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实用五篇

首页 / 说课稿 / |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 1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本课之前,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本节课是将已有知识迁移到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学*中。计算上难度不是很大,所以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但学生可能会在估计积的范围和建立各种算法间内在联系上出现问题,特别是算法中出现的表格法要让学生建立与其他方法的联系上会比较难。

  三、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

  2.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并乐于与同伴交流算法。

  3.培养计算兴趣和良好的计算*惯,提高利用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教材处理

  在理解尊 重教材的基础上,适当整合并创造性使用教材:

  1、在情境创设中加入翟志刚的视频图片。

  2、变基础练*试一试“先估后算“为”先算后估“。【出示】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重点掌握竖式计算法。

  2、教学难点

  有效交流中深入理解竖式在情境中的算理及与各种算法间的联系。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因这个内容是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延伸。所以在教法上,我采取自主探索、观察比较的同时结合实际操作、思考等辅助教学方式。

  学法:从学生目前阶段已有的知识结构看,对竖式计算的方法已经能够掌握。因而在学法上,我将采取引导及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模式。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作业纸、板帖卡片、直尺。

  学生准备 教材、练*本、笔、尺

  七、教学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我从四个环节设计了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阅兵式方阵图,复*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为新知学*做好热身铺垫。

  2、出示主题图和翟志刚的视频图片,引出课题——卫星运行时间。围绕“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出卫星绕21圈需要多少时间。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如:1、(圈数为一位数或整十数)需要多少时间?【可直接解决,引导学生再次体会乘法意义,并口算结果。】

  2、绕156圈需要多少时间?……【本节课不能解决或是不适合这节课解决的,暂时放入问题银行。等等】

  如学生提不出我们所需要的数据时,可以及时的将所需解决的问题直接由教师提出!但一定要先处理三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并板书副标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结合情境进行估算。

  2、具体计算,探索计算方法。

  (1)独立计算。

  (2)同桌交流。

  (3)全班共享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

  ① 口算(乘法分配律)114×20=2280 114×1=114 2280+114=2394

  ②口算(分解乘数)114×21=114×7×3=798×3=2394

  【如果把21换成23,不能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引导理解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③竖式笔算

  学生介绍,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表达并辅助板书。理解列竖式计算的思路。

  ④ 表格口算

  如出现这种算法的,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表格中每一个数据的。

  【对于这种方法不要求全部的学生都掌握,这样学起来就不会很吃力了。】

  (4)自读教材

  如果教材中呈现的四种方法没有全部出现时,教师引导学生看书自学,再由看懂的同学来汇报介绍,这样不仅充分的利用了教材,让学生有了看书的机会,又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⒊对照比较,总结方法。

  通过比较优化算法。比较竖式与口算、表格计算法,发现计算道理一样,但竖式又具有书写简洁的特点,适用于所有的乘法,建议学生一定要认真学*竖式的方法。

  (三)、巩固练*,应用提升。

  基础练*

  1、先算一算,再估一估(书上34页试一试中的两道题)。

  2.竖式计算。(书上练一练的第1题)

  3、我是森林医生。

  提高练*

  ①练一练第3题

  ②P34练一练第4题

  (四)、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你认为自己哪里掌握的比较好?哪里还需要加强?能说一说乘法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吗?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反思自己的学*过程,对自己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有更高的期望,提高计算技能。

  八、板书设计

  恰当的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把握本课知识的重、难点。虽然基本清晰地呈现了竖式计算的过程,表明了算理,但规范的竖式书写板书及课题仍是必不可少的。再是例题中获得的信息,也要以简明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有利于学生把握提问与解答的关键。

  附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两、三位数乘法

  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 绕地球21圈需要多长时间?(2200——2400)

  114x21=2394(分)

  114×20=2280 1 1 4 1 1 4 ×3 ×7

  114×1=114 × 2 1 =342 ×7

  2280+114=2394 ———— =2394

  1 1 4

  2 2 8

  ————

  2 3 9 4

  答:绕地球21圈需要2394分。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 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卫星运行时间》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教学。由于我是开学刚刚接触这样的新教材,所以更想利用这个机会能得到专家、评委、与教师们的帮助。

  一、说课标: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这块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教学,应减少单纯的技能训练,避免繁杂的计算和程式化的叙述算理,鼓励算法多样化,将运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等。基于以上内容,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

  二、说教材

  《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意义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充分的交流。

  三、说学情

  学生在学*本课之前,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学*本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来获得新知。教材中呈现的情境虽然离学生生活远些,但学生通过媒体、网络和书籍了解了许多,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定位

  1、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掌握竖式计算技巧。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自主学*数学养成良好的学**惯

  五、教学重难点

  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竖式计算,并掌握竖式计算技巧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供书上的主题图:围绕“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与绕21圈”这两个信息,让学生非常明确地提出问题21圈要多少时间?并列出算式:114×21。减少了学生在此时提出与本课无关的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分析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提出问题能力。

  2、估算

  让学生先估算一下卫星绕地球21圈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在具体的情境中鼓励学生进行估算,用自己对数及其关系的理解,培养数感并对运算结果进行把握,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为下面解决问题提供了多种策略。

  3、自主探究114×21的计算方法

  114×21如何解决这道乘法题的计算,是学生面临的新问题。前面的估算环节就为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提供了多种策略。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探究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学生提出:114×20+114、 100×21+24×21、114×3×7、110×1+4×1+110×20+4×20、10×1+4×1+110×20+4×20、竖式计算等,并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反思。通过观察发现各种不同算法中算理与竖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学*竖式计算。让他们在评价与倾听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感悟,去提升。

  4、形成性练*:

  算一算书上34页练*第一题。

  这样的练*意在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对竖式计算有一定的把握 。

  在学生计算时,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和疑问做为纠错题,再次让学生自己会诊, 提高运算能力。纠错题我没有单独设计*题,而是针对学生学*实际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为生成性资源,这样更有指向性。

  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刚才的计算在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并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5、集体独立计算课本上34页练一练的第三题中的6道题。

  意在数学课是做数学而不是说数学,加强学生的计算练*,从中找到计算的技巧和计算注意的地方。

  6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我将书中34页的第四题,以情境的形式出现,同时将这道题进行了两处改编,一处是将其分步呈现,目的是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第二处是将题中的80改成了85,目的是将本节课的内容更好的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学*中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进行综合实践,再次提高认识,巩固与掌握运算技巧

  7、学*评价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

  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相信自己“我能行”!

  八、说反思。

  反思自己参赛的这节课,融入了网友的关注与帮助,总结自己的收获可以用几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我们教师深度地把握好教材,定好位,我们的学生就会有好生成。

  通过聆听陶文中教授的讲座,与辉煌老师、王昌胜老师、雨霖老师的.交流中把自己心中的疑问解开了,明确了本节课的重点并不是算法多样化,而是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从中明白竖式的计算的算理来自同学们算法多样化之中。这也使我找到了本节课教学的切入点。同时也深深地感到网络教研互动给我插上了成长的翅膀。

  计算教学是比较单调的,本节课的教学我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主地探索为主线。学生每说出一种方法后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活动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评价中进行反思。老师把学*时空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 3

  一、说课标: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这块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教学,应减少单纯的技能训练,避免繁杂的计算和程式化的叙述算理,鼓励算法多样化,将运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等。基于以上内容,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

  二、说教材

  《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意义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充分的交流。

  三、说学情

  学生在学*本课之前,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学*本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来获得新知。教材中呈现的情境虽然离学生生活远些,但学生通过教师简单介绍,创设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爱祖国教育。

  四、教学目标定位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惯。

  2、能结合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并能进行正确计算。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对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笔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教学难点:正确笔算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供书上的主题图:围绕“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这个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分析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提出问题能力。

  2、估算,让学生先估算一下卫星绕地球21圈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在具体的情境中鼓励学生进行估算,用自己对数及其关系的理解,培养数感并对运算结果进行把握,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为下面解决问题提供了多种策略。

  3、自主探究114×21的计算方法,114×21如何解决这道乘法题的计算,是学生面临的新问题。前面的估算环节就为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提供了多种策略。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探究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学生提出:114×20+114、100×21+24×21、114×3×7、110×1+4×1+110×20+4×20、10×1+4×1+110×20+4×20、竖式计算等,并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反思。通过观察发现各种不同算法中算理与竖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学*竖式计算。让他们在评价与倾听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感悟,去提升。

  4、形成性练*:

  (1)、305x28=

  (2)、森林医生

  (3)、笔算

  (4)、解决实际问题

  5、学*评价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 4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本课之前,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本节课是将已有知识迁移到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学*中。计算上难度不是很大,所以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但学生可能会在估计积的范围和建立各种算法间内在联系上出现问题,特别是算法中出现的表格法要让学生建立与其他方法的联系上会比较难。

  三、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

  2.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并乐于与同伴交流算法。

  3.培养计算兴趣和良好的计算*惯,提高利用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教材处理

  在理解尊 重教材的基础上,适当整合并创造性使用教材:

  1、在情境创设中加入翟志刚的视频图片。

  2、变基础练*试一试“先估后算“为”先算后估“。【出示】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重点掌握竖式计算法。

  2、教学难点

  有效交流中深入理解竖式在情境中的算理及与各种算法间的联系。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因这个内容是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延伸。所以在教法上,我采取自主探索、观察比较的同时结合实际操作、思考等辅助教学方式。

  学法:从学生目前阶段已有的知识结构看,对竖式计算的方法已经能够掌握。因而在学法上,我将采取引导及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模式。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作业纸、板帖卡片、直尺。

  学生准备 教材、练*本、笔、尺

  七、教学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我从四个环节设计了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阅兵式方阵图,复*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为新知学*做好热身铺垫。

  2、出示主题图和翟志刚的视频图片,引出课题——卫星运行时间。围绕“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出卫星绕21圈需要多少时间。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如:1、(圈数为一位数或整十数)需要多少时间?【可直接解决,引导学生再次体会乘法意义,并口算结果。】

  2、绕156圈需要多少时间?……【本节课不能解决或是不适合这节课解决的,暂时放入问题银行。等等】

  如学生提不出我们所需要的数据时,可以及时的将所需解决的问题直接由教师提出!但一定要先处理三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并板书副标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结合情境进行估算。

