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复*资料(5篇)

首页 / 文库 / | 2022-10-26 00:00:00 [db:标签-标题]

高三数学复*资料(5篇)

高三数学复*资料1

  简单地说C是组合,也可以理解为没有顺序要求的情况;A是排列,需要有不同的顺序。

  比如你写的C(4,1)就是指在4个里面选1个。没有顺序(1个本来就没有顺序,但2个以上也同样不用考虑顺序问题。)

  你写的A(5,3)就是在5个里面选3个,但这3个不同的顺序算作不同的情况。

  现举例说明A(5,3)和C(5,3)的区别。

  如:12345这5个数,选其中的三个数,共有C(5,3)=10种选法。列举为(123)、(124)、(125)、(134)、(135)、(145)、(234)、(235)、(245)、(345)共10种。

  同样这5个数,如果组成没有复数字的三位数,就是A(5,3)=60种。123、132、213、231、312、321也就是原来的一种组合现在变成了6种情况了。

  公式更简单。C(4,1)=4/1=4

  C(5,3)=(5*4*3)/(3*2*1)

  C(7,2)=(7*6)/(2*1)

  也就是分子是下标依次递减相乘,乘的个数正好是上标的个数。

  分母就是上标的阶乘。

  A(5,3)=5*4*3

  A(8,6)=8*7*6*5*4*3

  A(4,2)=4*3

  也就是只有组合时分子的情况,没有分母。

高三数学复*资料2

  函数思想是指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和研究数学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建立函数关系(或构造函数)运用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方程思想,是从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运用数学语言将问题转化为方程(方程组)或不等式模型(方程、不等式等)去解决问题。利用转化思想我们还可进行函数与方程间的相互转化。

  数形结合思想

  中学数学研究的对象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数,一部分是形,但数与形是有联系的,这个联系称之为数形结合或形数结合。它既是寻找问题解决切入点的“法宝”,又是优化解题途径的“良方”,因此我们在解答数学题时,能画图的尽量画出图形,以利于正确地理解题意、快速地解决问题。

  特殊与一般的思想

  用这种思想解选择题有时特别有效,这是因为一个命题在普遍意义上成立时,在其特殊情况下也必然成立,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直接确定选择题中的正确选项。不仅如此,用这种思想方法去探求主观题的求解策略,也同样精彩。

  极限思想解题步骤

  极限思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为:(1)对于所求的未知量,先设法构思一个与它有关的变量;(2)确认这变量通过无限过程的结果就是所求的未知量;(3)构造函数(数列)并利用极限计算法则得出结果或利用图形的极限位置直接计算结果。

  分类讨论思想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解到某一步之后,不能再以统一的方法、统一的式子继续进行下去,这是因为被研究的对象包含了多种情况,这就需要对各种情况加以分类,并逐类求解,然后综合归纳得解,这就是分类讨论。引起分类讨论的原因很多,数学概念本身具有多种情形,数**算法则、某些定理、公式的限制,图形位置的不确定性,变化等均可能引起分类讨论。在分类讨论解题时,要做到标准统一,不重不漏。

  拥有一个整体的高考文科数学解题思路,会对文科生答数学题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更好的立于高考学生的第三轮复试,提高文科数学成绩。

高三数学复*资料3

  不等式的意义

  考纲要求

  1.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并能利用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证明以下不等式

  (1)|a+b|≤|a|+|b|;

  (2)|a-b|≤|a-c||+|c-b|

  (3)会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求解以下类型的不等式:

  |ax+b|≤c,|ax+b|≥c;|x-c|+|x-b|≤a

  2.了解柯西不等式的不同形式,理解他们的几何意义,并会证明

  (1)柯西不等式向量形式:|α||β|≥|α·β|

  (2) x1-x2 2+ y1-y2 2+ x2-x3 2+ y2-y3 2≥ x1-x3 2+ y1-y3 2(通常称作*面三角不等式)

  3.会用上述不等式证明一些简单问题.能够利用*均值不等式、柯西不等式求一些特定函数的极值.

  4.了解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缩放法.

  不等式的应用

  考纲要求

  1.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

  2.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

  考纲研读

  *几年的高考试题增强了对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应用性问题的考查力度.主要有两种方式:

  (1)线性规划问题:求给定可行域的面积;求给定可行域的最优解;求目标函数中参数的范围.

  (2)基本不等式的应用:一是侧重“正”、“定”、“等”条件的满足条件;二是用于求函数或数列的最值.

高三数学复*资料4

  考纲要求

  1.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2.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3.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

  考纲研读

  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相应直线 Ax+By+C=0 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面区域,可结合交集的概念去理解不等式组表示的*面区域.对于线性规划问题,能通过*移直线求目标函数的最值.对于实际问题,能转化成两个相关变量有关的不等式(组),再利用线性规划知识求解.

高三数学复*资料5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时,;当时,;当时,不存在.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注意下面四点:(1)当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

  ①点斜式:直线斜率k,且过点

  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y1.

  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

  ②斜截式:,直线斜率为k,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b

  ③两点式:直线两点,

  ④截矩式:

  其中直线与轴交于点,与轴交于点,即与轴、轴的截距分别为.

  ⑤一般式:(A,B不全为0)

  注意:各式的适用范围特殊的方程如:

  *行于x轴的直线:(b为常数);*行于y轴的直线:(a为常数);

  (5)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

  (一)*行直线系

  *行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C为常数)

  (二)垂直直线系

  垂直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C为常数)

  (三)过定点的直线系

  (ⅰ)斜率为k的直线系:,直线过定点;

  (ⅱ)过两条直线,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

  (为参数),其中直线不在直线系中.

  (6)两直线*行与垂直

  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

  第一,函数与导数。主要考查集合运算、函数的有关概念定义域、值域、解析式、函数的极限、连续、导数。

  第二,*面向量与三角函数、三角变换及其应用。这一部分是高考的重点但不是难点,主要出一些基础题或中档题。

  第三,数列及其应用。这部分是高考的重点而且是难点,主要出一些综合题。

  第四,不等式。主要考查不等式的求解和证明,而且很少单独考查,主要是在解答题中比较大小。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

  第五,概率和统计。这部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比较大,属应用题。

  第六,空间位置关系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主要是证明*行或垂直,求角和距离。

  第七,解析几何。是高考的难点,运算量大,一般含参数。

  高考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既全面又突出重点,扎实的数学基础是成功解题的关键。针对数学高考强调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我们一定要全面、系统地复*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正确理解基本概念,正确掌握定理、原理、法则、公式、并形成记忆,形成技能。以不变应万变。

  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是对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的考查,考查时与数学知识相结合。

  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强调“以能力立意”,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入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侧重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的应用,所有数学考试最终落在解题上。考纲对数学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考查要求,而解题训练是提高能力的必要途径,所以高考复*必须把解题训练落到实处。训练的内容必须根据考纲的要求精心选题,始终紧扣基础知识,多进行解题的回顾、总结,概括提炼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形成对通性通法的认识,真正做到解一题,会一类。

  在临*高考的数学复*中,考生们更应该从三个层面上整体把握,同步推进。

  1.对于集合,一定要抓住集合的代表元素,及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中元素各表示什么?

