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教学设计范本五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竹石》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石灰吟》和《竹石》,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

  2、体会诗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学*诗人的高贵品质和高尚的人生追求;

  3、联系作者生*,了解诗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志向;

  2、难点:联系作者生*,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浩如烟海,我们就是在一首首诗歌的沐浴下长大的。有些诗,我们早已铭记于心。

  说到柳树,我们会想起贺知章的名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提起荷花,我们脑海里会浮现起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谈到瀑布,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谈到母爱,你必定会想起盂郊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今天我们又要学*新的古诗词,请大家看到16课《古诗三首》,今天呢我们要进行一次挑战,一节课学两首,看看同学们的学*能力。

  3、请大家齐读课题《石灰吟》、《竹石》,现在我们猜一猜,这两首诗分别写的什么。

  (石灰、生长在岩石中的竹子)请完成表格第一栏

  (二)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自由朗读2遍,再读给同桌听。请同学展示朗读,请同学跟着朗读,然后播放名家朗读,请男生读《石灰吟》,请女生读《竹石》

  2、小组讨论,参考资料,说说你从诗句中分别读出了石灰和竹石怎样的特点,并完成表格第二栏

  (三)了解诗人,寻找共同特质

  1、师:相传这首《石灰吟》做于他17岁。当时他在求学路上经过一座石灰窑,正值师傅们在煅烧石灰石。他看到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便脱口而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为何于谦看到石灰会这般激动,甚至为这**无奇的石头赋诗一首,郑燮为何也会对着普普通通的竹子,而心潮澎湃,不仅为其作画一幅,还落笔题诗呢?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看看他们的一生,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线索。

  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参照资料2作者生*,完成表格第三行、第四行。

  2、同学们的讲述和回答都非常精彩,现在我们看到这两栏(特点与品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归纳共同特质,用一个词来形容石灰和诗人于谦,你会用?(清白)用清白形容石灰,老师能理解,因为不管历经千锤万凿,还是烈火焚烧,亦或粉骨碎身,石灰依旧保持着洁白无瑕的颜色,用清白来形容于谦,是想说于谦长得很白吗?那这个时候的清白代表着什么呢?【高尚的人格】迁移学*,用一个词来形容竹石和郑燮。(坚劲)同样的在用坚劲形容郑燮的时候,你们是在赞扬什么呢?【不惧怕人生的挫折】(四)托物言志

  1、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诗人写这两首诗是仅仅是想描绘和夸赞这石灰和竹石这两个事物吗?那诗人实际上是想要写什么,想表达什么呢?展示诗文的思想感情:

  《石灰吟》——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这一次让我们在脑海中想着拥有高尚品格的诗人于谦,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于谦两袖清风的高洁,读出于谦那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竹石》——即使艰难困顿了美好的生活,仍要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像岩竹一样坚劲勇敢即使风雨浸湿了荡气回肠的梦想,即使黄沙掩埋了跳动的希望,即使艰难困顿了美好的生活,仍要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像岩竹一样坚劲勇敢。

  让我们带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那么,这种明明是要写人,写自己的志向,却不直接写,而是通过写一个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手法叫作“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五)拓展提升,指导写法

  1、这类诗在我国的诗歌中很常见,而当我们掌握了其中的方法后,我们也是可以写出来。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方法,首先我们需要从这世间万物中选择一种事物,可以随便选吗?有什么要求呢?(特征相吻合)

  3、然后,描摹特点,最后,抒发志向

  4、小窍门:将表达人类品质和态度的词语直接加在这个事物上,这样就很容易让人从物联想到人了。示例说明:烈火焚烧(石灰经历)若等闲(态度),粉骨碎身(石灰经历)浑不怕(态度)

  四、作业布置

  1、背诵《石灰吟》和《竹石》

  2、阅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诗选,从其中选择一项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100字左右

  3、预*《夏日绝句》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

  1、阅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诗选

  2、选择一项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100字左右

  《竹石》教学设计 2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二小 李 莉

设计理念: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设计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教学过程 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一、导入  :

1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 学*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 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 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自我体会均可。

4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1 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 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 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 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竹 石

郑燮

板书:

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竹石》教学设计

《竹石》教学设计

  《竹石》教学设计 3

《竹石》教学设计推荐

  学*目标:

  1.会认生字:破磨击尔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古诗。

  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中内涵,学*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内涵,学*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作者:郑燮,他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2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板书:竹石

  二、学*古诗

  1学生自学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全班集体正音。

  3教师吟诗,学生思考古诗是写竹,还是写石?

  4小组讨论。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站立,扎根。破岩:风化的岩石。磨:磨难。坚劲:坚定,强劲。尔:那。任:任凭。

  5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青竹抱住青山一直都不放松,

  原来是把根深深地扎入岩石的缝隙之中。

  经历狂风千万次的吹打折磨依旧坚硬如铁,

  任凭你地东西南北的狂风。

  三、诵读古诗,体验情感。

  1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2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3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四、课外拓展

  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要求默写《竹石》,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竹石》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的2个生字。

  2、能背诵诗歌。

  3、能说出诗歌的大意和意境。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等,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2、树立敢于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的2个生字。能说出诗歌的大意和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等,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树立敢于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学*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自我体会均可。

  4、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三、体情

  1、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通过多种形式的学*,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竹石》教学设计 5

  教学目的:

  1、认识“破、磨、击、尔、南”5个生字,掌握“磨”的两种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扑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竹石图》,配以古琴乐)

  导人:听过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吧,说的就是清代著名大画家郑燮的故事。他可喜欢竹子了,大家看到的这幅{竹石图}就是他62岁时的作品。

  2、感知图画。说说画中的竹子给你的感觉。

  3、感知古诗。

  郑燮还会作诗呢,这画中的诗就是他自己写的,老师读给你们听听吧。

  教师范读古诗。{配以课件《竹石图》及古琴乐)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块儿来学*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诗,自学不认识的字。(教师进行巡视,提醒学生把宇音读准)

  3、小组合作学*生字,教师引导学生互评。

  4、救师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

  咬定

  破岩

  千磨万击

  坚劲

  5、小组齐读古诗,读流利。

  三、读诗悟情

  1、欣赏图画,练*读古诗,整体感悟诗中怎样写画中竹的。

  2、逐句练读。

  ①赏画。竹子长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读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②教师描述诗句的意境:竹子紧紧扎根在岩缝中,好像把青山咬住了一样.一点也不放松。

  ③学生自由读前两句诗,指导学生评读。标准:音准、有感情、韵律美。

  ④赏画想象:风吹来了,雨打来了,竹子害怕吗?

  学生自由读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⑤引导学生想象: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

  教师总结: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⑥指名读全诗,学生评读。

  3、再次整体感悟古诗。

  ①指名学生诵读全诗。

  ②对照图画,再读古诗,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③引导:你喜欢诗中的竹子吗?为什么?

  ④有感情地齐读古诗。

  4、练*背诵古诗。

  学生自由练*背诵,交流好的背诗方法。

  四、课后延伸

  自然界中有好多植物都具有优秀的品质,诗人们时常写诗来赞美它们。课后读读(梅花)。下次课大家来交流学*体会。

  板书设计:


《竹石》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阅读


《竹石》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1)

——《竹石》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竹石》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石灰吟》和《竹石》,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

  2、体会诗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学*诗人的高贵品质和高尚的人生追求;

  3、联系作者生*,了解诗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志向;

  2、难点:联系作者生*,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浩如烟海,我们就是在一首首诗歌的沐浴下长大的。有些诗,我们早已铭记于心。

  说到柳树,我们会想起贺知章的名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提起荷花,我们脑海里会浮现起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谈到瀑布,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谈到母爱,你必定会想起盂郊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今天我们又要学*新的古诗词,请大家看到16课《古诗三首》,今天呢我们要进行一次挑战,一节课学两首,看看同学们的学*能力。

  3、请大家齐读课题《石灰吟》、《竹石》,现在我们猜一猜,这两首诗分别写的什么。

  (石灰、生长在岩石中的竹子)请完成表格第一栏

  (二)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自由朗读2遍,再读给同桌听。请同学展示朗读,请同学跟着朗读,然后播放名家朗读,请男生读《石灰吟》,请女生读《竹石》

  2、小组讨论,参考资料,说说你从诗句中分别读出了石灰和竹石怎样的特点,并完成表格第二栏

  (三)了解诗人,寻找共同特质

  1、师:相传这首《石灰吟》做于他17岁。当时他在求学路上经过一座石灰窑,正值师傅们在煅烧石灰石。他看到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便脱口而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为何于谦看到石灰会这般激动,甚至为这**无奇的石头赋诗一首,郑燮为何也会对着普普通通的竹子,而心潮澎湃,不仅为其作画一幅,还落笔题诗呢?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看看他们的一生,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线索。

  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参照资料2作者生*,完成表格第三行、第四行。

  2、同学们的讲述和回答都非常精彩,现在我们看到这两栏(特点与品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归纳共同特质,用一个词来形容石灰和诗人于谦,你会用?(清白)用清白形容石灰,老师能理解,因为不管历经千锤万凿,还是烈火焚烧,亦或粉骨碎身,石灰依旧保持着洁白无瑕的颜色,用清白来形容于谦,是想说于谦长得很白吗?那这个时候的清白代表着什么呢?【高尚的人格】迁移学*,用一个词来形容竹石和郑燮。(坚劲)同样的在用坚劲形容郑燮的时候,你们是在赞扬什么呢?【不惧怕人生的挫折】(四)托物言志

