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科学教案(精选5篇)

首页 / 教案 / |

  放大镜科学教案 1

  (一)教材

  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知道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知道物体在凸透镜焦点以内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知道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

  4简单了解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及放大原理。

  (三)教具

  学生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火柴、粉笔。

  教师用:幻灯机、幻灯片、投影仪、屏幕、显微镜。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同学们看过电影,也看到过老师在课堂上用投影仪配合上课。小小的胶片怎么会变成很大的画面的呢?

  上生物课时要观察动植物的组织和细胞,它们很小,肉眼看不清。老师给你们用放大镜和显微镜来观察。它们为什么能使我们看到很小的物体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

  1、研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条件

  ①请同学们用上节课的器材做实验。在桌上用粉笔画出直线,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置在直线上,调整它们的高度。

  ②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的距离稍小于二倍焦距的地方。沿直线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像。观察这个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像在凸透镜哪侧?

  ③把蜡烛向凸透镜移*些,仍在焦点以外。移动光屏,使光屏得到清晰的像。请同学们观察:移*后得到的像和原来的像比较是变大了还是变小呢?像离凸透镜的距离怎样变化?

  实验观察结束,教师提问:光屏上得到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当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在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向凸透镜靠拢时,得到的像变大,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也是变大的。教师板书。

  2、研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条件

  继续用上面器材学生进行实验。把蜡烛向凸透镜移*,移到焦点以内。移动光屏、观察光屏上还能得到像吗?(学生观察后回答得不到)在光屏这一侧往凸透镜里观察,能看到像吗?

  请学生回答:往凸透镜里面观察,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像?

  让学生把蜡烛移到靠*焦点,仍在焦点以内时,凸透镜里看到的像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这个像和前实验中光屏上得到的像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时,能得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它,因此是虚像。教师板书。

  3、讲述幻灯机的工作原理

  教师出示幻灯机实物。在黑板上画出课本图6—22。介绍幻灯机的主要结构:镜头(凸透镜)、幻灯片(物体)、画片框、聚光镜、反光镜、光源等。讲述工作原理:幻灯片离镜头的距离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用强光照射幻灯片时,就可以在屏幕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为了使得到的像成为“正立”的,要把幻灯片上下颠倒放置。实际演示打出一张幻灯片。

  对照投影仪实物,教师简单介绍投影仪的结构与使用。学生看课本图6—23。与幻灯机比较,投影仪用两块大螺纹透镜作聚光器(作用相当于凸透镜)。使用时凸透镜所成的像被一*面镜反射到屏幕上。其优点是能放映大画面的幻灯片,也可以直接放映书写在透明胶片上的文字、图表。使用方便。

  4、讲**大镜原理

  让同学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字。将凸透镜尽量靠*课本,往凸透镜里看,看到的字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我们就用作放大镜。再让学生将凸透镜慢慢远离课本。看到的像有什么变化?凸透镜继续远离课本,还能始终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凸透镜作放大镜用时,一定要靠*观察的物体,使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这样才能透过凸透镜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5、简单介绍显微镜的结构、放大原理

  教师出示显微镜。讲述:为了提高放大倍数常用显微镜。它的主要结构是有两个凸透镜。一个是目镜,一个是物镜。

  讲述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是物体先通过物镜成放大的实像,再通过目镜第二次成像,成放大的虚像。经过两次放大就提高了放大倍数。

  三、小结本课内容

  1、本课内容是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和正立、放大的虚像。教师复述一遍。

  2、课内完成节后的练*1、2、3。

  3、教师总结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和放大的虚像的条件及应用。

  四、作业

  1、复*本节课文。

  2、课本章后*题第7、8、9、10题。

  (五)说明

  1、关于学生实验的说明见本章第三节中的说明1、2。

  2、幻灯机演示打出幻灯片时,要再次强调凸透镜成像的倒立、正立与生活中的概念不同。对这些问题,学生容易混淆。多年的测试检查总有不少学生认为电影屏幕上的像是正立的。演示时,先把幻灯片正放,得到的画面是倒立的。然后再将幻灯片倒放,画面就“正立”。

  对课本“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中的“正立”要作说明,这是生活中的感觉,不是凸透镜成正立的像。

  3、在总结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及放大的虚像的条件及应用时,教师可以恰当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指出:物体通过透镜能成什么样的像决定于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物体离凸透镜由远移*时,成的像逐渐变大,像离凸透镜的距离也变大。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像总是比物体小。物体移到二倍焦距以内时(焦点以外),像就变大到比物体还大,也就是成了放大的实像了。再移*到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像就由实像变成了虚像。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体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本节内容比较多,学生实验也比较多。一节课完成可能会有一定困难。从效果考虑建议:“小结本课内容”里的第3点,即对三种成像进行总结,可放在下一节课内用一点时间来进行。

  放大镜科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了**大镜是不同于普通镜片中间厚两边薄的镜子。而且它还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3、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了**大镜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学生正确、规范使用放大镜,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三种)、教学课件。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有不同放大倍数的)、小六字号的字条、树叶、普通的玻璃片、*面镜片、水。

  教学方法: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请了特殊的宝贝过来和大家一起来玩,想必这节课会很有意思,(伸出用布包的镜子来)你们猜这是什么呀,那有谁可以过来摸一摸这是什么啊。

  生:可能是个小镜子,硬硬的……

  生:可能是只笔。

  师: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生:打开看看。

  师:对。当你从表面不知道这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打开的方法看一看。(郑重的把包的放大镜放在展示台上慢慢打开上面一点)师:现在猜一下,这里会是什么。

  生:镜子。(再打开下面一部分)

  师:这是什么?

  生:木棒,木棒。(再全打开)

  生:是把的圆镜子。

  师:到底叫什么名字呢?

  生:放大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见我爷爷拿过。

  生:我家里有。师指着另一个知道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对,它真的就叫放大镜。(板书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放大镜的秘密好不好。(把放大镜的图片放到黑板上,把放大镜的名字放上去)

  二、活动一:认识放大镜的构成

  师:*时玩过放大镜的举手。生举手。你是怎么玩的?

  生:老师我拿着放大镜去照蚂蚁来。

  生:我去照字来。

  生:我没玩过放大镜。但是我玩过我奶奶的老花镜来。

  师:每个小组长的桌洞里,我给每位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放大镜(3个低倍,1个高倍)大家想不想玩?

  生:想玩。

  师:想玩可以。但是老师有要求,会玩的才能玩。老师的要求你能做到吗?

  师:小组长轻轻的拿出来。注意要求一放大镜是玻璃做的,我们要轻拿轻放。要求二不要拿着放大镜对着太阳,那样会灼伤眼睛。明白我的要求了吗?

  师:老师就喜欢遵守规则的小朋友。

  师:好。那我们先看一看摸一摸它和我们普通的玻璃片有什么不一样生看摸。

  师:你们有什么新发现了吗?

  生:中间厚两边薄。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一摸就摸出来的。

  师:那你给大家摸摸看看吧。

  生:我摸中间时两手有这么大的距离,而摸这里边上就有这么大的距离。

  师:你们都摸摸自己的放大镜都是这样的吗?

  生:我发现放大镜的外面都是有个塑料框。

  师:他说的是真的吗?赶快举出你的放大镜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呢。

  师:哦,都有个塑料框。太棒了,他把每个放大镜都有的共性告诉大家了。你是一个会总结的孩子。(板书名称)其他小朋友还有什么发现?

  生:还有个把。

  师:看看是不是都有个把。我们把这个把称作镜柄。

  三、活动二:学*放大镜的使用

  师:孩子们真聪明我们认识了放大镜。大家想不想运用上它来观察新事物。

  师:先别着急观察之前我们仍然有要求。大家来看一下大屏幕,(使用放大镜时,手持放大镜柄,用放大镜慢慢的靠*想观察的事物,直到看清物体为止,观察你想要观察的事物和之前有什么不同,注意放大镜不要晃动哦)?

  师:现在你明白了吗?明白了。

  师:谁再展示展示应该怎样来使用放大镜。生展示。

  四、活动三:运用放大镜去观察新事物

  (设计目的:学会借助工具观察事物)?

  师:真不错。你是个活学活用的小孩子。好现在我们就去观察个字条。能玩出新发现的孩子老师才喜欢。

  师:组长拿出1号袋,拿出里面的字条。开始玩吧。师下去观察孩子的发现。

  生:能把物体放大。

  生:我的放大镜放的大。

  师:放大?是吗?那你上来演示一下它怎么放大的'吧。(孩子来展示台先把字条放上去。

  师:你们记住多大小了吗?你放大给其他同学看看。生放上放大镜来看)

  师:放大了没有吗?真的能放大。

  师:有没有小朋友感觉你放大的比他的还要大呢。高倍的放大镜上来演示。

  师:老师这还有个放大镜,老师也试试。再放上一遍。刚才我们发现放大镜放大字了,那它除了能放大字它还能放大别的吗?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

  师:你们想放大什么?

  生:(发散思维说)放大指纹。

  师:可以放大你身体的任何部位。

  生:可以放大字体。

  生:可以放大笔,文具盒。

  师:你们想用放大镜观察这么多的东西啊。你们感兴趣的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放大镜来观察。但是很遗憾,今天老师没有把小朋友们想观察的东西都带过来。但是每个小组老师都给大家准备了(课件招打出来)昆虫的盒子,里面有小蚂蚁、瓢虫、树叶或标本。同学们用放大镜来观察这些事物,来看看它们放大后到底是什么样子好不好?好。观察。

  五、观察交流。

  (设计目的:知道放大镜能观察物体的细节)

  师:记住观察的时候要告诉我放大了之后他们是什么样子。

  师:谁有新发现了。有两个以上发现的先上来展示。生把东西放上实物展台。先说你发现了什么。然后用放大镜在展台上展示一下。生展示观察蚂蚁。

  生:我看到了蚂蚁肚子上有斜纹了。

  生:我看到腿上的花纹了。

  生:我看到蚂蚁的嘴巴了。

  师:本身我们不用放大镜看不大清楚这么多细节,而用了放大镜我们能看到这么多的细节。(板书: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物体的更多细节)

  师:谁还观察了蚂蚁。你还有不一样的发现吗?那你也上来展示一下吧。我们今天是运用放大镜观察了我们想观察的事物,你知不知道生活当中,叔叔阿姨是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放视频看放大镜的应用,望远镜是变形的放大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明了各种特殊的放大镜,他们的作用就更大了。

  六、拓展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保持爱探索的精神)

  科学家利用放大镜制作了这么多的工具。那我们能不能利用身边的事物来制作一个放大镜呢?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滴管和水,你知道吗,用他们也能做出放大镜来。这是滴管,我把它放到水里使劲一捏,滴管就吸饱了,然后我把里面的水放出来,它有可能就会变成一个放大镜,你们信不信、你们试一试,你想放大什么,你就把吸饱的水滴在你想放大的小物品上(注意小物品不要比水滴大)

  生开始操作。

  师:怎么样你成功的发现放大了吗?生:看到了。

  原来水滴也是天然的放大镜。看来科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身边就有。

  总结:我们这一节课都在玩什么呀?放大镜。玩放大镜你都发现了什么呀?我知道了……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种科学上观察的工具—放大镜,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工具帮助你们进行科学观察你们愿不愿意继续学科学呀?让我们一起一下口号。”我们爱科学”。

  放大镜科学教案 3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想象常见物体在放大镜下奇妙的视觉效果。

  2.尝试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放大镜

  2.人手一份观察用的图片。

  3. PPT。

  活动流程:

  1.观察和猜想

  2.想象和比较

  3.使用放大镜

  4.拓展和升华

  活动记录

  一、观察和猜想

  1.师: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看看、说说、聊聊,好吗?好,眼睛看过来!

  2.出示PPT1,提问:

  (1)请看,像什么?想象一下,可能是什么?(你们看,这圆圆的,像*,像*,像……一样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2)出示PPT2:对啊,是神奇的放大镜,把普通的蝴蝶翅膀变得像*,像*,像……那么奇妙!

  3.(1)接下来是听。听,需要一些时间,请安静地听。(播放鸟鸣声)提问:这是谁的声音?什么声音?

