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力*衡》教学设计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02-01 11:16:59 教学设计

《二力*衡》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衡和二力*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衡;观察物体受两力*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二力*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衡状态、*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衡的情况是二力*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衡的条件。得出二力*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衡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如图9-3-1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

  3.*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学生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教具:滑轮、钩码、细绳、木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方法1:复*提问引入

  牛顿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引导: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引出*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方法2:现象引入

  课堂演示: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匀速行驶的电动汽车

  或录像片段:在*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匀速步行的学生、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

  提出问题:上述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否受到外力?请你再举出几个静止和做匀速直线的.物体,分析它们受到的力。

  引出*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衡状态

  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衡状态。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衡。物体受力*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过渡: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衡?

  2.二力*衡条件

  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得出二力*衡的条件。

  介绍实验装置如图9-3-1所示,用细线系住木板上的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各悬挂一个相同质量的钩码。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下面问题。

  木板是否静止?木板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

  把木板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板还能静止吗?重新*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木板还能静止吗?

  任选其它两个孔重复上述实验。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可在教师引导下由多名同学互相补充使其完善。

  方法2:学生探究性学*(学生分组实验,研究二力*衡的条件)。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同上。

  教师明确实验目的:观察分析总结满足什么条件木板静止?

  学生探究性实验

  学生讨论、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根据力的合成的知识,彼此*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

  3.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方法1:通过练*使学生掌握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请学生画出图9-3-2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并分析物体是否受到*衡力,哪一对力是二力*衡。

  1)静止悬挂的电灯。

  2)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

  3)匀速运动的拖车。

  方法2: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由学生自己举例自己分析受力情况。

  应用二力*衡的条件解决问题,首先要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才可以应用这个条件。对于能够应用二力*衡条件的物体,要分析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如水*面上拖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竖直方向的二力*衡,水*方向的二力也*衡。在学生分析中要注意纠正学生认识上的简单化和片面性。

  一、巩固练*

  1.放在水*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衡力的是[]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

  A.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

  B.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

  C.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

  D.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

  二、总结、扩展

  让学生讨论课本“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在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之后,可让学生分析一对*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三、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完成书后练*。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二力*衡的条件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教师提供实验工具,实验分析二力*衡的条件,并思考其应用。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二力*衡》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依据生活经验认识*衡力和*衡状态,会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为*衡力。

  2、经历二力*衡的实验探究过程,能归纳总结出结论。

  3、会应用二力*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力*衡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是不是只用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或做匀速运动?举例说明。

  (三)进行新课:

  1、*衡力和*衡状态

  实例分析:不同状态下物体的受力情况(对媒体展示),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如果能保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我们就说几个力互相*衡。物体受力*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只有两个力作用时,就叫二力*衡。引导学生认识*衡状态。

  引出: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衡?

  2、二力*衡条件

  实验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设计好实验方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分析得出结论。

  小车是否静止?小车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小车还能静止吗?

  把小车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小车还能静止吗?重新*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衡。

  3、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1)由*衡力中的一个力确定另一个力;

  (2)由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而判断各力间的关系;

  (3)由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

  1、放在水*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衡力的是()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

  A.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

  B.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

  C.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

  D.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

  六、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3、4题。

《二力*衡》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衡和二力*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衡;观察物体受两力*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二力*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衡状态、*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衡的情况是二力*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衡的条件。得出二力*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衡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如图9-3-1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

  3.*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学生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教具:滑轮、钩码、细绳、木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方法1:复*提问引入

  牛顿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引导: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引出*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方法2:现象引入

  课堂演示: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匀速行驶的电动汽车

  或录像片段:在*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匀速步行的学生、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

  提出问题:上述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否受到外力?请你再举出几个静止和做匀速直线的物体,分析它们受到的力。

  引出*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衡状态

  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衡状态。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衡。物体受力*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过渡: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衡?

  2.二力*衡条件

  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得出二力*衡的条件。

  介绍实验装置如图9-3-1所示,用细线系住木板上的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各悬挂一个相同质量的钩码。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下面问题。

  木板是否静止?木板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

  把木板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板还能静止吗?重新*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木板还能静止吗?

  任选其它两个孔重复上述实验。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可在教师引导下由多名同学互相补充使其完善。

  方法2:学生探究性学*(学生分组实验,研究二力*衡的条件)。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同上。

  教师明确实验目的:观察分析总结满足什么条件木板静止?

  学生探究性实验

  学生讨论、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根据力的合成的知识,彼此*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

  3.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方法1:通过练*使学生掌握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请学生画出图9-3-2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并分析物体是否受到*衡力,哪一对力是二力*衡。

  1)静止悬挂的电灯。

  2)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

  3)匀速运动的拖车。

  方法2: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由学生自己举例自己分析受力情况。

  应用二力*衡的条件解决问题,首先要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才可以应用这个条件。对于能够应用二力*衡条件的物体,要分析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如水*面上拖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竖直方向的二力*衡,水*方向的二力也*衡。在学生分析中要注意纠正学生认识上的简单化和片面性。

  一、巩固练*

  1.放在水*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衡力的是[]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

  A.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

  B.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

  C.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

  D.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

  二、总结、扩展

  让学生讨论课本“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在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之后,可让学生分析一对*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三、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完成书后练*。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二力*衡的条件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教师提供实验工具,实验分析二力*衡的条件,并思考其应用。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二力*衡》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二力*衡》教学设计3篇(扩展1)

——《二力*衡》教学设计菁选

《二力*衡》教学设计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力*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力*衡》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依据生活经验认识*衡力和*衡状态,会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为*衡力。

  2、经历二力*衡的实验探究过程,能归纳总结出结论。

  3、会应用二力*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二力*衡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是不是只用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或做匀速运动?举例说明。

  (三)进行新课:

  1、*衡力和*衡状态

  实例分析:不同状态下物体的受力情况(对媒体展示),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如果能保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我们就说几个力互相*衡。物体受力*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只有两个力作用时,就叫二力*衡。引导学生认识*衡状态。

  引出: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衡?

  2.二力*衡条件

  实验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设计好实验方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分析得出结论。

  小车是否静止?小车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小车还能静止吗?

  把小车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小车还能静止吗?重新*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衡。

  3.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1)由*衡力中的一个力确定另一个力;

  (2)由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而判断各力间的关系;

  (3)由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

  1、放在水*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衡力的是()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

  A.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

  B.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

  C.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

  D.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

  六、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3、4题。

《二力*衡》教学设计2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二力*衡的条件

  知道二力*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了解认识二力的*衡

  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2学情分析

  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第七章中已学*了力的概念,通过本章前一节的教学,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心理方面,初二学生对很多科学问题总是有很浓的兴趣,很想探究这些问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二力*衡的条件,并能解释物理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衡条件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二力*衡

  1、复*提问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思考:凡是静止的物体就不受力吗?凡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不受力吗?举例说明。

  (1)静止放在水*面上的粉笔盒

  (2)吊着的吊灯

  (3)在*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那为什么生活中的这些物体受力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这节课的学*,探究其原因

  活动2【讲授】二力*衡

  探究:力的*衡

  实验: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

  2、提问:如果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为什么?(因为只受重力的作用)

  3、思考:那为什么现在没有落地,而是静止?请画出受力示意图(1)。

  4、讨论:因为除了受竖直向下的重力,还受竖直向上的拉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受力一样,所以书包静止。

  同样在*直公路上匀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在水*方向上牵引力和阻力,二者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有受力一样,所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实际物体往往同时受多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结论:象这样,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衡。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衡状态”。

  活动3【活动】二力*衡

  二、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衡状态,叫做二力*衡,是最简单的*衡。

  问题: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

  举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向下滑;电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问题: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衡状态,这两个力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猜想:二力*衡需具备什么条件?

  (可能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让学生根据给出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

  提示:研究一个因素对二力*衡的影响,要控制其他条件不便,既“控制变量法”。

  选择合理方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A、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相同的勾码,观察现象。(此时小车静止,处于*衡状态)

  B、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不同的勾码,使木块受到的力大小不等,观察现象。(小车象勾码多的一端加速运动)

  C、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相同的勾码,将线移到一端,使木块受到两力方向相同。

  D、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相同的勾码,转动木块,使木块受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

  根据实验请同学总结二力*衡的条件。

  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衡。(四个条件)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衡状态)。

  三、二力*衡的应用

  1、物体处于*衡状态——受*衡力:

  例题:重力为6N的木块在水*桌面上静止时,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多大?

  确定研究对象:木块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重力(G),支持力(N)

  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为*衡状态:静止---*衡状态

  分析物体所受力的关系:二力*衡

  根据二力*衡的条件得出:N= G=6N 方向:竖直向上

  练*:

  看课本图12—6—2,吊在空中静止不动的灯,若电线的拉力为2N,则灯重力是多少N?

  看课本图12—6—4,跳伞运动员和伞在空中匀速直线下落,若伞和人总重500N,则他们说受的阻力是多少N?

  在*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若向前的牵引力是1000N,则阻力是多少N?方向如何?

  此时汽车只受这两个力吗?是“二力*衡”吗?

  2、物体受*衡力——处于*衡状态:

  练*:“动手动脑学物理”第5题。

  判断:物体受*衡力作用时,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

  总结:原来静止的物体,受*衡力,则保持静止;

  原来运动的物体,受*衡力,则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活动4【练*】二力*衡

  练*:

  看课本图12—6—2,吊在空中静止不动的灯,若电线的拉力为2N,则灯重力是多少N?

  看课本图12—6—4,跳伞运动员和伞在空中匀速直线下落,若伞和人总重500N,则他们说受的阻力是多少N?

  在*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若向前的牵引力是1000N,则阻力是多少N?方向如何?

  此时汽车只受这两个力吗?是“二力*衡”吗?

  活动5【测试】二力*衡

  练*册

  活动6【作业】二力*衡

  “动手动脑学物理”:3、4题。

  一课三练:基础练*。

  第2节 二力*衡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二力*衡》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二力*衡的条件。

  2、经过举例理解并掌握二力*衡的条件。

  3、形成从实际现象中分析并获得物理规律的推理意识。

  教学设想重点:

  掌握二力*衡的条件。

  难点:

  理解并掌握二力*衡的条件。

  教法:

  实验探究式教学准备小车木板钩码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小聪和小明在光滑的冰面上沿同一直线去拉静止的小车,在下列情况下,小车将怎样运动呢?

  1.小聪和小明都向右拉小车,小车将向xx方向运动。

  2.小聪比小明用力小,小聪向左拉,小明向右拉,小车将向xx方向运动。

  3.小聪和小明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拉小车,小车所受的合力为xx,静止的小车将xx。

  从而引入二力*衡课题。

  二、讲授新课

  定义:同时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为一对*衡力,称为二力*衡。

  上题第3题中,小聪和小明对小车的拉力是一对*衡力,可以看出小车原来静止,在*衡力的作用下,小车仍然保持静止状态,因此*衡力不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衡的现象到处可见,下图中的船舶和汽车有*衡力的作用,请同学们找出它们所受的*衡力,请同学们找出*时生活当中的二力*衡的事例。如在空中匀速下降的降落伞、静止在地面的课桌等。

  由事例可以看出,若同时作用在物体上只有两个力,且此二力*衡,因合力为零,就等效于物体上没有外力的作用。

  在一般情况下,物体会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若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即合力为零,就称这几个力为*衡力,等效于物体上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二力*衡的概念,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和同学们的探究实验,体验到了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推理的实验方法的作用,大家完成课后练*,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

  四、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学*指导用书

  家庭作业:补充*题板书设计:二力*衡

  *衡状态: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二力*衡: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衡状态。

  二力*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二力*衡》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二力*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

  滑轮、硬纸片、钩码、细绳、剪子。

  (三)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什么叫惯性?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有惯性?