  1、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诗人写这两首诗是仅仅是想描绘和夸赞这石灰和竹石这两个事物吗?那诗人实际上是想要写什么,想表达什么呢?展示诗文的思想感情:

  《石灰吟》——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这一次让我们在脑海中想着拥有高尚品格的诗人于谦,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于谦两袖清风的高洁,读出于谦那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竹石》——即使艰难困顿了美好的生活,仍要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像岩竹一样坚劲勇敢即使风雨浸湿了荡气回肠的梦想,即使黄沙掩埋了跳动的希望,即使艰难困顿了美好的生活,仍要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像岩竹一样坚劲勇敢。

  让我们带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那么,这种明明是要写人,写自己的志向,却不直接写,而是通过写一个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手法叫作“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五)拓展提升,指导写法

  1、这类诗在我国的诗歌中很常见,而当我们掌握了其中的方法后,我们也是可以写出来。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方法,首先我们需要从这世间万物中选择一种事物,可以随便选吗?有什么要求呢?(特征相吻合)

  3、然后,描摹特点,最后,抒发志向

  4、小窍门:将表达人类品质和态度的词语直接加在这个事物上,这样就很容易让人从物联想到人了。示例说明:烈火焚烧(石灰经历)若等闲(态度),粉骨碎身(石灰经历)浑不怕(态度)

  四、作业布置

  1、背诵《石灰吟》和《竹石》

  2、阅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诗选,从其中选择一项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100字左右

  3、预*《夏日绝句》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

  1、阅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诗选

  2、选择一项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100字左右

《竹石》教学设计2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清代诗人郑燮的作品《竹石》,我把教学目标定在: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能够联系注释以及工具书读懂诗意;3、感受竹子的顽强毅力,从而激励自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学*的主体作用,采用以下几个步骤组织教学:

  一、导课激趣是前提

  对于一首古诗,学生只有对它感兴趣,才有可能深入地学*。如果学生对古诗不感兴趣,则学生很难会去学*它。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竹石》的兴趣,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

  师:读了题目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竹子生在石头当中。

  生:是石头做成的竹子。

  师:你见过竹子吗?你对竹子有些什么了解,用一二句话说说?

  生:竹子的叶子一年四季是绿的。

  生:竹子有一节一节的。

  生:竹子小的时候可以吃,而且很好吃。

  生:夏天,我们可以到竹园里纳凉,做游戏。

  小结:郑燮写的《竹石》到底写些什么呢?学了诗句以后我们会了解的。

  因为学生对身边的竹子是比较了解的,组织学生由此及彼地进行链接,有助于调动学生学*《竹石》兴趣。

  二、理解词句是关键

  要让学生进一步领会《竹石》的大意,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读通、读懂诗句。我让学生悟读,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以及工具书自己悟读。在一首古诗中,往往会因几个陌生的'字词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而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予以点拨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去领会全诗大意。如咬定、破岩、还、任尔等字词的意思的理解。

  三、激**趣是目的

  学生通过悟读,真切感受到岩竹的精神坚强、有毅力,刚强不屈。请看部分学生的情趣产生过程:

  生甲:从咬定一词可以看出,竹子的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中,不肯有半点放松,它也不愿意扎根在沃土上,可以看出竹子具有顽强的毅力。一个咬字可以看出郑燮已经把竹子不当成一般的竹子了,而把竹子已经当作一个坚强不屈的人了。

  生乙:立根原在破岩中的一个破字写出了竹子生长环境的恶劣。它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还依然挺立着,可见竹子多么坚强。

  生丙:我还有补充,一个破写出了山上的岩石随时都有可能倒塌,竹子随时都有可能遇到生命危险,但它还是乐呵呵地生活着,你说坚强不坚强?

  生丁:千磨万击还坚劲可以看出竹子已经经历很多很多的磨难,一个还字说明竹子没有被困难压倒。

  生戊:任尔一词也说明竹子不怕艰难险阻。可见竹子刚强不屈。

  感受:学生通过读读、议议、再读读、再议议对岩竹那种伟大的坚强性格感悟得非常透彻了。因而对竹子的崇敬之心也油然而生。

  四、训练朗读是重点

  小学生学古诗,我的观点要引导学生多读,要在读中做文章。因为,只有让学生反复读,才能引导学生反复与文本接触,才能引导学生反复地感悟文本。学生感悟文本次数量的增多,必然为达到质的改变。这个质变是学生通过阅读自然而然获得的。我采用五读:一是范读,老师有表情地先读一遍,引发兴趣;二是自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体会节奏;三是细读,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等自主感悟;四是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将竹子的顽强性格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来;五是背诵,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程度。通过这样反复地读,学生就会自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之中,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

  五、引导链接是延伸

  学生通过学*,对竹子的精神有很深的感受,学生们纷纷表示:我们要像竹子学*,在今后的学*、生活中要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进行链接。我是引导学生与日记、周记链接。

《竹石》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设计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一、导入:

  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学*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自我体会均可。

  4、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千磨万击坚劲立根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1、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板书:咏物明志)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板书:咬定千磨万击坚劲立根东西南北风咏物明志

《竹石》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石灰吟》和《竹石》,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

  2、体会诗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学*诗人的高贵品质和高尚的人生追求;

  3、联系作者生*,了解诗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志向;

  2、难点:联系作者生*,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浩如烟海,我们就是在一首首诗歌的沐浴下长大的。有些诗,我们早已铭记于心。

  说到柳树,我们会想起贺知章的名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提起荷花,我们脑海里会浮现起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谈到瀑布,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谈到母爱,你必定会想起盂郊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今天我们又要学*新的古诗词,请大家看到16课《古诗三首》,今天呢我们要进行一次挑战,一节课学两首,看看同学们的学*能力。

  3.请大家齐读课题《石灰吟》、《竹石》,现在我们猜一猜,这两首诗分别写的什么。

  (石灰、生长在岩石中的竹子)请完成表格第一栏

  (二)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自由朗读2遍,再读给同桌听。请同学展示朗读,请同学跟着朗读,然后播放名家朗读,请男生读《石灰吟》,请女生读《竹石》

  2、小组讨论,参考资料,说说你从诗句中分别读出了石灰和竹石怎样的特点,并完成表格第二栏

  (三)了解诗人,寻找共同特质

  1、师:相传这首《石灰吟》做于他17岁。当时他在求学路上经过一座石灰窑,正值师傅们在煅烧石灰石。他看到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便脱口而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为何于谦看到石灰会这般激动,甚至为这**无奇的石头赋诗一首,郑燮为何也会对着普普通通的竹子,而心潮澎湃,不仅为其作画一幅,还落笔题诗呢?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看看他们的一生,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线索。

  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参照资料2作者生*,完成表格第三行、第四行。

  2、同学们的讲述和回答都非常精彩,现在我们看到这两栏(特点与品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归纳共同特质,用一个词来形容石灰和诗人于谦,你会用?(清白)用清白形容石灰,老师能理解,因为不管历经千锤万凿,还是烈火焚烧,亦或粉骨碎身,石灰依旧保持着洁白无瑕的颜色,用清白来形容于谦,是想说于谦长得很白吗?那这个时候的清白代表着什么呢?【高尚的人格】迁移学*,用一个词来形容竹石和郑燮。(坚劲)同样的在用坚劲形容郑燮的时候,你们是在赞扬什么呢?【不惧怕人生的挫折】(四)托物言志

  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诗人写这两首诗是仅仅是想描绘和夸赞这石灰和竹石这两个事物吗?那诗人实际上是想要写什么,想表达什么呢?展示诗文的思想感情:

  《石灰吟》——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这一次让我们在脑海中想着拥有高尚品格的诗人于谦,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于谦两袖清风的高洁,读出于谦那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竹石》——即使艰难困顿了美好的生活,仍要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像岩竹一样坚劲勇敢即使风雨浸湿了荡气回肠的梦想,即使黄沙掩埋了跳动的希望,即使艰难困顿了美好的生活,仍要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像岩竹一样坚劲勇敢。

  让我们带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那么,这种明明是要写人,写自己的志向,却不直接写,而是通过写一个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手法叫作“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五)拓展提升,指导写法

  1、这类诗在我国的诗歌中很常见,而当我们掌握了其中的方法后,我们也是可以写出来。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方法,首先我们需要从这世间万物中选择一种事物,可以随便选吗?有什么要求呢?(特征相吻合)

  3、然后,描摹特点,最后,抒发志向

  4、小窍门:将表达人类品质和态度的词语直接加在这个事物上,这样就很容易让人从物联想到人了。示例说明:烈火焚烧(石灰经历)若等闲(态度),粉骨碎身(石灰经历)浑不怕(态度)

  四、作业布置

  1、背诵《石灰吟》和《竹石》

  2、阅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诗选,从其中选择一项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100字左右

