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设计

《赤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作品有《樊川文集》。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

  1、关于本文的作者。

  《赤壁》作者杜牧,唐朝诗人。他生活在日趋衰落的晚唐时期,他的最大政治抱负是恢复唐王朝天宝以前的兴盛景象。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穷奢极欲、不恤国事,更痛恨藩镇割据和回纥、吐蕃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认为唐王朝必须除去这两大祸患,加强统一,收复失地,国家才能安定,人民痛苦才能减轻。但他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所以一直慨叹忧郁。杜牧在诗歌方面成就较显著,后人称盛唐时期的杜甫为“老杜”,称晚唐时期的杜牧则为“小杜”。

  2、关于本文的主题。

  作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之气。

  三、细读品味:

  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

  四、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赤壁之战,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讽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得胜的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赤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了解苏东坡的生*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学*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理解苏东坡的情感矛盾。

  课型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进入主页面。)

  朗读全文:

  一位同学读,正音。

  齐读,感受文章。

  疏通词语:

  千古:长远的年代。

  风流:有文采有功绩。

  樯橹:樯,桅杆;橹,浆。这里指北军的'战船。

  灰飞烟灭:像灰烟那样消失。

  华发:白头发。

  酹:以酒洒地,用以祭祀。

  课文分析:

  说说你自己对这首词的感受。

  课堂检测

  1、名称:词的全名为,又称、长短句、琴趣、乐章等。

  2、分类:按字数分有、长调(92字)。按节数分有、三叠、四叠。

  3、流派及代表词人: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代表词人、姜夔等。

《赤壁》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了解苏东坡的生*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学*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理解苏东坡的情感矛盾。

  课型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进入主页面。)

  朗读全文

  一位同学读,正音。

  齐读,感受文章。

  疏通词语

  千古:长远的年代。

  风流:有文采有功绩。

  樯橹:樯,桅杆;橹,浆。这里指北军的战船。

  灰飞烟灭:像灰烟那样消失。

  华发:白头发。

  酹:以酒洒地,用以祭祀。

  课文分析

  说说你自己对这首词的感受。

  回答下列问题:

  上阙

  描写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

  字词特点角度修辞基调

  乱险怪形夸张豪

  迈奔放

  穿高峭

  惊汹涌声比拟

  拍水石相击

  卷狂澜奔腾形比喻

  雪水色纯白色

  (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

  C、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又是具有怎样的情感呢?

  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故垒”句具体话怀古的时、地、人。

  D、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是啊,“江山如此都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

  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展示人物脸谱〉在诸多英雄中,作者选择了谁作为咏诵的对象?);

  课堂检测

  1、名称:词的全名为 ,又称、长短句、琴趣、乐章等。

  2、分类:按字数分有、长调(92字)。按节数分有、三叠、四叠。

  3、流派及代表词人: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代表词人、姜夔等。

  全文赏析(略)

《赤壁》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有关情况。

  2.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之战》。

  3.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学*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昔日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枕还酹江月。

  写作背景——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介绍赋的有关知识。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题解

  (1)关于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我们的课文所选是他的《前赤壁赋》。

  (3)介绍赋的有关知识。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课文正音——

  属(zhǔ)客窈窕(yǎotiǎo)斗(dǒu)冯(píng)虚御风棹(zHào)和(hè)歌愀(qiǎo)然扁(piān)舟无尽藏(zàng)相藉(jiè)

  内容结构——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

  课文落实——

  (1)学*第一节

  ①重点字词

  Ⅰ一词多义

  (1)如

  A.纵一苇之所如(往)

  B.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好象)

  C.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比得上)

  D.如期完成(按照)

  (2)属

  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通“嘱”,劝酒)

  B.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C.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D.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亲属)

  E.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

  F.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Ⅱ通假字

  (1)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

  Ⅲ特殊句式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②内容分析

  第一段,写了苏轼游历赤壁的时间、地点,并写了赤壁的山光水色。

  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地点: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景: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露——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这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长江赤壁风月露舟的绚丽景色,请同学们边读边体会作者的豪迈雄浑的气魄、简洁明快的文笔、朗朗上口的节奏。

  ③诵读指导:要求读出停顿、延长,掌握其中的节奏。注意:叙述的句子——*缓;描写的句子——注意意境,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诵读;抒情的句子——注意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要读出这种情感来。

  ダ如:下列句子诵读时哪些地方需要延长?请同学找出来。

  明确:“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两句话,是意境的基础,与下文一致的语气应该是*静的。)“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诵读,体会延长的作用,感受欣赏美景后的兴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诵读时,应体会延长所表现出的壮阔激荡的情感。)

  ④从诵读中导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可以边诵读,边体会内容,边酝酿感情。例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亮从东山后面露出了脸,到斗宿和牛宿之间就徘徊不前了,一“出”,一“徘徊”,写得多么生动形象!月亮就好像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行动迟缓,常常在那里驻足,俯瞰人间。

  纵一叶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一个“纵”把一叶扁舟在长江上顺流而下,自由自在地随江势漂流的情景描绘得生动、逼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在船上随江而行的激动心情——小船呀,小船,你就像我那久被压抑的心,在这大江里终于得到了**,你随意前行,爱怎么漂就怎么漂吧!同样,那个“凌”字用得也是非常巧妙的,它既是客观的描述,写出了小船在万顷无边的水面上腾越前进,也写出了作者当时的主观心情:现实生活中的苦恼和烦闷都让它见鬼去吧,我的小舟凌空飞翔,我的心情是激越壮美的。

  ピ诘级林校仔细理解作者此时的主观感情色彩,诵读时可用重读或延长读音等方法加以突出。

  (2)学*第2节

  ①重点字词

  Ⅰ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

  Ⅱ特殊句式

  (1)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②教师引导: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明确: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明显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假如有难度,可结合提示中“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了。

  ③诵读提示

  第2节,注意这个乐极生悲的转折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一位客人吹起洞箫,悲戚的箫声使大家“乐甚”的心情陡转,一下跌落到情绪的低谷,都随着箫声悲伤、痛苦。诵读时,注意三个阶段:第一,读“乐甚”句,语速要快一些,这样可以表达快乐的心情。第二,“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句,语速可以逐渐放慢,情绪由快乐转为*静。将这句话作为下文“生悲”的过渡。第三,读吹箫客人倚歌和之,传出悲凉曲调时,语速要放得更慢,并且要注重重读的字。如“可读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④其实,作者的心情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本文中,而是贯穿在被贬到黄州后的所有作品中。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投影两词:《卜算子》和《定风波》。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①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②。时见幽人独往来③,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⑤。

  [注]①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初寓居定慧院,五月迁临皋亭。本词当作于这期间。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黄冈东南。

  ②漏断:指夜深。古代用壶滴漏计算时刻。

  ③幽人:兼有幽居之人与幽囚之人的意思。此当为苏轼自指。

  ④省:觉察、理解。

  ⑤宋黄庭坚《跋东坡乐府》评本词云:“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词中表现作者寂寞孤高的心情。或以为隐射刺时之作,如清张惠方言《词选》载:“鲖阳居士云:缺月,刺微明也。漏断,暗时也。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拣尽寒枝不肯栖’,不偷安于高位也。‘寂寞沙洲冷’,非所安也。”按这是清常州词派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话》)读词方法的先导。其体会发挥,已超出原作本意了。

  定风波①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②。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③,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④,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⑤。

  [注]①元丰五年(1082)在黄州作。

  ②沙河:苏轼《书清泉寺》:“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余将买田其间。”

  ③芒鞋:草鞋。

  ④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⑤潇洒:指风雨。*人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此足微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教师简述如下:第一首词作于公元1080年初贬黄州之时。写出了苏轼经历人生重大打击后孤苦凄凉而又惊魂未定的感觉,与本文表达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第二首词写于公元1082年三月,此时的苏轼已经能够坦然面对甚至享受人生的风雨了,最后一句最能概括全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而这些情感变化合在一起恰好说明了苏轼抒写的是自己的真性情,苏轼的人生是真实的人生。

  (3)学*第3节

  ①重点字词

  Ⅰ一词多义:固

  A.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B.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险固)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动,使……稳固)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Ⅱ通假字:

  (1)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

  (2)山川相缪(通“缭”)

  Ⅲ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

  (2)顺流而东也(名作动)

