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材料实用5篇

首页 / 事迹材料 / |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材料 1

女子高中成立之初的困难,是张桂梅始料不及的。山区条件艰苦,再加上张桂梅对工作要求严格,很多年轻教师难以适应。建校才半年,17名教师中有9名辞职,教学工作*乎瘫痪。

焦虑、沮丧的情绪包围了张桂梅。在留下来的8名教师中,有6名是***员。张桂梅把6名党员教师集中起来,重温了入党誓词,诵读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篇章。有的教师眼里泛起泪花,他们被张桂梅的无私打动,他们要和张桂梅一起,把女子高中办好,把大山里的女孩送入大学。

留住了教师,还要留住学生。家访成了张桂梅最重要的工作。很多学生的家在偏远山区,有的地方只能靠步行到达,但张桂梅要求自己“要亲自到每一个学生的家里去看看”。

与张桂梅多次同去的华坪县电视台记者***,对家访的路心有余悸。“在路上,我害怕得腿发抖,甚至觉得鞋底会被脚趾抓穿。在一些路段停车休息时,我连车都不敢下,害怕自己会不小心跌下山崖。”

张桂梅也害怕。一次,她坐乡**工作人员的摩托车上山,“不敢低头,摩托车稍微歪一点,就会跌下悬崖粉身碎骨”。11年来,张桂梅在大山里走了*12万公里,对1345名学生进行了家访。家访途中,她摔断过肋骨、发过高烧、迷过路,还曾因身体虚弱晕倒在路上。

为了把儿童之家和女子高中顺利办下去,张桂梅不得不四处筹款,但这条路同样艰难。

一次,张桂梅到昆明某企业寻求帮助,未等她把话说完,企业领导就叫保安赶她走。张桂梅不走,保安就放狗出来追咬,小脑萎缩的她不能很好地保持*衡,衣服被狗撕破,脚上鲜血直流。无助的张桂梅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还有一次,她在街头募捐,被人认为是骗子,有人还朝她脸上吐口水。离开人群后,疲惫、伤心、无助的她坐在街头靠着墙睡了过去,醒来时已是万家灯火。

后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邀请她到北京录制了一期节目,这期节目为她募到了100多万元。

然而,没人知道,她才到北京就接到哥哥病危的电话,哥哥想在弥留之际见见离家几十年的妹妹。张桂梅思前想后,最终决定去录制节目。她怕错过时间人家就不让她上节目了,她怕不上节目就会失去筹款的机会。等她录完节目,哥哥已经过世。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材料 2

2021年9月新学期,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一(2)班来了一名特殊的学生,他坐着轮椅,由妈妈在教室陪着一起读书。他有专门的课表,除了一(2)班,一年级的所有教室都向他开放。

他是一名渐冻症患者。按照之前的病情发展,他也许只能活到6岁,由于家长的精心照料,他的生命得以延续。他有一个愿望:上学。

孩子的愿望能实现吗?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毫不犹豫地答复:不应该剥夺任何一个孩子求学的机会。

于是,卢湾一中心小学便在暑假期间开始为这名学生的入学做准备。年级组长、班主任提前家访,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并为他定制了课表:学籍在一(2)班,但每天到一个班级进行相应的教学。无法上体育课?为了他,学校把整个一年级的课程进行了调整,让他享受到所有在教室里可以享受的课程。

他拿着为自己专门定制的课表说着:“课表上的每门课我都很喜欢,都想上。”他甚至燃起了希望:某一天能够在专业指导下参加体育课,

8月31日,***追授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干部、华池县原挂职副**邱军“时代楷模”称号,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播出后,邱军的先进事迹再一次引发华池县干部群众的追忆,大家纷纷表示,要像邱军一样,胸怀大局、无私奉献,保持“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奋斗激情,全力以赴干事,心无旁骛创业,全心全意为老区发展谋振兴,为老区人民谋幸福。

华池县城壕镇庄科村曾经是邱军重点帮扶的乡村之一。走进庄科村范台组,一座座钢架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的金丝皇菊长势喜人。“邱**指导我们种上了金丝皇菊,现在我们一年的收入在八千元到一万元之间,邱**是真正的‘父母官’。”回忆起邱军,村民齐怀文深有感触地说。

除了指导产业发展,邱军还争取资金为庄科村架桥铺路。“村里人至今都感念邱**的好。他那种踏实的工作态度感染着我,也激励着我、鞭策着我。我们村干部会更加脚踏实地为民服务,凭借邱**为我们打下的牢固基础,在乡村振兴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实,绝不辜负邱**生前对我们村的期望。”庄科村党支部**闫鑫说。

“他年仅39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华池的山山水水之中,诠释了新时代的南梁精神,为我的人生树立了标杆。我将以邱军同志为榜样,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沿着邱大哥未走完的路,一直走下去。”城壕镇市场监督管理所所长王星亮说。

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播出当晚,中国化学工程第十六建设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华池县**办公室、华池县乡村振兴局的干部职工们一起观看了节目,大家表示,要紧紧跟随邱军同志的脚步,学*他践行宗旨、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赤诚为民、奋力拼搏的精神境界,全力以赴干事,心无旁骛创业。“我将以邱军同志为榜样,自觉践行‘时代楷模’精神,主动作为、尽职担当,围绕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消费帮扶等重点,接续为群众办实、办好每一件事情,为华池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华池县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闫育刚说。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材料 3

我出生在云南的一个边陲小镇,所幸,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在我身边也有过同样的事情发生,我清楚的记得我的一位初中同学,没有上完初中就回家了,她的家在云南的一片山区里,后来我在朋友那里得知,她是回家结婚了,家里给介绍了一个对象,所以只能放弃了上学的机会,那时对于我来说,还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现在想来,也许那个同学的一辈子就被圈禁在了大山深处。

人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我也还没有明白知识是如何能改变人命运的,但是,现在的我,在错过了最好的学*环境和最佳的学*时间后,我明白了,还记得高中时,我妈妈也常和我说让我好好的学*,不要一辈子就蜗居在一个不大的城市,以为自己所处的这一片天空,就是整个世界。那时的我处于青春的叛逆期,干什么都要和父母对着来,现在我也曾不止一次后悔过当时没能早点懂事,没能听父母的好好学*,但是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人生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

踏入教育这个圈子是我没有想到过的,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我也有想过要读教育,但是在父母的劝说和自己对于未来的迷茫下,我放弃了,而是选择了在当时看来似乎比较吃香的计算机系,走进教育的圈子,也算是偶然,在大学时,朋友介绍我去做一个兼职,是市教委给的一个初中生科学实践课程,我当助教。有一次,因为安排上的失误,有两个孩子没有安排老师上课,负责人让我临时带两次,那是我第一次作为一个老师上课,课后的成就感是巨大,后来我开始在不同的机构做兼职,毕业后来到了高思,也算是正式走入这个圈子。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做教育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肩负着教育强国的重担,一开始,我也想亲自和学生们传授知识,但是我自身的能力限制了我,后来我想,给学生们介绍适合她的老师,能够从侧面帮助到也是好的,一开始这个工作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成就感,特别是在家长找我,说老师特别好,孩子有提升的时候,这种满足感上升到了一个极点。进入教育行业,我的初衷就是想让更多的孩子学到更有用的知识,让他们的未来有更多的选择性,这样就够了。虽然我们是以营利为目的,但是确实帮助了一些孩子不是吗?但是当这份工作给我带来满足感的同时,也有家长的投诉和谩骂,我也动摇过,也想过要不要继续下去。但是今天这则新闻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张校长在创立学校之初,也遇到过很多的困难,也有过很多人的不理解,但是她为了心中的信念坚持下来了,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影响的不只是一代人,起码是三代人会因为读书而改变自己的未来,我感受到了教育强国的重要性。

北京的教育环境确实比一些山里的环境好了太多,给我们的感受自然也没有山里老师那么强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想,我们肩负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学*成绩的提高,同时也是肩负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希望和信赖,更肩负了教育强国,国家兴亡的使命感。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而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是少年强的重要一环。我们的力量很弱小,小到可能对一个孩子的未来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我们的力量也可以很强大,只要被家长和孩子们信赖,我们同样可以改变千千万万个孩子的未来。

我还记得小时候的第一位语文老师,那是一个从大城市来的语文老师,很漂亮,普通话也很标准,正是在她的教育下,我的普通话没有大多数南方人的口音,那是我的启蒙老师,我也记得我的最后一位语文老师,一位有着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我是他的最后一届学生,也是他告诉我,年轻就要敢拼,敢闯,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会有着我意想不到的精彩。这两位老师都在我人生的重要时期对于我有着特殊的意义。我更加记得去年的高思年会,年会上须老师向我们展示了高思和其他一些边远学校的合作,也带着我们的产品走遍了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也告诉我们有无数的孩子可以享受和北京同样的教育资源,对于北京的孩子来说,这可能没有什么稀奇的,但是对于那些孩子来说,可能就是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扇窗,人生因此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人们常说一个词——言传身教。我想新闻里那个想考到东三省的女孩,也是受了张校长的言传身教吧,不想自己的人生以后局限在一个地方,想要有很多的精彩,能看到,她说起目标时,眼睛里都是有光的,是对未来的期待。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能做的还是太少,我也许不能影响一代人,但是我能努力做到影响身边的人,不忘教育的根本,也不忘我的初心。我想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去教教那些孩子,也想有一个亲自改变他们的机会,也想亲口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从思想上改变他们。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材料 4

1983年,21岁的肖文儒从山西省雁北地区煤矿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原大同矿务局矿山救护大队工作。那时候,煤矿井下生产条件艰苦,大小事故时有发生。肖文儒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同地区上千个煤矿,几乎每一天都有事故。当时老队员常说,什么叫救护队?就是‘身背呼吸器,手拿斧和锯,井下着了火,只有打密闭’,这四句话充分反映了当时我们国家矿山应急救援的整体水*和处置能力。”

戴上呼吸器,就要与外界隔绝,耳朵里全是自己呼气和吸气的声音。披着浇透了凉水的草袋子,到接*人体极限的高温火区打密闭,忍受常人难忍的高温与高湿的“折磨”。肖文儒说,这让他感到,这份“水深火热”的救援工作不仅与青年人的美好憧憬有着很大的差距,而且随时可能面对极端情况和生死考验,但一次次“挽救生命”的救援行动,让他慢慢消除了心理上的`落差和压力。肖文儒说:“如果我们能拯救一个人的生命,那么背后就有几个家庭和许多人能减少痛苦,所以这就更加坚定了我继续从事应急救援工作,也就是坚定了我‘择一事、终一生’的决心。”从基层矿山救护队到***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多年来虽然工作岗位在变化,但肖文儒有一个*惯从未改变,只要参与救援就会实地下井勘察情况,因为只有下井掌握第一手资料,救援方案才更有针对性,救援行动才更有效。

今年1月10日,山东烟台栖霞市笏山金矿发生井下爆炸事故,拥有丰富矿山救援经验的肖文儒再度出征。

救援过程中,在打通从地面至被困人员的钻孔后,被困人员从600多米深的地下深处,通过直径10厘米的钻孔传递上来2张纸条,上面写着:“望救援不停,我们就有希望”“麻烦再送一部电话作为备用,联系不到你们,我们就找不到党了”。当这两张纸条从井下传递上来时,肖文儒在为幸存矿工感到欣喜的同时也感到了从业以来从未有过的责任与压力。肖文儒说:“这两张纸条,就说明人还活着。那已经是发生事故的七天七夜了,这些活着的人必须要救出来,感觉责任更加重大。钻孔只是维持着他们生命,但是还要有个逃生通道,也就是救援通道,我们就主要围绕着清理井筒。当时井筒也塌落堵塞得很严重,说实话压力也很大,但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你把握住这个怎么做都不过。我们就要想尽一切办法,穷尽一切手段,千方百计把被困人员救出来。”

14个日夜,肖文儒带领专家团队和救援队伍,吃住在一线,反复研究救援方案,多种技术路线同时推进并创新应用世界领先的钻机救援技术,为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成功救出11名被困矿工。这次救援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堪称教科书式的典型案例。肖文儒说:“能把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我们的一切付出都值了,所以这是非常光荣的职业。”

肖文儒曾说,“睡觉时做梦,梦见最多的是在井下抢险救援的场景”。20__年山西王家岭煤矿特别重大透水事故,20__年吉林通化八宝煤矿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20__年辽宁阜新万达煤矿透水事故,20__年四川宜宾杉木树煤矿透水事故……参加工作38年,肖文儒参与、指挥和指导事故灾难救援700多起,记录救援事故的本子有40多本,年均出差100余天,最多的时候一年200多天。肖文儒说,他所做的工作,只是在尽一个应急人的天职,只要党和人民需要,他就无怨无悔,冲锋在前。“我从事了30多年的应急救援,最让我难以忘记的就是事故现场险象环生、惊心动魄的场面,同时让我难以忘记的还有每当我们付出艰辛,最后把被困人员成功救出之后那种幸福和喜悦,所以这个工作让我觉得值!什么叫党和人民的‘守夜人’?‘守夜人’就是我们要站好岗、值好班,守护百姓的安全。”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材料 5

中国好人、集团公司劳动模范、茂名石化研究院主管师岑静芸表示,作为石化科技工作者,我们要学*陈俊武院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毕生精力报效国家的崇高精神,勇担创新驱动发展的重担;要像陈俊武院士一样严谨务实,精益求精,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全心全意想着科技工作;要像陈俊武院士一样在石油化工的新领域不断突破创新,努力实现科技工作新局面,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添动力,为中国石化实现“两个三年”、“两个十年左右”战略目标,打造更多“中国造,中国石化造”自主品牌,以技术创新为公司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贡献。

集团公司技术能手、茂名石化热电分部班长叶飞表示,92岁高龄仍坚持打卡上班,研究技术的劲头比小伙子还足。真的很佩服这位“90后”院士——陈俊武,他是我们石化人的骄傲、石化人的榜样。他的经历、他的成就、他的精神鼓舞着我们。作为一名班长、党员,我必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把班组队伍带好,把试验工作做好。作为一名劳模、工匠,我必须把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发扬光大,把试验技术研究透彻,把试验人才培养好。

茂名石化化工分部乙二醇车间党支部**李灵敏表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陈俊武院士身上做了最鲜活的诠释。学*他勇于超越、开拓创新的担当精神,就是要在公司转型发展、为生存而战的事业中带头打破思想桎梏,以创新思维直面新困难新挑战,模范完成工作,不让领导为我分管的工作操心。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材料实用5篇扩展阅读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材料实用5篇(扩展1)

——时代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材料 (菁华3篇)

时代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材料1

  无论在民族中学还是后来的女子高中,教学质量一直是张桂梅最看重的事。

  在民族中学时,曾经有一个班令老师们头疼,张桂梅却主动要求担任班主任。她进山找回那些不读书的学生,为看住那些晚上总想跑出去的学生,她把行李搬进男生宿舍,和32名男生住在一起。男生们渐渐接受了张桂梅,感觉“就像在家里,和妈妈住在一起”。但是,男生们不知道,他们粗重的鼾声、梦话和脚臭,常常让张桂梅睡不好觉。她甚至从下午开始就不敢喝水,担心晚上起夜时学生趁机溜出去。

  在女子高中,张桂梅在宿舍里铺了两张床,一张自己睡,一张留给需要特别关心的学生。为了随时关照学生,她睡觉不脱衣服。有个和张桂梅住在一起的学生,始终不肯和她多说话。这期间,张桂梅在食堂打饭时,摔了一跤,肋骨断了三根。她没有住院就又回了学校。每天早晨仍然5点起床,但要靠学生抱起来;夜里很晚睡下,还要忍着疼痛和学生聊会儿天。3个月后,这名学生抱着张老师大哭起来,说一定不会辜负张老师。

  如今,张桂梅的右腹部、右臂上能摸到肿块,头上还有骨瘤,她的肺出现了问题,嘴唇经常没有知觉,但她仍然每天拿着小喇叭喊起床,喊吃饭,喊跑步,喊睡觉……“我要让孩子们知道,我一直就在她们身边。”张桂梅说。

  为给学生解馋,张桂梅每个月轮流带着学生出去“加餐”。直到有一次,张桂梅去付账时,学生发现她翻遍了所有的包才凑足了钱。学生们这才知道,张老师每顿饭只舍得吃两角钱一份的小菜,每天的`生活费仅3元。

  她至今还在用一部老式诺基亚,手机里存着学生和家长的电话,“听说智能手机容易坏,怕换手机后这些电话号码会丢失”。

  她的衣服很土,有些是别人买给她的。她去参加党的*前,华坪县委给她7000元置装费,让她买套西服去北京开会。她却用这笔钱为学校买了台电脑。

  她把获得的3万多元奖金,捐给了灾区;5000元的劳模奖金,一次**了党费;30万元的“兴滇人才奖”奖金,捐给了华坪县丁王民族小学;昆明市总工会千叮咛万嘱咐拨给她治病的两万元,她也捐了;她甚至还想预支自己的丧葬费,把这些钱用在山区孩子们身上。

  她把自己的*党代表证、五一劳动奖章、奥运火炬和毕生的荣誉证书,全部捐给了县档案馆。她说:“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奉献给党和人民的还远远不够。”

时代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材料2

  杨文华觉得张桂梅太天真、过于理想主义。20xx年9月,他正任华坪县教育局副局长,和张桂梅一起去北京录节目。途中,张桂梅提出要办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杨文华坚决反对。在来到教育局之前,他在华坪县第一中学当过13年老师,很清楚办一所高中有多难,光是资金问题就很难解决。而且,张桂梅没有任何学校管理经验,一直在一线教学,从未进入过学校中层。

  回到华坪后,张桂梅就开始四处筹钱,但收效甚微。真正的转机在20xx年,她作为*代表去北京开全国党代会。会上,她身上的一条破洞裤子引起了记者注意。张桂梅的“女高梦”于是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中,一夜之间全国皆知。回到华坪后,女子高中就被正式提上*议程,市、县两级财政共拨款200万元。20xx年9月,女高还没有完成全部校园建设,就开始招生。当年的开学典礼由华坪县*主持,市委*也出*,规格很高,举办地点在教学楼前的'一片空地,当时有一半地面还没有硬化,尘土飞扬。

  华坪县给了女高最大的办学自由。张桂梅有两个要求,一是只招贫困女生,不设分数线;二是学杂费全免。按照她的录取标准,无论分数高低,首届报名的学生全部被录取,一共有100名女生,此后辍学4名,剩下96名。在听说女高之前,这些学生中很多都因分数过低而即将辍学,有一个学生中考数学只有6分。但这样差的成绩进入女高后,高考上线率竟达到百分之百。在越来越多家长的眼中,进女高就约等于上大学。

  于是从第二届开始,报名人数开始大于招生指标,此后一年比一年多。县城的学生也想挤进女高,实际上,这些学生中很多家庭并不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张桂梅很快发现无法按最初的设想筛选出学生,因为贫困无法量化。

  杨文华现任华坪县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他对《*新闻周刊》解释说,20xx年之前,华坪县还没有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家家都来说自己贫困,后来有了制度性规定,又家家都能开出贫困证明。女高怎么筛选贫困生?最终只能是择优录取。每年,华坪县根据张桂梅的需求为女高分配招生指标,女高根据招生指标将报名的学生分数线从高往低降序排列,也因此,虽然理论上不设分数线,但最后仍自然出现一个分数线。

  女高成立之初就来到学校任教的张红琼将其称之为参考分数线。她告诉《*新闻周刊》,这些年,县城学生在女高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张桂梅每年招生时会尽量把控县城学生的比例,比如她现在带的文科班有40多人,其中县城学生只有10个。虽然有分数线,但张桂梅每年仍会破格录取一些学生。女高每届有三个班,基本上每个班上约有10多个学生没有达线。

  但对于破格录取的标准,《*新闻周刊》了解后发现,除了张桂梅本人,无论是女高老师还是华坪县教育局领导都并不清楚。两轮摩托、房、车,这些都能成为她评判的参考标准。

  “一些父母带着孩子来学校找张老师,说家里确实特别困难,或者一些父母身有残疾,她听了后就会去实地走访,了解学生家里的情况,发现的确贫困就会录取。”张红琼说。据她观察,这些年女高录取的大部分学生还是家庭相对贫困的。

  在杨文华看来,*国情不*衡,上海的“穷”和华坪的“穷”不可同日而语,华坪县北部地区的穷和南部乡镇的穷也没法比较,所以张桂梅只好自己去决定。“她亲自去看各家的具体情况。你家里有没有洋房,有没有车,她觉得你不穷就不应该来女高,有一阵她规定,家里只要有两轮摩托就不穷,”他说。

