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宝》教学设计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05-21 10:20:10 教学设计

《两件宝》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意图:

  1、根据低年级识字是重点的教学要求,本课以听读识字为主,结合部件识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小组合作识字等方法,使识字落到实处,并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读书是积累语言、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注重朗读,并采用个人读、小组合作读、带着问题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受感染、受启迪,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精神。

  3、从兴趣入手,采用多种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激活课堂、提高效率。

  4、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作为伙伴参与其中,力求体现民主性、*等性。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能回答文后问题。

  2、激发学生喜欢自己动手干和肯于动脑想的热情和积极性。

  3、使学生学会认读14个生字,渗透性识字,并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认读生字,培养识字能力。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字卡。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我有两个跟身体有关的谜语,你们想猜吗?好,那就请小朋友们注意听。“十个小伙伴,分成两个班,大家团结紧,倒海又移山。”(指名回答。板书“手”),“司令部里住首长,电话线路通四方,命令一下就执行,发现问题想办法。”(指名回答。板书“脑”)“手”和“脑”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两件宝”(板书)。今天我们就要学*这首《两件宝》的儿歌。它是根据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爷爷所写的《手脑相长歌》改编的,小朋友们想听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猜谜又是学生最喜欢的,以谜语导入新课,充分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为进一步学*新课打好基础。]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下面先听老师范读课文,请小朋友们边听边用手指课文,认真听、仔细看。

  2、跟老师一起读读课文。我们比比看哪位小朋友读得认真,能读到哪,手指到哪、眼睛看到哪。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惯,培养学生在听读中识字的能力。]

  3、学生自己试着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不认识的字,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学生是学*的主人,给学生充分自主学*、探究的时间,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4、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读书,会读的小朋友给不会读的'当“小老师”,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当中,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小组中,以自身的行为引导学生乐于帮助别人,学会合作,使合作真正落到实处。]

  5、询问各小组合作的方式,并做简单评价。

  [及时、正确的引导和评价,更有助于好的学**惯的养成。]

  6、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干什么呢?(看书、认真听,听后评议)。

  7、还有谁愿意读?这么多!那就*意读的都站起来读。

  8、男女生比赛读书。

  [教师再次以参与者身份加入进去,能大大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及竞争意识。]

  9、提问:为什么手和脑是我们人的两件宝?

  [在多次扎扎实实的读文之后,学生已经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再联系生活,问题肯定会迎刃而解。]

  10、手和脑的作用真大,能创造出各种财富,确实是我们人的两件宝,就让我们带着喜爱的感情,再一次齐读课文吧。

  三、认读生字,培养能力。

  1、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认认生字。

  2、请同桌的两位小朋友互相当“小检查员”,给对方抽读生字。

  3、小游戏:同桌的两位同学把书放到一块,老师说字,让学生在书中指,指到的就举手,比比谁指得对,指得快。同桌互相监督。

  [生字的学*是比较枯燥的,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又容易分散,一个简单的游戏,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

  4、怎样才能把生字记得更牢呢?看看老师的“窍门”你肯定能做到。

  (1)用卡片拼字的方法出示“件”、“双”两字。这两个字有怎么记呢?

  [留给学生发现的空间,在发现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2)你有没有记字的好“窍门”,介绍给大家?(在学生汇报过程当中,教师有意识地把一些识字方法渗透进云,如:询问他人,在生活中识字,分析部件等,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5、“开火车”组词认读生字。

  6、小组合作互相抽读生字。

  [使学生人人参与学*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达到每人都认会生字的目的。]

  7、做“猜字游戏”。

  [“猜字游戏”学生百做不厌,既解除了学*疲劳,又巩固了所学生字。]

  四、回归整体,再次巩固。

  (做“送生字回家”的游戏:出示课文,课文中凡是有生字的地方都空着,把有关字卡发给学生,让学生把生字贴回相应的地方。)

  1、要想做好这个游戏,除了会认生字以外,必须会背课文,您们能把课文背下来吗?先自己试试。

  2、老师还不会背,您们能教我背一下吗?

  3、师生共背课文,学生可加动作表演背。

  [表演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兴趣特点,能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使学生的学*热情更加旺盛,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更加深入。]

  4、给每一小组发几张字卡,先让小组成员互相商量一下这几个字怎么念,在课文中的什么位置,然后派代表上来贴。

  5、全班同学一同检查贴字情况。

  [“送生字回家”,很容易使学生联想到迷路的小孩、生病的伙伴,内心涌起强烈的责任感,背课文识字特别用心,也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

  五、总结全文。

  课文学完了,我想小朋友们更喜欢自己的这两件宝贝了,希望您们在生活和学*中好好地利用它们把事情做得更好。

  板书设计:

  手

  两件宝 创造

《两件宝》教学设计2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艺术课上,我们学了《巧巧手》这首歌,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把这首歌唱一唱,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生表演唱《巧巧手》

  [以歌曲导入新课,充分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为进一步学*新课打好基础。]

  说说你的双手能做什么事?学生自由发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先听老师读课文,请小朋友们边听边用手指课文,认真听、仔细看。

  2、.跟老师一起读读课文。我们比比看哪位小朋友读得认真,能读到哪,手指到哪、眼睛看到哪。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惯,培养学生在听读中识字的能力。]

  3、学生自己试着读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4、同桌合作读书,遇到不懂的字要互相帮助,你的同桌读得好的你可以夸夸他,看哪两个同学合作得最好。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同桌学*中,以自身的行为引导学生乐于帮助别人,学会合作,使合作真正落到实处。]

  5、询问同桌合作的方式,并做简单评价。

  [及时、正确的引导和评价,更有助于好的学**惯的养成。]

  6、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干什么呢?(看书、认真听,听后评议)。

  指名读,其他生评。

  7、还有谁愿意读?这么多!那就*意读的都站起来读。

  8、男女生比赛读书。

  [教师再次以参与者身份加入进去,能大大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及竞争意识。]

  9、提问:为什么手和脑是我们人的两件宝?

  [在多次扎扎实实的读文之后,学生已经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再联系生活,问题肯定会迎刃而解。]

  10、手和脑的作用真大,能创造出各种财富,确实是我们人的两件宝,就让我们带着喜爱的感情,再一次齐读课文吧。

  三、认读生字,培养能力。

  1、同桌两个人合作拼音认认生字。

  2、请各学*小组合作互相当“小检查员”,抽读生字。

  3、师多种方式检查生字。

  4、同学上台领读、考同学或请教同学。

  [生字的学*是比较枯燥的,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又容易分散,利用多种多样的学*方式,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

  四、回归整体,理解课文。

  1、“送生字回家”,并齐读课文。

  2、为什么说手的脑是人的两件宝?有了这两件宝我们可以做什么事?

  3、手的脑的.作用这么大,为我们创造出各种财富,确实是人的两件宝,就让我们带着喜欢的感情读一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扩展活动。

  课文学完了,我想小朋友们更喜欢自己的这两件宝贝了,希望您们在生活和学*中好好地利用它们把事情做得更好。

  出示书中的插图,有位小朋友利用自己的“手”和“脑”这两件宝设计出了漂亮的“飞机模型”。现拿出纸,用你的两件宝,把它打扮一下,比比谁做得最好!

  展示学生作品,评一评。

《两件宝》教学设计3

  一、游戏导入,创设情境

  同学们,(手拿一套卡片)看,知道这是什么吗?这里是一套小卡片,卡片里有许多有趣的秘密,现在,就请女同学把袋里的卡片拿出来。这节课咱们就要把卡片里的秘密慢慢找出来,你们愿意吗?这是一些水果形状的卡片,请你和同桌给它分分类,分完快坐好。

  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指名说)教师适时给予肯定。

  那你们为什么能分得这么快这么准呢?(请学生说自己的想法)那是因为呀,你们的小脑袋指挥的好,小手配合的好。我们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手和脑的合作,今天开始,咱们就来学*第十三单元手和脑。(板书,“手”和“脑”字以字卡的形式出现)

  看“手”字,来伸出小手摆一摆,指一指你的脑袋呢?来,齐读一下。这手和脑哇能帮助我们做很多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下陶行知爷爷写的小儿歌《两件宝》。课题里的“件”和“宝”都是我们今天要认会的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件”字?(生说)对,老师也有个好办法:一人牵头牛就念件,也是一件衣服一件事情的“件”。看“宝”字,怎么记?能给它组个词吗?(指名后齐读课题)

  为什么说手和脑是我们的两件宝呢?那得到课文里去看看。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轻轻把书翻到66页,听老师读课文,老师读到哪,手就指到哪,眼睛就看到哪,比比看,谁最会利用你的两件宝。

  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要是你认真去读,要是你认真去读,你能比老师读得还要好,加油吧!

  2、你自己能读下来吗?我估计有困难,不过没关系,碰到不认识的字,先动手用笔圈起来,可以查生字条来认,也可以问同学或老师,我很愿意帮助你们。

  3、瞧,他一边动手一边用脑,读得可认真了。(给予奖励)

  4、现在就请向你的同桌,做汇报吧!一个人读、另一个人认真听,听他读得对不对,如果同桌有困难,请你帮帮他。(女孩子先读,男孩子再读)

  5、看这两位同学真是互相帮助呢!哪组同桌能站起来读给全班同学听,其它同学你们也有任务,让你的脑袋指挥你的耳朵认真听,眼睛认真看,看他们读得怎么样?

  三、游戏识字

  1、课文你可能会读了,可是生字娃娃还要考验你们呢!瞧,它们单独和大家见面了。

  来,亲亲热热的和它们打个招呼吧!老师指字,你认识哪个就大声读出来,如果不认识就听听别人是怎么读的。

  2、(字卡出字)双――谁有办法记住它?(指名说)同学们你们看这个字很有意思呢!两个一样的就是一双,在我们的身体上除了双手之外还有什么是一双的?(指名说)工――你看工人特别有力量上顶天、下顶地中间一竖就是工。能给它组词吗?又――儿歌中哪句话里有这个字,谁能把那句话找到读出来。劳动―― 能用它说一句话吗?(指名说)那就做一个爱劳动的孩子吧!

  3、看来,大家能把字认会了,那好,一起做个游戏吧!同桌两人把书撂一块儿。一会呀,老师指卡片上的字娃娃,同桌一起在儿歌中找到它,看哪组找的又快又准并能大声读出来。(请一组同桌来读他们找到的那句话)

  4、你们真行,不仅手和脑配合的好,还会和同桌配合呢!那就再给你们一次合作的机会。

  5、现在咱们就来玩猜卡游戏(把导入时用过的水果形卡片正面写序号,背面写今天要认会的那些字):大家听好啦!请女同学把卡片从袋里拿出来,数字朝上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摆好,男同学监督你的同桌,如果她摆错了你就帮帮她,看哪组最快。

  6、现在同桌看卡片,你喜欢几号就把它翻过来,只要读对字音,卡片就送给你,两个人要注意谦让,一人一次轮着来。

  7、这两个同学真好,又快又遵守规则,交给你们一对合作星,希望同学们都像他们学*。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同学们看,生字娃娃和大家交完朋友,他们迷路了,找不着家了,你们想帮帮它们吗?

  2、要想把它们送回家呀,除了会认生字,还必须把课文读熟,你们先自己读一读吧!