  (2)出示PPT3:是啊,灵敏的耳朵从声音里听出是鸟儿在唱歌。刚才放大镜把蝴蝶的翅膀变得那么奇妙。现在,你们想象一下,小鸟的羽毛在放大镜下,可能会是怎样的呢?

  (3)把你的猜想藏在心里,我们一起来看看,放大镜下的小鸟羽毛跟你想象得一样吗?出示PPT4,幼儿自由说。

  二、想象和比较

  1.刚才,我们看了放大镜下的动物,现在看看植物。

  (1)出示PPT5:看看,这像什么?

  (2)这粉色的是放大镜下的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PPT6,是什么呢?

  2.看好动物、植物,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放大镜下,我们生活中的东西。

  (1)出示PPT7:看仔细哦!

  (2)它真的是冰块吗?出示PPT8:哦,它是放大镜下的……糖。

  (3)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白砂糖,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会比较吗?

  (4)*时见到的砂糖,小小的、细细的,放大镜下的砂糖呢?大大的、方方的。

  (5)出示放大镜:就是这个放大镜,放大了奇妙的蝴蝶翅膀,放大了动物和植物,还放大了我们经常见到的砂糖。

  3.接下来要用放大镜看的东西,和我们自己有关系,可能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1)出示PPT9:仔细观察,再认真找找,它放大了我们身上的哪一部分?

  (2)出示PPT10:是手指吗?在你们的座位下面就有一个放大镜,拿出来,找找朋友,找找你自己身上,是手指吗?

  (3)放大镜怎样才能看清楚?能告诉老师吗?刚才你们都用过了,靠得很*吗?不能太*,有点儿距离。原来,放大镜要对准要照的东西,调整好距离呢!试试看,看看自己的手,看看你朋友的手。

  4.收起放大镜。

  5.(1)出示PPT11:猜猜看,这又是身体的哪儿?

  (2)出示PPT12:哦,原来是舌头!赶紧拿出你们的放大镜,看看你朋友的舌头,是这样的吗?(你们学会调整距离看了,真好!)

  (3)简单介绍:使用放大镜的时候,不用太靠*眼晴,也不用太靠*物品,只要对准物品,调整到最佳距离就行了。

  (4)总结:孩子们,放大镜不仅能让蝴蝶的翅膀、生活中的物品,还有我们身上的东西变得奇妙,还能让好多东西变得奇妙呢!

  (5)如果你有放大镜,你会照什么?有了放大镜,有了探索的工具,你们有了那么多的想法。好的,你们都可以去试试看!

  三、使用放大镜

  1.出示PPT13,提问:白白的纸上有什么东西?能看得清楚吗?用什么来看?放大镜能让看不清的东西看清楚。来,把白白的纸拿出来,带着问题去发现哦!你看到了什么?小东西用放大镜,就能看清楚。请你带着问题去观察,图片上是谁?能学做一下1号的动作吗?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3号、4号手里拿着什么?

  2.幼儿操作:幼儿使用放大镜自己观察,鼓励专注观察的幼儿。

  3.收拾纸和放大镜,物归原处。

  4.讨论:谁能学做一下1号的动作?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3号和4号手里拿着什么?

  5.出示PPT14,电脑里也有放大镜,就是这个加号。

  6.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PPT15,逐一验证。

  四、拓展和升华

  1.孩子们,放大镜可以放大动物、植物,生活中的东西,身体的部位……还能放大什么呢?出示PPT16:请看,放大镜还能放大丑丑的东西,这是一个著名的科学实验,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做了这样的实验:当人们对着水,说难听和凶狠的粗话,在放大镜下,水就是这样丑丑的、可怕的样子。再看PPT17。

  2.出示PPT18,可是当人们对着水,说爱和感谢的时候,水在放大镜下会变成什么样子呢?逐一出示PPT19-23。

  3.总结:我看到你们笑了,你们感受到了。其实,你们也能做放大镜,不信,请起立,转过去,对着客人老师笑一笑。你会把一个微笑放大成好多的微笑,看到老师们笑了吗?好的,跟客人老师们再见,记得做一个微笑的放大镜哦!

  活动反思

  这节活动主要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常见物体在放大镜下奇妙的视觉效果,其次是尝试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体验探索的乐趣。活动开展得较顺利,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反思如下:

  放大镜的倍数不够,孩子不能很直接地体验放大的神奇效果。

  使用放大镜的时候指导不够,部分幼儿还不能熟练掌握放大镜的正确用法。

  前面第一、第二部分聊得太多、占用的时间太长,导致第三部分太赶。

  放大镜科学教案 4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

  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放大镜科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 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 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1) 师: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

  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

  教学后记:


放大镜科学教案(精选5篇)扩展阅读


放大镜科学教案(精选5篇)(扩展1)

——科学放大镜教案汇总10篇

  科学放大镜教案 1

  教材简析:

  本课将带领学生进人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一一晶体世界。晶体指组成物质内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间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比如食盐是氯化钠的晶体,味精是谷氨酸钠的晶体,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

  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及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大多数物质的晶体是用肉眼看不见的,我们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甚至X光才能看到。晶体是许多固态物质的一种结构。过去学生观察物质,很少从结构的角度去观察,本课的观察活动将使他们对身边的物质有着更深一层的了解。相信在我们带领学生走进这个世界之后,学生很快就会对奇妙的晶体世界着迷,从此对它热情关注。

  教学背景:

  “微小世界”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很广,但教学重点不是这些方面的知识,而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在活动中让他们学*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独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学生对晶体是陌生的,但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着很广泛的用途。本课教学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对拓展学生对自然界物质的认识是有意义的。

  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教科学词汇:晶体学

  (二)过程与方法:

  目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用图记录观察结果;自制食盐等晶体。标科学方法:实验探究、记录分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重难点:

  制作晶体

  教具学具

  说明与提醒各种晶体及晶体用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

  1.选择大颗粒结晶的教学途的图片或多媒体盐、味精、烧杯、滴管、玻味精,不要选粉状的。准备课件,制作好的大晶璃片,矿物晶体。

  2.课外搜集有关晶体体及器材。的资料,包括图片、用途等。

  教学流程

  回忆用放大镜观察后赏一赏做一做谈一谈画一画看一看说一说晶体图片食盐晶体晶体用途活动过程基础设计

  一、画一画

  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同学们,白糖、食盐、味精这三种物质你们认识吗?首先请你在记录单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二、看一看

  看一看放大镜下的食盐、白糖、味精的小颗粒。食盐、白糖和味精真的是我们记忆中的形状吗?接下来我们借助放大镜观察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记录单上。

  三、说一说

  说一说晶体形状我们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是怎样的呢?(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小结:在放大镜下看到的食盐、白糖、味精,虽然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但同一种物质的颗粒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板书:晶体

  四、赏一赏

  老师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是有规则的。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播放晶体课件。

  五、做一做

  在自然界里很多物质都是晶体,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产生的,比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石的晶体。其实我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出一些晶体,你们想试一试吗?制作晶体通常有两种方法:减少水分、降低温度。今天我们就利用第一种方法——减少水分法,你们认为这个实验怎么操作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我们再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也许能给你一些启发。同学们,你们会做了吗?不过老师还有一些要求:(出示实验要求的有关课件)记住了吗?开始吧!学生活动、汇报。结合课件介绍食盐的形成。食盐来之不易,以后实验用盐时、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做呢?

  六、谈一谈

  这些美丽的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它们有什么用途呢?你们课外搜集到了哪些有关晶体的资料呢?谁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学生交流。老师也找到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大家一起看一看。自然界中的绝大多数物质都是晶体,晶体是一类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体,它既具有特殊的结构,又有着优异的性能,但是,到今天为止,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你们有什么体会呢?谁想和大家说一说?老师希望你们在课后的探索中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科学放大镜教案 2

  设计思路

  放大镜是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是科学探索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如果以“放大镜”开展一个探索活动,可以“放大”的是什么呢?这是我在设计之初聚焦的问题。

  用放大镜看物体,除了“放大”还会有什么奇妙的发现?这个问题能够萌发幼儿对生活中放大现象的好奇和猜想,而“好奇”正是引导幼儿喜欢探究的最佳途径。因此,我决定活动中要放大的是“放大镜看物体后的奇妙现象”,激活中班幼儿的好奇心、探索心。

  从功用来看,“放大镜”是用来“看”的,所以,我顺理成章地将活动目标设计为引导幼儿建构“观察的经验”,拓展他们的观察视角。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想象常见物体在放大镜下奇妙的视觉效果。

  2.尝试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

  对照《3~6岁儿童学*与发展指南》“科学探究”部分,可以发现探究的目标有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喜欢探究是前提;方法能力——探究,是关键性目标;在探究中,周围事物和现象是载体目标。本活动的环节设计紧扣这三个维度,用想象激活幼儿的好奇;用使用工具、尝试操作、积累探索能力之一的“观察”经验,伴随前两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让幼儿对周围事物和对放大镜等有了新的经验。应该说,这也是我对《3~6岁儿童学*与发展指南》的一种解读和表达。

  活动准备

  1.幼儿有正确使用放大镜的经验。

  2.每人一份观察用的图片。

  3.欣赏用的PPT。

  活动过程

  一、观察和猜想

  关键提问:

  1.看,想象一下,这像什么?

  它是一种动物所拥有的,猜想一下,可能是谁拥有的呢?

  【设计意图:先观察然后想象,想象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再次观察,而且能够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放大镜下物体的奇妙视觉效果。】

  总结要素:

  *教师肯定幼儿的想象,如:这像某某,某某很漂亮,它是蝴蝶的翅膀。

  *引出产生奇妙视觉效果的工具:放大镜。如:这是高倍放大镜,它能放大蝴蝶美丽的翅膀,让人看得更清晰。

  关键提问:

  2.听,这是谁的声音?(先放一段鸟鸣声)

  想象一下,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会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设计先听后想象有两个作用:其一,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多种感官的`运用;其二,幼儿这一次的想象基于上一次奇妙视觉效果,幼儿会更加期待看到放大后的效果,对放大镜放大物体后的现象有更深的印象。】

  总结要素:

  *再次引出放大镜。如: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看上去轻轻的、柔柔的,像某某,像某某。

  二、想象和比较

  关键提问:

  1.再看看,这像什么?

  【设计意图:比较,让观察更具有目的性。随着环节的展开,幼儿的观察从无意观察慢慢向有目的的观察前行,当然,比较也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到了放大镜带来的奇妙感受。】

  辅助猜谜语:不是冰块,不是宝石,味道很甜,不酸不成,蚂蚁爱吃,我也喜欢。

  2.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白砂糖,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总结要素:

  *肯定并归纳幼儿在比较中的发现。

  *出示放大镜,简单介绍:这就是能让物品看起来变得清晰的放大镜。使用放大镜的时候,不用太靠*眼晴,也不用太靠*物品,只要对准物品,调整最佳距离就行了。

  【设计意图:在前面奇妙视觉感受的铺垫下,出示放大镜,让幼儿对使用放大镜产生期待,并且通过语言帮助幼儿再现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为后续使用做准备。】

  3.接下去展示的图片和我们的身体有关,仔细观察,再认真找找,它放大了我们身上的哪一部分?(给每位幼儿发一个放大镜,同时出示两张图片)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承上启下。既延续了上个环节的想象、猜想和比较,又让幼儿在期待中拿着放大镜观察。】

  辅助提问:

  *找到了吗?观察一下,再比比图片。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指导。

  总结要素:

  *(出示照片)出示舌头的全貌,总结幼儿的发现。如:舌头上的小泡泡能帮我们分辨酸甜苦辣。

  *了解和肯定幼儿使用放大镜后的发现:用了放大镜,你有什么发现?(幼儿:看得晕晕的,放得好大等)

  三、使用放大镜

  关键提问:

  1.请你用放大镜看一看,图片上是谁?能学做一下1号的动作吗?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4号手里拿着什么?(让幼儿的观察有非常具体明确的目的,让幼儿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

  【设计意图:引导幼儿从无目的观察到借助放大镜,通过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进一步积累有意观察的经验。】

  2.操作

  观察要素:

  *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鼓励专注观察的幼儿。

  3.讨论:

  *谁愿意回答第一个问题?请上台。

  *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大家用手势回答!

