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镜说课稿 (菁华3篇)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11-13 00:00:00 说课稿

*面镜说课稿1

  各位评位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面镜》。《*面镜》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单元。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四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面镜生活中比较常见。*面镜在本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光的直线传播延伸,又是光的反射的铺垫。因为*面镜成像的特点正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引起的。可以说,*面镜在光现象这一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WK %vr"Cy

  2、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面镜中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象与虚象之间的区别,了解*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4;8"d3A

  (2)能力目标

  经历探究*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学*通过观察提出假想,制定探究计划,动手操作,搜集证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并初步养成甄别假设、调整探究计划的意识。 #e4Vr_f

  (3)德育和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了解*面镜成像原理的好奇和欲望。 ++)]1t|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对虚象概念的理解;探究活动中的难点是如何确定*面镜中像的位置

  4、教材处理

  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学生对“虚象”和“虚象的位置”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难,所以要“统”;对于*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的方法;对于*面镜成像的次要特点采取“全放”的方法)

  5、设计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成相等的物体(替身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 _

  (1)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2)引导发现法(学生实验时,教师在教室内走动,引导学生完成实验);

  (3)演示法(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在讲台上再完成一遍);

  (4)实验法。

  2、教学手段——板书、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

  三、学法

  探究性学*、自主性学*、合作性学*(两人一组,相互配合)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照镜子*面镜能成像*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

  1、提出猜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这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明确探究方法]——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放在抽屉里]

  ——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棋子。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通过翔实的例子来证实有真实存在的像)

  *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会聚而成的呢?(设疑,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是的,*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 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

  好![激疑] 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

  ——必须使*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面镜进入人眼?

  ——被涂在*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面镜。那么怎么办?

  ——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

  ——换成*滑的白玻璃做。

  好!现在我们拉开抽屉,拿出*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棋子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

  ——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

  Α、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Β、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

  ——蜡烛不容易放竖直。

  ——蜡烛容易倒下。

  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打开抽屉中纸盒看看里面有什么器材。[抽屉纸盒里藏有两把手电筒]

  ——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

  你们再试一试看。

  [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

  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楚,动一动脑筋,有没有办法使手电筒成的像明亮起来?

  ——把当作物体的手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

  对,这样可以增强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

  [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表现出了异常喜悦的成就感。

  *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

  ——等大。

  4、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如图3,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1)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

  (2)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

  5、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1)改变物体与*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2)*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三、课堂

  小结:

  1、*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认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四、布置作业:

  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面镜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伊通第五中学的钱*。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光现象第三节《*面镜成像》的教学内容。为了使本次说课清晰流畅,明了直观。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和板书设计)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教材,*面镜成像是对光现象的进一步认识,与此同时它是在学*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认识*面镜成像,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 “像”这个概念。它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它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及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首先我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确定为一下三点(了解*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面镜能成虚像;理解*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接着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为以下两个方面(经历*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最后,是情感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探究“*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这三个目标中,情感目标是动力保障,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学*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特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并知道*面镜成像的特点。难点有两个:知识方面虚像概念是一个难点,因为“虚像”比较抽象,本身“看得见,摸不着”,这构成了本节的一个难点;而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预计对于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并且用玻璃板替代*面镜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探究设计中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接下来,我们来看学生的情况。本节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感兴趣的`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

  三.教法、学法分析

  由于初二学生的思维主要是由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于物理的兴趣主要是直观认识,还没有能过向抽象认识转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让学生直观体验*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如何研究虚像的环节中运用*面镜和*板玻璃的对比让学生更直观感受虚像。因此,这节课采用直观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由以下的教学流程展开(新课引入、新课教学、总结归纳、实际应用、反馈练*、布置作业)。

  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学中以了解、学*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首先是第一环节:新课引入。由于本人教学物理的同时兼班主任工作,经常会有调皮的孩子在课堂上照镜梳妆,要不就趁着科任老师不注意偷偷地在有阳光时用镜子,钢尺在墙上或是黑板上反射光斑。很多老师都很困扰,虽然学生对*面镜很熟悉,但对于成像规律及特点不很清楚,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学*兴趣,我从教参四个引入方案中选择了第一个,也就是最简单的一个。我用一块较大的*面镜,同时让学生自带小镜子,让学生观察自己在*面镜中所成的像,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例如:

  (1) 你的像在*面镜中的什么地方?

  (2)在*面镜中,你的像大小跟你的大小一样吗?

  (3)当改变你与*面镜的距离时,你的像的大小改变吗?你的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本设计方案中提出的相关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为探究“*面镜成像特点”中“提出问题”作必要的铺垫。2.此时,学生已经非常迫切的希望能够进一步探索,所以第二个环节我将进行新课教学,组织探究*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为了使学生从*面镜成像的特点角度去认识熟悉而又陌生的*面镜,我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同学们进行讨论,提出猜想。由于学生的积极主动,将提出下列不同猜想(像与物左右相反;物体离*面镜越*像越大;像与物到*面镜的距离相等;)。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由于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首先由我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紧接着,启发学生思考,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分析自己之前的猜想,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进行比较。到这里确定可行的实验方案,学生就可以进行实验了。同学们选定器材:*面镜、*面镜固定底座、两支蜡烛(模型)、白纸、刻度尺、用白纸充当光屏,进行实验。

  虚像的概念和*面镜成像原理是初中光学的一大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为后续学*扫除障碍,我引导学生通过作图来理解他们,这样既巩固了对反射规律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能力。

  小组展示实验并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时。此环节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

  (1)虚像

  (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4)物、像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在这里学生会得到像不能用白纸呈接到的结论,暂不急着说是虚像,而是提出疑问,为什么像用纸接不到呢?从而进入*面镜成像原理的教学。之后再回来补充虚像的特点。)

  3.总结归纳:实验结束后师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面镜成像特点。

  4. 接下来展示*面镜成像之美,使学生体会到*面镜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美丽。其实,*面镜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应用*面镜的例子呢?我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讨论一些*面镜成像的应用,例如水面倒影等。同时我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面镜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应用,师生进行交流生成了动态的课堂效果,使课堂变得更精彩。

  5.并进行针对性反馈练*。加深对*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与记忆。

  6.最后一个环节是布置作业:作业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根据农村中学学生现状,我一直坚持分层次作业。必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和反馈;选做题是学优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综合和拓展,同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延伸。

  六、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板书的设计意图是突出重点、再现过程。

  以上是我对《*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的一些认识,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面镜说课稿3

  《*面镜成像》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三章光现象的教学内容。现就教材、教法、学情、学法和教学过程五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认识*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探究*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个探究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这个探究在整个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中起示范作用,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及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探究*面镜成像特点。

  (2)了解*面镜虚像的形成原因。

  (3)了解日常生活中的*面镜成像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面镜的物与像对称的讨论,领略*面镜中的简洁对称之美。

  (2)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

  (3)通过利用*面镜的小发明、小制作,认识*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是:1、*面镜成像的特点;2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

  教学难点是:1、虚像的概念 ; 2、*面镜成像原理二、学情分析

  *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面镜越*,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三。教学用具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一块玻璃板,一张8K白纸,一盒火柴,两根等高的蜡烛,刻度尺,笔教师演示器材:火柴,蜡烛,玻璃板,光屏,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节课的具体方法:

  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

  五、学法指导 科学探究法 等效替代法六。 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5分钟)

  播放影片《红楼梦》中关于刘姥姥在宝玉房间照镜子的趣事片断。

  教师:刘姥姥把谁看成了她的亲家母?学生:她自己。

  教师:哪的自己?学生:镜中的。

  教师:物理学中把刘姥姥照的那面表面是*的镜子称为*面镜;镜子外面的她称为"物";镜子里面的她称为"像".今天我们共同学*"*面镜成像".由此引入课题。

  (本环节学生怀着好奇心观看影像,感受"刘姥姥"第一次照镜子时颇有趣味性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避免了解释"像"是什么的困难,又对什么是"像"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

  (二)、组织探究(30分钟)

  在这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设计、再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时间大约是30分钟)1.观察,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照镜子,观察自己在靠*或远离*面镜时,像的大小、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学生猜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2.猜想与假设:

  教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同学们猜想一下*面镜成像可能有什么特点?本环节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节重点用实验验证学生提出的以下猜想: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是"*大远小"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出示课件)并告诉学生,随着学*的深入将会逐步验证、学*同学们提出的其他猜想。然后介绍实验器材及使用方法。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在猜想之后就是验证猜想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如何选用器材?

  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 、"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与像比较。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用刻度尺量出每次实验中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连接每次实验中两只蜡烛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4)引导学生知道: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改变一次,再重做一遍实验。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免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必要的实验环节,使学生形成以偏盖全的片面的思维方法。(出示课件:展示疏理后的设计方案)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1)实验前教师强调实验要领:玻璃板一定要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像完全重合;别忘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

  (2)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观察,提供帮助,找到学生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5.分析论证: 小组展示实验并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此环节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

  (1)虚像

  (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4)物、像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三)【*面镜成像原理】(时间大约5分钟)在得出了*面镜的成像特点之后,学生自然对成像原理有极大的了解渴望,而这一知识点却有着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里我安排了用纸条模拟光束,理论分析等教学手段把抽象化为形象来进行难点的解决,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像物对称"这一成像特点。

  首先我带领同学们一起用纸条模拟光束理解*面镜成像原理接着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非实际光线形成。

  (四)、课堂小结(4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说说通过本节课的学*在知识和学*方法上都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需要总结?

  2.教师小结:*面镜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例如:*滑的桌面,*静的水面,*滑的金属面,它们都相当于*面镜。它们的作用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美丽的风景。(多媒体课件再现"桂林山水"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湖光山色美如画,这其中就有*面镜的巧夺天工。

  (五)、布置作业(时间大约1分钟)

  1、搜集*面镜在生活和其他方面的实际应用,为下节课的交流做准备。

  2、利用光在两*面镜之间多次反射,用身边的一些物品制作一个万花筒或潜望镜。

  (六)、板书设计

  *面镜成像

  1、*面镜成像特点:

  2、*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1) 虚像

  (2)像物大小相等;

  (3)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4)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面镜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阅读


*面镜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1)

——《*面镜成像》教学设计3篇

《*面镜成像》教学设计1

  【课程标准要求】

  1、知道*面镜的作用及成像特点,了解日常生活中*面镜成像的应用。

  2、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面镜成像的特点、*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就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体会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和交流评估。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主要以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分析讨论,逐步形成*面镜成像的特点。由于学生在小组实验中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系列过程,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困难,使学生体验到实验成功带来的乐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学*任务及学情分析】

  *面镜学生很熟悉。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在*面镜内所成的像,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本节课所提出的问题,并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为进一步探究“*面镜成像特点”作必要的铺垫。目的在于要让学生通过探究“*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印象,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牢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面镜的作用,掌握*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理解*面镜成虚像的原理,掌握*面镜成像作图法。

  3、了解日常生活中*面镜成像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

  2、体验实验探究中所用到的科学方法——等效替代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学生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精神,初步形成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面镜成像的特点以及*面镜成像的原理。

  2、难点:设计实验找到“虚像”,以及对“虚像”的理解。

  【实验器材】

  1、教师用具:蜡烛、光屏、镀膜玻璃、支架、*面镜、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用具:蜡烛、镀膜玻璃、支架、刻度尺、*面镜、坐标纸等

  【教学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学*及讲授解析

  【评价设计】

  1、注重过程评价: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中各种能力和方法的考查和评价;

  2、设计当堂检测题,检查学生所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教学过程】

  1、课前热身——复*导入

  小孔成像的成像特点及原理

  (1)已知入射光线,根据反射定律做出反射光线

  (设计意图:复*小孔成像及光的反射定律,为本节课学*的*面镜成像原理、特点及虚像的判断方法做好铺垫。)

  2、新课教学

  模块一:通过观察活动,建立“像”的概念,明确*面镜的作用

  教师引导:利用课前热身2,巩固*面镜的第一个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学生活动:通过*面镜观察自己或其它同学。

  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镜子中的“你”叫什么?

  交流发现:看到了一模一样的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像)。

  教师归纳:在物理学中,镜子中的“你”,叫做“像”;它不同于“影”。引导学生得出*面镜的第二个作用——成“像”,从而建立“像”的概念。

  (模块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了解*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建立“像”的概念,为后续*面镜成像特点的学*打下基础。)

  模块二:探究*面镜的成像特点

  环节一:提出问题——*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分组讨论:观察*面镜中的像,你认为像与物体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的学*目标,提出最贴*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便于学生理解问题和展开讨论。)

  环节二:提出猜想,交流发现

  学生活动:围绕着学案上的问题,边观察*面镜中的自己,边进行猜想。

  学生交流:通过观察发现像与物之间左右相反、上下一致、大小相等/不等、像*大远小……(提示学生说明猜想依据)

  教师活动:整理学生的猜想,并进行归类:同学们的猜想主要围绕着像与物之间的大小关系和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展开讨论,用最贴*学生生活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科学猜想。)

  环节三: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引导:选用怎样的器材才能找到像的位置?怎样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如何确定像与物体到*面镜的距离?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比较,选择合适的器材解决问题。

  突破难点:利用镀膜玻璃不仅可以看到像,而且可以找到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利用另一支同样的蜡烛代替物体在*面镜中的像,便于比较大小关系。(请学生到讲台来,演示交流小组讨论得出的实验方案。)

  形成目标:通过上述过程使学生明确实验步骤,形成正确的实验方案,知道器材的选择和实验的操作步骤,以及在实验中观察、收集、记录相关的实验信息(或数据)的方法。

  (设计意图:由于本实验的最大难度在于怎样找到“像”,因此,通过教师预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构思,从而设计出正确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充分理解利用镀膜玻璃代替*面镜、利用同样的蜡烛代替像的原因——等效替代,体现科学方法教育。)

  环节四: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温馨提示: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有普遍性、科学性,应改变物体与替代物的位置多做几次。

  学生活动:根据最终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教师活动:巡视各组实验情况,并在多媒体上展示实验的.基本过程,为在设计实验方面仍存在疑问的同学提供帮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另外,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用多媒体呈现,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

  环节五:分析归纳

  学生活动:展示实验成果,并尝试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

  教师引导:如果将对应的像与物的位置相连,会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培养学生对数据处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对于学生不易发现的“连线垂直”问题,教师可以进行适时的点拨,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特点。)

  环节六: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根据实验记录得出结论

  教师归纳: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设计意图:交流提升实验结果,得出明确的实验结论,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结果。)

  环节七:评估(按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那么,为什么在生活中我们会有像“*大远小”的感觉呢?