  3、谁能站起来读一读,认真听,她读得怎么样。(指名读后由同学来评价)

  4、(屏幕出示课文,生字部分为空)现在送生字宝宝回家吧!看这句话里缺了哪几个字,和你的同桌在字卡里找到并把它举起来。(找到后,齐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男生读第三句,一起读第四句)

  5、一起拍手分节奏读儿歌。

  6、同学们,你看,咱们一起动手动脑,又认了字,又读了课文,又送了字宝宝回家了,这都得感谢你的两件宝呢!那你知道,为什么说手和脑是我们的两件宝吗?(指名说)

  7、同学们看,屏幕上的课文哪去了?(屏幕为空白)一定跑到你的小脑袋里去了,不信,你先自己试着背一背。

  8、来,咱们试着背一背,会背的站起来,不会背的可以看书。

  五、结束语

  这节课的儿歌你们都学会了,那我现在要考考你们对国家大事知道多少。前不久,我国的载人航天飞船试验圆满成功,你知道飞行员是谁吗?(杨利伟)对,那也是我们*人动手动脑的结果。只要你们用好自己的手和脑,相信有一天你们也会有了不起的发明和创造。


《两件宝》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两件宝》教学设计3篇(扩展1)

——两件宝教学设计3篇

两件宝教学设计1

  一、学*课标析教材

  《两件宝》一课是由北京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一册13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手和脑”,培养学生思索和实践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也是一首优美的儿歌,其作者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本诗讲述了双手和大脑的作用,手脑并用的重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动手动脑的好*惯。共有四句八行,读起来朗朗上口。本课是在学生学*完了拼音、认识了部分生字,阅读了几篇小短文之后进行学*。教材这样安排,为学生探索发现新知奠定了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认知目标:

  学生学会认读12个生字,并写好“切”字。

  能力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2、通过小组的合作学*,让学生学会发现,互相启发,互相学*,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参与意识、主动探究精神。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喜爱自己的双手、大脑的感情。

  2、体会动手动脑的乐趣,激发创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训练;体会动手动脑的乐趣,培养学生思考和实践的科学探究精神。

  一、把握课标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读书为主线的原则,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积极参与学*过程。

  本节课我采用以下几点教法

  1、猜谜激趣法

  学龄初期的儿童很活泼,但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引入新课时,我出示有关“双手”“大脑”的谜语,让同学猜一猜,充分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为进一步学*新课打好基础。

  2、合作学*法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有利于师生、生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调动学生学*热情,

  主动地获取新知。

  ①如在学*“手和脑是宝”时,让学生讨论:人如果没有双手和大脑会怎么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组讨论,并选出一名汇报员汇报学*成果,其他同学加以补充,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启导。

  ②在巩固生字时,开展“字宝宝找朋友”、“送生字回家”的游戏,让学生在合作中求知,尝试动手动脑的喜悦。合作学*,变传授为自学、变讲为导,利于调动了学生课堂主体参与率,形成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

  3、生活经验迁移法

  如在讲解双手和大脑有什么作用时,我让同*系生活来讨论,让学生想不同的人双手有何不同作用及大脑的作用。

  二、培养能力谈学法

  1、营造氛围,自主求知

  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学*的环境,才能保证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真正实现自主学*。如学*课文时,我营造宽松和谐的学*环境,让学生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通课文,然后在小组内互读、评读,同时通过范读、齐读、自由读、分组读、男女读等多种形式贯穿始终,使学生参与到读中来,巩固所学知识。在整个学*过程中,学生求知欲强,自主参与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创设情境,表演悟道

  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背诵古诗。通过动作表演、用自己熟悉的曲子唱一唱,并自编动作表演这样能使课堂气氛达到**,使学生的学*热情更加旺盛,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更加深入。

  三、体现课标说过程:

  (一)巧借谜语导新课,了解“宝”之作用。

  (1)上课伊始,我出示第一个谜语:两棵树,十个杈,不长叶,不开花,吃饭劳动全靠它。

  学生猜出谜语后,(我板书:双手)

  (2)接着让学生思考:你们能说一说双手能干什么吗?学生马上脱口而出,说出了双手的好些作用。我顺势板书:做工。我进一步发问你能说说不同的人手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吗。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了不同的

  答案:如老师的`手可以为我们改作业;护士的手可以打针;医生的手可以做手术;警察的手可以捉小偷等等

  (1)接着我让学生猜第二个谜语:“站着在上面,用它来思考,我们看不见,智慧在里面。”(板书:大脑)

  (2)思考:大脑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遇到不会写的字、不会做的题时该怎么办?在体验中明白“大脑会思考”的道理。(板书:思考)

  学龄初期的儿童很活泼,但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引入新课时,出示有关的谜语,让同学猜一猜,充分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为进一步学*新课打好基础。

  2、揭示课题

  人如果没有双手和大脑会怎么样?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最后明确:手和脑对人来说太珍贵、太重要了,如此珍贵、重要的东西,人们称之为“宝”,所以手和脑是人的两件宝。(板书课题——两件宝)

  (二)读文识字,探究“宝”之重要。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养成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拼拼音、向同学请教、问老师、联系上下文猜字、甚至是查字典)教师要做好真正配角,做好学生的服务工作。

  2、教师范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学生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圈画画,画出了自己解决不了的生字。这时教师激情范读课文,使学生不但解决了自己不认识的字,又可使学生对本篇课文的语感有了整体感知。随文识字,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识字的重要途径,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轻松读。

  学生在解决了生字词之后轻松读课文,为下面有感情地朗读打下基础。

  4.小组同学互读课文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小组中,以自身的行为引导学生乐于帮助别人,学会合作,使合作真正落到实处。]

  5.学生读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听后评议。

  6.男女生比赛读书。

  [以比赛的形式读书,能大大激发学生的读书*及竞争意识。]

  8.再次提问:为什么手和脑是我们人的两件宝?

  [在多次扎扎实实的读文之后,学生已经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再联系生活,问题早已迎刃而解。]

  9.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在一遍又一遍有目的、有要求的朗读中,读通了课文,读准了字音,为下一教学环节中生字的学*词语、学*从课文中脱离出来的单个汉字以及对课文的理解,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认读生字,探究“宝”之重要。

  1.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随即,利用课件,学生自动读儿歌中变红的词语;再利用课件,学生认读从课文中脱离出来的词语。学生学起新词语来轻松愉快。在课堂上,结合课文认识汉字,要教给学生这样的识字方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中有读,读中有悟。多种方法,自主识字。

  3.小游戏“字宝宝找朋友”

  教师把生字分发给学,让同桌同学共同配合,为生字找朋友,比一比谁找得对又快。

  [生字的学*是比较枯燥的,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又容易分散,一个简单的游戏,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了动手动脑带来的喜悦。]

  (3)教学“ ”这个笔画,课件出示“切”“竖提”笔画用红色标出,让学生观察它与竖钩的区别,让学生书空,用笔描一描,在生字表找出“切”字写一写,同桌互相检查。

  (识字和写字相结合进行,这样动静合理地交替,能使学生的视觉和动作之间有机地协调进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育,还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每一节语文课文中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动笔写字,老师就可以对学生的坐姿、握笔方法,运笔进行指导,这样就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书写*惯。)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应尽可能的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写写字。

  5.“开火车”小组词认读生字。

  [使学生人人参与学*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达到每人都认会生字的目的。]

  五、回归整体,实践“宝”之用途。

  (做“送生字回家”的游戏:出示课文,课文中凡是有生字的地方都空着,把有关字卡发给学生,让学生把生字贴回相应的地方。)

  1.要想做好这个游戏,除了会认生字以外,必须会背课文,您们能把课文背下来吗?先自己试试。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可以拍手背,做着动作背;也可以试着用自己熟悉的曲子唱一唱,并自编动作表演)[表演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兴趣特点,能使课堂气氛达到**,使学生的学*热情更加旺盛,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更加深入。]

  3.给每一小组发几张字卡,先让小组成员互相商量一下这几个字怎么念,在课文中的什么位置,然后派代表上来贴。

  4.全班同学一同检查贴字情况。

  5、教师总结全文。

  同学们,你们可真厉害,宝贝用得这么好!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你们会更好地运用你的宝贝,因为你们已经找到了打开宝藏的金钥匙。

  六、课外练*展想像,体验用“宝”之乐趣。

  1、写一写。每个人都有许多的宝贝,你还知道人有那些宝贝?课下学着这首儿歌的写法把《人有两件宝》改**有三件宝、四件宝或更多宝。

  2、做一做。人有那么多的宝贝,该如何用好它们呢?开展一次手工制作竞赛活动。每个同学准备一张白纸,独立完成一件作品。可以画,可以剪,可以贴,可以折,可以叠……

两件宝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生字12个;认识笔画竖提;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掌握的识字方法,学*生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究的精神。

  3.情感目标:产生识字兴趣,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去识字,能够到生活中主动识字。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生字。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喜欢猜谜语吗?仔细听:

  1.十个小伙伴,分成两个班,大家齐努力,共同把事干。想想这是什么?(手)

  2.站着在上面,用它来思考,我们看不见,智慧在里面。这又是什么?(大脑)

  (二)你们真聪明。双手和大脑是我们人类的两件宝。板书课题:两件宝。

  (三)谁能读读课题?指名两人读。齐读。

  (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陶行知先生写的小短文:《两件宝》。

  二、读文识字

  (一)初步感知课文:

  1.用你的小巧手打开书,轻声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有什么好方法?指名说。

  板书:看、听、问、(动手查字典)。

  开始吧!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能读哪句就读哪句。

  指名读。其他同学请你仔细听,看他读对了吗?

  当学生读到“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或者是“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的时候,针对里面的三类字,向学生提问:是怎样认识的?渗透生活中识字的方法。

  (二)学*生字:

  小精灵出难题。(课件:变词语。)

  学生自由读词。

  2.同桌互相读读这些词。

  3.指名读。(你声音真洪亮!)

  (三)看来小精灵没把我们难住,还使我们和词语交上了朋友。你还能和这些生字成为朋友吗?快快拿出生字卡片,四个人为一小组认认卡片上的生字,和生字交个朋友吧!

  你都认识了哪几位朋友?指名说。大声告诉我们好吗?再跟着老师认一认,为下面的练*做铺垫。

  (四)可是这些生字小朋友可淘气了,他们想和你们玩捉迷藏。课件:定位识字。看着拼音和课文,你能找到他们吗?举起你的卡片告诉我们。

  三、巩固识字

  (一)你们的小脑瓜可真灵!咱们来放松一下:老师讲一段小故事,请你仔细听,故事中有哪几个字,是我们今天学过的。音乐、课件。讲故事:

  冬冬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她会折飞机,她折的飞机飞得可真高!她又会弹钢琴,听这琴声多美妙!冬冬还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做起数学题,常常用它来思考。她的大脑越用越灵活,小手越用越灵巧。冬冬说:“等我长大成了才,我要当个建筑师,带领工人建高楼,用辛勤的劳动把祖国建设得更好。”

  指名说。

  (二)认识了生字的读音,看这些生字,你能记住他们的样子吗?

