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屉原理评课稿实用5篇

首页 / 文库 / |

  抽屉原理评课稿 1

  今天听了唐老师上的《抽屉原理》一课,深有感触,我一直认为抽屉原理是在奥数书上出现的,因为初中也一直没把它列入必修项目,没想到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广角里出现了,而且小学生也能听明白,看来我们有时多了解一下小学课本,也可以为小学知识再现时多一份准备。我对唐老师这堂课有下面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内容充实、层层引进

  唐老师整堂课给我的感觉就是内容较充实,知识一层层地加深,一环连一环。这可见唐老师的教学功底确实很扎实。他先是出了三颗棋子放两个杯子,几种放法?然后再四颗放入三个杯中,再五颗放四个杯子中,都有几种分法?进一步引入了*均分,得出了“抽屉原理”,并由一个知识链接介绍了创始人狄利克雷。紧接着唐老师又把数字改变,5颗放入2个杯中,7颗放入3个杯子,9颗放入2个杯中,6颗放入4个,让学生充分应用了*均分的方法计算,总有一个杯子中至少放几颗?后面又是扑克游戏、请你判断、实践应用等*题的运用,让学生把做这类题的算法深深印在脑海中,而且在每次的练*中都能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去说,去学。

  (二)动手操作,实践性强

  唐老师整堂课都贯穿了让学生“摆一摆”,两同桌通力合作,共同探究,找出摆棋子的多种方法,并把方法记下,这样答案就不言而喻了,一目了然。学生在“摆一摆”的过程中去慢慢体会*均分所得出的“抽屉原理”。

  一点建议:唐老师这堂课肯定也花了不少精力去准备了这么多道题,但我觉得整堂课学生似乎真正思考的时间并不多,学生摆棋子也只是匆匆忙忙的,因为我都有点应接不暇了,更何况初学的学生。所以我觉得唐老师可以在*题上、变化不大的题方面减点,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一下为何要这样分,变老师的为自己的,这样才会记忆深刻。另一方面我觉得在“摆一摆”方面,可以先出二道有变化的*题让学生同时摆,摆完这题再摆下一题,这样学生可能在操作方面不会疲于应付,而会去更多一份思考,从而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抽屉原理评课稿 2

  上午,再一次听了明敏的课,总体来说,她的课有了很大的进步。不管是教态、教法、评价语言还是对整堂课的流程设计,进步还是满喜人的。因为我从来没有上过高段,对高段知识不是太了解,所以昨天问来了上课内容后,临阵磨枪找来教本和教师用书熟悉了一下教材。《抽屉原理》一课,是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课与课前后知识点没有联系,比较孤立,惟一可以联系的是有余数的`除法。抽屉原理很抽象,依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教学,对于师生而言,这节课比较难上。虽然不是很了解内容但是整体上说明敏的课在以下几方面做的很好。

  1、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课始明敏通过学生比较熟知的扑克牌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当明敏说如果我拿出5张牌,我不用看也可以肯定其中至少有两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其实这个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有经验的只是无法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罢了,这个时候明敏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王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道理是什么?这其中是不是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引发了学生学*数学的求知欲,为学生学*抽屉原理作了很好的铺垫。

  2、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

  本节课明敏组织的教学结构紧凑,实施过程层层推进上的扎实有效,教师通过4支铅笔3个杯子,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把所有情况摆出来,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最简单的“抽屉原理”,举例后学生感知理解“铅笔比杯子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2支铅笔”。再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即“*均分”的方法,在这节课中,由于明敏提拱的数据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索和理解“抽屉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特别是教师设问:到底是“至少数=商1”还是“商余数”?引发学生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说理等活动,得出“至少数=商1”。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魅力。

  “抽屉原理”这一知识点,明敏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思考、推理的基础上理解和发现的,整堂课在她的精心安排和指导下,学生学的积极主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当然,不管是谁上的课总是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更何况是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不足一年的新教师。整堂课下来,看起来气氛非常的好,学生讨论积极,发言大胆似乎都已经理解了这个抽屉原理,但是深究一下,不难发现其实这堂课的难点还是没有突破。学生对“至少”一词的理解还显得有些欠缺,学生仅仅理解了字面上的意思,对“至少”一词的指向性还不明确,就我理解,“至少”应该是指的在每一种情况中出现的最大数中的最小数,而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非常的模糊不清。所以感觉孩子们对所学的知识像是没有根的浮萍不是很扎实,那么如何让学生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还需要我们共同去探究的。

  抽屉原理评课稿 3

  上午,再一次听了明敏的课,总体来说,她的课有了很大的进步。不管是教态、教法、评价语言还是对整堂课的流程设计,进步还是满喜人的。因为我从来没有上过高段,对高段知识不是太了解,所以昨天问来了上课内容后,临阵磨枪找来教本和教师用书熟悉了一下教材。《抽屉原理》一课,是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课与课前后知识点没有联系,比较孤立,惟一可以联系的是有余数的除法。抽屉原理很抽象,依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教学,对于师生而言,这节课比较难上。虽然不是很了解内容但是整体上说明敏的课在以下几方面做的很好。

  1、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课始明敏通过学生比较熟知的扑克牌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当明敏说如果我拿出5张牌,我不用看也可以肯定其中至少有两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其实这个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有经验的只是无法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罢了,这个时候明敏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王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道理是什么?这其中是不是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引发了学生学*数学的求知欲,为学生学*抽屉原理作了很好的铺垫。

  2、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

  本节课明敏组织的'教学结构紧凑,实施过程层层推进上的扎实有效,教师通过4支铅笔3个杯子,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把所有情况摆出来,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最简单的“抽屉原理”,举例后学生感知理解“铅笔比杯子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2支铅笔”。再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即“*均分”的方法,在这节课中,由于明敏提拱的数据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索和理解“抽屉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特别是教师设问:到底是“至少数=商1”还是“商余数”?引发学生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说理等活动,得出“至少数=商1”。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魅力。

  “抽屉原理”这一知识点,明敏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思考、推理的基础上理解和发现的,整堂课在她的精心安排和指导下,学生学的积极主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当然,不管是谁上的课总是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更何况是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不足一年的新教师。整堂课下来,看起来气氛非常的好,学生讨论积极,发言大胆似乎都已经理解了这个抽屉原理,但是深究一下,不难发现其实这堂课的难点还是没有突破。学生对“至少”一词的理解还显得有些欠缺,学生仅仅理解了字面上的意思,对“至少”一词的指向性还不明确,就我理解,“至少”应该是指的在每一种情况中出现的最大数中的最小数,而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非常的模糊不清。所以感觉孩子们对所学的知识像是没有根的浮萍不是很扎实,那么如何让学生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还需要我们共同去探究的。

  抽屉原理评课稿 4

  今天听了唐老师上的《抽屉原理》一课,深有感触,我一直认为抽屉原理是在奥数书上出现的,因为初中也一直没把它列入必修项目,没想到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广角里出现了,而且小学生也能听明白,看来我们有时多了解一下小学课本,也可以为小学知识再现时多一份准备。我对唐老师这堂课有下面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内容充实、层层引进

  唐老师整堂课给我的感觉就是内容较充实,知识一层层地加深,一环连一环。这可见唐老师的教学功底确实很扎实。他先是出了三颗棋子放两个杯子,几种放法?然后再四颗放入三个杯中,再五颗放四个杯子中,都有几种分法?进一步引入了*均分,得出了“抽屉原理”,并由一个知识链接介绍了创始人狄利克雷。紧接着唐老师又把数字改变,5颗放入2个杯中,7颗放入3个杯子,9颗放入2个杯中,6颗放入4个,让学生充分应用了*均分的方法计算,总有一个杯子中至少放几颗?后面又是扑克游戏、请你判断、实践应用等*题的运用,让学生把做这类题的算法深深印在脑海中,而且在每次的练*中都能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去说,去学。

  (二)动手操作,实践性强

  唐老师整堂课都贯穿了让学生“摆一摆”,两同桌通力合作,共同探究,找出摆棋子的多种方法,并把方法记下,这样答案就不言而喻了,一目了然。学生在“摆一摆”的过程中去慢慢体会*均分所得出的“抽屉原理”。

  一点建议:唐老师这堂课肯定也花了不少精力去准备了这么多道题,但我觉得整堂课学生似乎真正思考的时间并不多,学生摆棋子也只是匆匆忙忙的,因为我都有点应接不暇了,更何况初学的学生。所以我觉得唐老师可以在*题上、变化不大的题方面减点,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一下为何要这样分,变老师的'为自己的,这样才会记忆深刻。另一方面我觉得在“摆一摆”方面,可以先出二道有变化的*题让学生同时摆,摆完这题再摆下一题,这样学生可能在操作方面不会疲于应付,而会去更多一份思考,从而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抽屉原理评课稿 5

  我听了覃老师的《抽屉原理》一节课后,受益匪浅,本节课覃老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凸显数学学*的生活化;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同时,还注意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体现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

  这一堂课中有以下几个亮点,是值得我学*的地方:

  一、营造良好氛围,自主合作学*。

  1.在新课的学*中,覃老师着力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全体同学都主动参与到学*中,并给予学生上台操作演示的机会。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覃老师并没有完整地小结公式之类的规律,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懂得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从“无序”走向“有序”,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参与热情,真正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做到让数学生活化,使学生从生活开始、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同时又不乏情趣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情境。

  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教学中选取了学生熟知的身边的实例活动,密切了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继续探寻知识,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三、巧用网络技术,设计生动课件。

  根据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应用恰当好处。教学中,覃老师通过演示形象生动的课件,让学生理解6只鸽子飞进5个鸽舍,至少有一个鸽舍里有2只鸽子。既成功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又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并在应用规律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不足之处: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不够,这样对学生的学*积极性有所打击。


抽屉原理评课稿实用5篇扩展阅读


抽屉原理评课稿实用5篇(扩展1)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抽屉原理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1

  桌上有十个苹果,要把这十个苹果放到九个抽屉里,无论怎样放,我们会发现至少会有一个抽屉里面至少放两个苹果。这一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抽屉原理”。

  教学理念:

  激趣是新课导入的抓手,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以“抢椅子”,让学生置身游戏中开始学*,为理解抽屉原理埋下伏笔。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探究性学*把抽屉原理较为抽象难懂的内容变为学生感兴趣又易于理解的内容。特别是对教材中的结论“总有、至少”等字词作了充分的阐释,帮助学生进行较好的“建模”,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模型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引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上课之前,先做个小游戏:老师这里准备了4把椅子,请5个同学上来,谁愿来?(学生上来后)

  师:听清要求 ,老师说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好吗?(好)。这时教师面向全体,背对那5个人。

  师:开始。

  师:都坐下了吗?

  生:坐下了。

  师:我没有看到他们坐的情况,但是我敢肯定地说:“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我说得对吗?

  生:对!

  师: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呢?道理是什么?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抽屉原理)

  二、通过操作,探究新知

  (一)探究例1

  1、研究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

  (1)要把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 ,有几种放法?请同学们想一想,摆一摆,写一写,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反馈:两种放法:(3,0)和(2,1)。

  (3)从两种放法,同学们会有什么发现呢?(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2枝铅笔)你是怎么发现的?(说得真有道理)

  (4)“总有”什么意思?(一定有)

  (5)“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不少于2枝)

  小结:在研究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时,同学们表现得很积极,发现了“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放进2枝铅笔)

  2、研究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

  (1)要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里,有几种放法?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反馈:四种放法:(4,0,0)、(3,1,0)、(2,2,0)、(2,1,1)。

  (3)从四种放法,同学们会有什么发现呢?(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

  (4)你是怎么发现的?

  (5)大家通过枚举出四种放法,能清楚地发现“总有一个文具盒放进2枝铅笔”。如果要让每个文具盒里放的笔尽可能的少,你觉得应该要怎样放?(每个文具盒都先放进一枝,还剩一枝不管放进哪个文具盒,总会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有2枝笔)(你真是一个善于思想的孩子。)

  (6)这位同**用了假设法来说明问题,你是假设先在每个文具盒里放1枝铅笔,这种放法其实也就是怎样分?(*均分)那剩下的1枝怎么处理?(放入任意一个文具盒,那么这个文具盒就有2枝铅笔了)

  (7)谁能用算式来表示这位同学的想法?(5÷4=1…1)商1表示什么?余数1表示什么?怎么办?

  (8)在探究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的问题,同学们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枚举了所有放法,找规律,二是采用了“假设法”来说明理由,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明了更简单?

  3、类推: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6枝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7枝铅笔放进6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4、从刚才我们的探究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只要放的铅笔比文具盒的数量多1,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5、如果铅笔数比文具盒数多2呢?多3呢?是不是也能得到结论:“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

  6、小结:刚才我们分析了把铅笔放进文具盒的情况,只要铅笔数量多于文具盒数量时,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2枝铅笔。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抽屉原理。既然叫“抽屉原理”是不是应该和抽屉有联系吧?铅笔相当于我们要准备放进抽屉的物体,那么文具盒就相当于抽屉了。如果物体数多于抽屉数,我们就能得出结论“总有一个抽屉里放进了2个物体。”

  7、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抽屉原理,你能不能举个例子?在课前我们玩的游戏中,有没有抽屉原理?

  过渡: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善于运用观察、分析、思考、推理、证明的方法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同学们的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许多,那么让我们再来研究这样一组问题。

  (二)探究例2

  1、研究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

  (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会有几种情况?(5,0)、(4,1)和(3,2)

  (2)从三种情况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呢?(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了3本书)

  (3)还可以怎样理解这个结论?先在每个抽屉里放进2本,剩下的1本放进任何一个抽屉,这个抽屉就有3本书了。

  (4)可以把我们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5÷2=2…1(商2表示什么,余数1表示什么)2+1=3表示什么?

  2、类推:如果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至少有一个抽屉放进4本书。

  如果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至少有一个抽屉放进5本书。

  如果把11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至少有一个抽屉放进4本书。你是怎样想的?(11÷3=3…2)商3表示什么?余数2表示什么?3+1=4表示什么?

  3、小结:从以上的学*中,你有什么发现?(在解决抽屉原理时,我们可以运用假设法,把物体尽可量多地“*均分”给各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比*均分得的物体数多1。)

  4、经过刚才的探索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很不简单的思维过程,个个都是了不起的数学家。 “抽屉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

  5、做一做:

  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佶舍里。为什么?

  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时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里讨论,再全班反馈)

  三、迁移与拓展

  下面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做个小游戏。

  我这里有一副扑克牌,去掉了两张王牌,还剩52张,我请五位同学每人任意抽1张,听清要求,不要让别人看到你抽的是什么牌。请大家猜测一下,同种花色的至少有几张?为什么?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抽屉原理,运用抽屉原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和方法: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推理等活动,发现、归纳、总结原理。

  3.情感与价值: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教具学具:课件、扑克牌、每组都有相应数量的笔筒、铅笔、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玩过扑克牌吗?扑克牌有几种花色?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扑克牌中任意取出5张,我不看牌,我敢肯定的说:这5张牌至少有两张是同花色,大家相信吗?(师生演示)

  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吗?这其中蕴含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抽屉原理。(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数学原理。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自主操作探究新知

  (一)活动1

  课件出示:把4枝铅笔放到3个笔筒里,可以怎么放?

  师:你们摆摆看,会有什么发现?把你们发现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1、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2、汇报交流说理活动

  ①师:有什么发现?谁能说说看?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数字在黑板上记录。板书:(4,0,0)(3,1,0)(2,2,0)(2,1,1)

  师:你们是这样记录的吗?

  师:还可以用图记录。我把用图记录的用课件展示出来。 ②再认真观察记录,还有什么发现?

  板书: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枝铅笔。

  ③怎样摆可以一次得出结论?(启发学生用*均分的摆法,引出用除法计算。)板书:4÷3=1(枝)…1(枝)

  ④师:这种方法是不是很快就能确定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几枝铅笔呢?(学生交流)

  ⑤把5枝铅笔放进4个笔筒里呢?还用摆吗?板书:5÷4=1(枝)…1(枝)

  ⑥课件出示:把6枝铅笔放进5个笔筒呢?

  把7枝铅笔放进6个笔筒呢?

  把10枝铅笔放进9个笔筒呢?

  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笔筒呢?

  板书:7÷6=1(枝)…1(枝)

  10÷9=1(枝)…1(枝)

  100÷99=1(枝)…1(枝)

  ⑦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学生说出:至少数=商+余数

  师:是不是这个规律呢?我们来试一试吧!

  3、深化探究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5只鸽子飞回3个鸽笼,至少有两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为什么?

  ①学生活动

  ②交流说理活动

  预设:生1: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用商加余数,应该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

  生2:不同意!不是“商加余数”是“商加1”.

  ③师:到底是“商加余数”还是“商加1”?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

  ④师:谁能说清楚?板书:5÷3=1(只)…2(只)至少数=商+1

  (二)活动二

  课件出示: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

  至少有几本书?

  1、分组操作后汇报

  板书:5÷2=2(本)…1(本)

  7÷2=2(本)…1(本)

  9÷2=2(本)…1(本)

  2、那么探究到现在,大家认为怎样才能确定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

  几本书?

  生:至少数=商+1

  3、师:我同意大家的讨论。我们这个发现就是有趣的“抽屉原理”,(点题)。“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提出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让我们来试试好吗?

  三、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1、解释课前提出的游戏问题。

  2、课件出示: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不管怎样分,总有一个鸽

  舍至少有几只鸽子?

  3、课件出示:任意13人中,至少有两人的出生月份相同。为什么?

  4、课件出示: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

  一天过生日。为什么?

  四、畅谈感受教学结束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感受?(抽生谈谈,师总结。)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69页例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并学会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分配方法。

  教学难点:分配方法。

  教学方法:列举法 分析法

  学*方法:尝试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定向导学(3分)

  (一)游戏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抢椅子的游戏吗?现在,老师这里准备了3把椅子,请4个同学上来,谁愿来?

  1、游戏要求: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

  2、讨论:“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这句话说得对吗?

  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

  引入: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二)揭示目标

  理解并掌握解决鸽巢问题的解答方法。

  二、 自主学*(8分)

  1、看书68页,阅读例1: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可以怎么放?有几种情况?

  (1)理解“总有”和“至少”的意思。

  (2)理解4种放法。

  2、全班同学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3、跟踪练*。

  68页做一做:5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1)说出想法。

  如果每个鸽舍只飞进1只鸽子,最多飞回3只鸽子,剩下2只鸽子还要飞进其中的一个鸽舍或分别飞进其中的两个鸽舍。所以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舍。

  (2)尝试分析有几种情况。

  (3)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三、合作交流(8)

  1、出示例2

  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本书?(1)合作交流有几种放法。

  不难得出,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

  (2)指名说一说思维过程。

  如果每个抽屉放2本,放了6本书。剩下的1本还要放进其中一个抽屉,所以至少有1个抽屉放进3本书。

  2、如果一共有8本书会怎样呢10本呢?

  3、你能用算式表示以上过程吗?你有什么发现?

  7÷3=2……1 (至少放3本)

  8÷3=2……2 (至少放4本)

  10÷3=3……1 (至少放5本)

  4、做一做

  11只鸽子飞回4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四、质疑探究(5分)

  1、鸽巢问题怎样求?

  小结:先*均分配,再把余数进行分配,得出的就是一个抽屉至少放进的本数。

  2、做一做。

  69页做一做2题。

  五、小结检测(10)

  (一)小结

  鸽巢问题的解答方法是什么?

  物体的数量大于抽屉的数量,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商+1)个物体。

  (二)检测

  1、填空

  ( 1)7只鸽子飞进5个鸽舍,至少有( )只鸽子要飞进同伴的鸽舍里。

  ( 2)有9本书,要放进2个抽屉里,必须有一个抽屉至少要放( )本书。

  (3)四年级两个班共有73名学生,这两个班的学生至少有( )人是同一月出生的。 4、任意给出3个不同的自然数,其中一定有2个数的和是( )数。

  2、选择

  (1)5个人逛商店共花了301元钱,每人花的钱数都是整数,其中至少有一人花的钱数不低于( )元。 a、60 b、61 c、62 d、59

  (2)3种商品的总价是13元,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是整数,至少有一种商品的价格不低于( )元。 a、3 b、4 c、5 d、无法确定

  3、幼儿园老师准备把15本图画书分给14个小朋友,结果是什么?

  六、作业 (6分)

  完成课本练*十二第2、4题。

  板书

  抽屉原理

  物体的数量大于抽屉的数量,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商+1)物体。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具、学具准备】

  每组都有相应数量的盒子、铅笔、书。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引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上课之前,先做个小游戏:老师这里准备了4把椅子,请5个同学上来,谁愿来?(学生上来后)

  师:听清要求 ,老师说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好吗?(好)。这时教师面向全体,背对那5个人。

  师:开始。

  师:都坐下了吗?

  生:坐下了。

  师:我没有看到他们坐的情况,但是我敢肯定地说: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我说得对吗?

  生:对!

  师: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呢?道理是什么?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下面我们开始上课,可以吗?

  【点评】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抢椅子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做了铺垫。

  二、通过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题目:有3枝铅笔,2个盒子,把3枝铅笔放进2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

  师: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板书各种情况 (3,0) (2,1)

  【点评】此处设计教师注意了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师:5个人坐在4把椅子上,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3支笔放进2个盒子里呢?

