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袁隆*优秀事迹的心得体会(精选五篇)

首页 / 心得体会 / |

  对袁隆*优秀事迹的心得体会 1

  20世纪60年代初,米楚林和李森科的遗传理论盛行,但袁隆*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国资料,学*了孟德尔和摩根的现代遗传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一代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终身学*,热爱和钻一线,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坚守岗位。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乐于奉献,振兴中国电力环保事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要学*袁隆*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当他人阶梯的合作精神。袁隆*院士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以来,一直着眼大局,从困难出发,考虑全局,所以每次项目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合作攻关。

  20世纪70年代,他将研究团队发现的野生材料毫无保留地分发给国内18家研究机构,加快了合作研究的步伐,使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迅速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作为一个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应该有这种精神,团结协作,承上启下,倾听大家的声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要做一个合格的服务员,围绕整个公司和部门做决策,加强协调,开拓创新,全力以赴为项目服务好。努力加强自身修养,打造环保行业领先形象。最后要学*袁隆*院士的好品格,好作风,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自命不凡;他作风朴实,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体现了忧国忧民、造福人类、自强不息、勇攀高峰、勇于面对困难、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创新精神。袁隆*院士对事业的坚持和奉献深深激励了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企业员工,我们的名声并不显赫,我们的地位并不高尚,我们的收入并不富裕,但是我们从事的职业却极其高尚,所以我会努力实现我个人的社会价值。可以说,袁隆*院士的这种精神不仅激励了我们,也净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好地贯彻各级领导的工作安排,积极开展各部门的工作,认真学*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知识,努力掌握全球环保领域的新趋势,拓宽知识面,以适应现代生产和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环保设备的质量,建设一个项目,一座丰碑。同时,还不如组织部门员工参加政治学*和业务培训,开展员工文化体育活动,关心员工生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以袁隆*院士的先进事迹为榜样,以各方面的标准,不断鞭策自己,提高自己,以求更大的进步。

  对袁隆*优秀事迹的心得体会 2

  作为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袁隆*自然成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会收到很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上海一个盲童的来信,信中不仅表达了对他的尊重,也表达了孩子对未来的迷茫和迷茫。袁隆*读着孩子们的真挚来信,深受感动,立即摊开纸,拿起笔,动情地写道:".生活是完美的,我们的世界是完美的,而且会越来越完美。虽然看不到,但心里能感觉到。你身边的爷爷奶奶叔叔叔叔都在关心你,帮助你。你是一个有抱负有梦想的孩子,好好学*,将来长大了一定比别人有更光明的未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这位伟大的作曲家虽然双目失明,但他从小就努力工作,在钢琴的键盘上创造出美妙的乐章,让音乐陪伴人类到一种史诗般的痴情状态。努力吧,孩子,虽然你是瞎子,但你有光明的未来……”

  可见袁隆*对这封信的回复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对于一封从未谋面的远方来信,袁隆*依然能认真对待,用情感和真诚回应。由此,我们不难理解这位科学家有多善良,他的社会责任感有多强,他的情操和人格有多美好。

  对袁隆*优秀事迹的心得体会 3

  “让更多的人吃饱”袁隆*91岁离开。大师陨落,全世界哀悼。他的去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家的脊梁”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杰出贡献改变世界。袁隆*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受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三系”杂交籼稻,成功开发了“两系”杂交水稻,建立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几十年来,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世界60%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的贡献是显著的,“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学术态度影响深远。袁隆*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和挫折。无论什么情况,他的身体里总是流淌着祖国和世界的血液,他的青春散落在田野里。他还在孜孜不倦的攀登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的科研有很多疑惑、失败、挫折。他一直埋头苦干,不怕吃苦,闯出一片新天地。他的那句“科研怎么会失败?”一直激励着无数科学家参与游戏科学竞赛;他的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也不要怕别人说你不落俗套”一直激励着青年学生勇闯创新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对袁隆*优秀事迹的心得体会 4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而在试验田收割以后,种粮大户王化永告诉他第5号田599.1*米合0.897亩,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亩。并要按通行的“七五折”来计算他的每亩净产量时,袁隆*谦虚的说,我们不按七五折,我们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这样稻谷收获后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准水分加权*均,七二折合每亩片*均亩产926.6公斤。

  田里增产几公斤水稻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来说可就意义非凡了。当年把杂交水稻的亩产量从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用去了4年时间。从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现在从800公斤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袁隆*整整摸爬滚打了7个年头。可想而知,在这期间,每增加一公斤的产量都要袁隆*和他的助手们付出数不清的心血。如果在这次验收中,袁隆*只要稍微做点手脚,甚至只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1000公斤目标可能就会在现在同步实现了。然非但如此,袁隆*不仅在全程远离验收的专家组,更主动要求验收专家组放弃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净出率。这样一改变,袁隆*的成绩也超过了900公斤,但总成绩却也“打折”了。

  我们中国人素来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坏事可小不可大”的“传统”。对于一个人的成绩,不但能“可大”,甚至还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点水”人们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范人物出现之初少有非议,而一经历史检验便难掩瑕疵。特别是如今所谓的这奖那杯更是非议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绩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实在。按照袁隆*的声望和其贡献。别说成绩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计入袁隆*的成绩单,甚至国家就按照这样一个成绩单奖励他,估计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为按照袁隆*的贡献,他现在早已远远超出国家的奖励界限了。

  也正是袁隆*的这种对自己成绩的“打折”,也才酿造出中国科学界独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辉的袁隆*。袁隆*是中国的科学家,按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得到的奖励足够他有晚年享受不尽的奢华,更用不着在奔波于田间地头,但是我们看到虽然已经80出头的袁隆*仍然额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里,对奢华的生活更不屑一顾。他是中国最有钱的农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艰苦环境中的一流科学家。而袁隆*却说,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背来背去。我觉得这种生活很好,搞豪华车有什么意思,穿着豪华的衣服还有什么鳄鱼的皮带,两千多块钱我从来没有,送给我,我不要。

  事实上正是袁隆*的.超然和洒脱,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对成绩和荣誉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人们常说,什么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饱就要挨饿。水稻每亩达到900公斤,就能解决全球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如果这个增产不是实打实的,就有可能还有几千万人挨饿。而袁隆*把这个成绩“打折”,就意味着夯实了这个成绩单,也就意味着不仅能保证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不会“打折”,更能够绰绰有余。他不仅对自己要求这样严格,同时也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不怕困难,努力钻研”。甚至提出: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出来的。这样一种认真求实的精神,足该成为中国科学家的“座右铭”。

  对袁隆*优秀事迹的心得体会 5

  袁隆*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头,一身过时衣,两腿烂泥巴。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隆*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隆*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八项国际奖。

  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对袁隆*优秀事迹的心得体会(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对袁隆*优秀事迹的心得体会(精选五篇)(扩展1)

——对袁隆*优秀事迹的心得体会 (菁华3篇)

对袁隆*优秀事迹的心得体会1

  作为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袁隆*自然成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会收到很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上海一个盲童的来信,信中不仅表达了对他的尊重,也表达了孩子对未来的迷茫和迷茫。袁隆*读着孩子们的真挚来信,深受感动,立即摊开纸,拿起笔,动情地写道:".生活是完美的,我们的世界是完美的,而且会越来越完美。虽然看不到,但心里能感觉到。你身边的爷爷奶奶叔叔叔叔都在关心你,帮助你。你是一个有抱负有梦想的孩子,好好学*,将来长大了一定比别人有更光明的.未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这位伟大的作曲家虽然双目失明,但他从小就努力工作,在钢琴的键盘上创造出美妙的乐章,让音乐陪伴人类到一种史诗般的痴情状态。努力吧,孩子,虽然你是瞎子,但你有光明的未来……”

  可见袁隆*对这封信的回复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对于一封从未谋面的远方来信,袁隆*依然能认真对待,用情感和真诚回应。由此,我们不难理解这位科学家有多善良,他的社会责任感有多强,他的情操和人格有多美好。

对袁隆*优秀事迹的心得体会2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而在试验田收割以后,种粮大户王化永告诉他第5号田599.1*米合0.897亩,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亩。并要按通行的“七五折”来计算他的每亩净产量时,袁隆*谦虚的说,我们不按七五折,我们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这样稻谷收获后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准水分加权*均,七二折合每亩片*均亩产926.6公斤。

  田里增产几公斤水稻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来说可就意义非凡了。当年把杂交水稻的亩产量从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用去了4年时间。从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现在从800公斤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袁隆*整整摸爬滚打了7个年头。可想而知,在这期间,每增加一公斤的产量都要袁隆*和他的助手们付出数不清的心血。如果在这次验收中,袁隆*只要稍微做点手脚,甚至只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1000公斤目标可能就会在现在同步实现了。然非但如此,袁隆*不仅在全程远离验收的专家组,更主动要求验收专家组放弃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净出率。这样一改变,袁隆*的成绩也超过了900公斤,但总成绩却也“打折”了。

  我们*人素来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坏事可小不可大”的“传统”。对于一个人的成绩,不但能“可大”,甚至还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点水”人们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范人物出现之初少有非议,而一经历史检验便难掩瑕疵。特别是如今所谓的这奖那杯更是非议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绩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实在。按照袁隆*的声望和其贡献。别说成绩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计入袁隆*的成绩单,甚至国家就按照这样一个成绩单奖励他,估计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为按照袁隆*的贡献,他现在早已远远超出国家的奖励界限了。

