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设计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5~36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 使学生在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的经验,能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维。

  3. 使学生在数学学*中,进一步感受混合运算的应用价值,增强对数学学*的信心,培养严谨、认真的学**惯。

  教学过程

  一、 铺垫

  1. 第一轮第一次游戏:用三张牌“算24点”。

  谈话:“算24点”游戏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也来玩一玩“算24点”的游戏怎样?

  呈现三张扑克牌:2、4、10。

  待学生列出:2 × 10 + 4和4 + 2 × 10之后,教师追问: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为什么?

  板书: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 第一轮第二次游戏:教师再呈现三张扑克牌:4、4、7。

  提问:

  (1) 这道题我们也可以列出两道算式吗?为什么?

  (2) 4 × 7 - 4的算式中,我们可以先算减法吗?

  (3) 算式中有乘法和减法时,应该按什么顺序进行运算呢?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引入方式可有多种,比如教材中联系实际问题,从具体的情境引入便是其中的一种。可这里似乎也有一些值得讨论的地方: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具体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以便从算理上弄清为什么“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的道理。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不看到,到了三步以上的混合运算,如果要嵌入具体的情景之中,对学生的思维要求,特别是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因此,新课的引入,不应拘泥于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而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寻求一个最能激发学生探索愿望、最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切入口,使学生在有效的学*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怎样才能使教学活动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又富有一定的现实性和挑战性呢?我想到了“算24点”这个游戏。

  理由有三:

  一是这个游戏学生玩过,有经验、有兴趣,且不会在游戏规则的问题上耗费太多的时间;

  二是游戏的机动性强,三张牌、四张牌都可以玩,而用三张牌玩,刚好对应学生已经掌握的两步混合运算知识,用四张牌则对应了这节课将要学*的新知,这使得学生激活已有的经验成为可能,又使得旧知向新知的过渡变得自然而顺畅;

  三是算式被赋予了恰如其分的“意义”,学生要算得24,在头脑中已经经历了一个“分步列式”的过程,一旦形成综合算式,并不影响头脑中原有的运算顺序,相反,学生正是用头脑中已经确定的运算顺序来阐释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这就使得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学生头脑中的解题顺序对应起来,从而体会到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二、 新授

  1. 第二轮第一次游戏。

  引导:我们用四张牌来玩“算24点”游戏,情况会怎样呢?

  教师呈现四张扑克牌:2、2、5、7。

  要求:个人独立思考,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然后将意见带到小组内进行交流。

  小组交流:

  (1) 小组内成员所列的算式都相同吗?

  (2) 这些算式运算的顺序和步骤也相同吗?

  (3) 比较不同的运算顺序,有区别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分别呈现:

  2×5+2×7 2×5+2×7

  =10+2×7=10+14

  =10+14=24

  =24

  2. 引导比较:两种运算顺序都是正确的,但哪一种运算过程更简单一些呢?

  3. 教师呈现:40 ÷ 4 - 28 ÷ 7,要求学生独立计算。

  4. 比较:2 × 5 + 2 × 7和40 ÷ 4 - 28 ÷ 7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 第二轮第二次游戏。

  教师呈现四张扑克牌:3、6、6、9。

  学生先行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第二次合作。

  学生可能列出的算式有:6 × 6 - 3 - 9,6 + 6 ÷ 3 × 9,6 + 9 ÷ 3 × 6,6 + 6 × 9 ÷ 3,3 + 6 + 6 + 9……

  6. 将上面的算式按运算顺序的不同进行分类,观察分析后比较:

  (1) 哪些算式不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运算的?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 哪些算式应该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运算?这些算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3)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应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运算呢?

  7. 小结规律,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学生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其实是经历一个归纳推理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对得出的结论深信不疑,我们应努力呈现各种情况,让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中加深对事理的理解。这一部分,我安排了两轮游戏,其作用分别对应于教材中的“例题”和“试一试”两部分的知识要点。第一部分侧重于体验学*,学生亲历尝试和交流,体会将算式中的乘法同时运算的优越性。第二部分侧重于分类和归纳,在开放的情境中比较同一级运算与两级运算的区别,进而发现两级运算的共同特征。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部分我着意引导学生进行了多次比较,如简单运算与较复杂运算的比较,同一类运算中不同运算顺序的比较等等,落脚点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增强学生的抗干扰能力。]

  三、 巩固

  1. 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80 ÷ 2 + 76 ÷ 4 240 ÷ 6 - 2 × 17

  45 - 20 × 3 ÷ 4 51 - 36 ÷ 3 + 25

  评讲:第一行两道题怎样计算更简便些?第二行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2. 小虎学了今天的知识以后,很高兴,老师要求完成20 × 5 - 20 × 5和20 × 5 ÷ 20 × 5两题的计算,小虎不一会儿就算好了。同学们,我们也来看一看,小虎做得对吗?

  20×5-20×5 20×5÷20×5

  =100-100=100÷100

  =0=1

  [设计意图:小虎做的两题形式上比较相*,但第二题属同一级运算,第一题是两级运算。根据教学的前馈信息,学生常常容易发生混淆,故此处将两题同时呈现出来专门研究,便有了必要性。]

  3. “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讨论:求兵兵家的人均居住面积比乐乐家大多少,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 在数与数之间添上加、减、乘或除号,使计算结果正好等于右边的数。

  2 2 2 2 = 1

  2 2 2 2 = 2

  2 2 2 2 = 3

  2 2 2 2 = 4

  2 2 2 2 = 5

  [设计意图:练*设计努力体现针对性、层次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不仅立足于帮助学生巩固计算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而且在不断变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有趣的数学、有用的数学、智慧的数学。]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2

  一、复*导入:

  1、你能计算并说一说出这些算式的运算顺序吗?

  12+5-7= 25-4+9=

  18-8+3= 45+5-10=

  教师:为什么这些算式都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呢?(学生:因为这组算式没有括号,而且只有加减法。)

  2、揭示课题:

  教师:在一个混合运算的算式里,如果有乘法和除法或者有其它运算我们又如何计算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混合运算(同级运算)。今天,我们来研究只有同级的混合运算。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释题:

  教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学生:什么是同级运算?教师:在数学上规定加法和减法为同级运算,是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为同级运算,是二级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学*只有加减法运算的运算顺序。

  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中,如果遇到新的知识无法解决的时候,我们就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今天我们还是从我们学过的知识入手。

  (1)出示例1①(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道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2)指名读题。

  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

  (3)列式、总结计算方法

  教师:要想求阅览里下午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学生:要先求中午走了24人后,还剩多少人?)列式为53-24=29 29+38=67,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53-24+38=67,在这个综合算式里,我们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学生: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同桌交流计算方法:

  从刚才这个实际问题和以往我们的计算经验,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我们要怎样计算呢?

  学生汇报: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为什么要强调没有括号呢?(因为有括号就会改变运算顺序。)只有加、减法是什么意思?出示:53-(24+38),这样的`算式只有加、减法,能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吗?

  学生齐读总结出的规律。

  因为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所以这个规律还可以说成是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同级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学*脱式的写法

  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我们可以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在这个综合算式里,先算53-24=29,我们可以在算式的左前方写上等号,在等号的后面写出53减24的结果29。在29的后面把没有参加运算的加号和38照抄下来,和上一个等号对齐在下面再写一个等号,再算出29+38的结果67。像这样的写出每次运算结果的计算方法叫脱式计算。(注意等号的写法:要用尺画,大约5毫米长;上下两个等号之间的距离要适当,不要太*也不要太远。)

  2、学*只有乘除法运算的运算顺序。

  同学们,刚才我们总结出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运算的计算规律。除了加、减法,还有哪两种运算也是同级运算呢?根据我们总结的规律,类推一下,如果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呢?

