:读瘦。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整首词是围绕这首词里面的哪一个字来写的?抓住所画的词语谈谈你的理由。

  预设一:我认为“兴”字最能看出词人的心情,因为词人喝得尽兴,玩得也尽兴。

  预设二:我认为“常”字最能看出词人的心情,因为事情过去了很多年,她还常常

  2、记起,可见印象深刻。

  预设三:我觉得应该是“沉醉不知归路”的醉字。(板:“醉”)因为这里的风景很美,再加上喝了些酒,所以作者就沉醉了,所以才有了下边的情景。

  五、牵引“醉”线,分层解读。

  1、陶醉在美酒、美景中。

  师:大家再轻轻地读读词,看看可以从哪些词语当中读懂这个“醉”字呢?

  (1)“溪亭日暮”。

  ①看到“溪亭日暮”这个词,你脑海当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②把这幅画面说得再美一些。

  ③师:落日的余辉倒映在湖里,使我们想起怎样的诗句来了?一道残阳铺水中——

  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奖励你读一读吧。把这么美的画面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出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⑤你们看啊!

  (老师边播放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水、小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词人他们会在干什么?

  师:会跟谁在一块喝酒吟诗?

  *有句古话叫做——“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就喝多了,就——醉了。

  师:是啊,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读出浓浓的醉意来。(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老师听出来了,你们没喝酒,光读词,就有些醉意了。

  2、好!大伙儿还能从哪些词语当中读出这个“醉”字来?

  ①藕花深处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②使你想起哪一句诗来了呢?

  ③是啊,多美的荷叶荷花!但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斑斓、幽静而又神秘的世界。来到这样的地方,词人肯定更醉了。读。

  3、陶醉在美丽的意外中。

  等他们惊醒过来的时候,他们是赶紧——读下去

  ①读这两句啊,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从哪个词语中听出来的?

  ②学词,就要像你们那样,唤醒身体所有的器官。词语中还有声响呢!

  ③古代的女子,她们的言行都是很受约束的。这时候因为喝点酒,活泼的天性都显露出来了,大声地笑啊叫啊,那场面多么欢快热闹!

  ④你觉得这个“惊”,除了指白鹭受惊,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⑤那简直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这发生在一瞬间的大自然的奇观,看得他们心都醉了!他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意外中。

  再读。

  4、陶醉在美好的生活中。

  ①词人深深地醉了,她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咱们再从文字背后找一找她深深陶醉的原因吧。

  (学生读李清照早期生活的资料。)

  ②为什么这么开心?

  ③咱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跟词人一起深深陶醉一次吧。(生齐读,师生合作读,生背诵。)

  词人因乐而酒,因酒而醉。那你觉得这个时候她喝的是什么酒啊?

  ④整首词就是一副流动的画面,画面色彩斑斓,生趣盎然;整首词还是一首动人的歌,让人回味无穷。听!跨越千年的时光,词人李清照倚在窗前,轻轻吟唱……(播放歌曲《如梦令》)

  5、多美美的意境。此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

  是的,少女时代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幸福、最快乐、最得意的时光。再读这首词,读出她的幸福与快乐。

  (生有滋有味地朗读)

  六、赏析《声声慢》,感受苦酒意象。

  1、在李清照的词当中流传下来的有四十多首,其中有好几首都写到了酒,接下来,下面请同学们再欣赏一首她晚年写的《声声慢》,你听一听,体会体会,感觉有什么不同。

  (播放《声声慢》的录音)

  2、这首词也写到了李清照喝酒。但是此时此刻你感觉到她喝的还是乐酒、甜酒、美酒吗?

  3、那你觉得此时此刻喝的是什么酒?

  4、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

  5、同样的人喝同样的酒,为什么味道却变了呢?咱们再来看一段资料。

  (生阅读词人晚年境遇资料。)

  6、国破,家亡,夫逝,三者之痛,使李清照后半生非常痛苦,凄凄惨惨戚戚。在那段悲苦的岁月中,她多么怀念少女时代那段郊游的时光。

  (生读《如梦令》)

  7、国家破碎,山河凋零,人民流离失所,朝廷腐败无能,“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忧国忧民哪!同学们,她多么怀念过去那段充满欢声笑语的激情岁月。同学们,再读!

  (生读《如梦令》)

  8、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丈夫去世以后,她无儿无女,无依无靠,颠沛流离,贫苦不堪,最后寂寞地死在了江南,一代才女就这样凋零了。带着这段温馨的回忆,

  3她永远地走了。

  (生伴着音乐背诵《如梦令》)

  9、今天,我们在“词国女皇”李清照的《如梦令》中醉了一回!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格,李清照的人个性鲜明。课外搜集一些李清照的词来读,看看你又能品出一个怎样的李清照。

  板书:如梦令

  醉读胖

  美酒——苦酒读瘦

《如梦令》教学设计3

  一、温故知新,走*词人。

  1、刚才我们读的这首《夏日绝句》,作者是——李清照,从这铿锵有力的诗句中,我们认识了一个忧国忧民的李清照。

  *是诗的国度,也是词的王国。谁能美美地给大家背上一首你所喜欢的词?

  2、这是辛弃疾的《清*乐·村居》,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词。(板书课题:如梦令)一起把课题读一遍。

  3、词和诗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想一想有什么不同?

  4、这首词哪是词牌?哪是题目?(生茫然)其实,这首词就是用词牌作为题目的。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

  5、对于李清照的情况,你了解哪些?

