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秋诗词 (菁华3篇)

首页 / 诗词 / | 2022-11-07 00:00:00

吟秋诗词1

  七绝·秋临(*水韵)

  暑过秋风爽万家,落英点点舞天涯。

  光阴似箭匆匆过,又到东篱绽菊花。

  七律·秋(新韵)

  轻烟薄雾隐寒山,落叶纷飞舞半天。

  捎去相思飘四野,频留夙愿寄三川。

  满园秀色春光尽,半载风云暮日残。

  岁月流金牵旧梦,红枫绣艳挽英年。

  蝶恋花·秋殇(词林正韵)

  日落西山余晚照,杨柳虽轻,怎比春时好。

  叶落纷飞花色少,烟波浩瀚舟帆渺。

  慢道枫红多丽俏,冷月残风,难把英年套。

  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帘幽梦何人晓 ?

吟秋诗词2

  1、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2、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3、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4、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5、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6、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7、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唐李颀《望秦川》

  8、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9、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10、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11、秋色无远*,出门尽寒山。——唐李白《赠庐司户》

  12、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13、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4、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15、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16、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唐杜甫《秋兴八首》

  17、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唐杜甫《秋兴八首》

  18、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唐杜甫《秋野五首》

  19、天上秋期*,人间月影清。——唐杜甫《月》

  20、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1、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22、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23、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24、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25、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26、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唐白居易《司马宅》

  27、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28、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29、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府。——唐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30、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31、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32、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33、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唐施肩吾《秋夜山居》

  34、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唐刘得仁《池上宿》

  35、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唐戎昱《戏题秋月》

  36、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唐来鹄《偶题二首》

  37、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唐窦巩《秋夕》

  38、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南。——唐李璟《浣溪沙》

  39、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40、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41、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42、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43、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44、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宋柳永《八声甘州》

  45、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宋柳永《八声甘州》

  46、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八声甘州》

  47、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宋黄庭坚《念奴娇》

  48、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宋秦观《浣溪沙》

  49、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宋秦观《秋日》

  50、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宋秦观《木兰花》

  51、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宋秦观《虞美人》

  52、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宋秦观《满庭芳》

  53、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宋辛弃疾《昭君怨》

  54、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55、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吟秋诗词3

  1、秋声

  秋天摇着狗尾巴草

  笑笑地走来,欢快的步伐

  一如收割机的节拍

  袅袅余音

  被蟋蟀偷做了情歌的韵脚

  痴情的芭蕉

  留不住风流的秋雨

  只有那一声声雁鸣

  叫瘦了高远的蓝天

  架空了静美的大地

  2、秋色

  秋天是什么颜色?

  连三岁的枫树也知道答案

  石阶下的青苔不服气

  把绿油油的小手探出去

  想把结论推翻

  好事的秋风站在稻穗肩上

  嘿嘿笑着

  枫叶就急红了脸

  3、秋野

  村庄挥舞镰刀

  割走每一处风景

  野菊花袒露的秘密

  羞红了朵朵白云

  田埂上,拣稻穗姑娘的心事

  点燃屋檐下的辣椒

  谁家小伙的情歌也熟了

  格外诱人

  香喷喷的炊烟下

  落英缤纷着舞姿

  唱啊跳啊

  在完成一年一次轮回的阅兵

  4、秋水

  日渐枯萎的花

  知道何时夕阳西下

  小桥下的流水

  知道什么时候出月牙

  没有古道西风瘦马

  只有几声柔情的呼唤

  洗净了暮色

  望穿了天涯

  5、秋月

  秋天的脸是圆的.

  一如唐时的明月

  流溢一地李白的霜

  秋天的眼睛是圆的

  一如树上的油茶果

  乌珠就藏在里头

  秋天的拳头是圆的

  一如埋在地底的红薯

  长满了朴素的爱情

  秋天的力气是圆的

  一如处女饱满的乳房

  在春夜膨胀

  6、秋逝

  秋啊,别走,别走

  蜻蜓、蜜蜂、蝴蝶

  草地上的这些伙伴

  会像冬天一样孤单

  你忘了春天的惊雷吗?

  你忘了夏天的闪电吗?

