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精选10篇)

首页 / 文库 / |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 1

  我的家乡过春节的风俗就是吃上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那可是一件既开心又幸福的事情。

  传说张仲景当年辞官还乡时,他老家正值寒冬,十分寒冷。当时人们没有多余的钱购置保暖的衣服,所以很多人都冻得四肢僵硬,耳朵都冻烂了,有许多人到张仲景求药,看到乡亲冻僵的样子,便舍药相救,获得了百姓的称赞。后来张仲景研制出了"娇耳",也就是今天的饺子。人们吃过娇耳,喝了驱寒汤后,浑身暖和,耳朵气血也通了,吃过的百姓从此都没有出现冻僵的现象,耳朵也没有被冻烂了。

  除夕当天,妈妈正在厨房包饺子,我也凑上去包,看到妈妈包的饺子一个个活像小元宝,我怕包不好,就先拿擀面杖擀面皮。先把面团放到面板上摁一下,面团变扁了,就可以擀了。三两下一个圆圆的,薄薄的面皮就出现在我面前,我也乐在其中,不一会儿,一堆面团便一个不剩了。我小心翼翼地拿起面皮放上饺子馅,把中间对折,从左到右捏到一起,一个新月状的饺子便包好了。但是我包的同妈妈包的相比丑多了。妈妈鼓励我说:"再包一个吧。"这回我在皮上多加一点馅,包出来变得鼓鼓的了,美观多了。半小时后,饺子包完了,一个比一个漂亮,花边整齐,小巧玲珑,让人心里颇有成就感。

  让人开心的不单单是吃饺子,还有包饺子这有趣的过程,因为我知道每个饺子的背后都是我辛勤劳动的成果啊!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 2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风俗也有所不同。

  什么吃饺子,放鞭炮,吃小菜,煮粥啦,等等。都为过年时各地风俗*惯。

  河南镇*,是一个稍微有些跟不上时代的地方,但这却完好的保留了它的古色古香。这个被绿色植物覆盖的城市,第一次,便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在这个古老的村庄内,飘出了过年的味道。

  在茫茫无边的田地中,矗立着一个墓碑,那就是整个田地的起源——我们的祖先。在田地中,他就如此安详地望着自己的田地,慢慢成长。太阳落下,但鞭炮声却仍旧如此,夜中的村子点上了一把火,顺着小道,我们来到了祖先墓碑之前,草儿们雨后那独有的清香扑面而来。我们一行人无论男女老少,统统站在了坟墓之前。在这安静的田地上放起了鞭炮,这是为了告诉祖先们,我们过年啦!一把格外明亮的火,烧在了墓前的一堆堆纸钱之上。

  透过火光,我看见了每一个人脸上写满了郑重。那火在我的眼中,悄悄地灭了,爆竹也放完了,田地上又恢复了安静。我们在明亮红火的鞭炮和孩子们的笑声中享受着幸福与快乐。

  村庄,在渐渐退去的鞭炮声和笑声中渐渐沉睡了……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 3

  从前,每逢清明节,我们一家总会聚在一起吃饭,尤其爱吃青团。上至70岁的外公外婆,下到三四岁的小弟小妹,没有哪一个不爱吃青团。

  青团,顾名思义,就是青色的小圆球,从外观上看就像是一颗绿色的宝石,圆滚滚,胖乎乎,叫人觉得它可爱。

  我们姐妹几个,在清明节前总会帮着大人做青团,把艾草汁拌进糯米粉中,再包裹进自己喜欢的馅儿,揉成球状,蒸熟了就可以享用了。我们在做的时候,总忍不住要偷吃几个。妈妈见了,皱眉道:“咦,怎么少了几个青团?”每到这时,我们便躲进屋子里偷偷地笑。

  等青团一上桌,我们便立刻伸手去抓,小弟小妹顾不得吃糖了,哭着要青团。*日里的什么淑女优雅,此时早就被我们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只一心想多吃点青团,一只手上拿着三四个青团,另一只手还在不停地抢着,等到别的菜都上齐了,我们一个个眼睁睁的望着大人们津津有味地吃着鸡鸭鱼肉,口水都要流下来了,可是青团已经塞到喉咙眼了,还能吃得下去吗?于是便在心里暗骂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吃那么多的青团。可是等到来年清明节时,我们见了青团还是会忍不住伸手去抢。

  现在的我,看到街上有卖青团的,便会缠着妈妈给我买,可是等我吃到外面的青团时,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 4

  过春节喽!过春节喽!我期望已久的春节终于来了。我的爸爸妈妈提前办好了年货,家里焕然一新!就盼着今天过春节。

  春节是一个团圆的日子,一家人欢聚在一起,嗑着瓜子,吃着糖果,抱着饺子,看着春晚的晚会。按照我们东北的传统*俗,这饺子馅儿可是不能马虎的:馅儿里放硬币,谁吃到谁就会财源滚滚;馅儿里放花生,谁吃到谁就会升官发财;馅儿里放糖,谁吃到谁的日子就会变得甜蜜蜜的。

  大年三十这一天的晚上,在街道上每家每户都会挂上亮堂堂,红彤彤的灯笼,表示在新的日子里红红火火;大门上要贴鲜艳的红色对联,表示祝福我们的日子会像对联上说的那样吉祥如意。到了晚上,饺子已经就位。在那些白白嫩嫩的饺子中,只有10个饺子中有花生。爸爸把包好的饺子倒进沸腾的锅里。过了一会儿,丰盛美味的饭菜摆在了桌上,饺子也一盘一盘的摆在桌上。家人们每个人都面带笑容,高高兴兴的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只见那圆滚滚的饺子口水直流,我连忙夹了几个饺子。妈妈和小姨一开始第一个就吃了双花生,紧接着老爷、爸爸、哥哥、大宝和我都吃到了花生,一声声欢呼,一阵阵欢笑在客厅里徘徊中。等到晚上十二点儿,鞭炮声一次次响起,我和哥哥都想下去玩,可妈妈说:“今天是你们的本命年呦!你们晚上不可以出去,不可以看星星和月亮!”妈妈说完,我们俩只能乖乖的继续守岁了!收到了好几个红包的我觉得过年真好!不一会儿随着鞭炮声结束了,春节联欢晚会圆满落幕了……大家都回到各自的的房间睡觉去了

  我喜欢春节,喜欢和家人团团圆圆的在一起。因为家里每时每刻都洋溢着幸福。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 5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俗。我要介绍的*俗是家乡新年时的过庙会。

  新年,大家都不陌生,但新年的时候家乡都在干什么呢?我们家乡新年的时候会过庙会。

  过庙,乡称“赶庙”,“赶会”。在新年的时候,家家都会穿着新衣到庙会上去看一看。小孩子们去了,像撒了欢一样,庙会上有各种稀奇的玩意儿,孩子们走到这,停一停,走到那儿,睁大眼睛瞧一瞧。一切事物在孩子们眼里都变得稀奇古怪。大人们则是互相聊一聊今年的收成怎么样,非常热闹。

  河北庙会的*惯由来已久,甚为普遍。以前河北一年就有72次庙会,旧时的庙会很复杂,有的还带着较浓的宗法观念和封建迷信色彩。而现在,人们将庙会当成了一种“旅游”和自我娱乐场所。像高跷、狮子、龙灯、旱船、跑驴、竹马、杂技、武术等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形成,多在庙会期间表演。同时,各地的“过庙”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比如:安国药王庙会,张北骡马大会,涉县娲皇宫奶奶庙会等。

  过庙既进行了物资交流,又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 6

  盼呀盼,新年终于到来了。欢乐的气充盈着我们家,整个家里的样子经过一番打扫焕然一新,我写的新对联贴在了门口。当然,来我们家拜年的人也络绎不绝,这也为我们家增添了不少喜庆气氛

  不过,我发现一个问题:来我们家拜年的人吃剩的糖纸会四处乱扔,妈妈却不劝阻。我向妈妈提出了心里的疑惑,还自告奋勇地去拿扫把。妈妈却一把拉住:“我不要去扫这些糖纸,这个不能扫!”不能扫地?真是奇怪。我理直气地反问道:“妈,我们家‘扫房’时不是弄得*干净净吗?要是这么个脏样来待客怎么能行?”

  妈妈语重长地说:“这个就是不能扫,至于为什么,你自己上网去查吧!”

  于是,我真的去网上找到了答案:原里糖纸代表着财气,如果扫出门,就相当于把财气扫出了门,所以不能扫糖纸。

  我还在网上找到了过年的多项禁忌,比如初一不能喝粥,因为这代表一年四季穷苦,是不吉利的;比如不能吃红薯,因为这代表着眼睛会出火毒;比如过年不能吃药,这个像象征着这一年会疾病缠身。还有一些言语上的禁忌,例如有船的家庭新年时不可以说“翻”这个字,因为这会让船翻掉……

  原来,过年也有不少学问,只要你用心发现,就能发现它的乐趣所在。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 7

  一到过年的前几天,老家的村庄里总是热闹非凡,因为大家都聚集在一户人家里,准备轮流打糍粑。

  奶奶排到最后,所以前面我只在别人家看看做法,偶尔帮一点小忙,步骤还挺简单:把蒸了五到六个小时的糯米倒入一个很大的石窝子里,请村里的二到三个壮汉,分别拿着又粗又长的木棍,一般都是两个人砸,因为这样更有序,有时嘴里还唱着歌,特别有气氛。当糯米砸到没有一颗糯米的时候,就可以不砸了,这下糯米,可不粘石头,全粘到木棍上了,一个奶奶用绳子将粘在棍子上的糯米弄到了一个装很多面粉的框子里,这下,上面粘了面粉的糯米团算是被征服了,不再那么粘了。现在开始分工啦!一人把糯米团分成几个小团,要均匀,再请几个人,把小团放入模具中,也可以在把小团子放进模具之前,先放松柏叶,这样正吉祥,这小团子必须要非常用力压。这样才能有印子出来,最后在糍粑的正中间点上可以吃的颜料,糍粑便做好了。

  刚打出来的糍粑可以生吃,也可以用糖煎糍粑,煎到焦黄就可以吃了,一口下去,甜甜的,香香的,这可是过年的时候,我最爱吃的美食,不仅是我们家的大人还是小孩,别人家的大人还是小孩都特别爱,最爱的还是糖煎糍粑。

  这糍粑,象征着团团圆圆,也代表甜蜜的生活,吃着糍粑,我觉得我自己好幸福!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 8

  在安徽,春节差不多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的,这是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候,人们忙碌了一整年,大部分会在这个时间赶回家过年。村子里热闹了起来。

  腊月24这天要做豆腐、炸圆子。早上起床,家家户户都飘着豆香味儿。用柴火将锅烧热,将泡了一夜的黄豆磨成糊,放入锅中再加上水。熬到微微粘稠,就可以出锅了。在正方形的木架上铺一层纱布,将熬好的糊放上去,把木架固定在老屋的房梁上,接着,开始过滤。将过滤的豆浆再次下锅烧开,放入石膏点卤,冷却后倒在豆桨布袋中,用重物压两小时,这样豆腐便做好了。烧开的豆浆也可以直接喝。

  接着,就是炸圆子。将煮好的一大锅糯米饭倒到盆里,再加入适量的肉沫、生姜沫、葱花、盐、酱油等调味品,然后用木棒搅拌,直到完全没有饭粒了,可以搓成丸子为止。把糯米饭搓成一个个像乒乓球一样大小的圆子,再撒上一层面粉,就可以放入热油中炸了。在锅中不停地上下翻动,等到圆子呈现红褐色,捞出即可。第一锅圆子一定要要装在盘中,摆放在灶台上供给灶王爷。听长辈们说,寓意是来年风调雨顺有吃有喝。

  中国还有许多节日和*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值得我们去了解。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 9

  “离家三里远,别是异乡风。”玩的祖国没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惯。故乡的清明节虽然沉浸在敬佩与思念之中,但还有些繁忙。

  清明节的早晨,回想起来是阴天,人阴沉沉,天阴森森。家门口的老桂树的一片树叶上,一滴露珠悄悄地滚落到小水洼里,油菜花随着风左右摇动着。奶奶早已起来将祭祖宗的菜肴端在一张单独的餐桌上,摆上两大碗米饭和两双筷子。在桌子正前方放一沓黄纸,是用来磕头的。到了十点左右,我们家就按照年龄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在黄纸上磕头。我们磕头时会说一些希望老祖宗祝福自己的话。

  我们吃完午饭后,爸爸妈妈就带我去革命烈士纪念馆听讲解员讲述关于革命烈士的故事,听完后会默哀一分钟。结束后,天气略微好了些。我们去了一座小山上拔野蒜,野蒜很好找,基本在半山腰那块,一小片一小片的出现在我的眼前。拔野蒜时,要把白白圆圆的根部一起拔起来,断了也没关系。我外婆做的野蒜饼不油不腻。充满野蒜味,对我来说,是家乡的味道。

  到了晚上,就有些热闹了。庙会上,灯笼挂在摊子上,串在线上;玩意儿摆在摊子里,放在小桌上;人走在庙会里,走在街道上。街上人来人往,不像以前车水马龙。孩子们在街上左右奔跑玩耍,大人们一边聊天一边挑选自己心仪的物品,老人们没什么兴趣,只是来凑凑热闹,聊聊天的。

  清明节过后,人们渐渐从思念中出来,回到了原来*静而美好的生活……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 10

  爆竹声下,扬起的是最开心的笑脸。今天是正日初一,正所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敞庐”。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

  腊月初八那天,妈妈给我们煮好了腊八粥。我和妹妹别提有多开心了,时不时跑到灶台前掀开锅看看,可妈妈总说:“别掀,别掀。等会泄气就不好喝了。”煮腊八粥呢!首先要准备材料,材料有:红枣、桂圆、栗子、红豆、大米、瓜子仁、花生米……煮腊八粥要非常有耐心,这样煮的粥才色香味俱全。喜欢吃甜的可以放些糖进去。经过一大上午的精心熬制,往里加了一大勺糖,搅拌好后,迫不及待地塞进口,可我内心的贪望早已忘却粥很烫,刚准备入口,妈妈就说道:“喝粥啊,要慢慢喝,你个急性子,跟你爸简直一模一样,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这次细细品尝,心里赞叹到:这腊八粥也太好吃了吧,大米的软糯、甜甜的红枣、可口的桂圆,与整体结合的恰到好处,真是太美味了!就这样,腊八就开心的度过了。

  转眼到了正月初一了,我定的闹钟早以亮出了它美丽的歌喉,我早早起床,醒来后,发现枕头下的什么东西露出一个红红的小角,掀开一看,原来是爸爸妈妈为我准备的红包,我打开一看,是三百元。我怀着高兴的心情洗漱完下了楼,吃过早饭,爸爸就点起了长长的鞭炮,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吃着美味的大汤圆。吃过晚饭后,我们一家坐在阳台闲聊观月,别提有多高兴呢?