  *4号手里拿着什么?一起回答——放大镜。

  【设计意图:通过点击电脑上的放大功能,验证幼儿的观察,这也是对幼儿的观察行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四、拓展和延伸

  孩子们,请看——放大镜放大东西后,也会有丑丑的感觉。这是一个引起世界轰动的科学实验,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做了这样的实验,当人们对着水,说难听和凶狠的粗话,在比放大镜更清晰的显微镜下,水分子形成了丑陋的结晶。请看——

  【设计意图:尝试把科学探究和***链接,并且拓展放大镜的另一个种类——显微镜。】

  当对着水表达不同的爱和感谢时,水结晶就会显得美丽异常。

  五、结束

  孩子们,我们也来做放大镜,把微笑和友好传给一个人、两个人、传给全班,原本小小的微笑和爱就会越放越大,世界也会越来越美好。(播放图片的同时插入音乐)

  科学放大镜教案 3

  课时

  3

  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学*重点

  1、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2、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

  2、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3、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4、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固体

  学生活动: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2、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3、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4 、关于晶体

  (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

  3、拓展活动

  科学放大镜教案 4

  科学意图:

  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神奇的放大镜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望去进行学*和操作。抓住学生的兴趣。在接受知识完成任务的时候更有热情。

  材料准备:

  放大镜、*面镜、各种实物或标本、黑色纸张、白纸、剪刀 。

  实验操作:

  (1)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各种实物或标本。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同一种物体在*面镜与放大镜下的不同。

  (3)指导幼儿用放大镜点火:天气晴好时,取一张纸,然后将放大镜放在太阳光底下且放大镜的焦点对准纸张,过一段时间纸就会被点燃。

  (4)引导幼儿玩小鸡翻身游戏:取一张黑纸,剪成放大镜镜面大小,在纸中间剪一只镂空的小鸡,再把纸粘贴在放大镜上。然后把放大镜对准阳光,并在放大镜的对面放一张白纸。当放大镜离白纸*时,会在纸上看到站立的小鸡。当放大镜离白纸远时,会在纸上看到小鸡翻身了。

  指导建议:

  ●教幼儿学会使用放大镜。

  ●引导幼儿不断变化物体与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镜中成像的变化。

  ●玩用放大镜点火游戏时,提示幼儿注意安全。

  拓展与替代:请幼儿观察生活中哪些物品利用了放大镜的原理。

  科学小知识:

  放大镜是由透明物质制成的、中央部分比边缘部分厚、能使光线汇聚的透镜。

  放大镜通过折射将光线聚拢,使焦点物体的温度提高以逐渐达到燃点。放大镜的直径越大,焦点温度越高;直径越小,焦点温度越低。

  从透镜的光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叫做焦距。物体在放大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在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的地方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在两倍焦距处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体在大于两倍焦距的地方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活动反思:

  活动让幼儿通过观察、了**大镜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结合生活经验,感受人们是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放大镜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激发幼儿继续关注生活中各种小工具的欲望。

  科学放大镜教案 5

  【教材分析】

  《放大镜下的晶体》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4课内容。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本课将带领学生进人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一晶体世界。晶体指组成物质内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间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比如食盐是氯化钠的晶体,味精是谷氨酸钠的晶体,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

  【学情分析】

  1、本课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经过3年半的科学学*,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学*的能力。他们活泼好动,喜欢质疑,有良好的学**惯和动手能力,师生关系融洽。

  2、但在语言表达上有点欠强,需要在教学中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等。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生分别观察糖、味精、盐、在肉眼下和在放大镜下发生了那些变化?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7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固体

  【学生学*活动评价设计】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态度和能力发展,所以评价时,我更多的关注学生参与的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课我采用了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在“初识晶体,引入课题”和 “自制晶体”这两个环节中我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记录表展示和谈体会中我采取了口头表扬、自评、组评、展示等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科学放大镜教案 6

  活动目标:

  1、认识放大镜,初步学*使用放大镜。

  2、激发幼儿探索使用放大镜的兴趣。

  3、感知放大镜在生活中的便利。

  活动重点:

  通过感官感知放大镜的特点。

  活动难点:

  发现随着放大镜的上下移动会放大物体的整体或局部。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个放大镜。

  2、每组准备一些可观察的物体。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放大镜,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1、教师:这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

  2、介绍名称——放大镜。

  二、引导幼儿通过感官感知放大镜的外形特点。

  1、教师引导幼儿通过用手摸,用眼观察,感知放大镜的特点。

  2、幼儿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放大镜是什么样子的?

  3、教师小结:放大镜和普通的玻璃的不同,它是中间凸起的,边缘是薄的。

  三、引导幼儿学*使用放大镜。

  1、幼儿用放大镜自由观察桌面上的物体,感知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部分幼儿到前面展示自己如何使用放大镜。

  3、教师示范正确的使用方法并小结:在使用放大镜时,慢慢上下移动放大镜,保持合适的距离,会放大物体的整体或局部。

  四、感知放大镜在生活中的便利。

  1、通过图片让幼儿感知放大镜的使用在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2、幼儿再次使用放大镜随意观察活动室内任何地方,体验使用放大镜带来的乐趣。

  科学放大镜教案 7

  活动准备

  放大镜、P PT、图片等。

  活动目标

  感受放大镜为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了**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影像的功能,并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活动过程

  一、游戏:找找小瓢虫

  (一)、出示图片,请幼儿从中找出小瓢虫,并用笔圈出来。

  设计意图:幼儿人手一张小图片,边找小瓢虫,边用笔圈出来。教师在设计图片时,有意识地将小瓢虫画得非常小。不仅如此,还“混”入了一些颜色、形状与小瓢虫相似的草莓,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让幼儿意识到“看起来有点困难”,为后面的活动埋下伏笔。

  (二)、讨论与验证(结合PPT画面):

  1.你找到小瓢虫了吗?它们分别躲在哪里?

  设计意图:由于画面大、小瓢虫分布分散且没有规律,这给幼儿的观察以及表述都设置了难度。因此,当幼儿表述不清楚的时候,教师在PPT画面上添加了网格。网格的出现无疑给幼儿搭建了“脚手架”,既可引导幼儿结合网格,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初步了解有序观察的方法,又便于幼儿用语言进行表达。

  2.找对了吗?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我们看得更清楚?

  设计意图:由于图片上的小瓢虫太小,因此,幼儿产生了争论:有的觉得图片中有许多小瓢虫;有的觉得里面有一些不是小瓢虫,好像是草莓;有的则模棱两可,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容易联想到“放大镜”。工具的出现显得顺理成章。

  3.使用放大镜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此时幼儿对于放大镜的使用都基于原有的经验。有的幼儿将放大镜贴在图片上;有的幼儿将放大镜贴着自己的眼睛;当然也有的幼儿会不断地调节放大镜与图片之间的距离,以求看得最清楚。无论幼儿如何使用放大镜,教师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因为幼儿在使用的过程中,确实感受到了放大镜具有放大图片的功能,只有使用放大镜,才能让我们看清楚图片上的小瓢虫。

  (三)、小结:放大镜真神奇啊!原本小小的图案在放大镜下会变大,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

  (四)、一共找到了几只小瓢虫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设计意图:结合PPT,再一次引导幼儿能够运用先前的好方法——在网格的帮助下,按照一定的顺序数数,以巩固有序观察的方法。

  二、这些瓢虫一样吗

  (一)、你们找到的7只小瓢虫都一样吗?用刚才数数的好方法,再用放大镜仔细地看看,把相同的小瓢虫找出来。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帮助幼儿梳理两个问题,一个是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另一个是鼓励幼儿能够在放大镜的帮助下,运用先前有序观察的方法,观察、比较小瓢虫。因此,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将个别幼儿使用放大镜的好方法用旁白的方式给予其他幼儿提示,如:××小朋友还会上下移动放大镜,估计在调整距离,使自己能够把小瓢虫的样子看得更清楚……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恰当地把握好语气、语调及音量,使自己的旁白既不影响幼儿的观察,又能起到提示的作用,让幼儿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二)、其他几只小瓢虫长得什么样呢?你们看清楚了吗?

  (三)、相互验证、交流。

  设计意图:在验证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再次帮助幼儿梳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还可以通过过程性的小问题:用刚才的好方法,从小瓢虫头部开始看起,一点一点往下看,比比两只小瓢虫是不是长得一模一样?帮助幼儿再次巩固有序观察的方法。

  小结:原来拿着放大镜看东西也是有方法的。

  三、有用的放大镜

  (一)、*时谁会使用放大镜?为什么要使用放大镜?

  (二)、结合幼儿的讨论,介绍放大镜在生活中的使用(播放PPT)。

  设计意图:放大镜作为一种工具,在生活中的使用非常普遍,因此,了**大镜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使用是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体验放大镜的功用,加深幼儿对放大镜的了解。

  小结:聪明的人们发明了这么有用的小工具——放大镜,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

  四、延伸

  继续使用放大镜观察各种小昆虫。

  寻找生活中其他有用的小工具。

  科学放大镜教案 8

  设计思路

  放大镜是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是科学探索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如果以“放大镜”开展一个探索活动,可以“放大”的是什么呢?这是我在设计之初聚焦的问题。

  用放大镜看物体,除了“放大”还会有什么奇妙的发现?这个问题能够萌发幼儿对生活中放大现象的好奇和猜想,而“好奇”正是引导幼儿喜欢探究的最佳途径。因此,我决定活动中要放大的是“放大镜看物体后的奇妙现象”,激活中班幼儿的好奇心、探索心。

  从功用来看,“放大镜”是用来“看”的,所以,我顺理成章地将活动目标设计为引导幼儿建构“观察的经验”,拓展他们的观察视角。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想象常见物体在放大镜下奇妙的视觉效果。

  2.尝试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

  对照《3~6岁儿童学*与发展指南》“科学探究”部分,可以发现探究的目标有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喜欢探究是前提;方法能力——探究,是关键性目标;在探究中,周围事物和现象是载体目标。本活动的环节设计紧扣这三个维度,用想象激活幼儿的好奇;用使用工具、尝试操作、积累探索能力之一的“观察”经验,伴随前两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让幼儿对周围事物和对放大镜等有了新的经验。应该说,这也是我对《3~6岁儿童学*与发展指南》的一种解读和表达。

  活动准备

  1.幼儿有正确使用放大镜的经验。

  2.每人一份观察用的图片。

  3.欣赏用的PPT。

  活动过程

  一、观察和猜想

  关键提问:

  1.看,想象一下,这像什么?

  它是一种动物所拥有的,猜想一下,可能是谁拥有的呢?

  【设计意图:先观察然后想象,想象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再次观察,而且能够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放大镜下物体的奇妙视觉效果。】

  总结要素:

  *教师肯定幼儿的想象,如:这像某某,某某很漂亮,它是蝴蝶的翅膀。

  *引出产生奇妙视觉效果的工具:放大镜。如:这是高倍放大镜,它能放大蝴蝶美丽的翅膀,让人看得更清晰。

  关键提问:

  2.听,这是谁的声音?(先放一段鸟鸣声)

  想象一下,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会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设计先听后想象有两个作用:其一,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多种感官的运用;其二,幼儿这一次的想象基于上一次奇妙视觉效果,幼儿会更加期待看到放大后的效果,对放大镜放大物体后的现象有更深的印象。】

  总结要素:

  *再次引出放大镜。如: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看上去轻轻的、柔柔的,像某某,像某某。

  二、想象和比较

  关键提问:

  1.再看看,这像什么?

