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大班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1-30 00:00:00 教案,大班

放大镜大班教案1

  活动目标:

  1、通过和*面镜比较,初次玩,感知放大镜的神奇。

  2、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能说出生活中一些与凸透镜原理有关的物品。

  3、利用焦点燃烧纸板、纸片,使幼儿体验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的兴趣。

  4、学*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放大镜,一面小镜子。若干纸片、纸板。手电筒一个。

  活动过程:

  一、请小朋友把你们带的小镜子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二、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东西(出示)认识吗?叫什么?(放大镜)

  1、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和*面镜对比后你有什么发现?

  2、再到自己、伙伴的身上,周围的物体上用放大镜观察一下,说说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小结:"摸起来镜面是突出来的,当你仔细看放大镜上的你的时候变成了哈哈镜;而当你把镜子拿到一定距离的时候,再仔细看镜子里的你时发现和本人很清楚。"

  3、师:" 当你把放大镜远距离对准报纸看字的时候 ,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用放大镜看物体,离物体不能太远;否则,从放大镜上看的物体会变得更小。其实,放大镜是一面凸透镜。"

  三、师:"请小朋友说说在生活中,利用凸透镜原理制成的像放大镜这样的物品都有哪些?(显微镜、老花镜、照相机、猫眼、投影仪、汽车前后尾灯等)

  四、小朋友猜猜看,老师把手电筒灯光对准放大镜后,后面的报纸上会出现什么?(老师启发引导幼儿说。)时间长了,那个亮点又会有什么变化?你们想试一试吗?没有手电筒,我们就利用太阳光来照,看看你的报纸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告诉老师。

  幼儿实验,老师指导。

  五、师:"这个亮点就是凸透镜在光源的照射下形成的焦点,等你们上了初中学了物理知识以后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小朋友记住,无论到哪里,千万不能像今天这样拿着放大镜对准光随便照哪个物体,以免发生火灾。"

  六、活动结束,整理物品*室。

  活动反思: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对于已经很熟悉的观察工具来说,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本单元安排了8课时的内容。这8个单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放大镜下的发现。二是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我对这课是这样设计的:活动一、让学生说说对放大镜已有的认识;活动二、先用肉眼观察宣纸、作业纸、撕开的报纸,再用放大镜观察刚才没有发现的;活动三、怎样制造一个放大镜。学生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和聚焦的作用,但究竟使用了放大镜和用肉眼有什么区别,在学生活动后大家都有体会:放大镜观察得更细、更清晰。对比过玻璃和放大镜学生发现放大镜比较厚,并且凸出来,那究竟是放大镜厚起到放大的作用还是凸起来起到放大的作用,放手让学生来讨论,想方法来使玻璃有放大作用。学生说倒水,让学生做实验后发现:水倒多了扩散开来起不到放大作用,反而仅滴一滴水就能起到放大作用。经过这样的讨论、实验、分析,学生对放大镜是凸透镜,有放大作用便有了深刻认识。

放大镜大班教案2

  设计思路

  幼儿的世界,就是一张白纸。幼儿认识东西比较直接。亲眼所见的物体,就有了直观的认识。可是今天物体为啥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变化呢?原来这是一个有关放大镜的探索游戏。放大镜是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是科学探索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

  一面普通的小镜子,究竟有什么样的功能, 透过这面镜子观察物体,物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激发幼儿对这面镜子的好奇与探索的兴趣。,而"好奇"正是引导幼儿喜欢探究的最佳途径。因此,我决定活动中让幼儿自主观擦放大镜看物体后的奇妙现象"。

  从功能来看,"放大镜是用来观察物体的。所以,我将活动目标设计为引导幼儿建构"观察的经验",拓展他们的观察视角。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常见物体在放大镜下奇妙的变化。

  2、尝试使用放大镜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

  3、培养幼儿根据观察结论想象熟悉的物品在放大镜下的变化。

  活动准备

  1、欣赏有关放大镜观察物体的视频。

  2、放大镜每小组一个、幼儿熟悉的物品每小组一个。

  3、每人一份观察用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观看视频小白兔拔萝卜,第一图和第二图对比,同一张图片,为何第一图没有镜子就小一些,而第二图有了一个小镜子图上的物体就变大了?引入孩子们对放大镜的认识。

  【设计意图:先观看然后引入,即让幼儿对自己所不熟悉的放大镜有一定的了解,又能通过物体的变化激发幼儿对放大镜的好奇。】

  教师肯定幼儿的观察结论如:第一幅图小,而第二幅图大了许多。从而引入对放大镜的奇妙现象的认识,原来放大镜可以将物体变大,这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

  二、使用放大镜

  1、 出示放大镜,简单介绍:这就是能让物品看起来变得清晰的放大镜。使用放大镜的时候,不用太靠*眼晴,也不用太靠*物品,只要对准物品,调整最佳距离就行了。

  【设计意图:在前面奇妙视觉感受的铺垫下,出示放大镜,让幼儿对使用放大镜产生期待,并且通过语言帮助幼儿再现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为后续使用做准备。】

  2、请你用放大镜看一看,图片上是谁?能学做一下1号的动作吗?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4号手里拿着什么?(让幼儿的观察有非常具体明确的目的,让幼儿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设计意图:引导幼儿从无目的观察到借助放大镜,通过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进一步积累有意观察的经验。】

  3、操作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鼓励专注观察的幼儿。

  4、讨论:

  谁愿意回答第一个问题?请上台。

  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大家用手势回答!

  4号手里拿着什么?一起回答——放大镜。

  【设计意图:通过点击电脑上的放大功能,验证幼儿的观察,这也是对幼儿的观察行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三、想象和比较

  1、再看看,这像什么?