  过了元宵节,年也就结束了,孩子们背着书包好好去上学,大人们,开始去工作。人们又恢复了年前般的惊碌。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精选10篇)扩展阅读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精选10篇)(扩展1)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6篇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1

  年的脚步一天天*了,春的气息一天天浓了,年前年后的一个多月里的日子里,几乎浓缩了家乡的风俗。

  在我的家乡,一进腊月人们就充满了迎春的热情。第一个节日当是过腊八,每年的这一天早晨,各家的主妇们就早早地起床,忙着洗糯米、捡各色豆类、选各种干果,备齐各种佐料,用文火慢慢熬制腊八粥,等到热气腾腾,香味弥漫整个房间的时候,腊八粥就熬好了,那份精致,那份温暖,是商店里买来的八宝粥是无法媲美的,在寒冷的冬日早晨,喝上一碗香甜可口的腊八粥浑身热乎乎的,好像年一下子就窜到了眼前,就连行走时的脚步也加快了几分。接下来的日子就匆匆忙忙起来,腊八过后,接着就是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有一个很传统的仪式,就是“祭灶”,送灶王爷上天,各家各户点上香烛,摆上贡品,在香案前念念有词:“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时有一种食品必不可少,那就是全家人都要吃的麻糖,其用意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和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说家里的坏事。沿袭了几千年的风俗,在现代化的今天也赋予了其新的含义,因为每年从这一天开始,在外奔波的亲人们无论身在何方,都会加快回家的步伐,于是“祭灶”也就演变成“聚灶”,送灶王上天变成了迎接在外游子的回家。紧接着便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了,打扫卫生,准备年货,家里要收拾得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厨房里备足鸡鸭鱼肉各色水果,按照老规矩要吃上七天,这就叫夹年饭,预示着丰衣足食,年年有余。除夕之夜把过年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剪窗花,贴对联,挂灯笼,包饺子,穿新衣,放鞭炮…在一派热闹非凡、忙乱有序的气氛中迎接年的到来。一家人边看电视边聊天,细数一年中的收获,分享一年里的快乐,这是全家人一年中最难得的相聚时刻,等到午夜时分砰砰啪啪的爆竹声响起时,人们怀着不舍的心情,带着幸福的期盼,在除夕之夜守岁,按当地的风俗,除夕之夜睡得越晚就会越健康长寿,有的甚至守岁到凌晨,一夜无眠。

  迎春纳百福,过年求吉祥。正月初一,是最热闹的最幸福的日子,大人小孩三五成群,结伴团拜,小辈要给长辈行拜年礼,长辈给孩子们发压岁钱,在一片寒喧声中,互致祝福。夜幕降落,各家各户红烛摇曳,大街小巷彩灯高挂,兴奋了一天的人们进入了甜甜的梦想,讲究个“早晨起得早,晚上睡得好”,预示着一年的**安安。接踵而至的便是走亲戚访朋友马不停蹄,直至红红火火闹完元宵,随着年的脚步款款前行,年的感觉越走越远,越来越淡了…

  家乡的风俗还有很多,希望各位来我的家乡旅游,体验民间风情。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2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而风俗则是那个地方的代表。每当思念故乡,就会想起那独一无二的味儿。

  我们这啊,当地人结婚,早晨五六点,新郎就带着他的伴郎团去迎接美丽的新娘。而新娘则必须藏好某一样东西,可以*、藏鞋等。寓意就是,早点找到,早点把你带回家,然后接完新娘,赶紧快马加鞭,务必在12点之前赶到。因为上半辈子遇见你,下半辈子与你一起。在客人吃*的`过程中,新郎新娘会挨个向各位敬酒,这样不仅是在尊重长辈,更是在攒祝福,希望这段婚姻幸福美满。

  浪漫的日子,浪漫的风俗,喜庆的日子,难忘的风俗。

  在正月十二这天,以往空无一人,冷冷清清的寺庙,在这天变得热闹非凡,人山人海,简称逛庙会。这天,老人会带着子孙来领略庙会风光。这庙会上有零食,玩具,游戏等,深受广大儿童喜爱,而他们嘴上的笑容更是受广大老年人喜爱。舞龙相信大家不陌生,在庙会上,人们带着龙套随着鼓点节奏而舞动,吸引了众人响亮的喝彩声,庙会上的套圈圈,更是简称经典。这个游戏寓意着在新的一年,我们都套出属于我们的幸运。在庙会上有卖棉花糖的、还有卖小乌龟的、小仓鼠的……孩子们一到那儿,估计把自己的家都抛到九霄云外了。

  到了清明节,各家各户团聚一堂后,出发扫墓踏青。一年多没扫墓,那野草都快比我高了,一个个都在羞辱我的身高,接着我恼羞成怒,把他们都砍了。我们小孩要从祖先坟墓旁摘取鲜花,然后把野花放在坟墓上给阿公阿太做个美丽的花冠。不仅有野花,还有野果,我带着弟弟兵们,所到之处,片甲不留,这也许是祖先们给我们的回礼,当扫完墓后,亲戚们会留下来吃一桌团圆饭再走。就当是快分别时最后的挽留。

  我的家乡的风俗最大的特点就是每逢佳节七八姑八大姨。所有亲戚都会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吃着美满的团圆饭。

  家人,有事没事就多聚聚,如果一直拖到那天。就来不及了。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3

  我的家乡在四川成都,在那儿过新年是我最开心的事情,因为这期间有我最惦记的新年风俗——“年前灌香肠,团圆饭吃香肠”。

  在我看来,川味香肠是年夜饭中最亮眼的存在。最地道的川味香肠不能直接用水煮熟。先用温水浸泡20分钟,让已经晒干的香肠吸够水份,变得松软,然后整段地放入蒸笼里。四川的蒸笼大多用竹子编成,蒸好的香肠隐隐约约带着一些竹子的清香味。盖上蒸笼盖,隔水蒸30分钟,再斜斜地切片摆在盘中。只见每一片椭圆形的腊肠晶莹剔透,红色瘦肉和透亮的肥肉相互交织在一起,偶尔还点缀着小半粒儿花椒镶嵌在中间。一阵麻香味儿随着腊肠上的腾腾热气飘散开,让我禁不住流口水了。夹一片香肠,合着一口米饭,一口咬下去。“真香!不咸不腻,还有一点点四川特有的麻味儿,融合这软糯的米香和肉香,果真是令人沉醉的味道。

  看着我眉开眼笑的吃着香肠,奶奶开始给我科普香肠的做法。首先,要做好香肠就得选好肉。奶奶总是起个大早,从菜市场原来最新鲜的梅花肉(四川叫做肩胛肉),是长在猪脖颈上面的那部分肉,肥瘦兼达。猪肉先切薄片,再拌上葱姜、料酒和酱油等调料,接着加入一些香糯米粉,淋上香油,随后放入食盐,撒上几颗碾碎了的花椒,然后开始用筷子搅拌。一边搅拌一边加入蛋清,让各种材料不容易散开。准备好肉馅,奶奶开始准备肠衣。她将干净肠衣套在家用绞肉机的管口上,套到末端的时候,放净空气,用线头扎紧。接着,将肉馅放入材料入口,轻轻转动绞肉机,齿轮搅碎了肉馅并且推动着肉丁儿一点点灌入肠衣。奶奶拿着细棉绳,每隔一段就给灌的满满的肉肠扎个小结。最后,奶奶将灌好的香肠挂在日照好又通风阳台上晾晒,大约十五天左右,我就有口福尝到最新鲜出炉的美味啦。

  四川香肠带着独有的香味弥漫在团圆饭的饭桌上,微醺着一张张笑脸。这就是我最爱的四川风俗。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4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我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寒假,迎来了寒假,那离春节也就不远了。

  春节,是*的农历新年;浓浓的年味儿其实从腊八那天就开始了。过腊八的前一天晚上,奶奶就会提前泡好好多种豆子,有的是买的,有的是一年下来种多了的,没吃完的。一大清早,太阳刚刚升起,空气中就迷漫着清烟,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都冒着清烟。熬了几个小时后;让人垂跃欲滴的腊八粥就熬好了,到那时候,不论是谁都禁不住那香味的诱惑,盛上一大碗的。

  腊八过后,就得掰着指头过日子了,大人们都在为即将来临的春节做准备,买肉,买酒,买年货,打扫房屋……而小孩就是买过年玩的小玩具。所以,就有了这样一个童谣——二十三,糖刮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过年最重要的就是“干净”,为了除旧迎新,人们会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为了给新的一年更好的寓意,会家家户户贴春联。“总把新桃换旧符嘛”

  年味越来越浓,走在路上,每户人家的门前都收拾的干干净净,大街上也到处红红火火,很多商人在店铺前放着喜庆的音乐,向买家推荐寓意好的春联,一片欢声笑语。好不容易熬到了春节,到了除夕校,一家人欢聚一堂,吃着年夜饭,看着电视,一起守岁。“咚”随着12点钟声的敲响,新的一年正式向我们走来,伴着钟声,重头戏来了,爸爸点燃了烟花,顿时各色各样的烟花把天空装扮的花花绿绿,礼花直冲云霄,“嘭”一声全炸开了,天上顿时五彩斑斓的。又一股冲击般的银光吸引了我的眼球,它向上喷着,落下的火花在空中绽开,向成千上万从空中掉落的珍珠,美极了。

  大年初一那天,小孩都争着去给亲戚拜年,说完新年祝福语后,大人们也就自然的拿出了红包。

  春节最有意思的就是小鞭炮,三五个小伙伴一起,点了小鞭炮再往人家院子里一扔,“啪”一下,鞭炮就在院子里炸开,里面的人吓了一跳,便会出来找人,这时,几个人就一哄而散,让人找了个空。

  伴着欢笑,年结束了。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5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校长和老师们:

  你们好!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要到中秋节了。

  中秋节,是一个一家团聚的日子,对许多人来说,这个日子是非常快乐的,幸福的。在这个日子里,不仅月亮圆了,我们的家也团圆了。正所谓人们常说的一句诗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在这样一个快乐而且温馨的节日里,希望大家能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一朵鲜花的绽放需要无数汗水的浇注,一份伟大的成就需要无数人的共同努力。

  中秋最美是亲情。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讲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诉说着人们同一个心声:亲情是黑暗中的灯塔,是荒漠中的甘泉,是雨后的彩虹……

  中秋最美是思念。月亮最美,美不过思念;月亮最高,高不过想念。中秋圆月会把我们的目光和思念传递给我们想念的人和我们牵挂的人,祝他们没有忧愁,永远幸福,没有烦恼,永远快乐!中秋最美是感恩!无须多言,给父母一个微笑,给亲友一个问候,递上一杯清茶,送上一口月饼,这是我们给予父母最好的回报。感谢父母给予的生命,感谢父母给予的培养……老师们,同学们,这个中秋,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度过!心怀感恩!感恩一切造就我们的人,感恩一切帮助我们成长的人!心怀感恩,我们才懂得尊敬师长,才懂得关心帮助他人,才懂得勤奋学*、珍爱自己,才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老师们,同学们,中秋最美,美不过一颗感恩的心!中秋最美,美不过真心的祝福!让我们在这个中秋学会感激!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6

  “离家三里远,别是异乡风。”玩的祖国没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惯。故乡的清明节虽然沉浸在敬佩与思念之中,但还有些繁忙。

  清明节的早晨,回想起来是阴天,人阴沉沉,天阴森森。家门口的老桂树的一片树叶上,一滴露珠悄悄地滚落到小水洼里,油菜花随着风左右摇动着。奶奶早已起来将祭祖宗的菜肴端在一张单独的餐桌上,摆上两大碗米饭和两双筷子。在桌子正前方放一沓黄纸,是用来磕头的。到了十点左右,我们家就按照年龄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在黄纸上磕头。我们磕头时会说一些希望老祖宗祝福自己的话。

  我们吃完午饭后,爸爸妈妈就带我去革命烈士纪念馆听讲解员讲述关于革命烈士的故事,听完后会默哀一分钟。结束后,天气略微好了些。我们去了一座小山上拔野蒜,野蒜很好找,基本在半山腰那块,一小片一小片的出现在我的眼前。拔野蒜时,要把白白圆圆的根部一起拔起来,断了也没关系。我外婆做的野蒜饼不油不腻。充满野蒜味,对我来说,是家乡的味道。

  到了晚上,就有些热闹了。庙会上,灯笼挂在摊子上,串在线上;玩意儿摆在摊子里,放在小桌上;人走在庙会里,走在街道上。街上人来人往,不像以前车水马龙。孩子们在街上左右奔跑玩耍,大人们一边聊天一边挑选自己心仪的物品,老人们没什么兴趣,只是来凑凑热闹,聊聊天的。

  清明节过后,人们渐渐从思念中出来,回到了原来*静而美好的生活……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精选10篇)(扩展2)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作文(精选10篇)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作文 1

  过完了春节,又迎来了元宵节,在这一天,人们都要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逛庙会,其乐融融。妈妈今天早早地就准备好了晚饭,一家人吃完元宵后,兴致勃勃地来到公园看灯展。

  今年的灯展很特别,因为灯笼大多数都是由新华门、公园、建二小学的学生和家长共同制作的,有4500余盏形式多样的花灯,我很期待看看他们的作品。

  来到了公园,灯如海,人如潮。皎洁的月光,当空照着公园,使公园更加清新亮丽。里面的人们,你挤我,我挤你,我的脚跟挨着你的脚尖,争着抢着拍照。各种各样的彩灯,琳琅满目,悬挂在树枝和电线上,更显得栩栩如生,漂亮极了!这简直是灯的世界,人的海洋!我们来不及细看,就被人群推着向前走。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小狗造型花灯,只见他昂首挺胸,似乎在对人们说:“我可爱吗?”我还没有看够,就被闹闹嚷嚷的人群卷到了一盏鲤鱼灯前,它的鳞片闪闪发光,嘴巴张着,好像在给人们拜年呢!