  这时节的梧桐雨

  比烟花还要忧伤

  要走就喝杯高粱酒

  哪怕走进雪地冰天

  也很温暖


吟秋诗词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吟秋诗词 (菁华3篇)(扩展1)

——描写秋的经典诗词 (菁华5篇)

描写秋的经典诗词1

  秋燥(*水韵)

  连续天晴日照强,暑温回顾热难当。

  蜩蝉聒噪声嘶哑,户外徐行汗透裳。

描写秋的经典诗词2

  七绝·清秋(*水韵)

  叶黄无奈随风落,忽感时光付水流。

  浊酒一杯踉跄醉,半轮残月映清秋。

描写秋的经典诗词3

  七绝·秋绪(新韵)

  雨丝飘洒悄来临,蟋蟀争鸣吵夜深。

  风起无声偷入户,猛惊斜卧耄思人。

描写秋的经典诗词4

  七绝·秋月朦胧(新韵)

  弯月轻松跳夜云,抛出光晕笼乾坤。

  隔窗静赏朦胧美,且做神游惬意人。

  (第七首)

  七绝·秋晨之景(新韵)

  秋菊碧叶开黄蕊,木槿青梢绽紫花。

  伟岸松枝招旭日,弯腰榆树挂丝瓜。

描写秋的经典诗词5

  七绝·秋雨(新韵)

  黑云忽聚送风凉,白雾急来降雨忙。

  红鲤跳飞钻入水,绿松摇摆洗涤裳。


吟秋诗词 (菁华3篇)(扩展2)

——游子吟古诗词 (菁华3篇)

游子吟古诗词1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 阳光。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评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 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游子吟古诗词2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一曲感人的乐章,

  那是树叶对大地的感恩;

  白云在天上飘荡,绘画一幅动人的画面,

  那是白云对蓝天的感恩;

  我们沐浴着父爱的阳光长大;

  我们滋润着母亲的真情成长;

  今天,就让我们用自己的心声,感恩我们亲爱的父母;

  请欣赏由一年级组朗诵的《游子吟》

游子吟古诗词3

  节目前:

  1、小屋内,油灯下,年迈体弱老母亲,一针一线缝衣裳。爱子之情难表达,千针万线最动情。儿行千里母担忧,远行游子惦老娘。母亲恩情似春晖,寸草何以报母恩? 请欣赏《游子吟》

  场景一:老师领读《游子吟》

  场景二:演绎动情演唱。

  2、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所有帮助我们的人,让感恩成为你我最美的品质!祝大家六一儿童节快乐,祝老师们永远像儿童一样有活力、有朝气,万事如意、合家幸福!


吟秋诗词 (菁华3篇)(扩展3)

——秋的诗词 (菁华3篇)

秋的诗词1

  《燕歌行》【魏晋】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酬刘柴桑》【魏晋】陶渊明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始安秋日》【唐代】宋之问

  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晚霁江天好,分明愁**。

  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沦。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唐代】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秋的诗词2

  1、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纳兰性德《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2、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5、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6、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7、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8、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望阙台》

  9、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张仲素《秋闺思二首》

  10、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叶梦得《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11、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

  12、秋晓上莲峰,高蹑倚天青壁。——陆游《好事*·秋晓上莲峰》

  13、枕前何事最伤情?梧桐叶上,点点露珠零。——尹鹗《临江仙·深秋寒夜银河静》

  14、江皋楼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徐再思《人月圆·甘露怀古》

  15、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16、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17、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陆游《秋晚登城北楼》

  18、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柳永《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19、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20、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21、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李白《长歌行》

  22、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23、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24、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李攀龙《送明卿之江西》

  25、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屈大均《鲁连台》

  26、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曹雪芹《香菱咏月·其三》

  27、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张耒《夜坐·庭户无人秋月明》

  28、凭觞静忆去年秋,桐落故溪头。——晏几道《诉衷情·凭觞静忆去年秋》

  29、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李颀《望秦川》

  30、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曹雪芹《薛宝钗咏白海棠》

  31、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欧阳修《秋怀》

  32、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李白《秋思》

  33、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马戴《落日怅望》

  34、深秋寒夜银河静,月明深院中庭。——尹鹗《临江仙·深秋寒夜银河静》

  35、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杜甫《柏学士茅屋》

  36、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念奴娇·中秋》

  37、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38、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寇准《书河上亭壁》