  6、李清照早年生活在济南的约突泉边,大明湖畔,官宦之家,非常幸福。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词,走进她的内心,和她一起重温那段难忘的快乐时光。

  二、初读词句,感悟节奏。

  1、请大家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2、指导读出节奏。

  三、“胖”读全词,理解词意。

  1、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下面,就请反复地朗读这首词,看看能不能单靠自己读懂词的意思。(学生默读)

  2、小声地说一说,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还搞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咱们先来说一说读懂的。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老师在这儿得给你们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

  4、好,挺不错的,刚才,同学们不知不觉地,就把这首词给读胖了。板:“读胖”。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字?33个字,就把作者那次郊游的经历写得栩栩如生。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5、咱们再来读一读整首词,用心地体会体会。(生再读)词中有景,词中也有情。

  四、“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1、学古诗词还得学*另外一种本领,那就是要把诗或词“读瘦”。板:读瘦。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整首词是围绕这首词里面的哪一个字来写的?抓住所画的词语谈谈你的理由。

  预设一:我认为“兴”字最能看出词人的心情,因为词人喝得尽兴,玩得也尽兴。

  预设二:我认为“常”字最能看出词人的心情,因为事情过去了很多年,她还常常

  2、记起,可见印象深刻。

  预设三:我觉得应该是“沉醉不知归路”的醉字。(板:“醉”)因为这里的风景很美,再加上喝了些酒,所以作者就沉醉了,所以才有了下边的情景。

  五、牵引“醉”线,分层解读。

  1、陶醉在美酒、美景中。

  师:大家再轻轻地读读词,看看可以从哪些词语当中读懂这个“醉”字呢?

  (1)“溪亭日暮”。

  ①看到“溪亭日暮”这个词,你脑海当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②把这幅画面说得再美一些。

  ③师:落日的余辉倒映在湖里,使我们想起怎样的诗句来了?一道残阳铺水中——

  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奖励你读一读吧。把这么美的画面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出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⑤你们看啊!

  (老师边播放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水、小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词人他们会在干什么?

  师:会跟谁在一块喝酒吟诗?

  *有句古话叫做——“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就喝多了,就——醉了。

  师:是啊,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读出浓浓的醉意来。(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老师听出来了,你们没喝酒,光读词,就有些醉意了。

  2、好!大伙儿还能从哪些词语当中读出这个“醉”字来?

  ①藕花深处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②使你想起哪一句诗来了呢?

  ③是啊,多美的荷叶荷花!但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斑斓、幽静而又神秘的世界。来到这样的地方,词人肯定更醉了。读。

  3、陶醉在美丽的意外中。

  等他们惊醒过来的时候,他们是赶紧——读下去

  ①读这两句啊,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从哪个词语中听出来的?

  ②学词,就要像你们那样,唤醒身体所有的器官。词语中还有声响呢!

  ③古代的女子,她们的言行都是很受约束的。这时候因为喝点酒,活泼的天性都显露出来了,大声地笑啊叫啊,那场面多么欢快热闹!

  ④你觉得这个“惊”,除了指白鹭受惊,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⑤那简直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这发生在一瞬间的大自然的奇观,看得他们心都醉了!他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意外中。

  再读。

  4、陶醉在美好的生活中。

  ①词人深深地醉了,她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咱们再从文字背后找一找她深深陶醉的原因吧。

  (学生读李清照早期生活的资料。)

  ②为什么这么开心?

  ③咱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跟词人一起深深陶醉一次吧。(生齐读,师生合作读,生背诵。)

  词人因乐而酒,因酒而醉。那你觉得这个时候她喝的是什么酒啊?

  ④整首词就是一副流动的画面,画面色彩斑斓,生趣盎然;整首词还是一首动人的歌,让人回味无穷。听!跨越千年的时光,词人李清照倚在窗前,轻轻吟唱……(播放歌曲《如梦令》)

  5、多美美的意境。此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

  是的,少女时代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幸福、最快乐、最得意的时光。再读这首词,读出她的幸福与快乐。

  (生有滋有味地朗读)

  六、赏析《声声慢》,感受苦酒意象。

  1、在李清照的词当中流传下来的有四十多首,其中有好几首都写到了酒,接下来,下面请同学们再欣赏一首她晚年写的《声声慢》,你听一听,体会体会,感觉有什么不同。

  (播放《声声慢》的录音)

  2、这首词也写到了李清照喝酒。但是此时此刻你感觉到她喝的还是乐酒、甜酒、美酒吗?

  3、那你觉得此时此刻喝的是什么酒?

  4、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

  5、同样的人喝同样的酒,为什么味道却变了呢?咱们再来看一段资料。

  (生阅读词人晚年境遇资料。)

  6、国破,家亡,夫逝,三者之痛,使李清照后半生非常痛苦,凄凄惨惨戚戚。在那段悲苦的.岁月中,她多么怀念少女时代那段郊游的时光。

  (生读《如梦令》)

  7、国家破碎,山河凋零,人民流离失所,朝廷腐败无能,“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忧国忧民哪!同学们,她多么怀念过去那段充满欢声笑语的激情岁月。同学们,再读!

  (生读《如梦令》)

  8、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丈夫去世以后,她无儿无女,无依无靠,颠沛流离,贫苦不堪,最后寂寞地死在了江南,一代才女就这样凋零了。带着这段温馨的回忆,

  3她永远地走了。

  (生伴着音乐背诵《如梦令》)

  9、今天,我们在“词国女皇”李清照的《如梦令》中醉了一回!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格,李清照的人个性鲜明。课外搜集一些李清照的词来读,看看你又能品出一个怎样的李清照。

  板书:如梦令

  醉读胖

  美酒——苦酒读瘦

《如梦令》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3、理解这首词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理解词意。

  难点: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关键点:读词,读中感悟,理解这首词。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请你们观赏一幅画。(出示课件)

  2、你们看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3、师:同学们,这是描绘什么景色的图画?(学生发言)

  4、板书课题:9、如梦令,齐读课题。(指导朗读后鼻音“令”)

  5、介绍“词”。(课件出示)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而诗歌没有。最初的词,是歌词,是按照一定的曲谱填写的。曲谱又称词牌。

  《如梦令》就是词牌。词牌之下,一般另有题目,但这首《如梦令》只有词牌没有题目。

  6、引导回忆学过的词《清*乐·村居》。

  二、初读课文,简介作者

  1、简介李清照。(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山东济南人。我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以词的创作成就最高。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漱玉词》等作品。

  过渡:这首《如梦令》就是出自《漱玉词》,我们来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里写了什么样的风景,下面请大家自读这首词。

  2、自读课文,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想: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巡视指导,与个别学生交流。

  3、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和词语。(课件出示)

  藕花 溪亭 沉醉

  兴尽 误入 争渡

  惊起 一滩 鸥鹭

  a、指名认读。及时正音。

  b、重点指导“兴”读第四声,“亭、争、惊”是后鼻音,“藕”字写法。

  (2)朗读这首词。(课件出示)

  如梦令

  【南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

  三、再读课文,读懂内容

  过渡:同学们,我们不仅要读通词,更要读懂词。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心地读,细细地想,试着用我们以前用过的方法,明白词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学,同桌交流。

  2、问题提示:(课件出示)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是发生在写作的当天吗?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4)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为什么要争渡呢?