  也正是袁隆*的这种对自己成绩的“打折”,也才酿造出*科学界独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辉的袁隆*。袁隆*是*的科学家,按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得到的奖励足够他有晚年享受不尽的奢华,更用不着在奔波于田间地头,但是我们看到虽然已经80出头的袁隆*仍然额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里,对奢华的生活更不屑一顾。他是*最有钱的农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艰苦环境中的一流科学家。而袁隆*却说,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背来背去。我觉得这种生活很好,搞豪华车有什么意思,穿着豪华的衣服还有什么鳄鱼的皮带,两千多块钱我从来没有,送给我,我不要。

  事实上正是袁隆*的超然和洒脱,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对成绩和荣誉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人们常说,什么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饱就要挨饿。水稻每亩达到900公斤,就能解决全球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如果这个增产不是实打实的,就有可能还有几千万人挨饿。而袁隆*把这个成绩“打折”,就意味着夯实了这个成绩单,也就意味着不仅能保证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不会“打折”,更能够绰绰有余。他不仅对自己要求这样严格,同时也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不怕困难,努力钻研”。甚至提出: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出来的。这样一种认真求实的精神,足该成为*科学家的“座右铭”。

对袁隆*优秀事迹的心得体会3

  人民大会堂小礼堂的报告厅里,同事和弟子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紧张和兴奋,而袁隆*却依然故我,明亮的眼睛,顽皮的笑容,与两个月前活跃在气排球场上气定神闲的神态并无两样,薄薄一页纸的演讲稿握在手里,几乎不怎么看。

  这不禁让记者想起5月份的长沙记者见面会时,他把演讲稿丢到一边的情形。对于开会发言,袁隆*显示出了他的“大师风范”。

  “我有两个雄心壮志”

  “请这么多领导和高层人士来听报告,我感到很不安,我并没有大家赞扬的那么好,我听之有愧。我觉得光荣应该属于国家,属于从事杂交水稻工作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干部。”对于同事们的夸赞,袁隆*表现出的是一个科学家的谦逊。

  对于自己的功绩一带而过的袁隆*,在谈到超级水稻时却显得兴致勃勃:“今生,我还有两个心愿,也可以说是我的两个雄心壮志。”

  拥有老骥伏枥精神的袁隆*说,他的第一个心愿就是争取在2010年实现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亩产900公斤的目标。

  “计划到2011年在全国推广6000万亩,产出现有8000万亩所产的粮食,也就是说,等于增加了2000万亩耕地,可多养活3000万人!”说到这儿,站在演讲台前的袁隆*抬起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第二个心愿,是在国外进一步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现在,全世界有22亿亩水稻,如果其中一半种杂交水稻的话,所增加的粮食可多养活4—5亿人。”

  袁隆*不到10分钟的报告,被全场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打断。

  “这一天早该来了”

  在人头攒动的会场中,记者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在前排忙碌,照相机、摄像机全副武装,时而对准讲台,时而对准细心聆听报告的领导和观众,她就是袁隆*身边的秘书辛业芸,记者与她在长沙曾有一面之缘。

  在她休息的空当,记者抓住了这个大忙人。

  “今天我太激动了,就像过年一样。”辛业芸眼眶微微发红。

  “袁老师对于祖国、人民和全人类的贡献太大了,我以前也曾陪他到过很多地方作报告,甚至去过美国,但是,在人民大会堂的报告,这是第一次。我觉得袁老师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太大了,我始终觉得袁老师应该有一场这样的报告会,他早就该站到今天这样的演讲台上。”辛业芸激动得语调微微发颤。

  一转身,又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了记者的眼帘,袁隆*的儿媳,也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的段美娟,也手举相机对准了演讲台,准备将这历史性的一刻记录下来。

  “爸爸这次过来穿的还是2001年来北京领最高科技奖时买的那套降价西服,这么多年,这套西服就是他每次出*重要会议的礼服。”看到台上的袁隆*,儿媳段美娟说:“*常很少能看到爸爸穿得这么正式,都是方便下田的休闲装。”

  爷爷的梦

  在报告会进行到尾声时,演讲台上出现了8个身穿白色小纱裙、头扎羊角辫的可爱娃娃,她们是来自湖南第一师范附小的小学生们。稚嫩的孩子们用她们甜美可爱的童声,将一首《爷爷的梦》献给了她们心中可爱可敬的科学家爷爷———袁隆*。

  亲爱的爷爷请允许我,一个吃着您发明的稻米长大的孩子来告诉您我内心的秘密和梦想———长大了我也要做科学家接过您手里的接力棒心怀世界,正直善良让所有的人都远离饥荒我也要成为天空中最亮的星星就紧挨在您的身旁我也要让世界的夜空因为我们*人的存在变得更加美好,更加闪亮!

  站在一旁的袁隆*看着孩子们可爱的模样,满脸的笑意,这位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的人民科学家望向孩子们的笑眼里,也蕴含了对这些科学“种子”们的殷殷希望。


对袁隆*优秀事迹的心得体会(精选五篇)(扩展2)

——袁隆*的事迹介绍心得体会(精选5篇)

  袁隆*的事迹介绍心得体会 1

  经过一夜忐忑等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领军的中国超级杂交稻今日成功通过亩产900公斤世界纪录大考。这位年过八旬的耄耋老者当日向媒体揭秘了令世界侧目的中国“超级种子”。

  2011年9月18日,由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率领的中国农业部超级杂交稻验收专家组,对位于湖南隆回县羊古坳乡雷锋村的107.9亩“Y两优2号”超级稻试验田进行了现场抽签验收。程式华次日公布的验收结果称,这片百亩试验田*均亩产达926.6公斤,标志着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攻关大获成功。

  在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依赖稻米作为主食的现状下,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一直是各国奋斗的目标。日本、国际水稻研究所都制定过水稻高产育种计划,仅日本曾在4.5分小面积土地上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杂交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始终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无人登临的高峰。

  自上世纪以来,由袁隆*领衔的中国科研团队曾先后于1999年、2005年成功攻克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两大世界难关,使中国杂交水稻超高产研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袁隆*的事迹介绍心得体会 2

  袁隆*生于1930年9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曾成功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化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此外,他还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等多次国际奖励。

  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产的稻谷相当于每年解决6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有人说,袁隆*院士是一座精神富矿,怎么挖掘都有收获,他还是一个多面体,每个侧面都值得大家学*。是啊,如今,全国人民都在向袁隆*学*,学*他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献身精神,学*他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守旧、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学*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学*他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学*他谦逊淳朴的人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精神不是随便说说的,翻开那本中国感动世界,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立体真切的展现在脑海里的,就是真实的袁隆*。袁隆*早在考大学之前,他就立志做一个农业科学家,西南农学院正是我们这位现今的农业科学家的诞生之地。也许是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经历的战火与生活的艰辛让他能够立下这样的志向吧。大学毕业后,他响应国家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只有心怀大志,目标坚定的人,才会不畏惧苦,不害怕难!在20世纪60年代,在那饥荒的年代里,袁隆*目睹了那些惨痛的一幕幕,那一段凝固的历史成为袁隆*前进道路上的动力。从此,他立志使我国农民摆脱贫困,立志向饥饿挑战。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说袁隆*在青年时期就知道了,这也成就他一生的大业,更造福了亿万的人民。

  所以,要做怎样的人?我想应该就是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吧!只有有了崇高的理想,才会有崇高的人格。所以,当我们今天学*袁隆*那么的美好的品质的时候,我们知道,那个汗霜满衣,皮肤黝黑,真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泥腿子’的人,展示给我们的却是人格的光芒。

  七十几岁高龄的袁老,他会告诉你:日思夜梦的东西变成现实是最高兴的事。“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提出的质疑。袁隆*的头脑中始终装着一个坚定的答案:我们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袁老还会告诉你他衷心希望杂交水稻这一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中国依靠自己力量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将为全人类战胜饥饿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袁隆*的带领下,通过大家努力,杂交水稻目前已在越南、印度大面积种植,增产十分明显;在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的开发工作进展也很顺利。

  袁隆*的一生,始终淡泊名利,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安逸,不向组织提任何个人的要求。他对“见利而拼命,干事而惜身”的人很反感,很厌恶。他说:“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有些人连人格也不要了,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袁隆*现在一定很高兴,因为他自青年时期的理想到现在的目标,不论多苦多难,都已经成为了现实!看完全部的袁隆*传,我们知道他的高兴,不是因为身上的各种光环,而是因为他给了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的梦。

  学*袁隆*精神,就要作一个有价值的人!

  袁隆*的事迹介绍心得体会 3

  袁隆*,*头小脸,其貌不扬,土里土气。你想不到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而正是这个显得有些*凡和土气的老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的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

  是怎样的力量把一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并且积极影响着16亿人的命运呢?又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促使着袁隆*年轻时违背母亲的意愿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执着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终走向成功的呢?