  出示课件:

  动、会;双、又;

  切、才;宝、工、手。

  1.分小组研究研究有什么好方法。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说说。

  2.哪个组愿意先来?指名。

  汇报:

  切:研究笔画、笔顺,和竖钩相比较,说明两个笔画的不同。自己观察研究左部分的笔顺、笔画。组词:(亲切)(密切)(一切)

  才:这个字,你怎么记?区分竖钩和竖提。

  “手“字提醒学生注意弯钩与竖钩、竖提的不同。

  动:怎么记?

  白云飘动要有风力。组词:(运动)(活动)(生动)(动物)

  会:人字头加云:开会、运动会。

  又:说一句话

  (今天,我又得了一朵小红花;今天,又下雨了;音乐课上,我们又唱歌,又跳舞,真开心!他又爱踢球,又爱跑步。)

  双:怎么记?仔细观察,有一笔发生了变化:捺变成了点。什么是双?(两个的)

  (双胞胎)(双人床)(双面胶)(一双鞋)(双方)(天下无双)(一箭双雕)

  工:组词。

  宝:强调字形,别丢掉一点。

  (三)游戏活动“健健身”

  咱们去健健身,放松一下,好吗?

  (课件:第一关:小鸟“加一部分组成新字”。)

  又(双)力(动)玉(宝)

  刀(切)人(会)

  第二关:小鸟:把下面的词语组成一句话。

  1.我们、劳动、爱(先出词点后出一句话)

  我们爱劳动。

  2.他、有、一双、灵巧的手

  他有一双灵巧的手。

  小鸟说:“努力努力!就要胜利啦!”

  第三关:小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一句话。

  劳动双手一切大脑

  手绢一件才宝贝

  小鸟说:“胜利啦!”(掌声)

  四、回到整体读课文

  (一)锻炼了身体,我们的精力更充沛了。自己读课文,读流利、正确。(自由读)

  (二)指名读。谁想试一试?(拍手伴奏)

  (三)齐读。

  五、总结

  双手和大脑是人类的两件宝。课下,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两件宝去认识更多的字,读更多的书,有信心吗?

  附:板书设计

  双会工切

  两件宝手

  又动宝才

两件宝教学设计3

  教学设计意图:

  1.根据低年级识字是重点的教学要求,本课以听读识字为主,结合部件识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小组合作识字等方法,使识字落到实处,并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读书是积累语言、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注重朗读,并采用个人读、小组合作读、带着问题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受感染、受启迪,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精神。

  3.从兴趣入手,采用多种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激活课堂、提高效率。

  4.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作为伙伴参与其中,力求体现民主性、*等性。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能回答文后问题。

  2.激发学生喜欢自己动手干和肯于动脑想的热情和积极性。

  3.使学生学会认读14个生字,渗透性识字,并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认读生字,培养识字能力。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字卡。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我有两个跟身体有关的谜语,你们想猜吗?好,那就请小朋友们注意听。“十个小伙伴,分成两个班,大家团结紧,倒海又移山。”(指名回答。板书“手”),“司令部里住首长,电话线路通四方,命令一下就执行,发现问题想办法。”(指名回答。板书“脑”)“手”和“脑”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两件宝”(板书)。今天我们就要学*这首《两件宝》的儿歌。它是根据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爷爷所写的《手脑相长歌》改编的,小朋友们想听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猜谜又是学生最喜欢的,以谜语导入新课,充分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为进一步学*新课打好基础。]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下面先听老师范读课文,请小朋友们边听边用手指课文,认真听、仔细看。

  2.跟老师一起读读课文。我们比比看哪位小朋友读得认真,能读到哪,手指到哪、眼睛看到哪。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惯,培养学生在听读中识字的能力。]

  3.学生自己试着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不认识的字,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学生是学*的主人,给学生充分自主学*、探究的时间,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4.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读书,会读的小朋友给不会读的当“小老师”,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小组中,以自身的行为引导学生乐于帮助别人,学会合作,使合作真正落到实处。]

  5.询问各小组合作的方式,并做简单评价。

  [及时、正确的引导和评价,更有助于好的学**惯的养成。]

  6.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干什么呢?(看书、认真听,听后评议)。

  7.还有谁愿意读?这么多!那就*意读的都站起来读。

  8.男女生比赛读书。

  [教师再次以参与者身份加入进去,能大大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及竞争意识。]

  9.提问:为什么手和脑是我们人的两件宝?

  [在多次扎扎实实的读文之后,学生已经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再联系生活,问题肯定会迎刃而解。]

  10.手和脑的作用真大,能创造出各种财富,确实是我们人的两件宝,就让我们带着喜爱的感情,再一次齐读课文吧。

  三、认读生字,培养能力。

  1.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认认生字。

  2.请同桌的两位小朋友互相当“小检查员”,给对方抽读生字。

  3.小游戏:同桌的两位同学把书放到一块,老师说字,让学生在书中指,指到的就举手,比比谁指得对,指得快。同桌互相监督。

  [生字的学*是比较枯燥的,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又容易分散,一个简单的游戏,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

  4.怎样才能把生字记得更牢呢?看看老师的“窍门”你肯定能做到。

  (1)用卡片拼字的方法出示“件”、“双”两字。这两个字有怎么记呢?

  [留给学生发现的空间,在发现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2)你有没有记字的好“窍门”,介绍给大家?(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把一些识字方法渗透进云,如:询问他人,在生活中识字,分析部件等,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5.“开火车”组词认读生字。

  6.小组合作互相抽读生字。

  [使学生人人参与学*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达到每人都认会生字的目的。]

  7.做“猜字游戏”。

  [“猜字游戏”学生百做不厌,既解除了学*疲劳,又巩固了所学生字。]

  四、回归整体,再次巩固。

  (做“送生字回家”的游戏:出示课文,课文中凡是有生字的地方都空着,把有关字卡发给学生,让学生把生字贴回相应的地方。)

  1.要想做好这个游戏,除了会认生字以外,必须会背课文,您们能把课文背下来吗?先自己试试。

  2.老师还不会背,您们能教我背一下吗?

  3.师生共背课文,学生可加动作表演背。

  [表演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兴趣特点,能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使学生的学*热情更加旺盛,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更加深入。]

  4.给每一小组发几张字卡,先让小组成员互相商量一下这几个字怎么念,在课文中的什么位置,然后派代表上来贴。

  5.全班同学一同检查贴字情况。

  [“送生字回家”,很容易使学生联想到迷路的小孩、生病的伙伴,内心涌起强烈的责任感,背课文识字特别用心,也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

  五、总结全文。

  课文学完了,我想小朋友们更喜欢自己的这两件宝贝了,希望您们在生活和学*中好好地利用它们把事情做得更好。

  板书设计:

  手

  两件宝 创造


《两件宝》教学设计3篇(扩展2)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3篇

  一、授课时间:

  5月12日——13日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感悟寓意。

  2、难点:“寓、截”的识记。“费、望、算”的书写。感悟寓意。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课件、投影仪

  五、教学主要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朗读感悟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你读过成语故事吗?举例说说。

  (像《刻舟求剑》那样,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这样的小故事叫“寓言”。学*“寓”字。

  2、本课的两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这两个故事各说明什么道理?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读课文。

  (二)自学课文,自读感悟。(学*第一则寓言)

  1、读(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

  2、记(想利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3、想(你读懂了什么?)

  4、问(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小组合作讨论。

  1、检(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读(分自然段读课文,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3、议(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回答:那个人为什么在田边转来转去?你是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他的心情怎样?

  巴望——盼望的意思。

  焦急——心里特别着急。

  这个人急切地想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去看。由于心情急切,感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于是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想办法。(这是故事的起因。)

  指名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并回答:那个人想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他自己感觉怎样?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

  白费——白白地耗费。本课指白费力气。

  一大截——一大段。

  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还认为“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这是故事的经过。)

  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并回答:拔苗的结果怎样?

  结果禾苗都死了。(这是故事的结果。)

  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提问: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这个人错在哪里?

  1.禾苗只能自己慢慢生长。把禾苗往高里拔,它的根被拔断了,所以禾苗死了。

  2.这个人急于求成,所以把事情办坏了。

  3.这个人错就错在不管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结果事与愿违,把事情办坏了。

  (二)自己遇到过哪件事,因为急于求成结果办坏了?(举例)

  (三)你读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办任何事情如果急于求成,不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办,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五)指导书写。

  1、分析字型及结构。

  2、师写生看。

  3、生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

  1、认读词语。

  寓言寓意焦急焦虑喘气计算算盘

  一截拦截丢失费力浪费盼望张望气喘嘘嘘

  2、看图讲故事。

  3、说一说《揠苗助长》这则寓言的寓意。

  4、这节课我们将用上节课学*《揠苗助长》的方法来学*另一则寓言。齐读课题。识记“守”。

  (二)自学课文,自读感悟。

  1、读(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

  2、记(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3、想(你读懂了什么?)

  4、问(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小组合作

  1、检(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2、读(评一评准读得好,好在哪里?)

  3、议

  (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

  《守株待兔》里的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以后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讨论第一个问题: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谁能回答得简单一点?

  一只野兔撞在树桩上,死了。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

  ——按问题回答: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先说“谁”,再说“怎样得到”,最后说“一只什么样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子。

  比较两个句子。思考:他为什么能捡到?第二个句子说得更明白。

  第二个问题。

  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以后:

  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做: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他的想法能实现吗?为什么?

  种田人的想法不能实现。因为野兔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不可能天天有野兔撞死在树桩上。

  ——你从哪里知道野兔是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的?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窜”是乱跑、乱逃的意思。所以说野兔跑得很快。

  “丢下锄头”是什么意思。

  “丢下锄头”就是不种田了,一心只想等到野兔。

  讨论第三个问题:

  结果:兔子没等到,庄稼全完了。

  (3)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树立形象靠感受。

  1.朗读《守株待兔》,想想那个种田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讨论:那个种田人太傻了,野兔不可能总撞死在树桩上。

  (二)分析错因要思考。

  1.提问:那个种田人错在哪里?

  2.讨论。

  (1)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就想每天能捡一只,那是不可能的。

  (2)那个种田人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不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存在侥幸心理,希望还能不劳而获。

  (3)那个种田人丢下锄头,守株待兔,兔子没等到,庄稼也完了。

  (4)那个种田人错就错在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结果把事情办糟了。

  (三)揭示寓意需提炼。

  1.读了《守株待兔》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能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寓意)

  2.“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就来源于这个故事。成语“守株待兔”是用来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有万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五、指导书写。

  1、分析字型及结构。

  2、生试写“守、肥、桩、比”,评价后再写。

  3、生抄写生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则寓言叫做《刻舟求剑》,讲了个什么故事,谁能说说!

  2、这位刻舟求剑的人在上岸后能不能找到他丢失的剑?

  3、像这样用一个短小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是讽刺一些人,说是寓言。

  4、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第九课《寓言两则》

  二、题意

  1、寓就是寄托、包含的意思。言则是讲道理。

  2、则的意思是?(篇)

  3、这两则寓言又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或是讽刺了哪种人。先来研究第一篇,跟着我一起写课题──亡羊补牢。

  三、初读课文

  1、让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故事讲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讲课文,了解故事。

  2、谁能不看书,用自己的话将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3、听了同学讲的故事,课题中的亡是什么意思?能从课中文找出一个词来解释牢吗?