  女高至今也没有一套制度化体系化的破格录取标准,录取谁不录取谁,张桂梅拥有绝对的自*。在县级*层面,也给予了她最大的自由度,允许她每年在招生指标外额外录取一些贫困生。“对超出的人数,基本张桂梅上报,县里就会批,”华坪县教育局党工委*胥国华对《*新闻周刊》说:“当然也不能超出太多,毕竟女高能招的人数也有限。”

  实际上,对于是否划一条明确的分数线,女高内部也有过讨论。但张桂梅认为,“只要划了分数线,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就进不来了,有违女高的初心。”

  据女高20xx级学生郑珍珍对《*新闻周刊》回忆,女高的参考分数线其实比华坪县普高统一划定的分数线要高一些,一般在县城分数线与华坪一中的重点班录取线之间。比如她那一届,华坪县的统一线是410分,女高的参考分数线是480分,县一中重点班的分数线则是510分。

  一个无法忽视的客观事实是,虽然张桂梅数次强调女高不搞培优班,但女高的生源一届比一届好,这也是女高成绩越来越突出的原因之一。据杨文华介绍,华坪县仅有的两所公办高中,就是女高和华坪县第一中学。华坪一中是全县最好的高中,其重点班吸收当地尖子生中的尖子生,女高的生源质量在县城高中里处于中上水*。

  女高原本设计的办学规模,是开设18个班共900人。但学校成立至今,已招收10届学生,每年只能招收100——160人,大多数时候,女高的校内承载学生都没有超过500人。对此,杨文华指出,女高一直无力扩大规模,并非不想,而是资金不够。

  女高办公室主任张晓峰算过一笔账。女高每年花在一个学生身上的学杂费大概就要3——4万,包括课本费、资料费、试卷费、高考报名费等,甚至还要提供被褥和行李箱。而女高一年的管理费和水电、绿化、维修等维持基本运转的花费至少就要300万元。

  在这个位于金沙江山谷间的云南小县,县财政自身就很紧张。20xx年,全县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有2。5亿元。据杨文华介绍,12年来,仅女高教师工资一项,县财政的总投入就有1。1亿元。

  和所有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样,华坪县也经历了转型。1990年代,华坪因煤矿带来了个体经济的繁荣,一度被誉为云南的温州,在20xx年之前,全县一年的财政收入达到7个亿,但此后因大量关停煤矿,财政收入直线下滑。此后,华坪县尝试过很多发展经济的办法,最终选择芒果产业作为出路。目前,华坪已经成为*纬度最北端的芒果产地,年产值超过10亿元,种植芒果的农民一户年收入可达10万元。但芒果属于农业,在农业税取消后对地方财政并没有贡献,也因此,*年来县财政一直捉襟见肘。

  另一方面,芒果对气候水土条件要求很高,只适合种植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区地带。华坪全县97%的地区是山区,其中海拔1500米以下的面积只占22。4%。在广泛分布着傈僳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高海拔地区,居民依然普遍非常贫困。

  女高是边建边招,从20xx年到20xx年,先后分五期建设,共花费6000万元,其中,云南省财政投入约20xx万元,丽江市财政投入几百万,其他约4000万元全部由县财政负担,但资金筹集过程非常艰难。杨文华说,女高规模小,且高中教育并非华坪县关注的核心,义务教育才是财政必须兜底的重点,是上级考核的硬指标。全县共有70所中小学,县财政资金大部分都投入到中小学的危房改造和初中的搬迁合并上。

  县财政财力有限,女高的日常经费来源还有社会捐助。20xx年7月,丽江华坪桂梅助学会成立,目前已收到捐款超过1000万元,主要用于学生的生活与学*。但这些钱如果用来持续扩招,仍然不足。华坪县教育局党工委*胥国华透露,张桂梅目前暂时没有扩招的打算。

  由于招生规模不够,女高一直没有进入到云南省一级完(高)中榜单。这是由云南省教育厅评定的一个重要排名,虽然名为完全中学,即为初中、高中教育都囊括的学校,但纯高中也在评定之列。全省共有112所学校入选,相当于公认的100强。排名靠前的学校,每年会得到中央和省级层面一定的资金奖励。

  据杨文华介绍,这个排名有一套考核机制,在教学质量上,最重要的五个指标分别是600分以上学生占比、一本率、本科率、学业水*和统测通过率。如果仅依据这五个指标,女高早就应该进入榜单,且位居前列。但入选还有两个硬指标,一是教学规模必须在1000人以上;二是学校高级和中级教师占比至少达到70%,由于女高是新建高中,以年轻老师居多,职称晋升比较缓慢。华坪县教育局希望女高能进入排名,但实现的前提是女高扩招。

  杨文华认为,女高无法扩招的根本原因在于,女高是全免费办学,不但免除了学生全部的学杂费,还经常要补助困难学生的生活费。他多次建议张桂梅适度收费,在他看来,女高一些学生的家庭并不太困难,适度收费既能减轻学校的资金压力,也能扩大招生规模,相当于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和她的初心并不矛盾。“但她坚决不干。”杨文华说。

  在多位受访者看来,张桂梅性格的最大特点是坚定,一旦认定一件事,不管多少人反对都要做成,绝不妥协。华坪县教育局党工委*胥国华说,最初要办女高,县里担心只办女子高中被说成封建,社会影响不好,建议张桂梅先在高中办一个女子班,试验一下,她坚决反对,说要办就办一所学校,多救一些山里的女孩。杨文华建议她不要边建边招,张桂梅坚持,她说,你等得起,孩子等不起。

  多年来,杨文华觉得张桂梅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思路逐渐成熟,但在她理想主义的一面,仍葆有不变的天真,“她是一个特别纯粹的人”。

时代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材料3

  杨文华觉得张桂梅太天真、过于理想主义。20xx年9月,他正任华坪县教育局副局长,和张桂梅一起去北京录节目。途中,张桂梅提出要办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杨文华坚决反对。在来到教育局之前,他在华坪县第一中学当过13年老师,很清楚办一所高中有多难,光是资金问题就很难解决。而且,张桂梅没有任何学校管理经验,一直在一线教学,从未进入过学校中层。

  回到华坪后,张桂梅就开始四处筹钱,但收效甚微。真正的转机在20xx年,她作为*代表去北京开全国党代会。会上,她身上的一条破洞裤子引起了记者注意。张桂梅的“女高梦”于是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中,一夜之间全国皆知。回到华坪后,女子高中就被正式提上*议程,市、县两级财政共拨款200万元。20xx年9月,女高还没有完成全部校园建设,就开始招生。当年的开学典礼由华坪县*主持,市委*也出*,规格很高,举办地点在教学楼前的一片空地,当时有一半地面还没有硬化,尘土飞扬。

  华坪县给了女高最大的办学自由。张桂梅有两个要求,一是只招贫困女生,不设分数线;二是学杂费全免。按照她的录取标准,无论分数高低,首届报名的学生全部被录取,一共有100名女生,此后辍学4名,剩下96名。在听说女高之前,这些学生中很多都因分数过低而即将辍学,有一个学生中考数学只有6分。但这样差的成绩进入女高后,高考上线率竟达到百分之百。在越来越多家长的眼中,进女高就约等于上大学。

  于是从第二届开始,报名人数开始大于招生指标,此后一年比一年多。县城的学生也想挤进女高,实际上,这些学生中很多家庭并不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张桂梅很快发现无法按最初的设想筛选出学生,因为贫困无法量化。

  杨文华现任华坪县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他对《*新闻周刊》解释说,20xx年之前,华坪县还没有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家家都来说自己贫困,后来有了制度性规定,又家家都能开出贫困证明。女高怎么筛选贫困生?最终只能是择优录取。每年,华坪县根据张桂梅的需求为女高分配招生指标,女高根据招生指标将报名的`学生分数线从高往低降序排列,也因此,虽然理论上不设分数线,但最后仍自然出现一个分数线。

  女高成立之初就来到学校任教的张红琼将其称之为参考分数线。她告诉《*新闻周刊》,这些年,县城学生在女高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张桂梅每年招生时会尽量把控县城学生的比例,比如她现在带的文科班有40多人,其中县城学生只有10个。虽然有分数线,但张桂梅每年仍会破格录取一些学生。女高每届有三个班,基本上每个班上约有10多个学生没有达线。

  但对于破格录取的标准,《*新闻周刊》了解后发现,除了张桂梅本人,无论是女高老师还是华坪县教育局领导都并不清楚。两轮摩托、房、车,这些都能成为她评判的参考标准。

  “一些父母带着孩子来学校找张老师,说家里确实特别困难,或者一些父母身有残疾,她听了后就会去实地走访,了解学生家里的情况,发现的确贫困就会录取。”张红琼说。据她观察,这些年女高录取的大部分学生还是家庭相对贫困的。

  在杨文华看来,*国情不*衡,上海的“穷”和华坪的“穷”不可同日而语,华坪县北部地区的穷和南部乡镇的穷也没法比较,所以张桂梅只好自己去决定。“她亲自去看各家的具体情况。你家里有没有洋房,有没有车,她觉得你不穷就不应该来女高,有一阵她规定,家里只要有两轮摩托就不穷,”他说。

  女高至今也没有一套制度化体系化的破格录取标准,录取谁不录取谁,张桂梅拥有绝对的自*。在县级*层面,也给予了她最大的自由度,允许她每年在招生指标外额外录取一些贫困生。“对超出的人数,基本张桂梅上报,县里就会批,”华坪县教育局党工委*胥国华对《*新闻周刊》说:“当然也不能超出太多,毕竟女高能招的人数也有限。”

  实际上,对于是否划一条明确的分数线,女高内部也有过讨论。但张桂梅认为,“只要划了分数线,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就进不来了,有违女高的初心。”

  据女高20xx级学生郑珍珍对《*新闻周刊》回忆,女高的参考分数线其实比华坪县普高统一划定的分数线要高一些,一般在县城分数线与华坪一中的重点班录取线之间。比如她那一届,华坪县的统一线是410分,女高的参考分数线是480分,县一中重点班的分数线则是510分。

  一个无法忽视的客观事实是,虽然张桂梅数次强调女高不搞培优班,但女高的生源一届比一届好,这也是女高成绩越来越突出的原因之一。据杨文华介绍,华坪县仅有的两所公办高中,就是女高和华坪县第一中学。华坪一中是全县最好的高中,其重点班吸收当地尖子生中的尖子生,女高的生源质量在县城高中里处于中上水*。

  女高原本设计的办学规模,是开设18个班共900人。但学校成立至今,已招收10届学生,每年只能招收100——160人,大多数时候,女高的校内承载学生都没有超过500人。对此,杨文华指出,女高一直无力扩大规模,并非不想,而是资金不够。

  女高办公室主任张晓峰算过一笔账。女高每年花在一个学生身上的学杂费大概就要3——4万,包括课本费、资料费、试卷费、高考报名费等,甚至还要提供被褥和行李箱。而女高一年的管理费和水电、绿化、维修等维持基本运转的花费至少就要300万元。

  在这个位于金沙江山谷间的云南小县,县财政自身就很紧张。20xx年,全县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有2。5亿元。据杨文华介绍,12年来,仅女高教师工资一项,县财政的总投入就有1。1亿元。

  和所有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样,华坪县也经历了转型。1990年代,华坪因煤矿带来了个体经济的繁荣,一度被誉为云南的温州,在20xx年之前,全县一年的财政收入达到7个亿,但此后因大量关停煤矿,财政收入直线下滑。此后,华坪县尝试过很多发展经济的办法,最终选择芒果产业作为出路。目前,华坪已经成为*纬度最北端的芒果产地,年产值超过10亿元,种植芒果的农民一户年收入可达10万元。但芒果属于农业,在农业税取消后对地方财政并没有贡献,也因此,*年来县财政一直捉襟见肘。

  另一方面,芒果对气候水土条件要求很高,只适合种植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区地带。华坪全县97%的地区是山区,其中海拔1500米以下的面积只占22。4%。在广泛分布着傈僳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高海拔地区,居民依然普遍非常贫困。

  女高是边建边招,从20xx年到20xx年,先后分五期建设,共花费6000万元,其中,云南省财政投入约20xx万元,丽江市财政投入几百万,其他约4000万元全部由县财政负担,但资金筹集过程非常艰难。杨文华说,女高规模小,且高中教育并非华坪县关注的核心,义务教育才是财政必须兜底的重点,是上级考核的硬指标。全县共有70所中小学,县财政资金大部分都投入到中小学的危房改造和初中的搬迁合并上。

  县财政财力有限,女高的日常经费来源还有社会捐助。20xx年7月,丽江华坪桂梅助学会成立,目前已收到捐款超过1000万元,主要用于学生的生活与学*。但这些钱如果用来持续扩招,仍然不足。华坪县教育局党工委*胥国华透露,张桂梅目前暂时没有扩招的打算。

  由于招生规模不够,女高一直没有进入到云南省一级完(高)中榜单。这是由云南省教育厅评定的一个重要排名,虽然名为完全中学,即为初中、高中教育都囊括的学校,但纯高中也在评定之列。全省共有112所学校入选,相当于公认的100强。排名靠前的学校,每年会得到中央和省级层面一定的资金奖励。

  据杨文华介绍,这个排名有一套考核机制,在教学质量上,最重要的五个指标分别是600分以上学生占比、一本率、本科率、学业水*和统测通过率。如果仅依据这五个指标,女高早就应该进入榜单,且位居前列。但入选还有两个硬指标,一是教学规模必须在1000人以上;二是学校高级和中级教师占比至少达到70%,由于女高是新建高中,以年轻老师居多,职称晋升比较缓慢。华坪县教育局希望女高能进入排名,但实现的前提是女高扩招。

  杨文华认为,女高无法扩招的根本原因在于,女高是全免费办学,不但免除了学生全部的学杂费,还经常要补助困难学生的生活费。他多次建议张桂梅适度收费,在他看来,女高一些学生的家庭并不太困难,适度收费既能减轻学校的资金压力,也能扩大招生规模,相当于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和她的初心并不矛盾。“但她坚决不干。”杨文华说。

  在多位受访者看来,张桂梅性格的最大特点是坚定,一旦认定一件事,不管多少人反对都要做成,绝不妥协。华坪县教育局党工委*胥国华说,最初要办女高,县里担心只办女子高中被说成封建,社会影响不好,建议张桂梅先在高中办一个女子班,试验一下,她坚决反对,说要办就办一所学校,多救一些山里的女孩。杨文华建议她不要边建边招,张桂梅坚持,她说,你等得起,孩子等不起。

  多年来,杨文华觉得张桂梅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思路逐渐成熟,但在她理想主义的一面,仍葆有不变的天真,“她是一个特别纯粹的人”。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材料实用5篇(扩展2)

——时代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材料(精选5篇)

  时代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材料 1

  一所没有“门槛”的学校对于大山里的女孩们来说,华坪女高没有“门槛”。

  从建校第一天起,张桂梅便定下规矩:学费、住宿费等全免,只收少量伙食费。特别是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即便基础很差,中考分数没过线,也全部招进来。首届学生几乎全都是“线下”生。

  学校生源差,教学条件更是十分简陋。校园没有围墙,没有食堂,甚至没有厕所,只有一栋教学楼和一根旗杆,院子里满是杂草。学生在一间教室上课,在另一间教室睡觉,吃饭、上厕所都只能去隔壁学校。

  “她心里着急,如果等学校全部建好,晚一年招生,就又有一批女孩被耽误了。”杨文华说。

  学生入学了,张桂梅却犯了愁。“有的学生考试只能考几分,这样下去可怎么办?”张桂梅心想,就是把命搭上,也要把学校办出名堂。

  在华坪女高,学生雷打不动每天5点30分起床晨读,晚上12点20分自*结束才上床睡觉,连吃饭时间都被限定在15分钟。

  张桂梅有一个小喇叭几乎从不离手。“傻丫头,快点!”在校园里,有学生稍一磨蹭,就会听到她的吼声从小喇叭里传出来。

  十几年来,她不仅每天陪学生自*到深夜,还一直住在学生宿舍。“我一刻也不能离开学校,老师、学生我都得盯着。”她说。

  2011年夏天,华坪女高首届毕业生一炮打响,高考百分之百上线,还有几名学生考上了一本。“和学生入学成绩相比,华坪女高创造了一个奇迹。”杨文华说。

  2016年,华坪女高完成建设工作,各项设施逐步完善,学校有了食堂、宿舍,还有了标准的塑胶运动场。截至目前,学校3个年级共有9个班,在校生达464人。张桂梅常年坚持家访,累计行程11万多公里,覆盖华坪和周边县的1500多名学生。至今,华坪女高已送走10届毕业生,1804名学生从这里考入大学,学校不仅一本上线率高达40%多,高考成绩综合排名还连续多年位居丽江全市第一。

  学校语文老师韦堂云说,学生成绩突飞猛进,但张桂梅的身体状况却一落千丈。她的身上贴满了止痛的膏药,*时连爬楼梯都十分艰难。

  今年2月,受疫情影响,学生只能在家上网课。心急火燎的张桂梅直接在教室外搭了一张行军床,每天躺在床上,盯着老师学生上网课。

  “我上网课的时候,经常听到她在床上疼得忍不住发出声音,但她从来不说。”韦堂云说。

  华坪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是张桂梅相识多年的闺蜜,也是她为数不多的倾诉对象。

  “她全身都是病,骨瘤、血管瘤、肺气肿……以前她经常让别人猜我俩谁更重,可现在她已经从130多斤掉到了只有七八十斤。”***说。

  时代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材料 2

  云南华坪女高的一天,从清晨的喇叭声开始。

  女高就建在半山腰上,天还没亮,五点多响起的高亢喇叭声,是来催促起床的,女孩们揉着眼睛往外走,一个女人的声音穿透过喇叭:“傻丫头,快点!”到了教学楼,喇叭声也不间断:“时间快到了,迟到了的扫球场去!”

