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冰取火》教学设计优选【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 1

  基础性教学目标:

  1、随文渗透性学*课文生字生词,其中“徘徊”、“一筹莫展”、“束手无策”、“绝望”作为本课的重点词语,能读准,并能正确理解词义。

  2、以读促思,以思带读,理解探险队员用冰取火的原因及用冰取火的科学道理。

  3、品读课文重点句和重点段,即课文第三段关于火的重要性的排比句,第五段探险队员的心理活动和第七段,体会火的重要性和探险队员智慧、镇定、顽强的优秀品质。

  发展性教学目标:

  1、通过师生查阅、交流资料,感受南极的恶劣气候,体会探险队员的危险处境。

  2、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将学生的视线和学*引向课外,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惯。

  教学重点:

  通过重点句、重点段品读体会,感受探险队员智慧、顽强、镇定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感受南极的恶劣气候,体会火的重要性和探险队员的危险处境,从而为后面体会探险队员的镇定、智慧、顽强奠定基础。

  教学准备:

  师生查阅资料:南极气候、极昼;CAI课件:南极气候

  教学流程:

  一、设疑促思,揭示课题

  1、老师:我手里有一张白纸,你用什么方法可以点燃?

  学生1:用打火机、打火石、火柴可以点燃。

  学生2:用冰可以取火点燃。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3、质疑课题

  学生1: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用冰取火?

  学生2:为什么用冰取火?

  学生3:怎样用冰取火?

  二、感知全文、感受南极

  1、自由小声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以上问题。

  2、请用最简短的话说说课文讲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干什么事。

  3、探险队员为什么用冰取火?

  学生1:因为打火器丢了。

  老师:从课文哪儿知道的?请找出相关句子带领同学读一读(二段第三句)

  老师:没有打火器会有什么后果?

  学生2:没有火会冻死,因为是在南极。

  4、课文哪段在介绍南极?请齐读1段概括出南极的两大特点。

  学生1:南极很冷。

  学生2:南极有极昼现象。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太阳路线,学生指出“太阳在天空徘徊”。

  5、请同学交流自己查找的南极资料,请代表上台全交交流。

  6、播放CAI课件:南极气候。请学生谈对南极的感受,想象没有火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出示了3段句子,并介绍排比句的结构和诵读诀窍:3个句子结构很像,排得很整齐,并用分号隔开。读时要一次比一次感情更强烈,读出没有火的急迫感。

  三、自读感悟,交流共进

  1、大伙儿的生命已经受到威胁,他们会怎么想?(由这些想法体会“绝望”一词)他们会怎么做,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句话(由做法推出“一筹莫展”“束手无策”两个词语)

  2、大伙儿绝望时,一位年轻的探险队员却创造了用冰取火的奇迹,他是怎么创造出这个奇迹的,请默读5-7段,看看他是怎么想的,用﹏﹏勾出;他是怎么做的,用——勾出;你一定为他的所思所为感动,请带着这份感动给课文另取一个新题目,写在课题旁边。

  3、全班交流

  (1)引读:他是怎么想的?他是怎么做的?

  (2)典型的题目请学生写上黑板,再和大家交流:从课文哪部分受到感动?你怎么理解这部分?大伙儿建议该怎么读?试读这部分。

  例1:5段心理活动一句,表现了探险队员顽强、不放弃的心理。可采用与陈述句比较的方法帮助体会。

  例2:6段中“轻轻地刮”、“不断摩挲”表现探险队员的临危不乱,镇定的心理品质。

  例3:7段2、3句表现取火过程中的焦急而又耐心、喜悦的心情,可用换词的方法比较表达效果。

  4、引渡8段

  5、总结:探险队员得救了,靠的是什么?(顽强、镇定、智慧)他们靠着这份顽强、镇定、智慧创造了什么奇迹?(用冰取火)

  6、此时你想对智慧的探险队员说什么?想对恶劣的南极说什么?想对自己说什么?请用笔写出心声。完成后全班交流。

  7、推荐:人类靠智慧战胜自然的描写还很多,如儒勒·凡尔纳的《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去看看吧,你一定会受到更多的启发和鼓舞。

  四、板书设计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 2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 板书:“火”,看到了火你想到了什么?

  火可以产生热量,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火,(边说边展示南极的图片资料)

  2、你们来看,这是地球的最南端——南极,(课件展示)通过预*,你们已经对南极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谁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南极是什么样的?。

  3、在南极这样烈风、酷寒、暴雪的环境里,人们更需要火,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发生在南极的并与火有关的文章:“用冰取火”。板书:“用冰取”,补充课题。

  4、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说点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

  二、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 小声读课文,要求:(1)注意你的读书姿势(2)把你掌握不准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3)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

  2、 检查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 开火车读(出示课件)

  摄氏度 徘徊 几乎 赐给 一筹莫展 束手无策 绝望 恢复 驱散 跳跃 一缕 焦点 茫然 干燥蓬松

  3、 学生朗读课文,指名读。

  4、谁来评价一下他们读得怎么样?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 1、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火的作用非常大。

  2、 2、请同学读读这句话,说说自己的理解。指名读,一起读,再读中体会火的重要性。

  3、 既然火的作用如此大,那么在南极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打火器找不到了,会发生什么事呢?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的是柔和的太阳,为什么现在却说是惨白无力的太阳呢?这个队员在思索,他在想什么呢?从中你都看出了什么?

  4、 难道他们真会默默地等待死神的到来吗?他们是怎样做的呢?读一读课文的第六、第七自然段。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探险队员是怎样做的。

  5、 师总结:学生边说,教师边在黑板上画出半球形的“冰透镜”,以及阳光通过并透镜的工作原理,帮助学生明白其中的科学原理。

  6、 齐读课文第六第七自然段。说说度的时候你注意了什么?

  7、 自由读、指名读第六第七自然段体会“一分钟、两分钟……又过了一会”时间长吗?在这时队员会想些什么?指导朗读这样表示时间的词语,理解队员们此时的心情,和他们的聪明才智、顽强的意志品质

  8、学*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凭着探险队员的聪明才智,他们终于成功了!引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团红红的火——”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他们欢呼,跳跃,想在欢庆一个重大节日)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进一步体会火的作用之大。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所学识字方法,认识11个生字,会写11个。

  2、品读课文中的重点句、段,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和智慧,激励学生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激起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重点:抓住重点句与段,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了解其中的道理。

  学*难点: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透镜取火的。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带放大镜。

  学生:预*课文;观察放大镜、玩放大镜。

  教学流程(2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给大家请了一些朋友,你们看,他们来了。(课件:企鹅录像)他们是谁呀?生活在哪里?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到南极去看看。(课件:南极风光)你觉得南极怎么样?

  2、在南极这样美丽却十分寒冷的地方,人们最需要什么?

  3、教师相机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4、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教师归纳,板书学生的问题。(为什么用?怎样用?结果?)

  [借助直观形象的课件资源,使学生初步感知南极特点,激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针对学生的困难问题,展开教学,激起学生继续探究学*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听老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练*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运用各种识字方法识字。

  3、检查识字情况。(可借助识字游戏达到识字目的)

  4、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字卡,(字卡上的字是生字表以外,课文内的,自己还不认识的字),考考大家,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

  [每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相同,认字能力也不尽相同,学生根据自己的识字情况制作字卡,有针对性的识字,大大提高了识字能力和识字量。]

  5、提出读书要求:同桌合作,互读互评。

  [学生比较读,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三)读后感悟,整体感知

  解惑(一)

  1、带着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冰取火”分段朗读课文。(自荐与推荐相结合)

  2、打火器找不到了,南极又特别冷,十分需要火。那么南极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教师板画太阳)。

  3、在这个十分寒冷的南极,没有火了队员们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1:紧张、害怕、惊惶。 生2:不知所措、无助、走投无路。

  4、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队员们的心情和火的重要性。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 4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 板书:“火”,看到了火你想到了什么?

  火可以产生热量,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火,(边说边展示南极的图片资料)

  2、你们来看,这是地球的最南端——南极,(课件展示)通过预*,你们已经对南极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谁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南极是什么样的?。

  3、在南极这样烈风、酷寒、暴雪的环境里,人们更需要火,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发生在南极的并与火有关的文章:“用冰取火”。板书:“用冰取”,补充课题。

  4、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说点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

  二、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 小声读课文,要求:(1)注意你的读书姿势

  (2)把你掌握不准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3)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

  2、 检查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 开火车读(出示课件)

  摄氏度 徘徊 几乎 赐给 一筹莫展 束手无策 绝望 恢复 驱散 跳跃 一缕 焦点 茫然 干燥蓬松

  3、 学生朗读课文,指名读。

  4、谁来评价一下他们读得怎么样?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 1、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火的作用非常大。

  2、 2、请同学读读这句话,说说自己的理解。指名读,一起读,再读中体会火的重要性。

  3、 既然火的作用如此大,那么在南极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打火器找不到了,会发生什么事呢?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的是柔和的太阳,为什么现在却说是惨白无力的太阳呢?这个队员在思索,他在想什么呢?从中你都看出了什么?

  4、 难道他们真会默默地等待死神的到来吗?他们是怎样做的呢?读一读课文的第六、第七自然段。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探险队员是怎样做的。

  5、 师总结:学生边说,教师边在黑板上画出半球形的“冰透镜”,以及阳光通过并透镜的工作原理,帮助学生明白其中的科学原理。

  6、 齐读课文第六第七自然段。说说度的时候你注意了什么?

  7、 自由读、指名读第六第七自然段体会“一分钟、两分钟。又过了一会”时间长吗?在这时队员会想些什么?指导朗读这样表示时间的词语,理解队员们此时的心情,和他们的聪明才智、顽强的意志品质

  8、学*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凭着探险队员的聪明才智,他们终于成功了!引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团红红的火。”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他们欢呼,跳跃,想在欢庆一个重大节日)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进一步体会火的作用之大。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 5

  一、说教材

  《用冰取火》是北师版第六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写事的记叙文。本单元以“智慧”为主题,编排了三篇主体课文,分别是《田纪赛马》、《捞铁牛》和本课,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智慧的存在。学*本单元,可以使学生在学*、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展现自己的才智。对比前两篇文章,《用冰取火》为学生展示了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南极世界。这篇课文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大火器找不到了。探险队员用冰做的“兵透镜”点燃了火。故事表现了探险队员顽强的意志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和智慧。全文共八个自然段,按照事情的反展顺序可分为三部分:到达南极-陷入绝境-冰透镜拯救探险队。其中第三自然段用一句话点明了火的重要性,第六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怎样取火,第八自然段结束在队员们快乐的气氛中。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实感。

  从整个单元来看,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今中外的聪明与智慧故事是本段元的训练重点。《用冰取火》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还应进一步落实这一训练点。本可我计划用两课时上完,总的教学目标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本课的1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能抓住重点词句,了解年轻人是如何用冰取火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并学*探险队员能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智慧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了解年轻人是如何用冰取火的。

  (三)、教学难点

  1、年轻人是如何想出用冰取火的办法的。

  2、冰透镜的取火原理。

  二、 说学情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不了解凸透镜聚光的原理,所以要实现上述目标,我觉得有几下几个困难:

  1、学生能了解冰透镜的制作过程,但很难理解每一步的意义,以及用冰取火的原理。

  2、用冰取火一事与探险队员的智慧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只能说出个大概,但很难站在探险队员的角度,体会他的办法之妙,利用南极仅有的冰和阳光,就能取到火,将自己和队友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三、 说教法与学法

  基于这样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再结合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来谈谈教法与学法。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我采取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方式,努力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伙伴中的首*。

  四、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所以,在上课的伊始,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与学生进行交流火有哪些作用?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如何得到火?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补充课题“用冰取火”,问问学生,用冰取火你们见过吗?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篇用冰取火的课文,相信学完之后,大家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二)、讨论质疑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引导他们将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对事物的分析、比较能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过:“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只有积极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疑,才能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

  1、为什么用冰取火?

  在理解这一问题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自主寻找取火原因。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零下20多度是怎样的感受,并补充关于南极气候的资料,从而进一步感悟天气的寒冷以及火对于他们的重要作用。原因不难理解,但是,孩子们很难站在队员们的角度去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机。所以,我准备利用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现在你就是一名勇敢的探险队员,踏上了这座冰雪覆盖的孤岛上,寒风向你扑来,你忍受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艰难地行走在茫茫冰原上,而偏偏这个时候,打火器却找不到了,现在,没有了火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我觉得孩子们通过充分的想象和富于激情的表达,能拉*学生与探险队员的情感距离,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感情上的铺垫。

  2、如何想出用冰取火的办法?

  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探究这一问题的时候,我准备引导学生从年轻人的动作、神态中想象他的心理活动。例如:“望着茫茫的冰源”“久久地思索”等词,都能说明这名队员肯于动脑筋,能利用南极现有的唯一资源,冰和阳光,并将凸透镜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充分说明了他的聪明与智慧。

  3、怎样用冰取火?

  探究这一问题的时候,首先让学生通过合作,明确制作冰透镜的过程,并结合动词,说一说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做出来的,从中你能体会出什么?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第7自然段了解队员的做法和等待过程中的焦急心情,体会队员们内心的变化情况。从而为取到火之后的兴奋、喜悦做好铺垫。 而取火原理又是一个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准备利用课件演示,再加上自己的语言引导,帮助学生理解。

  (四)、升华情感

  火取到了,这时让孩子们以探险队员的身份把最想说的话相互交流,并假设自己就是一名被救的队员,你的心情如何?你想对你的队友说些什么?

  最后,再带着这样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他们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拓展迁移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你或你周围的人在*时的生活、学*中是怎样运用智慧克服困难的。让孩子们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迪,体会用自己的智慧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 说板书

  没有火:一筹莫展、束手无策

  取到火:欢呼、跳跃

  板书的设计我力求简洁、明快。通过重点词的出示,帮助学生体会探险队员心情的变化。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优选【5】篇扩展阅读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优选【5】篇(扩展1)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小棒、学生每人准备20根小棒、20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新课

  1、师生做拍手游戏。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拉*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2、摆一摆:

  (1)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是多少?

  (2)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第二行是多少?

  3、小结:我们刚才一起复*了有关“倍”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以有的知识出发为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二:合作探究新知

  1、要求学生用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再在第二行摆2个正方形,说一说第二行摆2个正方形用的根数里有几个一个正方形的根数。

  2、(1)摆飞机,数一数用几个小棒摆出一架飞机?