  【设计意图:比较,让观察更具有目的性。随着环节的展开,幼儿的观察从无意观察慢慢向有目的的观察前行,当然,比较也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到了放大镜带来的奇妙感受。】

  辅助猜谜语:不是冰块,不是宝石,味道很甜,不酸不成,蚂蚁爱吃,我也喜欢。

  2、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白砂糖,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3、接下去展示的图片和我们的身体有关, 找到了吗?观察一下,再比比图片。仔细观察,再认真找找,它放大了我们身上的哪一部分?(给每位幼儿发一个放大镜,同时出示两张图片)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指导。

  了解和肯定幼儿使用放大镜后的发现:用了放大镜,你有什么发现?(幼儿:看得晕晕的,放得好大等)(出示照片)出示舌头的全貌,总结幼儿的发现。如:舌头上的小泡泡能帮我们分辨酸甜苦辣【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承上启下。既延续了上个环节的想象、猜想和比较,又让幼儿在期待中拿着放大镜观察。

  四、拓展和延伸孩子们,请看——放大镜放大东西后,也会有丑丑的感觉。这是一个引起世界轰动的科学实验,当人们对着水,说难听和凶狠的粗话,在比放大镜更清晰的显微镜下,水分子形成了丑陋的结晶。所以,小朋友们不能说不礼貌的话,我们要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设计意图:尝试把科学探究和真善要并且拓展放大镜的另一个种类——显微镜。】

  活动反思

  活动让幼儿通过观察、了**大镜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结合生活经验,感受人们是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放大镜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激发幼儿继续关注生活中各种小工具的欲望。

放大镜大班教案3

  活动目标:

  1、通过和*面镜比较,初次玩,感知放大镜的神奇。

  2、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能说出生活中一些与凸透镜原理有关的物品。

  3、利用焦点燃烧纸板、纸片,使幼儿体验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的兴趣。

  4、学*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放大镜,一面小镜子。若干纸片、纸板。手电筒一个。

  活动过程:

  一、请小朋友把你们带的小镜子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二、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东西(出示)认识吗?叫什么?(放大镜)

  1、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和*面镜对比后你有什么发现?

  2、再到自己、伙伴的身上,周围的物体上用放大镜观察一下,说说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小结:"摸起来镜面是突出来的,当你仔细看放大镜上的你的时候变成了哈哈镜;而当你把镜子拿到一定距离的时候,再仔细看镜子里的你时发现和本人很清楚。"

  3、师:" 当你把放大镜远距离对准报纸看字的时候 ,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用放大镜看物体,离物体不能太远;否则,从放大镜上看的物体会变得更小。其实,放大镜是一面凸透镜。"

  三、师:"请小朋友说说在生活中,利用凸透镜原理制成的像放大镜这样的物品都有哪些?(显微镜、老花镜、照相机、猫眼、投影仪、汽车前后尾灯等)

  四、小朋友猜猜看,老师把手电筒灯光对准放大镜后,后面的报纸上会出现什么?(老师启发引导幼儿说。)时间长了,那个亮点又会有什么变化?你们想试一试吗?没有手电筒,我们就利用太阳光来照,看看你的报纸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告诉老师。

  幼儿实验,老师指导。

  五、师:"这个亮点就是凸透镜在光源的照射下形成的焦点,等你们上了初中学了物理知识以后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小朋友记住,无论到哪里,千万不能像今天这样拿着放大镜对准光随便照哪个物体,以免发生火灾。"

  六、活动结束,整理物品*室。

  活动反思: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对于已经很熟悉的观察工具来说,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本单元安排了8课时的内容。这8个单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放大镜下的发现。二是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我对这课是这样设计的:活动一、让学生说说对放大镜已有的认识;活动二、先用肉眼观察宣纸、作业纸、撕开的报纸,再用放大镜观察刚才没有发现的;活动三、怎样制造一个放大镜。学生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和聚焦的作用,但究竟使用了放大镜和用肉眼有什么区别,在学生活动后大家都有体会:放大镜观察得更细、更清晰。对比过玻璃和放大镜学生发现放大镜比较厚,并且凸出来,那究竟是放大镜厚起到放大的作用还是凸起来起到放大的作用,放手让学生来讨论,想方法来使玻璃有放大作用。学生说倒水,让学生做实验后发现:水倒多了扩散开来起不到放大作用,反而仅滴一滴水就能起到放大作用。经过这样的讨论、实验、分析,学生对放大镜是凸透镜,有放大作用便有了深刻认识。

  小百科:放大镜定义:放大镜(英文名称:magnifier):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物体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于物对眼所张的角(视角)。


放大镜大班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放大镜大班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放大镜》大班教案3篇

《放大镜》大班教案1

  活动目标

  1、了**大镜的作用,知道放大镜可以放大观察物体。

  2、利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感受其中的变化。

  准备活动

  【自由选择活动-科学领域】-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放大镜(可以放大看吗?)

  活动内容

  【导入】

  1. 观看动画片【放大镜】,说说放大镜的作用并找找我们周围和放大镜作用相似的物体。

  - 用放大镜可以干什么?

  - 小的字可以放大,小的昆虫也可以放大观察。

  - 还可以干什么呢?

  - 找找我们周围和放大镜作用相似的物品,都有什么呢?

  - 利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

  【展开】

  2. 观看视频【放大镜】,了解实验的目标,备品和实验顺序。

  - 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 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 用放大镜怎样观察植物呢?

  - 看一看实验顺序 。

  1)用眼睛观察植物的叶子。

  2)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

  【活动1:利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叶子。】

  3. 利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叶子。

  - 让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植物怎么样?

  - 我们来观察植物的叶子吧,植物的叶子上有怎样的花纹呢?

  【结束】

  4.实验结束后,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放大镜(可以放大)写出实验结果。

  扩展活动

  阳光明媚,无风的时候,带幼儿们到外边用放大镜来聚光。

  注意事项

  用正确的方法使用放大镜,不是把放大镜放在眼睛前而是把放大镜放在物体的前面。

  活动评价

  对于是否理**大镜的性质进行评价。

  教师活动相关信息

  放大镜上有凸透镜,阳光照射在放大镜上,阳光通过凸透镜聚集的点就叫做焦点。这样通过放大镜的阳光聚合在一点上就可以把纸点燃了。

《放大镜》大班教案2

  活动目标:

  1、通过和*面镜比较,初次玩,感知放大镜的神奇。

  2、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能说出生活中一些与凸透镜原理有关的物品。

  3、利用焦点燃烧纸板、纸片,使幼儿体验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的兴趣。

  4、学*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放大镜,一面小镜子。若干纸片、纸板。手电筒一个。

  活动过程:

  一、请小朋友把你们带的小镜子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二、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东西(出示)认识吗?叫什么?(放大镜)

  1、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和*面镜对比后你有什么发现?

