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的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出师表》的优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3、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4、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力求当堂成诵。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这篇杰作。

  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解决。

  五、字词归纳

  1、积累下列词语:

  中道崩殂:中途去世。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深入不毛:深入到不长草木的地方。

  庶竭驽钝:希望竭尽自己*庸的才能。

  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

  妄自菲薄:随便轻视自己。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苟全性命:保全性命,苟活于世。

  斟酌损益:(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革兴。

  感激涕零:因感激而流泪。

  2、古今异义词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为“下流、无耻”)

  感激(感动激发;今义“衷心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今义“深切地憎恨”)

  涕(眼泪;今为“鼻涕”)

  谨慎(认真,慎重;今义“做事小心”)

  所以(表原因;今表结果)

  开张(开放、扩大;今义“商店营业,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

  布衣(*民;今义“布做的衣服”)

  3、一词多义

  道中道崩殂(路)咨诹善道(方法)

  遗以遗陛下(给予)以光先帝遗德(遗留)

  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不效则治臣之罪(尽力)

  为俱为一体(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但任)

  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判)每与臣论此事(议论)

  无若无兴德之言(没有)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不论)

  行然后施行(实行)性行淑均(行为)行阵和睦(行列)

  益有所广益(益处)至于斟酌损益(增加)

  4、虚词

  ①“于”的用法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

  欲报之于陛下也(及于、给)

  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对)

  ②“以”的用法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遂许先帝以驱驰(而)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来)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故临崩寄臣以人事也(把)

  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表时间,地域等界限)

  5、词类活用

  以光先帝遗德(名词动用,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动用,发扬光大)

  此皆良实(形容词名用,善良诚实的人),

  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动用,亲*、疏远)

  深入不毛(名词动用,长庄稼)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5、6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由背诵课文导入

  二、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三、问题探究

  1、表文中诸葛亮如何分析天下形势?

  明确:先指出当时形势的危急。 “天下三分”,而蜀汉最为弱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再指出其有利条件。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兴先帝之业。

  2、据此诸葛亮出师前给刘禅提出哪些建议?

  明确: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②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3、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明确: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因为刘禅是个**,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4、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

  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诚,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5、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明确: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勉励后主这个意思。

  四、延伸拓展,合作探究

  围绕“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

  参考: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前的杜甫、61岁的陆游不就是例子吗?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

  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知遇之思。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教师组织学生辩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信在彼此的辩驳中,学生的收获应是最大的。)

  五、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热切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是值得学*的。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7、8段。

  《出师表》的优秀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关于亲贤远佞等建议。

  2、体会诸葛亮在“表”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4、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中国古代智谋之士的故事引出……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智慧的化身不计其数……(由学生举例导入)

  以学生了解到的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传说中的诸葛亮的事迹、形象导入。

  以杜甫的《蜀相》及陆游的《书愤》导入。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二、解题

  1、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刘备三顾茅庐,他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蜀汉**建立后,任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主持国家军政大事。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多次出师伐魏,争取统一中国。著有《诸葛亮集》。

  2、文体: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背景: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时,写这个表给刘禅。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四、对照注释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第一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为什么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客观)

  ⑵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主观)

  ⑶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⑷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4、小结:论述当时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

  二、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提问:作者在本段提出了什么建议?如何具体执行?

  4、小结: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三、第三、四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哪些人?这些人具有怎样的特点?

  ⑵举荐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亲贤有什么好处?

  4、小结:

  诸葛亮向后主荐贤,考虑周密。

  四、第五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第1句。

  ⑵“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代什么?

  第1句。

  ⑶“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

  “亲贤臣,远小人”。

  4、小结:从总结历史教训中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反复叮咛,表明自己推举贤能,旨在兴复汉室。

  五、布置作业

  1、背诵1~5段,熟读第6段。

  2、归纳虚词“而”、“以”的用法和意义。

  第三课时

  一、第六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遂许先帝以驱驰:用。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此,那。

  3、研读,讨论。

  ⑴表明自己身份的词语(句子)?

  (“布衣”)

  ⑵当时自己的志趣是什么?

  ⑶诸葛亮“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⑷哪句话高度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4、小结:自叙本志及先帝“三顾茅庐”之恩。

  二、第七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

  ⑵哪些句子表明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⑶“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结:本段再叙接受先帝“托付”,“夙夜忧叹”,惨淡经营的苦心。首先追叙白帝城托孤一事,用“临崩寄臣以大事”提挈全段。接着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然后着一“今”字,从追叙往事转入出师的正题。末了用“报先帝,忠陛下”收结这一层意思,表达了鞠躬尽瘁之情。末句为补笔,再说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强调了郭攸之等人的职责,又一次启发后主重视亲贤纳谏。

  三、第八、九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还于旧都。”

  ⑵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⑶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

  “开张圣听”。

  ⑷第九段表达了诸葛亮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明临行之前百感交集,无限依恋之情。

  4、小结:第八段明确指出出征者、留守者的职责,并突出了对后主本人的劝谏。篇末的“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固然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最刘氏父子的无限忠诚,但这“涕零”中也隐含着他对国内政局的担忧,对刘禅能否采纳建议,修明内政的担忧,透露出他复杂矛盾的心情。

  四、全文总结归纳

  1、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5)分析当前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三项建议。

  第二部分(6~7)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

  第三部分(8~9)归纳全篇主旨。

  2、提问:诸葛亮向刘禅所提建议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是关键,而亲贤远佞是核心。

  3、中心意思:

  本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4、写作特点:

  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和抒情。

  5、介绍后世有关《出师表》的著名诗句。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陆游《感状》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⑴诚宜开张圣听。

  ⑵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⑶先帝不以臣卑鄙。

  ⑷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查阅有关诸葛亮的资料,结合自己学*《空城计》《出师表》的体会,围绕“诸葛亮”这个话题,写一篇小论文或小随笔。

  《出师表》的优秀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了解“表”的文体常识,积累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反复朗读,理解句意,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的治国主张;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3、领会文章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4、品味谏言的语言特点:谨言善谏,情辞恳切。

  5、感受作者对蜀汉的忠诚和崇高的人格美,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背诵全文;理解本文寓情于议(理)、寓情于叙(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作者三条建议的核心;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时安排:第一教时——了解写作背景、作者作品常识及“表”的文体常识,朗读课文,译读课文1—5段。

  第二教时——译读课文6—9段、背诵全文。

  第三教时——概括课文内容,探究课文内容,链接中考。

  教学设想:编印学案指导学*;制作PPT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步骤:第一教时:略。

  第二教时:略。

  第三教时

  一、检查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二、概括内容,理清思路。

  (一)(1—5)分析形势,提出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二)(6—7)追述往事,表达真挚情感和坚定决心——“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三)(7—8)归结责任,临表拜别。

  三、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一)第一段

  1、内容概括:作者提出三条建议的目的各是什么?

  2、内容思考:

  (1)开篇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第一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建议的核心是哪条?为什么?

  (4)文章作者深情地回忆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二)第二段

  1、内容概括:

  (1)概括文中6、7段涉及刘备和诸葛亮的事件有哪些?。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句话中的“此”指哪两件事?

  (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报先帝”一语与文中6、7段哪两件事相呼应?

  2、内容思考

  (1)怎样理解诸葛亮自述本志和志趣这段的内容?

  (2)追忆白帝城托孤(临崩寄大事)的作用是什么?

  (三)第三段

  1、内容概括:作者对自己、贤臣和陛下各自归结的责任是什么?

  2、内容思考:诸葛亮在结尾写到“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涕零”的原因。其中还包含了诸葛亮心中哪些未言亦不可言的话?

  (四)全文探究。

  1、你从文中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2、文中13次提到“先帝”有何用意?

  3、有人认为诸葛亮的“忠”是“愚忠”,他明知后主昏庸无能却还死心塌地地辅佐,最终没有完成先帝托付的重任;若能及时废除后主,取而代之,也许能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你是怎样看待诸葛亮的“忠”的?

  四、赏读品味,总结全文。

  1、领会文章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2、品味谏言的语言特点:谨言善谏,情辞恳切。

  3、总结课文。

  五、练*。

  1、链接中考。

  2、课外练*。

  (1)完成《基础训练》上的本课练*。

  (2)课外练笔: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段短文。

  《出师表》的优秀教学设计 4

  【教学目的】

  1、了解奏表的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陈述衷情,这是表文的一大特点,本篇情挚辞切,教学中要突出这点。

  2、本文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

  3、加强诵读、背诵练*。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学*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师范读课文并正音

  三、朗读

  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然后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四、讲解文章第1~5段

  1、齐读第1段。读毕,就字音、句读酌情讲评。

  ⑴ 疏通字句。

  ⑵ 提问一:诸葛亮在奏表的开头一段向刘禅提出什么劝谏?

  讲解:诸葛亮首先规劝刘禅要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广开言路,采纳忠谏,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言谈失义,阻断忠谏之路。

  提问二:诸葛亮用什么来鼓励刘禅?

  讲解:诸葛亮用忠臣志士为了报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职守的事实来鼓励刘禅,要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这个好条件。

  2、指名朗读第2段:

  ⑴ 疏通词句。

  ⑵ 提问:诸葛亮在这段中向刘禅提出什么谏诫?

  讲解:诸葛亮谏诫刘禅理政要公正明察,赏罚要善恶分明,对内廷和外廷的官员要一视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3、分别朗读第3、4段:

  ⑴ 疏通词句。

  ⑵ 提问:这两段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其内容是诸葛亮向刘禅举荐用人。

  4、齐读第5段:

  ⑴ 疏通词句。

  ⑵ 提问:这段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在这段中,诸葛亮以汉朝兴衰的历史说明君王用人之极端重要,告诫刘禅要接*、信任正直贤能、忠贞不渝的臣子。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1~5段。

  2、整理这几段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之、于、以”等的用法。

  3、思考第6~9段的内容。

  第二教时

  一、齐读第6段

  1、疏通词句。

  2、提问:本段写什么内容?

  讲解:诸葛亮在本段中自述受到刘备三顾草庐,委以大任,器重信任的优遇。

  二、指名朗读第7段

  1、疏通词句。

  2、提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在这段,诸葛亮主要是表明自己报效先帝、尽忠蜀国的挚情和伐魏兴汉的雄图,并再次嘱咐刘禅要信任郭攸之等“忠纯”之臣。

  三、齐读第8段、第9段

  1、疏通字句。

  2、提问:第8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诸葛亮在这段中主要是劝勉刘禅要牢记刘备遗训,砥砺志行,用心国事,善理政务,采纳雅言。

  3、齐读第9段:

  串讲。“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临表”:面对奏表。“涕”:泪。“零”:落。“不知所言”:不知说的是什么;这是谦词,表示自己可能失言。

  四、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1、道:

  ⑴ 道路。“中道崩殂”。

  ⑵ 办法。“咨诹善道”。

  2、遗:

  ⑴ 遗留。“以光先帝遗德”。

  ⑵ (wèi)给予。“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为:

  ⑴ 是。“俱为一体”。

  ⑵ 做,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⑶ 做,担任。“众议举宠为督”。

  4、论:

  ⑴ 评判。“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⑵ 议论。“每与臣论此事”。

  5、无:

  ⑴ 没有。“若无兴德之言”。

  ⑵ 不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6、行:

  ⑴ 实行。“然后施行”。

  ⑵ 行为。“性行淑均”。

  ⑶ (háng)行列。“必能使行阵和睦”。

  7、益:

  ⑴ 益处。“有所广益”。

  ⑵ 增加。“至于斟酌损益”。

  虚词总结:

  1、而:

  ⑴ 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⑵ 连接状语与谓语。“可计日而待也”。

  2、于:

  ⑴ 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⑵ 及于,给。“欲报之于陛下也”。

  ⑶ 对。“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⑷ 到。“还于旧都”。

  3、以:

  ⑴ 用,拿。“咨臣以当世之事”。

  ⑵ 而。“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⑶ 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⑷ 表时间、地域等界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⑸ 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作课后练*。

  《出师表》的优秀教学设计 5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却又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应用文迥异,作者以恳切的言辞,表达了真挚厚重的感情。多数学生是喜欢这篇课文的。除文中少数语句必须由教师解释外,绝大部分语句可以让学生对照注解,相互启发,自行弄清大意。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学生往往把握不住;对于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敬仰。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杰作。

  二、释题,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

  明确:“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常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等。

  2、“出师表”该如何理解呢?

  明确: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3、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明确: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蜀汉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犹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定了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4、诸葛亮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两遍。

  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

  3、正音:

  崩殂(cú)侍卫(shì)陟罚臧否(zhì zāng pǐ)费棉(yī)郭攸(yōu)之性行淑均(xìng xíng shū jūn)行阵(háng)以遗陛下(wèi) 裨(bì)补阙(quē)漏夙(sù)苟全(gǒu) 庶竭驽钝(shù jié nǔ dùn)猥(wěi)斟酌(zhēn zhuó)以彰(zhāng)其咎(jiù)咨诹(zōu)遗诏(yí zhào)倾颓(qīng tuí)

  4、朗读课后练*一中列出的长句子。

  方法:读读,议议,请学生说说每句话的大意。

  5、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句中停顿,尽量读得流利。

  四、请在课文中摘引原句,说说诸葛亮对国家大事提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

  明确:

  1、宜开张圣听。

  2、昭*明之理。

  3、宫中之事,悉以咨之。

  4、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5、亲贤臣,远小人。

  6、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五、请把这六条意见进一步综合归纳

  思考: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明确:

  四个方面的建议:

  1、广开言路;

  2、赏罚公*;

  3、亲贤远佞;

  4、励精图治。

  其中最关键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刘禅是个**,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对照书上注释,试着口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提问

  本文是诸葛亮为北上伐曹而给刘禅上的奏疏。论理应当首先提出兴兵北伐的请求,接着说明理由以及此次北伐的战略计划等内容。但本文只在第七、八两段各有一句涉及北伐,其余内容都与北伐无直接关系,而只是对刘禅提出劝告和建议,这是不是文不对题?为什么?

