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乐·红笺小字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

首页 / 赏析 / | 2022-12-03 00:00:00 赏析,翻译

清*乐·红笺小字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红笺小字。说尽*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译文

  精美的红格信笺写满密密小字,说的都是我*生对你的爱慕之情。鸿雁飞翔云端且鱼儿游戏水里,这番满腹惆怅的情意难以传寄。在斜阳里我独自一人倚着西楼,遥远的群山恰好正对窗上帘钩。桃花般的人面不知到何处去了,唯有碧波绿水依旧向东方流去。

  注释

  ①红笺(从竹,戋(jiān)声):红色的质地很好纸片或者条。供题诗、写信等用的(质量较高的)小幅纸张。如:笺管(纸和笔);笺幅(笺纸,信笺);笺咏(在笺纸上题咏诗词)古时用以题咏或写书信。

  ②*生意:这里是写的*生相慕相爱之意

  ③鸿雁:在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鸭科鸟(鸿雁)可以传递书信。也作书信的代称。“鸿雁传书”是*古老的民间传说,因为鸿雁属定期迁徙的候鸟,信守时间,成群聚集,组织性强。古人当时的通信手段较落后,渴望能够通过这种“仁义礼智信”俱备的候鸟传递书信,沟通信息。

  ④斜阳:傍晚西斜的太阳。唐赵嘏《东望》诗:“斜阳映阁山当寺,微绿含风月满川。”元·彭芳远《满江红》词:“牛背斜阳添别恨,鸾胶秋月续琴心。”清·黄遵宪《养疴杂诗》:“竹外斜阳半灭明,卷帘欹枕看新晴。”艾芜《人生哲学的一课》:“昆明这都市,罩着淡黄的斜阳。”

  ⑤惆怅:失意,伤感。惆怅就是因为心中郁闷而不知道该干什么,忧伤和悲哀是表示的一种心理状态,而惆怅是强调一种迷茫,不知所措的感觉。

  赏析

  此为怀人之作。词中寓情于景,以淡景写浓愁,言青山长在,绿水长流,而自己爱恋着的人却不知去向;虽有天上的鸿雁和水中的游鱼,它们却不能为自己传递书信,因而惆怅万端。

  词的上片抒情。起句“红笺小字,说尽*生意”语似*淡,实包蕴无数情事,无限情思。红笺是一种精美的小幅红纸,可用来题诗、写信。词里的主人公便用这种纸,写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说尽了*生相慕相爱之意。显然,对方不是普通的友人,而是倾心相爱的知音。

  三、四两句抒发信写成后无从传递的苦闷。古人有“雁足传书”和“鱼传尺素”的说法,前者见于《汉书·苏武传》,后者见于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是诗文中常用的典故。作者以“鸿雁在云鱼在水”的构思,表明无法驱遣它们去传书递简,因此“惆怅此情难寄”。运典出新,比起“断鸿难倩”等语又增加了许多风致。

  过片由抒情过渡到写景。“斜阳”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红日偏西,斜晖照着正在楼头眺望的孤独人影,景象已十分凄清,而远处的山峰又遮蔽着愁人的视线,隔断了离人的音信,更加令人惆怅难遣。“远山恰对帘钩”句,从象征意义上看,又有两情相对而遥相阻隔的意味。倚楼远眺本是为了抒忧,如今反倒*添一段愁思,从抒情手法来看,又多了一层转折。

  结尾两句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之意,略加变化,给人以有余不尽之感。绿水,或曾映照过如花的人面,如今,流水依然在眼,而人面不知何处,唯有相思之情,跟随流水,悠悠东去而已。

  此词以斜阳、遥山、人面、绿水、红笺、帘钩等物象,营造出一个充满离愁别恨的意境,将词人心中蕴藏的情感波澜表现得婉曲细腻,感人肺腑。全词语淡情深,闲雅从容,充分体现了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清*乐·红笺小字原文翻译及赏析2

  清*乐·红笺小字

  晏殊〔宋代〕

  红笺小字,说尽*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译文

  红线格的绢纸上写满密密小字,道尽我水生相慕相爱之意。鸿雁高飞在云端,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让我这满腹惆怅的情意难以传寄。斜阳里我独自一人倚着西楼,眺望远方。远方的群山恰好正对窗上帘钩。从前的鸿个人不知道如今在哪里?唯有碧波绿水依旧向东方流去。

  注释

  清水乐:宋词常用词牌。此调正体双调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水韵。红笺(jiān):印有红线格的绢纸。多指情书。水生意:水生相慕相爱之意。鸿雁在云鱼在水:在古代传说中,鸿雁和鲤鱼都能传递书信。惆怅:失意,伤感。人面不知何处:化用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赏析

  此为怀人之作。词中寓情于景,以淡景写浓愁,言青山长在,绿水长流,而自己爱恋着的人却不知去向;虽有天上的鸿雁和水中的游鱼,它们却不能为自己传递书信,因而惆怅万端。

  词的上片写主人公以书信细诉衷肠,而无处可寄;下片叙倚楼远望,只见青山绿波,不见所思之人。此词用语雅致,语意恳挚,抒情婉曲细腻。词中运用了一些传统文化意象和相关典故,深情含蓄,音韵悠长。

  词的上片抒情。起句“红笺小字,说尽*生意”语似*淡,实包蕴无数情事,无限情思。红笺是一种精美的小幅红纸,可用来题诗、写信。词里的主人公便用这种纸,写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说尽了*生相慕相爱之意。显然,对方不是普通的友人,而是倾心相爱的知音。

  三、四两句抒发信写成后无从传递的苦闷。古人有“雁足传书”和“鱼传尺素”的说法,前者见于《汉书·苏武传》,后者见于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是诗文中常用的典故。作者以“鸿雁在云鱼在水”的构思,表明无法驱遣它们去传书递简,因此“惆怅此情难寄”。运典出新,比起“断鸿难倩”等语又增加了许多风致。

  过片由抒情过渡到写景。“斜阳”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红日偏西,斜晖照着正在楼头眺望的孤独人影,景象已十分凄清,而远处的山峰又遮蔽着愁人的`视线,隔断了离人的音信,更加令人惆怅难遣。“遥山恰对帘钩”句,从象征意义上看,又有两情相对而遥相阻隔的意味。倚楼远眺本是为了抒忧,如今反倒*添一段愁思,从抒情手法来看,又多了一层转折。

  结尾两句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之意,略加变化,给人以有余不尽之感。绿水,或曾映照过如花的人面,如今,流水依然在眼,而人面不知何处,唯有相思之情,跟随流水,悠悠东去而已。

  此词以斜阳、遥山、人面、绿水、红笺、帘钩等物象,营造出一个充满离愁别恨的意境,将词人心中蕴藏的情感波澜表现得婉曲细腻,感人肺腑。全词语淡情深,闲雅从容,充分体现了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清*乐·红笺小字原文翻译及赏析3

  清*乐·红笺小字宋朝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清*乐·红笺小字》译文

  红线格的绢纸上写满密密小字,道尽我*生相慕相爱之意。鸿雁高飞在云端,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让我这满腹惆怅的情意难以传寄。

  斜阳里我独自一人倚着西楼,眺望远方。远方的群山恰好正对窗上帘钩。从前的那个人不知道如今在哪里?唯有碧波绿水依旧向东方流去。

  《清*乐·红笺小字》注释

  清*乐:宋词常用词牌。此调正体双调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韵。

  红笺(jiān):印有红线格的绢纸。多指情书。

  *生意:*生相慕相爱之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在古代传说中,鸿雁和鲤鱼都能传递书信。

  惆怅:失意,伤感。

  人面不知何处:化用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清*乐·红笺小字》赏析

  此为怀人之作。词中寓情于景,以淡景写浓愁,言青山长在,绿水长流,而自己爱恋着的人却不知去向;虽有天上的鸿雁和水中的游鱼,它们却不能为自己传递书信,因而惆怅万端。

  词的上片写主人公以书信细诉衷肠,而无处可寄;下片叙倚楼远望,只见青山绿波,不见所思之人。此词用语雅致,语意恳挚,抒情婉曲细腻。词中运用了一些传统文化意象和相关典故,深情含蓄,音韵悠长。

  词的上片抒情。起句“红笺小字,说尽*生意”语似*淡,实包蕴无数情事,无限情思。红笺是一种精美的小幅红纸,可用来题诗、写信。词里的主人公便用这种纸,写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说尽了*生相慕相爱之意。显然,对方不是普通的友人,而是倾心相爱的知音。

  三、四两句抒发信写成后无从传递的苦闷。古人有“雁足传书”和“鱼传尺素”的说法,前者见于《汉书·苏武传》,后者见于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是诗文中常用的`典故。作者以“鸿雁在云鱼在水”的构思,表明无法驱遣它们去传书递简,因此“惆怅此情难寄”。运典出新,比起“断鸿难倩”等语又增加了许多风致。

  过片由抒情过渡到写景。“斜阳”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红日偏西,斜晖照着正在楼头眺望的孤独人影,景象已十分凄清,而远处的山峰又遮蔽着愁人的视线,隔断了离人的音信,更加令人惆怅难遣。“遥山恰对帘钩”句,从象征意义上看,又有两情相对而遥相阻隔的意味。倚楼远眺本是为了抒忧,如今反倒*添一段愁思,从抒情手法来看,又多了一层转折。

  结尾两句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之意,略加变化,给人以有余不尽之感。绿水,或曾映照过如花的人面,如今,流水依然在眼,而人面不知何处,唯有相思之情,跟随流水,悠悠东去而已。

  此词以斜阳、遥山、人面、绿水、红笺、帘钩等物象,营造出一个充满离愁别恨的意境,将词人心中蕴藏的情感波澜表现得婉曲细腻,感人肺腑。全词语淡情深,闲雅从容,充分体现了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清*乐·红笺小字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清*乐·红笺小字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1)

——《清*乐·春晚》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清*乐·春晚》原文及翻译赏析1

  原文:

  清*乐·上阳春晚

  [唐代]温庭筠

  上阳春晚,宫女愁蛾浅。新岁清*思同辇,争奈长安路远。

  凤帐鸳被徒熏,寂寞花琐千门。竞把黄金买赋,为妾将上明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上阳宫的春色已渐渐晚去,宫女的蛾眉在愁绪里日日暗淡。太*新年的时候,更盼望着能与君王同车而行,怎奈去往长安的路是那样的遥远。

  一次次空熏帐帘锦被,千丛花锁锁住了一道道门,也将寂寞深深地锁在了门里。只能像陈皇后黄金买赋呈送给君王,长门里盼望与君王相见。

  注释

  1.清*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忆萝月”“醉东风”。《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双调四十六字,上阕四仄韵,下阕三*韵。

  2.上阳:唐代宫名,今洛阳市境内。《新唐书·地理志》:“东都上阳宫,在禁苑之东,东接皇城之西南隅,上元中置。”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柳色未饶秦地绿,花光不减上阳红。”

  3.愁蛾:带愁的蛾眉。浅:颜色暗淡。

  4.新岁:犹新年。清*:世道太*。辇(niǎn):古时用人力拉的车子,后多用来指皇帝坐的车。《通典·礼典》:“夏后氏末代制辇,秦为人君之乘,汉因之。”《一切经音义》:“古者卿大夫亦乘辇,自汉以来,天子乘之。”

  5.争奈:怎奈,怎能奈何,没有办法的意思。长安:唐代君王所住之地,京都。这里说“长安路远”,含义是君王与宫女们的关系疏远。

  6.凤帐:织有凤凰花饰的帐子。鸳被:绣有鸳鸯的锦被。徒:空,白白地。熏(xūn):加热香草、香料使之发烟,以其烟熏制衣被,使衣被染有香气。

  7.琐:同“锁”,封闭住。千门:众多宫门。这里指宫殿。

  8.“竞把”二句:争着把黄金去买辞赋,请为她呈送给英明的君王。黄金买赋:典出司马相如《长门赋序》:“汉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上,呈上,献上。明君,圣明的君王。

  赏析:

  此词上阕写的是宫女春晚愁容,以及新的一年给她带来的希望以及失望。“春晚”交代了时节,也暗喻宫女的青春在类似牢狱的`深宫里几*消磨殆尽。“愁蛾浅”写女子的蛾眉逐渐变浅,实际上是一种夸张的手法,用来体现宫女的愁之深切。“争(怎)奈”写出了宫女的复杂矛盾的内心挣扎,在希望之后的失望,是一种*乎绝望的心态。

  下阕写宫女所处的囚笼一样的环境,以物寄怨,烘托她寂寞、孤独的心态。“徒”字暗示了不知多少次宫女为了君王的亲临做准备,但是每一次都是失望而终,终于因为深切的期盼痴傻成癫,隐含了一种悲切的痛苦。“琐(锁)”字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写宫女被封闭在深宫,切断了和外界的联系,锁住了她生命中原本该拥有的那些美好的东西,剩下的只有无尽的期盼、一次次的失望以及深入骨髓的寂寞。最后二句运用汉武帝陈皇后“黄金买赋”的典故,表示宫女的愁苦以及她们的愿望,写她们最后的希望与挣扎。这是在绝望之后新长出来的希望的枝桠,可是竟也不知什么时候才会实现。

  词中写可怜女子有幸于君王的相思之愁,在一定意义上寄托了宫女对爱情、幸福和自由的渴望与憧憬,但最终陈皇后那种被汉武帝抛弃的命运无情地降临在她们身上,黄金买赋的悲剧代代重演。词人抓住了宫女天真无知、争宠献媚的心理弱点,对她们身陷囹圄、落入深渊从而致使她们情爱饥渴、人性遭受极度压抑的悲情结局,用白描的手法抒写了出来。作品含而不露,锋芒所向对准了那个纵情声色,致使无数无辜女子青春、爱情甚至生命白白被葬送的“明君圣主”,对封建社会这种吃人的后宫制度进行了揭露与谴责。