  (2)指导学生摆飞机。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针对学生回报摆的结果),谁能根据你摆的飞机,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引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也就是他们摆的根数是老师摆的几倍。

  (4)如果再摆一架飞机,这时飞机根数是老师摆的几倍?

  (5)回报结果,让学生在探究中找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像刚才摆飞机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15里面有3个5,也就是15是5的3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单位总称,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

  3、看一看,比一比(出示课件)

  (1)萝卜3个,茄子6个,茄子的个数是萝卜个数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3)。

  (2)萝卜2个,茄子6个,茄子的个数是萝卜的个数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2)。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生活中的食物联系到倍数关系,因为数学本来就来源于生活。

  (3)摆圆片(动手操作)

  a、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8个○。

  b、第一行摆3个○,第二行摆9个○。

  4、考考你

  8里面有()个48是4的()倍

  12里面有()个312是3的()倍

  24里面有()个624是6的()倍

  42里面有()个742是7的()倍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1)仔细看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人数是跳舞人数的几倍。

  (3)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思路解决)

  2、引导学生做一做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时间还给学生。

  3、归纳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只是说法不同,用除法计算。

  四、巩固深化

  1、练*十二(第1题)要求学生认真看图(1)图中有些什么动物?(2)分别是多少只?(3)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4)为什么这样列式?(5)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2、独立完成第2题

  3、观看课件拓展

  (1)观察各种书籍的本数。

  (2)完成题中的问题。

  (3)还能提出问题吗?

  五: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时,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采取摆一摆、比一比、考考你等学*形式。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探究中学*掌握了本课时的知识,达到预计的目的。不足之处,是教师的巡视不够,导致学困生没有落到实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探索先进的教学经验、制作学生喜欢的课件。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四册54~55页例2、例3,练*十二的第1、2题。

  教材分析: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用除法解决问题》中的内容。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和除法含义,并且学*过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些都为本课内容的学*作了知识铺垫。本课时,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其匠心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领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传统的教学内容,新教材由浅入深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通过摆飞机模型的主题活动,在操作观察中让学生建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概念;例3,通过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相关数学信息,引导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学*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的实际问题,也为今后进一步学*有关“倍”的实际问题作好了思路孕状。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先前经验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中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活动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

  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时,一方面要用学具进行操作,为学生的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另一方面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最后通过一组有层次的练*帮助学生巩固加深。

  教学设计思路:课前准备,做好铺垫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生动手操作中感知)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组内交流,解决问题巩固练*课堂小结(小结学*内容,课堂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人准备(10根或15根)小棒。

  课前准备:

  1、教师和学生谈话,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2、做伸手指的游戏:

  (1)教师伸几根手指,请学生伸出是老师的几倍的手指数。

  (2)伸出8根手指,每2根分一份,看看能分成几份。

  〔设计意图:融洽师生关系,在课前活动中复*有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除法的含义,为新内容的学*作铺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来收看一段视频。(课件播放有关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中空中梯队的视频)

  师介绍飞行员刘欣: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空中梯队的精彩表演,在这些飞行员中有一名女飞行员,她的名字叫刘欣(出示刘欣的照片)。刘欣姐姐小时候就是青山区的一名学生。我们要像她一样从小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且要努力去实现它。小红的理想就是长大后能当一名飞行员。你们看,她用小棒摆了一架飞机。(将小红的图片和用小棒摆成的飞机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收看视频,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理想教育,又可以很自然的引出主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例2

  1、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师: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小棒,你们想用小棒摆飞机吗?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用小棒摆飞机。请你一边看一边数:几根小棒能摆一架飞机?(动画演示用5根小棒摆飞机的过程)

  〔设计意图:动画演示用5根小棒摆飞机的过程,既让学生知道怎样用小棒摆飞机,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不会摆的现象,同时又能强化一倍数。〕

  (2)提问:几根小棒能摆一架飞机?(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根)

  (3)师出示小丽的图片和一捆小棒(将小丽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问:小丽有10根小棒(板书:10根),猜一猜她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指名答)

  师出示小强的.图片和一捆小棒(将小强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问:小强有15根小棒(板书:15根),猜猜他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指名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小丽、小强各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引导学生向几里面有几个几靠,不让学生说理由,等到学生动手操作,充感知后再来探讨。〕

  师:谁想来帮小丽摆一摆?教师将小丽的10根小棒给1名学生,摆在小丽旁边画好的方框中。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例12是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似值,教材分别安排了两道小题进行教学。由于这两道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而需要准备的瓶子和包装的礼品盒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这些计算结果的*似值。在取*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舍”还是“入”。如第(1)题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能盛0.4千克的瓶子里,求需要多少个瓶子。计算结果是6.25个,按“四舍五入法”取*似值,需要6个瓶子,但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剩下的0.1千克还需要1个瓶子,所以需要7个瓶子,这里就要用“进一法”将6.25中的小数点后面的尾数舍去,向个位进1,变成7。而第(2)题求红丝条可以包装几个礼盒,则要用“去尾法”,将16.666…中小数点后面尾数去掉,得*似数16。最后教材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似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取*似值的不同情况,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应用“进一法”和“去尾法”。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取*似值的方法。

  教学关键:取*似值的方法。

  解决问题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PPT

  教学设计:

  一、复*小数四则混合计算。

  0.75÷0.3+3.23.6÷0.4-1.2×5

  4.8÷1.2+0.5×50.4×(3.2-0.8)÷1.2

  二、学*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似值

  1、创设情境:小强妈妈前几天买来了一桶香油,重2.5千克(出示实物),因这桶过大,小强妈妈使用起来十分不方便。请你们帮她想一想该怎么办?(分装在小瓶里)

  这个主意好!瞧,(出示小瓶子)我找来了一些小瓶子,每个瓶子最多可盛0.4千克香油,那小强妈妈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呢?

  出示例12(1)

  (1)独立审题,分析条件与问题,然后列式解答。

  (2)引发学生思考:需要准备6.25个瓶子吗?瓶子数可以是小数吗?

  如果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应是多少上瓶子?

  根据实际情况,用6个瓶子能将2.5千克的香油全部装进去吗?

  (3)师:从这一道题中,我们知道,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要采用“进一法”来求*似数,也就是无论这题中的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往整数部分进一。

  2、出示例12(2)。

  (1)独立审题,分析条件与问题,然后列式解答。

  (2)提问:礼盒的数量必须是整数,那这一道题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是多少个呢?25米够吗?

  (3)师:在这一道题中,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要采用“去尾法”求*似数,也说是无论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去掉。

  3、引导学生比较(1)和(2)两题在取商的*似值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不采用“四舍五入法”。不同点:(1)是向整数部分进一;而(2)只取整数部分,小数部分舍去。)

  4、小结:“四舍五入”法取*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时,有时要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来取商的*似值。

  三、深化方法、巩固应用

  1、出示教科书第33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思路,说一说用哪种方法去取*似值,为什么?(买东西时,钱不够,就不能再买一本了,用“去尾法”可以买回5本词典)即100÷18.5≈5(本)

  2、练*六第8题。

  (1)读一读。

  (2)问:从题中你找到了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①每本相册多少钱?

  ②还有多少钱去买钢笔?

  ③相册和钢笔比谁贵?

  ④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几支钢笔?

  (4)按上面的顺应进行讲解,每个算式表示什么?

  (5)如果求孙老师还可以买多少支钢笔,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6)列式解答。

  (7)反问:为什么这里用“去尾法”求*似数?

  3、出示练*六第9题。

  (1)读题。

  (2)分析数量关系。

  小组内讨论:题中可以发现哪些信息?哪些信息是隐藏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要求需要多少方糖,必须知道什么?

  (3)列式解答。

  4、练*六第10题。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课外请你们各自搜索一些生活中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似值的例子。

  五、作业设计

  1、幸福小学有378人去秋游,每辆客车限乘40人,需要几辆客车?(进一法)

  2、装订一种笔记本需要用纸60页,现在有同样的纸2800页,可装订多少本这样的笔记本?(去尾法)

  3、练*六第6、7题。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教学例4,练*十三的第2、6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等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数学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商和余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含义正确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教学难点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表格。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猜做个游戏好不好?

  出示课件:想一想,第十六个图形是什么样的?第35个呢?第98个呢?

  教师:咱们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同学们真厉害,猜得非常准确,其实这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二、尝试问题,自主学*。

  (1)显示例4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教师:在同学们的体育活动当中也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大家请看!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有32个同学

  生2:老师要求每6人一组

  生3: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课件同步出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师: 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开始吧。

  (2)自主学*,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小帮手们动作可真快!请两位小帮手给大伙儿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说说自己的算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

  如果有的学生没有写出单位,这时提问:

  师: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呢?余数2呢?那单位各是什么呢?(根据商和余数的单位提问:

  教师:你们知道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吗?余数2呢?

  生:商表示可以分5组,余数表示还多2人。)

  (3)出示练*十三的第2题。

  师:下面这道有关跳强绳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9-8=11(米) 11÷2=5(根)……1(米)

  答:可以做5根短跳绳,还剩1米。

  三、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当你的练*本用完后,你一般会怎么处理它呢?

  生1:把它扔了。

  生2:卖给废品回收站。师:你可真会节约再利用资源。

  教师:这些纸是可以重复利用的。

  播放课件。

  看完后出示:

  据调查统计,在一所有一千名小学生的学校里,一个月可回收废纸约2万张。按1000张纸重约1千克计算,卖给废品回收站可得人民币20元。如果同学们*时收集牛奶盒、矿泉水瓶、饮料瓶等可利用资源,可换得人民币35元。今年我省不少地区遭受到了洪灾,我们可以拿这些钱为灾区小朋友做些什么呢?

  生1:把这些钱捐给他们。

  生2:用这些钱购买学*用品送给他们。

  教师:同学们可真有爱心!

  出示课件。

  教师:这里出现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教师:第二个问题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各小组可以先讨论,再写下各位购买方案。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表格,将自己认为最好的购买方案进行整理,填写在表格内。开始吧!

  学生一边讨论教师一边巡视,学生讨论完填写好表格后,老师提问。

  教师:谁愿意来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法?

  教师:同学们觉得这个同学的方案好吗?好在哪里?你认为不足之处在哪?你有什么好的设计方案?

  学生说完后老师小结,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废物再利用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效益,*时的学*生活中大家可得注意回收,这样既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节约能源,让我们来争当环保节能的小公民吧!

  四、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师:三年级一班的同学们也利用废物回收,换来了一些班费,组织大家进行了一次旅行,在旅行中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请看!

  出示第6题的情景图。

  先让学生观察“丛林探险”情景图。让学生从两名同学的对话以及图中的指示牌,获得数字信息,解决“坐车”和“租船”问题。

  师:从图中同学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生:丛林探险活动每辆小车坐6人。

  生:我们班有44人。

  生:激流勇进游戏每条船坐5人。

  师:小男孩小女孩提出了什么问题?

  生:如果全班都玩“丛林探险”,最多可以坐满几辆车?会有剩余的人吗?

  生2:如果都玩“激流勇进”,应该租几条船呢?

  师:请同学们自己先自个儿想想,然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方法,并列出算式,说明理由。

  (1)坐车问题:44÷6=7(辆)……2(人)

  答:最多可以坐满7辆车,还剩余2人。

  提问:剩余这2人怎么安排呢?

  生:再坐一辆车。

  (2) 租船问题:44÷5=8(条)……4(人)

  教师:你对这种租船方法有什么看法吗?

  教师:你可真会发现问题。

  教师:剩下的4个人不去了吗?怎么办呢?

  师:应该租几条船呢?为什么?

  教师:你为什么要把8加1呢?

  8+1=9(条)

  答:应该租9条船。

  教师:你考虑得可真周到!

  教师:同学们在外游玩的时候可得注意安全哦!

  五、结束课题。

  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感今天受?对自己和他人有何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四册54~55页例2、例3,练*十二的第1、2题。

  教材分析: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用除法解决问题》中的内容。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和除法含义,并且学*过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些都为本课内容的学*作了知识铺垫。本课时,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其匠心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领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传统的教学内容,新教材由浅入深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通过摆飞机模型的主题活动,在操作观察中让学生建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概念;例3,通过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相关数学信息,引导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学*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的实际问题,也为今后进一步学*有关“倍”的实际问题作好了思路孕状。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先前经验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中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活动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

  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时,一方面要用学具进行操作,为学生的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另一方面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最后通过一组有层次的练*帮助学生巩固加深。

  教学设计思路:课前准备,做好铺垫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生动手操作中感知)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组内交流,解决问题巩固练*课堂小结(小结学*内容,课堂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人准备(10根或15根)小棒。

  课前准备:

  1、教师和学生谈话,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2、做伸手指的游戏:

  (1)教师伸几根手指,请学生伸出是老师的几倍的手指数。

  (2)伸出8根手指,每2根分一份,看看能分成几份。

  〔设计意图:融洽师生关系,在课前活动中复*有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除法的含义,为新内容的学*作铺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来收看一段视频。(课件播放有关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中空中梯队的视频)

  师介绍飞行员刘欣: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空中梯队的精彩表演,在这些飞行员中有一名女飞行员,她的名字叫刘欣(出示刘欣的照片)。刘欣姐姐小时候就是青山区的一名学生。我们要像她一样从小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且要努力去实现它。小红的理想就是长大后能当一名飞行员。你们看,她用小棒摆了一架飞机。(将小红的图片和用小棒摆成的飞机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收看视频,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理想教育,又可以很自然的引出主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例2

  1、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师: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小棒,你们想用小棒摆飞机吗?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用小棒摆飞机。请你一边看一边数:几根小棒能摆一架飞机?(动画演示用5根小棒摆飞机的过程)

  〔设计意图:动画演示用5根小棒摆飞机的过程,既让学生知道怎样用小棒摆飞机,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不会摆的现象,同时又能强化一倍数。〕

  (2)提问:几根小棒能摆一架飞机?(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根)

  (3)师出示小丽的图片和一捆小棒(将小丽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问:小丽有10根小棒(板书:10根),猜一猜她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指名答)

  师出示小强的图片和一捆小棒(将小强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问:小强有15根小棒(板书:15根),猜猜他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指名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小丽、小强各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引导学生向几里面有几个几靠,不让学生说理由,等到学生动手操作,充感知后再来探讨。〕

  师:谁想来帮小丽摆一摆?教师将小丽的10根小棒给1名学生,摆在小丽旁边画好的方框中。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优选【5】篇(扩展2)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设计优选【五】份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渗透坐标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知识视野,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位置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学期时间我们学校进行了课间操的展示活动,这是我们学校某班的同学(),在这次活动中小强是表现最出色的一个,你能说一说小强在什么位置吗?

