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岳阳楼记有感 (菁华6篇)

首页 / 文库 / | 2022-10-03 00:00:00

读岳阳楼记有感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想了很久,应该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吧!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优其优。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只有也。”然而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则有深远影响.

  同时,作者在这句话中也同时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因为范仲淹出身贫寒,为官后始终严于律己,惟以人民疾苦为念,在朝廷则敢于直言进谏。他一生所为,证明他确实有这样的抱负,决非虚语。

  然而,在中华民族历代志士仁人的事迹上,有不少这样的事,比如陆游说过“位卑未敢忘忧国”,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都相*,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他们都是为国家民族的前途而忧虑,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例子。

  *身为*,管理国家的巨大运行方向,可支配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财力不可记,但身上的衬衫补丁摞补丁,他艰苦朴素的作风,体现了“后天下之乐而乐”。

  当然,这句名言还有它的寓意,那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现在的中学生生在福中不知福,实在令人痛惜。俗话说:“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青年时代的*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求学期间,从没有放松过对身体和意志的锻炼,常通过游泳、登山、露宿、长途步行来砥砺自己艰苦奋斗的品格。我们常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伟大的领袖*尚能“主动找苦吃”,我们又为什么不能“踏尽崎岖路”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另一个引申义是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化学家诺贝尔为研制炸药,废寝忘食,四年里做了几百次实验,最后一次实验他甚至负了重伤,但他却成功了。由此可见,纵然理想与现实常有矛盾,青年们仍应以奋发有为的精神作为通往理想境界的阶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远非如此,但经常保持这种观点,却能使我们认清事物的本质,不断鞭策自己、警戒自己、完善自己。

读岳阳楼记有感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文正的这一佳句也是道出了古往今来的文人多不得意的事实。

  杜甫一生不得志,孤老病苦一辈子,没求得圆满,不得赏识,杜甫怨吗?也怨。但杜甫哪怕身处末微,也可咏诵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处江湖之远。

  范仲淹,曾位极人臣,连死后也被冠以文正二字,这是对文人一生的最高赞誉,自古都是高处不胜寒,高堂之上又有多少人能有满腔热血?但范文正还是诵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这是居庙堂之高。

  从古至今,多少志士热血报国,肝胆相照?有多少英雄我以我血荐轩辕?既可兵不血刃又何须壮士埋骨?未有将领驰骋,你何能苦读诗书?

  未卑未敢忘忧国,无论何时,都是真理。芸芸众生微贱命,有多少人能总居庙堂高处?心系家国,从来都没有特指谁人。而是四万万人民应该刻在骨子里的传统。

  虽处江湖之中,却依旧心忧国事;虽遭贬谪,但仍不放弃理想。这何尝不是当今我们该学*的呢?

读岳阳楼记有感3

  深秋的一天,我慕名来到位于洛阳以南四十公里万安山下的范仲淹墓,凭吊这位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跟文学家。望着松柏掩映的石碑古冢,穿越千年变幻的历史风云,一种莫名的感慨油然而生。

  了解范仲淹是从《岳阳楼记》开始的。范仲淹以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与千古绝唱的《岳阳楼记》,在史册上留下了关心国家命运,情系百姓忧乐的光辉形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能有如此高尚的思想境界,是他忧国忧民情怀的高度概括,是他追求社会跟谐的理想经典,实在难能可贵。坚守这样的文化信仰跟精神追求,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正是当代青年热爱祖国、奋发有为所应有的担当吗?

  我没有到过岳阳楼,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却早已使我心向往之。透过《岳阳楼记》酣畅淋漓的文笔,那临江的春色,秀美的风光,八百里洞庭的浩瀚,人与自然跟谐相处的欢愉,彷佛尽收眼底,如临其境。“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我真切地感受到,范仲淹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正是自然界万类霜天竞自由,天人合一的跟谐欢畅,是荣辱皆忘的博爱与奉献,是社稷民生的繁荣与*跟。看如今,党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更加重视环境建设与保护,归根结底是为了全体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

  居安思危,忧国忧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几十年的仕途生涯中,范仲淹始终坚持以造福天下苍生为己任,为黎民百姓谋福祉。他为官清政廉洁,体恤民生疾苦,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但不改青云之志。个人的荣辱得失,他一直置之度外,虽穷困潦倒,其心系天下社稷的胸襟、超然物外的洒脱,忧国忧民的情操,像一面镜子,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令人敬仰。

  自强不息,奋斗不止,范仲淹终其一生践行自己的崇高理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这神圣的使命感与荣辱观,如今已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无价之宝。理想,是一面旗帜,有了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一定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久久地凝视着范仲淹墓碑上那渐渐模糊的字迹,咀嚼范公留给我们的《岳阳楼记》,一任自己的思绪飘得很远、很远。我想,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应该是值得我们当代青年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读岳阳楼记有感4

  “朴素而清雅的楼阁前有一片静谧的湖泊,点点沙鸥在幽静的湖面上轻轻掠过,划破了水面的宁静,五彩斑斓的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下自由穿梭。湖面与水底融汇成一幅美妙的图画,现实与幻境、无奈与欣喜在尽情的交织、旋转、升华……”

  《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诗人范仲淹的一篇传世佳作,文章共有六段,从开头到结尾,从电闪雷鸣到风跟日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岳阳楼的摇曳多姿。每当我读完《岳阳楼记》,这一幕幕真实而久远的旷古美景总会情不自禁的浮现在眼前,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豪壮之情。不仅因为岳阳楼令人陶醉的美景,更因为作者发自肺腑的真实情感在悄悄地流露,缓缓地流出……

  正是因为这种忧国忧民的急切心情,才让我感到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他的先忧后乐,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的满腔热血与风雨中屹立的岳阳楼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啊!

  被风雨弥漫的岳阳楼,好似一只暴雨中振翅欲飞的海燕;春光焕发的岳阳楼,宛如一个喜笑颜开的小姑娘,迫切地想将欢笑散在每个角落;如诗如画的岳阳楼让我时时刻刻在陶醉,使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将心中的感受与眼前的你分享。我更情不自禁的感叹诗人那种对祖国前途的忧虑,一切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限热爱化成了诗人奋斗的动力!读一本有价值的好书,不仅要读更要去品跟做,我一定要有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去更多的了解国家大事。虽然我能力还有限,但我一定会用我的努力证明一名炎黄子孙应有的力量与雄姿!

  经典是来自博通古今的丝丝灵感;经典是壮怀激烈、忧国忧民的情感跟对未来希望的结晶,它深沉而凝练,久远而美好,它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无数人在它的激励下获得了新的希望,这是历经千年但从不为世人所弃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这个浩瀚的大海里,有无数像范仲淹这样的名人志士,力求为国家贡献毕生的力量,也有无数像《岳阳楼记》这样流芳百世的旷古佳作,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凝聚了作者发自肺腑的情感。

  同学们,*传统文化是华夏五千多年历史的积淀,是*屹立于世界之巅的文化根基。我们只有更多的传承先辈们留下来的的经典文华,才能真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是真正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为了使中华大地五千多年的文化瑰宝更加发扬光大,为了祖国更加强大,让我们继续努力吧!

读岳阳楼记有感5

  人是感情动物,当外在事物受到刺激时,常会因为得失价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实环境的缔造是人为的,仰自己对人生的价值却是主观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美适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客骚人因环境的怀忧丧志,把豪情丧失掉。如初唐李贺因受打击,抑郁而终。反观宋朝苏轼被住在外,却能把心事托付山水,所以能写出许多魅力雄伟的文章。

  如果李贺不早死,或许有更多绝妙作品能流传下来。可惜他没有苏轼的气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

  况且,这种颓废的意志必能使人行销骨毁,流于一种不满现实,沉郁的、萎靡不振的迹象,这对社会乃至对个人又有何益?只不过是使后人感到叹惋罢了。

  孟子云:“土穷不离义,达不离道”。又云:“古之人得志修身于现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才是文人对得真正的态度,不管处在什么环境下,皆能处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贵,也不因处逆境而有所改变,退一步海阔天空,而人类的'生命只是几朝露水,当露水蒸融时无影无踪。偶尔我们回想过去,缅怀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宽容与气度,安慰被谪的好友。

  欧阳修谓其“能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他能有伟大的事业,实际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时时在贡献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民生为主,实得益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

读岳阳楼记有感6

  语文课上,老师推荐我们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带着好奇认真读了这篇古文,读罢,不禁拍案叫好。岳阳楼,*四大名楼之一,传言是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兵台。滕之京在巴陵郡任太守,彼时国泰民安,百姓和顺,便修建了一座楼,取名“岳阳楼”。范仲淹被邀请来为岳阳楼写赋,所以在那个迷人的九月,《岳阳楼记》诞生了。

  《岳阳楼记》读起来气魄非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感觉自己也站在岳阳楼上,静静欣赏眼前的画面。在洞庭湖上,一群沙鸥在飞翔,岸上开满鲜花,还有绿油油的小草像地毯一样铺在大地上,石头上布满青苔,水中的鱼儿在欢快地嬉戏。水面偶尔荡起波纹,偶尔*和如镜,瞬息变化,姿态万千。假如我是范仲淹,也会被岳阳楼的景色迷住的。

  文章在最后一段,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佳句。这种胸怀天下、心系沧桑的视野,让我十分佩服。

  《岳阳楼记》使岳阳楼更加有名了。读了这篇美文,我对古文有了极大的兴趣,还会继续阅读古文,继续思考下去。


读岳阳楼记有感 (菁华6篇)扩展阅读


读岳阳楼记有感 (菁华6篇)(扩展1)

——读《岳阳楼记》有感

读《岳阳楼记》有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岳阳楼记》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岳阳楼记》有感1

  《岳阳楼记》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一篇佳作。

  庆历四年,即公元1044年,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人诬而贬到巴陵郡做长官。滕子京做了地方官以后,把巴陵郡治理得井井有条。第二年春天,重新修复岳阳楼时,请作者写一篇文章,记录此事。

  作者在洞庭湖观看岳阳楼的状观景象,并分别对不同的天气下看到的岳阳楼美景进行了描述。

  作者首先展示给我们的是从洞庭湖看到的岳阳楼的壮观景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及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接下来,又分别描述了阴晴变化下的岳阳楼美景: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满目萧然,感受极面悲者矣。

  春暖花开,岳阳楼一片怡人景色,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作者写这篇文章,并不只是为了写景面写景,在文章结尾,作者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来抒发其政治情怀。

  虽然,我假期里不只看过《岳阳楼记》这一篇文章,但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象。

读《岳阳楼记》有感2

  前不见古人,使我们怆然涕下。自古迁客骚人多会于岳阳楼。我们无法再现当年的景象,留给我们的是一些深深的遗憾和无尽的思考。

  岳阳楼雄伟壮观,洞庭湖南极潇湖,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有着街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的雄伟,有着朝晖夕阴的无穷变化,再加上迁客骚人华丽诗篇和万船感慨,使得岳阳楼更加神秘。

  历史已经过去,当我们五次回忆历史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滕子京,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少年不识愁滋味”人生有着升起的辉煌,也有着坠落的遗憾。于是滕子京遭贬而你又受牵连,但你并没有消沉,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的遭遇令人悲叹,真是“却道无凉好个秋”。或许辛弃疾也和你一样“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壮岁族旗拥万夫”。但最后也只有“却将万字*戎策,换得邻家种树节”的遗憾与无奈。《美芹十论》、《九议》也随之成为历史泛黄的一页而后十六十年则让人顿觉悲哀。

  或许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你,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于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了你无畏的誓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了你的人生态度。你的`精神、品质永远活在后人心中,你也因此得到了永恒。相信若干年后仍然能够听到你那豪迈的壮语!

读《岳阳楼记》有感3

  读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被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深深打动。

  在《岳阳楼记》一文中,范仲淹因记述重修岳阳楼一事,向人们倾诉了他的政治抱负。他批评那些因环境的好坏而悲喜的人,批评了他们悲观消极的生活态度。相比之下,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却是一个积极面对生活的人。他受贬后还积极从政,短时间内就是巴陵郡“百废俱兴”。就范仲淹本人来说,他的一生是忧天下的一生,不论是日食两餐冷粥,还是做参知政事,他都做到以天下为己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就《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来说,尽管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但文章的主旨却是很值得后人继续发扬光大的。文章中表露出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严于律己,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主张在今天仍是很值得借鉴的。想来,在当时的社会中,范仲淹能够提出那些见解,是在是难能可贵!

  由此,我想到现在,一个人不论其岗位如何,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应关心国家大事,具有主人翁精神,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那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刻刻关心国家和人民的人为榜样。作为青少年,我们更应从小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志向。好好学*科学文化知识,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吧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读岳阳楼记有感 (菁华6篇)(扩展2)

——读《岳阳楼记》有感优选【十】份

  读《岳阳楼记》有感 1

  《岳阳楼记》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传世名作。庆历四年,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到巴陵做官,重修了历经战火动乱被毁的名楼——岳阳楼,修葺一新之后,邀请范仲淹为岳阳楼题写文章,以志纪念。范仲淹就创作了这篇广为传诵的文章《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分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文章一开头作者略叙创作这篇文章的缘由: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址,刻唐贤今人诗文于其上,嘱余作文以记之。之后,用浓墨重彩,出色地描述了在岳阳楼上所能见到的景物,经过不一样的景物和不一样的思想感情比较描述,借文中古仁人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胸与抱负,这种人生梦想对后世有志之士有永久的鞭策作用和鼓舞作用。

  在妈妈的教导下,我很小就会背诵这篇文章,今年的寒假,妈妈又让我重温了《岳阳楼记》,文章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就是:身居朝廷高位,为*民担忧;独处边远江湖,为君主分忧,这就是进京做官也担忧,退隐江湖也担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欢乐呢,他们必定说当天下人还没有感到担忧的时候,我就为他们担忧,而当天下人都安居乐业感到欢乐之后,我才敢欢乐吧!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们作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一员,就要从小树立远大的梦想和抱负,努力学*,以天下民族和国家利益为己任,等将来长大后回报社会,以人民的欢乐为自我的最大欢乐。这才是一种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人生目标。

  读《岳阳楼记》有感 2

  深秋的一天,我慕名来到位于洛阳以南四十公里万安山下的范仲淹墓,凭吊这位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望着松柏掩映的石碑古冢,穿越千年变幻的历史风云,一种莫名的感慨油然而生。

  了解范仲淹是从《岳阳楼记》开始的。这篇文章有许多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取得一些小成绩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遇到一点挫折就裹足不前。而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正是拥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和现在祖国的繁荣富强。范仲淹以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与千古绝唱的《岳阳楼记》,在史册上留下了关心国家命运,情系百姓忧乐的光辉形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能有如此高尚的思想境界,是他忧国忧民情怀的高度概括,是他追求社会和谐的理想经典,实在难能可贵。坚守这样的文化信仰和精神追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正是当代青年热爱祖国、奋发有为所应有的担当吗?

  我没有到过岳阳楼,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却早已使我心向往之。透过《岳阳楼记》酣畅淋漓的文笔,那临江的春色,秀美的风光,八百里洞庭的浩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欢愉,彷佛尽收眼底,如临其境。“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我真切地感受到,范仲淹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正是自然界万类霜天竞自由,天人合一的和谐欢畅,是荣辱皆忘的博爱与奉献,是社稷民生的繁荣与*和。看如今,党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更加重视环境建设与保护,归根结底是为了全体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

  居安思危,忧国忧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几十年的仕途生涯中,范仲淹始终坚持以造福天下苍生为己任,为黎民百姓谋福祉。他为官清政廉洁,体恤民生疾苦,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但不改青云之志。个人的荣辱得失,他一直置之度外,虽穷困潦倒,其心系天下社稷的胸襟、超然物外的洒脱,忧国忧民的情操,像一面镜子,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令人敬仰。

  自强不息,奋斗不止,范仲淹终其一生践行自己的崇高理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这神圣的使命感与荣辱观,如今已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无价之宝。理想,是一面旗帜,有了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一定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久久地凝视着范仲淹墓碑上那渐渐模糊的字迹,咀嚼范公留给我们的《岳阳楼记》,一任自己的思绪飘得很远、很远。我想,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应该是值得我们当代青年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读《岳阳楼记》有感 3

  引导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下面由yjbys小编与您一起分享一些读《岳阳楼记》有感范文,希望您能喜欢!

  读《岳阳楼记》有感范文一:

  《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作,是古今传诵的明文.

  文章分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作者在略叙作文原因后,用浓墨重彩描述了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景物,通过写环境变化反映人们的心情:当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时候,人们变得喜悦兴奋,忘记了忧伤,沉醉在景色之中;当乌云密布、细雨连绵的时候,人们变得伤感悲痛.最后,作者借“古仁人”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我的感受是:人们只因环境变化而心情变化,丝毫没有把国家安危放在眼里.就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样,应该时时刻刻惦念着国家,以国家大局为重,无论是在京城,还是在遥远的地方,只要有这颗爱国之心,就一定能够打败敌人.如果人们对国家都不管不顾,那么由谁来抵抗侵兵?由谁来出谋献策?由谁来力挽狂澜?没有了民众,这个国家也就没有了意义.当国家有了危难之时,有力出力,有计献计,为国家担忧,为国家殚精竭虑.当国家太*之后,就可以和举国上下所有的人们一起欢欣,一同庆祝.那是,也许更觉得逍遥自在.学*也是一样的.只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学*,才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十分有效果.等学完之后,再放下心来玩,难道不比提心吊胆地玩好吗?