  【设计意图:比较,让观察更具有目的性。随着环节的展开,幼儿的观察从无意观察慢慢向有目的的观察前行,当然,比较也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到了放大镜带来的奇妙感受。】

  辅助猜谜语:不是冰块,不是宝石,味道很甜,不酸不成,蚂蚁爱吃,我也喜欢。

  2.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白砂糖,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总结要素:

  *肯定并归纳幼儿在比较中的发现。

  *出示放大镜,简单介绍:这就是能让物品看起来变得清晰的放大镜。使用放大镜的时候,不用太靠*眼晴,也不用太靠*物品,只要对准物品,调整最佳距离就行了。

  【设计意图:在前面奇妙视觉感受的铺垫下,出示放大镜,让幼儿对使用放大镜产生期待,并且通过语言帮助幼儿再现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为后续使用做准备。】

  3.接下去展示的图片和我们的身体有关,仔细观察,再认真找找,它放大了我们身上的哪一部分?(给每位幼儿发一个放大镜,同时出示两张图片)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承上启下。既延续了上个环节的想象、猜想和比较,又让幼儿在期待中拿着放大镜观察。】

  辅助提问:

  *找到了吗?观察一下,再比比图片。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指导。

  总结要素:

  *(出示照片)出示舌头的全貌,总结幼儿的发现。如:舌头上的小泡泡能帮我们分辨酸甜苦辣。

  *了解和肯定幼儿使用放大镜后的发现:用了放大镜,你有什么发现?(幼儿:看得晕晕的,放得好大等)

  三、使用放大镜

  关键提问:

  1.请你用放大镜看一看,图片上是谁?能学做一下1号的动作吗?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4号手里拿着什么?(让幼儿的观察有非常具体明确的目的,让幼儿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

  【设计意图:引导幼儿从无目的观察到借助放大镜,通过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进一步积累有意观察的经验。】

  2.操作

  观察要素:

  *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鼓励专注观察的幼儿。

  3.讨论:

  *谁愿意回答第一个问题?请上台。

  *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大家用手势回答!

  *4号手里拿着什么?一起回答——放大镜。

  【设计意图:通过点击电脑上的放大功能,验证幼儿的观察,这也是对幼儿的观察行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四、拓展和延伸

  孩子们,请看——放大镜放大东西后,也会有丑丑的感觉。这是一个引起世界轰动的科学实验,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做了这样的实验,当人们对着水,说难听和凶狠的粗话,在比放大镜更清晰的显微镜下,水分子形成了丑陋的结晶。请看——

  【设计意图:尝试把科学探究和***链接,并且拓展放大镜的另一个种类——显微镜。】

  当对着水表达不同的爱和感谢时,水结晶就会显得美丽异常。

  五、结束

  孩子们,我们也来做放大镜,把微笑和友好传给一个人、两个人、传给全班,原本小小的微笑和爱就会越放越大,世界也会越来越美好。(播放图片的同时插入音乐)

  科学放大镜教案 9

  教学目标:

  1、了**大镜是不同于普通镜片中间厚两边薄的镜子。而且它还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3、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了**大镜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

  学生正确、规范使用放大镜,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

  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三种)、教学课件。

  分组实验器材:

  放大镜(有不同放大倍数的)、小六字号的字条、树叶、普通的玻璃片、*面镜片、水。

  教学方法:

  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请了特殊的宝贝过来和大家一起来玩,想必这节课会很有意思,(伸出用布包的镜子来)你们猜这是什么呀,那有谁可以过来摸一摸这是什么啊。

  生:可能是个小镜子,硬硬的……

  生:可能是只笔。

  师: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生:打开看看。

  师:对。当你从表面不知道这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打开的方法看一看。(郑重的把包的放大镜放在展示台上慢慢打开上面一点)师:现在猜一下,这里会是什么。

  生:镜子。(再打开下面一部分)

  师:这是什么?

  生:木棒,木棒。(再全打开)

  生:是把的圆镜子。

  师:到底叫什么名字呢?

  生:放大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见我爷爷拿过。

  生:我家里有。师指着另一个知道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对,它真的就叫放大镜。(板书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放大镜的秘密好不好。(把放大镜的图片放到黑板上,把放大镜的名字放上去)

  二、活动一:认识放大镜的构成

  师:*时玩过放大镜的举手。生举手。你是怎么玩的?

  生:老师我拿着放大镜去照蚂蚁来。

  生:我去照字来。

  生:我没玩过放大镜。但是我玩过我奶奶的老花镜来。

  师:每个小组长的桌洞里,我给每位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放大镜(3个低倍,1个高倍)大家想不想玩?

  生:想玩。

  师:想玩可以。但是老师有要求,会玩的才能玩。老师的要求你能做到吗?

  师:小组长轻轻的拿出来。注意要求一放大镜是玻璃做的,我们要轻拿轻放。要求二不要拿着放大镜对着太阳,那样会灼伤眼睛。明白我的要求了吗?

  师:老师就喜欢遵守规则的小朋友。

  师:好。那我们先看一看摸一摸它和我们普通的玻璃片有什么不一样生看摸。

  师:你们有什么新发现了吗?

  生:中间厚两边薄。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一摸就摸出来的。

  师:那你给大家摸摸看看吧。

  生:我摸中间时两手有这么大的距离,而摸这里边上就有这么大的距离。

  师:你们都摸摸自己的放大镜都是这样的吗?

  生:我发现放大镜的外面都是有个塑料框。

  师:他说的是真的吗?赶快举出你的放大镜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呢。

  师:哦,都有个塑料框。太棒了,他把每个放大镜都有的共性告诉大家了。你是一个会总结的孩子。(板书名称)其他小朋友还有什么发现?

  生:还有个把。

  师:看看是不是都有个把。我们把这个把称作镜柄。

  三、活动二:学*放大镜的使用

  师:孩子们真聪明我们认识了放大镜。大家想不想运用上它来观察新事物。

  师:先别着急观察之前我们仍然有要求。大家来看一下大屏幕,(使用放大镜时,手持放大镜柄,用放大镜慢慢的靠*想观察的事物,直到看清物体为止,观察你想要观察的事物和之前有什么不同,注意放大镜不要晃动哦)?

  师:现在你明白了吗?明白了。

  师:谁再展示展示应该怎样来使用放大镜。生展示。

  四、活动三:运用放大镜去观察新事物

  (设计目的:学会借助工具观察事物)?

  师:真不错。你是个活学活用的小孩子。好现在我们就去观察个字条。能玩出新发现的孩子老师才喜欢。

  师:组长拿出1号袋,拿出里面的字条。开始玩吧。师下去观察孩子的发现。

  生:能把物体放大。

  生:我的放大镜放的大。

  师:放大?是吗?那你上来演示一下它怎么放大的吧。(孩子来展示台先把字条放上去。

  师:你们记住多大小了吗?你放大给其他同学看看。生放上放大镜来看)

  师:放大了没有吗?真的能放大。

  师:有没有小朋友感觉你放大的比他的还要大呢。高倍的放大镜上来演示。

  师:老师这还有个放大镜,老师也试试。再放上一遍。刚才我们发现放大镜放大字了,那它除了能放大字它还能放大别的吗?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

  师:你们想放大什么?

  生:(发散思维说)放大指纹。

  师:可以放大你身体的任何部位。

  生:可以放大字体。

  生:可以放大笔,文具盒。

  师:你们想用放大镜观察这么多的东西啊。你们感兴趣的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放大镜来观察。但是很遗憾,今天老师没有把小朋友们想观察的东西都带过来。但是每个小组老师都给大家准备了(课件招打出来)昆虫的盒子,里面有小蚂蚁、瓢虫、树叶或标本。同学们用放大镜来观察这些事物,来看看它们放大后到底是什么样子好不好?好。观察。

  五、观察交流。

  (设计目的:知道放大镜能观察物体的细节)

  师:记住观察的时候要告诉我放大了之后他们是什么样子。

  师:谁有新发现了。有两个以上发现的先上来展示。生把东西放上实物展台。先说你发现了什么。然后用放大镜在展台上展示一下。生展示观察蚂蚁。

  生:我看到了蚂蚁肚子上有斜纹了。

  生:我看到腿上的花纹了。

  生:我看到蚂蚁的嘴巴了。

  师:本身我们不用放大镜看不大清楚这么多细节,而用了放大镜我们能看到这么多的细节。(板书: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物体的更多细节)

  师:谁还观察了蚂蚁。你还有不一样的发现吗?那你也上来展示一下吧。我们今天是运用放大镜观察了我们想观察的事物,你知不知道生活当中,叔叔阿姨是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放视频看放大镜的应用,望远镜是变形的放大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明了各种特殊的放大镜,他们的作用就更大了。

  六、拓展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保持爱探索的精神)

  科学家利用放大镜制作了这么多的工具。那我们能不能利用身边的事物来制作一个放大镜呢?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滴管和水,你知道吗,用他们也能做出放大镜来。这是滴管,我把它放到水里使劲一捏,滴管就吸饱了,然后我把里面的水放出来,它有可能就会变成一个放大镜,你们信不信、你们试一试,你想放大什么,你就把吸饱的水滴在你想放大的小物品上(注意小物品不要比水滴大)

  学生开始操作。

  师:怎么样你成功的发现放大了吗?生:看到了。

  原来水滴也是天然的放大镜。看来科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身边就有。

  总结:

  我们这一节课都在玩什么呀?放大镜。玩放大镜你都发现了什么呀?我知道了……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种科学上观察的工具—放大镜,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工具帮助你们进行科学观察你们愿不愿意继续学科学呀?让我们一起一下口号。”我们爱科学”。

  科学放大镜教案 10

  设计思路

  放大镜是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是科学探索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如果以“放大镜”开展一个探索活动,可以“放大”的是什么呢?这是我在设计之初聚焦的问题。

  用放大镜看物体,除了“放大”还会有什么奇妙的发现?这个问题能够萌发幼儿对生活中放大现象的好奇和猜想,而“好奇”正是引导幼儿喜欢探究的最佳途径。因此,我决定活动中要放大的是“放大镜看物体后的奇妙现象”,激活中班幼儿的好奇心、探索心。

  从功用来看,“放大镜”是用来“看”的,所以,我顺理成章地将活动目标设计为引导幼儿建构“观察的经验”,拓展他们的观察视角。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想象常见物体在放大镜下奇妙的视觉效果。

  2.尝试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

  对照《3~6岁儿童学*与发展指南》“科学探究”部分,可以发现探究的目标有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喜欢探究是前提;方法能力——探究,是关键性目标;在探究中,周围事物和现象是载体目标。本活动的环节设计紧扣这三个维度,用想象激活幼儿的好奇;用使用工具、尝试操作、积累探索能力之一的“观察”经验,伴随前两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让幼儿对周围事物和对放大镜等有了新的经验。应该说,这也是我对《3~6岁儿童学*与发展指南》的一种解读和表达。

  活动准备

  1.幼儿有正确使用放大镜的经验。

  2.每人一份观察用的图片。

  3.欣赏用的PPT。

  活动过程

  一、观察和猜想

  关键提问:

  1.看,想象一下,这像什么?

  它是一种动物所拥有的,猜想一下,可能是谁拥有的呢?

  【设计意图:先观察然后想象,想象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再次观察,而且能够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放大镜下物体的奇妙视觉效果。】

  总结要素:

  *教师肯定幼儿的想象,如:这像某某,某某很漂亮,它是蝴蝶的翅膀。

  *引出产生奇妙视觉效果的工具:放大镜。如:这是高倍放大镜,它能放大蝴蝶美丽的翅膀,让人看得更清晰。

  关键提问:

  2.听,这是谁的声音?(先放一段鸟鸣声)

  想象一下,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会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设计先听后想象有两个作用:其一,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多种感官的运用;其二,幼儿这一次的想象基于上一次奇妙视觉效果,幼儿会更加期待看到放大后的效果,对放大镜放大物体后的现象有更深的印象。】

  总结要素:

  *再次引出放大镜。如: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看上去轻轻的、柔柔的,像某某,像某某。

  二、想象和比较

  关键提问:

  1.再看看,这像什么?

