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教案优选【10】份

首页 / 历史教案 / |

  古代历史教案 1

  教学目标

  1、了解赵州桥、唐都长安、雕版印刷术、李白、杜甫、白居易

  2、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提高对唐诗、书法等的欣赏能力。

  3、学*前人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课:

  “李白斗酒诗白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白称臣是酒中仙”。这首诗是谁的作品?与这位诗人同时代的还有哪几位?李白的诗有何特色?人们为何称他为“诗仙”呢?

  二、读一读,看一看,议一议。

  (一)赵州桥

  1、学生思考:赵州桥是谁主持修建的?是何时修建的?

  2、赵州桥的建筑有怎样的特点?

  3、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有什么地位?

  (二)唐都长安:唐都长安*面图及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教师设问:唐都长安建筑布局及特色是什么?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教师作简要说明。

  (三)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教师引导:印刷术发明以前,人们用手抄书,这既费时耗力,又易出错,到隋唐时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什么是雕版印刷术呢?

  我们的祖先从盖章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的工作流程:把要印的文字反刻在一块木板上,让文字凸出,然后在字面上涂上墨,覆上纸,轻轻一刷,字迹就印在纸上成了正字了。

  在隋唐时期,一些流通较大的书籍,如佛经、日历、诗集,已经雕刻出版。

  (四)光耀千古的诗坛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的*五万首诗歌。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有哪些诗人?

  情景体验:(人物像)李白、杜甫、白居易

  在学生看书基础上教师启发提问: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凑”这一谚语本身说明了什么?(唐诗歌繁荣)

  学生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个伟大诗人有哪些传世各作?各有什么特色?

  三、课堂巩固

  回顾知识要点,快速记忆,多媒体展示检测题目。

  课后*题

  思考: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风格迥异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历史教案 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帝国。

  通过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亚历山大东侵的后果,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正确评价伯利克里、亚历山大。

  通过对本课的学*,领略古希腊爱琴文明的深厚底蕴,民主制度之完善美和马拉松战役之精神美。

  教学建议:

  “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是本课的重点。斯巴达和雅典是古希腊城邦国家中最强大的,但斯巴达和雅典属于不同类型的城邦:两者虽都是奴隶主统治的城邦,但斯巴达是贵族寡头**的军事大国,被统治者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而雅典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上层(富商、船主和手工业作坊主)参政机会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关于亚历山大,教师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对他作出评价。建议教师结合课文最后的思考题“想一想,你如何评价亚历山大的东征?”启发学生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发言后,教师针对回答情况作一小结。

  “全盛时期的雅典”是本课的重点,其中对伯利克里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由于雅典在希波战争中起了主要作用,所以也就从战争胜利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它依靠大量流入的奴隶充分发展了经济。

  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成为希腊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他十分重视发展工商业和移民,同时实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扩大了*民的权利,当时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他还大力提倡文学、艺术,文学家和艺术家受到优厚待遇。在此时期,文化昌盛,出现大量不朽的文艺作品。

  教师可在讲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一目后,可画一张表,逐条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城邦国家进行对比。

  条目如下:

  1、地理位置

  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

  雅典位于希腊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

  2、社会结构

  斯巴达:统治者,斯巴达人

  雅典:公民,分为贵族和*民两部分。

  3、政治制度

  斯巴达:虽然全体的斯巴达人是奴隶主,但是真正掌握大权的只是其中少数奴隶主贵族,并带有深厚的军事镇压的色彩。

  雅典:**大权也掌握在奴隶主手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上层人物参政机会不断扩大。

  4、经济制度

  斯巴达:被征服居民都沦为国家奴隶,被分配给斯巴达人,并为他们种地。(在表格填写完毕,教师可补充说明:斯巴达将全国的土地分成小份地,期巴达人每家各得一份,但不准买卖、转让。同时由“......种地”引申出斯巴达人经济活动是农业。)

  雅典: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优势,航海业、工商业、手工业颇为发达。

  这样,使学生对它们间的不同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和难点:

  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经济的繁荣,雅典的全盛时期。

  难点:对伯利克里和亚历山大的正确评价。

  教法设计:教授法、启发诱导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投影)

  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什么地区?

  (二)引入新课

  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希腊文明是欧洲早期文明,它是以

  海洋为中心的,那么古代希腊的情况如何呢?

  讲授新课

  播放《古文明发祥之一》视频

  (提问诱导)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是怎样的?它以什么海洋为中心?

  明确希腊的地理范围,爱琴海岛希腊半岛的位置,并培养读图能力。

  一、爱琴文明(板书)

  提出问题

  爱琴文明的起止时期、发祥地及后来的中心分别是什么?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板书)

  1.两个城邦(板书)

  (启发诱导)斯巴达和雅典都是什么阶级**的城邦?

  2.它们在政治、经济上有何不同?

  (过渡)公元前6世纪,古代波斯挑起希波战争,其结果是波斯军队被赶出了希腊,这也使希腊空前繁荣起来,雅典进入了空前繁盛时期。

  3.城邦的兴衰(板书)

  (投影)下列问题

  (1)希腊经济的繁荣主要指的是什么?

  (2)奴隶的来源是什么?

  (3)斯巴达的奴隶制经济繁荣体现在什么上?

  (4)雅典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体现在哪些方面?

  (5)雅典处于全盛时期是在谁当政期间?(板书)

  (6)我们怎样看待伯利克里这个人物?(板书)

  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7)希腊是如何衰落的?

  (过渡)希腊衰落时,它北部的马其顿国强大起来。后来成为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三、亚历山大帝国(板书)

  1.马其顿国什么时候控制了希腊?

  CAI演示《亚历山大东侵路线图》,回答问题。

  (提高学*兴趣,对亚历山大帝国及东侵有整体的正确认识。)

  2.亚历山大帝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的版图包括几大洲?首都在哪?亚历山大东侵结果如何?

  3.亚历山大帝国的命运如何?

  4.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如何?

  在教师启发下回答,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5.亚历山大是怎样一个国王?怎样看待亚历山大东侵?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知道了当时两个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雅典处于全盛时期以及希腊衰落后,亚历山大帝国的强盛。

  板书设计:

  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

  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

  1.两个城邦

  2.城邦的兴衰

  (1)希腊奴隶制繁荣

  (2)雅典的全盛时期(伯利克里当政时)

  (3)希腊城邦的衰落

  三、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1.马其顿控制希腊

  2.亚历山大帝国和亚历山大

  (1)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

  (2)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

  古代历史教案 3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字母文字;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两河流域的太阳历和星期制度;卡尔纳克神庙;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数字;两河流域的十进位法和六十进位法;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史诗;诺亚方舟神话

  2.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认识

  (1)科学知识产生于生产斗争的需要和实践。

  (2)在奴隶和劳动人民劳动的基础上,产生了。

  (3)古代亚非人民在文字、天文、历法、建筑、数学、医学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标志着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3.能力培养目标:

  使学生掌握古代亚非地区多方面的成就和影响,从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并成批判、继承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要点:

  1.重点:古代东方文字的影响,太阳历,***数字,建筑奇迹。

  2.难点:史诗和神话

  3.要点: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象形文字

  2.楔形文字

  3.字母文字

  二、天文和历法:

  1.太阳历

  2.太阴历

  3.星期制度

  三、雄伟的古代建筑

  1.卡尔纳克神庙

  2.空中花园

  四、数学

  1.***数字

  2.十进位和六十进位法

  五、古埃及木乃伊

  六、史诗与神话

  1.《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

  2.“诺亚方舟”神话

  (三)授课时数: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述法

  (五)教学过程:

  [复*提问]

  1.汉谟拉比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2.佛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导入新课]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这些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对人类文明与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下这些地区的文化。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文字就在这里出现。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象形文字:

  为什么叫象形文字呢?就是因为它用图形来表示事物。请同学们看课本15页《象形文字》。在这里可以看到,埃及人画了两条腿,表示“走”,画了一只眼睛,眼睛下面用三条竖杠表示眼泪,以此表示“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一共有700多个。后来,这些符号除了表示意思外,也表示一定的音节,在此基础上,音节字中的一部分简化为字母符号,共24个。因此,这种文字为以后的字母文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说明了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是有影响的。(找学生读15页彩框内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复杂难懂,只有少数祭司和书吏掌握,因而在埃及有专门以抄写、记录为职的书吏。请同学看课本15页插图。(读古埃及灭亡后……)这块石碑是在罗塞塔发现的,所以又称罗塞塔石碑。请同学们看16页插图,这块石碑是用黑玄武岩做成的。长114cm,宽72cm,上面有三种文字:上面是世俗体,即象形文字的草写体,中间是象形文字,下面是希腊文。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根据十多年的刻苦钻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822年成功地释读出托勒密的名字,终于使象形文字的释读获得了决定性突破。图中引出的方框中的文字就是托勒密的名字,上面是象形文字的草体,下面是希腊文字。

  在古埃及人创造象形文字的同时,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又创造了楔形文字。

  2.楔形文字:

  那么,什么是楔形文字呢?(找学生读P16彩一句)请同学们看16页《楔形文字》。楔形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为了书写简便,人们逐渐对一个事物不全画出来。而是只画出其中最能表现出其特征的部分,于是原来的图画逐步转变为直线图形。19世纪中叶,英国人罗林生在波斯发现了刻有古波斯文、埃兰文、巴比伦文三种楔形文字的贝希斯敦铭文。他借鉴前人成果,对照比较三种文字,终于释读了楔形文字。当时,这种文字在西亚地区广泛传播。西亚各民族对它略加修改后,作为自己的文字长期使用。

  由于楔形文字往往一符多义,难以掌握,逐步被字母文字所取代。

  3.字母文字:

  腓尼基人在象形文字和古西亚文字的影响下,创造了22个拼音字母。说起腓尼基字母的发明,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有一个叫卡德穆斯的腓尼基木匠,是个远*皆知的聪明人。有一次,他在别人家里干活,需要一件工具,恰好忘记带来了,他随手拿起一块木片,用刀在上面刻了点什么,然后让一个奴隶送给在家中的妻子。卡德穆斯的妻子看了木片,什么都没说,递给奴隶一件工具。奴隶惊呆了,认为他的主人是在用一种神秘的方式,通过木片上的符号表示他需要的东西。据说卡德穆斯在木片上划的就是腓尼基第一次出现的字母文字。许多人知道这件事以后,来向卡德穆斯请教。卡德穆斯就将他发明的字母文字教给了其他人,这样腓尼基字母就逐渐传播开来。请同学们看课本16页《字母文字演进表》和17页《西方字母渊源》,希腊人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了创造了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古代亚非的人民又制定了天文、历法。

  二、天文和历法:

  1.太阳历:

  埃及的太阳历早在6000多年前就问世了。马克思曾经说过:“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充分肯定了天文、历法与生产的关系。埃及人为了不违农时,发展农业生产,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掌握了尼罗河泛滥的规律。他们发现两次泛滥之间大约为365天。同时,还发现,每年6月17或18日早晨,尼罗河开始变绿,这是尼罗河泛滥的预兆。当尼罗河水的潮头来到(孟斐斯)今天的开罗附*时,天狼星和太阳同时从地*线升起,埃及人把它作为一年的开始,两次泛滥期间为一年。以此为依据,把一年分为泛滥期、播种期、收获期,生动地反映了天文历法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关系。埃及人又把一年定为365天,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节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虽然每隔4年就误差一天,但它使用起来简单方便,后来传入欧洲,经过罗**撒和教皇格利哥里不断改进,成为今天通用的公历。

  两河流域的人们,通过对月亮圆缺变化规律的观察,制定了太阴历。

  2.太阴历与星期制度

  它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以刚刚露出月牙来的这一天为开端,以月亮最圆的一天为月中,以月亮又变成月牙的那天为一月的终结。那么太阴历对每月天数又是怎么规定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7页,读……

  当时,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能够区分五大行星和恒星,对五大行星的运行轨道观察得相当准确,他们将星宿和诸神联系起来,星就是神,因此星的符号也就用来表示神的概念。每天有一个星神值勤。七天一轮回,所以把七天作为一周,请同学们看17页表格,它分别用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球的名称来命名。所谓星期,就是星的日期。后来,随着科学的进步,去掉了加在星期上的迷信色彩。星期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现在通行的七天一星期制度的来历。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印度的天文历法,我找一位同学读一下17—18页……,其他同学思考一下,它与埃及的太阳历有何异同?

  三、雄伟的古代建筑

  在古代埃及,除了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外,还修造了大量的神庙,其中最壮观的要算卡尔纳克神庙了。

  1.卡尔纳克神庙

  卡尔纳克神庙,就是阿蒙神庙,因为它位于埃及的卡尔纳克村而得名。阿蒙是底比斯的庇护神,后来被尊为太阳神,成为国家的最高神。埃及国王认为自己是太阳神的儿子,每次对外战争的胜利,都认为是阿蒙神保祜的结果。战争结束后,就把大量的战利品献给阿蒙神庙。经过几百年埃及国王的不断添造,阿蒙神庙终于形成了一组庞大的寺庙建筑群,那么,何以能体现出它的雄伟壮观呢?请同学读课本18页彩框内第一段和《卡尔纳克神庙贵遗址》。

  2.空中花园

  请同学们看课本18页《巴比伦空中花园》这幅想象画,空中花园是新巴比伦时期建造的,当时新巴比伦的国王为讨好王后,下令在首都巴比伦建造空中花园,它实际上是一座假山花园。它采用立体造园的方法,将花园置于高高的*台之上,远远看去,花园就像在天空中一样。请同学看18页彩框内的部分。空中花园建成以后,成为巴比伦城建设的最主要部份,与金字塔一样,成为古代世界的八大奇迹之一。

  后来,波斯占领新巴比伦后,空中花园随之被毁。

  四、***数字和古埃及木乃伊

  1.***数字:

  提问:***数字是指哪些数字符号?(……)除此之外,印度人还发明了定位计算的十进位法。由于定位计算,同一个数字处于不同的位置,就表示不同的数值,如果某一位没有数字,就在该位上写“0”。“0”的应用,使十进位法臻于完善,意义重大。那么,这些数学符号由印度人发明的,却为什么称为***数字呢?(因为这些数字符号是由***人传人欧洲的)由于采用十进位法,加上***数字笔画简单,书写方便,一目了然,因而很快在世界上流传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

  2.六十进位法:

  而两河流域的人们不仅采用十进位法,还采用六十进位法。巴比伦人认为整个天穹每24小时一次回转,每小时60分钟,我们不能不惊叹他们的聪明才智。这种昼夜和时间的划分,以及六十进位法,一直沿用到今天,他们还将圆周划分360°。

  ***曾经说过,和其它一切科学一样,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是从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从计算时间和制造器皿产生的。随着生产的需要,古埃及摸索出计算长方形、三角形、甚至圆形面积的方法,推算出圆周率为3。16。

  3.古埃及的木乃伊。

  木乃伊,是希腊语的译音,意为被保存下来的尸体。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还要在冥世,即阴间生活,请同学们看课本19页《冥世之神称心脏重量》图,这幅画是从一座墓葬中出土的。画的右侧坐的是冥世之神奥西里斯。狗(或豺狼)头人身的阿努比斯正在给一个妇女的心过秤,天秤另一端放着象征“真理”的羽毛或神像,天*上端坐着一个狒狒模样的神正在记录结果。古埃及人认为,人们在世时干环事,他的心就变小,减轻,死后就受到审判和惩罚,但只要保住肉体,灵魂就会依附于肉体万世长存。木乃伊就是经过防腐处理的干尸。制作木乃伊的最好办法是“先用钩子把死者脑浆从鼻孔中取出,再把一些药水灌进去清洗其它部分,接着在尸体腹部割一个口,把内脏全部取出,用和有香料的酒冲洗腹腔,然后用桂皮、乳香等香料把它填满,最后按原样缝好。把尸体在小苏打、盐水或其它防腐液中,溶去油脂泡掉表皮,经70天后,把尸体取出冲洗、晾干,用麻木裹紧,外涂树胶,以免尸体接触空气,这样制作成的木乃伊可以保存几千年。

  五、史诗和神话:

  1.《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著名长诗,起源于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摩诃婆罗多》梵语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全诗20万行,讲的是婆罗多族国王的两支后裔的一场大战。古代婆罗多族国王是一个瞎子,国事全由弟弟来处理。国王有100个儿子,组成俱卢族。国王弟弟有五个儿子组成班度族。国王的弟弟死后,他的儿子全由国王抚养。五个兄弟个个武艺高强,遭到俱卢族兄弟的嫉妒,一次又一次受到他们的迫害。他们找了些盟国进行决战,结果,俱卢族大败。老国王的99个儿子被杀死,太子逃脱后最后也被杀,由于相互残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班度兄弟决定和俱卢族讲和,化战争为和*,化仇恨为友谊。这部长诗反映了古代战争的场面和社会生活面貌,是一部印度社会的百科全书,被马克思喻为印度的“伊利亚特”。《罗摩衍那》梵语中的意思是罗摩的漫游。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请看课本20页……

  在古代西亚,也曾经流传着一个关于洪水的故事,即诺亚方舟的故事。

  2.诺亚方舟的故事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0页。(找学生读)这就是《圣经》中著名的诺亚方舟的故事,后来人们就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现在联合**记上也画着两根金色的橄榄枝。

  [巩固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通过了解产生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知识产生于生产斗争的需要和实践,古代亚非在文字、天文、历法、建筑、数学、医学和史诗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是奴隶和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和智慧的结晶,它标志着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六)板书:

  第四课

  国家或地区

  类别

  埃及

  西亚

  印度

  文字

  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天文和历法

  太阳历

  太阴历和星期制度

  每年12月,每月30天

  建筑

  金字塔,卡尔纳克神庙

  空中花园

  佛塔

  数学

  圆周率

  十进位和六十进位

  ***数字

  医学

  木乃伊

  史诗和神话

  诺亚方舟神话

  《摩》《婆罗》史诗

  (七)作业:

  1.古代北非和西亚产生了哪些古老的文字?

  2.古代亚非有哪些重要的文化成就?