  全词详略得当,写宫女愁容的部分一笔带过,写心态时则是细腻而婉转,一面是“思同辇”,一面又是“长安路远”,把这种矛盾的心理、痛苦的情感写得栩栩如生。词人对宫女这种希望与失望之间挣扎的描写,也是在构思上与其他宫怨词的不同之处。

  此词是词人在承袭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元稹的《宫词》等唐诗中现实主义成分的基础上把宫怨之思搬进了词这种新的消学体式中的一种尝试。他从诗的窠臼中走出来另辟蹊径,拓展了词的意境和题旨,扩大了消学的表现功能,通过句式、音韵的变换表达出多方面的思想情感。这就是消学创新。

《清*乐·春晚》原文及翻译赏析2

  原文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译文

  怎么都无法将春天留住,白白地让黄莺唱个不停。昨夜一场风雨的侵凌,让这满地都是脏污的凋落残花。

  小怜姑娘刚刚弹起琵琶,拂晓她思绪万千萦绕天庭。随风飘扬的杨絮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

  注释

  清*乐(yuè):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清*乐令”“醉东风”“忆萝月”。

  宫锦:宫廷监制并特有的锦缎。这里喻指落花。

  “满地”“昨夜”二句:应作倒装理解。

  小怜:北齐后主淑妃冯小怜,善弹琵琶。这里借指弹琵琶的歌女。

  杨花:一作“梨花”。

  赏析

  此词上片以倒装句式描绘暮春萧条的景色,抒写惜花惜春的情意,表达了作者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惆怅情怀;下片抒写暮春伤逝念远的幽怨,以暮春纷飞的杨花不肯飞入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表达了作者不亲权贵的品格。全词情景交融,清新婉丽,曲折多致,笔法精妙,堪称伤春词中的佳作。

  古来伤春愁秋的诗词多得不可胜数。这类被人嚼烂了的题材,却是历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感到老一套,相反,永远有新鲜之感。王安国这首《清*乐》就是这样的好词。

  词题为《春晚》,顾名思义是写残春景象。“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作者一起笔就写由于“昨夜雨疏风骤”,南园已满地残红了。词人面对这万花凋谢的景象,自然不胜伤感。此时耳边传来了黄莺儿不停的啼唱,于是,他仿佛感觉到多情的莺儿也正为落花发愁,苦劝春天不要归去呢。“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好像词人叹息。写莺语的“费尽”,实是衬托出词人的失落感,因为花开花谢,春去秋来,是自然规律与莺儿无关。妙词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感情,不直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而又饶有韵味。

  此词交叉地写听觉与视觉的感受,从音响与色彩两个方面勾勒出一幅残败的暮春图画。开头从听莺声写起,转而便诉诸视觉。一夜风雨过后,园花凋谢,残红败蕊,满地飘零,狼藉不堪。百花盛开时,灿烂本如宫锦,可惜此时给糟塌得不成样子了!“满地残红”自是残春时节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宫锦之被污损,词人痛惜之情可见。

  下面又从视觉转到听觉上来:正当词人目睹这如花似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无限惆怅之时,仿佛从远处传来歌女小怜之辈弹奏琵琶的声音,“弦弦掩抑声声思”,那弦弦声声正是惜春惜花之情。小怜,即北齐后主高纬宠幸的冯淑妃,因她“慧黠能弹琵琶”,后代诗人常用以借指歌女。此词中“小怜初上琵琶”,是从李驾《冯小怜》诗“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句化出。这琶琶之声哀婉动人,当此即将逝去的春宵,有多少闺中佳人长夜不眠,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飞越千里关山,追寻天涯游子。这里,作者抒写的是由春天的匆匆归去而引起的年华虚度之感,隐隐寄托着一种美人迟暮、英雄末路的悲慨。

  最后,词人写到眼前触目皆是的杨花——这一暮春特有的风光:只见那如雪的飞花飘扬,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伤春、惜春、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情怀,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词融情于景,写景中融进了自己的生活,写出了自己的性情与风骨,堪称一首出类拔萃的伤春词。

《清*乐·春晚》原文及翻译赏析3

  原文:

  清*乐·上阳春晚

  [唐代]温庭筠

  上阳春晚,宫女愁蛾浅。新岁清*思同辇,争奈长安路远。

  凤帐鸳被徒熏,寂寞花琐千门。竞把黄金买赋,为妾将上明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上阳宫的春色已渐渐晚去,宫女的蛾眉在愁绪里日日暗淡。太*新年的时候,更盼望着能与君王同车而行,怎奈去往长安的路是那样的遥远。

  一次次空熏帐帘锦被,千丛花锁锁住了一道道门,也将寂寞深深地锁在了门里。只能像陈皇后黄金买赋呈送给君王,长门里盼望与君王相见。

  注释

  1.清*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忆萝月”“醉东风”。《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双调四十六字,上阕四仄韵,下阕三*韵。

  2.上阳:唐代宫名,今洛阳市境内。《新唐书·地理志》:“东都上阳宫,在禁苑之东,东接皇城之西南隅,上元中置。”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柳色未饶秦地绿,花光不减上阳红。”

  3.愁蛾:带愁的蛾眉。浅:颜色暗淡。

  4.新岁:犹新年。清*:世道太*。辇(niǎn):古时用人力拉的车子,后多用来指皇帝坐的车。《通典·礼典》:“夏后氏末代制辇,秦为人君之乘,汉因之。”《一切经音义》:“古者卿大夫亦乘辇,自汉以来,天子乘之。”

  5.争奈:怎奈,怎能奈何,没有办法的意思。长安:唐代君王所住之地,京都。这里说“长安路远”,含义是君王与宫女们的关系疏远。

  6.凤帐:织有凤凰花饰的帐子。鸳被:绣有鸳鸯的锦被。徒:空,白白地。熏(xūn):加热香草、香料使之发烟,以其烟熏制衣被,使衣被染有香气。

  7.琐:同“锁”,封闭住。千门:众多宫门。这里指宫殿。

  8.“竞把”二句:争着把黄金去买辞赋,请为她呈送给英明的君王。黄金买赋:典出司马相如《长门赋序》:“汉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上,呈上,献上。明君,圣明的君王。

  赏析:

  此词上阕写的是宫女春晚愁容,以及新的一年给她带来的希望以及失望。“春晚”交代了时节,也暗喻宫女的青春在类似牢狱的深宫里几*消磨殆尽。“愁蛾浅”写女子的蛾眉逐渐变浅,实际上是一种夸张的手法,用来体现宫女的愁之深切。“争(怎)奈”写出了宫女的复杂矛盾的内心挣扎,在希望之后的失望,是一种*乎绝望的心态。

  下阕写宫女所处的囚笼一样的环境,以物寄怨,烘托她寂寞、孤独的心态。“徒”字暗示了不知多少次宫女为了君王的亲临做准备,但是每一次都是失望而终,终于因为深切的期盼痴傻成癫,隐含了一种悲切的痛苦。“琐(锁)”字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写宫女被封闭在深宫,切断了和外界的联系,锁住了她生命中原本该拥有的那些美好的东西,剩下的只有无尽的期盼、一次次的失望以及深入骨髓的寂寞。最后二句运用汉武帝陈皇后“黄金买赋”的典故,表示宫女的愁苦以及她们的愿望,写她们最后的希望与挣扎。这是在绝望之后新长出来的希望的枝桠,可是竟也不知什么时候才会实现。

  词中写可怜女子有幸于君王的相思之愁,在一定意义上寄托了宫女对爱情、幸福和自由的渴望与憧憬,但最终陈皇后那种被汉武帝抛弃的命运无情地降临在她们身上,黄金买赋的悲剧代代重演。词人抓住了宫女天真无知、争宠献媚的心理弱点,对她们身陷囹圄、落入深渊从而致使她们情爱饥渴、人性遭受极度压抑的悲情结局,用白描的手法抒写了出来。作品含而不露,锋芒所向对准了那个纵情声色,致使无数无辜女子青春、爱情甚至生命白白被葬送的“明君圣主”,对封建社会这种吃人的后宫制度进行了揭露与谴责。

  全词详略得当,写宫女愁容的部分一笔带过,写心态时则是细腻而婉转,一面是“思同辇”,一面又是“长安路远”,把这种矛盾的心理、痛苦的情感写得栩栩如生。词人对宫女这种希望与失望之间挣扎的描写,也是在构思上与其他宫怨词的不同之处。

  此词是词人在承袭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元稹的《宫词》等唐诗中现实主义成分的基础上把宫怨之思搬进了词这种新的消学体式中的一种尝试。他从诗的窠臼中走出来另辟蹊径,拓展了词的.意境和题旨,扩大了消学的表现功能,通过句式、音韵的变换表达出多方面的思想情感。这就是消学创新。


清*乐·红笺小字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2)

——清*乐·红笺小字原文翻译及赏析优选【5】份

  清*乐·红笺小字原文翻译及赏析 1

  清*乐·红笺小字原文

  红笺小字,说尽*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宋代·晏殊《清*乐·红笺小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红线格的绢纸上写满密密小字,道尽我*生相慕相爱之意。鸿雁高飞在云端,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让我这满腹惆怅的情意难以传寄。

  斜阳里我独自一人倚着西楼,眺望远方。远方的群山恰好正对窗上帘钩。从前的'那个人不知道如今在哪里?唯有碧波绿水依旧向东方流去。

  注释

  清*乐:宋词常用词牌。此调正体双调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韵。

  红笺(jiān):印有红线格的绢纸。多指情书。

  *生意:*生相慕相爱之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在古代传说中,鸿雁和鲤鱼都能传递书信。

  惆怅:失意,伤感。

  人面不知何处:化用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赏析

  此为怀人之作。词中寓情于景,以淡景写浓愁,言青虽长在,绿水长流,而自己爱恋着它人却不知去向;虽有天上它鸿雁和水中它游鱼,它们却不能为自己传递书信,因而惆怅万端。

  词它上片写主人公以书信细诉衷肠,而无处可情;下片叙倚楼远望,只见青虽绿波,不见所思之人。此词用语雅致,语意恳挚,抒情婉曲细腻。词中运用了一些传统文化意象和相关典故,深情含蓄,音韵悠长。

  词它上片抒情。起句“红笺小字,说尽*生意”语似*淡,实包蕴无数情事,无限情思。红笺是一种精美它小幅红纸,可用来题诗、写信。词里它主人公便用这种纸,写上密密麻麻它小字,说尽了*生相慕相爱之意。显然,对方不是普通它友人,而是倾心相爱它知音。

  三、四两句抒发信写成后无从传递它苦闷。古人有“雁足传书”和“鱼传尺素”它说法,前者见于《汉书·苏武传》,后者见于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是诗文中常用它典故。作者以“鸿雁在云鱼在水”它构思,表明无法驱遣它们去传书递简,因此“惆怅此情难情”。运典出新,比起“断鸿难倩”等语又增加了许多风致。

  过片由抒情过渡到写景。“斜阳”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红日偏西,斜晖照着正在楼头眺望它孤独人影,景象已十分凄多,而远处它虽峰又遮蔽着愁人它视线,隔断了离人它音信,更加令人惆怅难遣。“遥虽恰对帘钩”句,从象征意义上看,又有两情相对而遥相阻隔它意味。倚楼远眺本是为了抒忧,如今反倒*添一段愁思,从抒情手法来看,又多了一层转折。

  结尾两句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之意,略加变化,给人以有余不尽之感。绿水,或曾映照过如花它人面,如今,流水依然在眼,而人面不知何处,唯有相思之情,跟随流水,悠悠东去而已。

  此词以斜阳、遥虽、人面、绿水、红笺、帘钩等物象,营造出一个充满离愁别恨它意境,将词人心中蕴藏它情感波澜表现得婉曲细腻,感人肺腑。全词语淡情深,闲雅从容,充分体现了词人独特它艺术风格。

  清*乐·红笺小字原文翻译及赏析 2

  清*乐·红笺小字

  红笺小字。说尽*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赏析

  此为怀人之作。词中寓情于景,以淡景写浓愁,言青山长在,绿水长流,而自己爱恋着的人却不知去向;虽有天上的鸿雁和水中的游鱼,它们却不能为自己传递书信,因而惆怅万端。

  词的上片写主人公以书信细诉衷肠,而无处可寄;下片叙倚楼远望,只见青山绿波,不见所思之人。此词用语雅致,语意恳挚,抒情婉曲细腻。词中运用了一些传统文化意象和相关典故,深情含蓄,音韵悠长。

  词的上片抒情。起句“红笺小字,说尽*生意”语似*淡,实包蕴无数情事,无限情思。红笺是一种精美的小幅红纸,可用来题诗、写信。词里的主人公便用这种纸,写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说尽了*生相慕相爱之意。显然,对方不是普通的友人,而是倾心相爱的知音。

  三、四两句抒发信写成后无从传递的苦闷。古人有“雁足传书”和“鱼传尺素”的说法,前者见于《汉书·苏武传》,后者见于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是诗文中常用的典故。作者以“鸿雁在云鱼在水”的构思,表明无法驱遣它们去传书递简,因此“惆怅此情难寄”。运典出新,比起“断鸿难倩”等语又增加了许多风致。

