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复*资料汇总5篇

首页 / 文库 / |

  中考数学复*资料 1

  1、轴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成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①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②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③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3、物体旋转时应抓住三点:①旋转中心;②旋转方向;③旋转角度。旋转只改变物体的位置,不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

  中考数学复*资料 2

  中考数学复*资料

  第一章实数

  考点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3分)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零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7,2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π+8等;3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如sin60o等

  考点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3分)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考点三、*方根、算数*方根和立方根(3—10分)

  1、*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方根(或二次方跟)。

  一个数有两个*方根,他们互为相反数;零的*方根是零;负数没有*方根。

  正数a的*方根记做“?

  2、算术*方根

  正数a的正的*方根叫做a的算术*方根,记作“a”。

  正数和零的算术*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方根是零。

  a(a?0)。a”a?0

  a2?a?;注意a的双重非负性:-a(a<0)a?0

  3、立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立方根(或a的三次方根)。

  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注意:?a??a,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考点四、科学记数法和*似数(3—6分)

  1、有效数字

  一个*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它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到右边精确的数位止的所有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2、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数写做?a?10的形式,其中1?a?10,n是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考点五、实数大小的比较(3分)

  1、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2、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1)数轴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求差比较:设a、b是实数,n

  a?b?0?a?b,a?b?0?a?b,a?b?0?a?b

  (3)求商比较法:设a、b是两正实数,aaa?1?a?b;?1?a?b;?1?a?b;bbb

  (4)绝对值比较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b?a?b。

  (5)*方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b?a?b。

  考点六、实数的运算(做题的基础,分值相当大)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交换律ab?ba

  4、乘法结合律(ab)c?a(bc)

  5、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b?ac

  6、实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第二章代数式

  考点一、整式的有关概念(3分)

  1、代数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单项式

  只含有数字与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注意:单项式是由系数、字母、字母的指数构成的,其中系数不能用带分数表示,如?4

  误的,应写成?2212ab,这种表示就是错3132ab。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如?5a3b2c是6次单项式。3

  考点二、多项式(11分)

  1、多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项。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用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按照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出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注意:(1)求代数式的值,一般是先将代数式化简,然后再将字母的取值代入。

  (2)求代数式的值,有时求不出其字母的值,需要利用技巧,“整体”代入。

  2、同类项

  所有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3、去括号法则

  (1)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一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号。

  (2)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一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变号。

  4、整式的运算法则

  整式的加减法:(1)去括号;(2)合并同类项。

  整式的乘法:am?an?am?n(m,n都是正整数)

  n(am)?amn(m,n都是正整数)(ab)n?anbn(n都是正整数)

  (a?b)(a?b)?a2?b2(a?b)2?a2?2ab?b2(a?b)2?a2?2ab?b2

  整式的除法:am?an?am?n(m,n都是正整数,a?0)

  注意:(1)单项式乘单项式的结果仍然是单项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结果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因式中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3)计算时要注意符号问题,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同时还要注意单项式的符号。

  (4)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展开式中,有同类项的要合并同类项。

  (5)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

  (6)a?1(a?0);a0?p?1(a?0,p为正整数)pa

  (7)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单项式除以多

  项式是不能这么计算的。

  考点三、因式分解(11分)

  1、因式分解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

  (1)提公因式法:ab?ac?a(b?c)

  (2)运用公式法:a?b?(a?b)(a?b)a?2ab?b?(a?b)a?2ab?b?(a?b)

  (3)分组分解法:ac?ad?bc?bd?a(c?d)?b(c?d)?(a?b)(c?d)

  (4)十字相乘法:a?(p?q)a?pq?(a?p)(a?q)

  3、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1)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取公因式。

  (2)在各项提出公因式以后或各项没有公因式的情况下,观察多项式的项数:2项式可以尝试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3项式可以尝试运用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4项式及4项式以上的可以尝试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

  (3)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考点四、分式(8~10分)

  1、分式的概念

  一般地,用A、B表示两个整式,A÷B就可以表示成222222222AA的形式,如果B中含有字母,式子就叫做分式。BB

  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分式和整式通称为有理式。

  2、分式的性质

  (1)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2)分式的变号法则:

  分式的分子、分母与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3、分式的运算法则

  考点五、二次根式(初中数学基础,分值很大)

  1、二次根式式子a(a?0)叫做二次根式,二次根式必须满足:含有二次根号“”;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

  2、最简二次根式

  若二次根式满足: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和步骤:

  (1)如果被开方数是分数(包括小数)或分式,先利用商的算数*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进行化简。

  (2)如果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先将他们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

  3、同类二次根式

  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4、二次根式的性质

  5、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

  第三章方程(组)

  考点一、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6分)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的解:能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等式的性质

  (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4、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其中方程ax?b?(0x为未知数,a?0)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是未知数x的系数,b是常数项。

  考点二、一元二次方程(6分)

  1、一元二次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它的特征是:等式左边十一个关于未知数x的二次多项式,等式右边是零,其中axax2?bx?c?0(a?0),

  叫做二次项,a叫做二次项系数;bx叫做一次项,b叫做一次项系数;c叫做常数项。

  考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0分)

  1、直接开*方法

  利用*方根的定义直接开*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直接开*方法。直接开*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a)2?b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方根的定义可知,x?a是b的*方根,当b?0时,x?a??b,x??a?b,当b<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配方法

  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不仅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上有所应用,而且在数学的其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配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完全*方公式a2?2ab?b2?(a?b)2,把公式中的a看做未知数x,并用x代替,则有x2?2bx?b2?(x?b)2。

  3、公式法

  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它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

  ?b?b2?4ac2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的求根公式:x?(b?4ac?0)2a2

  4、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法就是利用因式分解的手段,求出方程的解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

  考点四、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3分)

  根的判别式

  22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中,b?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的根的判别2

  式,通常用“?”来表示,即??b?4ac

  考点五、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3分)

  2如果方程ax?bx?c?0(a?0)的两个实数根是x1,x2,那么x1?x2??2bc,x1x2?。也就是说,对于aa

  任何一个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两根之和等于方程的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

  考点六、分式方程(8分)

  1、分式方程

  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2、分式方程的一般方法

  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是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它的一般解法是:

  (1)去分母,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

  (2)解所得的整式方程

  (3)验根:将所得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若等于零,就是增根,应该舍去;若不等于零,就是原方程的根。

  3、分式方程的特殊解法

  换元法:

  换元法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其应用非常广泛,当分式方程具有某种特殊形式,一般的去分母不易解决时,可考虑用换元法。

  考点七、二元一次方程组(8~10分)

  中考数学复*资料 3

  ▽三角形▽

  图中有角*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分线*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角*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线段垂直*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

  要证线段倍与半,延长缩短可试验。

  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等中线。

  中考数学复*资料 4

  1、正数:像小学学过的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2、负数: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

  3、正数负数的判断方法:

  ⑴具体的数:看是否有负号“-”,如果有“-”就是负数,否则是正数。

  ⑵含字母的数:如-a要看a本身的符号,如a是负的,则-a是正数,如a是正的则-a是负数,如a是0则-a是0。

  4、 0的含义:①0表示起点。②0表示没有。③0表示一种温度。④0表示编号的位数。⑤0表示精确度。⑥0表示正负数的分界。⑦0表示海拔*均高度。

  5、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6、 正负数的作用:在同一问题中,用正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

  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

  有理数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为正奇数时: (-a)n=-an或(a -b)n=-(b-a)n , 当n为正偶数时: (-a)n =an 或 (a-b)n=(b-a)n .

  中考数学复*资料 5

中考数学复*资料

  锐角三角函数

  锐角三角函数是以锐角为自变量,以此值为函数值的函数。如图:我们把锐角∠A的正弦、余弦、正切和余切都叫做∠A的锐角函数。

  锐角角A的正弦(sin),余弦(cos)和正切(tan),余切(cot)以及正割(sec),(余割csc)都叫做角A的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等于对边比斜边

  余弦等于邻边比斜边

  正切等于对边比邻边

  余切等于邻边比对边

  正割等于斜边比邻边

  余割等于斜边比对边

  正切与余切互为倒数

  它的本质是任意角的集合与一个比值的集合的变量之间的映射。通常的三角函数是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定义的,其定义域为整个实数域。另一种定义是在直角三角形中,但并不完全。现代数学把它们描述成无穷数列的极限和微分方程的解,将其定义扩展到复数系

  三角函数公式

  sin30°=1/2

  sin45°=√2/2

  sin60°=√3/2

  cos30°=√3/2

  cos45°=√2/2

  cos60°=1/2

  tan30°=√3/3

  tan45°=1

  tan60°=√3[1]

  cot30°=√3

  cot45°=1

  cot60°=√3/3

  其次就是两角和公式,这是在初中数学考试中问答题中容易用到的三角函数公式。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

  ctg(A—B)=(ctgActgB+1)/(ctgB—ctgA)

  数轴知识点

  1、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通常原点用“O”表示,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单位长度为1。

  2、如何画数轴

  ①画直线(一般画成水*的),定原点,标出原点“O”;

  ②取原点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并标出箭头;

  ③选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并标出—3,—2,—1,1,2,3……各点。

  3、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

  (1)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一一对应

  (2)左边的数<右边的数

  数轴练*题及答案

  1、画一条水*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叫做_________;选取某一长度作为________;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_________,这样就得到了数轴、我们把上述三方向称为数轴的三要素、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______来表示。

  2、数轴上表示负数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_,表示正数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原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

  3、数轴上表示—2的点离原点的距离是__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2的点离原点的距离是_____个单位长度;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个单位长度的点有_______个,它们表示的数分别是________。

  4、判断下列所画的数轴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指出。

  5、在所给的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2,—3, ,0, ,5, 。

  6、指出数轴上A,B,C,D,E,F各点所代表的数字。

  7、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并回答下列问题、—3,2,—1、5,—2,0,1、5,3、

  (1)哪两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相等?

  (2)表示—2的点与表示3的点相差几个单位长度?

  8、将—1所对应的点在数轴上先向右移动4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的点对应的数是什么?

  绝对值知识点

  1、几何意义:从数轴上表示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即为︱a︱

  2、 ①一个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 当a是正数时,︱a︱=a;

  ②一个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当a是负数时,︱a︱=—a;

  ③0的绝对值等于0。 当a=0时,︱a︱=0。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绝对值练*题及答案

  一、课内训练:

  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

  (1) ; (2)— ; (3)—5; (4)1 ; (5)0、

  2、下列各组数中,互为相反数的是( )

  A、|— |与— B、|— |与— C、|— |与 D、|— |与

  3、计算:

  (1)│—5│+│—2│; (2)| |÷|— |;

  (3)(| |+|— |+|—1 |)×│—24│; (4) 、

  4、(1)如果m=—1,那么—(—│m│)=________、

  (2)若│a—b│=b—a,则a,b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5、若│a│=5,│b│=4,且a>0,b<0,则a=______,b=_______、

  6、已知a、b、c三数在数轴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 、

  7、数a、b、c在数轴上对应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a+c│—│a│+│b│、

  8、已知│a—3│+│2b+4│+│ c—2│=0,求a+b+c的值、

  9、某粮店出售三种品牌的面粉,袋上分别标有质量为(25±0、1)kg、(25±0、2)kg、(25±0、3)kg的字样,从中任意拿出2袋,它们的质量最多相差( )

  A、0、8kg B、0、6kg C、0、5kg D、0、4kg

  10、正式比赛时,乒乓球的尺寸要有严格的规定,已知四个乒乓球,超过规定的尺寸为正数,不足的尺寸记为负数,为选一个乒乓球用于比赛,裁判对这四个乒乓球进行了测量,得到结果:A球+0、2mm,B球—0、1mm,C球+0、3mm,D球—0、2mm,你认为应选哪一个乒乓球用于比赛?为什么?