  3、预*《夏日绝句》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

  1、阅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诗选

  2、选择一项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100字左右

《竹石》教学设计5

  一、设计意图

  *画作为我国的国画开始受到国人的关注,*画欣赏美术欣赏的一种,有着美术欣赏共有的特点,同时又别于其他的艺术形式。而目前的艺术欣赏(*画欣赏)是儿童艺术中备冷落、忽视的一部分。教师一味的讲解作品的知识、技能、趣闻轶事,而缺少幼儿自身对国画作品的深入体验、独特感受和把握,使得有限的国画欣赏教育缺乏它特有的魅力,而不能有效的吸引儿童。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通过与大师作品的经常性接触、对话、欣赏,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师的构图,线条,作画方式,对色彩的运用,画面的总体感觉,甚至某些艺术的语言,在潜移默化的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提高他们的艺术感觉及综合艺术素养。

  本篇案例,结合《幼儿园整合课程》中涉及的*最具特色的*画,并对此进行延伸,一方面对国画进行继续传承,激发孩子对国画的了解和喜爱;另一方面也探索出一种适合孩子们欣赏美术作品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活动目标:

  1、欣赏吴作人笔下的熊猫活泼、可人的姿态,增强对熊猫的喜爱,并感受作品中错落有致、动静结合的和谐之美。

  2、激发幼儿用动作、体态表现作品中动、静的美,培养幼儿细心的观察力和良好的审美情趣。

  3、培养幼儿对*画的进一步认识,并进一步尝试学*水墨作画,初步了解湿画的特点。

  三、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作品《熊猫竹石图》、各种姿态的熊猫图片、竹子图片;墨水、宣纸、毛笔等。

  2、知识准备:初步了解*画;熊猫是我国国宝;知道水墨、宣纸的特性等。

  四、活动过程:

  (一)欣赏熊猫图片、竹子图片等,导入主题。

  指导语:这些熊猫在干嘛?他们这样可爱么?你喜欢熊猫什么地方?你还知道熊猫什么特点?

  出示吴作人作品《熊猫竹石图》,介绍吴作人。

  (二)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内容。

  指导语:

  1、看到这幅画,你什么感觉?你看到了什么?他们都是什么样子的?

  2、在吴作人爷爷画的熊猫图里,你发现了什么?他们是什么样子的?请你学一学。

  3、吴爷爷画了这幅熊猫图,请你们也来试试。(幼儿尝试进行作画)

  (三)幼儿尝试作画,针对作画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幼儿寻找原因并尝试解决。

  指导语:

  1、在刚才作画的过程中,你遇到什么问题?

  2、你画的和画上的有什么不一样?我们看看吴爷爷的作品中是怎么达到这个效果的?(吴作人运用湿画的方法,使得每只熊猫感觉上去毛茸茸的。而且每个幼儿遇到的情况不一样,再次观察吴作人的作品时,能看到不一样的特点。)

  3、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产生这样的结果?(引导幼儿想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并在合适的时候,老师给与帮助。)

  4、那我们再试一试。(鼓励幼儿再次尝试作画。)

  (四)展示幼儿作品,并作出评价。

  五、效果评析

  在本次的活动中,孩子们初次观察熊猫的、竹子、石头的实际的图片,并回忆出自己曾经见过的形态、特点。再过渡到吴作人大师的作品《熊猫竹石图》,在此之中,孩子们既感受到*画与照片上实物的不同之处,也感受了解了*画的魅力。在幼儿初次作画的之中,遇到画熊猫、竹子、石头的各种问题,在和原画相比较的过程中,比较发现不同之处,并尝试找到原因。再次创作之时达到幼儿自己预期的效果,并且加深了对作品本身的认识。

  在进行国画欣赏中,创作本身就加深了欣赏者对作品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竹石》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2)

——《竹石》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竹石》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石灰吟》和《竹石》,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

  2、体会诗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学*诗人的高贵品质和高尚的人生追求;

  3、联系作者生*,了解诗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志向;

  2、难点:联系作者生*,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浩如烟海,我们就是在一首首诗歌的沐浴下长大的。有些诗,我们早已铭记于心。

  说到柳树,我们会想起贺知章的名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提起荷花,我们脑海里会浮现起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谈到瀑布,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谈到母爱,你必定会想起盂郊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今天我们又要学*新的古诗词,请大家看到16课《古诗三首》,今天呢我们要进行一次挑战,一节课学两首,看看同学们的学*能力。

  3、请大家齐读课题《石灰吟》、《竹石》,现在我们猜一猜,这两首诗分别写的什么。

  (石灰、生长在岩石中的竹子)请完成表格第一栏

  (二)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自由朗读2遍,再读给同桌听。请同学展示朗读,请同学跟着朗读,然后播放名家朗读,请男生读《石灰吟》,请女生读《竹石》

  2、小组讨论,参考资料,说说你从诗句中分别读出了石灰和竹石怎样的特点,并完成表格第二栏

  (三)了解诗人,寻找共同特质

  1、师:相传这首《石灰吟》做于他17岁。当时他在求学路上经过一座石灰窑,正值师傅们在煅烧石灰石。他看到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便脱口而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为何于谦看到石灰会这般激动,甚至为这**无奇的石头赋诗一首,郑燮为何也会对着普普通通的竹子,而心潮澎湃,不仅为其作画一幅,还落笔题诗呢?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看看他们的一生,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线索。

  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参照资料2作者生*,完成表格第三行、第四行。

  2、同学们的讲述和回答都非常精彩,现在我们看到这两栏(特点与品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归纳共同特质,用一个词来形容石灰和诗人于谦,你会用?(清白)用清白形容石灰,老师能理解,因为不管历经千锤万凿,还是烈火焚烧,亦或粉骨碎身,石灰依旧保持着洁白无瑕的颜色,用清白来形容于谦,是想说于谦长得很白吗?那这个时候的清白代表着什么呢?【高尚的人格】迁移学*,用一个词来形容竹石和郑燮。(坚劲)同样的在用坚劲形容郑燮的时候,你们是在赞扬什么呢?【不惧怕人生的挫折】(四)托物言志

  1、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诗人写这两首诗是仅仅是想描绘和夸赞这石灰和竹石这两个事物吗?那诗人实际上是想要写什么,想表达什么呢?展示诗文的思想感情:

  《石灰吟》——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这一次让我们在脑海中想着拥有高尚品格的诗人于谦,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于谦两袖清风的高洁,读出于谦那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竹石》——即使艰难困顿了美好的生活,仍要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像岩竹一样坚劲勇敢即使风雨浸湿了荡气回肠的梦想,即使黄沙掩埋了跳动的希望,即使艰难困顿了美好的生活,仍要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像岩竹一样坚劲勇敢。

  让我们带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那么,这种明明是要写人,写自己的志向,却不直接写,而是通过写一个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手法叫作“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五)拓展提升,指导写法

  1、这类诗在我国的诗歌中很常见,而当我们掌握了其中的方法后,我们也是可以写出来。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方法,首先我们需要从这世间万物中选择一种事物,可以随便选吗?有什么要求呢?(特征相吻合)

  3、然后,描摹特点,最后,抒发志向

  4、小窍门:将表达人类品质和态度的词语直接加在这个事物上,这样就很容易让人从物联想到人了。示例说明:烈火焚烧(石灰经历)若等闲(态度),粉骨碎身(石灰经历)浑不怕(态度)

  四、作业布置

  1、背诵《石灰吟》和《竹石》

  2、阅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诗选,从其中选择一项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100字左右

  3、预*《夏日绝句》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

  1、阅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诗选

  2、选择一项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100字左右

《竹石》教学设计2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清代诗人郑燮的作品《竹石》,我把教学目标定在: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能够联系注释以及工具书读懂诗意;3、感受竹子的顽强毅力,从而激励自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学*的主体作用,采用以下几个步骤组织教学:

  一、导课激趣是前提

  对于一首古诗,学生只有对它感兴趣,才有可能深入地学*。如果学生对古诗不感兴趣,则学生很难会去学*它。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竹石》的兴趣,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

  师:读了题目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竹子生在石头当中。

  生:是石头做成的竹子。

  师:你见过竹子吗?你对竹子有些什么了解,用一二句话说说?

  生:竹子的叶子一年四季是绿的。

  生:竹子有一节一节的。

  生:竹子小的时候可以吃,而且很好吃。

  生:夏天,我们可以到竹园里纳凉,做游戏。

  小结:郑燮写的《竹石》到底写些什么呢?学了诗句以后我们会了解的。

  因为学生对身边的竹子是比较了解的,组织学生由此及彼地进行链接,有助于调动学生学*《竹石》兴趣。

  二、理解词句是关键

  要让学生进一步领会《竹石》的大意,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读通、读懂诗句。我让学生悟读,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以及工具书自己悟读。在一首古诗中,往往会因几个陌生的'字词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而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予以点拨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去领会全诗大意。如咬定、破岩、还、任尔等字词的意思的理解。

  三、激**趣是目的

  学生通过悟读,真切感受到岩竹的精神坚强、有毅力,刚强不屈。请看部分学生的情趣产生过程:

  生甲:从咬定一词可以看出,竹子的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中,不肯有半点放松,它也不愿意扎根在沃土上,可以看出竹子具有顽强的毅力。一个咬字可以看出郑燮已经把竹子不当成一般的竹子了,而把竹子已经当作一个坚强不屈的人了。

  生乙:立根原在破岩中的一个破字写出了竹子生长环境的恶劣。它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还依然挺立着,可见竹子多么坚强。

  生丙:我还有补充,一个破写出了山上的岩石随时都有可能倒塌,竹子随时都有可能遇到生命危险,但它还是乐呵呵地生活着,你说坚强不坚强?