  注重借助于数轴和文氏图解集合问题。

  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是一切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注意下列性质:

  (3)德摩根定律:

  4.你会用补集思想解决问题吗?(排除法、间接法)

  的取值范围。

  6.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互为逆否关系的命题是等价命题。)

  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

  7.对映射的概念了解吗?映射f:A→B,是否注意到A中元素的任意性和B中与之对应元素的性,哪几种对应能构成映射?

  (一对一,多对一,允许B中有元素无原象。)

  8.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比较两个函数是否相同?

  (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

  9.求函数的定义域有哪些常见类型?

  10.如何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

  义域是_____________。

  11.求一个函数的解析式或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时,注明函数的定义域了吗?

  12.反函数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一一对应函数)

  求反函数的步骤掌握了吗?

  (①反解x;②互换x、y;③注明定义域)


高三数学复*资料(5篇)扩展阅读


高三数学复*资料(5篇)(扩展1)

——高三数学复*资料(汇编5篇)

高三数学复*资料(汇编5篇)

高三数学复*资料1

  1.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不要忘了全集和空集的特殊情况,不要忘记了借助数轴和文氏图进行求解.

  2.在应用条件时,易A忽略是空集的情况

  3.你会用补集的思想解决有关问题吗?

  4.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有什么区别?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如何判断充分与必要条件?

  5.你知道“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形式”的区别.

  6.求解与函数有关的问题易忽略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7.判断函数奇偶性时,易忽略检验函数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8.求一个函数的解析式和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时,易忽略标注该函数的定义域.

  9.原函数在区间[-a,a]上单调递增,则一定存在反函数,且反函数也单调递增;但一个函数存在反函数,此函数不一定单调

  10.你熟练地掌握了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吗?定义法(取值,作差,判正负)和导数法

  11.求函数单调性时,易错误地在多个单调区间之间添加符号“∪”和“或”;单调区间不能用集合或不等式表示.

  12.求函数的值域必须先求函数的定义域。

  13.如何应用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解题?①比较函数值的大小;②解抽象函数不等式;③求参数的范围(恒成立问题).这几种基本应用你掌握了吗?

  14.解对数函数问题时,你注意到真数与底数的限制条件了吗?

  (真数大于零,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字母底数还需讨论

  15.三个二次(哪三个二次?)的关系及应用掌握了吗?如何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

  16.用换元法解题时易忽略换元前后的等价性,易忽略参数的范围。

  17.“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解”转化时,你是否注意到:当时,“方程有解”不能转化为。若原题中没有指出是二次方程,二次函数或二次不等式,你是否考虑到二次项系数可能为的零的情形?

  18.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时,你是否注意到:“一正;二定;三等”.

  19.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及其几何意义是什么?

  20.解分式不等式应注意什么问题?用“根轴法”解整式(分式)不等式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21.解含参数不等式的通法是“定义域为前提,函数的单调性为基础,分类讨论是关键”,注意解完之后要写上:“综上,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22.在求不等式的解集、定义域及值域时,其结果一定要用集合或区间表示;不能用不等式表示.

  23.两个不等式相乘时,必须注意同向同正时才能相乘,即同向同正可乘;同时要注意“同号可倒”即a>b>0,a<0.

  24.解决一些等比数列的前项和问题,你注意到要对公比及两种情况进行讨论了吗?

  25.在“已知,求”的问题中,你在利用公式时注意到了吗?(时,应有)需要验证,有些题目通项是分段函数。

  26.你知道存在的条件吗?(你理解数列、有穷数列、无穷数列的概念吗?你知道无穷数列的前项和与所有项的和的不同吗?什么样的无穷等比数列的所有项的和必定存在?

  27.数列单调性问题能否等同于对应函数的单调性问题?(数列是特殊函数,但其定义域中的值不是连续的。)

  28.应用数学归纳法一要注意步骤齐全,二要注意从到过程中,先假设时成立,再结合一些数学方法用来证明时也成立。

  29.正角、负角、零角、象限角的概念你清楚吗?,若角的终边在坐标轴上,那它归哪个象限呢?你知道锐角与第一象限的角;终边相同的角和相等的角的区别吗?

  30.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单位圆内的三角函数线(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的定义你知道吗?

  31.在解三角问题时,你注意到正切函数、余切函数的定义域了吗?你注意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有界性了吗?

  32.你还记得三角化简的通性通法吗?(切割化弦、降幂公式、用三角公式转化出现特殊角.异角化同角,异名化同名,高次化低次)

  33.反正弦、反余弦、反正切函数的取值范围分别是

  34.你还记得某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吗?

  35.掌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及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你会写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吗?会写简单的三角不等式的解集吗?(要注意数形结合与书写规范,可别忘了),你是否清楚函数的图象可以由函数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吗?

  36.函数的图象的*移,方程的*移以及点的*移公式易混:

  (1)函数的图象的*移为“左+右-,上+下-”;如函数的图象左移2个单位且下移3个单位得到的图象的解析式为y=2(x+2)+4-3,即y=2x+5.

  (2)方程表示的图形的*移为“左+右-,上-下+”;如直线左移2个个单位且下移3个单位得到的图象的.解析式为2(x+2)-(y+3)+4=0,即y=2x+5.

  (3)点的*移公式:点P(x,y)按向量*移到点P(x,y),则x=x+hy=y+k.