  2、具体计算,探索计算方法。

  (1)独立计算。

  (2)同桌交流。

  (3)全班共享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

  ① 口算(乘法分配律)114×20=2280 114×1=114 2280+114=2394

  ②口算(分解乘数)114×21=114×7×3=798×3=2394

  【如果把21换成23,不能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引导理解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③竖式笔算

  学生介绍,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表达并辅助板书。理解列竖式计算的思路。

  ④ 表格口算

  如出现这种算法的,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表格中每一个数据的。

  【对于这种方法不要求全部的学生都掌握,这样学起来就不会很吃力了。】

  (4)自读教材

  如果教材中呈现的四种方法没有全部出现时,教师引导学生看书自学,再由看懂的同学来汇报介绍,这样不仅充分的利用了教材,让学生有了看书的机会,又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⒊对照比较,总结方法。

  通过比较优化算法。比较竖式与口算、表格计算法,发现计算道理一样,但竖式又具有书写简洁的特点,适用于所有的乘法,建议学生一定要认真学*竖式的方法。

  (三)、巩固练*,应用提升。

  基础练*

  1、先算一算,再估一估(书上34页试一试中的两道题)。

  2.竖式计算。(书上练一练的第1题)

  3、我是森林医生。

  提高练*

  ①练一练第3题

  ②P34练一练第4题

  (四)、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你认为自己哪里掌握的比较好?哪里还需要加强?能说一说乘法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吗?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反思自己的学*过程,对自己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有更高的期望,提高计算技能。

  八、板书设计

  恰当的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把握本课知识的重、难点。虽然基本清晰地呈现了竖式计算的过程,表明了算理,但规范的竖式书写板书及课题仍是必不可少的。再是例题中获得的信息,也要以简明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有利于学生把握提问与解答的关键。

  附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两、三位数乘法

  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 绕地球21圈需要多长时间?(2200——2400)

  114x21=2394(分)

  114×20=2280 1 1 4 1 1 4 ×3 ×7

  114×1=114 × 2 1 =342 ×7

  2280+114=2394 ———— =2394

  1 1 4

  2 2 8

  ————

  2 3 9 4

  答:绕地球21圈需要2394分。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 5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本课之前,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本节课是将已有知识迁移到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学*中。计算上难度不是很大,所以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但学生可能会在估计积的范围和建立各种算法间内在联系上出现问题,特别是算法中出现的表格法要让学生建立与其他方法的联系上会比较难。

  三、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

  2.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并乐于与同伴交流算法。

  3.培养计算兴趣和良好的计算*惯,提高利用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教材处理

  在理解尊 重教材的基础上,适当整合并创造性使用教材:

  1、在情境创设中加入翟志刚的视频图片。

  2、变基础练*试一试“先估后算“为”先算后估“。【出示】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重点掌握竖式计算法。

  2、教学难点

  有效交流中深入理解竖式在情境中的算理及与各种算法间的联系。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因这个内容是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延伸。所以在教法上,我采取自主探索、观察比较的同时结合实际操作、思考等辅助教学方式。

  学法:从学生目前阶段已有的知识结构看,对竖式计算的方法已经能够掌握。因而在学法上,我将采取引导及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模式。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作业纸、板帖卡片、直尺。

  学生准备 教材、练*本、笔、尺

  七、教学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我从四个环节设计了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阅兵式方阵图,复*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为新知学*做好热身铺垫。

  2、出示主题图和翟志刚的视频图片,引出课题——卫星运行时间。围绕“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出卫星绕21圈需要多少时间。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如:1、(圈数为一位数或整十数)需要多少时间?【可直接解决,引导学生再次体会乘法意义,并口算结果。】

  2、绕156圈需要多少时间?……【本节课不能解决或是不适合这节课解决的,暂时放入问题银行。等等】

  如学生提不出我们所需要的数据时,可以及时的将所需解决的问题直接由教师提出!但一定要先处理三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并板书副标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结合情境进行估算。

  2、具体计算,探索计算方法。

  (1)独立计算。

  (2)同桌交流。

  (3)全班共享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

  ① 口算(乘法分配律)114×20=2280 114×1=114 2280+114=2394

  ②口算(分解乘数)114×21=114×7×3=798×3=2394

  【如果把21换成23,不能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引导理解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③竖式笔算

  学生介绍,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表达并辅助板书。理解列竖式计算的思路。

  ④ 表格口算

  如出现这种算法的,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表格中每一个数据的`。

  【对于这种方法不要求全部的学生都掌握,这样学起来就不会很吃力了。】

  (4)自读教材

  如果教材中呈现的四种方法没有全部出现时,教师引导学生看书自学,再由看懂的同学来汇报介绍,这样不仅充分的利用了教材,让学生有了看书的机会,又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⒊对照比较,总结方法。

  通过比较优化算法。比较竖式与口算、表格计算法,发现计算道理一样,但竖式又具有书写简洁的特点,适用于所有的乘法,建议学生一定要认真学*竖式的方法。

  (三)、巩固练*,应用提升。

  基础练*

  1、先算一算,再估一估(书上34页试一试中的两道题)。

  2.竖式计算。(书上练一练的第1题)

  3、我是森林医生。

  提高练*

  ①练一练第3题

  ②P34练一练第4题

  (四)、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你认为自己哪里掌握的比较好?哪里还需要加强?能说一说乘法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吗?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反思自己的学*过程,对自己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有更高的期望,提高计算技能。

  八、板书设计

  恰当的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把握本课知识的重、难点。虽然基本清晰地呈现了竖式计算的过程,表明了算理,但规范的竖式书写板书及课题仍是必不可少的。再是例题中获得的信息,也要以简明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有利于学生把握提问与解答的关键。

  附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两、三位数乘法

  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 绕地球21圈需要多长时间?(2200——2400)

  114x21=2394(分)

  114×20=2280 1 1 4 1 1 4 ×3 ×7

  114×1=114 × 2 1 =342 ×7

  2280+114=2394 ———— =2394

  1 1 4

  2 2 8

  ————

  2 3 9 4

  答:绕地球21圈需要2394分。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实用五篇扩展阅读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实用五篇(扩展1)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3篇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卫星运行时间》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教学。由于我是开学刚刚接触这样的新教材,所以更想利用这个机会能得到专家、评委、与教师们的帮助。

  一、说课标: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这块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教学,应减少单纯的技能训练,避免繁杂的计算和程式化的叙述算理,鼓励算法多样化,将运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等。基于以上内容,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

  二、说教材

  《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意义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充分的交流。

  三、说学情

  学生在学*本课之前,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学*本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来获得新知。教材中呈现的情境虽然离学生生活远些,但学生通过媒体、网络和书籍了解了许多,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定位

  1、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掌握竖式计算技巧。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自主学*数学养成良好的学**惯

  五、教学重难点

  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竖式计算,并掌握竖式计算技巧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供书上的主题图:围绕“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与绕21圈”这两个信息,让学生非常明确地提出问题21圈要多少时间?并列出算式:114×21。减少了学生在此时提出与本课无关的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分析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提出问题能力。

  2、估算

  让学生先估算一下卫星绕地球21圈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在具体的情境中鼓励学生进行估算,用自己对数及其关系的理解,培养数感并对运算结果进行把握,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为下面解决问题提供了多种策略。

  3、自主探究114×21的计算方法

  114×21如何解决这道乘法题的计算,是学生面临的新问题。前面的估算环节就为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提供了多种策略。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探究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学生提出:114×20+114、 100×21+24×21、114×3×7、110×1+4×1+110×20+4×20、10×1+4×1+110×20+4×20、竖式计算等,并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反思。通过观察发现各种不同算法中算理与竖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学*竖式计算。让他们在评价与倾听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感悟,去提升。

  4、形成性练*:

  算一算书上34页练*第一题。

  这样的练*意在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对竖式计算有一定的把握 。

  在学生计算时,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和疑问做为纠错题,再次让学生自己会诊, 提高运算能力。纠错题我没有单独设计*题,而是针对学生学*实际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为生成性资源,这样更有指向性。

  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刚才的计算在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并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5、集体独立计算课本上34页练一练的第三题中的6道题。

  意在数学课是做数学而不是说数学,加强学生的计算练*,从中找到计算的技巧和计算注意的地方。

  6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我将书中34页的第四题,以情境的形式出现,同时将这道题进行了两处改编,一处是将其分步呈现,目的是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第二处是将题中的80改成了85,目的是将本节课的内容更好的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学*中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进行综合实践,再次提高认识,巩固与掌握运算技巧

  7、学*评价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

  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相信自己“我能行”!

  八、说反思。

  反思自己参赛的这节课,融入了网友的关注与帮助,总结自己的收获可以用几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我们教师深度地把握好教材,定好位,我们的学生就会有好生成。

  通过聆听陶文中教授的讲座,与辉煌老师、王昌胜老师、雨霖老师的交流中把自己心中的疑问解开了,明确了本节课的重点并不是算法多样化,而是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从中明白竖式的计算的算理来自同学们算法多样化之中。这也使我找到了本节课教学的切入点。同时也深深地感到网络教研互动给我插上了成长的翅膀。

  计算教学是比较单调的,本节课的教学我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主地探索为主线。学生每说出一种方法后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活动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评价中进行反思。老师把学*时空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2

  今天我讲课的内容是: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卫星运行时间》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教学。

  一、说课标: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这块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教学,应减少单纯的技能训练,避免繁杂的计算和程式化的叙述算理,鼓励算法多样化,将运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等。基于以上内容,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

  二、说教材

  《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意义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充分的交流。

  三、说学情

  学生在学*本课之前,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学*本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来获得新知。教材中呈现的情境虽然离学生生活远些,但学生通过教师简单介绍,创设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爱祖国教育。

  四、教学目标定位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惯。

  2、能结合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并能进行正确计算。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对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笔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教学难点:正确笔算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供书上的主题图:围绕“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这个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分析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提出问题能力。

  2、估算

  让学生先估算一下卫星绕地球21圈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在具体的情境中鼓励学生进行估算,用自己对数及其关系的理解,培养数感并对运算结果进行把握,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为下面解决问题提供了多种策略。