  【设计意图:比较,让观察更具有目的性。随着环节的展开,幼儿的.观察从无意观察慢慢向有目的的观察前行,当然,比较也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到了放大镜带来的奇妙感受。】

  辅助猜谜语:不是冰块,不是宝石,味道很甜,不酸不成,蚂蚁爱吃,我也喜欢。

  2.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白砂糖,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总结要素:

  *肯定并归纳幼儿在比较中的发现。

  *出示放大镜,简单介绍:这就是能让物品看起来变得清晰的放大镜。使用放大镜的时候,不用太靠*眼晴,也不用太靠*物品,只要对准物品,调整最佳距离就行了。

  【设计意图:在前面奇妙视觉感受的铺垫下,出示放大镜,让幼儿对使用放大镜产生期待,并且通过语言帮助幼儿再现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为后续使用做准备。】

  3.接下去展示的图片和我们的身体有关,仔细观察,再认真找找,它放大了我们身上的哪一部分?(给每位幼儿发一个放大镜,同时出示两张图片)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承上启下。既延续了上个环节的想象、猜想和比较,又让幼儿在期待中拿着放大镜观察。】

  辅助提问:

  *找到了吗?观察一下,再比比图片。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指导。

  总结要素:

  *(出示照片)出示舌头的全貌,总结幼儿的发现。如:舌头上的小泡泡能帮我们分辨酸甜苦辣。

  *了解和肯定幼儿使用放大镜后的发现:用了放大镜,你有什么发现?(幼儿:看得晕晕的,放得好大等)

  三、使用放大镜

  关键提问:

  1.请你用放大镜看一看,图片上是谁?能学做一下1号的动作吗?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4号手里拿着什么?(让幼儿的观察有非常具体明确的目的,让幼儿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

  【设计意图:引导幼儿从无目的观察到借助放大镜,通过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进一步积累有意观察的经验。】

  2.操作

  观察要素:

  *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鼓励专注观察的幼儿。

  3.讨论:

  *谁愿意回答第一个问题?请上台。

  *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大家用手势回答!

  *4号手里拿着什么?一起回答——放大镜。

  【设计意图:通过点击电脑上的放大功能,验证幼儿的观察,这也是对幼儿的观察行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四、拓展和延伸

  孩子们,请看——放大镜放大东西后,也会有丑丑的感觉。这是一个引起世界轰动的科学实验,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做了这样的实验,当人们对着水,说难听和凶狠的粗话,在比放大镜更清晰的显微镜下,水分子形成了丑陋的结晶。请看——

  【设计意图:尝试把科学探究和***链接,并且拓展放大镜的另一个种类——显微镜。】

  当对着水表达不同的爱和感谢时,水结晶就会显得美丽异常。

  五、结束

  孩子们,我们也来做放大镜,把微笑和友好传给一个人、两个人、传给全班,原本小小的微笑和爱就会越放越大,世界也会越来越美好。(播放图片的同时插入音乐)


放大镜科学教案(精选5篇)(扩展2)

——教案:放大镜优选【5】篇

  教案:放大镜 1

  科学意图:

  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神奇的放大镜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望去进行学*和操作。抓住学生的兴趣。在接受知识完成任务的时候更有热情。

  材料准备:

  放大镜、*面镜、各种实物或标本、黑色纸张、白纸、剪刀 。

  实验操作:

  (1)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各种实物或标本。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同一种物体在*面镜与放大镜下的不同。

  (3)指导幼儿用放大镜点火:天气晴好时,取一张纸,然后将放大镜放在太阳光底下且放大镜的焦点对准纸张,过一段时间纸就会被点燃。

  (4)引导幼儿玩小鸡翻身游戏:取一张黑纸,剪成放大镜镜面大小,在纸中间剪一只镂空的小鸡,再把纸粘贴在放大镜上。然后把放大镜对准阳光,并在放大镜的对面放一张白纸。当放大镜离白纸*时,会在纸上看到站立的小鸡。当放大镜离白纸远时,会在纸上看到小鸡翻身了。

  指导建议:

  ●教幼儿学会使用放大镜。

  ●引导幼儿不断变化物体与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镜中成像的变化。

  ●玩用放大镜点火游戏时,提示幼儿注意安全。

  拓展与替代:请幼儿观察生活中哪些物品利用了放大镜的原理。

  科学小知识:

  放大镜是由透明物质制成的、中央部分比边缘部分厚、能使光线汇聚的透镜。

  放大镜通过折射将光线聚拢,使焦点物体的温度提高以逐渐达到燃点。放大镜的直径越大,焦点温度越高;直径越小,焦点温度越低。

  从透镜的光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叫做焦距。物体在放大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在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的地方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在两倍焦距处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体在大于两倍焦距的地方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活动反思:

  活动让幼儿通过观察、了**大镜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结合生活经验,感受人们是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放大镜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激发幼儿继续关注生活中各种小工具的欲望。

  教案:放大镜 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都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通过两个实验,观察晶体、制作晶体,并进行食盐记录。

  3、通过欣赏各种晶体,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放大镜、(白糖、食盐,都为粗颗粒的)味精各1包、玻璃片1片、蜡烛1只、火柴

  1、试验单、书本。

  师:制作的食盐和味精的晶体,浓盐水、滴管、采集的晶体标本PPT:各种晶体PPT,观察和制作提示教学流程:

  一、观察常见的微小晶体,了解晶体的特征

  1、引出研究的问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会用放大镜来观察,我们今天继续用放大镜观察自然界的一种常见的物质,叫晶体。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白糖、食盐、味精他们都是晶体,谁能够根据自己的观察,画一画这些晶体。

  2、实验一:借助放大镜观察晶体观察提示:

  实验器材:放大镜、食盐、白糖、味精

  思考:放大镜下的细微颗粒和肉眼看到的颗粒形状一样吗?学生观察,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学生汇报,先介绍白糖的观察结果:小组长汇报后组员补充,汇报完后,询问其他同学的看法,了解大多数同学的观察情况,得出:白糖的颗粒形状是正方体。依次介绍味精和食盐。

  汇报完后请学生概括:谁能来总结性的说说观察的结果?师提示:不同晶体颗粒形状怎么样?同种晶体颗粒形状怎么样?生回答。

  总结: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3、观察其它晶体,概括晶体的`共同特征

  二、自制晶体实验二:制作晶体

  实验器材:蜡烛、食盐溶液、味精溶液或白糖溶液、玻璃片实验猜想:我们制作的晶体和未融化前的晶体会一样吗?操作提示2:

  (1)把玻璃片用木夹子夹住,在离外焰5厘米以上的位置加热,缓慢移动玻璃片,使受热均匀。

  (2)有一半的溶液析出晶体后就不再加热,让水分自然蒸发。

  (3)请仔细观察结晶的过程,和结出晶体的颗粒形状。师:已经看清楚操作提示的小组来领材料。

  2、学生领取玻璃片,制作并观察晶体。学生领取玻璃片,制作并观察晶体

  学生反馈,教师帮助不成功的小组寻找原因:是因为加热过度,晶体失水的缘故。

  3、学*制作大晶体

  师出示自己培养的大晶体,学生观察,阅读课本第9页学*培养的方法。

  建议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培养。

  三、回顾课前的问题

  反馈学生的课前提问,能解决的解决,不能的引导课后再研究。

  教案:放大镜 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糖盐味精

  记忆中

  放大镜下

  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2.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固体

  教案:放大镜 4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课时安排:

  1节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这个单元我们研究微小世界。(板书:微小世界)

  2、提问:什么是微小世界?(细菌,细胞,病毒等)。

  3.提问:微小世界是什么样的呢,人类是怎么观察到的?需要借助一些观察工具是吗?用什么呢?

  介绍:通常我们都是借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这样的观察工具来帮助我们了解微小世界的有关知识,本单元我们就重点研究放大镜,显微镜,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放大镜》(板书课题:放大镜)

  二、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师出示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谁能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放大镜。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各种放大镜根据用途不同,所以结构也有所不同。顺便介绍修表用放大镜,鉴定珠宝用放大镜,台式放大镜。)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教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

  ①目、镜、物三者,目、物不动,镜动。

  ②目、镜不动,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四、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五、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案:放大镜 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 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 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1) 师: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

  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

  教学后记:


放大镜科学教案(精选5篇)(扩展3)

——放大镜大班教案(精选5篇)

  放大镜大班教案 1

  活动目标

  1、了**大镜的作用,知道放大镜可以放大观察物体。

  2、利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感受其中的变化。

  准备活动

  【自由选择活动科学领域】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放大镜(可以放大看吗?)

  活动内容

  【导入】

  1. 观看动画片【放大镜】,说说放大镜的作用并找找我们周围和放大镜作用相似的物体。

  用放大镜可以干什么?

  小的字可以放大,小的昆虫也可以放大观察。

  还可以干什么呢?

  找找我们周围和放大镜作用相似的物品,都有什么呢?

  利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

  【展开】

  2. 观看视频【放大镜】,了解实验的目标,备品和实验顺序。

  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用放大镜怎样观察植物呢?

  看一看实验顺序 。

  1)用眼睛观察植物的叶子。

  2)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

  【活动1:利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叶子。】

  3. 利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叶子。

  让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植物怎么样?

  我们来观察植物的叶子吧,植物的叶子上有怎样的花纹呢?

  【结束】

  4.实验结束后,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放大镜(可以放大)写出实验结果。

  扩展活动

  阳光明媚,无风的时候,带幼儿们到外边用放大镜来聚光。

  注意事项

  用正确的方法使用放大镜,不是把放大镜放在眼睛前而是把放大镜放在物体的前面。

  活动评价

  对于是否理**大镜的性质进行评价。

  教师活动相关信息

  放大镜上有凸透镜,阳光照射在放大镜上,阳光通过凸透镜聚集的点就叫做焦点。这样通过放大镜的阳光聚合在一点上就可以把纸点燃了。

  放大镜大班教案 2

  设计思路

  放大镜是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是科学探索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如果以“放大镜”开展一个探索活动,可以“放大”的是什么呢?这是我在设计之初聚焦的问题。

  用放大镜看物体,除了“放大”还会有什么奇妙的发现?这个问题能够萌发幼儿对生活中放大现象的好奇和猜想,而“好奇”正是引导幼儿喜欢探究的最佳途径。因此,我决定活动中要放大的是“放大镜看物体后的奇妙现象”,激活中班幼儿的好奇心、探索心。

  从功用来看,“放大镜”是用来“看”的,所以,我顺理成章地将活动目标设计为引导幼儿建构“观察的经验”,拓展他们的观察视角。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想象常见物体在放大镜下奇妙的视觉效果。

  2.尝试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

  对照《3~6岁儿童学*与发展指南》“科学探究”部分,可以发现探究的目标有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喜欢探究是前提;方法能力——探究,是关键性目标;在探究中,周围事物和现象是载体目标。本活动的环节设计紧扣这三个维度,用想象激活幼儿的好奇;用使用工具、尝试操作、积累探索能力之一的“观察”经验,伴随前两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让幼儿对周围事物和对放大镜等有了新的经验。应该说,这也是我对《3~6岁儿童学*与发展指南》的一种解读和表达。

  活动准备

  1.幼儿有正确使用放大镜的经验。

  2.每人一份观察用的图片。

  3.欣赏用的PPT。

  活动过程

  一、观察和猜想

  关键提问:

  1.看,想象一下,这像什么?

  它是一种动物所拥有的,猜想一下,可能是谁拥有的呢?

  【设计意图:先观察然后想象,想象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再次观察,而且能够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放大镜下物体的奇妙视觉效果。】

  总结要素:

  *教师肯定幼儿的想象,如:这像某某,某某很漂亮,它是蝴蝶的翅膀。

  *引出产生奇妙视觉效果的工具:放大镜。如:这是高倍放大镜,它能放大蝴蝶美丽的翅膀,让人看得更清晰。

  关键提问:

  2.听,这是谁的声音?(先放一段鸟鸣声)

  想象一下,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会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设计先听后想象有两个作用:其一,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多种感官的运用;其二,幼儿这一次的想象基于上一次奇妙视觉效果,幼儿会更加期待看到放大后的效果,对放大镜放大物体后的现象有更深的印象。】

  总结要素:

  *再次引出放大镜。如: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看上去轻轻的、柔柔的,像某某,像某某。

  二、想象和比较

  关键提问:

  1.再看看,这像什么?

