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范本五份

首页 / 文库 / |

  侗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 1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这天放花炮;有的踩芦笙,坐歌堂;有的走亲邀客。而最风趣的是“舞春牛”。接着农耕队还要表演谷种农事活动。整个表演场地被当成一块田,扮演农民的几个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锄头,还有的背竹篓。他们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动作逼真、优美,用歌舞表现了侗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

  侗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 2

  “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

  侗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 3

  侗家有赶社的*惯。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侗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 4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侗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 5

  也就是“冬至”,这天所有侗族地区地人们都过侗年,相当于过春节,各地区活动热闹非凡,有赛芦笙、多耶、侗戏、对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广西南宁没能回家过侗年的朋友,每年的“冬至”这天在南宁的很多侗族同胞们都会聚集在一起欢歌、交流。


侗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范本五份扩展阅读


侗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范本五份(扩展1)

——侗族的风俗*惯有什么3篇

侗族的风俗*惯有什么1

  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阿昌语分为户撒和梁河两种方言,大多数阿昌人都会讲汉语、傣语,户撒的阿昌族还会讲缅语和景颇语,他们中有不少人能通五六种语言。这大概是阿昌族在历史上善于同附*的民族交往,不断向别的民族学*的缘故。

  阿昌族聚居区地处高黎贡山余脉的丘陵山地、峡谷*坝,为阿昌族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水稻品种多、质量好,梁河地区的“毫安公”品种,过去曾号称“水稻之王”。阿昌族制造的铁器也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

  阿昌族--历 史

  在汉文史书中,除称其为"阿昌",还有"峨昌"、"莪昌"、"俄昌"等称谓。因居住地区不同,还有一些自称,如"勐撒掸"、"衬撒"、"汉撒"等。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约在公元13世纪,经过多次迁徙,逐渐定居到现在聚居的地方。

  阿昌族人民从驻守边疆的`汉族屯兵那里学会了耕种水田、打制铁器的技术,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商品经济有了初步发展。唐宋时期,阿昌族地区属南诏和大理*管辖。明清时期,一直实行土司制度。**前,阿昌族地区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地主经济已有一定的发展。其时,领主多为傣族土司,地主多为*。

  阿昌族--礼 仪

  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

  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俗,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遇劝饭时,无论已饱否都应伸双手捧碗相接;双手接递或起身行礼,视为恭敬。通常劝饭是象征性的,通过劝饭讲情说意,乃至唱功饭山歌抒情,表示欢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缘由。

侗族的风俗*惯有什么2

  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 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惯束腰带,包头帕。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 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

侗族的风俗*惯有什么3

  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 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鼓楼和风雨桥。因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这些兴时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全长64.4米,宽3.4米,高16米,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侗寨鼓楼,外形像个多面体的宝塔。一般高20多米,1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楼心宽阔*整,约10*方米见方,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木凳,供歇息使用。楼的尖顶处,筑有宝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安。楼檐角突出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


侗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范本五份(扩展2)

——白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实用五份

  白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 1

  祭鸟节是云南鹤庆县白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清明节和冬至的时候举行。

  它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鹤庆黄郁坪村有个白族妇女,生了12个女儿,24个儿子。她的12个女儿分别嫁给了西山12个部落的首领。善良的母亲怕出嫁后的女儿们不好好盘田种地,就分派抖个儿子每隔巧天就轮1人去催促她们做农事。后来,24个儿子变成了24种候鸟,它们千百年来一直不忘自己的职责,呼唤人们烧荒、翻地、播种、除草、灌水、追肥、收割。再后来,人们就把它们出现的不同时间,定为24个节气。由于候鸟对白族人民功劳极大,因此,他们十分爱鸟、护鸟,并为它们定时祭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祭鸟节。节日期间,白族人民都要带上许多鸟食,如包谷花、葬籽花、松籽仁、橡子果、洋芋末、萝卜丝等等;另外还要捕捉各种昆虫,来到黄郁坪。当人们逐渐集齐时,公推一位远*闻名的老歌手,汇集全部鸟食。老歌手先向空中撒一把鸟食,接着亮起浑厚的嗓音,唱起西山区特有的民歌“哈植依”,其他人则和唱起舞,同时把各种食物抛撒到花间树丛中,或是绿茵茵的草坪上。人们散去后,遍野的食物,鸟儿们便可尽情地享受。