  二、引入新课

  教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是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三、力的*衡

  教师: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

  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灯保持静止。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水桶静止。课桌受到重力,书本对它向下压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课桌静止。

  教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能见到。一列火车在一段*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

  教师: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衡。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吊灯的静止状态可知吊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相互*衡。

  教师: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说法叙述上述各例中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它们个自受到的力之间的关系。

  (学生叙述)

  四、二力*衡的条件

  教师:二力*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

  教师演示课本图9—6所示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

  当两个拉力大小不等时,木块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衡。

  (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互成角度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衡。

  (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行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衡。

  (演示)

  教师提问:要使木块静止,这两个力应该满足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

  我们使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重复刚才的实验。

  (演示)

  我们发现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这两个力是*衡的。

  (演示)

  可见,两个力的*衡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的法则可知,当两个力彼此*衡时,物体受到的合力是0。

  五、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二力*衡条件的应用可以从两方面去掌握。

  1、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题: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地面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

  人受重力G和地面的支持力N。人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G和支持力N是*衡的。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人的质量,计算出人的重力G。G=mg=50千克x10牛/千克=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N=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上。(图示略)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不受力,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物体受*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受*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衡力时,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例如,火车在*直的轨道上行驶。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衡,如果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加速;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将减速;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方向二力*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

  六、总结

  力和运动的关系可以粗略地概括如下。

  维持运动不需要力的作用,因为物体有惯性,只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才需要力。但是物体在*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呢?从理论上说,物体不受力或受*衡力时就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际上物体是没有不受力的,所以物体受*衡力时就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七、作业

  *题5、6、7。

《二力*衡》教学设计5

  [教学设计说明]

  二力*衡是力一章中的重点之一,也是今后力学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策略,将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将课堂练*与现代科技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也使学生感悟物理知识的价值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知道二力*衡、*衡力的概念及物体的*衡状态;使学生掌握二力*衡的条件,领会二力*衡时的合力为零。

  过程与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得出二力*衡的条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二力*衡概念及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实验、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通过师生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物理学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门科学。感悟物理知识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价值。产生学好物理,为将来发展我国科技事业打好基础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二力*衡的条件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的提高,儿童玩具也越来越高档。这里有一部遥控ae86小汽车,请一位同学操从汽车在教室里转一圈,其他同学观察小汽车的运动状态。

  学生活动:一同学操从汽车,其他同学观察。

  师:请同学们分析小汽车的运动状态有哪些?

  学生:交流。

  师:我们把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为*衡状态,其他运动状态称为非*衡状态。

  学生活动:分析物体处于两种*衡状态时的受力情况。

  师:如果物体受几个力的作用而处于*衡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衡;如果物体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处于*衡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离*衡,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屏幕展示:

  二力*衡。当物体受到二力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状态,就称这二力是*衡的。(这二力叫*衡力)

  分析。*衡力不是一个力,一般是两个力(一对)。

  师:根据二力*衡及*衡力的概念,要判断物体受到的二力是否*衡,只要看在这二力作用下物体是否处于*衡状态。

  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在受*衡力的作用?请指出哪几个力*衡?

  学生举例:拖在手中的一本书、停在空中的直升飞机、匀速行驶在水*公路上的汽车等。

  师:物体受两个离的情况很多,但物体受二力作用时,有时处于*衡状态,有时又不是。如,托在手上的书加速向上运动、直升飞机减速下降等。说到这里,我们同学是否产生了一些疑问?想提出一些问题?

  学生提问:(省略)

  师: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二力*衡时应该满足怎样的条件?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猜想:二力*衡时,二个力可能有什么关系?

  学生猜想:二力*衡时,二力大小可能要相等,方向可能要相反……

  师:下面我们就用桌子上的小汽车来探究它在水*方向受到的两个拉力*衡时,大小是否要相等……

  屏幕展示:二力*衡时,二力大小是否要相等?

  二力方向是否要相反?

  二力作用点是否要相同?……

  学生探究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二力*衡》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衡力,最简单的*衡情况是二力*衡;

  ③理解二力*衡条件;

  ④能利用*衡条件解决简单的*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衡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二力*衡条件

  难点:

  1.二力*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

  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衡的条件

  教学工具

  2把弹簧秤,一块轻质塑料片(片上有几个洞),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

  列举:在*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提问: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力的*衡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在黑板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比如放在桌子上不动的墨水瓶,挂在天花板上不动的电灯匀速运动的小车等)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其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力的*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的效果互相*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衡。

  一、力的*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衡”,这时物体处于*衡状态。在几个力*衡中,二力*衡是最简单的,我们来研究二力*衡的情况。

  2.二力*衡的条件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衡。仍从同学所举的例子中找出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并不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要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

  [实验]:用两把弹簧秤拉扯桌上的塑料片,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片保持静止不动?

  归纳小结:塑料片静止必须满足的条件。这两个力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形(二力大小不相等、二力方向不相反、二力不在一条直线上)并动态显示最终的结果(均不能保持静止状态):对第四种情形(二力不在同一物体上)进行点拨:将塑料片从中剪断,变成两部分,这两部分能静止吗?

  结论: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的条件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演示实验]:手在绳端用力F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静止,观察弹簧秤的示数。然后用力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匀速上升,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并比较两次弹簧秤示数的大小。分析物块受的两个力的大小、两个力的方向、两个力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通过上述演示实验,归纳: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得出二力*衡条件。

  二、二力*衡的条件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衡。将条件归纳成口决:“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归纳:处于*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力的合力为零。“彼此*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3.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力的*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二力*衡的条件来判断物体所受的两个力是否*衡;或根据*衡状态找出*衡力,利用二力*衡条件求其中一个力。

  三、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1.利用二力*衡的条件来判断两个力是否*衡。

  2.利用二力*衡的条件可求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3.反馈练*:

  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或状态,这几个力就相互*衡。

  2.汽车在斜坡上所受到的重力和斜坡的支持力(填“是”或“不是”)*衡的力。

  3.每方十人拔河时,某时刻绳子静止不动,这时这二十个人拉绳子的合力是。

  4.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500牛顿,静止在水*桌面上,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是牛顿,方向是,重力和支持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和。

  5.在*直公路上匀速向东行驶的汽车重为5000牛,受到的牵引力是200牛。那么,汽车受到的阻力是牛,方向是。

  6.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静止悬挂在绳子上,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是多少牛?若提拉物体使它匀速向上运动时,拉力又是多少?(g=9.8牛/千克)


《二力*衡》教学设计3篇(扩展2)

——《二力*衡》教学设计通用五篇

  《二力*衡》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二力*衡的概念,掌握二力*衡的条件,理解物体在*衡力作用下的运动,作出二力*衡的图示。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愉快中具有更强力的探索问题的。

  教学难点

  物体的受力分析。

  教学重点

  二力*衡的概念及条件。

  教具准备

  弹簧、铁架台、钩码,课本图2-22的装置、细线。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以师生谈活式形式进行)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要有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两个物体,这两个物体中,其中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你能否准确地分析。下面举几个例子,请同学们说出它们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各是什么和力的方向是怎样?

  ①粉笔盒的重力。

  ②手把粉笔盒提起来的力。

  ③用手通过绳子在桌面上水*拉小车的力。

  ④人推墙壁的力。以上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分析,然后各人把答案写出来,再教师分分析,同学有错进行订正。

  二、讲授新课

  1、边演示边问

  ①用手拿起一只钩码,然后放开,钩码就往下落,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这是由于钩码受到重力作用的缘故)。

  ②演示再将这只钩码挂在固定的铁架台的弹簧上,问学生,钩码现在还受到重力吗?为什么不落下来?启发学生分析此时钩码的受力情况,再把同学位正确的分析结果填在下表中。

  力的名称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的方向受力物体的状态

  重力地球钩码竖直向下保持静止

  拉力弹簧钩码竖直向上保持静止

  2、根据上表,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分析吊在电线上的电灯泡的受力情况。

  3、再要学生分析放在水*桌面上的一本书的受力情况。

  4、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上几个例子并得出:一个物体,受到二个力的作用,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相互*衡。

  二、二力*衡条件

  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应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衡。

  1、问题:

  (1)只要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就能*衡对吗?

  (2)只要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就能*衡,对吗?

  (3)只要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就能*衡对吗?

  (4)只要两个力同时满足上面的任意两个条件就能*衡,对吗?

  2、按书本图2-22演示

  (1)在静止的小车上加上两个大小相等的水*同方向的力,看小车的状态有无变化。

  (2)在静止小车的一直线上加上方向相反的大小不同的力时,小车的状态怎样。

  (3)在小车上加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然后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则小车的状态怎样变化?以上实验问学生看到小车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小车从静止变为运动或转动)。

  (4)再演示静止的小车在水*方向上加上二个力时,小车仍然处于静止状态。通过全体学生讨论分析这两个力具有什么特征,共同得出二力*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衡。

  3、举例

  (2)电灯泡用电线悬挂在天花板上不动,下列叙述中是*衡力的是——,不是*衡力的是——;原因是什么?

  a.灯泡的重力和电线的重力。

  b.灯泡的重力和灯泡对电线的拉力。

  c.灯泡的重力和灯泡对地球的吸引力。

  d.灯泡的重力和电线对灯泡的拉力。

  e.灯泡对电线的拉力和电线对灯泡的拉力。

  (3)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二个力的三要素都相同,这二个力就是一对*衡力,对吗?为什么?

  针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再次二力*衡条件。要特别强调作用在物体上的二力*衡,必须要同时具备四个条件,即在同一物体,同一直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缺一不可。

  4、如果在已经作匀速成直线的小车上再加一对*衡力时,小车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变化?作图与学生一起分析:

  ①F1的作用是什么?

  ②F2的作用是什么?(是阻碍小车的运动速度加快),所以小车仍然作匀速成直线运动。物体在*衡力的作用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三、巩固练*。

  1、静止在水*桌面上的一本书重1.5牛顿?它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关系怎样?请作出这些力的图示。

  2、在书图2-22的演示中,除了水*方向的二个力外,还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它们共有几对*衡力?请用力的示意图将小车受到的力都表示出来。

  3、起重机的钢绳吊着400千克的货物,当货物以0.4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时,钢绳对货物的拉力为多少?当货物以0.2米/秒的速度匀速下降时钢绳对货物的拉力为多少?

  四、布置作业

  1、课本30页第①、②、③题。

  2、作业本

  《二力*衡》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衡和二力*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衡;观察物体受两力*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二力*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衡状态、*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衡的情况是二力*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衡的条件。得出二力*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衡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如图9-3-1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

  3.*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学生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教具:滑轮、钩码、细绳、木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方法1:复*提问引入

  牛顿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引导: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引出*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方法2:现象引入

  课堂演示: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匀速行驶的电动汽车

  或录像片段:在*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匀速步行的学生、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

  提出问题:上述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否受到外力?请你再举出几个静止和做匀速直线的物体,分析它们受到的力。

  引出*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衡状态

  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衡状态。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衡。物体受力*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过渡: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衡?

  2.二力*衡条件

  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得出二力*衡的条件。

  介绍实验装置如图9-3-1所示,用细线系住木板上的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各悬挂一个相同质量的钩码。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下面问题。

  木板是否静止?木板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

  把木板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板还能静止吗?重新*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木板还能静止吗?