  (3)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

  Ⅳ特殊句式:

  (1)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2)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②诵读提示

  第3节,客人说出“悲”的原因——人生短暂,历史无情。比起气势宏大、生命悠长的长江来,人类显得多么渺小、可悲!诵读这一段时,第一,读曹孟德横槊赋诗,周瑜鏖兵赤壁时,要读出英雄当时的气势,同时,也要把对英雄的仰慕之情读出来。可以这样读:“月明星稀……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对这两个反问句要诵出他们当年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情感。读“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横槊赋诗”句,读出当年英雄的气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语速放慢,字字千钧。第二,读出转折。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半句肯定上文,后半句骤转,读成“而今/安——在——哉”,强调英雄不在了,突出心情的怅惘空虚。第三,读“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羡长江之无穷”这句时,要突出悲哀感叹的心情。

  (4)学*第4节

  ①重点字词

  Ⅰ一词多义

  (1)适

  A.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

  C.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D.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适合)

  E.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刚刚,才)

  F.适大病,不能行(适逢)

  (2)逝

  A.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流逝)

  B.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通“誓”,发誓)

  C.淑尔远逝,往来翕忽(去,消失)

  D.时不利兮骓不逝(跑)

  (3)曾

  A.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B.曾不知老之将*(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4)苟

  A.苟非吾之所有(假如)

  B.欲苟顺私情(假如)

  (5)虽

  A.虽一毫而莫取(即使)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

  ②诵读提示

  第4节,苏轼的一番话表现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诵读时要注意感情的转折,语速要*缓。

  (5)学*第5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不知东方之既白”,诵读要点是经过苏轼的劝导,大家转悲为喜,要读出转折和欢快来。

  7、鉴赏重点

  (1)构思精湛、缜密、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散*在以意贯穿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2)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

  作者写上以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组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组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报表县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

  (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前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换了12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

《赤壁》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的: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二、教学重点:

  利用动手操作的方法,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领悟到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应该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实现*的统一。

  四、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前四人为一组,自叠纸船。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解题引趣,导入新课。

  1、解题。

  (1)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在赤壁进行的一场战役。)

  (3)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战,周瑜获胜,曹操战败。)

  2、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1)战争开始时,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

  (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

  (以少胜多)

  (3)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

  (本文的主要内容)

  (5)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

  (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

  (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

  (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7)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章幻灯片:]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8)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课题)

  (9)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二)、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动手操作)

  1、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的?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每一步中双方的表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周瑜 曹操

  黄盖诈降骄傲轻敌

  乘风攻敌信以为真

  火烧曹营 死伤无数

  追兵掩杀 丢盔弃甲

  2、黄盖诈降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从信中分析)

  3、请大家齐读第26页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4、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一定能成功?

  5、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叫做知己。那么与此相反的呢?知彼(板书知己知彼)

  6、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1)四人为一组用纸船演示一下东吴是如何火攻的?

  (2)在演示的同时思考: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处?

  (3)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东南风天时

  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军铁锁连船易于火攻

  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而避免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一之处扬长避短

  归纳板书: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7、大家再来读第三自然段黄盖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三)、发散思维,学*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国之间有混战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晋统一了*。

  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曹操胜了好

  (2)东吴胜了好

  (3)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不少同学喜欢玩电脑游戏,其中就有《三国演义》的游戏,今天就请你用纸船来做一下游戏,曹操如何才能取胜?

  学生动手演示:拆开纸船,利用西北风,分路进攻,发挥人多的优势。

  4、教师归纳总结:曹操要想取胜,根本原因还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是赢得战争的最根本的准则。

  (四)、结课激趣,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广泛阅读

  七十二年后,西晋大将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所以顺江而下直捣金陵,灭掉东吴,完成了统一。


《赤壁》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赤壁》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赤壁》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赤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作品有《樊川文集》。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

  1、关于本文的作者。

  《赤壁》作者杜牧,唐朝诗人。他生活在日趋衰落的晚唐时期,他的最大政治抱负是恢复唐王朝天宝以前的兴盛景象。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穷奢极欲、不恤国事,更痛恨藩镇割据和回纥、吐蕃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认为唐王朝必须除去这两大祸患,加强统一,收复失地,国家才能安定,人民痛苦才能减轻。但他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所以一直慨叹忧郁。杜牧在诗歌方面成就较显著,后人称盛唐时期的杜甫为“老杜”,称晚唐时期的杜牧则为“小杜”。

  2、关于本文的主题。

  作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之气。

  三、细读品味:

  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

  四、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赤壁之战,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讽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得胜的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赤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了解苏东坡的生*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学*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理解苏东坡的情感矛盾。

  课型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进入主页面。)

  朗读全文:

  一位同学读,正音。

  齐读,感受文章。

  疏通词语:

  千古:长远的年代。

  风流:有文采有功绩。

  樯橹:樯,桅杆;橹,浆。这里指北军的'战船。

  灰飞烟灭:像灰烟那样消失。

  华发:白头发。

  酹:以酒洒地,用以祭祀。

  课文分析:

  说说你自己对这首词的感受。

  课堂检测

  1、名称:词的全名为,又称、长短句、琴趣、乐章等。

  2、分类:按字数分有、长调(92字)。按节数分有、三叠、四叠。

  3、流派及代表词人: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代表词人、姜夔等。

《赤壁》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了解苏东坡的生*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学*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理解苏东坡的情感矛盾。

  课型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进入主页面。)

  朗读全文

  一位同学读,正音。

  齐读,感受文章。

  疏通词语

  千古:长远的年代。

  风流:有文采有功绩。

  樯橹:樯,桅杆;橹,浆。这里指北军的战船。

  灰飞烟灭:像灰烟那样消失。

  华发:白头发。

  酹:以酒洒地,用以祭祀。

  课文分析

  说说你自己对这首词的感受。

  回答下列问题:

  上阙

  描写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

  字词特点角度修辞基调

  乱险怪形夸张豪

  迈奔放

  穿高峭

  惊汹涌声比拟

  拍水石相击

  卷狂澜奔腾形比喻

  雪水色纯白色

  (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

  C、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又是具有怎样的情感呢?

  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故垒”句具体话怀古的时、地、人。

  D、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是啊,“江山如此都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

  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展示人物脸谱〉在诸多英雄中,作者选择了谁作为咏诵的对象?);

  课堂检测

  1、名称:词的全名为 ,又称、长短句、琴趣、乐章等。

  2、分类:按字数分有、长调(92字)。按节数分有、三叠、四叠。

  3、流派及代表词人: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代表词人、姜夔等。

  全文赏析(略)

《赤壁》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有关情况。

  2.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之战》。

  3.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学*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昔日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枕还酹江月。

  写作背景——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介绍赋的有关知识。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题解

  (1)关于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我们的课文所选是他的《前赤壁赋》。

  (3)介绍赋的有关知识。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课文正音——

  属(zhǔ)客窈窕(yǎotiǎo)斗(dǒu)冯(píng)虚御风棹(zHào)和(hè)歌愀(qiǎo)然扁(piān)舟无尽藏(zàng)相藉(jiè)

  内容结构——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

  课文落实——

  (1)学*第一节

  ①重点字词

  Ⅰ一词多义

  (1)如

  A.纵一苇之所如(往)

  B.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好象)

  C.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比得上)

  D.如期完成(按照)

  (2)属

  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通“嘱”,劝酒)

  B.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C.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D.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亲属)

  E.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

  F.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Ⅱ通假字

  (1)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

  Ⅲ特殊句式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②内容分析

  第一段,写了苏轼游历赤壁的时间、地点,并写了赤壁的山光水色。

  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地点: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景: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露——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这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长江赤壁风月露舟的绚丽景色,请同学们边读边体会作者的豪迈雄浑的气魄、简洁明快的文笔、朗朗上口的节奏。

  ③诵读指导:要求读出停顿、延长,掌握其中的节奏。注意:叙述的句子——*缓;描写的句子——注意意境,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诵读;抒情的句子——注意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要读出这种情感来。

  ダ如:下列句子诵读时哪些地方需要延长?请同学找出来。

  明确:“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两句话,是意境的基础,与下文一致的语气应该是*静的。)“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诵读,体会延长的作用,感受欣赏美景后的兴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诵读时,应体会延长所表现出的壮阔激荡的情感。)