  2、再到自己、伙伴的身上,周围的物体上用放大镜观察一下,说说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小结:"摸起来镜面是突出来的,当你仔细看放大镜上的你的时候变成了哈哈镜;而当你把镜子拿到一定距离的时候,再仔细看镜子里的你时发现和本人很清楚。"

  3、师:" 当你把放大镜远距离对准报纸看字的时候 ,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用放大镜看物体,离物体不能太远;否则,从放大镜上看的物体会变得更小。其实,放大镜是一面凸透镜。"

  三、师:"请小朋友说说在生活中,利用凸透镜原理制成的像放大镜这样的物品都有哪些?(显微镜、老花镜、照相机、猫眼、投影仪、汽车前后尾灯等)

  四、小朋友猜猜看,老师把手电筒灯光对准放大镜后,后面的报纸上会出现什么?(老师启发引导幼儿说。)时间长了,那个亮点又会有什么变化?你们想试一试吗?没有手电筒,我们就利用太阳光来照,看看你的报纸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告诉老师。

  幼儿实验,老师指导。

  五、师:"这个亮点就是凸透镜在光源的照射下形成的焦点,等你们上了初中学了物理知识以后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小朋友记住,无论到哪里,千万不能像今天这样拿着放大镜对准光随便照哪个物体,以免发生火灾。"

  六、活动结束,整理物品*室。

  活动反思: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放大镜》大班教案3

  设计思路

  幼儿的世界,就是一张白纸。幼儿认识东西比较直接。亲眼所见的物体,就有了直观的认识。可是今天物体为啥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变化呢?原来这是一个有关放大镜的探索游戏。放大镜是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是科学探索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

  一面普通的小镜子,究竟有什么样的功能, 透过这面镜子观察物体,物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激发幼儿对这面镜子的好奇与探索的兴趣。,而"好奇"正是引导幼儿喜欢探究的最佳途径。因此,我决定活动中让幼儿自主观擦放大镜看物体后的`奇妙现象"。

  从功能来看,"放大镜是用来观察物体的。所以,我将活动目标设计为引导幼儿建构"观察的经验",拓展他们的观察视角。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常见物体在放大镜下奇妙的变化。

  2、尝试使用放大镜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

  3、培养幼儿根据观察结论想象熟悉的物品在放大镜下的变化。

  活动准备

  1、欣赏有关放大镜观察物体的视频。

  2、放大镜每小组一个、幼儿熟悉的物品每小组一个。

  3、每人一份观察用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观看视频小白兔拔萝卜,第一图和第二图对比,同一张图片,为何第一图没有镜子就小一些,而第二图有了一个小镜子图上的物体就变大了?引入孩子们对放大镜的认识。

  【设计意图:先观看然后引入,即让幼儿对自己所不熟悉的放大镜有一定的了解,又能通过物体的变化激发幼儿对放大镜的好奇。】

  教师肯定幼儿的观察结论如:第一幅图小,而第二幅图大了许多。从而引入对放大镜的奇妙现象的认识,原来放大镜可以将物体变大,这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

  二、使用放大镜

  1、 出示放大镜,简单介绍:这就是能让物品看起来变得清晰的放大镜。使用放大镜的时候,不用太靠*眼晴,也不用太靠*物品,只要对准物品,调整最佳距离就行了。

  【设计意图:在前面奇妙视觉感受的铺垫下,出示放大镜,让幼儿对使用放大镜产生期待,并且通过语言帮助幼儿再现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为后续使用做准备。】

  2、请你用放大镜看一看,图片上是谁?能学做一下1号的动作吗?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4号手里拿着什么?(让幼儿的观察有非常具体明确的目的,让幼儿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设计意图:引导幼儿从无目的观察到借助放大镜,通过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进一步积累有意观察的经验。】

  3、操作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鼓励专注观察的幼儿。

  4、讨论:

  谁愿意回答第一个问题?请上台。

  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大家用手势回答!

  4号手里拿着什么?一起回答——放大镜。

  【设计意图:通过点击电脑上的放大功能,验证幼儿的观察,这也是对幼儿的观察行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三、想象和比较

  1、再看看,这像什么?

  【设计意图:比较,让观察更具有目的性。随着环节的展开,幼儿的观察从无意观察慢慢向有目的的观察前行,当然,比较也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到了放大镜带来的奇妙感受。】

  辅助猜谜语:不是冰块,不是宝石,味道很甜,不酸不成,蚂蚁爱吃,我也喜欢。

  2、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白砂糖,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3、接下去展示的图片和我们的身体有关, 找到了吗?观察一下,再比比图片。仔细观察,再认真找找,它放大了我们身上的哪一部分?(给每位幼儿发一个放大镜,同时出示两张图片)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指导。

  了解和肯定幼儿使用放大镜后的发现:用了放大镜,你有什么发现?(幼儿:看得晕晕的,放得好大等)(出示照片)出示舌头的全貌,总结幼儿的发现。如:舌头上的小泡泡能帮我们分辨酸甜苦辣【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承上启下。既延续了上个环节的想象、猜想和比较,又让幼儿在期待中拿着放大镜观察。

  四、拓展和延伸孩子们,请看——放大镜放大东西后,也会有丑丑的感觉。这是一个引起世界轰动的科学实验,当人们对着水,说难听和凶狠的粗话,在比放大镜更清晰的显微镜下,水分子形成了丑陋的结晶。所以,小朋友们不能说不礼貌的话,我们要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设计意图:尝试把科学探究和真善要并且拓展放大镜的另一个种类——显微镜。】

  活动反思

  活动让幼儿通过观察、了**大镜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结合生活经验,感受人们是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放大镜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激发幼儿继续关注生活中各种小工具的欲望。


放大镜大班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放大镜大班教案(精选5篇)

  放大镜大班教案 1

  活动目标

  1、了**大镜的作用,知道放大镜可以放大观察物体。

  2、利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感受其中的变化。

  准备活动

  【自由选择活动科学领域】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放大镜(可以放大看吗?)

  活动内容

  【导入】

  1. 观看动画片【放大镜】,说说放大镜的作用并找找我们周围和放大镜作用相似的物体。

  用放大镜可以干什么?

  小的字可以放大,小的昆虫也可以放大观察。

  还可以干什么呢?