  课间操的音乐响起,喇叭声继续从人群中穿过:“脚抬高点呗!”到了吃饭时间,喇叭里传出的是震耳欲聋的红歌,吃完饭的女孩们赶紧往外跑。到了深夜,喇叭声喊着女孩们的名字,让她们赶紧上床睡觉。拿着喇叭的女人就站在楼下盯着,按照规定,宿舍的门不能关,谁要是玩手机或者聊天,她马上能听到。

  这个木兰王牌的小喇叭始终握在女高校长张桂梅的手里,在它之前,她已经用坏了十几个一模一样的。喇叭的主人强硬,脾气挺大,不好对付,掌控着关于女高的一切。

  在这所寄宿制学校,性别特质是要被抹*的,女孩们必须剪齐耳短发,短发洗起来节约时间,也节约水,吃饭时间被压缩到10分钟,每周放假只有3小时。开学时要抄**,看革命战争片,周六有一堂思政课,张桂梅会拿着喇叭在台上讲,作为一个女性,一定要坚强,要独立,要读书,用知识来改变命运。

  有高三的学生,把书码得高高的,在那儿低头打瞌睡、照镜子,张桂梅发现了,一股脑儿把桌上的书扫到地上,把镜子直接砸烂。还有学生11点多下了晚课,被张桂梅揪出来说藏零食的事。按照规定,私藏零食是要退学的。女孩倔着不认错,张桂梅就要求老师和她一起盯着,有时候僵持到凌晨一两点,6点多上课,老师快坚持不住了,还是得陪着张桂梅“演戏”,分饰黑白两角,一定要让女孩认错。

  女高的毕业生陈法羽回忆说,上学时看到张桂梅站在那儿,她和同学们都不敢往那边走,干脆绕点远路。女高的学生几乎不敢抬头和她对视,上课没注意听讲要被骂,成绩下降了要被骂,负责打扫的区域有灰也要被骂……

  在女高当过三年志愿者的殷鉴告诉《人物》,自己能待这么久,是个意外,跟张桂梅在一块,必须处处自觉。他看着之前许多去女高支教的志愿者,有人想指导张桂梅搞素质教育,还有人夜里贴黑不溜秋的面膜,让女孩们看见,也模仿着买三块钱的面膜,把脸弄过敏了。这些志愿者,基本都被张桂梅轰走了。

  女高老师的情况也是如此。20xx年,张红琼读大四,在云南师范大学见到了张桂梅,她和同学们被张桂梅的讲演感染,找到了张桂梅住的旅馆,说想来女高当老师。张桂梅强调,要能吃苦。她想,自己后来被选上,可能也是因为看着强壮。

  来华坪面试那天,张红琼看到,校址上只有一片草地和一个厕所。5个月后的9月1日,凭着一栋4层楼,女高开学了。在两个大教室各放几张床,男老师住一间,女老师住另一间,学生们住在二楼,宿舍也是教室改造的。晚上学生上厕所,就由一名女老师和一名男老师陪同,到旁边的民族中学去上。

  刚办学的时候,张桂梅要求老师们五点钟起床,分成四个小组打扫整栋教学楼,到七点钟,还要打扫干净院子。张红琼说,他们一点也不情愿,觉得她太压榨了,违反了《劳动法》,十几个老师还写好了联名信,签了名,要**张桂梅的行为。一年之后,17个老师走了9个。

  卫生交由学生打扫后,张红琼是学校团委**,负责每天站院子里看着学生打扫卫生。有一次,她没看学生扫地,出门吃饭了。吃着饭,接到张桂梅的电话,她赶紧坐个摩的回学校,但还是晚了,张桂梅在院子里劈头盖脸批评了她一顿:你现在回来干什么……张红琼一边哭,一边走回去继续看学生打扫卫生。

  早上要跟卫生,中午要跟,晚上还要跟,后来张红琼怀孕了,她想,以后孩子出来我怎么办啊。一天早上,她决定“软抵抗”,就在宿舍睡着不出来了,想以此退出这个工作。张桂梅找到她,她说,卫生不想管了,我要更多去关注一下孩子。张桂梅同意了。但之后两年,她明显感觉到和张桂梅的关系疏远了,“为了家庭疏于工作的这种人,张老师就不怎么欣赏”。

  时代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材料 3

  张桂梅同志参加工作以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地区教育特点的方法。她没有子女,生活节俭,把自己的工资拿出绝大部分来接济困难学生,给没有学费的学生垫交学费,带患病的学生去看病吗,天冷了给他们添置衣被,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献给了学生和孤儿。她不仅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积极培养学生学*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爱她们。

  在观看张桂梅同志事迹的视频时,我的眼眶就一直是湿润的:当她寒暑假天天走了那么远山路只为了去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告知家长孩子成绩很好,只要考上了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高中,就能免学费就读时;当她夜晚在手脚关节处涂完治疗风湿的药酒,躺在办公室冰冷、坚硬的条椅上时;当她面对镜头,说出唯一的愿望“我想要再多活两年,把这些孩子送入大学”时,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同为教师,自问难以到达张桂梅同志这样的大爱无私的品德和高尚奉献精神境界。

  我们应该学*张桂梅同志“扶弱济困、大爱无疆”的精神。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自己和身边有许许多多的人,都投入了这场脱贫攻坚之役。早在我在大学时代,我也有幸参加过一次为贫困山村的贫困群众献爱心的公益活动,对贫困有了初步的直观感受,心中萌发出了自己该为此做点什么的真情实感;而在我毕业之后,来到了农村教书,一晃眼,十五年过去了。身体力行的投入到了脱贫攻坚的工作中,将“所想”变为了“所做”,不仅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还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到了扶贫工作。但我所做的一切,和张桂梅同志比起来,却显得相形见绌了。所以,我们都应以张桂梅同志“扶弱济困、大爱无疆”的精神为指引,再接再厉,努力奋进,让更多的困难群众过上好日子,因为我们都知道,消除贫困,需要有你有我也有他。

  时代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材料 4

  杨文华觉得张桂梅太天真、过于理想主义。20xx年9月,他正任华坪县教育局副局长,和张桂梅一起去北京录节目。途中,张桂梅提出要办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杨文华坚决反对。在来到教育局之前,他在华坪县第一中学当过13年老师,很清楚办一所高中有多难,光是资金问题就很难解决。而且,张桂梅没有任何学校管理经验,一直在一线教学,从未进入过学校中层。

  回到华坪后,张桂梅就开始四处筹钱,但收效甚微。真正的转机在20xx年,她作为***代表去北京开全国党代会。会上,她身上的一条破洞裤子引起了记者注意。张桂梅的“女高梦”于是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中,一夜之间全国皆知。回到华坪后,女子高中就被正式提上**议程,市、县两级财政共拨款200万元。20xx年9月,女高还没有完成全部校园建设,就开始招生。当年的开学典礼由华坪县**主持,市委**也出*,规格很高,举办地点在教学楼前的'一片空地,当时有一半地面还没有硬化,尘土飞扬。

  华坪县给了女高最大的办学自由。张桂梅有两个要求,一是只招贫困女生,不设分数线;二是学杂费全免。按照她的录取标准,无论分数高低,首届报名的学生全部被录取,一共有100名女生,此后辍学4名,剩下96名。在听说女高之前,这些学生中很多都因分数过低而即将辍学,有一个学生中考数学只有6分。但这样差的成绩进入女高后,高考上线率竟达到百分之百。在越来越多家长的眼中,进女高就约等于上大学。

  于是从第二届开始,报名人数开始大于招生指标,此后一年比一年多。县城的学生也想挤进女高,实际上,这些学生中很多家庭并不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张桂梅很快发现无法按最初的设想筛选出学生,因为贫困无法量化。

  杨文华现任华坪县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说,20xx年之前,华坪县还没有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家家都来说自己贫困,后来有了制度性规定,又家家都能开出贫困证明。女高怎么筛选贫困生?最终只能是择优录取。每年,华坪县根据张桂梅的需求为女高分配招生指标,女高根据招生指标将报名的学生分数线从高往低降序排列,也因此,虽然理论上不设分数线,但最后仍自然出现一个分数线。

  女高成立之初就来到学校任教的张红琼将其称之为参考分数线。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些年,县城学生在女高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张桂梅每年招生时会尽量把控县城学生的比例,比如她现在带的文科班有40多人,其中县城学生只有10个。虽然有分数线,但张桂梅每年仍会破格录取一些学生。女高每届有三个班,基本上每个班上约有10多个学生没有达线。

  但对于破格录取的标准,《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后发现,除了张桂梅本人,无论是女高老师还是华坪县教育局领导都并不清楚。两轮摩托、房、车,这些都能成为她评判的参考标准。

  “一些父母带着孩子来学校找张老师,说家里确实特别困难,或者一些父母身有残疾,她听了后就会去实地走访,了解学生家里的情况,发现的确贫困就会录取。”张红琼说。据她观察,这些年女高录取的大部分学生还是家庭相对贫困的。

  在杨文华看来,中国国情不*衡,上海的“穷”和华坪的“穷”不可同日而语,华坪县北部地区的穷和南部乡镇的穷也没法比较,所以张桂梅只好自己去决定。“她亲自去看各家的具体情况。你家里有没有洋房,有没有车,她觉得你不穷就不应该来女高,有一阵她规定,家里只要有两轮摩托就不穷,”他说。

  女高至今也没有一套制度化体系化的破格录取标准,录取谁不录取谁,张桂梅拥有绝对的自**。在县级**层面,也给予了她最大的自由度,允许她每年在招生指标外额外录取一些贫困生。“对超出的人数,基本张桂梅上报,县里就会批,”华坪县教育局党工委**胥国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当然也不能超出太多,毕竟女高能招的人数也有限。”

  实际上,对于是否划一条明确的分数线,女高内部也有过讨论。但张桂梅认为,“只要划了分数线,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就进不来了,有违女高的初心。”

  据女高20xx级学生郑珍珍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女高的参考分数线其实比华坪县普高统一划定的分数线要高一些,一般在县城分数线与华坪一中的重点班录取线之间。比如她那一届,华坪县的统一线是410分,女高的参考分数线是480分,县一中重点班的分数线则是510分。

  一个无法忽视的客观事实是,虽然张桂梅数次强调女高不搞培优班,但女高的生源一届比一届好,这也是女高成绩越来越突出的原因之一。据杨文华介绍,华坪县仅有的两所公办高中,就是女高和华坪县第一中学。华坪一中是全县最好的高中,其重点班吸收当地尖子生中的尖子生,女高的生源质量在县城高中里处于中上水*。

  女高原本设计的办学规模,是开设18个班共900人。但学校成立至今,已招收10届学生,每年只能招收100——160人,大多数时候,女高的校内承载学生都没有超过500人。对此,杨文华指出,女高一直无力扩大规模,并非不想,而是资金不够。

  女高办公室主任张晓峰算过一笔账。女高每年花在一个学生身上的学杂费大概就要3——4万,包括课本费、资料费、试卷费、高考报名费等,甚至还要提供被褥和行李箱。而女高一年的管理费和水电、绿化、维修等维持基本运转的花费至少就要300万元。

  在这个位于金沙江山谷间的云南小县,县财政自身就很紧张。20xx年,全县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有2。5亿元。据杨文华介绍,12年来,仅女高教师工资一项,县财政的总投入就有1。1亿元。

  和所有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样,华坪县也经历了转型。1990年代,华坪因煤矿带来了个体经济的繁荣,一度被誉为云南的温州,在20xx年之前,全县一年的财政收入达到7个亿,但此后因大量关停煤矿,财政收入直线下滑。此后,华坪县尝试过很多发展经济的办法,最终选择芒果产业作为出路。目前,华坪已经成为中国纬度最北端的芒果产地,年产值超过10亿元,种植芒果的农民一户年收入可达10万元。但芒果属于农业,在农业税取消后对地方财政并没有贡献,也因此,*年来县财政一直捉襟见肘。

  另一方面,芒果对气候水土条件要求很高,只适合种植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区地带。华坪全县97%的地区是山区,其中海拔1500米以下的面积只占22。4%。在广泛分布着傈僳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高海拔地区,居民依然普遍非常贫困。

  女高是边建边招,从20xx年到20xx年,先后分五期建设,共花费6000万元,其中,云南省财政投入约20xx万元,丽江市财政投入几百万,其他约4000万元全部由县财政负担,但资金筹集过程非常艰难。杨文华说,女高规模小,且高中教育并非华坪县关注的核心,义务教育才是财政必须兜底的重点,是上级考核的硬指标。全县共有70所中小学,县财政资金大部分都投入到中小学的危房改造和初中的搬迁合并上。

  县财政财力有限,女高的日常经费来源还有社会捐助。20xx年7月,丽江华坪桂梅助学会成立,目前已收到捐款超过1000万元,主要用于学生的生活与学*。但这些钱如果用来持续扩招,仍然不足。华坪县教育局党工委**胥国华透露,张桂梅目前暂时没有扩招的打算。

  由于招生规模不够,女高一直没有进入到云南省一级完(高)中榜单。这是由云南省教育厅评定的一个重要排名,虽然名为完全中学,即为初中、高中教育都囊括的学校,但纯高中也在评定之列。全省共有112所学校入选,相当于公认的100强。排名靠前的学校,每年会得到中央和省级层面一定的资金奖励。

  据杨文华介绍,这个排名有一套考核机制,在教学质量上,最重要的五个指标分别是600分以上学生占比、一本率、本科率、学业水*和统测通过率。如果仅依据这五个指标,女高早就应该进入榜单,且位居前列。但入选还有两个硬指标,一是教学规模必须在1000人以上;二是学校高级和中级教师占比至少达到70%,由于女高是新建高中,以年轻老师居多,职称晋升比较缓慢。华坪县教育局希望女高能进入排名,但实现的前提是女高扩招。

  杨文华认为,女高无法扩招的根本原因在于,女高是全免费办学,不但免除了学生全部的学杂费,还经常要补助困难学生的生活费。他多次建议张桂梅适度收费,在他看来,女高一些学生的家庭并不太困难,适度收费既能减轻学校的资金压力,也能扩大招生规模,相当于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和她的初心并不矛盾。“但她坚决不干。”杨文华说。

  在多位受访者看来,张桂梅性格的最大特点是坚定,一旦认定一件事,不管多少人反对都要做成,绝不妥协。华坪县教育局党工委**胥国华说,最初要办女高,县里担心只办女子高中被说成封建,社会影响不好,建议张桂梅先在高中办一个女子班,试验一下,她坚决反对,说要办就办一所学校,多救一些山里的女孩。杨文华建议她不要边建边招,张桂梅坚持,她说,你等得起,孩子等不起。

  多年来,杨文华觉得张桂梅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思路逐渐成熟,但在她理想主义的一面,仍葆有不变的天真,“她是一个特别纯粹的人”。

  时代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材料 5

  杨文华觉得张桂梅太天真、过于理想主义。20xx年9月,他正任华坪县教育局副局长,和张桂梅一起去北京录节目。途中,张桂梅提出要办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杨文华坚决反对。在来到教育局之前,他在华坪县第一中学当过13年老师,很清楚办一所高中有多难,光是资金问题就很难解决。而且,张桂梅没有任何学校管理经验,一直在一线教学,从未进入过学校中层。

  回到华坪后,张桂梅就开始四处筹钱,但收效甚微。真正的转机在20xx年,她作为***代表去北京开全国党代会。会上,她身上的一条破洞裤子引起了记者注意。张桂梅的“女高梦”于是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中,一夜之间全国皆知。回到华坪后,女子高中就被正式提上**议程,市、县两级财政共拨款200万元。20xx年9月,女高还没有完成全部校园建设,就开始招生。当年的开学典礼由华坪县**主持,市委**也出*,规格很高,举办地点在教学楼前的一片空地,当时有一半地面还没有硬化,尘土飞扬。

  华坪县给了女高最大的办学自由。张桂梅有两个要求,一是只招贫困女生,不设分数线;二是学杂费全免。按照她的录取标准,无论分数高低,首届报名的学生全部被录取,一共有100名女生,此后辍学4名,剩下96名。在听说女高之前,这些学生中很多都因分数过低而即将辍学,有一个学生中考数学只有6分。但这样差的成绩进入女高后,高考上线率竟达到百分之百。在越来越多家长的眼中,进女高就约等于上大学。

  于是从第二届开始,报名人数开始大于招生指标,此后一年比一年多。县城的学生也想挤进女高,实际上,这些学生中很多家庭并不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张桂梅很快发现无法按最初的设想筛选出学生,因为贫困无法量化。

  杨文华现任华坪县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说,20xx年之前,华坪县还没有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家家都来说自己贫困,后来有了制度性规定,又家家都能开出贫困证明。女高怎么筛选贫困生?最终只能是择优录取。每年,华坪县根据张桂梅的需求为女高分配招生指标,女高根据招生指标将报名的学生分数线从高往低降序排列,也因此,虽然理论上不设分数线,但最后仍自然出现一个分数线。

  女高成立之初就来到学校任教的张红琼将其称之为参考分数线。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些年,县城学生在女高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张桂梅每年招生时会尽量把控县城学生的比例,比如她现在带的文科班有40多人,其中县城学生只有10个。虽然有分数线,但张桂梅每年仍会破格录取一些学生。女高每届有三个班,基本上每个班上约有10多个学生没有达线。

  但对于破格录取的标准,《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后发现,除了张桂梅本人,无论是女高老师还是华坪县教育局领导都并不清楚。两轮摩托、房、车,这些都能成为她评判的参考标准。

  “一些父母带着孩子来学校找张老师,说家里确实特别困难,或者一些父母身有残疾,她听了后就会去实地走访,了解学生家里的情况,发现的确贫困就会录取。”张红琼说。据她观察,这些年女高录取的大部分学生还是家庭相对贫困的。

  在杨文华看来,中国国情不*衡,上海的“穷”和华坪的“穷”不可同日而语,华坪县北部地区的穷和南部乡镇的穷也没法比较,所以张桂梅只好自己去决定。“她亲自去看各家的具体情况。你家里有没有洋房,有没有车,她觉得你不穷就不应该来女高,有一阵她规定,家里只要有两轮摩托就不穷,”他说。

  女高至今也没有一套制度化体系化的破格录取标准,录取谁不录取谁,张桂梅拥有绝对的自**。在县级**层面,也给予了她最大的自由度,允许她每年在招生指标外额外录取一些贫困生。“对超出的人数,基本张桂梅上报,县里就会批,”华坪县教育局党工委**胥国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当然也不能超出太多,毕竟女高能招的人数也有限。”

  实际上,对于是否划一条明确的分数线,女高内部也有过讨论。但张桂梅认为,“只要划了分数线,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就进不来了,有违女高的初心。”

  据女高20xx级学生郑珍珍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女高的参考分数线其实比华坪县普高统一划定的分数线要高一些,一般在县城分数线与华坪一中的重点班录取线之间。比如她那一届,华坪县的统一线是410分,女高的参考分数线是480分,县一中重点班的分数线则是510分。

  一个无法忽视的客观事实是,虽然张桂梅数次强调女高不搞培优班,但女高的生源一届比一届好,这也是女高成绩越来越突出的原因之一。据杨文华介绍,华坪县仅有的两所公办高中,就是女高和华坪县第一中学。华坪一中是全县最好的高中,其重点班吸收当地尖子生中的尖子生,女高的生源质量在县城高中里处于中上水*。

  女高原本设计的办学规模,是开设18个班共900人。但学校成立至今,已招收10届学生,每年只能招收100——160人,大多数时候,女高的校内承载学生都没有超过500人。对此,杨文华指出,女高一直无力扩大规模,并非不想,而是资金不够。

  女高办公室主任张晓峰算过一笔账。女高每年花在一个学生身上的学杂费大概就要3——4万,包括课本费、资料费、试卷费、高考报名费等,甚至还要提供被褥和行李箱。而女高一年的管理费和水电、绿化、维修等维持基本运转的花费至少就要300万元。

  在这个位于金沙江山谷间的云南小县,县财政自身就很紧张。20xx年,全县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有2。5亿元。据杨文华介绍,12年来,仅女高教师工资一项,县财政的总投入就有1。1亿元。

  和所有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样,华坪县也经历了转型。1990年代,华坪因煤矿带来了个体经济的繁荣,一度被誉为云南的温州,在20xx年之前,全县一年的财政收入达到7个亿,但此后因大量关停煤矿,财政收入直线下滑。此后,华坪县尝试过很多发展经济的办法,最终选择芒果产业作为出路。目前,华坪已经成为中国纬度最北端的芒果产地,年产值超过10亿元,种植芒果的农民一户年收入可达10万元。但芒果属于农业,在农业税取消后对地方财政并没有贡献,也因此,*年来县财政一直捉襟见肘。

  另一方面,芒果对气候水土条件要求很高,只适合种植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区地带。华坪全县97%的地区是山区,其中海拔1500米以下的面积只占22。4%。在广泛分布着傈僳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高海拔地区,居民依然普遍非常贫困。

  女高是边建边招,从20xx年到20xx年,先后分五期建设,共花费6000万元,其中,云南省财政投入约20xx万元,丽江市财政投入几百万,其他约4000万元全部由县财政负担,但资金筹集过程非常艰难。杨文华说,女高规模小,且高中教育并非华坪县关注的核心,义务教育才是财政必须兜底的重点,是上级考核的硬指标。全县共有70所中小学,县财政资金大部分都投入到中小学的危房改造和初中的搬迁合并上。

  县财政财力有限,女高的日常经费来源还有社会捐助。20xx年7月,丽江华坪桂梅助学会成立,目前已收到捐款超过1000万元,主要用于学生的生活与学*。但这些钱如果用来持续扩招,仍然不足。华坪县教育局党工委**胥国华透露,张桂梅目前暂时没有扩招的打算。

  由于招生规模不够,女高一直没有进入到云南省一级完(高)中榜单。这是由云南省教育厅评定的一个重要排名,虽然名为完全中学,即为初中、高中教育都囊括的学校,但纯高中也在评定之列。全省共有112所学校入选,相当于公认的100强。排名靠前的学校,每年会得到中央和省级层面一定的资金奖励。

  据杨文华介绍,这个排名有一套考核机制,在教学质量上,最重要的五个指标分别是600分以上学生占比、一本率、本科率、学业水*和统测通过率。如果仅依据这五个指标,女高早就应该进入榜单,且位居前列。但入选还有两个硬指标,一是教学规模必须在1000人以上;二是学校高级和中级教师占比至少达到70%,由于女高是新建高中,以年轻老师居多,职称晋升比较缓慢。华坪县教育局希望女高能进入排名,但实现的前提是女高扩招。

  杨文华认为,女高无法扩招的根本原因在于,女高是全免费办学,不但免除了学生全部的学杂费,还经常要补助困难学生的生活费。他多次建议张桂梅适度收费,在他看来,女高一些学生的家庭并不太困难,适度收费既能减轻学校的资金压力,也能扩大招生规模,相当于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和她的初心并不矛盾。“但她坚决不干。”杨文华说。