  3、自主探究114×21的计算方法

  114×21如何解决这道乘法题的计算,是学生面临的新问题。前面的估算环节就为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提供了多种策略。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探究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学生提出:114×20+114、100×21+24×21、114×3×7、110×1+4×1+110×20+4×20、10×1+4×1+110×20+4×20、竖式计算等,并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反思。通过观察发现各种不同算法中算理与竖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学*竖式计算。让他们在评价与倾听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感悟,去提升。

  4、形成性练*:

  (1)、305x28=

  (2)、森林医生

  (3)、笔算

  (4)、解决实际问题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3

  一、说课标: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这块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教学,应减少单纯的技能训练,避免繁杂的计算和程式化的叙述算理,鼓励算法多样化,将运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等。基于以上内容,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

  二、说教材

  《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意义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充分的交流。

  三、说学情

  学生在学*本课之前,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学*本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来获得新知。教材中呈现的情境虽然离学生生活远些,但学生通过教师简单介绍,创设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爱祖国教育。

  四、教学目标定位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惯。

  2、能结合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并能进行正确计算。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对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笔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教学难点:正确笔算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供书上的主题图:围绕“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这个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分析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提出问题能力。

  2、估算,让学生先估算一下卫星绕地球21圈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在具体的情境中鼓励学生进行估算,用自己对数及其关系的理解,培养数感并对运算结果进行把握,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为下面解决问题提供了多种策略。

  3、自主探究114×21的计算方法,114×21如何解决这道乘法题的计算,是学生面临的新问题。前面的估算环节就为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提供了多种策略。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探究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学生提出:114×20+114、100×21+24×21、114×3×7、110×1+4×1+110×20+4×20、10×1+4×1+110×20+4×20、竖式计算等,并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反思。通过观察发现各种不同算法中算理与竖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学*竖式计算。让他们在评价与倾听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感悟,去提升。

  4、形成性练*:

  (1)、305x28=

  (2)、森林医生

  (3)、笔算

  (4)、解决实际问题

  5、学*评价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实用五篇(扩展2)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3——34页的内容。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是在以往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一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教材结合“人造地球卫星”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为什么列乘法算式,以及列竖式计算乘法的算理。这也将为后续的乘法学*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

  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特别是竖式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五、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学法上,选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

  六、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本节课从四个环节设计了教学流程:

  (一)、复*导入

  1、口算

  30÷6 72÷8 11×8 360÷9 13×3 40×6 240÷4 35×2

  2、估算

  28×3 11×71在具体的情境中先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估算一下。在交流不同策略的同时确定得数的取值范围。通过研讨和实践,我们一致认为数学计算不但关注结果,更要关注估算的策略与过程,估算同时也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多种策略。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卫星图。问: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114代表什么意思,关于卫星你还知道什么。

  2、如果我们让卫星绕行三周她需要多少时间,你能快速的估计一下,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准确的时间是多少呢?你是怎么算的。114×3=342 3东方红1号卫星是我国在1970年发射的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那时候刚好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1周年,如果卫星刚好绕行21周,卫星一共需要多少时间呢?你能估计一下吗?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那这个估计对不对呢?大家估算出来的结果有不一样的吗,有什么方法呢?我们去验算一下,具体的算出来看看准确的答案是多少?114×21=2394 4说说你的方法,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解决。 A:重点介绍用竖式计算

  3、引导梳理过程: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最后一步算什么?

  4、引导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三)、应用拓展

  1、竖式计算:

  135×45:这是三位数乘两位数里面的进位乘法,同样讲明要满十进一。

  54×312:此题的设立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在用竖式计算的时候一般将数位多的那个数写在上面,可以通过事先准备的两个算式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最优方案及理由。 408×25:此题中间有“0”,应该重点讲解,当遇到“0”的时候怎么处理,是不是都为“0”或者进位要不要写在这里。

  47×210:本题主要让学生可以从当中找到比较简单的计算方法,当未位有“0”时,可以先将“0”省去,看成两位数乘两位数,

  最后在答案后面加“0”回去。

  2、纠错(针对上题现的问题纠错)

  3、解决实际问题(先估计,在列竖式计算)

  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每天要浪费112千克水,照这样计算,一个月(按31天算)要浪费多少千克水?

  (四)、课堂小结

  1、课你有那些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怎样?

  2、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114×21=2394(分)114 × 21

  114 →114×1 228 →114×20

  2394→114+228答:绕地球21圈需要2394分。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2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卫星运行时间》,首先我对本节课的教材来做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第一课时,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教学,位于书本的第33页到34页。

  卫星运行时间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在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运算意义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充分的交流。

  而教材中呈现的情境虽然离学生生活比较远,但是学生通过媒体、网络和书籍已经了解了许多相关的知识,通过情境教学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掌握竖式计算的技巧和算理。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自主学*数学,养成良好的学**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竖式计算。

  难点:掌握竖式计算的技巧和算理。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教法:

  《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是学生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拓展的。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学*本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来获得新的知识。所以在教法上,我采取自主探索、观察的教法来进行,同时结合实际操作、思考等辅助教学方式。

  学法:作为学生在目前阶段已有的知识机构,对竖式计算的方法已经能够掌握。因而在学法上,我将采取引导及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模式。

  五、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1、复*

  提问:我们已经学*了哪些乘法运算?接着让学生帮忙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式,从而使得已学的竖式计算方法得到复*和巩固,为新课的学*奠定了基础。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供书上的主题图:围绕“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与绕21圈”这两个信息,让学生非常明确地提出问题:21圈要多少时间?并列出算式:114×21。

  这样的设计,减少了学生在此时提出与本课无关的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分析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

  3、估算

  让学生先估算一下“卫星绕地球21圈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在具体的情境中,鼓励学生进行估算,用自己对数及数量关系的理解,培养数感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把握,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为下面解决问题提供了多种策略。

  4、自主探究114×21的计算方法114×21如何解决这道乘法题的计算,是学生面临的新问题前面的估算环节就为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计算提供了多种策略。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探究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学生提出:114×20+114×1,114×3×7和竖式计算等。将学生反馈的计算方法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反思。通过观察发现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中算理与竖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学*竖式计算,重点讲解竖式计算的算理。让学生在评价和倾听的过程中,发现、感悟,从而得到提升。

  5、形成性练*

  算一算书本34页练*第一题。

  在学生计算时,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和疑问作为纠错题,再次让学生自己出诊,找出病因,提高运算能力。

  针对学生学*实际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改错题,更有指向性和针对性。

  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刚才的计算,在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并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情况。

  6、巩固性练*

  集体独立计算书本34页练一练第三题。

  数学课是做数学而不是说数学,加强学生的计算练*,从中找到计算的技巧和计算时应注意的地方,也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计算算理。

  7、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这样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小结能力和自信心,激励学生更好地学*数学知识。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3

各位老师:

  晚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卫星运行时间》,首先我就具体教材内容作如下分析:

  一、教材简析

  《卫星运行时间》位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4——35页。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这是在以往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一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教材结合“卫星运行时间”的情境,引出卫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并提出“绕21圈需要多长时间”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在精确计算前,教材安排了估一估环节,组织学生估算并交流方法。接着,和学生一起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教材提供了口算、表格算法、竖式计算等几种不同的方法。重点是使学生重点是讨论竖式计算,了解列竖式计算乘法的算理。通过课后的试一试,练一练,解决问题中巩固拓展,这也为后续乘除法后续学*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本课之前,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本节课是将已有知识迁移到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学*中。计算上难度不是很大,所以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但学生可能会在估计积的范围和建立各种算法间内在联系上出现问题,特别是算法中出现的表格法要让学生建立与其他方法的联系上会比较难。

  三、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

  2.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并乐于与同伴交流算法。

  3.培养计算兴趣和良好的计算*惯,提高利用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四、教材处理

  在理解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适当整合并创造性使用教材:

  1、在情境创设中加入翟志刚的视频图片。

  2、变基础练*试一试“先估后算“为”先算后估“。【课件出示】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重点掌握竖式计算法。

  2、教学难点

  有效交流中深入理解竖式在情境中的算理及与各种算法间的联系。

  六、教法和学法

  教法:因这个内容是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延伸。所以在教法上,我采取自主探索、观察比较的同时结合实际操作、思考等辅助教学方式。

  学法:从学生目前阶段已有的知识结构看,对竖式计算的方法已经能够掌握。因而在学法上,我将采取引导及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模式。

  七、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作业纸、板帖卡片、直尺。

  学生准备教材、练*本、笔、尺

  八、教学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我从四个环节设计了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阅兵式方阵图,复*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为新知学*做好热身铺垫。

  2、出示主题图和翟志刚的视频图片,引出课题——卫星运行时间。围绕“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出卫星绕21圈需要多少时间。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如:1、(圈数为一位数或整十数)需要多少时间?【可直接解决,引导学生再次体会乘法意义,并口算结果。】

  2、绕156圈需要多少时间?……【本节课不能解决或是不适合这节课解决的,暂时放入问题银行。等等】

  如学生提不出我们所需要的数据时,可以及时的将所需解决的问题直接由教师提出!但一定要先处理三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并板书副标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结合情境进行估算。

  2、具体计算,探索计算方法。

  (1)独立计算。

  (2)同桌交流。

  (3)全班共享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

  ①口算(乘法分配律)114×20=2280114×1=1142280+114=2394

  ②口算(分解乘数)114×21=114×7×3=798×3=2394

  【如果把21换成23,不能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引导理解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③竖式笔算

  学生介绍,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表达并辅助板书。理解列竖式计算的思路。

  ④表格口算

  如出现这种算法的,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表格中每一个数据的来源。

  【对于这种方法不要求全部的学生都掌握,这样学起来就不会很吃力了。】

  (4)自读教材

  如果教材中呈现的.四种方法没有全部出现时,教师引导学生看书自学,再由看懂的同学来汇报介绍,这样不仅充分的利用了教材,让学生有了看书的机会,又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⒊对照比较,总结方法。

  通过比较优化算法。比较竖式与口算、表格计算法,发现计算道理一样,但竖式又具有书写简洁的特点,适用于所有的乘法,建议学生一定要认真学*竖式的方法。

  (三)、巩固练*,应用提升。

  基础练*

  1、先算一算,再估一估(书上34页试一试中的两道题)。

  2.竖式计算。(书上练一练的第1题)

