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压》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设计

《电压》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引领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层面上进行实验探究,并凸显交流与合作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过程中,使用“移动实验室”来体验探究的愉悦,从而获得知识并树立足够的学*信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感知灯泡的亮度与电压有关,从实际中了解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并初步掌握电压的单位、常见的电压值,初步掌握电压表的连接方法、读数方法及实验操作中的技能技巧。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说明书,从中收集到有关电压表连接方法和在电压表上读数的方法的一些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实验探究,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得到电压表的一般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打破学生对电的神秘感,增强实践能力,感受学物理的愉悦,从而树立足够的学物理的信心。在教学活动中,尤其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电压表的连接和读数。

  【教具与学具

  学生自己准备“移动实验室”:电池、电池组(三节)、小灯珠、导线若干、手电筒等。电压表(老师提供)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活感受引入新课

  教师:生活中“电压”在你心目中是什么印象?

  学生(踊跃地交流着自己的生活感受):雷电很厉害,可以击死人和牲畜;高压危险,不能靠*;照明电路的电压是220V;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秋冬的晚上脱毛衣时可摩擦生电;有些生物体内可以产生较高的电压──生物电;自然课中,我们做了摩擦起电的实验……

  教师:非常不错。看来,学*“电压”之前,大家就具备了相关知识。其实,很多电现象,都是电压在起作用。

  二、探究灯珠发光分析原因

  教师:你们能猜猜,一节干电池和2节干电池使灯泡发光一样吗?

  学生:肯定不一样,当然是2节干电池使灯泡发光要亮。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家里有一手电筒,用三节干电池时,灯泡发光非常亮,只用2节时,灯泡要暗一些。我经常用,体会太深了。

  教师: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电池越多,灯泡越亮。

  教师:搬出我们的“移动实验室”试一试。

  学生:进行不完全探究活动,得出结论。

  教师:大家通过实验发现:连入2节干电池时比连入1节干电池时要亮。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学生:电压越高,灯泡越亮。

  教师:电源的作用就是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

  1.电压:(板书)

  (1)电压: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2)电压的单位:千伏(kv),伏特(v),毫伏(mv)

  1kv=1×103v,1v=1×103v

  (

  1A

  =1×103mA,1mA=1×103mA)

  三、阅读说明用书学用电压表

  教师:电压的大小如何测量呢?请同学们带着教材P5的4个问题去阅读P6的电压表说明书。并在“使用”中找出关键词:______。

  2.怎样连接电压表。(板书)

  学生:①并联;②“-”接线柱、靠*、负极;③量程。(学生边叙述,老师边板书。)

  教师:与电流表的连接进行比较,有哪些异同呢?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教师:怎样在电压表上读数呢?

  3.怎样在电压表上读数。(板书)

  教师:大家回顾电流表的读数方法。

  学生:(学生叙述,老师板书)。①明确电流表可以测量的最大电流;②确定电流表的一个小格代表多大的电流;③接通电路后,看看表针向右总共偏过了多少个小格。

  教师:电压表的读数方法是怎样的呢?

  学生:基本一致。

  教师:如果教材上图6.1-6接“-”和“3”两个接线柱,请问表盘上的读数应是多少?

  学生:指针大概指在一小格的中央,而一小格是0.1V,共6小格,所以应读成0.65V。

  教师:对。如果接“-”和“15”两个接线柱读数是多少呢?

  学生:指针大概指在一小格的中央,而一小格是0.5V,共6小格,所以应读成3.25V。

  教师:不错。请大家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3题,分别把读数用铅笔写在书上。

  学生:交流答案。

  四、探究电池组测量总电压

  教师:请大家拿出“移动实验室”探究电池组的电压规律。

  学生:实验得出,电池组的总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的电压之和。

  【交流、小结与延展

  通过学*本章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1:在实验中我们探究到了串联电池组中,各节电池组的电压等于组成电池组的各节电池的电压之和。

  学生2:我在操作过程中,发现连接导线过程中,应将线头顺时针方向绕在接线柱上,否则,越旋越松。

  教师:看来,你从实验探究中学到了书中学不到的实验操作技巧,你很有实践经验,不错。

  学生3:电压表的读数方法与电流表的读数方法基本一致。先弄清楚所接量程,再看一小格表示多少,最后读数。

  学生4:电压越高,灯泡越亮。

  学生5:我觉得,有些知识其实可以通过自己阅读,然后对比电流表的操作方法去掌握,不需老师讲解。

  教师:是的,大家已经长大了,完全具备了自学的能力。

  学生6:在不知道被测电压值的情况下,先用大量程去试触,如果指针偏转较太小,就换用小量程。

  教师:大家的这节课的收获确实不少,把老师要说的都说了。现在完成教材上的“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题和第4题。

  教师结束语:导电的盐水溶液也是电池。教材上“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2题就是介绍的这种电池,大家可回家去试一试。西红柿等一些水果也可形成水果电池。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上网查一查这方面的资料。

  【板书设计

  电压

  1.电压

  (1)电压: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2)电压的单位:千伏(kv),伏特(v),毫伏(mv)

  1kv=1×103v,1v=1×103v

  2.怎样连接电压表

  3.怎样在电压表上读数

《电压》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的

  1.会用伏安法测电阻。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做好实验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器材:

  每组配备干电池三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各1件,待测电阻一只(5欧或10欧,其电阻值用不透明白胶布粘封,并标以Rx字样。要求学生暂不揭开。),导线若干条。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问:请叙述欧姆定律的内容,计算公式及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学生回答略)

  问: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和方法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引出本节。板书:〈第三节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

  2.进行新课

  (1)问: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答:学会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

  (2)问: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出它的电阻。

  (3)问:谁能设计一个用伏安法测定电阻的实验电路?

  学生板演(参见课本上的图8—1)。教师讲评。

  (4)问:用伏安法测电阻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学生回答,接着检查和认识自己小组的实验器材。注意认清哪个元件是待测定值电阻Rx。

  (5)问: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步骤?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①按电路图连接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是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放在最大电阻值位置。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要连接正确。电压表使用0~3伏量程,电流表使用0~0.6安量程。

  ②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观察电压表的示数为l伏、2伏和3伏时电流表的读数;将三组电压和电流的对应值填入自己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中。

  ③根据记录的三组实验数据分别算出未知电阻的三个值。为了减小误差,算出电阻的*均值,作为被测电阻的阻值。即

  ④实验要求:积极动手,按要求操作,记录数据、计算结果要实事求是。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

  以上内容,边讲边板书,只写提纲、内容留待学生课后作业填写。

  板书:

  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

  3.实验电路:

  4.实验器材:

  5.实验步骤:

  6.实验记录:

  7.测量结果:

  (6)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结

  (1)学生报告测量结果。揭开定值电阻Rx上的封条,核对自己测试结果的正确性。

  思考:你测量的电阻值为什么和定值电阻上标出的数值不完全相同?

  答:由于实验电路和仪表造成的误差。

  要求实验结果与待测电阻值相差较大的学生,下课后留下,教师帮助分析解决问题。

  (2)进行实验讲评,表扬实验认真的小组和个人,指出巡视中发现的问题以教育全体及当事人。(注意:应以表扬为主。)

  (3)检查仪器是否收拾好,按要求摆放。

  4.布置作业:完成本节实验报告。

  (四)说明:

  本节实验要引导学生按实验的目的,完成电路设计、器材选用、实验步骤、设计表格等项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电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

  3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4、指导电压表的用途及符号,会正确使用电压表,能正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从而了解电压的概念,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

  1、建立电压的初步概念,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电压的作用。

  2、电压表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电压表的正确选择、连接及读数

  【教学方法】

  类比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们知道导体中存在着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电荷定向移动的呢?

  运用抽水机提供水压,水压形成水流,类比学*电源提供电压,电压形成电流。对学生学*电压进行引导。

  二、自主学*

  通过引导和课前预*学生电压,教师要引导

  1、电压概念的形成: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源的作用: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的装置

  (1)干电池:

  (2)发电机:

  (3)学生电源:干电池学生电源

  3、想想做做:电路中先后接入一节和两节干电池小灯泡的亮度一样吗?

  4、总结结论

  (1)电压用字母U表示.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

  (2)单位换算关系1kV=10V1V=103mV

  (3)常见的电压值:干电池电压1.5V,我国家庭电路电压220V。

  只有不高于36V电压对人体才是安全的。

  5、思考: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

  三、合作探究

  1、电压表用途、符号

  2、认识电压表

  (1)、电压表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电压表有几个接线柱?接线柱上标着的符号或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3)、电压表有几个量程?对应不同量程刻度盘上的分度值分别是多少?

  (4)总结出电压表使用方法(对比电流表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电压表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调零)

  实验时:

  ①、电压表并联在待测电路两端

  ②、电压表的正接线柱靠*电源正极,负接线柱靠进电源的负极。

  ③、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试触)

  (5)电压表正确读数

  ①明确量程

  ②明确分度值

  ③根据指针的偏转情况进行读数。

  附练*

  1、电压表读数。

  2、连接电路,用电压表测量小灯泡两端电压。

  3、用电压表测电压(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注意师生互动)

  实验结论: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四、教学拓展

  1、为什么电压表要并联在待测电路两端?串联在电路中可以吗?

  串联时灯不亮,电压表有示数。

  电压表等效为断路

  2、中考链接:某同学使用电压表测电压时,老师提醒他电压表的接法有错误,那么,他接错的地方可能有:

  ①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②电压表的量程选择不当

  ③把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

  五、课堂小结

  1.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通常用字母U表示,单位是伏特,符号是V。

  2.电压表测电压:

  (1)电压表与被测用电器并联。

  (2)正接线柱靠*电源的正极,负接线柱靠*电源的负极。

  (3)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最大测量值。

  (4)电压表可以测量电源的电压。

  六、板书设计

  1、电压:(板书)

  (1)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2)电源: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3)电压的单位:千伏(kV),伏特(v),毫伏(mV)

  1kv=1×103v,1v=1×103v

  2、电压的测量

  (1)认识电压表

  (2)作用:测量电压的高低

  (3)用法①并联;②“+”接线柱、靠*正极极;③量程。

  (4)电压表正确读数①明确量程②明确分度值③根据指针的偏转情况进行读数。

  3、练*使用电压表

《电压》教学设计4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探究串联、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这节课在本章及整个电学部分都具有重要地位,它是进一步学*电学其它物理概念(如电阻、电功)的基础,是掌握电学中的物理规律(如欧姆定律等)、认识电学中的物理现象必不可少的知识;本节课的学生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是电学中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实验中关于串联、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是进行电路分析的基本根据。可见,本节在整个电学中,处于基础地位。

  本节课的目标有两个:在技能方面是练*用电压表测电压,在知识方面是研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这是一节探索性实验课,让学生自主实验、观察记录,自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对探索性实验有浓厚的兴趣,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有利于提高认知能力和实验能力,但由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尚不够成熟,引导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探究串联、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2)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压表的技能。

  (3)会利用串联、并联电路电压规律解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串联、并联电路电压的关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2)能运用实验法、数据分析法归纳总结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利用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难点:组织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规范操作、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得出恰当的结论。

  四、教学资源

  本节课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每组的器材有:电压表1只、规格不同的小灯泡2只(2.5V和3.8V小灯泡各一个)、电源、开关、导线若干、桔子1个、铜片、锌片(铝片)各一片。

  教师演示用的器材:电压表1只、规格不同的小灯泡2只、电源、开关、导线若干,实物投影及配套设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思路

  为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过程,既学到知识,又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协作精神,本节课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和探究式学*模式。即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由学生猜想,把问题具体化,由学生分组进行探究解决问题,再通过交流与合作总结实验结论,最后进行梳理反思,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并活化知识。

  六、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用一个开关同时控制两盏电灯(不同规格)的电路连接方式有多少种?请画出它们的电路图。

  若闭合开关,两灯都能发光吗?发光亮度一样吗?