  任选其它两个孔重复上述实验。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可在教师引导下由多名同学互相补充使其完善。

  方法2:学生探究性学*(学生分组实验,研究二力*衡的条件)。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同上。

  教师明确实验目的:观察分析总结满足什么条件木板静止?

  学生探究性实验

  学生讨论、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根据力的合成的知识,彼此*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

  3.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方法1:通过练*使学生掌握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请学生画出图9-3-2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并分析物体是否受到*衡力,哪一对力是二力*衡。

  1)静止悬挂的电灯。

  2)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

  3)匀速运动的拖车。

  方法2: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由学生自己举例自己分析受力情况。

  应用二力*衡的条件解决问题,首先要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才可以应用这个条件。对于能够应用二力*衡条件的物体,要分析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如水*面上拖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竖直方向的二力*衡,水*方向的二力也*衡。在学生分析中要注意纠正学生认识上的简单化和片面性。

  一、巩固练*

  1.放在水*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衡力的是[]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

  A.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

  B.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

  C.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

  D.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

  二、总结、扩展

  让学生讨论课本“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在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之后,可让学生分析一对*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三、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完成书后练*。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二力*衡的条件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教师提供实验工具,实验分析二力*衡的条件,并思考其应用。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二力*衡》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二力*衡的条件。

  2、经过举例理解并掌握二力*衡的条件。

  3、形成从实际现象中分析并获得物理规律的推理意识。

  教学设想重点:

  掌握二力*衡的条件。

  难点:

  理解并掌握二力*衡的条件。

  教法:

  实验探究式教学准备小车木板钩码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小聪和小明在光滑的冰面上沿同一直线去拉静止的小车,在下列情况下,小车将怎样运动呢?

  1.小聪和小明都向右拉小车,小车将向xx方向运动。

  2.小聪比小明用力小,小聪向左拉,小明向右拉,小车将向xx方向运动。

  3.小聪和小明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拉小车,小车所受的合力为xx,静止的小车将xx。

  从而引入二力*衡课题。

  二、讲授新课

  定义:同时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为一对*衡力,称为二力*衡。

  上题第3题中,小聪和小明对小车的拉力是一对*衡力,可以看出小车原来静止,在*衡力的作用下,小车仍然保持静止状态,因此*衡力不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衡的现象到处可见,下图中的船舶和汽车有*衡力的作用,请同学们找出它们所受的*衡力,请同学们找出*时生活当中的二力*衡的事例。如在空中匀速下降的降落伞、静止在地面的课桌等。

  由事例可以看出,若同时作用在物体上只有两个力,且此二力*衡,因合力为零,就等效于物体上没有外力的作用。

  在一般情况下,物体会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若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即合力为零,就称这几个力为*衡力,等效于物体上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二力*衡的概念,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和同学们的探究实验,体验到了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推理的实验方法的作用,大家完成课后练*,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

  四、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学*指导用书

  家庭作业:补充*题板书设计:二力*衡

  *衡状态: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二力*衡: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衡状态。

  二力*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二力*衡》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衡力,最简单的*衡情况是二力*衡;

  ③理解二力*衡条件;

  ④能利用*衡条件解决简单的*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衡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二力*衡条件

  难点:

  1.二力*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

  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衡的条件

  教学工具

  2把弹簧秤,一块轻质塑料片(片上有几个洞),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

  列举:在*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提问: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力的*衡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在黑板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比如放在桌子上不动的墨水瓶,挂在天花板上不动的电灯匀速运动的小车等)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其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力的*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的效果互相*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衡。

  一、力的*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衡”,这时物体处于*衡状态。在几个力*衡中,二力*衡是最简单的,我们来研究二力*衡的情况。

  2.二力*衡的条件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衡。仍从同学所举的例子中找出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并不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要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

  [实验]:用两把弹簧秤拉扯桌上的塑料片,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片保持静止不动?

  归纳小结:塑料片静止必须满足的条件。这两个力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形(二力大小不相等、二力方向不相反、二力不在一条直线上)并动态显示最终的结果(均不能保持静止状态):对第四种情形(二力不在同一物体上)进行点拨:将塑料片从中剪断,变成两部分,这两部分能静止吗?

  结论: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的条件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演示实验]:手在绳端用力F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静止,观察弹簧秤的示数。然后用力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匀速上升,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并比较两次弹簧秤示数的大小。分析物块受的两个力的大小、两个力的方向、两个力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通过上述演示实验,归纳: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得出二力*衡条件。

  二、二力*衡的条件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衡。将条件归纳成口决:“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归纳:处于*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力的合力为零。“彼此*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3.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力的*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二力*衡的条件来判断物体所受的两个力是否*衡;或根据*衡状态找出*衡力,利用二力*衡条件求其中一个力。

  三、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1.利用二力*衡的条件来判断两个力是否*衡。

  2.利用二力*衡的条件可求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3.反馈练*:

  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或状态,这几个力就相互*衡。

  2.汽车在斜坡上所受到的重力和斜坡的支持力(填“是”或“不是”)*衡的力。

  3.每方十人拔河时,某时刻绳子静止不动,这时这二十个人拉绳子的合力是。

  4.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500牛顿,静止在水*桌面上,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是牛顿,方向是,重力和支持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和。

  5.在*直公路上匀速向东行驶的汽车重为5000牛,受到的牵引力是200牛。那么,汽车受到的阻力是牛,方向是。

  6.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静止悬挂在绳子上,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是多少牛?若提拉物体使它匀速向上运动时,拉力又是多少?(g=9.8牛/千克)

  《二力*衡》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衡和的条件。

  2、会应用用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衡;观察物体受两力*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衡状态、*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衡的情况是,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的条件。得出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如图9—3—1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

  3、*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二力*衡》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力》教学设计3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力的知识学*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揭示学科特点,能用身边一些简单的学*用具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会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起学生的学*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智力、生产力、体力等解释。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表示的是力量,其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将学*有关力的知识。

  2、力是什么?

  a、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教师举例总结如:马拉车,人推木箱,压路机压路等)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让学生举例老师分析)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地球对月亮的引力。(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b、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举例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会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例如:一本书放在桌面上,那么书对桌面有一个向下的压力,同时桌面对书有一个向上的支持力:)

  3、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a、 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弹簧测力计受拉力伸长、受压力缩短。

  b、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鼓励学生使用身边的学*用具做实验,例如:直尺,练*本,橡皮等,引导学生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可以让学*差一点的学生演示,注意鼓励,态度和蔼。)

  c、学生通过身边的一些自然想象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促使其自己尝试归纳总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同时让学生利用力的作用效果举例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及时鼓励)

  4、力的三要素

  引导学生举例分析哪些因素能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举例:用力弯直尺,改变力的大小观察直尺的弯曲程度。再例如扳手拧螺丝,用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扳手的不同位置,效果相同吗?同样还可以利用教室里的门改变力的大小及力的作用点进行关门试验,体验力的三要素(注意探究方法)会画力的示意图。注意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a、实验:

  1、两名学生面对面双掌对推。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b、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两人双手对拍、对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及体会并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同时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6、练*(尝试用自己总结的所学知识解决物理*题及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

  例如:体育课上,同学们用脚踢球为什么脚会感到疼?

  7、课堂小结

  本节课初步学*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讲课的过程中由于较多的使用了学生身边的一些学*用具通过简单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理和生活的联系,寓教于乐从而拉*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多鼓励表扬。使学生在轻松的学*过程中自信力逐步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学好本门课程。

  1、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2、知道力的单位。

  教材重点

  难点重点:弹簧测力计测量时的正确使用、力的单位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活动、实验

  教学过程

  复*:

  1、什么是力?什么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3.用力将球掷向墙壁,球被反弹回来,说明了什么?

  新授:

  板书:

  一、力的测量和力的单位

  讲解:为了比较力的大小,必须规定力的单位

  板书:1、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

  介绍阅读:英国物理学家牛顿

  提问:1N有多大?

  讲解:1牛等于你拿起两个鸡蛋所需的力,一般情况下,**右手的最大握力可达560牛,左手最大握力可达430牛。

  思考:力的大小如何测量?

  板书:

  2、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测力计

  讲述:最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工作原理

  演示:让两个大小不同的学生分别上台用力拉拉力器,其他学生观察弹簧的长度变化情况。

  讲述: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可以表示力的大小,弹簧秤就是根据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的道理制成的

  提问:你知道哪些弹簧秤?备注

  待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弹簧秤的教学挂图,介绍常见弹簧测力计。

  (2)弹簧秤的使用

  ①与刻度尺的使用相对比,引导学生观察弹簧秤和构造、单位、零刻度线等弹簧称上的刻度值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弹簧称上最大刻度是多少?

  说明:弹簧称上的这个最大刻度就是量程,弹簧称受到的拉力不能它的量程,否则弹簧称会损坏。

  弹簧称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少?

  说明:不同弹簧称的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

  ②使用方法:

  板书:首先观察测力计的指针是否与零刻度对齐,若没对齐,要进行调零划记下零点误差;拉力要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读数时以指针最靠*的刻度线为准;使用前应来回拉动挂钩,避免挂钩被外壳卡住。

  学生实验:每两人为一组,发一个弹簧秤和几个钩码,按下列步骤实验

  实验步骤:

  1、观察弹簧秤,辨认指针、零刻度、量程、最小刻度

  2、使用弹簧秤时,测量力的大小不应超过量程,所以测量前应先估计所测力的大小。

  3、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

  4、用手拉弹簧测力计挂钩,亲自感受1N和5N的力有多大;

  5、测量自己头发的能承受最大拉力;探究这一数值与头发提供者的性别、年龄、头发的长度与粗细是否有关

  练*:课本P15:2、3作业:B作业本P3、4备注

  板书设计:

  一、力的测量和力的单位

  1、力的单位

  2、力的测量

  (1)弹簧秤的工作原理

  (2)弹簧秤的使用方法

  教学

  后记

  (反思)


《二力*衡》教学设计3篇(扩展4)

——《有趣的*衡》教学反思3篇

  “有趣的*衡”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单元“综合应用”中的学*内容,也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编写按“制作实验用具;探索规律,体会杠杆原理;应用规律,体会反比例关系”三个部分四幅图示组成。

  其编写意图主要有:1.借助生活中简易的的实验装置,按从特殊到一般的顺序,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杠杆*衡的规律及其中所蕴含的比例关系,积累活动经验,学*探究方法;2.能运用杠杆*衡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想象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感受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结合教材的编写特点,经历和孩子们的教学过程,心中有不少的感触,具体谈谈以下几点:

  1、本节课我注重了课前交流。课前交流是课堂教学的热身活动,融洽的交流是课堂成功的基础,也是课堂的良好开端。我在课前先与学生谈心,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推心置腹地*等对话深深吸引住了学生,博得了学生的亲*和喜欢,快速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开始上课。

  2、巧设生活情景。在课堂上,我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如课一开始,让学生观察“汽车跷跷板”的游戏情境,跷跷板是学生在*常生活中都经历过的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深的体会,但是“汽车跷跷板”更是新奇,彻底点燃了学生研究“有趣的*衡”的强烈欲望,调动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到了学生学*的生长点。紧接着,趁热打铁,欣赏*衡木运动员的*衡美,组织了一个现场小游戏,就这样师生在活动中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3、亲历形成过程。本节课不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场景,还组织开展了观察、猜测、测量、探索等一系列活动,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经历体验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这节课是研究杠杆的*衡原理,在实验操作中学生清楚的看到“从*衡到不*衡”,那怎样才能恢复它的*衡呢?我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学具,我让学生们带着目的去思考去操作,引导孩子们在课堂中边操作边思考:杠杆两边有塑料钩、有刻度、还有棋子,棋子是有质量的,那么要想让它*衡,这里面究竟有着怎样的秘密呢?学生自主地去探索,不断地增加棋子、调整刻度,在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左边和右边在什么情况下就*衡了呢?两个积相等的情况下那说明了什么呢?我用一系列的追问,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完全置身于知识的建构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所在。