  生: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笔?

  是:是这样吗?谁还有这样的发现,再说一说。

  师:那么,把4枝铅笔放进3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板书各种情况。

  (4,0,0)

  (3,1,0)

  (2,2,0)

  (2,1,1),

  师:还有不同的放法吗?

  生:没有了。

  师:你能发现什么?

  生: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总有是什么意思?

  生:一定有

  师: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

  生:不少于两只,可能是2枝,也可能是多于2枝?

  师:就是不能少于2枝。(通过操作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

  师:把3枝笔放进2个盒子里,和把4枝笔饭放进3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这是我们通过实际操作现了这个结论。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也能得到这个结论呢?

  学生思考组内交流汇报

  师:哪一组同学能把你们的想法汇报一下?

  组1生:我们发现如果每个盒子里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进哪一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你能结合操作给大家演示一遍吗?(学生操作演示)

  师:同学们自己说说看,同位之间边演示边说一说好吗?

  师: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

  生众:*均分

  师:为什么要先*均分?(组织学生讨论)

  生1:要想发现存在着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先*均分,余下1枝,不管放在那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

  生2:这样分,只分一次就能确定总有一个盒子至少有几枝笔了?

  师:同意吗?那么把5枝笔放进4个盒子里呢?(可以结合操作,说一说)

  师:哪位同学能把你的想法汇报一下,

  生:(一边演示一边说)5枝铅笔放在4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把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还用摆吗?

  生:6枝铅笔放在5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把7枝笔放进6个盒子里呢?

  把8枝笔放进7个盒子里呢?

  把9枝笔放进8个盒子里呢?

  :

  你发现什么?

  生1: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一样)你们太了不起了!同桌互相说一遍。

  【点评】教师关注了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物体个数必须要多于抽屉个数,化繁为简,此处确实有必要提领出来进行教学。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只要放的铅笔数盒数多1,总有一个盒里至少放进2支。通过教师组织开展的扎实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学的有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2.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5只鸽子飞回4个鸽笼,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为什么?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

  (2)交流、说理活动。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

  生1:如果一个鸽笼里飞进一只鸽子,最多飞进4只鸽子,还剩一只,要飞进其中的一个鸽笼里。不管怎么飞,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

  生2:我们也是这样想的。

  生3:把5只鸽子*均分到4个笼子里,每个笼子1只,剩下1只,放到任何一个笼子里,就能保证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笼里。

  生4:可以用54=11,余下的1只,飞到任何一个鸽笼里都能保证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一个个笼里,所以,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笼里的结论是正确的。

  师:许多同学没有再摆学具,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用的什么方法?

  生:用*均分的方法,就能说明存在总有一个鸽笼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一个个笼里。

  师:同意吗?(生:同意)老师把这位同学说的算式写下来,(板书:54=11)

  师:同位之间再说一说,对这种方法的理解。

  师:现在谁能说说你对总有一个鸽笼里至少飞进2只鸽子的理解

  生:我们发现这是必然存在的一个现象,不管鸽子怎样飞回鸽笼,一定会有一个鸽笼里至少有2只鸽子。

  师:同学们都有这个发现吗?

  生众:发现了。

  师: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善于运用观察、分析、思考、推理、证明的方法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同学们的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许多,那么让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问题。

  (二)教学例2

  1.出示题目: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师巡视了解各种情况)

  2.学生汇报。

  生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如果每个抽屉里先放2本,还剩1本,这本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板书:5本 2个 2本 余1本 (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3本书)

  7本 2个 3本 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4本书)

  9本 2个 4本 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5本书)

  师:2本、3本、4本是怎么得到的?生答完成除法算式。

  52=2本1本(商加1)

  72=3本1本(商加1)

  92=4本1本(商加1)

  师:观察板书你能发现什么?

  生1: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2本只要用 商+ 1就可以得到。

  师:如果把5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生: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3本只要用53=1本2本,用商+ 2就可以了。

  生:不同意!先把5本书*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还剩2本,这2本书再*均分,不管分到哪两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

  师:到底是商+1还是商+余数呢?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

  交流、说理活动:

  生1:我们组通过讨论并且实际分了分,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

  生2:把5本书*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余下的2本可以在2个抽屉里再各放1本,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

  生3∶我们组的结论是5本书*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用商加1就可以了,不是商加2。

  师: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吧?那么怎样才能够确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个物体呢?

  生4:如果书的本数是奇数,用书的本数除以抽屉数,再用所得的商加1,就会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商加1本书了。

  师:同学们同意吧?

  师: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下面我们应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

  3.解决问题。71页第3题。(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小结:经过刚才的探索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很不简单的思维过程,我们获得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好办法,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个小游戏。

  【点评】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抓住了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余数除法 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学生借助直观,很好的理解了如果把书尽量多地*均分给各个抽屉里,看每个抽屉里能分到多少本书,余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比*均分得的书的本数多1本。特别是对某个抽屉至少有书的本数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 而不是商加余数,教师适时挑出针对性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

  三、应用原理解决问题

  师:我这里有一副扑克牌,去掉了两张王牌,还剩52张,我请五位同学每人任意抽1张,听清要求,不要让别人看到你抽的是什么牌。请大家猜测一下,同种花色的至少有几张?为什么?

  生:2张/因为54=11

  师:先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举牌验证。

  师:如有3张同花色的,符合你们的猜测吗?

  师:如果9个人每一个人抽一张呢?

  生:至少有3张牌是同一花色,因为94=21

  四、全课小结

  【点评】当学生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了具体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抽屉问题的一般规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了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发现规律。渗透“建模”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准备:教具:5个杯子,6根小棒;学具:每组5个杯子,6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初步体验。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扑克牌吗?下面我们用扑克牌来玩个游戏。大家知道一副扑克牌有54张,如果去掉两张王牌,就剩52张,对吗?如果从这52张扑克牌中任意抽取5张,我敢肯定地说:“张5张扑克牌至少有2张是同一种花色的,你们信吗?那就请5位同学上来各抽一张,我们来验证一下。如果再请五位同学来抽,我还敢这样肯定地说,你们相信吗?其实这里面蕴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原理,想不想研究啊?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一)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解原理。

  1.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多1的情况。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小棒和杯子来研究。板书:小棒杯子

  师:如果把3根小棒放在2个杯子里,该怎样放?有几种放法?

  学生分组操作,并把操作的结果记录下来。

  请一个小组汇报操作过程,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师:观察这所有的摆法,你们发现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几根小棒?板书: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

  师:依此推想下去,4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又可以怎样放?大家再来摆摆看,看看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操作,并把操作的结果记录下来。

  请一个小组代表汇报操作过程,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师:观察所有的摆法,你发现了什么?这里的“总有”是什么意思?“至少”又是什么意思?

  师:那如果把6根小棒放在5个杯子里,猜一猜,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师:怎样验证猜测的结果对不对,你又什么好方法?引导学生不再一一列举,用*均分的方法来找答案。并用算式表示分的结果:6÷5=1……1

  师:那如果用这种方法,你知道把7根小棒放在6个杯子里,把10根小棒放在9个杯子里,把100根小棒放在99个杯子里,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你又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师:我们发现了小棒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多1,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那如果小棒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多2、多3,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2、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多2、多3的情况。

  师:如果把5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会有什么结果?

  引导:先*均分,每个杯子里分得1根小棒,余下的2根小棒又该怎么分呢?

  师:把7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会有什么结果呢?为什么?

  3、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的2倍多、3倍多…等情况。

  师:如果把9根小棒放在4个杯子里,把15根小棒放在4个杯子里,分别又会有什么结果?

  小组内讨论,再请同学说结果和理由。

  4、总结规律。

  师:我们将小棒看做物体、把杯子看做抽屉,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总结:把m个物体放在n个抽屉里(m﹥n),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商+1”个物体。

  5、介绍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又称“鸽巢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

  三、应用“抽屉原理”,感受数学的魅力。

  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本书?为什么?

  先思考:这里是把什么看做物体?什么看做抽屉?再说结果和理由。

  2、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3、向东小学六年级共有370名学生,其中六(2)班有49名学生。请问下面两人说的对吗?为什么?

  (1)六年级里至少有两人的生日是同一天。

  (2)六(2)班中至少有5人是同一个月出生的。

  4、张叔叔参加飞镖比赛,投了5镖,成绩是41环。张叔叔至少有一镖不低于9环。为什么?

  5、师:开课时我们做的游戏还记得吗?为什么老师可以肯定地说:从52张牌中任意抽取5张牌,至少会有2张牌是同一花色的?你能用所学的抽屉原理来解释吗?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了什么新知识?(师生共同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73页练*十二第2、4题。

  六、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抽屉原理

  物体数÷抽屉数= 商……余数 至少数 =商+1

  小棒 杯子 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

  3 2 2

  4 3 2

  6 ÷ 5 = 1……1 2

  5 ÷ 3 = 1……2 2

  7 ÷ 4 = 1……3 2

  9 ÷ 4 = 2……1 3

  15 ÷ 4 = 3……3 4

  教学反思:

  1、通过游戏,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我设计了从52张扑克牌(去掉2张王牌)中任意抽取5张,老师肯定地说:至少有2张牌是同一花色的,在学生半信半疑时,师生共同游戏,让学生信服,但又不知道其中奥妙,这样导入,学生兴趣盎然。

  2、操作探究,建立模型。

  本节课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把4根小棒放入3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然后交流展示,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做了铺垫。此处设计注意了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的学生积极性。在有趣的类推活动中,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当物体个数大于抽屉个数时,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这样的教学过程,从方法层面和知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了提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在评价学生各种“证明”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方法教师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优化,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抓住了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余数除法” 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借助直观,很好的理解了如果把物体尽量多地“*均分”给各个抽屉里,看每个抽屉里能分到多少,余下的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比*均分得的数量多1。特别是对“某个抽屉至少有的数量”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余数”,教师适时挑出针对性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

  3、解释应用,深化知识。

  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应用“抽屉原理”,感受数学的魅力环节里,我设计了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延伸到课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把3根小棒放进2个杯子,把4根小棒放进3个杯子里,都让学生进行了操作并做了记录,但对学生的有序思考重视不够,导致课堂检测时,学生用列举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两个同学把所有的可能都列举对了,但不是有序排列的。还有两个差一点的学生由于思维无序,因此没能正确列举出来。

  2、在把5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有学生出现了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3根小棒的结论,可能是用5÷3=1……2,1+2=3,也就是很多同学容易出的错误:用商+余数。这时老师没有抓住这个同学思维中的错误制造思维矛盾,因此感觉学生对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的数量=商+1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3学生在用“抽屉原理” 解决实际问题时,书写格式教师指导不到位。有些题目是要先说结论,再说理由。那么说理由的时候,有的同学只列了算式,如:5÷3=1……2,1+1=2,还有的同学先列算式,再回答问题。在区教研室周俊主任的指导下,我才明白这类题目的书写格式是:因为5÷3=1(根)……2(根),1+1=2(根),所以每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

  总的说来,本节课学生的学*效果还不错,全班学生针对这类问题都能快速做出正确分析与判断。我也算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学*目标,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让学生初步了解简单“抽屉原理”,教材借助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的操作情景,介绍了较简单的“抽屉原理”,通过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的魅力。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推理能力,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原理”的过程,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学情分析】

  教材借助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的操作情景,介绍了较简单的“抽屉原理”。学生在操作实物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个现象: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从而产生疑问,激起寻求答案的欲望。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教材呈现了枚举。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具、学具准备】

  每组都有3个文具盒和4枝铅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电脑上玩过“电脑算命”吗?“电脑算命”看起来很深奥,只要报出你的出生的年、月、日和性别,一按键,屏幕上就会出现所谓性格、命运、财运等。通过今天的学*,我们掌握了“抽屉原理”之后,你就不难证明这种“电脑算命”是非常可笑和荒唐的,是不能信的鬼把戏。

  板书:抽屉原理

  教师:通过学*,你想解决那些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结为:“抽屉原理”是怎样的?这里的“抽屉”是指什么?运用“抽屉原理”能解决那些问题?怎样运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通过操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抽屉原理”

  出示题目:有3枝铅笔,2个盒子,把3枝铅笔放进2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

  师: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板书各种情况(3,0)(2,1)

  师:5个人坐在4把椅子上,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3支笔放进2个盒子里呢?

  生: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笔?

  师:是这样吗?谁还有这样的发现,再说一说。

  师:那么,把4枝铅笔放进3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板书各种情况。

  (4,0,0)(3,1,0) (2,2,0)(2,1,1),

  师:还有不同的放法吗?

  生:没有了。

  师:你能发现什么?

  生: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总有”是什么意思?

  生:一定有

  师:“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

  生:不少于两只,可能是2枝,也可能是多于2枝?

  师:就是不能少于2枝。(通过操作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

  师:把3枝笔放进2个盒子里,和把4枝笔饭放进3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这是我们通过实际操作现了这个结论。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也能得到这个结论呢?

  学生思考——组内交流——汇报

  师:哪一组同学能把你们的想法汇报一下?

  组1生:我们发现如果每个盒子里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进哪一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你能结合操作给大家演示一遍吗?(学生操作演示)

  师:同学们自己说说看,同位之间边演示边说一说好吗?

  师: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

  生众:*均分

  师:为什么要先*均分?(组织学生讨论)

  生1:要想发现存在着“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先*均分,余下1枝,不管放在那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

  生2:这样分,只分一次就能确定总有一个盒子至少有几枝笔了?

  师:同意吗?那么把5枝笔放进4个盒子里呢?(可以结合操作,说一说)

  师:哪位同学能把你的想法汇报一下,

  生:(一边演示一边说)5枝铅笔放在4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把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还用摆吗?

  生:6枝铅笔放在5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把7枝笔放进6个盒子里呢?

  把8枝笔放进7个盒子里呢?

  把9枝笔放进8个盒子里呢?……

  你发现什么?

  生1: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一样)你们太了不起了!同桌互相说一遍。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题目: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师巡视了解各种情况)

  2.学生汇报。

  生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如果每个抽屉里先放2本,还剩1本,这本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板书:5本2个2本……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3本书)

  7本2个3本……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4本书)

  9本2个4本……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5本书)

  师:2本、3本、4本是怎么得到的?生答完成除法算式。

  5÷2=2本……1本(商加1)

  7÷2=3本……1本(商加1)

  9÷2=4本……1本(商加1)

  师:观察板书你能发现什么?

  生1:“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2本”只要用“商+1”就可以得到。

  师:如果把5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生:“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3本”只要用5÷3=1本……2本,用“商+2”就可以了。

  生:不同意!先把5本书*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还剩2本,这2本书再*均分,不管分到哪两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

  师:到底是“商+1”还是“商+余数”呢?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

  交流、说理活动:

  生1:我们组通过讨论并且实际分了分,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

  生2:把5本书*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余下的2本可以在2个抽屉里再各放1本,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

  生3我们组的结论是5本书*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用“商加1”就可以了,不是“商加2”。

  师: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吧?那么怎样才能够确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个物体呢?

  生4:如果书的本数是奇数,用书的本数除以抽屉数,再用所得的商加1,就会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商加1本书”了。

  师:同学们同意吧?

  师: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抽屉原理”,“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下面我们应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

  3.解决问题。71页第3题。(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小结:经过刚才的探索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很不简单的思维过程,我们获得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好办法,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个小游戏。

  三、应用原理解决问题

  师:我这里有一副扑克牌,去掉了两张王牌,还剩52张,我请五位同学每人任意抽1张,听清要求,不要让别人看到你抽的是什么牌。请大家猜测一下,同种花色的至少有几张?为什么?

  生:2张/因为5÷4=1…1

  师:先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举牌验证。

  师:如有3张同花色的,符合你们的猜测吗?

  师:如果9个人每一个人抽一张呢?

  生:至少有3张牌是同一花色,因为9÷4=2…1

  四、全课小结

  上面我们所证明的数学原理就是最简单的“抽屉原理”,可以概括为:把m个物体任意放到m-1个抽屉里,那么总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

  五、思维训练

  1.从街上随便找来13人,就可以断定他们中至少有两个人属相(指鼠、牛、虎、兔……十二种生肖)相同。说明理由。

  2.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说明理由。

  【教学反思】

  1、小组活动很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即好玩又有意义。

  2、理解“抽屉原理”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定的难度。

  3、部分学生很难判断谁是物体,谁是抽屉。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7

  导学内容:P70——71例1、例2,完成做一做及练*十二1、2题

  导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导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导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预*学案

  同学们玩过扑克牌吗?扑克牌有几种花色?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扑克牌中任意取出5张,我不看牌,我敢肯定的说:这5张牌至少有两张是同花色,大家相信吗?

  导学案

  通过今天的学*,你想知道些什么?

  自主操作探究新知

  (一)活动1

  课件出示:

  把3本书进2个抽屉中,有几种方法?请同学们放一放,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1、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2、汇报交流说理活动

  你们有什么发现?谁能说说看?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数字在黑板上记录。板书:(3,0)(2,1)(1,2,)(0,3)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记录?我把用图记录的用课件展示出来。

  ①再认真观察记录,还有什么发现?

  (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

  ②怎样放可以一次得出结论?(启发学生用*均分的放法,引出用除法计算。)板书:3÷2=1(本)……1(本)

  ③这种方法是不是很快就能确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呢?(学生交流)

  ④把4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呢?还用摆吗?板书:4÷3=1(本)……1(本)

  ⑤课件出示:把6本书放进5个抽屉呢?

  把7本书放进6个抽屉呢?

  把10本书放进9个抽屉呢?

  把100本书放进99个抽屉呢?

  板书:7÷6=1(本)……1(本)

  10÷9=1(本)……1(本)

  100÷99=1(本)……1(本)

  ⑥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学生说出:至少数=商+余数

  师:是不是这个规律呢?我们来试一试吧!

  3、深化探究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7只鸽子飞回5个鸽笼,至少有两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为什么?

  ①学生活动

  ②交流说理活动

  ③到底是“商加余数”还是“商加1”?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

  ④谁能说清楚?板书:5÷3=1(只)……2(只)至少数=商+1

  (二)活动二

  课件出示: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分组操作后汇报

  板书:5÷2=2(本)……1(本)

  7÷2=3(本)……1(本)

  9÷2=4(本)……1(本)

  那么探究到现在,大家认为怎样才能确定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几本书?

  (至少数=商+1)

  我同意大家的讨论。我们这个发现就是有趣的“抽屉原理”,“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提出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让我们来试试好吗?

  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1、解释课前提出的游戏问题。

  2、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不管怎样分,总有一个鸽舍至少有几只鸽子?

  3、任意13人中,至少有两人的出生月份相同。为什么?

  4、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为什么?

  畅谈感受: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感受?

  课堂检测

  一、填空

  1、7只鸽子飞进5个鸽舍,至少有( )只鸽子要飞进同伴的鸽舍里。

  2、有9本书,要放进2个抽屉里,必须有一个抽屉至少要放( )本书。

  3、四年级两个班共有73名学生,这两个班的学生至少有( )人是同一月出生的。

  4、任意给出3个不同的自然数,其中一定有2个数的和是( )数。

  二、选择

  1、5个人逛商店共花了301元钱,每人花的钱数都是整数,其中至少有一人花的钱数不低于( )元。

  A、60 B、61 C、62 D、59

  2、3种商品的总价是13元,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是整数,至少有一种商品的价格不低于( )元。

  A、3 B、4 C、5 D、无法确定

  三、解决问题

  1、现有5把锁的各1把钥匙混在一起跟锁对不上号了,请问最少试几次就可能全部对上号?

  2、六、一班四组有男女同学各5名,把他们的名字分别用10个数字代替,至少要点几个数字,才能保证叫到两名男生或两名女生?

  课后拓展

  1、六、二班有学生35人,李老师至少要准备多少本练*本,才能保证有一个人的练*本在两本或两本以上?

  2、从1、2、3……100,这100个连续自然数中,任意取出51个不相同的数,其中必有两个数互质,这是为什么呢?

  板书设计

  抽屉原理

  5÷2=2……1至少有3只

  7÷2=3……1至少有4只

  9÷2=4……1至少有5只

  11÷2=5……1至少有6只

  至少数=商数+1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抽屉原理,运用抽屉原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和方法: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推理等活动,发现、归纳、总结原理。

  3.情感与价值: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讲台前面有6张凳子,请7位同学来抢凳子坐。我不看同学们怎样坐,我敢肯定的说:这6张凳子中总有一张凳子至少有两个同学同坐,大家相信吗?(师生演示)

  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吗?这其中蕴含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抽屉原理。(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数学原理。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自主操作

  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课件出示:把4枝铅笔放到3个笔筒里,可以怎么放?师:你们摆摆看,会有什么发现?把你们发现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1、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2、汇报交流说理活动

  ①师:有什么发现?谁能说说看?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数字在黑板上记录。板书:(4,0,0)(3,1,0)(2,2,0)(2,1,1)师:你们是这样记录的吗?

  师:还可以用图记录。我把用图记录的用课件展示出来。师:还可以用表格记录。师板书在黑板上。 ②再认真观察记录,还有什么发现?