  4、牢的愿意是指关性口的圈,而课文中指的是羊圈!

  5、了解了课意,再去读课文,用一句话完整的句来概括课题的意思。

  四、精读课文

  1、亡羊就是丢失了羊,故事中,这位养羊人,共丢了几头羊,都是怎么丢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两件宝》教学设计3篇(扩展3)

——《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海底两万里》的阅读指导,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惯。

  3.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教学重点

  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惯。

  教学难点

  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课前准备

  1、师生共读《海底两万里》。

  2、学生每人写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一、展示导入

  多媒体展示片段:

  满地都是腔肠动物和棘皮动物。变化不一的叉形虫,孤独生活的角形虫,纯洁的眼球虫,被人叫作雪白珊瑚的耸起作蘑菇形的菌生虫,肌肉盘贴在地上的白头翁(海葵)……布置成一片花地。

  师:这两个片段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它们出自哪部作品?

  《海底两万里》。

  二、阅读体验

  ㈠畅言读后感

  师:我们已经阅读了这部作品,你有没有自己阅读后的感受?

  学生畅言读后感。

  ㈡精彩片段赏析

  在你的阅读过程中,这部作品中有哪些地方吸引着你?用十分钟时间搜寻并做出自己的赏析。

  示例:

  “一千克的海水有百分之九十六点五是水,百分之二点七左右是氯化钠,其余的就是小量的氯化镁、氯化钾、溴化镁,硫酸镁和石碳酸”。

  评:通过尼摩船长这句话我们可以体会出海水中分的丰富,数字描写非常精确,所以体现出尼摩船长知识的渊博。

  ㈢幻想与现实的联系

  师:《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据你的了解,书中哪些想像事物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通过这些事例你能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某些关系吗?

  学生各抒己见。预设:

  由于作者勤奋好学,所以他符合科学原理的幻想成为他别具一格的特色,当今社会海底潜艇与深海漫步已不单单是幻想。由此可见具有创造力且符合科学的幻想,始终引领预示着科技的发展。

  三、归纳总结

  ㈠从刚才同学的赏析中你能归纳出这部小说的特点吗?

  归纳:

  1.科学:①阿基米德浮力定律、光的折射和亮度等物理知识,一一体现了出来。 ②为我们介绍了丰富的海底知识,如形形色色的软体动物和海带,斑驳密集的珊瑚王国等。 ③人们研制出的真实潜水艇与小说描写的大同小异。

  2.幻想:本书写于1870年,那时世界上还未研制出潜水艇,海底世界到底如何无人知晓,本书的作者儒勒·凡尔纳幻想出尼摩船长研制了潜水艇并带阿龙纳斯教授一行游览了长达两万里的海底世界,观赏到海底五彩缤纷的美景。而小说发表25年后,人们才研制出真实的潜水艇。

  3.小说: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都具备。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海底两万里》的阅读指导,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惯。

  3.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教学重点

  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惯。

  教学难点

  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一、深度鉴赏

  自学指导一:自由阅读P239-242的精彩片段对五彩缤纷的海底美景的描绘,同时比较你所了解现在的海底世界的市况,初步了解凡尔纳科幻小说的特色。

  (见精彩片段后点评)

  自学指导二:阅读P238内容,划出《海底两万里》的主要内容,试着谈谈尼摩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1.故事发生在1866年,海洋中出现了一种不知名的怪物,阿龙纳克斯教授作为一名海洋动物的专家,随远征队去剿灭怪物,不料却掉入海中,被怪物一艘名为“鹦鹉螺”号的潜艇所救。于是,他和神奇的尼摩船长开始了一段惊险、神奇的海底旅行。他们登上从未有人到达过的南极;目睹了海底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及凄惨的海底沉船;领略了美丽而又充满危险的海底世界......

  2.尼摩船长逃避人类,蛰居海底,而又隐隐约约和陆地上的某些人有一种特殊联系。他富有同情心,性格阴郁、知识渊博、带有浪漫、神秘色彩,非常吸引人的人物。

  自学指导三:这是一部虚构的科幻小说,你觉得这部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据你的了解,书中那些想象事物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通过这写事例你能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某写关系吗?

  海底世界充满异国风情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海底潜艇,人类登月、太空飞行都已成为现实。科幻小说往往也是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的推理和预言。曲折的情节和对海洋知识的介绍潜水艇、潜水服、电的使用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学的发展

  自学指导四:爱因斯坦说过,人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阅读这部小说。人们往往会被作者巨大的想象力吸引。关于想象力的神奇魅力与作用,你有什么看法?(可以结合你所看过的书籍与你了解的科学技术,如航天,外太空等)

  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二、课堂小结

  在凡尔纳的时代,人们还没有发明可以在水下遨游的'潜水艇,甚至连电灯都还没有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成功地塑造出鹦鹉螺号潜水艇,并在小说发表25年后,人们制造出的真实的潜水艇,与小说描写的大同小异。所以说凡尔纳作品中的幻想都以科学为依据。他的许多作品中所描绘的科学幻想在今天都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他作品中的幻想大胆新奇,并以其逼真、生动、美丽如画令人读来趣味盎然。他的作品情节惊险曲折、人物栩栩如生、结局出人意料。所有这些使他的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这也正是《海底两万里》这部科幻小说经历一百多年仍为广大读者所喜欢的原因。

  三、作业安排:

  运用本节课所学的阅读方法,阅读《名人传》,并把阅读所得整理成读书笔记。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2分析《海底两万里》的科学与幻想结合的特点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与故事,体验海底世界的美丽

  3.激发学生敢于幻想的热情及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并运用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惯。

  2.,进一步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尤其是它的科学性和幻想性

  3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开学初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一本书,(板书)——,《海底两万里》。上节课我们进行了简单的交流,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

  1.这本书你首先要了解哪些内容?

  本书作者背景,主要内容,主要人物让我们一起走*这本书。

  二.走*名著。

  1.简介作者。大家都知道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谁,法国科学家。儒勒凡尔纳。上节课我们交流了很多,谁来简单地介绍一下他

  2.课件出示:儒勒凡尔纳的简介。指名读。

  儒勒凡尔纳(1825到1905)生于法国西部海港南特,父亲是一位颇为成功的律师,一心希望子承父业,但是凡尔纳自幼热爱海洋,向往远航探险。是法国科幻小说家,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的奠基人,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一生共完成104部作品,他的作品幻想大胆真实,知识丰富,涉及面广,堪称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大百科全书。代表作有《气球上的五星期》《八十天环球旅行》《格兰特船长的女儿》。《气球上的五星期》是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还有系列丛书《奇异的旅行》包括(课件出示书名三部曲)

  3感知全书,你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海底两万里》这本书吗?

  这部小说叙述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866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他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实这怪物并非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船,潜水船是尼摩船长在大西洋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洋发电,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在海底旅行,他们从太*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洋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水船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把他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布于世。

  4感知人物:

  四个人

  尼摩——鹦鹉螺号船长

  孔塞伊——教授,仆人热衷分类;

  尼德兰——捕鲸手,加拿大人。

  5初步感知:

  凡尔纳科学幻想世界中的海底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美——奇——险。就像尼摩船长所说。您将到神奇的世界中漫游,震惊,奇怪。将是你心情惯有的状态,那不断呈现在您眼前眼前的奇异景象会使人百看不厌,从这天起您将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中去,您将看见世界上除了我和我的同伴之外任何人都没有看见过的东西,由于我,我们的星球将把它最后的秘密献给您。就让我们随着鹦鹉螺号潜水艇一起走进这奇异的海底世界吧。

  三.走进名著

  以“美丽画面吸引我”,“奇异世界感动我”,“惊险场面震慑我”为说话主题,把你的感受说出来,也可以朗读你喜欢的文字。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及时点评总结出读书方法,如批注法,朗读法,画图法,摘抄法,边读边感受法,和他人交流法提问法等等。如汇报“大战章鱼”一节,引导观看影片,指出读书方法中的文字与画面的交替欣赏法。情节的惊险是《海底两万里》的一大特点,通过视频我们能感受到其中的惊险美,视频欣赏也是了解名著的一种方式,但是视频美还不如文字美,文字更能带给我们想象的空间。

  四.总结交流这本科幻小说的特点:科学性,丰富的海底知识,绮丽的幻想,具备小说的特点。

  五.走出名著

  在凡尔纳的时代,人们还没有发明可以在水下遨游的潜水艇,甚至连电灯都还没有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成功地塑造出"鹦鹉螺号"潜水艇。尼摩船长说,人类社会进步的太慢了.在小说发表25年后,人们制造出的真实的潜水艇与小说中描写的大同小异,所以说,凡尔纳作品中的幻想都以科学为依据,他的许多作品中所描绘的科学幻想在今天都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他作品中的幻想大胆新奇,令人读起来趣味盎然。他的作品情节惊险曲折,人物栩栩如生,结局出人意料,所有这些使他的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这也正是《海底两万里》这部科幻小说经历100多年仍为广大读者所喜欢的原因。

  指导目标

  1、通过对《海底两万里》的阅读指导,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惯。

  3、进一步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4、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教学重点

  1、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惯。

  2、进一步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尤其是它的科学性和幻想性。

  教学难点 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课前准备

  师生共读《海底两万里》。

  指导过程

  一、展示导入

  多媒体展示片段:

  A、满地都是腔肠动物和棘皮动物。变化不一的叉形虫,孤独生活的角形虫,纯洁的眼球虫,被人叫作雪白珊瑚的耸起作蘑菇形的菌生虫,肌肉盘贴在地上的白头翁(海葵)……布置成一片花地。

  B、我看见水中浮着很长的海带(有些作球形,有些作管状)、红花藻、叶子很纤细的鲜苔、很像仙人掌的蔷薇藻。我注意到较*海面的一层是青绿色的海草,在更深一些的地方是红色的海草,黑色或赭色的水草就在最深处,形成海底花园和草地。

  学生齐读这两个片段。

  师:这两个片段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它们出自哪部作品?

  学生回答:《海底两万里》。

  二、阅读体验

  1、畅言读后感

  师:我们已经阅读了这部作品,你有没有自己阅读后的感受?

  学生畅言读后感。

  2、精彩片段赏析

  师:在你的阅读过程中,这部作品中有哪些地方吸引着你?用十分钟时间搜寻并做出自己的赏析。

  (1) 学生圈出吸引自己的片段或句子或词语,并选一处或两处在旁边做眉评。

  (2) 学生交流自己的赏析。

  示例:

  “一千克的海水有百分之九十六点五是水,百分之二点七左右是氯化钠,其余的就是小量的氯化镁、氯化钾、溴化镁,硫酸镁和石碳酸”。

  评:通过尼摩船长这句话我们可以体会出海水中分的丰富,数字描写非常精确,所以体现出尼摩船长知识的渊博。

  3、幻想与现实的联系

  师:《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据你的'了解,书中哪些想像事物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通过这些事例你能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某些关系吗?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预设:

  由于作者勤奋好学,所以他符合科学原理的幻想成为他别具一格的特色,当今社会海底潜艇与深海漫步已不单单是幻想。由此可见具有创造力且符合科学的幻想,始终引领预示着科技的发展。

  三、归纳总结

  师:从刚才同学的赏析中你能归纳出这部小说的特点吗?