  总之,整节课我不断地设疑、质疑,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探求的状态之中。知识上有提升,能力上有发展,思维上有训练,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我会继续努力,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有趣的*衡》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正比例和反比例”单元后的“动手做”内容,本节课基于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把握,进行了二次开发和设计,有效地丰富了内容的厚度和广度,顺应学生的学*特点和认知规律,呈现了一节精彩的数学活动课,展示出王老师所主张的“生长数学”的独特魅力,体现了教师的超前的教育理念、广博的课程视野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一、整合教学内容,丰盈数学学*

  本节课教学恰当处理了三方面关系,第一是动手制作与探索规律的关系,做到以探究规律为主,动手制作为辅,在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凸显了“数学味”;第二是规律感知的*景目标与正反比例渗透、“杠杆原理”拓展的远景目标之间的关系,做到以规律感知为基础,以正反比例渗透、“杠杆原理”拓展为指向,“见木又见林”,颇有意蕴;第三是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挖掘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启发数学思考,运用数学发现解决生活问题,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巧妙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凸显游戏活动,促使感悟数学

  课始教师设计了“直尺*衡”“钢笔*衡”两个游戏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有效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得学生获得“在两端质量不等的情况下调整两端与支点的距离,可以保持*衡”“质量大的一端减小与支点的'距离,质量小的一端增加与支点的距离”这些关键性的体悟,从而让数学变得简单、学*变得趣味。

  三、挖掘教学资源,落实主体地位

  教师创造性的开发了“自制*衡器”的实验器材,大小均匀的玻璃珠、合适长度硬纸板条、操作简易快捷的打孔器等等,提高了学生活动的有序性,保证了实验的严谨性、科学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落实三位目标,指向儿童发展

  从目标达成看,本节课学生获得了对规律的深度感知、有效达成了知识技能层面的显性目标,同时本节课还注重引领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活动的过程,启迪学生的数学思考,帮助学生树立学*的信心,使学生获得学*方法的深刻体会,学*情感的深层激发,有效达成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层面的隐性目标。

  “有趣的*衡”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单元“综合应用”中的学*内容,也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编写按“制作实验用具;探索规律,体会杠杆原理;应用规律,体会反比例关系”三个部分四幅图示组成。

  其编写意图主要有:1.借助生活中简易的的实验装置,按从特殊到一般的顺序,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杠杆*衡的规律及其中所蕴含的比例关系,积累活动经验,学*探究方法;2.能运用杠杆*衡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想象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感受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结合教材的编写特点,经历和孩子们的教学过程,心中有不少的感触,具体谈谈以下几点:

  1、本节课我注重了课前交流。课前交流是课堂教学的热身活动,融洽的交流是课堂成功的基础,也是课堂的良好开端。我在课前先与学生谈心,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推心置腹地*等对话深深吸引住了学生,博得了学生的亲*和喜欢,快速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开始上课。

  2、巧设生活情景。在课堂上,我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如课一开始,让学生观察“汽车跷跷板”的游戏情境,跷跷板是学生在*常生活中都经历过的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深的体会,但是“汽车跷跷板”更是新奇,彻底点燃了学生研究“有趣的*衡”的强烈欲望,调动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到了学生学*的生长点。紧接着,趁热打铁,欣赏*衡木运动员的*衡美,组织了一个现场小游戏,就这样师生在活动中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3、亲历形成过程。本节课不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场景,还组织开展了观察、猜测、测量、探索等一系列活动,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经历体验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这节课是研究杠杆的`*衡原理,在实验操作中学生清楚的看到“从*衡到不*衡”,那怎样才能恢复它的*衡呢?我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学具,我让学生们带着目的去思考去操作,引导孩子们在课堂中边操作边思考:杠杆两边有塑料钩、有刻度、还有棋子,棋子是有质量的,那么要想让它*衡,这里面究竟有着怎样的秘密呢?学生自主地去探索,不断地增加棋子、调整刻度,在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左边和右边在什么情况下就*衡了呢?两个积相等的情况下那说明了什么呢?我用一系列的追问,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完全置身于知识的建构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所在。

  总之,整节课我不断地设疑、质疑,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探求的状态之中。知识上有提升,能力上有发展,思维上有训练,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我会继续努力,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二力*衡》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初中摩擦力教学设计3篇

  一、设计思路

  1. 设计理念

  本课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方式。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探究实验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物理也在改变或影响着生产和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处于弹力、重力两种力之后,又处于力与运动之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对前两种力介绍完的延续又是认识阻力对运动物体影响的铺垫。本课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

  (1)摩擦力的定义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减摩擦的方法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申。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在阻碍物体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好通过例证讲述了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3.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对于摩擦力有一定的感知。能举出生活中和摩擦力有关的例子。但对于摩擦力的认识,也只停留在此而已。对于摩擦力的种类,怎样的两物体间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与什么有关,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摩擦力,摩擦力并不是完全是阻力,有时也是动力等,并不知晓。所以,本课在讲授、实验中要注意针对这些难点,设置问题暴露学生认知不足及冲突,而后进行概念转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摩擦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会区分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及增大有益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等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以及处理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规律的*惯。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解决办法: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2.教学难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设计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的实验方案及其实验操作

  解决办法:采取方案交流和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流法突破难点

  四、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

  (1)演示器材:橡胶棒一个,细毛扫帚一把、软弹簧一个,木块、长木板一个

  【设计意图:在学*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方向时演示,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更形象,直观】

  (2)分组器材:牙刷、测力计、毛巾、棉布、长木板、小木块各12个,钩码72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并体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实验过程】

  2.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本节课全程使用多媒体课件,原因是: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信息丰富,直观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游戏1:让一个力气大的男生握住事先抹过洗洁精水的橡胶棒一端,让一个力气小的女生握住棒的另一端,观察现象。

  小游戏2:两本书尽可能多的错页交叉在一起,找两个力气大的男生看能不能将书拉开?

  [探究新知一]摩擦力

  <活动1>感受摩擦力

  (1)演示实验:将一木块放在水*放置的长木板上,用软弹簧拉,观察弹簧的状态。

  (2)学生活动:将手放在桌面上向前推或向后拉桌面(手相对桌面滑动),感受桌面对手有没有作用?

  (3)学生实验:换用牙刷在桌面上向前推或向后拉桌面,观察牙刷的状态

  【小结】实验表明,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接触面 它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探究新知二]摩擦力的大小

  <活动2>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1.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生活中的实例:

  (1)推动一张课桌比推动一张讲台容易,猜想摩擦力可能与 有关;

  (2)汽车制动后在柏油路面比在结冰路面上更容易停止,猜想摩擦力可能与 有关;

  (3)赛车的轮胎很宽,猜想摩擦力是否与 有关;

  由上述实例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 、 、 有关。

  想一想:在研究上述某一个因素对摩擦力的影响时,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在实验中我们又该如何判断摩擦力的变化呢?

  信息快递:用弹簧测力计水*拉动桌面上的物体,使其沿直线匀速滑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物体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原理:二力*衡)

  2.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小结3】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xxxxxxxxxxxxxxx和xxxxxxxxxxxxxxxxx等因素有关,与xxxxxxxxxxxxx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xxxxxx;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 。

  <试一试>把一未开封的桶装水横放在地面上,用力推和用力拖水桶那个费力?

  实验结论:若把滑动变为滚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变xxxxx。

  [探究新知三]生活中的摩擦

  <思考>

  1.摩擦力对于人的生活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试一试举例说明。

  2.对于有害摩擦我们应设法 ,而对于有益摩擦我们应设法 。

  【小结4】

  (1)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有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

  (2)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练一练:下列示例中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摩擦,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

  (1)自行车的刹车装置 ;

  (2)轴承中装有滚珠 ;

  (3)门与门之间的活页用久了要涂润滑油 ;

  (4)鞋底的花纹 。

  <活动3>说说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着摩擦?是增大还是减小摩擦的?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

  <思考>假如没有摩擦,世界会变得怎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阻碍作用。

  (2)了解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体验用弹簧测力计粗略的测量水*运动的物体所受的阻碍作用的过程,领会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对物理的热爱。

  【教学重点】

  探究阻碍作用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

  会用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设计“探究影响阻碍作用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

  【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课本、自主设计的PPT课件、多媒体计算机等。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毛巾、棉布、木板等。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1、提前把两本书交叠在一起,找两个学生到台前来帮老师把重叠在一起的书分开。

  2、播放冰壶运动视频。

  3、提问为什么两本书不能分开呢?为什么冰壶运动员的鞋底要用不同的材料呢?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我们就能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两个学生到台前来,手握书脊,向后用力拉书,学生会发现拉不开书,激发学生兴趣。

  认真观看视频

  学生会认为很容易就会把书分开,在看到书拉不开以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对冰壶运动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不知道运动员鞋底的材料不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体会阻碍作用

  1、请同学们伸出你的一只手,按压在桌面上,前后滑动,体会桌面对手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2、同学们,现在加大手对桌面的压力,再试一次,再次体会,有什么感受?

  3、现在,请同学们用手压着桌面向前,但是手相对于桌面静止,再次体会桌面对手有什么作用。

  4、同学们想一下,生活中哪些场景存在这样类似的阻碍作用。

  5、我们发现这种阻碍作用,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请同学们想一下,两个物体要满足什么条件才会有阻碍作用。

  桌面在阻碍着手的运动

  阻碍作用变大了

  桌面还是对手有一个阻碍作用

  洗碗、拖地、擦黑板、推桌子、洗脸、穿衣服、拔河、玩滑梯、搓澡

  (1)接触并挤压

  (2)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3)接触面粗糙

  动手操作,体验滑动时受到阻碍的情况,为认识阻碍作用奠定基础。

  从学生的知识水*出发,符合循序渐进的规律,符合学生发展的认知规律

  阻碍作用的影响因素

  一、阻碍作用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阻碍作用大小的影响因素进行猜想

  (1)可以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小实验,比如橡皮、一次性手套、铅笔、铅笔袋等;

  (2)还可以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板书猜想

  二、实验探究

  1、提供器材:

  A组:弹簧测力计、钩码、木块、毛巾、棉布。

  B组:粗糙程度不同的滑块、木板、弹簧测力计。

  我们猜想的因素有这么多,在实验的过程中采用什么实验研究方法?

  阻碍作用的大小用什么测量呢?

  弹簧测力计能直接测出阻碍作用的大小吗?

  2、组织学生讨论:

  (1)如何测量阻碍作用的大小?

  (2)物块要满足怎样的运动条件?

  (3)研究实验方案并设计表格

  把猜想分到不同的组,左边的组:探究阻碍作用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关系;右边的组:探究阻碍作用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速度的关系。

  我们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衡力相互抵消,拉力和阻碍作用想要相等的话,物块需要做匀速运动。

  3、宣布开始实验

  指导某组学生采用固定木块的方法进行实验,并拍摄视频,传到大屏幕上。

  4、实验结束,找学生说实验结论

  板书:压力越大,阻碍作用越大;接触面越粗糙,阻碍作用越大。

  5、在刚刚的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好多组的同学都遇到一个问题:不容易控制弹簧测力计拉动物块做匀速运动,大家是不是都遇到这个问题了?怎么解决呢?