  板书: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枝铅笔。

  ③怎样摆可以一次得出结论?(启发学生用*均分的摆法,引出用除法计算。)板书:4÷3=1(枝)1(枝)

  ④师:这种方法是不是很快就能确定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几枝铅笔呢?(学生交流)

  ⑤把5枝铅笔放进4个笔筒里呢?还用摆吗?板书:5÷4=1(枝)1(枝)

  ⑥课件出示:把6枝铅笔放进5个笔筒呢?把7枝铅笔放进6个笔筒呢?把10枝铅笔放进9个笔筒呢?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笔筒呢?板书:7÷6=1(枝)1(枝)10÷9=1(枝)1(枝)100÷99=1(枝)1(枝)

  ⑦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学生说出:至少数=商+余数

  师:是不是这个规律呢?我们来试一试吧!

  3、深化探究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5只鸽子飞回3个鸽笼,至少有两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为什么?

  ①学生活动

  ②交流说理活动

  预设:生1: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用商加余数,应该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

  生2:不同意!不是“商加余数”是“商加1”.

  ③师:到底是“商加余数”还是“商加1”?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

  ④师:谁能说清楚?板书:5÷3=1(只)2(只)至少数=商+1

  (二)活动二

  课件出示: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1、分组操作后汇报

  板书:5÷2=2(本)1(本)7÷2=2(本)1(本)9÷2=2(本)1(本)

  2、那么探究到现在,大家认为怎样才能确定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几本书?生:至少数=商+1

  3、师:我同意大家的讨论。我们这个发现就是有趣的“抽屉原理

  ”,(点题)。“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提出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让我们来试试好吗?

  三、灵活应用

  解决问题

  1、解释课前提出的游戏问题。

  2、课件出示: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不管怎样分,总有一个鸽舍至少有几只鸽子?

  3、课件出示:任意13人中,至少有两人的出生月份相同。为什么?

  4、课件出示: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为什么?

  四、畅谈感受

  教学结束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感受?(抽生谈谈,师总结。)在这堂课中,我首先设计(抢凳子游戏,讲台前面有6张凳子,请7位同学来抢凳子坐。我不看同学们怎样坐,我敢肯定的说:这6张凳子中同学们不管怎样坐,总有一张凳子至少有两个同学同坐,大家相信吗?)目的一:小孩子最喜欢玩游戏,一说玩游戏,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目的二:激发学生思考什么是抽屉原理,对解决这类问题有什么作用?

  接着出示:把4枝铅笔放到3个笔筒里,可以怎么放?我让学生用自已喜欢的方法动手操作、汇报、板书,得出结论,又提出:怎样摆可以一次得出结论?小组讨论,然后针对他们的方法进行讲解(边操作边讲解),其实这方法是用*均分的摆法,引出用除法计算。)板书:4÷3=1(枝)1(枝)得出预设学生说出:至少数=商+余数,让学生有更深的认识,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均分的摆法最好,为后面的学*打下铺垫。

  然后,出示活动二: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先动手操作,同时用算式计算,看算式的规律是:发现是至少数=商+1接着我反问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为什么?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的锻炼。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2、引导学生用操作枚举或假设的方法探究“抽屉原理”的一般规律。

  3、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经历从具体的抽象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提高学生又根据有条理的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体会比较的学*方法。

  教学重点:抽屉原理的理解和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找出实际问题与抽屉原理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开展小游戏,引入新课。

  师:在我们上课之前,先做个小游戏:老师这里准备了4把椅子,请5个同学上来,谁愿来?

  师:听清要求,老师说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好吗?(好)。这时教师面向全体,背对那5个人。

  师:开始。

  师:都坐下了吗?

  生:坐下了。

  师:我没有看到他们坐的情况,但是我敢肯定地说:“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位同学”我说得对吗?

  生:对!

  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会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吗?其实这里面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抽屉原理。

  二、实验探索

  第一步:研究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有哪些不同的放法?你们又能从这些方法中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1、(出示)师:把4枝笔放进3个文具盒,有哪些不同的放法?(请一生示范)你们又能从这些放法中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2、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并把放法和发现填在记录卡上。

  放法

  文具盒1

  文具盒2

  文具盒3

  最多放几枝

  A

  B

  C

  D

  我们的发现

  3、小组汇报交流。

  (4,0,0)、(3,1,0)、(2,1,1)、(2,2,0)

  生: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总有”是什么意思?

  生:一定有。

  师:“至少”是什么意思?

  生:不少于2枝,可能是3枝或4枝。

  生小结: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2枝铅笔。(最多有2枝或2枝以上)

  4、师:把4枝笔饭放进3个文具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铅笔。这是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发现了这个结论。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也能得到这个结论,找出至少数呢?

  生:我们发现如果每个文具盒里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进哪一个文具盒里,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铅笔。

  (学生操作演示)

  师: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

  生众:*均分

  师:为什么要先*均分?

  生1:要想发现存在着“总有一个文具盒里一定至少有2枝”,先*均分,余下1枝,不管放在那个文具盒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文具盒里一定至少有2枝”。

  生2:这样分,只分一次就能确定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有几枝笔了。

  把笔尽量每个文具盒里都放,还要尽量*均放。怎样用算式表示呢?

  4÷3=1……11+1=2

  5、那照这样的思路:把6枝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怎样想?(用铅笔操作演示)6÷5=1……11+1=2

  把7枝铅笔放进6个文具盒,怎样想?……

  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呢?

  师提问: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小结,师整理:铅笔数比文具盒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同桌之间说一说)

  第二步:研究铅笔数比文具盒数不是多1的现象。

  1、师:研究到这儿,还想继续研究吗?还有哪些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问题?(生自主提问:如不是多1,什么是抽屉原理等等。)

  2、师:如果铅笔数比文具盒数不是多1,而是多2、3……,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会有几枝铅笔?

  (出示: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会有几本书呢?)

  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师:许多同学都没有再摆学具,用的什么方法?

  生:*均分。把5本书*均分到2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放2本书,还剩一本书,无论放在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生:5÷2=2……12+1=3

  (出示:5本书放进3个抽屉呢?8本书放进5个抽屉呢?)

  5÷3=1……21+1=28÷5=1……31+3=4

  师:至少数为什么不是“商+余数”?(小组讨论,汇报)

  4、对比观察算式,你能发现求至少数的规律吗?

  物体数÷抽屉数=商……余数至少数=商+1

  5、总结抽屉原理,运用抽屉原理的关键是什么?(找准物体数和抽屉数),阅读相关资料。

  a÷n=b……c(c≠0)把a个物体放进n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b+1)个物体。

  三、应用原理。

  1、请你试一试。(口答,指出什么是物体数,什么是抽屉数)

  (1)6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鸽舍,为什么?

  (2)把13只小兔关在5个笼中,至少有几只兔子要关在同一个笼里?

  (3)有5袋饼干,每袋10快,发给6个小朋友,总有一个小朋友至少分到几块饼干?

  2、下面的说法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向东小学6年级共有370名学生,其中六(2)班有49名学生。

  A、六年级里至少有2名学生的生日是同一天。

  (370个物体,366个抽屉)

  B、六(2)班只有5名学生的生日在同一月。

  (49个物体,12个抽屉,“只有”就是一定)

  C、六(2)至少有25位学生是同一性别。

  3、玩“猜扑克”的游戏。

  抽掉大小王,抽出5张牌,至少几张是同花色?5÷4=1……11+1=2

  抽15张至少有几张数字相同?15÷13=1……21+1=2

  4、学生把学生生活中能用抽屉原理解释的现象写下来。

  留心观察+细心思考=伟大发现

  四、全课总结。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10

  【知识技能】

  1.理解最简单的抽屉原理及抽屉原理的一般形式。

  2.引导学生采用操作的方法进行枚举及假设法探究。

  【过程方法】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抢椅子的游戏吗?现在,老师这里准备了3把椅子,请4个同学上来,谁愿来?

  1.游戏要求: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

  2.讨论:“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这句话说得对吗?

  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

  引入: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题目:有4枝铅笔,3个盒子,把4枝铅笔放进3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

  师: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出示各种情况。

  板书:(4,0,0)(3,1,0)(2,2,0)(2,1,1),

  问题:4个人坐在3把椅子上,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4支笔放进3个盒子里呢?

  引导学生得出: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笔。

  问题:

  (1)“总有”是什么意思?(一定有)

  (2)“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不少于两只,可能是2枝,也可能是多于2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我们把4枝笔放进3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这是我们通过实际操作现了这个结论。那么,你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得到这个结论呢?

  学生思考并进行组内交流,教师选代表进行总结:如果每个盒子里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进哪一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首先通过*均分,余下1枝,不管放在那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

  问题:把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还用摆吗?把7枝笔放进6个盒子里呢?把8枝笔放进7个盒子里呢?把9枝笔放进8个盒子里呢?……你发现什么?(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抽屉原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在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抽屉原理”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学生在生活中常常能遇到实例,但并不能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运用“抽屉原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加上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感受到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激趣是新课导入的抓手,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游戏,让学生置身游戏中开始学*,为理解抽屉原理埋下伏笔。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探究性学*把抽屉原理较为抽象难懂的内容变为学生感兴趣又易于理解的内容。特别是对教材中的结论“总有、至少”等字词作了充分的阐释,帮助学生进行较好的“建模”,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模型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抽屉原理,运用抽屉原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推理等活动,发现、归纳、总结原理。

  3、使学生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导入新课。

  游戏请5名同学到前面来,老师这有4张凳子,老师喊123开始,要求每位同学都必须坐在凳子上,引导:5位同学坐在4张椅子上,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凳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

  我们刚才做了个小游戏,但小游戏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有趣的数学原理——抽屉原理。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游戏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从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游戏引入,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抽象的“抽屉原理”,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二、通过操作,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

  1、出示题目:把4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

  (板书:小棒4杯子3)

  提出要求:把所有的摆法都摆出来,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

  (1)同桌之间互相合作,动手摆,把各种情况记录下来。

  (2)指名一位同学展示不同摆法,教师板书。(4,0,0)(3,1,0)(2,2,0)(2,1,1),

  (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板书: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

  (4)师生共同理解“总有”“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

  (5)明确:刚才同学们把所有摆法一一列举出来,得到了这样的结论,我们称之为“枚举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实验中、合作中、讨论中发现规律,分析问题的形成,把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让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相互提高,让问题在学生的探究中得到解决。]

  2、要把6根小棒放进5杯子里,你感觉会有什么结果呢?

  (1)启发学生猜想结果

  把6根小棒放入五个杯子里,你感觉一下,不要动手摆,你感觉一下会有什么样的结论?

  (2)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

  提出要求:想一个快速而又简单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你就可以得到这个结论?

  (3)学生尝试操作验证。

  (4)全班交流,操作演示。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先每个杯子摆一根,每个杯子放1跟,5个杯子,就已经放了5根,还有1根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两根小棒

  预设:如遇到每个杯子摆两根,有的杯子空的,这样有说服力吗?有的杯子还空着,要先把每个杯子都装上小棒才行。

  (5)明确结论:把6根小棒放进5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枝小棒。

  3、课件出示:

  把100根小棒放进99个杯子呢?

  谈话:要不要也准备100根小棒和99根杯子呢?可以怎么办?

  引导用假设法进行思考:假设每个杯子放1跟,99个杯子,就已经放了99根,还有1根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2根小棒。

  这也是数学中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假设法”。

  引导学生观察小棒数和杯子数,你有什么发现?

  明确:这里的小棒数都比杯子数多1,当小棒数比杯子数多1时,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放了两根小棒。

  [设计意图:注意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新学*的内容进行联想和猜测,再通过实验和推理验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和思考*惯。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和推理,从“枚举法”到“假设法”,使学生受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发展和提高自主学*的能力。]

  (二)活动二

  谈话:接下来,我们把数学书当做物体数放入抽屉里,看看又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板书:书抽屉总有一个抽屉放入算式

  5235÷2=2……1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决有关简单的问题。

  2.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抽取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抽取问题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旧知

  1、出示复*题: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哪位同学能帮助解答一下?

  2、课件出示:把3个苹果放进2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2个苹果,为什么?

  3、学生自由回答。

  二、教学例2

  1、出示: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你们能猜出结果吗?

  组织学生猜一猜,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答出:只摸4个球就可以了,至少要摸出5个球……

  教师:能验证吗?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红球及蓝球,组织学生到讲台前来动手摸一摸,验证汇报结果的正确性。

  (2)教师:刚才我们通过验证的方法得出了结论,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这是一个什么问题?

  2、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再指名学生汇报。

  教师:上面的问题是一个抽屉问题,请同学们找一找:“抽屉”是什么?“抽屉”有几个?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使学生明确:抽屉就是颜色数。(板书)

  教师:能用例1的知识来解答吗?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

  使学生明确:只要分的物体比抽屉多,就能保证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荡2个球,因此要保证摸出两个同色的球,摸出球的数量至少要比颜色的种数多一。

  (3)组织学生对例题的解答过程议一议,相互交流,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不难发现:只要摸出的球比它们的颜色种数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3、做一做

  第1题。

  1、独立思考,判断正误。

  2、同学交流,说明理由。其中“370名学生中一定有两人的生日是同一天”与例1中的“抽屉原理”是一类,“49名学生中一定有5人的出生月份相同”则与例2的类型相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生日问题”转化成“抽屉问题”。因为一年中最多有366天,如果把这366天看作366个抽屉,把370个学生放进366个抽屉,人数大于抽屉数,因此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两个人,即他们的生日是同一天。而一年中有12个月,如果把这12个月看作12个抽屉,把49个学生放进12个抽屉,49÷12=4……1,因此,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5(即4+1)个人,也就是他们的生日在同一个月。

  三巩固练*

  完成课文练*十二第1、3题。

  四、总结评价

  1、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或感想?

  五、布置作业

  1.做一做。把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棒各10根混在一起。如果让你闭上眼睛,每次最少拿出几根才能保证一定有2根同色的小棒?保证有2对同色的小棒呢?

  2.试一试。给下面每个格子涂上红色或蓝色。观察每一列,你有什么发现?如果只涂两列的话,结论有什么变化呢?

  3、拓展练*(选做)

  (1)任意给出5个非0的自然数。有人说一定能找到3个数,让这3个数的和是3的倍数。你信不信?

  (2)把1~8这8个数任意围成一个圆圈。在这个圈上,一定有3个相邻的数之和大于13。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抢椅子的游戏吗?现在,老师这里准备了3把椅子,请4个同学上来,谁愿来?

  1.游戏要求: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

  2.讨论:“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这句话说得对吗?

  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

  引入: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题目:有4枝铅笔,3个盒子,把4枝铅笔放进3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

  师: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出示各种情况。

  板书:(4,0,0)(3,1,0)(2,2,0)(2,1,1),

  问题:4个人坐在3把椅子上,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4支笔放进3个盒子里呢?

  引导学生得出: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笔。

  问题:

  (1)“总有”是什么意思?(一定有)

  (2)“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不少于两只,可能是2枝,也可能是多于2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我们把4枝笔放进3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这是我们通过实际操作现了这个结论。那么,你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得到这个结论呢?

  学生思考并进行组内交流,教师选代表进行总结:如果每个盒子里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进哪一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首先通过*均分,余下1枝,不管放在那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

  问题:把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还用摆吗?把7枝笔放进6个盒子里呢?把8枝笔放进7个盒子里呢?把9枝笔放进8个盒子里呢?……你发现什么?(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总结:只要放的铅笔数盒数多1,总有一个盒里至少放进2支。

  2.完成课下“做一做”,学*解决问题。

  问题:6只鸽子飞回5个鸽笼,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为什么?

  (1)学生活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2)交流、说理活动。

  引导学生分析:如果一个鸽笼里飞进一只鸽子,最多飞进4只鸽子,还剩一只,要飞进其中的一个鸽笼里。不管怎么飞,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所以,“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笼里”的结论是正确的。

  总结:用*均分的方法,就能说明存在“总有一个鸽笼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一个个笼里”。

  (二)教学例2

  1.出示题目: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师巡视了解各种情况)

  2.学生汇报,教师给予表扬后并总结:

  总结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如果每个抽屉里先放2本,还剩1本,这本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总结2:“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2本”只要用“商+1”就可以得到。

  问题:如果把5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用“商+2”可以吗?(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到底是“商+1”还是“商+余数”呢?谁的结论对呢?(学生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

  总结:用书的本数除以抽屉数,再用所得的商加1,就会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商加1本书”了。

  师: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抽屉原理”,“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下面我们应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

  (三)学生自学例题3并进行自主交流,试着用手中的用具模拟演示场景。

  三、解决问题

  四、全课小结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14

  一、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抽屉原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在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

  2.学情分析

  “抽屉原理”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学生在生活中常常能遇到实例,但并不能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运用“抽屉原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六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加上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感受到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

  3.教学理念

  激趣是新课导入的抓手,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以“抢椅子”,让学生置身游戏中开始学*,为理解抽屉原理埋下伏笔。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探究性学*把抽屉原理较为抽象难懂的内容变为学生感兴趣又易于理解的内容。特别是对教材中的结论“总有、至少”等字词作了充分的阐释,帮助学生进行较好的“建模”,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模型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

  4.教学目标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5.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6.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引入。

  上课前,我们先来热身一下,一起来玩抢椅子的游戏。

  这有4把椅子,请5位同学上来参加游戏,游戏规则是:在老师说开始时,5位同学绕着椅子走,当老师说停的,5位同学都要坐在椅子上。

  为什么总有一张椅子至少坐两个同学?

  在这个游戏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叫做抽屉理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抽屉理原。(板书课题)

  二、通过操作,探究新知

  (一)探究物体数比抽屉数多1的情况

  1、把3根小棒放进2个杯子中,有几种不同的放法?(1)同桌合作,想一想,摆一摆,并记录下来。

  (2)反馈:两种放法:(3,0)和(2,1)。

  (3)从两种放法,同学们会有什么发现呢?(总有一个杯子中至少放进2根小棒)你是怎么发现的?

  (4)“总有”什么意思?(一定有)

  (5)“至少”有2根什么意思?(不少于2根)

  小结:把3根小棒放进2个杯子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中至少放进了2根小棒。

  2、要把4根小棒放进3个杯子里,有几种放法?

  (1)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反馈:四种放法:(4,0,0)、(3,1,0)、(2,2,0)、(2,1,1)。

  (3)从四种放法,同学们会有什么发现呢?(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

  (4)你是怎么发现的?

  (5)大家通过枚举出四种放法,能清楚地发现“总有一个杯子里放进了2根小棒”。

  3、类推:把6根小棒放入5个杯子中,总有一个杯子中至少有几根小棒,为什么?

  还用不用把所有的摆法再一一列举出来,有什么方法只摆一次就能证明这个结论。(*均分)

  为什么用*均分的方法就能证明这个结论?余下的小棒怎么分?

  怎样用算式表示?(6÷5=11,商1表示什么,余1又表示什么?)把7枝铅笔放进6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4、从刚才我们的探究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当物体数比抽屉数多1,就总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进了2个物体。)

  7、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抽屉原理,你能不能举个例子?在课前我们玩的游戏中,有没有抽屉原理?

  过渡: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善于运用观察、分析、思考、推理、证明的方法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同学们的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许多,那么让我们再来研究这样一组问题。

  (二)探究物体数比抽屉数多几倍还多的情况

  1、研究把5根小棒放进3个杯子

  (1)把5根小棒放进3个杯子,总有一个杯子中至少有几根小棒?

  (2)可以怎样分,用*均分的方法证明一下。先在每个抽屉里放进2本,剩下的1本放进任何一个抽屉,这个抽屉就有3本书了。

  (4)可以把我们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5÷3=1…2(商1表示什么,余数2表示什么)2+1=3表示什么?

  2、类推:如果把9根小棒放进4个杯子中,15根小棒也放进4个杯子中,会有什么结论?

  3、怎样求至少数?(商+1)

  3、小结:当物体数比抽屉数多几倍还多的情况,用物体数除以抽屉数,有余数时,至少数=商+1.

  4、经过刚才的探索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很不简单的思维过程,个个都是了不起的数学家。 “抽屉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

  5、做一做:

  (1)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时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里讨论,再全班反馈)

  (2)11个小朋友同行,其中至少有几个小朋友性别相同?

  (3)从电影院任意找来15个观众,至少有几个人属相相同?

  (找到题中什么当抽屉,物体数是多少,运用抽屉原理列出算式,并解释原因)

  三、迁移与拓展

  1、下面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做个小游戏。

  我这里有一副扑克牌,去掉了两张王牌,还剩52张,我请五位同学每人任意抽1张,听清要求,不要让别人看到你抽的是什么牌。请大家猜测一下,同种花色的至少有几张?为什么?