  《岳阳楼记》主要告诉我们一个臣子应该心系国家,从而折射出应该如何学*.我也要学*这种精神,把学*放在第一位,玩耍次之,才能学得扎实,玩得开心.

  读《岳阳楼记》有感范文二:

  假期里闲来无事,便在书桌旁看书.偶然发现一篇古文《岳阳楼记读》.读完后我感慨万千,便把读完后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第一感受是美: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盛誉.特别是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一段,因为只要登上岳阳楼,就有心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对着风,那心情真是快乐极了,这充分体现了岳阳楼美的神奇.第二 我感受到了范仲淹的忧愁:从这一段“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段,因为它的意思是: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是什么原因呢?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看来是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这也充分体现了范仲淹的忧愁.《岳阳楼记》让我知道了岳阳楼的美,也让我懂得了“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读《岳阳楼记》有感范文三:

  前不见古人,使我们怆然涕下。自古迁客骚人多会于岳阳楼。我们无法再现当年的景象,留给我们的是一些深深的`遗憾和无尽的思考。

  岳阳楼雄伟壮观,洞庭湖南极潇湖,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有着街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的雄伟,有着朝晖夕阴的无穷变化,再加上迁客骚人华丽诗篇和万船感慨,使得岳阳楼更加神秘。

  历史已经过去,当我们五次回忆历史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滕子京,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少年不识愁滋味”人生有着升起的辉煌,也有着坠落的遗憾。于是滕子京遭贬而你又受牵连,但你并没有消沉,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的遭遇令人悲叹,真是 “却道无凉好个秋”。或许辛弃疾也和你一样“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壮岁族旗拥万夫”。但最后也只有“却将万字*戎策,换得邻家种树节”的遗憾与无奈。《美芹十论》、《九议》也随之成为历史泛黄的一页而后十六十年则让人顿觉悲哀。

  或许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你,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于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了你无畏的誓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了你的人生态度。你的精神、品质永远活在后人心中,你也因此得到了永恒。相信若干年后仍然能够听到你那豪迈的壮语!

  岳阳楼雄伟壮观,洞庭湖南极潇湖,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有着街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的雄伟,有着朝晖夕阴的无穷变化,再加上迁客骚人华丽诗篇和万船感慨,使得岳阳楼更加神秘。

  历史已经过去,当我们五次回忆历史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滕子京,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少年不识愁滋味”人生有着升起的辉煌,也有着坠落的遗憾。于是滕子京遭贬而你又受牵连,但你并没有消沉,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的遭遇令人悲叹,真是 “却道无凉好个秋”。或许辛弃疾也和你一样“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壮岁族旗拥万夫”。但最后也只有“却将万字*戎策,换得邻家种树节”的遗憾与无奈。《美芹十论》、《九议》也随之成为历史泛黄的一页而后十六十年则让人顿觉悲哀。

  或许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你,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于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了你无畏的誓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了你的人生态度。你的精神、品质永远活在后人心中,你也因此得到了永恒。相信若干年后仍然能够听到你那豪迈的壮语!

  读《岳阳楼记》有感 4

  总会在不经意听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前只是肤浅地认为这是一位爱国诗人的感慨,然而在今天,我终于深刻体会到了范仲淹这位伟人的博大胸襟与政治抱负。

  范仲淹家境贫寒,但自身严于律己,从小便胸怀大志,发愤读书。就因为如此,他成功地考取了进士并为国效劳使得西夏不敢侵犯。在他的仕途路上,他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原则,成为代代称颂之人,我想这一切都与他的大志分不开。

  有人说:“凡成大事者,必先有大志。”纵观历史,的确如此。范仲淹在历经沧桑之后写下的伟大人生信条;文天祥在被俘之后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感慨;司马迁在经历艰辛之后的生死之论;易安气壮山河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生心愿;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岳飞精忠报国的决心……无一不体现了他们心中的大志。

  狄金森曾经想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我们需要一层又一层地爬过去。事实上,在我们前进的过程中,通常会遍体鳞伤,假使我们没有心怀大志,我们还会有勇气走出荆棘,走向成功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会。由此可见,心怀大志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数分流人物还看今朝。今朝的伟人数不胜数,但同样都拥有大志。领袖***从小立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正因为这样的志向,他成功地成为了我们众人敬仰的第一代领袖。*****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道出了他心中的大志。因为这样,他成为了众人称颂的伟大**……志向与这些名人的成功难道没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吗?

  曾经有一个人做过这样一个调查,题目叫做《确定你的人生目标》。结果显示:杰出人士与*凡之辈最根本的差别,并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人生志向。

  所以,人生之中应当有一个志向,这样才会拥有前进的动力。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将问题简单一些考虑,拉*距离来看,当下的志向便是关于中考问题。我想现在为自己选择一个志向,并且矢志不渝地努力去实现它,相信一定会应了中国那句古话“有志者,事竞成。”的,那时,我们就到达了胜利的彼岸。

  人的一生不该碌碌无为,让我们记住:成功的人生应当胸怀大志!

  读《岳阳楼记》有感 5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岳阳楼记》有感5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仁人志士和英雄,为了人类的进步和美好的未来,为了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独立与繁荣,抛头颅洒热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大多出身卑微,但仍然满腔热血,将自己的.一切无私地奉献给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虽生如蝼蚁,亦有鸿鹄之志;虽命比纸薄,也有不屈之心。中华五千年,英雄志士,浩如繁星,宋代张载就立下豪言壮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谋泰*;文天祥就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赴死气概;明代顾炎武就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宣言;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气魄、***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马克思的“为全人类**而奋斗终生”,这些都让我们久久为之动容和振奋。

  在我所阅读的经典中,给我的思想带来最大震撼的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它的涵义是忧患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这是何等高尚的爱国情操!相比于当今某些公知,出卖国家利益,**方人的脚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1015年,苦读及第,授司理参军,后历任通判、知州等职务,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谪,但矢志不改,一生为民操劳:泰州治堰,执教兴学,秉公直言,戍边西北,后又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功绩卓著。其文学成就更为突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纵观范仲淹一生,出身卑微,但志向高远,虽命运多艰,然忧国忧民,在政鞠躬尽瘁,恪守职责;执教孜孜不倦;著书立说严谨。且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在中华历史上留下丰富的闪烁光芒的精神财富。

  我已是初三学生,是新时代公民,继往圣之精神财富义不容辞!我虽是女孩,将来也一定要足行千里读书万卷,拟定雄心似丈夫!让范公精神永远激励着我!刻苦求学,将来报效祖国,让人生精彩!

  读《岳阳楼记》有感 6

  总会在不经意听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前只是肤浅地认为这是一位爱国诗人的感慨,然而在今天,我终于深刻体会到了范仲淹这位伟人的博大胸襟与政治抱负。

  范仲淹家境贫寒,但自身严于律己,从小便胸怀大志,发愤读书。就因为如此,他成功地考取了进士并为国效劳使得西夏不敢侵犯。在他的仕途路上,他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原则,成为代代称颂之人,我想这一切都与他的大志分不开。

  有人说:“凡成大事者,必先有大志。”纵观历史,的确如此。范仲淹在历经沧桑之后写下的伟大人生信条;文天祥在被俘之后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感慨;司马迁在经历艰辛之后的生死之论;易安气壮山河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生心愿;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岳飞精忠报国的`决心……无一不体现了他们心中的大志。

  狄金森曾经想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我们需要一层又一层地爬过去。事实上,在我们前进的过程中,通常会遍体鳞伤,假使我们没有心怀大志,我们还会有勇气走出荆棘,走向成功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会。由此可见,心怀大志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数分流人物还看今朝。今朝的伟人数不胜数,但同样都拥有大志。领袖***从小立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正因为这样的志向,他成功地成为了我们众人敬仰的第一代领袖。*****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道出了他心中的大志。因为这样,他成为了众人称颂的伟大**……志向与这些名人的成功难道没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吗?

  曾经有一个人做过这样一个调查,题目叫做《确定你的人生目标》。结果显示:杰出人士与*凡之辈最根本的差别,并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人生志向。

  所以,人生之中应当有一个志向,这样才会拥有前进的动力。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将问题简单一些考虑,拉*距离来看,当下的志向便是关于中考问题。我想现在为自己选择一个志向,并且矢志不渝地努力去实现它,相信一定会应了中国那句古话“有志者,事竞成。”的,那时,我们就到达了胜利的彼岸。

  人的一生不该碌碌无为,让我们记住:成功的人生应当胸怀大志!

  读《岳阳楼记》有感 7

  看了《岳阳楼记》,我有很大的感受。

  首先,滕子京是很有能力的,他把巴陵管理的.特别好,他把各种已经干不下去的事业又重新办起来了,重修了岳阳楼。然后是洞庭湖,这一段写的特别精彩。在它下雨的时候,浪花冲上天空,太阳和星星都不见了它们的光。晚上登上岳阳楼,就会有一种怀念家乡的心情和伤感。还好,在晴天时,春风和熙、阳光明媚。登上这座楼,就会无比高兴,端着酒杯,吹着微风,心情很快活。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流传经典。

  读完这篇文章,我受到的启发是:一定要做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不做鼠目寸光,没有能力的人。

  好好学*,热爱祖国,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读《岳阳楼记》有感 8

  “朴素而清雅的楼阁前有一片静谧的湖泊,点点沙鸥在幽静的湖面上轻轻掠过,划破了水面的宁静,五彩斑斓的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下自由穿梭。湖面与水底融汇成一幅美妙的图画,现实与幻境、无奈与欣喜在尽情的交织、旋转、升华……”

  《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诗人范仲淹的一篇传世佳作,文章共有六段,从开头到结尾,从电闪雷鸣到风跟日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岳阳楼的摇曳多姿。每当我读完《岳阳楼记》,这一幕幕真实而久远的旷古美景总会情不自禁的浮现在眼前,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豪壮之情。不仅因为岳阳楼令人陶醉的美景,更因为作者发自肺腑的真实情感在悄悄地流露,缓缓地流出……

  正是因为这种忧国忧民的急切心情,才让我感到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他的先忧后乐,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的满腔热血与风雨中屹立的岳阳楼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啊!

  被风雨弥漫的岳阳楼,好似一只暴雨中振翅欲飞的海燕;春光焕发的岳阳楼,宛如一个喜笑颜开的小姑娘,迫切地想将欢笑散在每个角落;如诗如画的岳阳楼让我时时刻刻在陶醉,使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将心中的感受与眼前的你分享。我更情不自禁的感叹诗人那种对祖国前途的忧虑,一切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限热爱化成了诗人奋斗的动力!读一本有价值的好书,不仅要读更要去品跟做,我一定要有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去更多的了解国家大事。虽然我能力还有限,但我一定会用我的努力证明一名炎黄子孙应有的力量与雄姿!

  经典是来自博通古今的丝丝灵感;经典是壮怀激烈、忧国忧民的情感跟对未来希望的结晶,它深沉而凝练,久远而美好,它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无数人在它的激励下获得了新的希望,这是历经千年但从不为世人所弃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这个浩瀚的大海里,有无数像范仲淹这样的名人志士,力求为国家贡献毕生的'力量,也有无数像《岳阳楼记》这样流芳百世的旷古佳作,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凝聚了作者发自肺腑的情感。

  同学们,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五千多年历史的积淀,是中国屹立于世界之巅的文化根基。我们只有更多的传承先辈们留下来的的经典文华,才能真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是真正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为了使中华大地五千多年的文化瑰宝更加发扬光大,为了祖国更加强大,让我们继续努力吧!

  读《岳阳楼记》有感 9

  今天读《岳阳楼记》,感受颇深。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记这篇文章的缘由。作者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受滕子京之托。滕子京在庆历四年春,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没?作者为何第一段交代这个信息?因为作者要在“谪”字上做文章。想想,“谪守”意味着什么?这个时候,按说,人的心情是很不好的,工作起来当然也不会很带劲,可能还会消极怠工怨天尤人。可是滕子京竟然把巴陵郡治理的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想想看,暗含着什么?是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

  作者既然受人之托,就得忠人之事。写岳阳楼,写什么呢?岳阳楼在唐代就已声名远播,李白、杜甫、孟浩然、刘禹锡等都曾在这里题咏,再写洞庭湖的风景不是拾人牙慧吗?因此作者用一句“前人之述备矣”打住这条思路。本文不再写这些。写什么呢?作者宕开一笔,“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作者找到了另外一个思路,今天说说览物之情,说说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一个“异”字开启下文。

  迁客骚人有什么样不同的览物之情呢?阴天洞庭湖很晦暗时,他们登上岳阳楼,就会触景生情,想到自己晦暗的人生,于是感极而悲者矣。一个“悲”字点出了迁客骚人的一种情怀。而春和景明的时候,迁客骚人来到这里,则会“其喜洋洋者矣”。一个“喜”字点出了迁客骚人的另一种情怀。这一悲一喜呼应前文的“异”字,看上去,这两种情怀好像不一样。(其实本质一样,都是因物而喜因己而悲)

  写到这里,文章其实还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触景生情在古往今来的写景文中不也很常见吗?柳宗元看到小石潭的幽静荒僻不也顿生悄怆之感,想到自己被贬永州的不幸命运?而且这种情怀不也无可厚非,人之常情吗?

  但是范仲淹何许人也?滕子京呢?还记得第一段作者提到的信息吗?那个“谪”字,暗含着什么?范仲淹写此文时,被贬邓州。与滕子京有着相同的经历。可是他们两人是什么样的人呢?是不同于上面两种迁客骚人的。他们没有因为自己的得失就悲成什么样,从“政通人和”的记叙,我们看出他们很振作,很奋发。心中装着不是“小我”。而是百姓,天下。他认为人是可以有第三种境界的。

  因此,文章写到这里,作者笔锋一转,用一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总结上文,开启下文。古任人能做到什么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作者振聋发聩,境界高昂的胸襟抱负的写照。因此作者说,“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我们才是同道中人啊!

  因此,全文的思路就是“谪——备——异——悲——喜——异”,我觉得这几个字起到了一线串珠的作用。

  读《岳阳楼记》有感 10

  岳阳楼 范仲淹逸事(王耀辉) 岳阳天下楼(吕雅贤) 江南三大名楼展开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

  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yín)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bó)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yú)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ù)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很多荒废了的事业都兴

  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旧时的规模,把唐代和当今贤人名士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的优美景色,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围着远处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早晚阴晴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诗词的记述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这里往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水、湘水,被降职远调的官吏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汇集,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像那连绵的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这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害怕讥讽,满目凄凉,感慨到极点而又十分悲伤的心情。   至于到了春天气候和暖,阳光明媚的季节,没有惊涛骇浪,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照耀千里,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这时登上这岳阳楼,就会心旷神怡,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这是喜气洋洋的事情。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那在朝廷做官就为他的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这进入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1)选自《范文正公集》岳阳楼在湖南岳阳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开元年间,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名曰“岳阳楼”,湖南岳阳古城西门的城楼,高三层,下瞰

  洞庭湖。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shì)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现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2)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41-1048)。本文句末中的“时六年”,指庆历六年(1046),点名作文的时间。  (3)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降职任岳州太守。滕子京,名宗谅,字子京,范仲淹的朋友。谪,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巴陵:郡名,即岳州,治所金在湖南省岳阳市。  (4)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越,及,到了。  (5)政通人和:政事通顺,百姓和乐。政,政事;顺,顺利;和,和乐。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  (6)百废具兴: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废,荒废。具,通“俱”,全、皆。兴,兴办。   (7)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乃,于是、就。增,扩大。旧制:原有的建筑规模。  (8)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作文,创作文章。以,用来  (9)予观夫巴陵胜状:夫,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胜状,胜景,美好景色。  (10)衔(xián)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衔,衔接。吞,吞纳。浩浩汤汤(shāng):水波浩荡的样子。 (11)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横:广远。涯,边。际涯:边际。(际、涯的区别:际专指陆地边界,涯专指水的边界)。  (1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或早或晚阴晴多变化,一天里气象变化多端。朝,在早晨,名词做状语。晖:日光。阴,暗。气象,景象。万千,千变万化。  (1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这。则,就。大观,雄伟景象。  (14)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前人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赋”。备,详尽,完备。矣,语气词“了”。之,的。  (15)然则北通巫峡:然则:虽然如此,那么。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16)南极潇湘:南面直达潇水、湘水。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南,向南。极,尽。 (17)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迁客,被贬谪流迁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 范曾手书 岳阳楼记 全文