  生丁:千磨万击还坚劲可以看出竹子已经经历很多很多的磨难,一个还字说明竹子没有被困难压倒。

  生戊:任尔一词也说明竹子不怕艰难险阻。可见竹子刚强不屈。

  感受:学生通过读读、议议、再读读、再议议对岩竹那种伟大的坚强性格感悟得非常透彻了。因而对竹子的崇敬之心也油然而生。

  四、训练朗读是重点

  小学生学古诗,我的观点要引导学生多读,要在读中做文章。因为,只有让学生反复读,才能引导学生反复与文本接触,才能引导学生反复地感悟文本。学生感悟文本次数量的增多,必然为达到质的改变。这个质变是学生通过阅读自然而然获得的。我采用五读:一是范读,老师有表情地先读一遍,引发兴趣;二是自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体会节奏;三是细读,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等自主感悟;四是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将竹子的顽强性格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来;五是背诵,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程度。通过这样反复地读,学生就会自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之中,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

  五、引导链接是延伸

  学生通过学*,对竹子的精神有很深的感受,学生们纷纷表示:我们要像竹子学*,在今后的学*、生活中要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进行链接。我是引导学生与日记、周记链接。

《竹石》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设计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一、导入:

  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学*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自我体会均可。

  4、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千磨万击坚劲立根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1、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板书:咏物明志)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板书:咬定千磨万击坚劲立根东西南北风咏物明志

《竹石》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石灰吟》和《竹石》,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

  2、体会诗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学*诗人的高贵品质和高尚的人生追求;

  3、联系作者生*,了解诗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志向;

  2、难点:联系作者生*,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浩如烟海,我们就是在一首首诗歌的沐浴下长大的。有些诗,我们早已铭记于心。

  说到柳树,我们会想起贺知章的名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提起荷花,我们脑海里会浮现起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谈到瀑布,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谈到母爱,你必定会想起盂郊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今天我们又要学*新的古诗词,请大家看到16课《古诗三首》,今天呢我们要进行一次挑战,一节课学两首,看看同学们的学*能力。

  3.请大家齐读课题《石灰吟》、《竹石》,现在我们猜一猜,这两首诗分别写的什么。

  (石灰、生长在岩石中的竹子)请完成表格第一栏

  (二)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自由朗读2遍,再读给同桌听。请同学展示朗读,请同学跟着朗读,然后播放名家朗读,请男生读《石灰吟》,请女生读《竹石》

  2、小组讨论,参考资料,说说你从诗句中分别读出了石灰和竹石怎样的特点,并完成表格第二栏

  (三)了解诗人,寻找共同特质

  1、师:相传这首《石灰吟》做于他17岁。当时他在求学路上经过一座石灰窑,正值师傅们在煅烧石灰石。他看到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便脱口而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为何于谦看到石灰会这般激动,甚至为这**无奇的石头赋诗一首,郑燮为何也会对着普普通通的竹子,而心潮澎湃,不仅为其作画一幅,还落笔题诗呢?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看看他们的一生,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线索。

  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参照资料2作者生*,完成表格第三行、第四行。

  2、同学们的讲述和回答都非常精彩,现在我们看到这两栏(特点与品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归纳共同特质,用一个词来形容石灰和诗人于谦,你会用?(清白)用清白形容石灰,老师能理解,因为不管历经千锤万凿,还是烈火焚烧,亦或粉骨碎身,石灰依旧保持着洁白无瑕的颜色,用清白来形容于谦,是想说于谦长得很白吗?那这个时候的清白代表着什么呢?【高尚的人格】迁移学*,用一个词来形容竹石和郑燮。(坚劲)同样的在用坚劲形容郑燮的时候,你们是在赞扬什么呢?【不惧怕人生的挫折】(四)托物言志

  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诗人写这两首诗是仅仅是想描绘和夸赞这石灰和竹石这两个事物吗?那诗人实际上是想要写什么,想表达什么呢?展示诗文的思想感情:

  《石灰吟》——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这一次让我们在脑海中想着拥有高尚品格的诗人于谦,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于谦两袖清风的高洁,读出于谦那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竹石》——即使艰难困顿了美好的生活,仍要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像岩竹一样坚劲勇敢即使风雨浸湿了荡气回肠的梦想,即使黄沙掩埋了跳动的希望,即使艰难困顿了美好的生活,仍要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像岩竹一样坚劲勇敢。

  让我们带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那么,这种明明是要写人,写自己的志向,却不直接写,而是通过写一个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手法叫作“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五)拓展提升,指导写法

  1、这类诗在我国的诗歌中很常见,而当我们掌握了其中的方法后,我们也是可以写出来。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方法,首先我们需要从这世间万物中选择一种事物,可以随便选吗?有什么要求呢?(特征相吻合)

  3、然后,描摹特点,最后,抒发志向

  4、小窍门:将表达人类品质和态度的词语直接加在这个事物上,这样就很容易让人从物联想到人了。示例说明:烈火焚烧(石灰经历)若等闲(态度),粉骨碎身(石灰经历)浑不怕(态度)

  四、作业布置

  1、背诵《石灰吟》和《竹石》

  2、阅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诗选,从其中选择一项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100字左右

  3、预*《夏日绝句》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

  1、阅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诗选

  2、选择一项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100字左右

《竹石》教学设计5

  一、设计意图

  *画作为我国的国画开始受到国人的关注,*画欣赏美术欣赏的一种,有着美术欣赏共有的特点,同时又别于其他的艺术形式。而目前的艺术欣赏(*画欣赏)是儿童艺术中备冷落、忽视的一部分。教师一味的讲解作品的知识、技能、趣闻轶事,而缺少幼儿自身对国画作品的深入体验、独特感受和把握,使得有限的国画欣赏教育缺乏它特有的魅力,而不能有效的吸引儿童。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通过与大师作品的经常性接触、对话、欣赏,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师的构图,线条,作画方式,对色彩的运用,画面的总体感觉,甚至某些艺术的语言,在潜移默化的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提高他们的艺术感觉及综合艺术素养。

  本篇案例,结合《幼儿园整合课程》中涉及的*最具特色的*画,并对此进行延伸,一方面对国画进行继续传承,激发孩子对国画的了解和喜爱;另一方面也探索出一种适合孩子们欣赏美术作品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活动目标:

  1、欣赏吴作人笔下的熊猫活泼、可人的姿态,增强对熊猫的喜爱,并感受作品中错落有致、动静结合的和谐之美。

  2、激发幼儿用动作、体态表现作品中动、静的美,培养幼儿细心的观察力和良好的审美情趣。

  3、培养幼儿对*画的进一步认识,并进一步尝试学*水墨作画,初步了解湿画的特点。

  三、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作品《熊猫竹石图》、各种姿态的熊猫图片、竹子图片;墨水、宣纸、毛笔等。

  2、知识准备:初步了解*画;熊猫是我国国宝;知道水墨、宣纸的特性等。

  四、活动过程:

  (一)欣赏熊猫图片、竹子图片等,导入主题。

  指导语:这些熊猫在干嘛?他们这样可爱么?你喜欢熊猫什么地方?你还知道熊猫什么特点?

  出示吴作人作品《熊猫竹石图》,介绍吴作人。

  (二)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内容。

  指导语:

  1、看到这幅画,你什么感觉?你看到了什么?他们都是什么样子的?

  2、在吴作人爷爷画的熊猫图里,你发现了什么?他们是什么样子的?请你学一学。

  3、吴爷爷画了这幅熊猫图,请你们也来试试。(幼儿尝试进行作画)

  (三)幼儿尝试作画,针对作画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幼儿寻找原因并尝试解决。

  指导语:

  1、在刚才作画的过程中,你遇到什么问题?

