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离骚原文及译文合集五篇

首页 / 文库 / |

  必修一离骚原文及译文 1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2、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3、了解浪漫主义手法传统的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重点:

  1、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2、了解屈原生*,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难点: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单元学*诗歌,是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安排的。〈诗经〉和<离骚》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两大源头。是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可与日月争辉。

  二、屈原及背景介绍

  忠君爱国诗人

  希望辅佐明君,致君尧舜,对内制定法令,对外接待宾客。推举有贤能的人,结果触犯贵族的利益,郑袖等人在怀王面前谗言,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最后楚国灭亡,投汨罗江而死。

  所以“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之作《离骚》盖自怨生矣。”——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三、解题

  离骚:遭遇忧愁。思考可能些什么?

  忧愁

  节操

  四、具体分析课文;

  问题一:忧愁的是什么?

  忧愁(民生之多艰)

  (皇帝昏庸,贤愚不分)

  (小人离间)

  问题二:面对这样的现实,它是什么样的节操呢?

  节操(宁可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兮)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至前世而固然。)以死明志

  (退修吾初服)修身养性

  (民生各有所好兮,吾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其与心之可惩)至死不渝

  五、总结屈原:

  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与世同流合污,保持操守,洁身自好的人。

  六、作业:

  1、熟读并背诵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必修一离骚原文及译文 2

  [教学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

  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民间有关*俗,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你知道,这是为了纪念谁吗?

  (二)自读感知

  1、关于作者

  屈原,名( ),字( ),( )时期()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的创立者和代表者,是我国( )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上个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 ),英国的( ),意大利的( )]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做成的纪念日。

  2、屈原名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 )。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

  3、关于楚辞

  (1)《楚辞》是我国第一部( )(风格)诗歌总集,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是以屈原和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 》,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楚辞》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成为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4、整体感知

  (1)文题理解

  “离”通( ),意为( )。“骚”意为( ),“离骚”即( )。

  (2)诵读课文

  结合注释及相关工具书,疏通字、词,并把重要词语的含义注解到文中。

  ①给下列加点几字注音

  ②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

  来吾道夫先路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③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名”“字”),并指明其用法。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④指出下面的句子的特殊用法。

  恐年岁之不吾与

  (3)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象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用原诗句作答)

  2、在《离骚》中,作者常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四)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2、阅读全文,找出文中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语句,并摘抄赏析。

  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五)探究阅读

  1、你赞成屈原沉江的举动吗?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在班内交流。

  2、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

  必修一离骚原文及译文 3

  学*目标

  1、了解“楚辞”及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学*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疏通生字、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字原,战国时代楚国人。初辅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到守旧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害而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比较接*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所作《离骚》《九章》《九歌》等篇反复陈述其政治主张,揭露统治集团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2.楚辞及《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

  3.《离骚》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前部分追忆往事,表明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后两部分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二、自学质疑

  1、自读课文,掌握重要词句。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肇锡余以嘉名

  扈江离与辟芷兮

  来吾道夫先路

  (2)、指出词类活用并解释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纫秋兰以为佩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不抚壮而弃秽兮

  (3)、指出特殊句式并还原

  恐年岁之不吾与

  肇锡余以嘉名

  2、熟读并理解文意,将有疑问的字词句整理在下面方框内。

  3、熟读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曾意。

  三、检测反馈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

  2.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

  3.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

  4.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

  5.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

  6.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

  7.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

  8.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学*并掌握本诗比喻和移情手法的运用

  2、学*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一、互动研讨

  1、作者从远古帝颛顼写起,这样介绍自己的家世有什么作用?

  2、诗中的“香草”“美人”比喻什么?

  3、诗人用“扈江离与辟芷”和“纫秋兰以为佩”比喻什么?

  4、“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又比喻什么?

  5、“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6、节选部分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本诗在写作上有什么艺术特点?

  总结反思:

  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二、检测反馈

  1、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颛顼(zhuānfán)孟陬(zōu)揆余初度(kuí)肇事(zhào)

  B.扈江离(hù)纫秋兰(rèn)重之以修能(chónɡ)搴阰(qiānpí)宿莽(sù)污秽(huì)

  C.道夫先路(dǎo)骐骥(qíjì)纯粹(cuì)申椒(jiāo)

  D.窘步(jiǒnɡ)险隘(ài)踵武(zhǒnɡ)荃不察(quán)

  2、下列各项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皇考(大)嘉名(美、善)扈江离(被、披)搴阰(攀折)

  B.修能(长、美好)抚壮(持,凭借)纯粹(美德)耿介(大)

  C.踵武(脚步)惮灾(怕)中情(内心)灵修(远)