  过片由抒情过渡到写景。“斜阳”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红日偏西,斜晖照着正在楼头眺望的孤独人影,景象已十分凄清,而远处的山峰又遮蔽着愁人的视线,隔断了离人的音信,更加令人惆怅难遣。“远山恰对帘钩”句,从象征意义上看,又有两情相对而遥相阻隔的意味。倚楼远眺本是为了抒忧,如今反倒*添一段愁思,从抒情手法来看,又多了一层转折。

  结尾两句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之意,略加变化,给人以有余不尽之感。绿水,或曾映照过如花的人面,如今,流水依然在眼,而人面不知何处,唯有相思之情,跟随流水,悠悠东去而已。

  此词以斜阳、遥山、人面、绿水、红笺、帘钩等物象,营造出一个充满离愁别恨的意境,将词人心中蕴藏的情感波澜表现得婉曲细腻,感人肺腑。全词语淡情深,闲雅从容,充分体现了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红线格的绢纸上写满密密小字,道尽我*生相慕相爱之意。鸿雁高飞在云端,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让我这满腹惆怅的情意难以传寄。

  斜阳里我独自一人倚着西楼,眺望远方。远方的群山恰好正对窗上帘钩。从前的那个人不知道如今在哪里?唯有碧波绿水依旧向东方流去。

  注释

  清*乐:宋词常用词牌。此调正体双调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韵。

  红笺(jiān):印有红线格的绢纸。多指情书。

  *生意:*生相慕相爱之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在古代传说中,鸿雁和鲤鱼都能传递书信。

  惆怅:失意,伤感。

  人面不知何处:化用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清*乐·红笺小字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红笺小字。说尽*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译文

  精美的红格信笺写满密密小字,说的都是我*生对你的爱慕之情。鸿雁飞翔云端且鱼儿游戏水里,这番满腹惆怅的情意难以传寄。在斜阳里我独自一人倚着西楼,遥远的群山恰好正对窗上帘钩。桃花般的人面不知到何处去了,唯有碧波绿水依旧向东方流去。

  注释

  ①红笺(从竹,戋(jiān)声):红色的质地很好纸片或者条。供题诗、写信等用的(质量较高的)小幅纸张。如:笺管(纸和笔);笺幅(笺纸,信笺);笺咏(在笺纸上题咏诗词)古时用以题咏或写书信。

  ②*生意:这里是写的*生相慕相爱之意

  ③鸿雁:在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鸭科鸟(鸿雁)可以传递书信。也作书信的代称。“鸿雁传书”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因为鸿雁属定期迁徙的候鸟,信守时间,成群聚集,组织性强。古人当时的通信手段较落后,渴望能够通过这种“仁义礼智信”俱备的候鸟传递书信,沟通信息。

  ④斜阳:傍晚西斜的太阳。唐赵嘏《东望》诗:“斜阳映阁山当寺,微绿含风月满川。”元·彭芳远《满江红》词:“牛背斜阳添别恨,鸾胶秋月续琴心。”清·黄遵宪《养疴杂诗》:“竹外斜阳半灭明,卷帘欹枕看新晴。”艾芜《人生哲学的一课》:“昆明这都市,罩着淡黄的斜阳。”

  ⑤惆怅:失意,伤感。惆怅就是因为心中郁闷而不知道该干什么,忧伤和悲哀是表示的一种心理状态,而惆怅是强调一种迷茫,不知所措的感觉。

  赏析

  此为怀人之作。词中寓情于景,以淡景写浓愁,言青山长在,绿水长流,而自己爱恋着的人却不知去向;虽有天上的鸿雁和水中的游鱼,它们却不能为自己传递书信,因而惆怅万端。

  词的上片抒情。起句“红笺小字,说尽*生意”语似*淡,实包蕴无数情事,无限情思。红笺是一种精美的小幅红纸,可用来题诗、写信。词里的主人公便用这种纸,写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说尽了*生相慕相爱之意。显然,对方不是普通的友人,而是倾心相爱的知音。

  三、四两句抒发信写成后无从传递的苦闷。古人有“雁足传书”和“鱼传尺素”的说法,前者见于《汉书·苏武传》,后者见于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是诗文中常用的典故。作者以“鸿雁在云鱼在水”的构思,表明无法驱遣它们去传书递简,因此“惆怅此情难寄”。运典出新,比起“断鸿难倩”等语又增加了许多风致。

  过片由抒情过渡到写景。“斜阳”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红日偏西,斜晖照着正在楼头眺望的孤独人影,景象已十分凄清,而远处的山峰又遮蔽着愁人的视线,隔断了离人的音信,更加令人惆怅难遣。“远山恰对帘钩”句,从象征意义上看,又有两情相对而遥相阻隔的意味。倚楼远眺本是为了抒忧,如今反倒*添一段愁思,从抒情手法来看,又多了一层转折。

  结尾两句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之意,略加变化,给人以有余不尽之感。绿水,或曾映照过如花的人面,如今,流水依然在眼,而人面不知何处,唯有相思之情,跟随流水,悠悠东去而已。

  此词以斜阳、遥山、人面、绿水、红笺、帘钩等物象,营造出一个充满离愁别恨的意境,将词人心中蕴藏的情感波澜表现得婉曲细腻,感人肺腑。全词语淡情深,闲雅从容,充分体现了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清*乐·红笺小字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原文

  红笺小字,说尽*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译文

  红线格的绢纸上写满密密小字,道尽我*生相慕相爱之意。鸿雁高飞在云端,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让我这满腹惆怅的情意难以传寄。

  斜阳里我独自一人倚着西楼,眺望远方。远方的群山恰好正对窗上帘钩。从前的那个人不知道如今在哪里?唯有碧波绿水依旧向东方流去。

  注释

  清*乐:宋词常用词牌。此调正体双调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韵。

  红笺(jiān):印有红线格的.绢纸。多指情书。

  *生意:*生相慕相爱之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在古代传说中,鸿雁和鲤鱼都能传递书信。

  惆怅:失意,伤感。

  人面不知何处:化用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赏析

  此为怀人之作。词中寓情于景,以淡景写浓愁,言青山长在,绿水长流,而自己爱恋着的人却不知去向;虽有天上的鸿雁和水中的游鱼,它们却不能为自己传递书信,因而惆怅万端。

  词的上片写主人公以书信细诉衷肠,而无处可寄;下片叙倚楼远望,只见青山绿波,不见所思之人。此词用语雅致,语意恳挚,抒情婉曲细腻。词中运用了一些传统文化意象和相关典故,深情含蓄,音韵悠长。

  词的上片抒情。起句“红笺小字,说尽*生意”语似*淡,实包蕴无数情事,无限情思。红笺是一种精美的小幅红纸,可用来题诗、写信。词里的主人公便用这种纸,写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说尽了*生相慕相爱之意。显然,对方不是普通的友人,而是倾心相爱的知音。

  三、四两句抒发信写成后无从传递的苦闷。古人有“雁足传书”和“鱼传尺素”的说法,前者见于《汉书·苏武传》,后者见于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是诗文中常用的典故。作者以“鸿雁在云鱼在水”的构思,表明无法驱遣它们去传书递简,因此“惆怅此情难寄”。运典出新,比起“断鸿难倩”等语又增加了许多风致。

  过片由抒情过渡到写景。“斜阳”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红日偏西,斜晖照着正在楼头眺望的孤独人影,景象已十分凄清,而远处的山峰又遮蔽着愁人的视线,隔断了离人的音信,更加令人惆怅难遣。“遥山恰对帘钩”句,从象征意义上看,又有两情相对而遥相阻隔的意味。倚楼远眺本是为了抒忧,如今反倒*添一段愁思,从抒情手法来看,又多了一层转折。

  结尾两句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之意,略加变化,给人以有余不尽之感。绿水,或曾映照过如花的人面,如今,流水依然在眼,而人面不知何处,唯有相思之情,跟随流水,悠悠东去而已。

  此词以斜阳、遥山、人面、绿水、红笺、帘钩等物象,营造出一个充满离愁别恨的意境,将词人心中蕴藏的情感波澜表现得婉曲细腻,感人肺腑。全词语淡情深,闲雅从容,充分体现了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清*乐·红笺小字原文翻译及赏析 5

  清*乐·红笺小字宋朝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清*乐·红笺小字》译文

  红线格的`绢纸上写满密密小字,道尽我*生相慕相爱之意。鸿雁高飞在云端,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让我这满腹惆怅的情意难以传寄。

  斜阳里我独自一人倚着西楼,眺望远方。远方的群山恰好正对窗上帘钩。从前的那个人不知道如今在哪里?唯有碧波绿水依旧向东方流去。

  《清*乐·红笺小字》注释

  清*乐:宋词常用词牌。此调正体双调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韵。

  红笺(jiān):印有红线格的绢纸。多指情书。

  *生意:*生相慕相爱之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在古代传说中,鸿雁和鲤鱼都能传递书信。

  惆怅:失意,伤感。

  人面不知何处:化用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清*乐·红笺小字》赏析

  此为怀人之作。词中寓情于景,以淡景写浓愁,言青山长在,绿水长流,而自己爱恋着的人却不知去向;虽有天上的鸿雁和水中的游鱼,它们却不能为自己传递书信,因而惆怅万端。

  词的上片写主人公以书信细诉衷肠,而无处可寄;下片叙倚楼远望,只见青山绿波,不见所思之人。此词用语雅致,语意恳挚,抒情婉曲细腻。词中运用了一些传统文化意象和相关典故,深情含蓄,音韵悠长。

  词的上片抒情。起句“红笺小字,说尽*生意”语似*淡,实包蕴无数情事,无限情思。红笺是一种精美的小幅红纸,可用来题诗、写信。词里的主人公便用这种纸,写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说尽了*生相慕相爱之意。显然,对方不是普通的友人,而是倾心相爱的知音。

  三、四两句抒发信写成后无从传递的苦闷。古人有“雁足传书”和“鱼传尺素”的说法,前者见于《汉书·苏武传》,后者见于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是诗文中常用的典故。作者以“鸿雁在云鱼在水”的构思,表明无法驱遣它们去传书递简,因此“惆怅此情难寄”。运典出新,比起“断鸿难倩”等语又增加了许多风致。

  过片由抒情过渡到写景。“斜阳”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红日偏西,斜晖照着正在楼头眺望的孤独人影,景象已十分凄清,而远处的山峰又遮蔽着愁人的视线,隔断了离人的音信,更加令人惆怅难遣。“遥山恰对帘钩”句,从象征意义上看,又有两情相对而遥相阻隔的意味。倚楼远眺本是为了抒忧,如今反倒*添一段愁思,从抒情手法来看,又多了一层转折。

  结尾两句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之意,略加变化,给人以有余不尽之感。绿水,或曾映照过如花的人面,如今,流水依然在眼,而人面不知何处,唯有相思之情,跟随流水,悠悠东去而已。

  此词以斜阳、遥山、人面、绿水、红笺、帘钩等物象,营造出一个充满离愁别恨的意境,将词人心中蕴藏的情感波澜表现得婉曲细腻,感人肺腑。全词语淡情深,闲雅从容,充分体现了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清*乐·红笺小字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3)

——《江上》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江上秋怀原文

  餐霞卧旧壑,散发谢远游。

  山蝉号枯桑,始复知天秋。

  朔雁别海裔,越燕辞江楼。

  飒飒风卷沙,茫茫雾萦洲。

  黄云结暮色,白水扬寒流。

  恻怆心自悲,潺湲泪难收。

  蘅兰方萧瑟,长叹令人愁。

  翻译

  远游归来,回到故山,散发卧壑吞食霞气。

  山里寒蝉在枯桑枝上号叫,这才知道已经是秋天了。

  北方的大雁告别了海滨,南方的燕子辞别了江楼,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乡。

  飒飒秋风卷起沙瀑,苍苍茫茫的沙雾笼罩江洲。

  黄云漫天,暮色苍莽,江中白水扬起寒流。

  心中恻怆之情油然而生,泪水如涌泉潺湲不尽。

  山里蘅草兰花已经萧瑟凋零,为此长叹不已,令人哀愁不尽。

  注释

  餐霞:指不入仕且与世俗不合之人。散发,乱发纷披。

  朔雁句:朔,刘本、朱本俱作胡。雁,敦煌残卷作鸿。海裔,海边。

  越燕句:王本注:“越燕,今之紫燕。”句亦含悲。

  潺湲:《楚辞·九歌·湘君》:“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悱恻。”

  王逸注:“潺湲,流貌 。”

  蘅兰句:蘅,杜蘅。

  赏析

  这是一首很好的秋思之作,对仗工整,文辞古雅,韵律性强,表现了作者在远游归家的途中,见到江上一派深秋的景象,而产生的悲秋情绪。全诗的大意是:我这不合世的餐霞之人卧于旧壑,因病在床乱发纷披再也不能远足行游。听到山蝉在枯桑上哀叫,才知又是时秋。此时北方的鸿雁应是离开了海滨,南方的紫燕也该辞别了江楼。萧萧秋风卷起了尘沙,茫茫云雾萦绕着江洲。天边黄云结成了暮霭,河中的白水扬起了寒流。我如此潦倒心中凄怆悲伤,泪流不住难以止收。蘅兰君子正在凋残,只令人以长叹表露哀愁。

  《江上》诗歌原文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江上》诗歌翻译

  江面上吹过一阵秋风,

  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纷纷飘落。

  离别之情给远去的笛声吹送,

  并随秋风吹到乱山的东面。

  《江上》诗歌赏析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人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给读者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而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还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给人深隽的诗韵诗味。

  对于离情让横笛吹送的问题,刘逸生先生有这样详尽的解释:诗人刚和亲人分手,坐上向远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风光,秋意甚浓,也使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听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声一直没停,让诗人更感折磨,不过,蓦然抬头,原来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适才与亲人分别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 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望江南·江上雪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赏析

