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说课稿菁选

首页 / 实用文 / | 2023-02-23 00:00:00

个人说课稿通用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个人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个人说课稿1

  本次的教学设计针对二年级《哲学与人生》课程中第十一课《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第1课时。

  《哲学与人生》是依据新大纲编写,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我对新教材的认识:它改变了过去侧重强调哲学基础知识的倾向,也不是对哲学知识和人生问题的简单累加,而是在学生以前已经学*了四门德育课程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系统整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人生问题,是哲学与人生的有机结合。

  本教材共分为五个学*单元,第四单元共三课,第十一课需要2课时。本课是在前面教学中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性原理初步确定人生目标的基础上运用理想与现实、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指导自己确立务实的理想,为后面的理想信念的学*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新课程中,把教学的落脚点从基本知识的掌握转变为帮助学生解决理想问题上。因此,我将第1课时的教学主线确定为: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引导学生在感悟理想与现实、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的基础上把个人理想自觉地融入到社会理想中,形成脚踏实地的理想观。

  这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二年级影视专业的学生:

  在情感认识方面,作为艺术类的学生,他们都非常喜爱自己的专业,有远大追求,但是大多眼高手低,过于自负,自我意识强烈,个人目标呈现出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特点;学*影视专业的学生普遍生活条件优越,在实*前夕并没有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还需要强化艰苦奋斗意识和社会历史感的教育。

  在知识基础方面,他们已经掌握了人生目标、社会发展规律等知识,并初步制订了实*目标;已经了解了一些哲学原理和方法,但是还不会运用这些方法分析实际问题,需要给予一定引导。

  在学*能力方面,他们具有一定的影视加工能力,擅长运用影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挖掘他们的专业资源是本课成功的关键;因为他们个体差异比较大,适合以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基于以上的情况,依据大纲的要求,我对本课的教学确定了如下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理想和现实、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

  2.理解个人理想的确立和追求必须从社会现实出发

  情感态度观念目标:

  1.结合影视专业特点,认同社会发展特别是行业发展的现实

  2.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对待理想,树立脚踏实地的理想观

  运用目标:

  1.能够在任务单的指导下运用理想和现实、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分析典型案例

  2.能够在今后的理想确立和追求上自觉地将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中

  本课书的教学重难点分别确定为:

  教学重点:在典型案例分析中理解个人理想的确立和追求必须从社会现实出发。

  重点的依据:只有学生在理想的问题上梳理清楚与社会、现实的辩证关系,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在今后的理想确立和追求上自觉地将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中。

  难点的依据:将理论落到学生实际具有一定难度,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

  为了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本节课主要运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用视频短片作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探究案例、交流感受,突破教学重、难点。

  为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小组学*任务单》和《个人学*记录单》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的方式探究体验,逐步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本课的设计依托了学校的Blackboard网络教学*台、先进的影视专业工作室等软硬件条件,课前准备《小组学*任务单》、《个人学*记录单》、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

  充分挖掘学生专业学*资源,指导学生课前制作典型案例的视频短片,课上运用图表的方式对案例进行分析,并以电子白板的信息化手段交流共享,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课前准备——制作短片,激趣引思

  全班分为4组,下发本课《小组学*任务单》和《个人学*记录单》,让学生在课前就能熟悉相关事迹,了解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组学生完成《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坚守悬崖小学十八年的陆建芬、李桂林夫妻《我们生命中的“悬崖小学”》)短片制作;另外三组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采访提纲分工合作完成《优秀毕业生事迹》(全国十佳DV制作人——王谦《我的DV之梦》)的采访短片制作。

  各组制作的短片,是学生们在对典型事迹运用影视的语言进行交流,是熟悉课堂教学案例的过程,更是一次专业技能提高的过程。

  第二,课堂学*:分析案例,探究理想

  流程图如下:

  1.播放短片,呈现案例

  播放《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的短片。以学生的专业作品入手,呈现出本课的典型案例,调动学生学*的兴趣。

  2.合作探究,分享体验

  各组依据任务单的要求对事迹进行分析讨论,完成表格填写,并以电子白板的形式展示交流,教师适当点评。

  在任务单的引导下,对于案例的分析先后完成:

  (1)找理想——在事迹中找到陆建芬、李桂林已经坚持了十八年的个人理想。

  (2)看现实——看看“悬崖小学”的现实环境是什么样的。

  (3)识社会——认识事迹中的社会理想。

  (4)理关系——梳理事迹中现实条件和陆建芬、李桂林的理想之间以及和社会理想之间是什么关系。

  (5)谈感受——谈谈看到这个事迹后的感受。

  “坚守悬崖小学十八年的陆建芬、李桂林夫妻”的分析表

  陆建芬、李桂林现实关系个人理想关系社会理想

  文盲村、贫困村决定

  坚守“悬崖小学”,决定

  文明村、富裕村

  高于

  体现

  我们的感悟:1、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事业

  2、把个人的追求扎根于地区发展中

  2、为了自己的理想,克服现实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

  ……

  这是针对学生不会分析案例的特点,以任务单的方式,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运用图表的方式降低分析难度,重点突出,在电子白板上交流更直观,从而提高案例分析的准确性,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梳理清楚两组辩证关系后,进一步进行“谈感受”的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引导学生从卢建芬、李桂林的个人理想的确立和对自己理想的追求两个方面进行发言。

  3.归纳总结,升华认识

  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设疑:

  矛盾的客观性告诉我们在分析辩证关系时,既要看到二者的对立,又要看到二者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和统一表现在哪些方面?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对立和统一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此环节具有一定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以再次提示:

  对立需要我们“比一比”,比较二者的区别;统一需要我们“找一找”,找找二者的联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师生结合分析表格共同总结出两组辩证关系。

  此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强调:理想源于现实,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个人理想总是要受到社会的影响,是对个人现实状况的超越。这种超越必须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否则,这种理想就只能是空想。社会理想制约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的实现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把问题聚焦到——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之中。

  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

  在确立个人理想时必须要结合地区实际和自身的客观现实情况,不能好高骛远。——脚踏实地

  在对个人理想的追求时,必须从零开始,克服现实的各种困难,坚持不懈的努力。——脚踏实地

  只有从客观现实出发,把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中,脚踏实地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矛盾。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4.联系现实,指导实际

  播放《优秀毕业生事迹》采访短片,贴*学生专业实际,呈现案例。

  各组运用所学的两组辩证关系,合作分析事迹,完成表格填写,并在组间交流。

  本案例的分析还是通过五步进行,进一步巩固学生分析案例的方法:

  (1)找理想——在事迹中分别找到王谦的个人理想

  (2)看现实——看看事迹中的王谦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是什么样的,他自己又是怎样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而努力的。

  (3)识社会——认识事迹中的社会理想或行业发展目标。

  (4)理关系——分析事迹中现实情况和王谦的理想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他个人理想之间的关系。

  (5)谈感受——看看学哥的工作经历,你能总结出那些成功的要素。

  “我的DV之梦”的`分析表

  现实情况关系个人理想关系社会理想

  王谦DV摄录、加工技术刚刚进入国内源于

  高于优秀的自由DV制作人符合、体现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我们的感受1、契合社会发展,满足个人兴趣的理想

  2、从基础工作开始,不断追求

  3、克服现实困难,坚定追求……

  这是在运用辩证关系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理想与现实社会关系的理解,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因为案例是我校影视专业优秀毕业生的事迹,比较贴*学生的实际,对案例的分析,除要求学生分析清楚两组辩证关系外,还要注意在组内及组间的对于“感悟”的交流,找找王谦是如何把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中的?现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是如何的?从而指导学生从事迹走入实际,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个人理想,我们又该如何把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进一步奠定脚踏实地的理想观,能够在今后的理想确立和追求上自觉地将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中。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第三,课外作业——分层训练,拓展提高

  针对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我设计了课后的分层训练,全体学生完成基础作业,有能力的同学合作或独立完成拓展作业。

  基础作业:

  1.小组作业:学生以组为单位,主要运用剪接和字幕的方式对《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短片进行再加工,要求体现出理想和现实、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

  2.个人作业:运用所学的辩证关系,在分析现实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修改上节课自己制定的实*目标(下节课教学中使用)。

  拓展作业:

  查找一个影视专业典型人物事迹,运用所学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完成图文并茂的《脚踏实地,成就梦想》的人物事迹介绍。

  本课时的教学不做单独的评价,在整个单元学*之后,师生共同完成整个单元教学的评价:

  第一,每个学生对于自己的学*状况、组内其他同学的学*状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情况做出评价,并对于自己的学*写出收获与反思。

  第二,教师结合各组学*的状况、填写的《小组学*任务单》和《个人学*记录单》,为每个同学打出单元成绩,并结合学生给教师的教学评价,写出教学反思。

  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学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联系,才能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我在本课中充分挖掘影视专业学生学*资源的基础上,把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前、课后,以学生自制的视频短片作为典型案例,开展教学活动,把辩证关系落足在脚踏实地的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上,最后又以视频再加工的方式检验学生学*的效果,从而体现出德育课的贴*实际,贴*生活,贴*学生的课改理念。

个人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说课的内容是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颗《个人小档案》。这是一堂基础课,关系着以后教学中技能的掌握程度。与原来教材相比,新教材以完成任务为过程,更注重授之以“渔”,教育学生学会拿工具做事情,正如这节中以完成输入个人小档案为教学任务,从中学会在记事本中使用键盘输入以及保存文件,主要培养学生一定的信息素养,锻炼学生信息运用能力,发挥学生充分想象创造力,激发学生学*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不同的知识层次,制定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记事本和键盘。

  技能目标:使用记事本和键盘输入,基本掌握正确的指法/。

  情感目标:通过输入符号,让学生体验在电脑上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键盘输入字符和保存文件。

  难点:功能键的使用。

  二、 说教法

  三、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任务,在老师引导下,启发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动手操作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完成知识学*的内化。本节课主要设计层次递进的三个任务:

  任务一:对照网上邻居的范例,打开记事本中输入个人小档案。

  设计意图:是本课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为了掌握键盘输入技巧,同时这个个人小档案是具有个性特色的,也是以后课程任务中所需的。考虑到学生键盘熟悉程度不同,速度有异,安排约15分钟操作时间。

  任务二: 记事本保存在网上邻居教师机“学生档案”,注意保存三要素。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的重点,也是计算机操作的关键,设置任务来检验巩固学生掌握情况,今后的课中还会不断强化这项操作直到学生熟练无误,安排大约5分钟操作时间/

  任务三:模仿、设计表情符号、字符图形添加到“个人小档案”中。

  设计意图:实现分层教学,对于技能熟练的学生不仅可以增强兴趣,进一步了解网上交流的*惯表示方法,同时发挥学生创造能力,个性得到发展。根据课本“随堂练*4”,以模仿提供的图示为主,对与技能一般的学生要求输入表情符号,技能熟练的学生要求输入字符图形,时间大约安排7分钟左右。

  1、操作演示法: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印象深刻的概念,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以及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2、情景创设法:设置情景,导出课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重难点。

  三、说学法

  提高学生的学*能力,逐步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1、自主学*法:在教师的任务驱动下,学生自主学*,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掌握知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课中的“小帮手”给学生遇到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 。

  2、尝试操作法:学生通过自己尝试摸索,经过自己的理解,虽然获得的技能未必完全正确,但由教师纠正演示后更能掌握牢固,同时也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3、自我检查法:针对计算机水*不同层次的`学生来检验自己掌握知识情况,不仅方便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更是学生一种独立的表现,新教材中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每课后的“随堂练*”中都设置了自我检查这项。

  四、 说教学过程:

  围绕重点难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情景创设,导入知识

  通过网上邻居打开学*范例中的个人小档案,将本节课的任务成品展示给学生,直接带领学生进入学*情景。

  2、建构新知,驱动任务

  (1) 键盘输入:由于键盘输入内容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里以有学到,这部分内容就带有复*的性质,把键盘输入包括指法等内容融合在一起,通过演示操作一个例子来完成任务教学任务。通过图示、现场视频等效果来给学生一个整体形象了解,再利用输入有误的简单例句,然后通过一些功能键修改,与此同时,学生在同屏幕上又能看到我键盘的指法输入。紧接着,布置任务一让学生熟悉强化操作。

  (2) 文件保存:保存操作是本课的重点,是一项时常使用到的技能,同样演示操作并利用任务二掌握保存技能,同时注重细节的点述(修改后再次保存文件时只需直接保存)。当然,接下来的几节课保存操作将会反复出现,通过重复的操练达到技能的熟练,这也是新教材的又一特点,并不讲究一步到位,注重在不同任务中反复这一技能操作达到教学目的。

  3、熟练运用,能力培养

  最后的符号表情和字符图形是本节中最有趣的内容,学生的兴趣相对比较高,利用任务三,让学生模仿这些表情添加到记事本,强化保存操作。同时鼓励能力好的学生尝试类似表情符号,在课的末尾让学生放松心情,发挥充分想象力,增加课堂的愉悦气氛。

  本节课中没有设置学生作品评价这个环节,这堂课教学量比较大,考虑到学生的水*差异教大,因而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完成任务为主,可以在以后的课中进行学生的自评,集体互评和教师点评。

  原教材是以知识体系结构来安排章节,新教材打破了这个知识体系,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为目标,在这节课中以完成任务为主要目的,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学会操作。

个人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第六课第三节《保护个人隐私》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

  个人隐私权属于人格尊严权中的一种,是人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但在皇权至上的国和父权至上的家里,向来得不到承认和尊重,更不要说未成年的孩子了。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孩子们进行保护个人隐私的教育,无论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还是建设文明法制的现代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时代和社会意义。但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惯势力,学生对于个人的隐私权缺乏自觉的认识。故而在教材编写上,将其专门作为一节,足见本课在第六单元中,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2本课的基础知识有:

  A隐私权以及对隐私权的尊重程度的社会意义;

  B法律如何保护公民的、特别是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3知识与能力培养目标:

  A了解个人隐私的内涵及保护隐私的必要性;

  B理解个人隐私权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c学会维护个人隐私和尊重他人的隐私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从个人隐私权的被尊重体会人的尊严;

  B学*我国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律规定,依法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和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建设现代文明国家。

  5教学重点:什么是个人隐私权和隐私权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因为现代社会中,信息传媒手段越来越进步和普及,人们更加需要保护个人的隐私和空间。

  6教学难点:在接受教育时,未成年人如何维护个人隐私权。因为在传统教育中,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缺乏未成年人的隐私意识;再者,个人隐私的界定也难于把握。

  二、说教法

  1引导和阅读教学

  针对学生在隐私方面的模糊认识,在阅读教材时设置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2情景式教学

  设置一些侵害个人隐私的情景,让学生来推测、想象事件的结果,最后教师进行归纳说明。从而唤起学生学*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引发学生学*的兴趣。

  3体验式教学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隐私受到侵害时的感受,在讨论中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三、说学法

  现代教学思想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根据本课的特点,我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参与学*的方法。

  1、自主探究:针对一些案例要求学生首先认真阅读分析,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培养情感。

  2、参与学*: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尽可能多制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使学生都能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学*,学会**,学会做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名画欣赏导入课题

  通过欣赏土耳其著名漫画家奥斯曼的杰作《偷窥》,提出若干问题,初步启发和培养学生的隐私意识

  (二)新课教学

  因为教学内容有不同的侧重点,我把本节内容设计成两个板块,每一板块重点解决一个问题:

  第一板块:解决“‘隐私’是什么”的问题即什么是个人隐私,什么是个人隐私权。这是本节重点。为了突出这个教学重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追根溯源――案例分析――火眼金晴

  追根溯源:用引导和阅读法,通过学生阅读课本P44法律导航第一部分“个人隐私权”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从阅读到归纳的能力。

  案例分析:

  **对犯罪嫌疑人李某的住宅电话进行了监听,发现了犯罪事实。李某认为**这么做是侵犯他的个人隐私权。你们觉得李某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

  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深层次的对个人隐私权的含义的理解。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火眼金睛:

  给出实例,判断是非

  A小琳在取款机前取钱时,好几个等待取钱的人围着她。

  B李某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发现有多名实*医生在观摩自己的手术过程。

  Cxxxx年10月某娱乐周刊在报上以地图的形式登出了冯小刚的家庭地址。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白宫5月13日公布的一份联邦财务报告,布什和他妻子劳拉申报了xxxx年拥有的财产。布什总统还汇报了所收礼品情况,其中包括价值400美元的随手小折刀,最贵的礼物是一辆价值2700美元的山地自行车。

  活动要求:每一小组组员合作判断上述材料哪些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哪些没有。如果其中一小组的剖析,另一小组有不同看法,可以直接提出。

  通过此活动,学生能更好理解个人隐私权的范围以及对生活的意义。提高学生认识和自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判断、合作能力。

  第二板块:解决“请保护我的隐私”的问题即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和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两个内容。这板块是本节难点,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点,我安排了三个环节:法律导航——角色扮演——老师支招

  法律导航:用引导和阅读法,通过学生查阅课本P44“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归纳总结出法律对保护公民隐私权有哪些规定,培养学生的从阅读到归纳的能力

  角色扮演:让学生来表演课本P43情境研讨中的内容。提出问题:当这些矛盾激化时,究竟该如何处理?

  此环节可以让学生换位思考,合理的解决孩子的隐私权和父母及老师的监护、教育权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树立隐私意识,懂得要依法维护自己的隐私权。这样就突破了本课的教学的难点,使学生懂得**的方法是法律。

  老师支招:学生现在知道出现问题时要运用法律,但法律并不是解决这种问题的最好办法,所以老师应该结合实际,教给学生几种更合适的方法来解决子女与父母、老师之间矛盾

  具体方法:

  1、当未成年人发现父母、老师想打听自己的秘密或侵犯自己的'隐私时,应该*心静气的告诉父母老师这是自己的隐私,自己有权得守护这些秘密;

  2、如果父母老师已经偷看、窥探,那么就违反了法律,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可以向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等机构反映,请相关机构对父母老师进行批评教育;

  3、如果父母老师侵犯自己的隐私给自己带来很大伤害,未成年人也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要求父母停止侵害、陪礼道歉甚至赔偿相应损失。

  (三)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请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今天这堂课的感言。这句话里应包括“社会、隐私、法律、道德”

  小结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回顾本课的学*内容,并能体会隐私与法律的关系,为下一课时“如何依法保护隐私权”做准备。

  (四)作业布置:

  辩论会:“分数属不属于隐私”要求明确自己的观点,准备好辩论资料。

  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关于隐私权学*的实际效果,在生活与法律的矛盾冲突中去学*隐私权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

  6.3保护个人隐私

  一、个人隐私权

  1、个人隐私的含义

  2、尊重个人隐私的意义

  3、个人隐私权的含义

  二、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1、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的规定

  2、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的特殊保护

  这样的板书设计直观、系统、一目了然,即体现教材的知识点,又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个人说课稿4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理想因努力而实现,教育因奉献而发展。今天我就围绕责任与奉献这一主题来说课。我说课的课题是《每个人的责任》,这是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六课《公共利益的维护》第二课时的内容。

  一、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理论依据是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以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为基点。我的设计理念是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合作探究,凸显主体地位。教师转变的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体现主导地位。

  二、说教材

  首先说说课程内容标准:一是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二是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接下来说教学目标:我确定的知识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录像及图片、阅读教材、小组活动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个人在维护公共利益中的责任、作用;能力目标是通过各种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个人反思、情感渲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

  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到个人在维护公共利益中的责任。因为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之一。另外,目前部分学生缺乏公德意识,缺乏责任感,无心向学,突出这一重点,有利于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说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使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培养奉献精神。我确定的依据是:要求学生具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是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之一;从现实看,不少学生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缺乏爱心。在维护公共利益中,有可能与实现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甚至会损害个人利益,这使学生在思想上难以接受。突破这一难点,有利于解决这一难题。

  五、说学情

  初中生的价值取向正处在转轨时期,由于受年龄限制,不少学生认为维护公共利益是**、社会的事,与自己无关。因此,本课着重引导学生树立公益意识,强化“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

  六、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两种方法,一是有效教育,简称EEPO。另一种方法是问题教学法。在教法方面,教师利用各种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小组合作探究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会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学法方面,学生通过自主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说教学手段

  我主要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本节课我主要的教学准备是采集学生身边的各种资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八、说教学过程

  我共设计四个环节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角色导入,整体感知。我引导学生观看录像,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1)这些角色履行着哪些职责?

  (2)你在社会中充当什么角色?承担着哪些责任?

  我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拓展教材。学生看完录象后,2人小组交流看法,发表见解。接着,我引导学生总结。最后,我提出一个引领性问题:在维护公共利益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预*本节内容,并把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我通过引导学生预*,小组讨论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整体感知个人在维护公共利益中的责任、作用这一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接着说第二个环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先引导学生观看两组录象、图片,思考两个问题

  (1)为什么下面现象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

  (2)我们在公共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先看一组反映“和谐玉林”的录像、图片(学生看),再看一组与“和谐玉林”不相协调的图片(学生一边看,教师一边说)学生通过强烈的对比,懂得要形成公德意识,要遵守社会规则,要学会关怀他人、心系社会,要勇于付出、乐于奉献。看完录像后,我让学生组成4人小组交流、讨论、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及学生在预*中遇到的问题。讨论完以后,各小组代表汇报学*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纠正或补充。最后,我进行点评、精讲,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下面说第三个环节:巩固强化、拓展延伸。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步骤。首先是学生活动,我让学生组成6人小组,说一说:

  (1)自己*时在公共生活中是如何承担责任的?

  (2)有什么不足?如何纠正?

  我这样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懂得承担责任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突出思品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特点。同时也有效地利用身边资源,动静结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第二个步骤是做课堂练*。学生通过做课堂练*,把所学知识与社会热点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突出思品课的时效性的特点。另外,让学生提出并解答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接着第三个步骤,社会实践活动。我组织学生组成4——8人小组,任选下列一个活动并积极实施。活动一:每个小组设计一个为学校或社区服务的活动方案,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活动任务。活动二:观看我镇大良江河段被污染状况的录像,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良江实地考察(注意安全),写成调查报告,交学校备案,并向有关部门反映。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我设计这两个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将知识和行为融合起来,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技能,丰富生活经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达到知、行、信的统一。

  下面说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情感共鸣,思想升华。我让学生跟随投影画面,高唱《爱的奉献》,达到本接课的高潮。学生唱着这高昂的歌曲,他们的心灵将会引起震撼,思想将会得到净化和提升。以这些*凡而伟大的人物为楷模,用高尚的思想引领他们以后的行为,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积极奉献公益事业,为创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奉献他们的力量。从而再次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再次强化本课的重点、难点。

  八、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图解式的板书,直观性与系统性相结合,重难点突出,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

  九、说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各种资源,联系社会热点,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使学生自觉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奉献精神;同时,学生通过自主学*、小组合作来提高各种技能,从而有效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另外,本节课安排4个小组活动,内容教多,在1个课时内有可能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探究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有可能会有所欠缺。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个人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个人与集体》处于浙江省编写的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议论的方式和方法”中第二课《小驳论两则》的第二则。

  第四册是整套教材“总-分-总”的最后一册“分”,侧重于议论文的教学。第四册相对集中地编排了两个议论文单元,即第一、三单元。第三单元从议论文的方式方法入手,让学生懂得议论的主要方式和议论的基本方法,并能在听说读写中初步学会运用。该单元的第一篇《反对自由主义》是立论,了解立论的特点、立论文的结构及论证方法。本文是驳论,要求在学*立论的基础上了解驳论的特点、驳论文的结构及批驳方法。因本课处于小驳论的第二则,要求巩固驳论的特点,进一步理解驳论文的结构及批驳方法,并区别立论和驳论的差异。

  教学目标:

  一、认识“人人为自己,也就是人人为大家”的错误,树立集体主义的观念。

  二、回顾驳论的特点,理清本文的层次,进一步理解驳论文的结构及批驳方法。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驳论文的结构及批驳方法。

  教学难点:

  形式新颖的`批驳方法。本则小驳论的作者别出心裁,借鉴数学公式,验算数学题的方式批驳错误观点。文章活泼多姿,用语幽默生动。因这种写法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度,故把它定为难点。

  二、学情学法:

  初二学生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接触过不少议论文,但大多学的是立论文,即用论据来论证论点的正确性。对驳论文还是初次接触,虽在前一则已学过驳论的概念,初步了解了驳论文的结构及简单的批驳方法,对驳论方法之一--驳论点有所了解。但因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强,所以学*本课可教给学生比较分析的方法,即通过与第一则比较的方法学*本篇课文。这样既可降低教学难度,也巩固了前一则学过的方法,又学会了本篇课文的批驳方法。最后通过与立论文的比较,全面掌握议论的方式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本人的特长,教学本课宜采用讨论法。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在讨论中,教师及时给予启发、引导。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符合当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程序设计:

  本文的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新课导入。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复*驳论文“树靶--批驳--结论”的基本结构,复*驳论文驳论方法之一--驳论点,补充介绍驳论的另外两种方法--驳论据、驳论证。复*的目的是与遗忘作斗争。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要巩固第一天所学的知识,第二天就应及时复*,使记忆内容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不致遗忘。另外,复*上篇的内容使学*本篇有了自然的引导,为本课的比较分析作了铺垫。

  2、分析讨论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教师可设计下列问题供学生讨论:

  ⑴文章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持这一论点的人有什么理由?这个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⑵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注意与上文比较异同。

  通过讨论、分析,学*驳论据这个驳论方法,进一步掌握驳论文的结构,落实教学目标。

  3、讨论本文的批驳方法。教师可利用课后练*三的第1和第3小题。第1小题,用什么方法批驳错误观点的?第3小题,本文批驳的形式很新颖,作者是借鉴什么方法写的?

  讨论时,让学生联系中学其他学科的知识,借用数学中的等式求证的方法,使“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两个概念的本质更为明确,暗示出论据的荒谬性,讲解归谬法。检验“公式”时用了假设的三个典型事例,讲解例证法,使学生掌握本文的批驳方法,落实教学目标。

  小结时,将本文与《驳“实惠”论》比较,比较它们的异同,使学生对驳论文的批驳方法有个全面的了解。

  4、总结课文。总结的内容分两个方面:⑴驳论文的结构和批驳方法;⑵与《反对自由主义》比较,明确立论与驳论的区别,完成课后练*四。

  课文总结概括了本文的内容,使整节课内容统一,结构完整。另外,通过比较,使学生更全面掌握议论的方式及方法,落实单元教学目标。

  5、布置作业:课后练*六。可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迷上蟋蟀的危害,然后提示学生借鉴课文的结构方法和批驳方法。

  布置的作业紧扣教学目标,巩固了课文的内容,深化了课文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

  论点:“人人为自己,也就是人人为大家”(×)

  论据:付出足以换来自己生活需要的劳动=为集体做了事(×)

  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民族危亡时……

  假定人民挣扎**时……

  人民生命财产危险时……

  结论(13):人人为自己=害大家(√)

个人说课稿6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所说的篇目是《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现就教材,学生,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主要通过描写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四十几岁的男人家破人亡,内心受到巨大创伤,再现战争的残酷。本专题要求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探讨,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能说出战争对人类的摧残,从而正视战争,珍视和*。

  二、说学生

  1.学生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已有一定认识。

  2.学生以前接触过小说,但对小说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强。

  三、说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并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提升人生境界”,并结合本课自身特点,我想本课可以有很多目标:如(1)把握小说情节;(2)分析人物形象;(3)探究人物内心;(4)揣摩人物语言;(5)鉴赏细节描写……

  但本课的目标是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生成,可能是我预想中的2个或3个,也可能不在我的预想内。总之,我的想法核心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让他们得到成功的快乐,并在这种体验中产生学*的兴趣。

  四、教法学法

  1、课前要求:通读全文,把握情节

  依据: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独立思考能力。

  2、课堂中:师生共同确立本课目标,明确学*任务,体验学*过程

  依据:充分调动学生,在交流、合作、互动中体验学*的快乐。

  五、教学过程

  1.课前预*: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

  依据:本文篇幅较长,只有了解了故事情节,才能完成课堂中的合作、讨论、互动活动;同时学生学*负担较重,布置这样的预*作业,有利于为学生减负,增强语文学*兴趣。

  2.导入课文

  采用“移情法”,观看图片使学生对战争有了一定的直观感受,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小说情景中。

  具体操作:人们都说“水火无情”,但我还想跟同学说战争也同样是无情的,请大家跟我一起看几组镜头。(播放)镜头里的画面可以说让我们触目惊心,战争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灾难。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肖洛霍夫一起走进一个在战争中饱经灾难的人的内心世界。

  3.交流读后感受

  在请学生谈自己读后感受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思考对题目的理解以及小说在写法上值得我们学*和研究的地方。

  补充:学生在交流感受时可能会谈到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太悲惨了,也可能谈到小说情节波澜起伏,还可能谈到有关小说题目的问题等等,总之,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明确本课需要探讨的问题。在这里,我只能根据对学情的分析,假想可能呈现的课堂。

  4.探讨问题

  (一)(1)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经历了怎样的遭遇?

  依据: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把握小说情节,为交流互动作铺垫。

  (1)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遭遇?

  (2)通过什么方式表现这个主题?

  (二)如学生在交流中对小说题目有相关阐述,可以引入探讨

  (1)题目“一个人的遭遇”中“一个人”是谁?

  依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比较索科洛夫和凡尼亚两人遭遇的异同。

  依据:联系角度,比较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培养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体系的分析能力。

  说明:鼓励学生深入分析,积极参与

  (相同:家人死于战争,无家可归,心灵遭受巨大创伤……

  不同:索——死去的是妻子、儿女,凡——死去的是父母;索——四十几岁有劳动能力,凡——幼小的孩子无劳动能力;索——知道家人已亡、家在哪里,凡——不确切知道家人已亡,不知道家在哪里,苦苦找寻父亲、认为还活着的;索——可暂居在朋友那里,凡——流落街头;索——深感战争的残酷,凡——不明确战争的.残酷,把索误认作自己的父亲,很开心……)

  (3)谁的遭遇更悲惨?

  通过比较分析,很多学生会认为凡尼亚的遭遇更悲惨,战争中幼小的孩子遭遇着家破人亡、流落街头的命运,却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不幸,这也是这篇小说能让人泪雨纷飞的原因之一吧。

  (4)“一个人”指的是谁?为什么不是一个人?

  这时回到原问题,“一个人”指谁?学生可能根据凡尼亚在战争中的遭遇更悲惨些,认为“一个人”应指凡尼亚。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并不需要明确的答案,更不能限制学生思维,只需让学生认识到尽管题目是“一个人的遭遇”,但作者却选取了两个人的遭遇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这就体现了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选取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来刻画,用两个不同家庭的悲惨遭遇,从不同角度展示战争给苏联千千万万这样的家庭带来了灾难,给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人的心灵带来了创伤,善良的人们谁不为之泣下,谁不会控诉战争呢?到此达到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境界。

  (5)比较迁移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索科洛夫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主人公的遭遇有什么不同,由此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典型意义的理解。

  补充说明,当然,如果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生成不是以上两个目标,就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总之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服务于学生。

  5.课堂小结

  本课为生成性课堂,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围绕学生活动效果进行小结。按照课堂设想,可小结如下:通过我们思考、合作、探讨,在互动中感知了小说情节,领悟了小说主题,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进行了很好的探究。

  6.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战争的资料,进一步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创作三条以上反对战争的标语,要求:文字简明,有艺术性。

个人说课稿7

  说教材:

  大班的孩子马上就要上一年级了,但很多孩子不愿意一个人睡,为了让幼儿克服心理障碍,勇敢的一个人睡,教师进行心理疏导,通过故事,讨论等方法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勇敢的一个人睡,并形成良好的睡眠*惯。

  说目标:

  1、通过故事和各种体验,让幼儿了解其实黑夜并不可怕,并能用各种方法克服对黑夜的恐惧心理。

  2、鼓励幼儿能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一个人睡的勇敢经历或者坦然讲出不敢一个人睡的原因。

  3、通过创设情景,帮助幼儿了解夜晚,进一步树立幼儿自己睡的信心。激励幼儿乐意尝试一个人自己睡。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5、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惯,学说普通话。

  说活动准备:

  PPT课件、调查表、彩笔、气球,面具,眼罩等。

  说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带领幼儿听音乐进入场地,依次入座。

  2、播放ppt,教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小老鼠漫长的一夜》。

  3教师提问:小老鼠为什么一开始总是睡不着?最后为什么又睡着了呢?

  4、教师小结:

  原来那些可怕的声音是小老鼠的心理作怪,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并不可怕。晚上睡觉的时候只要关紧门窗,拧紧水龙头,家里还是很安全的。

  二、调查统计,心理疏导

  1、教师出示调查表,请自己睡的小朋友将自己的笑脸卡贴在黄色的一边,请不是自己一个人睡得小朋友将笑脸卡贴在绿色的一边。请幼儿作比较。

  2、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为什么不愿意在家一个人睡,请自己一个人睡的小朋友讲一讲一个人勇敢睡的经历。

  3、教师鼓励不是一个人睡得小朋友说出自己不肯一个人睡的原因。

  4、讨论: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让自己感到不害怕?

  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是怎样解决的'?

  小结:每个人心里都会想象出一些奇奇怪怪可怕的东西,当我们处在黑暗中就会想起它,越想越害怕。

  5、那么,你最害怕的是什么呢?,老师每人发给一个气球,把自己最害怕的东西画在气球上。

  画完后讲述,并讨论:怎样消除这些害怕的东西?(鼓励孩子想出合理的办法)

  小结:小朋友们已经找到了好多自己睡觉时不再害怕的办法,心里最害怕的东西也已经消除掉了,下面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好好的享受美丽而宁静的夜晚吧。

  三、创设情境,体验优美意境

  1、教师请幼儿看课件,欣赏夜晚的美丽景色,共同体验夜晚的美好。

  2、教师:现在你乐意一个人睡了吗?

  那让我们从今天晚上开始就尝试着一个人睡好吗?

  最后祝每个小朋友天天都拥有美好的夜晚,睡的香,睡得甜,身体棒!

  活动反思

  在幼儿园组织的这次教师公开课中,我开展的是大班社会活动《你愿意一个人睡吗》。现在很多大班的孩子一直不敢单独睡觉,为了帮助幼儿克服心理恐惧,勇敢地一个人睡,养成良好的睡眠*惯,我就开展了这次活动。害怕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尤其是孩子在睡觉时,往往伴随着黑暗、阴影和独处等因素,特别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比较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恐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利用了绘本《小老鼠的漫长一夜》,用故事中小老鼠独自睡觉的经历唤起幼儿的共鸣,让幼儿轻松的知道黑夜中听到的各种声音白天和晚上都有,是小老鼠在黑暗中想出来,并不可怕。然后我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单独睡以及不能单独睡的情况,并且鼓励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不愿一个人睡的原因。在这个环节中,原先我我设计的是有调查表的,但是在试教后,这个环节我取消了,但是活动结束后,我觉得这个环节还是必不可少的。有了调查,幼儿才会有话可讲。

  大多孩子没有单独睡觉,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害怕。要想帮助孩子克服“害怕”的心理,就应先了解孩子所害怕的到底是什么,把睡觉时所害怕的问题一一陈列后,鼓励幼儿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本活动中我主要是让幼儿亲身体验他所害怕的东西,也就是直面刺激,例如体验黑暗,魔鬼等。然后进行心理发泄,将心中最害怕的东西画在纸上,想办法让它消失。孩子面对一个刺激所引起的害怕或恐惧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后,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了,疏导的目标也就达到了。当孩子们心中的害怕彻底消除后,我带孩子们体验夜晚的美好,并鼓励幼儿尝试一个人睡。

  整个活动有疏导,有发泄,有体验,相信孩子们在活动后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但是整个活动下来,我还是感觉到自己的不足,例如在讲绘本故事时,可能受到了外在因素的影响,故事讲得不够生动,这是作为一名老教师不应该发生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多学*,多开展类似的活动,让自己不断成长和提高。

个人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课题来源:在生活中安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幼儿期的孩子们好奇心强,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然而由于他们缺少生活经验和常识,不能很好地把握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对一些有可能会造成伤害的事件缺乏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一些意外损伤。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基础的时期,让幼儿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安全的人生是所有家长和老师们的美好愿望,但由于现在的人生活节奏快,繁忙的工作和琐事,难免有时会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一个人在家呆着,是幼儿生活中难免发生的事,如果在家中幼儿不会保护自己,后果将不堪设想。大人在家的时候,有些事物孩子好奇,但恐于大人不敢去玩,当大人不在家时,他们的好奇心就得以释放了,*时感兴趣但不敢玩的他们这时就会去碰一碰,玩一玩了,但孩子毕竟小,安全意识还很薄弱,玩的时候几乎不去考虑他玩的游戏的危险性,同时家里的电、刀,暖壶,以及火机等等都是幼儿感兴趣,极容易去玩的,这些又是给幼儿带来最大的伤害的东西,甚至回危及幼儿的生命,同时幼儿一个人在家,如果来人怎么办,现在的社会极其复杂,一些不法分子就是利用这个空子来进行各种违法活动的。根据以上现象,从而产生了本次活动。就如:《纲要》中所说:“幼儿的教育活动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要利于其长远发展,既教育要贴*幼儿的生活又要服务于幼儿生活”。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把目标定为:

  (1)让幼儿知道自己在家的时候有些东西是千万不能去玩的,否则会有不良的后果。(2)看情景表演讨论,在幼儿讨论中幼建立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3)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惯。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让幼儿知道玩火机,弄电,玩刀的危害,知道家里来了陌生人因该怎么办从而树立幼儿的安全意识。在情景中,让幼儿真实的感受到如果自己没有安全意识,随意玩不该玩的东西,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活动难点是:幼儿说的很好,但做起来由于自制力弱却做的不好,因此我就鼓励台下幼儿上来演一演,从说转化为做,从而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一)在师生互动中,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以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大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我采用直观教学法,先设置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看情景表演,在观看的过程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教育。例如:在活动中,我多次让幼儿在直观情景中找错误,然后鼓励幼儿说一说。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与同伴,老师说说各自看到了什么?他们错在哪儿了,幼儿在说的过程中也就是教育他们的过程。幼儿自己说出来的东西往往对他们的教育最深刻。

  (二)从幼儿的生活出发,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陈鹤琴先生认为“幼儿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对幼儿的健康教育要把握好时机。”幼儿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因而在特定的环境中地对幼儿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会有事倍功半的效果。为此我设计了几个幼儿在家中会发生的情景,活动前找能力强的幼儿,给他们编排情景表演。情景表演是幼儿生活的重现。在看情景时,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看去思考,然后说说自己看了情景表演后的感受。幼儿在说的时候就已经从内心里知道了怎么做是安全的,怎么做是不安全。最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幼儿能说出来,其实已经达到了对他教育的目的。

  (三)在生动的表演中让幼儿感受活动的乐趣

  在玩中学,学中玩。游戏活动是孩子最重要的学*形式,《纲要》也重申“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激发引导幼儿参与活动的重要手段,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幼儿身心需要。游戏过程能激发幼儿一直以积极、轻松、愉快、自觉的心情参与活动。因此,整个活动我让角色游戏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生动的表演结合幼儿的自由表达,避免了活动的空洞性。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动,他们对动的东西也十分感兴趣,生动的情景表演,正符合了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到了快乐,在快乐的心情中,明白了道理。最后教师鼓励幼儿大胆上上台,把自己一个人的时正确的做法演一演,这既是一个提升幼儿能力的环节,又是对幼儿安全教育的一个升华,有些时候,幼儿说的好,未必会象自己说的那样去做,这是幼儿身理发展的又一个特点,我鼓励台下的幼儿演一演,这样加深了孩子心理上的记忆,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提高“一个人在家”的安全意识

  三、说学法

  (一)看一看

  在活动中我主要以情景表演为线,贯穿整个教育活动。形象直观的东西幼儿最感兴趣,对孩子的教育也最直接。让幼儿在看表演的过程中,知道自己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因该怎么做是最安全的。看情景调动幼儿的视觉,让幼儿最直观的看到不对的做法造成的严重的后果,从而从心理上对幼儿进行干涉,让孩子形成自我防护的意识。

  (二)想一想

  情景的表演并不是为演而演的,对观看着进行安全教育是它的目的,因而,在看表演前,教师提出要求“小朋友,你们看情景中的小朋友一个人在家是怎么做的,他这样做对吗,为什么?”让幼儿带着问题去看,去思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思考*惯。一节成功的活动,因该是幼儿在活动中得到多方位的提高,在这节活动中,我不简单的让幼儿在看情景中得到安全教育,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在看的`过程中养成边看边思考的*惯,这对他们今后的学*非常的重要。

  (三)说一说

  新《纲要》目标明确指出:“活动中要调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并用适当的方法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每一个环节都引导幼儿是带着问题去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等多种感官参与,幼儿在说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了自我保护的意识。幼儿期是幼儿语言发展最迅速的阶段,教师应在各种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心理学也指出“凡是人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此看完情景,我就鼓励幼儿大胆去说,在说中,得到教育,在说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幼儿回答时允许错误的方法和争论,有错误时教师及时告诉幼儿怎么做是安全的,避免他们在实际中发生危险。最后教师加以分析,引导,小结。活动中孩子始终处于自由,宽松探论氛围中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抓住孩子好奇的心理特点,引出本活动的主题:“现在爸爸妈妈那么忙,有时难免要把你们一个人放在家里,你们一个人在家因该怎么做呢”通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幼儿的思绪引入实际生活中。在以下的环节中,我都是看情景,说一说“小朋友在家是在家是怎么做的?”作为发展主线,从形式上,内容实质上深深吸引着孩子。

  (二)看情景,互交流

  幼儿的学*活动往往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所以在第二环节我就安排孩子带着问题看生活情景情景。在这一过程,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当孩子看完情景后就引导他们说一说,“情景中的小朋友在家都做了什么,他这样做对吗?为什么”最后鼓励幼儿上台表演,让幼儿多方位的得到发展。

  (三)教师与孩子一起对本次活动的内容加以整理

  活动快结束的时候,我和孩子们一起对本节可做了个小结。幼儿在说的时候,他们所表达的知识是零碎的,这就要求作为活动支持的老师,在幼儿充分回答的基础上,把孩子所说的知识加以整理,让孩子在本次活动结束时,对活动中所涉及的安全知识有个整体的印象。让幼儿明白,生命是最可贵的,对自己和别人有伤害的事情绝对不能去做的

  (四)在欢快的音乐中,幼儿走出教室,本次活动结束。

  五、活动效果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大班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表达能力。在看完别人表演后,都有很强烈的表达的愿望,都想说说自己看完情景表演后,自己对情景中小朋友的看法,纷纷举手发言。在活动我鼓励所有想表演的小朋友上台来表演,从而发展幼儿的表演能力。本节课,幼儿不但知道了有关安全方面的知识而且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都有所提高。

个人说课稿9

  教材分析

  我所教学的课文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第五单元是以“精神家园”为主题,本单元的学*重点是对人的本性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对人性的弱点的思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托尔斯泰,课外阅读其作品。

  2、从小说要素归纳小说情节;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探寻小说的主题。

  3、欣赏作品处理情节详略、结尾耐人寻味的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

  1、朗读 2、品读 3、讨论点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多角度分析问题,关注社会。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能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题。

  2、难点是小说主题和寓意的多向理解;欣赏小说的生花妙笔。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课文的分析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况且课文浅显易懂,又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使学生更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学生学*起来易于理解。本文很长、脉络清晰,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地读然后复述课文,培养语感的基础上,教师再点拔启发,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和理解课文。

  教法设想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结合当前语文的教学理念,本文的教学可采用朗读 、品读 、讨论点拨、质疑探究法、问题导引法、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性,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于法,复述为本,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小说教学,读尤为重要。

  对字词的积累,我采用检查预*的办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在突破教学难点时,我采用了讨论法。比如“如何理解本文的主题”这一问题上,可以让四人小组先讨论,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同学的成果,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拓宽学生的思路。

  另外,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了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比如看图片、看动画等,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融入情景之中。

  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方式,从两方面加以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通读基础上,自主复述课后,让学生划出表现人物个性的重点词句语句,组织学生交流,并适可而止加以点拔,只把获得结论的方法途径指导给学生,促其自求,促其自得,从中悟出规律方法,以让学生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以达到进一步把握主题,从多角度理解主题的目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

  1、依据注释熟读课文 ,理解文意,提出出疑问。

  资源的来源及使用目的:

  1、来源:中国远程教育资源、网络下载、自制。

  2、使用目的:体现新课改理念,图文并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通过对上面的分析,在施教时我准备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激趣导入——整体感知——自主疏通——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一)入景激趣导入

  1、欣赏有关的图片。(蝴蝶、红彬、秋草)

  2、说一说你的精神家园中的情感元素(亲情,友情,正义……)

  设计说明:放幻灯生命图片,直观,印象深,引出新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积极性。

  3、出示学*目标。

  4、作者及作品简介。(导航塔)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复述故事情节。

  3、口述课文内容。

  (三)品读课文

  1、圈点批注人物描写的语句。

  2、提问质疑。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组织学生交流,老师可略作归纳。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四)合作探究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归纳小说的主题。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小说通过对帕霍姆为拥有更多土地而累死的叙述,评判了贪得无厌的人,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象。文章先写帕霍姆的贫穷状况,又叙述她的贪得无厌的'事情,最后对这种人进行了评判和嘲讽。

  2、讨论小说的主题。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主要是批判和嘲讽贪得无厌,但也客观表现了一个受人赞赏的个性。

  3、开头部分帕霍姆两次买地的故事,有没有必要写?为什么?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有必要。因为前两次买地为最后一次得到土地却丧了命作铺垫。帕霍姆过分的的贪心是逐步发展来的,也是前面过于顺利造成的。第一次买地可说是为了摆脱贫困,但进展顺利造成了他后面欲望膨胀的基础。第二次自称是为了不受穷,其实至少应是为了日子越过越好,结果更为顺利,生活强了十倍,这就大大激发了他的欲望,他希望眼前所有的土地都属于他,他的贪欲大大膨胀了。这才有后面买大批土地的决定和表现出的过分贪心。这样的情节才是故事不显得生硬和突然。直接从巴什基尔人的买地游戏说起,虽一样可以揭示主题、寓意,但可能较为离奇,教化味较重,而采用民间寓言故事或传统小说的叙事风格,生活味较浓,且娓娓道来,似拉家常,效果当然好。

  设计说明: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学*课文的内涵,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QQ连线,时空对话

  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设计说明:此环节的设计,可以促使学生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关注社会、激发创新思维,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教学特色

  1、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显得异常的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课十分注重以下四点: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学*使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3)学*勾画、积累关键性词句。

  (4)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感受文本。

  2、合作的广泛性与交流的充分性

  由于本节课重、难点都需要通过活动这一载体加以解决和巩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为此搭建了一个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台,让学生体会到在学*中与他人合作、和别人交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个人说课稿10

  教材分析:

  《缤纷花布》一课是浙美版二册的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花布,感受花布。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的提高,花布的种类、色彩是各种各样的,变化越来越丰富。在一块花布中,蕴涵着很多美的东西,包括色彩的搭配,以及点、线、面的造型组合,这些正是美术元素在生活中的运用。应该说,学生对花布并不陌生,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花布。但是,学生并未有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本课的花布为内容,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深入的观察、感受、表现花布的同时,初浅的认识感受到花布中蕴涵的色彩搭配、点线面造型的美术基本知识。这是本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意图之一。我们知道,花布是由底色和点线面组成的花样构成的。正因为花布有这样的特点,在表现技法上很适用蜡笔水彩画来进行表现,花纹用蜡笔画,底色用水粉涂。所以本课第二个设计意图是借助花布这一媒介,完成蜡笔水彩画的技法传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花布的观察和欣赏,认识点、线、面等美术元素。能运用点、线、面进行巧妙的组合设计出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花布。

  2、学会大胆的运用蜡笔水彩画的形式进行花布的表现。

  3、加强学生的设计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

  是了解感受花布的美,并能用初浅的色彩知识和点、线、面的构成知识表现花布。

  在表现花布的形式上用的是蜡笔水彩画,然而蜡笔水彩画学生接触很少,有很多操作的困难,所以本课的难点 确定为初步学会蜡笔水彩画运用。

  教法设计及学法设计

  要上好本课有两个基本点需要我们去把握,第一、感受花布,感受点、线、面构成和色彩搭配的知识。第二是蜡笔水彩画的技法的学*。基于教材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我在感受花布,感受点、线、面构成和色彩搭配的知识教学时,采用对比欣赏教学法。让学生在各种各样花布的欣赏比较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让学生感受美术在生活中的运用。

  在进行蜡笔水彩画方法的教学中,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把蜡笔水彩画的效果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行深切的'感受。

  继而让学生进行操作,在实践中探究如何能更好的运用蜡笔水彩画进行表现。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师示范,转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尝试、实践。注重了学生的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大部分,一、自主探究、尝试基本掌握蜡笔水彩画的运用;二、欣赏花布,感受色彩点、面、线的构成效果;三、创作表现;四、评价。

  具体的过程如下:

  一、动手尝试、感受蜡笔水彩画的运用。

  首先,魔术导入新课:

  在两张铅画纸上分别用白蜡笔画上一条鱼,其中一张纸用蓝色水彩涂满,另一张用蓝色蜡笔涂满,让学生观察两张纸的鱼的变化。学生会发现,用水彩涂的鱼会显现出来,用蜡笔涂的鱼不会显现出来。然后让学生分析,探究原因。用直观演示中把两种不同效果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会很容易很真切的发现,蜡笔和水彩不相融会产生一种特殊效果。这要比教师说来得更有说服力。

  学生在直观感受蜡笔水彩的效果后,会有一种强烈的自己也想来试一试的愿望。为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切身体会到蜡笔水彩的效果,让学生学会蜡笔水彩画的技能,接下来我安排让学生自己用蜡笔水彩画进行尝试操作。

  然后,挑选几幅学生作业进行讨论、点评。在讨论中解决学生在蜡笔水彩运用中的不当之处。同时,让学生观察哪些画上的鱼很明显,哪些画上的鱼不够明显,分析为什么?让学生在对比观察中,体会到如何运用进行合理的色彩搭配,渗透色彩明暗对比和色相对比。

  课上到这里,我顺势提出本课的任务——用蜡笔水彩画的方法表现花布,揭示课题。

  二、欣赏花布,感受花布的点、线、面的构成效果

  出示分别线、点、面单独组成和综合构成的花布范作,让学生进行欣赏,为了让欣赏有深度有层次,为了使欣赏为创作服务,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你喜欢哪一块花布,为什么?

  2)花布有怎样的图案,这些图案是用了哪些元素表现的?引出点、线、面这些元素在花布中的运用。

  3)比较图案中的点、线、面分别有什么不同?归纳出点有不同大小、形状的点,线有弯曲、长短。

  4)由这些点、线、面组合起来的图案有点象什么? 引导学生将花布中的图案归纳为植物类的、几何类等等。

  3)如果让你来进行设计,你打算如何设计?

  学生在带着问题的欣赏中,逐步的了解到花布可以单独用点、线、面来进行表现,也可以用点、线、面组合表现,表现的内容可以是一些具象的花纹,也可以是抽象的花纹。

  三、创作表现

  学生创作表现中,创作出来的作品蕴含价值越多,越和学生生活实际贴*,越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所以我在学生创作表现时,课前先给同学准备了很多已经剪好的衣服纸模型,让学生在纸模型上用蜡笔水彩画进行表现花布。这样,学生的作品不单是一块花布,而直接成了一件时装,让学生的作品表现更具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作业展示,作业评价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哪一件衣服上的花纹最清晰,为什么能做到很清晰?

  2、你觉得哪一件衣服上的花纹最漂亮,为什么?用什么形式来表现的?

  3、如果你是顾客,你会选哪一件衣服,为什么?

  让学生在自由评价、选购上,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同时,也给学生作品给予鼓励,让学生获有成功感,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愿望的提高。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解读与设计。总的来说,本课始终把握好两个基点:

  1、以欣赏为手段为阵地,在欣赏中解决色彩知识,提高美术的能力;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尝试,自由表现,自主评价,提高学生的参与课堂的能力,促进学生学*兴趣的提高。

个人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保护个人隐私》是粤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的第一框内容。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教材前一节内容是简略介绍公民的人格尊严权中的几种具体权利,本课内容是具体介绍人格尊严权中的另一种权利--个人隐私权,为后一框内容--自觉尊重公民个人隐私的教学奠定基础。本课内容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时代性强,但比较难以理解,是第六单元的教学难点。因此在教材编写上将其从前一课内容中独立出来,用一课的篇幅让学生具体地学*。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个人隐私的内涵及保护个人隐私的必要性;了解个人隐私权的含义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知道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学会如何维护个人隐私和尊重他人的隐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案例导学、课堂讨论等活动丰富知识,加深体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使学生认识到尊重隐私和尊重隐私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依法行事的*惯,帮助学生树立以尊重隐私为荣,以侵害隐私为耻的价值观念。

  3、教材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隐私权的内容具体范围,理解隐私权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知道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

  教学难点:如何把握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与成年人的教育之间的矛盾,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去尊重他人的隐私。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学情分析:

  针对的问题:社会不断发展,但中学生对隐私权却缺乏足够的认识;个别家长和老师为了了解孩子、教育学生,常常有侵犯学生隐私权的行为;个别学生不能很好地尊重和保护他人的隐私;网络的发达,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网络手段侵犯个人隐私事件时有发生。

  学生的需要:了解保护隐私权与父母对子女成长的知情权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维护自己的隐私权,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了解法律对隐私权保护的规定,帮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正当的途径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学生有必要增强隐私意识和法律意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权,给自己的隐私一个心灵的空间。

  2、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基于本课的特点和学情分析,我主要采用案例导学法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

  3、说学法: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觉悟的提高,因此,我积极倡导学生坚持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模式,变“学会”为“会学”,成为真正的学*主人。

  4、说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5、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时数为3课时,这里说的是第一课时 。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理清条理。按照“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案例导学、解读新知-- 新闻调查、理性思考--漫画赏析、要点点拨--直面现实、提升认识--课堂讨论、情感体验--归纳总结、明理践行”的教学流程组织教学。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设置情境)一个很熟悉的话题:中国人见面一般喜欢问些什么?而老外呢?

  设问:从中国人和外国人不同的见面问候话中你发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中国人特别喜欢关注别人的私事。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相互关注也是正常的,但这里有个“度”的问题,如果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会涉及到一个法律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保护个人隐私”问题。老师板书课题--保护个人隐私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了解的常识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从而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学*课题--保护个人隐私。

  [案例导学 解读新知]

  [案例一] (多媒体展示图片)小琳在取款机前取钱时,好几个取钱的人围着她,观看她取钱。

  (设计问题、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引出个人隐私的含义。此处设置一个[课堂检测]

  [案例二] (多媒体展示图片)某女大学生求职时,被询问:你多大了?你有男朋友吗?你谈过几次恋爱?设问:职场招聘人员的这种询问内容合适吗?(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不尊重他人隐私会给他人带来精神上伤害,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非常有必要尊重公民个人隐私。从而得出结论:尊重他人隐私的必要性--每个人都有一些不宜公开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私事,尊重个人的隐私,是公民应有的道德品质,也是公民必须遵循的公共生活准则。

  [案例三](你来当法官)**对犯罪嫌疑人李某的住宅电话进行了监听,发现了犯罪线索。李某认为这是他个人隐私权,**不该这么做。

  设问:**机关的行为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个人隐私指的是不危害社会的个人私事。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执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依法调查和公开当事人的有关信息,则不属于侵犯隐私权行为。

  提醒同学们要注意个人隐私权的三个关键点。此处设置一个[课堂检测]

  设计意图:以案例形式出现,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作为课程资源,体会个人隐私的泄露对个人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加深学生对个人隐私权的理解,以增强学生法律知识的运用的能力。

  [新闻调查 理性思考]

  透过短片来思考:(多媒体播放“新闻调查”--谁动了我的隐私)

  设问:你觉得要不要保护个人隐私?你认为保护隐私权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得出保护个人隐私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呈现案例,使学生融入案例的情节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尊重个人隐私权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

  [漫画赏析 要点点拨]

  (大家一起来剖析)(多媒体展示:漫画--“偷看”)

  设问:小李的行为侵犯了小王的什么权利?小王可以寻找什么的保护呢?我国主要有哪些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呢?都有哪些具体的规定呢?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公民个人的隐私权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学生对照教材查找答案: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邮政法规定;律师法规定等。

  设计意图:通过漫画赏析,引导学生融入情节,分析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法律保护公民隐私权的理解。

  [直面现实 提升认识]

  (多媒体展示图片)“母女对话”:

  (学生相互交流,各抒己见,老师点拨))说明了未成年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因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应该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家长或老师应尊重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强调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即必要又重要。结论: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指导学生看教材中“小链接”的内容:(深化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让学生自然得出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的结论。

  [课堂讨论 情感体验]

  [大家一起来讨论] 分组讨论:“成长的烦恼”--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反对和制止他们的'行为,据理劝说,告诉他们这样做是违法的。理解体谅他们的良苦用心,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这里要明确知情权、监护权与未成年人的隐私权的对立统一关系)

  设计意图:以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从而突出未成年人如何保护自己隐私权的重点,突破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和成年人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一教学难点。

  [总结归纳 明理践行]

  [大家一起来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希望学生既能明理,又能践行。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让学生明确所学内容,加深理解,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课程明理践行的目的。

  [课堂延伸 课外拔高] 布置作业

  1、[课堂延伸] 隐私权小调查(P/47)

  2、[课外拔高] 学有余力的同学成立兴趣小组,进行有关隐私权的问卷调查,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写一篇简单的关于个人隐私权的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设计练*,拔高和减负兼顾,让学生课堂延伸,巩固提高,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课程以知导行的最终目的。

  [板书设计]

  6.3保护个人隐私

  一、个人隐私

  1、个人隐私的含义

  2、尊重他人隐私的必要性

  二、个人隐私权

  1、个人隐私权的含义

  2、保护个人隐私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1、我国法律的保护规定

  2、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

  [设计反思]

  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努力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预设性”教学会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会不会影响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教学效果?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态度情感思想得到转变,那么思想怎样才能内化为实际行动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个人说课稿1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主题是:《多彩的个人理想》。

  一、教材地位:

  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第四单元把理想与使命作为一个重要话题,意义重大。多彩的个人理想是第一节第一框内容,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理想的内涵,从而树立正确而崇高的理想。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想的含义;个人理想的调整;不同的理想可以造就不同人生;理想与幻想、空想的本质区别。

  2、过程与方法:结合“我”的'亲身经历,体会理想的真正内涵;比较不同人物的理想,明白不同的理想可以造就不同人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生理想,激励自己不断超越自己,感受实现自身价值的喜悦;愿意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全力以赴地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及认知水*,我确定本框题的重点是:对理想的理解及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目标,树立正确理想。难点是:树立理想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

  本框四个教学内容,都是关于个人理想方面的,理论性不是太强,与学生联系很紧密。为落实教学目标,我主要彩用互动式教学的方式,旨在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和谐氛围,真正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形成对理想的清晰认识。

  五、学法指导:

  本节课在指导学生学*方法和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了体验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通过这些学*方法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口、动手等多种能力。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流程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在轻音乐的伴奏下,我通过现身说法,谈自己的理想导入课题,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与陌生感,容易进入情境。

  2、以学生交流为主,由名人谈理想到凡人谈理想,准确把握理想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描绘自己的理想蓝图。

  3、在准确把握理想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理想是固定不变吗?为什么理想会不断调整,会发生变化呢?安排学生讨论,鼓励学生举例说明。

  4、由于理想的重要性是本框难点,我通过设置课堂活动,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获得对理想的正确认识,从而明确要树立崇高正确的理想。

  5、运用课本材料,阅读感悟,通过本环节让学生认识到,理想与幻想、空想的本质区别,理想应从实际出发,通向理想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坚持不懈。

  6、课堂小结,我打破了传统的“知识框架图”的总结方式。设置了“反思回顾”: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学*满意吗?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过程、内容,加深对理想的认识。

  7、在课堂练*这个环节里,鼓励学生自创理想名言或寄语,送给同桌,互相勉励,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8、在《二十年后再相会》音乐声中。我设置了一个活动,作为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学生对理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人生有了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设想,书写自己的理想,装在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梦想瓶里,与学生共享共勉。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是我对《多彩的个人理想》这一框题内容的整体构思,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个人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地位:本节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及管理实例。这些内容既是对前一节学生形成信息资源标准思想的实践,又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是为后续数据库管理思想作下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当前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和普遍性,信息资源分类管理办法和数字化管理工具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和学生自己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分类和掌握数字化资源、管理工具的使用。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合理选择工具管理个人学*、工作、生活中的信息资源,体验与自己相关的各种活动中所涉及的个人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养成良好的信息资源管理*惯。

  3、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信息资源分类管理方法和和标准化思想的理解,能独立地选择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管理方法。

  4、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将个人数字信息资源管理方法应用到生活中的意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二、 说媒体

  1、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课件大量的与学生生活、学*相关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2、对象:高一学生在前面六章的学*实践中已积淀了基本的信息素养:如什么是信息、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处理等基本技能,也掌握了与此相关的一些方法,但在学*及生活中,对生成的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存放随意性较大,尤其在管理时还缺少方法,从这个角度讲,学生有对信息化资源管理的需求,只是管理意识较淡薄。

  3、时间:45分钟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根据本课的内容,我选择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即创设情境将学生置身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中去,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意识;

  (2)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即化解难点,突出重点,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分层教学。

  (3)演示法教学即通过教师的现场操作讲解,让学生掌握信息资源分类管理方法和数字化管理工具的使用方法。

  2、学法

  (1)动手实践即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独立思考、实践操作;

  (2)讨论法即学*中遇到的问题能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3)自主探究法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对信息分类整理的思想;

  四、说教学思路和过程(分五个步骤)

  1、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时间:2分钟

  升入高中以来,与初中最大的不同:一是学生要对自己的学*生活做出计划安排,二是学校对于学生学业进行非常详细的科学评估,学校对学生如何评价?学生在校的各种学*表现是如何管理的?(通过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些繁杂的不同种类的信息如何管理?为下面的学*任务的开展埋下伏笔)

  2、分析问题 明确任务 时间:3分钟

  针对上述问题,师生共同进行探讨,并提出,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个人数字信息资源非常多,如何将他们分门别类的进行管理也是一种信息技能,这节课,我们将主要研究三类个人信息的管理办法。(出示任务,呼应教学目标)

  3、自主探究,逐步实施

  任务一:整理自己的学*文件夹-----资源管理器

  要求:将学*文件至少进行两种不同形式的分类(如按课时分类、按作业主题分类、按作业保存类型分类)

  时间:6分钟

  学*指导:利用课前提供的自学指导自主实践。

  应用的技能是:文件及文件夹的创建、移动、复制、粘贴、重命名等基本操作。

  此处的可能问题是:学生对文件分类还存在着疑义,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任务二:从老师提供的日常教学管理表中统计出本期自己作业上交、出勤、课堂表现记录、加分、提交的研究性学*资料等方面的信息。-------电子表格

  要求:选择自己掌握最好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

  时间:15分钟。

  学*指导:教师建议同学们应用EXECL进行统计,如有问题可参阅自学指导,此时教师也根据学生选择该项工具的多少及出现问题的情况进行统一指导。

  应用技能:EXECL的数据的统计、汇总及分类等,是这个环节中的难点,教师可根据情况进行演示指导。

  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些学生可能会选择计算器和手工统计办法相结合的处理方法,课堂中教师根据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

  任务三:分类整理自己机器上收藏夹内的网站。

  要求:对照教材,结合资源管理器的操作动手实践,熟悉收藏夹管理网站的基本方法。将自己收藏的网址按照一定的主题分类。

  时间:5分钟

  学*技巧:在收藏夹下进行文件夹的创建,然后进行移动、和文件夹的改名等操作。

  目的:通过三个任务的分解,从心理上减轻了学生学*的压力,给了学生一个学*的抓手,即给学生了目标,又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积极的思考,发展了学生的管理信息的能力。

  4、上传作品 总结方法

  时间:8分钟

  要求:让学生将三类作业抓图后上传到教师机。

  老师从每组中任选两个同学的作业进行展示,组织同学对这三种类型的管理信息的方法进行评价(一突出管理的技能、二是关注学生使用的方法,三是关注学生将个人信息整理后的效果)

  通过评价总结出管理的目的和每一种管理方法的特点:教师画出一个框图帮助学生梳理学*目标。

  目的: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及自己在本节课发展的状况。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总结帮助学生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5、延伸拓展走进生活 时间:6分钟

  本节课,我们获得了管理个人数字信息的三种方法,他们都是以文件单位进行管理的。我们称之为文件管理方式。如果全校每位学生的信息我们都需要进行处理,应用这些方法还能有效地解决吗?还有没有更好的数据管理方式呢?下一节课的学*将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

  目的:与前面情境呼应,让情境一体化,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下一节课的学*打下基础。

  在生活中,掌上电脑已日益成为人们常用的个人信息管理工具,学生对掌上电脑是否了解和熟悉?可以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相关资料进行了解,并与学生共同交流。另外,本学期的学*即将结束,我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已基本做好,放在班上的博客里,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登录并留下给其他同学鼓励的话,看一看我是怎样管理班级博客的?下学期,我将博客的管理权限交给学生。

  目的: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根据学生情况,我做了这样的处理,起到灵活使用教材的作用。

个人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动物的“个人卫生”》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屋二”中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知识短文,作者用浅显*实的语言清楚地介绍了几种动物搞“个人卫生”的知识,从而使学生了解动物的一些*性,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

  二说设计

  《动物的“个人卫生”》是一篇略读课文,为体现“快乐读书屋二”引导学生快乐读书,提高语文素养的特点,在教学时,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中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说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几种动物搞“个人卫生”的方法,从而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

  四说教法

  教学中,我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多种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

  五、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课前,设计合理的前置性学*内容,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了解动物们搞卫生的方式。课中,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学会合作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六、说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学*生字——本课总结

  《动物的“个人卫生”》教学设计

  乐群乡中心学校王艳波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几种动物搞“个人卫生”的方法,从而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充分读书,了解几种动物是怎样搞“个人卫生”的。

  教学准备:字卡、小黑板等。

  前置性学*:

  1、自学五项内容。

  2、思考文前提示中的问题。

  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当你感到身上很脏时,你会怎么做?小动物们也像大家一样很爱清洁,那它们是怎样清理“个人卫生”的呢?让我们共同学*《动物的“个人卫生”》。(板书课题)

  二、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并思考:文中介绍了哪儿些爱讲卫生的动物?

