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教案菁选

首页 / 经典美文 / | 2023-03-05 00:00:00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教案1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

  ②使学生掌握整除、约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除尽和整除,约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下面三组题。

  (1)237= (2)65= (3)153=

  113= 1.83= 242=

  2、观察并回答。

  (1) 上面哪个算式中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 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3)如果用整数a表示被除数,整数b(b0)表示除数,可以怎样说?(让学生看教材第49页关于整除的一段话)

  3、思考:我们在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①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

  明确三点 ②商必须是整数 缺一不可

  ③商的.后面没有余数

  4、除尽与整除的区别与联系。

  (1)像65=1.2 1.83=0.6我们只能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 。

  (2)除尽 被除数和除数(不等于0),不一定是整数,商是有限小数,没有余数。

  整除 被除数和除数(不为0)都是整数,商是整数,没有余数。(三整无余)

  师: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表示的是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们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约数和倍数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

  (1)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有关约数和倍数的一段话。

  (2)小组讨论: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是什么意思?

  (3)在复*的第1题中,请你指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约数?为什么?

  (4)倍与倍数意义一样吗?

  如:15是3的倍数,表示15 能被3整除。

  1.5是0.3的5倍,5倍表示1.5除以0.3的商。

  (5)注意事项。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的注意。

  三、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51页的做一做。

  2.做练*十一的第1题。

  3.做练*十一的第2题。

  4.做练*十一的第3题。

  5.做练*十一的第4题。

  60的约数有 。

  6的倍数有 。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的内容。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教案2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使学生知道约数、倍数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学生知道研究约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自然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加强操作、直观沟通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增加练*来突破难点。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能力,发展抽象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整数、约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整数、约数和倍数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

  1、师:谁能说说整数的含义?

  出示:23÷7=3...26÷5=1.15÷3=524÷2=12

  教师:这4个算式中,哪个算式中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为什么前两个算式中的第一个数不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让学生观察算式,说说式中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整数,谁能说说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a能被b整除”?

  教师:a的约数还可以叫做什么?

  让学生用两种说法说说:15÷3=5和24÷2=12

  教师:我们在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1)被除数和除数必须是整数,而且除数不等于0。

  (2)商必须是整数。

  (3)商的后面没有余数。

  师:以上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2、区别“除尽”与“整除”

  师:像6÷5=1.2这样的除法,一般说6能被5除尽。

  被除数和除数

  商

  整除

  都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

  商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

  除尽

  不一定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

  商是有限小数,没有余数

  二、新课

  1、教学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在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这两个数还有另一种关系(板书:约数和倍数)

  让学生看50页关于约数和倍数。

  教师: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有约数和倍数关系?(整除)

  能单独说一个数是约数或一个数是倍数吗?

  “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是什么意思?

  :在说倍数(或约数0时,必须说某数是某数的倍数(或约数),不能单独说某数是倍数(或约数)。

  2、教学例1

  (1)教师说明:根据倍数和约数的意义,说出15和3中,哪个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是哪个数的约数。

  教师:15能被3整除吗?

  15是3的什么数?

  3是15的什么数?

  教师指出:这里所说的数一般是指自然数,不包括0。

  (2)“倍数”与“倍”的区别

  1、基本练*P51做一做

  三、巩固练*

  1、独立完成练*十一的1、2、3题。

  2、第四题

  教师:要判断哪些数是60的约数,只要看那哪些数能整除60。

  要判断哪些数是6的倍数,就要看哪些数能被6整除。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教案3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

  ②使学生掌握整除、约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尽和整除,约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下面三组题。

  (1)23÷7=(2)6÷5=(3)15÷3=

  11÷3=1.8÷3=24÷2=

  2、观察并回答。

  (1)上面哪个算式中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3)如果用整数a表示被除数,整数b(b≠0)表示除数,可以怎样说?(让学生看教材第49页关于“整除”的一段话)

  3、思考:我们在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明确三点①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②商必须是整数缺一不可,③商的后面没有余数

  4、除尽与整除的区别与联系。

  (1)像6÷5=1.21.8÷3=0.6我们只能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

  (2)除尽被除数和除数(不等于0),不一定是整数,商是有限小数,没有余数。

  整除被除数和除数(不为0)都是整数,商是整数,没有余数。(三整无余)

  师: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表示的是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们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约数和倍数关系(板书课题: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1)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有关约数和倍数的一段话。

  (2)小组讨论: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是什么意思?

  (3)在复*的第1题中,请你指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约数?为什么?

  (4)倍与倍数意义一样吗?

  如:15是3的`倍数,表示15能被3整除。

  1.5是0.3的5倍,5倍表示1.5除以0.3的商。

  (5)注意事项。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的注意。

  三、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51页的“做一做”。

  2.做练*十一的第1题。

  3.做练*十一的第2题。

  4.做练*十一的第3题。

  5.做练*十一的第4题。

  60的约数有。

  6的倍数有。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的内容。

  课后反思:

  给学生以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主动的探索学*掌握概念。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教案4

  教育理念: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活动。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50页的内容。

  教学重点:

  数的整除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1——7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数的整除的意义,掌握约数和倍数的概念。

  2、能正确判断谁是谁的倍数和约数,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培养初步的归纳能力和合作意识。

  3、引导学生探索约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4、通过游戏、竞赛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从中体验学*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的情感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树立学*的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5、“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是数的整除这部分知识的第一课时。万事开头难,众所周知,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上好“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这一节课将是学好数的整除这部分知识的首要一关。

  案例描述:

  课前我组织学生编号,由于我们班有73个学生,学号就是1—73,我也加入学生的行列,我是74号。要求学生在课前每人用一张硬纸板做好卡片,并写上自己的编号。学生兴趣很高,总是问我做这个干什么呀,我说我们做游戏用,学生特别高兴。课一开始,我用电脑出示如下算式:

  23÷7=3……2 6÷5=1.2 3.2÷16=0.2

  10÷3=3……1 2.2÷1.1=2 18÷0.6=30

  15÷3=5 24÷12=2 36÷6=6

  师:观察这些算式,想一想计算除法会出现哪些情况?请你对这些算式进行分类。

  学生迅速地动了起来,我仔细地观察着学生的情况,有的分成了两类(有余数的和无余数的),有的分成了与前面不同的两类(整数除法和小数除法),还有的分成了三类(整除的、小数除法、有余数的)。此时我说:“同学们,请把你分得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并说说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的。”此刻教室里沸腾起来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议论起来,有的甚至争论起来。我在一旁倾听着同学们的争论,欣慰地笑了。待争论有所*息之时,我说:“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结果说给大家听听。”一组、二组……十二个小组的代表纷纷把他们的结果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并有条有理地进行讲述。每种分发都讲明了他们分类的标准、依据。我说:“各组分得都有道理,那么我们选取分三类的这种先来研究好吗?”学生的兴趣高涨:“好——”。

  15÷3=5

  师:大家能不能给分三类的24÷12=2这一类起个名字?36÷6=6

  学生们说叫整除。

  师:那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叫整除?(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着)

  生1:整数除以整数,没有余数叫整除。

  生2:整数a除以整数b,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叫整除。

  生3:整数a除以整数b(b≠0),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叫整除。

  生4:整数a除以整数b(b≠0),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

  生5:整数a除以整数b(b≠0),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也可以说b能整除a。

  学生的表述逐渐趋于准确、完善。此时整除这一概念已基本明确建立。

  师:同学们,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那么我们想不想给它们各再取一个名字呢?

  同学们讷闷了,我趁机宣布:数a叫做数b的倍数,数b叫做数a的约数。学生连连点头,并自言自语地说着:数a叫做数b的`倍数,数b叫做数a的约数;被除数叫做倍数,除数叫做约数。虽然这种说法欠准确,但它能够反映学生的理解程度。

  32÷8=4

  师:同学们看这两个算式: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8÷1=8

  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8既是约数又是倍数。

  生2:我发现同一个数既可能是倍数,又可能是约数。

  生3:我发现倍数和约数是相对而言的。

  生4:我发现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师问生4:你能详细讲讲吗?

  生4:比如,我是冯晓宁的同桌,冯晓宁是我的同桌。不能说我是同桌,也不能说冯晓宁是同桌。也就是说如果我不是冯晓宁的同桌,冯晓宁也就不是我的同桌。我和冯晓宁的同桌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因此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师:从生4的说法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我们不能孤立地说某个数是约数,或某个数是倍数。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此时此刻,学生对倍数和约数的意义已正确地建立起来了。然后,我说:“同学们,大家学得挺累的,想不想做个游戏轻松轻松。”学生大声喊道:“想……”

  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编号卡,做好准备。谁想出来做呢?18号学生站了起来。我宣布游戏规则:“当听到18号喊道:“我的朋友快快来”时,请你根据刚才学*的约数和倍数的知识,想一想你与他们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那你就是他的朋友,你就要举着你的编号卡快速跑上来,并向大家介绍你与18号有什么关系。

  游戏开始了,18号同学喊:“我的朋友快快来……”只见2、3、6、9、36、54、72号学生跑了上来。有些学生说还有1号,这位学生也明白了,不好意思了冲了上来。上来的学生一一向大家介绍着:我是18号的约数,我是18号的倍数,……

  师:请同学们帮18号同学检查一下他的朋友到齐了没有,再看看上来的这些同学是不是都是18号的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看这些编号能不能被8整除,或18能不能整除这些数。

  生2:我看这些数是不是18的约数,或18的倍数。

  生3:我觉得18号同学应该把他的朋友按编号从小到大排列,就不容易漏掉了,也容易知道是否到齐了。

  此时,同学们频频点头,有的伸出大拇指说:“高见,真是高见。此时18号同学也快速把他的朋友按编号从小到大排列起来。之后,我说:”谁还想找自已的朋友?4号、13号……分别找到了自己的朋友。随后我(74号)也找到了自已的朋友,同学们亲切地围在我的身旁,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游戏在欢快中进行着,偶尔也有找错朋友的学生,可大家很快帮他正确找到了朋友,叮铃铃……,急促的铃声打断了同学们的游戏。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教案5

  教学内容:P50例一,P51“做一做”及练*十一的1-4题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2、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约数、倍数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3、使学生知道研究约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自然数。

  教学重点:理解整数、约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整数、约数和倍数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

  1、师:谁能说说整数的含义?

  出示:23÷7=3...26÷5=1.2

  15÷3=524÷2=12

  教师:这4个算式中,哪个算式中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为什么前两个算式中的第一个数不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让学生观察算式,说说式中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整数,谁能说说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a能被b整除”?

  让学生P49页的结语。

  教师:a的约数还可以叫做什么?

  让学生用两种说法说说:15÷3=5和24÷2=12

  教师:我们在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1)被除数和除数必须是整数,而且除数不等于0。

  (2)商必须是整数。

  (3)商的后面没有余数。

  师:以上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2、区别“除尽”与“整除”

  师:像6÷5=1.2这样的除法,一般说6能被5除尽。

  被除数和除数

  商

  整除

  都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

  商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

  除尽

  不一定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

  商是有限小数,没有余数

  二、新课

  1、教学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在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这两个数还有另一种关系(板书:约数和倍数)

  让学生看50页关于约数和倍数。

  教师: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有约数和倍数关系?(整除)

  能单独说一个数是约数或一个数是倍数吗?

  “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是什么意思?

  :在说倍数(或约数0时,必须说某数是某数的倍数(或约数),不能单独说某数是倍数(或约数)。

  2、教学例1

  (1)教师说明:根据倍数和约数的`意义,说出15和3中,哪个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是哪个数的约数。

  教师:15能被3整除吗?

  15是3的什么数?

  3是15的什么数?

  教师指出:这里所说的数一般是指自然数,不包括0。

  (2)“倍数”与“倍”的区别

  1、基本练*P51做一做

  三、巩固练*

  1、独立完成练*十一的1、2、3题。

  2、第四题

  教师:要判断哪些数是60的约数,只要看那哪些数能整除60。

  要判断哪些数是6的倍数,就要看哪些数能被6整除。

  四、:略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教案菁选扩展阅读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教案菁选(扩展1)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菁选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1

  本单元涉及到的因数、倍数、质数、合数以及第四单元中出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都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是学生通过四年多数学学*,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

  在教学中,通过教授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并掌握他们的特征: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并通过观察比较几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知道几个数公有的因数(或倍数)叫做他们的公因数(或公倍数),且能够在几个数的因数(或倍数还)中找出他们的公因数(或公倍数)。

  接下来学*“2、3、5的倍数的特征”。发现2、5、3倍数的规律和特点。在此之前还要向学生教学什么是“奇数”什么是“偶数”,只有掌握了奇数与偶数,学*“2、5的倍数”的特征就会简单容易得多。而“3的倍数”的特征就是引导学生把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到的数如果是3的倍数的话,说明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那么,又如何让学生学*掌握质数与合数呢?在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把1~

  20的因数分别写出来,并按照奇数为一列偶数为一列来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然后归类整理:只有1个因数的有哪些数?有两个因数的有哪些数?有3个以上因数的有哪些数?学生分好之后,教师明确:向这样只有2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有2个以上因数个数的数叫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那么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就可以分为“1、质数、合数”三大类。

  为了让学生巩固质数与合数,再让学生找出1~100以内的所有质数:先划掉除了2以外所有2的倍数,再划掉3的倍数、划掉5的.倍数、最后划掉7的倍数,所剩下的数就是质数,并且让学生数出、记住100以内有25个质数。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判定100以外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最后,再学生讲解介绍“分解质因数”,知道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数。然后对整个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类,让学生熟记一些特殊的规律与数字,多做一些练*,加强的后进生的关注和辅导。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2

  在本节课中,我加强了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拼12个小正方形为长方形,经历操作活动可以唤醒学生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感受1和12、2和6、3和4这几组数和12之间的有机联系,为随后学生有意义学*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通过写乘法算式和出发算式,感受到因数是成对出现的,同时要求学生在写一个数的`因数时,一前一后成对地写出来,写好以后是一串从小到大排列的数,从而做到有序、不重复、不遗漏。而对于总结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特征及其个数时,则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来感悟,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我在课上对于认识因数和倍数的教学所花的时间比较多,虽然也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想想做做”没来得及完成,十分遗憾。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3

  这是一节概念课,关于“倍数和因数”教材中没有写出具体的数学意义,只是借助乘法算式来认识倍数和因数,从而体会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进而让学生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以及倍数和因数的特征。

  这部分知识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没有什么生活经验,也谈不上有什么新兴趣,是一节数学味很浓的概念课,因此为了让乏味变成有味,在课开始之前,跟同学们讲了韩信点兵的故事,从一个同余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产生兴趣,并告知学生所用知识与本节课所学知识有很大关联,引导学生认真学好本节课的知识。

  在教授倍数和因数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受不同形状下所得到的不同乘法算式,通过这些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并且让学生自己想一道乘法算式,让同桌用倍数和因数说一说,从学生的自身素材去理解概念,使学生对新知识印象更深刻,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倍数和因数。但是,在这一环节中,由于紧张,忘记让学生从“能不能直接说3是因数,12是倍数”这一反例中体会倍数和因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以致到后面做判断时出现很多同学认为“6是因数,24是倍数”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本节课的难点是找一个数的因数,因此,我将教材中先教找一个数的倍数改成先教找一个数的因数,也正因为找一个数的因数比较有难度,所以,我先让学生根据之前例题中的三个乘法算式来说一说12的因数,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利用乘法算式来找,并且初步让学生感受有序的思想,给学生一个方法的认知。为了让学生得到反思,在找的过程中,请学生互评,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请学生自己纠正,在错误中产生反思意识,从而能够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是,作为一名新教师,对于课堂中的生成,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课堂机智将其很好的转化成学生所需达到的目标,以致跟预设的效果不一致,学生没有很充分地得到反思。并且对于课堂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处理得还不够到位。本节课的教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契机,今后,我会不断完善教学,总结经验教训,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做的更好!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4