  既然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不容易控制,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

  6、根据二力*衡的知识,木块静止,合力为零,木块受到的阻碍作用和拉力相等,即便木板没有匀速运动,阻碍作用和拉力也相等。

  7、大家说这组的方案好不好?能够想到这个方案很棒,为了减小实验的误差,我们还可以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上做哪些改进呢?

  8、同学们想一下,在刚刚的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水*放置,有没有向下的运动趋势?为什么?

  既然弹簧测力计水*放置有误差,那我们要怎样放置呢

  9、展示改进的测量阻碍作用大小的教具。找同学上来帮助老师完成实验。

  学生提出猜想并说明依据

  猜想一: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二: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猜想三:与接触面积有关

  猜想四:与运动速度有关

  阻碍作用

  回答:控制变量法

  回答:弹簧测力计

  回答:不能

  根据二力*衡知识提出测量拉力的大小就可以求出阻碍作用,实验过程中要求匀速拉动木块。

  进行实验操作,收集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报告

  不同接触面积

  弹簧测力计示数/N

  不加钩码

  加一个钩码

  加三个钩码

  *放

  侧放

  不同接触面

  弹簧测力计示数/N

  速度快

  速度慢

  木块

  砂纸毛面

  砂纸钩面

  学生回答:

  阻碍作用的大小与压力有关,压力越大,阻碍作用越大;

  阻碍作用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阻碍作用越大。

  阻碍作用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和速度无关。

  回答,弹簧测力计有向下的运动趋势,由于自身重力的影响。

  回答可以把弹簧测力计竖直放置。

  发散思维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来回巡视,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实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锻炼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断改进实验方案。

  师生互动,归纳总结实验结论:

  接触面粗糙程度越大,阻碍作用越大;压力越大,阻碍作用越大。

  匀速拉动物块有难度,学生们都会遇到这一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步步突破这一问题,减小实验误差。

  探究阻碍作用的方向

  阻碍作用的方向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来一起探究一下。组织学生按要求体验阻碍作用的方向

  (1)手按毛刷,让它在静止的木板上向右运动。

  (2)用手按住毛刷不动,让木板向左运动。

  (3)用手按住毛刷不动,让木板向右运动。

  教师巡视,用手机拍摄一组学生的数据,传到屏幕上。

  通过刚刚的体验,你们得出阻碍作用的方向是什么?找拍摄组的那组学生回答

  板书:阻碍作用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学生可能会回答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小组合作按要求完成体验,并填写表格

  牙刷底部弯曲方向

  受力方向

  牙刷运动方向

  牙刷相对木板运动方向

  回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在第二组实验中,毛刷没有动,但是它相对于木板向右运动,毛刷受到的阻碍作用向左

  学生实验过程利用手机投屏到大屏幕上。

  毛刷的形变十分明显,通过实验,能够很直观的看出毛刷的受力方向,从而分析出阻碍作用的方向,结合毛刷和木板的运动情况,分析得出阻碍作用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如何增大和减小阻碍作用

  1、是不是所有的阻碍作用都对我们有害呢?

  2、哪些阻碍作用对我们是有害的?

  3、能不能用刚刚探究出来的实验结论想出增减阻碍作用的方法?

  4、提问学生如果汽车雪地里打滑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5、播放视频片段:保安大叔用扫把解决汽车雪地里打滑。

  6、生活中还有哪些增减阻碍作用的实例呢?

  7、播放视频增减阻碍作用的视频

  8、找学生总结增大和减小阻碍作用的方法。

  列举有益阻碍作用的实例。

  擦黑板、自行车刹车、鞋底与地面的阻碍作用、橡皮擦与纸的阻碍作用、削铅笔时笔与刀片的阻碍作用、拧瓶盖手与瓶盖的阻碍作用。

  列举有害阻碍作用的实例。

  人拉物体时物体与地面的阻碍作用、机器零件之间的阻碍作用造成机器的损耗、粉笔与黑板的阻碍作用造成黑板的磨损、滑雪时滑雪板与雪面的阻碍作用。

  回答两种增大阻碍作用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两种减小阻碍作用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增大阻碍作用:

  (1)增大压力

  (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阻碍作用:

  (1)减小压力

  (2)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

  (3)滚动代替滑动

  (4)接触面分离

  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让学生们自己总结增大和减小阻碍作用的方法。

  课堂检测

  1、大屏幕展示自行车各部分名称,找出哪些部位存在阻碍作用,分出有益阻碍和有害阻碍,并回答是如何增大和减小阻碍作用的。

  2、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没有阻碍作用会怎样,播放视频。

  3、我们可不可以给这个阻碍作用起一个名字,同学们有没有好的想法?

  我们就把这个阻碍作用称为摩擦力。

  细分三种摩擦力

  我们刚开始上课时两本书的书页之间的阻碍作用是什么摩擦?冰壶在运动的过程中受的摩擦是什么摩擦?

  利用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轮胎和手把上刻有花纹,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阻碍作用;

  (2)脚踏板凹凸不*,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阻碍作用;

  (3)在链条部位加润滑油,是通过使接触面分离,来减小阻碍作用;

  (4)刹车时用力捏闸,是增大压力来增大阻碍作用;

  (5)车轴处装有滚珠,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阻碍作用;


《二力*衡》教学设计3篇(扩展6)

——二力*衡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二力*衡的概念,掌握二力*衡的条件,理解物体在*衡力作用下的运动,作出二力*衡的图示。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愉快中具有更强力的探索问题的。

  教学难点

  物体的受力分析。

  教学重点

  二力*衡的概念及条件。

  教具准备

  弹簧、铁架台、钩码,课本图2-22的装置、细线。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以师生谈活式形式进行)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要有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两个物体,这两个物体中,其中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你能否准确地分析。下面举几个例子,请同学们说出它们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各是什么和力的方向是怎样?①粉笔盒的重力。②手把粉笔盒提起来的力。③用手通过绳子在桌面上水*拉小车的力。④人推墙壁的力。以上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分析,然后各人把答案写出来,再教师分分析,同学有错进行订正。

  二、讲授新课

  1、边演示边问

  ①用手拿起一只钩码,然后放开,钩码就往下落,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这是由于钩码受到重力作用的缘故)。

  ②演示再将这只钩码挂在固定的铁架台的弹簧上,问学生,钩码现在还受到重力吗?为什么不落下来?启发学生分析此时钩码的受力情况,再把同学位正确的分析结果填在下表中。

  力的名称 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 力的方向 受力物体的状态

  重力 地球 钩码 竖直向下 保持静止

  拉力 弹簧 钩码 竖直向上 保持静止

  2、根据上表,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分析吊在电线上的电灯泡的受力情况。

  3、再要学生分析放在水*桌面上的一本书的受力情况。

  4、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上几个例子并得出:一个物体,受到二个力的作用,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相互*衡。

  二、二力*衡条件

  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应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衡。

  1、问题:

  (1)只要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就能*衡对吗?

  (2)只要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就能*衡,对吗?

  (3)只要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就能*衡对吗?

  (4)只要两个力同时满足上面的任意两个条件就能*衡,对吗?

  2、按书本图2-22演示

  (1)在静止的小车上加上两个大小相等的水*同方向的力,看小车的状态有无变化。

  (2)在静止小车的一直线上加上方向相反的大小不同的力时,小车的状态怎样。

  (3)在小车上加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然后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则小车的状态怎样变化?以上实验问学生看到小车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小车从静止变为运动或转动)。

  (4)再演示静止的小车在水*方向上加上二个力时,小车仍然处于静止状态。通过全体学生讨论分析这两个力具有什么特征,共同得出二力*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衡。

  3、举例

  (2)电灯泡用电线悬挂在天花板上不动,下列叙述中是*衡力的是——,不是*衡力的是——-;原因是什么?

  a.灯泡的重力和电线的重力。

  b.灯泡的重力和灯泡对电线的拉力。

  c.灯泡的重力和灯泡对地球的吸引力。

  d.灯泡的重力和电线对灯泡的拉力。

  e.灯泡对电线的拉力和电线对灯泡的拉力。

  (3)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二个力的三要素都相同,这二个力就是一对*衡力,对吗?为什么?

  针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再次二力*衡条件。要特别强调作用在物体上的二力*衡,必须要同时具备四个条件,即在同一物体,同一直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缺一不可。

  4、如果在已经作匀速成直线的小车上再加一对*衡力时,小车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变化?作图与学生一起分析:

  ①F1的作用是什么?②F2的作用是什么?(是阻碍小车的运动速度加快),所以小车仍然作匀速成直线运动。

  ,物体在*衡力的作用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三、巩固练*。

  1、静止在水*桌面上的一本书重1.5牛顿?它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关系怎样?请作出这些力的图示。

  2、在书图2-22的演示中,除了水*方向的二个力外,还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它们共有几对*衡力?请用力的示意图将小车受到的力都表示出来。

  3、起重机的钢绳吊着400千克的货物,当货物以0.4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时,钢绳对货物的拉力为多少?当货物以0.2米/秒的速度匀速下降时钢绳对货物的拉力为多少?

  四、布置作业

  1、课本30页第①、②、③题。

  2、作业本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二力*衡的条件

  (2) 知道二力*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例了解认识二力的*衡

  (2) 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知道二力*衡的条件,并能解释物理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衡条件

  教学器材:

  视频光盘、木块、带滑轮的长木版、细线、勾码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提问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思考:凡是静止的物体就不受力吗?凡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不受力吗?举例说明。

  (1)静止放在水*面上的粉笔盒

  (2)吊着的吊灯

  (3)在*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那为什么生活中的这些物体受力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这节课的学*,探究其原因。

  (二)新课教学

  一、 探究:力的.*衡

  1、 实验: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

  2、提问:如果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为什么?(因为只受重力的作用)

  3、思考:那为什么现在没有落地,而是静止?请画出受力示意图(1)。

  4、讨论:因为除了受竖直向下的重力,还受竖直向上的拉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受力一样,所以书包静止。

  同样在*直公路上匀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在水*方向上牵引力和阻力,二者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有受力一样,所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实际物体往往同时受多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结论:象这样,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衡。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衡状态”。

  二、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衡状态,叫做二力*衡,是最简单的*衡。

  问题: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

  举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向下滑;电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问题: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衡状态,这两个力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1) 猜想:二力*衡需具备什么条件?

  (可能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2) 让学生根据给出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

  (3) 提示:研究一个因素对二力*衡的影响,要控制其他条件不便,既“控制变量法”。

  (4) 选择合理方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A、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相同的勾码,观察现象。(此时小车静止,处于*衡状态)

  B、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不同的勾码,使木块受到的力大小不等,观察现象。(小车象勾码多的一端加速运动)

  C、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相同的勾码,将线移到一端,使木块受到两力方向相同。

  D、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相同的勾码,转动木块,使木块受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

  根据实验请同学总结二力*衡的条件。

  (5) 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衡。(四个条件)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衡状态)。

  三、二力*衡的应用

  1、物体处于*衡状态——受*衡力:

  例题:重力为6N的木块在水*桌面上静止时,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多大?

  A、 确定研究对象:木块

  B、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重力(G),支持力(N)

  C、 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为*衡状态:静止---*衡状态

  D、 分析物体所受力的关系:二力*衡

  E、 根据二力*衡的条件得出:N= G=6N 方向:竖直向上

  练*:

  (1) 看课本图12—6—2,吊在空中静止不动的灯,若电线的拉力为2N,则灯重力是多少N?

  (2) 看课本图12—6—4,跳伞运动员和伞在空中匀速直线下落,若伞和人总重500N,则他们说受的阻力是多少N?

  (3) 在*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若向前的牵引力是1000N,则阻力是多少N?方向如何?