  ④从诵读中导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可以边诵读,边体会内容,边酝酿感情。例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亮从东山后面露出了脸,到斗宿和牛宿之间就徘徊不前了,一“出”,一“徘徊”,写得多么生动形象!月亮就好像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行动迟缓,常常在那里驻足,俯瞰人间。

  纵一叶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一个“纵”把一叶扁舟在长江上顺流而下,自由自在地随江势漂流的情景描绘得生动、逼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在船上随江而行的激动心情——小船呀,小船,你就像我那久被压抑的心,在这大江里终于得到了**,你随意前行,爱怎么漂就怎么漂吧!同样,那个“凌”字用得也是非常巧妙的,它既是客观的描述,写出了小船在万顷无边的水面上腾越前进,也写出了作者当时的主观心情:现实生活中的苦恼和烦闷都让它见鬼去吧,我的小舟凌空飞翔,我的心情是激越壮美的。

  ピ诘级林校仔细理解作者此时的主观感情色彩,诵读时可用重读或延长读音等方法加以突出。

  (2)学*第2节

  ①重点字词

  Ⅰ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

  Ⅱ特殊句式

  (1)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②教师引导: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明确: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明显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假如有难度,可结合提示中“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了。

  ③诵读提示

  第2节,注意这个乐极生悲的转折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一位客人吹起洞箫,悲戚的箫声使大家“乐甚”的心情陡转,一下跌落到情绪的低谷,都随着箫声悲伤、痛苦。诵读时,注意三个阶段:第一,读“乐甚”句,语速要快一些,这样可以表达快乐的心情。第二,“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句,语速可以逐渐放慢,情绪由快乐转为*静。将这句话作为下文“生悲”的过渡。第三,读吹箫客人倚歌和之,传出悲凉曲调时,语速要放得更慢,并且要注重重读的字。如“可读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④其实,作者的心情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本文中,而是贯穿在被贬到黄州后的所有作品中。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投影两词:《卜算子》和《定风波》。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①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②。时见幽人独往来③,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⑤。

  [注]①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初寓居定慧院,五月迁临皋亭。本词当作于这期间。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黄冈东南。

  ②漏断:指夜深。古代用壶滴漏计算时刻。

  ③幽人:兼有幽居之人与幽囚之人的意思。此当为苏轼自指。

  ④省:觉察、理解。

  ⑤宋黄庭坚《跋东坡乐府》评本词云:“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词中表现作者寂寞孤高的心情。或以为隐射刺时之作,如清张惠方言《词选》载:“鲖阳居士云:缺月,刺微明也。漏断,暗时也。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拣尽寒枝不肯栖’,不偷安于高位也。‘寂寞沙洲冷’,非所安也。”按这是清常州词派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话》)读词方法的先导。其体会发挥,已超出原作本意了。

  定风波①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②。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③,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④,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⑤。

  [注]①元丰五年(1082)在黄州作。

  ②沙河:苏轼《书清泉寺》:“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余将买田其间。”

  ③芒鞋:草鞋。

  ④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⑤潇洒:指风雨。*人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此足微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教师简述如下:第一首词作于公元1080年初贬黄州之时。写出了苏轼经历人生重大打击后孤苦凄凉而又惊魂未定的感觉,与本文表达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第二首词写于公元1082年三月,此时的苏轼已经能够坦然面对甚至享受人生的风雨了,最后一句最能概括全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而这些情感变化合在一起恰好说明了苏轼抒写的是自己的真性情,苏轼的人生是真实的人生。

  (3)学*第3节

  ①重点字词

  Ⅰ一词多义:固

  A.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B.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险固)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动,使……稳固)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Ⅱ通假字:

  (1)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

  (2)山川相缪(通“缭”)

  Ⅲ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

  (2)顺流而东也(名作动)

  (3)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

  Ⅳ特殊句式:

  (1)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2)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②诵读提示

  第3节,客人说出“悲”的原因——人生短暂,历史无情。比起气势宏大、生命悠长的长江来,人类显得多么渺小、可悲!诵读这一段时,第一,读曹孟德横槊赋诗,周瑜鏖兵赤壁时,要读出英雄当时的气势,同时,也要把对英雄的仰慕之情读出来。可以这样读:“月明星稀……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对这两个反问句要诵出他们当年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情感。读“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横槊赋诗”句,读出当年英雄的气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语速放慢,字字千钧。第二,读出转折。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半句肯定上文,后半句骤转,读成“而今/安——在——哉”,强调英雄不在了,突出心情的怅惘空虚。第三,读“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羡长江之无穷”这句时,要突出悲哀感叹的心情。

  (4)学*第4节

  ①重点字词

  Ⅰ一词多义

  (1)适

  A.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

  C.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D.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适合)

  E.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刚刚,才)

  F.适大病,不能行(适逢)

  (2)逝

  A.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流逝)

  B.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通“誓”,发誓)

  C.淑尔远逝,往来翕忽(去,消失)

  D.时不利兮骓不逝(跑)

  (3)曾

  A.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B.曾不知老之将*(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4)苟

  A.苟非吾之所有(假如)

  B.欲苟顺私情(假如)

  (5)虽

  A.虽一毫而莫取(即使)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

  ②诵读提示

  第4节,苏轼的一番话表现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诵读时要注意感情的转折,语速要*缓。

  (5)学*第5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不知东方之既白”,诵读要点是经过苏轼的劝导,大家转悲为喜,要读出转折和欢快来。

  7、鉴赏重点

  (1)构思精湛、缜密、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散*在以意贯穿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2)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

  作者写上以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组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组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报表县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

  (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前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换了12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

《赤壁》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的: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二、教学重点:

  利用动手操作的方法,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领悟到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应该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实现*的统一。

  四、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前四人为一组,自叠纸船。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解题引趣,导入新课。

  1、解题。

  (1)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在赤壁进行的一场战役。)

  (3)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战,周瑜获胜,曹操战败。)

  2、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1)战争开始时,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

  (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

  (以少胜多)

  (3)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

  (本文的主要内容)

  (5)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

  (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

  (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

  (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7)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章幻灯片:]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8)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课题)

  (9)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二)、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动手操作)

  1、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的?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每一步中双方的表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周瑜 曹操

  黄盖诈降骄傲轻敌

  乘风攻敌信以为真

  火烧曹营 死伤无数

  追兵掩杀 丢盔弃甲

  2、黄盖诈降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从信中分析)

  3、请大家齐读第26页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4、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一定能成功?

  5、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叫做知己。那么与此相反的呢?知彼(板书知己知彼)

  6、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1)四人为一组用纸船演示一下东吴是如何火攻的?

  (2)在演示的同时思考: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处?

  (3)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东南风天时

  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军铁锁连船易于火攻

  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而避免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一之处扬长避短

  归纳板书: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7、大家再来读第三自然段黄盖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三)、发散思维,学*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国之间有混战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晋统一了*。

  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曹操胜了好

  (2)东吴胜了好

  (3)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不少同学喜欢玩电脑游戏,其中就有《三国演义》的游戏,今天就请你用纸船来做一下游戏,曹操如何才能取胜?