  教学中我发现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这里的处理的方法有所不同,我在教学时做了一些改动,让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然后自己用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这样学生的算是就不局限于乘法,有一部分学生写了除法算式。这样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因为现在也有很多学生学*奥赛,所以我从整除的角度也介绍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的接受。如让学生思考:你觉得3和12、4和12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对乘除法学生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因此不少学生能说出倍数关系,可能说得不很到位,但那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当学生认识了倍数之后,我进行了设问:12是3的倍数,那反过来3和12是什么关系呢?尽管学生无法回答,但却给了他思考和接受“因数”的空间,使学生体会到12是3的倍数,反过来3就是12的因数,接下来4和12的关系,学生都争者要回答。

  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五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不比老师给予的有效得多。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5

  一、教材与知识点的对比与区别。

  1、对比新版教材知识设置与传统教材的区别。

  有关数论的这部分知识是传统教学内容,但教材在传承以往优秀做法的同时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无论是从宏观方面——内容的划分,还是从微观方面——具体内容的设计上都独具匠心。“因数与倍数”的认识与原教材有以下两方面的区别:

  (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

  (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

  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教师必须要认真研读教材,深入了解编者意图,才能够正确、灵活驾驭教材。因此,我通过学*教参了解到以下信息:

  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是在已经能够区分整除与余数除法,对整除的含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

  2、相似概念的对比。

  (1)彼“因数”非此“因数”。

  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与以前所说的“约数”同义,说“X是X的因数”时,两者都只能是整数。

  (2)“倍数”与“倍”的区别。

  “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我们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我们在求一个数的倍数时,运用的方法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相同的.,只是这里的“几倍”都是指整数倍。

  二、教法的运用实践

  1、“因数与倍数”概念的数的应用范围的规定直接运用讲述法。对与本知识点的概念是人为规定的一个范围,因此,对于学生和第一接触的印象是没有什么可以探究和探索的要求,而且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因数与倍数”的运用范围就是在非0自然数的范畴之内,与小数无关,与分数无关,与负数无关(虽没学,但有小部分学生了解)。同时强调——非0——因为0乘任何数得0,0除以任何数得0。研究它的因数与倍数是没有意义。我得到的经验就是对于数学当中规定性的概念用直接讲述法,让学生清晰明确。因此,用直接导入法,先复*自然数的概念,再写出乘法算式3*4=12,说明在这个算式中,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2、在进行延续性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探究怎么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在板书要讲究一个格式与对称性,这样在对学生发现倍数与因数个数的有限与无限的对比,再就是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而没有最大的倍数。这些都是上课时应该要注意的细节,这对于学生良好的学*惯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6

  《因数和倍数》这一教学内容是一节概念课。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样,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了难度,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觉得还是收到了预设的效果。

  能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根据1×12=12,2×6=12,3×4=12三个乘法算式说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后,教师紧接着提问:12的因数有哪些?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地找出12的因数,接着再提问:你是用什么方式找到12的因数的?在学生说出方法后,为了让学生探索出找一个因数的方法,我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5的因数有哪些。预设在汇报时,能借此解决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但在实际交流时,学生的方法出现了两种意见,并且各抒己见,因为15的因数只有两对,无论怎样找都不会遗漏。作为老师,我这时没有把我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是以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找16、18的所有因数。由于部分学生运用从小到大一对一对地找很快找出这两个数的因数,另一部分却在无序的情况下,不是重复就是遗漏,这样在比较中,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学生就能够很好地接受并掌握。同时在练*中我设计了其中一道题是猜我的电话号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我是这样想的:重在培养学生善于联想,勇于探索的*惯。由个体现象联想到同类现象并能深入探索,这是创造的源泉。虽然在这个环节上花了比较多的时间,但对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这节课另一个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就是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时,由于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借助这一学*热情让学生自己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教师相信学生,学生学*兴趣更浓。不仅探讨出从小到大找一个数的倍数而且发现了倍数的特点。这一环节教学的成功,也使我改变了教学的观念——适时放手,会看到学生更精彩的一面。以后教学需大胆相信学生,深入钻研教材,既备教材又了解学情,作到收放自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由于本节课的容量比较大,练*题设计综合性比较强,学生学得并不轻松,还存在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今后,应努力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学困生的学*效率。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了一定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知识、整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整数的性质。本单元所涉及的因数和倍数都是初等数论的基础知识。

  成功之处:

  1.理解分类标准,明确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在例1教学中,首先根据不同的除法算式让学生进行分类,同时思考其标准依据是什么。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学生得出:第一种是分为两类:一类是商是整数,另一类是商是小数;第二种是分为三类:一类商是整数,一类是小数,另一类是循环小数。究竟怎样分类让学生在争论与交流中达成一致答案分为两类。然后根据第一类情况得出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特别强调的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在整数除法中,二是必须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2.厘清概念倍数和几倍,注重强调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性。在教学中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因数和倍数都不能单独存在,不能说2是因数,12是倍数,而必须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对于倍数与几倍的区别:倍数必须是在整数除法中进行研究,而几倍既可以在整数范围内,也可以在小数范围内进行研究,它的研究范围较之倍数范围大一些。

  不足之处:

  1.练*设计容量少了一些,导致课堂有剩余时间。

  2. 对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还应该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用字母来表示。

  再教设计:

  1.根据课本的`练*相应的进行补充。

  2.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用总结为a÷b=c(a、b、c均为非0自然数),a是b和c的倍数,b和c是a的因数。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8

  《倍数和因数》,由于之前没上过这册内容,在看完教材后就和同组的老师说,这个内容好像挺简单的。不过上完这节课后这个想法却烟消云散,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上,而且在课堂中存在了很多在预设中没有想到的问题,下面对自己的课堂做一些反思:

  1.在第一个环节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中,首先让学生用12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并用乘法算式来表示你是怎么摆的,有几种不同的摆法?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而且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抽象为具体讨论的数学问题。在抽象出三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后,我以第一个乘法算式4×3=12为例,介绍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本来以为说:“4和3是12的因数,12是4和3的倍数”应该是很简单的两句话,学生应该会说,可是当请学生来自己选择一个乘法算式来说一说时,好几个学生却被卡住了,还有的说成了4是12的倍数。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觉得可能是自己在介绍时运用的不到位,一个是比较小,后面的同学都没能看清楚;另一方面我预想的比较简单,所以说了一遍后也没请学生再复述一遍。在说到“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时应该在中相继出示这两句话,这样的话让学生看着说印象会更深刻,相信学生说的也会比较好。

  2。第二个环节是探求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从上一个环节我最后出示的除法算式中引入:我们知道了18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是不是只有18呢?通过疑问来激发学生找出3的倍数有哪些?学生很快能找到,但是并没有找全,于是再问,那又什么办法把3的倍数找全呢?学生自然想到去乘1,乘2,乘3……,也就按顺序找到了3的倍数。在分别找到了2和5的倍数后我问学生:观察上面这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请了好几个学生都没能找到,最后还是老师告诉了学生倍数最小是?最大呢?

  针对最后请学生找一找发现倍数的共同特点这一问题,我觉得我在设计时问题提得太大,太笼统。学生听到问题后可能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找什么。可以问:刚才找了2,3,5的倍数,观察这几个数的倍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学生就会比较有针对性地去寻找结果。

  3。第三个环节是探求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是一定困难的,而这个环节我处理的也不到位,学生对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掌握的不够好。

  我一开始设计请学生自主找36的因数,在巡视时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头绪,无从下手,时间倒是花去了不少。所以我觉得是否可以先从12下手,因为前面一开始已经找过12的因数了,如果这里能用12做一下铺垫,可能找36的因数时就会好一些。

  在学生自主探索完36的因数有哪些后,交流不同学生的结果,有一位出现了1,36;2,18;3,12;4,9;6,6我就问你是怎么找到的?学生说是用除法找到的,于是就用36分别去除1,2,3……得到了36的因数。其实这里除了用除法来找之外,还可以用乘的方法来找,而乘的方法似乎对于学生来说在找得时候还更简单一点。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一对对的找对于找全一个数的因数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而我却把这个方法忽略了,所以学生对于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不够深刻,在练*中也发现做的不理想。

  4。第四个环节是巩固练*,我设计了2个小游戏。一个是看谁反应快,符合要求的请学生起立,这个游戏学生参与面广,学生也感兴趣,还从中发现了找谁的学号是几的因数,1每次都会起立,就更好的巩固了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但是也有个别学生反应比较慢。第二个小游戏是猜一猜老师的手机号码是多少?但是由于前面时间用的比较多,所以没来得及做。

  原本认为简单的课却一点都不简单,每个细小环节的把握都要求我去仔细的钻研教材,设计好每一步,这样才能上好一节课。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9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本节课又是这一单元的的教学重点。为让学生很好的感受因数与倍数的意义,能够熟练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灵活地处理了教材,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只让学生认识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及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效果不错。

  一、设计情境,引起思考。

  改变教材的情境图,用学生有兴趣的情意引入课题:有12个小方块,要求摆成一个长方体,你想怎么摆。引起学生思考,学生想到有3种摆法,每种摆法怎么列式求出一共有多少方块?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提供了空间。从而理解决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二、引导学生探求找因数的方法,使探索有方向。

  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是这节课的重点,首先放手让学生找出24的因数,由于个人经验和思维的差异,出现了不同的方法与答案,在探索这些方法和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如何求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从而掌握了知识点。

  根据学生的学*特点,灵活的应用教材,使之服务于教学,让教学有效的进行,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10

  《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课时所学内容,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旧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上完这节课觉得有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1、通过操作实践,认识因数和倍数

  我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创设了有效的数学学*情境,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2、通过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找因数和倍数

  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我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3、通过变式拓展,培养学生能力

  课前我精心设计练*题,力求不仅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练*的层次性,趣味性。譬如:让学生用所学知识介绍自己,通过数字卡片找自己的因数和倍数朋友等等。学生拿着自己的数字卡片上台找自己的朋友,让台下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这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如果台下学生的学号是这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就站到前面。由于答案不唯一,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使学生享受到了数学思维的.快乐,感悟数学的魅力。

  但是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课上应该及时运用多媒体将学生找的因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发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2、课堂用语还不够精炼,应该进一步规范课堂用语,做到不拖泥带水。

  3、教者评价应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避免单一化。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11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n表示b能被a整除,a能整除b。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引出一个乘法算式,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样编排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若老师对整除的概念不做讲解的话,今后的知识学*可能会造成一些缺陷,因此我在这课时中,结合老教材的知识给学生进行了渗透,学生学*起来掌握的很好。利用除法、乘法都能很快的找到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

  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课前谈话中我利用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比如,我上课前利用班级中学生的父子关系和朋友关系来说明“朋友、父子”词语的含义,它是指两个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只能造句为“某人是某人的朋友”。这样的话局把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较自然贴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和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先让学生根据乘法(除法)算式“一对对”地找出18、15、24的因数。通过“质疑”: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既找全又不遗漏呢?让学生思考并发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因数,能既找全又不遗漏。在探究倍数时,我则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学生在自己找因数和倍数练*后又总结了最大的因数和最小的倍数都是它本身。我想这应该比教师的传授要好百倍。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起来十分轻松,教学设计尽量避免出现概念混淆、理解困难的问题。学生对新知掌握较牢,学生乐学,思路清晰。以上是自己教学后的一点感悟。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12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尊重教材,引导学生实现从形象向抽象的飞跃。

  教材中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进而用乘法算式把不同的列法表示出来,再根据乘法算式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

  二、细化过程,让学生在充分交流中感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本单元的重要知识,其他内容的教学都以此为基础。在学生得出乘法算式后,首先引导学生观察3×4=12这道算式,边指着算式边先介绍“12是3的倍数”,然后启发学生“看着算式你还能想到什么?”很多学生已经领会12也是4的倍数,指名说后,再强化一下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谁是谁的倍数。接着教学“3是12的因数”,再启发“这时你又能想到什么?”学生很容易联想到“4也是12的因数”,而且学生的学*兴趣浓厚、求知欲强。这时再让学生完整的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已经“水到渠成”。在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与乘法有联系的,表达的是自然数之间的关系之后,接着练一练让学生根据2×6=12先同桌互相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在全班交流。最后根据1×12=12先指名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再让学生轻声地说说有点特别的两句。

  整个过程处理细致、层次清晰、有扶有放,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充分,反馈及时、兼顾学困生,让学生在迁移中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三、由点及面,巧架*台,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建立完整的数学模型。

  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既能巩固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也为研究倍数的特征及意义作准备。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时,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探索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课的难点,例题直接安排找24的因数更是困难。教学中我还是利用3×4=12做铺垫,引导学生先找一找12的因数,初步感知了找因数的方法。然后层层推进,先让学生想一道算式找24的因数,引出根据除法找因数的方法,再让学生按除法通过自主探究找出24的所有因数,接着组织学生比较、讨论、优化提升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4的倍数时,学生在4×4=16的铺垫下,很容易找到一个或几个4的倍数,但是想要“一个不漏且有序的找全,并体会出4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却很难。如何引导学生建构完整的倍数的数学模型呢?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然后引导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整理,接着向两头延伸:有比4更小的吗?接着4×2=8,4×3=12,4×4=16,…像这样说下去说得完吗?4的倍数的特点逐步在学生的脑海中得以完善、合理建构。

  这样搭建了有效的*台、形成了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学生经历了无序、不完整逐步由点及面向有序、完整的思维迈进,有效的建构了数学模型。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13

  《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知识点,主要教学因数和倍数的认识,以及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

  (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

  (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我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学*了解到以下信息:鉴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ab=c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节课带给我的感想是颇多的,但综观整堂课,我觉得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思路,最终才能有所悟,有所长。下面就说说我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的反思和一些初浅的想法。

  一、教学过程的反思

  今天在教学前,我让学生学说话,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概括能力和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能力。于是我利用课前谈话让学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课中迁移到数学中的因数和倍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使学生更深一步的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层层推进,引入教学,留下悬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认识“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求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

  在教学时,先让学生“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并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怎样摆,有哪些不同的摆法?先让学生小组交流、操作后,以其中的一道乘法算式为例,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样的安排,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让学生乐于接受,是学生在展示自己的想法,老师仅仅是组织者;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和倾听他人的想法的良好学*态度。

  对于找一个数的倍数比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要容易些,所以我先教学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在学生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基础上,再教学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这样教学便于学生自己探索并总结归纳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学*。

  在处理本节课的难点“找36的因数”时,我原来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的'。结果试时很多学生没有头绪,无从下手。时间倒是花去不少,可方法却没有多少可行的。我静下心来寻找原因,找一个的因数是学生以前从未遇到过的问题,自然不知道如何解决。再加上找一个数的因数比找一个数的倍数要难得多,我这样贸然地放手,学生当然不知所措了。后来,在处理找36的因数时,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我认为要对学生扶放得当,要有适当地扶,学生才能探索出方法。于是,我让学生回忆刚才的几道乘法算式,然后把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有效的迁移到找一个数的因数中。果然学生知道了该如何思考后,效果好了很多。在这个学*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虽然学生不能有序地找出来,但是基本能全部找到,再此基础上让体会有序找一个数因数的办法学生容易接受,这样的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我觉得能起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的效果。

  二、教法的运用实践

  1、“因数与倍数”概念的数的应用范围的规定直接运用讲述法。对与本知识点的概念是人为规定的一个范围,因此,对于学生和第一

  接触的印象是没有什么可以探究和探索的要求,而且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因数与倍数”的运用范围就是在非0自然数的范畴之内,与小数无关,与分数无关,与负数无关(虽没学,但有小部分学生了解)。同时强调——非0——因为0乘任何数得0,0除以任何数得0。研究它的因数与倍数是没有意义。我得到的经验就是对于数学当中规定性的概念用直接讲述法,让学生清晰明确。因此,用直接导入法,先复*自然数的概念,再写出乘法算式3×4=12,说明在这个算式中,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2、在进行延续性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探究怎么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在板书要讲究一个格式与对称性,这样在对学生发现倍数与因数个数的有限与无限的对比,再就是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而没有最大的倍数。这些都是上课时应该要注意的细节,这对于学生良好的学*惯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