  生:从右向左数第4排的第2个。

  师:谁还想说?

  生:从左向右数第2排的第3个。

  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从后往前数,第4排的第3个。

  师:怎么同一个人的位置有这么多种说法呢?

  生1:人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位观察的。

  生2:人们的视觉不同,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说的方法就不一样了。

  师:正像刚才大家所说的,一个人的位置不变,但由于人们观察的角度不同,描述位置的方法就不同。刚才大家在描述小强位置时,你有你的说法,他有他的说法,感觉怎样?

  生:有点乱。

  师:我们能不能寻找一种既简单又准确的方法来描述位置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出发,了解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同时设置如何描述方阵中事物的位置,感受描述方法不统一带来的不便,体验统一描述方法的必要性。

  二、用列与行确定位置

  师:刚才同学们在描述小强的位置时,用到了“排”,“个”等词来描述位置,你们认为怎样为一排?

  生:横着是一排。

  师:还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1:竖着也可以看作一排。

  生2:排是直的。

  师:有横排,也有竖排,在描述位置时很容易混淆了,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把竖排称为“列”,把横排称为“行”。(板书:列和行)大家认为哪为第一列合适?

  生1:最左边的为第一列。

  生2:最右边的为第一列。

  师:你们认为从哪边起为第一列合适?

  生:最左边为第一列。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我们观察的时候一般是从左边开始数的,这是*惯。

  师:这位同学说得多好啊,根据人们的*惯,我们通常把最左边的一列称为第一列,请你找到第2列,第3列…()

  师:哪为第一行呢?

  生:最前面的是第一行。

  师:自己找一下第2行,第3行……

  师:你能用列和行来描述小强的位置吗?

  生:第3列第2行。

  师:还有不同说法吗?

  生:第2行第3列。

  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先说列再说行。小强的位置可以说是在第3列第2行。(板书:第3列第2行)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通过不同理解、不同表述,让学生再次体验产生“统一标准”即做出规定的必要性。渗透正确的描述顺序,分解难点,为理解“数对”这一抽象的概念奠定基础。]

  三、探讨用数对确定位置

  1.抽象点子图。

  师:同学们观察,圆点代替学生(:人物图渐变成点子图),你还能找到小强的位置吗?

  生:能。

  师:你能说说是怎样找到的吗?

  生:先找到第3列再找到第2行,交叉的地方就是小强的位置。

  师:这位同学不但找到小强的位置,而且还介绍了自己寻找的方法。

  师:小青的位置在第几列第几行呢?

  生:第1列第4行。

  师:小刚的位置呢?

  生:第4列第5行。

  师:其它点的位置你能用列和行来表示吗?

  生:能。

  师:你能说出几个点的位置?

  生:所有点的位置。

  师:其实每一个点的位置我们都可以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示。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观察点子图的变化,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渗透数学的简捷性。

  2.探究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师:我们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示位置,这个方法的确很简单。我们能不能用数学上的数或符号等创造出一种更简捷的方法呢?有没有这样的方法呢?同桌两人商量一下,如果有,请记录在小卡片上。

  学生活动,部分学生板书自己的表示方法。

  师:刚才我看到在开始时,大家都皱着眉头,可是后来经过努力都创造出了自己的方法,下面同学们来看这几种表示方法。谁来介绍一下你们自己的表示方法?

  (1)3列2行

  师:谁创造的这种表示方法?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这样表示很明白,而且比第3列第2行更简单了。

  (2)(3 2 )

  师:这种方法又是怎样想的呢?

  生:用竖线表示列,用横线表示行。

  师:这位同学很有自己的想法。

  (3)3 2

  师:这种方法是谁的创意?

  生:为了区分列与行,用圆圈表示列,三角表示行。

  师:这位同学很有创意。

  (4)3、2

  师:谁能看懂这种方法?

  生:用点把列与行隔开,这样表示非常方便。

  (5)3 2

  师:这种方法是怎样想的 ?

  生:我用竖线把行与列隔开。

  师:谁能对这些方法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1:我认为用第4种方法很方便,而且能表示第几列第几行。

  生2:这种方法虽然方便,但是万一看成三点二怎么办?

  生3:如果换成逗号就好了。

  师:同学们不但对方法进行了评价,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师:谁还想评价一下其他的方法?

  生:我认为第一种方法比其它方法更容易懂一些,像其它的方法:三角、竖线等还要加以说明,别人看了不明白,而3列2行很容易明白。

  师:3列2行看起来的确很明白,可是与其他方法比呢?

  生:用3列2行表示不简单。

  师:明白了又不简单,简单了又不明白。其实大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已经很了不起了。这些方法有共同点吗?

  生1:都有3和2。(板书)

  生2:都有列和行。

  师:而且大家都想到了把列和行隔开,正像刚才大家说的我们用逗号把列和行隔开,因为表示一个人的位置,是一个整体所以再加上一个小括号。像这样用一对数来表示位置的方法称为数对。小强的位置可以用数对三二表示。

  师:小青的位置怎样用数对表示?

  生:(1,4)。

  师:小刚的位置呢?

  生:(4,5)。

  师:其它的位置我们可以用数对表示吗?

  生:能。

  师:你感觉用数对表示位置怎样?

  生1:非常简单。

  生2:既简单又准确。

  师:经过我们大家的努力,我们探讨了一种既简单又准确的表示位置的方法,也就是用数对来确定位置。(补充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机会,充分展示学生思维过程的机会。学生个性化表示的过程,就是感知、理解数对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理解概念。

  四、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展示渐变的过程)

  生:小圆点没有了,用横线和竖线穿起来了。

  师:还有其它变化吗?

  师:你是怎样找到的呢?

  生:根据小强的位置用数对(3,2)表示,只要找到第3列第2行就可以了。

  师:不仅小强、小青的位置我们可以用数对表示,今天同学们所在的位置也可以用数对来表示。在表示之前,首先要知道什么呢?

  生:一共有几列几行。

  师:哪是第一列呢?

  生1:从右边数。

  生2:从左边数。

  师:我们通常以观察者为标准,左边起是第一列。你认为哪是第一行呢?

  找一找自己的位置,然后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并记录在圆形卡片上。

  部分学生的卡片贴在黑板的格子图上。

  师:第一位同学的位置用哪一个数对表示?

  生:(1,2)。

  师:第二位同学的位置用哪一个数对表示?

  生:(3,1)。

  师:你能在格子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生:能。

  【设计意图】 将人物图抽象为点子图,再将点子图抽象为方格图,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五、练*

  (1)捉迷藏

  (2)找到石榴王和石榴仙子在哪

  (3)用数对表示各顶点的位置

  (4)会说话的字母

  【设计意图】 通过练*,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体验“坐标”思想,为将来进一步学**面直角坐标系打下基础。

  六、小结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也是利用了数对的方法和思想确定位置,请同学们课下继续研究。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

  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到用数对确定物**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经历用数对确定物**置的探索过程,知道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数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课件出示多媒体教室上课情境图。

  【师】这是上多媒体课的情景,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单独桌子,教室的前面 是一个控制台,控制台的左下方是一个座位表。如果哪个同学有问题要问老师,只要按一下秘书桌上的按钮,座位表上相应位置的红灯就会点亮,老师就知道谁要发言。

  【师】播放动画。这时,红灯亮了,是谁提问了呢?

  【生】(看课件中红灯亮的位置)是张亮在提问。

  【师】那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哪一位同学是张亮吗?那们就来找一找吧。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学*“确定位置”。

  【板书】第二章 位置 第1节 确定位置

  2 、探索新知

  [1]寻找张亮的位置

  【师】课件展示多媒体教室全景大图,请同学们仔细研究座位表和同学们座位间的关系,找一找哪一位同学是张亮。可以看教材19页,在教材上标出张亮同学的位置。

  【生】在教材上寻找张亮的位置。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这就是张亮呢?

  【生】红灯亮的是第二列第三行,学生座位中第二列第行的就是张亮。

  [2]明确行列的含义

  【师】张亮是在第二列第三行吗?

  【课件展示】同在数学上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列”*惯上从左往右数,依次为第1列、第2列…… “行”*惯上从前往后数,依次为第1行、第2行……

  【师】同学们,张亮是在第二列第三行吗?

  【生】是。

  【板书】(第2列、第3行)

  [3]认识数对

  【师】为了表示方便,表示位置我们还可以用“数对”来表示。括号中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中间用逗号隔开。张亮在第2列、第3行的位置,可以用数对(2,3)表示。

  【师】根据描述的*惯,你认为括号里这两个数各表示什么?

  【生】括号里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板书】(2,3)

  [4]用数对表示位置

  【师】你能用数对来表示王艳同学的位置吗?

  【生】王艳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3,4)。

  【师】括号里的3和4表示什么呢?

  【生】3表示王艳在第三列,4表示在第四行。

  【师】你们能不能用数对表示赵雪的位置呢?

  【生】赵雪在第四列第三行,用数对表示是(4,3)。

  【师】括号里的4和3表示什么呢?

  【生】4表示赵雪在第四列,3表示在第三行。

  【师】赵雪的位置能用数对(3,4)表示吗?

  【生】不能,赵雪的位置在第四列第三行,而第三列第四行的位置是王艳。

  【师】看来,数对(3,4)和(4,3)不仅是数的顺序不同,它们表示的位置也不同,所以我们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时候,一定要遵循规则,数对前面的数字表示——列,后面的数字表示——行。

  巩固练*:请同学们利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写一写孙芳,周明,李小冬的位置。

  指定一个学生上白板上写。

  [5]巩固确定位置的方法

  1、先说一说自己班里,哪是第一列,哪是第一行,并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指多名学生回答,加强数对练*。

  2、老师说数对,学生根据数对找出相应的同学。

  [6]巩固拓展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用两个数来确定位置的情况,你知道有哪些吗?

  【生】举生活中用数对确定位置的例子。

  【课件展示】1、楼宇案例门上表示几层几号的按钮。

  2、电影院里的座位——几排几号

  3、象棋棋盘

  [7] 课堂练*

  1、用数对(3,2)表示。你能用数对表示其他几个图案的位置吗?

  参考答案:

  苹果用数对表示(4,3);西瓜用数对表示(2,1);香蕉用数对表示(4,1);樱桃用数对表示(2,3)。

  2、下图是国际象棋。

  (1)她是怎样确定棋子位置的?

  (2)你能像她那样说一说每个棋子的位置吗?

  参考答案:白方的“王”从左向右数在“e”列,从下往上数在“1”行,所以用数对表示为(e,1)。

  [8]课堂小结(PPT投影)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确定物**置的方法,相信同学们一定大有收获,谁来说一下收获呢?

  【生】我学会了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

  我知道了数对中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

  我知道竖排叫列,一般从左往右数,横排叫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板书

  第二章 位置 第1节 确定位置

  (第2列、第3行)——(2,3)

  数对 (3,4)

  (4,3)

  列 行

  竖排叫列,一般从左往右数

  横排叫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2、通过练*,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

  下面是某一地区的*面图。

  1、用数对标出环球大厦和购物中心的位置。

  2、图中(11,4)表示的位置是()。

  3、()和()在同一行上。

  4、小明从公园门口出来,到书店该怎样走?

  (1)独立完成解答。

  (2)集体评讲。

  二、提高练*

  1、练*三第5题。

  (1)理解题意,明白“行”“列”表示的意思。

  (2)根据(x,5)这个数对,说说x表示的是列数还是行数?

  根据这个数对能确定什么?它表示的可能是哪个班?

  (3)在小组中说说第(3)小题。

  这里的x,y可能表示哪些数?为什么?

  2、完成练*三第6题。

  (1)理解题意,明确鲜花和绿色植物都应放在方格线的交点上。

  (2)在小组中设计交流。

  (3)展示作业,汇报结果。

  你能用数对描述一下自己设计的摆放位置吗?

  你觉得自己设计的如何?优点是什么?

  互相评价: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美观?

  3、完成练*三第7题。

  *移后顶点位置的数对什么变化乐,什么没变?(第一个数变了,第二个数没变)

  第一个怎么变化的?

  独立在书上方格中完成第(3)小题。

  在小组中完成第(4)小题。

  说说顺次连接四个点得到了什么图形?

  4、完成练*三第8题。

  理解题意,简单介绍国际象棋的棋盘。

  棋盘上的列车行分别用什么表示?

  用g2表示白王,和数对表示的方法相同吗?

  完成第(2)小题的填空。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黑车从C6~C2,是怎样前进的?

  三、阅读“你知道吗”

  四、课堂总结

  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学们说说在哪些领域会用到这个知识呢?学好这个知识对于大家今后的学*、生活都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

  第一课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3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准备:

  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练*四第4题里的方格图、红旗和黄旗。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

  1、操作活动。

  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

  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在实物展示台上铺一铺。

  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⑴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

  ⑵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

  2、想像延伸。

  提问: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3、揭示概念。

  讲述: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

  说明: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同样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引导: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说明什么?为什么?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自主探索。

  提问: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依次分别写出6和9的公倍数,再找一找。

  提问:你是怎样找到6和9的公倍数的?又是怎样确定6和9的最小公倍数的?

  ②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

  ③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

  引导:②和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一种方法简捷些?

  2、明确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18,指出: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指导学生填集合图后,引导:12是6和9的公倍数吗?为什么?27呢?哪几个数是6和9的公倍数?

  4、完成“练一练”

  完成后交流:2和5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练*,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1、练*四第1题。

  提问:这里在图中要写省略号吗?为什么?如果没有“50以内”这个前提呢?

  2、练*四第2题。

  引导:4与一个数的乘积都是4的什么数?5、6与一个数的乘积呢?怎样找到4和5的公倍数?填空时为什么要写省略号?

  3、练*四第3题。

  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找的。

  四、全课小结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2、通过练*,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

  下面是某一地区的*面图。

  1、用数对标出环球大厦和购物中心的位置。

  2、图中(11,4)表示的位置是()。

  3、()和()在同一行上。

  4、小明从公园门口出来,到书店该怎样走?