  学生动手演示:拆开纸船,利用西北风,分路进攻,发挥人多的优势。

  4、教师归纳总结:曹操要想取胜,根本原因还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是赢得战争的最根本的准则。

  (四)、结课激趣,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广泛阅读

  七十二年后,西晋大将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所以顺江而下直捣金陵,灭掉东吴,完成了统一。


《赤壁》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赤壁赋》教学反思3篇

  苏轼一直以来都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之所以喜欢他,是因为他的两首词,一首是《定风波》,一首是《望江南·超然台作》。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笑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的作品,黄州成就了苏轼文学的顶峰。苏轼曾经在在他的诗中提到,“问汝*生功业,黄州潮州儋州”。《赤壁赋》是汉代文赋的代表,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曾指出“《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感很强。在我看来,这样的文章其实不需要过多的讲解,让学生背就行,在反复地背诵中,其中的很多道理自然而然就能够懂。说实话,这篇文章自己在讲前几遍的时候,并不是特别懂,尤其是主客问答的部分,现在比之前理解的深了那么一点吧。

  本节课设计的思路,主要有四个方面,“赏文本”、“析文言”、“悟文理”、“体文情”。“赏文本”角度,主要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介绍这篇文章,让学生熟悉这种文体。“析文言”主要是讲解文章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这一部分其实可以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学。“悟文理”从主客问答的角度,来看待苏轼的自我开导。“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客悲的焦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就是“物是永恒的,但人生是短暂”的,苏轼用“水与月”的变与不变,来进行开导。当客提出“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时,苏轼就提出了要享受当下。“体文情”主要看苏轼在儒佛道三家思想影响之下,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旷达乐观。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也完成了自己既定的教学目标,PPT做的也很漂亮。对于主客问答中文理的讲解自己很满意,起码自己懂了,讲解的也比较清晰。但是,课程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这是一堂课,而不是一场报告,应该注意让学生有参与感,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能够思考。但是自己的课,自己说的太多,课件上的东西太多,变成了自己读课件,这样就容易使自己受制于课件,而缺乏自己的讲解和灵活性。另外,这个假期,自己已经讲了六篇课文,但是自己一篇也没有听,我想主要的原因是自己不敢听,觉得有很多错误。我想,诚实地面对自己,才能够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当我看到要讲的是《赤壁赋》时,心里很矛盾,因为这一课很

  有内容可讲,但同时内容多,又怕时间不够,这是刚开始时的困惑,不过,上次讲过一次公开课,这次的信心很强,静下心来,认真回想上次讲完课,评委的评价,一定要注意。通过几遍梳理,阅读《教参》、查找相关备课资料,心中慢慢理出了思路,那就是抓住景、情、理三者交融这一线索,分析理解课文,试讲几次,发现效果还不错,但前提是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但后来得知:学生还没学到这一课,那么教学内容就需要变,这时离正式讲课还有六天,作为高三的老师,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所以建议以后公开课的时间可否提前,他正好跟高三一摸冲突,于是,迅速定目标,大胆删节,立足课本,吃透语言。

  可以说,《赤壁赋》的难懂字词不多,但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告知学生,其他的只要结合课下注释,完全能够理解,只要问题引导的具体,学生应该能听懂,事实证明,效果也是不错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在安排教学环节中,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理清感情脉络,难点是第三、四段的哲理分析。当然,在时间上没有把握好,分析第四段时,我觉得学生回答得很好,不忍心打断他们,所以延时三分钟,不过我觉得学生参与度较高,就是一种成功,能说一些有用东西,能体会做的一点思想,这节课就是有收获的。

  但我觉得呢里的`多媒体设备真是太老了,出现状况,又不能及时弥补,有点不好,以上是我对这次作课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多多交流。最后我想说一句:“作为教师,不讲公开课是不完整的,也很难成熟,我就是爱将公开课。”

  我自己比较喜欢苏轼,也看过一些苏轼的作品和关于他的介绍评论文章,欣赏他的旷达人生,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起来,让我更能坚强的面对困难。我想让学生学这篇课文也有许多收获,所以做了很多准备。

  这一课上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自学阶段的基础文言现象很多同学没有整理全,只有三分之一的好学生能掌握。这要靠检测巩固,还得是反复训练。

  二、诵读遍数不够,学生只满足会读课文。韩博士要求读六遍课文,学生达不到。即使读也只是为默写,只读不思。

  三、苏轼思想本来就是难点,学生对三、四段内容理解不到位。主客问答,苏子思想矛盾的变化,天地万物的辨证关系,苏轼是如何解脱的这些问题学生不好把握。

  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所以在学完之后,从大师身上没学到多少精神。

  从我自身谈起也有不足之处,我还是放不开手对学生估计高,所以有些失望;引导不到位,学生讨论不出来,有时直接自己讲,学生被动接受。

  这节课的收获:写作素材的积累,参看高考优秀作文,引用苏轼的例子,从不同角度论述,一事多用,灵活多变。


《赤壁》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文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今天我们就来学*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让学生对赤壁风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为学生有效理解课文埋下伏笔。)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1)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要求:全神贯注,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2)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3)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4)在粗通词语的基础上齐读课文,感受文章。(初步领会全词的意蕴。)

  (5)说说你对这首的感受。(初步体验豪放风格。)

  (6)提出你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难题。

  2、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教师小结。

  (鼓励学生质疑,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为教师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引导提供前馈信息;小组交流讨论,既可以共同分享学*资源,又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赏析上阕

  (1)有感情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表。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

  (2)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又是具有怎样的情感呢?

  (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是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

  (解读上阕,品味语言,赏析作品壮美的景语。)

  (3)上阙末句有何作用?(承上启下。)

  2、赏析下阕

  (1)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

  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2)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结合苏轼的生*思想来看: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眉山人。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的严重威胁,希望能抵制外辱,立功疆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结果被新派官员弹劾诽谤朝廷,捕之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一度迁为翰林学士。又贬惠州,远徙琼州。终逝于常州。)

  (3)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万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3、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以上教学环节,对文中极具艺术魅力的字、词、句进行推敲的过程,既是阅读积累文言词语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语感、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课文与元曲的异同。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问题:词在哪些语句体现了一种什么气势?与本节课进行对比分析异同。

  2、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词风分婉约与豪放两种,“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俞文豹《吹剑录》中形容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形容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形象地说明了婉约词与豪放词风格的巨大差异。前面我们学*了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凄凉,“杨柳岸晓风残月”说不尽的感伤凄婉,融情于景。

  问题:这两首词在风格与基调上有哪些不同?

  3、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代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并且通过思想争鸣,可以使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强领悟,共同提高,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一、教学目标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诵读、背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学生特分析:

  1、学*特点:学*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有浓厚兴趣。

  2.学**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能力。

  3.学*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机会很少。

  四、学法指导

  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开阔,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意境,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一石二鸟。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我所播放的歌曲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在前奏部分,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战争前的鼓角争鸣,这样的歌曲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是个乱世。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可以让后来人来品评。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以来最为火热的,也是对三国人物的一个品评——《易中天品三国》。那么大家来读一下这几个诗句,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具体是哪些英雄人物呢?

  展示: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写弛马射虎的孙权)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足智多谋的周瑜)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写能文能武的曹操)

  你们最欣赏哪一位英雄呢?(学生自由发言)(张飞:勇猛豪爽、天真鲁莽;赵云:忠肝义胆、武艺超群;黄忠:老当益壮、献身精神;周瑜:年轻有为、足智多谋)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周瑜)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板书:为何独爱周瑜?)

  现在就让我们开声来朗读,在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朗读环节】

  1,全班齐读。

  朗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课文第42页有这么一句话:“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意思就是说像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2,名家范读。

  节奏感很强: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经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所感受到的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是如何体现出这股豪放的,我们后头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的精神?)

  【题目】

  “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板书: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文章的写景片段(上阙)

  2,提问:上阙描写了赤壁古战场怎样的景色?或你脑海中的意境,它的特点是怎样的?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讨论明确: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答案不求完全统一,意思接*即可。)

  3,提问: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却能感受到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来,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你觉得上阙中哪些词用得很有味道,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明确:三个词――淘、穿、卷。

  (1)淘。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定出了历史的推进。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空间与时间的概念。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的故事,一个“淘”字,一下了如过电影般推到了我们的眼前。读到这样诗句,让我们的耳边似乎又响起了《三国演义》中的那首卷帘词。(一起背诵)“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可以这样说滚滚东流的江水已经超脱了物理意义上水的概念,它已经成了*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2)穿。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

  (3)卷:写出了浪花的汹涌,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老师想到了柳永的《望海潮》中也有一个“卷”字。“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一个“卷”字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可谓有声有色。

  古战场到如今也算是一个旅游景点了,根据作者的介绍,如果让你们为之拍一个宣传片,你们会怎样安排镜头呢?