  2、用三种颜色给正方体的各面涂色(每面只涂一种颜色),请你证明至少有两个面涂

  色相同。

  得出结论:当物体数除以抽屉数,整除时,至少数=商

  四、总结全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教学反思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原本在奥数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开发智力、开阔视野的数学思维训练内容也加入到数学教材中,以“数学广角”单元的形式出现。“抽屉原理”是六年级下册内容,应用很广泛且灵活多变,可以解决一些看上去很复杂、觉得无从下手,却又是相当有趣的数学问题。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抽屉原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对我们数学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通过课堂实践,感受颇深,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几下几点可取之处:

  1、创设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素材开始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抢凳子”游戏,简单却能真实的反映“抽屉原理”的本质。通过猜测,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

  2、建立模型,本节课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恰当引导

  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设计中,我注重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4根小棒放进3个杯子的结果早就可想而知,但让学生通过放一放、想一想、议一议的过程,把抽象的说理用具体的实物演示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发现并描述、理解了最简单的“抽屉原理”。在此基础上,我又主动提问:还有什么有价值的问题研究吗?让学生自主的想到:小棒数比杯子数多2或其它数会怎么样?来继续开展探究活动,同时,通过活动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归纳出求至少数的方法。

  3、解释应用,深化知识。

  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试一试环节里,我设计了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延伸到课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回顾整节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学生对至少数的理解还很模糊,只是按照程式推导出至少数的求法,并没有真正体会出抽屉原理的本质。没有给学生足够思考的空间,只是有部分学生说出就给出结论,面向的应是全体学生,这是在我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的部分。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抽屉原理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章内容。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是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抽屉原理”。“抽屉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Dirichlet)运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

  学情分析

  本节课我根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通过几个直观的例子,用假设法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学生难以理解,感觉抽象。在教学时,我结合本班实际,用学生熟悉的吸管和杯子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活动中真正去认识、理解“抽屉原理”学生学得轻松也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 的类推能力,形成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抽屉原理评课稿实用5篇(扩展2)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实用十篇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具、学具准备】

  每组都有相应数量的盒子、铅笔、书。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引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上课之前,先做个小游戏:老师这里准备了4把椅子,请5个同学上来,谁愿来?(学生上来后)

  师:听清要求 ,老师说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好吗?(好)。这时教师面向全体,背对那5个人。

  师:开始。

  师:都坐下了吗?

  生:坐下了。

  师:我没有看到他们坐的情况,但是我敢肯定地说: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我说得对吗?

  生:对!

  师: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呢?道理是什么?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下面我们开始上课,可以吗?

  【点评】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抢椅子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做了铺垫。

  二、通过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题目:有3枝铅笔,2个盒子,把3枝铅笔放进2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

  师: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板书各种情况 (3,0) (2,1)

  【点评】此处设计教师注意了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师:5个人坐在4把椅子上,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3支笔放进2个盒子里呢?

  生: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笔?

  是:是这样吗?谁还有这样的发现,再说一说。

  师:那么,把4枝铅笔放进3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板书各种情况。

  (4,0,0)

  (3,1,0)

  (2,2,0)

  (2,1,1),

  师:还有不同的放法吗?

  生:没有了。

  师:你能发现什么?

  生: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总有是什么意思?

  生:一定有

  师: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

  生:不少于两只,可能是2枝,也可能是多于2枝?

  师:就是不能少于2枝。(通过操作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

  师:把3枝笔放进2个盒子里,和把4枝笔饭放进3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这是我们通过实际操作现了这个结论。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也能得到这个结论呢?

  学生思考组内交流汇报

  师:哪一组同学能把你们的想法汇报一下?

  组1生:我们发现如果每个盒子里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进哪一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你能结合操作给大家演示一遍吗?(学生操作演示)

  师:同学们自己说说看,同位之间边演示边说一说好吗?

  师: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

  生众:*均分

  师:为什么要先*均分?(组织学生讨论)

  生1:要想发现存在着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先*均分,余下1枝,不管放在那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

  生2:这样分,只分一次就能确定总有一个盒子至少有几枝笔了?

  师:同意吗?那么把5枝笔放进4个盒子里呢?(可以结合操作,说一说)

  师:哪位同学能把你的想法汇报一下,

  生:(一边演示一边说)5枝铅笔放在4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把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还用摆吗?

  生:6枝铅笔放在5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把7枝笔放进6个盒子里呢?

  把8枝笔放进7个盒子里呢?

  把9枝笔放进8个盒子里呢?

  :

  你发现什么?

  生1: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一样)你们太了不起了!同桌互相说一遍。

  【点评】教师关注了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物体个数必须要多于抽屉个数,化繁为简,此处确实有必要提领出来进行教学。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只要放的铅笔数盒数多1,总有一个盒里至少放进2支。通过教师组织开展的扎实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学的有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2.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5只鸽子飞回4个鸽笼,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为什么?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

  (2)交流、说理活动。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

  生1:如果一个鸽笼里飞进一只鸽子,最多飞进4只鸽子,还剩一只,要飞进其中的一个鸽笼里。不管怎么飞,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

  生2:我们也是这样想的。

  生3:把5只鸽子*均分到4个笼子里,每个笼子1只,剩下1只,放到任何一个笼子里,就能保证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笼里。

  生4:可以用54=11,余下的1只,飞到任何一个鸽笼里都能保证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一个个笼里,所以,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笼里的结论是正确的。

  师:许多同学没有再摆学具,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用的什么方法?

  生:用*均分的方法,就能说明存在总有一个鸽笼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一个个笼里。

  师:同意吗?(生:同意)老师把这位同学说的算式写下来,(板书:54=11)

  师:同位之间再说一说,对这种方法的理解。

  师:现在谁能说说你对总有一个鸽笼里至少飞进2只鸽子的理解

  生:我们发现这是必然存在的一个现象,不管鸽子怎样飞回鸽笼,一定会有一个鸽笼里至少有2只鸽子。

  师:同学们都有这个发现吗?

  生众:发现了。

  师: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善于运用观察、分析、思考、推理、证明的方法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同学们的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许多,那么让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问题。

  (二)教学例2

  1.出示题目: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师巡视了解各种情况)

  2.学生汇报。

  生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如果每个抽屉里先放2本,还剩1本,这本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板书:5本 2个 2本 余1本 (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3本书)

  7本 2个 3本 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4本书)

  9本 2个 4本 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5本书)

  师:2本、3本、4本是怎么得到的?生答完成除法算式。

  52=2本1本(商加1)

  72=3本1本(商加1)

  92=4本1本(商加1)

  师:观察板书你能发现什么?

  生1: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2本只要用 商+ 1就可以得到。

  师:如果把5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生: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3本只要用53=1本2本,用商+ 2就可以了。

  生:不同意!先把5本书*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还剩2本,这2本书再*均分,不管分到哪两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

  师:到底是商+1还是商+余数呢?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

  交流、说理活动:

  生1:我们组通过讨论并且实际分了分,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

  生2:把5本书*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余下的2本可以在2个抽屉里再各放1本,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

  生3∶我们组的结论是5本书*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用商加1就可以了,不是商加2。

  师: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吧?那么怎样才能够确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个物体呢?

  生4:如果书的本数是奇数,用书的本数除以抽屉数,再用所得的商加1,就会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商加1本书了。

  师:同学们同意吧?

  师: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下面我们应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

  3.解决问题。71页第3题。(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小结:经过刚才的探索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很不简单的思维过程,我们获得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好办法,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个小游戏。

  【点评】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抓住了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余数除法 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学生借助直观,很好的理解了如果把书尽量多地*均分给各个抽屉里,看每个抽屉里能分到多少本书,余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比*均分得的书的本数多1本。特别是对某个抽屉至少有书的本数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 而不是商加余数,教师适时挑出针对性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

  三、应用原理解决问题

  师:我这里有一副扑克牌,去掉了两张王牌,还剩52张,我请五位同学每人任意抽1张,听清要求,不要让别人看到你抽的是什么牌。请大家猜测一下,同种花色的至少有几张?为什么?

  生:2张/因为54=11

  师:先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举牌验证。

  师:如有3张同花色的,符合你们的猜测吗?

  师:如果9个人每一个人抽一张呢?

  生:至少有3张牌是同一花色,因为94=21

  四、全课小结

  【点评】当学生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了具体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抽屉问题的一般规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了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抽屉原理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章内容。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是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抽屉原理”。“抽屉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Dirichlet)运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

  学情分析

  本节课我根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通过几个直观的例子,用假设法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学生难以理解,感觉抽象。在教学时,我结合本班实际,用学生熟悉的吸管和杯子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活动中真正去认识、理解“抽屉原理”学生学得轻松也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 的类推能力,形成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抽屉原理,运用抽屉原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和方法: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推理等活动,发现、归纳、总结原理。

  3.情感与价值: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教具学具:课件、扑克牌、每组都有相应数量的笔筒、铅笔、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玩过扑克牌吗?扑克牌有几种花色?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扑克牌中任意取出5张,我不看牌,我敢肯定的说:这5张牌至少有两张是同花色,大家相信吗?(师生演示)

  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吗?这其中蕴含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抽屉原理。(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数学原理。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自主操作探究新知

  (一)活动1

  课件出示:把4枝铅笔放到3个笔筒里,可以怎么放?

  师:你们摆摆看,会有什么发现?把你们发现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1、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2、汇报交流说理活动

  ①师:有什么发现?谁能说说看?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数字在黑板上记录。板书:(4,0,0)(3,1,0)(2,2,0)(2,1,1)

  师:你们是这样记录的吗?

  师:还可以用图记录。我把用图记录的用课件展示出来。 ②再认真观察记录,还有什么发现?

  板书: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枝铅笔。

  ③怎样摆可以一次得出结论?(启发学生用*均分的摆法,引出用除法计算。)板书:4÷3=1(枝)…1(枝)

  ④师:这种方法是不是很快就能确定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几枝铅笔呢?(学生交流)

  ⑤把5枝铅笔放进4个笔筒里呢?还用摆吗?板书:5÷4=1(枝)…1(枝)

  ⑥课件出示:把6枝铅笔放进5个笔筒呢?

  把7枝铅笔放进6个笔筒呢?

  把10枝铅笔放进9个笔筒呢?

  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笔筒呢?

  板书:7÷6=1(枝)…1(枝)

  10÷9=1(枝)…1(枝)

  100÷99=1(枝)…1(枝)

  ⑦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学生说出:至少数=商+余数

  师:是不是这个规律呢?我们来试一试吧!

  3、深化探究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5只鸽子飞回3个鸽笼,至少有两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为什么?

  ①学生活动

  ②交流说理活动

  预设:生1: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用商加余数,应该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

  生2:不同意!不是“商加余数”是“商加1”.

  ③师:到底是“商加余数”还是“商加1”?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

  ④师:谁能说清楚?板书:5÷3=1(只)…2(只)至少数=商+1

  (二)活动二

  课件出示: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

  至少有几本书?

  1、分组操作后汇报

  板书:5÷2=2(本)…1(本)

  7÷2=2(本)…1(本)

  9÷2=2(本)…1(本)

  2、那么探究到现在,大家认为怎样才能确定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

  几本书?

  生:至少数=商+1

  3、师:我同意大家的讨论。我们这个发现就是有趣的“抽屉原理”,(点题)。“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提出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让我们来试试好吗?

  三、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1、解释课前提出的游戏问题。

  2、课件出示: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不管怎样分,总有一个鸽

  舍至少有几只鸽子?

  3、课件出示:任意13人中,至少有两人的出生月份相同。为什么?

  4、课件出示: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

  一天过生日。为什么?

  四、畅谈感受教学结束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感受?(抽生谈谈,师总结。)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4

  【知识技能】

  1.理解最简单的抽屉原理及抽屉原理的一般形式。

  2.引导学生采用操作的方法进行枚举及假设法探究。

  【过程方法】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抢椅子的游戏吗?现在,老师这里准备了3把椅子,请4个同学上来,谁愿来?

  1.游戏要求: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

  2.讨论:“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这句话说得对吗?

  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

  引入: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题目:有4枝铅笔,3个盒子,把4枝铅笔放进3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

  师: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出示各种情况。

  板书:(4,0,0)(3,1,0)(2,2,0)(2,1,1),

  问题:4个人坐在3把椅子上,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4支笔放进3个盒子里呢?

  引导学生得出: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笔。

  问题:

  (1)“总有”是什么意思?(一定有)

  (2)“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不少于两只,可能是2枝,也可能是多于2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我们把4枝笔放进3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这是我们通过实际操作现了这个结论。那么,你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得到这个结论呢?

  学生思考并进行组内交流,教师选代表进行总结:如果每个盒子里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进哪一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首先通过*均分,余下1枝,不管放在那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

  问题:把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还用摆吗?把7枝笔放进6个盒子里呢?把8枝笔放进7个盒子里呢?把9枝笔放进8个盒子里呢?……你发现什么?(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抽屉原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在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抽屉原理”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学生在生活中常常能遇到实例,但并不能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运用“抽屉原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加上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感受到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激趣是新课导入的抓手,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游戏,让学生置身游戏中开始学*,为理解抽屉原理埋下伏笔。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探究性学*把抽屉原理较为抽象难懂的内容变为学生感兴趣又易于理解的内容。特别是对教材中的结论“总有、至少”等字词作了充分的阐释,帮助学生进行较好的“建模”,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模型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抽屉原理,运用抽屉原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推理等活动,发现、归纳、总结原理。

  3、使学生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导入新课。

  游戏请5名同学到前面来,老师这有4张凳子,老师喊123开始,要求每位同学都必须坐在凳子上,引导:5位同学坐在4张椅子上,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凳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

  我们刚才做了个小游戏,但小游戏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有趣的数学原理——抽屉原理。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游戏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从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游戏引入,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抽象的“抽屉原理”,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二、通过操作,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

  1、出示题目:把4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

  (板书:小棒4杯子3)

  提出要求:把所有的摆法都摆出来,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

  (1)同桌之间互相合作,动手摆,把各种情况记录下来。

  (2)指名一位同学展示不同摆法,教师板书。(4,0,0)(3,1,0)(2,2,0)(2,1,1),

  (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板书: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

  (4)师生共同理解“总有”“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

  (5)明确:刚才同学们把所有摆法一一列举出来,得到了这样的结论,我们称之为“枚举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实验中、合作中、讨论中发现规律,分析问题的形成,把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让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相互提高,让问题在学生的探究中得到解决。]

  2、要把6根小棒放进5杯子里,你感觉会有什么结果呢?

  (1)启发学生猜想结果

  把6根小棒放入五个杯子里,你感觉一下,不要动手摆,你感觉一下会有什么样的结论?

  (2)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

  提出要求:想一个快速而又简单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你就可以得到这个结论?

  (3)学生尝试操作验证。

  (4)全班交流,操作演示。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先每个杯子摆一根,每个杯子放1跟,5个杯子,就已经放了5根,还有1根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两根小棒

  预设:如遇到每个杯子摆两根,有的杯子空的,这样有说服力吗?有的杯子还空着,要先把每个杯子都装上小棒才行。

  (5)明确结论:把6根小棒放进5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枝小棒。

  3、课件出示:

  把100根小棒放进99个杯子呢?

  谈话:要不要也准备100根小棒和99根杯子呢?可以怎么办?

  引导用假设法进行思考:假设每个杯子放1跟,99个杯子,就已经放了99根,还有1根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2根小棒。

  这也是数学中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假设法”。

  引导学生观察小棒数和杯子数,你有什么发现?

  明确:这里的小棒数都比杯子数多1,当小棒数比杯子数多1时,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放了两根小棒。

  [设计意图:注意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新学*的内容进行联想和猜测,再通过实验和推理验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和思考*惯。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和推理,从“枚举法”到“假设法”,使学生受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发展和提高自主学*的能力。]

  (二)活动二

  谈话:接下来,我们把数学书当做物体数放入抽屉里,看看又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板书:书抽屉总有一个抽屉放入算式

  5235÷2=2……1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6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抽屉原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在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抽屉原理”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学生在生活中常常能遇到实例,但并不能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运用“抽屉原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加上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感受到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激趣是新课导入的抓手,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游戏,让学生置身游戏中开始学*,为理解抽屉原理埋下伏笔。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探究性学*把抽屉原理较为抽象难懂的内容变为学生感兴趣又易于理解的内容。特别是对教材中的结论“总有、至少”等字词作了充分的阐释,帮助学生进行较好的“建模”,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模型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抽屉原理,运用抽屉原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推理等活动,发现、归纳、总结原理。

  3、使学生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导入新课。

  游戏请5名同学到前面来,老师这有4张凳子,老师喊123开始,要求每位同学都必须坐在凳子上,引导:5位同学坐在4张椅子上,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凳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

  我们刚才做了个小游戏,但小游戏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有趣的数学原理——抽屉原理。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游戏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从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游戏引入,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抽象的“抽屉原理”,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二、通过操作,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

  1、出示题目:把4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

  (板书:小棒4杯子3)

  提出要求:把所有的摆法都摆出来,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

  (1)同桌之间互相合作,动手摆,把各种情况记录下来。

  (2)指名一位同学展示不同摆法,教师板书。(4,0,0)(3,1,0)(2,2,0)(2,1,1),

  (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板书: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

  (4)师生共同理解“总有”“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

  (5)明确:刚才同学们把所有摆法一一列举出来,得到了这样的结论,我们称之为“枚举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实验中、合作中、讨论中发现规律,分析问题的形成,把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让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相互提高,让问题在学生的探究中得到解决。]

  2、要把6根小棒放进5杯子里,你感觉会有什么结果呢?

  (1)启发学生猜想结果

  把6根小棒放入五个杯子里,你感觉一下,不要动手摆,你感觉一下会有什么样的结论?

  (2)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

  提出要求:想一个快速而又简单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你就可以得到这个结论?

  (3)学生尝试操作验证。

  (4)全班交流,操作演示。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先每个杯子摆一根,每个杯子放1跟,5个杯子,就已经放了5根,还有1根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两根小棒

  预设:如遇到每个杯子摆两根,有的杯子空的,这样有说服力吗?有的杯子还空着,要先把每个杯子都装上小棒才行。

  (5)明确结论:把6根小棒放进5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枝小棒。

  3、课件出示:

  把100根小棒放进99个杯子呢?

  谈话:要不要也准备100根小棒和99根杯子呢?可以怎么办?

  引导用假设法进行思考:假设每个杯子放1跟,99个杯子,就已经放了99根,还有1根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2根小棒。

  这也是数学中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假设法”。

  引导学生观察小棒数和杯子数,你有什么发现?

  明确:这里的小棒数都比杯子数多1,当小棒数比杯子数多1时,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放了两根小棒。

  [设计意图:注意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新学*的内容进行联想和猜测,再通过实验和推理验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和思考*惯。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和推理,从“枚举法”到“假设法”,使学生受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发展和提高自主学*的能力。]

  (二)活动二

  谈话:接下来,我们把数学书当做物体数放入抽屉里,看看又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板书:书抽屉总有一个抽屉放入算式

  5235÷2=2……1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发现规律。渗透“建模”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准备:教具:5个杯子,6根小棒;学具:每组5个杯子,6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初步体验。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扑克牌吗?下面我们用扑克牌来玩个游戏。大家知道一副扑克牌有54张,如果去掉两张王牌,就剩52张,对吗?如果从这52张扑克牌中任意抽取5张,我敢肯定地说:“张5张扑克牌至少有2张是同一种花色的,你们信吗?那就请5位同学上来各抽一张,我们来验证一下。如果再请五位同学来抽,我还敢这样肯定地说,你们相信吗?其实这里面蕴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原理,想不想研究啊?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一)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解原理。

  1.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多1的情况。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小棒和杯子来研究。板书:小棒杯子

  师:如果把3根小棒放在2个杯子里,该怎样放?有几种放法?

  学生分组操作,并把操作的结果记录下来。

  请一个小组汇报操作过程,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师:观察这所有的摆法,你们发现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几根小棒?板书: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

  师:依此推想下去,4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又可以怎样放?大家再来摆摆看,看看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操作,并把操作的结果记录下来。

  请一个小组代表汇报操作过程,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师:观察所有的摆法,你发现了什么?这里的“总有”是什么意思?“至少”又是什么意思?

  师:那如果把6根小棒放在5个杯子里,猜一猜,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师:怎样验证猜测的结果对不对,你又什么好方法?引导学生不再一一列举,用*均分的方法来找答案。并用算式表示分的结果:6÷5=1……1

  师:那如果用这种方法,你知道把7根小棒放在6个杯子里,把10根小棒放在9个杯子里,把100根小棒放在99个杯子里,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你又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师:我们发现了小棒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多1,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那如果小棒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多2、多3,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2、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多2、多3的情况。

  师:如果把5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会有什么结果?

  引导:先*均分,每个杯子里分得1根小棒,余下的2根小棒又该怎么分呢?

  师:把7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会有什么结果呢?为什么?

  3、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的2倍多、3倍多…等情况。

  师:如果把9根小棒放在4个杯子里,把15根小棒放在4个杯子里,分别又会有什么结果?

  小组内讨论,再请同学说结果和理由。

  4、总结规律。

  师:我们将小棒看做物体、把杯子看做抽屉,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总结:把m个物体放在n个抽屉里(m﹥n),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商+1”个物体。

  5、介绍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又称“鸽巢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

  三、应用“抽屉原理”,感受数学的魅力。

  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本书?为什么?

  先思考:这里是把什么看做物体?什么看做抽屉?再说结果和理由。

  2、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3、向东小学六年级共有370名学生,其中六(2)班有49名学生。请问下面两人说的对吗?为什么?

  (1)六年级里至少有两人的生日是同一天。

  (2)六(2)班中至少有5人是同一个月出生的。

  4、张叔叔参加飞镖比赛,投了5镖,成绩是41环。张叔叔至少有一镖不低于9环。为什么?