  【设计意图:比较,让观察更具有目的性。随着环节的展开,幼儿的观察从无意观察慢慢向有目的的观察前行,当然,比较也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到了放大镜带来的奇妙感受。】

  辅助猜谜语:不是冰块,不是宝石,味道很甜,不酸不成,蚂蚁爱吃,我也喜欢。

  2.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白砂糖,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总结要素:

  *肯定并归纳幼儿在比较中的发现。

  *出示放大镜,简单介绍:这就是能让物品看起来变得清晰的放大镜。使用放大镜的时候,不用太靠*眼晴,也不用太靠*物品,只要对准物品,调整最佳距离就行了。

  【设计意图:在前面奇妙视觉感受的铺垫下,出示放大镜,让幼儿对使用放大镜产生期待,并且通过语言帮助幼儿再现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为后续使用做准备。】

  3.接下去展示的图片和我们的身体有关,仔细观察,再认真找找,它放大了我们身上的哪一部分?(给每位幼儿发一个放大镜,同时出示两张图片)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承上启下。既延续了上个环节的想象、猜想和比较,又让幼儿在期待中拿着放大镜观察。】

  辅助提问:

  *找到了吗?观察一下,再比比图片。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指导。

  总结要素:

  *(出示照片)出示舌头的全貌,总结幼儿的发现。如:舌头上的小泡泡能帮我们分辨酸甜苦辣。

  *了解和肯定幼儿使用放大镜后的发现:用了放大镜,你有什么发现?(幼儿:看得晕晕的,放得好大等)

  三、使用放大镜

  关键提问:

  1.请你用放大镜看一看,图片上是谁?能学做一下1号的动作吗?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4号手里拿着什么?(让幼儿的观察有非常具体明确的目的,让幼儿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

  【设计意图:引导幼儿从无目的观察到借助放大镜,通过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进一步积累有意观察的经验。】

  2.操作

  观察要素:

  *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鼓励专注观察的幼儿。

  3.讨论:

  *谁愿意回答第一个问题?请上台。

  *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大家用手势回答!

  *4号手里拿着什么?一起回答——放大镜。

  【设计意图:通过点击电脑上的放大功能,验证幼儿的观察,这也是对幼儿的观察行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四、拓展和延伸

  孩子们,请看——放大镜放大东西后,也会有丑丑的感觉。这是一个引起世界轰动的科学实验,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做了这样的实验,当人们对着水,说难听和凶狠的粗话,在比放大镜更清晰的显微镜下,水分子形成了丑陋的结晶。请看——

  【设计意图:尝试把科学探究和***链接,并且拓展放大镜的另一个种类——显微镜。】

  当对着水表达不同的爱和感谢时,水结晶就会显得美丽异常。

  五、结束

  孩子们,我们也来做放大镜,把微笑和友好传给一个人、两个人、传给全班,原本小小的微笑和爱就会越放越大,世界也会越来越美好。(播放图片的同时插入音乐)

  放大镜大班教案 3

  活动目标:

  1、通过和*面镜比较,初次玩,感知放大镜的神奇。

  2、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能说出生活中一些与凸透镜原理有关的物品。

  3、利用焦点燃烧纸板、纸片,使幼儿体验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的兴趣。

  4、学*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放大镜,一面小镜子。若干纸片、纸板。手电筒一个。

  活动过程:

  一、请小朋友把你们带的小镜子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二、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东西(出示)认识吗?叫什么?(放大镜)

  1、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和*面镜对比后你有什么发现?

  2、再到自己、伙伴的身上,周围的物体上用放大镜观察一下,说说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小结:"摸起来镜面是突出来的,当你仔细看放大镜上的你的时候变成了哈哈镜;而当你把镜子拿到一定距离的时候,再仔细看镜子里的你时发现和本人很清楚。"

  3、师:" 当你把放大镜远距离对准报纸看字的时候 ,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用放大镜看物体,离物体不能太远;否则,从放大镜上看的物体会变得更小。其实,放大镜是一面凸透镜。"

  三、师:"请小朋友说说在生活中,利用凸透镜原理制成的像放大镜这样的物品都有哪些?(显微镜、老花镜、照相机、猫眼、投影仪、汽车前后尾灯等)

  四、小朋友猜猜看,老师把手电筒灯光对准放大镜后,后面的报纸上会出现什么?(老师启发引导幼儿说。)时间长了,那个亮点又会有什么变化?你们想试一试吗?没有手电筒,我们就利用太阳光来照,看看你的报纸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告诉老师。

  幼儿实验,老师指导。

  五、师:"这个亮点就是凸透镜在光源的照射下形成的焦点,等你们上了初中学了物理知识以后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小朋友记住,无论到哪里,千万不能像今天这样拿着放大镜对准光随便照哪个物体,以免发生火灾。"

  六、活动结束,整理物品**室。

  活动反思: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对于已经很熟悉的观察工具来说,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本单元安排了8课时的内容。这8个单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放大镜下的发现。二是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我对这课是这样设计的:活动一、让学生说说对放大镜已有的认识;活动二、先用肉眼观察宣纸、作业纸、撕开的报纸,再用放大镜观察刚才没有发现的;活动三、怎样制造一个放大镜。学生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和聚焦的作用,但究竟使用了放大镜和用肉眼有什么区别,在学生活动后大家都有体会:放大镜观察得更细、更清晰。对比过玻璃和放大镜学生发现放大镜比较厚,并且凸出来,那究竟是放大镜厚起到放大的作用还是凸起来起到放大的作用,放手让学生来讨论,想方法来使玻璃有放大作用。学生说倒水,让学生做实验后发现:水倒多了扩散开来起不到放大作用,反而仅滴一滴水就能起到放大作用。经过这样的讨论、实验、分析,学生对放大镜是凸透镜,有放大作用便有了深刻认识。

  放大镜大班教案 4

  活动目标

  1、了**大镜的作用,知道放大镜可以放大观察物体。

  2、利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感受其中的变化。

  准备活动

  【自由选择活动-科学领域】-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放大镜(可以放大看吗?)

  活动内容

  【导入】

  1. 观看动画片【放大镜】,说说放大镜的作用并找找我们周围和放大镜作用相似的物体。

  - 用放大镜可以干什么?

  - 小的字可以放大,小的昆虫也可以放大观察。

  - 还可以干什么呢?

  - 找找我们周围和放大镜作用相似的物品,都有什么呢?

  - 利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

  【展开】

  2. 观看视频【放大镜】,了解实验的目标,备品和实验顺序。

  - 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 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 用放大镜怎样观察植物呢?

  - 看一看实验顺序 。

  1)用眼睛观察植物的叶子。

  2)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

  【活动1:利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叶子。】

  3. 利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叶子。

  - 让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植物怎么样?

  - 我们来观察植物的叶子吧,植物的叶子上有怎样的花纹呢?

  【结束】

  4.实验结束后,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放大镜(可以放大)写出实验结果。

  扩展活动

  阳光明媚,无风的时候,带幼儿们到外边用放大镜来聚光。

  注意事项

  用正确的方法使用放大镜,不是把放大镜放在眼睛前而是把放大镜放在物体的前面。

  活动评价

  对于是否理**大镜的性质进行评价。

  教师活动相关信息

  放大镜上有凸透镜,阳光照射在放大镜上,阳光通过凸透镜聚集的点就叫做焦点。这样通过放大镜的阳光聚合在一点上就可以把纸点燃了。

  放大镜大班教案 5

  活动目标

  1、了**大镜的作用,知道放大镜可以放大观察物体。

  2、利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感受其中的变化。

  准备活动

  【自由选择活动-科学领域】-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放大镜(可以放大看吗?)

  活动内容

  【导入】

  1. 观看动画片【放大镜】,说说放大镜的作用并找找我们周围和放大镜作用相似的物体。

  - 用放大镜可以干什么?

  - 小的字可以放大,小的昆虫也可以放大观察。

  - 还可以干什么呢?

  - 找找我们周围和放大镜作用相似的物品,都有什么呢?

  - 利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

  【展开】

  2. 观看视频【放大镜】,了解实验的目标,备品和实验顺序。

  - 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 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 用放大镜怎样观察植物呢?

  - 看一看实验顺序 。

  1)用眼睛观察植物的叶子。

  2)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

  【活动1:利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叶子。】

  3. 利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叶子。

  - 让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植物怎么样?

  - 我们来观察植物的叶子吧,植物的叶子上有怎样的花纹呢?

  【结束】

  4.实验结束后,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放大镜(可以放大)写出实验结果。

  扩展活动

  阳光明媚,无风的时候,带幼儿们www.chinajiaoan.cn到外边用放大镜来聚光。

  注意事项

  用正确的方法使用放大镜,不是把放大镜放在眼睛前而是把放大镜放在物体的前面。

  活动评价

  对于是否理**大镜的性质进行评价。

  教师活动相关信息

  放大镜上有凸透镜,阳光照射在放大镜上,阳光通过凸透镜聚集的点就叫做焦点。这样通过放大镜的阳光聚合在一点上就可以把纸点燃了。


放大镜科学教案(精选5篇)(扩展4)

——放大镜小实验作文 (菁华5篇)

  我是一个放大镜,我的主人有不少的缺点,我一定要帮他改正。

  有一天,主人打扫了屋子,我跳到桌上,说“喂,这还有一团污点呢!”主人装作没看见,“哪里啊?”我生气地一放大,“唰”,桌子上面的污点变得西红柿一般大小,主人见了,不得不擦掉了。

  还有一天,主人正洗头,我跑到他头顶,说“这还有一大块头皮屑!”我把头皮屑一放大,主人头上就像头上扔了张卫生纸,主人对着穿衣镜一看,连忙洗掉了。

  有一次,主人犯愁,不知该不该去报名参加特长班。我看了看,无奈地说:“怎么能这样犹豫不决呢?”我站在他的胸口,把他的决心放大了10倍,“好,我去!”主人忙着报了名,我也很高兴。

  主人上课一回来,就得意的把一幅画拿出来“怎么样,好吧?老师都表扬了我呢!”他怎么能这么骄傲呢?我一下放大了画上的缺点,说:“这幅画结构松散,色调过于鲜艳,也没有立体效果!”主人一听,也觉得画得不好,刚要撕,我又急忙放大了画的优点,说“这幅画中的人物生动,神态也描绘得非常好,不过也有不足之处,要努力啊!”主人听了,说:“好,我就再接再厉!”

  我让主人生活不再懒散,还培养了他的毅力,心里美滋滋的。

  我有一个独具慧眼的外婆,她那探照灯似的双眼总能像放大镜一样发现各种问题。跟她相比,我的大大咧咧总显得格格不入。

  暑假的午后,阳光透过窗外的围栏一条一条的耷拉在书上,知了也趁着夏末的余威贪婪地叫着。而我的物理书翻在那一页好久了,书里的u和f仿佛最熟悉的陌生人。我心烦意乱,草草把刚才的计算用红笔涂掉,推开椅子起身走人。

  踏出房门的那一刻,迎接我的是外婆关切的眼神,她见我垂头丧气的,大约也猜到了:“又遇到难题啦?外婆帮你看看?”害,怎么把这茬给忘了,外婆以前可是德国显微镜公司光学技术部的元老啊。外婆搂着我的肩回到书桌前,她特意直了直腰,一手握起她总是挂在胸前的“老朋友”——一把老式放大镜,一手操起铅笔点着题逐字读了起来,这模样,俨然一个一年级小学生。说来也怪,看着这些让我抓狂的题,外婆居然那么淡定,连嘴角都上扬了。房间里安静得只剩铅笔和纸张的摩擦声,外婆工工整整地奋笔疾书,相比之下,我那坨红色的线团就格外扎眼了。我暗暗赞叹,外婆写的公式一字不差,图示一目了然。“喏,这么画就看明白了吧?”正当我要拿笔记录时,外婆轻轻拍了拍我的手,“别急着解题,我们想想,解不出的原因在哪儿?”“哎呀外婆,先让我抄一下,不然我又该忘记怎么解了。”这时,外婆搁下了放大镜,刚还气定神闲的眼神中掠过一丝忧虑:“欲速则不达,初学的时候囫囵吞枣,就算做对了也是‘瞎猫碰到死耗子’啊。”

  “来,陪外婆坐一会儿。”我急得涨红了脸,满不情愿地被外婆拉去坐在沙发上。“外婆你真牛,这么多年前学的题都信手拈来。”外婆嗔怪着:“这是我的专业呀,何况我还没老呢!”讲到自己的专业,外婆从来都是满满的回忆。“那你怎么学得这样好,物理好麻烦啊。”