  再往前走铺展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美丽无比的图画——湖,这湖水在灯光的照耀下,美不胜收,五彩缤纷的花灯倒影在湖水中,是那么的迷人。

  公园的各个角落都布满了花灯,就连马路上也有许多花灯。在这么多花灯里,要说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一盏莲花灯。它里外有三层,粉色的花瓣,金黄的花蕊,碧绿的荷叶,凑成了一朵美丽的莲花。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赞美莲花的语句,“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至清至纯。”月光下的莲花像璀璨的明珠,她那柔柔的身姿吸引着我,让我迷恋。

  周围观赏花灯的人们不时传来惊奇的赞美声,不知不觉已经观赏两个小时了,时间也不早了,观看灯展的人们依旧是那么多,闪闪发光的彩灯,照得黑夜如同白昼,是啊,这么美丽的花灯怎能不让人陶醉?最后我和爸爸妈妈还是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彩灯闪烁的公园。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作文 2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哇!”随着一声清亮的哭声,我的小表弟降生了,外公外婆看着这么个大胖孙子,笑得都合不拢嘴,舅舅手忙脚乱的照顾着小表弟和舅妈。

  报喜

  外婆突然想起了什么大事,笑眯眯地对舅舅、外公说:“哎呀,我把这事儿给忘记了,你们赶快上街去买三十份鸡蛋和三十份喜饼。”舅舅马不停蹄的赶向批发市场。一会儿提回了大包小包的喜饼和鸡蛋。

  我好奇地凑过去看了看,发现每份鸡蛋都是十个,喜饼也都是每份十个,我疑惑地问外婆:“为什么每份都是十个呢?”外婆耐心地回答道:“十意味着十全十美。”我还在疑惑不解时,外婆又催促舅舅:“你带上喜饼和鸡蛋先到你岳父岳母家报喜,再到其他亲戚家报喜!”

  洗三朝

  小表弟是在医院出生的,出生的第二天,舅妈就抱着小表弟回家去了,刚走到楼下,外公就在楼下放起了鞭炮,“噼哩啪啦”的鞭炮声把街坊邻居都给吸引来了,大家都乐呵呵的,都向外婆讨喜糖。外婆连忙把事先准备好的.喜糖拿出来,分给大家,大家一边吃喜糖,一边恭喜外婆家添丁了,外婆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里都荡漾着笑容。

  小表弟出生的第三天,我看见外婆早早地起床在厨房烧开水,水烧好后,只见外婆又端来把椅子搭脚,拉扯端午节插在门上的艾叶,外婆把干艾叶洗干净,然后把艾叶放进洗澡盆里,倒入刚烧开的热水,不一会儿清澈无比的水一下变成了淡黄色,外婆又找来几枚铜钱放进澡盆内,不停地搅拌,等温度适中就把小表弟放进去。小表弟洗完后,外婆把事先准备好的鸡蛋,剥了壳,在小表弟身上滚来滚去,嘴里还念念有词地说:“滚滚手,样样有,滚滚腰,步步高……”小表弟穿上新衣服后,甜甜地睡着了。

  洗九朝

  洗九朝这一天,是最热闹的。所有的亲朋好友都提着肉、蛋、面等上门来道喜。特别是小表弟的外公、外婆更是带来了许多新衣服和新鞋子,还有婴儿睡的婴儿床、学步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等,真是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外婆还请来了两个年长的婆婆为小表弟洗澡。边洗边吟唱,诸如:“洗洗头,做王候;洗洗身,变富翁;洗洗手,荣华富贵全都有;洗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洗洗脚,身体健康不呷药……”外婆还给婴儿的嘴唇上涂丁点黄莲,意味着小孩将来的日子先苦后甜,小表弟洗完澡后,外婆为他换上了崭新的衣裳,带上银镯子和银锁,抱着小表弟去见亲朋好友。亲朋好友在客厅里吃着面条,看见小表弟来了,赶紧起身把事先准备好的红包塞给了小表弟,这红包又名“百岁包”,保佑小孩子长命百岁。在一阵嘻闹声中,庆祝小表弟出生的仪式结束了,客人们临走时还不忘留下祝福……

  各地有各地的风俗*惯,如果你来到我的家乡,你一定也会被这些风俗迷住。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作文 3

  元宵节快到了,在星期六的晚上,妈妈、阿姨、姐姐、哥哥和我一起去金山湖赏花灯。我们来到了金山湖,门前人流如潮,灯火通明。我们迈着急切地脚步走了进去。一进大门我就看见五光十色的灯兴奋极了,一个个的小灯挂在道路两旁的树上非常地美丽耀眼。据妈妈介绍,彩灯节共展出大、中、小型灯组44个,氛围彩灯五大类*1万盏。

  听妈妈收集来的资料介绍这次灯会分为四大篇章:一篇为蛇仙恋系列灯组,展示以《白蛇传》故事为主线的彩灯;第二篇为童话爱情灯组,有俏皮可爱带来浪漫爱情的丘比特之箭,有美丽公主之吻解除诅咒的青蛙王子,也有甜蜜蜜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第三篇为新春颂歌,有二龙戏珠、喜上眉梢、花开富贵、群龙贺春、金玉满堂等各种瓷器灯、扇面灯、贴地光雕、动感光雕;第四篇为人间银河,灯组主要以各类氛围彩灯装饰的树木、草坪,使整个园区流光溢彩,美不胜收。两个灯组创下国内灯展最长纪录:《玉龙腾跃》灯组取材《白蛇传》中的白蛇和峨眉山、昆仑山、金山等几座名山创意设计。白蛇以卡通和拟人化的风格出现,美丽、可爱,长度达0。5公里,并以蛇身将几座名山连成一体,场面恢宏、巍巍峨峨。成为目前所知的国内最长的白蛇题材彩灯。

  腿走得太累了,我就吵着要停下来休息,看见人们围成一堵人墙,兴致勃勃地观看戏曲演出。今天的戏曲演出是《梁祝》。台上演员表演得无比精彩,台下观众看得津津有味。

  ”妈妈,这里可以放河灯呢!“在金山湖边我惊喜地叫来大家。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壮观的放河灯的场面激动极了。在*滑如镜的湖面上,一盏盏河灯好像载着大家的美好愿望从岸边无声地滑向湖中央,星星点点随风流动。

  快八点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金山湖,但观灯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各种彩色的灯好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彩。我们度过了一个美好难忘的夜晚。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作文 4

  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的家乡湖南有一个特别的年俗——舞龙灯。

  很久以前,农村非常落后,没有通电,过年又是农闲的时候,人们为了庆祝春节,就有了舞龙灯的年俗。

  制作龙灯先要编织一些圆柱形的灯笼,一个灯笼就是一节。龙灯的长短不一,可以任意组合,一节一节用红绸布连接,每一节要固定一根竹竿,方便舞龙人扛举,在灯笼里插上蜡烛,龙灯就完成了。龙灯前面的排头兵是形式各式各样小灯笼,有小鱼、虾、椭圆形的、五角星的……各式各样、五花八门,几乎没有重复的。要想舞龙灯舞得好看,可要下一番苦功夫。每个人在舞龙灯中都不可缺少,大家要相互配合。舞龙头的人要掌握好节奏,快一点不行,慢一点也不行,稍有不慎,整条“龙”都会倒下。

  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舞龙灯的队伍就出发了。天渐渐暗下来,人们怀着喜悦的、期待的心情,等待“龙”的到来。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忽然,在对面的羊肠小道上,一条红通通的长龙映入人们的眼帘,足足二三十米长。只见那条长龙一会儿俯冲直下,一会儿盘旋飞转,形成一个S形曲线,那条长龙不断地翻转,舞动,然后直冲云霄,人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生怕这条长龙真的挣脱飞走。仿佛是真龙在空中飞舞,令人心潮澎湃。舞龙灯的队伍越来越*,敲锣打鼓的声音越来越响,人们屏息凝神,望着声音的方向,等待着龙的到来。忽地,一颗璀璨的龙珠在黑暗中出现,龙来了。一眨眼,龙就来到了眼前,龙头巨大,两只眼睛炯炯有神,直射出两束光芒,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龙绕着龙珠盘旋,随着鼓声的加快,龙的动作越来越快,看得人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不时拍手叫好。到处是雷鸣般的欢呼声、掌声,热闹极了。

  如果遇到有喜事的人家,舞龙头的人会说祝福、赞美的话。比如乔迁之喜,“老龙背上三路黄,主人家坐的好屋场,坐到龙头出天子,坐到龙腰掌朝纲。老龙背上三路鳞,今天来到主家门,一生桃李满天下,强将手下无弱兵,子女教育搞得好,个个名牌大学生”。说的主人开心,就会给红包、糖果和一些粮食。如果有人家往年不太顺利,主人家会请风水先生杀一只公鸡,鸡血绕房子滴一圈,再请龙灯绕房子转两圈,是为了去掉晦气,希望来年顺心如意。不管去年过得怎样,人们都希望来年顺利,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夜已经深了,但人们的心好像还凝聚在这条巨龙的身上,不愿离开。

  在漆黑的夜里,这样一条长龙带着人们美好的心愿飞舞着:愿新的一年吉祥、欢乐,家人**安安,事事顺利。舞龙灯的场景,也深深记在我的心中。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作文 5

  “正月十五闹元宵”。汉明帝永*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俗随着佛教文化的扩大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期,元宵张灯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独有的风俗。而元宵节拉兔子灯,则是因为兔子灯里的兔子代表着月亮上的玉兔。正月十五既是元宵佳节又是月圆之时,兔子灯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美好期盼。

  拉兔子灯也是许多上海人儿时最有味道的元宵记忆。夜晚,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在弄堂里拉兔子灯。钢丝弯出的兔子架,白宣纸贴出的兔子毛,木轮滚出的兔子脚。

  去年元宵,为了追寻那一丝记忆中的上海味道,妈妈买来了制作兔子灯的材料包,过一个上海味儿的元宵。我取出材料包中大小不一的钢丝圆环,将两个的椭圆交叉,在交点处用黏土固定,把两个稍小的圆环粘在椭圆环的前后两端,就做好了兔子灯的身体。在身体的一端,把两个圆环呈30度角固定在一起,顶端岸上一对长长的椭圆形耳朵。两个最小的钢圈交叉固定后粘在身体的另一端。然后再将带有蜡烛的底座安在兔子底部。最后将整个兔子架上糊上白色宣纸条,贴上红红的眼睛,揣上绳子,一只可爱的兔子灯就完成了。

  我和妈妈把兔子灯拉倒花园里,点上蜡烛。皓月当空,草坪上,无论是手工兔子灯,还是流水线生产的兔子灯,都闪烁着属于自己的光芒。万家灯火将夜晚照亮,我仿佛来到了一个充满童趣的世界。

  那个夜晚,草坪上一个个欢乐的身影,成了我最美好的元宵记忆。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作文 6

  时间过得好快,春节已经过去了,终于到了元宵赏花灯的时候了,大家激动极了,迫不及待地向长廊走去。

  我们一行人来到了长廊中,就仿佛进入了灯的海洋。我们遨游在灯海之中,到处充满了节日欢乐祥和的气氛。那些灯有的又红又大,喜气洋洋;有的活泼可爱,甜美可人。

  同学们拿着做好的花灯,有的用布做,有的用纸糊,有的用纸杯,有的竟用废弃的材料做,他们的想象力真是丰富,真让人啧啧赞叹,同学们都是环保的好朋友呀!不仅材料环保,而且个个栩栩如生、生机勃勃,有活泼可爱的兔子花灯,威风凛凛的老虎花灯,形象逼真的龙灯,古色古香的官灯……真是形态各异,五花八门的。同学们真是心灵手巧,让人拍案叫绝啊!这些同学的奇思妙想都展现在我们眼前。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美丽的花灯一个接一个,铺成了一条向成功前进的路,向成就拼搏的阶梯……。

  参观完后,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到教室,到现在还意犹未尽。那些灯已经变成了我心中的一座灯塔,守护着我,穿过黑暗,迎接黎明……。