  学生归纳,教师作预设性总结:

  (1) 科学:①阿基米德浮力定律、光的折射和亮度等物理知识,一一体现了出来。

  ②为我们介绍了丰富的海底知识,如形形色色的软体动物和海带,斑驳密集的珊瑚王国等。

  ③人们研制出的真实潜水艇与小说描写的大同小异。

  (2) (2)幻想:本书写于1870年,那时世界上还未研制出潜水艇,海底世界到底如何无人知晓,本书的作者幻想出尼摩船长研制了潜水艇并带阿龙纳斯教授一行游览了长达两万里的海底世界,观赏到海底五彩缤纷的美景。而小说发表25年后,人们才研制出真实的潜水艇。

  (3) 小说: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都具备。

  四、深度鉴赏


《两件宝》教学设计3篇(扩展4)

——《观潮》两个课时的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语文要素】

  5.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学*课文的描写顺序。

  2.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想象江潮的声音、样子,从而感受钱塘江的壮美。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重点)

  4.初步了解诗歌《浪淘沙》(其七)的意思。

  一、激趣导入,释题,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出示任务: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借助背景图,思考:这个单元学*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2.课件出示单元导读,反馈指导。

  3.师小结: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自然之美的课文,这些课文写到自然的现象、景象,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不一样的美。学*时,要一边读描写的句段一边在脑海中展开想象,把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这些描写表现出的意境,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作是“推荐一个好地方”,要把“好”,即推荐的理由写清楚,让同学有去游玩的兴趣。

  (二)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那么,我们就进入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的学*,看看课文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什么自然景象,好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释题。提问:题目“观潮”是什么意思?[“观潮”是观看潮水(或大潮)的意思]。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课文要表现的是哪种自然现象的美呢?[课文要表现的是潮水(或大潮)这种自然现象的美。]

  3.明确主要教学目标。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课文写的是作者观看潮水的事情,那么,作者观看的是哪里的潮水?向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潮水?表现了这潮水的什么美呢?等我们学*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品读有关的语句就能知道了。

  二、指导预*,粗知课文大意

  (一)指导预*

  1.出示预*任务。

  (1)读课文,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2)思考以下问题:课文写了谁观潮?什么时候,在哪里观潮?观的是什么潮?然后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反馈指导:字词。

  (1)课件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先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再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精准指导。预设:“昂”“鼎”“崩”。

  (2)课件出示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复*认读。

  3.反馈指导:朗读。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确、读通顺了。

  4.反馈预*指导:粗知课文大意。(采用理解中读,读中理解的策略进行。)

  预设:

  问题1:课文写了我们观潮。

  问题2:农历八月十八这天,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潮。

  问题3:观的是钱塘江大潮。

  课文大意: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我们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钱塘江大潮。

  5.师小结:同学们做得真好。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通过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看看“我们”观看到的是怎样的钱塘江大潮。

  三、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一)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里到哪里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做上记号。

  2.反馈指导。

  预设:从“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到结尾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

  3.导语:那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就是一个部分了。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个部分,想一想,“奇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又是什么意思?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奇观:奇特的、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天下奇观:世界上奇特的、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

  作用:

  (1)总括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

  (2)点明“我们”所观的潮是钱塘江大潮,同时说明吸引“我们”观潮的原因。(板书:天下奇观)

  5.导语:那么,课文接着写了哪些内容来说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

  出示任务:默读课文具体写“我们”观潮的部分,想一想,这个部分的内容具体写了哪三个主要意思,用“‖”把它划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出它们的主要意思。

  6.反馈指导。(采用读中汇报、汇报中读的策略进行。)

  部分1:第2自然段。大意:农历八月十八一早,我们来到海塘大堤观潮。那时江面很*静。(板书:江面*静)

  部分2:第3、4自然段。大意:午后一点左右,两丈多高的潮头随着山崩地裂的声响飞奔而来。(板书:两丈多高山崩地裂)

  部分3:第5自然段。大意:潮头过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板书:两丈来高)

  (二)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1.导语:那么,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呢?

  2.出示任务:借助板书,同桌讨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预设:课文先写“潮来前”,接着写“潮来时”,最后写“潮去后”,课文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了解《浪淘沙》意思

  (一)自学质疑

  1.导语:钱塘江大潮天下之奇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就用了28个字的一首七绝,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我们一起来学学。

  出示任务:借助拼音朗读诗歌《浪淘沙》(其七);结合生活体验和课文,想一想每个诗句的意思,有不理解的词语在下面做个记号,然后向同学或老师提问解决。

  (1)检查朗读,以通顺、流利为标准评价指导。

  (2)质疑。先汇报同桌互助解决的词语,再提出还没能解决的词语。

  吼地:惊天吼地;触:撞击;须臾:一会儿,很快的意思;海门:江海汇合之处。

  (二)说说诗句意思

  1.出示任务:朗读《浪淘沙》(其七),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反馈指导。(农历八月的钱塘江潮水涌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数丈高的浪头拍向岸边的山石,又反弹回来。片刻之间,潮水便向大海退去,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就像雪堆一样洁白无瑕。)

  3.师小结:我们读懂诗句的意思,也就了解了诗的内容。那么,我们的课文中有哪些句子是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

  第二课时

  1.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重点)

  2.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难点)

  一、复*导入

  1.课件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2.提问:[出示《浪淘沙》(其七)]谁能说说每个诗句的意思呢。

  二、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熟读成诵,想象说话,交流感悟

  (一)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1.出示任务:[课件出示《浪淘沙》(其七)]朗读课文,然后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预设:与诗第一、二句内容相关的句子: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第4自然段全部句子;第5自然段全部句子。

  (二)熟读成诵,想象说话

  1.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3~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看看这三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几个画面,各是什么画面,分别是哪些句子描绘的?(个体学*,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1)这三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四个画面。

  (2)这四个画面分别是:

  ①潮头将来的画面;句子:午后一点左右,……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指导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②潮头涌来的画面;句子:第4自然段的内容。(指导感情朗读。)

  ③潮头过后余波涌来的画面;句子:第5自然段第1句的内容。(指导感情朗读。)

  ④潮水完全过后的画面;句子:第5自然段第2、3句的内容。(指导感情朗读。)

  3.出示任务:在这四个画面里,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画面?用自己的话和课文的句子说说你想象到的这个画面。注意内容符合原意,语句通顺连贯。

  4.反馈指导。指名两三个学生说,用以上两个标准以及有没有用上自己的话评议;评议后个体根据评议再练说,再反馈指导。

  (三)交流感悟。

  1.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什么样深刻的印象?这个自然段写了钱塘江大潮的什么给你留下了这样深刻的印象?尝试用有关的句子说一说。(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深刻印象: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写了钱塘江大潮潮头的样子和潮水山崩地裂的声音;样子的句子:再*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声音的句子:那声音如同……震得颤动起来。

  3.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用实心圆点标记出来。(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词语:“横贯江面”的“横贯”;“白浪翻滚”的“翻滚”;“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的“两丈多高”(提示:一丈约等于3.33米);“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5.出示任务:同桌互相检查背诵第4自然段。教师再进行反馈指导。

  三、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成因

  1.出示任务:默读“资料袋”,结合“资料袋”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钱塘江大潮形成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原因。(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出示“资料袋”,学生读插图说话)能把“资料袋”的意思说清楚便可。

  四、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

  1.课件出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如“潮”与“朝”,“据”与“剧”,“堤”与“提”。

  4.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

  点拨:“滚”,右边的“衣”字中间是个“公”字,但第二笔是点;“顿”,第四笔是竖提。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的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再写两个。

  [教学板书]

  一、天下奇观

  二、江面*静(潮来前)

  三、两丈多高(潮来时)

  山崩地裂的声音

  四、两丈来高样子:横贯翻滚(潮去后)

  出现白线

  飞奔而来

  风号浪吼

  [教学反思]

  《观潮》一文是本册书中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我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语,明确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紧接着,我以指导学生预*的方式,了解课文大意,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顺应新部编教材的编排,我以课后*题中的古诗《浪淘沙》(其七)为切入点,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想象说话,落实本课“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语文要素,顺利完成了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的双线教学要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学生地理知识储备不足,在结合“资料袋”说钱塘江大潮的成因时,只有少数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原因。

  【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新课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⑴ 同桌对读生字词。

  ⑵ 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2、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⑴ 学*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 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 读后提问。

  ③ 理解词语:

  人声鼎沸。

  ④ 总结学法。

  (小黑板出示。)

  ⑵ 用同样的方法学*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

  ① 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 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兴趣。

  2、合作学*提示:

  ⑴ 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

  ⑵ 你在学*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

  ⑶ 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⑴ 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⑵ 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⑶ 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

  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

  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

  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

  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2、创设情境,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充分展开练说句式,积累感悟的过程。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体会大潮给人的启示。

  教学策略

  本节课通过播放大潮来时的真实录像和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到钱塘江大潮雄壮美丽的景象中,让学生通过听、读、议、赏的方法,自读自悟,从而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大潮神奇伟大的力量。


《两件宝》教学设计3篇(扩展5)

——《人有两个宝》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人有两个宝》一课既是象形字归类识字,又是学生入学后正式接触汉字的伊始课。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做到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无论是课初的“我说你做”的游戏导入,还是指认挂图中人体各器官名称,研究汉字的演变过程,以至于在后面的游戏巩固所学汉字的过程中,我都会尊重学生的.发现,让他们畅所欲言,哪怕他们的想法是令人可笑的,但都是他们思考后内心真实的想法,是智慧的结晶。简单的否定都会挫伤他们的自信心。所以,对他们这种敢说、会说、乐说,我觉得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应加大信息的储备,从而准确地判断所提问题。

  初次涉入长教版一年语文课程,我也与学生一样,需要不断学*、摸索、研究,尤其是字理识字这方面的内容,凭空猜测是不行的。因此,找到每个字的渊源是识字的首要,尤其是象形字归类识字,更需要教师与学生找到造字之初,去体会每个汉字的产生。本节课对于“足”和“手”的教学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直到学生完全掌握为止。我也在教学中认识到自己在字理学*上的不足。