  明确:这绝不是文不对题,而是因为诸葛亮此次上表虽然是为了**出征,但主要意图却在于劝谏刘禅“内修政理”,并向他提出有关的建议。根据史料,我们知道,刘禅一贯*庸无能,朝政事无巨细,都由诸葛亮负责处理。此次诸葛亮出师北伐,势难匡误救失,对国内政局是很忧虑的,因此他只有提出建议并荐人自代。这正是针对蜀国当时朝廷形势而定的。

  二、提问

  以上我们分析出的这些建议都是在文中第1、2、3、4、5、8这几段中陈述的,那么,6、7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1、朗读第6、7段。

  2、学生口头翻译第6、7段。

  3、讨论第6、7段的大意。

  ⑴第6段是追怀先帝知遇之恩,概括写自己不顾危难,二十多年来以效忠先帝为己任。

  ⑵第7段侧重写先帝托孤后,五年来自己竭忠尽虑地具体谋划。

  4、明确作用:这两段的作用在于说明此次出师伐魏乃秉承先帝遗志、事在必行之举,同时也是“我”竭尽忠诚,责无旁贷的职分。

  三、再次朗读第6、7段

  思考:这两段和全文关系是怎样的?即出师伐魏与修明政治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

  1、从本文写作的背景来看,“修明政治”是早在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提出的一整套战略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现在重新提出,目的在于为出师伐魏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使北伐无后顾之忧,所以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2、作为议论文来看,出师伐魏事在必行,正是叮嘱后主修明政治的论据。正因为诸葛亮必须出师进驻汉中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所以不能不切嘱后主好自为之,不能不把斟酌的损益、进尽忠言的重任委之于攸之、棉、允。

  3、从表达方式上看,六、七两段可以说突出地体现了“表以陈情”的特点。《三国志,诸葛亮传》把这份上书原称为“疏”,《昭明文选》始定名为“出师表”,大概正是充分注意到它在表达上的特色。以陈情的方式叙自己报效先帝的衷曲,不仅增强了感染力,也大大加重了所提建议的分量:修明政治这件大事可是关系重大得很啊!不能不靠你后主“自谋”啦!千万不可有负先帝啊!不尽之意尽在其中。

  四、思考

  第6、7段没有直接谈修明政治的问题,但却有力地服务于这一中心,那么请找一找,还有哪些话也起到类似的作用?

  明确:第1段开头两句。第一句起首以先帝创业立言,唤起刘禅对自身所负重任的重视,接下来讲形势严重,说明修明政治的必要性。第二句讲幸赖先帝善于用人,还有一批忠臣志土,说明修明政治尚具备有利条件。从表达上看,语意凝重,定下全文基调。

  五、思考

  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明确:

  不难看出,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文中虽然明提陛下只有七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处(即“诚宜开张圣听”之前,“宣付有司’’之前、两次“悉以咨之’’之前、“则责攸之”之前),实际共十一处,或表忠诚,或表心愿,或提具体建议,表明诸葛亮处处为刘禅着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无动于衷了。

  总之,“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六、综合全文,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1、中心思想: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教师进行抽查。

  2、写作特点: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值得借鉴。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小作文:从《隆中对》和《出师表》看诸葛亮的政治才能。


《出师表》的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扩展阅读


《出师表》的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扩展1)

——《出师表》优秀教学设计3篇

《出师表》优秀教学设计1

  适用年级:九年纪(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作者、创作背景以及表这种文体。

  B指导朗读背诵,积累文言常识

  2、能力目标:

  A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B理解字句,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

  A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他的爱国精神

  B理解诸葛亮统一*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背诵,积累文言常识

  2、理解字句,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诸葛亮统一*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讲解法使用这一方法,引导学生解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B提问法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伴随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完成对文本的学*。

  C创设情景法通过对文本写作背景的梳理,为学生尽可能的还原作者当时的心境,让学生从对作者和创作背景的理解出发,来对课文进行解读,体悟文中所展现出的爱国情怀。

  2、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抱负与志趣”,围绕着这个主题,我们先后学*了孟子和墨子的文章。在文章中了解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志向:

  孟子,主张为道义舍弃他宝贵的生命。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他的文中这样写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着也。”

  而墨子,提倡为和*不计较个人得失。

  在今天,我们将要去了解一个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他就是——诸葛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他的《出师表》。

  二介绍作者,解题,文章创作背景

  1、提问:关于诸葛亮,大家对他有哪些了解,有意的同学起来说一下?

  (学生答完之后,适当进行补充)

  2、指出“表”这种文体

  表: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3、解题,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

  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我们将要学的也是《前出师表》。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三朗读课文,梳理字词读音

  1、教师范读课文,读得要感情,使学生产生共鸣。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

  A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

  B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

  C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学生答问,师生共评(需板书)

  请学生说出他的个人划分观点,如有不足,请学生进行补充,在一起归纳段意。

  板书: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教师学生结合注释共同翻译课文,并重点注意一下词语的意思: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

  秋:关键时刻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盖:原来

  异同:偏义复词,偏向异

  及:以及

  为:做

  2、在译读课文的同时,思考讨论完成以下问题。(可以抽学生回答,不足之处再由教师进行补充)

  A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B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3、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A教师复*“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B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

  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4、指导背诵:

  A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B学生试着自己背

  C抽优生背

  5、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具有以下的品质: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1—2自然段

  2、预*3—7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全班分三组,每组个读一段

  2、教师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是以:因此

  志虑:志,志向;虑,理想,心思。

  愚:诸葛亮的谦称

  良实:善良,诚实

  所以:“之所以”的简化,…的原因

  痛恨:痛惜,遗憾

  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间不远了。

  3、思考:

  A第3、4两段写什么?

  B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又是如何提出的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结合课后练*第2题,小结第一部分:

  第2题问题:

  A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他反复陈说的是哪一条?为何反复陈说这一条?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

  B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

  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之前5段,讲的都是诸葛亮对朝廷的忠贞,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什么呢?

  (可学生回答,也可教师讲述,视情况而定)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学生齐读课文6—7自然段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之后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进行讲解。

  躬耕:亲自耕种、

  闻达:声名远扬

  庶竭:希望竭尽

  尔来:从那时到现在

  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思考问题:

  两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这两段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昔日:生*志向感激原因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4、结合这两段,讲解“寓情于叙”的特点

  5、讨论:“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6、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1课后背诵课文3-7段

  2预*翻译8、9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

  抽两名学生分别背诵第一、二部分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以老师讲解为主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受恩感激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表达效果会怎样?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更换之后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三结合课后练*第3题,分析句中包含的情感(如果课文中以讲解过的可跳过),并进行批判的接收

  四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全文

  2、尽可能的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出师表》优秀教学设计2

  适用年级:九年纪(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作者、创作背景以及表这种文体。

  B指导朗读背诵,积累文言常识

  2、能力目标:

  A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B理解字句,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

  A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他的爱国精神

  B理解诸葛亮统一*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背诵,积累文言常识

  2、理解字句,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诸葛亮统一*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讲解法使用这一方法,引导学生解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B提问法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伴随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完成对文本的学*。

  C创设情景法通过对文本写作背景的梳理,为学生尽可能的还原作者当时的心境,让学生从对作者和创作背景的理解出发,来对课文进行解读,体悟文中所展现出的爱国情怀。

  2、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抱负与志趣”,围绕着这个主题,我们先后学*了孟子和墨子的文章。在文章中了解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志向:

  孟子,主张为道义舍弃他宝贵的生命。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他的文中这样写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着也。”

  而墨子,提倡为和*不计较个人得失。

  在今天,我们将要去了解一个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他就是——诸葛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他的《出师表》。

  二介绍作者,解题,文章创作背景

  1、提问:关于诸葛亮,大家对他有哪些了解,有意的同学起来说一下?

  (学生答完之后,适当进行补充)

  2、指出“表”这种文体

  表: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3、解题,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

  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我们将要学的也是《前出师表》。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三朗读课文,梳理字词读音

  1、教师范读课文,读得要感情,使学生产生共鸣。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

  A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

  B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

  C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学生答问,师生共评(需板书)

  请学生说出他的个人划分观点,如有不足,请学生进行补充,在一起归纳段意。

  板书: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教师学生结合注释共同翻译课文,并重点注意一下词语的意思: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

  秋:关键时刻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盖:原来

  异同:偏义复词,偏向异

  及:以及

  为:做

  2、在译读课文的同时,思考讨论完成以下问题。(可以抽学生回答,不足之处再由教师进行补充)

  A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B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3、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A教师复*“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B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

  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4、指导背诵:

  A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B学生试着自己背

  C抽优生背

  5、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具有以下的品质: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1—2自然段

  2、预*3—7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全班分三组,每组个读一段

  2、教师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是以:因此

  志虑:志,志向;虑,理想,心思。

  愚:诸葛亮的谦称

  良实:善良,诚实

  所以:“之所以”的简化,…的原因

  痛恨:痛惜,遗憾

  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间不远了。

  3、思考:

  A第3、4两段写什么?

  B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又是如何提出的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结合课后练*第2题,小结第一部分:

  第2题问题:

  A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他反复陈说的是哪一条?为何反复陈说这一条?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

  B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

  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之前5段,讲的都是诸葛亮对朝廷的忠贞,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什么呢?

  (可学生回答,也可教师讲述,视情况而定)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学生齐读课文6—7自然段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之后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进行讲解。

  躬耕:亲自耕种、

  闻达:声名远扬

  庶竭:希望竭尽

  尔来:从那时到现在

  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思考问题:

  两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这两段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昔日:生*志向感激原因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4、结合这两段,讲解“寓情于叙”的特点

  5、讨论:“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6、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1课后背诵课文3-7段

  2预*翻译8、9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

  抽两名学生分别背诵第一、二部分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以老师讲解为主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受恩感激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表达效果会怎样?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更换之后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三结合课后练*第3题,分析句中包含的情感(如果课文中以讲解过的可跳过),并进行批判的接收

  四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全文

  2、尽可能的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出师表》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了解作者对后主提的三点建议。

  3、学*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解题,导入新课。

  《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刘备之子后主刘禅的一篇奏章。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蜀汉建兴(后主刘禅的年号)五年,诸葛亮为了完成先帝刘备统一全国的大业,准备出师北伐。后主刘禅昏庸无能,*时国事事无大小,都取决于诸葛亮。诸葛亮为了消除北伐的后顾之忧,因此上这篇“表”,希望国内政治清明,后方稳定,使他“北伐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

  《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中的杰作,是一篇使人动感情的好文章,其人其文历来为后人所景仰。陆游曾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表,是古代一种文体,是臣下向皇上陈情、*的一种奏章。

  二、指导阅读课文。

  (一)、正音:

  疲弊(bì)陛下(bì)恢弘(hóng)驽钝(núdùn)裨补阙(bìquē)行阵和睦(háng)夙夜忧叹(sù)崩殂(cú)妄自菲薄(fěi)陟罚臧否(zhìpǐ)以彰其咎(jiù)

  (二)、研读第1、2段。

  1、结合文中注释阅读课文,并补充如下注释:

  疲弊:比喻国家衰弱贫穷。

  秋:引申为关键时刻。

  盖:语首助词,可译为“原来”。

  妄自菲薄:指过分看轻自己。

  忠谏:忠于皇上的谏言。谏,读,臣下规劝皇上,向皇上提意见。

  昭:读,诏示,显示。

  刑:名词活用为动词,用刑,受罚。

  光:名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光大。

  臧否: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奖励惩罚,表扬批评。

  恢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扩大发扬。

  2、指导分析第1段。

  (1)提问: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诸葛亮向刘禅提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2)指导辨析词的引申义和“以”的连接作用。

  复*“以”的介词用法──当“用、把、拿、凭”等意思讲,分析“以”作连词的用法。“开张圣听”目的是“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以”连接目的,可译为“用”、“用来”。

  “妄自菲薄”结果是“以塞忠谏之路”,“以”连接结果,可译为“以致”。

  “以”用作连词,连接的大多是句子,句与句之间有一种逻辑上的关系,在朗读时要注意“读断”。

  3.指导分析第2段。

  提问:作者在此向刘禅提出的另一条建议是什么?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赏罚分明

  4、研读3-5段。

  1)、补充如下注释:

  是以:因此,“以是”的倒装。

  痛恨:痛心,遗憾,要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所以:表原因连词,要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计日而待:时间不长,屈指可数。

  良实: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善良诚实之人。

  亲贤臣,远小人:亲,亲*;远,远离。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阙:通“缺”,缺点。

  2)、作者在此向刘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是什么?

  “亲贤臣,远小人”

  三、小结第一部分。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是治国方针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臣,远小人”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还是正确的,可供借鉴。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二、研读第二部分。

  1、指导朗读6、7段。

  2、补充如下注释:

  躬耕:亲自耕种。躬,身体,此处是名词作状语。

  闻达:声名远扬。

  庶竭:希望竭尽。庶,读,连词,表希望。

  驱驰:本义是策马前进,此处引申为奔走效劳。

  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托付,动词活用为名词,指托付的事情。

  尔来:从那时到现在。

  3、思考:两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

  这两段主要是追叙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后主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作者在叙述生*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效劳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三、研读第三部分。

  1、朗读8、9段。

  2、翻译第8、9段。

  3、课文第8节对后主提出了哪些希望?