  古代历史教案 4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字母文字;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两河流域的太阳历和星期制度;卡尔纳克神庙;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数字;两河流域的十进位法和六十进位法;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史诗;诺亚方舟神话

  2、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认识

  (1)科学知识产生于生产斗争的需要和实践。

  (2)在奴隶和劳动人民劳动的基础上,产生了。

  (3)古代亚非人民在文字、天文、历法、建筑、数学、医学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标志着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3、能力培养目标:

  使学生掌握古代亚非地区多方面的成就和影响,从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并成批判、继承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要点:

  1、重点:古代东方文字的影响,太阳历,***数字,建筑奇迹。

  2、难点:史诗和神话

  3、要点: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象形文字

  2、楔形文字

  3、字母文字

  二、天文和历法:

  1、太阳历

  2、太阴历

  3、星期制度

  三、雄伟的古代建筑

  1、卡尔纳克神庙

  2、空中花园

  四、数学

  1、***数字

  2、十进位和六十进位法

  五、古埃及木乃伊

  六、史诗与神话

  1、《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

  2、“诺亚方舟”神话

  (三)授课时数: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述法

  (五)教学过程:

  [复*提问]

  1、汉谟拉比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2、佛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导入新课]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这些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对人类文明与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下这些地区的文化。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文字就在这里出现。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象形文字:

  为什么叫象形文字呢?就是因为它用图形来表示事物。请同学们看课本15页《象形文字》。在这里可以看到,埃及人画了两条腿,表示“走”,画了一只眼睛,眼睛下面用三条竖杠表示眼泪,以此表示“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一共有700多个。后来,这些符号除了表示意思外,也表示一定的音节,在此基础上,音节字中的一部分简化为字母符号,共24个。因此,这种文字为以后的字母文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说明了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是有影响的。(找学生读15页彩框内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复杂难懂,只有少数祭司和书吏掌握,因而在埃及有专门以抄写、记录为职的书吏。请同学看课本15页插图。(读古埃及灭亡后……)这块石碑是在罗塞塔发现的,所以又称罗塞塔石碑。请同学们看16页插图,这块石碑是用黑玄武岩做成的。长114cm,宽72cm,上面有三种文字:上面是世俗体,即象形文字的草写体,中间是象形文字,下面是希腊文。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根据十多年的刻苦钻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822年成功地释读出托勒密的名字,终于使象形文字的释读获得了决定性突破。图中引出的方框中的文字就是托勒密的名字,上面是象形文字的草体,下面是希腊文字。

  在古埃及人创造象形文字的同时,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又创造了楔形文字。

  2、楔形文字:

  那么,什么是楔形文字呢?(找学生读P16彩一句)请同学们看16页《楔形文字》。楔形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为了书写简便,人们逐渐对一个事物不全画出来。而是只画出其中最能表现出其特征的部分,于是原来的图画逐步转变为直线图形。19世纪中叶,英国人罗林生在波斯发现了刻有古波斯文、埃兰文、巴比伦文三种楔形文字的贝希斯敦铭文。他借鉴前人成果,对照比较三种文字,终于释读了楔形文字。当时,这种文字在西亚地区广泛传播。西亚各民族对它略加修改后,作为自己的文字长期使用。

  由于楔形文字往往一符多义,难以掌握,逐步被字母文字所取代。

  3、字母文字:

  腓尼基人在象形文字和古西亚文字的影响下,创造了22个拼音字母。说起腓尼基字母的发明,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有一个叫卡德穆斯的腓尼基木匠,是个远*皆知的聪明人。有一次,他在别人家里干活,需要一件工具,恰好忘记带来了,他随手拿起一块木片,用刀在上面刻了点什么,然后让一个奴隶送给在家中的妻子。卡德穆斯的妻子看了木片,什么都没说,递给奴隶一件工具。奴隶惊呆了,认为他的主人是在用一种神秘的方式,通过木片上的符号表示他需要的东西。据说卡德穆斯在木片上划的就是腓尼基第一次出现的字母文字。许多人知道这件事以后,来向卡德穆斯请教。卡德穆斯就将他发明的字母文字教给了其他人,这样腓尼基字母就逐渐传播开来。请同学们看课本16页《字母文字演进表》和17页《西方字母渊源》,希腊人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了创造了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古代亚非的人民又制定了天文、历法。

  二、天文和历法:

  1、太阳历:

  埃及的太阳历早在6000多年前就问世了。马克思曾经说过:“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充分肯定了天文、历法与生产的关系。埃及人为了不违农时,发展农业生产,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掌握了尼罗河泛滥的规律。他们发现两次泛滥之间大约为365天。同时,还发现,每年6月17或18日早晨,尼罗河开始变绿,这是尼罗河泛滥的预兆。当尼罗河水的潮头来到(孟斐斯)今天的开罗附*时,天狼星和太阳同时从地*线升起,埃及人把它作为一年的开始,两次泛滥期间为一年。以此为依据,把一年分为泛滥期、播种期、收获期,生动地反映了天文历法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关系。埃及人又把一年定为365天,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节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虽然每隔4年就误差一天,但它使用起来简单方便,后来传入欧洲,经过罗**撒和教皇格利哥里不断改进,成为今天通用的公历。

  两河流域的人们,通过对月亮圆缺变化规律的观察,制定了太阴历。

  2、太阴历与星期制度

  它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以刚刚露出月牙来的这一天为开端,以月亮最圆的一天为月中,以月亮又变成月牙的那天为一月的终结。那么太阴历对每月天数又是怎么规定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7页,读……

  当时,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能够区分五大行星和恒星,对五大行星的运行轨道观察得相当准确,他们将星宿和诸神联系起来,星就是神,因此星的符号也就用来表示神的概念。每天有一个星神值勤。七天一轮回,所以把七天作为一周,请同学们看17页表格,它分别用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球的名称来命名。所谓星期,就是星的日期。后来,随着科学的进步,去掉了加在星期上的迷信色彩。星期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现在通行的七天一星期制度的来历。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印度的天文历法,我找一位同学读一下17—18页……,其他同学思考一下,它与埃及的太阳历有何异同?

  三、雄伟的古代建筑

  在古代埃及,除了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外,还修造了大量的神庙,其中最壮观的要算卡尔纳克神庙了。

  1、卡尔纳克神庙

  卡尔纳克神庙,就是阿蒙神庙,因为它位于埃及的卡尔纳克村而得名。阿蒙是底比斯的庇护神,后来被尊为太阳神,成为国家的最高神。埃及国王认为自己是太阳神的儿子,每次对外战争的胜利,都认为是阿蒙神保祜的结果。战争结束后,就把大量的战利品献给阿蒙神庙。经过几百年埃及国王的不断添造,阿蒙神庙终于形成了一组庞大的寺庙建筑群,那么,何以能体现出它的雄伟壮观呢?请同学读课本18页彩框内第一段和《卡尔纳克神庙贵遗址》。

  2、空中花园

  请同学们看课本18页《巴比伦空中花园》这幅想象画,空中花园是新巴比伦时期建造的,当时新巴比伦的国王为讨好王后,下令在首都巴比伦建造空中花园,它实际上是一座假山花园。它采用立体造园的方法,将花园置于高高的*台之上,远远看去,花园就像在天空中一样。请同学看18页彩框内的部分。空中花园建成以后,成为巴比伦城建设的最主要部份,与金字塔一样,成为古代世界的八大奇迹之一。

  后来,波斯占领新巴比伦后,空中花园随之被毁。

  四、***数字和古埃及木乃伊

  1、***数字:

  提问:***数字是指哪些数字符号?(……)除此之外,印度人还发明了定位计算的十进位法。由于定位计算,同一个数字处于不同的位置,就表示不同的数值,如果某一位没有数字,就在该位上写“0”。“0”的应用,使十进位法臻于完善,意义重大。那么,这些数学符号由印度人发明的,却为什么称为***数字呢?(因为这些数字符号是由***人传人欧洲的)由于采用十进位法,加上***数字笔画简单,书写方便,一目了然,因而很快在世界上流传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

  2、六十进位法:

  而两河流域的人们不仅采用十进位法,还采用六十进位法。巴比伦人认为整个天穹每24小时一次回转,每小时60分钟,我们不能不惊叹他们的聪明才智。这种昼夜和时间的划分,以及六十进位法,一直沿用到今天,他们还将圆周划分360°。

  ***曾经说过,和其它一切科学一样,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是从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从计算时间和制造器皿产生的。随着生产的需要,古埃及摸索出计算长方形、三角形、甚至圆形面积的方法,推算出圆周率为3.16。

  3、古埃及的木乃伊。

  木乃伊,是希腊语的译音,意为被保存下来的尸体。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还要在冥世,即阴间生活,请同学们看课本19页《冥世之神称心脏重量》图,这幅画是从一座墓葬中出土的。画的右侧坐的是冥世之神奥西里斯。狗(或豺狼)头人身的阿努比斯正在给一个妇女的心过秤,天秤另一端放着象征“真理”的羽毛或神像,天*上端坐着一个狒狒模样的神正在记录结果。古埃及人认为,人们在世时干环事,他的心就变小,减轻,死后就受到审判和惩罚,但只要保住肉体,灵魂就会依附于肉体万世长存。木乃伊就是经过防腐处理的干尸。制作木乃伊的最好办法是“先用钩子把死者脑浆从鼻孔中取出,再把一些药水灌进去清洗其它部分,接着在尸体腹部割一个口,把内脏全部取出,用和有香料的酒冲洗腹腔,然后用桂皮、乳香等香料把它填满,最后按原样缝好。把尸体在小苏打、盐水或其它防腐液中,溶去油脂泡掉表皮,经70天后,把尸体取出冲洗、晾干,用麻木裹紧,外涂树胶,以免尸体接触空气,这样制作成的木乃伊可以保存几千年。

  五、史诗和神话:

  1、《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著名长诗,起源于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摩诃婆罗多》梵语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全诗20万行,讲的是婆罗多族国王的两支后裔的一场大战。古代婆罗多族国王是一个瞎子,国事全由弟弟来处理。国王有100个儿子,组成俱卢族。国王弟弟有五个儿子组成班度族。国王的弟弟死后,他的儿子全由国王抚养。五个兄弟个个武艺高强,遭到俱卢族兄弟的嫉妒,一次又一次受到他们的迫害。他们找了些盟国进行决战,结果,俱卢族大败。老国王的99个儿子被杀死,太子逃脱后最后也被杀,由于相互残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班度兄弟决定和俱卢族讲和,化战争为和*,化仇恨为友谊。这部长诗反映了古代战争的场面和社会生活面貌,是一部印度社会的百科全书,被马克思喻为印度的“伊利亚特”。《罗摩衍那》梵语中的意思是罗摩的漫游。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请看课本20页……

  在古代西亚,也曾经流传着一个关于洪水的故事,即诺亚方舟的故事。

  2、诺亚方舟的故事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0页。(找学生读)这就是《圣经》中著名的诺亚方舟的故事,后来人们就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现在联合**记上也画着两根金色的橄榄枝。

  [巩固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通过了解产生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知识产生于生产斗争的需要和实践,古代亚非在文字、天文、历法、建筑、数学、医学和史诗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是奴隶和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和智慧的结晶,它标志着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六)板书:

  第四课

  国家或地区

  类别

  埃及

  西亚

  印度

  文字

  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天文和历法

  太阳历

  太阴历和星期制度

  每年12月,每月30天

  建筑

  金字塔,卡尔纳克神庙

  空中花园

  佛塔

  数学

  圆周率

  十进位和六十进位

  ***数字

  医学

  木乃伊

  史诗和神话

  诺亚方舟神话

  《摩》《婆罗》史诗

  (七)作业:

  1、古代北非和西亚产生了哪些古老的文字?

  2、古代亚非有哪些重要的文化成就?

  古代历史教案 5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帝国。

  通过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亚历山大东侵的后果,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正确评价伯利克里、亚历山大。

  通过对本课的学*,领略古希腊爱琴文明的深厚底蕴,民主制度之完善美和马拉松战役之精神美。

  教学建议

  “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是本课的重点。斯巴达和雅典是古希腊城邦国家中最强大的,但斯巴达和雅典属于不同类型的城邦:两者虽都是奴隶主统治的城邦,但斯巴达是贵族寡头**的军事大国,被统治者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而雅典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上层(富商、船主和手工业作坊主)参政机会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关于亚历山大,教师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对他作出评价。建议教师结合课文最后的思考题“想一想,你如何评价亚历山大的东征?”启发学生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发言后,教师针对回答情况作一小结。

  “全盛时期的雅典”是本课的重点,其中对伯利克里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由于雅典在希波战争中起了主要作用,所以也就从战争胜利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它依靠大量流入的奴隶充分发展了经济。

  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成为希腊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他十分重视发展工商业和移民,同时实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扩大了*民的权利,当时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他还大力提倡文学、艺术,文学家和艺术家受到优厚待遇。在此时期,文化昌盛,出现大量不朽的文艺作品。

  教师可在讲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一目后,可画一张表,逐条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城邦国家进行对比。

  条目如下:

  1、地理位置

  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

  雅典位于希腊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

  2、社会结构

  斯巴达:统治者,斯巴达人

  雅典:公民,分为贵族和*民两部分。

  3、政治制度

  斯巴达:虽然全体的斯巴达人是奴隶主,但是真正掌握大权的只是其中少数奴隶主贵族,并带有深厚的军事镇压的色彩。

  雅典:**大权也掌握在奴隶主手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上层人物参政机会不断扩大。

  4、经济制度

  斯巴达:被征服居民都沦为国家奴隶,被分配给斯巴达人,并为他们种地。(在表格填写完毕,教师可补充说明:斯巴达将全国的土地分成小份地,期巴达人每家各得一份,但不准买卖、转让。同时由“......种地”引申出斯巴达人经济活动是农业。)

  雅典: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优势,航海业、工商业、手工业颇为发达。

  这样,使学生对它们间的不同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和难点:

  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经济的繁荣,雅典的全盛时期。

  难点:对伯利克里和亚历山大的正确评价。

  教法设计:教授法、启发诱导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投影)

  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什么地区?

  (二)引入新课

  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希腊文明是欧洲早期文明,它是以

  海洋为中心的,那么古代希腊的情况如何呢?

  讲授新课

  播放《古文明发祥之一》视频

  (提问诱导)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是怎样的?它以什么海洋为中心?

  明确希腊的地理范围,爱琴海岛希腊半岛的位置,并培养读图能力。

  一、爱琴文明(板书)

  提出问题

  爱琴文明的起止时期、发祥地及后来的中心分别是什么?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板书)

  1.两个城邦(板书)

  (启发诱导)斯巴达和雅典都是什么阶级**的城邦?

  2.它们在政治、经济上有何不同?

  (过渡)公元前6世纪,古代波斯挑起希波战争,其结果是波斯军队被赶出了希腊,这也使希腊空前繁荣起来,雅典进入了空前繁盛时期。

  3.城邦的兴衰(板书)

  (投影)下列问题

  (1)希腊经济的繁荣主要指的是什么?

  (2)奴隶的来源是什么?

  (3)斯巴达的奴隶制经济繁荣体现在什么上?

  (4)雅典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体现在哪些方面?

  (5)雅典处于全盛时期是在谁当政期间?(板书)

  (6)我们怎样看待伯利克里这个人物?(板书)

  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7)希腊是如何衰落的?

  (过渡)希腊衰落时,它北部的马其顿国强大起来。后来成为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三、亚历山大帝国(板书)

  1.马其顿国什么时候控制了希腊?

  CAI演示《亚历山大东侵路线图》,回答问题。

  (提高学*兴趣,对亚历山大帝国及东侵有整体的正确认识。)

  2.亚历山大帝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的版图包括几大洲?首都在哪?亚历山大东侵结果如何?

  3.亚历山大帝国的命运如何?

  4.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如何?

  在教师启发下回答,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5.亚历山大是怎样一个国王?怎样看待亚历山大东侵?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知道了当时两个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雅典处于全盛时期以及希腊衰落后,亚历山大帝国的强盛。

  板书设计

  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

  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

  1.两个城邦

  2.城邦的兴衰

  (1)希腊奴隶制繁荣

  (2)雅典的全盛时期(伯利克里当政时)

  (3)希腊城邦的衰落

  三、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1.马其顿控制希腊

  2.亚历山大帝国和亚历山大

  (1)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

  (2)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

  古代历史教案 6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

  2、掌握清朝的建立及对全国的统治。

  3、掌握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

  4、掌握清朝制造***及其危害。

  二、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识***的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

  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学难点

  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教学方法

  1、讲述法。对于满洲的兴起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可采用讲述法。

  2、例示法。有关***的内容,通过例子使学生明白清朝***的特点。

  3、归纳法。清朝***的特点,学生可通过例子来归纳得出。

  4、讨论法。可以引导学生对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的利弊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5、比较法。可以对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作比较,在比较中认识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具准备

  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请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内容。“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是明末的民谣。由于明朝后期统治的腐朽,闯王李自成率农民军,于1644年攻占北京,推翻明朝。兴起于东北的清朝趁机派兵南下,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投降清朝。闯王率兵同吴三桂在山海关鏖战,清军突然杀出,农民军败退,被迫撤出北京,转战各地,最后失败。清朝入主中原。清朝建立后,君主集权得到强化,那么,清朝的君主集权是怎样强化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这个内容。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北宋时,女真族建立了金,那么你知道女真族这个少数民族后来发展的情况吗?后金又是怎么回事?女真族与满族以及我国历史上的清朝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这方面的内容。

  导入语例示三:

  请同学们先来看一组投影。

  [投影显示]

  努尔哈赤即位

  同学们,屏幕上显示的是后金的建立者努尔哈赤即位时的情景。那么,努尔哈赤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他建立的后金又是怎么回事?后金和历史上的金**之间是什么关系?通过今天这一节的学*,我们来了解这一方面的情况。

  [板书]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满洲的兴起

  2、清朝的建立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先把课本上相关的内容看一下,从中找出有效信息。

  古代历史教案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3.问题思考: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目标导学三: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

  1.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

  提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等”、“自已修行以求来世”,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杨的*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

  2.拓展延伸:国王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该如何评价佛教呢?想想为什么佛教能广泛传播?

  提示: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等”的假*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后来,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为国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三、课堂总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古代历史教案 8

  教材解读:

  本课课标要求学生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学*时应从生产力角度提纲挈领地分析概况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促进了生产组织的小型化,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发展时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方法指导:

  为了更好地把握本课,课前要求学生分别搜集整理中国古代农业的相关知识,充分预*好课本知识。课上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积极性。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通过情境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走进历史。鼓励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层层剖析和比较,大胆回答,积极发言,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台。

  教材整合:

  本课一条重要的线索就是生产力的提高,而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耕作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从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至此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也成为主要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一种概括,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工具简陋,劳动者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和逐步推广,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经营成为可能,小农经济逐步形成,集体耕作被小农经济取代,男耕女织成为主要生产的组织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给学生放映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视频选段。歌词是“(七)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夫妻双双把家还。(七)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我挑水来你浇园。(七)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夫妻恩爱苦也甜。”提问学生,七仙女和董永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种生活方式有什么特点?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感知目标

  通过整合教材,整体感知目标,并通过多媒体展示,1、早期的农业生产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前提下,把握本课重点。

  讲授新课

  (一)早期的农业生产

  1、请同学们看地图册《南北两大农业经济区的形成》,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农耕经济形成了南北两大经济区,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认识到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2、进行历史遗迹探究,通过展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和马桥文化遗址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明白当时使用的工具是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分析归纳在原始社会、商周时期耕作方式。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采用列表的方法,按照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顺序,从生产工具、耕作方法、农作物种类和水利灌溉等方面,说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展示春秋战国以及西汉和唐宋农业生产的基本工具,使学生意识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

  3、通过图表让学生明确我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方式,形成精耕细作技术的基础,分析出早期农业生产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使学生了解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关系,最后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使学生增强爱国意识。

  (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1、展示小农经济的几个问题,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分别讨论某个问题然后各个小组有一个代表进行回答。第一小组讨论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第二小组讨论小农经济的特点,第三小组讨论小农经济的有利影响,第四小组讨论小农经济的不利影响。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展示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回答后展示答案:(1)牛耕技术。(2)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主要观点: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4)古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条件: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②**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③优越的自然环境。④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从历史地位、生产结构、基本特征、基本模式等几方面,小组讨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然后展示。

  1、历史地位: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2、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基本特征: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4、基本模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

  知识拓展

  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胀,农民生活条件急需提高,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展示:1. 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2、精耕细作和现代科学相结合; 3.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4.完善水利设施,**重视。

  课堂小结: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在世界众多文明古国中居于领先地位。在有利的自然条件下,由于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中国农耕文明得到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基本模式。鉴古知今,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将有利于促进现代中国的农业发展。

  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所熟知的戏剧入手,化抽象为具体,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易于接受。在教学中,结合教学目标,围绕着四个问题,由浅及深,展开问题探究,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思维主线。在充分利用课本资源的基础上,教学中又整合了鲜活的历史图片和资料,使学生易于建立知识结构。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课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活化历史教材,使学生在学*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追求知识,在掌握历史知识中,提高自己认知水*,促进社会的发展。

  古代历史教案 9

  通史概要:

  古代希腊、罗马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被称为“海洋文明”。在学*本专题内容前,可以引导学生先回顾初中的相关知识,或者让学生去收集一些自己了解的有关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相互交流,以激发其探究这一专题的兴趣。

  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民主和罗马法制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精华,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发展史的光辉起点,是古代世界留给后人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本专题分三节内容详细介绍了这一政治文化遗产:教材第一节主要介绍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地理条件、希腊城邦特点和希腊公民的素质表现;第二节主要介绍希腊民主最为完备的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表现和评价;第三节主要介绍罗马法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内容及作用影响。学*本单元,要求准确掌握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概念和主要内容,重点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第三节 罗马人的法律

  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的基础知识有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学生应掌握罗马法的发展过程,认识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统一性;理解罗马法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会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从中西历史发展的两个方面比较罗马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采用资料研读与问题探究法;对罗马法的内容采用情境再现与历史对比法;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查阅资料、问题探究与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认识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代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认识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终肯定法制在现实社会中是一种最合理的国家治理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教学建议:

  (1)、制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收集资料(网络、图书馆等)、讨论、编排课本剧、师生互动与问题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形式。

  (2)、设问:如果某个古希腊公民与他人发生债务或财产纠纷,那么他将向什么机构提出诉讼请求?这种方式的效率如何?如果古罗马公民遇到同样事情将会采取何种方式?解决起来效率怎样呢?由此导入新课。

  (3)、教师通过大量丰富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古罗马恢弘的历史,并解释罗马法的含 元前6世纪塞尔维乌斯改革至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4)、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有关罗马法的资料:

  ①、引导学生梳理罗马法演进的线索(城邦时代——*惯法→罗马共和国——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罗马帝国——形成体系的万民法、《民法大全》)。

  ②、引导学生详细了解“十二铜表法” 、公民法、万民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作用。

  ③、在上述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它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

  (5)、课前引导学生研读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模拟罗马法庭开庭的情景

  编排课本剧,深入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构成、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保护的对象以及遵循的原则。

  (6)、投影资料,引导学生讨论:罗马法律对罗马帝国乃至后世都有哪些影响?它有哪些缺陷?