  3、我是森林医生。

  提高练*

  ①练一练第3题

  ②P34练一练第4题

  (四)、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你认为自己哪里掌握的比较好?哪里还需要加强?能说一说乘法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吗?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反思自己的学*过程,对自己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有更高的期望,提高计算技能。

  九、板书设计

  恰当的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把握本课知识的重、难点。虽然课件基本清晰地呈现了竖式计算的过程,表明了算理,但规范的竖式书写板书及课题仍是必不可少的。再是例题中获得的信息,也要以简明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有利于学生把握提问与解答的关键。

  附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两、三位数乘法

  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绕地球21圈需要多长时间?(2200——2400)

  114x21=2394(分)

  114×20=2280114114×3×7

  114×1=114×21=342×7

  2280+114=2394————=2394

  114

  228

  ————

  2394

  答:绕地球21圈需要2394分。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4

  今天我讲课的内容是: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卫星运行时间》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教学。

  一、说课标: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这块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教学,应减少单纯的技能训练,避免繁杂的计算和程式化的叙述算理,鼓励算法多样化,将运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等。基于以上内容,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

  二、说教材

  《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意义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充分的交流。

  三、说学情

  学生在学*本课之前,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学*本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来获得新知。教材中呈现的情境虽然离学生生活远些,但学生通过教师简单介绍,创设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爱祖国教育。

  四、教学目标定位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惯。

  2、能结合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并能进行正确计算。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对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笔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教学难点:正确笔算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供书上的主题图:围绕“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这个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分析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提出问题能力。

  2、估算

  让学生先估算一下卫星绕地球21圈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在具体的情境中鼓励学生进行估算,用自己对数及其关系的理解,培养数感并对运算结果进行把握,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为下面解决问题提供了多种策略。

  3、自主探究114×21的计算方法

  114×21如何解决这道乘法题的计算,是学生面临的新问题。前面的估算环节就为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提供了多种策略。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探究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学生提出:114×20+114、100×21+24×21、114×3×7、110×1+4×1+110×20+4×20、10×1+4×1+110×20+4×20、竖式计算等,并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反思。通过观察发现各种不同算法中算理与竖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学*竖式计算。让他们在评价与倾听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感悟,去提升。

  4、形成性练*:

  (1)、305x28=

  (2)、森林医生

  (3)、笔算

  (4)、解决实际问题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卫星运行时间》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教学。由于我是开学刚刚接触这样的新教材,所以更想利用这个机会能得到专家、评委、与教师们的帮助。

  一、说课标: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这块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教学,应减少单纯的技能训练,避免繁杂的计算和程式化的叙述算理,鼓励算法多样化,将运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等。基于以上内容,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

  二、说教材

  《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意义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充分的交流。

  三、说学情

  学生在学*本课之前,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学*本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来获得新知。教材中呈现的情境虽然离学生生活远些,但学生通过媒体、网络和书籍了解了许多,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定位

  1、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掌握竖式计算技巧。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自主学*数学养成良好的学**惯

  五、教学重难点

  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竖式计算,并掌握竖式计算技巧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供书上的主题图:围绕“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与绕21圈”这两个信息,让学生非常明确地提出问题21圈要多少时间?并列出算式:114×21。减少了学生在此时提出与本课无关的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分析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提出问题能力。

  2、估算

  让学生先估算一下卫星绕地球21圈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在具体的情境中鼓励学生进行估算,用自己对数及其关系的理解,培养数感并对运算结果进行把握,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为下面解决问题提供了多种策略。

  3、自主探究114×21的计算方法

  114×21如何解决这道乘法题的计算,是学生面临的新问题。前面的估算环节就为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提供了多种策略。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探究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学生提出:114×20+114、 100×21+24×21、114×3×7、110×1+4×1+110×20+4×20、10×1+4×1+110×20+4×20、竖式计算等,并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反思。通过观察发现各种不同算法中算理与竖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学*竖式计算。让他们在评价与倾听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感悟,去提升。

  4、形成性练*:

  算一算书上34页练*第一题。

  这样的练*意在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对竖式计算有一定的把握 。

  在学生计算时,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和疑问做为纠错题,再次让学生自己会诊, 提高运算能力。纠错题我没有单独设计*题,而是针对学生学*实际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为生成性资源,这样更有指向性。

  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刚才的计算在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并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5、集体独立计算课本上34页练一练的第三题中的6道题。

  意在数学课是做数学而不是说数学,加强学生的计算练*,从中找到计算的技巧和计算注意的地方。

  6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我将书中34页的第四题,以情境的形式出现,同时将这道题进行了两处改编,一处是将其分步呈现,目的是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第二处是将题中的80改成了85,目的是将本节课的内容更好的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学*中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进行综合实践,再次提高认识,巩固与掌握运算技巧

  7、学*评价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

  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相信自己“我能行”!

  八、说反思。

  反思自己参赛的这节课,融入了网友的关注与帮助,总结自己的收获可以用几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我们教师深度地把握好教材,定好位,我们的学生就会有好生成。

  通过聆听陶文中教授的讲座,与辉煌老师、王昌胜老师、雨霖老师的交流中把自己心中的疑问解开了,明确了本节课的重点并不是算法多样化,而是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从中明白竖式的计算的算理来自同学们算法多样化之中。这也使我找到了本节课教学的切入点。同时也深深地感到网络教研互动给我插上了成长的翅膀。

  计算教学是比较单调的,本节课的教学我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主地探索为主线。学生每说出一种方法后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活动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评价中进行反思。老师把学*时空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实用五篇(扩展3)

——国庆节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时间 (菁选1篇)

  在今天上午(9月2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公布国庆假期通行通知,即将到来的国庆节假期,全国收费公路继续对7座及7座以下小型客车免收车辆通行费。具体免费时段从10月1日00:00开始,10月7日24:00结束。

  高速免费时间怎么算?

  按照下高速时间计算。

  譬如你在国庆放假前一天的`22点上的高速,但下高速的时间到了10月1日凌晨2:00,那么将不会收取过路费。因为高速免费以车辆开出高速公路出口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普通公路则以车辆通过收费站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

  资料显示,2021年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时间有22天,包括春节7天,清明节3天,五一5天,国庆节7天。

  免费车型: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的车辆范围为行驶收费公路的7座以下(含7座)载客车辆。

  车流预判

  国庆长假将至,多地恢复跨省旅游,加之国庆假期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群众外出旅行、回乡探亲需求将集中释放,预计大中城市周边、重点高速公路、干线国省道节点路段以及景区周边道路将迎来较大交通流,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风险加大。

  预计出行高峰:9月30日至10月2日

  返程高峰:10月6日至7日

  提示:自驾出行前要做好规划,特别是高速公路以车辆驶离出口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因此不用在10月1日零点前扎堆等待免费通行,以免导致拥堵。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实用五篇(扩展4)

——《认识时间》说课稿 (菁华5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第81页例1及“做一做”第1题、练*十五第1、2题。

  【教材分析】:

  《认识时间》这一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时间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时、分、秒的认识以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本单元主要教学认识几时几分。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也就是例1,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第二层次例2,是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再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这样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惯。我选择的是第一个层次的教学,即例1。

  【学情分析

  通过以前的学*,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如: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等,已经掌握了认读整时和半时的方法,能用文字表示法和数字表示法表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问题的好*惯。

  3、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生活*惯,进一步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设计理念

  1、生活——数学——生活的大教学观。

  2、建构主义理论——“做数学”

  3、我校开展的“大班教学小班化”自主发展行动研究

  【教法、学法选择

  1、针对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的心理特点,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我采用了愉快教学法,把故事、游戏贯穿于各教学环节中,例:在练*认读几时几分时我设计了击鼓传花的游戏,同时还采用了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利用手中的钟表学具拨一拨通过合作交流学会看时间。为了更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数一数、说一说、写一写、拨一拨、画一画、玩一玩、想一想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体验来学*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3、充分发挥课件的辅助教学功能,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形象性。赋予抽象的时间概念以鲜活的感性支撑,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合作探究对知识进行迁移、重组,达到认识、理解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目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下载于*课件网),实物钟,钟表学具。

  【教学流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我校开展的“大班教学小班化”自主发展行动研究课题,我实施了分层教学,开展了了“四步走”教学活动,具体活动过程如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由猜谜导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创设学生喜爱的情景,让学生感到,时间与我们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以旧引新,掀起欲望

  1、复*旧知:认识8:00和6:30。

  2、引发冲突:课件演示分针由6转动到9,接着抛出问题:“你还认识这个时间吗?”引起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学*自主化。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第1层:认识钟面,利用课件认钟表里面的第1、2个分支,了解钟面是由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的构成的。

  第2层:认识几分,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认识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是一个教学重点,我采用课件辅助教学,利用认钟表里面的第2、3个分支,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我先将钟面放大,让学生能更清楚的`看到分针走一个小格就是1分,从12走到1走了5个小格就是5分,接着再5个5个的数,得出一共有60个小格。

  为了使学生对分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我让孩子们在书上自己填一填,从用眼观察到动手书写,再从写到说一说每一个数字对应的是几分?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提高,知识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巩固。

  接着是感受一分钟的长短,懂得一分钟的时间虽然短,但还是能做许多的事情。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第3层:利用分支4解决时针走过几个大格就是几小时的问题。

  第4层:认识时、分的关系,理解1时=60分。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读、写时间

  这一阶段教学分三步走:第一步:引。带领学生探究9时5分的写法。第二步:扶。在教师的帮助下认识10时5分和6时25分,会用两种方法表示。第三步是放,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1:20,6:50,10:45和5:25的认识。

  2、同桌合作,拨时间,说时间。

  3、完成课本P82“做一做”的第1题。《新课标》要求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说“小明的一天”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采用击鼓传花的方法选择学生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4、画一画

  从看着钟面说时间到根据时间画针,提高了难度,这是对学生学*效果的检查。

  5、玩一玩

  加强对时间的认识和判断。

  6、想一想

  这是对本节课的学*重点的回顾和对时间知识的延伸,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总之,整节课,我尽量把学*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氛围,组织他们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鼓励他们去猜想、验证、归纳、概括,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成为出色的发现者、勇敢的探索者和快乐的创造者。

  【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1时=60分

  7时5分7:05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第一册第六单元《认识钟表》中的《小芳的上午》一课。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提出的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我就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与技能:巩固认读钟表,体会整时过一点或者整时差一点的情况,会用快几时

  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

  数学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教学难点:用语言准确描述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积累了一定的认识时间、看钟表的方法,而且这节课又是建立在他们学生会准确认读整时与半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掌握了认识时间最关键的是要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才能准确认识时间的方法。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学*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那么如何轻松的突破学*难点又能让学生主动、自主的获取知识是我备课的重点,于是我尝试了两种做法:

  三、教学过程:

  做法一:

  1、教师先出示一幅主题图(上面是小华睡觉时闹钟响了的情景,钟表显示时间是6时整)

  师:谁愿意讲一讲这幅图的意思呢?