  新课标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探究、研究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独立思考、交流探讨,学*研究,与学生*等对话,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前进。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14

  去年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一单元时,依照学生预*、阅读课本进行教学,老师没有作过多的讲解,从学生的练*反馈中,部分学生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错误百出,反思教学后,觉得用课本上列举的方法,真的很难一下子准确找到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如:8和10的最小公倍数,有学生写80,25和50的最大公因数有学生写5。……调查询问学生找两个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或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感受,他们都说“太麻烦了”。

  今年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一单元时,我在去年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

  一、仍然是将预*前置。

  二、动手操作,想象延伸。

  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感知效果,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是促进形象思维发展的有利途径。例题教学中让学生动手铺,铺后想,想后算,算后思。

  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

  学生分组操作,用除法算式把不同的`摆法写出来。

  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以直观的操作活动,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体会公倍数和公因数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经历公倍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思考: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三、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先用“列举法”教学“求两数公倍数与公因数”;在学生相对较熟练的时候尝试让学生直接说出公倍数与公因数;在此基础上适当介绍后面的阅读知识,但不要求学生使用。

  四、在教学了用“列举法”“求两数公倍数与公因数”的知识之后,适当提高训练难度,将求“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合并训练。通过联系“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知识,引导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扩倍法等其它的方法。要求学生根据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这样,给学生结合题目中两个数的特点,自主选择方法的空间,学生比较喜欢,掌握较好。通过练*引导学生感悟、概括出了一些特殊情况:(1)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其中较大的一个数,最大公因数是其中较小的一个数;(2)三种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两数乘积的情况(“互质数”这个概念学生没有学到):①两个不同的素数;②两个连续的自然数;③1和任何自然数。

  课后反思:

  一、预*后的课堂教学,还要教,直接放手要出问题。

  二、介绍一下短除法是有必要的。但不能直接按传统的教学思路以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简单代替列举法。

  三、应逐步鼓励学生把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过程想在脑中,直接说出结果。引导感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探索其它的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内容,适当提高学生的思维水*。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15

  听了陶老师执教的《倍数和因数》一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倍数和因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在教学中,陶老师让学生摆出图形,通过乘法算式来认识倍数和因数。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观察长方形的摆法,再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组织交流出现积是12的不同的乘法算式。即:4×3=122×6=121×12=12。根据乘法算式,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学*倍数和因数,初步体会其意义。在得出这些乘法算式以后,先根据4×3=12说明12是3和4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使学生初步体会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再让他们举一反三,结合另两道乘法算式说一说。在这一个环节中,陶老师还设计了让学生根据除法算式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让学生明白除法算式中也能找出倍数和因数。最后,陶老师出示了五个数,让学生从中找找,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这一设计既是对上面内容的提升,又引出了下面的内容。

  2、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寻找,课本上是安排先教学倍数后教学因数的。陶老师在教学时,打破了教材的安排,首先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我觉得这样做比较好,找因数的方法比较难一点点,它需要学生的逆向思维,所以陶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着学生,扶放结合地让学生去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随后再去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学生就容易找准了。这样安排既承接了上面的内容,又为学生一个数的倍数提供了方法。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教案菁选(扩展2)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教学反思汇总五篇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1

  1、让学生大胆地、自由地想、说、做。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天真烂漫的孩子是怎么想的,只有通过他们的说才能反映出来。为此,在进行整除意义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独立研究(即自主探究),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想一想,然后再小组合作交流彼此的想法、分法,求同存异,最后通过争论得出正确结论。这样的方法正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方法。

  2、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感悟。

  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耍中;轻松地获取知识是极好的学*途径。因此,在约数和倍数的概念建立之后,组织学生做游戏,在游戏中找具体数的倍数和约数,从中体会、感悟知识的内涵与外延。这正符合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的体会、感悟。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性和无穷魅力。

  3、置身于学生当中,做学生的`一员,增强与学生的亲和力。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我觉得当今的教育也是如此。老师只有不断增强与学生的亲和力,学生才能乐意跟着学*。为此,在学*约数和倍数之前,我组织学生编号时,把自己也编入学生之列,并与学生共同游戏,置身于学生当中,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就是他们的朋友,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这也正体现了师生*等的新理念。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2

  1、让学生大胆地、自由地想、说、做。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天真烂漫的孩子是怎么想的,只有通过他们的说才能反映出来。为此,在进行整除意义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独立研究(即自主探究),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想一想,然后再小组合作交流彼此的想法、分法,求同存异,最后通过争论得出正确结论。这样的方法正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方法。

  2、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感悟。

  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耍中;轻松地获取知识是极好的学*途径。因此,在约数和倍数的概念建立之后,组织学生做游戏,在游戏中找具体数的倍数和约数,从中体会、感悟知识的内涵与外延。这正符合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的体会、感悟。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性和无穷魅力。

  3、置身于学生当中,做学生的一员,增强与学生的亲和力。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我觉得当今的教育也是如此。老师只有不断增强与学生的亲和力,学生才能乐意跟着学*。为此,在学*约数和倍数之前,我组织学生编号时,把自己也编入学生之列,并与学生共同游戏,置身于学生当中,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就是他们的朋友,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这也正体现了师生*等的新理念。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3

  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参与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学生会学*的问题,也就是会自主学*。因此,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二者就缺一不可。“约数和倍数”就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有效尝试。

  (一)、积极参与是学生自主学*的前提。

  从情感上愿意学*就是积极学*,积极学*的情绪状态下学*效果最佳。因此积极参与是学生自主学*的前提。本节课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

  1、情绪饱满,积极学*。本节课自始自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从开头的列举生活中的数学信息、看信息列算式、到算式分类,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再到后面的练*,“练说倍数和约数”、“判断”、“咏雪”、到“动脑筋离课堂”就更热闹了,学生每人都想自己说。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状态是:抢着说、纷纷地说、热烈地交流,这些充分说明了学生具有浓厚的学*兴趣与高昂的学*热情。

  2、频繁交往。扩大参与。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全员参与,这就要求教者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往空间,这种交往应该是多向式、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在本节课中,多次采用合作学*,学生都是人人参与,个个动脑、动口又动手。这些生生之间的交往,既为学生交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又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

  (二)、有效参与是自主学*的保证。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会学*的人。只有学会怎样去学,也就是会自主学*才能适应终身教育,而有效参与恰恰是思维的参与,思维的真正参与就能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因此,有效参与是学生自主学*的保证。在本节课中有效参与表现为:

  1、思维活跃。这是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关键所在。在本节课中,学生对除法算式的分类必须独立思考,约数和倍数的概念必须自己看书自学,“动脑筋离课堂”也不是随便乱猜就可以离开课堂,要考虑哪些数是符合要求的才能猜出,知识的构建图要理顺新旧知识的关系才能完成。一句话,没有思考就不会有真正的收获。

  2、独立学*时间多。独立学*的时间就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必要条件,也是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把自由支配的时间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时间。

  3、表现机会充分。表现是社会人发展的途径。小学生在校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表现则是一个人实现社会化的台阶。在本节课的课堂上,从对除法算式进行各种各样的分类引入整除开始,教师是处处放手,真正做到学生会说的教师不讲,学生有能力探究的教师不教,学生能够升华的教师不去总结,课堂变成了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尤其在对待学生学*结果的处理上,“总结”这一大环节教师没有去做,而是给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

  综观整堂课,尽管内容枯燥抽象,而且内容较少,我力求:教师灌输得不多,而师生的启发对话多,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多,学生自主学*多,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着和参与者,努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不仅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切身去感受学*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尽量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满足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4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小节授课内容。

  目标分析:

  进一步探索理解整除的意义,知道约数、倍数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难点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第八册整除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这一单元中最基本的概念,也是下一步学*质数、合数、互质数,以及求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的前提。因此,约数、倍数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是本小节的难点。要让学生明确以下情况:1、被除数、除数(0除外)、商必须都是整数,而商后没有余数,同时明确“除尽”和“整除”的区别,还要说明如A能被B整除,反过来可以说B能整除A的道理;2、约数和倍数必须以整除为前提,约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独立存在,同时,因为0是任何非0自然数的倍数,任何非0自然数都是0的约数,在以后学*分解质因数等内容时,一般限于非0自然数,所以本节内容应把0排除在外;3、要把倍数与倍区分清楚;4、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找出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

  解决策略:

  由于知识内容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应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用实际例子引出概念。

  在复*整除概念的意义和教学例1时,一可以通过一些除法算式的对比形式,用定义对整除加以概括,并用字母表示相除的两个数,突出除数不为0,这样就使学生对整除的意义的理解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加深。二可以通过约数和倍数必须以整除为前提的认识过程,很快说出两个倍数关系谁能被谁整除,谁能整除谁,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避免学生常出现的谁是倍数,谁是约数的错误认识,并强调倍数与约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教学例2时,利用画彩条和集合图的方法表示一个数的约数。为了解决学生内容遗漏,可以用一对一的找法,如12÷12=1,就可以找到12÷1=12。通过以上找法,让学生归纳出:一个数的约数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大的约数是本身,最小的约数是1。

  在例3时,同样可以参照例2画彩条和集合图的方法表示一个数的倍数。但必须强调找一个数的倍数,应从最小的倍数开始找,引导学生探索自然数是无限的,因此2的倍数也是无限的,所以可以用省略号表示,在用集合图表示倍数时,要注意在圈里写上省略号。在概括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的本身时,要让学生弄清为什么一个数的倍数没有最大的,因为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因此没有最大的倍数。

  课堂活动:

  这节课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建构,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约数、倍数的概念。具体表现如:

  —是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推动新知识的学*。整除是建立约数、倍数概念的重要基础,针对知识的这一内在联系和学生已经学*了整除概念这一实际。新课前进行的复*准备,既能唤起学生对整除的回忆,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又能为新课的学*作好充分的认知准备此外,在新课的学*和练*中,让学生感受到很多数的约数和倍数都不止一个,为公约数、公倍数等学*作铺垫。

  二是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进行自主建构.本节课在对约数、倍数的理解和关系把握的教学中,教师注重角色的转换,置学生于教学的主体地位,通过不同表述方式表达两个数的关系等,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搭建*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全面、深入理解约数、倍数的含义,清楚把握它们的关系。

  三是课堂活动性强,练*形式丰富,内容全面。本节课在课堂活动的安排上,体现全面性、趣味性、深刻性。通过这样的练*,不但有利于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的乐趣。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5

  【背景与导读】

  《约数和倍数》是人教版义务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属于概念教学,可操作性不强,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理解较困难。可以说,目前,想把概念教学讲透、讲活是众多数学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难题。理解约数和倍数的涵义是建立在“整除”的基础之上。在之前学生对整除只是有个初步的认识,但还不能以严密的定义形式再现,所以我先让学生通过给几道除法算式求商,然后根据算式特点将算式分类,通过观察、比较建立“整除”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两个数的另一种关系:约数和倍数的关系。通过自主学*、合作探究的形式,掌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并抓住了对关健词“相互依存”的理解,又通过学生互辨互评的过程,以及趣味的变式练*,深化了对约数和倍数的理解。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案例与反思】

  活动探究,建立整除概念。

  [片断一]

  1.将下面几道算式卡片分发到各小组

  15÷36÷1.23÷224÷8

  30÷153.3÷1.120÷6

  师:先计算,再根据你们在计算时的体验将这些算式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小组计算、商讨,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认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除不尽的,另一类是除尽的。(同时展示)

  (1)15÷3=5(2)7÷3=2……1

  6÷1.2=520÷6=3……2

  3÷2=1.5

  24÷8=3

  30÷15=2

  3.3÷1.1=3

  生2:我们组认为可以分为这样的两类:一类是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的,另一类是被除数和除数有小数的。(同时展示)

  (1)15÷3=5(2)6÷1.2=5

  3÷2=1.53.3÷1.1=3

  30÷15=2

  7÷3=2……1

  20÷6=3……2

  生3:我觉得生1组的分类合理些,生2组的分类没什么意义。

  生4:我们也同意生1组的分法,但我们认为还可以将第(1)类再分成两类,这样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一般除尽的;一类是不仅能除尽并且整除的;一类是除不尽的。(同时展示)

  (1)3÷2=1.5(2)15÷3=5(3)7÷3=2……1

  6÷1.2=524÷8=320÷6=3……2

  3.3÷1.1=330÷15=2

  师:依据不同的标准,就有不同的分法。生3将能除尽的算式又分成了两类,将整除算

  式单独列出来。你能用一句话或一幅图表示整除和除尽的关系吗?

  (小组内商量)抽生汇报:能整除一定能除尽,能除尽不一定能整除,除尽的范围要比整除的范围大一些。

  生:我们还可以用一个集合图来表示整除和除尽的关系:

  师:请你们再举出几道整除算式来。同桌交流。

  师:如果用数a表示被除数,数b表示除数,数c表示商,那么它们的整除条件是怎样的?(小组内商量、汇报,师板书)

  a÷b=c(1)a、b、c都是整数,并且没有余数。

  (2)b不等于0。

  师:一道除法算式如果具备了整除条件,我们就说数a能被数b整除,B能整除a。

  生自读教材整除定义。

  师:那么15÷3=5这个整除算式,谁能被谁整除,谁能整除谁?(抽几名学生说一说)

  小组内学生互说互评。

  师:能否说3能被2整除?为什么?

  ……

  [反思]

  理解“整除”是认识“约数和倍数”的前提,概念的学*,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只有在学生主动的状态下的学*才是最有效的,课堂上一方面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过程,才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学生在以前虽然学*过整除,但已冷却了很长时间,何况当时也没有明确地下定义,而理解“整除”对于本节课很关键。于是我没有按教材安排的那样一开始就让学生回忆什么叫“整除”,而是依据学生对整除算式的表象印象将几道除法算式求商后进行分类,进而从中筛选出整除算式,通过筛选对“整除”的表象深化,从而理解“整除的意义”。另外,我也不是将计算好的算式直接让学生分类,而是先计算,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分类时也更有依据性。还把算式制成活动卡片的形式,创设了操作契机,学生分类也较灵便,学得也很积极主动。

  [片断二]

  交流探索,理解“约数和倍数”

  师:当数a能被数b整除时,它们也具备了另一种关系,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约数和倍数的关系。(板书课题)

  这种关系是什么样的呢?自读教材“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自学提示:

  (1)在什么情况下两个数才具有约数和倍数的关系?

  (2)这种关系是怎样的?

  (3)“相互依存”是什么意思?(可查字典)

  生1:必须在整除的前提重要条件下,两个数才具备约数和倍数的关系。(其他同学举手同意)

  生2:当数a能被数b整除时,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约数或因数。如15÷3=5,15是3的倍数,3是15的.约数。

  生3:生2的回答很好,他还举了例子,让大家听得非常明白。

  师:(以7÷3=2……1为例)能说7是3的倍数,3是7的约数吗?

  生哗然:不能!

  为什么?

  生4:约数和倍数必须建立在整除的前提条件下,7不能被3整除,所以不能说7是3的倍数,3是7的约数。

  师作明白状,然后擦掉不是整除的算式。

  同桌相互说出一组数的约数和倍数的关系。

  师: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怎样理解?

  生5:我们查过字典,也相互讲座过,“相互依存”是相互依靠、相互依赖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相依为命,谁也离不开谁”。

  师:我也以15÷3=5为例,因为15能被3整除,所以15是倍数,3是约数。请你们判断我说的对吗?

  生:“对”“不对”

  师:为什么不对?