  39、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40、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李颀《送刘昱》

  41、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李白《乌栖曲》

  42、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43、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李白《塞下曲六首》

  44、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杨万里《秋凉晚步》

  45、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赵孟頫《岳鄂王墓》

  46、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杜甫《秋兴八首》

  47、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何景明《竹枝词·十二峰头秋草荒》

  48、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吴文英《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

  49、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杜牧《长安秋望》

  50、萋萋芳草小楼西,云压雁声低。——刘基《眼儿媚·秋思》

秋的诗词3

  《秋兴·其一》原文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其一》注释

  1、秋兴:因秋天的景物而感兴,有触景生情之意。玉露:晶莹的露珠。凋伤:使草木衰败零落。

  2、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连天。

  4、塞上:这里指夔州一带的山,包括巫山。因为山势险峻,故称为“塞”。阴:暗。

  5、他日:往日,指羁留他乡的时光。

  6、一系:永系,长系。故园心:思念故园的心情。故园:指长安。杜甫把长安视为第二故乡。

  7、刀尺:剪刀和尺子,缝制冬衣的工具。

  8、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砧:捣衣石。

  《秋兴·其一》翻译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吟秋诗词 (菁华3篇)(扩展4)

——《石灰吟》古诗3篇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的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石灰吟》的注释: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常,轻松。

  4.浑:全。

  5.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石灰吟》的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石灰吟》的创作背景:

  于谦从小学*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于是,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石灰吟》的作者介绍: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1、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2、看诗句,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3、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5、齐读。

  三、拓展延伸

  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

  2、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不信,我们再来看一首: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此诗借物咏志,诗中句句赞颂煤炭,实际是句句抒写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怀抱。“混沌”,天地未分之前,指自然界。“乌金”喻煤炭如黑色的金子。“阳和”,原指和暖的阳光,这里指煤炭的热力。“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两句意为:开凿出来的煤炭,藏蓄着巨大的热力。“爝(jue)火”,小火把。“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意思是:煤炭燃烧像火炬,使人感到无限温暖,如大地回春;也使深沉的夜空变得很明亮。“鼎彝”指帝王宗庙的祭器;“铁石”,古人认为煤炭是铁石变的。“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这两句的寓意是:人要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就是死了也要为国家做贡献。最后两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愿意尽最后一滴血、一份热,为人类造福。

  四、总结学法


吟秋诗词 (菁华3篇)(扩展5)

——游子吟原文及翻译 (菁华3篇)

  原文: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注释

  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临:将要。

  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形容非常微小。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报得:报答。

  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评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游子吟》是孟郊在溧阳所写。作者早年漂泊无依,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饱尝了世态炎凉,更觉亲情可贵,于是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左成文)

  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翻译: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注释:

  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体名称。

  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临:将要。

  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吟秋诗词 (菁华3篇)(扩展6)

——石灰吟评课稿 (菁华3篇)

  沈老师执教的是古诗《石灰吟》,全诗不到三十个字,却被她挖出了很多东西,如了解诗人、理解背景;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故事延伸,拓展内容;创设情境,激情朗诵;从这一系列教学设计中,无不透出教者的思考、探索与创新。总之,这是一堂很有实效的课。

  一、整体感觉较顺,给人一气呵成、抑扬顿挫的感觉。开头沈老师清楚介绍了“吟”这种文体的写法,包括后来的“托物言志”的特点,这对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必要。

  二、“创设情境,激情朗诵”的教学,非常值得学*。语言文字仅仅是外在的表象,更何况诗歌的语言那么精炼,如何引导学生将沉默的文字还原成有声的语言,挖出深藏于诗中的东西,从而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并产生情感的共鸣呢?沈老师作了很好的尝试。她更加注重气氛的渲染和情感的铺垫,更充分地点燃学生的诵读激情,一次次“入情入境”的朗读很有感染力。