  D.羌中道(楚辞中特有的语气词)齌怒(疾速)捷径(邪出)皇舆(喻国家)

  3、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必修一离骚原文及译文 4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2、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3、了解浪漫主义手法传统的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重点:

  1、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2、了解屈原生*,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难点: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单元学*诗歌,是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安排的。〈诗经〉和<离骚》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两大源头。是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可与日月争辉。

  二、屈原及背景介绍

  忠君爱国诗人

  希望辅佐明君,致君尧舜,对内制定法令,对外接待宾客。推举有贤能的'人,结果触犯贵族的利益,郑袖等人在怀王面前谗言,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最后楚国灭亡,投汨罗江而死。

  所以“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之作《离骚》盖自怨生矣。”——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三、解题

  离骚:遭遇忧愁。思考可能些什么?

  忧愁

  节操

  四、具体分析课文;

  问题一:忧愁的是什么?

  忧愁(民生之多艰)

  (皇帝昏庸,贤愚不分)

  (小人离间)

  问题二:面对这样的现实,它是什么样的节操呢?

  节操(宁可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兮)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至前世而固然。)以死明志

  (退修吾初服)修身养性

  (民生各有所好兮,吾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其与心之可惩)至死不渝

  五、总结屈原:

  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与世同流合污,保持操守,洁身自好的人。

  六、作业:

  1、熟读并背诵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必修一离骚原文及译文 5

  [教学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

  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民间有关*俗,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你知道,这是为了纪念谁吗?

  (二)自读感知

  1、关于作者

  屈原,名( ),字( ),( )时期()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的.创立者和代表者,是我国( )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上个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 ),英国的( ),意大利的( )]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做成的纪念日。

  2、屈原名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 )。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

  3、关于楚辞

  (1)《楚辞》是我国第一部( )(风格)诗歌总集,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是以屈原和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 》,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楚辞》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成为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4、整体感知

  (1)文题理解

  “离”通( ),意为( )。“骚”意为( ),“离骚”即( )。

  (2)诵读课文

  结合注释及相关工具书,疏通字、词,并把重要词语的含义注解到文中。

  ①给下列加点几字注音

  ②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

  来吾道夫先路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③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名”“字”),并指明其用法。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④指出下面的句子的特殊用法。

  恐年岁之不吾与

  (3)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象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用原诗句作答)

  2、在《离骚》中,作者常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四)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2、阅读全文,找出文中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语句,并摘抄赏析。

  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五)探究阅读

  1、你赞成屈原沉江的举动吗?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在班内交流。

  2、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


必修一离骚原文及译文合集五篇扩展阅读


必修一离骚原文及译文合集五篇(扩展1)

——屈原《离骚》译文及注释 50句

1、揆(kuí):推理揣度。

2、肇(zhào):开始。

3、骐骥(qí jì):骏马。

4、道:通“导”,引导。

5、留夷、揭车:均为香草名。

6、冀(jì):希望。

7、刈(yì):收获。

8、驰骛(wù):乱驰。

9、掔(qiān):持取。

10、修姱(kuā):洁净而美好。

11、替:废。

12、不群:指不与众鸟同群。

13、相道:观看。

14、尤:罪过。

15、不吾知: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不了解我。

16、惩:惧怕。

17、女嬃(xū):屈原的姐姐。

18、《九辩》《九歌》:相传是启从天上偷带到人间的乐曲。

19、羿:指后羿。

20、浇(ào):寒浞之子。

21、强圉(yǔ):强壮多力。

22、不忍:不能加以克制。

23、错:置。

24、下土:天下。

25、前:在前面。

26、阊阖(chāng hé):天门。

27、春 宫:东方青帝的居舍。

28、次:住宿。

29、淫游:过分的游乐。

30、虽:诚然。

31、周流:周游。

32、鸣逝:边叫边飞。

33、有虞(yú):传说中的上古国名。

34、称恶:称赞邪恶。

35、怀:怀抱。

36、终古:永久。

37、灵氛:传说中的上古神巫。

38、察:明辨。

39、夕降:傍晚从天而降。

40、用:重用。

41、直:竟然。

42、委:丢弃。

43、沬(mèi):消失。

44、聊:姑且。

45、方:正。

46、羞:通“馐”,指美食。

47、琼爢(mí):玉屑。

48、西极:西方的尽头。

49、腾:飞驰。

50、弭(mǐ)节:放下赶车的马鞭,使车停止。


必修一离骚原文及译文合集五篇(扩展2)