  此时汽车只受这两个力吗?是“二力*衡”吗?

  2、物体受*衡力——处于*衡状态:

  练*:“动手动脑学物理”第5题。

  判断:物体受*衡力作用时,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

  总结:原来静止的物体,受*衡力,则保持静止;

  原来运动的物体,受*衡力,则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力的*衡和二力*衡的条件,应用二力*衡的条件有两种情况:可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也可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拓展:“二力*衡”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3、4题。

  一课三练:基础练*。

  七、板书设计:

  一、力的*衡:

  1、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衡。

  2、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衡状态”。

  二、探究:二力*衡的条件

  1、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衡状态,叫做二力*衡,是最简单的*衡。

  2、二力*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衡。(四个条件)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衡状态)。

  三、二力*衡的应用

  1、物体处于*衡状态——受*衡力:

  2、物体受*衡力——处于*衡状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衡和的条件。

  2、会应用用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衡;观察物体受两力*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衡状态、*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衡的情况是,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的条件。得出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如图9—3—1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

  3、*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二力*衡的概念,掌握二力*衡的条件,理解物体在*衡力作用下的运动,作出二力*衡的图示。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愉快中具有更强力的探索问题的。

  教学难点

  物体的受力分析。

  教学重点

  二力*衡的概念及条件。

  教具准备

  弹簧、铁架台、钩码,课本图2-22的装置、细线。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以师生谈活式形式进行)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要有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两个物体,这两个物体中,其中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你能否准确地分析。下面举几个例子,请同学们说出它们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各是什么和力的方向是怎样?①粉笔盒的重力。②手把粉笔盒提起来的力。③用手通过绳子在桌面上水*拉小车的力。④人推墙壁的力。以上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分析,然后各人把答案写出来,再教师分分析,同学有错进行订正。

  二、讲授新课

  1、边演示边问

  ①用手拿起一只钩码,然后放开,钩码就往下落,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这是由于钩码受到重力作用的缘故)。

  ②演示再将这只钩码挂在固定的铁架台的弹簧上,问学生,钩码现在还受到重力吗?为什么不落下来?启发学生分析此时钩码的受力情况,再把同学位正确的分析结果填在下表中。

  力的名称 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 力的方向 受力物体的状态

  重力 地球 钩码 竖直向下 保持静止

  拉力 弹簧 钩码 竖直向上 保持静止

  2、根据上表,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分析吊在电线上的电灯泡的受力情况。

  3、再要学生分析放在水*桌面上的一本书的受力情况。

  4、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上几个例子并得出:一个物体,受到二个力的作用,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相互*衡。

  二、二力*衡条件

  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应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衡。

  1、问题:

  (1)只要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就能*衡对吗?

  (2)只要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就能*衡,对吗?

  (3)只要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就能*衡对吗?

  (4)只要两个力同时满足上面的任意两个条件就能*衡,对吗?

  2、按书本图2-22演示

  (1)在静止的小车上加上两个大小相等的水*同方向的力,看小车的状态有无变化。

  (2)在静止小车的一直线上加上方向相反的大小不同的力时,小车的状态怎样。

  (3)在小车上加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然后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则小车的状态怎样变化?以上实验问学生看到小车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小车从静止变为运动或转动)。

  (4)再演示静止的小车在水*方向上加上二个力时,小车仍然处于静止状态。通过全体学生讨论分析这两个力具有什么特征,共同得出二力*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衡。

  3、举例

  (2)电灯泡用电线悬挂在天花板上不动,下列叙述中是*衡力的是——,不是*衡力的是——-;原因是什么?

  a。灯泡的重力和电线的重力。

  b。灯泡的重力和灯泡对电线的拉力。

  c。灯泡的重力和灯泡对地球的吸引力。

  d。灯泡的重力和电线对灯泡的拉力。

  e。灯泡对电线的拉力和电线对灯泡的拉力。

  (3)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二个力的三要素都相同,这二个力就是一对*衡力,对吗?为什么?

  针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再次二力*衡条件。要特别强调作用在物体上的二力*衡,必须要同时具备四个条件,即在同一物体,同一直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缺一不可。

  4、如果在已经作匀速成直线的小车上再加一对*衡力时,小车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变化?作图与学生一起分析:

  ①F1的作用是什么?②F2的作用是什么?(是阻碍小车的运动速度加快),所以小车仍然作匀速成直线运动。

  ,物体在*衡力的作用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三、巩固练*。

  1、静止在水*桌面上的一本书重1.5牛顿?它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关系怎样?请作出这些力的图示。

  2、在书图2-22的演示中,除了水*方向的二个力外,还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它们共有几对*衡力?请用力的示意图将小车受到的力都表示出来。

  3、起重机的钢绳吊着400千克的货物,当货物以0.4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时,钢绳对货物的拉力为多少?当货物以0.2米/秒的速度匀速下降时钢绳对货物的拉力为多少?

  四、布置作业

  1、课本30页第①、②、③题。


《二力*衡》教学设计3篇(扩展7)

——摩擦力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而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认识摩擦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減少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4)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控制变量的方法。

  (5)学*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6)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惯。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积极性高,活泼好动,喜欢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但也是比较容易冲动,缺乏耐心。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通过激励性的话语鼓励他们,让他们通过各自和团体的力量共同完成任务。本节课的意义在于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小组实验,研究分析生活实例,既能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第八章第三节内容,共1课时。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了力、重力的又一个重要的力,并为以后学*有关力的知识打下基础本节课通过情景体验,来认识摩檫力,探究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本节课重视科学探究中的猜想和数据分析,有利于养成规范的探究*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1、通过手沿桌面滑动等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2、根据二力*衡,会使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物体运动时所受的滑动摩擦力;能运用转换法、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总结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通过解析生活中人走路、汽车刹车等实例,会说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评价任务:

  1、通过“拔河比赛”、“手沿桌面滑动”、“推动牙刷”等方式,评价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定义,检测目标一的达成度。

  2、根据二力*衡测量摩擦力,运用物理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并得出结论,评价学生设计实验、操作、语言表达能力,检测目标二的达成度。

  3、通过举例,阅读课本,会说出增大和减少摩擦力的方法,评价学生自学、归纳总结的能力,检测目标三的达成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明确目标

  情境导入

  (3分钟)

  活动一:

  1、出示教学目标,明确要求。

  2、穿钉子鞋的瘦小女生和穿滑轮鞋的强壮男生进行拔河比赛。

  (完成目标一)

  1、明确目标。

  2、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生活体验

  感受摩擦力

  (8分钟)

  活动二:

  1、学生通过手沿桌面滑动感受摩擦力。

  2、教师演示在桌面上推动牙刷,引导学生发现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完成目标一)

  1、学生亲身感受,认识摩擦力。

  2、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理解摩擦力的定义。

  (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25分钟)

  活动三:

  1、学生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各小组选取研究课题。

  2、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摩擦力?小组根据课题研究设计实验方案并分享。

  3、各小组进行实验,分享自己的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对各小组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

  5、引导学生思考传统的实验装置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完成目标二)

  1、学生根据课前预*,大胆猜想。

  2、引导学生如何测量摩擦力。

  3、学生根据研究课题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得出结论。

  5、引导学生改进实验装置。

  (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9分钟)

  活动四:

  1、引导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存在摩擦力的现象。

  2、学生阅读课本P25—P26页,分组讨论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完成目标三)

  1、通过举例,知道摩擦力既有益也有害。

  2、通过阅读课本和讨论,得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评价目标三)

  附:板书设计

  第3节摩擦力

  1、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2、大小(摩擦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受到的压力的大小)

  3、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1)增加压力(2)使接触面更粗糙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减小压力(2)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3)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4)使接触面分离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七章第六节内容,制定了“透析生活中的摩擦”的教学设计方案。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对学生而言非常熟悉,但往往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意义,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在教学设计中,以“激发— — 冲突— — 顺应(或同化)— —建构” 为基本模式。在上课之前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 播放大约2分钟的与摩擦力有关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欲望。在上课时再辅以生动形象的影视剪辑画面引入课堂,诱导学生主动学*。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首先设计学生用手在桌面上拖动和用手握住玻璃杯两个小试验,让学生体会感受摩擦力.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使学生逐渐深入地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 充分运用多媒体播放影视及生活、生产中的画面,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其中的摩擦现象。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感受科学,从而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物理课堂,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1、 学*任务分析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七章第六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动摩擦力的概念,生活中摩擦力存在的重要性,以及影响活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该内容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观察现象,引发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培养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为高中学*摩擦力打下基础。

  (1) 教学重点

  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2) 教学难点

  难点为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

  2、 学*者分析

  学*者是初二的学生。思想比较活跃,不容易长时间集中,喜欢自己动手实验,比较好动活泼。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能力,已经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思想,如控制变量法。但是对事物的本质的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各种影响因素,灵活运用f=u、N.知道如何区分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知道静摩擦力为

  O

  2.过程和方法。经过摩擦力的探究学*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多种影响因素中“变量控制”的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的互动与合作,培养探究学*的兴趣,培养出学生精益求精的处理问题的科学态度。

  4、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剪辑画面,画面中出现“人骑鱼”和“人在鸡蛋清中滑倒”的情景,汽车打滑,情景课件滚动代替滑动、加润滑油、磁浮列车、气垫船;4人一组,每组有玻璃杯,水,润滑剂,弹簧测立计,木板,毛巾,木块,钩码;小自行车。

  5、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摩擦力—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

  摩擦力与什么有关?

  (同学回答的有:)

  与重力有关;

  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与物体的运动快慢有关;

  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实验

  次数

  实验条件

  弹簧秤

  示数

  压力情况

  接触面情况

  1

  木块

  木板

  2

  木块

  毛巾

  3

  木块加钩码

  木板

  比较1、2,当压力相同的时候,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比较1、3,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时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6、 教学设计

  【新课教学】

  课前播放有关“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的影视。播放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剪辑画面,画面中出现“人骑鱼”和“人在鸡蛋清中滑倒”的情景。

  师:同学们,看到画面中的主人公“骑鱼”时是多么的浪漫,为何在鸡蛋清中却狼狈地摔倒?想知道为什么吗?

  生:想!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教师用多媒体呈现课题:《生活中的摩擦力—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摩擦力。请大家先把手放在桌面上拖一下, 然后把手用力压在桌面再一次拖过。(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动手体验)

  师: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

  多媒体呈现上面这段话.同时向学生介绍:滚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

  · 自评·学生通过观看实例后。直观地知道什么是滚动摩擦力,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减少了对有关概念的机械记忆。

  师: 同学们能否举一些生活中你们所知道的或看到的有关摩擦力的例子?

  生1:人跑步时有摩擦力。

  生2:滑旱冰时有滚动摩擦力。

  生3:擦桌子时有摩擦力。

  师:同学们谈得非常不错,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到处都是。我们今天主要探究滑动摩擦,同学们知道怎么测量它的大小吗?

  生:用弹簧测力计。

  师:对,不过拉动时得匀速拉动。至于原因吗?我们下节课再探讨。(教师边讲边演示)

  师:现在请同学们大胆猜想,然后分四人一组进行一个体验实验,然后交流:“你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1)让学生用一只手握住一圆柱形空玻璃杯的外壁,让玻璃杯静止在空中.此时学生能轻易地把玻璃杯握住.

  (2)当在玻璃杯的外壁涂上一层润滑油后,学生再握住玻璃杯时就感觉到杯子要往下滑落,若想握住玻璃杯就必须用稍微大一些的力.

  (3)不断地向杯子中注入水.随着杯中水的不断增多,学生就会感觉到杯子下落的趋势越来越厉害,此时要想能握住杯子,必须不断加大握杯子的力.