  (5)为什么会“误入”?既然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3、师:你读懂了那一句?说一说它的意思。

  交流:一句一句地说意思,再整首词说。

  4、师小结词意。

  5、齐读这首词。

《如梦令》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学*古词的方法。迁移运用,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4、学*古诗词兴趣,培养古诗词热爱激发学生

  二、教学重点:

  品读字词,想象词境,并能试着用优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想象词描绘的意境,领会词人“沉醉”的心情。

  2、了解古词的学*方法,迁移运用。

  四、教具准备:课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创设情境,营造学诗歌的氛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1、师:同学们,春天到来,又是郊外踏青的好时节。你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郊外游玩过?你去了哪里?景色如何?心情怎样?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看到那迷人的江南美景,你想到了哪首词?(点名)(课件,音乐)

  1、忆江南

  师:掌声送给她!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夏天,我们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诗人苏轼留下了这样的诗篇:

  3、山行

  秋天,人们喜欢登高远游,这满山的红叶,我们又想到了

  4、梅花

  冬天,我们一起去郊外踏雪寻梅,墙角数枝梅——

  师:多美的诗句啊!同学们,*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无数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名篇佳作,难怪有作家说道——(课件出示于丹与叶延滨的话)看了这两段话,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同学们,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上课!

  二、正式上课:

  师:我们今天来学一首关于郊游的古词(板书:古词)——如梦令(板书:如梦令)通过预*你们知道了什么?

  预设:作者是(板书:【宋】 李清照)如梦令是词牌名,是用来吟唱的,又叫曲子词,每一种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字数、格式和韵律。??她是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有“词国女皇”之称。

  三、多重诵读,感知词之味道

  (一)自主学*,读“通”本词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诵读)

  评价:字正腔圆!你把生字“藕”和多音字“兴”读准了,(出示课件:藕花和多音字兴)老师想问问你们为什么“兴”在这里读第四声?(高兴、兴致)(课件)是的,兴表示“兴致”的意思所以读第四声。哪位同学再来读读?

  (二)师生合作读

  1、小结:同学们,古词是用来吟唱的,(板书:吟)除了读准音,还要注意好词句的节奏和停顿,这样就能读出词的味道,我们一起来合作吟一吟。(师读前两个字)

  3、小组赛读:同学们吟得真好,带着这样的节奏,我们小组来赛一赛,大家可以任意选择一种吟诵方式,看看哪个小组吟得好。

  4、展示。

  四、读懂词的大意,抓住关键字瘦读全词。

  1. 同学们,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读懂它,大家可以在下面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词的大概意思,找一找最能表达作者心理感受的那个字,在组里和同学讨论讨论。(随机板书学生的答案)

  生:醉、梦、记、暮、兴。

  2、各组代表分别说出自己的理由。

  3、总结:刚才大家通过学*,找到了自己认为最能表达词意的关键字,来帮助我们理解古词的内容,这是古词学*的第二步:把整首词凝成一个字或词。(板书:凝)但是,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心境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词,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五、想象画面,感悟词之意境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几幅画面?(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1、哪一幅画面让你的印象最深?(请三个同学)谁也喜欢这样的画面,再来说一说?还有谁也喜欢这样的画面?

  2、出示溪亭日暮图

  ①这就是美丽的溪亭日暮图,你能读一读这美丽的画面吗?

  评价:说的好,读的美,还有哪位同学喜欢这样的画面?你来读一读。 ②同学们真了不起,读着词语,能想象出这样的画面,这就是“品词”。(板书:品) ③再读“溪亭日暮”: 好一个溪亭日暮,夕阳晚霞,物我两忘,难怪作者“沉醉——不知归路”。让我们带着这份醉意来读这两句,一定更有味道。

  3、还有谁想到了不同的画面?(哦,你看到了藕花深处的迷人风景)李清照,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李清照,你还看到了什么?你闻一闻,闻到了——

  ①现在我们跟随李清照一起走进那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谁来读一读这样的美景?(指名读)

  ②难怪词人迷醉其中呢?你再来读一读。同学们,让我们深吸一口藕花的香气,一起来读读——

  ③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说明诗人又一次醉了?(误)能用一个词来代替这个“误”字吗?(不知不觉、情不自禁)

  真是景不醉人——人自醉。带着这份醉意,再来读读这一句。

  4、还有怎样的画面呢?(惊起鸥鹭)(出示图) A怎么划船?(争着、用力)

  师:关于“争渡”的注解历来有两种观点:

  (1)以《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为主的一方观点认为,“争渡”的意思是“奋力划啊,抢着划啊”

  (2)以《唐宋词鉴赏词典》为主的一方观点认为,“争渡”的意思是“怎么划啊,怎么划啊”

  师:再读读这两句,考虑一下,你认为是哪一种意思呢?或者你有更新的想法吗?

  生1:她着急回家,就抢着划;(你抢着划一划)

  ②小组“争渡”读出抢着划的感觉。(做动作)

  师:此时此刻,老师也有了作诗的雅兴,真是“一群诗人争船渡,一滩鸥鹭上青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谁来读一读。

  ③此时此刻,词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指名说)开心、激动。(激动地读一读)

  ④生2;她喝醉了酒,就不知道怎么划了??(你把那种不知道怎么办的感觉读出来) 迷迷糊糊中,呼啦啦鸥鹭飞起,你会有什么感受(惊讶、惊喜) (惊喜地读一读) 这个“惊”字,既惊飞了鸥鹭,又惊喜了词人。写得多好啊。同学们,带着惊喜与兴奋,读一读这两句吧!