  白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 2

  云南省大理、剑川、洱源等地白族民间传统节日。

  每年四月立夏这天,人们便在自家的门前和房子四周插上一枝枝杨柳,还将灶灰撒在石墙脚下,据说这样可以驱赶毒虫,消灾避祸。昆明市西山区沙浪一带白族立复日要在龙王庙和水塘处祭龙。祭龙时集体杀猪,各家杀鸡。待祭完龙王才能开水灌田,开始栽秧。

  白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 3

  云南省白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晚上举行。

  白族人认为,这晚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因此,晚餐非常丰盛。据说这天晚上灶君要从天上回到人间,故家家户户,不论贫富,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祭敬灶君,再祭门神,最后祭祖先。祭祀时要鸣放鞭炮。人夜,把从山上采回的青松毛,铺在堂屋祖先灵位面前的供桌下,意为铺毡,以示祖先到家后安坐,并在桌上供晚宴,让祖先享用。当晚,不拘老少,同在堂屋中用餐,俗称全家福。饭后由家长率领大家在堂屋拜祖先,行一跪四磕头礼,然后由长儿女向在世祖父母或父母依次拜辞年礼。家中理财长辈借此向晚辈每人分发一些钱。之后祖父母与儿孙在堂屋守岁,至亥时喝过了米花茶,祝愿新的一年生活如花似蜜,才各自回屋休息。

  白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 4

  云南省洱海一带白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八举行。

  本主是白族特有的宗教信仰,本主节也是白族地区最为普遍的宗教节日。每个白族村寨一般都有自己的本主。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本主节的主要活动是接本主。接本主就是将本主像从庙里接到村中,届时将系有大红绸缎的'本主像请至神轿或神车中,队伍由锣鼓开道,后面有歌手对唱白族调,盛装的青年男女打起霸王鞭,老年妇女则诵唱佛经,一路歌舞拜祭,将本主像迎至村中供奉。村中当年结婚的新郎官,争着上前抬本主,以求本主赐福。

  村中的小孩则在前面嘻嘻哈哈,用彩绳拉动神车,在村中巡游。村中各家各户都在门口摆上香案,恭迎本主变驾。等到神车到时,各家各户磕头敬献。“莲池会”、“洞经会”等宗教组织念经祈福,民间艺人在村中表演“大本曲”等曲艺娱神,附*各村亲友都来道贺。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祭祀本主,款待宾朋,整个村寨欢声笑语,喜气洋洋,洋溢着节日气息。本主节作为传统的宗教祭祀活动,也是白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又是白族民俗的集中表现。

  白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 5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一带民间白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六日举行。

  当地白族村寨建有不少五谷庙,有的一村一庙,有的数村一庙,这一天,人们以村为单位在五谷庙中集体祭祀“青苗太子”。届时,集体杀一口猪。早饭后各家代表到指定的山上种松籽,然后由庙会分给各家用纸做的五色青苗蟠一支,插到自己的田边,以祈青苗茁壮,当年获得丰收。


侗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范本五份(扩展3)

——丹麦的礼仪风俗有什么3篇

  丹麦人举止大方,性格豪放,他们在一块交谈时喜欢离得稍远些,这只是一种民族*惯,并不是有意疏远对方,他们其实是很善于结交异国朋友的。丹麦人与南欧人不同,他们约束较少,行为较自由,但也有不少的规矩。譬如,你到当地人家中拜访,进门后如果主人请你脱大衣,则表明主人愿意久留你,否则就是主人不想久留你。