  5、师:开课时我们做的游戏还记得吗?为什么老师可以肯定地说:从52张牌中任意抽取5张牌,至少会有2张牌是同一花色的?你能用所学的抽屉原理来解释吗?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了什么新知识?(师生共同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73页练*十二第2、4题。

  六、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抽屉原理

  物体数÷抽屉数= 商……余数 至少数 =商+1

  小棒 杯子 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

  3 2 2

  4 3 2

  6 ÷ 5 = 1……1 2

  5 ÷ 3 = 1……2 2

  7 ÷ 4 = 1……3 2

  9 ÷ 4 = 2……1 3

  15 ÷ 4 = 3……3 4

  教学反思:

  1、通过游戏,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我设计了从52张扑克牌(去掉2张王牌)中任意抽取5张,老师肯定地说:至少有2张牌是同一花色的,在学生半信半疑时,师生共同游戏,让学生信服,但又不知道其中奥妙,这样导入,学生兴趣盎然。

  2、操作探究,建立模型。

  本节课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把4根小棒放入3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然后交流展示,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做了铺垫。此处设计注意了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的学生积极性。在有趣的类推活动中,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当物体个数大于抽屉个数时,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这样的教学过程,从方法层面和知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了提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在评价学生各种“证明”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方法教师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优化,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抓住了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余数除法” 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借助直观,很好的理解了如果把物体尽量多地“*均分”给各个抽屉里,看每个抽屉里能分到多少,余下的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比*均分得的数量多1。特别是对“某个抽屉至少有的数量”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余数”,教师适时挑出针对性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

  3、解释应用,深化知识。

  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应用“抽屉原理”,感受数学的魅力环节里,我设计了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延伸到课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把3根小棒放进2个杯子,把4根小棒放进3个杯子里,都让学生进行了操作并做了记录,但对学生的有序思考重视不够,导致课堂检测时,学生用列举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两个同学把所有的可能都列举对了,但不是有序排列的。还有两个差一点的学生由于思维无序,因此没能正确列举出来。

  2、在把5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有学生出现了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3根小棒的结论,可能是用5÷3=1……2,1+2=3,也就是很多同学容易出的错误:用商+余数。这时老师没有抓住这个同学思维中的错误制造思维矛盾,因此感觉学生对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的数量=商+1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3学生在用“抽屉原理” 解决实际问题时,书写格式教师指导不到位。有些题目是要先说结论,再说理由。那么说理由的时候,有的同学只列了算式,如:5÷3=1……2,1+1=2,还有的同学先列算式,再回答问题。在区教研室周俊主任的指导下,我才明白这类题目的书写格式是:因为5÷3=1(根)……2(根),1+1=2(根),所以每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

  总的说来,本节课学生的学*效果还不错,全班学生针对这类问题都能快速做出正确分析与判断。我也算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学*目标,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8

  教材分析

  《抽屉原理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章内容。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是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抽屉原理”。“抽屉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Dirichlet)运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

  学情分析

  本节课我根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通过几个直观的例子,用假设法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学生难以理解,感觉抽象。在教学时,我结合本班实际,用学生熟悉的吸管和杯子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活动中真正去认识、理解“抽屉原理”学生学得轻松也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 的类推能力,形成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发现规律。渗透“建模”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准备:教具:5个杯子,6根小棒;学具:每组5个杯子,6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初步体验。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扑克牌吗?下面我们用扑克牌来玩个游戏。大家知道一副扑克牌有54张,如果去掉两张王牌,就剩52张,对吗?如果从这52张扑克牌中任意抽取5张,我敢肯定地说:“张5张扑克牌至少有2张是同一种花色的,你们信吗?那就请5位同学上来各抽一张,我们来验证一下。如果再请五位同学来抽,我还敢这样肯定地说,你们相信吗?其实这里面蕴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原理,想不想研究啊?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一)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解原理。

  1.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多1的情况。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小棒和杯子来研究。板书:小棒杯子

  师:如果把3根小棒放在2个杯子里,该怎样放?有几种放法?

  学生分组操作,并把操作的结果记录下来。

  请一个小组汇报操作过程,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师:观察这所有的摆法,你们发现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几根小棒?板书: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

  师:依此推想下去,4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又可以怎样放?大家再来摆摆看,看看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操作,并把操作的结果记录下来。

  请一个小组代表汇报操作过程,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师:观察所有的摆法,你发现了什么?这里的“总有”是什么意思?“至少”又是什么意思?

  师:那如果把6根小棒放在5个杯子里,猜一猜,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师:怎样验证猜测的结果对不对,你又什么好方法?引导学生不再一一列举,用*均分的方法来找答案。并用算式表示分的结果:6÷5=1……1

  师:那如果用这种方法,你知道把7根小棒放在6个杯子里,把10根小棒放在9个杯子里,把100根小棒放在99个杯子里,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你又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师:我们发现了小棒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多1,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那如果小棒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多2、多3,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2、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多2、多3的情况。

  师:如果把5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会有什么结果?

  引导:先*均分,每个杯子里分得1根小棒,余下的2根小棒又该怎么分呢?

  师:把7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会有什么结果呢?为什么?

  3、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的2倍多、3倍多…等情况。

  师:如果把9根小棒放在4个杯子里,把15根小棒放在4个杯子里,分别又会有什么结果?

  小组内讨论,再请同学说结果和理由。

  4、总结规律。

  师:我们将小棒看做物体、把杯子看做抽屉,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总结:把m个物体放在n个抽屉里(m﹥n),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商+1”个物体。

  5、介绍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又称“鸽巢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

  三、应用“抽屉原理”,感受数学的魅力。

  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本书?为什么?

  先思考:这里是把什么看做物体?什么看做抽屉?再说结果和理由。

  2、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3、向东小学六年级共有370名学生,其中六(2)班有49名学生。请问下面两人说的对吗?为什么?

  (1)六年级里至少有两人的生日是同一天。

  (2)六(2)班中至少有5人是同一个月出生的。

  4、张叔叔参加飞镖比赛,投了5镖,成绩是41环。张叔叔至少有一镖不低于9环。为什么?

  5、师:开课时我们做的游戏还记得吗?为什么老师可以肯定地说:从52张牌中任意抽取5张牌,至少会有2张牌是同一花色的?你能用所学的抽屉原理来解释吗?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了什么新知识?(师生共同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73页练*十二第2、4题。

  六、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抽屉原理

  物体数÷抽屉数= 商……余数 至少数 =商+1

  小棒 杯子 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

  3 2 2

  4 3 2

  6 ÷ 5 = 1……1 2

  5 ÷ 3 = 1……2 2

  7 ÷ 4 = 1……3 2

  9 ÷ 4 = 2……1 3

  15 ÷ 4 = 3……3 4

  教学反思:

  1、通过游戏,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我设计了从52张扑克牌(去掉2张王牌)中任意抽取5张,老师肯定地说:至少有2张牌是同一花色的,在学生半信半疑时,师生共同游戏,让学生信服,但又不知道其中奥妙,这样导入,学生兴趣盎然。

  2、操作探究,建立模型。

  本节课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把4根小棒放入3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然后交流展示,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做了铺垫。此处设计注意了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的学生积极性。在有趣的类推活动中,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当物体个数大于抽屉个数时,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这样的教学过程,从方法层面和知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了提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在评价学生各种“证明”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方法教师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优化,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抓住了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余数除法” 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借助直观,很好的理解了如果把物体尽量多地“*均分”给各个抽屉里,看每个抽屉里能分到多少,余下的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比*均分得的数量多1。特别是对“某个抽屉至少有的数量”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余数”,教师适时挑出针对性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

  3、解释应用,深化知识。

  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应用“抽屉原理”,感受数学的魅力环节里,我设计了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延伸到课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把3根小棒放进2个杯子,把4根小棒放进3个杯子里,都让学生进行了操作并做了记录,但对学生的有序思考重视不够,导致课堂检测时,学生用列举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两个同学把所有的可能都列举对了,但不是有序排列的。还有两个差一点的学生由于思维无序,因此没能正确列举出来。

  2、在把5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有学生出现了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3根小棒的结论,可能是用5÷3=1……2,1+2=3,也就是很多同学容易出的错误:用商+余数。这时老师没有抓住这个同学思维中的错误制造思维矛盾,因此感觉学生对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的数量=商+1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3学生在用“抽屉原理” 解决实际问题时,书写格式教师指导不到位。有些题目是要先说结论,再说理由。那么说理由的时候,有的同学只列了算式,如:5÷3=1……2,1+1=2,还有的同学先列算式,再回答问题。在区教研室周俊主任的指导下,我才明白这类题目的书写格式是:因为5÷3=1(根)……2(根),1+1=2(根),所以每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

  总的说来,本节课学生的学*效果还不错,全班学生针对这类问题都能快速做出正确分析与判断。我也算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学*目标,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10

  桌上有十个苹果,要把这十个苹果放到九个抽屉里,无论怎样放,我们会发现至少会有一个抽屉里面至少放两个苹果。这一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抽屉原理”。

  教学理念:

  激趣是新课导入的抓手,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以“抢椅子”,让学生置身游戏中开始学*,为理解抽屉原理埋下伏笔。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探究性学*把抽屉原理较为抽象难懂的内容变为学生感兴趣又易于理解的内容。特别是对教材中的结论“总有、至少”等字词作了充分的阐释,帮助学生进行较好的“建模”,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模型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引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上课之前,先做个小游戏:老师这里准备了4把椅子,请5个同学上来,谁愿来?(学生上来后)

  师:听清要求 ,老师说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好吗?(好)。这时教师面向全体,背对那5个人。

  师:开始。

  师:都坐下了吗?

  生:坐下了。

  师:我没有看到他们坐的情况,但是我敢肯定地说:“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我说得对吗?

  生:对!

  师: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呢?道理是什么?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抽屉原理)

  二、通过操作,探究新知

  (一)探究例1

  1、研究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

  (1)要把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 ,有几种放法?请同学们想一想,摆一摆,写一写,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反馈:两种放法:(3,0)和(2,1)。

  (3)从两种放法,同学们会有什么发现呢?(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2枝铅笔)你是怎么发现的?(说得真有道理)

  (4)“总有”什么意思?(一定有)

  (5)“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不少于2枝)

  小结:在研究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时,同学们表现得很积极,发现了“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放进2枝铅笔)

  2、研究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

  (1)要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里,有几种放法?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反馈:四种放法:(4,0,0)、(3,1,0)、(2,2,0)、(2,1,1)。

  (3)从四种放法,同学们会有什么发现呢?(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

  (4)你是怎么发现的?

  (5)大家通过枚举出四种放法,能清楚地发现“总有一个文具盒放进2枝铅笔”。如果要让每个文具盒里放的笔尽可能的少,你觉得应该要怎样放?(每个文具盒都先放进一枝,还剩一枝不管放进哪个文具盒,总会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有2枝笔)(你真是一个善于思想的孩子。)

  (6)这位同**用了假设法来说明问题,你是假设先在每个文具盒里放1枝铅笔,这种放法其实也就是怎样分?(*均分)那剩下的`1枝怎么处理?(放入任意一个文具盒,那么这个文具盒就有2枝铅笔了)

  (7)谁能用算式来表示这位同学的想法?(5÷4=1…1)商1表示什么?余数1表示什么?怎么办?

  (8)在探究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的问题,同学们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枚举了所有放法,找规律,二是采用了“假设法”来说明理由,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明了更简单?

  3、类推: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6枝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7枝铅笔放进6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4、从刚才我们的探究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只要放的铅笔比文具盒的数量多1,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5、如果铅笔数比文具盒数多2呢?多3呢?是不是也能得到结论:“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

  6、小结:刚才我们分析了把铅笔放进文具盒的情况,只要铅笔数量多于文具盒数量时,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2枝铅笔。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抽屉原理。既然叫“抽屉原理”是不是应该和抽屉有联系吧?铅笔相当于我们要准备放进抽屉的物体,那么文具盒就相当于抽屉了。如果物体数多于抽屉数,我们就能得出结论“总有一个抽屉里放进了2个物体。”

  7、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抽屉原理,你能不能举个例子?在课前我们玩的游戏中,有没有抽屉原理?

  过渡: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善于运用观察、分析、思考、推理、证明的方法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同学们的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许多,那么让我们再来研究这样一组问题。

  (二)探究例2

  1、研究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

  (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会有几种情况?(5,0)、(4,1)和(3,2)

  (2)从三种情况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呢?(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了3本书)

  (3)还可以怎样理解这个结论?先在每个抽屉里放进2本,剩下的1本放进任何一个抽屉,这个抽屉就有3本书了。

  (4)可以把我们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5÷2=2…1(商2表示什么,余数1表示什么)2+1=3表示什么?

  2、类推:如果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至少有一个抽屉放进4本书。

  如果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至少有一个抽屉放进5本书。

  如果把11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至少有一个抽屉放进4本书。你是怎样想的?(11÷3=3…2)商3表示什么?余数2表示什么?3+1=4表示什么?

  3、小结:从以上的学*中,你有什么发现?(在解决抽屉原理时,我们可以运用假设法,把物体尽可量多地“*均分”给各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比*均分得的物体数多1。)

  4、经过刚才的探索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很不简单的思维过程,个个都是了不起的数学家。 “抽屉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

  5、做一做:

  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佶舍里。为什么?

  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时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里讨论,再全班反馈)

  三、迁移与拓展

  下面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做个小游戏。

  我这里有一副扑克牌,去掉了两张王牌,还剩52张,我请五位同学每人任意抽1张,听清要求,不要让别人看到你抽的是什么牌。请大家猜测一下,同种花色的至少有几张?为什么?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抽屉原理评课稿实用5篇(扩展3)

——抽屉原理说课稿汇总5篇

  抽屉原理说课稿 1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抽屉原理》。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抽屉原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第一节。本节共三个例题,例1、例2的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例3则是在学生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用这一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的展示数学原理的灵活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贯穿初步的数论及组合知识。

  二、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2 、能力训练目标:

  1)、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 、个性品质目标: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产生主动学数学的兴趣。

  三、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通过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通过不同类型的练*,以及观看鸽巢原理演示图,建构知识,从本质上认识抽屉原理,将抽屉原理模型化,从而突破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着重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五、 学法

  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的方法。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方式。

  六、 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鲁宾孙航海故事 引入:把三枚金币放进两个盒子里,至少有一个盒子会放几枚金币?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整个学*过程成为“探索”,继而紧张地沉思,寻找理由,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本题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抽屉原理说课稿 2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抽屉原理》第一课时,教材70-71页的例1和例2.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发现规律。渗透“建模”思想。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三.说教学理念。

  1、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

  “总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放进2支铅笔”这句话对于学生而言,抽象难以理解。怎样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呢?我觉得要让学生充分的操作,一在具体操作中理解“总有”和“至少”,二在操作中理解“*均分”是保证“至少”的最好方法。通过操作,最直观地呈现“总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放进2支铅笔”这种现象,让学生理解这句话。

  2、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证明结论的过程中探究方法,总结规律。

  学生是学*的主动者,特别是这种原理的初步认识,不应该是教师牵着学生手去认识,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所以我认为应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来证明他们的结论是否正确,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我们的教学不同于社会上的.辅导培优机构,因此在教学中不需要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也不需要学生确定过于抽象的“抽屉”和“物体”。

  四.教法和学法:

  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测、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流程.

  (一)、游戏激趣,初步体验。

  今天在学*新课之前,老师和大家玩一个“抢凳子”游戏。(下面有2把椅子。3个同学玩抢凳子的游戏,要求每个人都要坐到凳子上,结果会怎样?)

  【设计意图:在课前进行的游戏激趣,一使教师和学生进行自然的沟通交流;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探究的愿望;三为今天的探究埋下伏笔。】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1、提出问题:把4支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可以怎么放?

  2、验证结论:不管学生猜测的结论是什么,都要求学生借助实物进行操作,来验证结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和交流时,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操作情况,找出列举所有情况的学生。

  (1)先请列举所有情况的学生进行汇报,一、说明列举的不同情况,二、结合操作说明自己的结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所有的情况)

  学生汇报完后,教师再利用枚举法的示意图,指出每种情况中都有几支笔被放进了同一个文具盒。

  【设计意图:抽屉原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特别是“总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放进2支铅笔”这句话的理解。所以通过具体的操作,列举所有的情况后,引导学生直接关注到每种分法中数量最多的文具盒,理解“总有一个文具盒”以及“至少2支”。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提出问题:不用一一列举,想一想还有其它的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吗?

  学生汇报了自己的方法后,教师围绕假设法,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每个文具盒里都要放1支铅笔呢?请相互之间讨论一下。

  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假如每个文具盒放入一支铅笔,剩下的一支还要放进一个文具盒,无论放在哪个文具盒里,一定能找到一个文具里至少有2支铅笔。只有*均分才能将铅笔尽可能的分散,保证“至少”的情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索,寻找不同的证明方法,在枚举法的基础上,学生意识到了要考虑最少的情况,从而引出假设法渗透*均分的思想。】

  (3)初步观察规律。

  教师继续提问:6支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里呢?你还用一一列举所有的摆法吗?7支铅笔放进6个文具盒里呢?100支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呢?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方法的优劣,发展了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运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

  出示第70页做一做,让学生运用简单的抽屉原理解决问题。在说理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余下的2只鸽子”如何分配?

  【设计意图:从余数1到余数2,让学生再次体会要保证“至少”必须尽量*均分,余下的数也要进行二次*均分。】

  4、发现规律,初步建模。

  我们将铅笔、鸽子看做物体,文具盒、鸽舍看做抽屉,观察物体数和抽屉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只要大概意思正确即可)

  小结:只要物体数量比抽屉的数量多,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2个物体。这就叫做抽屉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对不同具体情况的判断,初步建立“物体”“抽屉”的模型,发现简单的抽屉原理。研究的问题于生活,还要还原到生活中去,所以请学生对课前的游戏的解释,也是一个建模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抽屉”不一定是看得见,摸得着。】

  5、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假设法的思维过程。

  (1)教学例2,可以出示问题后,让学生说理,然后问:这个思考过程可以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2)做一做: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支鸽子飞进同一个鸽舍。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例1和做一做的基础上,相信学生会用*均分的方法解决“至少”的问题,将证明过程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为下一步,学生发现结论与商和余数的关系做好铺垫。】

  6、再次发现规律。

  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吗?让学生通过对除法算式的观察,得出“只要物体个数比抽屉个数几倍还多,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商+1个这样的物体。”的结论。

  【设计意图:对规律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在初次发现规律的基础上,从“至少2个”德到“至少商+1个的结论。】

  7、介绍课外知识。

  介绍抽屉原理的发现者——数学家狄里克雷。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常事中也有数学原理,有探究的成就感,激发对数学的热情。】

  (三)、巩固练*。

  《导学练案》自我测评第一题

  (四)、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对于本节课的学*,你的感受如何?