  (1)独立完成解答。

  (2)集体评讲。

  二、提高练*

  1、练*三第5题。

  (1)理解题意,明白“行”“列”表示的意思。

  (2)根据(x,5)这个数对,说说x表示的是列数还是行数?

  根据这个数对能确定什么?它表示的可能是哪个班?

  (3)在小组中说说第(3)小题。

  这里的x,y可能表示哪些数?为什么?

  2、完成练*三第6题。

  (1)理解题意,明确鲜花和绿色植物都应放在方格线的交点上。

  (2)在小组中设计交流。

  (3)展示作业,汇报结果。

  你能用数对描述一下自己设计的摆放位置吗?

  你觉得自己设计的如何?优点是什么?

  互相评价: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美观?

  3、完成练*三第7题。

  *移后顶点位置的数对什么变化乐,什么没变?(第一个数变了,第二个数没变)

  第一个怎么变化的?

  独立在书上方格中完成第(3)小题。

  在小组中完成第(4)小题。

  说说顺次连接四个点得到了什么图形?

  4、完成练*三第8题。

  理解题意,简单介绍国际象棋的棋盘。

  棋盘上的列车行分别用什么表示?

  用g2表示白王,和数对表示的方法相同吗?

  完成第(2)小题的填空。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黑车从C6~C2,是怎样前进的?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制五年级上册第93~9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来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结合具体学*内容培养观察、推理与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经历由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渗透坐标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4.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养成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的*惯。

  教学重点: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方格图中根据数对来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我和你》,提问:这首歌同学们熟悉吗?去年我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我想同学们肯定非常喜欢这些出色的运动员是吗?今天老师带来了部分运动员的照片,想看吗?(课件出示照片)

  2.这些运动员中,你最喜欢谁,把他的名字写在学*卡上,然后在反面简单描述一下他在屏幕上的位置,我们做个猜猜看的游戏。

  3.读学*卡,同学们猜,(一个人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猜测,让同学们产生疑问)过渡:怎样才能更清楚的更简单的表示出一个人的位置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设置疑问,引出数对

  (一)列、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1.咱们先以同学们的座次为例,刚才你们说到的竖排指什么吗?(学生指一指)在数学上称列,从哪开始数,你们有两种数法,*惯上从左往右数。(板书左右)那从观察者的角度,也就是以老师的角度来看,谁是第一列,请起立,第三列、第五列。

  2.横排指什么,数学上称行。从哪开始数,(板书从前往后)谁是第一行,请起立,第三行。

  3.谁站了两次,为什么?

  4.现在你能更清楚的告诉我你在教室内的位置吗?你朋友的位置,你班长的位置。

  (二)、发挥想象,创造符号,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1.同学们用简短的语言表述了班长的位置,数学讲究简练,那你能用更简练的方式表示班长的位置吗?小组讨论

  2.展示小组的意见,全班评价,找出最简单最清楚的方式。

  小结:你们真厉害,用一对数就表示出了一个人的位置,知道这在数学上叫什么吗?(板书数对)数对表示法是确定位置的一种方法,它是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发明的,看来同学们又当数学家的潜能。

  3.那现在用数对表示出你在班内的位置,好朋友的位置。

  4.老师说数对,听一听是谁的位置,请你站一下好吗?(3,4)(2,5)(5,2),比较后两个,你有什么发现,(4,Y)怎么回事?(让学生体会数对表示法,两个数字缺一不可)

  5.小结:在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应该注意什么?

  二、逐步抽象,掌握方法

  过渡:同学们用这么短的时间,就把自己在班级内的位置表示的这么清楚、简单,可能是太熟悉这个班级了,老师带来了我们班的座次表,(课件出示)

  1.怎样确定王红、李娟的位置,(让学生说一说列、行)然后说出数对。

  2.把学生换成圆点,再来找一找王红、李娟的位置。(指名上来指一指)

  3.根据数对在方格图中找位置。

  数学家想了更简单的方式,就是把圆点用横线和竖线连起来,(出示表格),你能看懂吗?再来找一找王红、李娟的位置。(指名上来指一指)

  4.学生在表格上找出这些同学的位置,(3,2)、(4,4)(1,4)、(3,3)、(3,4)、(2,4)、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作为未来的数学家,你想告诉大家什么结论。

  三、学以致用

  刚才我们研究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现在回到上课时的游戏中,姚明的位置能更清楚的告诉大家了吗?把你喜欢的运动队员在屏幕中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出来,再玩猜猜看的游戏。

  四、拓宽视野,总结延伸

  1.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大家可以在网上查询。

  2.介绍笛卡尔发明数对的故事,进行思想教育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优选【5】篇(扩展3)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汇总5篇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语言表达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逐步培养学生“说”操作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操作的思维含量和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填空。

  指名学生回答,并讲一讲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2倍,就是5的2倍,2个5等于10(只)的思考过程。

  2.摆小棒。

  老师在投影仪上摆5根小棒,然后问:老师摆了几根小棒?(5根)

  提问:谁愿意到上面来摆小棒?

  请一名小朋友到投影仪上来摆小棒,其他小朋友在桌面上摆小棒。

  如果小朋友们摆的小棒是老师的3倍,应怎样摆?(学生继续操作。)

  提问:你是怎样摆的?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

  学生摆的根数是老师的3倍,就是摆5的3倍,5根5根的摆,摆3个5根,一共是15根。

  板书:3个5根是15根

  5的3倍是(15)

  3.小结:我们刚才一起复*了有关“倍”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和探究方法的准备。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摆小飞机,认识“倍”。

  师:(用5根小棒摆出一架飞机)小朋友们想不想摆小飞机呀?

  (请一名小朋友到投影仪上摆小飞机,其他小朋友在桌面上摆小飞机,教师指导。)

  组织汇报交流,用多少根小棒摆了小飞机几架。

  学生(可能)的摆法:

  用10根小棒摆了小飞机2架;用15根小棒摆了小飞机3架;用20根小棒摆了小飞机4架……

  (老师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信心。)

  教师在投影上用15根小棒摆小飞机3架,也就是说15根小棒是5根小棒的3倍。接着提问:谁能说一说用10根小棒摆了小飞机2架,就是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几倍?用20根小棒摆呢?

  让学生多说一说,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用小棒摆小飞机再说一说的活动,激发了学*兴趣。学生在摆小飞机的活动中,经历了动手操作和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做所想的过程,逐渐抽象出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认识了“倍”概念,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再摆一摆,把对“几倍”的理解转化成“除法”问题。

  教师用投影出示下图:

  师:老师用5根小棒摆了小飞机1架,小朋友们准备用多少根小棒来摆小飞机?(15根)小朋友摆小飞机用的小棒数是老师用的小棒数的几倍?(3倍)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因为5根小棒摆1架小飞机,所以15根小棒可以摆小飞机3架,15根是5根的3倍。)

  师:谁能把这15根小棒迅速地摆一摆(不用摆成小飞机样子),能够让大家一下子就看出15是5的3倍来呢?

  板书:15是5的(3)倍

  请小朋友在投影仪上摆出下图,并说一说。

  学生:把15根小棒,每5根小棒分一份,15根里面有3个5根,所以15是5的3倍。

  板书:15根里有3个5根

  师:如果你们用20根小棒来摆小飞机,所用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20根是4个5根,所以20是5的4倍。)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像上面摆小飞机就是求15是5的几倍。想:1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算15÷5=3,所以15是5的3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计量单位,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板书:15÷5=3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应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成“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问题。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提高了思维质量。

  3.想一想,说一说。

  (1)苹果3个,梨6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算6÷3=2。)

  (2)萝卜6个,茄子2个,萝卜的个数是茄子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2,用除法算6÷2=3。)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实物联想到倍数关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3)摆圆片。(动手操作,再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几倍。)

  a.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8个○。

  b.第一行摆9个○,第二行摆3个○。

  (4)8里面有( )个4,8是4的( )倍

  12里面有( )个3,12是3的( )倍

  24里面有( )个6,24是6的( )倍

  42里面有( )个7,42是7的( )倍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读课本第54页至55页的内容。

  2.学*例3(思考回答问题)。

  (1)仔细看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人数是跳舞人数的几倍”。

  (3)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问题、思路引导分析解决。)

  3.引导学生完成“做一做”。

  4.归纳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探索。

  四、巩固训练

  1.练*十二第1题。

  要求学生认真看图。(1)图中有些什么动物?(2)分别是多少只?(3)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4)为什么这样列式?(5)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2.独立完成第2题。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小棒、学生每人准备20根小棒、20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新课

  1、师生做拍手游戏。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拉*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2、摆一摆:

  (1)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是多少?

  (2)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第二行是多少?

  3、小结:我们刚才一起复*了有关“倍”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以有的知识出发为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二:合作探究新知

  1、要求学生用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再在第二行摆2个正方形,说一说第二行摆2个正方形用的根数里有几个一个正方形的根数。

  2、(1)摆飞机,数一数用几个小棒摆出一架飞机?

  (2)指导学生摆飞机。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针对学生回报摆的结果),谁能根据你摆的飞机,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引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也就是他们摆的根数是老师摆的几倍。

  (4)如果再摆一架飞机,这时飞机根数是老师摆的几倍?

  (5)回报结果,让学生在探究中找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像刚才摆飞机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15里面有3个5,也就是15是5的3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单位总称,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

  3、看一看,比一比(出示课件)

  (1)萝卜3个,茄子6个,茄子的个数是萝卜个数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3)。

  (2)萝卜2个,茄子6个,茄子的个数是萝卜的个数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2)。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生活中的食物联系到倍数关系,因为数学本来就来源于生活。

  (3)摆圆片(动手操作)

  a、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8个○。

  b、第一行摆3个○,第二行摆9个○。

  4、考考你

  8里面有()个48是4的()倍

  12里面有()个312是3的()倍

  24里面有()个624是6的()倍

  42里面有()个742是7的()倍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1)仔细看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人数是跳舞人数的几倍。

  (3)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思路解决)

  2、引导学生做一做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时间还给学生。

  3、归纳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只是说法不同,用除法计算。

  四、巩固深化

  1、练*十二(第1题)要求学生认真看图(1)图中有些什么动物?(2)分别是多少只?(3)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4)为什么这样列式?(5)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2、独立完成第2题

  3、观看课件拓展

  (1)观察各种书籍的本数。

  (2)完成题中的问题。

  (3)还能提出问题吗?

  五: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时,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采取摆一摆、比一比、考考你等学*形式。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探究中学*掌握了本课时的知识,达到预计的目的。不足之处,是教师的巡视不够,导致学困生没有落到实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探索先进的教学经验、制作学生喜欢的课件。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教学例4,练*十三的第2、6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等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数学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商和余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含义正确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教学难点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表格。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猜做个游戏好不好?

  出示课件:想一想,第十六个图形是什么样的?第35个呢?第98个呢?

  教师:咱们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同学们真厉害,猜得非常准确,其实这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二、尝试问题,自主学*。

  (1)显示例4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教师:在同学们的体育活动当中也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大家请看!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有32个同学

  生2:老师要求每6人一组

  生3: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课件同步出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师: 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开始吧。

  (2)自主学*,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小帮手们动作可真快!请两位小帮手给大伙儿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说说自己的算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

  如果有的学生没有写出单位,这时提问:

  师: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呢?余数2呢?那单位各是什么呢?(根据商和余数的单位提问:

  教师:你们知道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吗?余数2呢?

  生:商表示可以分5组,余数表示还多2人。)

  (3)出示练*十三的第2题。

  师:下面这道有关跳强绳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9-8=11(米) 11÷2=5(根)……1(米)

  答:可以做5根短跳绳,还剩1米。

  三、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当你的练*本用完后,你一般会怎么处理它呢?

  生1:把它扔了。

  生2:卖给废品回收站。师:你可真会节约再利用资源。

  教师:这些纸是可以重复利用的。

  播放课件。

  看完后出示:

  据调查统计,在一所有一千名小学生的学校里,一个月可回收废纸约2万张。按1000张纸重约1千克计算,卖给废品回收站可得人民币20元。如果同学们*时收集牛奶盒、矿泉水瓶、饮料瓶等可利用资源,可换得人民币35元。今年我省不少地区遭受到了洪灾,我们可以拿这些钱为灾区小朋友做些什么呢?

  生1:把这些钱捐给他们。

  生2:用这些钱购买学*用品送给他们。

  教师:同学们可真有爱心!

  出示课件。

  教师:这里出现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教师:第二个问题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各小组可以先讨论,再写下各位购买方案。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表格,将自己认为最好的购买方案进行整理,填写在表格内。开始吧!

  学生一边讨论教师一边巡视,学生讨论完填写好表格后,老师提问。

  教师:谁愿意来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法?

  教师:同学们觉得这个同学的方案好吗?好在哪里?你认为不足之处在哪?你有什么好的设计方案?

  学生说完后老师小结,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废物再利用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效益,*时的学*生活中大家可得注意回收,这样既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节约能源,让我们来争当环保节能的小公民吧!

  四、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师:三年级一班的同学们也利用废物回收,换来了一些班费,组织大家进行了一次旅行,在旅行中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请看!

  出示第6题的情景图。

  先让学生观察“丛林探险”情景图。让学生从两名同学的对话以及图中的指示牌,获得数字信息,解决“坐车”和“租船”问题。

  师:从图中同学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生:丛林探险活动每辆小车坐6人。

  生:我们班有44人。

  生:激流勇进游戏每条船坐5人。

  师:小男孩小女孩提出了什么问题?

  生:如果全班都玩“丛林探险”,最多可以坐满几辆车?会有剩余的人吗?

  生2:如果都玩“激流勇进”,应该租几条船呢?

  师:请同学们自己先自个儿想想,然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方法,并列出算式,说明理由。

  (1)坐车问题:44÷6=7(辆)……2(人)

  答:最多可以坐满7辆车,还剩余2人。

  提问:剩余这2人怎么安排呢?

  生:再坐一辆车。

  (2) 租船问题:44÷5=8(条)……4(人)

  教师:你对这种租船方法有什么看法吗?

  教师:你可真会发现问题。

  教师:剩下的4个人不去了吗?怎么办呢?

  师:应该租几条船呢?为什么?

  教师:你为什么要把8加1呢?

  8+1=9(条)

  答:应该租9条船。

  教师:你考虑得可真周到!

  教师:同学们在外游玩的时候可得注意安全哦!