  也称诗人为骚人。会,聚集。于,在。此,这里。  (18)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观赏景物的情怀感受,怎能不会有所不同呢?览,观赏。得无……乎,莫非……吧,大概……吧。异:不同。  (19)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下文的“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论述。“若夫”*似“像那”。“至若”*似“至于”“又如”。霪(yín)雨,连绵的雨。霏霏(fēi),雨(或雪)繁密的样子。霪,过多。  (20)开:解除,这里指放晴。   (21)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阴冷。号,吼叫;浊,浑浊。排空,冲向天空。  (22)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曜,光辉,光芒。   (23)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岳,高大的山。潜,潜藏。形,形体。  (24)樯(qiáng)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折断。樯,桅杆。楫,桨。倾,倒下。  (25)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冥冥:昏暗的样子。   (26)斯:这。  (27)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则,就。有,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京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去,离开。国,京都。去国,离开京都,也即离开朝廷。畏,害怕,惧怕。忧,担忧。谗,说别人坏话。讥,讥讽。  (28)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萧然,凄凉的样子。感,感伤。极,到极点。而,表示顺接。  (29)至若春和景明:如果到了春天气候暖和,阳光明媚。至若,又如。春和,春风和煦。景,日光。明,明媚。  (30)波澜不惊:没有惊涛骇浪。惊,起伏。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31)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万顷,极言其广。  (3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沙鸥,沙洲上的鸥鸟。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锦鳞,指美丽的鱼。鳞,代指鱼。游:指水面浮行。泳,指水中潜行。  (33)岸芷汀兰:岸上的香草与小洲上的兰花(此句为互文)。芷:香草的一种。汀:水边*地。   (34)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35)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而或,有时。一,全。空:消散。   (36)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照耀千里。  (37)浮光跃金:波动的光闪着金色。这是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38)静影沉璧:湖水*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壁。璧,圆形的玉。   (39)渔歌互答:渔人唱着歌互相应答。答,应和。  (40)何极:哪里有尽头。   (41)心旷神怡:心情开朗,精神愉快。旷,开阔。怡,愉快。  (42)宠辱皆忘:荣耀和屈辱都忘了。皆,一起。宠,荣耀。  (43)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就是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此指端着。临,面对。   (44)洋洋:高兴得意的样子。  (45)嗟夫:唉。嗟夫为两个词,皆为语气词。  (4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心,思想感情。  (47)或异二者之为:或许和以上两种人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或,*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异,不同于。为,心理活动。二者,这里指前两段的“悲”与“喜”。  (4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  (4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朝中做官担忧百姓。意为在朝中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  (50)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意思是远离朝廷做官。下文的“退”,即指“处江湖之远”。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51)是:这样。进:在朝廷做官。退:不在朝廷做官。  (52)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其:那。必:一定。  (53)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没有。斯人,这样的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编辑本段词类活用

  通假字   百废具兴 具:通“ 俱”,全,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托。

  一词多义

  夫   1)予观(夫)巴陵胜状 夫:那   2)(夫)环而攻之 夫:发语细,不译   3)未几,(夫)鼾声起 夫:丈夫   观  1)予(观)夫巴陵胜状 观:看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景色   极   1)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极:尽,直达  2)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此乐何极 极:穷尽   3)感极而悲者矣 极:十分   去   1)去国怀乡 去:离开  2)西蜀之去南海 去:距离   3)委而之去 去:逃离,逃亡   开   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开:放晴,散开  2)旁开小窗 开:开设,设置   3)开我东阁门 开:打开   或:   1.有时 ( 而或长烟一空)   2.有人(或以千币丐之《伤仲永>)   词类活用   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动词作名词,作郡的长官)   5.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说别人坏话)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气象:古义:事态 今义:天气变化)  2.微斯人:(微 古义:如果没有 今义:微小)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八百里洞庭湖,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分松滋、太*等长江支流,烟波浩淼,湖山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之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寓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2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 一“吞”,何等的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3~4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3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若夫” 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霪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怎能不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呢?  第4段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古文观止》的作者总评本文说:“岳阳楼大观,已被前人写尽。先生更不赘述,止将登楼者览物之情写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忧乐一段正论。”这一评语确实道出了本文的精神实质。

  中心思想

  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主题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一提起岳阳楼,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千古名臣范仲淹,千古名文《岳阳楼记》, 岳阳楼

  想到其中表明范仲淹宽阔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会赞颂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可以说,人们把太多的目光和关注给了范仲淹,而很少会有人想到功不可没的滕子京。既是自勉,又是与友人共勉。

  后世影响

  影响力洞穿史册,成为延绵千年的治国理念之一,政事通达、人心和顺成为后代无数治国理政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后世有“居官警语”云:“善为治者,贵运轶民之隐,达民之情。”“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于隔阂。”“上下之交”而不“隔阂”,其核心就是个“通”字,揭示了“政通人和”的关键所在。

  文章成语

  1.百废俱兴:俱:全,都。许多已经荒废了的事情一下子都兴办起来。   2.政通人和: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3.气象万千: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4.心旷神怡:旷:开阔;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6.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7.一碧万顷: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8.浩浩汤汤:水势或声势浩大的样子。  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文章理解

  1.本文的立意和构思有什么特点?   据史料记载,滕子京函请范仲淹作记,特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并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但《岳阳楼记》却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全篇看似闲笔漫叙,实际上却大有深意。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榜(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即公元1015年)进士,两人交谊颇厚。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他到岳州后,“愤郁颇见辞色”,别人庆贺岳阳楼将落成,他却回答说:“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可见他的情绪极为低落。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  2.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却刻苦读书,少有大志。据《宋史》记载,他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生之志”的誓言。欧阳修给他写的墓碑文也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范仲淹自幼的心语,而藉《岳阳楼记》一文广为人知。“先忧后乐”的思想,究其渊源,即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就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范仲淹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逆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范仲淹的从政生涯,始终践行了这一信念。例如,天圣七年(1029),30 岁的范仲淹还在没有资格进谏的小小秘书阁校理任上,就上书谏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朝拜上寿;第二年又直接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退位──那时章献太后正垂帘听政,权倾朝野,满朝文武,“无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贬离京,三年后才回来。又如,景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用谗佞,反被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斥,连为他鸣不*的欧阳修等人也被贬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为民**,忧民之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3.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本文全篇仅368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作者又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 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化境。  4.本文的句式是如何骈散结合的?   这篇记文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散句骈句的运用,依文章内容而变化。如开头结尾的叙述文字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嗟夫”一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样,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5. 文中的“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那作者为何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结合作者当时被流放的背景,显然“古仁人”在某种情况下也是作者的理想所在。作者所提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想境界也应合了“古仁人”拥有的坚定意志和不为外界所动摇的品格。也表明这一类人的境界是不为自己进退而悲喜的。所以在文中议论这个人物。  6.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7.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8.“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的修辞是:对偶、借代   9.总写: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10.衔(xián)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āng)汤,横无际涯是空间描写  1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的作用:承上启下

  文章分段段意

  第一段:①交代背景;②叙述了重修岳阳楼的作记缘由   第二段: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第三段:览物而悲者  第四段:览物而喜者   第五段:点明文章主旨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千古名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理解性默写:  1、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2、由写洞庭湖的浩瀚气势过渡到写迁客骚人不同情怀的句子: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迁客骚人见到不同景物产生了不同的感情,写悲情的句子: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表达欢喜的句子: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4、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浩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时间上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作者为什么略写岳阳楼之大观:前人之述备矣。   6、由古仁人旷达的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得出的论断是:是进亦忧,退亦忧。  7、作者认为“迁客骚人”的作法不可取。联系全文,说说他肯定的古代圣贤的作法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而表明了他的旷达胸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伟大的抱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与“悲”照应的八个字: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与“喜”照应的八个字: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9、在第二自然段中总领下面两个自然段的句子: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10.领导干部要实践“三个代表”,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一般迁客骚人在外界条件好,个人境遇顺利时,便会产生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话回答:因物而喜);而外界条件恶劣个人境遇不顺时,便会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话答:因己而悲)  12.总写洞庭湖景色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3.重修岳阳楼后的变化的句子: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4.文中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浮光跃金。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静影沉璧。   15. 洞庭湖的万顷碧波曾引发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描写:“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尽显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展露出作者的宽阔胸襟。   16.作者认识到“古仁人”异于常人的超然情怀形成的原因是他们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7.表达作者忧国忧民思想的句子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8.阐述古仁人之心(或古仁人志趣)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9、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20、新**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千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1、由“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幅对联,你一定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2、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3、***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4、“进亦忧,退亦忧”是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5、文章的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6、抒发作者宿志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7、什么是心系天下的情怀?早在北宋年间,范仲淹就在《岳阳楼记》中告诉我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8、表现古仁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9、《梁惠王下》中“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在本文中把这句话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0、请写出描写洞庭湖昔日美景的句子: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广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31、全文的中心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2、“古仁人”们的思想感情不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的原因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3、请写出文中一处写景的语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4、“二者之为”的具体内容是: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和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5、请写出文中一处议论的语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6、第四段中抒情的句子: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7、写鱼鸟自由闲适情态的句子: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38、通过写“花草鸟虫”来展现春景美的句子: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39、范仲淹高度概括对岳阳楼所见“巴陵胜状”的描绘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0、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本文中也有与之境界、情怀相似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1、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42、阐述作者主要观点的一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3、“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具体指:唐贤今人诗赋。  44、突出滕子京政绩(赞美滕子京)的句子: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45、能体现作者作记缘由的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46、文中与“前人之述备矣”照应的句子: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此”指代的内容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8、文中引起下文写景抒情的句子: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49、说明“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作者在此提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更高的理想境界?  答: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理想境界。虽然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3、作者的旷达胸襟与政治抱负之间的关系:因果关系。   4、“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是进亦忧,退亦忧”这句话中,“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  6、这段话中所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议论。作用:点明主旨,抒发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7、“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答: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以及对滕子京遭贬谪的慰勉。   8、如何理解“进亦忧,退亦忧”一句?  答:“进亦忧”照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照应“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表达了古仁人不念自己的处境,而是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文中的作用:。请再写出一句你从课外读到的与此意思相似的诗句或名句。  答:作用:体现本文主旨。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位卑未敢忘忧国。  10、作者巧妙地用两个设问句来逐层深入地阐明论点。第一个设问句先从反面说,后从正面说,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得出“是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句,将文章推向高潮,从而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  1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句的修辞:对偶。 全文: 1、“迁客骚人”登楼“览物之情”为什么不同?  答:他们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产生或喜或悲的感情(或“以物喜,以己悲”   2、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对滕子京的劝勉和规谏。2、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答;“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的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用自己的话概括“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并指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第一种:远离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诽谤和讽刺的悲伤。 第二种:胸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辱偕忘的喜悦。目的: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  5、本文共五个自然段,其中叙事的是第1段,写景、抒情的是2、3、4第段,议论的是第5段。   6、出自本文的成语:百废具兴、政通人和、心旷神怡。   文章第二段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题目,此外还有什么作用?  答:“衔”和“吞”把远山长江与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同时领起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景   7、通假字:  ①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8、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各是怎样的?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一种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因己而悲”的感情;一种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因物而喜”的感情。 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概括各段的大意: ①交代作记的缘由。 ②描写洞庭湖远景,生发议论,引出两种情景。 ③——④、描写阴晴两种天气的景色极其感受。 ⑤、阐述古仁人之心,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   10、联系全文,说说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看法或理解。  答:范仲淹的这句话体现了忧君思想,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11、文章略写巴陵胜状,详写览物之情,试简述其原因。  答:写景不是本文的目的,作者的真正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12、“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区别在哪?   答: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3、本文的议论点明了作者的“忧乐”观,这种“忧”“乐”与前文“迁客骚人”的“悲”“喜”是否一致?为什么?答:不一致。作者的忧乐观是以天下为基础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迁客骚人的悲和喜是以自己的得失和外物的好坏为前提,是以物喜,以己悲。  14、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地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答: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15、“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体会。  答:任选其一即可。谈体会既要联系全文,又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如选第一句可围绕政治理想来谈;选第二句可围绕旷达胸襟来谈;选第三句可围绕远大政治报负及民族责任感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16、文章除了对“迁客骚人”与“古仁人”进行了对比的描述之外,还在哪些方面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加以简要分析。  答:①洞庭湖阴晴自然景物描写方面②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③古仁人的忧乐观。  17、“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骚人”是什么意思?根据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举出曾到过岳阳楼的“迁客骚人”之作。  答: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8、读完选段之后,我们仿佛看到了滕子京在为巴陵郡的复兴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你从他的'身上能学到什么呢?请结合实际简要回答。  答:学到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言之成理即可。   19、你如何看待作者所追求的“古仁人之心”?  答:紧扣“古仁人之心”的含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谈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20、文章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作用?  答:和后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古仁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21、本文在写作上采用了那些手法?请写出两点。   答:1、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2、运用对比。  22、读了本文,你可能联想到我国古代许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人物,请举出一位,并写出他的类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一句名言来。  答: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3、为何要写滕子京被谪,政绩却很卓著?  答:1、说明滕子京是一个好官。2、为后文议论做铺垫。3、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赞美和对当政者的不满。4、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

  编辑本段作者

  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皇祐四年(1052 年)。范仲淹,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 范仲淹

  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宁变法”(即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晚年他还创立了苏州府学,延续千年,即今江苏省苏州中学。  范仲淹一生的论著很多,诗,词,散文都很出色,有不少爱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好作品。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等。  人物生*

  范仲淹

  皇佑三年(1051年),范仲淹又移任青州。这里的冬寒,加重了他的疾病。第二年(1052年)调往颍州,他坚持扶疾上任。但只赶到徐州,便在五月二十日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这时范仲淹积蓄已尽。一家人贫病交困,仅借官屋暂栖,略避风雨。范仲淹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甘、凉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器哀悼。范仲淹死后没有选择葬在苏州,而是选择了河南洛阳伊川。据说一方面其母改嫁无法入苏州安葬,一方面他是效仿唐代三朝居相的姚崇。另一个原因乃范的先祖是汉代的清诏史汝南范滂,他的十代祖范履冰在唐武则天时曾任宰相。所以范仲淹曾在给兄信中说过:“我本北人,北人淳厚。”他葬伊川后,长子纯佑、次子纯仁(任过宰相)、三子纯礼和四子纯粹及九孙、六曾孙也葬在他夫妇周围。  北宋皇帝闻讯后难过万分,追加范公为兵部尚书,并亲书褒贤之碑。纪念范公的碑文由曾支持他变法的文学泰斗欧阳修撰写。两年方成,热情饱满,词语生动。  范公的勤奋,正直,为国为民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也成为中华民族品德的代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已经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了千千万万人,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先忧后乐”精神已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树立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目中。

  文学成就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欧阳修曾称渔家傲为“穷塞主词”。著作为《范文正公集》。范纯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当过宰相。  “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在答友人梅尧臣的《灵乌赋》(大概是在景祐三年(西元1036年)他同欧阳修、余靖、尹洙诸人因言事被贬谪的时期所作。因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当时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要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灵乌赋》为范所作的同名答文)中强调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更是彰显了古代士大夫为民**的凛然大节(即现今所谓的“知识分子的良知”)。  范仲淹此言颇类似于美国开国前期争自由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原文是 Patrick Henry 在公元1775年的“给我自由,否则给我死”-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但比他早讲了七百四十年。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庆历六年六月(即1046年6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一记叙文。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他意识到宋初数十年来文章柔靡、风俗巧伪的危害,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自己的诗文也代表着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他的论说文旨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议论风发,具有夺人的气势。《岳阳楼记》是其传颂千古的名作。文章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诗歌方面,坚持风雅传统,诗风古朴,有散文化及多议论的倾向,以《四民歌》为代表。词存五首,《渔家傲》为其名作,写戌边生涯,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及忧国思乡的悲凉情怀表达得协和统一,开拓了宋词的表现领域。有《范文正公集》。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对偶句赏析   《岳阳楼记》骈文味道很浓,词藻华丽,音韵铿锵,多用对偶句以写景状物。现将文中对偶句分析如下。  “衔远山,吞长江”。  这个对偶句由两个动宾语组成。动词“衔”、“吞”相对;有动态和活力,表现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形容词“远”、“长”相对,名词“山”、“江”相对,对仗极工。六字写洞庭湖,是粗线条的大写,极壮阔,极见气势。从修辞看,既是对偶,又是拟人。试想:湖中之山那么远大,却像把一片饼干衔在嘴里一样;万里长江却可以把它一口吞下,形象多么生动,气势多么磅礴。六字描绘“横无际涯”的洞庭,堪称绝唱。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这两个对偶句,均由两个主谓短语组成。第一句“北”和“南”是表示方位的名词相对。“通”,通向;“极”,到达,动词相对。“巫峡”、“潇湘”,名词相对。第二句“日星”、“山岳”是并列关系的名词短语,两者均为主语。谓语“隐曜”、“潜形”是两个动宾短语。两个句子不论从词组看,还是从每个字看,都是相对甚工的。  从意义上,第一句写岳阳楼的地理环境,交通四通八达,故“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为下文写雨、晴两段作铺垫。第二句极写雨中迷蒙的日、星、山、岳,渲染萧索悲凉的气氛。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这个对偶句也是两个主谓短语。“沙鸥”、“锦鳞”,名词相对。锦鳞,代鱼,以局部代全体,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格。“翔集”、“游泳”,动词相对。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耀金,静影沉璧”。  这两个对偶句极写洞庭月夜的壮观、优美,用以衬托登岳阳楼“心旷神怡”、“其喜洋洋”的心情。两句均由两个主谓短语组成。“长烟”、“皓月”是偏正式的合成语,用作主语。谓语“一空”、“千里”,论对仗,从字面看是很工整的。担从词义分析,则“一空”──完全消失,是偏正短语,而“千里”则为数量短语,这种对仗属宽对。  第二句,论对仗是极为工稳的。“浮光”、“静影”作主语,两词均为偏正式合成词。“跃金”、“沉璧”均为动宾短语作为谓语。用“跃金”来描摹有风时湖面上浮动的月光,用“沉壁”来描绘无风时倒映在湖中的月影,不仅词藻华丽,比喻形象,且意境也极为优美。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这个对偶句,上下句均为两个动宾式组成的并列短语,对仗甚工。写“迁客骚人”面对“满目萧然”的阴雨,“连月不开”的洞庭景色所产生的“感极而悲”的心情,极深沉,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从上述分析,本文所运用的对偶句,不仅对仗工整,含意深刻,且句法多变多样,多姿多彩。这一特色和全文其他因素共同组成这篇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佳作。