  上片,写老渔翁在冰天雪地中垂钓。首句化用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两句。“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斗笠上只听见雪弹子敲打的声响,蓑衣上不时抖落堆积的雪花。“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函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图画若为工。”展现在眼前不是生活图景,简直就是一幅画,极言其美感。

  下片写渔家乐。天色已晚,渔翁消失在淡淡的云烟中。小岛上的竹篱茅舍就是渔翁的家,他钓满一篓鳊鱼和鲫鱼归家后,听到的是一片儿童的欢笑。“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古人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不得志的李纲看到渔翁简朴自在的生活时,他应该也想过“独善其身”吧!但无论多难,他都没有放弃,他一直在坚持,直到与这个世界决绝。柔美婀娜的柳丝固然给生活增添了诗意,但世上如果没有坚挺的胡杨,这份诗意也将荡然无存。李纲,就是那坚挺的胡杨,民族的脊梁。


清*乐·红笺小字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4)

——《清*乐》教学反思3篇

  前段时间我上了语文苏教版五上第26课《清*乐·村居》,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用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在写景方面,词人通过“茅檐、小溪、青草”这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景象,而在写人方面,则通过“醉”写出了“翁媪”生活的惬意与温馨,而一个“卧”则写出了“小儿”的天真与可爱。

  在备课时我就在想,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是会都会背吗?是理解词意吗?不,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首词的意思很简单,背诵更不是难事。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是词人通过词向人们传达的思想。于是我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作为全课的主线,学生通过对词的学*,从总体上明白了词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去说“翁媪”谈论的内容,去谈自己的现在与未来。而这恰恰是词没有直接表达的,这是什么?这就是词人对生活的理解,这也是辛弃疾所向我们传达的没有言明的东西。只有理解到这一步,我觉得这才能算完整的学完这首词。

  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既是古训,也是这位文豪自己的切生感受。既然这样,我们读诗词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停住自己的脚步,用自己的心去迎合那时代的节奏,去感悟时代,去理解时代,与时代产生共鸣。

  辛弃疾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顺南宋,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是他的抗金主张并不仅没有得到南宋*的认可,而且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这首次就创作与这段时间。对于一个终生主张抗击外敌入侵的将领来说,百姓的幸福安定就是他毕生的追求,同时这也就是他对生活的向往。因此,在设计是我们有拘泥于文章的教学,而是让学生有所思,用自己的思想去填补那一个个空白。真正的走进文章走进作者。

  但是我在教学时没有适当的拔高,没有进一步的去理解作者,走进历史,这就使我的教学出现了失误,没有让感情得到深华。在教学时我脱离了课文也是我教学时的一个错误,在教学时我的.教学语言不规范也是我今后要注意的。

  我想,经过这样的学*与讨论,我们新教师一定能很快的成长起来的。

  *来,对于自己的教学特质一直处于深思中,我所说自我的“教学特质”之“特质”并不是说它显示我独特的教学思考。我的教学特质,我对它越来越清晰明了。对一篇教材有着自我的见解,不是从学生理解层面去思考的,而是完全从纯文学的层面去思考。我想,这也是导致我不好的教学特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我喜欢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生出许多想法,因为想法太多,或许也有那么些精妙处所在,于是,我就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满把抓着。其实,这些想法应该是为教服务的,应该在具体规划中进行删减,能体现文章中心的,能对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语文情感有所促进激发作用的,就留着,并且很好地协调起来,没用的,自然该是大刀阔斧地改了。

  就拿我这课的设计来说吧,设计的时候以为会有很好的效果,课下来之后,就发现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原来想象的,预期的目标没能达到,课上很冷场,学生们没能融入诗歌的意境中去,这和我的定位有很大的关系。

  我就像和一帮对词赏析颇有研究的文学爱好者一样探讨,那怎么行呢?他们毕竟是小学生,对词只是新接触,且词这种文体表达的情感比较细腻、深刻,要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能去体会,是经历,而绝非看来听来的经验之谈,学生们当然难以理解。

  不过,这样的失败对我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我的许多设计还是很不错的,只是太过繁杂,我该好好调整一下思路,抓住某一点,沿某线来重新规划,所有的'宗旨都直奔中心去,我想,只要奔着中心去,这课应该是会有所改观的。

  *来,总是在尝试着古诗教学,虽然,对于我们乡村小学的学生来说,很有些难度,但是,如果我能够引导到位,找好契合点,我想,无论从什么层次上出发,总能让学生们在诗词的学*中,有所获益的。

  比方说,我们几围绕“醉”字大做文章可以,谁醉了,醉是高兴的醉,是伤心的醉,还是想一醉解千愁却不得解的醉?在本首词中,他醉的是什么?分别从自然环境层面、人文环境层面、词人个人经历及*况层面、整个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层面等进行深入思考,逐层逐次地去体会这首词,体会词人。

  再比方说,可以围绕“重词”这个现象来讨论,词中哪些地方重词了,为什么重?一一去分析比较,也就能解出词人心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甚至能读出词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岂不是很好?

  当然,还可以有别的思考,只是只能抓住某一点来,还课堂生成的空间,还学生去深刻体会的氛围时间,还一个本真实在的教学情境。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2)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我尝试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我自始至终轻轻地播放着一段乐曲。该曲有着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学生一听乐曲,仿佛置身之中,恬静、愉悦、向往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悠闲自在的农家生活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

  (3)帮助学生“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让学生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显得程式化了。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最后,课件设计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师范读是我设计了配乐录音。但教学后发现,教师范读部分始终还是自己来读比较适合!


清*乐·红笺小字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5)

——清*乐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原文: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注释:

  留人不住二句: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此处翻用其意。

  兰舟:木兰舟,以木兰树所造之船。此处泛指船只。2、渡头杨柳二句:刘禹锡《杨柳词》:“长安陌上无穷柳,唯有垂杨管别离。”此处化用其意。

  锦书:书信的美称。前秦苏若兰织锦为字成回文诗,寄给丈夫窦滔。后世泛称情书为锦书。

  云雨:隐喻男女交合之欢。

  翻译:

  留人留不住,情人在醉中解缆随着兰舟远去。一只船桨划出碧波漫漫春江路,霎时过尽黄莺啼叫处。渡口上杨柳青青,枝枝叶叶是离情。此地别后书信不要再寄,画楼欢情已化作残云断雨,一场春梦,了封锁痕迹,都是虚幻无凭。

  赏析:

  起笔“留人不住”四字,扼要地写出送者、行者双方不同的情态,一个曾诚意挽留,一个却去意已定。“留”而“不住”,故启末二句之怨思。次句写分手前的饯行酒宴。*间那个不忍别的送行女子,想必是吃不下去;而即将登舟上路的男子,却喝了个“醉” 。 “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二句紧承“醉上兰舟去”,写的是春晨江景,也是女子揣想情人一路上所经的风光。江中是碧绿的春水,江上有宛啭的莺歌,是那样的宜人。这景象似乎正是轻别的行者轻松愉快的心境的象征。而“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则遥应“留人不住”句,是兰舟既发后渡头空余的景物,也是女子主观感觉中的景物,所以那垂柳“枝枝叶叶”俱含“离情”。以上四句写景,浑然一体,却包含两种不同情感的象征。

  结句写情,却突然转折,说出决绝的话,寄语对方“此后锦书休寄”,因为“画楼云雨无凭”,犹言:我们青楼女子是靠不住的,你今后不必来信了,从此割断情感联系吧。其实这是负气之言,其中暗含难言之隐。**社会地位低下,没有爱的权利,即使有了倾心的男子,也没有长聚不散之理。彼此结欢之夕,纵使千般恩爱,时过境迁,便“留人不住”了。有感于此,所以干脆叫对方“此后锦书休寄”了。话虽如此,倘不想得到“锦书”,何以特别提到?

  总之,结尾两句以怨写爱,抒写出因多情而生绝望、绝望恰表明不忍割舍之情的矛盾情怀。周济《宋四家词选》评曰:“结语殊怨,然不忍割。”此乃深透之语。

  清*乐·*原放马

  辔摇衔铁。蹴踏*原雪。勇趁军声曾汗血。闲过升*时节。

  茸茸春草天涯。涓涓野水晴沙。多少骅骝老去,至今犹困盐车。

  注释

  辔:缰绳。

  衔铁:俗称马嚼子。

  蹴:踢、踩。

  趁:追逐,奔驰之意。

  血:古代良马名。传说日行千里,流汗如血。

  涓涓:流水声。

  野水:野外小河的流水。

  晴沙:天气晴朗,河水清澈,阳光照耀,连水底的沙都可看见。

  骅骝:名马,千里马。

  注释

  辔:缰绳。衔铁:俗称马嚼子。

  蹴(cù):踢、踩。

  趁:追逐,奔驰之意。汗血:古代良马名。传说日行千里,流汗如血。

  涓涓:流水声。野水:野外小河的流水。晴沙:天气晴朗,河水清澈,阳光

  照耀,连水底的沙都可看见。

  骅骝:名马,千里马。

  鉴赏

  这首《清*乐》,写的是作者看到在*原上放牧过去的战马所引起的感慨。

  上片主要写马。“辔摇衔铁”两句,描写一匹戴着笼头的马,在主人的驾驭之下,奔走在残留着冬雪的辽阔*原上。“辔[pèi]”是马缰绳,“衔铁”,马嚼子,即横放在马嘴里两端连着缰绳的小铁链。“蹴[cù]”是踢、踏的意思。“摇”字和“蹴踏”两字,把马的动态写得很传神。“勇趁军声曾汗血,闲过升*时节”,“趁”在这里是追逐的意思,“军声”指战斗时的鼓角声、呐喊声之类。“汗血”古代良马名,据说能日行千里,流的汗呈鲜红色,就象血一样。这匹战马曾经是听到战斗号令就勇猛地冲杀、为国家立过功劳的,现在它却闲着过太*日子!这里有点讽刺意味,因为南宋王朝始终处于严重的内忧外患之下,所谓“升*”,不过是昏庸的统治者制造的假象罢了。久经沙场的战马渴望投入战斗,就象有才能的人渴望为国家出力一样,可是当权者却根本不顾国家危亡,一味粉饰太*。作者就通过战马被闲置来含蓄地表露了这种思想。

  下片进一步用比喻手法揭示朝廷用人不当。“茸茸春草”两句是写春天田野的景象:春天里,到处长满了花草,涓涓的小溪流水声,也听得分外真切;在阳光的照耀下,连溪底的沙石都看得清清楚楚。“茸茸[róng]”,形容春草柔嫩的样子。“天涯”,天边,这里形容春草遍地。“涓涓[juān]”,形容流水声。“野水”,野外小溪里的流水。“晴沙”,指太阳照在小溪里,水流清澈,能够看见水底的沙石。冬去春来,时间在流逝。那些令人关切的骏马景况怎么样了呢?“多少骅骝老去,至今犹困盐车”,是说:不少千里马渐渐老去,却仍然不让它们发挥所长,偏要把它们死死束缚在盐车上。显然,这是对南宋当局浪费人才的抨击。“骅骝[huáliú]”,骏马名,指千里马。“盐车”,运盐的车子。拉盐车是一种粗笨的活,用千里马去拉盐车,比喻大材小用。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评论时政,但言下之意是十分清楚的。在“骅骝”拉“盐车”的尖锐对照中,“骅骝老去”,“犹困盐车”,不是寄寓着作者的无限感慨吗?

  东风依旧,著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断送一生憔悴,能消几个黄昏!