  希望后主严格要求作者自己

  提出三点希望希望严格要求朝廷诸臣

  向后主本人提出希望

  四、写法上的特点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

  五、全文总结

  本文是奏章,内容是陈述意见,提出政治主张,所以以议论为主。而作者为了使后主知道创业的艰难,勉励他以先帝为榜样,在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与追随先帝的原因和以身许国的经过。同时在议论和叙事中,处处流露出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很有说服力。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5)开张:古义是扩大,今义是店铺开业

  (6)痛恨:古义是痛心遗憾,今义是极为憎恨

  (7)卑鄙:古义是低微而卑俗,今义是语言行为恶劣

  (8)感激:古义是感动奋发,今义是深刻的感谢

  (9)涕:古义是眼泪,今义是鼻涕

  单音词古今异义的更多:先、崩、弊、诚、义、否(pǐ)、遗(wèi)、愚、阙、雅等。


《出师表》的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扩展2)

——《出师表》的优秀教学设计3篇

《出师表》的优秀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

  认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和全文主旨。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国事无论巨细,莫不取决于诸葛亮。

  公元227年,诸葛亮认为伐魏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在内政方面,还觉得放心不下,因此临行前上《出师表》给刘禅,希望他亲贤远佞,修明政治,保证北伐成功,彻底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帝王之业。充分流露出忧心国事以及临行依恋的心情。

  二、阅读分析

  1.自读阅读提示,了解下边几个问题:

  (1)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

  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2)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蜀汉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定了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3)诸葛亮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计划得以实现。

  (4)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使后主刘样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2.熟悉课文

  (1)教师范读。

  要求:认真听读,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各自放声读两遍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

  (3)请8位学生每人读一段课文(第8位学生读最后两段)。

  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4)读课后练*一中列出的长句子。

  读读,议议请学生说说每句话大意。

  (5)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和句中停顿,尽量读得流利。

  三、总结、扩展

  本节课着重介绍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同时能朗读课文,消灭生字词,读好长句,为加深认识做书后练*一。

  在能读熟的基础上,请找出课文中成语并把它写在读书笔记上,语文重在积累,想一想由这些成语还能想到有关的一些成语。

  第二课时

  一、疏通文意

  方法:二人小组,对照注释逐句弄懂课文大意,将二人都不明白的语句画下来,待集体解疑。集体解疑,教师适当讲解,重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语句的意思。最后,请几个学生每人讲一段课文大意;教师在学生择课文时,提出语句里的重点词语。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语气,思考: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他反复陈说的是哪一条?

  请班里一位朗读水*较高的学生朗读。

  三、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讨论刚才提出的思考题。

  提示学生再读阅读提示。

  (2)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

  共3条:

  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

  ②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3)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因为刘禅是个*,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4)参看阅读指导划分全文结构,明确每一部分的意思。

  四、完成练*

  当堂完成书后练*二先二人小组讨论后,后全班讨论答案。

  五、总结、扩展

  诸葛亮在这篇表文中,向刘掸提出了3条建议:广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这三条建议在内容上紧密关联。诸葛亮在这里以老臣的身份,谆谆告诫,表现了一片忠诚化国的心情。同时也说明了出师远征之前,对宫中、府中都作了妥善安排,思虑精细。

  诸葛亮的文章写得周密畅达,他的散文开门见山,直抒己见,感情真挚,质朴清新。文中谆谆劝诫刘禅尊贤纳谏,严明法治,说明出师的目的和任务,披露自己的忠心,情辞恳切,肝胆照人。

《出师表》的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了解作者对后主提的三点建议。

  3、学*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解题,导入新课。

  《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刘备之子后主刘禅的一篇奏章。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蜀汉建兴(后主刘禅的年号)五年,诸葛亮为了完成先帝刘备统一全国的大业,准备出师北伐。后主刘禅昏庸无能,*时国事事无大小,都取决于诸葛亮。诸葛亮为了消除北伐的后顾之忧,因此上这篇“表”,希望国内政治清明,后方稳定,使他“北伐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

  《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中的杰作,是一篇使人动感情的好文章,其人其文历来为后人所景仰。陆游曾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表,是古代一种文体,是臣下向皇上陈情、*的一种奏章。

  二、指导阅读课文。

  (一)正音:

  疲弊(bì)陛下(bì)恢弘(hóng)驽钝(núdùn)裨补阙(bìquē)行阵和睦(háng)夙夜忧叹(sù)崩殂(cú)妄自菲薄(fěi)陟罚臧否(zhìpǐ)以彰其咎(jiù)

  (二)研读第1、2段。

  1、结合文中注释阅读课文,并补充如下注释:

  疲弊:比喻国家衰弱贫穷。

  秋:引申为关键时刻。

  盖:语首助词,可译为“原来”。

  妄自菲薄:指过分看轻自己。

  忠谏:忠于皇上的谏言。谏,读,臣下规劝皇上,向皇上提意见。

  昭:读,诏示,显示。

  刑:名词活用为动词,用刑,受罚。

  光:名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光大。

  臧否: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奖励惩罚,表扬批评。

  恢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扩大发扬。

  2、指导分析第1段。

  (1)提问: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诸葛亮向刘禅提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2)指导辨析词的引申义和“以”的连接作用。

  复*“以”的介词用法──当“用、把、拿、凭”等意思讲,分析“以”作连词的用法。“开张圣听”目的是“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以”连接目的,可译为“用”、“用来”。

  “妄自菲薄”结果是“以塞忠谏之路”,“以”连接结果,可译为“以致”。

  “以”用作连词,连接的大多是句子,句与句之间有一种逻辑上的关系,在朗读时要注意“读断”。

  3.指导分析第2段。

  提问:作者在此向刘禅提出的另一条建议是什么?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赏罚分明

  4、研读3-5段。

  1)补充如下注释:

  是以:因此,“以是”的倒装。

  痛恨:痛心,遗憾,要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所以:表原因连词,要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计日而待:时间不长,屈指可数。

  良实: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善良诚实之人。

  亲贤臣,远小人:亲,亲*;远,远离。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阙:通“缺”,缺点。

  2)作者在此向刘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是什么?

  “亲贤臣,远小人”

  三、小结第一部分。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是治国方针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臣,远小人”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还是正确的,可供借鉴。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二、研读第二部分。

  1、指导朗读6、7段。

  2、补充如下注释:

  躬耕:亲自耕种。躬,身体,此处是名词作状语。

  闻达:声名远扬。

  庶竭:希望竭尽。庶,读,连词,表希望。

  驱驰:本义是策马前进,此处引申为奔走效劳。

  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托付,动词活用为名词,指托付的事情。

  尔来:从那时到现在。

  3、思考:两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

  这两段主要是追叙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后主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作者在叙述生*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效劳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三、研读第三部分。

  1、朗读8、9段。

  2、翻译第8、9段。

  3、课文第8节对后主提出了哪些希望?

  希望后主严格要求作者自己

  提出三点希望希望严格要求朝廷诸臣

  向后主本人提出希望

  四、写法上的特点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

  五、全文总结

  本文是奏章,内容是陈述意见,提出政治主张,所以以议论为主。而作者为了使后主知道创业的艰难,勉励他以先帝为榜样,在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与追随先帝的原因和以身许国的经过。同时在议论和叙事中,处处流露出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很有说服力。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5)开张:古义是扩大,今义是店铺开业。

  (6)痛恨:古义是痛心遗憾,今义是极为憎恨。

  (7)卑鄙:古义是低微而卑俗,今义是语言行为恶劣。

  (8)感激:古义是感动奋发,今义是深刻的感谢。

  (9)涕:古义是眼泪,今义是鼻涕。

  单音词古今异义的更多:先、崩、弊、诚、义、否(pǐ)、遗(wèi)、愚、阙、雅等。

《出师表》的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关于亲贤远佞等建议。

  2、体会诸葛亮在“表”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4、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古代智谋之士的故事引出……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智慧的化身不计其数……(由学生举例导入)

  以学生了解到的*古代小说、戏曲,传说中的诸葛亮的事迹、形象导入。

  以杜甫的《蜀相》及陆游的《书愤》导入。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二、解题

  1、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刘备三顾茅庐,他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蜀汉*建立后,任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主持国家军政大事。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多次出师伐魏,争取统一*。著有《诸葛亮集》。

  2、文体: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背景: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时,写这个表给刘禅。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四、对照注释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第一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为什么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客观)

  ⑵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主观)

  ⑶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⑷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4、小结:论述当时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

  二、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提问:作者在本段提出了什么建议?如何具体执行?

  4、小结: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三、第三、四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哪些人?这些人具有怎样的特点?

  ⑵举荐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亲贤有什么好处?

  4、小结:

  诸葛亮向后主荐贤,考虑周密。

  四、第五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第1句。

  ⑵“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代什么?

  第1句。

  ⑶“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

  “亲贤臣,远小人”。

  4、小结:从总结历史教训中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反复叮咛,表明自己推举贤能,旨在兴复汉室。

  五、布置作业

  1、背诵1~5段,熟读第6段。

  2、归纳虚词“而”、“以”的用法和意义。

  第三课时

  一、第六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遂许先帝以驱驰:用。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此,那。

  3、研读,讨论。

  ⑴表明自己身份的词语(句子)?

  (“布衣”)

  ⑵当时自己的志趣是什么?

  ⑶诸葛亮“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⑷哪句话高度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4、小结:自叙本志及先帝“三顾茅庐”之恩。

  二、第七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

  ⑵哪些句子表明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⑶“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结:本段再叙接受先帝“托付”,“夙夜忧叹”,惨淡经营的苦心。首先追叙白帝城托孤一事,用“临崩寄臣以大事”提挈全段。接着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然后着一“今”字,从追叙往事转入出师的正题。末了用“报先帝,忠陛下”收结这一层意思,表达了鞠躬尽瘁之情。末句为补笔,再说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强调了郭攸之等人的职责,又一次启发后主重视亲贤纳谏。

  三、第八、九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还于旧都。”

  ⑵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⑶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

  “开张圣听”。

  ⑷第九段表达了诸葛亮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明临行之前百感交集,无限依恋之情。

  4、小结:第八段明确指出出征者、留守者的职责,并突出了对后主本人的劝谏。篇末的“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固然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最刘氏父子的无限忠诚,但这“涕零”中也隐含着他对国内政局的担忧,对刘禅能否采纳建议,修明内政的担忧,透露出他复杂矛盾的心情。

  四、全文总结归纳

  1、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5)分析当前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三项建议。

  第二部分(6~7)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

  第三部分(8~9)归纳全篇主旨。

  2、提问:诸葛亮向刘禅所提建议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是关键,而亲贤远佞是核心。

  3、中心意思:

  本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4、写作特点:

  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和抒情。

  5、介绍后世有关《出师表》的著名诗句。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陆游《感状》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⑴诚宜开张圣听。

  ⑵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⑶先帝不以臣卑鄙。

  ⑷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查阅有关诸葛亮的资料,结合自己学*《空城计》《出师表》的体会,围绕“诸葛亮”这个话题,写一篇小论文或小随笔。


《出师表》的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扩展3)

——《出师表》教学反思6篇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

  《出师表》是诸葛亮所作的一篇上书言事的应用文,陆游就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高度评价,同时它也是一篇实用性很强的议论文。其中关于修明政治所作的阐述,对后世很有借鉴意义。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却又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应用文迥异,作者以恳切的言辞,表达了真挚厚重的情感。多数学生是喜欢这篇课文的,而且他们本身对三国故事、诸葛亮这一人物就很感兴趣。除文中少数语句必须由教师解释外,绝大部分语句学生可以对照注释,相互启发,自行弄清大意。课上教师需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注重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的掌握。但这篇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学生往往把握不住;对于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统一*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成功之处,自己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是能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也都理解掌握了。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关于《出师表》教学反思,很多人的见解都不同,因为这样一篇脍炙人口,这么经典的文言文,每个人品味它的方式和感觉都会不一样。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鉴赏的范例。

  设计中,注意处理学法指导与教材的关系,力图突破传统的唯教材论、唯知识论,重在学法的指导,学生的学*成果从学法尝试中获得。最后的作文设计, 目的是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养成学以致用的*惯,克服传统教学读写分离的弊端。另外让学生们根据课内课外对诸葛亮的认识和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观,对这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们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之处,自己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是能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也都掌握。

  文言文的教学是背读在前还是分析在前。传统的文言教学模式是重背读在前的。现在台湾等地正在大力倡导的幼童读经活动也在回归传统力主文言学*“背下来”再说。为了让《出师表》的这次“背读在前”的学*能够有效实施,我采取了很多的辅助措施。比如为学生讲述刘勰、文天祥、杜甫、陆游、岳飞等人和《出师表》的故事,激发学*热情。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发起总动员,掀起背诵大潮。采用丰富多彩的比赛的形式进行诵读比赛,如“背诵击鼓传花”、“背诵pk赛”等,力争优生中等生熟诵,“忧生”重点段落基本成诵等等。有了全文的反复诵读,才可能有整体的独特感知,“情景教学”才能取得实效。可以说,从语感的培养规律来说,“背读在前”的方式对学*文言文是经济有效的。

  文言文的教学是以文言字词积累为主还是以理解内容为主。我认为,这并不是矛盾的问题。比如关于识字教学的问题,小学初年级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而高年级则采取分散识字的方式。从人的长远学*来看,字词的掌握和文本内容的理解是融和在一起的。“融和观”也应该是符合语文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片面强调文言字词的积累只会把文言文学*推到纯粹技术化的尴尬境地。我们应该相信,文言学*也不能够脱离语言学*的一般规律。当然,有意识地恰当的总结归纳文言字词的用法是有必要的,这和片面追求文言学*字词化不是同一个概念。

  以上就是《出师表》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出师表》出自于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是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在北伐之前上奏后主刘禅的一篇奏表。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要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为了更深入理解诸葛亮要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效忠陛下的强烈思想感情,帮助理解本篇文章,在教授这篇文章前,我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这个人物,以及和先帝刘备之间的故事。诸葛亮青年时隐居隆中,人称“卧龙”,素怀大志,自比管仲、乐毅。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其出山,遂辅刘备,后建蜀汉*,与孙、曹成鼎立之势。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任诸葛亮为相,后继续辅佐后主刘禅,职掌军政大权。他励精图志,赏罚严明。他在*定南中诸郡后又挥师北伐,在北伐前上奏此表。

  本篇文言文,虽然比较长,但并不是很难懂,所以在讲解课文时,我让学生多读本课,通过学生自由读,汇报读,齐读等方法让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在掌握了奏表的三条基本建议以及作者追忆往事,表达兴复汉室决心后,发挥学生自主学*的能动性,让学生以小级为单位结合注节和工具书弄清文言词语含义,翻译课文,疏通课文内容。