  “知识+汗水+机遇+灵感=成功”是他一生的缩写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从一棵天然杂交稻开始,袁隆*开创了水稻育种的新历史。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国的英雄,也是有着世界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他获得的一系列国际奖励可资证明。若回答“下个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没有哪位科学家比袁隆*更有资格回答了。

  关于超级杂交水稻,不善言辞的袁隆*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以“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作了精辟的回答,并且还讲了一个故事。

  从“1953年到1966年,我在农校一边教课,一边做育种研究,每年都去农田选种。从野外选出表现优异的植株,找回种子播种,看它第二年的表现,这样来筛选具有稳定遗传优异性状的品种,这称为系统选育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1962年,我在一块田里发现一株稻鹤立鸡群,穗特别大,而且结实饱满、整齐一致,我是有心人,没有放过它。第二年我把它种下去,辛苦培育,满怀希望有好的'收获,不料大失所望,再长出来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这时候一般人感到失败就放弃了,我坐在田埂上想为什么失败了呢,我想到第一年选出的是一棵天然杂交种,不是纯种,因此第二年遗传性状出现分离,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杂交种的产量来计算,亩产能达到1200斤,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发灵感,既然水稻有杂交优势,我为什么非要选育纯种呢?从此我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

  谁能够想象到,一个关系着16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伟大的探索与成功,就这样由袁隆*的一个意念而开始并最终诞生了。

  为了杂交水稻,袁隆*几乎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心血,没有什么不是为了那梦寐以求的杂交水稻。在研究的初期阶段,为了获得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在  身体的劳累还在其次,学术界权威的质疑与反对,使袁隆*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当时学术界流行的经典遗传学观点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许多不良的因子已经被淘汰,积累下来的多是优良的因子,所以自交不会退化,杂交也不会产生优势,从而断言搞杂交水稻没有前途,甚至说研究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然而无论是科学道路上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的磨难都无法动摇袁隆*执着的梦想。他坚信实践才是真正的权威,火热的生命加上知识的力量能够改变一切。

  1966年,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株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后,袁隆*把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整理,撰写出首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权威杂志《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在国内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先河,这不仅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水稻育种课题的启动,而且开创了一个划时代的崭新的研究领域。在随后的30多年间,他在杂交水稻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他的研究成果一个接一个,他创造的杂交水稻神话一个接一个。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解决了35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袁隆*用知识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圆了华厦民族几千年都在渴盼的梦想,写下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

  1999年6月,“袁隆*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昭示着高科技与资本的紧密结合,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对于科技与知识的力量,怕是鲜有人能比袁隆*有着更深切的认识了。

  假设我们的超级稻大面积推广时“1亩*均增产400斤,推广1亿亩每年就可以增产粮食400亿斤,相当于目前国内一个中等省份一年的粮食总产量。而我搞超级稻研究,只需要国家1000万元的投资。所以科技进步产生的效益是巨大的。那么,水稻亩产提高的潜力到底还有多大呢?我跟你讲,潜力非常大。在理论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对地表太阳能的利用率可以达到5%。目前全国水稻的*均亩产为800斤左右,只相当于利用光能的12%,通过科技进步,只要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理论水*的一半即25%左右,即意味着亩产翻番。我们的超级稻成功并推广后,预计可使全国水稻*均亩产增至1200~1300斤。现在我的学生们,年轻的一代的科研人员技术手段更先进了,开展分子水*的育种,效率更高。展望一下,达到3%的光能利用率是可能的,那时16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就解决了。你说科技的力量大不大?”

  梦,诞生于儿时那片美丽的园艺场,然而,回眸袁隆*的成功之路,可能谁也无法想到,他之所以会如此义无反顾的选择以农业作为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竟只是缘于儿时感觉到的刹那间的美丽。

  袁隆*的事迹介绍心得体会 4

  “让更多的人吃饱”袁隆*91岁离开。大师陨落,全世界哀悼。他的去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家的脊梁”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杰出贡献改变世界。袁隆*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受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三系”杂交籼稻,成功开发了“两系”杂交水稻,建立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几十年来,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世界60%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的贡献是显著的,“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学术态度影响深远。袁隆*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和挫折。无论什么情况,他的身体里总是流淌着祖国和世界的血液,他的青春散落在田野里。他还在孜孜不倦的攀登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的科研有很多疑惑、失败、挫折。他一直埋头苦干,不怕吃苦,闯出一片新天地。他的那句“科研怎么会失败?”一直激励着无数科学家参与游戏科学竞赛;他的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也不要怕别人说你不落俗套”一直激励着青年学生勇闯创新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袁隆*的事迹介绍心得体会 5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而在试验田收割以后,种粮大户王化永告诉他第5号田599.1*米合0.897亩,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亩。并要按通行的“七五折”来计算他的每亩净产量时,袁隆*谦虚的说,我们不按七五折,我们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这样稻谷收获后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准水分加权*均,七二折合每亩片*均亩产926.6公斤。

  田里增产几公斤水稻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来说可就意义非凡了。当年把杂交水稻的亩产量从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用去了4年时间。从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现在从800公斤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袁隆*整整摸爬滚打了7个年头。可想而知,在这期间,每增加一公斤的产量都要袁隆*和他的助手们付出数不清的心血。如果在这次验收中,袁隆*只要稍微做点手脚,甚至只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1000公斤目标可能就会在现在同步实现了。然非但如此,袁隆*不仅在全程远离验收的专家组,更主动要求验收专家组放弃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净出率。这样一改变,袁隆*的成绩也超过了900公斤,但总成绩却也“打折”了。

  我们中国人素来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坏事可小不可大”的“传统”。对于一个人的成绩,不但能“可大”,甚至还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点水”人们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范人物出现之初少有非议,而一经历史检验便难掩瑕疵。特别是如今所谓的这奖那杯更是非议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绩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实在。按照袁隆*的声望和其贡献。别说成绩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计入袁隆*的成绩单,甚至国家就按照这样一个成绩单奖励他,估计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为按照袁隆*的贡献,他现在早已远远超出国家的奖励界限了。

  也正是袁隆*的这种对自己成绩的“打折”,也才酿造出中国科学界独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辉的袁隆*。袁隆*是中国的科学家,按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得到的奖励足够他有晚年享受不尽的奢华,更用不着在奔波于田间地头,但是我们看到虽然已经80出头的袁隆*仍然额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里,对奢华的生活更不屑一顾。他是中国最有钱的农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艰苦环境中的一流科学家。而袁隆*却说,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背来背去。我觉得这种生活很好,搞豪华车有什么意思,穿着豪华的衣服还有什么鳄鱼的皮带,两千多块钱我从来没有,送给我,我不要。

  事实上正是袁隆*的超然和洒脱,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对成绩和荣誉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人们常说,什么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饱就要挨饿。水稻每亩达到900公斤,就能解决全球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如果这个增产不是实打实的,就有可能还有几千万人挨饿。而袁隆*把这个成绩“打折”,就意味着夯实了这个成绩单,也就意味着不仅能保证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不会“打折”,更能够绰绰有余。他不仅对自己要求这样严格,同时也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不怕困难,努力钻研”。甚至提出: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出来的。这样一种认真求实的精神,足该成为中国科学家的“座右铭”。


对袁隆*优秀事迹的心得体会(精选五篇)(扩展3)

——袁隆*的优秀事迹心得体会(精选5篇)

  袁隆*的优秀事迹心得体会 1

  袁隆*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参加工作50多年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先世界,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我国及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学*袁隆*,就要学*他热爱祖国、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袁隆*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自年轻时他就立志献身杂交水稻事业,并为之不懈拼搏、顽强奋斗,始终把为国家解决好“民以食为天”问题当作自己的重大责任和崇高使命,50多年如一日,意志坚定、锲而不舍。

  学*袁隆*,就要学*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研作风。“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充分体现了他潜心实干的本色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袁隆*不迷信权威和书本,20世纪60年代初,他从对“鹤立鸡群”稻株的观察中悟出天然杂交水稻的道理,从而勇敢承担起杂交水稻研究的课题,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袁隆*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创新,带领我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两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学*袁隆*,就要学*他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崇高品德。

  上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相关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上世纪80年代,他带领“863”项目组开展攻关,提倡团结协作,很快获得了成果。他没有把**拨给的数千万元作为自己的研究专款,而是组织起全国的协作单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他还将所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和世界粮食奖等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奖励基金,奖给为科研做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们。袁隆*不仅倾心解决中国粮食问题,而且长期关注世界粮食安全。在他眼中,杂交水稻研究成果既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他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毕生的追求,并为之做出了极大努力。

  袁隆*的优秀事迹心得体会 2

  经过一夜忐忑等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领军的中国超级杂交稻今日成功通过亩产900公斤世界纪录大考。这位年过八旬的耄耋老者当日向媒体揭秘了令世界侧目的中国“超级种子”。

  2011年9月18日,由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率领的中国农业部超级杂交稻验收专家组,对位于湖南隆回县羊古坳乡雷锋村的107.9亩“Y两优2号”超级稻试验田进行了现场抽签验收。程式华次日公布的验收结果称,这片百亩试验田*均亩产达926.6公斤,标志着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攻关大获成功。

  在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依赖稻米作为主食的现状下,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一直是各国奋斗的目标。日本、国际水稻研究所都制定过水稻高产育种计划,仅日本曾在4.5分小面积土地上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杂交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始终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无人登临的高峰。

  自上世纪以来,由袁隆*领衔的中国科研团队曾先后于1999年、2005年成功攻克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两大世界难关,使中国杂交水稻超高产研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袁隆*的优秀事迹心得体会 3

  袁隆*,一个研究杂交水稻*半个世纪、还在继续研究的杰出科学家,一个做着“禾下乘凉梦”、把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作为毕生理想的可敬知识分子,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争相学*的对象。自主创新的春天已经来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角已经吹响,学*袁隆*同志先进事迹,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意义。为此,农村司、农村中心党支部向科技部全体党员干部发出如下倡议:

  一、学*袁隆*同志,就是要矢志民生,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把思想统一到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上来,把行动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伟大实践上来,把个人发展统一到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的需要上来。拓宽视野,放眼全球,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国际观,在科技管理的本职岗位上,努力落实构建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

  二、学*袁隆*同志,就是要执着创新,不断完善宏观管理。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建设创新型国家呼唤不间断的管理创新。要以仁者的胸怀、勇者的胆识、智者的头脑、志者的坚韧,不辞艰辛,不惧困难,勤于探索,勇于创造,适应转变**职能需要,不断开拓宏观管理新局面,推动自主创新事业不断攀登新高峰。

  三、学*袁隆*同志,就是要求真务实,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要坚持**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我们的思维不落后时代,部署不脱离实际。坚持科研方向从需要中来,科研成果到需要中去,把科技发展的节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提高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提升自我。

  四、学*袁隆*同志,就是要淡泊名利,不断健全廉政人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荣辱作为个人道德抉择的标准,弘扬时代精神和先进文化,为当为之事,拒绝腐化堕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责任和付出作为个人价值抉择的重要内容,陶冶人文情操,培养健康情趣,甘于奉献。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和利益观,坚持自警、自励、自省、自重。

  袁隆*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让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深入学*袁隆*同志的先进事迹,做党和国家的“一粒好种子”,把根深深地扎在党和国家的崇高事业这一肥沃的土壤中,以昂扬的精神、实际的行动、优良的作风、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胜利召开!