  37.在三角函数中求一个角时,注意考虑两方面了吗?(先求出某一个三角函数值,再判定角的范围)

高三数学复*资料2

  简单地说C是组合,也可以理解为没有顺序要求的情况;A是排列,需要有不同的顺序。

  比如你写的C(4,1)就是指在4个里面选1个。没有顺序(1个本来就没有顺序,但2个以上也同样不用考虑顺序问题。)

  你写的A(5,3)就是在5个里面选3个,但这3个不同的顺序算作不同的情况。

  现举例说明A(5,3)和C(5,3)的区别。

  如:12345这5个数,选其中的三个数,共有C(5,3)=10种选法。列举为(123)、(124)、(125)、(134)、(135)、(145)、(234)、(235)、(245)、(345)共10种。

  同样这5个数,如果组成没有复数字的三位数,就是A(5,3)=60种。123、132、213、231、312、321也就是原来的一种组合现在变成了6种情况了。

  公式更简单。C(4,1)=4/1=4

  C(5,3)=(5*4*3)/(3*2*1)

  C(7,2)=(7*6)/(2*1)

  也就是分子是下标依次递减相乘,乘的个数正好是上标的个数。

  分母就是上标的阶乘。

  A(5,3)=5*4*3

  A(8,6)=8*7*6*5*4*3

  A(4,2)=4*3

  也就是只有组合时分子的情况,没有分母。

高三数学复*资料3

  函数思想是指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和研究数学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建立函数关系(或构造函数)运用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方程思想,是从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运用数学语言将问题转化为方程(方程组)或不等式模型(方程、不等式等)去解决问题。利用转化思想我们还可进行函数与方程间的相互转化。

  数形结合思想

  中学数学研究的对象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数,一部分是形,但数与形是有联系的,这个联系称之为数形结合或形数结合。它既是寻找问题解决切入点的“法宝”,又是优化解题途径的“良方”,因此我们在解答数学题时,能画图的尽量画出图形,以利于正确地理解题意、快速地解决问题。

  特殊与一般的思想

  用这种思想解选择题有时特别有效,这是因为一个命题在普遍意义上成立时,在其特殊情况下也必然成立,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直接确定选择题中的正确选项。不仅如此,用这种思想方法去探求主观题的求解策略,也同样精彩。

  极限思想解题步骤

  极限思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为:(1)对于所求的未知量,先设法构思一个与它有关的变量;(2)确认这变量通过无限过程的结果就是所求的未知量;(3)构造函数(数列)并利用极限计算法则得出结果或利用图形的极限位置直接计算结果。

  分类讨论思想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解到某一步之后,不能再以统一的方法、统一的式子继续进行下去,这是因为被研究的对象包含了多种情况,这就需要对各种情况加以分类,并逐类求解,然后综合归纳得解,这就是分类讨论。引起分类讨论的原因很多,数学概念本身具有多种情形,数**算法则、某些定理、公式的限制,图形位置的不确定性,变化等均可能引起分类讨论。在分类讨论解题时,要做到标准统一,不重不漏。

  拥有一个整体的高考文科数学解题思路,会对文科生答数学题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更好的立于高考学生的第三轮复试,提高文科数学成绩。

高三数学复*资料4

  不等式的意义

  考纲要求

  1.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并能利用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证明以下不等式

  (1)|a+b|≤|a|+|b|;

  (2)|a-b|≤|a-c||+|c-b|

  (3)会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求解以下类型的不等式:

  |ax+b|≤c,|ax+b|≥c;|x-c|+|x-b|≤a

  2.了解柯西不等式的不同形式,理解他们的几何意义,并会证明

  (1)柯西不等式向量形式:|α||β|≥|α·β|

  (2) x1-x2 2+ y1-y2 2+ x2-x3 2+ y2-y3 2≥ x1-x3 2+ y1-y3 2(通常称作*面三角不等式)

  3.会用上述不等式证明一些简单问题.能够利用*均值不等式、柯西不等式求一些特定函数的极值.

  4.了解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缩放法.

  不等式的应用

  考纲要求

  1.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

  2.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

  考纲研读

  *几年的高考试题增强了对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应用性问题的考查力度.主要有两种方式:

  (1)线性规划问题:求给定可行域的面积;求给定可行域的最优解;求目标函数中参数的范围.

  (2)基本不等式的应用:一是侧重“正”、“定”、“等”条件的满足条件;二是用于求函数或数列的最值.

高三数学复*资料5

  考纲要求

  1.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2.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3.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

  考纲研读

  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相应直线 Ax+By+C=0 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面区域,可结合交集的概念去理解不等式组表示的*面区域.对于线性规划问题,能通过*移直线求目标函数的最值.对于实际问题,能转化成两个相关变量有关的不等式(组),再利用线性规划知识求解.


高三数学复*资料(5篇)(扩展2)

——高三数学复*资料集锦5篇

高三数学复*资料集锦5篇

高三数学复*资料1

  函数思想是指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和研究数学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建立函数关系(或构造函数)运用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方程思想,是从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运用数学语言将问题转化为方程(方程组)或不等式模型(方程、不等式等)去解决问题。利用转化思想我们还可进行函数与方程间的相互转化。

  数形结合思想

  中学数学研究的对象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数,一部分是形,但数与形是有联系的,这个联系称之为数形结合或形数结合。它既是寻找问题解决切入点的“法宝”,又是优化解题途径的“良方”,因此我们在解答数学题时,能画图的尽量画出图形,以利于正确地理解题意、快速地解决问题。

  特殊与一般的思想

  用这种思想解选择题有时特别有效,这是因为一个命题在普遍意义上成立时,在其特殊情况下也必然成立,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直接确定选择题中的正确选项。不仅如此,用这种思想方法去探求主观题的求解策略,也同样精彩。

  极限思想解题步骤

  极限思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为:(1)对于所求的未知量,先设法构思一个与它有关的变量;(2)确认这变量通过无限过程的结果就是所求的未知量;(3)构造函数(数列)并利用极限计算法则得出结果或利用图形的极限位置直接计算结果。

  分类讨论思想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解到某一步之后,不能再以统一的方法、统一的式子继续进行下去,这是因为被研究的对象包含了多种情况,这就需要对各种情况加以分类,并逐类求解,然后综合归纳得解,这就是分类讨论。引起分类讨论的原因很多,数学概念本身具有多种情形,数**算法则、某些定理、公式的限制,图形位置的不确定性,变化等均可能引起分类讨论。在分类讨论解题时,要做到标准统一,不重不漏。

  拥有一个整体的高考文科数学解题思路,会对文科生答数学题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更好的立于高考学生的第三轮复试,提高文科数学成绩。

高三数学复*资料2

  不等式的意义

  考纲要求

  1.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并能利用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证明以下不等式

  (1)|a+b|≤|a|+|b|;

  (2)|a-b|≤|a-c||+|c-b|

  (3)会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求解以下类型的不等式:

  |ax+b|≤c,|ax+b|≥c;|x-c|+|x-b|≤a

  2.了解柯西不等式的不同形式,理解他们的几何意义,并会证明

  (1)柯西不等式向量形式:|α||β|≥|α·β|

  (2) x1-x2 2+ y1-y2 2+ x2-x3 2+ y2-y3 2≥ x1-x3 2+ y1-y3 2(通常称作*面三角不等式)

  3.会用上述不等式证明一些简单问题.能够利用*均值不等式、柯西不等式求一些特定函数的极值.