  前往丹麦进行商务活动最适宜的季节是每年的9月至次年的5月。6月至9月当地的商人多休假。另外,丹麦实行五天工作制,办公时期一般是从上午8时或9时到下午4时。同丹麦商人谈判前,最好能制定一个完备的建议再提交给他们,他们不喜欢无休止地讨价还价。丹麦人善于推销。所以,在与丹麦商人打交道时应当注意计划性,只有靠优质商品总能顺利打开市场。

  丹麦旅游业发达,它有服务周到的民航客机飞往世界名地,国内有旅游专用机,在丹麦,自行车是与汽车同等重要的交通工具,全国有300多万辆自行车,这是丹麦不同于其它欧洲国家的特色之一。坐出租车不必付小费。


侗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范本五份(扩展4)

——侗族节日作文3篇

  今天傍晚,我来到美丽的三江县城,在一家油茶体验馆体验侗族打油茶。

  身着侗族服饰的漂亮小姐姐招呼我们坐在火堂旁体验打油茶。她首先介绍侗家打油茶所需的炒米、花生、姜、葱、猪血、绿豆、糯米和茶油。接着往一个厚厚的小铁锅撒下一把糯米,小火炒至糯米发黄,快速放入一抓茶叶,不停翻炒,随后倒入一壶满满的热水,水烧开后,一勺接一勺舀进一个小船似的竹筛子过滤,装满一罐之后,就分到一个个小碗递给我们。

  小姐姐给我们的第一碗油茶,啥都没有,就是一碗又苦又涩的茶水,我喝了一口眉毛都竖起来,真是比药还苦。她看着我邹巴巴的脸笑眯眯的说,侗族油茶讲究“一空、二圆、三方、四甜。”寓意是第一杯希望客人清空所有的杂念,第二杯祝愿团团圆圆,喝了第三杯要方方正正做人,第四杯祝福今后的生活甜甜蜜蜜。按着这个讲法,小姐姐在我们后面几杯的油茶分别加入圆不溜秋的小汤圆、切得四四方方的猪血块以及甜丝丝的红糖。相比之下,侗族油茶既豪华又有仪式感。

  喝完油茶,小姐姐告诉我们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父母早逝的侗族姑娘在姑妈家生活,每天纺纱织布,其乐融融。一天,她到邻村参加活动,在那里学会唱侗族大歌,还学会油茶的制作工艺。回家后,她一天三餐教周围的妇女打油茶。一天一天,她越来越出名,人们感叹她长得漂亮,心底善良,心灵手巧,活到99岁的她在方圆百里受人尊敬,有侗家女神的.称号。直到现在,每逢初一十五,那里的人们还以香火敬之,油茶祭之。

  听了这个故事,我对侗家的民族文化又多了一些认识。美丽的三江,你也想来吗?

  侗族人民过年期间,具有特色的群众活动是“打同年”。这项活动,同汉族过年“团拜”相类似。庞大的乐队和歌舞队到达一个村子时,该村的妇女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提出各种问题,队伍中的人也要用歌声给予回答。好比电影《刘三姐》中的对歌那样,一唱一和,别具风味,歌声回荡,格外热闹,显得豪放、热烈。

  节日期间,侗族人民斗牛活动也饶有风趣。侗族人民自古就有斗牛这一传统娱乐活动。民间流传的《斗牛古词》中说道:“孔明天相号召娱乐,苗、侗祖宗凑银买牛,吹笙斗牛,乐而忘返。”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正是踏青春游的好时节。我们班在这美好的季节组织了全班一起去怀化侗文化城春游。本次活动不仅让大家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气息,与大自然来了一次热烈拥抱,也增强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本次春游意义重大,在我们班的共同学*生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开学到春游前止,我们背负一系列繁重的学*担子,可谓身心交瘁,因此极需一个活动来满足和愉悦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而这次春游则恰恰能达到这个功效。同时这次春游能让我们身心舒畅,更精神饱满乐观勤奋地对应接下来的学*!