  五、结束课题。

  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感今天受?对自己和他人有何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

  1.二年级(2)班学*舞蹈的有3人,学*绘画的人数是学*舞蹈人数的2倍,学*绘画的有多少人?a.抽生回答,并讲一讲思考过程;b.请学*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2.二年级(2)班学*唱歌的有6人,学打乒乓球的是学*唱歌的3倍,学打乒乓球的有多少人?

  3.二年级(2)班学*弹琴的有4人,学吹号的是学*弹琴的4倍,学吹号的有多少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动画课件)

  师: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

  2.活动:学生动手摆飞机;(播放音乐)

  3.汇报结果

  师: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

  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数的除法含义”

  4.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

  5.小组讨论

  6.汇报结果,学生在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15÷5=3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

  2.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

  4.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5.抽生讲解题思路;

  (四)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基本练*:完成第55页的做一做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然后解答师: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学生自选一问解答,并相互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变式练*:

  完成第56页练*十二的第1题

  1.要求学生认真看图,图中画了哪些小动物?分别是多少只?2.自己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列式是:18÷6=3)

  3.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师: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学生相互解决)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

  1.二年级(2)班学*舞蹈的有3人,学*绘画的人数是学*舞蹈人数的2倍,学*绘画的有多少人?

  a.抽生回答,并讲一讲思考过程;

  b.请学*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2.二年级(2)班学*唱歌的有6人,学打乒乓球的是学*唱歌的3倍,学打乒乓球的有多少人?

  3.二年级(2)班学*弹琴的有4人,学吹号的是学*弹琴的4倍,学吹号的有多少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动画课件)

  师: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

  2.活动:学生动手摆飞机;(播放音乐)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优选【5】篇(扩展4)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设计3篇

  教学过程:

  一、复*

  上学期我们学*了乘法口诀,我们先来复*一下有关乘法口诀的知识。

  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6×2= 4×3= 2×5= 3×3=

  2、填空。

  2×( )=4 3×( )=6 4×( )=8

  ( )×3=12 ( )×4=20 5×( )=15

  说一说( )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二 、导入:前两节课我们对除法有了初步认识,那么我们在解决哪两种类型问题可以用到除法?

  那你能根据刚才我们总结的方法解决下面两个问题吗?(课件)

  过渡:这两名同学不但能解决问题,还能说出商,那么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求出商的呢?我们今天就来解决除法求商的问题。(板书课题)

  三、新课

  1、引出除法算式12÷3。

  课件呈现例1放大图:猴妈妈从果园里摘回了12个桃子,它想给每只小猴分3个,猴妈妈这时想到了一个问题,谁能猜一猜猴妈妈想到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提出第(1)个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同学们很善于思考想到猴妈妈的问题,那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2÷3。

  2、探讨计算方法。

  (1)引导:他不但列出算式还说出结果,那他是用什么方法算出商的呢?我们动手来用手中的学具分一分,看看他算得的商是否正确。汇报是怎样分的。

  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我们怎样算出结果呢?

  生:可以用乘法口诀想商,想3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4。

  这三种求商的方法中,你喜欢哪一种法方法?下面就让我们用这种求商的方法解决以下的问题。

  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

  (1)出示例1的第(2)个问题。

  (2)与你的同桌交流怎样解决问题,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

  (3)汇报:求12÷4的商,想4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

  过渡:刚才我们在解决问题中找到了求商最快的方法就是用乘法口诀求商,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求商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三、练*

  1、练*五的第1题。你能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吗?

  说说商几?你是怎样想的?我们求出商是2,如果是你来分气球,你觉得怎样分比较合适?

  2、练*五的第2题。

  (1)你能说说从画面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你能独立填写除法算式吗?并说一说用哪句口诀想商。

  3、练*五的第3题。

  师:接着我们来玩一个邮递员送信的游戏,根据图你能说说该如何玩这个游戏吗?

  生:说明要求:认真计算,商是几,就投进几号信箱。

  师:那我们看看哪个邮递员能出色的完成任务。

  最后,特别请学生观察哪几封信送进了1号信箱。并想一想,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促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四、总结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我们还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

  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将今天学到的知识带进我们的生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与意义,理解并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6的乘法口诀求积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初步学会用类推学*新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参与的意识,渗透函数、对应思想,感受探索的乐趣。

  【目标解析】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因此可放手让学生结合表格中的数据自主探究计算方法和编制6的乘法口诀,加深对每句乘法口诀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掌握6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它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形成抽象的数学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编制并熟记6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6的乘法口诀求积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以旧引新

  1.复*1~5的乘法口诀。

  (1)背诵1~5的乘法口诀。

  (2)根据一句口诀说出两道算式。

  (3)用乘法口诀计算。

  2×5= 3×2= 4×1= 1×1=

  4×4= 5×3= 2×4= 5×5=

  参考答案:(1)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2)3×5=15、5×3=15,2×4=8、4×2=8;(3)10,6,4,1,16,15,8,25。

  2.揭示课题。

  学*了1~5的乘法口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6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鉴于学生前几课时已经学*了1~5的乘法口诀,本节课从复*已学的乘法口诀入手,不仅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体会了乘法口诀的实用价值,也为学*、编制6的乘法口诀做好了铺垫。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探究规律。

  (1)创设情境:课件出示例6实物图。

  (2)获取信息:一共有6个豆荚,每个豆荚里有6颗豆子。

  (3)出示表格:

  豆荚个数

  1

  2

  3

  4

  5

  6

  豆子颗数

  同桌合作交流,根据实物图填写表格。

  (4)汇报交流,发现规律:1的下面为什么填6?表示什么?2的下面为什么填12?表示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2.编制口诀。

  根据以上表格,你能列出算式并编出口诀吗?

  学生小组合作,列算式、编口诀。

  汇报整理,教师板书。

  1×6=6 一六得六 6×1=6

  2×6=12 二六得十二 6×2=12

  3×6=18 三六十八 6×3=18

  4×6=24 四六二十四 6×4=24

  5×6=30 五六三十 6×5=30

  6×6=36 六六三十六

  集体诵读,深化理解。

  3.识记口诀。

  (1)比较思考:观察6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2)先自由背诵口诀,再同桌互背。

  (3)开火车背、指名背、全班背。

  (4)对口诀。

  (三)巩固练*,深化理解。

  1.基本练*。

  (1)教材第61页练*十三第1题。

  先独立计算,再比较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巩固记忆6的乘法口诀。

  (2)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3)教材第61页练*十三第2题。

  以摘苹果的游戏形式,运用6的乘法口诀求积。

  2.综合练*。

  (1)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材第61页练*十三第3题。

  综合运用“乘加、乘减和1~6的乘法口诀”的知识进行计算。

  (3)教材第61页练*十三第5题。

  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先列算式再计算,然后根据结果填空。

  【设计意图】练*设计层层深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1~6的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四)畅谈收获,全课总结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你还想学*什么?

  2.全班齐背1~6的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谈收获让学生享受学*成功的快乐,同时为下一单元的学*埋下伏笔。全班齐背1~6的乘法口诀,感受乘法口诀朗朗上口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目标

  (一)通过直观的实物图和乘法的含义,在老师的引导下,编出6的乘法口诀。

  (二)找出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

  难点:用6的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教具和学具

  教具:例11的实物图,6根小棒。

  学具:6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优选【5】篇(扩展5)

——《用数学》教案设计通用5篇

  1.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求商的方法。

  只有经历“从头到尾”的探究过程,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因此,本设计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先动手分一分,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均分的过程及结果,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条件。再进一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如果不用分一分的方法,还可以怎样算出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在学生交流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后,重点指出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更加简便准确,让学生明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先进性。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去解决例2,加深学生对“用乘法口诀求商”这一方法的理解。

  2.利用直观模型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理解算理,形成算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求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必须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对照直观图写出3×( )=12,通过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理解求商的思路,掌握求商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教材18页例1情境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弄清题意,运用*均分的知识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看图并思考:猴妈妈可以给几只小猴分桃?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过程。

  (3)小组合作,交流分的方法并列出除法算式。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12÷3的商是多少。

  (2)小组合作,探究解题方法。

  (3)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预设

  生1:用12依次减3,4次正好减完。

  生2:1只小猴分3个,2只小猴分6个……依次累加,4只小猴正好分12个。

  生3:12÷3等于几,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3,因为3乘4得12,所以12里面有4个3。

  3.揭示课题:同学们的方法都非常好,尤其是第三种方法,想3乘几得12,可以用乘法口诀“三四十二”来解决,更加简便准确。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引导探究,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读题、审题并思考: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随之板书。

  ①每屉装4个包子,装了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②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装4个,可以装几屉?

  ③一共有24个包子,*均分装在6屉里,每屉装几个?

  (4)引导学生列式解决问题,说一说算式的含义。

  (学生列出算式:4×6,24÷4,24÷6)

  (5)学生列出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每个算式的结果是多少?你们是怎么算的?

  (6)学生汇报结果及计算方法。

  (用乘法口诀计算)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P23例4用数学

  教学目的:

  通过学*,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

  1、口算:

  3+7 4+9 5+6 7+8 12+6

  13-7 27-8 36-5 47-2 63-5

  2、计算:

  45+49 56-27

  二、新授

  1、教学例4

  出示挂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请你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指出:对评比牌前面的灌树挡住了,你有办法知道每个班红旗获得情况吗?

  2、小组讨论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看条件

  3、小组汇报

  如:二(2)班16-3=13

  注意:强调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4、问:谁知道二(1)班、二(2)班得几面红旗呢?

  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没办法知道。因为被树挡住了。

  问:那他们可能得几面红旗呢?

  你是在怎么知道的?

  三、练*

  1、P23做一做

  2、练*四第1-4题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课本P10页,例3及练*二中相应的*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化。

  3、初步感受“*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分果冻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能分成几份”。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8里面有几个2,8里面有4个2,就可以分4份。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具体感知“每2个分一份,8个分成这样的4组,就要分4份。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均分的方法,感知*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2页的第5题。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二第6题。

  (1)第6题。出示分玉米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这节课要从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联系已有的方向经验,应用度量角和画角的方法,以及比例尺的知识,进一步了解方向,体会距离发展空间观念。本单元是根据《标准》要求,在小学数学里新增加的教学内容,确定位置涉及的知识,技能比较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为此,编排三道例题和一个练*,让学生逐步掌握新的方向知识,学会比较精确地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的科学性。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描述物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具**置。

  教学难点:学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置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纸、量角器、直尺、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了一个场景,让学生从中逐步发现问题,与旧知产生冲突,引发学*新知的需求,然后再进一步学*。在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测量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练*中安排了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优选【5】篇(扩展6)

——《军神》优秀教学设计优选【5】篇

  教学理念:

  给学生提供自主学*的空间,营造自主探究的学*氛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多样的阅读方式,让学生体会情感,积累情感,升华情感,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自主探究,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感悟***坚强的意志,培养学生对革命领袖的崇敬。

  3、练*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养成良好的阅读*惯。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感悟***坚强的意志。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将军的资料、图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二教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像,问: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2、谁来介绍***?(让学生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介绍***)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速读感知把握情感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有什么感受?用简洁的话概括。

  3、检查:

  (1)出示词语:沃克年龄土匪拒绝麻醉剂施行晕过去勉强***

  (2)交流感受。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再读课文,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处,好好的多读几遍,细细的体会,为什么会获得这样的感受?再在小组内交流。

  (二)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三)全班交流。(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出示有关语段,在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同时,指导感情朗读,读中悟因,读中生情。)

  重点交流以下几处:(其余几处让学生自由交流,结合理解,指导感情朗读)

  a、出示:“他愣住了,……他冷冷的问……”

  1、“愣住”、“冷冷”分别说明什么?

  (学生说体会,师相机板书:冷冷)

  2、指导学生读好开头至课文11自然段。

  (指名分角色读,评议;男女生分角色再读。要读出***的镇定,沃克医生的傲慢。师相机板书:微笑)

  b、出示:“沃克再一次愣住了……一刀刀割掉!”

  1、引读,问: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师相机板书:愣住)

  3、再读这一段。(“能忍受”“摘除”“一刀刀割掉”

  用红色显示,读出沃克医生吃惊、难以相信的语气;突出手术之重、之大。)

  4、引读第15自然段,你有什么感受?

  c、出示第16、17两自然段。

  1、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或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颤抖汗珠滚滚忍不住一声不吭

  紧紧抓住青筋暴起汗如雨下居然”用红色显示)

  (师相机板书:颤抖汗珠滚滚一声不吭青筋暴起汗如雨下)

  2、指导读好这两段。

  d、出示22自然段。

  1、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谈体会。(师板书:惊呆勉强一笑)

  2、指导读好这两段。(指读;评价;再指读,齐读。读出沃克医生的无比敬佩、由衷赞叹之情。师板书:肃然起敬)

  3、(师指板书)追问:是什么使沃克的神态、情绪有这样大的变化?

  4、再次齐读22自然段。

  5、(点击段落中“军神”两字,使其呈现红色)问:现在,你怎样理解它?

  6、让我们带着对***的敬佩之情再读一读课题:军神!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指***像)说:现在,这位可敬的军神就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学生先写下来,再交流。)

  2、师述:全体起立,向这位可敬的军神献上我们最崇高的队礼!敬礼!

  3、深情朗读全文。

  4、总结:同学们,学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由交流,可以是感想,可以是写法,也可以是其他,只要与课文内容衔接,都可以。)

  5、出示作业超市:

  (1)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并谈谈自己的感想。

  (3)继续搜集***(其他革命前辈也可以)的故事,举行讲故事比赛。

  附板书:军神

  沃克***

  冷冷微笑

  愣住*静

  颤抖汗珠滚滚忍不住一声不吭青筋暴起汗如雨下

  惊呆勉强一笑

  肃然起敬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精读,理解沃克医生称***为“军神”的原因。

  3、凭借具体语言材料,学****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情导入

  1、揭题

  2、媒体出示(十大元帅图):同学们,你们看,这十位庄重威武,气宇轩昂的军人就是我国赫赫有名的十大元帅。他们是——(生读元帅名)。

  3、指图,这位就是被德国医生尊称为“军神”的***元帅。

  媒体出示:简介***

  二、初读,自主发现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你们觉得文中哪些句子比较难读?

  3、组织交流,指导读好难读的句子。

  三、细读,自主探究

  1、指图,沃克医生为什么称***为“军神”呢?