  古诗简介

  《清*乐·东风依旧》是宋代词人刘弇的词作,这首词是作者京任职期间为感爱妾之逝而作,为悼亡词。全词以感情为纽带,把旧时与此时的情景绾合一起,对爱妾寄予了深挚的悼念。

  翻译

  和煦的东风,依旧像往年多情地吹拂着隋堤的杨柳。搓揉得柳条儿长出鹅黄的嫩叶,在清和明丽的天气里勾缠撕扭。

  去年曾到京都青门游春,今晚却不见朝云暮雨,落得丧魄失魂。如果想要折磨人,想让他一生都憔悴伤心,也不需要别的什么,只用几个这样寂寞难耐的黄昏。

  注释

  ①东风:赵令畤作词为“春风”。

  ②著(zhuó)意:有意于,用心于。

  ③隋堤柳:隋炀帝大业元年(605)重浚汴河,开通济渠,沿渠筑堤植柳。至宋代,*汴京一段多为送别之地。

  ④鹅儿黄:幼鹅毛色黄嫩,故以喻娇嫩淡黄之物色。

  ⑤紫陌:旧指京师道路。

  创作背景

  词人在京任职期间,爱妾不幸去世。词人因此作了此词,以哀悼爱妾。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京任职期间为感爱妾之逝而作,为悼亡词。

  全词以感情为纽带,把旧时与今时的情景绾合在一起,对爱妾寄予了深挚的悼念。

  起首二句写春风轻拂垂柳,语言很通俗,意思也很简单,但却层折多变,富于婉约特色。句中的隋堤,指汴河一带的河堤。相传隋炀帝时开运河,自洛阳至扬州,沿堤广植杨柳。初春时节,和煦的东风轻拂隋堤上的杨柳,给人以亲切温柔之感。而“著意”二字,更把东风拟人化。言外之意仿佛是说,自然界的东风对杨柳尚如此多情,而现实生活中的词人却如此孤单,再也得不到亲人的怜爱。词中写的是物态,蕴含的乃是人情。这里特别引人注意的是“依旧”二字,也就是说去年今日,正是东风骀荡、杨柳婀娜的时节,他和爱妾曾在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春光 。可是今日重来,东风依旧,人事全非,怎不让人心伤。第三句蝉联首二句。东风对杨柳的“著意”,主要体现在一个“搓”字上。此字以俗为雅,说东风轻拂杨柳,给人以轻轻搓揉、抚摩之感。在东风搓揉之下,柳枝上遂呈现出“鹅儿黄”的颜色。鹅儿黄,指柳色的嫩黄。杨柳初绽的嫩叶,宛如雏鹅的羽绒 ,而这惹人喜爱的颜色,竟是东风搓出来的,真是奇绝之笔。“天气清明时候”总括前文,在写景中蕴含一股淡淡的哀愁。

  过片对仗工整,词意对比鲜明。“去年紫陌青门”,与上片“东风依旧”相映射,是回忆从前在郊外与爱姬共同游赏之乐。紫陌,指京城的道路,如唐人贾至《早朝大明宫》诗云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青门,汉时长安灞城门之别名,此处借指汴京城门。“雨魄云魂”,语本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以之形容爱妾死亡之后,魂魄飘荡,有如朝云暮雨,非常恰切。词笔至此,悼念爱妾的主题便趋于明朗化。结尾二句,悲哀的抒发,至于极点。

  “断送一生憔悴 ”,意即逗引得词人一生憔悴。是春风在多情地抚弄杨柳,是清明时候的恼人天气,是爱妾业已消逝的雨魄云魂是这许多撩人愁绪的往事,触目惊心的现实 ,逗引得他黯然神伤而导致一生憔悴。

  尤其在黄昏时刻,烟霭迷茫 ,景色惨淡,“能消几个黄昏”在失去爱妾的词人看来,仿佛来到一个催人泪下的境界 。明人沈际飞评曰:“‘能消几个黄昏’,恒语之有情者。‘能’字更吃紧。”(《草堂诗余正集》卷一)确实,著一“能”字,则加强了感情的深度,更富于感染力量。

  这首词虽悼爱妾,非念正室,但其中沉痛哀伤之情 ,似不下于东坡的悼妻名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如*人俞陛云所评,“抚今追昔,人之常情。此词结末二句,何沉痛乃尔!”(《宋词选释》)。

  原文: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译文

  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狂风夹带着松涛,犹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大雨瓢泼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顶;糊窗纸被风撕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

  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注释

  博山,在江西永丰境内(今江西省广丰县),古名通元峰,由于其形状像庐山香炉峰,所以改称博山。庵:圆形草屋。

  翻灯舞:绕着灯来回飞。

  “破纸”句:窗间破纸瑟瑟作响,好像自言自语。

  塞北:泛指中原地区。据《美芹十论》,词人自谓南归前曾受祖父派遣两次去燕京观察形势。归来:指淳熙八年(1181年)冬被劾落职归隐。华:花白,华发苍颜:头发苍白,面容苍老。

  “布被”两句:谓秋夜梦醒,眼前依稀犹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赏析:

  不少专家都曾指出过辛词的多样性特点,肯定各种风格的作品往往又都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成就,一旦我们细读了辛词,便会有极深的感受。就拿这阕《清*乐》来说,可以讲是代表了辛词的一种艺术风格,全词仅有八句话四十六个字,但是却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的风情画。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独宿的这个“王氏庵”,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一个*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心境如此,环境如此,“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半夜醒来,眼前不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很显然,他“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醒后犹自留连梦境,故云“眼前万里江山”。这一句与“*生塞北江南”相呼应,而把上阕四句推到背后。*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眼前现实使他逆境益思奋勉,不坠壮志。全词因有这一句,思想境界顿然提高。

  这首词用文字构筑的画面和表达的感情,若改用线条和色彩是完全能够表达出来的,可见作者用抽象的文字符号所捕捉、表现的景物的具象化程度了。而且,每一句话都是一件事物、一个景点,把它们拼接起来,居然连连接词都可以省略掉,因此自然就形成了这幅难得的风情画!

  通过画面,我们几乎可以触摸到作者那颗激烈跳动着的凄苦的心,那颗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执着的心!尽管作者有意要把它掩藏起来。

  从词的格调看,*似田园派,或者归隐派,同作者的那些豪放之作相去太远了,而且还算不上是代表作。不过,这首词别具一格同样带给了人们美好的艺术享受。从创作来说,作品总反映着作家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感,总反映着作家的一生及其一生的各个方面,即反映作家的全人。从创作的角度讲,任何作家也总是从题材内容出发,去努力寻求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他们之间的区别权在于成就的高低而已。象作者这样,能够在断承、发展苏轼词风的基础上,成为豪放派大家,同时还能在闲淡、细腻、婉约等格调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在文学史上倒是不多见的。正如刘克庄在序《辛稼轩集》时所说:“公所作,大声镗钅答小声铿金訇,钅答横绝*,扫空万古。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博山,在江西永丰境内,古名通元峰,由于其形状象庐山香炉峰,所以改称博山。(博山炉是外表雕刻成重叠山形的香炉,见《西杂记》)。作者在上饶带湖闲居期间曾多次游览博山,并留有颇多的题咏。

  清*乐·黄金殿里

  宋代王观

  黄金殿里,烛影双龙戏。劝得官家真个醉,进酒犹呼万岁。

  折旋舞彻《伊州》。君恩与整搔头。一夜御前宣住,六宫多少人愁。

  译文

  金銮殿上灯光如昼,在影影绰绰的灯影之中,皇帝正在与一位嫔妃相戏。皇帝被劝酒至醉态已显,进酒的人口中还在高喊着“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位嫔妃又跳起了《伊州》旋舞,皇帝看得心花怒放,亲自为她重整头上斜斜欲坠的玉簪。皇帝被这位嫔妃哄得高兴了,宣其前往侍寝,而今夜此妃得幸侍君,六宫之中将有多少嫔妃会因失宠而怆然泪下。

  注释

  清*乐:词牌名,此调正体双调八句四十六字,上片四仄韵,下片三*韵。

  黄金殿:指华丽的宫殿,这里指后宫宫殿。

  官家:封建时代对皇帝的一种称呼。

  《伊州》:乐曲名,载唐崔令钦所著《教坊记》“大曲名”表中。

  搔头:首饰,即簪的别名。

  御:古代对帝王所作所为及其所用物的敬称,如御旨、御驾等。宣住:即宣诏留宿的意思。

  六宫:本指古代皇后的寝宫,也指皇后,后来泛指皇后妃嫔或其住处。

  赏析

  词人通过对帝王欢娱享乐生活的描写,揭露了封建帝王生活的种种丑态,将笼罩在帝王身上的世之尊崇的光环打翻在地,将其丑恶庸俗的嘴脸暴露无遗。

  上片描写皇帝与嫔妃宴乐的情景。起首的“黄金殿里,烛影双龙戏”两句,写金銮殿上灯光如昼,在影影绰绰的灯影之中,皇帝正在与一位嫔妃相戏。此二句用法巧妙,词人不去正面描写皇帝与嫔妃的狎昵状态,而是通过对宫殿里灯火辉煌的场景的描写,借说烛影下有“双龙”相戏来表现皇帝的淫佚。接下来的“劝得官家真个醉,进酒犹呼万岁”两句,写这位嫔妃极力地向皇帝劝酒,皇帝醉态已显,进酒的人口中还在高喊着“万岁,万岁,万万岁”。由此可见,此处的“官家”是对皇帝的俗称。 “真个醉”三字,表明皇帝真的有了醉意,其中也暗示着皇帝对这位风流娇美的嫔妃的痴迷,隐约流露出词人对皇帝沉迷于酒色的嘲讽。

  下片续写宴饮的欢娱。“折旋舞彻《伊州》。君恩与整搔头”两句,写这位嫔妃又跳起了《伊州》旋舞,皇帝看得心花怒放,亲自为她重整头上斜斜欲坠的玉簪,对此妃的怜爱之情可见一斑。这位妃子劝君醉饮之后又献舞,可见其献媚邀宠功力之高深。结拍的“一夜御前宣住,六宫多少人愁”二句,写皇帝被这位嫔妃哄得高兴了,宣其前往侍寝,而今夜此妃得幸侍君,六宫之中将有多少嫔妃会因失宠而怆然泪下。词人在此处笔锋一转,宕开一笔,开始为数千深锁宫中的女子的不幸命运而哀叹,既哀其羡慕这位嫔妃得幸侍君,又为她们年华虚度而叹惜不已。

  这首词语气诙谐,充满了对封建帝王昏庸淫佚生活的嘲讽。

  创作背景

  据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记载:“王观学士尝应制撰《清*乐》词,……高太后以为媒渎神宗,翌日罢职,世遂有‘逐客’之号。”可见此词是王观做学士时奉皇帝之命所写的一首“应制”词。该词在陆游《耆旧续闻》记载是王仲甫所作,当另有所据,可做一说。

  清*乐·留人不住

  朝代:宋代

  作者:晏几道

  原文: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清*乐·红笺小字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6)

——《满江红》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5篇)

  原文:

  满江红·仙姥来时

  宋代:姜夔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译文: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当神姥出现时,一望千顷的巢湖上,碧波翻卷。她的旌旗仪仗与缭乱的浮云一道,隐隐约约降落在前边的山上。她的车子是由一群神龙拖驾的,黄金的车轭闪闪发亮。她由一班妾媵陪伴着,每个人头上都戴着白玉冠。夜渐深,风停住了。她们也隐没不见了,寂静中只听见佩环碰击的叮咚声响。

  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这神姥的威力确实神奇,你看吧:她镇守着淮右地区,拱卫着江南一带,还派出六丁神将,带着雷霆和闪电,扼守着东关。却笑人世间那些所谓“英雄”,没有几个是真正有本事的。你看,一篙春水,就把不可一世的曹阿瞒给吓走了。他又哪里知道,这位厉害的对手,竟是住在小红楼上.帘幕之内的弱质女子呢!

  注释: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jīng)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è),相从诸娣(dì)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仙姥:神仙妇女。依约:隐隐约约。轭:驾车时套在马颈上的曲型器具,一般木制。相从诸娣:随从神姥的诸位仙姑。此句下白石自注:“庙中列坐如夫人者十三人。娣:古称同夫诸妾。佩环:指诸神身上的装饰品。

  神奇处,君试看。奠(diàn)淮右,阻江南。遣(qiǎn)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gāo)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奠:镇守。淮右:宋时在淮扬一带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西路称淮右,湖属淮右地区。阻:拱卫。六丁:传说中的天神。韩愈诗: “仙宫敕六丁,雷电下取将。”别守:扼守。一篙:一竿。篙,撑船的竿。曹瞒:曹操小字阿瞒。帘影间:帘幕之内的(弱质女子)。

  赏析:

  《满江红》这个词牌,原调用仄韵,多以柳永格为准,但有融字的麻烦。所以白石为求协律而改仄为*。白石是南宋著名的大音乐家和大词人,妙解音律,对景填词,既能依旧调填词,又能自创新调,还能变旧调为新声。此词即是一首变仄为*的变调。仄韵《满江红》多押入声字,声情激越豪壮;然而此词改为*韵,声情顿变,读之只觉从容和缓,婉约清空,宜其被巢湖一带的善男信女用作迎送神曲而歌唱了。

  词中塑造了一位可敬可亲的巢湖仙姥形象。她没有男性神仙常有的那种凛凛威严,而是带有雍容华贵的姿态,神定气闲的风范。她能够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保境安民,镇守一方,成为词人理想中的英雄人物,也间接表达了词人对那些居*,领厚禄而只知纸醉金迷,不管国忧民难的男人的讽刺和鞭挞。传统神话中常常记载着我国的名山大川由女神来主宰。如昆仑山的西王母、巫山的瑶姬、洛水的宓妃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山川女神,大抵是母系社会的遗留。巢湖仙姥当是山川女神群像中的一位。

  词的上片是词人从巢湖上的自然风光幻想出仙姥来时的神奇境界显得波谲云诡,恍惚迷离。它分三层写:先是湖面风来,绿波千顷,前山乱云滚滚,从云中似乎隐隐可见无数旌旗,这就把仙姥出行的气势作了尽情的渲染,显得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特别是“旌旗共、乱云俱下”一句更为精采:一面是乱云翻滚,一面是旌旗乱舞,对比何其鲜明景象何其壮丽!从句法来讲,颇似王勃《滕王阁赋》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而各极其妙。这是一层。接着写仙姥前有群龙护驾,后有诸娣相随,甚至连群龙的金轭、诸娣的玉冠也熠熠生辉。至于仙姥本身的形象,词人虽未着一字,然而从华贵的侍御的烘托中,已令人想见她的仪态和风范。这是烘云托月之法,妙在从虚处着笔。这些当然是出于词人的想象,但也有一定的现实根据。原词在“相从诸娣玉为冠”句下有自注云:“庙中列坐如夫人者十三人。”此为第二层。最后荡开一笔,意境骤转写夜深风定,湖面波*如镜,偶尔画外传来清脆的丁当声,仿佛是仙姥乘风归去时的环佩余音。在《疏影》一词中,词人曾写王昭君云:“想佩环、月夜归来……”两处都是化用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环佩空归月夜魂”诗句。这三句意境清幽空灵,与前面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景象形成鲜明对照和巨大反差。善于跳离前境,翻出新境,富有曲折变化、摇曳多姿之美,是白石词的妙处。此云湖上悄然无人,惟闻佩环,境界杳冥,启人暇思。此为第三层。通过这三层描写,巢湖仙姥的形象几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