  外婆下意识地揉了揉太阳穴,像是不太愿意多谈那段时光,“我们那时候在学校,没几天能正儿八经上课的,就算有课上也不得安宁。而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读书,不想随大流。”“课都没法上,怎么学啊?”“别说上课,连书都是几个要好的同学合着用一本的,跟你今天一样,我们自己照书学。我自认为不比别人聪明,为解题绞尽脑汁是家常便饭。工作后进了单位,就爱打破砂锅问到底,师父到现在还对我这个‘跟屁虫’又爱又恨啊。”

  外婆的眉头不知何时舒展开来了,斑驳的白发掩不住她溢于言表的自豪。她重新拿起放大镜,这一次,她把它放到了我的手心:“我师父在我参加工作第一天就把它送给了我,它可不是一把普通的放大镜啊!”我拿起放大镜仔细端详起来,斑驳的边缘好像在讲述着外婆几十年‘一丝不苟’的坚持,外婆就是用它把无数肉眼难辨的瑕疵拒之门外。别看它破旧了,外婆却视如珍宝,毕竟在那么艰苦的年代外婆还能这么优秀,全靠这份踏实和勤恳。“外婆知道你很想学好,但倘若急于求成搞题海战术,到头来一知半解,只学了皮毛,反而弄巧成拙啊。”外婆的话字字珠玑,也是,我每次遇到麻烦事都心浮气躁的,这老毛病是该改改了。“唔,那我把刚才的题再学一遍,然后讲给您听好吗?”“当然好,你来给我‘找麻烦’,我高兴还来不及呢!”外婆笑盈盈的拍起了胸脯。

  不知不觉,窗外碍眼的阳光好似温柔了几分,而此刻,我望着床头外婆的相片出了神:黑白相片里,外婆正就着灯光用这把放大镜聚精会神地检验着一枚显微镜镜头,她年轻时清秀的侧脸写满不急不徐的泰然和坚定。这张照片分明是在提醒我:现在唾手可得的生活竟是那么来之不易,只有像外婆那样精益求精、甘之如饴,方能排除万难、化茧成蝶。

  记忆里,那个黑边的放大镜压着一沓旧报纸,就那样静静地躺着……

  ——题记

  小时候,深木色的书桌前总坐着一个肩膀宽宽的人,不紧不慢的摘掉老花镜,又不紧不慢的拿起盒子里的放大镜,左手食指仔仔细细的指着报纸上的小字,右手拿着放大镜仔仔细细的读着。他的头没有低的很低,但能看得出他心无旁骛的仔细。

  和他坐着一般高的我站在书房门口,欣赏着他沉静的身姿。从阳台的窗里照出一缕阳光,铺在他的脸上,勾勒出他完美的侧脸。厚厚的双眼皮牵动着不长不短的睫毛没有规律的眨着,高挺的鼻子像一座威严的山,衬的他的脸*静而又祥和。像一幅画卷映入我眼帘,不可磨灭。

  他,是我的爷爷,从我记事起他和那个黑边的放大镜就从未分开过。那个黑边的放大镜

  身下压着一沓旧报纸就那样静静地躺在桌子上,好像一直等待着爷爷把他拿起来,两人像亲密的挚友,每天一起读书看报,一起博文天下。

  这个暑假,往日健硕的他倒下了,倒下的是那么突然。

  那个夜晚,他咳嗽的声音惊醒家人,救护车的鸣笛划破天空,凄凉的月光碎了一地。头一次觉得盛夏的夜晚冷风刺骨,浑身打着寒噤。

  每每放学急匆匆的跑去医院看他,他都*静的躺在病床上,还用那个黑边放大镜看着手里厚厚的检查单,年迈的眼睛里多了几分释然。我几番尝试用语言安慰他,但在去医院途中想好的话语一下子卡在喉咙里,就是说不出来。最后也不过是说几句无济于事的好好休息。那一瞬间好像才明白,爷爷生命里的光,可能就是那个放大镜了吧。

  那天我去医院看他按他的要求给他带了最新的鲁中晨报。到医院,他看到报纸欣喜的拿起枕边的放大镜,无神的眸子里立刻有了光。

  “今天报纸上说了啥呀?”我问道。

  嘴里还剩几颗牙的他说话实在不利索,我没听清他再说什么,但他掩饰不住的开心都写在脸上。

  夜晚,一轮圆月挂在天空,我和爸爸坐在床那边,再次看到我小时候铭记在心的画面。只不过现在的他脸上已不再像当年一样饱满,但那侧脸威严又和蔼的线条,仍不减当年。还是我记忆中的样子,他拿着放大镜,仔细的读着书……

  这个世界是美丽的。无论是一只小鸟、一只蜜蜂还是一朵花、一棵草都值得我们去留意,去细心观察身边的任何人和事物。

  2019年1月12日,《*》特意安排了享有盛誉的小提琴家乔舒亚?贝尔进行街头演奏。

  在他演奏的43分钟内,只有7个人停下脚步听了1分钟,27个人将钱投进盒子,而1070个人却视而不见,匆匆而过,错过了这次精彩的演奏。

  其实,我们每天都会碰到值得自己花费一两分钟时间观察和倾听的事物。可我们却在繁忙之中,失去了这样的机会,甚至无法腾出时间,看看花草树木。

  而那些善于观察的人,却收获颇多。愿我们也能如他们一般,随时随地随身带个“放大镜”,用敏锐的双眼,把身边的美无限放大,细细去品味其中的韵味。

  上帝随身带着的东西只有一件——放大镜。不管上帝走到哪儿,也不管上帝在干什么事,他都会随时取出放大镜仔细观察人类的每一位成员在干什么。

  上帝的视力本已很好,通过放大镜,他能更准确无误地看清地球上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

  上帝最喜欢干的事情,是用放大镜观察人类。太阳只能照到地球的一面,于是上帝就用手不停地转动地球,使光亮照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使自己能看清地球上每一个人做的每一件事。阴雨天,上帝使用曝光,在那一瞬间,人类的每一件小事尽收眼底。

  表面看来,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实际上,人的生命是无限的。在同一秒钟,有的人死去,有的人诞生。死的那个人并没有死,只不过换了一个地方以另外一幅面孔又出现罢了。

  有人生来运气好,有人生来运气不好。谁来决定这件事呢?上帝。上帝有一台电脑他把观察到的景象输入电脑。经过电脑的运算,来决定人类的每一位成员在生时的命运。电脑有两个软盘:一红一黑。心地善良,为人正直,一生光明磊落的人的信息储存在红软盘里。心术不正,为人歹恶,一生坑蒙拐骗的人的信息储存在黑软盘里。红软盘里的人来生鸿运高照。黑软盘里的人下世黑运当头。

  生命以无限循环的形式存在宇宙中生存。有神论者管这叫轮回转世。无神论者管这叫物质不灭。

  如果你今生今世运气不佳,不要怨天忧人,只能怪你自己。祝你来世好运。如果你左右逢源,切不可得意忘形,千万不要让上帝把你从红软盘里调动到黑软盘里去。祝你下辈子运气好。

  上帝有个放大镜。每时每刻,他都注视着你。


放大镜科学教案(精选5篇)(扩展5)

——小班冬季科学教案(精选5篇)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认识多种水果,了解水果的生长处。

  2.能愉快地参与活动,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两大区域(地上,树上),水果实物卡(长在树上的若干,长在地上的若干),神秘的袋子

  2.会唱歌曲《苹果》

  3.会玩高人,矮人的游戏

  4.音乐磁带:《苹果》,《我是小司机》

  5.课件:《哪些水果长在树上》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出示一个袋子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神秘的袋子,里面装着好多水果宝宝,我们来摸一摸,猜一猜,他们是谁?

  二.通过摸摸猜猜,认识各种水果

  (1)幼儿操作,找出各种水果,了解水果的特征

  师:你们喜欢吃水果吗?为什么?

  幼儿自由讲述

  师:每一种水果都有不同的营养,多吃水果的小朋友会长的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健康

  (2)律动:《苹果》

  师:今天,水果宝宝要和小朋友一起来唱歌跳舞,听!

  音乐:《苹果》

  师幼做律动:《苹果》

  (3)看看说说,了解水果生长地

  师:水果宝宝要回家了,他们的家在哪里呀?

  幼儿自由讲述,教师出示课件

  (4)送水果回家

  师放录音

  幼儿自由选择水果后与老师一起做开车动作

  师:瞧,我们来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

  出示背景图(树,地)

  师:这里有什么?那老师的水果宝宝哪个住这里的?还有一个住哪里呀?

  师示范送水果

  幼儿操作,送水果回家

  (5)评价分析

  师:你们觉得有没有哪个水果走错了家?

  幼儿观察后讲述

  教师指导,帮助幼儿找到水果的家(重点认识菠萝的家)

  三.通过游戏,幼儿进一步了解水果的生长地

  师:水果宝宝回到家了,他们真高兴,要和我们来做高人和矮人的游戏

  游戏:高人,矮人

  方法:教师出示各种水果,幼儿做相应的动作

  要求:长在树上的水果就做高人,踮起脚尖,举起双手

  长在地上的水果就做矮人,低头蹲下,团紧全身

  师出示不同的水果,幼儿游戏

  师:你们玩得开心吗?我们跟着水果宝宝到外面去玩吧!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一些御寒和保暖的方法。

  2。知道冬季是干燥、寒冷的季节,人们容易感冒。

  3。有初步的冬季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让幼儿学会用多种方式方法来保护自己让自己取暖。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于家长共同收集取暖的方法。

  幼儿有自己全暖的方法画在纸上,可以是实物,如:热水袋、暖手炉、大衣、帽子等。

  2、关注感冒和易患感冒的幼儿,积极治疗和预防感冒。

  活动过程:

  一、师幼谈话,交流"冬天的天气是怎么样的",引导幼儿回忆冬天的气候对自己的影响。

  1、提问:冬天的天气怎么样

  2、提问:这样的天气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二、和幼儿一起讨论:天气冷了怎么办

  1、幼儿分组交流。

  鼓励幼儿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和生活经验,轮流在组内介绍御寒保暖的好方法。

  2、幼儿集体交流。

  教师及时整理并用图标帮助幼儿,归纳各种御寒保暖的方法,如:锻炼,吃热的东西,多穿衣,利用身边的取暖用具等,并提醒幼儿正确使用取暖用具。

  三、欣赏故事,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1、教师讲故事,幼儿看图书。

  2、讨论:达达为什么会感冒

  感冒了会怎么样

  后来,达达的感冒好了吗?

  怎样才能让自己不感冒!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动物过冬的主要方式:躲藏、冬眠、迁徙、换毛

  2、对探索动物过冬方式感兴趣知道关心、爱护动物。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胆探究和实验。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课件、动物过冬方式的卡片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你们感觉怎样?我们是怎样度过寒冷的冬天?你们知道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吗?

  二、听故事了解动物过冬的几种方式

  1、幼儿带着"动物是怎样过冬"的问题听故事初步了解几种动物的过冬方法。小蚂蚁为过冬准备充足的食物青蛙在洞穴里不吃不喝的冬眠兔子换上了厚厚的毛雁、小燕子飞到温暖的南方去

  2、归纳出几种动物的过冬方式根据故事中的内容,出示相应的过冬卡片和动物卡片。

  3、教师小结动物过冬的几种方式:小动物们很聪明,它们为了能生存下去,都有自己度过寒冷冬天的方式。有的给自己换上厚厚的毛、有的在洞穴里冬眠、有的准备过冬的粮食、还有的飞到温暖的地方去过冬。

  三、通过操作了解更多的动物是如何过冬的。

  1、刚才我们知道了青蛙、小蚂蚁、小兔和小鸟过冬的方法。还有一些动物也想请你们猜猜,它们是怎样过冬的,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动物?