  “哇“不知是哪位大嗓门,把大家都引了去,我也循声走去。哇,好多可爱的小羊呀!喏,它们真是俏皮可爱,有的圆头圆脑,胖乎乎的;有的又瘦又小,却精神饱满;有的懵懵懂懂,一副“云里雾里”的样子。这时,一个做工精细的,小巧玲珑的“绵绵小羊”被风吹入我的视线,我瞬间被吸引住了,它似乎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大大的,黑黑的眼睛中透出一股灵气,虽是画的,却如此逼真,弯弯的羊角,十分俏皮,头高昂着,似乎在看蓝天,白云,又像在引吭高歌;身子挺着,坚定不移地战在寒风之中,可真像个小军人;它似乎抬脚就能奔跑,张嘴就能叫唤,低头就可以吃草,抬头就能看云。那双眼睛紧盯着我,像在我我:“你开心吗?”“我漂亮吗?”我不紧奇怪的看着它,嘴中却不由自主地呢喃起来。当我感觉它似乎对着我笑时,小徐和小肖正好走过来,叫了我一声,才把我拉回现实。

  灯给我快乐,灯给我幸福,给我指明前进的道路!元宵节这一天过得非常的愉快!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作文 7

  昨天,终于有时间和爸爸一起去淹城看灯展了,一路上我对灯的美丽和淹城的风景十分憧憬,想一下子就飞去一睹为快。好在爸爸似乎也和我有一样的心情似的,车也逐渐开得快了起来。

  我随着爸爸的车到了淹城停车场,透过车窗看到的是古色古香的城池,在绿树的掩映下显得分外有情调。

  我们从南门进去,映入我眼帘的是:广场上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彩灯和拥挤的人群,真是灯的世界,人的海洋。这不由让我想起了一首诗:“火树银花闹全城,万头攒动赏花灯,莫怪人称第一景,亿兆星斗灿龙宫。”

  我被这仙景吸引着,随着人流往里走。一会儿,我被挤到了“八仙过海”的灯边:铁拐李用他的拐杖当船,自己稳稳地站在上面,神态安详;吕洞宾投入一只萧,自己站在上面;韩湘子是把花篮当船,也稳稳地在上面坐定……真正让我体会到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意境。

  我随着人流继续往前走,“年年有余”灯呈现在眼前,只见这个灯的造型更是活灵活现:前面的两条大金鱼的嘴张张合合的,好像在向大家祝福呢!我还一时搞不懂“年年有余”的含义,便问爸爸,他给我作了这样的解释——我们每年过年的饭桌上一定都有鱼,而且都不吃完,象征着年年有吃不完的余粮的吉兆。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呀!

  咦,这里怎么有一座***城楼啊,是不是我到了北京了?仔细一看,哦,原来是我来到了另一盏灯的旁边!只见“***”前有很多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跳舞,我看到这些人的张张笑脸,就好象看到了人民的富足,祖国的繁荣。又向前,我到了“玫瑰有约”的灯前,丘比特站在一个小伙和一个姑娘旁边,后面还有个心心相印的图饰。传说爱神丘比特的箭射中了一个小伙和一个姑娘的心,他们就相爱了,不离不弃地生活着。我虽然不太懂是什么含义,但看到爸爸和妈妈的恩爱,想必这就是最好的见证吧!

  在灯的世界里,有太多的灯让人们留连忘返,有太多的灯引起人们的遐想,有太多的灯显示当今社会的繁荣……那一盏盏璀璨发光的彩灯,把每个人的心都照亮了,每个观灯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和爸爸也带着对未来的遐想,带着对武进的希望,踏上了回家之路。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作文 8

  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叮咚叮咚”,快乐迈着无声的步伐悄悄。

  降临在人间这个仙镜,在这缤纷的世界里,我们迎来了元宵节,对了,在元宵节里,“花灯可是主角哦!

  站在远处,连串的花灯好似两条五颜六色的长龙,直朝街道的尽头游去,它又像彩链,缠绕在两旁的“圣诞”树上,发出夺目的光彩,好象照亮了全世界,它还像银河,望不到尾,而我们只是岸边的绿叶,静静地欣赏着映在河面上闪烁的星星。

  小摊边,马路两旁,街道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我好不容易才挤进了人群,欣赏那美丽的画卷,一只小黄牛闯入了我的视线,定睛一看,这只小牛花灯可爱极了,蓝色的羊毛般的头发,两颗乌黑的眼球好象在滴溜溜的转着,还有那张可爱的嘴,大大的张着,好象什么事让它开心地合不拢嘴。更有趣的是那一对牛角,金黄色的,像金色的牵牛花,不停地打着转,让人心旷神怡。

  除了小牛花灯,别的花灯也不差,一个个都在争奇斗艳。瞧!那只小老鼠花灯,胸前挂着金色的带子,咧着嘴,在欢呼我们的到来。长长的耳朵,红红的眼睛,白白的绒毛,这一下子让我们联想到了小白兔,它们前面露着两颗大暴牙,耳朵竖的笔直笔直,好象正在思考什么。脸谱灯更是不落后,托着长长的丝带,随风飘动,好象展现在我的眼前,一半脸黑,一半脸白,使我一下子没有回过神来。更惹人喜欢的还是星星灯,它全身金黄,十分耀眼,时不时的闪烁着奇异的光芒,它不禁让我想起了***,它总是保持着自己的本色。在夜空也是如此,它总是站在月亮旁,虽然没有月亮那样亮,给故乡照得分外亮,它是纯洁的,招唤朋友,一起照亮人间。星星给月亮陪衬出更加绚烂的色彩。

  好一个镇海的灯会,它不仅是一个灯的海洋,而且是个人海,无数的灯和无数的人聚在一起,构成了景色奇异的灯和人潮。这也不正标志着,我们镇海的经济在发展,吸引了许多游客。我们在灯的海洋里尽情地欣赏。

  我完全沉浸在灯的海洋。渐渐的,天下起了毛毛细雨,风轻轻地吹着,我的心也随风儿飘向美丽的城堡。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作文 9

  清明节的*俗是丰富有趣的。我家乡的清明节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当然是扫墓了。清明节这一天,我们会来到墓前,献上一束鲜花,烧上一些纸钱,借以表达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祝福他们在天堂的那一边能够和我们一样,幸福和快乐地生活着。此时,我们不禁会回忆起他们曾经和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那些画面仿佛还历历在目,想到这些,我不禁潸然泪下。当然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更应该去瞻仰民族英雄,为共和国的烈士扫墓。如果没有这些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不会有我们的美好未来。我们用这种方式寄托我们的哀思,继承先烈们的遗志,以高昂的精神面貌,投身到学*中去。青山肃立,绿水长歌,我们将永远铭记和颂扬革命先烈的事迹,继承先烈的遗志,将来更好地为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故有“清明前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农民伯伯在清明前后种下自己的希望,期待秋天会有好收成。人们也会纷纷栽下了一株株小树苗,美化自己的家园,使神州大地变得更加郁郁葱葱。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春天把五彩缤纷的颜料四处泼洒,万物复苏,万紫千红。我们趁着这美好时光,带着相机,去山上,田野踏青,寻找春天的足迹。

  清明时节,风筝也耐不住寂寞,凌空而飞,翩翩起舞,绽放于蓝天,如鱼得水,俯仰漫游。小朋友们手里拿着风筝,一个个欢呼雀跃,放飞了童心,放飞了快乐,放飞了希望。

  这就是家乡的清明节,我们用扫墓、踏青,放风筝等各种活动来度过这个美好的节日。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作文 10

  七点刚过,我们就来到新市区看花灯,这里人山人海,花灯會种类繁多,设计新奇,造型各 异,市**前的整个街道火树银花,璀璨夺目,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们前来观赏;有做生意的人早早来到摆好摊位,有的坐车从几十里路的农村赶来,还有的小孩骑在他爸爸脖子上,手拿着糖葫芦边吃边看。八点多钟,在市委大楼旁边一朵朵绽放的礼花腾空而起,哇!好美的夜空呀!只见深蓝色的天空布满了五彩斑斓的礼花,开放的礼花如一个个彩球,似一朵朵雪花,像一颗颗拖着彩带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的如同白昼一样,把元宵之夜变得无比美丽,我简直被迷住了。

  一颗颗五彩的礼花腾空而起,礼花炸开以后,一朵朵纸花飘落下来,甚至有的纸花还带着一颗颗亮闪闪的东西,真像一颗颗彩色的流星;有的礼花炸开以后是双层的,接着变成动物形状 了;有的炸开以后就像下起了流星雨,刷刷地往下落;还有的如同一道道彩色的金环,把天空变得光彩夺目,整个市区都沸腾了…… 五彩的花灯被高高的挂在了半空中,闪着耀眼的光芒。美丽的花灯给这里增加了秀丽的色彩。这些造花灯的人手还真巧,什么羊形、龙形,拖拉机耕田形的……都能造出来,真了不起。

  当我们看到一半时,我惊讶地叫了一声,因为在花灯里,这个是我见到的最有意思的是:花灯里居然还有三只活羊,灯箱里还有一群小鸡,据介绍,它们是从国外引进的新品种呢!真让我佩服不已。有些大胆的人甚至还过去摸摸它,而那些羊只是晃晃脑袋,不时地抬起头“咩—咩—”地叫唤两声,然后又继续吃它的草,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当我们往回走时,看到一群人在猜灯谜,其中有一个字谜是:天下人间會七星,我和爸爸妈妈猜了许多次也没猜中…… 时间不知不觉已过去了三个多小时,但我们一点也没觉得累。 啊!今年的元宵节之夜真美呀!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精选10篇)(扩展3)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12篇

  我的家乡吉林省汪清县,是个美丽富饶的小县城,这里居住着热情豪放的东北人,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民风民俗。

  东北最不同与其他地区的就要数房屋了,别的地区都睡软绵绵的大床,而东北则睡在那长6至7米,宽3至4米的大硬炕上,据说有利于腰背。炕下有一条空洞连接着灶台,烧火时,煮饭和热炕两不误,坐在热腾腾的坑上吃着香喷喷的米饭,别提多享受了。东北几乎每家每户的都有口地窖,规模也不大,就是用来存放些土豆、白菜类食品。我还经常下去探险呢!东北的房屋体现了东北人的性格,根本不分那些厨房、卧室,中间只是一墙之隔而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北的房屋其实没有客厅,客人来了就把他往炕上招待,绝对会让你倍感亲切。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我最爱吃的就是小鸡炖蘑菇,还有猪肉炖粉条,相信也是每个东北人的最爱。大概是因为东北气候偏冷,所以才爱吃这种高热量的食物吧。,特别是酸菜,绝对口味独特,独一无二,每当有客人来时主人都要做酸菜炖排骨再加上味道独特的小菜来招待客人,保证你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不仅东北的美食让人赞不绝口,东北的.“二人转”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独特的唱腔和奇妙的舞步构成了小到十几岁儿童,大到七八十岁老人的群众舞台。每个东北人都“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可见二人转对东北人的影响尤为深刻。“二人转”不用舞台,不用服饰,随时随地都能来上一段,怪不得人人都喜欢。最让我骄傲的是连小品演员赵本山也来自东北,唱的一手好二人转,红遍大江南北。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东北的这片土地养育了豪爽、不拘小节的东北人。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民族文化构成了我们美好的*。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体验独特的风俗*惯。

  说起咱家乡的风俗,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那就拿过春节的风俗来向大家介绍吧!

  春节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家乡人叫这一天为大年初一。大年初一这一天,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而且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这也是节目的'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让人们感到愉快,在新的一年里为人们带来吉祥。

  春节还有一个*俗,当然就是吃饺子了!为驱邪恶,图吉利,饺子必须要煮得多还得有余,饭后还要在锅里放上几个馒头,这些都意在年年有余。要是饺子煮破了,不可以说“破了”要说“挣了",就是赚了的意思。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两碗,意思是希望新的一年里家里人丁兴旺。吃饺子时还有许多乐趣呢!新年里吃的饺子里包有枣子、栗子、钱、花生米等物质。吃饺子时吃到的第一个饺子里包有什么象征物质,新的一年里就会像物质象征的那样。如果吃到红枣,新的一年里就会红红火火勤劳致富;吃到栗子,就意味着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做事有干劲;吃到花生米,就意味着长命百岁,行大运;吃到钱,那就意味着发大财,日子红红火火……不管谁知道哪一种,大家都会衷心的祝贺。如果是小孩吃到钱,那就代表学业有成,大家都要祝贺他(她)。

  春节时还有拜年的*俗,大家互相问好,晚辈向长辈问好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还有用手机发短信、打电话拜年,给别人送上美好的祝福。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春节风俗。你们的家乡也一定也有许多独特的风俗吧?那就把你们家乡的风俗也结介绍给大家听听吧。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个地方都有各个地方的风俗*惯,我想要介绍的是我家乡的风俗。

  阳光从稀疏的树叶照进房间,在房间里留下了斑斑点点的阳光,这就是除夕的开始。

  大人们最忙碌的时间,也正是早上。大人们有的贴对联,有的包饺子,有的为年夜饭做准备,每家都会派一名代表去拜年,我们几小孩都会像跟屁虫似的跟着大人,这家收个红包,那家拿点吃的,格外兴奋。

  到了下午,我们黏着大人拿钱买鞭炮,钱到手后,我们就浩浩荡荡的去买鞭炮了,鞭炮的种类数不胜数,在货架上奇峰罗列,姿态万千,令人头晕目眩,眼花缭乱,什么刮炮啊,摔炮啊,冲天炮啊等等。等“大队部”到家时,已经接*年夜饭的时间了。

  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好热闹,大人们敬酒敬饮料,小孩子则狼吞虎咽的吃着饭,生怕比别人慢了半拍。年夜饭过后,辛苦了一天的大人们也该放松一下了。有的在麻将房里搓麻将,有的在厅里看春晚,而我们最兴奋的,无疑是收红包了,太爷爷,外公,二外公,四外公,舅舅,二舅舅,三舅舅,大姨,小姨的红包让人领到手软。领完红包后,我们就在外面放花炮,“砰砰砰”,“哈哈哈”,时间在欢声笑语中悄悄流逝了。

  新年即将到来的最后几分钟,大人们拿出烟花。在最后十秒倒计时,我们的心情格外激动,“10,9,8,7……”时间一秒一秒的流逝着,我们的'心情也是一秒一秒的激动了起来,最后倒计时,所有人已经做好了放烟花的准备。“3,2,1,0”,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新一年的到来令所有人兴奋不已。烟花在空中华丽的盛开,像绚丽的花儿一般在空中绽放。烟花完美谢幕,这也算是为去年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门前堆放着昨夜的烟花爆竹,人们看见的,只有一堆废纸,却不知道昨天这里发生了多么令人兴奋的故事啊,也许除夕的美好时光只有一天,但那美好的回忆却是永不磨灭的!