  师:同学们的理解都很有道理,难怪那些诗词专家们都一直争论不休呢。不管是“抢着划”还是“怎么划”,李清照的心情都是——快乐(快乐地读一读)

  5、面对如此良辰美景,假如你是李清照,你会和朋友们干些什么?(饮酒、作诗、赏景、聊天┅┅)

  6、总结:

  学到这儿,谁来说说最能表达词意的是哪个字呢?(醉)(擦掉别的字)李清照,你沉醉的仅仅只是酒吗?(说到了酒)还有什么?沉醉于景吗?沉醉的还有什么?——心(快乐美好的心情)(板书:酒、景、心)在这份美好的醉意当中,老师也写下了这一首如梦令,伴随着音乐,我们一起沉醉地读一读。(音乐起,再读全词)

  六、回归整体,熟读成诵。

  就让我们沉醉在这幅流动的画里,一起背诵这首词吧!每个小组自由选择,待会你们可以看画面、可以听音乐、可以做动作,甚至可以唱一唱。开始吧!(还有不一样的形式吗?)

  六、拓展读词,感悟词之情韵

  1、大家诵得韵味十足,谁来说说你怎样学*这首古词?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再学一首同样词牌名,同一位作者的词。(先吟、再凝、最后品一品)

  2、要吟出词的节奏,读懂意思,把整首词凝成一个字或词,品出李清照怎样的心境?

  3、小组展示自学成果。


《如梦令》教学设计6篇(扩展2)

——如梦令作文6篇

  乘一叶扁舟归路,船角一坛浓香之酒,不由沉浸酒香,一坛美酒入肚,醉意朦胧,顺绿水微动涟漪,误入一滩藕红,待酒意清醒,不禁问:“吾在何方?”

  ——题记

  夕阳斜斜地照耀在荷花丛中,花丛中闪烁出圈圈金光,荷花在碧绿的荷叶衬托下更加娇艳,露珠,如一只只精灵在花丛中跳跃,萤火虫仿佛一个个金色的灯笼,为她指明方向,荷花丛中水路隐约,她仰望满天星斗,心中不由感到一丝孤独与恐惧。她,宋朝第一才女,擅长宋词,她写的宋词,让人赏心悦目,韵味才华尽显其中,流露一丝忧愁。

  她的尊容似其贵名一般清秀俊美。一张白净的小脸,自然而修长的两条柳眉间蕴藏着一股才气,让人一见就知其是一位聪慧的姑娘,一双桃花眼,眼角修长而微弯,笑起来就像桃花一般有灵气。小巧上翘的鼻子下两瓣玫瑰红唇,微微一笑,如月牙般纯洁而美丽,时常把一缕乌黑的长发用碧绿的发簪盘起,形成一朵标致的小花。清风拂过,一袭白裙,微微煽动,露出了精致的翠绿花边。一把琉璃伞在雨中旋转,水滴四散开来,婉如一层层透明的光圈。

  夜幕快要降临,月光已穿梭在荷花丛中,鸟儿都归巢了,只有她还在荷花丛中慢慢驶着。彼岸似乎就在她眼前,她随着一股瑟瑟寒风,凭借着月光照耀,奋力的把船划出去,长发迎风飘扬,一滴滴汗水从她的脸颊淌下,船的航行似乎惊动了巢里的水鸟,纷纷振翅飞翔,她心中的苦闷与惊愕瞬间化为乌有,随之取代的是丝丝喜悦与兴奋。回望水鸟,纷纷掠过湖面降落,一颗石头才悄然落地,俄而,一条白鲤跃起,在月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再去眺望远方,岸已及此。她才不舍地离开小舟,白裙在月光下舞动,背影若隐若现。

  回到府上,她踏着轻盈的步子踱入书房,取下一本夺目的书集,提起沾墨的毛笔,屏息凝神地提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碧荷随风飘荡,粉嫩的花朵姗姗来迟的绽放。微风缕缕,漾起一片粉色的涟漪,湖水如镜,倒映出一片房屋,一座小亭,一袭白衣。

  湖面荡起了微波,几滴清酒散入湖中,小舟的倒影在波光中打散。波光中映现出一袭白衣,那是一位妙龄女子,把酒低吟“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篷莱远。”

  山重水复,清波复转,映起满山杏色,鸟语花香,莺飞燕舞,绿意绵延不绝。少女眼中闪过几分惊喜,举起酒杯,又饮了一口。

  不觉中已是日暮,小舟又到荷前,而一袭白衣上却已有点点黄斑,少女此时已昏昏欲醉,却仍扶着小舟,带着一抹淡淡的微笑:“溪亭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不觉中,却带着淡淡的凄凉。

  少女放下了酒杯,目光往亭中流离,醉意朦胧的双眼中漫着几分焦急,一个背影时不时的在她脑中浮现,于是她,倒转扁舟,随风划去……

  少女追随着一道亭影,划舟追去,却漂入荷花之中,环顾四周,却都是嫣红,少女醉昏的头脑在变故中清醒,于是着急的挥动着一双棹,上下飞舞,激起道道浪花,一叶小舟,一袭白衣,在荷花中渐行渐深。

  荷花丛中,突然传出阵阵声响,少女的好奇心也被响起,轻轻划动小舟,却撞入岸边,刹那间,千百水鸟惊起,盘旋在夕阳之下,残阳似血,洁白的水鸟在空中飞舞,形成一幅简约鲜明的画卷。

  少女仍在船头驻立,长发随风飘荡,大大的眼睛中流露出着迷与欢欣,于是,轻轻一杯酒,驾着舟再次向荷花丛中荡去……

  只是夕阳似血,云霞似火,一叶扁舟即将驶出荷花,与使同时,少年意气风发饮酒饮诗,目光在荷花丛中流连,突然,脸上流露出无尽欢喜……

  正值盛夏时节,微微的凉风吹散了些许夏日的闷热。天空中一个大大的火球炙烤着大地,知了在树荫中哼唱着夏日的赞歌,扰得人心烦意乱。这天,恰逢天气凉爽,我便独自一人划船前往郊外游玩。