  2、你画的和画上的有什么不一样?我们看看吴爷爷的作品中是怎么达到这个效果的?(吴作人运用湿画的方法,使得每只熊猫感觉上去毛茸茸的。而且每个幼儿遇到的情况不一样,再次观察吴作人的作品时,能看到不一样的特点。)

  3、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产生这样的结果?(引导幼儿想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并在合适的时候,老师给与帮助。)

  4、那我们再试一试。(鼓励幼儿再次尝试作画。)

  (四)展示幼儿作品,并作出评价。

  五、效果评析

  在本次的活动中,孩子们初次观察熊猫的、竹子、石头的实际的图片,并回忆出自己曾经见过的形态、特点。再过渡到吴作人大师的作品《熊猫竹石图》,在此之中,孩子们既感受到*画与照片上实物的不同之处,也感受了解了*画的魅力。在幼儿初次作画的之中,遇到画熊猫、竹子、石头的各种问题,在和原画相比较的过程中,比较发现不同之处,并尝试找到原因。再次创作之时达到幼儿自己预期的效果,并且加深了对作品本身的认识。

  在进行国画欣赏中,创作本身就加深了欣赏者对作品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竹石》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3)

——《竹石》教学教案设计3篇

  教学目的:

  1、认识“破、磨、击、尔、南”5个生字,掌握“磨”的两种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扑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竹石图》,配以古琴乐)

  导人:听过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吧,说的就是清代著名大画家郑燮的故事。他可喜欢竹子了,大家看到的这幅{竹石图}就是他62岁时的作品。

  2、感知图画。说说画中的竹子给你的感觉。

  3、感知古诗。

  郑燮还会作诗呢,这画中的诗就是他自己写的,老师读给你们听听吧。

  教师范读古诗。{配以课件《竹石图》及古琴乐)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块儿来学*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诗,自学不认识的字。(教师进行巡视,提醒学生把宇音读准)

  3、小组合作学*生字,教师引导学生互评。

  4、救师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

  咬定

  破岩

  千磨万击

  坚劲

  5、小组齐读古诗,读流利。

  三、读诗悟情

  1、欣赏图画,练*读古诗,整体感悟诗中怎样写画中竹的。

  2、逐句练读。

  ①赏画。竹子长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读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②教师描述诗句的意境:竹子紧紧扎根在岩缝中,好像把青山咬住了一样、一点也不放松。

  ③学生自由读前两句诗,指导学生评读。标准:音准、有感情、韵律美。

  ④赏画想象:风吹来了,雨打来了,竹子害怕吗?

  学生自由读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⑤引导学生想象: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

  教师总结: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⑥指名读全诗,学生评读。

  3、再次整体感悟古诗。

  ①指名学生诵读全诗。

  ②对照图画,再读古诗,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③引导:你喜欢诗中的竹子吗?为什么?

  ④有感情地齐读古诗。

  4、练*背诵古诗。

  学生自由练*背诵,交流好的背诗方法。

  四、课后延伸

  自然界中有好多植物都具有优秀的品质,诗人们时常写诗来赞美它们。课后读读(梅花)。下次课大家来交流学*体会。

  板书设计: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清代诗人郑燮的作品《竹石》,我把教学目标定在: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能够联系注释以及工具书读懂诗意;

  3、感受竹子的顽强毅力,从而激励自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学*的主体作用,采用以下几个步骤组织教学:

  一、导课激趣是前提

  对于一首古诗,学生只有对它感兴趣,才有可能深入地学*。如果学生对古诗不感兴趣,则学生很难会去学*它。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竹石》的兴趣,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

  师:读了题目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竹子生在石头当中。

  生:是石头做成的竹子。

  师:你见过竹子吗?你对竹子有些什么了解,用一二句话说说?


《竹石》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4)

——《竹影》教学设计6篇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全篇围绕一个“竹”字,着力描摹竹影之神韵、抒写画竹之趣,运用对比、描写、对话、动作等多种技法,生动描写出“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时的童真童趣。本课设计意在采用研究性学*的方式,拓展艺术视野,了解作者丰子恺卓越的音乐、美术才能的背景下,运用艺术家的眼光来观察、体验生活之美的生活态度,学*作者重点围绕竹影之趣、描摹竹影之法,全文一气贯通而又生动活泼的写作风格。

  教学步骤

  一、分组研究

  课前围绕以下课题以组为单位上网查找资料,并作简单研究:

  1、丰子恺的生*资料、绘画资料、文学资料,重点要结合课文谈谈“我眼中的丰子恺”。

  比如我眼中的丰子恺是个有着细微观察力的人,从他在文中第二段的描写可以看出:“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从上句中还可见他有不凡的语言表现力;再比如,我眼中的丰子恺是个有着丰厚艺术修养的人 ──在描写竹影时,他用到了很多美术和音乐的术语“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另外,还可以看出丰子恺是个有童趣的人……等等。

  2、收集查找郑板桥、吴昌硕的竹画以及西方油画各一幅,结合课文对*画和西洋画进行比较。

  二、课文研读

  1、添置背景:

  本文是一个兼具音乐、美术、文学才能于一身的艺术大师的一篇生活随笔。作为艺术大师,在他的眼里,竹影是怎样的,美在何处,作者是怎样描摹的。请为“竹影”添置一个油画般的背景,摘录文中对竹影描写的语言,整体理解感受竹影的'神韵之美。

  学生结合课文语言描述背景: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

  2、精研细读:

  ⑴ 寻趣说趣—体验童趣和童真。单有形似的竹影描述,本文的可读性就会大大降低,其内在的神韵可以用一个字概括──趣。

  ① 找一找:

  清风明月的夜晚多么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又是多么好听,孩子们在这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声音中玩了什么,怎么玩的?他们玩得有趣吗?请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然后用“我觉得 ( )是有趣的,我认为其中的趣味在于( )”这样的句子,说出自己的发现和理解,并体验竹影之趣。

  再次阅读课文,速度可以稍快些,看看文中的小伙伴在夏夜乘凉时都看了些什么?

  “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研究天空中光线、颜色的变化;讨论人影头上有烟气的原因;用画笔描地上的人影和竹影……”

  在文中最富有童趣的是哪些描写?

  比如第三小节的两处描写:

  华明“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

  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

  这两处都很有趣,特别是华明描自己的影子,把自己描成一只青蛙竟然还笑。而大人这时候往往就会赶紧趁无人注意,把这影子涂掉,因为会觉得这是一种丑化。

  ② 说一说:

  其实每个人都有过童年,也有过充满童趣的心灵和思维,只是许多人在长大后就渐渐把童心丢失了。我们在童年时常常做游戏,用泥巴捏小动物,偷砖头垒房子,在墙壁、在地上到处画画……还可能因此被家长、老师责怪。其实这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候关心你、引导你,也许你就会有艺术上的发现,也许日后,你就会在这些方面有所成就。模仿课文说一说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往事也是在进行着艺术的创造、也有一些艺术的发现。

  ⑵ 审美赏美—从影到画深入浅出:

  ① 读一读:

  读课文中自己认为描摹生动的语句,评点其妙处,玩味生动细致的描写方法。

  ② 想一想:

  文章开头交代天气闷热的目的是什么?这让我们想起那篇课文,它的开头也是写闷热的天气,他们的目的是否相同?给你什么启示?

  文中写道“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来得很久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版的印刷。”想一想这句话在自己脑中呈现的画面是怎样的?根据自己的感觉赏析这句话,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写得很美,用同样的方式赏析。

  教师引导 (亦可学生自由发言):“参差不齐”描写了竹影与孩子们的墨竹创作渐渐脱开移位的情形。“好像脱了版的印刷”比喻新颖贴切,生动描绘出月亮渐渐升高与其先时画的竹影不吻合,形成叠影的美妙画面,从而可以看出作者观物如微,联想丰富,笔下文字很有生有生活情趣。

  学生赏析其他句子。

  3、课堂小结:

  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就存在与我们日常行为当中(像用泥巴造城堡其实是孕育着一种建筑艺术,用雪堆娃娃孕育着一种雕刻艺术,用野花编花环孕育着一种装饰艺术)。或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创造艺术之美。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在创设的情境中,体味作者的艺术魅力,学*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步骤

  一、进入情景

  教师与学生共同赏析丰子恺的名作──同名漫画、散文《人散后,一勾新月天如水》。老师配乐朗诵,学生评议,体会丰子恺文如其画,画如其文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看谁说得棒)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A、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B、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C、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三、品美析美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

  (总结)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

  四、走进童年

  师生一起朗诵: “时光带走我们的童年,让我们长大;岁月增长我们的阅历,让我们成熟。但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纯真的童心,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那么一片绿叶是一首诗,一抹斜阳是一首歌,一个游戏是一种创造……”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凡的生活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童趣》和《竹影》都是写童年生活的趣事,仿照以上两篇写法,写一个故事叙说一段童年的往事。

  【教学目标】

  1、学*课文生动而充满童趣的描写。

  2、学*比较阅读的方法。

  3、了解*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4、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对艺术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

  1、文生动而充满童趣的描写。

  2、学*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了解*画和西洋画的不同。

  2、在文学中体会艺术的美,在艺术中体会文学的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讨论;比较阅读;提问;点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看到的两幅漫画是“瞻瞻的车㈡脚踏车”;一幅是“瞻瞻的黄包车”。这是我国著名的画家、散文家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丰子恺先生曾说:“我企慕这种孩子们的生活的天真,艳羡这种孩子们的世界的广大。”是啊!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向往,当然,更多留下的是像丰子恺漫画中童年的趣事,充满了童真、童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的童年,去看看他童年的一件趣事。

  我们一起来学*他的一篇散文《竹影》。

  二、学生简介作者丰子恺

  三、检查预*,整体感知

  1、朗读新字词:

  qiè tīng cēn cī piě zhàn chán

  惬意 水门汀 参差不齐 撇 蘸 口头禅

  (过渡:生字同学们掌握得不错,我们还布置了大家朗读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认真的读了课文,那么我们一起来思考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2、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引出对*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3、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本文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过渡语)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在婆娑的竹影中,他们感受了到美。

  四、品味课文,体验趣与美

  1、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2、小伙伴和爸爸的谈话主要围绕哪两个方面来进行?你对这两个方面是怎么认识的?