  2、学生自由汇报,师板书。

  3、小组合作探究,师相机指导朗读。

  (1)小组交流:动物们都采用哪些方式来清理“个人卫生”的?它们是怎么做的?

  (2)代表汇报,师相机板书。

  (3)师指导读出“鸟儿的快乐,大象的高兴劲儿”,体会动物们洗澡的心情。

  三、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清理“个人卫生”的方式?

  四、认读生字。

  1、学生自读生字并组词。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3、师用字卡检查认读,并指导领读。

  五、本课总结。

  1、通过学*,你都有哪些收获?

  2、教师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讲卫生的*惯。

  板书设计:

  动物的“个人卫生”

  鸟类水、沙子、蚂蚁

  大象水、土

  毛皮动物抖动肌肉

  哺乳动物小疣、木片

个人说课稿15

  教材解读

  第五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既是低中年级科学故事、科普文章的承接,也是上述单元的发展。选编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科学精神做出了阐释。学*本组课文,要求学生能把握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还要学*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

  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梁衡的同名散文(发表于《英才》1994年第4期)的节选。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这一问题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赞美她对科学、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更赞美了她的人格与精神。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一开始描写了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作学术报告的场面,将居里夫人美丽的形象和伟大的成就凸现在读者面前。接下去的两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直到发现了镭,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充分表现了居里夫人坚定执著、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居里夫人在名利面前的态度和做法,表现了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高贵人格和全身心投身科学的忘我精神。最后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肯定居里夫人的人格。课文没有泛泛介绍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而是将作者对科学家生命的理解融合在一起,显得文采斐然。

  文章以“美丽”为主线,为此教学中我按照质疑美丽、初识美丽、解读美丽、升华美丽、抒写美丽五大环节来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的。

  设计思考点:

  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语文教学究竟要交给学生的是什么?这节课应该培养学生什么能力?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即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说简单一点就是让学生养成用心倾听的能力,乐于表达的能力,用多种读书方法阅读的能力,用语言写的能力,当然还有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这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教师只有在每堂课中尽力地去引导,训练,学生就不会害怕说,害怕写,害怕与人交流了。也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真正培养起来!

  基于这个思考,本节课在设计时我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一、如何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的时间、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运用多种读书方法走进文本,读、思、感、议、悟人物的品质,教师只做引导、点拨,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设计时,我尽量让多种读书方法在课堂中展现。如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的是什么;速读,画出赞美居里夫人的中心句;精读课文,画出重点句细细品味并做批注;感情朗读,再现居里夫人的美丽。总之,整堂课中,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感悟居里夫人的内在美,从心灵深处敬重居里夫人的人格精神。

  二、如何训练学生乐说、善说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要教学生会说话。*时,我们往往苦恼于学生课堂上不发言,要么站起来蹦出来的是一个词语,或是半句话,语言生硬、不流畅。反思一下,是因为我们忽视课堂上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如何训练学生在课堂中乐说、善说,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留给学生充足的说话的时间。

  六年级学生已经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抓重点的句子品读,体会居里夫人的精神美,人格美是本课的重点。为此,教学中要舍得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更多学生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基本上对于一个句子的理解让多个学生谈,当然不是重复,教师这个时候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词语、不同的角度层层引向深入,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领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

  (2)指导学生将话说通顺,流畅。

  我们经常听课,发现很多老师都有一个通病,对于学生说话中存在的语病很少帮其改正。久而久之,学生在表达上肯定有问题,因而他们会很少站起来说话了。作为教师,这节课中,除过给学生充分说的时间外,在学生说话的时候,我会用心的倾听,其他的学生也要做到这一点,对于学生说话中存在的问题如用词不当,语句不连贯,重复等问题都会和学生一起帮其指出,改正。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在说话时问题会越来越少,他们在表达时才会越来越精彩!

  三、如何做到课内外结合。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教学本课前,我先让学生借助书本、网络查找阅读有关居里夫人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中理解重点句子的时候,让学生将课外资料加进去,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其他的学生也会受益的。这样做使得学生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课内,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如何让读写结合体现在课堂中。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却一直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重阅读,轻写作,阅读与写作处于脱节状态。如何将阅读和写作较好地结合起来,让阅读更好地服务于写作,并通过课堂练笔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为此在学完课外之后,居里夫人伟大的精神、人格将永远定格在历史,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学生肯定有很多话要对居里夫人说,也有很多的感受,让学生写下来。虽然只是一个小片断,却借此培养学生乐于动笔、勤于动笔的*作*惯,也找到“读写结合”的联结点,使读写真正结合起来,不流于形式。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知道写什么,懂得怎么写。进而喜欢上阅读与写作,走进爱读写,会读写,且能读写的境界。


个人说课稿菁选扩展阅读


个人说课稿菁选(扩展1)

——个人说课稿菁选

个人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个人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个人说课稿1

  本次的教学设计针对二年级《哲学与人生》课程中第十一课《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第1课时。

  《哲学与人生》是依据新大纲编写,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我对新教材的认识:它改变了过去侧重强调哲学基础知识的倾向,也不是对哲学知识和人生问题的简单累加,而是在学生以前已经学*了四门德育课程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系统整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人生问题,是哲学与人生的有机结合。

  本教材共分为五个学*单元,第四单元共三课,第十一课需要2课时。本课是在前面教学中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性原理初步确定人生目标的基础上运用理想与现实、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指导自己确立务实的理想,为后面的理想信念的学*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新课程中,把教学的落脚点从基本知识的掌握转变为帮助学生解决理想问题上。因此,我将第1课时的教学主线确定为: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引导学生在感悟理想与现实、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的基础上把个人理想自觉地融入到社会理想中,形成脚踏实地的理想观。

  这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二年级影视专业的学生:

  在情感认识方面,作为艺术类的学生,他们都非常喜爱自己的专业,有远大追求,但是大多眼高手低,过于自负,自我意识强烈,个人目标呈现出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特点;学*影视专业的学生普遍生活条件优越,在实*前夕并没有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还需要强化艰苦奋斗意识和社会历史感的教育。

  在知识基础方面,他们已经掌握了人生目标、社会发展规律等知识,并初步制订了实*目标;已经了解了一些哲学原理和方法,但是还不会运用这些方法分析实际问题,需要给予一定引导。

  在学*能力方面,他们具有一定的影视加工能力,擅长运用影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挖掘他们的专业资源是本课成功的关键;因为他们个体差异比较大,适合以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基于以上的情况,依据大纲的要求,我对本课的教学确定了如下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理想和现实、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

  2.理解个人理想的确立和追求必须从社会现实出发

  情感态度观念目标:

  1.结合影视专业特点,认同社会发展特别是行业发展的现实

  2.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对待理想,树立脚踏实地的理想观

  运用目标:

  1.能够在任务单的指导下运用理想和现实、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分析典型案例

  2.能够在今后的理想确立和追求上自觉地将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中

  本课书的教学重难点分别确定为:

  教学重点:在典型案例分析中理解个人理想的确立和追求必须从社会现实出发。

  重点的依据:只有学生在理想的问题上梳理清楚与社会、现实的辩证关系,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在今后的理想确立和追求上自觉地将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中。

  难点的依据:将理论落到学生实际具有一定难度,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

  为了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本节课主要运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用视频短片作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探究案例、交流感受,突破教学重、难点。

  为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小组学*任务单》和《个人学*记录单》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的方式探究体验,逐步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本课的设计依托了学校的Blackboard网络教学*台、先进的影视专业工作室等软硬件条件,课前准备《小组学*任务单》、《个人学*记录单》、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

  充分挖掘学生专业学*资源,指导学生课前制作典型案例的视频短片,课上运用图表的方式对案例进行分析,并以电子白板的信息化手段交流共享,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课前准备——制作短片,激趣引思

  全班分为4组,下发本课《小组学*任务单》和《个人学*记录单》,让学生在课前就能熟悉相关事迹,了解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组学生完成《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坚守悬崖小学十八年的陆建芬、李桂林夫妻《我们生命中的“悬崖小学”》)短片制作;另外三组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采访提纲分工合作完成《优秀毕业生事迹》(全国十佳DV制作人——王谦《我的DV之梦》)的采访短片制作。

  各组制作的'短片,是学生们在对典型事迹运用影视的语言进行交流,是熟悉课堂教学案例的过程,更是一次专业技能提高的过程。

  第二,课堂学*:分析案例,探究理想

  流程图如下:

  1.播放短片,呈现案例

  播放《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的短片。以学生的专业作品入手,呈现出本课的典型案例,调动学生学*的兴趣。

  2.合作探究,分享体验

  各组依据任务单的要求对事迹进行分析讨论,完成表格填写,并以电子白板的形式展示交流,教师适当点评。

  在任务单的引导下,对于案例的分析先后完成:

  (1)找理想——在事迹中找到陆建芬、李桂林已经坚持了十八年的个人理想。

  (2)看现实——看看“悬崖小学”的现实环境是什么样的。

  (3)识社会——认识事迹中的社会理想。

  (4)理关系——梳理事迹中现实条件和陆建芬、李桂林的理想之间以及和社会理想之间是什么关系。

  (5)谈感受——谈谈看到这个事迹后的感受。

  “坚守悬崖小学十八年的陆建芬、李桂林夫妻”的分析表

  陆建芬、李桂林现实关系个人理想关系社会理想

  文盲村、贫困村决定

  坚守“悬崖小学”,决定

  文明村、富裕村

  高于

  体现

  我们的感悟:1、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事业

  2、把个人的追求扎根于地区发展中

  2、为了自己的理想,克服现实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

  ……

  这是针对学生不会分析案例的特点,以任务单的方式,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运用图表的方式降低分析难度,重点突出,在电子白板上交流更直观,从而提高案例分析的准确性,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梳理清楚两组辩证关系后,进一步进行“谈感受”的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引导学生从卢建芬、李桂林的个人理想的确立和对自己理想的追求两个方面进行发言。

  3.归纳总结,升华认识

  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设疑:

  矛盾的客观性告诉我们在分析辩证关系时,既要看到二者的对立,又要看到二者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和统一表现在哪些方面?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对立和统一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此环节具有一定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以再次提示:

  对立需要我们“比一比”,比较二者的区别;统一需要我们“找一找”,找找二者的联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师生结合分析表格共同总结出两组辩证关系。

  此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强调:理想源于现实,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个人理想总是要受到社会的影响,是对个人现实状况的超越。这种超越必须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否则,这种理想就只能是空想。社会理想制约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的实现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把问题聚焦到——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之中。

  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

  在确立个人理想时必须要结合地区实际和自身的客观现实情况,不能好高骛远。——脚踏实地

  在对个人理想的追求时,必须从零开始,克服现实的各种困难,坚持不懈的努力。——脚踏实地

  只有从客观现实出发,把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中,脚踏实地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矛盾。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4.联系现实,指导实际

  播放《优秀毕业生事迹》采访短片,贴*学生专业实际,呈现案例。

  各组运用所学的两组辩证关系,合作分析事迹,完成表格填写,并在组间交流。

  本案例的分析还是通过五步进行,进一步巩固学生分析案例的方法:

  (1)找理想——在事迹中分别找到王谦的个人理想

  (2)看现实——看看事迹中的王谦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是什么样的,他自己又是怎样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而努力的。

  (3)识社会——认识事迹中的社会理想或行业发展目标。

  (4)理关系——分析事迹中现实情况和王谦的理想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他个人理想之间的关系。

  (5)谈感受——看看学哥的工作经历,你能总结出那些成功的要素。

  “我的DV之梦”的分析表

  现实情况关系个人理想关系社会理想

  王谦DV摄录、加工技术刚刚进入国内源于

  高于优秀的自由DV制作人符合、体现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我们的感受1、契合社会发展,满足个人兴趣的理想

  2、从基础工作开始,不断追求

  3、克服现实困难,坚定追求……

  这是在运用辩证关系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理想与现实社会关系的理解,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因为案例是我校影视专业优秀毕业生的事迹,比较贴*学生的实际,对案例的分析,除要求学生分析清楚两组辩证关系外,还要注意在组内及组间的对于“感悟”的交流,找找王谦是如何把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中的?现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是如何的?从而指导学生从事迹走入实际,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个人理想,我们又该如何把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进一步奠定脚踏实地的理想观,能够在今后的理想确立和追求上自觉地将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中。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第三,课外作业——分层训练,拓展提高

  针对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我设计了课后的分层训练,全体学生完成基础作业,有能力的同学合作或独立完成拓展作业。

  基础作业:

  1.小组作业:学生以组为单位,主要运用剪接和字幕的方式对《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短片进行再加工,要求体现出理想和现实、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

  2.个人作业:运用所学的辩证关系,在分析现实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修改上节课自己制定的实*目标(下节课教学中使用)。

  拓展作业:

  查找一个影视专业典型人物事迹,运用所学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完成图文并茂的《脚踏实地,成就梦想》的人物事迹介绍。

  本课时的教学不做单独的评价,在整个单元学*之后,师生共同完成整个单元教学的评价:

  第一,每个学生对于自己的学*状况、组内其他同学的学*状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情况做出评价,并对于自己的学*写出收获与反思。

  第二,教师结合各组学*的状况、填写的《小组学*任务单》和《个人学*记录单》,为每个同学打出单元成绩,并结合学生给教师的教学评价,写出教学反思。

  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学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联系,才能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我在本课中充分挖掘影视专业学生学*资源的基础上,把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前、课后,以学生自制的视频短片作为典型案例,开展教学活动,把辩证关系落足在脚踏实地的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上,最后又以视频再加工的方式检验学生学*的效果,从而体现出德育课的贴*实际,贴*生活,贴*学生的课改理念。

个人说课稿2

  教材解读

  第五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既是低中年级科学故事、科普文章的承接,也是上述单元的发展。选编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科学精神做出了阐释。学*本组课文,要求学生能把握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还要学*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

  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梁衡的同名散文(发表于《英才》1994年第4期)的节选。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这一问题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赞美她对科学、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更赞美了她的人格与精神。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一开始描写了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作学术报告的场面,将居里夫人美丽的形象和伟大的成就凸现在读者面前。接下去的两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直到发现了镭,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充分表现了居里夫人坚定执著、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居里夫人在名利面前的态度和做法,表现了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高贵人格和全身心投身科学的忘我精神。最后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肯定居里夫人的人格。课文没有泛泛介绍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而是将作者对科学家生命的理解融合在一起,显得文采斐然。

  文章以“美丽”为主线,为此教学中我按照质疑美丽、初识美丽、解读美丽、升华美丽、抒写美丽五大环节来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的。

  设计思考点:

  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语文教学究竟要交给学生的是什么?这节课应该培养学生什么能力?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即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说简单一点就是让学生养成用心倾听的能力,乐于表达的能力,用多种读书方法阅读的能力,用语言写的能力,当然还有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这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教师只有在每堂课中尽力地去引导,训练,学生就不会害怕说,害怕写,害怕与人交流了。也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真正培养起来!

  基于这个思考,本节课在设计时我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一、如何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的时间、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运用多种读书方法走进文本,读、思、感、议、悟人物的品质,教师只做引导、点拨,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设计时,我尽量让多种读书方法在课堂中展现。如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的是什么;速读,画出赞美居里夫人的中心句;精读课文,画出重点句细细品味并做批注;感情朗读,再现居里夫人的美丽。总之,整堂课中,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感悟居里夫人的内在美,从心灵深处敬重居里夫人的人格精神。

  二、如何训练学生乐说、善说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要教学生会说话。*时,我们往往苦恼于学生课堂上不发言,要么站起来蹦出来的是一个词语,或是半句话,语言生硬、不流畅。反思一下,是因为我们忽视课堂上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如何训练学生在课堂中乐说、善说,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留给学生充足的说话的时间。

  六年级学生已经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抓重点的句子品读,体会居里夫人的精神美,人格美是本课的重点。为此,教学中要舍得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更多学生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基本上对于一个句子的理解让多个学生谈,当然不是重复,教师这个时候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词语、不同的角度层层引向深入,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领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

  (2)指导学生将话说通顺,流畅。

  我们经常听课,发现很多老师都有一个通病,对于学生说话中存在的语病很少帮其改正。久而久之,学生在表达上肯定有问题,因而他们会很少站起来说话了。作为教师,这节课中,除过给学生充分说的时间外,在学生说话的时候,我会用心的倾听,其他的学生也要做到这一点,对于学生说话中存在的问题如用词不当,语句不连贯,重复等问题都会和学生一起帮其指出,改正。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在说话时问题会越来越少,他们在表达时才会越来越精彩!

  三、如何做到课内外结合。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教学本课前,我先让学生借助书本、网络查找阅读有关居里夫人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中理解重点句子的时候,让学生将课外资料加进去,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其他的学生也会受益的。这样做使得学生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课内,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如何让读写结合体现在课堂中。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却一直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重阅读,轻写作,阅读与写作处于脱节状态。如何将阅读和写作较好地结合起来,让阅读更好地服务于写作,并通过课堂练笔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为此在学完课外之后,居里夫人伟大的精神、人格将永远定格在历史,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学生肯定有很多话要对居里夫人说,也有很多的感受,让学生写下来。虽然只是一个小片断,却借此培养学生乐于动笔、勤于动笔的*作*惯,也找到“读写结合”的联结点,使读写真正结合起来,不流于形式。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知道写什么,懂得怎么写。进而喜欢上阅读与写作,走进爱读写,会读写,且能读写的境界。

个人说课稿3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说课的内容是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颗《个人小档案》。这是一堂基础课,关系着以后教学中技能的掌握程度。与原来教材相比,新教材以完成任务为过程,更注重授之以“渔”,教育学生学会拿工具做事情,正如这节中以完成输入个人小档案为教学任务,从中学会在记事本中使用键盘输入以及保存文件,主要培养学生一定的信息素养,锻炼学生信息运用能力,发挥学生充分想象创造力,激发学生学*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不同的知识层次,制定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记事本和键盘。

  技能目标:使用记事本和键盘输入,基本掌握正确的指法/。

  情感目标:通过输入符号,让学生体验在电脑上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键盘输入字符和保存文件。

  难点:功能键的使用。

  二、 说教法

  三、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任务,在老师引导下,启发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动手操作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完成知识学*的内化。本节课主要设计层次递进的三个任务:

  任务一:对照网上邻居的范例,打开记事本中输入个人小档案。

  设计意图:是本课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为了掌握键盘输入技巧,同时这个个人小档案是具有个性特色的,也是以后课程任务中所需的。考虑到学生键盘熟悉程度不同,速度有异,安排约15分钟操作时间。

  任务二: 记事本保存在网上邻居教师机“学生档案”,注意保存三要素。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的重点,也是计算机操作的关键,设置任务来检验巩固学生掌握情况,今后的课中还会不断强化这项操作直到学生熟练无误,安排大约5分钟操作时间/

  任务三:模仿、设计表情符号、字符图形添加到“个人小档案”中。

  设计意图:实现分层教学,对于技能熟练的学生不仅可以增强兴趣,进一步了解网上交流的*惯表示方法,同时发挥学生创造能力,个性得到发展。根据课本“随堂练*4”,以模仿提供的图示为主,对与技能一般的学生要求输入表情符号,技能熟练的学生要求输入字符图形,时间大约安排7分钟左右。

  1、操作演示法: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印象深刻的概念,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以及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2、情景创设法:设置情景,导出课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重难点。

  三、说学法

  提高学生的学*能力,逐步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1、自主学*法:在教师的任务驱动下,学生自主学*,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掌握知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课中的“小帮手”给学生遇到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 。

  2、尝试操作法:学生通过自己尝试摸索,经过自己的理解,虽然获得的技能未必完全正确,但由教师纠正演示后更能掌握牢固,同时也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3、自我检查法:针对计算机水*不同层次的学生来检验自己掌握知识情况,不仅方便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更是学生一种独立的表现,新教材中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每课后的“随堂练*”中都设置了自我检查这项。

  四、 说教学过程:

  围绕重点难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情景创设,导入知识

  通过网上邻居打开学*范例中的个人小档案,将本节课的任务成品展示给学生,直接带领学生进入学*情景。

  2、建构新知,驱动任务

  (1) 键盘输入:由于键盘输入内容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里以有学到,这部分内容就带有复*的性质,把键盘输入包括指法等内容融合在一起,通过演示操作一个例子来完成任务教学任务。通过图示、现场视频等效果来给学生一个整体形象了解,再利用输入有误的简单例句,然后通过一些功能键修改,与此同时,学生在同屏幕上又能看到我键盘的指法输入。紧接着,布置任务一让学生熟悉强化操作。

  (2) 文件保存:保存操作是本课的重点,是一项时常使用到的技能,同样演示操作并利用任务二掌握保存技能,同时注重细节的点述(修改后再次保存文件时只需直接保存)。当然,接下来的几节课保存操作将会反复出现,通过重复的操练达到技能的熟练,这也是新教材的又一特点,并不讲究一步到位,注重在不同任务中反复这一技能操作达到教学目的。

  3、熟练运用,能力培养

  最后的符号表情和字符图形是本节中最有趣的内容,学生的兴趣相对比较高,利用任务三,让学生模仿这些表情添加到记事本,强化保存操作。同时鼓励能力好的学生尝试类似表情符号,在课的末尾让学生放松心情,发挥充分想象力,增加课堂的愉悦气氛。

  本节课中没有设置学生作品评价这个环节,这堂课教学量比较大,考虑到学生的水*差异教大,因而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完成任务为主,可以在以后的课中进行学生的自评,集体互评和教师点评。

  原教材是以知识体系结构来安排章节,新教材打破了这个知识体系,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为目标,在这节课中以完成任务为主要目的,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学会操作。

个人说课稿4

  说教材:

  大班的孩子马上就要上一年级了,但很多孩子不愿意一个人睡,为了让幼儿克服心理障碍,勇敢的一个人睡,教师进行心理疏导,通过故事,讨论等方法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勇敢的一个人睡,并形成良好的睡眠*惯。

  说目标:

  1、通过故事和各种体验,让幼儿了解其实黑夜并不可怕,并能用各种方法克服对黑夜的恐惧心理。

  2、鼓励幼儿能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一个人睡的勇敢经历或者坦然讲出不敢一个人睡的原因。

  3、通过创设情景,帮助幼儿了解夜晚,进一步树立幼儿自己睡的信心。激励幼儿乐意尝试一个人自己睡。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5、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惯,学说普通话。

  说活动准备:

  PPT课件、调查表、彩笔、气球,面具,眼罩等。

  说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带领幼儿听音乐进入场地,依次入座。

  2、播放ppt,教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小老鼠漫长的一夜》。

  3教师提问:小老鼠为什么一开始总是睡不着?最后为什么又睡着了呢?

  4、教师小结:

  原来那些可怕的声音是小老鼠的心理作怪,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并不可怕。晚上睡觉的时候只要关紧门窗,拧紧水龙头,家里还是很安全的。

  二、调查统计,心理疏导

  1、教师出示调查表,请自己睡的小朋友将自己的笑脸卡贴在黄色的一边,请不是自己一个人睡得小朋友将笑脸卡贴在绿色的.一边。请幼儿作比较。

  2、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为什么不愿意在家一个人睡,请自己一个人睡的小朋友讲一讲一个人勇敢睡的经历。

  3、教师鼓励不是一个人睡得小朋友说出自己不肯一个人睡的原因。

  4、讨论: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让自己感到不害怕?

  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是怎样解决的?

  小结:每个人心里都会想象出一些奇奇怪怪可怕的东西,当我们处在黑暗中就会想起它,越想越害怕。

  5、那么,你最害怕的是什么呢?,老师每人发给一个气球,把自己最害怕的东西画在气球上。

  画完后讲述,并讨论:怎样消除这些害怕的东西?(鼓励孩子想出合理的办法)

  小结:小朋友们已经找到了好多自己睡觉时不再害怕的办法,心里最害怕的东西也已经消除掉了,下面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好好的享受美丽而宁静的夜晚吧。

  三、创设情境,体验优美意境

  1、教师请幼儿看课件,欣赏夜晚的美丽景色,共同体验夜晚的美好。

  2、教师:现在你乐意一个人睡了吗?

  那让我们从今天晚上开始就尝试着一个人睡好吗?

  最后祝每个小朋友天天都拥有美好的夜晚,睡的香,睡得甜,身体棒!

  活动反思

  在幼儿园组织的这次教师公开课中,我开展的是大班社会活动《你愿意一个人睡吗》。现在很多大班的孩子一直不敢单独睡觉,为了帮助幼儿克服心理恐惧,勇敢地一个人睡,养成良好的睡眠*惯,我就开展了这次活动。害怕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尤其是孩子在睡觉时,往往伴随着黑暗、阴影和独处等因素,特别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比较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恐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利用了绘本《小老鼠的漫长一夜》,用故事中小老鼠独自睡觉的经历唤起幼儿的共鸣,让幼儿轻松的知道黑夜中听到的各种声音白天和晚上都有,是小老鼠在黑暗中想出来,并不可怕。然后我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单独睡以及不能单独睡的情况,并且鼓励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不愿一个人睡的原因。在这个环节中,原先我我设计的是有调查表的,但是在试教后,这个环节我取消了,但是活动结束后,我觉得这个环节还是必不可少的。有了调查,幼儿才会有话可讲。

  大多孩子没有单独睡觉,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害怕。要想帮助孩子克服“害怕”的心理,就应先了解孩子所害怕的到底是什么,把睡觉时所害怕的问题一一陈列后,鼓励幼儿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本活动中我主要是让幼儿亲身体验他所害怕的东西,也就是直面刺激,例如体验黑暗,魔鬼等。然后进行心理发泄,将心中最害怕的东西画在纸上,想办法让它消失。孩子面对一个刺激所引起的害怕或恐惧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后,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了,疏导的目标也就达到了。当孩子们心中的害怕彻底消除后,我带孩子们体验夜晚的美好,并鼓励幼儿尝试一个人睡。

  整个活动有疏导,有发泄,有体验,相信孩子们在活动后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但是整个活动下来,我还是感觉到自己的不足,例如在讲绘本故事时,可能受到了外在因素的影响,故事讲得不够生动,这是作为一名老教师不应该发生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多学*,多开展类似的活动,让自己不断成长和提高。

个人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主题是:《多彩的个人理想》。

  一、教材地位:

  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第四单元把理想与使命作为一个重要话题,意义重大。多彩的个人理想是第一节第一框内容,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理想的内涵,从而树立正确而崇高的理想。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想的含义;个人理想的调整;不同的理想可以造就不同人生;理想与幻想、空想的本质区别。

  2、过程与方法:结合“我”的亲身经历,体会理想的真正内涵;比较不同人物的理想,明白不同的理想可以造就不同人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生理想,激励自己不断超越自己,感受实现自身价值的喜悦;愿意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全力以赴地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及认知水*,我确定本框题的重点是:对理想的理解及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目标,树立正确理想。难点是:树立理想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

  本框四个教学内容,都是关于个人理想方面的,理论性不是太强,与学生联系很紧密。为落实教学目标,我主要彩用互动式教学的方式,旨在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和谐氛围,真正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形成对理想的清晰认识。

  五、学法指导:

  本节课在指导学生学*方法和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了体验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通过这些学*方法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口、动手等多种能力。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流程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在轻音乐的伴奏下,我通过现身说法,谈自己的理想导入课题,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与陌生感,容易进入情境。

  2、以学生交流为主,由名人谈理想到凡人谈理想,准确把握理想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描绘自己的理想蓝图。

  3、在准确把握理想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理想是固定不变吗?为什么理想会不断调整,会发生变化呢?安排学生讨论,鼓励学生举例说明。

  4、由于理想的重要性是本框难点,我通过设置课堂活动,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获得对理想的正确认识,从而明确要树立崇高正确的理想。

  5、运用课本材料,阅读感悟,通过本环节让学生认识到,理想与幻想、空想的本质区别,理想应从实际出发,通向理想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坚持不懈。

  6、课堂小结,我打破了传统的“知识框架图”的总结方式。设置了“反思回顾”: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学*满意吗?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过程、内容,加深对理想的认识。

  7、在课堂练*这个环节里,鼓励学生自创理想名言或寄语,送给同桌,互相勉励,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8、在《二十年后再相会》音乐声中。我设置了一个活动,作为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学生对理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人生有了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设想,书写自己的理想,装在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梦想瓶里,与学生共享共勉。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是我对《多彩的个人理想》这一框题内容的整体构思,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个人说课稿6

  教材分析:

  《缤纷花布》一课是浙美版二册的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花布,感受花布。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的提高,花布的种类、色彩是各种各样的,变化越来越丰富。在一块花布中,蕴涵着很多美的东西,包括色彩的搭配,以及点、线、面的造型组合,这些正是美术元素在生活中的运用。应该说,学生对花布并不陌生,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花布。但是,学生并未有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本课的花布为内容,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深入的观察、感受、表现花布的同时,初浅的认识感受到花布中蕴涵的色彩搭配、点线面造型的美术基本知识。这是本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意图之一。我们知道,花布是由底色和点线面组成的花样构成的。正因为花布有这样的特点,在表现技法上很适用蜡笔水彩画来进行表现,花纹用蜡笔画,底色用水粉涂。所以本课第二个设计意图是借助花布这一媒介,完成蜡笔水彩画的技法传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花布的观察和欣赏,认识点、线、面等美术元素。能运用点、线、面进行巧妙的组合设计出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花布。

  2、学会大胆的运用蜡笔水彩画的形式进行花布的表现。

  3、加强学生的设计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

  是了解感受花布的美,并能用初浅的色彩知识和点、线、面的构成知识表现花布。

  在表现花布的形式上用的是蜡笔水彩画,然而蜡笔水彩画学生接触很少,有很多操作的困难,所以本课的难点 确定为初步学会蜡笔水彩画运用。

  教法设计及学法设计

  要上好本课有两个基本点需要我们去把握,第一、感受花布,感受点、线、面构成和色彩搭配的知识。第二是蜡笔水彩画的技法的学*。基于教材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我在感受花布,感受点、线、面构成和色彩搭配的知识教学时,采用对比欣赏教学法。让学生在各种各样花布的欣赏比较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让学生感受美术在生活中的运用。

  在进行蜡笔水彩画方法的教学中,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把蜡笔水彩画的效果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行深切的感受。

  继而让学生进行操作,在实践中探究如何能更好的运用蜡笔水彩画进行表现。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师示范,转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尝试、实践。注重了学生的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大部分,一、自主探究、尝试基本掌握蜡笔水彩画的运用;二、欣赏花布,感受色彩点、面、线的构成效果;三、创作表现;四、评价。

  具体的过程如下:

  一、动手尝试、感受蜡笔水彩画的运用。

  首先,魔术导入新课:

  在两张铅画纸上分别用白蜡笔画上一条鱼,其中一张纸用蓝色水彩涂满,另一张用蓝色蜡笔涂满,让学生观察两张纸的鱼的变化。学生会发现,用水彩涂的鱼会显现出来,用蜡笔涂的鱼不会显现出来。然后让学生分析,探究原因。用直观演示中把两种不同效果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会很容易很真切的发现,蜡笔和水彩不相融会产生一种特殊效果。这要比教师说来得更有说服力。

  学生在直观感受蜡笔水彩的效果后,会有一种强烈的自己也想来试一试的愿望。为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切身体会到蜡笔水彩的'效果,让学生学会蜡笔水彩画的技能,接下来我安排让学生自己用蜡笔水彩画进行尝试操作。

  然后,挑选几幅学生作业进行讨论、点评。在讨论中解决学生在蜡笔水彩运用中的不当之处。同时,让学生观察哪些画上的鱼很明显,哪些画上的鱼不够明显,分析为什么?让学生在对比观察中,体会到如何运用进行合理的色彩搭配,渗透色彩明暗对比和色相对比。

  课上到这里,我顺势提出本课的任务——用蜡笔水彩画的方法表现花布,揭示课题。

  二、欣赏花布,感受花布的点、线、面的构成效果

  出示分别线、点、面单独组成和综合构成的花布范作,让学生进行欣赏,为了让欣赏有深度有层次,为了使欣赏为创作服务,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你喜欢哪一块花布,为什么?

  2)花布有怎样的图案,这些图案是用了哪些元素表现的?引出点、线、面这些元素在花布中的运用。

  3)比较图案中的点、线、面分别有什么不同?归纳出点有不同大小、形状的点,线有弯曲、长短。

  4)由这些点、线、面组合起来的图案有点象什么? 引导学生将花布中的图案归纳为植物类的、几何类等等。

  3)如果让你来进行设计,你打算如何设计?

  学生在带着问题的欣赏中,逐步的了解到花布可以单独用点、线、面来进行表现,也可以用点、线、面组合表现,表现的内容可以是一些具象的花纹,也可以是抽象的花纹。

  三、创作表现

  学生创作表现中,创作出来的作品蕴含价值越多,越和学生生活实际贴*,越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所以我在学生创作表现时,课前先给同学准备了很多已经剪好的衣服纸模型,让学生在纸模型上用蜡笔水彩画进行表现花布。这样,学生的作品不单是一块花布,而直接成了一件时装,让学生的作品表现更具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作业展示,作业评价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哪一件衣服上的花纹最清晰,为什么能做到很清晰?

  2、你觉得哪一件衣服上的花纹最漂亮,为什么?用什么形式来表现的?

  3、如果你是顾客,你会选哪一件衣服,为什么?

  让学生在自由评价、选购上,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同时,也给学生作品给予鼓励,让学生获有成功感,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愿望的提高。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解读与设计。总的来说,本课始终把握好两个基点:

  1、以欣赏为手段为阵地,在欣赏中解决色彩知识,提高美术的能力;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尝试,自由表现,自主评价,提高学生的参与课堂的能力,促进学生学*兴趣的提高。

个人说课稿7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所说的篇目是《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现就教材,学生,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主要通过描写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四十几岁的男人家破人亡,内心受到巨大创伤,再现战争的残酷。本专题要求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探讨,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能说出战争对人类的摧残,从而正视战争,珍视和*。

  二、说学生

  1.学生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已有一定认识。

  2.学生以前接触过小说,但对小说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强。

  三、说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并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提升人生境界”,并结合本课自身特点,我想本课可以有很多目标:如(1)把握小说情节;(2)分析人物形象;(3)探究人物内心;(4)揣摩人物语言;(5)鉴赏细节描写……

  但本课的目标是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生成,可能是我预想中的2个或3个,也可能不在我的预想内。总之,我的想法核心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让他们得到成功的快乐,并在这种体验中产生学*的兴趣。

  四、教法学法

  1、课前要求:通读全文,把握情节

  依据: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独立思考能力。

  2、课堂中:师生共同确立本课目标,明确学*任务,体验学*过程

  依据:充分调动学生,在交流、合作、互动中体验学*的快乐。

  五、教学过程

  1.课前预*: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

  依据:本文篇幅较长,只有了解了故事情节,才能完成课堂中的合作、讨论、互动活动;同时学生学*负担较重,布置这样的预*作业,有利于为学生减负,增强语文学*兴趣。

  2.导入课文

  采用“移情法”,观看图片使学生对战争有了一定的直观感受,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小说情景中。

  具体操作:人们都说“水火无情”,但我还想跟同学说战争也同样是无情的,请大家跟我一起看几组镜头。(播放)镜头里的画面可以说让我们触目惊心,战争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灾难。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肖洛霍夫一起走进一个在战争中饱经灾难的人的内心世界。

  3.交流读后感受

  在请学生谈自己读后感受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思考对题目的理解以及小说在写法上值得我们学*和研究的地方。

  补充:学生在交流感受时可能会谈到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太悲惨了,也可能谈到小说情节波澜起伏,还可能谈到有关小说题目的问题等等,总之,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明确本课需要探讨的问题。在这里,我只能根据对学情的分析,假想可能呈现的课堂。

  4.探讨问题

  (一)(1)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经历了怎样的遭遇?

  依据: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把握小说情节,为交流互动作铺垫。

  (1)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遭遇?

  (2)通过什么方式表现这个主题?

  (二)如学生在交流中对小说题目有相关阐述,可以引入探讨

  (1)题目“一个人的遭遇”中“一个人”是谁?

  依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比较索科洛夫和凡尼亚两人遭遇的异同。

  依据:联系角度,比较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培养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体系的分析能力。

  说明:鼓励学生深入分析,积极参与

  (相同:家人死于战争,无家可归,心灵遭受巨大创伤……

  不同:索——死去的是妻子、儿女,凡——死去的是父母;索——四十几岁有劳动能力,凡——幼小的孩子无劳动能力;索——知道家人已亡、家在哪里,凡——不确切知道家人已亡,不知道家在哪里,苦苦找寻父亲、认为还活着的;索——可暂居在朋友那里,凡——流落街头;索——深感战争的残酷,凡——不明确战争的残酷,把索误认作自己的父亲,很开心……)

  (3)谁的遭遇更悲惨?

  通过比较分析,很多学生会认为凡尼亚的遭遇更悲惨,战争中幼小的孩子遭遇着家破人亡、流落街头的命运,却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不幸,这也是这篇小说能让人泪雨纷飞的原因之一吧。

  (4)“一个人”指的是谁?为什么不是一个人?

  这时回到原问题,“一个人”指谁?学生可能根据凡尼亚在战争中的遭遇更悲惨些,认为“一个人”应指凡尼亚。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并不需要明确的答案,更不能限制学生思维,只需让学生认识到尽管题目是“一个人的遭遇”,但作者却选取了两个人的遭遇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这就体现了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选取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来刻画,用两个不同家庭的悲惨遭遇,从不同角度展示战争给苏联千千万万这样的家庭带来了灾难,给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人的心灵带来了创伤,善良的人们谁不为之泣下,谁不会控诉战争呢?到此达到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境界。

  (5)比较迁移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索科洛夫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主人公的遭遇有什么不同,由此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典型意义的理解。

  补充说明,当然,如果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生成不是以上两个目标,就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总之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服务于学生。

  5.课堂小结

  本课为生成性课堂,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围绕学生活动效果进行小结。按照课堂设想,可小结如下:通过我们思考、合作、探讨,在互动中感知了小说情节,领悟了小说主题,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进行了很好的探究。

  6.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战争的资料,进一步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创作三条以上反对战争的标语,要求:文字简明,有艺术性。

个人说课稿8

  这是中班的音乐活动领域《我的家有几个人》,活动的主题涉及到每个幼儿自身,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从主题背景来分析,在开展"我的家有几个人"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不但了解了爸爸的本领妈妈的爱,收集了全家人的手形画面,并且通过儿歌《我的家有几个人》知道了自己家里的家庭成员;从领域经验分析,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对丰富,并且对歌曲的内容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从活动的价值分析,自己的家人是孩子最熟悉的人,他们都很愿意讲述自己的家人,因此我抓住孩子的这一兴趣点,让幼儿大胆表达,通过语言的表达,得到感情的进一步递增。在活动的过程中运用材料红绿大小旗,把班级人员分成两部分,加以以接唱的方法分角色演唱歌曲,锻炼幼儿的反映能力,并让幼儿准备理解歌曲传达的歌词内容信息,这也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中班的孩子在音乐节奏的把握上可能会比较抽象,在活动过程中用拍手、拍腿的方式学唱歌曲,把抽象的思维运用到具体的动作表达上,区分歌曲的节奏、唱与说的部分,把每个家庭成员说清楚,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部分。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我的家有几个人》,尝试用分角色接唱的方法演唱。

  2、根据歌曲节奏,改编歌词介绍家人。

  导入部分:

  T:老师今天给你们介绍一个新朋友小熊宝宝,他还带来了他的家人,让我们来猜一猜,看会是谁呢?S:有熊爸爸、熊妈妈。T:你们都说的很好!刚刚介绍了熊宝宝的家人,现在让我们来聊聊自己的家好不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人,你有他有我也有!想不想把你们的家人介绍给小熊宝宝?谁来说说你的家里有哪些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活动的开始部分主要以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为主,从大家都熟悉并喜欢的小熊宝宝可爱生动的动物形象慢慢转移到幼儿自己的身上,并以设问的方式来唤醒幼儿对自己的家庭成员的记忆和理解,从孩子回答的叙述中,大家都对自己的家人特征表达的具体生动,不仅可以看出孩子对父母、兄弟姐妹之间亲情的流露,还让幼儿在整个活动中更好的去感受家庭亲情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第二部分:

  刚刚老师知道你们都有一个温暖的家,你们都很爱自己的家,今天我们来听一听新朋友小熊宝宝是怎样来介绍他的家人的,竖起你们的小耳朵仔细听,看看你们都听到了什么?第二部分播放《我的家有几个人》这首歌,首先用小熊宝宝的家庭背景介入进来,让小朋友更有兴趣的去了解他人的家庭,与主题相符合的背景音乐和形象生动的画面给孩子们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有节奏的`音乐和与之配合的视频动画让这首歌自然的进入孩子们的耳朵里,歌曲的旋律和歌词逐渐的让小朋友们不自觉地想要去学会这首歌。对之前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孩子,并尝试让他们大胆的唱出这首歌,并且分辨歌词的内容。接着跟着老师学唱歌曲,用拍手唱歌,拍腿念歌词的方法区分歌曲的说与唱部分,把每个家庭成员介绍清楚。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部分,让幼儿初步了解歌词,用拍手、拍腿的方式学唱歌词,动作与歌曲旋律歌词内容相结合的方法让幼儿更有体会的去了解这首歌。接着运用接唱的方法分角色演唱歌曲,根据歌曲节奏进行接唱,锻炼幼儿的反映能力,运用大小红绿旗把幼儿分成两队,看教师出示相应颜色的旗作提示,进行接唱。这种游戏与音乐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不仅让幼儿乐于参与活动的兴趣,还让幼儿易于掌握此次活动的目的。

  第三部分:

  最后的活动结束部分与延伸部分让幼儿尝试对歌曲进行创编,让幼儿观看手形画面,尝试用歌曲中的句式填词介绍家人,并使自己的介绍跟上歌曲的节奏。

个人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保护个人隐私》是粤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的第一框内容。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教材前一节内容是简略介绍公民的人格尊严权中的几种具体权利,本课内容是具体介绍人格尊严权中的另一种权利--个人隐私权,为后一框内容--自觉尊重公民个人隐私的教学奠定基础。本课内容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时代性强,但比较难以理解,是第六单元的教学难点。因此在教材编写上将其从前一课内容中独立出来,用一课的篇幅让学生具体地学*。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个人隐私的内涵及保护个人隐私的必要性;了解个人隐私权的含义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知道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学会如何维护个人隐私和尊重他人的隐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案例导学、课堂讨论等活动丰富知识,加深体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使学生认识到尊重隐私和尊重隐私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依法行事的*惯,帮助学生树立以尊重隐私为荣,以侵害隐私为耻的价值观念。

  3、教材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隐私权的内容具体范围,理解隐私权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知道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

  教学难点:如何把握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与成年人的教育之间的矛盾,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去尊重他人的隐私。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学情分析:

  针对的问题:社会不断发展,但中学生对隐私权却缺乏足够的认识;个别家长和老师为了了解孩子、教育学生,常常有侵犯学生隐私权的行为;个别学生不能很好地尊重和保护他人的隐私;网络的发达,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网络手段侵犯个人隐私事件时有发生。

  学生的需要:了解保护隐私权与父母对子女成长的知情权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维护自己的'隐私权,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了解法律对隐私权保护的规定,帮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正当的途径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学生有必要增强隐私意识和法律意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权,给自己的隐私一个心灵的空间。

  2、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基于本课的特点和学情分析,我主要采用案例导学法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

  3、说学法: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觉悟的提高,因此,我积极倡导学生坚持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模式,变“学会”为“会学”,成为真正的学*主人。

  4、说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5、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时数为3课时,这里说的是第一课时 。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理清条理。按照“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案例导学、解读新知-- 新闻调查、理性思考--漫画赏析、要点点拨--直面现实、提升认识--课堂讨论、情感体验--归纳总结、明理践行”的教学流程组织教学。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设置情境)一个很熟悉的话题:中国人见面一般喜欢问些什么?而老外呢?

  设问:从中国人和外国人不同的见面问候话中你发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中国人特别喜欢关注别人的私事。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相互关注也是正常的,但这里有个“度”的问题,如果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会涉及到一个法律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保护个人隐私”问题。老师板书课题--保护个人隐私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了解的常识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从而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学*课题--保护个人隐私。

  [案例导学 解读新知]

  [案例一] (多媒体展示图片)小琳在取款机前取钱时,好几个取钱的人围着她,观看她取钱。

  (设计问题、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引出个人隐私的含义。此处设置一个[课堂检测]

  [案例二] (多媒体展示图片)某女大学生求职时,被询问:你多大了?你有男朋友吗?你谈过几次恋爱?设问:职场招聘人员的这种询问内容合适吗?(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不尊重他人隐私会给他人带来精神上伤害,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非常有必要尊重公民个人隐私。从而得出结论:尊重他人隐私的必要性--每个人都有一些不宜公开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私事,尊重个人的隐私,是公民应有的道德品质,也是公民必须遵循的公共生活准则。

  [案例三](你来当法官)**对犯罪嫌疑人李某的住宅电话进行了监听,发现了犯罪线索。李某认为这是他个人隐私权,**不该这么做。

  设问:**机关的行为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个人隐私指的是不危害社会的个人私事。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执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依法调查和公开当事人的有关信息,则不属于侵犯隐私权行为。

  提醒同学们要注意个人隐私权的三个关键点。此处设置一个[课堂检测]

  设计意图:以案例形式出现,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作为课程资源,体会个人隐私的泄露对个人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加深学生对个人隐私权的理解,以增强学生法律知识的运用的能力。

  [新闻调查 理性思考]

  透过短片来思考:(多媒体播放“新闻调查”--谁动了我的隐私)

  设问:你觉得要不要保护个人隐私?你认为保护隐私权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得出保护个人隐私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呈现案例,使学生融入案例的情节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尊重个人隐私权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

  [漫画赏析 要点点拨]

  (大家一起来剖析)(多媒体展示:漫画--“偷看”)

  设问:小李的行为侵犯了小王的什么权利?小王可以寻找什么的保护呢?我国主要有哪些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呢?都有哪些具体的规定呢?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公民个人的隐私权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学生对照教材查找答案: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邮政法规定;律师法规定等。

  设计意图:通过漫画赏析,引导学生融入情节,分析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法律保护公民隐私权的理解。

  [直面现实 提升认识]

  (多媒体展示图片)“母女对话”:

  (学生相互交流,各抒己见,老师点拨))说明了未成年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因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应该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家长或老师应尊重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强调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即必要又重要。结论: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指导学生看教材中“小链接”的内容:(深化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让学生自然得出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的结论。

  [课堂讨论 情感体验]

  [大家一起来讨论] 分组讨论:“成长的烦恼”--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反对和制止他们的行为,据理劝说,告诉他们这样做是违法的。理解体谅他们的良苦用心,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这里要明确知情权、监护权与未成年人的隐私权的对立统一关系)

  设计意图:以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从而突出未成年人如何保护自己隐私权的重点,突破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和成年人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一教学难点。

  [总结归纳 明理践行]

  [大家一起来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希望学生既能明理,又能践行。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让学生明确所学内容,加深理解,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课程明理践行的目的。

  [课堂延伸 课外拔高] 布置作业

  1、[课堂延伸] 隐私权小调查(P/47)

  2、[课外拔高] 学有余力的同学成立兴趣小组,进行有关隐私权的问卷调查,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写一篇简单的关于个人隐私权的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设计练*,拔高和减负兼顾,让学生课堂延伸,巩固提高,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课程以知导行的最终目的。

  [板书设计]

  6.3保护个人隐私

  一、个人隐私

  1、个人隐私的含义

  2、尊重他人隐私的必要性

  二、个人隐私权

  1、个人隐私权的含义

  2、保护个人隐私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1、我国法律的保护规定

  2、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

  [设计反思]

  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努力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预设性”教学会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会不会影响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教学效果?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态度情感思想得到转变,那么思想怎样才能内化为实际行动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个人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动物的“个人卫生”》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屋二”中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知识短文,作者用浅显*实的语言清楚地介绍了几种动物搞“个人卫生”的知识,从而使学生了解动物的一些*性,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

  二说设计

  《动物的“个人卫生”》是一篇略读课文,为体现“快乐读书屋二”引导学生快乐读书,提高语文素养的特点,在教学时,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中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说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几种动物搞“个人卫生”的方法,从而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

  四说教法

  教学中,我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多种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

  五、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课前,设计合理的前置性学*内容,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了解动物们搞卫生的方式。课中,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学会合作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六、说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学*生字——本课总结

  《动物的“个人卫生”》教学设计

  乐群乡中心学校王艳波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几种动物搞“个人卫生”的方法,从而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充分读书,了解几种动物是怎样搞“个人卫生”的。

  教学准备:字卡、小黑板等。

  前置性学*:

  1、自学五项内容。

  2、思考文前提示中的问题。

  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当你感到身上很脏时,你会怎么做?小动物们也像大家一样很爱清洁,那它们是怎样清理“个人卫生”的呢?让我们共同学*《动物的“个人卫生”》。(板书课题)

  二、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并思考:文中介绍了哪儿些爱讲卫生的`动物?

  2、学生自由汇报,师板书。

  3、小组合作探究,师相机指导朗读。

  (1)小组交流:动物们都采用哪些方式来清理“个人卫生”的?它们是怎么做的?

  (2)代表汇报,师相机板书。

  (3)师指导读出“鸟儿的快乐,大象的高兴劲儿”,体会动物们洗澡的心情。

  三、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清理“个人卫生”的方式?

  四、认读生字。

  1、学生自读生字并组词。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3、师用字卡检查认读,并指导领读。

  五、本课总结。

  1、通过学*,你都有哪些收获?

  2、教师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讲卫生的*惯。

  板书设计:

  动物的“个人卫生”

  鸟类水、沙子、蚂蚁

  大象水、土

  毛皮动物抖动肌肉

  哺乳动物小疣、木片

个人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个人与集体》处于浙江省编写的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议论的方式和方法”中第二课《小驳论两则》的第二则。

  第四册是整套教材“总-分-总”的最后一册“分”,侧重于议论文的教学。第四册相对集中地编排了两个议论文单元,即第一、三单元。第三单元从议论文的方式方法入手,让学生懂得议论的主要方式和议论的基本方法,并能在听说读写中初步学会运用。该单元的第一篇《反对自由主义》是立论,了解立论的特点、立论文的结构及论证方法。本文是驳论,要求在学*立论的基础上了解驳论的特点、驳论文的结构及批驳方法。因本课处于小驳论的第二则,要求巩固驳论的特点,进一步理解驳论文的结构及批驳方法,并区别立论和驳论的差异。

  教学目标:

  一、认识“人人为自己,也就是人人为大家”的错误,树立集体主义的观念。

  二、回顾驳论的特点,理清本文的层次,进一步理解驳论文的结构及批驳方法。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驳论文的结构及批驳方法。

  教学难点:

  形式新颖的批驳方法。本则小驳论的作者别出心裁,借鉴数学公式,验算数学题的方式批驳错误观点。文章活泼多姿,用语幽默生动。因这种写法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度,故把它定为难点。

  二、学情学法:

  初二学生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接触过不少议论文,但大多学的是立论文,即用论据来论证论点的正确性。对驳论文还是初次接触,虽在前一则已学过驳论的概念,初步了解了驳论文的结构及简单的批驳方法,对驳论方法之一--驳论点有所了解。但因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强,所以学*本课可教给学生比较分析的方法,即通过与第一则比较的方法学*本篇课文。这样既可降低教学难度,也巩固了前一则学过的方法,又学会了本篇课文的批驳方法。最后通过与立论文的比较,全面掌握议论的方式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本人的特长,教学本课宜采用讨论法。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在讨论中,教师及时给予启发、引导。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符合当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程序设计:

  本文的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新课导入。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复*驳论文“树靶--批驳--结论”的基本结构,复*驳论文驳论方法之一--驳论点,补充介绍驳论的另外两种方法--驳论据、驳论证。复*的目的是与遗忘作斗争。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要巩固第一天所学的知识,第二天就应及时复*,使记忆内容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不致遗忘。另外,复*上篇的内容使学*本篇有了自然的引导,为本课的比较分析作了铺垫。

  2、分析讨论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教师可设计下列问题供学生讨论:

  ⑴文章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持这一论点的人有什么理由?这个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⑵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注意与上文比较异同。

  通过讨论、分析,学*驳论据这个驳论方法,进一步掌握驳论文的结构,落实教学目标。

  3、讨论本文的批驳方法。教师可利用课后练*三的第1和第3小题。第1小题,用什么方法批驳错误观点的?第3小题,本文批驳的形式很新颖,作者是借鉴什么方法写的?

  讨论时,让学生联系中学其他学科的知识,借用数学中的等式求证的方法,使“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两个概念的本质更为明确,暗示出论据的荒谬性,讲解归谬法。检验“公式”时用了假设的三个典型事例,讲解例证法,使学生掌握本文的批驳方法,落实教学目标。

  小结时,将本文与《驳“实惠”论》比较,比较它们的异同,使学生对驳论文的批驳方法有个全面的了解。

  4、总结课文。总结的内容分两个方面:⑴驳论文的结构和批驳方法;⑵与《反对自由主义》比较,明确立论与驳论的区别,完成课后练*四。

  课文总结概括了本文的内容,使整节课内容统一,结构完整。另外,通过比较,使学生更全面掌握议论的方式及方法,落实单元教学目标。

  5、布置作业:课后练*六。可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迷上蟋蟀的危害,然后提示学生借鉴课文的结构方法和批驳方法。

  布置的作业紧扣教学目标,巩固了课文的内容,深化了课文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

  论点:“人人为自己,也就是人人为大家”(×)

  论据:付出足以换来自己生活需要的劳动=为集体做了事(×)

  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民族危亡时……

  假定人民挣扎**时……

  人民生命财产危险时……

  结论(13):人人为自己=害大家(√)

个人说课稿12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理想因努力而实现,教育因奉献而发展。今天我就围绕责任与奉献这一主题来说课。我说课的课题是《每个人的责任》,这是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六课《公共利益的维护》第二课时的内容。

  一、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理论依据是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以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为基点。我的设计理念是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合作探究,凸显主体地位。教师转变的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体现主导地位。

  二、说教材

  首先说说课程内容标准:一是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二是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接下来说教学目标:我确定的知识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录像及图片、阅读教材、小组活动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个人在维护公共利益中的责任、作用;能力目标是通过各种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个人反思、情感渲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

  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到个人在维护公共利益中的'责任。因为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之一。另外,目前部分学生缺乏公德意识,缺乏责任感,无心向学,突出这一重点,有利于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说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使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培养奉献精神。我确定的依据是:要求学生具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是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之一;从现实看,不少学生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缺乏爱心。在维护公共利益中,有可能与实现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甚至会损害个人利益,这使学生在思想上难以接受。突破这一难点,有利于解决这一难题。

  五、说学情

  初中生的价值取向正处在转轨时期,由于受年龄限制,不少学生认为维护公共利益是**、社会的事,与自己无关。因此,本课着重引导学生树立公益意识,强化“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

  六、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两种方法,一是有效教育,简称EEPO。另一种方法是问题教学法。在教法方面,教师利用各种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小组合作探究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会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学法方面,学生通过自主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说教学手段

  我主要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本节课我主要的教学准备是采集学生身边的各种资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八、说教学过程

  我共设计四个环节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角色导入,整体感知。我引导学生观看录像,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1)这些角色履行着哪些职责?

  (2)你在社会中充当什么角色?承担着哪些责任?

  我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拓展教材。学生看完录象后,2人小组交流看法,发表见解。接着,我引导学生总结。最后,我提出一个引领性问题:在维护公共利益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预*本节内容,并把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我通过引导学生预*,小组讨论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整体感知个人在维护公共利益中的责任、作用这一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接着说第二个环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先引导学生观看两组录象、图片,思考两个问题

  (1)为什么下面现象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

  (2)我们在公共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先看一组反映“和谐玉林”的录像、图片(学生看),再看一组与“和谐玉林”不相协调的图片(学生一边看,教师一边说)学生通过强烈的对比,懂得要形成公德意识,要遵守社会规则,要学会关怀他人、心系社会,要勇于付出、乐于奉献。看完录像后,我让学生组成4人小组交流、讨论、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及学生在预*中遇到的问题。讨论完以后,各小组代表汇报学*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纠正或补充。最后,我进行点评、精讲,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下面说第三个环节:巩固强化、拓展延伸。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步骤。首先是学生活动,我让学生组成6人小组,说一说:

  (1)自己*时在公共生活中是如何承担责任的?