放大镜科学教案(精选5篇)(扩展6)

——幼儿园中班神奇的放大镜学*活动教案实用五篇

  活动目标:

  1、 认识、理解节奏标识,并大胆地进行尝试、表现。

  2、增加对节奏的兴趣,并在说说、唱唱、玩玩中体验郊游的乐趣。

  重点:认识“音乐火车”,并尝试用小手、小脚表现节奏。

  难点:共同探索用不同肢体语言表现由小手、小脚、空白标识所组成的“音乐火车”。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深化幼儿对前期秋游的印象;激发幼儿用一句话有节奏地说说秋游的所见所闻。

  环境准备:

  1、 在活动过程中穿插音乐《郊游》,营造一种到野外郊游的氛围。

  2、 画有小手、小脚的红、蓝、绿三辆“音乐火车”。每辆“火车”有8节车厢,小手、小脚有规律的层层递进排列。

  如:

  红火车:拍空拍空拍空拍空

  蓝火车:拍拍空空拍拍空空

  绿火车:拍拍跺跺拍拍跺跺

  活动过程:

  一、唱唱、说说秋游——回顾秋游见闻

  (一)入场。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场地。

  师:让我们唱着歌、跳着舞,一起去郊游!(复*演唱、表演歌曲《郊游》)

  (二)说说秋游。

  师:请用一句话,有节奏地说说你在秋游时看到了什么?

  例:秋 天啊∣ 秋 天∣ 树叶 轻轻∣ 睡地 上‖

  × ××∣ × ×∣ ×× ××∣ ×× ×‖(拍手)

  (会有个别幼儿在组织语言时,未能顾及到节奏的合理性,产生了节奏混乱的现象,此时,教师可以请其余幼儿一起来帮助他解决问题,如:字多的句子可以说的快一点,字少的可以说的慢一点,这样一来,有效地增强了孩子的节奏感)

  二、认识“音乐火车”——理解节奏标示,并大胆探索、表现

  (一)、认识红色音乐火车(初步认识简单的节奏标识)

  师:小手的可本领真大!可以拍出这么好听的节奏!让我们请小手坐上音乐火车去郊游吧!(出示红色音乐火车)

  重点提问:

  1、 这列火车有几节车厢呀?(8节)有几只小手坐上去了?(4只)

  2、 有小手的车厢可以怎样表示?空的车厢呢?(幼儿自主想办法表达表现)

  小结:看到小手的车厢拍一下,空着的车厢可以用拍肩、拍头等的办法来“等”一下。

  3、师:让我们来试试看,跟着音乐,开一次吧!

  (二)、认识蓝色音乐火车(进一步探索两只小手+2空拍的节奏型)

  师:又有一列火车出发啦!(出示蓝色音乐火车)

  重点提问:

  1、这次的小手坐在哪节车厢里呀?(幼儿观察并回答)

  2、试试看发动这列小火车。(幼儿尝试:从个别到集体)

  (三)、认识绿色音乐火车(探究既有小手,又有小脚的节奏型该如何表现)

  师:绿火车说,我也要一起去郊游!让我们一起来发动它吧!(出示绿色音乐火车)

  重点提问:

  1、这列火车有什么不一样呀?(出现了小脚)

  2、看到有小脚的车厢可以怎样呢?(幼儿会想出跺脚、踏步等动作,教师对于幼儿的想法都可请大家进行尝试。最后得出结论:跺脚的动作比较适合。但一定要记住,连续跺脚两次时,一定要左右**替进行,这样才能使火车先前走哦)

  小结:坐上音乐火车,我们不但可以拍手,还可以跺脚哦!

  三、游戏:去郊游

  师:你们真棒!3列火车都开动了!让我们用今天学到的新方法,乘着音乐火车去郊游吧!(在音乐《郊游》中变换3列音乐火车,幼儿跟随音乐表现。)

  活动目标:

  1、观察菊花的颜色和姿态,知道菊花是多种多样的。

  2、尝试用油画棒表现菊花的特征。

  3、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4、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活动准备:

  童易PPT(菊花)、范例。

  活动过程:

  一、感知菊花的特征:

  1、秋天到了,什么花开了?(菊花)2、我们这里开了一个菊花展览会,看看菊花长什么样?引导幼儿从花、茎、叶几部分观察菊花的特征。(如:花开在顶端,叶子边缘有锯齿,花有黄、白、紫等颜色。形状多样:有的花象个球,有的花瓣象一条条萝卜丝,有的象妈妈的卷头发,有大有小,有直有弯,有宽有窄。)3、菊花有什么用呢?(能做清凉饮料,泡茶喝,菊花的香味能治头痛等。)二、画画美丽的菊花:

  菊花真美,今天我们都来做小园丁,一起来种菊花好吗?

  1、(老师示范)圆圆的是花蕊,长长的椭圆形是花瓣,围着花蕊长满花瓣。一朵菊花就开放了。再找空的地方种菊花……(5—6朵)2、花下面还有什么?(茎)用咖啡色画茎。(还有叶子)用深绿色或浅绿色画叶子,尖尖的,一片叶子就长出来了,你们想试试吗?

  3、引导幼儿有顺序地画:花蕊——花瓣——花茎——叶子,并且知道画花瓣、叶子。

  4、鼓励幼儿将画面画满。

  三、展览作品:

  1、找一找谁种的菊花最多、最美?

  2、蝴蝶最喜欢哪朵菊花,为什么?

  教学反思:

  为了让孩子对菊花有更深的了解,我制作了课件。通过观看课件,孩子们在愉快的活动中对菊花的外形特征有了充分的感知。这次活动采用了用铅笔卷菊花瓣的方法做出漂亮的菊花。这种新的表现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也能让幼儿体会到不同的表现方式带来的乐趣。

  设计思路:

  本次教学活动的素材点来源于主题“我在马路边”。在主题发展进程中,我把主题内容“车来了”“附*的路”“找路”和“马路上的交通工具”逐一作为小主题。随着主题的深入,幼儿对马路边的车辆、各类交通工具的热议和关注点慢慢发生了转移。他们对马路边的标志、数字开始产生兴趣。从班里幼儿的已有经验来看,有些幼儿对各类标志的认识经验丰富,兴趣浓厚;有的幼儿对标志知晓的并不多,无意注意的成分居多,因此幼儿在对标志的理解上差异很大。为了顺应幼儿的学*特点与身心发展水*,我着手设计了集体教学活动“找路”。

  活动目标:

  1.在认识马路上标志的基础上,积累一些运用标志找路的生活经验。

  2.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有意记忆和对事物的判断力。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电子白板及相关课件、操作材料若干份。

  2.经验准备:幼儿对马路边的标志、数字等有初步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识别马路上的标志

  1.这是什么(地图)?

  2.小红、小黄、小兰住在同一个小区,这是他们从家里到幼儿园的地图,你能看出地图上有哪些地方吗(幼儿识别马路边的标志,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教师小结:刚才你们都是根据标志来看地方的,马路边有各种各样的标志,这些标志可以让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什么地方。

  二、找路

  1.小红——观察、理解图示,用语言进行表达。

  (1)小红从家里到幼儿园的路上经过了几个地方?是哪些地方?

  (2)谁能将小红走的路线按顺序排队呢?

  小区→口→口→口→幼儿园

  (3)你能找到小红刚才走的路线吗?

  (4)验证:播放小红在地图上走路的动画,幼儿对照自己选择的路线是否正确。

  2.小黄——理解图示与找路的关系,进行有意记忆。

  (1)小黄走的路线和小红走的路线一样吗?他经过了几个地方?路线顺序是怎么样的?

  小区→口→口→口→口→幼儿园

  (2)还记得小黄上幼儿园的路线顺序吗?谁能把小黄走的路线画下来?

  (3)验证:播放小黄上幼儿园的路线图,幼儿对照检查地图上的路线是否找得正确。

  3.小兰——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有意记忆解决问题。

  (1)小兰和小红、小黄走的路线不一样,她会怎么走呢?

  小区→口→地铁→口→幼儿园

  (2)这个路线图你能看懂吗?

  (3)第二个方块中为什么会出现地铁标志呢?

  (4)想想小兰会走哪条路到幼儿园?

  (5)小兰还有可能会走哪条路到幼儿园?

  (6)幼儿记忆小兰上幼儿园的路线图,并且验证是否正确。

  三、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记录自己上幼儿园的路线图。

  活动反思:

  在步入中班下学期后,幼儿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对事物的理解力逐渐增强,幼儿特别喜欢有挑战性的游戏和活动,如玩迷宫、翻翻乐等益智游戏。因此根据幼儿熟悉的、经常关注的事物来设计教学活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创设的活动环节,能使幼儿积极参与,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方式达到教学目标,并满足不同发展水*幼儿的需要,给了幼儿不同发展的空间。此外,我还是《交互式电子白板》课题研究组的一员,于是我把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教学中我试图通过电子白板这一现代化手段来实现教育互动。

  活动过程中教师预设小红、小黄、小兰三个幼儿从同一个小区出发到达同一个目的地(幼儿园)。通过两次播放动画,让幼儿从无意记忆到有意记忆小红上学经过的地方。把路线图与地图上的路径建立起联系,理解先后顺序表示的含义。小黄上幼儿园的路线图呈现的目的重在帮助幼儿理解图示与找路的关系,并进行有意记忆。白板上出现四个地点的路线图,但不呈现地图。当幼儿有意记忆后,路线图消失,出现地图。幼儿在地图上根据先前的记忆寻找小黄上幼儿园所走的路线。最后小兰上幼儿园的路线给了幼儿很大的挑战。因为三个框中只有中间的一个框中出现了地铁的标志。而这个环节的目标就是要让幼儿在理解图示的基础上,运用有意记忆解决问题。教师在设计地图的时候,让小兰上幼儿园只能经过三个地方,其中第二个地方必须经过地铁的路线预设了四条,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观察、发展水*幼儿的需要。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找到两到三条路线,能力弱的幼儿也能找到一条路线。

  活动的延伸部分需要做点调整。这个部分给了幼儿任务,但这个任务对幼儿来说较难完成。因为每个幼儿的家庭住址、距离、远*都不同,而且他们各自的记录非常有个性,相对共性的内容较少。由此,可将看路线图寻找小红、小黄、小兰放学回家的路线作为延伸部分。这样趁热打铁,能引发幼儿再次观察的兴趣和探索的积极性。把操作材料和地图投放在幼儿的个别活动区域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水*与之互动,并作好记录。相信中班幼儿会很喜欢这样的游戏,同时也让教师对幼儿的发展水*更了解。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初步理解反义词的含义。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口语表达能力,动作表现能力及思维的敏捷性

  3、让幼儿初步练*使用反义词和相对的话。

  4、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5、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重点难点

  理解生活中的反义词的意义。

  活动准备

  一封信、一袋沙子、一袋棉花,一长一段两支铅笔,一粗一细两根积木,一新一旧一大一小两本书。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尝试的兴趣

  我告诉你们一个消息,昨天晚上有一个人悄悄的来到我们中四班,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礼物,电脑里杯子里到处都是,礼物里还藏了许多小秘密,看!这就有一个大礼包呢。

  教师掀开单子,露出纸箱:“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里有什么”。教师打开纸箱,拿出一封信读给大家听听。

  亲爱的中四班小朋友:你们好!我是反话国的小朋友,我们国家专门说相反的话,做相反的动作,非常有趣。我们国王让我给你们送很多礼物,我要请你们用耳朵听听、嘴巴尝尝手捏捏、拎拎,还要仔细观察观察,你们就会发现很多的小秘密,如果谁能找到小秘密,礼物箱中有精美礼品相送,好吗?

  (二)幼儿第一次尝试,利用实物,通过各种器官,让幼儿在尝试中理解什么是反义词

  1,(出示一长一段铅笔)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长大,一个短)对,一个大,一个小。大和小是一对反义词。依次先后出示沙子棉花、粗细积木、大小书籍。请幼儿拎棉花和沙子的重量,引导幼儿观察。

  2请幼儿听教师两次拍手的速度。尝糖和茶的味道,捏木头和海绵的硬度,试着说出快和慢,甜和苦,软和硬,轻和重四对反义词。

  小结:我们刚才知道了软硬、苦甜、快慢、大小、新旧、长短等反义词,下面我请你们看几幅图。看在图中能不能找到反义词。

  (三)幼儿观察利用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尝试说出相反的语

  1图片上有什么?

  2它们一样吗?

  幼儿观察尝试,并说出相反的词。(哭——笑、胖——瘦、罴——白、多——少、睁眼——闭眼)

  (四)游戏,巩固掌握反义词,加深尝试印象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