  在多位受访者看来,张桂梅性格的最大特点是坚定,一旦认定一件事,不管多少人反对都要做成,绝不妥协。华坪县教育局党工委**胥国华说,最初要办女高,县里担心只办女子高中被说成封建,社会影响不好,建议张桂梅先在高中办一个女子班,试验一下,她坚决反对,说要办就办一所学校,多救一些山里的女孩。杨文华建议她不要边建边招,张桂梅坚持,她说,你等得起,孩子等不起。

  多年来,杨文华觉得张桂梅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思路逐渐成熟,但在她理想主义的.一面,仍葆有不变的天真,“她是一个特别纯粹的人”。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材料实用5篇(扩展3)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时代楷模李桓英事迹材料通用5篇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时代楷模李桓英事迹材料 1

李桓英,女,汉族,1921年8月生于北京,中**员,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生、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上世纪50年代初,她曾在世界卫生组织工作7年,为了新中国的卫生健康事业,主动舍弃国外优厚条件,毅然回国投身到麻风病防治工作,长期奔波在云、贵、川等偏远山区,曾经4次遇险(2次翻车、2次翻船),两侧锁骨和肋骨都摔断过。她推广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法救治了数以万计的麻风病患者,她提出的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麻风病“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为我国乃至世界麻风病防治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医德楷模,2019年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2021年入选“3个100杰出人物”。

李桓英同志的先进事迹广泛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医务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以及海外侨胞侨眷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对她的由衷敬佩。大家认为,李桓英同志是医者仁心的世界级麻风病防治专家,是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优秀代表、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杰出典范、爱国归侨的学*榜样。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时代楷模”为榜样,从党的英雄模范身上感悟信仰的力量,从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前行动力,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周围,增强“***”、坚定“***”、做到“两个维护”,心怀“国之大者”,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努力做新时代的奋进者、搏击者、实干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李桓英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她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为李桓英同志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证书,国家卫生健康委、北京市委有关负责同志以及医务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代表参加了有关活动。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时代楷模李桓英事迹材料 2

从57岁至今,李桓英的人生都给了麻风病研究。是她,让麻风病变成可治疗的普通疾病;也是她,让麻风病人从“鬼”变回了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麻风病研究的道路上,100岁高龄的李桓英还在继续前进。

1958年,留学美国的李桓英只身辗转回到中国。“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切还百废待举,正是急缺人才的时候,作为中国人就应该回来。”她婉拒了世界卫生组织续约邀请,甚至还瞒着定居美国的父母。

1978年,李桓英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从此,57岁的她将全部精力贡献给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麻风病是人类古老的疾病,历来是备受歧视的、致残的“不治之症”,不但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还给社会带来莫大的恐惧。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就连许多从医的人也对麻风病人绕道而行。

李桓英不怕,她大胆创新,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短短几年,肆虐数千年的麻风病魔成了可控、可治的普通疾病,全国麻风病人从11万人降至不足万人,年复发率仅0.03%,远低于国际组织小于1%的标准。

1994年李桓英的治疗方案被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1996年,她又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促进了麻风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以前人们对麻风病怕得要命,我就不信那个邪,就要和这种错误观念斗。”李桓英用自己做试验:病人家的水她仰头就喝,饭捧起就吃;病人试探着同她握手,她拉着就长时间不松;遇见病人,她总是拍拍肩膀,摸摸鞋里有没有沙粒……麻风病患者说:“麻风病把我们从人变成了鬼,是李教授把我们从鬼变回了人”。

成功之路从来都是布满荆棘的。为了我国麻风病防治事业,李桓英向世界卫生组织申请到上百万美元防治经费,长期奔波在云、贵、川贫困边远地区,7个地州、59个县镇,几乎每一个村寨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在深入麻风病区的途中,由于山高路险、道路崎岖,李桓英曾经4次遇险,2次翻车、2次翻船,两侧锁骨和肋骨都摔断过。***年李桓英去四川西昌,汽车翻越雪山时突然打着滚掉进了十几米深的山沟里,等她苏醒过来,雪地上留下一大片殷红鲜血,她的两侧锁骨和3根肋骨骨折,头部外伤缝了7针。

伤成这样,大家都劝她好好休养,她却缠着厚厚的绷带、打着石膏继续投入了工作。她不是没有在心里叫过苦,只是她始终觉得,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条路,就要无比坚定地走下去。

李桓英在麻风病防治领域取得了常人难以超越的成绩,可她仍然精神矍铄地奋斗在麻风病防治研究第一线,为的就是早日实现彻底消灭麻风病的理想。

她带领麻风病研究课题组的同志进入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开展麻风病早期诊断、耐药基因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旨在通过对麻风病分子生物学水*的研究,在麻风病的传播方式、发病机理、检测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突破,在麻风病传播链的研究、麻风病高发区预防措施的研究以及麻风病基因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新的成果,为彻底消灭麻风病而不懈努力……

正是由于对我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肯定,第15届国际麻风会议1998年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具有纪念现代麻风防治100周年特别意义的大会期间,李桓英被推选担任本次大会的轮值执行**。

会上,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第七届麻风病专家委员会8位专家之一的李桓英,做了《在云南实施麻风病防治特别行动计划的报告》,博得与会1000多名中外专家长久热烈掌声。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诺丁博士紧紧握着李桓英的手说:“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的最好的。”

多年来,李桓英不断优化治疗方案,缩短疗程,消除歧视。她解决了该领域的重大策略和技术上的关键问题,为我国**制定控制和消灭麻风病的整体规划,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目标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做出了重大贡献。她在麻风防治研究上的成就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6项。

2005年,以李桓英命名的“北京市李桓英医学基金会”成立,每年都选派一批优秀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到国外访问学*。目前,已经选送200余人赴国外进修学*,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医学人才。2016年9月,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在北京召开,李桓英荣获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

2016年,95岁高龄的李桓英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这样写道:“在多年的社会生活和医疗工作中,我深刻领悟到***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也正是在党的培养、支持和帮助下,我为广**风病患者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党又给了我很多荣誉和鼓励。我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风事业奋斗终生!”

2016年12月,李桓英与医院年轻的医务工作者一起庄严宣誓,正式成为***的一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麻风病研究的道路上,李桓英还在继续前进。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时代楷模李桓英事迹材料 3

李桓英,一位100岁的老人,在麻风病防治的道路上,还在继续前行。

1958年,李桓英拒绝世卫组织续签5年的合同,瞒着定居美国的父母,毅然回到国内。“我是中国人,我在北京出生,我不能忘本,我要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

1978年,李桓英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从此,57岁的她将全部精力奉献给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用一个“拼”字来形容她,恰如其分。

麻风病是人类古老的疾病,曾经是深受歧视的“不治之症”,不但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还给社会带来莫大的恐惧。但是,李桓英不怕。她不信邪,要和这种错误观念斗争——病人家的水她仰头就喝,饭捧起就吃;为病人诊治,从不把自己严实地包裹起来。

1980年,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李桓英,被派到世卫组织做访问学者。她了解到,世卫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的新方法:由一种药物的治疗改为多种药物联合化疗。药物的配方已经完成,但是缺乏临床实验。为了争取到世卫组织免费的药物支持和试验项目,李桓英开始在全国进行走访调查。

当时,世界治疗麻风病基本都采用终身服药的办法,医学界普遍认为,一旦停药就会复发。为了缩短疗程,使有限的药物能够治疗更多的患者,1983年,李桓英带着联合化疗药物在云南省的一个村子开展试点,将麻风病的服药时间缩短至两年,这种短程联合疗法为麻风病治疗开辟了新天地。后来,原***将其在全国进行了推广,全国麻风病人数量迅速下降,由1987年的7万和每年发现4000余名病人,分别降至1999年的7000和*2000例。经过10年监测,复发率仅为0.03%,远低于世卫组织规定的1%的标准。这一经验得到了世卫组织的高度评价,1994年开始向全世界推广这一做法。

正是由于对我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肯定,第15届国际麻风会议1998年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具有纪念现代麻风防治100周年特别意义的大会期间,李桓英被推选担任大会的轮值执行**。

多年来,李桓英不断优化治疗方案,消除社会对麻风病的歧视。她解决了该领域的重大策略和技术上的关键问题,为我国**制定控制和消灭麻风病的整体规划,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目标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她在麻风防治研究上的成就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6次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001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2016年9月,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授予她“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

2016年,95岁高龄的李桓英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这样写道:“我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风防治事业奋斗终身!”当年12月,李桓英庄严宣誓,正式成为***的一员。

作为李桓英的入党介绍人之一,北京友谊医院党委**辛有清说,从李桓英身上,看到了她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执着,对事业的追求!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时代楷模李桓英事迹材料 4

那时,旁人谈“麻”色变,李桓英却勇往直前,是少有的敢与麻风病人零距离接触的医学专家。下乡不叫苦,翻车不叫苦,生活从不搞特殊,李桓英用一生的奉献诠释了“我的生活就是适应国家的需要”,百岁依然坚持工作,感觉自己“活了两辈子”。

1979年改革开放,在李桓英58岁接*退休的年华,接到了新任务,以第一批访问学者的身份出国考察麻风病的防治方法。在思想守旧的年代,她突破精神枷锁,不畏麻风病魔,与病人面对面交流,克服路途艰险,坚持一线调研,解救了成千上万遭受麻风病折磨的患者。

几十年过去,如今,她已是一位百岁老人。但在与麻风病争战的这场无硝烟的战斗中,她依旧坚守奋战在最前线,坚持麻风的宣传、现场调查研究,为的就是早日让全世界彻底消灭麻风病。孑然一身的她,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麻防事业,取得了常人难以超越的成绩。

入党时,李桓英说:“我觉得自己现在可能合格了,但还不能放松,还要继续奋斗。”敬佑生命方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方能大爱无疆。李桓英,与党和国家同行,与人民为伴,坚守医者初心永恒探索、无私奉献,书写了敬佑生命的动人篇章,标注了医者仁心的精神坐标。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时代楷模李桓英事迹材料 5

921年,李桓英出生于北京,童年时跟随父母在德国柏林生活。她是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的本科生,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生。在世界卫生组织任职时,她多次横跨各洲,为贫穷落后地区防治性病和雅司等疾病而努力。

7年任期结束后,世界卫生组织希望李桓英续签5年合同。而李桓英全家已经移居美国,父母兄弟希望她留在身边。不过,这两个选项都被李桓英排除了。

李桓英曾在美国杂志上看过关于钱学森的报道,得知钱学森毅然回国时,她深受触动,“时不我待,作为中国人,我很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想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

于是,她瞒着家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后终于回到中国。这一年是1958年,她37岁。此后的漫长岁月,她始终无悔最初的选择。

1970年,李桓英在江苏第一次见到麻风病患者。他们有的脸部毁容,有的手脚畸形,有的皮肤溃烂。由于没有有效治疗手段,麻风病患者往往被赶到偏僻之地,报团取暖或自生自灭。

饱受病痛和歧视双重折磨的患者,给李桓英留下深刻印象,她立志要攻克麻风病。1978年,李桓英被调到北京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后,便将全部精力献给了这一事业。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着手研究一种联合化疗治疗麻风病的新方法,药物配方已完成,但缺乏临床实验。得知这一消息后,李桓英开始在全国走访调查,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了一份关于中国麻风病情况的详细报告,最终获得免费药品和实验项目支持。

带着这批药品,李桓英来到云南省勐腊县的“麻风寨”,劝说这里的每一个麻风病患者服药。

她的到来引来村民一片惊奇:北京来了个女医生,不怕麻风!渴了,她舀起病人家的水仰头就喝;饿了,她大大方方和麻风病患者一起吃饭;病人试探着同她握手,她便拉着手长时间不放。她说:“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麻风菌可没有子弹厉害!”

李桓英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这一方法使全国麻风病患者从11万人下降到不足1万人,且年复发率仅为0.03%,大大低于年复发率小于1%的国际标准。后来,短程联合化疗法在全球得到推广。

曼南醒村不会忘记李桓英。经过两年治疗,“麻风寨”的患者全部治愈。1990年泼水节,“麻风寨”摘掉了帽子,作为行政村被正式划入勐仑镇。李桓英为村子取名为“曼南醒”,意为“新生的山寨”。

与麻风病的斗争没有就此停止。1996年,李桓英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

李桓英长期辗转于云贵川等贫困边远地区。前往麻风病区总是山高路险,李桓英曾2次翻车、2次翻船,锁骨和肋骨都摔断过。她在勐腊坐独木舟过河翻了船,被捞上岸后却仰天大笑:我胖得像个皮球,哪里沉得下去?

2016年12月27日,李桓英加入***的消息“刷屏”,因为这位**员已经95岁了。为什么年逾九旬才申请入党?她说,自己以前还不够格,现在应该合格了。在她看来,入党和做研究一样,都是追求真理。医疗工作者就是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服务人民也是党员的基本职责。摸着闪亮的**,李桓英说:“如果我能活到100岁,还有5%的人生可以跟党走,为医学事业继续奋斗。等到举行葬礼的那一天,希望我的身上能盖上***的**!”

“我要干到100岁!”98岁时,李桓英依然奋斗在麻风病防治研究第一线,为彻底消灭麻风病而努力。她曾说:“人的一生很短暂,只有拼搏,才是生命的最好延长,而再长的生命只为自己也将毫无意义。”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材料实用5篇(扩展4)

——先进事迹材料 (菁华5篇)

  一、以诚相待,真诚服务

  对待客户,我一直都是以诚相待,不管给客户业务量大还是量小,都是诚心诚意、真诚地去对待。做到嘴勤、腿勤,打好“三张牌”,一是打好感情牌,积极帮助用户解决所需的问题,感情需要随时建立,这样在发展业务时才能够打好感情牌,只要客户需要我帮忙的地方,比如一些客户需要办理邮政快件及包裹业务及其它邮政业务时,我就尽快到柜台替他们进行办理,让客户满意;二是打好“资源牌”,紧紧抓住客户档案,仔细分析,开展针对性攻关。每天晚上都要分析客户档案,明晰明天的服务重心,及时联系,减少客户的流失。三是打好“服务牌”,以真诚服务来赢得更多的客户。我在给塔源牌红花油做营销业务时,为尽快打开塔源牌红花油市场,我除了向客户详细介绍邮政贺卡业务,带客户参观信函中心,使其充分了解邮政营销网络的优势外,还给客户寻找到合适的'经销伙伴;四是利用名片进行营销,将名信片发到客户手中,只要办理业务或其他任何事情,只要打电话,我都会尽力去给用户办理。

  二、树立邮政形象 宣传邮政业务

  我在日常营销活动中会利用一切机会宣传营销,不放过任何机会,时时刻刻不忘记宣传邮政,以百年邮政来宣传业务,利用邮政这块金字招牌去宣传,感动人。在营销工作中我最大的体会是:对营销客户要耐心周到,热情服务,要能够清楚发现潜在的客户,对待任何人都要进行宣传。不论是在上街购物还是在菜市场买东西,只要有可能,都要给客户宣传邮政。我还时常利用邮政的小宣传品、有奖明信片、围裙等来进行宣传,只要有宣传品,都会将宣传品赠送给客户,让客户对邮政放心,增加客户的信任度,使得宣传更有力、对业务发展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三、建立客户档案培育新客户

  在营销过程中我养成了个好*惯—随时记录。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了各类的客户姓名、电话、地址等信息,同时还加强与客户的沟通,经常联系、定期走访客户,联络感情;而且还时常掌握客户各方面的信息,若遇客户生日、结婚、嫁女等事情,我都会主动前去祝贺、帮忙。

  四、主动出击,挖掘客户资源

  我*时注重各种信息捕捉,及时筛选攻关,分析潜在客户,发展巩固新老客户,并针对各种客户制定出不同营销预案和营销手法,主动出击,先后发展了新疆统一企业食品有限公司、新疆日报社印务中心、乌鲁木齐住房公积金办公室、四川省驻乌办事处等一批客户。

  以往的工作中,我在邮政营销业务上做出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要求还相差很远,但我想,只要首先与客户建立感情,用感情去营销,学会与客户做朋友,能够让客户信任,就会让业务发展、为企业创收增效。我的信念是不抛弃、不放弃,只有这样才能使邮政营销工作做得更好,才能达到客户与企业双赢的目的。

  1、认真学*贯彻公司领导精神,严格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2、做好出纳本职工作

  2.1出纳工作是一项细致而又繁琐的工作,这就需要有足够的细心和细耐心。目前公司收入款项业务不多,但开支的单据却异常频繁,在审核每笔单据报销或支付时,认认真真审核报账手续是否齐全、报销原始单据是否合法有效、大小写金额是否正确,只有完全符合公司管理规定,才予以支付。

  2.2及时、准确登记银行存款和现金日记账,且做好现金和银行存款日报表呈交领导审阅。

  2.3做好现金盘存、配合会计监盘工作,每月月末做好现金盘点表,银行余额对账工作,及时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做到日清月结,做好和会计账的对账工作。

  2.4井然有序完成每月工资发放工作。由于日常的工作量已经基本饱和,每次发工资的时候,我都会主动加班,保证及时将工资发放给员工。每笔付款的支出,包括员工的工资发放,更是不能马虎,实现全年支付业务“零差错”,准确率为100%。

  2.5做好银行现金支票、转账支票、电汇凭证购买和保管工作,并做好使用登记备查薄。

  3、其他工作

  每月做好统计报表,并提供给相关部门。一份是香水乡需要的纸质统计资料,一份是江油市统计局需要的网上申报统计资料。

  4、做好领导交办的临时工作

  总之,刘建华在工作上坚持原则落实制度,认真理财管账,履行好财务出纳工作职责;加强与本部门,部门和部门之间员工的沟通和协作,工作效率高,是一名优秀的出纳工作者。

  *十年里,公司每年颁发的优秀员工/干部荣彰里都印刻着一个人的名字,更甚的是,你还能听到几乎异口同声的称赞“他的优秀荣誉是无可争议的!”、“他的优秀事迹是有目共睹的!”。为什么他如此倍受领导、同事的关注与青睐,倍受如此高的评语,他的“优秀表率”又由何而来呢?就让我细细介绍这位表面腼腆、有加菲猫式的眯眼、招财猫式的笑靥特质,工作中孜孜不倦、有条不紊的怪才,即生产部仓库主管兼生产计划员——郭繁荣先生!

  朴实而执着的搬运工——精益求精的仓管员

  20xx年9月,公司入职一名身材魁梧、微笑时总露出整齐虎牙而顿显朴实敦厚的仓库搬运工。从此,大家能看到一个‘竟自订规定、每天将生产仓库(含原材料、成品、包装仓)清扫两遍’的朴影,可目染一份‘领导与同事的工作指导只讲解一遍就能心神领会、谨记于心并执行’的萌态。这名执着的搬运工,抓紧休闲时间揣摸、慎思工作细节,善用业余空档自*电脑书籍。入职不到1个月,他已识记了仓库的所有产品,每一物品特性与进出仓库都稔熟于心。

  20xx年12月,这名不断给人带来惊喜的搬运工,很快成了仓管员,那份精益求精的执着更找到了用武之地。这不,才调职一周的他已发现:仅凭物品型号归纳存库,很容易出现滞货、查找产品费时费力的现象,就尝试着从自己的工作区域开始改正,大胆采用物品系列与产品型号相结合的方法修正了产品出入库的纰漏。不久,他又查到包装仓库存在粉尘过多的现状,并建议:将仓库粉刷地板漆以修整环境。为节省施工成本,他自调地板漆颜色并合理规划通道与货区的区域位置,约请三位同事齐心协力地加班一天,就粉刷出令人赞叹不已的崭新面貌。

  不*凡业绩的生产计划员——让人心服口服的上司

  当太多的‘喜出望外’已累积成一种恒定的信任时,郭繁荣自然成了兼任生产计划员的最佳人选了。当时这份重要又细致的工作,并无专职人员给予指导,他硬凭着一股倔劲将生产与销售业务的链接流程、最佳匹配方式带到了‘餐风宿露’里,即就餐与睡梦中都在苦思冥想,研究如何做得更好。很快,又被他折腾出效果:逐步实现了对产品、原材料的优化,避免产生呆料,降低了库存的资金损耗。每月*千批次的订单输入、统计、核实的井井有条,细微规划的未出任何差错。

  生产部仇经理这样精评着:“我从不担忧郭繁荣工作的过程与细节,他定能为我呈现满意的结果。他的本职与协助工作都无可挑剔,他是一个能将*凡的工作做出不*凡业绩的人!”