  这次春游增强了我们班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班级内部团结。在登山时,大家妙趣横生,欢声笑语不断。在同学们的同心协力下,成功登顶。这美好的情境是我们团结的最好证明。这次春游有利于加强我们班的班级文化建设,同时成为我们班的集体回忆。我认为我们班的班级文化氛围仍不够浓厚,部分成员的归属感不够强烈,而班级文化建设必须依靠实践作为载体来开展实现,否则便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在今次春游中,我们共同不*凡的经历引起了我们的共鸣,强化了我们的集体意识,有利于我们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同时这次春游是我们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外出游玩,尽管以后或者会有更多的确集体外去游玩的机会,但第一次总会让人难忘,它将会成为我们珍贵的集体回忆。很多同学都提议说还想组织秋游,看到活动如此成功我们都非常的高兴。

  活动的不足之处:活动中没有辅导员,只有我们的班委带领,虽说总体还算顺利,但中间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集合的时候有很多同学没准时到达,耽误了一些时间。还有,对侗文化城的景点不是很熟悉,浪费了很多时间,多走了很多重复路线等等。我们班委还需加强组织领导能力。

  回校后,我们真切看到了春游的效应,班内同学交流变多了,班级更加具有凝聚力。我们班的同学也渐渐交流起来,对我们今后的互相学*很有帮助。不仅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热情和激情,使我们以后的生活更加美好。同时我们每个同学都有丰硕的收获,提升了自己的知识面,加强了交流能力,增进我们彼此之间的友谊。


侗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范本五份(扩展5)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 (菁华5篇)

  换灯带

  侗家婚俗。新娘出嫁前夕,鸡叫第3遍,引路郎将新郎家的灯笼挂在新娘房门上,连催3次,新娘依依不舍地走出房门。随引路郎上路前,新娘剪下灯笼的草绳,掏出早已编好的花丝带系上,表示她的心和新郎已经相连。青少年,在这天集体祭扫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坟墓,缅怀先辈业绩,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举于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清明时节,春意盎然,城市人们喜欢趁此良辰佳日,远足踏青,尤其爱上尧山,赏花,登攀,或进行野餐。清明节的传统食品是粽子、粉蒸肉等。

  送春牛

  侗族传统*俗,时在农历立春日。这天,家家修整、打归牛栏,用嫩草、糯米酒饭喂牛。晚上舞春牛。用竹篾做骨架上面糊纸,做成牛头,用灰布缀以棉绒做牛身,上挂一朵大红花。2人提着书有立春二字的大灯笼引路,2人合舞春牛,紧随后面是一群桃担荷锄的青壮年,边走边表演各种耕耘动作,如驱牛耕地、挖泥耙田、送肥、捉害虫等,舞姿简朴粗犷,很有生活气息。

  月也和拦路歌

  “月也”,侗语,意为集体出访做客。侗族传统交际联谊活动。时在农历正月和八月。“拦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多用于“月也”场合。

  “月也”时间长短由内容决定,参加人数一般是一家一名代表。由寨中有威望的人率领,集体到某友好村寨拜访。甲寨客人快到乙寨时,乙寨众人要到寨口迎接,同时用日常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等,设置重重路障,双方摆开歌阵,对唱拦路歌。主队用歌提问,客队用歌回答,答对一次撤除一个路障。如答错,客队就燃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主队就尽撤路障,迎客入寨,参加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如演侗戏、唱侗歌、舞龙舞狮、赛芦笙,等等。“月也”结束,主寨又集结队伍欢送客人,送至寨口又唱“拦路歌”,表示挽留。彼此别情依依,表现了同胞之间的团结友爱情谊。