  岳阳楼

  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夜景

  岳阳楼是以东汉末年"鲁肃阅军楼"为基础,一代代沿袭发展而来。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于军事上。自唐朝始,岳阳楼便逐步成为历代游客和风流韵士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工艺美术家亦多以岳阳楼为题材刻画洞庭景物,使岳阳楼成为艺术创作中被反复描摹、久写不衰的一个主题。  现在的岳阳楼为1984年重修,沿袭了清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时的形制。登岳阳楼可浏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价值无与伦比。1988年1月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2001年元月核准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长江黄金旅游线上湖南境内的唯一景点,是岳阳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岳阳旅游业的龙头。

  范仲淹逸事(王耀辉)

  范仲淹在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之前,其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大体是在攻苦食淡的艰难生活中度过的。景德初,仲淹随继父至淄州(今山东淄博),就读于长白山澧泉寺,每日里只以粟米熬粥,待冷凝之后分为四块,早晚各吃两块,至于佐食的菜肴,就更谈不到了,常常只能“断数茎,入少盐以啖之”。二十三岁时得知身世,感泣辞母,只身赴南都应天府(今南京)书院,其后直到进士及第,更是过了五年的“人不能堪”的苦读生活。据仲淹《年谱》,仲淹在应天府书院“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宋史》列传第七十三记仲淹这一段时间的生活,与《年谱》所记也大体一致。其实,即使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之后,相当一段时间,他的生活状况也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晚年在《告子弟书》中仲淹回忆这一时期的生活时就谈道:“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而吾亲甘旨未尝充也。”这应该是确实的。天禧元年徙集庆军节度推官离开广德时,仲淹无一点积蓄,只得卖掉唯一的一匹马以充行资。  (选自《范仲淹:忧乐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岳阳天下楼(吕雅贤)

  岳阳楼为岳阳城西门城楼。它屹立洞庭湖畔,枕巴山,瞰洞庭,一派虎踞龙盘之势。岳阳楼自古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因三国时岳州曾设为建昌郡,故又有“三昌古楼”之称。  岳阳楼始建于何时?清以前修志皆谓“莫详其始”。清同治《巴陵县志》始据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巴丘“郡城乃鲁公(肃)所筑”之说,推测“岳阳楼或曰鲁肃阅军楼”。光绪《巴陵县志》从之。后人亦多采此说。但亦有研究者持异议。熊培庚《岳阳天下楼》云:  鲁肃系东吴横江将军,驻守巴丘,自可能筑城楼。但所筑很可能为“谯楼”。周祈《名义考》云:“门上为高楼以望曰谯……古者为楼以望敌阵,兵列于其间,下为门,上为楼,或曰谯门,或曰谯楼也。”当时岳阳地当要冲,需筑谯楼以望水域敌船。且《三国志》载:孙权于“夏四月(赤乌三年)大赦,诏诸郡县治城郭,起谯楼,穿堑发渠,以备盗贼”。鲁肃屯守,正合此形势。故推测说鲁肃始修城楼(谯楼)可,而谓其修阅兵楼则不可。  岳阳楼的扩建、定名和声名远播,始于盛唐张说。张说(667—730),字道济,又字说之,洛阳人。历仕唐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武后时因忤权贵,流配钦州(今广西钦州)。玄宗时,召为中书令,封燕国公,后罢为相州(今河北成安、广*等地)刺史。开元四年(716)贬守岳州。此时张说饱经风霜,年*半百,乃借扩修岳阳楼,以寄情销愁。竣工后,因其在天岳山之南,遂定名为岳阳楼。楼成之后,张说“每与才士登楼赋诗,自尔名著”。不久,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著名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宋庆历四年(1044)滕宗谅谪守巴陵,岳阳楼又为之改观。滕宗谅(991—1047),字子京,河南府(今洛阳)人,与范仲淹同为大中祥符进士,曾擢天章阁待制。因其负才尚气,崇尚改革,故屡遭谪徙。庆历三年,因遭诬陷而被降知岳州。在任三年后,调苏州,卒于任所。滕子京虽愤郁满怀,却励精图治。在岳阳迁建文庙,维修南湖紫荆堤,并筑偃虹堤,以防止洪水冲击岳阳楼。欧阳修写《偃虹堤记》赞之。而他最大的功绩,则是继张说之后又重修了岳阳楼。他以张说为表率,寄情托志于土木之中。故“郡寮禀落成之日,子京云:‘落其成,待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明《岳州府志》)。新楼增其旧制,刻历代名人诗赋于其上,并于楼北建燕公楼,专祀张说。滕子京犹觉不足,以为“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于是请名家作《洞庭晚秋图》,连同亲拟《求记书》一并寄好友范仲淹。范欣然命笔,遂有《岳阳楼记》传颂千古。  岳阳楼后几经兴废,清光绪六年(1880)再建。为三层、四柱、纯木、飞檐,其盔顶为我国古建筑中所少见。现建筑为1983至1984年按历史风貌重修。同时改建了周围“南极潇湘”、“北通巫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四座牌坊,刷新了“怀甫”、“三醉”、“仙梅”三座辅亭。楼内陈设也有所充实。在江南三大名楼中,唯此楼旧貌依然。

  江南三大名楼

  湖北武汉的黄鹤楼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   湖南岳阳的岳阳楼


读岳阳楼记有感 (菁华6篇)(扩展3)

——岳阳楼记教案6篇

  设计思路:

  1、这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导学生自读,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学*目标:

  1、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学*重点:

  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学*和积累文言词汇。

  学*难点:

  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预*任务:

  1、对照课下注释,能翻译全文。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2、课外搜集有关“古仁人”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古往今来,迁客骚人为洞庭湖壮丽的景观书写了浩如烟海的千古绝唱,岳阳楼上更是题满了文人的诗词歌赋。因此,有人说,岳阳楼就是一部文学史,连范仲淹也说“前人之述备矣”,面对前人熠熠生辉的文字,范仲淹没有像李白登临黄鹤楼那样“眼前有景道不得”,而是另辟蹊径,用神来之笔使岳阳楼再放异彩,使《岳阳楼记》从此名于世,传于后。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探讨一纸文章天下传的奥秘吧!

  二、明确学*目标。

  找一生读本节课的学*目标,大家共同明确学*任务。师:本节课的任务比较的重,要想顺利完成任务,就要靠大家肯自学,会合作,大家有没有信心呢?

  师:“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你们知道哪些?学生讨论,多媒体出示。(《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句,小组合作完成译文。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如: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四字短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薄暮冥冥、樯倾楫摧、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把酒临风、喜气洋洋

  3、各小组展示自己翻译课文的成果。(2-6组)对应段落展示,开火车的方式。1组读课文(大家读得很好,虽然没有高歌入云,慷慨激昂,但是大家还是读得很投入,这说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是有一定程度的。)

  四、理清思路,探究主旨。

  1、(1-5)组展示对应段落的段意和文中发现的闪光点。6组展示文章的主旨句。

  明确:

  讨论并归纳: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教师总结:作者叙的是重修岳阳楼的缘起及作记的缘由,描写的是洞庭湖的胜景,晴景,雨景,抒发的是观景的悲喜情感,议论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2、请大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文中哪些句子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与“喜”?他们悲与喜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究竟跟什么有关系呢?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学生稍作思考,立即举手回答)

  学生:概括迁客骚人“悲”的句子有“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概括迁客骚人“喜”的句子有“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迁客骚人的悲与喜的原因是“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的悲与喜的原因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的快乐是在人民快乐之后才快乐啊!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十分准确,看来,同学们对课文理解的程度很好。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到班上交流)

  学生:作者范仲淹是借岳阳楼来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其实,作者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生之志”的誓言。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句话是范仲淹的心语,他想以《岳阳楼记》一文广为人知。

  学生:其实作者想让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先忧后乐”的思想,究其渊源,即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同学们感到很吃惊,唏嘘了一下)大家不要惊讶,我是查阅有关资料的。孟子曾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说法,范仲淹使其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学生热烈鼓掌)

  教师:这位同学能引经据典,见解精辟,很好。同学们还有其他的理解吗?

  学生: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范仲淹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这是他有远大抱负的表现。但是,我觉得他的“忧君”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不过,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仍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教师:同学们对这句话理解全面而又深刻,有一定的思想内涵,敢于陈述自己的思想,希望大家把这种好的学**惯经常用到学*上。其实范仲淹就是一位古仁人,他放下自己来写天下,有一种超脱的济世情怀。古往今来,在我们*,像范仲淹这样的人还有谁呢?请大家谈谈。(学生静静地思考了一下,回答很积极)

  学生:大禹治水的时候,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心中为百姓考虑。

  学生:屈原忧国忧民,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学生: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牧羊的时候,几十年仍手持汉朝旌节。

  学生:明朝顾炎武忧虑国事,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

  学生:孙中山为了让中华民族摆脱封建王朝,奔走呼号,呕心沥血,英年早逝。

  学生:现代歌手丛飞,为了让西部山区的孩子上得起学,竟然贷款捐助,而自己却一贫如洗,乃至得了绝症无钱医治。

  ……

  教师:同学们,大家说得很好。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忧国忧民的英雄人物层出不穷。我们一定要向他们学*,吸取他们的思想精髓,做一个胸怀祖国,心忧天下的当代公民。

  五、品读,析语言。

  教师:范仲淹不愧是一位英明的政治家,他忧国忧民,具有远见的卓识和博大的胸襟,但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岳阳楼记》就是一篇经典之作,以其规范、典雅、精致的语言被世人所喜爱。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地朗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学生边读边划)

  教师:同学们读得不错。根据我们以往的学*经验,品味语言有哪些方法?

  (学生自由说说,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可以从句式的角度来品味,因为课文是骈句和散句的结合,流利畅达、简洁凝练、如珠走盘。

  学生:也可以从音韵方面来品味。因为文章有音乐美,读来润畅,听来清晰。

  学生:还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运用或哲理方面来品味。

  学生:我觉得从词语的运用方面来分析品味也行啊!

  教师:同学们提供了这么多方法,下面让我们就把它运用到实践之中去吧。

  (学生分小组交流3分钟后,再到班上交流)

  学生:我很喜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句话,这组对句由上到下写飞鸟游鱼,用动感十足的画面与上下文的静态美景相映衬,富于趣味。“锦鳞”,指美丽的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说完后同学们热烈鼓掌)

  学生:我最喜欢“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个句子。“阴”“怒”“浊”三字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怒号”运用了拟人,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

  学生:我最喜欢“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这句话。它运用对句,写出了洞庭湖独特、重要的地理位置,同时,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张本。“通”“极”二字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景观和恢弘的气势。

  学生:我尤其喜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这句话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集中展示。当然也包含了对自己的鞭策和对友人的勉励之意味。

  学生:我很喜欢“衔远山,吞长江”这个句子。“衔”和“吞”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湖与山、湖与江的关系,更使静景富于动态美。

  学生:“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最富有诗意,我最喜欢。“浮光跃金”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展现了景物的动态美。“静影沉璧”写的是景物的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两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学生意犹未尽,还想说出自己的感悟)

  教师:同学们不愧是个诗人,对语言有很强领悟力和感受力,老师被你们绝妙的语言深深感动了,希望大家在写作时,学学这样的写法,运用这些经典的句子。

  六、诵读,重积累。

  (学生读读背背这些句子)

  七、课堂小结。

  教师: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做一个个当代的范仲淹吧。下课!

  八、作业设置: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岳阳楼记》的导游词如何?

  板书设计:

  先后叙事:重修岳阳楼作文以记

  天天↓↓

  下下写景:暗、明

  之之抒情:悲、喜

  忧乐↑↑

  而而议论:不以己悲、不以物喜

  忧乐

  附教师下水文:

  游华山

  暑假期间,单位*旅游,正好儿子也放假了,一家三口高高兴兴的跟随大部队一快去了西安一线的“红色旅游区”。风尘仆仆的旅途,虽奔波劳累,但也玩的很快乐。

  旅游的最后一天,就是爬华山。在车上,听导游小姐介绍说:自古华山一条路,山上到处是悬崖峭壁,山路险峻,有的地方笔直向上,只容一个人上下,有的地方成九十度的角度,如果有“恐高症”的人最好不要冒险,有好多女孩子爬上去,就下不来了,蹲在那儿哭,路很狭窄,又不能别人背,只能靠自己的耐性和胆量往下走,看来这些小姐们,哭过后,还要用自己的双脚走下来。

  很多人游华山,视为探险,在险中寻求自信与陶醉。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游华山,好容易鼓足勇气爬上了“苍龙岭”,回头一望,见山路如此险绝,不禁大惊失色,想着这次可能回不去了,于是写了遗书投下山涧。这里的崖壁上就刻有“韩愈投书处”五个大字。这故事很可能是后人编的,但却形象地表达了此境之险。有个八十多岁的老头,登上华山后,大笑韩愈的胆小;也有不少人,慕名而来,但登到险处,胆战心惊,半途而返。华山之险是其特色,它的引人之处,也就在这个“险”字上。我的身体素质很差,听导游这么说华山的险峻,心里就想放弃登山。呆在山脚下等大部队,既不需要汗流浃背,也无险事迭生。即使枉费了那一张爬山的票,也不可惜。无奈,儿子死缠硬磨,非要我陪他爬上山顶,为了给儿子做表率,我和爱人(有恐高症)还是硬着头皮答应孩子的要求。最后,一家三口研究决定:既然来到山脚下,就要尽力去爬。如果中途实在爬不上去了,就原路返回。

  同行者中有三个很胖的同事,害怕爬山吃尽苦头,他们好不犹豫的选择了坐索道上山。还有五个年龄大的同事在华山山脚下等着。不过,这几个老同事都在华山脚下,花了八十元钱,他们和华山的各个险山风景合影了,也不枉此行!我们大部队从华山山脚的玉泉院起步,前者呼,后者应,儿子跑在前面,我和主人也看不见儿子的影子,路又那么险,心里急,一路上嘴里不停的大声喊着儿子的名字,人家说:老子英雄儿好汉来,怎么来到华山,老子落后儿子靠前了。沿山谷,走约二十华里,到达一处叫青柯坪的地方。其东侧有一块大石,刻有“回心石”三字。从这里往上就是华山的险途。这三个字是告诉那些体力不济和胆子小的人,到这里就可以原路返回了。同事们都很有毅力,没有中途返回的。太阳也来凑热闹,高高的挂在哪里,一点情面也不讲,顶着烈日,我们攀一步,再攀一步,再一步。

  大约一个小时零二十分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绝美风景,就在一瞬间照亮了我们的眼睛。好美的华山,云天相接,好似来到九霄云天里,好险的华山,从山顶往下看,山路笔直向下,就像站在井边往下看一样,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的感觉。我一直对自己的身体素质没有自信。今天,我能登上这险峻的华山,看来我的身体还很过硬。可惜的是,登上北峰,主人的恐高症状反应很厉害,不敢再攀登了。主人不敢往山下看,坐在那山顶的石头上休息。儿子很疼他的爸爸,提议坐索道下山。我们一家三口,花了一百五十五元钱,坐索道下山了,体验了一下坐索道的滋味,还是蛮舒服的,就跟坐飞机差不多。

  有些东西光听别人说,自己没有亲身体验是感觉不准的。华山虽险峻,但并不可怕。我对华山的总体印象:华山,在险中让人沉醉。华山,没有桂林山水的风情万种,也没有漓江的“江作清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芬芳,它有的是“雄奇壮美,空旷博大”。华山注定不能与险分割,他们是一个整体,是一幅绝世的画卷,彼此辉映,相互映衬。

  磨破双脚的华山之路,划破双手的铁索链条,令人胆战心惊的笔直的石级,给了多少人一个信念: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华山的险峻时刻提醒登山的人,路在自己的脚下,只有凭借自己才可有“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情勇往直前,风雨兼程,才能创出自己的一片天空;华山的险峻也给登山的人们*添了一种勇气,*添了一丝信念,将坚定的步伐踩的更扎实。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

  3、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是历来受到人们称颂的名文,文章的思想品格光彩照人,文章的语言文字精练优美,有许多好东西值得学*。为理解好这篇文章,先要对本文写作的情况有所了解。下面我对此作点简略的介绍。

  范仲淹是北宋前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官至朝廷的“参知政事”(副宰相)。他在当政期间提出过十条改良政治的措施,包括限制凭借政治特权当官、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严格执行政令等项,他还主张兴修水利以利民生;他为官清廉,关心国计民生,关注边防戒备。范仲淹大力革新政治,却遭到朝中顽固势力的反对,结果,他的改革计划全部告吹,一腔热情付诸东流,后来他不仅被罢免了“参知政事”的官职,还被贬到外地去做地方官。《岳阳楼记》就是他被贬到邓州(今河南邓县)做知州时写的。此后,他又被派去杭州等地任职,最后在赴任途中病死。

  《岳阳楼记》中提到的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考中进士,是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在西北边境任职,率领军民抗击西夏入侵,因受诬告而被贬到岳州任知州(太守)。他重修岳阳楼,致信范仲淹,请范仲淹写篇文章以作纪念。于是,在邓州任上的范仲淹应约撰写了此文。

  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写此文时,正与滕子京有同样的遭遇。

  二、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三、正音(逐段正音,学生会读)

  (1)滕(téng)谪(zhé)属(zhǔ)

  (2)夫(fú)衔(xián)汤汤(shāng)涯(yá)

  晖(huī)骚(sāo)(3)霪(yín)

  (3)霏(fēi)号(háo)樯(qiáng)jí)

  (4)谗(chán)鸥(ōu)芷(zhǐ)

  (5)汀(tīng)郁(yù)怡(yí)

  (6)噫(yī)嗟夫(juēfǘ)

  四、学生各自诵读课文一遍

  五、学生朗读叫两名学生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把字音、节奏读准确。朗读毕,讲评之。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初步领会文章内容。

  2弄懂第1—3段的句意、段意,把自己对段意的理解写在笔记本上。文中有不懂之处划上记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疏通第一段

  1、叫一名学生朗读第一段

  朗读前先提出要求:同学们在明白本段句意后回答“第一段记述什么事?写了岳阳楼的什么?”