  下片进一步从威力与功勋方面描写仙姥的神奇。

  过片处先以两个短语提挈,振起后片境界。然后以实笔叙写仙姥指挥若定的神奇才能,她不仅奠定了淮右,保障了江南,还派遣雷公、电母、六丁玉女(案《云笈七籖》云:“六丁者,谓阴神玉女也。”),去镇守濡须口及其附*的东关。这就把仙姥的神奇才能夸张到极度,俨然就是一位坐镇边关威震敌胆的统帅。紧接着词人又联想起历史上曹操与孙权在濡须口对垒的故事,发出了深深的感慨:“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为什么英雄人物中竟没有一个真正的好手,结果却只能靠一篙春水把北来的曹瞒逼走?这曹瞒当然不是实指历史上的曹操,英雄好手也不会是指历史上的孙权本人。词人一方面是出于想象,把历史故事牵移到仙姥的身上,以歌颂其才能之神奇,如同小序结尾所云:“予意春水方生,必有司之者,故归其功于姥云。”另一方面也是借历史事迹表现他对现实的愤慨,因为当时距宋金的隆兴和议将*三十年,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也正是依靠江淮的水域来阻止金兵的南下的。这两句以古讽今,寄兴深微,而又浑融贴切,不露痕迹,无限感慨,都在虚处。

  结句含蓄委婉,生活中没有一个真正顶用的英雄人物,真正能够以“一篙春水”迫使敌人不敢南犯的却是“小红楼、帘影间”的仙姥。以仙姥的神功盖世而不居功自傲,反刺那些苟且偷安而又善于邀功请赏的无耻男人。“小红楼、帘影间”的幽静气氛,跟上片“旌旗共、乱云俱下”的壮阔场景,以及下片的“奠淮右,阻江南”的雄奇气象,构成了截然不同境界。然正因为一个“小红楼、帘影间”的人物,却能指挥若定,驱走强敌,这就更显出她的神奇才能。这种突然变换笔调的方法,特别能够加深读者的印象,强化作品的主题,并使行文显得摇曳多姿,富有曲折变化之美。姜夔曾在《诗说》中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说:“篇终出人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此词结句,正是反终篇之意而又能出人意表的一个显例,因此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上赋

  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又还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

  佳丽地,文章伯。《金缕》唱,红牙拍。看尊前飞下,日边消息。料想宝香黄阁梦,依然画舫青溪笛。待如今、端的约钟山,长相识。

  译文

  鹏鸟展开了翅膀,遮盖了天空,向下看,可笑人世间,青去去的一片,看不见一位英雄人物。回过头来,向朝庭的深处望去,看见你挺拔坚定的站在金殿的玉阶上;你袖子里装有奇异的、珍贵无比的五色宝石,他年你要它来修补已经折唱了的西北的天柱。现在,暂且回到帅司去,在谈笑中,就可以防守长江的天险,守好建康的大门。让长江里碧波澄明的水,安帅地流着。

  建康是一个山清水秀,出人材的地方,有你这么一位文章名手在这里,我们安心的在宴*上,拍红牙拍,唱着的金缕曲》,实在快乐。在酒*宴前会飞来朝庭的好消息,料想是散发着印泥香味的诏出来了,叫你到黄阁当丞相。但,这却是一场梦,现在你仍然乘着游弋的画船,听着青溪上的笛声。如今,你真的要与钟山互相约定,做一个长久的江友。

  注释

  建康:六朝时期的京城,今江苏南京市。南宋为府名,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改江宁府置,治所在今南京市。史正志字致道,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公元1167年到1170年(乾道三年到六年)知建康府,兼沿江水军制置使兼提举学事。的乾隆扬州志》说史致道“绍兴二十一年进士……高宗视师江上,上的恢复要览》五篇。车驾驻建康,言三国六朝形势与今日不同,要当无事则都钱塘,有事则幸建康。诏下集议,从之。除右文殿修撰知帅江府,未赴而罢。后归老姑苏,号吴门老圃。著有的建康志》、的菊谱》。按:的念奴娇·我来吊古》的小题中有:“呈史留守致道”一语,由此得知:史致道在知建康府时,还兼建康留守。帅,宋制行政区分为路,路设安抚使司,称帅司、帅府。长官称安抚使或帅。多带经略使、马步军都总管兼衔,有节制兵马、赏罚命令、督理刑狱、察询民情、管理钱谷、兵器等权力。使司的治所为州、为府或军,州府的治所设长官叫知府、知州等,通常都是安抚使兼知府事。

  鹏翼:鹏鸟的翅膀。的庄子·逍遥游》中云:有鸟名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苍然:色青为苍,与苍去、苍苍同。

  九重:天。的汉书·礼乐志》:“九重开,灵之游。”颜师古注:“天有九重”。后世把帝王居住的地方叫九重或朝庭。

  玉阶:玉石砌的台阶。唐丘为的左掖梨花》诗:“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这里是指殿前的台阶。

  山立:像山一样挺立。

  光五色:的史记补·三皇本纪》:“女娲氏末年,诸侯有共工氏,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绝,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于是地*天成,不改归物。”这两句是说史致道有驱逐金人,收得失地的本领。

  尊前:“尊”同“樽”,古时木制的酒杯。尊前,指宴*上。

  宝香:皇帝的诏书上盖印玺的印泥,散发出的香味。

  黄阁:丞相办公的地方。的汉归仪》:“丞相听事门曰黄阁。不敢洞开朱门,以别于人主,故以黄涂之,谓之黄阁。”

  画舫:装饰华丽的游船。

  青溪:水名。的景定建康志》:“青溪,吴大帝赤乌四年凿,东渠名青溪,通城北堑潮沟,阔五丈,深八尺,……及杨溥城金陵,青溪始分为二。在城外者自城壕合于淮,今城东竹桥西北接后湖者,青溪遗迹固在。”

  端的:确实、真的。在宋词中端的用法很多,往往因词的内容而变化它本身的含义。

  钟山:又名蒋山,在今江苏南京市城东北。

  赏析:

  《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上赋》是一首作于史致道宴*、并表示歌颂史致道之意的赠人词,但却不与一股的应酬赞美、缺乏主旨的词相同。词人以饱酣的笔墨,充沛的热情,向当时驻守建康的军事行政氏官史正志表达词人的赞颂之情,并通过这一情感的表达,展露词人力主抗金复土的政治怀抱。词写得豪迈而深沉,在主旨广、基调上、笔法亡和结构上,都与《水调歌头·千里涯洼种》相*似,但又能显示独特的神采,体现出”复”中的“不复”。

  此词采用神奇的神话传说和众多的典故,赋予作品以光怪陆离的奇幻性,和情感内容的密度与深度。

  词的上阕,词人以奇情异想的笔调,歌颂史氏的高才独出、志向奇壮。词一上来,就以庄子在《逍遥游》中所构造的那只“背若泰山,冀若垂天之云”的神奇鹏鸟来比拟史氏。这就不仅写出了史氏的超群才性,而且使全词笼罩在雄奇放逸的浪漫主义的抒情氛围里。一句“笑人世、苍然无物”,写得峭拔警迈,足见史氏的非凡才华和怀抱,以及词人对史氏的推重。接下去,顺承上文,写这只讪笑人世苍茫的大鹏,飞回天宫深处,像高山一样,收翅仁立在玉阶天门之上。这一对庄子的大鹏形象所作的延伸,不仅显不出词人的非凡想像力,也表明词人这一时期对于“天宫”实即朝廷的深加留意。而且,因为这里的大鹏和“九重”、“五阶”之类都是采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若从大鹏所造这一形象的内涵上来看,大鹏更是点明了被任命为行宫留守和江防前线的军事长官的史氏,在天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运用大鹏的形象作比拟之后,词人再次运用女蜗补天的神话,赋予史氏以补天之神的奇持形象。这个形象,应该是大鹏与女蜗的嫁接。这并不是忘乎所以的肉麻吹捧,而是趋*词人的抗金目标的必然兴会。它实际上是希望抗战派得到重用,可以收复中原故土,“补”好宋朝已经缺了西北的“半边天”。这是词人此时心恒系之的热血之念,所有的飞腾幻想。奇情壮采,都因为这样的怀抱而变得沉甸甸地,富有很深的思想意义。上阁最后一大句,在语气上还承接着上文,“且归来”是对“又还向九重”、志在补天的鹏鸟的转写,但是在境界上,却由神话转入现实,写史氏充任江防前线的长官,使万里长江波澜不惊,江南形势得以安定。其中“谈笑”一词。极写史氏护江的举重若轻,暗示着其才能,比维护长江安宁所需要的更大。在这里的语气中,还带着前文借用神话时的豪逸味道。

  词的下阕,才始着墨于题中的宴*描写,但并不渲染其热闹与豪华,这在结构和用墨卜,都与《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略异。其用意在写史氏不仅有上文所写的“补天”才能,还是个文采风流的“文章伯”。“合缕”一词,是为词人对史氏文才的推许作映证。当然,这样的推许,实际上是受到天子手谕史正志表示嘉许的信息激发出的。接韵一个“看”字,就写出了孝宗手谕即“日边消息”给史正志带来的人阁希望,和词人对于这一消息的同样重视。词人在《千秋岁》一词中,曾说过史正志“从今尽是中书考”这样的话,与这里意思相同,而此处表达得则更委婉。“料想”一韵,不写其今日欣喜之情,反而写史致道日**朝为相、主持政事以后,还会对今日秦淮河上的游赏恋恋于怀,写其于位高校重之时的*常心和风流态,这就深得措意深隐之妙,写出了大人物的情怀儒雅而风流。结韵更是曲笔传倩,既然史氏入朝主政后依然怀念秦淮河上的清游雅集。词人对钟山山水的感情是如此亲厚,自然今日就要与钟山相约,相约成为老朋友了。那么在钟山秦淮边结识的同僚,也是词人的老朋友。词人真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了。

  赠人之作能写到如此境界,将词人的理想抱负与热情充实在其中,使词中不仅有人,而且有“我”;而又以既豪迈且深隐的风格出之,使读者得到更多面的美感体验,即使不谈它在语言上的五色迷离,苫峭奇拔,此词也已堪称宋代同类词作中的上品。

  值得指出的是,史正志的政治态度比较依违,并不与坚决主战的词人完全一致,史正志不仅早年想投靠炙手可热的秦桧集团,甚至还为排挤主战派领袖张浚而奔忙,但是,这样的隐情,词人是无法深察的。词人把史正志当成一个主张抗金的同志来歌颂,情有可原。

  满江红·怒发冲冠

  朝代:宋代

  作者:岳飞

  原文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通:阑)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壮志一作:壮士;兰山缺一作:兰山阙)

  译文

  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地。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注释

  怒发冲冠:气得头发竖起,以至于将帽子顶起。形容愤怒至极,冠是指帽子而不是头发竖起。

  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举动。

  三十功名尘与土:年已三十,建立了一些功名,不过很微不足道。

  八千里路云和月:形容南征北战、路途遥远、披星戴月。

  等闲:轻易,随便。

  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贺兰山:贺兰山脉位于宁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

  朝天阙:朝见皇帝。天阙:本指宫殿前的楼观,此指皇帝生活的地方。

  赏析


清*乐·红笺小字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7)

——清*乐原文赏析范文五份

  清*乐・秋词

  清淮浊汴。更在江西岸。红旆到时黄叶乱。霜入梁王故苑。

  秋原何处携壶。停骖访古踟蹰。双庙遗风尚在,漆园傲吏应无。

  翻译

  清澈的淮河与混浊的汴水,远在钱塘江西岸。您的红旗抵达时,黄叶遍地,狼藉散乱。白霜也会袭入梁王的故园。

  您将在秋原的什么地方手执酒壶?驻马访古,徘徊踟蹰。双庙的遗风至今还在,漆园的傲吏大概已无。

  注释

  清淮浊汴:清淮,清澈的淮河水。

  古汴:汴河故道有两条,这里是指隋以后汴河故道,由河南的旧郑州、开封至商邱县治南,改东南流经安徽的宿县、灵璧、泗县入淮河。现在已荒废,只有泗县尚有汴水断渠。

  江西:古时泛称长江以南为江东或江左,长江以北为江西或江右。

  红旆:红旗。此指太守的仪仗。

  梁王故苑:汉代梁孝王刘武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修治的宫室园林。

  携壶:带着酒壶。这里有游赏的意思。

  停骖:停住车马。骖,一车驾三马或驾车时位于两旁的马。

  踟蹰:心中犹疑,

  要走不走的样子双庙: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坚守雎阳(今河南商丘),最后都壮烈牺牲,后人立二祠,称为双庙。

  漆园傲吏:指庄周。庄周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经做过漆园吏,抱有傲视王侯,不为名利所动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该词应写于宋神宗熙宁七年甲寅(1074年),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词中预计陈襄到时已“黄叶乱”,有“霜”,该词大约作于初秋,陈襄即将离杭州时。

  赏析

  该词中词人思念好友,揣测一路上友人可能的遭遇所写下的以想象为主的怀人词,但是这种想象并不是凭空乱想,而是基于词人对朋友的了解,通过这些了解所作的一系列推断,显示了词人对陈述古真挚的友情和对述古其人的真切了解。

  上片以友人的行程为线索,纵贯着空间地点、节序风物,写来别有情致。起笔“清淮浊汴。更在江西岸”二句,决不是简单地说明淮河和汴河的地理位置,而是似乎在掐指计算友人的行程:你从江南的杭州出发,途中要经过淮河、汴河,那是远在江北的多么漫长的一段水程。因为友人“赴南都”,淮河和汴河都是必经的水道,所以二句乃是对友人大段行程的悬想,而友人的去向,路途的遥远,以及词人对他的关切之情,全在不言之中了。三、四句进一层揣想友人到达南都时的节序风物:“红旆到时黄叶乱,霜入梁王故苑。”意思是说,当你的仪仗到达南都时,该是黄叶飘零的深秋时节了,附*梁孝王昔日的宫室园林怕是已着寒霜了。陈襄是秋八月中旬从杭州启程的(见《苏轼年谱》卷十三),苏轼估计他到九月中、下旬才能到达。“黄叶乱”三字准确地写出了深秋季节的特征,“霜入”则应当是秋天最后一个节令“霜降”到来的标志。二句估计友人到达的时间,与对行程的计算联系在一起,同样是替对方设想,表达了词人的深情眷注。老友相别,居者忆念行者时,随着忆念的深入,常会计算对方某时是否到达目的地或正在中途某地,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更是如此。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稹)》诗云:“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便是词人忆念所及、深情所注的一个例子,可与该词上片合看。

  下片假想友人到南都后游赏及凭吊活动。换头两句写游赏,说你在秋天何处的原野上游赏,停住车马,探访古迹,还在那儿徘徊不去。最后两句写凭吊古代贤人,说你到双庙去凭吊正气凛然的英雄张巡、许远,或许会发现他们遗留的风范还在人间,而那位傲视王侯的漆园吏想必无影无踪了。词人这样着笔,大概有三层意思:一是显示了中原大地上的南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二是间接地表现了友人的“文采风流”;三是体现了词人对友人的相知,也可以说,是在更高的层次上达成了友谊的默契。

清*乐原文赏析

  【作品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情人分别的作品。作者以廖廖数笔,勾画了情人的娇美神韵,令人耳目一新。

  【原文】

  清*乐

  美人娇小。镜里容颜好。秀色侵人春帐晓。郎去几时重到?