  袁隆*的优秀事迹心得体会 4

  人民大会堂小礼堂的报告厅里,同事和弟子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紧张和兴奋,而袁隆*却依然故我,明亮的眼睛,顽皮的笑容,与两个月前活跃在气排球场上气定神闲的神态并无两样,薄薄一页纸的演讲稿握在手里,几乎不怎么看。

  这不禁让记者想起5月份的长沙记者见面会时,他把演讲稿丢到一边的情形。对于开会发言,袁隆*显示出了他的“大师风范”。

  “我有两个雄心壮志”

  “请这么多领导和高层人士来听报告,我感到很不安,我并没有大家赞扬的那么好,我听之有愧。我觉得光荣应该属于国家,属于从事杂交水稻工作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干部。”对于同事们的夸赞,袁隆*表现出的是一个科学家的谦逊。

  对于自己的功绩一带而过的袁隆*,在谈到超级水稻时却显得兴致勃勃:“今生,我还有两个心愿,也可以说是我的两个雄心壮志。”

  拥有老骥伏枥精神的袁隆*说,他的第一个心愿就是争取在2010年实现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亩产900公斤的目标。

  “计划到2011年在全国推广6000万亩,产出现有8000万亩所产的粮食,也就是说,等于增加了2000万亩耕地,可多养活3000万人!”说到这儿,站在演讲台前的袁隆*抬起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第二个心愿,是在国外进一步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现在,全世界有22亿亩水稻,如果其中一半种杂交水稻的话,所增加的粮食可多养活4—5亿人。”

  袁隆*不到10分钟的报告,被全场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打断。

  “这一天早该来了”

  在人头攒动的会场中,记者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在前排忙碌,照相机、摄像机全副武装,时而对准讲台,时而对准细心聆听报告的领导和观众,她就是袁隆*身边的秘书辛业芸,记者与她在长沙曾有一面之缘。

  在她休息的空当,记者抓住了这个大忙人。

  “今天我太激动了,就像过年一样。”辛业芸眼眶微微发红。

  “袁老师对于祖国、人民和全人类的贡献太大了,我以前也曾陪他到过很多地方作报告,甚至去过美国,但是,在人民大会堂的报告,这是第一次。我觉得袁老师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太大了,我始终觉得袁老师应该有一场这样的报告会,他早就该站到今天这样的演讲台上。”辛业芸激动得语调微微发颤。

  一转身,又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了记者的眼帘,袁隆*的儿媳,也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的段美娟,也手举相机对准了演讲台,准备将这历史性的一刻记录下来。

  “爸爸这次过来穿的还是2001年来北京领取国家最高科技奖时买的那套降价西服,这么多年,这套西服就是他每次出*重要会议的礼服。”看到台上的袁隆*,儿媳段美娟说:“*常很少能看到爸爸穿得这么正式,都是方便下田的休闲装。”

  爷爷的梦

  在报告会进行到尾声时,演讲台上出现了8个身穿白色小纱裙、头扎羊角辫的可爱娃娃,她们是来自湖南第一师范附小的小学生们。稚嫩的孩子们用她们甜美可爱的童声,将一首《爷爷的梦》献给了她们心中可爱可敬的科学家爷爷———袁隆*。

  亲爱的爷爷请允许我,一个吃着您发明的稻米长大的孩子来告诉您我内心的秘密和梦想———长大了我也要做科学家接过您手里的接力棒心怀世界,正直善良让所有的人都远离饥荒我也要成为天空中最亮的星星就紧挨在您的身旁我也要让世界的夜空因为我们中国人的存在变得更加美好,更加闪亮!

  站在一旁的袁隆*看着孩子们可爱的模样,满脸的笑意,这位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的人民科学家望向孩子们的笑眼里,也蕴含了对这些科学“种子”们的殷殷希望。

  袁隆*的优秀事迹心得体会 5

  袁隆*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头,一身过时衣,两腿烂泥巴。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隆*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隆*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八项国际奖。

  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对袁隆*优秀事迹的心得体会(精选五篇)(扩展4)

——关于袁隆*的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而在试验田收割以后,种粮大户王化永告诉他第5号田599。1*米合0。897亩,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亩。并要按通行的“七五折”来计算他的每亩净产量时,袁隆*谦虚的说,我们不按七五折,我们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这样稻谷收获后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准水分加权*均,七二折合每亩片*均亩产926。6公斤。

  田里增产几公斤水稻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来说可就意义非凡了。当年把杂交水稻的亩产量从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用去了4年时间。从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现在从800公斤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袁隆*整整摸爬滚打了7个年头。可想而知,在这期间,每增加一公斤的产量都要袁隆*和他的助手们付出数不清的心血。如果在这次验收中,袁隆*只要稍微做点手脚,甚至只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1000公斤目标可能就会在现在同步实现了。然非但如此,袁隆*不仅在全程远离验收的专家组,更主动要求验收专家组放弃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净出率。这样一改变,袁隆*的成绩也超过了900公斤,但总成绩却也“打折”了。

  我们*人素来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坏事可小不可大”的“传统”。对于一个人的成绩,不但能“可大”,甚至还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点水”人们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范人物出现之初少有非议,而一经历史检验便难掩瑕疵。特别是如今所谓的这奖那杯更是非议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绩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实在。按照袁隆*的声望和其贡献。别说成绩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计入袁隆*的成绩单,甚至国家就按照这样一个成绩单奖励他,估计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为按照袁隆*的贡献,他现在早已远远超出国家的奖励界限了。有些所谓的院士、专家网罗他人著作,盗窃别人专利,甚至弄虚作假照样“功成名就”,和这些精英们相比,袁隆*的成绩即便是放大一点,拔高一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也正是袁隆*的这种对自己成绩的“打折”,也才酿造出*科学界独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辉的袁隆*。袁隆*是*的科学家,按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得到的奖励足够他有晚年享受不尽的奢华,更用不着在奔波于田间地头,但是我们看到虽然已经80出头的袁隆*仍然额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里,对奢华的生活更不屑一顾。他是*最有钱的农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艰苦环境中的一流科学家。而袁隆*却说,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背来背去。我觉得这种生活很好,搞豪华车有什么意思,穿着豪华的衣服还有什么鳄鱼的皮带,两千多块钱我从来没有,送给我,我不要。

  事实上正是袁隆*的超然和洒脱,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对成绩和荣誉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人们常说,什么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饱就要挨饿。水稻每亩达到900公斤,就能解决全球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如果这个增产不是实打实的,就有可能还有几千万人挨饿。而袁隆*把这个成绩“打折”,就意味着夯实了这个成绩单,也就意味着不仅能保证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不会“打折”,更能够绰绰有余。他不仅对自己要求这样严格,同时也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不怕困难,努力钻研”。甚至提出: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出来的。这样一种认真求实的精神,足该成为*科学家的“座右铭”。

  民以食为天。在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真正解决吃饭问题只是*些年的事。在解决祖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吃饭问题上谁的贡献呢?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标准答案:袁隆*。他是80年代就上了历史课本至今健在的老科学家;他是创造水稻亩产1200多公斤神话的当代神农;他是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他是年已九十依然战斗在科研第一线的杂交水稻之父……大家知道他的梦想吗?他的追梦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他的一个梦想是“禾下乘凉”:超级水稻个头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帚那么大,稻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他这个梦想真够高的——不但水稻长得高、产量高,而且境界更高。被1960年的饥荒刺痛,他研究水稻是为了能让大家都吃饱饭。他这个梦想也够远的,遥远得像一个特不现实的神话。从1960年7月发现奇异的稻子,采花药进行镜检,反复种植、实验,到1964年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提出三系育种法,从14000多个稻穗中仔细搜索出6株不育株,两年春播、翻秋,仅有四株繁殖了两代。1970年,他翻山越岭跟助手到海南,终于找到“野败”取得突破性进展,1973年育成第一次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的制种技术。其中,他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耐住了多少寂寞的休闲时光,忍受了多少无知无聊者的冷嘲热讽啊!从三系法、二系法到超级杂家水稻、海水稻,再到落实研究成果的“三产四丰”工程,他风里来雨里去百折不回,五十年如一日,累在其中乐在其中。如今,他名满全球,水稻亩产早超一千公斤,个人品牌价值超过千亿,依然不辞劳苦在田间忙碌,追求着水稻高产的“上不封顶”。他强调:“*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追求高远的梦想,是他的使命和幸福的源泉。