  4.了解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缩放法.

  不等式的应用

  考纲要求

  1.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

  2.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

  考纲研读

  *几年的高考试题增强了对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应用性问题的考查力度.主要有两种方式:

  (1)线性规划问题:求给定可行域的面积;求给定可行域的最优解;求目标函数中参数的范围.

  (2)基本不等式的应用:一是侧重“正”、“定”、“等”条件的满足条件;二是用于求函数或数列的最值.

高三数学复*资料3

  考纲要求

  1.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2.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3.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

  考纲研读

  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相应直线 Ax+By+C=0 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面区域,可结合交集的概念去理解不等式组表示的*面区域.对于线性规划问题,能通过*移直线求目标函数的最值.对于实际问题,能转化成两个相关变量有关的不等式(组),再利用线性规划知识求解.

高三数学复*资料4

  1.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不要忘了全集和空集的特殊情况,不要忘记了借助数轴和文氏图进行求解.

  2.在应用条件时,易A忽略是空集的情况

  3.你会用补集的思想解决有关问题吗?

  4.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有什么区别?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如何判断充分与必要条件?

  5.你知道“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形式”的区别.

  6.求解与函数有关的问题易忽略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7.判断函数奇偶性时,易忽略检验函数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8.求一个函数的解析式和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时,易忽略标注该函数的定义域.

  9.原函数在区间[-a,a]上单调递增,则一定存在反函数,且反函数也单调递增;但一个函数存在反函数,此函数不一定单调

  10.你熟练地掌握了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吗?定义法(取值,作差,判正负)和导数法

  11.求函数单调性时,易错误地在多个单调区间之间添加符号“∪”和“或”;单调区间不能用集合或不等式表示.

  12.求函数的值域必须先求函数的定义域。

  13.如何应用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解题?①比较函数值的大小;②解抽象函数不等式;③求参数的范围(恒成立问题).这几种基本应用你掌握了吗?

  14.解对数函数问题时,你注意到真数与底数的限制条件了吗?

  (真数大于零,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字母底数还需讨论

  15.三个二次(哪三个二次?)的关系及应用掌握了吗?如何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

  16.用换元法解题时易忽略换元前后的等价性,易忽略参数的范围。

  17.“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解”转化时,你是否注意到:当时,“方程有解”不能转化为。若原题中没有指出是二次方程,二次函数或二次不等式,你是否考虑到二次项系数可能为的零的情形?

  18.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时,你是否注意到:“一正;二定;三等”.

  19.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及其几何意义是什么?

  20.解分式不等式应注意什么问题?用“根轴法”解整式(分式)不等式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21.解含参数不等式的通法是“定义域为前提,函数的单调性为基础,分类讨论是关键”,注意解完之后要写上:“综上,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22.在求不等式的.解集、定义域及值域时,其结果一定要用集合或区间表示;不能用不等式表示.

  23.两个不等式相乘时,必须注意同向同正时才能相乘,即同向同正可乘;同时要注意“同号可倒”即a>b>0,a<0.

  24.解决一些等比数列的前项和问题,你注意到要对公比及两种情况进行讨论了吗?

  25.在“已知,求”的问题中,你在利用公式时注意到了吗?(时,应有)需要验证,有些题目通项是分段函数。

  26.你知道存在的条件吗?(你理解数列、有穷数列、无穷数列的概念吗?你知道无穷数列的前项和与所有项的和的不同吗?什么样的无穷等比数列的所有项的和必定存在?

  27.数列单调性问题能否等同于对应函数的单调性问题?(数列是特殊函数,但其定义域中的值不是连续的。)

  28.应用数学归纳法一要注意步骤齐全,二要注意从到过程中,先假设时成立,再结合一些数学方法用来证明时也成立。

  29.正角、负角、零角、象限角的概念你清楚吗?,若角的终边在坐标轴上,那它归哪个象限呢?你知道锐角与第一象限的角;终边相同的角和相等的角的区别吗?

  30.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单位圆内的三角函数线(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的定义你知道吗?

  31.在解三角问题时,你注意到正切函数、余切函数的定义域了吗?你注意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有界性了吗?

  32.你还记得三角化简的通性通法吗?(切割化弦、降幂公式、用三角公式转化出现特殊角.异角化同角,异名化同名,高次化低次)

  33.反正弦、反余弦、反正切函数的取值范围分别是

  34.你还记得某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吗?

  35.掌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及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你会写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吗?会写简单的三角不等式的解集吗?(要注意数形结合与书写规范,可别忘了),你是否清楚函数的图象可以由函数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吗?

  36.函数的图象的*移,方程的*移以及点的*移公式易混:

  (1)函数的图象的*移为“左+右-,上+下-”;如函数的图象左移2个单位且下移3个单位得到的图象的解析式为y=2(x+2)+4-3,即y=2x+5.

  (2)方程表示的图形的*移为“左+右-,上-下+”;如直线左移2个个单位且下移3个单位得到的图象的解析式为2(x+2)-(y+3)+4=0,即y=2x+5.

  (3)点的*移公式:点P(x,y)按向量*移到点P(x,y),则x=x+hy=y+k.