  在掌握课文内容基础之上,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文章从哪些发方可以看出作者要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和效忠陛下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作品思想感情。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同学们经过几分钟的共同讨论后,纷纷发言。有的说:作者在提建议时,总是诚宜……不宜……,表现了作者对后主刘禅具体的、细心的教导。有的说:在提出亲贤远佞这条建议时,依次告诉后主要在内政上和军事上要亲*哪些人,信任哪些人,可见他的忧虑之深。有的说:本文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最质朴的语言中传达出“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情实感等等。

  通过本文的讲解,不仅掌握了一些文言词汇,而且让我们了解了作者的耿耿忠心。

  《出师表》是初中文言文中词汇量最大,最不好背诵和翻译的课文,仅仅生僻字就有二十六个,四字词语有三十个左右,如何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才能减轻学生的学*负担呢?我反复思考后,设计为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字词。第二课时,读通课文。第三课时,翻译课文。

  课堂上只学*字词是很枯燥的,但是如果建立在自学为主、训练为纲的基础上,学生也会对学*产生兴趣,因为每一个环节都在调动他的学*参与度,增加他的自主学*能力,检查他的学*状况。

  第一课时给学生整整一节课让自学,根据注释,画出所有自己不会翻译的词语,标注出读音。学生紧张而忙碌地学*了一节课,我来回检查,遇到不做批注的就提醒他。这个过程中,需要告诉学生怎样做标记,一是把重要的字词意思写在下面,二是要思考怎么依据词语翻译这句话,三是要做出醒目的笔记。检查很重要,如果不巡回走动,初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自学*惯和默读的自制力。

  第二课时主要是训练朗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读准字音,是根据标注的读音抽学生分段朗读;第二个层次是读准句读,去掉所有的标点,先自己练*读出句读,再抽人逐段朗读;第三个层次是找出课文中饱含深情的句子,读出诸葛亮当时的感情,学生找句子单独读,谈自己的感受,老师再和学生一起比赛读。三个环节难度逐渐增加,就会引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和挑战自己、征服困难的愿望。特别是第二个环节读出句读是比较难的,每一张投影有三个段落,学生需要练*好几分钟才敢起来读。第三个环节,其实是让学生在素读的情况下理解课文,可以训练他们对文言文的猜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最后,我的示范朗读赢得了学生的掌声,让他们感觉到读好这篇文章很有意思。

  第三课时翻译课文,我在每一张幻灯片上标注了一句话“翻译课文,语言流畅,突出重点词汇”,要求他们先看课文,自己用三分钟时间试着翻译三个段落,然后合上课本,必须很流利地翻译出课文,这个过程中,要求把重点的字词翻译准确,同时我把课文中重要的词语板书出来。翻译用了半个小时之后,为了避免学生疲倦,设计了五道选择题,用五分钟填完。最后是课文填充,集体背诵。作业是课外搜集写诸葛亮的语段,给诸葛亮写一段推荐词。

  三节课用不同的方式学*字词,学生始终注意力比较集中,除了纠正个别错误外,老师讲得很少。在引导的过程中,主要给学生强调了几点:

  一.必须强化自己迅速识记重点词汇,流利翻译课文的能力,遇到单字要组词,遇到难句子要根据语境推断,遇到词类活用要翻译准确。

  二.必须戒除资料书的白话文翻译,告诉学生多数资料书上的翻译并不是很准确,只有自己学会一字一句的翻译,才能阅读更多文言文。

  三.必须降低学生的畏惧感,每一节课都告诉他们学*的任务,当学生觉得这节课仅仅是学会朗读的时候,他们觉得文言文学起来也不难。在充分自学、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集中翻译课文,就会让他们有了自信心。

  文言文教学,教学方式要因课文而异,我们不能依赖资料书和教学参考书,要自己独立去感受去判断一篇文章的教学重点,确定让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案。学*的难度必须是逐渐提升,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他才有信心去战胜更大的困难。

  我的教学反思是:一定要把学生的学*状态放在第一位,学生才是学*的主体,而非教师;让学生做的一切事情,自己要先去尝试;如果要让课文这把钥匙开更多的锁,那就先教会他自学;保持独立的思考,坚持更多的尝试,讲台上的青春期才会持久。

  《出师表》全文中,十三次提及“先帝”,无非是想让诸臣不要忘了刘禅 是先帝之嗣,不要忘了先帝之“殊遇”和“简拔”,其用心可谓深远。正如 前文指出,在《出师表》里,诸葛亮以极其悲苦的语调陈述身世,不过 是想以自身的忠贞感染诸臣,其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使诸臣看在先 帝的份上,忠诚于昏庸之君。正是因为其“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 权而不失礼”的磊落和坦荡才使其“行君事而国人不疑”,也影响着诸臣, 使他们表现出了对刘氏父子的无比忠贞,甚直得到了敌手的尊崇,以至 曹睿在临终前仿效刘备托孤,要司马懿学诸葛亮“竭尽忠诚,至死方休” 的榜样。诸葛亮忠贞的人格力量可见一斑,可惜司马父子并非诸葛亮,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诸葛亮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诸葛亮借出师一 表警示诸臣。

  在这次“践行新课标,研磨示范课”活动中,我和同学们共同学*的是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出师表》的复*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出师表》是必背篇目之一,同时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新课标也要求必须注重文言词语的积累,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由于是复*课,根据新课标和中考的实际,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背诵默写课文。

  3、积累重点实词及虚词的用法。

  4、会译课文。

  5、领会诸葛亮提出的三项建议的意义,学*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6、领悟文言文学*方法,学以致用。

  在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与学生*等对话,做*等中的首*,异步备课,异步授课,扎实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实际授课中,我在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首先,默写课文这一环节中,我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惯,强调书写工整美观,坐姿正确,养成良好的学**惯,做到以人为本。

  第二、针对学生反馈实际及时矫正强化,力求做到以学定教。

  第三、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掌握,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惯。

  第四、释义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的三条建议和体现先帝知遇之恩的三件事,领悟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

  第五、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中,通过资料积累和比较阅读,既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学*积极性,又进一步感受了人物的精神品质,陶冶了情操,坚定了向诸葛亮学*的信念。尤其是拓展三题的设计,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具有较好的效果,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总之,以上的设计既紧扣中考重点,又凸显了新课标理念,整体感知、部分研读、精读品析、拓展延伸,真正达到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务实高效。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自己的设计也并非尽善尽美。缺点失误在所难免。由于长期从事毕业班教学,总摆脱不了受中考的影响,教师说得多,学生悟的少。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能力的培养,放手学生自学自悟。


《出师表》的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扩展4)

——出师表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本课时内容是在前几课时的基础上进行的,前提是熟悉课文。研读与赏析的过程是按照段落层次展开的,从局部到整体,从思想内容到写作特色。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最后将课文内容拓展延伸到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的能力。就《出师表》一文的研读与赏析这一课时而言,我觉得有以下成功经验:

  1.调动经验,缩小距离。

  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深入人心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民间故事,说说影视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谈谈对人物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介入教学过程,远比照搬教参讲深讲透的分析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把握诸葛亮的`思想感情、理解三个建议等方面也会简单快捷得多。

  2.调动情感,关注体验。

  语文学*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冷漠无趣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的诗文似乎是与己无关的,与趣味、精美无关的一堆符号。因此,调动经验之后,还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所以让学生以自己的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为情感投入和个性理解为切入点,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在本课时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是刘禅,看了诸葛叔叔的《出师表》以后,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感受?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3.提高能力,激活课堂。

  在实践中我发现,课前应放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充分占有相关资料,之后须有一个交流经验的反思过程,有一个整合资料的合作过程。课中在疏通基本文意之后,应有一个领会的过程,有一个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自由地言说”、自主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本课时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资料,评判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并写一篇小作文,题目为《我看诸葛亮》。学生的作品虽然很多是从小说中找的资料,但说的有理有据。

  不足之处须改进。比如,没有穿插太多的历史材料加以补充等等。今后,凡与历史有关的文言文,尽量多穿插一些史料介绍,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有声有色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课后,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相关内容并进行研究性学*,把研究性学*成果汇编成册。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鉴赏的范例。

  设计中,注意处理学法指导与教材的关系,力图突破传统的唯教材论、唯知识论,重在学法的指导,学生的学*成果从学法尝试中获得。最后的作文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养成学以致用的*惯,克服传统教学读写分离的弊端。另外让学生们根据课内课外对诸葛亮的认识和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观,对这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们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之处,自己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是能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也都掌握。

  【教学依据】

  本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学生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到。

  综合性学*是新课程下语文学*的一大特色,语文综合性学*应该是有机渗透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的。在学*本课时,还应该结合文章涉及的信息丰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学*,合理地将语文学*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学*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掌握阅读“表”这一文言文体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对本文的学*,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式

  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3.注意传授学*方法,指导学生在学*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4.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6.要借助学生的学*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

  〖教学过程

  课时可根据课堂推进状态自我调节。

  一、诗句导入,激发兴趣。

  以组合诗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教师范读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四、综合学*,自主探究

  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其他学*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学生选背精彩片断,展开竞背,师生共评。

  【教学实录】

  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组被打乱的诗句,想请同学们把他们重新组合完整。(出示打乱了的对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一表通今古,远比管乐盖有余。

  出师一表千载无,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生: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小声嘀咕)怎么都有“出师一表”?

  师:(笑着问)可不是吗?都有“出师一表”,而且都是在赞诵“出师一表”。这“出师一表”是什么呢?我们的历史小博士能不能帮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啊?

  〖点评以古代诗句对作品的评价引入,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增添学生人文素养。


《出师表》的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扩展5)

——出师表试题

出师表试题

  现如今,许多人都需要跟试题打交道,试题可以帮助参考者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试题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出师表试题,欢迎阅读与收藏。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本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毎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宦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2)先主器之________

  (3)先主遂诣亮___________(4)孤不度德量力________

  10.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2.甲乙两文都写到了“三顾茅庐”这一史实,诸葛亮为何要在“三顾”“三往”后才见刘备?(3分)

  【答案】

  9.(4分)

  (1)亲身 亲自

  (2)器重 看重

  (3)往到 拜访 访问

  (4)衡量 估计 推测 考虑

  10.(2分)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11.(6分)

  (1)先帝没有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而看轻我),亲自降低身份,三次到茅草屋拜访我。

  (“卑鄙”“枉屈”“顾”,各1分)

  (2)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停止),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已”1分;宾语前置句1分;句意通顺1分)

  12.(3分)

  ①诸葛亮被刘备的真心诚意感动;

  ②诸葛亮被刘备的礼贤下士、渴求人才打动(猥自枉屈);

  ③诸葛亮认为已遇到明主,可以出山辅佐刘备,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选自《隆中对》)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出师表》)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1)挟天子而令诸侯 挟:

  (2)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夙夜:

  1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两项是(2分)………………………( )

  A.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B. 北定中原 北通巫峡

  C. 还于旧都 曹操比于袁绍

  D. 则名微而众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译文: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文:

  1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段中 “天下计”的内容?【乙】段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老臣心”?(3分)

  答:

  14.有人认为后主刘禅愚钝无能,先帝刘备驾崩后执掌蜀汉军政大权的诸葛亮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应该取而代之。读完【甲】【乙】两文后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参考答案:

  10.(2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1)挟持,控制

  (2)早晚

  11.(2分) C D

  12.(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2)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13.(3分)

  (1)“天下计”是指“三分天下”,具体指对曹操“不可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先取荆、益二州,等待机会。(或“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2分)

  (2)最能体现“老臣心”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分)

  14.(3分)开放性题,结合选文分析诸葛亮性格,得出结论,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示例:不同意这种观点(1分)。从选文看诸葛亮受刘氏父子礼遇,先为先主制定三分天下的大计,后受先主托孤重任,他为蜀汉南征北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忠臣良将他绝不会夺权谋逆(2分,意思对即可)

  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1—15题。(15分)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出师表》)

  (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躬耕于南阳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约己爱民 ④悉仰于官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13、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提拔隐逸/以进贤良 D.臣身/在外

  14、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2分)

  15、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3分)

  参考答案:

  11、①躬:亲自,亲身 ②卑鄙:出生卑微,身份低贱

  ③约:克制 ④悉:全部,都

  12、①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

  ②我将来去世的时候,不允许家人收受财物,在外有盈余的钱财,而辜负了陛下的恩德啊。 13、D

  1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耿耿,尽职尽责,公正廉洁(意对即可)

  15、亲贤臣,远小人,(或选贤任能)意对即可

  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来讲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选拔有才能的人,善于听取意见,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办实事,如果只是一味任人唯亲或量“财”而用,那只会祸国殃民,违法乱纪,被人民所唾骂,成为国家的罪人。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 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以光先帝遗德 ()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④悉以咨之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 分)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

  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

  12、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2 分)

  答:

  13、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3 分)

  答:

  14、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3 分)

  答:

  (一)出师表

  10、1卑鄙:出身卑微

  2光:发扬光大

  3简拔:选择提拔

  4咨:询问

  11、1这实在是万分危急(关系到我们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啊。2今天正当将要远离陛下的时候,面对着所写的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12、围绕“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回答即可。(围绕“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回答也可以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回答也可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远佞,才能治理好国家”回答亦可得满分)

  13、①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或答“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回答“推荐人才”)③*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14、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作好分内的事”来回答即可。出师表中考试题答案

  湖南省永州市二(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9—13题(13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矣。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以光先帝遗德 光:发扬光大

  B、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义:意思、意义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遗:给予

  D、亲贤臣,远小人 远:疏远

  10、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是( )(2分)

  ①以昭陛下*明之理 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③受任于败军之际 ④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1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益/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C、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5分)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分)

  ②陟罚藏否,不宜异同。(3分)

  13、简要概括选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的几条建议。(2分)

  答案

  9、B 10、A 11、C

  12、①(2分,“秋”、句式各1分)这确实是万分危急、生死存亡的时刻呀。

  ②(3分,“陟罚”、“藏否”和句式各1分)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还是府中)而不同。

  13、(2分,写出2点即可)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用文中语句回答也可以)

  湖北省黄冈市三(五)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25~29题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