  师闭合开关和同学们一起观察灯的发光情况,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两灯的发光情况会不一样?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补充: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灯泡的亮度不同可能与电压有关,引出本节实验要探究的

  问题:串联、并联电路电压会有什么关系?

  引入科学探究的七步骤。

  学生回顾电路相关知识,复*串、并联电路特点,将电路图画在练*本上。

  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并积极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思考会想到可能是电压不同的缘故。

  复*巩固科学探究过程

  从电路中灯泡的亮度不同出发,引导学生思考灯泡的亮度可能电压有关,进而引入探究串联、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注重物理过程的理解

  实验探究

  串联电路电压的关系

  1.提出问题: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与总电压有什么关系?

  2.猜想与假设

  请学生进行猜想,并说出猜想的理由。鼓励并肯定学生的猜想。

  3.设计实验

  请同学们讨论,做这个实验我们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然后再画出实验电路图。

  实验时要测出哪些数据?怎样正确使用电压表?

  4.进行实验

  教师示范操作,让学生认真观察,准确读数,正确记录实验数据。教师根据本实验的要求引导学生设计表格。

  实验时还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做实验。将实物连接投影在屏幕上供实验连接有困难的小组参考。

  5.分析与论证

  请几个小组将实验数据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一起观察思考。

  教师提问:表格中记录的数据有什么规律?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表扬学生总结出的结论。

  6.评估与交流

  师:能否得出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为什么?

  师:你打算如何再测?

  师:除了多测几组数据,为了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应该改变实验条件(更换灯泡、电源)再进行测量。

  猜想1:各部分的电压可能是相等的。因为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猜想2:灯泡亮的地方电压大,灯泡暗的地方电压就小。

  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越大灯泡越亮。

  猜想3: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

  因为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个电池的电压之和。

  猜想4……

  采用小组式教学。学生讨论,完成实验器材的选择和实验方案的设计。

  请一位学生将电路图画在黑板上。(如图1所示)

  学生想好后回答:可以把电压表分别并联在电路AB两点、BC两点、AC两点,测量电压值。正确叙述电压表使用方法。

  学生参考课本实验记录表格

  生答:连接实物过程中开关要断开,检查好电路再进行实验。

  学生做实验,将记录的实验数据填入已设计好的表格里。

  学生可能得出的结论:

  (1)总电压大于部分电路电压。

  (2)部分电路电压之和约等于总电压。

  (3)部分电路电压有时相等,有时不相等。

  (4)亮的灯泡电压大,较暗的灯泡电压小。

  生:不能。数据太少了。

  生:多次测量。

  学生改变实验条件(更换电源,灯泡),进行实验。

  综合各组的实验数据得出串联电路电压关系:在串联电路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等于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表达式:U=U1+U2。

  教师对学生的猜想结果要有充分的前瞻性。学生的猜想会是丰富多彩的。同时引导学生的猜想应当是有根据的。

  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的方法。学生设计实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风,教师不要包办。

  教师的示范操作很重要,培养学生规范操作实验的能力。

  提醒学生要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保持原始数据,不要凑“数据”。

  搜集各组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可得一般性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引导学生明白多次测量是为了减小误差。

  以小组为单位,资源共享,进行第二次测量。

  实验探究并联电路电压的关系

  1.提出问题

  通过刚刚的实验得出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同学们现在来猜猜并联电路电压有什么样规律?

  2.设计并进行实验

  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同学们的猜想呢?电压表要测出哪些数据?

  下面同学们自己进行科学探究,研究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做实验。(将实物连接投影在屏幕上供实验连接有困难的小组参考)

  3.分析与论证

  学生积极思考并说出自己的猜想。

  学生想好后,请一位同学将电路图画在黑板上,并说明实验时测出AB两点、CD两点、EF两点的电压。

  学生们设计表格、连接实物、动手实验。

  实验完毕归整器材。

  结论:在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相等,都等于并联电路两端总电压。表达式为:U=U1+U2

  培养学生实验的迁移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师要做好课堂调控。

  教师可以适当渗透误差理论,让学生理解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实验的结论是在误差范围内成立的。

  拓展提升

  (1)让学生们总结在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正确使用方法中,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2)两灯电压相等时,两灯一定是并联吗?

  (3)利用电压表测水果电池的电压。

  教师介绍水果电池的制作方法和工作原理

  学生总结出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根据实验结论能马上想出答案并起来交流。

  学生会为自己制作的水果电池兴奋不已,开心地测量水果电池电压。

  应注意纠正表达不准的知识点。

  补充课外知识增加学生学*兴趣。

  总结练*

  (1)小结。

  (2)练*电压表的读数。

  (3)利用串、并联电路电压的关系

  计算电压值。

  [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本节课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分析,并思考在探究过程中,哪些问题真正弄懂了,哪些问题还不清楚,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等等。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做好“欣赏者”,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电压》教学设计5

  (一)教材

  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

  (二)教学目的

  1.知道电压的作用。知道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能对电压的不同单位进行变换。

  3.记住干电池、家庭电路的电压值。

  (三)教具

  U形管连通器一个,干电池一节,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条。

  (四)教学过程

  1.复*

  (1)把一节干电池、小灯泡、开关放在示教板上,请一位同学按所画电路图,用导线将电路连接起来(连接电路之前,开关应当是断开的)。

  (2)提问:什么叫电路,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2.引入新课

  演示:闭合示教板上电路中的开关,灯泡亮了,说明电路中产生了电流。

  提问:电流是怎样形成的?

  取下电路中的干电池,闭合开关,灯泡不发光。

  提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电路中不能形成电流,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3.进行新课

  为了说明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形成电流,我们先用水流作比喻,看看水流是怎样形成的?

  提问:将装有水的U形管连通器的底部用止水钳夹住,两管内水面相*。打开止水钳,两管内的水会不会发生流动?

  演示:向U形管左管内加水,使左管水面高出右管水面(图1)。(提问:打开止水钳,两管内的水会不会发生流动,如果发生流动,水怎样流动?)打开止水钳,水从左管向右管流动。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连通器里的水面相*时,水不发生流动,而在左管水面高时,水从左管流向它的右管?U形管中的水能不能持续不断地流动?

  (利用投影幻灯片或电脑设计程序表现出连通器水流的动态过程,反映出在这一过程中,水位的变化和连通器底部液片受到的压强变化的情况。见图2所示。)

  可见,水位差(又叫水压)是使水定向流动形成水流的原因。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如图3所示的复合投影幻灯片(或用电脑设计程序表示出它的动态过程)。

  甲图中A处的水位高于B处的水位,打开阀门,管中的水从A处通过涡轮向B处流动,水的流动使涡轮转动。A处的水面下降,B处的水面上升,当A、B两处水面相*时,水位相同,水停止流动,涡轮不再转动,幻灯片要显示上述过程。可见,水位差(水压)使水管中形成水流。

  现在,我们用一台抽水机不断地把水从B处抽到A处(如图3乙所示,将抽水机置入,同时表现出抽水的动态情况)、使A处的水总比B处的水位高,由于水管两端总保持一定的水位差(水压),于是水管内就有持续的水流。

  下面我们来看看图4所示的电路(示数板上接好的简单电路)的情况。

  电源的正极聚集有大量的正电荷,负极聚集有大量的负电荷,在电源的正、负极之间就产生了电压。这个电压使电路中电荷发生定向流动,使正电荷从正极流向负极,或者使负电荷从负极流向正极,于是在电路中产生了电流。

  可见,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

  在电路中,电源在工作时不断地使正极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保持电路两端有一定的电压,使电路中有持续的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板书:<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用符号u表示>

  在图3所示装置中,不同的抽水机可以在水管两端产生不同的水位差,即大小不同的水压。同理,不同的电源可以在电路的两端产生大小不同的电压,为此,首先要确定电压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里,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V)。此外,常用单位还有千伏(V)、毫伏(V)、微伏(μV)等。介绍它们的换算关系。

  板书:<在国际单位制里,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

  看课本几种电压值的图。

  要求记住的电压值有:

  一节干电池电压:1.5伏。

  家庭电路的电压:220伏。

  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36伏。

  练*题:

  (1)电压使电路中形成______,______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220伏=______千伏=______毫伏。

  4.小结

  这节课讲授的电压是电学中又一个重要的物理量。由于知识所限,我们用水流作比喻讲述了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要知道电压的单位,会进行单位变换。此外,还要记住干电池和家庭电路电压值。

  (四)说明

  1.“电压”这堂课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不易被学生掌握。对于初学电学的学生来说,只要求知道电压是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和电压的单位。至于电压的定义、公式和电压的单位──伏特的物理意义留待高中再讲,在这节课内不要出现这些内容,否则因难度过大使学生不能接受。

  2.用水流作比喻来讲电压,对于学生来说形象、生动,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在这里利用水压引出电压,从而认识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3.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在讲水流的形成时,最好用复合幻灯片模拟出它的动态过程。有条件的,用电脑设计出程序,将有更好的效果。


《电压》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电压》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电压》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电压》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引领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层面上进行实验探究,并凸显交流与合作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过程中,使用“移动实验室”来体验探究的愉悦,从而获得知识并树立足够的学*信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感知灯泡的亮度与电压有关,从实际中了解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并初步掌握电压的单位、常见的电压值,初步掌握电压表的连接方法、读数方法及实验操作中的技能技巧。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说明书,从中收集到有关电压表连接方法和在电压表上读数的方法的一些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实验探究,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得到电压表的一般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打破学生对电的神秘感,增强实践能力,感受学物理的愉悦,从而树立足够的学物理的信心。在教学活动中,尤其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电压表的连接和读数。

  【教具与学具

  学生自己准备“移动实验室”:电池、电池组(三节)、小灯珠、导线若干、手电筒等。电压表(老师提供)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活感受引入新课

  教师:生活中“电压”在你心目中是什么印象?