  生15是3的倍数,但在30÷15=2中,15又是30的约数,所以不能单说15是倍数,它也可能成为另一个数的约数。必须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

  师强调:这就是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交通系统,必须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

  ……

  [反思]

  在引入约数和倍数时,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新知识的生长点。认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时,让学生在看书自学的基础上谈收获和体会,体现了让学生在学*中的自主建构,而自学提示又给学生点亮了指明灯,让学生学有目标。对于第一次认识的两个数的约数和倍数关系,通过让学生相互说、评的过程,加强了学生对“约数和倍数”的认识,又通过查字典、互辨互说中理解“相互依存”的含义,从而深化对“约数和倍数”的理解。而在数学课堂上查字典,学生感觉很新鲜,也体会到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学得更主动了。

  [片断三]

  趣味练*,深化主题。

  课堂练*

  ……

  课后练*第四题:下面哪些数是60的约数,哪些数是6的倍数

  481256018

  我是这样设计的:将这几个数制成数字卡片,抽两名学生上黑板选出之后贴入下面的集合里

  生1选出12、5贴到第一个集合里。

  生2也选出48、18,然后又将12从第一个集合里拿到第二个集合里。(生1还没看见)

  生1刚拿到60,生2也去拿60,这样两人相持不下,“我的”“我的”

  生1:哎,12本来是我的,你怎么拿走了?(生1这才发现12已被生2拿走,而现在又在争夺这个60)

  其他同学都笑了。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两个数该给谁呢?

  生:他们俩都对!(学生们都愣住了,噢,这两个数他们都需要。)

  师:谁能说说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1:说明了一个数可能是某个数的约数,也可能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生2:这正说明了约数和倍数得相互依存的。

  生3:正因为这样,所以不能单说谁是约数,谁是倍数。一定要说清谁是谁的约数,谁是谁的倍数;谁的约数是谁,谁的倍数是谁。

  ……

  [反思]

  巧妙地将这个练*题设计成了趣味游戏,将静态教材动态化,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两个学生争夺这两个数时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不仅增强了数学学*的趣味性,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对约数和倍数的认识,并对深化本节课的主题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调动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点评与拓展]

  这节课是概念教学,教师没有落入“枯燥乏味”的老套,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灵活地驾驭教材,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注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建构,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教师在角色上只是作好引导,帮助学生质疑解难,当学生的学*有困难时,教师采用了分组讨论,采取合作交流的学*方式排除疑难,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亲自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一是将静态教材动态化。新课程强**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同时也是教材的开发者,本节教学中,教师在理解、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在胆地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实现了教材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教师没有如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思路,先复*什么是整除,然后找出整除算式,而是先将静态的算式制成动态的卡片,为学生将算式进行分类提供了动态情境,成功地实现了“整除”在学生心中的辨别与概括的建构过程,也为下面学*约数和倍数做好了准备。在课堂练*时,教师又将静态的选择题设计成活动卡片的形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数学的兴趣,而且深化了对约数和倍数的理解,实现了在数学课中的“活中乐、活中学、活中悟、活中索”的数学学*新体验。

  二是教学内容探究化。“教学不是告诉,”教师没有直接把整除的意义告知学生,而是让学生在算一算、比一比、摆一摆、议一议、说一说的过程中,探究除法算式的特点,感知整除与除尽、小数除法的不同;在学*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时,则通过自主学*与合作探究的形式,当有了疑难,则通过让学生互辨互评的方式,顺利地突破了重难点,体现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三是概念教学活动化以往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大多采用讲解法,教学沉闷,教师讲得吃力,学生听得费劲。而在本节课中,教师让学生在拼摆算式、合作交流、变式练*等形式使课堂气氛活跃生动,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团结互助的精神,拓展了学生的学*能力,学生也从中尝到了成功的乐趣。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教案菁选(扩展3)

——五年级数学《约数和倍数》教案优选【5】篇

  五年级数学《约数和倍数》教案 1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求法。使学生知道一个数的约数是有限个,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个。

  2、过程与方法:借助直观,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的序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说出倍数和约数的意义。

  2、下面每组数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约数?

  12和415和51.2和4

  3、下面的数,哪些是12的约数,哪些是2的倍数?

  123456812

  二、新课

  1、求一个数的约数

  ①教学例二,出示例2:12的约数有哪几个?

  教师:要求12的约数有哪几个也就是求什么?(哪些数能整除12)

  a、12里面有几个12?12÷12=1

  b、这个算式说明什么?(12能整除12)

  所以12是12的约数。

  c、根据这个算式你还能想到什么?(12里有12个1)

  12÷1=12,说明1能整除12,所以1是12的约数,用同样的方法找12的约数。

  ②12有没有比12小的约数?有没有比12大的约数?

  12的约数一共有多少个?

  12的'约数

  ③做一做

  ④: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

  2、一个数的倍数

  ①教学例3:2的倍数有哪些?

  师:要求2的倍数有哪些就是求什么?

  1个2算式2×1=2

  2个2算式2×2=4

  2的倍数有多少个?(无限个)

  最小的倍数是多少?最大的倍数是多少?

  2的倍数

  省略号表示什么?

  ②做一做

  ③:怎样求一个数的倍数?(用这个数乘以自然数)

  一个数的倍数有多少个?(无限个)

  最小的倍数是多少?(本身)

  三、巩固练*做练*十一5、6题

  注意:40以内7的倍数是有限的,所以不必用省略号,12的倍数是无限的,所以要用身略号。

  四:

  课后小记:

  五年级数学《约数和倍数》教案 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第39-40页,练一练,练*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整除的意义,认识约数和倍数,能判断一个除法算式是不是整除的算式,并能说出两个数是否存在约数和倍数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依据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能判断一个除法算式是不是整除的算式,并能说出两个数是否存在约数和倍数关系。

  2、区别除尽和整除,倍和倍数概念间的异同,倍数和约数相互依存关系。

  教具准备

  口算卡、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随机口算

  15÷3=10÷3=1.5÷3=28÷7=20÷7=

  28÷0.7=33÷11=35÷11=3.3÷1.1=

  二、建构概念

  1、认识整除

  (1)、根据商的特点,你能将这9道算式分分类吗?

  除尽(没有余数)除不尽(有余数)

  (2)、除尽的这类算式还能再分一分吗?

  除尽

  整除不能整除

  师指出:像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整数且没有余数时,就是一个整除算式。

  (3)、你能再举出一些整除的算式吗?师相机板书

  (4)、设疑:太多了,说不完!谁有办法把大家的'整除算式概括成一个整除算式?

  (5)、启发:请字母来帮忙啊,被除数用a,除数用b,商用c,怎么表示?

  师板书:a÷b=c

  追问:这个整除算式中,a,b,c各有什么特点?(都要是整数,没有余数,b≠0)

  (6)、指出:当a、b、c都是整数且没有余数时,就是一个整除的算式。由此便可以说:

  a能被b整除,b能整除a

  (7)、学会叙述:例如15÷3中,哪个数能被哪个数整除?还可以怎么说?

  选一道算式,像这样说给同桌听。

  (8)、判断练*P40练一练

  2、认识约数和倍数

  (1)、师指出:当数a能被数b整除时,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板书课题)

  (2)、例如“因为15能被3整除,3能整除15,所以,15是3的倍数,3是15的约数”这句话你会说吗?

  请同学们选一个整除算式,也可以自己写两个数,同桌互相说一说。

  (3)、判断

  ①因为1.5÷0.5=3,所以1.5是0.5的倍数。()

  ②因为9÷6=1.5,所以9是6的1.5倍。()

  ③因为36÷6=6,所以36是倍数,6是约数。()

  ④5是5的约数,5又是5的倍数。()

  (4)、填空,使它成为整除算式。

  ()÷1=()0÷()=()

  师:能填的完吗?填不完是因为怎样的数都可以?

  任何整数任何非零整数

  师: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整数都是1的倍数,1是任何整数的约数。0是任何非零整数的倍数,任何非零整数也都是0的约数。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约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零的自然数。

  三、巩固练*

  P431-4机动

  四、小结应用

  1、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应用这些知识,你能从下面这组数中,任选2个数字说句话吗?

  五年级数学《约数和倍数》教案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灵活运用简捷的方法。

  (2)综合运用知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能够根据不同,灵活运用简捷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 学过程

  备 注

  一、基本练*

  1、填空。(课本第67页第7题)

  (1)9和27这两个数,()能被()整数,()是()的倍数,()是()的约数。

  (2)20以内既是偶数又是素数的数是(),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是()

  (3)在4、9和16中,成互质数的两个数有()和();()和()。

  (4)三个素数的最小公倍数是42,这三个素数是()、()和()。

  (5)如果甲数=2×3×5,乙数=2×3×7,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最大公约是(),最小公倍数是()。

  学生先填在书上,再集体交流讨论,注意让学生说说思考方法。

  2、很快说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11和49和65、10和20

  16和1580和20年5、6和7

  说的过程中注意让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及理由。

  3、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80和10015、8和30

  25和330、60和75

  19和388、9和10

  让学生用短除法做,选做三题,交流时注意用短除法要注意的地方,同时让学生说说还有其他的思考方法。

  二、综合练*

  1、你能用下面的一个或几个概念和一个或几个数连起来说一句话吗?

  整数自然数整除约数倍数

  奇数偶数合数素数质因数

  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备 注

  例2:2和8都是自然数,8能被2整除,8是2的倍数。

  2、动脑筋:下面每组数中,你能找出不同类的.数吗?

  (1)1473.82345

  (2)21216223647

  (3)23792943

  学生找出不同类的数并说明理由,教师要注意答案的开放性,学生的答案只要有理由,就应该肯定和鼓励.

  3、猜一猜老师家的电话号码.

  老师家的电话号码是七位数,排列如下:

  ()最小的素数

  ()7的最大约数

  ()8的最小倍数

  ()最小的自然数

  ()最小的合数

  ()最小的一位奇数

  ()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的数

  三、课堂

  师:本单元知识概念较多,同学们要注意这些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并能够综合练*。还有什么疑问吗?

  四、作业

  1、课本上第9、10题中剩余题目各选一列。

  2、《作业本》

  教学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简捷的方法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五年级数学《约数和倍数》教案 4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

  ②使学生掌握整除、约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尽和整除,约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下面三组题。

  (1)23÷7=(2)6÷5=(3)15÷3=

  11÷3=1.8÷3=24÷2=

  2、观察并回答。

  (1)上面哪个算式中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3)如果用整数a表示被除数,整数b(b≠0)表示除数,可以怎样说?(让学生看教材第49页关于“整除”的一段话)

  3、思考:我们在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明确三点①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②商必须是整数缺一不可,③商的后面没有余数

  4、除尽与整除的区别与联系。

  (1)像6÷5=1.21.8÷3=0.6我们只能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

  (2)除尽被除数和除数(不等于0),不一定是整数,商是有限小数,没有余数。

  整除被除数和除数(不为0)都是整数,商是整数,没有余数。(三整无余)

  师: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表示的`是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们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约数和倍数关系(板书课题: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1)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有关约数和倍数的一段话。

  (2)小组讨论: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是什么意思?

  (3)在复*的第1题中,请你指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约数?为什么?

  (4)倍与倍数意义一样吗?

  如:15是3的倍数,表示15能被3整除。

  1.5是0.3的5倍,5倍表示1.5除以0.3的商。

  (5)注意事项。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的注意。

  三、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51页的“做一做”。

  2.做练*十一的第1题。

  3.做练*十一的第2题。

  4.做练*十一的第3题。

  5.做练*十一的第4题。

  60的约数有。

  6的倍数有。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的内容。

  课后反思:

  给学生以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主动的探索学*掌握概念。

  五年级数学《约数和倍数》教案 5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求法。使学生知道一个数的约数是有限个,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个。

  2、过程与方法:借助直观,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的序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说出倍数和约数的意义。

  2、下面每组数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约数?

  12和415和51.2和4

  3、下面的数,哪些是12的约数,哪些是2的倍数?

  123456812

  二、新课

  1、求一个数的约数

  ①教学例二,出示例2:12的约数有哪几个?

  教师:要求12的.约数有哪几个也就是求什么?(哪些数能整除12)

  a、12里面有几个12?12÷12=1

  b、这个算式说明什么?(12能整除12)

  所以12是12的约数。

  c、根据这个算式你还能想到什么?(12里有12个1)

  12÷1=12,说明1能整除12,所以1是12的约数,用同样的方法找12的约数。

  ②12有没有比12小的约数?有没有比12大的约数?

  12的约数一共有多少个?

  12的约数

  ③做一做

  ④: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

  2、一个数的倍数

  ①教学例3:2的倍数有哪些?

  师:要求2的倍数有哪些就是求什么?

  1个2算式2×1=2

  2个2算式2×2=4

  2的倍数有多少个?(无限个)

  最小的倍数是多少?最大的倍数是多少?

  2的倍数

  省略号表示什么?

  ②做一做

  ③:怎样求一个数的倍数?(用这个数乘以自然数)

  一个数的倍数有多少个?(无限个)

  最小的倍数是多少?(本身)

  三、巩固练*做练*十一5、6题

  注意:40以内7的倍数是有限的,所以不必用省略号,12的倍数是无限的,所以要用身略号。

  四:

  课后小记: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教案菁选(扩展4)

——《因数和倍数》数学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让学生能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

  2. 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5和15 21和28 30和18 8和9 11和33 12和42

  过渡: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问题需要用最大公因数的知道来解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

  出示教材第62页例3。

  (1)引导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在贮藏室的长方形地面上铺正方形地砖。要求既要铺满,又要都用整块的方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如何拼摆。

  每组4人,在课前印好画有长方形的方格纸,每人选择一种边长的方砖,试一试,只要画满一条长边,一条宽边就可以。

  教师巡视指导,辅导学生。

  (3)多媒体演示拼摆过程,进一步验证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况。

  (4)教师:应该怎样选择方砖来铺地呢?

  通过交流,得出结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5)12和16的公因数有1、2、4,其中最大公因数是4。所以可选边长是1 dm、2 dm、4 dm的地砖,边长最大的是4dm。

  三、巩固练*

  1.教材第63页练*十五第5题。

  此题是有关两数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要剪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而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70的因数又是50的因数,要使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所以要找70和50的最大公因数。学生弄清题意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

  2.教材第63页练*十五第6题。

  此题也是有关两数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要使每排的人数相等”则每排的人数必须既是48,又是36的因数,要使每排的人数最多,所以要找48和36的最大公因数,学生理解题意即可完成。

  3.教材第64页练*十五第9题。

  此题检查学生当两数是倍数关系、互质关系、一般关系情况下求最大公因数的能力。

  参考答案:

  5.长方形的边长是70和50的最大公因数是10 cm,所以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10cm。

  6.每排人数是36和48的最大公因数,是12人。

  男生:48÷12=4(排) 女生:36÷12=3(排)

  9.(1)A (2)C (3)C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64页练*十五第7、8、10题。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30~51页的“例1~例12”以及练*五~七。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因数和倍数,以及公因数和公倍数等内容。本单元内容大体分三段安排:第一段,认识因数和倍数,学*在1~100的自然数中有序地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以及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探索2、5、和3的倍数的特征,学*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同时认识奇数和偶数。第二段,认识质数、合数和质因数,学*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第三段,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探索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探索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最后,安排了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亿以内的数,以及学*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本单元内容,又为后续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非0自然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知道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知道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了解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的含义,会分解质因数。

  2.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会求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数感。

  4.使学生在参与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学学*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的自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倍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数的特点合理灵活地确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根据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理解正确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六、课时安排

  因数和倍数…………………………………………1课时

  2和5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

  因数和倍数练*……………………………………1课时

  质数和和合数………………………………………1课时

  分解质因数…………………………………………1课时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2课时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2课时

  因数与倍数整理与练*……………………………2课时

  和与积的奇偶性……………………………………1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二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复*导入】

  1. 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0÷5= 16÷2=

  12÷3= 100÷25=

  220÷4= 18×4=

  25×4= 24×3=

  150×4= 20×86=

  学生口算

  2. 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探讨的内容。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1))

  【新课讲授】

  1.学*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一类。教师以商是整数的第一题为例,板书:12÷2=6。

  教师: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谁来说一说其他的式子?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2)说一说第一类的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回答,如:在20÷10=2中,20是10和2的倍数,10和2是20的因数。或:20是10的倍数,20是2的倍数,10是20的因数,2是20的因数。

  (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2.举例概括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教师:在自然数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每个同学都在心中想一个,想好了说给大家听。学生举例,并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教师同时板书。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例子举也举不完,那能不能用比较简洁的方式来叙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根据“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如:M÷N=P,M、N、P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N和P是M的因数,M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你能从这些数中挑出两个数,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3、9、15、21、36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二第1题。