  20xx年初,工作出色的郭繁荣晋升为仓库主管。身为一名管理者需努力以公司目标去引导员工目标、关心与调动员工工作激情的管理技能,早已被他帷幄的炉火纯青。

  搬运工武元生透露:“繁荣就是让我心服口服!他能清晰了解仓库不常用的存货,一丝不苟的将细小物品整理为规范样本,言传身教地指引我注意工作细节。在我忙不过来时,他会毫无怨言地放下手中堆积如山的工作跑下来帮我收货、发单。当然了,所有请假员工,包括叉车工的事他都加班帮着干……”顿了顿,武元生诚挚地感叹:“说实话,我来广东二十年了,做过多家工厂,见到无数的人与事,繁荣真的是最好的上司了。”

  一个人人都喜欢的人……

  郭主管的人缘好,点子多,*时市面盛行的文娱风潮,几乎都能复制、捣腾出噱头与看点,公司每年春节联欢会必少不了繁荣哥哥的“倩影”,总让周围充满了笑声。

  大家喜欢称呼他的众多“头衔”。例如:下大雨时拔他电话,叫声“司机”,不一会儿便看到绕很远路程赶过来的他;公司聚会或朋友庆生时,唤道“服务员”,立见他殷勤的倒茶递水、端盘送果;等众声齐聚的呐喊:“K歌王子、K歌王子来几首”,起初他总是会羞涩的笑着,随之即兴豪迈一首“爱拼才会赢”,励志又激荡的赢得了全场掌声,紧接着真诚一曲“好兄弟”,陶醉又畅饮着同事共处的情谊!

  一个人人都喜欢的人,是他迸发出的内涵势不可挡的光彩夺目!更是这一份傲人的满意度已*卷了十年的工作历程!

  作为一名先进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加强学*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4篇),希望你喜欢!

  谢静,女,*党员,xx年11月出生,治安大队13中队一区队学生,xx年6月2日加入**。自入校以来,该同志曾在“两大安保”任务中荣立个人三等功,荣获国家奖学金两次、北京市优秀成果一次、北京市优秀团队一次、北京市运动会800米亚军两次、北京市4x400米接力冠军一次、校级一等奖学金四次、校三好学生两次、校优秀学生干部一次、校“治安杯”科研创新大赛三等奖两次、校运会800米冠军两次、警察体能季军一次、4x400米接力亚军两次、校春季三项长跑接力亚军两次、校“活力杯”男女篮球混合赛冠军等奖励。

  一、理想信念坚定,党性修养极高

  作为一名高中党员,谢静同志自入校起就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党纪党规,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并且认真学*党的基础知识,密切关注*提出的重要理论与政策,积极了解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各项政治党建学*活动,虚心向周围优秀的人请教,严以修身,理想信念坚定,党性修养极高。

  二、品学兼优起模范带头作用,德智体全面发展显榜样力量

  谢静同志在学*方面,努力刻苦,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乐于深入研究,拔高业务水*,多次参加科研创新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荣获北京市优秀成果、北京市优秀团队和校级三等奖,现有两个课题在北京市共建项目立项。除了理论学*,该同志还在假期深入实践,先后在地方派出所、司法局社区矫正科、*侦监科见*,多途径接触*部门,多层次认识*业务,多方面学*专业知识。该同志在武装头脑的同时也不断加强体育锻炼,不仅蝉联校运会女子八百米冠军,还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北京市运动会,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学校争得荣誉。

  三、工作办事尽职尽责,热情满腔无私奉献

  谢静同志现任女生区队长,工作积极、办事认真、关心集体、乐于助人,能够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尤其是女生的需求和难处,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走出困境,为队长分忧,为同学们服务。

  该同志也担任党员先锋示范岗组长的职务,以“勿以善小而不为”为理念,带头打扫宿舍警苑和公区卫生,并且积极参与公益志愿活动,多次参加社区普法、敬老爱老、温暖“衣”冬、寻访优秀校友“八瓣格桑花”感恩母校等活动。该同志在“两大安保”培训期间,担任女生负责人,协助教官做好女生的培训和管理工作;在出勤期间担任岗组负责人,工作认真仔细、尽职尽责、不畏困难、不辞辛劳,带领组员顺利完成安保任务,表现突出,荣立人三等功。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材料实用5篇(扩展5)

——时代楷模张富清先进事迹实用10篇

“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这句话,是张富清在学*2016年版的《领导领导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110页时所作的笔记。在这一页,领导领导论述了干部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张富清的这段笔记,正是其身为***员一生的真实写照。

今年95岁的老党员张富清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在**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1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5年,张富清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2018年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张富清的事迹被发现,这段英雄往事重现在人们面前。

英雄无言深藏功与名,张富清靠的是党员的信仰、为的是不负入党的誓言。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的榜样。为此,领导领导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无论是战争时期、和*时期还是离休以后,工作在变动、生活在变化,但张富清的初心始终不改。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出生入死的他,在和*时期挑最苦的工作干,过往的荣誉对他来说是宝贵的财富,但他却甘愿*凡。扎根基层,一心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他就是我们身边的***员,是时代的印记,是国家的荣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全体党员干部而言,我们要学*张富清同志这种奉献精神,不忘***员的第一身份,接续奋斗。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我们必须要以张富清同志为榜样,树立正确政绩观、人生观、世界观,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以钉钉子精神担当尽责,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时代楷模张富清先进事迹 2

  “张老真可以说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是曾和张富清在卯洞公社共事的田洪立对他的评价。

  不管在哪里工作,张富清都有一股“突击队员”的硬朗作风,不管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基层工作,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突击队员的军人本色。将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保持至今,极大地震撼了我们。他用自己的不怕牺牲、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真正诠释了一名***员的“突击队员”所具备的伟大人格力量。

  如今,我们虽然身处和*年代,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我们继续走下去,亦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等着我们。中美贸易战一直阴云笼罩,美国感受到日益发展强大的中国的压力,企图遏制我们的发展势头,无数中国企业受到制裁,甚至遭受重创。而我们在干什么呢?我们的社会和人民变得浮躁,中国梦从目标和方向变成了空话和美梦,我们似乎在温柔乡中失去了干劲。人人都在沉醉于“全民娱乐”的短视频时代,青少年沉迷手机游戏,可以说从老到小,都在书写着颓废。

  看到如今的国际形势,剑拔弩张,是时候让人们恐惧和紧张起来!张富清老英雄为我们做了一个极好的榜样,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把自己一直保持在奋进冲锋的状态。我们要放下浮躁,负重前行。任正非说,在*期不断升级的中美贸易摩擦中,实质是科技实力的'较量,根本问题还是教育水*。国家的未来就是教育,一个国家强大的硬设施固然重要,但灵魂在于文化、在于哲学、在于教育,没有这层软的土壤,任何庄稼不能生长。少年强则国强啊。青少年更要学*老英雄的作风,加强危机感和使命感,放下手机,拿起书本,为国家在新的创新领域去搏击,争取国家新的前途和命运,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突击队员。

“***处处都是为人民办事的,为国家昌盛办事的。只有跟着***,进一步受党的教育,使自己为党、为人民做点工作。”今年95岁的老革命、老党员、老干部张富清,这样讲述着自己的入党初心。*日在新闻上,看见张富清老人的先进事迹,张富清老人在**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5年,在看不见硝烟的建设和改革年代,张富清老人公忠体国,响应组织号召,脱下军装,收起奖章,直奔当时湖北最艰苦、最边远的恩施来凤,一干就是三十年。60年来张富清老人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都不知道,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作为同样一名退役军人,我为他感到自豪骄傲,这是一名军人的本色,这是一名老兵的担当。

从老人身上我不仅看到了赫赫战功,更看到的是老一代革命的牺牲奉献,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这样的精神,实为我辈追寻之楷模。作为一名退役士兵,使我更加坚定了扎根基层的信念,我们是青年一代,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我们都是追梦人,从一名刚刚从部队转业回来的退役士兵,来到基层,为群众办事,学到了很多,我们这代人有属于我们的使命和担当,不忘初心,服务人民,老一辈用青春血汗创造的环境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他们为人民不懈奋斗,崇高的精神,我们要继承和发扬。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张富清老人的伟岸,不止在少年从戎时屡立战功,也在中年转业后恪尽职守,还在晚年离休间奋进不息。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要牢记领导领导的嘱托,积极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接续奋斗,奋勇向前,书写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篇章。

  时代楷模张富清先进事迹 4

  最*,我们学*了战斗英雄张富清同志的先进事迹,张富清在**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5年,张富清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一个战功卓著的英雄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深藏功名64年。对张富清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当前我国正处于多个关键阶段:脱贫攻坚战即将收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脚步不断加快,此时的祖国最要的就是像张富清同志一样的优秀人民,共同努力,共同奋斗。

  一、牢记初心:作为一名革命老兵、一名***人,张富清同志始终牢记着自己的初心,64年的尘封,他始终牢记战功不是用来炫耀的,在牺牲战友的面前,他深知这些荣誉不值一提。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我们也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坚守为民服务的本真,发扬谦虚谨慎、勤政务实的作风,时刻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干出一番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事业。

  二、勇于担当:我们现在所处的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更是一个正在经历严峻考验的时代,我们要有强烈的担当意识,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挑急难险重的担子,不计个人得失,不去争名逐利,勇敢的朝着时代的最前沿奋进,做一个勇立涛头的弄潮儿。牢记工作就是干革命,杜绝作出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考虑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决不当历史的罪人。

  三、甘于奉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英雄张富清转业时,本可以到大城市安身立命,也可以回老家衣锦还乡,但他却主动选择了山区,辛勤耕耘、默默付出。我们也应当听从组织召唤,扎根基层、坚守岗位,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解困;不断强化业务素质,不断提高综合素养,提升境界,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志存高远、淡泊明志,脚踏实地、真抓实干。

  张富清的一生没有一刻躺在功劳簿上,面对这样一位不忘初心,不改本色的老英雄,我们除了致敬,更应该懂得他的选择,我们要牢记为民服务的初心,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舍小家为大家的无名英雄,他们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地奉献着,他们不求回报,甘于奉献,为的只是让国家更强大,人民更幸福,正如人们常说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我们在过上幸福生活的同时,一定要时刻记得给予,无私的给予,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默默地尽自己所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传播正能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不懈努力奋斗。

  优秀党员是党员队伍中的杰出代表,其成长规律既有共性,亦富有特殊性。今日,在观看战斗英雄张富清同志的英雄事迹后,让我十分敬佩、感慨。

  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张富清同志在**战争时期参加革命,一辈子忠于党和人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作为一个***员的初心和使命。在战争年代,他不怕牺牲,奋勇杀敌,两次获得“战斗英雄”称号;和*时期,他主动选择到湖北最偏远艰苦的来凤县工作,坚守工作岗位,矢志奉献;从过去到现在,他从不向组织伸手要名利、要待遇,甘于淡泊,清廉自守,从不宣扬自己的过去,至今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一心为国,造福一方。哪里需要就往那里搬,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扎根来凤30年,为民造福,带领群众一起放炮眼、开山修路,为来凤县带来了新气象,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见证了***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

  无私奉献是***员的基本素质,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往往也是最难能可贵的。七名优秀***员最大的共同点在于始终坚持无私奉献的.信念,都在*凡的岗位展现伟大,刚好见证了那句“于*凡中见证伟大”。张富清同志任劳任怨,最终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学*楷模。他的事迹,让自己明白要做优秀的***员就要学会默默地无私奉献,在工作中坚持“干事比名分重要”,多对干部职工讲奉献少讲付出。特别是作为单位的一把手,下面的干部职工都在朝我看、学我做、跟我走,我更是要时刻提醒自己要身先士卒,只有自己甘于奉献,才能以上率下,才不会出现推诿扯皮。

  我们应学*他们不求回报,孜孜不倦、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本质,我们作为基层干部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每一个干部的职责,认真做好人民群众的“服务员”。要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服务员”这个身份,自觉摆正位置,一切以为民、利民、便民为宗旨,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把群众的事情办好、办细。用过硬的思想素质、过硬的本领以及过硬的服务水*真正将群众放在心上、职责扛在肩上、责任落到实处。

姓名,性别,生日,工作时间,入党时间,现任职务。工作以来,严以律己,恪尽职守、勤劳踏实,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受到了广大领导和干部的一致好评。先后获得了的荣誉称号举例。

一、认真学*,不断提高党务工作能力

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她深知要想做好党务工作,必须具备优良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她十分重视知识的更新,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保证党务和本职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她充分利用工作之余坚持自学,带头坚持学*新时代中社思想,牢固树立“***”,坚定“***”,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带头深化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在做好个人自学的同时,还积极协助支部**组织好支部党员的学*,采取集中学*和分散自学等多种办法,建立了党员QQ群、党员微信群,力争使学*覆盖到每个党员。通过广泛深入的学*,提高了支部党员自身的理论修养,为做好支部工作奠定了良好的业务及政治理论基础。

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她深刻领会到了其中的要义,在日常党务工作中,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一丝不苟,认真完成每一项党务工作,经她整理的党务工作档案,总是井井有条,所取得的工作实绩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同事的赞赏。

二、无私忘我,担当负重

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她始终正确把握“职业标准”和“党员标准”,既是一个“好公民”,又是一个“好党员”。__分队党支部成立以来,她立足本职,继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敢于创新的工作潜能。

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她的孩子才刚刚几个月,还处于哺乳期,她爱人是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志愿者,她毫无怨言义、义无反顾的支持。并且积极关注和响应上级部门对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强化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主动请缨帮助党支部上报疫情期间的各项数据,而且把每一次数据统计做到再排查再核实,保证上报的信息表准确、快速,有效。同时,她密切关注疫情讯息,积极借鉴各个单位防控疫情的先进工作法,并结合城管工作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经常与支部广大党员干部进行交流、沟通,还积极编辑防控疫情信息,发挥正能量,真正起到了榜样引领作用。

她一脸坚定地说,“这是一个耽搁不起、失误不起、拖延不起的工作,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不能考虑个人因素,虽然我在哺乳期,但也要迎难而上,勇当“逆行者”,切切实实地用实际行动践行***员的初心和使命。

尽管党务工作、组织工作要求高、强度大、任务重,往往一项工作没完成,其他项工作就接踵而至,于是加班成了“家常便饭”,但她不管怎样辛苦,都勤于学*,虚心向老同志请教、与身边同事互学、向群众学,想点子、出主意,在她手上的工作都从没耽误过。为了较好的完成各项任务,她发扬“白+黑”、“5+2”精神,经常加班加点,几乎把办公室当成了自己的家。她每天都加班很晚,不仅单位加,回家还要加,为的就是使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的开展。

三、爱岗敬业,敢于奉献自我

__分队成立以来,她除了负责党务工作之外还负责办公室的全盘工作。尽管她承担的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但她总是不厌其烦、有条不紊地搞好自己的工作。

精益求精,是她一贯坚持的工作作风。对待工作非常认真,哪怕是非常小的一件事也决不马虎。在工作中,认真落实领导的指示,身体力行,跟踪办理,切实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事事都有着落,事事力求完美。她始终发扬默默奉献,辛勤工作的优良作风。她乐于将自己的责任、热情、智慧和心血奉献于党务工作这一伟大事业。

工作上,任劳任怨,一人承担多人的工作量,也从无怨言。尤其在档案的整理和信息宣传工作上,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有时在计算机前一坐就是一整天,有时在其他人下班回家的深夜还在办公室加班加点。“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是她的人生准则,每项工作的如期完成,是她的前进动力。在*两年的年度考核中,她整理的党建档案受到了领导的一致好评,同时信息宣传工作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先后在人民城管、A晚报、B新闻等不同媒体发布了10余篇信息。

  时代楷模张富清先进事迹 7

*****、***、*****领导*日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今年95岁的老党员张富清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在**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5年,张富清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2018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张富清的事迹被发现,这段英雄往事重现在人们面前。

我们要学*张富清同志对党忠诚、信仰坚定、始志不渝的坚强党性,学*张富清同志不怕困难、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敢于斗争精神,学*张富清同志永葆本色、为民造福、勇于担当的为民情怀,学*张富清同志坚守初心、公而忘私、清正廉洁的优良品德,学*张富清同志淡泊名利、隐藏功名、默默付出的奉献精神。作为社区基层党总支,要将学*宣传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活动与党风廉政建设宣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立足岗位争取一流业绩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做好社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助推社区服务高质量发展。

  时代楷模张富清先进事迹 8

  *日,全国上下掀起了向退伍老英雄张富清同志学*的热潮。单位又集体夜学了央视播出的***授予张富清“时代楷模”发布仪式。随着气势磅礴、激情万丈的《我的祖国》歌声落幕,95岁高龄张富清老人的伟岸形象却在我心中更加地清晰、高大。他始终坚守“一心为党、一心为民”的初心,用一生书写了*凡与奉献,让我们真正领略到了血与火浇铸出的忠诚,*凡中孕育出的伟大,为我们树立了新时代***人的楷模形象。

  学*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就是要学*他对党忠诚,不忘初心的信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对党忠诚是党员干部的基本政治要求,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政治品格。张富清老人就是这样践行了自己身为***人的最初诺言。在部队,他冲锋陷阵,保家卫国;回到地方,扎根基层,为民造福。一生深藏着自己的功名,直到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他还在强调“自己如果不出示证书,是对党、对组织的不忠!”多么纯朴的老人!多么崇高的境界!这是我们常人难以企及的。我们要以张富清老人为榜样,始终树牢“***”,坚定“***”,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保持党员政治本色,促进思想和行动上的高度自觉,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在立身行事、为政用权中,始终牢记入党时的初心,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积极干事创业,坚决将各级党委关于退役军人事务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学*张富清同志的先进事迹,就是要学*他艰苦朴素、淡泊名利的情怀。记录片中刺眼的让人不敢相信的是,这样一位功名显赫的战斗英雄、一位离休干部、一位曾经的银行行长,却穿着朴素,家境清寒,妻子无工作……,并且他从未在家人,更不用说同事、朋友面前炫耀过自己的功名,索取过半分待遇,可见他的淡泊之心可谓自始至终。就在去年,他作为一个离休干部做眼部手术,竟毅然为自己选择了最便宜的晶体。他说“我已经离休了,不能再为国家做什么,能节约一点是一点。”张富清老人真正是用一生*凡诠释了***人艰苦朴素、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和他相比,我显得是那么的渺小。我们要以张富清老人为榜样,重品行、正操守、养心性,始终保持忠诚老实、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个人品德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保持*和心态,看淡个人进退得失,心无旁骛地努力工作,为党和人民实实在在地做好事、办实事。

  学*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就是要学*他敢于担当,一心为民的作风。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责。张富清老人从转业到离休,将自己从功臣隐匿为普通老百姓,像一块砖头,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六十年如一日,工作挑最苦最难的干,从不争名夺利。“乐观、朴实、真诚”成为对他评价的代名词。这就是他的公仆情怀,这就是他的忠诚担当!为了党和人民事业,我们的干部要敢想、敢做、敢当,做我们时代的劲草、真金。张富清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经过千锤百炼的真金,就是我们时代奋发有为、敢于担当的典范。我们要以张富清老人为榜样,牢记退役军人是真正的英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在退役军人工作中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恪尽职守、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干好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学*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还要学*他坚持学*,乐观向上的态度。张富清老人虽然已经95岁高龄,却始终保持着读书看报和做笔记的*惯;虽然年事已高,因为安装假肢,腿脚不便,却仍经常坚持自己下楼买菜,为老伴下厨炒菜……。可见,他虽然把一生奉献给了党和人民,在生活中,却仍然是一个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老人,在他的影响下,有着一个和顺美满的温馨之家。我们要以张富清老人为榜样,学*他活到老学到老的意志,将学*作为修身养性的主要途径,全面系统地学,及时跟进地学,深入思考地学,联系实际地学,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同时,还要注重家风建设。把经营好家庭、修明好家教、涵养好家风当作终身的必修课,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把中华民族的家风美德传承发扬,更好地体现我们的党性原则。

  时代需要楷模!时代需要榜样!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而张富清老人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可亲、可敬、可学的楷模榜样。让我们学*他的精神,不忘革命初心,用恪尽职守践行入党承诺,用奋发有为彰显责任担当,用无私奉献做好我市退役军人工作!