  过年时,凛冽的寒风冻红了人们的小手,却冻不住大街小巷的锣鼓与鞭炮声,更冻不住人们那似火的热情。

  大年初一早上,人们是被街上的锣鼓阵阵和那开心的叫嚷声叫醒的,而我也不例外。一大早醒来,变成听到村里大队中传来的锣鼓声,与那跳秧歌的口号声了。

  穿戴整齐,去到街上秧歌队便已开始了。走在最前面是踩高跷的人,他们一个个虽然有四五十岁了,但是他们一穿上那靓丽的衣服,踩上高跷,走到人群中,就像是二三十岁的小伙子一样,浑身洋溢着青春的色彩。

  紧接着便是扭秧歌的了,村里的一些大妈,小老。全部加入到队伍里了,他们身着粉绿色的衣裳,脸上化着妆,迈着十字步,扭着秧歌走着。村里的秧歌讲究的是跑扭结合,他们在奔跑中扭动,女的扭腰抖肩,手里的布缎一甩一甩的`,看上去既活泼又大方;男的上部抖肩,在女性的队伍中又以增添了一份阳刚之气,英俊又帅气。秧歌队是由村里的大爷大妈组成的,个个都五十多岁,可在这儿,没有人这样认为,反而看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就像是年轻人一样。她们扭腰抖肩,看得我们也不禁想参与进去。

  这是我妈一下子把我和弟弟推到队伍里,只见弟弟随着音乐摇头晃脑的,把旁边的人逗得笑个不停,我在队伍里也怪不好意思的,这是我姥姥在队伍后边说:“快扭啊!”我转头一看,哦,原来我姥也在这里边我带着我表弟溜到我姥后边,学着姥姥的动作,踏着音乐的节奏,在队伍后边儿扭起了秧歌来。扭着抖着,感觉自己的烦心事儿也抖没了,心情也开朗了许多。

  秧歌队后面接着舞狮舞龙的,只见那龙绕着人们走了一圈又一圈,时不时还走到人群里跟我们一起嬉戏。那狮子可十分活跃,一会儿从那蹿过去,一会儿又从那蹦出来。在大年初一,人们卖力的表演着,只为了人们的欢笑和将着“大年初一扭秧歌!”的*俗传承下去。

  年过完了,也许今年与明年又不一样,但这家乡的*俗是不会更改的,它会陪伴着人们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年!

  说到*最受欢迎的传统节日,大家一定会马上想到春节。而在过春节时,我们一定会履行许多传统*俗。那么今天,来谈一谈我们家乡春节的*俗吧!

  到了除夕,不管是在外打工的,还是做生意的,都会赶回来,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贴上了红红的春联。

  在贴春联时,一般都有左联、右联和横批。人们往往都会在春联上写上吉利的话语,祝愿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可以**安安,心想事成。有的门前还挂上了大红灯笼,非常喜庆。

  晚饭,摆上好酒好菜,非常丰盛,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常,大人们不准小孩子这个那个的,这一天例外,我们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吃完饭,就开始发红包了。我最喜欢这个了,爷爷奶奶发红包,爸爸妈妈发红包,哥哥姐姐也会发红包。我的'瘪口袋,一下子就鼓起来了。有了红包,我可以自己买好吃的、好玩的,当然还要留点慢慢用。

  除夕还有许许多多的活动,我们小孩子放小鞭炮,玩烟花,大人们看电视、守岁。“爆竹声中一岁除”,由此可见,燃放烟花爆竹也是春节的一大*俗。

  在夜晚,那爆竹声噼里啪啦,那烟花五颜六色,红的、黄的、蓝的……各种形状,各种颜色,增添了许多节日气氛。但现在许多人非法燃放烟花爆竹,给我们的安全带来了隐患,而且燃放的烟花爆竹还会污染空气,所以这一*俗已经被“禁止”。

  初一,是村里拜年的日子,大人小孩都穿上崭新的衣服。每家都准备茶水、糕点、烟,招待来拜年的人。一般是男的去每家每户拜年,女的在家招待。

  这一天,我都会准备一个袋子,装水果、零食和烟等,每到一家拜年,都会见人都给零食,都给递烟。都知道小孩不抽烟,也发烟,拿回家给大人抽。回到家,我的袋子里装得满满的,真是小百货店呀!

  接着几天,是去亲戚家拜年,每个亲戚家都必到。一年就一次,基本上都要到那吃餐饭。

  到了十五,过元宵,吃汤圆。汤圆一口咬下去,那甜甜的芝麻露了出来,试问哪个人不想一口下去,解解馋呢?真甜,真香!

  过了元宵,春节就过完了。大人们开始干活,我们小孩子开始上学了。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乡,有这样一种风俗。农历二月半,人们会在这天举办庆典迎“伏虎禅师”,并且邀请亲朋到家中做客。

  这个节日的来历啊,可是个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个罗伏和尚,他心地善良,有一天下山取火,碰见了一只饥饿的老虎,他取火回来,便以身饲虎。他舍己的精神感动了上苍,观音菩萨点化了他成为“伏虎禅师”,老虎成了他的坐骑。人们也把二月半这天定为伏虎禅师的纪念日。

  农历二月半这一天,是我除了过年外最期盼的一天。早上,太阳才刚掀开云彩,探出头来,庙会里已排起了长龙,人山人海了。年长的爷爷奶奶为我们化妆,有扮成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的;有扮成肥头大耳的猪八戒;有扮成忠心耿耿的沙和尚……而我扮的是巾帼不让须眉的穆桂英:脸上化着大青衣的妆,身披红衣,头戴帅盔,英姿飒爽的样子!

  最激动人心的时候来了,庆典开始了。走在最前面的是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请出的“伏虎禅师”;后面紧跟着声势逼人的军鼓队,鼓声如雷、震天动地;腰鼓队的奶奶们鼓槌飞舞、彩绸翻飞,极富感染力;还有一支由小朋友组成的'小号队,号声嘹亮、意气风发;再后面就是我们了,我们这个方队最有意思,有天上飞的、地上走的,腾云驾雾的唐僧三徒被大人扛在肩上,当然还有我的穆桂英挂帅。我和“花木兰”、“楚霸王项羽”一起坐在特制的车上宛如骑在马上,后面还跟着坐轿子“大家闺秀”……最后一个方队是由全村人舞着彩旗、举着香组成的,有年过七旬的老人、有血气方刚的少年、有活泼踊跃的小孩……*结束后,会向村民们分发水果、礼物,这还有多层意义呢!希望大家*安长寿,这是第一层,第二层是纪念“伏虎禅师”的舍己精神,第三层是希望每个人在这一年都能得到守护和祝福。

  这时候在村民的家中,男主人们在舂粿,女主人们在做美味的菜肴:烧牛肉、红烧鱼……客人们一边帮忙,一边聊着天,大家在一起度过这愉快的一天。

  这风俗节日的一点一滴无不体现着丰富多彩的家乡特色和独特魅力,让我们一起建设更美好的家乡,把家乡的风俗继续传承下去!

  我的家乡在洛南县一个安静、优美的小村庄。因为远离城市的喧闹,这里的生态环境非常好,空气很清新,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俗,我非常喜欢这里。

  每年快过年时,一到腊月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开始蒸馒头、包包子,都是自己磨的面,味道好极了。最好吃的是一种叫“油馃子”的面食,发好的面,做出特有的造型在油锅里一炸,变得金灿灿、圆滚滚的,像一个个金色的元宝,吃了这个“元宝”来年一定大吉大利。

  到了除夕夜吃过年夜饭,一家人就围着火炉开始包饺子,奶奶就会在饺子里悄悄地放上几枚硬币,这里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来庆祝新一年的开始。吃饺子时大家都在试谁的`运气好,奶奶说,吃到硬币的人来年一定有好运。

  整个正月,小村庄都是年味十足,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多的数不清。我喜欢这里,这儿的*俗真有趣。

  对*人来说,过完元宵节才是过完一个完整的年。

  元宵节说起来有两件大事,就是吃元宵,赏灯。用古人的语言来说元宵节就是“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春节一口暖融融火辣辣的长气吹到元宵…。

  说到元宵节,不得不提到汤圆,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元宵与汤圆有什么不同呢?直到今天我才发现元宵是“摇滚青年”,而汤圆是“包工大师”管他是不是呢帮汤圆才是最精彩的部分,每到这一天孩子们最盼着妈妈包的汤圆。汤圆快成形时,锅中慢慢飘出一股淡淡的香甜味。过几片刻,小小的汤圆便躺入碗中,细腻软糯的糯米团,静静的泡在温水中,慢慢的香味越来越浓郁,摆到桌子前,使人忍不住要咽几口唾沫。用筷子轻轻咬开,一股香甜的气味扑面而来。好像绿水荡漾一般舒畅,慢慢的便散成一个圆,黑芝麻香甜可口,豆沙甜而不腻,水果馅儿流出各种颜色,嘴间流露着糯米的香甜,馅料甜味。让人回味无穷。

  家家门口前,挂着“满色天仙”,门口外可能是素白的纸质彩花,也有可能是“扬帆纸船”还有可能是色彩绚烂的长龙,但无论是什么,人们都在上面附上了对新一年的盼望与美好。

  边赏烟花,原来赏花灯,每年,宽阔的马路上被堵得水泄不通,星星点灯,灯火通明。

  “元宵”,更是一家团聚在一起的日子,“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我更希望所有的家庭,日子就像这元硕的汤圆一样,“团团圆圆”。

  冬至这天,按照*俗吃饺子。小的时候我很好奇地问过妈妈,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妈妈告诉我,因为冬至这天是全年最冷的一天,传说吃饺子能够防止冻耳朵。

  开始包饺子了喽!奶奶把材料都准备好了,妈妈叫我:“妮妮,快来和我们学着一齐包饺子吧!”我拿起一个妈妈擀好的饺子皮,学着奶奶的的样貌放在手上,然后用小勺挖一小点肉馅放在饺子皮的中间,把皮捏拢,这样一个饺子就包好了。尽管它看上去有些皱皱巴巴的,像个满脸布满皱纹的小老头。可我的心里却甜滋滋的,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包的饺子。渐渐地,我包的饺子越来越有模有样了,就像小老头变成了小公主,我得意极了!我高兴地举起它向妈妈和奶奶炫耀说:“好看吗”妈妈看到我包的饺子,笑着说:“十分可爱。”

  包完饺子后,妈妈问我:“妮妮,想不想吃”我连忙回答:“想啊!我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于是,妈妈立刻打开煤气灶开始煮饺子。不一会儿,锅里的水沸腾了,饺子们一个个浮了上来,它们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就像一群小白鹅悠闲地在河里游着。饺子出锅了,我连忙用筷子夹一个往嘴里送,一股香气从我的嘴里飘向深处。我觉得自我包的饺子和外面卖的饺子味道截然不一样,它更美味。

  我喜欢吃饺子,更喜欢吃自我亲手包的饺子。我津津有味地吃着自我包的饺子,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啦!

  提起大秧歌,在我的家乡那真可以说是家家都知道。家乡的男女老少,个个都能扭上一段!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家乡的大大小小的广场上响起了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唢呐声,这声音像一种号令,不一会儿人们便陆陆续续地来到了广场上。他们有的手中拿着扇子和手绢,有的携着妻子和儿女。小小商贩们干脆在周边摆起了摊儿。一时间,广场上变得热闹非凡了。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精选10篇)(扩展4)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10篇

  在安徽,春节差不多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的`,这是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候,人们忙碌了一整年,大部分会在这个时间赶回家过年。村子里热闹了起来。

  腊月24这天要做豆腐、炸圆子。早上起床,家家户户都飘着豆香味儿。用柴火将锅烧热,将泡了一夜的黄豆磨成糊,放入锅中再加上水。熬到微微粘稠,就可以出锅了。在正方形的木架上铺一层纱布,将熬好的糊放上去,把木架固定在老屋的房梁上,接着,开始过滤。将过滤的豆浆再次下锅烧开,放入石膏点卤,冷却后倒在豆桨布袋中,用重物压两小时,这样豆腐便做好了。烧开的豆浆也可以直接喝。

  接着,就是炸圆子。将煮好的一大锅糯米饭倒到盆里,再加入适量的肉沫、生姜沫、葱花、盐、酱油等调味品,然后用木棒搅拌,直到完全没有饭粒了,可以搓成丸子为止。把糯米饭搓成一个个像乒乓球一样大小的圆子,再撒上一层面粉,就可以放入热油中炸了。在锅中不停地上下翻动,等到圆子呈现红褐色,捞出即可。第一锅圆子一定要要装在盘中,摆放在灶台上供给灶王爷。听长辈们说,寓意是来年风调雨顺有吃有喝。

  *还有许多节日和*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值得我们去了解。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乡,有这样一种风俗。农历二月半,人们会在这天举办庆典迎“伏虎禅师”,并且邀请亲朋到家中做客。

  这个节日的来历啊,可是个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个罗伏和尚,他心地善良,有一天下山取火,碰见了一只饥饿的老虎,他取火回来,便以身饲虎。他舍己的精神感动了上苍,观音菩萨点化了他成为“伏虎禅师”,老虎成了他的坐骑。人们也把二月半这天定为伏虎禅师的纪念日。

  农历二月半这一天,是我除了过年外最期盼的一天。早上,太阳才刚掀开云彩,探出头来,庙会里已排起了长龙,人山人海了。年长的爷爷奶奶为我们化妆,有扮成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的;有扮成肥头大耳的猪八戒;有扮成忠心耿耿的沙和尚……而我扮的是巾帼不让须眉的穆桂英:脸上化着大青衣的妆,身披红衣,头戴帅盔,英姿飒爽的样子!