  (2)有什么不足?如何纠正?

  我这样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懂得承担责任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突出思品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特点。同时也有效地利用身边资源,动静结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第二个步骤是做课堂练*。学生通过做课堂练*,把所学知识与社会热点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突出思品课的时效性的特点。另外,让学生提出并解答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接着第三个步骤,社会实践活动。我组织学生组成4——8人小组,任选下列一个活动并积极实施。活动一:每个小组设计一个为学校或社区服务的活动方案,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活动任务。活动二:观看我镇大良江河段被污染状况的录像,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良江实地考察(注意安全),写成调查报告,交学校备案,并向有关部门反映。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我设计这两个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将知识和行为融合起来,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技能,丰富生活经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达到知、行、信的统一。

  下面说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情感共鸣,思想升华。我让学生跟随投影画面,高唱《爱的奉献》,达到本接课的高潮。学生唱着这高昂的歌曲,他们的心灵将会引起震撼,思想将会得到净化和提升。以这些*凡而伟大的人物为楷模,用高尚的思想引领他们以后的行为,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积极奉献公益事业,为创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奉献他们的力量。从而再次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再次强化本课的重点、难点。

  八、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图解式的板书,直观性与系统性相结合,重难点突出,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

  九、说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各种资源,联系社会热点,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使学生自觉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奉献精神;同时,学生通过自主学*、小组合作来提高各种技能,从而有效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另外,本节课安排4个小组活动,内容教多,在1个课时内有可能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探究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有可能会有所欠缺。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个人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课题来源:在生活中安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幼儿期的孩子们好奇心强,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然而由于他们缺少生活经验和常识,不能很好地把握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对一些有可能会造成伤害的事件缺乏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一些意外损伤。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基础的时期,让幼儿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安全的人生是所有家长和老师们的美好愿望,但由于现在的人生活节奏快,繁忙的工作和琐事,难免有时会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一个人在家呆着,是幼儿生活中难免发生的事,如果在家中幼儿不会保护自己,后果将不堪设想。大人在家的时候,有些事物孩子好奇,但恐于大人不敢去玩,当大人不在家时,他们的好奇心就得以释放了,*时感兴趣但不敢玩的他们这时就会去碰一碰,玩一玩了,但孩子毕竟小,安全意识还很薄弱,玩的时候几乎不去考虑他玩的游戏的危险性,同时家里的电、刀,暖壶,以及火机等等都是幼儿感兴趣,极容易去玩的,这些又是给幼儿带来最大的伤害的东西,甚至回危及幼儿的生命,同时幼儿一个人在家,如果来人怎么办,现在的社会极其复杂,一些不法分子就是利用这个空子来进行各种违法活动的。根据以上现象,从而产生了本次活动。就如:《纲要》中所说:“幼儿的教育活动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要利于其长远发展,既教育要贴*幼儿的生活又要服务于幼儿生活”。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把目标定为:

  (1)让幼儿知道自己在家的时候有些东西是千万不能去玩的,否则会有不良的后果。(2)看情景表演讨论,在幼儿讨论中幼建立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3)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惯。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让幼儿知道玩火机,弄电,玩刀的危害,知道家里来了陌生人因该怎么办从而树立幼儿的安全意识。在情景中,让幼儿真实的感受到如果自己没有安全意识,随意玩不该玩的东西,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活动难点是:幼儿说的很好,但做起来由于自制力弱却做的不好,因此我就鼓励台下幼儿上来演一演,从说转化为做,从而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一)在师生互动中,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以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大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我采用直观教学法,先设置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看情景表演,在观看的过程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教育。例如:在活动中,我多次让幼儿在直观情景中找错误,然后鼓励幼儿说一说。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与同伴,老师说说各自看到了什么?他们错在哪儿了,幼儿在说的过程中也就是教育他们的过程。幼儿自己说出来的东西往往对他们的教育最深刻。

  (二)从幼儿的生活出发,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陈鹤琴先生认为“幼儿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对幼儿的健康教育要把握好时机。”幼儿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因而在特定的环境中地对幼儿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会有事倍功半的效果。为此我设计了几个幼儿在家中会发生的情景,活动前找能力强的幼儿,给他们编排情景表演。情景表演是幼儿生活的重现。在看情景时,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看去思考,然后说说自己看了情景表演后的感受。幼儿在说的时候就已经从内心里知道了怎么做是安全的,怎么做是不安全。最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幼儿能说出来,其实已经达到了对他教育的目的。

  (三)在生动的表演中让幼儿感受活动的乐趣

  在玩中学,学中玩。游戏活动是孩子最重要的学*形式,《纲要》也重申“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激发引导幼儿参与活动的重要手段,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幼儿身心需要。游戏过程能激发幼儿一直以积极、轻松、愉快、自觉的心情参与活动。因此,整个活动我让角色游戏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生动的表演结合幼儿的自由表达,避免了活动的空洞性。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动,他们对动的东西也十分感兴趣,生动的情景表演,正符合了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到了快乐,在快乐的心情中,明白了道理。最后教师鼓励幼儿大胆上上台,把自己一个人的时正确的做法演一演,这既是一个提升幼儿能力的环节,又是对幼儿安全教育的一个升华,有些时候,幼儿说的好,未必会象自己说的那样去做,这是幼儿身理发展的又一个特点,我鼓励台下的幼儿演一演,这样加深了孩子心理上的记忆,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提高“一个人在家”的安全意识

  三、说学法

  (一)看一看

  在活动中我主要以情景表演为线,贯穿整个教育活动。形象直观的东西幼儿最感兴趣,对孩子的教育也最直接。让幼儿在看表演的过程中,知道自己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因该怎么做是最安全的。看情景调动幼儿的视觉,让幼儿最直观的看到不对的做法造成的严重的后果,从而从心理上对幼儿进行干涉,让孩子形成自我防护的意识。

  (二)想一想

  情景的表演并不是为演而演的,对观看着进行安全教育是它的目的,因而,在看表演前,教师提出要求“小朋友,你们看情景中的小朋友一个人在家是怎么做的,他这样做对吗,为什么?”让幼儿带着问题去看,去思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思考*惯。一节成功的活动,因该是幼儿在活动中得到多方位的提高,在这节活动中,我不简单的.让幼儿在看情景中得到安全教育,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在看的过程中养成边看边思考的*惯,这对他们今后的学*非常的重要。

  (三)说一说

  新《纲要》目标明确指出:“活动中要调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并用适当的方法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每一个环节都引导幼儿是带着问题去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等多种感官参与,幼儿在说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了自我保护的意识。幼儿期是幼儿语言发展最迅速的阶段,教师应在各种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心理学也指出“凡是人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此看完情景,我就鼓励幼儿大胆去说,在说中,得到教育,在说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幼儿回答时允许错误的方法和争论,有错误时教师及时告诉幼儿怎么做是安全的,避免他们在实际中发生危险。最后教师加以分析,引导,小结。活动中孩子始终处于自由,宽松探论氛围中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抓住孩子好奇的心理特点,引出本活动的主题:“现在爸爸妈妈那么忙,有时难免要把你们一个人放在家里,你们一个人在家因该怎么做呢”通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幼儿的思绪引入实际生活中。在以下的环节中,我都是看情景,说一说“小朋友在家是在家是怎么做的?”作为发展主线,从形式上,内容实质上深深吸引着孩子。

  (二)看情景,互交流

  幼儿的学*活动往往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所以在第二环节我就安排孩子带着问题看生活情景情景。在这一过程,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当孩子看完情景后就引导他们说一说,“情景中的小朋友在家都做了什么,他这样做对吗?为什么”最后鼓励幼儿上台表演,让幼儿多方位的得到发展。

  (三)教师与孩子一起对本次活动的内容加以整理

  活动快结束的时候,我和孩子们一起对本节可做了个小结。幼儿在说的时候,他们所表达的知识是零碎的,这就要求作为活动支持的老师,在幼儿充分回答的基础上,把孩子所说的知识加以整理,让孩子在本次活动结束时,对活动中所涉及的安全知识有个整体的印象。让幼儿明白,生命是最可贵的,对自己和别人有伤害的事情绝对不能去做的

  (四)在欢快的音乐中,幼儿走出教室,本次活动结束。

  五、活动效果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大班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表达能力。在看完别人表演后,都有很强烈的表达的愿望,都想说说自己看完情景表演后,自己对情景中小朋友的看法,纷纷举手发言。在活动我鼓励所有想表演的小朋友上台来表演,从而发展幼儿的表演能力。本节课,幼儿不但知道了有关安全方面的知识而且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都有所提高。

个人说课稿14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第六课第三节《保护个人隐私》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

  个人隐私权属于人格尊严权中的一种,是人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但在皇权至上的国和父权至上的家里,向来得不到承认和尊重,更不要说未成年的孩子了。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孩子们进行保护个人隐私的教育,无论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还是建设文明法制的现代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时代和社会意义。但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惯势力,学生对于个人的隐私权缺乏自觉的认识。故而在教材编写上,将其专门作为一节,足见本课在第六单元中,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2本课的基础知识有:

  A隐私权以及对隐私权的尊重程度的社会意义;

  B法律如何保护公民的、特别是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3知识与能力培养目标:

  A了解个人隐私的内涵及保护隐私的必要性;

  B理解个人隐私权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c学会维护个人隐私和尊重他人的隐私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从个人隐私权的被尊重体会人的尊严;

  B学*我国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律规定,依法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和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建设现代文明国家。

  5教学重点:什么是个人隐私权和隐私权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因为现代社会中,信息传媒手段越来越进步和普及,人们更加需要保护个人的隐私和空间。

  6教学难点:在接受教育时,未成年人如何维护个人隐私权。因为在传统教育中,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缺乏未成年人的隐私意识;再者,个人隐私的界定也难于把握。

  二、说教法

  1引导和阅读教学

  针对学生在隐私方面的模糊认识,在阅读教材时设置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2情景式教学

  设置一些侵害个人隐私的情景,让学生来推测、想象事件的结果,最后教师进行归纳说明。从而唤起学生学*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引发学生学*的兴趣。

  3体验式教学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隐私受到侵害时的感受,在讨论中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三、说学法

  现代教学思想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根据本课的特点,我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参与学*的方法。

  1、自主探究:针对一些案例要求学生首先认真阅读分析,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培养情感。

  2、参与学*: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尽可能多制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使学生都能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学*,学会**,学会做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名画欣赏导入课题

  通过欣赏土耳其著名漫画家奥斯曼的杰作《偷窥》,提出若干问题,初步启发和培养学生的隐私意识

  (二)新课教学

  因为教学内容有不同的侧重点,我把本节内容设计成两个板块,每一板块重点解决一个问题:

  第一板块:解决“‘隐私’是什么”的问题即什么是个人隐私,什么是个人隐私权。这是本节重点。为了突出这个教学重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追根溯源――案例分析――火眼金晴

  追根溯源:用引导和阅读法,通过学生阅读课本P44法律导航第一部分“个人隐私权”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从阅读到归纳的能力。

  案例分析:

  **对犯罪嫌疑人李某的住宅电话进行了监听,发现了犯罪事实。李某认为**这么做是侵犯他的个人隐私权。你们觉得李某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

  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深层次的对个人隐私权的含义的理解。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火眼金睛:

  给出实例,判断是非

  A小琳在取款机前取钱时,好几个等待取钱的人围着她。

  B李某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发现有多名实*医生在观摩自己的手术过程。

  Cxxxx年10月某娱乐周刊在报上以地图的形式登出了冯小刚的家庭地址。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白宫5月13日公布的一份联邦财务报告,布什和他妻子劳拉申报了xxxx年拥有的财产。布什总统还汇报了所收礼品情况,其中包括价值400美元的随手小折刀,最贵的礼物是一辆价值2700美元的山地自行车。

  活动要求:每一小组组员合作判断上述材料哪些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哪些没有。如果其中一小组的剖析,另一小组有不同看法,可以直接提出。

  通过此活动,学生能更好理解个人隐私权的范围以及对生活的意义。提高学生认识和自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判断、合作能力。

  第二板块:解决“请保护我的隐私”的问题即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和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两个内容。这板块是本节难点,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点,我安排了三个环节:法律导航——角色扮演——老师支招

  法律导航:用引导和阅读法,通过学生查阅课本P44“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归纳总结出法律对保护公民隐私权有哪些规定,培养学生的从阅读到归纳的能力

  角色扮演:让学生来表演课本P43情境研讨中的内容。提出问题:当这些矛盾激化时,究竟该如何处理?

  此环节可以让学生换位思考,合理的解决孩子的隐私权和父母及老师的.监护、教育权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树立隐私意识,懂得要依法维护自己的隐私权。这样就突破了本课的教学的难点,使学生懂得**的方法是法律。

  老师支招:学生现在知道出现问题时要运用法律,但法律并不是解决这种问题的最好办法,所以老师应该结合实际,教给学生几种更合适的方法来解决子女与父母、老师之间矛盾

  具体方法:

  1、当未成年人发现父母、老师想打听自己的秘密或侵犯自己的隐私时,应该*心静气的告诉父母老师这是自己的隐私,自己有权得守护这些秘密;

  2、如果父母老师已经偷看、窥探,那么就违反了法律,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可以向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等机构反映,请相关机构对父母老师进行批评教育;

  3、如果父母老师侵犯自己的隐私给自己带来很大伤害,未成年人也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要求父母停止侵害、陪礼道歉甚至赔偿相应损失。

  (三)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请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今天这堂课的感言。这句话里应包括“社会、隐私、法律、道德”

  小结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回顾本课的学*内容,并能体会隐私与法律的关系,为下一课时“如何依法保护隐私权”做准备。

  (四)作业布置:

  辩论会:“分数属不属于隐私”要求明确自己的观点,准备好辩论资料。

  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关于隐私权学*的实际效果,在生活与法律的矛盾冲突中去学*隐私权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

  6.3保护个人隐私

  一、个人隐私权

  1、个人隐私的含义

  2、尊重个人隐私的意义

  3、个人隐私权的含义

  二、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1、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的规定

  2、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的特殊保护

  这样的板书设计直观、系统、一目了然,即体现教材的知识点,又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个人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地位:本节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及管理实例。这些内容既是对前一节学生形成信息资源标准思想的实践,又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是为后续数据库管理思想作下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当前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和普遍性,信息资源分类管理办法和数字化管理工具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和学生自己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分类和掌握数字化资源、管理工具的使用。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合理选择工具管理个人学*、工作、生活中的信息资源,体验与自己相关的各种活动中所涉及的个人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养成良好的信息资源管理*惯。

  3、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信息资源分类管理方法和和标准化思想的理解,能独立地选择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管理方法。

  4、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将个人数字信息资源管理方法应用到生活中的意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二、 说媒体

  1、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课件大量的与学生生活、学*相关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2、对象:高一学生在前面六章的学*实践中已积淀了基本的信息素养:如什么是信息、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处理等基本技能,也掌握了与此相关的一些方法,但在学*及生活中,对生成的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存放随意性较大,尤其在管理时还缺少方法,从这个角度讲,学生有对信息化资源管理的需求,只是管理意识较淡薄。

  3、时间:45分钟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根据本课的内容,我选择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即创设情境将学生置身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中去,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意识;

  (2)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即化解难点,突出重点,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分层教学。

  (3)演示法教学即通过教师的现场操作讲解,让学生掌握信息资源分类管理方法和数字化管理工具的使用方法。

  2、学法

  (1)动手实践即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独立思考、实践操作;

  (2)讨论法即学*中遇到的问题能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3)自主探究法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对信息分类整理的思想;

  四、说教学思路和过程(分五个步骤)

  1、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时间:2分钟

  升入高中以来,与初中最大的不同:一是学生要对自己的学*生活做出计划安排,二是学校对于学生学业进行非常详细的科学评估,学校对学生如何评价?学生在校的各种学*表现是如何管理的?(通过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些繁杂的不同种类的信息如何管理?为下面的学*任务的开展埋下伏笔)

  2、分析问题 明确任务 时间:3分钟

  针对上述问题,师生共同进行探讨,并提出,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个人数字信息资源非常多,如何将他们分门别类的进行管理也是一种信息技能,这节课,我们将主要研究三类个人信息的管理办法。(出示任务,呼应教学目标)

  3、自主探究,逐步实施

  任务一:整理自己的学*文件夹-----资源管理器

  要求:将学*文件至少进行两种不同形式的分类(如按课时分类、按作业主题分类、按作业保存类型分类)

  时间:6分钟

  学*指导:利用课前提供的自学指导自主实践。

  应用的技能是:文件及文件夹的创建、移动、复制、粘贴、重命名等基本操作。

  此处的可能问题是:学生对文件分类还存在着疑义,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任务二:从老师提供的日常教学管理表中统计出本期自己作业上交、出勤、课堂表现记录、加分、提交的'研究性学*资料等方面的信息。-------电子表格

  要求:选择自己掌握最好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

  时间:15分钟。

  学*指导:教师建议同学们应用EXECL进行统计,如有问题可参阅自学指导,此时教师也根据学生选择该项工具的多少及出现问题的情况进行统一指导。

  应用技能:EXECL的数据的统计、汇总及分类等,是这个环节中的难点,教师可根据情况进行演示指导。

  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些学生可能会选择计算器和手工统计办法相结合的处理方法,课堂中教师根据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

  任务三:分类整理自己机器上收藏夹内的网站。

  要求:对照教材,结合资源管理器的操作动手实践,熟悉收藏夹管理网站的基本方法。将自己收藏的网址按照一定的主题分类。

  时间:5分钟

  学*技巧:在收藏夹下进行文件夹的创建,然后进行移动、和文件夹的改名等操作。

  目的:通过三个任务的分解,从心理上减轻了学生学*的压力,给了学生一个学*的抓手,即给学生了目标,又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积极的思考,发展了学生的管理信息的能力。

  4、上传作品 总结方法

  时间:8分钟

  要求:让学生将三类作业抓图后上传到教师机。

  老师从每组中任选两个同学的作业进行展示,组织同学对这三种类型的管理信息的方法进行评价(一突出管理的技能、二是关注学生使用的方法,三是关注学生将个人信息整理后的效果)

  通过评价总结出管理的目的和每一种管理方法的特点:教师画出一个框图帮助学生梳理学*目标。

  目的: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及自己在本节课发展的状况。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总结帮助学生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5、延伸拓展走进生活 时间:6分钟

  本节课,我们获得了管理个人数字信息的三种方法,他们都是以文件单位进行管理的。我们称之为文件管理方式。如果全校每位学生的信息我们都需要进行处理,应用这些方法还能有效地解决吗?还有没有更好的数据管理方式呢?下一节课的学*将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

  目的:与前面情境呼应,让情境一体化,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下一节课的学*打下基础。

  在生活中,掌上电脑已日益成为人们常用的个人信息管理工具,学生对掌上电脑是否了解和熟悉?可以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相关资料进行了解,并与学生共同交流。另外,本学期的学*即将结束,我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已基本做好,放在班上的博客里,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登录并留下给其他同学鼓励的话,看一看我是怎样管理班级博客的?下学期,我将博客的管理权限交给学生。

  目的: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根据学生情况,我做了这样的处理,起到灵活使用教材的作用。


个人说课稿菁选(扩展2)

——个人说课稿菁选

个人说课稿(汇编15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个人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个人说课稿1

  这是中班的音乐活动领域《我的家有几个人》,活动的主题涉及到每个幼儿自身,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从主题背景来分析,在开展"我的家有几个人"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不但了解了爸爸的本领妈妈的爱,收集了全家人的手形画面,并且通过儿歌《我的家有几个人》知道了自己家里的家庭成员;从领域经验分析,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对丰富,并且对歌曲的内容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从活动的价值分析,自己的家人是孩子最熟悉的人,他们都很愿意讲述自己的家人,因此我抓住孩子的这一兴趣点,让幼儿大胆表达,通过语言的表达,得到感情的进一步递增。在活动的过程中运用材料红绿大小旗,把班级人员分成两部分,加以以接唱的方法分角色演唱歌曲,锻炼幼儿的反映能力,并让幼儿准备理解歌曲传达的歌词内容信息,这也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中班的孩子在音乐节奏的把握上可能会比较抽象,在活动过程中用拍手、拍腿的方式学唱歌曲,把抽象的思维运用到具体的动作表达上,区分歌曲的节奏、唱与说的部分,把每个家庭成员说清楚,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部分。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我的家有几个人》,尝试用分角色接唱的方法演唱。

  2、根据歌曲节奏,改编歌词介绍家人。

  导入部分:

  T:老师今天给你们介绍一个新朋友小熊宝宝,他还带来了他的家人,让我们来猜一猜,看会是谁呢?S:有熊爸爸、熊妈妈。T:你们都说的很好!刚刚介绍了熊宝宝的家人,现在让我们来聊聊自己的家好不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人,你有他有我也有!想不想把你们的家人介绍给小熊宝宝?谁来说说你的家里有哪些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活动的`开始部分主要以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为主,从大家都熟悉并喜欢的小熊宝宝可爱生动的动物形象慢慢转移到幼儿自己的身上,并以设问的方式来唤醒幼儿对自己的家庭成员的记忆和理解,从孩子回答的叙述中,大家都对自己的家人特征表达的具体生动,不仅可以看出孩子对父母、兄弟姐妹之间亲情的流露,还让幼儿在整个活动中更好的去感受家庭亲情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第二部分:

  刚刚老师知道你们都有一个温暖的家,你们都很爱自己的家,今天我们来听一听新朋友小熊宝宝是怎样来介绍他的家人的,竖起你们的小耳朵仔细听,看看你们都听到了什么?第二部分播放《我的家有几个人》这首歌,首先用小熊宝宝的家庭背景介入进来,让小朋友更有兴趣的去了解他人的家庭,与主题相符合的背景音乐和形象生动的画面给孩子们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有节奏的音乐和与之配合的视频动画让这首歌自然的进入孩子们的耳朵里,歌曲的旋律和歌词逐渐的让小朋友们不自觉地想要去学会这首歌。对之前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孩子,并尝试让他们大胆的唱出这首歌,并且分辨歌词的内容。接着跟着老师学唱歌曲,用拍手唱歌,拍腿念歌词的方法区分歌曲的说与唱部分,把每个家庭成员介绍清楚。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部分,让幼儿初步了解歌词,用拍手、拍腿的方式学唱歌词,动作与歌曲旋律歌词内容相结合的方法让幼儿更有体会的去了解这首歌。接着运用接唱的方法分角色演唱歌曲,根据歌曲节奏进行接唱,锻炼幼儿的反映能力,运用大小红绿旗把幼儿分成两队,看教师出示相应颜色的旗作提示,进行接唱。这种游戏与音乐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不仅让幼儿乐于参与活动的兴趣,还让幼儿易于掌握此次活动的目的。

  第三部分:

  最后的活动结束部分与延伸部分让幼儿尝试对歌曲进行创编,让幼儿观看手形画面,尝试用歌曲中的句式填词介绍家人,并使自己的介绍跟上歌曲的节奏。

个人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保护个人隐私》是粤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的第一框内容。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教材前一节内容是简略介绍公民的人格尊严权中的几种具体权利,本课内容是具体介绍人格尊严权中的另一种权利--个人隐私权,为后一框内容--自觉尊重公民个人隐私的教学奠定基础。本课内容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时代性强,但比较难以理解,是第六单元的教学难点。因此在教材编写上将其从前一课内容中独立出来,用一课的篇幅让学生具体地学*。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个人隐私的内涵及保护个人隐私的必要性;了解个人隐私权的含义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知道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学会如何维护个人隐私和尊重他人的隐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案例导学、课堂讨论等活动丰富知识,加深体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使学生认识到尊重隐私和尊重隐私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依法行事的*惯,帮助学生树立以尊重隐私为荣,以侵害隐私为耻的价值观念。

  3、教材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隐私权的内容具体范围,理解隐私权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知道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

  教学难点:如何把握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与成年人的教育之间的矛盾,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去尊重他人的隐私。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学情分析:

  针对的问题:社会不断发展,但中学生对隐私权却缺乏足够的认识;个别家长和老师为了了解孩子、教育学生,常常有侵犯学生隐私权的行为;个别学生不能很好地尊重和保护他人的隐私;网络的发达,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网络手段侵犯个人隐私事件时有发生。

  学生的需要:了解保护隐私权与父母对子女成长的知情权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维护自己的`隐私权,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了解法律对隐私权保护的规定,帮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正当的途径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学生有必要增强隐私意识和法律意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权,给自己的隐私一个心灵的空间。

  2、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基于本课的特点和学情分析,我主要采用案例导学法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

  3、说学法: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觉悟的提高,因此,我积极倡导学生坚持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模式,变“学会”为“会学”,成为真正的学*主人。

  4、说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5、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时数为3课时,这里说的是第一课时 。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理清条理。按照“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案例导学、解读新知-- 新闻调查、理性思考--漫画赏析、要点点拨--直面现实、提升认识--课堂讨论、情感体验--归纳总结、明理践行”的教学流程组织教学。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设置情境)一个很熟悉的话题:中国人见面一般喜欢问些什么?而老外呢?

  设问:从中国人和外国人不同的见面问候话中你发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中国人特别喜欢关注别人的私事。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相互关注也是正常的,但这里有个“度”的问题,如果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会涉及到一个法律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保护个人隐私”问题。老师板书课题--保护个人隐私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了解的常识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从而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学*课题--保护个人隐私。

  [案例导学 解读新知]

  [案例一] (多媒体展示图片)小琳在取款机前取钱时,好几个取钱的人围着她,观看她取钱。

  (设计问题、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引出个人隐私的含义。此处设置一个[课堂检测]

  [案例二] (多媒体展示图片)某女大学生求职时,被询问:你多大了?你有男朋友吗?你谈过几次恋爱?设问:职场招聘人员的这种询问内容合适吗?(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不尊重他人隐私会给他人带来精神上伤害,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非常有必要尊重公民个人隐私。从而得出结论:尊重他人隐私的必要性--每个人都有一些不宜公开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私事,尊重个人的隐私,是公民应有的道德品质,也是公民必须遵循的公共生活准则。

  [案例三](你来当法官)**对犯罪嫌疑人李某的住宅电话进行了监听,发现了犯罪线索。李某认为这是他个人隐私权,**不该这么做。

  设问:**机关的行为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个人隐私指的是不危害社会的个人私事。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执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依法调查和公开当事人的有关信息,则不属于侵犯隐私权行为。

  提醒同学们要注意个人隐私权的三个关键点。此处设置一个[课堂检测]

  设计意图:以案例形式出现,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作为课程资源,体会个人隐私的泄露对个人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加深学生对个人隐私权的理解,以增强学生法律知识的运用的能力。

  [新闻调查 理性思考]

  透过短片来思考:(多媒体播放“新闻调查”--谁动了我的隐私)

  设问:你觉得要不要保护个人隐私?你认为保护隐私权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得出保护个人隐私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呈现案例,使学生融入案例的情节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尊重个人隐私权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

  [漫画赏析 要点点拨]

  (大家一起来剖析)(多媒体展示:漫画--“偷看”)

  设问:小李的行为侵犯了小王的什么权利?小王可以寻找什么的保护呢?我国主要有哪些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呢?都有哪些具体的规定呢?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公民个人的隐私权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学生对照教材查找答案: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邮政法规定;律师法规定等。

  设计意图:通过漫画赏析,引导学生融入情节,分析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法律保护公民隐私权的理解。

  [直面现实 提升认识]

  (多媒体展示图片)“母女对话”:

  (学生相互交流,各抒己见,老师点拨))说明了未成年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因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应该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家长或老师应尊重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强调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即必要又重要。结论: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指导学生看教材中“小链接”的内容:(深化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让学生自然得出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的结论。

  [课堂讨论 情感体验]

  [大家一起来讨论] 分组讨论:“成长的烦恼”--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反对和制止他们的行为,据理劝说,告诉他们这样做是违法的。理解体谅他们的良苦用心,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这里要明确知情权、监护权与未成年人的隐私权的对立统一关系)

  设计意图:以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从而突出未成年人如何保护自己隐私权的重点,突破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和成年人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一教学难点。

  [总结归纳 明理践行]

  [大家一起来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希望学生既能明理,又能践行。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让学生明确所学内容,加深理解,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课程明理践行的目的。

  [课堂延伸 课外拔高] 布置作业

  1、[课堂延伸] 隐私权小调查(P/47)

  2、[课外拔高] 学有余力的同学成立兴趣小组,进行有关隐私权的问卷调查,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写一篇简单的关于个人隐私权的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设计练*,拔高和减负兼顾,让学生课堂延伸,巩固提高,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课程以知导行的最终目的。

  [板书设计]

  6.3保护个人隐私

  一、个人隐私

  1、个人隐私的含义

  2、尊重他人隐私的必要性

  二、个人隐私权

  1、个人隐私权的含义

  2、保护个人隐私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1、我国法律的保护规定

  2、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

  [设计反思]

  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努力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预设性”教学会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会不会影响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教学效果?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态度情感思想得到转变,那么思想怎样才能内化为实际行动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个人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主题是:《多彩的个人理想》。

  一、教材地位:

  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第四单元把理想与使命作为一个重要话题,意义重大。多彩的个人理想是第一节第一框内容,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理想的内涵,从而树立正确而崇高的理想。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想的含义;个人理想的调整;不同的理想可以造就不同人生;理想与幻想、空想的本质区别。

  2、过程与方法:结合“我”的亲身经历,体会理想的真正内涵;比较不同人物的理想,明白不同的理想可以造就不同人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生理想,激励自己不断超越自己,感受实现自身价值的喜悦;愿意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全力以赴地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及认知水*,我确定本框题的重点是:对理想的理解及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目标,树立正确理想。难点是:树立理想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

  本框四个教学内容,都是关于个人理想方面的,理论性不是太强,与学生联系很紧密。为落实教学目标,我主要彩用互动式教学的方式,旨在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和谐氛围,真正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形成对理想的清晰认识。

  五、学法指导:

  本节课在指导学生学*方法和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了体验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通过这些学*方法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口、动手等多种能力。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流程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在轻音乐的伴奏下,我通过现身说法,谈自己的理想导入课题,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与陌生感,容易进入情境。

  2、以学生交流为主,由名人谈理想到凡人谈理想,准确把握理想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描绘自己的.理想蓝图。

  3、在准确把握理想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理想是固定不变吗?为什么理想会不断调整,会发生变化呢?安排学生讨论,鼓励学生举例说明。

  4、由于理想的重要性是本框难点,我通过设置课堂活动,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获得对理想的正确认识,从而明确要树立崇高正确的理想。

  5、运用课本材料,阅读感悟,通过本环节让学生认识到,理想与幻想、空想的本质区别,理想应从实际出发,通向理想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坚持不懈。

  6、课堂小结,我打破了传统的“知识框架图”的总结方式。设置了“反思回顾”: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学*满意吗?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过程、内容,加深对理想的认识。

  7、在课堂练*这个环节里,鼓励学生自创理想名言或寄语,送给同桌,互相勉励,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8、在《二十年后再相会》音乐声中。我设置了一个活动,作为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学生对理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人生有了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设想,书写自己的理想,装在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梦想瓶里,与学生共享共勉。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是我对《多彩的个人理想》这一框题内容的整体构思,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个人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地位:本节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及管理实例。这些内容既是对前一节学生形成信息资源标准思想的实践,又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是为后续数据库管理思想作下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当前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和普遍性,信息资源分类管理办法和数字化管理工具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和学生自己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分类和掌握数字化资源、管理工具的使用。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合理选择工具管理个人学*、工作、生活中的信息资源,体验与自己相关的各种活动中所涉及的个人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养成良好的信息资源管理*惯。

  3、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信息资源分类管理方法和和标准化思想的理解,能独立地选择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管理方法。

  4、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将个人数字信息资源管理方法应用到生活中的意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二、 说媒体

  1、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课件大量的与学生生活、学*相关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2、对象:高一学生在前面六章的学*实践中已积淀了基本的信息素养:如什么是信息、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处理等基本技能,也掌握了与此相关的一些方法,但在学*及生活中,对生成的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存放随意性较大,尤其在管理时还缺少方法,从这个角度讲,学生有对信息化资源管理的需求,只是管理意识较淡薄。

  3、时间:45分钟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根据本课的内容,我选择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即创设情境将学生置身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中去,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意识;

  (2)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即化解难点,突出重点,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分层教学。

  (3)演示法教学即通过教师的现场操作讲解,让学生掌握信息资源分类管理方法和数字化管理工具的使用方法。

  2、学法

  (1)动手实践即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独立思考、实践操作;

  (2)讨论法即学*中遇到的问题能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3)自主探究法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对信息分类整理的思想;

  四、说教学思路和过程(分五个步骤)

  1、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时间:2分钟

  升入高中以来,与初中最大的不同:一是学生要对自己的学*生活做出计划安排,二是学校对于学生学业进行非常详细的科学评估,学校对学生如何评价?学生在校的各种学*表现是如何管理的?(通过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些繁杂的不同种类的信息如何管理?为下面的学*任务的开展埋下伏笔)

  2、分析问题 明确任务 时间:3分钟

  针对上述问题,师生共同进行探讨,并提出,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个人数字信息资源非常多,如何将他们分门别类的进行管理也是一种信息技能,这节课,我们将主要研究三类个人信息的管理办法。(出示任务,呼应教学目标)

  3、自主探究,逐步实施

  任务一:整理自己的学*文件夹-----资源管理器

  要求:将学*文件至少进行两种不同形式的分类(如按课时分类、按作业主题分类、按作业保存类型分类)

  时间:6分钟

  学*指导:利用课前提供的`自学指导自主实践。

  应用的技能是:文件及文件夹的创建、移动、复制、粘贴、重命名等基本操作。

  此处的可能问题是:学生对文件分类还存在着疑义,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任务二:从老师提供的日常教学管理表中统计出本期自己作业上交、出勤、课堂表现记录、加分、提交的研究性学*资料等方面的信息。-------电子表格

  要求:选择自己掌握最好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

  时间:15分钟。

  学*指导:教师建议同学们应用EXECL进行统计,如有问题可参阅自学指导,此时教师也根据学生选择该项工具的多少及出现问题的情况进行统一指导。

  应用技能:EXECL的数据的统计、汇总及分类等,是这个环节中的难点,教师可根据情况进行演示指导。

  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些学生可能会选择计算器和手工统计办法相结合的处理方法,课堂中教师根据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

  任务三:分类整理自己机器上收藏夹内的网站。

  要求:对照教材,结合资源管理器的操作动手实践,熟悉收藏夹管理网站的基本方法。将自己收藏的网址按照一定的主题分类。

  时间:5分钟

  学*技巧:在收藏夹下进行文件夹的创建,然后进行移动、和文件夹的改名等操作。

  目的:通过三个任务的分解,从心理上减轻了学生学*的压力,给了学生一个学*的抓手,即给学生了目标,又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积极的思考,发展了学生的管理信息的能力。

  4、上传作品 总结方法

  时间:8分钟

  要求:让学生将三类作业抓图后上传到教师机。

  老师从每组中任选两个同学的作业进行展示,组织同学对这三种类型的管理信息的方法进行评价(一突出管理的技能、二是关注学生使用的方法,三是关注学生将个人信息整理后的效果)

  通过评价总结出管理的目的和每一种管理方法的特点:教师画出一个框图帮助学生梳理学*目标。

  目的: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及自己在本节课发展的状况。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总结帮助学生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5、延伸拓展走进生活 时间:6分钟

  本节课,我们获得了管理个人数字信息的三种方法,他们都是以文件单位进行管理的。我们称之为文件管理方式。如果全校每位学生的信息我们都需要进行处理,应用这些方法还能有效地解决吗?还有没有更好的数据管理方式呢?下一节课的学*将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

  目的:与前面情境呼应,让情境一体化,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下一节课的学*打下基础。

  在生活中,掌上电脑已日益成为人们常用的个人信息管理工具,学生对掌上电脑是否了解和熟悉?可以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相关资料进行了解,并与学生共同交流。另外,本学期的学*即将结束,我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已基本做好,放在班上的博客里,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登录并留下给其他同学鼓励的话,看一看我是怎样管理班级博客的?下学期,我将博客的管理权限交给学生。

  目的: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根据学生情况,我做了这样的处理,起到灵活使用教材的作用。

个人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课题来源:在生活中安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幼儿期的孩子们好奇心强,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然而由于他们缺少生活经验和常识,不能很好地把握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对一些有可能会造成伤害的事件缺乏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一些意外损伤。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基础的时期,让幼儿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安全的人生是所有家长和老师们的美好愿望,但由于现在的人生活节奏快,繁忙的工作和琐事,难免有时会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一个人在家呆着,是幼儿生活中难免发生的事,如果在家中幼儿不会保护自己,后果将不堪设想。大人在家的时候,有些事物孩子好奇,但恐于大人不敢去玩,当大人不在家时,他们的好奇心就得以释放了,*时感兴趣但不敢玩的他们这时就会去碰一碰,玩一玩了,但孩子毕竟小,安全意识还很薄弱,玩的时候几乎不去考虑他玩的游戏的危险性,同时家里的电、刀,暖壶,以及火机等等都是幼儿感兴趣,极容易去玩的,这些又是给幼儿带来最大的伤害的东西,甚至回危及幼儿的生命,同时幼儿一个人在家,如果来人怎么办,现在的社会极其复杂,一些不法分子就是利用这个空子来进行各种违法活动的。根据以上现象,从而产生了本次活动。就如:《纲要》中所说:“幼儿的教育活动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要利于其长远发展,既教育要贴*幼儿的生活又要服务于幼儿生活”。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把目标定为:

  (1)让幼儿知道自己在家的时候有些东西是千万不能去玩的,否则会有不良的后果。(2)看情景表演讨论,在幼儿讨论中幼建立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3)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惯。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让幼儿知道玩火机,弄电,玩刀的危害,知道家里来了陌生人因该怎么办从而树立幼儿的安全意识。在情景中,让幼儿真实的感受到如果自己没有安全意识,随意玩不该玩的东西,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活动难点是:幼儿说的很好,但做起来由于自制力弱却做的不好,因此我就鼓励台下幼儿上来演一演,从说转化为做,从而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一)在师生互动中,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以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大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我采用直观教学法,先设置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看情景表演,在观看的过程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教育。例如:在活动中,我多次让幼儿在直观情景中找错误,然后鼓励幼儿说一说。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与同伴,老师说说各自看到了什么?他们错在哪儿了,幼儿在说的过程中也就是教育他们的过程。幼儿自己说出来的东西往往对他们的教育最深刻。

  (二)从幼儿的生活出发,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陈鹤琴先生认为“幼儿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对幼儿的健康教育要把握好时机。”幼儿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因而在特定的环境中地对幼儿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会有事倍功半的效果。为此我设计了几个幼儿在家中会发生的情景,活动前找能力强的幼儿,给他们编排情景表演。情景表演是幼儿生活的重现。在看情景时,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看去思考,然后说说自己看了情景表演后的感受。幼儿在说的时候就已经从内心里知道了怎么做是安全的,怎么做是不安全。最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幼儿能说出来,其实已经达到了对他教育的目的。

  (三)在生动的表演中让幼儿感受活动的乐趣

  在玩中学,学中玩。游戏活动是孩子最重要的学*形式,《纲要》也重申“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激发引导幼儿参与活动的重要手段,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幼儿身心需要。游戏过程能激发幼儿一直以积极、轻松、愉快、自觉的心情参与活动。因此,整个活动我让角色游戏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生动的表演结合幼儿的自由表达,避免了活动的空洞性。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动,他们对动的东西也十分感兴趣,生动的情景表演,正符合了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到了快乐,在快乐的心情中,明白了道理。最后教师鼓励幼儿大胆上上台,把自己一个人的时正确的做法演一演,这既是一个提升幼儿能力的环节,又是对幼儿安全教育的一个升华,有些时候,幼儿说的好,未必会象自己说的那样去做,这是幼儿身理发展的又一个特点,我鼓励台下的幼儿演一演,这样加深了孩子心理上的记忆,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提高“一个人在家”的安全意识

  三、说学法

  (一)看一看

  在活动中我主要以情景表演为线,贯穿整个教育活动。形象直观的东西幼儿最感兴趣,对孩子的教育也最直接。让幼儿在看表演的过程中,知道自己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因该怎么做是最安全的。看情景调动幼儿的视觉,让幼儿最直观的看到不对的做法造成的严重的后果,从而从心理上对幼儿进行干涉,让孩子形成自我防护的意识。

  (二)想一想

  情景的表演并不是为演而演的,对观看着进行安全教育是它的目的,因而,在看表演前,教师提出要求“小朋友,你们看情景中的小朋友一个人在家是怎么做的,他这样做对吗,为什么?”让幼儿带着问题去看,去思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思考*惯。一节成功的活动,因该是幼儿在活动中得到多方位的`提高,在这节活动中,我不简单的让幼儿在看情景中得到安全教育,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在看的过程中养成边看边思考的*惯,这对他们今后的学*非常的重要。

  (三)说一说

  新《纲要》目标明确指出:“活动中要调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并用适当的方法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每一个环节都引导幼儿是带着问题去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等多种感官参与,幼儿在说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了自我保护的意识。幼儿期是幼儿语言发展最迅速的阶段,教师应在各种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心理学也指出“凡是人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此看完情景,我就鼓励幼儿大胆去说,在说中,得到教育,在说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幼儿回答时允许错误的方法和争论,有错误时教师及时告诉幼儿怎么做是安全的,避免他们在实际中发生危险。最后教师加以分析,引导,小结。活动中孩子始终处于自由,宽松探论氛围中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抓住孩子好奇的心理特点,引出本活动的主题:“现在爸爸妈妈那么忙,有时难免要把你们一个人放在家里,你们一个人在家因该怎么做呢”通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幼儿的思绪引入实际生活中。在以下的环节中,我都是看情景,说一说“小朋友在家是在家是怎么做的?”作为发展主线,从形式上,内容实质上深深吸引着孩子。

  (二)看情景,互交流

  幼儿的学*活动往往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所以在第二环节我就安排孩子带着问题看生活情景情景。在这一过程,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当孩子看完情景后就引导他们说一说,“情景中的小朋友在家都做了什么,他这样做对吗?为什么”最后鼓励幼儿上台表演,让幼儿多方位的得到发展。

  (三)教师与孩子一起对本次活动的内容加以整理

  活动快结束的时候,我和孩子们一起对本节可做了个小结。幼儿在说的时候,他们所表达的知识是零碎的,这就要求作为活动支持的老师,在幼儿充分回答的基础上,把孩子所说的知识加以整理,让孩子在本次活动结束时,对活动中所涉及的安全知识有个整体的印象。让幼儿明白,生命是最可贵的,对自己和别人有伤害的事情绝对不能去做的

  (四)在欢快的音乐中,幼儿走出教室,本次活动结束。

  五、活动效果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大班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表达能力。在看完别人表演后,都有很强烈的表达的愿望,都想说说自己看完情景表演后,自己对情景中小朋友的看法,纷纷举手发言。在活动我鼓励所有想表演的小朋友上台来表演,从而发展幼儿的表演能力。本节课,幼儿不但知道了有关安全方面的知识而且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都有所提高。

个人说课稿6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所说的篇目是《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现就教材,学生,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主要通过描写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四十几岁的男人家破人亡,内心受到巨大创伤,再现战争的残酷。本专题要求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探讨,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能说出战争对人类的摧残,从而正视战争,珍视和*。

  二、说学生

  1.学生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已有一定认识。

  2.学生以前接触过小说,但对小说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强。

  三、说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并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提升人生境界”,并结合本课自身特点,我想本课可以有很多目标:如(1)把握小说情节;(2)分析人物形象;(3)探究人物内心;(4)揣摩人物语言;(5)鉴赏细节描写……

  但本课的目标是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生成,可能是我预想中的2个或3个,也可能不在我的预想内。总之,我的想法核心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让他们得到成功的快乐,并在这种体验中产生学*的兴趣。

  四、教法学法

  1、课前要求:通读全文,把握情节

  依据: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独立思考能力。

  2、课堂中:师生共同确立本课目标,明确学*任务,体验学*过程

  依据:充分调动学生,在交流、合作、互动中体验学*的快乐。

  五、教学过程

  1.课前预*: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

  依据:本文篇幅较长,只有了解了故事情节,才能完成课堂中的合作、讨论、互动活动;同时学生学*负担较重,布置这样的预*作业,有利于为学生减负,增强语文学*兴趣。

  2.导入课文

  采用“移情法”,观看图片使学生对战争有了一定的直观感受,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小说情景中。

  具体操作:人们都说“水火无情”,但我还想跟同学说战争也同样是无情的,请大家跟我一起看几组镜头。(播放)镜头里的画面可以说让我们触目惊心,战争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灾难。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肖洛霍夫一起走进一个在战争中饱经灾难的人的内心世界。

  3.交流读后感受

  在请学生谈自己读后感受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思考对题目的理解以及小说在写法上值得我们学*和研究的地方。

  补充:学生在交流感受时可能会谈到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太悲惨了,也可能谈到小说情节波澜起伏,还可能谈到有关小说题目的问题等等,总之,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明确本课需要探讨的问题。在这里,我只能根据对学情的分析,假想可能呈现的课堂。

  4.探讨问题

  (一)(1)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经历了怎样的遭遇?

  依据: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把握小说情节,为交流互动作铺垫。

  (1)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遭遇?

  (2)通过什么方式表现这个主题?

  (二)如学生在交流中对小说题目有相关阐述,可以引入探讨

  (1)题目“一个人的遭遇”中“一个人”是谁?

  依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比较索科洛夫和凡尼亚两人遭遇的异同。

  依据:联系角度,比较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培养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体系的分析能力。

  说明:鼓励学生深入分析,积极参与

  (相同:家人死于战争,无家可归,心灵遭受巨大创伤……

  不同:索——死去的是妻子、儿女,凡——死去的是父母;索——四十几岁有劳动能力,凡——幼小的孩子无劳动能力;索——知道家人已亡、家在哪里,凡——不确切知道家人已亡,不知道家在哪里,苦苦找寻父亲、认为还活着的;索——可暂居在朋友那里,凡——流落街头;索——深感战争的残酷,凡——不明确战争的残酷,把索误认作自己的父亲,很开心……)

  (3)谁的遭遇更悲惨?

  通过比较分析,很多学生会认为凡尼亚的遭遇更悲惨,战争中幼小的孩子遭遇着家破人亡、流落街头的命运,却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不幸,这也是这篇小说能让人泪雨纷飞的原因之一吧。

  (4)“一个人”指的是谁?为什么不是一个人?

  这时回到原问题,“一个人”指谁?学生可能根据凡尼亚在战争中的遭遇更悲惨些,认为“一个人”应指凡尼亚。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并不需要明确的答案,更不能限制学生思维,只需让学生认识到尽管题目是“一个人的遭遇”,但作者却选取了两个人的遭遇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这就体现了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选取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来刻画,用两个不同家庭的悲惨遭遇,从不同角度展示战争给苏联千千万万这样的家庭带来了灾难,给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人的心灵带来了创伤,善良的人们谁不为之泣下,谁不会控诉战争呢?到此达到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境界。

  (5)比较迁移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索科洛夫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主人公的遭遇有什么不同,由此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典型意义的理解。

  补充说明,当然,如果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生成不是以上两个目标,就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总之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服务于学生。

  5.课堂小结

  本课为生成性课堂,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围绕学生活动效果进行小结。按照课堂设想,可小结如下:通过我们思考、合作、探讨,在互动中感知了小说情节,领悟了小说主题,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进行了很好的探究。

  6.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战争的资料,进一步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创作三条以上反对战争的标语,要求:文字简明,有艺术性。

个人说课稿7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第六课第三节《保护个人隐私》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

  个人隐私权属于人格尊严权中的一种,是人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但在皇权至上的国和父权至上的家里,向来得不到承认和尊重,更不要说未成年的孩子了。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孩子们进行保护个人隐私的教育,无论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还是建设文明法制的现代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时代和社会意义。但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惯势力,学生对于个人的隐私权缺乏自觉的认识。故而在教材编写上,将其专门作为一节,足见本课在第六单元中,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2本课的基础知识有:

  A隐私权以及对隐私权的尊重程度的社会意义;

  B法律如何保护公民的、特别是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3知识与能力培养目标:

  A了解个人隐私的内涵及保护隐私的必要性;

  B理解个人隐私权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c学会维护个人隐私和尊重他人的隐私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从个人隐私权的被尊重体会人的尊严;

  B学*我国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律规定,依法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和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建设现代文明国家。

  5教学重点:什么是个人隐私权和隐私权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因为现代社会中,信息传媒手段越来越进步和普及,人们更加需要保护个人的隐私和空间。

  6教学难点:在接受教育时,未成年人如何维护个人隐私权。因为在传统教育中,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缺乏未成年人的隐私意识;再者,个人隐私的界定也难于把握。

  二、说教法

  1引导和阅读教学

  针对学生在隐私方面的模糊认识,在阅读教材时设置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2情景式教学

  设置一些侵害个人隐私的情景,让学生来推测、想象事件的结果,最后教师进行归纳说明。从而唤起学生学*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引发学生学*的兴趣。

  3体验式教学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隐私受到侵害时的感受,在讨论中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三、说学法

  现代教学思想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根据本课的特点,我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参与学*的方法。

  1、自主探究:针对一些案例要求学生首先认真阅读分析,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培养情感。

  2、参与学*: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尽可能多制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使学生都能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学*,学会**,学会做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名画欣赏导入课题

  通过欣赏土耳其著名漫画家奥斯曼的杰作《偷窥》,提出若干问题,初步启发和培养学生的隐私意识

  (二)新课教学

  因为教学内容有不同的侧重点,我把本节内容设计成两个板块,每一板块重点解决一个问题:

  第一板块:解决“‘隐私’是什么”的问题即什么是个人隐私,什么是个人隐私权。这是本节重点。为了突出这个教学重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追根溯源――案例分析――火眼金晴

  追根溯源:用引导和阅读法,通过学生阅读课本P44法律导航第一部分“个人隐私权”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从阅读到归纳的能力。

  案例分析:

  **对犯罪嫌疑人李某的住宅电话进行了监听,发现了犯罪事实。李某认为**这么做是侵犯他的个人隐私权。你们觉得李某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

  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深层次的对个人隐私权的含义的理解。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火眼金睛:

  给出实例,判断是非

  A小琳在取款机前取钱时,好几个等待取钱的人围着她。

  B李某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发现有多名实*医生在观摩自己的手术过程。

  Cxxxx年10月某娱乐周刊在报上以地图的形式登出了冯小刚的家庭地址。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白宫5月13日公布的一份联邦财务报告,布什和他妻子劳拉申报了xxxx年拥有的财产。布什总统还汇报了所收礼品情况,其中包括价值400美元的随手小折刀,最贵的礼物是一辆价值2700美元的山地自行车。

  活动要求:每一小组组员合作判断上述材料哪些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哪些没有。如果其中一小组的剖析,另一小组有不同看法,可以直接提出。

  通过此活动,学生能更好理解个人隐私权的范围以及对生活的意义。提高学生认识和自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判断、合作能力。

  第二板块:解决“请保护我的隐私”的问题即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和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两个内容。这板块是本节难点,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点,我安排了三个环节:法律导航——角色扮演——老师支招

  法律导航:用引导和阅读法,通过学生查阅课本P44“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归纳总结出法律对保护公民隐私权有哪些规定,培养学生的从阅读到归纳的能力

  角色扮演:让学生来表演课本P43情境研讨中的内容。提出问题:当这些矛盾激化时,究竟该如何处理?

  此环节可以让学生换位思考,合理的解决孩子的隐私权和父母及老师的监护、教育权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树立隐私意识,懂得要依法维护自己的隐私权。这样就突破了本课的教学的难点,使学生懂得**的方法是法律。

  老师支招:学生现在知道出现问题时要运用法律,但法律并不是解决这种问题的最好办法,所以老师应该结合实际,教给学生几种更合适的方法来解决子女与父母、老师之间矛盾

  具体方法:

  1、当未成年人发现父母、老师想打听自己的秘密或侵犯自己的隐私时,应该*心静气的告诉父母老师这是自己的隐私,自己有权得守护这些秘密;

  2、如果父母老师已经偷看、窥探,那么就违反了法律,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可以向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等机构反映,请相关机构对父母老师进行批评教育;

  3、如果父母老师侵犯自己的隐私给自己带来很大伤害,未成年人也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要求父母停止侵害、陪礼道歉甚至赔偿相应损失。

  (三)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请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今天这堂课的感言。这句话里应包括“社会、隐私、法律、道德”

  小结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回顾本课的学*内容,并能体会隐私与法律的关系,为下一课时“如何依法保护隐私权”做准备。

  (四)作业布置:

  辩论会:“分数属不属于隐私”要求明确自己的观点,准备好辩论资料。

  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关于隐私权学*的实际效果,在生活与法律的矛盾冲突中去学*隐私权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

  6.3保护个人隐私

  一、个人隐私权

  1、个人隐私的含义

  2、尊重个人隐私的意义

  3、个人隐私权的含义

  二、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1、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的规定

  2、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的特殊保护

  这样的板书设计直观、系统、一目了然,即体现教材的知识点,又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个人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个人与集体》处于浙江省编写的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议论的方式和方法”中第二课《小驳论两则》的第二则。

  第四册是整套教材“总-分-总”的最后一册“分”,侧重于议论文的教学。第四册相对集中地编排了两个议论文单元,即第一、三单元。第三单元从议论文的方式方法入手,让学生懂得议论的主要方式和议论的基本方法,并能在听说读写中初步学会运用。该单元的第一篇《反对自由主义》是立论,了解立论的特点、立论文的结构及论证方法。本文是驳论,要求在学*立论的基础上了解驳论的特点、驳论文的结构及批驳方法。因本课处于小驳论的第二则,要求巩固驳论的特点,进一步理解驳论文的结构及批驳方法,并区别立论和驳论的差异。

  教学目标:

  一、认识“人人为自己,也就是人人为大家”的错误,树立集体主义的观念。

  二、回顾驳论的特点,理清本文的层次,进一步理解驳论文的结构及批驳方法。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驳论文的结构及批驳方法。

  教学难点:

  形式新颖的批驳方法。本则小驳论的作者别出心裁,借鉴数学公式,验算数学题的方式批驳错误观点。文章活泼多姿,用语幽默生动。因这种写法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度,故把它定为难点。

  二、学情学法:

  初二学生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接触过不少议论文,但大多学的是立论文,即用论据来论证论点的正确性。对驳论文还是初次接触,虽在前一则已学过驳论的概念,初步了解了驳论文的结构及简单的批驳方法,对驳论方法之一--驳论点有所了解。但因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强,所以学*本课可教给学生比较分析的方法,即通过与第一则比较的方法学*本篇课文。这样既可降低教学难度,也巩固了前一则学过的方法,又学会了本篇课文的批驳方法。最后通过与立论文的比较,全面掌握议论的方式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本人的特长,教学本课宜采用讨论法。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在讨论中,教师及时给予启发、引导。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符合当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程序设计:

  本文的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新课导入。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复*驳论文“树靶--批驳--结论”的基本结构,复*驳论文驳论方法之一--驳论点,补充介绍驳论的另外两种方法--驳论据、驳论证。复*的目的是与遗忘作斗争。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要巩固第一天所学的知识,第二天就应及时复*,使记忆内容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不致遗忘。另外,复*上篇的内容使学*本篇有了自然的引导,为本课的比较分析作了铺垫。

  2、分析讨论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教师可设计下列问题供学生讨论:

  ⑴文章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持这一论点的人有什么理由?这个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⑵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注意与上文比较异同。

  通过讨论、分析,学*驳论据这个驳论方法,进一步掌握驳论文的结构,落实教学目标。

  3、讨论本文的批驳方法。教师可利用课后练*三的第1和第3小题。第1小题,用什么方法批驳错误观点的?第3小题,本文批驳的形式很新颖,作者是借鉴什么方法写的?

  讨论时,让学生联系中学其他学科的'知识,借用数学中的等式求证的方法,使“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两个概念的本质更为明确,暗示出论据的荒谬性,讲解归谬法。检验“公式”时用了假设的三个典型事例,讲解例证法,使学生掌握本文的批驳方法,落实教学目标。

  小结时,将本文与《驳“实惠”论》比较,比较它们的异同,使学生对驳论文的批驳方法有个全面的了解。

  4、总结课文。总结的内容分两个方面:⑴驳论文的结构和批驳方法;⑵与《反对自由主义》比较,明确立论与驳论的区别,完成课后练*四。

  课文总结概括了本文的内容,使整节课内容统一,结构完整。另外,通过比较,使学生更全面掌握议论的方式及方法,落实单元教学目标。

  5、布置作业:课后练*六。可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迷上蟋蟀的危害,然后提示学生借鉴课文的结构方法和批驳方法。

  布置的作业紧扣教学目标,巩固了课文的内容,深化了课文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

  论点:“人人为自己,也就是人人为大家”(×)

  论据:付出足以换来自己生活需要的劳动=为集体做了事(×)

  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民族危亡时……

  假定人民挣扎**时……

  人民生命财产危险时……

  结论(13):人人为自己=害大家(√)

个人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动物的“个人卫生”》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屋二”中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知识短文,作者用浅显*实的语言清楚地介绍了几种动物搞“个人卫生”的知识,从而使学生了解动物的一些*性,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

  二说设计

  《动物的“个人卫生”》是一篇略读课文,为体现“快乐读书屋二”引导学生快乐读书,提高语文素养的特点,在教学时,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中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说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几种动物搞“个人卫生”的方法,从而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

  四说教法

  教学中,我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多种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

  五、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课前,设计合理的前置性学*内容,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了解动物们搞卫生的方式。课中,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学会合作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六、说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学*生字——本课总结

  《动物的“个人卫生”》教学设计

  乐群乡中心学校王艳波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几种动物搞“个人卫生”的方法,从而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充分读书,了解几种动物是怎样搞“个人卫生”的。

  教学准备:字卡、小黑板等。

  前置性学*:

  1、自学五项内容。

  2、思考文前提示中的问题。

  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当你感到身上很脏时,你会怎么做?小动物们也像大家一样很爱清洁,那它们是怎样清理“个人卫生”的呢?让我们共同学*《动物的“个人卫生”》。(板书课题)

  二、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并思考:文中介绍了哪儿些爱讲卫生的动物?

  2、学生自由汇报,师板书。

  3、小组合作探究,师相机指导朗读。

  (1)小组交流:动物们都采用哪些方式来清理“个人卫生”的?它们是怎么做的?

  (2)代表汇报,师相机板书。

  (3)师指导读出“鸟儿的快乐,大象的高兴劲儿”,体会动物们洗澡的心情。

  三、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清理“个人卫生”的方式?

  四、认读生字。

  1、学生自读生字并组词。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3、师用字卡检查认读,并指导领读。

  五、本课总结。

  1、通过学*,你都有哪些收获?

  2、教师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讲卫生的*惯。

  板书设计:

  动物的“个人卫生”

  鸟类水、沙子、蚂蚁

  大象水、土

  毛皮动物抖动肌肉

  哺乳动物小疣、木片

个人说课稿10

  说教材:

  大班的孩子马上就要上一年级了,但很多孩子不愿意一个人睡,为了让幼儿克服心理障碍,勇敢的一个人睡,教师进行心理疏导,通过故事,讨论等方法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勇敢的一个人睡,并形成良好的睡眠*惯。

  说目标:

  1、通过故事和各种体验,让幼儿了解其实黑夜并不可怕,并能用各种方法克服对黑夜的恐惧心理。

  2、鼓励幼儿能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一个人睡的勇敢经历或者坦然讲出不敢一个人睡的原因。

  3、通过创设情景,帮助幼儿了解夜晚,进一步树立幼儿自己睡的信心。激励幼儿乐意尝试一个人自己睡。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5、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惯,学说普通话。

  说活动准备:

  PPT课件、调查表、彩笔、气球,面具,眼罩等。

  说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带领幼儿听音乐进入场地,依次入座。

  2、播放ppt,教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小老鼠漫长的一夜》。

  3教师提问:小老鼠为什么一开始总是睡不着?最后为什么又睡着了呢?

  4、教师小结:

  原来那些可怕的声音是小老鼠的心理作怪,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并不可怕。晚上睡觉的时候只要关紧门窗,拧紧水龙头,家里还是很安全的'。

  二、调查统计,心理疏导

  1、教师出示调查表,请自己睡的小朋友将自己的笑脸卡贴在黄色的一边,请不是自己一个人睡得小朋友将笑脸卡贴在绿色的一边。请幼儿作比较。

  2、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为什么不愿意在家一个人睡,请自己一个人睡的小朋友讲一讲一个人勇敢睡的经历。

  3、教师鼓励不是一个人睡得小朋友说出自己不肯一个人睡的原因。

  4、讨论: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让自己感到不害怕?

  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是怎样解决的?