  你看这图片,先来大处的景,大江汹涌奔腾,然后镜头往前移,目标慢慢缩小,看到了陡峭的山崖散乱地直刺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于是整张图景明了了,你们看江水奔马轰雷,十分惊心动魄。而我们为之配上台词的话,就可以用上“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如画的江山透着的是如此非凡的气势,有种“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人物形象分析】

  好了,舞台布置完毕,序幕拉开,背景就是如画的江山。追光灯亮起来了,照在了哪里啊?(豪杰。打在了周瑜身上,主人公出场了)

  这个周瑜怎么样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有关周瑜的片段。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称呼:公瑾、周郎(称字,而不是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亲切)

  2、婚姻:小乔初嫁了(我们*常说“出嫁”是哪两个字呢?——出嫁。问题来了,考虑一下,我们*时所接触到的“出嫁”与这边看到的“初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教师总结:苏轼记周瑜,主要是记起赤壁之战,但在此却插入了10年前的生活细节,“小乔刚刚出嫁”,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但如果按实际情况选择了“出嫁”这个词语的话,小乔已为老乔,那么便不够美了,而周瑜同样的也在变化,所以美女衬英雄,以“小乔刚出嫁”这点更衬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足以令人艳羡。艺术嘛,为了表达需要,有时可以虚构的。

  3、长相——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那种潇洒从容。)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打仗却还在谈笑,显然不把敌人放在心上,对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万对10万。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地从容、沉着。谈笑间,借着东南风,巧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樯橹”点出了水战,“灰飞烟灭”点出了火攻的特点,精确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利场面。)

  到这边我们可以看到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

  【苏轼内心】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面对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心里自是有个比较,且看二人的对比资料,板书如下:

  周瑜————苏轼

  年龄:34岁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周瑜24岁被授予“建威中郎将”,并娶了江东美女小乔,34岁为孙刘联盟赤壁之战的总指挥,而苏轼呢?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很有才华的,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核心人物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人提豪放派必提“苏辛”;书法方面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可见他是十分有才华的,但是他的仕途却颇为坎坷。苏东坡来黄州之前,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在文化圈里,也倍受非议与妒忌,他是带着疲惫,满心侥幸而又满心绝望地,伤痕累累地来到黄州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这时的他已47岁,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也难怪苏轼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他想到自己年岁已老,却无法如周瑜般建功立业,可以说是壮志未酬,心中涌动的是一种惆怅与失意。

  【人生态度】

  但作者没有被这种惆怅和失意所困住,他把它消解在了酒当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其实也就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苏轼对比周瑜,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极吗?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特别想得开,“人生如梦”,人生犹如梦一般,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荡尽了吗!那么又何必去执着呢。人生不如意事十有九,所以他也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

  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由开始的激昂慷慨,到后来的惆怅失意,最后趋于*静。

  【诵读体验】

  【归纳总结】

  学生参考板书,解决第二个问题: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

  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通过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

  这就是苏轼的全词了,上半阙写景,景物烘托出了下半阕的人——周瑜,由周瑜想到自身,抒发出了自己壮志难酬之情。

  学*目标:

  1.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把握全词主旨。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情感。

  3.通过拓展比较阅读,了解豪放词风。

  教学重难点:

  朗读技巧,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设想:

  1.在初读中,熟悉全词,把握诗词主要内容。

  2在精读中,赏析精美词句,分析周瑜形象。

  3在品读中,感受作者豁达超脱的情感态度。

  教学步骤及设计:

  一、导入环节

  人的一生起起伏伏,坎坎坷坷,是非成败转头空。无论是生活亦或是政治仕途,都可能遭遇困顿。当人生不尽如人意时应当怎样面对?今天我们学*一首一代文豪苏轼的词,看看他是如何面对政治上的失意。

  二、展示学*目标:

  学生自读学*目标

  三、作者介绍

  师:提到苏轼,大家都不陌生。那谁来帮大家简单回顾一下作者?

  生:介绍苏轼年代及主要成就

  师:嗯,老师再给你补充一下——其实除了诗词,他在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建树。正如林语堂先生评价所说:他比*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

  刚才XX同学谈到了苏轼的成就,那么关于苏轼的经历,有没有同学可以介绍一下?

  生:谈谈自己对苏轼的了解,比如乌台诗案等

  教师:正如你所说,苏轼的一生都可以说是文坛得意,官场失意,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词,正是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所写。

  四、初读识词

  师傅:简单的知人论世后,我们一起来初读识词。给同学们3分钟,大家反复自由朗读全词,读的过程中注意读准字音,读请句读,并思考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

  师:刚才大家读的都比较投入,现在谁来回答一下:本首词的主要内容?

  生:上阙主要写了赤鼻矶的景色,下阙主要是抒情

  (板书写景怀古抒情)

  师:好,那现在谁来为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初读成果?

  侯华富朗读

  师:谁来点评一下他的朗读?

  李怿卓:点评:字音、节奏、感情等角度

  师:点评的比较到位,那你能不能再来示范一下。

  李怿卓示范

  师:效果确实更好一些,俗话说“词读百遍不嫌多,遍遍都有新收获”。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在精读、品读中继续学*!

  五、精读思考

  师:请同学们再读全词,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这样3个问题!PPT展示问题,倒计时设置3分钟。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分享成果,解答疑惑。

  六:展示成果

  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谁来回答?

  生:分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因为在读这一句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有种豪迈的情怀。

  师:你读出了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么你认为你体会到的这种境界是通过哪个字词体现出来的?

  生:大江

  师:实际上大江就是哪里?(长江)那作者为什么不写“长江东去,而写大江东去呢?”

  生:因为,长江就是感觉比较长,而大江,就让人有种眼前场景很宏大的感觉。

  师:非常好,你抓住了“大江东去”,所暗含的那种登高望远、一览无余的意味。那你觉得这个“大”字应该怎么读?

  生:应该重读,然后声音高一点

  师:那请你试一试。

  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真是荡气回肠!请坐,其他同学也试着再朗读体会一下,注意读出这种大视野、大格局!

  学生读、点几个学生读(王存瑞、黄迎新)

  师:除了第一句,大家还喜欢哪一句?

  生:我喜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因为,这一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把高耸的怪石、惊涛骇浪和岸边的晶莹浪花写得非常形象。而且这是苏轼以为的古赤壁战场旁的景象,所以我读的时候有种穿越时空,回到惊心动魄的古战场的感觉。

  师:能不能具体说一下,你是怎么读出的这种惊心动魄的感觉?

  生:主要是通过“穿”、“拍”、“卷”三个字,这个“穿”让我联想到了战场穿梭的羽箭,“拍”有种很有力的感觉,“卷”带来一种狂风扫落叶,横扫千军的气势。

  师:古人写诗时讲究“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我们*时赏诗的时候也要有这种锤字练字的意识。那你觉得这几个字应该怎么读?

  生:重读

  师:除了重读,还有吗?比如说语速上?

  生:快一点

  师:好,你来试一下

  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师:真可谓慷慨激昂,好,同学们自己再读此句,体会一下。

  点学生读

  师:还有没有同学想分享一下自己喜欢的句子?

  生: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我觉得这一句在结构上特别巧妙,“江山如画”好像把上阙所描述的景色到了一幅画卷上了一样。而“一时多少豪杰”很自然的引出了下阙的周瑜。

  师:实际上你所说的就是结构作用中的承上启下。“江山如画”一句收住了上阙的景,那我们找个字来形容上阙景物特点的话,哪个字比较合适?(板书壮景)

  “一时多少豪杰”完成了从“千古风流人物”到“遥想公瑾当年”的一个自然过渡。

  师:好,我们请东边三排的同学齐读一下上阙,注意运用刚才所学到的朗读技巧。

  师:好,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下阙中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谁来解答?

  生:周瑜是一个年轻有为、人生得意的形象。从“小乔初嫁了”可以看出周瑜很年轻,“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以看出他指挥赤壁之战取得胜利,很有能力。

  师:好,你眼中的周瑜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样一种形象。还有没有同学想补充?

  生:我觉得周瑜是一个英俊潇洒、谈吐不凡的人。

  教师:咱们说谈吐不凡一般形容人比较有修养,而这个地方你强调的是他的运筹帷幄的能力,所以换一个什么词比较好?

  生:从容不迫

  师:其实这个地方我们用谈笑自若、气定神闲、胸有成竹都可以,好请坐。那么我们看这里,周瑜的形象是苏轼亲眼所见的吗?(不是)

  而是他怎么样写的?(想象的)我们来看这样两则材料:

  张睿萱读一下

  师:我们看这两则材料——把成家十年的周瑜写成是小乔初嫁,把诸葛亮的衣着打扮按到了周瑜身上,这些都和下阙中的“遥想”相呼应。所以咱们在读这两句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应该重读还是轻读?快读还是慢读?应该是读出一种江边遥想,渺远幽圹的感觉。

  比如读成“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大家自己试着读一读体会一下。

  师:好,我们看第三个问题,苏轼想借周瑜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生:我觉得苏轼站在昔日的古战场,描绘这样一个人生赢家周瑜,主要是为了和自己形成对比,反衬自己当时不受重用,失意的`处境。

  师:你从哪里读出了周瑜和作者的这种对比联系?