  [注释] ①仪轨:礼仪制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25、下面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先帝称之曰能 诸葛亮之为相国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终于邦域之内

  C、悉以咨之 徒以有先生也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2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以昭陛下*明之理 昭: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

  (3)抚百姓 抚:

  (4)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亲:

  2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咸 畏 而 爱 之 刑 政 虽 峻 而 无 怨 者 以 其 用 心 * 而 劝 戒 明 也

  28、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2)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29、[乙]文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甲]文加以说明。(2分)

  答案

  25、D(2分)

  26、(1)彰显(显示)(2)痛心遗憾(3)安抚,抚慰(4)亲人(亲*的人)(4分)

  27、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其用心*而劝戒明也(2分)

  28、(4分)(1)全部来询问他们,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才能高和才能差一点的.人都能得到妥善的安排。(2分)

  (2)善的(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惩罚。(2分)

  29、示例甲文中诸葛亮要求后主做到了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并举荐一批忠臣良将,这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阅读以下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4分)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①。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以进趋③之时也。

  (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注:①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②非计:不正确的计策。③进趋:赶快进兵。

  9.填空。(2分)

  这两段文字都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除蜀国外,另两国是

  与 ;文中的先帝是 ,陛下指 。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恐托付不效 ( ) ②臣非不自惜也( )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④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


《出师表》的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扩展6)

——出师表读书笔记通用五篇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千载之下,重读《出师表》,仍不禁为诸葛孔明的忠义所震撼,为他的遭遇而扼腕叹息。*来易中天讲“三国”,把“三国热”又推向一个新的高点,我也来谈谈浅见吧。

  诸葛孔明的神机妙算在《三国演义》中已经快被描写得接*“神仙”的水*了,功高盖主啊,刘备倒是深知诸葛亮没有什么“打猫心肠”,放心的把江山交在他手中。面对刘禅这个毫无君主资质的主公,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最终也没能为蜀地带来什么长治久安,如果诸葛亮真的篡权夺位,会是什么样的局面呢?有姜维,有费�t,应该比在刘禅手里好得多吧,虽然为天下文人所不齿,可是象曹操那样的人不是也有很算多人去投奔、去依附吗?诸葛亮当蜀郡之主,哈哈,想想也叫人兴奋啊!可惜,诸葛亮永远也不是司马氏,永远突不破文人的大防――忠。他的忠也应该有愚忠的成分在里面吧。其实,他应该忠于人民,而不是忠于君主,更可怕的是忠于一个死人。计划没有变化快,死守着对一个死人的承诺,对现实的生活来说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危险!!!

  历史上,人们对于诸葛亮都有很高的评价。今天,本人斗胆也来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

  诸葛亮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实在是智!

  诸葛亮神。他虽身在草庐之中,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实在是神!

  诸葛亮义。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效死不渝,“鞠躬尽粹、

  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是义!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了吧。以诸葛亮的才华与聪慧,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悲啊!人无完人,诸葛亮也确实有不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实在是无愧于一个值得千秋赞颂的人。

  越想越远,就此搁笔了。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天,在阅读陆游的诗集时,我偶然发现了这句诗文。起初有些大惑不解,后来读了《出师表》一文后,我逐渐明白了。

  《出师表》的前五段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第一段中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大事,提出了广开言路这一政策;第二段中,诸葛亮为后主分析对宫中府中赏罚不一,会使朝廷动摇,借此又强调了严明赏法这一内部政策;三到五段中诸葛亮提出了最为重要的建议——亲贤远佞。后部分中他讲述了征战史和对后主的劝谏,表明了自己对汉室复兴的决心。(这是写文章吗?像是总结段意!)

  在此表中,我真正见识到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认为三条建议中最好的还是亲贤远佞,它是其他的基础,也是关键部分。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广开言路,接听善意之言;严明赏罚才能真正的做到。

  其实,诸葛亮的这三条建议在实际生活中也十分实用。我们只有广开言路,听从多方面的建议,从中仔细的筛选,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好;而且如果赏罚不严明,那么不同的人犯下同样的错,受不一样的处罚,大家一定会有意见,弄得大家不和睦;(此处衔接突兀)再者说我们在社会上与一些小混混长期接触,定然会去一些不良的场所,会学许多坏的*惯。

  所以,这篇千古名文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味,好好的运用!

  诸葛亮终究是一个悲剧式的英雄。史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理解为,应顺天意遂民心也。国家的统一是民心,无利于人民的**迟早要分裂。诸葛亮的悲剧不是“愚忠”,而是不能顺任天意。违背“休养生息可以强兵,穷兵黩武可以亡国”的道理,无休止的征战,又辅助一个愚蠢无能、听信谗言的**与畸形**,焉有不败之结局。

  写到这里猛然想起杜甫的两首诗,其一:广德二年春,他归成都时所写《登楼》一首:“花尽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咏》”

  虽然这是老杜由北极朝廷想到蜀后主,由西山的寇盗想到诸葛亮的能靖边患,借刘禅比李豫,借诸葛亮以自喻,叹空怀壮志,恨不逢时。却更为那锦官门外的先主庙宇,西配殿是武候祠,东配殿是后主祠而感到愤愤不*,这太辱没了诸葛亮的光辉形象!

  其二《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知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徘徊在祠堂的庭庑间,遐想诸葛亮的一生事业,不由发出深沉的长长的一声叹息后老泪纵横了。

  诸葛亮毕竟是千古栋梁之材,人间智慧之星。他的《出师表》如带泪的星光将永在天空闪烁。杜甫的婉惜之声穿越时空,流淌到今天,还能引出多少泪飞倾盆雨吗?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这古心古香的诗句出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笔下。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为匡扶蜀汉**,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这篇《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呈于后主刘禅的一份奏表。《出师表》

  先讲述了后主刘禅推荐了一些忠心不二的大耳,后讲述了自己为什么如此尽心尽力,以打消皇帝刘禅对自己的顾虑,并决定带兵出征,北定中原,除奸凶,使天下太*。

  读完诗后,我深深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用心良苦,为了蜀国尽心尽力,拼尽全力辅助刘婵,而刘婵却不积极向上,好坏不分,昏庸无能,听信宦官之言,做了许多错事,而诸葛亮还是尽心尽力地辅助他,把蜀国治理地井井有条,给蜀国在政治经济打下了很好基础。然而,刘婵却在诸葛亮逝世后,不思进取,胆小怕事,而就在投降前夕,蜀国仍有兵力十多万,本可以拼死一战,可刘婵却未做此举,而且朝中的大臣竟无人敢谨言,就这样没有开战,蜀国就投降了。

  刘婵的昏庸无能导致了蜀汉的倾颓,所以,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广泛地听取意见,开战批评与自我批评,在人际交往中,要选择正人君子,远离小人,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闲余,重拾初中课本读了几册,曾学过的课文似懂非懂的,现在读来如故友相逢,心里涌起儿时在地里野炊烟那种过于熟悉过于怀旧的味儿,每一篇都勾起特别的感触。

  其中再读诸葛亮的《出师表》,又是一番滋味:既深深折服于诸葛亮在政治上的雄才大略,军事上运筹帷幄的谋略,从《三国演义》中的历次战争中的每次事件都能一窥其旷世奇才,更令人感动的是诸葛亮对蜀汉基业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忠贞精神。

  刘备在时,一生惦念汉朝基业,恢复汉家一统成毕生所望,然而自知才智不济,但胸怀天下,也堪难能可贵,招揽天下英才以济自己不足,所幸茅庐三顾得到诸葛亮这位旷世奇才,既为刘备欣慰,也为历史所叹一一天缘其巧刘备而三国吗?隆中一对如预言一样竟描绘了后数十年的三国鼎立局面,成了以后刘备事业的蓝图。诸葛亮纵怀有卧龙之技,也仍能居于一草堂沉静下去躬耕读书抚琴,不主动求仕,这与出世后的挥斥方遒相比,可见诸葛亮的内心世界是何等沉静,三顾茅庐正彰显了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的真名士风范。历史不容假想,若能、刘备不顾或一顾茅庐,还会有刘备及以后的三国鼎立吗?还有替代诸葛亮的奇才出现吗?有隆中对如此审时度势的精准分析吗?

  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似乎就如隆中对为刘备谋了蓝图一样,也在那里定格了自己的.命运一一忠于刘备,一生为刘备兴复汉室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再也没有个人的私情,自己限制了自己,从无贰心。刘备在世时诸葛亮如果还有知遇之恩,而到刘备即将崩殂之时,刘备深知刘禅昏弱,不堪托汉重任,要托汉于诸葛亮令取而代之之时,诸葛亮绝无非分之念。想必诸葛亮早以洞悉历史,清醒自己的身后功名一一做一代忠良正人,不只是为禀史册,更是自己内心的诉求,也是对世人的身体力范,如对他儿子的教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师表》的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扩展7)

——《出师表》语文教学反思汇总5篇

  一、调动经验,缩小距离。

  文言文与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深入人心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民间故事,说说影视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谈谈对人物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介入教学过程,远比照搬教参讲深讲透的分析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把握诸葛亮的思想感情、理解三个建议等方面也会简单快捷得多。

  二、调动情感,关注体验。

  语文学*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冷漠无趣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的诗文似乎是与己无关的,与趣味精美无关的一堆符号。因此,调动经验之后,还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所以让学生以自己的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为情感投入和个性理解为切入点,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在本课时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是刘禅,看了诸葛叔叔的《出师表》以后,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感受?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提高能力,激活课堂。

  在实践中我发现,课前应放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充分占有相关资料,之后须有一个交流经验的反思过程,有一个整合资料的合作过程。课中在疏通基本文意之后,应有一个领会的过程,有一个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自由地言说”<自主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本课时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资料,评判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并写一篇小作文,题目为《我看诸葛亮》。学生的作品虽然很多是从小说中找的资料,但说的有理有据。

  不足之处须改进。比如,没有穿插太多的历史材料加以补充等等。今后,凡与历史有关的文言文,尽量多穿插一些史料介绍,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有声有色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课后,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相关内容并进行研究性学*,把研究性学*成果汇编成册。

  一、调动经验,缩小距离。

  文言文与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深入人心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民间故事,说说影视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谈谈对人物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介入教学过程,远比照搬教参讲深讲透的分析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把握诸葛亮的思想感情、理解三个建议等方面也会简单快捷得多。

  二、调动情感,关注体验。

  语文学*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冷漠无趣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的诗文似乎是与己无关的,与趣味精美无关的一堆符号。因此,调动经验之后,还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所以让学生以自己的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为情感投入和个性理解为切入点,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在本课时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是刘禅,看了诸葛叔叔的《出师表》以后,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感受?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提高能力,激活课堂。

  在实践中我发现,课前应放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充分占有相关资料,之后须有一个交流经验的反思过程,有一个整合资料的合作过程。课中在疏通基本文意之后,应有一个领会的过程,有一个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自由地言说”<自主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本课时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资料,评判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并写一篇小作文,题目为《我看诸葛亮》。学生的作品虽然很多是从小说中找的资料,但说的有理有据。

  不足之处须改进。比如,没有穿插太多的历史材料加以补充等等。今后,凡与历史有关的文言文,尽量多穿插一些史料介绍,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有声有色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课后,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相关内容并进行研究性学*,把研究性学*成果汇编成册。

  【教学依据】

  本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学生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到。

  综合性学*是新课程下语文学*的一大特色,语文综合性学*应该是有机渗透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的。在学*本课时,还应该结合文章涉及的信息丰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学*,合理地将语文学*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学*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掌握阅读“表”这一文言文体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对本文的学*,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式

  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3.注意传授学*方法,指导学生在学*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4.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6.要借助学生的学*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

  〖教学过程

  课时可根据课堂推进状态自我调节。

  一、诗句导入,激发兴趣。

  以组合诗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教师范读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四、综合学*,自主探究

  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其他学*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学生选背精彩片断,展开竞背,师生共评。

  【教学实录】

  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组被打乱的诗句,想请同学们把他们重新组合完整。(出示打乱了的对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一表通今古,远比管乐盖有余。

  出师一表千载无,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生: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小声嘀咕)怎么都有“出师一表”?

  师:(笑着问)可不是吗?都有“出师一表”,而且都是在赞诵“出师一表”。这“出师一表”是什么呢?我们的历史小博士能不能帮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啊?

  〖点评以古代诗句对作品的评价引入,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增添学生人文素养。

  生:可能是说的诸葛亮的《出师表》吧。

  师:诸葛亮的情况,你能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吗?

  生: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青年时隐居乡间耕种,后来,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相助其完成大业。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退敌、六出祁山,一生辛劳,万古留芳,成为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真不愧为我们的历史小博士。难得你用这样整齐的句式向我们概括了诸葛亮辉煌而又多彩的一生。谢谢,请坐下。智慧的确是诸葛亮身上耀眼的光芒,除此而外,他忠诚报人的品格也令后人所称道。这三句诗中提到的《出师表》就是力证。

  〖点评由人所共知的“智慧”自然过渡到学生不太熟悉的“忠诚”,为全文的理解和阅读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断句。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请做好记号,一会儿我们通过集体讨论来解决。(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疑难之处)

  生:“开张”是什么意思?

  生:“痛恨”是什么意思?

  生:“感激”是什么意思?

  生:“谨慎”是什么意思?

  师:看来大家还真遇到了不少难题,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帮大家解决一下呢?(生紧皱眉头,若有所思)

  生:老师,我知道,可当我将自己的理**到原文中后,就讲不通了。(其他同学表赞同的点点头)

  师:这是因为大家提出的这些词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演变发生了变化。“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同时,这篇课文中还有许多单音词也是古今异义。如:先、崩、弊、诚、愚等,大家在学*时应加以分辨。

  生:“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句话该怎样断句呢?

  生:应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样断句吗?