  打油茶

  侗族饮食*俗。桂北其他各族也有。用茶叶、包谷或糯米炒香、熬煮取汁与糍杷、黄豆、花生等配制而成。吃时加姜丝、葱花、胡椒粉、鱼腥草等佐料。还有打虾米、鱼崽、粉肠、猪肝、瘦肉等荤油茶的。“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是侗家的规矩。打油茶时,主、客围坐火塘,主妇负责烹调、送茶。第一碗必须端给贵客或长辈。主人说声请,客人方可饮用。连喝4碗,是表示对主人的最大尊敬。农历九月十五日,侗族青年走寨时,更兴喝油茶,要连喝15碗,边喝边对歌。油茶能提神、祛风湿、防治感冒、增进食欲,有很好的保健、医疗作用。

  引路郎

  替新廊接引新娘的男子。侗家特有婚俗。由家庭四世同堂、人丁兴旺、被本寨乡亲公认为最幸运的人担任。婚期前一天,引路郎带上一应礼品前往女家。睡到鸡叫头遍,寨上姑娘把嫁娘闹醒,起来打粉肠油茶,姑娘们吃饱喝足,才放新娘出门。引路郎要机智灵敏,能说会道,不怕诘难。姑娘们越闹得欢,越证明新娘最合群,新娘的亲属就越高兴。喝粉肠油茶,寓意新娘出家,姐妹们牵肠挂肚,心连着心。

  定亲茶

  龙胜县侗族婚俗。侗族青年情投意合、互赠信物,确定恋爱关系,送过订亲茶,才正式向社会公开。男方要准备糯米粑粑、米花和酒菜,请舅爷或叔叔送至女家。酒*上,由男方亲人向言方父母介绍男青年的性格、人品等情况,女方家里人也介绍女青年的情况。此后,男女双方都要恪守诺言,不能随意悔婚。

  侗族传统民俗节日,也是一项竞技性体育活动。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传说来源于100多年前的一次款会活动。当时为使款会增加排列气氛,放了三声铁炮。一声炮响,绑着红布条的铁环冲上云天,铁环落下时人们竞相争论,得到的就是第一。依次有第二、第三。现在以村寨为单位组织抢炮队,各队抬着炮具、奖品、礼物在圩镇*一周,再依次进入炮场。仍放三炮,第一炮表示人丁兴旺,第二炮是恭喜发财,第三炮是五谷丰登。司炮员点燃*,铁环冲上高空,队员们紧盯铁环,纵跃抢接,到手后即传给队友或机敏地越过围抢人群,冲出圈外,就算胜利。如此再三。花炮活动结束后,男女青年聚在一起奏芦笙,跳舞。入夜,篝火处处,唱侗戏的,自由对歌的,一片欢声笑语。

  侗家婚俗。新娘出嫁前夕,鸡叫第3遍,引路郎将新郎家的灯笼挂在新娘房门上,连催3次,新娘依依不舍地走出房门。随引路郎上路前,新娘剪下灯笼的草绳,掏出早已编好的花丝带系上,表示她的心和新郎已经相连。青少年,在这天集体祭扫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坟墓,缅怀先辈业绩,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举于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清明时节,春意盎然,城市人们喜欢趁此良辰佳日,远足踏青,尤其上尧山,赏花,登攀,或进行野餐。清明节的传统食品是粽子、粉蒸肉等。

  “月也”,侗语,意为集体出访做客。侗族传统交际联谊活动。时在农历正月和八月。“拦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多用于“月也”场合。

  “月也”时间长短由内容决定,参加人数一般是一家一名代表。由寨中有威望的人率领,集体到某友好村寨拜访。甲寨客人快到乙寨时,乙寨众人要到寨口迎接,同时用日常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等,设置重重路障,双方摆开歌阵,对唱拦路歌。主队用歌提问,客队用歌回答,答对一次撤除一个路障。如答错,客队就燃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主队就尽撤路障,迎客入寨,参加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如演侗戏、唱侗歌、舞龙舞狮、赛芦笙,等等。“月也”结束,主寨又集结队伍欢送客人,送至寨口又唱“拦路歌”,表示挽留。彼此别情依依,表现了同胞之间的.团结友爱情谊。