——屈原《离骚》译文及注释 60句菁华

1、朕:我。

2、摄提:太岁在寅时为摄提格。此指寅年。

3、贞:正。

4、肇(zhào):开始。

5、搴(qiān):拔取。

6、忽:迅速的'样子。

7、惟:思虑。

8、骐骥(qí jì):骏马。

9、道:通“导”,引导。

10、三后:夏禹、商汤、周文王。

11、耿介:光明正大。

12、留夷、揭车:均为香草名。

13、矫:举起。

14、索:草有茎叶可做绳索。此作动词,意为搓绳。

15、谇(suì):进谏。

16、申:重复。

17、众女:喻群臣。

18、绳墨:正曲直之具。

19、异道:不同的道路。

20、女嬃(xū):屈原的姐姐。

21、婞(xìng)直:刚正。

22、羽之野:羽山的郊野。

23、博謇:过于刚直。

24、盈室:满屋。

25、朋:朋党。

26、济:渡过。

27、启:禹之子。夏朝的开国君主。

28、《九辩》《九歌》:相传是启从天上偷带到人间的乐曲。

29、五子:指夏康等兄弟五人。

30、用:因此。

31、授:任用。

32、私阿:偏私。

33、发轫(rèn):出发。

34、修远:长远。

35、相羊:徘徊。

36、前:在前面。

37、先戒:在前面警戒。

38、日夜:指日夜兼程。

39、飘风:旋风。

40、阊阖(chāng hé):天门。

41、淫游:过分的游乐。

42、览相观:细细观察。

43、犹豫:拿不定主意。

44、哲王:明智的君王。

45、何所:何处。

46、操:持,拿。

47、鹈鴂(tí jué):鸟名,即伯劳。一说杜鹃。

48、茅:比喻已经蜕化变质的谗佞之人。

49、得:能够。

50、揭车与江离:比喻自己培育的一般人才。

51、芳菲菲:指香气浓郁。

52、方:正。

53、鸣:响起。

54、赤水:出昆仑山。

55、不周:山名,在昆仑西北。

56、西海:神话中西方之海。

57、婉婉:在前进时蜿蜒曲折的样子。

58、神:神思,指人的精神。

59、邈邈(miǎo miǎo):浩渺无际的样子。

60、仆:御者。


必修一离骚原文及译文合集五篇(扩展3)

——屈原《离骚》译文及注释 40句菁华

1、重(chóng):再。

2、纫(rèn):草有茎叶可做绳索。

3、迟暮:衰老。

4、三后:夏禹、商汤、周文王。

5、殃(yāng):灾祸。

6、留夷、揭车:均为香草名。

7、驰骛(wù):乱驰。

8、民生:万民的生存。

9、纕(xiāng):佩带。

10、灵修:指楚怀王。

11、流亡:随水漂流而去。

12、止息:休息一下。

13、芙蓉:莲花。

14、高:指帽高。

15、犹:尚且。

16、就:靠*。

17、错:置。

18、非善:不行善事。

19、敷(fū):铺开。

20、县圃(pǔ):神山,在昆仑山之上。

21、羲和:神话中的太阳神。

22、后:在后面。

23、反顾:回头望。

24、荣华:花朵。

25、周流:周游。

26、有娀(sōng):传说中的上古国名。

27、理弱:指媒人软弱。

28、哲王:明智的君王。

29、申椒:申地之椒。

30、皇:皇天。

31、用:重用。

32、晏:晚。

33、直:竟然。

34、历兹:到如今这一地步。

35、和调度:指调节自己的心态,缓和自己的心情

36、求女:寻求志同道合的人。

37、西极:西方的尽头。

38、西海:神话中西方之海。

39、怀:思。

40、蜷(quán)局:卷屈不行貌。


必修一离骚原文及译文合集五篇(扩展4)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 30句菁华

1、与:亲附、亲*。

2、义:形容词作名词,坚持正义。

3、速:招致。

4、再:两次。

5、洎:及,等到。

6、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命运。

7、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8、礼:礼待。名为动。

9、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

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可以凭借。

11、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

1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13、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14、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15、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16、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17、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18、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19、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20、故不战而[转折连词]强弱胜负已判矣。

21、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22、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23、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24、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5、苟以天下之大,而[转折连词,却]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6、惜其[代词,代赵国,它]用武而不终也。

27、当与[介词,和]秦相较,或未易量。

28、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

29、始(才,副词)速祸焉

30、非兵(兵器,名词).不利


必修一离骚原文及译文合集五篇(扩展5)

——译文及赏析(精选五篇)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⑴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向前看。

  ⑶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指:燕昭王

  ⑷念:想到。

  (5)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6)怆(chuàng )然:悲伤的样子。

  (7)涕:古时指眼泪,此指流泪。涕下:流眼泪

  翻译

  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韵译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评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作者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念这首诗,读者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菩萨蛮・萧萧几叶风兼雨原文: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欹枕数秋天,蟾蜍下早弦。