  生:根据课文注释,这句话是讲:如果有违反法令的或者是品行良好的人,应交给主管的官来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用这来表明帝王的治理是公*英明的,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让宫内和朝廷行赏之法不同。

  师:讲得不错,看来,大家通过三年的学*积累已形成了良好的文言语感。我为大家感到高兴和自豪。下面,这样,大家还可以从文章中找找这样的长句,读读看。

  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点评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互质疑难,合作解答,体现自主和合作的学*精神。在合作学*中把握本文长句较多的特点给予重点引导,体现教师在关键处参与的重要性。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师:大家都读得不错。对句子的朗读节奏把握的很好。下面,我把全文给大家朗读一遍,请大家在对照我和大家朗读异同的时候,请重点关注:本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试着把文章的思路整理出来。(教师范读)

  师:你了解到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生:写向刘禅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师:哦,“一系列”建议。哪些建议呢?在课文哪些段落写的呢?

  生:在课文1-5段写了这些建议。一共三条:一是开张圣听;二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三是亲贤臣,远小人。

  师:你对这三条建议是如何理解,有何看法呢?

  生:“开张圣听”,就是要广开言路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听到真话,从而更好的治理国家;“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就是法律面前一律*等,这样人们遵规守法,国家才不至于一片混乱;至于“亲贤臣,远小人”,就是保证国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不被奸臣所害。

  师:恩,解答得真不错,还使用了我们现在的惯用语。看来,对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已经深有体会了啊。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我觉得这是诸葛亮在充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之后得出的结论。因为,在“三国鼎立”的时候,只有蜀国是最弱小的,如果不发展,必遭灭亡。而要发展壮大,就需要帝王是贤君、明君,而要想成为贤君、明君,就应按诸葛亮提的三条建议去做。所以,诸葛亮提出了这些建议。

  生:诸葛亮重点提出的建议是第三条:亲贤臣远小人。而且这一条建议十分具体,把自己举荐的人具体特点和优势都一一讲明了。

  师:大家读到了吗?有哪些人,又各有怎样的特点?

  生:文官有郭攸之、费羿、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师:举贤荐能,可谓用心良苦;坦诚进言,可谓竭尽忠诚。除此提出建议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呢?

  生:诸葛亮还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历史。在课文的第6-7段。

  师:我们一起朗读这两段,一边读,一边和诸葛亮一起回顾他过去的岁月,看看他在这里回顾了哪些事情?(生齐读6-7两段)

  生:老师,第7段并不都是在回顾过去。

  师:哦。很有发现的眼光。不是在回顾过去,那是在写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一会来探讨。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回顾了过去哪些事情。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对这些事情大致上都应该了解的,我们一起结合原文来明确一下。

  生:有隐居隆中的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生:有三顾茅庐的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生:有襄阳兵败的事──“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生:有白帝城托孤的事──“临崩寄臣以大事”。

  生:有南征孟获的事──“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师:人们回顾前尘往事,有人感叹时光匆匆、岁月易老,有人感叹*生多事、磨难万端,……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

  生:他内心充满着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是出于“感激”,也就是被刘备不因为他身份低微,礼贤下士,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求教而感动才出山相助;后来刘备又在临终之时把国家大事再次托付给他,他感到莫大的.信任和感动,当然想要报答这种知遇之恩。

  师:诸葛亮对刘备的情感真的有这么深厚吗?有一句古语描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这类问题的人格特点,它是最好的注解。大家知道这句话是怎么说的吗?

  生:(很多同学齐声回答)“士为知己者死!”

  师:是啊。因为刘备就是诸葛亮毕生才干的欣赏者,诸葛亮甘愿受他“驱驰”,唯恐自己不力,不能报答恩遇。这种竭心尽力的忠诚在刘备离开人世后就转移到他的后代身上。现在我们来看刚才那位同学提出的问题:第7段究竟还写了些什么呢?(师朗读“今南方已定……之任也。)

  生:这是写诸葛亮出师伐魏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

  师:诸葛亮伐魏兴汉的愿望有多迫切?你能结合第7段的原文来体会吗?

  生:“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一连串的语句写出了诸葛亮规划伐魏计划的兴奋心情。可见愿望之强烈。

  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把伐魏兴汉视为自己不容推卸的职责所在。

  生:后面的文章中还有。“臣不胜受恩感激。”诸葛亮“感激”的原因,其中也有刘禅委托他以讨贼兴复大任的原因。

  师:我们共同来读一读,最后两段表达了怎样的意思。(师发起,全班齐读)

  生:这里诸葛亮在表明自己的讨贼兴复愿望和决心的同时,也明确了治国职责,同时对刘禅委婉地提出了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谏言,为自己离朝远征做好了妥善安排。

  生:这两段文章同时还表达了报答刘备,尽忠刘禅的情感。

  师:你从哪些体会到的?

  生:“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就是报答刘备;立下这样的“军令状”来表明自己的全力以赴,就是尽忠于刘禅。

  师:全文从提出建议到回顾历史再到表达伐魏兴汉的决心,应该说从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样的情感。所以,后人说《出师表》中有6个字是文脉所在。大家看,是哪6个字呢?

  生:“亲贤臣,远小人”。

  生:不对,应该是“报先帝,忠陛下”。

  师:为什么?

  生:“亲贤臣,远小人”是诸葛亮向刘禅建议的关键所在;而文章中所说的一切,诸葛亮在实际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知遇之恩、效忠刘氏王朝。

  〖点评阅读和理解紧密结合,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使文言解读轻松自然。

  四、综合学*,自主探究

  师:阅读了《出师表》,你对文章有怎样的感受,你对诸葛亮做何评价?下面请大家利用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围绕这两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也可以就学*本文过程中的其他问题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发表自己的见解。

  〖点评围绕作品开放课堂,为学生的自由思索和学*创设空间与*台。

  生:我谈谈对《出师表》的一些看法。《出师表》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例行公文,其之所以能流传久远是因为它文中的报国的至诚,情意的真切,对后世影响的深远。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对其作出了高度评价。如:陆游在《书愤》中写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到“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等。

  生:我提一个问题请大家帮我解答:本文是诸葛亮向帝王刘禅的上书,可在文中多次提到“先帝”,这是为何?

  生:我觉得这是为了让刘禅牢记父亲的遗志。

  生:我认为这是为了让刘禅学*父亲的用人之术。

  生:我觉得这是诸葛亮为了表明自己对蜀国的忠心。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有道理。从此,我们能进一步了解这篇“表”文“声情并茂”的特点。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课文,仔细品一品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生:我根据本文对刘备的死的称“崩”,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古代对“死”的一些表达。一般帝王之死称“崩”,诸侯之死称“薨”,大夫之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之死称“死”。

  生:学*本文中我学会了向别人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应条理清晰,思路清晰。

  生:我们觉得还应注意加进自己的情感,就是人们常说的,做到“言之有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更有说服力。

  生:我谈谈对诸葛亮的看法。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政治上赏罚严明,恩威并重。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其突出的历史价值。同时,他的散文独具特色:语言恳切,感情诚挚,论事透辟,推理严密,文风*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他的文章“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师:这位同学结合自己课外了解到的历史资料来评价人物,值得肯定。有没有同学能够谈谈阅读《出师表》后对诸葛亮的感受?

  生: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我觉得太压抑。以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禅实在是亏了。(众笑)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扶不起***”。这个阿斗就是刘禅。他后来听信宦官,朝政荒废,无所作为,蜀国终于被人家灭亡。实在是让诸葛亮一世英名和心血付之东流了。坚持对这样无用的人尽忠,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

  生:可见诸葛亮有先见之明。在本文中,他不是力陈“亲贤臣远小人”吗?

  师:这位同学的感受很值得探讨,很多史学家也在这样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有人摇头感叹诸葛亮的尽忠是“愚忠”,有人又对他的忠诚品格推崇备至。我想,准确评价一个人不能离开他具体所处的时代,而用现代的观点来思考又能使我们得到很好的经验和教训。对这个问题同学,请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把自己的观点整理成文章,我们再做专题交流,好吗?(生赞同)

  〖点评表面上虽然对课堂上产生的观点不置褒贬,但却从多个角度引导思考方向,并激发学生将学*由课堂发展到课外,推动学*成为“不终止于课堂”的自主历程。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师:大家在前面的学*过程中表现的很出色,相信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会有更精彩的表现。前面提到的三副对联对本文给予了高度评价,我想,但凡好的文章,看到了是一种幸福,若能诵记下来,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了。下面,请同学们选择文章中自己最欣赏的一段,读熟并背诵下来,看谁选得好,背得快。(学生读背,学生竞背,师生共评。)

  〖点评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古典文化积累,帮助学生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

  【教学反思】

  一、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二、在综合学*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提倡多角度、有个性的阅读。让学生在多种见解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迸发智慧的火花。这样在解读中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场面。师生都能从此环节中收获意外的惊喜。

  三、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

  【教学依据】

  本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学生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到。

  综合性学*是新课程下语文学*的一大特色,语文综合性学*应该是有机渗透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的。在学*本课时,还应该结合文章涉及的信息丰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学*,合理地将语文学*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学*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掌握阅读“表”这一文言文体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对本文的学*,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式

  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3.注意传授学*方法,指导学生在学*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4.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6.要借助学生的学*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

  〖教学过程

  课时可根据课堂推进状态自我调节。

  一、诗句导入,激发兴趣。

  以组合诗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教师范读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四、综合学*,自主探究

  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其他学*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学生选背精彩片断,展开竞背,师生共评。

  【教学实录】

  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组被打乱的诗句,想请同学们把他们重新组合完整。(出示打乱了的对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一表通今古,远比管乐盖有余。

  出师一表千载无,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生: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小声嘀咕)怎么都有“出师一表”?

  师:(笑着问)可不是吗?都有“出师一表”,而且都是在赞诵“出师一表”。这“出师一表”是什么呢?我们的历史小博士能不能帮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啊?

  〖点评以古代诗句对作品的评价引入,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增添学生人文素养。

  生:可能是说的诸葛亮的《出师表》吧。

  师:诸葛亮的情况,你能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吗?

  生: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青年时隐居乡间耕种,后来,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相助其完成大业。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退敌、六出祁山,一生辛劳,万古留芳,成为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真不愧为我们的历史小博士。难得你用这样整齐的句式向我们概括了诸葛亮辉煌而又多彩的一生。谢谢,请坐下。智慧的确是诸葛亮身上耀眼的光芒,除此而外,他忠诚报人的品格也令后人所称道。这三句诗中提到的《出师表》就是力证。

  〖点评由人所共知的“智慧”自然过渡到学生不太熟悉的“忠诚”,为全文的理解和阅读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断句。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请做好记号,一会儿我们通过集体讨论来解决。(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疑难之处)

  生:“开张”是什么意思?

  生:“痛恨”是什么意思?

  生:“感激”是什么意思?

  生:“谨慎”是什么意思?

  师:看来大家还真遇到了不少难题,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帮大家解决一下呢?(生紧皱眉头,若有所思)

  生:老师,我知道,可当我将自己的理**到原文中后,就讲不通了。(其他同学表赞同的点点头)

  师:这是因为大家提出的这些词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演变发生了变化。“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同时,这篇课文中还有许多单音词也是古今异义。如:先、崩、弊、诚、愚等,大家在学*时应加以分辨。

  生:“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句话该怎样断句呢?

  生:应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样断句吗?

  生:根据课文注释,这句话是讲:如果有违反法令的或者是品行良好的人,应交给主管的官来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用这来表明帝王的治理是公*英明的,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让宫内和朝廷行赏之法不同。

  师:讲得不错,看来,大家通过三年的学*积累已形成了良好的文言语感。我为大家感到高兴和自豪。下面,这样,大家还可以从文章中找找这样的长句,读读看。

  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点评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互质疑难,合作解答,体现自主和合作的学*精神。在合作学*中把握本文长句较多的特点给予重点引导,体现教师在关键处参与的重要性。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师:大家都读得不错。对句子的朗读节奏把握的很好。下面,我把全文给大家朗读一遍,请大家在对照我和大家朗读异同的时候,请重点关注:本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试着把文章的思路整理出来。(教师范读)

  师:你了解到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生:写向刘禅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师:哦,“一系列”建议。哪些建议呢?在课文哪些段落写的呢?

  生:在课文1-5段写了这些建议。一共三条:一是开张圣听;二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三是亲贤臣,远小人。

  师:你对这三条建议是如何理解,有何看法呢?

  生:“开张圣听”,就是要广开言路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听到真话,从而更好的治理国家;“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就是法律面前一律*等,这样人们遵规守法,国家才不至于一片混乱;至于“亲贤臣,远小人”,就是保证国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不被奸臣所害。

  师:恩,解答得真不错,还使用了我们现在的惯用语。看来,对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已经深有体会了啊。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我觉得这是诸葛亮在充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之后得出的结论。因为,在“三国鼎立”的时候,只有蜀国是最弱小的,如果不发展,必遭灭亡。而要发展壮大,就需要帝王是贤君、明君,而要想成为贤君、明君,就应按诸葛亮提的三条建议去做。所以,诸葛亮提出了这些建议。

  生:诸葛亮重点提出的建议是第三条:亲贤臣远小人。而且这一条建议十分具体,把自己举荐的人具体特点和优势都一一讲明了。

  师:大家读到了吗?有哪些人,又各有怎样的特点?

  生:文官有郭攸之、费羿、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师:举贤荐能,可谓用心良苦;坦诚进言,可谓竭尽忠诚。除此提出建议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呢?

  生:诸葛亮还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历史。在课文的第6-7段。

  师:我们一起朗读这两段,一边读,一边和诸葛亮一起回顾他过去的岁月,看看他在这里回顾了哪些事情?(生齐读6-7两段)

  生:老师,第7段并不都是在回顾过去。

  师:哦。很有发现的眼光。不是在回顾过去,那是在写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一会来探讨。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回顾了过去哪些事情。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对这些事情大致上都应该了解的,我们一起结合原文来明确一下。

  生:有隐居隆中的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生:有三顾茅庐的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生:有襄阳兵败的事──“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生:有白帝城托孤的事──“临崩寄臣以大事”。

  生:有南征孟获的事──“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师:人们回顾前尘往事,有人感叹时光匆匆、岁月易老,有人感叹*生多事、磨难万端,……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

  生:他内心充满着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是出于“感激”,也就是被刘备不因为他身份低微,礼贤下士,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求教而感动才出山相助;后来刘备又在临终之时把国家大事再次托付给他,他感到莫大的信任和感动,当然想要报答这种知遇之恩。

  师:诸葛亮对刘备的情感真的有这么深厚吗?有一句古语描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这类问题的人格特点,它是最好的注解。大家知道这句话是怎么说的吗?