  太阳已经偏西,湖边那古朴的凉亭里空无一人,划得累了,便想前去歇歇脚,顺便畅饮几杯。来到亭内,我环顾四周,这个亭子三面环水,紧挨着一个湖泊,岸边上绿树成荫,湖中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丛丛簇簇的芦苇遍布浅滩,好似湖的一边被墨笔勾勒上了一圈墨绿,与清澈的湖水搭配的十分协调,给人一派清新的感受。几乎紧挨着芦苇荡的,是一大片长势正旺的荷,在带着晶莹剔透水珠的墨绿色荷叶中亭亭玉立,向人展示着它在微风中婀娜的身姿,好一个出淤泥而不染。我举起瓷杯,斟入了一点儿汾酒,开怀地饮了起来。

  一杯接着一杯,好不惬意。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我便趁着清醒尽兴地摸索着划船回家。一只鸥鹭也正寻着栖息之地,在霞光中划出了一道亮丽的弧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不禁吟道。光顾着赏景,一不小心就划到了藕花池的深处。情急之下,我手忙脚乱地一通乱划,惊飞了一滩夜宿的鸥鹭。

  想到数年前游乐的场景,在看看现如今动荡不安的生活,我不禁百感交集: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一天傍晚,李清照家门前又出现了几个人影,李清照见状,马上出门迎接。嘿嘿!原来是她的.诗友们!李清照面露微笑,将他们请进了屋子里。今天李清照非常高兴,为了招待她的诗友们,整整摆了一桌宴*,桌上还摆了几瓶酒。美酒佳肴,可谓是丰盛至极啊!

  李清照准备完一切东西之后,便坐到了宴*上,唤他们的诗友们来一起享用。他们大块吃肉,大口喝酒,还不时的聊上了几句,甚至诗兴大发,吟诗几首,甚是愉悦。酒过三巡,李清照和她的诗友们都已微有醉意了,却还是不曾停止饮酒,他们继续欢快地聊着天儿,喝着酒……

  突然间,天空乍现几声惊雷,接着狂风暴雨突骤。大家的视线顿时转移到窗外的天空,整个天空黑沉沉的,“都已经这么晚了!”她的诗友惊叹着,便匆匆告辞离去了。

  大伙儿一走,李清照就开始担心起来:这么大的雨,连外面的树也已经被吹得摇摇晃晃了,我后花园的那些树,花儿,小草会怎么样呢?李清照忍不住想冲出去看,但因为雨下得实在是太大了,她也只得作罢,躺在床上。

  那晚,却是一夜未眠。

  第二天早上,天放晴了,李清照一起床就去问她家里的女仆:“我后花园的花物可都还好?”女仆不懂李清照这种诗人的情怀,便漫不经心地说:“后花园的海棠都很好,小姐。”李清照最喜欢海棠,她悬着的一颗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事后,思潮起伏,她提笔写下了这首《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也许,这就是诗人的情怀吧。

  在阳光明媚的一天,我突然想起叫上几个姐妹去玩玩。我们走到大伯那儿,向他借了一只小船,然后想小溪飞奔而去。“我”准备了好多美味的东西,打算在对面的亭子里好好痛快一回。想着想着,目的地到达了。

  我们各自拿出自己准备的好东西与大家分享。不知是谁说“开吃”的,不过我们也不管啦,谁叫眼前有那么多美味的东西呢——所以我们一听到“开吃”两个字,不管三七二十一,看到什么就那什么,才不管那么多呢。顿时,听到“干杯”两字,原来我们正在喝着名牌酒——女人红。要知道,对于我们,边喝酒,边观赏风景,是在也合适不过的啦!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夕阳渐渐西落,我们知道天色已晚,该回家各自找个子的妈了。我们怀着绯红的脸颊醉熏熏的走到船上,在船上,我们真的是醉昏啦。过了一会儿,我们开始吵架了,因为我们回家的意见都不一。有的说往东走,有的说往北走,还有的说往南走。唉,真不知道应该往哪边走。我们大家为了证明自己说的是对的,纷纷拿起东西来划船。就这样,你划一下,我划一下,我们误入了荷花深处,惊动了满滩的水鸟,成群的从水面飞起。借酒发挥,于是我写了这首诗: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夕阳西下,日暮微醺,李清照倚坐在荷塘中央的小亭里,饮着甘甜的清酒,两朵带着醉意的红晕逐浮上她清秀的双颊。傍晚的风不似白天的那样燥热,而是凉爽、惬意的,轻轻拂着她的发丝。天幕低垂下来,周围的景物也朦胧了,她游兴满足,翩然起身泛舟回家。

  她轻轻划着木桨,空气中飘着荷花的清香,醺醉人的微风吹得荷花荷叶轻轻摇曳,那份暖人的醉意让她觉得轻飘飘、迷迷糊糊的,醉看那荷叶荷花也朦朦胧胧、不太真切,只是缓缓地划着桨,忽然,她嗅到了比往常更浓烈的荷花香气,再定睛一看,这已是无人走过的荷花荡深处,她被惊得酒醒了一大半,紧紧握着船桨,紧张而着急地使劲划着船,桨声哗啦啦的,湖水被划得翻涌起来,波光潋滟。忽然,“扑棱棱”一叠响,一群栖息在此的白鹭,被水声惊地扑棱着翅膀飞出来,粉荷碧盘衬着它们洁白优雅的身影。这意外的惊喜为李清照这一天尽兴的.游玩添上了一道绚烂的亮色,留下了一串带着水珠湿气的回忆,那白鹭惊飞的场景,深深烙在她心里。

  她回家后,忆想起那个有荷花、有白鹭、有美景、有意外惊喜的傍晚,不由文思如泉,提笔写下流传千古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教学设计6篇(扩展3)

——如梦令作文范本10份

  一个夏日的清晨,李清照独自一人坐在古色古香的凉亭中,放眼远眺湖中的美景,不由得想起几日前她与朋友们一起饮酒赏花的情景。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李清照与她的朋友们一起划着小舟,游湖赏景。

  湖中央,满眼的碧绿铺天盖地,荷叶挨挨挤挤的,犹如一把把大圆伞撑开在水面上。

  一朵朵娇艳的荷花从荷叶中间冒出来,千姿百态,好似无暇的美玉。

  有的只有一个青里泛白的花苞,娇羞欲语,含苞待放;有的只开了一半,一些花瓣散下去,另一些簇拥在花蕊旁,犹如一位长衫为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那些全开了的,像一个个穿着洁白衣服的姑娘翩翩起舞;那些花瓣都脱落的,露出碧绿碧绿的莲蓬,莲子上面的小孔似乎是一张张小嘴巴,正张开喉咙大喊道:

  “我成熟了,快来摘啊!”荷花散发出清新淡雅的芬芳,引来蝴蝶嬉戏。清澈的湖水中一条条小鱼儿欢快地蹦跳,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李清照和朋友们划着小舟,行驶在荷花荷叶中,闻着缕缕清香,不由得唱起歌来:“荷花池里静悄悄……”李清照和朋友们欣赏着美景,唱着歌,喝着酒,沉醉在夏日荷花图中。

  时光荏苒,夕阳渐渐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天边。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这才发现天黑了,李清照赶忙说道:“天都黑了,再不回去爹娘要着急了。”

  “对呀。”朋友们附和道。李清照拿起划桨,拼命地划着,朋友们也叫道:“快划!快划!”可是由于天色已黑,再加上李清照有些微醉,竟把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大家抢着划呀,抢着划呀,险些把小舟弄翻,溅起了很大的水花,停歇在附*的水鸟被溅起的水花惊动了,展开洁白的双翅,扑棱棱地飞起来。它们有的拍了拍翅膀展翅飞翔直冲云霄,有的飞了一会儿又停歇在岸边的沙滩上,还有的在空中绕圈,一边鸣叫,好像在责怪他们惊扰了自己的美梦。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我放下手中的诗书,朝窗外瞥了一眼:只见烈日当空、骄阳似火。已是盛夏啦!远处的荷花挤挤挨挨,不知不觉中我想起了我少女时期的一次郊游……

  那也是在盛夏时节,受到好友邀请的我于傍晚时分来到溪亭。此时夕阳已快西沉,它的半个身子已经沉入水中,残余的另半部分在水面上留下长长的'倒影。水面被映红了,波光粼粼。“喂!”远处传来一声呼叫,我连忙转身,原来我的好朋友们已都来了。于是,我和她们一起来到溪亭就坐。

  “我们每个人想一句诗的上句,由下一个人来答。答不出来罚一杯酒。”有人提议道。大家都赞成了。“*种篱边菊!”“……”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人被罚。我饶有兴致地听着。“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到我了,我紧张地听着。“春潮带雨晚来急。”太简单了,我暗想。“野渡无人舟自横。”……一番“接诗”之后,大家或多或少都喝了点酒。此时的我,也有些醉了。“我们回去吧。要不然父母该骂了。”大家都点头称是。一句句告别语随即响了起来,朋友们都三三两两回去了。

  兴致既尽,我也准备划船回去了。但一番玩乐、一点酒,加上这美丽的景色,竟使我把回家的路给忘。唉,怎么办呢?这是传来一阵扑鼻的清香,我抬起头,之间远处一大片粉色的荷花正在向我招手呢!我来了兴趣,把船划到荷花旁。她们姿态万千:有的刚刚打开一点儿,似乎在小心“扫描”这一切;有的紧紧闭着,仿佛说什么也不愿意离开那温暖的摇篮;有的则风华正茂,尽情展示着自己的美……“真美呀!”我由衷赞叹道。突然间我想到了一句唐诗:“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把荷花比作“水中芙蓉”再合适不过了。我边划边欣赏着这美景,渐渐地被包围在了田田荷叶之中。“惨了!惨了!”我忽然发现我已经被荷花围住了。我只好用力地划呀,划呀,划桨声惊动了栖息在河岸上的水鸟。顿时一阵振翅声:“扑棱棱!扑棱棱!”我眼前也是一片雪白……

  想到这儿,我不禁“扑哧”一声笑了出来:那时喝点酒居然会把回家的路给忘了,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呀!算啦!我拿起诗书,继续吟诵起来:“……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

  正值盛夏时节,微微的凉风吹散了些许夏日的闷热。天空中一个大大的火球炙烤着大地,知了在树荫中哼唱着夏日的赞歌,扰得人心烦意乱。这天,恰逢天气凉爽,李清照和几位友人便划船前往溪亭游玩。

  清风吹过,荷花在风中舞蹈。

  临水的亭台,格外热闹。李清照与友相聚于此,谈笑风生。从诗词谈到歌赋;从家务谈到生活。不时,亭内传来少女嬉笑声,声音顺着风飘到溪边。溪边生长着亭亭如盖的柳树,风一吹,柳树便抖起自己的“秀发”让人们赞叹。李清照突然提议:“既然景色这么美,何不借酒助兴呀!”少女们立刻从船上拿来酒菜来到亭子里边吃边喝边作诗,她们玩得兴致勃勃。

  不知不觉中,天已经渐渐暗淡了下来,直到大家的兴致被时间的流逝给消耗得差不多了,才想起该回家了。李清照和一位年纪相仿的少女摇摇晃晃地走上小船。可这时,所有人都有些醉意,早就把回家的路线给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一位年长的少女只好凭着自己朦胧的记忆前进,可是摇橹的手不听指挥,你让它往北摇,可是它偏偏和你作对,把橹往南摇;你让它把橹往南摇,可它却往北摇。小船跌跌撞撞,好像是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童一样。没想到,她竟然把小舟给摇到了藕花的深处。此时,所有的少女顿时清醒了,看到这个陌生的世界,顿时惊慌失措得不知如何是好。一位年幼的少女拍了拍李清照的肩,问道:“姐姐,这是什么地方?”李清照轻轻摇了摇头,指着周围的.花,兴奋地喊道:“姐妹们,这些花好漂亮啊!”少女们都往她指点的方向看去,只见一枝枝荷花亭亭玉立,千姿百态,深红、粉红、浅红,娇艳欲滴。荷叶上滚动着几颗水珠,深绿、翠绿、碧绿、嫩绿,到处翠**流,如同一张张被绿色渲染的墨纸,美得自然。李清照坐在船尾观赏着那千姿百态的荷花,只觉得自己被眼前的荷花深深吸引了——有的含羞待放,粉红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几只蝴蝶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盛开着的荷花,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荷花,花瓣虽然凋谢了,莲蓬却依然挺立在荷叶中,莲蓬上嵌满了绿宝石似的碧绿色的小颗粒,这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远远望上去,一株荷花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这些景象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夏日荷花图”。