  课件展示:人眼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视角会随着物体到人眼的距离发生变化,当视角变小时,就会感觉好像物体变小了。

  (设计意图:此环节提出的问题是根据学生的课前猜想所随机制定的,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像“*大远小”的特性,教师则没有必要人为的增加学生的认知难度来讲解此部分的内容。)

  (模块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模块三:*面镜成像的原理——建立“虚像”的概念

  环节一:知道*面镜成“虚”像

  教师引导:如果有木板把点燃的蜡烛遮住了,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看到烛焰吗?

  学生讨论:利用*面镜观察。

  教师引导:(用*面镜改变角度,使学生可以通过*面镜再次看到烛焰。)通过学*我们知道,同学们看到的是蜡烛的“像”,这个像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活动:尝试用光屏承接*面镜所成的像。

  交流结论:通过类比小孔成像,初步得出“虚像”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类比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感知“虚像”的特点。)

  环节二:*面镜成像的原理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学*,寻找*面镜成像的原理,交流学*成果。

  教师活动:总结提高,利用多媒体展示“*面镜成像作图法”。

  形成目标:理解虚像的概念,知道*面镜成像的原理,掌握*面镜成像原理作图法,并能够结合*面镜成像特点规范作图。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学*,在学生已经对*面镜成像特点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进一步的总结、提升,对于突破难点、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的知识有很大帮助。)

  模块四:了解*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关于*面镜成像的应用,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学生活动:在教师举例的基础上,学生交流自己在生活中感受的关于*面镜成像的应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物理现象,尝试解释现象揭示本质,从物理走向社会。)

  3、课堂小结

  小组讨论,回顾本节课学*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在知识方面有什么收获?在实验技能方面有哪些提升?还存在什么问题和疑惑?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交流成果进行归纳提升,形成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归纳总结的情况进一步提升,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

  4、当堂检测

  1、利用*面镜的成像特点和光的反射定律,画出物体在*面镜中的像。(图略)

  2、身高为1.6米的一位同学,站在*面镜前1米的地方,他在镜中的像到*面镜的距离为_______;当他向镜面移*0.5米时,他与镜中的像的距离为______;像的高度是_______。

  (设计意图:针对本节课的学*进行简单的反馈练*,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作为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经历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本节课在学*过程和方法上存在着很多等待突破的难点。例如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怎样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器材找到像的具**置?怎样让学生自己发现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方法比较像的大小关系?以及在实验结束后用什么方式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虚像”的概念等等,都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加以合理的考虑和安排。

  教师只有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做好铺垫,利用适时的提醒,使学生自己找到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设计了实验的过程,他们在主动的解决问题、主动的探究,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执行实验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实验的独特魅力。

《*面镜成像》教学设计2

  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1、提出问题:照镜子,*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二、新课教学

  2、提出猜想:

  *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左右相反;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

  ——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暂时不取出]

  ——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蜡烛。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

  *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呢?

  ——不是的,*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

  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

  好![激疑]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

  ——必须使*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面镜进入人眼?

  ——被涂在*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面镜。

  那么怎么办?

  ——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

  ——换成*滑的白玻璃做。

  好!现在拿出*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笔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

  ——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

  (一)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

  (二)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

  ——蜡烛不容易放竖直。

  ——蜡烛容易倒下。

  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看看里面桌还有什么器材。[两把手电筒]

  ——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

  你们再试一试看。

  [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

  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楚,动一动脑筋,有没有办法使手电筒成的像明亮起来?

  ——把当作物体的.手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

  对,这样可以增强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

  [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能很好地体会到科学探究成功后的成就感。]

  *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

  ——等大。

  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

  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

  5、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1)改变物体与*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2)*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三、课堂小结:

  1、*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可明确):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认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四、布置作业:

  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探究的情况下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自读教材“凸面镜和凹面镜”部分。

  教学说明:

  本课体现了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所以,一方面要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教师要引导;另一方面要避免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怎么样”、“应该这样”,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拨,最后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面镜成像》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通过亲自实验,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总结、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真正地参与科学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并能顺利地完成合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另外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求知欲,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初步认识人类生活离不开科学,而科学也真正的服务于社会。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究*面镜成像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虚像的概念

  三、实验器材:

  每个实验小组不等大蜡烛2支、棋子2颗,*面镜一面、*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方格纸,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甲天下的山水图片吧!(课件出示三幅图片:船行山顶)

  面对此情此景,清代诗人袁枚这样赋诗:“船于山顶行,桨在天上撑”,你能根据画面说说:船能在山顶行是怎么一回事吗?

  如果在波涛汹涌的海面还会出现刚才的景象吗?这是因为?(水面是光滑的*的可以看作镜子)

  学生说出镜子后:同学们的课桌上也有一面的镜子,大家可以拿起来观察一下,你注意到它的表面怎么样?

  师:像这种表面是*的镜子(教师板书)物理学中叫做“*面镜”。(课件出示:*面镜)师: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镜子大都是在玻璃后面涂上水银制成的,是不是只有涂了水银的玻璃才是镜子呢?

  生:不是

  师:同学们说说看,还有哪些可以当作*面镜?

  生:铜镜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其实,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王朝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制造了铜镜。

  师:是不是只有铜才能做成镜子。(学生讨论)

  生:不是,有*静的水面。

  生:光亮的金属表面。

  师:不仅玻璃可制成*面镜,抛光的金属*面(向学生展示光盘的光滑一面)、*静的

  水面都可以看作*面镜。

  二、探究*面镜的成像特点:

  (一)虚像

  这个玻璃板可以看作镜子吗?

  师:都说水火不容,下面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不灭的火焰((表演:一块*板玻璃与黑板*行,竖直放置在水*桌面上,在*板玻璃的两边分别对称地放置两支相同的蜡烛,朝学生的一面点燃,朝教师的一面未点燃,教师向未点燃烛焰上浇水,问学生火焰灭了吗?生答没有,师转过玻璃板让学生看到蜡烛其实是灭的)

  教师:这奇妙的现象是因为什么呀?

  生:*面镜

  教师:对,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像一般能呈现在屏幕上,那么这烛焰的像也可以呈现在屏幕上吗?

  生:可以

  教师:好,我们来试一试,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观察,并把现象告诉大家(白纸上没有烛焰的像)

  教师:看来这种像有点神秘,物理学中把这种能被看见,但在屏幕上得不到的像叫做虚像。(课件出示)所以我们说,*面镜所成的像是像。

  (二)实验探究(将虚像的讲**入第一次探究中问题汇总时,效果会怎样?)

  师:小时候的我们就对镜中的自己充满了好奇(出示课件小孩照镜子),现在我们再拿起桌上的镜子观察,

  然后大家猜想一下,*面镜成的像跟物之间有何关系?(猜想写在黑板上)并对学生的活动与猜想作出合理的评价。

  大家通过观察活动,提出这么多*面镜成像的特点的猜想,有些是可以直接观察到(在黑板上打勾),而有些仅仅是我们的猜想,要科学的确定这些观点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么做?


*面镜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2)

——*面镜成像说课稿实用五份

  *面镜成像说课稿 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xx,来自xx市xx中学。今天,我说课题目是《*面镜成像》。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四大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认识*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本节课既是对光的反射规律的一个延续,又为以下的知识埋下了伏笔,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水*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究*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

  (2)难点:*面镜成像的原理以及成虚像的初步概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因此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

  三、教法学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应用拓展等程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具体的方法:

  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四、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及依据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观看录像:为什么杯中的蜡烛可以在水中燃烧? 将学生带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面镜成像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学生利用课桌上的*面镜自我观察,观察后提出与*面镜有关的问题。可能的问题:

  *面镜成的像和物有什么关系? 教学理论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是探究的起点,人们只有发现和提出问题,才能积极思考和寻求解决方法。同时符合把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的理念。

  2.猜想假设 鼓励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切身实际大胆进行猜想,说出猜想的依据。可能的猜想:

  1. 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2.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1.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如何选用器材?

  (2)如何确定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3)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4)如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探究,强调分工合作,相互交流。重点指导能力较弱的小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本节课我着力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相互交流的*台,把课堂交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启发、挖掘学生的潜力。所以应引导学生主要用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来完成本节内容,鼓励学生自己感知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并提醒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共同体验成功的愉悦。

  4.分析论证 小组展示实验并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此环节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

  (1)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让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学生总结可以不受限制,可能会提出与结论不一致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在互相质疑中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5.交流评估 1.各组之间交流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提供自己的成功经验,找出实验的不足等。

  2.*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等反射光线时都可以看成*面镜。 小组交流并拓宽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三。虚像 1.教师用白纸承接多媒体投影的像,问学生能不能用白纸承接*面镜所成的像。

  2.利用多媒体从理论上分析*面镜成虚像。

  通过让学生感受虚像,然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理论上分析,突破教学难点,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四。应用拓展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面镜的'应用,多媒体播放*面镜应用例子,说明*面镜可以成像和改变光路。2、活动:观察潜望镜。 使物理与社会充分联系,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出示课堂练*题目。

  2.引导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内容。

  3.组织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4.教师对本节学*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1.学生根据要求完成课堂练*。

  2.学生按要求回顾本节学*内容。

  3.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作好小结。

  *面镜成像说课稿 2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新教材初二物理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面镜,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等八方面来说一说我这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面镜”是本章《光现象》中的关键内容,是光传播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光的传播”内容的延伸。*面镜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以具备这方面的感性知识。定性探究*面镜成像的实验过程,是下一节定量探索“光的反射”规律的基础,有铺垫作用。教材这样编排,符合认识过程的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面镜成像的实验探究过程是学好本节乃至本章知识的关键。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物理,对物理知识的积累和对物理问题研究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本节课的知识是*面镜的有关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应该使学生经历基本的探索过程,学*科学的探究方法,领略物理教学的特点与魅力,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学到了书本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和方法的掌握,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多元智力得到充分发展。

  根据以上两点的情况分析,特制定如下目标及教学的重点、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探究点及其教学要求

  通过*面镜成像的边学边实验,指导学生探究*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面镜中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像与虚像之间的区别,了解*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能力训练点及其要求

  经历*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提高通过观察提出假设,制定探究计划,动手操作,收集证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

  3、德育渗透点及其要求

  在探究实验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领略*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感受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结合*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方面的广泛应用,在教学中渗透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①知识难点:对虚像概念的理解。

  ②探究活动的难点:如何确定*面镜中像的位置

  五、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实验分析法,“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探究,从未知到已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循序渐进,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落实。此外,还采用了比较法、讨论法、练*法、分析和启发式教育教学方法等。

  (2)学法指导

  要想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必须重视学生学*方法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分析、记忆、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本节课通过两个小魔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配合对魔术过程的观察为学生实验打下基础,使学生通过自己实验的亲身经历,来掌握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六、教学器材

  粉笔盒、**面镜、大*面镜、哈哈镜、茶色*板玻璃、支架、蜡烛、烧杯、水杯、火柴、白纸、刻度尺、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以〈小魔术1——粉笔盒变粉笔〉和〈小魔术2——浇不灭的烛焰〉引入课题,目的是通过小魔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魔术要做得成功,要注意把镜子放在盒子里面一点,教师的穿着颜色要深一些,这样有利于透明玻璃的成像。)魔术:浇不灭的烛焰,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不仅能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为后面的学生实验作铺垫,为学生理解*面镜成的像的性质打下基础。

  通过魔术表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魔术的奇妙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想亲自动手实验来探究具体情况。创设的魔术情景使他们对魔术所展示的实验现象提出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欲望。

  2、*面镜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面镜,本节课通过感性认识,观察生活中的镜子和观看两张幻灯片引导得出概念。使学生从生活中的物体、事例走进物理的殿堂,同时通过精美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在笑声中总结出*面镜的概念,达到寓教于乐的境界。

  3、探究*面镜成像特点

  按新课标的要求,为培养学生自主学*、合作学*与探究学*的*惯与能力,将*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活动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希望通过讨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建立猜想、制定实验计划、实验步骤及确定实验器材。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使他们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

  课堂讨论,老师可以适当提问加以引导,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实验更有兴趣,实验探讨更富有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学生通过前面的实验和生活经验,对*面镜成的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建立猜想的过程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的主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用玻璃板作*面镜,用相同的物体与像进行比较,通过视觉和触觉来感知虚像,是这个实验设计的三个巧妙之处,再加以讨论、引导和点拨,实验的难点和知识的难点就自然突破了。

  该探究活动的关键在于*面镜成的像的位置的确定与比较,让学生去寻找、尝试、测量,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感觉不一定可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认识。在镜子后面放白纸无像,无法用刻度尺测量,加深学生对*面镜成的像的性质理解。

  验证猜想,就要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由于*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在这里会出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教师的点拨,学生的主动思考会使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

  探究过程中,确定像与物的距离关系时,蜡烛的位置至少换一次,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必要的实验环节。

  4、实验交流

  完成实验后,让学生自己判断前面提出的猜想,然后教师再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分享他人取得劳动果实的快感与充实感。

  要说明的是,在得出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后,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对实验记录的结果进一步讨论,请描述不准确的,有歧义结论的同学上黑板,用磁性几何图形摆放的办法来找出对应的像,让他们得到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所在的直线的关系。为后面的利用*面镜成像特点作图打下基础,并且让学生通过测量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面镜成像的应用

  对于*面镜成像的应用,本节课的要求只要达到了解的层次。所以这部分内容以学生自学课文和讨论应用为主,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教学课件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再结合*面镜的教学,简单介绍*面镜的发展史,从中渗透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教育。同时,通过光污染的介绍,使学生懂得我们要应用书本上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6、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的第一部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个总体的了解,在脑子中有个系统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对本节课重点的突出与巩固。

  7、布置作业

  人的记忆是有规律的,遵循巩固性原则,在课后一定要进行巩固。所以布置作业:课本70页WWW 2、3、4。

  八、板书设计:

  主板书:(黑板左侧)

  四、*面镜

  一、什么是*面镜

  镜子的表面是*的,叫做*面镜

  二、探究*面镜成像的特点

  1、探究过程

  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实验总结――得出结论

  2、虚像

  被人看见,但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做虚像。

  3、*面镜成像的特点:

  (1)、*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三、*面镜成像的应用

  1、应用

  2、光污染

  副板书:(黑板右侧)

  1、猜想(各种猜想的归类结论)

  2、设计

  3、步骤

  4、器材

  谢谢各位评委!