  (1)出示例1②

  同桌交流:(老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学生汇报(多指几名同学说)

  (3)计算例1②

  掌握了运算规律,你们能试着算一算吗?

  (5)展评

  (6)读计算法则。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总结出了只有同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规律,让我们一起把总结的规律读一读吧!

  三、巩固练*

  1、哪些算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在( )里画“√”。

  32-30+16( ) 12÷(2×3)( ) 21÷3×8( )

  45+10-25( ) 42-(6+7)( ) 6×6÷4( )

  2、小法官,判一判。

  3、用脱式算一算。

  23+6-11 2×8÷4 72÷8÷3

  4、计算

  32+14-8 25-12+45 35-6-12

  3×6÷2 4×6÷8 48÷8×9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学会了什么?

  (比较脱式与直等式的优缺点。)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明白“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活动的能力。

  目标解析:

  在算式的比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并在计算、比较中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 、复*旧知,导入新课

  (一)计算(课件出示出示下面各题)

  75-36+24 25-20÷5 6×8-5

  1、指生说说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并指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明确每题的运算顺序。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下面各题)

  (1)10-5+3= (2)7+(7-6)=

  10-(5+3)= 7+7-6=

  1、学生独立计算,把先算的一步画上横线。

  2、比较算式,全班交流。

  (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

  3、引导学生归纳,初步明白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进一步梳理同级运算、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回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自主探究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学*新知

  (一)尝试练*,引出规定

  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例3)

  7×(7-5) (77-42)÷7

  2、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都含有小括号)

  4、引导学生归纳: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变式练*,形成对比

  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7×7-5 77-42÷7

  2、指生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比较算式。

  7×(7-5) (77-42)÷7

  7×7-5 77-42÷7

  (1)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2)在进行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改变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在唤起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学*,亲身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又在算式的比较中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巩固深化,综合应用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76-(12+25) (12-5)×3 48÷(8-2)

  34-(28-13) 6×(7+2) (88-56)÷8

  1、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2、有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4+5×7 (72-18)÷9 24÷4+2

  (4+5)×7 72-18÷9 24÷(4+2)

  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独立完成,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三)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书综合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

  (四)看图列式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第13题)

  小明有35元钱,买一个魔方用了3元,剩下多少钱?如果用剩下的钱买8元一个的笔袋,可以买几个?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重点说明:要求可以买几个笔袋,必须要求出剩下的钱。

  4、拓展提高:有能力的学生也可引导他们直接求第二问。

  【设计意图: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在练*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即巩固了新知,也为下一节课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堂小结,梳理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与前面学*的混合运算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运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

  ⑵使学生在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以及应用运算定律进行分数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⑶使学生在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的经验,体会到数学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流程:

  一、基本训练。

  直接写出得数。

  5/8÷5/12= 1÷3/7= 1/8×2= 4/5÷3/5=

  11/4×2/11= 4/9÷3/5= 0÷2/3= 12×3/8=

  独立完成,矫正答案。

  二、提供情境,完成知识迁移。

  ⑴提供情境,呈现例题。

  先出示图片的左面部分,教师示意图片上画的是“*结”,示意学生理解做一个小的“*结”要2/5米彩绳,大的“*结”要3/5米彩绳;再呈现图片的右面部分,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⑵学生自主解答,教师巡视。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可能会呈现下面两种解法:

  2/5×18+3/5×18 (2/5+3/5)×18

  =36/5+54/5 =1×18

  =18(米) =18(米)

  发现有不同解答方法和不同书写形式的学生板书到黑板上。

  ⑵班级交流,揭示课题。

  让学生交流算式中每一步的意思,体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考方法;观察算式,揭示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⑶小组合作,整理运算顺序。

  学生介绍计算上面两题的计算方法,体会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以学*小组为单位,整理四则运算顺序;交流运算顺序:(板书)

  ①同一级的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

  ②含有二级的运算,先乘除,再加减。

  ③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

  ⑷练*: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3/14÷15/28×5/8+1/4 2/3+5/9×3/2+3/2

  让学生先说说运算顺序和这样算的理由,再计算,两名学生板演;矫正反馈,注意书写格式,养成即时检查的良好*惯,即做好一步马上检查一遍,然后再做下一步。

  ⑸两种方法比较,整理运算定律。

  比较2/5×18+3/5×18和(2/5+3/5)×18两个算式,理解隐含了乘法分配律,体会运算定律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比较两个算式计算哪个简单,体会适当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运算定律;班级交流,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三、巩固练*,内化知识。

  ⑴计算下面各题,注意使计算简便。

  6/5×6/7-1/5÷7/6 12/7-(1/3÷7/15+4/5)

  独立计算;再介绍可以怎样计算:可以用运算顺序完成计算,也可以运用运算律计算,感受何种方法简便,提醒能简便计算一般要用简便计算。

  ⑵完成练*十五第3题。

  观察哪些题目可以简便计算,并说出理由。

  ⑶课堂作业。

  完成练*十五2、4~5。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发展学生初步的计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认真书写的*惯。

  4、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培养学生看、听、说、写等良好学**惯。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木棒、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儿歌吗?(喜欢)好,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数鸭子》的儿歌吧,播放儿歌,好听吗?你们听到了那些数学数字呀?(1、2、3、4、6、7、8)你们真厉害!

  你们能用这些数字组成连加连减的算式吗?(能)

  生1: 1+2+3=6、 6-3-2=1

  生2: 1+2+4=7、 7-1-2=4

  生3: 1+3+4=8 、 8-4-3=1

  你们知道是怎么算的吗?

  生:都是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提出问题。

  多媒体出示例题图:车上有7人,先下车2人,接着上3人。

  提问:

  从刚才的画面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谁愿意在班上说一说?指名说,真棒!

  你们能把刚才看到的列成算式吗?学生列算式:7-2+3

  (板书:7-2+3)

  (4)哪位同学试着读读看?(7减2再加3)

  老师领读,学生齐读,同桌互读。

  2、揭示课题。

  这道题跟我们前面学*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指出:像这样有加又有减的算式,叫加减混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板书:加减混合)

  3、探究算法。

  (1)怎么算呢?能摆一摆你们的小木棒吗/?请同学们一边摆一边说。

  (2)摆完小木棒,你们知道怎么算了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板书:7-2+3=8

  4、指名再说说计算过程,同桌互相说说。(先算7-2=5,再算5+3=8,所以7-2+3=8)

  小结。

  像“7-2+3”这样有加又有减的加减混合题,计算方法与连加连减一样:都是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板书: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表演

  (1)你们愿意把刚才看到的上下车情境演一演吗?指名表演。

  (2)谁愿意把刚才看到的表演说一说?指名说:车上原来有7人,先下车2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还剩8人。

  (3)请同学们把刚才看到的听到的列出算式。学生列式计算:7-2+3=8,再说出计算过程。

  2、老师也来说一道题,你们一边听一边写出算式,看谁听得最认真:树上原来有5只小鸟,飞来了4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树上还有几只?学生列式计算:5+4-2=7

  3、谁也想来说一道?先后让几位学生说说,其他的边听边列式计算,并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4、第1、2题。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列出算式,再说出计算过程。

  5、听算。(8道)

  (1)老师说出算式,学生边听边写边算。

  (2)集体校对。

  6、看算。(10道)

  老师出示口算题,学生伸出十指,边看边说边屈手指算。

  7、唱儿歌。

  现在我们来休息一会,唱一首《找朋友》的儿歌,好吗?(好)

  8、做游戏。(第4题)

  除了喜欢唱歌,你们还喜欢做游戏吗?好,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游戏也是要通过认真计算才能找到好朋友的哦,准备好了吗?请拿出你们手中的小卡片,(答案)老师手中有你们的好朋友,(题目)看谁找得又对又快。同学们都找到了好朋友,高兴吗?