  生:(很多同学齐声回答)“士为知己者死!”

  师:是啊。因为刘备就是诸葛亮毕生才干的欣赏者,诸葛亮甘愿受他“驱驰”,唯恐自己不力,不能报答恩遇。这种竭心尽力的忠诚在刘备离开人世后就转移到他的后代身上。现在我们来看刚才那位同学提出的问题:第7段究竟还写了些什么呢?(师朗读“今南方已定……之任也。)

  生:这是写诸葛亮出师伐魏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

  师:诸葛亮伐魏兴汉的愿望有多迫切?你能结合第7段的原文来体会吗?

  生:“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一连串的语句写出了诸葛亮规划伐魏计划的兴奋心情。可见愿望之强烈。

  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把伐魏兴汉视为自己不容推卸的职责所在。

  生:后面的文章中还有。“臣不胜受恩感激。”诸葛亮“感激”的原因,其中也有刘禅委托他以讨贼兴复大任的原因。

  师:我们共同来读一读,最后两段表达了怎样的意思。(师发起,全班齐读)

  生:这里诸葛亮在表明自己的讨贼兴复愿望和决心的同时,也明确了治国职责,同时对刘禅委婉地提出了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谏言,为自己离朝远征做好了妥善安排。

  生:这两段文章同时还表达了报答刘备,尽忠刘禅的情感。

  师:你从哪些体会到的?

  生:“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就是报答刘备;立下这样的“军令状”来表明自己的全力以赴,就是尽忠于刘禅。

  师:全文从提出建议到回顾历史再到表达伐魏兴汉的决心,应该说从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样的情感。所以,后人说《出师表》中有6个字是文脉所在。大家看,是哪6个字呢?

  生:“亲贤臣,远小人”。

  生:不对,应该是“报先帝,忠陛下”。

  师:为什么?

  生:“亲贤臣,远小人”是诸葛亮向刘禅建议的关键所在;而文章中所说的一切,诸葛亮在实际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知遇之恩、效忠刘氏王朝。

  〖点评阅读和理解紧密结合,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使文言解读轻松自然。

  四、综合学*,自主探究

  师:阅读了《出师表》,你对文章有怎样的感受,你对诸葛亮做何评价?下面请大家利用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围绕这两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也可以就学*本文过程中的其他问题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发表自己的见解。

  〖点评围绕作品开放课堂,为学生的自由思索和学*创设空间与*台。

  生:我谈谈对《出师表》的一些看法。《出师表》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例行公文,其之所以能流传久远是因为它文中的报国的至诚,情意的真切,对后世影响的深远。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对其作出了高度评价。如:陆游在《书愤》中写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到“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等。

  生:我提一个问题请大家帮我解答:本文是诸葛亮向帝王刘禅的上书,可在文中多次提到“先帝”,这是为何?

  生:我觉得这是为了让刘禅牢记父亲的遗志。

  生:我认为这是为了让刘禅学*父亲的用人之术。

  生:我觉得这是诸葛亮为了表明自己对蜀国的忠心。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有道理。从此,我们能进一步了解这篇“表”文“声情并茂”的特点。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课文,仔细品一品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生:我根据本文对刘备的死的称“崩”,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古代对“死”的一些表达。一般帝王之死称“崩”,诸侯之死称“薨”,大夫之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之死称“死”。

  生:学*本文中我学会了向别人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应条理清晰,思路清晰。

  生:我们觉得还应注意加进自己的情感,就是人们常说的,做到“言之有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更有说服力。

  生:我谈谈对诸葛亮的看法。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政治上赏罚严明,恩威并重。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其突出的历史价值。同时,他的散文独具特色:语言恳切,感情诚挚,论事透辟,推理严密,文风*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他的文章“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师:这位同学结合自己课外了解到的历史资料来评价人物,值得肯定。有没有同学能够谈谈阅读《出师表》后对诸葛亮的感受?

  生: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我觉得太压抑。以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禅实在是亏了。(众笑)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扶不起***”。这个阿斗就是刘禅。他后来听信宦官,朝政荒废,无所作为,蜀国终于被人家灭亡。实在是让诸葛亮一世英名和心血付之东流了。坚持对这样无用的人尽忠,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

  生:可见诸葛亮有先见之明。在本文中,他不是力陈“亲贤臣远小人”吗?

  师:这位同学的`感受很值得探讨,很多史学家也在这样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有人摇头感叹诸葛亮的尽忠是“愚忠”,有人又对他的忠诚品格推崇备至。我想,准确评价一个人不能离开他具体所处的时代,而用现代的观点来思考又能使我们得到很好的经验和教训。对这个问题同学,请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把自己的观点整理成文章,我们再做专题交流,好吗?(生赞同)

  〖点评表面上虽然对课堂上产生的观点不置褒贬,但却从多个角度引导思考方向,并激发学生将学*由课堂发展到课外,推动学*成为“不终止于课堂”的自主历程。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出师表》的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扩展8)

——语文出师表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鉴赏的范例。

  设计中,注意处理学法指导与教材的关系,力图突破传统的唯教材论、唯知识论,重在学法的指导,学生的学*成果从学法尝试中获得。最后的作文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养成学以致用的*惯,克服传统教学读写分离的弊端。另外让学生们根据课内课外对诸葛亮的认识和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观,对这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们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之处,自己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是能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也都掌握。

  【教学依据】

  本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学生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到。

  综合性学*是新课程下语文学*的一大特色,语文综合性学*应该是有机渗透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的。在学*本课时,还应该结合文章涉及的信息丰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学*,合理地将语文学*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学*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掌握阅读“表”这一文言文体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对本文的学*,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式

  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3.注意传授学*方法,指导学生在学*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4.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6.要借助学生的学*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

  〖教学过程

  课时可根据课堂推进状态自我调节。

  一、诗句导入,激发兴趣。

  以组合诗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教师范读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四、综合学*,自主探究

  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其他学*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学生选背精彩片断,展开竞背,师生共评。

  【教学实录】

  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组被打乱的诗句,想请同学们把他们重新组合完整。(出示打乱了的对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一表通今古,远比管乐盖有余。

  出师一表千载无,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生: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小声嘀咕)怎么都有“出师一表”?

  师:(笑着问)可不是吗?都有“出师一表”,而且都是在赞诵“出师一表”。这“出师一表”是什么呢?我们的历史小博士能不能帮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啊?

  〖点评以古代诗句对作品的评价引入,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增添学生人文素养。

  生:可能是说的诸葛亮的《出师表》吧。

  师:诸葛亮的情况,你能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吗?

  生: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青年时隐居乡间耕种,后来,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相助其完成大业。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退敌、六出祁山,一生辛劳,万古留芳,成为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真不愧为我们的历史小博士。难得你用这样整齐的句式向我们概括了诸葛亮辉煌而又多彩的一生。谢谢,请坐下。智慧的确是诸葛亮身上耀眼的光芒,除此而外,他忠诚报人的品格也令后人所称道。这三句诗中提到的《出师表》就是力证。

  〖点评由人所共知的“智慧”自然过渡到学生不太熟悉的“忠诚”,为全文的理解和阅读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断句。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请做好记号,一会儿我们通过集体讨论来解决。(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疑难之处)

  生:“开张”是什么意思?

  生:“痛恨”是什么意思?

  生:“感激”是什么意思?

  生:“谨慎”是什么意思?

  师:看来大家还真遇到了不少难题,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帮大家解决一下呢?(生紧皱眉头,若有所思)

  生:老师,我知道,可当我将自己的理**到原文中后,就讲不通了。(其他同学表赞同的点点头)

  师:这是因为大家提出的这些词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演变发生了变化。“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同时,这篇课文中还有许多单音词也是古今异义。如:先、崩、弊、诚、愚等,大家在学*时应加以分辨。

  生:“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句话该怎样断句呢?

  生:应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样断句吗?

  生:根据课文注释,这句话是讲:如果有违反法令的或者是品行良好的人,应交给主管的官来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用这来表明帝王的治理是公*英明的,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让宫内和朝廷行赏之法不同。

  师:讲得不错,看来,大家通过三年的学*积累已形成了良好的文言语感。我为大家感到高兴和自豪。下面,这样,大家还可以从文章中找找这样的长句,读读看。

  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点评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互质疑难,合作解答,体现自主和合作的学*精神。在合作学*中把握本文长句较多的特点给予重点引导,体现教师在关键处参与的重要性。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师:大家都读得不错。对句子的朗读节奏把握的很好。下面,我把全文给大家朗读一遍,请大家在对照我和大家朗读异同的时候,请重点关注:本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试着把文章的思路整理出来。(教师范读)

  师:你了解到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生:写向刘禅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师:哦,“一系列”建议。哪些建议呢?在课文哪些段落写的呢?

  生:在课文1-5段写了这些建议。一共三条:一是开张圣听;二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三是亲贤臣,远小人。

  师:你对这三条建议是如何理解,有何看法呢?

  生:“开张圣听”,就是要广开言路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听到真话,从而更好的治理国家;“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就是法律面前一律*等,这样人们遵规守法,国家才不至于一片混乱;至于“亲贤臣,远小人”,就是保证国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不被奸臣所害。

  师:恩,解答得真不错,还使用了我们现在的惯用语。看来,对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已经深有体会了啊。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我觉得这是诸葛亮在充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之后得出的结论。因为,在“三国鼎立”的时候,只有蜀国是最弱小的,如果不发展,必遭灭亡。而要发展壮大,就需要帝王是贤君、明君,而要想成为贤君、明君,就应按诸葛亮提的三条建议去做。所以,诸葛亮提出了这些建议。

  生:诸葛亮重点提出的建议是第三条:亲贤臣远小人。而且这一条建议十分具体,把自己举荐的人具体特点和优势都一一讲明了。

  师:大家读到了吗?有哪些人,又各有怎样的特点?

  生:文官有郭攸之、费羿、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师:举贤荐能,可谓用心良苦;坦诚进言,可谓竭尽忠诚。除此提出建议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呢?

  生:诸葛亮还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历史。在课文的第6-7段。

  师:我们一起朗读这两段,一边读,一边和诸葛亮一起回顾他过去的岁月,看看他在这里回顾了哪些事情?(生齐读6-7两段)

  生:老师,第7段并不都是在回顾过去。

  师:哦。很有发现的眼光。不是在回顾过去,那是在写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一会来探讨。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回顾了过去哪些事情。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对这些事情大致上都应该了解的,我们一起结合原文来明确一下。

  生:有隐居隆中的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生:有三顾茅庐的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生:有襄阳兵败的事──“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生:有白帝城托孤的事──“临崩寄臣以大事”。

  生:有南征孟获的事──“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师:人们回顾前尘往事,有人感叹时光匆匆、岁月易老,有人感叹*生多事、磨难万端,……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

  生:他内心充满着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是出于“感激”,也就是被刘备不因为他身份低微,礼贤下士,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求教而感动才出山相助;后来刘备又在临终之时把国家大事再次托付给他,他感到莫大的信任和感动,当然想要报答这种知遇之恩。

  师:诸葛亮对刘备的情感真的有这么深厚吗?有一句古语描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这类问题的人格特点,它是最好的注解。大家知道这句话是怎么说的吗?

  生:(很多同学齐声回答)“士为知己者死!”

  师:是啊。因为刘备就是诸葛亮毕生才干的欣赏者,诸葛亮甘愿受他“驱驰”,唯恐自己不力,不能报答恩遇。这种竭心尽力的忠诚在刘备离开人世后就转移到他的后代身上。现在我们来看刚才那位同学提出的问题:第7段究竟还写了些什么呢?(师朗读“今南方已定……之任也。)

  生:这是写诸葛亮出师伐魏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

  师:诸葛亮伐魏兴汉的愿望有多迫切?你能结合第7段的原文来体会吗?

  生:“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一连串的语句写出了诸葛亮规划伐魏计划的兴奋心情。可见愿望之强烈。

  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把伐魏兴汉视为自己不容推卸的职责所在。

  生:后面的文章中还有。“臣不胜受恩感激。”诸葛亮“感激”的原因,其中也有刘禅委托他以讨贼兴复大任的原因。

  师:我们共同来读一读,最后两段表达了怎样的意思。(师发起,全班齐读)

  生:这里诸葛亮在表明自己的讨贼兴复愿望和决心的同时,也明确了治国职责,同时对刘禅委婉地提出了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谏言,为自己离朝远征做好了妥善安排。

  生:这两段文章同时还表达了报答刘备,尽忠刘禅的情感。

  师:你从哪些体会到的?

  生:“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就是报答刘备;立下这样的“军令状”来表明自己的全力以赴,就是尽忠于刘禅。

  师:全文从提出建议到回顾历史再到表达伐魏兴汉的决心,应该说从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样的情感。所以,后人说《出师表》中有6个字是文脉所在。大家看,是哪6个字呢?

  生:“亲贤臣,远小人”。

  生:不对,应该是“报先帝,忠陛下”。

  师:为什么?

  生:“亲贤臣,远小人”是诸葛亮向刘禅建议的关键所在;而文章中所说的一切,诸葛亮在实际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知遇之恩、效忠刘氏王朝。

  〖点评阅读和理解紧密结合,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使文言解读轻松自然。

  四、综合学*,自主探究

  师:阅读了《出师表》,你对文章有怎样的感受,你对诸葛亮做何评价?下面请大家利用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围绕这两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也可以就学*本文过程中的其他问题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发表自己的见解。

  〖点评围绕作品开放课堂,为学生的自由思索和学*创设空间与*台。

  生:我谈谈对《出师表》的一些看法。《出师表》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例行公文,其之所以能流传久远是因为它文中的报国的至诚,情意的真切,对后世影响的深远。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对其作出了高度评价。如:陆游在《书愤》中写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到“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等。

  生:我提一个问题请大家帮我解答:本文是诸葛亮向帝王刘禅的上书,可在文中多次提到“先帝”,这是为何?