  有理数的运算指导

  1、有理数的加法:

  加法一般步骤:

  ①确定符号:同号取相同的符号。

  异号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

  ②确定绝对值:同号将绝对值相加。

  异号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用字母表示加法的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a+(b+c)。

  三个或三个以上有理数相加,可以写成这些数的连加式,对于连加式,根据加法

  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先把其中的某几个数相加。

  根据算式的特征,恰当地运用运算律,可以使运算简便:

  ①符号相同的数先相加——同号结合法

  ②互为相反数的先相加——相反数结合法

  ③分母相同的数先相加——同分母结合法

  ④正数与正数,小数与小数相加——同形结合法

  2、有理数的减法:

  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加减法混合运算,把减法转化为加法再计算。

  3、代数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将加减法统一成加法运算,转化为求几个正数或负数的和。

  在一个和式中,可以把各个加数的括号和括号前面的加号省略不写,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


中考数学复*资料汇总5篇扩展阅读


中考数学复*资料汇总5篇(扩展1)

——中考数学复*资料 (菁华5篇)

中考数学复*资料1

  一、课堂学*的*惯

  课堂学*是学*活动的主要阵地.课堂学**惯主要表现为:会笔记、会比较、会质疑、会分析、会合作.

  1.会笔记 上课做笔记并不是简单地将老师的板书进行抄写,而是将学到的知识点、一些类型题的解题一般规律和技巧、常见的错误等进行整理.做笔记实际是对数学内容的浓缩提炼.要经常翻阅笔记,加强理解,巩固记忆.另外,做笔记还能使你的注意力集中,学*效率更高.

  2.会比较 在学*基础知识(如概念、定义、法则、定理等)时,要运用对比、类比、举反例等思维方式,理解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将类似的、易混淆的基础知识加以区分.如找出“同类项”和“同类二次根式”,“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方根”和“立方根”,“半径”和“直径”,等概念的异同点,达到合理运用的目的.

  3.会质疑 “学者要会疑”,要善于发现和寻找自己的思维误区,向老师或同学提问.积极提问是课堂学*中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要敢于向老师同学的观点、做法质疑,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学*中哪怕有一点点的问题,也要大胆提问,不能留下知识上的“死角”,否则问题就会积少成多,为后续学*设置障碍.

  4.会分析 一是要认真审题:先弄清楚题目给出的条件和要解答的问题,把一些已知条件填在图形上,并将一些关键词做好标记,达到显露已知条件,同时又挖掘隐含条件的目的.如做几何体时,将已知的相等的角、线段、面积及已知的角、线段、位置关系等在图形中做好标记,避免忘记.再如做应用题时,象“不超过”“不足”等字眼,就暗示着存在不等量关系.只有弄清楚已知条件和所要解答的问题才能有目的、有方向地解题;二是要认真思索:依据题目中题设和结论,寻找它们的内在联系,由题设探求结论,即“由因求果”,或从结论入手,根据问题的条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由果索因”,或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需找解题方法.要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图多用”、“一法多题”等,拓展思路,训练自己的求异思维.

  5.会合作 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你给我一个苹果,我给你一个苹果,我们每人只有一个苹果;你给我一个思想,我给你一个思想,我们每人就有两个思想了”,这足以说明合作、交流的学*方式的重要性.我们主要的学*方式是自主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要适时地和同桌交流意见.在小组学*期间,要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倾听他人的发言,并作出合理的评判,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鉴别能力.

  二、课外作业的*惯

  课外作业是数学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包括:复*、作业等.

  1.复* 及时复*当天学过的数学知识,弄清新学的内容、重点内容及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首先凭大脑的追忆,想不起来再阅读课本及笔记.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复*,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效果才能最好,相隔时间长了去复*,其效果不明显,“学而时*之”就是这个道理.同时,要坚持每天、每周、每单元、每学期进行复*,使复*层层递进、环环紧扣,这样才能在正确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熟练地运用知识.

  2.作业 会学*的同学都是当天作业当天完成,先复*,后做作业.一定要独立完成,决不能依赖别人.书写一定要整洁,逻辑一定要条理.对作业要自我检查,及时改正存在的错误。

中考数学复*资料2

  中考数学复*资料

  第一章实数

  考点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3分)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零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7,2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π+8等;3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如sin60o等

  考点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3分)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考点三、*方根、算数*方根和立方根(3—10分)

  1、*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方根(或二次方跟)。

  一个数有两个*方根,他们互为相反数;零的*方根是零;负数没有*方根。

  正数a的*方根记做“?

  2、算术*方根

  正数a的正的*方根叫做a的算术*方根,记作“a”。

  正数和零的算术*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方根是零。

  a(a?0)。a”a?0

  a2?a?;注意a的双重非负性:-a(a<0)a?0

  3、立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立方根(或a的三次方根)。

  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注意:?a??a,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考点四、科学记数法和*似数(3—6分)

  1、有效数字

  一个*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它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到右边精确的数位止的所有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2、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数写做?a?10的形式,其中1?a?10,n是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考点五、实数大小的比较(3分)

  1、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2、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1)数轴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求差比较:设a、b是实数,n

  a?b?0?a?b,a?b?0?a?b,a?b?0?a?b

  (3)求商比较法:设a、b是两正实数,aaa?1?a?b;?1?a?b;?1?a?b;bbb

  (4)绝对值比较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b?a?b。

  (5)*方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b?a?b。

  考点六、实数的运算(做题的基础,分值相当大)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交换律ab?ba

  4、乘法结合律(ab)c?a(bc)

  5、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b?ac

  6、实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第二章代数式

  考点一、整式的有关概念(3分)

  1、代数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单项式

  只含有数字与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注意:单项式是由系数、字母、字母的指数构成的,其中系数不能用带分数表示,如?4

  误的,应写成?2212ab,这种表示就是错3132ab。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如?5a3b2c是6次单项式。3

  考点二、多项式(11分)

  1、多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项。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用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按照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出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注意:(1)求代数式的值,一般是先将代数式化简,然后再将字母的取值代入。

  (2)求代数式的值,有时求不出其字母的值,需要利用技巧,“整体”代入。

  2、同类项

  所有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3、去括号法则

  (1)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一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号。

  (2)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一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变号。

  4、整式的运算法则

  整式的加减法:(1)去括号;(2)合并同类项。

  整式的乘法:am?an?am?n(m,n都是正整数)

  n(am)?amn(m,n都是正整数)(ab)n?anbn(n都是正整数)

  (a?b)(a?b)?a2?b2(a?b)2?a2?2ab?b2(a?b)2?a2?2ab?b2

  整式的除法:am?an?am?n(m,n都是正整数,a?0)