  (4)当水加到一定量以后,不论该学生怎样努力却再也握不住杯子了,杯子不断地向下滑落.

  完成上述实验后,可以进行如下的分析:

  (1)手握杯子且让杯子静止在空中,则手必须用力握住杯子,即手和杯子接触并且挤压了.也就是说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之一是接触并且挤压.

  (2)杯子和水受到的总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下,杯子相对手的运动趋势是向下滑落.若要杯子保持静止,则由二力*衡知识可知,静摩擦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即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同时也说明了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之一是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3)随着杯子中的水不断地增多,杯子和水受到的总的重力变大,杯子下落的趋势越来越厉害,然而,杯子并没有下落,说明手给杯子施加的静摩擦力越来越大,即静摩擦力的大小会随着物体所受的其他力的变化而变化.

  (4)没有涂润滑油之前能轻易地握住杯子,涂润滑油以后要握住杯子就必须用大一些的力,说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静摩擦力的产生有影响,即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之一是接触面粗糙.

  (5)第四步实验现象说明静摩擦力的大小有一个极大值— — 最大静摩擦力.当水和杯子的总重力大于手和杯子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时,则杯子开始下滑.这个现象还说明了,在该实验中,能让杯子处于静止状态的力并不是手握杯子的力(手施加给杯子的弹力),而是手施加给杯子的静摩擦力.在这个实验中,学生虽然不能通过眼睛直接观察到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但是却能通过自己的触觉强烈地感觉到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以及相对运动趋势的激烈程度,从而能正确地判断出静摩擦力的大小以及方向变化,对学生加深理解静摩擦力有很大的帮助。

  充分交流后,请学生汇报交流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想内容板书:

  与重力有关;

  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与物体的运动快慢有关;

  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师:为了获得答案我们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其过程是: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制定计划;D.收集证据;E、分析与论证。前两步我们已经做了,现在从第三步开始做。

  师: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较多。我们今天主要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当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时, 同学们知道需要用到什么研究方法吗?

  生:控制变量法。

  师:对。如何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实我们提出的猜想呢?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开始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讨论结束后,抽两组学生交流实验方案,学生方案中不完善的地方,由各组学生相互补充。归纳得出的实验方案及实验记录表格用多媒体投影在屏幕上。

  。

  收集证据

  实验

  次数

  实验条件

  弹簧秤

  示数

  压力情况

  接触面情况

  1

  木块

  木板

  2

  木块

  毛巾

  3

  木块加钩码

  木板

  教师要求学生每两人一组进行实验与证据收集,教师巡视各组的实验情况。 ’

  师:同学们的实验完成了吗? 完成了的请举手。现在请同学把实验探究的结果进行全班交流,哪一组先来?

  生1:比较1、2,当压力相同的时候,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生2:比较1、3,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时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其他的几个猜想,可由同学们课后自己验证。

  · 教师自评·各实验小组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实验探究结果,请学生讲解探究结论中有哪些内容与猜想相符,有哪些不符。由于学生总结不受限制,可能会提出与结论不一致的问题, 在学生互相质疑的过程中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与反思。

  师:摩擦对人类来说,是有利还是有害的呢?

  学生七嘴八舌,各说不一。教师没做说明.而是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 汽车打滑。

  师:同学们,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生:(齐答)增大摩擦力。

  师:谁能回答增大有益摩擦力的方法?

  生1:增大压力可以增大摩擦力。

  生2:还可以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师:同学们刚才的回答非常不错,同学们能再举些生活中增大摩擦力的例子吗?

  多媒体播放相应的画面,学生自主举手发言。

  生1:人走路时要增大摩擦力。

  生2:我的球鞋底上有明显的花纹。

  生3:汽车轮胎的花纹

  生4:在冰雪路上行驶的汽车要系防滑链。

  师:同学刚才的回答非常精彩,看来同学们已悟到了生活中的物理。同学们知道生活中的摩擦力不总是有用的, 比如转动的机器会因为摩擦而加剧磨损,那如何减小有害的摩擦力呢?

  生:(齐答)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师: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流畅,不过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不止这些,请看屏幕。

  多媒体播放情景课件:

  1.滚动代替滑动;2.加润滑油;3.磁浮列车;4.气垫船。

  引导学生感悟画面中出现的有关摩擦力的现象。当画面中出现:“气垫船在草坪上行驶,从人身上碾过,将人身上的衣物弄得个精光”时,全班哄堂大笑。

  师: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画面,有些什么感悟呢?

  生:在生活中有很多减小摩擦力的实例

  生: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很多? ?

  结论: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师:同学们知道加润滑油、磁浮列车、气垫船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生:使接触面彼此分隔开

  师:对.同学们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两物体相互接触.因此减小摩擦力的最好的办法是使接触面彼此分隔开,加润滑油、磁浮、气垫等。

  师: 我们这节课学*了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教师从讲台下拿出一个小朋友骑的自行车放到讲桌上) 同学们看一看自行车中哪些地方要利用摩擦? 哪些地方要减小摩擦?

  学生边观察。边讨论。

  生:(走到讲台,边指边说)轮胎、脚蹬、把套这些部件都增大了摩擦.因为它们上面都刻有花纹。

  生2:(指车闸)它也增大了摩擦,因为它使用橡胶制成.同时要用力捏闸。

  生3:(指前轴、中轴、后轴说)这些部分都减小了摩擦.因为它们都安装了滚珠轴承,同时还加了润滑油。

  师:这几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让我们一起为他们鼓掌。

  师:同学们还有发现吗?

  生:我觉得车轮是减小摩擦的,因为它是圆的,以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的探究过程,想一想有什么收获呢?

  生1:通过学*.我知道了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生2:我还知道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滑动

  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生3: 物理非常有趣, 电影画面里也有物理现象.这节课让我明白了许多物理道理。

  多媒体打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

  师:同学们刚才总结很好!

  【小结】

  在学生阐述随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接触面的大小无关,而跟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形成性练*】

  1.自行车在设计、制造、使用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摩擦力的知识

  2.下雪天,路很滑,易发生交通事故,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想办法帮助解决,并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7、 资源及媒体的应用

  ,恰当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在发展中寻求快乐,在快乐中寻求发展。在开课前和整个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在课堂情景的渲染、营造方面达到了淋漓尽致的效果。既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益,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这样将暂时兴趣转化为了持久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几乎每个学生都在实践、在思考、在交流.因为这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摩擦现象。

  8、 教学设计后记

  1、 本内容的设计应用多媒体创设动态的、声形并茂的情境,渲染课堂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来自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给学生带来新感受,使他们的思维迅速地活跃起来,自然地进入到学*的兴奋状态。并完整的呈现了实验探究,其过程是: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制定计划;D.收集证据;E、分析与论证。本堂课的重点就是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由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方案,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 — 控制变量。虽然学生的方案可能不够完善、甚至很粗糙,但通过学生相互补充,教师点拨,能使学生学会科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

  2.建构主义认为.学*不是将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冲突产生得越强烈,顺应的过程越彻底,知识的建构才有可能越牢固。在教学设计上,本课着力表现的正是针对“摩擦力”这一概念而“激发一冲突一顺应一建构”的过程。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冈素 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关注了学生学*过程的体验。通过巧妙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摩擦力的理解,通过让学生“把手放在桌面上拖一拖”来使学生直接感受摩擦,加深对摩擦的感性认识。

  3.在教学中.将学*内容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呈现. 这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呈现方式— — 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这在转变学生的学*方式,实施探究性学*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设计理念】

  摩擦力一节的课堂设计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摩擦力定义的引出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采用了透镜式教学。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列举日常生活、生产中物体受摩擦力的事例,学生讨论、分析摩擦力的共同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特点,给摩擦力下定义。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的重点,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最后进行评估交流。整个过程全部放手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教师只起引导组织作用。

  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是本节设计的一个亮点。将辩论引入课堂。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沦。通过辩论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增、减摩擦力的方法。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是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三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小结不仅让学生总结本节学到知识,而且提炼出了所用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程序。为学生的终身学*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②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知道摩擦力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研究

  ②学*从实验数据归纳简单的物理学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理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池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压力与重力的区别,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方法

  对摩擦力的定义采用透镜式教学模式“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采用猜想与反驳教学模式。

  教具和媒体

  教师演示用:小车、弹簧秤、木块、金属块、实物投影

  学生演示用:小车、长木板、毛巾、弹簧秤、木块、金属块

  【教学过程实录】

  一、复*提问

  师:前面我们学*了哪两种力?

  生:重力、弹力

  师:什么是重力?什么是摩擦力?

  生:思考回答。

  二、引入新课

  师:请看实验:老师把小车放在桌面上,此时小车处于什么状态?当用手推小车时,小车怎样呢?(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回答)

  生:开始处于静止状态,后来小车慢慢停下来。

  师:为什么运动的小车会慢慢停下来?

  生:小车受到阻力(讨论、回答)

  师:这个力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摩擦力。

  板书:第三节摩擦力

  三、进行新课

  师: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说明物体也受到了摩擦力?(提出问题)

  生:讨论举例(搜集事例)。

  师:(副板事例)运动的小车、汽车、足球等这些物体它们都受到了摩擦力。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讨论回答。

  师:点拨、归纳(两物体是否接触,在什么位置,是运动还是静止)。(归纳分析)

  (说明:通过摩擦力事例,讨论其共同特点,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此时教师应及时充当优秀学生的角色,参与讨论。)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讨论一下,给摩擦力下个定义。

  生:讨论、回答,补充(得出结论)

  师:板书定义。

  (说明:摩擦力定义的得出,主要采用了提出问题──搜寻事例──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的创造性思维程序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明确了摩擦力的定义,对于摩擦力,同学们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呢?(提出问题)

  生:(讨论,并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作用点在什么地方?方向向哪儿?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首先来解决摩擦力的作用点、方向。请同学们看摩擦力的定义,然后讨论一下就能找到答案。

  生:(讨论、回答)摩擦力的作用点在物体表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师:(板书摩擦力的作用点、方向,并举例巩固。)小车在桌面上向右运动时,桌面对小车的摩擦力向左。解决了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再来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讨论、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触面、重力、速度、接触面的面积……(猜想或假设)

  师:(副板书)摩擦力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生:(讨论回答)控制变量法。

  师: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跟这些因素有关,首先应该测出摩擦力的大小,那么如何测木块在桌面上滑动时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呢?用什么方法。

  生:(讨论、回答)讲桌上展示实验方案。(其他学生现察进行评估、补充)(设计实验)

  (说明:在测量摩擦力时,物体怎样运动?为什么匀速?怎样判断?教师应及时参与讨论,并找出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

  师:明确了摩擦力的测量方法,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重力和接触面这两个因素是否有关呢?

  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展示实验方案并进行评估,找出最佳方案。

  师:明确了实验方案,各小组先讨论、设计好实验表格,并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随后交流。

  (说明:在明确了研究目的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完整地设计出方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搜集实验数据。)(进行实验)

  师:(实物投影展示实验数据)请同学们观察这几组同学设计的表格与你设计的是否一致,不一致递给老师,(展示并进行评估)根据这几组表格的`内容,同学们讨论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讨论,个别回答并补充)摩擦力与重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重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师:对刚才的结论,同学们有没有疑问?(评估交流)

  生:思考、讨论。

  师:(教师充当优秀学生的角色参与讨论)老师对摩擦力和重力有关有疑问,认为不大确切。为什么呢?请同学随老师一起做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你就能找到答案。

  师生实验: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并将食指放在桌面上①轻轻向前推手指;③用力向前推手指。手指向前推动的过程中感觉有什么不同?哪位同学谈一**验。

  生:(实验谈体会)手指前进越来越困难(受摩擦力越来越大)。

  师:什么原因使摩擦力变大呢?