  夜寒惊被薄,泪与灯花落。无处不伤心,轻尘在玉琴。

  菩萨蛮・萧萧几叶风兼雨译文及注释

  译文风雨萧萧,落叶片片。秋夜里,数着长更,更长愁更长。这时候,斜靠在枕头上,仰望星空。月亮已经经过了上弦,慢慢趋于圆满。秋风秋雨,寒凉惊心。

  罗衾不耐,孤枕难忍。号角催晓,漏滴花阴。泪花伴随着灯花,被烧成灰烬。没有一个地方不让人伤心。瑶琴知我意,也早已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

  注释①“萧萧”二句:萧萧,风雨声。秦观《满江红》:“风雨萧萧,长途上、春泥没足。”

  ②长更:长夜,南唐李煜《三台令》:“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

  ③“欹枕”二句:欹(qī)枕,斜靠着枕头。蟾蜍,代指月亮。早弦,即上弦。二句亦布景,展示秋夜的上弦月。

  ④“夜寒”二句:灯花,油灯结成花形的余烬。戎昱《桂州腊月》:”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仲胤妻《伊川令(寄外)》:”教奴独自守空房,泪珠与、灯花共落。“二句意谓寒夜被薄,泪花伴随着灯花,被烧成灰烬。

  ⑤玉琴:琴之美称。

  菩萨蛮・萧萧几叶风兼雨赏析

  《菩萨蛮・萧萧几叶风兼雨》通篇用白描的写法,从多个方面去描写和渲染,写思妇的苦情。“风兼雨”“长更”是耳闻,“蟾蜍下早弦”是眼见,“夜寒”是身体感受,“无处不伤心”是心理感受。容若将离人苦夜长,相思难解,无处不伤心的苦况写得精细到位,末一句雅而伤,词中女子显然是淑女,风格姿态不同于《古诗十九首》里的“荡子妇”。“轻尘”两字更将闺阁寂寥的氛围摹写得深细。凄婉之情溢于词表。上片展现自然景象,秋天的风雨和秋天的月。下片是社会事相,泪花和灯花。

  上阙写景。首句中,词人描写了凄风苦雨下,落叶萧萧的景象,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悲凉的氛围。“长更”一句,从李煜《三台令》词中化出,写长夜漫漫,无法入睡,词人索性抬头望天,不知不觉,月亮已在上弦处了,表明词人孤卧时间之久,寂寞难耐。词的下阙写词人好不容易入睡,却因凉夜被薄惊醒,孤凄寒冷透彻心扉,不觉泪水伴着灯花淌落。满心伤怀,更奈何,眼望去,竟是伊人昔日所弹之琴,如今古琴都蒙上了灰尘,更休提伊人如今飘然远去了。

  词人所描之景,在古琴处停止,仿佛古琴余音,婉转低回,回味无穷。

  赠邻女/寄李亿员外原文:

  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赠邻女/寄李亿员外译文及注释

  译文

  美丽的邻家女子,白天时用衣袖遮住脸,春日里更添惆怅,懒得装扮,都是有原因的。

  她深深慨叹着,像她这样的女子,在人世间求得无价的珍宝,是很容易办到的事,而想要获得一个志诚的心灵伴侣,却是如此的困难。

  为此她夜夜在枕上暗自垂泪感伤,为此她经过花丛间也不免有了断肠的思量。

  然而,既然已有了这样的才貌,那么,只要再鼓起勇气,主动争取,便是宋玉这样的才子也能求得的,又何必怨恨王昌这样的才子,若即若离的态度呢?

  注释

  ⑴此诗一作《寄李员外》,一作《寄李亿员外》。

  ⑵遮罗袖:一作“障罗袖”。

  ⑶宋玉:战国楚辞赋家,屈原弟子,著录赋十六篇,颇多亡佚。今传《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篇。

  ⑷王昌:唐人*用。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引《襄阳耆旧传》:“王昌,字公伯,为东*相散骑常侍,早卒。”又引《钱希言桐薪》:“意其人,身为贵戚,则姿仪�y(同“俊”)美,为世所共赏共知。”崔颢曰:“十五嫁王昌。”上官仪曰:“东家复是忆王昌。”李商隐《代应》:“谁与王昌报消息,”又《水天阁话旧事》:“王昌且在东墙住,”此以王昌喻李亿。

  赠邻女/寄李亿员外赏析


必修一离骚原文及译文合集五篇(扩展6)

——《小石潭记》原文及译文(精选五篇)

  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代〕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注释