  2、细读课文,提出要求:

  从文中找出令你感动的语句,多读读,读好它。然后再把你的感受和学*小组中的伙伴交流交流。

  3、巡视指导

  4、组织汇报,文中哪些地方令你感动?为什么?

  5、学*整合,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总结,升华认识

  1、归纳:***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求治时——,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

  2、此时此刻,你最想对***爷爷说什么?

  媒体出示:***爷爷,我想对你说……

  五、课后延伸:

  组织语文专题性学*,了解伟人故事,学*伟人品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的情感态度的方法,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方式建构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课程资源的熏陶下,体会***坚强的意志;感受沃克医生对***的敬佩之情,并体会这种感情;有意识地激发学生良好的读书*惯。

  教学重点:借助具体的文字材料感悟***钢铁般的坚强品质。

  教学难点:借助语言文字理解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会有那么大的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查找关于***的资料,了解***的生*。

  教学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猜谜,导入课题

  ⑴猜谜:1+1=?(1、2、王、田……)结论: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⑵揭题,指导朗读课题。理解“神”字的意思。带着这样的理解,响亮地读读课题。

  【设计意图】说到猜谜语,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谜语可让学生感到新奇,以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能较快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带入一种轻松的学*氛围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贵有疑”把预*中碰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摆出问题(讲析课文时再解答)

  (1)为什么称***为“军神”?

  (2)沃克医生开始为什么称***为军人,后来又为什么称他为军神?

  (3)***为什么拒绝使用麻醉剂?

  (4)***为什么能这么坚强?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设计意图】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每人所获取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也充满个性,产生的问题也会因人而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

  三、围绕问题,深入探究

  环节一:感悟“军人”特质

  句子: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感悟***伤势的严重程度和他的从容镇定。

  1.伤势有多重?补充资料。

  2.从容镇定是什么意思?读读表现***从容镇定的句子。(可以分角色读)

  环节二:感悟“军神”特质

  1.拒绝使用麻醉剂

  ⑴***是怎样拒绝的?指名读句子。

  句子:病人*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⑵在这段话中,他最想强调什么?——他为什么这么看重自己的大脑?——你从中感受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为革命事业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句子。

  ⑶他说话的语气是怎样的?——你从“*静”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他深思熟虑,已经作好了忍受巨痛的准备)带着你的理解再读句子。

  2.忍受手术的巨痛

  ⑴手术到底有多痛?指名读句子。

  句子:病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⑵作者是怎么写出巨痛的?(抓住人物的动作、外貌与神态描写)

  ⑶一声不吭是什么意思?难道手术室里没有一点儿声音吗?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⑷此时此刻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带着你的理解读句子。

  3.一直在数刀数

  ⑴出示句群:

  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

  ⑵两人说话的语气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

  ⑶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将课文第14、20、21三个自然段整合在一起出示,因为这三个自然段,都强调了“刀”这个字,分别是“一刀刀”、“多少刀”、“七十二刀”。“一刀刀”强调了手术要承受巨大的痛苦,“多少刀”突出了沃克医生的怀疑和震惊,“七十二刀”说明了刀数之多。另外,还可以抓住两个人的不同语气。从标点符号处入手,沃克医生的话末尾分别是感叹号和问号,而***的话末尾却是句号。

  引导学生揣摩两人说话的语气为什么不一样,感受***的崇高精神。

  四、回归整体,升华感情

  ⑴出示中心句: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⑵品读句子,理解这句话中的递进关系。读出惊奇、赞叹与敬佩之情。

  ⑶补充资料,介绍***的伟大功绩。

  ⑷***为什么能这么坚强?(为了他的信仰,为了人民的**事业)

  ⑸像这样的人物,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你能举些例子吗?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是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的有效途径。因此,首先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沃克医生的话“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这句话让他们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朗读中,在感情层层递进,使学生和文本产生共鸣。其次,通过出示补充材料——***的历史功绩,进一步感受***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军神。最后,让学生思考:***在手术过程中为什么能这么坚强?通过寻找***刚毅勇敢的动力源,使人物的精神内涵得到升华。由此进一步拓展:像这样的人物,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你能举些例子吗?以此寻找英雄人物的共性,进行了良好的人文熏陶。

  五、写法迁移,课后拓展

  1.仿写句子。提示:可以写写着急、喜欢、紧张的情景。

  2.如果想深入地了解这位共和国元帅,建议大家读一读《中华名将——***》、《少年***》、《***回忆录》等。

  【设计意图】课文的16自然段是很有特色的,作者成功地表现了***的“痛”,却没有用到一个“痛”字,关键是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神情和动作进行细致入微地描写。本次作业,要求学生根据16自然段来仿写句子,语言训练扎实有效,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的同时不忘落实语文的工具性要求。

  板书设计:

  12、军神

  手术前拒绝麻醉

  ***手术中一声不吭}意志坚强

  手术后数出刀数

  教学理念:

  给学生提供自主学*的空间,营造自主探究的学*氛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多样的阅读方式,让学生体会情感,积累情感,升华情感,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自主探究,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感悟***坚强的意志,培养学生对革命领袖的崇敬。

  3、练*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养成良好的阅读*惯。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感悟***坚强的意志。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将军的资料、图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二教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像,问: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2、谁来介绍***?(让学生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介绍***)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速读感知把握情感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有什么感受?用简洁的话概括。

  3、检查:

  (1)出示词语:沃克年龄土匪拒绝麻醉剂施行晕过去勉强***

  (2)交流感受。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再读课文,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处,好好的多读几遍,细细的体会,为什么会获得这样的感受?再在小组内交流。

  (二)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三)全班交流。(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出示有关语段,在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同时,指导感情朗读,读中悟因,读中生情。)

  重点交流以下几处:(其余几处让学生自由交流,结合理解,指导感情朗读)

  a、出示:“他愣住了,……他冷冷的问……”

  1、“愣住”、“冷冷”分别说明什么?

  (学生说体会,师相机板书:冷冷)

  2、指导学生读好开头至课文11自然段。

  (指名分角色读,评议;男女生分角色再读。要读出***的镇定,沃克医生的傲慢。师相机板书:微笑)

  b、出示:“沃克再一次愣住了……一刀刀割掉!”

  1、引读,问: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师相机板书:愣住)

  3、再读这一段。(“能忍受”“摘除”“一刀刀割掉”

  用红色显示,读出沃克医生吃惊、难以相信的语气;突出手术之重、之大。)

  4、引读第15自然段,你有什么感受?

  c、出示第16、17两自然段。

  1、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或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颤抖汗珠滚滚忍不住一声不吭

  紧紧抓住青筋暴起汗如雨下居然”用红色显示)

  (师相机板书:颤抖汗珠滚滚一声不吭青筋暴起汗如雨下)

  2、指导读好这两段。

  d、出示22自然段。

  1、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谈体会。(师板书:惊呆勉强一笑)

  2、指导读好这两段。(指读;评价;再指读,齐读。读出沃克医生的无比敬佩、由衷赞叹之情。师板书:肃然起敬)

  3、(师指板书)追问:是什么使沃克的神态、情绪有这样大的变化?

  4、再次齐读22自然段。

  5、(点击段落中“军神”两字,使其呈现红色)问:现在,你怎样理解它?

  6、让我们带着对***的敬佩之情再读一读课题:军神!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指***像)说:现在,这位可敬的军神就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学生先写下来,再交流。)

  2、师述:全体起立,向这位可敬的军神献上我们最崇高的队礼!敬礼!

  3、深情朗读全文。

  4、总结:同学们,学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由交流,可以是感想,可以是写法,也可以是其他,只要与课文内容衔接,都可以。)

  5、出示作业超市:

  (1)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优选【5】篇(扩展7)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十通用5篇

  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语文。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2.自制生字词卡片。

  3.学*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一)情境导入

  1.谈话: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并正音:子读zi)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孔子。

  2.播放多媒体课件: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谈感想)

  3.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以课件燃起学生对孔子的景仰之情,并为全文的学*创设情境。】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纳闷风餐露宿毫无保留传授佩服。(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请学生推荐班内一两名朗读好的同学当“老师”,检查同学们课文的朗读情况。

  4.感知课文大意:课文讲了些什么?

  (三)研读感悟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1)谈孔子

  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③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④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⑤学*是没有止境的。

  ⑥从此,孔子每天不高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披文入情,缘情悟文,舍其一,语文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

  (2)谈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3)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3.引入: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四)朗读感悟

  1.生自由练读。

  2.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3.师引读。

  (五)演读感悟

  1.分小组演一演。

  2.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演读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真情面对人物形象。】

  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利用教材中的资料袋或引用名言谈孔子和老子)

  (六)拓展活动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了儒家、道家学说。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准备开展“闪光的金钥匙”这一活动,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组成学*合作小组,走进孔子,老子。

  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二 过程与方法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三 情感与价值观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4 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语文。

  学*者分析:

  学生对二千多年的孔子及老子很陌生,需要老师的教导。应该在多读基础上了解拜师的过程。再来体会他们的品行。

  教学重难点: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孔子。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这些词语: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纳闷 风餐露宿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三、研读感悟、总结

  ②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座听。

  ③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第二课时

  学*目标

  ①能正确读写“远*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重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①认读、书写生字。

  同桌交流记忆这些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小”字的写法。然后练*写生字。

  ②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③引入:大家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二、朗读感悟

  ①生自由练读。

  ②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③师引读。

  三、演读感悟

  ①分小组演一演。

  ②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先议论一下哪些字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写完后适当展示、指导。

  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引用孔子的名言)。

  四、总结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板书:

  17、孔子拜师

  远*文明 风餐露宿

  总觉 不够 日夜兼程 学无止境

  上前行礼

  课后反思:

  通过学*,达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对字词掌握很好,理解了课文内容,也懂得了孔子、老子的 为学要勤奋、谦虚、等品行。

  一、复*引入

  1、听写生字词并认读。

  同桌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的写法。

  2、上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孔子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3、引入: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二、感悟老子的为人。

  1、用上节课的方法,边读边划出能表现老子品行的句子

  2、全班交流:

  (1)“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感悟品行:爱护晚辈

  (2)“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感悟品行:诲人不倦

  3、自由练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迎候”和“等候”这两个词语可以调换嘛?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拜访”和“拜见”呢?

  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师引读,演读感悟,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演读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真情面对人物形象。】

  三、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利用教材中的资料袋或引用名言谈孔子和老子)

  四、拓展活动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了儒家、道家学说。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准备开展“灿烂的文化”这一活动,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1.自由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组成学*合作小组。

  2.明确责任: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作组长,具体负责本小组的活动。

  3.商定方案: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商定准备哪些内容、怎样开展活动,组内具体分工等事宜。形成方案与其他小组交流。

  五、课外实践

  开展“灿烂的文化”这一综合实践活动。

  板书:

  孔子 老子

  谦虚好学 毫无保留

  永不满足 悉心传授

  学*是没有止境的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对简答的评价。

  一、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古人,他是谁呢?你们看。 书上的资料袋一句话来评价孔子?

  投影: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我们把这句话读一读。

  二、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揭题:今天,我们就学*一篇有关他的故事,更深入地来了解他。

  板书:孔子拜师。生齐读课题。

  2、正音:“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要读第三声。跟老师读 “孔子”。、3、全班齐读生字词。

  指名分段读课文,师正音

  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归纳课文的叙述顺序:决定拜师——不怕艰辛去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敬重

  这样就把孔子拜师的经过说清楚了,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这样把事情的经过介绍清楚。

  4、那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孔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孔子:谦虚、好学、有礼。

  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孔子的这些品质,并在书上写一写你的感受?

  四、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研读孔子

  (一)、第一段

  因为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所以才要去拜师。

  师:“渊博”是什么意思? 板书:渊博

  他是不是真的知识还不够渊博呢?谁来说说,你从哪里读懂的?

  和“闻名”意思相*的词有哪些呢?

  小结:是啊,孔子已经是远*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去拜师,他多么好学啊!

  (二)、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孔子拜师过程中非常不容易,你又是从哪里词语体会到的呢?

  a、“相距上千里”说明路途遥远。(出示地图)讲解长度单位“里”:别看地图上好像不远,实际上孔子要走大约50万米。你们*时在操场上跑一圈两圈有什么感觉?孔子要走的路程相当于学校操场2500圈。

  表示距离很远很远的还有哪些词:遥远、千里迢迢、迢迢千里……

  b、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是什么意思呢?

  c、填补文本空白:想一想,孔子走这么长的路,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如果你是孔子,你又是怎样的克服?

  两个成语都可以让我们想到了丰富的画面,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学会运用积累的成语。 ⑦ “终于”说明他好不容易才走到了洛阳。

  ⑧想象情景:几个月后,孔子终于走到了洛阳,这时孔子会是什么样呢?用书中的一个成语来说就是(风尘仆仆)

  ⑨有感情朗读:孔子坚持不懈,终于走到了洛阳,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我们把这句话读一读。

  (三)

  1、 孔子说的这一句“学*是没有止境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概括为“学无止境”。

  可是老师有时明白, 有时不明白, 把老子的知识学完了, 学*就到头了吗? 生:知识很多,永远学不完。 师:现在是三年级—— 生:还要读四年级,三年后读中学,再读大学。 生:还要考博士。 师:学*就完了吗? 生:还要考研究生。 师:是啊,工作了,还要学*,这就叫—— 生(齐) :学无止境。

  能不能联系实际说一说,你身边还有谁也在不断地学*?

  (四)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孔子是怎么学的?

  如果用课后孔子的名言来说,孔子怎么学?

  二、研读老子。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优选【5】篇(扩展8)

——《爱迪生》教学设计优选【5】篇

  一、特点分析

  1、教材特点: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本,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小爱迪生在妈妈病情十分严重光线太暗不能手术的情况下,急中生智想出办法,把昏暗的灯光聚集在一起,救了妈妈的命。突出了爱迪生的爱动脑筋和聪明可爱。

  2、学生特点:二年级下学期孩子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但语感差,时常丢字、加字、不懂意思。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基础是朗读,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结合目标指导朗读,渗透学法,及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

  3、教学特点:正确把握语言教学特点,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生动活泼,严谨抓实,立足文本,考虑学生实际。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学*体会,增强学生善于发现的意识,激发学生兴趣。

  二、设计理念

  立足于教材及学生特点,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关注学*语感的培养,凸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充分体现扎实的风格。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感悟课文内容,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理解词语。

  3、通过表演爱迪生的聪明可爱,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善于发现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课文。

  2、感悟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说话的语气,并通过朗读领会爱迪生的聪明。

  五、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按照《预*指南》初步预*课文,能读出生字,读通句子。

  2、教具与学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投影仪。

  六、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了《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并学*了1、2自然段,老师想知道你们掌握得怎么样?