  生:“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一句就是想象周瑜的英灵如果神佑此处,看到这么落魄的我,会笑我。这种笑也有点自嘲的感觉。

  师:我们看这张对比图,实际上苏轼把周瑜塑造的越完美,越凸显了自己的窘迫。

  七、品读感悟

  师:那么此情此景,苏轼有没有因此变得落寞消沉?大家品读最后一句,体会一下。

  好,谁来谈一下自己的感悟?

  生:我觉得这种对比下,苏轼肯定是比较消极的,心里很有落差。

  师:好,还有没有其他意见?

  生:我觉得这时候的苏轼心里肯定有消极的情绪,但是也包含着一种自我疗愈之后的积极在里面。因为他看到昼夜不停的大江,盈缺如常的月,应该会用是非成败转头空,最终一切都会如梦消散来安慰自己。所以他才会洒酒以谢江月。而且晚年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an,一声)州。”所以可以看出最后他有种释怀之后的豪情。

  师:你联系了苏轼在《前赤壁赋》和他的整个人生来谈这种从沉郁到超脱的蜕变,非常好。那我们请西边三排的同学齐读一下下阙,注意把遥想的渺远和人生如梦的豁达读出来,遥想12

  (板书豪杰、豪情)

  八、拓展延伸

  师:这首词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作,通过分析词中的壮景、豪杰、豪情,我们应该对这种词风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再拓展延伸一下,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一下豪放派的风格。

  请同学们比较阅读本词与婉约派代表作雨霖铃,然后同桌之间讨论一下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

  生:婉约派读起来比较委婉细腻,豪放派读起来比较有气势。

  生:我觉得可以结合本课的所学的景、人、情三个角度分析,婉约派喜欢写一些杨柳晓风这样的秀丽的景物,豪放派则是描绘壮丽的景色。婉约派喜欢写小儿女的悲欢柔情,豪放派则喜欢写大英雄的壮志豪情!

  师:你从景、人、情三个角度一语中的点出两种风格的区别,特别到位!那我们就请两位同学分别带着这种理解读一下这两首词。好先看婉约派这一首,谁来试一下?

  女生:寒蝉凄切……

  教师:恩,确实有南宋俞文豹所说的“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而歌的韵味,好请坐。谁来试一下豪放派这一首?

  男生:大江东去……

  教师:真有种关西大汉持铜琵琶,铁卓板,高歌的感觉。听罢直觉天风海雨扑面!太棒了,请坐!

  九、总结本课

  师:我们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三读三问领略了东坡居士面对长江赤壁写下的壮景豪情,最后我们再来齐读全词,在朗朗书声中体会他横放杰出、境界大开的豪迈和超脱!

  学生齐读

  师: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十、【板书设计

  写景:壮景——豪

  怀古:豪杰

  抒情:豪情——放

  一、教学目标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诵读、背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学生特分析:

  1、学*特点:学*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有浓厚兴趣。

  2.学**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能力。

  3.学*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机会很少。

  四、学法指导

  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开阔,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意境,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一石二鸟。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我所播放的歌曲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在前奏部分,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战争前的鼓角争鸣,这样的歌曲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是个乱世。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可以让后来人来品评。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以来最为火热的,也是对三国人物的一个品评——《易中天品三国》。那么大家来读一下这几个诗句,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具体是哪些英雄人物呢?

  展示: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写弛马射虎的孙权)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足智多谋的周瑜)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写能文能武的曹操)

  你们最欣赏哪一位英雄呢?(学生自由发言)(张飞:勇猛豪爽、天真鲁莽;赵云:忠肝义胆、武艺超群;黄忠:老当益壮、献身精神;周瑜:年轻有为、足智多谋)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周瑜)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板书:为何独爱周瑜?)

  现在就让我们开声来朗读,在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朗读环节】

  1,全班齐读。

  朗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课文第42页有这么一句话:“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意思就是说像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2,名家范读。

  节奏感很强: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经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所感受到的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是如何体现出这股豪放的,我们后头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的精神?)

  【题目】

  “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板书: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文章的写景片段(上阙)

  2,提问:上阙描写了赤壁古战场怎样的景色?或你脑海中的意境,它的特点是怎样的?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讨论明确: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答案不求完全统一,意思接*即可。)

  3,提问: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却能感受到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来,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你觉得上阙中哪些词用得很有味道,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明确:三个词――淘、穿、卷。

  (1)淘。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定出了历史的推进。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空间与时间的概念。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的故事,一个“淘”字,一下了如过电影般推到了我们的眼前。读到这样诗句,让我们的耳边似乎又响起了《三国演义》中的那首卷帘词。(一起背诵)“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可以这样说滚滚东流的江水已经超脱了物理意义上水的概念,它已经成了*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2)穿。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

  (3)卷:写出了浪花的汹涌,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老师想到了柳永的《望海潮》中也有一个“卷”字。“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一个“卷”字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可谓有声有色。

  古战场到如今也算是一个旅游景点了,根据作者的介绍,如果让你们为之拍一个宣传片,你们会怎样安排镜头呢?

  你看这图片,先来大处的景,大江汹涌奔腾,然后镜头往前移,目标慢慢缩小,看到了陡峭的山崖散乱地直刺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于是整张图景明了了,你们看江水奔马轰雷,十分惊心动魄。而我们为之配上台词的话,就可以用上“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如画的江山透着的是如此非凡的气势,有种“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人物形象分析】

  好了,舞台布置完毕,序幕拉开,背景就是如画的江山。追光灯亮起来了,照在了哪里啊?(豪杰。打在了周瑜身上,主人公出场了)

  这个周瑜怎么样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有关周瑜的片段。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称呼:公瑾、周郎(称字,而不是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亲切)

  2、婚姻:小乔初嫁了(我们*常说“出嫁”是哪两个字呢?——出嫁。问题来了,考虑一下,我们*时所接触到的“出嫁”与这边看到的“初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教师总结:苏轼记周瑜,主要是记起赤壁之战,但在此却插入了10年前的生活细节,“小乔刚刚出嫁”,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但如果按实际情况选择了“出嫁”这个词语的话,小乔已为老乔,那么便不够美了,而周瑜同样的也在变化,所以美女衬英雄,以“小乔刚出嫁”这点更衬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足以令人艳羡。艺术嘛,为了表达需要,有时可以虚构的。

  3、长相——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那种潇洒从容。)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打仗却还在谈笑,显然不把敌人放在心上,对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万对10万。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地从容、沉着。谈笑间,借着东南风,巧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樯橹”点出了水战,“灰飞烟灭”点出了火攻的特点,精确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利场面。)

  到这边我们可以看到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

  【苏轼内心】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面对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心里自是有个比较,且看二人的对比资料,板书如下:

  周瑜————苏轼

  年龄:34岁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周瑜24岁被授予“建威中郎将”,并娶了江东美女小乔,34岁为孙刘联盟赤壁之战的总指挥,而苏轼呢?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很有才华的,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核心人物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人提豪放派必提“苏辛”;书法方面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可见他是十分有才华的,但是他的仕途却颇为坎坷。苏东坡来黄州之前,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在文化圈里,也倍受非议与妒忌,他是带着疲惫,满心侥幸而又满心绝望地,伤痕累累地来到黄州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这时的他已47岁,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也难怪苏轼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他想到自己年岁已老,却无法如周瑜般建功立业,可以说是壮志未酬,心中涌动的是一种惆怅与失意。

  【人生态度】

  但作者没有被这种惆怅和失意所困住,他把它消解在了酒当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其实也就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苏轼对比周瑜,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极吗?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特别想得开,“人生如梦”,人生犹如梦一般,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荡尽了吗!那么又何必去执着呢。人生不如意事十有九,所以他也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

  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由开始的激昂慷慨,到后来的惆怅失意,最后趋于*静。

  【诵读体验】

  【归纳总结】

  学生参考板书,解决第二个问题: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

  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通过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

  这就是苏轼的全词了,上半阙写景,景物烘托出了下半阕的人——周瑜,由周瑜想到自身,抒发出了自己壮志难酬之情。

  学*目标:

  1、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把握全词主旨。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情感。

  3、通过拓展比较阅读,了解豪放词风。

  教学重难点:

  朗读技巧,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设想:

  1、在初读中,熟悉全词,把握诗词主要内容。

  2、在精读中,赏析精美词句,分析周瑜形象。

  3、在品读中,感受作者豁达超脱的情感态度。

  教学步骤及设计:

  一、导入环节

  人的一生起起伏伏,坎坎坷坷,是非成败转头空。无论是生活亦或是政治仕途,都可能遭遇困顿。当人生不尽如人意时应当怎样面对?今天我们学*一首一代文豪苏轼的词,看看他是如何面对政治上的失意。

  二、展示学*目标:

  学生自读学*目标

  三、作者介绍

  师:提到苏轼,大家都不陌生。那谁来帮大家简单回顾一下作者?