  注意:(1)单项式乘单项式的结果仍然是单项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结果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因式中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3)计算时要注意符号问题,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同时还要注意单项式的符号。

  (4)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展开式中,有同类项的要合并同类项。

  (5)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

  (6)a?1(a?0);a0?p?1(a?0,p为正整数)pa

  (7)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单项式除以多

  项式是不能这么计算的。

  考点三、因式分解(11分)

  1、因式分解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

  (1)提公因式法:ab?ac?a(b?c)

  (2)运用公式法:a?b?(a?b)(a?b)a?2ab?b?(a?b)a?2ab?b?(a?b)

  (3)分组分解法:ac?ad?bc?bd?a(c?d)?b(c?d)?(a?b)(c?d)

  (4)十字相乘法:a?(p?q)a?pq?(a?p)(a?q)

  3、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1)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取公因式。

  (2)在各项提出公因式以后或各项没有公因式的情况下,观察多项式的项数:2项式可以尝试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3项式可以尝试运用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4项式及4项式以上的可以尝试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

  (3)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考点四、分式(8~10分)

  1、分式的概念

  一般地,用A、B表示两个整式,A÷B就可以表示成222222222AA的形式,如果B中含有字母,式子就叫做分式。BB

  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分式和整式通称为有理式。

  2、分式的性质

  (1)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2)分式的变号法则:

  分式的分子、分母与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3、分式的运算法则

  考点五、二次根式(初中数学基础,分值很大)

  1、二次根式式子a(a?0)叫做二次根式,二次根式必须满足:含有二次根号“”;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

  2、最简二次根式

  若二次根式满足: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和步骤:

  (1)如果被开方数是分数(包括小数)或分式,先利用商的算数*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进行化简。

  (2)如果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先将他们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

  3、同类二次根式

  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4、二次根式的性质

  5、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

  第三章方程(组)

  考点一、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6分)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的解:能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等式的性质

  (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4、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其中方程ax?b?(0x为未知数,a?0)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是未知数x的系数,b是常数项。

  考点二、一元二次方程(6分)

  1、一元二次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它的特征是:等式左边十一个关于未知数x的二次多项式,等式右边是零,其中axax2?bx?c?0(a?0),

  叫做二次项,a叫做二次项系数;bx叫做一次项,b叫做一次项系数;c叫做常数项。

  考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0分)

  1、直接开*方法

  利用*方根的定义直接开*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直接开*方法。直接开*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a)2?b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方根的定义可知,x?a是b的*方根,当b?0时,x?a??b,x??a?b,当b<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配方法

  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不仅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上有所应用,而且在数学的其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配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完全*方公式a2?2ab?b2?(a?b)2,把公式中的a看做未知数x,并用x代替,则有x2?2bx?b2?(x?b)2。

  3、公式法

  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它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

  ?b?b2?4ac2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的求根公式:x?(b?4ac?0)2a2

  4、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法就是利用因式分解的手段,求出方程的解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

  考点四、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3分)

  根的判别式

  22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中,b?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的根的判别2

  式,通常用“?”来表示,即??b?4ac

  考点五、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3分)

  2如果方程ax?bx?c?0(a?0)的两个实数根是x1,x2,那么x1?x2??2bc,x1x2?。也就是说,对于aa

  任何一个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两根之和等于方程的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

  考点六、分式方程(8分)

  1、分式方程

  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2、分式方程的一般方法

  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是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它的一般解法是:

  (1)去分母,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

  (2)解所得的整式方程

  (3)验根:将所得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若等于零,就是增根,应该舍去;若不等于零,就是原方程的根。

  3、分式方程的特殊解法

  换元法:

  换元法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其应用非常广泛,当分式方程具有某种特殊形式,一般的去分母不易解决时,可考虑用换元法。

  考点七、二元一次方程组(8~10分)

中考数学复*资料3

  1、正数:像小学学过的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2、负数: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

  3、正数负数的判断方法:

  ⑴具体的数:看是否有负号“-”,如果有“-”就是负数,否则是正数。

  ⑵含字母的数:如-a要看a本身的符号,如a是负的,则-a是正数,如a是正的则-a是负数,如a是0则-a是0。

  4、 0的含义:①0表示起点。②0表示没有。③0表示一种温度。④0表示编号的位数。⑤0表示精确度。⑥0表示正负数的分界。⑦0表示海拔*均高度。

  5、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6、 正负数的作用:在同一问题中,用正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

  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

  有理数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为正奇数时: (-a)n=-an或(a -b)n=-(b-a)n , 当n为正偶数时: (-a)n =an 或 (a-b)n=(b-a)n .

中考数学复*资料4

  ▽三角形▽

  图中有角*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分线*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角*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线段垂直*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

  要证线段倍与半,延长缩短可试验。

  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等中线。

中考数学复*资料5

  中考数学复*资料:选择题

  1、排除法。是根据题设和有关知识,排除明显不正确选项,那么剩下唯一的选项,自然就是正确的选项,如果不能立即得到正确的选项,至少可以缩小选择范围,提高解题的准确率。排除法是解选择题的间接方法,也是选择题的常用方法。

  2、特殊值法。即根据题目中的条件,选取某个符合条件的特殊值或作出特殊图形进行计算、推理的方法。用特殊值法解题要注意所选取的值要符合条件,且易于计算。此类问题通常具有一个共性:题干中给出一些一般性的条件,而要求得出某些特定的结论或数值。在解决时可将问题提供的条件特殊化。使之成为具有一般性的特殊图形或问题,而这些特殊图形或问题的答案往往就是原题的答案。利用特殊值法解答问题,不仅可以选用特别的数值代入原题,使原题得以解决而且可以作出符合条件的特殊图形来进行计算或推理。

  3、通过猜想、测量的方法,直接观察或得出结果。这类方法在*年来的中考题中常被运用于探索规律性的问题,此类题的主要解法是运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试验、猜想、试误验证、总结、归纳等过程使问题得解。


中考数学复*资料汇总5篇(扩展2)

——中考数学复*资料 (菁华5篇)

中考数学复*资料1

  一、课堂学*的*惯

  课堂学*是学*活动的主要阵地.课堂学**惯主要表现为:会笔记、会比较、会质疑、会分析、会合作.