  三、故事延伸,拓展内容好。沈老师很自然地从读故诗到介绍石灰的资料,介绍于谦这个人物的一系列故事,还有从于谦小时候崇拜的人物——文天祥讲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相似的品质等。从这些教学中,不但可看出她准备充分、精心设计,也使人知道她是用心良苦。因为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增加课外的阅读量、提高理解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本节的教学目标是:

  1、概述呼吸作用的过程。

  2、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试验现象得出试验结果。

  4、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重点和难点是:

  1、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是重点。

  2、呼吸作用的实质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一、教师行为: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从学生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新奇而富有挑战性,引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整体的三个实验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激发出学生对未知生物世界的强烈探索欲望。

  2、教学方法灵活:主要以导学、探究式学*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法。多媒体白板课件辅助教学和演示实验观察法有机相结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采用目标教学法,注重学生参与:如预*检测的提纲分基础知识和提高探究两部分,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特别是课堂检测部分留给学生一个课后思考题,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4、关注个体差异,实行赏识教育: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适当点评。

  如在学生提取已有的知识: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老师及时的鼓励能够准确回答问题的学生知识面很广。

  5、教师强化对学生学*方法的引导,拉动思维的纵向和横向拓展:如: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时,采用表格形式: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老师及时为学生搭建分组讨论的*台(小组讨论3分钟),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经历问题的研究解决。

  二、特色:

  1、培育学生骨干:如:课前的3分钟时间留给学生,今天由学生到前面讲自己怎样种植种子,这样的活动很好。实施榜样激励和带动参与,非常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积累。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教学过程思路清晰,突出前后知识的连续性、严密性。例如:本节学*植物的呼吸作用,能够把前面学*细胞知识的线粒体联系起来。这样回顾前面的知识,将新旧知识综合起来,前后照应。能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能把抽象知识系统化。

  3、注重学生关于对生活实践的体验:尝试设计和大胆引*系实际创新的三个演示实验。如:人体呼出的气体含较多的二氧化碳、植物呼吸放出二氧化碳、植物呼吸消耗氧-萌发的种子瓶中没有氧气→被种子消耗。将燃烧的蜡烛分别放入盛有煮熟的种子、正在萌发的种子的广口瓶中,观察现象。交流观察结果:在盛有萌发的种子里的瓶中的蜡烛熄灭,而在盛有煮熟种子里的瓶中的蜡烛继续燃烧。每个实验操作都非常严谨、规范。并且前面2个实验是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形象很明显。体现生物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特色。也非常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4、课堂小结: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谈本节自己的收获,比较老师包揽的课堂小结教学效果更好一些。

  三、问题商榷:

  1、各个教学环节的过度和过度语言不是很自然,需要再完善,应该为引出下环节做好铺垫。如:在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意义每个问题之间缺少引入铺垫。教师的讲解能更深入一些。

  2、教学评价以教师评价学生为主,缺少学生之间的互评、小组评等形式的开展。

  3、教师应建立起教与学立体交叉高效的活动体系。如:可尝试实物投影显示学生完成的预*检测提纲,展示学生的学*效果,更能起到示范作用。

  4、生物课的实验对教师是一种新挑战。课堂的3个演示实验问题,前面2个实验是学生完成,验证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也应该由2名同学完成,会更好。实验装置还需完善。

  5、学生行为:在本节课上学生注意力集中,但能否让学生情绪更饱满,思维更活跃,参与面更广,是我们今后追求的目标。

  一、创设情境,以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开门见山以实验为突破口引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另外,我们小组就还是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留到课后回家完成。有些人认为应该在课堂中完成,理由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水珠是从哪里来的认识,巩固科学概念的形成。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既然时间已经到了,那就该下课,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

  周三第三节听了尚老师的科学课,感触特别深刻。尚老师像讲故事一样带我们走进科学世界,轻松学会科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感想。

  本节课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理念。在复*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时,仍以实验辅助,关注细节,学生回答的很出色。讲授新课时,先提出问题---清水和石灰水怎么鉴别呢,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同学之间交流讨论,在遇到困难时,老师给予巧妙的点拨,查找到课本相关的知识----二氧化碳可以

  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最终解决了问题。经过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此外,尚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画漫画,讲故事,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及时表扬学生,解决了科学枯燥的特点,非常值得学*。


吟秋诗词 (菁华3篇)(扩展7)

——石灰吟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一、激情导入

  1、今天我们学*一首古诗,教师板书:石灰吟。朗读课题。

  顺势解题:

  (1)吟是一种古诗的体裁。比如。有吟诵、赞美之意。

  (2)看着这个诗题,你会有怎样的疑惑?