  古代历史教案 10

  通史概要:

  古代希腊、罗马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被称为“海洋文明”。在学*本专题内容前,可以引导学生先回顾初中的相关知识,或者让学生去收集一些自己了解的有关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相互交流,以激发其探究这一专题的兴趣。

  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民主和罗马法制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精华,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发展史的光辉起点,是古代世界留给后人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本专题分三节内容详细介绍了这一政治文化遗产:教材第一节主要介绍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地理条件、希腊城邦特点和希腊公民的素质表现;第二节主要介绍希腊民主最为完备的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表现和评价;第三节主要介绍罗马法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内容及作用影响。学*本单元,要求准确掌握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概念和主要内容,重点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第三节 罗马人的法律

  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的基础知识有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学生应掌握罗马法的发展过程,认识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统一性;理解罗马法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会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从中西历史发展的两个方面比较罗马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采用资料研读与问题探究法;对罗马法的内容采用情境再现与历史对比法;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查阅资料、问题探究与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认识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代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认识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终肯定法制在现实社会中是一种最合理的国家治理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教学建议:

  (1)、制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收集资料(网络、图书馆等)、讨论、编排课本剧、师生互动与问题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形式。

  (2)、设问:如果某个古希腊公民与他人发生债务或财产纠纷,那么他将向什么机构提出诉讼请求?这种方式的效率如何?如果古罗马公民遇到同样事情将会采取何种方式?解决起来效率怎样呢?由此导入新课。

  (3)、教师通过大量丰富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古罗马恢弘的历史,并解释罗马法的含 元前6世纪塞尔维乌斯改革至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4)、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有关罗马法的资料:

  ①、引导学生梳理罗马法演进的线索(城邦时代——*惯法→罗马共和国——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罗马帝国——形成体系的万民法、《民法大全》)。

  ②、引导学生详细了解“十二铜表法” 、公民法、万民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作用。

  ③、在上述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它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

  (5)、课前引导学生研读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模拟罗马法庭开庭的情景

  编排课本剧,深入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构成、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保护的对象以及遵循的原则。

  (6)、投影资料,引导学生讨论:罗马法律对罗马帝国乃至后世都有哪些影响?它有哪些缺陷?


古代历史教案优选【10】份扩展阅读


古代历史教案优选【10】份(扩展1)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 (菁华3篇)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帝国。

  通过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亚历山大东侵的后果,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正确评价伯利克里、亚历山大。

  通过对本课的学*,领略古希腊爱琴文明的深厚底蕴,民主制度之完善美和马拉松战役之精神美。

  教学建议

  “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是本课的重点。斯巴达和雅典是古希腊城邦国家中最强大的,但斯巴达和雅典属于不同类型的城邦:两者虽都是奴隶主统治的城邦,但斯巴达是贵族寡头*的军事大国,被统治者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而雅典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上层(富商、船主和手工业作坊主)参政机会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关于亚历山大,教师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对他作出评价。建议教师结合课文最后的思考题“想一想,你如何评价亚历山大的东征?”启发学生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发言后,教师针对回答情况作一小结。

  “全盛时期的雅典”是本课的重点,其中对伯利克里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由于雅典在希波战争中起了主要作用,所以也就从战争胜利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它依靠大量流入的奴隶充分发展了经济。

  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成为希腊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他十分重视发展工商业和移民,同时实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扩大了*民的权利,当时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他还大力提倡文学、艺术,文学家和艺术家受到优厚待遇。在此时期,文化昌盛,出现大量不朽的文艺作品。

  教师可在讲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一目后,可画一张表,逐条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城邦国家进行对比。

  条目如下:

  1、地理位置

  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

  雅典位于希腊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

  2、社会结构

  斯巴达:统治者,斯巴达人

  雅典:公民,分为贵族和*民两部分。

  3、政治制度

  斯巴达:虽然全体的斯巴达人是奴隶主,但是真正掌握大权的只是其中少数奴隶主贵族,并带有深厚的军事镇压的色彩。

  雅典:*大权也掌握在奴隶主手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上层人物参政机会不断扩大。

  4、经济制度

  斯巴达:被征服居民都沦为国家奴隶,被分配给斯巴达人,并为他们种地。(在表格填写完毕,教师可补充说明:斯巴达将全国的土地分成小份地,期巴达人每家各得一份,但不准买卖、转让。同时由“......种地”引申出斯巴达人经济活动是农业。)

  雅典: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优势,航海业、工商业、手工业颇为发达。

  这样,使学生对它们间的不同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和难点:

  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经济的繁荣,雅典的全盛时期。

  难点:对伯利克里和亚历山大的正确评价。

  教法设计:教授法、启发诱导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投影)

  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什么地区?

  (二)引入新课

  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希腊文明是欧洲早期文明,它是以

  海洋为中心的,那么古代希腊的情况如何呢?

  讲授新课

  播放《古文明发祥之一》视频

  (提问诱导)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是怎样的?它以什么海洋为中心?

  明确希腊的地理范围,爱琴海岛希腊半岛的位置,并培养读图能力。

  一、爱琴文明(板书)

  提出问题

  爱琴文明的起止时期、发祥地及后来的中心分别是什么?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板书)

  1.两个城邦(板书)

  (启发诱导)斯巴达和雅典都是什么阶级*的城邦?

  2.它们在政治、经济上有何不同?

  (过渡)公元前6世纪,古代波斯挑起希波战争,其结果是波斯军队被赶出了希腊,这也使希腊空前繁荣起来,雅典进入了空前繁盛时期。

  3.城邦的兴衰(板书)

  (投影)下列问题

  (1)希腊经济的繁荣主要指的是什么?

  (2)奴隶的来源是什么?

  (3)斯巴达的奴隶制经济繁荣体现在什么上?

  (4)雅典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体现在哪些方面?

  (5)雅典处于全盛时期是在谁当政期间?(板书)

  (6)我们怎样看待伯利克里这个人物?(板书)

  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7)希腊是如何衰落的?

  (过渡)希腊衰落时,它北部的马其顿国强大起来。后来成为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三、亚历山大帝国(板书)

  1.马其顿国什么时候控制了希腊?

  CAI演示《亚历山大东侵路线图》,回答问题。

  (提高学*兴趣,对亚历山大帝国及东侵有整体的正确认识。)

  2.亚历山大帝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的版图包括几大洲?首都在哪?亚历山大东侵结果如何?

  3.亚历山大帝国的命运如何?

  4.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如何?

  在教师启发下回答,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5.亚历山大是怎样一个国王?怎样看待亚历山大东侵?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知道了当时两个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雅典处于全盛时期以及希腊衰落后,亚历山大帝国的强盛。

  板书设计

  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

  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

  1.两个城邦

  2.城邦的兴衰

  (1)希腊奴隶制繁荣

  (2)雅典的全盛时期(伯利克里当政时)

  (3)希腊城邦的衰落

  三、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1.马其顿控制希腊

  2.亚历山大帝国和亚历山大

  (1)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

  (2)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2

  通史概要:

  古代希腊、罗马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被称为“海洋文明”。在学*本专题内容前,可以引导学生先回顾初中的相关知识,或者让学生去收集一些自己了解的有关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相互交流,以激发其探究这一专题的兴趣。

  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民主和罗马法制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精华,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发展史的光辉起点,是古代世界留给后人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本专题分三节内容详细介绍了这一政治文化遗产:教材第一节主要介绍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地理条件、希腊城邦特点和希腊公民的素质表现;第二节主要介绍希腊民主最为完备的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表现和评价;第三节主要介绍罗马法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内容及作用影响。学*本单元,要求准确掌握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概念和主要内容,重点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第三节 罗马人的法律

  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的基础知识有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学生应掌握罗马法的发展过程,认识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统一性;理解罗马法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会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从中西历史发展的两个方面比较罗马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采用资料研读与问题探究法;对罗马法的内容采用情境再现与历史对比法;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查阅资料、问题探究与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认识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代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认识*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终肯定法制在现实社会中是一种最合理的国家治理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教学建议:

  (1)、制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收集资料(网络、图书馆等)、讨论、编排课本剧、师生互动与问题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形式。

  (2)、设问:如果某个古希腊公民与他人发生债务或财产纠纷,那么他将向什么机构提出诉讼请求?这种方式的效率如何?如果古罗马公民遇到同样事情将会采取何种方式?解决起来效率怎样呢?由此导入新课。

  (3)、教师通过大量丰富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古罗马恢弘的历史,并解释罗马法的含 元前6世纪塞尔维乌斯改革至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4)、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有关罗马法的资料:

  ①、引导学生梳理罗马法演进的线索(城邦时代——*惯法→罗马共和国——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罗马帝国——形成体系的万民法、《民法大全》)。

  ②、引导学生详细了解“十二铜表法” 、公民法、万民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作用。

  ③、在上述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它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

  (5)、课前引导学生研读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模拟罗马法庭开庭的情景

  编排课本剧,深入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构成、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保护的对象以及遵循的原则。

  (6)、投影资料,引导学生讨论:罗马法律对罗马帝国乃至后世都有哪些影响?它有哪些缺陷?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3

  通史概要:

  古代希腊、罗马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被称为“海洋文明”。在学*本专题内容前,可以引导学生先回顾初中的相关知识,或者让学生去收集一些自己了解的有关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相互交流,以激发其探究这一专题的兴趣。

  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民主和罗马法制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精华,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发展史的光辉起点,是古代世界留给后人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本专题分三节内容详细介绍了这一政治文化遗产:教材第一节主要介绍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地理条件、希腊城邦特点和希腊公民的素质表现;第二节主要介绍希腊民主最为完备的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表现和评价;第三节主要介绍罗马法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内容及作用影响。学*本单元,要求准确掌握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概念和主要内容,重点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第三节 罗马人的法律

  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的基础知识有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学生应掌握罗马法的发展过程,认识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统一性;理解罗马法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会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从中西历史发展的两个方面比较罗马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采用资料研读与问题探究法;对罗马法的内容采用情境再现与历史对比法;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查阅资料、问题探究与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认识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代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认识*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终肯定法制在现实社会中是一种最合理的国家治理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教学建议:

  (1)、制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收集资料(网络、图书馆等)、讨论、编排课本剧、师生互动与问题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形式。

  (2)、设问:如果某个古希腊公民与他人发生债务或财产纠纷,那么他将向什么机构提出诉讼请求?这种方式的效率如何?如果古罗马公民遇到同样事情将会采取何种方式?解决起来效率怎样呢?由此导入新课。

  (3)、教师通过大量丰富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古罗马恢弘的历史,并解释罗马法的含 元前6世纪塞尔维乌斯改革至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4)、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有关罗马法的资料:

  ①、引导学生梳理罗马法演进的线索(城邦时代——*惯法→罗马共和国——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罗马帝国——形成体系的万民法、《民法大全》)。

  ②、引导学生详细了解“十二铜表法” 、公民法、万民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作用。

  ③、在上述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它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

  (5)、课前引导学生研读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模拟罗马法庭开庭的情景

  编排课本剧,深入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构成、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保护的对象以及遵循的原则。

  (6)、投影资料,引导学生讨论:罗马法律对罗马帝国乃至后世都有哪些影响?它有哪些缺陷?


古代历史教案优选【10】份(扩展2)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通用5篇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3.问题思考: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目标导学三: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

  1.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

  提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等”、“自已修行以求来世”,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杨的*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

  2.拓展延伸:国王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该如何评价佛教呢?想想为什么佛教能广泛传播?

  提示: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等”的假*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后来,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为国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三、课堂总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 2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的雅典;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东侵和亚历山大帝国

  2、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认识:

  ①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奴隶经济在希腊达到高度发展,希腊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上的。

  ②希波战争是希腊人民反抗波斯帝国入侵的正义战争,通过希腊人民英勇斗争的史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③亚历山大东侵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但他把广大地区统一为一大帝国。加强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能力培养目标:

  ①指导学生区分斯巴达和雅典在经济和政治制度方面的不同,知道它们代表希腊奴隶制城邦的两大类型,从而培养比较历史现象异同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认识亚历山大东侵的结果,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高度发展,雅典的繁荣。

  2、难点:对伯利克里和亚历山大的正确评价

  (三)教学时数:1.5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五)教学过程:

  [复*提问]在亚非的几大河流域,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亚非古代文明是在哪些地区发生的?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时候进入奴隶社会的?

  [导入新课]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与亚非古代文明不同的是,它的发祥地不是在大河流域,而是以海洋为中心,丰富多彩的古希腊历史,给世界,特别是欧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古希腊社会有什么特色,它的影响又是怎样开始传播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的。

  (板书课题)

  一、欧洲最早的文明(板书,悬挂古希腊地图)

  古代希腊以爱琴海为中心。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海岸。希腊半岛是主要组成部分,半岛境内山峦起伏,只有些不大的*原,发展农业不如大河流域的国家。但半岛东临爱琴海,海上岛屿星罗棋布,有曲折的海岸线和许多天然的良港。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希腊文明源于爱琴文明,因此,爱琴文明是古希腊历史的开端,那么,什么是爱琴文明呢?

  1、什么是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指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间的爱琴海域的上古文明。请看《爱琴文明》图,爱琴文明发祥于爱琴海南端的克里特岛,后业又以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为中心,历时约800年,因此,又称克里特一迈锡尼文明。

  2、克里特和迈锡尼

  在当时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城邦,有的盛极一时,如克诺索斯和迈锡尼。

  约公元前1700年,克里特文明进入了繁荣时期。以北部的克诺索斯城为代表。传说当时的米诺斯王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曾统治着爱琴海诸岛。传说他建造了一座迷宫,人进去就别想再出来。在迷宫深处有一只人身牛头的恶兽,叫米诺牛。国王命令雅典每年贡奉七对童男童女给凶恶的米诺牛吃。轮到雅典第四次进贡时,雅典王爱琴的`儿子特修斯,为使人民免遭这种灾难,决心去克里特岛,杀死米诺牛。他与父亲约定,如果事情成功,在返航时船上的黑帆将换成白帆。特修斯到达克里特岛后,那里国王的女儿爱上了他,送给他一把剑和一团线。聪明勇敢的特修斯把线头系在宫门上,放着线进入迷宫深处,用剑杀死了米诺牛。然后沿着线顺利走出迷宫,并且和国王的女儿一起,登船扬帆归国。在兴奋中特修斯忘记换下黑帆,等在海边的爱琴王看到驶进的船挂着黑帆,以为儿子死了,在绝望中跳海自杀。这就是爱琴海名字的由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工作者在克里特半岛北部挖掘出克诺索斯王宫的遗址,请同学们看课本23页《克诺斯王宫遗址图》:王宫依山而建,占地约三公顷,大多是三层建筑。宫内有浴室、仓库和庭园,有供水和排水设备。王宫千门百户,阶梯走廊曲折相通,故在古代希腊神话中有“迷宫”之称。同时出土大量青铜和金银器物。克诺索斯王宫遗址重见天日,证明了当时奴隶制**的存在,说明迷宫传说有一定史实背景。

  后来,克里特文明逐渐暗淡下去,代之而起的是迈锡尼文明,请同学们看课本23页“木马计”。据说3000多年前,迈锡尼等许多城邦远征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十年攻城不克。一天,希腊人烧毁自己的营帐,扬帆而去。第二天早晨,特洛伊人发现城外战场空荡荡的。以为希腊人撤回去了,高呼“我们胜利了!”蜂拥出城。在海滩上发现一只巨大木马,特洛伊人把巨木马作为战利品拖入城内。当晚,特洛伊人庆祝胜利狂饮狂欢。夜深了,20名全副武装的希腊战士从巨大的木马里爬出来,迅速打开城门,和假装返回。事实上在不远处隐蔽起来的希腊大军里应外合,终于取胜。这就是经久流传的“木马计”的故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特洛伊、迈锡尼古城的遗址。请同学们看22页《迈锡尼城堡狮子门》图。迈锡尼人用巨石修筑了坚固的城堡宫殿。这是迈锡尼城堡的狮子门,它由四块巨石砌成,高达三米多,门顶上雕着两头狮子,活灵活现,威武雄壮。巨石城堡的遗址也证明了奴隶制国家**的存在。

  公元前12世纪,一些相对落后的北方部落征服了迈锡尼城,爱琴文明衰落下去。

  直到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希腊本土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又开始出现希腊人建立的城邦。所谓的城邦,就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若干村落的小国。其中,最重要的是斯巴达和雅典。

  二、两个最强大的城邦

  1、斯巴达:

  请看《古代希腊》图,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的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处于统治地位的是来自北方的征服者的后裔,叫斯巴达人,他们人数不多,但都是奴隶主,真正掌握**的只是其中少数的奴隶主贵族。被征服地区的居民沦为国家奴隶,给斯巴达人种地。因而,斯巴达是一个贵族寡头**的国家。由于斯巴达是斯巴达人在征服原有居民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国家。当时,斯巴达人只有9000户,为了有效的统治数倍于己的被征服者,必须经常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斯巴达是个尚武的国家。下面请同学打开课本24页,(找一个学生读彩框内的文字)斯巴达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威胁邻邦,扩张势力,成为希腊南部最强大的军事大国。

  2、雅典

  请看地图,雅典在希腊的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很发达。奴隶主掌握着国家**,雅典*民对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雅典又经历了几次政治改革,参加政治生活的雅典公民越来越多,统治基础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波斯帝国兴起以后,为了控制爱琴海地区,三次出征希腊,挑起了希波战争。

  三、希波战争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4页。(找一学生读有关部分)

  希波战争,是希腊历史的转折点。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结束以后,希腊各主要城邦进入经济繁荣时期。

  四、全盛时期的雅典

  1、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这一时期,奴隶的人数剧增。奴隶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战俘,二是海盗掠卖的人。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希腊各城邦空前繁荣,斯巴达的农业生产完全依靠奴隶。雅典的奴隶制也充分发展,是希腊奴隶制的典型代表。奴隶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等各个部门,在制陶、冶铁、酿酒、造船、纺织等大大小小的作坊里,总有几个或几百个奴隶在劳动。矿山是使用奴隶劳动最集中的地方。有时甚至有成千上万个奴隶。雅典还有一些国家奴隶,用来守门、看门、当文书、管档案,在军队里担任运输工作,等等。奴隶劳动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主要生产形式。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 3

  课堂教学设计:

  一、武王伐纣

  1、纣王的_

  建议教师让学生回忆夏桀的_,使学生理解凡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违背人民意志实施_的统治者最终都会遭到人民的反对的。

  2、周国的强盛

  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周国强大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周的发展、强大是周人经过艰苦奋斗,和特别是重视人才的而得来的。

  3、武王伐纣

  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武王伐纣的故事,同时引导学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商汤灭夏桀的原因,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周胜商败的原因?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①商纣王的._,使商朝统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断反抗和阵前倒戈。②周武王顺应民心,联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纣,解除了商纣对奴隶和*民的残暴统治,有利于历史的进步。③是否顺应民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重要标准。)

  二、西周政治、经济的发展

  1、周的建立

  时间、建立者(区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建议教师给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基础。

  2、分封制和等级制

  让学生带着[周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诸侯?它们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问题阅读教材并加以讨论:学生能够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奴隶主的**。周朝对建国功臣、亲属和先世的后代等进行分封。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是:周天子是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即听王令,纳王贡,随王征,见王面)。其效果是:西周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⑴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⑵手工业的发展

  结合夏商农业和手工业状况,请同学比较并概述一下西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有什么特点。在学*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后,教师应结合教材指出西周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广大奴隶和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对奴隶的压迫和剥削之上的。(介绍《诗经》中《硕鼠》、《伐檀》)

  三、国人_和西周灭亡

  1.国人_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周厉王的_并解释"国人"、"防民之口甚于防?"等名词后,可让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在介绍完"共和行政"后,师生一起讨论"国人_"对西周的影响。

  2.西周灭亡

  让学生讲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3.东周建立

  时间、建立者、都城。建议教师结合西周、东周具体名称和地理位置,再次向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基础。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 4

  一、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从以前的备课依靠大纲,到今天的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从而转变教师的个人观念,更好地实施新的课程改革。本课的教学设计,从分析课程标准、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入手;从而确定整个的教学过程的设计;然后设计教学评价,检测教学的效果,从而对整个教学作出反思性的评价。

  二、目标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历史Ⅰ〉中,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的规定: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根据课程目标,我们要了解古代雅典的城邦制度,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希腊城邦古代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顶峰,民主政治机构的相对完善,成为了西方民主制度的源头。今天的西方人把希腊的思想文化视为自己文化和政治制度的渊源。