  小结:每个人心里都会想象出一些奇奇怪怪可怕的东西,当我们处在黑暗中就会想起它,越想越害怕。

  5、那么,你最害怕的是什么呢?,老师每人发给一个气球,把自己最害怕的东西画在气球上。

  画完后讲述,并讨论:怎样消除这些害怕的东西?(鼓励孩子想出合理的办法)

  小结:小朋友们已经找到了好多自己睡觉时不再害怕的办法,心里最害怕的东西也已经消除掉了,下面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好好的享受美丽而宁静的夜晚吧。

  三、创设情境,体验优美意境

  1、教师请幼儿看课件,欣赏夜晚的美丽景色,共同体验夜晚的美好。

  2、教师:现在你乐意一个人睡了吗?

  那让我们从今天晚上开始就尝试着一个人睡好吗?

  最后祝每个小朋友天天都拥有美好的夜晚,睡的香,睡得甜,身体棒!

  活动反思

  在幼儿园组织的这次教师公开课中,我开展的是大班社会活动《你愿意一个人睡吗》。现在很多大班的孩子一直不敢单独睡觉,为了帮助幼儿克服心理恐惧,勇敢地一个人睡,养成良好的睡眠*惯,我就开展了这次活动。害怕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尤其是孩子在睡觉时,往往伴随着黑暗、阴影和独处等因素,特别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比较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恐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利用了绘本《小老鼠的漫长一夜》,用故事中小老鼠独自睡觉的经历唤起幼儿的共鸣,让幼儿轻松的知道黑夜中听到的各种声音白天和晚上都有,是小老鼠在黑暗中想出来,并不可怕。然后我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单独睡以及不能单独睡的情况,并且鼓励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不愿一个人睡的原因。在这个环节中,原先我我设计的是有调查表的,但是在试教后,这个环节我取消了,但是活动结束后,我觉得这个环节还是必不可少的。有了调查,幼儿才会有话可讲。

  大多孩子没有单独睡觉,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害怕。要想帮助孩子克服“害怕”的心理,就应先了解孩子所害怕的到底是什么,把睡觉时所害怕的问题一一陈列后,鼓励幼儿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本活动中我主要是让幼儿亲身体验他所害怕的东西,也就是直面刺激,例如体验黑暗,魔鬼等。然后进行心理发泄,将心中最害怕的东西画在纸上,想办法让它消失。孩子面对一个刺激所引起的害怕或恐惧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后,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了,疏导的目标也就达到了。当孩子们心中的害怕彻底消除后,我带孩子们体验夜晚的美好,并鼓励幼儿尝试一个人睡。

  整个活动有疏导,有发泄,有体验,相信孩子们在活动后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但是整个活动下来,我还是感觉到自己的不足,例如在讲绘本故事时,可能受到了外在因素的影响,故事讲得不够生动,这是作为一名老教师不应该发生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多学*,多开展类似的活动,让自己不断成长和提高。

个人说课稿11

  本次的教学设计针对二年级《哲学与人生》课程中第十一课《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第1课时。

  《哲学与人生》是依据新大纲编写,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我对新教材的认识:它改变了过去侧重强调哲学基础知识的倾向,也不是对哲学知识和人生问题的简单累加,而是在学生以前已经学*了四门德育课程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系统整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人生问题,是哲学与人生的有机结合。

  本教材共分为五个学*单元,第四单元共三课,第十一课需要2课时。本课是在前面教学中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性原理初步确定人生目标的基础上运用理想与现实、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指导自己确立务实的理想,为后面的理想信念的学*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新课程中,把教学的落脚点从基本知识的掌握转变为帮助学生解决理想问题上。因此,我将第1课时的教学主线确定为: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引导学生在感悟理想与现实、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的基础上把个人理想自觉地融入到社会理想中,形成脚踏实地的理想观。

  这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二年级影视专业的学生:

  在情感认识方面,作为艺术类的学生,他们都非常喜爱自己的专业,有远大追求,但是大多眼高手低,过于自负,自我意识强烈,个人目标呈现出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特点;学*影视专业的学生普遍生活条件优越,在实*前夕并没有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还需要强化艰苦奋斗意识和社会历史感的教育。

  在知识基础方面,他们已经掌握了人生目标、社会发展规律等知识,并初步制订了实*目标;已经了解了一些哲学原理和方法,但是还不会运用这些方法分析实际问题,需要给予一定引导。

  在学*能力方面,他们具有一定的影视加工能力,擅长运用影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挖掘他们的专业资源是本课成功的关键;因为他们个体差异比较大,适合以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基于以上的情况,依据大纲的要求,我对本课的教学确定了如下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理想和现实、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

  2.理解个人理想的确立和追求必须从社会现实出发

  情感态度观念目标:

  1.结合影视专业特点,认同社会发展特别是行业发展的现实

  2.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对待理想,树立脚踏实地的理想观

  运用目标:

  1.能够在任务单的指导下运用理想和现实、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分析典型案例

  2.能够在今后的理想确立和追求上自觉地将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中

  本课书的教学重难点分别确定为:

  教学重点:在典型案例分析中理解个人理想的确立和追求必须从社会现实出发。

  重点的依据:只有学生在理想的问题上梳理清楚与社会、现实的辩证关系,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在今后的理想确立和追求上自觉地将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中。

  难点的依据:将理论落到学生实际具有一定难度,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

  为了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本节课主要运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用视频短片作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探究案例、交流感受,突破教学重、难点。

  为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小组学*任务单》和《个人学*记录单》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的方式探究体验,逐步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本课的设计依托了学校的Blackboard网络教学*台、先进的影视专业工作室等软硬件条件,课前准备《小组学*任务单》、《个人学*记录单》、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

  充分挖掘学生专业学*资源,指导学生课前制作典型案例的视频短片,课上运用图表的方式对案例进行分析,并以电子白板的信息化手段交流共享,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课前准备——制作短片,激趣引思

  全班分为4组,下发本课《小组学*任务单》和《个人学*记录单》,让学生在课前就能熟悉相关事迹,了解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组学生完成《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坚守悬崖小学十八年的陆建芬、李桂林夫妻《我们生命中的“悬崖小学”》)短片制作;另外三组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采访提纲分工合作完成《优秀毕业生事迹》(全国十佳DV制作人——王谦《我的DV之梦》)的采访短片制作。

  各组制作的短片,是学生们在对典型事迹运用影视的语言进行交流,是熟悉课堂教学案例的过程,更是一次专业技能提高的过程。

  第二,课堂学*:分析案例,探究理想

  流程图如下:

  1.播放短片,呈现案例

  播放《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的短片。以学生的专业作品入手,呈现出本课的典型案例,调动学生学*的兴趣。

  2.合作探究,分享体验

  各组依据任务单的要求对事迹进行分析讨论,完成表格填写,并以电子白板的形式展示交流,教师适当点评。

  在任务单的引导下,对于案例的分析先后完成:

  (1)找理想——在事迹中找到陆建芬、李桂林已经坚持了十八年的个人理想。

  (2)看现实——看看“悬崖小学”的现实环境是什么样的。

  (3)识社会——认识事迹中的社会理想。

  (4)理关系——梳理事迹中现实条件和陆建芬、李桂林的理想之间以及和社会理想之间是什么关系。

  (5)谈感受——谈谈看到这个事迹后的感受。

  “坚守悬崖小学十八年的陆建芬、李桂林夫妻”的分析表

  陆建芬、李桂林现实关系个人理想关系社会理想

  文盲村、贫困村决定

  坚守“悬崖小学”,决定

  文明村、富裕村

  高于

  体现

  我们的感悟:1、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事业

  2、把个人的追求扎根于地区发展中

  2、为了自己的理想,克服现实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

  ……

  这是针对学生不会分析案例的特点,以任务单的方式,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运用图表的方式降低分析难度,重点突出,在电子白板上交流更直观,从而提高案例分析的准确性,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梳理清楚两组辩证关系后,进一步进行“谈感受”的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引导学生从卢建芬、李桂林的个人理想的确立和对自己理想的追求两个方面进行发言。

  3.归纳总结,升华认识

  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设疑:

  矛盾的客观性告诉我们在分析辩证关系时,既要看到二者的对立,又要看到二者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和统一表现在哪些方面?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对立和统一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此环节具有一定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以再次提示:

  对立需要我们“比一比”,比较二者的区别;统一需要我们“找一找”,找找二者的联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师生结合分析表格共同总结出两组辩证关系。

  此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强调:理想源于现实,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个人理想总是要受到社会的影响,是对个人现实状况的超越。这种超越必须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否则,这种理想就只能是空想。社会理想制约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的实现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把问题聚焦到——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之中。

  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

  在确立个人理想时必须要结合地区实际和自身的客观现实情况,不能好高骛远。——脚踏实地

  在对个人理想的追求时,必须从零开始,克服现实的各种困难,坚持不懈的努力。——脚踏实地

  只有从客观现实出发,把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中,脚踏实地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矛盾。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4.联系现实,指导实际

  播放《优秀毕业生事迹》采访短片,贴*学生专业实际,呈现案例。

  各组运用所学的两组辩证关系,合作分析事迹,完成表格填写,并在组间交流。

  本案例的分析还是通过五步进行,进一步巩固学生分析案例的方法:

  (1)找理想——在事迹中分别找到王谦的个人理想

  (2)看现实——看看事迹中的王谦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是什么样的,他自己又是怎样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而努力的。

  (3)识社会——认识事迹中的社会理想或行业发展目标。

  (4)理关系——分析事迹中现实情况和王谦的理想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他个人理想之间的关系。

  (5)谈感受——看看学哥的工作经历,你能总结出那些成功的要素。

  “我的DV之梦”的分析表

  现实情况关系个人理想关系社会理想

  王谦DV摄录、加工技术刚刚进入国内源于

  高于优秀的自由DV制作人符合、体现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我们的感受1、契合社会发展,满足个人兴趣的理想

  2、从基础工作开始,不断追求

  3、克服现实困难,坚定追求……

  这是在运用辩证关系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理想与现实社会关系的理解,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因为案例是我校影视专业优秀毕业生的事迹,比较贴*学生的实际,对案例的分析,除要求学生分析清楚两组辩证关系外,还要注意在组内及组间的对于“感悟”的交流,找找王谦是如何把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中的?现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是如何的?从而指导学生从事迹走入实际,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个人理想,我们又该如何把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进一步奠定脚踏实地的理想观,能够在今后的理想确立和追求上自觉地将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中。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第三,课外作业——分层训练,拓展提高

  针对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我设计了课后的分层训练,全体学生完成基础作业,有能力的同学合作或独立完成拓展作业。

  基础作业:

  1.小组作业:学生以组为单位,主要运用剪接和字幕的方式对《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短片进行再加工,要求体现出理想和现实、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

  2.个人作业:运用所学的辩证关系,在分析现实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修改上节课自己制定的实*目标(下节课教学中使用)。

  拓展作业:

  查找一个影视专业典型人物事迹,运用所学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完成图文并茂的《脚踏实地,成就梦想》的人物事迹介绍。

  本课时的教学不做单独的评价,在整个单元学*之后,师生共同完成整个单元教学的评价:

  第一,每个学生对于自己的学*状况、组内其他同学的学*状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情况做出评价,并对于自己的学*写出收获与反思。

  第二,教师结合各组学*的状况、填写的《小组学*任务单》和《个人学*记录单》,为每个同学打出单元成绩,并结合学生给教师的教学评价,写出教学反思。

  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学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联系,才能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我在本课中充分挖掘影视专业学生学*资源的基础上,把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前、课后,以学生自制的视频短片作为典型案例,开展教学活动,把辩证关系落足在脚踏实地的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上,最后又以视频再加工的方式检验学生学*的效果,从而体现出德育课的贴*实际,贴*生活,贴*学生的课改理念。

个人说课稿12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说课的内容是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颗《个人小档案》。这是一堂基础课,关系着以后教学中技能的掌握程度。与原来教材相比,新教材以完成任务为过程,更注重授之以“渔”,教育学生学会拿工具做事情,正如这节中以完成输入个人小档案为教学任务,从中学会在记事本中使用键盘输入以及保存文件,主要培养学生一定的信息素养,锻炼学生信息运用能力,发挥学生充分想象创造力,激发学生学*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不同的知识层次,制定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记事本和键盘。

  技能目标:使用记事本和键盘输入,基本掌握正确的指法/。

  情感目标:通过输入符号,让学生体验在电脑上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键盘输入字符和保存文件。

  难点:功能键的使用。

  二、 说教法

  三、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任务,在老师引导下,启发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动手操作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完成知识学*的内化。本节课主要设计层次递进的三个任务:

  任务一:对照网上邻居的范例,打开记事本中输入个人小档案。

  设计意图:是本课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为了掌握键盘输入技巧,同时这个个人小档案是具有个性特色的,也是以后课程任务中所需的。考虑到学生键盘熟悉程度不同,速度有异,安排约15分钟操作时间。

  任务二: 记事本保存在网上邻居教师机“学生档案”,注意保存三要素。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的重点,也是计算机操作的关键,设置任务来检验巩固学生掌握情况,今后的课中还会不断强化这项操作直到学生熟练无误,安排大约5分钟操作时间/

  任务三:模仿、设计表情符号、字符图形添加到“个人小档案”中。

  设计意图:实现分层教学,对于技能熟练的学生不仅可以增强兴趣,进一步了解网上交流的*惯表示方法,同时发挥学生创造能力,个性得到发展。根据课本“随堂练*4”,以模仿提供的图示为主,对与技能一般的学生要求输入表情符号,技能熟练的学生要求输入字符图形,时间大约安排7分钟左右。

  1、操作演示法: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印象深刻的概念,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以及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2、情景创设法:设置情景,导出课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重难点。

  三、说学法

  提高学生的学*能力,逐步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1、自主学*法:在教师的任务驱动下,学生自主学*,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掌握知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课中的“小帮手”给学生遇到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 。

  2、尝试操作法:学生通过自己尝试摸索,经过自己的理解,虽然获得的技能未必完全正确,但由教师纠正演示后更能掌握牢固,同时也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3、自我检查法:针对计算机水*不同层次的学生来检验自己掌握知识情况,不仅方便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更是学生一种独立的表现,新教材中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每课后的“随堂练*”中都设置了自我检查这项。

  四、 说教学过程:

  围绕重点难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情景创设,导入知识

  通过网上邻居打开学*范例中的个人小档案,将本节课的任务成品展示给学生,直接带领学生进入学*情景。

  2、建构新知,驱动任务

  (1) 键盘输入:由于键盘输入内容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里以有学到,这部分内容就带有复*的性质,把键盘输入包括指法等内容融合在一起,通过演示操作一个例子来完成任务教学任务。通过图示、现场视频等效果来给学生一个整体形象了解,再利用输入有误的简单例句,然后通过一些功能键修改,与此同时,学生在同屏幕上又能看到我键盘的指法输入。紧接着,布置任务一让学生熟悉强化操作。

  (2) 文件保存:保存操作是本课的重点,是一项时常使用到的技能,同样演示操作并利用任务二掌握保存技能,同时注重细节的点述(修改后再次保存文件时只需直接保存)。当然,接下来的几节课保存操作将会反复出现,通过重复的操练达到技能的熟练,这也是新教材的又一特点,并不讲究一步到位,注重在不同任务中反复这一技能操作达到教学目的。

  3、熟练运用,能力培养

  最后的符号表情和字符图形是本节中最有趣的内容,学生的兴趣相对比较高,利用任务三,让学生模仿这些表情添加到记事本,强化保存操作。同时鼓励能力好的学生尝试类似表情符号,在课的末尾让学生放松心情,发挥充分想象力,增加课堂的愉悦气氛。

  本节课中没有设置学生作品评价这个环节,这堂课教学量比较大,考虑到学生的水*差异教大,因而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完成任务为主,可以在以后的课中进行学生的自评,集体互评和教师点评。

  原教材是以知识体系结构来安排章节,新教材打破了这个知识体系,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为目标,在这节课中以完成任务为主要目的,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学会操作。

个人说课稿13

  教材分析

  我所教学的课文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第五单元是以“精神家园”为主题,本单元的学*重点是对人的本性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对人性的弱点的思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托尔斯泰,课外阅读其作品。

  2、从小说要素归纳小说情节;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探寻小说的主题。

  3、欣赏作品处理情节详略、结尾耐人寻味的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

  1、朗读 2、品读 3、讨论点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多角度分析问题,关注社会。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能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题。

  2、难点是小说主题和寓意的多向理解;欣赏小说的生花妙笔。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课文的分析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况且课文浅显易懂,又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使学生更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学生学*起来易于理解。本文很长、脉络清晰,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地读然后复述课文,培养语感的基础上,教师再点拔启发,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和理解课文。

  教法设想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结合当前语文的教学理念,本文的教学可采用朗读 、品读 、讨论点拨、质疑探究法、问题导引法、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性,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于法,复述为本,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小说教学,读尤为重要。

  对字词的积累,我采用检查预*的办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在突破教学难点时,我采用了讨论法。比如“如何理解本文的主题”这一问题上,可以让四人小组先讨论,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同学的成果,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拓宽学生的思路。

  另外,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了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比如看图片、看动画等,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融入情景之中。

  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方式,从两方面加以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通读基础上,自主复述课后,让学生划出表现人物个性的重点词句语句,组织学生交流,并适可而止加以点拔,只把获得结论的方法途径指导给学生,促其自求,促其自得,从中悟出规律方法,以让学生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以达到进一步把握主题,从多角度理解主题的目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

  1、依据注释熟读课文 ,理解文意,提出出疑问。

  资源的来源及使用目的:

  1、来源:中国远程教育资源、网络下载、自制。

  2、使用目的:体现新课改理念,图文并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通过对上面的分析,在施教时我准备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激趣导入——整体感知——自主疏通——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一)入景激趣导入

  1、欣赏有关的图片。(蝴蝶、红彬、秋草)

  2、说一说你的精神家园中的情感元素(亲情,友情,正义……)

  设计说明:放幻灯生命图片,直观,印象深,引出新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积极性。

  3、出示学*目标。

  4、作者及作品简介。(导航塔)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复述故事情节。

  3、口述课文内容。

  (三)品读课文

  1、圈点批注人物描写的语句。

  2、提问质疑。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组织学生交流,老师可略作归纳。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四)合作探究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归纳小说的主题。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小说通过对帕霍姆为拥有更多土地而累死的叙述,评判了贪得无厌的人,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象。文章先写帕霍姆的贫穷状况,又叙述她的贪得无厌的事情,最后对这种人进行了评判和嘲讽。

  2、讨论小说的主题。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主要是批判和嘲讽贪得无厌,但也客观表现了一个受人赞赏的个性。

  3、开头部分帕霍姆两次买地的故事,有没有必要写?为什么?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有必要。因为前两次买地为最后一次得到土地却丧了命作铺垫。帕霍姆过分的的贪心是逐步发展来的,也是前面过于顺利造成的。第一次买地可说是为了摆脱贫困,但进展顺利造成了他后面欲望膨胀的基础。第二次自称是为了不受穷,其实至少应是为了日子越过越好,结果更为顺利,生活强了十倍,这就大大激发了他的欲望,他希望眼前所有的土地都属于他,他的贪欲大大膨胀了。这才有后面买大批土地的决定和表现出的过分贪心。这样的情节才是故事不显得生硬和突然。直接从巴什基尔人的买地游戏说起,虽一样可以揭示主题、寓意,但可能较为离奇,教化味较重,而采用民间寓言故事或传统小说的叙事风格,生活味较浓,且娓娓道来,似拉家常,效果当然好。

  设计说明: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学*课文的内涵,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QQ连线,时空对话

  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设计说明:此环节的设计,可以促使学生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关注社会、激发创新思维,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教学特色

  1、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显得异常的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课十分注重以下四点: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学*使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3)学*勾画、积累关键性词句。

  (4)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感受文本。

  2、合作的广泛性与交流的充分性

  由于本节课重、难点都需要通过活动这一载体加以解决和巩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为此搭建了一个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台,让学生体会到在学*中与他人合作、和别人交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个人说课稿14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理想因努力而实现,教育因奉献而发展。今天我就围绕责任与奉献这一主题来说课。我说课的课题是《每个人的责任》,这是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六课《公共利益的维护》第二课时的内容。

  一、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理论依据是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以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为基点。我的设计理念是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合作探究,凸显主体地位。教师转变的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体现主导地位。

  二、说教材

  首先说说课程内容标准:一是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二是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接下来说教学目标:我确定的知识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录像及图片、阅读教材、小组活动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个人在维护公共利益中的责任、作用;能力目标是通过各种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个人反思、情感渲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

  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到个人在维护公共利益中的责任。因为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之一。另外,目前部分学生缺乏公德意识,缺乏责任感,无心向学,突出这一重点,有利于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说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使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培养奉献精神。我确定的依据是:要求学生具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是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之一;从现实看,不少学生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缺乏爱心。在维护公共利益中,有可能与实现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甚至会损害个人利益,这使学生在思想上难以接受。突破这一难点,有利于解决这一难题。

  五、说学情

  初中生的价值取向正处在转轨时期,由于受年龄限制,不少学生认为维护公共利益是**、社会的事,与自己无关。因此,本课着重引导学生树立公益意识,强化“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

  六、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两种方法,一是有效教育,简称EEPO。另一种方法是问题教学法。在教法方面,教师利用各种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小组合作探究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会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学法方面,学生通过自主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说教学手段

  我主要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本节课我主要的教学准备是采集学生身边的各种资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八、说教学过程

  我共设计四个环节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角色导入,整体感知。我引导学生观看录像,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1)这些角色履行着哪些职责?

  (2)你在社会中充当什么角色?承担着哪些责任?

  我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拓展教材。学生看完录象后,2人小组交流看法,发表见解。接着,我引导学生总结。最后,我提出一个引领性问题:在维护公共利益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预*本节内容,并把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我通过引导学生预*,小组讨论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整体感知个人在维护公共利益中的责任、作用这一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接着说第二个环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先引导学生观看两组录象、图片,思考两个问题

  (1)为什么下面现象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

  (2)我们在公共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先看一组反映“和谐玉林”的录像、图片(学生看),再看一组与“和谐玉林”不相协调的图片(学生一边看,教师一边说)学生通过强烈的对比,懂得要形成公德意识,要遵守社会规则,要学会关怀他人、心系社会,要勇于付出、乐于奉献。看完录像后,我让学生组成4人小组交流、讨论、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及学生在预*中遇到的问题。讨论完以后,各小组代表汇报学*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纠正或补充。最后,我进行点评、精讲,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下面说第三个环节:巩固强化、拓展延伸。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步骤。首先是学生活动,我让学生组成6人小组,说一说:

  (1)自己*时在公共生活中是如何承担责任的?

  (2)有什么不足?如何纠正?

  我这样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懂得承担责任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突出思品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特点。同时也有效地利用身边资源,动静结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第二个步骤是做课堂练*。学生通过做课堂练*,把所学知识与社会热点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突出思品课的时效性的特点。另外,让学生提出并解答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接着第三个步骤,社会实践活动。我组织学生组成4——8人小组,任选下列一个活动并积极实施。活动一:每个小组设计一个为学校或社区服务的活动方案,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活动任务。活动二:观看我镇大良江河段被污染状况的录像,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良江实地考察(注意安全),写成调查报告,交学校备案,并向有关部门反映。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我设计这两个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将知识和行为融合起来,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技能,丰富生活经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达到知、行、信的统一。

  下面说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情感共鸣,思想升华。我让学生跟随投影画面,高唱《爱的奉献》,达到本接课的高潮。学生唱着这高昂的歌曲,他们的心灵将会引起震撼,思想将会得到净化和提升。以这些*凡而伟大的人物为楷模,用高尚的思想引领他们以后的行为,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积极奉献公益事业,为创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奉献他们的力量。从而再次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再次强化本课的重点、难点。

  八、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图解式的板书,直观性与系统性相结合,重难点突出,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

  九、说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各种资源,联系社会热点,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使学生自觉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奉献精神;同时,学生通过自主学*、小组合作来提高各种技能,从而有效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另外,本节课安排4个小组活动,内容教多,在1个课时内有可能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探究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有可能会有所欠缺。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个人说课稿15

  教材分析:

  《缤纷花布》一课是浙美版二册的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花布,感受花布。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的提高,花布的种类、色彩是各种各样的,变化越来越丰富。在一块花布中,蕴涵着很多美的东西,包括色彩的搭配,以及点、线、面的造型组合,这些正是美术元素在生活中的运用。应该说,学生对花布并不陌生,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花布。但是,学生并未有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本课的花布为内容,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深入的观察、感受、表现花布的同时,初浅的认识感受到花布中蕴涵的色彩搭配、点线面造型的美术基本知识。这是本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意图之一。我们知道,花布是由底色和点线面组成的花样构成的。正因为花布有这样的特点,在表现技法上很适用蜡笔水彩画来进行表现,花纹用蜡笔画,底色用水粉涂。所以本课第二个设计意图是借助花布这一媒介,完成蜡笔水彩画的技法传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花布的观察和欣赏,认识点、线、面等美术元素。能运用点、线、面进行巧妙的组合设计出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花布。

  2、学会大胆的运用蜡笔水彩画的形式进行花布的表现。

  3、加强学生的设计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

  是了解感受花布的美,并能用初浅的色彩知识和点、线、面的构成知识表现花布。

  在表现花布的形式上用的是蜡笔水彩画,然而蜡笔水彩画学生接触很少,有很多操作的困难,所以本课的难点 确定为初步学会蜡笔水彩画运用。

  教法设计及学法设计

  要上好本课有两个基本点需要我们去把握,第一、感受花布,感受点、线、面构成和色彩搭配的知识。第二是蜡笔水彩画的技法的学*。基于教材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我在感受花布,感受点、线、面构成和色彩搭配的知识教学时,采用对比欣赏教学法。让学生在各种各样花布的欣赏比较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让学生感受美术在生活中的运用。

  在进行蜡笔水彩画方法的教学中,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把蜡笔水彩画的效果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行深切的感受。

  继而让学生进行操作,在实践中探究如何能更好的运用蜡笔水彩画进行表现。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师示范,转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尝试、实践。注重了学生的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大部分,一、自主探究、尝试基本掌握蜡笔水彩画的运用;二、欣赏花布,感受色彩点、面、线的构成效果;三、创作表现;四、评价。

  具体的过程如下:

  一、动手尝试、感受蜡笔水彩画的运用。

  首先,魔术导入新课:

  在两张铅画纸上分别用白蜡笔画上一条鱼,其中一张纸用蓝色水彩涂满,另一张用蓝色蜡笔涂满,让学生观察两张纸的鱼的变化。学生会发现,用水彩涂的鱼会显现出来,用蜡笔涂的鱼不会显现出来。然后让学生分析,探究原因。用直观演示中把两种不同效果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会很容易很真切的发现,蜡笔和水彩不相融会产生一种特殊效果。这要比教师说来得更有说服力。

  学生在直观感受蜡笔水彩的效果后,会有一种强烈的自己也想来试一试的愿望。为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切身体会到蜡笔水彩的效果,让学生学会蜡笔水彩画的技能,接下来我安排让学生自己用蜡笔水彩画进行尝试操作。

  然后,挑选几幅学生作业进行讨论、点评。在讨论中解决学生在蜡笔水彩运用中的不当之处。同时,让学生观察哪些画上的鱼很明显,哪些画上的.鱼不够明显,分析为什么?让学生在对比观察中,体会到如何运用进行合理的色彩搭配,渗透色彩明暗对比和色相对比。

  课上到这里,我顺势提出本课的任务——用蜡笔水彩画的方法表现花布,揭示课题。

  二、欣赏花布,感受花布的点、线、面的构成效果

  出示分别线、点、面单独组成和综合构成的花布范作,让学生进行欣赏,为了让欣赏有深度有层次,为了使欣赏为创作服务,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你喜欢哪一块花布,为什么?

  2)花布有怎样的图案,这些图案是用了哪些元素表现的?引出点、线、面这些元素在花布中的运用。

  3)比较图案中的点、线、面分别有什么不同?归纳出点有不同大小、形状的点,线有弯曲、长短。

  4)由这些点、线、面组合起来的图案有点象什么? 引导学生将花布中的图案归纳为植物类的、几何类等等。

  3)如果让你来进行设计,你打算如何设计?

  学生在带着问题的欣赏中,逐步的了解到花布可以单独用点、线、面来进行表现,也可以用点、线、面组合表现,表现的内容可以是一些具象的花纹,也可以是抽象的花纹。

  三、创作表现

  学生创作表现中,创作出来的作品蕴含价值越多,越和学生生活实际贴*,越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所以我在学生创作表现时,课前先给同学准备了很多已经剪好的衣服纸模型,让学生在纸模型上用蜡笔水彩画进行表现花布。这样,学生的作品不单是一块花布,而直接成了一件时装,让学生的作品表现更具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作业展示,作业评价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哪一件衣服上的花纹最清晰,为什么能做到很清晰?

  2、你觉得哪一件衣服上的花纹最漂亮,为什么?用什么形式来表现的?

  3、如果你是顾客,你会选哪一件衣服,为什么?

  让学生在自由评价、选购上,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同时,也给学生作品给予鼓励,让学生获有成功感,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愿望的提高。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解读与设计。总的来说,本课始终把握好两个基点:

  1、以欣赏为手段为阵地,在欣赏中解决色彩知识,提高美术的能力;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尝试,自由表现,自主评价,提高学生的参与课堂的能力,促进学生学*兴趣的提高。


个人说课稿菁选(扩展3)

——个人说课稿菁选

个人说课稿精选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个人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个人说课稿1

  说教材:

  大班的孩子马上就要上一年级了,但很多孩子不愿意一个人睡,为了让幼儿克服心理障碍,勇敢的一个人睡,教师进行心理疏导,通过故事,讨论等方法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勇敢的一个人睡,并形成良好的睡眠*惯。

  说目标:

  1、通过故事和各种体验,让幼儿了解其实黑夜并不可怕,并能用各种方法克服对黑夜的恐惧心理。

  2、鼓励幼儿能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一个人睡的勇敢经历或者坦然讲出不敢一个人睡的原因。

  3、通过创设情景,帮助幼儿了解夜晚,进一步树立幼儿自己睡的信心。激励幼儿乐意尝试一个人自己睡。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5、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惯,学说普通话。

  说活动准备:

  PPT课件、调查表、彩笔、气球,面具,眼罩等。

  说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带领幼儿听音乐进入场地,依次入座。

  2、播放ppt,教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小老鼠漫长的一夜》。

  3教师提问:小老鼠为什么一开始总是睡不着?最后为什么又睡着了呢?

  4、教师小结:

  原来那些可怕的声音是小老鼠的心理作怪,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并不可怕。晚上睡觉的时候只要关紧门窗,拧紧水龙头,家里还是很安全的。

  二、调查统计,心理疏导

  1、教师出示调查表,请自己睡的小朋友将自己的笑脸卡贴在黄色的一边,请不是自己一个人睡得小朋友将笑脸卡贴在绿色的一边。请幼儿作比较。

  2、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为什么不愿意在家一个人睡,请自己一个人睡的小朋友讲一讲一个人勇敢睡的经历。

  3、教师鼓励不是一个人睡得小朋友说出自己不肯一个人睡的原因。

  4、讨论: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让自己感到不害怕?

  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是怎样解决的?

  小结:每个人心里都会想象出一些奇奇怪怪可怕的东西,当我们处在黑暗中就会想起它,越想越害怕。

  5、那么,你最害怕的是什么呢?,老师每人发给一个气球,把自己最害怕的东西画在气球上。

  画完后讲述,并讨论:怎样消除这些害怕的东西?(鼓励孩子想出合理的办法)

  小结:小朋友们已经找到了好多自己睡觉时不再害怕的办法,心里最害怕的东西也已经消除掉了,下面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好好的享受美丽而宁静的夜晚吧。

  三、创设情境,体验优美意境

  1、教师请幼儿看课件,欣赏夜晚的美丽景色,共同体验夜晚的美好。

  2、教师:现在你乐意一个人睡了吗?

  那让我们从今天晚上开始就尝试着一个人睡好吗?

  最后祝每个小朋友天天都拥有美好的夜晚,睡的香,睡得甜,身体棒!

  活动反思

  在幼儿园组织的这次教师公开课中,我开展的是大班社会活动《你愿意一个人睡吗》。现在很多大班的孩子一直不敢单独睡觉,为了帮助幼儿克服心理恐惧,勇敢地一个人睡,养成良好的'睡眠*惯,我就开展了这次活动。害怕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尤其是孩子在睡觉时,往往伴随着黑暗、阴影和独处等因素,特别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比较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恐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利用了绘本《小老鼠的漫长一夜》,用故事中小老鼠独自睡觉的经历唤起幼儿的共鸣,让幼儿轻松的知道黑夜中听到的各种声音白天和晚上都有,是小老鼠在黑暗中想出来,并不可怕。然后我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单独睡以及不能单独睡的情况,并且鼓励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不愿一个人睡的原因。在这个环节中,原先我我设计的是有调查表的,但是在试教后,这个环节我取消了,但是活动结束后,我觉得这个环节还是必不可少的。有了调查,幼儿才会有话可讲。

  大多孩子没有单独睡觉,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害怕。要想帮助孩子克服“害怕”的心理,就应先了解孩子所害怕的到底是什么,把睡觉时所害怕的问题一一陈列后,鼓励幼儿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本活动中我主要是让幼儿亲身体验他所害怕的东西,也就是直面刺激,例如体验黑暗,魔鬼等。然后进行心理发泄,将心中最害怕的东西画在纸上,想办法让它消失。孩子面对一个刺激所引起的害怕或恐惧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后,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了,疏导的目标也就达到了。当孩子们心中的害怕彻底消除后,我带孩子们体验夜晚的美好,并鼓励幼儿尝试一个人睡。

  整个活动有疏导,有发泄,有体验,相信孩子们在活动后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但是整个活动下来,我还是感觉到自己的不足,例如在讲绘本故事时,可能受到了外在因素的影响,故事讲得不够生动,这是作为一名老教师不应该发生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多学*,多开展类似的活动,让自己不断成长和提高。

个人说课稿2

  本次的教学设计针对二年级《哲学与人生》课程中第十一课《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第1课时。

  《哲学与人生》是依据新大纲编写,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我对新教材的认识:它改变了过去侧重强调哲学基础知识的倾向,也不是对哲学知识和人生问题的简单累加,而是在学生以前已经学*了四门德育课程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系统整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人生问题,是哲学与人生的有机结合。

  本教材共分为五个学*单元,第四单元共三课,第十一课需要2课时。本课是在前面教学中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性原理初步确定人生目标的基础上运用理想与现实、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指导自己确立务实的理想,为后面的理想信念的学*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新课程中,把教学的落脚点从基本知识的掌握转变为帮助学生解决理想问题上。因此,我将第1课时的教学主线确定为: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引导学生在感悟理想与现实、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的基础上把个人理想自觉地融入到社会理想中,形成脚踏实地的理想观。

  这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二年级影视专业的学生:

  在情感认识方面,作为艺术类的学生,他们都非常喜爱自己的专业,有远大追求,但是大多眼高手低,过于自负,自我意识强烈,个人目标呈现出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特点;学*影视专业的学生普遍生活条件优越,在实*前夕并没有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还需要强化艰苦奋斗意识和社会历史感的教育。

  在知识基础方面,他们已经掌握了人生目标、社会发展规律等知识,并初步制订了实*目标;已经了解了一些哲学原理和方法,但是还不会运用这些方法分析实际问题,需要给予一定引导。

  在学*能力方面,他们具有一定的影视加工能力,擅长运用影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挖掘他们的专业资源是本课成功的关键;因为他们个体差异比较大,适合以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基于以上的情况,依据大纲的要求,我对本课的教学确定了如下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理想和现实、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

  2.理解个人理想的确立和追求必须从社会现实出发

  情感态度观念目标:

  1.结合影视专业特点,认同社会发展特别是行业发展的现实

  2.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对待理想,树立脚踏实地的理想观

  运用目标:

  1.能够在任务单的指导下运用理想和现实、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分析典型案例

  2.能够在今后的理想确立和追求上自觉地将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中

  本课书的教学重难点分别确定为:

  教学重点:在典型案例分析中理解个人理想的确立和追求必须从社会现实出发。

  重点的依据:只有学生在理想的问题上梳理清楚与社会、现实的辩证关系,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在今后的理想确立和追求上自觉地将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中。

  难点的依据:将理论落到学生实际具有一定难度,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

  为了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本节课主要运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用视频短片作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探究案例、交流感受,突破教学重、难点。

  为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小组学*任务单》和《个人学*记录单》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的方式探究体验,逐步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本课的设计依托了学校的Blackboard网络教学*台、先进的影视专业工作室等软硬件条件,课前准备《小组学*任务单》、《个人学*记录单》、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

  充分挖掘学生专业学*资源,指导学生课前制作典型案例的视频短片,课上运用图表的方式对案例进行分析,并以电子白板的信息化手段交流共享,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课前准备——制作短片,激趣引思

  全班分为4组,下发本课《小组学*任务单》和《个人学*记录单》,让学生在课前就能熟悉相关事迹,了解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组学生完成《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坚守悬崖小学十八年的陆建芬、李桂林夫妻《我们生命中的“悬崖小学”》)短片制作;另外三组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采访提纲分工合作完成《优秀毕业生事迹》(全国十佳DV制作人——王谦《我的DV之梦》)的采访短片制作。

  各组制作的短片,是学生们在对典型事迹运用影视的语言进行交流,是熟悉课堂教学案例的过程,更是一次专业技能提高的过程。

  第二,课堂学*:分析案例,探究理想

  流程图如下:

  1.播放短片,呈现案例

  播放《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的短片。以学生的专业作品入手,呈现出本课的典型案例,调动学生学*的兴趣。

  2.合作探究,分享体验

  各组依据任务单的要求对事迹进行分析讨论,完成表格填写,并以电子白板的形式展示交流,教师适当点评。

  在任务单的引导下,对于案例的分析先后完成:

  (1)找理想——在事迹中找到陆建芬、李桂林已经坚持了十八年的个人理想。

  (2)看现实——看看“悬崖小学”的现实环境是什么样的。

  (3)识社会——认识事迹中的社会理想。

  (4)理关系——梳理事迹中现实条件和陆建芬、李桂林的理想之间以及和社会理想之间是什么关系。

  (5)谈感受——谈谈看到这个事迹后的感受。

  “坚守悬崖小学十八年的陆建芬、李桂林夫妻”的分析表

  陆建芬、李桂林现实关系个人理想关系社会理想

  文盲村、贫困村决定

  坚守“悬崖小学”,决定

  文明村、富裕村

  高于

  体现

  我们的感悟:1、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事业

  2、把个人的追求扎根于地区发展中

  2、为了自己的理想,克服现实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

  ……

  这是针对学生不会分析案例的特点,以任务单的方式,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运用图表的方式降低分析难度,重点突出,在电子白板上交流更直观,从而提高案例分析的准确性,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梳理清楚两组辩证关系后,进一步进行“谈感受”的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引导学生从卢建芬、李桂林的个人理想的确立和对自己理想的追求两个方面进行发言。

  3.归纳总结,升华认识

  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设疑:

  矛盾的客观性告诉我们在分析辩证关系时,既要看到二者的对立,又要看到二者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和统一表现在哪些方面?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对立和统一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此环节具有一定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以再次提示:

  对立需要我们“比一比”,比较二者的区别;统一需要我们“找一找”,找找二者的联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师生结合分析表格共同总结出两组辩证关系。

  此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强调:理想源于现实,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个人理想总是要受到社会的影响,是对个人现实状况的超越。这种超越必须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否则,这种理想就只能是空想。社会理想制约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的实现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把问题聚焦到——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之中。

  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

  在确立个人理想时必须要结合地区实际和自身的客观现实情况,不能好高骛远。——脚踏实地

  在对个人理想的追求时,必须从零开始,克服现实的`各种困难,坚持不懈的努力。——脚踏实地

  只有从客观现实出发,把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中,脚踏实地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矛盾。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4.联系现实,指导实际

  播放《优秀毕业生事迹》采访短片,贴*学生专业实际,呈现案例。

  各组运用所学的两组辩证关系,合作分析事迹,完成表格填写,并在组间交流。

  本案例的分析还是通过五步进行,进一步巩固学生分析案例的方法:

  (1)找理想——在事迹中分别找到王谦的个人理想

  (2)看现实——看看事迹中的王谦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是什么样的,他自己又是怎样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而努力的。

  (3)识社会——认识事迹中的社会理想或行业发展目标。

  (4)理关系——分析事迹中现实情况和王谦的理想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他个人理想之间的关系。

  (5)谈感受——看看学哥的工作经历,你能总结出那些成功的要素。

  “我的DV之梦”的分析表

  现实情况关系个人理想关系社会理想

  王谦DV摄录、加工技术刚刚进入国内源于

  高于优秀的自由DV制作人符合、体现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我们的感受1、契合社会发展,满足个人兴趣的理想

  2、从基础工作开始,不断追求

  3、克服现实困难,坚定追求……

  这是在运用辩证关系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理想与现实社会关系的理解,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因为案例是我校影视专业优秀毕业生的事迹,比较贴*学生的实际,对案例的分析,除要求学生分析清楚两组辩证关系外,还要注意在组内及组间的对于“感悟”的交流,找找王谦是如何把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中的?现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是如何的?从而指导学生从事迹走入实际,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个人理想,我们又该如何把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进一步奠定脚踏实地的理想观,能够在今后的理想确立和追求上自觉地将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中。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第三,课外作业——分层训练,拓展提高

  针对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我设计了课后的分层训练,全体学生完成基础作业,有能力的同学合作或独立完成拓展作业。

  基础作业:

  1.小组作业:学生以组为单位,主要运用剪接和字幕的方式对《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短片进行再加工,要求体现出理想和现实、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

  2.个人作业:运用所学的辩证关系,在分析现实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修改上节课自己制定的实*目标(下节课教学中使用)。

  拓展作业:

  查找一个影视专业典型人物事迹,运用所学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完成图文并茂的《脚踏实地,成就梦想》的人物事迹介绍。

  本课时的教学不做单独的评价,在整个单元学*之后,师生共同完成整个单元教学的评价:

  第一,每个学生对于自己的学*状况、组内其他同学的学*状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情况做出评价,并对于自己的学*写出收获与反思。

  第二,教师结合各组学*的状况、填写的《小组学*任务单》和《个人学*记录单》,为每个同学打出单元成绩,并结合学生给教师的教学评价,写出教学反思。

  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学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联系,才能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我在本课中充分挖掘影视专业学生学*资源的基础上,把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前、课后,以学生自制的视频短片作为典型案例,开展教学活动,把辩证关系落足在脚踏实地的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上,最后又以视频再加工的方式检验学生学*的效果,从而体现出德育课的贴*实际,贴*生活,贴*学生的课改理念。

个人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主题是:《多彩的个人理想》。

  一、教材地位:

  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第四单元把理想与使命作为一个重要话题,意义重大。多彩的个人理想是第一节第一框内容,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理想的内涵,从而树立正确而崇高的理想。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想的含义;个人理想的调整;不同的理想可以造就不同人生;理想与幻想、空想的本质区别。

  2、过程与方法:结合“我”的亲身经历,体会理想的真正内涵;比较不同人物的理想,明白不同的理想可以造就不同人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生理想,激励自己不断超越自己,感受实现自身价值的喜悦;愿意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全力以赴地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及认知水*,我确定本框题的.重点是:对理想的理解及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目标,树立正确理想。难点是:树立理想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

  本框四个教学内容,都是关于个人理想方面的,理论性不是太强,与学生联系很紧密。为落实教学目标,我主要彩用互动式教学的方式,旨在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和谐氛围,真正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形成对理想的清晰认识。

  五、学法指导:

  本节课在指导学生学*方法和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了体验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通过这些学*方法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口、动手等多种能力。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流程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在轻音乐的伴奏下,我通过现身说法,谈自己的理想导入课题,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与陌生感,容易进入情境。

  2、以学生交流为主,由名人谈理想到凡人谈理想,准确把握理想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描绘自己的理想蓝图。

  3、在准确把握理想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理想是固定不变吗?为什么理想会不断调整,会发生变化呢?安排学生讨论,鼓励学生举例说明。

  4、由于理想的重要性是本框难点,我通过设置课堂活动,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获得对理想的正确认识,从而明确要树立崇高正确的理想。

  5、运用课本材料,阅读感悟,通过本环节让学生认识到,理想与幻想、空想的本质区别,理想应从实际出发,通向理想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坚持不懈。

  6、课堂小结,我打破了传统的“知识框架图”的总结方式。设置了“反思回顾”: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学*满意吗?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过程、内容,加深对理想的认识。

  7、在课堂练*这个环节里,鼓励学生自创理想名言或寄语,送给同桌,互相勉励,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8、在《二十年后再相会》音乐声中。我设置了一个活动,作为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学生对理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人生有了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设想,书写自己的理想,装在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梦想瓶里,与学生共享共勉。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是我对《多彩的个人理想》这一框题内容的整体构思,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个人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第六课第三节《保护个人隐私》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

  个人隐私权属于人格尊严权中的一种,是人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但在皇权至上的国和父权至上的家里,向来得不到承认和尊重,更不要说未成年的孩子了。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孩子们进行保护个人隐私的教育,无论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还是建设文明法制的现代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时代和社会意义。但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惯势力,学生对于个人的隐私权缺乏自觉的认识。故而在教材编写上,将其专门作为一节,足见本课在第六单元中,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2本课的基础知识有:

  A隐私权以及对隐私权的尊重程度的社会意义;

  B法律如何保护公民的、特别是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3知识与能力培养目标:

  A了解个人隐私的内涵及保护隐私的必要性;

  B理解个人隐私权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c学会维护个人隐私和尊重他人的隐私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从个人隐私权的被尊重体会人的尊严;

  B学*我国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律规定,依法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和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建设现代文明国家。

  5教学重点:什么是个人隐私权和隐私权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因为现代社会中,信息传媒手段越来越进步和普及,人们更加需要保护个人的隐私和空间。

  6教学难点:在接受教育时,未成年人如何维护个人隐私权。因为在传统教育中,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缺乏未成年人的隐私意识;再者,个人隐私的界定也难于把握。

  二、说教法

  1引导和阅读教学

  针对学生在隐私方面的模糊认识,在阅读教材时设置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2情景式教学

  设置一些侵害个人隐私的情景,让学生来推测、想象事件的结果,最后教师进行归纳说明。从而唤起学生学*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引发学生学*的兴趣。

  3体验式教学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隐私受到侵害时的感受,在讨论中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三、说学法

  现代教学思想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根据本课的特点,我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参与学*的方法。

  1、自主探究:针对一些案例要求学生首先认真阅读分析,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培养情感。

  2、参与学*: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尽可能多制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使学生都能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学*,学会**,学会做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名画欣赏导入课题

  通过欣赏土耳其著名漫画家奥斯曼的杰作《偷窥》,提出若干问题,初步启发和培养学生的隐私意识

  (二)新课教学

  因为教学内容有不同的侧重点,我把本节内容设计成两个板块,每一板块重点解决一个问题:

  第一板块:解决“‘隐私’是什么”的问题即什么是个人隐私,什么是个人隐私权。这是本节重点。为了突出这个教学重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追根溯源――案例分析――火眼金晴

  追根溯源:用引导和阅读法,通过学生阅读课本P44法律导航第一部分“个人隐私权”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从阅读到归纳的能力。

  案例分析:

  **对犯罪嫌疑人李某的住宅电话进行了监听,发现了犯罪事实。李某认为**这么做是侵犯他的个人隐私权。你们觉得李某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

  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深层次的对个人隐私权的含义的理解。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火眼金睛:

  给出实例,判断是非

  A小琳在取款机前取钱时,好几个等待取钱的人围着她。

  B李某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发现有多名实*医生在观摩自己的手术过程。

  Cxxxx年10月某娱乐周刊在报上以地图的形式登出了冯小刚的家庭地址。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白宫5月13日公布的一份联邦财务报告,布什和他妻子劳拉申报了xxxx年拥有的财产。布什总统还汇报了所收礼品情况,其中包括价值400美元的随手小折刀,最贵的礼物是一辆价值2700美元的山地自行车。

  活动要求:每一小组组员合作判断上述材料哪些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哪些没有。如果其中一小组的剖析,另一小组有不同看法,可以直接提出。

  通过此活动,学生能更好理解个人隐私权的.范围以及对生活的意义。提高学生认识和自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判断、合作能力。

  第二板块:解决“请保护我的隐私”的问题即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和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两个内容。这板块是本节难点,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点,我安排了三个环节:法律导航——角色扮演——老师支招

  法律导航:用引导和阅读法,通过学生查阅课本P44“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归纳总结出法律对保护公民隐私权有哪些规定,培养学生的从阅读到归纳的能力

  角色扮演:让学生来表演课本P43情境研讨中的内容。提出问题:当这些矛盾激化时,究竟该如何处理?

  此环节可以让学生换位思考,合理的解决孩子的隐私权和父母及老师的监护、教育权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树立隐私意识,懂得要依法维护自己的隐私权。这样就突破了本课的教学的难点,使学生懂得**的方法是法律。

  老师支招:学生现在知道出现问题时要运用法律,但法律并不是解决这种问题的最好办法,所以老师应该结合实际,教给学生几种更合适的方法来解决子女与父母、老师之间矛盾

  具体方法:

  1、当未成年人发现父母、老师想打听自己的秘密或侵犯自己的隐私时,应该*心静气的告诉父母老师这是自己的隐私,自己有权得守护这些秘密;

  2、如果父母老师已经偷看、窥探,那么就违反了法律,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可以向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等机构反映,请相关机构对父母老师进行批评教育;

  3、如果父母老师侵犯自己的隐私给自己带来很大伤害,未成年人也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要求父母停止侵害、陪礼道歉甚至赔偿相应损失。

  (三)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请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今天这堂课的感言。这句话里应包括“社会、隐私、法律、道德”

  小结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回顾本课的学*内容,并能体会隐私与法律的关系,为下一课时“如何依法保护隐私权”做准备。

  (四)作业布置:

  辩论会:“分数属不属于隐私”要求明确自己的观点,准备好辩论资料。

  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关于隐私权学*的实际效果,在生活与法律的矛盾冲突中去学*隐私权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

  6.3保护个人隐私

  一、个人隐私权

  1、个人隐私的含义

  2、尊重个人隐私的意义

  3、个人隐私权的含义

  二、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1、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的规定

  2、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的特殊保护

  这样的板书设计直观、系统、一目了然,即体现教材的知识点,又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个人说课稿5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所说的篇目是《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现就教材,学生,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主要通过描写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四十几岁的男人家破人亡,内心受到巨大创伤,再现战争的残酷。本专题要求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探讨,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能说出战争对人类的摧残,从而正视战争,珍视和*。

  二、说学生

  1.学生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已有一定认识。

  2.学生以前接触过小说,但对小说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强。

  三、说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并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提升人生境界”,并结合本课自身特点,我想本课可以有很多目标:如(1)把握小说情节;(2)分析人物形象;(3)探究人物内心;(4)揣摩人物语言;(5)鉴赏细节描写……

  但本课的目标是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生成,可能是我预想中的2个或3个,也可能不在我的预想内。总之,我的想法核心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让他们得到成功的快乐,并在这种体验中产生学*的兴趣。

  四、教法学法

  1、课前要求:通读全文,把握情节

  依据: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独立思考能力。

  2、课堂中:师生共同确立本课目标,明确学*任务,体验学*过程

  依据:充分调动学生,在交流、合作、互动中体验学*的快乐。

  五、教学过程

  1.课前预*: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

  依据:本文篇幅较长,只有了解了故事情节,才能完成课堂中的合作、讨论、互动活动;同时学生学*负担较重,布置这样的预*作业,有利于为学生减负,增强语文学*兴趣。

  2.导入课文

  采用“移情法”,观看图片使学生对战争有了一定的直观感受,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小说情景中。

  具体操作:人们都说“水火无情”,但我还想跟同学说战争也同样是无情的,请大家跟我一起看几组镜头。(播放)镜头里的画面可以说让我们触目惊心,战争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灾难。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肖洛霍夫一起走进一个在战争中饱经灾难的人的内心世界。

  3.交流读后感受

  在请学生谈自己读后感受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思考对题目的理解以及小说在写法上值得我们学*和研究的地方。

  补充:学生在交流感受时可能会谈到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太悲惨了,也可能谈到小说情节波澜起伏,还可能谈到有关小说题目的问题等等,总之,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明确本课需要探讨的问题。在这里,我只能根据对学情的分析,假想可能呈现的课堂。

  4.探讨问题

  (一)(1)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经历了怎样的遭遇?

  依据: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把握小说情节,为交流互动作铺垫。

  (1)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遭遇?

  (2)通过什么方式表现这个主题?

  (二)如学生在交流中对小说题目有相关阐述,可以引入探讨

  (1)题目“一个人的遭遇”中“一个人”是谁?

  依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比较索科洛夫和凡尼亚两人遭遇的异同。

  依据:联系角度,比较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培养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体系的分析能力。

  说明:鼓励学生深入分析,积极参与

  (相同:家人死于战争,无家可归,心灵遭受巨大创伤……

  不同:索——死去的是妻子、儿女,凡——死去的是父母;索——四十几岁有劳动能力,凡——幼小的孩子无劳动能力;索——知道家人已亡、家在哪里,凡——不确切知道家人已亡,不知道家在哪里,苦苦找寻父亲、认为还活着的;索——可暂居在朋友那里,凡——流落街头;索——深感战争的残酷,凡——不明确战争的残酷,把索误认作自己的父亲,很开心……)

  (3)谁的遭遇更悲惨?

  通过比较分析,很多学生会认为凡尼亚的遭遇更悲惨,战争中幼小的孩子遭遇着家破人亡、流落街头的命运,却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不幸,这也是这篇小说能让人泪雨纷飞的原因之一吧。

  (4)“一个人”指的是谁?为什么不是一个人?

  这时回到原问题,“一个人”指谁?学生可能根据凡尼亚在战争中的遭遇更悲惨些,认为“一个人”应指凡尼亚。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并不需要明确的答案,更不能限制学生思维,只需让学生认识到尽管题目是“一个人的遭遇”,但作者却选取了两个人的遭遇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这就体现了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选取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来刻画,用两个不同家庭的悲惨遭遇,从不同角度展示战争给苏联千千万万这样的家庭带来了灾难,给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人的心灵带来了创伤,善良的人们谁不为之泣下,谁不会控诉战争呢?到此达到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境界。

  (5)比较迁移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索科洛夫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主人公的遭遇有什么不同,由此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典型意义的理解。

  补充说明,当然,如果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生成不是以上两个目标,就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总之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服务于学生。

  5.课堂小结

  本课为生成性课堂,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围绕学生活动效果进行小结。按照课堂设想,可小结如下:通过我们思考、合作、探讨,在互动中感知了小说情节,领悟了小说主题,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进行了很好的探究。

  6.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战争的资料,进一步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创作三条以上反对战争的标语,要求:文字简明,有艺术性。

个人说课稿6

  一说教材

  《动物的“个人卫生”》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屋二”中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知识短文,作者用浅显*实的语言清楚地介绍了几种动物搞“个人卫生”的知识,从而使学生了解动物的一些*性,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

  二说设计

  《动物的“个人卫生”》是一篇略读课文,为体现“快乐读书屋二”引导学生快乐读书,提高语文素养的特点,在教学时,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中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说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几种动物搞“个人卫生”的方法,从而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

  四说教法

  教学中,我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多种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

  五、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课前,设计合理的前置性学*内容,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了解动物们搞卫生的方式。课中,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学会合作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六、说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学*生字——本课总结

  《动物的`“个人卫生”》教学设计

  乐群乡中心学校王艳波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几种动物搞“个人卫生”的方法,从而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充分读书,了解几种动物是怎样搞“个人卫生”的。

  教学准备:字卡、小黑板等。

  前置性学*:

  1、自学五项内容。

  2、思考文前提示中的问题。

  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当你感到身上很脏时,你会怎么做?小动物们也像大家一样很爱清洁,那它们是怎样清理“个人卫生”的呢?让我们共同学*《动物的“个人卫生”》。(板书课题)

  二、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并思考:文中介绍了哪儿些爱讲卫生的动物?

  2、学生自由汇报,师板书。

  3、小组合作探究,师相机指导朗读。

  (1)小组交流:动物们都采用哪些方式来清理“个人卫生”的?它们是怎么做的?

  (2)代表汇报,师相机板书。

  (3)师指导读出“鸟儿的快乐,大象的高兴劲儿”,体会动物们洗澡的心情。

  三、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清理“个人卫生”的方式?

  四、认读生字。

  1、学生自读生字并组词。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3、师用字卡检查认读,并指导领读。

  五、本课总结。

  1、通过学*,你都有哪些收获?

  2、教师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讲卫生的*惯。

  板书设计:

  动物的“个人卫生”

  鸟类水、沙子、蚂蚁

  大象水、土

  毛皮动物抖动肌肉

  哺乳动物小疣、木片

个人说课稿7

  教材分析

  我所教学的课文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第五单元是以“精神家园”为主题,本单元的学*重点是对人的本性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对人性的弱点的思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托尔斯泰,课外阅读其作品。

  2、从小说要素归纳小说情节;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探寻小说的主题。

  3、欣赏作品处理情节详略、结尾耐人寻味的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

  1、朗读 2、品读 3、讨论点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多角度分析问题,关注社会。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能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题。

  2、难点是小说主题和寓意的多向理解;欣赏小说的生花妙笔。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课文的分析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况且课文浅显易懂,又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使学生更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学生学*起来易于理解。本文很长、脉络清晰,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地读然后复述课文,培养语感的基础上,教师再点拔启发,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和理解课文。

  教法设想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结合当前语文的教学理念,本文的教学可采用朗读 、品读 、讨论点拨、质疑探究法、问题导引法、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性,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于法,复述为本,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小说教学,读尤为重要。

  对字词的积累,我采用检查预*的办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在突破教学难点时,我采用了讨论法。比如“如何理解本文的主题”这一问题上,可以让四人小组先讨论,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同学的成果,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拓宽学生的思路。

  另外,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了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比如看图片、看动画等,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融入情景之中。

  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方式,从两方面加以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通读基础上,自主复述课后,让学生划出表现人物个性的重点词句语句,组织学生交流,并适可而止加以点拔,只把获得结论的方法途径指导给学生,促其自求,促其自得,从中悟出规律方法,以让学生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以达到进一步把握主题,从多角度理解主题的目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

  1、依据注释熟读课文 ,理解文意,提出出疑问。

  资源的来源及使用目的:

  1、来源:中国远程教育资源、网络下载、自制。

  2、使用目的:体现新课改理念,图文并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通过对上面的分析,在施教时我准备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激趣导入——整体感知——自主疏通——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一)入景激趣导入

  1、欣赏有关的图片。(蝴蝶、红彬、秋草)

  2、说一说你的精神家园中的情感元素(亲情,友情,正义……)

  设计说明:放幻灯生命图片,直观,印象深,引出新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积极性。

  3、出示学*目标。

  4、作者及作品简介。(导航塔)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复述故事情节。

  3、口述课文内容。

  (三)品读课文

  1、圈点批注人物描写的语句。

  2、提问质疑。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组织学生交流,老师可略作归纳。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四)合作探究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归纳小说的主题。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小说通过对帕霍姆为拥有更多土地而累死的叙述,评判了贪得无厌的人,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象。文章先写帕霍姆的贫穷状况,又叙述她的贪得无厌的事情,最后对这种人进行了评判和嘲讽。

  2、讨论小说的主题。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主要是批判和嘲讽贪得无厌,但也客观表现了一个受人赞赏的个性。

  3、开头部分帕霍姆两次买地的故事,有没有必要写?为什么?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有必要。因为前两次买地为最后一次得到土地却丧了命作铺垫。帕霍姆过分的的贪心是逐步发展来的,也是前面过于顺利造成的。第一次买地可说是为了摆脱贫困,但进展顺利造成了他后面欲望膨胀的基础。第二次自称是为了不受穷,其实至少应是为了日子越过越好,结果更为顺利,生活强了十倍,这就大大激发了他的欲望,他希望眼前所有的土地都属于他,他的贪欲大大膨胀了。这才有后面买大批土地的决定和表现出的过分贪心。这样的情节才是故事不显得生硬和突然。直接从巴什基尔人的买地游戏说起,虽一样可以揭示主题、寓意,但可能较为离奇,教化味较重,而采用民间寓言故事或传统小说的叙事风格,生活味较浓,且娓娓道来,似拉家常,效果当然好。

  设计说明: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学*课文的内涵,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QQ连线,时空对话

  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设计说明:此环节的设计,可以促使学生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关注社会、激发创新思维,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教学特色

  1、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显得异常的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课十分注重以下四点: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学*使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3)学*勾画、积累关键性词句。

  (4)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感受文本。

  2、合作的广泛性与交流的充分性

  由于本节课重、难点都需要通过活动这一载体加以解决和巩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为此搭建了一个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台,让学生体会到在学*中与他人合作、和别人交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个人说课稿8

  教材分析:

  《缤纷花布》一课是浙美版二册的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花布,感受花布。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的提高,花布的种类、色彩是各种各样的,变化越来越丰富。在一块花布中,蕴涵着很多美的东西,包括色彩的搭配,以及点、线、面的造型组合,这些正是美术元素在生活中的运用。应该说,学生对花布并不陌生,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花布。但是,学生并未有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本课的花布为内容,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深入的观察、感受、表现花布的同时,初浅的认识感受到花布中蕴涵的色彩搭配、点线面造型的美术基本知识。这是本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意图之一。我们知道,花布是由底色和点线面组成的花样构成的。正因为花布有这样的特点,在表现技法上很适用蜡笔水彩画来进行表现,花纹用蜡笔画,底色用水粉涂。所以本课第二个设计意图是借助花布这一媒介,完成蜡笔水彩画的技法传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花布的观察和欣赏,认识点、线、面等美术元素。能运用点、线、面进行巧妙的组合设计出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花布。

  2、学会大胆的运用蜡笔水彩画的形式进行花布的表现。

  3、加强学生的设计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

  是了解感受花布的美,并能用初浅的色彩知识和点、线、面的构成知识表现花布。

  在表现花布的形式上用的是蜡笔水彩画,然而蜡笔水彩画学生接触很少,有很多操作的困难,所以本课的难点 确定为初步学会蜡笔水彩画运用。

  教法设计及学法设计

  要上好本课有两个基本点需要我们去把握,第一、感受花布,感受点、线、面构成和色彩搭配的知识。第二是蜡笔水彩画的技法的学*。基于教材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我在感受花布,感受点、线、面构成和色彩搭配的知识教学时,采用对比欣赏教学法。让学生在各种各样花布的欣赏比较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让学生感受美术在生活中的运用。

  在进行蜡笔水彩画方法的教学中,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把蜡笔水彩画的效果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行深切的感受。

  继而让学生进行操作,在实践中探究如何能更好的运用蜡笔水彩画进行表现。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师示范,转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尝试、实践。注重了学生的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大部分,一、自主探究、尝试基本掌握蜡笔水彩画的运用;二、欣赏花布,感受色彩点、面、线的构成效果;三、创作表现;四、评价。

  具体的过程如下:

  一、动手尝试、感受蜡笔水彩画的运用。

  首先,魔术导入新课:

  在两张铅画纸上分别用白蜡笔画上一条鱼,其中一张纸用蓝色水彩涂满,另一张用蓝色蜡笔涂满,让学生观察两张纸的鱼的变化。学生会发现,用水彩涂的鱼会显现出来,用蜡笔涂的鱼不会显现出来。然后让学生分析,探究原因。用直观演示中把两种不同效果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会很容易很真切的发现,蜡笔和水彩不相融会产生一种特殊效果。这要比教师说来得更有说服力。

  学生在直观感受蜡笔水彩的效果后,会有一种强烈的自己也想来试一试的愿望。为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切身体会到蜡笔水彩的效果,让学生学会蜡笔水彩画的技能,接下来我安排让学生自己用蜡笔水彩画进行尝试操作。

  然后,挑选几幅学生作业进行讨论、点评。在讨论中解决学生在蜡笔水彩运用中的不当之处。同时,让学生观察哪些画上的鱼很明显,哪些画上的鱼不够明显,分析为什么?让学生在对比观察中,体会到如何运用进行合理的色彩搭配,渗透色彩明暗对比和色相对比。

  课上到这里,我顺势提出本课的任务——用蜡笔水彩画的方法表现花布,揭示课题。

  二、欣赏花布,感受花布的点、线、面的构成效果

  出示分别线、点、面单独组成和综合构成的花布范作,让学生进行欣赏,为了让欣赏有深度有层次,为了使欣赏为创作服务,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你喜欢哪一块花布,为什么?