  9、第6题。

  比一比,看谁写得最端正,算得最认真。

  四、作业。

  第3题: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对。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本领?

  以上就是数学网小编分享加减混合运算的教案的全部内容,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希望大家喜欢!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5~36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 使学生在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的经验,能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维。

  3. 使学生在数学学*中,进一步感受混合运算的应用价值,增强对数学学*的信心,培养严谨、认真的学**惯。

  教学过程

  一、 铺垫

  1. 第一轮第一次游戏:用三张牌“算24点”。

  谈话:“算24点”游戏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也来玩一玩“算24点”的游戏怎样?

  呈现三张扑克牌:2、4、10。

  待学生列出:2 × 10 + 4和4 + 2 × 10之后,教师追问: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为什么?

  板书: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 第一轮第二次游戏:教师再呈现三张扑克牌:4、4、7。

  提问:

  (1) 这道题我们也可以列出两道算式吗?为什么?

  (2) 4 × 7 - 4的算式中,我们可以先算减法吗?

  (3) 算式中有乘法和减法时,应该按什么顺序进行运算呢?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引入方式可有多种,比如教材中联系实际问题,从具体的情境引入便是其中的一种。可这里似乎也有一些值得讨论的地方: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具体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以便从算理上弄清为什么“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的道理。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不看到,到了三步以上的混合运算,如果要嵌入具体的情景之中,对学生的思维要求,特别是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因此,新课的引入,不应拘泥于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而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寻求一个最能激发学生探索愿望、最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切入口,使学生在有效的学*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怎样才能使教学活动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又富有一定的现实性和挑战性呢?我想到了“算24点”这个游戏。

  理由有三:

  一是这个游戏学生玩过,有经验、有兴趣,且不会在游戏规则的问题上耗费太多的时间;

  二是游戏的机动性强,三张牌、四张牌都可以玩,而用三张牌玩,刚好对应学生已经掌握的两步混合运算知识,用四张牌则对应了这节课将要学*的新知,这使得学生激活已有的经验成为可能,又使得旧知向新知的过渡变得自然而顺畅;

  三是算式被赋予了恰如其分的“意义”,学生要算得24,在头脑中已经经历了一个“分步列式”的过程,一旦形成综合算式,并不影响头脑中原有的运算顺序,相反,学生正是用头脑中已经确定的运算顺序来阐释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这就使得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学生头脑中的解题顺序对应起来,从而体会到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二、 新授

  1. 第二轮第一次游戏。

  引导:我们用四张牌来玩“算24点”游戏,情况会怎样呢?

  教师呈现四张扑克牌:2、2、5、7。

  要求:个人独立思考,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然后将意见带到小组内进行交流。

  小组交流:

  (1) 小组内成员所列的算式都相同吗?

  (2) 这些算式运算的顺序和步骤也相同吗?

  (3) 比较不同的运算顺序,有区别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分别呈现:

  2×5+2×7 2×5+2×7

  =10+2×7=10+14

  =10+14=24

  =24

  2. 引导比较:两种运算顺序都是正确的,但哪一种运算过程更简单一些呢?

  3. 教师呈现:40 ÷ 4 - 28 ÷ 7,要求学生独立计算。

  4. 比较:2 × 5 + 2 × 7和40 ÷ 4 - 28 ÷ 7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 第二轮第二次游戏。

  教师呈现四张扑克牌:3、6、6、9。

  学生先行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第二次合作。

  学生可能列出的算式有:6 × 6 - 3 - 9,6 + 6 ÷ 3 × 9,6 + 9 ÷ 3 × 6,6 + 6 × 9 ÷ 3,3 + 6 + 6 + 9……

  6. 将上面的算式按运算顺序的不同进行分类,观察分析后比较:

  (1) 哪些算式不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运算的?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 哪些算式应该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运算?这些算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3)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应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运算呢?

  7. 小结规律,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学生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其实是经历一个归纳推理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对得出的结论深信不疑,我们应努力呈现各种情况,让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中加深对事理的理解。这一部分,我安排了两轮游戏,其作用分别对应于教材中的“例题”和“试一试”两部分的知识要点。第一部分侧重于体验学*,学生亲历尝试和交流,体会将算式中的乘法同时运算的优越性。第二部分侧重于分类和归纳,在开放的情境中比较同一级运算与两级运算的区别,进而发现两级运算的共同特征。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部分我着意引导学生进行了多次比较,如简单运算与较复杂运算的比较,同一类运算中不同运算顺序的比较等等,落脚点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增强学生的抗干扰能力。]

  三、 巩固

  1. 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80 ÷ 2 + 76 ÷ 4 240 ÷ 6 - 2 × 17

  45 - 20 × 3 ÷ 4 51 - 36 ÷ 3 + 25

  评讲:第一行两道题怎样计算更简便些?第二行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2. 小虎学了今天的知识以后,很高兴,老师要求完成20 × 5 - 20 × 5和20 × 5 ÷ 20 × 5两题的计算,小虎不一会儿就算好了。同学们,我们也来看一看,小虎做得对吗?

  20×5-20×5 20×5÷20×5

  =100-100=100÷100

  =0=1

  [设计意图:小虎做的两题形式上比较相*,但第二题属同一级运算,第一题是两级运算。根据教学的前馈信息,学生常常容易发生混淆,故此处将两题同时呈现出来专门研究,便有了必要性。]

  3. “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讨论:求兵兵家的人均居住面积比乐乐家大多少,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 在数与数之间添上加、减、乘或除号,使计算结果正好等于右边的数。

  2 2 2 2 = 1

  2 2 2 2 = 2

  2 2 2 2 = 3

  2 2 2 2 = 4

  2 2 2 2 = 5

  [设计意图:练*设计努力体现针对性、层次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不仅立足于帮助学生巩固计算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而且在不断变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有趣的数学、有用的数学、智慧的数学。]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2

  一、复*导入:

  1、你能计算并说一说出这些算式的运算顺序吗?

  12+5-7= 25-4+9=

  18-8+3= 45+5-10=

  教师:为什么这些算式都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呢?(学生:因为这组算式没有括号,而且只有加减法。)

  2、揭示课题:

  教师:在一个混合运算的算式里,如果有乘法和除法或者有其它运算我们又如何计算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混合运算(同级运算)。今天,我们来研究只有同级的混合运算。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释题:

  教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学生:什么是同级运算?教师:在数学上规定加法和减法为同级运算,是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为同级运算,是二级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学*只有加减法运算的运算顺序。

  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中,如果遇到新的知识无法解决的时候,我们就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今天我们还是从我们学过的知识入手。

  (1)出示例1①(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道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2)指名读题。

  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

  (3)列式、总结计算方法

  教师:要想求阅览里下午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学生:要先求中午走了24人后,还剩多少人?)列式为53-24=29 29+38=67,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53-24+38=67,在这个综合算式里,我们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学生: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同桌交流计算方法:

  从刚才这个实际问题和以往我们的计算经验,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我们要怎样计算呢?

  学生汇报: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为什么要强调没有括号呢?(因为有括号就会改变运算顺序。)只有加、减法是什么意思?出示:53-(24+38),这样的`算式只有加、减法,能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吗?

  学生齐读总结出的规律。

  因为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所以这个规律还可以说成是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同级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学*脱式的写法

  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我们可以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在这个综合算式里,先算53-24=29,我们可以在算式的左前方写上等号,在等号的后面写出53减24的结果29。在29的后面把没有参加运算的加号和38照抄下来,和上一个等号对齐在下面再写一个等号,再算出29+38的结果67。像这样的写出每次运算结果的计算方法叫脱式计算。(注意等号的写法:要用尺画,大约5毫米长;上下两个等号之间的距离要适当,不要太*也不要太远。)

  2、学*只有乘除法运算的运算顺序。

  同学们,刚才我们总结出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运算的计算规律。除了加、减法,还有哪两种运算也是同级运算呢?根据我们总结的规律,类推一下,如果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呢?