  根据历史必修I模块课程目标,“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故此要科学分析希腊的自然地域的因素、经济发展的情况、人文素养、及政治因素的考虑等等,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了解城邦制度的发展、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过程等,认识民主是在不断的斗争中发展的,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理解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本节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包括: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希腊的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实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地图分析雅典的自然规律地理环境;收集有关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这课的学*,体会古代希腊的辉煌文化为世界文明所留下的重要遗产;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分析古典希腊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

  三、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包括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在初中学*的基础上,对历史知识和历史的事件有一定的掌握;加上初中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同学们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学*。

  前面的第一单元学*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同学们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有了了解,对古代东方大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了一定的认识。课前设计思考题目:“比较古代中国选择专制主义与西方的希腊雅典选**主政治的不同原因的分析”。要求同学们运用所学的各方面的知识,通过查阅史料、阅读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得出自己的认识,并就自己的观点进行探讨,得出新的认识。

  这样将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掌握和新知识的认识、理解。有利于学生理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容和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从而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内容分析

  为了达致本课的目标,参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四个版本的实验教科书不同的编写,包

  括内容、引用的图片、资料、设计探讨的问题等等,找出它们内容、结构上的异同。

  《四种版本教材内容的比较》

  知识内容

  《人教版》 1、希腊文明的摇篮(希腊的自然环境、城邦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

  2、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3、辉煌中的阴影(进步性、局限性)

  《岳麓版》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希腊城邦制度1、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

  2、古希腊城邦

  3、古希腊城邦政体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4、从君主制到民主制

  5、人民**与轮番而治

  6、雅典民主的得失

  《人民版》

  一民主政治的滥觴

  1、蔚蓝色的希腊

  2、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

  3、希腊公民

  二卓尔不群的雅典4、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5、“黄金时代”的公民民主

  6、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大象版》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

  2、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产生、发展和历史意义

  共同点:

  1、古代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

  2、古代希腊的城邦制度

  3、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形成和内容

  4、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评价上

  选用的地图、图片、资料等等都围绕这些内容展开,并且进行较详尽的分析。

  不同的是,《人民版》和《岳麓版》对这一内容的讲述都用了两节的课时,前期的铺垫增加了大量的篇幅。

  《人民版》用了很多的笔墨在描述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的基础上,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等互利的观念;同时展现了古代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氛围,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繁荣的思想文化;以及公民整体素养,呈现了奴隶社会时期雅典社会的美丽画卷。

  而《岳麓版》从克里特文明到迈锡尼文明,加插了许多的图片、资料,直观地再现了古代希腊文明兴起发展的历程,分析希腊城邦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以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四个版本的实验教科书的不同的编写,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分析本课的知识结构,合理取舍,整合课程的资源,从而明确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

  五、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设计

  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本课的教学过程,注重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搜集和利用学*资源;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学*历史方式的改变;以及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据此思路设计这一节课。

  1、课前布置学生作业:

  “比较古代中国选择专制主义与西方的希腊雅典选**主政治的不同原因的分析”

  (让学生自己找出论点,然后自己搜集、查阅资料,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第一单元学*的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学会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学主要过程的图示

  教学主要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希腊雅典辉煌的画面直观感受、体验历史创设情景

  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处理史料、分析、整理设问、引导、分析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观看、阅读史料、感悟历史提供图片、资料,再现雅典的辉煌;综合分析

  比较东西方政治制度的选择查阅、搜集资料(课前);合作讨论、分享交流;获取新知识;设疑、引导对比、分析、整理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课在整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确定这一课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概念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等。

  2)结合历史材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并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民主政治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3)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与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的关系,懂得每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其国情、经济发展等因素相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希腊奴隶制度是把双刃剑的含义;体会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作用。

  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九年级上册历史时已经对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初中阶段不重视对历史学科的学*,因此对相关内容的印象比较模糊,而且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因此我们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三、说学法

  新课程的设置,要实现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探究式学*。

  自主学*:在一定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我探索自我评价,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学*的*惯。

  合作学*:教师创造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学生共同探究本课问题,开展互助性学*,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历史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探究学*:怀疑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带着质疑走进课堂,带着对历史的质疑走进生活,这样才能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态度与情感。

  四、说教法

  1、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主要围绕“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体现时代精神及素质教育思想。

  2、备课活动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3、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编体例的设计,即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4、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及政治参与意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情境设置、角色扮演及撰写历史论文,给学生留下大量的学*与想像的空间

  五、说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悬念:“你知道以下这些英语名词的最初来源吗你知道这伟大的雕塑作品产生于何时何地吗你知道以下这两位伟人诞生的地点吗他们产生于同一块土地,同一个时代,他们一起演绎了那个时代的辉煌。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辉煌的文明”让学生在对即将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发出召唤:让我们一起参观西方文明的摇篮,探寻西方文明之根……

  2、问题探究(1)总论:指出古希腊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之源,被称为“海洋文明”

  一句话概括本单元主要内容:文明表现:从政治文明看,古希腊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对世界文明贡献良多。

  概念剖析:民主政治的含义古希腊语中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专制相对立,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等权利。

  (2)讲解民主的形成过程:首先多媒体展示古希腊地图,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并解释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资料引入:利用图片和文字立体的展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进程: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3)民主政治的特点情境创设:“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伯利克里时代的3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你能享有哪些权利为什么”通过此题,培养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强化学生对民主政治内容的理解。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名报社记者,你的上司要求你写出一篇有关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操作流程及评价的报道,你将会采访哪些人,提出哪些问题去参观哪些地方采访后你将会给你的报告拟一个怎么样的题目如果你是被采访者,你又将如何回答提问,评价希腊民主政治”完成此题的要点是教师必须指给学生明确的操作程序,并作好示范,如教师分别示范记者与希腊公民,并在最后作好评价。设置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理的想像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现象辩证的评价能力,强化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的认识。

  最后,在已经充分了解民主政治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这样,结论显得水到渠成。

  (4)评价民主通过对雅典公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的介绍及展示伯利克里的讲话、陶片放逐法,使学生认识到,雅典的民主在统治阶级内部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并促进了希腊人完整人格的形成。

  通过伯利克里讲话、图片、文字分别讲述希腊人重责任感、渴求知识的民族性格,并请学生朗读有关雅典人生活的有关文字,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情逐渐升温,引发学生对民主的充分认同及对雅典人重精神生活的无限神往。

  3、问题设置:让学生思考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西方政治制度的重大影响。同时指出“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民主政治的必然性。

  用书中的两段材料分析希腊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分析其影响。

  4、课堂小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6、布置作业撰写历史论文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 5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

  2.掌握清朝的建立及对全国的统治。

  3.掌握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

  4.掌握清朝制造***及其危害。

  二、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识***的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

  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学难点

  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教学方法

  1.讲述法。对于满洲的兴起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可采用讲述法。

  2.例示法。有关***的内容,通过例子使学生明白清朝***的特点。

  3.归纳法。清朝***的特点,学生可通过例子来归纳得出。

  4.讨论法。可以引导学生对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的利弊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5.比较法。可以对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作比较,在比较中认识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具准备

  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请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内容。“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是明末的民谣。由于明朝后期统治的腐朽,闯王李自成率农民军,于1644年攻占北京,推翻明朝。兴起于东北的清朝趁机派兵南下,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投降清朝。闯王率兵同吴三桂在山海关鏖战,清军突然杀出,农民军败退,被迫撤出北京,转战各地,最后失败。清朝入主中原。清朝建立后,君主集权得到强化,那么,清朝的君主集权是怎样强化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这个内容。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北宋时,女真族建立了金,那么你知道女真族这个少数民族后来发展的情况吗?后金又是怎么回事?女真族与满族以及我国历史上的清朝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这方面的内容。

  导入语例示三:

  请同学们先来看一组投影。

  [投影显示]

  努尔哈赤即位

  同学们,屏幕上显示的是后金的建立者努尔哈赤即位时的情景。那么,努尔哈赤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他建立的后金又是怎么回事?后金和历史上的金**之间是什么关系?通过今天这一节的学*,我们来了解这一方面的情况。

  [板书]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满洲的兴起

  2.清朝的建立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先把课本上相关的内容看一下,从中找出有效信息。


古代历史教案优选【10】份(扩展3)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精选5篇)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 1

  一、课标要求: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主要围绕“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体现时代精神。备课活动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本课的教学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编体例的设计,即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教师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四、教学重点: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典型——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教学难点:自然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和政治制度模式的影响、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利与弊。

  五、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古代希腊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特殊城邦政治景观,探究其与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

  2、在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相关资料时,引导学生剖析、归纳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

  3、通过开展让学生合理想象和自编自导活动,设置历史情景,让学生体会历史的发展过程。

  六、教学过程

  Ⅰ、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四个图片分别代表哪些古代文明,大家来猜想。

  这些文明包括中华文明都是古人留给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其中四个在大河流域起源,被称为大河文明,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印度文明是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是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埃及文明是尼罗河流域。希腊文明呢没有大河,但它有地中海,被地中海环抱,它又吸取了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的一些养分,既综合又有自己的创新,也就有了同样辉煌灿烂的海洋文明——希腊文明。

  一提起古代文明,人们往往想起大型的工程、伟大的建筑等,两千多年前,雅典公民在这里(露天剧场)欣赏戏剧表演,不仅不用花钱买票,还可以拿钱,(国家给钱)。甚至还能参与决定某一个人的生死。这是喝下毒酒前的苏格拉底,判他死刑的不是皇帝、君主,而是公民,公民竟然有这样的政治权利,而且是在20xx千多年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大家翻开课本22页。我们将通过第二单元第5课来了解。

  Ⅱ、讲授新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最终形成。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确立的条件

  马克思曾指出:越往远古,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就越大。在历史学中,有一种观点叫地理环境决定论。特别强调地理环境对古代社会的极大影响。确实,希腊被称为海的宠儿,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社会发展有比较深切的影响。

  自然条件——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

  这是希腊的地理位置图,古代希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地理范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这是希腊地形图、地貌图,从中可以看出地形上有哪些特点

  (2)地形特点:①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天然良港众多;

  ②多山、山峦起伏;形成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和海岛

  但隔而不绝,不是崇山峻岭,岛屿之间的距离比较*。这种地形有利于从事什么样的经济活动希腊境内多山地,不适合发展农业,天然良港多,特别适合从事商业活动。而因为有较丰富的矿土资源,使得雅典等城邦出现了较发达的手工业,如制陶业非常有名。

  2、经济条件——商业、手工业比较发达

  希腊的地理环境,影响了它的经济活动,一些城邦例如:雅典,它的商业、手工业比较发达,形成了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工商业奴隶主阶级,正是在工商业奴隶主不断推动下,希腊一些城邦逐渐走上了民主政治的道路。

  而不少地区彼此相对孤立,难以形成真正统一的政治中心,使得希腊不容易建立领土广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是出现了200多个城邦。

  3、政治条件——城邦的形成

  阅读教材,归纳、思考:

  (1)什么叫“城邦”

  古代希腊城邦的形成及特点。

  归纳:(1)城邦(city—state),希腊语“polis”。原指公民集体、城池,引申为城市国家,城邦一般包括市区和周边的农村地区。希腊城邦专指古代希腊长期存在的一种国家形态。

  (2)形成: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200多个城市国家。

  (3)突出特征:

  1、小国寡民

  通过与潮州市的比较理解小国的“小”,潮州市面积约3000多*方公里,雅典约20xx多*方公里,比潮州市还小,它还是比较大的城邦,就是一个国家了。而寡民呢,雅典约40万人口中,公民只有3万多。奴隶占人口约一半,但没有公民权。

  2、处于奴隶制阶段

  3、城邦之间摩擦不断,战事频繁

  希腊城邦之间为什么战争不断呢

  古希腊人认为城邦意味着同一血缘人群的共同团体、共同地域和政治经济的绝对独立。而200多个城邦林立,为争夺有限的资源,必然有摩擦与冲突,用什么方式来解决摩擦与冲突如何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专制或民主。专制国家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国家力量,民主可以极大的激发公民的积极性,如何才能让公民为了城邦可以舍生忘死呢这需要让他们把城邦真正当成自己的家国,是国家的主人翁,也就是给予什么权利而专制也好,民主也好,都是当时国家选择的结果。

  正是在这些特定的条件下,逐步形成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其中,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典型。

  二、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典型——雅典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民主——Democracy,希腊语,“人民”和“权力”两词合成

  民主就是人民**,即**在民,人民管理国家事务。

  雅典民主政治经过了200多年的发展,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民主政治体制。

  大家看课本23~24页,找出雅典民主政治中的三个重要时期、三个杰出人物分别是谁

  阶段内容作用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初

  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奠定基础

  克里斯提尼

  改革

  公元前6世纪末

  (1)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

  (2)设立五百人会议、

  (3)成立十将**员会、

  (4)实行“陶片放逐法”确立架构

  伯利克里时期

  公元前5世纪

  (1)扩大公民的参政范围、

  (2)改革公民大会、

  (3)改革五百人会议、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 2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的雅典;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东侵和亚历山大帝国

  2、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认识:

  ①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奴隶经济在希腊达到高度发展,希腊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上的。

  ②希波战争是希腊人民反抗波斯帝国入侵的正义战争,通过希腊人民英勇斗争的史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③亚历山大东侵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但他把广大地区统一为一大帝国。加强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能力培养目标:

  ①指导学生区分斯巴达和雅典在经济和政治制度方面的不同,知道它们代表希腊奴隶制城邦的两大类型,从而培养比较历史现象异同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认识亚历山大东侵的结果,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高度发展,雅典的繁荣。

  2、难点:对伯利克里和亚历山大的正确评价

  (三)教学时数:1.5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五)教学过程:

  [复*提问]在亚非的几大河流域,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亚非古代文明是在哪些地区发生的?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时候进入奴隶社会的?

  [导入新课]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与亚非古代文明不同的是,它的发祥地不是在大河流域,而是以海洋为中心,丰富多彩的古希腊历史,给世界,特别是欧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古希腊社会有什么特色,它的影响又是怎样开始传播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的。

  (板书课题)

  一、欧洲最早的文明(板书,悬挂古希腊地图)

  古代希腊以爱琴海为中心。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海岸。希腊半岛是主要组成部分,半岛境内山峦起伏,只有些不大的*原,发展农业不如大河流域的国家。但半岛东临爱琴海,海上岛屿星罗棋布,有曲折的海岸线和许多天然的良港。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希腊文明源于爱琴文明,因此,爱琴文明是古希腊历史的开端,那么,什么是爱琴文明呢?

  1、什么是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指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间的爱琴海域的上古文明。请看《爱琴文明》图,爱琴文明发祥于爱琴海南端的克里特岛,后业又以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为中心,历时约800年,因此,又称克里特一迈锡尼文明。

  2、克里特和迈锡尼

  在当时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城邦,有的盛极一时,如克诺索斯和迈锡尼。

  约公元前1700年,克里特文明进入了繁荣时期。以北部的克诺索斯城为代表。传说当时的米诺斯王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曾统治着爱琴海诸岛。传说他建造了一座迷宫,人进去就别想再出来。在迷宫深处有一只人身牛头的恶兽,叫米诺牛。国王命令雅典每年贡奉七对童男童女给凶恶的米诺牛吃。轮到雅典第四次进贡时,雅典王爱琴的儿子特修斯,为使人民免遭这种灾难,决心去克里特岛,杀死米诺牛。他与父亲约定,如果事情成功,在返航时船上的黑帆将换成白帆。特修斯到达克里特岛后,那里国王的女儿爱上了他,送给他一把剑和一团线。聪明勇敢的特修斯把线头系在宫门上,放着线进入迷宫深处,用剑杀死了米诺牛。然后沿着线顺利走出迷宫,并且和国王的女儿一起,登船扬帆归国。在兴奋中特修斯忘记换下黑帆,等在海边的爱琴王看到驶进的船挂着黑帆,以为儿子死了,在绝望中跳海自杀。这就是爱琴海名字的由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工作者在克里特半岛北部挖掘出克诺索斯王宫的遗址,请同学们看课本23页《克诺斯王宫遗址图》:王宫依山而建,占地约三公顷,大多是三层建筑。宫内有浴室、仓库和庭园,有供水和排水设备。王宫千门百户,阶梯走廊曲折相通,故在古代希腊神话中有“迷宫”之称。同时出土大量青铜和金银器物。克诺索斯王宫遗址重见天日,证明了当时奴隶制**的存在,说明迷宫传说有一定史实背景。

  后来,克里特文明逐渐暗淡下去,代之而起的是迈锡尼文明,请同学们看课本23页“木马计”。据说3000多年前,迈锡尼等许多城邦远征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十年攻城不克。一天,希腊人烧毁自己的营帐,扬帆而去。第二天早晨,特洛伊人发现城外战场空荡荡的。以为希腊人撤回去了,高呼“我们胜利了!”蜂拥出城。在海滩上发现一只巨大木马,特洛伊人把巨木马作为战利品拖入城内。当晚,特洛伊人庆祝胜利狂饮狂欢。夜深了,20名全副武装的希腊战士从巨大的木马里爬出来,迅速打开城门,和假装返回。事实上在不远处隐蔽起来的希腊大军里应外合,终于取胜。这就是经久流传的“木马计”的故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特洛伊、迈锡尼古城的遗址。请同学们看22页《迈锡尼城堡狮子门》图。迈锡尼人用巨石修筑了坚固的城堡宫殿。这是迈锡尼城堡的狮子门,它由四块巨石砌成,高达三米多,门顶上雕着两头狮子,活灵活现,威武雄壮。巨石城堡的遗址也证明了奴隶制国家**的存在。

  公元前12世纪,一些相对落后的北方部落征服了迈锡尼城,爱琴文明衰落下去。

  直到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希腊本土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又开始出现希腊人建立的城邦。所谓的城邦,就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若干村落的小国。其中,最重要的是斯巴达和雅典。

  二、两个最强大的城邦

  1、斯巴达:

  请看《古代希腊》图,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的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处于统治地位的是来自北方的`征服者的后裔,叫斯巴达人,他们人数不多,但都是奴隶主,真正掌握**的只是其中少数的奴隶主贵族。被征服地区的居民沦为国家奴隶,给斯巴达人种地。因而,斯巴达是一个贵族寡头**的国家。由于斯巴达是斯巴达人在征服原有居民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国家。当时,斯巴达人只有9000户,为了有效的统治数倍于己的被征服者,必须经常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斯巴达是个尚武的国家。下面请同学打开课本24页,(找一个学生读彩框内的文字)斯巴达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威胁邻邦,扩张势力,成为希腊南部最强大的军事大国。

  2、雅典

  请看地图,雅典在希腊的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很发达。奴隶主掌握着国家**,雅典*民对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雅典又经历了几次政治改革,参加政治生活的雅典公民越来越多,统治基础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波斯帝国兴起以后,为了控制爱琴海地区,三次出征希腊,挑起了希波战争。

  三、希波战争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4页。(找一学生读有关部分)

  希波战争,是希腊历史的转折点。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结束以后,希腊各主要城邦进入经济繁荣时期。

  四、全盛时期的雅典

  1、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这一时期,奴隶的人数剧增。奴隶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战俘,二是海盗掠卖的人。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希腊各城邦空前繁荣,斯巴达的农业生产完全依靠奴隶。雅典的奴隶制也充分发展,是希腊奴隶制的典型代表。奴隶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等各个部门,在制陶、冶铁、酿酒、造船、纺织等大大小小的作坊里,总有几个或几百个奴隶在劳动。矿山是使用奴隶劳动最集中的地方。有时甚至有成千上万个奴隶。雅典还有一些国家奴隶,用来守门、看门、当文书、管档案,在军队里担任运输工作,等等。奴隶劳动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主要生产形式。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 3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的雅典;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东侵和亚历山大帝国

  2、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认识:

  ①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奴隶经济在希腊达到高度发展,希腊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上的。

  ②希波战争是希腊人民反抗波斯帝国入侵的正义战争,通过希腊人民英勇斗争的史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③亚历山大东侵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但他把广大地区统一为一大帝国。加强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能力培养目标:

  ①指导学生区分斯巴达和雅典在经济和政治制度方面的不同,知道它们代表希腊奴隶制城邦的两大类型,从而培养比较历史现象异同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认识亚历山大东侵的结果,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高度发展,雅典的繁荣。

  2、难点:对伯利克里和亚历山大的正确评价

  (三)教学时数:

  1.5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五)教学过程:

  [复*提问]在亚非的几大河流域,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亚非古代文明是在哪些地区发生的?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时候进入奴隶社会的?