  2)花布有怎样的图案,这些图案是用了哪些元素表现的?引出点、线、面这些元素在花布中的运用。

  3)比较图案中的点、线、面分别有什么不同?归纳出点有不同大小、形状的点,线有弯曲、长短。

  4)由这些点、线、面组合起来的图案有点象什么? 引导学生将花布中的图案归纳为植物类的、几何类等等。

  3)如果让你来进行设计,你打算如何设计?

  学生在带着问题的欣赏中,逐步的了解到花布可以单独用点、线、面来进行表现,也可以用点、线、面组合表现,表现的内容可以是一些具象的花纹,也可以是抽象的花纹。

  三、创作表现

  学生创作表现中,创作出来的作品蕴含价值越多,越和学生生活实际贴*,越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所以我在学生创作表现时,课前先给同学准备了很多已经剪好的衣服纸模型,让学生在纸模型上用蜡笔水彩画进行表现花布。这样,学生的作品不单是一块花布,而直接成了一件时装,让学生的作品表现更具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作业展示,作业评价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哪一件衣服上的花纹最清晰,为什么能做到很清晰?

  2、你觉得哪一件衣服上的花纹最漂亮,为什么?用什么形式来表现的?

  3、如果你是顾客,你会选哪一件衣服,为什么?

  让学生在自由评价、选购上,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同时,也给学生作品给予鼓励,让学生获有成功感,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愿望的提高。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解读与设计。总的来说,本课始终把握好两个基点:

  1、以欣赏为手段为阵地,在欣赏中解决色彩知识,提高美术的能力;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尝试,自由表现,自主评价,提高学生的参与课堂的能力,促进学生学*兴趣的提高。

个人说课稿9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 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同时我还采用了实践探究的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体验来学*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六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2)借助经验,认知钟面。

  (3)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5)欣赏。

  (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闹钟声和录音让大家猜谜,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它的作用。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氛围,为学*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层:借助经验,认识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在序的,不容易将知识转为内化,如: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接着再跟着电脑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也强调了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以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三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3个钟面板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做一个时针和分针交朋友的小游戏。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在这里教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面。这为今后的教学作铺垫。

  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表示的方法,在教学电子表形式时,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放着什么?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自然巧妙地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记忆大门,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答案,通过对8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让学生板演黑板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第四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三大板块,1:找朋友。2: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3:生活情境体验。

  1、找朋友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钟面和两种记时方法的联系,同时以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又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2、我用课件出示小朋友的一天,让学生边看录像边互相说“小朋友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也为后面的作业打下铺垫。;

  3、一天中的两个9时,使学生了解一天24个小时,时针走两圈。结合生活情景,启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4、拨自己喜欢的时刻,调动了全班的积极性,使大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联系生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第五层:欣赏

  通过有趣的动画欣赏,使学生知道怎去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并加以诗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生动地体难时间的宝贵。

  第六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40分钟里学会了什么样?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并布置作业扩展训练,回家在爸爸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以上是我对“认识整时”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

个人说课稿10

  这是中班的音乐活动领域《我的家有几个人》,活动的主题涉及到每个幼儿自身,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从主题背景来分析,在开展"我的家有几个人"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不但了解了爸爸的本领妈妈的爱,收集了全家人的手形画面,并且通过儿歌《我的家有几个人》知道了自己家里的家庭成员;从领域经验分析,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对丰富,并且对歌曲的内容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从活动的价值分析,自己的家人是孩子最熟悉的人,他们都很愿意讲述自己的家人,因此我抓住孩子的这一兴趣点,让幼儿大胆表达,通过语言的表达,得到感情的进一步递增。在活动的过程中运用材料红绿大小旗,把班级人员分成两部分,加以以接唱的'方法分角色演唱歌曲,锻炼幼儿的反映能力,并让幼儿准备理解歌曲传达的歌词内容信息,这也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中班的孩子在音乐节奏的把握上可能会比较抽象,在活动过程中用拍手、拍腿的方式学唱歌曲,把抽象的思维运用到具体的动作表达上,区分歌曲的节奏、唱与说的部分,把每个家庭成员说清楚,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部分。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我的家有几个人》,尝试用分角色接唱的方法演唱。

  2、根据歌曲节奏,改编歌词介绍家人。

  导入部分:

  T:老师今天给你们介绍一个新朋友小熊宝宝,他还带来了他的家人,让我们来猜一猜,看会是谁呢?S:有熊爸爸、熊妈妈。T:你们都说的很好!刚刚介绍了熊宝宝的家人,现在让我们来聊聊自己的家好不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人,你有他有我也有!想不想把你们的家人介绍给小熊宝宝?谁来说说你的家里有哪些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活动的开始部分主要以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为主,从大家都熟悉并喜欢的小熊宝宝可爱生动的动物形象慢慢转移到幼儿自己的身上,并以设问的方式来唤醒幼儿对自己的家庭成员的记忆和理解,从孩子回答的叙述中,大家都对自己的家人特征表达的具体生动,不仅可以看出孩子对父母、兄弟姐妹之间亲情的流露,还让幼儿在整个活动中更好的去感受家庭亲情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第二部分:

  刚刚老师知道你们都有一个温暖的家,你们都很爱自己的家,今天我们来听一听新朋友小熊宝宝是怎样来介绍他的家人的,竖起你们的小耳朵仔细听,看看你们都听到了什么?第二部分播放《我的家有几个人》这首歌,首先用小熊宝宝的家庭背景介入进来,让小朋友更有兴趣的去了解他人的家庭,与主题相符合的背景音乐和形象生动的画面给孩子们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有节奏的音乐和与之配合的视频动画让这首歌自然的进入孩子们的耳朵里,歌曲的旋律和歌词逐渐的让小朋友们不自觉地想要去学会这首歌。对之前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孩子,并尝试让他们大胆的唱出这首歌,并且分辨歌词的内容。接着跟着老师学唱歌曲,用拍手唱歌,拍腿念歌词的方法区分歌曲的说与唱部分,把每个家庭成员介绍清楚。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部分,让幼儿初步了解歌词,用拍手、拍腿的方式学唱歌词,动作与歌曲旋律歌词内容相结合的方法让幼儿更有体会的去了解这首歌。接着运用接唱的方法分角色演唱歌曲,根据歌曲节奏进行接唱,锻炼幼儿的反映能力,运用大小红绿旗把幼儿分成两队,看教师出示相应颜色的旗作提示,进行接唱。这种游戏与音乐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不仅让幼儿乐于参与活动的兴趣,还让幼儿易于掌握此次活动的目的。

  第三部分:

  最后的活动结束部分与延伸部分让幼儿尝试对歌曲进行创编,让幼儿观看手形画面,尝试用歌曲中的句式填词介绍家人,并使自己的介绍跟上歌曲的节奏。

个人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保护个人隐私》是粤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的第一框内容。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教材前一节内容是简略介绍公民的人格尊严权中的几种具体权利,本课内容是具体介绍人格尊严权中的另一种权利--个人隐私权,为后一框内容--自觉尊重公民个人隐私的教学奠定基础。本课内容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时代性强,但比较难以理解,是第六单元的教学难点。因此在教材编写上将其从前一课内容中独立出来,用一课的篇幅让学生具体地学*。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个人隐私的内涵及保护个人隐私的必要性;了解个人隐私权的含义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知道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学会如何维护个人隐私和尊重他人的隐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案例导学、课堂讨论等活动丰富知识,加深体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使学生认识到尊重隐私和尊重隐私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依法行事的*惯,帮助学生树立以尊重隐私为荣,以侵害隐私为耻的价值观念。

  3、教材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隐私权的内容具体范围,理解隐私权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知道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

  教学难点:如何把握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与成年人的教育之间的矛盾,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去尊重他人的隐私。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学情分析:

  针对的问题:社会不断发展,但中学生对隐私权却缺乏足够的认识;个别家长和老师为了了解孩子、教育学生,常常有侵犯学生隐私权的行为;个别学生不能很好地尊重和保护他人的隐私;网络的发达,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网络手段侵犯个人隐私事件时有发生。

  学生的需要:了解保护隐私权与父母对子女成长的知情权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维护自己的隐私权,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了解法律对隐私权保护的规定,帮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正当的途径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学生有必要增强隐私意识和法律意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权,给自己的隐私一个心灵的空间。

  2、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基于本课的特点和学情分析,我主要采用案例导学法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

  3、说学法: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觉悟的'提高,因此,我积极倡导学生坚持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模式,变“学会”为“会学”,成为真正的学*主人。

  4、说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5、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时数为3课时,这里说的是第一课时 。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理清条理。按照“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案例导学、解读新知-- 新闻调查、理性思考--漫画赏析、要点点拨--直面现实、提升认识--课堂讨论、情感体验--归纳总结、明理践行”的教学流程组织教学。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设置情境)一个很熟悉的话题:中国人见面一般喜欢问些什么?而老外呢?

  设问:从中国人和外国人不同的见面问候话中你发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中国人特别喜欢关注别人的私事。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相互关注也是正常的,但这里有个“度”的问题,如果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会涉及到一个法律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保护个人隐私”问题。老师板书课题--保护个人隐私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了解的常识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从而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学*课题--保护个人隐私。

  [案例导学 解读新知]

  [案例一] (多媒体展示图片)小琳在取款机前取钱时,好几个取钱的人围着她,观看她取钱。

  (设计问题、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引出个人隐私的含义。此处设置一个[课堂检测]

  [案例二] (多媒体展示图片)某女大学生求职时,被询问:你多大了?你有男朋友吗?你谈过几次恋爱?设问:职场招聘人员的这种询问内容合适吗?(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不尊重他人隐私会给他人带来精神上伤害,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非常有必要尊重公民个人隐私。从而得出结论:尊重他人隐私的必要性--每个人都有一些不宜公开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私事,尊重个人的隐私,是公民应有的道德品质,也是公民必须遵循的公共生活准则。

  [案例三](你来当法官)**对犯罪嫌疑人李某的住宅电话进行了监听,发现了犯罪线索。李某认为这是他个人隐私权,**不该这么做。

  设问:**机关的行为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个人隐私指的是不危害社会的个人私事。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执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依法调查和公开当事人的有关信息,则不属于侵犯隐私权行为。

  提醒同学们要注意个人隐私权的三个关键点。此处设置一个[课堂检测]

  设计意图:以案例形式出现,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作为课程资源,体会个人隐私的泄露对个人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加深学生对个人隐私权的理解,以增强学生法律知识的运用的能力。

  [新闻调查 理性思考]

  透过短片来思考:(多媒体播放“新闻调查”--谁动了我的隐私)

  设问:你觉得要不要保护个人隐私?你认为保护隐私权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得出保护个人隐私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呈现案例,使学生融入案例的情节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尊重个人隐私权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

  [漫画赏析 要点点拨]

  (大家一起来剖析)(多媒体展示:漫画--“偷看”)

  设问:小李的行为侵犯了小王的什么权利?小王可以寻找什么的保护呢?我国主要有哪些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呢?都有哪些具体的规定呢?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公民个人的隐私权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学生对照教材查找答案: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邮政法规定;律师法规定等。

  设计意图:通过漫画赏析,引导学生融入情节,分析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法律保护公民隐私权的理解。

  [直面现实 提升认识]

  (多媒体展示图片)“母女对话”:

  (学生相互交流,各抒己见,老师点拨))说明了未成年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因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应该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家长或老师应尊重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强调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即必要又重要。结论: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指导学生看教材中“小链接”的内容:(深化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让学生自然得出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的结论。

  [课堂讨论 情感体验]

  [大家一起来讨论] 分组讨论:“成长的烦恼”--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反对和制止他们的行为,据理劝说,告诉他们这样做是违法的。理解体谅他们的良苦用心,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这里要明确知情权、监护权与未成年人的隐私权的对立统一关系)

  设计意图:以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从而突出未成年人如何保护自己隐私权的重点,突破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和成年人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一教学难点。

  [总结归纳 明理践行]

  [大家一起来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希望学生既能明理,又能践行。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让学生明确所学内容,加深理解,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课程明理践行的目的。

  [课堂延伸 课外拔高] 布置作业

  1、[课堂延伸] 隐私权小调查(P/47)

  2、[课外拔高] 学有余力的同学成立兴趣小组,进行有关隐私权的问卷调查,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写一篇简单的关于个人隐私权的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设计练*,拔高和减负兼顾,让学生课堂延伸,巩固提高,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课程以知导行的最终目的。

  [板书设计]

  6.3保护个人隐私

  一、个人隐私

  1、个人隐私的含义

  2、尊重他人隐私的必要性

  二、个人隐私权

  1、个人隐私权的含义

  2、保护个人隐私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1、我国法律的保护规定

  2、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

  [设计反思]

  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努力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预设性”教学会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会不会影响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教学效果?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态度情感思想得到转变,那么思想怎样才能内化为实际行动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个人说课稿12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理想因努力而实现,教育因奉献而发展。今天我就围绕责任与奉献这一主题来说课。我说课的课题是《每个人的责任》,这是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六课《公共利益的维护》第二课时的内容。

  一、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理论依据是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以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为基点。我的设计理念是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合作探究,凸显主体地位。教师转变的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体现主导地位。

  二、说教材

  首先说说课程内容标准:一是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二是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接下来说教学目标:我确定的知识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录像及图片、阅读教材、小组活动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个人在维护公共利益中的责任、作用;能力目标是通过各种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个人反思、情感渲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

  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到个人在维护公共利益中的责任。因为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之一。另外,目前部分学生缺乏公德意识,缺乏责任感,无心向学,突出这一重点,有利于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说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使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培养奉献精神。我确定的依据是:要求学生具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是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之一;从现实看,不少学生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缺乏爱心。在维护公共利益中,有可能与实现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甚至会损害个人利益,这使学生在思想上难以接受。突破这一难点,有利于解决这一难题。

  五、说学情

  初中生的价值取向正处在转轨时期,由于受年龄限制,不少学生认为维护公共利益是**、社会的事,与自己无关。因此,本课着重引导学生树立公益意识,强化“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

  六、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两种方法,一是有效教育,简称EEPO。另一种方法是问题教学法。在教法方面,教师利用各种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小组合作探究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会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学法方面,学生通过自主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说教学手段

  我主要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本节课我主要的教学准备是采集学生身边的各种资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八、说教学过程

  我共设计四个环节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角色导入,整体感知。我引导学生观看录像,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1)这些角色履行着哪些职责?

  (2)你在社会中充当什么角色?承担着哪些责任?

  我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拓展教材。学生看完录象后,2人小组交流看法,发表见解。接着,我引导学生总结。最后,我提出一个引领性问题:在维护公共利益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预*本节内容,并把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我通过引导学生预*,小组讨论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整体感知个人在维护公共利益中的责任、作用这一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接着说第二个环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先引导学生观看两组录象、图片,思考两个问题

  (1)为什么下面现象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

  (2)我们在公共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先看一组反映“和谐玉林”的录像、图片(学生看),再看一组与“和谐玉林”不相协调的图片(学生一边看,教师一边说)学生通过强烈的对比,懂得要形成公德意识,要遵守社会规则,要学会关怀他人、心系社会,要勇于付出、乐于奉献。看完录像后,我让学生组成4人小组交流、讨论、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及学生在预*中遇到的问题。讨论完以后,各小组代表汇报学*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纠正或补充。最后,我进行点评、精讲,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下面说第三个环节:巩固强化、拓展延伸。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步骤。首先是学生活动,我让学生组成6人小组,说一说:

  (1)自己*时在公共生活中是如何承担责任的?

  (2)有什么不足?如何纠正?

  我这样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懂得承担责任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突出思品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特点。同时也有效地利用身边资源,动静结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第二个步骤是做课堂练*。学生通过做课堂练*,把所学知识与社会热点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突出思品课的时效性的特点。另外,让学生提出并解答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接着第三个步骤,社会实践活动。我组织学生组成4——8人小组,任选下列一个活动并积极实施。活动一:每个小组设计一个为学校或社区服务的活动方案,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活动任务。活动二:观看我镇大良江河段被污染状况的录像,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良江实地考察(注意安全),写成调查报告,交学校备案,并向有关部门反映。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我设计这两个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将知识和行为融合起来,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技能,丰富生活经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达到知、行、信的统一。

  下面说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情感共鸣,思想升华。我让学生跟随投影画面,高唱《爱的奉献》,达到本接课的高潮。学生唱着这高昂的歌曲,他们的心灵将会引起震撼,思想将会得到净化和提升。以这些*凡而伟大的人物为楷模,用高尚的思想引领他们以后的行为,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积极奉献公益事业,为创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奉献他们的力量。从而再次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再次强化本课的重点、难点。

  八、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图解式的板书,直观性与系统性相结合,重难点突出,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

  九、说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各种资源,联系社会热点,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使学生自觉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奉献精神;同时,学生通过自主学*、小组合作来提高各种技能,从而有效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另外,本节课安排4个小组活动,内容教多,在1个课时内有可能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探究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有可能会有所欠缺。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个人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地位:本节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及管理实例。这些内容既是对前一节学生形成信息资源标准思想的实践,又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是为后续数据库管理思想作下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当前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和普遍性,信息资源分类管理办法和数字化管理工具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和学生自己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分类和掌握数字化资源、管理工具的使用。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合理选择工具管理个人学*、工作、生活中的信息资源,体验与自己相关的各种活动中所涉及的个人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养成良好的信息资源管理*惯。

  3、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信息资源分类管理方法和和标准化思想的理解,能独立地选择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管理方法。

  4、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将个人数字信息资源管理方法应用到生活中的意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二、 说媒体

  1、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课件大量的与学生生活、学*相关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2、对象:高一学生在前面六章的学*实践中已积淀了基本的信息素养:如什么是信息、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处理等基本技能,也掌握了与此相关的一些方法,但在学*及生活中,对生成的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存放随意性较大,尤其在管理时还缺少方法,从这个角度讲,学生有对信息化资源管理的需求,只是管理意识较淡薄。

  3、时间:45分钟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根据本课的内容,我选择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即创设情境将学生置身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中去,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意识;

  (2)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即化解难点,突出重点,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分层教学。

  (3)演示法教学即通过教师的现场操作讲解,让学生掌握信息资源分类管理方法和数字化管理工具的使用方法。

  2、学法

  (1)动手实践即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独立思考、实践操作;

  (2)讨论法即学*中遇到的问题能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3)自主探究法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对信息分类整理的思想;

  四、说教学思路和过程(分五个步骤)

  1、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时间:2分钟

  升入高中以来,与初中最大的不同:一是学生要对自己的学*生活做出计划安排,二是学校对于学生学业进行非常详细的科学评估,学校对学生如何评价?学生在校的各种学*表现是如何管理的?(通过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些繁杂的不同种类的信息如何管理?为下面的学*任务的开展埋下伏笔)

  2、分析问题 明确任务 时间:3分钟

  针对上述问题,师生共同进行探讨,并提出,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个人数字信息资源非常多,如何将他们分门别类的进行管理也是一种信息技能,这节课,我们将主要研究三类个人信息的管理办法。(出示任务,呼应教学目标)

  3、自主探究,逐步实施

  任务一:整理自己的学*文件夹-----资源管理器

  要求:将学*文件至少进行两种不同形式的分类(如按课时分类、按作业主题分类、按作业保存类型分类)

  时间:6分钟

  学*指导:利用课前提供的自学指导自主实践。

  应用的技能是:文件及文件夹的创建、移动、复制、粘贴、重命名等基本操作。

  此处的可能问题是:学生对文件分类还存在着疑义,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任务二:从老师提供的日常教学管理表中统计出本期自己作业上交、出勤、课堂表现记录、加分、提交的研究性学*资料等方面的信息。-------电子表格

  要求:选择自己掌握最好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

  时间:15分钟。

  学*指导:教师建议同学们应用EXECL进行统计,如有问题可参阅自学指导,此时教师也根据学生选择该项工具的多少及出现问题的情况进行统一指导。

  应用技能:EXECL的数据的统计、汇总及分类等,是这个环节中的难点,教师可根据情况进行演示指导。

  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些学生可能会选择计算器和手工统计办法相结合的处理方法,课堂中教师根据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

  任务三:分类整理自己机器上收藏夹内的网站。

  要求:对照教材,结合资源管理器的操作动手实践,熟悉收藏夹管理网站的基本方法。将自己收藏的网址按照一定的主题分类。

  时间:5分钟

  学*技巧:在收藏夹下进行文件夹的创建,然后进行移动、和文件夹的改名等操作。

  目的:通过三个任务的分解,从心理上减轻了学生学*的压力,给了学生一个学*的抓手,即给学生了目标,又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积极的思考,发展了学生的管理信息的能力。

  4、上传作品 总结方法

  时间:8分钟

  要求:让学生将三类作业抓图后上传到教师机。

  老师从每组中任选两个同学的作业进行展示,组织同学对这三种类型的管理信息的方法进行评价(一突出管理的技能、二是关注学生使用的方法,三是关注学生将个人信息整理后的效果)

  通过评价总结出管理的目的和每一种管理方法的特点:教师画出一个框图帮助学生梳理学*目标。

  目的: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及自己在本节课发展的状况。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总结帮助学生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5、延伸拓展走进生活 时间:6分钟

  本节课,我们获得了管理个人数字信息的三种方法,他们都是以文件单位进行管理的。我们称之为文件管理方式。如果全校每位学生的信息我们都需要进行处理,应用这些方法还能有效地解决吗?还有没有更好的数据管理方式呢?下一节课的学*将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

  目的:与前面情境呼应,让情境一体化,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下一节课的学*打下基础。

  在生活中,掌上电脑已日益成为人们常用的个人信息管理工具,学生对掌上电脑是否了解和熟悉?可以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相关资料进行了解,并与学生共同交流。另外,本学期的学*即将结束,我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已基本做好,放在班上的博客里,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登录并留下给其他同学鼓励的话,看一看我是怎样管理班级博客的?下学期,我将博客的管理权限交给学生。

  目的: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根据学生情况,我做了这样的处理,起到灵活使用教材的作用。

个人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个人与集体》处于浙江省编写的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议论的方式和方法”中第二课《小驳论两则》的第二则。

  第四册是整套教材“总-分-总”的最后一册“分”,侧重于议论文的教学。第四册相对集中地编排了两个议论文单元,即第一、三单元。第三单元从议论文的方式方法入手,让学生懂得议论的主要方式和议论的基本方法,并能在听说读写中初步学会运用。该单元的第一篇《反对自由主义》是立论,了解立论的特点、立论文的结构及论证方法。本文是驳论,要求在学*立论的基础上了解驳论的特点、驳论文的结构及批驳方法。因本课处于小驳论的第二则,要求巩固驳论的特点,进一步理解驳论文的结构及批驳方法,并区别立论和驳论的差异。

  教学目标:

  一、认识“人人为自己,也就是人人为大家”的错误,树立集体主义的观念。

  二、回顾驳论的特点,理清本文的层次,进一步理解驳论文的结构及批驳方法。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驳论文的结构及批驳方法。

  教学难点:

  形式新颖的批驳方法。本则小驳论的作者别出心裁,借鉴数学公式,验算数学题的方式批驳错误观点。文章活泼多姿,用语幽默生动。因这种写法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度,故把它定为难点。

  二、学情学法:

  初二学生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接触过不少议论文,但大多学的是立论文,即用论据来论证论点的正确性。对驳论文还是初次接触,虽在前一则已学过驳论的概念,初步了解了驳论文的结构及简单的批驳方法,对驳论方法之一--驳论点有所了解。但因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强,所以学*本课可教给学生比较分析的方法,即通过与第一则比较的方法学*本篇课文。这样既可降低教学难度,也巩固了前一则学过的方法,又学会了本篇课文的批驳方法。最后通过与立论文的比较,全面掌握议论的方式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本人的特长,教学本课宜采用讨论法。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在讨论中,教师及时给予启发、引导。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符合当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程序设计:

  本文的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新课导入。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复*驳论文“树靶--批驳--结论”的基本结构,复*驳论文驳论方法之一--驳论点,补充介绍驳论的另外两种方法--驳论据、驳论证。复*的目的是与遗忘作斗争。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要巩固第一天所学的知识,第二天就应及时复*,使记忆内容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不致遗忘。另外,复*上篇的内容使学*本篇有了自然的引导,为本课的比较分析作了铺垫。

  2、分析讨论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教师可设计下列问题供学生讨论:

  ⑴文章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持这一论点的人有什么理由?这个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⑵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注意与上文比较异同。

  通过讨论、分析,学*驳论据这个驳论方法,进一步掌握驳论文的结构,落实教学目标。

  3、讨论本文的批驳方法。教师可利用课后练*三的第1和第3小题。第1小题,用什么方法批驳错误观点的?第3小题,本文批驳的形式很新颖,作者是借鉴什么方法写的?

  讨论时,让学生联系中学其他学科的知识,借用数学中的等式求证的方法,使“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两个概念的本质更为明确,暗示出论据的荒谬性,讲解归谬法。检验“公式”时用了假设的三个典型事例,讲解例证法,使学生掌握本文的批驳方法,落实教学目标。

  小结时,将本文与《驳“实惠”论》比较,比较它们的异同,使学生对驳论文的批驳方法有个全面的了解。

  4、总结课文。总结的内容分两个方面:⑴驳论文的结构和批驳方法;⑵与《反对自由主义》比较,明确立论与驳论的区别,完成课后练*四。

  课文总结概括了本文的内容,使整节课内容统一,结构完整。另外,通过比较,使学生更全面掌握议论的方式及方法,落实单元教学目标。

  5、布置作业:课后练*六。可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迷上蟋蟀的危害,然后提示学生借鉴课文的结构方法和批驳方法。

  布置的作业紧扣教学目标,巩固了课文的内容,深化了课文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

  论点:“人人为自己,也就是人人为大家”(×)

  论据:付出足以换来自己生活需要的劳动=为集体做了事(×)

  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民族危亡时……

  假定人民挣扎**时……

  人民生命财产危险时……

  结论(13):人人为自己=害大家(√)

个人说课稿15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说课的内容是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颗《个人小档案》。这是一堂基础课,关系着以后教学中技能的掌握程度。与原来教材相比,新教材以完成任务为过程,更注重授之以“渔”,教育学生学会拿工具做事情,正如这节中以完成输入个人小档案为教学任务,从中学会在记事本中使用键盘输入以及保存文件,主要培养学生一定的信息素养,锻炼学生信息运用能力,发挥学生充分想象创造力,激发学生学*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不同的知识层次,制定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记事本和键盘。

  技能目标:使用记事本和键盘输入,基本掌握正确的指法/。

  情感目标:通过输入符号,让学生体验在电脑上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键盘输入字符和保存文件。

  难点:功能键的使用。

  二、 说教法

  三、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任务,在老师引导下,启发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动手操作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完成知识学*的内化。本节课主要设计层次递进的三个任务:

  任务一:对照网上邻居的范例,打开记事本中输入个人小档案。

  设计意图:是本课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为了掌握键盘输入技巧,同时这个个人小档案是具有个性特色的,也是以后课程任务中所需的。考虑到学生键盘熟悉程度不同,速度有异,安排约15分钟操作时间。

  任务二: 记事本保存在网上邻居教师机“学生档案”,注意保存三要素。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的重点,也是计算机操作的关键,设置任务来检验巩固学生掌握情况,今后的课中还会不断强化这项操作直到学生熟练无误,安排大约5分钟操作时间/

  任务三:模仿、设计表情符号、字符图形添加到“个人小档案”中。

  设计意图:实现分层教学,对于技能熟练的学生不仅可以增强兴趣,进一步了解网上交流的*惯表示方法,同时发挥学生创造能力,个性得到发展。根据课本“随堂练*4”,以模仿提供的图示为主,对与技能一般的学生要求输入表情符号,技能熟练的学生要求输入字符图形,时间大约安排7分钟左右。

  1、操作演示法: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印象深刻的概念,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以及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2、情景创设法:设置情景,导出课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重难点。

  三、说学法

  提高学生的学*能力,逐步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1、自主学*法:在教师的任务驱动下,学生自主学*,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掌握知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课中的“小帮手”给学生遇到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 。

  2、尝试操作法:学生通过自己尝试摸索,经过自己的理解,虽然获得的技能未必完全正确,但由教师纠正演示后更能掌握牢固,同时也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3、自我检查法:针对计算机水*不同层次的学生来检验自己掌握知识情况,不仅方便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更是学生一种独立的表现,新教材中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每课后的“随堂练*”中都设置了自我检查这项。

  四、 说教学过程:

  围绕重点难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情景创设,导入知识

  通过网上邻居打开学*范例中的个人小档案,将本节课的任务成品展示给学生,直接带领学生进入学*情景。

  2、建构新知,驱动任务

  (1) 键盘输入:由于键盘输入内容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里以有学到,这部分内容就带有复*的性质,把键盘输入包括指法等内容融合在一起,通过演示操作一个例子来完成任务教学任务。通过图示、现场视频等效果来给学生一个整体形象了解,再利用输入有误的简单例句,然后通过一些功能键修改,与此同时,学生在同屏幕上又能看到我键盘的指法输入。紧接着,布置任务一让学生熟悉强化操作。

  (2) 文件保存:保存操作是本课的重点,是一项时常使用到的技能,同样演示操作并利用任务二掌握保存技能,同时注重细节的点述(修改后再次保存文件时只需直接保存)。当然,接下来的.几节课保存操作将会反复出现,通过重复的操练达到技能的熟练,这也是新教材的又一特点,并不讲究一步到位,注重在不同任务中反复这一技能操作达到教学目的。

  3、熟练运用,能力培养

  最后的符号表情和字符图形是本节中最有趣的内容,学生的兴趣相对比较高,利用任务三,让学生模仿这些表情添加到记事本,强化保存操作。同时鼓励能力好的学生尝试类似表情符号,在课的末尾让学生放松心情,发挥充分想象力,增加课堂的愉悦气氛。

  本节课中没有设置学生作品评价这个环节,这堂课教学量比较大,考虑到学生的水*差异教大,因而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完成任务为主,可以在以后的课中进行学生的自评,集体互评和教师点评。

  原教材是以知识体系结构来安排章节,新教材打破了这个知识体系,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为目标,在这节课中以完成任务为主要目的,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学会操作。


个人说课稿菁选(扩展4)

——《春》说课稿菁选

《春》说课稿(汇编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写景散文,学*一些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三单元第一篇是有其道理的,由《春》这一课开始,继而学*后几篇课文,来共同完成本单元的任务,加深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可见,这篇课文在单元中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学*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

  C、学*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天”的特点来写景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B、学*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C、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4、学情与校情分析

  (1)学情分析:

  这是初一的学生第一次学*写景抒情散文,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2)校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农村的孩子,学*语文较被动,语感较差,语文素质的层次明显,因此,恰当使用范读录音,适时的指导,对学生的提高会很有帮助.

  5、教具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在教学中我选择了激发兴趣法、诵读法、问题导引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示范,而后以合作、探究辅之

  2、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法

  3、教学设想:

  在教学上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学生听读,朗读,来了解文章内容,感受美,并理清文章思路,初步掌握朗读技巧;第二课时通过自读,讨论、交流等形式,学*文章写景的方法第三课时品味语言,练*表达

  教学程序

  总的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一) 检查预*

  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检测

  1、作者介绍

  2、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一些多音字(用屏幕出示)

  [说明]特地设计这一步骤针对乡下学生对字词的学*被动,基础较差而设的,同时扩大识字量,为下面的朗读扫除障碍

  (二)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现在正饱受着严冬的寒冷,总是希望着冬天早点过去,春天早点到来,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你知道哪些描绘赞美春天的诗句?(学生回答后齐声诵读)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

  [说明]

  1、此设计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诗文用大屏幕打出,,可以轻松自然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扩大教学容量

  (三)听读课文感受美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听两遍朗读录音,第一遍只让学生静听,闭目想象,感受春天之美第二遍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文对春天的描写分几个步骤;在描写春景时共有几个画面?

  点击进入★(若此文件不能正常播放请安装Realplayer)

  如果说导语引导着学生回忆春天,现在则是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创设一种教学环境,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一遍、两遍,让学生静静聆听,闭目想象,让思绪飞出教室,飞进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春色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发现为美的”同时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完成能力目标中的C点,也为教学难点铺*道路

  (四)指导朗读表现美

  在这一步骤,教师以朗读第二段为例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明确朗读要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要求做到:

  1、读音正确 ,声音洪亮

  2、把握好感情基调的变化

  3、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

  先指导后学生练*

  这个步骤的设计继续完成能力目标中的C点,及情感目标也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五)精读课文,欣赏美

  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此时教师以“春风图”的分析作示范,然后学生独立完成其它部分的分析,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作如下的质疑,作为对学生思考不足的补充当然,这些问题事先准备好,等到同学们讨论得差不多的时候才出示

  1、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 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呢?

  5、“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 ?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通过教师的示范到同学的自学、讨论,完成由扶到放的过程,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的C点和情感目标

  (六)比赛朗读、配乐朗读品味语言之美

  在这一步骤,我让学生各自找最精彩的地方朗读,品味它的语言另外,进行朗读比赛,各组推荐二到三名同学朗读自己最拿手的段落,由*常朗读较好的同学作评委,进行打分评比,最后作全班配乐朗读在这过程中,我还用了这样一个句式:“ 段(句)好,好在 ”要求学生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根据学生学情,我先用了“春草图”作示范设了些小问题:如“钻”为什么不用“长”“偷偷”叠词的运用,运用了什么修饰手法及其作用?

  [说明]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有利激起学生学*的兴趣,有利激起学生自主的活动,设计的句式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七)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寻找美

  同学读完《春》,从中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一定能够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

  [说明]设计此题步骤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我还准备印发一些有关“春”的名句供他们欣赏

  (八)美的训练

  1、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2、写一段描写家乡冬景的文字

  3、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的学生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设计第二道主要是学*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的学生写作水*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冬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冬景”上同时也可以为下文学*《济南的冬天》先作个铺垫第三道是选做题,学生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学生的多样性,有利调动一切学生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本文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一)――(四)个步骤,第二课时完成(五),第三课时完成(六)――(七),第八个步骤安排在课外

  说课后记: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五、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多媒体出示一副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二)品读感悟

  (春望)说课,标签:初三语文说课稿,初中语文说课稿,

  1、多媒体显示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

  2、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强调两个字的读音“搔”和“簪”。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

  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

  (三)、画面欣赏

  多媒体出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由此引入背景介绍。

  (四)、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诗,如果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研讨。

  (五)、品读探究

  首联:

  1、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呢?

  2、面对人烟稀少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多媒体显示图片:让同学们欣赏一组百花盛开、鸟鸣时的图片,说出欣赏图片时的感受。

  颔联:

  1、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但是给作者带来的是怎样的感受呢?

  2、作者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

  此时此刻作者为时局感伤得落泪,此刻的分别不是一般的分别,可能是永别,生离死别,所以作者的心情格外低落。

  颈联:

  1、对于作者来说家书是十分宝贵的,由哪里可以看出?

  2、一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低得上万两黄金呢?我不理解,谁来说说!

  此时此刻,战乱的`早日*复、一封报*安的家属的到来,是作者急切盼望的,作者盼望到什么程度呢?

  尾联:

  1、诗人对于一封报*安的家书以及战乱的早日*复,盼得忧愁得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了什么程度呢?

  2、簪是怎样的饰物呢?多媒体显示簪的图片,并配以解释性文字。

  3、当诗人头上满是白发,甚至插不住簪子,这是因为什么呢?

  4、大家猜猜杜甫当时多大年纪?

  杜甫当年只有45岁,人到中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

  (六)、延伸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诗人在《春望》中“

  望”的是什么?

  (七)、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八)、板书设计

  国(破)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是继前两个单元的叙事、写人的记叙文之后的一个写景散文单元。

  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正如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春》的优美开篇,才有接下来《济南的冬天》的温情叙述,竹乡的美丽富饶、树林和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此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还有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下面是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详细说明。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据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A、掌握课文写景方法:①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B、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C、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同学们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引导同学们掌握学*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重点、难点:

  根据初一同学们的学情分析,他们虽已经学*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同学们懂得写景散文的写法要求。所以知识目标1、2设为重点,引导同学们自主合作来探究文章的语言特色是文章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难点,一是要指导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同学们领会。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同学们听,那么同学们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同学们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同学们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教师鼓励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三、说教学程序

  总的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探究合作,构建新课堂。

  (一)导语设计,激发美。(1分钟)

  先播放一组春光图,在优美旋律的中,教师激情导入: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春景,会让你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本堂课我们继续走入朱自清的春,细细赏读作者的生花妙笔奇在何处。

  [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导语通过音乐、图画、诗般的`语言把同学们引入春天的佳境,引入激发对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学*兴趣。将同学们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同时也交代了学*要点。

  (二)跳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课文提纲。(2分钟)

  [说明]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思路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此环节要引导同学们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在教学处理上要简明扼要。这2个环节是3分钟。

  (三)同学们自读,体会景物特点,体会春色美。(10分钟)

  在初一阶段,同学们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

  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同学们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同学们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同学们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设一些质疑,等到同学们讨论地差不多的时候用幻灯片出示,作为对同学们思考不足的补充。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同学们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同学们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同学们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1。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美。(10分钟)

  理清思路之后,就要抓住重点品味、理解、赏析作品了,要注重对语言的品味。《春》的语言非常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这一个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我设计的问题是作者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来描写不同的景物?你最喜欢哪些?

  在同学们回答差不多时,教师可依据回答情况挑选下面的问题给以点拨、提示。

  1、提问法提示

  (1)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呢?

  (5)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2、用同义替换法指导同学们品味、咀嚼课文的语言。

  ①调换词语。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

  ②增删词语。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③改变语序。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百像眼睛,像星星。

  ④改用*实说法。如不错的句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

  [说明]此环节的设计落实了知识目标B和能力目标。设计的依据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阅读是同学们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们的阅读实践,珍视同学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同学们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体性,给同学们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同学们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五)细处研读,感悟写法美。(10分钟)

  引导同学们讨论:你认为草、花、风、雨这四段哪段最难写?(风景难写)

  此环节可引导同学们重点分析春风一段:

  如,①特有的性格;②特有的气味;③特有的音响;④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此环节采用读、赏、析、说相结合的方式,有利激起同学们学*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有利全体同学们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同学们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六)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总结美、寻找美,创造美。(10分钟)

  引导同学们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的同学们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

  读完《春》,同学们会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请同学们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并且试着运用它去说一段描述春天的话。

  目的是将同学们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教师可用多媒体投出有关诗词名句。

  (七)分层作业,美的训练,美的迁移。(2分钟)

  1、写一段描写家乡秋景的文字。

  2、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3、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教师可引导同学们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可采用诗文朗诵(如《春之声》诗文朗诵会)等形式引导同学们搞活动,激发同学们兴趣,培养同学们的审美情趣。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学*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的同学们写作水*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秋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秋景上。第二、三道是选做题,第二题同学们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同学们的多样性,有利调动一切同学们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板书设计:

  昐春 宏观勾勒: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教师示范完成

  绘春(微观描绘)

  特点 层次

  春草图 钻 鲜嫩

  春花图 繁茂 艳丽 树上-花下-遍地

  春风图 和煦 轻盈 触觉-嗅觉-听觉

  春雨图 细密 *和 植物-人

  迎春图 赶趟儿

  赞春 新、美、力

  此示意图在教学时由同学们完成。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以时间为序,通过童真、童趣的方式描写了一个小朋友在不同的时间应该做的事,以及他的心里想法的变化。以课文中的小朋友为例,来告诉同学们应该有时间观念,要养成良好的学*生活*惯。并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做有益于我们身心成长的事。

  二、说目标

  1.会拼写、拼读本课13个会认字,能按正确的笔顺写出本课的七个会写字,认识一个新偏旁。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以及理解本课的词语。

  3.感受并理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时间观念,明白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养成有规律的生活学*的良好*惯。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教学难点是通过课文的学*,让同学们都形成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学*生活*惯。

  三、说教法

  本课采用自主识字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自由选择愿意识记的字、自己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记住字形,老师的引导只是体现在恰到好处的点拨上。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随着学生经验的积累,我们也就逐步简化识记生字的过程,增加学生独立识字的机会,发挥其主体性,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发现行之有效的识记方法,独立掌握生字,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形成识字能力。在课文感悟中,使同学们能把课文和自己的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为他们的终身学*、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四、说过程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设问学生,你们每天都是几点睡觉,几点起床,几点上学,这些事情都是你们自己愿意做的吗?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一个接一个。读题。

  (二)检查预*,学*会认字

  1.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圈划生字。

  2.教师拼读生字,学生跟读。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会认字的巧记方法。

  4.教师点评:本课的会认字中“接”的拼音是“jiē”不是“jīe”;“觉”是一个多音字,可以读“jiào”,组词(睡觉),也可以读“jué”,组词(感觉);“梦”可以拆开来记:木木夕;“伙、伴”都是和人有关系的字,所以偏旁是单人旁;“却”的拼音是“què”而不是“qùe”。

  (三)重点品读,理解感悟

  1教师找同学朗读第一段,同时同学们思考:这一段里小朋友都做了哪些事,他更喜欢哪一个?(学生回答:做了玩踩影子游戏和回家睡觉这两件事,他更喜欢玩踩影子游戏。)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小朋友虽然更喜欢玩踩影子游戏,但是他依然选择了回家睡觉,因为他知道到了该睡觉的时间。而且他知道睡觉有睡觉的好处“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梦”。讲解“各种各样”这个成语。

  3. 教师找同学朗读第二段,同时同学们思考:这一段里小朋友都做了哪些事,他更喜欢哪一个?(学生回答:做了睡觉和起床上学这两件事,他更喜欢睡觉。)

  4. 教师讲解:从文中“要是不上学就好了”这句话能看出他更喜欢睡觉。课文中的小朋友虽然更喜欢睡觉,但是他依然选择了起床上学,因为他知道到了该上学的时间。而且他知道“去了学校,就能见到小伙伴,多么开心哪!”。

  5. 教师找同学朗读第三段,同时同学们思考:这一段里小朋友都做了哪些事,他更喜欢哪一个?(学生回答:做了玩跳房子游戏和上课这两件事,他更喜欢玩游戏。)

  6. 教师讲解:从文中“唉,要是没有上课铃就好了”这句话能看出他更喜欢玩游戏。课文中的小朋友虽然更喜欢玩游戏,但是他依然选择了去上课,因为他知道到了该上课的时间。而且他知道“听老师讲故事,也是很快乐很有趣的呀!”。

  7.教师朗读最后一段。请同学们思考这两个问题。(学生思考,并交流想法。)

  8.教师讲解:以课文中的小朋友为例,来告诉同学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时间观念,要养成良好的学*生活*惯,明白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并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做有益于我们身心成长的事。

  9.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从前往后按段落来朗读课文。对于朗读的较好的同学教师应给予奖励。

  在本环节,学*课文和字词的同时,注重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不管是老师带读还是学生感悟,都是精心设计,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感受形成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生活学**惯的重要性,并让学生自己组织句子充分表达出来。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7个生字。

  2.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书空,记住笔顺。

  3.怎样写才好看?学生交流写字的要领。

  4.师范写,生练写,再投影作品展评。

  5.引导学生巧计生字,比如加减法记忆:禾+中=种;比较记忆法:样和伴比较;分类记忆:伙和伴的偏旁都是单人旁,过和这的偏旁都是走之旁。

  在写字教学时,发挥教师的示范性作用。通过展示*台,教师一笔一画的来教学生书写。虽然,这样的'书写速度很慢,但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惯。

  (五)课后巩固,布置作业

  1.熟记会认字,掌握会写字。

  2.以记日记的方式写一写,你每天要做哪些事,哪些是你喜欢的,哪些是你不喜欢的,为什么要做不喜欢的这些事。

  五、说板书

  教师设计以时间为序,板书“月夜(踩影子游戏)——睡觉(做好梦)——起床(上学)——课间(跳房子游戏)——上课(老师讲故事)”,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接一个”,板书的艺术化是低年级教学的有力促进。

  六、说效果

  本课的字词学*采用学生自主学*,教师适时点拨的方式,这样比教师单纯的讲授方法更容易让学生记住字词。一年级是打基础和培养良好*惯的关键时候,而学生活泼好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了这篇课文可以让同学们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学**惯。在课文品读中,教师适时的把课文和同学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更能使同学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催生形成良好生活学**惯的想法,达到教学的目标。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叫lxx,参赛的课题是——《杜甫诗三首》之《春望》。

  《杜甫诗三首》,学生最不喜欢《春望》,不好懂,不好听,不好背。其实也不好讲。但是,困难越大才越要挑战。

  本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要求学生养成自觉诵读的*惯,培养语感,特别提出“课文在课堂上就要达到基本成诵”,新课程标准更是“强调朗读,倡导多种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和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和情感。

  3、品味诗歌语言,初步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在想像与联想中把握诗歌的景物和感情,在教师指导和自主合作学*中,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汲取精神养料,接受文化熏陶。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和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诗歌鉴赏本课可以不讲,一含蓄蕴藉为美的中国古典诗歌,对于初二的学生是一种熟悉的陌生。语感好的学生,觉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无言”;一般学生,只能“读诗四顾心茫然”。但是,古诗词赏析是中考的必考内容,高中老师更是埋怨初中学生的古诗词赏析“一穷二白”,所以,我把慢慢渗透诗歌赏析作为诗歌教学的一个长期目标。

  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我把朗读法作为本课的重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教师尽量少讲,用朗读代替讲解,用朗读促进理解。多读,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读,采用各种形式读。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标的精髓。所以,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另一主要教学方法。

  本课的设计理念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只做“引导者”“帮助者”。所以,讲课顺序,内容详略,资料呈现,都以学生需要为准。本课以“整合”为特色,激活学生积累的古诗词,补充同类诗词名句,总结鉴赏方法,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下面,我跟据教学流程展示学生的学*过程以及我对教学的理解。本课分为三大板块:导入新课、朗读诗歌和归纳反思。

  首先是导入新课。

  他,是苦难人间的歌者,“万方多难”“风雨飘摇”中,他依然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梁启超先生称他是“写情圣手”;郭沫若先生赞他为“诗中圣哲”,他就是——杜甫。

  接下来用大约五分钟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背一背杜甫其诗,聊一聊杜甫其人。

  本环节意在创设诗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也为后面“知人论世,细读诗歌”做铺垫。045***

  接着是第二板块:朗读诗歌。这是本课的主体,大约用30到35分钟,可以分为初读、精读、细读和诵读四个递进的环节。

  一、初读,读准诗歌。教师先配乐范读:通过表情、动作、声音,把学生带入诗歌情境,让学生对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性的认识;学生自由读,注意字音、节奏和韵脚,初步感受本诗音韵低沉的特点。

  第二、精读,疏通文意。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基本内容。这是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这个环节分小组进行,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教师巡视中提供帮助。

  本环节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引导学生思考:1、春望,杜甫望见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2、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诗人形象和画面。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丰富地再现诗人形象和诗歌情境。0122

  第三细读,理解诗情。本环节主要采用朗读和多层对话的教学方法。

  1、知人论世。先由学生展示预*中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导学案,这样做,意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然后教师提供助读资料,可能呈现:历史资料——安史之乱;杜甫生*;杜甫中晚年创作的诗歌《月夜》《登高》等;

  2、以诗解诗。理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言外之意,用杜甫作于同一时期的`《哀江头》作注释。用杜甫同时期的多首诗作名称《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心情。

  3、以诗解情,以诗句为线索,解读杜甫和中国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的诗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其他文人,如: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通过本环节的整合,学生对杜甫的爱国情怀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对其他文人的爱国情怀也有了新的认识。

  本环节不仅有范读、自读、领读,齐读、指名读、问答读、竞赛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还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真正引导学生体验古人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心灵共振和情感共鸣。

  第四,品读,赏析诗歌。改换词语,理解诗歌。

  例如:“城春草木深”,将“草木深”改为“改为“草木生”,行吗?用改换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原诗的精妙之处,理解诗人的悲怆心境。师生通过比较朗读、激情朗读,品味诗歌语言特色。

  本环节引导学生从重点字词、修辞方法,和写作方法等方面去鉴赏诗歌。如: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第五,诵读,背诵诗歌。

  第三板块,归纳反思。

  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说课内容共分为5各部分,分别是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是说教材,第二部分教学目标,第三部分说教法,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通过思维导图展示,分成了5各部分,分别是激情导入,读——春,悟——春,写——春,每一部分设置了超级链接,可以直接进入相关的部分。

  第一个环节激情导入,让学生说说描写春天的古诗词等,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朱自清生机盎然的春天。

  第二个环节是读——春,读在这个环节贯穿了三次,第一次教师范读,纠正字音,酝酿(yùn niàng)黄晕(yùn)等,利用希沃中自带汉字进行讲解。第二次,看视频,并且描绘春天的美丽画面。第三次,比赛朗读:选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断,进行朗诵,同学加以评价指导。

  第三个环节是悟——春,学生通过听2-6自然段的音频,找出春草图、春雨图、春风图、春花图和迎春图,利用思维导图和蒙层擦除,可以清晰的展示2-6自然的内容。

  接着回答“作者描绘美丽的春景有什么目的”点明作者的写作目的,为了歌颂春日新、美、力。学生再次通过默读感受春天的新美力,并且思考为什么作者的语言如此的生动形象?通过点拨,引出对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学*,此处,我通过链接网址直接学*比喻和拟人,老师说的少了,学生的自学多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拓宽学生广度。接着可以拉下板中板让学生现场写几句比喻句和拟人句。(教学重点在这一环节得以突破)

  第四部分写——春,是对课堂的一个整体的迁移和运用,让学生仿写《春》中的一段,我先写了一段,并且运用了蒙层,擦拭出现。然后学生写好,使用希沃授课助手录屏,将学生的作业拍照传到电脑上,和同学们一起修改点评。

  第五部分拓展训练,使用希沃中的课堂活动——超级分类,将描写四季的诗句放入相关的季节当中。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古文的兴趣。(环环相扣,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学难点在此处突破)

  家庭作业是对课堂上的'练笔进行补充和完善。

  第五部分板书设计

  板书简洁明了再现了文章的脉络,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结语

  本节课应为两课时的教学内容,设计完美的融合了语文学科、希沃、互联网,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授课的效率,也为增强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谢谢大家的聆听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以春天为主题的音乐课,整过程采取了听、唱、演奏、律动等多种形式来表现。下面我就以下几个部分向大家阐述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学内容:

  本课是一个以“春”为情境主题的单元组合,内容包括演唱歌曲《春晓》、《春风》,听赏小提琴协奏曲《春》和活动《春天歌会》。

  本课的编写遵循了音乐教育“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原则,突出了“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充分体现了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

  1、能充满感情的学会演唱歌曲《春晓》体验词曲完美结合所表达的诗情画意。

  2、能够与同学合作,用明亮、轻快地声音自信地学会演唱歌曲《春风》。

  3、在听赏《春》的活动中,能感知乐曲的情绪转换,熟悉音乐主题,感受和表现乐曲描绘的情境,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说说每一乐章的音乐特点。

  4、能积极收集有关春天的歌曲和诗歌,大胆地参与《春天歌会》的音乐活动,从中体验到快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甜美自然的声音轻松愉快地与他人合作演唱二声部歌曲《春风》。

  教学难点:在二声部合唱中做到声音和谐,声部均衡。

  三、说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以“春天”为情境主题,围绕“找春天——听春天——唱春天”这一主线展开教学。

  “找春天”围绕春天歌会,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展示收集的歌曲和诗歌,让学生了解春天,为后面的学*做铺垫。“听春天”围绕维瓦尔第的《春》,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感受、体验并表现春天的美。“唱春天”通过学唱歌曲《春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音乐拟人化,更好地用歌声展现春天的魅力。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到音乐治疗的目的,本课运用了多种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形式有关的教学手段,如听、唱、演奏、音乐创作、音乐与其他艺术等等各种活动,而不是只是听听音乐。教学时我针对学生好奇、好动、思维活跃等特点,遵循直观性、启发性原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为了提高他们的主导作用,还特地加入了绘画着一新元素环节,力求更好的`让学生积极参与,起主动求学的目的。整个教学过程重点采用引导法、听唱法、情境教学等方法。

  五、教学过程:

  活动激趣———找春天

  播放CAI课件展示:春天的歌、春天的诗,学生聆听观看,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提问学生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春天的歌曲?来,唱一唱。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通过画面音响,从中享受春天带给人们的美感,同时培养学生课余收集相关资料的能力。

  二、听赏感受———听春天

  播放《春》音乐及画面,学生边看边听自由表现。(让学生感受乐曲情绪,并展开想象。)

  结合课件介绍作者及小提琴套曲《四季》,讨论:乐曲中用的主要乐器是什么?模仿了什么的叫声?

  通过随琴模唱、随乐哼唱、随乐唱谱这三个由易到难的步骤学*,并在每个步骤都明确提出声音情绪和准确度的要求,以便学生很好的进行乐谱的识读。

  三、歌曲表现———唱春天

  请学生学学小树、溪水和花儿欢迎春风的样子。感受音乐形象。

  通过学生的听赏模仿,以及演唱,已经达到了练声的效果,为歌曲后面的学*做好铺垫。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听赏了维瓦尔第《四季》中的《春》,学会了《春风》这首歌,从中领略了春的绚丽、春的生机、春的豪情,愿我们每一位同学在这美好的春天里都有一份新的收获、新的喜悦!

  最后请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幅经典的世界名画。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美术欣赏活动,旨在贯彻《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的精神。该标准将美术课程定性为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主张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通过美术作品与文化情境的互动关系,使学生既能通过一定的文化情境有效地解读和欣赏作品,又能通过作品了解相关的文化情境。

  在本节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 根据学生已经了解和对春天的认识,进一步加强,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设问,使学生在学*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真正灵活地融入脑海之中。

  学法指导: 要求学生善于观察,积极讨论,勤于思考。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合作学*、探究学*的*惯。

  显性目标:(1)通过欣赏,初步了解作品的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理解所表达的创作思想。(2)在认识作品的形式美感的

  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隐性目标: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和多元文化的态度,养成珍惜人的生命价值和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的人文精神。培养丰富的情感。

  重点:

  理解作品与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关系以及作品的形式美。

  难点:

  了解作品中神话人物的象征与寓意关系。

  采用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体现了重教学过程,轻结论的教学理念。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利用课件进行教学。 课件中使用大量的图片进行直观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通过教师演示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导入(导入技能):

  曾经有个盲人乞丐,胸前挂块写有“自幼双目失明”字样的牌子,沿街乞讨,可很少有人肯施舍与他。一次,他遇到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称自己身无分文只能送他一句话。奇怪的是,自

  从诗人在那块牌子上添了一句话后,人们变得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请同学们猜猜,诗人送他的究竟是一句什么样的话? (诗人赠送的话是: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 问题1:你能描述春天的感觉吗?(要求学生用形容词或一句话表达)

  鸟语花香,微风**,富有生气,春回大地,万木争荣。春天是美好的、富有生机的,春天是作家、画家笔下常见的题材。 生活里是,艺术也同样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艺术里的春。今天我们的学*作品《春》。(板书课题)

  问题2:你能在仔细观察后,描述作品中的形状、色彩和细节吗?能客观地说明这件作品在哪些方面给你留下春的印象吗?

  描述:在桶树林里,一群人且行且舞,人物的聚散组合,极富节奏感;满地长着各种奇花异草。这是一幅蛋彩画。

  这件作品是作者按照诗人波利齐安诺的诗创作的。中间那位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是全面的+心人物。她的形象端庄、秀美,脸上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她举着的右手好像控制着整个画中的人物。

  左边三位“H惠”三女神(阿格莱西、塞莱亚、伙美罗西尼)被描绘得富有生气。女神沫浴在阳光里,正相互携手翻潮起舞。右边的一个象征“美丽”,中间一个象征“青春”,左边一个象征“欢乐”,她们将给人间带来生机和欢乐。在画的右边(自左向右),

  分别是花神、春神和风神。三个形象象征“春回大地,万木争荣”的季节即将来临。

  而在画面上最左边那个好像在采摘树上果子的力神赫耳墨斯。实际上在用他的神杖驱散冬天的阴云。他在这里是报春的象征。此外,在维纳斯头上,还飞翔着被蒙住双眼的小爱神丘比特。他正在朝着左边的人准备把金箭射出去。谁要是中了他的金箭,便产生如痴似狂的爱情。

  作者以寓意和象征的'形象表现主题。画中虽为神灵之境,却洋溢着人间的世俗之情,给人间送来爱与美的温缮。他的作品不仅富于诗的想象,而且在造型手法方面独树一帜。这就是画家不完全依靠欧洲传统绘画的明暗造型法,重视线条的表现、细节的刻画,追求装饰效果。整个画面在表现春的欢乐中又十分矛盾地带有一种忧郁的抒情和淡淡的幻想,使作品韵味深长。

  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当你欣赏一幅美术名作时,如同在聆听一首名曲,领悟和感受其中的思想与美,那真是一件赏心悦目之事。今天,我们师生共同体会到了!

  回顾我们今天欣赏《春》的过程,并思考一些问题,彼此分享。写出两三点收获。

  1. 因为课件的导入环节中插入了音乐,在导入部分欣赏图片

  时,应注意及时把音乐关上,以免授课的其它环节受到影响。

  2.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教学效果看,知识目标完全达到,能力、发展和情感目标基本实现。

  3. 以上从七个方面阐述了“春”这一节课的有关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批评指正。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六年级(上册)第101页。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

  2、领略《春夜喜雨》中的诗情画意。

  3、展示收集的诗歌

  教学重点:联想品析诗歌,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一、走*诗歌,激发探究诗歌的兴趣

  1、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小学阶段,我们也学过不少诗歌呢?下面我要考考大家,有信心吗? 当我们望着高挂下来的瀑布时,会情不自禁吟诵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当我们回忆起浓浓的母爱时,就会自然地想起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看来难不倒大家呀。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轻叩诗歌的大门,在诗歌的海洋里畅游拾贝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一首新诗。(板书:春夜喜雨)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二、赏析诗歌,

  师:那诗人眼中的春雨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1页,自由地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看这首诗,(出示全诗)它和我们学过的诗歌有什么不同?板书:五律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 ),(板书杜甫)对这位诗人你有什么了解?生说后(出示杜甫简介)生自由读。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们学*古诗时一定要多读。把诗读流利、读出节奏。(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出示诗的节奏)分组读,齐读。同学们读出了诗的节奏 、韵味。真棒!