  找找我们周围和放大镜作用相似的物品,都有什么呢?

  利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

  【展开】

  2. 观看视频【放大镜】,了解实验的目标,备品和实验顺序。

  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用放大镜怎样观察植物呢?

  看一看实验顺序 。

  1)用眼睛观察植物的叶子。

  2)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

  【活动1:利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叶子。】

  3. 利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叶子。

  让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植物怎么样?

  我们来观察植物的叶子吧,植物的叶子上有怎样的花纹呢?

  【结束】

  4.实验结束后,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放大镜(可以放大)写出实验结果。

  扩展活动

  阳光明媚,无风的时候,带幼儿们到外边用放大镜来聚光。

  注意事项

  用正确的方法使用放大镜,不是把放大镜放在眼睛前而是把放大镜放在物体的前面。

  活动评价

  对于是否理**大镜的性质进行评价。

  教师活动相关信息

  放大镜上有凸透镜,阳光照射在放大镜上,阳光通过凸透镜聚集的点就叫做焦点。这样通过放大镜的阳光聚合在一点上就可以把纸点燃了。

  放大镜大班教案 2

  设计思路

  放大镜是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是科学探索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如果以“放大镜”开展一个探索活动,可以“放大”的是什么呢?这是我在设计之初聚焦的问题。

  用放大镜看物体,除了“放大”还会有什么奇妙的发现?这个问题能够萌发幼儿对生活中放大现象的好奇和猜想,而“好奇”正是引导幼儿喜欢探究的最佳途径。因此,我决定活动中要放大的是“放大镜看物体后的奇妙现象”,激活中班幼儿的好奇心、探索心。

  从功用来看,“放大镜”是用来“看”的,所以,我顺理成章地将活动目标设计为引导幼儿建构“观察的经验”,拓展他们的观察视角。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想象常见物体在放大镜下奇妙的视觉效果。

  2.尝试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

  对照《3~6岁儿童学*与发展指南》“科学探究”部分,可以发现探究的目标有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喜欢探究是前提;方法能力——探究,是关键性目标;在探究中,周围事物和现象是载体目标。本活动的环节设计紧扣这三个维度,用想象激活幼儿的好奇;用使用工具、尝试操作、积累探索能力之一的“观察”经验,伴随前两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让幼儿对周围事物和对放大镜等有了新的经验。应该说,这也是我对《3~6岁儿童学*与发展指南》的一种解读和表达。

  活动准备

  1.幼儿有正确使用放大镜的经验。

  2.每人一份观察用的图片。

  3.欣赏用的PPT。

  活动过程

  一、观察和猜想

  关键提问:

  1.看,想象一下,这像什么?

  它是一种动物所拥有的,猜想一下,可能是谁拥有的呢?

  【设计意图:先观察然后想象,想象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再次观察,而且能够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放大镜下物体的奇妙视觉效果。】

  总结要素:

  *教师肯定幼儿的想象,如:这像某某,某某很漂亮,它是蝴蝶的翅膀。

  *引出产生奇妙视觉效果的工具:放大镜。如:这是高倍放大镜,它能放大蝴蝶美丽的翅膀,让人看得更清晰。

  关键提问:

  2.听,这是谁的声音?(先放一段鸟鸣声)

  想象一下,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会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设计先听后想象有两个作用:其一,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多种感官的运用;其二,幼儿这一次的想象基于上一次奇妙视觉效果,幼儿会更加期待看到放大后的效果,对放大镜放大物体后的现象有更深的印象。】

  总结要素:

  *再次引出放大镜。如: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看上去轻轻的、柔柔的,像某某,像某某。

  二、想象和比较

  关键提问:

  1.再看看,这像什么?

  【设计意图:比较,让观察更具有目的性。随着环节的展开,幼儿的观察从无意观察慢慢向有目的的观察前行,当然,比较也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到了放大镜带来的奇妙感受。】

  辅助猜谜语:不是冰块,不是宝石,味道很甜,不酸不成,蚂蚁爱吃,我也喜欢。

  2.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白砂糖,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总结要素:

  *肯定并归纳幼儿在比较中的发现。

  *出示放大镜,简单介绍:这就是能让物品看起来变得清晰的放大镜。使用放大镜的时候,不用太靠*眼晴,也不用太靠*物品,只要对准物品,调整最佳距离就行了。

  【设计意图:在前面奇妙视觉感受的铺垫下,出示放大镜,让幼儿对使用放大镜产生期待,并且通过语言帮助幼儿再现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为后续使用做准备。】

  3.接下去展示的图片和我们的身体有关,仔细观察,再认真找找,它放大了我们身上的哪一部分?(给每位幼儿发一个放大镜,同时出示两张图片)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承上启下。既延续了上个环节的想象、猜想和比较,又让幼儿在期待中拿着放大镜观察。】

  辅助提问:

  *找到了吗?观察一下,再比比图片。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指导。

  总结要素:

  *(出示照片)出示舌头的全貌,总结幼儿的发现。如:舌头上的小泡泡能帮我们分辨酸甜苦辣。

  *了解和肯定幼儿使用放大镜后的发现:用了放大镜,你有什么发现?(幼儿:看得晕晕的,放得好大等)

  三、使用放大镜

  关键提问:

  1.请你用放大镜看一看,图片上是谁?能学做一下1号的动作吗?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4号手里拿着什么?(让幼儿的观察有非常具体明确的目的,让幼儿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

  【设计意图:引导幼儿从无目的观察到借助放大镜,通过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进一步积累有意观察的经验。】

  2.操作

  观察要素:

  *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鼓励专注观察的幼儿。

  3.讨论:

  *谁愿意回答第一个问题?请上台。

  *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大家用手势回答!