  1、读词(课件出示)

  爱迪生检查急性阑尾炎一溜烟溜走

  斥责委屈亮堂恍然大悟明晃晃晃动

  2、从1、2自然段的学*中,你喜欢爱迪生吗?为什么?(板书:聪明)

  3、通过上节课的学*,复*巩固生字,词组、加深学生理解、为下文作铺垫,提出问题,给予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精读课文,感受聪明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爱迪生,感受爱迪生的聪明吧!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3—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一句你认为最能体现爱迪生聪明的句子。画好之后,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学*主人的意识,调动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2、小组交流(请你把找到的句子和其他组员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1)、(课件出示句子)爱迪生让小伙伴们站在点燃的油灯旁边,由于镜子把光聚在一起,病床上一下亮堂起来。

  2)、提问、质疑:为什么这句话最能体现爱迪生聪明?(板书:昏暗镜子亮堂)

  3}、你的心情怎么样?(高兴)能把你的这份高兴的心情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吗?(生齐读)嗯,不仅房间亮堂了,大家的心里也亮堂了。谁再来读?(指名读的好的读)真棒,你不仅让我感到高兴,还让我明白了亮堂的原因是爱迪生想到了把光聚在一起,你们也能读出这样的感觉吗?(自由读、指导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加深学生理解课文,并正确引导学生怎样有感情地读课文,训练学生的语感]

  4)、(课件出示图)你们看,这就是当时的情景,请你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生反馈)

  5)、爸爸笑着摸了摸后脑勺,那是什么时候的动作?课文是怎样写的?(生读句子,出示句子)爸爸恍然大悟,医生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a、理解“恍然大悟”,造句

  b、指名读,读出爸爸的突然明白和医生的满意,并男女赛读

  [设计意图:通过指名读、赛读指导学生朗读的感情的处理不当和不到位,更贴*角色,理解人物心理特点。]

  6)爸爸现在恍然大悟,那么刚才他怎么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呢?

  a、请你再联系第4自然段(自由读)

  b、指名读,联系课文

  是啊,爸爸对爱迪生的举动感困惑,爱迪生的什么举动引起爸爸的困惑呢?(齐读句子)

  c、{出示句子}突然,爱迪生……一面大镜子。

  你认为这段话中哪写得好?看谁的眼睛最亮,能发现?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学*课文兴趣]

  一溜烟似的奔(快)形容一个人跑得快,你还可以怎么说?

  明晃晃的大镜子,你可以说成()的大镜子

  哪个好?为什么?

  指名读,指导读,理解词的运用,想象当时的情景,融入课文。

  7)看到爱迪生这样做,爸爸不明白,他是怎么说的呢?(指名读)

  (出示句子)“斥责”是什么意思,指导读,读出爸爸的急、气、不明白(指名读)

  当你感到不明白的时候,你的眉毛怎样?你会怎样说话?

  (练一练,指名读,齐读)

  爱迪生是怎么说的?(齐读、出示句子)理解“委屈”

  他自己明白吗?如果站在他的立场,那要读出会么样的情绪?(既委屈又高兴)

  (指名读,齐读,赛读)

  8)、表演爸爸和爱迪生的对话部分(男女分角色读)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回答:爸爸的不明白、反衬了爱迪生的聪明。

  指导理解“爸爸的又气又急”,是啊,虽然爸爸的“气”、“斥责”很不应该,但是“急”却是情理中的

  [设计意图:重点引导学生读,怎样有感情地读,激发学生学*兴趣,更贴*角色,更能理解课文,提高认知能力]

  (三)对比阅读,烘托聪明

  1、爸爸急,医生急吗?医生急在哪里?(指名说)

  2、指导读,读出医生的没办法和无奈

  3、扮演医生,对话中自己设计加上动作表现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创新大胆,角色扮演,活跃课堂气氛]

  4、爸爸说:“那就多点几盏灯”,应读出怎样的语速(再读、指导读)

  5、谁急?大家急,指导理解词语和句子

  走来走去想不到办法直昌汗直抓头发象热锅上的蚂蚁

  6、你喜欢读谁?会班分角色读,并配合动作

  7、当所有的大人都惊惶失措,只有七岁的爱迪生保持冷静,想出办法,怪不得医生这样夸他

  [设计意图:烘托对比,角色扮演、加深理解、感悟内容]

  (四)夸爱迪生,领悟聪明

  1、指名读医生的话(出示句子)医生夸奖爱迪生“今天多亏了……这孩子”

  找“夸奖”、“多亏”的近义词

  这是医生的由忠赞美,我们也来夸夸他吧!分角色赞美、夸赞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的意识,提高说话能力]

  (五)补充阅读,探究聪明

  1、想一想,爱迪生为什么那么聪明,能想出办法救妈妈?

  [设计意图:针对问题,培养学生质疑和设疑的能力]

  3、总结:只要我们好学好问,爱动脑筋爱动手,老师相信你们都会成为一个聪明的人,说不定未来的爱迪生就是你!

  七、全课总结

  总结全文,鼓励学生发明创造、善于发现、探究问题、并让学生课后做试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八、板书设计

  爱迪生救妈妈

  昏暗镜子亮堂

  众人

  爱迪生聪明

  夸奖赞美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并注意积累词句。

  3.领会爱迪生的聪明可爱,有多动脑、多动手、善于发现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说话的语气,并通过朗读领会爱迪生的聪明。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生字词语卡片、挂图。

  2.学生准备:收集爱迪生的相关资料。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出示爱迪生挂图。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人吗?这就是爱迪生,他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现,你知道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是他发明的吗?他小时候还想过办法救妈妈的命呢(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他是用什么办法救妈妈的吗?请赶快打开书读读课文吧,读后说说你最想对爱迪生说什么?(爱迪生真是聪明)

  二、读文识字

  1.亲情激励:今天,我们也来学学爱迪生,看看谁能想出好办法帮助大家把生字学得又快又轻松,谁就是我们班的爱迪生。

  2.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生字要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小组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4.小组推荐识字的好办法,班级交流。

  5.大家评比班级“爱迪生”。

  6.出示生字词;

  (1)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

  (2)学生自愿选择生字,读一读,并在文中找出带这个字的词和句子,读给大家听。

  7.识字游戏:开火车读字、听音抽字卡、出示偏旁组字等。组织学生巩固生字词语的掌握,重点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适当引导学生利用新学的汉字扩词。

  8.指导朗读

  ①学生分组读课文,互相检查读文情况,评议。推举一名读得好的参加全班读文。

  ②指读课文,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重点词语和长句子的读法。

  ③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组内朗读展示。

  ④再读思考:通过阅读你记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中的生字词语。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窍门、借鉴已有知识分析看如何把字写好。

  2.讲识字记忆方法。【加减法】

  谈—讠→炎(炎热)

  斤+丶→斥(斥责)

  由+氵→油(油灯)

  大+亏→夸(夸奖)

  3.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认为难点的字。强调重点笔画的书写,如:“炎”字上下两部分不同。

  4.学生练*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5.引导欣赏:你认为哪个字写得好,就对它笑一笑,并向同桌夸夸你写的字。

  6.师生共议,展示优秀作业,发“笑脸”奖。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认读生字词。(自由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回忆课文的内容: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文中那个聪明的孩子叫——(爱迪生),长大后他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他的发明有——(电灯、电话、电报、电影机)。

  过渡:在他七岁那年,爱迪生靠他的聪明才智,救了妈妈。妈妈到底发生什么危急的事了?爱迪生又是怎样救妈妈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走进故事吧!

  二、朗读、感悟课文

  学*第二自然段

  1.过渡:妈妈怎么了?(得了急性阑尾炎。)她的情况危险吗?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请自由读读第二自然段,找找妈妈当时病情严重的句子。

  2.学生交流:(以学生回答的顺序机动理解各个句子)

  (1)一天,妈妈突然肚子痛,疼得在床上直打滚。

  什么叫“直打滚”,(不停地打滚)为什么呀?(疼得受不了了)大家想象一下,妈妈在直打滚的同时,还会有哪些表现呢?(脸色、满头大汗、哭、不停地叫)她会叫些什么?你看,妈妈是多么痛苦呀!谁能把这场景读出来?

  (2)爸爸急忙骑马到几十里外去请医生。

  你能给“急忙”换一个词来读一读吗?(出示:爸爸()骑马……)我们想象一下爸爸焦急的样子,来读读这句话。

  (3)一检查,原来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做手术。上医院已经来不及了,医生决定在家里做手术。

  为什么医生决定在家里做手术呢?(家离医院太远,,骑马去需要很长时间,可妈妈病情太严重,必须马上做手术)时间太紧张,医生只能决定在家里做手术,这是多么危险的处境啊!谁能把它读出来?

  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1.过渡:医生决定在家里做手术了,但又说家里没法做手术,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请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为什么。

  2.品句:医生环顾四周,迟疑了片刻,说:“房间里光线太暗,没法做手术。”

  结合“环顾四周、迟疑”等词语体会医生的无奈。(指名扮演医生)板书:暗

  3.爸爸提议怎么做?(多点几盏油灯。)对于这个办法,医生还是(摇头),连连说(不行)。

  结合医生的动作、表情体会爸爸办法的不可行。

  4.升华:此时此刻,医生没有办法,爸爸没有办法,大家都束手无策。可时间就是生命,晚一分钟,妈妈的生命就多一分危险,大家都急得——团团转。

  5.比较句子

  A、大家急得团团转。

  B、大家很急。

  (第一个句子具体,更急。)

  6.自由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象大家急得团团转的情景。

  学*第四自然段

  1.过渡:就在大家都急得团团转的时候,爱迪生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学*要求

  自主、合作学*第四自然段:

  读一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四自然段;

  画一画:用直线画出爱迪生救妈妈的句子;

  说一说:与四人小组里的伙伴们交流交流。

  2.品句:突然,爱迪生一溜烟似的奔出大门。不一会儿,他回来了,捧着一面明晃晃的大镜子,身后还跟着好几个小男孩,每个人都捧着一面大镜子。

  结合“突然、一溜烟、不一会儿”等词语体会爱迪生的速度快。(上述词语变颜色)(指名读、评价读、自由读)

  3.爸爸看到了,什么反映?

  爸爸一见又急又气,斥责道:“什么时候了,还胡闹!”

  师:就是啊,都什么时候了,还胡闹,爸爸能不气能不急吗?谁愿意当又气又急的爸爸来斥责爱迪生?(指名读)

  4.爱迪生怎么说的?

  爱迪生委屈地说:“我没胡闹,我想出办法了。不信您瞧!”

  师:谁来读读爱迪生的话?你为什么这么读?(爱迪生这时候是很委屈的)

  分角色朗读:男生读又气又急的爸爸,女生读满腹委屈的爱迪生。

  老师导读

  5.爱迪生真的想出办法了吗?我们一起看看吧

  ,《爱迪生救妈妈》教学设计(书香课堂)

  师:看!房子一下子亮了,妈妈得救了!(课件:屋子亮了的图)

  师:你知道屋子为什么会变亮吗?(板书:亮)

  爱迪生让小伙伴们站在点燃的油灯旁边,由于镜子把光聚在一起,病床上一下子亮堂起来了。(板书:镜子)(师生合作读)

  6.师:此时此刻你想对爱迪生说什么?

  师:这时的爸爸用书上的一个词形容,那是(恍然大悟)爸爸开始时不明白,斥责爱迪生,可现在,当他看到房子一下子亮起来了,他一下子明白了,这就叫做恍然大悟。

  7.仔细观察这幅图,猜猜哪个是爸爸?为什么?这时,爸爸恍然大悟会说些什么?(指名说)医生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指导朗读,注意加上动作、表情。)

  学*第五自然段

  1.过渡:通过爱迪生想出的好办法,手术的结果怎样了呢?(齐读最后一段)

  2.手术做得很成功,妈妈得救了。医生夸奖爱迪生,说:“今天多亏了这个小家伙,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师随机抽同学读医生夸奖爱迪生的句子。)

  3.师:爱迪生为什么这么聪明呢?(板书:聪明)

  (爱迪生之所以从小就这么聪明,是因为他从小就喜欢动脑、动手,在实践活动中发现了很多科学知识。)(板书:善动脑勤动手)

  三、拓展(写一写)

  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爱迪生说的呢?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呢?请你把它写下来。

  四、作业

  1.回家向爸爸妈妈讲讲这个小故事。

  2.选做题:课外收集有关爱迪生的故事读一读,讲给同学听听。

  板书设计:

  30爱迪生救妈妈

  ↓

  聪明————善动脑勤动手

  (镜子)

  暗———————亮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30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重点关键词句朗读感悟爱迪生的聪明、多动手、善发现、并注意积累。

  3、了解爱迪生救妈妈的办法——镜子聚光的原理,激发孩子在生活中爱动脑筋,多动手,善发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中感悟领会爱迪生的机智,并积累词句。

  2、理解爱迪生救妈妈的办法,领会爱迪生的聪明可爱。

  课前准备:

  课件、爱迪生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

  1、孩子们,我们来做个猜猜看的游戏。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他是谁?——爱迪生

  (板书:爱迪生)

  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预设:爱迪生为什么要救妈妈?他是怎么救妈妈的?……)

  (板书:1、爱迪生为什么救妈妈?2、他怎么救妈妈?)