  2、词语、句子:“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谪”:贬谪,降官。“守”:掌管,这里指作州郡的长官。“越”:于,到。“明年”:第二年。“通”:畅通,顺当。“和”:和顺,谐和。“百废具兴”:各种应办之事全部兴办起来;“具”,通假“俱”,皆,全;“兴”,兴起。“乃”:于是。“旧制”:原有的规模;“制”,式样。“于”:在。“属”:通假“嘱”,托付。“以”:而。“之”:它,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3、内容提问一第一段记述什么事?写了岳阳楼的什么?

  讲解第一段记述作者撰写此文的缘由:应滕子京的托付而撰写。这段写岳阳楼的重修、增制。

  提问二这段为什么先写滕子京被贬谪降任以及他到任后卓有政绩?

  讲解:作者特意先写滕子京被贬谪降任,这不仅是在记述此一事,更是暗写自己内心对此之愤懑不*;写滕子京到任后短期内就卓有政绩,表明了作者深怀情谊对朋友称誉,慰勉。

  从全文看,先记述此一事与后面的抒情议论有关系。若无此,后文之抒情议论会显得徒然无由。

  二、疏通第2段

  1、叫一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朗读前提出要求:同学们在明白本段句意后回答“第二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

  2、词语:“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夫”:指示代词,那。“胜状”:佳景;“胜”,事物优越美好的叫胜;“状”,景色。“一”:全。“衔”:含,包含。“浩浩”;水势盛大。“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横”:充溢,意为广阔。“涯”:边际。“晖”:日光,这里意为阳光照耀。“阴”:暗,指天色昏暗。“气象”:自然景色。“则”:乃是。“大观”:壮观,雄伟的景象;“观”,景色象。“备”:完全,详尽。“然则”:既然这样,那么。“通”:到达。“极”:穷尽,这里意为直到。“迁客”:降职外调的官吏。“骚人”:诗人,这里指失意的诗人。“于”:在。“物”:自然景物。“得无”:能不。

  3、内容

  提问第二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

  讲解:第二段描写登上岳阳楼看到的壮阔湖景,提出一个看法。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大观也。”描写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洞庭湖中的壮丽景色。那宽广无边的洞庭湖,包含远山,吞容长江,湖水浩浩荡荡,漫汗无涯,早晨阳光照耀,傍晚云翳笼罩,万般景色,美不胜收。②“前人之述备矣……得无异乎?”即景出意,提出看法,领起后文。“唐贤今人”登临岳阳楼,观赏湖景,吟诗作赋,已是篇什丰盛,描绘详尽;然而,负屈被贬的官员,坎坷失意的诗人,登楼观览这“气象万千”的湖景,能不自有感触,别出新章吗?这就引出文章后面的内容。

  三、疏通第3段

  1、全班同学齐读第三段

  齐读前提出要求:同学们明白句意后回答“第三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这段的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2、词语、句子:“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若夫”:连词,用在一段的开头,引起论述,可译为“像那”。“霪”:久雨。“霏霏”:雨雪纷飞的样子。“开”:舒展,这里指天放晴。“阴风”:阴惨惨的风。“号”:放声长鸣。“浊浪”:浑浊的浪涛。“排空”:凌空,冲向天空;“排”,推,冲击。“耀”:光辉。“潜”:隐藏。“樯”:船桅。“楫”:船桨。“摧”:摧折。“薄暮”:傍晚;“薄”,迫*,靠*。“冥冥”:晦暗。“斯”:这。“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则”:就。“去”:离开。“国”:国都。“忧”:担心。“谗”:说别人的坏话,这里指谗言诬陷。“讥”:非议,诋毁。“萧然”:萧瑟凄凉的样子。“感极”:伤感到极点。“者”:……的情况,它的定语是“去国怀乡……感极而悲。”

  3、内容

  提问第三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这段的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讲解:第三段描写湖上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以及“迁人骚客”登楼睹此的伤感心情,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霪雨霏霏……虎啸猿啼。”描写久雨阴晦,洞庭湖上风疾浪翻,满目萧瑟凄凉的景象。②“登斯楼也……而悲者矣。”描写“迁人骚客”临此景而生伤感之情。

  这段所写是上段所言“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一种情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1—3段。

  2弄懂第4—6段的句意、段意,把自己对段意的理解写在笔记本上,有不懂之处划上记号。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所留的背诵作业

  1、叫两名学生背诵。背诵毕作讲评。

  2、叫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听写板书以下词语:“百废具兴”、“衔(远山)“朝晖夕阴”、“霪雨霏霏”、“樯倾楫摧”、“薄幕冥冥”、“忧谗畏讥”。

  3、叫一名学生解释以上听写的词语

  二、进解课文第4—6段

  <一>疏通第4段

  1、叫一名学生朗读第四段

  朗读前提出要求:明白句意后回答“第四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本段内容与前文有何联系?”

  2、词语、句子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至若”:连词,表示另提一事,可译为“至于”,“又如”。“和”:温和,和煦。“景”:日光。“惊”:震惊,这里指波浪翻腾。“上下天光”:上面的天色,下面的湖光;“光”,景色。“一”:全。“锦鳞”:美丽的鱼儿;“鳞”,借代鱼。“芷”:一种香草。“汀”:小洲。“郁郁”:浓郁,形容芳香。“青青”:形容茂盛。“而”:连词,顺接。“或”:有时。“长烟”:指空中的云雾。“一空”:完全消散。“浮光”:浮动的水面的月光。“跃金”:闪着金光。“静影”:倒映在湖水中的静静的月影。“沉璧”:形容水中的月影像沉在湖中的一块白玉;“璧”:*圆形的玉。“何极”:哪有穷尽。“心旷神怡”:心情畅快;“旷”,开朗,“怡”:和悦,愉快。“偕”:一起。“把”:持,端。“临”;面对“洋洋”:得意喜乐的样子。

  3、内容提问第四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本段的内容与前文有何联系?

  讲解:第四段写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象以及“迁人骚客”登楼览之的喜悦心情。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至若春和景明……此乐何极!”描写春光明媚,春风和煦,洞庭湖中一派明丽动人的景象。②“登斯楼也……其喜洋洋者矣。”描写“迁人骚客”临此景而心旷神怡,陶然而乐之情。

  这段所写是前文所言“……得无异乎”的另一种情况。

  <二>疏通第5段

  1、全班同学齐读第五段

  齐读前提出要求:明白句意后回答“第五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这段的内容为什么极为重要?”

  2、词语、句子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嗟夫”:表示感叹。“求”:探求。“仁人”:品德高尚的人。“或”:或许。“

  为”:作,这里指心理活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悲伤喜悦,不因为个人处境的好坏而喜悦悲伤;这两句运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方法;“以”,因为。“居”:处于,位于。“庙堂之高”:朝廷中的高位;“庙堂”,宗庙明堂,指朝廷。“处江湖之远”:指被贬谪到边远地方作地方官。“是”:这。“进”:指在朝中作官。“亦”:也。“退”:指失位退处江湖。“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其”:大概。“必”:一定。“先”:先于,前于。“天下”:指天下的人。“后”:后于。“噫”:表示感叹。“微”:非,不是。“斯人”:这样的人;“斯”,此。“吾谁与归”:我和谁同道呢?“谁与”,与谁,介宾结构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归”,归聚,同道。

  3、内容

  提问第五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这段的内容为什么极为重要?

  讲解第五段直抒作者胸臆,砥砺友人同道。作者明言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以“古仁人”为楷模,忧国忧民),表露其博大襟怀、坚强意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嗟夫……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展示“古仁人”的高尚坚毅的思想品格。②“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明示志向,砥砺友人。

  这段的内容极为重要,全文主旨在此。前文言“迁人骚客”之悲,之喜,是为了与本段所言“古仁人之心”作对比,以更加鲜明地肯定本段表明的以“古仁人”为楷范的诚笃主张与坚定志向。

  <三>疏通第6段: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讲解最后注明撰文的时间。“时”:时候,时间。

  三布置作业

  设计思路:

  1、这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导学生自读,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学*目标:

  1、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学*重点:

  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学*和积累文言词汇。

  学*难点:

  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预*任务:

  1、对照课下注释,能翻译全文。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2、课外搜集有关“古仁人”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古往今来,迁客骚人为洞庭湖壮丽的景观书写了浩如烟海的千古绝唱,岳阳楼上更是题满了文人的诗词歌赋。因此,有人说,岳阳楼就是一部文学史,连范仲淹也说“前人之述备矣”,面对前人熠熠生辉的文字,范仲淹没有像李白登临黄鹤楼那样“眼前有景道不得”,而是另辟蹊径,用神来之笔使岳阳楼再放异彩,使《岳阳楼记》从此名于世,传于后。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探讨一纸文章天下传的奥秘吧!

  二、明确学*目标。

  找一生读本节课的学*目标,大家共同明确学*任务。师:本节课的任务比较的重,要想顺利完成任务,就要靠大家肯自学,会合作,大家有没有信心呢?

  师:“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你们知道哪些?学生讨论,多媒体出示。(《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句,小组合作完成译文。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如: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四字短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薄暮冥冥、樯倾楫摧、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把酒临风、喜气洋洋

  3、各小组展示自己翻译课文的成果。(2-6组)对应段落展示,开火车的方式。1组读课文(大家读得很好,虽然没有高歌入云,慷慨激昂,但是大家还是读得很投入,这说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是有一定程度的。)

  四、理清思路,探究主旨。

  1、(1-5)组展示对应段落的段意和文中发现的闪光点。6组展示文章的主旨句。

  明确:

  讨论并归纳: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教师总结:作者叙的是重修岳阳楼的缘起及作记的缘由,描写的是洞庭湖的胜景,晴景,雨景,抒发的是观景的悲喜情感,议论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2、请大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文中哪些句子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与“喜”?他们悲与喜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究竟跟什么有关系呢?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学生稍作思考,立即举手回答)

  学生:概括迁客骚人“悲”的句子有“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概括迁客骚人“喜”的句子有“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迁客骚人的悲与喜的原因是“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的悲与喜的原因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的快乐是在人民快乐之后才快乐啊!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十分准确,看来,同学们对课文理解的程度很好。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到班上交流)

  学生:作者范仲淹是借岳阳楼来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其实,作者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生之志”的誓言。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句话是范仲淹的心语,他想以《岳阳楼记》一文广为人知。

  学生:其实作者想让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先忧后乐”的思想,究其渊源,即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同学们感到很吃惊,唏嘘了一下)大家不要惊讶,我是查阅有关资料的。孟子曾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说法,范仲淹使其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学生热烈鼓掌)

  教师:这位同学能引经据典,见解精辟,很好。同学们还有其他的理解吗?

  学生: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范仲淹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这是他有远大抱负的表现。但是,我觉得他的“忧君”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不过,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仍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教师:同学们对这句话理解全面而又深刻,有一定的思想内涵,敢于陈述自己的思想,希望大家把这种好的学**惯经常用到学*上。其实范仲淹就是一位古仁人,他放下自己来写天下,有一种超脱的济世情怀。古往今来,在我们*,像范仲淹这样的人还有谁呢?请大家谈谈。(学生静静地思考了一下,回答很积极)

  学生:大禹治水的时候,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心中为百姓考虑。

  学生:屈原忧国忧民,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学生: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牧羊的时候,几十年仍手持汉朝旌节。

  学生:明朝顾炎武忧虑国事,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

  学生:孙中山为了让中华民族摆脱封建王朝,奔走呼号,呕心沥血,英年早逝。

  学生:现代歌手丛飞,为了让西部山区的孩子上得起学,竟然贷款捐助,而自己却一贫如洗,乃至得了绝症无钱医治。

  ……

  教师:同学们,大家说得很好。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忧国忧民的英雄人物层出不穷。我们一定要向他们学*,吸取他们的思想精髓,做一个胸怀祖国,心忧天下的当代公民。

  五、品读,析语言。

  教师:范仲淹不愧是一位英明的政治家,他忧国忧民,具有远见的卓识和博大的胸襟,但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岳阳楼记》就是一篇经典之作,以其规范、典雅、精致的语言被世人所喜爱。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地朗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学生边读边划)

  教师:同学们读得不错。根据我们以往的学*经验,品味语言有哪些方法?

  (学生自由说说,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可以从句式的角度来品味,因为课文是骈句和散句的结合,流利畅达、简洁凝练、如珠走盘。

  学生:也可以从音韵方面来品味。因为文章有音乐美,读来润畅,听来清晰。

  学生:还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运用或哲理方面来品味。

  学生:我觉得从词语的运用方面来分析品味也行啊!

  教师:同学们提供了这么多方法,下面让我们就把它运用到实践之中去吧。

  (学生分小组交流3分钟后,再到班上交流)

  学生:我很喜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句话,这组对句由上到下写飞鸟游鱼,用动感十足的画面与上下文的静态美景相映衬,富于趣味。“锦鳞”,指美丽的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说完后同学们热烈鼓掌)

  学生:我最喜欢“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个句子。“阴”“怒”“浊”三字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怒号”运用了拟人,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

  学生:我最喜欢“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这句话。它运用对句,写出了洞庭湖独特、重要的地理位置,同时,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张本。“通”“极”二字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景观和恢弘的气势。

  学生:我尤其喜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这句话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集中展示。当然也包含了对自己的鞭策和对友人的勉励之意味。

  学生:我很喜欢“衔远山,吞长江”这个句子。“衔”和“吞”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湖与山、湖与江的关系,更使静景富于动态美。

  学生:“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最富有诗意,我最喜欢。“浮光跃金”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展现了景物的动态美。“静影沉璧”写的是景物的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两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学生意犹未尽,还想说出自己的感悟)

  教师:同学们不愧是个诗人,对语言有很强领悟力和感受力,老师被你们绝妙的语言深深感动了,希望大家在写作时,学学这样的写法,运用这些经典的句子。

  六、诵读,重积累。

  (学生读读背背这些句子)

  七、课堂小结。

  教师: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做一个个当代的范仲淹吧。下课!

  八、作业设置: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岳阳楼记》的导游词如何?

  板书设计:

  先后叙事:重修岳阳楼作文以记

  天天↓↓

  下下写景:暗、明

  之之抒情:悲、喜

  忧乐↑↑

  而而议论:不以己悲、不以物喜

  忧乐

  附教师下水文:

  游华山

  暑假期间,单位*旅游,正好儿子也放假了,一家三口高高兴兴的跟随大部队一快去了西安一线的“红色旅游区”。风尘仆仆的旅途,虽奔波劳累,但也玩的很快乐。

  旅游的最后一天,就是爬华山。在车上,听导游小姐介绍说:自古华山一条路,山上到处是悬崖峭壁,山路险峻,有的地方笔直向上,只容一个人上下,有的地方成九十度的角度,如果有“恐高症”的人最好不要冒险,有好多女孩子爬上去,就下不来了,蹲在那儿哭,路很狭窄,又不能别人背,只能靠自己的耐性和胆量往下走,看来这些小姐们,哭过后,还要用自己的双脚走下来。

  很多人游华山,视为探险,在险中寻求自信与陶醉。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游华山,好容易鼓足勇气爬上了“苍龙岭”,回头一望,见山路如此险绝,不禁大惊失色,想着这次可能回不去了,于是写了遗书投下山涧。这里的崖壁上就刻有“韩愈投书处”五个大字。这故事很可能是后人编的,但却形象地表达了此境之险。有个八十多岁的老头,登上华山后,大笑韩愈的胆小;也有不少人,慕名而来,但登到险处,胆战心惊,半途而返。华山之险是其特色,它的引人之处,也就在这个“险”字上。我的身体素质很差,听导游这么说华山的险峻,心里就想放弃登山。呆在山脚下等大部队,既不需要汗流浃背,也无险事迭生。即使枉费了那一张爬山的票,也不可惜。无奈,儿子死缠硬磨,非要我陪他爬上山顶,为了给儿子做表率,我和爱人(有恐高症)还是硬着头皮答应孩子的要求。最后,一家三口研究决定:既然来到山脚下,就要尽力去爬。如果中途实在爬不上去了,就原路返回。

  同行者中有三个很胖的同事,害怕爬山吃尽苦头,他们好不犹豫的选择了坐索道上山。还有五个年龄大的同事在华山山脚下等着。不过,这几个老同事都在华山脚下,花了八十元钱,他们和华山的各个险山风景合影了,也不枉此行!我们大部队从华山山脚的玉泉院起步,前者呼,后者应,儿子跑在前面,我和主人也看不见儿子的影子,路又那么险,心里急,一路上嘴里不停的大声喊着儿子的名字,人家说:老子英雄儿好汉来,怎么来到华山,老子落后儿子靠前了。沿山谷,走约二十华里,到达一处叫青柯坪的地方。其东侧有一块大石,刻有“回心石”三字。从这里往上就是华山的险途。这三个字是告诉那些体力不济和胆子小的人,到这里就可以原路返回了。同事们都很有毅力,没有中途返回的。太阳也来凑热闹,高高的挂在哪里,一点情面也不讲,顶着烈日,我们攀一步,再攀一步,再一步。