  学生(踊跃地交流着自己的生活感受):雷电很厉害,可以击死人和牲畜;高压危险,不能靠*;照明电路的电压是220V;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秋冬的晚上脱毛衣时可摩擦生电;有些生物体内可以产生较高的电压──生物电;自然课中,我们做了摩擦起电的实验……

  教师:非常不错。看来,学*“电压”之前,大家就具备了相关知识。其实,很多电现象,都是电压在起作用。

  二、探究灯珠发光分析原因

  教师:你们能猜猜,一节干电池和2节干电池使灯泡发光一样吗?

  学生:肯定不一样,当然是2节干电池使灯泡发光要亮。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家里有一手电筒,用三节干电池时,灯泡发光非常亮,只用2节时,灯泡要暗一些。我经常用,体会太深了。

  教师: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电池越多,灯泡越亮。

  教师:搬出我们的“移动实验室”试一试。

  学生:进行不完全探究活动,得出结论。

  教师:大家通过实验发现:连入2节干电池时比连入1节干电池时要亮。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学生:电压越高,灯泡越亮。

  教师:电源的作用就是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

  1.电压:(板书)

  (1)电压: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2)电压的单位:千伏(kv),伏特(v),毫伏(mv)

  1kv=1×103v,1v=1×103v

  (

  1A

  =1×103mA,1mA=1×103mA)

  三、阅读说明用书学用电压表

  教师:电压的大小如何测量呢?请同学们带着教材P5的4个问题去阅读P6的电压表说明书。并在“使用”中找出关键词:______。

  2.怎样连接电压表。(板书)

  学生:①并联;②“-”接线柱、靠*、负极;③量程。(学生边叙述,老师边板书。)

  教师:与电流表的连接进行比较,有哪些异同呢?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教师:怎样在电压表上读数呢?

  3.怎样在电压表上读数。(板书)

  教师:大家回顾电流表的读数方法。

  学生:(学生叙述,老师板书)。①明确电流表可以测量的最大电流;②确定电流表的一个小格代表多大的电流;③接通电路后,看看表针向右总共偏过了多少个小格。

  教师:电压表的读数方法是怎样的呢?

  学生:基本一致。

  教师:如果教材上图6.1-6接“-”和“3”两个接线柱,请问表盘上的读数应是多少?

  学生:指针大概指在一小格的中央,而一小格是0.1V,共6小格,所以应读成0.65V。

  教师:对。如果接“-”和“15”两个接线柱读数是多少呢?

  学生:指针大概指在一小格的中央,而一小格是0.5V,共6小格,所以应读成3.25V。

  教师:不错。请大家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3题,分别把读数用铅笔写在书上。

  学生:交流答案。

  四、探究电池组测量总电压

  教师:请大家拿出“移动实验室”探究电池组的电压规律。

  学生:实验得出,电池组的总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的电压之和。

  【交流、小结与延展

  通过学*本章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1:在实验中我们探究到了串联电池组中,各节电池组的电压等于组成电池组的各节电池的电压之和。

  学生2:我在操作过程中,发现连接导线过程中,应将线头顺时针方向绕在接线柱上,否则,越旋越松。

  教师:看来,你从实验探究中学到了书中学不到的实验操作技巧,你很有实践经验,不错。

  学生3:电压表的读数方法与电流表的读数方法基本一致。先弄清楚所接量程,再看一小格表示多少,最后读数。

  学生4:电压越高,灯泡越亮。

  学生5:我觉得,有些知识其实可以通过自己阅读,然后对比电流表的操作方法去掌握,不需老师讲解。

  教师:是的,大家已经长大了,完全具备了自学的能力。

  学生6:在不知道被测电压值的情况下,先用大量程去试触,如果指针偏转较太小,就换用小量程。

  教师:大家的这节课的收获确实不少,把老师要说的都说了。现在完成教材上的“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题和第4题。

  教师结束语:导电的盐水溶液也是电池。教材上“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2题就是介绍的这种电池,大家可回家去试一试。西红柿等一些水果也可形成水果电池。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上网查一查这方面的资料。

  【板书设计

  电压

  1.电压

  (1)电压: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2)电压的单位:千伏(kv),伏特(v),毫伏(mv)

  1kv=1×103v,1v=1×103v

  2.怎样连接电压表

  3.怎样在电压表上读数

《电压》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的

  1.会用伏安法测电阻。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做好实验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器材:

  每组配备干电池三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各1件,待测电阻一只(5欧或10欧,其电阻值用不透明白胶布粘封,并标以Rx字样。要求学生暂不揭开。),导线若干条。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问:请叙述欧姆定律的内容,计算公式及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学生回答略)

  问: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和方法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引出本节。板书:〈第三节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

  2.进行新课

  (1)问: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答:学会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

  (2)问: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出它的电阻。

  (3)问:谁能设计一个用伏安法测定电阻的实验电路?

  学生板演(参见课本上的图8—1)。教师讲评。

  (4)问:用伏安法测电阻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学生回答,接着检查和认识自己小组的实验器材。注意认清哪个元件是待测定值电阻Rx。

  (5)问: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步骤?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①按电路图连接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是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放在最大电阻值位置。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要连接正确。电压表使用0~3伏量程,电流表使用0~0.6安量程。

  ②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观察电压表的示数为l伏、2伏和3伏时电流表的读数;将三组电压和电流的对应值填入自己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中。

  ③根据记录的三组实验数据分别算出未知电阻的三个值。为了减小误差,算出电阻的*均值,作为被测电阻的阻值。即

  ④实验要求:积极动手,按要求操作,记录数据、计算结果要实事求是。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

  以上内容,边讲边板书,只写提纲、内容留待学生课后作业填写。

  板书:

  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

  3.实验电路:

  4.实验器材:

  5.实验步骤:

  6.实验记录:

  7.测量结果:

  (6)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结

  (1)学生报告测量结果。揭开定值电阻Rx上的封条,核对自己测试结果的正确性。

  思考:你测量的电阻值为什么和定值电阻上标出的数值不完全相同?

  答:由于实验电路和仪表造成的误差。

  要求实验结果与待测电阻值相差较大的学生,下课后留下,教师帮助分析解决问题。

  (2)进行实验讲评,表扬实验认真的小组和个人,指出巡视中发现的问题以教育全体及当事人。(注意:应以表扬为主。)

  (3)检查仪器是否收拾好,按要求摆放。

  4.布置作业:完成本节实验报告。

  (四)说明:

  本节实验要引导学生按实验的目的,完成电路设计、器材选用、实验步骤、设计表格等项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电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

  3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4、指导电压表的用途及符号,会正确使用电压表,能正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从而了解电压的概念,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

  1、建立电压的初步概念,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电压的作用。

  2、电压表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电压表的正确选择、连接及读数

  【教学方法】

  类比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们知道导体中存在着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电荷定向移动的呢?

  运用抽水机提供水压,水压形成水流,类比学*电源提供电压,电压形成电流。对学生学*电压进行引导。

  二、自主学*

  通过引导和课前预*学生电压,教师要引导

  1、电压概念的形成: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源的作用: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的装置

  (1)干电池:

  (2)发电机:

  (3)学生电源:干电池学生电源

  3、想想做做:电路中先后接入一节和两节干电池小灯泡的亮度一样吗?

  4、总结结论

  (1)电压用字母U表示.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

  (2)单位换算关系1kV=10V1V=103mV

  (3)常见的电压值:干电池电压1.5V,我国家庭电路电压220V。

  只有不高于36V电压对人体才是安全的。

  5、思考: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

  三、合作探究

  1、电压表用途、符号

  2、认识电压表

  (1)、电压表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电压表有几个接线柱?接线柱上标着的符号或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3)、电压表有几个量程?对应不同量程刻度盘上的分度值分别是多少?

  (4)总结出电压表使用方法(对比电流表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电压表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调零)

  实验时:

  ①、电压表并联在待测电路两端

  ②、电压表的正接线柱靠*电源正极,负接线柱靠进电源的负极。

  ③、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试触)

  (5)电压表正确读数

  ①明确量程

  ②明确分度值

  ③根据指针的偏转情况进行读数。

  附练*

  1、电压表读数。

  2、连接电路,用电压表测量小灯泡两端电压。

  3、用电压表测电压(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注意师生互动)

  实验结论: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四、教学拓展

  1、为什么电压表要并联在待测电路两端?串联在电路中可以吗?

  串联时灯不亮,电压表有示数。

  电压表等效为断路

  2、中考链接:某同学使用电压表测电压时,老师提醒他电压表的接法有错误,那么,他接错的地方可能有:

  ①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②电压表的量程选择不当

  ③把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

  五、课堂小结

  1.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通常用字母U表示,单位是伏特,符号是V。

  2.电压表测电压:

  (1)电压表与被测用电器并联。

  (2)正接线柱靠*电源的正极,负接线柱靠*电源的负极。

  (3)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最大测量值。

  (4)电压表可以测量电源的电压。

  六、板书设计

  1、电压:(板书)

  (1)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2)电源: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3)电压的单位:千伏(kV),伏特(v),毫伏(mV)

  1kv=1×103v,1v=1×103v

  2、电压的测量

  (1)认识电压表

  (2)作用:测量电压的高低

  (3)用法①并联;②“+”接线柱、靠*正极极;③量程。

  (4)电压表正确读数①明确量程②明确分度值③根据指针的偏转情况进行读数。

  3、练*使用电压表

《电压》教学设计4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探究串联、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这节课在本章及整个电学部分都具有重要地位,它是进一步学*电学其它物理概念(如电阻、电功)的基础,是掌握电学中的物理规律(如欧姆定律等)、认识电学中的物理现象必不可少的知识;本节课的学生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是电学中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实验中关于串联、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是进行电路分析的基本根据。可见,本节在整个电学中,处于基础地位。

  本节课的目标有两个:在技能方面是练*用电压表测电压,在知识方面是研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这是一节探索性实验课,让学生自主实验、观察记录,自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对探索性实验有浓厚的兴趣,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有利于提高认知能力和实验能力,但由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尚不够成熟,引导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探究串联、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2)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压表的技能。

  (3)会利用串联、并联电路电压规律解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串联、并联电路电压的关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2)能运用实验法、数据分析法归纳总结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利用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难点:组织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规范操作、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得出恰当的结论。

  四、教学资源

  本节课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每组的器材有:电压表1只、规格不同的小灯泡2只(2.5V和3.8V小灯泡各一个)、电源、开关、导线若干、桔子1个、铜片、锌片(铝片)各一片。

  教师演示用的器材:电压表1只、规格不同的小灯泡2只、电源、开关、导线若干,实物投影及配套设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思路

  为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过程,既学到知识,又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协作精神,本节课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和探究式学*模式。即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由学生猜想,把问题具体化,由学生分组进行探究解决问题,再通过交流与合作总结实验结论,最后进行梳理反思,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并活化知识。

  六、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用一个开关同时控制两盏电灯(不同规格)的电路连接方式有多少种?请画出它们的电路图。

  若闭合开关,两灯都能发光吗?发光亮度一样吗?