  37.在三角函数中求一个角时,注意考虑两方面了吗?(先求出某一个三角函数值,再判定角的范围)

高三数学复*资料5

  简单地说C是组合,也可以理解为没有顺序要求的情况;A是排列,需要有不同的顺序。

  比如你写的C(4,1)就是指在4个里面选1个。没有顺序(1个本来就没有顺序,但2个以上也同样不用考虑顺序问题。)

  你写的A(5,3)就是在5个里面选3个,但这3个不同的顺序算作不同的情况。

  现举例说明A(5,3)和C(5,3)的区别。

  如:12345这5个数,选其中的三个数,共有C(5,3)=10种选法。列举为(123)、(124)、(125)、(134)、(135)、(145)、(234)、(235)、(245)、(345)共10种。

  同样这5个数,如果组成没有复数字的三位数,就是A(5,3)=60种。123、132、213、231、312、321也就是原来的一种组合现在变成了6种情况了。

  公式更简单。C(4,1)=4/1=4

  C(5,3)=(5*4*3)/(3*2*1)

  C(7,2)=(7*6)/(2*1)

  也就是分子是下标依次递减相乘,乘的个数正好是上标的个数。

  分母就是上标的阶乘。

  A(5,3)=5*4*3

  A(8,6)=8*7*6*5*4*3

  A(4,2)=4*3

  也就是只有组合时分子的情况,没有分母。


高三数学复*资料(5篇)(扩展3)

——五年级下册数学复*资料 (菁华5篇)

  一、意义

  1、小数乘整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3、2+3、2+3、2+3、2+3、2改用乘法算式表示为(3、2×5),这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是(5个3、2是多少)

  2、小数乘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二、算理

  1、计算方法: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点小数点;点小数点时,要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简记为:一算,二看,三数,四点,五去;

  2、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乘法的验算有很多种方法:可以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可以用估算的方法;还可以用计算器验算。

  4、积与因数的.关系: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用字母表示:a×b=c(a不等于0)

  b>1,a>c;

  b=1,a=c;

  b<1,a。

  三、积的*似数

  1、求*似数的方法有三种: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在这一单元主要用四舍五入法。

  步骤如下:先按照小数乘小数的方法算出积,再按题目的要求和“四舍五入”法取*似值。

  注意:表示*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随便去掉。

  如:0.599保留两位小数是()

  2、通常情况下,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分”的是百分位。

  四、混合运算

  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关于乘法分配律的简算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

  案例:

  0.25×4.78×4

  0.65×202

  2.4×1、5—2.4

  2.4×0.6+2、6×0.6

  12.5×32×0.25

  五、解决问题

  1、实际生活中的估算应用,可以估大或者估小,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2、分段计费的问题,比如乘坐出租车的问题、电费水费的问题都属于分段计费。解决方案有两种:第一种分段计费后在合并;第二种全程单价计算然后再加上少算的金额。

  1.约数与因数区别:

  (1)数域不同。约数只能是自然数,而因数可以是任何数。

  (2)关系不同。约数是对两个自然数的整除关系而言,只要两个数是自然数,就能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约数关系,如:40÷5=8,40能被5整除,5就是40的约数,12÷10=1.2,12不能被10整除,10不是12的约数。因数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对它们的乘积关系而言的。如:8×2=16,8和2都是积16的因数,离开乘积算式就没有因数了。

  (3)大小关系不同.当数a是数b的约数时,a不能大于b,当a是b的因数时,a可以大于b,也可以小于b。

  一般情况下,约数等于因数。

  2.公因数:两个或多个非零自然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

  两个数共有的因数里最大的那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零除外)

  其它: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公因数。

  两个成倍数关系的自然数之间,小的那一个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完全数的由来:

  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是最早研究完全数的人,他已经知道6和28是完全数。毕达哥拉斯曾说:“6象征着完满的婚姻以及健康和美丽,因为它的部分是完整的,并且其和等于自身。”不过,或许印度人和希伯来人早就知道它们的存在了。有些《圣经》注释家认为6和28是上帝创造世界时所用的基本数字,他们指出,创造世界花了六天,二十八天则是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日数。圣·奥古斯丁说:6这个数本身就是完全的,并不因为上帝造物用了六天;事实恰恰相反,因为这个数是一个完全数,所以上帝在六天之内把一切事物都造好了。

  4.完全数的性质:(1)它们都能写成连续自然数之和

  例如:

  6=1+2+3

  28=1+2+3+4+5+6+7

  496=1+2+3+……+30+31

  (2)每个都是调和数

  它们的全部因数的倒数之和都是2,因此每个完全数都是调和数。

  (3)可以表示成连续奇立方数之和

  除6以外的完全数,还可以表示成连续奇立方数之和。例如:

  28=13+33

  496=13+33+53+73

  8128=13+33+53+……+153

  33550336=13+33+53+……+1253+1273

  (4)都可以表达为2的一些连续正整数次幂之和

  5.完全数都是以6或8结尾:

  如果以8结尾,那么就肯定是以28结尾。

  6.各位数字相加直到变成个位数则一定是1.

  除6以外的完全数,把它的各位数字相加,直到变成个位数,那么这个个位数一定是1.(亦即:除6以外的完全数,被9除都余1)

  7.与质数有关的猜想:

  (1)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猜想(前者称“强”或“二重哥德巴赫猜想”后者称“弱”或“三重哥德巴赫猜想”):1、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2、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

  (2)黎曼猜想

  黎曼猜想是一个困扰数学界多年的难题,最早由德国数学家波恩哈德·黎曼提出,迄今为止仍未有人给出一个令人完全信服的合理证明。即如何证明“关于素数的方程的所有意义的解都在一条直线上”。

  此条质数之规律内的质数月经过整形,“关于素数的方程的所有意义的解都在一条直线上”化为球体素数分布。

  (3)孪生素数猜想

  1849年,波林那克提出孪生素数猜想,即猜测存在无穷多对孪生素数。

  猜想中的“孪生素数”是指一对素数,它们之间相差2.例如3和5,5和7,11和13,10016957和10016959等等都是孪生素数。

  8.分数由来:

  分数在我们*很早就有了,最初分数的表现形式跟现在不一样。后来,印度出现了和我国相似的分数表示法。再往后,***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

  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7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数来表示它。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7/3米,像7/3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

  9.分数乘除法:

  (1)分数乘整数,分母不变,分子乘整数,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2)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用分母乘分母,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3)分数除以整数,分母不变,如果分子是整数的倍数,则用分子除以整数,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4)分数除以整数,分母不变,如果分子不是整数的倍数,则用这个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5)分数除以分数,等于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最后不是最简分数要化成最简分数

  1.约数与因数区别:

  (1)数域不同。约数只能是自然数,而因数可以是任何数。

  (2)关系不同。约数是对两个自然数的整除关系而言,只要两个数是自然数,就能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约数关系,如:40÷5=8,40能被5整除,5就是40的约数,12÷10=1.2,12不能被10整除,10不是12的约数。因数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对它们的乘积关系而言的。如:8×2=16,8和2都是积16的因数,离开乘积算式就没有因数了。

  (3)大小关系不同.当数a是数b的约数时,a不能大于b,当a是b的因数时,a可以大于b,也可以小于b。

  一般情况下,约数等于因数。

  2.公因数:两个或多个非零自然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

  两个数共有的因数里最大的那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零除外)

  其它: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公因数。

  两个成倍数关系的自然数之间,小的那一个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完全数的由来:

  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是最早研究完全数的人,他已经知道6和28是完全数。毕达哥拉斯曾说:“6象征着完满的婚姻以及健康和美丽,因为它的部分是完整的,并且其和等于自身。”不过,或许印度人和希伯来人早就知道它们的存在了。有些《圣经》注释家认为6和28是上帝创造世界时所用的基本数字,他们指出,创造世界花了六天,二十八天则是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日数。圣·奥古斯丁说:6这个数本身就是完全的,并不因为上帝造物用了六天;事实恰恰相反,因为这个数是一个完全数,所以上帝在六天之内把一切事物都造好了。

  4.完全数的性质:(1)它们都能写成连续自然数之和

  例如:

  6=1+2+3

  28=1+2+3+4+5+6+7

  496=1+2+3+……+30+31

  (2)每个都是调和数

  它们的全部因数的倒数之和都是2,因此每个完全数都是调和数。

  (3)可以表示成连续奇立方数之和

  除6以外的完全数,还可以表示成连续奇立方数之和。例如:

  28=13+33

  496=13+33+53+73

  8128=13+33+53+……+153

  33550336=13+33+53+……+1253+1273

  (4)都可以表达为2的一些连续正整数次幂之和

  5.完全数都是以6或8结尾:

  如果以8结尾,那么就肯定是以28结尾。

  6.各位数字相加直到变成个位数则一定是1.

  除6以外的完全数,把它的各位数字相加,直到变成个位数,那么这个个位数一定是1.(亦即:除6以外的完全数,被9除都余1)

  7.与质数有关的猜想:

  (1)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猜想(前者称“强”或“二重哥德巴赫猜想”后者称“弱”或“三重哥德巴赫猜想”):1、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2、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

  (2)黎曼猜想

  黎曼猜想是一个困扰数学界多年的难题,最早由德国数学家波恩哈德·黎曼提出,迄今为止仍未有人给出一个令人完全信服的合理证明。即如何证明“关于素数的方程的所有意义的解都在一条直线上”。

  此条质数之规律内的质数月经过整形,“关于素数的方程的所有意义的解都在一条直线上”化为球体素数分布。

  (3)孪生素数猜想

  1849年,波林那克提出孪生素数猜想,即猜测存在无穷多对孪生素数。

  猜想中的“孪生素数”是指一对素数,它们之间相差2.例如3和5,5和7,11和13,10016957和10016959等等都是孪生素数。

  8.分数由来:

  分数在我们*很早就有了,最初分数的表现形式跟现在不一样。后来,印度出现了和我国相似的分数表示法。再往后,***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

  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7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数来表示它。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7/3米,像7/3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


高三数学复*资料(5篇)(扩展4)

——中考化学复*资料 (菁华5篇)

  一、金属和合金

  1、金属的物理性质:常温下都是固体(汞除外),大多数为银白色,有金属光泽、优良的导电导热性、有延展性,密度、硬度较大,熔点较高。

  2、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性质决定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还要考虑价格、资源、美观、便利、回收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3、合金

  (1)合金是金属和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物质。(合金属于混合物。)

  (2)合金的性能与纯金属不同,硬度和强度一般比纯金属更高,抗腐性也更强。

  (3)生铁和钢是两种常见的铁合金。

  它们的根本区别是含碳量不同。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很多金属在常温或高温下能和氧气反应,但剧烈和难易程度不同)

  ① 2Mg + O2 == 2 MgO

  ②4Al + 3O2 ==2 Al2O3 (氧化铝是致密的保护膜,能阻止铝被进一步氧化,所以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③2Cu + O2 == 2CuO

  2、活泼金属与稀酸反应(指稀盐酸和稀硫酸),能转换出酸中的氢。

  ①Fe +2 HCl == FeCl2 + H2 ↑

  ② Mg +2HCl ==MgCl2 + H2 ↑

  ③ 2Al +3H2SO4==Al2(SO4)3 +3H2↑

  3、金属和盐(可溶性盐)的反应

  ①Fe +CuCl2 == FeCl2 + Cu

  ② Mg +ZnCl 2==MgCl2 + Zn ↑

  ③ 2Al +3CuSO4==Al2(SO4)3 + 3Cu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与置换反应

  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注意点:

  ①金属位置越靠前,活动性越强;反之越弱。

  ②位于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氢后的则不能。

  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置换反应: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A + BC == B + AC)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 、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

  (二)、离子的检验.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6、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17、检验三瓶试液分别是稀HNO3,稀HCl,稀H2SO4?

  18、淀粉:加入碘溶液,若变蓝则含淀粉。

  19、葡萄糖: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若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就含葡萄糖。五、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五、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

  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二氧化碳和水)。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向三只试管中分别滴加Ba(NO3)2 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2SO4;再分别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8、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5、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26、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27、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9、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31、固体配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32、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33、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35、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6、**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的气味,不得尝任何**的味道。 30、液体过滤操作中的三靠:(1)倾倒滤液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端,(3)漏斗下端

  37、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 的活动性就越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9、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1)温度,(2)是否搅拌(3)固体颗粒的大小

  40、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41、溶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42、影响溶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六、初中化学常见混合物的重要成分

  1、空气:氮气(N2)和氧气(O2)

  2、水煤气: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

  3、煤气:一氧化碳(CO)

  4、天然气:甲烷(CH4)

  5、石灰石/大理石:(CaCO3)

  6、生铁/钢:(Fe)

  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8、铁锈:(Fe2O3)

  七、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俗称

  1、氯化钠 (NaCl) : 食盐

  2、碳酸钠(Na2CO3) : 纯碱,苏打,口碱

  3、氢氧化钠(NaOH):火碱,烧碱,苛性钠

  4、氧化钙(CaO):生石灰

  5、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消石灰

  6、二氧化碳固体(CO2):干冰

  7、氢氯酸(HCl):盐酸 38、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

  8、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绿

  9、硫酸铜晶体(CuSO4 .5H2O):蓝矾,胆矾

  10、甲烷 (CH4):沼气

  11、乙醇(C2H5OH):酒精

  12、乙酸(CH3COOH):醋酸

  13、过氧化氢(H2O2):双氧水

  14、汞(Hg):水银

  15、碳酸氢钠(NaHCO3):小苏打

  八、物质的除杂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4、CuO(C):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Cu(Fe)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 加 入足量的铁粉

  8、NaCl(Na2CO3):加 入足量的盐酸

  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14、NaCl(KNO3):蒸发溶剂

  15、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

  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九、化学之最

  1、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 H2 。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 CH4 。