  月也和拦路歌

  “月也”,侗语,意为集体出访做客。侗族传统交际联谊活动。时在农历正月和八月。“拦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多用于“月也”场合。

  “月也”时间长短由内容决定,参加人数一般是一家一名代表。由寨中有威望的人率领,集体到某友好村寨拜访。甲寨客人快到乙寨时,乙寨众人要到寨口迎接,同时用日常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等,设置重重路障,双方摆开歌阵,对唱拦路歌。主队用歌提问,客队用歌回答,答对一次撤除一个路障。如答错,客队就燃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主队就尽撤路障,迎客入寨,参加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如演侗戏、唱侗歌、舞龙舞狮、赛芦笙,等等。“月也”结束,主寨又集结队伍欢送客人,送至寨口又唱“拦路歌”,表示挽留。彼此别情依依,表现了同胞之间的团结友情谊。

  定亲茶

  龙胜县侗族婚俗。侗族青年情投意合、互赠信物,确定恋爱关系,送过订亲茶,才正式向社会公开。男方要准备糯米粑粑、米花和酒菜,请舅爷或叔叔送至女家。酒*上,由男方亲人向言方父母介绍男青年的性格、人品等情况,女方家里人也介绍女青年的情况。此后,男女双方都要恪守诺言,不能随意悔婚。

  引路郎

  替新廊接引新娘的男子。侗家特有婚俗。由家庭四世同堂、人丁兴旺、被本寨乡亲公认为最幸运的人担任。婚期前一天,引路郎带上一应礼品前往女家。睡到鸡叫头遍,寨上姑娘把嫁娘闹醒,起来打粉肠油茶,姑娘们吃饱喝足,才放新娘出门。引路郎要机智灵敏,能说会道,不怕诘难。姑娘们越闹得欢,越证明新娘最合群,新娘的亲属就越高兴。喝粉肠油茶,寓意新娘出家,姐妹们牵肠挂肚,心连着心。

  打油茶

  侗族饮食*俗。桂北其他各族也有。用茶叶、包谷或糯米炒香、熬煮取汁与糍杷、黄豆、花生等配制而成。吃时加姜丝、葱花、胡椒粉、鱼腥草等佐料。还有打虾米、鱼崽、粉肠、猪肝、瘦肉等荤油茶的。“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是侗家的规矩。打油茶时,主、客围坐火塘,主妇负责烹调、送茶。第一碗必须端给贵客或长辈。主人说声请,客人方可饮用。连喝4碗,是表示对主人的最大尊敬。农历九月十五日,侗族青年走寨时,更兴喝油茶,要连喝15碗,边喝边对歌。油茶能提神、祛风湿、防治感冒、增进食欲,有很好的保健、医疗作用。

  花炮节

  侗族传统民俗节日,也是一项竞技性体育活动。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传说来源于100多年前的一次款会活动。当时为使款会增加排列气氛,放了三声铁炮。一声炮响,绑着红布条的铁环冲上云天,铁环落下时人们竞相争论,得到的就是第一。依次有第二、第三。现在以村寨为单位组织抢炮队,各队抬着炮具、奖品、礼物在圩镇*一周,再依次进入炮场。仍放三炮,第一炮表示人丁兴旺,第二炮是恭喜发财,第三炮是五谷丰登。司炮员点燃*,铁环冲上高空,队员们紧盯铁环,纵跃抢接,到手后即传给队友或机敏地越过围抢人群,冲出圈外,就算胜利。如此再三。花炮活动结束后,男女青年聚在一起奏芦笙,跳舞。入夜,篝火处处,唱侗戏的,自由对歌的,一片欢声笑语。