  (五)板书设计

  只要物体数量比抽屉的数量多,

  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2个物体。

  这就叫做抽屉原理。

  只要物体个数比抽屉个数几倍还多,总 (至少数=商+1)

  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商+1个这样的物体。

  抽屉原理说课稿 3

  这节课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节,下面我从以下四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本单元共三个例题,例1、例2的内容,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例3则是在学生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会用这一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今天我讲的是例1例2的内容,主要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总结规律,这一内容为后面学*抽屉原理(二)及利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做下了有力的铺垫。因此,这节课在本单元起着引领指航的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学*目标如下: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是;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发现、总结并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中“总有”“至少”的含义。

  我之所以这样确定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因为《新标准》指出:在本学段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上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设疑激趣法、讲授法、实践操作法。

  学法上学生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方式。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共四个教学环节:游戏导入——探究新知——解决问题——游戏深化。

  下面我分别说说这样设计的意图。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

  通过“抢椅子”游戏,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激起学生认识上的兴趣,趁机抓住他们认知上的求知欲,作为新课的切入点,我这样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中。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此环节正是本节课的关键一环,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求结论或囫囵吞枣,让学生不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课上我让学生通过列举法、数的分解法及假设法探究总结出了结论:3本书,放到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这是本课的重点,接着引导学生把每种分法中得书最多的旁边作个记号,得出每种分法中有一名学生得2本、3本即2本书以上,再让学生用一个词语表示这种意思,那就是“至少”的意思,再反过来理解“总有”“至少”的意思。这样既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加深了对抽屉原理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把4枝铅笔放进3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先摆放、再讨论能不能只摆一次就能得出结论。然后得出只要先*均分,再把余下的再*均分就能得到“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第三环节——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此环节我选择了贴*学生生活的喜闻乐见的事物,让学生在满怀激情中解决问题。练*题的设计遵循了“让学生接触这类问题——逐步熟悉这类问题——然后归纳这类问题的基本型——这类问题的变式型。即给出了抽屉数,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去求物体数,这一问题是抽屉原理的逆思考问题,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第四环节——游戏深化

  课的开始是游戏导入,结束时必须让学生没有遗憾的离开课堂,所以我在出示了几道关于出生年、月、日的练*题,在解决这几个问题时,我把问题逐步深化,比如:四(3)班有43名同学,至少有多少人在同一个月出生?我校有1603名学生至少有xx人同日出生。最后我又给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有一副扑克牌,去掉了两张王牌,还剩52张,我请五位同学每人任意抽1张,听清要求,不要让别人看到你抽的是什么牌。请大家猜测一下,同种花色的至少有几张?为什么?这一类问题正是下节课要学*的抽屉原理(二)的知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了,不但解决了问题还受到了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情感教育,落实情感教育标。

  抽屉原理说课稿 4

  今天我们在培训中心大厅听了来自××县的××老师的一节录像课《抽屉原理》。抽屉原理这节课不同于六年级其他课型,与前后知识点没有联系,比较孤立。抽屉原理也很抽像,对于师生而言,这节课比较难上。××老师是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的,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并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

  ××老师上的《抽屉原理》一课虽然朴实,但是结构完整,过程清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并学会了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优点:

  1.本节课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把4支笔放入3个杯子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中至少放进2支笔。然后交流活动,为后面开展教学活动做了铺垫。此处注意了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在有趣的类推活动中,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让学生体验理解最基本的“抽屉原理”:当物体个数大于抽屉个数是,一定有一个抽屉放进了2个物体。这样的教学过程,从方法和知识层面对学生进行了提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抽屉原理的推导过程中,至少是商+余数,还是商+1个物体放进同一个抽屉里。让学生互相争辩,在由学生验证,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抽屉原理。

  3.注意渗透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并在游戏中深化知识。课前教师设计了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一名学生在去掉了大小王的扑克牌中,任意抽取5张。老师猜,总有一种花色的牌有2张。学完抽屉原理后,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有效的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换源于生活”的理念。

  建议:

  1、3个杯子放4支笔时说的基本原理在后面不适用,教师应该强调。

  2、在得出抽屉原理后应该让学生多加练*并加以说明。

  3. 应该不断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魅力。

  “抽屉原理”的建立是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推理的基础上理解和发现的,学生学的积极主动。老师上的比较扎实,是一节好课。

  抽屉原理说课稿 5

  这节课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节,下面我从以下四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本单元共三个例题,例1、例2的内容,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例3则是在学生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会用这一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今天我讲的是例1例2的内容,主要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总结规律,这一内容为后面学*抽屉原理(二)及利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做下了有力的铺垫。因此,这节课在本单元起着引领指航的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学*目标如下: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是;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发现、总结并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中“总有”“至少”的含义。

  我之所以这样确定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因为《新标准》指出:在本学段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上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设疑激趣法、讲授法、实践操作法。

  学法上学生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方式。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共四个教学环节:游戏导入——探究新知——解决问题——游戏深化。

  下面我分别说说这样设计的意图。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

  通过“抢椅子”游戏,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激起学生认识上的兴趣,趁机抓住他们认知上的求知欲,作为新课的切入点,我这样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中。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此环节正是本节课的关键一环,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求结论或囫囵吞枣,让学生不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课上我让学生通过列举法、数的分解法及假设法探究总结出了结论:3本书,放到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这是本课的重点,接着引导学生把每种分法中得书最多的旁边作个记号,得出每种分法中有一名学生得2本、3本即2本书以上,再让学生用一个词语表示这种意思,那就是“至少”的意思,再反过来理解“总有”“至少”的意思。这样既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加深了对抽屉原理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把4枝铅笔放进3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先摆放、再讨论能不能只摆一次就能得出结论。然后得出只要先*均分,再把余下的再*均分就能得到“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第三环节——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此环节我选择了贴*学生生活的喜闻乐见的事物,让学生在满怀激情中解决问题。练*题的设计遵循了“让学生接触这类问题——逐步熟悉这类问题——然后归纳这类问题的基本型——这类问题的变式型。即给出了抽屉数,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去求物体数,这一问题是抽屉原理的逆思考问题,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第四环节——游戏深化

  课的开始是游戏导入,结束时必须让学生没有遗憾的离开课堂,所以我在出示了几道关于出生年、月、日的练*题,在解决这几个问题时,我把问题逐步深化,比如:四(3)班有43名同学,至少有多少人在同一个月出生?我校有1603名学生至少有xx人同日出生。最后我又给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有一副扑克牌,去掉了两张王牌,还剩52张,我请五位同学每人任意抽1张,听清要求,不要让别人看到你抽的是什么牌。请大家猜测一下,同种花色的至少有几张?为什么?这一类问题正是下节课要学*的抽屉原理(二)的知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了,不但解决了问题还受到了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情感教育,落实情感教育标。


抽屉原理评课稿实用5篇(扩展4)

——《抽屉原理》教学反思6篇

  核心提示:抽屉原理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知识。

  一、作为数学广角,目的是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方法,教给学生一种思考方式。

  我上完这节课后,感觉这节课中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真的很难。所以,课程的建模过程应该以活动为载体,带... 抽屉原理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知识。作为数学广角,目的是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方法,教给学生一种思考方式。我上完这节课后,感觉这节课中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真的很难。所以,课程的建模过程应该以活动为载体,带动学生的思考。

  二、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理解总有与至少的含义。

  如进行坐椅子游戏,5个人坐在4把椅子上,不管怎样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有2个人。又如,4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盘子里至少有2个桃子。3支笔放进2个笔筒里,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笔。多次操作,分一分,描一描,说一说等活动体会总有与至少的含义,这些知识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在建模后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先让学生说说把什么放在什么地方,体会待分物体与抽屉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的找到至少数。

  《抽屉原理》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本堂课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的魅力。

  一、生活情境导入 激发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抢椅子”的小游戏,简单却能真实的反映“抽屉原理”的本质。通过小游戏,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

  二、注重自主探究,培养问题意识。

  在本节课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让学生在学*中,经历猜想、验证、推理、应用的过程。

  1、采用列举法,让学生把3根小棒放入2个杯子里的.所有情况都列举出来,初步感知抽屉原理,再通过把4根小棒放入3个杯子里的操作熟练列举法。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最简单的“抽屉原理”。

  2、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让学生类推猜测6根小棒放入5个杯子里会有什么结果?然后提出如何验证?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发现,把小棒尽量多的“*均分”到各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里能分到多少根小棒,剩下的小棒不管放到哪个杯子里,总有一个杯子比*均分得的小棒数多1根,还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这一数学规律。

  3、大量列举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抽屉问题”的一般规律,即“小棒数比杯子数多1时,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

  4、在此基础上,我又主动提问:还有什么有价值的问题研究吗?让学生自主的想到:小棒数比杯子数多2或其它数会怎么样?来继续开展探究活动,同时,通过活动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归纳出求至少数的方法——“商+1”。

  5、游戏中深化知识。课前的游戏简短有效,在结束新课前,用“抽屉原理”来解释,会有一种前后呼应的的整体性。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试一试环节里,我设计了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延伸到课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六年级的“数学广角”的“抽屉原理”这一内容是浅显的奥数知识范畴。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

  学生在进行验证、观察分析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中已建立了数学模型从而不难发现规律,发现规律后及时让学生进行练*找准谁是物体、谁是抽屉。

  当出示“5只鸽子飞进3个笼子里”,我仍旧要学生画图表示,但学生在反馈的时候,我就用列数据表示了,这样给学生一个参考,列数据比画图更简单点。当出示“6只鸽子飞进3个笼子里”的时候,我就要学生用列数据来表示了,又进了一个层次。当要出示“7只鸽子飞进3个笼子里”,这种情况时,我不是直接出示的,而是在6只得基础上又飞来一只,让学生猜测一下,会不会还是“总有一个笼子里至少有2只鸽子”。学生看了6只(2。2。2)这种情况后,马上就可以发现,还有一只不管怎么飞,总有一个笼子至少有3只鸽子了。通过“6只(2。2。2)”这种情况学生还发现了要看至少有几只,只要看最*均的那一组就可以了。接下来我马上提问,那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不画图、不列数据就可以直接得出“总有一个笼子至少有几只鸽子”?学生有了6只鸽子的数据,就发现了最好先*均分。我紧跟着让学生以“7只鸽子飞进3只笼子”为例,让学生列式。7÷3=2……1,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数字的意义。当把“5只鸽子飞进3只笼子”进行列式,5÷3=1……2,我又提问,2只是什么意思,这2只应该怎么办?学生通过举例后发现,笼子里至少有几只鸽子和算式里的商有关系,如果没余数就是“商”,如果有余数那是“商+1”而不是以前试教的时候学生出现的“商+余数”。

  不过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当的小细节,如学生作业时发现少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理解“至少有几个会放进同一个盒子里”的意思。没能正在理解“抽屉原理”。只能进行简单的求值计算,不能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于此内容属于奥数内容,理解起来较难,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了解学生,多挖掘学生的潜力,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让学生感受到奥数知识的奥妙,又让学生感受到学*奥数知识的乐趣。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原本在奥数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开发智力、开阔视野的数学思维训练内容也加入到数学教材中,以“数学广角”单元的形式出现。“抽屉原理”是六年级下册内容,在我市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第一次出现,对于一部分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学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对我们数学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通过本次课堂实践,感受颇深,愿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分享。

  新课开始,我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扑克牌游戏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从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活动引入,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抽象的“抽屉原理”,理解“至少”是什么意思,为下面的学*打下良好基础。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实验、合作、讨论中发现规律,分析问题的形成,把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让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相互提高。但在这个探索规律过程中,学生对“总有……至少……”描述理解不够,给建立下面的“建模”带来的一定的难度。

  解决抽屉原理不可能总是依靠实践操作,玩的目的也是让学生找到规律,建立一个解决同类问题的模型。因此在教学抽屉原理时,让学生在玩中,在解决问题中层层深入,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对“枚举法”、“假设法”等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帮助建立了数学模型。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抓住假设法中最核心的思路用“有余数除法”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学生借助直观的分一分,把苹果尽量“*均分”给各个抽屉里,看每个抽屉里能分到多少个苹果,余下的苹果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比*均分得的苹果数多1个。特别是对“某个抽屉至少数”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余数”,适时挑出针对性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

  新课结束,学生对简单的“抽屉原理”本质理解的很透彻,每个同学都能够用简洁的语言和算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总觉得课堂上,是老师在牵着学生走,没有老师提示性的语言,学生能“总有……至少……”这样的关联词语得出那样的结论吗?数学语言要求精简,通俗易懂,但教材中语言饶口,难理解,好多老师在理解的时候都存在歧。成年人都会出现理解错误,何况学生。教学时,怎样才能更好克服语言歧义呢?能否根据学生的回答,对教材语言做适当的改正呢?我还在寻找好的方法。

  《抽屉原理》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属于奥数知识范畴,首次被编入新课改教材,它的教学就是通过实际案例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的魅力。本堂课我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一、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兴趣

  情境导入,目的是让学生很快的排除外界及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教学内容。营造一个恰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学*新知识的愿望,产生一种需要认识和学*的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上认识,在引入新课时我设计了对学生来说很感兴趣的猜扑克牌游戏:任意在52张牌中抽出5张牌,不看牌面,老师敢肯定至少会有2张同花色的牌。充分调动他们思维的翅膀,给学生造成了“疑而不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欲望,激发他们积极思维,快速进入学*情境。

  二、注重自主探究,培养问题意识。

  在本节课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让学生在学*中,经历猜想、验证、推理、应用的过程。

  1、采用列举法,让学生把4枝笔放入3个笔筒中的所有情况都列举出来,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最简单的“抽屉原理”即“铅笔数比笔筒数多1时,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枝笔”。

  2、在例2的教学中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发现,把书尽量多的“*均分“个各个抽屉,看每个抽屉能分到多少本书,剩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比*均分得的本数多1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这一数学规律来表示。

  3、大量例举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抽屉问题”的一般规律,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观察、表达等方式,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抽屉原理。

  三、注重“说理“活动,培养学生逻辑能力。

  在这节课中,由于我提供的数据比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抽屉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特别是通过学生归纳总结的规律:到底是“商+余数”还是“商+1”,引发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和说理活动,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能力。

  但在这堂课的难点突破处,也就是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发现,把书尽量多的“*均分“个各个抽屉,看每个抽屉能分到多少本书,剩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比*均分得的本数多1本,我还可以对教学环节进行再安排,让学生体会到多余的物体只要不超过抽屉的个数,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2个物体,这样学生对“抽屉原理”规律会更清晰更明了。同时,我们要明确,教学知识不光是让学生按照公式来套用公式,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所以在让学生充分说理的基础上,明确把什么当作“抽屉数”,把什么当作“物体数”是相当重要的。

  本课是小学六年级数学广角的内容,初看教学内容,我甚至没有看懂所学的内容与我们现在学*的知识有多大联系,不知道这部分知识能够解决什么问题,而且这部分知识又有一定的难度。但我是一个喜欢冒险与挑战的人,觉得越是有难度的课,如何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专研这种课对于我个人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因此,我毅然决定的选择了这节课。

  细细的专研教材,终于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明确了教学的目标。

  本堂课着眼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活动,建立数学模型,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本堂课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一堂好的数学课,我认为应该是原生态,充满“数学味”的课;应该立足课堂,立足知识点。“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模式。本节课运用这一模式,创设了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产

  生兴趣,让学生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初步了解了“抽屉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课后,通过方丽娜老师的指点,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与大家共勉。

  一、情境导入“理性化”

  情境导入,目的是让学生很快的排除外界及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教学内容,营造一个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探索,导入新课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学*新知识的愿望,产生一种需要认识和学*的心理。我以四人小组的形式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初步感受至少有两位同学相同的现象。通过教学发现,这样课堂比较“杂与乱”,缺少一种理性。因此,将此游戏设计为:猜一猜,班上有几位同学的生日是在同一个月的。这样的设计更加的符合教学。

  二、教学过程“简单化”

  理解“抽屉原理”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例题:把5个苹果放进2个抽屉中,证明,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3个苹果。我是这样教学的:首先从简单的情况入手研究(把3个苹果放进2个抽屉,可以这么放?),通过简单的教学,不仅为学生学*例题铺垫,同时又可以渗透解决复杂的问题可以将问题简单化或者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这一种思想。

  三、数学语言“精简化”

  教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特别是数学这一门学科,课堂中,数学语言精简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教材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几个苹果?”对于这句话,学生听起来很拗口,也很难理解;通过思考,我将这句话变成“不管怎么放,至少有几个苹果放进了同一个抽屉中?”这样对学生来说,相对显的通俗易懂。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严谨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善于发现并灵活掌握各种数学语言所描述的条件及其相互转化,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四、练*设计“多样化”

  练*,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巩固和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并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要让全体学生计算达到熟练,思维得到发展,就必须加强针对性的练*。但是,如果在教学中,单一的进行练*,不仅学生的解题能力不容易提高,使学生产生乏味、枯燥的感觉,而且会使学生的思维呆板。由此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和练*效果。相反,适当设计形式多样化的练*,可以引起并保持学生的练*兴趣。因此,在不改变练*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改变一下形式:如“从扑克牌中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中任意抽出5张,至少有2张是同花色的。试一试,并说明理由”。在练*中,我采取游戏的形式,请3位同学上来分别抽5张牌,然后请同学们猜猜,至少有几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学生兴趣盎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抽屉原理评课稿实用5篇(扩展5)

——《抽屉原理》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抽屉原理》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本堂课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的魅力。

  一、生活情境导入 激发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抢椅子”的小游戏,简单却能真实的反映“抽屉原理”的本质。通过小游戏,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

  二、注重自主探究,培养问题意识。

  在本节课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让学生在学*中,经历猜想、验证、推理、应用的过程。

  1、采用列举法,让学生把3根小棒放入2个杯子里的.所有情况都列举出来,初步感知抽屉原理,再通过把4根小棒放入3个杯子里的操作熟练列举法。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最简单的“抽屉原理”。

  2、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让学生类推猜测6根小棒放入5个杯子里会有什么结果?然后提出如何验证?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发现,把小棒尽量多的“*均分”到各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里能分到多少根小棒,剩下的小棒不管放到哪个杯子里,总有一个杯子比*均分得的小棒数多1根,还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这一数学规律。

  3、大量列举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抽屉问题”的一般规律,即“小棒数比杯子数多1时,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

  4、在此基础上,我又主动提问:还有什么有价值的问题研究吗?让学生自主的想到:小棒数比杯子数多2或其它数会怎么样?来继续开展探究活动,同时,通过活动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归纳出求至少数的方法——“商+1”。

  5、游戏中深化知识。课前的游戏简短有效,在结束新课前,用“抽屉原理”来解释,会有一种前后呼应的的整体性。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试一试环节里,我设计了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延伸到课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抽屉原理”应用很广泛且灵活多变,可以解决一些看上去很复杂、觉得无从下手,却又是相当有趣的数学问题。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抽屉原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设计时着眼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小组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几下几点可取之处:

  1、情境中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抢椅子”的小游戏,简单却能真实的反映“抽屉原理”的本质。通过小游戏,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

  2、活动中恰当引导。

  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设计中,我着重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的结果早就可想而知,但让学生通过放一放、想一想、议一议的过程,把抽象的说理用具体的实物演示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发现并描述、理解了最简单的“抽屉原理”。在此基础上,我又主动提问:还有什么有价值的问题研究吗?让学生自主的想到:铅笔数比文具盒数多2或其它数会怎么样?来继续开展探究活动,同时,通过活动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归纳出求至少数的方法。

  3、游戏中深化知识。

  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试一试环节里,我设计了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延伸到课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练*的梯度考虑不周全。练*题3的难度太大,应在学*例3后再出现。另外,课前的游戏简短有效,在结束新课前,用“抽屉原理”来解释,会有一种前后呼应的'整体性,但由于时间的安排,一直到课后,再没提及,有点遗憾。

  抽屉原理属于浅显的奥数知识范畴,首次被编入新课改教材。初看教材,我甚至没有看懂教材上所讲的内容与我们现在的数学知识有多大的联系。不知道学这部分知识又能解决什么问题。我的心里一点底也没有。通过看教材,我发现这部分知识还真挺有意思。但讲起来却不是很容易。

  于是我认真钻研了教材、课标与教学参考,终于有了清晰的思路。我相信只要认真钻研,精心准备,做到胸有成竹,课堂上就能游刃有余,就能上好这节课。

  正如我所想,这节课我通过游戏引入、学生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是一门没有缺憾的艺术,我的感觉和刘改荣老师一样,总觉得这堂课不够生动,该有的高潮没有掀起。大概是我急于求成,课堂上引导的太多,限制了孩子们的发挥,再加上有老师听课,学生有点拘谨吧。

  总之,本节学生的学*效果还不错,全班学生针对这类问题都能快速做出正确分析与判断。我也算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学*目标,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我觉得,有时敢于尝试,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大胆的迈出去,才有成功的机会。

  一堂好的数学课,我认为应该是原生态,充满“数学味”的课;应该立足课堂,立足知识点。本节课我让学生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初步了解了“抽屉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新课时,我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玩“抢凳子”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初步感受至少有两位同学相同的现象,这个游戏虽简单却能真实的反映“抽屉原理”的本质。通过小游戏,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

  二、活动中恰当引导,建立模型

  采用列举法,让学生把4枝笔放入3个笔筒中的所有情况都列举出来,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最简单的“抽屉原理”即“铅笔数比笔筒数多1时,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枝笔”。

  在例2的教学中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发现,把书尽量多的“*均分“到各个抽屉,看每个抽屉能分到多少本书,剩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比*均分得的本数多1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这一数学规律来表示。

  大量例举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抽屉问题”的一般规律,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观察、表达等方式,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抽屉原理。由于我提供的数据比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抽屉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特别是通过学生归纳总结的规律:到底是“商+余数”还是“商+1”,引发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和说理活动,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能力。

  三、通过练*,解释应用

  适当设计形式多样化的练*,可以引起并保持学生的练*兴趣。如“从扑克牌中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中任意抽出5张,至少有2张是同花色的。试一试,并说明理由”。在练*中,我采取游戏的形式,请3位同学上来分别抽5张牌,然后请同学们猜猜,至少有几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学生兴趣盎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不足之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中,数学语言精简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教材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几个苹果?”对于这句话,学生听起来很拗口,也很难理解;通过思考,我将这句话变成“不管怎么放,至少有几个苹果放进了同一个抽屉中?”这样对学生来说,相对显的通俗易懂。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严谨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发现并灵活掌握各种数学语言所描述的条件及其相互转化,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增强提问的指向性、目的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发现规律。渗透“建模”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准备:教具:5个杯子,6根小棒;学具:每组5个杯子,6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初步体验。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扑克牌吗?下面我们用扑克牌来玩个游戏。大家知道一副扑克牌有54张,如果去掉两张王牌,就剩52张,对吗?如果从这52张扑克牌中任意抽取5张,我敢肯定地说:“张5张扑克牌至少有2张是同一种花色的,你们信吗?那就请5位同学上来各抽一张,我们来验证一下。如果再请五位同学来抽,我还敢这样肯定地说,你们相信吗?其实这里面蕴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原理,想不想研究啊?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一)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解原理。

  1.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多1的情况。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小棒和杯子来研究。板书:小棒杯子

  师:如果把3根小棒放在2个杯子里,该怎样放?有几种放法?

  学生分组操作,并把操作的结果记录下来。

  请一个小组汇报操作过程,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师:观察这所有的摆法,你们发现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几根小棒?板书: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

  师:依此推想下去,4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又可以怎样放?大家再来摆摆看,看看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操作,并把操作的结果记录下来。

  请一个小组代表汇报操作过程,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师:观察所有的摆法,你发现了什么?这里的“总有”是什么意思?“至少”又是什么意思?