  (1)出示例1②

  同桌交流:(老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学生汇报(多指几名同学说)

  (3)计算例1②

  掌握了运算规律,你们能试着算一算吗?

  (5)展评

  (6)读计算法则。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总结出了只有同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规律,让我们一起把总结的规律读一读吧!

  三、巩固练*

  1、哪些算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在( )里画“√”。

  32-30+16( ) 12÷(2×3)( ) 21÷3×8( )

  45+10-25( ) 42-(6+7)( ) 6×6÷4( )

  2、小法官,判一判。

  3、用脱式算一算。

  23+6-11 2×8÷4 72÷8÷3

  4、计算

  32+14-8 25-12+45 35-6-12

  3×6÷2 4×6÷8 48÷8×9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学会了什么?

  (比较脱式与直等式的优缺点。)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明白“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活动的能力。

  目标解析:

  在算式的比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并在计算、比较中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 、复*旧知,导入新课

  (一)计算(课件出示出示下面各题)

  75-36+24 25-20÷5 6×8-5

  1、指生说说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并指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明确每题的运算顺序。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下面各题)

  (1)10-5+3= (2)7+(7-6)=

  10-(5+3)= 7+7-6=

  1、学生独立计算,把先算的一步画上横线。

  2、比较算式,全班交流。

  (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

  3、引导学生归纳,初步明白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进一步梳理同级运算、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回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自主探究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学*新知

  (一)尝试练*,引出规定

  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例3)

  7×(7-5) (77-42)÷7

  2、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都含有小括号)

  4、引导学生归纳: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变式练*,形成对比

  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7×7-5 77-42÷7

  2、指生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比较算式。

  7×(7-5) (77-42)÷7

  7×7-5 77-42÷7

  (1)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2)在进行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改变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在唤起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学*,亲身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又在算式的比较中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巩固深化,综合应用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76-(12+25) (12-5)×3 48÷(8-2)

  34-(28-13) 6×(7+2) (88-56)÷8

  1、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2、有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4+5×7 (72-18)÷9 24÷4+2

  (4+5)×7 72-18÷9 24÷(4+2)

  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独立完成,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三)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书综合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

  (四)看图列式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第13题)

  小明有35元钱,买一个魔方用了3元,剩下多少钱?如果用剩下的钱买8元一个的笔袋,可以买几个?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重点说明:要求可以买几个笔袋,必须要求出剩下的钱。

  4、拓展提高:有能力的学生也可引导他们直接求第二问。

  【设计意图: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在练*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即巩固了新知,也为下一节课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堂小结,梳理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与前面学*的混合运算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运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

  ⑵使学生在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以及应用运算定律进行分数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⑶使学生在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的经验,体会到数学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流程:

  一、基本训练。

  直接写出得数。

  5/8÷5/12= 1÷3/7= 1/8×2= 4/5÷3/5=

  11/4×2/11= 4/9÷3/5= 0÷2/3= 12×3/8=

  独立完成,矫正答案。

  二、提供情境,完成知识迁移。

  ⑴提供情境,呈现例题。

  先出示图片的左面部分,教师示意图片上画的是“*结”,示意学生理解做一个小的“*结”要2/5米彩绳,大的“*结”要3/5米彩绳;再呈现图片的右面部分,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⑵学生自主解答,教师巡视。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可能会呈现下面两种解法:

  2/5×18+3/5×18 (2/5+3/5)×18

  =36/5+54/5 =1×18

  =18(米) =18(米)

  发现有不同解答方法和不同书写形式的学生板书到黑板上。

  ⑵班级交流,揭示课题。

  让学生交流算式中每一步的意思,体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考方法;观察算式,揭示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⑶小组合作,整理运算顺序。

  学生介绍计算上面两题的计算方法,体会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以学*小组为单位,整理四则运算顺序;交流运算顺序:(板书)

  ①同一级的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

  ②含有二级的运算,先乘除,再加减。

  ③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

  ⑷练*: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3/14÷15/28×5/8+1/4 2/3+5/9×3/2+3/2

  让学生先说说运算顺序和这样算的理由,再计算,两名学生板演;矫正反馈,注意书写格式,养成即时检查的良好*惯,即做好一步马上检查一遍,然后再做下一步。

  ⑸两种方法比较,整理运算定律。

  比较2/5×18+3/5×18和(2/5+3/5)×18两个算式,理解隐含了乘法分配律,体会运算定律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比较两个算式计算哪个简单,体会适当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运算定律;班级交流,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三、巩固练*,内化知识。

  ⑴计算下面各题,注意使计算简便。

  6/5×6/7-1/5÷7/6 12/7-(1/3÷7/15+4/5)

  独立计算;再介绍可以怎样计算:可以用运算顺序完成计算,也可以运用运算律计算,感受何种方法简便,提醒能简便计算一般要用简便计算。

  ⑵完成练*十五第3题。

  观察哪些题目可以简便计算,并说出理由。

  ⑶课堂作业。

  完成练*十五2、4~5。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发展学生初步的计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认真书写的*惯。

  4、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培养学生看、听、说、写等良好学**惯。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木棒、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儿歌吗?(喜欢)好,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数鸭子》的儿歌吧,播放儿歌,好听吗?你们听到了那些数学数字呀?(1、2、3、4、6、7、8)你们真厉害!

  你们能用这些数字组成连加连减的算式吗?(能)

  生1: 1+2+3=6、 6-3-2=1

  生2: 1+2+4=7、 7-1-2=4

  生3: 1+3+4=8 、 8-4-3=1

  你们知道是怎么算的吗?

  生:都是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提出问题。

  多媒体出示例题图:车上有7人,先下车2人,接着上3人。

  提问:

  从刚才的画面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谁愿意在班上说一说?指名说,真棒!

  你们能把刚才看到的列成算式吗?学生列算式:7-2+3

  (板书:7-2+3)

  (4)哪位同学试着读读看?(7减2再加3)

  老师领读,学生齐读,同桌互读。

  2、揭示课题。

  这道题跟我们前面学*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指出:像这样有加又有减的算式,叫加减混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板书:加减混合)

  3、探究算法。

  (1)怎么算呢?能摆一摆你们的小木棒吗/?请同学们一边摆一边说。

  (2)摆完小木棒,你们知道怎么算了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板书:7-2+3=8

  4、指名再说说计算过程,同桌互相说说。(先算7-2=5,再算5+3=8,所以7-2+3=8)

  小结。

  像“7-2+3”这样有加又有减的加减混合题,计算方法与连加连减一样:都是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板书: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表演

  (1)你们愿意把刚才看到的上下车情境演一演吗?指名表演。

  (2)谁愿意把刚才看到的表演说一说?指名说:车上原来有7人,先下车2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还剩8人。

  (3)请同学们把刚才看到的听到的列出算式。学生列式计算:7-2+3=8,再说出计算过程。

  2、老师也来说一道题,你们一边听一边写出算式,看谁听得最认真:树上原来有5只小鸟,飞来了4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树上还有几只?学生列式计算:5+4-2=7

  3、谁也想来说一道?先后让几位学生说说,其他的边听边列式计算,并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4、第1、2题。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列出算式,再说出计算过程。

  5、听算。(8道)

  (1)老师说出算式,学生边听边写边算。

  (2)集体校对。

  6、看算。(10道)

  老师出示口算题,学生伸出十指,边看边说边屈手指算。

  7、唱儿歌。

  现在我们来休息一会,唱一首《找朋友》的儿歌,好吗?(好)

  8、做游戏。(第4题)

  除了喜欢唱歌,你们还喜欢做游戏吗?好,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游戏也是要通过认真计算才能找到好朋友的哦,准备好了吗?请拿出你们手中的小卡片,(答案)老师手中有你们的好朋友,(题目)看谁找得又对又快。同学们都找到了好朋友,高兴吗?