  *面镜成像说课稿 3

  《*面镜成像》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三章光现象的教学内容。现就教材、教法、学情、学法和教学过程五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认识*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探究*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个探究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这个探究在整个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中起示范作用,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及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探究*面镜成像特点。

  (2)了解*面镜虚像的形成原因。

  (3)了解日常生活中的*面镜成像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面镜的物与像对称的讨论,领略*面镜中的简洁对称之美。

  (2)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

  (3)通过利用*面镜的小发明、小制作,认识*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是:1、*面镜成像的特点;2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

  教学难点是:1、虚像的概念 ; 2、*面镜成像原理二、学情分析

  *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面镜越*,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三。教学用具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一块玻璃板,一张8K白纸,一盒火柴,两根等高的蜡烛,刻度尺,笔教师演示器材:火柴,蜡烛,玻璃板,光屏,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节课的具体方法:

  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

  五、学法指导 科学探究法 等效替代法六。 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5分钟)

  播放影片《红楼梦》中关于刘姥姥在宝玉房间照镜子的趣事片断。

  教师:刘姥姥把谁看成了她的亲家母?学生:她自己。

  教师:哪的自己?学生:镜中的。

  教师:物理学中把刘姥姥照的那面表面是*的镜子称为*面镜;镜子外面的她称为"物";镜子里面的她称为"像".今天我们共同学*"*面镜成像".由此引入课题。

  (本环节学生怀着好奇心观看影像,感受"刘姥姥"第一次照镜子时颇有趣味性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避免了解释"像"是什么的困难,又对什么是"像"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

  (二)、组织探究(30分钟)

  在这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设计、再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时间大约是30分钟)1.观察,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照镜子,观察自己在靠*或远离*面镜时,像的大小、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学生猜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2.猜想与假设:

  教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同学们猜想一下*面镜成像可能有什么特点?本环节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节重点用实验验证学生提出的以下猜想: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是"*大远小"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出示课件)并告诉学生,随着学*的深入将会逐步验证、学*同学们提出的其他猜想。然后介绍实验器材及使用方法。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在猜想之后就是验证猜想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如何选用器材?

  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 、"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与像比较。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用刻度尺量出每次实验中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连接每次实验中两只蜡烛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4)引导学生知道: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改变一次,再重做一遍实验。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免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必要的实验环节,使学生形成以偏盖全的片面的思维方法。(出示课件:展示疏理后的设计方案)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1)实验前教师强调实验要领:玻璃板一定要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像完全重合;别忘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

  (2)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观察,提供帮助,找到学生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5.分析论证: 小组展示实验并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此环节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

  (1)虚像

  (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4)物、像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三)【*面镜成像原理】(时间大约5分钟)在得出了*面镜的成像特点之后,学生自然对成像原理有极大的了解渴望,而这一知识点却有着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里我安排了用纸条模拟光束,理论分析等教学手段把抽象化为形象来进行难点的解决,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像物对称"这一成像特点。

  首先我带领同学们一起用纸条模拟光束理解*面镜成像原理接着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非实际光线形成。

  (四)、课堂小结(4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说说通过本节课的学*在知识和学*方法上都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需要总结?

  2.教师小结:*面镜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例如:*滑的桌面,*静的水面,*滑的金属面,它们都相当于*面镜。它们的作用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美丽的风景。(多媒体课件再现"桂林山水"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湖光山色美如画,这其中就有*面镜的巧夺天工。

  (五)、布置作业(时间大约1分钟)

  1、搜集*面镜在生活和其他方面的实际应用,为下节课的交流做准备。

  2、利用光在两*面镜之间多次反射,用身边的一些物品制作一个万花筒或潜望镜。

  (六)、板书设计

  *面镜成像

  1、*面镜成像特点:

  2、*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1) 虚像

  (2)像物大小相等;

  (3)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4)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面镜成像说课稿 4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认识*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因此《*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能力的好素材。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2、目标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

  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

  1、能说出*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面镜成的是虚像

  3、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

  3、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并知道*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有两个:知识方面虚像概念是一个难点,因为“虚像”比较抽象,本身“看得见,摸不着”,这构成了本节的一个难点;而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预计对于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并且用玻璃板替代*面镜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探究设计中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面镜越*,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三、教学方法

  我将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对于学生理解普遍感到困难的“虚像”和“虚像的位置”,要“统”;对于*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甚至“全放”的方法;所以本节课将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和教师引导发现法以及集体思考法的教学方法。

  教学辅助手段主要是多媒体课件

  四、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科学探究,让学生从观察现象入手,在质疑、探究、观察、讨论、交流中学到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1、引入新课

  首先我将通过一个“水淹蜡烛”的实验引入新课(这一部分时间大约是5分钟)

  实验桌上竖直放一块*板玻璃,玻璃前放一只杯子内有一点燃的蜡烛,玻璃后面也放一只杯子,其内没有放蜡烛。这是我在课前准备好的,提前调节好,使学生通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前后杯中都有一支“点燃”的蜡烛。往后面的杯中倒水,当水面漫过烛焰时,发现烛焰并没有熄灭。“为什么?”这时学生可能猜到是“像”;如果没有猜到:我就拿走后面的杯子,再让他们观察,他们会发现在原位置仍能看到一只装有点燃蜡烛的杯子、这时他们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像”!

  由此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的意图有三:第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第2引入*面镜、像、物体这些名词;3为后面在设计实验过程中顺利突破的将“*面镜改为玻璃”这一难点做一暗示,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

  2、组织探究

  第二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设计、再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时间大约是30分钟)

  在板书课题之后,我提出问题:“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照镜子的感受,*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从*

  面镜成像的特点角度去认识熟悉而又陌生的*面镜,从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启发学生进行“猜想”。)

  学生经过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

  (1)像与物左右相反;

  (2)物体离*面镜越*像越大;

  (3)像与物到*面镜的距离相等;将这些猜想一一列在附板书上,因为这时后面探究的课题。

  在猜想之后就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

  首先由我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到这里学生就可以进行第1次实验了,在此我也设了一个埋伏:

  同学们会在实验盒发现所需的器材:有*面镜、两支相同的笔、两只相同的棋子注意玻璃板并没有出现在实验盒里]。

  当他们做了一段时间后我就问:“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学生在实验中会发现:从*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当想把“替身物体”放到*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时,从正面只能看见像,看不到替身物体;从*面镜的背面呢,又只能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接着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

  学生重新陷入思考、分析、讨论]

  此时可能会有同学受到引入新课时的“水淹蜡烛”的实验启发,想到把*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就会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可以提醒学生回想开始时的实验。

  在这里我使学生通过实验的亲身体会,产生认知冲突,再联系已有信息,解决冲突,使之领会深刻,突破探究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好!现在分发玻璃板,让学生重新实验,探究出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在得出像与物的关系后,立即用多媒体进行一个反馈练*,以纠正学生由经验得出的错误认识,加深像与物是等大的这一正确结论的印象。

  在此之后我再提出问题“能否验证*面镜成像的其他猜想呢?”以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这些我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并进行针对性反馈练*。加深对*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与记忆。

  从而完成本节教学的重点。

  3、第三个环节学*虚象概念。(时间大约6分钟)

  我将利用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等教学手段把抽象化为形象,突破“虚像”这一学*难点。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非实际光线形成。

  接着再次演示把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前,并且用白纸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会发现纸上并没有像,说明并没有光到达成像的位置,再次证明*面镜所成的像确实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使学生从实际中感受什么是虚像。

  到此本节的新课内容学*结束。

  4、课堂 小结:

  让学生概括本节课授课内容,概括出知识要点,提醒学生理解识记成像特点,并运用它解答目标中的有关内容。(时间大约5分钟)

  5、布置作业:(时间大约1分钟)

  1、布置课题为〈生活中的镜子〉这一研究性作业,让学生作有关的调查。

  2、完成课后练*

  6、板书设计

  三、*面镜成像

  1、*面镜成像特点:

  2、面镜成像原理:

  (1)像物大小相等;光的反射规律

  (2)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3)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以上是我对《*面镜成像》 教学设计的一些认识,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面镜成像说课稿 5

各位 专家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的第三节《*面镜成像》。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 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有三个内容:

  1、探究*面镜成像特点;

  2、虚像的概念;

  3、日常生活中*面镜成像的现象。它在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定律之后,学*、认识*面镜的成像,是前两节所学知识的应用;另外,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新概念,为进一步学*凸透镜成像奠定基础。同时,通过*面镜成像的探究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重视过程与方法、重视科学探究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认知发展的水*,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了解日常生活中*面镜成像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经历“*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对实验过程中有用信息的记录;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领略*面镜成像现象中的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

  3、重点和难点

  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学*、体验科学方法,因此,“探究*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虚像”比较抽象,“看得见”,却“摸不着”,因此,虚像的概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很难提出确定虚像位置的方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探究活动中的又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同时,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面镜,容易使他们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根据学生这些心理特征,结合教材内容的编排,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教师引导发现,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虽然对*面镜成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面镜越*,所成的像就越大”;把“像”与“影”混淆等,这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对本节课的学*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于这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则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演示实验、教师讲解等教学手段,来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之一——科学探究,让学生从观察现象入手,在质疑、探究、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中学到知识,同时,体验实验的基本 思想方法,学*科学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首先通过一个魔术视频引入新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还暗示出将“*面镜改为玻璃板”有助于确定虚像的位置,为学生设计探究 方案搭建一个“支架”。

  2、组织探究

  第二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面镜成像规律,按照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和教学时间的限制,探究活动的重点放在设计探究 方案上。

  (1)提出猜想:

  在板书课题之后,展示一幅*静的水面成像的图片。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展*面镜的概念,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之美。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在*面镜内所成的像,并对成像的特点提出猜想,将猜想一一列在黑板上,作为后面探究的课题。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首先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体大小的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如果学生感到困难,可以适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使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关键。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 方案。之所以以小组为单位,一方面是由于该探究活动与以前接触到的探究活动相比,难度要大一些,以小组为单位,便于学生随时交流、相互启发,共同获得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交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 精神与合作能力。

  (3)进行实验

  提供实验器材时,将*面镜和玻璃板同时给出,让学生自主选择。直接选*面镜的学生在实验中会发现一个问题:无法同时看到物体的'像与替代物,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学生就会陷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考。此时,可能会有学生受到“水中蜡烛”的实验启发,想到把*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可以提醒学生回想该演示实验。这样,学生通过实验的亲身体会,产生认知冲突,再联系已有信息,解决冲突,体会更加深刻。这样就突破了探究过程中的难点。

  在得出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的关系后,*一步提出“怎样研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以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由于学生在前一步的探究活动中已掌握了确定虚像位置的方法,学生完全可以自主进行探究。

  (4)交流探究成果,及时矫正

  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像物等大等距”的结论,同时对学生掌握知识、参与实验的态度和效果进行反馈,在这一阶段,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针对性反馈练*,学生将完成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

  3、理解“虚像”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由非实际光线相交形成。

  接着再演示:把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前,把白纸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会发现纸上并没有像,从而说明并没有光到达成像的位置,再次证明*面镜所成的像确实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使学生从实际中感受什么是虚像。这样,通过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等教学手段变抽象为形象,变静为动,突破“虚像”这一难点。

  4、*面镜成像的应用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播放一段有关*面镜成像应用的影片,通过这段影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对生产、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加深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面镜成像

  一、*面镜成像的特点:

  (1)等大:像物大小相等;

  (2)等距: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3)虚象: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二、*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反射光线的方向延长线形成虚像

  以上是我对《*面镜成像》 教学设计的一些认识,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 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面镜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3)

——*面镜说课稿实用五篇

  *面镜说课稿 1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认识*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因此《*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能力的好素材。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2、目标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

  1、能说出*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面镜成的是虚像

  3、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

  3、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并知道*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有两个:知识方面虚像概念是一个难点,因为“虚像”比较抽象,本身“看得见,摸不着”,这构成了本节的一个难点;而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预计对于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并且用玻璃板替代*面镜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探究设计中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面镜越*,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三、教学方法

  我将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对于学生理解普遍感到困难的“虚像”和“虚像的位置”,要“统”;对于*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甚至“全放”的方法;所以本节课将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和教师引导发现法以及集体思考法的教学方法。

  教学辅助手段主要是多媒体课件

  四、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科学探究,让学生从观察现象入手,在质疑、探究、观察、讨论、交流中学到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1、引入新课

  首先我将通过一个“水淹蜡烛”的实验引入新课(这一部分时间大约是5分钟)

  实验桌上竖直放一块*板玻璃,玻璃前放一只杯子内有一点燃的蜡烛,玻璃后面也放一只杯子,其内没有放蜡烛。这是我在课前准备好的,提前调节好,使学生通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前后杯中都有一支“点燃”的蜡烛。往后面的杯中倒水,当水面漫过烛焰时,发现烛焰并没有熄灭。“为什么?”这时学生可能猜到是“像”;如果没有猜到:我就拿走后面的杯子,再让他们观察,他们会发现在原位置仍能看到一只装有点燃蜡烛的杯子.这时他们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像”!