  生:早上6时整小华的闹钟响了在叫她起床呢

  师:说的真好,那么你是怎么认识6时整的呢?

  生: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就是6时整

  2、师借机出示其他两幅图(一幅图上是小华熟睡的样子,钟表显示时间是快6时的,放在6时整的图的前面,另一幅图上是小华起床刷牙的情景,钟表显示时间是6时刚过)

  师:这两幅图上小华又在干什么呢?(指名回答)请你们细心观察这3个钟面上时针与分针

  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生1:第一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没到12;

  生2:第二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指向12;

  生3:第三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在12过去一点

  3、观察比较:

  师:这三个钟面的时针与分针位置有什么不同?(同桌讨论在集体交流)

  生:时针都指向6,一个分针指12,一个还没有到12,一个是12过了一点点;

  4、小结:

  师:象这样的情况,(指图)分针没到12的,我们就说是快6时了,过12的则是6时刚过

  5、巩固练*:观察书中主题图,结合图来认识巩固时间。

  这节课上下来,整体感觉学生的学*效果还不错,能够比较准确的说出几时刚过或快几时了,主要是因为我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三个钟面时针与分针位置的异同再去表述时间,在完全感知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便于他们理解与掌握。但是整节课都是在教师的设问与追问下进行的,学生的学*情绪比较被动,并没有完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深思可能是因为我忽略了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去建构新知,情境创设缺少生活味的缘故。于是我又做了一些改动进行了第二次尝试。

  做法二:

  复*巩固6时整,

  用课件出示画面1:电影院门口《哈利波特》的海报场景。

  师:星期天的晚上6点整,电影院播放《哈利波特》。淘气可高兴了。因为今天晚上他要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

  出示画面2:淘气在家,客厅墙上的时间指向了5时56分。

  师:同学们猜一猜,淘气看到时间会对妈妈说什么?

  (学生状态高昂。)

  生1:妈妈快点吧,要开始了。

  生2:妈妈快到6点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出示画面3:到了电影院门口,电影院的钟面显示6时过4分。

  师:淘气又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生3:妈妈,电影已经开始了。

  生4:都怪您做事慢,已经6点多了

  (教师适机对学生进行要遵守时间的教育。)

  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让学生体会到:快到6时和刚过6时。

  就这样,在这样轻松、愉悦而又和谐的氛围中结束了这节课的教学。在这次尝试中,我没有让孩子直接观察钟面指针的变化,也没有数学问题的引导,只用一句淘气会对妈妈说什么?这个很生活化的情境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没有告诉没有引导,学生一定会自学地去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知识也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体验学*中生成。学生都处在了我要学的积极状态,所以这节课整体感觉比第一次尝试更具特性和魅力。学生的学*更具有活力。教学效果更是不言而喻的。那么通过这次的对比教学与尝试,我受益非浅,也为我以为的教学给了一些启示。

  四、教学反思

  1、让自己的课堂更真实。

  所谓的真实,应该是面对学生的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真实的学*过程。也就是我们不能无视于学生的学*基础,不能把学生当成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更不能死抱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这样我们会把人教死了,这也是为什么对我们备课提出备学生的要求,第二次尝试虽然没明显的复*痕迹,但其实也都是建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与知识基础上的,承认他们的知识功底,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2、要让自己的课堂动起来。

  这里是指互动。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好的数学老师应该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等的对话情境。在这种讨论或交流中,我们进行*等的心灵沟通与知识互换,才能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在第二节课中我就采用的是生活的,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积极参与到学*生活中来,课堂更体现了活力。

  3、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耐心与智慧。

  其实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与复制的生命历程。我们应该让孩子对你的课堂印象深刻。所以课前教学设计成为重要。备课要全、深、细。没有备课时的全面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我们只能运用教师的智慧与耐心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4、也是最深的.体会。情境的选择与应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是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于自主探究学*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有些情境的创设可能只不过是一幅供学生欣赏的美丽图画而已,无法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欲望之火。比如说做法一中的情境图。只是单纯的呈现工具而已,作用不大,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可能很被动。新课标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对于处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小学生来说,现实的含义又是不同的。对低年级而言,它就更多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或物,颜色,声音。动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所以我选择了幻灯片的教学手段,并且以现代感极强、时下最轰动的动画片为饵,以激起他们内心主动探究的愿望。

  所以说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的数学事实。唤醒学生的学*潜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还学生一个新奇、美丽、富有童真和灵性的数学课堂。

  一、说课内容:

  《认识时、分》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七单元:90——91页的主题图,例1、例2、做一做及相关练*。

  二、学情分析:

  今年我担任二(5)班、二(6)的数学教学工作,本单元的教学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了“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学*的。通过以前的学*,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如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有60个小格等,并已经掌握了如何看整时和半时。本单元是继一年级《认识钟表》之后的又一节课,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认识时间的重要一课。重点是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初步体验时、分的实际意义,知道1时=60分;会看钟表,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指示的时刻;结合具体实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8 .数学广角 本单元包括排列组合和简单逻辑推理. 排列组合是学*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重点是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关键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的一个内容,是在一年级“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以前的学*,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如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并已经掌握了如何看整时。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使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间(几时几分)。这样的教材安排,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惯。

  1、教学重点: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能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几时几分)。会读、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会5分5分地数分钟,学会两种记录时刻的方法。理解1小时=60分钟。使学生认识时针、分针、大格数、小格数、时针从12起走过几大格,是几时多,分针从12起走过几小格,是几分。而看“几分”所依赖的小格数,一般钟面上又没有标明,学生摸不着头脑,容易将时针与分针,大格与小格混淆。因此,我认为要解决本课的重点,必须让学生建立时针与大格、分针与小格的对应关系,大格数与小格数的对应关系,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认读方法。

  2、教学难点:我认为本课的难点是:使学生能正确认读接*整时的时间(如8:55)。由于这样的时间,时针非常接*下一个大格数,肉眼几乎辨认不出时针是否在下一个大格数之前。学生年龄小,观察力有限,都以为到了下一个大格数,认读为9:55。

  我认为要解决本课的难点,必须在学生“观察认读”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认读经验:当“几分”越大时,时针越接*下一个大格数;反之,当时针很接*一个大格数,“几分”也很大时,“几时”应该看前一个大格数。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读、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会5分5分地数分钟,理解1小时=60分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掌握看钟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勾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设计理念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不只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还包括背景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学*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构认知。教学设计中体现在①动画片引入,②生活情境中认读时间。

  2、在活动中学*:数学学*活动,是一种手脑并重的操作。在概括认读方法后,课堂并没有机械的叫学生认读一个个钟面,而是进行了一次组内拨钟练*。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操作,进一步认识了几时几分。

  3、应用意识的培养;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如本课练*一判断谁迟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一般方法是通过认读钟表。另发车时间的问题,更使学生体验到认读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

  五、说教法

  1、图示法。图示法直观而形象,学生学*起来既感兴趣,又能达到很好的学*效果。本课在学生疑难处,可采用图示法。如大格数与小格数的对应关系。又如认识几时几分,在钟面上采用扇形阴影表示分针走过的小格。

  2、引导法。由于本课的内容特点和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启发。在概括看时间的方法时,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而得出结论。扶放结合,相得益彰。

  六、说学法

  1、小组合作。学生是在互动中,冲击成见、已有知识和思考*惯,从而产生新知识的。本课中,可让学生小组内说自己的想法,讨论看时间的方法,拨钟练*,相互纠错。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仅得到知识,还有智慧的交流、情感的交融。

  2、抽象概括。我认为,方法是学*的关键。如本课认读时间的方法,学生一经领悟,具备的将是认读更多时间的能力。因此,本课可让学生观察三个典型时间,概括看时间的方法,让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方法;用数学的语言,修正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动手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学生学*的重要渠道,它能促使学生产生切身的感受,再而成为自身的知识。本课可让学生在小组内拨钟练*,学生轮流操作,共同记时。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理解了时和分的关系,理解了认读方法。

  七、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听声音、猜钟表。

  【设计意图】在我的课前调查中,学生最感兴趣是有关猜测的游戏,我设计了猜一猜,播放时间是他们很关注的。创设了以上这一情境,勾起学生无限兴趣。

  2、师:什么时间播放?(出示钟面7时、8时)会认读吗?