  *4号手里拿着什么?一起回答——放大镜。

  【设计意图:通过点击电脑上的放大功能,验证幼儿的观察,这也是对幼儿的观察行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四、拓展和延伸

  孩子们,请看——放大镜放大东西后,也会有丑丑的感觉。这是一个引起世界轰动的科学实验,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做了这样的实验,当人们对着水,说难听和凶狠的粗话,在比放大镜更清晰的显微镜下,水分子形成了丑陋的结晶。请看——

  【设计意图:尝试把科学探究和***链接,并且拓展放大镜的另一个种类——显微镜。】

  当对着水表达不同的爱和感谢时,水结晶就会显得美丽异常。

  五、结束

  孩子们,我们也来做放大镜,把微笑和友好传给一个人、两个人、传给全班,原本小小的微笑和爱就会越放越大,世界也会越来越美好。(播放图片的同时插入音乐)

  放大镜大班教案 3

  活动目标:

  1、通过和*面镜比较,初次玩,感知放大镜的神奇。

  2、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能说出生活中一些与凸透镜原理有关的物品。

  3、利用焦点燃烧纸板、纸片,使幼儿体验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的兴趣。

  4、学*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放大镜,一面小镜子。若干纸片、纸板。手电筒一个。

  活动过程:

  一、请小朋友把你们带的小镜子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二、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东西(出示)认识吗?叫什么?(放大镜)

  1、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和*面镜对比后你有什么发现?

  2、再到自己、伙伴的身上,周围的物体上用放大镜观察一下,说说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小结:"摸起来镜面是突出来的,当你仔细看放大镜上的你的时候变成了哈哈镜;而当你把镜子拿到一定距离的时候,再仔细看镜子里的你时发现和本人很清楚。"

  3、师:" 当你把放大镜远距离对准报纸看字的时候 ,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用放大镜看物体,离物体不能太远;否则,从放大镜上看的物体会变得更小。其实,放大镜是一面凸透镜。"

  三、师:"请小朋友说说在生活中,利用凸透镜原理制成的像放大镜这样的物品都有哪些?(显微镜、老花镜、照相机、猫眼、投影仪、汽车前后尾灯等)

  四、小朋友猜猜看,老师把手电筒灯光对准放大镜后,后面的报纸上会出现什么?(老师启发引导幼儿说。)时间长了,那个亮点又会有什么变化?你们想试一试吗?没有手电筒,我们就利用太阳光来照,看看你的报纸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告诉老师。

  幼儿实验,老师指导。

  五、师:"这个亮点就是凸透镜在光源的照射下形成的焦点,等你们上了初中学了物理知识以后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小朋友记住,无论到哪里,千万不能像今天这样拿着放大镜对准光随便照哪个物体,以免发生火灾。"

  六、活动结束,整理物品**室。

  活动反思: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对于已经很熟悉的观察工具来说,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本单元安排了8课时的内容。这8个单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放大镜下的发现。二是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我对这课是这样设计的:活动一、让学生说说对放大镜已有的认识;活动二、先用肉眼观察宣纸、作业纸、撕开的报纸,再用放大镜观察刚才没有发现的;活动三、怎样制造一个放大镜。学生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和聚焦的作用,但究竟使用了放大镜和用肉眼有什么区别,在学生活动后大家都有体会:放大镜观察得更细、更清晰。对比过玻璃和放大镜学生发现放大镜比较厚,并且凸出来,那究竟是放大镜厚起到放大的作用还是凸起来起到放大的作用,放手让学生来讨论,想方法来使玻璃有放大作用。学生说倒水,让学生做实验后发现:水倒多了扩散开来起不到放大作用,反而仅滴一滴水就能起到放大作用。经过这样的讨论、实验、分析,学生对放大镜是凸透镜,有放大作用便有了深刻认识。

  放大镜大班教案 4

  活动目标

  1、了**大镜的作用,知道放大镜可以放大观察物体。

  2、利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感受其中的变化。

  准备活动

  【自由选择活动-科学领域】-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放大镜(可以放大看吗?)

  活动内容

  【导入】

  1. 观看动画片【放大镜】,说说放大镜的作用并找找我们周围和放大镜作用相似的物体。

  - 用放大镜可以干什么?

  - 小的字可以放大,小的昆虫也可以放大观察。

  - 还可以干什么呢?

  - 找找我们周围和放大镜作用相似的物品,都有什么呢?

  - 利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

  【展开】

  2. 观看视频【放大镜】,了解实验的目标,备品和实验顺序。

  - 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 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 用放大镜怎样观察植物呢?

  - 看一看实验顺序 。

  1)用眼睛观察植物的叶子。

  2)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

  【活动1:利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叶子。】

  3. 利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叶子。

  - 让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植物怎么样?

  - 我们来观察植物的叶子吧,植物的叶子上有怎样的花纹呢?

  【结束】

  4.实验结束后,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放大镜(可以放大)写出实验结果。

  扩展活动

  阳光明媚,无风的时候,带幼儿们到外边用放大镜来聚光。

  注意事项

  用正确的方法使用放大镜,不是把放大镜放在眼睛前而是把放大镜放在物体的前面。

  活动评价

  对于是否理**大镜的性质进行评价。

  教师活动相关信息

  放大镜上有凸透镜,阳光照射在放大镜上,阳光通过凸透镜聚集的点就叫做焦点。这样通过放大镜的阳光聚合在一点上就可以把纸点燃了。

  放大镜大班教案 5

  活动目标

  1、了**大镜的作用,知道放大镜可以放大观察物体。

  2、利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感受其中的变化。

  准备活动

  【自由选择活动-科学领域】-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放大镜(可以放大看吗?)

  活动内容

  【导入】

  1. 观看动画片【放大镜】,说说放大镜的作用并找找我们周围和放大镜作用相似的物体。

  - 用放大镜可以干什么?

  - 小的字可以放大,小的昆虫也可以放大观察。

  - 还可以干什么呢?

  - 找找我们周围和放大镜作用相似的物品,都有什么呢?

  - 利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

  【展开】

  2. 观看视频【放大镜】,了解实验的目标,备品和实验顺序。

  - 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 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 用放大镜怎样观察植物呢?

  - 看一看实验顺序 。

  1)用眼睛观察植物的叶子。

  2)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

  【活动1:利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叶子。】

  3. 利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叶子。

  - 让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植物怎么样?

  - 我们来观察植物的叶子吧,植物的叶子上有怎样的花纹呢?