  师闭合开关和同学们一起观察灯的发光情况,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两灯的发光情况会不一样?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补充: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灯泡的亮度不同可能与电压有关,引出本节实验要探究的

  问题:串联、并联电路电压会有什么关系?

  引入科学探究的七步骤。

  学生回顾电路相关知识,复*串、并联电路特点,将电路图画在练*本上。

  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并积极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思考会想到可能是电压不同的缘故。

  复*巩固科学探究过程

  从电路中灯泡的亮度不同出发,引导学生思考灯泡的亮度可能电压有关,进而引入探究串联、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注重物理过程的理解

  实验探究

  串联电路电压的关系

  1.提出问题: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与总电压有什么关系?

  2.猜想与假设

  请学生进行猜想,并说出猜想的理由。鼓励并肯定学生的猜想。

  3.设计实验

  请同学们讨论,做这个实验我们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然后再画出实验电路图。

  实验时要测出哪些数据?怎样正确使用电压表?

  4.进行实验

  教师示范操作,让学生认真观察,准确读数,正确记录实验数据。教师根据本实验的要求引导学生设计表格。

  实验时还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做实验。将实物连接投影在屏幕上供实验连接有困难的小组参考。

  5.分析与论证

  请几个小组将实验数据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一起观察思考。

  教师提问:表格中记录的数据有什么规律?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表扬学生总结出的结论。

  6.评估与交流

  师:能否得出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为什么?

  师:你打算如何再测?

  师:除了多测几组数据,为了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应该改变实验条件(更换灯泡、电源)再进行测量。

  猜想1:各部分的电压可能是相等的。因为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猜想2:灯泡亮的地方电压大,灯泡暗的地方电压就小。

  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越大灯泡越亮。

  猜想3: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

  因为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个电池的电压之和。

  猜想4……

  采用小组式教学。学生讨论,完成实验器材的选择和实验方案的设计。

  请一位学生将电路图画在黑板上。(如图1所示)

  学生想好后回答:可以把电压表分别并联在电路AB两点、BC两点、AC两点,测量电压值。正确叙述电压表使用方法。

  学生参考课本实验记录表格

  生答:连接实物过程中开关要断开,检查好电路再进行实验。

  学生做实验,将记录的实验数据填入已设计好的表格里。

  学生可能得出的结论:

  (1)总电压大于部分电路电压。

  (2)部分电路电压之和约等于总电压。

  (3)部分电路电压有时相等,有时不相等。

  (4)亮的灯泡电压大,较暗的灯泡电压小。

  生:不能。数据太少了。

  生:多次测量。

  学生改变实验条件(更换电源,灯泡),进行实验。

  综合各组的实验数据得出串联电路电压关系:在串联电路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等于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表达式:U=U1+U2。

  教师对学生的猜想结果要有充分的前瞻性。学生的猜想会是丰富多彩的。同时引导学生的猜想应当是有根据的。

  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的方法。学生设计实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风,教师不要包办。

  教师的示范操作很重要,培养学生规范操作实验的能力。

  提醒学生要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保持原始数据,不要凑“数据”。

  搜集各组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可得一般性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引导学生明白多次测量是为了减小误差。

  以小组为单位,资源共享,进行第二次测量。

  实验探究并联电路电压的关系

  1.提出问题

  通过刚刚的实验得出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同学们现在来猜猜并联电路电压有什么样规律?

  2.设计并进行实验

  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同学们的猜想呢?电压表要测出哪些数据?

  下面同学们自己进行科学探究,研究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做实验。(将实物连接投影在屏幕上供实验连接有困难的小组参考)

  3.分析与论证

  学生积极思考并说出自己的猜想。

  学生想好后,请一位同学将电路图画在黑板上,并说明实验时测出AB两点、CD两点、EF两点的电压。

  学生们设计表格、连接实物、动手实验。

  实验完毕归整器材。

  结论:在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相等,都等于并联电路两端总电压。表达式为:U=U1+U2

  培养学生实验的迁移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师要做好课堂调控。

  教师可以适当渗透误差理论,让学生理解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实验的结论是在误差范围内成立的。

  拓展提升

  (1)让学生们总结在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正确使用方法中,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2)两灯电压相等时,两灯一定是并联吗?

  (3)利用电压表测水果电池的电压。

  教师介绍水果电池的制作方法和工作原理

  学生总结出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根据实验结论能马上想出答案并起来交流。

  学生会为自己制作的水果电池兴奋不已,开心地测量水果电池电压。

  应注意纠正表达不准的知识点。

  补充课外知识增加学生学*兴趣。

  总结练*

  (1)小结。

  (2)练*电压表的读数。

  (3)利用串、并联电路电压的关系

  计算电压值。

  [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本节课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分析,并思考在探究过程中,哪些问题真正弄懂了,哪些问题还不清楚,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等等。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做好“欣赏者”,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电压》教学设计5

  (一)教材

  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

  (二)教学目的

  1.知道电压的作用。知道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能对电压的不同单位进行变换。

  3.记住干电池、家庭电路的电压值。

  (三)教具

  U形管连通器一个,干电池一节,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条。

  (四)教学过程

  1.复*

  (1)把一节干电池、小灯泡、开关放在示教板上,请一位同学按所画电路图,用导线将电路连接起来(连接电路之前,开关应当是断开的)。

  (2)提问:什么叫电路,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2.引入新课

  演示:闭合示教板上电路中的开关,灯泡亮了,说明电路中产生了电流。

  提问:电流是怎样形成的?

  取下电路中的干电池,闭合开关,灯泡不发光。

  提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电路中不能形成电流,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3.进行新课

  为了说明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形成电流,我们先用水流作比喻,看看水流是怎样形成的?

  提问:将装有水的U形管连通器的底部用止水钳夹住,两管内水面相*。打开止水钳,两管内的水会不会发生流动?

  演示:向U形管左管内加水,使左管水面高出右管水面(图1)。(提问:打开止水钳,两管内的水会不会发生流动,如果发生流动,水怎样流动?)打开止水钳,水从左管向右管流动。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连通器里的水面相*时,水不发生流动,而在左管水面高时,水从左管流向它的右管?U形管中的水能不能持续不断地流动?

  (利用投影幻灯片或电脑设计程序表现出连通器水流的动态过程,反映出在这一过程中,水位的变化和连通器底部液片受到的压强变化的情况。见图2所示。)

  可见,水位差(又叫水压)是使水定向流动形成水流的原因。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如图3所示的复合投影幻灯片(或用电脑设计程序表示出它的动态过程)。

  甲图中A处的水位高于B处的水位,打开阀门,管中的水从A处通过涡轮向B处流动,水的流动使涡轮转动。A处的水面下降,B处的水面上升,当A、B两处水面相*时,水位相同,水停止流动,涡轮不再转动,幻灯片要显示上述过程。可见,水位差(水压)使水管中形成水流。

  现在,我们用一台抽水机不断地把水从B处抽到A处(如图3乙所示,将抽水机置入,同时表现出抽水的动态情况)、使A处的水总比B处的水位高,由于水管两端总保持一定的水位差(水压),于是水管内就有持续的水流。

  下面我们来看看图4所示的电路(示数板上接好的简单电路)的情况。

  电源的正极聚集有大量的正电荷,负极聚集有大量的负电荷,在电源的正、负极之间就产生了电压。这个电压使电路中电荷发生定向流动,使正电荷从正极流向负极,或者使负电荷从负极流向正极,于是在电路中产生了电流。

  可见,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

  在电路中,电源在工作时不断地使正极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保持电路两端有一定的电压,使电路中有持续的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板书:<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用符号u表示>

  在图3所示装置中,不同的抽水机可以在水管两端产生不同的水位差,即大小不同的水压。同理,不同的电源可以在电路的两端产生大小不同的电压,为此,首先要确定电压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里,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V)。此外,常用单位还有千伏(V)、毫伏(V)、微伏(μV)等。介绍它们的换算关系。

  板书:<在国际单位制里,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

  看课本几种电压值的图。

  要求记住的电压值有:

  一节干电池电压:1.5伏。

  家庭电路的电压:220伏。

  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36伏。

  练*题:

  (1)电压使电路中形成______,______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220伏=______千伏=______毫伏。

  4.小结

  这节课讲授的电压是电学中又一个重要的物理量。由于知识所限,我们用水流作比喻讲述了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要知道电压的单位,会进行单位变换。此外,还要记住干电池和家庭电路电压值。

  (四)说明

  1.“电压”这堂课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不易被学生掌握。对于初学电学的学生来说,只要求知道电压是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和电压的单位。至于电压的定义、公式和电压的单位──伏特的物理意义留待高中再讲,在这节课内不要出现这些内容,否则因难度过大使学生不能接受。

  2.用水流作比喻来讲电压,对于学生来说形象、生动,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在这里利用水压引出电压,从而认识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3.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在讲水流的形成时,最好用复合幻灯片模拟出它的动态过程。有条件的,用电脑设计出程序,将有更好的效果。


《电压》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an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课标要求

  1、自学研讨,掌握本课的生字。

  2、准确、生动地复述课文。

  3、树立要立志做大事,不必立志做大官的思想。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尚思想。

  4、将此文言文变成自己的话,写成一篇现代文。

  5、联系背景评价包拯这一形象。

  [学法点悟]

  学*文言文有个规律:从机械性朗读到理解性朗读再到表演性朗读,我们可以按这几个步骤进行朗读,我们对本课内容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提出、大胆思考、大胆质询,大胆必“大得”。

  [整体感知]

  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

  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位、官职、生*事迹等内容。包拯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是封建清官的典型。这篇文章通过写包拯的典型事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民*的好官形象。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效果更佳。

  [疑难解析]

  质疑: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每段重点写了包拯的一个事例。有的段落记叙具体,有的段落记叙较概括。请各用四个字概括。

  解惑:割牛舌案、进贡砚台、出使契丹、公开审案、*日为人

  质疑:学*传记要在了解人物事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请你结合课文评价一下包拯这个人物。

  解惑:第一段突出包拯为官机智;第二段突出他为官廉洁;第三段突出他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第四段突也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第五段突出他克己奉公。

  质疑:包拯的作法受到肯定了吗?试从文中找出答案来。

  解惑: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从社会人民的角度给以肯定。

  质疑:注意本文如何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人物?