  3、揭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有关时间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设计意图】认识7时、8时,及时巩固了旧知识、引出了新的知识。最后,在教师鼓舞与号召下,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新知的探究中去。

  (二)认识钟面

  1、回顾旧知、观察钟面。

  ①针:时针、分针。②数:12个数。③格:大格、小格。

  2、探究大格与小格的对应关系。

  ①填图。填从12到各个数字之间的小格数。(生自行对照、修正)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5个5个加的方法,很快得出结果。接着教师直接让学生自行对答案。如此一来,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使学生产生浓厚的主人翁意识。

  ②说说对应关系。大格数有对应的小格数。

  师生对口令。同桌对口令。

  ③出示钟面,教师调试,学生感知分针走1圈是60分、时针走1大个是1小时。小结1小时=60分。

  ④填空,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二年级学生看时间,往往只看钟面上的数与格,很难把注意力投注到大格数所对应的小格数上。因此,让学生来参与游戏性的对口令,熟识对应关系,对他们正确认读时间是很有好处的。动画出示时针和分针一起走感知1小时=60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边学边练,在通过巩固练*落实所学内容。

  (三)拨钟表游戏

  教师说时间学生拨:12时、12时30分、1时

  小结:要看时间,要看时针从12起走了几大格,就是几时多,还要看分针在哪里。

  2、探究新知、认识钟面。(整5分、整10分)

  ①4:05(出示图片:课间活动,钟面:4时5分,用扇形阴影表示分针走过的小格)

  师:这是几时几分?你是怎么看的?时针在什么位置,分针呢?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认读4:05的钟面,由于用扇形阴影表示分针走过的小格,学生很容易读出“5分”;更由于学生*惯从左往右观察事物,时针在左非常接*4,而分针在右,学生能轻易得出4:05这一时间。这一认知,并非是学生已掌握认时间的方法获知的,而是一种接*直觉思维的结果。因此,教师并未展开下一环节的教学,而是追问学生看的方法,让学生沉下心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惯。

  ②4:30(出示图片)同桌交流,相互补充。

  ③4:45(出示图片)组内展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认读内容由易而难。由4:05,4:30,4:45是由易而难,首先是独立练*认读方法形成技能,其次是同桌交流、完善补充,最后是同组交流、展示自我。这样的安排,既符合教材的内在逻辑次序,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⑤、体验1分钟。(口算题、写字)

  【设计意图】在本课1分钟时学生口算、写字,教师记时,学生体验了1分钟到底有多长。可谓一举两得。

  3、观察归纳。

  ①观察。

  7:50、915、4:20、1:05、10:40、6:35、8:55

  师:同学们真能干!认识了这么多的时间。你看的时候有什么方法吗?

  (几时,怎么看?几分,怎么看?)学生同组讨论。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学生想法是千变万化的,教师作了多种预设,既有开放的思考,也有适当的引导,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象这样的开放课堂减少了预设性,增加了生成性,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

  ②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几时几分

  看时针看分针

  4、拨钟练*。

  ①老师说出的时间学生拨。

  ②小组活动,组内成员轮流拨钟,并说出所拨的时间。

  ③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间,自己认读。

  【设计意图】给受教育者更多的实践和动手机会。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拨钟,加深了他们对时和分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了认读的方法。做过的,才能理解地更深。

  (四)拓展练*

  出示北京20xx年7月13日晚申奥成功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时间的能力。

  (五)总结:谈自己的收获?(部分转载)

  教材分析

  认识时间是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时、分、秒》第一课时。在学过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

  说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事物和情境,经历认识时和分的过程。

  2.了解时刻的含义,知道1小时、1分钟的时间。结合具体事例和实践活动,感受1小时、1分钟的时间。

  3.认识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说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了解时刻的含义,知道1小时、1分钟的时间,建立1小时、1分钟的时间概念。

  本课教学难点:了解时刻的含义,建立1小时、1分钟的时间概念。

  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生活中的时间、新知探索、身边的数学、课后体验四个环节。

  一、生活中的时间

  (一)爱国教育本环节设计意图是由升旗仪式引入新课,加强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强烈情感。

  (二)看图说话本环节意图是让学生先自己看图描述亮亮的一天,主要了解学生现有的有关时间知识经验。

  二、新知探索本环节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得知时针和分针怎么走是一小时、一分钟。同时为认识时间打下基础。自主感受一分钟的时间,建立一分钟的时间表象。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三、身边的数学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体验一分钟的时间,充分理解一分钟时间的长短。

  四、课后体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第一册第六单元《认识钟表》中的《小芳的上午》一课。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提出的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我就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与技能:巩固认读钟表,体会整时过一点或者整时差一点的情况,会用快几时

  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

  数学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教学难点:用语言准确描述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积累了一定的认识时间、看钟表的方法,而且这节课又是建立在他们学生会准确认读整时与半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掌握了认识时间最关键的是要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才能准确认识时间的方法。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学*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那么如何轻松的突破学*难点又能让学生主动、自主的获取知识是我备课的重点,于是我尝试了两种做法:

  三、教学过程:

  做法一:

  1、教师先出示一幅主题图(上面是小华睡觉时闹钟响了的情景,钟表显示时间是6时整)

  师:谁愿意讲一讲这幅图的意思呢?

  生:早上6时整小华的闹钟响了在叫她起床呢

  师:说的真好,那么你是怎么认识6时整的呢?

  生: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就是6时整

  2、师借机出示其他两幅图(一幅图上是小华熟睡的样子,钟表显示时间是快6时的,放在6时整的图的前面,另一幅图上是小华起床刷牙的情景,钟表显示时间是6时刚过)

  师:这两幅图上小华又在干什么呢?(指名回答)请你们细心观察这3个钟面上时针与分针

  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生1:第一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没到12;

  生2:第二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指向12;

  生3:第三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在12过去一点

  3、观察比较:

  师:这三个钟面的时针与分针位置有什么不同?(同桌讨论在集体交流)

  生:时针都指向6,一个分针指12,一个还没有到12,一个是12过了一点点;

  4、小结:

  师:象这样的情况,(指图)分针没到12的,我们就说是快6时了,过12的则是6时刚过

  5、巩固练*:观察书中主题图,结合图来认识巩固时间。

  这节课上下来,整体感觉学生的学*效果还不错,能够比较准确的说出几时刚过或快几时了,主要是因为我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三个钟面时针与分针位置的异同再去表述时间,在完全感知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便于他们理解与掌握。但是整节课都是在教师的设问与追问下进行的,学生的学*情绪比较被动,并没有完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深思可能是因为我忽略了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去建构新知,情境创设缺少生活味的缘故。于是我又做了一些改动进行了第二次尝试。

  做法二:

  复*巩固6时整,

  用课件出示画面1:电影院门口《哈利波特》的海报场景。

  师:星期天的晚上6点整,电影院播放《哈利波特》。淘气可高兴了。因为今天晚上他要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

  出示画面2:淘气在家,客厅墙上的时间指向了5时56分。

  师:同学们猜一猜,淘气看到时间会对妈妈说什么?

  (学生状态高昂。)

  生1:妈妈快点吧,要开始了。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实用五篇(扩展5)

——说课稿《和时间赛跑》

说课稿《和时间赛跑》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和时间赛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和时间赛跑》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我”从爸爸的谈话中、从太阳落山、鸟儿的飞行中,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从“我”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作者慧眼独具地抓住了生活中不经意的时间流逝问题,以祖母去世,“我”哀痛万分,通过父母对我的启示和自己的切身感受,把时间变成了可以觉察到、并在行动中可以抓得住的东西,从而点明了中心,使人们认识到: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会获得成功,是一篇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的好教材。

  本节课训练重点是理解文中父亲说的话、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最后一段话,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本课难点是通过文中具体事例明白时间可以争取的道理,从而养成珍惜时间的*惯,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课文内容和我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特点,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读文体验并展开探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进行阅读反思,感受时间的珍贵,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质疑定向——探究体验——反思升华——自主作业。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题目就是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时学生会提出: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怎样等问题,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问题:(出示问题)

  1、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2、“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3、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

  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个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具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自主探究,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难免碰壁或者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有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明白了:如果时间能停下来,外祖母就不会去世;如果时间能停下来,爸爸还会拥有童年,“我”也会回到昨天,我更不会有一天也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如果时间能停下来,明天还会看到今天的太阳,鸟儿还会飞过今天的飞行路线,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并从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事例中体会到了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学生在对文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谚语的探究理解中体会到了时间的珍贵。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这时进行全班交流,有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进行发言。我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4)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理解过程重,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1)用悲痛的语调读第一自然段,体验作者的悲痛和时间的无情;(2)用稍慢、无奈与沉重的语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时间的短暂与无情;(3)用稍快而又兴奋的语调,体验我跑赢时间奋和喜悦。)

  由于这三个问题相对独立,内涵辐射全篇,教学顺序可根据学生会报情况进行调整,以保护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要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要扩大学生阅读面,所以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理解体验后,我再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并谈自己的理解,这样课堂上你争我辨,气氛活跃,既开拓了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探究体验后,我再引导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并结合实际进行反思升华,使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教学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1、作者写出了这好的,可见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如果他不和时间赛跑,他会在文学上取得成功吗?

  2、假如有一天你也和时间赛跑,努力学*,并在某一个方面取得了成功,你是不是也会感到和时间赛跑其乐无穷呢?

  3、说说自己和别人浪费了时间的一两件事,并就此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通过反思,明白了不珍惜时间就不会事业有成,和时间赛跑是人生中的最大乐趣,而且懂得了今后该如何珍惜时间,为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惯奠定了基础

  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布置作业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我安排如下作业:(出示作业)

  (一)、以《时间你是我的亲密伙伴》为题,谈谈你浪费或珍惜了的时间及感受。

  (二)、

  (1)从报刊、电视、网上或生活中搜集:哪些人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他们有哪些动人事迹?

  (2)列举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一分钟可以做那些事。

  四、说板书设计

  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我相机板书,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3、和时间赛跑

  外祖母去世:哀痛万分(起因)

  和时间赛跑:兴奋无比(经过)

  假若……就……(结果)

  这个板书一方面展现了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展示了叙述顺序,为下一组了解的顺序这一训练重点做好了铺垫,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珍惜时间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和情感态度的转变过程。

  一、说教材

  《和时间赛跑》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一组课文中的一篇记叙文,主要叙述作者小时侯因外祖母去世而过分忧伤,爸爸妈妈为早日结束他的哀痛,告诉他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从此,他感到时间过的飞快,感到着急和悲伤。为此,他常常和时间赛跑,养成了和时间赛跑的*惯,并使他在最后的几十年里受益匪浅,并捂出了一个成功的秘诀,那就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会获得成功。

  本节课训练重点是理解文中父亲说的话、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文章最后一段话,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本课难点是通过文中具体事例明白时间可以争取的道理,从而养成珍惜时间的*惯,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课文内容和我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特点,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读文体验并展开探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谈体会,感受时间的珍贵,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谈体会和收获,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边学*边解决问题。接着我让学生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外祖母去世后,爸爸看到我哀痛的样子和我说了什么话,画在书上。”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具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爸爸的话,自主探究,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难免碰壁或者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有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明白了:爸爸的话。并从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事例中体会到了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学生在对文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谚语的探究理解中体会到了时间的珍贵和飞快。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这时我提问:“作者体会到了时间过的飞快,他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自然过渡到和时间赛跑,这时顺学而导“课文围绕和时间赛跑写了哪几件事,用①②③标出”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来体会珍惜时间的意义,最后让学生明白要节约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从而体会文章的最后一段话,这时上课时提出的问题已经解决了。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理解过程重,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边读边议。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要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所以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理解体验后,我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最后由教师总结全文。