  太阳很快就落了山,天空立刻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大家这才注意到该回家了,她们争先恐后地摇着船橹,向家的方向驶去。可能是摇橹的声音惊动了荷叶丛中一群鸥鹭,它们扑棱棱地飞起,直上云霄。

  看着这情景,李清照不禁诗兴大发,吟诵出了《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碧荷随风飘荡,粉嫩的花朵姗姗来迟的绽放。微风缕缕,漾起一片粉色的涟漪,湖水如镜,倒映出一片房屋,一座小亭,一袭白衣。

  湖面荡起了微波,几滴清酒散入湖中,小舟的倒影在波光中打散。波光中映现出一袭白衣,那是一位妙龄女子,把酒低吟“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篷莱远。”

  山重水复,清波复转,映起满山杏色,鸟语花香,莺飞燕舞,绿意绵延不绝。少女眼中闪过几分惊喜,举起酒杯,又饮了一口。

  不觉中已是日暮,小舟又到荷前,而一袭白衣上却已有点点黄斑,少女此时已昏昏欲醉,却仍扶着小舟,带着一抹淡淡的微笑:“溪亭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不觉中,却带着淡淡的凄凉。

  少女放下了酒杯,目光往亭中流离,醉意朦胧的双眼中漫着几分焦急,一个背影时不时的在她脑中浮现,于是她,倒转扁舟,随风划去……

  少女追随着一道亭影,划舟追去,却漂入荷花之中,环顾四周,却都是嫣红,少女醉昏的头脑在变故中清醒,于是着急的挥动着一双棹,上下飞舞,激起道道浪花,一叶小舟,一袭白衣,在荷花中渐行渐深。

  荷花丛中,突然传出阵阵声响,少女的好奇心也被响起,轻轻划动小舟,却撞入岸边,刹那间,千百水鸟惊起,盘旋在夕阳之下,残阳似血,洁白的水鸟在空中飞舞,形成一幅简约鲜明的画卷。

  少女仍在船头驻立,长发随风飘荡,大大的眼睛中流露出着迷与欢欣,于是,轻轻一杯酒,驾着舟再次向荷花丛中荡去……

  只是夕阳似血,云霞似火,一叶扁舟即将驶出荷花,与使同时,少年意气风发饮酒饮诗,目光在荷花丛中流连,突然,脸上流露出无尽欢喜……

  又是一个黄昏!我呆呆地凝视着前方渐渐沉落的夕阳,思绪不禁又飘到了几年前的那一天。

  那是一个春末夏初惬意的一天。这个时候是荷花荷叶长得最旺的时节。我见今天天气如此之好,顿时来了兴致,拉上朋友,还带了几壶好酒,划着小船,一起到溪边的小池子里去游玩。

  果然,荷花塘很美,那些荷花们一个个像粉雕玉砌的艺术品。有的刚刚盛开,娇嫩得像个婴儿;有的已全部绽放,正在骄傲地尽情展露它的美丽;有的.花瓣已经凋零,仅有的也已泛黄,露出了里面的莲蓬,我觉得这是一个母亲在孕育着新生命。这景象,我只想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来形容。我深深地沉醉在眼前的美景中,不由得又喝了一碗酒。

  直到我们玩得尽兴了,舒畅了,天也快要黑了,于是我们便收拾收拾东西,乘着小船,准备要回家了。谁知,我不知道是喝了点酒还是陶醉于眼前的美景之中,竟昏头转向地把小船划到了莲花塘的深处。我心里一惊,暗想:不好!于是连忙向相反的方向划去。只因为我太心急了,划桨声和水声都太大,把在莲花丛里栖息的水鸟都惊醒了。他们大多都叫着飞起来,这叫声一下子让我彻底清醒了。我开始思索:河岸在北面,我抬头望了望在天上不停眨呀眨的北极星,高兴极了,连忙向北极星的方向划去。果然不一会儿,我就划到了岸边。

  渐渐地,渐渐地,已是日暮时分,李清照和一群朋友坐在溪边的小亭里,饮酒作对,载歌载舞。

  落日的余晖洒在清澈的小溪里,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原本湛蓝的小溪,顿时变成了害羞的女子。朵朵荷花,粉嫩粉嫩。一朵,两朵,三朵……朵朵荷花镶嵌在一起,在夏日的风中整齐地摇曳,花瓣粉里透白,百里透黄,黄里透绿。

  不知不觉中,月儿已上了中天。池塘里蛙声一片,凉风**,再也没有白天的闷热。听!小亭里笑声不断,李清照与朋友举杯相碰,玩得不亦乐乎。直到酩酊大醉,兴致尽了,准备回家。在小溪边左看看,又瞧瞧,发现了一个小木舟,便快步向前,慢悠悠地上了小舟,那通红的脸上夹杂着憔悴和快乐。

  划着划着,视线便模糊起来,划呀划,却不知船头早偏了方向,李清照此时已十分困倦。

  突然,前面出现了一丛藕花,船直冲而去,但她丝毫没有觉察到。小木舟冲进了藕花,这时李清照恍然大悟,着急地划动着小桨,但在这漆黑一片,鸦雀无声的深夜里,只能借助皎洁的月光寻找方向。

  “扑”的一声,在沙滩上栖息的鸥鹭被惊醒了,腾空而起,李清照的目光被死死地吸引住了,只见那鸥鹭的影子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在天际……

  多年后,李清照想起那一幕,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佳作: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正值盛夏时节,微微的凉风吹散了些许夏日的闷热。天空中一个大大的火球炙烤着大地,知了在树荫中哼唱着夏日的赞歌,扰得人心烦意乱。这天,恰逢天气凉爽,我便独自一人划船前往郊外游玩。