  最激动人心的时候来了,庆典开始了。走在最前面的是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请出的“伏虎禅师”;后面紧跟着声势逼人的军鼓队,鼓声如雷、震天动地;腰鼓队的奶奶们鼓槌飞舞、彩绸翻飞,极富感染力;还有一支由小朋友组成的小号队,号声嘹亮、意气风发;再后面就是我们了,我们这个方队最有意思,有天上飞的、地上走的,腾云驾雾的唐僧三徒被大人扛在肩上,当然还有我的穆桂英挂帅。我和“花木兰”、“楚霸王项羽”一起坐在特制的车上宛如骑在马上,后面还跟着坐轿子“大家闺秀”……最后一个方队是由全村人舞着彩旗、举着香组成的,有年过七旬的老人、有血气方刚的.少年、有活泼踊跃的小孩……*结束后,会向村民们分发水果、礼物,这还有多层意义呢!希望大家*安长寿,这是第一层,第二层是纪念“伏虎禅师”的舍己精神,第三层是希望每个人在这一年都能得到守护和祝福。

  这时候在村民的家中,男主人们在舂粿,女主人们在做美味的菜肴:烧牛肉、红烧鱼……客人们一边帮忙,一边聊着天,大家在一起度过这愉快的一天。

  这风俗节日的一点一滴无不体现着丰富多彩的家乡特色和独特魅力,让我们一起建设更美好的家乡,把家乡的风俗继续传承下去!

  “五月五,是端午……”这句民谣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吧!端午节这天华夏很多地方会包粽子、赛龙舟、戴香囊,我的家乡也是如此。

  我曾在书上看到过关于端午节由来的故事:有一位名叫屈原的楚国爱国诗人,由于国家破败,无奈之下投江自杀。屈原自杀的那条江边上的村民就包了粽子,扔到江里,想让鱼儿不吃屈原的尸体……去年端午,我就在外婆家学会了包粽子。

  刚到外婆家时,外婆正在包粽子。粽叶浸在一个装满水的大盆里,糯米浸在一个装满水的小盆里。她要包的是小脚粽,顾名思义,小脚粽形状如三寸金莲,顶儿尖尖,脚跟儿圆圆。她先用手指将粽叶窝出一个凹槽来,裹成一个漏斗状,裹紧一点,把米倒进去,封顶,再取了另外一片粽叶对着雏形一裹,最后用绳子包扎。外婆娴熟的手法,行云流水一般,令我目瞪口呆。

  看见外婆做出了一个粽子,我便也兴致勃勃地想要上前试一试,我学着外婆的.样子,窝出一个槽,把糯米倒进去。就在这时,“哗啦”粽叶里的糯米全都撒了出来,下面的口子开了,糯米就顺着这个口子洒了下来。再看外婆,她已经又包好两个了。尽管心急但也不是办法,只得虚心请教。

  外婆手把手地教我,并告诉我:“你捏的太松了,所以才会散。”听到外婆的指导,我不甘示弱,重拾信心,又试了一次。这一次终于如愿以偿,没有再漏了,第二片粽叶也顺利地包了上去。一个小粽子就这么诞生在我的手里,尽管有点小,但它毕竟是粽子嘛。而最后扎线的任务就交给妈妈了。有了之前的经验,包的粽子越来越大,越来越好。外婆和妈妈看见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很快,晚饭时间快到了。外婆端着一大盆粽子,喜滋滋地进了厨房。过了一段时间,厨房里传来一阵“噗噜噜”的声音,我想掀开锅看看,却被外婆拦住了:“还没烧好呢,现在开了锅它烧出来就不好吃了。”我有点扫兴,只得脑补锅中的画面:包住粽子的那本来碧绿的粽叶,现在应该已经成墨绿色的了吧?包扎粽子的原本雪白的毛线,现在也应该变得松散了吧?被粽叶包裹着的糯米,应该变得又软又粘了吧?

  “吃饭了,吃饭了。”又是爸爸来喊吃饭了,我飞也似地冲进厨房,锅边两个大盘子里已经装了冷在那的粽子。粽叶和毛线,都是如我所了料的那样。粽叶里包裹的糯米膨胀,变软变粘,甚至有一些糯米,已经从粽叶缝隙之间迫不及待地钻了出来。厨房里的外婆看到了我,朝我招招手,并把手上一个剥好的“小脚”插上筷子,递到了我手里。我拿起粽子一大口咬下去,一团被粽叶清香环绕着的糯米入到我口中,明明什么东西都没放,却无比的清香甜美。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这是苏轼的一句关于端午的诗句。端午节当中包粽子这个*俗,不就是一种*古代文化素质的体现吗?

  “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炒东西;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日,包饺子;年初一,过大年”。这妈妈家乡过年时老人都会这样告诉小孩的过年风俗。

  妈妈的老家在湖北省襄樊市,我也算半个湖北人,按照湖北老家的老规距,在腊月初八时,春节就差不多开始啦!在这一天,人们都要吃腊八饭,俗话说得好:“吃完腊八饭就把年货办。”在吃完了那极具特色的腊八饭后,大人们开始忙碌了,他们必须预备过年所有的东西,所以小孩子在那时最自由。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天,家家晚上都要炕灶饼,灶饼分为两种:甜的和咸的。甜的馅是用白沙糖或黑芝麻或花生做的,而咸的则是用肉未加其它料包制而成。哇,一说到这个,整个人都不好了,口水都快滴下来了。想想那个味,好像就在鼻间萦绕。每到这一天,最忙的就是外婆,她一大早就开始和面,发面,等到面整理个发好已是下午。她又把准备好的馅包进面里,做成饼状,一个一个的先放在锅里把两面炕成金黄色,然后再放进蒸锅蒸二十分钟,这样灶饼才算做好。按照风俗,第一个灶饼,我们自己是不能吃的,要丢到灶里,敬灶王爷。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在农历二十四日,家家户户都要清除室内积尘,俗称“打堂廊灰”,二十五日与二十六日都是在为过年的年菜做准备。

  “二十七,炒东西;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在农历二十七日时,每家每户都要炒花生、玉米一类的东西,到那时,小孩子就可以偷偷拿几个来吃。农历二十八与二十九日,每家每户都要蒸馒头、包子,留到过年吃。

  “年三十,包饺子。”包饺子要包“元宝”,这样表示来年财源广进。以前,在年三十还有两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一个是烧炭火,三十晚上,火盆里的火是不能息的,要一直烧着。另一个是打好水,水缸里的水必须是清水,而且一定要一满缸才行。

  这些都是老一辈的风俗,理应流传下来,但却因一些原因没有流传下来,一些传统逐渐成为了历史。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主人,应该把这些传统传承下去,让过年更有年味,让传统节日保留传统的味道。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新年里,我的家乡——陆丰,也有不一样的*俗。

  在我的`家乡准备过年时,家家到几十里买年货,要准备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八就开始大扫除了,家家都忙得不亦乐乎。将垃圾、灰尘扫走后,就把买的吃的摆上桌,让客人和家人吃。在这一天,已经渐渐会有客人来做客了,无论是隔一面墙的邻家亲戚,无论是百里相隔的朋友,都会赶来做客。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海鲜与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这一夜,在广场上会演“潮剧”,会有很多人前往观看。不仅如此,在广场上还会有人在赌“鱼虾蟹”,时不时连小孩子也会拿着十块、五块前往去赌一赌,因为过年开心。此时此刻,大部分店铺已经关门,因为都去看戏了。

  正月初一与除夕截然不同。这一天,大人们都在家中看看电视什么的,只有小孩偶尔去找朋友一起玩。

  元宵来临,有一个高潮到了,许多的人都蜂拥而至、三五成群到自己的亲戚家拜年,小孩子都应接不暇,嘴里不停说着“新年快乐”等吉言,然后不停收着红包,到下午时会有舞狮不断进入一户户人家,舞狮代表吉祥,意味福气来了,大家都十分乐意它们进入自己家中。

  一眨眼,新年就要过去了。在正月十七过去,家乡的新年也就算过去了。学生们该去上学,大人们又去照常工作了。虽然新年过去了,但小孩还会放放鞭炮,还有零零散散的客人前来做客,大家都不舍得新年过去。

  我家祖祖辈辈生活在上海,上海便是我的故乡。上海的春节,也更让人难忘。而我最爱的,还是那甜甜的汤团。

  大年三十的晚上,全家一齐包汤团,看春晚。糯米粉是现成的,用水一和,便是汤团的皮。那滑溜溜的皮,让人不禁想起了那圆溜溜的汤团,在沸水里翻滚着,雪白的糯米皮在水中闪闪发亮。而那雪白中,又隐隐约约透出一丝丝灰色,那是黑洋酥的颜色,甜甜腻腻的感觉,似已在嘴里化开,给人无限的幸福感,这是让几代人都神往的景象。

  在外公生活的那个动荡的年代,包汤团,吃汤团,简直就是无上快乐。新年来临,家里拿出一年来辛苦劳动而得的糯米,用一个巨大的石磨来磨糯米粉。磨的时候,全家上下都在帮忙。力气大的大人们汗流浃背地使劲磨,而小孩们干不了重活,就负责把糯米倒入磨盘。糯米通常都有好几袋,还特别的重。但孩子们却依旧不厌其烦地拿勺子一勺一勺认真地往磨盘里倒,想必是那一个个小小的,甜甜的汤团给了他们惊人的力气和耐心。

  磨完了糯米粉,便是做馅料。汤团的馅通常为黑洋酥和豆沙两种。不过家里通常做的都是黑洋酥的馅。拿一只小臼,盛上满满一碗黑芝麻,再用一根极粗的'小槌不停地捣,很快就能将其变成一碗黑糊糊。为了让它有甜味,就放入白糖;为了让它有黏性,就放入猪油。想来着一定是非常有趣的事,只可惜现在的我并不能体验这样的活动。

  准备好了汤团皮和馅料,便要开始包汤团了。先把皮捏成小碗状,用筷子夹起一个搓好的“小煤球”,轻轻放入“小碗”,再把口封上,搓成一个小球,一个汤团就完成了。孩子们前两步都做得很顺利,但到了封口搓圆时,就叫人有些哭笑不得了。有人搓成了粗细不一的长条,有人捏成了椭圆,更有甚者,搓到一半,封口处裂开,馅全部漏了出来,便前功尽弃,只好重新来过。但谁也没有哭闹,反而笑声连连。最后,大家都包出了自己满意的汤团。那小小的,滑滑的一个,放在手上舒服极了。

  尽管如今在这个快节奏的大都市里,已难找到当年全家包汤团的情景了。但我相信,在每个上海人心中,都会有这样一幅祥和的画面,因为那一个个小小的,甜甜的,滑溜溜的汤团,背后不仅蕴含着人们对家乡的情意,还有那最真挚的愿望——团团圆圆,幸福安康!

  “五月五,是端午……”这句民谣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吧!端午节这天华夏很多地方会包粽子、赛龙舟、戴香囊,我的家乡也是如此。

  我曾在书上看到过关于端午节由来的故事:有一位名叫屈原的楚国爱国诗人,由于国家破败,无奈之下投江自杀。屈原自杀的那条江边上的村民就包了粽子,扔到江里,想让鱼儿不吃屈原的尸体……去年端午,我就在外婆家学会了包粽子。

  刚到外婆家时,外婆正在包粽子。粽叶浸在一个装满水的大盆里,糯米浸在一个装满水的小盆里。她要包的是小脚粽,顾名思义,小脚粽形状如三寸金莲,顶儿尖尖,脚跟儿圆圆。她先用手指将粽叶窝出一个凹槽来,裹成一个漏斗状,裹紧一点,把米倒进去,封顶,再取了另外一片粽叶对着雏形一裹,最后用绳子包扎。外婆娴熟的手法,行云流水一般,令我目瞪口呆。

  看见外婆做出了一个粽子,我便也兴致勃勃地想要上前试一试,我学着外婆的样子,窝出一个槽,把糯米倒进去。就在这时,“哗啦”粽叶里的糯米全都撒了出来,下面的口子开了,糯米就顺着这个口子洒了下来。再看外婆,她已经又包好两个了。尽管心急但也不是办法,只得虚心请教。

  外婆手把手地教我,并告诉我:“你捏的太松了,所以才会散。”听到外婆的指导,我不甘示弱,重拾信心,又试了一次。这一次终于如愿以偿,没有再漏了,第二片粽叶也顺利地包了上去。一个小粽子就这么诞生在我的手里,尽管有点小,但它毕竟是粽子嘛。而最后扎线的任务就交给妈妈了。有了之前的经验,包的粽子越来越大,越来越好。外婆和妈妈看见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很快,晚饭时间快到了。外婆端着一大盆粽子,喜滋滋地进了厨房。过了一段时间,厨房里传来一阵“噗噜噜”的声音,我想掀开锅看看,却被外婆拦住了:“还没烧好呢,现在开了锅它烧出来就不好吃了。”我有点扫兴,只得脑补锅中的画面:包住粽子的那本来碧绿的粽叶,现在应该已经成墨绿色的了吧?包扎粽子的原本雪白的毛线,现在也应该变得松散了吧?被粽叶包裹着的糯米,应该变得又软又粘了吧?