  生:介绍苏轼年代及主要成就

  师:嗯,老师再给你补充一下——其实除了诗词,他在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建树。正如林语堂先生评价所说:他比*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

  刚才XX同学谈到了苏轼的成就,那么关于苏轼的经历,有没有同学可以介绍一下?

  生:谈谈自己对苏轼的了解,比如乌台诗案等

  教师:正如你所说,苏轼的一生都可以说是文坛得意,官场失意,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词,正是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所写。


《赤壁》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赤壁》阅读答案 (菁华5篇)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译文】

  每经过一次赤壁矶就引发一次怀古心绪。想当年,周瑜意气风发,一心吞并环宇。万骑临江,鼓声震天;在千艘列炬的拼搏中,那些潜居江中的鱼龙因为受到战火的影响都变得怒不可遏。水面上卷起了长长的火龙,在鼓角声中,孙刘联军围困住了曹操。现在又怎样呢?

  江上渡口,江边小路,全是地形险要的战略要地,是当年众雄生死争斗的地方。今天我在此凭吊古迹,自己得到的深切感受,胜过读历史书籍。东风吹,光景移,已经改朝换代无数次了,历史的往事随江潮而i折。问道旁的杨柳年年为谁而春,为谁摇动金黄的枝条。

  【注释】

  ⑴赤壁矶:即黄州赤壁。

  ⑵周郎:指赤壁大战吴蜀联军的统帅周瑜。

  ⑶区宇:即寰(huán)宇,宇宙。

  ⑷万骑:借指孙刘联军。

  ⑸貅(xiū)虎:猛兽,指军队,勇士。

  ⑹列炬(jù):猛烈的火炬。列,同烈,火势猛。

  ⑺鱼龙怒:潜蛰在深水中的鱼龙类水族因受到战火威胁而怒。这是侧面写战争场面的惊心动魄。

  ⑻卷长波:水面上卷起了长长的火龙。

  ⑼曹瞒(mán):指曹操,曹操小名叫阿瞒。

  ⑽今如许:如今又怎么样呢

  ⑾形胜地:地形险要的战略要地。

  ⑿兴亡处:当年众雄生死争斗的地方。

  ⒀傍:同旁。

  ⒁春:春色,此用如动词。

  ⒂金缕(lǚ):指嫩黄色的柳条。化用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创作背景】

  《满江红·赤壁怀古》写于1219年左右(宋宁宗嘉定十二年),作者这时正在鄂州、黄州一带漫游,黄城州外有赤壁矾,又名赤鼻矾,传说是三国战场,词人过此,也难免不发思古之念,故写了这篇赤壁怀古。

  【鉴赏】

  这首词,风格豪迈,苍劲有力,在自然朴素的描写中,不时有浓重之笔与用力之笔出现,*淡之中见奇伟。清人纪昀十分欣赏这首词,觉得它的豪壮之气并不逊于苏东坡。

  上片开头说“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复古词显得起势*淡,远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但戴词以朴素的叙述入题,倒也显得自然轻快。苏词中的周瑜形象,着墨较多,形象较鲜明;复古词写周郎,仅写他“气吞区宇”的英雄气概,别是一种写法。对赤壁大战场面的描绘,苏轼仅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复古词则用浓墨重采,极力渲染气氛,艺术地再现这一惊心动魂的大战。“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用精工的对偶句,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貔虎”本指猛兽,比喻勇猛的军队。“鱼龙”指潜蛰江中的水族动物,杜甫《秋兴》诗有“鱼龙寂寞秋江冷”之句,在千艘列炬的大拼搏中,那些潜居江中的鱼龙,再也不会感到孤独,它们因为受到战火的威胁而感到怒不可当了。“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词写到这里,陡然转折,用“今如许”三字提出问题:现在又怎样呢?这转折一问,问得很好,感慨苍茫,意味深厚。南渡之后,国势一日不如一日,复古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全含在这一问句中。

  下片“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数句,写赤壁矶附*的山川形胜,迫怀赤壁之战的遗迹。词人认为建安十三年发生在这里的一次战斗,是两军决定存亡的一次战斗。如今看到这些遗迹,自己得到的深切感受,真胜过读历史书籍。下面又将话题一转,抒写词人忧国伤时的感慨:“几度春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东风吹,光景移,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不只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潮而逝去,这是历史的规律。千古风流人物,也随着滚滚东流的长江而流逝了,现在又有谁能收拾祖国残破的山河啊!下片的结穴处,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问道旁杨柳在为谁生春,为谁摇动金色的柳条。言下之意是,由于自己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了。这与杜甫的《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以及姜夔《扬州慢》结穴处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同一种手法,都是以无心观赏美景来抒写作者的时代感伤。

  当然,苏轼是宋代一代词坛巨匠,后人再写《赤壁怀古》,要想获得读者的赞许,的确有些困难,戴复古写这阕词,也难免有望洋生叹的感觉。

  【作者简介】

  戴复古(1167—?))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

  赤壁杜痒(明)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乌满烟芜。

  赤壁杜牧(唐)②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③春深锁二乔。

  注:①杜庠:号西湖醉老,以诗名于景泰间。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③铜雀即铜雀台,铜雀台位子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城两南,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水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

  8.两首诗都借古兴怀,在体裁上有何不同?两首诗都以赤壁之战为写作背景,但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的尾句历来为人称道,写法有何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6分)

  阅读答案鉴赏

  8.杜庠诗为律诗,而杜牧诗为绝句(1分)杜庠的诗重在写曹军战前的决心和战争中的狼狈,借历史沧桑表达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等伤感情绪(2分)杜牧的诗在若无“周郎”借东风这一胜利原因的假想中,表达出对军事才能的推崇,或借史实一吐心中的不*之气。(2分)

  9.杜庠诗尾句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写眼前荒岛上满目荒芜、鸥鸟乱飞,以景物描写收束全诗,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怆意绪,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3分)杜牧诗尾句运用了以小见大(或“借代”或“象征”)的写法,诗中借大乔、二乔两位地位特殊的女子来泛指东吴统治阶级,以铜雀台指代曹魏*,“铜雀春深锁二乔”貌似小事,实则象征东吴灭亡。这种手法让诗歌内涵更丰富,更具情味。(3分)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4.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B)

  A.顾而乐之 B.顾安所得酒乎

  C.四顾寂寥 D.道士顾笑

  解析:B项,副词,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而”、“不过”;A、C、D三项均为动词,回头看。

  15.下列加点词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A)

  A.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B.步自雪堂

  C.掠予舟而西也 D.羽衣蹁跹

  解析:A项,名词作状语,其余为名词作动词。

  16.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行歌相答——一边走一边吟诗,互相酬答。[来源:Z.xx.k.Com]

  B.凛乎其不可留也——感到害怕,不敢停留。

  C.如此良夜何——这是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D.听其所止而休焉——随它停在哪里就在哪里休息。

  解析:C项,怎么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


《赤壁》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赤壁》说课稿 (菁华5篇)

  一、说教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五课《苏轼词两首》中的一首咏史怀古词,是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贬官在黄州游览城外赤鼻矶所作。站在滚滚东流水的长江边,面对雄奇峭拔的赤壁奇景,他想到了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想到了老而无成的自己,怀古抒怀,感伤与感奋交织,表达了复杂深刻的人生感受。该词将写景、咏史、怀古融为一体,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情感旷达,是豪放词的代表作;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故本词也是学生读懂苏轼的一个重要窗口。