  9、第6题。

  比一比,看谁写得最端正,算得最认真。

  四、作业。

  第3题: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对。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本领?

  以上就是数学网小编分享加减混合运算的教案的全部内容,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希望大家喜欢!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9篇

  学生原来已经有看到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经验,所以例题的运算顺序学生很清楚,通过预*自己也能解决。关键是计算上的失误较多,像150÷30=50,12+150=270了,认真计算的*惯要养成,看来口算也要加强练*。

  本节课的重点还有解决实际问题,把多步计算列成综合算式对于后进生是有点难度的,所以这里关键要学生弄清楚数量关系,题目要求什么,必须要用到什么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未知的要先求等等,每道题我总是先让学生说说思路,再去解答,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很重要。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乘除法后进行教学的,使学生的四则混合运算扩展到了小数。虽然学生已经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仍然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迁移能力,观察、分析、判断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设计抓住重难点进行设计。

  1、为了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也是为后面学*三步一般应用题做准备。让学生运用从条件入手和从问题入手两种方法对应用题进行分析,为后面做好铺垫。学生通过分析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进而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试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算,通过具体情境学生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2、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资助探究和合作交流构成中整整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对应用题的分析理解,还是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方法的规纳,都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自主分析,自主总结,自主计算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3、练*题型多样,层次不同。

  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上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力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练*设计上,有层次、有坡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在学生理解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后,给学生设计了多样的*题。有针对运算的分析,有针对运算顺序的改错,还有判断等。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使学生在练*中巩固。在练*中提高,特别是改错中多种解题方法的指导,激发了学生敢于向难题挑战的兴趣。

  不足之处:

  一、是对于学生课前的预*程度的了解不够,反馈中的问题过多,过繁,还不够简练精辟。

  二、是学生的基本的计算能力还没有形成,使得课堂练*的节奏不快。

  总之,无论这节教学内容的优势,还是不足,它将成为我今后课堂数学中最为宝贵的经验积累。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学时讲解更细致一些,注重学生学**惯的培养。

  1、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

  作业书写要整齐、清楚、格式要规范。要求学生“一次做对”,不要有“反正我还要检查呢”的思想;同时,做题之前和做题的过程中,务必要求学生认真检查。检查的项目有:

  ①题目有没有抄错?

  ②计算的过程中有没有错写、漏写、少写、多写数字和符号?

  ③每一步计算是否正确?

  ④特殊数“0”、“1”的计算是否得当?做好后要进行验算,这是一道必须进行的程序。验算时要求学生掌握“纵横检查法”。纵查法:上下式子间检查、核对数字、运算符号是否写错,有无漏写或重写。横查法:检查每一步的运算顺序是否有错,每一步的计算是否有错。这样不仅确保了计算的正确,而且对学生逐步养成严谨、认真、踏实的学风,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分清运算顺序。

  要求学生先看题中含有哪两种运算,有无括号,必要时可以不计算,只判断运算顺序的单项训练。先观察算式,再思考运算顺序,可以划线标号,表明运算顺序。57-43+36、60÷5×12(本不是教学的难点,但学生受影响,成为了易错点)应强调,当算式中只有加法和减法或乘法和除法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3、进行改错训练

  学生有时观察不细致,思考不深入,会因某些数据特征影响而造成运算上的错误。进行改错训练,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计算过程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正确的运算是什么?

  只要学生在混合运算中做到:整体观察——分清顺序——认真计算——全面检查,计算的正确率肯定会提高的。

  本课是学生在经历了上学期的运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运算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

  一、过程:

  对于同一级混合运算,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来计算,对于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是非常清楚。为了使学生明确同一级混合运算顺序的道理,在课伊始,我设计了口算活动,出示:16+4+23 25×4×2 100-25-10 24÷8×6 ,既帮学生回忆旧知,突出了同级运算,又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接下来,借助课本情境图,放手让学生根据主题图题图自主解决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样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了混合运算的顺序。这个环节上,学生配合较好达到了设计目的,呈现了轻松的课堂气氛。学生在总结运算顺序时说的比较到位,没有花费较多时间,并且学生都能理解。

  巩固应用这个环节,我首先设计了几道脱式计算,接着设计了”找错误”,以此加强学生对混合运算顺序的掌握;另外,还设计了“根据下面的分步算式,把他们写成综合算式”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学困生多错较多。最后安排了课本第5页的“做一做”两道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运用综合算式解决生活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体会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教学思路

  在以前的教学中也提到过这样的运算顺序,但是不是非常透彻,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但也有个学生不是非常清楚。所以本课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下面两个步骤进行教学:

  (1)让学生尝试完成:13+29-15= 2×15÷3=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主要说算的顺序。通过学生个别说,自己说,同桌说的方式理解同一级的运算顺序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的。

  (2)运用综合算式解决生活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例题让学生审题,从图中找到信息和问题,分析信息。如:例1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让学生理解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每一步运算所表示的意思又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思路引导,达到大多数学生理解每一步的运算含义,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出现

  在练*中发现,有的学生学不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少数基础差的学生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尤其表现在加减计算上。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师的讲解示范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学生计算能力、*惯等各方面的培养。

  三、提高空间

  1.教学生明白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于小学生的实际。更容易接受。

  3.教师讲解示范脱式计算的样式,不先算的直接落下来,先算的算出结果落下来,然后依次计算。

  4.多巩固练*,熟能生巧。

  开学已有几天了,感觉孩子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好,计算错误率较高,主要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减符号经常看错;

  2、数字抄错,如65写成56;

  3、进位、退位忘了;

  4、减法用大数减小数,如50—36=26,个位6—0,十位5—3;

  5、连着写的竖式只写一步,如65+24—36,只列竖式65+24;

  6、横式不写得数;

  7、有抄袭的现象,同桌两人错的一样;我深刻的反思了一下:出现这么多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如何才能改掉孩子的这些毛病呢?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孩子在作业时不够专心,20以内加减法掌握不牢,孩子的学*态度不端正,还有部分学生计算能力差等等。分析学生计算中的错误,不论学*成绩好的,还是差的学生,大量的错误是由于不良的学**惯造成的。严谨的学风,一丝不苟的学*态度,会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否则它会使一些学生失去学*的兴趣和要求,因此我们每个教师必须重视良好的学**惯的培养。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做到严之有理,严之有格,严之以恒,从写字姿势,到书写格式都应有明确的要求,作业要规范、书写要工整。特别是对个别的后进生,除上课多“关照”,课下要给予个别指导,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计算正确率。

  例3、例4是含有两级运算和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教学,课上能够引导学生从主题图入手,发现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感觉教学重点开始有点偏移,把重点放在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学生的能力欠佳,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忽视了运算顺序的重点强调和板书的引领,课上教学速度较慢,效果不是很理想,如果课前能够深入研究教材,把握重难点,能有明显的效果。