  解惑:割牛舌案、进贡砚台、出使契丹、公开审案、*日为人是正面描写,“笑比黄河清”、“包待制”、“阎罗包老”是侧面描写。

  [语言揣摩]

  1、对下列语句中的语言现象判断有误的是( )

  A、不主先入之说: 主,意动用法。

  B、闻者皆惮之: 惮,害怕,畏惧,使动用法。

  C、使得至前陈曲直: 曲直,形容词作名词。

  D、不伪辞色悦人: 悦,使动用法。

  提示:B

  2、下列语句和例句句式相同的是( )

  例:刘豫州,王室之胄。

  A、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B、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C、有犯脏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D、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

  提示:D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把握文学常识,掌握本课重点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理解文章大意。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翻译全文。

  基础巩固集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

  1、 课文共有 个段落,分别记叙了割牛舌案、________、________、公开审案、*日为人几方面,其中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具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概括。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写,第______段穿插了侧面描写。

  二、字音字义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鬻( )徙( )砚( )遗( )敛( )惮( )恶(吏苛刻)( )茔( )

  2、解释下列加点字:

  A、第归,杀而鬻之:

  B、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

  C、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D、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E、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三、语言积累

  翻译下列句子。

  1、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翻译:

  2、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翻译:

  四、问题探究

  1、百姓把包拯比作什么?为什么?(用自己的话)

  2、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请举出他审过的其它著名的案例。

  3、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清官?他们有哪些事迹?请你用正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向同学们讲述。

  4、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感触?结合社会现状描绘你心中“好”官的形象,并谈谈你打算如何做人如何去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五、欣赏评价

  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出版社教材所选古文都具有优秀的人文精神,例如本文就是对我们进行廉洁奉公教育的好材料,我们学*时既应重视知识能力目标,又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六、拓展阅读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 ,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 :“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徒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

  召权知(权知:原为暂时主持某州事务,此为调任某知府的意思)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宦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能,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是( )

  A、第归,杀而鬻之: 第归,暂且回去。

  B、前守缘贡: 缘贡,以进贡为缘由、为借口。

  C、有犯脏者: 犯脏,犯贪污罪。

  D、死不得葬大茔中: 茔,坟墓,大茔,大坟墓。

  2、下列句子的意思正确的是( )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①人们拿包拯的笑去与黄河清水作比较。

  ②人们觉得包拯的笑与黄河的水变清那样难以见到。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③只有阎王和包公那里才打不通关节。

  ④打不通关节的,可到阎王一样的包公处寻求公道。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3、下列语句意思理解有误的是( )

  A、请去刻薄,抑侥幸。

  请求罢黜那些刻薄的官吏,抑制那些侥幸得官升官的人。

  B、恶吏苛刻。

  凶恶的官吏对民众十分苛刻。

  C、拯立朝刚毅。

  包拯在朝,刚强果断。

  D、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包拯与人相处不随意苟同附和,不说假话装笑脸让别人高兴。

  4、对“*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译意最好的是( )

  A、*常居住,无私人藏书,老朋友、亲戚们都无往来。

  B、*常无私人书信往来,老人,亲朋好友都不与他往来。

  C、*常没有私人书信往来,老人、亲朋好友都断绝了交往。

  D、*常私人也不买书,所以,人们、亲戚同党都不与他往来。

  5、包拯对牛舌案是如何思考和推断的?选出正确的一项( )

  A、盗贼割只牛舌,些许小事,主人何需告官,过些时日,案情自会水落石出。

  B、牛既被割舌,必死无疑,不如让主人宰而卖钱,等待案情自白。

  C、割了牛舌,牛主必杀牛,从而触犯法律,盗贼可乘机告官,“借刀**”。

  D、割牛舌者,必为地方恶贼,其恶行必有暴露之日,待机而捕,定可擒捉。

  6、下列文句,全表现包拯刚毅廉洁的一组是( )

  ①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②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③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④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⑤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⑥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⑦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⑧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A、①③④⑦ B、③⑤⑦⑧ C、②③⑤⑥ D、①③⑥⑦

  微课作品名称

  “<诗经>吟诵”

  微课作品介绍

  本微课《<诗经>吟诵》主要是针对九年级学生设计的了解《诗经》吟诵相关知识的微课。此微课以吟诵《蒹葭》为例,介绍吟诵的基本规则,让学生体会吟诵的魅力和价值。

  适用对象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文,对于《诗经》中的名句也有耳闻,但是对于《诗经》的学*主要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背诵上,对于《诗经》的吟诵知识也不甚了解。若将吟诵技巧运用到《诗经》的教学中去,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文的感悟领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记忆。

  学*内容分析

  本节微课首先介绍吟诵的含义,接着通过对吟诵历史的简单说明和学者对吟诵的推重表明吟诵的重要性。然后介绍吟诵过程中相对重要的两种方法:第一,依字行腔、依意行调;第二,*长仄短,*低仄高。最后,在理论知识介绍过后重点以《蒹葭》为例,进行吟诵教学示范,让学生调动听觉系统感受吟诵。

  教学目标分析

  1、让学生在理论上了解吟诵的含义及操作方法;

  2、让学生在实践上感受吟诵的魅力和作用;

  3、让学生举一反三,吟诵“诗经”的其他篇目。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介绍吟诵的基本概念

  吟诵指的是在*古典诗文的创作和学*过程中特有的,以有曲调的吟咏和无曲调的诵读相结合的*式读书法。与单纯的朗读相比,吟诵具有音乐性;与单纯的歌唱相比,诗文的文学性是吟诵的根本所在。

  (二)吟诵“诗经”的历史

  吟诵的历史由来已久,古代文人都有着吟诵的传统,《诗经》更开我国古代诗歌之先河。现代学者对吟诵也是高度推崇的,体现了吟诵《诗经》的价值。

  (三)吟诵的基本规则

  第一,吟诵时要遵循依字行腔,依意行调的原则;第二,吟诵时要遵循*长仄短、*低仄高的原则。(联系现代汉语中的汉语拼音,加入对*仄知识的补充)

  (四)“蒹葭”吟诵教学示范

  首先介绍《蒹葭》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接着按照*仄声调分析诗中的字词,包括个别需注意的入声字及韵脚字。最后进行示范吟诵。将吟诵的基本规则重点表现出来,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吟诵其他古诗文。

  学*指导

  请在预*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诗经两首》时使用本视频,并尝试在观看后吟诵《诗经》中的其他篇目。

  配套学*资料

  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

  制作技术介绍

  本微课主要使用录屏软件Camtasia工作室对PPT课件进行录屏制作,后经过剪辑等编辑,最终完成制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2)掌握朗读、背诵的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荀子的劝学,了解学*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和良好的品德。激发学生学*兴趣,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从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教学重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注重本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学情分析]

  基础版第五单元主要学*古代散文欣赏,学生通过初中对文言文知识的学*和积累,对这一类散文已并不陌生。本课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这些论证方法对学生学*写议论文有很大的帮助。

  [学法指导]

  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结合注解理解文意,把握全文的内容,并注意学*本文的论证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作者、作品简介,释题:

  2、正音,找出通假字;

  3、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让学生找出文中采用了论证方法。

  [课时重难点]

  梳理文章结构思路,学*论证方法。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认真努力地学*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也曾是雄心勃勃,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说的是任何渊博的知识、精深的学问,无不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与荀子《劝学》中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课文:

  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学*的意义:提高和改变自己。

  3、学*的作用:弥补不足。

  4、学*的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二)有关《荀子》(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三)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正音

  (五)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再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剖析文章结构。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论据:学*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学*的作用(拓展自己)

  论证:学*的方法和态度(注重积累,贵在坚持,用心专一)

  四、根据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明确: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第一段:论证了学*的意义。从论证方法来看,属于比喻论证。

  第二段:是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论述学*的作用。

  第三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且中心论点一直贯穿其中。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论点鲜明,论证层次清晰,正反两个方面比喻的论证方法灵活生动,结构非常明了。另外本文的语句整散结合,语势铿锵有力,逻辑严密,雄辩而富有说服力。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注释,做相关练*,并对文中的文言知识进行归纳(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字,特殊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言知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课时重难点]

  1、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言知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一、学生朗诵课文,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的意义、学*的作用、学*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2、本文的写作技巧是什么(即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二、讲解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1)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三次,多次今义:参加,加入

  (3)声非加疾也

  古义:强今义:疾病

  (4)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

  (5)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6)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2、词类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电压》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功夫》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内容

  表演歌曲《*功夫》;欣赏乐曲《武术》。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功夫》。

  2.能随歌曲《*功夫》的音乐即兴表演几个武术的动作。

  3.在欣赏乐曲《武术》时,能分辩出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的不同情绪以及乐曲的结构。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唱了歌曲《*功夫》,但还不太熟练,尤其是第三段念白还不够整齐。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复*演唱歌词,要求唱得更加整齐,更加生气勃勃、英姿飒爽。

  2.表演歌曲《*功夫》

  3.欣赏民乐合奏《武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就拍摄了一部科教片《武术》,专门介绍*的武术,其片头音乐就是由老一辈作曲家何彬创作的民乐合奏《武术》,教科书中已经将乐曲中两个主要的主题列出来了,请随老师学唱并熟悉它。

  学生学唱,教师用二胡伴奏。

  欣赏乐器《武术》(初听)。

  现在我要请同学们注意课本中列出的ab主题在乐曲中各出现了几次,顺序是怎样的(复听)?