  “吃饭了,吃饭了。”又是爸爸来喊吃饭了,我飞也似地冲进厨房,锅边两个大盘子里已经装了冷在那的粽子。粽叶和毛线,都是如我所了料的那样。粽叶里包裹的糯米膨胀,变软变粘,甚至有一些糯米,已经从粽叶缝隙之间迫不及待地钻了出来。厨房里的外婆看到了我,朝我招招手,并把手上一个剥好的.“小脚”插上筷子,递到了我手里。我拿起粽子一大口咬下去,一团被粽叶清香环绕着的糯米入到我口中,明明什么东西都没放,却无比的清香甜美。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这是苏轼的一句关于端午的诗句。端午节当中包粽子这个*俗,不就是一种*古代文化素质的体现吗?

  过端午节的时候,我们有一个*俗,就是吃粽子,说到吃粽子,他还有历史发展呢!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叫“角粽”,不过它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到了晋代,粽子才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那时,包粽子的原材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所以被称为“益智粽”,现在我们吃粽子是为了祭奠投江的屈原。

  去年的端午节,我也包了粽子,我包了红枣粽,白水粽,蛋黄粽和五谷粽。我还知道了很多我没吃过的粽子,比如烤萝卜粽,不过我不喜欢吃,因为这个粽子很辣。当然,也有我爱吃的,比如刨冰可口粽,这个粽子跟其它粽子不一样的地方是它不是热的,而是冰的。包这个粽子时,要把一个冰了的白粽拿过来,把里面挖空,放进冰淇淋,再把外皮包好,裹上糖浆,在糖浆上放点冰沙,再浇上果汁,就可以了。

  后来,我还把一枚硬币包了进去,就像把硬币包进饺子里一样,吃粽子时,我还真吃到了那个粽子。

  我们的粽子还得过奖呢!江西一座宋代古墓里有两个粽子,这是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物粽。还有西安的蜂蜜冰粽子,是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广西南宁有体积最大的粽子,可以给250人吃,重达350公斤,好多人一起都搬不动。上海城隍庙有体积最小的粽子,只有10克,小得像手指一样,一口可以吃好多个。

  粽子还有美好的祝福,是求得功名,光宗耀祖的寓意。

  我的家乡有很多有趣的节日,每个节日也都有*俗,只要留心观察就能发现。

  我的家乡在浦城,这是个很小的县城,但仅管如此,浦城的人民一直崇尚着中华的传统民俗,这表示着大家对祖先的尊重。

  那我就先从春节开始说起吧!除夕之夜,家家3点多就开始吃年夜饭,“蛋卷”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它的颜色是金黄色的,象征着家家年年都繁荣,儿女能够孝敬长辈。吃完晚饭后,我们是从不出门的,听奶奶说:“若出了门会把大家的好运给带走的。”虽然我们不能出门,但是在家中,我们不能出门,但是在家中,我们依然能够玩的有声有色。大人们在家中打牌打个通宵,孩子们放烟火放得起劲!这表示大家的好运年年,财运年年……除夕过后,换来的正月初一也是很受人欢迎哦!早晨起来,洗漱完毕后就先喝一杯“桂花蜜”,这是我们孩子的最爱,味道甜甜的,香香的……这表示希望大家的日子过的红红火火,甜甜美美……吃完饭后就给长辈们拜年,长辈们就要包压岁钱,孩子们得到压岁钱后可开心了,但初一至初三是不可以乱花钱的,这又代表着大人们在这一年里很难很难挣到钱,运气也不太好……给长辈们拜完年后,女孩在家帮父母干活,男孩就跟随大人们去各自的亲戚好友家去拜年,大家都过的十分开心。而正月初四,全家人都要去山上的庙里去烧香,给菩萨请安,让菩萨保佑子孙满堂,儿女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过了初六,大家就一切都恢复正常了,大人们工作的就继续工作,孩子们该去复*功课,迎接新学期的到来了,这个春节是令人难忘的。

  春节,伴着冬天的脚步悄悄来临,和我们欢聚在一起。你看,家家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户户都挂上了喜庆的红灯笼,店铺里也摆满了红红的鞭炮、红红的红包……*红,在这一天可谓是欢迎的颜色了,整个世界都喜气洋洋,红红火火。

  作为*的传统佳节,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这段日子,人们就像蜜蜂一样,忙碌起来了:晒腊肉、腌咸鱼、晒腊肠……还要为孩子们准备新衣服,压岁钱,希望他们来年学*更上一层楼,天天开心。虽然有些累,但每个人都开心地笑着,流露出幸福的神色。

  大年三十了,一家人忙里忘外,做着团圆饭。而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则是点鞭炮,放烟花。听着一声声烟花划过天空的声响,打破了*常一样夜晚的寂静,无数的烟花在空中绽放,幻化成了各式各样的花样,描绘着除夕之夜的美好画面。夜晚的天空顿时在黑色的幕布上绣上了几朵美丽的金丝花儿。

  “吃饭咯!”“我要吃鱼丸”,“我要吃鸡腿,还有腊肠”……除夕的桌面上摆上了满满一桌好吃的食物:年年有余、节节高升、团团圆圆……每一份食物都被赋予了美好的祝福。

  孩子们吃着,笑着,嘴里还嚷着:“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在大人们宠溺的笑容里,欢天喜地的接过红包,悄悄心里盘算着又该买点什么?又该挑些什么?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烟花盛放、鞭炮响亮,在一家家其乐融融的欢声笑语中,过年的气味已弥漫空中,沁入心田。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精选10篇)(扩展5)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范文10份

  民间有句俗语:“八月摸秋不算偷”。“摸秋”,其实就是“偷秋”的意思。在我的家乡,摸秋的*俗由来已久。

  相传,元朝末年,准河流域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这支队伍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一天,他们转移到淮河岸边,深夜不便打扰百姓,就露宿于野外。有几个士兵饥饿难耐,在田里摘了瓜果充饥,于是主帅要降罪于他们,乡亲们得知后纷纷出来劝说,其中有一位老者随口道:“八月摸秋不算偷。”因此,士兵被赦免。那天正好是中秋节,从此留下“摸秋”的*俗,丢了“秋”的人家,无论多少,从不叫骂。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是喜欢摸秋的。中秋节的夜晚,圆圆的月升起来了,吃罢晚饭,我和小伙伴们那块棉花地碰头,然后从在土丘上,商量着偷谁家的“秋”,月升中天、瓦亮瓦亮的,棉花叶子和草上落了重重的露水,如珍珠一般。“摸秋啦!”不知是谁在田野里轻喊一声,于是我们便四散于浓浓月色之中。我拽着弟弟来到钱奶奶家,弟弟说要留在门口放哨,于是我便蹑手蹑脚地走了进去,我缓缓地抬起脚,脚尖似游鱼一般轻轻放下,我始终提着一口气,可怎知刚要成功这写日志,不知从哪冒出一只大黄狗,“啊!”我大叫一声,刚跑到门口,弟弟又不见了,正当我犹豫恼怒之时,钱奶奶却走了过来,边把大狗拉走,“都怪我不好,别怕、来、多拿点。”说着,便往家里掏出一些糕点,我红着脸受宠若惊地接受了。

  摸秋、摸秋,悄悄偷走了秋日的欢乐与甜蜜。

  说到我的家乡*俗,我最早接触到的是“叫魂”。

  在我四岁那年,记得我和妈妈经过一处工地,大概的位置我也记不清了。工地发出的巨响,让我心惊胆战,感觉好像要地震了。回到家后,我不吃不喝,就连睡觉也做噩梦。妈妈见此情景,便说:“这孩子一定是惊了魂了……”我不知道“惊魂”是啥意思,刚想问,就被妈妈拉到王土楼那里。

  我们小跑到一间小屋旁,妈妈按了一下门铃,一会便从屋里走出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她们商议着什么,我隐约听到她们说太阳什么的。

  大约过了五分钟,那位老人让我面向天空中那轮太阳,然后她大声喊:“琨凯啦——回家了——琨凯啦——回家了——”

  我听不懂后面说的什么,可说来奇怪,这天晚上,我睡得特别香,一切都恢复了正常。我很好奇,随后,我问妈妈那是干什么,但她笑而不答。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理解了“惊魂”的意思,我努力分析着:“惊”是惊吓。“魂”是灵魂。哦,我明白了,惊魂就是被吓的灵魂。对,我最*学了一个成语“魂飞魄散”,“叫魂”就是把被吓跑的“魂”给叫回来。我把我的发现告诉了妈妈,妈妈盯了我半天,笑着说:“你整天无精打采的,就为了想这个?”

  我又去问爸爸:“我的发现对吗?”爸爸说:“你想的是对的。叫魂是淮北一带的民俗,使孩子获得安全感,目的是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是一种对儿童心理治疗的方法。”

  后来,我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各种民族,各种地区,都有各自的民风民俗。民俗是祖先留下来的,这些民俗就是我们的祖先对大千世界及美好生活的向往啊!

  我老家在文成,家乡的风俗及活动有很多: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中秋节猜灯谜、赏花灯…………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春节。

  每年的春节,我与爸爸妈妈都会去乡下陪爷爷奶奶一起过年。大年三十这天是一年中最热闹又丰富多彩的一天。一大早邻居家就响起鞭炮声。这时爷爷就忙上了,磨豆子,做豆腐;蒸糯米,捣年糕,杀鸡,杀兔。我最喜欢的还是把粗糙的米粉变成一块一块的年糕。蒸熟的米粉团有点烫手,等它冷一会,爷爷就开始不停的揉啊揉,一会用手推来推去,一会又翻个面。为防止粘手,还会适当的加一些色拉油,等揉到韧性十足,再把大粉团分成小份,大家一起做成形。

  爷爷喜欢长条的,他拿模板一压,一条带有吉祥如意字样的长条年糕就好了。而我就与众不同,用年糕做了许许多多的人样,这是爷爷,这是表弟,这是堂哥……虽然样貌有些许丑,但爷爷还是夸我别出心裁,做得很好。年糕做完了,蒸一蒸,炒一炒就开锅了,闻着香味,还是我熟悉的青菜酱油肉炒年糕。

  大年三十不仅有趣,就连吃饭也有讲究。必须一家老小都坐下,举杯互相祝福,在桌上不能谈伤心事,说坏话。狼吞虎咽*卷一阵后,一定得大家吃饱喝足,才分压岁钱,下桌放鞭炮玩去。

  接下来就是看春晚,一直到十二点,村里依旧灯火通明,依旧响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别有一番风味,也是我们小孩欢呼雀跃的时候。

  新的一年新的'开始,过了年,就意味着大了一岁,该更懂事了。除夕过后是正月,接下来是元宵,也就意味着要开学了,不知不觉中也有一丝不舍,再次期待春节的到来。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俗,晒笋干就是家乡绍兴春季特有的*俗之一。

  每年清明节前后,挑个天朗气清的日子,爸爸和爷爷总会背着锄头,拿着麻袋,去自家山上挖笋。挖来的笋种类多样有雷笋、毛笋、淡笋、笔头笋……这些都是可以晒成笋干,而且口味也不同。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全家人忙得不可开交。我和爷爷负责剥笋;奶奶把笋里的泥和笋根部红色的.根须用菜刀削除干净并清洗;爸爸的力气最大,切笋的任务就是他的,把笋切成四五厘米的笋片或笋条,把它们摞列到竹篮内,装满后拎进厨房。妈妈已经在柴灶里生旺了火,把它们倒入大锅,烧到七分熟,妈妈便会把干菜放进去,煮大概40分钟,放上一些盐,焖上一小会,待水分焖干一锅又香又嫩的笋就出炉了,竹笋透亮微红,清香四溢,每当竹笋出锅时,我便会偷偷吃上几片,啊!味道好极了,鲜嫩可口。咬一口,里面的汁水就会溢出来。像这样忙活一个上午,十来锅的竹笋便煮好了。

  接下来,就要开始摊晒了。我和爷爷先在门口的水泥地上铺开一张张大竹匾,把一篮篮的笋拎出来,均匀地铺在网上,只需等猛太阳晒上几天,笋就晒干了。

  爸爸用干净的袋子把笋干袋袋包好,送给亲朋好友。笋干用来做汤或者烧肉煮排骨,那味道真是没得说,保管你吃了还想吃!

  说到我的家乡*俗,我最早接触到的是“叫魂”。

  在我四岁那年,记得我和妈妈经过一处工地,大概的位置我也记不清了。工地发出的巨响,让我心惊胆战,感觉好像要地震了。回到家后,我不吃不喝,就连睡觉也做噩梦。妈妈见此情景,便说:“这孩子一定是惊了魂了……”我不知道“惊魂”是啥意思,刚想问,就被妈妈拉到王土楼那里。

  我们小跑到一间小屋旁,妈妈按了一下门铃,一会便从屋里走出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她们商议着什么,我隐约听到她们说太阳什么的。

  大约过了五分钟,那位老人让我面向天空中那轮太阳,然后她大声喊:“琨凯啦——回家了——琨凯啦——回家了——”

  我听不懂后面说的什么,可说来奇怪,这天晚上,我睡得特别香,一切都恢复了正常。我很好奇,随后,我问妈妈那是干什么,但她笑而不答。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理解了“惊魂”的意思,我努力分析着:“惊”是惊吓。“魂”是灵魂。哦,我明白了,惊魂就是被吓的灵魂。对,我最*学了一个成语“魂飞魄散”,“叫魂”就是把被吓跑的“魂”给叫回来。我把我的发现告诉了妈妈,妈妈盯了我半天,笑着说:“你整天无精打采的,就为了想这个?”