  2、教师过渡: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听录音朗读古诗。

  二、教师范读,初步感知

  1、教师朗读,提出要求: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关注老师读书的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

  2、听着老师的朗读你是不是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呢?放开来,自由读读吧!

  3、指名读。老师有两个低得不能再低的要求:1、能读下来。2、声音响亮地放开来读。

  教师及时的评价:

  (1)读下来了,而且还超越了老师的要求,谢谢你打响了头跑。

  (2)符合要求,恭喜过关。

  (3)他试图在寻找一种读诗的感觉,这种大胆尝试的精神值得肯定。

  4、教师范读。之后师生互换读。

  5、指名读。教师评价:有板有眼。已经不是在读字了,而是在读诗了。

  6、集体齐读。

  三、走*石灰,了解古诗大意

  1、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2、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3、组织交流,教师提升:

  (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

  看着“千锤万击”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吗?(每一次的敲打一定是很疼的。石灰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挖开的心,掏出了肚。)

  (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

  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心灵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的石灰正处于怎样的状态?(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理解“若等闲”——你能替烈火中的石灰发出一句呐喊吗?(让烈火来得更猛烈一些吧!我根本不在乎!)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

  用关联词“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你是怎么知道的?

  (5)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

  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原来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气节。

  4、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5、引导朗读:这次我们读书的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

  6、指名朗读,教师相机评价——敬佩之情早已在你的朗读中流溢了出来。

  石灰听了你的朗读,一定会感谢你的!

  四、走进石灰,体验于谦的坎坷人生

  1、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理解为石灰,也许它并不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能留传至今,它还写了什么?

  2、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隐的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28字,猜测一下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大胆猜,只要有理由,有根据。只有你不敢的,没有老师不能承受的?

  3、周围合作,大胆猜测于谦会是个怎样的人?

  4、组织交流:

  (1)一定遭遇过挫折与打击。

  (2)一定是个打不倒,压不垮的人。

  (3)一定是个为人正派的人。

  (4)一定是个刚正不阿的人。

  (5)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的人

  5、于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出示材料: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同时也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的瓦剌军作战。土木堡一战明军大败,50万人马全军覆没,明帝英宗被俘。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扶英宗之弟为景帝,并亲自督战五昼夜打败了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也得以归国。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生正气。

  6、刚才发言的同学,你从这段资料中,找到了印证了吗?

  7、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与际遇的预兆。

  8、赞颂石灰,体会诗人的无限情怀

  1)一诵——少年抒怀

  十二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学生交流,如:于谦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就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教师评价:好一个志存高远的于谦。听了你的朗读,彼时的于谦一定会和你成为好友。

  2)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交流,如:嗨,我于谦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无愧于自己年少时的誓言。)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你的朗读道出了于谦的心声,真是于谦的知音。

  3)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试想,戴着脚镣走上刑场的于谦,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会怎样吟诵这首少年的诗作——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这是于谦最后的深情呐喊。铮铮铁骨,浩气长存,这是于谦一生秉性的再次体现。

  4)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后人评价他:“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贪之洁。”今天我们学*他的《石灰吟》,就是学*他的崇高精神。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

  五、总结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1、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2、看诗句,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3、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5、齐读。

  三、拓展延伸

  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

  2、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不信,我们再来看一首: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此诗借物咏志,诗中句句赞颂煤炭,实际是句句抒写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怀抱。“混沌”,天地未分之前,指自然界。“乌金”喻煤炭如黑色的金子。“阳和”,原指和暖的阳光,这里指煤炭的热力。“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两句意为:开凿出来的煤炭,藏蓄着巨大的热力。“爝(jue)火”,小火把。“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意思是:煤炭燃烧像火炬,使人感到无限温暖,如大地回春;也使深沉的夜空变得很明亮。“鼎彝”指帝王宗庙的祭器;“铁石”,古人认为煤炭是铁石变的。“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这两句的寓意是:人要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就是死了也要为国家做贡献。最后两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愿意尽最后一滴血、一份热,为人类造福。

  四、总结学法

  1、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石灰吟》?