  由此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的意图有三:第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第2引入*面镜、像、物体这些名词;3为后面在设计实验过程中顺利突破的将“*面镜改为玻璃”这一难点做一暗示,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

  2、组织探究

  第二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设计、再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时间大约是30分钟)

  在板书课题之后,我提出问题:“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照镜子的感受,*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从*

  面镜成像的特点角度去认识熟悉而又陌生的*面镜,从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启发学生进行“猜想”。)

  学生经过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1)像与物左右相反;(2)物体离*面镜越*像越大;(3)像与物到*面镜的距离相等;将这些猜想一一列在附板书上,因为这时后面探究的课题。

  在猜想之后就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

  首先由我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到这里学生就可以进行第1次实验了,在此我也设了一个埋伏:

  同学们会在实验盒发现所需的器材:有*面镜、两支相同的笔、两只相同的棋子注意玻璃板并没有出现在实验盒里]。

  当他们做了一段时间后我就问:“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学生在实验中会发现:从*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当想把“替身物体”放到*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时,从正面只能看见像,看不到替身物体;从*面镜的背面呢,又只能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接着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

  学生重新陷入思考、分析、讨论]

  此时可能会有同学受到引入新课时的“水淹蜡烛”的实验启发,想到把*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就会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可以提醒学生回想开始时的实验。

  在这里我使学生通过实验的亲身体会,产生认知冲突,再联系已有信息,解决冲突,使之领会深刻,突破探究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好!现在分发玻璃板,让学生重新实验,探究出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在得出像与物的关系后,立即用多媒体进行一个反馈练*,以纠正学生由经验得出的错误认识,加深像与物是等大的这一正确结论的印象。

  在此之后我再提出问题“能否验证*面镜成像的其他猜想呢?”以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这些我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并进行针对性反馈练*。加深对*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与记忆。

  从而完成本节教学的重点。

  3、第三个环节学*虚象概念。(时间大约6分钟)

  我将利用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等教学手段把抽象化为形象,突破“虚像”这一学*难点。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非实际光线形成。

  接着再次演示把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前,并且用白纸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会发现纸上并没有像,说明并没有光到达成像的位置,再次证明*面镜所成的像确实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使学生从实际中感受什么是虚像。

  到此本节的新课内容学*结束。

  4、课堂 小结:

  让学生概括本节课授课内容,概括出知识要点,提醒学生理解识记成像特点,并运用它解答目标中的有关内容。(时间大约5分钟)

  5、布置作业:(时间大约1分钟)

  1、布置课题为〈生活中的镜子〉这一研究性作业,让学生作有关的调查。

  2、完成课后练*

  6、板书设计

  三、*面镜成像

  1、*面镜成像特点:2、面镜成像原理:

  (1)像物大小相等;光的反射规律

  (2)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3)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以上是我对《*面镜成像》 教学设计的一些认识,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面镜说课稿 2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新教材初二物理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面镜,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等八方面来说一说我这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面镜”是本章《光现象》中的关键内容,是光传播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光的传播”内容的延伸。*面镜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以具备这方面的感性知识。定性探究*面镜成像的实验过程,是下一节定量探索“光的反射”规律的基础,有铺垫作用。教材这样编排,符合认识过程的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面镜成像的实验探究过程是学好本节乃至本章知识的关键。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物理,对物理知识的积累和对物理问题研究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本节课的知识是*面镜的有关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应该使学生经历基本的探索过程,学*科学的探究方法,领略物理教学的特点与魅力,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学到了书本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和方法的掌握,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多元智力得到充分发展。

  根据以上两点的情况分析,特制定如下目标及教学的重点、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探究点及其教学要求

  通过*面镜成像的边学边实验,指导学生探究*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面镜中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像与虚像之间的区别,了解*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能力训练点及其要求

  经历*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提高通过观察提出假设,制定探究计划,动手操作,收集证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

  3、德育渗透点及其要求

  在探究实验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领略*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感受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结合*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方面的广泛应用,在教学中渗透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①知识难点:对虚像概念的理解。

  ②探究活动的难点:如何确定*面镜中像的位置

  五、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实验分析法,“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探究,从未知到已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循序渐进,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落实。此外,还采用了比较法、讨论法、练*法、分析和启发式教育教学方法等。

  (2)学法指导

  要想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必须重视学生学*方法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分析、记忆、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本节课通过两个小魔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配合对魔术过程的观察为学生实验打下基础,使学生通过自己实验的亲身经历,来掌握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六、教学器材

  粉笔盒、**面镜、大*面镜、哈哈镜、茶色*板玻璃、支架、蜡烛、烧杯、水杯、火柴、白纸、刻度尺、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以〈小魔术1——粉笔盒变粉笔〉和〈小魔术2——浇不灭的烛焰〉引入课题,目的是通过小魔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魔术要做得成功,要注意把镜子放在盒子里面一点,教师的穿着颜色要深一些,这样有利于透明玻璃的成像。)魔术:浇不灭的烛焰,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不仅能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为后面的学生实验作铺垫,为学生理解*面镜成的像的性质打下基础。

  通过魔术表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魔术的奇妙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想亲自动手实验来探究具体情况。创设的魔术情景使他们对魔术所展示的实验现象提出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欲望。

  2、*面镜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面镜,本节课通过感性认识,观察生活中的镜子和观看两张幻灯片引导得出概念。使学生从生活中的物体、事例走进物理的殿堂,同时通过精美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在笑声中总结出*面镜的概念,达到寓教于乐的境界。

  3、探究*面镜成像特点

  按新课标的要求,为培养学生自主学*、合作学*与探究学*的*惯与能力,将*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活动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希望通过讨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建立猜想、制定实验计划、实验步骤及确定实验器材。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使他们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

  课堂讨论,老师可以适当提问加以引导,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实验更有兴趣,实验探讨更富有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学生通过前面的实验和生活经验,对*面镜成的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建立猜想的过程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的主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用玻璃板作*面镜,用相同的物体与像进行比较,通过视觉和触觉来感知虚像,是这个实验设计的三个巧妙之处,再加以讨论、引导和点拨,实验的难点和知识的难点就自然突破了。

  该探究活动的关键在于*面镜成的像的位置的确定与比较,让学生去寻找、尝试、测量,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感觉不一定可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认识。在镜子后面放白纸无像,无法用刻度尺测量,加深学生对*面镜成的像的性质理解。

  验证猜想,就要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由于*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在这里会出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教师的点拨,学生的主动思考会使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

  探究过程中,确定像与物的距离关系时,蜡烛的位置至少换一次,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必要的实验环节。

  4、实验交流

  完成实验后,让学生自己判断前面提出的猜想,然后教师再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分享他人取得劳动果实的快感与充实感。

  要说明的是,在得出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后,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对实验记录的结果进一步讨论,请描述不准确的,有歧义结论的同学上黑板,用磁性几何图形摆放的办法来找出对应的像,让他们得到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所在的直线的关系。为后面的利用*面镜成像特点作图打下基础,并且让学生通过测量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面镜成像的应用

  对于*面镜成像的应用,本节课的要求只要达到了解的层次。所以这部分内容以学生自学课文和讨论应用为主,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教学课件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再结合*面镜的教学,简单介绍*面镜的发展史,从中渗透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教育。同时,通过光污染的介绍,使学生懂得我们要应用书本上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6、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的第一部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个总体的了解,在脑子中有个系统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对本节课重点的突出与巩固。

  7、布置作业

  人的记忆是有规律的,遵循巩固性原则,在课后一定要进行巩固。所以布置作业:课本70页WWW 2、3、4。

  八、板书设计:

  主板书:(黑板左侧)

  四、*面镜

  一、什么是*面镜

  镜子的表面是*的,叫做*面镜

  二、探究*面镜成像的特点

  1、探究过程

  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实验总结――得出结论

  2、虚像

  被人看见,但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做虚像。

  3、*面镜成像的特点:

  (1)、*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三、*面镜成像的应用

  1、应用

  2、光污染

  副板书:(黑板右侧)

  1、猜想(各种猜想的归类结论)

  2、设计

  3、步骤

  4、器材

  谢谢各位评委!

  *面镜说课稿 3

  各位评位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面镜》。《*面镜》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单元。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四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面镜生活中比较常见。*面镜在本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光的直线传播延伸,又是光的反射的铺垫。因为*面镜成像的特点正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引起的。可以说,*面镜在光现象这一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WK %vr"Cy

  2、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面镜中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象与虚象之间的区别,了解*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4;8"d3A

  (2)能力目标

  经历探究*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学*通过观察提出假想,制定探究计划,动手操作,搜集证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并初步养成甄别假设、调整探究计划的意识。 #e4Vr_f

  (3)德育和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了解*面镜成像原理的好奇和欲望。 ++)]1t|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对虚象概念的理解;探究活动中的难点是如何确定*面镜中像的位置

  4、教材处理

  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学生对“虚象”和“虚象的位置”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难,所以要“统”;对于*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的方法;对于*面镜成像的次要特点采取“全放”的方法)

  5、设计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成相等的物体(替身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 _

  (1)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2)引导发现法(学生实验时,教师在教室内走动,引导学生完成实验);

  (3)演示法(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在讲台上再完成一遍);

  (4)实验法。

  2、教学手段——板书、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

  三、学法

  探究性学*、自主性学*、合作性学*(两人一组,相互配合)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照镜子*面镜能成像*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

  1、提出猜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这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明确探究方法]——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放在抽屉里]

  ——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棋子。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通过翔实的例子来证实有真实存在的像)

  *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会聚而成的呢?(设疑,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是的,*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 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

  好![激疑] 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

  ——必须使*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面镜进入人眼?

  ——被涂在*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面镜。那么怎么办?

  ——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

  ——换成*滑的白玻璃做。

  好!现在我们拉开抽屉,拿出*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棋子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

  ——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

  Α、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Β、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

  ——蜡烛不容易放竖直。

  ——蜡烛容易倒下。

  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打开抽屉中纸盒看看里面有什么器材。[抽屉纸盒里藏有两把手电筒]

  ——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

  你们再试一试看。

  [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

  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楚,动一动脑筋,有没有办法使手电筒成的像明亮起来?

  ——把当作物体的手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

  对,这样可以增强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

  [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表现出了异常喜悦的成就感。

  *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

  ——等大。

  4、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如图3,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1)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

  (2)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

  5、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1)改变物体与*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2)*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三、课堂

  小结:

  1、*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认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四、布置作业:

  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面镜说课稿 4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认识*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因此《*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能力的好素材。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2、目标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

  1、能说出*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面镜成的是虚像

  3、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

  3、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并知道*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有两个:知识方面虚像概念是一个难点,因为“虚像”比较抽象,本身“看得见,摸不着”,这构成了本节的一个难点;而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预计对于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并且用玻璃板替代*面镜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探究设计中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面镜越*,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三、教学方法

  我将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对于学生理解普遍感到困难的“虚像”和“虚像的位置”,要“统”;对于*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甚至“全放”的方法;所以本节课将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和教师引导发现法以及集体思考法的教学方法。

  教学辅助手段主要是多媒体课件

  四、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科学探究,让学生从观察现象入手,在质疑、探究、观察、讨论、交流中学到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1、引入新课

  首先我将通过一个“水淹蜡烛”的实验引入新课(这一部分时间大约是5分钟)

  实验桌上竖直放一块*板玻璃,玻璃前放一只杯子内有一点燃的蜡烛,玻璃后面也放一只杯子,其内没有放蜡烛。这是我在课前准备好的,提前调节好,使学生通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前后杯中都有一支“点燃”的蜡烛。往后面的杯中倒水,当水面漫过烛焰时,发现烛焰并没有熄灭。“为什么?”这时学生可能猜到是“像”;如果没有猜到:我就拿走后面的杯子,再让他们观察,他们会发现在原位置仍能看到一只装有点燃蜡烛的杯子.这时他们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像”!

  由此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的意图有三:第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第2引入*面镜、像、物体这些名词;3为后面在设计实验过程中顺利突破的将“*面镜改为玻璃”这一难点做一暗示,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

  2、组织探究

  第二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设计、再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时间大约是30分钟)

  在板书课题之后,我提出问题:“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照镜子的感受,*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从*

  面镜成像的特点角度去认识熟悉而又陌生的*面镜,从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启发学生进行“猜想”。)

  学生经过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1)像与物左右相反;(2)物体离*面镜越*像越大;(3)像与物到*面镜的距离相等;将这些猜想一一列在附板书上,因为这时后面探究的课题。

  在猜想之后就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

  首先由我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到这里学生就可以进行第1次实验了,在此我也设了一个埋伏:

  同学们会在实验盒发现所需的器材:有*面镜、两支相同的笔、两只相同的棋子注意玻璃板并没有出现在实验盒里]。

  当他们做了一段时间后我就问:“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学生在实验中会发现:从*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当想把“替身物体”放到*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时,从正面只能看见像,看不到替身物体;从*面镜的背面呢,又只能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接着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

  学生重新陷入思考、分析、讨论]

  此时可能会有同学受到引入新课时的“水淹蜡烛”的实验启发,想到把*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就会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可以提醒学生回想开始时的实验。

  在这里我使学生通过实验的亲身体会,产生认知冲突,再联系已有信息,解决冲突,使之领会深刻,突破探究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好!现在分发玻璃板,让学生重新实验,探究出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在得出像与物的关系后,立即用多媒体进行一个反馈练*,以纠正学生由经验得出的错误认识,加深像与物是等大的这一正确结论的印象。

  在此之后我再提出问题“能否验证*面镜成像的其他猜想呢?”以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这些我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并进行针对性反馈练*。加深对*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与记忆。

  从而完成本节教学的重点。

  3、第三个环节学*虚象概念。(时间大约6分钟)

  我将利用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等教学手段把抽象化为形象,突破“虚像”这一学*难点。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非实际光线形成。

  接着再次演示把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前,并且用白纸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会发现纸上并没有像,说明并没有光到达成像的位置,再次证明*面镜所成的像确实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使学生从实际中感受什么是虚像。

  到此本节的新课内容学*结束。

  4、课堂小结:

  让学生概括本节课授课内容,概括出知识要点,提醒学生理解识记成像特点,并运用它解答目标中的有关内容。(时间大约5分钟)

  5、布置作业:(时间大约1分钟)

  1、布置课题为〈生活中的镜子〉这一研究性作业,让学生作有关的调查。

  2、完成课后练*

  6、板书设计

  三、*面镜成像

  1、*面镜成像特点:2、面镜成像原理:

  (1)像物大小相等;光的反射规律

  (2)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3)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以上是我对《*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的一些认识,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面镜说课稿 5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掌握光的反射定律,会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释有关的现象;(2)掌握*面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

  (3)应用*面镜成像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

  2.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面镜成像的特点,应用光的反射定律推导出*面镜成像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学*,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简单的物理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理解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如何建立已知与未知和所求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物理方法的学*。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掌握*面镜成像的原理及推导过程。*面镜成像的特点是解决*面镜问题的关键。*面镜成像是虚像,学生作图时要注意用虚线;*面镜成像,其像和物关于*面镜对称的含义是像正立且与物等大。