  师:请同学们再看题目,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生:喜。(板书喜)喜就是什么心情?杜甫因什么而喜?

  那杜甫为什么因为这场雨而喜呢?这场雨有什么好处呢 (出示一、二两句)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诗? (生朗读一、二两句)

  师:同学们,诗中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体评价? (好)

  师:春雨好在什么地方? 能用诗中的句子告诉我们吗?

  (板书:知时节)

  师:是呀,这场春雨来得真及时呀!奇怪哦!这春雨其实是想下就下了,在诗人眼里,怎么就变成了春雨知道时节了呢!作者把春雨当成了什么来写?(人)雨本无知,作者却说它“知”,我们的心,来得及时,善解人意。春雨就像我们的.朋友”“就像我们(亲人)”“就像我们的……

  这真是一场好雨! 怎能不令人欣喜呢?(生流利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得真好!我听出了其中的喜。

  这场及时雨是怎样来到我们身边的呢?(出示3、4句)齐读,谁来说?

  师: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 (“潜”)

  师:这个“潜”字形象地写出春雨的什么特点?

  师:是啊,春雨静静飘洒、不为人知。

  它来有什么好处呢?(可以润物)

  (板书:润万物)

  师:它是如何润物的?

  师:是呀,春雨就是这样无私、默默无闻的滋润万物,作了好事,又不留名。人们怎么会不喜欢呢?感情读3、4句。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春雨,你有什么愿望呢?假如你是一棵小树苗,你会对春雨说什么?

  师:从同学们的话语中,我知道大家对于这场知时节、能润物的好雨是既欣喜,又感激呀。感情朗读三、四句吧。

  师:这样善解人意、解万物之渴的好雨,作者多么希望它酣畅淋漓地下个够啊。

  (出示五、六两句)

  师:请男同学齐读五、六两句。

  师: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情景?

  师:你从哪个字词体会到喜了呢?

  生:野径云俱黑。(说明雨继续下。下个够,是一场透雨。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那万物多高兴呀!诗人望着这(板书(雨意浓)夜晚心中充满着喜悦呀!(有感情地朗读),

  看着雨意正浓的情景,诗人兴奋的猜测等到天亮时肯定是:(出示七、八两句)(全班齐读)

  师:诗人想象第二天早晨将会是怎样的情景?(生说意思)

  能用一个词形容吗?

  那诗中是用哪个字来形容这样的景象的? “红”和“重”

  师:为什么?

  生:“红”写的是花;“重”写出花儿有了雨的滋润,非常饱满的样子。

  师:非常正确!若不是细雨的滋润,哪有这般美丽的景象?这万紫千红的花还带着雨滴呢。 这“花重锦官城”的瑰丽景观,都是知时节、润万物的“好”雨的恩泽啊!请同学们展开联想,此时,田里的禾苗是什么样子?山上的树木呢? 那大自然的一切呢? ,

  师:这真是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板书:春色美)让我们带着无比喜悦的心情,齐读这两句诗吧。 (全班齐读)

  师:这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主要表达诗人喜悦的感情。全篇句句是“雨”,处处是“喜”,可“喜”字却一字不露。让我们满怀喜悦,一起赞美这及时的好雨吧。

  (全班齐读全诗)

  师:诗人一生历经磨难,饱经战乱流离之苦,如今,他终于定居成都。面对绵绵春雨,想到难得的安宁生活,他万分欣喜,不由得赞叹——

  (全班齐读全诗)

  师:春雨恩泽万物,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命运。面对绵绵春雨,想到它将带给人们期盼已久的丰收,他怎能不万分激动,不由得赞叹——

  (全班齐读全诗)

  三、拓展、总结1 同学们,优美的诗词往往具有非常强的韵律感,可以谱成很动听的曲子,好,咱们来欣赏欣赏吧。(升华诗情画意)播放古诗新唱。

  2、在咱们学过的古诗词里,还有很多写雨的诗句,比如

  还是好多描写春天的诗,能展示收集到描写春天的诗吗?号称“诗圣”的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我们学过他的诗有。(展示)四人小组交流收集的诗歌。

  3、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诗的海洋里慧眼拾贝,让我们满载而归。让我们以这次活动为起步,今后在诗海中走得更远,得到更多的收获和更大的乐趣!

  一、说教材

  1.单元目标及课文分析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是继前两个单元的叙事、写人的记叙文之后的一个写景散文单元。

  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正如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春》的优美开篇,才有接下来《济南的冬天》的温情叙述,竹乡的美丽富饶、树林和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此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还有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下面是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详细说明。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据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A.掌握课文写景方法:

  ①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

  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B.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作中的运用。

  C.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学*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重点、难点:

  初一学生虽已经学*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散文的写法要求。所以知识目标1、2设为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来探究文章的语言特色是文章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

  二、学情分析

  1、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初一的学生,对于鉴赏理解美文的能力不是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的方法技巧,使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三、说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这篇文章我主要采用朗读法、教师点拨法和合作探究法来授课。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四、说教学过程

  总的来说就是: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探究合作,构建新课堂。

  第一课时

  主要是读课文,包括老师泛读和学生齐读,在阅读中了解文章内容,介绍文章及作者的背景,然后由学生完成学案上的*题。教师帮助出现自学困难的学生解决疑难。下课前检测生词和文学常识。

  自读并讨论,体会景物特点,体会春色美。

  在初一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

  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

  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然后小组共同完成学案。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设一些质疑,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1。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激发美,然后出示学*目标。

  1、提问作者、作品,出示作者图片。

  2、先播放一组春光图,在优美旋律的中,教师激情导入: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春景,会让你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本堂课我们继续走入朱自清的春,细细赏读作者的生花妙笔奇在何处。然后出示学*目标。

  [说明]此设计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导语通过音乐、图画、诗般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引入激发对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学*兴趣。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同时也交代了学*要点。

  (二)根据学案,整体把握,跳读课文、理清思路。(分钟)

  [说明]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思路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此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在教学处理上要简明扼要。这2个环节是。

  (三)品读揣摩。(10分钟)


个人说课稿菁选(扩展5)

——《春》说课稿菁选

《春》说课稿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红楼春趣》选自《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本课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对于本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红楼梦》不是很熟悉,因此本课在教学时,要多向学生介绍《红楼梦》的相关资料。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屉、鬟”等12个生字,读记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学*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3.了解文中各人放风筝的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学*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难点:

  了解文中各人放风筝的过程。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默读法

  本课篇幅比较长,因此学*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默读。通过默读,让学生学会快速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2.拓展阅读与点拨法

  课文节选自《红楼梦》,课文的'语言属于古白话,学生读起来不容易理解。可以先让学生课外拓展阅读《红楼梦》,教师讲解《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让学生先了解小说的背景,再了解课文内容。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红楼梦》以及作者施耐庵简介,还包括课文生字、词语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包括预*生字,初读课文,尝试读一读《红楼梦》前五回,查找资料,了解《红楼梦》的故事梗概。课内主要是了解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课前要安排预*,教学流程如下:

  (一)布置预*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通过这么几天的学*,大家说说我国的四大名著分别是什么?我们已经学了其中三部名著的片段故事了,今天就来看看《红楼梦》中的一段故事,请大家翻开书,齐读课题,说说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板书)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齐读阅读要求,明确学*要点。

  2.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生字和词语。

  生字:屉鬟讳晦钗敞袭帕纨咯绞姊

  指导读音,提示易错:“钗”读chāi,不读chā;“讳”读huì,不读wěi。

  3.梳理层次:第1段(1-2)放风筝的起因;第二段(3-5)众人放风筝;第三段(6)剪断风筝。

  三、合作交流,学*感悟

  1.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课文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在大观园内一起放风筝的开心热闹场面。

  2.自由提问,互相解答,教师点拨。

  (对不解的词语引导归类,对人物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具体来说)

  3.印象深刻的情节。(插叙、语言描写)

  4.说说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关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具体分析)

  黛玉:娇嫩柔弱、弱不禁风(“用手帕垫着手,顿了一顿、我也要去歇歇去了”)

  紫鹃:利落干脆、明事理有主见(“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姑娘不放,等我放”)

  5.总结方法:经典的文本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的人物刻画精细,我们熟知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在一本经典著作中都是运用自如的,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做到抓大,就是抓住大概内容,了解故事大意,不要被一些拗口的生僻的字词堵住,然后寻细,这个细就是关注人物的细节,譬如我们在分析感受人物时,老师总要求大家结合内容,具体分析,通过人物细节发现人物性格。

  6.自读阅读链接,说说自己放风筝的趣事

  四、课文小结

  课文写了大观园的里的人们一起放风筝的开心热闹场面,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向往。

  一、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江南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诗人描写了江南秀丽的景色,同时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

  这首七言绝句共四行诗句,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景有情。诗人先扬后抑,前两句描绘出了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在欢快地歌唱,一丛丛的绿树,映衬着簇簇红花。水边的村庄,靠山的城郊,一面面酒旗在春风中迎风飘荡,这是多么睛朗明丽、生机勃勃的春景啊!充满了作者对江南春景欣赏、赞美的喜悦之情。在前两句“扬”的基础上,第三、四句一变为“抑”,诗人的神来之笔在三、四两句,江南一带还有大批寺庙建筑,在这春天迷蒙的烟雨中若隐若现!南朝的帝王都好“佛”,为此大兴寺院,弄得农田锐增,百姓不堪重负。虽然大批寺院耸峙,蔚为壮观,也不失为江南一景,但每一座寺院要耗费农民多少血汗!诗人显然对包括唐朝统治者在内的帝王将相不顾人民疾苦,伤财劳民之举持反对态度,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根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诗句的内容,懂得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默写《江南春》。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读中感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在美丽、凄迷的景色中,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感受春天的美,激发学生对美好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对如何学懂古诗已有一定基础,以往的串讲串问效果不理想,学生不感兴趣,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感到累、烦。

  苏霍姆林斯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三、说教法

  漫画大师丰子恺有一幅题为《教育》的漫画:一位先生把一块块泥放进模子里,印出一个个一模一样的泥娃娃。这就是我们传统教育——千人一面,抹杀个性。

  在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干这种“做泥人”的蠢事了。那么,在遵循教学共同规律的同时,应让语文教学展示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以及教材的特点,运用尝试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老师从旁组织、指导、点拨、激励、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

  四、说学法

  1、课前认真预*,记下疑难问题,课前查询诗人简况和写作背景材料。

  2、学生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每个学生教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所以在理解诗意这一环节彻底放开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合作探究理解意境,读中感悟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程序

  (一)师用言语表扬激励,树立信心。(绝大多数人的失败是由于缺乏自信。)

  (二)举行诗歌朗诵赛,引入新课,感悟诗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他们的学*热情,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想学爱学、渴望学*的境界。先分组举行小型诗歌朗诵赛(侧重写景方面的诗),并给予奖品表扬激励,设小组奖、个人奖。

  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情趣盎然,紧接着把学生带进新课,点击课件出示配景诗《江南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接着检查学生的预*情况,每一上新课之前,我都要求学生进行预*,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惯。

  然后让学生尝试说说,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或你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所说的和所提的,老师归纳总结出有价值的内容和问题,以便在学*古诗中深入渗透探究解决问题。

  (二)知诗人,介绍写作背景

  让学生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对诗人进行简介及介绍写作背景。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其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又为理解古诗内容做好了准备,同时帮助其获取成功的体验,培养他们主动学*的品质。

  (三)整体感知,初步自学古诗

  人们认识事物要经过感知——重现——理解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感知得具体,才能理解得深刻。因此,我先从整体入手,点击课件,出示景——诗——配乐朗读。让学生认真听,仔细观察图像后,说说对这首诗的总体感觉。再说说图中出现了哪些景物。接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由于学生理解特点及机能的差异,所受家庭教育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差异,因此采用的学*方法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选择适于自己的方法,决不强求一律,厚此薄彼。)注意读准生字的音,观察生字的形,老师随机点拨提醒学生生字的音、形跟哪些字的音、形易混,注意读正确、写正确。然后抽读,齐读。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教学更不能忽视读的重要性。

  (四)明诗意,入境悟情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方式自行理解诗意,体会感情的基础上,我将随机指导学生通过看图、想像、朗读,使他们与诗人产生共鸣。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方式自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比如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借助工具书,找自己要好的伙伴进行探讨研究等等,尊重学生群体中常态分布的“差异”,让学生的个性在唐风古雨中尽情沐浴,潜能在读情画意间从容释放。

  小组活动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与合作意识,以往的小组活动成员大多是由教师分配指定的,学*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伙伴,通过实践证明,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自主选择学*伙伴,使他们体会到了小组合作学*的快乐,使课堂焕发出了活力。

  2、汇报自学成果,进一步解诗明意。

  学生个性生理要素发展的不*衡导致心理潜能在学*之初不可能充分发挥。让学生随时表现这些潜在的能力,能促进其潜能的开发。因此,我主张给学生展示学*成果的权利(如前面的诗歌朗诵赛、介绍诗人及写作背景等等,现在的自学后的汇报都体现了这一点)学生在展示自己学*成果的过程中。得到了别人的肯定,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提高学*效率。

  3、提疑、释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而,在教学中,我交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权利:课前,问学生预*时发现了什么问题;课中,允许学生随时提问;课后,问学生还有哪些未解决的问题。

  学生所提的问题往往直接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这些问题的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使他们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反复吟诵,体会意境。

  古诗对仗工整,*仄有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有它独具的音乐美、节奏美。成功的朗读就是用有声的语言再现诗的意境。这就要求朗读者立足于诗的总体,把诗人倾注于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上自己丰富的想像,融会贯通起来。所以我在这里先让同学们回想诗人杜牧和写诗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让诗人的'情来激起自己的情。我先出示大屏幕投影——江南春天美景,再配上一段优美的乐曲《春江花月夜》,接着让学生扮演诗人吟诵全诗,把诗人喜爱美好春光,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评价,师读生评价。

  学生经过反复品尝、吟诵,完全陶醉在诗的意境中,深深地受到感染,这时会产生一种兴奋的情绪。然后,因势利导,激发其写作动机,引导学生进行练笔,使其想象得以再现。

  5、展开想象,化诗为文。

  想像和联想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古诗中的许多句子都充满着神奇的想像和丰富的联想。一首诗往往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而学生此时已充分理解了诗意,能用口头语言表达。所以我要求学生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发挥想像写一段话。把诗歌的语言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把口头语言转化成书面语言。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练笔机会。

  6、欣赏、积累知识。

  说说自己喜欢的词或句,为什么?

  (五)扩展延伸,旨在打破课堂的界限,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展示欣赏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诗,课后把收集到的诗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六)小结下课

  六、板书说明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直观教法的体现,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展示教学的总体思路。本篇板书我依据作者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展现文章内容,从而有助于学生调理结构,强化理解,这样做是依据板书设计的目的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件性原则进行的。


个人说课稿菁选(扩展6)

——春酒说课稿菁选

春酒说课稿13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酒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 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春酒》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本文,不仅让我们了解民俗,更让我们多了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时确定的该课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它对课堂一切教学活动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也是对课堂教学展开评价的重要依据,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和当前语文教学的任务,当前的语文教学是语文的工具性的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我们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在扎扎实实地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所以本课我确立了三个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表达的情感

  (2)品味关键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的能力

  (2)根据积累的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氛围,领悟文章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文章中的风俗美,人情美,品味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语文学科和课文体载的'特点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八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重点、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说教法

  在本课时中我运用了朗读法、启发点拨法和多媒体演示法

  因为,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惯,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可以达到语文教学事半功倍的成效,所以,我运用了朗读教学法,借朗读传情,让学生通过读了解文章的内容,进入文章的情境,体会文中的情感,提高朗读能力运用启发点拨法可以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演示法,是因为,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有效利用音像资料可以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

  三、说学法

  自主学*法: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要自主、独立地预*,为上课作好准备

  合作学*法:我将此环节安排在赏析探究中由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意见进行交流、比较,并提高学*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程序如下:

  1、问题导入,了解作者

  导入:同学们还记得过年的情景吗?能谈谈过年的故事或感受吗?

  (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来导入,可以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对本课的学*)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伴着音乐师生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深情(本题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惯,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并理清全文脉络,帮助理解课文)

  (1)关键字词正音

  (2)文中叙述了作者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出现了哪些人物?

  你觉得文中真正能让作者久久不能忘怀的是故乡的什么?哪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加以引导,使学生从中找出除了写春酒的其他事物,延伸出答案,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把握文意)

  3、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学*方式,找出自己喜欢的,认为写得最有情趣的人 物、 细节、句子或词语,然后交流,说说喜欢的理由

  我的具体做法是:(A)本题我采用小组合作,各小组内的同学选择喜欢或感受较深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读,并和组内其他同学展开探讨

  (B)请各组同学派代表将他们认为最好的语句赏析读出来分析,与全班同学共享老师就语气、语速、轻重等对学生进行调整,并对学生的分析做及时的评价

  (C)讲解时,可以顺势分析作者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以及“八宝酒的诱人”,“思乡愁绪”等要点在研析时得以体现

  (我把本题设为本文的重点此题的设计实质上是精读和研讨课文,一方面还课堂一个朗朗的读书声,二是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语句,将学*主动性放在学生的身上,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进行探讨)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一环节中,学生可通过积极的思维和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很好的掌握教学重点)

  4、畅谈体会,课堂小结

  一起品味了春酒,请同学们说说你读完《春酒》的感受

  用“读了春酒,我懂得了(想到了、感受到、体会到) ”句式,说说你的感受(童年的快乐、浓浓的乡愁等等)

  小结:通过刚才的品读,我们分明感受到作者怀念的不仅仅是春酒的味道,更是怀念其中浓浓的人情美和风俗美,这样的春酒怎不醉人?这样的思乡之情怎不感人?这样的情感无以寄托,怎不愁人?

  5、拓展延伸,诗意仿写

  (1)引导学生回忆思乡的名句

  (2)试着写一则表达思乡思亲的短信.(设计第一问的目的在于巩固知识点,学以致用)

  许多人远离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时常被思乡所困扰,既然不能团聚,那就让我们用歌声送上对他们、对亲人美好的祝愿吧!

  以上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这篇课文进行了说明,说得不当的地方请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琦君的散文《春酒》。根据散文的特点和新的课程标准,我把授课课型定向为以学生感悟为主的美文欣赏课。其中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把教师分析为主变为学生感悟为主。下面我根据这种理念从教材、学生、目标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春酒》是一篇诗话的散文,收录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属于自读课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的风土人情,抒发了作者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学*本文,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民风民俗,更让我们多了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

  二、说学生

  八年级的学生积累了一些散文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我引导学生凭借这些知识经验欣赏文学作品,在情感体验中,逐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散文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打算用一课时完成本文教学内容,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

  (2)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读语句,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都有了明确体现。知识上了解各地民俗风情;能力上以语言教学为立足点,注重语言感悟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诱导学生关注、思考、欣赏、热爱生活。

  在过程和方法上,倡导合作探究,快乐学*,尊重阅读个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新课程的“大语文”观念)

  四、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八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又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与体会,难以理解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对文字的理解又往往浮于表面,因此我确定本文的重、难点为:

  1、教学重点:朗读和理解课文。

  2、教学难点:研读、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

  五、说教法

  本文以朗读为学*的重点,只有保障了顺畅的阅读,才能使学生能更轻松、更深入地掌握课文。因此我选用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读书指导法3、美点寻踪质疑法4、拓展分析法

  这样,不但在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使教学的实际意义更大。

  六、说学法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我选用了以下学法:

  1、自主学*法:学生自主、独立地预*,并收集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训练收集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

  2、合作学*法:学生之间相互学*,交流,比较,分析和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积极性,共同讨论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说教学设想

  以“读”求“悟”。抓住课文重点和“思乡怀旧”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品读质疑,从一个个局部性的问题入手,一步步理解全文,拓展求真。

  八、教学具体过程(按六个环节来安排)

  第一环节:导入(五分钟)

  1、导语

  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欣赏配乐朗诵《乡愁》,感受余光中的浓浓思乡之情。

  (设计依据:由于本文作者与余光中都是台湾作家,有着相同的经历,这样,既渲染了浓浓的思乡的氛围,又为学*本文作了情感上的铺垫。)

  2、结合投影介绍作者。

  第二环节:自读指导(十五分钟)

  (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并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二)、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哪些事?

  (2)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给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

  (我将这两题放在一前一后,这样设计可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把握文意。)

  第三环节:精读品味。(十七分钟)

  流程过渡: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乡情的思念具体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句子中呢?

  教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句子来读一读,并说明原因。

  我的具体做法是:

  采用小组合作,老师适时参与讨论,并顺势分析“孩子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纯朴厚道”等要点。。

  (设计依据是: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本文的人物善良、亲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本文的情境,蕴含着淳朴厚道的人情之美;语言真挚、*易,值得细细品味。所以我把此环节作为学*本文的重、难点。这种设计实质上就是精读和研讨课文,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语句,将学*主动性放在学生的身上,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进行探讨。由于本题的普及面较大,所以我设想学生将会提出细节问题,如当地特定俗语“十二碟”、“分岁酒”的理解等等,教师都作好充分准备。)

  第四环节:拓展研读(五分钟)

  导语:母亲的八宝酒是如此地醉人,而我也是如此钟爱八宝酒,以致于今年“我”也如法炮制了八宝酒,可是我的乡愁得到慰藉了吗?

  无法排遣的`乡愁融在了游子的血液里,凝聚在他们的笔端,在文学史上绽放着迷人的光彩,这样的情况很多,一些古诗词和现当代文学作品也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你读过这类作品吗?请把你读过的内容或经典语句给大家说一说,好吗?

  具体做法:学生自主选读有关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并把它推荐给班里的同学。

  (这一环节的设计依据: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既可以巩固以往知识,并扩大知识面,又能养成比较鉴赏诗文的*惯。)。)

  第五环节教师总结(二分钟)

  教师对本课内容作简要回顾完善板书内容,再次点明全文的主旨,并点出通过这课的学*,要求学生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诗意,还有普通老百姓内心中散发的那种人性的光辉。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一分钟)

  1、对故乡的眷恋就是一坛春酒,时间愈久,对故乡的思念则愈浓愈烈结合现实.如今的海狭**春暖花开,对许多海外飘泊的游子,故乡不再遥远。请你对琦君写几句话,抚慰她的在天之灵,下节课拿到班上交流。(通过练笔,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

  2、播放思乡曲《望乡》结束这一节课。(希望海峡**早日统一,在外漂泊的孩子尽早回到祖**亲的怀抱,让学生在浓浓的思乡氛围中结束本课时)

  九、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中间是一只酒坛,将母爱、乡情、童趣、年味,这些触动作者心弦的材料盛进来,让那含蓄而悠长的乡愁沉淀在坛底。形象直观展示了作者的创作思路。体现了文章内容重心。其含蓄蕴藉的风格又暗合题目《春酒》。在酒坛两边以*似对联的形式展示知识与能力目标:寄情于物、形散神聚。而这种诗意化的呈现,其典雅的古意与中国过大年形式吻合,与文章淡雅质朴的格调一致。能够在激起学生的兴趣之余,启发其思考。)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春酒》。

  一、说教材

  《春酒》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本文,不仅让我们了解民俗,更让我们多了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在本单元中,本文是一篇略读课,语言典雅、蕴藉,但又很*易,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

  2、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布置课前预*,搜集以思乡为主题的文章。

  2、探究———小组交流的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认识乡愁这一中国文学史的特殊文化现象,感受中国古朴淳厚的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

  本文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具有淳厚、优美的意蕴,因此我把知识与能力的第一个目标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课标对阅读技能方面的要求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有体味了文章的意蕴,以情促读,以读激情,才能真正地做到用心读、用情读。知识与技能的第二个目标是“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本文的人物善良、亲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本文的情境,氤氲着淳朴厚道的人情之美;语言真挚、*易、典雅、蕴藉,可谓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关于过程方法目标,只有预*课文,浅知课文大意,疏通不理解的生字词,收集和了解思乡文章,才能在学*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标中提到,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说重难点:

  我将本课重点定为:朗读理解课文。本单元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本课又是一篇诗化的散文,需要学生朗读感知。本课的难点是解读语句,深入理解内涵。八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与体会,难以理解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对文字的理解又往往浮于表面,因此我把这个定为难点。*年来中招现代文阅读试题突出对文本的理解,而理解文本首先要理解语言。这也是学好语文的立足点。

  四、说学法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儿童的视角写故乡的'风俗人情,非常适合初中生阅读,但学生的品析仅仅是浅层的感知,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举例示范,边读边品,读出感情,读出意味。比如:课文最后一段“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学生如果读不好就不能理解这是作者在直抒胸臆表达思乡之情。所以要引导学生反复读,让他们读出其中的失落无奈和无法排解的惆怅,这样就能通过这个句子理解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说教法

  学生的朗读能力普遍不高,本文意蕴丰富,而笔调素淡,不用心朗读体味,其中情味是品味不出来的,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细细读、反复读,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读出情感,读出意味。在品的过程中教师可先做示范,这个示范要细、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又要在他们的水*上有所提高。比如,在品味语言时教师举例:“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我的品析:“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对喝春酒的急切与热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蜜蜂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同时这句话和后面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体现了乡邻们的淳朴与盛情,短短的几句话,馋嘴的、可爱的“我”跃然纸上,形神毕肖,而淳朴的乡情正像“我”这个形象的背景气氛,氤氲开来。

  六、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

  每到星期五的时候,我都回发现同学们在这一天满眼都是隐藏不住的笑意,情绪高涨,在下午临放学的时候甚至躁动不安,没等下课铃响就“几欲先走”,这是为什么呀?(生答,想家了。)我们离家不过几里、十几里,五天的离别就归心似箭,如果长大后因工作因生活的关系远离家乡甚至定居异地,这思乡的愁绪又怎能是一个“愁”字了得!今天,让我们走*台湾女作家琦君,提前在她思乡的春酒里沉醉一回吧!

  (投影———琦君照片、简介。板书)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下列问题:

  1、你从文中听到了什么?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提出下列问题:

  ○1、什么是春酒?文中写的仅仅是喝春酒吗?还写了哪些事情?

  ○2、为什么以春酒为题?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过渡: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乡情的思念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句子中呢?

  (三)、解读重点语句,体会文章感情。

  教师示例:“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对喝春酒的急切与热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蜜蜂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同时,这句话和后面“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体现了乡邻们的淳朴与盛情,短短的几句话,馋嘴的、可爱的“我”跃然纸上,形神毕肖,而淳朴的乡情正像“我”这个形象的背景气氛,氤氲开来。

  “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望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了。”

  (学生可能要提到这句话,但他们可能只是说到这句话体现了“我”的天真和嘴馋,这时教师就可追问:如果把“眼巴巴”去掉有什么效果?学生读一下句子,如果读不好,教师示范,然后齐读。学生就会回答“眼巴巴”去掉就不能体现那种急切的心情,就不能表现出那种企盼的神态,那种目光中满溢的期待和向往。)

  以下例子不一一再举。

  小结:母亲的八宝酒是如此地醉人,而我也是如此钟爱八宝酒,以致于今年“我”也如法炮制了八宝酒,可是我的乡愁得到慰藉了吗?哪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乡愁呢?

  指名读,范读、齐读。指导:要读出失落、无奈和无法排解的惆怅。

  提问:是否和前文喜悦、祥和的气氛相矛盾?

  学生答后,教师明确:前面叙述幼时家乡的风俗人情之美,而最后作者由回忆拉回现实,在我们眼中立即浮现一个往日不再的作者,倚在窗口,回忆着甜蜜的童年,而时过境迁又使这种甜蜜和幸福在现实中泛出苦涩和无奈。

  (课标强调阅读过程中对语文知识的整合,从而形成阅读能力。)

  (四)、过渡:也许“我”再也无处寻找真正的家醅,也许乡愁从此就像温柔的鞭子,时不时轻轻敲打在心底最敏感的角落,痛着、甜蜜着……无法排遣的乡愁融在了游子的血液里,凝聚在他们的笔端,在文学史上绽放着迷人的光彩,一些古诗词和现当代文学作品也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你读过这类作品吗?请把你读过的内容或经典语句给大家说一说,好吗?

  推荐作品:《月是故乡明》(季羡林)、《乡愁》(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余光中)、《胃知乡愁》。

  (五)、迁移训练

  写句子:

  漂泊在外几十年的游子们,乡愁永远是剪不段,理还乱的情。它是一曲悠扬的笛声,它是一张永不褪色的邮票,它是一杯值得永久回忆的八宝酒,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根据你读过的文章的启示或你自己的感受来填写。)

  作业:本课《基础训练》

  (第三、四、五环节设计说明:课标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质量。这几个环节正是围绕这个要求来做,而*年来中招试题也要求:让语言活起来,让学生在语境里运用语言,让语言转化为实践中可操作的行为性的知识。)

  一、说教材:

  《春酒》是台湾著名作家琦君女士的思亲怀乡散文,编者放在鲁教版以“民风民俗”为话题的八上第一单元本单元丰厚的人文情怀令人陶醉,妙趣横生的语言艺术让人痴迷作者以细腻温婉的笔致,把家乡新年的种种风俗与禁忌,家家户户喝春酒的喜庆,乡亲“起会”置“会酒”的感恩,多年之后“我”按母亲的方法炮制“八宝酒”的情思,用“家乡的味道”一一拾起“我”的天真活泼、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儿时的情趣与游子思母思乡的伤感,在这“春酒”“会酒”的杯中氤氲开来,弥漫成浓浓的民俗民风之美

  二、说学情:

  本文的散文特质注定了教学应以动情的朗读来带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情感的领悟本节课,我以情读为主线,紧扣文本,从学*文章的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理民俗、品意蕴、悟乡情,突出了训练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整个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和语言对话、与作者对话,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使听说读写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1)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作者用诗化的语言话“春酒”,寄乡思开篇入题,直写故乡“新年后的农家邀饮春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点明“春酒”在“我”心中的分量,言明“我”对它的情有独钟因此,我课堂教学的第一目标就是“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探研作者故乡独特的民风之美”(《课标》阅读策略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完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细节是文章靓丽的花朵母亲那得意的样子、笑眯眯的神态、谆谆教诲的话语,款款地流淌在作者笔下,传神鲜活如在面前结合本文的语言特色和《课标》的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我把教学的第二个目标确定为“品读文章意蕴深厚的细节描写,感受‘我’的童趣与母亲的品质”

  “凭教材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学*本文,还应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的同时,目透纸背与作者对话,透过作者远在异乡,炮制“八宝酒”却品不出“道地的家乡味”,理解作品中那海外游子的惆怅、刻骨的乡愁为此,我课堂教学的第三个目标是“理解课文,领悟作者浓郁的思乡情怀”

  教学重难点:学*散文就是引导学生学*作者表情达意的语言,本文语言浅显但意蕴深厚,值得细细品味因此,“品读文章意蕴深厚的细节,感受‘我’的童趣与‘母亲’的品质”成了本课学*的重点儿时的童趣,母亲的宽厚那是远在海外的琦君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童年、对母亲的思念倾注了她的一生,但对于阅历有限,又没有相关生活体验的学生来说又怎么可能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呢?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定位于“理解课文,领悟作者浓郁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课标》教学建议)

  三、说教法和学法:

  作品中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情趣交织在一起,辉映成一支快乐而感伤的乐曲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读者学*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生可以“沉醉”,但课堂不能“散乱”,条理清晰、教学有序是课堂有效、高效的策略之一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频繁出现在我表述中的“引导”、“理解”两个词语,奠定了我教学的思想“道而弗牵”、“不愤不启”,“引导”是我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是课标的要求朗读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最基本途径,因此,“读”是我课堂教学的主线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初读、解读、建构[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喝春酒—喝会酒—自制八宝酒);解读—领悟文本意蕴(风俗美,人情美,思乡情);建构—升华文本意义(珍民俗,惜童真,怀乡(国)情的精神家园)]三个层面自主学*,相互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如果说说课是纸上谈兵,那么上课就是实战演练下面我就开始实战演练《春酒》是一篇略读课文,文字简短,线索清晰通过七年级、八上及本单元前三篇散文的学*,学生对散文风格的把握、行文意蕴的理解、品味语言的能力均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我仅安排了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目标整个课堂教学我设计了2个板块,5个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课文意蕴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感知课文脉络)

  我的导语是: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新年,是吧?谁来向大家介绍我们本地过年时都有哪些风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随台湾作家琦君的散文《春酒》,去我国浙江去看一看她的家乡新年都有哪些风俗?

  生活就是语文,这一问一答,直接入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知生活的情趣、了解本地的民俗风情,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民风之美奠基

  多媒体出示问题,教师在《思乡曲》伴奏下情读全文,请学生思考问题1

  (1、听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者除写春酒之外还写了什么?她的家乡过年时都有哪些风俗*惯?)

  这里一是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以“酒”为线索依次写了饮春酒、喝会酒、我“炮制八宝酒”三个方面的内容;二是明确风俗有:饮春酒、迎神拜佛、蒸年糕、说话讨吉利、分食供果、摆会酒我最爱喝春酒

  文章富于儿童的情趣,易与学生产生共鸣,但对文章字里行间弥漫的淡淡乡愁学生初读时无法领悟,故教师运用自身的朗读资源优势(教者是省级普通话测试员),示范引路,营造一种甜美而绵绵伤感的氛围,引导学生一进课文,落实课标提出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的要求,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为第二板块的教学――情读作铺垫

  (第二板块:品意蕴、体悟人情<童心、亲情、乡情>美)

  2、请同学们浏览课文18段,思考:从文中的.哪些语言可以读出“我”最爱喝“春酒”呢?

  学生可能找出的细节描写见投影

  [(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我的急切心情、率直),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邻里的热情、大方、好客)”

  (2)“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我’迫不急待的神态)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尝鲜、喜爱之情),已经不知舔(童趣盎然)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3)“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酒却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传神的动作描写、感受氛围的小酒仙情态、酒的香淳跃然纸上;映衬母亲的心灵手巧)

  (4)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母亲的慈祥、对我的宠爱)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母亲听了很高兴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浓郁的乡情、乡邻的和睦,我的淘气、纯真)

  (5)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急切的心情)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了(邻里感恩、酒*特讲究)

  (6)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谦虚]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和蔼、热心肠]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做事细致、为人严谨]]……

  这里对学生合作交流的引导至关重要无论学生读出哪一句,都要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从这段话中你能读出一个怎样的“我”?这句话应读出怎样的情趣?请学生试读,再相互评价读得怎样?你为什么认为应这样读?(如第一句要通过“一马当先、不请自到、鼓鼓的、蜜蜂、捧一大包”的重读,读出“我”的率直,乡人的淳朴、大方对“母亲”一词要读得深情,有淡淡的乡愁味)让学生明白朗读中经过技巧处理的词语其实也就是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地方,这样既掌握了朗读技巧又*得了一定的品读方法如此在读中*得语言、领悟情趣、感受形象读的过程既是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也是教师引领提升品读能力的过程;读的过程更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活动过程还是生生、师生互助加深理解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标》阅读教学建议)的过程

  问题3、请用一句话归纳从文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我”?

  这是为了把前面赏析的内容来一个梳理,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领悟能力通过学生的情读,教师适时的点拨、学生的合作归纳,一个天真活泼的“小酒仙”便在学生的眼前呼之欲出了

  第4、情境设置:刚才的朗读,我们读出了一位率直、纯真爱喝春酒的小酒仙,她最爱喝的“八宝酒”是谁泡制的呀?母亲!哦!这里还藏着一位重要的人物――母亲那我们又能从文中读出一位怎样的母亲呢?请浏览课文作批注交流

  这一问的目的的三:

  一是引导学生再一次走进课文,与文本对话当学生交流时,用“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明确母亲的慈爱、勤劳、俭朴、大方、热心、处事严谨是通过具体的语言、事件来刻画的

  二是在讨论到“会酒”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会酒*俗(答谢、感恩)?置酒*有何讲究(地点、酒*、送礼物)?会酒*俗能读出什么样的民风?层次分明的解读“会酒”的内涵(民风美、人情美、人性美)[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学生讨论问题1时,找到了“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了”,就在这里适时解读]

  三是引导学生朗读描写母亲的文字(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引导读出神态、读出情味

  这样引导学生三进课文,从而融朗读、评议、赏析、概括训练为一炉,一个慈爱、勤劳、热心的母亲形象便在学生心中栩栩如生

  五、说作业设置:

  请浏览课文思考:为什么作者在千里之外的美国“如法炮制”的“八宝酒”却品不出“道地的家乡味”呢?

  明确作者“思亲怀乡”后再多媒体出示作者生*简历,明白《橘子红了》的作者去世后还叶落归根的原因,升华家国情

  最后请同学们在《思乡》乐曲声中自由情读课文,并找几句与之相关古诗文送给作者,以慰藉作者的家国情怀

  这里目的有二:一是学*一字一词一成语[“醅”的读音;“道地”即地道:真正是有名产地出产的,如道地药材;真正的,纯粹此处应为第二个意思,词语倒装,读来音韵悠远,情感缠绵;“如法炮制”:依照成法(固定的方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即母亲自制八宝酒的方法]落实基础;二是突破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现在已是“物是人非”,没有了自己天真活泼的童年、没有了宠爱自己的母亲、没有了淳朴热心的乡里有的是对母亲、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对故土刻骨铭心的怀念用多媒体出示作者生*简历,引导学生和作者亲切对话,了解琦君其人,体味情感至此,作者的思亲怀乡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最后在《思乡》乐曲声中自由情读课文,找古诗文点评,升华学生的感受、体验,受到情感人文的熏陶(《课标》阅读教学建议指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六、说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把课文最简要、直观、形象地反映了出来,让学生对学*的目标、内容一目了然它像一个*放着的酒瓶,盛进这些触动作者心弦的材料,形象直观的展现了作者的创作思路,又体现了文章的情致――酒者愁也,浓酒者绵绵的乡愁也其含蓄蕴籍的风格又暗含题目《春酒》这样的板书设计能在学生心中引起“酒酒”的波澜

  儿时的我:天真活泼、纯真童心率直

  母亲:心灵手巧、慈爱宽厚 思情

  乡亲:热情大方、淳朴感恩 乡情

  一、概述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琦君的散文《春酒》,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九课。属于略读课文,根据散文的特点和新的课程标准,我把授课课型定向为以学生感悟为主的美文欣赏课。其中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把教师分析为主变为学生感悟为主。下面根据这种理念分析教材和学生情况,把教学程序安排为读、悟、析、迁四步。

  二、对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都是有关民风民俗,地方色彩浓郁的文学作品,它与本册书的其他单元一样,都是按照不同的内容专题兼顾文体选取的。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本单元课文还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所选文章语言更加本色,华美绚烂的语言逐渐让位于*实本色的语言,语言的水准提高了,欣赏学*的难度也相应增加了。几位作者都是现、当代成就较高的作家,所选文章均属文质兼美之作。文章在思想内容上也较为含蓄深刻,同时增加了较多的人生意蕴,需要学生在阅读时调动一定的人生体验和积累。但这一切,又都是符合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准和认知特点的;无论文章的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学生喜闻乐见或能够欣赏的。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美好的民风民俗,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诗意,感受普通百姓内心中人性的光辉;感受我们国家深厚的民间文化。

  2、从文章出发,立足语言,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默读朗读结合,感受几位作家的语言特色,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针对于现下的语文课所谓的语文味日益减淡的现象,此目标应是语文课教学的重点)

  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春酒》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都令人神思飘飞。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是一种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

  本课文字浅显但意蕴却深,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氛围。教师在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漫谈自己对家的生活感受、体会,引导学生领悟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文章,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也可以进行配乐朗诵,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事实上,如果机械地让教师去分析课文中的情,既不能体现略读原则,最主要的是恐怕学生很难真正投入和理解,很难与作者达成“共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纵览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放飞思维,放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依据,培养学生的自主、自能、自立的研究性学*精神。

  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是散文的解读,我们常常感叹现在学生不解“人情世故”,训斥学生阅读题做得“词不达意”,作文“文不对题”,其实,这与教师长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有着莫大关系。教师如果越俎代庖,讲课一言堂,就剥夺了学生见新芽而萌生希望,登高山而知顽强的机会和权利。同样,对于课文《春酒》,教师即使分析得再精确,也无法让学生深深融入作者浓得化不开的思乡之情,无法体会到作者对于“八宝酒”的如此怀念。有名家说过“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汁一样”。因此,教学的'原则就是引导学生感悟,在这样的审美性学*、研究性学*中学生才能去品尝到那甜美的果汁和升华到美的境界。

  三、对学生的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积累了一些散文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我引导学生凭借这些知识经验欣赏文学作品,在逐步的情感体验中,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样教学才符合新教学纲要的要求。

  四、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上述原则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表达的情感。

  2、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读语句,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明确要求体现。知识上了解各地民俗风情;能力上以语言教学为立足点,注重语言感悟力培养:

  ⑴加强朗读,注重整体感知内容、体会感情;

  ⑵感悟文章语言美、风俗美、人情美和风格美;

  ⑶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表达作用及风格特点。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诱导学生关注、思考、欣赏、热爱生活。

  在过程和方法上,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新课程的“大语文”观念,倡导合作探究。激发学生乐于自主、合作、探究学*,倡导快乐学*,尊重阅读个性。

  五、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感悟,即通过作者对故乡过年时春酒、会酒的怀念来感悟作者真挚、热烈、深厚的思乡情。只有重点正确和明确了,各种教学方法才有生命力。

  教学难点之一是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与体会,难以理解如此之浓的思乡情,其二是要透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与解析来体悟情感。

  六、教学方法

  多种教学法相结合,以读为主,在读的基础上突破悟这一难关。朗读法,它是指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意蕴。在朗读中想象文中优美的生活画卷,有情趣的生活细节。品读法,它是指对重点词句的反复诵读体会它的深层内涵、表达作用和作者感情,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和审美感悟能力。

  七、教学构思与设计

  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这样的情感要象喝春酒一样慢慢品,才能解透其中真谛。本课总体构思是教师引导学生分四步,读、悟、析、迁来解析文章。

  第一步是读,优美的散文就像一首诗,一首歌,它可以缓缓吟唱,课文文质兼美,可以配上“思乡”主题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朗读,使学生很快融入情境,走进作者的故乡新年,触景生情,在学生强烈的学*兴趣中,让学生初步领略到这种真挚的情感美。整体感知把握全文。思考文题为《春酒》,那作者怀念的仅仅是故乡的春酒吗?引出春酒是作者思乡情感的寄托。再问文中哪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第二步是悟,让学生在弄清文章基本内容后,教师配乐范读文章(段落),师生集体朗读部分,在舒缓的乐曲声和师生的浓情投入中把握文章情感。第三步是析。也是本课重点,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朗读体会,发现自己喜欢的词句,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与不同体验,在自主与合作探究下通过分析文章词句来体悟情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细腻温婉的笔致。第四步是迁,思乡是本文的一大主旨,也是自古以来历经坎坷,漂泊异地,多愁善感的游子们的一种共通情感,也是很多文学作品的一个共同主题。进行迁移阅读,加深体会。

  八、教学过程

  1、课文导入:

  大家住校一个星期之后,心里最想干什么?(回家)为什么?(想家了)或者也可以这样设问:吃了一个星期的食堂饭菜,回到家吃到妈妈做的饭菜,觉得味道如何?那如果让你离家几十年,你会想家吗?你会想念妈妈做的饭菜吗?

  这样的导入从学生自身体验开始设问,调动了他们的自我感觉,因为“思乡”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就是“想家”,就能比较自然地与课文主题联系起来,容易进入课堂氛围。

  我想,远离故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思乡、想家的感受吧。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的作者琦君,是台湾著名的女作家,她的故乡在浙江温州,在故乡上过小学、中学和大学,而后去了台湾,时隔几十年她还是思念她的故乡,在她的很多文章里都有所反映。(结合投影介绍作者)

  2、配乐朗读:

  让我们一同来阅读她的《春酒》,看看她又是怎样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

  我请几位同学分别来朗读课文,为了更能读出感情来,我为你们配上音乐。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注意画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或不太熟悉的词语,同时来想一想:

  ⑴作者仅仅想念春酒吗?(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如八宝酒般醇厚的思乡之情。)(学生读课文时投影字词正音。)

  (在问题1的基础上加以延伸):

  ⑵酒既是作者思乡情感的寄托,本文题为春酒,作者仅仅就写了春酒吗?

  明确: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

  ⑶作者对八宝酒是如此的怀念,她也自泡了八宝酒,那她的乡愁排遣了吗?为什么?(家乡味)文中那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明确: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投影: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加深对思乡的理解。

  (衔接:一篇好的散文在于它语言的优美,构思的巧妙,意蕴的丰厚与深远。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味文章的语言。)

  3、重点研读。

  ⑴请同学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所喜欢的句子、词语。

  ⑵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请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教师巡视)

  例:

  ①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生回答:写出了我当时情不自禁,对喝春酒充满期望而急切的热情;也写出了当时“我”很“馋嘴”、可爱的样子。(情趣)

  问:“我”当时期望的热情和可爱,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的?生答。

  师再问:

  想一想:如果把“一马当先,不请自到”,换成了“受邀请”,会怎样?

  如果把肚子吃得跟“蜜蜂似的”,换成说吃得“像小猪”呢结果会怎样?

  如果把“还”换成了“便”,效果又会怎样?

  明确:终于到来的急切心情,一副很嘴馋的样子。

  就是因为蜜蜂是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写出了“我”的可爱。

  “还”捧一大包说明她吃饱了后竟然还拿,也正写出了孩子的可爱。

  ②“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这句话写出了母亲非常得意的心理。(情趣)

  请一个学生起来给大家读读,其他同学听他读得怎样。为什么读出来了?(或为什么没有读出来?)“呦”这一语气词很好地体现出了母亲的得意之情。

  提醒: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这样的语气,齐读体会。

  ③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生回答:“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欢,很馋的样子。(甜蜜的感觉)

  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把“偷偷”和“好几回”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生试着读一遍。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春酒》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课文涉及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妙趣横生的民间奇人轶事。《春酒》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本文,不仅让我们了解民俗,更让我们多了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由于本文文字浅显,又是一篇自读课,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倡的三维目标要求和初二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生活阅历的现状,我觉得应该重在学*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理解上。目标确立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并掌握赏析散文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深深的思乡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3.说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情来确立教学重难点,从而保障了教学目标的落实和学生自主性的激发。

  本文文字浅显但意蕴深厚,学生得出浅层次的感知很容易,因此,我觉得重点应该落实到引导学生通过品味细节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上。而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对民风美、人情美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它定为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的组织者。组织者就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因此,我采用问题探究法和自主交流合作。

  三.说学法

  学*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这个建构生成的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以往的散文学*,特别是上一课《端午的鸭蛋》的学*,学生已初步掌握赏析散文的一些方法,如读如品味语言等。所以,学法上我倡导“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在三个环节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提出要求,适时点拨,合理评价。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活跃气氛

  让学生畅谈过新年的感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然过渡到琦君的故乡,人们是怎么过新年的?

  (投影---琦君照片、简介。板书)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一位朗读水*好的同学有感情朗读,创设情境。

  2.思考:

  1文题是《春酒》,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用文中的话回答。(旨在○

  找出中心句)

  2围绕“家乡的味道”,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旨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这几件事,○作者为什么离开家乡那么多年仍念念不忘?(旨在过渡到对家乡的风土人情的描写)

  3.找出具体表现家乡风土美、人情美的语句来读一读,品一品。

  (三)研读赏析品味细节

  由于不少学生对细节这个概念还不是很熟悉,可以先让学生找出他认为最有情趣,最有意思或者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请前后座同学,四人一组合作交流,按照涉及人物归类来检验合作交流成果。整个过程穿插朗读指导和点拨。如:“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于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又如:“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对喝春酒的急切与热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和象猪一样象气球一样比较),蜜蜂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同时,这句话和后面“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体现了乡邻们的淳朴与盛情,短短的几句话,馋嘴的、可爱的“我”跃然纸上。最后点出细节描写的定义和作用。

  (课标强调阅读过程中对语文知识的整合,从而形成阅读能力。)

  (四)小结及作业

  一杯春酒,醉了母亲,醉了我,醉了无数读者的心,撩惹起我们多少或感伤或甜美的心绪,飞向自己记忆中美好的快乐之乡。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美好的回忆吧。

  五.说板书设计

  春酒

  一、说教材

  《春酒》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这篇文章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学*本文可以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加深对我们民族的感情。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领悟文章的意蕴。

  本文所体现的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具有醇厚、优美的意蕴,另外,新课标对阅读技能方面的要求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有用心地读,以读激情,以情促读,入境入情,才能体味到文章的意蕴。

  2、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本文的人物善良、亲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本文的情境,氤氲着淳朴厚道的人情之美;语言真挚、*易、典雅、蕴藉,可谓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在品读中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 课前预*,查阅生字词,搜集关于思乡之情的作品,查阅有关琦君的生*,课外阅读她的作品。

  只有让学生在上课前做好了充分准备,才能在学*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学*。

  2、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通过自主研读、理解、体会,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互相交流,达到知识的互补和提高,养成良好的学**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课标中提到,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本文所展示的一幅幅民俗人情画,都深深地感染学生,给他们带来美的享受,丰富他们的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课文,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单元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本文文字浅显但意蕴深厚,需要学生朗读感知。理解文本首先要理解语言,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来领悟情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意蕴

  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就这篇课文而言,它充满童趣而略带淡淡的乡愁,有很高的品位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内涵与素质。八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与体会,难以理解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

  四、说教法

  读书法和美点寻踪法。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初读、听读、研读,每一次读,都提出不同要求,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浅入深。在研读时,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细节、词语、句子进行赏析,并要求有感情地读出来。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惯。

  五、说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地预*,搜集有关资料,为上课作好准备。教学中,初读、听读、研读、积累、作业设计,都是先让学生自主探究,而后合作交流,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

  (一)、进入情境,激趣导入

  1、展示画面,在喜庆的音乐声中,老师背诵一首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然后引入: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过年的风俗也有不同。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琦君去她的家乡浙江温州,尝尝那里的"春酒".而后板书课题。

  (以一首年味十足的童谣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情境。)

  2、请同学介绍作者琦君,老师补充

  (学生了解文学常识,为理解作者感情作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你最喜欢的词,最喜欢的句子。用简洁的文字说说文章主要写了哪些事情。

  2、检查预*情况。

  (检查预*情况,为学生理解文本打下基础。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画出最喜欢的词、句子,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个性化体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兴趣油然而生。这一环节,为后文品析语言作铺垫。同时,教给学生圈点勾画的学*方法,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惯。引导学生概括文章记叙的事情,可以理清全文脉络,帮助理解课文。)

  (三)、听读课文,浅尝春酒

  听教师配乐朗读,要求学生静静地听,静静地想:你从春酒中品出了什么?

  板书:童心酒 母亲酒 乡情酒。

  (让学生通过听读,产生共鸣。音乐犹如催化剂,渲染出浓郁的.思乡氛围,使学生学*的兴趣极易调动起来,思维火花也能得到尽情地迸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顺势概括出童心酒,母亲酒,乡情酒,并板书下来。)

  (四)、研读课文,细品春酒

  端起最爱的那一杯春酒,细细地品,说说你的感受。

  句式参考:我端起___酒,品出了___,你看(听)___

  提示:1、品喜欢的细节。

  2、尝精妙的词。

  3、读浓情的句子。

  (通过自主研读,品细节、说人物、谈感情、读句子,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进行探讨,而后合作交流,使他们始终兴致勃勃。提供品味的角度与方式,使学生有的放矢,同时也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这一板块我设想学生将会提出一些细节问题,如:课文最后一句"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的意义,以及关于当地特定俗语"十二碟"、"分岁酒"的理解等等,都作好充分准备。)

  小结:一杯甘醇的春酒,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快乐,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流淌着乡邻间朴实的情意。此时你品出了春酒真正的味道吗?齐读最后一段细细体味。

  板书:家乡味, 思乡情

  (在学生已初步领悟作者思乡之情后,教师补充作者的相关资料:"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20xx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是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故乡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的根呐。" 以期引起学生的共鸣。)

  (五)、调动积累,拓展迁移

  古往今来,这根思乡的弦不知被多少心灵拨动,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句子?.

  (新课标要求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这一设计可以巩固以往知识,扩大知识面,还可以检查学生的预*情况,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七、说作业设计

  如今,年味越来越淡,让我们追溯年的渊源,进行一次探究之旅。你可以作如下尝试:

  ⑴可以搜集有关春节的诗词、对联。

  ⑵也可以探寻"春节的起源",搜集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关于"春节的起源"的研究报告。

  ⑶还可以以"我家乡的春节"为题写一篇妙文,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单元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学*,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语文,到实践中去学*语文,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八、说板书设计

  童心酒

  春酒 母亲酒 家乡味 思乡情

  乡情酒

  (这一板书是紧紧围绕教学流程逐步完成的,教学思路明晰,环环紧扣,推动课堂教学次序进行。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简明、形象、直观,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九、教学设想

  首先,以朗读为主线。从初读感知,到听读浅尝,到研读细品,环环紧扣,由浅入深,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逐渐深入。

  其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新课标也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我的教学思路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无论是初读课文、品味语言、积累名句,还是作业设计,都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搭建了一个个*台。一般性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难点问题,合作探究,有层次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再次,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初读文章,注重个性化解读;品读文本,尊重个性化体验;综合实践,体现个体差异。

  最后一个亮点就是注重资源整合。以《春酒》引发对年的关注,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展学生的学*空间,并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春酒》下面,我将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和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绘声绘色地介绍了民风民俗和民间艺人轶事

  《春酒》是本单元的第4篇课文,作者琦君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郁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真挚而深厚的怀念之情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是对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的讴歌与赞美本文属于略读课文,根据散文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授课课型定为以学生感悟为主的美文欣赏课

  初二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散文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对主题理解的深度还有待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重点)

  2. 品味语言,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难点)

  3.激发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根据本课的学*目标和文本特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情景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热情

  2.朗读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心品味,收到到与文本与作者交流的效果,感悟文章语言美、风俗美、人情美

  3. 讨论点拔法:当学生讨论探究中遇到了阻碍,教师再适时点拨启发

  学法指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和圈点批注的的学*方法养成勤动笔墨,积极读书的*惯,充分培养学生学*的自主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自古以来,酒文化就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支而不同的心境会品味出不同的滋味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品一品台湾作家琦君笔下的《春酒》(这个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作者简介,检查学生预*的情况,通过投影"读一读,写一写"让学生给生字注音教师订正字词的读音、释义

  2. 朗读课文。思考: ①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那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②课文题目是"春酒",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教师引导明确:①本文记叙了作者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的几件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民风赞美、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完成目标1、2)

  我们在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对本文的细节进行研读赏析,这是本文的难点

  三、研读赏析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有趣的细节描写,读一读,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与同学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

  请各组同学派代表将他们认为最好的语句赏析,先朗读再品析

  老师就语气、语速、轻重等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对学生的分析做及时的评价点拨针对赏析语句进行学法指导:1语句特点、修辞手法2重点词语3句子的意思4 表达的感情

  比如赏析: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偷偷"表现"我"内心是非常想喝的,但又不能让母亲知道"好几回"是指多次,足以看出母亲的八宝酒对"我"充满了诱惑,也写出孩童的"我"的天真可爱、调皮活泼,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爱、怀念之情,充满童真童趣

  表现母亲——能干好客 慷慨大方 乡亲——淳朴厚道、热情大方

  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品读赏析,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赏析能力,学会阅读欣赏

  四、课堂小结:小结:通过刚才的品读,我们分明感受到作者怀念的,不仅仅是春酒的味道,更是浓浓的人情美和风俗美这些细致描写,透露出"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喝春酒会酒的风俗,这样的春酒岂不醉人?这样的思乡之情岂不动人?

  作者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的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那么清楚,描写得那么细致,其实是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怀念通过其中的甜蜜、情趣和浓厚的淳朴人情便跃然纸上。我们通过研读赏析。更深入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思乡情深(这个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五、拓展延伸

  品味故乡情说一说你知道的家乡的风俗、情味,了解品味自己的家乡

  (设置这个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风情,品味乡情,增强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增强知识积累)

  六、布置作业:1.课后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2.把拓展延伸的题目整理成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作业的设置,增强知识积累写作短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板书设计

  过新年

  喝春酒 风俗美、人情美——思乡之情

  喝会酒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白秦敏,来自于宜昌市五中。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春酒》。恳请各位老师多指教。

  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这几个环节来展开说课。

  【第一、说教材】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先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我所说的《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的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是对人性的讴歌与赞美。

  【第二、说教学设想】

  首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出自己的一种教学理念:新课程下的语言课堂应该呈现出什么样的气象?我的理解和做法是三个词六个字——唤醒、激发、碰撞。我们看过很多的公开课,作为听课人,我们往往既能很清楚地看出教师预设的思路,同时也意料之中的看到学生在一节课最后的所得就是教师所要的效果。学生探究的方法甚至探究的结果都在教师的预设之内。可以说,这样的公开课事实上是学生被动地配合教师完成了任务,一节课结束后,学生所得的就是教师事先要给的,学生作为学*的主体,其自主性究竟发挥了多少呢?

  因此在我设计的.这一课中,我想突出学生的自主性,着力表现“课堂生成”这一特点。立足于“唤醒──激发──碰撞”的理念思路,将教师的角色主要定位在“共享者”的身份上,同时又不动声色地以“四两拨千斤”之力,激发学生自主充分地去探究。但在我设计的本课最关键的环节中,我无法预料学生的探究会有多远多深,无法预料会现场“生成”出什么。可这恰恰一方面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另一方面能考验出教师应变与驾驭的能力,这恐怕才是新课程下课堂的新气象吧!

  同时,在人文性和工具性方面,我设计了两线交织的思路:工具性方面突出一个“读”字,人文性方面突出一个“情”字。两线交织,在“读”中品情、悟情、养情,又以“情”促“读”、会读、悦读。就本课而言,既体现出“情”的丰富:即文中的人情、乡情、亲情、情趣;又体现出“读”的多样:即多种方式、多种角度。而教会学生新的读书方法,培养良好高效地阅读*惯,又恰好与教材《春酒》一课后的知识短文(152面)《怎样精读》的内容相吻合。

  【第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学生能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⑶ 让学生学会并掌握精读文章的方法,提高阅读鉴赏水*。

  2、过程与方法:

  ⑴ 布置课前预*。(浅知课文大意,疏通生字词,收集和了解民俗资料等)

  ⑵ 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在师生、生生交流中,达到知识互补和提高,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惯,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观察和体验生活,培养健康的情趣(语文课标中提到,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第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唤醒:

  1、短片导入激趣:

  ⑴ 播放张艺谋拍摄的申奥短片,让学生欣赏感知其中的中国文化元素,激发兴趣,为后面的环节预作铺垫。

  ⑵ 教师导入新课,引出中国特色民俗文化元素之一──《春酒》

  2、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春酒文化:

  填空1:春酒是(时节、成份、喝法……)

  二、品析激发

  1、教师作示范,与学生享阅读体验:老师品到的不仅仅是香甜的酒味,我还品出了其中淳朴、和谐的人情味:如家家户户轮流邀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归”之景象;村子里有人需钱急用,要起个会……正月里会首总要置酒表示酬谢,而母亲很乐意把花厅“供人请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定酒”为人助兴,此时灯火明亮,人人兴高采烈,母亲因别人的赞美高兴得“两颊红红”。笑眯眯地母亲,本本分分的村民,令人难忘。

  2、同学们再读再品,在琦君呈给我们的这杯春酒中,你又品出了什么?

  填空2:春酒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可能会品出思乡之情,思母之情,怀念童年之情……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品析关键词句,体味细节蕴含的情趣,也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三、生成碰撞

  看似十分*常随意的细节,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而往往能在我们读者心里激荡起不同的感受,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触发我们许多的情绪,在本文中你读到的哪些词句擦亮了你思维的火花,或掀起了你情感的波澜,结合自己的阅读或生活经历体验谈一谈?

  填空3:春酒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环节是课中学生活动最充分的时段,反映出多角度阅读的指导,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和生活积累,引发出师生碰撞、生生碰撞、学生和作者的碰撞,在思想和心灵的碰撞中,使学生真正享受到阅读的情趣、乐趣。学生可能会说到思乡的诗句、说到自己的亲情、说到自己的童年……,这样就大大丰富了作品内容,提升了对作品的鉴赏层面,使学生到文中去,又从文中来,回到生活中,丰富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心灵和情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四、小结延伸

  1、小小一杯春酒,我们品出了如此丰富醇厚的滋味,品到此,春酒不再仅仅是一杯酒,它其实是我们博大丰厚的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这符号凝结中华民族传统心理和情感中最美的色彩、亲情、乡情、人情……你还能就自己的经历体验,说一种像“春酒”这样的中华民俗符号吗?

  (学生可能会举出风筝、饺子、月饼、粽子……)

  2、一篇《春酒》,让我们品出了民风之美、人情之美,它不再是一篇课文,它像一杯鸡尾酒,调和了人类心中那么丰富的情感,让我们深深地陶醉,它又是一粒催化剂,激发了我们那么美好的情趣,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无穷乐趣.那在你看来,《春酒》又像什么呢?请你也用一句比喻说说自己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吧.