  叮咛记取儿家:碧云隐映红霞;直下小桥流水,门前一树桃花。

  【赏析】

  赏析一

  这是一首描写情人分别的作品。作者以廖廖数笔,勾画了情人的娇美神韵,令人耳目一新。

  词的首句,点明这位美丽的女主人公的“娇小”。“忆昔娇小姿,春心亦自持”(李白),唯其娇小,虽然情窦初开,却绝不给人以狂荡之感;又因其娇小,因此不甚识得愁的滋味。所以,她一方面是很自爱的,一方面又是惹人爱的。“镜里容颜好”的“镜里”二字的妙处,在于它写出了一种风流自赏的情态。而“秀色侵人”四字则写出旁观者(她的情郎)为之陶醉,不能自持的情态。从而烘托出这个小女子的娇美。为下片写儿女临歧的依恋之情作了铺垫。

  词的第四句,写的是这位娇小美人的痴情。“郎去几时重到?”一句,写出这对情人的依依难舍之情:尚未分手,已问后期。根据常情,那男子的回答未必能说出准确日期,彼此很可能从此劳燕分飞。然而美人情痴,付之情郎。她要求对方牢记自己的住址,同时将这里那么美好,那么富于吸引力,“碧云”、“红霞”、“流水”、“桃花”,俨然仙境,言外之意却是一片痴情。真使人欲发“千树桃花万年药,不知何事忆人间”(元稹)之问了。还值得玩味的是,所谓碧云红霞,皆瞬息可变之景;莫说此郎一去不必重到,即便果然再至,恐怕也会有“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的迷惘。

  赏析二

  词是伴随歌筵诞生的诗体,所以写青楼妓情的作品也特别多。李从周这首词写的也是妓 女别情,但他写得与众不同,写出了“这一个”。词中人的音容宛然如在,令人耳目一新。

  这位美丽的女主人公值得注意的是她的“娇小”。“忆昔娇小姿,春心亦自持”(李白),唯其娇小,虽然情窦初开,却绝不给人以狂荡之感。又因其娇小,故不甚识得愁的滋味。(年纪稍长,则不免有不胜风尘之感。)所以,她一方面是很自爱的,一方面又是惹人爱的。“镜里容颜好”的“镜里”二字之妙,就妙在它写出了一种风流自赏的情态。而“秀色侵人”四字则写出旁观者(她的情郎)为之陶醉,不能自持的情态。这就从人我两个角度,具体烘托出这个蓓蕾初放的小女子的娇美。为以下写儿女临歧的依恋之情作了铺垫。

  情郎的.痴迷,在第三句已有简略交代。词中着重要写的却是这位娇小美人的痴情。“郎去几时重到?”一句,见得对情人的依依难舍:尚未分手,已问后期。根据常情,那男子的回答未必能告诉准确日期,彼此很可能从此劳燕分飞。但女主人公的态度却是很认真的。下片写其临别叮咛,颇富情味。她要求对方牢记自己的住址,同时把这里描绘得那么美好,那么富于吸引力,“碧云”、“红霞”、“流水”、“桃花”,俨然仙境,言外却是一片留客的痴情。真使人欲发“千树桃花万年药,不知何事忆人间”(元稹)之问了。“门前一树桃花”,则能使人联想到唐诗人面桃花的著名爱情故事。凡此都加深加厚了词意。还有一层可玩味处:所谓碧云红霞,皆瞬息可变之景;莫说此郎一去不必重到,即便果然再至,怕也会有“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王维)的迷惘呢。由此,读者又感到那女子的天真。

  全词就通过几句描述,几句对话,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娇小、痴情、天真可爱的女性形象。词的前三句叙写为一层;第四句与下片均为致词,是第二层。这种结构,也显得活泼,不脱俗套。在这点上,作者显然吸取了民间词的某些优长。

  【作者介绍】

  李从周,生卒年不详。字肩吾,一字子我,号虫宾洲,彭山(今属四川)人。为魏了翁客。著《字通》一卷,极为魏了翁称许。有《虫宾洲词》,已佚。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有辑本。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清*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

  狂风夹带着松涛,犹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大雨瓢泼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顶;糊窗纸被风撕裂,呼呼作响,仿佛自说自话。

  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

  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注释

  庵:圆形草屋。

  华:花白。

  归来,指43岁免官归里。

  赏析:


清*乐·红笺小字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8)

——清*乐·留人不住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5篇

  原文: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注释:

  留人不住二句: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此处翻用其意。

  兰舟:木兰舟,以木兰树所造之船。此处泛指船只。2、渡头杨柳二句:刘禹锡《杨柳词》:“长安陌上无穷柳,唯有垂杨管别离。”此处化用其意。

  锦书:书信的美称。前秦苏若兰织锦为字成回文诗,寄给丈夫窦滔。后世泛称情书为锦书。

  云雨:隐喻男女交合之欢。

  翻译:

  留人留不住,情人在醉中解缆随着兰舟远去。一只船桨划出碧波漫漫春江路,霎时过尽黄莺啼叫处。渡口上杨柳青青,枝枝叶叶是离情。此地别后书信不要再寄,画楼欢情已化作残云断雨,一场春梦,了封锁痕迹,都是虚幻无凭。

  赏析:

  起笔“留人不住”四字,扼要地写出送者、行者双方不同的情态,一个曾诚意挽留,一个却去意已定。“留”而“不住”,故启末二句之怨思。次句写分手前的饯行酒宴。*间那个不忍别的送行女子,想必是吃不下去;而即将登舟上路的男子,却喝了个“醉” 。 “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二句紧承“醉上兰舟去”,写的是春晨江景,也是女子揣想情人一路上所经的风光。江中是碧绿的春水,江上有宛啭的莺歌,是那样的宜人。这景象似乎正是轻别的行者轻松愉快的心境的象征。而“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则遥应“留人不住”句,是兰舟既发后渡头空余的`景物,也是女子主观感觉中的景物,所以那垂柳“枝枝叶叶”俱含“离情”。以上四句写景,浑然一体,却包含两种不同情感的象征。

  结句写情,却突然转折,说出决绝的话,寄语对方“此后锦书休寄”,因为“画楼云雨无凭”,犹言:我们青楼女子是靠不住的,你今后不必来信了,从此割断情感联系吧。其实这是负气之言,其中暗含难言之隐。**社会地位低下,没有爱的权利,即使有了倾心的男子,也没有长聚不散之理。彼此结欢之夕,纵使千般恩爱,时过境迁,便“留人不住”了。有感于此,所以干脆叫对方“此后锦书休寄”了。话虽如此,倘不想得到“锦书”,何以特别提到?

  总之,结尾两句以怨写爱,抒写出因多情而生绝望、绝望恰表明不忍割舍之情的矛盾情怀。周济《宋四家词选》评曰:“结语殊怨,然不忍割。”此乃深透之语。

  原文: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

  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译文:

  苦苦留人不住,他酒醉后登上画船,扬帆而去。小舟拨开轻卷的碧波,行驶在在漫漫的春水路上,所过之处尽是黄莺啼晓之声。

  渡口杨柳郁郁青青,枝枝叶叶都满含着别意离情。从此后休要寄锦书再诉衷情,画楼里的欢娱不过是一场春梦,那山盟海誓毕竟空口无凭。

  注释:

  留人不住: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此处翻用其意。

  兰舟:木兰舟,以木兰树所造之船。此处泛指船只。

  锦书:书信的美称。前秦苏若兰织锦为字成回文诗,寄给丈夫窦滔。后世泛称情书为锦书。

  云雨:隐喻男女交合之欢。

  无凭:靠不住。

  赏析:

  起笔“留人不住”四字,扼要地写出送者、行者双方不同的情态,一个曾诚意挽留,一个却去意已定。“留”而“不住”,故启末二句之怨思。次句写分手前的饯行酒宴。*间那个不忍别的送行女子,想必是吃不下去;而即将登舟上路的男子,却喝了个“醉”。“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二句紧承“醉上兰舟去”,写的是春晨江景,也是女子揣想情人一路上所经的风光。江中是碧绿的春水,江上有宛啭的莺歌,是那样的宜人。这景象似乎正是轻别的行者轻松愉快的心境的象征。而“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则遥应“留人不住”句,是兰舟既发后渡头空余的景物,也是女子主观感觉中的景物,所以那垂柳“枝枝叶叶”俱含“离情”。以上四句写景,浑然一体,却包含两种不同情感的象征。

  结句写情,却突然转折,说出决绝的话,寄语对方“此后锦书休寄”,因为“画楼云雨无凭”,犹言:我们青楼女子是靠不住的',你今后不必来信了,从此割断情感联系吧。其实这是负气之言,其中暗含难言之隐。**社会地位低下,没有爱的权利,即使有了倾心的男子,也没有长聚不散之理。彼此结欢之夕,纵使千般恩爱,时过境迁,便“留人不住”了。有感于此,所以干脆叫对方“此后锦书休寄”了。话虽如此,倘不想得到“锦书”,何以特别提到?

  总之,结尾两句以怨写爱,抒写出因多情而生绝望、绝望恰表明不忍割舍之情的矛盾情怀。周济《宋四家词选》评曰:“结语殊怨,然不忍割。”此乃深透之语。

  原文: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

  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译文:

  苦苦留人不住,他酒醉后登上画船,扬帆而去。小舟拨开轻卷的碧波,行驶在在漫漫的春水路上,所过之处尽是黄莺啼晓之声。

  渡口杨柳郁郁青青,枝枝叶叶都满含着别意离情。从此后休要寄锦书再诉衷情,画楼里的欢娱不过是一场春梦,那山盟海誓毕竟空口无凭。

  注释:

  留人不住: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此处翻用其意。

  兰舟:木兰舟,以木兰树所造之船。此处泛指船只。

  锦书:书信的美称。前秦苏若兰织锦为字成回文诗,寄给丈夫窦滔。后世泛称情书为锦书。

  云雨:隐喻男女交合之欢。

  无凭:靠不住。

  赏析:

  起笔“留人不住”四字,扼要地写出送者、行者双方不同的情态,一个曾诚意挽留,一个却去意已定。“留”而“不住”,故启末二句之怨思。次句写分手前的饯行酒宴。*间那个不忍别的送行女子,想必是吃不下去;而即将登舟上路的男子,却喝了个“醉”。“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二句紧承“醉上兰舟去”,写的是春晨江景,也是女子揣想情人一路上所经的风光。江中是碧绿的春水,江上有宛啭的莺歌,是那样的宜人。这景象似乎正是轻别的行者轻松愉快的心境的'象征。而“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则遥应“留人不住”句,是兰舟既发后渡头空余的景物,也是女子主观感觉中的景物,所以那垂柳“枝枝叶叶”俱含“离情”。以上四句写景,浑然一体,却包含两种不同情感的象征。

  结句写情,却突然转折,说出决绝的话,寄语对方“此后锦书休寄”,因为“画楼云雨无凭”,犹言:我们青楼女子是靠不住的,你今后不必来信了,从此割断情感联系吧。其实这是负气之言,其中暗含难言之隐。**社会地位低下,没有爱的权利,即使有了倾心的男子,也没有长聚不散之理。彼此结欢之夕,纵使千般恩爱,时过境迁,便“留人不住”了。有感于此,所以干脆叫对方“此后锦书休寄”了。话虽如此,倘不想得到“锦书”,何以特别提到?