  从:自,由。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西:向西,名词作状语。行:走。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使……发出声音。珮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心乐之:心里为之高兴。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见,看见。下,向下。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凉。尤,格外,特别。冽,凉。清冽,清凉。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以,把。为,当作。*岸,卷石底以出:靠*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靠*。岸,岸边。卷,翻卷。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的岩石。岩,悬崖。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文中指小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皆:全,都。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穿透,一作“彻”。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静止貌。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以其境过清: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其,那。清,凄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小石潭的情况就离开了。居,待、停留。乃,于是……就。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去,离开。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龚古:作者的朋友。宗玄:作者的堂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作为随从,动词。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小生,年轻人。

  文言现象

  相似词句《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年轻人。(崔氏二小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今义:前往,到某处。

  3、闻:古义:听到、听闻。(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今义:住。

  5、布:古义:映,显现。(影布石上)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6、许: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等同于现今口语中常说的:“左右”“上下”。(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允许、准许。

  7、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佁然不动)今义:静止的样子。

  8、以为:古义:把……当作(全石以为底)今义:认为等。

  一词多义

  1、可:(1)大约。表示估计数目。(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能够。(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2、从:(1)介词,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随。(隶而从者)

  3、清:(1)形容词,清澈。(水尤清冽)(2)形容词,凄清。(以其境过清)

  4、差:(1)形容词,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参差披拂)(2)动词,交错。(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通“现”,出现。(下见小潭)(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2)逗乐。(似与游者相乐)

  7、以:(1)介词,因为。(以其境过清)(2)连词,而。(卷quan石底以出)(3)介词,用把。(全(quán石以为底)

  8、而:不译,(1)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2)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3)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2)游览。(同游者)

  10、环:(1)玉环。(如鸣珮环)(2)环绕。(四面竹树环合)

  11、为:(1)动词,作为。(全(quán)石以为底)(2)动词,成为。(为岩)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澈:形容词作动词,照到。

  5、俶尔远逝。远: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寒冷。

  10、如鸣珮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感到快乐。

  12、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作为随从。从,跟从。

  13、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14、*岸。*:形容词用作动词,靠*。

  特殊句式倒装句:

  1、如鸣珮环(正确语序:如珮环鸣)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修辞手法:

  1、闻水声,如鸣珮环。(比喻)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拟人)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逗乐。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我”)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弯曲。

  3、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4、心乐之。(省略主语“我”)我心里感到很高兴。

  虚词用法而(1)不译,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2)不译,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赏析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小石潭记》赏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特色

  1、移步换景

  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3、情感浓重复杂

  本文抒情上偏向于浓墨重彩,情感强烈,或抚今追昔,或伤时感怀,或心忧家国,或思亲念旧,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特点

  一、本文写景,按游览观察的顺序,非常自然: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后写离开小石潭的情景。

  二、抓住景物特征,精细生动地描绘

  写小石潭,处处从“石”字落笔,又表明了它的小面奇秀。

  从听觉、视觉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绘。“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此文开笔就有声有感。未见其潭,先闻其声,游兴被激发了。“水尤清洌”“青树翠蔓”“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明灭可见”,景物的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

  写景,动静交错。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这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写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读者领受着这画卷的美又对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与同情。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

  三、文笔简练,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写潭,处处透出了潭水的清洌,有很高的透明度,写环境气氛又处处透出这里的寂寥、幽邃。前后照应浑然一体。全文不满200字却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所以说这篇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中的精品。

  四、侧面描写,烘托景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运用侧面描写,“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小石潭水清澈见底、清洌可鉴的特点。

  鉴赏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小石潭记》鉴赏(范培松)《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则。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这个小石潭称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胜景,只是一个无名小丘边的小水潭。作者写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他没有沾染上展览美景的唯美主义的恶*。从这一选材的价值来看,对于我们当今游记写作也颇有借鉴意义。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接着,笔锋随转,由静写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也极为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倒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争斗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竿见影,觉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赶快离开,倍感凄寒逼人,毛骨悚然。这篇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它所以能成为精品,归纳起来有这样两条:一是作者敢于选择乱石堆中的无名小石潭作为游记的表现对象,可见作者有过人的艺术胆量;二是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景随情迁,自然地形成一种凄情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高超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能的表现。诚然,归根结底还是一条,作者这样一个人,巧遇这么一块净土,一拍即合,融为一体,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小石潭记》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的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风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反映。文章写“乐”。

  听到“如鸣佩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似与游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艺术手法

  构思新巧,结构严谨。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这种构思既新颖,又自然,真是匠心独具。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再写小潭源流(溪身、溪岸)及潭中气氛,最后记录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记结构完整。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抓住特征,细致描绘。这篇游记描绘景物抓住特征,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例如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连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