  [导入新课]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与亚非古代文明不同的是,它的发祥地不是在大河流域,而是以海洋为中心,丰富多彩的古希腊历史,给世界,特别是欧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古希腊社会有什么特色,它的影响又是怎样开始传播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的。

  (板书课题)

  一、欧洲最早的文明(板书,悬挂古希腊地图)

  古代希腊以爱琴海为中心。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海岸。希腊半岛是主要组成部分,半岛境内山峦起伏,只有些不大的*原,发展农业不如大河流域的国家。但半岛东临爱琴海,海上岛屿星罗棋布,有曲折的海岸线和许多天然的良港。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希腊文明源于爱琴文明,因此,爱琴文明是古希腊历史的开端,那么,什么是爱琴文明呢?

  1、什么是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指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间的爱琴海域的上古文明。请看《爱琴文明》图,爱琴文明发祥于爱琴海南端的克里特岛,后业又以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为中心,历时约800年,因此,又称克里特一迈锡尼文明。

  2、克里特和迈锡尼

  在当时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城邦,有的盛极一时,如克诺索斯和迈锡尼。

  约公元前1700年,克里特文明进入了繁荣时期。以北部的克诺索斯城为代表。传说当时的米诺斯王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曾统治着爱琴海诸岛。传说他建造了一座迷宫,人进去就别想再出来。在迷宫深处有一只人身牛头的恶兽,叫米诺牛。国王命令雅典每年贡奉七对童男童女给凶恶的米诺牛吃。轮到雅典第四次进贡时,雅典王爱琴的儿子特修斯,为使人民免遭这种灾难,决心去克里特岛,杀死米诺牛。他与父亲约定,如果事情成功,在返航时船上的黑帆将换成白帆。特修斯到达克里特岛后,那里国王的女儿爱上了他,送给他一把剑和一团线。聪明勇敢的特修斯把线头系在宫门上,放着线进入迷宫深处,用剑杀死了米诺牛。然后沿着线顺利走出迷宫,并且和国王的女儿一起,登船扬帆归国。在兴奋中特修斯忘记换下黑帆,等在海边的爱琴王看到驶进的船挂着黑帆,以为儿子死了,在绝望中跳海自杀。这就是爱琴海名字的由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工作者在克里特半岛北部挖掘出克诺索斯王宫的遗址,请同学们看课本23页《克诺斯王宫遗址图》:王宫依山而建,占地约三公顷,大多是三层建筑。宫内有浴室、仓库和庭园,有供水和排水设备。王宫千门百户,阶梯走廊曲折相通,故在古代希腊神话中有“迷宫”之称。同时出土大量青铜和金银器物。克诺索斯王宫遗址重见天日,证明了当时奴隶制**的存在,说明迷宫传说有一定史实背景。

  后来,克里特文明逐渐暗淡下去,代之而起的是迈锡尼文明,请同学们看课本23页“木马计”。据说3000多年前,迈锡尼等许多城邦远征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十年攻城不克。一天,希腊人烧毁自己的营帐,扬帆而去。第二天早晨,特洛伊人发现城外战场空荡荡的。以为希腊人撤回去了,高呼“我们胜利了!”蜂拥出城。在海滩上发现一只巨大木马,特洛伊人把巨木马作为战利品拖入城内。当晚,特洛伊人庆祝胜利狂饮狂欢。夜深了,20名全副武装的希腊战士从巨大的木马里爬出来,迅速打开城门,和假装返回。事实上在不远处隐蔽起来的希腊大军里应外合,终于取胜。这就是经久流传的“木马计”的故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特洛伊、迈锡尼古城的遗址。请同学们看22页《迈锡尼城堡狮子门》图。迈锡尼人用巨石修筑了坚固的城堡宫殿。这是迈锡尼城堡的狮子门,它由四块巨石砌成,高达三米多,门顶上雕着两头狮子,活灵活现,威武雄壮。巨石城堡的遗址也证明了奴隶制国家**的存在。

  公元前12世纪,一些相对落后的北方部落征服了迈锡尼城,爱琴文明衰落下去。

  直到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希腊本土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又开始出现希腊人建立的城邦。所谓的城邦,就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若干村落的小国。其中,最重要的是斯巴达和雅典。

  二、两个最强大的城邦

  1、斯巴达:

  请看《古代希腊》图,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的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处于统治地位的是来自北方的征服者的后裔,叫斯巴达人,他们人数不多,但都是奴隶主,真正掌握**的只是其中少数的奴隶主贵族。被征服地区的居民沦为国家奴隶,给斯巴达人种地。因而,斯巴达是一个贵族寡头**的国家。由于斯巴达是斯巴达人在征服原有居民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国家。当时,斯巴达人只有9000户,为了有效的统治数倍于己的被征服者,必须经常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斯巴达是个尚武的国家。下面请同学打开课本24页,(找一个学生读彩框内的文字)斯巴达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威胁邻邦,扩张势力,成为希腊南部最强大的军事大国。

  2、雅典

  请看地图,雅典在希腊的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很发达。奴隶主掌握着国家**,雅典*民对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雅典又经历了几次政治改革,参加政治生活的雅典公民越来越多,统治基础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波斯帝国兴起以后,为了控制爱琴海地区,三次出征希腊,挑起了希波战争。

  三、希波战争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4页。(找一学生读有关部分)

  希波战争,是希腊历史的转折点。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结束以后,希腊各主要城邦进入经济繁荣时期。

  四、全盛时期的雅典

  1、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这一时期,奴隶的人数剧增。奴隶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战俘,二是海盗掠卖的人。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希腊各城邦空前繁荣,斯巴达的农业生产完全依靠奴隶。雅典的奴隶制也充分发展,是希腊奴隶制的典型代表。奴隶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等各个部门,在制陶、冶铁、酿酒、造船、纺织等大大小小的作坊里,总有几个或几百个奴隶在劳动。矿山是使用奴隶劳动最集中的地方。有时甚至有成千上万个奴隶。雅典还有一些国家奴隶,用来守门、看门、当文书、管档案,在军队里担任运输工作,等等。奴隶劳动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主要生产形式。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 4

  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从以前的备课依靠大纲,到今天的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从而转变教师的个人观念,更好地实施新的课程改革。本课的教学设计,从分析课程标准、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入手;从而确定整个的教学过程的设计;然后设计教学评价,检测教学的效果,从而对整个教学作出反思性的评价。

  目标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历史Ⅰ》中,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的规定: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根据课程目标,我们要了解古代雅典的城邦制度,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希腊城邦古代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顶峰,民主政治机构的相对完善,成为了西方民主制度的源头。今天的西方人把希腊的思想文化视为自己文化和政治制度的渊源。

  根据历史必修I模块课程目标,“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故此要科学分析希腊的自然地域的因素、经济发展的情况、人文素养、及政治因素的考虑等等,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了解城邦制度的发展、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过程等,认识民主是在不断的斗争中发展的,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理解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本节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包括: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希腊的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实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地图分析雅典的自然规律地理环境;收集有关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这课的学*,体会古代希腊的辉煌文化为世界文明所留下的重要遗产;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分析古典希腊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

  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包括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在初中学*的基础上,对历史知识和历史的事件有一定的掌握;加上初中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同学们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学*。

  前面的第一单元学*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同学们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有了了解,对古代东方大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了一定的认识。课前设计思考题目:“比较古代中国选择专制主义与西方的希腊雅典选**主政治的不同原因的分析”。要求同学们运用所学的各方面的知识,通过查阅史料、阅读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得出自己的认识,并就自己的观点进行探讨,得出新的认识。

  这样将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掌握和新知识的认识、理解。有利于学生理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容和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从而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分析

  为了达致本课的目标,参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四个版本的实验教科书不同的编写,包括内容、引用的图片、资料、设计探讨的问题等等,找出它们内容、结构上的异同。

  《四种版本教材内容的比较》

  知识内容

  《人教版》

  1、希腊文明的摇篮(希腊的自然环境、城邦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

  2、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3、辉煌中的阴影(进步性、局限性)

  《岳麓版》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希腊城邦制度

  1、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

  2、古希腊城邦

  3、古希腊城邦政体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4、从君主制到民主制

  5、人民**与轮番而治

  6、雅典民主的得失

  《人民版》

  一民主政治的滥觴

  1、蔚蓝色的希腊

  2、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

  3、希腊公民

  二卓尔不群的雅典

  4、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5、“黄金时代”的公民民主

  6、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大象版》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

  2、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产生、发展和历史意义

  共同点:

  1、古代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

  2、古代希腊的城邦制度

  3、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形成和内容

  4、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评价上

  选用的地图、图片、资料等等都围绕这些内容展开,并且进行较详尽的分析。

  不同的是,《人民版》和《岳麓版》对这一内容的讲述都用了两节的课时,前期的铺垫增加了大量的篇幅。

  《人民版》用了很多的笔墨在描述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的基础上,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等互利的观念;同时展现了古代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氛围,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繁荣的思想文化;以及公民整体素养,呈现了奴隶社会时期雅典社会的美丽画卷。

  而《岳麓版》从克里特文明到迈锡尼文明,加插了许多的图片、资料,直观地再现了古代希腊文明兴起发展的历程,分析希腊城邦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以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四个版本的实验教科书的不同的编写,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分析本课的知识结构,合理取舍,整合课程的资源,从而明确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设计

  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本课的教学过程,注重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搜集和利用学*资源;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学*历史方式的改变;以及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据此思路设计这一节课。

  1、课前布置学生作业:

  “比较古代中国选择专制主义与西方的希腊雅典选**主政治的不同原因的分析”

  (让学生自己找出论点,然后自己搜集、查阅资料,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第一单元学*的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学会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学主要过程的图示

  教学主要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希腊雅典辉煌的画面直观感受、体验历史创设情景

  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处理史料、分析、整理设问、引导、分析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观看、阅读史料、感悟历史提供图片、资料,再现雅典的辉煌;综合分析

  比较东西方政治制度的选择查阅、搜集资料(课前);合作讨论、分享交流;获取新知识;设疑、引导对比、分析、整理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课在整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确定这一课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概念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等。

  2)结合历史材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并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民主政治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3)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与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的关系,懂得每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其国情、经济发展等因素相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希腊奴隶制度是把双刃剑的含义;体会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作用。

  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九年级上册历史时已经对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初中阶段不重视对历史学科的学*,因此对相关内容的印象比较模糊,而且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因此我们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三、说学法

  新课程的设置,要实现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探究式学*。

  自主学*:在一定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我探索自我评价,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学*的*惯。

  合作学*:教师创造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学生共同探究本课问题,开展互助性学*,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历史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探究学*:怀疑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带着质疑走进课堂,带着对历史的质疑走进生活,这样才能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态度与情感。

  四、说教法

  1、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主要围绕“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体现时代精神及素质教育思想。

  2、备课活动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

  3、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编体例的设计,即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4、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及政治参与意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情境设置、角色扮演及撰写历史论文,给学生留下大量的学*与想像的空间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悬念:“你知道以下这些英语名词的最初来源吗你知道这伟大的雕塑作品产生于何时何地吗你知道以下这两位伟人诞生的地点吗他们产生于同一块土地,同一个时代,他们一起演绎了那个时代的辉煌。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辉煌的文明”让学生在对即将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发出召唤:让我们一起参观西方文明的摇篮,探寻西方文明之根……

  2、问题探究

  (1)总论:指出古希腊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之源,被称为“海洋文明”

  一句话概括本单元主要内容:文明表现:从政治文明看,古希腊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对世界文明贡献良多。

  概念剖析:民主政治的含义古希腊语中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专制相对立,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等权利。

  (2)讲解民主的形成过程:首先多媒体展示古希腊地图,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并解释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资料引入:利用图片和文字立体的展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进程: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3)民主政治的特点情境创设:“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伯利克里时代的3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你能享有哪些权利为什么”通过此题,培养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强化学生对民主政治内容的理解。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名报社记者,你的上司要求你写出一篇有关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操作流程及评价的报道,你将会采访哪些人,提出哪些问题去参观哪些地方采访后你将会给你的报告拟一个怎么样的题目如果你是被采访者,你又将如何回答提问,评价希腊民主政治”完成此题的要点是教师必须指给学生明确的操作程序,并作好示范,如教师分别示范记者与希腊公民,并在最后作好评价。设置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理的想像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现象辩证的评价能力,强化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的认识。

  最后,在已经充分了解民主政治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这样,结论显得水到渠成。

  (4)评价民主通过对雅典公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的介绍及展示伯利克里的讲话、陶片放逐法,使学生认识到,雅典的民主在统治阶级内部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并促进了希腊人完整人格的形成。

  通过伯利克里讲话、图片、文字分别讲述希腊人重责任感、渴求知识的民族性格,并请学生朗读有关雅典人生活的有关文字,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情逐渐升温,引发学生对民主的充分认同及对雅典人重精神生活的无限神往。

  3、问题设置:让学生思考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西方政治制度的重大影响。同时指出“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民主政治的必然性。

  用书中的两段材料分析希腊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分析其影响。

  4、课堂小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6、布置作业撰写历史论文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 5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的雅典;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东侵和亚历山大帝国

  2、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认识:

  ①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奴隶经济在希腊达到高度发展,希腊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上的。

  ②希波战争是希腊人民反抗波斯帝国入侵的正义战争,通过希腊人民英勇斗争的史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③亚历山大东侵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但他把广大地区统一为一大帝国。加强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能力培养目标:

  ①指导学生区分斯巴达和雅典在经济和政治制度方面的不同,知道它们代表希腊奴隶制城邦的两大类型,从而培养比较历史现象异同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认识亚历山大东侵的结果,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高度发展,雅典的繁荣。

  2、难点:对伯利克里和亚历山大的正确评价

  教学时数:

  1.5课时

  教学过程:

  [复*提问]在亚非的几大河流域,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亚非古代文明是在哪些地区发生的?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时候进入奴隶社会的?

  [导入新课]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与亚非古代文明不同的是,它的发祥地不是在大河流域,而是以海洋为中心,丰富多彩的古希腊历史,给世界,特别是欧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古希腊社会有什么特色,它的影响又是怎样开始传播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的。

  (板书课题)

  一、欧洲最早的文明(板书,悬挂古希腊地图)

  古代希腊以爱琴海为中心。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海岸。希腊半岛是主要组成部分,半岛境内山峦起伏,只有些不大的*原,发展农业不如大河流域的国家。但半岛东临爱琴海,海上岛屿星罗棋布,有曲折的海岸线和许多天然的良港。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希腊文明源于爱琴文明,因此,爱琴文明是古希腊历史的开端,那么,什么是爱琴文明呢?

  1、什么是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指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间的爱琴海域的上古文明。请看《爱琴文明》图,爱琴文明发祥于爱琴海南端的克里特岛,后业又以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为中心,历时约800年,因此,又称克里特一迈锡尼文明。

  2、克里特和迈锡尼

  在当时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城邦,有的盛极一时,如克诺索斯和迈锡尼。

  约公元前1700年,克里特文明进入了繁荣时期。以北部的克诺索斯城为代表。传说当时的米诺斯王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曾统治着爱琴海诸岛。传说他建造了一座迷宫,人进去就别想再出来。在迷宫深处有一只人身牛头的恶兽,叫米诺牛。国王命令雅典每年贡奉七对童男童女给凶恶的米诺牛吃。轮到雅典第四次进贡时,雅典王爱琴的儿子特修斯,为使人民免遭这种灾难,决心去克里特岛,杀死米诺牛。他与父亲约定,如果事情成功,在返航时船上的黑帆将换成白帆。特修斯到达克里特岛后,那里国王的女儿爱上了他,送给他一把剑和一团线。聪明勇敢的特修斯把线头系在宫门上,放着线进入迷宫深处,用剑杀死了米诺牛。然后沿着线顺利走出迷宫,并且和国王的女儿一起,登船扬帆归国。在兴奋中特修斯忘记换下黑帆,等在海边的爱琴王看到驶进的船挂着黑帆,以为儿子死了,在绝望中跳海自杀。这就是爱琴海名字的由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工作者在克里特半岛北部挖掘出克诺索斯王宫的遗址,请同学们看课本23页《克诺斯王宫遗址图》:王宫依山而建,占地约三公顷,大多是三层建筑。宫内有浴室、仓库和庭园,有供水和排水设备。王宫千门百户,阶梯走廊曲折相通,故在古代希腊神话中有“迷宫”之称。同时出土大量青铜和金银器物。克诺索斯王宫遗址重见天日,证明了当时奴隶制**的存在,说明迷宫传说有一定史实背景。

  后来,克里特文明逐渐暗淡下去,代之而起的是迈锡尼文明,请同学们看课本23页“木马计”。据说3000多年前,迈锡尼等许多城邦远征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十年攻城不克。一天,希腊人烧毁自己的营帐,扬帆而去。第二天早晨,特洛伊人发现城外战场空荡荡的。以为希腊人撤回去了,高呼“我们胜利了!”蜂拥出城。在海滩上发现一只巨大木马,特洛伊人把巨木马作为战利品拖入城内。当晚,特洛伊人庆祝胜利狂饮狂欢。夜深了,20名全副武装的希腊战士从巨大的木马里爬出来,迅速打开城门,和假装返回。事实上在不远处隐蔽起来的希腊大军里应外合,终于取胜。这就是经久流传的“木马计”的故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特洛伊、迈锡尼古城的遗址。请同学们看22页《迈锡尼城堡狮子门》图。迈锡尼人用巨石修筑了坚固的城堡宫殿。这是迈锡尼城堡的狮子门,它由四块巨石砌成,高达三米多,门顶上雕着两头狮子,活灵活现,威武雄壮。巨石城堡的遗址也证明了奴隶制国家**的存在。

  公元前12世纪,一些相对落后的北方部落征服了迈锡尼城,爱琴文明衰落下去。

  直到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希腊本土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又开始出现希腊人建立的城邦。所谓的城邦,就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若干村落的小国。其中,最重要的是斯巴达和雅典。

  二、两个最强大的城邦

  1、斯巴达:

  请看《古代希腊》图,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的`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处于统治地位的是来自北方的征服者的后裔,叫斯巴达人,他们人数不多,但都是奴隶主,真正掌握**的只是其中少数的奴隶主贵族。被征服地区的居民沦为国家奴隶,给斯巴达人种地。因而,斯巴达是一个贵族寡头**的国家。由于斯巴达是斯巴达人在征服原有居民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国家。当时,斯巴达人只有9000户,为了有效的统治数倍于己的被征服者,必须经常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斯巴达是个尚武的国家。下面请同学打开课本24页,(找一个学生读彩框内的文字)斯巴达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威胁邻邦,扩张势力,成为希腊南部最强大的军事大国。

  2、雅典

  请看地图,雅典在希腊的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很发达。奴隶主掌握着国家**,雅典*民对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雅典又经历了几次政治改革,参加政治生活的雅典公民越来越多,统治基础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波斯帝国兴起以后,为了控制爱琴海地区,三次出征希腊,挑起了希波战争。

  三、希波战争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4页。(找一学生读有关部分)

  希波战争,是希腊历史的转折点。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结束以后,希腊各主要城邦进入经济繁荣时期。

  四、全盛时期的雅典

  1、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这一时期,奴隶的人数剧增。奴隶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战俘,二是海盗掠卖的人。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希腊各城邦空前繁荣,斯巴达的农业生产完全依靠奴隶。雅典的奴隶制也充分发展,是希腊奴隶制的典型代表。奴隶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等各个部门,在制陶、冶铁、酿酒、造船、纺织等大大小小的作坊里,总有几个或几百个奴隶在劳动。矿山是使用奴隶劳动最集中的地方。有时甚至有成千上万个奴隶。雅典还有一些国家奴隶,用来守门、看门、当文书、管档案,在军队里担任运输工作,等等。奴隶劳动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主要生产形式。


古代历史教案优选【10】份(扩展4)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篇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通过传说故事导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照课本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并通过收集的文本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情景。并会进行对比。自始自终围绕“会不会制造工具是动物和人类的区别”,“劳动创造人”展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认识*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阅读讲解法。

  ●教学媒体

  1、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2、素材准备

  “女娲造人”、“亚当、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图、“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的图片;“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伟大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至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同学们,有谁知道:“*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故事”?学生讲述,老师总结并补充《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娲造人”和“亚当、夏娃”的图片)

  神话毕竟只是神话,现在谁也不会相信真有这样的事。那么,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后来,科学发达了,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类人猿。(展示“人类的进化”图片)类人猿是一种*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这节课我们就学*:

  (板书)第1课*境内的早期人类

  讲授新课:

  (展示“*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图)结合课本“我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请同学们数一下早期人类遗址共有多少处,了解20世纪以来*众多的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归纳我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请同学回答“看一看”,教师补充总结,引出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发现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们这节课主要学*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板书)

  一、*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关于元谋人的知识,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长时间?