  一方面:竹是否难画的问题;另一方面:画竹所用的颜料问题。

  五、欣赏

  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富有想象力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把我们带入了艺术的殿堂,让我们领略了*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爸爸和孩子们的谈话涉及*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几幅中外名画,讨论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师:明确了*画和西洋画的特点,那么,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刚才的图画,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深的领悟。 (重播图画)

  教师小结: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我们感知了文章的内容、主旨;赏析了文章的语言;欣赏了*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魅力。文章中那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使我禁不住产生了联想。

  六、比较阅读

  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一篇文章,作者描述了自己童年时的许多有趣的事,文章的题目是──《童趣》,谁能说出《童趣》中讲述了几件有趣的事?

  学生答:将蚊子比作“群鹤舞于空中”、“鹤立云端”;“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我们试着来比较一下本文与《童趣》的异同。小组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概括明确:


《竹石》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5)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山奇石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创造力。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弄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练*有感情读文。

  【教学难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作者从几方面介绍黄山奇石的,在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像创造性地练*说话。

  2、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人

  1、出示黄山风景图片:

  黄山的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小作者去欣赏黄山的奇石吧。

  2、师范读,小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奇石?

  板书:

  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谈琴。

  二、采取自主、合作的方法探究黄山奇石的神奇

  1、先自主学*,要求:

  ⑴ 选择一块自己最喜欢的奇石,找一找课文哪一段写了这块奇石,并读一读。

  ⑵ 图文对照,说说这块奇石的“神奇”之处,并用“──”划出描写巨石样子的句子。

  2、再合作学*,四人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随机学*课文。

  4、图展示猴子观海的样子:

  ⑴ 这块奇石叫什么名字?谁研究这块奇石?指名汇报。

  ⑵ 演一演,评议。

  ⑶ 还有什么补充吗?

  如:“陡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陡峭的山峰上?为什么是翻滚的云海?

  ⑷ 想象说话:

  几年来,这只神奇的石猴为什么一动不动呢?它仿佛在想什么?

  ⑸ 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你们喜欢吗?齐读。

  5、图展示仙人指路:

  ⑴ 谁研究这块奇石?指名汇报。

  板书:

  站 伸 指

  ⑵ 想象说话:

  这位仙人仿佛会说什么?

  ⑶ 课文并列地写了“猴子观海”和“仙人指路”两个内容。我们说一段话里,有时并列地写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容,这样的段式叫( )。那么文中用什么句子把这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呢?请用“~~”划出连接句。

  ⑷ 指名说。

  ⑸ 朗读第二段,一生读“猴子观海”,一生读“仙人指路”,其余齐读连接句。

  6、仙桃石:

  ⑴ 指名汇报,插问:

  这里的“恰好”是什么意思?“落”还可换成什么词?哪个更好?

  ⑵ 想象这个大桃子是怎么来的?

  7、图展示金鸡叫天都:

  ⑴ 哪里是天都,哪里是金鸡?

  ⑵ 它奇特在哪里?指名说。

  ⑶ 课文第三段并列地写了哪两个内容?

  同桌分读──男女分读。

  三、拓展思维,在延伸训练中领会黄山的神奇风光

  1、课文哪一段介绍了“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读读比一比,这段的写法与前面几段相比有什么不同?(样子、名字。)

  2、“奇形怪状”是什么意思?你搜集了哪些奇石?

  3、你能把这些奇石介绍给大家吗?

  4、选择一块奇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

  画一画,或模仿课文写一写,也可以给收集到的奇石图片取名字,当小导游演一演。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黄山之行愉快吗?你有什么感受?黄山四绝今天我们欣赏了奇石,还有奇松、温泉、云海等,收集资料感受其秀丽神奇。

  【板书设计】

  黄山奇石

  猴子观海 抱 蹲 望

  仙人指路 站 伸 指

  仙桃石 飞 落

  金鸡叫天都 伸 对 叫

  天狗望月 仙女弹琴 狮子抢球

  《黄山奇石》课文围绕黄山石的“奇”,分别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景观。根据本文的特点及训练的要求,在突出主体性和体现文本资源的可拓展性方面,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石“奇”,还要让学生感悟 石“趣”。因此,我们可以按照“知─说─悟”的主线,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体会、感悟。启迪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陶治学生的情趣,自主、多元地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探究性准备

  1、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黄山的图片资料或文字资料。

  2、自读课文及相关内容:

  要求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并文图结合,分别在书中画出“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

  二、激趣性导入

  借助媒体(图片、多媒体影音)或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特点(图文结合),提示学*“看图学文”的方法。

  三、体验性阅读

  1、知“石”:

  ⑴ 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黄山石的资料,边出示边讲解,将自己收集的奇石的种类及成因介绍给大家。

  ⑵ 出示介绍奇石或介绍黄山其他奇特风光的资料,针对学生的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在班上进行交流。

  ⑶ 自主读课文,归纳一下书中主要介绍了哪几种“奇石”。图文结合,边读边悟、边悟边读,对感兴趣的内容,不仅要读熟,而且要求能背诵。在积累中感悟表达的准确性,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2、说“石”:

  ⑴ 读课文,对照插图,分别说说“仙桃石”“仙人指路”“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等奇石的样子,引导学生既要说出石“形”,又要说出石“神”。

  ⑵ 读课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分别说说“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奇石。这几处奇石,教材仅提及而已,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想像。

  ⑶ 对学生课外收集的其他奇石的样子进行表述,充实观察、表达的内容,增强学生课外学*的兴趣,训练学生掌握课内外相结合的学*方法。

  3、悟“石”:

  ⑴ 以学*小组为单位,分别想像一下:

  “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这些石头的来历,可以以神话、童话故事的形式进行表现。比一比,看谁说得形象、生动、情节完整。

  ⑵ 在广泛想像的基础上,选择一块奇石,就自己所想像的来历讲给父母听一听,然后写下来。

  ⑶ 在自读、自悟及创造性想像的基础上,感悟大自然的神韵,陶治学生的情趣。

  四、整理性阅读

  整理性阅读,是指在网络资源、自读自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回归于文本: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自读、齐读、小组读均可。)

  2、通过学*,你有何收获(知识能力、情感方法、特殊感受等),有何疑问。

  五、拓展性练*

  本拓展性练*,主要是走出教材,适当增加阅读量,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其练*的资料既可以是《自读课本》上的内容,也可以是其他儿童读物上的有关写景状物、有益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像能力的短文。从来源的渠道上讲,既可以是教师收集的,也可以是布置学生自己收集。在拓展的要求上,尽量体现理解的层次性和多元化。

  【情景说明】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览黄山之后的感叹。《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抓住黄山“四绝”之一──怪石,娓娓道来。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原本无生命,但在作者笔下被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读了这篇课文再去游黄山,孩子一定会更喜爱黄山石,也一定更会欣赏黄山石了。本课图文并茂,学*本课应在培养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一一表述出来。朗读是得以完成这一目标的载体,因而组织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朗读是本课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让学生在初读中向往黄山的神奇,在研读中欣赏黄山的怪石,在品读中回味黄山的魅力。教师要创设多种情景让学生参与到学*活动中来,学生能以不同的角色在感悟语言、摹仿语言的同时也能创造语言,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

  【教学设计】

  课前谈话:在假期中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你认为那里最有趣、最好玩的是什么呢?今天呀,我们也去一个有趣的地方玩一玩,看看那里有些什么东西最能吸引你呢?

  板书:

  黄山

  一、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黄山到底有什么地方吸引我们呢?先听一听朗读吧!

  1、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完之后说说自己都知道了些什么?

  板书:

  奇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句子找出来,并试着读通顺。

  3、⑴ 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⑵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指导识字。

  二、研读课文,感悟语言

  黄山奇石真是太有趣了,你认为哪几处怪石最有趣呢?找出来读一读,并说一说有趣的地方:

  1、学*“猴子观海”段落:

  ⑴ 指名朗读,说说这一处为什么有趣?它为什么有这样的名字呢?

  ⑵ 结合插图理解“陡峭”、“云海”;动作演示理解“一动不动”;认读“峰、胳膊”。

  ⑶ 练读这一段,怎么读出趣味来呢,试背诵。

  ⑷ 表演读:

  我们能把“猴子观海”介绍给你周围的小朋友听吗?指名说。

  ⑸ 换角色读:

  石猴可想和大家交朋友呢,它还会说话,会向别人介绍自己哦!

  (指名学生可以加进适当的动作。)

  ⑹ 情景表演:

  石猴在黄山顶上呆了好长时间,无数游客都与它合影留念,它想为大家介绍一次观海的景象呢!

  2、黄山的奇石数可多了,我们再去看看其他几处吧!

  (用以上方法学*其他段落。)

  三、品读课文,拓展想象

  1、我们知道黄山的奇石数都数不完,可惜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等就没有具体说了,我们也能用有趣的语言给大家介绍,敢和书上写的挑战吗?