  这节课我用了35分钟就将课程结束了,这是我备课时没想到的。剩下5分钟我没布置学*内容就让学生下课了。牛宝莉老师课下对我说,如果你利用这5分钟学*书写2个生字最合适。这样,5分钟时间不能浪费,而且还将生字分散学*了,效果会更好。在第二节课中,我集中学*本课汉字的书写,正如牛老师说的那样,效果很不理想,由于生字太多,识字和书写都存在困难。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合理利用课上的40分钟,还要增强及时处理课上发生的意外的应变能力。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刚刚学完拼音和识字课程,我很快定下教学内容——《人有两个宝》。这首儿歌是根据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手脑相长歌》改写的,主要讲了双手和大脑的重要性,指出只有手脑并用,才能有所发明创造。课文语言通俗,寓意丰富,学生易于接受。备课前我反复研读教材,又上网参考了名师们对这堂课的一些好的教学设计,备出了一份自己较为满意的教案初稿。试教后,几位评委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指点评说,认为我这堂课的过渡比较繁复,细节处还要多做斟酌。有了他们的指导,我对整堂课的脉络更加明晰起来,哪处值得保留,哪处又该反思修改。第二次试教我就更加胸有成竹了,指导老师们给予了初步肯定。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明确提出“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并倡导“探究的学*方式”,强调特别注重学生“探究的研究的过程”。那么用什么启发?讨论、探究、研究什么?——开始时,我提出“人有哪两个宝?”、“为什么说它们是宝?”几个有效性问题,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自读课文时十分认真。接下来再将问题逐个提出,学生在寻求问题的解答中,渐次将课堂教学推向深入。当然对于一年级学生,我也会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简短的小结适时地传递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认识。此外,学生读过课文后,组织学生展开互相间的评价,让学生做学*活动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二、利用教材空白处组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这篇教材虽通俗易懂,但也给学生留下许多空白,这给引发学生的想象创造了空间。教学中我注重抓住关键词句,如“双”、“双手会做工”、“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等,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朗读训练,思维训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如让学生看老师做动作,说说“老师的双手会做什么?”、再想想“我们自己的双手会干些什么?”理解“创造”一词时,让学生动手去捏一捏橡皮泥,边捏边想,体会“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并展示自己创造的作品。这样,通过读、思、说、捏橡皮泥等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手脑并用,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学中玩,创造力也得以较好的体现,很好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方法

  好*惯,益终身。回答时说完整话,读书姿势正确??这些关乎学生日常学**惯的细节,需要教师不断提醒点拨,我在课堂上也时时注意孩子们良好*惯的培养。低年级孩子很多学*方法的掌握,也是在*时学*中一点一滴积累的,例如这堂课的教学中要求背诵儿歌,我是这样跟孩子们说的:“背书有很多方法,我们可以边读边背,遇到不会的可以看一眼;可以看着图背;还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互相背,这样我们就能把课文又快又好的背下来了。”孩子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学*才会事半功倍。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但因这是学生学完拼音和识字课后接触到的第一篇课文,她们缺乏阅读经验,有拖读、顿读的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想法帮助他们多进行朗读训练。

  课前的准备忙忙碌碌,但整个的过程让我又多了一份从容与思考。回想这次活动从准备到展示,真是收获大于付出。感谢所有指导老师们给我的帮助,我今后会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水*。

  师:小朋友们在你们的身上有许多的小宝贝,我们来猜个谜语,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吗?

  一棵树上两个杈,一个杈上五个芽。(谜底:手)

  师:小朋友能用手做什么呢?(尽量扩展学生的思维,说出能干很多的事情。)

  生:我可以用手写字。

  生:我可以用手打扫卫生。

  ……

  师:是的,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是人的劳动创造。请小朋友想想,人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

  揭示课题:1。人有两个宝(出示ppt)

  师:哪位小朋友来读读,“两”和“宝”这两个字?

  生:读“两,宝”。

  师:我们齐读课题,“人有两个宝”。

  师:你读了这个题目之后有什么问题吗?

  生:人有哪两个宝?

  出示出示图片。

  师:你能从图片上看到吗?

  指生回答,回答问题时注意说话要完整,表达要清晰。

  (启发学生说话,双手是人的一个宝,大脑是人的一个宝。)

  梁复梅老师和我上的是同一节课,也是同一课时,在总体的教学设计上却有所不同。

  【案例】

  出示本班学生画得一幅画。

  师:看看老师手中的一幅画,我们大家来猜猜是我们班级谁画的吗?

  生:夏原德。

  师:不错。这幅画就是我们班级夏原德画得。看看他的双手是多么的灵巧呀?

  师:正是因为我们有灵巧的.双手和聪明的大脑,我们才可以画出这么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就来学*《人有两个宝》这篇课文,一起来学*双手和大脑对我们的作用。

  【反思】:

  这是我上的第一节上的阅读课文,在导入的时候我用的是谜语导入,低年级的儿童玩心比较的大,用猜谜语游戏的方法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因为是第一次用谜语导入,我在引导学生猜谜语的时候不够到位。当引导学生说说我们用手可以做什么事情时?学生的回答很完整而简练。当出示课题时,学生是情不自禁的齐读了课题:《人有两个宝》,但当学生读“两”和“宝”时,学生读的第三声不到位。当让对学生对课题质疑提问的时候,学生不明白我的提问?就直接回答了这个答案。看图说话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也是比较高的。

  梁老师设计的导入环节很简单,她借助本班学生画得一幅图片,巧妙地利用这幅图片进行导入。让学生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来强调手脑的重要性,学生的积极积极性很高,更容易清楚的明白与本课相连的意思。

  同样的一篇课文,在不同的思想的牵引下有着不同的教学设计。但是不同的教学设计却拥有着同样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学*课文的过程中不断的吸取知识的精华。

  《人有两个宝》是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根据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手脑相长歌》改写的儿歌,主要讲了双手和大脑的重要性,强调了只有双手和大脑相互为用,彼此促进,才能有所发明创造。课文语言通俗,琅琅上口。

  在教学课文时,我先带领小朋友们认识了句号,告诉他们句号就是文中的小圆圈,有几个小圆圈代表就有几句话。并请小朋友们数一数课文共有几句话,他们毫不费力的数出有三句话,这样为下面的分句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与直观形象的插图相联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便于学生理解,也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沟通。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双手会做工中的做工时,我让学生拿出一张白纸,把自己的小手画出来,因为手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了,学生可以说出手能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于是我指导他们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我的小手会 ,在这个基础上,让说话能力较强的学生再试着练说我的小手会 ,会 ,还会 。这个环节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教学效果还不错,大家不妨一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但因为一年级的学生阅读经验贫乏,我虽然作了多次的范读,但朗读效果还是不理想,拖读顿读情况还时有发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运用各种方法帮助他们很好的朗读课文。

  人有两个宝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课文,针对一年级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具体、形象、直观的东西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不再是索然无味的解释,而是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沟通。如让学生说说“××的双手会??”、“自己做事时大脑会想些什么?”、“自己曾经创造了什么新东西?”这几个问题都以学生的主体经验为基本点,强调学生主体的感受与体验,帮学生具体化、个性化地来理解感悟课文,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内化,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堂上要以一种新型的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以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为出发点,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喜欢语文这门学科,让孩子感到学*语文有兴趣。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

  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表扬鼓励学生,让学生更喜欢上我的课。


《两件宝》教学设计3篇(扩展6)

——世纪宝鼎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材分析

  《世纪宝鼎》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说明文。课文通过对“世纪宝鼎”艺术造型和文化内涵的介绍,表现了*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本课时的教学以第二、三自然段为重点。课文第二自然段具体细致地描述宝鼎是什么样的,写得极有层次。先写鼎的艺术造型及它的艺术特点。第三自然段介绍宝鼎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说明了世纪宝鼎的深刻寓意。本课教学要求教师能通过品读、赏读引导学生领悟文中表达方法,并让学生熟练掌握课文内容和语言,使学生从具体语境出发,把书面语变成口头解说语展现表演,从而让学生感受语文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进而将这种快乐内化为乐学语文的动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既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方式,又根据新课程所倡导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性发展”的核心理念,创设愉悦的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展示潜能的机会,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统一起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课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熟读——领悟——表演。即在多读中领悟宝鼎的样子、艺术价值及文化的内涵,通过表演把对世纪宝鼎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

  学校与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属于市级学校,多媒体设备齐全。本课介绍的“世纪宝鼎”,创意基于*传统鼎文化,而现今学生对此接触很少。文中一些专业性词语,如“浮雕、铭文、纹饰配制等”对于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鼎的样子”及专业性词语都可通过多媒体展示的“世纪宝鼎”加以理解。学生们都有表现欲,课内设计的“赠鼎表演”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学文的积极性,激发积累词语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正确理解“浮雕、铭文、一言九鼎、鼎志昌盛、龙兆吉祥”等词语。

  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2、领悟课文中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湛艺术和深刻的寓意,体会*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激**感

  1、在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前夕,我国人民赠予联合国一件珍贵的礼物,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吗?(板:世纪宝鼎)

  2、读课题。质疑: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的问题一般可归纳为:世纪宝鼎是什么样的,我国人民为什么要在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前夕赠予世纪宝鼎等。

  [用问句来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学*课文的兴趣。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愿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想一想作者从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世纪宝鼎。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初步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获得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与交流,让不同知识水*的学生在小组学*中进行互补、互学。]

  三、精读第二、三自然段,自主探究。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对照插图,了解世纪宝鼎的样子。

  2、出示“世纪宝鼎”图片,引导看图,理解“纹饰”“浮雕兽面”、“云纹填底”等词语。

  3、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图文对照的学*方法,使学生对于文中的专业术语的理解由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学生以读为主学*课文,同时有目标地思考相关的问题,在读中感受到世纪宝鼎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促进了知识的内化。]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自然段。

  ①在自己感受较深的语句旁写自己的体会,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与大交流讨论。

  [学生运用批注的方法独立学*,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能力。]

  ②讨论交流赠送宝鼎的意义。

  重点弄懂“鼎”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赠送宝鼎表达的美好祝愿。相机引导理解“钟鸣鼎食”、“一言九鼎”等词语。

  ③说说带“鼎”字的词语。

  如:三足鼎立、鼎立相助、鼎鼎大名、人声鼎沸等。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学生围绕研究的主题,在读文中、在讨论中摄取相关的语言信息,起到了信息共享,扩大学*面的作用。]

  ④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品读课文,领悟表达方法。

  1、品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品味这两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什么不同,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如:介绍鼎的样子,用了数字写了鼎高、象征意义;词句准确、简明、语言精练等。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感悟表达的角度再读文章,学*一些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为学生了去“无米下锅之苦”。]

  五、熟读课文,准备赠鼎表演。

  1、我们已经了解世纪宝鼎的样子、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联合国人员并不知道*代表团所赠鼎的意义,假如让你代表*向联合国赠送这一世纪宝鼎,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假如你是联合国人员,你在接受礼物时应该怎么表示?

  2、同桌互练,一人为中方代表,另一人为联合国接收礼物代表。

  3、各组推选代表上台进行表演。(分两三组进行)

  ①提出表演要求:说话口齿清楚,仪态热情大方。

  ②评选优秀演员,颁发奖品。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创设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说、演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布置练*

  自主选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附板书设计:

  教学自我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本课教学抓住文章重点,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读中了解世纪宝鼎的样子、艺术价值。通过多媒体展示“世纪宝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丰富学生对世纪宝鼎的感知和体验,为学生“赠鼎表演”奠定基础。“表演创造”这一环节,能创设具体情境,发挥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发展了语言,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在本课时的教学中,需要今后注意的是语言要更加简练,小组合作要更加细致。由于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在表演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存在不到位的地方。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词。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交流带“鼎”字的词语。

  1 老师示范写“鼎”字,请学生注意字形、笔顺。

  2 说说带“鼎”字的词语。

  (三足鼎立、一言九鼎、鼎力相助、鼎鼎大名、人声鼎沸)

  二 认识“鼎”,引入新课。

  1 谁知道“鼎”是什么?“鼎”是什么样子的?