  大约一个小时零二十分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绝美风景,就在一瞬间照亮了我们的眼睛。好美的华山,云天相接,好似来到九霄云天里,好险的华山,从山顶往下看,山路笔直向下,就像站在井边往下看一样,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的感觉。我一直对自己的身体素质没有自信。今天,我能登上这险峻的华山,看来我的身体还很过硬。可惜的是,登上北峰,主人的恐高症状反应很厉害,不敢再攀登了。主人不敢往山下看,坐在那山顶的石头上休息。儿子很疼他的爸爸,提议坐索道下山。我们一家三口,花了一百五十五元钱,坐索道下山了,体验了一下坐索道的滋味,还是蛮舒服的,就跟坐飞机差不多。

  有些东西光听别人说,自己没有亲身体验是感觉不准的。华山虽险峻,但并不可怕。我对华山的总体印象:华山,在险中让人沉醉。华山,没有桂林山水的风情万种,也没有漓江的“江作清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芬芳,它有的是“雄奇壮美,空旷博大”。华山注定不能与险分割,他们是一个整体,是一幅绝世的画卷,彼此辉映,相互映衬。

  磨破双脚的华山之路,划破双手的铁索链条,令人胆战心惊的笔直的石级,给了多少人一个信念: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华山的险峻时刻提醒登山的人,路在自己的脚下,只有凭借自己才可有“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情勇往直前,风雨兼程,才能创出自己的一片天空;华山的险峻也给登山的人们*添了一种勇气,*添了一丝信念,将坚定的步伐踩的更扎实。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本文由叙事而写景,由写景而议论,进而点明主旨的写法;

  3、理解、评价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4、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教学难点】

  理解、评价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坐落在江苏吴县的范氏山庄,正殿中范仲淹塑像上方的匾上写有四个大字:济世良相。范仲淹入则为相,出则为将,曾带兵守边,是一位将相全才。然而他的战功、政绩并不为一般人所熟悉,而他留给后人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激励后人不要计较个人得失,努力为人民为国家作出贡献,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二、作者及滕子京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文正是他死后封给他的谥号。

  在朝廷做官时,多次上书议论国政,要求改革时弊,任副宰相时曾针对当时的政治时弊,提出了十条改革意见,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吏治,推选法制,减轻徭役等,并先后颁布了具体的方案。但不久,推行受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不幸被贬到邓州做太守。《岳阳楼记》就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的邀请而写。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的进士,两人的友谊也从此开始。滕子京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由于范的推荐,滕在泾州做知守,再在庆州做知守,在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16万贯,终于被贬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担心他惹出祸来,便借“作文”之机,写出自己的理想,以规劝好友。

  三、诵读

  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分组按要求诵读:

  诵读叙述写作缘由的段落(第1段,标志性句子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诵读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第2段,“衔远山……气象万千”;标志性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指代什么?)

  诵读描写阴雨天气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若夫淫雨霏霏……虎啸猿啼”)

  诵读描写天晴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至若春和景明……此乐何极”)

  诵读描写由阴雨天引发的情绪句子(“登斯楼也……”)

  诵读抒写天晴时喜悦心情的句子(“登斯楼也……”)

  诵读议论抒怀段(标志性词语:“嗟夫”)

  3、齐读全文。

  四、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五、课堂练*

  1、各种形式的诵读。

  2、在教师指导下整理重点词、句:

  通假字:具通俱,都的意思;属通嘱,嘱咐的意思。

  重点实词:谪、胜状(胜景)、大观、际、涯、备、汤汤、迁客、骚人、薄(日薄西山)、去、国、偕(白头偕老)庙堂、微、进、退

  虚词:然则、若夫、至若、或、是

  句式:吾谁与归?(倒装句,宾语前置)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倒装名,定语后置)

  成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心旷神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揣摩文章思路

  一、揣摩写作意图

  结合有关资料,再次明确本文的写作意图。

  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来规劝好友滕子京,希望滕子京能和自己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无论“居庙堂”还是“处江湖”都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揣摩构思特点

  基于以上写作意图,文章采用起笔于记,落脚于理,融说理于记事、状物、抒情之中的思路,不露痕迹地达到了规劝的目的。

  三、探究思考

  第一段的叙述交待了什么内容?属详写还是略写?

  (写作缘由,包括时间、滕的遭遇与政绩、重修盛况、由于不是重点,写得异常简洁,如写滕子京的政绩就只用了八个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第二段写洞庭湖壮观的景象,哪两个词能表现这层意思?具体写景的句子是哪些?

  (胜景、大观;“衔远山……气象万千”)

  “前人之述备矣”怎样理解?与第一段哪里照应?

  (与“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照应)补充孟浩然、李白、杜甫的诗句。

  第二段中起过渡作用的是哪一句?其中哪个词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切入点?过渡启下引出了哪些文段?

  (用设问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过渡,引出了第三、四段,其中“异”字可以作为理解本文的切入点)

  第三、四段分别写了什么情况下洞庭湖的景色?由这不同的景色又产生了怎样的情?这两段的结构有何共同之处?

  (三段由“淫雨霏霏”天气状况下萧条凄凉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悲;四段由“春和景明”天气状况下明媚怡人的景色道出迁客骚人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喜;两段都是先写景,后抒情。)

  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什么?“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地方是什么?

  (“二者”指因“阴”而“悲”和因“晴”而“喜”这两种心情。而古仁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正面说法是什么?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读岳阳楼记有感 (菁华6篇)(扩展4)

——岳阳楼记读后感6篇

  伴随一篇文章成长,这也许是很不容易的。自然读书时要读这篇文章,那是因为这篇文章被选入了课文,考试要考,非得要读。后来从学校出来又走上讲台,巧的是自己还教中学《语文》,这样这篇《岳阳楼记》便伴随我一生了,甚至教着教着就老了。早年教书的时候,用的《语文》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有《醉翁记》和《岳阳楼记》,后来改用了语文出版社编的教材,以为这两篇“记”文不一定选入了,结果还是被选入了课本,这样与《岳阳楼记》,便结下了“深仇大恨”,差不多每一年都要教上一遍《岳阳楼记》。这不现在还要写点《岳阳楼记》的文字,真是“冤家路窄”啊!

  甲、中学时读《岳阳楼记》,“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少年的时候有远大的理想,自然这样一篇古代的“记”文是不在话下的。那时候自己就想说不定我长大了,能写比这好的“记”文呢。开始交待了作者写记文的原因,是因为朋友滕子京重修了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点歌功颂德的文字,这位范老先生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便写了阴雨天在岳阳楼上的心情:“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写晴朗的时候:“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结尾还教我们要有自己的忧乐观,这点内容还千古文章呢,这只能说明古人的文化素养不高,写不出好文章而已。将来的好文章要靠我辈来创作了。

  那时的我们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是古人水*差,是自己人生阅历少,对古人认识不到位,不深刻,而犯了狂妄症的毛病。

  乙、而立之年读《岳阳缕记》,“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后来为了实现自己要超越古人的夙愿,自己就拚老命地写一些东西。因为那时候正是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期,*刚刚结束,文学突然吃香起来。文学青年是一个最热眼,最被追捧的'年代,我便在滇西北深山谷里一面教《岳阳楼记》,一面拿起手中的笔,要像范老先生一样,留下点东西。然而一篇篇拙劣的文字寄出去,大部份都是泥牛入海,少部份有了那时候所谓的铅字退稿信:“谢谢您的来稿,还未达到发表水*,请继续给我们惠寄新作!”

  有时候实在写得太多,还是不能发表,便在心底埋怨那些编辑的有眼无珠。后来再教学《岳阳楼记》时,才感悟到范老先生对人生的透彻理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老先生旷达心胸确实令人敬佩得不得了,人生的得失是不要去计较的,也不为了某个目的而处心积虑,不择手段地去实现。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完成自己能完成的事情就行。

  丙、不惑之年读《岳阳楼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来也没有强求自己去写像范老先生那样伟大的作品,而是切合自己工作实际地抒发点感想也就行了。慢慢地有的编辑便主动跟我联系,说某篇东西有点价值了,再怎么处理一下就会更完美,慢慢地我的一些蹩脚的东西也就堂而皇之地登在某个报纸和期刊上了。

  这时再重读《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是的人生不计较一时身份地位,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只要我们不论在那里,心里都想着为人类做点事情,都想着能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不说推动人类向前发展,也想着尽上自己的一份能力。就像滕子京一样,能够重修一下岳阳楼也是可以的。不要非去逼迫自己要有多大作为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是我对范老先生崇拜得五体投地的地方了,他不仅规劝了当时心情苦闷的滕子京,也将后世所有的来人都规劝下来了。文学的精要就是在不经意间,劝化了所有的世人。

  丁、知天命之年读《岳阳楼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觉得什么都将过去,只有保持一份乐观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

  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才知道人生确实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不容易的,但做到了这一点,说明人生也就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家有万间,一夜仅睡一床而已;家有万担粮,一日仅三餐罢了。”过多的追求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古谚曰:“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还是让我们像范老先生说的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吧,有了这样的一种豁达和追求,人生没有愈越不过的门槛。

  《岳阳楼记》无愧一篇名作。篇幅不长,文字凝练,写景浩然大器,抒情荡人心魄。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自白则更为历代仁人志士所尊崇。可是我更为喜欢的则是作者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述,那“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宏大气势,让人顿然活力澎湃,心志飞扬;而读罢“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你又不能不思绪绵绵,浮想连篇;“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真能令你义气风发,恨不能立即至身其境,把酒临风,畅舒情怀。真可谓情景交融,浑然天成。但真正让我有感而发的尚不在此,而在作者对这不一样的情景引人产生的不一样感受所发出的嗟叹:“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其实,人本就是在性情的起伏动荡中不断成长的,这一点连上帝都无可奈何。创立这个世界时,上帝把一切都给人类安排好了,但就是不赋予人类性情。但亚当、夏娃还是在上帝的无奈之中,偷吃了伊甸园的“分辩善恶果”,而使人有了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本性。这是一个神话。但人类情感的多样性却是不可否认的,而触景生情是人类丰富情感的最基本的体现,这一点确是客观的。朋友说我是一个性情中人,无论工作上,还是生活中。我丝毫都不否认,或一时的心烦郁闷,或一事的洋洋自得,又或常常发出的激愤,再或时而生出的踌躇谩志,就像我在我的博文中所表现出的一样。所以,我不倾向作者所谓的“古仁人之心,”而更期望做一个随性人,何苦要“进亦忧,退亦忧”。

  当然,这并不是说作者的人生自白不适于现实环境。人自然是要有梦想、有信仰的,异常是我们的领导干部确实需要文中所表的要能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要忧国、忧民、忧天下。但梦想和信仰,并不仿碍人的性情的发泄。*曾在革命战争困难的时期,谆谆告戒全党:“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看到光明,提高我们的勇气。”人是多样性的,情感也是多样性的,忧中要有感受喜的热情,喜中也要有发现忧的意识。这似乎有点类似《易经》中所谓“内方外圆”的道理。

  而作为一个普通人,则更不能非要强求自我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仁人之心,胸怀远大,十分人能有。非要去强求,就不能不生出这样那样的毛病来。当喜则喜,当怒则怒,有感就发,有忧就泄,天下之忧非汝能解,而天下之乐汝当可尽享。但随性不等于无度,越界了,倒反会为己招忧。

  说来说去,似乎还是没有说清。但这事本来就不太好说清楚,有时想来,做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人,整日里“鸡犬相闻,往来种作,怡然自乐”,倒也不失为一种享受。但现今这事,已无此境界可寻。所以,何仿就去做个随性人,似乎更加丰富一些。

  我没有到过岳阳楼,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却早已使我心向往之。透过《岳阳楼记》酣畅淋漓的文笔,那临江的春色,秀美的风光,八百里洞庭的浩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欢愉,彷佛尽收眼底,如临其境。“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我真切地感受到,范仲淹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正是自然界万类霜天竞自由,天人合一的和谐欢畅,是荣辱皆忘的博爱与奉献,是社稷民生的繁荣与*和。看如今,党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更加重视环境建设与保护,归根结底是为了全体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

  居安思危,忧国忧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几十年的仕途生涯中,范仲淹始终坚持以造福天下苍生为己任,为黎民百姓谋福祉。他为官清政廉洁,体恤民生疾苦,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但不改青云之志。个人的荣辱得失,他一直置之度外,虽穷困潦倒,其心系天下社稷的胸襟、超然物外的洒脱,忧国忧民的情操,像一面镜子,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令人敬仰。

  自强不息,奋斗不止,范仲淹终其一生践行自己的崇高理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这神圣的使命感与荣辱观,如今已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无价之宝。理想,是一面旗帜,有了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一定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久久地凝视着范仲淹墓碑上那渐渐模糊的`字迹,咀嚼范公留给我们的《岳阳楼记》,一任自己的思绪飘得很远、很远。我想,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应该是值得我们当代青年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前不见古人,使我们怆然涕下。自古迁客骚人多会于岳阳楼。我们无法再现当年的景象,留给我们的是一些深深的遗憾与无尽的思考。

  岳阳楼雄伟壮观,洞庭湖南极潇湖,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有着街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的雄伟,有着朝晖夕阴的无穷变化,再加上迁客骚人华丽诗篇与万船感慨,使得岳阳楼更加神秘。

  历史已经过去,当我们五次回忆历史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滕子京,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少年不识愁滋味”人生有着升起的辉煌,也有着坠落的遗憾。于是滕子京遭贬而你又受牵连,但你并没有消沉,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的遭遇令人悲叹,真是“却道无凉好个秋”。或许辛弃疾也与你一样“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壮岁族旗拥万夫”。但最后也只有“却将万字*戎策,换得邻家种树节”的遗憾与无奈。《美芹十论》、《九议》也随之成为历史泛黄的一页而后十六十年则让人顿觉悲哀。

  或许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你,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于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了你无畏的誓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了你的人生态度。你的精神、品质永远活在后人心中,你也因此得到了永恒。相信若干年后仍然能够听到你那豪迈的壮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出自北宋范仲淹笔下《岳阳楼记》的一句名言,意为“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范仲淹被贬出京,面对万顷洞庭,把个人“宠辱偕忘”,这是多少仁人志士慷慨激吊的感慨,是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的体现,也表现出他高尚的爱国情操。

  苏武牧羊,历尽千辛万苦。忍辱负重为什么?还不是因为苏武胸怀为国分忧、为国持节的`信念,才不顾个人悲惨的境地。他那种博大胸怀值得子子孙孙发扬广大。

  社会发展了,历史背景不同了,但“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为人类美好理想在先,以苦为乐”的人生观,仍是我们民族的主旋律,也仍是我们青年一代的理想。

  一代伟人*在国事危殆,外侮日亟的情况下,从小就树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他以天下为己任,甘心为“面壁十年图破壁”,把自己的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起,为国为民奋斗—生,赢得了人民的敬仰和爱戴。

  今天,祖国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现代化的美好生活向我们每个人招手,而孔繁森却毅然抛开繁华都市,奔赴祖国那块贫瘠的土地,心甘情愿地向这块土地洒去一腔热血,他是我们新时代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典范。为了藏族同胞,他可以取消回家探亲,可以把自己的工资送给藏族老大娘,其至可以不顾自己的病痛,为了那一方水土,为那里的同胞,他把有限的生命化为无限的精神动力。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无憾。

  今天,我们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言,就是要以天下为先,以人民为先,不为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不为一点挫折而垂头丧气,我们只有勇敢地肩负起民族振兴的担子,才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明天!

  说起《岳阳楼记》诞生,实乃文坛的一段佳话。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谪任巴陵知府,第二年集资重修岳阳楼,考虑到“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钜卿者不成著”,于是他想到自己好友范仲淹。六月,他写了一封《求记信》,同时附有一幅《洞庭晚秋图》,请范仲淹为之作记。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北宋中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生之志”的志向,欧阳修给他写的墓碑文也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接到滕子京的《求记信》,正值他被贬邓州(今河南南阳),陷入人生最低谷的时候。

  这天是公元1046年9月14日。吃过晚饭,范仲淹令人将《洞庭晚秋图》高高挂起,他要仔细品读一番,好好构思这篇文章。秋风**,月光如水。凝神壮美的画图,他仿佛神游物外,越长江,入洞庭,登临送目,心与景汇。

  神游物外,他想了些什么呢?

  也许是那一碗米粥分为四块果腹两餐的艰辛童年?或许是长达五年和衣而卧的求学岁月?抑或是眼下仕途坎坷、一贬再贬的屈辱处境?

  应该不会。因为这不合他的性格,而且书有佐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他终身奉行的操守。

  登临送目,他看到些什么?

  是先秦诸子或乘车、或骑驴为济世救民奔走呼号的忙碌?或是屈原策杖行吟、抱屈投江的悲壮?还是杜甫徒唤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

  都有可能。因为见贤思齐是他的行为准则。记中所说“余尝求古仁人之心”就是确证。

  心与景汇,他或许听到了什么?

  是孔夫子执着不悔的“君子忧道不忧贫”信念?或者是孟子矢志不渝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念?还是屈原“哀民生之多艰”,至死都不放弃的“民生各有所乐”追求?抑或是杜甫“穷年忧黎元”,但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开颜”,自己纵使“受冻死亦足”的誓言?

  一定是这样的。因为“仁者”的济世情怀,一直是他孜孜追求的人生理想。记中不是清楚记述了他对“异于二者之为”高尚行为的苦苦追寻吗?