  此文的语言极为精美。如“皆若空游无所依”,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语言极为精练。“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用“如鸣佩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而“斗折蛇行”四个字,却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静态和动态,含义丰富而并不深奥。“明灭可见”,用光线的明暗来说明视线和溪身的交错,说明水面的光亮。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动静结合,尤能显出鱼的活泼。“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更把游鱼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语言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又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赏析二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全文193字,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小石潭记》第一段共四句话,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的出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堪称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潭。真乃是曲径通幽,景象确实不凡。这潭完全是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而“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十二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第二段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以静衬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很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是非斗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第三段用变焦的手法,把镜头推向远方,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写潭源溪流的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高高低低,凹凸不*,犬牙相错。作者娴熟地使用比喻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先写外景环境,后写内心感受,写得情景交融,构成一种特异的境界。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突出了一个“静”字,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察其微,状其貌,传其神。是一篇充满了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散文。

  文章思路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并称为《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所以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然而寄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可是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又会流露出来。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巧用比喻寓情于景,。该篇为散文。散文可以叙事,写景和状物。其目的是抒发作者的情怀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小石潭记》则是《永州八记》中的经典名篇,寄情山水之意尤为明显。

  写作者对小石潭总印象和感受。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文言文《小石潭记》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wàn),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文言文《小石潭记》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了水中的高地、岛屿不*的岩石,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树枝被藤蔓所缠绕,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几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起嬉戏。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探知它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的竹林和树木环绕着,寂静空旷没有旁人。使我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注释:

  1、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著名文学家(还可以称之为哲学家或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选自《柳河东集》《永州八记》。

  2、小丘:在小石潭东面。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3、篁(huáng)竹:竹林

  4、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环,玉佩相碰击的响声,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鸣,使动用法,使…鸣。心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尤,尤其、格外。洌,清。(“洌”意为清澈)

  6、全石以为底:潭底是一整块石头。

  7、卷(quán)石底以出:石底部分翻卷出水面。以,连词,表承接,相当于“而”。

  8、为坻(chí):为,成为。坻,水中高地

  9、屿:小岛。

  10、嵁(kān):不*的岩石。

  11、翠蔓:翠绿的藤蔓。

  12、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意思是(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蒙,遮掩。络,缠绕。摇,摇动。缀,连结

  13、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表示大约的数量

  14、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悬空游动,没有什么凭借。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1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下,向下。澈,穿过,透过。

  16、佁(yǐ)然:愣住的样子。

  17、俶(chù)尔远逝:忽然向远处游去。俶尔,忽然。

  18、翕(xī)忽:轻快疾速的样子。

  19、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游蛇那样蜿蜒前行,忽隐忽现。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20、其岸势犬牙差互:其,那。势,形状。犬牙差(cī)互,像狗牙那样互相交错。犬牙,名词作状语,象狗的牙齿一样。

  21、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凄,使动用法,使…凄。寒,使动用法,使…寒。

  22、悄(qiǎo)怆(chuàng)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忧伤的样子。悄,寂静。怆,悲伤

  23、以:以为。

  24、清:凄清,冷清清。

  25、居,停留。

  26、去,离开。

  27、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28、龚古:作者的朋友。

  29、宗玄:作者的堂弟。

  30、隶而从者:跟着同去的人。

  31、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文言文《小石潭记》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wàn),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文言文《小石潭记》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了水中的高地、岛屿不*的岩石,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树枝被藤蔓所缠绕,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几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起嬉戏。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探知它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的竹林和树木环绕着,寂静空旷没有旁人。使我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注释:1、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著名文学家(还可以称之为哲学家或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选自《柳河东集》《永州八记》。

  2、小丘:在小石潭东面。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3、篁(huáng)竹:竹林

  4、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环,玉佩相碰击的响声,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鸣,使动用法,使…鸣。心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尤,尤其、格外。洌,清。(“洌”意为清澈)

  6、全石以为底:潭底是一整块石头。

  7、卷(quán)石底以出:石底部分翻卷出水面。以,连词,表承接,相当于“而”.

  8、为坻(chí):为,成为。坻,水中高地

  9、屿:小岛。

  10、嵁(kān):不*的岩石。

  11、翠蔓:翠绿的藤蔓。

  12、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意思是(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蒙,遮掩。络,缠绕。摇,摇动。缀,连结

  13、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表示大约的数量

  14、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悬空游动,没有什么凭借。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1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下,向下。澈,穿过,透过。

  16、佁(yǐ)然:愣住的样子。

  17、俶(chù)尔远逝:忽然向远处游去。俶尔,忽然。

  18、翕(xī)忽:轻快疾速的样子。

  19、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游蛇那样蜿蜒前行,忽隐忽现。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

  见。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20、其岸势犬牙差互:其,那。势,形状。犬牙差(cī)互,像狗牙那样互相交错。犬牙,名词作状语,象狗的牙齿一样。