  学生回答:a出现了8次(先出现4次,在b段又出现了4次),b段只出现了2次。

  对!这种先出现a段,再出现b段后又重复出现a段的乐曲结构就称为aba的结构。现在,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乐曲的结构就更清楚了。

  这首乐曲充满着动感,a段犹如重拳出击,b段犹如太极八卦,柔中有刚,因此也很适合随音乐表演动作,我们再来请几位同学做表演(几位学生随音乐做即兴表演)。

  4.小结

  小结本节课学*的收获,要求学生准备好乐器,下节课进行合奏《*功夫》。

  教材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音乐)第六单元唱歌《*功夫》

  年 级:四年级下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材分析:

  歌词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武术的方方面面,写得极有气魄。尤其是最后一段“东方一条龙,儿女似英雄,天高地远八面风,中华有神功”使人唱来豪情满满,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旋律采用七声羽调式,“7”手口“4”的运用恰到好处,使曲调具有古朴和高亢、壮烈的色彩,这是单纯采用五声音调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歌曲由三个乐段组成,为单三部曲式。第二乐段的乐句是第一乐段乐句的压缩,所使用的音乐材料完全相同,使人易唱易记,同时又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师生交流,了解*武术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华有神功”的自豪感。

  2.能正确演唱《*功夫》,并掌握歌曲速度、力度及情绪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从而感受音乐的魅力。

  教学内容:演唱歌曲《*功夫》

  教学重点、难点:

  1.熟练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功夫》。

  2.打击乐的创编活动,感受武术风格特色。

  3.重点处理歌曲的第三部分。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打击乐、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生交流

  师:你们怎样理解“武术”一词?谁查过资料?说说看?

  生:武术有南拳、北拳;武术刀具:刀、棍、棒;武术姿势:卧像弓、站如松等。

  师生总结:*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过去武术用来保家卫国,现在武术大多是用来强身健体,修身养性。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了解武术相关文化,激起学生学*兴趣。

  2.播放电影《黄飞鸿》片段

  师:请同学看完短片后,谈谈感受或者看完短片后,你想说什么?

  生:我被*武术的伟大所感染,我也想学一身功夫,保家卫国……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赏画面,感受*功夫特点及表现的民族精神。

  二、学词部分

  学*方法过程

  1.播放歌曲《*功夫》VCD碟片 (由屠洪刚演唱)

  播放第一遍:①跟乐曲画面哼唱。②乐曲分几段。③你喜欢哪段,为什么? (互相讨论)

  播放第二遍:要求师生起立一起随媒体画面欣赏并演唱《*功夫》。

  [设计意图]给师生创设教学情境,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歌曲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2.学*处理歌曲第三段,有以下两种处理办法(课堂上可采用任意一种方法)。

  第一种学*方法:

  师:刚才大部分同学回答喜欢第三段,为什么?

  生:这段歌曲念白:有气势,节奏感强,坚定有力,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师:大家讨论相互交流一下,我们把这段念白适当加上衬词好不好? 师生展示汇报结果(荧屏展示):

  棍扫一大片(Hou),枪挑一条线(线)

  身轻好似云中燕, 豪气冲云天(天)

  外练筋骨皮, 内练一口气(气)

  刚柔并济不低头, 我们心中有天地! (地)

  清风剑在手(Hou),双刀就着走(Ha)

  行家的功夫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有)

  手是两扇门(门),脚下是一条龙(龙)

  四方水土养育了我们中华武术魂!(魂)

  学*方法过程:分三个环节学*

  ①师生共同念白。

  ②师生接龙念白(教师读课本中原有念白部分,学生齐读加衬词部分)。

  ③全班随电子琴节奏,女生念书中念白部分,男生念加衬词部分。

  ④老师指导学生配合相关武术动作,念白(出拳、蹲步、跺脚、仰头等武术动作配合)。

  [设计意图]创造性使用教材,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特别是相关武术动作的配合,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歌曲学*中,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第二种方法:加打击乐伴奏

  方法:

  ①讲台上摆有打击乐器:大镲、中镲、小镲、小鼓。

  ②请几位同学根据节奏型,选相应打击乐器。

  大镲:(X ― ― ―

  中镲:(X ― X―

  小镲:(XXXX XXXX (十六分音符)

  ③其他学生:寻找身边小鼓(桌子)左右手交替拍以下节奏型,并边拍边念白:

  X. X X X X 0 |

  ④教师击小鼓,节奏型:

  X. X X X X 0 |

  要求:念白的节奏要准确,清晰、吐字、咬字要到位,且②③④环节同时进行,并全体念白。

  [设计意图]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激活课堂气氛,同时镲、鼓等打击乐器的介入,起一定的专业引领作用,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3.学*歌曲第一段、第二段

  学*方法过程:

  师:请同学随琴唱第一段与第四段,要求演唱中体会并感受两段旋律的.情绪、速度特点。

  师生总结:第一段、第四段旋律相同。第一段速度稍慢,矫健地。第四段速度稍慢,饱满地。

  师:学*第二段,请同学边唱边思考,前八小节和后八小节音乐旋律特点有什么不同?要求演唱时吐字要清晰,注意句末的休止符。

  师生总结:第二段旋律特点:前后八小节形成鲜明对比,后八小节是前八小节学*的压缩,音乐变得稍活跃起来。

  师:全班随伴奏带放声歌唱整首歌曲。

  要求:注意既要唱得高亢、雄健,又不能扯直嗓子拼命喊,注意第三段加衬词处理部分。

  三、学谱

  [设计意图]边唱边指导学生认识歌曲速度、情绪、旋律结构特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歌曲的内涵。

  师:请学生随琴轻唱乐谱第一段、第二段。

  师:分角色随歌曲录音唱全曲乐谱(男女唱第一段乐谱,女声唱第二段乐谱前八小节,后八小节男女合唱。第四段男生唱词,女声唱谱,且同时进行。)

  四、歌表演

  师:请全班会武术的部分同学上台自由表演助兴。(全体同学伴唱)

  五、结束部分

  播放《*功夫》学生走出教室。

  教学内容

  表演歌曲《*功夫》;欣赏乐曲《武术》。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功夫》。

  2.能随歌曲《*功夫》的音乐即兴表演几个武术的动作。

  3.在欣赏乐曲《武术》时,能分辩出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的不同情绪以及乐曲的结构。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唱了歌曲《*功夫》,但还不太熟练,尤其是第三段念白还不够整齐。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复*演唱歌词,要求唱得更加整齐,更加生气勃勃、英姿飒爽。

  2.表演歌曲《*功夫》

  3.欣赏民乐合奏《武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就拍摄了一部科教片《武术》,专门介绍*的武术,其片头音乐就是由老一辈作曲家何彬创作的民乐合奏《武术》,教科书中已经将乐曲中两个主要的主题列出来了,请随老师学唱并熟悉它。

  学生学唱,教师用二胡伴奏。

  欣赏乐器《武术》(初听)。

  现在我要请同学们注意课本中列出的ab主题在乐曲中各出现了几次,顺序是怎样的(复听)?

  学生回答:a出现了8次(先出现4次,在b段又出现了4次),b段只出现了2次。

  对!这种先出现a段,再出现b段后又重复出现a段的乐曲结构就称为aba的结构。现在,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乐曲的结构就更清楚了。

  这首乐曲充满着动感,a段犹如重拳出击,b段犹如太极八卦,柔中有刚,因此也很适合随音乐表演动作,我们再来请几位同学做表演(几位学生随音乐做即兴表演)。

  4.小结

  小结本节课学*的收获,要求学生准备好乐器,下节课进行合奏《*功夫》。

  教学内容:

  表演歌曲《*功夫》,欣赏乐曲《武术》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熟练的、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功夫》

  2、 在欣赏乐曲《武术》时能分辨出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的不同情绪以及乐曲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唱了歌曲《*功夫》,下面我们来复*演唱歌词,要求唱得更加整齐,更加生气勃勃、英姿飒爽。

  学生随琴齐唱。

  二、表演歌曲《*功夫》

  1、分组合作创作动作。

  2、请几位表演比较好的学生随歌曲即兴表演。

  3、推选代表共同表演。

  三、欣赏民乐合奏《武术》

  1、教师简介乐曲。

  2、知道学生进行学唱。

  3、初听乐曲。

  课本中的A、B主题在乐曲中各出现了几次,顺序是怎样的?

  4、复听乐曲

  这首乐曲充满着动感,如重拳出击,柔中带刚,因此也很适合随音乐表演动作,我们再来请几位同学作表演。

  5、 指名随音乐进行表演。

  四、课堂小结

  小结本节课学*的收获,要求学生课后学*一两个武术动作。

  教学内容

  表演歌曲《*功夫》;欣赏乐曲《武术》。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功夫》。

  2.能随歌曲《*功夫》的音乐即兴表演几个武术的动作。

  3.在欣赏乐曲《武术》时,能分辩出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的不同情绪以及乐曲的结构。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唱了歌曲《*功夫》,但还不太熟练,尤其是第三段念白还不够整齐。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复*演唱歌词,要求唱得更加整齐,更加生气勃勃、英姿飒爽。

  2.表演歌曲《*功夫》

  3.欣赏民乐合奏《武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就拍摄了一部科教片《武术》,专门介绍*的武术,其片头音乐就是由老一辈作曲家何彬创作的民乐合奏《武术》,教科书中已经将乐曲中两个主要的主题列出来了,请随老师学唱并熟悉它。

  学生学唱,教师用二胡伴奏。

  欣赏乐器《武术》(初听)。

  现在我要请同学们注意课本中列出的ab主题在乐曲中各出现了几次,顺序是怎样的(复听)?

  学生回答:a出现了8次(先出现4次,在b段又出现了4次),b段只出现了2次。

  对!这种先出现a段,再出现b段后又重复出现a段的乐曲结构就称为aba的结构。现在,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乐曲的结构就更清楚了。

  这首乐曲充满着动感,a段犹如重拳出击,b段犹如太极八卦,柔中有刚,因此也很适合随音乐表演动作,我们再来请几位同学做表演(几位学生随音乐做即兴表演)。

  4.小结

  小结本节课学*的收获,要求学生准备好乐器,下节课进行合奏《*功夫》。


《电压》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窗》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剖析人物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

  2、读写一体,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 理解“窗”双关含义

  教学设想

  1. 讲解与讨论相结合,辅以多媒体教学

  2. 安排一教时

  3. 布置课前预*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 导入课文

  房间因为有了窗口才透进阳光,心灵因为有了窗口才看到希望。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形、无形的窗口。让我们打开课文《窗》。

  二 初读课文

  要求: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大意,理清小说情节。

  讨论、明确: 开端 病重静养

  发展 谈天绘景

  高潮 电铃事件

  结局 只见秃墙

  三.再读课文

  要求:初步分析人物内心世界

  (一) 分析情节发展部分,初步展示病人甲形象。思考、讨论:

  1. 他们的主要话题是什么?

  明确:病人甲描述窗外景色。(指名朗读第4段)

  2. 窗外景色怎么样?