  但是,更可能的实际情况是,他也许什么也没见,什么也没想,什么也没听见。此刻他的心中,只有忧乐两字关情。融入血脉的信念,埋藏日久,体念日深,笔走龙蛇,不过一吐为快而已。但见他,身微倾,轻拈笔,伏案疾书,叠彩华章在笔端涌流,跃然纸上。

  凝望着重彩塑金的雕屏,我仿佛听到自己的心跳声,一种敬意,一股激情在胸中搏动。

  《岳阳楼记》区区368字,开篇先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状,交代作《岳阳楼记》的缘由。继而由岳阳楼大观过渡到览物之情,浓笔重彩描绘洞庭湖阴晴变幻的不同景色,分写览物而悲、览物而喜的不同心境。最后通过与“古仁人之心”相比照,正面抒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千百年来,《岳阳楼记》以其立意高远、写景雄奇、抒情真切而传诵千古。它所阐述的人文理想,几乎升华为普遍的道德规范,成为激励历代志士仁人取之不竭的精神力量源泉。

  临胜境读华章,滋味果然大不相同。沉吟间,忽听身旁轻声叹言:“读《岳阳楼记》,人人争说忧乐观,依我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值得探求。”

  这话让我砰然心动:“这是谁呀?说我哩!”抬头循声望去,是校长。只见他两眼笑得眯成一条缝,意味深长地望着我,那神情明明白白是传递着一个问号。

  对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之所属唯有天下苍生。这是无我的境界,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前提。我茅塞顿开,忽然悟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一种摒个人成败得失、荣辱毁誉于度外,以天下为己任,济苍生、安社稷的胸怀;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一种忧民、忧国、忧天下的爱国主义、济世情怀;


读岳阳楼记有感 (菁华6篇)(扩展5)

——《岳阳楼记》说课稿 (菁华5篇)

  一、【教材说明

  本节课选自“苏教课标版教材”初中语文第五册第20课。

  二、【教学与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学*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学*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过程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本文所表达作者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的含义。

  2、培养学生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3、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四、【本节课设计思路

  1、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试图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通过配乐朗读欣赏、学生自读等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学*本文。

  3、教学时间安排三课时,其中第一课时通过与地理学科的整合,引入“洞庭湖”、“岳阳楼”地理位置以及有关资料引入本文,然后通过“配乐朗读”、学生“四读课文”等环节,了解、掌握本文的字词、中心句、课文结构以及“对偶句”、“多种写作手法综合运用的写作特点”等知识。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PowerPoint)

  (利用长江简图将“洞庭湖”的地理位置明确显示出来,配洞庭湖、岳阳楼图片及文字资料,引入本节课的学*)

  (解说词)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长江以“宜昌”为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线,以“湖口”为中游和下游的分解线,西起“各*冬”,东入“东海”。中游有“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进入长江中游后,图中“宜昌”东侧的大红圆点处就是“洞庭湖水系”流入长江的地方,也是有“八百里洞庭”之称的“洞庭湖”的地理位置。“洞庭湖”承载着长江许多支流的来水,对长江起着重要的调蓄作用。

  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自古以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留下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岳阳楼耸立于“洞庭湖”畔,与“洞庭湖”相互辉映,为“洞庭”风光添上了绝妙一笔。

  今天,咱们共同走进美丽的“洞庭湖光”,领略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之一岳阳楼的风采。

  2、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胸襟被千古传唱。《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

  3、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4、岳阳楼介绍(视频)

  主要介绍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历代修建史以及现在岳阳楼风貌。同时介绍了岳阳楼中历代文人墨客所留下的名句,包括本文所要学*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

  5、课文配乐朗读欣赏

  运用Flash课文朗读课件,让学生在优雅的古筝曲中欣赏课文,初步感受本文的“美”。

  6、【一读课文】——主要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求: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7、【二读课文】——主要目标“读懂文句”

  要求: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注意下列词句的读音、意思:

  字音:谪(zhé)属(同“嘱”zhǔ)霪(yín)

  霏(fēi)樯(qiáng)楫(jí)

  冥(míng)谗(chán)偕(xié)

  实词:(名词)赋、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衔、把

  虚词:以、夫、斯、其、微、则、然则、得无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

  心旷神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想一想】出示两个问题: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表达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2、本文可以分几个部分?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作记缘起。着重说滕子京的政绩。

  第二部分(第2—4段)写洞庭湖之大观及骚人迁客的“览物之情”,是全文主体。

  第三部分(第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全文主旨在此提出。

  通过想一想环节,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知道本文中心

  通过“想一想”环节,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知道本文中心。

  8、【三读课文】——主要目标“对偶句赏析”

  《岳阳楼记》词藻华丽,音韵铿锵,多用对偶句以写景状物。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对偶句”,并体会这些“对偶句”对写景状物所起的作用。

  对偶句“衔远山,吞长江”赏析

  这个对偶句由两个动宾语组成。动词“衔”、“吞”相对;形容词“远”、“长”相对,名词“山”、“江”相对,对仗极工。六字写洞庭湖,是粗线条的大写,极壮阔,极见气势。从修辞看,既是对偶,又是拟人。试想:湖中之山那么远大,却像把一片饼干衔在嘴里一样;万里长江却可以把它一口吞下,形象多么生动,气势多么磅礴。六字描绘“横无际涯”的洞庭,堪称绝唱。

  对偶句欣赏: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本文所运用的对偶句,不仅对仗工整,含意深刻,且句法变化多样,多姿多彩。这一特色和全文其他因素共同组成这篇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佳作。

  9、【四读课文】——主要目标“写作手法初探”

  本文虽是状物抒情散文,但在写法上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顺理成章地表达了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感情。要求学生读课文,找出本文采用了哪几种写作手法。

  本文是作者受朋友之托而写,所以文章有对朋友政绩的叙述,有对岳阳楼景观的出色描绘,有对谪居感受的抒情,更有对人生处世和政治抱负的议论。而这一切都结合得那么和谐那么自然,使记叙为描写服务,描写又为抒情服务,抒情又为议论服务,达到表白心意的目的。

  10、课堂小结

  《岳阳楼记》流传久远,固然是由于作者抒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臆历来为人们所赞颂,同时也由于作品中表现了一种非凡的辞采魅力,令人一读一叹,百读不厌,引入下一节课将继续学*的内容,结束本课的学*和教学任务。

  附:【板书设计

  宋山

  相关链接:说课稿九年级说课稿人教版九年级说课稿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囿于“精华”二字,强调知识接受,只注重把语法、文法讲深讲透,却忽略了学*的主体,教学过程中缺少师生独特情感的体验,形成文言文教学模式的单一、固定化。无疑这样的教学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更不能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精髓的感悟力。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来把握,应该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有一个领会的过程,有一个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对文章对作者发表真知灼见的过程。充分利用信息资料去了解作品的本身,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交流经验的反思过程、资料整合的合作过程。在探究中学*、在合作中提高、在感悟中升华,才能真正使文言文的教学个性化、多样化,从而达到新课标对中学阶段文言文提出的更高教学要求和教学评价:“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的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教学理念

  1、倡导自主学*。自主学*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掌握一定的学*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选择古文《岳阳楼记》的扩展课,正是充分考虑到初三学生古文赏析的能力、评价作品的能力和认知事物的能力已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会感兴趣于作品的文质兼美、立意高远,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在老师的精心的指导下,学生在“能学”、“想学”的前提下,掌握学*古文鉴赏的策略,达到“会学”,为今后探究古文并“坚持学”奠定基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丰厚文化底蕴,实现自主交流、自主探究,将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构建开放课堂。新课程强调将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力争将课堂创设成为探究、交流、合作的阵地。师生双方在相互交流中沟通,在相互启发下补充,共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表述自我的情感与体验。这种自主、活泼的课堂会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的共同发展。对于千古咏唱的岳阳楼其资料极其丰富,不是教师所能全部掌握和了解的,充分利用学生智慧资源,鼓励和引导学生借助网络、现代媒体参与教师备课,在广度、深度上创建开阔的课堂思维空间。

  3、尊重个性体验。教师用赞许的目光和适当的鼓励,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环境。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欣赏的自由和发表见解的自由。让学生把眼光集于作品的美感美质,关注作者审美意识的投射。引导学生由课本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倡导学生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生发开去,引发学生对历史、当代社会周围事的评议,体现自己审美创造的个性。

  二、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人教版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文,是千古传颂的名篇。不仅文采斐然,而且立意高远。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体现其人格的魅力,仿佛一盏灯,至今仍给人以明示。它既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古典人文教育的较好载体,也是适应新课改创建古文教学多样化的典范课例。

  三、学生分析:

  初三年级,学生心理发展趋于成熟,在形象思维丰富的同时,抽象思维有了较深层次的发展。对于文学的欣赏不仅仅停留于感性体验而且具有了理性的分析与较高层次的审美。正是基于培养学生古文自主学*能力、开拓学生思维空间、提高文化品位、倡导个性分析的考虑,我选择了《岳阳楼记》这篇结构美、语言美、立意美的文章并设计了本节拓展性教学。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把握作者独辟蹊径、精心设计的巧妙;正确理解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

  2、过程与方法:在学生充分搜集、筛选信息资料的基础上,自主交流、积极探究,在合作学*中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通过师生交流、相互提高,达成审美意识的共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思想的借鉴。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设意的独特,领会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领会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四)、教学方法: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合作探究,辅之以创设情景法。

  (五)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展示*古代被誉为“四大名楼”的图片,配以古典音乐。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美文妙句,引出文人骚客对岳阳楼的吟诵。

  2、合作交流::

  尝试以网络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探究欲望。课堂上通过小组成员自主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3、自主探究:问题一:在“前人之述备矣”的情况下,范仲淹选择从那一角度为岳阳楼作记?问题二:文中哪些独到之处使《岳阳楼记》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形成思维的交锋,师生交流,达成共识。使学生能从审美的角度把握课文本身,理解作者写景意图所在。

  4、思维拓展:在对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深入理解,对作者为情设景、缘情抒情的感悟之上,领悟古代仁人志士的志向,更准确把握范仲淹的“忧乐观”,进而联及*现代的“今仁人”。评论之时充分给予学生言论的自由,让其从感性的体验上升的理性的分析,开拓课堂自由创造的空间。

  5、创新训练:在蓄积情势的状态下,以洞庭湖、岳阳楼烟波浩渺、雄伟壮观的实景展示,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借景抒情写出自己独到的感悟。

  本节课设计的意图是:力图改变古文教学过于沉闷的课堂气氛,过于固定的教学模式,体现新课改下对古文教学的要求,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真正达到古文教学与现代化教育整合,珍视传统文化基因与创新审美相结合。这只是尝试,是一次不成熟的探索,但会促使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27课。它是一篇散文,以“记”为名,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

  《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虽然冠名为“记”,实际上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游记,而是借题发挥,表现作者在政治失意中旷达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表达了自屈原以来文人士大夫兼济天下一脉相传的报国情怀,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教益。其语言骈散结合,表达方式灵活,是一篇融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为一体的千古美文,是很值得我们品味和探究的。

  教学重难点:

  鉴于本课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及课下注释全面的特点,我把教学的重点设为:引导诵读,理解文本。难点则预设为:理解作者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抒写复杂的情感。这是因为学生受到年龄,阅历和人生经验的局限理解起古代迁客骚人的感情会比较困难的缘故。

  二、目标分析:

  (一)三维目标确定: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掌握稳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的特点。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反复朗读,品味意境,读出情感,领会本文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理解文中的主旨句,激发爱国热情,胸怀天下,做一个大写的人。

  (二)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是初二学生,通过将*两年的学*,他们已经掌握一定地阅读文言文的方

  法和必要的知识积累。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并懂得一定的朗读技巧。这篇文章较浅易,对于文章的主旨句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还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分析理解等方面的能力。本文的语言极尽音韵节奏之美,不反复吟诵则不能尽其兴,因此,不同形式的诵读将贯穿整个授课过程,以读促学,以读生情,以读明理。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和探究基本知识,将授课的侧重点放在鉴赏阅读上。

  (三)、教法学法分析

  1、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突破重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①朗读法:为了营造氛围,实现教学最优化。而且这篇美文意境博大精深,极富感染力,所以我借助多媒体播放名家配乐朗诵,并以岳阳楼风景图片为背景,营造出诗意的学*氛围。

  ②点拨法:利用本文的语言优势,进行朗读技法点拨,引导学生诵读,提高其朗读能力。

  ③讨论法:结合课文条理清晰,文意浅显的特点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究文本的结构及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2、学法

  ①反复“读”。以朗读训练为主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博大胸怀,并从中发展自己的朗读能力、探究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在学*中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和分析理解的能力,所以,我在赏析环节充分利用勾画和批注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六个环节。

  (一)、教学准备阶段。作好课前铺垫,培养收集和整理信息能力。

  (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同时,为深入学*文本奠定基础)我要学生:1、利用注释及工具书疏通课文;2、分为两组查找资料。:一组搜集有关岳阳楼的资料并将它写成《“岳阳楼”导游词》;另一组搜集范仲淹的有关资料,并整理成《走*范仲淹》。学生要充分利用教材、图书馆、网络等。

  (二)、教学活动阶段。关注学生个体体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第一,主体参与,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导入新课。为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拉*学生与学*对象的距离,提问:我国有四大名楼,其中我们湖南就有一座,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岳阳楼)同学们想到岳阳楼一游吗?那就请我做大家的导游吧!利用多媒体有关资源介绍岳阳楼。同学的解说,优美的背景音乐,把学生带入了具有浓浓文化氛围的岳阳楼。

  然后再利用名言“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引出课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阅读文本,理解作者感情,我再次设问:范仲淹是怎样一个人,你知道有关他的故事吗?

  第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课重点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播放名家范读,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作者记了岳阳楼的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呢?并找出文章主旨句。声情并茂的朗读,屏幕上古色古香的岳阳楼,使学生完全置身于具有浓浓文化氛围的岳阳楼中,学生能初步感受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第三,选读、美读,把握作者感情

  为了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先说说对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解,再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理解的。最后让学生美读文本,融入文本的情境之中。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选第三、四、五段探究朗读。选择相同段落的可组合成学*小组。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分角色对比美读(探究第三段的同学读第三段,写景句男生读,抒情句女生读;探究第四段的同学读第四段,写景句女生读,抒情句男生读;第五段全体学生读,男生读问句,女生读答句)。

  第一、二段的理解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问题是:1、剩下一、二段写了什么?它们与主旨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2、你认为该怎么朗读?学生分组探究朗读。学生汇报朗读,师生点评。

  第四,齐读、美读,读出感情

  为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感情,进一步受到情感熏陶。我用抒情的语调激发学生朗读激情:同学们,想象我们登上岳阳楼,眼望浩浩汤汤的洞庭湖,一起来表达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心声吧!打开多媒体“背景资料”中的“背景音乐”,学生一起配乐美读全文。

  第五,联系生活,畅谈忧乐观。

  为了让学生实现与自我的对话,完成自我价值观的提升。于是,我说:同学们,父母不理解时你痛苦过吗?与同学发生不愉快时悲伤过吗?学了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请以“ 时,我想对自己说……”说一段话。

  第六,拓展思维,丰富知识

  为了拓展学生思维,丰富知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我将学生分为四组,要求每一组都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分别探究:(1)、我国四大文化名楼特征;(2)、与四大名楼相关的诗文;(3)、二至三位名人的人生观;(4)、与岳阳楼洞庭湖名胜比较,谈谈如何开发与利用东江湖的旅游资源。然后安排学生在第二课时交流,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学生在探究和交流过程中,能感受*文化的丰厚底蕴,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对东江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的探讨,开发了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树立从建设好家乡到建设好祖国的崇高理想。

  板书设计:

  我考虑以“事、景、情、理”四字为主线,并截取文中相关的关键词语进行板书,对应整齐,一目了然。

  岳 阳楼记

  范仲淹

  事滕子京谪守

  阴 ———— 悲

  景 情

  晴 ———— 喜

  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五、效果分析

  本次教学使我认识到:多媒体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的合理运用,能一改沉闷的课堂,使之图文并茂,声情并茂,活力四射。它能创设学*氛围,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生灵动的课程资源,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认知与情感协调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养素同时受到熏陶,使新课程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因此,面对教育的挑战,我们必须更新观念,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大胆尝试利用、挖掘、拓展并整合教学资源,尽可能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包括使用简捷方便的多媒体,优化教育过程,激活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岳阳楼记》。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 教材地位及作用

  《岳阳楼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5单元学会读书5中的第5篇课文。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虽然冠名为“记”,实际上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游记,而是借题发挥,表现作者在政治失意中旷达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表达了自屈原以来文人士大夫兼济天下一脉相传的报国情怀,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教益。其语言骈散结合,表达方式灵活,是一篇融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为一体的千古美文,是很值得我们品味和探究的。

  第二点、教学目标,重难点

  依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能够阅读浅显文言文,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及“通过诵读,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我预设了两个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②在领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

  鉴于本课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及课下注释全面的特点,我把教学的重点设为:引导诵读,理解文本。难点则预设为:理解作者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抒写复杂的情感。这是因为学生受到年龄,阅历和人生经验的局限理解起古代迁客骚人的感情会比较困难的缘故。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是初三学生,通过前两年的学*,他们已经掌握一定地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必要的知识积累。因此,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和探究基本知识,将授课的侧重点放在鉴赏阅读上。

  三、说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突破重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①营造氛围法:新课标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实现教学最优化。而且这篇美文意境博大精深,极富感染力,所以我借助多媒体播放名家配乐朗诵,并以岳阳楼风景图片为背景,营造出诗意的学*氛围。