  教学例4含有小括号的运算时,学生在说出两种解题思路时让学生独立列算式,出现了270-180÷30这样的算式,这正是我意料之中的,于是,我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的解题过程,学生说:先求出下午比上午多多少名游客?再求下午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我追问:这样先算的什么?生说:先算加法。我说:可是再看这题,应先算什么呢?学生都说:除法。我重声强调:应先算除法,可是我们却想先算加法,想改变它的运算顺序,应该怎么办?这时,我环顾教室,知道的学生都以举起手,很多学生都恍然大悟,都想说自己的方法。时机成熟,学生的积极性以调起,我又重声强调:我们想改变它的运算顺序,就需要用到一个法宝,它就是…….我故意拉长声调,学生们已急切的说出:小括号。之后再强调小括号的作用。感觉这样的引导,学生的学*积极性已被充分的调出,也体会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这一课时,通过巧妙的引入情景,合理的设计,整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由于买鞋和买书包的情境很贴*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学生的学*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在出现买书包和鞋这一问题情境时,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自主去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通过展示、交流不同的算式和算法,让学生体会到了同一问题可以用多种方法去解决,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算法的多样化。这样,不仅让学生放开思路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且也拓展和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尝试了连减以及连减竖式的写法,达到了本节课的另一教学目标。

  在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即小括号的作用以及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算一共花掉的钱数,再用总钱数去减的这一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明白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及作用。

  一、教学设计力图体现让学生经历在探索中发现并理解数学知识的数学教学思想。

  这节课上的一个主要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例题情景,理解分数除法和减法的混合算式中因为要先求一共能做多少朵花,再求剩下多少朵花,所以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然后再联系整数混合运算的已有知识发现分数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最后进一步理解分数混合运算中包含小括号、中括号的各种形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整个过程都是在学生的思考、交流中完成的,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这样一个本节课的主导设计理念。我想通过这样的一种设计,学生有了更多自主体验的时间和空间,长远看是对学生数学学*能力的培养。

  二、充分利用了课本提供的例题情景,使学生从中抽象出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在我们以往的教材中涉及到各种混合运算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以文字性的计算方法说明来呈现教学内容。而这套教材则为这种单纯的计算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生活情景,也就是我们这道例题。我想这样的“情景”呈现形式,应该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把握并且充分利用的有效资源。这也是新课标中提倡的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并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一种教学思想的体现。基于这样的考虑,课上我充分利用了教材中提供的情景,引导学生先谈自己的解题思路,列式,然后再结合具体例题情景理解除法、减法的分数混合算式中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我想这样做即是对抽象的计算知识的一种具体化,也是对学生认知特点的一种尊重。通过课堂教学效果看还是不错的。

  三、学生课上的交流都建立在他们的独立思考基础上。

  本节课上我设计了象小组交流、同桌交流等形式的交流活动。比如学生交流解题思路,交流自己结合例题情景理解为什么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每次交流前我都给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然后再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交流。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避免在交流的过程中用优等生的想法代替学困生甚至是中等生的想法,同时也是为了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一个从建立数学模型,到解开模型,最后巩固应用的知识主动建构过程。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感觉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如果能在针对性和鼓励性上增强一些的话会对促进学生的积极发言,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更有帮助。

  混合运算第一课时是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学生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了乘法在前、加法在后的综合算式,但对于综合算式的递等式计算格式还没有涉及,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情景让学生理解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在新课讲解的过程中,我先让同学们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列出数量关系式,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了式子,因为之前一直学*的是分步算式,所以他们轻而易举的列出了这个两步计算的式子,然后我再让他们将分步算式合起来列出综合算式,据我观察,大多数学生都能列出综合算式,然后我再带着学生给他们讲解递等式的书写格式,再通过讨论比较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综合算式的计算顺序,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知识得到巩固和强化,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加深记忆。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反馈出很多问题,现结合课堂教学和作业情况说一说存在的问题:

  (1)备课时,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新授部分分成了三个部分,由分步算式引入综合算式及综合算式的书写格式为第一个部分,根据情境直接写出综合算式为第二个部分,比较总结为第三个部分。从学生的作业情况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掌握不足,他们的书写格式五花八门,这也是因为我在课堂上没有给他们多余时间思考。尽管在新课讲授时已经挑出了错误的格式给他们看,但是由于没有给他们强化的过程,所以大多数同学只是走马观花式的记了一下、并没有真正用心记住。

  (2)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说出他们的问题。在写练*题时,我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很多时候,担心学生说的不到位,一次次地纠正学生的答案,或者直接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在以后应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在练*的过程中更是要学生多说,这节课我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很多时候怕学生出错或者表达不完整,自己就说出了答案或结果,没有给学生锻炼的机会。

  (3)加强板书训练,本节课需要书写的数字很多,我在黑板上的板书写得很难看,由于我的数字写得比较大,所以整块黑板都被我写满了,给人的观感非常不好。板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书写能力,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示范不到位的话,学生们学的也可能不到位。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正处于识字、认字的阶段,板书更应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同时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6篇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4—4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会计算两步小数混合运算式题,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谈话,先让学生说一说知道什么糖及它们的价钱。接着讨论:什么是什锦糖?什锦糖的价钱是怎样确定的?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糖是学生非常喜欢吃、也很熟悉的东西,进行知道什么糖及各种糖价钱的对话,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为解决问题做准备。)

  2、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口头介绍有关信息。

  (设计意图: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解决问题

  1、提出“1千克什锦糖合多少元”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的,教师参与交流或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交流、分享彼此的学*成果,体验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讨论第(3)种方法的算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两点混合运算的顺序,把整数混合运算的知识迁移到小数运算中来。)

  4、提出问题(2),让学生自己计算,然后交流列出的算式和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在探索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意识。)

  三、尝试应用

  1、提出配制什锦糖问题,学生独立做完后,全班交流,对简单的解题思路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程素材进行拓展性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配制什锦糖过程中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看试一试中的几道题,同桌互相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自己计算。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计算的正确率如何。)

  四、课堂练*

  学生独立完成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方法

  尝试练*法、合作学*法。

  课前准备

  PPT、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师: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什么新的内容吗?你对混合运算已有了哪些认识?

  2、说一说下面各题应先算什么。

  (1)180-120÷6(2)15×9÷6(3)168÷(15+6)

  二、自主探究

  1、师:去过商店吗?下面我们一起去一家文具店看看。

  出示:(图片)

  钢笔:12元三角尺:2元文具盒:20元

  2、师:能看懂吗?能试着编一道应用题吗?

  生思考,指名回答。

  3、现在老师要买5支钢笔和10把三角尺,一共要付多少元?怎样解答?请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口答,师板书。师:会计算吗?试一试。

  有针对性地指名板演,其余在自己本子上完成。

  集体评议。师:你是怎样想的?这样算行吗?

  4、师:你能再接着提问吗?该怎样算?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师:对于刚才学*的混合运算,你有什么收获?

  5、出示:试一试

  150+120÷6×5

  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评议。师: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

  6、总结:刚才的这几道题目都没有括号(补充完整课题),想一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应怎样计算?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小组交流:这些题分别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独立完成计算,指名4人板演。

  (3)集体订正,反馈、改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找一找错在哪里,再改正。做完后,同桌交流,集体评议。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出示)

  师:观察,每组算式有联系吗?估计一下它们的答案可能会怎么样?同桌每人选择一组算一算,看看有什么发现?

  做完后,交流:你的估计正确吗?能说说为什么吗?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5题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集体订正。

  四、总结质疑

  1、师:本课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学*什么?