  1.会笔记 上课做笔记并不是简单地将老师的板书进行抄写,而是将学到的知识点、一些类型题的解题一般规律和技巧、常见的错误等进行整理.做笔记实际是对数学内容的浓缩提炼.要经常翻阅笔记,加强理解,巩固记忆.另外,做笔记还能使你的注意力集中,学*效率更高.

  2.会比较 在学*基础知识(如概念、定义、法则、定理等)时,要运用对比、类比、举反例等思维方式,理解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将类似的、易混淆的基础知识加以区分.如找出“同类项”和“同类二次根式”,“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方根”和“立方根”,“半径”和“直径”,等概念的异同点,达到合理运用的目的.

  3.会质疑 “学者要会疑”,要善于发现和寻找自己的思维误区,向老师或同学提问.积极提问是课堂学*中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要敢于向老师同学的观点、做法质疑,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学*中哪怕有一点点的问题,也要大胆提问,不能留下知识上的“死角”,否则问题就会积少成多,为后续学*设置障碍.

  4.会分析 一是要认真审题:先弄清楚题目给出的条件和要解答的问题,把一些已知条件填在图形上,并将一些关键词做好标记,达到显露已知条件,同时又挖掘隐含条件的目的.如做几何体时,将已知的相等的角、线段、面积及已知的角、线段、位置关系等在图形中做好标记,避免忘记.再如做应用题时,象“不超过”“不足”等字眼,就暗示着存在不等量关系.只有弄清楚已知条件和所要解答的问题才能有目的、有方向地解题;二是要认真思索:依据题目中题设和结论,寻找它们的内在联系,由题设探求结论,即“由因求果”,或从结论入手,根据问题的条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由果索因”,或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需找解题方法.要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图多用”、“一法多题”等,拓展思路,训练自己的求异思维.

  5.会合作 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你给我一个苹果,我给你一个苹果,我们每人只有一个苹果;你给我一个思想,我给你一个思想,我们每人就有两个思想了”,这足以说明合作、交流的学*方式的重要性.我们主要的学*方式是自主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要适时地和同桌交流意见.在小组学*期间,要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倾听他人的发言,并作出合理的评判,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鉴别能力.

  二、课外作业的*惯

  课外作业是数学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包括:复*、作业等.

  1.复* 及时复*当天学过的数学知识,弄清新学的内容、重点内容及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首先凭大脑的追忆,想不起来再阅读课本及笔记.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复*,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效果才能最好,相隔时间长了去复*,其效果不明显,“学而时*之”就是这个道理.同时,要坚持每天、每周、每单元、每学期进行复*,使复*层层递进、环环紧扣,这样才能在正确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熟练地运用知识.

  2.作业 会学*的同学都是当天作业当天完成,先复*,后做作业.一定要独立完成,决不能依赖别人.书写一定要整洁,逻辑一定要条理.对作业要自我检查,及时改正存在的错误。

中考数学复*资料2

  中考数学复*资料

  第一章实数

  考点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3分)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零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7,2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π+8等;3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如sin60o等

  考点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3分)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考点三、*方根、算数*方根和立方根(3—10分)

  1、*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方根(或二次方跟)。

  一个数有两个*方根,他们互为相反数;零的*方根是零;负数没有*方根。

  正数a的*方根记做“?

  2、算术*方根

  正数a的正的*方根叫做a的算术*方根,记作“a”。

  正数和零的算术*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方根是零。

  a(a?0)。a”a?0

  a2?a?;注意a的双重非负性:-a(a<0)a?0

  3、立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立方根(或a的三次方根)。

  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注意:?a??a,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考点四、科学记数法和*似数(3—6分)

  1、有效数字

  一个*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它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到右边精确的数位止的所有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2、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数写做?a?10的形式,其中1?a?10,n是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考点五、实数大小的比较(3分)

  1、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2、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1)数轴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求差比较:设a、b是实数,n

  a?b?0?a?b,a?b?0?a?b,a?b?0?a?b

  (3)求商比较法:设a、b是两正实数,aaa?1?a?b;?1?a?b;?1?a?b;bbb

  (4)绝对值比较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b?a?b。

  (5)*方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b?a?b。

  考点六、实数的运算(做题的基础,分值相当大)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交换律ab?ba

  4、乘法结合律(ab)c?a(bc)

  5、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b?ac

  6、实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第二章代数式

  考点一、整式的有关概念(3分)

  1、代数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单项式

  只含有数字与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注意:单项式是由系数、字母、字母的指数构成的,其中系数不能用带分数表示,如?4

  误的,应写成?2212ab,这种表示就是错3132ab。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如?5a3b2c是6次单项式。3

  考点二、多项式(11分)

  1、多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项。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用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按照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出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注意:(1)求代数式的值,一般是先将代数式化简,然后再将字母的取值代入。

  (2)求代数式的值,有时求不出其字母的值,需要利用技巧,“整体”代入。

  2、同类项

  所有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3、去括号法则

  (1)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一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号。

  (2)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一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变号。

  4、整式的运算法则

  整式的加减法:(1)去括号;(2)合并同类项。

  整式的乘法:am?an?am?n(m,n都是正整数)

  n(am)?amn(m,n都是正整数)(ab)n?anbn(n都是正整数)

  (a?b)(a?b)?a2?b2(a?b)2?a2?2ab?b2(a?b)2?a2?2ab?b2

  整式的除法:am?an?am?n(m,n都是正整数,a?0)

  注意:(1)单项式乘单项式的结果仍然是单项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结果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因式中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3)计算时要注意符号问题,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同时还要注意单项式的符号。

  (4)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展开式中,有同类项的要合并同类项。

  (5)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

  (6)a?1(a?0);a0?p?1(a?0,p为正整数)pa

  (7)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单项式除以多

  项式是不能这么计算的。

  考点三、因式分解(11分)

  1、因式分解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

  (1)提公因式法:ab?ac?a(b?c)

  (2)运用公式法:a?b?(a?b)(a?b)a?2ab?b?(a?b)a?2ab?b?(a?b)

  (3)分组分解法:ac?ad?bc?bd?a(c?d)?b(c?d)?(a?b)(c?d)

  (4)十字相乘法:a?(p?q)a?pq?(a?p)(a?q)