  二、说学情

  高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词人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此词怀古抒情,苏轼先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这对于人生阅历不足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课主要针对“知人论事”进行讲解,期待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苏轼的旷达和对于历史的思考。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考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走*苏轼,了解作者成就和豪放词风;掌握鉴赏方法,培养感悟和理解诗歌的能力;能朴素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2、通过想象还原、关键词品读、求同探异、知人论世等方法理解诗情。

  3、感受词人豁达的胸襟,引导学生懂得苏轼“达观”的真正内涵,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为:品味作品语言,领会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感情。教学难点为理解“人生如梦”的内涵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朗读法、讨论法、谈话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湖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由此而形成了*古代诗词王国里的一道风景——怀古诗词。宋代文人苏东坡来到黄州的赤壁,不禁触景生情,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词(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朗读*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环节设置以下两个教学活动:1。老师进行配乐朗诵,要求同学们听清生字读音,画出朗读停顿。2。大声朗读本词,思考:本词按照什么顺序展开?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听和读,在确定朗读方式的同时,有助于理解本词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本环节设置为结合苏轼及其他文学家,理解“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哲学思想。以期同学们能够真正理解旷达的人生态度,学*先贤们的身上的闪光点为己用。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结合学生所*得的内容帮助学生总结本词豪放的语言风格并有感情地朗读本词,引导学生讨论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此,我设计此种作业形式:试比较柳永与苏轼在意象选择和语言风格上的差异。推荐阅读《苏东坡传》林语堂。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我所教授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中专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宋词两首》中的一首经典之作。

  一、课标解读:

  大纲要求: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二、教材分析:

  (一)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宋词二首》中的第一首,在中职语文规划教材中,这是唯一的宋词。本课选取的是两位著名词人的作品。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两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之地。 《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苏轼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二)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本课教学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本词的特点和写法,让学生在学*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践行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确立重点为: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反复诵读本词,感受诗词意境,体味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风格?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确定难点为:

  1、体会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2、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三、学生特点分析:

  1、学*特点:学*对象为中专二年级的学生,对学*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有浓厚兴趣。

  2、学**惯:知识面较为狭隘,*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能力。

  3、学*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机会很少。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课前预*了解苏轼的生*主要事迹和思想,通过导入部分了解词的写作背景,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

  2、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吟咏,提高学生的朗诵水*,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2、从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培养对意境的感受能力,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通过设计疑问,对周瑜和苏轼的对比,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提高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情意目标:

  1、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体会作者旷达的情怀,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2、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 评价设计:

  1、利用多媒体、视频、名家朗诵等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来创设情境,渲染氛围。使学生能较直观的感受古诗词情境和意象,使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课前三分钟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使学生在豪迈的气势中进入古诗词的意境。听名家朗诵,配以滚滚长江的视频画面,让学生初步感受本诗雄奇壮阔、气势非凡的意象。

  2、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开阔,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意境,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反复朗诵,让学生自己体味词人所表达的意味。用愈文豹《吹剑录》中的话来指导学生朗诵,点出朗诵技巧。分析文本时,诵读贯彻始终,要求学生不仅要“读”,还要读出感情,设身处地的“读”,让学生才能发现诗词中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一石二鸟。

  3、在鉴赏环节,科学地设计了几个很突出的教与学的“点”。设置问题情境,抓住重点字句进行品味,学生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感悟之后开放地讨论、交流。注重拓展比较,把握人物形象,使学生的个人感悟和鉴赏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4、注重知识的拓展。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了解苏轼这位宋代著名词人的一些情况和创作背景;课上,抓住教学重点难点项目施教,引导学生鉴赏诗歌,从文中内容、思想方面,适当延伸,通过余秋雨的《东坡突围》体会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品读他的《江城子》,并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异同,从而初步了解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课后,引导学生阅读作者的有关书目,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5、渗透德育

  采用人格感化法,展示文章中人物的人格魅力,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发掘教材中的感情因素,倾注感情,以情动人,联系实际或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顺境中要心怀天下、积极进取,在逆境中也要旷达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清点人数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渲染氛围(3分钟)板书课题。

  导入新课:

  刚才播放的是《三国演义》主题曲。三国,那个鼓角争鸣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只留下一些名胜古迹供后人瞻仰,公元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第二年,又被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期间,47岁的苏轼游览了赤壁矶,面对历尽沧桑的古战场。他内心顿生无限感慨,写下这首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1分钟)

  朗读,感受意象

  听录音(2分钟)

  听名家朗诵,配以滚滚长江的视频画面,让学生初步感受本诗雄奇壮阔、气势非凡的意象。

  诵读提示:(师)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在愈文豹《吹剑录》中有这么一句话:“苏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意思就是说像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豪迈的情感,参考课件提示,高声齐读课文,注意停顿。

  全班集体朗读(2分钟)

  (师引导,生回答)作为词,从题目看,分几部分“念奴娇”为词牌名,“赤壁怀古”是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因眼前之景,触景生情,忆往昔之事,缅怀古人,抒**怀。这是一首怀古类的词。

  一般来说,怀古类的词,有什么特点?(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1分钟)

  大家齐读上阙,思考两个问题

  1、词的上阙中,在赤壁古战场作者看到了什么样?想到了什么?

  2、赤壁景物有何特点?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写这些景有什么用意?

  【分析】

  讨论明确:(生)

  所见:大江、故垒、赤壁、乱石、惊涛、千堆雪

  所想:淘尽风流人物涌现多少豪杰

  特点: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答案不求完全统一,意思接*即可。)

  师:作者抓住了悬崖、峭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

  作用:渲染氛围,为人物做铺垫(2分钟)

  在上阕中,描写景的句子有哪些呢?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下

  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却能感受到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来,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你觉得上阙中哪些词用得很有味道,为什么?(分小组讨论)(5分钟)

  淘。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

  穿。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峻伟

  拍。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真切地写出了浪花的汹涌,水势浩大。

  面对如此壮丽的美景,词人不禁发出感慨,“遥想”开始诵读下阕

  下阕通过“遥想”一词,表明主要写词人所思,他想到了谁?

  周瑜、自己(板书)

  作者眼中的周瑜怎么样啊?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下有关周瑜的片段。(1分钟)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讨论并明确:小乔初嫁了--------婚姻美满、春风得意、英雄

  雄姿英发-----------风流倜傥、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雅,风度翩翩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从容自信、大智大勇

  总之是个风流人物

  1、称呼:公瑾、周郎(称字,而不是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亲切)

  2、婚姻:小乔初嫁了,婚姻美满、春风得意、

  3、长相——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那种潇洒从容。)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点出了水战,“灰飞烟灭”点出了火攻的特点,精确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利场面。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万对10万。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打仗却还在谈笑,显然不把敌人放在心上,谈笑间,借着东南风,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说明他对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从容自信、沉着。)

  这样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4分钟)

  思考:“出嫁”与“初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总结:苏轼记周瑜,主要是记起赤壁之战,但在此却插入了10年前的生活细节,“小乔刚刚出嫁”,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但如果按实际情况选择了“出嫁”这个词语的话,小乔已为老乔,那么便不够美了,而周瑜同样的也在变化,所以美女衬英雄,以“小乔刚出嫁”这点更衬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足以令人艳羡。文学嘛,为了表达需要,有时可以虚构的。

  可见作者对周瑜是多麽的敬佩,带着敬佩之情再齐读本小节(1分钟)

  作者赞美完周瑜,又想到了谁呢,自己,为了形成对比

  苏轼是不是风流人物或豪杰呢?

  而所认识的苏轼其实是很有才华的,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核心人物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人提豪放派必提“苏辛”;书法方面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

  如此才华横溢的苏轼,现在怎样呢?(生读)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联系背景展开)(3分钟)

  二、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单单怀念周瑜?下面分小组讨论:(7分钟)

  提示: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的去处。面对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内心里自是有个比较

  1、我们来对比一下二人的资料:

  周瑜—————苏轼

  ①建功年龄:34岁24岁被授予“建威中郎将”,34岁是赤壁之战的总指挥

  47岁团练副使虚职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