  太阳已经偏西,湖边那古朴的凉亭里空无一人,划得累了,便想前去歇歇脚,顺便畅饮几杯。来到亭内,我环顾四周,这个亭子三面环水,紧挨着一个湖泊,岸边上绿树成荫,湖中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丛丛簇簇的芦苇遍布浅滩,好似湖的一边被墨笔勾勒上了一圈墨绿,与清澈的湖水搭配的十分协调,给人一派清新的感受。几乎紧挨着芦苇荡的,是一大片长势正旺的荷,在带着晶莹剔透水珠的墨绿色荷叶中亭亭玉立,向人展示着它在微风中婀娜的身姿,好一个出淤泥而不染。我举起瓷杯,斟入了一点儿汾酒,开怀地饮了起来。

  一杯接着一杯,好不惬意。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我便趁着清醒尽兴地摸索着划船回家。一只鸥鹭也正寻着栖息之地,在霞光中划出了一道亮丽的弧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不禁吟道。光顾着赏景,一不小心就划到了藕花池的'深处。情急之下,我手忙脚乱地一通乱划,惊飞了一滩夜宿的鸥鹭。

  想到数年前游乐的场景,在看看现如今动荡不安的生活,我不禁百感交集: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悠悠的歌声从那遥远的地方传来,和着柔和的风。揭开那层层面纱,我望见了那如珍珠一般珍贵回忆。如一场梦。

  ——题记

  窗外的天气渐渐变得晴朗起来,刚下的小雨把万物打湿,被雨水洗涤过的大地焕发勃勃生机。我坐在车上,望着窗外一闪而过的景色发呆。回故乡的路竟是如此漫长,让我不明的思绪有了飘忽不定的时间。窗外的景色匆匆而过,大片大片的浓绿映入眼帘,未到眼底又被收回。有多久没有回故乡了?竟是不知,而是对着这路上的景色有了莫名的陌生感。

  刚下车就被门前那一大棵高大盎然的树吸引。枝叶舒展开来,密密麻麻的绿叶却也遮不住那圆润饱满的龙眼。走下那几阶矮矮的台阶,院里堆积的高高的柴火还在,那烧水的炉子还在,那庭院里向阳开得灿烂的小花还在……


《如梦令》教学设计6篇(扩展4)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精选5篇)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白浅*,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李清照是处于南北宋之间的女词人,她的词是婉约派的代表,更加上她女性特有的灵性,她的词就比“男子作闺音”来的真切,把女性特有的感觉用来写词就更加要妙宜修,更加能够把女子的内心感受表达的淋漓尽致。很多人都对她那首晚年更加成熟的《声声慢》评价很高,而我认为她早年的一些作品也很耐人寻味,比如这首《如梦令》就写的很好,下面我就谈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感受。

  时间:昨夜——今早

  地点:庭院——香闺

  环境:雨疏风骤

  人:卷帘人(答者无心)——主人公(问者有心)

  物:海棠(依旧)——海棠(绿肥红瘦)

  首句“昨夜”点明时间,在交代“雨疏风骤”发生在昨夜,同时也表明词中所写已是第二天天明发生的事了,也可以知道天明后已是风停雨霁。“雨疏风骤”,疏者,狂也,谓雨大;骤者,急也,谓风狂,可见天气之恶劣,那么隐含其间的是女主人公昨夜心情不是很好,可以猜想是因为恋人远在他方,没有人陪伴在自己的身边,内心感到苦闷,那么女主人公都有那些行为表现呢?

  接下一句“浓睡不消残酒”就交代了她的行为,原来是喝了酒。一个人喝酒,孤独之感油然而生,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在加上下着冷雨刮着凄风,就不能自已地喝的多了。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浓睡”二字说明睡觉的时间之长,而“不消残酒”补充说明喝的酒一定很多,到第二天早上还酒劲未消,可见昨夜喝酒的情形。但是是真的醉了呢,还是不愿意醒呢,到此时我们尚且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的分析。

  第三句的“试”字用的好,“试”字不仅把女主人公怀着疑问、小心翼翼的心态传达出来,而且把女主人公的害怕的微妙心理刻画的惟妙惟肖,她是怕海棠花在风雨之中已经飘零。所以“试”字用的很贴切,同时也可以看出词人用词的精准。词人很善于用曲笔,她不直接的写出来,却借卷帘人之口表达出女主人公内心的希望。卷帘人的随口无心的一句“海棠依旧”,花儿依然盛开,这让女主人公的心得到了莫大的安慰,也可以看出她怜春惜花的心情,向往美好的愿望。但是这是不是真实的情形,在风雨的蹂躏下花儿真的还是那么娇艳吗?

  接下来的两句证明这似乎是女主人公的一厢情愿。在现实面前,虚幻的美好不堪一击,女主人公的愿望彻底的破灭了。因此“知否,知否”诘问的语气表面是在责怪卷帘人,但是在内心里却是责怪“雨疏风骤”的残酷无情,无奈之中深藏着深沉的失望之情。“绿肥红瘦”才是现实的情形,在风雨的摧折下,海棠叶依旧而花已飘零,和“海棠依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两相对照之中更显出女主人公怜春惜花之情。由此可见,女主人公不是真的醉了,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因为她清醒的知道现实的残酷,离她而去的人怕是很久就不得相见了,因此她不愿醒宁可长醉不醒,只有这样才能保留美好的期望,才能减轻情感上的伤疼。

  末句“绿肥红瘦”历来受人称道,可谓标新立异,其妙处有三:其一,用“绿”、“红”两个表示色彩的词,给人一种醒目的视觉冲击,同时把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可见词人深厚的语言工夫;其二,“肥”、“瘦”二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形容人的词用在物上,倾注了女主人公的个人情感;其三,“绿肥”、“红瘦”形成鲜明的对照,更显出女主人公怜花惜花的心情。

  由此可见,这么短短的一首令词,它的内涵却是非常的深厚,有含蓄不尽的韵味。在这首词中,词人给我留下了很多的“空白”,那就需要我们去“填空”,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词的内涵挖掘出来,充实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体味出词中的`“味外之味”、“韵外之致”。在我们佩服叹赏词人的工夫的同时,也给我们很强的审美感受!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而更深一层,“红”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受。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介绍: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如梦令》赏析一: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如梦令》赏析二: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功效一醒觉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神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路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因而,她急问清算衡宇,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若何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气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本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1、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注释

  (1)疏:指稀疏

  (2)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3)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4)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3、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4、赏析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而更深一层,“红”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