  3、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1)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取公因式。

  (2)在各项提出公因式以后或各项没有公因式的情况下,观察多项式的项数:2项式可以尝试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3项式可以尝试运用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4项式及4项式以上的可以尝试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

  (3)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考点四、分式(8~10分)

  1、分式的概念

  一般地,用A、B表示两个整式,A÷B就可以表示成222222222AA的形式,如果B中含有字母,式子就叫做分式。BB

  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分式和整式通称为有理式。

  2、分式的性质

  (1)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2)分式的变号法则:

  分式的分子、分母与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3、分式的运算法则

  考点五、二次根式(初中数学基础,分值很大)

  1、二次根式式子a(a?0)叫做二次根式,二次根式必须满足:含有二次根号“”;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

  2、最简二次根式

  若二次根式满足: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和步骤:

  (1)如果被开方数是分数(包括小数)或分式,先利用商的算数*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进行化简。

  (2)如果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先将他们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

  3、同类二次根式

  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4、二次根式的性质

  5、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

  第三章方程(组)

  考点一、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6分)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的解:能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等式的性质

  (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4、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其中方程ax?b?(0x为未知数,a?0)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是未知数x的系数,b是常数项。

  考点二、一元二次方程(6分)

  1、一元二次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它的特征是:等式左边十一个关于未知数x的二次多项式,等式右边是零,其中axax2?bx?c?0(a?0),

  叫做二次项,a叫做二次项系数;bx叫做一次项,b叫做一次项系数;c叫做常数项。

  考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0分)

  1、直接开*方法

  利用*方根的定义直接开*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直接开*方法。直接开*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a)2?b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方根的定义可知,x?a是b的*方根,当b?0时,x?a??b,x??a?b,当b<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配方法

  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不仅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上有所应用,而且在数学的其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配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完全*方公式a2?2ab?b2?(a?b)2,把公式中的a看做未知数x,并用x代替,则有x2?2bx?b2?(x?b)2。

  3、公式法

  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它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

  ?b?b2?4ac2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的求根公式:x?(b?4ac?0)2a2

  4、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法就是利用因式分解的手段,求出方程的解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

  考点四、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3分)

  根的判别式

  22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中,b?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的根的判别2

  式,通常用“?”来表示,即??b?4ac

  考点五、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3分)

  2如果方程ax?bx?c?0(a?0)的两个实数根是x1,x2,那么x1?x2??2bc,x1x2?。也就是说,对于aa

  任何一个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两根之和等于方程的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

  考点六、分式方程(8分)

  1、分式方程

  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2、分式方程的一般方法

  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是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它的一般解法是:

  (1)去分母,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

  (2)解所得的整式方程

  (3)验根:将所得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若等于零,就是增根,应该舍去;若不等于零,就是原方程的根。

  3、分式方程的特殊解法

  换元法:

  换元法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其应用非常广泛,当分式方程具有某种特殊形式,一般的去分母不易解决时,可考虑用换元法。

  考点七、二元一次方程组(8~10分)

中考数学复*资料3

  1、正数:像小学学过的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2、负数: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

  3、正数负数的判断方法:

  ⑴具体的数:看是否有负号“-”,如果有“-”就是负数,否则是正数。

  ⑵含字母的数:如-a要看a本身的符号,如a是负的,则-a是正数,如a是正的则-a是负数,如a是0则-a是0。

  4、 0的含义:①0表示起点。②0表示没有。③0表示一种温度。④0表示编号的位数。⑤0表示精确度。⑥0表示正负数的分界。⑦0表示海拔*均高度。

  5、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6、 正负数的作用:在同一问题中,用正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

  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

  有理数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为正奇数时: (-a)n=-an或(a -b)n=-(b-a)n , 当n为正偶数时: (-a)n =an 或 (a-b)n=(b-a)n .

中考数学复*资料4

  ▽三角形▽

  图中有角*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分线*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角*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线段垂直*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

  要证线段倍与半,延长缩短可试验。

  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等中线。

中考数学复*资料5

  中考数学复*资料:选择题

  1、排除法。是根据题设和有关知识,排除明显不正确选项,那么剩下唯一的选项,自然就是正确的选项,如果不能立即得到正确的选项,至少可以缩小选择范围,提高解题的准确率。排除法是解选择题的间接方法,也是选择题的常用方法。

  2、特殊值法。即根据题目中的条件,选取某个符合条件的特殊值或作出特殊图形进行计算、推理的方法。用特殊值法解题要注意所选取的值要符合条件,且易于计算。此类问题通常具有一个共性:题干中给出一些一般性的条件,而要求得出某些特定的结论或数值。在解决时可将问题提供的条件特殊化。使之成为具有一般性的特殊图形或问题,而这些特殊图形或问题的答案往往就是原题的答案。利用特殊值法解答问题,不仅可以选用特别的数值代入原题,使原题得以解决而且可以作出符合条件的特殊图形来进行计算或推理。

  3、通过猜想、测量的方法,直接观察或得出结果。这类方法在*年来的中考题中常被运用于探索规律性的问题,此类题的主要解法是运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试验、猜想、试误验证、总结、归纳等过程使问题得解。


中考数学复*资料汇总5篇(扩展3)

——中考化学复*资料 50句

1、碱(OH-)的检验

2、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3、〔碱〕用试管取少量样品,滴加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溶液,若有沉淀产生,则变质。

4、使用托盘天*?使用托盘天*时,首先要调节*衡。调节*衡时,先把游码移到零刻度,然后转动*衡螺母到达*衡。

5、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6、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7、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8、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9、绿色:cu2(oh)2co3为绿色

10、盐的溶解性

11、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12、固体配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13、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14、影响溶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15、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16、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

17、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8、熟石灰:CaO+H2O==Ca(OH)2

19、淡黄色固体:硫磺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2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

21、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活性炭净化水、干冰人工降雨、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都是物理变化。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利用酸碱中和反应,是化学变化。

22、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但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不一定是二氧化碳气体。如N2等。

23、金属活动性:自然界中,只有金银等少数金属以单质形式存在,铜铁等绝大多数金属都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验证银铁铜的活动性,要先排一下活动性是铁>铜>银,再看具体方法。(两金夹一盐,如铁、硫酸铜溶液、银;两盐夹一金,如硝酸亚铁、铜、硝酸银。)