  2.教学难点之一是如何澄清学生头脑中"像"的概念。要突破这一点就要让学生清楚物理中像的准确定义,生活中像、影、相又指的是什么意思。严格区分教学中的相似与物理的"相似"有什么不同。

  3.教学中的另一个难点是如何应用*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最关键的是要抓住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

  三、教具

  1.*面玻璃,蜡烛两只(完全相同),火柴,大白纸一张(8开或更大一些),直角三角板,铅笔。

  2.教学用直角三角板、直尺。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光的反射现象和*面镜在初中物理中已经学到一些知识,今天我们来进一步研究。光的反射现象处处可见,*面镜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它们有什么特性呢?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光线和光束。

  光线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而从光束中抽象出来的概念。物体发出的光束,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光线是光束的抽象结果,实际是不存在的,而光束是客观存在的。在画光线时注意光的传播方式用直线表示,要用实线,而光的传播方向箭头一般标在直线段的中央部分。光束可分为*行光束、发散光束、会聚光束三种情况。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所发生的现象:反射和折射现象可能同时发生,也可能只发生反射现象,但有折射现象的同时一定有反射现象,只是反射现象有时极不明显而不考虑。通过作图介绍入射点、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光在介质中传播时会有能量损失(被吸收)。光在两种介质界面上发生反射或折射时也要有能量损失。

  3.光的反射定律。

  (1)(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面内;(因果关系要注意)(2)(法线居中)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3)(两角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果关系)。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能成虚像的反射,入射光线是有规律的,反射光线仍遵从一定规律进行排序。

  (2)漫反射:入射光线是有规律的,而反射光线是无序的,不能成虚像的反射,但每一条光线都遵从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是由于两介质的界面不光滑*整而造成的。

  5.*面镜成像。

  演示 在白纸中央用直尺画一条直线,然后*放在水*桌面上,在直线的一侧点一个点A,将*面玻璃垂直于纸面且与纸上直线重合放置,将一支蜡烛点燃竖直放在A处,在A点这侧看点燃蜡烛的像。将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直线(*面玻璃)的另一侧,缓慢移动直至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好像未点燃蜡烛也燃烧起来一样。在纸上记下未点燃蜡烛的位置。在同学们都看清楚的前提下,将点燃的蜡烛熄灭。让同学讨论看到的现象,总结*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由物发出(或反射)的光线经光具作用为会聚的光线(或发散的光线)所形成的跟原物"相似"的图景。这里的"相似"一词与数学的相似含义不完全相同,数学中的相似是指对应处成相同的比例,而这里的"相似"有时不同对应处比例不同。例如哈哈镜中人的像与人相比相差很大,但仍认为是人的像。

  (2)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可用眼直接观察,可在光屏上显示,具有能量到达的地方。

  (3)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形成,不可在光屏上显示,只能用眼睛直接观察。

  关于像的概念让学生一定要很清楚,特别是要区分生活中的"像"的概念。

  A.像片是物而不是"像",画像和像片具有相同的含义。

  B.照相,实质上是取得一个与人"相似"的一幅画片,只不过不是用笔画,而是通过成像的原理制作就是了。照"相"与长"相"具有相同的含义。

  C."看电影"也有人误认为是"看电像",在初中就学过像的概念。但人们在电影院看电影是要看银幕上的图景,银幕上的图景对于底片(拷贝)来说是像的位置,像呈现在银幕上,作为物被眼晴看到,若真看"像"应眼睛向着放映机看,那是不可能的。

  D."成像是客观的,观像是有范围的".若电影院银幕处未放银幕,放影机放影时,拷贝上的像仍呈在放银幕处。戴*视镜的同学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物,而是这些物正立缩小的虚像。

  (4)*面镜成像。

  A.*面镜对光的作用,只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光束的性质。即*行光束经*面镜反射仍为*行光束。发散(会聚)光束经*面镜反射仍为发散(会聚)光束。

  B.*面镜成像为虚像,作图时用虚线表示。

  C.(将演示实验中的白纸呈现给学生,通过作图,测量得出)像点和物点关于*面镜呈面对称。

  6.*面镜的应用。

  (1)*面镜控制光路。

  例1 已知入射光线及*面镜的位置,控制反射光线。一束光线与水*成40°角射来,欲使光线沿水*方向传播,所放*面镜与水*面成____角。答案:20°或70°。


*面镜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4)

——《放大镜》教学反思3篇

  本课的教学我以食盐、味精、白糖为例,通过放大镜观察物质世界的某些晶体结构特征。我先让学生用肉眼观察食盐、味精、白糖晶体,并记录下观察到的样子,再用放大镜观察,食盐、味精、白糖晶体,并再次记录,进行对比。这样使学生对放大镜下的晶体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对晶体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小结晶体的科学概念。学生对晶体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知道了晶体的特征:晶体是有几何规则的外形。“你知道这些晶体是怎样制作的?”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我让每个小组的材料员领取相应的材料,分组做蒸发饱和食盐水的实验,每个组都得到了食盐晶体。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学生想制作更大的晶体的欲望,课堂上无法满足,我只能让学生一是看课文制作大晶体的介绍,二是向学生介绍有关制作大晶体的方法,播放一些制作大晶体的课件。

  课堂上还让学生观察一些矿石晶体标本,学生对晶体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学生知道了晶体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立方体的,有金字塔形的,有像一簇簇的针的……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本次教学设计按照教材环节,一个个下来,由于在自己乡镇上课,学生的基础有点差,完整地上完这节课,总是时间不够,在这个前提下,我又重新设计了几个环节,降低了教学难度,在东风讲授的时候,我设计的教学环节对于哪里的学生有点浅显,过于地流畅导致时间过剩。这里主要是作为年轻教师课堂机制不够。

  教学设计的简单和观察材料报纸和布的普通没有激起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整节课都比较*淡,变得像是为讲授知识概念而讲授,反思着,本节课的材料比较多,如果有结构地出示可能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还能调控课堂纪律。对于观察的物体,我觉得除了报纸和布还可以准备一些其他图片,那样更能有说服性:说明图片是由小点点构成的。作为年轻的教师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在磨课中不停地锻炼自己,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我对这课是这样设计的:活动一、让学生说说对放大镜已有的认识;活动二、先用肉眼观察写有钢笔字的宣纸、写有钢笔字的作业纸、撕开的报纸,再用放大镜观察刚才没有发现的;活动三、提供一块玻璃给学生,观察玻璃和放大镜有什么不同,怎样用玻璃制造一个放大镜。

  学生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和聚焦的作用,但究竟使用了放大镜和用肉眼有什么区别,在学生活动后大家都有体会放大镜更观察得更细、更清晰。对比过玻璃和放大镜学生发现放大镜比较厚,并且凸出来,那究竟是放大镜厚起到放大的作用还是凸起来起到放大的作用,放手让学生来讨论,并且想方法来使玻璃有放大作用。学生都说倒水,让学生实验,水倒多了,起不到放大作用,反而滴一滴就能起到放大作用,经过这样的讨论、实验、分析,学生对放大镜是凸透镜,有放大作用有了深刻认识。


*面镜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5)

——《认识*面图形》的说课稿3篇

  教学内容:

  认识*面图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在多种形式的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合作开放型的学*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从物体表面抽象出*面图形。 ?

  教学难点:

  建立*面图形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 复*立体图形。

  2. 启发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摞出体。

  二、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1. 放手让学生独立学*、观察书上第三、四幅例图,并仿照图用正方体、三棱柱体学具在纸上描出正方形、三角形。

  问:(1)你刚才从书上第三、四幅图中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2) 摸一摸描在纸上的正方形、三角形,感觉怎样? 小组讨论:体与面的区别。

  2.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个新朋友?(根据学生回答,在图形下板书名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图形(板书课题),这四个图形都是*面图形。

  三、多层练*、巩固提高

  1. 想象印证 电脑演示:由体引出四个图形,让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

  2. 说一说生活中在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这几种图形?请你们去找一找,摸一摸。(让学生分小组离开位置进行活动,再选代表汇报)

  3. 小组学*、引导探索 四人小组共同合作、讨论,用小棒摆出几个图形。讲一讲自己的发现、疑惑,再进行全班交流。

  4. 分类:新老朋友欢聚一堂,你们能根据它们的特点,为它们分一分小组吗?(小组交流讨论,找出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 指明回答分类方法及理由。

  5. 发明设计

  (1)请小小设计师们利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组合,设计出一幅美丽的作品(电脑演示:情景激发)。

  (2)评选比赛(四人小组互评,选出小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四、全课总结,回归生活

  今天我们学的这些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请小朋友课后留心观察一下,把它记下来,然后与家人一起交流一下。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认识*面图形》预设教案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一册p34~p35。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

  2.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感知到图形的形状不受其大小、颜色和摆放位置的影响,能正确分辨各种类型的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实践操作的能力。

  4.通过欣赏、拼摆*面图形,让学生感受到图形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分辨各种*面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 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白纸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案,导入新课。

  师:这像什么?(轮船) 这是老师用各种图形拼成的,你认识这些图形吗?

  生一一指出,教师随机出示用彩色卡纸做成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展示在黑板上。□、○、△、

  二.实践操作,体验“面在体上”

  1.感知“面在体上”

  师:你能在我们昨天学过的立体图形中,找到这四个图形吗?

  2.体验“面在体上”

  师:每个小组由小组长安排每人选一个立体图形在纸上画出至少两个图形。

  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画图。

  画图时要注意的几点:线要画直,线与线之间不能有缺口,要有一个点。

  3.展示图形,认识图形的特征

  选取学生画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在黑板上展示。

  分别说说你刚才用立体图形画出*面图形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或者说

  有需要注意的地方要告诉大家的?

  认识图形的特征:

  正方形:有四条直直的边,四条边都相等,有四个角;

  长方形:有四条直直的边,两条对边相等,有四个角;

  三角形:有三条直直的边,三个角;

  圆:线都弯曲的,没有角;

  4.给图形分类,正确分辨图形

  师:老师也画了一些图形,谁来帮它们分分类呢?

  生分类

  师小结:图形的形状是不受大小,颜色,摆放位置的影响而改变的。(课件

  演示图形的分组)

  三.联系生活,找图形

  师: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老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表达,是一个面,而不是一个立体。)

  四.欣赏图案,听故事

  师:七巧板可是七块神奇的板,因为它们可以拼成各种各样的图样,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个《守株待兔》的故事,来看看七巧板的奇妙。

  (课件演示)

  师:课后,小朋友们也用七巧板去拼一拼,看看可以拼成什么有趣的图案。

  设计说明: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对课上所要解决的问题均要有一个估测,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基础。课前我了解到学生在学前已经会认简单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所以我直接出示这几个*面图形,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

  对儿童来说,空间观念是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学生的经验是他们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同时,发展空间观念的基本途径是多样的,这些途径包括生活经验的回忆,实物观察,操作活动,想像与表达活动等。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实际观察和操作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必要手段。在设计上,我是按“观察,感知面在体上——动手画,体验面在体上——说一说,联系生活找图形”来学*的,在课堂上渗透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说出名称、能正确地分辩、直观感知其特征)。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学*活动中,体验面在体上。

  3.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去思考、想象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35页的内容。


*面镜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6)

——中班语言教案:哈哈镜3篇

  活动目标:

  1、能逐页细致地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小猫的机智勇敢。

  2、初步了解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特点,知道狮子上当的原因。

  活动准备:

  1、《小朋友的书》

  2、故事cd、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激发学*兴趣、

  师:你们认识小猫和狮子吗?你觉得是小猫大还是狮子大?

  2、集体阅读《小朋友的书》,理解故事内容、

  (1)明确看图的顺序、

  (2)逐页观察图片,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师:小猫和狮子在干什么?

  师:小猫和狮子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在争论什么?

  师:镜子里的狮子是怎么样的?镜子里的猫是怎么样的?它们照的镜子有什么不一样?

  师:你知道镜子的奥秘吗?

  3、幼儿边看书边听故事,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猫?

  一、设计意图

  散文以其独特、巧妙的思维想象富于了日常生活中人、事、物一种鲜活、动感的形象,并用艺术性的语言表现出来,《哈哈镜》就是这样一篇散文。她从另一个角度来展示出哈哈镜的有趣,以及周围事物中一个个可爱、生动的形象存在。让幼儿欣赏这样的散文,使幼儿早理解、感受作品的过程中,培养了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及对文学作品意境美、语言美欣赏能力。通过理解、体验、迁移经验、扩展和表达自己的想象来学*语言,有利于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散文内容,想象散文所表现的画面,培养幼儿欣赏散文的兴趣。学*朗诵散文。

  2、发展幼儿想象力, 提高幼儿运用文学语言的能力。

  3、让幼儿学*按照散文的结构形式,应用个人经验仿编新的散文。

  三、重难点

  帮助幼儿理解散文内容,并学*仿编散文。

  四、准备:

  小镜子一面课件录音磁带彩色笔画纸

  五、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镜子引出话题

  这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还有什么能照出自己的样子来?

  有一种镜子能帮助东西变样非常有趣,知道是什么吗?

  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散文也叫《哈哈镜》可它是一面奇特的哈哈镜。我们来听一听。

  二、欣赏散文《哈哈镜》教师朗诵。

  提问:散文里的哈哈镜是什么?池塘怎么变成哈哈镜?

  这是一篇很优美、很有趣的散文,我们在来欣赏一遍,小朋友把你喜欢的优美的句子和有趣的地方找出来

  三、感受并理解散文

  看幻灯并欣赏录音

  说说哪些是优美的句子,哪些是有趣的句子

  四、学*仿编散文

  引导幼儿模仿“小草照照----”仿编“xx照照----”句式

  再想想风娃娃照照还有哪些有趣的现象发生

  仿编结束,集体朗诵新编散文。

  五、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散文的理解和喜爱

  小朋友很喜欢这篇优美、有趣的散文,你用什么方法告诉大家?是用好听的声音还是漂亮的画面,或者用别的方法?让个别幼儿尝试朗诵表演或是别的方法。最后让幼儿在欣赏中绘画。结束。

  活动目的:

  1.在看看、想想、做做的过程中,理解儿歌的内容,观察并感受哈哈镜所带来的变化。

  2.理解反义词:大——小,高——矮。

  3.尝试依据儿歌的结构替换新词仿编儿歌。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5.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小猫、小兔、熊猫、长颈鹿、老虎等动物卡片若干。

  2.自制图谱、《哈哈镜》课件。

  3.字卡:大、小、高、矮、长、短、圆、扁、胖、瘦。

  教学过程:

  一、体验照哈哈镜的乐趣。

  1.欣赏录像,回忆照哈哈镜时有趣的情景。

  师:刚才我们到哈哈王国去玩了,让我们回顾一下刚才的情形吧!(播放录像)

  2.幼儿讲述照镜子时的趣事。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在哈哈王国发生的好玩的事情?