  生:(讨论回答)手对桌面所施加压力不同,压力大、摩擦力大。

  师:因此,我们对上述结论应做怎样的修改呢?

  生:(讨论回答)摩擦力大小应改为与压力大小有关。

  师:当物体放在水*面上时,物体受的重力和它对桌面压力大小是相等的。有关压力的知识我们后面再学*。(板书)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度有关。

  师: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面积是否有关,请同学利用桌面器材继续实验。(提示:研究接触面积时,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应控制相同。)

  (说明:实验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成功的喜悦,探究的乐趣。)

  师:(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通过实验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生: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面积无关

  师:通过实验探究可知:摩擦力的大小只跟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现在老师有一问题:摩擦力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

  (学生讨论,举手示意,教师对两种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分组,开一个辨论会,认为摩擦力越大越好的是正方,认为摩擦力越小越好的是反方,老师是主持人。正、反双方在辩论时,一次一人发言,各举一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自由辩论。)

  生:自由辩论。

  师:由于时间关系自由辩论此结束,请正反双方各派一名代表做总结性发言。(学生代表发言)

  师:通过辩论可以看出,摩擦力有时大好,有时小好,都有有利一面,也有不足之处,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要设法增大,为我们服务,有害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减小。那么增大和减小 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讨论回答)

  师:(板书)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说明:以上将辩论引入课堂,学生兴趣高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小结

  (让学生讨论小结)本节课:

  (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我们主要采用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

  (3)在研究问题时,采用了几种思维程序?

  (①提出问题──搜寻事例──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②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说明:小结不仅要总结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本节研究问题的方法及思维程序提炼出来,学生初步学会这些方法并体会到它们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五、思考题

  1.自行车在设计、制造、使用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摩擦力的知识。

  2,下雪天,路很滑,易发生交通事故,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想办法帮助解决,并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六、作业

  以“没有摩擦力的世界”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一、教学目标:

  1、过程和方法:

  ⑴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

  ⑵能够做研究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⑶能够设计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实验

  ⑷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力的研究结果

  2、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

  ⑵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

  ⑶知道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探究精神

  ⑵对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⑶认识到摩擦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也存在着负面影响,形成利用摩擦力为人们服务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一张、多媒体电脑一套、液晶投影设备一套、PVC管材13套、锉刀13把、砂纸13张

  三、教学过程:

  1、录像引入,激趣导思

  ⑴观看两遍录像。

  ⑵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⑶发现摩擦现象。

  ⑷引导学生发现摩擦现象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经过这一部分的引导,学生联系上了一些自己曾经切身体验的生活细节,虽然还不是所要探究的内容,但是经过这个步骤学生已经渐渐进入探究情景,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明确意识今天所要探究的问题。学生的第一次观察通常是不够充分的,因此继续引入第二次观察,并且提示他们所要注意的内容,让他们更加明确地带着问题去观察。)

  (从这一段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小学生的观察过程中,形象思维成分较多,从观察到联系实际,处处体现形象思维,尤其是对摩擦所产生声音的描述更是维妙维俏,学生能说出这些声音,其一是因为有*时生活的切身感受,其二说明他们对将要探究的问题充满兴趣的,这正是我们继续进行教学的着力点。第二次观察完成后,我们已经可以对学生明确我们今天所要探究的问题了。)

  2、引导学生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摩擦力”

  [板书:“摩擦力”]

  3、引导学生了解产生摩擦力的条件

  ⑴师:我们刚才讨论了很多摩擦力的现象,我们能不能从中总结出,摩擦力的产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

  ⑶引导学生讨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①需要两个物体。

  ②两个物体要紧密接触。

  ③两个物体要有相对运动趋势。

  (这一段教学说明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要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是困难的,他们在这一个阶段必须克服两个困难:一是思维跨越的困难,二是语言表达的困难。所以,这个阶段的教学急不得,一定要把握好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慢慢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克服思维的困惑,手把手地教会他们将一个自然现象或是科学过程表述出来。而表述这一过程的载体就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这个需要他们进行探究的环节。我们可以发现,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基本达到了要求,这是当前科学教学的一个难点。难在什么地方呢?一是得真正把握好知识和技能与过程和方法之间的联系,二是得真正把握好教学规律,不能急功*利。)

  4、实践探究,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条件有关系

  ⑴将pvc管比作“成龙”。

  (渗透模拟实验的探究方法,从录像向实验材料迁移。)

  ⑵想办法让管子从滑道上滑下来是不会滑得太快。

  ⑶引导学生讨论。

  ⑷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实践。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条件有关系。

  ⑸渗透对比实验的科学探究方法:

  ①对比实验所采用的材料是不是相同的?为什么要采用相同的材料?

  ②两个滑道的坡度是不是相同的?为什么要采用相同的坡度?

  ③为什么管子要同时放下来。怎么放才可以做到“同时放”?

  ④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⑤什么条件是不相同的(只有管子的粗糙程度不相同,其他条件都一样),这种实验我们称为对比实验,对比实验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⑥一次改变多个条件行不行?

  ⑦引导学生反思,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法才可以——加深对比实验的认识。

  (以上为教学的主要部分:一是借研究摩擦现象渗透对比实验的实验方法。以前我们教实验方法多是直接告诉学生实验的名称,在学生实践的过程总是手把手地教,生怕学生遗漏了什么“重要环节”,学生实践的过程还要反复“告诉”学生这是“对比实验”。

  我想,认识“对比实验”不是一、两节课可以完成的,应该把这个认识过程当成一个“系列的教学”,然后在每一节实践课的每一个实践过程加以认真引导,科学的教学过程不能“心求通而未知其意”,应是“心求通而欲达其意”。从以上教学过程可以发现,通过对教学环节的“细节量化”,学生能深刻了解“对比试验”的实践意义、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这样教比直接“告诉”学生效果好多了。对于我们的教学对象而言,他们只不过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比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在他们的学*阶段至少还得接触十年,那么我们更该给他们设计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让他们充分地理解这种实验方法。

  有的教师说,学生已经懂得将pvc管磨粗可以增大摩擦力,那教师还有什么可以教的?我认为其实不然,一是我们本来就不可能“教”会学生科学;二是学生懂得把管材磨粗不一定代表理解了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三是对于这个教学环节,其重点在于如何运用教材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不在于知识本身。小学科学教育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叫做:“行虽微而旨趣远,出虽浅而寓意深。”我们正是要通过一些通俗浅显、方便易得的东西,促使孩子去探究、去钻研。从中渗透现代的、先进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寓有深意,这样才能对未来的科学人才的成长施加良好的深远影响。)

  5联系生活事例,运用所学改进生活用品。

  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类似的现象呢?

  ⑵展示生活中的图片。

  ⑶找一找这些图片的共同特征。

  ⑷为什么这些物体的表面要做成凹凸不*的形状?

  ⑸引导学生多寻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

  ⑹玩陀螺。

  ⑺讲一讲玩陀螺的体会:陀螺的哪个部分要增大摩擦,哪个部分要减少摩擦?

  ⑻利用所学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改造。

  教材分析

  摩擦力是力学中三种重要性质的力之一,也是学生学*过程中感到最困难的一种力,高中物理力学问题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是高中阶段物理学*必须跨越的的一道门槛。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中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方向及其计算来理解认识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通过本节的学*将更加深入地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为以后能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了有关摩擦力的知识,已初步认识了摩擦力的分类,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等。但这些认识是定性的,较为模糊的,未涉及定量的计算。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又十分密切,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生活中的实例比较丰富。

  因此,一些看法和认识已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节教学中必须纠正留在学生脑海中的错误认识,通过探究实验和科学的推理,深刻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方向。从具体形象的思维上升到抽象的逻辑思维,从定性分析上升到定量计算。尤其是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中相对运动趋势和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判断是学生学*的难点,从初中到高中这一步跨的比较大,因此一定要让学生经历实验的设计、探究的过程,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来减缓学*的坡度,顺利越过这道力学学*的门槛。这对增强学生学*物理的自信心,消除学*物理的畏难情绪有很大的帮助。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认识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2)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3)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理解“相对”和“相对运动趋势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的过程,学*从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2)掌握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力*衡》教学设计3篇(扩展8)

——化学*衡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衡教学设计(通用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目标】

  1、化学*衡常数的概念

  2、运用化学*衡常数对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判断

  3、运用化学*衡常数进行计算,转化率的计算

  【课前预*】

  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化学反应的限度

  【新课展开】化学*衡常数

  1、*衡常数的表达式:

  aA+bB cC+dD,在某温度下达到化学*衡状态则:

  注意点:

  2、*衡常数的意义:

  3、注意事项

  【交流与讨论】

  思考*衡转化率的表达式

  【典例讲解】

  书第46页例1、例2

  【课堂巩固】

  1、高炉炼铁中发生的基本反应如下: FeO(s)+CO(g) Fe(s)+CO2(g)―Q。其*衡常数可表达为: K=c(CO2)/c(CO),已知1100℃,K=0.263

  (1)若*衡向右进行,高炉内CO2和CO的体积比值_______,*衡常数K值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1100℃时,测得高炉中c(CO2)=0.025mol/L,c(CO)=0.1mol/L,在这种情况下该反应是否处于*衡状态_______(填“是”或“否”),此时化学反应速率是V正______V逆(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在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2SO2+O2 2SO3,已知c(SO2)始=0.4mol/L,c(O2)始=1mol/L经测定该反应在该温度下的*衡常数K=19,试判断:

  ⑴当SO2转化率为50%时,该反应是否达到*衡状态,若未达到,哪个方向进行?

  ⑵达*衡状态时,SO2的转化率应为多少?

  【课后反思】我的问题与收获

  一、知识目标

  (1)懂得有哪些因素对化学*衡有影响。理解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衡的影响。

  (2)理解化学*衡移动原理。

  二、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从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衡影响总结出化学*衡移动原理,培养和训练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有关化学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是化学*衡移动原理。

  1、氙和氟单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达到如下*衡:

  Xe(气)+2F2(气)XeF4(气)+ 218kJ

  下列措施中既能加快反应速率,又能使*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

  (A)升温 (B)加压 (C)减压 (D)降温

  2、乙酸蒸气能形成二聚分子:2CH3COOH(气) (CH3COOH)2(气)+Q。

  现欲测定乙酸的分子量,应采用的条件为( )。

  (A)高温 、低压 (B)低温、高压 (C)低温、低压 (D)高温、高压

  3、已知真空炼铷的原理如下:2RbCl+Mg = MgCl2+2Rb(气)。

  对于此反应的进行能给予正确解释的是( )。

  (A)铷的金属活动性不如镁强,镁可置换出铷

  (B)铷的沸点比镁低,把铷蒸气抽出时,*衡向右移

  (C)铷的单质状态较化合态更稳定

  (D)MgCl2的热稳定性不如RbCl强

  4、在可逆反应:A2(气)+B(气) 2AB(气)+Q 。达到*衡时,下列曲线中符合勒沙特列原理的是( )

  5、当下列反应达到*衡时保持温度不变,向容器中通入Ar,化学*衡一定不移动的是( )

  (A)PCl5(气) PCl3(气)+Cl2(气) (B)N2(气)+3H2(气) 2NH3(气)

  (C)2HI(气) H2(气)+I2(气) (D)C2H4(气)+H2 (气) C2H6(气)

  6、下列事实不能用勒沙特列原理来解释的是( )。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