24、盐中一定含有酸根阴离子.不一定含有金属阳离子。如:铵盐。

25、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如:02、KCl03都不是氧化物。

26、实验室制H2、O2、CO2等气体的实验: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向容器中装药品。(防止装置漏气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27、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应先把导管移出水槽.再熄灭酒精灯。

28、试管内若附有不易被水洗净的物质时:对于油脂.应先用热的纯碱溶液或冼衣粉将其洗去.再用水冲洗干净;对于难溶性氧化物或盐,应先用稀盐酸将其溶解。再用水冲洗干净。(目的是将难溶性物质转化成可溶性物质.便于用水洗去。)

29、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2MgO 白色信号弹

30、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2Al2O3

31、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Ca(OH)2(此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32、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C+CO2高温2CO

3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34、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3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36、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Fe2O3高温2Fe+3CO2

37、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点燃2H2O 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点燃2P2O5

38、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相同。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39、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40、氢氧化钠与氯化铜:2NaOH + CuCl2 ==== Cu(OH)2↓ + 2NaCl

41、氢氧化钠和硫酸铜:2NaOH+CuSO4=Cu(OH)2↓+Na2SO4

42、氯化钠和硝酸银:NaCl+AgNO3=AgCl↓+ NaNO3

43、氢氧化铝和盐酸:Al(OH)3+3HCl=AlCl3 +3H2O

44、硝酸铵和氢氧化钠:NH4NO3+NaOH=△=NaNO3+H2O+NH3↑

45、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46、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47、碱的化学性质(1)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48、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4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

50、碳的两种单质:石墨、金刚石(形成的原因: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中考数学复*资料汇总5篇(扩展4)

——中考复*资料 (菁华5篇)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 、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

  (二)、离子的检验.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6、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17、检验三瓶试液分别是稀HNO3,稀HCl,稀H2SO4?

  18、淀粉:加入碘溶液,若变蓝则含淀粉。

  19、葡萄糖: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若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就含葡萄糖。五、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五、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中考数学复*资料汇总5篇(扩展5)

——数学整理复*资料 (菁华5篇)

  直线与角

  -------------4.1几何图形

  形状:方的、圆的等

  (1)①几何图形大小:长度、面积、体积等

  位置:相交、垂直、*行等

  ②几何体也简称体。包围着体的是面。

  ③常见的立体图形:圆柱(一曲面二*面)、圆椎(一曲面一*面)、圆台、球(一曲面)、长方体(六面八点十二棱)、四面体(三棱锥)、三棱柱(各部分不都在一个*面内,在一个*面内就是*面图形。)

  ④点线面体:是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是几何图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2)展开与折叠: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矩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正方体展开六个面可用“1字型”、“Z字型”模型认识。

  (3)三视图:主视图(从正面看)、左视图(从左面看)、俯视图

  (从上面看)。

  ----------4.2直线、射线、线段

  1.特点与表示方法:

  ①直线没有端点,向两方无限延伸(不能用延长描述),可用两个大

  写字母或小字字母表示;

  ②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向一方无限延伸,用端点和延伸方向中的任意

  一点表示;端点相同,延伸方向相同的两条射线是同一条射线(两个相同)。

  ③线段有两个端点,可用两个大写字母或小字字母表示(不能延长)。

  2.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线段是图形,距离有大小。

  3.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4.经过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4.3线段的长短比较

  ①线段的比较:叠合法(线段上、线段的延长线上)或度量法。

  ②中点:将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的点称这条线段的中点。

  ③线段的和、差、倍、分(整体求部分,部分求整体)可以设未知数

  ④点在线段上、点在线段的延长线上、甚至在线段外。

  -----------4.4角

  1、定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角。角的端点为顶点,两条射线为角的两边(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后形成的图形)。

  2、1°=60′1′=60″1周角=360度1*角=180度;直角=90度;钟表上分针每分钟走6°,时针每分钟走0.5°.

  3、度化为度、分、秒(整数不动,小数下放);度、分、秒化为度(逐级上调)。

  4、度、分、秒的加、减、乘、除(余数下放)运算:对口(秒与秒、分与分、度与度)运算,满60进1,借1算60-----------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

  ①角的比较:叠合法(在角的内部、在角的外部)或度量法。

  ②角的*分线:角*分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角*分线是一条射线。

  ③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直角),(∠⒈+∠⒉=90°)就说这两个叫互为余角,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不要遗漏)。

  ④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度(*角),(∠⒈+∠⒉=180°)就说这两个叫互为补角,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不要遗漏)。

  ⑤等角(同角)的补角相等。等角(同角)的余角相等。

  ⑥角的和、差、倍、分(角在角的内部、在角的外部)可以设未知数

  ⑦方位角:北偏东30o(就是从北望东旋转30o),西南方向:就是南偏西45o--------------4.6用尺规作线段与角

  1、尺规作图:几何中,通常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来画图,这种画图的方法叫做尺规作图

  2、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1)作一条射线AM(2)在射线AM上,以点A为圆心,以线段a的长度为半径画弧,交射线AM于点B则线段AB为所求作的线段

  3、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1)在∠AOB上以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OA、OB于点P、Q

  (2)作射线EG,并以点E为圆心,OP长为半径画弧交EG于点D;

  (3)以点D为圆心,PQ长为半径画弧交第(2)步中所画弧于点F;

  (4)作射线EF,∠DEF即为所求作的角

  1、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圆形 (S:面积 C:周长 л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л=2×л×半径 C=лd=2лr (2)面积=半径×半径×л

  9、圆柱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ch(2лr或лd)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11、总数÷总份数=*均数

  12、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13、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14、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常用单位换算

  长度单位换算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面积单位换算

  1*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方米 1*方米=100*方分米

  1*方分米=100*方厘米 1*方厘米=100*方毫米 1*方公里 =100 公顷 体(容)积单位换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米=1000升 1升=1000毫升 1升=1立方米

  重量单位换算

  1吨=1000 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人民币单位换算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 *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 *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

  1时=60分 1分=60秒 1时=3600秒

  用字母表示几何形体的公式

  长方形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2(a+b) s=ab 正方形的边长a用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4a s=a