  2、元谋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讲述一下元谋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知识,得出元谋人会制造简单的石器工具,知道火)

  教师总结补充学生的回答,导出: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板书)

  我们通过课本获得了元谋人的信息,那么科学家们是如何获得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的信息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是通过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的科学推断(展示元谋人牙齿化石、元谋人遗址出土石尖状器、刮削器),通过提问:什么是化石?引起学生注意教师解释化石的定义。

  远古人类在缓慢的发展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来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再来看看我国比较进化的另一个远古人类——北京人。

  (板书)

  二、北京人

  (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播放“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关于北京人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2、北京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结合北京人的图像,说一下北京人和现代人长的有什么不同?

  4、为什么说北京人是人类而不是古猿呢?

  5、北京人遗址有什么特点?

  (是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址”名录)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尽管北京人在面部特征上比较接*古猿,但是由于北京人的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所以说北京人已经是人类而不是古猿了。因为,会不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是猿和人类的区别。北京人生活的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了解了北京人的长相,我们在进一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带距今约70至20万年之间。那时候,*北方的气候比现在温和湿润。山上山下,生长着树林、灌木和丰茂的野草。凶猛的剑齿虎、豹、狼、熊等野兽,出没在树林和山野中。那里还生长着大象、犀(音xī)牛和肿骨鹿。(展示“剑齿虎”和“肿骨鹿”图片),这些野兽严重的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北京人是如何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这些野兽作斗争,并生存下来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展示北京人生活相象图)

  教师总结,北京人会制造简单和石器工具和棍棒工具,并用这些同野兽作斗争,不仅如此,他们还用这些工具采集树上的果子,挖植物的根茎,猎取食物。但是,这种工具毕竟太简陋了,他们获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单个人的力量,没法生活下去,只好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对付猛兽的侵袭。

  另外,北京人比元谋人更进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北京人不仅会使用火还会保存自然火种,同学们想一下,使用和保存火,对北京人有什么好处呢?

  (展示“火的使用”三组图片)教师举例讲解对北京人来说,使用火的意义。(照明、防寒、驱赶野兽、增强人的体质)

  教师总结,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面前,北京人依靠集体的力量,凭借简陋的生产工具,通过采集和狩猎这样的生产劳动,艰难地维持生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另一群远古人类,他们是山顶洞人。

  (板书)

  三、山顶洞人

  (板书)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

  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展示“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请同学们指出山顶洞人的面部特征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

  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展示“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

  (板书)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解释“氏族”的定义)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了我国境内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对照课本,师生共同商讨填充下面的表格。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板书设计

  第1课*境内的早期人类

  一、*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二、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之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打制石器,采集,渔猎,保存并使用自然火

  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

  三、山顶洞人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

  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

  “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

  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

  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

  听,集中注意力。

  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

  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

  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华夏之祖调动参与兴趣听或自己讲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禅让的传说

  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

  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听讲、看书、归纳得出结论。

  四、治水的传说

  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

  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然后问,禹治水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

  过渡、导入。

  学生好表现,给他们提供表现的*台,取得成功感

  五、情感升华

  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六、拓展学*

  P16学*活动。要求学生讲其他的传说故事,要说出传说的名称、点出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或提供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学生讲。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秦的*,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的历史功绩;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大泽乡起义2、秦朝的灭亡

  难点:1、秦朝*对农民起义的影响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教学突破】

  秦始皇的*、秦二世的*是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陈胜吴广起义又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有着较大的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知识,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串联知识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1、秦末农民起义动态图课件2、秦*内容的课件

  学生:1、收集“焚书坑儒”的有关史料2、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了解了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2、讲解: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历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她有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而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焚书”和“坑儒”。请学生代表讲解自己收集的有关“焚书坑儒”的史料。

  二、起义的原因

  1、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秦始皇的*还体现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2、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

  3、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大泽乡起义

  1、讲述引导: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了解到陈胜吴广本是秦军队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气原因误了军期,无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的动态课件,讲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我国历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开始。(看课件学生了解时间地点)

  3、指图分析,告诉学生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东征西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吴广陈胜先后被害。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

  四、秦朝的灭亡

  1、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告诉学生,继陈胜吴广之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其中项羽率部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这就是历的巨鹿之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辅栏里的史料。

  2、读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确秦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也理解到秦朝灭亡就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结果

  五、教师总结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孔子及其仁学说。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比较诸子百家各自的主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孔子和百家争鸣

  [教法、学法]

  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质疑,教师给与点拨。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课件、有关春秋、战国主要思想家简介、人物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山东被誉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黄河。同学们,这一圣人指谁?(学生回答出孔子,从而导入课文)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书)

  1)思想:

  (指导学生看孔子像及其学说)回答: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有何学说?

  学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

  2)教育:

  (指导学生阅读53页第二自然节)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C教育学生学*态度老实,要谦虚好学。

  D时常复*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

  3)文化: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编定了哪几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编成了什么书?(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诗经》《尚书》《春秋》《论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影响巨大,被誉为我国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同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谁呢?(学生回答出:老子)

  2、思想家老子:(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老子插图及说明文字,了解老子生*)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它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3、百家争鸣:(板书)

  (列表让学生看书来回答表内内容,也可先问学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拿出事先准备的表格来总结。)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

  反对一切战争,主张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道家

  庄子

  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武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之后,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一派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

  三、小结:

  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主要历史条件是什么?

  四、作业:课本57页填表题

  附:板书设计

  一、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经》朴素辨证法的思想。

  二、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学说。

  2、对教育的贡献: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

  B:温故知新

  C:学*的态度要老实

  3、他编订了《春秋》

  4、孔子的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叫《论语》

  三、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四、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实行仁政

  五、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主张A:实行法制;B:主张建立君主*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六、兵家———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还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七、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课题

  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C资本主义萌芽

  2.能力培养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情感教育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导致*落后

  重难点

  1.重点 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和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

  2.难点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障碍

  教学过程

  训练引导及反馈调整

  指导启导疏导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一〉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板书〕

  1、康熙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a、奖励垦荒屯田〔板书〕

  b、重视兴修水利

  c、多次减免租税

  d、提倡勤俭节约

  小结 这些措施的实行巩固清朝的统治

  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雍正帝继承父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到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

  2、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a、耕地面积的扩大与人口的增长

  b、 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c、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历史教案-历史,标签: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七年级下历史教案,

  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的前提

  问 清朝前期的手工业比明朝更加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鼓励商人开矿


古代历史教案优选【10】份(扩展5)

——八年级历史教案6篇

  [课程标准]

  (1)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 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 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民国时期、*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1)

  历史老照片对比(或学生家庭照片对比)

  (导入2)

  改革开放前后新旧四大件对比引入

  (导入3)

  学生描述自己一家一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内容,由现在的生活状况,引出学生对以前人们生活探究的欲望。

  (导入4)

  刘兴民《生于七十年代》中的一段描写引入。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1、 衣

  [家庭照片展示讲解]

  [服装表演]

  [小品表演]《抢购》

  [数据展示] 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275.6元

  20xx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537.5元

  2、 食

  [年夜饭调查](地点、内容、花钱数、原因等)

  [实物展示和解说]学生搜集的各类票据

  [小故事]伤心往事

  3、 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学生(或小区)家庭住房情况调查。

  (资料展示)国家统计局住房调查统计数据。

  *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这十年来*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 行

  [社会调查]:(1)*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变化。

  (2)*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设调查。

  [小品表演]:20年重回故土

  [情境对比]:文成公主入藏当年走了三年,今天请你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1、 就业制度的改变

  [创设情境]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大学生人才交流会随处可见。

  [采访](1)年轻人如今的就业观念

  (2)年长的教师他们年轻时的就业观念

  (3)下岗的父母了解其下岗的经过及再就业的情况

  [讨论]“铁饭碗”的打破是好事还是坏事?

  为了选择更好的就业机会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

  2、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录象]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数据展示]

  (1) 到20xx年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1.4亿人,是1990年的2倍

  (2) 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发放率由1996年的12﹪提高的20xx年6月的99.3﹪。

  (3) 到20xx年8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达8200万人。

  教学目标

  1、了解阿古柏侵占我国新疆和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的史实;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史实。

  2、学*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学会正确评价左宗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知道新疆自古以来就是*领土,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的行为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难点:讲清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与付出代价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教学过程

  (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并配一组展现新疆美丽、富饶的图片,最后一张图片定格于“左公柳”。

  设问:在新疆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这种柳树,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左公柳”。哪位同学知道这些柳树为什么被称为“左公柳”?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正像歌中唱的那样,我们新疆是个好地方,风吹草低见牛羊,葡萄瓜果甜又香。可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美丽富饶的新疆曾一度被外国侵略者侵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曲正气之歌,看左宗棠如何收复新疆。

  (多媒体出示课题) 第3课 收复新疆

  组织学生学*和探究新课

  阿古柏侵占新疆

  学生阅读11页“导入框”和本目课文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根据13页地图,标明阿古柏入侵新疆的路线。(“浩罕国”→喀什噶尔→天山以南→[北疆]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

  2、有人说阿古柏“一仆二主”。请问他的“二主”是哪两个?(英、俄)其中哪个国家直接出兵占领伊犁?(俄)

  设疑过渡:如果你是清朝的官员,面临着新疆地区这么严重的危机,你会考虑怎么办?(先让学生合上课本,在小组里自由表达,然后要他们打开课本看看当时实际上是怎样处理这场危机的。)

  左宗棠收复新疆

  学生阅读12——14页本目课文、“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请学生扮演“李鸿章派”和“左宗棠派”,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主张及其理由。

  2、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将怎样打败阿古柏?怎样收复新疆?(允许自由发挥)

  3、左宗棠打败阿古柏后,怎样处理伊犁问题?(没有直接与俄国交战,而是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

  教师过渡:为了配合曾纪泽为收复伊犁而同俄国进行的谈判,左宗棠抬棺上征程,表明了自己誓死收回伊犁的决心,请同学们表演一段历史剧来展示这段历史。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扮演曾纪泽):伊犁是我大清的国土,沙俄无理抢夺,已是不符合各国和*共处、互不侵犯的国际法则,伊犁归还大清是理所应当的。

  学生2(扮演左宗棠):左宗棠让士兵抬着棺材出场,走过一场。

  学生3(历史评述者):“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颂扬了19世纪70年代中期,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业绩。

  学生4(历史评述者):左宗棠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在前往哈密的路上,让士兵抬着棺材走在前面,表明誓死抗击俄国,收复伊犁的决心。左宗棠的壮举,有力地支援了曾纪泽的外交斗争,迫使俄国归还伊犁。

  1、他这样处理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正确。首先,他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对于较弱的浩罕国,取胜的把握比较大,就果断动武;对于较强的俄国,就尽量避免直接交战,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军事实力。

  其次,伊犁是新疆的大门,如果不收回来,整个新疆就无安全可言。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保住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是明智之举,有所失才会有所得。

  再次,外交斗争必须有武力作后盾,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总之,在收复新疆这个问题上,左宗棠能够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解决问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联系左宗棠和戚继光等人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爱国大臣、爱国将领都有什么样的两面性?(对外反侵略,值得赞扬;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必须批判。)

  3、根据第11页“动脑筋”: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领土?(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对突厥实行有效管辖、乾隆年间*定新疆少数民族*首领的叛乱、清*在1884年设置新疆行省等。)

  采用诗歌形式:俄英垂涎争新疆,入侵称汗阿古柏。海塞并重左宗棠,力退敌寇壮山河。威震伊犁名天下,新疆收复回祖国。

  左宗棠在天山南北留下的,不仅是战绩、故事、祠宇,还有一丛丛在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的“左公柳”。(多媒体展示图片)

  从兰州到哈密,从哈密到乌鲁木齐,所植倒柳“连绵不断,枝拂云霄”。正是

  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我想“左公柳”承载着左公的精神和气节,肩一天风尘,守脚下土地。左公柳深深扎根于西北的地层,升华、完善、丰富、成熟,成为矗立于戈壁荒漠中的民族的脊梁。

  课程标准

  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围绕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展开讨论,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或观点,学会探究式学*和合作学*,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发展规划及其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三个面向”;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指导学生学*“三个面向”的题词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学*基本的调查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史调查和社会调查的能力,并学*撰写调查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新*成立以来人民教育事业辉煌成就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本课的学*,帮助学生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

  通过调查,加深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增强热爱家乡的观念,树立学好本领、建设美好家园的志向。

  教学过程

  导入

  由“大眼睛”照片引出教育话题,“你能给这幅照片加上你认为最恰当的标题吗?”由此导入新课。

  一、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想一想: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说一说:新*成立后,我国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可喜成就。

  记一记:“三个面向”的题词。

  理一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取得巨大成就。

  比一比:苏明娟的两张照片说明了什么?

  小调查:你所在社区普九实施情况(入学率及原因)

  课后延伸:

  小组讨论:

  “你准备怎么帮助失学儿童?”或以“让我们一起托起明天的太阳”为题,写一封倡议书。材料阅读:“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在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的讲话

  “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

  ——1985年5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教 育 立 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师资格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希望工程

  “大眼睛”苏明娟当年手握铅笔“我要上学”的照片为很多人所熟悉,那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以这张照片为标志的希望工程也已成为*历史上最大的慈善活动。

  10年来,这张照片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悉,以这张照片为标志的希望工程也已经发展成为*历史上最大的慈善活动,社会各界捐建的希望小学总数达8335所,救助失学孩子累计达230多万名。

  10年后的今天,希望工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青基会推出了希望工程远程教育计划,目的是为了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让全国贫困农村小学都建起远程教育网站。苏明娟再次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

  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口才展示:高等教育发展的概述。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重点大学、专业设置、科研成就、学位制度等方面)。

  论从史出:高教发展数据比较(高校数量、在校人数等),说明高教的大发展。

  实地调查:选择本市你所感兴趣的一所高校,了解它的历史与发展现状,加深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认识。

  [课标内容]

  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分析**代虽然科学技术落后,却出现了詹天佑、侯德榜等杰出的科学家和专家的原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找寻资料、讨论和上台讲故事等方式,感知科学技术专家的杰出贡献,体会科学技术对于兴国强国的重要作用,积累*代*科学技术发展状总的知识,并使学生学会在交流中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识到**代杰出的科技专家詹天佑、冯如、李四光、侯德榜为救亡图存、振兴国中华,努力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认识到科技成就取得源于不迷信外*威和勇于挑战困难,源于在继承前人学识基础上的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詹天佑、李四光、侯德榜三位科学家处于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

  难点:詹天佑、李四光、冯如、侯德榜四位科学家和专家取得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共性。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二、冯如和飞机制造

  三、李四光和地质力学

  四、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


古代历史教案优选【10】份(扩展6)

——初一历史教案6篇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透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透过本课的学*,使学生认识到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在我国消灭了20xx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了条件。

  透过教师讲述土地改革的结果,引导学生从中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土地改革是新*成立之初三大运动之一,土地改革的进行也是当时势在必得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对巩固新*有极端重要的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运用刘文彩这个典型案例来分析旧社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状况,从而突出进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对于土地改革的资料与性质,可结合教材图片让学生进行总结。

  对于土地改革的意义,应当先进行补充,讲述土地改革所带的结果及其在农村土地制度上的变化、农民社会地位的变化、农村经济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然后再从结果中引导学生归纳其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白毛女》的故事或电影资料吗?(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及对土地改革的感性认识)

  生:(思考并讨论)

  师:《白毛女》描述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十分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注:“白毛女”在现实中,是有此人存在的。罗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宾县凤仪乡,当地的恶霸地主罗锡联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1939年,年仅16岁的她,被迫躲进深山老林,过了17年的野人生活,直到年届33岁时才重返人间,此时的她已是满头白发。20xx年去世,死时80岁)

  师:同学们在听完“白毛女”的故事后,有何感想呢?在旧社会,地主是如何剥削广大农民的?

  生(思考并回答):收取高额地租;强迫农民为他们干活……

  师: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占有超多土地,阡陌相连,他依靠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过着奢华的生活。最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斗进,小斗进”的伎俩巧敢豪夺,住的是被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庄园,专门用水牢迫害穷苦百姓;当时在他家干活的雇农却难以住上完整的茅屋。一句话,站在地主这边来说,就是坐享其成;站在农民那边来说,就是劳而无获。

  有个农民叫唐礼福。他家有件棉衣,已祖孙多代穿了162年。传到他这代的时候,已补丁摞补丁,看不出它的模样了。农民的生活十分艰辛,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更不要说买新衣服穿了。

  师:其实,众观整个*历史,对于*人来说,尤其是农民,他们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土地。

  师:对,土地是他们的**子。历朝历代,人们不堪忍受的时候,就起来造反,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得到自己的土地。总之,农民从始到终都在为土地而奋斗。到了*那里,以他对历史的熟谙和研究,深知*农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部分人――最渴望得到的东西是什么。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去为农民争取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土地,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展开了,下面就让我们一齐来学*新课。

  (讲授新课)

  第3课土地改革(板书)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板书)

  (引导生阅读P11的第一段,了解旧*封建土地制度的状况,真正理解在新*成立之后,于情于理都要进行土改。)

  师:正是由于旧封建土地制度的严重盘剥,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热情,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简介地主、富农、贫农、中农、雇农的阶级成份划分)

  (注:1950、6、30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时的阶级成份划分

  地主――占有土地和生产工具而不劳动,或者只做轻微的附带劳动,靠剥削农民为生的人,划为地主。

  富农――凡自耕农土地有余,而兼顾人耕种或以余田出租者及佃农民,自己无土地,资本租得大批土地,所收获超过需要,并雇人耕种者为富农。

  中农――虽然占有土地,又拥有必须的生产工具,但既不剥削别人,也不出卖劳动力,靠自己的劳动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为生者,划为中农成份。

  雇农――完全没有土地,而靠被人雇佣耕种者为雇农。

  贫农――占有不完全的生产工具,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靠出卖一部分劳动力为生者,划为贫农。这种农民一般都租种他人土地。)

  (副板书)

  地主、富农(10%)

  贫农、雇农、中农(90%)

  70%――80%

  20%――30%

  1、旧*: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板书)

  师:在旧*的状况是这样的,那么,新*成立后,又是怎样的呢?

  2、新*:新**区未进行土改(板书)

  师:新*成立后,农民的地位有什么变化?(大家回顾第1课的资料,是否能够从中找到答案?)

  生(思考并回答):*人站起来,人民当家作主。

  师:对,大家回答得很正确,新*成立后,农民翻身作了国家的主人,也掌握了国家*,地位得到提高的他们,于情于理都想去争取他们一向以来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土地,最典型的就是新**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改,获得土地。那么,在前面我们提到*早在新*成立之前,就已意识到这一点,此刻新*成立了,他具体又是怎样去实践的呢?(引导生阅读P12的相关资料)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1950)(板书)

  师:新的土地改革法里规定,在农民土地所有制下,土地归谁所有?

  生(思考并回答):农民。

  师:对,这是和旧的地主阶级所有制的区别所在:大家一齐来观看P11―P12的四幅图片,在颁布新的土地改革法后,1950年冬起,全国又分批进行土改,土地当时都掌握在地主手中,就应如何做?――没收地主土地。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引导生看P12的图片),那么,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动脑筋P12)

  生(思考并回答)

  师(归纳总结):首先,封建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压迫的总根子,要把它给废除,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次,新*成立后,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就当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师:地主赖以生存的土地被没收了,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呢?

  生:反抗、阻止土改的开展……

  师:那么,在土改过程中,也分给地主一份土地,这是为什么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地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减少土改的阻力……

  三、土地改革的成果(板书)

  1952年底,*三亿农民获得七亿亩土地(板书)

  (引导生阅读P12,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土改状况)

  (引导生阅读P12的第二段小字部分,找出这次土改与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并回答):保有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中农放心,稳定……孤立……减少……发展……

  师:土地改革后,带来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展示相关历史资料并加以适当的讲解来到达这一目的,让学生明白建国初期的土改的意义是十分重要而又深远的)

  注:

  土地改革前

  土地改革后

  (1)地主占有农村土地的70―80%,农民占地20―30%

  (1)全国3亿多无少地的农民无偿分得土地4660多万顷。

  (2)农民每年要向地主缴纳大约300―350亿公斤粮食供应的地租。

  (2)每年交地租达350亿公斤粮食。

  (3)存在着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

  (3)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地主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4)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103亿公斤,工业总产值为2,45亿元。

  (4)1952年,全国粮食供应总产量1639亿公斤,工业总产值为349亿元。

  四、土地改革的意义(板书)

  废除了……消灭了……巩固了……**了……(板书)

  师:人民*的威望在广大农民中迅速树立起来,即使在3年经济困难时期,农民们也坚持下来与*和国家共赴难关。

  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中央人民*于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没收了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建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全国大部分地区改革都已完成,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真正获得了**。土地改革的完成有着重大的意义。

  课后练*:做《历史学*指导》(第3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师生共同充满激情地朗诵后,提问该词的作者及该词表达了作者一种的怎样的心情。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这首词体现了作岳飞当年不愿虚度年华的激昂心情以及决心抗金的雄心壮志。然后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你想知道《满江红.怒发冲冠》中“靖康之耻”是怎么回事吗?岳飞为“收拾旧山河”作出了怎样的斗争?从而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集中注意力,带着问题积极思考。)

  (二)讲授新课

  (提问)金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建立的少数民族分别是怎样的?金与辽的关系怎样?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1目,师生归纳知识要点)

  (过渡)金灭辽后,又发动了对北宋的战争。面对辽的大举进攻,北宋军民是怎样做的呢?北宋统治者又是怎样做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1目,师生归纳知识要点)

  (过渡)由于北宋统治者的妥协投降,北宋军民取得的东京保卫战并没有改变北宋的命运,北宋最终还是灭亡了。那么,北宋又是怎样灭亡的?