  2、老师总结学*方法:


吟秋诗词 (菁华3篇)(扩展8)

——石灰吟优秀教案赏析 (菁华3篇)

  一、激情导入

  1、今天我们学*一首古诗,教师板书:石灰吟。朗读课题。

  顺势解题:

  (1)吟是一种古诗的体裁。比如。有吟诵、赞美之意。

  (2)看着这个诗题,你会有怎样的疑惑?

  2、教师过渡: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听录音朗读古诗。

  二、教师范读,初步感知

  1、教师朗读,提出要求: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关注老师读书的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

  2、听着老师的朗读你是不是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呢?放开来,自由读读吧!

  3、教师范读。之后师生互换读。

  4、指名读。教师评价:有板有眼。已经不是在读字了,而是在读诗了。

  5、集体齐读。

  三、走*石灰,了解古诗大意

  1、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2、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3、组织交流,教师提升:

  (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

  看着“千锤万击”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吗?(每一次的敲打一定是很疼的。石灰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挖开的心,掏出了肚。)

  (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

  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心灵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的石灰正处于怎样的状态?(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理解“若等闲”——你能替烈火中的石灰发出一句呐喊吗?(让烈火来得更猛烈一些吧!我根本不在乎!)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

  用关联词“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你是怎么知道的?

  (5)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

  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原来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气节。

  4、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5、引导朗读:这次我们读书的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

  6、指名朗读,教师相机评价——敬佩之情早已在你的朗读中流溢了出来。

  石灰听了你的朗读,一定会感谢你的!

  四、走进石灰,体验于谦的坎坷人生

  1、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理解为石灰,也许它并不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能留传至今,它还写了什么?

  2、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隐的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28字,猜测一下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大胆猜,只要有理由,有根据。只有你不敢的,没有老师不能承受的?

  3、周围合作,大胆猜测于谦会是个怎样的人?

  4、组织交流:

  (1)一定遭遇过挫折与打击。

  (2)一定是个打不倒,压不垮的人。

  (3)一定是个为人正派的人。

  (4)一定是个刚正不阿的人。

  (5)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的人

  5、于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出示材料: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同时也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的瓦剌军作战。土木堡一战明军大败,50万人马全军覆没,明帝英宗被俘。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扶英宗之弟为景帝,并亲自督战五昼夜打败了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也得以归国。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生正气。

  6、刚才发言的同学,你从这段资料中,找到了印证了吗?

  7、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与际遇的预兆。

  8、赞颂石灰,体会诗人的无限情怀

  1)一诵——少年抒怀

  十二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学生交流,如:于谦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就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教师评价:好一个志存高远的于谦。听了你的朗读,彼时的于谦一定会和你成为好友。

  2)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交流,如:嗨,我于谦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无愧于自己年少时的誓言。)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你的朗读道出了于谦的心声,真是于谦的知音。

  3)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试想,戴着脚镣走上刑场的于谦,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会怎样吟诵这首少年的诗作——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这是于谦最后的深情呐喊。铮铮铁骨,浩气长存,这是于谦一生秉性的再次体现。

  4)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后人评价他:“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贪之洁。”今天我们学*他的《石灰吟》,就是学*他的崇高精神。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

  五、总结

  教材说明:

  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我*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学*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

  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几首古诗。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

  (一)《墨梅》

  1、个人自学

  依照学法自学《墨梅》

  2、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教师深入小组,适当指导。

  3、大组汇报

  学生按照刚才总结的学法,依次汇报。结合查阅的资料、结合插图等等,尤其是对重点字意诗意,说一说、议一议,互动补充。

  4、诵读感悟

  在理解诗句含义、初步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先自由练读,再指名纠正示范,然后再试读。使得熟读成诵,并能有感情的背诵。

  (二)《竹石》《石灰吟》

  在有了学*《墨梅》的经验方法的基础上,自学并汇报这两首古诗。

  (三)写法

  引导学生学*借物言志的写法:综合来看这三首诗,都是写物的,作者分别描写了它们的什么特点?仅仅是赞美它们吗?作者借这个物抒发怎样的情感、赞美怎样的精神?