  3.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16和24和2472和820和5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练*。

  因数和倍数(1)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知识点比较少,教学中,我采取让学生反复说,互相说的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他们自主学*和合作学*的能力。

  因数和倍数(2)

  【教学内容】

  一个数因数的求法和一个数倍数的求法(教材第6页例2、例3,教材第7~8页练*二第2~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重点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复*导入】

  说出下列各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0÷4=5 6×3=18

  在上面的算式中,6和3都是18的因数,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18的因数吗?18是3的倍数, 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3的倍数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2))

  【新课讲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我们一起找找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后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教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教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教案菁选(扩展5)

——小数的意义教案菁选

小数的意义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数的意义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P32P33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分别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2、知道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初步认识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各数位上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3、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数学学*的.兴趣,增强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用小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你能说说吗?(出示课件)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这么多的地方用到小数,说明小数的应用十分广泛,无处不在。 请同学们把各自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宽(或高)的数据说一说。(教师将各个数据分别按整米数和非整米数两类板书)

  师:这些不够整米数的部分,如果仍然要用米作单位写出来,除了用分数表示外,还可以用怎样的数表示出来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2页的内容。

  师生共同归纳: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但是,小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小数的知识。

  板书:小数的意义。

  二、探索发现

  1、认识一位小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例1米尺图。

  把1m*均分成10份,每份长多少分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

  教师介绍出示:十分之一米还可以写成0.1米。

  那2分米、3分米呢? 学生试着完成填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交流时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分米=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一) 米=0.1米,3分米=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一) 米=0.3米

  (2)观察上面的等式你能发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吗?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学*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要特别重视学生在新知的学*中运用已有知识经验,使学生经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过程,并将已有知识经验迁移到新知的学*中。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元、角、分和米、分米、厘米的现实情境,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通过解释1.11元、1.11米是什么意思,认识到0.1与,0.01与是同一个数的不同形式,为探究小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2.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

  本节课创设了让学生借助米尺探究小数意义的活动,并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认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通过猜测、验证,认识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通过思考、交流,发现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直至总结概括出小数的意义,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和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正方形纸

  学生准备 正方形纸 水彩笔 直尺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备教学目标”“备重点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一些商品价格标签,让学生说说商品的单价。(课件出示商品的价格标签)

  2.谈话引入。

  同学们都能正确地读出这些商品的标价,这是因为我们在三年级时学*了“元、角、分和小数”,一些商品的标价用元作单位时,要用小数表示。那除了商品的标价可以用小数表示外,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预设 生1:测量身高时,我的身高是1.42米。

  生2:跳远比赛时,我的成绩是2.1米。

  ……

  3.过渡:生活中有很多小数,教材中也举了一些例子,请同学们翻到教材2页,自己读一读。这些小数到底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一下。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商品的价格引入小数,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学*新知做好铺垫。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活动:探究小数的`意义。

  1.做一做,说一说。

  (1)课件出示教材附页1中的图片,根据所给的图片做一做,说一说,1.11元和1.11米分别是什么意思?(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

  (2)全班交流:1.11元是1元1角1分,1角是1元的,也可以写成0.1元,1分是1元的,也可以写成0.01元。

  1.11米是1米1分米1厘米,1分米是1米的,也可以写成0.1米,1厘米是1米的,也可以写成0.01米。

  2.画一画,涂一涂。

  (1)(出示一张正方形纸)引导学生操作:用一张正方形纸表示“1”,把这张正方形纸*均分成10份,将其中的1份涂色,并想一想涂色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

  (学生展示操作成果并汇报)

  师:我们把这张正方形纸看成“1”,*均分成10份,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是,用小数表示是0.1。0.1表示把“1”*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1份。比较一下“1”和“0.1”的大小,“1”里面有几个“0.1”?

  预设 生:1比0.1大,1里面有10个0.1。

  (2)引导学生讨论:如果把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用分数怎样表示?小数呢?

  ①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独立完成。

  ②汇报交流。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的乐趣。

  教学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 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学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创设5.1假期情景 ,使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念相吻合

  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

  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明确目标 探索新知

  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

  我预设学生的提问(预设)

  1、小数是怎么来的。(怎么产生的)

  2、什么叫小数?(小数的意义)

  3、小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师生分析问题

  1、师生小结小数的意义

  (1)象0.1、0.3、0.9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1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象0.01、0.04、0.18这些小数叫2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象0.001、0.015、0.219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学*小数的写法

  三、巩固新知

  1、练*考考你;(练一练)第1题

  2、用米做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的乐趣】

  四、小结

  1、了解小数的历史。(小资料)

  【了解小数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了小数这节课,能谈谈你知道了些什么吗?

  五、作业布置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完成《作业本》

  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的乐趣。

  学*目标:

  1、体会小数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小数的意义。

  2、理解和掌握小数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练*,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练*,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小黑板

  教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学法:小组合作学*

  教学课时:2课时

  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1、你的身高是多少?你会用小数来描述吗?

  2、你都在哪里见过小数?说一说,并写出几个你见过的小数来。

  二、探究新知(自学后完成下面问题)

  1、把1元*均分成十份,其中一份用分数表示是()元,用小数表示是()元。十分之三表示其中()份,用小数()表示。

  2、把1元*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是()元,其中的37份用分数()表示,用小数()表示。

  3、1、11表示()元()角()分。

  三、合作探究,当堂训练

  1、用数表示下面各图中得涂色部分?(课本第2页第2题)

  2、想一想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

  3、自己画一方格纸,并画出0、1、0、5、0、6?

  4、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小组交流,选代表汇报。

  四、精讲点拨(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

  五、学*收获,自我总结:

  1、小组评价:你认为第几小组表现最棒,为什么?

  2、自我总结:通过今天的学*,我学会了,以后我会在______________方面更加努力的。

  课后反思:(略)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结合实际操作,通过观察、类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2、在理解小数意义的基础上学会读小数和写小数,并分清与整数读写的区别。

  3、经历探索小数意义的过程,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小数意义的过程。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正方形纸片、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课件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师:请大家用最响亮的声音告诉老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与哪个季节有关?

  生:春天。

  师:对,春天来了,瞧,(课件展示)花儿绽放了,蝴蝶飞来了,人们也纷纷走到了户外。看,画面上的老太太在读报纸呢,一直蝴蝶从她的身边飞过,它看到了什么呢?

  课件出示:1千瓦时的电可以让电动车运行0.84千米。

  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1千瓦时的电可以让电动车运行0.84千米。

  师:0.84是个什么数?

  生:小数。

  二、合作探究

  1、教学小数的读写

  师:你还会读其他的小数吗?

  课件出示一组小数。指名学生读。如果都读对了给自己适当的鼓励。

  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教案《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然后分组讨论:小数的读法和整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讨论后回答汇报。

  教师小结:小数点前面的数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点后面的按照数字出现的顺序去读。

  师:打搅会读小数了,那你会写小数吗?

  生:会。

  课件出示零点四七四点一三十二点四零五

  学生自由写--交流--集体订正。

  2、教学小数的意义

  师:大家既然都见到过小数,那想一想都是在哪里见到的:

  生举例生活中的小数(超市的货架上、小票上、课本上等等)

  师:大家都是善于观察、乐于发现的好孩子。那你知道0.1元是什么意思吗?

  生:1角。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

  师出示正方形的纸,然后让学生图出0.1元。

  生操作然后汇报。

  师生共同通过课件展示来理解1角=0.1元,然后拓展到2角。

  师操作让学生回答表示的是多少元。

  师:我还是把1元*均分成10份,你能表示出3角吗?涂一涂。

  生操作后汇报

  师:你知道0.01元是多少钱?

  生:1分。

  师:那1元里面有多少个1分呢?

  生:100个。

  师:也就是说(课件展示0.01元表示把1元*均分成份,取了其中的份,用分数表示。--学生自然而然的填写了答案。

  0.03元呢?0.36元呢。

  让学生用手中的正方形的纸片进行涂写、汇报。

  展示0.25的图片,让学生写小数和分数。

  借助课件讲解0.001与分数的关系。让学生写0.025与分数。进一步理解三位小数。

  师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谈话,我们不难看出小数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实小数就是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0.1、0.01、0.001…是小数的计数单位。到这里,这节课我们主要就学*了出示课题"小数的读写及意义",学得怎么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测验一下。

  三、课题达标

  (课件)展示题目

  采用的方法是学生口答,并要学生说出原因。教师做适当的点评和评价。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小数,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吗?

  一、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P32——P33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分别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2、知道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初步认识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各数位上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3、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数学学*的兴趣,增强热爱数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难点:会用小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米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你能说说吗?(出示)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这么多的地方用到小数,说明小数的应用十分广泛,无处不在。 请同学们把各自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宽(或高)的数据说一说。(教师将各个数据分别按“整米数”和“非整米数”两类板书)

  师:这些不够整米数的部分,如果仍然要用“米”作单位写出来,除了用分数表示外,还可以用怎样的数表示出来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2页的内容。

  师生共同归纳: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但是,小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小数的知识。

  板书:小数的意义。

  (二)探索发现

  1、认识一位小数。

  (1)出示教材第32页例1米尺图。

  把1*均分成10份,每份长多少分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

  教师介绍出示:“十分之一”米还可以写成0.1米。

  那2分米、3分米呢? 学生试着完成填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交流时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分米=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一) 米=0.1米,3分米=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一) 米=0.3米 ……

  (2)观察上面的等式你能发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吗?

  学生观察并在小组内讨论。

  师生交流后小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认识两位、三位小数。

  我们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的数,那么两位、三位小数应该表示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以这些两位小数为材料,继续研究。

  (1)教师继续出示米尺的放大图。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后进行反馈:

  把1米*均分成100份,这样的一份或者是几份表示百分之几米,可以用像0. 04、0.01这种两位小数来表示。

  1米有1000毫米,就是把1米*均分成1000份,1毫米就是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一) 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2)小结。

  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3、小数的意义。

  分母是10、100、1000……这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交流说说对小数的`理解。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十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那么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0.1。同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0. 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4、阅读“你知道吗?”。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小数是怎么产生的及小数的意义,那你们知道小数的历史吗?

  学生自学教材第33页“你知道吗?”。

  师生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小数的发展史。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如何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的。

  2、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小数。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一)

  ( )元 ( )千克 ( )厘米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认识了小数,知道了小数就是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还认识了小数的计数单位,知道了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六、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难点 、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难点: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求出小数*似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复*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通过复*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把较大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并能按要求求出小数的*似数。

  二、复*小数的意义

  1、做期末复*第8题(1)、(2)、(3)。

  (1)学生在书上填写,集体订正。说一说0.5、0.023的意义。

  (2)说一说小数的意义是什么?

  问: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各表示几分之几的数?

  2、(1)在小数里,小数部分最高位是哪一位?从小数点起,向右依次有哪些数位?每个数位上计数单位是什么?

  (2)填空。

  0.1里面有( )个0.01。 10个0.001是( )。

  10个0.1是( )。 0.1里有( )个0.01。

  三、复*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

  1、练*。

  (1)把下面小数化简。

  4.700 16.0100 8.7100 14.00

  (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的数写成两位小数。

  4.2 13.121

  ①学生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②问:做题时是根据什么来做的?什么是小数的性质?

  2、做期末复*第9题,第1竖行两题。

  (1)学生在书上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3、做期末复*第10题。

  (1)先把这些数排列起来,找出最大、最小数,并和其他数一起,写好序号。

  0.1 0.012 0.102 0.12 0.021

  (2)按要求从小到大排列。

  四、复*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做期末复*第8题(4)、(5)。

  (1)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有什么变化?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小,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有什么变化?

  问:要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

  (2)学生练*,指名回答。

  2、练*。

  (1)把1.8扩大100倍是( )。( )扩大1000倍是6.21。

  (2)把( )缩小100倍是0.021。( )缩小1000倍是6.21。

  五、复*求小数的*似数和整数的改写

  1、把下面小数精确到百分位。

  0.834 2.786 3.895

  (1)学生做,指名板演。

  (2)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一个小数的*似数。

  2、(1)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

  486700521000

  (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

  460000000 7189600000

  学生在练*本上做,指名板演,说一说怎样把一个较大数改写

  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一位小数。

  67100209500

  (1)学生在练*本上做,指名板演。

  (2)比较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和求一个小数的*似数时要注意什么?

  4、做期末复*第9题剩下的两题。

  (1)比较25万和0.25亿大小,可以把25扩大10000倍,0.25扩大1亿倍。得到两个整数再比较大小。

  (2)学生练*,集体订正。

  (3)小结:把一个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在“万”位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再在后面添上“万”字或“亿”字,反过来,一个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要改写成原来的整数,只要把它扩大1万倍或1亿倍就可以

  了。

  5、做期末复*第11题。

  学生在书上做,并说明理由。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了什么内容?

  怎样的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小数的性质是什么?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我们可以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作业设计】

  1、0.45表示( )。

  2、把6.956 6.965 6.659 9.665 5.669 按从小到大排列是( )。

  3、把6712098600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是( )万,保留一位小数是( )万;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是( )亿,保留一位小数是( )亿。

  4、在○里填“”、“”或“=”。

  16.36○16.63 0.36万○3600

  0.97○1.01 0.23亿○2100万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教案菁选(扩展6)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菁选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上学期的白纸备课活动中,我们高年段数学抽到的教学内容就是因数与倍数,这个内容是我没有教过的,在看到教学内容时,我心里不禁在打鼓,我能找准教学重难点吗?能突破重难点吗?一连串问题涌了上来,最后我还是让自己冷静下来,静下心来认真分析教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梳理出教学重难点,创设情境、设计游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完教学过程后,我也与同组的老师交流了活动体会。原来在老教材中没有因数这个概念,只有约数和倍数,而且是由整除的概念引入的,但因为我是第一次教学这个内容,很自然的就没有被以往教材的教学定式所束缚,尝到了新教材的甜头。现在刚好又教了这个内容,仔细参考了教学用书我才真正领悟到了新教材的新颖所在。

  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n表示b能被a整除,b÷n=a表示b能被n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实际上,由于乘除法本身就存在着互逆关系,用乘法算式(如b=na)同样可以表示整除的含义。因此,新教材中没有用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样,学生不必通过12÷2=6得出12能被2整除,进而2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再通过12÷6=2得出12能被6整除,进而6是12的'因数,12是6的倍数,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在这儿,用一个乘法算式2×6=12可以同时说明“2和6都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这样的设计既减轻了学生的学*负担又让学生在学*时尽量避免出现概念混淆、理解困难的问题。学生对新知掌握较牢,在实际教学中我就是这样处理的,学生乐学,思路清晰。

  《倍数和因数》是我们工作室四月份研究的一个课例,我们是先抽签上二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再进行研讨,我们研究了每一部分的处理方法,同时,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加连贯、自然,我们也研究了例题之间的过渡环节,尝试找到更加恰当的处理方法。那次研究之后我们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都根据自己的想法修改了教案。前几天我们工作室又在活动中上了这节课,这次上课的是我,由于事先准备的不够充分课堂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有上次研讨过还需要改进的问题,也有这次上课出现的新问题。课后工作室的成员给了我很多的很好的建议,我根据好的建议修改了我的教学设计,下面我来具体的说一说。

  1、情境导入。本节课的内容是《倍数和因数》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倍数和因数的依存关系,我课上用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例子,也用了我是老师,他们是学生的例子。但这两个例子对于本课的教学或许没有太多的意义,好像不能让学生明确感受出倍数的因数的依存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一部分的.内容去掉,直接进入课堂,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

  2、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本课是想通过用12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的活动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再用具体的例子向学生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在课堂中我直接让学生进行操作,两人小组活动,试着摆一摆,看看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在交流的时候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摆法,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再让学生有序地说一说,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做好铺垫。再有一道具体的算式举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用我们过去学*的乘法算式中的乘数乘乘数等于积过渡到倍数和因数,再让学生说一说其他两道乘法算式。说完后再给学生一个提醒,并让学生再根据出示的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和谁是谁的因数,最后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写一个算式,并说一说。