  2、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6题和补充的混合运算题。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运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

  ⑵使学生在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以及应用运算定律进行分数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⑶使学生在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的经验,体会到数学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流程:

  一、基本训练。

  直接写出得数。

  5/8÷5/12= 1÷3/7= 1/8×2= 4/5÷3/5=

  11/4×2/11= 4/9÷3/5= 0÷2/3= 12×3/8=

  独立完成,矫正答案。

  二、提供情境,完成知识迁移。

  ⑴提供情境,呈现例题。

  先出示图片的左面部分,教师示意图片上画的是“*结”,示意学生理解做一个小的“*结”要2/5米彩绳,大的“*结”要3/5米彩绳;再呈现图片的右面部分,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⑵学生自主解答,教师巡视。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可能会呈现下面两种解法:

  2/5×18+3/5×18 (2/5+3/5)×18

  =36/5+54/5 =1×18

  =18(米) =18(米)

  发现有不同解答方法和不同书写形式的学生板书到黑板上。

  ⑵班级交流,揭示课题。

  让学生交流算式中每一步的意思,体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考方法;观察算式,揭示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⑶小组合作,整理运算顺序。

  学生介绍计算上面两题的计算方法,体会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以学*小组为单位,整理四则运算顺序;交流运算顺序:(板书)①同一级的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②含有二级的运算,先乘除,再加减。③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

  ⑷练*: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3/14÷15/28×5/8+1/4 2/3+5/9×3/2+3/2

  让学生先说说运算顺序和这样算的理由,再计算,两名学生板演;矫正反馈,注意书写格式,养成即时检查的良好*惯,即做好一步马上检查一遍,然后再做下一步。

  ⑸两种方法比较,整理运算定律。

  比较2/5×18+3/5×18和(2/5+3/5)×18两个算式,理解隐含了乘法分配律,体会运算定律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比较两个算式计算哪个简单,体会适当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运算定律;班级交流,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三、巩固练*,内化知识。

  ⑴计算下面各题,注意使计算简便。

  6/5×6/7-1/5÷7/6 12/7-(1/3÷7/15+4/5)

  独立计算;再介绍可以怎样计算:可以用运算顺序完成计算,也可以运用运算律计算,感受何种方法简便,提醒能简便计算一般要用简便计算。

  ⑵完成练*十五第3题。

  观察哪些题目可以简便计算,并说出理由。

  ⑶课堂作业。

  完成练*十五2、4~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运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体验简便运算的优越性。

  2、使学生在理解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学*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积累数学学*的经验。

  教学重点: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灵活使用运算律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重温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板演:5/8×18 1—3/4 4/5÷3/4 2/3+4/7

  说说分数四则运算的方法。

  2、谈话:*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工艺制作,元旦时我们班将用它来装扮教室。出示场景图:小的*结每个用4分米彩绳,大的*结每个用6分米彩绳。两种*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

  3、学生口头列式,说说运算顺序。

  4、提问:两种方法,哪一种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4、小结: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还可以使用运算律使计算更简便。

  二、主动探索,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将数据改为例1的场景图,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2/5×18+3/5×18 (2/5+3/5)×18

  2、交流两种算式的不同思路:列式时你是怎样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4、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1)提问:根据以往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使学生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尝试:这两道算式你能试一试吗?

  学生分别计算,指名板演。

  5、交流算法,理解顺序

  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说说运算顺序。说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算中体验,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讨论:这两个算式,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计算哪一个?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第二个算式因为括号内的和是整数,所以计算比较简便。

  2、观察:这两种算式有什么联系?

  得出:两种方法从算式来看,其实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3、引导:两个不同的算式,求的都是“一共用彩绳多少米”。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4、小结: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四、练*巩固,正确计算。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反馈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第1题的除法和乘法你是怎么处理的?

  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通常是一次计算出一个得数,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乘除法连在一起时可以同时运算。

  提问:你是怎么检查结果是否正确的?

  使学生重温检查的方法,养成*惯:

  (1)数字、符号有没有抄错;

  (2)每一步的计算是否正确;

  (3)书写格式是否规范。

  2、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为什么要这样算。

  提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有什么特别之处?

  小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常常是使用运算律凑成整十或整百、整千数再计算,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通常是凑成整数,或者观察是否有利于约分。计算步数较多的题时,要随时注意使运算简便。

  3、练*十五1、2题

  独立完成

  五、全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或不足?

  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你觉得你对同学们可以提出什么样的友情提醒?

  六、练*设计:

  1、填空:(1/9+5/6)×18=( × + ×)

  4/7×1/6+4/7×5/6= ×( + )

  2、下面四个算式中,得数最大的是:( )

  (1/7+1/9)×10 (1/8+1/9)×10 (1/8+1/10)×10 (1/9+1/10)×10

  3、用简便方法计算:

  (4/5—3/4)×20 (5+4/5)×10 7/9×15/11—7/9×4/11 (9/4+9/7)÷9/28

  4、解决问题:一块地,长1/2米,宽是长的4/5,这块地的周长是多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操作、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利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畅所欲言)

  一、回眸一看,引入新课。

  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0+20-40125×8÷50(同级运算)

  4+150÷581-12×4(两级运算)

  (32-5)÷9(有括号的算式)

  做一做:6×5÷315×(35÷7)

  二、质疑问难,板书课题。

  想一想: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板书:分数混合运算)

  三、探索验证,获取新知。

  1、课件呈现情境图,提出问题。

  出示数学书上第56页图。

  师:这是我们班上这学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①气象小组有12人②摄影小组是气象小组的1/3③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3/4。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2、解决问题。

  (1)根据问题分析数学信息

  师:我们要求是什么?

  生: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师:那航模小组的人数与谁有直接的关系,把它读出来。

  生: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3/4。

  师:也就是说要求航模小组的人数,还必须知道到什么?(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那摄影小组有多少人呢?(不知道)

  师: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之前还必须想办法找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摄影小组的人数除了和航模小组的人数有直接的关系,还和谁有直接的关系?请您把它读出来。

  生: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1/3。

  (2)引导提问

  师: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1/3,谁的1/3?把谁看着单位“1”?(气象小组的人数),把它*均分成3份,取了这样的1份,就是1/3,表示摄影小组人数的分率。

  (师生边说,老师边板书,画出对应的线段图)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

  (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

  (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应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

  (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

  针对这些目标的完成,我认真进行课前准备,仔细研读教参,思考学生的回答,为了呈现更好的课堂效果,我还琢磨自己的语言,既能让学生听得懂又能简洁精炼。

  课前的复*我准备了多道复*题,让学生充分复*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个环节设计比较好,效果很好,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知识。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进行导入,语言上我力求精准,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展示教材上的情境图时,第一时间不是看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课关系不是很大。

  这时候,我就会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思路和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在得到相应的信息后,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这时会得到两个算式。为了验证这两个算式是一样的,我让学生分成两个阵营,一个计算有括号的算式,一个计算没有括号的算式。同学汇报结果以后,让他们自己思考两组算式是不是都对。这就是数学中的一题多解。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让学生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从整个单元的学*内容看,在学*例3之前,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和一般方法已经进行了学*,且已经能用语言总结一般算法。而例3与前两例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解决的是两步为主的加减混合运算问题,因此我将掌握运算顺序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力求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熟练度。

  设计教案时,我从旧知的复*导入,一是想了解学生前两课的学*情况,二是为学生学*混合运算做个预热。从授课过程中看来只有个别学生在整数减小数中,如:2-1.4的口算上出现障碍,从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来看,他们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掌握得较为扎实。

  新课的学*则围绕教学目标1展开,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自主探索、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体育赛事中的确常常出现与小数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自主提出问题,是希望学生关注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生活存在;让学生尝试自主完成混合运算式,是基于学生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过完整的学*,学生完全可以将旧知直接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当中来。从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看,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这样的混合运算的,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比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即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进入练*部分,我选择围绕后两个目标进行,即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巩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我放弃了直接出示小数加、减混合算式让学生之接练*的方式,尝试将练*中的情境与课后*题中的情境结合,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情境中练*计算,本意是想减少枯燥味,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学生似乎也很受用,用计算解决问题环节完成的也算顺利。从课末总结看来,学生能关注和小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似乎也呼应了我一开始对本课重点的设置,我想一课有一收获,也属不易了。