  三、巩固

  用不同形式背诵三首古诗,注意难写易错字和标点符号。

  四、拓展

  搜集交流托物言志诗,如《青松》(*)、《梅花》(王安石)等。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课前按照学法进行充分的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把三首古诗一起交流,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在理解古诗诗意的时候,不要求逐字逐句的解释,只要说出大意即可。

  3、在交流汇报的时候,形式不要过于单一、三首诗同一个模式汇报下来,要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汇报。

  4、对古诗的朗读练*还不够到位,一定要保证充分的读的时间,多读、熟读、有感情的读、有感情的背诵。

  5、朗读、背诵古诗的形式也要灵活多样。

  6、可以扩展第二课时作为古诗背诵大赛,摘抄积累,模仿创作,激发学生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养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吟秋诗词 (菁华3篇)(扩展9)

——秋与诗词作文(五)份

  秋天,云淡风清,确实是外出游玩的好时节。坐在小山坡上,在斑驳的树影中享受着清凉的山风,遥望远山,*观秋水,不禁沉入遐想,生出许多的感慨。

  人生只在风景中。有很多人都说过,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这并不是说人生只是过客,人总要有理想,有为之奋斗的目标。实际上,追求和奋斗,是人生中最耀目的一道风景。但是,在这条曲折的道路上,不能只是匆忙赶路,也应该不时放慢脚步,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

  沿途的风景各不相同,或小桥流水,或大漠苍茫;有雄奇壮阔,有秀丽旖旎;有时艳阳高照,有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如果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随时欣赏风景的心境,所有这些都是美景。

  “烟水此间真酒地,风光今日是诗天。” 这是满清旗人两江总督阿林保为山东济南大明湖小沧浪所题的一副对联。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难忘的风景;每一天,每一地都是如此诗情画意。在艰难前行的同时,我们享受奋斗,也享受悠闲,享受着每一个生命过程。我们欣赏岁月的沧桑和时空的幽远,欣赏一路上不期而遇的各种景致。

  实际上,在我们欣赏身旁美景的同时,无意间也创造出另一幅曼妙的风景。我们既是风景的观赏者,也是风景的创作者。新月派诗人卞之琳1935年写了一首很美的小诗《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当我在小山坡上看阳光洒落,听草叶飘零,悠闲中遐想人生之时,后山上攀登的人们,或许,正驻足回望,观赏山下的风光。在这如诗如画令人陶醉的风景之中,有青山绿水,有红叶黄花,而淡淡的水墨烟痕里,也一定会有我的背影。

  风起秋凉,天清云淡,时间的车轮进入了秋季。虽然我领悟不到春夏冬的意境,我却体会到了秋天的优雅和诗意。

  我喜爱秋天,喜爱她绵绵秋雨中的淅淅沥沥,喜爱她摇出的满天落叶与芦絮,更喜爱大街小巷里充满着的桂花香味。经历了春风的吹拂与夏雨的浇灌,桂花树的枝叶长得很茂盛,碧绿碧绿的叶子缀满了整棵树,像一顶巨大的绿伞。站在桂花树下,静静地听,会听到一些枝叶摩擦的声音,那是树叶在窃窃私语吧!中秋节前后,茂密的枝叶间吐出了一串串金光灿烂的小花,像一粒粒小碎金,又像一颗颗小星星。虽然它只有米粒般大小,那么不起眼,可是它浓浓的香味,能让整个小区变得香味浓浓的,如果遇上阴雨绵绵的日子,香味中还夹杂有一丝丝的清凉味,让人感到惬意与清爽。浓郁的香味很迷人,让人如痴如醉,感觉是美丽的仙女把我带进了神秘的仙境里面,又好像是巫师用法术把我送进了蜜罐里。桂花香气太浓郁了,摸一下就觉得自己满身都是香气,我真想折一枝桂花放在家里,让香气弥漫在每个房间,让浓郁的香味陪伴我入眠。

  我常常在想,桂花可能是月宫里的嫦娥亲手种植的,要不,怎么会如此的香气迷人呢?我又觉得桂花的香味像一首绵长的诗,伴着秋风,直飘到月宫里,嫦娥,又该想家了......