  ②点拨法:利用本文的语言优势,进行朗读技法点拨,引导学生诵读,提高其朗读能力。

  ③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赏析本文的美。

  四、说学法

  ①一字以蔽之——“读”。〈〈岳阳楼记〉〉的语言极尽音韵节奏之美,不反复吟诵则不能尽其兴,因此,不同形式的诵读将贯穿整个授课过程,以读促学,以读生情,以读明理。

  ②在学*中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和分析理解的能力,所以,我在赏析环节充分利用勾画和批注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三课时)

  (一)先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岳阳楼的文化资料(名联和诗词),激发学生学*兴趣,为本节学*创设良好的学*氛围。

  (二)新课学*

  1、齐读课文,为找寻本文美点做准备。

  2、小组交流讨论,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赏析本文。

  文章句式美、景美、情美、表达美、修辞美、思想美……

  3、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角度组内进行赏析交流,为展示做准备。4、展示交流结果。

  A、句式美

  ----本文骈散结合,文中描写登上岳阳楼所见洞庭湖景色的几段话,几乎都是四字句,大多用的是同韵字,既整齐又押韵,如同诗歌,琅琅上口,具有语言的音乐美。其他地方则长短句交错运用,短到一个字,长到九个字,参差错落,读来抑扬顿挫。全篇亦骈亦散,独具一格。

  纵观全文,四字骈句占了文章的大半山河,尽铺张之能事。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壁”等。作者把丰富的思想内含熔铸到骈散结合的句式中,让文字简洁凝练、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意境优美、意趣无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由此,可以看出

  B欣赏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色。

  作者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这主要在于景物的选择和气势的渲染。-----作者用白描手法,粗笔勾勒出登楼远眺的洞庭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幅图景大气磅礴,雄伟壮观,放眼望去,只见洞庭湖水波澜壮阔,无边无际,连莽莽群山,滚滚长江,也被洞庭所吞噬,那早晚的阴晴变化,更是神秘莫测:或是阳光灿烂,或是暮色苍茫,或是暮霭朦胧,或是云霞满天。浩渺的水势,万千的气象,这就是作者登楼所见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美。

  ----作者用“若夫”开篇,工笔描绘,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暗淡的图景,天阴沉,浪浑黄,山模糊,路渺茫,大地晦瞑,星月无光,多么暗淡,多么凄凉!更有甚者,阴风怒号,密雨潇潇,浊浪似万马奔空,樯楫如朽木断裂,傍晚时分,天色更加昏暗,老虎厉声吼叫,猿猴尖声哀鸣,这一切,又多么恐怖,多么阴森!真是:骚人迁客下潇湘,霪雨连绵夜不光;浊浪排空风怒吼,猿声凄厉断人肠。

  ------同样工笔描绘,

  20xx/9/14 8:34:35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明艳的图景:碧空如洗,波*浪静,天光水色,交相辉映;堪销魂,天上鸟儿飞,水中鱼儿游,洲上草青青,恬适的景致多么静穆,多么宜人!夜幕降临,长烟散尽,随着夜色加深,天上一轮皓月,水里一块璧玉,人间天上相映成趣,最荡目,湖水粼粼,波光流金,最驰怀,渔舟唱晚,歌声流韵。这一切又多么惬意,多么怡神!真是:云散雾消天放晴,沙鸥去后夜来临;一轮玉镜落湖海,上下天光一样明。

  C、修辞美

  ----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句话,这组对句由上到下写飞鸟游鱼,用动感十足的画面与上下文的静态美景相映衬,富于趣味。“锦鳞”,指美丽的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个句子。“阴”“怒”“浊”三字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怒号”运用了拟人,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

  ----- “衔远山,吞长江”这个句子。“衔”和“吞”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湖与山、湖与江的关系,更使静景富于动态美。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浮光跃金”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展现了景物的动态美。“静影沉璧”写的是景物的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两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5、拓展

  其实范仲淹就是一位古仁人,他放下自己来写天下,有一种超脱的济世情怀。古往今来,在我们*,像范仲淹这样的人还有谁呢?

  ----大禹治水的时候,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心中为百姓考虑。


读岳阳楼记有感 (菁华6篇)(扩展6)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和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学法引导

  1、学*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岳阳楼就在本市)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

  2、对文章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zhé) 朝晖夕阴(huī) 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霏霏 (fēi) 薄暮冥冥(míng)

  潜形(qián) 岸芷汀兰(zhǐtīng) 皓月(hào)

  心旷神怡(yí) 宠辱偕忘(xié) 浩浩汤汤(shāng)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

  2、解题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三、正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4、学生读课文一、二段,背诵

  四、作业

  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二。

  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虚词,熟练地翻译课文。

  2.学*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1:

  岳阳楼是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北宋滕子京重修,以范仲淹作《岳阳楼记》著名。楼体纯木结构,高19.72米。全楼衔接对榫,不用一钉。气势雄伟,巍峨壮观。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有机会一定要到岳阳楼上感受名楼的风采。

  导语设计2:

  滕王阁因《滕王阁序》名扬天下,黄鹤楼因《黄鹤楼》一诗声名远播。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曾因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的题咏而闻名四方,更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倾听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光”的拳拳心语。

  二、自主学*---预*与展示

  1文言知识归纳

  (1)生字注音

  谪(zhé) 属(同嘱zhǔ) 霪(yín)

  樯(qiáng) 楫(jí) 冥(míng )

  谗(chán) 偕(xié) 霏(fēi )

  (2)一词多义。

  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一: 一碧万顷(一) 长烟一空(全)

  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3)通假字。

  ①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①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② 微斯人(微 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6)词类活用

  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郡的长宫。

  ②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③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⑥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⑦或异二者之为:动词作名词,心理活动。

  2作者名片

  范仲淹(989-1025),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公集》传世。

  3背景追溯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三、合作学*---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交流点拨】全文共6个自然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点明作“记”的时间。

  (二)深层理解

  1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2第2自然段作者所提及的登楼者为什么会“多会于此”?

  【交流点拨】因为岳阳楼所在的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是当时都城通往西南的必经之地,唐宋的贬官大多远谪西南,他们去贬谪之地也好,回京城也好,都得由此经过,因而这座楼看尽人生的失意和得意。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是千百年来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的博大胸怀的真实写照,它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对我们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如何提出这一观点的。

  二、合作学*---讨论与展示

  (一)走进文本

  1第3自然段选取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请结合具体的词语加以赏析。

  【交流点拨】作者选用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描绘:昏暗的天色、连绵的'阴雨、令人胆寒的风声、恐怖的浊浪、倾斜折断的桅杆船桨,这是白天的景象。傍晚经常听到虎啸猿啼。雨天、傍晚本来就容易引发人的愁绪,作者选择这些景物,赋予人的感情色彩,更加渲染了悲凄愁苦的气氛。作者用“霪”“阴”“浊”等词充分体现人物厌烦、悲苦的心情,用“怒”“排”等词,既写出风势之大,浪花之猛,有传达出作者的愤懑、悲痛的心情。

  2阴晦的景象引发悲苦的情感,明媚的景象让人心旷神怡,人们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反应呢?

  【交流点拨】因为人的心情与生活经历有关,处于逆境的人,多数心灰意冷;处于顺境的人,多数得意洋洋,因而在观察景物、感受世界时会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笔调也会相应地有所变化。迁客骚人们在描写景物时不是单纯为了写景,抒情才是主要目的,所以才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何不同?作者详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4古仁人之心览物之情是怎样的?其忧乐观又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走进语言

  1文中哪些词语体现了岳阳楼“壮阔”的特点?

  【交流点拨】“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特点,表现了湖的浩淼,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朝晖夕阴”,用词概括、形象,从侧面体现了洞庭湖的壮阔。

  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交流点拨】“衔”字形象地写出了湖与山的关系,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起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二字连用,更使景物富有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一个“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晖”字会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美好景象。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交流点拨】这句话的“或”字是一个表示推测的情态副词。“或异二者之为”,意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因为作者对古仁人的心理,只是曾经探求过,所以用“或异二者之为”来表述探求的结论,显得语气比较委婉,并非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古人。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交流点拨】这句话的主语承上省略,即上句的“古仁人”。从字面上看,是说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因为外物的原因而欣喜,也不因为自己的原因而悲伤。但是令人欣喜的事只有外物吗?令人悲伤的事只有个人的境遇吗?显然不是。作者在这里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因此,这句话可理解为: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交流点拨】这句话表现了范仲淹的政治抱负,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范仲淹出身贫寒,为官后始终严于律己,唯以人民疾苦为念,并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的人,死后无余财;在朝廷做官则敢于直言进谏,虽屡遭贬谪,而全不在意。他一生所为,证明他确实有这样的抱负,决非虚语。他的“忧君”思想,虽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三)走进写法

  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

  【交流点拨】文章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和议论、抒情自然地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情入境。

  (四)走进主题

  本文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三、拓展延伸

  欣赏岳阳楼名联

  1去老范一千年,后乐先忧,几辈能担天下事?揽太湖八百里,南来北往,孤帆曾作画中人。

  2风物正凄然,望渺涉潇湘,万水千山皆赴伐;江湖常独立,念悠悠天地,先忧后乐是何人?

  3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本文由叙事而写景,由写景而议论,进而点明主旨的写法;

  3、理解、评价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4、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教学难点】

  理解、评价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坐落在江苏吴县的范氏山庄,正殿中范仲淹塑像上方的匾上写有四个大字:济世良相。范仲淹入则为相,出则为将,曾带兵守边,是一位将相全才。然而他的战功、政绩并不为一般人所熟悉,而他留给后人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激励后人不要计较个人得失,努力为人民为国家作出贡献,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二、作者及滕子京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文正是他死后封给他的谥号。

  在朝廷做官时,多次上书议论国政,要求改革时弊,任副宰相时曾针对当时的政治时弊,提出了十条改革意见,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吏治,推选法制,减轻徭役等,并先后颁布了具体的方案。但不久,推行受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不幸被贬到邓州做太守。《岳阳楼记》就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的邀请而写。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的进士,两人的友谊也从此开始。滕子京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由于范的推荐,滕在泾州做知守,再在庆州做知守,在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16万贯,终于被贬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担心他惹出祸来,便借作文之机,写出自己的理想,以规劝好友。

  三、诵读

  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分组按要求诵读:

  诵读叙述写作缘由的段落(第1段,标志性句子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诵读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第2段,衔远山气象万千;标志性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指代什么?)

  诵读描写阴雨天气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若夫淫雨霏霏虎啸猿啼)

  诵读描写天晴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至若春和景明此乐何极)

  诵读描写由阴雨天引发的情绪句子(登斯楼也)

  诵读抒写天晴时喜悦心情的句子(登斯楼也)

  诵读议论抒怀段(标志性词语:嗟夫)

  3、齐读全文。

  四、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五、课堂练*

  1、各种形式的诵读。

  2、在教师指导下整理重点词、句:

  通假字:具通俱,都的意思;属通嘱,嘱咐的意思。

  重点实词:谪、胜状(胜景)、大观、际、涯、备、汤汤、迁客、骚人、薄(日薄西山)、去、国、偕(白头偕老)庙堂、微、进、退

  虚词:然则、若夫、至若、或、是

  句式:吾谁与归?(倒装句,宾语前置)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倒装名,定语后置)

  成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心旷神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揣摩文章思路

  一、揣摩写作意图

  结合有关资料,再次明确本文的写作意图。

  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来规劝好友滕子京,希望滕子京能和自己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无论居庙堂还是处江湖都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揣摩构思特点

  基于以上写作意图,文章采用起笔于记,落脚于理,融说理于记事、状物、抒情之中的思路,不露痕迹地达到了规劝的目的。

  三、探究思考

  第一段的叙述交待了什么内容?属详写还是略写?

  (写作缘由,包括时间、滕的遭遇与政绩、重修盛况、由于不是重点,写得异常简洁,如写滕子京的政绩就只用了八个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第二段写洞庭湖壮观的景象,哪两个词能表现这层意思?具体写景的句子是哪些?

  (胜景、大观;衔远山气象万千)

  前人之述备矣怎样理解?与第一段哪里照应?

  (与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照应)补充孟浩然、李白、杜甫的诗句。

  第二段中起过渡作用的是哪一句?其中哪个词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切入点?过渡启下引出了哪些文段?

  (用设问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过渡,引出了第三、四段,其中异字可以作为理解本文的切入点)

  第三、四段分别写了什么情况下洞庭湖的景色?由这不同的景色又产生了怎样的情?这两段的结构有何共同之处?

  (三段由淫雨霏霏天气状况下萧条凄凉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悲;四段由春和景明天气状况下明媚怡人的景色道出迁客骚人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喜;两段都是先写景,后抒情。)

  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什么?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地方是什么?

  (二者指因阴而悲和因晴而喜这两种心情。而古仁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正面说法是什么?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退指什么?

  (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这一句是对上面的总结,并自然而然引出了问题然则何时而乐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谁的看法?作者同意这种观点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作者用这样的问句结束全文,有何用意?

  (古仁人,由微斯人,吾谁与归?可以看出作者同意古仁人的观点,作者以此作结是希望滕子京能做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四、整理思路,帮助背诵(见板书)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作者应好友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作者以简练的语言,郑重地叙说了事情的本末,准确地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景,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意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寄寓了作者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

  设计思路:

  1、这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导学生自读,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学*目标:

  1、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学*重点:

  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学*和积累文言词汇。

  学*难点:

  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预*任务:

  1、对照课下注释,能翻译全文。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2、课外搜集有关“古仁人”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古往今来,迁客骚人为洞庭湖壮丽的景观书写了浩如烟海的千古绝唱,岳阳楼上更是题满了文人的诗词歌赋。因此,有人说,岳阳楼就是一部文学史,连范仲淹也说“前人之述备矣”,面对前人熠熠生辉的文字,范仲淹没有像李白登临黄鹤楼那样“眼前有景道不得”,而是另辟蹊径,用神来之笔使岳阳楼再放异彩,使《岳阳楼记》从此名于世,传于后。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探讨一纸文章天下传的奥秘吧!

  二、明确学*目标。

  找一生读本节课的学*目标,大家共同明确学*任务。师:本节课的任务比较的重,要想顺利完成任务,就要靠大家肯自学,会合作,大家有没有信心呢?

  师:“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你们知道哪些?学生讨论,多媒体出示。(《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读岳阳楼记有感 (菁华6篇)(扩展7)

——岳阳楼记阅读答案 (菁华3篇)

  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9~13题(20分)

  甲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文: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小题1】.给下面的句子用“/”划分恰当的停顿(只一处)。(2分)

  愤郁颇见辞色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6分)

  属予作文以记之

  是进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为众忌嫉自庆阳帅谪巴陵

  罕受人言

  【小题3】.选出下列选项中与“正患无隙以规之”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后天下之乐而乐B.属予作文以记之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D.居庙堂之高

  【小题4】.翻译句子。(6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小题5】.假如你是滕子京的好友,请你现在用自己的语言向滕子京说一番劝告的话,你会怎么说?(4分)

  答案

  【小题1】(2分)愤郁/颇见辞色

  【小题1】(6分)属:通“嘱”,嘱托。是:这。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为:被。

  谪:官员降职或远调。

  罕:少。

  【小题1】(B)(2分)

  【小题1】(1)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范仲淹和他同年(考取进士),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

  【小题1】(4分)示例:滕子京,我的朋友,不要恃才傲物,否则定招嫉恨,带来无妄之灾,还是心态*和一些,不要太在意一些人生的得失,以天下苍生为念,多为百姓谋利,努力吧!(有称呼语,有规劝,有勉励,语言要自然精炼。)

  《岳阳楼记》对比阅读

  一.〔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太*。

  5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②自是数年之后( )

  58.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不求甚解

  B.然则何时而乐耶 怏怏不乐

  C.或请重法以禁之 鸿鹄之志

  D.故不暇廉耻耳 温故知新

  5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句:

  (2)安用重法邪?

  译句:

  60.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3分)

  (1)甲文表达了作者“ , ”的忧乐观。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 , ” 。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1分)

  二.[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未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6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山间之四时也

  6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前人之述备矣。

  (2)野芳发而幽香。

  63.[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甲]: [乙]:

  64. [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4分)

  三.[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乎,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未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每题2分,共10分)

  65、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往来而不绝者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居庙堂之高则忧 居十日,扁鹊夏见

  C、不以物喜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D.宴酣之乐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66、[甲]文中的“进”是指“ ”,“退”是指 。

  6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68、《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岳》文着眼于“ ”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醉》文则寄情山水,将 统一起来,抒发自己 的情怀。

  69、从《岳阳楼记》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 。

  四。(甲)喈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 chǎng ),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滴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偁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

  7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

  ②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庙堂:

  ③不可具状 具:

  ④公退之暇,被鹤氅 被:

  7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①后天下之乐而乐 ①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A. ②烟云竹树而已 B.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①处江湖之远 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C.②竹工破之 D ②子声丁丁然

  7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2分)

  ②焚香默坐,消遣世虑。(2分)

  80.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2分)

  五.【 甲】《岳阳楼记》第三四五节

  【 乙】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注释〕 旷日:荒废时日。

  81.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 )

  A .薄暮冥冥 薄:迫*

  B .沙鸥翔集 集:集合

  C .人不对 对:回答

  D .家富则市得良犬 市:买

  82.选出下列句中“然”字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

  A .屋舍俨然 B .满目萧然

  C .百事也尽然 D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83.翻译下面句子。(4 分)

  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答: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