  填空4:《春酒》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结启发:

  同学们读得如此兴致盎然,品得如此有滋有味,全在于我们并非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好书不厌百回读”,回顾这节课,我们不仅品味了甘醇的春酒,还获得了阅读的方法,提升了我们的阅读层次,丰富了我们的心灵,真是“开卷有益”啊!

  一、说教材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的都是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思乡是本文的一大旨。作者把记忆中的许多片段集于“思乡”这个焦点是:农历冷气年的种种风俗与禁忌:“我一马当先地作为母亲的代表家家户户喝春酒;乡亲之间相互“起会”置办春酒的融洽;“我在多年后按照母亲的方法如法炮制“八宝酒”这一切都围绕着家终年的味道展开。春酒、会酒、醉了童年、醉了乡亲、醉了母亲,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右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的酒*上不断氤氲丰收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风俗之美。文末那句从心底里发出的感叹足以让所有的游子动心动容:“究竟不是地道的家乡味啊。可是叫我们却那儿去长真正的家醅呢?”琦君就是用这样一咱少将铅华的笔调,娓娓地诉说着自己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着恋。

  二、说理念

  1、阅读教学的核心是目标是:具朦胧独立阅读的能力,流利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筇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根据本单元选文的.特点,作者教学需要从文章出发,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旨导学生揣摩重要语句,注意语言的积累和感悟,加强朗读教学,使学生深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情

  1、通过本单元前三篇文章的学*,及学生的自身的学*生活经验,寻民风民俗有较为丰富的的感情认识。

  2、在学过的课文中有一些表达思乡情感的诗句,学生有一定的积累。

  3、学生学过的中国*代史,其中对海峡**50多年有分离有所了解,经上三点对三文的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语文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本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文中的细节描写,深入俯文中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品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

  (2)拓展延伸,提升学生对“思乡”这一主题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⑵感受中国的民俗美和古朴淳厚的人情美。

  五、说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品文中细节描写,深入俯文中的思想感情。

  难点:领悟文章的意蕴。它是本文的难点所在,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所限,寻于本文所含的思念故乡,追思亲人的情感不易感受

  六、说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啬感情认识,帮助突破教学重难点。

  七、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春酒》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本文,不仅让我们了解民俗,更让我们多了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在本单元中,本文是一篇略读课,语言典雅、蕴藉,但又很*易,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的意蕴。

  (2).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布置课前预*,搜集以思乡为主题的。

  (2)探究———小组交流的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认识乡愁这一中国文学史的特殊文化现象,感受中国古朴淳厚的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

  本文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具有淳厚、优美的意蕴,因此我把知识与能力的第一个目标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的意蕴”。课标对阅读技能方面的要求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有体味了的意蕴,以情促读,以读激情,才能真正地做到用心读、用情读。知识与技能的第二个目标是“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本文的人物善良、亲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本文的情境,氤氲着淳朴厚道的人情之美;语言真挚、*易、典雅、蕴藉,可谓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关于过程方法目标,只有预*课文,浅知课文大意,疏通不理解的生字词,收集和了解思乡,才能在学*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标中提到,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说重难点:

  我将本课重点定为:朗读理解课文。本单元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本课又是一篇诗化的散文,需要学生朗读感知。本课的难点是解读语句,深入理解内涵。八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与体会,难以理解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对文字的理解又往往浮于表面,因此我把这个定为难点。*年来中招现代文阅读试题突出对文本的理解,而理解文本首先要理解语言。这也是学好语文的立足点。

  四.说学法

  这篇主要是通过儿童的视角写故乡的风俗人情,非常适合初中生阅读,但学生的品析仅仅是浅层的感知,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举例示范,边读边品,读出感情,读出意味。比如:课文最后一段“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学生如果读不好就不能理解这是作者在直抒胸臆表达思乡之情。所以要引导学生反复读,让他们读出其中的失落无奈和无法排解的惆怅,这样就能通过这个句子理解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说教法

  学生的朗读能力普遍不高,本文意蕴丰富,而笔调素淡,不用心朗读体味,其中情味是品味不出来的,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细细读、反复读,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读出情感,读出意味。在品的过程中教师可先做示范,这个示范要细、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又要在他们的水*上有所提高。比如,在品味语言时教师举例:“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我的品析:“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对喝春酒的急切与热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蜜蜂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同时这句话和后面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体现了乡邻们的淳朴与盛情,短短的几句话,馋嘴的、可爱的“我”跃然纸上,形神毕肖,而淳朴的乡情正像“我”这个形象的背景气氛,氤氲开来。

  六.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

  有一种酒,一点点,就能醉你到白头。

  有一种情,一点点,就能牵动你的心。

  有一些人,虽然离去,但你永远难忘他的个性。

  有一些事,虽然遥远,却又总是那么清晰……

  这酒,是什么酒?这情是什么情?这些人,是怎样的人?这情事,是什么样的事?让我们一起来学*作家琦君的散文《春酒》。

  二、)整体感知

  1、积累字词,读准字音:进入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学*一下课文里面生字新词。

  家醅(pēi)气氛(fēn)两颊(iá)煨炖(wēidùn)枸杞子(gǒuqǐ)

  薏草(ì)斟酒(zhēn)炮制(pá)挑剔(tī)橄榄(gǎnlǎn)

  门槛(énǎn)过瘾(guǐn)

  2、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给大家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好吗?谁读完了、找到了,就把手举起来,大大方方地把手举起来,从你的手上老师可以看到你的自信。(赏读)

  只要你读响亮了,就是好!

  只要你读得让我感觉到你是喜欢这个句子的,就是很好!

  读得让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由得喜欢上这个句子了,那就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好!

  3、初步感知作者的思乡情

  明确:

  1)有一种酒,一点点,就能醉你到白头,这种酒叫——(春酒)

  2)有一种情,一点点,就能牵动你的心,这种情叫——(乡情)

  3)有一个人,虽然离去,但你永远难忘她的个性,这个人叫——(母亲)

  4)有一些事,虽然遥远,却又总是那么清晰,这些事是——(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童年的记忆。)

  三)品读课文,鉴赏精彩的语言

  细节是鲜活的花朵。琦君正是通过文中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抒发了她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情思。阅读文学作品,只有细细品味文中的细节,才能充分体味文中的感情,理解的意旨。

  教师要带领学生细细读、反复读,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读出情感,读出意味。在品的过程中教师可先做示范,这个示范要细、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又要在他们的水*上有所提高。可采用学生自读自评,自读他评,师读生评,生读师评等多种方式激活学生,让他们动起来,激活课堂。

  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写出了我当时情不自禁,对喝春酒充满期望而急切的热情;也写出了当时“我”很“馋嘴”、可爱的样子。“总是”一词写出了我对春酒的期待之情,“一马当先”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不请自到”让我感受到了乡人们相处的融洽,“肚子吃得鼓鼓的”写出了一个“馋嘴”的可爱的小女孩子的特别,“蜜蜂似的”,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子吃得饱饱的样子,突出了她的可爱。“捧”字写出了小女孩对吃的东西的喜爱和珍惜。

  2)“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这句话写出了母亲非常得意的心理。(情趣)请一个学生起来给大家读读,其他同学听他读得怎样。为什么没读出来了?这一语气词表达出了母亲非常得意的心理。朗读时注意读出这样的语气。

  3)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欢,很馋的样子。(情趣)(甜蜜的感觉)“偷偷”而不是当着母亲的`面,表现“我”内心是非常想喝的,但又不能让母亲知道的隐秘心理。“好几回”是指多次,而不是一回、一次,足以见出母亲的八宝酒对“我”充满了诱惑,也显示出“我”的可爱。

  那我们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读看,看他是否能读出这样的感情来。

  4)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写出了“我”的可爱和情趣。(情趣)“只”和“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而感到不满足。“走来走去”表明了他即使是只得到了一点点的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捏”是对撒了虽不是很多但自己很是珍惜的一点点后的失望。“直”表现小花猫对八宝酒满是喜欢,舔个不停,煞是可爱。“呼呼”地睡了,表现了小花猫舔碗酒后的相当满足和陶醉的情态。“也是”一词,是以“我”当时的心理来揣摩小花猫的,可见“我”也同小花猫一样馋得要命,也写出了“我”的那种童趣。

  请一个同学来给我们来示范朗读。其他的同学注意欣赏,听他们读得怎样。师再次强调几个重读的词语。大家来共同朗读这两句话。

  5)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很撒娇,很嘴馋的情态。(情趣)“靠”和“点”说明“我”年龄虽小但很机灵。“舔一舔”说明她想喝但又不敢当着大家的面去喝,只能“舔舔”,即便如此,也让她很过瘾。 “才”在和“只有”搭配,足见她的嘴馋了。

  6)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了。

  写出了“我”焦急等待的心情,小时候,我那企盼的神态。(情趣)若把“眼巴巴”去掉,就不能够写出小女孩那种盼望的眼神,目光里满是期待和向往。

  7)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得到别人表扬后的得意和些微的“羞愧”。一副农家妇人的样子。“其实”这一副词十足地写出了母亲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就很开心、荣幸和满足了。一个贤妻良母就真实地再现了出来。

  8)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写出了花匠阿标叔的老实善良、纯朴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是故乡浓厚、淳朴人情的最好体现,不说话,总是乐呵呵地做事,能为很多人带来快乐,自己是非常高兴的。

  9)“我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

  这看似十分随意的几笔细节描写,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小姑娘,在故乡,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随和、融洽温馨。这种家人般的氛围,这种温馨的人际关系让人向往不已,而这一切都只包蕴在文中极不起眼的一两处细节中。

  四)悟读课文

  1.感受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思乡情感的段落,试读出其中的深情

  读琦君的书像翻阅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作者把这种深深的思念之情,浓浓的怀念之意,集中地浓缩在的哪一句话里?请大家试着读一读,读出作者寄予在其中的深情来。

  究竟不是地道的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大家刚才读得是不是味道还不够浓?再来读一遍好不好?只读最后一句。读出这种味道来,读出那种失落,那种追想,那种怀念,那种不可复得的心情来。

  2.介绍琦君,感悟最后两段思乡的深挚热烈和对家乡味的迷恋,再读最后一段

  琦君1917年生于温州。她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就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现在已经88岁了。琦君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五)迁移拓展

  古往今来,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写过表达思乡、思亲之情的诗句。古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现代有余光中的《乡愁》等,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所知道的思亲、思乡的名诗古句,体会古今游子的思乡爱国情。

  七、说作业

  让学生积累有关“思乡”的诗句,写在摘抄本上,并注明是用什么事物寄托情感的。


个人说课稿菁选(扩展7)

——雷雨说课稿菁选

雷雨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雷雨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雷雨》是第四册看图学文。课文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我在《雷雨》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多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在强化语言能力训练的过程中,结合进行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主动学*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下面,谈谈《雷雨》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起始阶段,我播放《夏天的雷雨》这首歌,让学生边结合看课文第一幅插图(描写雷雨前;雷雨中的自然现象的变化),边听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为激起学生学*课文的兴趣,产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悬念,我设计如下的导语:

  雷雨是夏天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雷雨神奇莫测,十分有趣。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一场雷雨,好吗?

  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我设计如下的情境教学环节:让学生边听课文录音朗读,边欣赏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的变化。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也促发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激发学生学*课文的浓厚兴趣。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

  创设情境,有助于引导学生展开品词析句的学*语言的活动。我作如下的教学设计: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如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我把教室的灯关了,让学生看图:画面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让学生感受雷雨前的自然现象的变化。

  三、创设情境,观察、想象

  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各不相同。我让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认真观察各幅图,找出各种景物在雷雨前、中、后不同阶段自然景物的变化。如:雷雨前、中、后的天空,小树、蝉、蜘蛛、雷、雨、闪电有怎样的变化通过指导学生用观察对比的方法,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地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雷雨后的自然界是一幅非常美丽的画卷,为营造美的氛围,我让学生伴着轻柔的乐声,听着教师的导语,欣赏雨后的自然界美景:我相机展开想象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想象:如果你是一只快乐的小蝌蚪,你能把雨后看见的雨后美景告诉大家吗蜻蜓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小鸟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使想象能力的训练和说话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四、创设情境,发展思维

  低年级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创设情境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直观可感的画面,是培养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为此,我设计以下的问题

  小朋友,你们看图。雷雨前,天空有什么变化请你们认真看,仔细听。(请学生看雷雨前的有关录像)

  让学生通过句子的填空练*,加深对抽象的关联词语的理解,从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五、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报欣赏雨前、雨中、雨后美景的感受表达出来,是语言训练的教学目标之一。我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指导朗读描写雷雨前的语言片段时,先让学生看录像,了解雨很大,雨是由大到小慢慢停下来。再引导学生理解“哗,哗,哗”的声音,表明而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停顿短一点。“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描写而过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语言片段非常美,我让学生仔细看雨后初晴的画面,把画面中描绘的雨后美景找出来,在寻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欲望。

  一、说教材地位特点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雷雨》。它所处的单元是高中第四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能力目标:

  1、尝试网络环境中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2、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最终实现网络和学生互动、学生和教师互动、学生和学生互动,将信息技术和课程无缝整合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和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利用网络环境解读、把握经典作品。

  难点: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四、说学法引导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借助网络互动方式整合学生自由探究成果。

  3、深入研读文本,利用实时网络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感,创设氛围。(约3分钟)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和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和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等的走*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二、 资源收集和整合分析(约13分钟)

  1、 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我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发布在网络讨论区。

  2、 信息收集处理

  ⑴聚焦问题

  就是将学生刚才提出发布于讨论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总结、提炼出两大问题。

  a、 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 曹禺简介,《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⑵资源搜索

  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负责其中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提供给学生解答问题的途径。

  收集课文和课外资料上的信息

  利用网络,使用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的网站。访问其中一个获几个站点,收集相关的信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和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google。新浪。雅虎。百度等。

  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学生都有学*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的过程,提高自主学*的能力。

  3、 交流、汇报、讨论

  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

  之后,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之后,教师作简要小结。并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三、 文本深入研读及网络实时讨论(约27分钟)

  1、 在了解戏剧要点,大体把握了《雷雨》之后。回归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研究达到解读戏剧的目的。培养学生鉴赏戏剧的能力。我选择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为研读的重点。

  2、 插播电影《雷雨》此部分的片断,并提出思考题。

  a、 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

  b、 分析人物性格。

  3、 在观看完电影后,学生结合电影和课本解答思考题a。

  以此得出,鲁侍萍身份确定使这场戏剧冲突的点。之后,让学生课堂口头回答以下问题。

  ⑴周朴园在不知是鲁侍萍之前,周对鲁是什么态度?找到依据。

  ⑵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事件展开对话,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几次问鲁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⑶周朴园在知道是鲁侍萍之后,周对鲁的态度有何变化,哪里体现?

  (学生简要口头回答)

  4、在把握了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接下来,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利。利用网络讨论区,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

  (教师在网络讨论区发布讨论问题)

  a、 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 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之后,教师援引曹禺的原话“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的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指出,曹禺是站在悲悯的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

  学生在网络讨论区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广泛的、深入的讨论。(其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资料的网址)

  5、 讨论完毕。教师选择其中精彩观点进行集体赏析、点评,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四、 课外研究拓展(约3分钟)

  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

  1、教师示范性的提出有关《雷雨》和《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题。如:a、《雷雨》的命名

  b、曹禺创作《雷雨》的前后历程

  c、周萍和繁漪、四凤的感情纠葛

  d、周朴园和他的三个女人

  e、《雷雨》和《原野》比较谈

  2、 鼓励和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讨论区发布一个研究性命题;并让他们选择其中较有价值的一个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的作业。

  3、 要求学生课外以doc格式记录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老师的电子信箱。

  五、 结束词

  同学们。今天,在曹禺先生建构的一个“人的舞台”上;我们以自己的方式自觉、自主而*等的去感悟、去揣摩,走进《雷雨》。现在走出《雷雨》。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教学准备:

  课件、图

  课前准备:

  学生预*课文,观察天气变化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生字,看图学*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雷雨的课件,问: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夏天什么时候的景象呢?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你们想了解雷雨的所有景象吗?请自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全班齐读。

  (注意:垂是翘舌音。压是多音字,在本课读一声。)

  3、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4、扩词练*

  5、说记字方法

  6、抽生分自然段读文,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评议

  三、学*课文

  1、自由读文,想想本课写了雷雨的那些景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2、出示雷雨前的图,谁看着图来说说雷雨前的景象。谁来读读雷雨前的景象,从他的读书声中,你们有什么感受?(压抑)让我们一块来看看此时的景象。播放雷雨前的课件,你现在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评议。是啊,雨前的气氛真可怕,想读的小朋友一起来读读。

  3、不一会儿,雨下起来了,出示图,看,雨中的景象怎样?谁来说说?

  谁来读一读,你们有何感受?(雨下得真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谁再来读读。配雨声齐读。

  4、渐渐地,雷声和雨声都小了,天也亮起来了,雨后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看图说一说,谁来读一读,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看到的.、听到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吧。(可画画、可表演、可读读等)上台展示。

  5、雨后的景色多美啊!小朋友,请你们看着画面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吧。齐读。假如你是那只鸣叫的蝉,是那只坐在网上的蜘蛛,或者是那只快乐的青蛙,你会说些什么?自己动笔写一写。

  6、雷雨真是神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天气时好时坏,变幻莫测,十分有趣。不过,只有细心的小朋友才可以感受到。你们愿意做细心的孩子吗?让我们一块儿来观察,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写成日记吧。

  四、拓展训练

  1、感情朗读

  2、观察天气,写日记。

  《雷雨》是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曹禺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我国*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现在就教材、教法及教学程序几方面对这篇课文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雷雨》是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戏剧单元的两篇课文之一,它充分代表了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成就。而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幕,体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且闪耀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以开放性的思维学*本文,将为学生敞开了通往戏剧文学的大门,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及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结合技校生的实际,特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如舞台说明等;

  (2)解读《雷雨》的戏剧冲突,揭示主题思想;

  (3)品味戏剧的个性化语言和人物性格,培养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

  (4)探究悲剧的根源,滋养人文情怀。

  3、教学重点、难点及教材的处理

  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而《雷雨》的人物形象塑造,历来为人称道,所以把(2)、(3)确立为教学重点;由于学生个体知识水*和情感的限制,在指导学生鉴赏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教学目标(4)设为教学难点。

  在教材的处理方面在这一幕的主要人物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性格最为复杂,而对于初次接触戏剧的技工学生而言,会比较吃力,故我在题目的设计、阅读的赏析上都偏重于这两个人物。赏析的过程要做到依据教材,又不拘于教材。

  二、说教法

  教法以学生自主探讨为主,教师点拨,启发为辅。教学设计上讲究整体教学,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了良好的整体效应。采用表演探讨法、讨论法、提问法、练*法等,还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期望达到以下目标:

  1、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深入探究的能力,提倡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赏析作品的过程中要有创新意识。过程为看过→看懂→看透→看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说教学程序

  1、片段导入,激**感,创设氛围。

  首先播放《雷雨》本课及结局镜头,营造浓厚的悲剧氛围,激发学生追求人文意义的兴趣与激情。导语设计如下:《雷雨》是曹禺先生在1933年以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创作的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什么是悲剧?“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懂得欣赏悲剧美的人才能在精神上站起来!”(投影鲁迅的话)

  2、检查预*情况

  (1)提前播放影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及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和作品的背景等。并加以提问。

  (2)完**物关系的图表,整体感知基本情节。(投影图表)

  (3)了解学生经过阅读和思考后认为值得学*探索的`问题。

  3、新课讲解

  (1)赏析第一场“重逢”,引出二十年前的悲剧。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采用了表演法和分组讨论法来进行教学。分角色演读剧本:一个扮演鲁侍萍,一个扮演周朴园。学生展开研究活动:提出学*探索问题——分组研讨——小组代表汇报研讨情况——教师参与点评。小结两人性格特点(周朴园:自私 无情 伪君子 鲁侍萍:善良 悲愤 刚毅顽强)。

  (2)赏析第二场“斗争”,酝酿中的悲剧。采用提问法:

  ①周朴园对鲁大海有顾及父子之情吗?这体现了周朴园什么性格特点?(冷酷残忍 阴险狡猾 )

  ②鲁侍萍面对儿子周萍的心情如何?(痛苦 自尊)

  ③剧中鲁大海的形象有何特点?(经验不足 大公无私 顽强斗争) 研讨悲剧的成因。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但要有足够的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用事实说话。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4、归纳总结

  (1)个性化语言对人物塑造的作用。采用练*法,结合课文思考题,完成有关练*。

  (2)探讨悲剧的根源,把握矛盾的实质,揭示《雷雨》的主题思想。结束时我是这样说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赏析了一部现代主义悲剧作品,感受了那震撼人心的力量,体会了其中的蕴含,而不是只会让人哭泣的苦戏或只具美学意义的悲剧。希望大家以此为*台,解读更多的名家名作。”

  5、延伸拓展

  课后设置更为开放的学*空间,充分体现学*的广延性和可持续性特点。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在以下命题中挑选其一进行研究,并将结果发布于校园网络www.zqgj.cn,师生共同研究探讨。(投影)

  (1)接写第二幕,完成一篇小型话剧。

  (2)有人认为一切悲剧的根源是周朴园,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3)探讨鲁大海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

  (4)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你认为《雷雨》毁灭了什么?

  一、教学目标

  1.1、领悟如何在激烈的戏剧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塑造立体可感的人物形象

  2.2、了解戏剧这一文学样式的特点

  3.3、认清资本主义剥削阶级的吃人本质以及它的必然灭亡趋势

  4.4、学会理性分析复杂人物形象的多重性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1、文本主旨

  以20年代的中国社会为大背景,通过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揭露了旧社会人吃人的本质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和必然灭亡趋势。

  2、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作用何在?

  2.作者是怎样通过矛盾冲突和人物语言展示周仆园复杂的内心世界?该如何评价这一人物形象?

  3.3、周鲁两家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三、教学方法

  1.1、情境感悟法

  2.2、分角色朗读表演法

  3.3、分组讨论法

  4.4、提问点拨法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自制课件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先播放约三分钟的《雷雨》话剧片段将学生带入《雷雨》中"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特定氛围之中。)

  我想同学们一定看出来了,刚才播放的是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的代表作《雷雨》,这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那么在《雷雨》中毁灭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雷雨》)

  二、作者简介及《雷雨》

  1910年9月24日,曹禺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山县。其父在辛亥革命后曾出任宣化镇守等职,但不久官场失意,回家后常是牢骚满腹,整个家庭的空气是抑郁的。曹禺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对这类家庭里的人物相当熟悉,他曾说:"《雷雨》……里出现的那些人物,我看得太多了。有一段时间甚至可以说和他们朝夕相处"。少年时代的曹禺曾随他继母观看了许多地方戏及当时流行的文明戏,这培养了他最初的戏剧情结。1922年曹禺进入南开中学,并在1925年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为他从事戏剧创作打下了基础。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此期间,曹禺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列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作家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常识

  2.理理清人物关系

  3.明确课文结构及戏剧冲突

  四、戏剧常识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在西方,戏剧(drama)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艺术。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斗争生活,能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映,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戏剧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等。(摘自《辞海》)

  剧本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主要由人物对话(或唱词)和舞台指示组成。经过导演处理,用于演出的剧本,通称脚本或演出本(台本)。(摘自《辞海》)

  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和描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五、以"雷雨"为题的含义

  《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阻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六、预*提问:请同学们列出周鲁两家的人物关系。(教师明确、见板书)

  七、分角色朗读:课前找好学生,由老师指导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再在课堂朗读,同时要求思考:节选的课文可分两场戏,你认为在哪分最合适?依据是什么?

  明确:第一场(开头到"侍萍望着周朴园,一句话也不说。")周仆园和侍萍的冲突

  第二场("仆人领大海进。"到结尾)周仆园和鲁大海的冲突

  八、课堂延续作业:整理第一场中周朴园认出侍萍前后不同的态度及变化的结构提纲,分析周朴园形象的性格特征。

  附:板书设计

  雷雨——曹禺

  周萍周仆园+繁漪——周冲

  鲁大海梅侍萍+鲁贵——四凤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通过上节课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同学们已充分了解了文章的总体结构和戏剧冲突,接下来进入文本的精读阶段。

  二、思考:开头的舞台说明作用何在?

  明确: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这一点跟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相同的。(可与《祝福》《母亲》《药》等小说的环境描写作比较,以加深理解。)

  三、明确两对盾冲突

  1.周仆园和侍萍的矛盾冲突(三十年生死恩怨,爱情的纠葛)——矛盾焦点

  2.周仆园和鲁大海的矛盾冲突(**与反**,阶级斗争)——本质冲突

  四、细读文本第一场

  1.提问: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见面是偶然的,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并没有认出鲁侍萍,那么鲁侍萍为什么不立刻表白自己的身分并当面斥责周朴园对她的迫害和30多年来的悲惨遭遇,而是以叙述别人的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遭遇呢?明确:30多年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的经历已经把她的性格磨练得坚强勇敢,她对残酷的现实充满了愤恨,但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腐朽的制度造成的,而是把这一切不幸归结于"报应"和"命运";而且,善良的.品性又使她在周朴园的"忏悔"中产生的某种轻信和谅解。在对话中,她既有意识地在隐蔽自己的身分,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征,这正是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

  2.提问:侍萍在与周朴园的对话中,有几处掩饰?又有哪些地方暴露了她的性格特点?明确:周朴园四次问到她姓什么,是谁,她都很自然地掩饰过去,语调*缓,不露声色。表明她性格特征的语言动作有:熟练自然的关窗动作,对侍萍的身世及周朴园的隐情细致地述说,对绣着梅花衬衣的熟记。

  3.提问:第一层中,周朴园的情态上有哪几次变化?请按情节发展叙述。明确:开始是漫不经心地用对待下人的态度谈起了雨衣和关窗的事;忽然从侍萍的关窗动作上看到了似曾相识之处,感到奇怪,认真地询问:"你——你贵姓?"气氛趋于紧张,情节出现波澜,而鲁侍萍*淡地回答,又使气氛稍有缓和;周朴园就口音把话题引向无锡,转弯抹角有意识地询问三十年前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鲁侍萍在周朴园的连连追问下,仍然保持语调的*缓;但听到周朴园在有意撒谎,遮盖罪行,于是她悲愤地叙述了自己30多年来的悲愤遭遇,使周朴园惊恐紧张的情绪不断增长;他时而"痛苦","汗涔涔地发出‘哦’的叹声",时而惊愕地问:"你是谁?";当侍萍巧妙地露出自己的身分时,周朴园已经惊恐地语不成声。

  4.周朴园保留家具、熟记生日、关窗*惯说明什么?周朴园有良心的发现,深切地怀念鲁侍萍?

  明确:说明周朴园没忘旧情,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着她。周朴园的感情很复杂,他确实曾对温柔美丽的鲁侍萍动过情,但他对欺辱鲁侍萍的行径必须掩饰,因为在他看来,同"下人"有一些什么是有损门第的。到了晚年,身边的妻子繁漪很不驯服,儿子也对他敬而远之,他时时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鲁侍萍,借以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解脱。其实,他的怀念是廉价的,是十分自私的。因此,当他知道鲁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就立即声色俱变,以至于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并声称"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鲁家来。"他对鲁侍萍的欺辱、摧残,他对鲁侍萍的忽冷忽热、软硬兼施,充分显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冷酷、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5.提问: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明确:因为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侍萍的突然出现,却给他精神上以沉重打击,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6.提问:周朴园毕竟是几十年来压榨工人的资本家,他在惊恐之后对侍萍的态度又有了哪些变化呢?明确:他认出侍萍后,首先是翻脸不认人,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妄图恐吓侍萍,但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己磨炼得顽强勇敢,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侍萍悲愤的反驳;周朴园见硬的不行,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再提呢",试图稳住鲁侍萍;然后又采用了哄骗的手段,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忘旧情,——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最后,他拿出五千元支票给侍萍,希望*息30多年来的旧恨新仇。

  7.提问:鲁侍萍又是如何对待周朴园的呢?明确:这时的侍萍,经过30多年苦难的折磨,对过去充满了仇恨,面对着周朴园的威胁哄骗,继续控诉周朴园的罪行:"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并当即撕毁了支票,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表示了她对周朴园和不公*社会的蔑视和**。

  五、主要人物形象(放眼全剧)

  1.周仆园形象新解——分组讨论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他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而又虚伪。但我们也应看到人性是复杂的,

  《雷雨》是一出人生的悲剧,更是人性的悲剧,在命运的困顿中苦苦挣扎而又难逃摧残和拷打的人性正是它所要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周仆园对侍萍的怀念不免带有虚荣和软化的成分,但总的来说应该承认他的怀念是真实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周仆园对侍萍的"真"是以侍萍的缺*为前提的。他保持她生前的*惯一方面是忏悔,另一方面是为了向周萍交代。这样一个人,和他周围的人之间自然要发生着尖锐的矛盾。而他,也终于在这些重重的矛盾中,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境地。

  鲁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私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阶级本性。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社会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阶级的本性。

  从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可见:周朴园对侍萍先是爱,后是赶,赶走之后又怀念,他怀念的侍萍活脱脱地站在他面前时,他竟是那样的凶狠!周朴园正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资本家形象。他那矛盾的行为,以其性格的复杂性、多面性,显示出他作为董事长的周朴园的基本定性──真诚的伪善,伪善的真诚。

  板书设计:

  对鲁侍萍始乱终弃,大年三十从家中赶走→冷酷、残忍、自私

  故意淹死二千多小工,发昧心才→残忍、奸诈

  对鲁侍萍由"爱"到"赶"到"怀念"到"凶狠"→虚伪、冷酷、自私

  2、鲁侍萍

  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正直、善良、刚毅、倔强。她自己被遗弃以及三十年挣扎的痛苦经历中,认清了周朴园的真面目。她虽然不懂得自己的悲惨命运是阶级压迫造成的,但已意识到她同周朴园之间事实上存在着阶级的壁垒。她知道自己的亲生儿子周萍是不会认她这个生母了,也断言自己的儿子,被周朴园称为闹得最凶的人鲁大海是不会认那个董事长做父亲的。她对过去的事,有的只是满腔的悲愤。她对周朴园不抱幻想,痛惜自己的女儿又走上了自己的老路,来伺侯周朴园的少爷。她把这归之于命运的安排,但最后又发誓以后永远不想再见到周朴园,表现了对自己的命运的抗争,对不公*的社会的控诉,从自己痛苦的经历和现实的磨练中坚强起来了,表现了她的自尊与刚强。(分析侍萍不要钱的情节)由于**统治的毒害,在侍萍身上还存有封建伦理观念和宿命论的思想,因而认识不到自己的不幸是那个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却把原因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对周朴园,她不去公开揭露,反而在他表示他怀念她的时候心软了,这些都说明了旧社会不仅摧残了劳动人民的躯体,而且毒害了他们的灵魂,从另一方面暴露了旧社会的黑暗。

  六、周朴园作为一个典型形象塑造其社会意义是什么呢?

  明确:周朴园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地揭示出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有一种可怕的统治力量,也反映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长成的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有着深刻的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血肉联系。

  七、课堂延续

  1.请同学们回去参照老师的分析方法,自己分析第二对矛盾冲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通过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分析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2.参考戏剧《雷雨》,试选取《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个场景,展开合理的想象将其改编成戏剧。

  附:板书设计

  周朴园———昔日恋人相遇———梅侍萍

  似曾相识巧妙掩饰

  虚伪谎言悲愤反驳

  威胁哄骗矛盾焦点据理抗争

  一、说目标

  根据《纲要》音乐领域总目标以及中班幼儿的已有学*经验与年龄特点出发,本次教学活动目标确定如下:

  1动作技能目标:学唱歌曲《夏天的雷雨》,能用问答对唱的形式演唱歌曲。

  2认知目标:理解歌词,知道用跳音演唱“一闪闪”、“哗啦啦”,用有力的声音唱“轰隆隆”。

  3情感目标:体验问答对唱的乐趣。

  从活动目标出发,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学唱歌曲《夏天的雷雨》,能用问答对唱的形式演唱歌曲。活动的难点是:理解歌词,知道用跳音演唱“一闪闪”、“哗啦啦”,用有力的声音唱“轰隆隆”。

  二、说内容

  本次活动我采用多通道感知、情境对唱等方式,引导幼儿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曲内容,感受歌曲情绪,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歌唱活动。

  从《纲要》精神来看,培养幼儿对歌唱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音乐活动的重要目标,所以我根据中班幼儿的特点,以对唱这种有趣的歌唱方式来吸引幼儿的兴趣。

  从各年龄阶段歌唱活动的目标来看,在有伴奏的情况下,中班年龄阶段的幼儿能初步学会对唱的形式,大班虽然也也可以学*,但重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也能独立而完整的演唱。从幼儿的经验与发展来看,幼儿虽然早就学会了在有伴奏的情况下,可以可以独立的完成歌曲的演唱,但对于问答对唱,这种新的演唱形式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能用问答对唱的形式演唱歌曲是主要目标。

  从幼儿发展的关联性来看,小班幼儿已经学会了在有伴奏的情况下,完整的演唱,这都是为问答对唱的学*奠定了基础,同时,本次对唱形式的学*也是为大班学*其他更复杂的演唱形式做铺垫的。

  三、说方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活动中除了以积极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外,我选择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游戏法:根据幼儿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对唱的方式,引导幼儿倾听同伴的'

  歌声,学*协调一致地进行演唱。

  2、视听唱法:根据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引导

  幼儿在观察生动形象的图片,充分地刺激幼儿的视觉,用语言和音乐熏陶帮助他们轻

  松地理解歌曲内容,熟悉歌曲旋律。

  3、示范法:教师采用直接示范演唱,使幼儿更直接的了解整首歌的内容。

  4、行为练*法:在整个学唱过程中,反复的练*使幼儿能更加熟悉歌词以及旋律,幼儿就能自然的进入对唱的形式中。

  5、提问法:教师运用歌词直接提问,让幼儿回答后,使幼儿更加明确歌词的内容。

  6、谈话法:直接采用谈话导入的方式,是整节课的开始充满了轻松的轻松自然的氛围。

  四、说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直接采用谈话导入的方式,让幼儿想一想后,说一说夏天的雷雨是怎样的。这种师幼互动的谈话方式是为幼儿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激发幼儿积极回应老师的提问,开放性的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思维,主动回忆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夏天的知识。在讨论这个问题中,隐含了歌词的内容。

  (二)理解歌词

  1。教师将歌词第一段进行分句提问,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图片,在无形中对幼儿做出了肯定。

  2。巧妙地借助图片所展示的图像,帮助幼儿理解并熟悉歌词这是为目标2中理解歌词准备的,也为幼儿熟悉歌曲节奏做了铺垫。也同时在教师提问和幼儿回答的过程中,幼儿也了解到整首歌是一歌问答对唱的形式。

  (三)演唱歌曲

  1、教师首先利用演示法,根据图片演唱歌曲,请幼儿欣赏歌曲旋律,熟悉歌词。

  2、一首歌曲一下子学会有点困难,但让孩子在熟悉音乐后,唱出自己印象深刻的一句并

  不难。并且,中班的孩子已有一定的表现欲望了,让他们当个小老师,他们会争先恐后,使以往枯燥的学唱环节生动起来。当然,孩子如果唱得不是很准确,教师要及时引导,并努力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在幼儿已经可以根据图片以及之前个别幼儿的范唱知道第二段歌词时,请幼儿根据图片跟唱歌曲。

  3、教师与幼儿用问答的方式练*歌曲,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首先由教师唱第一段,

  也就是提问段,让幼儿根据之前的练*以及回忆教师的提问歌词唱第二段。然后经过练*后可由幼儿唱第一段,教师回答幼儿,演唱第二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思考用不同的音色以及力度来表现歌曲的内容,这样就很好的体现了目标2中,知道用跳音演唱“一闪闪”、“哗啦啦”,用有力的声音唱“轰隆隆”。

  4、请幼儿分成男女两组,采用对唱的形式演唱。孩子对合唱这种单一的表现方式的兴趣

  不是非常持久,所以我们可以尝试让孩子用不同唱的形式来学唱歌曲。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问答对唱这样变化的方式很受孩子欢迎。

  5、请幼儿两两自由组合,用问答对唱的形式,在这整个演唱歌曲的大环节环节中老师要

  培养幼儿大胆的表现自己情感和体验的能力、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我先采用老师与幼儿问答对唱的方式,再请幼儿分组进行对唱,随后请幼儿自由对唱????这些多种对唱的方式来鼓励幼儿表演歌曲,这是孩子领会歌曲的一种升华,也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学*方式。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不同的演唱过程中体验歌曲愉快的情绪。这整个学唱的过程中都是为实现目标1服务的。

  (四)结束

  请全体幼儿随音乐加上动作,自由表演。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方式和

  感受都有所不同,采用自由表演的方式使幼儿再一次巩固所学到的本领,并给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说结果

  对幼儿来说学唱这首充满童趣的歌曲是比较容易和感兴趣的,而且这种新的演唱方式也是幼儿能对整首歌的学*更感兴趣。但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

  1、在跟唱时,教师要引导幼儿用跳音和有力的声音唱不同的歌词,对于刚开始接触的这些

  新词,幼儿可能很难达到教师的要求与期望,那么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幼儿,让幼儿知道因为“闪电”和“雨滴”的速度都是很快的所以在唱“一闪闪”和“哗啦啦”的时候要用跳音,但是在唱“轰隆隆”的时候因为雷声都是很响的,所以要用有力的声音唱。

  2、在教师幼儿对唱的时候,有些幼儿可能一下子记不住歌词,那么教师就要利用图片提示

  幼儿接下去的歌词。

  3、在幼儿自由组合对唱的时候,有些幼儿可能会“落单”找不到对唱的伙伴,那么教师就

  要鼓励幼儿积极交往,对于那些胆小的孩子,教师应该加以鼓励,也可以提出自己和幼儿组合对唱的请求。这样的话就能很好的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我们年级组分工合作,执教的任务由曾妮来承担,今天由我来说课,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四册18课《雷雨》的第二课时。

  说教材

  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课文根据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分成三部分。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文章内容生动,课文插图优美,比较适合低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增添生活的乐趣。

  教学目标: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和本课课文内容及课型特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朗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难点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材的内容,我们认为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雷雨前和雷雨后的不同景象。

  教学的难点是感悟雷雨前后景物的.变化。 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上述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主要采用了“图文结合教学“、“多形式的朗读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看图与读文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感受雷雨的特点。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以自主学*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多形式的朗读感悟,从而获得收获,体验学*的快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教师借助学生生活经验,以学生为主体对文本展开自主阅读。通过读,学生可以与文本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着课文原汁原味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

  说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质疑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采取了猜谜导入,分别用两个谜语来揭示课题,相机板书雷、雨,随后立刻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通过猜谜,质疑,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从整体感知入手。在导入课题之后教师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雷雨前、中、后分别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通过初步感知来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图文结合,感悟朗读

  在感悟课文中教师分3个小部分来授课:

  1、雷雨前的景象。(1-3自然段)

  这篇文章在运用词句方面非常准确、传神,值得细细体会。教学中教师设计各种形式唤起学生对词语的直观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首先让学生观察雷雨前的图片,渗透观察方法,然后在课文中找出重点词句,加以理解。如课文第一段“黑沉沉”这个词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出示乌云特写图,让学生通过看图,知道雷雨前的云很黑、很厚,所以看起来“黑沉沉”的。又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句中“压”字就用得很妙,满天的乌云是怎样压下来呢?教师通过动作展示,然后追问:满天的乌云向你压过来,你会觉得怎么样呢?学生经过训练,不仅会弄清了“压”字具体含义,而且会揣摩出了人们当时的感受——又闷又热。不仅如此还有许多词句表现雷雨前的闷热,教师用准确的衔接语流畅的转移到另一个句子,并且在此设置按点。用多媒体出示了两个对比句,a、叶子不动,蝉不叫。b、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学生通过按键选择哪个句子更好来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和精妙。再如“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中“越…越…”就用得极为准确,教学时,教师将引导学生边看图边听雨声,学生自然体会领悟出雨是从小到大,慢慢变化的,从而会说出了很多“越…越…”的句子。并且以“乌云越来越( ),风越来越( )。”的词组练*加深对课文第一部分的理解(即雷雨前的理解)。这种设计意在通过紧密联系视觉效应等方式去体会词语读懂句子,让学生学得有趣,用得正确。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此阶段还小结了学*方法,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中自主学*,掌握课堂。 2、雷雨中的景象(4-6自然段):

  这一部分教师指导学生按照总结出来的学*方法来自主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还教师还通过有效按点设置,品读哗哗哗以及渐渐地,渐渐地来体会雷雨的变化,以及雷雨的特点:来得快,去得也快。这一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按键选择与教师的相机点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读中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观察的细致,描绘的生动形象,并借此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雷雨后的景象(7-8自然段):

  这部分的教授,教师主要让学生通过看图,想象,情境体验来加深学生对雷雨后景色的感悟。如: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小青蛙你在叫什么呢?小蜘蛛你现在又坐在网上干啥呢?这一系列的问题的研究挖掘出本文中的童趣,提高学生的学*积极性。


个人说课稿菁选(扩展8)

——《草原》说课稿菁选

《草原》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草原》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叙事散文,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作者以生动、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大草原美丽的风光,而且表现了这里的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描写以及自己情感发展,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一个大家庭,这是一篇融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文质兼美于一体的佳作。下面我要说的是我为本课设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生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学*中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

  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体会蒙**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蒙**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二、说学情

  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拥有了一定的字词知识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在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方面,有待加强;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小学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好动、爱模仿,学*积极性强,渴望受到老师的肯定。这些都将成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由于本文所说的事情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所以在教学中我会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现场体验、情感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投入感情,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作者期待民族团结的美好心愿。

  2、多媒体辅助法

  我会运用课件出示图片、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达到教学目标。

  3、朗读感悟法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虽然与课文中的事情距离很远,但是我希望学生能够在我的引导下,采用朗读体会法,通过默读、有感情朗读、男女分组朗读等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和体会。同时,辅以问答法,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回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学法

  1、质疑法

  我倡导学生对文本质疑、对教师质疑,具有怀疑态度的学生才是真正自主学*的,通过质疑获得的知识也是能够牢记的。

  2、自主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我们教师应该作为一个组织引导者出现课堂上,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学*自由,发挥自己的潜力,展示自己的学识,运用自主学*法,才可以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学得更扎实。

  3、小组合作法

  在学*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也要让学生互相交流,通过此方法,可以让学生互相合作、互相竞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进入说课的最重要环节:说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授、情感升华几个部分。

  (一)。情境导入

  1.播放一首蒙古民歌,让学生静静聆听。

  2.由音乐的出处引出陈巴尔虎旗大草原,配合地图、图片进行简介,激发学生对这个草原的好奇心。

  3.结合图片音乐,请学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作者,正坐在汽车上,进入陈巴尔虎旗草原,初入草原,感受环境。由文中句子体会到草原之大;接着请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看看前后有什么区别。体会文中的比喻句的用意,然后由景及人,走进草原。

  (二)新授

  1.走进草原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草原的人们出来迎接大家的情景,这时我会让学生注意他们的穿着、行为等。讲解描写穿着的比喻句,说明草原人民对“我们”的到来郑重其事,所以穿得整齐漂亮;讲解他们不顾路途遥远,来接“我们”的情景,说明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讲解他们接到“我们”以后的欢腾景象,由男女生分别朗读文中的各种声音,最后融合一起,体会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的场景。由本段最后一句“看见了几座蒙古包”来过渡到下一自然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让学生圈出重点词,划出重点句,让学生明白“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并在今后的阅读中也养成此*惯。同时,整个体验过程以学生为主,把机会让给学生,请他们来谈自己的感受,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2.蒙古包外

  我会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3自然段,并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我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图片,让学生“看到”人很多,感受到大伙在相互握手,相互交流,虽然是听不懂的语言,但是大家可以猜测,他们一定都会说的一句话,这是一句什么话?这时候就要把机会让给学生,给学生发挥想象力的*台,综合学生的回答,回归到文本——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蒙古包外的美好愿望,是怎样在蒙古包内表现出来的呢?由此衔接到下一自然段,蒙古包内发生的事情。

  3.蒙古包内

  首先请一位学生来朗读第4自然段。本段主要有两个事情,一是草原人们与我们欢饮,二是鄂温克姑娘为我们表演,大伙一起唱起歌来。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当时的情景,我将运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最后进行一个现场体验,教师播放音乐、出示图片,将学生分成两组,扮演两族人民,同时请几位女生扮演鄂温克姑娘,其他同学也可一起唱歌,既增添课堂气氛,也体会到当时两族人民的情感。接着让学生想象在这样丰盛的晚餐后,人们会做些什么,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情感升华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到草原人们这样热情,客人们也忍不住一同欢跳,最后都不舍得走,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我会引导学生回顾刚才学的内容,从初入草原到走进草原,接着进入蒙古包后的种种情景,再次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与希望民族团结互助的美好心愿,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体会蒙**民之间的深情厚意。最后,不需要累赘的语言,只要请学生带着深深地感情齐读这句话,结束本课。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无声的教学语言。我的板书形象直观的展示了我在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草原

  不舍草原——民族团结

  内

  走进草原——外

  初入草原——景、人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将课文里的外部语言内化为自己的内在语言的心理过程,而促进这一过程顺利进行的方式就是“读”。我非常重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努力在我的课堂里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内容分析

  《锡林郭勒大草原》是课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一篇写景的精读课文。写的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美丽而欢腾的景象,表现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宽阔胸怀。本篇课文有4个自然段,依据重点句和段的关系,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围绕重点句“草原是广阔而又美丽的”,通过对野草、湖水、野花等事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静态的画面;第二部分围绕重点句“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通过对动物和人的描写,描绘了一幅动态的场景。动静有序,画面优美,生动感人,引人向往。

  中年级重点是进行“段”的教学,本篇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其中一二自然段是总分关系,三四自然段也是总分关系。而第三自然段又是一个过渡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识。

  2.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喜欢阅读,但草原离学生生活很远,所以要根据课文引导学生想象,并结合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欣赏图片直观教学的方法,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思考。由于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把大草原的美丽、神奇的感觉表达出来,并引导学生自学、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过程当中。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大草原的美丽和欢腾。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想象理解句子意思。

  3.培养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产生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激**感,想象创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字词,学生认读:内蒙古铺满草滩欢腾矫健悠闲广阔

  2、能用以上的几个词语说说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深入学*

  (一)小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个怎样的地方?

  (二)学*第二自然段。

  1、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草原的广阔美丽,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同时提出阅读要求,用铅笔画出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广阔美丽?

  同桌小声讨论后回答。(读书,理解,讨论,回答)

  2、指名反馈,教师相机板书。

  3、出示课件,对照品读课文中各种景物所对应的句子。

  (1)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先出示相应的画面,让学生看图说话,然后比较句子:

  蓝天底下,全是野草。

  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品句,指名说说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分组读出你的感受来。

  (2)指名读描写野草的句子,品词品句(这里的草很多,到处都是;也很高,能把我们没过,还能捉迷藏,很有意思,说明草很茂密。这里的.景色很美。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出示课件中相应的画面感受美丽与有趣,再出示句子,男生有感情地读出大草原的广阔与美丽来。(有感情地朗读)

  (3)指名读描写湖水的句子,品词品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学生自由发言(草原的湖水很清亮,像宝镜一样。在草滩之中,

  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一洼洼说明湖水很多,清亮说明湖水很清,能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真美!)

  课件展示,理解“嵌”的意思,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水面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想想还映出了什么?

  (展开想象: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小草那绿油油的身影;映出了牛羊喝水的身影。)

  (4)除了青青的野草,像宝镜一样的湖水,还有什么呀?

  指名反馈,相机出示课件,欣赏各种各样的野花,感受野花的美丽迷人,全班齐读课件出示的句子。然后细细品读句子:文中哪个词写出了花多?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美?哪个词写了花的味道?

  男女生对读句子后,展开想象:清香单单是花朵的味道吗?学生自由发言。

  4、师带领学生小结:

  第二自然段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学生试着填空: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美丽的,因为那里有()的(),有()的(),还有()的()。

  小结: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现了清亮的湖水,最后是各种各样的野花。这样美丽迷人的草原,像是把我们带入了仙境一般,我们大家试着把这段背诵一次。(老师引导背诵)

  (二)、学*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写了什么,从哪儿能让我们感受到草原是欢腾的,用“ ”圈出来。

  2、轻声读一读第四自然段,想想他们在做什么,口头完成下列填空。

  雄鹰( )地( )

  百灵鸟( )地( )

  牛羊( )地( )

  小马驹( )地( )

  黄羊( )地( )

  小牧民( )地( )

  3、生对读,再次感受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老师读名称,学生读描写并唱出最后一句)。

  (三)、学*课文第三自然段,引导了解过渡段的作用。

  1、文中哪段介绍了草原的美丽,哪一段又介绍了草原的欢腾?

  2、引导发现:哪句话与它前后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3、教师总结说明:在这句话中,前半句介绍了上一段的内容,后半句又介绍了下一段的内容,起了承接上下文章内容的作用,叫过渡句,独立成段的叫过渡段。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要学会使用。

  三、想象、创新

  1、师引导:草原的广阔美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我也想象马背上的少年一样放声歌唱,请你继续—

  小组合作,续写几句歌词。交流展示。

  2.师小结:是的,人与动物和谐生活,非常地友好,并且十分的快乐。这么美丽欢腾的草原,不仅是草原人的,也是我们的,让我们像小牧民一样放声歌唱,在歌声中结束这次草原之旅。(全体起立,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学生跟唱,在歌声中结束。)

  板书设计:15、锡林郭勒大草原

  美丽:野草、湖水、野花

  欢腾:人和动物

  五.教学效果评价

  1.通过朗读,及时评价,进行反馈。

  2.填空,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

  六.本次教学的特色

  1.根据三年级的特点,在这节课中,我非常重视段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段与段的关系,以及过渡段。从而了解整篇的关系

  2.重视一课时与二课时的有效连接,在课始,复*字词时,让学生有一两个词说说对文章的感受,这既是说话又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一、说教材

  《草原》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五十年代访问内蒙古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下的一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二、说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及教材所处年段的要求,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情感目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我所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目标的分解与时间安排:

  本课准备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尝试着读出感情,整体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的形式完成教学目标中2、3的要求。今天我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三、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和直觉性的特点,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读,在朗读中有所感悟,读出趣味。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自读自悟,达到“情由景生”的效果,领略草原的特点,陶冶爱美的情趣。

  本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的话句,更应该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课文的问题,借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上课所采用的策略主要是朗读、图像、交流、写作、资料、制作手抄报,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在这种新的学*环境下,营造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为落实以上教法与学法,需要制作一个网站型课件,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资料库中进行阅读与探究,以解决学*中的疑难。这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信息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信息量大、且自由、开放的学*环境,使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听录音:配乐朗诵《刺勒歌》,揭示课题。(这样的设计的目的在于:以著名的草原民歌《刺勒歌》开课,把学生带入美丽、神奇的大草原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探究欲望。)

  (二)回顾课文,揭示探究主题

  1、老舍先生游览了草原,感受颇多。他用哪句话来概括?——“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说说什么是“何忍别”?

  2、教师小结揭示探究主题

  老舍先生为什么会有“何忍别”这样的感受呢?这节课我们就分成2个问题来探究:这是怎样的草原;这是怎样的草原人?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回顾,直接切入教学重点,把“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这两部分有机结合。指明探究方向。)

  (三)学生探究第一个问题。

  教师提示:

  小问题:这是怎样的草原?

  1、这是()的草原。

  括号中填自己的感想,横线上填写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2、认真读读这些句子,体会其中的美。

  学生行为:

  1、打开网站课件,草原资料库,学生根据问题,通过视频欣赏、阅读课文、品析词句、感情朗读的方式进行学*。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点拨、小结。

  3、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草原美的惊叹之情?听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这样的设计在于:学生根据子问题,利用课件,进行探究学*,让学生既领略到草原美景,又品味文字,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深入感悟语言,受到美的熏陶。在此基础上,倾听草原歌曲,更激发了学生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四)学生探究第二个问题。

  教师提示:

  小问题:这是怎样的`草原人?

  1、蒙古族人民怎样接待远方的客人?

  2、小组成员选择适合本组的,能最大限度的表现蒙古族人民接待远客的汇报方法,如感情读、抓词句说、讲故事、想象描述、表演……等进行汇报。

  学生行为:

  1、自己观看“接待远客”的视频、图片、动画资料和文字介绍,小组选择喜欢的内容,合作学*。

  2、小组交流、老师指导。

  3、学生汇报。

  (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利用多媒体资料库进行自主探究和协同学*,展开小组讨论,集体汇报交流,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动力,促进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在学*行为上更具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着重体现了学生对问题深入全面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的加强,思维条理性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合作,提高了协作学*的能力。)

  (五)体会情感,总结全文。

  1、草原的风景美,人情更美。草原人民的热情己深深地感染我们每一个人。在依依惜别的时候,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

  2、你们心中所有的千言万语,概括起来就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前面的探究,使学生对草原的风光美与人情美发出内心由衷的赞叹,体会了“何忍别”,升华了感情)

  (六)拓展创新,内化感悟

  1、学生网上阅读相关文章。了解草原新貌,设计草原未来。

  2、课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出一期关于“草原”的手抄报。(两项任务放在学生课后进行,抽出一课时对两项任务进行交流评比)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阅读,养成自觉地在信息海洋中学*研究的*惯,从而激活创新思维,进一步培养探索新知的兴趣。在办手抄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把积累与表达结合的能力)

  五、说设计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意在突出:“学生是语文学*主人”;“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有了这样的定位,通过每一节语文课的自主学*一定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提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导。

  谢谢!

  一、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极其清新,优美的语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团结。文章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一是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这样安排使全文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二是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三是情景交融,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点:

  1、会认"渲、勒"等6个生字;会写"毯、渲"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渲染、绿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3、揣摩优美语言,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作者书法情感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品味优美语言,体会表达方法,通过学*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标还指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我准备采用自主探究,点拨引导,自读自悟,大量实践的教法和学法。

  五、说课时安排

  本课我打算用2教时完成。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说课的完整性,我将本文教学的全过程陈述如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把吉祥三宝一家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吉祥三宝他们想带大家一起去神游他们美丽的家乡。"此时,我将会播放《吉祥三宝》的视频声像,让学生对吉祥三宝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充满了期待和幻想,这时我会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草原"。

  【设计意图】

  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我非常重视"导入"这一环节的设计。

  (二)新授

  这一环节,我准备采用"四步法"教学,即"读文、探究、积累、练*"。(在黑板上写出"四步法")

  1、读文

  (1)自由读(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2)检查读(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

  (3)指名读

  2、探究

  学生再次自由读文,完成以下任务(可以自主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1)给文章的每个自然段拟一个四个字的小标题

  (小标题是:景色优美、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2)在第一段中找出,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草原景色优美

  如:哪里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愉快。

  那些小丘的线条……流入云际。引导学生抓住"渲染、勾勒"进行理解。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板书:空气清鲜,天空晴朗,一碧千里,翠流

  (3)认真读文,说说草原上的人是些什么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

  (4)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并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让读者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深厚的情谊。

  【设计意图】

  1、倡导自主学*不等于随意学*,强调学生是学*的主体不等于把教师逐出课堂。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中学生学什么,很需要教师居高临下的"引导"。因此,设置高价值的学*问题就是教师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

  2、浙江特级教师纪育华说:"教材内容是教学的原始材料,它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作一番剪裁。该取则取,该舍则舍,择其精华实施教学。"

  3、积累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就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

  学生再次读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选择两个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

  学好语文关键在于积累。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说语文的学*是一幢大楼的建设,那么词句和语文知识便是砖砖瓦瓦,而积累则是将砖瓦砌成高楼的过程。

  4、练*

  为了将知识内化成能力,我设计了以下练*:

  按要求改写句子

  1(改为比喻句)

  2(改为拟人句)

  以"美丽的校园一角"为题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

  叶圣陶老先生说:"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育的人身上生根,*惯成自然,再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育的多多练*,硬是要按照规格练*,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不可。"因此我采用循序渐进的理念设计了这两个练*。

  七、说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通过板书,可以把教学内容的重点形象精炼地呈现在黑板上,能从视觉上强化对学生的刺激,有利于教师凸显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艺术教材三年级第七单元《民族乐器的传说》,本单元含“来自草原的故事”、“瑶家敲起郭咚郭”、“叶笛声声”三个课题,教材旨在通过让学生从了解几种较有特色的民族乐器,进而去了解这些更有特色的民族,从而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感受和体验少数民族富有特色的艺术。下面我主要针对“来自草原的故事”这一课题谈谈自己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选取我国蒙古组的民族乐器马头琴,以民间传说故事引起学生兴趣,讲述乐器的来历,欣赏马头琴演奏的乐曲。使学生对马头琴这一少数民族乐器、乐曲,从形象、声音到发展过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根据教材内容及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第一,学生在听《马头琴的传说》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蒙古组的乐器——马头琴,结合欣赏马头琴的乐曲及蒙古族的民歌与风光,了解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传说、乐器及各种艺术形式。第二,通过欣赏歌曲、乐曲及其他一些活动,使学生对马头琴的造型、材料、音色特点有深刻的认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透过马头琴艺术了解蒙古族的音乐艺术精华。

  二、说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某些少数民族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但较为模糊,甚至会产生混淆。我通过让学生搜集图文资料、欣赏歌曲乐曲、听辨乐器音色,使学生在视觉、听觉、感觉等多方面学*了解蒙古族和马头琴。根据三年级学生好动乐演的特点,我用故事、律动、表演等学生喜欢又容易接受的形式来让他们走进蒙古族,了解蒙古族,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力。

  三、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认知规律中,低年级学生以感性思维为特征,而进入中年级的三年级,在感性基础上会稍稍增加一些理性的色彩,因此,我在本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些认知活动,让学生通过听辨多种乐器的声音,和辨别多种乐器的图片,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去感知马头琴;通过交流各自搜集来的关于马头琴和蒙古族的资料,让学生课前就去接触了解有关内容,使得学*更深入、更有针对性;通过欣赏马头琴乐曲和蒙古族歌曲使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特色有进一步的了解。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我让学生课前去搜集一些关于蒙古族的资料,可以是故事、传说、风俗、音乐等等,我也制作了教学课件,课件包括音乐、图片、歌曲、风光短片等内容,有利于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并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有声有色,教学结构更为严谨,教学环节更为紧凑,教学效果更为突出。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马头琴的传说”、“草原上的歌声”和“马背上的民族”三大版块的学*活动。

  首先是第一板块:马头琴的传说。

  我用大屏幕播放一段描写蒙古大草原的风光短片,并以马头琴音乐为背景音乐。然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从而引出蒙古族代表乐器——马头琴。接着让学生互相交流课前各自搜查到的相关资料,然后一起聆听以马头琴演奏为北京音乐的故事《马头琴的传说》。媒体出示马头琴的图片,边听边观察马头琴的外形结构特点。(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拉弦乐器,他的音箱是梯形的,两面蒙着马皮、牛皮或羊皮,以琴头似马头而得名,用两根弦拉奏。)

  听辨两首乐曲的片段,分别是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和二胡演奏的乐曲,从比较识别中进一步感受马头琴的独特音色。让学生通过听、辨、说多种方式对马头琴的音色特点感受更加深刻。(马头琴的声音低回婉转,深情动人,好似马儿在向主人倾诉……)

  接着是第二板块:草原上的歌声。

  媒体画面出示多种乐器的图片,让学生很快找出马头琴。然后我深情地说:在绿色的草原上,生活着勤劳的蒙古族,马头琴的背后藏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嘎达梅林的故事吗?(请学生简述故事)

  播放蒙古民歌《嘎达梅林》,听时出示卡片欢快、忧伤;热情、沉静。听完后让学生根据感受到乐曲情绪做出选择。然后让学生轻声跟唱,先唱会歌曲后再唱唱乐谱,说说哪个音出现得最多,了解小调歌曲的调式特点。

  最后是第三板块: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生活在广阔的大草原上,他们是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哪里有青草,就在哪里居住,因此他们的房子是可以移动的蒙古包。(媒体出示蒙古包)因此蒙古族还被大家称作“马背上的民族”。在蒙古族舞蹈中也常常有骑马的动作,他们的服装也都是为了方便骑马而设计的,如穿的鞋子是马靴。

  欣赏蒙古族的舞蹈,体会夸张而强烈的动作和节奏。让学生看后说说感受,然后再请大家分组来模仿其中的动作表演,大家给予评价。

  通过以上三个板块的学*,同学们对蒙古族和马头琴应该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时,画面停留在辽阔无边的大草原,并配以马头琴的背景音乐,老师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让我们记住这伟大的民族、动人的歌舞和美妙的音乐吧!以求收到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以上是我对《来自草原的故事》一课的教学构思与设想,在实际教学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或一些即时的场景,我会尽量发挥教学机智,处理、把握好,如果处理得好,那将会是本课教学过程中独具特色的亮点,学生对教学内容也会更加记忆深刻,本课教学任务也能完成得更加出色。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艺术”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一门较为综合性的课程,它集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表达形式为一体,集中地对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表现能力进行有机地熏陶和训练,在课程改革中具有较为特殊的地位。

  一、说教材

  《来自草原的故事》是教科版小学艺术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民族乐器的传说》中的一个课题。

  二、说教学目标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把握,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所确定的总的教学思路、教学定位的反映和教学效果的体现,包括对结果的预测和对教学环节的识制,以及在达成过程中的体现。

  因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第一,学生在听《马头琴的传说》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蒙古族的乐器——马头琴,结合欣赏马头琴的乐曲及蒙古族的民歌与风光,了解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传说、乐器及各种艺术形式。

  第二,通过欣赏歌曲、乐曲及其他一些活动,使学生对马头琴的造型、材料、音色特点有深刻的认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透过马头琴艺术了解蒙古族的音乐艺术精华。

  三、说教法、学法:

  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成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呢?下面,我说说教法和学法。

  1、创设良好的课堂学*情境。

  2、让学生搜集图文资料、欣赏歌曲乐曲、听辨乐器音色,使学生在视觉、听觉、感觉等多方面了解蒙古族和马头琴。

  3、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用故事、律动、音乐、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蒙古族,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力。

  4、制作教学课件,课件包括音乐、图片、歌曲、风光短片等内容,有利于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小学艺术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识水*,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识马头琴

  1、播放蒙古大草原的风光短片,了解蒙古族

  2、观察马头琴的图片,了解结构特点

  3、听音乐故事《马头琴的传说》

  4、听辨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和二胡演奏的乐曲

  (二)、学唱歌曲,感受音乐

  1、区辨马头琴图片

  2、学唱民歌《嘎达梅林》

  (三)、欣赏舞蹈、模仿表演

  1、认识游牧民族的蒙古包

  2、学蒙古族舞蹈

  (四)、师生互动、载歌载舞

  师生共同跳起蒙古舞,在马头琴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一个融形、声、画为一体的优美教学情境,启发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大胆表现。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引导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体验迈向成功的欢乐,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学得兴趣盎然。

  以上是我不太成熟的教学构思与设想,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下册第四课《草原就是我的家》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2/4拍子,情绪欢快的内蒙古族民歌。旋律优美、节奏类型简单,具有蒙古民歌深远辽阔的韵味。通过学唱内蒙古民歌,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相关的风土民情。歌曲学唱起来并不困难,期中出现了一个大跳八度音程,学生将进行小组讨论或教师指导解决。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

  2、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并为歌曲创编动作和伴奏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

  3、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集体意识,增进民族团结。

  教学重点:能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并为歌曲创编动作。

  教学难点:学生体验把握蒙古族音乐风格特点。

  教具:电子琴、多媒体、音响

  教学方法:情景法、讲授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想知道去哪里吗?先不告诉大家,一会你就知道了!我们不坐汽车不坐火车,让我们骑上马儿出发吧!(这时将运用多媒体播放内蒙古的风光和民俗的画面,并以本课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师问:到站了,我们刚刚到了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生答,师小结: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蒙古族人民的居住地,他们热情好客,勤劳善良。那么大家知道蒙古族有个一年一度的盛会,叫什么吗?那就是那达慕盛会。你知道关于那达慕盛会的什么?跟大家分享一下。生答,师小结:每年的七八月份蒙古族人民都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盛会。谁来模仿一下盛会中的3个项目。(边展示摔跤、骑马、射箭的图片,边鼓励学生上台表演并为表演配上声音。此时播放本课歌曲作为背景音乐。)

  此环节我以情境法导入,提高了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在表演创编的过程中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表演欲,使之在玩中体验民俗,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创编过程中,采用本课歌曲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提前熟悉歌曲旋律,为下面歌曲学唱做准备。

  二、学唱歌曲

  (1)师:蒙古族人民热情善良勇敢,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让我们祝福他们为他们献上这首好听的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好不好?老师还为它配上了一段好看的'舞蹈请大家一起欣赏。(生欣赏歌曲,观看老师表演加深歌曲印象)

  (2)熟悉歌词。(由于二年级学生认识的字有限,教师将领学生读歌词,请大家看看有没有生字和不懂得地方)

  (3)学唱歌曲,感受内蒙古民歌风格特点。

  ①学唱歌去之前,发声练*。

  ②老师范唱,学生仔细聆听。

  ③师分句教唱或学生跟琴演唱。(唱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如八度音程可以分组寻找解决办法或求助老师)

  ④师生对唱、学生齐唱或表演唱等形式达到熟练演唱歌曲的目的。

  (4)生跟伴奏完整演唱,引导学生对歌曲加入感情处理。

  由于之前导入的充分铺垫,学唱部分占用的时间并不会太多,加上歌词旋律简单易记,学生掌握起来并不难。

  三、拓展延伸

  三个环节完成:“练一练”“比一比”“评一评”

  1、学生讨论按自己的方法怎样给歌曲伴奏?引导学生用身体为歌曲伴奏打拍子。如:拍手、跺脚、拍肩膀等都可以。也可以自选一种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分组合作,边欣赏歌曲边为歌曲伴奏)

  2、为歌曲配上好看的舞蹈动作。(以小组为单位,边唱边为歌曲创编动作和伴奏)

  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来个“擂台赛”看看哪一组赢得大家的掌声最多,哪组就是擂主。此时以学生互评评和师评为主,师评时多给予鼓励。对于二年级小同学应多用肢体动作进行赞美:如:竖起大拇指,一个惊讶的表情,和满意的微笑等等。大家参与热情很高,气氛达到高潮。

  这部分是集情感体验、认知、能力培养为一体。由于前面的影响铺垫,学生对蒙古风情已有所了解,并产生喜爱之情。这时已有了较为深刻的情感体验。小组合作学*,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编过程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小组比赛又培养了孩子们的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游览了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你有哪些收获啊?