  明确:景物多多、色彩斑斓、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

  3. 病人乙对此有什么样的感受?(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

  “这个时候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4.窗外美好景色是真的吗?病人甲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窗外景色是病人甲虚构的,这从课文结尾可以看出。这美丽的慌言,让病人乙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增强与病魔抗争的信心。

  小结

  病人甲,面对病魔,不仅没有屈服,还不断用自己微薄力量和仅有条件,创造生活, 给他人带来生活的情趣,给病人乙以力量、温暖。 病人甲,为他人着想,以生命为代价,用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情趣鼓舞病友。

  (二)剖析情节高潮部分,初步揭示病人乙形象 .思考、讨论:

  1. 对于占据窗口的病人甲,病人乙有什么想法? (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口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窗外一切?”

  “为什么自己不应该得到这种机会呢?”

  “紧挨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2. 在电铃事件中,病人乙有什么表现?

  明确:双眼盯着天花板、纹丝不动、见死不救

  四.深入分析课文

  (一) 深入剖析人物形象

  给课文拟副标题

  从人物角度拟

  1. 两个病人的故事

  2. 一个……的病人 (病人甲)

  讨论、明确:乐观、善良 热爱生命、心灵美好、品德高尚、

  一个 ……的病人 (病人乙)

  讨论、明确:自私、冷酷、漠视生命、狡猾、虚伪、残忍

  从情节角度拟 (略)

  (二) 分析标题“窗”含义

  “窗”是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的线索,一语双关,既是病房的窗口,

  也是心灵的窗口,由此可以看出病人甲、乙两种截然不同的内心世界。

  (三) 分析结尾

  “光秃秃的一堵墙”的.结局,卒章显志,“于无深处听惊雷”,使小说产

  生了艺术魅力,耐人寻味,令读者掩卷长思,也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深化。

  (四) 归纳主题

  就课文主题写一副对联

  提示: 1、颂扬美德,鞭挞私欲

  2、颂扬高尚品格,鞭挞丑恶灵魂

  3、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五、迁移训练

  (一) 给课文续写结尾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让小说故事情节再向前发展一步。

  提示:1、病人乙追悔莫及,羞愧不止,病情加重,很快死去。

  2、病人乙懊悔,病情好转,出院后向别人讲述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3、病人乙后悔,学*病人甲,为病人丁讲述“窗外美景”。

  让病人乙活下去,教育更多的人,既符合善良人的心愿,又符合小说

  的情节。

  (二) 比较阅读

  阅读欧亨利的《最后的一片叶子》,并与本文比较在人物、主题方面的异同

  附 板书设计

  附件一 教学反思

  《窗》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名篇。小说故事情节简中有繁,起伏变化,

  文章结构*稳精巧,合分有序;人物形象鲜活有力,表述方式灵活特别。教学对

  象初二学生,年龄偏小,社会阅历少。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到一底一高。

  何为低?即努力降低课文难度。这篇小说情节多变,主题深邃,语言含蓄。教学部学时不生硬说教,不过分深掘主题,少用学生不易理解的术语,以降低教学难度。

  何为高?即设法提高学*兴趣。课堂教学既要防止浮而不实、追求表层热闹而不注重深入理解的倾向,又要反对说教式的教师独角戏。就本文而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寓教于乐,调动学*语文的主动性,这符合本文的文体特点,又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尝试以活动贯穿其中,讲解与讨论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语文的兴趣。

  1、 关于课前预*

  学生课前预*,查工具书掌握相关字词,了解课文大意,初步理清小说情节,为初读课文作准备。

  2、 关于导入课文

  从生活中有形、无形的窗口切入,既贴*生活,又为教学难点:理解标题“窗口”的双关含义,奠定基础。

  3、 关于分组讨论,阅读课本剧

  分组讨论,阅读课本剧,能调动学生学*兴趣,不仅能培养实用语文能力,也能培养参与意识、协作精神,在活跃的气氛中,获取知识,接受教育。

  4、 关于经纬教学

  这篇叙事体课文,经纬式教学,即以分析故事情节为经线、揭示人物形象为纬

  线,交织有序,纲举目张,便于教学,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 关于给课文拟副标题

  从人物、情节等角度给课文拟副标题,便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分析。通过比较,体味文章如何巧妙命题;突破难点,理解“窗”的双关含义。

  6、 关于撰写对联,续写结尾,比较阅读

  这些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实用语文能力和迁移训练能力,举一反三,又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文学修养,激发求异思维,渗透思想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

  7、 关于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成“窗”型,文字简洁,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学生易于理解,便于 记忆。

  8、 关于教学重、难点

  人物形象分析是本课教学重点,从整体感知课文至给课文拟副标题,贯穿整个 教学之中;导入课文,拟副标题,突破教学难点,理解标题“窗”的双关含义。

  附件二 《窗》课本剧

  (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得两人。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扇窗户,门通向走

  廊,通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

  (病人甲经医生允许,每天上、下午起身各坐上一个小时,他的病床靠*

  窗口,病人乙只能日夜躺卧在病床上。)

  病人乙 这倒霉的病,太可恶了。

  病人甲 是啊,重病缠身,什么事情都不能做。

  病人乙 连听收音机、看电视都不行 ,这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病人甲 想过去,我拥有一份好工作,战争中也曾立过功。

  病人乙 可不是吗?那年我去悉尼度假,可现在……唉!

  (护士进,病人甲被扶起,开始一小时仰坐)

  病人甲 啊!窗外是一座美丽的公园……

  病人乙 (急切的)快说说,公园里有什么?

  病人甲 公园里有一泓湖水,湖面上漫游着一群群水禽,野鸭啦,天

  鹅啦。你看,有的孩子扔面包喂它们,也有的在摆弄游艇模

  型。一对对情侣,手挽着手在树荫下散步。

  病人乙 (羡慕地叹气)唉,要是能出去走走,那该多好啊!

  病人甲 再看那边,鲜花盛开,色彩斑斓……

  病人乙 都有些什么花呀?

  病人甲 哦,有玫瑰,还有牡丹、金盏草……一朵朵争相斗妍。

  病人乙 (听得津津有味)真是太美了!看来,我是没这眼福了,不过

  听听也是一种享受啊。

  病人甲 你看,公园那端有个球场,正在进行一场板球赛……哎呀,那

  个小孩差一点跌入湖里。还有这边,身着夏装的姑娘美丽动

  人……板球赛还在进行,一名队员正在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

  皆是。

  病人乙 (妒忌地)为什么偏偏是他有幸能观赏到这一切?为什么我

  不该得到这个机会?

  病人甲 球赛结束了,黄队终于取胜。

  病人乙 紧挨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

  (晚上,病人乙又是彻夜难眠。病人甲突然醒来,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他正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赶来)

  病人乙 (纹丝不动地盯着天花板)他凭什么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我为什么要帮助他?

  (病人甲去世了,医护人员静悄悄地把他的尸体抬了出去)

  病人乙 终于挨了三天。护士小姐,是否能让我挪到那张床上?

  (护士不解地把病人乙安顿在那张床上,病人乙迫不及待地探头向窗口

  望去)

  病人乙 (惊叹)怎么回事?窗口怎么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

  附件三 《最后一片藤叶》(故事梗概)

  华盛顿广场西边的格林威治村房租低廉,街道横七竖八,便于躲债,这里住着贫穷的人们。一幢楼的底层住着一位老画家贝尔曼,他穷愁潦倒,性格孤傲,艺术上失意。三楼住着两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女画家——苏艾和琼珊。秋天里,琼珊患了肺炎,贫病交加,医治无望。她躺在床上,透过窗口,看到空荡、阴沉的院子里,一株根已枯萎的常春藤,在深秋的寒风中,藤上的叶子差不多都吹落了,只剩下几根藤枝依附在破墙上。琼珊一片片地数着藤叶,看着它飘落,沮丧极了。她想到自己生命之树的叶片也正往下落,她认定最后一片叶子落地之时,便是她生命的终结之日。同患肺炎的老贝尔曼从苏艾那里知道此情况后,在一个风雨交加、凄冷的夜晚,艰难爬上墙,画了一片永不会坠落的藤叶。琼珊在这不落的藤叶的感召下,重获生的信念,病愈活了下来,但是老贝尔曼却因受凉病重去世,他用自己的生命绘出了毕生的杰作——最后的一片叶子。

  [欧 亨利(1865---1910)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创作了*三百篇

  短篇小说,与莫泊桑、契诃夫并称世界短篇小说的三位大师。]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内容来自首师大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同窗之缘”。课标要求:在处理我与他人的关系中,要求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教材分析:本课围绕“友谊最珍贵”和“交友讲方法”两部分展开,按照友情的重要性和交友的原则等思路设计,重点介绍中学生建立友情的重要性以及什么是真正的朋友。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与同学交往,能够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做到尊重他人,宽容诚信,追求友谊,呵护友谊,但不失原则。

  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使学生加深对友情及其主要特点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

  知识: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白,每个人既需要别人做朋友,也是别人需要的朋友。进一步了解朋友的真谛,学会和练*交友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真挚友谊的基础。

  难点:选择真正的朋友。

  四、教学过程

  1.课堂导人:

  展示《五律·过许昌》和《水调歌头·游泳》,请学生朗读。

  提问:诗词的作者分别是谁?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首诗词的作者分别是周世钊和,他们在少年时期做了五年同学,毕业后虽然天各一方,但在几十年的奋斗生涯中一直保持着共勉的联系和当年的爱好——作诗填词应对唱和,而这两首诗词正是其中一组代表作。从少年同学的相识到长大**后的共勉,这份绵延多年的情谊坚韧珍贵,我们称这种情谊为——同窗之情。同窗,即为同学。

  2.新课教学:

  [抛砖引玉]

  教师出示自己*期收到的来自不同时期同学的信件,介绍亲身经历的同学情谊。在通讯方式不断更新的世界中,这种传统甚至古老的联络方式总让我觉得:无论何时何地,总有一些东西在生活中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品味友情之美]

  老师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宝藏,那么同学们呢?还记得毕业时你们彼此的祝福吗?(教案 ) 还记得属于你们的难忘往事吗?一起回忆一下吧。评价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再次体验日常生活同学之间的默契和同学情谊的美好。

  [启承过渡]

  依次列出班级生活小场景:

  “老师来了叫我一声!”“靠前点儿,让我出去。”“别看!老师在门口!”“下一节什么课啊?”“笔借我用下!”“你几分啊?”