  【结束】

  4.实验结束后,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放大镜(可以放大)写出实验结果。

  扩展活动

  阳光明媚,无风的时候,带幼儿们www.chinajiaoan.cn到外边用放大镜来聚光。

  注意事项

  用正确的方法使用放大镜,不是把放大镜放在眼睛前而是把放大镜放在物体的前面。

  活动评价

  对于是否理**大镜的性质进行评价。

  教师活动相关信息

  放大镜上有凸透镜,阳光照射在放大镜上,阳光通过凸透镜聚集的点就叫做焦点。这样通过放大镜的阳光聚合在一点上就可以把纸点燃了。


放大镜大班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放大镜》教学反思3篇

  本课的教学我以食盐、味精、白糖为例,通过放大镜观察物质世界的某些晶体结构特征。我先让学生用肉眼观察食盐、味精、白糖晶体,并记录下观察到的样子,再用放大镜观察,食盐、味精、白糖晶体,并再次记录,进行对比。这样使学生对放大镜下的晶体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对晶体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小结晶体的科学概念。学生对晶体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知道了晶体的特征:晶体是有几何规则的外形。“你知道这些晶体是怎样制作的?”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我让每个小组的材料员领取相应的材料,分组做蒸发饱和食盐水的实验,每个组都得到了食盐晶体。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学生想制作更大的晶体的欲望,课堂上无法满足,我只能让学生一是看课文制作大晶体的介绍,二是向学生介绍有关制作大晶体的方法,播放一些制作大晶体的课件。

  课堂上还让学生观察一些矿石晶体标本,学生对晶体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学生知道了晶体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立方体的,有金字塔形的,有像一簇簇的针的……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本次教学设计按照教材环节,一个个下来,由于在自己乡镇上课,学生的基础有点差,完整地上完这节课,总是时间不够,在这个前提下,我又重新设计了几个环节,降低了教学难度,在东风讲授的时候,我设计的教学环节对于哪里的学生有点浅显,过于地流畅导致时间过剩。这里主要是作为年轻教师课堂机制不够。

  教学设计的简单和观察材料报纸和布的普通没有激起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整节课都比较*淡,变得像是为讲授知识概念而讲授,反思着,本节课的材料比较多,如果有结构地出示可能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还能调控课堂纪律。对于观察的物体,我觉得除了报纸和布还可以准备一些其他图片,那样更能有说服性:说明图片是由小点点构成的。作为年轻的教师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在磨课中不停地锻炼自己,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我对这课是这样设计的:活动一、让学生说说对放大镜已有的认识;活动二、先用肉眼观察写有钢笔字的宣纸、写有钢笔字的作业纸、撕开的报纸,再用放大镜观察刚才没有发现的;活动三、提供一块玻璃给学生,观察玻璃和放大镜有什么不同,怎样用玻璃制造一个放大镜。

  学生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和聚焦的作用,但究竟使用了放大镜和用肉眼有什么区别,在学生活动后大家都有体会放大镜更观察得更细、更清晰。对比过玻璃和放大镜学生发现放大镜比较厚,并且凸出来,那究竟是放大镜厚起到放大的作用还是凸起来起到放大的作用,放手让学生来讨论,并且想方法来使玻璃有放大作用。学生都说倒水,让学生实验,水倒多了,起不到放大作用,反而滴一滴就能起到放大作用,经过这样的讨论、实验、分析,学生对放大镜是凸透镜,有放大作用有了深刻认识。


放大镜大班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放大镜作文6篇

  有一位公关名家谈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时,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无论多么漂亮的小姐,如果美容师以500倍的放大镜看她美丽的脸庞,看到的一定是坑坑洼洼,凹凸不*的脸,使人大失所望。而当我们拿望远镜看青山时,入目的尽是如画的风景,迷人的山色,令人心旷神怡。

  这说明,如果你永远拿着放大镜看别人,必令对方原形毕露,显得一无是处,也使自己无法信任他人,交到朋友。相反,如果拿着望远镜则始终能欣赏到别人美好的一面。

  同时也告诉我们,如果放大镜的焦点对准自己,而非别人,如果能虚心请求他人,对自己提出严厉的批评,这样放大镜和望远镜便能同时发挥最大的效用。

  素材解读

  一个总能看到别人缺点的人是一个失败的人;一个总能看到别人优点的人是成功了一半的人;一个看到自己缺点的同时也看到了别人优点的人是一个会成功的人;一个只会看到别人的优点而看不到自己优点的人是一个无药可救的人!

  适用话题

  严格与宽容、自我与他人。

  暑假里,爸爸给我买了一个放大镜,它长着一个圆圆的镜片小脑袋,连着修长洁白的塑料握把,握把两侧还镶嵌着黑色的保护壳,像是穿着一件晚礼服,高庄典雅、美丽精致,我马上对它爱不释手。

  我兴致勃勃地拿着放大镜往书本上一照,哇!字体魔术般地变大了。随着手轻轻晃动,一个个文字像排着整齐队伍的小蝌蚪,在眼前游来游去;往一张光洁无瑕的白纸上一照,白纸马上变得麻面粗糙;我还找来了各式各样形状的叶子来观察,发现叶子上布满了血管一样的叶脉……

  听爸爸说,用放大镜能把纸烧掉,我将信将疑,就和爸爸一起来到户外。虽然天气非常炎热,弄得满头大汗,但我还是兴致盎然地把放大镜拿到阳光下,太阳光透过放大镜聚焦成一个小光点,我按爸爸的吩咐,调整纸和放大镜的距离,反复尝试最小的亮点落到纸上。很快,纸上有了一个小黑点,接着小黑点变成了黑边小洞;又过了一会儿,渐渐地纸冒起了烟,小洞变成了大洞,最后整张纸都烧起来了。我好奇地问:“为什么会这样?”爸爸说:“因为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线方向,使光线聚集到一点,热量也就集中到一点,就可以把纸点燃了。”

  原来如此,好“神奇”的放大镜,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呢!