  “天狗望月”为例:

  ⑴ 学生上台做“望”的动作。

  ⑵ “天狗”望到了什么呢?它心里在想什么呢?

  ⑶ 学生先可以一句一句的说,然后连起来说。

  2、“天狗望月”被同学们说的栩栩如生,黄山还有很多叫不出名的奇形怪状的岩石听后,可着急了,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出示奇石图片。

  ⑴ 分小组选择喜欢的图片,然后讨论怎样说?

  ⑵ 指名说。

  四、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游览了黄山,见到了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你回家准备给爸爸妈妈怎么说你的收获呢?

  学生交流。

  【教学反思】

  营造*等、和谐的学*氛围,让每个孩子在赞美声中对自己充满信心。*等、和谐的学*氛围能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参与学*活动中,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而教师一句恰当的赞美更会让孩子欣喜若狂,拥有一种成就感。一句赞美的话并不难说,但是发自老师内心对学生的赞美确实很少。其实,学生身上有很多动人之处,这都是要靠老师用心去发现的。赞美在孩子们的眼里,是老师对自己的认可、肯定奖励,他们常常从老师的赞美中来悄悄地衡量自己,从赞美中获得成功、信心。既然一句赞美的话对孩子们如此重要,我们为什么还还要那么吝惜赞美的语言呢?

  保护学生大胆、奇特的想象。想象是儿童的天性,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才踏进校园的学生,对学*充满了渴望,他们也很想通过老师、课堂来了解身边的人和事,来认识这个奇妙的世界。在他们的脑海里,有一套属于他们自己认识世界的独特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看来,可能是滑稽可笑,更有可能是嗤之以鼻。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独特体验是不被重视、不受关注,甚至是不允许的。不管什么问题,都求唯一答案,不允许独立思考。可正是这种独特的思维才得以让孩子们在想象的天空自由的翱翔。“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他们可以不受任何束缚,特别是不受外界的约束,从而畅快的表情达意。为什么儿童的想象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在慢慢地下降,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为的破坏。作为教师再也不能成为破坏者,而应该是保护者、开发者。

  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们充分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尽情地表演。有很多老师忽视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经常是越俎代庖,这样一来,教得省事,教学任务又完成得快。但这样造成的后果确实相当严重,完全背离《课标》的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方式”就是改变学*方式,改变一种学**惯,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来实施课程改革。因而,要把学生看作学*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在课堂上就应该让学生成为主人,老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

  在对话与合作中学*,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不是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中的知识生成,它意味着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因而自主对话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唱主角的舞台,也不再是部分学生成功的乐园,而是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天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2、通过读课文,体会黄山奇石的生动有趣。

  3、通过观察图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引导学生欣赏好词佳句,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了解黄山奇石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引发学生展开想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图片,揭“奇”

  师:(出示黄山图片。)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今天我们来学*课文黄山奇石(点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奇”

  1、谁来读读课题,你觉得“奇”是什么意思?

  带着你们对“奇”的理解,一齐把题目读一遍。

  2、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石?具体写了哪几块奇石的样子?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标出这些奇石,在具体介绍的石名旁做个记号,读好后小组交流一下。

  课文介绍了黄山上的“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奇石。

  具体介绍的石头是“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

  师:(课件依次点击石名,指名一学生读这些奇石)

  三、品读探“奇”

  1、课文介绍了很多奇石,先让我们来看看第一块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点出图片),指名说说石头的样子像什么,你觉得这石头是怎么来的呢?

  2、课文是怎样写这块石头的呢?(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读读,比较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课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小组讨论一下。

  3、“猴子观海”有趣,“仙人指路”也很有趣。

  (点击课件,投影出示“仙人指路”图及相关文字:远远望去,它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出手臂指向前方。)

  自由读这几句话,谁来学做一下这块石头的样子。

  4、 同学们假如你在黄山游玩,山路一转,突然看到远处高高的山峰上有一块这样的石头,你会觉得怎样?谢谢仙人。

  5、在黄山,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块酷似猴子观海的石头,高高的山峰上有一位仙人在指路。这一切是多么的有趣!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把这一段话读一读。

  四、观图联想,写“奇”

  1、作者经过观察,抓住黄山石的样子,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打比方,把静止的石头写活了,写具体了。(点击课件,投出“仙桃石”、“金鸡叫天都”图片)下面我运用这种方法,选择大屏幕上的其中一块石头,抓住它的样子,写几句话。

  2、课文是怎样写这两块石头的呢?请你们闭上眼睛。(师配乐朗读课文第3段)你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五、读画诵说,赞“奇”

  1、能让你们产生如此丰富想象的是作者笔下的“仙桃石”和“金鸡叫天都”,可见黄山奇石是多么不同寻常,多么神奇。来让我们一起认认真真读这段话,如果你朗读比较好,就用感情朗读,读出它们的神奇;

  如果你画画比较好,就用简笔画画出它们的神奇;

  如果你记性比较好,就用书上的句子加上你自己的话说出它们的神奇。

  2、看了,听了你们表现,让我们真真切切地理解了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一句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确如此,你们有机会的话随父母去黄山游玩一下。

  六、作业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天狗望月”或者是“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板书设计: “仙桃石”

  2 、黄山奇石 有趣极了 “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

  “金鸡叫天都”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创造力。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弄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练*有感情读文。

  【教学难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作者从几方面介绍黄山奇石的,在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像创造性地练*说话。

  2、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人

  1、出示黄山风景图片:

  黄山的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小作者去欣赏黄山的奇石吧。

  2、师范读,小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奇石?

  板书:

  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谈琴。

  二、采取自主、合作的方法探究黄山奇石的神奇

  1、先自主学*,要求:

  (1)选择一块自己最喜欢的奇石,找一找课文哪一段写了这块奇石,并读一读。

  (2)图文对照,说说这块奇石的“神奇”之处,并用“──”划出描写巨石样子的句子。

  2、再合作学*,四人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随机学*课文。

  4、图展示猴子观海的。样子:

  (1)这块奇石叫什么名字?谁研究这块奇石?指名汇报。

  (2)演一演,评议。

  (3)还有什么补充吗?

  如:“陡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陡峭的山峰上?为什么是翻滚的云海?

  (4)想象说话:

  几年来,这只神奇的石猴为什么一动不动呢?它仿佛在想什么?

  (5)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你们喜欢吗?齐读。

  5、图展示仙人指路:

  (1)谁研究这块奇石?指名汇报。

  板书:

  站伸指

  (2)想象说话:

  这位仙人仿佛会说什么?

  (3)课文并列地写了“猴子观海”和“仙人指路”两个内容。我们说一段话里,有时并列地写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容,这样的段式叫()。那么文中用什么句子把这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呢?请用“~~”划出连接句。

  (4)指名说。

  (5)朗读第二段,一生读“猴子观海”,一生读“仙人指路”,其余齐读连接句。

  6、仙桃石:

  (1)指名汇报,插问:

  这里的“恰好”是什么意思?“落”还可换成什么词?哪个更好?

  (2)想象这个大桃子是怎么来的?

  7、图展示金鸡叫天都:

  (1)哪里是天都,哪里是金鸡?

  (2)它奇特在哪里?指名说。

  (3)课文第三段并列地写了哪两个内容?

  同桌分读──男女分读。

  三、拓展思维,在延伸训练中领会黄山的`神奇风光

  1、课文哪一段介绍了“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读读比一比,这段的写法与前面几段相比有什么不同?(样子、名字。)

  2、“奇形怪状”是什么意思?你搜集了哪些奇石?

  3、你能把这些奇石介绍给大家吗?

  4、选择一块奇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

  画一画,或模仿课文写一写,也可以给收集到的奇石图片取名字,当小导游演一演。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黄山之行愉快吗?你有什么感受?黄山四绝今天我们欣赏了奇石,还有奇松、温泉、云海等,收集资料感受其秀丽神奇。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竹石》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6)

——竹影教学设计汇总五篇

  【教学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天真浪漫的童真、童趣。

  2、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学*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童真童趣。

  【教学方法、手段】

  多媒体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将预*中发现的问题记下。

  3、查找有关丰子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看过竹子吗?在晚上看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看过竹子吗?画过竹子吗?在水泥地上画过吗?在有月光的晚上在水泥地上画过吗?如若没有的话,那你就太不留心生活了。不过还好,有位著名的漫画家曾经玩过这些游戏,是谁啊?(丰子恺)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竹影》。

  二、检查预*

  1、这是自读课文,首先请大家展示你的自学成果,课前已经请一些同学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己认为重要或易错的字词,请他们给大家提示一下:

  蘸 惬意 参差 撇 口头禅 闷热 水门汀 徘徊

  2、对于作者你了解多少?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

  3、投影出示丰子恺的一幅漫画《瞻瞻的脚踏车》:

  丰子恺的长子瞻瞻从小聪颖善思、敢于创造,他自己从小也是个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人,我们现在就一起随竹影走进他的童年时代。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

  1、题为竹影,是写景还是写人物活动?