  师:那如果把6根小棒放在5个杯子里,猜一猜,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师:怎样验证猜测的结果对不对,你又什么好方法?引导学生不再一一列举,用*均分的方法来找答案。并用算式表示分的结果:6÷5=1……1

  师:那如果用这种方法,你知道把7根小棒放在6个杯子里,把10根小棒放在9个杯子里,把100根小棒放在99个杯子里,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你又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师:我们发现了小棒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多1,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那如果小棒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多2、多3,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2、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多2、多3的情况。

  师:如果把5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会有什么结果?

  引导:先*均分,每个杯子里分得1根小棒,余下的2根小棒又该怎么分呢?

  师:把7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会有什么结果呢?为什么?

  3、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的2倍多、3倍多…等情况。

  师:如果把9根小棒放在4个杯子里,把15根小棒放在4个杯子里,分别又会有什么结果?

  小组内讨论,再请同学说结果和理由。

  4、总结规律。

  师:我们将小棒看做物体、把杯子看做抽屉,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总结:把m个物体放在n个抽屉里(m﹥n),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商+1”个物体。

  5、介绍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又称“鸽巢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

  三、应用“抽屉原理”,感受数学的魅力。

  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本书?为什么?

  先思考:这里是把什么看做物体?什么看做抽屉?再说结果和理由。

  2、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3、向东小学六年级共有370名学生,其中六(2)班有49名学生。请问下面两人说的对吗?为什么?

  (1)六年级里至少有两人的生日是同一天。

  (2)六(2)班中至少有5人是同一个月出生的。

  4、张叔叔参加飞镖比赛,投了5镖,成绩是41环。张叔叔至少有一镖不低于9环。为什么?

  5、师:开课时我们做的游戏还记得吗?为什么老师可以肯定地说:从52张牌中任意抽取5张牌,至少会有2张牌是同一花色的?你能用所学的抽屉原理来解释吗?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了什么新知识?(师生共同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73页练*十二第2、4题。

  六、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抽屉原理

  物体数÷抽屉数= 商……余数 至少数 =商+1

  小棒 杯子 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

  3 2 2

  4 3 2

  6 ÷ 5 = 1……1 2

  5 ÷ 3 = 1……2 2

  7 ÷ 4 = 1……3 2

  9 ÷ 4 = 2……1 3

  15 ÷ 4 = 3……3 4

  教学反思:

  1、通过游戏,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我设计了从52张扑克牌(去掉2张王牌)中任意抽取5张,老师肯定地说:至少有2张牌是同一花色的,在学生半信半疑时,师生共同游戏,让学生信服,但又不知道其中奥妙,这样导入,学生兴趣盎然。

  2、操作探究,建立模型。

  本节课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把4根小棒放入3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然后交流展示,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做了铺垫。此处设计注意了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的学生积极性。在有趣的类推活动中,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当物体个数大于抽屉个数时,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这样的教学过程,从方法层面和知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了提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在评价学生各种“证明”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方法教师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优化,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抓住了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余数除法” 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借助直观,很好的理解了如果把物体尽量多地“*均分”给各个抽屉里,看每个抽屉里能分到多少,余下的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比*均分得的数量多1。特别是对“某个抽屉至少有的数量”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余数”,教师适时挑出针对性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

  3、解释应用,深化知识。

  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应用“抽屉原理”,感受数学的魅力环节里,我设计了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延伸到课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把3根小棒放进2个杯子,把4根小棒放进3个杯子里,都让学生进行了操作并做了记录,但对学生的有序思考重视不够,导致课堂检测时,学生用列举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两个同学把所有的可能都列举对了,但不是有序排列的。还有两个差一点的学生由于思维无序,因此没能正确列举出来。

  2、在把5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有学生出现了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3根小棒的结论,可能是用5÷3=1……2,1+2=3,也就是很多同学容易出的错误:用商+余数。这时老师没有抓住这个同学思维中的错误制造思维矛盾,因此感觉学生对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的数量=商+1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抽屉原理评课稿实用5篇(扩展6)

——抽屉原理说课稿 (菁华3篇)

  各为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题目是《抽屉原理》(板书),这节课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节,下面我从以下四方面来说说这节课。

  一、(首先谈谈第一点)从学情出发,确定课时的划分,与文本对话。

  本单元共三个例题,例1、例2的内容,教材通过几个直观的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例3则是在学生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会用这一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例1例2的内容,主要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总结规律,这一内容为后面学*抽屉原理(二)及利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做下了有力的铺垫。例1和例2既可以用一课时完成,又可以分两课时完成,而我选择后者,有如下思考。

  数学广角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广角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学起来是存在一些思维难度的。而抽屉原理是数学广角这个皇冠上的明珠,比十一册上的《鸡兔同笼》的学*更具挑战性。

  在《抽屉原理》中,“总有一个”、“至少”这两个关键词的解读和为了达到“至少”而进行“*均分”的思路,以及把什么看做物体,把什么看做抽屉,这样一个数学模型的建立,学生学起来颇具难度,尤其是对“至少”的理解,它不同于以往数学学*中所说的含义,这里的'“至少”是指在物体个数最多的抽屉中找到最少的物体个数,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他们很可能一时转不过弯。另外,让学生用精炼准确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考也是一个难点。

  再看看课本,根据例1、例2理出了《抽屉原理》的知识序列。例1描述的是物体数比抽屉数多1的情况,例1的做一做代表的是物体数不到抽屉数的2倍,比抽屉数多2、多3一类的情形,例2描述的是物体数比抽屉数的非1整数倍多1的情况,例2的做一做代表的是物体数比抽屉数的非1整数倍多,且不止多1的情形。

  可见,例1是学好例2的基础,只有通过例1的教学,让全体学生真实地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把他们在学*中可能会遇到的几个困难,弄懂、弄通,建立清晰的基本概念、思路、方法,他们才可能顺利地进行例2的学*,否则,此内容的学*将只是优生炫酷的天地,他们可能一开课就能说出原理,而其他学生可能一节课下来还弄不清什么是“总有一个”、什么是“至少”,怎样才能很快知道“至少”是几个物体。因此,我选择将例1、例2分成两课时完成。可能有老师说,这样本课的教学内容容量太少了,基于这一点,我在第四个环节有说明的。

  二、从文本出发,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学*目标如下: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是: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发现、总结并理解抽屉原理。

  我把:理解抽屉原理中“总有”“至少”的含义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我之所以这样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是因为《新标准》指出:在本学段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三、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合理的教法学法

  教法上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设疑激趣法、讲授法、实践操作法。

  学法上学生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方式。

  第四个方面是:以学定教,与课堂对话。

  本节课共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游戏导入——探究新知——反思、呈现——解决问题(游戏)。

  下面我分别说说这样设计的意图。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

  由于只把例1作为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在设计的时候对例1的教学进行了一些铺垫和补充。在导入部分,设计了猜至少有几个学生是同月生的游戏,拉*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例1的教学后加入了5枝铅笔放入4个盒子的问题,目的在于通过两个不同的实例让学生较充分地感受、体验、发现相同的现象,有利于学生进行抽象、概括,使结论的得出更有说服力。然后拓展到7枝铅笔放入5个盒子,8枝铅笔放入5个盒子,9枝铅笔放入5个盒子,这一类余数是2、是3、是4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对抽屉原理第一层次的认识。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根据学生学*的困难和认知规律,我在探究部分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这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由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个层出:实物操作,把4枝铅笔放入3个盒子(板书),解决3个问题:

  1、怎样放

  知道排列组合的方法,明确如果只是放入每个盒中的枝数的排序不一样,应视为一种分法,并引导学生有序思考,为后面的列举扫清障碍。

  2、共有几种放法,孕伏对“不管怎样放”的理解。

  3、认识“总有一个”的意义。

  通过观察盒中铅笔枝数,找出4种放法中铅笔枝数最多的盒中枝数分别有哪几种情况,理解“总有一个”的含义,得到一个初步的印象: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铅笔盒放的枝数是最多的,分别是2枝,3枝和4枝。

  第二个层次:脱离具体操作,由抽象到数,进行数的分解——思考把5枝铅笔放入4个盒子(板书包括6支5盒),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学生直接完成表格。这一层次达成三个目的:

  1、理解“至少”的含义,准确表述现象。

  通过观察表格中枝数最多的盒子里的数据,让学生在“最多”中找“最少”,学会用“至少”来表达,概括出“5枝放4盒”、“4枝放3盒” 时,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入2枝铅笔的结论。

  2、理解“*均分”(板书)的思路,知道为什么要“*均分”。

  抓住最能体现结论的一种情况,引导学生理解怎样很快知道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是几枝的方法——就是按照盒数*均分,只有这样才能让最多的盒子里枝数尽可能少。

  3、抽象概括 小结现象

  通过“4枝放入3个盒子”、”5枝放入4个盒子”和练*题“6枝放入5个盒子”,让学生抽象概括出 “当物体数比抽屉数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入2个物体”(板书),初步认识抽屉原理。

  (三)学生自选问题,探究“如果物体数不止比抽屉数多1,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铅笔盒中至少要放入几枝铅笔?”(板书789物体5抽屉)

  这一层次请学生理解当余数不是1时,要经历两次*均分,第一次是按抽屉的*均分,第二次是按余下的枝数*均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让“最多的盒子里枝数尽可能少”的目的。

  教学流程的第三个环节,将本节课研究过的所有实例进行总体呈现,让学生通过比较,总结出抽屉原理中最简单的情况:物体数不到抽屉数的2倍时,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抽屉中至少要放入2个物体(板书)。

  在最后的练*环节以游戏的形式出现,我设计了几个需要应用“抽屉原理”解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让学生能正确地找出问题中什么是“待分的东西”,什么是“抽屉”,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抽屉原理

  *均分

  4支铅笔放进 3个文具盒

  5支 4 个

  6支 5个

  当物体数比抽屉数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入2个物体。

  7个物体 5抽屉

  8个物体 5抽屉

  9个物体 5抽屉

  ﹕ ﹕

  ﹕ ﹕

  “……,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 2 个物体。”


抽屉原理评课稿实用5篇(扩展7)

——抽屉原理的教学反思实用五份

  《抽屉原理》教后反思一堂好的数学课,我认为应该是原生态,充满数学味的课;应该立足课堂,立足知识点。本节课我让学生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初步了解了抽屉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新课时,我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玩抢凳子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初步感受至少有两位同学相同的`现象,这个游戏虽简单却能真实的反映抽屉原理的本质。通过小游戏,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

  二、活动中恰当引导,建立模型

  采用列举法,让学生把4枝笔放入3个笔筒中的所有情况都列举出来,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最简单的抽屉原理即铅笔数比笔筒数多1时,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枝笔。

  在例2的教学中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发现,把书尽量多的*均分到各个抽屉,看每个抽屉能分到多少本书,剩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比*均分得的本数多1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这一数学规律来表示,大量例举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抽屉问题的一般规律,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观察、表达等方式,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抽屉原理。由于我提供的数据比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抽屉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特别是通过学生归纳总结的规律:到底是商+余数还是商+1,引发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和说理活动,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能力。

  三、通过练*,解释应用

  适当设计形式多样化的练*,可以引起并保持学生的练*兴趣。如从扑克牌中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中任意抽出5张,至少有2张是同花色的'。试一试,并说明理由。在练*中,我采取游戏的形式,请3位同学上来分别抽5张牌,然后请同学们猜猜,至少有几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学生兴趣盎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不足之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中,数学语言精简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教材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几个苹果?对于这句话,学生听起来很拗口,也很难理解;通过思考,我将这句话变成不管怎么放,至少有几个苹果放进了同一个抽屉中?这样对学生来说,相对显的通俗易懂。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严谨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发现并灵活掌握各种数学语言所描述的条件及其相互转化,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增强提问的指向性、目的性。

  《抽屉原理》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师生互动与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我依据学校的新课堂理念,注重先学后教,给学生提供自主学*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学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思考:

  1、通过一道世界名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学*新知识的愿望,产生一种需要认识和学*的心理。

  2、“激趣导入——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模式。本节课运用这一模式,让学生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模型,并能够应用于实际,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3、本节课的教学,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在学生解决了“4枝铅笔放进3个盒子中”的问题后,继续思考类推,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这样设计,循序渐进,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当然,本堂课还有许多值得商榷和不足的地方,课后,在听了张校长的点评之后,更是对这堂课的不足之处有了更深的认识:

  1、世界名题的设计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对偏难,应该在设计上下点功夫,深入浅出。

  2、课前的先学部分,可以设计一张导学单来代替看书,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把4支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所有情况,进而得出结论“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放进2支铅笔”,紧接着再回过头去解释结论,从而重点引出“假设法”。通过“操作——总结——解释”等一系列活动,真正提高学生的自学兴趣和自学能力。

  3、在课堂设计中,应更注重突出假设法。这样对后续的学*更有帮助。

  本课是小学六年级数学广角的内容,初看教学内容,我甚至没有看懂所学的内容与我们现在学*的知识有多大联系,不知道这部分知识能够解决什么问题,而且这部分知识又有一定的难度。但我是一个喜欢冒险与挑战的人,觉得越是有难度的课,如何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专研这种课对于我个人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因此,我毅然决定的选择了这节课。

  细细的专研教材,终于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明确了教学的目标。

  本堂课着眼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活动,建立数学模型,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本堂课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一堂好的数学课,我认为应该是原生态,充满“数学味”的课;应该立足课堂,立足知识点。“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模式。本节课运用这一模式,创设了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产生兴趣,让学生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初步了解了“抽屉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课后反思本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与大家共勉。

  一、情境导入“理性化”

  情境导入,目的是让学生很快的排除外界及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教学内容,营造一个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探索,导入新课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学*新知识的愿望,产生一种需要认识和学*的心理。我以“五人座四把椅子,总有两人坐一把椅子”的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初步感受至少有两位同学相同的现象,激发学*新知的欲望。

  二、教学过程“简单化”

  理解“抽屉原理”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例题:把5个苹果放进2个抽屉中,证明,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3个苹果。我是这样教学的:首先从简单的`情况入手研究(把3个苹果放进2个抽屉,可以这么放?),通过简单的教学,不仅为学生学*例题铺垫,同时又可以渗透解决复杂的问题可以将问题简单化或者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这一种思想。

  三、数学语言“精简化”

  教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特别是数学这一门学科,课堂中,数学语言精简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教材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几个苹果?”对于这句话,学生听起来很拗口,也很难理解;通过思考,我将这句话变成“不管怎么放,至少有几个苹果放进了同一个抽屉中?”这样对学生来说,相对显的通俗易懂。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严谨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善于发现并灵活掌握各种数学语言所描述的条件及其相互转化,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四、练*设计“多样化”

  练*,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巩固和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并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要让全体学生计算达到熟练,思维得到发展,就必须加强针对性的练*。但是,如果在教学中,单一的进行练*,不仅学生的解题能力不容易提高,使学生产生乏味、枯燥的感觉,而且会使学生的思维呆板。由此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和练*效果。因此,本课我利用多媒体适当设计形式多样化的练*,可以引起并保持学生的练*兴趣,而且巩固了新知。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原本在奥数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开发智力、开阔视野的数学思维训练内容也加入到数学教材中,以“数学广角”单元的形式出现。“抽屉原理”是六年级下册内容,应用很广泛且灵活多变,可以解决一些看上去很复杂、觉得无从下手,却又是相当有趣的数学问题。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抽屉原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对我们数学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通过课堂实践,感受颇深,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几下几点可取之处:

  1、创设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素材开始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猜测扑克牌的花色,简单却能真实的反映“抽屉原理”的本质。通过猜测,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

  2、建立模型,本节课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恰当引导

  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设计中,我注重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的结果早就可想而知,但让学生通过放一放、想一想、议一议的过程,把抽象的说理用具体的实物演示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发现并描述、理解了最简单的“抽屉原理”。在此基础上,我又主动提问:还有什么有价值的问题研究吗?让学生自主的想到:铅笔数比文具盒多2或其它数会怎么样?来继续开展探究活动,同时,通过活动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归纳出求至少数的方法。

  3、解释应用,深化知识。

  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试一试环节里,我设计了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延伸到课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回顾整节课我觉得学生对简单的“抽屉原理”本质理解的很透彻,每个同学都能够用简洁的语言和算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六年级的“数学广角”的“抽屉原理”这一内容是浅显的奥数知识范畴。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

  学生在进行验证、观察分析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中已建立了数学模型从而不难发现规律,发现规律后及时让学生进行练*找准谁是物体、谁是抽屉。

  当出示“5只鸽子飞进3个笼子里”,我仍旧要学生画图表示,但学生在反馈的时候,我就用列数据表示了,这样给学生一个参考,列数据比画图更简单点。当出示“6只鸽子飞进3个笼子里”的时候,我就要学生用列数据来表示了,又进了一个层次。当要出示“7只鸽子飞进3个笼子里”,这种情况时,我不是直接出示的,而是在6只得基础上又飞来一只,让学生猜测一下,会不会还是“总有一个笼子里至少有2只鸽子”。学生看了6只(2。2。2)这种情况后,马上就可以发现,还有一只不管怎么飞,总有一个笼子至少有3只鸽子了。通过“6只(2。2。2)”这种情况学生还发现了要看至少有几只,只要看最*均的那一组就可以了。接下来我马上提问,那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不画图、不列数据就可以直接得出“总有一个笼子至少有几只鸽子”?学生有了6只鸽子的数据,就发现了最好先*均分。我紧跟着让学生以“7只鸽子飞进3只笼子”为例,让学生列式。7÷3=2……1,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数字的意义。当把“5只鸽子飞进3只笼子”进行列式,5÷3=1……2,我又提问,2只是什么意思,这2只应该怎么办?学生通过举例后发现,笼子里至少有几只鸽子和算式里的商有关系,如果没余数就是“商”,如果有余数那是“商+1”而不是以前试教的`时候学生出现的“商+余数”。

  不过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当的小细节,如学生作业时发现少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理解“至少有几个会放进同一个盒子里”的意思。没能正在理解“抽屉原理”。只能进行简单的求值计算,不能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于此内容属于奥数内容,理解起来较难,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了解学生,多挖掘学生的潜力,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让学生感受到奥数知识的奥妙,又让学生感受到学*奥数知识的乐趣。


抽屉原理评课稿实用5篇(扩展8)

——《搭石》评课稿实用5份

  听了郭老师教学的《搭石》一课,郭老师那激情飞扬的语言,细致的讲解,扎实有效的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学到了很多。

  一、抓住重点句段,讲解细致、透彻,让学生在重点句段中理解文章,体味情感。如对“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语的理解,采用了看图片,选择的形式来理解,同时让学生明白相同的字在不同词语中的理解不同。“你从这些词语体会到了什么?”尊重学生的自主感受。

  二、“仿说句子”这一环节,教师根据书上的例子,引导学生说“假如遇到下雪天,——总要——。”让学生仿照书上的句子来想象说。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入一层,而且降低了学生直接写的难度,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想象说出句子,通过当时的学生反馈来看,这一环节的设计无疑是成功的。

  三、教师最后对写作背景的介绍,使学生更加了解了其人,理解了其文,升华了其情。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切入课题。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设计的课前谈话非常好,指向性明确,与课文联系紧密,之后顺利的进入了导入环节,引出了课题。

  2、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走进文本。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教学中,学生在读中识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学*词是目标,读书是手段,看似读书,实为识字,学生在读书中识字、识词,在识字过程中又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陈老师在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预*设计很有层次,从不同类型的词语到段落都有涉及,课堂中陈老师对本文的生字进行了检测,实现了学*方式的整合,在读文识字的过程中,着眼于学生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教学的整合度和浸润度。

  3、细读课文,找寻画面,体验文本。

  要这一环节,陈老师让学生通过细细读文。归纳出了五个画面,让学生进入文本,去发现美,感受体验美。这一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并让学生做小老师,上台板书。教师善于与孩子构建和谐、*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选项择自己喜欢的的画面去学*、交流,体现了教学的选择度。

  4、学法指导,有序教学,合作自学。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自己来寻找、发现、体验。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发现,用自己的心去体验,每个学生的发言都洋溢着自己的个性。学生先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了"换石图”这个画面,在其中领悟了学*方法。在之后段落的学*中,学生应用学到的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这是自主、合作、应用的结合。

  5、留下思维空间,再现文本美。

  这节课的亮点还在于,学生的想象翅膀被老师一-次次放飞,学生思维的火花被老师一次次点燃,把学生的思维拉的更远,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下,假设了不同的人来走搭石,学生的想像思维得到了发展的同时,也表达出了孩子们美好的心灵。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这节果课给我的启示是只要我们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学*,尊重学生读书中的不同体现,让课文的内涵张显出来,学生不但懂得了读书的意义,中的思想感情也会在读书中得到升华。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会让课堂因生成而美丽

  《搭石》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第六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围绕“爱”编排,捧读文本,我们会感受到一种乡间的清新与一份乡民纯朴的情感,《搭石》这篇课文通过质朴感性的笔触把我们带入了乡间人们秋凉摆搭石,路人修搭石,人们协有序走搭石,相互谦让过搭石的一幕幕画面,体现了人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的情感。教者从课文的整体入手,采用了“自主、探究”式学*方式,让学生自己研读课文,体验文本的价值,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切入课题。

  课伊始,殷老师便用一幅美丽的搭石图,一曲优美的钢琴曲,配以教师美美的诗意语文,把孩子带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凡而又美丽的搭石。”)几句简短的话,搭石已在听课老师和学生心中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激发了学生继续学*文本的兴趣。