  生举手回:最后在播放歌曲的旋律中结束这堂快乐的音乐课。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第五册第二单元《草原》中的《草原上》一课,课标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新的课标还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以全新的感觉来面对课堂、学生和教材,同时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这也是我本次说课的理论依据。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讲讲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草原上》是一首4/4拍子的歌曲,所在单元“草原”,是本册书中唯一一个起到弘扬民族音乐的单元。通过本课的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语言十分简练,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对本课的理解,我将制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能准确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草原上》

  2、通过小组合作学*、为歌曲伴奏等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3、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内蒙古地区风土人情。

  结合三年级孩子接受能力强,爱唱却唱得不够准确、动听的音乐能力;爱表现却自律能力较低的特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是通过唱、舞、创等音乐实践,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而教学难点则是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正确演唱。

  二、说教法(本课的教法我是这样制定的)

  在歌曲教学中,我重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审美活动中,让学生去感知歌曲、演唱歌曲、表现歌曲,使他们在爱学、乐意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依据课程标准和三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示范法”、“听唱法”、“合作学*法”等方法,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轻松地学*音乐、接受音乐、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三、说学法

  本课教学中,我采用“听”、“说”、“看”、“唱”、“演”、“动”等多种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发挥想象和创新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桥梁作用,学生在主动感知、体验音乐的过程中互相交流,达到情感升华。

  四、下面我就说说本课设计的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认知规律,我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以下几个环节,(出示流程图)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进课堂,我将具体向大家说明本课的教学设计。

  走进大草原

  聆听着熟悉的旋律《草原就是我的家》,做蒙古族骑马的动作进教室,(演示)师生共同律动,待音乐声结束后,师生用音乐语言相互问好。这一环节的安排,就是帮助学生感受内蒙古民族的音乐风格,学生通过听、律动等形式。一定对蒙古族音乐风格有点感触,为整堂课的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次,也营造出了浓郁的音乐课氛围。于是进入我的第二环节。

  (二)感受大草原

  1、首先我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我们刚才做的骑马动作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动作。(学生交流,预设回答蒙古族)

  2、然后出示课件:介绍蒙古族的各种服饰以及草原、蒙古包:蒙古族是我们56个少数民族之一,他们长年在草原上生活,喜欢穿美丽的色彩鲜艳的长袍,漂亮的马靴。他们的房子不是用砖瓦盖成的,而是用木制的圆形的墙壁上面加一个伞型的顶组合成的,称之为蒙古包。这里我打算将草原上作为背景音乐,这样可以使学生反复熟悉音乐,为接下来的学唱歌曲做好铺垫。

  3、接着介绍蒙古族舞蹈,鼓励学生照着课件上的舞蹈动作,学一学、动一动,做骑马,甩马鞭、鸿雁飞的耸肩动作)

  【这一环节的安排,我的目的是借助课件,通过欣赏、交流、学*舞蹈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到许多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激起对民族歌舞的兴趣,又能使孩子们积极展开想象,引发创作的灵感。有效地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达到了课堂上音乐与相关的文化相互融合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本课的情感目标。】

  (三)歌唱大草原

  1、我谈话导入:小朋友们,我们一起认识了蒙古族,感受了蒙古歌舞的'特点,辽阔的草原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而草原上小牧民的生活更是多姿多彩,他们勤劳、勇敢、放牧、欢歌,接下来老师为大家唱一首草原的歌,让我们一起到大草原看看(播放多媒体图片),师范唱歌曲出示课题。这里采用视听结合的形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为后面的的歌曲教学及上好本节课做好了铺垫。

  2、然后提问:歌曲的情绪怎样?感受到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的什么情感?讨论回答之后,我将继续根据大纲要求,采用听唱法学*歌曲,我安排了聆听录音范唱感受节拍,接着生随琴模唱、随录音演唱、歌曲接龙等几个小环节学唱歌曲,在此环节中,我让学生多次聆听并在轻声跟唱歌曲的教学方法下进行,因为歌曲比较简短,所以,这样下来,他们对本首歌曲很快就掌握了。(在这一环节中,采用了模唱法及听唱法等不同的学唱方法。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在学唱—会唱—有感情地演唱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歌曲的情绪,陶冶音乐情操,深刻体会蒙古族的风情,实现了本课的知识目标。)

  (四)体验创新,激发热情

  1、首先运用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让学生自己创编出节奏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然后进行录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体验,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到新奇及感到的自己的能干,使学生对上音乐课提高了兴趣,并让学生作自我评价,从中得到提高。采用自编表演动作形式进行歌表演,再由学生进行评价,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是对学生合作能力的一种培养。

  2、为了拓展课堂和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因此在顺利完成歌曲教学任务后,我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我对学生说:“蒙古小朋友的歌声真好听,今天他们还要在美丽的大草原举行一年一次隆重的那达慕大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媒体出示骑马、射箭、摔跤等画面)

  3、在孩子们带着好奇的心情下,我问:你们想参加吗?那就得多了解蒙古族,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蒙古族的骑马舞吧,欣赏完我又问:“你最喜欢骑马舞中的哪一个动作?你能模仿一下吗?”

  4、在音乐中学生表演动作,这时我出示筷子,学生会觉得很好奇,我向学生说明:筷子是生活用具,但在蒙古族人手中它是可以用来跳舞的道具。随后我表演筷子舞,表演完一次之后,引导学生随着草原上的音乐来跳,进一步加深对歌曲的印象,通过自我展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

  (五)课后延伸,资源共享(进入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

  让学生欣赏著名的蒙古族器乐曲《赛马》、《牧歌》;欣赏耳熟能详的蒙古族歌曲《吉祥三宝》、《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

  【因为一个、两个的音乐作品并不能让孩子们完全的认识、领悟蒙古族音乐的丰富魅力及内涵。我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趁热打铁,让他们从多角度体验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这样富有弹性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音乐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是融合律动、歌曲、表演、创编为一体的较为全面的综合课。以学生发展为前提,以“主体、创新”为主题,以“草原”为主线贯穿整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走进大草原、感受大草原、歌唱大草原、体验创新,激发热情、课后延伸,资源共享几个环节的教学,圆满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落实了教学目标。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所思所想,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走进大草原

  感受大草原

  歌唱大草原

  体验创新,激发热情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七年级音乐第四单元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的内容。课中选取了蒙古族民歌《牧歌》和根据它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歌词流露出强烈的感叹、赞美之意,蓝天、白云、绿草、羊群展现了一幅令人神往的草原画卷。旋律分为4小节旋律起伏不大,音调相似。无伴奏合唱在表现形式上与单一声部不同,通过人声不同音色的组合营造了淳厚的音响空间,在声音造型上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从歌曲表现上看该合唱在歌词意境上较原民歌有了扩展,由原民歌的“触景生情”扩展为“远景——*景——情景交融”三个层次。作者用合唱营造出“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场景。揭示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愉快的心情及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和学会演唱《牧歌》,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探究低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的影响,体验内蒙民歌的独特魅力。

  能力目标:通过对比、情景展示、体验等教学过程,使学生认识民歌特征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眼睛与心灵的对话,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说学情

  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较少,把握音乐的情绪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他们从小就很少跟音乐接触,因此,对学*音乐的兴趣不够浓厚,还缺乏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想要让学生很好而又迅速的掌握音乐知识,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结合音乐让学生直观感受,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动力。

  三、说教法

  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听唱法、谈话法、表演法等。

  四、说学法

  从本课的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学*情况,确定如下学法:整体感知法、视听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实践法。

  五、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体验

  1、导入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风土人情,造就出千姿百态的中华音乐文化。现在让我们伴着歌声来到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播放《蒙古人》,边听边观赏草原风光。)师:请同学们把你所看到和听到的美丽的东西告诉大家,并谈一下你的感受。生:看到了美丽的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听到了腾格尔演唱的《蒙古人》。老师要带我们去看内蒙古大草原,听魅力无穷的蒙古族民歌……师:那就让我们一起体验一下蒙古族民歌的无穷魅力吧!(板书课题)

  2、学唱歌曲听:播放《牧歌》。师:请谈一下你对歌曲情绪、风格特征的认识。生:《牧歌》是一幅有着丰富色彩的美丽画卷,是一首赞美家乡美丽富饶的赞歌。旋律悠扬、动听,节奏舒展、宽广,速度较慢,有颤音及很长的拖音。再听:再次播放《牧歌》。师:你认为旋律的节奏有什么特点?生:第1、2小节与第5、6小节、9、l0小节在节奏上相同,即:X X │ XX听唱:(第三次播放)请学生轻声和着伴奏哼唱旋律。再唱:让学生自主选择分别采用:全班齐唱、小组唱、领唱、对唱、表演唱等形式熟悉巩固歌曲。唱谱:歌曲唱熟之后,请学生集体视唱歌谱。在演唱中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歌唱时的呼吸、换气、咬字吐字、长音的拍数、力度的把握、演唱的`情绪等。

  二、探究

  1、欣赏听: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播放录音)师:通过聆听,你认为什么是无伴奏合唱?这首无伴奏合唱《牧歌》与我们刚才唱过的《牧歌》在演唱方式及感受上有什么不同?生:……无伴奏合唱就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合唱。演唱方式上前一首独唱,后一首是合唱。无伴奏合唱比独唱更能表现出草原的空旷、一望无际,给人的感受更加丰富……再听:播放无伴奏合唱《牧歌》。(进一步感受无伴奏合唱的音乐魅力)

  2、播放草原风光的影片师: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知识介绍蒙古族人民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及蒙古人的性格,并谈一谈地域文化与其民歌的联系。生:……住蒙古包、游牧生活、骑马、蒙古族人热情好客。招待客人时,首先摆上奶酪、奶油,各种面制干粮和奶茶,喝完奶茶后还要敬酒。蒙古族特别尊敬长辈和教师。无论何时,对年长的人都称“您”,进门、入座、喝茶、吃饭、敬酒等都礼让年长的人。

  3、探究结论

  师、生:内蒙古独特的地域特征,造就了勇敢、豪爽、粗犷热爱艺术的蒙古族人民,造就了他们独特的音乐形式……

  三、升华

  师:通过学唱和欣赏,你认为蒙古民歌有哪些特点?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宽广;旋律中有颤音及下滑音,充满了辽阔、奔放的草原气息……师:为什么昔日那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色现如今在内蒙已不多见?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生:草原、草场沙化严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目前,我们国家正在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林,大力发展人工草场,推广栏养和封沙育草等措施……

  一、说教材

  《草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走进西部”为主题展开。《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作者抒**感的方法。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从地理位置上了解内蒙草原、了解西部大开发及西部大开发的意义,然后充分地让学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对课文有个整体认识,知道课文从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两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草原,知道了蒙古族人民远出相迎、热情款待、亲切联欢的场面是民族风情的具体体现。为了体现感知体会的完整性,我把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全部安排在了第二课时。这里我向大家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于孩子们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 “自然风光”这部分时,我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辅助教学。借用多种资源,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为理解课文内容服务,为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作铺垫。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因此,教学“民族风情”时,我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分析理解学*要求,逐步按要求指导学生合作学*,让学生在合作中理解领悟,并提醒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在教学生学*的同时养成好的学**惯,学会学*是非常重要的。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环节一:复*导入,调动兴趣

  导入时,通过复*词语,谈印象,对草原有了初步印象,再用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再配上一首乐曲──《草原之夜》,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然后由学生想象的画面导入我们对重点词句的学*。

  环节二:以读代讲,以读促讲

  在分析句子时以学生品读感悟为主,课件展示相关画面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最后又通过读来表现体会到的情感。教学中,我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同时随机介绍相关的表达方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再借范文引路教学生读写结合,让学生入情入境,练*大胆相象,学说比喻句。

  环节三:小组合作,自主学*

  在教学“民族风情”这一部分时,我考虑到这是五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而此次上课的却是四年级的学生,所以在理解内容和学*表达的能力上还是与五下的孩子有些差距,为此我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学*要求,边扶边学,边学边放,先组织学生分小组学*,再逐组汇报,这样的扶放结合,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与汇报交流这些环节里有超出年龄的发挥。

  环节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本课的最后我布置学生去了解西部大开发会给草原带来什么变化,让我们课后再次走进西部,搜集相关资料去了解更多的西部知识,准备在本单元的回顾.拓展一里交流展评。这是为了突出本单元的“走进西部”这一主题。

  四、说资源应用

  为了更好地解决重、难点和营造学生学*环境,我从远教资源上下载了数张草原图片和课文插图,从而更直观地感受到草原风光的美及人情美。在教师朗读课文时,我还下载了一段优美抒情的音乐作为背景。配乐朗诵,不仅让教师的范读更加有感染力,而且对学生来讲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熏陶。学完第一自然段,为了让学生对草原风光有个整体认识,我还特意安排了学生配乐朗诵,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有感而发。

  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语句我也利用多媒体凸显出来,让学生重点朗读,反复体会。并下载了相关图片作为背景,辅助学生加以理解。

  另文章脉络图和很多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我都一一展现在幻灯片上,不仅让学生一目了然、而且本节课的时间也得到了更为有效的利用。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走进课堂,信息量大,有效地利用可以扩大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给新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能借助和科学使用这一重要手段,给语文教学和其它所有学科的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资源应用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了说明,请各位专家多多指教。谢谢!

  一、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极其清新,优美的语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的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学*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同时激发学生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为本组课文的学*做好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着训练重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知目标:掌握14个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如"勾勒"和"渲染"。弄清本文的思想内容。

  2、技能目标:揣摩、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丛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1、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2、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四、说教法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只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将采取情境教学法和诵读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图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的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深层次的体味美的意境。

  2、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读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内涵。

  五、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放手让学生读读、画画、议议,把听,说,读,写相结合,以读为主,让学生边读边想,不断通过读去揣摩和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最终水到渠成,轻松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草原自然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声像感知,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学*进步的重要条件。在本课的导入中,我将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的感官刺激作用来启动学生的认知倾向,在新课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同学们,今天老师把吉祥三宝一家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吉祥三宝他们想带大家一起去神游他们美丽的家乡。"此时,我将会播放《吉祥三宝》的视频声象,让学生对吉祥三宝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充满了期待和幻想,这时我会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草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更好的带着学生神游美丽的大草原。】

  (二)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美

  在第一自然段的学*当中,我将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和发现草原的自然美,学生由情创意,触景生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文中重点的语句,我将会出示与之相应的图片,由于图片的颜色鲜艳,形象突出,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的'接受和理解,例如文中的其中一个重点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在这句话的学*中,我将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渲染"和"勾勒"进行理解,并让学生动手画画。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结合图象,更好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体会到小丘线条的优美。】

  (三)自读品味,展开想象,让学生感受美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取小组读,齐读,自读,指名读等形式,以读代讲,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内涵,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将会配上与之相应的背景音乐,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边读边想,边读边勾画出草原美丽,恬静的景色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真切的走进大草原,从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感悟美

  每个学生的阅读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我设计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汇报的学*方式,在第二部分的学*中,我将会放手让学生学*他们最喜欢的部分,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并汇报你觉得最能体现蒙古同胞人情好客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自发的学*,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学生与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同时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五)突破重点,体会情深,升华美

  俗话说:"画龙贵在点睛。",在这个环节上,我将引导学生紧紧的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点题之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摩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情感得到升华,把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

  (六)整体回顾,拓展迁移,让美得到延伸

  课上到这里已经接*尾声,因此我将会引导学生再次的朗读全文,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学生通过学*《草原》一文,激发了学生对西部的兴趣和欲望,为了满足学生的学*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时即将结束之际,我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学*资料,例如与之相关的网址,书刊等,并鼓励学生自主的查找相关的资料。并与同学之间共同分享自己的学*资源

  【设计意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是为本组"走进西部"其他课文的学*做好铺垫。】

  (七)板书设计

  |天空:清鲜明朗|惊叹

  美丽的风光〈〉

  |草地:一碧千里|舒服

  |热情迎接|

  1、草原|激情相见|

  美丽的蒙古人〈盛情款待〉蒙汉情深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

  不同地区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本课通过对和国内蒙古大草原的描述来突出草原人家的特色,从而增加学生对这一类区域生活的了解,感受世界的广阔无垠,生活和丰富多彩,人与地的密切关系、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了如下的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学*,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大草原的特点,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过程与方法:能够从地图和相关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让学生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识到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草原文化的特色。

  教学难点:内蒙古的自然条件对牧民生活、生产的影响。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问题情境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的动力,是思维的火花,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探究学*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2、说学法

  把联系阅读法、感受信息法、讨论法与学生的各种活动结合起来,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流程

  (一)师生互动,歌曲导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曲《天堂》,让学生观看、描述、猜想画面反映的是哪个区域的风光,由此引入内蒙古的话题。

  2、教师进一步引导提问:你们喜不喜欢内蒙古?大家想进一步了解内蒙古吗?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此环节作为新课导入部分,以直观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情绪直接影响学*效果。因此,在课堂上播放歌曲《天堂》,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以形象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内蒙古的风土人情,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对祖国江山如此多娇的自豪感,使学生为此而心动。这一环节需要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二)生生互动,探讨课题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讨论、提出问题,然后教师进行归类(设想)。

  1、请同学描述内蒙古的地理位置。我们怎么去?

  2、内蒙古的地形以什么为主?

  3、内蒙古的气候是什么类型?有什么特点?

  4、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草原上人们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衣、食、住、行和民风民俗的特点。)

  【设计说明】以上前三个问题是学生在以前的知识。后一个问题可以在学生阅读本课教材的内容后,通过生生、师生互动来解决,以提升学生运用信息质疑、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四个问题环环相扣,且层层深入,都在探讨内蒙古人民是怎样利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使学生为之行动,树立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的信心。这一环节老师需要教师收集相关的音像、图片资料辅助学生解决。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

  (三)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内蒙古草原上牧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设计说明】根据教育心理学可知,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应提供给学生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因此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探讨内蒙古的自然条件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四)拓展延伸,留有余味

  同学们,神奇而美丽的内蒙古,仅用短短40分钟,在小小的课堂里是说不完的,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就把目光投向书本,投向网络,投向大自然,去关注内蒙古的风土人情,去关注内蒙古的资源开发利用,去关注你想关注的问题。

  【设计说明】通过声情并茂的激励语,引导学生课后通过多种形式继续了解内蒙古的风土人情,关注内蒙古资源的开发利用,让学生感受内蒙古独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体会内蒙古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领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学生的探究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不应只停留在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使学生为之情动,让课堂留有余味,促使学生进一步去了解、探索内蒙古的草原风情。

  四、教学反思

  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草原人家》这一课的学*上,本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始终处于学*的主体地位。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我感觉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学*效果。

  1、成功之处

  (1)学生们参与程度高,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教师与学生处在*等的学*角度上,共同审视和研究这一课上所出现的问题。学生们在课上畅所欲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进行了衔接和引导,帮助学生开拓了思维,从而顺利完成了这一课的学*,完成了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要求。

  (2教学生活化。本课我设计了贴*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真正做到了“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

  (3)课件的制作及使用非常成功,成为了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时间、内容掌握得也很好,没有纷繁复杂的感觉,没有眼花缭乱的感觉,感觉基本的教学内容变得无限扩张。整堂课的时间把握上游刃有余,与课件的详略得当有很大的关系。

  (4)对内蒙古人民的美好祝愿,引起了学生们极大地兴趣,同时使学生增强了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实现了通过《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社会、爱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养成也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2、值得注意的地方

  (1)知识的拓展。我只对内蒙古草原进行了与学生的共同学*,而没有涉及其他草原和牧场,应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基本草场和牧场情况。

  (2)教师的课前准备还应更充分些,应以渊博的学识去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说,在课上,学生的提问中,提出了“那达慕”始于何时,这正是历史与社会的很好的结合点,而教师也没有准备这个问题的答案,所以留给了学生进行课后探究。我认为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3)学生的广泛参与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课上,学生发言人数与人次存在重叠,意味着主动发言人数少,只有十几人,应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大家轮流发言,使每一个人都得到锻炼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此次,我向大家汇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通过抓住明线、紧扣暗线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升华民族精神的教育融为一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动听音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并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巧妙引导,资料铺垫,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程序

  1、激趣揭题,牵出明线

  上课伊始,我以充满激情的开场白带领学生回顾本学期所学课文带给我们的快乐,“登上长城、走进北国、浏览桂林漓江、飞到鸟的天堂……”薄薄的语文书,使我们大家人在课堂,心在飞翔……这一行行动人的文字使学生对即将要

  学的课文充满了期待,为心的继续飞翔鼓足了劲、加足了油。学生在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线索和快速浏览课文的基础上,很快牵出文章表现草原景色美、人情美的这条明线,并迅速开始了认识草原景色的学*。

  2、“读占鳌头”、突出重点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语文,首先要把握好语言的工具性。多读、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学*语言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充满激情的诵,也是衡量学生是否突破难点理解“蒙汉情深”的关键。因此,接下来的课文教学,我采取的“读占鳌头”的学*方法。

  首先是精读草原景色一段,品味意境美,掣起“暗线”,品味“动情”。

  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审美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发达的想象、联想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发展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草原》中写羊群在小山丘上“上上下下”,真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向老舍先生学*,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

  巧设活动,增强美的趣味。完成美育和智育融合的最重要手段,是把死板的课堂教学转变成具有美学趣味的活动。《草原》中在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时有这样一句话:“……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让两名学生用美术描绘的方法分别为同学们解释这两个词语,学生寥寥几笔,大家便轻松理解了“翠欲流、一碧千里”的美的精髓。

  多媒体展现草原风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再现草原美景,牵起了作者初步动情想高歌一曲、低吟小诗这条暗线,并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课内外结合在“敕勒歌”、“赋得古原草送别”深情吟颂中结束了此段的教学。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段融合“赛马、迎宾、热情会面、盛情款待”内容的音乐,组织学生在音乐声中放飞自己的想象,模仿主客双方的动作,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萌发出学*草原人情美的浓厚兴趣,再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细读品味作者又动情到更动情的感情变化。具体作法是:

  默读二到五自然段,找出能体现“蒙汉情深”的句子,同桌交流体会。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着力于语言文字训练。抓关键词“襟飘带舞”,比较“飞”与前文中“走”的异同,在作者感悟“又动情”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充满激情的煽情读。反复吟颂结尾诗句,体会作者愈加强烈的感情,用饱含深情的颂读,体现学生对“蒙汉情深”的深刻理解。

  3、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在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的课件展示中,在悲凉、沧桑的音乐声中,在学生深情的吟颂中,我本想结束课程的学*,但王主任的话给了我启示:为何不把*时鼓励孩子大胆质疑的作法大胆展示一下呢?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反复考虑后,我接受了王主任的建议,大胆放手让学生质疑,并很快理清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蒙汉为何情深?仅仅是蒙汉才情深吗?”并顺势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在“56个兄弟姐妹一家”的动人旋律下,课件展示“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动人画面,继而鼓励学生心儿继续飞翔;“提供旅游网址、推荐老舍名著”,在学生专注的沙沙记录声中,我似乎看到一扇扇知识之门在他们面前打开,孩子们从这扇门出发,带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四、教后反思:

  《草原》这节课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精美的课件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因为我的设计不周,学生对草原景色的认识还有些浮于表面,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谈的还不够深刻。但是,我坚信,在有色小学的这方沃土上,下次,我一定能够更精彩。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草原》这一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上好这堂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说教材】


个人说课稿菁选(扩展9)

——《杠杆》说课稿菁选

《杠杆》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杠杆》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课程标准的要求

  1.在杠杆的定义,相关名词上做主要介绍,特别是力臂的画法上着重落实。

  2.学生学会自主探究杠杆的*衡条件,通过多次、反复的实验记录来验证杠杆的*衡条件。

  3.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这一知识,并在生活实践中熟练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个要素。能确定杠杆的动力臂和阻

  力臂。能通过实验归纳出杠杆的*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探究杠杆*衡条件的过程,学会提出猜想、并从实验数据中归纳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科学兴趣.

  (2)结合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1.力臂概念的建立及画力臂。

  2。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衡条件。

  四、教学重点

  利用杠杆的*衡条件来解析生活中的现象。

  五、对教材进行分析

  从学科的角度而言,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从认知的角度而言,杠杆是一种模型。杠杆是最重要的一种简单机械,是学*后面的滑轮,滑轮组的重要基础。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设计理念,本节课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工具开始引入。利用生活中杠杆的应用实例,引入杠杆*衡条件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杠杆*衡条件的探究并得出杠杆*衡条件。最后结合杠杆*衡条件探讨杠杆的科学使用问题。

  六、学情分析

  杠杆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学生会切实感受到使用它的好处,学*兴趣浓厚.但对杠杆的概念及杠杆的*衡条件,学生还不十分清楚,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了解杠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帮助学生理解杠杆的*衡条件,降低学*难度。

  七.教法

  学生已经学*了力的知识,特别是已经明确了力的作用效果,初步形成了力的形象思维。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八.教学过程的处理

  1.引入新课

  通过古埃及金字塔的宏伟壮观,让学生联想到它的建设过程,运用了哪些工具。再通过学生熟悉的玩跷跷板的情景,比赛拔钉子等,让学生初步认识杠杆这种简单机械,并知道使用机械的好处。

  用课件展示一些日常工具,用这些工具所能进行的简单操作,说明它们的使用方法。从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中认识杠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激发学*兴趣。

  2.通过观察课件中撬石头的撬棒,抽水机的手柄,拔钉子的钉锤等,总结它们工作过程中的共同特征,得出杠杆的概念。

  (1)接着再以撬棒撬石头为例,介绍杠杆的五个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提出问题:如何作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学生根据数学知识,点到线的距离,通过数理结合,作出力臂。

  以跷跷板为例,要求学生画出跷跷板两端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并巡视学生完成的情况,有比较典型的`画法可以投影给学生看。

  3.探究杠杆的*衡条件

  (1)通过让学生画跷跷板动力臂和阻力臂,引出如果跷跷板要在水*位置*衡的时候,什么方法最有效?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如:重的人离翘翘板*,轻的人离翘翘板远。作用在翘翘板上的力大,力臂就短,力小,力臂就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如果跷跷板要*衡,是否与力的大小,力臂的大小有关?杠杆要*衡,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要满足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猜想,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觉感受,引发学生猜想.

  (2)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引导学生用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3)在学生实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让杠杆在水*位置*衡?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后可得出,杠杆在水*位置*衡的目的是可以从杠杆上的刻度读出力臂的长度。

  分别在杠杆两端悬挂钩码,多次测量,取得实验数据。并让学生保留最后一次实验钩码悬挂在杠杆上*衡的实验情况。让学生观察,最后一次*衡时悬挂的钩码各不相同。但都能使杠杆*衡,增加实验的可信度。

  (4)根据实验数据,验证猜想。在此过程中,可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归纳分析能力。

  各小组的实验结论是一样的,培养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评估能力。

  4.杠杆的应用

  请同学们思考:能否用一把弹簧测力计测量一头大象的重呢?

  九.布置作业

  1.P169 第1、2、3 题。

  2.利用筷子、塑料盖、细线和小重物制作一架小杆秤。通过制作小杆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升华学*兴趣.

  开场白: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硬棒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在此,我们来探究一下他的梦想究竟能不能实现。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课本第九章第一节《杠杆》。

  一、教材分析:

  杠杆是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体现了物理的课程改革中从生活走进物理的要求,并且之前我们学*过力的作用效果和*衡知识,本节内容也是前面力学内容的延续,是学*滑轮和滑轮组等知识的基础,是力学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重难点分析:

  1、由于同学们对杠杆的认识和杠杆*衡条件的了解是后续学*的基础,也是学生使用杠杆的重要知识储备,因此作为本节内容的重点。

  2、另外对于力臂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抽象,对于三类杠杆的区分稍显困难,因此可作为本节内容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杠杆十分熟悉,有一定的使用杠杆的经验,对杠杆省力的印象比较深刻,但是对于使用费力杠杆的原因不明确,所以学生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是肤浅、片面,甚至错误的,追其根本是杠杆使用中遵循的规律是未知,所以杠杆*衡条件是学生学*的重点。

  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的调节,这些都为学*本节做好铺垫。学生对为什么学*力臂、为什么要探究杠杆*衡条件还存在疑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置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布置合适的任务,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衡条件。

  三、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杠杆和什么是杠杆的支点,受到的动力和阻力,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初步理解力臂的概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理解杠杆的*衡条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和创造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德育目标:激起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法与学法:

  通过对教学目标及学生认知情况的认真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结合几种杠杆受力*衡的图示实例讲述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内涵,易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概念;引导学生画动力臂和阻力臂,能突破本节的教学难点。显然教上述概念时适宜采用观察法和讲练法。教杠杆*衡原理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能卓有成效的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因此,把发现法作为一种学法进行渗透是可行的。五、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课题引入: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羊角锤、核桃钳、镊子等,引入简单机械的认识。教师以复杂机器都是由一些简单机械组成的为话题,提出质疑,引出本章课题。然后指导学生观察用幻灯片放出的几种杠杆,让学生找出几种杠杆的共同特征,建立杠杆概念,引出本节课题——杠杆,使杠杆概念的建立与课题的引入并行。

  力臂概念的建立:

  初中物理教学中“力臂”概念,历来都被物理教师看作是一个难点,“力臂”作为教材内容的呈现,只是单单给定了物理概念,而后面我们所探究的杠杆*衡条件实验中,为了方便地从有刻度的杠杆上直接读取力臂大小,都是将杠杆调至水*位置后,杠杆左右添加钩码,使杠杆达到*衡状态。这种特殊情况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清晰的力臂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就是力臂的定势思维。因而“先入为主”在以后画力臂等有关问题中常常出现失误。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我也做过思考,尝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建立人从公路外一点上公路的“最*走径”模型。

  如图1所示,a为一条公路,A为公路外一点上的人,想上公路的最小距离为,建立模型。关于这一生活经验都是学生所具备的常识。将这一知识与杠杆知识有机结合赋予新的意义。如图2所示,将力的作用线b类比为公路a,支点O类比为公路外一点A,力臂OC类比为上公路的最小距离。这样将寻找力臂的问题转化为上公路时最短距离的走径问题。实践证明,建立这样的模型进行教学,学生在较复杂形变的杠杆中能够准确地作出力臂的图示。

  在教师完成上述概念的建立之后,引导学生画出幻灯片所示的几幅图的动力臂和阻力臂,进行训练强化,基于前面的观察,针对杠杆的形状,支点的位置进行总结,防止学生形成消极的心理定势。进行上述内容,遵循创设物理环境,突出观察实验的原则,在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创设的物理图景而形成表象的基础上建立物理概念,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杠杆*衡条件的探索与应用杠杆*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也作为滑轮学*的基础,在教学处理过程中,首先演示杠杆在水*位置的静态*衡,引出杠杆的*衡概念。让学生,依据教师的形象点拨,找出影响杠杆*衡的四个因素,然后质疑:杠杆*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有什么关系?之后引导学生做探究实验。这样进行引导,能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索的目的性,对学生的探索具有导向作用。学生分组探究杠杆*衡问题,对记录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通过对比,综合和概括,总结出杠杆*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正确的给予肯定,不完善的进行补充,并引导学生写出杠杆*衡条件公式。由一组实验数据引发的思考

  这是学生测量的一组数据,在得出实验的阶段学生就产生了上述的疑惑,到底是哪个结论正确呢?

  有些同学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比较迷茫,但是当教师将他的问题对全班同学提出之后,有些同学自告奋勇的帮他解决了。

  同学方法:首先将杠杆调制水**衡。然后在杠杆左侧挂一定数量的钩码,用弹簧测力计分别竖直拉动杠杆右侧的每个拉环,使杠杆在水*位置静止,在阻力和阻力臂不变的情况下,分析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就不会得到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这个错误的实验结论,最终也正式探究出杠杆的*衡条件:动力乘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另外教师针对此次错误结论进行分析归纳,启迪同学们,必须进行多次测量才能保证实验结论的准确性,在进行物理实验当中,遇到需要自己给出数据进行实验时,不能取特殊值,这样不利于普遍规律的得出,另外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在物理当中,不同的物理量是不能相加的。

  依据杠杆的*衡原理,教师提出新的问题,根据力臂的关系能不能分析出动力和阻力的'关系?这次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并且这样也可适时的活跃课堂的氛围,使每个同学都能充分的开动脑筋,更加符合高效课堂的标准。讨论完成之后,汇报成果,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从物理走向生活。

  3、课堂小结

  在进行完实验探究之后,为了保证课堂的学*质量,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小结由动画组成,首先让学生观看动画,教师提问由动画学生可以找到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是什么?学生自然想到杠杆的定义——围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之后让学生从动画中找出杠杆的五要素,再次提问,杠杆不*衡,那么如何使它*衡呢,学生自然就想到杠杆的*衡条件,最后教师举出几种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从中找到三类杠杆。这样的设计符合本节的学*理念,能使学生将本节的知识形成体系,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知识脉络,为后面的*题处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以动画的形式进行层层推进,更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清晰的思维表象,形成深刻的印象,更加难以忘怀。

  堂清及作业处理为了检测学生的学*成果,挑选了以下五道题目。第一题中考察学生对三类杠杆的分类,题目较为简单,由于小结中最后处理三类杠杆,这样的设计更容易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满足感。

  第三题重点考察学生对于本课难点力臂的把握,并且在画力臂中穿插考察学生对五要素中支点的理解,从更广范围可以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设计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学*心理,最后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形成体系,培养了学生系统分析能力,通过反馈,最终也使教师从学生身上找到自身的不足与需要改进之处。

  总之,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本着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础,将本节课中,复杂问题简单化,将简单问题理想化,将理想问题模型化,将模型问题具体化的设计思路,本着以高校课堂为依托,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更加有效,爱上物理,爱上学*。最后,可以提出一些新的问题,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若将学生比喻成客人,那么留有余味,自然客盈门。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春寒料峭,却阻挡不住我们业务学*的热情。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科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七大方面,说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讲的是新人教版初二物理课本第十二章内容,教材第七章

  第八章分别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衡知识,本节从新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了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杠杆*衡条件是贯穿于全章的主线,起到统领全章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认识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初步理解力臂的感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知道杠杆的*衡条件和杠杆的一些应用。

  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经历探究杠杆*衡条件的过程,学*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本节内容编者意图是体现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

  体现学生科学探究活动,有探究实验杠杆的*衡条件,图文并茂,目的是培养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学生使用过杠杆类工具,例如剪刀、筷子、钓鱼竿等等,对*衡已有一定的认识,能正确熟练使用实验所需测量工具,但对杠杆这种简单机械缺乏较为系统的科学认识,对杠杆的作用更是模糊不清。这就希望教师创设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物理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杠杆*衡的条件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本章其他几节所述物理规律的理论依据,应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杠杆及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和画法应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科模式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新知探索课模式是以“实验探究”为引领,“小组合作”为基础的合作探究式学*模式,该模式包括: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提升三部分

  教学设计

  ⒈创设情景,引入问题

  教师通过让学生捏粉笔头的比赛,提出疑问,引出要研究的问题——杠杆。并由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和古埃及人修建金字塔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出物理问题:杠杆是什么?由简单到复杂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个过程,为学生学*新知识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⒉研究发现,展示新知

  结合教材中的几种杠杆示意图,黑板上画出撬棒撬石头、跷跷板的杠杆示意图,引导学生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归纳出杠杆的概念。这种发现学*法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有助于保护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

  在学生掌握了杠杆的概念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熟悉的'杠杆。通过练*可以加深学生对杠杆的理解,并锻炼了学生认知食物的能力。

  要进一步了解杠杆,提出要掌握杠杆的几个概念,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支点、动力、阻力、动力作用线、阻力作用线、动力臂及阻力臂。对于动力臂及阻力臂作图,学生比较难于理解,需要反复地讲解和强调,因为在初中教学中已经学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那么从这里入手,讲解作图过程,在过渡到力臂的画法中来,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⒊探究活动 增强体验

  杠杆的*衡条件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保护好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要认真引导学生分析设计方案的

  可行性和合理性。在试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F 与 的乘积和F 与 的乘积相等、相差很小、相差较大,教师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处理,根据所处理的数据讨论、总结得出杠杆的*衡条件:F × =F × 。

  ⒋拓展分析 发散思维(实验结论推出部分 5历时)

  从杠杆的*衡条件可看出,影响杠杆*衡的不只是力,也不只是力臂,而是力和力臂的乘积。力再大,力臂若为零,则对杠杆的*衡不起任何影响。

  最后让学生通过画出杠杆的示意图,明白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优缺点,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应用它们解决简单问题,增强解题能力。

  5。深化概念,拓展思维(小结部分 历时3)

  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要点进行回顾,加以总结,训练学生归纳物理知识的能力。

  6。夯实基础,巩固提升

  课堂同步,找出几个针对性*题,重在检查学生对不同杠杆的分类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更好的巩固掌握本节课内容,为下节课深入认识大好基础。

  板书设计:

  杠 杆

  一、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⒈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一般用O表示。

  ⒉动力:是杠杆转动的力,一般用字母F 表示。

  ⒊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里,一般用字母F 表示。

  ⒋动力作用线:过动力作用点沿动力方向所画的一条直线。 ⒌阻力作用线:过阻力作用点沿阻力方向所画的一条直线。 ⒍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字母 表示。 ⒎阻力臂:从纸雕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字母 表示。

  二、杠杆的*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 =F

  三、杠杆的应用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六、课堂评价

  评价应反映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评价表格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我从合作意识,参与积极性,

  实验技能,观察描述能力,处理实验结果能力,基础达标和拓展提升六方面通过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种形式对学生本节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作出评语给出等级,激励学生再接再励。评价关注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生在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使对学生学*过程和学*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

  参照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想想做做”、“科学世界”等栏目来开辟一些新栏目,例如:本节课后我会让学生做一个身边的生活用品—杠杆的统计,并分别对杠杆进行分类,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开阔学生的眼界,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兴趣的目的。课外资源方面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重视利用网络资源和其他媒体信息,例如我会让学生们上网查询在生产生活的杠杆有哪些应用等。还有开发优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进行课外小实验。指导学生通过各种资源学*物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物理的热情,让学生的学*材料更富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最后送一句警言与大家共勉:一千个愿望,一千个计划,一千个决心,不如一个行动!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教材】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课,是继学生认识了一些简单工具后的第一类工具的研究课,是后续课程的引导课。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够认识杠杆,并找出三个点;会使用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

  能够记录实验数据,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分析。

  【说教学过程】

  一、学生体验,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带钉子的木板,启发学生将钉子取下来(选择工具);

  2.出示开瓶器和饮料,学生体验使用开瓶器开启饮料瓶的过程;

  3.结合以上两个体验过程,和剪刀、钳子等工具,以及跷跷板等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二、认识杠杆

  1.通过其中一张图片,描述“杠杆”的概念(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并介绍撬棍上的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学生尝试找其他工具上的三个点。

  3.让学生区分杠杆类工具和非杠杆类工具(螺丝刀拧螺丝,擀面杖等)

  三、研究杠杆的科学

  1.出示杠杆尺和使用说明书,演示组装杠杆尺。

  2.介绍实验方法(杠杆尺左边看成阻力点,右边看成用力点)进行演示。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数据。

  4.学生展示自己的数据记录,并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

  5.总结实验结论:

  (1)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四、小结本课内容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杠杆以及杠杆工具的作用,并能找出杠杆的三个点。下节课我们将用本节课的知识将我们见过的和使用过的杠杆类工具进行分类,请同学们下去搜集整理杠杆类工具。

  【说教学反思】

  教学借用动画片人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学生模仿者里面的人物进行学*,给课堂增添了愉悦的学*氛围。实验中学生基本能够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还有待培养。

  一、课程标准的要求

  1.在杠杆的定义,相关名词上做主要介绍,特别是力臂的画法上着重落实。

  2.引导学生自主运用杠杆的*衡条件,解决生活中的实验问题。

  3.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这一知识,并在生活实践中熟练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杠杆的力臂作图问题;

  ②.杠杆*衡条件实验探究的问题;

  ③.杠杆*衡时的最小力的问题;

  ④.杠杆*衡时变化的问题;

  ⑤.杠杆*衡条件计算的问题;

  ⑥.杠杆*衡的分类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练结合让学生掌握以上知识与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科学兴趣.

  三、教学重点

  1.力臂概念的建立及画力臂。

  2.运用杠杆的*衡条件解决实验问题。

  四、教学重点

  利用杠杆的*衡条件来解决实验问题。

  五、对教材进行分析

  从学科的角度而言,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从中考角度而言,杠杆是一个重点考查对象,本节课从学生已知知识开始,引导学生怎样利用杠杆知识解决问题。

  六、学情分析

  杠杆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学生会切实感受到使用它的'好处,学*兴趣浓厚.但对杠杆的概念及杠杆的*衡条件,学生还不十分清楚,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亲身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了解杠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杠杆的*衡条件,降低学*难度。

  七.教法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示范等教学方法。

  八.教学过程的处理

  1.引入新课

  通过分析杠杆*衡条件在*几年遵市中考中分会比例,让学生认识杠杆*衡条件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课件中撬石头的撬棒,总结它们工作过程中的共同特征,得出杠杆的概念,掌握杠杆*衡的5要素。

  (1)接着再以撬棒撬石头为例,介绍杠杆的五个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提出问题:如何作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学生根据数学知识,点到线的距

  离,通过数理结合,作出力臂。

  3.探究杠杆的*衡条件实验探究

  通过例题让学生回忆杠杆的*衡条件探究注意事项。

  ①、*衡螺母调节;

  ②、调节杠杆水*位置的作用;

  ③、根据杠杆*衡条件增减钩码

  4、解决杠杆*衡最小力的作法:

  1)、在杠杆上找离支点最远的点作为力的作用点;

  2)、把该点与支点连接的线段作为力臂;

  3)、对应的力最小(注意力的方向)

  5、解决杠杆变化问题:

  根据杠杆*衡条件F1×L1=F2×L2找出定量,再根据一个变量判断出另一个变量

  6、解决杠杆计算问题:

  根据杠杆*衡条件F1×L1=F2×L2列式计算;特殊计算方法:赋值法;极值法

  7、解决杠杆分类问题:

  根据杠杆*衡条件F1×L1=F2×L2

  若L1>L2,则F1

  若L1F2;此杠杆为费力杠杆

  若L1=L2,则F1=F2;此杠杆为等臂杠杆

  各位尊敬的专家、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为学校六年级的新生班设计的一堂课——《杠杆的科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程序和教学效果的预测三大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杠杆的科学”一课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的第2课时。通过前一课“认识工具”教学,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金砺实验小学座落于宁乡县城,因学校规模发展很快,不断有来自宁乡、长沙、望城、益阳及安化等地的学生进入我校就读,本学期,六年级增加了三个新生班,因本节教学设计是针对这三个班级,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前,我对新生的科学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孩子有85%来自农村,40%的学生没有小组合作学*的经历,55%的学生没有做过科学实验,70%的学生没有做过科学记录。农村孩子的生活动手经验和动手能力不比大多数的城市孩子差,但科学学*经历、科学学*的素养与城市孩子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三、教学目标:

  经过学情调查,因新生班与老生班的差距,所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也表现出差异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培养学生科学学**惯,激发学*科学的兴趣。

  难点:分析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形成好的科学探究*惯。

  说教学程序

  一、设计思路:

  (一)导入:

  故事导入新课,借助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借助图片(课件)让学生初步感受杠杆。

  (二)认识杠杆:

  学生通过自学认识杠杆及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尝试找出生活中的杠杆类工具:压水井的压杆和跷跷板的三个点(课件)——引导学生识别课本上图片出示的常用工具是不是杠杆。

  (三)杠杆的秘密:

  提出“杠杆类工具一定省力吗”的科学问题引发学生猜想——引导学生利用杠杆尺进行实验,并记录、整理、分析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二、教学方法:

  教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跟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适时指导,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科学规律。

  3、针对农村孩子,多鼓励、多引导,规范学生学*的*惯,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法:阅读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和集体交流讨论、记录和分析数据。

  三、课前准备:

  教师:杠杆尺、勾码、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小组准备杠杆尺和一盒勾码、教材附带记录表

  四、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以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引入新课。讲述故事前,通过简略介绍阿基米德的成就,拓展学生课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接下来结合图片讲述阿基米德“撬地球”的

  故事,并请学生评论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长长的棍子,我就可以撬起地球”,这样一句匪夷所思的话却出自一个大科学家的口里,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同时“一个支点、一根长长的棍子”以及撬地球的图片可以让学生地初步感受杠杆,从而达到情境创设的目的。

  (二)认识杠杆

  1、什么是杠杆:“阿基米德要用棍子撬地球,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用棍子撬东西吗?”从情境自然过渡到教学内容,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所见过的撬起重物的例子,发掘学生生活经验中见到过的'杠杆类工具的实物,建立杠杆的表象。接着我直接揭示:我们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科学概念衔接起来。

  2、杠杆的三个点:让学生结合插图阅读教材1、2、3自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知道了什么?”通过交流、归纳,让学生认识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3、找出杠杆类工具(摇水井的压杆和跷跷板)上的三个点:学生先观察图片,用铅笔尝试标出三个点的位置,再小组交流。在汇报时我适当指导,要求学生把每个点的位置叙述清楚、准确,尤其是跷跷板的用力点和阻力点,我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要以跷跷板上的同学脚站的位置为点,而且两边都可以看作用力点和阻力点。在本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学*态度,并初步渗透在杠杆中用力点和阻力点是相对的。

  4、识别常用的杠杆类工具:由学生先观察,小组交流,再集中汇报、讨论,说说理由。农村的孩子的表现欲望与城市孩子同样强烈,但表达能力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想的意思说清楚、说完整,逐步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

  (三)杠杆的秘密——探究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通过实验和整理分析数据,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是本课时的重点,而对于这群缺乏科学实验经历孩子来说,如何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并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猜想;怎么样指导他们设计实验,并养成好的实验*惯动手操作,最终得出实验结论。这些问题都是本课教学中需突破的难点。为此,本环节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1、提出问题:“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杠杆类工具,那杠杆有什么作用呢?”联系生活实际中撬棍的作用,学生大都会认为:杠杆可以省力。我接着提出问题:“那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吗?要怎么做才省力呢”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撬起重物的情景和教材上撬起箱子的图片,让他们发现支点一般靠*阻力点。“如果支点离用力点*一些,离阻力点远一些,杠杆还会省力吗?”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猜想。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敢于猜想。

  2、介绍杠杆尺,让学生了解怎么样使用杠杆尺和钩码来做一个杠杆。并作出规定:(1)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勾码看作要被撬起的重物,把挂在杠杆尺右边的勾码看作是用的力(便于在实验中对杠杆是否省力进行判断);(2)每次实验两边只能各选一个点挂勾码(目的在于将实验控制在学生可研究的范围内)。

  3、集体讨论制定实验计划。因为这是一个随机组合收集数据的实验,所以挂几个勾码、挂在哪个点上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主选择,制订计划时,只需明确用杠杆尺做实验,怎样是省力,怎样是费力。根据学生分析数据能力还不太强的实际情况,为便于学生能较容易的

  从实验数据里发现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我规定每一次实验要使杠杆保持*衡,便于实验后分析数据,并鼓励学生多做几次实验以收集更多的数据。最后提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分好工做好记录。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让没有经历过科学实验的学生初步体会怎样制定一个实验计划。

  4、学生动手实验。实验时我到各组指导学生操作,并提醒学生作好记录,实验完成后训练学生迅速整理器材的*惯。

  5、整理、分析数据,发现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学生得出结论后以激励性语言肯定在实验过程、整理分析数据过程中做得好的小组,使学生体会到成功和被肯定的喜悦,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6、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提出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更为合理?”让学生集体讨论,分享各组在收集数据时的一些好的做法。通过活动,教师再适当渗透收集数据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数据时的良好*惯。

  7、提出问题:“了解了秘密,你们对阿基米德说的那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呢?”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尝试用新发现的知识来重新解读阿基米德的假设,引发新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板书设计

  杠杆的秘密

  省力:

  费力:

  不省力也

  不费力: 左边(阻力点) 勾码个数 阻力点到支点距离 右边(用力点) 勾码个数 用力点到支点距离

  说教学效果的预测

  1、学生能识别常用的杠杆类工具,大多数学生能找出一般杠杆类工具的三个点;知道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2、学生的自学、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表述、动手操作、数据的整理分析等方面能力能得到提高,

  3、学生能感受科学课堂学*方法,逐步形成好的科学学**惯,初步体会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材料准备:

  教师:演示PPT、小杆秤、杠杆尺、钩码等。

  学生: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按六人一组配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新课,初步认识杠杆

  1、教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投影出示要求:请利用你们位置上的橡皮、塑料尺将文具盒撬起来,想一想:在这个活动中,有哪几个点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2、学生游戏

  3、你能说说3个重要位置分别是哪里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阻力点、支点、用力点

  生1:手指用力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师:是的,这个点非常关键,我们可以叫它用力点

  生2:这块橡皮也很重要,师:橡皮起了什么作用?引出支点概念。

  师:还有哪个位置很重要呢?(如学生不能答出,教师可直接给出:其实被文具盒这个重物压住的位置也很重要,我们可以叫它阻力点)

  课件展示3个点的位置

  4、其实,刚才我们组装的工具,在科学上有个名称叫做杠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杠杆的科学》

  5、你觉得刚才我们组装的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怎么样的杠杆才能省力呢?我们可以借助杠杆尺进行研究。

  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1、出示杠杆尺,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围绕支点转动,静止时是*衡的,两边有小格距离相等)

  2、现在老师在杠杆尺左边挂上重物,这个位置就是……(阻力点)。如果要使杠杆尺*衡,我们要在哪边用力?(教师用手在右边按下),这个点就是……(用力点)。但是我用了多少力呢?看不出来,同样我们也可以用钩码来表示,猜一猜我要在右边挂几个钩码,杠杆尺才*衡。(由学生猜一猜,说说理由,然后教师按学生说的挂钩码)

  3、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试一试呢?我们来个规定:杠杆尺左边挂钩码的位置是阻力点,右边挂钩码的位置是用力点。等会研究的时候你们喜欢把钩码挂在哪个位置都可以,想挂几个钩码也随便你,但室好后一定要让杠杆尺*衡。

  4、提出几点实验要求:

  (1)、左右两边的钩码数一样多的,太简单了,每组只能出现一次。

  (2)、杠杆尺左右两边都只能挂一串钩码,不能在一边挂好几串。

  (3)、杠杆尺*衡了才算完成一种挂法,每位同学都要记录下来。(记录表1)

  5、指导记录方法:怎么记录呢?比如说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这样记录。(投影出示记录方法:左边第二格上挂两个钩码,右边第四格上挂一个钩码)

  记录好后还要想一想:这个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在表中填好,你认为这个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为什么?

  等会实验时如果听见音乐声响起,就请整理好实验材料,静静地立思考一分钟,然后完成讨论题

  6、各组学生展开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听见音乐后,各小组整理好实验材料后,立思考一分钟后,完成讨论题(记录表2)

  7、请汇报员上台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汇报要求说出各个实验的挂法,说到省力或费力时最好能举例说明)……如学生说到用力点上钩码数更少的是省力的,教师不能否定,可以说:是的,我们就是根据这点来判断它是省力的,老师请你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力点上这么少的钩码却能撬起阻力点上那么多的钩码?……再请第二位同学回答。

  如别的同学没有不同意见,课件出示3种情况: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费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全班齐读,教师将3句话贴在黑板上)

  8、汇报第二个讨论题:你还有其他什么发现?(由好几个学生说说,可以先让描述不完整的,或不正确的先说,然后由其他同学补充)

  9、请看我们前面做过的游戏,你能想办法移动橡皮,使这个杠杆更省力吗?(学生说了移动方法后,教师课件演示,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移就会更省力)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1、我们再来看看生活中的杠杆,投影出示老虎钳和火钳,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2、既然火钳是费力的杠杆,人们为什么还要用它呢?(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能利用杠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了)

  四、课堂小结。

  1、现在老师请你们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布置学生课后找一找生活中的.各类杠杆。

  5、《杠杆的科学》说课稿

  教材分析

  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它分为两部分:

  1、认识杠杆;

  2、研究杠杆的秘密。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在学*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很较直观,很清晰。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受力。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

  (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3)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

  (1)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

  (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以及斜面等简单机械。在前一节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及特点。教材从两个部分安排设计: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2、通过开展实验研究活动,我们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和理解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理解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体会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亲历实验过程,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教学难点】对实验数据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

  二、说学情

  学生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丝,用镊子夹棉球,等等。我们的.学生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根本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使用原理。同时,本节课的知识比较贴*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的工作特点,从而认识杠杆。

  三、说教学方法

  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

  知识的类比迁移:在教学杠杆有三个点的基本概念时,先让学生感受用撬棍撬动讲台的必要条件,再让学生看书中的插图,从具体的事例中抽象出杠杆的三个点。这样的设计从易到难,从形象到抽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很容易接受新的知识。

  实验操作:科学学科的知识都是从无数的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的出的。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是本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杠杆的省力规律时就让学生利用杠杆尺来反复验证,在收集并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

  合作讨论:合作讨论是在学生都积极参与,保留个性并能充分表达见解的学*方式。同时它也是一种学*能力。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每个小组都有一台杠杆尺,,但在实验方案的设计时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创设情景:

  师: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搬讲台)

  生: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

  师: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二)、认识杠杆

  1、学生观察教材P4插图,结合文字解决杠杆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等概念。(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入手,培养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自学来理解知识要点)

  2、教师示范画杠杆结构示意图。(从直观的例子中引出抽象的知识)

  3、教师展示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等实物图片,引导学生分别找出三个点的位置。

  4、判断教材中的六种工具是不是杠杆。 。(是为了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识别能力,学生说明理由时不一定非要学生标出杠杆工具的三个点)

  (本段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本环节中对于学生自己看书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边学边练,学以致用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有利于知识的落实。)

  (三)、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1、学生猜想: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吗?怎样做才能省力?

  2、实验探究,采集数据:

  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不进行提示,而由学生自主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然后再全班交流,在交流中解决设计不合理的问题,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比如,在实验中应该收集什么数据;在钩码的数量和离支点的距离上由学生确定,引导学生多次实验后,在一起来整理。

  3、数据处理,分析归纳: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寻找和发现规律并得出结论的技能。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向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经历了一次科学探究过程,学生亲历了提出猜想、实验探究、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归纳的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尝试了“猜想、实验、论证、应用”教学模式的研究。)

  (四)、总结交流、取长补短:

  由学生自由发言,主要谈在本次实验中的操作上的失误,设计上的失误,改进和完善的方法,得到的启示等。学生实验成功了固然可喜,但失败了也并不可怕,鼓励学生只要找出了失败的原因也是一种成功,所以评估交流是在探究活动结束后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五、说板书设计

  杠杆的科学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费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临川实验小学的万国奇,我说课的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杠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

  杠杆是《简单机械》这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研究杠杆的有关知识,是在学*了天*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简单机械,是学生顺利操作、设计简单机械的重要一步,也是学生形成合理知识链的重要一环。对下一步学*复杂的机械具有着重要意义。

  本课从“妍妍要打开饼干罐盖子”的问题出发,通过三个活动“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用杠杆做个起重机”引导学生认识杠杆,通过活动探究杠杆原理,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说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 ,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杠杆的`组成,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一定提高。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实验活动,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态度,培养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并且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接下来说教学重难点,在本着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杠杆的组成,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难点:找出科学规律。区分生活中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说教法:

  那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呢?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杠杆概念以及应用。

  说学法:

  学生要学好这一课,我应该这样指导学生的学*方法??

  1.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的核心,安排相关情景与三个科学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自主探究机会。

  2让学生通过参与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收集整理,分析归纳,表达交流等过程,在亲历中体验感悟和内化,感受学*科学的乐趣。

  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六年级学生学*特点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进行如下教学:

  一、情景导入:

  通过一幅妍妍要打开饼干罐盖,但又感到罐盖很难打开的情景,以及主题人物的对话,探讨打开罐盖的方法,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