  2、以(一件事)引出(对什么的思考)

  板书:画竹影──叙艺术

  四、品位朗读,体验童趣

  童心是天真浪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常的游戏也让孩子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呢?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后,选择自己认为写得生动形象、体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加以品析。

  五、拓展欣赏

  1、月下的竹影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了美,于是,他们开始本能的描画,试问,孩子们描的竹影是艺术品吗?它美吗?请结合文中语句回答。

  (第五节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

  2、那么,怎么画才能称得上艺术呢?

  (经过选择和布置竹叶的结合,方向)

  3、可见,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富于创造。(投影出示朱竹),这一幅朱竹是艺术吗?它一点也不像,还是红色的!

  (第六节不在于象不象,一种美的姿态)

  同学们已经一步步的走进中国画的艺术殿堂了(投影出示中西竹画各一幅)这里出示的两幅画哪一幅更象竹子?哪一幅是中国画?

  4、现在,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吗?

  板书:符号 照相

  神似 形似

  在一位独巨匠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小伙伴从一次不经意的游戏中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各自魅力,下面,我们就借这次语文课也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魅力吧。(投影出示图片)

  六、口语交流

  1、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现在你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哪些游戏也是可以或得类似发现和体验的?后来你让它发芽成长了吗?

  2、过今天的学*,大家会有很多的感悟,请你用一句话归纳一下你的感受和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

  3、大家都是受益匪浅,老师真诚的希望大家都能用你闪亮似的双眼发现更多的美,用你手中的笔记录下更多美好的瞬间。

  创意说明:学做研究性学*卡片是本设计的特点,《竹影》教学设计。本文在叙写童稚童趣中,夹杂了许多中国画理和西洋画理方面的知识,围绕这一难点,做一点研究性学*,既能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又能促进课文的学*。

  教学步骤:

  一、分组研究。以5—7人为一个小组,通过去图书馆、书店,找美术老师、上网等途径,围绕以下问题,收集资料,并做简单的研究:

  搜集资料:

  1、 丰子恺生*资料。 2、丰子恺绘画资料。

  2、 中国山水、人物画和西洋风景、人物画各一幅。

  3、 齐白石的花鸟画2—3幅、徐悲鸿的骏马图1幅。

  4、 郑板桥、吴昌硕的竹画各1幅。

  5、 有关中国画和西洋画的比较常识。

  问题研究:

  1、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主要区别。

  2、 中国画的精髓是什么,请结合以上画家的作品谈谈自己的认识。

  二、研究成果展示。

  三、课文研究

  1、 作者是如何借画竹影的游戏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的?

  2、 文章最精彩的描写在那里?(不强调标准答案)

  3、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过程与方法:

  4、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与德育:

  5、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学*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将预*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3、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每当我们唱起这样的儿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童稚的儿歌,更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本文的热情,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师: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丰子恺。(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学生回答有因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品读课文作好铺垫。)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时感情就会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拓展欣赏

  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配音乐。)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借助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像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加了语文课的容量,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语文学*要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避免围绕竹子品格的空洞的说教,而应注重对艺术发现的认识,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对学生自身修养的培养。)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在*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学要有所得。大家的合作交流,触动了学生的灵魂,就能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深的体会,教师的寄语,让课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让学生由课堂走入生活去进行语文学*,拓宽了语文课堂的宽度。

  八、教学后记(反思)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学*作者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并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熟悉文章内容,掌握字词,品味文章语言。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思考,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美,但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了解一些中国画的常识,领会国画的内在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学*方法导航

  1、本文可通过学生自主地读、说、悟,教师恰当地引导、调控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合作交流学*中师生共同体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的艺术和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让学生觉得语文课不仅有语言的文学美,而且有画面的艺术美,觉得上语文课既是知识的获得过程,又是一种美的享受过程。

  3、本文充满了童趣,可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二、重点难点

  1、学*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3、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三、 教具学具准备

  中国山水、人物画和西洋风景、人物画各一幅。

  四、 教与学师生互动

  (一) 情景导入:

  同学们,童年唱着快乐的歌儿离我们远去了,那一段段往事常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一幅幅美妙的画面。童年时我们常和儿时的伙伴玩各种有趣的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你是否想到这也是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呢?

  今天,让我们一块来欣赏丰子恺先生为我们描绘的一幅充满童真童趣的“中国画”——《竹影》。

  (二)整体感知

  学生先轻声朗读课文,再思考:课文题为"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然后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

  本文叙述了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我们几个少年在水泥地上做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及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关于作者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自幼爱好美术,跟李叔同学*绘画、音乐,1921年赴日学*音乐和美术。回国后,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多以儿童为画面的主人公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2、关于文中生、难字词的音、义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通过自读,查找工具书,小组内相互讨论补充、订正等方式得出满意答案。

  (1)、读音

  惬(qiè)意 水门汀(tīng) 蘸(zhàn) 口头禅(chán) 参(cēn)差(cī)不齐

  (2)、词义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包罗:包括(指大范围)

  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又引申为有差别、不一致

  2、 品味赏析,体验童趣

  这部分内容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1)、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为什么? 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明确:

  (1)、如: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

  (2)、本文中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明确: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教师可当堂出示同一题材的两种画,理解“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的意思,了解中国画跟西洋画的不同。

  明确:

  所谓“符号”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内容(所指),二是形式(能指),关键是内容,而不在于形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审美体系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影响到本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是文化的鲜明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希腊—罗马一脉相承的西方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表现在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中国画重写意,与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有很大的关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画重写实,也和西方文化重实验相关。

  (一) 课堂小结启示

  这部分内容由多个学生谈通过对本文的学*而有的收获启示,然后老师归纳补充,得出满意的答案。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美,而且更要善于创造美。这样,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拥有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通过今天的学*。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五)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朱光潜先生说:“模仿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个人,这个人已经完成了模仿阶段,现在他要真正的去创作,比如说他站在一丛竹前,现在要你来告诉他怎么画,你会说些什么?每人说一句话!

  明确:

  要画出竹的美的姿态,活的神气。


《竹石》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7)

——《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范本五份

  一、教材依据:

  本教学设计的《小石潭记》一课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所用版本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3版。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在七年级学*了十多篇文言诗文,在八年级又系统的学*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到第四个单元的文言文学*时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也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指导思想:

  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因此本课的设计以趣味为导入点,充分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实现知识的建构与重点、难点的突破。

  4、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学*中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兴趣,进行朗读竞赛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加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实现知识的建构与重点、难点的突破,让学生体验学*成功的喜悦,不断发展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产生继续学*的欲望,最终养成自主积累的*惯,发展自主学*能力,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经历及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的描摹。

  方法与途径目标: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进行朗读竞赛扫清字词障碍,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突破重点、难点。

  情感与评价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注重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使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

  2、学*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准备:

  1、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2、指导学生课前预*:

  (1)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3)整理出预*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4)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笔记上。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你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让我们伴着《潇湘水云》的古琴曲一起走*小石潭。一边欣赏图片中的美景,一边展开想像的翅膀,漫步于青翠的山林间。看清亮透明的泉水欢快地流淌;闻野花淡淡的扑鼻而来的清香;听各种鸟儿啁啾婉转的鸣叫;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今天我们来到的地方是永州的小石潭,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

  (设计意图:创设幽深宁静的意境,引导学生走*作者,走*作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走*作者,了解背景

  请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资料。学生交流后,教师评价、补充,多媒体呈现有关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对作者的生*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整体感知、走*作品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字音与断句。

  2、自读课文,教师指导,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以大组为单位进行朗读竞赛,看看哪一组读完整篇文章的人数最少。规则:出现朗读声音不宏亮、打绊子;字音、断句不准确时换下一位同学接着朗读,教师不发表意见,请其他组来评价。

  (设计意图: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和方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诵读文言文。然后抓住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进行朗读竞赛,激发学生学*热情,快速、高效地扫清文字障碍,为理解文意与背诵打基础。)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请小组的A、B、C、D类学生(异质分组:按学生语文基础与理解能力差异分成四类)进行疑难文句的朗读、翻译、重点词解析并且进行评价。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灌输。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的*惯,培养自主学*能力。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新课标指出“评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对于A、B、C、D四类学生教师要胸有成竹,在每次分配任务时可有不同的侧重点,以便及时反馈课堂学*的落实情况。学生互评的形式不仅能够让他们体会到学*成功的喜悦,而且能够加强他们合作的意识。这一环节在合作、互动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与重点突破。)

  (五)质疑探究、抓住特点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

  2、在学*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并对第二段重点品读,尝试背诵其中的佳句。

  (设计意图: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六)品味文章,对话作者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设计这个环节,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达成突破文章的难点的目标。)

  (七)畅谈收获、总结全文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谈收获: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获得了那些启示?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的要点,巩固所学知识,并能结合生活进行思考。)

  (八)我做导游,介绍美景

  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致,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请4——5名学生为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评评谁的导演最棒。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九)课后回顾,举一反三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2、课外你一定看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设计意图: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的重点,故设计第一题。设计第二题意在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这是一道拓展性的.联系题。)

  附板书设计

  板书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并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发现小石潭: 闻其声 见其形

  小

  潭中景物:水清(侧面描写)写小石潭美景

  石

  柳 鱼乐(动静结合)写鱼儿活泼可爱

  潭

  宗 小潭源头: 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

  记

  元 潭中气氛: 幽静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