  二、细读课文,找寻画面,体验文本。

  这一环节,殷老师让学生通过细细读文,想象画面,让生归纳出了五个画面,(摆、固、走、让、背过)通过这五个画面,让学生进入文本,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在这里教师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合作展开学*,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善于与孩子构建和谐、*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选项择自己喜欢的的画面去学*、交流,体现了教学的选择度。

  三、以点带面,加强对词语的理解。

  在教学中,老师始终注重对生字、词语和重点句子的学*和指导,特别是指导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人影绰绰”、“清波漾漾”和“相背而行”这五个词语,所采用的方法语文味儿十足。比如老师问:“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怎么办?”学生马上说:“人们就要‘脱鞋绾裤’。”老师顺势就进入学*词语的环节,先让学生解释一下“绾”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想象了人们在小溪上走路的情景,还组成了几个句式整齐的,像诗歌一样的句子:“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收工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绾裤)。”学生对“脱鞋绾裤”的意思和走过小溪的艰辛就有了了解。一次次的引说练读,学生已经牢固地掌握了这个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学“协调有序”这个词语时,就让学生自己说说是什么意思,然后用一句“让我们进入走搭石的行列中吧。”让孩子们进入了当时的人们行走的情境中,“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跟上去)”理解了人们行走的协调有序。

  学*“人影绰绰”、“清波漾漾”这两个词语时,不仅让学生看图理解,而且还指导读,通过一看,一想,一读,美丽的画卷便跃然于学生的脑海之间。最后在教“相背而行”“伏”字时,老师又是通过让学生表演的形式来理解,很形象,老师无需过多的解释,学生便在这种形象直观的表演中理解了词意。老师就是这样有层次,有梯度,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在愉快的情境活动中不知不觉积累,感悟运用了新知,扎实有效地落实了语言文字训练,使语文能力得以提高。

  四、以读带练,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情感。

  殷老师的课从始至终贯穿着“美”,一是画面美,二是心灵美。“美”是《搭石》这篇文章的灵魂。怎样才能让学生感悟到美,那就是一遍遍地读。理解字词是为了更好地读,而读是为了更好的感悟。新课标强调: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这一点殷老师在课堂中把握得很好。朗朗的读书声贯穿了整个课堂。尤其是课文的第三小节,读的形式很灵活。如:老师的范读,学生的自由读,编成小诗品读,配乐读,老师引读等,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加深了对美的感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学生真正读出了情感,品出了味道,对蕴含的内在美“乡亲们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德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厚实的功底,朴实无华的教学特色,殷老师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完美地统一起来,“简约而不简单”,通过一堂《搭石》,巧妙地展示了语文教学的美,让人受益无穷。

  我有幸聆听刘老师执教的《搭石》,由于刚给学生上过这节课,所以听完这节课后感叹刘老师的美美的教学风格,更从中了解到了更多自己的不足。

  刘老师上的是《搭石》的第二课时。老师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自读二至五自然段并让学生体会“从哪里感受到了美?”刘老师紧紧围绕“文中哪些词句能让你感受到美”这一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自读后汇报了很多句子,老师针对这些美美的句子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感悟,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在评价后再感悟,再升华。在课堂中,老师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默读、思考、勾画、标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评价、描述画面--评价,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良好品质。

  词语的理解更是教学的`重点目标之一,课中,老师追求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如“协调有序”是文章的重点词语,从理解到运用、拓展,再到积累,体现了过程和方法,同时也融入了情感。 “理所当然”一词,谈感受来理解,体现了工具性与实践性相结合。老师就这样有层次,有梯度,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在愉快的情境活动中不知不觉积累,感悟运用了新知,扎实有效地落实了双基训练。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学生学*语文的一个难点。在课堂上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的体会、品读,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使语文能力得以提高。

  《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奉献、勤恳、敬老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杨群英老师是一个勤奋的、刻苦钻研的老师,在她独立备课、和四年级教研组五次磨课的探索中不断成长,最终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现将杨老师的课做如下简评:

  一、品味语言之美。杨老师的课教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儿。生字词的教学完全和文句的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特别是指导理解“协调有序”、“清波荡漾”和“人影绰绰”这几个词语,所采用的方法语文味儿十足。学“协调有序”一词时,杨老师问:“谁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告诉大家动作的协调有序?”然后杨老师说“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学生答“紧跟上去”,再品读改编的诗歌如此反复练*多遍,使学生理解了人们行走的井然有序,对协调有序的节奏感也有了一个感性的体验,“协调有序”一词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学*“清波荡漾”和“人影绰绰”这两个词语时,杨老师通过问题“读这两个词,你感受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想象理解词语的意境。在这一次次的引说练读中,学生已经牢固地掌握了这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了。

  二、感受诗画之美。在学完“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老师反复导读这句话,语速由慢变快,孩子们也跟得很有节奏,书声朗朗,起起落落,好象是走搭石的人没有乱了步伐一样,最后总结“这样的动作就叫作协调有序。”又在读中领悟了词意。如此的情、境、意三者融为一体,整个过程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却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感悟“搭石”之美。在开课伊始,杨老师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一句展开对全文的教学。当学生感悟到搭石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不浪费时间时,感悟到老人们留给乡亲们安全、方便、爱时,感悟到人们过搭石动作的协调有序、乡村风景的美丽如画时,杨老师都不失时机地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自然作结。最后升华主题,引导学生感悟到搭石构成的是一道美丽的风景、难忘的风景、独一无二的风景……至此,搭石的美已深入了孩子的心灵,孩子的感悟已与文本内容形成了共鸣。

  杨老师的勤奋加悟性必将让她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她必将成我们二校一颗闪亮的新星!


抽屉原理评课稿实用5篇(扩展9)

——《称赞》评课稿实用五篇

  今天有幸听了诸老师的课,对于我这个刚接手语文教学的心老师收获颇多。

  诸老师的课,有一些及格特点:

  1.导入新颖

  上课一开始,诸老师就用简笔画和有配乐的课文朗读,把学生带入到了课文的情境中,使学生身临其境。然后通过图片引入故事,同时教学课文中的主人公,小獾和刺猬,合情合理,自然贴切。

  2.寓教于乐

  二年级的教学,非常强调词语教学,诸老师把枯燥的词语教学,融入到游戏中,采用摘果子和吃果子,让学生很轻松的把词语这个难题突破了。

  《称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新教材。这是一个有趣味的故事,课文洋溢着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既能使学生学*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苏肖华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所带来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苏肖华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刺猬”和“小獾”对话的特点,指导学生表情朗读课文,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探索、读中拓展,丰富语言积累,从而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苏老师能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把握时机,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贴*儿童生活的情境中。例如她在导入时说:“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两个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指名看图说出动物的名称并认读词语。在这里老师以小伙伴的身份出现,导入自然,符合低年级儿童喜欢小动物的特点,有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我们来看看小刺猬和小獾之间发生什么事,看看互相鼓励与称赞会有什么神奇的作用?想知道就请大家打开书来听读,了解课文的大意,这样过渡语言朴素,自然得体。

  三、自主识字、生生互动

  新字的学*,老师先让学生在自由读课文时圈画出来,然后老师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书中的树叶阿姨,也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接着出示带生字的句子选读、齐读、带音节读,脱拼音读,采用自学、同位互相读、正音,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读音,最后用游戏的方法检查识字的效果,摘苹果的游戏形象地体现自主识字、生生互动的结果。

  四、以生为本、朗读感悟。

  在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中,提出了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称赞》一课的执教中,如:苏老师释题后就给学生的读书方法,把找到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还采用听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选择读、分角色读、扮演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展读理解

  苏老师精心设计了展示读这一教学环节,很有创造性,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这样不但能展示学生的个性,而且能为突破重点而铺路,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感悟

  在品读的教学环节中,苏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句子,然后重点指导朗读。如“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和:“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抓住称赞的话,老师通过范读,特别注意读好“真”“一个比一个”“香极”这些重点词,读好语气,读出感情,再让学生评议,找出轻读重读的字词,在这里巧妙地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动作示意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让学生评价,老师在评价中称赞和表扬学生,给学生带来了好心情,师生起到互动的作用,也为培养学生的朗读开了绿灯。这一步教学环节很扎实,切实体现为培养朗读能力而设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接着,苏老师进行小组合作学*,找出两只小动物其它称赞的话,苏老师又抓住了小刺猬和小獾对话的其它句子,培养学生从朗读到感悟。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呢?苏老师抓住了“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肯定别人的认真态度;又如“小刺猬走到小獾身边,拿起板凳仔细地看了看”,她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设问你懂得了什么?应该怎样读?培养学生在学*、生活中的自信心;“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这里引导学生明白从粗糙板凳到会做椅子,这一过程,是被小刺猬称赞后,小獾才有这么大的成就,这是来之不易的。又如“谢谢你,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这就是好心情带来的奇效和价值。小刺猬和小獾的对话彬彬有礼,富有真情,苏老师根据课文对话鲜明、有利于培养朗读的优势,抓住读好对话训练为突破口,采用了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品读和评评议议,在读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能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句子蕴含的真谛,用内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真正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3、悟读延伸

  苏老师承着品读感悟的学*热情,通过质疑引导知识延伸,情感得到升华。如“假如小刺猬一开始不是称赞小獾,而是取笑板凳做得粗糙,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呢?”这一质疑,学生思维又一次激发,思维探索纵横发展,学生跃跃欲试,争相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五、实践活动、拓展思维

  苏老师为学生设计了实践*台:自己选一个家人,发现他的优点,夸夸他的优点。让学生以读引读,以读引说,理出了人间的真情美,懂得了从*淡中见深情的真理,拓展了思维,培养了语言,提倡了学*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六、提出一点小建议

  1课件出示的生字“liu”字的声调标错第一声,课前检查不够认真。

  2、个别读的形式比较多,齐读多,面不够广。

  3、“仔细”的读音不注意正音。

  《称赞》是人教版第四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围绕着“如何为人处事”编排的。本篇课文就是用童话的形式叙述了一个充满温馨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鲁老师这节课中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学*的,特别是以下两点:

  一、抓住课题,营造氛围。整节课,鲁老师在营造、创设称赞的氛围和情境,让“称赞”的语言和“被称赞”的感受一次次在生活中再现。

  1、导入的“激趣称赞”。新课伊始,鲁老师便亲切可人的相机表扬学生的坐姿的正确和精神饱满。鲁老师的称赞,为整节课埋下了“亲其师,信其道”的伏笔。

  2、课堂中的“适时称赞”。在复*了生字之后,录音播放的一段称赞的语言,不仅肯定了学生的表现,在让学生表达自己被称赞后的心情这一环节中,又让学生亲身体验了被称赞后的'快乐,为下文感受文中主人公的心理做了铺垫。

  二、借助课件,突破重难点。多媒体在本节课中运用的非常合理、有效。是为课文的学*服务,尤其表现在以下两个难点的突破:

  1、“粗糙”的理解。“粗糙”一词,对于普通话非方言区的二年级孩子们来说是冷僻的生词。而本节课中教师采用了多媒体辅助的方法,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图片素材,调动学生的自身语言,去理解阐述这一词的含义,轻而易举地了突破了这一难点。

  2、“一个比一个好的”理解。在这里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的理解停留在字面上,而是通过课件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和语言表达来深化感受,指导深层次的朗读。

  但听了这节课,也产生了以下一些疑惑:

  1、有没有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必要。虽然已经是第二课时了,但我们面对的毕竟是二年级的学生,考虑到学生整体感的欠缺,以及为了回顾课文大意,为下面更好地学*课文,是不是可以增加一个整体感知的环节呢?

  2、在“悟”之前是否应该读充分。课堂上教师急于让学生有所悟,而忽略了读的重要性。因为没有读透课文,所以学生的回答离教师的期望有所差距,此时教师是不断的抛出问题,企图引导学生能够“顺利”到达教学预设。如果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亲*文本,那么许多东西可能就不用教师如此的“费心费力”了。因为朗读的过程才是打开孩子们思维情感的有效途径!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才能让孩子们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3、课文的难点是不是还应该在深入一些。课堂上教师对于称赞的神奇效果和称赞的运用涉及的很多,但是是不是忽略了称赞的前提,也就是该真诚地称赞别人,反映到课文里也就是应该抓住“看了看”、“闻了闻”来理解体会称赞应该是发自真心的。课堂中有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也就是在借助课件理解“一个比一个好”时,教师如果可以顺势引导小刺猬是通过像大家一样仔细观察后才发出的来自内心的称赞,那么课堂上对文本的挖掘就会更显深度!

  《称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新教材。这是一个有趣味的故事,课文洋溢着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既能使学生学*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苏肖华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所带来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苏肖华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刺猬”和“小獾”对话的特点,指导学生表情朗读课文,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探索、读中拓展,丰富语言积累,从而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苏老师能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把握时机,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贴*儿童生活的情境中。例如她在导入时说:“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两个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指名看图说出动物的名称并认读词语。在这里老师以小伙伴的身份出现,导入自然,符合低年级儿童喜欢小动物的特点,有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我们来看看小刺猬和小獾之间发生什么事,看看互相鼓励与称赞会有什么神奇的作用?想知道就请大家打开书来听读,了解课文的大意,这样过渡语言朴素,自然得体。

  三、自主识字、生生互动

  新字的学*,老师先让学生在自由读课文时圈画出来,然后老师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书中的树叶阿姨,也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接着出示带生字的句子选读、齐读、带音节读,脱拼音读,采用自学、同位互相读、正音,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读音,最后用游戏的方法检查识字的效果,摘苹果的游戏形象地体现自主识字、生生互动的结果。

  四、以生为本、朗读感悟。

  在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中,提出了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称赞》一课的执教中,如:苏老师释题后就给学生的读书方法,把找到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还采用听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选择读、分角色读、扮演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展读理解

  苏老师精心设计了展示读这一教学环节,很有创造性,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这样不但能展示学生的个性,而且能为突破重点而铺路,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感悟

  在品读的教学环节中,苏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句子,然后重点指导朗读。如“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和:“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抓住称赞的话,老师通过范读,特别注意读好“真”“一个比一个”“香极”这些重点词,读好语气,读出感情,再让学生评议,找出轻读重读的字词,在这里巧

  《称赞》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课文洋溢着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既能使学生学*语言,又能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田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字词的兴趣

  田老师能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把握时机,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贴*儿童生活的情境中。例如她在学*“刺猬”和“小獾”这两个生词的时候:“故事中的主人公有哪些?请大家把它们叫出来。大家要把它们的名字叫准确叫好听了它们才肯出来哦。”在这里老师以富有童趣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学*生字词的兴趣,符合低年级儿童喜欢小动物的特点。在学*“泄气”这个词的时候:“小獾做这个木凳容易吗?它可能在做的时候(弄破手指、满头大汗……),谁能看到小獾这时的表情呢?”学生此时就充分发挥想象回答“垂头丧气”、“失去信心”、“泄气”。这时田老师又问“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出现过泄气的情况?”这样一个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生动形象地体会到泄气的含义。

  二、以生为本、朗读感悟。

  在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中,提出了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称赞》一课的执教中,田老师采用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分角色读、扮演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抽屉原理评课稿实用5篇(扩展10)

——游子吟评课稿实用5份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是来自人文学院11新闻班的陆秀清。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首古诗《游子吟》。

  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板书设计分析、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内容:《游子吟》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唐代诗人孟郊,全诗语言自然质朴,表达了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赞美了伟大的母爱。

  设计理念:本课以“理解诗句,想象诗境,体会诗情,抒发真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及“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新秩序,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重难点:理解难点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受母亲对诗人深切的爱及诗人对母亲的感激、思念。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学*诗歌,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能够借助注释或者课外工具正确的理解古诗。心理特点——学生在现阶段对学*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有较强的求知欲。认知特点——学生综合能力有限,难以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分析:

  在本课中,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合作学*、诵读感悟、联系实际,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同学们快乐学古诗,把知识拓展延伸至生活、指导行动,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板书设计分析:

  我的板书设计将如PPT中所示,这样板书简单明了,概括性强,便于学生理解全诗的内涵,也突出了诗歌的重点,体现了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

  情感导入:课堂以一首歌曲《母亲》导入,激发同学们的学*兴趣,增强情感体验。

  以读会意、情境想象:对于古诗来说,读必不可少的部分,它贯穿于全诗。首先的老师范读和学生朗读可帮助初步领会诗句的大体意味。创设情境主要是针对于诗的前四句,插图能让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境,置身于诗中来品味情感,深化对诗的体会。

  合作交流解重难点、联系实际分析:后两句是本课的重难点,也是要理解本诗思想感情必须突破的一关。在这步中,让学生们联系实际、合作交流、自主学*,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补充其认知困难。 吟诵、写作表感恩:对诗歌有充分的认识后,能力和情感目标都有一定的完成,学生再次吟诵诗歌,必能收获甚好的效果,这时也要求最好能达到熟读成诵的知识目标。写作是作为课堂最后布置的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详细描写一件妈妈为“我“所做的事,深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恩母亲,把学*付诸实际行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是来自人文学院11新闻班的陆秀清。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首古诗《游子吟》。

  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板书设计分析、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内容:《游子吟》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唐代诗人孟郊,全诗语言自然质朴,表达了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赞美了伟大的母爱。

  设计理念:本课以“理解诗句,想象诗境,体会诗情,抒发真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及“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新秩序,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重难点:理解难点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受母亲对诗人深切的.爱及诗人对母亲的感激、思念。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学*诗歌,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能够借助注释或者课外工具正确的理解古诗。心理特点——学生在现阶段对学*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有较强的求知欲。认知特点——学生综合能力有限,难以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分析:

  在本课中,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合作学*、诵读感悟、联系实际,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同学们快乐学古诗,把知识拓展延伸至生活、指导行动,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板书设计分析:

  我的板书设计将如PPT中所示,这样板书简单明了,概括性强,便于学生理解全诗的内涵,也突出了诗歌的重点,体现了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

  情感导入:课堂以一首歌曲《母亲》导入,激发同学们的学*兴趣,增强情感体验。

  以读会意、情境想象:对于古诗来说,读必不可少的部分,它贯穿于全诗。首先的老师范读和学生朗读可帮助初步领会诗句的大体意味。创设情境主要是针对于诗的前四句,插图能让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境,置身于诗中来品味情感,深化对诗的体会。

  合作交流解重难点、联系实际分析:后两句是本课的重难点,也是要理解本诗思想感情必须突破的一关。在这步中,让学生们联系实际、合作交流、自主学*,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补充其认知困难。 吟诵、写作表感恩:对诗歌有充分的认识后,能力和情感目标都有一定的完成,学生再次吟诵诗歌,必能收获甚好的效果,这时也要求最好能达到熟读成诵的知识目标。写作是作为课堂最后布置的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详细描写一件妈妈为“我“所做的事,深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恩母亲,把学*付诸实际行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傅联英:上午听了叶老师的作文课,这是一堂氛围轻松的作文课,课题新颖。教师语言亲切,引课自然,本节课教师重视了口头作文的训练,通过教师得当的引导,学生都爱发言,述说自己的童年趣事,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主题由于不是单元教学内容,所以较为空泛。

  伍丽萍:老师抓住了人物动作、心理、语言进行了作文教学,准备充分,亲和力强,还结合学生自己身边发生过的同年趣事教学,有讲有练,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少点“扶”,多点“放”就更好了。

  傅婷:在这节自由写话课上,教师始终注意学生说话和写话的评价,在课中,我们看到的多是教师的真诚聆听,听到的多是教师的热情鼓励。教师的尊重促使学生拓展思路,开阔想象,真正还学生“真本性”。

  熊碧玉:叶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以“*作情感”为主线,及时点评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有选择性的选择内容,进行指导写作。让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会写作,敢于写作,喜欢写作,但是如果能合理安排时间,给孩子多一点的思考时间就更好了。

  魏伟燕:在这节自由写话课中,课堂进行的自然流畅,教师紧扣主题,循循善诱,积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并及时的做出有针对性的点评,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说教材

  《游子吟》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孟郊,全诗语言自然质朴,表达了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赞美了伟大的母爱。

  设计理念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象诗境,体会诗情,抒发真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及“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新秩序,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本设计力图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积淀语感,在读中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2、从图入手,创设情境,破疑解难,体会情感。

  3、以合作小组的学*方式,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4、课后结合课文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升华爱母亲的情感,并转化为实践行动,指向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学*诗歌,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难点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受母亲对诗人深切的爱及诗人对母亲的感激、思念。

  二、说学情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学*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基本上能够做到读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能够从课外查找资料,借助工具书及课文的注释,理解古诗,领悟诗情,因此他们理解本首诗并不难,主要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他们学以致用,付之行动,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和回报。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以创设情境、合作学*、诵读感悟等形式, 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学生积极参与学*,兴致盎然地学*。结合课文内容,体现综合设计,升华爱母亲的情感 ,并转化为实践行动,指向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说教学程序

  (一)、感受生活,激起生活体验

  教师激情导入,采用语言生动描述,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母亲。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创设情境,引**感体验

  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看图描述画面内容,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声情并茂的读诗,交流读诗方法,抓住重点词语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对照,想象诗境,现代与古文的对比,让学生置身于古文中去品味诗中的情感,更深化学生对本诗的体会。]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