  3.教师小结:听你们一说呀,这哈哈镜可真神奇呢!它把我们变大了,变小了,变高了,变矮了。

  二、学*儿歌,让幼儿理解儿歌的内容和结构。

  1.动画演示小老鼠、大象照镜子的画面,引起幼儿兴趣。

  师:咦!小朋友们听,谁在说话?(哈哈镜,真奇妙,大家快来照一照。)原来是哈哈镜在发出邀请啊,它是怎么邀请的?会有谁去呢?小老鼠、大象照了会变成什么样了呢?谁会用动作来做一做"大"、"小"。出示图谱和字卡"大""小"

  2.演示小草和大树照镜子的画面,让幼儿观察。

  师:除了动物朋友呀,其他的朋友也来了,看看会是谁呢?小草、大树变成什么样了?我们一起来变一变"高"、"矮"。出示图谱

  3.完整学说儿歌。


*面镜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7)

——内镜工作计划3篇

  在护理部和控感科的领导下,本着一切为病人的服务宗旨,以不断完善、持续改进的工作态度,进一步深化、细化医院感染管理和传染病管理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根据*xx版《血液净化标准化操作规程》和陕西省医疗机构血液净化中心检查验收标准要求,结合我院血透室医院感染管理和传染病管理工作存在的重点和难点,特制订2011年工作计划如下:

  一、加强组织管理,完善医院感染和传染病管理制度

  目的: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的协调能力,及时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和传染病管理方面的问题,考核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流程落实情况及对感染存在危险因素采取的干预措施落实情况。在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出现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或者特殊病原体感染病例等事件时,明确各有关部门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责任,商讨其他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事宜。

  参加人员: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及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成员。

  2、相关科室主任、护士长。

  3、控感科专职人员。

  具体要求:

  1、每季度分别召开一次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专题会议。解决医院感染管理、传染病管理方面存在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控制和预防措施。

  2、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及传染病管理最新要求,及时修订医院感染管理及传染病管理各项制度。

  3、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及出现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或者特殊病原体感染病例等事件时,及时召开会议,商讨有关事宜,防止暴发流行。

  二、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预防感染的意识

  目的:为了使我院各级各类医务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医院感染管理新知识、新理念,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和预防控制措施,探讨我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提高医护人员法律意识,降低医院感染率,共同营造医院感染零宽容。

  参加人员:

  各级各类医护人员,包括新进院人员、进修、实*医师、护士及医技、后勤人员等。

  主要内容:

  1、《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消毒隔离技术》、《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及要求。

  2、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关知识培训。

  具体要求:

  1、全体医护人员培训2次,对培训内容至少进行1次考核。

  2、新进院人员、进修、实*医师、护士岗前培训1次,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3、临床科室监控医师、监控护士每季度培训或召开专题会议1次。

  4、相关医技科室医护人员培训1次。

  5、全院护工培训1次,必要时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

  6、后勤人员包括医疗废物收集运送、保管人员,洗衣房工作人员等进行相关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一次。

  7、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和新发传染病应急管理知识即时培训。

  8、各临床、医技科室,每月在科内进行一次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参加人员签名、培训记录登记齐全。

  三、加强医院感染监测,深化、细化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目的:根据《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具体要求,做好日常监测工作,做到日查、月总、季报,力争把各项指标控制在标准以内。深入开展住院病人前瞻性和目标性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工作,做好每年全院住院患者的现患率调查。深化、细化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标准,落实重点科室、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暴发。

  参加人员:控感科专职人员、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监控医师、监控护士及微生物实验室人员。

  主要内容:

  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包括: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抗生素使用率、手术切口感染率、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及ICU医院感染监测;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留置导尿相关泌尿系感染、深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2、重点部门(ICU、血透室、内镜室、手术室、供应室、口腔科、产科、感染性疾病科等)医院感染质量控制。

  3、无菌物品使用管理,包括无菌物品、消毒液、消毒器械、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

  4、加强对院内流动性医疗器械的监测,包括支气管镜、喉镜等等。

  5、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工作人员手、空气、物表、紫外线灯管等的监测。

  6、医疗废物管理,包括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送、储存及登记。

  7、医院感染暴发监测,并于规定时限报告卫生行政部门。

  8、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手卫生及消毒隔离技术。

  具体要求:

  1、做好每日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继续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和ICU的目标性监测;对多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隔离治疗;对使用呼吸机、留置导尿管、深静脉置管患者进行医院感染有关评估。监测的.重点科室是:ICU、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泌尿外科:至少开展一次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2、每月对重点部门、每季度对一般科室,进行一次医院感染质量控制考核,每半年对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进行一次监测。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各科室每月按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标准进行一次自查工作,要求质控资料保存完整。

  3、重点部门每月、一般科室每季度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控感科每月中旬对重点部门及部分临床科室进行抽样监测。供应室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生物监测,每周监测一次,植入物每次监测。

  4、对全院各科所有流动器械进行排查,科室应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做好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转运及管理工作。

  5、动态监测医院感染,对聚集性医院感染病例进行主动干预,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暴发流行。要求各科室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病例,并正确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登记本。

  6、监测做到日查、月总,监测结果每季度以简报形式向全院反馈。

  7、监测中发现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汇报。

  四、结合实际,制定我院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

  目的:根据医院感染管理法律、法规及规范具体要求,将医院感染管理存在重点和难点进行细化、量化和优化,便于医务人员操作掌握,更好地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暴发,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负责人:控感科主任

  主要内容:

  1、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2、重点部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3、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方法

  4、职业防护与生物安全

  5、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运送

  6、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7、耐药菌监测、预防与控制

  8、医院环境清洁、消毒与监测

  9、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等

  具体要求:

  1、xx年6月前,控感科负责制定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并发放相关科室。

  2、科室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并遵照执行。

  五、加强传染病管理,杜绝漏报、迟报现象。

  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具体要求,做好传染病管理各项工作,持续保持我院传染病报告率100%、及时率100%。

  负责人:疫情专干、首诊医师

  主要内容:

  1、法定传染病登记、收卡和网络直报。

  2、霍乱、禽流感、结核病、艾滋病、AFP病例监测及发热门诊、肠道门诊传染病管理。

  3、疫情自查、分析、汇总及电子文档等资料管理。

  4、完成死亡病例报告卡的网络直报。

  5、传染病管理知识专题培训。包括:常见传染病及多发传染病报告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和新发传染病报告管理等。

  6、完成上级领导下达的指令性任务。

  具体要求:

  1、疫情专干每日对门诊日志及临床科室出院登记本进行自查,及时收取传染病报告卡,完成网络直报。确保我院传染病无漏报现象。

  2、做好霍乱、禽流感、结核病、艾滋病、AFP病例监测及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等各项管理工作。

  3、每月将传染病报告卡编号并装订成册后保存;定期做好疫情分析,及时向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和相关临床科室反馈。

  4、传染病管理知识培训进行六次以上。培训人员包括:全体临床医师、进修、实*医师。对新上岗医师要求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突发传染病即时培训。

  5、要求首诊医师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及死亡比例报告卡,完善传染病报告登记本。

  6、对传染病漏报、迟报的科室和个人进行处罚,并做好记录。

  一、科室经济效益

  预计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2%,具体措施:

  1、随着医院对门诊工作的重视,相关临床科室的门诊量会增加,筛选出的内镜检查患者会相对增多;

  2、出于对本科室工作的认可,复诊患者会逐渐增多;

  3、拓展内镜下治疗项目;

  4、争取新设备引进、新技术的开展。

  二、科室硬件设施

  (一)科室现有工作场所和常用的设备:现有工作面积约50㎡,其中清洗消毒间约8㎡,使用面积明显偏小。奥林巴斯电子胃镜(20xx年引进)、电子肠镜(20xx年引进),已使用*5年,将到机械故障多发期;奥林巴斯电子胃镜1条(已签合同,未到位);潘太克斯电子胃镜、肠镜,20xx年7月引进。电刀,使用5年,尚正常使用。

  (二)五年计划工作场所和常用的设备:工作面积增加至200-300㎡,清洗消毒间约40-50㎡,条件具备时可以将电子胃镜、肠镜、支气管镜,甚至电子膀胱镜合并成为一个内窥镜室以便于镜子的保养和管理。更换先进的电子内镜主机3-4台,每台配备电子胃镜3条、电子肠镜2条,并购置电子支气管镜、电子膀胱镜,分时段开展内镜诊治工作,以满足院感管理以及业务增长的需要。购置氩气电刀和ESD技术(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配套设备治疗早癌。针对金华市超声内镜的空白,可以对超声内镜的引进进行可行性分析。

  三、人才梯队建设

  (一)五年计划人才梯队建设具体目标:保证科室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

  (二)现有科室人员梯队

  1、医师:科室现有医师2人,其中30-40岁的2人,主治医师1人,医师1人,正式职工1人,临时工1人。

  2、护士:科室现有护士2人,40-50岁的2人;主管护士2人。

  3、*五年期间,科室共计外出进修0人次。

  (三)五年计划人才建设

  通过招聘、培训、进修等措施,调整科室人才梯队结构。

  1、科室要增加医生人数,完善医生队伍结构,完成梯队建设。最好能在五年后形成5-6名内镜专科医生队伍。

  2、在科室医生、设备增加的情况下,逐步将护士人数增加至6-7名。

  3、增加选送医师外出进修的次数。

  四、科室学术水*

  (一)学术水*现状

  1、科室研究方向:

  1.县域内独家开展了消化道息肉的内镜下治疗;

  2.染色内镜检查;

  3.上消化道异物的内镜下诊治。

  2、规范化研究:科室现已制定的诊疗规范有

  (1)胃镜检查操作规范;

  (2)肠镜检查操作规范;

  (3)上消化道异物内镜下诊治操作规范;

  (4)消化道息肉内镜下切除诊疗规范。

  3、新技术项目的开展:“染色内镜的临床应用”被列为县级课题,“钛夹在消化内镜诊治中的应用”被列为院级新技术。

  (二)五年计划

  科室开展了多项内镜下治疗项目,使我们具备了业务上的领先优势。加强内涵建设,积极引进开展高、精、尖技术项目,针对疾病谱的变化和发病率做出调整,发掘新的业务增长点,是今后五年的发展要务。

  1、研究方向的调整和完善:

  (1)保持现有领先优势的研究方向并加以完善;

  (2)消化道肿瘤的早期发现与治疗,针对高危人群开展普查,应用ESD技术(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早癌,提高科室诊治水*;

  (3)超声内镜的引进与诊治应用;

  (4)HP研究仍有的潜力,开展有关HP易感人群传播方式以及与胃癌发病原因、发病率之间关系的研究。

  2、规范化研究:诊疗规范的优化

  (1)消化道息肉内镜下切除的优化,包括适应症的扩大,结扎圈、钛夹等治疗附件的应用,降低出血、穿孔发生率等;

  (2)ESD技术: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的处理等;

  (3)消化道梗阻的内镜下支架置入术;

  (4)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止血术;

  (5)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

  3、新技术项目的开展:计划引进开展新技术项目

  (1)ESD技术,能对早期

  消化道肿瘤进行经济有效的治疗,但技术难度大,穿孔率高,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需要设备支持和微创外科的配合;

  (2)超声内镜技术,这是我院现需要转诊的项目,这个项目的开展可大大提高我院的诊治水*,但受病源和检查费用的限制,直接的成本回收时间较长,但可增加住院率和间接收入,此项目的开展需要设备的支持和人员培训。

  4、学术会议:为扩大科室的学术影响,拟承办1次市级消化内科、消化内镜的学术年会。

  五、科室质量管理水*

  (一)科室落实项核心制度的具体措施:

  (1)定期进行疑难病例讨论;

  (2)落实术前告知制度;

  (3)落实会诊制度,对特殊病例及时请专科会诊;

  (4)落实术前讨论制度;

  (5)落实新技术、新项目申报制度。

  (二)目前科室质量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科室现无专职内镜清洗消毒人员,由于内镜洗消工作的特殊性,洗消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内镜的清洗消毒、设备的维护保养等,为节省医院及科室支出,可以招聘临时护工进行该项工作。

  (三)加强科室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1)完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管理工作;

  (2)重视报告单的书写质量,提供临床需要的诊断依据;

  (3)加强科室人员的业务学*,提高业务水*;

  (4)认真落实核心制度。

  六、科室发展潜力

  通过分析,科室现处于上升期,目前科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1)由于电子内镜的普及,人民群众自我保健意识的逐步提高,求诊患者不断增多;

  (2)科室现有人员不能满足临床需求,致使部分求诊患者需预约且等候时间较长;

  (3)受设备的限制,有些诊疗项目不能开展。

  在今后的科室工作中,要协调与各临床科室的关系,完善服务流程,多为临床提供诊断支持;积极开展内镜下治疗,吸引其他医院不能完成的治疗病人;加强内涵建设,以准确的诊断、轻柔的操作、热情的服务吸引病人;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新项目,争取新设备的引进,提高竞争力。

  在护理部和控感科的领导下,本着一切为病人的服务宗旨,以不断完善、持续改进的工作态度,进一步深化、细化医院感染管理和传染病管理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根据*xx版《血液净化标准化操作规程》和陕西省医疗机构血液净化中心检查验收标准要求,结合我院血透室医院感染管理和传染病管理工作存在的重点和难点,特制订20xx年工作计划如下:

  一、加强组织管理,完善医院感染和传染病管理制度

  目的: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的协调能力,及时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和传染病管理方面的问题,考核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流程落实情况及对感染存在危险因素采取的干预措施落实情况。在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出现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或者特殊病原体感染病例等事件时,明确各有关部门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责任,商讨其他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事宜。