  21、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凄,使动用法,使…凄。寒,使动用法,使…寒。

  22、悄(qiǎo)怆(chuàng)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忧伤的样子。悄,寂静。怆,悲伤

  23、以:以为。

  24、清:凄清,冷清清。

  25、居,停留。

  26、去,离开。

  27、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28、龚古:作者的朋友。

  29、宗玄:作者的堂弟。

  30、隶而从者:跟着同去的人。

  31、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代〕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注释

  从:自,由。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西:向西,名词作状语。行:走。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使……发出声音。珮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心乐之:心里为之高兴。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见,看见。下,向下。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凉。尤,格外,特别。冽,凉。清冽,清凉。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以,把。为,当作。*岸,卷石底以出:靠*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靠*。岸,岸边。卷,翻卷。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的岩石。岩,悬崖。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文中指小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皆:全,都。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穿透,一作“彻”。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静止貌。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以其境过清: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其,那。清,凄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小石潭的情况就离开了。居,待、停留。乃,于是……就。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去,离开。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龚古:作者的朋友。宗玄:作者的堂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作为随从,动词。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小生,年轻人。

  文言现象

  相似词句《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年轻人。(崔氏二小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今义:前往,到某处。

  3、闻:古义:听到、听闻。(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今义:住。

  5、布:古义:映,显现。(影布石上)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6、许: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等同于现今口语中常说的:“左右”“上下”。(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允许、准许。

  7、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佁然不动)今义:静止的样子。

  8、以为:古义:把……当作(全石以为底)今义:认为等。

  一词多义

  1、可:(1)大约。表示估计数目。(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能够。(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2、从:(1)介词,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随。(隶而从者)

  3、清:(1)形容词,清澈。(水尤清冽)(2)形容词,凄清。(以其境过清)

  4、差:(1)形容词,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参差披拂)(2)动词,交错。(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通“现”,出现。(下见小潭)(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2)逗乐。(似与游者相乐)

  7、以:(1)介词,因为。(以其境过清)(2)连词,而。(卷quan石底以出)(3)介词,用把。(全(quán石以为底)

  8、而:不译,(1)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2)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3)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2)游览。(同游者)

  10、环:(1)玉环。(如鸣珮环)(2)环绕。(四面竹树环合)

  11、为:(1)动词,作为。(全(quán)石以为底)(2)动词,成为。(为岩)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澈:形容词作动词,照到。

  5、俶尔远逝。远: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寒冷。

  10、如鸣珮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感到快乐。

  12、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作为随从。从,跟从。

  13、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14、*岸。*:形容词用作动词,靠*。

  特殊句式倒装句:

  1、如鸣珮环(正确语序:如珮环鸣)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修辞手法:

  1、闻水声,如鸣珮环。(比喻)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拟人)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逗乐。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我”)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弯曲。

  3、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4、心乐之。(省略主语“我”)我心里感到很高兴。

  虚词用法而(1)不译,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2)不译,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赏析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小石潭记》赏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特色

  1、移步换景

  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3、情感浓重复杂

  本文抒情上偏向于浓墨重彩,情感强烈,或抚今追昔,或伤时感怀,或心忧家国,或思亲念旧,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特点

  一、本文写景,按游览观察的顺序,非常自然: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后写离开小石潭的情景。

  二、抓住景物特征,精细生动地描绘

  写小石潭,处处从“石”字落笔,又表明了它的小面奇秀。

  从听觉、视觉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绘。“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此文开笔就有声有感。未见其潭,先闻其声,游兴被激发了。“水尤清洌”“青树翠蔓”“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明灭可见”,景物的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

  写景,动静交错。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这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写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读者领受着这画卷的美又对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与同情。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

  三、文笔简练,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写潭,处处透出了潭水的清洌,有很高的透明度,写环境气氛又处处透出这里的寂寥、幽邃。前后照应浑然一体。全文不满200字却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所以说这篇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中的精品。

  四、侧面描写,烘托景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运用侧面描写,“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小石潭水清澈见底、清洌可鉴的特点。

  鉴赏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小石潭记》鉴赏(范培松)《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则。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这个小石潭称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胜景,只是一个无名小丘边的小水潭。作者写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他没有沾染上展览美景的唯美主义的恶*。从这一选材的价值来看,对于我们当今游记写作也颇有借鉴意义。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接着,笔锋随转,由静写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也极为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倒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争斗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竿见影,觉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赶快离开,倍感凄寒逼人,毛骨悚然。这篇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它所以能成为精品,归纳起来有这样两条:一是作者敢于选择乱石堆中的无名小石潭作为游记的表现对象,可见作者有过人的艺术胆量;二是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景随情迁,自然地形成一种凄情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高超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能的表现。诚然,归根结底还是一条,作者这样一个人,巧遇这么一块净土,一拍即合,融为一体,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小石潭记》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的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风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反映。文章写“乐”。