95岁人生,71年党龄,深藏战功63年,每一个数字,都是不*凡的岁月刻度,都是实实在在的寒来暑往,风雨阴晴。张富清选择扎根苦境,艰苦奋斗,始终以突出队员的姿态,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树立起一段让普通人无法企及的英雄高度。“藏”起来的是功名,“露”出来的是初心。张富清的坚强党性和光辉品质,正是____________“绝对忠诚”的鲜活教材,引导并教育我们,在走向民族复兴的光辉征程时,攻坚克难、甘于淡泊、克己奉公,仍然是一名***员应当坚守的党性本色、精神底色和境界特色。

只有对党绝对忠诚,才有“哪里最困难,我就到哪里去”的决心和勇气。与张富清的军功一同“重见天日”的,是他参加“突击队”“敢死队”浴血奋战的英雄经历。祖国从战争走向和*,张富清也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无论环境怎样变化,张富清从来都是用行动来回应党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建设祖国”。他之所以把工作地选择在来凤,是因为“湖北最艰苦的地方是恩施,恩施最偏远的地方是来凤”。这种不怕苦、不畏惧、不懈怠的奋斗品质,见证了他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诠释着他全心全意听党话跟党走的绝对忠诚。党性的光辉,从不闪现在响亮清脆的政治表态里,而是悄悄绽放在脚踏实地的执着坚守中。张富清的党性,在*凡的岁月中始终闪耀着对党绝对忠诚的金色光芒。当下,党员干部选择到艰苦岗位任职锻炼,也是响应党的号召、对党绝对忠诚的精神传承,有了这个传承,就能从心底养一股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担当作为的决心和勇气。

只有对党绝对忠诚,才有“从没提过军功,也从没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的淡泊和满足。转业之后,张富清“藏”起了军功,但“突击队员”的本色没有藏,不仅选择最偏远最困难最艰苦的工作,而且“从没向集体借过一分钱,也从没享受过组织对困难干部的补贴”。我们常讲“先苦后甜”“有困难找组织”,但真正的***员都是在悄无声息地履行着吃苦耐劳的天然义务,战争时“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和*时期自觉践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张富清老人说过:“因为我是***员,在党需要的时候,越是艰险,越要向前!为了党和人民,就是牺牲了,也是无比光荣!”一个经历过战火锤炼、生死考验的***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生死都看淡了,还有什么不满足,或者看不淡呢?而我们当下有些党员干部,竟然以功自居,或者跟组织讨价还价,面对“张富清”这面镜子,应当羞赧、反省,知耻后勇地砥砺品格,修养党性,见贤思齐,安于本职,艰苦奋斗。

只有对党绝对忠诚,才有“我不让你下岗,怎么好去做别人工作”的克己和奉公。“孙玉兰原本在三胡供销社上班;国家开展精简退职工作,张富清竟首先动员妻子离职”“张富清的大儿子遇到一个到恩施市工作的机会,但身为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的张富清却让儿子放弃机会,下乡当知青”,两个细节,我们不难读出张富清妻子及其儿子的委屈、不解甚至抱怨,但从来不考虑自己得失、家庭得失的张富清,在他的内心有一个极高的胸怀和格局:“我是***员,是党的干部,如果我照顾亲属,群众对党怎么想?”与“小我”“小家”的得失相比,张富清更在意于“大我”“大家”。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之所以能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丰功伟绩,就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张富清这样纯粹的党员干部,他们默默地奉献青春、奉献自己、奉献家庭,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奉献奏响了____________***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奋进壮歌。

  时代楷模张富清先进事迹 10

  *日,林区党委多次组织党员干部观看学*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老英雄一生许党、不忘初心的感人事迹在林区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要扎根基层,立足本职,自觉向老英雄张富清同志看齐,做到有信仰、有担当、有纪律,为林区巩固脱贫成效,推进乡村振兴贡献自己一份力。

  一生许党,做一个有信仰的人。“因为我是党的干部,就应该听从组织召唤”,“因为我是党的干部,就应该听从组织召唤”,“我年龄大了,不能为党做贡献了,能省一点是一点”・・・・・・不论处于哪个时代,不论身在哪个岗位,张富清同志始终保持崇高的信仰,坚决听党话,跟党走,把一生都献给了党。,革命理想大于天,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学*张富清同志一生许党的政治品格,持续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自觉坚定***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自觉加强理论武装,坚定***,树牢***,做到真学真信真用;要积极参加组织生活,严肃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及组织生活会,接受组织教育,增强组织观念,在组织生活的熔炉中不断锤炼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

  一心为民,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在恩施的几十年间,张富清勤劳的身影,先后出现在***、三胡区、卯洞公社、外贸局、建设银行……工作挑最苦最难的干,从不争名争利,张富清把余生献给了来凤,献给了这片大山。我们向张富清同志学*就要要学*他一心为民的公仆精神,始终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发挥带头作用,勇于担当作为。要苦干而不是苦熬。基层一线虽然条件相对艰苦,工作相对复杂,但每一项工作都关系国家政策落实,每一件小事都牵动群众利益,林区党员干部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工作岗位,扎根基层,奉献自我。要扎实推进“双找”活动。有困难找支部,要办事找干部。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深化拓展“户户走到”活动,进村入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掌握社情民意,了解人民群众诉求,提升群众满意度与获得感。

  一清二白,做一个有纪律的人。上世纪60年代,为给国家减轻负担,担任三胡区副区长的张富清率先动员妻子从供销社的铁饭碗“下岗”。上世纪80年代初,张富清一家搬到现在仍居住的建行宿舍。30多年过去,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都已翻修一新,老两口的家还是老样子。斑驳的墙壁,褪色的家具……我们向张富清同志学*就要学*他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始终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重视自我修养,强化自我要求,不越雷池,不踩红线。要特别注重增强自制力,涵养道德操守,改进生活作风,培养健康情趣,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始终行得端、走得正。要保持对党纪国法的敬畏心,时刻警钟长鸣,自警自省自励,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做无愧于心、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好党员好干部。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材料实用5篇(扩展6)

——黄大年先进事迹材料实用5份

  黄大年教授的逝世,引起全省人民的'追思,这本身就是一种震撼性感染。我们看到,2月27日、28日,《吉林日报》连续两天在头版重要位置发表长篇通讯《把一切献给你我的祖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大年爱国报国、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感人故事,至诚无私的爱国情怀、矢志不渝的报国理想、培养和凝聚人才的高尚风范、为实现中国梦忘我拼搏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和先进事迹,广大读者、网友都映入眼帘,感动在心。

  前不久,省委、省**作出决定,追授黄大年同志为“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并在全省开展学*活动。黄大年同志是新时期归国留学人员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2009年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科研条件和安逸生活回到祖国,带领科研团队短期内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为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黄大年教授在国内外学术领域和海外归国人才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受到科研人员和学生们的爱戴,得到各级组织的充分肯定,曾荣获中国侨界贡献奖、吉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省委、省**关于开展向黄大年同志学*活动的决定指出,黄大年同志始终坚守爱国主义精神,矢志不渝实践科技报国的理想。无论是在读书求学、国外工作还是归国任教期间,都始终把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作为最高追求。

  ——他时刻把祖国的需要放在首位,2009年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母校吉林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作为国家“863计划”、“高精度航空重力测量技术项目”的首*科学家和国土资源部“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的负责人,在短期内突破国外严格禁运和技术封锁瓶颈,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为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心系祖国发展和吉林振兴,以战略视野和高尚人格凝聚培养人才,多次受邀赴全国多地指导地方科技建设和经济转型,深入吉林省部分地区推动和协助产业转型,牵头筹划在吉林省建立“无人机产学用基地”和“吉林大学留学生报国基地”。他因材施教,鼓励和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悉心指导的44名研究生(其中18名为博士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4人次,主动担任本科层次“李四光试验班”的班主任,所带班级被评为长春市“十佳班级”。他关心学生,默默资助生活困难的学生,热心帮助患重病的学生家长解决治疗问题。

  ——他目光高远,为学生和团队成员创造接触世界最前沿科技和最先进设备的条件,提供与院士等国内外顶级专家交流的机会,支持和资助26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培养了一批“出得去、回得来”的人才。他无私忘我工作到生命最后一息,为实现强国梦想奉献全部,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几乎没有休过寒暑假和节假日。*均每年出差130余天,最多的一年出差160余天,3次累倒在工作岗位上。

  不计个人名利,只想把自己掌握的国际最前沿科技成果和经验全部奉献给祖国的黄大年同志,无疑是新时期归国留学人员爱国报国的先进楷模,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杰出榜样,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代表。他用毕生努力实现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统一,把个人梦想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阔篇章之中,充分展现了一名新时期归国留学人员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品格。

  我们重温省委、省**关于追授黄大年同志为“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的决定,关于开展向黄大年同志学*活动的决定,其目的在于用心灵追思黄大年教授,用心灵感知黄大年教授,用心灵读懂黄大年教授。学*黄大年教授,爱国报国是主题。当下,一些专家学者,一些官员、商人,一些学生,盲目迷恋于国外生活和安逸,甚至“舍我而去”,爱国报国成为空话。同黄大年教授比起来,真可谓渺校

  中华民族振兴,吉林振兴,都需要爱国报国之为。我们不反对出国留学,出国交流,出国做生意,但我们反对不爱国不报国。作为中国人,爱国报国志不可丢。丢了人生就会暗淡,就会没有色彩。我们学*黄大年教授,就是要唱响爱国报国主题曲。此为良知,此为贡献。

“一定要出去,出去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报国”。这是我学*黄大年教授先进事迹记忆最深的一句话,短短的几个字,道出了自己内心的爱国情怀;回顾黄大年58岁的生命历程,对祖国的爱始终是他最深沉的情结。大学毕业,他以“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书写爱国报国之志;在海外的18年里,他密切关注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在情感上“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回国后的7年,他更是夜以继日、忘我工作,成为众人眼中的“拼命黄郎”,拼搏至生命最后一息。“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是他人生的写照,更是他不变的初心。

黄大年教授的事迹给人以鼓舞,催人奋进。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科技、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生所学。黄大年在海外功成名就之时,毅然放弃优裕生活和优越工作回国效力,把全部精力献给国家深探事业。在黄大年的人生词典中,没有“计较”“得失”等字眼,只有奋斗与奉献。为了赶超世界一流,他惜时如金、夜以继日,出差常订夜航班机,只为不耽误白天的工作;他身兼数职、手握资金上亿的项目,却从不考虑个人私利;面对荣誉头衔,他总是推辞——“先把事情做好,名头不重要”。即便被人议论“不食人间烟火”,也依然淡泊名利、一心为公。“为了理想,我愿做先行者、牺牲者。”黄大年用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实际行动,把对祖国最深沉的爱融入了科研事业。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没有黄大年教授的才学,没有黄大年教授赫赫的科研成果。但是我可以通过其它方式让自己在基层发光发热,比如:多为农村建设出谋划策、深入群众当中,了解群众所急所需等等。努力做好一名基层侦察兵,不辱党组织赋予我们的使命。

  黄大年先进事迹材料 3

  2017年1月8日,科学的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悄然陨落。

  黄大年是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25年前,他带着科技强国的心愿,出国留学、工作,成为国际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学家。

  当得知国家的召唤,他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国带领科研团队寻求技术突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017年1月8日,58岁的黄大年因病逝世。众多师生带着伤痛和怀念,默默垂泪,悼念送别。

  斯人已逝,追思犹存——

  黄大年选择回国并为此而献身,是为了什么?是冥冥中一种历史的轮回?还是中华民族魂魄中绵延不息的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在无限思念与崇敬中,往下看,一起走进他短暂却精彩的人生。

  科学是他梦中的“情人”

  吉林大学地质宫,507室。

  “跟我们谈谈黄老师吧。”我们一开口,黄大年生前的秘书王郁涵眼圈立刻红了。

  黄老师似乎没有离开,上次随老师在北京开会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

  投影幕布前,黄大年正如醉如痴地为在场的专家演示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的PPT。靠*他的人嗅到他身上一丝丝冰片的清凉味道——黄教授吃了速效救心丸。2016年6月底,在赴京参加这个会的前一天,黄大年突然晕倒在办公室。

  “不许跟别人说。”这是黄大年醒来后对秘书说的第一句话。王郁涵黑着眼圈,瞥了一眼老师带领他们熬了三个晚上整出来的小山一样的材料,没敢吭气儿。

  准备项目验收会的时间很紧,黄大年作为项目负责人,连着熬了三个晚上,查遗补漏。直至开会前,胸口仍很憋闷。他*惯性地打开随身带的黑书包,拿出速效救心丸的小瓶子往手里一倒,一仰头扔在嘴里使劲嚼着,走进会场……

  “项目成果已处在国际领先水*。”黄大年和他的团队欣喜不已。

  可谁又能想到,他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

  想起这件事,王郁涵恨自己:“早知如此,说什么都要劝阻他。”

  可谁又能劝阻得了呢?

  翻看他生前的微信朋友圈,2016年2月14日情人节,他有这样一段内心独白:

  “……真正从事科学的人,往往看重与事业发展攸关的情谊群体,面对‘知音’常有相见恨晚的遗憾,发展的是与众不同的情……”

  在他心里,科学是他梦中的“情人”。

  “科研疯子”黄大年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对此印象深刻:“当时我们有一项地球勘探项目,想在‘十二五’时期取得突破,缺一个领军人物。正在着急,有人推荐了刚回国不久的黄大年。”

  “我去长春找了他,第二次见才敢开口求他。因为这个上亿元的项目黄大年分不到一分钱……”

  “没问题。”黄大年如此痛快的回答让对方愣住了……

  大家并不知道,黄大年看中的是这个项目瞄准的尖端技术——就像在飞机、舰船、卫星等移动*台上安装“千里眼”,看穿地下每一个角落。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英等国已使用这项技术进行军事防御和资源勘探。

  大家更不知道,几年前,黄大年的父母相继离世时,他在国外忍痛未归,攻关的正是这个技术。

  一天都没有等。他把自己关进办公室,没日没夜地设计科研思路。他提出“从移动*台、探测设备两条路线加速推进”;他向吉林大学打报告,创设移动*台探测技术中心,启动“重载荷智能化物探专用无人直升机研制”课题。

黄大年的精神境界,让人想起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提出的“自燃型”的人。稻盛和夫说,物质可分三类:只要点火就会燃烧的可燃性物质;即使点火也不能燃烧的不燃性物质;靠自己就能熊熊燃烧的自燃性物质。人也一样,要想成事,必须靠自我燃烧,因为热情和激情是成事的基本品质。只有自身刻苦努力,并用热情和激情感染周围的人,才能带领团队不断开拓进取。

“自燃型”的人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内心始终激情澎湃、斗志昂扬,永远保持一股坚韧的拼劲和干劲,在干事创业的路上,总是能够做到披荆斩棘、勇往无前。作为科学家的黄大年,正是这种“自燃型”的人。无论是搞科学研究,还是教书育人,黄大年无时无刻不在“燃烧”着自己,照亮了我国科学事业,擎起了学子们对科学的追求和热爱。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黄大年将自己所追求的科学事业与对祖国深厚的爱紧紧的连在了一起。面对重重困难和阻挠,黄大年没有选择放弃,而是更加坚定要回到祖国的决心。心怀强烈的爱国责任感,黄大年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的奉献给我国科学研究事业,让我国在某些科学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这一切都离不开黄大年夜以继日、孜孜不倦的奉献。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黄大年有几个特别的绰号,“另类科学家”“科研疯子”“拼命黄郎”,无论哪一个绰号,都是黄大年的真实写照。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刻苦钻研、勇于创新,面对困难永不放弃,才有了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的重大成果。同样是干事创业,而黄大年却能把科研这项事业干的淋漓尽致,可谓是“自燃型”人才的模范典型。

“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投身科研事业,助力祖国强盛,这就是黄大年的梦想。正是因为对祖国深厚的爱,迫切希望祖国能够繁荣昌盛,注定了黄大年为科学事业奉献一生,舍生忘我、无私无畏。他常说,“我有一身本领,想尽快教给学生”。他深知中国要不断走向强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培养人才刻不容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相比理论知识,黄大年身上无私奉献、全情投入、攻坚克难的“自燃”精神更值得学子们争相学*。

斯人虽去,精神永存,黄大年的“自燃”精神将激励广大科研工作者继承遗志、燃烧激情、实现梦想。黄大年为祖国奉献终生的炽热情怀,像一颗种子,播撒在无数人身边,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在中华大地“茁壮成长”。黄大年的“自燃”精神将指引无数中华儿女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青春力量。

  黄大年先进事迹材料 5

  7日,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走进复旦大学。报告团成员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深情讲述了黄大年同志的感人事迹,真实再现了黄大年同志崇高的精神品格。黄大年同志报国的决心、科研的激情、育人的热情,感染并激励着现场每一个人。

  报告会在复旦大学设主会场,在同济大学设视频分会场。上海市教委信息中心安排了网络直播。沪上高校师生代表1000余人聆听了报告会。

  5位报告团成员接连上台演讲,复旦大学光华楼报告厅内,鸦雀无声。面对一幅幅黄大年同志生产科研、生活照片,听着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不少人泪流不止。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石磊说:“知识分子应从黄大年的事迹中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知识分子的生命用什么来衡量?”在他看来,黄大年同志58岁的一生写就了一个知识分子最精彩的华章。

  复旦大学党委**焦扬表示:“我们要将学*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同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议精神结合起来,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弘扬高尚师德,做‘四有’好老师;要将学*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实践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紧盯学术前沿,为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助力奉献。”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材料实用5篇(扩展7)

——刘永坦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刘永坦时代楷模先进事迹体会汇总5篇

当白发苍苍的他登台领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刘永坦——这个名字才广为人知。

2020年8月,他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用于国家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

这一生,他只专注于一种国之重器——新体制雷达的研究。“只要国家有需求,我的前行就没有终点。”85岁的刘永坦说。

从零开始,他干了一桩“惊天动地事”

1990年4月3日,某地雷达实验站。

时间仿佛在此刻静止。一个红色圆点,出现在一台设备的显示屏上。

红色圆点,代表着雷达监测条件下的目标。

人们开始忙碌起来:记录数据、核对信息、小声交谈或者大声惊呼……目标确认!

人群中央,那个戴着眼镜、脸晒得黝黑的人,热泪纵横。他身后,雷达天线阵迎风矗立。

他,就是主持这项科研工作的刘永坦。在这片满目荒芜的海岸线上,他带领团队奋战多年,终于使我国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首次实现目标探测!

新体制雷达能突破传统雷达探测“盲区”来发现目标,是海防战线上决胜千里之外的“火眼金睛”。20世纪80年代初,少数几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牢牢把持着对海探测的信息优势,中国始终难有突破。

“怕家国难安!怕人民受苦!怕受制于人!”

1981年从海外留学进修归来后,这“三怕”就重重地压在刘永坦心头。他深知,真正的核心技术,任何国家都不会拱手相让。

从零开始!45岁的刘永坦义无反顾,向中国的科研“无人区”进军。

10个月后,团队建起来了,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出炉了!

“没有电脑,一页稿纸300字,报告手写了700多页,写废的纸摞一起就有半米高。”团队首批骨干成员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张宁回忆说,刘永坦带着他们没日没夜地写了几个月,一直写到手指发麻、手腕酸痛,连鸡蛋都捏不住。

一场填补国内空白的开拓性攻坚战正式拉开帷幕。

当时,雷达实验站的选址位于一片荒芜地带,批复的经费不足,发射机、接收机等模拟系统和操作系统也十分落后。

团队里有人打了蔫儿,刘永坦话语铿锵:“如果没有难点,还叫什么科研!”