  2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世纪宝鼎“这是个怎样的宝鼎呢?”》

  三 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指名读,注意纠正读音,指导读好难读的长句子。

  3 说说初读课文后知道了什么。

  四 重点读第二自然段,了解世纪宝鼎的样子。

  1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对照图画,想想世纪宝鼎的样子,有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2 提出不懂的语句,互相交流怎样读懂。

  五 练*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对世纪宝鼎的赞美。

  六 布置作业

  把带有生字的词语写一写。

  第二课时

  一 复*导入

  1 出示图画,请学生指导图介绍世纪宝鼎的样子。


《两件宝》教学设计3篇(扩展7)

——人有两个宝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人有两个宝》是我们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根据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手脑相长歌》改写的儿歌,主要讲了双手和大脑的重要性,指出只有手脑相长,才能有所发明创造。课文语言通俗,寓意丰富。第一句先讲了人有哪两个宝,第二句讲了这两个宝的作用,第三句说明只有把这两个宝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帮助儿童理解儿歌内容,形象易懂。

  第一幅图是几个小朋友高举双手,一位小朋友十分珍爱地注视着自己的双手,另一个小朋友托着大脑袋正在思考问题。它形象地反映了课文第一句的内容。另一幅图画的是小朋友们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情景,具体展示了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的含义。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以一个组织、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在读中释疑,让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究。在揭示课题后,我围绕课题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人到底有哪两宝呢 ”,吸引学生进入文本寻找答案,学生读了第一句后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双手和大脑,一下子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很是兴奋,学*热情高涨。。于是我趁热打铁,层层推进“为什么说它们是宝 ”,“我们怎样用这两个宝 ”,学生有了前一问的经验,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认真地自读课文。学生在寻求问题的解答中,渐次将课堂教学推向深入。

  一年级学生尚处于直观思维阶段,易于接受,理解具体,形象,直观的东西,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将课文与直观形象的插图相联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便于学生理解,也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沟通。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双手会做工”中的“做工”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中的插图,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xx会(在)用双手做什么” 从而理解“做工”是用手做事的意思。进而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说说“我的双手会……”除了为自己做事,你的双手还能为别人做什么事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的良好品德。在教学中我还引导学生思考 “自己做事时大脑会想些什么 ”,“自己曾经创造了什么新东西 ”这几个问题都以学生的主体经验为基本点,强调学生主体的感受与体验,帮学生具体化,个性化地来理解感悟课文,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内化,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一年级学生从学课文伊始就感觉到语文课文易学、有趣,从而产生乐学,爱学的情感。

  当然本节课的教学,我仍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没有注意到充分挖掘生字的内涵来帮助识字。例如,学生学*“人”这个字时,我可以充分利用它的演变图,让学生认识它的演变过程,使学生对字形和字义的感知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识字,不仅会认识这个字,而且还会了解*文字的演变知识和造字规律,激发学生学*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刚刚学完拼音和识字课程,我很快定下教学内容——《人有两个宝》。这首儿歌是根据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手脑相长歌》改写的,主要讲了双手和大脑的重要性,指出只有手脑并用,才能有所发明创造。课文语言通俗,寓意丰富,学生易于接受。备课前我反复研读教材,又上网参考了名师们对这堂课的一些好的教学设计,备出了一份自己较为满意的教案初稿。试教后,几位评委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指点评说,认为我这堂课的过渡比较繁复,细节处还要多做斟酌。有了他们的指导,我对整堂课的脉络更加明晰起来,哪处值得保留,哪处又该反思修改。第二次试教我就更加胸有成竹了,指导老师们给予了初步肯定。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明确提出“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并倡导“探究的学*方式”,强调特别注重学生“探究的`研究的过程”。那么用什么启发?讨论、探究、研究什么?——开始时,我提出“人有哪两个宝?”、“为什么说它们是宝?”几个有效性问题,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自读课文时十分认真。接下来再将问题逐个提出,学生在寻求问题的解答中,渐次将课堂教学推向深入。当然对于一年级学生,我也会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简短的小结适时地传递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认识。此外,学生读过课文后,组织学生展开互相间的评价,让学生做学*活动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二、利用教材空白处组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这篇教材虽通俗易懂,但也给学生留下许多空白,这给引发学生的想象创造了空间。教学中我注重抓住关键词句,如“双”、“双手会做工”、“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等,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朗读训练,思维训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如让学生看老师做动作,说说“老师的双手会做什么?”、再想想“我们自己的双手会干些什么?”理解“创造”一词时,让学生动手去捏一捏橡皮泥,边捏边想,体会“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并展示自己创造的作品。这样,通过读、思、说、捏橡皮泥等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手脑并用,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学中玩,创造力也得以较好的体现,很好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方法

  好*惯,益终身。回答时说完整话,读书姿势正确??这些关乎学生日常学**惯的细节,需要教师不断提醒点拨,我在课堂上也时时注意孩子们良好*惯的培养。低年级孩子很多学*方法的掌握,也是在*时学*中一点一滴积累的,例如这堂课的教学中要求背诵儿歌,我是这样跟孩子们说的:“背书有很多方法,我们可以边读边背,遇到不会的可以看一眼;可以看着图背;还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互相背,这样我们就能把课文又快又好的背下来了。”孩子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学*才会事半功倍。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但因这是学生学完拼音和识字课后接触到的第一篇课文,她们缺乏阅读经验,有拖读、顿读的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想法帮助他们多进行朗读训练。

  课前的准备忙忙碌碌,但整个的过程让我又多了一份从容与思考。回想这次活动从准备到展示,真是收获大于付出。感谢所有指导老师们给我的帮助,我今后会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水*。

  《人有两个宝》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一年级后学*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的教学,除了生字教学,我把重点放在了这两个方面;1.朗读。2.理解。

  1.朗读。首先,我让学生认识逗号和句号这两个标点,知道句号的作用,了解这篇课文一共有几句话。其次,逐句教怎么朗读句子。比如第一句: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如果不教朗读,学生会一个一个字的读,毫无节奏,没有词与句的感觉。因此,我用课件出示句子,用/在句中表示停顿的地方,先让学生看标记尝试练*朗读,再指名读,有问题的地方我再示范读。我这样出示标记,如: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学生是非常聪明的,老师点一点,读一读,他们读了几遍之后,就已经读得有模有样了。

  2.理解。逐句出示句子,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例如读了第一句,知道了,人身上有2个宝贝,一个是双手,一个是大脑。读了第二句,知道了,双手可以做工,大脑可以思考。教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启发学生想象,人的双手可以做哪些事?提供人的不同身份来说话:厨师的手可以……,警察的手可以……老师的手可以……农民的手可以……画家的手可以……建筑工人的手可以……再让学生自由说说其他身份的人的双手可以做什么?自己的双手可以做什么?对学生来说,“思考”这个词是比较难理解的,为此,我引导学生想象厨师在做美味的饭菜的时候,在思考什么?警察在抓捕罪犯的时候在思考什么?老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在思考什么?……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也明白“思考”的含义。读了第三句,知道了,人只有用上双手做,用大脑思考,才能有所创造。我联系爱迪生发明电灯这个事例,让学生感受这句话的意思,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今天上了《人有两个宝》第一课时,觉得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一、增强语文学*的趣味性。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我设计了两个猜谜语的游戏环节,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学*的积极性也很高。二、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它是学*的营养剂和催化剂。课堂上,学生有了兴趣,才有交流的动机,有了兴趣,思维才会活跃。而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就是“激励”。课堂上,我注意抓住时机,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激励,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中去。不足之处: 1.课文中的插图,没有利用上,看来编者的意图我还是没吃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2、朗读课文不够到位。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虽然教学按预先设计的那样完成了,可在教学中还有许多需改进的地方,如时间上前松后紧,教学机智还需不断加强。今后我将不断钻研,不断探索,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人有两个宝》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一年级后学*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的教学,除了生字教学,我把重点放在了这两个方面;1.朗读。2.理解。

  1.朗读。首先,我让学生认识逗号和句号这两个标点,知道句号的作用,了解这篇课文一共有几句话。其次,逐句教怎么朗读句子。比如第一句: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如果不教朗读,学生会一个一个字的读,毫无节奏,没有词与句的感觉。因此,我用课件出示句子,用/在句中表示停顿的地方,先让学生看标记尝试练*朗读,再指名读,有问题的地方我再示范读。我这样出示标记,如: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学生是非常聪明的,老师点一点,读一读,他们读了几遍之后,就已经读得有模有样了。

  2.理解。逐句出示句子,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例如读了第一句,知道了,人身上有2个宝贝,一个是双手,一个是大脑。读了第二句,知道了,双手可以做工,大脑可以思考。教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启发学生想象,人的双手可以做哪些事?提供人的不同身份来说话:厨师的手可以……,警察的手可以……老师的手可以……农民的手可以……画家的手可以……建筑工人的手可以……再让学生自由说说其他身份的人的双手可以做什么?自己的双手可以做什么?对学生来说,“思考”这个词是比较难理解的,为此,我引导学生想象厨师在做美味的饭菜的时候,在思考什么?警察在抓捕罪犯的时候在思考什么?老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在思考什么?……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也明白“思考”的含义。读了第三句,知道了,人只有用上双手做,用大脑思考,才能有所创造。我联系爱迪生发明电灯这个事例,让学生感受这句话的意思,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两件宝》教学设计3篇(扩展8)

——《世纪宝鼎》教学设计范本5份

  教材分析

  《世纪宝鼎》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说明文。课文通过对“世纪宝鼎”艺术造型和文化内涵的介绍,表现了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本课时的教学以第二、三自然段为重点。课文第二自然段具体细致地描述宝鼎是什么样的,写得极有层次。先写鼎的艺术造型及它的艺术特点。第三自然段介绍宝鼎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说明了世纪宝鼎的深刻寓意。本课教学要求教师能通过品读、赏读引导学生领悟文中表达方法,并让学生熟练掌握课文内容和语言,使学生从具体语境出发,把书面语变成口头解说语展现表演,从而让学生感受语文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进而将这种快乐内化为乐学语文 的动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激发学生 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既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方式,又根据新课程所倡导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性发展”的核心理念,创设愉悦的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展示潜能的机会,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统一起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课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熟读――领悟――表演。即在多读中领悟宝鼎的样子、艺术价值及文化的内涵,通过表演把对世纪宝鼎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

  学校与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属于市级学校,多媒体设备齐全。本课介绍的“世纪宝鼎”,创意基于中国传统鼎文化,而现今学生对此接触很少。文中一些专业性词语,如“浮雕、铭文、纹饰配制等”对于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鼎的样子”及专业性词语都可通过多媒体展示的“世纪宝鼎”加以理解。学生们都有表现欲,课内设计的“赠鼎表演”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学文的积极性,激发积累词语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正确理解“浮雕、铭文、一言九鼎、鼎志昌盛、龙兆吉祥”等词语。

  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2、领悟课文中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湛艺术和深刻的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教学流程:

  一、 激趣导入,激**感

  1、在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前夕,我国人民赠予联合国一件珍贵的礼物,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吗?(板:世纪宝鼎)

  2、读课题。质疑: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的问题一般可归纳为:世纪宝鼎是什么样的,我国人民为什么要在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前夕赠予世纪宝鼎等。