  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引导:这些情况只能引起大家的会心笑意,因为我们是共同经历成长、参与彼此青春的同学。我们在刚才那些紧急情况的小场景中能够感觉到,同学往往是自己的哨兵和救星,而在遇到更加危急的事件时,同学更是愿意与你患难与共的盟友。

  [情境探究]

  播放街拍募捐视频资料:“20xx年10月中旬,北京市昌*一中的高二男生张鑫宇患有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及中枢神经感染——病毒性脑炎、肾性高血压以及肺部感染等多种并发症,病情危急随时可能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11月,昌*一中的学生们分别来到东关车站、亢山广场、阳光商场、鼓楼东大街等昌*人较多的地方,向路人祈求援助。”

  讨论:

  (1)为什么视频如此嘈杂?

  寒风侵袭的背景音凸显了同学们在街头募捐的艰难和挽救生命的热情、急切,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唤起了自己对生命的珍重、激发了自己的勇气和独立态度,所以,帮助朋友也是帮助自己发现新的自我。

  (2)你们希望这场救援有什么样的结果?

  (3)如果张鑫宇是我们班同学,你会做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阐述:相信大家也会用自己的热情、关爱和勇气,做自己能做到的一切,来帮助遭遇到不幸的同学,这不但是同学的情谊,更是朋友的温暖和力量。

  [去伪存真话朋友]

  这段源自教科书的文字既是对友谊的感悟,更是对友谊的赞美,说起对友谊的赞美,大家找到了那些词句呢?

  列出关于友谊的词句,请学生找出贬义的部分。

  教师启承:并不是所有与友情有关的词句都是歌颂,正如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成为朋友。朋友实际上是一种珍贵的宝物,既然是宝物,就会招致一些赝品,让我们一起擦亮眼睛,对朋友进行一场去伪存真的鉴定。

  情境再现:分别请学生表演以下情景对话,并讨论:朋友应该怎么做?朋友不是什么?(联系生活,由反面场景引发关于真正友谊的积极思考,使学生被调动起来的积极性和认同感有实际操作的方向和*台。每个表演后进行提问并根据学生回答给出阶段性结论。)

  情境一:

  A:咱们周六去欢乐谷玩儿啊?

  B:下周要考试了,我想跟家看看书。咱们考完试再去呗。

  A:切!

  C:她不去咱俩去。人家要当好学生,跟咱们不一样……

  朋友不仅仅是玩伴,朋友应该尊重彼此的意愿。

  情境二:

  A:昨天新转来那小子瞪我!

  B:敢瞪你?走,找他算账去!

  A:走!要不说你是我哥们儿嘛。

  朋友不是“罩着”自己的人,那种看似义气相挺的“保护”如同不合法的工具,带有危险的气息。

  情境三:

  A:走啊!

  B:哎,我早上跟我爸闹不痛快来着,晚上不想回去了。

  A:那你上哪啊?

  B:我去网吧包宿去,气气他。让他说我!

  A:对!就得吓唬吓唬他们!哎,那你钱够吗?我借你点儿?

  B:行啊,还是你理解我!

  朋友不是毫无原则赞同自己的人。否则,当你盲目的时候,他们是一副漂亮的墨镜,只能让你更难分辨是非。

  提问:请问那些形影不离的人们一定都是朋友吗?

  形影不离有可能出处于彼此的亲密友好,也有可能是因为失去了自我,朋友间最起码应该彼此*等、独立,亲密的友谊也不能以失去自我作为代价。

  去伪过后显然要存真,那么,真正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

  根据学生所答,予以相应的积极引导。

  我们不难发现,鉴定朋友真伪的标准其实就是一些基本的原则,比如彼此之间的尊重、理解和信赖,这是我们建立友谊的基础,更是我们维护友谊的必需品。

  3.课堂小结:

  友情的甘美令人向往,尊重、理解和信赖是保持友谊长青的关键,获得友谊不容易,珍惜友谊则更为重要。让我们一起珍视自己的朋友,享受友谊的光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四。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计,体会估计的重要性,初步学会估计的策略与方法。

  2、经历估计事物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3、通过估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计,体会估计的重要性,初步学会估计的策略与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估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体会估计的重要性。

  1、情境激趣、提出问题。

  (1)师生交流对农村的感受和印象。

  问:小朋友们,谁去过农村呀?说说你对农村的印象和感受吗?

  请有过对农村亲身感受的孩子说一说对农村的亲身感受。

  教师引导:是啊,美丽的新农村,农民的生活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老师继续带同学们走进新农村,和农村的小伙伴手拉手,体验一下农村生活,好吗?

  (2)课件展示走进农村的场景画面。

  场景一:手拉手希望小学操场。

  场景二:白菜园。

  场景三:小树林。

  边展示边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3)提出问题。

  课件定格三个场景,问:看着这三幅画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有多少个同学在做操?

  种了多少棵大白菜?

  有多少棵小树苗?

  教师有顺序的将这些问题板贴。

  2、数一数,初步体会估计的重要性。

  (1)数一数。

  问:数一数,你能很快地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给学生时间一定时间,让学生数数看。

  (2)谈体会:

  问:你得出结果了吗?遇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因为数量太多,一时数不过来、也数不清楚。

  (2)有些白菜被挡住了,看不着,没法数。

  (3)我数出了每行有6个人,有16行,想用乘法,16X6我不会算。

  ……

  (3)教师引导:

  遇到数量较多的物品,我们一下子数不过来,就可以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先估计一下大体数量,今天我就来学*数量的“估计”。板书:估计。

  补充板书:大约

  大约有多少个同学在做操?

  大约种了多少棵大白菜?

  大约有多少棵小树苗?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寻找估计策略。

  1、探寻估计策略。

  (1)明确问题:大约有多少个同学在做操?

  课件展示场景一:手拉手希望小学操场。

  (2)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提出要求:仔细观察画面,动脑筋、想办法,请你自己先试着估计一下。

  (3)小组内合作交流。

  你是怎样估计的?在小组里和身边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4)小组汇报,向全班介绍估算方法。

  可能会出现下面方法:

  两横排大约是30人,用笔把两横排圈出来,六横排圈了3个圈,大约是90多人;

  两竖行大约是10人,把两竖行圈成一圈,16竖行可以圈成8圈,大约是80多人。

  数出每竖行有6人,10竖行是60人,再加上6竖行36人,一共是96人。

  一半有8竖行,每行有6人,一半有48人,两半合起来大约有96人。

  ……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用笔笔圈一圈,估一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估计正确率。

  (5)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普遍都采用数出有几行、有几列,然后通过确定一部分来估计全体的方法,还有不少同学用到了估算。估计的方法很多,只要合理就是正确的,结果不一定完全相同,

  2、巩固估计策略。

  问题一:大约种了多少棵大白菜?

  课件展示场景二:白菜园

  (1)学生个人尝试估计。

  教师提出要求:仔细观察画面,请你自己先试着估计一下。

  (2)全班交流估算方法。

  可能会出现下面思路:

  先算出1畦白菜有多少棵(一畦白菜有5行,每行6棵,共30棵),再推想8畦白菜大约有多少棵(2畦大约有60棵,4畦大约有80棵,8畦白菜大约有240棵。)

  先估计2畦白菜有多少棵(2畦白菜有10行,每行6棵,共60棵),8畦白菜4个两畦就是有4个60棵,大约有240棵。

  ……

  (3)教师小结:估计的时候要有一定根据,同学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估计。

  问题二:大约有多少棵树?

  (1)教师提出要求:比一比,看谁估计得最快、最准。

  学生比赛。

  (2)交流估计经验。

  请估计的最快最准的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估计方法。

  三、走进生活,巩固拓展,完善估计策略。

  1、估计“给爷爷的一封信”的字数。

  (1)课件出示小明给爷爷的一封信,请一名学生读一读。

  师生交流读信感受。

  (2)教师提出要求:请你估一估小明大约写了多少个字?

  学生尝试估计后,全班交流估计的结果和估计方法:

  A、先估计1行的字数,再算几行的方法。

  B、先估计空白的格数,再整页写满的字数减去空白的字数。

  C、用割割补补的方法,将开头一行的字补到第三行中,凑成一整行,再按(1)的方法进行估计。

  ……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进行整体感知,能概括出病人病情发展的全过程

  2、分析人物的不同品质,领会思想,指导生活

  3、体悟本文“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巧构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刚才课前与同学们聊天,我发现咱们班的同学都很热情,也很可爱。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欣赏一则有关窗的故事,用我们的心灵去体悟一下窗内外的世界吧!

  二、病例诊断(整体感知):

  假如我们同学是这两位病人的主治医生,请你认真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为这两位病人填写病历卡(一)。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病历卡(一)

  病人:远窗人*窗人

  进院状况:

  远窗人:病情严重,日夜躺在病床上。

  *窗人:病情严重,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

  病情发展过程:

  远窗人:听病友描述窗外美景,病情稳定

  →想占领靠窗的位置,病情加重

  →独占窗口,但并没有得其所愿

  *窗人:与病友分享窗外美景,病情稳定

  →病发,大声咳嗽,呼吸急促

  →呼吸停止

  三、病员鉴定(人物分析):

  两个病人,两种不同的命运。远窗人存活,*窗人不幸身亡。作为主治医生,请你为这两个病人作一个鉴定,填写病历卡(二),你觉得远窗人和*窗人分别是怎样的两个人?你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病历卡(二)

  病员鉴定

  *窗人:是友好、热爱生命,对生活有满腔热情,

  坚强乐观、无私善良、心胸开阔的人。

  依据是:1、经常和病友聊天,激励自己和病友与病魔作斗争。

  2、将虚无的场景编造得如此美妙,描述得如此生动。

  远窗人:是本性善良、热爱生命、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但随着私欲的膨胀,嫉妒心的作祟,而变得冷酷无情、自私自利、见死不救的人。

  依据是:1、每次都很享受病友给他描述的窗外美景,并且当他产生自私想法时,他也感到过惭愧,并竭力想控制这种想法。

  2、当*窗人病发时,他却纹丝不动地盯着天花板。

  预设:1、小说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巧构思

  2、品味小说精美的语言,以便更好地体会人物品质

  四、心灵药方(拓展训练):

  假如你身边有类似远窗人或*窗人,你会对他们说什么?(任选其一)

  (同桌交流)

  总结:

  当我们心中有美,我们便会看到五彩斑斓的图画;

  当我们心中有爱,世界便会成为温暖的人间;

  当我们心中有希望,清晨的第一缕曙光也会成为鼓舞我们前进的动力。

  同学们,让我们打开心灵之窗,去沐浴窗外的阳光雨露吧!在文学的殿堂中去感受人性的光辉!

  五、课后学*:

  课文结尾说:“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假如病房里又来了一位新病人,这扇“窗”下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请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发挥想象,为课文续写一个结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分析归纳,体会情物交融,理解课文蕴涵的哲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读出“问题”,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探究的合作者。学会关注生活,有意识地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3、情感目标:通过优美句段的欣赏,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