  3、密度最小的气体是 H2 。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 H2 。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

  6、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 原子 。

  7、PH=0时,酸性最 强 ,碱性最 弱 。

  PH=14时,碱性最强 ,酸性最弱 。

  8、土壤里最缺乏的是 N,K,P 三种元素,肥效最高的氮肥是 尿素 。

  9、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 金刚石 。

  10、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 * 。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氧 。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铝 。

  13、空气里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氮气 。

  14、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氮 。

  15、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 煤,石油,天然气

  16、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

  十:工业制法 。

  1、 O2:分离液态空气

  高温

  2、 CO2: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CaO+CO2↑)

  3、 H2:天然气和水煤气

  高温

  4、 生石灰: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CaO+CO2↑)

  5、 熟石灰:CaO+H2O==Ca(OH)2

  6、 烧碱:Ca(OH)2+Na2CO3=== CaCO3↓+ 2Na OH

  一、常见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金刚石、石墨c酒精乙醇c2h5oh熟石灰、消石灰氢氧化钙ca(oh)2

  生石灰氧化钙cao醋酸(熔点16.6℃,固态称为冰醋酸)乙酸ch3cooh

  干冰固态co2 co2铜绿、孔雀石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亚硫酸h2so3氢氯酸、盐酸hcl

  水银汞hg纯碱、苏打、碳酸钠na2co3小苏打碳酸氢钠nahco3

  苛性钠、火碱、烧碱氢氧化钠naoh硝盐(工业名称)亚硝酸钠nano2

  氨水一水合氨nh3h2o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 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 、hgo、红磷

  4、淡黄色:硫。

  5、绿色:cu2(oh)2co3为绿色

  6、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7、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等②碱:蓝色沉淀:cu(oh)2;红褐色沉淀:fe(oh)3,白色沉淀:其余碱。

  8、(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9、有毒的,气体:co液体:ch3oh固体:nano2,cuso4(可作杀菌剂,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三、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和h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的化合物只有baso4,pbso4不溶于水,agso4微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

  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有一句口诀可帮助同学们记忆这些东西: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溶。

  四、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8、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9、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10、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1、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2、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3、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4、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5、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16、唯一的非金属液态单质是溴;

  17、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

  18、*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

  19、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

  20、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

  21、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五、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 、oh—);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如cl—叫氢氯酸根)。

  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

  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

  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如o2和o3。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如氦原子。(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

  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单核粒子(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1、(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不同溶质而言)

  (2)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因为温度没确定,如同温度则一定)

  (3)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4)一定温度下,任何物质的溶解度数值一定大于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数值,即s一定大于c 。

  12、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置换反应。但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13、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14、单质一定不会发生分解反应。

  15、同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不一定显示一种化合价。如nh4no3(前面的n为—3价,后面的n为+5价)

  16、盐的组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如nh4+是阳离子,具有金属离子的性质,但不是金属离子。

  17、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离子。如h+ 、nh4+ 。

  18、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和碱;不一定(可能)含氧元素的是酸和盐;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酸和碱;不一定含氢元素的是盐和氧化物;盐和碱组成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4no3 、nh3?h2o);酸组成可能含金属元素(如:hmno4叫高锰酸),但所有物质组成中都一定含非金属元素。

  19、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如na2co3溶液显碱性。

  20、酸式盐的溶液不一定显酸性(即ph不一定小于7),如nahco3溶液显碱性。但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所以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不一定是酸。

  21、酸溶液一定为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h2so4 、nahso4溶液都显酸性,而nahso4属盐。(酸溶液就是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就是指含h+的溶液)。

  22、碱溶液一定为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naoh、na2co3 、nahco3溶液都显碱性,而na2co3 、nahco3为盐。碱溶液就是碱的水溶液,碱性溶液就是指含oh—的溶液)。

  23、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4、所有化学反应并不一定都属基本反应类型,不属基本反应的有:①co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②非金属氧化物与碱的反应;③有机物的燃烧。

  25、凡是单质铁参加的置换反应(铁与酸、盐的反应),反应后铁一定显+2价(即生成亚铁盐)。

  26、凡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凡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判断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变化,只要看参加反应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与生成的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大换小增重,小换大减重”。

  27、凡是同质量同价态的金属与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产生氢气的质量就越少。

  28、凡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的金属(如k、ca、na),就一定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但它们与酸反应是最为激烈的。如na加入到cuso4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2na+2h2o =2naoh+h2 ↑;2naoh+cuso4 =cu(oh)2 ↓+na2so4 。

  29、凡是排空气法(无论向上还是向下),都一定要将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0、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在装药品前一定要检查气密性。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之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31、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不一定都写在左边。如nh3 、ch4。

  32、5g某物质放入95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等于5%。

  可能等于5%,如nacl、kno3等;也可能大于5%,如k2o、na2o、bao、so3等;也可能小于5%,如结晶水合物以及ca(oh)2 、cao等。

  ◆相同条件下,cao或ca(oh)2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

  六、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

  (1)金属元素、

  (2)非金属元素、

  (3)稀有气体元素。

  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

  (1)feo、

  (2)fe2o3、

  (3)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

  (1)均一性;

  (2)稳定性;

  (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

  (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

  (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

  (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

  (2)磁铁矿(fe3o4);


高三数学复*资料(5篇)(扩展5)

——数学总复*资料 (菁华3篇)

  (一)整数和小数

  1、整数和自然数

  像-3,-2,-1,0,1,2,3,…这样的数统称为(整数)。整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叫做(自然数)。

  自然数整数的(一部分)。(“1”)是自然数的单位。最小的自然数是(0)。

  2、小数

  小数表示的就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一位小数可表示为十分之几的数,两位小数可表示为百分之几的数,三位小数可表示为千分之几的数……

  熟记:=0.2=0.4=0.6=0.8

  =0.25=0.75=0.125=0.375=0.625=0.875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

  小数部分有几个数位,就叫做几位小数。如3.305是(三)位小数

  3、整数、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读整数时注意先分级再读数。28302006000读作:

  读小数时注意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27.036读作:

  写数时注意写好后,一定要读一读仔细校对。五亿零8千写作:

  三百八十点零三六写作:

  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如只要求“改写”,结果应是准确数。768000000=()亿

  如要求“省略”万(亿)后面的尾数,结果应是*似数。768000000≈()亿

  4、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5、小数点向右(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6、正数、负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负数<0<正数