  我又去问爸爸:“我的发现对吗?”爸爸说:“你想的是对的。叫魂是淮北一带的民俗,使孩子获得安全感,目的是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是一种对儿童心理治疗的方法。”

  后来,我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各种民族,各种地区,都有各自的民风民俗。民俗是祖先留下来的,这些民俗就是我们的祖先对大千世界及美好生活的向往啊!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端午节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端午节有着许多*俗,比如: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草……

  在我的印象中,以往的端午节,都会吃粽子、插艾草。

  在端午节前一天,奶奶会先到街上去买糯米、猪肉、粽叶、大枣……先将猪肉用酱油和盐腌制好,再煮熟,再将糯米进行同步操作,之后,奶奶用漏斗把糯米和猪肉块放进去,然后加上一颗大枣,把粽子用丝线缠绕,放入水中小火煮一夜,再向艾草插入门前,在我很小的时候是听奶奶说这样可以避邪,防止鬼怪入侵,也能让插艾草的这家人百毒不侵,我听了觉得很新奇。

  端午节到了,还在床上的我就能闻到楼下的粽子的阵阵清香,我赶忙洗漱完走到楼下,大锅上热气腾腾,白烟袅袅,绿油油的粽子映入我的眼帘,使得我不得不大口称赞,我急忙拨开粽叶,软软的糯米便透了出来,咬的第一口我便吃到了肉,肉旁边的糯米十分鲜甜,我终于意识到了,肉旁边的糯米就是这个粽子的好吃的所在,这糯米进入了我的味蕾,慢慢的滑入了食道……

  我细细品尝着这一口,仿佛回味到屈原所在的战乱时期,想到了那个时候的人们一点粮食都吃不到的样子,这粽子的味道好像有点凄惨而悲凉,我又想到赵国战败,屈原那痛苦的样子,我不禁感到惋惜。

  今天我们的一切都来之不易,请大家珍惜现在的时光。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虽然我们的大中华地大物博,风俗千千万,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她——春节,一个千家万户团圆的好节日,她是我们家乡最传统的风俗,更是我们万千炎黄子孙传承的好节日。

  春节,每年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欢欢喜喜贴春联,轰轰烈烈放鞭炮,高高兴兴吃年夜饭。

  传说,每年大年初一,山中有一只怪兽,叫做“年”,会从山上下来到村庄里吃牲畜,不仅如此,连人也不放过。所以人们都躲在家里不敢出来。许多勇敢的人去和年斗争,但都一去不复返了。有一次,一个人躲在家里用竹子烤火,突然竹子爆裂,发出巨响,惊动了外面的年。人们见状纷纷点燃竹子,最终成功把它吓跑了。后来人们发现,年兽害怕声响,每到大年初一便点燃爆竹,从此再也没有收到过年的攻击。这一天,人们欢聚于一堂,放鞭炮,贴春联,人们称之为过年,又叫过春节。

  除夕,春节前的一天,大人们贴春联,上灯笼。他们买来对联,贴在家门口,妇女们在家里打扫卫生,把一年的尘埃都扫去,孩子们则帮大人们做助手……这一天,大家都忙完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外辛苦工作的爸爸妈妈回来了,在外求学的孩子们回来了,还有些一年不见的'亲人们都回来了,只为在这一天吃上一顿团圆饭,尽诉一年对家人的相思。这个晚上,看春晚也成了必不可少的节目,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时而大笑,时而感动……

  星星跟着月亮走了,终于迎来了我们最期盼的日子,春节这天早晨,孩子们纷纷向大人们拜年,说一些吉祥的话,大人们便拿出压岁钱给孩子们,孩子们欣喜若狂,这天,鞭炮声不断,好不热闹。中午,家家户户都聚在一起吃饭,说说笑笑,把一年的成绩和收获都分享给大家。下午,老人们聚在一起打牌,大人们则陪同孩子们玩耍……

  春节是最热闹的,也是最令人开心的一个节日。年虽然只是一个传说,却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无限的温暖,无限的期盼,无限的梦想——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虽然我们的大中华地大物博,风俗千千万,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她——春节,一个千家万户团圆的好节日,她是我们家乡最传统的风俗,更是我们万千炎黄子孙传承的好节日。

  春节,每年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欢欢喜喜贴春联,轰轰烈烈放鞭炮,高高兴兴吃年夜饭。

  传说,每年大年初一,山中有一只怪兽,叫做“年”,会从山上下来到村庄里吃牲畜,不仅如此,连人也不放过。所以人们都躲在家里不敢出来。许多勇敢的人去和年斗争,但都一去不复返了。有一次,一个人躲在家里用竹子烤火,突然竹子爆裂,发出巨响,惊动了外面的年。人们见状纷纷点燃竹子,最终成功把它吓跑了。后来人们发现,年兽害怕声响,每到大年初一便点燃爆竹,从此再也没有收到过年的攻击。这一天,人们欢聚于一堂,放鞭炮,贴春联,人们称之为过年,又叫过春节。

  除夕,春节前的`一天,大人们贴春联,上灯笼。他们买来对联,贴在家门口,妇女们在家里打扫卫生,把一年的尘埃都扫去,孩子们则帮大人们做助手……这一天,大家都忙完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外辛苦工作的爸爸妈妈回来了,在外求学的孩子们回来了,还有些一年不见的亲人们都回来了,只为在这一天吃上一顿团圆饭,尽诉一年对家人的相思。这个晚上,看春晚也成了必不可少的节目,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时而大笑,时而感动……

  星星跟着月亮走了,终于迎来了我们最期盼的日子,春节这天早晨,孩子们纷纷向大人们拜年,说一些吉祥的话,大人们便拿出压岁钱给孩子们,孩子们欣喜若狂,这天,鞭炮声不断,好不热闹。中午,家家户户都聚在一起吃饭,说说笑笑,把一年的成绩和收获都分享给大家。下午,老人们聚在一起打牌,大人们则陪同孩子们玩耍……

  春节是最热闹的,也是最令人开心的一个节日。年虽然只是一个传说,却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无限的温暖,无限的期盼,无限的梦想——

  我的老家在歙县许村,许村是以许家为“核心”的一个古村落,我就是许家的后代。

  许家*俗中,最著名的就是“舞大刀”了。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许家中的“力之霸王”们,便举着把四米多高的“大刀”,走街串巷地舞上一通宵!许家怎样会有这种*俗呢?这个节日又是怎样被许家设立的呢?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精选10篇)(扩展6)

——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六年级下册实用五份

  看了老舍先生的《北京春节》之后,也想一展我们家乡春节的风采,快来瞧瞧吧!

  腊梅花的香气充满了整个小区,我就喜欢这梅花香,不为别的,只为腊梅一开就要过年了!这花香也算年味儿吧。随着浓浓的年味儿,我们迎来了春节的前奏——腊八。腊八一大早妈妈就起来忙,原来是熬腊八粥,什么红豆、绿豆、黑豆……什么花生、枣子、葡萄干……什么大米、小米、黑米通通放进去,不一会儿便有了香味儿,这浓浓的粥香也是一种“年味儿”。

  过了腊八,我就开始盼二十三过小年儿了,这天是大年的“彩排”,这天过的好,大年也就更好。这天是要祭灶神的,还得用麦芽糖祭灶神,据说因为麦芽糖黏,黏住灶神的嘴不让他说坏事,也有的说,因为麦芽糖是甜的,可以让灶神的嘴巴甜,只言好事。二十七这天我们全家大扫除,好表现出新年新气象,上午我们把床单、窗帘、台布……全部洗干净。把地扫一遍,拖一遍再擦一遍。二十九这天早上要去买年货、对联。一到商店,那真是人山人海,擦肩接踵,衣服都快被挤掉了。回来要把窗花、对联全部贴上。下午还要炖肉,包饺子。包饺子时还要包三、四个“钱饺子”,谁吃到的多,谁在新的一年交到的好运就多 。

  大年初一,早上早早的就要起来拜年,拿压岁钱。小孩们最喜欢过年,尤其是初一、二,因为有压岁钱拿嘛!但可不是白拿,还要叩头如捣蒜。

  春节正悄悄的跟着冬天的脚步来了。你看,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挂起了喜庆的红灯笼,整个世界都变得喜气洋洋,红红火火。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进腊月,人们就像蜜蜂一样忙碌起来了,晒腊肉、腌咸鱼、炸丸子……还要为孩子们买新衣服,发压岁钱,希望他们在学业上能更上一层楼,天天开心。虽然有些累,但每个人都开心的笑着,流露出非常幸福的神情。中国红,在这一天可谓是最受欢迎的颜色了,红红的鞭炮、红红的灯笼、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红包等,红色在中国人的眼里是吉祥的颜色,是幸福的颜色!

  大年三十了,一家人忙里忙外的,小孩则由懂事的大哥哥大姐姐带着,一起去放烟花炮竹,一道道美丽的烟花划过了天空,时而犹如一条条彩色的飘带,时而则如一片闪亮的繁星散落,漂亮极了。清脆的爆竹声也打破了寂静的'夜晚,在我耳边久久回响。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一首诗:《元日》“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

  “吃饭喽!”我要吃这个,我要吃那一个。孩子们吃着、笑着、说着,大家欢天喜地的接着红包,相互祝福着,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啊!

  烟花闪烁,鞭炮引吭,过年的气味儿弥漫在空中,沁人心田。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你喜欢吗?

  香喷喷的粽子熟了,黄澄澄的雄黄酒酿好了,赛龙舟的船也准备好了,端午节也就随着风而来了。

  彩绘的龙舟,整齐的着装,如潮的人群,那热烈的场面实在令人悠然神往。今年荣幸地来到新会司前大范亲眼目睹一次久违的赛龙舟。

  比赛在人们的翘首以待中最终开始了。青年桡手们意气风发,头上腰上各束一块红布,在朝阳的光线下熠熠生辉。鼓声响起,龙舟便如一支离弦的箭,在塘江上来去如飞。一时间,呐喊声、锣鼓声、劈劈啪啪的鞭炮声交汇在一处,在江面上回荡,震耳欲聋。

  端午节又怎能少了粽子呢?我们新会司前的粽子是所有粽子之中体积最大、用料最丰富、做法最讲究的。咸粽内馅有咸肉、蛋黄、烧鸡、烧鸭、叉烧、栗子、香菇等;甜馅有莲蓉、绿豆沙、红豆沙、栗蓉、枣泥等;更有广东碱水棕、竹叶粽等。

  然而这一天还得戴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并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一样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佩香囊,虽是一种民俗,但也是一种预防瘟疫的方法。在夏季传染病开始抬头的时候,古人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健康,用中药制成香袋拴在孩子们的衣襟和肩衣上。

  我十分喜欢端午节,因为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传统节日,大江南北,各具特色。我的家乡在南京,说起风俗,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家乡的元宵节。

  过南京的元宵节,我们有赏花灯、猜灯谜、做元宵、吃元宵的*惯。今年元宵节,我就去饭店吃了元宵。

  傍晚,我随爸爸妈妈来到了老门东门口的的一家名为“东园”的餐厅。在店内点完所有的菜后,服务员竟为我们仨每人准备了一碗汤圆,我好不高兴,已经不能*静了,我双手猛地端起碗,狠狠地吸了一口那碗中元宵中新鲜而又芳香的气味,我那股子了*哦,真不知该如何形容!我又用勺子舀起一个汤圆,那一小小块糯米团的味道,渐渐地在我的嘴中散开,这糯米,不想其他糯米那么的甜腻,味道也没有那么浓厚,只有一股清新而似乎是朴实的味道,这才是糯米真正的味道!在这其中还夹杂着一些银耳汤,带着一丝丝的甜劲,这配上糯米的味道,真是绝配!我随即又把一整个汤圆都吃进嘴中,这种感觉好幸福!汤圆中的芝麻如同流沙般流进我的嘴巴,这芝麻糊好似一把我的味蕾完全激活了。随后我一股劲儿把剩下的两个汤圆一齐吃到嘴里去,顿时,我肚中好似迎来了热流,升起了太阳,燃起了熊熊烈火,我的肚子充满了活力。

  吃完饭后,我们非常满意的走了,我甚至到了睡觉的时候还活跃着甜腻的味道。

  元宵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节日,我们要把它的风俗好好传承下去,即使不做,也要记得。

  如果提到饺子,你会想到什么呢?元宝?春节……

  可以说饺子的外形基本一致,而馅儿的种类那叫个各式各样,非常丰富。比如:牛肉,羊肉,猪肉,鱼肉之类的,而素馅儿的种类更加丰富,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今年的大年三十儿我和爸爸在家里一起包饺子。在包饺子之前,我们准备了面团,面粉,还有准备要包的馅儿。由于我最喜欢吃牛肉大葱馅儿的,所以我们准备的就是牛肉大葱。

  爸爸和了一会面之后,便将面团轻轻的放入一个小盆里,并将保鲜膜撕开,然后封上,听爸爸说这叫作醒面。把盆儿放一边,便叫我剁馅儿,我是剁完牛肉剁大葱。当我全部都做好之后,面正好也醒了。

  爸爸将面团放在案板上,将它们切成长条,又将长条切成一对小块。我们两个分工合作,我负责按小块,爸爸负责擀面。

  “哎呀,粘手了!”

  “笨蛋,不会用面粉啊?”

  “哦。”

  没一会儿桌子上就摆满了饺子皮,该做最重要的一步了。

  “看着!应该左手端着饺子皮,右手拿筷子去加馅儿,然后放饺子皮里,记住别放多了,要不然一会就露馅儿了。”

  我机械性的包着饺子。

  “开锅啦!”

  深夜,两个蘸醋的小碗放在桌边,而盘子中的几个饺子就是爸爸也奈何它不来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