  送春牛

  侗族传统*俗,时在农历立春日。这天,家家修整、打归牛栏,用嫩草、糯米酒饭喂牛。晚上舞春牛。用竹篾做骨架上面糊纸,做成牛头,用灰布缀以棉绒做牛身,上挂一朵大红花。2人提着书有立春二字的大灯笼引路,2人合舞春牛,紧随后面是一群桃担荷锄的青壮年,边走边表演各种耕耘动作,如驱牛耕地、挖泥耙田、送肥、捉害虫等,舞姿简朴粗犷,很有生活气息。

  换灯带

  侗家婚俗。新娘出嫁前夕,鸡叫第3遍,引路郎将新郎家的灯笼挂在新娘房门上,连催3次,新娘依依不舍地走出房门。随引路郎上路前,新娘剪下灯笼的草绳,掏出早已编好的花丝带系上,表示她的心和新郎已经相连。青少年,在这天集体祭扫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坟墓,缅怀先辈业绩,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举于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清明时节,春意盎然,城市人们喜欢趁此良辰佳日,远足踏青,尤其爱上尧山,赏花,登攀,或进行野餐。清明节的传统食品是粽子、粉蒸肉等。


侗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范本五份(扩展6)

——德昂族的节日*俗有什么 (菁华5篇)

  “入雨安居”节(佛教词语),每年阴历6月15日举行,为期2天。全寨信徒都要携带贡品前往佛寺赕佛,参拜佛像,听佛爷念经,乞求佛祖保佑寨中人*安生活、五谷丰登。16日傍晚,佛爷便将寺院大门关闭三个月。在关门节三个月内,寺院所在僧侣都要遵守佛规,即不能串寨,不喝酒等。信徒也不能杀牲、谈情说和结婚等。

  祭鬼树节是云南省保山一带德昂族民间的宗教节日,每年泼水节(农历四月)后第三天举行。这一地区大一些的德昂族村寨,都有四个寨门,谓之 “鬼门”,“鬼门”边有一棵大树叫“鬼树”;祭“鬼树”是在夜间五更时分,由二十到三十个成年男子抬着一块画有龙、虎等凶猛野兽的木牌,边敲傻边高声念 经,送到“鬼树”边,再供些米饭和小菜,然后悄悄溜回家。去时敲锣念经意在让鬼听到后退出鬼门,返时静悄无声是怕鬼知道后跟随回家。www.yw11.com

  祭 天节是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德昂族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七月择日举行,祭天时,各家携一只鸡,一壶酒到自家地里,杀鸡时,鸡头须朝上,让鸡血向天喷洒,然后,将 鸡向空中抛去,并洒酒一盅,表示将鸡酒奉献给天。相传在洪荒远占,世上仅有天王和地母。他们感到很孤单。有年七月,狂风刮来一百片树叶,天王自言自语地 说:“这一百片树叶,要都能变**就好了。”果然,一百片树叶变成了一百个人,其中男女各半,这一百人就是后来德昂族的祖先,所以,德昂

  族人每年七月要举行祭天仪式。

  供家堂,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德昂族宗教节日。一般是每年祭两次,时间不定。当年若修屋盖房则要大祭一次。祭祀时,用七碗米,七碗饭,每碗上放三枚铜钱。另外准备七堆草烟,七堆茶叶,七小块铁,一套衣服,一碗水,十四面纸旗,十四朵鲜花,插在用芭蕉叶卷的筒上。然后请村里管理祭祀的“达干”念诵经文,以祈家堂神保佑人畜两旺,五谷丰登。念毕,“达干”端水在房内、房外泼撒。供家堂结束后主家要设宴款待“达干”,并取部分供品敬奉。

  “做摆”是德昂族人赕佛活动之一。“做摆”日期是根据村寨是否具有财物条件来决定举行的。日期不定,数年举行一次,每次3—5天。由 村寨头人、家族长共同推选出“做摆”的承头人。承头人选出之后,便着手筹积资金,并到寺院拜赕佛,敬献贡品等。“做摆”之意是祈一村寨和家中人*安生活、 消祛灾难。由佛爷念《长拉尼亚》经,以求大家有吃有穿,年年富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