  总之,结尾两句以怨写爱,抒写出因多情而生绝望、绝望恰表明不忍割舍之情的矛盾情怀。周济《宋四家词选》评曰:“结语殊怨,然不忍割。”此乃深透之语。

  原文: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译文

  留人留不住,情人在醉中解缆随着兰舟远去。一只船桨划出碧波漫漫春江路,霎时过尽黄莺啼叫处。渡口上杨柳青青,枝枝叶叶是离情。此地别后书信不要再寄,画楼欢情已化作残云断雨,一场春梦,了封锁痕迹,都是虚幻无凭。

  注释

  留人不住二句: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此处翻用其意。


清*乐·红笺小字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9)

——《清*乐》原文实用5份

  【作品介绍】

  《清*乐·凤城春浅》是南宋词人陈允*的作品。这是一首描写闺妇之思的词作,大概作于词人留居钱塘之时。全词所写虽然缠绵悱恻的闺怨之情,但艺术上有其鲜明的风格和特色。

  【原文】

  清*乐

  凤城春浅,寒压花梢颤。有约不来梁上燕,十二绣帘空卷。

  去年共倚秋千,今年独上阑干。误了海棠时候,不成直待花残。

  【注释】

  ①《清*乐》(qīng píng yuè):词牌名,又名《清*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晏殊,晏几道,黄庭坚,辛弃疾等著名词人均用过此调,其中晏几道尤多。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闺妇之思的词作,大概作于词人留居钱塘之时。

  全词以“凤城春浅,寒压花梢颤”起句。“凤城”即南宋京城临安。“春浅”言初春,指出季节。“寒压花梢颤”,因时为初春,故残寒肆虐,花梢打颤,“压”字给人以寒气如磐的沉重之感,一方面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同时也暗示着人物怨恨的特有心境。这是情景交融,以景衬情。“有约”一句言因为刚入春天还冷的缘故,因此见不着燕子踪迹。此写燕,实用以寄托思妇的重重心事。说“有约”,是嘱燕传递天涯芳信,但燕却违约不来,故接用“十二绣帘空卷”一句,将闺妇思夫的烦恼无端发泄到燕子身上。“十二绣帘”,泛指帘幕。燕巢梁上,垂帘妨碍燕子活动,故须卷起。“空卷”一词,寓有思妇盼燕归来的急迫心情和对梁燕不来的惆怅与空虚,思妇在春寒中翘首期盼的痴怜之态跃然纸上,真切生动。

  下片之结构,全由上片结句而来,正面抒写思妇的相思幽怨情怀。“去年共倚秋千”一句意即见秋千而触动旧欢,用“去年”,引出往昔情事,心中荡起一层幸福的涟漪。“今年独上阑干”一句,忽又跌入眼前“独上阑干”的寂寞凄清苦闷之情。“去年”“今日”,一欢一恨,形成鲜明对比。结句转入幽怨,埋怨所爱的人不能及时惜花,误了花期,相思之重,故埋怨之深。

  全词所写虽然缠绵悱恻的闺怨之情,但艺术上有其鲜明的风格和特色。就结论而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正和谐,而缺乏变化,虽然不能反映起伏不定的感情,却正好适宜于表现幽怨与含蓄的情怀;就人物而论,没有涉及女性的体态服饰,写其轻嗔薄怒之态,人却隐而不露,走见词风的*正雅致。语言含蓄委婉,清丽可人。铭心刻骨的相思一诉诸文字,却成了“误了海棠时候,不成直待花残”。这里,没有直白的表达,也没有强烈指责,有的只是“十二绣帘空卷”的痴心与怅然,和*婉曲但含思凄迷哀婉,而思妇的情态及思绪的微澜,描画得生动传神。南海伍崇曜跋《日湖渔唱》,曾标举此词下片云:“清转华妙,宜玉田生秀冠江东,亦相推挹矣。”这“清转华妙”四字,道出了此词的艺术特色。

  【作者介绍】

  陈允*,(1205?-1280?)字君衡,一字衡仲,号西麓,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少从杨简学,试上舍不遇,乃放情山水。南宋淳祐三年,为馀姚令,旋罢去。往来吴越间。咸淳九年,郡守刘黻创慈湖书院于杨简故居,以允*相其事。德祐时,授沿海制置司参议官。元至元十五年,以王姓仇家告变,言允*为书约都统苏刘义,于九月乘航下庆元,当出兵迎,遂遭捕,同官袁洪(袁桷之父)为之解脱。自是杜门不出,扁山中楼曰“万叠云”。后以人才征至北都,不受官,放还。著有《西麓诗稿》一卷,方回为序。词有《西麓继周集》一卷、《日湖渔唱》一卷。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官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古诗简介

  《清*乐·春晓》是宋代著名词人王安国写的词,这是一首伤春题材的抒情小令。上片写暮春残景,下片以春风吹绽梨花自喻品格高洁。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伤春题材的抒情小令。上片写暮春残景,下片以春风吹绽梨花自喻品格高洁。

  起首两句“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运笔奇巧。*常景物,莺儿啼鸣,经拟人手法点化为对执意归去之春光的殷情挽留,形象生动。“费尽”两字足见挽留之情笃意诚。其后,晏几道写出“留人不住”一句(《清*乐·留人不住》),两者不无关系。“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为倒装句式,意为一夜风雨把枝头残花吹落遍地,春已离去。“宫锦污”形容落英缤纷,一片狼藉,不忍入目。词人倒装这两句,意在突出落花春去、令人痛惜的情感,对摧花之原因已无暇多顾了,故有人评其“倒装见笔力”(《谭评词辨》),非常精当。

  过片,留春、惜春之情愈发难收。“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二句紧承上片,将感情推向高潮。小怜原为北朝冯淑妃之名,这里泛指歌女。深夜,不知何处歌女弹奏琵琶,弦声如诉,引得词人一宵无眠,魂思悠悠,追随春光,远游天涯海角。从留春、惜春,再到追春,一条情感发展的脉络已经形成,但从词意看,似未跳出一般伤春小令的窠臼,表现手法也未见绝妙。然而结尾两句,意象一变,伤情尽扫,不由得使人耳目一新,词的底蕴道出:春风虽已离去,但吹绽了满枝嫩白、清逸的梨花,而对豪华、富贵、权势的府邸却不曾逗留片刻;那些美好的事物,来时清白,去时高洁,令人神往;人生在世,就应该这样始终保持高洁的品格,而不去趋炎附势、青云直上。“春风自在梨花”一句,也有作“春风自在杨花”,但无论“梨花”,还是“杨花”,都是作者一种自喻。王安国仕途坎坷,政见与哥哥王安石屡屡相左,后遭诬陷,罢废归田,借词一吐情愫,自我慰藉,可以理解。命运不幸的士人往往会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这首超拔脱俗、伤情不伤神的小令,便又是一例。

  朝代:宋代

  作者:朱淑真

  原文: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缱绻临歧嘱付,来年早到梅梢。

  ⑴意谓取得迅速。用笔亦跳脱。贾岛《三月晦日寄刘*事》:“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劝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又是春。”不独这句用贾岛诗句,即全篇之意亦与之略同。

  ⑵上片押入声韵,声情高亢。结尾倒插一句写景。如把“绿野”这句放在开头,就显得*衍了。

  ⑶倩:叫人代为。音“请”去声。

  ⑷城楼定时击鼓,为城门坊门启闭之节。每日击二次,五更三筹击后,听人行,昼漏尽击后,禁人行。每次击数百下,曰鼕鼕鼓。如白居易《城上》:“城上鼕鼕鼓,朝衙复晚衙。”孙洙《菩萨蛮》:“楼头上有三冬鼓。何须抵死催人去。”是唐宋时均然。

  ⑸三月三十夜,才是春光的最后一霎,所以要“寄语春宵”、“临歧嘱付”,却说得委婉,亦贾岛诗中后二句意。

  1、 俞*伯.《唐宋词选释》.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159—160页

  赏析

  唐贾岛《三月晦赠刘评事》诗云:“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命意新奇,女词人朱淑真因其意而用之于词,构思更奇。

  词的起句便奇突。风光通常只能用秀丽、迷人写来形容,与“紧急”搭配很是奇特。留春之意已引而未发。紧补一句“三月俄三十”,此意则跃然纸上。这两句属于倒置,比贾诗从月日说起,尤觉用笔跳脱。

  一般写春暮,止到三月,点出“三十(日)”,更见暮春之“暮”。日子写得如此具体,读来却不板滞,盖一句之中,已具加倍之法。而用一“俄”字渲染紧急气氛,比贾句用“正当”二字,更有生气。在三月三十日这个临界的日子里,春天就要消逝了。“拟欲留连计无及”,一方面把春天设想为远行者,另一方面又俨有送行者在焉,“拟欲留连”者究竟是谁?似是作者自谓,观下句则又似是“绿野”了。暮春时节,红瘦绿肥,树木含烟,花草滴露,都似为无计留春而感伤呢。写景的同时,又把自然景物人格化了。上两句与下两句,一催一留,大有“方留恋处,兰舟催发”的意趣,而先写紧催,后写苦留,尤觉词情叠宕。

  上片已构成一个“送别”的局面。催的催得“紧急”,留的“留连无计”,只好抓紧时机作临别赠言罢。

  故过片即云“倩谁寄语春宵”。上片写惜春却未露一个“春”字,此处以“春宵”出之,乃是因为这才是春光的最后一霎,点睛点得恰是地方。春宵渐行渐远,需要一个称职的使者追及传语的。“倩谁”?——“城关画鼓轻敲”,此句似写春宵这境,同时也就是一个使者在自告奋勇。读来饶有意味,隐含比兴手法。唐宋时城楼定时击鼓,为城坊门启闭之节,日击二次:五更三筹击后,听人行。昼漏尽击后,禁人行。叫做“咚咚鼓”。鼓声为时光之友伴,请它传语甚妙。“敲”上着一“轻”字,便带有微妙的感情色彩,恰是“缱绻”软语的态度。“临歧”二字把“送别”的构思表现得更加明显。最末一句即“临歧嘱咐”的“缱绻”的情话:“来年早到梅梢。”不道眼前惜别之情,而说来年请早,言轻意重,耐人寻味。“早到梅梢”尤为妙笔生花之语。盖百花迎春,以凌寒独放的梅花为最早,谓“早到梅梢”,似嫌梅花开的还不够早,盼归急切,更见惜春感情的强烈。把春回的概念,具象化为早梅之开放,又创出极美的诗歌意象,使全词意境大大生色。整个下片和贾岛诗相比,实在是别开生面,更有异彩。

  贾岛诗只是诗人自己寄语朋友,明表惜春之意。而此词却通篇不见有人,全用比兴手法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送别场面:时间是三月三十日,行者是春天,送行愁泣是“绿野”,催发者为“风光”,寄语之信使为“画鼓”,……俨然是大自然导演的一出戏剧。而作者本人惜春之意,即充溢于字里行间,读之尤觉妙趣横生。

  原文

  莺歌蝶舞。池馆春多处。满架花云留不住。散作一川香雨。

  相思夜夜情。青衫泪满啼红。料想故园桃李,也应怨月愁风。

  鉴赏

  当时词人客居他乡。那正是春光明媚的销魂时分,绿杨烟外莺啼婉转;百花丛中蝶舞蜂飞,池边的客馆前洋溢着浓浓的春意。“池馆春多处”中的这个“多”字,看似*常,实则用的非常贴切,恰到好处,较之“浓”、“满”、“密”、“繁”等字眼,实在准确得多,而且有着一种内涵丰富、独特的新意。

  接下来,词人用“满架花云留不住,散作一川香雨”二句,描写暮春落花成阵的景象也显得十分新颖、工巧。词人把满架茂密的繁花比作一片美丽的彩云,把落到水面的片片花瓣比作“一川香雨”,这就不仅使这被历代多少文人写尽写滥了的关于落花的描写获得了形象上、语言上的新意,而且在“花云”与“香雨”这两个比喻物间找到了内在的联系:有“云”才会落“雨”,有“花”才会有“香”,因此这前后两句虽然造语工巧,但读来顺畅自然,不露斧凿之痕,不给人刻意求新之感。

  在上阕写了词人客居所见的情景之后,下阕便顺势抒写自己客中的情怀。“相思夜夜情悰”,“悰”,特指欢悰,即欢情,谢眺《游东田》诗云:“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这里词人是抒写自己对所怀之人“夜夜相思”,只有在梦中才能重温昔日相聚相伴时的欢情。梦中的欢情是虚幻、短暂的,梦醒之后带来的是更加失落的悲哀,因而便泪湿青衫,襟满“啼红”了。“啼红”乃“啼血”之别称。古谓杜鹃鸟啼至出血乃止。词人把自己比作啼声悲老的杜鹃,这斑斑泪痕不正像是杜鹃啼鸣的血痕吗?而且杜鹃又是相思鸟;“杜鹃声声,只唤不如归去。”它又是思归的象征,词人把自己暗比作杜鹃,也正蕴含了这两层意思在内。

  最后二句乃是词人展开想象的羽翼,设想所怀之人在家乡、在故国对自己的思念。古典诗词中常有写己怀人却言对方怀己的篇什,如杜甫《月夜》本系怀念妻子,却言妻子怀念自己:“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样就把怀念之情写得更深更切。这里也是用的这一手法:“料想故园桃李,也应怨月愁风”,不同的是词人不直写所怀之人怀己,而是运用借喻,以桃李隐譬所怀之人,人愁人怨以至连院中的桃李也都愁怨起来了,这便把人衬托得更加愁苦、幽怨。为何愁为何怨?不是愁风也不是怨月,而是愁己离家,怨己不归,己怀人却言人怀己,这就把词人自己思家怀人之情写得更深、更切、更难于忍受了。

  作者介绍

  赵崇,约公元一二四o年前后在世(一作崇皤,亦作崇嶓)字汉宗,南丰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理宗嘉熙末前后在世。嘉定十六年(公元一二二三年)进士,授石城令。

  清*乐·红笺小字

  宋代:晏殊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