  3、找一个数的倍数。这应该时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找倍数的方法,而我在上课的时候把这一个重要的部分一带而过,可以看出来很大一部分学生是没有掌握找倍数的方法的。所以我在思考这一难点该如何突破?是不是应让学生先独立想一想办法,多说一说,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说自己用来找倍数的方法,这样多种方法出来以后,我们可以对方法进行优化,选择快速简单的找法。在教学的时候,同时注培养学生有序写出倍数,注意倍数书写的格式等意识,可以比较有序的找和无序的找,让学生自己感受有序的好处,学生有了有序地找的基本方法后,在进行练*的时候也会选择刚才优化过的好的方法进行练*。

  4、找倍数的特征。在完成找一个数的倍数之后,我们可以直接出示3,2,5的倍数是哪些,让学生观察三个倍数,再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放手让学生去找或许学生能够很快的找出来,但如果给好具体的问题,可能会限制一些学生的思考。如果学生在观察时没有发现我们所想要总结的特征,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让学生观察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最大的倍数和倍数的个数等。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找,我们要相信他们藕能力做到。

  5、课堂常规的问题。在上课之前我应先确定好小组的具体分配,以免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找不到合作的对象,如果上课之前具体的分好了,小组讨论的效率会高很多。在上课时,我要少说,把更多说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还要相信学生,不要怕学生不会,而给出很多的条条框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这是一节概念课,关于“倍数和因数”教材中没有写出具体的数学意义,只是借助乘法算式来认识倍数和因数,从而体会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进而让学生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以及倍数和因数的特征。

  这部分知识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没有什么生活经验,也谈不上有什么新兴趣,是一节数学味很浓的概念课,因此为了让乏味变成有味,在课开始之前,跟同学们讲了韩信点兵的故事,从一个同余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产生兴趣,并告知学生所用知识与本节课所学知识有很大关联,引导学生认真学好本节课的知识。

  在教授倍数和因数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受不同形状下所得到的不同乘法算式,通过这些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并且让学生自己想一道乘法算式,让同桌用倍数和因数说一说,从学生的自身素材去理解概念,使学生对新知识印象更深刻,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倍数和因数。但是,在这一环节中,由于紧张,忘记让学生从“能不能直接说3是因数,12是倍数”这一反例中体会倍数和因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以致到后面做判断时出现很多同学认为“6是因数,24是倍数”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本节课的难点是找一个数的因数,因此,我将教材中先教找一个数的倍数改成先教找一个数的因数,也正因为找一个数的`因数比较有难度,所以,我先让学生根据之前例题中的三个乘法算式来说一说12的因数,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利用乘法算式来找,并且初步让学生感受有序的思想,给学生一个方法的认知。为了让学生得到反思,在找的过程中,请学生互评,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请学生自己纠正,在错误中产生反思意识,从而能够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是,作为一名新教师,对于课堂中的生成,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课堂机智将其很好的转化成学生所需达到的目标,以致跟预设的效果不一致,学生没有很充分地得到反思。并且对于课堂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处理得还不够到位。本节课的教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契机,今后,我会不断完善教学,总结经验教训,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做的更好!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尤其对因数和倍数和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不是很好理解。我通过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上课之前我特意和孩子们玩了一个小游戏。用“我和谁是好朋友”这句话来理解相互依存的意思。即“我是谁的好朋友”,“谁是我的好朋友”,而不能说“我是好朋友”。学生对相互依存理解了,在描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就不会说错了。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下面几个细节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一是教材虽然不是从过去的整除定义出发,而是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但本质上任是以“整除”为基础。所以我上课时特别注意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才能讨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举了一些反例加以说明.二是要学生注意区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两者都只能是整数。三是要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可以说“15是3的5倍”,也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我们只能说“15是3的倍数”,却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我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帮助孩子们认真理解辨析,所以学生一节课下来对这组概念就理解透彻了,不会模糊了。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2

  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内容较为抽象,为让学生理清各概念间的前后承接关系,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在学*《因数和倍数》这节课时,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

  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因此,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情景图引出乘法算式2×6=12,让学生在多说中体会、理解乘法算式中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学生在交流中轻松地理解了两数之间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引出12的所有因数,让孩子感受到用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为后面学*找一个数的因数做好铺垫。

  二,引导孩子在自主探究中学*新知

  在学*找一个数的因数时,让孩子们动脑思考,小组合作中探究方法,孩子们想出的方法很多,充分发挥了他们智慧,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中优化了方法,孩子们在体验中逐步掌握了方法,学得深刻,方法熟练。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脑思考、观察,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学*中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一些特殊的例子,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总结概括一些概念,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觉得这局部内容同学初次接触,对于同学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尤其对因数和倍数和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不是很好理解。我通过捕获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协助同学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上课之前我特意和小朋友们玩了一个小游戏。用“ 我和谁是好朋友”这句话来理解相互依存的意思。即“我是谁的好朋友”,“谁是我的好朋友”,而不能说“我是好朋友”。同学对相互依存理解了,在描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就不会说错了。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下面几个细节来协助同学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一是教材虽然不是从过去的整除定义动身,而是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但实质上任是以“整除”为基础。所以我上课时特别注意让同学明白什么情况下才干讨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举了一些反例加以说明。二是要同学注意区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两者都只能是整数。三是要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可以说“15是3的5倍”,也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我们只能说“15是3的倍数”,却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我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协助小朋友们认真理解辨析,所以同学一节课下来对这组概念就理解透彻了,不会模糊了。

  我在教学因数和倍数时,我发现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人教版教材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人教版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这里的处理的方法有所不同,我在教学时做了一些下的改动,让学生用24张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然后自己用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这样学生的算式就不仅限于乘法,有个别学生写了除法算式。这样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因为现在我班也有个别学生在学*奥赛,所以我从整除的角度也介绍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由于这节的概念较多,因此有不少是由老师直接告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的接受。如让学生思考:你觉得4和24、6和24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对乘除法学生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因此不少学生能说出倍数关系,可能说得不很到位,但那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当学生认识了倍数之后,我进行了设问:24是4的倍数,那反过来4和24是什么关系呢?尽管学生无法回答,但却给了他思考和接受“因数”的空间,使学生体会到24是4的倍数,反过来4就是24的因数,接下来就是6和24的关系,同学们都争者要回答。

  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

  ①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

  ②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

  通过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比老师给予有效得多。学生就这样轻松、愉快的学*了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与老教材比较有较大的变化。传统的教材按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的顺序安排,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是按操作—乘法—倍数和因数的顺序编写,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建立在直观模型之上。教材的变化呼唤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笔者四次执教该课,对教学内容和呈现形式作了微调处理并重视与学生*等对话,最终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1.例3中36的因数如何书写?

  第一次试上时我采用了从小到大依次书写的方法,第二次试上时我采用了一对一对书写的方法:1、36,2、18,3、12、4、9、6。第一种方法便于学生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但书写时比较麻烦;后一种方法书写起来比较方便,但由于因数不是按大小顺序排列,所以不利于学生发现一个数因数的特征。后面的教学中我对写法作了微调处理:即一对一对书写,但是从两边向中间书写,最后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实践证明效果很好,既注重了顺序,也兼顾了方法,且有利于学生发现一个数因数的特征。

  2.到底要让学生发现什么?

  在教学完例2、例3及其各自的“试一试”后,教材都呈现问题:“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学生能发现教材上揭示的几条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特征就行了,但我认为,发现的结果不应完全局限于教材上揭示的几条特征。因为发现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是学生通过经历、观察、猜测、概括等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自由的、开放的。我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微调处理是: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发现,对于学生的观点只作最后的评判,并选择几条正确的结论揭示在黑板上(当然包括教材中的结论)。事实证明,这样的微调处理激活了学生的潜能,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3.“有限”和“无限”的结论怎样呈现?

  让学生认识“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和“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教材是分开编排的,即在学*找一个数的倍数后学*前者,在学*完找一个数的因数后再学*后者。我认为在学生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以后,结合板书比较,学生对“有限”和“无限”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学的过程也更加顺畅。实践证明,这一微调处理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与学生*等对话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传统的问答式教学,学生大多以被动的方式接受学*,很难自己确定思考的方向;有时问答的频度过高,不利于学生对问题作深度思考。对话的教学方式则不然。当学生进入对话状态时,他们能积极主动地与同学或教师进行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对问题的认识易于走向深入。现记录学生观察36、15和16这三个数的因数后的对话。

  生:我认为双数的因数中都有2。

  师:真聪明!

  生:我发现双数的因数是成对成对出现的,而单数的因数个数也是单数。

  生:我认为不对,因为单数15的因数个数是4个,4是双数。

  生:单数的因数全部是单数。

  师:是吗?大家再找个单数,写出它的所有因数,看看他的发现是否正确。

  学生验证检查后,发现是正确的`。我及时地表扬了这个学生。

  生:我发现1是任何自然数的因数。

  师:真了不起,1是任何自然数的因数。再看看一个数的因数中1的大小怎样?

  生:最小。

  师:那么我们可以说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几?

  生: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

  生:一个数最大的因数就是它自己。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共同作出肯定的评价。

  师: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是它自己,这句话,我们又可以说成,一个数最大的因数就是它本身。

  生:老师,我还发现一个数最大的因数又是它的倍数。

  学生的精彩发言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想这与教学中*等的对话氛围是分不开的。首先,我把自己定位在与学生*等的话语地位上,用“仰视”的姿态去欣赏学生的发言,让学生心理放松,敢想敢说。其次,绝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不管学生的发现在不在点子上,只要他有观点要表达,都要让他把话说完。再次,不失时机地通过鼓励和表扬等方式肯定学生的对话成果,即使认识上有错误,也要肯定他敢于发表观点的勇气。最后,为使对话紧紧围绕主题,注意及时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引导点拨不能太多,多则会经常打断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学生发现,1是任何自然数的因数后,我及时表扬他的发现“真了不起”,同时,通过引导学生“看看一个数的因数中1的大小怎样”,把学生的观察引向一个数最小的因数和最大的因数。教师的适当点拨有益于对话的顺利推进,有益于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入。

  我发现"倍数和因数"这一单元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概念掌握较好,倍数与因数的应用相当部分学生应用也比较灵活。从学生的答卷情况来看存存在问题也不少,纵观本单元的教学,从中得到的反思:

  1、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不论是新课的讲授还是知识的实际应用,都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与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的倍数、因数就在身边,从生活中学*数学、应用数学问题。

  2、采用了小组合作学*的模式

  在新课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以及有关倍数、因数的特征及应用以后,在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如何合理将分类,2、3、5的倍数的特征,如何找因数,找质数等等,这些都有以小组讨论作为探索新知的起点,在小组合作学*中,给学生搭建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的*台。

  3、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在课堂上,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过程。重视让每个学生都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想法,每个知识点的建立、新知识的形成尽量让学生从已有知中识讨论、寻求,同时也倾听同伴的.观点,相互学*。体现以“以人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操作、讨论、归纳,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从中让让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4、重视新知识的应用

  每学*一个新的知识点及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并且运用新知识灵活解决问题。

  5、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未积极参与到学*中来,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数学研究中来,仍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2)、本单元的测验卷的应用部分要求学生说明解题的理由的比较多,而学生也失分比较严重,说明学生在这方面知识较薄弱,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突破这一环节。

  (3)、也出现了很多教学的困惑.如在教学中明知一小部分学生在某些知识点存在缺陷,但很难抽时间弥补及跟进。

  《因数和倍数》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同时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重要的,为五年级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学*奠定了基础。

  本节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数学知识的学*中去,调动学生学*的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的。

  一: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变抽象为具体。

  二、倍数教学,发现特点。

  利用乘法算式,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这里让学生理解:

  (1)3的倍数应该是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

  (2)找3的倍数是要有一定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有了找3倍数的方法,在上学生找出2和5的倍数。这样即巩固对例题的理解,同时也为接下来的讨论倍数的特点奠定基础。

  最后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

  (1)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要用省略号)。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因数教学,发现特点。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和倍数相似,大部分学生都用乘法算式寻找一个数的因数,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几到有序排列的除法算式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强调有序(从小到大),不重复、不遗漏。随后让学生找出15、16的因数有那些。最后通过比较讨论让学生得出因数的特点:

  (1)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本身。(让学生明白所有的数都有因数1).

  四、练*反馈情况

  从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掌握的还是不错的,有部分基础差的学生,有如下几点错误出现:

  1、倍数没有加省略号。

  2、分不清倍数和因数,倍数也加省略号,因数也加省略号。

  3、因数有遗漏的情况。从以上情况来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关注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注意补差工作;同时要注意教学中细节的处理。

  《因数和倍数》这一教学内容是一节概念课。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样,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了难度,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觉得还是收到了预设的效果。

  能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根据1×12=12,2×6=12,3×4=12三个乘法算式说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后,教师紧接着提问:12的因数有哪些?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地找出12的因数,接着再提问:你是用什么方式找到12的因数的?在学生说出方法后,为了让学生探索出找一个因数的方法,我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5的因数有哪些。预设在汇报时,能借此解决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但在实际交流时,学生的方法出现了两种意见,并且各抒己见,因为15的因数只有两对,无论怎样找都不会遗漏。作为老师,我这时没有把我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是以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找16、18的所有因数。由于部分学生运用从小到大一对一对地找很快找出这两个数的因数,另一部分却在无序的情况下,不是重复就是遗漏,这样在比较中,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学生就能够很好地接受并掌握。同时在练*中我设计了其中一道题是猜我的电话号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我是这样想的:重在培养学生善于联想,勇于探索的*惯。由个体现象联想到同类现象并能深入探索,这是创造的源泉。虽然在这个环节上花了比较多的时间,但对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这节课另一个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就是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时,由于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借助这一学*热情让学生自己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教师相信学生,学生学*兴趣更浓。不仅探讨出从小到大找一个数的倍数而且发现了倍数的特点。这一环节教学的成功,也使我改变了教学的观念——适时放手,会看到学生更精彩的一面。以后教学需大胆相信学生,深入钻研教材,既备教材又了解学情,作到收放自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由于本节课的容量比较大,练*题设计综合性比较强,学生学得并不轻松,还存在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今后,应努力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学困生的学*效率。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P12一14,练*二。

  【教学过程】

  一、操作空间,初步感知。

  1.同桌用12块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要求:能想象的就想象,不能想象的才借助小正方形摆一摆。

  2.学生动手操作,并与同桌交流摆法。

  3.请用算式表达你的摆法。

  汇报:1×12=12,2×6=12,3×4=12。

  【评析】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想象、表达等环节,既为新知探索提供材料,又孕育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

  二、探索空间,理解新知。

  1.理解因数和倍数。

  (1)观察3×4=12,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师根据学生的表达完成以下板书: 3是12的因数 12是3的倍数 4是12的因数 12是4的倍数 3和4是12的因数 12是3和4的倍数

  (2)用因数和倍数说说算式1×12=12,2×6=12的关系。

  (3)观察因数和倍数的相互关系。揭示: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指的数是整数(一般不包括O)。

  2.求一个数的因数。

  (1)出示2,5,12,15,36。从这些数中找一找谁是谁的因数。 学生汇报。

  师:2和12是36的因数,找1个、2个不难,难就难在把36所有的因数全部找出来,请同学们找出36的所有因数。

  出示要求:

  ①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合作。

  ②可借助刚才找出12的所有因数的方法。

  ③写出36的所有因数。

  ④想一想,怎样找才能保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教师巡视,展示学生几种答案。

  生1:1,2,3,4,9,12,36。

  生2:1,36,2,18,3,12,4,9,6。

  生3:1,4,2,36,9,3,6,12,18。

  (2)比较喜欢哪一种答案?为什么?

  用什么方法找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按顺序一对一对找,一直找到两个因数相差很小或相等为止)

  师:有序思考更能准确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完成板书:描述式、集合式。

  (3)30的因数有哪些?