  两个负数比较,负号后面的数越大这个数反而越小。-6.8<-0.4-2="">-10

  (二)因数和倍数

  1、因数和倍数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2、奇数、偶数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最小的偶数是(0)最小的奇数是(1)

  在全部自然数中,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

  3、2,3,5的倍数特征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例如:70321456158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例如:70655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例如:45876

  4、质数、合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100以内的质数: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5、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互质数的几种情况:⑴、两个数都是质数,这两个数一定互质。(如5和13)

  ⑵、相邻的两个数一定互质。(如8和9)

  ⑶、1和任何数都互质。(如1和8)

  (4)、两个都是合数或一个质数一个合数。(如4和2511和15)

  如两个数是倍数关系,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较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4和28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关系,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积。

  例:4和15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三)分数和百分数

  1)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1a

  3

  2a

  3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3)被除数ushua除数ab

  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如,的分数单位是4)a÷b=(被除数÷除数=)5)3a423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像1,2...这样的数叫做带分数。

  6)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

  7)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者百分比。

  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采用百分号“%”,百分数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

  “几成”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如:五成表示()%

  “折扣”表示某种商品降价的幅度。如:75折就表示现价是原价()%

  8)大小比较:当小数、分数、百分数混合比较大小时,一般先把各类统一成小数进行比较。

  如:把0.767%0.667从小到大排列。

  (四)四则运算:

  1)运算顺序:加减乘除混合的算式要(先乘除后加减);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就要(从左到右)。

  2)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率: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率: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率:(a+b)×c=a×c+b×c

  减法运算性质:a―b―c=a―(b+c)除法运算性质:a÷b÷c=a÷(b×c)

  3)简便计算:(写出简便的一步)

  分配率×+÷15101×33×99+(+5)×5.63×6.34+0.563×36.6

  乘法结合律0.25×32×1.25连减.8――连除8700÷25÷4

  去括号15.43-(2.6+5.43)商不变性质÷0.25

  (五)比和比例

  1、意义和性质

  比: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2、比例尺: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3、按比分配

  例:用120cm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框架。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形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120÷4=30(cm)-----先求出一组的长宽高的长度。

  30÷(3+2+1)=5(cm)-----再求出一份的长度。

  最后分别求出长方形的长、宽、高:

  4、正反比例:

  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k(一定)

  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k(一定)

  1)熟记以下关系式以便于判断:

  速度×时间=路程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单价×数量=总价

  出勤人数÷总人数=出勤率出油(粉、米)质量÷大豆(总)质量=出油(粉、米)率

  每天读的页数×读的天数=总页数

  2)熟记以下两种量的关系:

  同时同地的竿高和影长成(正)比例。同时同地的竿高和影长的比值一定。

  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成(正)比例。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一定)

  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比例。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不成)比例。(长+宽)×2=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长×宽=面积(一定)

  圆的面积和半径(不成)比例。圆的面积÷半径的*方=∏

  圆柱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成(反)比例。圆柱底面积×高=体积(一定)

  圆锥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成(反)比例。圆锥底面积×高÷3=体积(一定)

  圆锥底面积×高=体积×3(一定)


高三数学复*资料(5篇)(扩展6)

——五年级下册数学复*资料(精选5篇)

  1、因为2×6=12,我们就说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

  2、求一个数的因数,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3、求一个数的倍数,用一个数去乘1、乘2、乘3、乘4……

  4、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5、一个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6、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也是偶数。

  7、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8、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9、个位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10、一个数各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11、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做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2、整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类:1,质数,合数。整数按是否是2的倍数来分类:奇数,偶数

  13、将合数分解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就叫做分解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用短除法,把36分解质因数是?

  14、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合数是4,最小奇数是1,最小偶数是0,同时是2,5,3倍数的最小数是30,最小三位数是120

  15、奇数加奇数等于偶数。奇数加偶数等于奇数。偶数加偶数等于偶数。

  16、a是c的倍数,b是c的倍数,那么a+b的和是c的倍数,c是a+b和的因数,a—b的差是c的'倍数,c是a—b差的因数。

  17、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18、轴对称图形特征: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19、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大小相等(完全相同)。

  20.长方体有12条棱,分为三组,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21、长方体有8个顶点。

  22、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3、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完全相等,正方体有12条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正方体有8个顶点。

  24、长方体棱长之和:(长+宽+高)×4长×4+宽×4+高×4。

  25、正方体棱长之和:棱长×12。

  26、长方体(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7、长方体表面积=(长×宽+宽×高+长×高)×2或长方体表面积=长×宽×2+宽×高×2+长×高×2。

  28、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29、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3dm3m3

  30.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

  31、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就是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3=a×a×aa3表示3个a相乘。

  32、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1立方米=1000000立方厘米,计量容积一般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用升和毫升。

  33、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34、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例如: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其中表示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35、米表示

  (1)把5米看作单位“1”,把单位“1”*均分成8份,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米,算式:5÷8=(米)。

  (2)把1米看作单位“1”,把单位“1”*均分成8份,表示这样的5份,就是米,算式:1÷8=(米),5个米就是米。

  36、当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的商时,可以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在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除数不能为0)区别: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37、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38、带分数包括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所得的商作为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为分子,分母不变。带分数化成假分数时,用整数部分和分母相乘再加分子所得结果作分子,分母不变。

  39、A是B的几分之几?用A÷B

  40、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41、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通常把每个数分解质因数,把它们所有的公有质因数相乘,来求最大公因数。

  42、如果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这两个数是互质数。两个连续自然数;两个质数;1和其他自然数一定是互质数。

  43、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44、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通常把每个数分解质因数,把它们所有的公有质因数和独有质因数相乘,来求最小公倍数。

  45、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公分母),叫做通分。

  46、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可以先求其中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用求出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再与第三个数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47、如果两个数是倍数关系,那么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较小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数。

  48、如果两个数公因数只有1,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49、两个数公因数只有1的几种特殊情况:1和其他自然数,相邻两个自然数,两个质数。

  50、分数化成小数:用分子除以分母化成小数。小数化成分数:把小数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然后再化成最简分数。

  因数与倍数

  1、因数和倍数:如果整数a能被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

  2、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方法是成对地按顺序找。

  3、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方法时依次乘以自然数。

  4、2、5、3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5、偶数与奇数:是2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6、质数和和合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最小的质数是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做合数,最小的合数是4。

  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行且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形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面都完全相同;有12条棱,所有的棱都相等;有8个顶点。

  2、长、宽、高: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4、表面积: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5、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S=(ab+ah+bh)×2

  6、表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相邻单位的进率为100

  7、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