  [用问句来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学*课文的兴趣。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愿望。]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想一想作者从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世纪宝鼎。

  2、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初步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获得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与交流,让不同知识水*的学生在小组学*中进行互补、互学。]

  三、 精读第二、三自然段,自主探究。

  1、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对照插图,了解世纪宝鼎的样子。

  2、 出示“世纪宝鼎”图片,引导看图,理解“纹饰”“浮雕兽面”、“云纹填底”等词语。

  3、 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图文对照的学*方法,使学生对于文中的专业术语的理解由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学生以读为主学*课文,同时有目标地思考相关的问题,在读中感受到世纪宝鼎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促进了知识的内化。]

  4、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自然段。

  ① 在自己感受较深的语句旁写自己的体会,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与大交流讨论。

  [学生运用批注的方法独立学*,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能力。]

  ② 讨论交流赠送宝鼎的意义。

  重点弄懂“鼎”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中国赠送宝鼎表达的美好祝愿。相机引导理解“钟鸣鼎食”、“一言九鼎”等词语。

  ③ 说说带“鼎”字的词语。

  如:三足鼎立、鼎立相助、鼎鼎大名、人声鼎沸等。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学生围绕研究的主题,在读文中、在讨论中摄取相关的语言信息,起到了信息共享,扩大学*面的作用。]

  ④ 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 品读课文,领悟表达方法。

  1、 品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品味这两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什么不同,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2、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如:介绍鼎的样子,用了数字写了鼎高、象征意义;词句准确、简明、语言精练等。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感悟表达的角度再读文章,学*一些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为学生了去“无米下锅之苦”。]

  五、 熟读课文,准备赠鼎表演。

  1、 我们已经了解世纪宝鼎的样子、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联合国人员并不知道中国代表团所赠鼎的意义,假如让你代表中国向联合国赠送这一世纪宝鼎,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假如你是联合国人员,你在接受礼物时应该怎么表示?

  2、 同桌互练,一人为中方代表,另一人为联合国接收礼物代表。

  3、 各组推选代表上台进行表演。(分两三组进行)

  ① 提出表演要求:说话口齿清楚,仪态热情大方。

  ② 评选优秀演员,颁发奖品。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创设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说、演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 布置练*

  自主选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附板书设计:

  教学自我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本课教学抓住文章重点,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读中了解世纪宝鼎的样子、艺术价值。通过多媒体展示“世纪宝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丰富学生对世纪宝鼎的感知和体验,为学生“赠鼎表演”奠定基础。“表演创造”这一环节,能创设具体情境,发挥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发展了语言,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在本课时的教学中,需要今后注意的是语言要更加简练,小组合作要更加细致。由于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在表演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存在不到位的地方。

  点评:

  本教案设计能根据教材特点,学校与学生的具体情况,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了教学目标及具体教学步骤。教案能立足于大纲提出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创设轻松愉快的学*气氛,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逐步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理解课文后,以“表演赠鼎”的形式,让学生在演练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会交际,重视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品读、领悟写作方法”一环节,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很好地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如果本课时的板书设计能用简笔画展示,会使学生更直观、更明了的感知课文内容。在学*过程中如时间允许,可让学生用“一言九鼎”说话或出示某艺术品,让学生加以介绍,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铸赠、铭文、堪称、结构、造型古朴、工艺精湛、钟鸣鼎食、一言九鼎、鼎志昌胜、龙兆吉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之际,中国人民送给联合国一份丰厚的礼物。究竟是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题——世纪宝鼎。

  二、介绍相关背景资料。

  1、师生共同介绍有关鼎的资料。

  2、师生共同介绍联合国的有关资料。

  联合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于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主要机构有***、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秘书处等。其主要宗旨是维护国际和*与安全、发展国际友好关系、促进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

  1、自读课文,扫清文章的文字障碍。

  2、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把世纪宝鼎介绍清楚的?课文重点介绍的内容是什么?

  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第一大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中国人民赠给联合国一份珍贵的礼物——世纪宝鼎。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介绍世纪宝鼎的外形结构。

  第三段(第三、四自然段):介绍世纪宝鼎具有特殊的意义。

  四、熟读课文,准备赠鼎表演。

  1、小黑板出示:课后思考题二。

  2、学生讨论:如何准备才能表演好呢?

  3、教师小结:要表演赠送宝鼎,介绍的重点是宝鼎精美的艺术造型和文化内涵。因此必须熟悉课文中的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4、学生分小组准备。

  五、进行课本剧的展示。

  1、小组表演。

  2、全班进行表演。

  3、对照课文的内容朗读课文。

  六、对照课文的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1、学生品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讨论后交流。

  七、词语积累环节。

  1、选择自己喜欢词语、句子,抄写在作业本上。

  2、相互交流。

八、布置课后作业

  教材分析

  《世纪宝鼎》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说明文。课文通过对“世纪宝鼎”艺术造型和文化内涵的介绍,表现了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本课时的教学以第二、三自然段为重点。课文第二自然段具体细致地描述宝鼎是什么样的,写得极有层次。先写鼎的艺术造型及它的艺术特点。第三自然段介绍宝鼎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说明了世纪宝鼎的深刻寓意。本课教学要求教师能通过品读、赏读引导学生领悟文中表达方法,并让学生熟练掌握课文内容和语言,使学生从具体语境出发,把书面语变成口头解说语展现表演,从而让学生感受语文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进而将这种快乐内化为乐学语文 的动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激发学生 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既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方式,又根据新课程所倡导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性发展”的`核心理念,创设愉悦的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展示潜能的机会,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统一起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课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熟读——领悟——表演。即在多读中领悟宝鼎的样子、艺术价值及文化的内涵,通过表演把对世纪宝鼎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

  学校与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属于市级学校,多媒体设备齐全。本课介绍的“世纪宝鼎”,创意基于中国传统鼎文化,而现今学生对此接触很少。文中一些专业性词语,如“浮雕、铭文、纹饰配制等”对于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鼎的样子”及专业性词语都可通过多媒体展示的“世纪宝鼎”加以理解。学生们都有表现欲,课内设计的“赠鼎表演”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学文的积极性,激发积累词语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正确理解“浮雕、铭文、一言九鼎、鼎志昌盛、龙兆吉祥”等词语。

  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2、领悟课文中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湛艺术和深刻的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教学流程:

  一、 激趣导入,激**感

  1、在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前夕,我国人民赠予联合国一件珍贵的礼物,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吗?(板:世纪宝鼎)

  2、读课题。质疑: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的问题一般可归纳为:世纪宝鼎是什么样的,我国人民为什么要在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前夕赠予世纪宝鼎等。

  [用问句来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学*课文的兴趣。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愿望。]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想一想作者从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世纪宝鼎。

  2、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初步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获得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与交流,让不同知识水*的学生在小组学*中进行互补、互学。]

  三、 精读第二、三自然段,自主探究。

  1、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对照插图,了解世纪宝鼎的样子。

  2、 出示“世纪宝鼎”图片,引导看图,理解“纹饰”“浮雕兽面”、“云纹填底”等词语。

  3、 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图文对照的学*方法,使学生对于文中的专业术语的理解由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学生以读为主学*课文,同时有目标地思考相关的问题,在读中感受到世纪宝鼎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促进了知识的内化。]

  4、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自然段。

  ① 在自己感受较深的语句旁写自己的体会,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与大交流讨论。

  [学生运用批注的方法独立学*,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能力。]

  ② 讨论交流赠送宝鼎的意义。

  重点弄懂“鼎”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中国赠送宝鼎表达的美好祝愿。相机引导理解“钟鸣鼎食”、“一言九鼎”等词语。

  ③ 说说带“鼎”字的词语。

  如:三足鼎立、鼎立相助、鼎鼎大名、人声鼎沸等。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学生围绕研究的主题,在读文中、在讨论中摄取相关的语言信息,起到了信息共享,扩大学*面的作用。]

  ④ 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 品读课文,领悟表达方法。

  1、 品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品味这两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什么不同,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2、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如:介绍鼎的样子,用了数字写了鼎高、象征意义;词句准确、简明、语言精练等。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感悟表达的角度再读文章,学*一些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为学生了去“无米下锅之苦”。]

  五、 熟读课文,准备赠鼎表演。

  1、 我们已经了解世纪宝鼎的样子、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联合国人员并不知道中国代表团所赠鼎的意义,假如让你代表中国向联合国赠送这一世纪宝鼎,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假如你是联合国人员,你在接受礼物时应该怎么表示?

  2、 同桌互练,一人为中方代表,另一人为联合国接收礼物代表。

  3、 各组推选代表上台进行表演。(分两三组进行)

  ① 提出表演要求:说话口齿清楚,仪态热情大方。

  ② 评选优秀演员,颁发奖品。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创设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说、演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 布置练*

  自主选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附板书设计:

  教学自我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本课教学抓住文章重点,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读中了解世纪宝鼎的样子、艺术价值。通过多媒体展示“世纪宝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丰富学生对世纪宝鼎的感知和体验,为学生“赠鼎表演”奠定基础。“表演创造”这一环节,能创设具体情境,发挥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发展了语言,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在本课时的教学中,需要今后注意的是语言要更加简练,小组合作要更加细致。由于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在表演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存在不到位的地方。

  点评:

  本教案设计能根据教材特点,学校与学生的具体情况,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了教学目标及具体教学步骤。教案能立足于大纲提出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创设轻松愉快的学*气氛,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逐步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理解课文后,以“表演赠鼎”的形式,让学生在演练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会交际,重视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品读、领悟写作方法”一环节,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很好地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如果本课时的板书设计能用简笔画展示,会使学生更直观、更明了的感知课文内容。在学*过程中如时间允许,可让学生用“一言九鼎”说话或出示某艺术品,让学生加以介绍,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教材说明:

  《世纪宝鼎》是第六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说明性课文,通过介绍宝鼎的样子――艺术价值――深刻的寓意,表达了中国人民的艺术创造力,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二、本课学*重点:

  是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世纪宝鼎精美的艺术和赠送宝鼎的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三、学*目标:

  1、学会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的专业性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表达方法,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过程:

  ㈠交流带“鼎”字的'词语。

  1、我写“鼎”字,请同学们注意字形,笔顺。

  2、我们一起说说带“鼎”字的词语。

  (如:三足鼎立、一言九鼎、人声鼎沸)

  ㈡让我们来认识“鼎”学*新课。

  1、谁知道“鼎”是什么?“鼎”是什么样子的?(练*说说,用笔画画)

  2、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世纪宝鼎》,这是个怎样的宝鼎呢?

  ⑴自己读课文10分钟,要求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⑵画出新词,自由认读。

  ⑶再读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把世纪宝鼎介绍清楚的?课文的重点内容是什么?

  3、重点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宝鼎的样子。

  ⑴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对照图画,想世纪宝鼎的样子,有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⑵如:“三足双耳”“腹略鼓”“底浑圆”等,通过看图弄明白。

  “浮雕”“铸”“铭文”通过查字典弄懂。

  “造型古朴”“文艺精湛”“艺术造型”“纹饰”等。

  理解这些词语主要办法是熟读课文,联系语言环境,感悟大意,有的可抓住关键字查字典;有的可看图联系实际理解。

  ⑶练*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对世纪福鼎的赞美。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