  放大镜能帮老爷爷,老奶奶看书读报。今天,我要自己做放大镜。 老师拿来一些水和几块玻璃片说:“我们就用这两种东西做放大镜。”我们都怀着好奇的心,拭目以待。

  老师先发给我们每人一块玻璃片,我连忙把玻璃片放在写好字的纸上,期待着字变大,可是不管我放上放下字一点儿反应也没有。难道真的要用水?我心里半信半疑的。后来,我用食指伸进了水杯里,再把水涂在玻璃片上,可是还是一点儿反应也没有。“难道老师在骗我们?还是我自己操作有误?”我心里纳闷着。我把头转向后排同学,他们也摇摇头表示没有成功。有的同学大叫起来:“老师怎么回事啊?你是不是在骗我们啊?”老师笑眯眯地说:“水滴是圆圆的,像个小胖子,而你们的水滴是*躺着的,像个小瘦子躺在床上。” 我照着老师说的话,再滴了一滴滚圆的水滴,结果字放大了,我兴奋极了,高兴地叫了起来。我再把玻璃抬得高一点,字变得更大了。我问老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老师说:“水滴在玻璃上,中间厚,四周薄,这样的弧度就像一个小小的凸透镜,这样字就被放大了。

  这个实验我觉得很有趣,而且也从中学到了科学知识。

  在科学学具袋里,有一个放大镜,我无意中发现了三个秘密。

  一天,我们班级串了座位,我被串到了阳台旁边的那组,阳光照射着我的全身,暖洋洋的,热得我身上全是汗水。在科学课上,老师让我们拿出放大镜,我又拿出一张复印纸,因为我同桌有病没来上课,给他带的一份让我放到了他的桌上,我把放大镜对准太阳,纸上出现了一个小光点,我拿着放大镜一动不动,不一会,那纸被烧了一个小小的洞。这堂课老师讲的课我一点都没有听进去。

  “叮叮叮”下课了,我想到了一件事情,我像离弦的箭一样跑出了教室,在操杨后面的杨树下我找到了一只毛毛虫,我冲着它笑了一声,就把放大镜对准了它,阳光照射到他的身体,它就象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使劲地翻流滚,它也好象是在演杂技,翻了好几个跟头,我心里想:不知道它是太舒服了还是太疼了呢?有了!用放大镜对着自己试试,看看是疼还是舒服,我拿起放大镜,对准一个汗毛,“哎哟”好疼,我大声地喊,只见我的汗毛“哧”地一声被烫冒烟了,我疼得跳了起来,迅速地把放大镜扔到了地上,使劲地踩,踩碎了,我带着负伤的身体回到了教室。

  晚上,我看了蓝猫淘气三千问才知道,这是光的折射原理。太好了,我又有了一个新发现。

  记得在幼儿园“毕业”的时候,我偶然有过一次自认为是重大的发现,用盛清水的玻璃杯,能把一粒从大饼上掉下来的芝麻放大得象只热水袋,这真使我又惊讶又开心。可是自从爸爸买回来一只用来看地图册的放大镜以后,我也就把这一“重大发现”忘记了。真稀奇极了,放大镜能把手指上的指纹放得一清二楚,能把画中人的头发眉毛一根根分出来。我喜欢放大镜肯定胜过隔,壁的小根龙喜欢他的木头枪。于是接着我又有了第二次的“重大发现”。那一次,我因为觉得自己写的一个“大”字特别好,就用放大镜来照照它。

  放大,放大,模糊了,再放大,再滋大,一个奇迹出现了:写的那个“大”字竞变成~个颠倒了,的,比原来渺小得多的字了!如今学了物理,接触科学知识,弄懂了凸透镜的成像原理,但在当时确实是个解不开的谜。回忆孩提时代事,多半很好笑,但有些倒也并不好笑。例如用放大镜去放大一样东两。放过了头反而得到相反}}J效果,我觉得。直到现在还值得深思。我们在生活中,往往有一只无形的‘·放大镜”。这只“放大镜”没有规定的倍数,想放多大就放多大,随心所欲。自己身上有一点微不足道的优点。就用这无形的“放大镜”放啊、放啊,于是心目中的我就“伟大”起来;稍取得一点好成绩,又是放啊,放啊,于是这成绩就“辉炸n起来。总之,这只无形的“放大镜”的功能足以使自己了不起到悠悠然不可一世的程度。但是,放大镜的基本特点是“千片一律”的,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放大到一定的范围之后,总要走向反面。“大”字变得又颠倒又渺小,别的东西还不是一样吗?

  这就是说,过分的夸张,就会完全失去事物的本来面目。离开限度的“放大”是非常有害的。浮夸吹嘘,自高自大,不实事求是,最后不免跌跟头,这一类的教训是够多的了。*同志的《手莫伸》这首诗的结尾写道:“九牛一毛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一个“奢”字潜伏着那种无形的“放大镜”的危害性。奢,就会翻车,就会失败;要想成功,就必须谦逊、踏实、莫自夸。

  当然,我们并不一概地反对夸张。艺术作品巧妙地运用夸张手法,能大大增强艺术感染力,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感染力”却是玩弄不得的。当我们脱离实际、自以为是的时候,不妨拿起放大镜去对一样东西放大,放大,再放火......后,也许会使我们的头脑清醒一些。由此,使我联想到,目前我们国家对经济建设实行进一步调整的方针,完全是从科学的态度出发。

  我校的大名鼎鼎的五(1)班可是块风水宝地,这班里人才济济,高手如云。他们可是镇班之宝呀!

  全能高手

  说到全能高手,非我们的班长谢汶颖莫属。她可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那纤细的手指,在黑白交错的钢琴键上娴熟地跳动着,那美妙的乐曲余音绕梁;那粗大的毛笔在宣纸上有力地舞动着,隽秀的字迹行云流水;那尖细的画笔在白纸上刷刷地舞动着,栩栩如生的图画跃然纸上……管理起班级更是顶呱呱,一声“全班安静”就能让乱成一锅粥的班级顿时鸦雀无声。

  超能飞人

  随着几声急促的“踏踏”声,操场上尘土飞扬,在跑道上,一个飞快奔跑的身影,向着终点闪去,顿时,一片“赢了!”“破纪录了!”的欢呼呐喊声在我耳边响起。用趾头想想也知道,这是我班“超能飞人”高凯煊,他跑起来简直和风一样快,如同脚底下踩了哪吒的风火轮。他不仅跑步快,而且跳远、跳绳还有仰卧起坐都不一般。跳绳双飞曾打破校纪录呢!因此,叫他超能飞人真是名副其实啊!