  听到“如鸣佩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似与游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艺术手法

  构思新巧,结构严谨。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这种构思既新颖,又自然,真是匠心独具。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再写小潭源流(溪身、溪岸)及潭中气氛,最后记录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记结构完整。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抓住特征,细致描绘。这篇游记描绘景物抓住特征,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例如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连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

  此文的语言极为精美。如“皆若空游无所依”,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语言极为精练。“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用“如鸣佩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而“斗折蛇行”四个字,却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静态和动态,含义丰富而并不深奥。“明灭可见”,用光线的明暗来说明视线和溪身的交错,说明水面的光亮。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动静结合,尤能显出鱼的活泼。“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更把游鱼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语言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又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赏析二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全文193字,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小石潭记》第一段共四句话,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的出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堪称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潭。真乃是曲径通幽,景象确实不凡。这潭完全是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而“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十二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第二段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以静衬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很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是非斗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第三段用变焦的手法,把镜头推向远方,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写潭源溪流的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高高低低,凹凸不*,犬牙相错。作者娴熟地使用比喻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先写外景环境,后写内心感受,写得情景交融,构成一种特异的境界。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突出了一个“静”字,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察其微,状其貌,传其神。是一篇充满了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散文。

  文章思路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并称为《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所以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然而寄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可是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又会流露出来。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巧用比喻寓情于景,。该篇为散文。散文可以叙事,写景和状物。其目的是抒发作者的情怀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小石潭记》则是《永州八记》中的经典名篇,寄情山水之意尤为明显。

  写作者对小石潭总印象和感受。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代〕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注释

  从:自,由。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西:向西,名词作状语。行:走。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使……发出声音。珮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心乐之:心里为之高兴。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见,看见。下,向下。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凉。尤,格外,特别。冽,凉。清冽,清凉。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以,把。为,当作。*岸,卷石底以出:靠*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靠*。岸,岸边。卷,翻卷。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的岩石。岩,悬崖。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文中指小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皆:全,都。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穿透,一作“彻”。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静止貌。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以其境过清: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其,那。清,凄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小石潭的情况就离开了。居,待、停留。乃,于是……就。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去,离开。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龚古:作者的朋友。宗玄:作者的堂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作为随从,动词。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小生,年轻人。

  文言现象

  相似词句《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年轻人。(崔氏二小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今义:前往,到某处。

  3、闻:古义:听到、听闻。(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今义:住。

  5、布:古义:映,显现。(影布石上)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6、许: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等同于现今口语中常说的:“左右”“上下”。(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允许、准许。

  7、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佁然不动)今义:静止的样子。

  8、以为:古义:把……当作(全石以为底)今义:认为等。

  一词多义

  1、可:(1)大约。表示估计数目。(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能够。(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2、从:(1)介词,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随。(隶而从者)

  3、清:(1)形容词,清澈。(水尤清冽)(2)形容词,凄清。(以其境过清)

  4、差:(1)形容词,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参差披拂)(2)动词,交错。(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通“现”,出现。(下见小潭)(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2)逗乐。(似与游者相乐)

  7、以:(1)介词,因为。(以其境过清)(2)连词,而。(卷quan石底以出)(3)介词,用把。(全(quán石以为底)

  8、而:不译,(1)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2)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3)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2)游览。(同游者)

  10、环:(1)玉环。(如鸣珮环)(2)环绕。(四面竹树环合)

  11、为:(1)动词,作为。(全(quán)石以为底)(2)动词,成为。(为岩)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澈:形容词作动词,照到。

  5、俶尔远逝。远: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寒冷。

  10、如鸣珮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感到快乐。

  12、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作为随从。从,跟从。

  13、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14、*岸。*:形容词用作动词,靠*。

  特殊句式倒装句:

  1、如鸣珮环(正确语序:如珮环鸣)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修辞手法:

  1、闻水声,如鸣珮环。(比喻)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拟人)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逗乐。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我”)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弯曲。

  3、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4、心乐之。(省略主语“我”)我心里感到很高兴。

  虚词用法而(1)不译,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2)不译,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赏析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小石潭记》赏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特色

  1、移步换景

  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3、情感浓重复杂

  本文抒情上偏向于浓墨重彩,情感强烈,或抚今追昔,或伤时感怀,或心忧家国,或思亲念旧,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特点

  一、本文写景,按游览观察的顺序,非常自然: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后写离开小石潭的情景。

  二、抓住景物特征,精细生动地描绘

  写小石潭,处处从“石”字落笔,又表明了它的小面奇秀。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