  参加人员: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及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成员。

  2、相关科室主任、护士长。

  3、控感科专职人员。

  具体要求:

  1、每季度分别召开一次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专题会议。解决医院感染管理、传染病管理方面存在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控制和预防措施。

  2、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及传染病管理最新要求,及时修订医院感染管理及传染病管理各项制度。

  3、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及出现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或者特殊病原体感染病例等事件时,及时召开会议,商讨有关事宜,防止暴发流行。

  二、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预防感染的意识

  目的:为了使我院各级各类医务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医院感染管理新知识、新理念,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和预防控制措施,探讨我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提高医护人员法律意识,降低医院感染率,共同营造医院感染零宽容。

  参加人员:

  各级各类医护人员,包括新进院人员、进修、实*医师、护士及医技、后勤人员等。

  主要内容:

  1、《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消毒隔离技术》、《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及要求。

  2、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关知识培训。

  具体要求:

  1、全体医护人员培训2次,对培训内容至少进行1次考核。

  2、新进院人员、进修、实*医师、护士岗前培训1次,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3、临床科室监控医师、监控护士每季度培训或召开专题会议1次。

  4、相关医技科室医护人员培训1次。

  5、全院护工培训1次,必要时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

  6、后勤人员包括医疗废物收集运送、保管人员,洗衣房工作人员等进行相关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一次。

  7、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和新发传染病应急管理知识即时培训。

  8、各临床、医技科室,每月在科内进行一次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参加人员签名、培训记录登记齐全。

  三、加强医院感染监测,深化、细化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目的:根据《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具体要求,做好日常监测工作,做到日查、月总、季报,力争把各项指标控制在标准以内。深入开展住院病人前瞻性和目标性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工作,做好每年全院住院患者的现患率调查。深化、细化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标准,落实重点科室、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暴发。

  参加人员:控感科专职人员、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监控医师、监控护士及微生物实验室人员。


*面镜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8)

——*面镜成像教案 (菁华5篇)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面内;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物体到*面镜的距离与像到*面镜的距离相等;

  5、物体与像的大小相等;

  6、物与像的连线垂直于*面镜。

  制作步骤:

  1、在2113纸上竖一块玻璃板作为*5261面镜,在纸上记下4102*面镜的位置;

  2、把点燃的蜡烛放1653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与像重合,在纸上记录下物像的位置;

  4、用直线将物像位置连起来;

  5、改变位置再测几组;将测得数据填入表格中。

  扩展资料: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用玻璃板代替*面镜,虽然成像清晰度降低,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2)实验中宜选择较薄的`玻璃板,从而避免因前后两个玻璃面成的像不重合而有一定错位(重影),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玻璃板要垂直于桌面放置,这样避免使像偏上或偏下,便于使后面的物体与前面物体的像重合,从而更好地确定像的位置。可用两块三角板检验玻璃板是否与桌面垂直;

  (4)在桌子上铺白纸的目的是便于记下蜡烛、玻璃板和像的位置,从而确定物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关系及物、像的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面2113镜成像的实验步骤如下:

  1、在纸上竖一块玻璃5261板作为*面镜,在纸上记4102下*面镜的位置。1653

  2、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与像重合,在纸上记录下物像的位置。

  4、用直线将物像位置连起来

  5、改变位置再测几组;将测得数据填入表格中。

  拓展资料:

  *面镜成像是一种物理现象。指的是太阳或者灯的光照射到人的身上,被反射到镜面上*面镜又将光反射到人的眼睛里,因此我们看到了自己在*面镜中的虚像。当你照镜子时可以在镜子里看到另外一个"你",镜子里的"人"就是你的"像"(image)。在镜面成像中,你的左边你看到的还是在左边,你的右边你看到的还是在右边,但如果是两个人面对面,你的左边就是在对方的右边,你的右边就是在对方的左边。这样的效果也叫镜像。

  制作步骤:

  1、在纸2113上竖一块玻璃板5261作为*面镜,在纸上记下*面镜的位置;

  2、把点4102燃的蜡烛1653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与像重合,在纸上记录下物像的位置;

  4、用直线将物像位置连起来;

  5、改变位置再测几组;将测得数据填入表格中。

  扩展资料

  实验:

  【仪器和器材】

  蜡烛,12 cm×15 cm透明玻璃片(最好用贴有反光膜的汽车用玻璃),12 cm×10 cm普通透明玻璃片,玻璃胶。

  【制作方法】

  在透明玻璃12 cm边涂上适量的玻璃胶,将其固定在12 cm×10 cm普通透明玻璃片的正中间(要保证两玻璃面的垂直),并在反光面位置两侧的底座玻璃上画线。

  【使用方法】

  将做好的装置放在方格纸上,并让装置上的记号线与方格纸上的中线重合。

  【实验技巧】

  做实验时方格纸上的记号,应将物体的整个底部形状画出。

  【实验方法】

  本实验总方法:实验归纳法。

  用未打开的蜡烛代替点燃的蜡烛的像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用玻璃板代替*面镜,虽然成像清晰度降低,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2)实验中宜选择较薄的玻璃板,从而避免因前后两个玻璃面成的像不重合而有一定错位(重影),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玻璃板要垂直于桌面放置,这样避免使像偏上或偏下,便于使后面的物体与前面物体的像重合,从而更好地确定像的位置。可用两块三角板检验玻璃板是否与桌面垂直;

  (4)在桌子上铺白纸的目的是便于记下蜡烛、玻璃板和像的位置,从而确定物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关系及物、像的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成像特点:

  1、*面镜成正立等大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2、像和物的连线垂直于*面镜。

  3、像到*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面镜的距离。

  4、像和物关于*面镜对称。

  5、像的大小相等,但是左右相反。

  6、像的上下不变,左右互换

  (总结:*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面镜对称)

  *面镜成像的实验步骤:2113

  1、仪器和器材准备。蜡5261烛,12 cm×15 cm透明玻璃片(最好用贴有4102反光膜的汽车用玻璃),12 cm×10 cm普通1653透明玻璃片,玻璃胶。

  2、在透明玻璃12 cm边涂上适量的玻璃胶,将其固定在12 cm×10 cm普通透明玻璃片的正中间(要保证两玻璃面的垂直),接着在透明玻璃的两侧放置蜡烛(两根蜡烛要确保在同一直线上)

  3、多次移动并测量两根蜡烛与透明玻璃之间的距离,记录下来;

  4、做好实验后收拾器材,根据所得数据分析研究。

  *面镜成像的实验方法:

  本实验总方法:实验归纳法。

  用未打开的蜡烛代替点燃的蜡烛的像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扩展资料:

  *面镜成像特性:

  但在实验中,我们常用薄玻璃板来代替*面镜。因为采用玻璃板代替*面镜,虽然成像不如*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的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为了更清晰的看到“镜”中的像,我们要求玻璃前的物体要尽可能的亮,而环境要尽可能的暗。而玻璃后的物体不需点亮,环境要尽可能的暗。所以*面镜成像实验适合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

  *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但不能改变光束性质,即入射光分别是*行光束、发散光束等光束时,反射后仍分别是*行光束、发散光束。

  由物体任意发射的两条光线,由*面镜反射,射入眼睛。人眼则顺着这两条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看到了两条线的交点,

  即我们在*面镜中看到的像,但是*面镜后面是没有物体的,所以物体在*面镜里成的是虚像(*面镜所成的像没有实际光线通过像点,因此称作虚像);

  像距与物距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上下相同,左右相反。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实际上是前后相反,但是教科书上是左右相反)

  【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

  《*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1)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探究*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引入课题,以生活中常用的蜡烛、玻璃板等物体作为探究成像特点的器材,讨论*面镜在检查视力时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贴*生活。教材还专门设置一块“STS”(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通过观察汽车观后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反光装置、太阳灶等日常生活和社会中常见东西来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3)适当关注了物理基础与现代化的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表明,学生对教材结尾处的反射式天文镜的介绍非常感兴趣,渴望了解更多的与此相关的知识,也让他们感觉学好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消除对高科技的不必要的神秘感和遥远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

  ●理解日常生活中*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通过定位*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通过对*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合作学*。

  难点:*面镜成像原理、虚像怎样形成的。

  【教学准备】

  分组:同样大的5号电池两节、金属块两个、或者蜡烛两根、白纸、刻度尺、笔、*面镜、玻璃板等。

  演示:“魔箱”道具、笔记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凸面镜、凹面镜、*面镜、玻璃板等。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面镜成像”的探究,学*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观察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面镜成像的特点。

  2、*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

  蜡烛、*面镜、纸、玻璃、球面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作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试验:*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②学生探讨:*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进行新课:

  1、学生试验:探究*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

  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

  (五)教学难点:*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二、教法:实验探究法;提问法;谈话引导法

  学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交流法;实验法;实验分析法

  三、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一块*面镜,一块玻璃板,两个铁夹作为玻璃板支架,白纸,光屏,一盒火柴,两支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笔。

  教师演示器材:打火机两个,蜡烛两支,*面镜,*板,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吹蜡烛实验,激发学生学*兴趣,同时引入新课

  教师:本实验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玻璃板,点明玻璃板我们称为*面镜,生活中常用的*面镜是镜子。今天我们共同学*“*面镜成像”。教师板书课题。(本环节学生怀着好奇心观看影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又对什么是“像”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

  进行新课:

  【探究*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 观察:

  由小时候照镜子到镜后找像引入学生活动:学生照镜子,观察自己在靠*或远离*面镜时,像的大小、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老师表演照镜子,学生充当像(为学生猜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

  (二)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本节课的探究课题:*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位置跟物体的大小、位置有什么关系呢?*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出示课件)

  (三)猜想与假设:

  学生根据刚才亲身的体验提出猜想,教师将猜想在副板书写出来:像物等大,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四)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1、设计实验:(在课前预*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小组间的方案交流,,筛选出最合理的探究方案。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方法,并从中初步学会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学生需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2)怎样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3)怎样测出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

  引导学生知道: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改变一次,再重做一遍实验。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免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必要的实验环节,使学生形成以偏盖全的片面的思维方法。(出示课件:展示疏理后的设计方案)

  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1)实验前教师强调实验要领:玻璃板一定要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像完全重合;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

  (2)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观察,提供帮助,找到学生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

  (3)小组交流实验记录和数据,各小组派代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现*面镜成像的又一特点:物、像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5)再次点燃*面镜前的蜡烛,用光屏在后面接收,观察能否接受到烛焰的像.,得到*面镜成虚像.

  【*面镜成像原理】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

  教师:烛焰发出的光,经过怎样的路径进入人眼,让我们看到像的呢?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解释*面镜成像原理:

  烛焰上S点发出的光经*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眼感觉这些反射光线好像是从镜后的S’点发出的,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过去就看到了点S’,S’就是S在*面镜中的像。实际上镜后并不存在光源S’,进入人眼的光也不是由像点S’发出。像点S’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我们把这样的像称为虚像。*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谈一谈通过本节课的学*在知识和学*方法上都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需要总结?

  板书设计:

  第三节: *面镜成像

  *面镜成像的特点: *面镜成像原理:

  1、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光的反射

  2、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在休息室,听说是沈##老师开课,心中多了些期待。一是因为去年听过她执教初三专题复*《串联电路动态变化》一课,没有学生实验,没有多媒体,那节课却上得声色俱佳,思维迸发;二是因为去年她是初登讲台,教学语言就如斯干净利落;三是她灿烂的笑容,甜美的声音。

  40分钟的课,仍温暖,充实。年轻的教师,却从容,老练。

  一、教师基本技能

  1.教学流程。

  整节课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顺利完成预设的三维目标。教师创设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思维质疑,提示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小组讨论制定方案,小组协作实验探究,集思广益归纳结论,从物理走向生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完整、清晰的脉络保证学生形成完整地思维体系。

  2.教学手段。

  “魔术”视频片断起到激发兴趣、引发质疑的作用,“加菲猫”视频片断起到问题提示的作用。ppt中视频、文字、图片都起到辅助教学作用,丰富了课堂。学生实验器材充分,为可能的探究都做好了准备。

  3.教学语言。

  普通话标准。语调抑扬顿挫,生动,有感染力。提出的问题简练,合理,逻辑性强,适时,能起到应有的启发、引导、过渡、总结、鼓励等作用。

  4.板书梳理。

  板书:“1.虚像定义—>2.*面镜成像的特点:正立,等大,等距,垂直—>3.成像原理:光的反射”,优美,简洁,娴熟,布局合理,由浅入深,能起到应有的提纲挈领作用。

  5.教态表现。

  教师举止大方,从容,热爱学生,与学生交流互动融洽。

  二、学生能力培养

  1.观察能力。

  先看*景“浇不灭的蜡烛”,再看远景“玻璃板后面浇不灭的蜡烛”,让学生看到是玻璃板在魔术中起了作用。

  看“加菲猫照镜子”,最后却看到是一真一假加菲猫,一模一样的假的那只猫模仿真的那只猫的动作,仿佛中间有一个*面镜,让学生看到照镜子时像与物体的可能关系。

  2.思考能力。

  学生根据“加菲猫照镜子”、日常照镜子、简单提示“大小?距离?左右?移动?”,尽可能猜想*面镜所成像的特点。

  根据教师提供的*面镜与玻璃板,学生想如何找镜中的像,在尝试中选择合适的器材,并想为什么选择玻璃板。此思考与活动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学生根据实验桌上的器材,想如何选则器材,研究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比较之后,学生从不同的蜡烛中选出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思考如何设计合理实验步骤。

  3.动手能力。

  通过小组积极努力的实验尝试,学会选取玻璃板来找像的位置,学会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来找像的位置并比较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通过小组全体参与的探究活动,感受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面镜距离相等的成像特点。