  科学无国界,他的另一个梦想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为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领导的团队为*80个国家培养了14000多名技术员,40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杂家水稻700万公顷,普遍增产20%以上。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等地,因为种植他改良的杂交水稻,亩产从每公顷3吨增加到10。8吨!他还牵挂着吃大米全靠进口的利比里亚,每年花掉两亿美元,国民才能打牙祭。他要推广杂家水稻,让大家每天打牙祭。

  因为长期在泥里水里穿梭,不用特意健身减肥照样健康。他身家千亿照样开几万块钱的车仅为代步,甚至穿着20几块钱的衣服。他根本没心思对那些俗事上心,想想几亿人因自己的科研成果不再为吃饭发愁,这种普济众生的快乐是任何吃穿、豪车别墅都无法比拟的。他九十高龄依然踌躇满志,一息尚存追梦不已。袁老用一生的时间追求梦想,高远的梦想也成就了袁老不朽的价值。

  1930年9月,袁隆*出生于江西德安。他的童年及青少年时代主要是在武汉和重庆度过。对于这样一个生长在大城市,并自小就上教会学校的人来说,在风华正茂的时候违背母亲的意愿选择学农,实在是出人意料。

  大约我“6岁时一次郊游,曾在武汉郊区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没有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没有功成名就的意气风发,有的只是质朴的表白,有的只是对美丽的特别感悟与无悔执着。时隔60多年的漫长岁月,袁隆*忆及当年的感受,仍不免双眼灼灼,神采焕发。可见当年那片花果鲜艳的园艺场,在风雨飘摇、国事艰难的年代,曾是多么深刻地打动了一个孩子纯真的心。这片美丽的记忆,成了袁隆*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与梦幻,使他从此与“农”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这片美丽的永远,最终改变了袁隆*一生的命运,并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16亿*人的命运。

  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的袁隆*,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毅然从四川重庆来到了偏僻的湘西雪峰山旁的安江农校任教。

  在安江农校,他一呆就是19年。回顾在安江农校的教学生涯,袁隆*感触良深:“我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较多的生物学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因此在以后的作物育种科研中,才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袁隆*以非凡的努力完成了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为将来的科研打下了基础;同时,一场梦魇般的饥荒最终促使他全力以赴的编织杂交水稻梦。安江农校成为袁隆*腾飞的起点。

  一生的付出,为的是战胜记忆中那梦魇般的饥荒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一场罕见的饥荒*卷神州大地。安江农校宁静的校园也无法幸免。袁隆*为这沉痛的现实深深感到不安。在这种情况下,青年袁隆*响应党的号召,和学生们一起来到黔阳县的硖州公社秀建大队支农。生产队长老向企盼地对他说:“袁老师,听说你正在搞科学试验,如果能研究出亩产800斤、1000斤的新稻种,那多好啊!我们就可以不怕饥荒了,苦日子也就可以结束了。”老队长的话又一次唤醒袁隆*蕴藏在心底的童年之梦,从那一刻开始,他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终生的追求。

  三年困难时期,我亲眼见过有人饿死倒在路边、田坎上,很多人因饥饿得了浮肿病。当时我们农校的老师被下放到艰苦的地方锻炼,在集体食堂里,我们吃的菜就是一大锅红薯藤,加一小酒杯的油来煮,跟猪食差不多。饭是双蒸饭,用水蒸了两次,饭粒儿看起来大,吃下去一会儿就饿,整天想的就是能吃顿饱饭就好了。

  人类能否战胜饥饿?我认为主要靠科技进步,再有一个和*环境,通过不断研究,取得农业科技的不断提高,就能解决饥饿问题。我是学农的,每年做点优产育种研究,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曾经做过一个好梦,梦见我们试验田里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帚那么长,粒子像花生米那么大,我们几个朋友累了,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回忆起当年的那场灾难,袁隆*那种济世情怀,那种对生命的真挚的呵护与关爱,让人分明感受到了一位伟大科学家内心的崇高与博大。

  梦当然只是梦。为了通过科研的力量在实践中一步步接*这个梦,袁隆*以一种义无反顾的精神一头扎进了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中。不为别的,就为了让现实中落后、贫困的农村能变得富饶而美丽。为此,他所经历的困苦与磨难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但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努力着,“真的,我从没后悔,我这个人有点痴,认准的一定要走到底”。他一直这样说,也一直这样做。杂交水稻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培育杂交水稻,是他生命中最强的音符

  对于一个几千年来受贫穷与饥饿折磨的民族,有着高产量的杂交水稻良种来帮助解决吃饭问题,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贡献啊。难怪一些地区的农民称他为当代“神农”,而国际同行称他的研究是“全人类的福音”。他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浩瀚宇宙中,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翱翔;风云市场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股票隆重上市。袁隆*,由安江农校的一名普通教师,终于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殿堂。

  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辉煌、荣耀、名利,却丝毫也没有使 袁隆*发生任何改变,他还是始终如一的恋着杂交水稻事业。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的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分秒必争的察看着育种基地。他心中想的只有他的试验,只有他的杂交水稻。

  通过科技进步,现在我国常规水稻的亩产*均为“700斤左右,我们培育的杂交水稻*均亩产达800斤左右。我们正在研究一种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将达到1500~1600斤,有希望在2~3年内培育成功,那时又将推动全国的水稻产量上一个大的台阶。我们超级水稻的培育十分紧张,不管我在哪,都要求基地三天报一次数据,这样我就可以随时对情况进行分析。我们有信心,提前两年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

  1998年,国家国资局对“袁隆*”品牌进行了无形资产评估,认定其价格达1000亿元人民币。对此,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各方面给予积极评价,并誉为昭示着*知识经济的风暴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时代的真正到来。

  农*高科“”上市后,社会上有人称“袁隆*一夜之间变成了亿万富翁”,他却很*静,对此一笑了之。他仍然一如往日的奔波在试验田地里。

  在我的有生之年,我还有两大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研究成功,大面积应用于生产,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让杂交稻进一步由*走向世界,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虽已届古稀之年,但袁隆*仍是魂牵梦萦着杂交水稻;虽已没有了园艺场的美丽与缤纷,但那种淳美与质朴,却更能透出一种科学巨人所特有的崇高品质与境界。


对袁隆*优秀事迹的心得体会(精选五篇)(扩展5)

——收看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优秀心得体会(精选五篇)

  在观看了刘博、张润秋、景生启等十位先进典型的事迹后,我深受鼓舞。他们全部来自于铁路工作的基层一线,但是代表了铁路行业300多万职工勤劳奋斗的优秀品格。“守护列车安全的数据侠”刘博、高铁第一站传递温暖的张润秋、大秦铁路“中国重载”第一人的景生秋、挺立铁路科研第一线的朱挺等等,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根本宗旨,展示出了当代铁路人的服务本色和担当品格。

  在这次的直播中,我看到了他们的无畏无私,看到了铁路儿女奋力拼搏的奉献精神,也看到了在他们身上映射着的无数铁路职工舍小爱顾大局的光辉品格。

  时代在不断前行,他们是我们前进的榜样,而我们也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企业楷模,我们要传承领悟他们的精神,让中国铁路走向世界,让铁路事业更上一层楼。

  几位最美铁路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践行了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历史使命,展示了铁路人的先行风采,服务本色,担当品格,奋斗精神。让我深切感受到他们是我学*的典范,是我工作和奋进的旗帜。

  他们*凡而又不*凡的事迹让人感动,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让人佩服,他们值得我们每一个铁路人学*。我们要学*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学*他们勇攀高峰的劲头,学*他们执着的工作劲头,做一名合格的铁路人,为“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目标的顺利实现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观看最美铁路人的直播,我看到了这些先进典型们身上所独具的工匠精神,是一种执着、坚守也是一种责任和情怀。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诠释了当代铁路人无私奉献、坚强勇敢的品格,从而在*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事情。而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所熟悉的岗位上发生的故事,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也为我们广大铁路人树立了学*的榜样。

  我们应以他们为榜样,始终坚守岗位,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绽放出的绚丽的光彩。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在建设交通强国和精彩呼铁中当好先行,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铁人精神,从最小的事情做起,从最繁琐的事情做起,将基础扎牢,本着对自己负责,对企业负责的态度,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自己应有的价值。

  建设交通强国,像他们这样默默付出的人还有许许多多,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践行了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历史使命,展示了铁路人的先行风采、服务本色、担当品格、奋斗精神。他们是最美的人,他们有最暖的情。

  做为新时代的铁路人,我也要向他们看齐,向他们学*,投身到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工作实践中,为新时代铁路改革发展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做为一名青工,今后的工作中一定学*他们的这种精神,多学、多问、多看、多做,立足本岗,为铁路发展贡献自己微薄力量。

  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我们一定要向他们学*,以榜样为力量,在本职工作中激发职业力量,实现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努力奔跑追梦,传递榜样精神,在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征程上,与时俱进、勇于争先,积极投身“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使命,为新时代铁路发展做出贡献。

  最美铁路人一一就是在铁路的具体的每一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辛勤劳动中的你!