  (生1:由于发生了靖康之变。生2:北宋统治者的妥协投降和腐败。)教师及时作出肯定及表扬。

  北宋灭亡的同一年,南宋建立。生答出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定都的都城。南宋建立后,金又发动了对南宋的大举进攻。面对金的大举进攻。以岳飞为代表的抗战派坚决抵抗。教师积极创设一系列环环想扣的问题情境:

  课件一:《七嘴八舌岳飞》,你知道有关岳飞的哪些故事?

  (激发了学生学*兴趣,通过查资料,学生补充了大量课本以外的知识,使岳飞抗金将领的伟大形象跃于纸上。)

  课件二:你知道岳飞领导的岳家军取得辉煌战果的原因有哪些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抗金斗争是正义的,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这是抗金斗争取得胜利的最主要的原因。其次就是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等。)

  课件三:抗金形势一片大好,宋高宗为何急令岳飞班师回朝?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又展开了依次积极热烈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宋高宗害怕抗金力量的壮大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教师及时总结和表扬,指出岳飞班师回朝后,宋高宗和秦桧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

  课件四:你如何评价岳飞?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体验、探究、参与、讨论、调查、实践等多种学*方式,通过综合分析,自己得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看他对历史发展起的作用”;“看他的作为是否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对于学生创新的火花,教师及时作出表扬性的评价。

  有的学生认为岳飞是南宋杰出的军事家,著名的抗金将领。他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他领导宋军还取得堰城大捷的胜利,打败金军大将兀术领导的最精锐的部队“铁浮图”和“拐子马”。岳飞等人领导的抗金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保护了中原地区较高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有的学生补充道,岳飞还是一个优秀的词作家和书法家,因为他曾留下了慷慨激昂、豪情满怀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写了充满爱国情感、气吞山河的“还我河山”这四个大字。总之,岳飞虽死犹生,流芳百世,永远受到人民的尊敬。我希望自己也像岳飞那样,做一个对班级、学校、社会有贡献的人。

  课件五:我们说岳飞是抗金名将,能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

  在学生互相争辩的基础上,教师指出:一般把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勇于通外国侵略者斗争的人物称为民族英雄。学生举出了象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等属于民族英雄。

  课件六:岳飞的事迹能够流传至今,你认为是为什么?你能从他身上学*到了哪些优秀品质?

  学生畅所欲言,一致认为应学*岳飞爱国爱民的高尚品质。从而达到了古为今用、在体验中感悟历史的目的。

  岳飞被害后,宋金加紧了投降议和活动,并于1141年,签定了宋金和议。学生回答宋金和议的内容和影响。然后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展示)你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历史上的三次议和?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三次议和的内容,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考虑三次议和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宋金和议后,为适应对劫掠来的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的管理,(课件展示)假如你是金朝的统治者,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改变女真旧俗,巩固自己的统治?(学生根据课本,各抒己见,献计献策。)

  (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了宋金南北对峙,(课件展示)心灵探险:学*了这一课后,你有哪些感悟?又有哪些疑问?(主动探究,互相解疑)最后:得出:历史和人民永远是公正的,爱国爱民者永远受到尊敬;祸国殃民者遭到唾弃,遗臭万年。教师让学生对照板书设计复述宋金南北对峙形成的过程。(课件展示)

  (四)布置课后探究活动

  以“走进少数民族”为题,调查了解周围生活区的一个少数民族的生活*俗及其历史,办一期历史小报。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长安是唐朝陆路交通中心;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唐朝*在广州设置市舶司;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日本、大食、天竺等国向唐朝派遣使节;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学生;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①通过对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解答课后的比较鉴真和玄奘共同点的*题,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唐僧取经的故事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的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的鉴别能力。

  ④通过对《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联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内容,使学生感知唐代中外交往盛况空前的景况,认识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的政治经济条件及其重大作用。

  ②运用观察、联想、比较、讨论等方法讲授本课内容,使学生感知日本等国的遣唐使节和*的鉴真、玄奘等,为发展唐代中外友好交往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及其重大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由此可见,国力的强大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础,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社会进步。

  ②日本等国的遣唐使、*的高僧鉴真、玄奘等为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精神得到后人的景仰和继承。

  [重点和难点]

  重点: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难点:唐朝的对外开放丰富了中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

  [教学纲要]

  一、遣唐使

  1、唐朝的对外交通

  2、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3、日本遣唐朝使

  4、天竺、大食、新罗的遣唐使节

  二、鉴真东渡

  1、鉴真东渡的艰辛历程

  2、鉴真的贡献

  三、玄奘西游

  1、玄奘西游的艰苦经历

  2、玄奘西游的贡献

  [课堂练*]

  学生做“课课练”*题,独立完成。

  第5课唐代的中外交往

  1、唐朝最大的外贸港口是()。唐*在广州设置(),管理对外贸易,这是历史上最早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

  2、唐*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唐朝通商的国家达()多个。

  3、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使团宠大,居各国之首。

  4、日本赴唐朝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使者是()。

  5、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向日本传播(),还把唐朝的建筑技术、医药知识、绘画传给日本。他死后安葬在日本奈良的()。

  6、唐太宗时,僧人()西游()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

  7、玄奘把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和佛像珍藏在今天西安的()。

  8、日本的大化改新是仿照()制度进行的改革。8世纪前期,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在利用()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的文字()——片假名和*假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古代历史教案优选【10】份(扩展7)

——七年级历史教案 (菁华5篇)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女真族的崛起

  1.(多媒体出示问题:金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女真崛起的基本情况。(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从此,女真族的力量不断增强。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2.(多媒体出示问题:金太祖采取巩固统治的措施)读教材,总结金太祖采取巩固统治的措施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目标导学二 金灭辽及北宋

  (一)灭辽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宋金对峙形势图)

  2.提出问题:图中金灭辽的基本概况?

  教师指出:女真崛起之时,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势力收复被辽占领的失地,遣使与金相约夹攻辽朝。1125年,辽被金灭亡。

  (二)灭北宋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2.(多媒出示问题:金灭北宋的背景)教师鼓励学生讲述为什么金会在灭辽之后对北宋动手提示:金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 3.(多媒出示问题:金灭北宋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叙述金灭北宋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目标导学三 南宋的偏安

  1.(多媒体出示问题:南宋的建立情况)教师讲述:南宋建立的基本情况。(北宋灭亡后,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2.(多媒体出示岳飞图像)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岳飞抗金的成果

  答案提示:①收复失地: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②郾城大捷: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

  教师讲述:工业革命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这些国家加紧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加深了当地的贫穷落后。以印度为例,英国对印度的棉纱输出造成印度棉纱工业衰败。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3.(多媒体出示宋金对峙图和问题:宋金议和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和议的内容是什么)分组讨论宋金议和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和议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提示:背景: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3. (多媒体出示问题: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教师总结:宋金议和的最终结果 (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活动目的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

  2)初步培养观察历史文物图,搜集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历史信息的能力。

  3)在情感上感受远古祖先的勤劳智慧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贡献。

  活动准备

  1)学生预*课文。

  2)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将所搜集的资料在墙报“历史园地”中展示,资源共享。

  活动步骤

  1)通过复*山顶洞人北京人的有关知识引出人类生存问题。

  2)学生自由发言,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以河姆渡人半坡人为例,模拟远古居民,展示原始人类生产生活风貌。

  活动过程

  (小游戏)

  1)教师指定两名学生手举北京人代表队、山顶洞人代表队的牌子入场。

  2)将写有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生产和生活内容的卡片分发给14名学生。

  3)14名学生根据卡片所给内容,在1分钟内找到自己的队伍并亮出卡片。

  4)学生评判正误并找出两个代表队中卡片内容相*的队员。(两队中相*的内容有采集和捕猎)其余队员退场。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

  师: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进步。但是这个进步经过了几十万年的演变。远古人类前进的脚步是多么艰难啊,尤其是在生产活动中,从采集到采集,从捕猎还是到捕猎。几十万年无限的采集和捕猎有可能带来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没有食物来源、人们居无定所、引发战争等)

  师:如果真的像同学们所想象的那样,那是多么悲惨的情景啊!

  师:人类的这种悲剧可以避免吗?

  学生讨论:(人类学会自己种植和饲养。)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是太好了,请大家翻开课本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学*了这一课,同学们看一看,远古的先民们和你们的想法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

  课文的导读部分是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有没有科学的东西?

  学生讨论:(人类发现植物的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人工种植。)

  师:据最新的考古发现,我国早在8000-7000年前,人们就学会了种植,有了原始的农耕。

  师:第二课给我们推出了约7000-5000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三个典型的代表。黄河流域的代表是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长江流域的代表是河姆渡遗址。

  下面我们搞一个小活动,活动的主题是──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板书)我们从三个典型的原始农耕遗址中选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根据大量的考古发现,想像这些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现在大家分成三组,一组扮演半坡人,一组扮演河姆渡人。第三组当评委。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把你想象中的半坡人,河姆渡人生活的图景用语言,动作,图片等方式展示出来。希望每一组都有精彩的表现。准备15分钟。

  (学生分组准备)

  师:好,时间到,大家准备好了吗?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

  掌声有请河姆渡居民表演。(掌声)

  (河姆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我们河姆渡村坐落在美丽的东海之滨,气候温和,有充足的水分,很适合种植水稻。我们大量的种植水稻。同世界其他种植水稻的国家相比,早了3000-5000年。

  学生B:我们还发明了蒸饭的蒸笼。(展示图片)蒸笼是陶土烧制的。蒸笼有三层,最底下一层烧火,中间一次装水,最上一层是陶盆,盆底有很多小孔,利用蒸汽把饭饭蒸熟。这样做出的饭又香,又软,有营养,好消化。(掌声)

  学生C:我们用木头和茅草盖房子,(展示图片)我们的房子有两层楼,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干栏式的结构,又通风又防潮,算得上是小洋楼了。(掌声)听说六七千年后,江南有些地方还有类似我们这样的干栏式吊楼呢!(掌声)

  学生D:请看我们耕地的工具──耒耜。耜有石头磨制的。也有骨制的,是用动物的肩胛骨装上木柄做成的,骨制的很轻便,再装上脚踏(耒)就更轻便了。(做手握骨耜脚踏耒的动作)用轻便的工具耕地,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粮食产量。

  学生E:我们会挖掘水井,解决用水问题。我们为水井也盖了一个了遮雨棚,不让雨水落到井里。我为我们自己的聪明感到自豪!(掌声)

  学生F:由于有了打井的技术,我们不一定要住在河边。可以搬到离河边更远的地方居住。就算河水泛滥也淹没不了我们的家。(掌声)

  ……

  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赞扬。)

  师:现在请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风采。

  (半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我们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轻1000多岁。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过着比河姆渡人更进步的生活。就说我们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饭)以外,副食还有鱼,肉,白菜,芥菜等等。有这样的美味大餐,有谁不爱这个可爱的家园呢?(掌声)

  学生B:我们普遍用磨光的石器开垦土地和收割庄稼,这种工具更加锋利,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学生C:我们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经过人工培植而变成粟。这是我们半坡人的重大发明。遗憾的是当时不可能申请专利。(掌声)

  学生D:我们追求生活的美和艺术。(出示图片)请看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瓶,红色的底色上画着人或者各种动物的图案,色彩艳丽,被称做彩陶。

  学生E:我们会纺线,织布,制衣裳。我们正在告别蒙昧,走进文明的时代。

  学生F:我们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里面生活,可热闹了。房子里还有许多小间,是家族成员的住处。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里面有灶坑,既可做饭又可取暖,冬暖夏凉。

  ……

  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

  请评委点评。

  学生A: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虽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但是他们都能够从采集,捕猎,无限的向大自然索取,走到合理利用自然,学会种植庄稼,饲养家畜,开始了原始的农业,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学生B: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适应环境,建筑自己特色的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

  学生C:河姆渡人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也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来选择的,这既是利用自然也是顺应大自然。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掌声)

  学生D:两地原始居民都普遍的制作和使用磨制的'石器,陶器。河姆渡人更是利用南方土壤松软的特点使用更轻便的骨耜。半坡人制作的陶器更具有艺术的魅力。(掌声)

  ……

  师:今天的活动搞得很好,每个小组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同学的想象力和表演的能力真的令老师惊叹不已。数千年前的地质地貌和自然环境也许和现在有所不同。当时人们是怎样生活的,没有史书的记载。但是大量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原始的种植给人们带来了定居的生活。磨制的石器提高了生产力。生产力提高了,粮食就生产多了。家畜的饲养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动物蛋白质改善了人们的身体素质。贮存粮食需要陶罐,煮食物需要炊具,陶器诞生了。物质生活水*提高了,人们才有条件去追求精神生活。因此,原始的农耕文化也伴随着原始的农业出现了。同学们的想象既合理又丰富。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无论是长江流域还是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都是一幅幅美丽的、智慧的画卷。中华文明的摇篮是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编织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的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2、能力: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剪辑传说中夏朝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入,引起生的兴趣。

  2、浏览全文,教给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精讲课文内容,以学生的讨论、回答、自主、合作式学*贯穿全文,引导生归纳王朝的建立应掌握的基本要素。

  4、制表:简单制一个夏、商朝大事年表。

  5、师生共同总结,并完成活动与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通过夏、商历史的学*,更多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夏朝的建立

  2、商朝后期都城

  教学难点

  1、夏朝建立的标志

  2、国家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教法与学法

  讲解法、课堂讨论法、提问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

  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夏桀、商纣*的故事收集《封神榜》的故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放映剪辑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旁白: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下面将学到这些内容。

  看影片、听师讲、读课题、步入学*状态

  讲授新课:

  一、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演示课件:奴隶社会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使学生对奴隶社会有整体的了解。

  (生认真听,对奴隶社会有整体的了解。)

  翻书引导生浏览全文,谈谈本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生阅读教材,回忆老师教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①夏朝建立的时间

  (让生写写,特别注意“约公元前20xx年”的“约”和“前”不能省)。

  ②建立者(引导生分析禹身份的转变)

  ③都城(中心区域)

  演示课件:《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让生对夏朝都城位置、殿堂的建筑有较直观的认识。

  ④夏朝建立的标志:(让生讨论什么是“国家”)

  ⑤夏朝的历史地位

  ⑥设问:现在,请同学们归纳每个朝代应掌握的基本要素?

  ⑦设问:尧舜禹时代,实行禅让制,现在禹成了国王,他的王位由谁来继承?还是通过民主选举吗?那现在又实行什么制度呢?你能说说与禅让制的区别吗?

  ⑧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它统治了400多年,由于最后一个王非常残暴导致了灭亡。你能写出他的名字吗?

  讨论、整理知识要点并记住老师所归纳的要素、并能把知识延伸到以后的的学*中

  生讨论,并讲述启继位的故事,区别比较。

  写出桀,并根据小说内容说出他的暴行。

  你能说出他的暴行吗?(在生说到引酒作乐时,课件演示:夏朝的青铜器酒杯)

  ⑨设问:这样的暴君,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他?灭亡夏朝的战争叫什么战争?

  二、成汤灭夏——鸣条之战

  请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地图上找到鸣条结合地图,发挥自己的想象,精彩地再现鸣条之战,说给同学们听。(注意要素:时间、地点、交战双方、过程、结果。)

  生爱憎分明地回答:“他。”

  生踊跃讲述,积极争取机会。

  1、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让学生根据朝代建立要素归纳:

  ①商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②商朝的重大事件——盘庚迁殷。在地图册上找出迁都的时间、地方,并说说在今天的什么地方(河南安阳)写写、记记,并说明由于时间较早,所以名列古都之首。

  生回忆、归纳,动手写,动口说。

  2、商朝的盛衰。

  师引导生看目录:商朝的盛衰分别指什么?(强盛、衰亡)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

  师生共同学*;师肯定生的回答并引导其完善答案。

  ①势力范围:让生用坐标将商朝的势力范围画在草稿本上。使生确立商朝的势力范围大。

  ②经济:以提炼知识的方式让生在书中找出商朝经济比夏朝进步的表现。(提示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进行比较、思考)同时结合图片演示课件:商朝的青铜冶铸、玉器制作等手工业在商朝时已形成了。

  3、引导学生分析完后,教给学生归纳、比较的方法。

  4、请说出商朝的暴君,你能说说关于他的故事吗?向学生介绍神话传说《封神榜》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生在师的引导下动手画。

  生按老师要求积极开动脑筋,以小组为单位,以多种方式呈现答案。

  生踊跃说。

  本课小结:

  新课介绍完了,请同学和老师一起看着板书复述一遍课文。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同学们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及考试制度有何建议呢?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与探究:P17了解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五、课堂作业:学*辅导该节作业

  教学后记:

  第四课唐朝的民族关系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回纥、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二、难点:

  1、对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和、观点的理解

  2、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谈话、讲解、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诵有关文成公主的配乐诗,由此导入新课。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弄清楚唐朝主要边疆民族的名称与分布。

  (一)、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东临*,西临新崛起的***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显示吐蕃的*和经济)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所有这些国家中,以*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显示《步辇图》)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大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出发了。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

  学生甲:公主带着乳娘、宫女、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

  学生乙: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安。先向西,后向南,穿过青海到达*。因为青海的吐谷浑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气候和吐蕃的风俗*惯。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思考: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1、六诏是南边少数民族*的名称。公元8世纪蒙舍诏统一六诏更名为南诏。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唐与南诏的友好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利用有关史料介绍大理崇圣寺三塔并看图。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回纥兴起于色楞格河一带,和突

  厥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突厥向西迁移以后,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回纥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兴衰,明白南下侵扰暂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不能长久。于是回纥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对自己有利,主动与唐朝交往,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两国边境*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帮助唐朝收复洛阳和西安。

  三、巩固小结: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多数是友好的。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和同为一家”。

  四、学*与探究: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五、课堂作业:学*辅导该节作业

  教学后记:

  第五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了解日本遣唐使及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史实;理解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帮助学生找出鉴真和玄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去认识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唐朝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当时在是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唐朝在与日本、印度的交往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通过学*鉴真东渡日本、玄奘天竺取经的史实,引导学生学*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二、教学难点: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佛教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述、谈话、图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谁能讲述唐僧的故事?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和睦。这不仅促进了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发展,对周围的国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来学*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弄清邻国的地理位置和水路陆路交通。

  (一)、遣唐使来华

  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他们往返于中日之间,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与学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数、作用等。

  因这时唐朝正值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经济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而此时的日本则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巩固的时期。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于促进日本社会的发展,对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再加上当时交通比前代有所发展,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介绍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贡献的日本历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吕;空海在*是怎样成为著名的学问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引用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来突出他们与晁衡的深厚友情。《送秘书监晁衡卿还日本》王维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李白的诗见书

  (二)、鉴真东渡

  看“鉴真坐像”图和“唐招提寺鸟瞰图”教师简介鉴真生*,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然后阅读郭沫若的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三)、玄奘西行

  1、玄奘为什么要去天竺?