  四、说板书设计

  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我相机板书,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和时间赛跑

  外祖母去世:哀痛万分(起因)

  和时间赛跑:兴奋无比(经过)

  假若……就……(结果)

  这个板书一方面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展示了文章叙述顺序,为下一组了解文章的顺序这一训练重点做好了铺垫,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珍惜时间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和情感态度的转变过程。

  一、 说材料

  这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六册第四组课文的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童年成长的美好时光。本篇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启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怎样去珍惜时间,使人生的每一天过得更加丰富,更有意义。

  这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我”因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后来听了爸爸的一*话,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行等自然现象,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并在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了应该怎样珍惜时间。

  课文学*的重点应是感悟“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难点在于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能引导学生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

  二、 说教学目标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感悟时间的珍贵还比较抽象,所以我把这一课时的目标定位为: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来读懂“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再通过举例和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来体会时间的意义,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三、说设计流程

  在本课时教学中,我紧抓一条主线贯穿整课教学 “怎样和时间赛跑”。先是通过读悟文本内容,理解“作者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接着让学生挖掘身边的同学怎样和时间赛跑并取得成功的。最后以小练笔“我以后要怎样和时间赛跑”来点题、提升、明意。最后一个环节同时还起到检测、反馈本课时教学效果的落实问题。

  读悟文本内容是重点,也是难点。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可能对要珍惜时间,要和时间赛跑的意义有一定的认识,而很难去理解并把握好“每一次跑赢了时间干什么用”,我们的教学的目的也正是希望学生通过读悟关键词句来理解通过哪些途径去珍惜时间。所以每当学*了一个环节后,我都要特意去“点睛”一下,如:“那时我三年级常把哥哥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在这里我就设计了一个想象题:“当别人在 时,“我”在 。”还有最后的小练笔,我也是引导学生重点去写“我要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这里有一句含义深刻的句子: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可以比原来跑快一步,如加把劲,有时可以快好几步。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如果纯粹地让学生去理解其含义,学生肯定说不出“所以然”,所以我就设计了一个由易到难的逐步深化的感悟流程:先让学生去读懂文中的“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来引出这个句子,接着让学生把语言内化为自己内部言语:“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而后把内部言语又再一次外显出来:“生活中有这样的事吗?”到此结束,学生对这一句子的含义也就心领神会了。其实,这一句子也是贯穿今天这节课的一条暗线。

  《和时间赛跑》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本三年级下册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在第一课时学*了生字新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后,这课时着重进行课文重点句段的学*。下面就第二课时的教学分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及说教学过程这三部分谈谈自己的设想。

  一、说教材

  1、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的内容,依照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情朗读课文。展示收集、积累的珍惜时间方面的名言警句。

  (2)、过程与方法:能对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质疑,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在个性化的朗读中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时间一去就不复返,要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2、特点,教学的重点、难点

  课文里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我”从爸爸的谈话中,从太阳落山、鸟儿的飞行中,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从“我”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虽然“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使学生在阅读时获得这一启示,并能引导他们对这一问题有所感悟。

  由于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时间概念也比较模糊,因此,引导学生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是本课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1、授之以渔,教给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达到用不着教的唯一方法是“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学*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如质疑学文;收集并整理有关珍惜时间的资料;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如“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等含义深刻句段的学*方法。

  2、注重朗读,感悟内容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课文中语句内涵深刻,对于三年级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以及智力发展水*的限制,更是需要反复朗读、细细品味,这样才会理解与意会课文内容。

  3、加强训练,培养能力

  中国的俗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也都阐明了训练的重要性。课堂上,应抓住一切可选用的机会进行训练,如朗读训练、说话训练、思维训练等等。

  (二)、学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本篇课文含义深刻的语句,我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理解——感悟——朗读”的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

  三、说教学过程

  1、导课

  首先用解题切入的方法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第13课,随后,用游戏复*巩固词语用小闹钟计时,感知时间的飞逝。

  自主读文,解决问题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呢?

  设计意图:通过读感受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行文思路。

  我这样导课的依据是新课标对三、四年级阅读能力所要求的: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古人云: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生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同时,为了遵循整体 ——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带着质疑探究课文内容,进而品读课文内容,完成教学思路中的“会文”。接下来由整体插入到部分进行解读。

  2、品读重点句段

  我将引导学生重点品读如下三个内容:

  (1)、父亲告诉我什么道理?具体从几个方面来说明时间里的事物永远不能回来了呢?

  概括爸爸说的话,他说(昨天)永远不能回来了,(爸爸的童年)永远不能回来了,(外祖母)也永远不能回来了。了解总分的构段结构。

  过渡:是呀,所有时间里的事物永远都不会回来了,时间也一样一去不回了。

  课文当中还讲到了哪些事物也是这样永远不会回来了呢?请你把相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注意:尽可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落山的太阳、飞过天空的鸟儿)

  这3个自然段,都围绕“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句话写的。语言虽*实,含义却深。学生没有切身的经历体验是难以理解和感受到的。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所以,设计了通过朗读和联系生活经历体验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的和突破教学重点。

  c、课件出示内容:

  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太阳快落山了,就下决心说:“我要比太阳更快地回家。”我狂奔回去,站在庭院里喘气的时候,看到太阳还露着半边脸,我高兴地跳起来。那一天我跑赢了太阳。以后我常做这样的游戏,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和西北风比赛,有时一个暑假的作业,我十天就做完了;那时我三年级,常常把哥哥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我就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

  第八自然段讲我跑赢了太阳,这里的太阳实际指的是——时间。跑赢了太阳,实际就是跑赢了——时间。(板书:赢得时间)

  5、作者还跑赢了什么呢? (有时……有时……有时……)指导排比句的学*。“我”因此高兴得不知道怎么形容。你能用一句话形容一下“我”的样子吗?

  6、学生体会再次读文。

  设计意图:再次读文,解决课前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懂得作者和时间赛跑实际上就是在赢得时间的道理。

  语文课要培养学生谴词造句的能力,能品味词语是能谴词造句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品味词语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力,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通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促进朗读水*的提高。

  品味成功之道

  1、我就这样和时间赛跑,后来的二十年里,我因此——受益无穷。什么叫“受益无穷”? 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林清玄有什么收获呢?

  2、出示作者简介。指名读。

  3、理解作者的深刻体会,相信你再读这几句话,一定会有所收获。

  过渡: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你们每一个人对于时间的珍视。咱们能够赢得时间更要珍惜时间。(板书:珍惜时间。)

  设计意图:联系作者的经历,懂得“我”珍惜时间才能在今后的日子里受益无穷。

  对文本中进行深入地解读,加上真实材料辅佐验证,学生的心里定能泛起不*静的涟漪。不仅达到教育的功用,同时为下面内容的解读奠定基础。

  (3)假若你一直和时间比赛,你就可以成功!

  总结成功之道

  1、你今后打算怎样和时间赛跑呢?

  2、通过我们的交流、碰撞,我们对于时间的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跟时间赛跑,最终跑赢时间是我们每个人都愿意追求的一个目标。将来有一天,我们也会和作者一样长大,面对我们的孩子,我们会告诉他——(课件出示:假如你一直和时间比赛,你就可以成功!)

  b、让学生从自己身上或周围人的身上用具体的事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

  c、感情朗读。将这句话送给自己或同桌或伙伴。

  5、说板书设计:

  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思路设计的板书。它体现出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过程,明了时间是因为一去不复返而显得宝贵;是因为宝贵,而要珍惜时间,要努力奋斗,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脉络清晰,学生也就容易理解了。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是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课文《和时间赛跑》。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以及教学反思这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和时间赛跑》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六册第四组课文的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童年成长的美好时光。本篇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启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怎样去珍惜时间,使人生的每一天过得更加丰富,更有意义。

  这篇课文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我”从爸爸的谈话中、从太阳落山、鸟儿的飞行中,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二是从“我”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作者慧眼独具地抓住了生活中不经意的时间流逝问题,以祖母去世,“我”哀痛万分,通过父母对我的启示和自己的切身感受,把时间变成了可以觉察到、并在行动中可以抓得住的东西,从而点明了中心,使人们认识到: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会获得成功,是一篇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的好文章。

  二、说学情分析:

  这篇散文篇幅较长,语言含蓄,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抓住散文的“神”,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从读中去体会,是学好本文的关键所在。

  三、说教学目标

  围绕本组教材感受童年成长的美好时光这一专题,根据精读课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会认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赛跑、忧伤、持续、安慰、日月如梭、虽然、狂奔、暑假、受益无穷、将来、假若”等词语。

  2、能力目标: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感知、感悟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

  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体会时间的意义,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训练重点是理解文中父亲说的话、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文章最后一段话,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本课难点是通过文中具体事例明白时间可以争取的道理,从而养成珍惜时间的*惯。

  五、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六、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导入激趣------质疑定向——探究体验——迁移拓展------反思升华——自主作业。

  一)导入激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的开始,我向学生播放刘翔在赛场上奔跑的画面,同时在画面上配上时钟,因为学生对刘翔很熟悉,一下子就引起了同学的兴趣,同时,时钟也让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和时间赛跑的意思。

  二)质疑定向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导入新课以后,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问题:(出示问题)

  1、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2、“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3、赛跑的结果怎么样?

  三)探究体验

  1、合作探究

  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具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自主探究,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难免碰壁或者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这时进行全班交流,由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进行发言。我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

  (1)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4)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2、朗读体验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理解过程重,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1)用悲痛的语调读第一自然段,体验作者的悲痛和时间的无情;(2)用稍慢、无奈与沉重的语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时间的短暂与无情;(3)用稍快而又兴奋的语调,体验我跑赢时间的兴奋和喜悦。)

  四)、迁移拓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要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要扩大学生阅读面,所以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理解体验后,我会引导学生试着把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背一背,并积累下来。,学会积累并为自己所用。同时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时间的名句。如:鲁迅说的“时间就是生命”。孔子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反思升华

  在学生积累了一些有关时间的名言后,我再引导学生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并结合实际进行反思升华,使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教学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1、作者写出了这么好的文章,可见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如果他不和时间赛跑,他会在文学上取得成功吗?