  生:我觉得这是为了让刘禅牢记父亲的遗志。

  生:我认为这是为了让刘禅学*父亲的用人之术。

  生:我觉得这是诸葛亮为了表明自己对蜀国的忠心。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有道理。从此,我们能进一步了解这篇“表”文“声情并茂”的特点。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课文,仔细品一品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生:我根据本文对刘备的死的称“崩”,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古代对“死”的一些表达。一般帝王之死称“崩”,诸侯之死称“薨”,大夫之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之死称“死”。

  生:学*本文中我学会了向别人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应条理清晰,思路清晰。

  生:我们觉得还应注意加进自己的情感,就是人们常说的,做到“言之有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更有说服力。

  生:我谈谈对诸葛亮的看法。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政治上赏罚严明,恩威并重。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其突出的历史价值。同时,他的散文独具特色:语言恳切,感情诚挚,论事透辟,推理严密,文风*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他的文章“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师:这位同学结合自己课外了解到的历史资料来评价人物,值得肯定。有没有同学能够谈谈阅读《出师表》后对诸葛亮的感受?

  生: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我觉得太压抑。以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禅实在是亏了。(众笑)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扶不起***”。这个阿斗就是刘禅。他后来听信宦官,朝政荒废,无所作为,蜀国终于被人家灭亡。实在是让诸葛亮一世英名和心血付之东流了。坚持对这样无用的人尽忠,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

  生:可见诸葛亮有先见之明。在本文中,他不是力陈“亲贤臣远小人”吗?

  师:这位同学的感受很值得探讨,很多史学家也在这样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有人摇头感叹诸葛亮的尽忠是“愚忠”,有人又对他的忠诚品格推崇备至。我想,准确评价一个人不能离开他具体所处的时代,而用现代的观点来思考又能使我们得到很好的经验和教训。对这个问题同学,请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把自己的观点整理成文章,我们再做专题交流,好吗?(生赞同)

  〖点评表面上虽然对课堂上产生的观点不置褒贬,但却从多个角度引导思考方向,并激发学生将学*由课堂发展到课外,推动学*成为“不终止于课堂”的自主历程。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师:大家在前面的学*过程中表现的很出色,相信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会有更精彩的表现。前面提到的三副对联对本文给予了高度评价,我想,但凡好的文章,看到了是一种幸福,若能诵记下来,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了。下面,请同学们选择文章中自己最欣赏的一段,读熟并背诵下来,看谁选得好,背得快。(学生读背,学生竞背,师生共评。)

  〖点评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古典文化积累,帮助学生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

  【教学反思】

  一、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二、在综合学*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提倡多角度、有个性的阅读。让学生在多种见解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迸发智慧的火花。这样在解读中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场面。师生都能从此环节中收获意外的惊喜。

  三、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

  【教学依据】

  本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学生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到。

  综合性学*是新课程下语文学*的一大特色,语文综合性学*应该是有机渗透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的。在学*本课时,还应该结合文章涉及的信息丰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学*,合理地将语文学*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学*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掌握阅读“表”这一文言文体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对本文的学*,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式

  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3.注意传授学*方法,指导学生在学*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4.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6.要借助学生的学*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

  〖教学过程

  课时可根据课堂推进状态自我调节。

  一、诗句导入,激发兴趣。

  以组合诗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教师范读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四、综合学*,自主探究

  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其他学*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学生选背精彩片断,展开竞背,师生共评。

  【教学实录】

  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组被打乱的诗句,想请同学们把他们重新组合完整。(出示打乱了的对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一表通今古,远比管乐盖有余。

  出师一表千载无,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生: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小声嘀咕)怎么都有“出师一表”?

  师:(笑着问)可不是吗?都有“出师一表”,而且都是在赞诵“出师一表”。这“出师一表”是什么呢?我们的历史小博士能不能帮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啊?

  〖点评以古代诗句对作品的评价引入,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增添学生人文素养。

  生:可能是说的诸葛亮的《出师表》吧。

  师:诸葛亮的情况,你能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吗?

  生: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青年时隐居乡间耕种,后来,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相助其完成大业。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退敌、六出祁山,一生辛劳,万古留芳,成为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真不愧为我们的历史小博士。难得你用这样整齐的句式向我们概括了诸葛亮辉煌而又多彩的一生。谢谢,请坐下。智慧的确是诸葛亮身上耀眼的光芒,除此而外,他忠诚报人的品格也令后人所称道。这三句诗中提到的《出师表》就是力证。

  〖点评由人所共知的“智慧”自然过渡到学生不太熟悉的“忠诚”,为全文的理解和阅读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断句。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请做好记号,一会儿我们通过集体讨论来解决。(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疑难之处)

  生:“开张”是什么意思?

  生:“痛恨”是什么意思?

  生:“感激”是什么意思?

  生:“谨慎”是什么意思?

  师:看来大家还真遇到了不少难题,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帮大家解决一下呢?(生紧皱眉头,若有所思)

  生:老师,我知道,可当我将自己的理**到原文中后,就讲不通了。(其他同学表赞同的点点头)

  师:这是因为大家提出的这些词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演变发生了变化。“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同时,这篇课文中还有许多单音词也是古今异义。如:先、崩、弊、诚、愚等,大家在学*时应加以分辨。

  生:“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句话该怎样断句呢?

  生:应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样断句吗?

  生:根据课文注释,这句话是讲:如果有违反法令的或者是品行良好的人,应交给主管的官来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用这来表明帝王的治理是公*英明的,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让宫内和朝廷行赏之法不同。

  师:讲得不错,看来,大家通过三年的学*积累已形成了良好的文言语感。我为大家感到高兴和自豪。下面,这样,大家还可以从文章中找找这样的长句,读读看。

  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点评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互质疑难,合作解答,体现自主和合作的学*精神。在合作学*中把握本文长句较多的特点给予重点引导,体现教师在关键处参与的重要性。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师:大家都读得不错。对句子的朗读节奏把握的很好。下面,我把全文给大家朗读一遍,请大家在对照我和大家朗读异同的时候,请重点关注:本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试着把文章的思路整理出来。(教师范读)

  师:你了解到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生:写向刘禅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师:哦,“一系列”建议。哪些建议呢?在课文哪些段落写的呢?

  生:在课文1-5段写了这些建议。一共三条:一是开张圣听;二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三是亲贤臣,远小人。

  师:你对这三条建议是如何理解,有何看法呢?

  生:“开张圣听”,就是要广开言路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听到真话,从而更好的治理国家;“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就是法律面前一律*等,这样人们遵规守法,国家才不至于一片混乱;至于“亲贤臣,远小人”,就是保证国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不被奸臣所害。

  师:恩,解答得真不错,还使用了我们现在的惯用语。看来,对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已经深有体会了啊。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我觉得这是诸葛亮在充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之后得出的结论。因为,在“三国鼎立”的时候,只有蜀国是最弱小的,如果不发展,必遭灭亡。而要发展壮大,就需要帝王是贤君、明君,而要想成为贤君、明君,就应按诸葛亮提的三条建议去做。所以,诸葛亮提出了这些建议。

  生:诸葛亮重点提出的建议是第三条:亲贤臣远小人。而且这一条建议十分具体,把自己举荐的人具体特点和优势都一一讲明了。

  师:大家读到了吗?有哪些人,又各有怎样的特点?

  生:文官有郭攸之、费羿、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师:举贤荐能,可谓用心良苦;坦诚进言,可谓竭尽忠诚。除此提出建议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呢?

  生:诸葛亮还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历史。在课文的第6-7段。

  师:我们一起朗读这两段,一边读,一边和诸葛亮一起回顾他过去的岁月,看看他在这里回顾了哪些事情?(生齐读6-7两段)

  生:老师,第7段并不都是在回顾过去。

  师:哦。很有发现的眼光。不是在回顾过去,那是在写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一会来探讨。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回顾了过去哪些事情。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对这些事情大致上都应该了解的,我们一起结合原文来明确一下。

  生:有隐居隆中的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生:有三顾茅庐的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生:有襄阳兵败的事──“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生:有白帝城托孤的事──“临崩寄臣以大事”。

  生:有南征孟获的事──“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师:人们回顾前尘往事,有人感叹时光匆匆、岁月易老,有人感叹*生多事、磨难万端,……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

  生:他内心充满着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是出于“感激”,也就是被刘备不因为他身份低微,礼贤下士,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求教而感动才出山相助;后来刘备又在临终之时把国家大事再次托付给他,他感到莫大的信任和感动,当然想要报答这种知遇之恩。

  师:诸葛亮对刘备的情感真的有这么深厚吗?有一句古语描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这类问题的人格特点,它是最好的注解。大家知道这句话是怎么说的吗?

  生:(很多同学齐声回答)“士为知己者死!”

  师:是啊。因为刘备就是诸葛亮毕生才干的欣赏者,诸葛亮甘愿受他“驱驰”,唯恐自己不力,不能报答恩遇。这种竭心尽力的忠诚在刘备离开人世后就转移到他的后代身上。现在我们来看刚才那位同学提出的问题:第7段究竟还写了些什么呢?(师朗读“今南方已定……之任也。)

  生:这是写诸葛亮出师伐魏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

  师:诸葛亮伐魏兴汉的愿望有多迫切?你能结合第7段的原文来体会吗?

  生:“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一连串的语句写出了诸葛亮规划伐魏计划的兴奋心情。可见愿望之强烈。

  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把伐魏兴汉视为自己不容推卸的职责所在。

  生:后面的文章中还有。“臣不胜受恩感激。”诸葛亮“感激”的原因,其中也有刘禅委托他以讨贼兴复大任的原因。

  师:我们共同来读一读,最后两段表达了怎样的意思。(师发起,全班齐读)

  生:这里诸葛亮在表明自己的讨贼兴复愿望和决心的同时,也明确了治国职责,同时对刘禅委婉地提出了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谏言,为自己离朝远征做好了妥善安排。

  生:这两段文章同时还表达了报答刘备,尽忠刘禅的情感。

  师:你从哪些体会到的?

  生:“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就是报答刘备;立下这样的“军令状”来表明自己的全力以赴,就是尽忠于刘禅。

  师:全文从提出建议到回顾历史再到表达伐魏兴汉的决心,应该说从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样的情感。所以,后人说《出师表》中有6个字是文脉所在。大家看,是哪6个字呢?

  生:“亲贤臣,远小人”。

  生:不对,应该是“报先帝,忠陛下”。

  师:为什么?

  生:“亲贤臣,远小人”是诸葛亮向刘禅建议的关键所在;而文章中所说的一切,诸葛亮在实际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知遇之恩、效忠刘氏王朝。

  〖点评阅读和理解紧密结合,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使文言解读轻松自然。

  四、综合学*,自主探究

  师:阅读了《出师表》,你对文章有怎样的感受,你对诸葛亮做何评价?下面请大家利用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围绕这两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也可以就学*本文过程中的其他问题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发表自己的见解。

  〖点评围绕作品开放课堂,为学生的自由思索和学*创设空间与*台。

  生:我谈谈对《出师表》的一些看法。《出师表》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例行公文,其之所以能流传久远是因为它文中的报国的至诚,情意的真切,对后世影响的深远。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对其作出了高度评价。如:陆游在《书愤》中写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到“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等。

  生:我提一个问题请大家帮我解答:本文是诸葛亮向帝王刘禅的上书,可在文中多次提到“先帝”,这是为何?

  生:我觉得这是为了让刘禅牢记父亲的遗志。

  生:我认为这是为了让刘禅学*父亲的用人之术。

  生:我觉得这是诸葛亮为了表明自己对蜀国的忠心。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有道理。从此,我们能进一步了解这篇“表”文“声情并茂”的特点。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课文,仔细品一品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生:我根据本文对刘备的死的称“崩”,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古代对“死”的一些表达。一般帝王之死称“崩”,诸侯之死称“薨”,大夫之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之死称“死”。

  生:学*本文中我学会了向别人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应条理清晰,思路清晰。

  生:我们觉得还应注意加进自己的情感,就是人们常说的,做到“言之有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更有说服力。

  生:我谈谈对诸葛亮的看法。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政治上赏罚严明,恩威并重。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其突出的历史价值。同时,他的散文独具特色:语言恳切,感情诚挚,论事透辟,推理严密,文风*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他的文章“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师:这位同学结合自己课外了解到的历史资料来评价人物,值得肯定。有没有同学能够谈谈阅读《出师表》后对诸葛亮的感受?

  生: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我觉得太压抑。以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禅实在是亏了。(众笑)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扶不起***”。这个阿斗就是刘禅。他后来听信宦官,朝政荒废,无所作为,蜀国终于被人家灭亡。实在是让诸葛亮一世英名和心血付之东流了。坚持对这样无用的人尽忠,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

  生:可见诸葛亮有先见之明。在本文中,他不是力陈“亲贤臣远小人”吗?

  师:这位同学的感受很值得探讨,很多史学家也在这样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有人摇头感叹诸葛亮的尽忠是“愚忠”,有人又对他的忠诚品格推崇备至。我想,准确评价一个人不能离开他具体所处的时代,而用现代的观点来思考又能使我们得到很好的经验和教训。对这个问题同学,请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把自己的观点整理成文章,我们再做专题交流,好吗?(生赞同)

  〖点评表面上虽然对课堂上产生的观点不置褒贬,但却从多个角度引导思考方向,并激发学生将学*由课堂发展到课外,推动学*成为“不终止于课堂”的自主历程。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师:大家在前面的学*过程中表现的很出色,相信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会有更精彩的表现。前面提到的三副对联对本文给予了高度评价,我想,但凡好的文章,看到了是一种幸福,若能诵记下来,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了。下面,请同学们选择文章中自己最欣赏的一段,读熟并背诵下来,看谁选得好,背得快。(学生读背,学生竞背,师生共评。)

  〖点评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古典文化积累,帮助学生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