  你为了铁路的安全、铁路的发展,你无以巨细的付出。你的精神,你的表现,让人感动;你的追求,你的信仰,让人感到是那样的不可动摇;你的形象,你的身影,让铁路人对美的评判,有了自己独特的标准一一美!不是华丽的衣衫、俊俏的脸庞,更不是夸夸其谈、豪言壮语,而是在最艰苦、最需要的岗位上,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怕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默默完美工作的你!

  你说他美不美?在恶劣的环境下,在污水泥浆的工地里;在寂寥的夜空,在披星戴月的天窗上…皮鞋泡了、衣服湿了、脸庞黑了,仍坚守岗位,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的你!

  你说他美不美?在江茂线上,顶烈日,爬山涉水,不惧野草荆棘划破衣衫、划伤脸庞,为能使江茂线顺利按时开通,一个多月,坚持加班加点,丈量、埋设一个个土地标识的你!

  你说他美不美?常年顶烈日、冒风雨,巡查、维护、整治广珠货线栅栏,确保行车安全,一天下来,腰酸了、腿疼了,迎着落日,一拐一拐的回家的你!

  美!这些就是我们铁路最美的人!我们为他们点赞!向他们学*!

  最美铁路人向我们诠释了,他们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忠于职守、忠诚担当的政冶品格,在*凡岗位上造就的不*凡,是我们永远的学*榜样,而任何岗位只要具备工匠精神都一样出彩,作为一名铁路职工,感受到的是铁路人不辞辛劳挥洒汗水,奋斗至今走出了一条雄伟的大道,看着他们的背影,更应懂得一切成绩、目标,都离不开拼搏与努力。

  最美铁路人向我们诠释了,铁路人的工匠精神,代表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只有广泛发动职工参与,将安全理念融入干部职工的日常工作中,筑牢干部职工的共同价值观,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安全大局才有可靠保障。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是我们铁路人内心的责任与使命,是铁路人日夜不断的奉献与复出,而我们要想将这份光荣传承下来,交通强国的伟业中当好先锋,就更要不断锤炼自己,立足本职岗位发光发热,严谨专注,一丝不苟的守护着铁路安全,为中国铁路发展添砖加瓦,这种工匠旗帜,催人奋进,让我们每一名工务人充分发挥铁路工匠精神,为创造一流工务段做贡献。

  通过观看“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报告会,让我看到了铁路的明天,他们是铁路发展的领军人物,我们要向像他们学*,学*他们身上那种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加强学*、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自觉向实践学*;要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要信念如磐、意志如铁、勇往直前,遇到挫折撑得住,关键时刻顶得住,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经得住磨难。对于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不懂的一定要虚心请教老师傅,发扬“多学、多问、多看、多做”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时刻保持乐观的心理,抵制社会上不良*气的熏染,立足本职岗位,在铁路事业的发展建设上奉献出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刘博、张润秋、景生启、陈林、黄望明等先进典型,是200多万铁路职工的优秀代表。他们坚持标准化作业一丝不苟,他们为铁路运输安全排险除难;他们待旅客如亲人,热心服务,他们是一代铁路人的骄傲,我为他们那样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所感动。他们在*凡的岗位上做出了可歌可泣的业绩,将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去用心、尽力、负责的干好本职工作,要以他们为榜样,为铁路事业的不断进取和发展前行,尽到自己的力量。

  这十位“最美铁路人”都是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他们都是岗位上的榜样和佼佼者。他们事迹报告会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不论是大秦铁路的“中国重载第一人”景生启,还是南昆线上的“铁”工长汪伯华。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的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的精神最美,并且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年轻一代铁路人学*和发扬。


对袁隆*优秀事迹的心得体会(精选五篇)(扩展6)

——师德师风事迹的心得体会(精选五篇)

  有一种力量让人感动,它就是大爱无声;有一种奉献震彻心扉,它就是热血豪情。郭明义这个硬汉,用爱心与义举无怨无悔地高高擎起了雷锋精神的美丽旗帜,不愧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热血英雄、道德标兵,引人钦佩,值得学*。学*郭明义,就是要学*他的正气、热血;学*郭明义,就是要学*他的无怨无悔、无私奉献;学*郭明义,就是要学*他的责任感、担当情、信心力。中国需要更多的郭明义!我们应该立即行动起来,为了社会的和谐、未来的美好而义无反顾地践行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被郭明义的雷锋精神深深地打动。我想,当代教师更应该学*郭明义,用踏踏,实实地行动铸就起坚强地奋进长城。这样,就一定能够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报答社会,服务人民,奉献国家。

  身正为范,德高为师。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这条路,注定是一条清苦的路,奉献的路,寂寞的路。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具有甘于吃苦、乐于奉献、耐住寂寞的精神与意志。

  ***说过,对人民的爱和奉献,是人的道德情操最崇高的表现。同样,为人民谋福祉、为社会促发展的教育事业,也是伟大而光辉的事业。亲爱的教师们,用心地投入教育工作吧,用心地爱我们的职业,爱我们的学生吧。你会在*凡的工作中升华崇高,实现自我价值,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你的生活会因此而幸福、自豪。

  20xx年5月27日上午,我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师德师风先进事迹报告会。在野川中学举行报告会上,三位师德标兵分别作了《用爱撑起特殊教育的一片蓝天》、《教师,无悔的选择》、《有一种成功叫坚守》等报告。三名师德标兵用自己精彩的报告展示着教师的人格魅力,通过自身切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中的小故事,现身说法,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节课。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在他们的身上得到诠释。三位师德标兵典型的故事,*凡中见伟大,简朴中见真情,体现了他们对教育、对生活、对学生的挚爱,折射出他们高尚的师德。听了师德标兵们精彩的报告,感动之余,感触颇多。通过学*,我对师德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一、加强师德学*,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学校有众多的制度措施,但我认为,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关键。作为一名教师,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学术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感召力。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受益终生的。

  二、关爱每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想当一名好教师,首先要有爱心,不关爱学生的教师,决不是好教师,学生们也决不会喜欢的。关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付出爱的过程是甜美的,付出爱的道路是艰辛的。我曾为学生不学*而大动肝火;曾为家长不重视学生的教育而伤透脑筋。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上,都要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学生闹矛盾,我给予合理的处理;学生犯了错误,我耐心地进行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时我很我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关心学生;对程度、水*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差生,给予更多的关心,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尽最大的努力使他们健康成长。

  在日常工作中,我要用行动诠释师德的真正内涵。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用实际行动向优秀教师学*,要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做学生的榜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教育每一个学生,做一名有爱心、有责任感、无私奉献精神的教师。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三、身为教师,我们不能把教书育人降低到只传授知识的层面上。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通过学*不断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用健全的人格塑造一切学生的美好心灵,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今后,我要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时刻谨记:孩子的眼睛就像摄象机,耳朵就像录音机,他们会把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记在心里。教师要做学生的榜样,要做给学生看,而不是说给学生听,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教育每一个学生。

  20××年5月18日,我们集体观看了“师德标兵,育人先锋”先进事迹报告以及专家教授的辅导,将听后体会如下:

  弹指间我参加工作已经17个年头了,回想这17年的历程,我会毫不犹豫的对任何人说:我无悔于我的选择。党和人民寄予了我们教师相当高的期望,国家、社会在不断地提高教师的地位,我应该感到满足。

  在这17年的风雨中,我所做的,也无愧于党和人民给我的称号,我真正能够做到“以校为家,爱生如子”。

  从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能严格的保证上班时间,从不迟到早退,往往把自己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用在工作上,时时刻刻在想: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的一言一行在感化着我的学生,在给社会树立一种什么样的形象。我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一定做学生的榜样,让学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做到,学生不能做到的我也要做到,我要给生活在我周围的人一个信念:这是真正的人民教师,把孩子交给他,我放心!

  为了能安心的教好我的学生,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得失,我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搜集教学中能用到的各种资料,不惜花自己的钱买多多的教辅资料参考,订阅相关的教学理论书刊。我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书中,或者网络上,查看着最先进的教学理论,收看着全国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名师在线。我的目标只有一个:教好我的学生!

  我们的学校比较特殊,每逢单周,有些孩子就回不了家。时值周末,老师们大部分都不愿意留下来照看这些孩子,一则家庭琐事等待处理,再则劳累了一周了,谁不想好好休息一下,何况学校给的补助实在是少得可怜。主任找到我,问我是否可以承担这项工作,我义不容辞的答应,而且一干就是四年多。在这四年里,每逢单周,我都在学校和各年级回不去家的孩子度周末,我和他们谈学*、谈理想,并不是认为他们不是我班的孩子而没有教育他们的义务,只要是学生,我就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我所做的,虽得不到学校多大的认可,但我心里满足,我在默默的进行着我的事业。

  对于我自己班的学生,我会更加疼爱有加,学*跟不上的我不放弃他们,让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小一点,标准降低一点,尽自己的努力去学*,养成好的*惯。班级的住宿生病了,我先自己掏腰包帮他们看完病在给家长打电话,有的学生叫交不上书费,我就给他垫付,学生学*上有困难,我想尽一切办法帮他们解决,即使三遍五遍学不会,我也绝不放弃,绝不牢骚,始终保持和蔼的教态面对他们。