  2、假如有一天你也和时间赛跑 ,努力学*,并在某一个方面取得了成功,你是不是也会感到和时间赛跑其乐无穷呢?

  3、说说自己和别人浪费了时间的一两件事,并就此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通过反思,明白了不珍惜时间就不会事业有成,和时间赛跑是人生中的最大乐趣,而且懂得了今后该如何珍惜时间,为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惯奠定了基础 .

  六)、自主作业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我安排如下作业:(出示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题来做。

  (一)、以《时间,你是我的亲密伙伴》为题 ,谈谈你浪费或珍惜了的时间及感受。

  (二)、从报刊、电视、网上或生活中搜集:哪些人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他们有哪些动人事迹?

  (三)、列举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一分钟可以做那些事。

  七、说板书设计

  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我相机板书,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3、和时间赛跑

  外祖母去世无尽悲痛

  父母劝慰引无限思考

  观察发现时间太匆匆

  和时间赛跑受益无穷: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会取得成功!

  这个板书用诗歌的形式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读起来顺口好记,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最后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对学生也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

  说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是说我们的语文课,应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可这篇课文似乎侧重人文性的,工具性不明显,我难于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去感悟去进行语言训练,因此我想像这样的课文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这是我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幼儿中班科学内容《和时间赛跑》。这节课我将从

  1、教材分析

  2、教学目标分析

  3、教学过程分析

  4、教法分析

  5、学法分析

  6、课堂评价这六个方面来向大家介绍我的设计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时间如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伴随着幼儿的成长。现如今许多幼儿没有时间意识,通过让幼儿认识闹钟并会简单制作小闹钟,感受时间这一系列构思,旨在让幼儿养成从小和时间赛跑的意识,并对今后珍惜时间,知道时间的可贵具有指导意义。

  2、教学重难点

  此次活动设计的重点是让幼儿初步认识整点时间,难点是引导幼儿联系实际,感受时间的珍贵。从小养成和时间赛跑。

  二、教学目标分析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意幼儿的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根据纲要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从知识目标来说:让幼儿了解时间的用途,并初步看整点时间。

  2、从能力目标来说: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从情感方面来讲:让幼儿懂得时间的珍贵,经过自主探索,幼儿亲身经验,并能从交流中让那个他们亲身感受,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过程分析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以幼儿的发展为准,以幼儿活动为主线,因此我采用了环环相扣的方法组织此活动程序。

  1、导入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我就采用谜语的方法来引导幼儿的兴趣。“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这个谜语形象的讲述了闹钟的特点及用途。在孩子们兴趣勃勃的猜出谜语后,教师出示闹钟。

  2、学*活动

  幼儿知道了闹钟的用途,教师引导幼儿学*认识时间(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只学*初步的整点时间)老师使用提问法、观察法向幼儿教授时针与分针及它们的区别,并说明如何认识时间。

  3、实践活动

  陶行知说过“做中学”即在做中学*,教师出示自己制作的卡纸闹钟及各种形状的闹钟,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制作一个简易的卡纸闹钟,让幼儿体会合作性学*的快乐。

  4、游戏活动

  学*闹钟的目标在于实践中应用,在这环节中教师组织幼儿来做一个“和时间赛跑”的游戏,给幼儿一分钟时间,让幼儿在这一分钟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间到游戏结束,老师向幼儿提问他们在这一分钟内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5、交流总结

  教师小节深化,教师对学生的做法进行点评。时间虽然过的很快,而且是一去不复返,虽然时间很短暂,但仍可以做很多事情。

  四、教法分析

  这节课我注重幼儿的动手实践和亲身感受,使接受式学*变为主动式学*,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问答法、游戏法,让幼儿处于具体的情境中,这样的目的是:

  1、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

  2、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自主创新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

  这样的教法可以弥补接受式学*的不足,为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与创新能力。

  五、学法分析

  1、从课堂上来看,我们这节课更关注幼儿的自主创新,大胆想象,关注幼儿的性格特征,价值观念,在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一个创新意识条件。

  2、通过这节课,我想让幼儿明白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课堂评价

  1、我们可以通过幼儿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并进一步教导幼儿学*新的科学知识。

  2、通过动手实践,亲自感受,大胆发言,培养幼儿的思维发展能力和表达能力。

  3、关注幼儿表现出的情绪态度是否对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各位评委老师,这就是我这节课大体设想,如有不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和时间赛跑》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我"从爸爸的谈话中、从太阳落山、鸟儿的飞行中,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从"我"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作者慧眼独具地抓住了生活中不经意的时间流逝问题,以祖母去世,"我"哀痛万分,通过父母对我的启示和自己的切身感受,把时间变成了可以觉察到、并在行动中可以抓得住的东西,从而点明了中心,使人们认识到: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会获得成功,是一篇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的好教材。

  本节课训练重点是理解文中父亲说的话、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文章最后一段话,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本课难点是通过文中具体事例明白时间可以争取的道理,从而养成珍惜时间的*惯,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课文内容和我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特点,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读文体验并展开探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进行阅读反思,感受时间的珍贵,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质疑定向——探究体验——反思升华——自主作业。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时学生会提出: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怎样等问题,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问题:(出示问题)1、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2、"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3、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

  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个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具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自主探究,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难免碰壁或者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有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明白了:如果时间能停下来,外祖母就不会去世;如果时间能停下来,爸爸还会拥有童年,"我"也会回到昨天,我更不会有一天也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如果时间能停下来,明天还会看到今天的太阳,鸟儿还会飞过今天的飞行路线,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并从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事例中体会到了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学生在对文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谚语的探究理解中体会到了时间的珍贵。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这时进行全班交流,有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进行发言。我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4)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理解过程重,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

  (1)用悲痛的语调读第一自然段,体验作者的悲痛和时间的无情;

  (2)用稍慢、无奈与沉重的语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时间的短暂与无情;

  (3)用稍快而又兴奋的语调,体验我跑赢时间奋和喜悦。)由于这三个问题相对独立,内涵辐射全篇,教学顺序可根据学生会报情况进行调整,以保护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要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要扩大学生阅读面,所以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理解体验后,我再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并谈自己的理解,这样课堂上你争我辨,气氛活跃,既开拓了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探究体验后,我再引导学生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并结合实际进行反思升华,使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教学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1、作者写出了这好的文章,可见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如果他不和时间赛跑,他会在文学上取得成功吗?

  2、假如有一天你也和时间赛跑,努力学*,并在某一个方面取得了成功,你是不是也会感到和时间赛跑其乐无穷呢?

  3、说说自己和别人浪费了时间的一两件事,并就此谈谈你的感受学生通过反思,明白了不珍惜时间就不会事业有成,和时间赛跑是人生中的最大乐趣,而且懂得了今后该如何珍惜时间,为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惯奠定了基础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布置作业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我安排如下作业:(出示作业)

  (一)、以《时间你是我的亲密伙伴》为题,谈谈你浪费或珍惜了的时间及感受。

  (二)、从报刊、电视、网上或生活中搜集:哪些人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他们有哪些动人事迹?列举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一分钟可以做那些事。

  四、说板书设计

  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我相机板书,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3、和时间赛跑

  外祖母去世:哀痛万分(起因)

  和时间赛跑:兴奋无比(经过)

  假若……就……(结果)

  这个板书一方面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展示了文章叙述顺序,为下一组了解文章的顺序这一训练重点做好了铺垫,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珍惜时间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和情感态度的转变过程。

  说教材:

  《和时间赛跑》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讲的是“我”因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后来听了爸爸的一*话,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翔等自然现象,朦胧地认识到时间的飞逝;而且主动和时间赛跑的幼稚行为,叙述了自己在小时候是如何珍惜时间的。文章一扫以前童年幸福快乐的回忆,而是一种超年龄的思想感悟。

  知识目标:会认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赛跑”“忧伤”“日月如梭”“受益无穷”等词语。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情感目标:指导有感情朗读,并有感受讲出自己对时间的认识,背诵自己喜欢的部份。

  发展目标: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句警言,制作手抄报,深入体会时间的意义,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说教学重点:会结合文中重点句如“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引导学生知道作者小时候是如何珍惜时间,并和时间赛跑。

  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有感受地讲出珍惜时间意义。

  说教学学法:识字教学还是三年级这个过渡年段的教学重点,学生已有自己一定学*经验,可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可以采用“谈话法”“情境法”引导他们进行想象,还可以采用“举例子”,让他们体验周边,或以前有曾过珍惜时间而获取成功的典范、榜样。

  说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读通读顺课文,讲出主要内容,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二课时:熟读课文,讲出作者是怎样和时间赛跑,并引导学生讲出珍惜时间的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听声音,猜声音。

  2、猜出后,讲出根据。(是如何猜出是闹钟声)

  3、让学生讲出闹钟在生活对人们或对自己有什么作用?

  4、教师再有目的地引导说:在闹钟声中,时间在不停地流逝,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和时间赛跑。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时间虽然抽象,但是它每时每刻都在陪伴着我们生活,成长,就在我们身边。)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自主、合作学*生字词。

  A、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方式(拼读、听读或问别人),自主地认读生字,画出生字词。

  B、同桌互读,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主要是生字的音、形)

  C、小组合作学*,出示制作的生字卡片。(小组内学*,老师个别给予辅导。)

  D、全班学*生字词:请小老师带读;老师及时纠正或让学生自我正音;举行猜字、找朋友等游戏巩固生字词。

  3、把生字放回到课文里读一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并在同桌内,小组里,全班中合作交流,开展游戏识字,通过多向交流学*,既能给优秀生以成功的体验,又可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学生在学*中学会学*,在合作中学会合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读通读顺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小组轮流读课文。

  3、指名读,评读。

  4、配乐“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在让学生读准字音后,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是在强化学生朗读能力,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这也是过渡年段必须训练的一个环节。)

  四、指导有感情朗读,讲出主要内容。

  1、指导学生用“忧伤”的语气读出第一段对外祖母的思念。(语速要缓慢些。)

  2、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读出第三、四、五段作者对“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呢?”的怀疑。(语调要轻些)

  3、用“着急”的语气读出第六、七段作者是如何与时间赛跑。(语速要轻快些)

  4、指名讲出文章主要内容。(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