  二、研读课文,感悟内容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学*第二自然段

  1、爱迪生的妈妈怎么了?妈妈的病情危险吗?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请大家默读第二、三自然段,找找妈妈当时病情严重的句子,用“————”划出来。

  2、学生交流:

  (三)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医生决定在家里做手术了,但又说家里没法做手术,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找找看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医生环顾四周,迟疑了片刻,说:“房间里光线太暗,没法做手术。”

  手术没法做,大家着急吗?(着急)

  都有谁在急?找出相关的句子。

  (1)医生急

  医生为什么急?(房间里光线太暗,没法做手术)

  医生想办法了吗?从哪些词可以看出?(“环顾”“迟疑片刻”)

  医生想到办法了吗?(没有)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医生的话,读出医生的着急与无奈!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优选【5】篇(扩展9)

——杜甫《绝句》教学设计优选【5】篇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有感谢情地背诵全诗。

  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透景司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理解诗句大意,领悟“含”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齐读)

  2、指句读“绝”。

  3、指生说记字方法。师:大家都知道,绞丝旁的字多与丝线有关。所以这个字也可以这样说:丝线染成颜色,称为天下独特,就是—绝。

  4、扩词:绝技、绝活、绝招。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师范读,注意听老师读诗的节奏。这首诗的节奏是223。

  3、自由练读,注意节奏。

  4、师生合作,接读。

  5、同桌之间像我们师生合作读那样读。

  6、指名一对同桌读。

  7、男女生接读。

  8、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教师配乐读。

  9、指名一名同学来配乐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勒了一幅怎样画面?

  三、创设情境,细读古诗

  1、学*第一句诗

  (1)如果把诗配上画,按诗句的描绘,应首先画什么?(黄鹂)

  (2)出示“黄鹂”剪贴画。诗中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什么地方呢?(柳树间)(教师随机板画柳树,并贴上黄鹂)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可见此时正是早春时节,那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做什么?(鸣叫)怎样记信这个“鸣”字(谜语:鸟儿把口张,叫声真响亮)扩词:一鸣惊人、鸣叫、电闪雷鸣。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欢快地、自由自在地)

  (3)让我们用欢快的语调读第一句诗,注意节奏。

  2、学*第二句诗

  (1)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你们猜猜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白鹭)

  (2)出示“白鹭”剪贴画,并介绍: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3)诗中写的是一只白鹭吗?(不是)哪个词告诉你的?(一行)这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哪儿?(青天)青天是什么意思?(蔚蓝的天空。教师把一行白鹭贴上。)

  (4)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读出画面的美来。

  3、体会诗境

  (1)诗人作诗用语简洁明快,画面里的色彩,诗中都体现出来了,你找到了诗中的字吗?老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标出来(黄、白、青、蓝)。

  (2)在读课文前。同学们能不能看着画面,结合诗句,大家可以按这样的句式来说:

  出示句式: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柳树,黄鹂,白鹭。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

  (3)同学们描绘得真美啊,让我们把一、二句诗联起来读一读,读出画面的美来。

  4、学*第三句。

  (1)真是春意融融,生机勃勃,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这时他一抬头,却又被另一处景物所吸引,是什么?是远处的西岭雪山(板画西岭)

  (2)西岭是位于成都西边的岷山,那里的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诗人说“千秋雪”。出示“今”的卡片,组词。

  加一点:“今”变为“令”,组词。

  现在我们给“令”加偏旁,按学生的汇报板书:岭、铃、羚、领、玲等,口头组词。“令”字变成“含”(变的过程中说:大家看,令字一点被咬掉,放在口中不咽下,就是---含)

  师:诗人从窗口向远望,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景色像镶嵌在窗框里一样。(教师边描述边画窗框)

  5、学*第四句诗

  (1)诗人向*处看,又看见门前的什么?(船只)问:船是停着还是行驶着?(师贴船)你是从哪个字知道的?(泊)泊就是停泊位的意思。

  去哪儿的船?(东吴)我们一起来背一下百家姓前两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吴是一个姓氏。东吴是三国时期孙权在江苏一带建立的**,所以东吴指江苏一带的地方。而杜甫是在四川成都,真是千里迢迢而来。

  (2)所以从东吴来的船只路途遥远,诗中用一个词---万里。现在同学们能明白这句诗的大意了吧。

  船的部首是“舟”字旁,作偏旁时,横变提,而且右半部不出头。

  (3)让我们一起用愉快的语气齐读三、四句诗。

  四、背诵古诗

  真是一首好诗啊,如此佳作,我们怎能不吟诵吟诵。

  (1)自由背诵古诗。

  (2)指名背诵。

  (3)齐诵。

  五、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齐走进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诗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相信同学们会利用这种学古诗的方法学会更多更好的古诗,有更大的收获!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了解古诗中项羽这个人物,体会其性格特点

  通过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解读,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肯定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宋代的词派(婉约与豪放),把握此诗的婉约风格。

  2、能够理解全诗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3、对项羽、李清照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人复杂情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

  2、准备《月光》这首歌

  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

  (1)音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有听过《月光》这首歌吗?(课堂假设,没有听过吗,那让我们来细细倾听,听过了是吗?那让我们再回味一下)

  播放歌曲

  师:正如这首歌词中所唱得‘这红尘的战场,千军万马,有谁能称王’,秦末汉初这是一个诸侯争霸,战火弥漫的年代,这是一个尔虞我诈,儿女情长被无情割裂的年代。

  同学们,喜不喜欢看《秦时明月》?《月光》正是《秦时明月》的片头曲,这个动漫正是以秦末汉初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背景的,那么可以说说你们最喜欢的人物吗?为什么喜欢他呢?

  学生回答

  (2)人物介绍,深入感悟

  师:老师喜欢的是其中的项羽,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西楚霸王”项羽。他是一位具有创奇性色彩的英雄,有哪一位同学了解项羽的传奇故事。

  学:回答

  师:项羽是一位悲剧性的英雄,他的性格具有复杂矛盾性,他具备乱世枭雄的霸道和任性,往往刚愎自用,不听人言,同时又带着末世后主的优柔寡断,妇人之仁。既有着武林侠客的豪气干云的伟男子性格,同时也有着细腻温柔,为情所困的情种性格,正是多种的复杂性,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的项羽形象,为后人所诗颂。

  项羽在年少时便能力能扛鼎,拥有超人般的壮志雄心(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浙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仪威风凛凛,便对项梁说:“我可以取代他!“确实,他最后做到了,推翻了秦王朝)

  (3)成语拓展,导入深入

  师:同学们知道“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吗?有哪位同学可以可以讲一下

  学生回答

  师:就是项羽率领所有的军队度过黄河,去营救赵国以解救巨鹿之围,楚军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所有士兵饱饱地吃一顿饭,每个人吃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令,破釜沉舟,就是说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底,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以此来表明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取得胜利的决心,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展示以一当十,最终打败了秦国的军队。

  从这里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项羽作为一名乱世枭雄的杀伐决断的英勇。然而从鸿门宴,我们又能看到他的刚愎自用,妇人之仁。正是因为他没有听谋士范增的话,从而错失了借鸿门宴杀刘邦的机会,最终导致了项羽的悲剧命运。

  项羽与虞姬的爱情故事(备用,侠骨柔情)

  总的一句话,项羽是一位顶天立地的传奇性英雄,就连他的死都是那样的悲剧,在被敌军追赶到乌江边时,其实他本可以渡过乌江来逃生的,可是他不苟且偷生,无脸见江东父老,最终选择乌江自刎,死也死得如此惨烈。

  我想每个人的心中有对英雄不同的解读方法,有不一样的看法。几百年前,有一位女诗人,写了一首诗,对项羽的评价也很高。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位女诗人是怎样评价项羽的,是否与我们的观点一致呢?

  2、朗诵全诗,把握古诗的节奏

  先由老师朗诵,再请同学来朗诵,随后老师在黑板上

  划分全诗朗诵的节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全体同学有感情的朗诵。读出豪放之气。

  3、疏通字词,解释全诗

  先有老师解释重点词语,再由学生自由讨论诗的意思,最后抽学生来尝试解释每一句的意思,老师最后说出正确的意思。

  生当作人杰。句意:人活着要做人中豪杰。人杰:人中豪杰

  死亦为鬼雄。句意: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鬼雄:鬼中英雄。至今思项羽,句意:到现在仍然思念项羽 思:思念 不肯过江东 句意:思念他不愿意回老家 不肯:不愿意

  江东:江南的东部(项羽的老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指导书写“船”,认识“舟”字旁。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优选【5】篇(扩展10)

——体育《武术》教学设计优选【5】篇

  设计意图

  《一路拳》、《五步拳》以“健康第一”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体验、交流展示,师生共同批评的教学组织过程,实现认知过程:由不知到知的转化;思维过程:由被动模仿到主动善思会学的过程;心理过程: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和“我爱学”的转化;能力过程;从理解知识原理到掌握技能技巧的转化。

  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说出1—3式的动作名称术语;80%的学生能根据教师口令做出动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仿、分组体验等练*方法,体会动作路线,用力方式,感受武术精气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愿意表达内心的想法,积极改正自身不足之处。

  活动重点

  预备姿势及1—3式的手型、步型、步法等动作方法。

  活动难点

  动作路线清晰,方向正确,连贯有力。

  活动准备场地。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师生行“抱拳礼”互相问好,说明本课学*任务和要求。

  要求:精神抖擞,队列整齐,步伐一致。二、准备部分。

  1、游戏:桃花朵朵开

  游戏方法与规则:幼儿围绕老师拉成一个圆,以一定的速度圆形跑,在跑步的过程中老师会随机报出一个数字或者一个数学算式,幼儿迅速组成一个队,落单的男生可做两个俯卧撑,女生两个下蹲起。

  2、连贯性的徒手操。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成体操队形散开。跟着音乐口令师生一同做操,做的过程中幼儿尽量跟上老师的节奏,遇到不会做的动作跟着模仿。

  三、基本部分。

  1、复*:武术基本手型和基本步伐,并给与鼓励性评价

  2、新课讲授

  (1)五步拳:预备姿势及1—3式动作要领:

  预备姿势(并步抱拳):身体成立正姿势,两手握拳抱于腰间,头往左看

  弓步冲拳:左脚向左迈一步,成左弓步,同时身体向左转体90度,左手向左*搂收回

  腰间抱拳,同时右拳从腰间冲出。目视前方

  弹腿冲拳:重心前移,右腿经提膝向前弹踢小腿,同时冲左拳,收右拳。目视前方

  马步架打:右脚落地,脚尖内扣,身体向左转体90°,下蹲成马步,同时左拳变掌,屈臂上架,右拳从腰间向侧冲出;目视右方。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成体操队形散开。

  ①教师示范五步拳完整动作,幼儿观看示范对五步拳有初步的了解。

  组织要求:幼儿成四列横队,认真观察老师的示范动作

  ②单个动作分解示范、讲解,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听讲解学*动作名称术语及动作方法。

  组织要求:基本手型以及步伐到位,教师口令清晰。

  采用递进分解练*法进行练*,分组练*动作,组员基本能连贯成单式动作。教师巡视指导。

  一、设计说明

  本课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努力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学设计中,着眼于改善学生的学*方式,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追求创新,实践体悟,并合理组合学*内容,通过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立足于小学5年级学生的学*水*,根据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水*目标,紧紧围绕《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将几个学*内容合理串联起来,设计了既动手又动脑的一系列趣味活动:模仿“孙悟空”——少年拳——比功夫——太极拳。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能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

  2、 85%的学生能够很好掌握少年拳前四节,15%的学生能够基本掌握。

  3、 通过游戏,学生能进一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

  强调学生主动学*自主学*,学会学*,学会创新。根据小学中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好胜等特点,开放课堂的教学时间,内容空间和思维空间,变教师教授者角色为欣赏者、主持者角色,采用情景带入法,语言诱导法,游戏竞赛法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掌握动作,提高能力。

  1、情景导入:(师生敬抱拳礼)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先请大家来欣赏一段音乐,这是一部有名的电视剧主题曲,看哪位同学最快说出这部电视剧的名字?

  教师播放《敢问路在何方》

  学生踊跃举手,并刘声说《西游记》

  2、情景展开:

  A:准备活动:欣赏音乐,再通过教师引导,从《西游记》主题曲引出孙悟空,学生自己动脑模仿猴子的走、跑、跳、爬等动作,另外教师放出《敢问路在何方》,为课堂创造积极、愉悦的氛围。

  B:少年拳:采用分组练*,先看老师做两次,再分组到每组的挂图前模仿着自己做,边做边互相交流心得,一起想象,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参与的主动性,同时又为以后的武术教学打下基础。

  3、快乐游戏:学生通过蹲步穿过栏架——马步移动过独木桥——绕过小旗杆——弓步过呼啦圈——燕式*衡(投健子入小篮圈)等几个步骤,再由游戏的方式来进行,从而使学生在学*中能进一步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及合作精神。

  4、情景结果:用太极拳的简单动作,学生与老师一起做,配合上轻柔的音乐,慢慢的使身心得到调节放松。

  五、本课特色

  1、设计上巧作安排

  在课的设计上注意到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培养,围绕着同学们喜欢“孙悟空”这一主线,安排学生模仿以及各种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自动学*,自主学*,自主探索,把更多的时间、空间和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让他们体验成功。

  2、开放教学,追求创新

  在课的各个部分,力图通过开放课堂的教学时间、内容空间、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学、自觉、互评、想象、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手段上不断优化

  “寓教于乐,情景创设”,本课以少年拳为主要,促进学生自主学*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通过描述创设出活动情景,并做到情景为教学目标服务。合理使用电教设备,适时播放轻松音乐,愉悦师生身心。

  一、成立武术教学实验领导小组:

  组长:涂容波,副组长:张新民。负责武术教学及比赛的组织、协调、教研和考核工作。

  二、班主任职责:

  1、组织本班学生按时参加武术训练,保证全员到位。

  2、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保证学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训练。

  3、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家长全力支持自己的孩子学*武术。

  4、协助教练处理训练中出现的突发事件。

  5、协助教练出色地完成各级交给的武术比赛或表演的任务。

  6、在任期内,保证学生人数的稳定。

  三、教练员职责:

  1、制订计划:武术教学要有长打算,短安排,三至六年级要构建一套科学的训练体系,在训练内容上要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系列。每学期按照这个系列安排训练内容,制订训练计划。

  2、保证训练时间:常规训练按课表上课,对参赛学生每天早上提前一小时,下午其它班放学后推迟一小时。双休日训练时间每位学生必须保证7小时,其它情况另定。

  3、遵守训练常规:要求教练员提前十五分钟到达场地,检查场地是否合乎训练要求及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原则上训练地点在学校,特殊情况与有关人员商量后再定。训练时,教练员与学生要始终在一起,不准坐着上课,穿拖鞋上课。严禁上课时间会客、购物、谈天看书看报等。

  4、组织比赛和表演。*时注意比赛队伍的培养及表演中的高难动作的训练,形成特色,扩大影响。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