  【评析】学生围绕教师出示的思考步骤,寻找36的所有因数。既留足了自主探索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通过展示、比较不同的答案,发现了按顺序一对一对找的好方法,突出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3.求一个数的倍数。

  (1)3的倍数有:——,怎样

  有序地找,有多少个?

  找一个数的倍数,用1,2,3,4?分别乘这个数。 (2)练一练:6的倍数有: ,40以内6的倍数有:一o

  【评析】

  由于有了有序思考的基础,求一个数的倍数水到渠成,本环节重在思考方法上的提升。

  4.发现规律。

  观察上面几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例子,你对它们的最大数和最小数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汇报,归纳: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I,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评析】

  通过观察板书上几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放手让学生发现规律,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三、归纳空间,内化新知。

  师生共同总结:

  (1)因数和倍数是相互的,不能单独存在。

  (2)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应有序思考。

  四、拓展空间,应用新知。

  1、15的因数有:——,15的倍数有:——。

  2.判断。

  (1)6是因数,24是倍数。( )

  (2)3.6÷4=0.9,所以3.6是4的因数。 ( )

  (3)1是1,2,3,4?的因数。 ( )

  (4)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21,这个数的因数有1,5,25。( )

  3、选用4,6,8,24,1,5中的一些数字,用今天学*的知识说一句话。

  4、举座位号起立游戏。

  (1)5的`倍数。

  (2)48的因数。

  (3)既是9的倍数,又是36的因数。

  (4)怎样说一句话让还坐着的同学全部起立。

  【评析】

  本环节的前3题侧重于巩固新知,后2题侧重于发展思维。通过“说一句话”和“起立游戏”,展现了学生的个性思维,体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

  【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重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体验有序思考的重要性。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 一、留足空间,让探索有质量。

  留足思维空间,才能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充分发挥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探索成为知识不断提升、思维不断发展、情感不断丰富的过程。第一,把教材中的飞机图改为拼长方形,让同桌同学借助12块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提供了空间。第二:放手让每个同学找出36的所有因数,由于个人经验和思

  维的差异性,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但这些不同的答案却成为探索新知的资源,在比较不同的答案中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第三:通过观察12,36,30的因数和3,6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由于提供了丰富的观察对象,保证了观察的目的性。第四:让学生“选用4,6,8,24,1,5中的一些数字,用今天学*的知识说一句话”。不拘形式的说话空间,不仅体现了差异性教学,更是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的不同发展。 二、适度引导,让探索有方向。

  引导与探索并不矛盾,探索前的适度引导正是让探索走得更远。探索12块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教师提示能想象的就想象,不能想象的可借助小正方形摆一摆。这样的引导,是尊重学生不同思维的有效引导。

  在找36的所有因数时,教师出示4条要求,既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又是提醒学生探索的任务。在让学生观察几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时,引导学生观察最大数和最小数,有什么发现?这样的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观察。可见,适度的引导,保证了自主探索思维的方向性和顺畅性。

  整堂课,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思考有序。整个认知过程是体验不断丰富、概念不断形成、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一、单元主题图体验数学化过程。单元主题图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选择某一个主题构建的一幅情境图,本单元就出现了“数的世界”单元主题图。在教学中,我是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出发来组织教学的,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主题图,通过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然后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共享学*的成果;最后通过解决问题,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学中学生不仅很快找到了整数、小数、负数,而且也找到了橙子卖完了用“0”表示,图中有一个凳子、一张桌子用“1”表示,更多的是学生提出了很多的'数学问题,如我有50元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学生真正是在自主学*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二、数形结合实现有意义建构。教材中对因数概念的认识,设计了“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写出乘法算式,再与同学进行交流。在思考“哪几种拼法”时,借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动,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地学*”;学生对因数和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促进了学生的有意义建构,这是一个“先形后数”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抽象的过程。

  三、探索活动关注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运用做记号、列表格、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来发现规律和特征,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过程,孩子们学会了思考,初步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四、困惑:

  1、第一次真正开始教北师大教材,最大的感觉是教学的空间真的扩大了,课堂活跃了,但是同时给学生进行课后辅导的时间也增加了,每节课从学生的反馈看来,却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存在各种问题,教材中太缺乏那些能让他们成功的“基础性”题目,整个一个单元只有一个练*一,那六道题目真的能解决问题吗?能否多给孩子们一些选择。

  2、不太明白为什么一定要使用“因数”这个概念,比较“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和“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约分”,总觉得后者容易接受吧。这一改好像我们还得教学生家长,就真的有学生家长投诉说“老师啊,你教错了,那不是因数,是约数……”,让人哭笑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我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学*了解到以下信息: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虽然学生已接触过整除与有余数的除法,但我班学生对“整除”与“除尽”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因此在教学时,补充了两道判断题请学生辨析:

  11÷2=5……1。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因为5×0.8=4,所以5和0.8是4的因数,4是5和0.8的倍数,对吗?为什么?

  特别是第2小题极具价值。价值不仅体现在它帮助学生通过辨析明确了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都是指整数(一般不包括0),及时弥补了未进行整除概念教学的知识缺陷,还通过此题对“因数”与乘法算式名称中的“因数”,倍数与倍进行了对比。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教案菁选(扩展7)

——《倍数和因数》教案(精选十篇)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30~51页的“例1~例12”以及练*五~七。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因数和倍数,以及公因数和公倍数等内容。本单元内容大体分三段安排:第一段,认识因数和倍数,学*在1~100的自然数中有序地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以及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探索2、5、和3的倍数的特征,学*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同时认识奇数和偶数。第二段,认识质数、合数和质因数,学*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第三段,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探索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探索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最后,安排了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亿以内的数,以及学*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本单元内容,又为后续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非0自然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知道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知道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了解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的含义,会分解质因数。

  2.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会求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数感。

  4.使学生在参与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学学*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的自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倍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数的特点合理灵活地确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根据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理解正确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六、课时安排

  因数和倍数…………………………………………1课时

  2和5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

  因数和倍数练*……………………………………1课时

  质数和和合数………………………………………1课时

  分解质因数…………………………………………1课时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2课时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2课时

  因数与倍数整理与练*……………………………2课时

  和与积的奇偶性……………………………………1课时

  课前思考:

  1.概念揭示变逻辑演绎为活动建构。因数和倍数,传统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来安排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刻板、冰冷的。如果能借助学生的操作和想象活动,唤起学生的因倍意识,自主建构起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那么学生获得的概念必然是生动的、有意义的。

  2.解决问题变关注结果为对话生成。要找出一个数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这个数的所有因数。这里有一个方法问题。是把方法简单地告诉学生,迫切地寻求结果,还是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很多成功的教学表明,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对话场,在生生、师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对话中,能让师生彼此分享经验、沟通思考,生成新的看法。

  3.教学宗旨变关注知识为启迪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为学生的智慧成长而教,应成为我们数学教学的倾心追求。怎样通过对因数和倍数内涵的深度挖掘,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更教会他们数学思考的方法,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释放潜能,开启心智?这是我设计因数和倍数这堂课的宗旨所在。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建构,使学生领会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谈论,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3.通过教学,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思考的魅力,体验到数学学*的乐趣。教学准备:

  练*纸、学号卡等。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学会有序地进行思考。

  教学流程:

  一、意义建构

  1.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摆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摆?能不能举一道简单的乘法算式,把你心目中的摆法表示出来?(请一位学生回答)

  2.猜猜他可能是怎样摆的?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出现相应的两种摆法,随后隐去第二种)

  3.还可以怎样摆?同样用一道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再请一位学生回答)

  4.他又可能是怎样摆的?

  (根据学生回答屏幕显示另外两种摆法,随后隐去第二种)

  5.还可以怎样摆?

  (请学生回答)

  6.能想象出他的摆法吗?

  (根据学生回答屏幕显示最后两种摆法,随后隐去第二种)

  此时屏幕上出现三种摆法。在三种摆法右侧分别出现三道乘法算式。

  7.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发现,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由此我们还得出三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以43=12为例,43=12,从数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说4是12的因数,3也是她的因数。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8.结合另外两道乘法算式,你能分别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请同座两个学生相互说一说)

  9.为了研究的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专指不是零的自然数。

  [设计理念:因数与倍数这节内容,传统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安排的,在除法和整除的基础上,由整除直接演绎推理出来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经历的过程,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刻板的、冰冷的。而本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借助表象进行操作和想像活动,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以及其中的因倍关系,进而生成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种意义的建构是基于学生原有经验之上的,是学生自主操作、积极思考的结果。]

  二、方法渗透

  1.根据44=16、40016=25这两个算式,你能分别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指名回答)

  2.当两个因数相同时,通常只需要说出或写出一个,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我们能不能说16是因数,或者说16是倍数?

  (组织学生讨论)

  3.因数和倍数它们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板书:相互依存)

  4.下面我们一块来找一找100的因数有哪些?同学们可以同座两人合作,也可以独立思考。

  (教师巡视。并选择一份作业,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5.对照你们自己找出的100的所有因数,你想对这位同学说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进行引导、评价)

  6.对于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你们还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或提问的?

  7.比较这几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8.回顾刚才的过程,你觉得要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有什么诀窍?

  (通过对话、讨论,让学生体会思考的合理性、有序性)

  9.当然,如果要找出一个很大数目的所有因数,用这种方法可能会比较麻烦,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中进一步来研究。

  [设计理念:如何找出100的所有因数,教学中,教师没有急切地认定结果,也没有简单地把方法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或同座两人合作,或独立思考。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交流与对话,师生之间彼此分享经验、沟通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升华。]

  三、巩固深化

  (课件显示:下面哪些数一定是□□的因数。

  1、2、3、4、5、6、7、8、9、10)

  1.方框后面藏着个两位数,看谁能很快说出下面10个数中,哪些是它的因数?

  (单击一下,出示21)

  2.接着出示□4,哪些是它的因数呢?说说你的想法?

  3.要使这个数一定有因数2,那么个位上还可以是哪些数字?

  4.出示□0。你知道除了1和2外,还有哪些数也是它的因数?

  5.最后出示□□。这一次,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都看不清了,你还能找到答案吗?

  [设计理念:设计这一组变式练*,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另一方面又巧妙渗透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体现了数学学*的综合性、连贯性。]

  四、360度的优点

  1.我们已经知道了一直角等于90度,一圆周角等于360度。可是你们知道吗?从前,法国人曾将一直角定为100度,这样一圆周角就是400度。但是后来却没有能行得通。这是什么道理呢?一圆周角等于360度又有什么优点呢?

  2.我们先来找一找360和400的因数各有多少个?

  (分别出示360和400的所有因数。)

  3.原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360的因数比400的因数多,多9个。一圆周角定为360度,当我们需要计算一圆周角的几分之一时,可以在23种情况下得到整度数。

  课件显示:

  2等分:360/2=180;3等分:360/3=120;

  4等分:360/4=90;5等分:360/5=72;

  90等分:360/90=4;120等分:360/120=3;

  180等分:360/180=2;360等分:360/360=1)

  而如果把一圆周角定为400度,那么只有在14种等分情况下才能得到整度数。相比之下,当然360度要方便多了。

  [设计理念:为什么法国人将一圆周角定分400度没能行得通?一圆周角定为360度有什么优点?学生通过猜想、比较,了解到这些竟然与因数的多少有关,从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有趣、神奇。数学在学生心目中不再是陌生、晦涩的,而是生动有趣的,她就在你我的身边。]

  五、游戏中的发现

  1.请学生拿出学号卡,在纸上写下你的学号数的所有因数。

  2.在这些数中,因数的个数最少的是几?(对1)虽然1是因数个数最少的一个数,但它却又是最受欢迎的一个数,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3.除了1以外,你觉得还有哪些数比较特别的?

  (找2或5号同学。)

  4.你这个数特别在哪儿?像这样的数还有哪些?请把学号卡举起来。

  (课件显示:只有两个因数的有:2、3、5、7、11)

  5.除了这些数外,其余的数各有多少个因数?(对4)你有?(对6)你呢?

  6.这些数,它们的因数个数多少不一,各不相同。同学们猜一猜在它们中间因数个数最多的是那一个?你觉得?理由是?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这个数尽快地找出来?

  7.如果让同学们将这51个数按照它们因数个数的不同,来分一分类,你们准备怎样分?其实不光这51个数,把所有的自然数按照因数个数的不同来分类,都可以分成这样的三类。

  8.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关于因数和倍数,还有许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学*,去研究,去探索

  9.组织学生分批退场。

  (1)请学号数不少于三个因数的同学先退场;

  (2)请学号数只有两个因数的同学退场;

  (3)请学号数只有一个因数的同学跟我一起离场。

  [设计理念:通过寻找自己学号数的所有因数,既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又让学生感知到自然数的因数个数各有不同,为后面学*质数与合数埋下伏笔;组织学生分批退场,既检验了学生学*的效果,又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正所谓课已毕,趣犹在。]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教课标数学)四下第70-71的例题以和72页“想想做做”的1-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协助同学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同学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有序考虑能力。

  3、通过倍数和因数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使同学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到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

  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每桌准各12个一样大小的正方形,每人准备一张自身学号的卡片。

  设计理念:通过竟猜、操作、比一比谁写得多,找朋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同学持续的学*兴趣;同学通过独立考虑、合作文流进行自主探索;教师引导同学掌握数学考虑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智力竞猜 引入新课

  1、让同学进行“智力竞猜”――春暖花香的季节,公园里许多人在划船,一条船上有两个父亲两个儿子,但总共只有3个人,这是怎么回事呢?(局部同学能猜出三个人分别是孙子、爸爸、和爷爷)

  2、孙子、爸爸、爷爷的名字分别是韩韩,韩有才、韩广发。请同学以韩有才为中心介绍―下三个人的关系。同学可能会说出“韩有才.是爸爸”,“韩有才是儿子”的语句,这时引导同学说出“谁是谁的爸爸”“谁是准的儿子”。

  3、上述“父子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在表述时一定要完整。并向同学说明自然数中某两个数之间也有这种类似的依存关系――倍数和因数。

  设计说明:“智力竞猜”走同学喜欢的形式,因为每个同学都有争强好胜之心,“竞猜”有两个作用,一是激发同学的学*兴趣,二是以此引出“相互依存”的关系,为理解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作铺垫。

  二、操作发现 理解概念

  1、师:“‘智慧从手指问流出’,通过操作我们能发现许多的知识。请同桌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试一试能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并考虑一下其中蕴涵着哪些不同的乘除法算式。”

  2、请同学汇报不同的摆法,以和相应的乘除法算式。(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分开写)再向同学说明:假如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后和另一个图形一样,我们就认为这两个图形是一样的,让同学特重复的图形和算式去掉。(板书三十乘法算式,和几十相应的除法算式)

  设计说明;让同学写出蕴涵的乘除法算式符合同学的知识基础,同学有的可能用乘法表示,也有的可能用除法表示;让同学将旋转后相同的去掉,这是一次简化,很多同学并不知道,需要指导,这样可以使同学认识到事物的实质。

  3、让同学一起看乘法算式4×3=12,向同学指出: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

  4、先请一个同学站起来说一说.然后同桌的同学再互相说一说。

  5、让同学仿照说出6×2=12和12×1=12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6、同学相互出一道乘法算式,并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同学可能会出现0×( )=0的情况,借此向同学说明我们研究因敷和倍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设计说明:倍数和因数是全新的概念,需要教师的“传授、讲解”,需要同学的适当“记忆”――重复、仿照。当然,要使同学真正理解还必需举一反三,通过互相举例可以逐步完善同学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同时使同学明确倍数和因数的研究范围。

  7、以4×3=12与12÷3=4为例,向同学说明后面的除法算式是由前面的乘法算式得到的,根据这个除法算式可以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说好后再让同学试一试其他几个除法算式中的关系。

  8、练*:根据下面的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5×4=20 35÷7=5 3+4=7

  (1)同学回答后引发同学考虑:能不能说20是倍数,4是因数。使同学进一步理解倍数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需说哪个是哪个的倍数,因数也同样如此。

  (2)通过3+4=7使同学进一步理解倍数和因数都是建立在乘法或除法的基础之上的。

  设计说明:乘法和除法是一种互逆的关系,在学*中应该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三道练*可以巩固刚刚获得的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将融会贯通落到实处。

  三、探索方法 发现特征

  1、找一个数的因数。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教案菁选(扩展8)

——公倍数和公因数教案范本五份

  刘浩中心小学许夏敏

  教学目标:1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巩固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的方法,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并能根据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掌握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巩固解方程的方法,进一步掌握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教学实施:一、疏通概念

  1、同学们,本学期的内容已经全部学完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对所有的知识进行与复*。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数的世界”,在十个单元中哪些是与数打交道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方程

  公倍数与公因数

  认识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加减法

  2、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复*方程,公倍数与公因数(出示课题)

  3、讨论与思考:本学期学*了方程的哪些知识?