  2、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

  教师讲解:玄奘西游学佛和玄奘学佛后坚决回国的史实,以引导学生学*玄奘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执著追求和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巩固小结:教师简要对本节课内容作一小结。然后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唐朝与周边各国的交流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学*本课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一: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大国,具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而且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外交政策。

  第二:学*玄奘和鉴真的优秀品质;认识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外交往可以促进双方的发展,从而联系现实认识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四、学*与探究:

  五、课堂作业: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专讲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开凿大运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不可否认,隋炀帝想坐龙舟游江南也是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而隋文帝统治二十余年使隋朝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则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隋朝大运河,与长城一样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讲述的“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2.“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只要讲清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代周”的发生就不难理解了。

  3.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可制作一幅揭贴式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4.讲述“隋初经济的繁荣”,可分为两个步骤,先展现“繁荣”的表现,再探究“繁荣”的原因。

  封建王朝以农立国,“繁荣”的基础是农业。教师可用两张投影片作具体描述:隋初隋盛时结论

  人口三千多万人四千六百多万人人口激增

  垦田一千九百多万顷五千五百多万顷垦田扩大


古代历史教案优选【10】份(扩展8)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10)份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通过传说故事导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照课本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并通过收集的文本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情景。并会进行对比。自始自终围绕“会不会制造工具是动物和人类的区别”,“劳动创造人”展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阅读讲解法。

  ●教学媒体

  1、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2、素材准备

  “女娲造人”、“亚当、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图、“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的图片;“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伟大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至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同学们,有谁知道:“**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故事”?学生讲述,老师总结并补充《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娲造人”和“亚当、夏娃”的图片)

  神话毕竟只是神话,现在谁也不会相信真有这样的事。那么,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后来,科学发达了,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类人猿。(展示“人类的进化”图片)类人猿是一种*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这节课我们就学*:

  (板书)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讲授新课:

  (展示“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图)结合课本“我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请同学们数一下早期人类遗址共有多少处,了解20世纪以来中国众多的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归纳我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请同学回答“看一看”,教师补充总结,引出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发现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们这节课主要学*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板书)

  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关于元谋人的知识,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长时间?

  2、元谋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讲述一下元谋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知识,得出元谋人会制造简单的石器工具,知道火)

  教师总结补充学生的回答,导出: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板书)

  我们通过课本获得了元谋人的信息,那么科学家们是如何获得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的信息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是通过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的科学推断(展示元谋人牙齿化石、元谋人遗址出土石尖状器、刮削器),通过提问:什么是化石?引起学生注意教师解释化石的定义。

  远古人类在缓慢的发展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来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再来看看我国比较进化的另一个远古人类——北京人。

  (板书)

  二、北京人

  (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播放“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关于北京人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2、北京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结合北京人的图像,说一下北京人和现代人长的有什么不同?

  4、为什么说北京人是人类而不是古猿呢?

  5、北京人遗址有什么特点?

  (是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址”名录)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尽管北京人在面部特征上比较接*古猿,但是由于北京人的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所以说北京人已经是人类而不是古猿了。因为,会不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是猿和人类的区别。北京人生活的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了解了北京人的长相,我们在进一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带距今约70至20万年之间。那时候,中国北方的气候比现在温和湿润。山上山下,生长着树林、灌木和丰茂的野草。凶猛的剑齿虎、豹、狼、熊等野兽,出没在树林和山野中。那里还生长着大象、犀(音xī)牛和肿骨鹿。(展示“剑齿虎”和“肿骨鹿”图片),这些野兽严重的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北京人是如何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这些野兽作斗争,并生存下来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展示北京人生活相象图)

  教师总结,北京人会制造简单和石器工具和棍棒工具,并用这些同野兽作斗争,不仅如此,他们还用这些工具采集树上的果子,挖植物的根茎,猎取食物。但是,这种工具毕竟太简陋了,他们获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单个人的力量,没法生活下去,只好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对付猛兽的侵袭。

  另外,北京人比元谋人更进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北京人不仅会使用火还会保存自然火种,同学们想一下,使用和保存火,对北京人有什么好处呢?

  (展示“火的使用”三组图片)教师举例讲解对北京人来说,使用火的意义。(照明、防寒、驱赶野兽、增强人的体质)

  教师总结,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面前,北京人依靠集体的力量,凭借简陋的生产工具,通过采集和狩猎这样的生产劳动,艰难地维持生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另一群远古人类,他们是山顶洞人。

  (板书)

  三、山顶洞人

  (板书)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

  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展示“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请同学们指出山顶洞人的面部特征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

  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展示“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

  (板书)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解释“氏族”的定义)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了我国境内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对照课本,师生共同商讨填充下面的表格。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板书设计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二、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之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打制石器,采集,渔猎,保存并使用自然火

  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

  三、山顶洞人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多数学生对学*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和抗击沙俄》来“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中国*代史,理解*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拟用的教学方法

  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阶段,要认真制定复*计划,精心组织复*,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8、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方法的指导和学**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素质和学*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历史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的*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新课

  学生通过预*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xx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起义,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寻找历史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古代历史任务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介绍老师去旅游暑假,我们有的同学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会为游客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如果老师外出旅游,你们能否设计一条的旅游线路呢?那么,请你们开始行动吧!

  【找一找】利用节假日,搜集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的有关资料,设计出xx地名胜古迹一日游的线路,带着老师去旅游。

  【讲一讲】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导游,可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搜集的图片、拍的照片、录制的录像或制作的网页,让老师及全体同学一起来了解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

  【议一议】让学生就如何保护好家乡或居住地的名胜古迹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提出合理建议。

  【评一评】由学生投票评选出家乡一日游或XX地一日游的设计线路。最后,由教师来评议出线路设计和导游。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课文,进入学*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3、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4、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课程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古代历史教案优选【10】份(扩展9)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通用5篇

  通史概要:

  古代希腊、罗马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被称为“海洋文明”。在学*本专题内容前,可以引导学生先回顾初中的相关知识,或者让学生去收集一些自己了解的有关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相互交流,以激发其探究这一专题的兴趣。

  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民主和罗马法制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精华,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发展史的光辉起点,是古代世界留给后人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本专题分三节内容详细介绍了这一政治文化遗产:教材第一节主要介绍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地理条件、希腊城邦特点和希腊公民的素质表现;第二节主要介绍希腊民主最为完备的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表现和评价;第三节主要介绍罗马法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内容及作用影响。学*本单元,要求准确掌握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概念和主要内容,重点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第三节 罗马人的法律

  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的基础知识有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学生应掌握罗马法的发展过程,认识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统一性;理解罗马法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会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从中西历史发展的两个方面比较罗马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采用资料研读与问题探究法;对罗马法的内容采用情境再现与历史对比法;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查阅资料、问题探究与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认识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代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认识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终肯定法制在现实社会中是一种最合理的国家治理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教学建议:

  (1)、制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收集资料(网络、图书馆等)、讨论、编排课本剧、师生互动与问题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形式。

  (2)、设问:如果某个古希腊公民与他人发生债务或财产纠纷,那么他将向什么机构提出诉讼请求?这种方式的效率如何?如果古罗马公民遇到同样事情将会采取何种方式?解决起来效率怎样呢?由此导入新课。

  (3)、教师通过大量丰富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古罗马恢弘的历史,并解释罗马法的含 元前6世纪塞尔维乌斯改革至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4)、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有关罗马法的资料:

  ①、引导学生梳理罗马法演进的线索(城邦时代——*惯法→罗马共和国——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罗马帝国——形成体系的万民法、《民法大全》)。

  ②、引导学生详细了解“十二铜表法” 、公民法、万民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作用。

  ③、在上述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它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

  (5)、课前引导学生研读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模拟罗马法庭开庭的情景

  编排课本剧,深入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构成、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保护的对象以及遵循的原则。

  (6)、投影资料,引导学生讨论:罗马法律对罗马帝国乃至后世都有哪些影响?它有哪些缺陷?

  一、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从以前的备课依靠大纲,到今天的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从而转变教师的个人观念,更好地实施新的课程改革。本课的教学设计,从分析课程标准、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入手;从而确定整个的教学过程的设计;然后设计教学评价,检测教学的效果,从而对整个教学作出反思性的评价。

  二、目标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历史Ⅰ〉中,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的规定: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根据课程目标,我们要了解古代雅典的城邦制度,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希腊城邦古代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顶峰,民主政治机构的相对完善,成为了西方民主制度的源头。今天的西方人把希腊的思想文化视为自己文化和政治制度的渊源。

  根据历史必修I模块课程目标,“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故此要科学分析希腊的自然地域的因素、经济发展的情况、人文素养、及政治因素的考虑等等,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了解城邦制度的发展、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过程等,认识民主是在不断的斗争中发展的,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理解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本节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包括: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希腊的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实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地图分析雅典的自然规律地理环境;收集有关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这课的学*,体会古代希腊的辉煌文化为世界文明所留下的重要遗产;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分析古典希腊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

  三、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包括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在初中学*的基础上,对历史知识和历史的事件有一定的掌握;加上初中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同学们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学*。

  前面的第一单元学*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同学们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有了了解,对古代东方大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了一定的认识。课前设计思考题目:“比较古代中国选择专制主义与西方的希腊雅典选**主政治的不同原因的分析”。要求同学们运用所学的各方面的知识,通过查阅史料、阅读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得出自己的认识,并就自己的观点进行探讨,得出新的认识。

  这样将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掌握和新知识的认识、理解。有利于学生理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容和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从而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内容分析

  为了达致本课的目标,参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四个版本的实验教科书不同的编写,包

  括内容、引用的图片、资料、设计探讨的问题等等,找出它们内容、结构上的异同。

  《四种版本教材内容的比较》

  知识内容

  《人教版》 1、希腊文明的摇篮(希腊的自然环境、城邦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

  2、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3、辉煌中的阴影(进步性、局限性)

  《岳麓版》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希腊城邦制度1、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

  2、古希腊城邦

  3、古希腊城邦政体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4、从君主制到民主制

  5、人民**与轮番而治

  6、雅典民主的得失

  《人民版》

  一民主政治的滥觴

  1、蔚蓝色的希腊

  2、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

  3、希腊公民

  二卓尔不群的雅典4、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5、“黄金时代”的公民民主

  6、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大象版》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

  2、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产生、发展和历史意义

  共同点:

  1、古代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

  2、古代希腊的城邦制度

  3、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形成和内容

  4、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评价上

  选用的地图、图片、资料等等都围绕这些内容展开,并且进行较详尽的分析。

  不同的是,《人民版》和《岳麓版》对这一内容的讲述都用了两节的课时,前期的铺垫增加了大量的篇幅。

  《人民版》用了很多的笔墨在描述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的基础上,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等互利的观念;同时展现了古代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氛围,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繁荣的思想文化;以及公民整体素养,呈现了奴隶社会时期雅典社会的美丽画卷。

  而《岳麓版》从克里特文明到迈锡尼文明,加插了许多的图片、资料,直观地再现了古代希腊文明兴起发展的历程,分析希腊城邦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以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四个版本的实验教科书的不同的编写,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分析本课的知识结构,合理取舍,整合课程的资源,从而明确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

  五、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设计

  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本课的教学过程,注重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搜集和利用学*资源;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学*历史方式的改变;以及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据此思路设计这一节课。

  1、课前布置学生作业:

  “比较古代中国选择专制主义与西方的希腊雅典选**主政治的不同原因的分析”

  (让学生自己找出论点,然后自己搜集、查阅资料,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第一单元学*的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学会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学主要过程的图示

  教学主要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希腊雅典辉煌的画面直观感受、体验历史创设情景

  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处理史料、分析、整理设问、引导、分析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观看、阅读史料、感悟历史提供图片、资料,再现雅典的辉煌;综合分析

  比较东西方政治制度的选择查阅、搜集资料(课前);合作讨论、分享交流;获取新知识;设疑、引导对比、分析、整理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课在整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确定这一课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概念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等。

  2)结合历史材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并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民主政治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3)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与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的关系,懂得每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其国情、经济发展等因素相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希腊奴隶制度是把双刃剑的含义;体会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作用。

  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九年级上册历史时已经对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初中阶段不重视对历史学科的学*,因此对相关内容的印象比较模糊,而且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因此我们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三、说学法

  新课程的设置,要实现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探究式学*。

  自主学*:在一定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我探索自我评价,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学*的*惯。

  合作学*:教师创造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学生共同探究本课问题,开展互助性学*,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历史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探究学*:怀疑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带着质疑走进课堂,带着对历史的质疑走进生活,这样才能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态度与情感。

  四、说教法

  1、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主要围绕“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体现时代精神及素质教育思想。

  2、备课活动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3、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编体例的设计,即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4、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及政治参与意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情境设置、角色扮演及撰写历史论文,给学生留下大量的学*与想像的空间

  五、说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悬念:“你知道以下这些英语名词的最初来源吗你知道这伟大的雕塑作品产生于何时何地吗你知道以下这两位伟人诞生的地点吗他们产生于同一块土地,同一个时代,他们一起演绎了那个时代的辉煌。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辉煌的文明”让学生在对即将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发出召唤:让我们一起参观西方文明的摇篮,探寻西方文明之根……

  2、问题探究(1)总论:指出古希腊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之源,被称为“海洋文明”

  一句话概括本单元主要内容:文明表现:从政治文明看,古希腊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对世界文明贡献良多。

  概念剖析:民主政治的含义古希腊语中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专制相对立,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等权利。

  (2)讲解民主的形成过程:首先多媒体展示古希腊地图,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并解释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资料引入:利用图片和文字立体的展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进程: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3)民主政治的特点情境创设:“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伯利克里时代的3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你能享有哪些权利为什么”通过此题,培养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强化学生对民主政治内容的理解。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名报社记者,你的上司要求你写出一篇有关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操作流程及评价的报道,你将会采访哪些人,提出哪些问题去参观哪些地方采访后你将会给你的报告拟一个怎么样的题目如果你是被采访者,你又将如何回答提问,评价希腊民主政治”完成此题的要点是教师必须指给学生明确的操作程序,并作好示范,如教师分别示范记者与希腊公民,并在最后作好评价。设置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理的想像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现象辩证的评价能力,强化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的认识。

  最后,在已经充分了解民主政治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这样,结论显得水到渠成。

  (4)评价民主通过对雅典公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的介绍及展示伯利克里的讲话、陶片放逐法,使学生认识到,雅典的民主在统治阶级内部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并促进了希腊人完整人格的形成。

  通过伯利克里讲话、图片、文字分别讲述希腊人重责任感、渴求知识的民族性格,并请学生朗读有关雅典人生活的有关文字,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情逐渐升温,引发学生对民主的充分认同及对雅典人重精神生活的无限神往。

  3、问题设置:让学生思考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西方政治制度的重大影响。同时指出“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民主政治的必然性。

  用书中的两段材料分析希腊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分析其影响。

  4、课堂小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6、布置作业撰写历史论文

  通史概要:

  古代希腊、罗马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被称为“海洋文明”。在学*本专题内容前,可以引导学生先回顾初中的相关知识,或者让学生去收集一些自己了解的有关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相互交流,以激发其探究这一专题的兴趣。

  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民主和罗马法制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精华,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发展史的光辉起点,是古代世界留给后人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本专题分三节内容详细介绍了这一政治文化遗产:教材第一节主要介绍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地理条件、希腊城邦特点和希腊公民的素质表现;第二节主要介绍希腊民主最为完备的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表现和评价;第三节主要介绍罗马法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内容及作用影响。学*本单元,要求准确掌握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概念和主要内容,重点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第三节 罗马人的法律

  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的基础知识有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学生应掌握罗马法的发展过程,认识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统一性;理解罗马法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会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从中西历史发展的两个方面比较罗马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采用资料研读与问题探究法;对罗马法的内容采用情境再现与历史对比法;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查阅资料、问题探究与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认识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代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认识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终肯定法制在现实社会中是一种最合理的国家治理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教学建议:

  (1)、制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收集资料(网络、图书馆等)、讨论、编排课本剧、师生互动与问题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形式。

  (2)、设问:如果某个古希腊公民与他人发生债务或财产纠纷,那么他将向什么机构提出诉讼请求?这种方式的效率如何?如果古罗马公民遇到同样事情将会采取何种方式?解决起来效率怎样呢?由此导入新课。

  (3)、教师通过大量丰富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古罗马恢弘的历史,并解释罗马法的含 元前6世纪塞尔维乌斯改革至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4)、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有关罗马法的资料:

  ①、引导学生梳理罗马法演进的线索(城邦时代——*惯法→罗马共和国——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罗马帝国——形成体系的万民法、《民法大全》)。

  ②、引导学生详细了解“十二铜表法” 、公民法、万民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作用。

  ③、在上述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它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

  (5)、课前引导学生研读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模拟罗马法庭开庭的情景

  编排课本剧,深入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构成、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保护的对象以及遵循的原则。

  (6)、投影资料,引导学生讨论:罗马法律对罗马帝国乃至后世都有哪些影响?它有哪些缺陷?

  通史概要:

  古代希腊、罗马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被称为“海洋文明”。在学*本专题内容前,可以引导学生先回顾初中的相关知识,或者让学生去收集一些自己了解的有关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相互交流,以激发其探究这一专题的兴趣。

  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民主和罗马法制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精华,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发展史的光辉起点,是古代世界留给后人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本专题分三节内容详细介绍了这一政治文化遗产:教材第一节主要介绍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地理条件、希腊城邦特点和希腊公民的素质表现;第二节主要介绍希腊民主最为完备的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表现和评价;第三节主要介绍罗马法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内容及作用影响。学*本单元,要求准确掌握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概念和主要内容,重点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第三节 罗马人的法律

  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的基础知识有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学生应掌握罗马法的发展过程,认识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统一性;理解罗马法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会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从中西历史发展的两个方面比较罗马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采用资料研读与问题探究法;对罗马法的内容采用情境再现与历史对比法;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查阅资料、问题探究与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认识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代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认识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终肯定法制在现实社会中是一种最合理的国家治理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教学建议:

  (1)、制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收集资料(网络、图书馆等)、讨论、编排课本剧、师生互动与问题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形式。

  (2)、设问:如果某个古希腊公民与他人发生债务或财产纠纷,那么他将向什么机构提出诉讼请求?这种方式的效率如何?如果古罗马公民遇到同样事情将会采取何种方式?解决起来效率怎样呢?由此导入新课。

  (3)、教师通过大量丰富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古罗马恢弘的历史,并解释罗马法的含 元前6世纪塞尔维乌斯改革至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4)、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有关罗马法的资料:

  ①、引导学生梳理罗马法演进的线索(城邦时代――*惯法→罗马共和国――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罗马帝国――形成体系的万民法、《民法大全》)。

  ②、引导学生详细了解“十二铜表法” 、公民法、万民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作用。

  ③、在上述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它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

  (5)、课前引导学生研读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模拟罗马法庭开庭的情景

  编排课本剧,深入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构成、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保护的对象以及遵循的原则。

  (6)、投影资料,引导学生讨论:罗马法律对罗马帝国乃至后世都有哪些影响?它有哪些缺陷?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帝国。

  通过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亚历山大东侵的后果,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正确评价伯利克里、亚历山大。

  通过对本课的学*,领略古希腊爱琴文明的深厚底蕴,民主制度之完善美和马拉松战役之精神美。

  教学建议

  “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是本课的重点。斯巴达和雅典是古希腊城邦国家中最强大的,但斯巴达和雅典属于不同类型的城邦:两者虽都是奴隶主统治的城邦,但斯巴达是贵族寡头**的军事大国,被统治者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而雅典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上层(富商、船主和手工业作坊主)参政机会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关于亚历山大,教师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对他作出评价。建议教师结合课文最后的思考题“想一想,你如何评价亚历山大的东征?”启发学生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发言后,教师针对回答情况作一小结。

  “全盛时期的雅典”是本课的重点,其中对伯利克里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由于雅典在希波战争中起了主要作用,所以也就从战争胜利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它依靠大量流入的奴隶充分发展了经济。

  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成为希腊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他十分重视发展工商业和移民,同时实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扩大了*民的权利,当时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他还大力提倡文学、艺术,文学家和艺术家受到优厚待遇。在此时期,文化昌盛,出现大量不朽的文艺作品。

  教师可在讲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一目后,可画一张表,逐条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城邦国家进行对比。

  条目如下:

  1、地理位置

  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

  雅典位于希腊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

  2、社会结构

  斯巴达:统治者,斯巴达人

  雅典:公民,分为贵族和*民两部分。

  3、政治制度

  斯巴达:虽然全体的斯巴达人是奴隶主,但是真正掌握大权的只是其中少数奴隶主贵族,并带有深厚的军事镇压的色彩。

  雅典:**大权也掌握在奴隶主手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上层人物参政机会不断扩大。

  4、经济制度

  斯巴达:被征服居民都沦为国家奴隶,被分配给斯巴达人,并为他们种地。(在表格填写完毕,教师可补充说明:斯巴达将全国的土地分成小份地,期巴达人每家各得一份,但不准买卖、转让。同时由“......种地”引申出斯巴达人经济活动是农业。)

  雅典: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优势,航海业、工商业、手工业颇为发达。

  这样,使学生对它们间的不同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和难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