选址地远离人烟,科研人员住在四面漏风的简易房子里,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干就是几个月。

生活不便,他们经常用冷面包充饥;交通不便,他们顶风冒雨,单程徒步3公里往返驻地和雷达站。每到天黑路过一片坟地,就用手电的光柱给自己壮胆。

***年,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建成,中国人用8年时间,赶完了西方国家二三十年的路。1991年,新体制雷达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刘永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他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随后,刘永坦带领团队从实验场转战到应用场,着力解决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的实际应用转化。

刘永坦已是两院院士,很多人劝他“歇歇吧”“别砸了自己的牌子”,他却坚持:“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实际应用,就如同一把没有开刃的宝剑,中看不中用。”

设计——实验——失败——总结——再实验……刘永坦领着团队进行了更加艰辛的磨炼,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2011年,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并投入实际应用,攻克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

  刘永坦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刘永坦时代楷模先进事迹体会 2

“我这一辈子,就做一件事,能把童年时期的梦想付诸现实,是很幸福的。”1936年出生的刘永坦,比世界第一台实用雷达晚“出生”一年,他却用一生追赶乃至领跑世界雷达技术的发展脚步。

奠定理论基础、组建“雷达铁军”、筑造“海防长城”……刘永坦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对海探测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无到有,奠定新体制雷达理论基础

生逢战乱年代,刘永坦从小对国家兴亡感受深刻。“国家贫弱,你长大要努力改变这种局面。”父亲的这句话,在刘永坦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1953年高考后,刘永坦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在班级里年龄最小,却因懂得多被称作“小老师”。1958年在清华大学进修后,他又回校走上三尺讲台,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成为相关科研的中坚力量。

改革开放后,刘永坦作为首批公派留学生前往英国。毕业时,面对导师的多次挽留,刘永坦毅然决定回国,他坚信中国人有能力研制出自己的新体制雷达。

刘永坦说,雷达能看多远,国防安全就可以保障多远,而新体制雷达可让我国海域可监控预警范围大幅提升。

对于新体制雷达的研制,刘永坦也面临着一些质疑,但他初心不改,努力坚持。当时没有中文打字机,刘永坦组建的六人团队就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手写出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

在之后的800多个日夜里,刘永坦率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进行了几千次实验分析、数万次数据获取。终于,他主持的预研项目系统突破了海杂波背景目标检测、远距离探测信号及系统模型设计等基础理论,创建了完备的新体制雷达理论体系。

***年,团队建起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多部门联合举行的鉴定会宣布:“新体制雷达研究成果居国际领先水*。”1991年,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步履不停,为祖国海疆装上千里眼

虽然科研成果和荣誉足以结题报奖,但刘永坦不愿就此停步。

“一定要把实验成果真正应用起来。”面对合作方对新工程提出的“全方位监测远距离目标”新要求,刘永坦知道,把实验项目转化成完整的雷达系统,是一项更艰巨的挑战。

1997年,刘永坦团队正式开始新体制雷达工程化的研制。

设计、试验、失败、总结、再试验……刘永坦率领以哈工大为主体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单位联合攻关的“雷达铁军”,扎根在海防前线的试验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饿了就吃面包充饥,困了就睡在板凳上……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刘永坦和成员们住在漏雨的旧屋中,经受蚊虫叮咬和台风袭击,即便面对系统方案被全盘推翻,也从不言弃。

历经上千次试验和数次重大改进,2011年秋天,刘永坦团队终于成功完成我国首部“新体制远距离实装雷达”的研制任务,其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使我国成为极少数掌握远距离实装雷达研制技术的国家之一。

2015年,刘永坦凭借该成果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如今,这些雷达矗立在我国的海岸线上,对航天、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书育人,培养更多杰出人才

“在党的领导下,为我们的事业奋斗终身!”1983年的入党申请书上,刘永坦这样写道。30多年来,他也是这样做的。耄耋之年,他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2021年,哈工大开设“永坦班”,刘永坦担任班主任,激励青年学子投身雷达科研事业。

“未来还得靠年轻人。”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刘永坦最看重的身份始终是“教师”,“学生读我的研究生,是对我的最大信任,要是教不好,岂不是误人子弟?”

刘永坦的学生们都说,做“坦先生”的学生,功底不扎实是不行的。故弄玄虚、华而不实的东西逃不过“坦先生”的“火眼金睛”。有没有仔细查阅文献资料、做足功课,“坦先生”只要和你一讨论,立刻就会“原形毕露”。

60多年来,刘永坦一直奔走在“科学家”和“教师”这两种角色之间。他认为,科研和教书育人相辅相成,重大科研课题为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了丰富生动的课堂,思想活跃的青年学生,是科研中的生力军,也是创新思想的重要源泉。

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30多人,刘永坦团队形成了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齐全的人才梯队,是一支作风过硬、能攻克国际前沿课题的“雷达铁军”。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材料实用5篇(扩展8)

——简单先进事迹材料实用5篇

  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在每一脚,每一处都显露出劳动的珍贵,有时虽是星星点点,却那样照耀人心。

  劳动不止于辛苦,还带有微微苦涩的甘甜且伴有初出井底首望辽阔天空的滋味,这些都不是我从我们*时的学*生活中所能触摸到的。作为一名劳动者内心深处的,最*凡又殊于一般的感受。

  如果有谁问我:“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我第一个回答就是:“劳动者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时生活中各种电器和工具我们是用得那样的心安理得,却不知这些东西背后掺渗着多多少少劳动工人们的汗水,只是一味地认为它们的存在是因为上帝伟大的赐予,所以从来不知道也没想过要去珍惜这些东西。通过学工,我们才大悟道:原来劳动工人们就是赐予我们“宝物”的上帝。还让我们意识到了事物的可贵性,告诉我们生活中方便我们的各种物品并非是它们自己“从天而降”,而是有着这么一群人一锤一钉,一钉一锤地铸造出来的,如果说世界的创造者除上帝还有第二的话,那么就是他们了――伟大的劳动者们。体验他们的劳动,教我们学会用感恩的心态看待世物万灵。

  在春天,随着春天潇潇细雨的来临,我走在泥泞不堪的小路上,看见一位六旬的老爷爷正在给庄稼施肥,他没有满怀愁绪的恨春天的到来给他增添沉重的担子,而是辛勤的工作,脸上不时露出满足的笑容。那是一片绿油油稻田,那稻田里有着人们未来的憧憬,这一点一滴的努力,在别人的眼里,或许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在我们生活中却是一颗颗流光溢彩的珍珠。

  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就是无数埃及劳动人们辛勤的双手建筑而成的。胡夫金字塔是众多金字塔中最的,它高达146.5米(现高137米),边长230米(现长277米)。据统计,建造这座金字塔一共用了230万块石料,每块重达205吨,根据古希腊历史学家罗多德的估算,修建胡夫金字塔一共用了30年时间,每年用工10万人。建筑金字塔动用了大量的劳力,这么大的劳动力,都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辛苦汗水筑成的,他们,不一般。

  劳动,最光荣。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把每一件*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凡,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我们公司就有这么一位员工,她就是在*凡的岗位上做好每一件*凡的事、默默地奉献着的一名普通的仓管员――小群同志。

  小群同志在材料保管工作岗位上十五年以来,始终尽心尽力,任劳任怨。保管工作看似简单,但小群同志始终坚信: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凡事从小事做起,做好小事才能成就大事。既然从事了仓库保管这一职业,就意味着更多的付出。要真正的干好这份工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颗螺丝钉般微小,却不渺小

  做为一名普通的仓管员,小群同志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她掌管着材料,深知材料的重要性,就如同一架机器,没了燃料,纵使马力再怎样强劲,也只能趴着不动。正是深知这样的道理,她没有因为自己仅是一名小小的仓管员而消极怠工,得过且过。相反地,她认真思考,不断总结,对材料按区域品种摆好,严格控制出入库,做到先进先出;做帐清晰,帐物相符,清楚了解每一批材料的来龙去脉。她对各部门的材料需求反应灵敏,及时将材料储存信息提供给领导做工作参考。她在这个*凡的工作岗位上做着不*凡的事情,如同一架机器上那一颗小小螺丝钉,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凡岗位,忙、累,她始终默默奉献

  仓管员加班加点是常事。需要的时候就得到场,有时候就是下班了,材料才到公司,她也要加班盯着,看着把材料吊卸入库,盘点清楚才下班回家。有时忙到夜幕降临,她也毫无怨言,始终以*静的心态去对待。节假日加班更是常事。记得元旦那天,到了一车上海宝钢材料,因为此批材料要的很急,需要马上投入生产,小群同志一接到电话,急公司所急,马上组织人员进行材料吊卸入库,登记入账并及时发放,保障了生产所需。大家经常在厂区内,看见她忙碌地奔走在各分公司之间,传递着各公司间的材料信息。有时刚回到办公室,还没坐下来,就接到回材料的电话,又要去车间接材料。她由此常自嘲自己,又得去“散步”了。

  团结同事,共同进步,“尽量把应该做的工作做好”

  秉着干一行爱一行的工作态度,她默默奉献。在长期的工作中,小群同志求真务实,勇于探索,在仓库管理等方面,总结了许多先进经验,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面对工作中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她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个朴实的信念――为公司服务。只为困难找办法,不为困难找理由,有困难时她总是和同事们一起商讨解决。

  多年来,公司组织的培训、会议、安全教育中,她充实了思想,提升了工作技能,更加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怀揣着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热情,为公司的生产材料管理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为公司的正常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谈到她的工作时,她总说:“我只是尽量把应该做的工作做好。所取得的成绩,已成为过去。在新一年里,我将会更进一步,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为公司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就是仓管员小群,这样一位普通的人,凭着对公司的热爱,对工作的尽职,做着普通人做的小事,却把自己那颗最热情、最真挚的心交给了仓管工作,把自己的青春、激情留在了仓库,一位普普通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兢兢业业的“仓管人”!

  市妇幼保健院影像诊断科副主任兼超声科主任,多年来,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技术精湛、廉洁行医,作为医学影像科(超声科)学科带头人,在影像天地孜孜以求,以高度的责任心和高尚的人文素养,在胎儿心动图等多项技术方面成绩斐然,并注重科室年轻医生的传、帮、带,使得我院的b超诊断的多项技术处于全市领先水*,在一些特色项目的诊断上达全省先进水*。先后被评为、院十佳医生、院岗位能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毕业于大学妇产系,在妇产科工作5年后转攻超声医学,他克服了影像基础差的弱点,常常到医学院图书馆找资料,并将资料上的案例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诊断水*。多年来,他养成一个*惯,即每天带一网个问题下班、带一个问题上班。工作中,一些特殊病例促使他思考,例如胎儿内脏反位合并心脏畸形,虽然重要诊断已明确,但诊断是不是全面,是不是规范,该畸形会不会是某综合症的一部分,这些都是他经常思考的问题,经常查资料学*,以理论证明实践;同时他又会将在学*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在日常的实践工作中加以佐证和体会,良好的学*、工作*惯,日积月累,使得他技长于人。主任深知个人的水*再高,能够服务的对象毕竟有限,只有让更多的人掌握先进技术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他帮助科内年轻医生学*并掌握了新生儿头颅超声、经**盆腔囊肿穿刺治疗技术,帮助一名年轻医生掌握了胎儿系统性检查技术,遇有疑难少见病例,他立即组织科室在岗人员集中学*,如最*遇到的病例即有**斜隔综合症、胎盘植入、子宫下段切口妊娠、胎儿心脏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等病例,这种临时性的业务学*方式,得到了同事的一致好评,不仅有益于科室整体水*的提高,也有助于学*氛围的形成,在科室内营造了轻松、和谐、团结、向上的工作学*氛围,周主任本人也率先垂范,产前诊断技术,获市新技术引进一等奖,在国家、省、市级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并积极指导科内医生撰写论文。

  小宽,男,藏族,1996年6月11日出生,海南州共和县人,生前系湖北江汉石油高级技工学校2012级石油专业一班在读学生。2013年9月15日因抢救落水同学,不顾个人安危跳入水流湍急的汉江救人,因体力不支和水性不熟,不幸在汉江溺亡,年仅17岁。小宽同学用舍己救人的壮举,唱响了新一代青年的英雄赞歌,用年轻的生命、无言的行动,展现了当代青年无私利他的精神风貌和优秀品质。为深入学*、宣传、弘扬小宽同学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倡导社会新风尚,激励全州各族干部群众满怀激情地建设新海南、创造新生活,州委、州**决定在全州开展向小宽同学见义勇为先进事迹学*活动。

  海南州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年级组老师张小越说,小宽同学的先进事迹,让我们在学*先进、弘扬正气、树立新风的良好氛围里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和动员,小宽同学是我州学生的杰出代表,他危难时刻敢于担当,生死关头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集中体现了新时期海南学生昂扬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 “作为一名高中老师,我们应该以小宽同学为榜样,在自己*凡的岗位上创先进、争优秀,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奋斗目标。”该校教师史可睿说,“小宽同学的先进事迹告诉我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成就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一个人只有把自身的人生价值、理想追求放到党和人民事业中去审视、去规划、去奋斗,才能成就无悔人生。”

  小宽的先进事迹让贵德县的老党员俄日沉思良久,他说:“小宽同学用自己言行,传播的是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正能量’,追求的是厚德重义、敢于担当的传统美德,‘榜样’的力量告诉我们梦想需要行动,为全州的基层***员树立了光辉榜样,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学*。” “小宽同学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在个人生死和群众安危之间,毫不犹豫地作出了抉择,用生命换来了其他人的的安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当代学生的高尚品格,用爱心传递社会正能量。”州消防支队王鹏招在认真学*了小宽的事迹后,心情久久不能*静。小宽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激荡着人们的心灵,也引发了同学们强烈反响。增太什吉是海南州职业技术学校12级藏医班的学生,作为小宽的同学,*时她与小宽交流了不少。她说:“小宽同学跟我一样都是90后,他用他的行动证明了良好的品德是一个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内容,我为有这样的同学而感到骄傲,决心以小宽同学为榜样,他的英勇事迹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去学*。

  小娟,今年45岁,家住黄楼镇西阳河村,东阳河幼儿园的教师。

  小娟对“孝顺”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儿女花钱为父母买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东西是“孝”,而不让老人生气、担心则叫“顺”。人到老年,老人不太讲究吃穿什么的,只要心气好,比啥都重要。

  结婚时,由于婆家兄弟姐妹多,加之当时经济条件比较差,家庭生活不太富裕,小娟决定婚事新办,一切从简,彩礼一份不要,对此,她受到了婆家和乡亲们的好评。婚后她们跟公婆一起住,努力的工作,为家庭增加了不小的经济收入。生活富裕了,公婆心里也乐滋滋的。工作之余,小娟包揽了家里的所有家务。公婆不识字,小娟和丈夫商量,给公婆买了个大收音机,并手把手的交给他们如何使用,把他们乐得跟孩子似的。

  后来,她们有了孩子,一家老小更是其乐融融。可在女儿三岁时,公公却得了严重的脑血栓,经多方治疗后,病情有了好转,可后遗症非常严重。她见婆婆一个人忙前忙后的侍奉公公,怕她吃不消,便辞掉了干了十几年的工作,和婆婆一起照顾老人。为了给公公治病,几乎花掉了全部积蓄,到过的大小医院不下二十几家,只要有一线希望,她们就不放弃,就是这样,还是没能留住老人,终于在治疗了十几年后与世长辞,撒手西归。

  公公去世后,婆婆一下子苍老了许多,消沉了许多,终日愁眉不展,茶饭不思。看到婆婆这样,她便和爱人商量;发动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等和婆婆能谈得来的人,都来帮助跟她谈心,帮她走出阴影。婆婆虽然上了年纪,但是心灵手巧,针对这一点,小娟手把手的教婆婆修鞋垫,织围巾,分散她的注意力;晚上,又把一天的趣闻讲给她听;星期天,还让孩子陪她开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好长时间的努力,婆婆终于对生活又充满了信心。

  婆婆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过去的苦日子,让她落下了不少的病根,有胃病、神经衰落、腰痛病、心脏也不太好,为了让婆婆身体健康,小娟带她四处求医,在饮食上,也是尽量调剂着吃,最*还特意为老太太买了“孟氏拔罐”,和专治腰酸腿疼得膏药。老太太对媳妇是打心眼里喜欢。

  长时间同婆婆的和睦相处,她们有了许多的相似之处,如:一样的性格、相同的爱好、喜欢一样的颜色、就连喜欢吃红薯、南瓜、和胡萝卜都一样。婆婆常说“俺这个媳妇真是随俺!”二十多年的朝夕相处,她和婆婆从没有红过脸,尽量满足老人的要求。耳濡目染,孩子们也争着孝顺老人,有好吃的总忘不了奶奶,逢年过节也都要给奶奶买上点小礼物。今年春节,小娟建议排全家照,老太太非常高兴,儿子争着跟奶奶合影、媳妇也抢着跟奶奶和照、孙子孙女更是争着、抢着更她拍照,把老太太乐得合不拢嘴。

  二十多年的媳妇生活,使小娟更加深深的理解了“孝顺”的含义。作为儿女,要做到尽善尽美的“孝顺”是不容易,但只要自己真心去做、用心付出,就终会有回报的。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材料实用5篇(扩展9)

——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新时代好少年事迹材料(5)份

__,男,出生于__年1月23日,**,现为__云门书院双语学校大队委。在学校中,__团结同学、遵守纪律、乐于助人,作为学生干部,时时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并带动大家努力学*、积极进取,热心帮助身边的每一位同学解决生活上、学*上以及思想上遇到的问题,是大家的知心朋友。学*上,他课上积极回答问题,课下刻苦钻研,成绩在级部一直名列前茅,每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全优学生、优秀班干部、校园十佳等称号。在家里,他听话懂事、尊老爱幼,受到父母及亲朋好友的夸赞。生活中,他积极参加并组织各项活动,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他组织同学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文明宣传活动*百次,在学校举行的研学活动展示比赛中,他带领着自己的小组连年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他还培养了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在阅读、书法、绘画、写作、计算机、科学实验等方面都取得了校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等多项荣誉。他读过的图书已经达几百本,背诵的古诗词也有几百首,被学校评为“故事大王”、“读书之星”、“读书能手”、“书香家庭”、“校园金牌小作家”等荣誉称号,并代表学校参加国学小名士等比赛,并且取得优异的成绩。他喜欢写作,自己创作的诗歌有几十篇,二年级时他就有了《昕语》和《昕路》两本个人作品集。其中作品《月亮船》获得了__省优秀童谣三等奖,他的多篇文章还发表在学校《求真》、《太阳花》等杂志中。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小古文写作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2017年在__市“多才多艺小名士”活动中取得了一等奖。__的成绩在书法方面尤为突出,多次获得了省市级、国家级一等奖,并在2017年暑假应邀去北京参加了“中华好书法”全国中小学师生书法大赛一等奖的颁奖典礼。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些荣誉的背后正是__日复一日刻苦勤奋所换来的。名誉的背后是期望与鼓励,更是责任和要求。成绩代表过去,他的人生之路也才刚刚起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信今后__会更加努力,为学校争光,为自己的人生添彩,争取早日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新时代好少年事迹材料 2

__出生在舒城县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在父母的影响带动下,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努力做一名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好少年。

2016年7月2日,舒城县遭受暴雨袭击,全县河堤溃口达1000多处,丰乐河两处决口,造成国道、村庄、房屋损毁严重。当时只有10岁的__就跟随妈妈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他将自家的旧衣物整理打包带到灾民安置点,并购买了*500元的食品、图书送到灾区孩子的手上。7月5日、6日两天,他和志愿者团队的叔叔阿姨们,在桃溪、柏林两处灾民安置点连续工作*14个小时,帮灾民发放物资,给年迈的老爷爷老奶奶送水送饭,陪伴灾区的小弟弟、小妹妹读书写字。尽管当时条件十分恶劣,__的双脚在洪水中浸泡浮肿,但他没有叫一声苦,反而笑着说:“洪水无情,可是人间有爱啊,参加这样的公益活动才能真正让自己成长。”回到学校后,__更是积极地宣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同学们在__同学的感染下,纷纷自发向灾区捐款捐物,为灾区献上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力。

这次经历只是他参加公益活动的开端,之后的两年多时间,他追随志愿者队伍,足迹踏遍全县十多个乡镇,看望慰问残障儿童、五保老人,为他们打扫房屋,整理衣物。2018年,__利用假期多次跟随母亲前往张母桥镇东岗村参加扶贫,他热心地为贫困户送去米、油、水果等慰问品,帮老人们择菜、扫地,陪孩子们聊天、看书,他就像一颗小太阳,将温暖带给周围需要关爱的人们。

生活中,__是个细心、热心、孝心的好孩子。在上学或放学的途中,看到路边的垃圾,他总会弯下腰拾起并放进附*的垃圾桶;过马路时,他会提醒那些心急的人,遵守交通规则,宁等三分、不抢一秒,安全最重要;雪花纷飞时,为了方便小区的老年人出入,他还发动邻居小伙伴们,一起拿着铁锹清理道路积雪,他告诉大家:“我们每家都有爷爷奶奶,不把积雪清理干净,万一他们滑到了,那多危险!”在他的感染下,小伙伴们对老人都格外尊敬。

2016年,__被评为“全国向上向善好少年”;2018年,又获得“全国最美中学生”荣誉。

  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新时代好少年事迹材料 3

“新时代好少年”活动开展以来,各省(区、市)广泛组织开展评选和学*宣传,活动在各地引起强烈反响。通过典型选树、示范引领和教育实践,各地形成了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和“学*新时代好少年,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的热潮。