  *行四边形的底a用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ah

  三角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ah/2

  梯形的上底用a表示,下底b用表示,高用h表示,中位线用m表示,面积用s表示。 s=(a+b)h/2 s=mh

  圆的半径用r表示,直径用d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d=2∏r s=∏ r 扇形的半径用r表示,n表示圆心角的度数,面积用s表示。 s=∏ nr/360

  长方体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高用h表示,表面积用s表示,体积用v表示。 v=sh s=2(ab+ah+bh) v=abh

  正方体的棱长用a表示,底面周长c用表示,底面积用s表示, 体积用v表示. s=6a v=a

  圆柱的高用h表示,底面周长用c表示,底面积用s表示, 体积用v表示.

  s侧=ch s表=s侧+2s底 v=sh

  圆锥的高用h表示,底面积用s表示, 体积用v表示. v=sh/3

  【相似三角形】

  1、在相似多边形中,最为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

  2.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3、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的特例,这时相似比等于1.注意:证两个相似三角形,与证两个全等三角形一样,应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4、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5、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6、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方.

  【统计】

  科学记数法: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小于等于A小于10,N是正整数。

  扇形统计图:

  ①用圆表示总体,圆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

  ②扇形统计图中,每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等于该部分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与360度的比。

  各类统计图的优劣:条形统计图:能清楚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似数字和有效数字:

  ①测量的结果都是*似的。

  ②利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似数时,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③对于一个*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均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N叫做这个N个数的算术*均数,记为X(上边一横)。

  加权*均数:一组数据里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加一个权,这就是加权*均数。

  中位数与众数:

  ①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的那个数据叫做这个组数据的众数。③优劣:*均数:所有数据参加运算,能充分利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常用,但容易受极端值影响;中位数: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少,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众数:各个数据如果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的意义。

  调查:

  ①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而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②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其中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③抽样调查只考察总体中的一小部分个体,因此他的优点是调查范围小,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其调查结果往往不如普查得到的结果准确。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主要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频数与频率:

  ①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而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为频率。

  ②当收集的数据连续取值时,我们通常先将数据适当分组,然后再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相似三角形】

  1、在相似多边形中,最为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

  2.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3、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的特例,这时相似比等于1.注意:证两个相似三角形,与证两个全等三角形一样,应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4、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5、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6、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方.

  【统计】

  科学记数法: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小于等于A小于10,N是正整数。

  扇形统计图:

  ①用圆表示总体,圆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

  ②扇形统计图中,每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等于该部分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与360度的比。

  各类统计图的优劣:条形统计图:能清楚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似数字和有效数字:

  ①测量的结果都是*似的。

  ②利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似数时,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③对于一个*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均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N叫做这个N个数的算术*均数,记为X(上边一横)。

  加权*均数:一组数据里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加一个权,这就是加权*均数。

  中位数与众数:

  ①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的那个数据叫做这个组数据的众数。③优劣:*均数:所有数据参加运算,能充分利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常用,但容易受极端值影响;中位数: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少,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众数:各个数据如果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的意义。

  调查:

  ①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而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②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其中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③抽样调查只考察总体中的一小部分个体,因此他的优点是调查范围小,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其调查结果往往不如普查得到的结果准确。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主要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频数与频率:

  ①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而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为频率。

  ②当收集的数据连续取值时,我们通常先将数据适当分组,然后再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1、递等式

  同级运算:符号都是加减或乘除的运算。

  两级运算:符号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运算。

  同级运算可以巧算。两级运算不能巧算,只能按运算顺序计算。

  递等式运算顺序:先算括号,再算乘除,最后加减。

  巧算(加括号:前面是加号,后面加括号,不变号。前面是减号,后面加括号,要变号。

  移位置:符号跟着后面数字一起移动。)

  2、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大于等于半个的算一格,小于半格的舍去。

  用满格的格数加上大于等于半格的格数,就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3、面积单位1dm2

  (1)读作1*方分米,写作1dm2,表示边长是1dm的正方形的面积

  (2)面积单位有m2 dm2 cm2

  (3)1 m2=100 dm2 1 dm2=100 cm2 1 m2=250000px2

  4、组合图形的面积用割、补的方法

  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步骤(1)根据图形选择割或者补的方法,用尺画出虚线(2)计算出和面积有关的边的长度(3)计算面积,再相加或者相减(4)注意单位是cm2,dm2,m2(5)凸字形用割,凹字形用补

  1、速度

  每分(每秒、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速度单位是复合单位。

  例写作:85米/分读作:八十五米每分表示:每分钟行85米

  2、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做题时请注意单位)

  时间×速度=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3、用两位数乘

  (1)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估算

  例:48×63的积在(2520)与(3150)之间,接*(3150)。

  思考方法:48离整十数50更*,用48估算,估成40×63=2520与50×63=3150。

  (2)两位数与三位数的估算

  用两位数估算成相邻的整十数

  如152×56中,虽然152更接*整十数,但还是用56去估算。

  (3)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分拆计算

  参考书p14①可以把其中一个两位数分拆成两个一位数相乘。②可以把一个两位数分拆成一个整十数加一个一位数,再分别与另一个数相乘。③或者可以一个两位数分拆成一个整十数减一个一位数,再分别与另一个数相乘。

  第②种方法。

  (4)两位数与三位数的分拆计算

  把两位数分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再分别乘以三位数。

  (5)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两位数乘以三位数的竖式计算

  数位对齐;多位因数放上面;下面因数从个位乘起,再计算十位,积相加;注意进位。

  因数中的数字在十位上表示几十,数字在百位上表示几百

  例:25×86中86的8在十位上表示的是80,

  (6)末尾有零的竖式计算

  把零前面的数字对齐,画虚线,先在虚线左边竖式计算,再在虚线右边加上0,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加几个0。

  注意300×120这类题目,0前面的数字对齐后,12的位数比3多,要把120放在上面,300放下面。

  4、两位数除两位数,两位数除多位数

  (1)分拆计算(见书p31)

  (2)除法的计算方法

  ①推算法②整十数试商法③首位试商法④同头无除初商9

  当初商乘以除数的积大于被除数,初商大了,要改小

  当余数大于除数,初商小了,要改大

  (3)竖式计算(商、乘、减、落)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