  参加工作这么多年来,我没有一次请假,家里的事能等则等,能拖则拖,以至于孩子的妈妈非常的恼火,但她还是一如既往的支持着我。

  今天,教育局提出“教育强市,师德为魂”的口号,我觉得这是时代的召唤,是社会的心声。我不屑与金钱名利,不屑于那些打著名师旗号搞“小餐桌”式课外辅导,为了装鼓自己的口袋,不屑于那些借名师外衣侮辱自己学生的“名师”,我只想做一个普通的人民教师,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20xx年xx月xx日我参加了小教部组织的师德师风先进事迹报告会。听了四位老师的先进事迹报告,让我受益匪浅,四位老师的人格魅力及那种榜样的力量,将成为我今后工作中的楷模。

  首先是实验中学的语文教师迟敏演讲,她没用演讲稿,但她以她艺术的掌握、独到的见解、人格的魅力、超强的记忆力,使老师们佩服,获得现场全体教师多次热烈的掌声。迟老师列举了很多实例,指出作为一名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孩子,作为一名教师,更要从学生的点滴关爱做起。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做到爱别人的孩子是伟大的。接下来的两位教师是今天的报告会最让我感动的两个人,一个是兴隆川小学的范晓燕老师,一个是磐石五中的黄广仁老师。他们两位都是癌症患者,其中范晓燕老师已经得病13年了,51岁她的仍然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上,做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作为一名山村教师,工作虽然*凡但需要做的事情却特别多。她把青春年华扎根三尺讲台,做着*凡而不*庸的工作。用她的行动演绎着教师职业道德的高尚。黄广仁老师患病已经9年了,9年来,他一直坐着睡觉,吃的也只能是稀粥。用他自己的话说,这辈子他早已告别了美味佳肴。会想起他讲述做手术夫妻俩在医院过除夕的那一段,我的泪水又一次涌了出来。尽管黄老师拖着瘦削的身体,但9年来,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他的所教的班在20xx年的高考中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一本、二本的各大名校,其中磐石理科状元就是他班的学生。范老师和黄老师用自己精彩的报告展示着教师的人格魅力,通过自身切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中的小故事,现身说法,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在他们的身上得到了诠释。他们的故事,*凡中见伟大,质朴中见真情。最后一位是磐石实验小学的牛秀红老师,牛老师凭自己的辛勤,以自己的奉献,行走在幸福语文教学的路上。

  付出爱的过程是甜美的,付出爱的道路是艰辛的。我曾为学生不学*而大动肝火,曾为家长的不理解而伤透脑筋。今天听了四位标兵的报告,我领会了师德的真正内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用实际行动向优秀教师学*,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做学生的榜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快乐着我的快乐,幸福着我的幸福,阳光着我的阳光!

  为了提高全校教师的自身素质,校领导组织了全体老师在三楼语间室听了四位老师的先进事迹。她们是孙舰尹世娟、陈丽华、蔡丽红。听了之后,感觉到自己是那么的渺小,有那么多的不足之处。

  报告中前三位是班主任,后一位是课任教师。但不管在哪,是什么职位,她们都有一个目的——为了孩子的未来,祖国的明天。她们不辞辛劳,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学*中,都倾尽所有。就像孙健老师说的:“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孩子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多么伟大,多么无私呀!我想,教师就应该这样吧。

  这两三年我教的都是六年级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讲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如果你和他们对着干,那么你的课我想就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于是我采用适当的方法教学,或是严师,或是朋友,变换着方法与他们交流。在这一届的六年四班中有一个名叫郭晴的男孩,是个让人头疼的学生,听说挺有脾气。起初我没有太在意,但有一天刚上课,因为发笔记本和别的男孩起了冲突,我一气之下拍了他两下。原以为在今后的课堂上他肯定会捣乱,但他没有。于是我利用上实验课的机会让他到前面实际操作,顺势像朋友一样和善地对他说:“好好做,听话”。他点头同意了,这让我真得很高兴。现在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在这个班还有一个学生叫陈佳文,学*不是很好,但我一句不经意的鼓励的话,使他在我的课堂上都是那么的认真,看着他全神贯注的眼神,我是真的打心眼里高兴。这不证明了与他们做朋友的这个做法是对的吗,因为他们已经长大了,知道好与不好。除此之外,我又给了他们一个额外的好处,那就是上课时可以喝水,这让学生们很兴奋。在他们的眼里认为上课时是什么也不能吃喝,什么也不能喝的。而站在我所教学科的特点上,我就告诉他们,人在口渴时再去喝水,就说明你的身体已经缺水了,所以我同意你们在课堂上喝水。这样做就更拉*了彼此的距离。

  这只是我在工作中的一点成绩,其实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时还是对差生关心不够,认为他们是个什么也不会,拿不起也放不下的人,从没有说过或想过问他们为什么不会,为什么不明白。这就造成了差生有时自己也有种破罐子破摔的念头。这是最要不得的。对于淘气的学生没有足够的耐心,有时不问清原因,就训斥他们,也造成了们的逆反心理等等。

  通过听四位教师的事迹报告,我知道了,要想做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就要有真心、细心、耐心,用自己全部的爱对待他们,我想,我们一定会收获很多,很多!


对袁隆*优秀事迹的心得体会(精选五篇)(扩展7)

——袁隆*爷爷事迹心得体会合集5篇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看到老百姓因粮食不足而深为饥饿所困时,他便悄悄埋下了消灭饥荒的梦想种子。袁隆*院士曾言:“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1956年,袁隆*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几年时间便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1966年,袁隆*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也拉开了袁隆*追逐“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序幕。

  十年田垄勇突破,袁隆*院士的追梦路坎坷而持久。1973年,他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1981年,***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为代表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5年后,袁隆*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且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经过9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它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1979年4月,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上,袁隆*宣读了自己的论文《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中国第一次将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经验传递给世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正处于艰难的探索时期,国际形势紧张、国内科研条件远远落后于西方、冲击、百姓们生活困苦,但尽管形势如此严峻,袁隆*却坚守住了自己战斗的阵地,一步一步的推动着我国杂交水稻研究事业迈向世界。

  梦想之路无止境,2019年6月3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挂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亲笔签名的“告示”,他给团队定下了“三大新目标”:超高产冲刺、耐盐碱水稻及第三代杂交水稻。而事实也证明袁老的辛苦研究并没有白费,就在今年七月,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进行了测产验收,测得早稻*均亩产为619。06公斤。早稻加晚稻亩产1500公斤目标达成!袁老终身奋斗的事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学*。

  淡泊名利守初心,袁隆*院士的杰出贡献让我们肃然起敬,国家也给予了至高荣誉但他的生活依旧朴实无华。他曾言道“倘若对钱看得太重,被金钱蒙住了眼睛,就容易迷失自我,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漠不关心的自私的人,人要是成了金钱的奴隶,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呀。”作为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袁隆*自然而然成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许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寄自上海的一位双目失明的小朋友的来信,信中除了表达对他的崇敬以外,还道出了这位小朋友对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读着小朋友真挚的来信,他也给出最真挚的建议与指点。他慷慨解囊支持教育事业,却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他喜欢呼吸田野的气息,喜欢与稻田亲*。他,*实而伟大!

  袁隆*,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们还期待着袁隆*先生的“稻下乘凉梦”成为现实,真正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

  “让更多的人吃饱了饭”的袁隆*离开了,享年91岁。巨匠陨落,举世哀恸。他的辞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之脊梁”,必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卓越贡献改变世界。袁隆*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的贡献旷古烁今,“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治学态度影响深远。袁隆*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的科研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闯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一直鼓舞着无数科学家博弈科学的竞场;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一直激励着年轻学子勇闯创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常言,民以食为天。生存,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自人类诞生起就从未停止过对粮食的渴望。又有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足以体现粮食于人们而言的重要性。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上立有不败之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民的温饱问题。

  上世纪,灾祸来临,饥荒严重,人们的生活遭遇严峻考验。怀着对国家、对人民的忧虑,对生存下去的迫切期盼,有一位博学多才的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种的漫漫研究长路。他,就是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

  黑且瘦,颧骨突出。青丝间染上了白雪的颜色。手掌宽大粗糙。衣着朴素。话并不多。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形象却朴实得像个*凡的农民。他亦笑称自己,“再怎么打扮都是个农民”。

  不同于别的院士坐在室内、享受国家的津贴,袁隆*是实实在在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在田里劳苦了一辈子。

  袁隆*是坚韧而执着的。在探索杂交水稻的这条路上,他遭遇过太多太多的困难,遇到过太多太多次的失败,可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拥有博爱,宽厚的胸怀,怜悯苍生,以己身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在研究尚未成功时,袁隆*为了寻找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在田间,头顶毒阳,脚踏烂泥,一穗一穗的仔细寻找。

  他用粗糙的大手抚过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倾诉梦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种植杂交水稻后,产量大增,获得了全国无数农民大力称赞。之后,杂交水稻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世界各国纷纷引进种植。杂交水稻,养活了中国,养活了世界。

  袁隆*成功了。他能够成功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究。袁老说过,他信奉这样一条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首先,知识——袁隆*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其次,汗水——几十年如一日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其三,灵感——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论证出“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其四,机遇——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这几点,他都具备了,所以他成功了。而这四点其中,最可贵的莫过于“汗水”,试问有谁能坚持把一生的时间都花在田里?若是几个月,或许有人能坚持,若是几十年,都怯了。袁隆*做到了,所以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袁隆*。

  袁隆*是专注而敬业的。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没多久,袁隆*便起身告退,“水稻长了,要到田里去了。”是这般的朴质的话语,满溢出对名利的淡泊与对本业的钻而不倦,如何不教人感动!如今的人们,已经被社会上的浮华迷失了眼睛,灵魂覆满尘埃,空洞而贫乏。袁隆*获得成功的道理与我们能否获得成功,本质上是相通的,我们企望获得成功,却总是不愿付出,与成功屡屡擦身而过,终不可得。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并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说他拯救了世界也并不为过。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这是他泽被苍生的胸怀。

  这位老人,现已过古稀之年。他仍然用他的生命烛光照亮着世界,关注着农业,将一生献之天下苍生。在他身上,彰显出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盛而不衰的传统美德——孜孜以求,钻之弥坚的探索精神,博爱无私,敬业乐业的奉献精神。他用他的智慧,支撑了世界以亿计的人民!