  通过小组协同配合的“描‘上’的像”的活动,体验像与物体关于*面镜对称这个特点。

  4.表达能力。

  学生能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述有条理,姿态自然,不扭捏造作。

  学生对问题的首次回答难免有不完整或者有错误的,但是在教师的启发、鼓励下,学生能尽快的修正、补充、完善答案,使回答更接*结果。

  学生参与度广泛,多数同学在发言表现方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升自信心。

  5.应用能力。

  大卡车前窗玻璃竖直、小汽车前窗玻璃倾斜两种不同的放置方法原因何在?测视力房间距离不够怎么办?这两个问题是学生身边常见的现象,但思维深度要求较高。学生需回顾本节课的所学关键“*面镜”来解决难题,正好运用了“玻璃板的反光面相当于*面镜能成像”、“像与物体到*面镜的距离相等”,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生活,回归物理教学的本来目的。

  三.需改进之处

  整节课教学节奏太快,每个教学环节给与思考的时间,活动的空间都不是很充分,导致以下问题:

  1.找像时,可能一部分学生没有看到明显的现象,一部分学生随波逐流、稀里糊涂的选择了器材继续实验,所以对玻璃板、两支相同的蜡烛的作用也不能透彻理解。建议多花一些时间边演示边讲解,说清楚。

  2. 说明*面镜成虚像时,教师并没有用点燃的蜡烛、玻璃板、光屏或白纸来演示,只是一语带过。建议与小孔成像显示在半透明纸上,教室里投影仪成像能成在屏幕上等例子对比,说明实像与虚像的区别、进行简单定义,然后用白纸或光屏去玻璃板后面找*面镜成的像,没有就说明是虚像。

  3. 验证像与物体到*面镜的距离相等时,一组只有一组数据,不能让全体组员都能掌握这个技能。另外,一组四位同学,前面两个实验能看到像,进行实验,后面两个同学实际什么都没有看到。建议每组同学做四次实验,并且在白纸上留下四个物**置、四个像的位置痕迹,用刻度尺测量并比较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保证全部组员都能掌握这个技能,同时体现多次实验才能得到普遍结论这一过程。

  四.引发思考

  1.新课教学重点在探究,通过小组活动突破重点与难点,所以内容不宜过多,要给与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


*面镜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9)

——*面管理制度 (菁华3篇)

  建筑工程施工*面布置及*面管理

  第1节施工总*面布置依据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施工图纸,该工程分施工现场场地比较开阔,有利于实现办公、生活、生产三区的独立分开,根据广东省佛山优良文明样板工地的要求,将施工现场按办公、生活、生产三区独立分开的方法进行布局。

  第2节施工*面布置原则

  施工总*面布置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施工进度的快慢和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水*的高低,为保证现场施工顺利进行,具体的施工*面布置原则如下:

  (1)在满足施工的条件下,尽量节约施工用地;

  (2)满足施工需要和文明施工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临时建设投资;

  (3)在保证场内交通运输畅通和满足施工对材料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减少场内运输,特别是减少场内二次搬运;

  (4)在*面交通上,要尽量避免土建、安装及生产单位相互干扰;

  (5)符合施工现场卫生及安全技术要求和防火规范。

  第3节施工*面布置内容

  施工现场场地比较开阔,有利于实现办公、生活、生产三区的独立分开,以达到省优良文明样板工地的要求。遵循上述布置原则对施工现场*面布置如下:

  (1)主要机械设备布置

  为了充分利用塔式起重机的垂直运输能力,决定将塔式起重机布置在主楼西侧,使其工作半径尽可能覆盖到主、副楼的大部分区域。具体布置位置及安装拆除方法详见第六章。

  (2)办公区域布置

  拟建的生产调度大楼主楼和副楼将整个场分为两个区域,为了实现将办公区域与生活、生产区域隔开,将场地东北段作为办公区域是最好的选择,并在场地东北角留设办公人员主要出入口-1#大门。办公区域内布置单层临建作为建设单位及监理、施工现场总包管理以及分包现场管理的办公室。办公场地中央依照文明施工样板工地标准规划一篮球场。

  (3)生活区域布置

  利用场地内的临时道路将生活与生产区域隔开,场地南面作为生活区域。生活区域内布置可供500 左右人员居住的宿舍。在场地的南面围墙上留设两个出入口,分别表示为2#大门和3#大门。

  (4)生产区域布置

  充分考虑到塔式起重机的工作半径,遵循在塔式起重机能覆盖的区域内布置钢筋原材料堆场、钢筋半成品堆场以及安装材料堆场等车间(堆场)的原则。各车间的布置详见施工总*面布置图。

  (5)施工临时用水、用电布置

  1)现场临时用电用水分别由建设单位现场提供的电源(变电箱)和水源接驳口接出。

  2)临时用电沿围墙周边布置。

  3)临时用水沿道路一侧敷设。

  第4节施工*面管理

  5.4.1 *面管理原则

  (1)*面管理总原则

  根据施工*面总*面设计及各分阶段布置,以充分保障阶段性施工重点,保证进度计划的顺利实施为目的,在工程实施前,制定详细的大型机具使用,进退场计划,主材及周转材料生产、加工、堆放、运输计划,以及各工种施工队伍进退场调整计划。同时,制定以上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严格依照执行标准、奖罚条例,实施施工*面的科学、文明管理。

  (2)*面管理计划的确定

  施工*面科学管理的关键是科学的规划和周密详细的具体计划,在工程进度网络计划的基础上形成主材、机械、劳动力的进退场,垂直运输、布设网络计划,以确保工程进度,充分、均衡的利用*面为目标,制定出合实际情况的*面管理实施计划。同时将该计划输入电脑,进行动态调控管理。

  (3)*面管理计划的实施

  根据工程进度计划的实施调整情况,分阶段发布*面管理实施计划,包含时间计划表,责任人,执行标准,奖罚标准。计划执行中,不定期召开调度会,经充分协调,研究后,发布计划调整书。经理部负责组织阶段性的和不定期的检查监督,确保*面管理计划的实施。

  地下施工阶段重点保证项目:场区内外环卫;安全用电;场内道路有序安排使用;

  排水系统通畅。

  地上施工阶段重点保证项目:垂直运输安全管理;料具置场点有序的调整、管理;

  材料,机械进退场,使用的科学调度;施工作业面工人区域化管理。

  5.4.2.*面管理办法

  施工*面管理由项目经理总负责,由项目工长、材料部门、机械管理部门、后勤组织部门实施,按*面分片包干管理措施进行管理。

  施工现场按照公司ci 标准设置'六牌一图'。即公司质量方针、工程概况、施工进度计划、文明施工分片包干区、质量管理机械、安全生产责任制、施工总*面布置图。

  按照总体规划要求作好*面布置,主要包括:(1)现场办公临建布置,(2)现场食堂、厕所布置,(3)材料堆放场地布置,(4)钢筋加工场地布置,(5)现场排水、排污布置。

  施工现场要加强场容管理,做到整齐、干净、节约、安全,力求均衡生产。

  施工现场切实做到工完场清,施工垃圾要集中堆放,及时清运,以保持场容的整洁。

  施工围蔽色彩一致,立放整齐,顺直。设置专人每日巡视,施工围蔽因施工原因临时拆除后要及时恢复,对破坏的施工围蔽要及时更换。

  (1)办公区

  现场临时办公室、会议室全部采用集装箱布置,要求集装箱摆放整齐,并按公司ci 标准进行油漆。

  临建区场地全部用c10 混凝土进行硬化,并按要求设置明沟排水,在大门口处设置洗车槽。

  围墙设置高度不低于2.5m,并按公司ci 标准进行粉刷。

  大门整洁醒目,形象设计有特色,'六牌一图'齐全完整。

  办公室门口设置绿化地带。

  办公区公共清洁派专人打扫,各办公室设轮流清洁值班表,并定期检查。

  施工现场设立卫生医疗点,并设置一定数量的保温桶和开水供应点。

  (2)生活区

  1)宿舍

  宿舍管理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a)宿舍管理以统一化管理为主,制定详尽的《宿舍管理条例》,要求每间宿舍排出值勤表,每天打扫卫生,以保证宿舍的清洁。宿舍内不允许私拉私接电线及各种电器。

  (b)职工宿舍牢固,安全符合标准。室内保持整洁,并设置生活柜,卧具、用具摆放整齐,换洗衣服干净、晾挂整齐。

  (c)对宿舍要定时消毒,灭蚊蝇、鼠迹、蟑螂措施到位。

  2)食堂

  施工现场的食堂应符合《食品卫生法》,明亮整洁,设置冷冻、消毒器具,生熟食品分开存放,防蝇设施完好。食堂有卫生许可证,炊事员进行体检合格

  有健康证后方能上岗操作,证件用铝合金镜框悬挂。并保证食堂清洁卫生、无杂物、无四害。食堂墙面粉刷清洁,地面铺贴防滑地砖。

  3)厕所

  厕所内外要求清洁,墙面铺贴白瓷砖,地面铺贴防滑地砖,现场设冲水厕所,粪便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道,并派专人打扫,以保证厕所卫生、清洁。

  (3)材料堆放场地

  施工及周转材料按施工进度计划分批进场,并依据材料性能分类堆放,标识清楚。

  做到分规格码放整齐,稳固,做到一头齐、一条线。

  施工现场材料保管,将依据材料的性质采取必要的防雨、防潮、防晒、防火、防爆、防损坏等措施。

  贵重物品,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及时入库,专库专管,加设明显标志,并建立严格的领退料手续。

  材料堆放场地设置得力的消防措施,消防设施齐全有效,所有施工人员均会正确使用消防器材。

  施工现场临时存放的施工材料,须经有关部门批准,材料码放整齐,不得妨碍交通和影响市容。堆放散料时进行围挡,围挡高度不得低于0.5m。

  (4)钢筋加工场地

  钢筋加工场地力求原材料堆放场地,钢筋加工场地、半成品堆放场地布置合理,方便加工,方便堆场。

  钢筋原材料及加工好的半成品必须分类、分规格堆放,并作好标识。

  各种钢筋加工机械前必须按要求悬挂安全操作规程。

  钢筋加工场地必须硬化,要求场地*整无积水,并作好明沟排水排污措施。

  1、要使现场施工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施工现场总*面的使用必须严格执行统一管理。

  2、由项目经理部负责施工现场的使用,根据进度计划安排施工内容,实行动态管理。

  3、现场入口处悬挂出入制度、安全警示牌、场容管理条例、工程简介等,教育职工维持良好的工作秩序和纪律。

  4、出入现场一律佩戴我司统一的施工证。

  5、凡进入现场的设备、材料必须按*面布置图所指定的位置堆放整齐,不得任意堆放。

  6、施工现场的水准点、轴线控制点、埋地电缆线等设置醒目的标志,并加以保护。

  7、现场设专人打扫、清理,并定期检查,使现场管理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1、作业前,检查安全防护装置必须齐全有效。


*面镜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10)

——放大镜点火实验作文 (菁华3篇)

  进入11月,虽然已经是深秋了,但这天的太阳还是非常猛,照在人身上很热。我决定做一个实验——用放大镜点火。

  我首先学*了“放大镜点火”这个实验的原理,妈妈告诉我: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它可以将太阳的光聚集为一点——焦点,能使热量升高,点燃火柴或纸张。

  开始做实验了,我拿了一个放大镜和几根火柴来到楼下空地上。我先把火柴放在地上,把放大镜对着太阳,使它形成一个焦点,让它照在火柴上,控制好放大镜与火柴之间的距离——焦距。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过去了,火柴突然冒烟了。又过了一会儿,火柴着起来了,我真是太兴奋了。接着,我又做了放大镜点纸的实验,但是没有成功。我知道是因为太阳还不够猛,所以没有着起来。

  妈妈告诉我,在夏天40多度的高温下,这个实验很容易成功。所以,我期待着明年夏天的来临。

  每个人都有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做饭、第一次画画、第一次写作业……而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件事—— 第一次做实验。那一次实验差一点把一间茅草房子给烧光了。

  那一年,我八岁。去奶奶家玩时碰到了儿时的几个小伙伴,他们手中拿着放大镜,我好奇地问:“你们这是去干嘛?”他们说:“做一个好玩的实验,用放大镜烧草看看能不能点着,一起去吧!”于是我也拿了一个放大镜和他们几个对着一间茅草屋子“实验”起来,一分钟过去了,小茅草焦了,但还没有起火的迹象;又过了一分钟,茅草上出现了一点火花,我们高兴极了,继续专注着实验。但一个可怕的东西正在身后燃烧起来,我感到了热度,回头一看,吓了个半死。茅草屋烧起来了!这回玩过头了,赶紧跑回家告诉奶奶着火了。奶奶拎着一桶水就跑。我和几个同伴看着大人们一盆一盆的水泼过去,面面相觑。火势渐渐地小了下来,当最后一丝火苗也熄灭了后,大人们才松了一口气。随后大人们就教育我们这个不能玩,那个不许碰。灌输完思想后,一个个离开了。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放大镜可以聚集热量燃烧物体;火这东西的确很可怕,以后和火有关的东西尽量少碰,以免酿成灾难。

  科学老师红光满面,手里拿着一个放大镜,一张白纸,看见这架势,我们知道一定要做实验了,便乐得手舞足蹈起来。“咳咳”科学老师清了清嗓子,笑容满面地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呢我们要在户外做一个放大镜取火实验!”有的同学从椅子上跳起来,大声吼:“老师万岁!”有的爬上桌子,装作手里拿了把吉他陶醉地在弹;有的竟从位置上跑到前面抱住老师,那样子真像一只大考拉……窗外班主任王老师走过,我们立马恢复前一秒地安静。

  科学老师脾气好,我们刚刚那样放肆也没生气。科学老师笑了笑,做了个招手的动作,示意让我们出去。同学们急速小跑到教室外,生怕错过精彩瞬间。36名同学围成了一个圈,参差不齐,好像是活的花瓣,花蕊是科学老师。只见老师一手提着放大镜,底下躺着张白纸,我们每个人的眼睛死死盯着白纸,渴望奇迹出现。可白纸好像故作镇定一样,没动静。换张黑纸吧!这回,人人眼睛都比之前更亮了,更专注了。慢慢的,黑纸居然冒烟了,而且烧出了一个好大的洞。科学老师见效,开心地说:“试验成功!”我们都欢呼跳跃起来。

  科学老师提问我们:“这个科学原理是什么?”“太阳光照射在放大镜上,聚集到一点照在黑纸上,黑纸本来吸热就多,所以就燃烧了。”

  科学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恍然大悟,这样的学*生动活泼、具体生动,记忆犹新,受益匪浅。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