  秋风一吹,秋姑娘就把我引进她的家园,我的心就被她撩醉了。

  秋风用温馨的双手抚摸着我们,轻轻的、柔柔的、像溪水滑过山石,像鹅毛拂过琴弦,像桃花飘进池水。

  菊花,是秋的韵,是秋的灵魂,向我们绽开了笑脸。瞧,多彩的脸颊:红的像火、黄的似金,粉的如霞……

  秋,轻轻地来到了果园,打开她的化妆盒,把苹果擦得红彤彤,把桔子抹得金灿灿,把葡萄涂得紫莹莹,把梨子染得黄澄澄……秋,推出了这一切,惬意地笑了,她笑得那么甜,那么美。

  秋,又飞向田野,拿起魔杖轻轻一指,哇!你看,稻谷滚动着金色的波涛;高梁举起燃烧的火把;棉花露出白花花的牙齿……一切是那么灿烂,一切是那么美好。秋把盈盈的笑意,开怀的喜气用魔杖点进农民的心里。大地笑得打颤。

  秋,来到森林,一阵秋风拂过,金色的树叶纷纷扬扬飘落。霎时,森林都变成了金色的。鸟儿正在树枝上婉转地歌唱:“秋风送电报来了,我们要到南方去!”于是,鸟儿把秋的诗意写进了蓝天。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啊,鸟儿把诗写在蓝天,秋把诗写到天涯,我把秋的诗献给时代!

  秋季,潇潇洒洒,如翩翩少年追寻着梦想。

  秋季,缠绵悱恻,如多情诗人抒发着豪情。

  秋季,充满希望,充满幻想,充满沁人心脾的诗情。啊!秋季。

  希望,在秋季。落红非无情:那肥沃的土地,哪利索的纸条,那渴望重生的花,那渴望再绿的叶,无不告诉着我们,他们在储蓄能量,他们充满希望!孤雁展雄风,不再徘徊,而是执着的飞向远方;不再哀鸣,而是勇敢的排云直上;不再相思念群,而是铿锵飞翔,击破风雨的凶猛。它们深知,希望,在前方。落叶谱写秋的壮丽。希望,在秋季。

  幻想,在秋季。碧云天,黄月地,是想象的*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温庭筠独倚望月楼。那如血残阳,那战地黄花,那万里晴空,那空旷原野……仿佛有无数冷箭划破暗空,引得狼烟四起……秋天,有太多的诗情画意,可以绚丽多姿,可以**淡淡,可以雅俗共赏。想象可以豪情万丈,可以婉转含蓄,可以多愁善感。任人想象任人陶醉。幻想,在秋季。

  诗意,在秋季。冷冷的流水,牵出多少柔情多少相思。诗人徘徊秋季美景中,秋季驻步诗人的心胸里。诗人醉晓风,醉残月,醉星空,醉凉月,一醉千年的美丽。秋季深深沉浸在秋叶、秋月、秋水都朦胧的世界里。诗意,在秋季。

  望着秋风扫落叶,不总是离愁别绪,不总是相思缠绵。有时候秋的洒脱、秋的希望、秋的幻想、秋的诗意更令人流连。秋季,被人感情润色。我愿秋能留一半清醒一半醉,使更为醉人。

  秋姑娘慢慢向我们走来,整个世界都变了:菊花开得很美,绿草渐渐变黄。

  “同学们,来这里观秋吧!”边走边想,被语文老师的一句话打断了。今天,四年级二班的所有学生在我们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在校园里看秋天。在树林里,我看到了不再茂盛的树。它们的树枝变得很细,地上覆盖着一堆堆枯叶。然而,正是这些不起眼的枯叶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有了它们分解的肥料,来年树木会长得更茂盛。古人云“落红不是无情之物,化为春泥更护花”,有道理!

  再往前走,我看到了依然翠绿的松柏。像忠诚的士兵一样,他们守护着身旁的冬青。冬青树当然不怕冷,它的叶子还是绿色的,像士兵一样,形成一道厚厚的“墙”,试图挡住周围草丛的风!

  我爱诗意的秋天!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