寻找“好少年”,让榜样立起来

“新时代好少年”活动以综合运用学生自荐、同学互荐以及老师、家长和社会推荐等方式,由各地分层级推选“好少年”先进事迹,实现活动的广泛参与、典型的优中选优。各地通过一系列有特色的选拔活动,发掘遴选出一批榜样突出、事迹真实感人的“新时代好少年”。

重庆市坚持“学生的榜样学生找”的原则,全市各中小学校充分发挥主阵地、主渠道作用,通过学生自荐、同学互荐、老师推荐,把发现榜样、推荐典型的过程变成教育、学*的过程。这种同伴教育、同伴激励的办法,吸引了全市3000多所学校的学生参与,见贤思齐的氛围在学生中愈发浓厚。

上海市结合美德少年、孝心少年、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和全国最美中学生(中职生)等评选工作,建立“新时代好少年”典型人物数据库,并制定了相应的进入与退出机制,积极推荐事迹突出的青少年典型,在青少年中形成了“人人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当时代新人”的生动局面。

为确保榜样过硬,各地在评选过程中坚持严格审核,深入入选学生所在的学校、社区、家庭,对推荐材料进行实地求证,保证了典型事迹的真实可信。与此同时,各地在评选标准上做到了兼顾类型,让广大青少年在学*、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榜样、有目标。如北京市志愿服务十余年的李东蔓、广西壮族自治区孝老爱亲撑起整个家的樊秋亮、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环保小卫士”张晓茹、江苏省身残志坚钻研科学的陈耔蓬等典型,涵盖了公益服务、孝老爱亲、热爱钻研、绿色环保、积极进取等多个方面,其事迹真实感人,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新时代好少年事迹材料 4

侯敏,南朱家庄联小四(2)班纪律委员,学校广播站长,红领巾监督岗成员,南朱家庄联小熠熠闪光的校园之星,四年来她取得了许多荣誉:2014全国第四届“风筝杯”国际标准舞第一名,明日之星全国少年艺术大赛三等奖,中国国标舞总会银牌获得者;莱芜市“环境小卫士”、钢城区“优秀班干部”、连续四年被评为学校三好学生、艺术小明星??她脸上总挂着自信的微笑,明亮的双眸透着智慧,她充满爱心,自强自律,品学兼优,全面发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地为胸前的红领巾增光添彩。

一、勤奋好学,品学兼优 从小不论做任何事都表现出一种努力认真、持之以恒的学*态度。在学*上,她总是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指导。她求知欲强,敢于提问,善于质疑,对所学的知识能理解地掌握。她总能认真地进行预*,做好预*笔记;课堂上,认真听讲,能抓住重点进行学*,学*刻苦努力,作业从不拖拉,学*一直名列前茅,连续四年被评为学校三好学生。不仅如此,她还主动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解难答疑共同学*。在教会了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一举两得。她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大量阅读有益的书报,如《闪闪的红星》、《撒哈拉》、《小王子》、《绿野仙踪》等,一学期里看了整整10本书。上学期,在“经典诵读活动”

中,由于她读书广泛表现突出,还被学校评为了 “博览之星”。学校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她带头不买零食,不乱扔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时见到有同学违反了纪律规定,她勇于上前指正。有同学遇到不懂的问题了她会耐心辅导,把自己的解法讲解给同学。学校、班里组织的活动都少不了她的身影,做节目的主持人、唱歌、朗诵、舞蹈样样行,多次在市区级现场会中担当小主持人,并荣获好评。业余生活中,拉丁舞是她的最爱,每天坚持练*舞蹈基本功,舞蹈课上总是得到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她学*拉丁舞四年时间,风雨无阻,取得中国国标舞总会铜牌、银牌证书,并多次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奖;每年的元旦大联欢、庆六一等活动中都能见到她活跃的身影。通过这些活动,既锻炼了自己,又丰富了课余生活,为同学们带来了快乐,也为自己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久而久之,培养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坚强的意志。

二、尊敬长辈,孝顺父母

帮助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是侯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妈妈做饭时,总爱在一旁帮忙,淘米、择菜、洗碗,都是他的强项。晚上端来热水为爸爸妈妈洗脚;妈妈颈椎疼痛,一双小手会帮妈妈捶背按摩;妈妈脚歪了,又充当妈妈的拐杖;奶奶行动不方便,又充当小护士,端茶倒水喂药??幼嫩的行动及体贴的话语时常让爷爷奶奶及父母感动得流泪。

去年冬天,妈妈骑车上班的途中,由于雪大路滑,不小心滑倒把腿摔骨折了。送到医院后,打上了石膏,整个左腿都动弹不得。在家

里静养期间,侯敏每天放学回家,都会去问问妈妈的病情,给妈妈倒茶水,吃饭前给妈妈洗手,盛饭拿碗筷,饭后帮妈妈做一些康复的运动,捶捶腿,全身做做按摩,她很努力地帮妈妈做着很琐碎的事,妈妈很感动。她还会和妈妈聊天,疏解妈妈郁闷的心情。因为腿脚不便,爸爸拿来了轮椅和拐杖,每次妈妈想下床走动时,她都会很小心的扶着妈妈,慢慢地下床,再扶到轮椅上,推着妈妈,到院子里晒太阳。日复一日,从不间断,终于,在她悉心的照料下,妈妈的脚好了很多,石膏终于卸下。妈妈更是很感动:侯敏,她不愧是我的乖女儿,真的长大了。同时,我也要感谢学校对孩子的教育,让我收获了希望。

三、心怀博爱,品德高尚

她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乐于帮助每一个人。她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在社会,她是一位热心公益、拾金不昧的小公民。“弯弯腰,捡出一片净土”。 在去年学校组织的“走进棋山”远足踏青活动中,她主动担当起了棋山“环保小卫士”,捡起地上的奶盒、饮料瓶、塑料袋等,在她的带动下,全班学生都积极投入到了这项活动当中。一言一行讲道德,举手投足见文明。文明不就应从这点点滴滴小处做起吗?她还是家里的低碳宣传员,洗菜的水她告诉妈妈要浇花;洗衣服的水冲马桶。用过的易拉罐、包装盒做成小收纳盒,装饰居室。去超市不用一次性塑料袋。在她的倡议下,全班开展了“制作环保购物袋,拒绝白色污染”活动,收到社会一致好评。特别是汶川地震后,从电视上看到了灾区人民遭受的巨大灾难,看到灾区小朋友在地震中失去了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侯敏哭了。第二天,她就把积攒几年的

压岁钱全部捐了出来。在2014年,侯敏在莱芜市中小学生环保知识进校园科普知识宣传活动中,表现突出,被授予“环境小卫士” 称号。通过一次次的实践活动,她更加懂得了自己所拥有的幸福增,同时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四、关心集体,身先士卒

侯敏不仅是妈妈的好孩子,在学校也是同学们学*的好榜样。 *时在学校里,每逢打扫卫生,作为班干部的她,班里的值日总是一马当先,带领大家一起劳动,总带头抢脏活、累活干;班里开展什么班队活动,她都非常积极地出谋献策,组织策划,写稿件、分角色、排节目、布场地??并亲自主持,拿出高质量的作品。

记得那次代表学校参加 “缅怀革命先烈,感受幸福生活”演讲比赛,由于比赛时间紧迫,她利用晚上休息时间练读千多字的演讲稿,第二天早晨五点就爬起来背诵。因为感冒扁桃体红肿发炎,嗓子很痛,但她却坚持苦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她的顽强刻苦、不懈努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她在比赛中大气沉稳,声情并茂,脱颖而出,一举夺得演讲比赛一等奖。同学们钦佩她,师长夸奖她。而面对大家的赞扬,谦逊的她只是微微一笑,她心中立下了更高的目标。

在母亲节到来之际,为表达自己对母亲的养育之恩,她们班开展了“母爱无边”主题活动,侯**动接起了“挑大梁”这一“艰巨”任务。在接到这个任务后,她二话不说,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精心地设计出了活动流程,主持用稿,并在第二天迅速定出了主持人,把任务合理地分配完,再挤出时间,组织同学们排练,监督他们练好每

一项过程,每一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同学们对这样的一位“小老师”也是言听计从,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母亲节那天,他们设计的活动让在场的每一位妈妈泪流满面,也让每一位家长看到了自己的孩子真的长大了、懂事了,她们班在以侯敏为首的班干部们自己组织的“母爱无边”活动圆满成功!深受校领导和家长的一致称赞。不但在这次活动中她组织有佳,在*时的学*中,她更是热情地帮助各位同学,积极地协助各科老师做各项工作,在各种**上,为班级争取荣誉,并在时时刻刻提醒着同学们,俨然一个小老师模样,默默地做着鲜为人知的各项工作。侯敏常说:“我只是做了我应做的工作,但学校和老师却给了我崇高的荣誉,历年我都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这更加坚定了我做好班级工作的信心,给我了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力量”。作为一名爱校的好学生她知道在做好班级工作的同时也要为学校尽一份力量??

五、尽忠职守,尽职尽责。

作为学校红领巾监督岗成员,每逢值勤站岗,她总是提前到达指定地点;作为主持人,主持学校大型文艺活动,受到师生的赞扬;作为班干,协助老师组织六一联欢会、班会等班级活动,是个名副其实的“小助手”;身为学校“清泉叮咚”广播站站长,她以童眼观世界,发现生活、感受生活,写下自己的思考。更以较强的责任心和综合素质,使各类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学*、生活、成长的路是艰辛而漫长的,但她懂得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她正用自己的正直和善良为歌,热心

和宽容为曲,弹奏暖人心扉的歌;她正用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为笔,进取和奋发为墨,书写充满希望的画;她正用爱心、恒心、信心、诚心托起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我们相信,用“文明、诚信、爱心”践行美德,侯敏在未来的学*、生活中一定会演绎更多的精彩。

  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新时代好少年事迹材料 5

★ 2021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范文

★ 2021初中三好少年个人先进事迹材料5篇

★ 2021全国新时代好少年事迹材料五篇

★ 2021年新时代好少年主要事迹材料

★ 2021先进工作者主要事迹材料5篇

★ 新时代好少年事迹材料2021

★ 三好学生个人先进2021事迹材料5篇

★ 2021优秀大学生个人先进事迹材料模板5篇

★ 最美志愿人员2021先进事迹材料5篇

★ 小学2021三好学生先进事迹材料5篇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材料实用5篇(扩展10)

——时代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简介通用5篇

学*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之后,我为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而钦佩,我为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持在三尺讲台上而敬佩。张桂梅同志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优秀代表,她的事迹*凡而伟大,思想朴实而闪光,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和员的时代风采。张桂梅同志的先进模范事迹,充分体现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她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张桂梅和许多人一样,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但是幸运却没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却于她如影随行:花季年华丧失母亲,青春年华痛失丈夫,两次肿瘤手术,癌细胞转移的肝脏。磨难没有使她消沉,病魔没有使她倒下。她紧紧抓住有限的生命,在讲台上认真教学,在课外认真辅导学生。几次晕倒在讲台上,领导要她住院治疗,她放不下学生,总是还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学校上课。就是这样柔弱的身躯,她还依然出任孤儿院院长。

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如此做呢?用她的话说就是“如果说我有追求,那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拜读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和用生命点滴的人生故事,我深切的领会到一个智者和仁者所显现出来的精神魅力。张桂梅不是制造出来的英雄,她是那样朴实,那样真实,也许她在悄悄的改写着英雄的概念,这些英雄就生长在普通的生活中。

张桂梅同志参加工作30多年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没有子女,生活节俭,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费控制在3元以内,而拿出自己绝大部分工资接济困难学生,给没有学费的学生垫交学费,带患病的学生去看病,天冷了给他们添置衣被,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献给学生和孤儿;她不仅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积极培养学生学*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爱他们,与迷恋网络的学生同吃、同住、同学*,精心引导,细心照顾,使他们戒除了网瘾。

张桂梅为之苦苦追求的梦想一天天成为现实,她让伟大的母爱在奉献中不断延伸。作为一名战斗在一线的教师,我觉得和她相比较我深感惭愧,学*了张桂梅老师的事迹后,我决心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教书育人,培养一批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我们应该像张桂梅同志那样为学、为人、为师,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事业需要更多像她那样的教师。我们学*张桂梅,就是要学*她处处以员的先进标准要求自己,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学*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教书育人恪尽职守、呕心沥血的精神;学*她崇高师德、治学严谨,为追求学术锲而不舍、求真务实的精神;学*她珍爱生命、坚忍不拔,为战胜病魔而不屈不挠、积极乐观的精神。

  时代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简介 2

人们常不解的问她:这样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好处?什么力量使她这样坚强?张老师总是笑着说:“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她,没有生育自己的儿女,却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那些失去父母的贫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爱,分享着人间最美好的亲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用真爱点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希望之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之歌。她就是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张桂梅。向传递真爱的使者张桂梅学*为主题的“感恩行动”在迅速掀起,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

张桂梅为何与“感恩”产生联系,她的感恩情怀源自何处?从她的人生轨迹中找到了答案。张桂梅同志参加工作30多年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没有子女,生活节俭,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费控制在3元以内,而拿出自己绝大部分工资接济困难学生,给没有学费的学生垫交学费,带患病的学生去看病,天冷了给他们添置衣被,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献给学生和孤儿;她不仅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积极培养学生学*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爱他们,与迷恋网络的学生同吃、同住、同学*,精心引导,细心照顾,使他们戒除了网瘾。华坪县民族中学的学生和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的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校园妈妈”、“张妈妈”。

  时代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简介 3

贫困是一种隐私

这些女孩是学校老师通过满大街和菜市场贴广告、口耳相传从大山里招来的。

学生什么也不用准备,只需带着干粮和衣服,坐上大山通往县城的汽车,去女高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方课桌。周云丽是那个夏天的96个幸运儿之一。

报考女子高中时,周云丽正苦于没钱读高中。妈妈早逝,父亲养猪、种地、帮人锄草,养活一家四口。在周云丽的记忆里,有些跛脚的父亲总是一清早出门,用碗装着冷饭上山劳作,傍晚才回家。

打从记事起,周云丽就和姐姐去山上,替父亲分担农活。姐妹俩读书的动力很直接——摆脱土地与贫穷。

但读到高中,父亲发了愁。两个女儿都读高中,一年花费上万元,难以负担。初三还没毕业,父亲就开始为读书凑钱。那时,父亲总是坐在院坝边、猪圈门口不停地抽烟。

在女高最初建立的两年,来读书的女孩几乎都是因为贫困。周云丽后来才意识到,自己很幸运。在她所在的村子,许多女孩十五六岁就已定亲。山里人觉得女孩读书花钱,不如早早嫁人。

女高成为贫困女孩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当时,第一届学生成绩很多未达到中考分数线,且年龄偏大,有学生补*3年还未拿到初中毕业证。

女高接纳了这些女孩,只要是农业户口,想读书,就收。仅有的一栋5层教学楼成为全校师生吃、喝、睡的场所。学生们住在3楼3间教室里,每间教室有女老师陪同,其余女老师和男教师被分入4楼两间大教室。男老师们轮流在一楼木板床上守夜,夜晚,学生们要去隔壁中学上厕所,女老师陪同,男老师打手电筒护送。

开学不久,张桂梅就遇到一件糟心事。一个女孩去医院做阑尾手术,被发现已怀孕4个月。一阵批评的浪潮袭来,女孩的父母也质问学校。女孩说了真话,孩子的父亲是对面一所高中的男孩,两人在入学前的假期发生关系。

张桂梅长了教训。学校没有围墙,常有男孩来戏耍,张桂梅守在教学楼前,见到逗留等候的男孩就赶跑,大骂“小混蛋”。

学校没有性教育课。有性知识辅导老师问需不需要支援,张桂梅让他们“滚一边去”,“手机上已经很过火了,还用教吗?”

后来,教学楼一楼安装了铁栅栏。一向吝啬的张桂梅在安全管理支出上毫不心疼,有宿舍门坏,她立即请师傅来修。每当高考季来临,张桂梅会请几个人日夜看守教学楼,让学生看到“楼前楼后都是人”,安心。

为了杜绝攀比,张桂梅规定,学生必须剪短发,穿校服,女老师在校不能穿裙子和高跟鞋。

教学楼的一楼贴满捐款人的名字和捐款数额,墙上的企业和个人帮助支撑起这所免费高中。每当有人来校捐款,她要求学生向捐款人集体敬礼,唱《不忘初心》。但她反对学生手举捐赠牌被拍照的行为,有企业提出此类要求,张桂梅宁可钱打水漂也不同意。

有毕业生回母校捐款,但也不知道最终资助给了哪个学妹,张桂梅希望这种“背对背”的方式,让学生没有压力地接受捐赠。

在张桂梅看来,贫困对女孩是一种隐私,对外,她称呼自己的学生“山里的女孩”。

  时代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简介 4

张桂梅,女,满族,1957年6月生,中**员,系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

《决定》指出,张桂梅同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投身深度贫困山区教育扶贫主战场,攻坚克难,执着奋斗,为当地教育发展和脱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她矢志不渝,克服种种困难,努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建成针对贫困山区家庭困难女孩的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使16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贫困家庭脱贫发展的希望与信心。她立德树人,始终坚持一线言传身教,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给予困难学生母亲般的呵护,深受师生和群众爱戴。她敬业奉献,长期拖着病体忘我工作,将自己的工资、所获奖金和社会捐助诊疗费等100多万元全部用于兴教办学,在与时间赛跑和病魔抗争中,以实际行动兑现着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用不懈追求书写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永远奋斗的绚丽人生。

《决定》同时指出,在张桂梅同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一名人民教师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心有大我的家国情怀、教育为民的责任担当、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张桂梅同志是教育战线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优秀教师代表,是生动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杰出榜样。为大力表彰和学*宣传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教育部决定授予张桂梅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决定》要求,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学*她爱党爱教、至诚报国的崇高信念,学*她教育扶贫、攻坚克难的坚定意志,学*她以德施教、敬业爱生的师德风范,学*她执着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对于大山里的女孩们来说,华坪女高没有“门槛”。

从建校第一天起,张桂梅便定下规矩:学费、住宿费等全免,只收少量伙食费。特别是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即便基础很差,中考分数没过线,也全部招进来。首届学生几乎全都是“线下”生。

学校生源差,教学条件更是十分简陋。校园没有围墙,没有食堂,甚至没有厕所,只有一栋教学楼和一根旗杆,院子里满是杂草。学生在一间教室上课,在另一间教室睡觉,吃饭、上厕所都只能去隔壁学校。

“她心里着急,如果等学校全部建好,晚一年招生,就又有一批女孩被耽误了。”杨文华说。

学生入学了,张桂梅却犯了愁。“有的学生考试只能考几分,这样下去可怎么办?”张桂梅心想,就是把命搭上,也要把学校办出名堂。

在华坪女高,学生雷打不动每天5点30分起床晨读,晚上12点20分自*结束才上床睡觉,连吃饭时间都被限定在15分钟。

张桂梅有一个小喇叭几乎从不离手。“傻丫头,快点!”在校园里,有学生稍一磨蹭,就会听到她的吼声从小喇叭里传出来。

十几年来,她不仅每天陪学生自*到深夜,还一直住在学生宿舍。“我一刻也不能离开学校,老师、学生我都得盯着。”她说。

2011年夏天,华坪女高首届毕业生一炮打响,高考百分之百上线,还有几名学生考上了一本。“和学生入学成绩相比,华坪女高创造了一个奇迹。”杨文华说。

2016年,华坪女高完成建设工作,各项设施逐步完善,学校有了食堂、宿舍,还有了标准的塑胶运动场。截至目前,学校3个年级共有9个班,在校生达464人。张桂梅常年坚持家访,累计行程11万多公里,覆盖华坪和周边县的1500多名学生。至今,华坪女高已送走10届毕业生,1804名学生从这里考入大学,学校不仅一本上线率高达40%多,高考成绩综合排名还连续多年位居丽江全市第一。

学校语文老师韦堂云说,学生成绩突飞猛进,但张桂梅的身体状况却一落千丈。她的身上贴满了止痛的膏药,*时连爬楼梯都十分艰难。

今年2月,受疫情影响,学生只能在家上网课。心急火燎的张桂梅直接在教室外搭了一张行军床,每天躺在床上,盯着老师学生上网课。

“我上网课的时候,经常听到她在床上疼得忍不住发出声音,但她从来不说。”韦堂云说。

华坪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是张桂梅相识多年的闺蜜,也是她为数不多的倾诉对象。

“她全身都是病,骨瘤、血管瘤、肺气肿……以前她经常让别人猜我俩谁更重,可现在她已经从130多斤掉到了只有七八十斤。”***说。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