  巧手能人

  “高莉惠,帮我做一个蛋糕哦!”“ 哦,好嘞!”这是我们的巧手能人――高莉惠。她不但绘画高超,而且特别擅长制作小玩意儿。一堆黏土经过她的一番揉捏之后,美丽的花篮、小巧的奶瓶、精致的蛋糕……一一在她的巧手中诞生了。她的作品一个个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

  此外,班上还有折纸大王单涵涛,漫画王子张超,书法大师赵雨悠……正是这些能人组成了群英荟萃的大家庭——五(1)班。


放大镜大班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放大镜作文 (菁华5篇)

  上课了,一走进教室,我就看见老师的桌子上摆放着几个形状奇特的杯子,我感到非常疑惑,这是要干什么呢?我和同学七嘴八舌地议论了起来。大家都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老师终于来了,她把杯子小心翼翼地发给每个同学,再让我们把作文本拿出来,透过杯子,我们可以看到作文本里的字变得非常小,就像小蚂蚁似的。接着,老师往每一位同学的杯子里装了些水,水在灯光的照耀下,发出灿烂的亮光,非常耀眼。我们该怎么把杯子做成放大镜呢,我歪着脑袋想啊想,我试着把杯子斜着放着,突然,发现字变得巨大、透明。我又看看同学,同学们也变成了小巨人,真是其乐无穷,这是怎么回事啊?

  原来,水滴在玻璃上,使它成为了中间厚,四周薄的样子,这样的弧度就像一个小小的凸透镜。看东西时,因为物距很*,小于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就会有放大正立的像形成。

  看着这忽大忽小的字,我觉得这个世界真是奇妙,即使是我们最常见的,也藏了很多的奥秘,我们要细心去探索和发现。

  人们不是常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么?那么眼睛不就是心灵窗口的放大镜么?

  心灵窗口的放大镜?其实我自己也不知道啊!这样真的能更好的看清事实,更好的去帮助心灵的窗口吗?不过趁还没太入戏就请认清现实吧,孩子们!

  的确,对于我来说我应该带眼镜了!每一天都眯着眼在记忆,忍气吞声的接受看不见的事实!真的记不清了是什么时候起,眼前的画面朦胧了许多,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起,在生活里的每一天都多了眯着眼看画面的动作,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起…接受不接受,从不妥协!尽管真的很清晰!我想象的眼镜可能跟现实有些不同!

  我所想象的眼镜——可以随时变化什么太阳镜啊,眼镜啊!都能随时变换的。还可以有空调风扇的功能,有夜光可以变色,当然还得有报时的功能,眼镜的镜框色要随着当天的着身的衣物变化!不管戴多久都不会眼肿,不会变形!好吧,我承认我只是在痴人说梦!

  不过话说到这,想问问大家如果有机会回到还没戴眼镜的时候,还在*视你还会选择戴眼镜么?心灵窗口的“放大镜”?对于我来说可能是更加的认清了事实吧!终将有一天我会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不过起码现在我不会!

  一天,放大镜与显微镜相遇了。

  骄傲的放大镜用轻蔑的眼神看着显微镜,说:“切,没用的东西,我能把很小的东西放大,你能吗?你根本不配和我在一起!”显微镜只用眼神凝视着放大镜,并没开口说话,这时放大镜接着又说:“我能做到的,你却根本无法做到,你好意思吗?哼!”显微镜终于沉不住气了,说:“我也很有用呀,而且我也可以把一些细小的东西放大。”

  这时走来了一位科学家,放大镜可高兴了,以为他一定会把自已带回家,不料他却带走了显微镜,于是它在后面使劲喊:“你为什么不带走我,这不公*,不公*!”

  于是科学家转过身,说:“怎么不公*,它不但能把很小的东西放大,而且还能看清楚细小的地方。”说完,便走了,只留下放大镜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那儿。

  从此,放大镜再也不敢骄傲了。

  我一走进教室,就看到所有的同学都在说话,有的在七嘴八舌地说话,有的歪着脑袋思考,真的让我们很疑惑,大家都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为什么桌子上有这么多形状奇怪的杯子?

  上课的时候,老师把所有的杯子都分发给我们。我端起杯子,放在纸上读,字变得清晰细小。过了一会儿,老师给我们的杯子里加了一些水。晶莹的水滴在灯光下闪闪发光,十分耀眼。

  那么你自己怎么做放大镜呢?有的同学做起来很有兴趣;有的同学坐起来很快;也有一些学生做菜做得太多。我把杯子稍微倾斜了一下,小水滴滚了上来。这时文字变得清晰而巨大,真的很神奇。我又看了看带杯子的铅笔盒。铅笔又大又胖,像一根粗水管。橡胶也一样,像个好吃的蛋糕。

  但这是为什么呢?真的很疑惑。本来玻璃上的水滴中间厚,周围薄。这个弧度就像一个小凸透镜。看东西的时候,因为物距很*,小于这个凸透镜的焦距,从而形成放大了的直立影像。

  这门课真的很有趣。不要看所有的共性,小事有大道理。

  我喜欢科学,因为我觉得科学很有趣。

  今天,我又拿出了科学学具来玩。刚拿出来,我就被3个字眼给吸引住了——放大镜。我*时常见到放大镜,对他很熟悉,但今天,我的科学学具上出现了一种以前的玩法,把放大镜放在一张纸上,一会后,太阳光就会把纸给烧黑了,还会冒出眼泪。这种玩法以前我在老家是见过堂哥和堂姐在庭院里玩过,但我从来没有自己试过。出于好奇心,我准备了一张纸,放在走廊上最晒的地上,用一块捡来的小石头压住。然后拿了一个放大镜放在上面,过了一会儿,当我来看时,纸没有一点儿变化。我想:如果多一个放大镜的话,他可能就会少的快一些。于是,我又拿了一个更大一些的放大镜放在小些的放大睛上。边去玩了,又过了一会儿,我又去看它时,它还是没有变化。当我准备把这些工具收起来时,至上出现了变化,我看到了一个小黄点,一会儿后,黄点开始变大,然后开始变成赤色,渐渐的变成了黑色,然后开始冒烟。嗨!我成功了,我高兴得快跳起来。

  以前我只见过别人玩,但自己从来都没有试过,今天,我终于试过了并且成功了。以前,我见堂哥堂姐他们玩的时候,那纸一会就着火了,但不知道我为什么,这次我试时,着火需要的时间就那么的长。我想:“应该是和他们的放大镜有关吧,因为伯伯的那个放大镜很大有很重吗,上次回老家时,当我拿起放大镜还觉得很重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