  但课堂往往就是这样的,当自己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时,问题就呈现得清晰起来:这堂课情境、问题倒是生动,但计算量却略显少了,这样就容易衍生一些模糊的问题,这是一堂计算课还是解决问题的课?学生在不多的计算练*中,有多少计算中会出现的问题没来得及呈现?我是否放过了一些可能出现的计算问题?想来越发觉得,要在计算和问题解决中取得*衡,有几处细节是可以做更合理的安排的。

  (1)让新课部分和复*部分有机结合。

  如:我让学生根据例3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课上学生提的都是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这可以理解,因为前面都是在学*小数加、减(一步计算)。当时我并没有让学生去关注和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因为一步计算在复*题中练*过了,课后总感觉不妥,如果不解决问题,我还让学生提问做什么?单单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如果下次再上类似的课,我会将复*题中的笔算部分与学生自主提问这两环节合并,用一步计算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复*了一步的小数加、减计算,这样既能两兼顾,又能省出一部分时间供后面计算练*使用。

  (2)例3中的问题:

  “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我预设学生有三种解法,而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只呈现了两种,我当时是放过了学生,心想反正后面的练*还有类似的算式可供学*。课后很是后悔没抓住机会,如果我能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思考:“用连减的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聚焦点于“连减”,学生还能从连减的角度思考并得出算式483.4-39.5-98.8,更好地体会解决问题可有多种思路和途径,那孩子们的收获、体会又多了一点。

  (3)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

  如练*中直接引导学生:“你能否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的自主提问题有一个更明确的方向。如:课本102页第8题、李强带了100元,要买一副乒乓球拍和两个乒乓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就可直接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利用(1)处统筹出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计算和解决。这样,计算量和问题解决相对*衡了,我想也就能够相得益彰了。

  (4)减少多余的语言。

  作为老师,能和学生多交流、互动当然是很享受的,但基于数学学科特点的要求,精炼的语言无疑是数学老师要修炼的重要基本功。,我仍然能从自己的堂课中找到多余的语言,这课自然不例外。我想,这个很正常,毕竟*惯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我几乎天天都在提醒自己总结经验,勤加修炼,往往反思和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是最不易的,至少比发现别人的问题难,我能做的就是坚持修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渗透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加减混合运算中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练*

  用口算卡片依次出示练*题,指名学生说出结果。

  二、复*铺垫

  1.口算。

  5.2+2.8 3.63+6.37 0、72+0.28 3.4+2.6

  提问: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2.复*加法运算定律。

  (1)口算2.2+3.3=? 3.3+2.2=? 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2)卡片(2.6+3.9)+6.1=? 2.6+(3.9+6.1)=?

  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追问:以前学*的这两个运算定律中,加数的范围是什么数?

  3.做教材有关复*题。(卡片出示)

  指名两人小黑板计算,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一题的运算顺序。

  提问: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卡片出示:加减混运算,没有括号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探究

  1.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1)说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相同。

  (2)出示例6。

  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老师在例题先算的一步下面画横线。按照刚才说的顺序,这两题能计算吗?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算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教师板书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组织练*。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学生练*。两人板演,评讲时提问:你能把做题的想法给大家说一说吗?。

  (2)追问:谁说一说,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

  4.教学加法简便运算。

  (1)教师谈话: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有一些必须的支出。老师家在八月份就有很多支出,我把它编成了一道应用题,请大家帮我算一算。

  (2)出示题目:

  老师家在八月份支出水费21.37元,电费75.6元,物业管理费78.63元,共支出多少元?(小黑板)

  (3)学生读题后提问:你发现这些数字都是些什么数?

  你会列出算式吗?( 21.37+75.6+78.63 )

  (4)学生独立试做,老师巡视,发现不同算法的学生请他板演。(可能)

  A、21.37+75.6+78.63 B、21.37+75.6+78.63 =175.6(元)

  C、21.37+75.6+78.63

  =(21.37+78.63)+75.6

  =100+75.6

  =175.6(元)

  (5)学生讨论:你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应运了什么运算定律?

  小组交流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第三种算法比较简便, 利用整数加减法中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第三种方法简便,可以直接口算。)

  教师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当我们拿到一道题目时,首先要观察题目,看能不能利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然后再下笔做题。

  (6)完成例7 请一名学生板演,评讲时突出:利用结合律先算的一定要加括号。

  (7)完成做一做第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简便计算的。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些什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怎样?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小数连加计算简便?

  五、巩固练*

  1.做练*四第2题。

  让学生做在书上。口答计算结果,老师板书。

  2.做练*四第4题前两题。

  板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分析练*四第5题。

  读题。提问:这道题要分几步做?为什么要用两步解答?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4.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四第3题前两题,第4题后两题,第5题。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例3

  方法一:483.4-(39.3+98.8)

  方法二:483.4-39.5-98.8

  方法三:483.4-98.8-39.5

  答:运动员还要骑345.1千米。

  反思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本以为这是一节很*常的计算课,应该很顺利地教学,但是却给我不小的启发。

  一、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反思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在备课时,我觉得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当开始引入课的时候问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你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已经回答出了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这时我就应该了解学生,看来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不是他们的难点,但是在教学中仍按照原来的设计抓住运算顺序不放了,其实在*题的处理时应不要再让学生说说每道题运算顺序了,不如让学生亲自算一下,踏踏实实的做两道题,亲自体验,练*比说说更有效。

  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备学生,应该明白学生哪里不会,要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新知识的学*哪里是他们不会的地方,上课时及 时调整老师讲课的重难点。

  二、体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例题不同的思路展示得比较充分,一个是用全程减去第一和第二赛段的和,第二种是后三段的赛程相加,在教学中交流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道题有不同解决办法,让学生说的时候重点说思路,学生说完各自的解题思路后,再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思路的不同。

  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不够清楚,心里明白但不能组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这需要在*时的教学中,多让学生来说,不能只是老师在前面说,多给学生机会来表达。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乘除法后进行教学的,使学生的四则运算扩展到了小数。虽然学生已经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仍然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迁移能力,观察、分析、判断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一、存在优点:

  1、注重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对小学生来说,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如果在数学中能够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因此,本节课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开始由两个学生买糖果引入,让学生计算一共花多少元。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给枯燥的计算题赋予情境。

  2、教学设计主要抓住重、难点进行设计。为了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也是为后面学*三步一般应用题做准备。让学生运用从条件入手和从问题入手两种方法对应用题进行分析,为后面做好铺垫。学生通过分析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进而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算?通过具体情境学生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3、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资助探究和合作交流构成中整整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对应用题的分析理解,还是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方法的归纳,都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自主分析,自主总结,自主计算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4、练*题型多样,层次不同。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上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力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练*设计上,有层次、有坡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学生理解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后,给学生设计了多样的*题。有对运算顺序得分析,有针对运算顺序得改错,还有判断等。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使学生在练*中巩固,在练*中提高,特别是改错中多种解题方法的指导,激发了学生敢于向难题挑战的兴趣。

  二、不足

  1.本节课作为一节计算课,应用题的比重稍大了些。 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索运算顺序,以应用题导入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但是在分析的过程中,应用题的重量显得有些重了。

  2.学生的计算量不够。由于对应用题的分析和练*时对运算顺序、方法的分析过多,学生真正去做题的时间不太多,计算得练*量不够。

  3.教学中要多给学生精彩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性不够。对于精彩的发言,老师给与了肯定,但是语言应更加丰富些,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改进措施:

  1、加强学*,积累经验。在*时的教学中,要多向老师们请教,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使内容更加合理;提高课堂调控能力,能及时准确地把握课堂信息,处理突发事件,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2、要学会不断的总结、积累。做一个有心人,在*时备课和教学中,及时记录和总结,不断提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