  如果没有杂交水稻的发明,很难想象我们依靠什么存活至今。我们每个人,都应怀着最诚挚的谢意与最真挚的感动,向袁老致敬!

  袁隆*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到达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名民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7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交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对袁隆*优秀事迹的心得体会(精选五篇)(扩展8)

——《袁隆*》心得体会实用5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而在试验田收割以后,种粮大户王化永告诉他第5号田599。1*米合0。897亩,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亩。并要按通行的“七五折”来计算他的每亩净产量时,袁隆*谦虚的说,我们不按七五折,我们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这样稻谷收获后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准水分加权*均,七二折合每亩片*均亩产926。6公斤。

  田里增产几公斤水稻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来说可就意义非凡了。当年把杂交水稻的亩产量从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用去了4年时间。从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现在从800公斤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袁隆*整整摸爬滚打了7个年头。可想而知,在这期间,每增加一公斤的产量都要袁隆*和他的助手们付出数不清的心血。如果在这次验收中,袁隆*只要稍微做点手脚,甚至只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1000公斤目标可能就会在现在同步实现了。然非但如此,袁隆*不仅在全程远离验收的专家组,更主动要求验收专家组放弃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净出率。这样一改变,袁隆*的成绩也超过了900公斤,但总成绩却也“打折”了。

  我们中国人素来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坏事可小不可大”的“传统”。对于一个人的成绩,不但能“可大”,甚至还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点水”人们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范人物出现之初少有非议,而一经历史检验便难掩瑕疵。特别是如今所谓的这奖那杯更是非议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绩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实在。按照袁隆*的声望和其贡献。别说成绩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计入袁隆*的成绩单,甚至国家就按照这样一个成绩单奖励他,估计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为按照袁隆*的贡献,他现在早已远远超出国家的奖励界限了。

  也正是袁隆*的这种对自己成绩的“打折”,也才酿造出中国科学界独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辉的袁隆*。袁隆*是中国的科学家,按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得到的奖励足够他有晚年享受不尽的奢华,更用不着在奔波于田间地头,但是我们看到虽然已经80出头的袁隆*仍然额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里,对奢华的生活更不屑一顾。他是中国最有钱的农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艰苦环境中的一流科学家。而袁隆*却说,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背来背去。我觉得这种生活很好,搞豪华车有什么意思,穿着豪华的衣服还有什么鳄鱼的皮带,两千多块钱我从来没有,送给我,我不要。

  事实上正是袁隆*的超然和洒脱,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对成绩和荣誉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人们常说,什么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饱就要挨饿。水稻每亩达到900公斤,就能解决全球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如果这个增产不是实打实的,就有可能还有几千万人挨饿。而袁隆*把这个成绩“打折”,就意味着夯实了这个成绩单,也就意味着不仅能保证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不会“打折”,更能够绰绰有余。他不仅对自己要求这样严格,同时也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不怕困难,努力钻研”。甚至提出: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出来的。这样一种认真求实的精神,足该成为中国科学家的“座右铭”。

  20世纪60年代初,米楚林和李森科的遗传理论盛行,但袁隆*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国资料,学*了孟德尔和摩根的现代遗传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一代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终身学*,热爱和钻一线,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坚守岗位。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乐于奉献,振兴中国电力环保事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要学*袁隆*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当他人阶梯的合作精神。袁隆*院士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以来,一直着眼大局,从困难出发,考虑全局,所以每次项目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合作攻关。

  20世纪70年代,他将研究团队发现的野生材料毫无保留地分发给国内18家研究机构,加快了合作研究的步伐,使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迅速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作为一个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应该有这种精神,团结协作,承上启下,倾听大家的声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要做一个合格的服务员,围绕整个公司和部门做决策,加强协调,开拓创新,全力以赴为项目服务好。努力加强自身修养,打造环保行业领先形象。最后要学*袁隆*院士的好品格,好作风,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自命不凡;他作风朴实,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体现了忧国忧民、造福人类、自强不息、勇攀高峰、勇于面对困难、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创新精神。袁隆*院士对事业的坚持和奉献深深激励了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企业员工,我们的名声并不显赫,我们的地位并不高尚,我们的收入并不富裕,但是我们从事的职业却极其高尚,所以我会努力实现我个人的社会价值。可以说,袁隆*院士的这种精神不仅激励了我们,也净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好地贯彻各级领导的工作安排,积极开展各部门的工作,认真学*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知识,努力掌握全球环保领域的新趋势,拓宽知识面,以适应现代生产和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环保设备的质量,建设一个项目,一座丰碑。同时,还不如组织部门员工参加政治学*和业务培训,开展员工文化体育活动,关心员工生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以袁隆*院士的先进事迹为榜样,以各方面的标准,不断鞭策自己,提高自己,以求更大的进步。

  袁隆*,一位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杂交水稻之父”,一位农民朋友眼中的“当代神农”,“米菩萨”,离我们的生活如此遥远又如此接*。12月2日,学校组织我们五年级全体师生观看电影《袁隆*》,让我对“杂交水稻之父”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在*凡中见到了伟大。

  这部影片主要讲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在充满坎坷的研究道路上奋力跋涉,把绿色的梦想书写在大地之上,在布满荆棘的实验丛中踯躅前行,呕心沥血。历经无数次的挫折与失败,为生命中弥足珍贵的杂交水稻事业无怨无悔,倾其一生;经历数十载的不懈探索和艰难实践,袁隆*终于成功了!他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影片通过再现袁隆*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进行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表现了袁隆*心忧天下、造福人民的宏大抱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和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

  有句俗话说:“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袁隆*取得这些成果不是靠运气,而是经过一次次的实验,一次次的探索,才使他得到回报。我想,他成功的“秘诀”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正是有了这些,袁隆*才一次又一次地攀登高峰。而古今中外,哪一位成功者手中的鲜花,不是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呢?爱迪生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李时珍经过长期艰苦的实地调查,编写成了《本草纲目》。

  我们也要在人生的起跑线,经过“加速”到“冲刺”中展示,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发挥美丽人生!

  国电集团和国电科环集团党委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向伟大的科学家袁隆*同志学*的活动,并下发了《袁隆*传》一书,我怀着崇敬而好奇的心情开始翻看了这本以政治教育读本身份出现的书籍,但是,它传奇的色彩,丰富的内涵和感人的事迹立即吸引了我,使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气将它读完。袁隆*同志的传记,他代表一种精神,一种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民族精神和高贵品质。

  学*袁隆*,首先要学*他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精神。袁隆*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的党员,身处环保工程第一线,我应该把个人的理想同国电集团的环保事业及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的环保产业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兴国的实践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和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并立身本职,从做实、做大、做强着眼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第二要学*袁隆*院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袁隆*院士认为:”成功的要决在于知识、汗水、灵感、机遇。”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但袁隆*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本职岗位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并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甘于奉献,振兴我国电力环保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让更多的人吃饱”袁隆*91岁离开。大师陨落,全世界哀悼。他的去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家的脊梁”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杰出贡献改变世界。袁隆*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受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三系”杂交籼稻,成功开发了“两系”杂交水稻,建立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几十年来,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世界60%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的贡献是显著的,“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学术态度影响深远。袁隆*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和挫折。无论什么情况,他的身体里总是流淌着祖国和世界的血液,他的青春散落在田野里。他还在孜孜不倦的攀登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的科研有很多疑惑、失败、挫折。他一直埋头苦干,不怕吃苦,闯出一片新天地。他的那句“科研怎么会失败?”一直激励着无数科学家参与游戏科学竞赛;他的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也不要怕别人说你不落俗套”一直激励着青年学生勇闯创新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国度。在如河的岁月中,有非常多的爱国英雄。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爱着祖国。

  今年,我看了一本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的书,看完以后,我心中思潮起伏,深受鼓舞。书中,袁隆*在小时候就萌发了长大要当一名农业学家的念头,而他也为这个梦想而努力着。在那个时候,祖**亲备受战乱之苦,亲眼目睹了饿殍满地的惨景,袁隆*患者自己童年的理想,他几十年如一日耕耘在水稻研究的第一线。有一次,袁隆*培植水稻的地方地震了。明明他可以去安全的地方居住,但是他放弃了宝贵的机会。依旧在已变成了废墟的房子旁盖草棚,住了下来,他要看着芽长大。袁隆*几经风雨,几经考验,终于以响当当地事实证明:中国人不但有能力养活中国人,而且,还可以昂住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他说:“我就是一位知识农民,我的根在中国。”

  “袁隆*”这个名字已深深烙在我的心中,他救活了十三亿中国人民。

  我有许多的梦想:画家,书法家,外交家,我从小就一直为了这些目标而奋斗着。有人说:“人的梦想可以有许多,但实现一个就够了!”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所有的梦想都实现了,人生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人需要梦想,因为有了梦想,人生才有动力,才有希望。因为有了实现梦想的过程,生活才会变得充实而充满意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