  什么是公倍数与公因数?

  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

  二、专项练*

  1、方程的复*

  ⑴与练*第1题,在方程下面打√,集体汇报时说出为什么不是方程?

  等式

  方程

  X+2.5<828-12=165a分别叫什么?你觉得方程与等式有什么关系?你能用一副图来表示吗?

  ⑵与复*第2题

  提问:根据什么来解方程?指名4人板演,校对时说说是怎么想的?

  出示练一练,找出括号中方程的解

  ①3x=1.5(x=0.5x=2)

  ②x-210=30(x=240x=180)

  ③x÷5=120(x=24x=600)

  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米11.7*方米?米

  2.7米

  6.9米3.9米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式列方程的?

  教师,用方程计算可以使很多问题变的简单,容易解决。

  ⑷与复*第4题学生读题后独立用方程解决。

  2、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复*

  对公倍数和公因数你有那些了解?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呢?

  出示练*①写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94和82和3

  ②写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18和2415和602和3

  请做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三、全课

  今天我们复*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作业

  与复*第3题、第5题、第6题。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复*课,主要复*方程、公倍数和公因数两个单元的内容。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因此对知识的`回顾与还不是很系统。特别是对潜能生而言,教师的提问不能及时沟起他们对知识概念的回忆,因此跟基础较好的同学相比就形成了鲜明的落差。

  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正确掌握题中的数量关系是关键,也是学生理解中的难点。大部分学生在列方程时,因为没能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而把方程列错,或者方程列到了,却不能把方程抽象成数量关系式。诸如这些现象,主要是学生的抽象能力还不够完善,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够仔细,深入,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在公倍数和公因数一单元中,问题不大,主要是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对较大的两个数,如求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出错率较大。因此课后还应多补充一些相应的练*。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页,练*五第12~14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进行有条理思考。

  2.通过练*,使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含义,弄清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弄清公倍数和公因数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完成一些公因数、公倍数的有关练*。

  二、基础训练

  1.写出36和24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是多少?

  2.写出100以内10和6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的?

  三、综合练*

  1.完成练*五第12题。

  谁能说说什么数是两个数的公倍数?两个数的公因数指什么?

  在书上完成连线后汇报方法。

  你是怎样找出24和16的公因数的?你是怎样找到2和5的公倍数的?

  2.完成第13题。

  独立完成。交流各自方法。

  3.完成第14题。

  独立完成。交流各自方法。

  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写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写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4.完成思考题。

  (1)小组讨论方法。

  (2)指导解法。

  把46块水果糖分给同学后剩1块,也就是同学们分了多少块糖?(46-1)38块巧克力分给同学后剩3块,也就是分了多少块巧克力?(38-3)每种糖都是*均分给这个小组的同学,因此这个小组的人数既是45的因数,又是35的因数。要求小组最多有几人,就是求45和35的什么?(最大公因数)(45,35)=5因此这个组最多有5名同学。

  5.阅读“你知道吗”介绍了我国古代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重要方法————辗转相除发法,以及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四、课堂

  大家在学*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一单元时,首先要明白公倍数和公因数的意义,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其次要掌握找公倍数、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才能为后面的学*做好准备。

  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本单元继续教学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要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为以后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准备。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第22~25页教学公倍数。主要是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第26~31页教学公因数。包括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练*五里还安排了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比较。

  第32~36页实践与综合应用。利用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实例,教学用数字编码表示信息。

  在“你知道吗”里,介绍了我国古代曾经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因数,也介绍了现代人们经常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在阅读这材料后,如果学生愿意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是允许的。但是,不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和使用短除法。编排的一道思考题,是可以用公因数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

  1?在现实的情境中教学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领会公倍数、公因数的含义。

  例1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例3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都是形成新的数学概念,都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领会概念的含义。

  例1先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发现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并从长方形纸片的长、宽和正方形边长的关系,对铺满和不能铺满的原因作出解释。再想像这张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哪些正方形,从倍数的角度规律,为形成新的数学概念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揭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含义,把感性认识提升成理性认识。

  教材选择长方形纸片铺正方形的活动教学公倍数,是因为这一活动能吸引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用同一张长方形纸片铺两个不同的正方形,面对出现的两种结果,会提出“为什么有时正好铺满、有时不能”,“什么时候正好铺满、什么时候不能”这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他们沿着正方形的边铺长方形纸片,就会想到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可能和边长有关,于是产生进一步研究正方形边长和长方形长、宽之间关系的愿望。

  分析正方形的边长和长方形长、宽之间的关系,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成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联系 铺的过程与结果,从两个正方形的边长除以长方形的长、宽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层面上,体会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第二个层次根据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的经验,联想还能正好铺满边长是几厘米的正方形。先找到这些正方形,把它们的边长从小到大排列,知道这样的正方形有无数多个。再用“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概括地描述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征。显然,前一层次形象思维的成分较大,思考难度较小,对后一层次的抽象认识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通过活动领悟公倍数的含义,不仅体现在例题的教学中,还落实到练*里。第23页“练一练”在2的倍数上画“?”,在5的倍数上画“○”。从数表里的10、20、30三个数既画了“?”又画了“○”,体会它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是2和5的公倍数。练*四第4、7、8题都是与公倍数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涂颜色、填表格、圈日期等活动体会公倍数的含义。

  例3教学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含义,也通过“铺”的活动组织教学。与例1不同的是,例3用2张边长不同的正方形纸片分别去铺同一个长方形,是形成公因数概念的需要。例题编写和练*编排与教学公倍数相似,这里不再重复。

  2?突出概念的内涵、外延,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概念的内涵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一切对象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公倍数是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公因数是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可见“几个数公有的”是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属性。在倍数、因数的基础上教学公倍数、公因数,关键在于突出“公有”的含义。

  教材用“既是……又是……”的描述,让学生理解“公有”的意思。例1先联系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12厘米、24厘米……的正方形这些现象,从正方形的边长分别除以长方形纸的长和宽都没有余数,得出正方形的边长“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一方面概括了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点,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既是……又是……”的意思。然后在“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这句话里把“既是……又是……”进一步概括为“公倍数”,形成公倍数的概念。

  集合图能直观形象地显示公倍数、公因数的含义。第23页把6的倍数与9的倍数分别写到两个集合圈里,这两个集合圈有一部分重叠,在重叠部分里写的数既是6的倍数,也是9的倍数,是6和9的'公倍数。先观察这个集合图,再填写第24页的集合图,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公倍数的含义。

  概念的外延是指这个概念包括的一切对象。对具体事例是否属于概念作出判断,就是识别概念的外延,加强对概念的认识。例1在揭示2和3的公倍数的概念,指出它们的公倍数是6、12、18、24……后,提出“8是2和3的公倍数吗”这个问题,利用反例凸现公倍数的含义。让学生明白8只是2的倍数,不是3的倍数,从而进一步明确公倍数的概念。练*四第4题先在表格里分别写出4、5、6的倍数,再寻找4和5、5和6、4和6的公倍数,也有助于学生识别概念的外延。

  3?运用数学概念,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本单元只教学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因为这些是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在约分和通分时应用最多。只要这些基础知识扎实,即使遇到三个分数的通分,学生也能灵活处理。不编排例题教学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而是采用写出两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或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在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

  例2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思路都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从6和9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引发出来。学生可能先分别写出6和9的倍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由于倍数需一个一个地写,还要逐个逐个地比,所以得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比较慢。学生也可能在9的倍数里找6的倍数,只要依次想出9的倍数(即9×1、9×2、9×3……的积),逐一判断是不是6的倍数,操作比较方便。尤其求两个较小数(不超过10)的最小公倍数时,更能显出这种方法的优点。当然,在6的倍数里找9的倍数,也是一种方法,但没有9的倍数里找6的倍数快捷。教材安排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各种方法,首先是理解各种方法的共同点,都在寻找既是6的倍数、又是9的倍数,而且是尽量小的那个数。然后是理解各种方法的个性特点,从中作己的选择。

  例4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教学方法和例2相似。求8和12的最大公因数的几种方法中,教材呈现的第一种方法比较适宜多数学生。因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先写出两个数的全部因数,再找出最大公因数,操作不麻烦。第二种方法从小到大依次想较小数的因数,稍不留心就会遗漏某一个因数。练*五编排第3题的意图就在于此。

  练*四第5题在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之后安排,两个色块分别呈现最小公倍数的两种特殊情况。左边的色块里,每组的两个数之间有倍数与因数关系,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那个数。右边的色块里,每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练*五第6题是初步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后安排的。左边色块里,每组的两个数之间也有倍数与因数的关系,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那个数。右边色块里,每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这些特殊情况,在通分和约分时会经常出现。教学时可以按色块进行,先分别求出同一色块四组数的最小公倍数或最大公因数,再找出相同的特点,通过交流内化成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技能。要注意的是,学生有倍数与因数的知识,能够理解同组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因数关系,以及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规律。由于新教材不讲互质数,也不教短除法,所以两个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最大公因数是1,这些特殊情况,只能在具体对象中感受,不宜深入研究原因,更不要出结语让学生记忆。第9题分别写出1、2、3、4……20这些数与3、2、4、5的最大公因数,在发现有趣规律的同时,也在感受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两种特殊情况。

  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本单元继续教学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要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为以后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准备。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第22~25页教学公倍数。主要是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第26~31页教学公因数。包括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练*五里还安排了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比较。

  第32~36页实践与综合应用。利用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实例,教学用数字编码表示信息。

  在“你知道吗”里,介绍了我国古代曾经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因数,也介绍了现代人们经常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在阅读这材料后,如果学生愿意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是允许的。但是,不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和使用短除法。编排的一道思考题,是可以用公因数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

  1?在现实的情境中教学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领会公倍数、公因数的含义。

  例1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例3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都是形成新的数学概念,都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领会概念的含义。

  例1先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发现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并从长方形纸片的长、宽和正方形边长的关系,对铺满和不能铺满的原因作出解释。再想像这张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哪些正方形,从倍数的角度规律,为形成新的数学概念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揭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含义,把感性认识提升成理性认识。

  教材选择长方形纸片铺正方形的活动教学公倍数,是因为这一活动能吸引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用同一张长方形纸片铺两个不同的正方形,面对出现的两种结果,会提出“为什么有时正好铺满、有时不能”,“什么时候正好铺满、什么时候不能”这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他们沿着正方形的边铺长方形纸片,就会想到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可能和边长有关,于是产生进一步研究正方形边长和长方形长、宽之间关系的愿望。

  分析正方形的边长和长方形长、宽之间的关系,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成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联系 铺的过程与结果,从两个正方形的边长除以长方形的长、宽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层面上,体会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第二个层次根据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的经验,联想还能正好铺满边长是几厘米的正方形。先找到这些正方形,把它们的边长从小到大排列,知道这样的正方形有无数多个。再用“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概括地描述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征。显然,前一层次形象思维的成分较大,思考难度较小,对后一层次的抽象认识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通过活动领悟公倍数的含义,不仅体现在例题的教学中,还落实到练*里。第23页“练一练”在2的倍数上画“?”,在5的倍数上画“○”。从数表里的10、20、30三个数既画了“?”又画了“○”,体会它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是2和5的公倍数。练*四第4、7、8题都是与公倍数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涂颜色、填表格、圈日期等活动体会公倍数的含义。

  例3教学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含义,也通过“铺”的活动组织教学。与例1不同的是,例3用2张边长不同的正方形纸片分别去铺同一个长方形,是形成公因数概念的需要。例题编写和练*编排与教学公倍数相似,这里不再重复。

  2?突出概念的内涵、外延,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概念的内涵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一切对象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公倍数是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公因数是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可见“几个数公有的”是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属性。在倍数、因数的基础上教学公倍数、公因数,关键在于突出“公有”的含义。

  教材用“既是……又是……”的描述,让学生理解“公有”的意思。例1先联系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12厘米、24厘米……的正方形这些现象,从正方形的边长分别除以长方形纸的长和宽都没有余数,得出正方形的边长“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一方面概括了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点,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既是……又是……”的意思。然后在“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这句话里把“既是……又是……”进一步概括为“公倍数”,形成公倍数的概念。

  集合图能直观形象地显示公倍数、公因数的含义。第23页把6的倍数与9的倍数分别写到两个集合圈里,这两个集合圈有一部分重叠,在重叠部分里写的数既是6的倍数,也是9的倍数,是6和9的公倍数。先观察这个集合图,再填写第24页的集合图,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公倍数的含义。

  概念的外延是指这个概念包括的一切对象。对具体事例是否属于概念作出判断,就是识别概念的外延,加强对概念的认识。例1在揭示2和3的公倍数的概念,指出它们的公倍数是6、12、18、24……后,提出“8是2和3的公倍数吗”这个问题,利用反例凸现公倍数的含义。让学生明白8只是2的倍数,不是3的倍数,从而进一步明确公倍数的概念。练*四第4题先在表格里分别写出4、5、6的倍数,再寻找4和5、5和6、4和6的公倍数,也有助于学生识别概念的外延。

  3?运用数学概念,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本单元只教学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因为这些是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在约分和通分时应用最多。只要这些基础知识扎实,即使遇到三个分数的通分,学生也能灵活处理。不编排例题教学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而是采用写出两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或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在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

  例2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思路都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从6和9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引发出来。学生可能先分别写出6和9的倍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由于倍数需一个一个地写,还要逐个逐个地比,所以得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比较慢。学生也可能在9的倍数里找6的倍数,只要依次想出9的倍数(即9×1、9×2、9×3……的积),逐一判断是不是6的倍数,操作比较方便。尤其求两个较小数(不超过10)的最小公倍数时,更能显出这种方法的优点。当然,在6的倍数里找9的倍数,也是一种方法,但没有9的倍数里找6的倍数快捷。教材安排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各种方法,首先是理解各种方法的共同点,都在寻找既是6的倍数、又是9的倍数,而且是尽量小的那个数。然后是理解各种方法的个性特点,从中作己的选择。

  例4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教学方法和例2相似。求8和12的最大公因数的几种方法中,教材呈现的第一种方法比较适宜多数学生。因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先写出两个数的全部因数,再找出最大公因数,操作不麻烦。第二种方法从小到大依次想较小数的因数,稍不留心就会遗漏某一个因数。练*五编排第3题的意图就在于此。

  练*四第5题在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之后安排,两个色块分别呈现最小公倍数的两种特殊情况。左边的色块里,每组的两个数之间有倍数与因数关系,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那个数。右边的色块里,每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练*五第6题是初步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后安排的。左边色块里,每组的两个数之间也有倍数与因数的关系,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那个数。右边色块里,每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这些特殊情况,在通分和约分时会经常出现。教学时可以按色块进行,先分别求出同一色块四组数的最小公倍数或最大公因数,再找出相同的特点,通过交流内化成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技能。要注意的是,学生有倍数与因数的知识,能够理解同组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因数关系,以及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规律。由于新教材不讲互质数,也不教短除法,所以两个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最大公因数是1,这些特殊情况,只能在具体对象中感受,不宜深入研究原因,更不要出结语让学生记忆。第9题分别写出1、2、3、4……20这些数与3、2、4、5的最大公因数,在发现有趣规律的同时,也在感受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两种特殊情况。

  刘浩中心小学许夏敏

  教学目标:1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巩固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的方法,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并能根据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掌握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巩固解方程的方法,进一步掌握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