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

首页 / 心得体会 / | 2022-10-03 00:00:00 体会,读书心得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1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大学,十八九岁的中文系少女,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梭罗的单纯与真诚,是他丰饶的内心,是他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二次读《瓦尔登湖》是一年前,四十多岁的中年女人,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作者追问真心的勇气,是坚守初心的执着,是他对生活本质的洞悉,对世界的深情。

  《瓦尔登湖》不是一部小说,不能靠曲折动人的情节,来抓住读者的心。《瓦尔登湖》也不是一本诗集,不能靠凝练的语言与新奇的意象,来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这,只是一本生活随笔集,没有什么情节,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

  人们把梭罗称为“自然主义文学的始祖”,或许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感兴趣的生活主角是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的生灵,大自然中的声音,以及那些以自然状态生活着的人们。二是因为他对自然的书写,采用的是最质朴的形式,*实而简洁。作者博览群书,却让人感觉不到掉书袋的卖弄与晦涩。书中记录的生活是简单而真实的,一个人的生活日常,所思所想。书中记录生活的方式,也是最为素朴的,没有一丝粉饰,不带一点夸张。书中的语言,睿智、真诚、简洁、浅白,同时又时时透着几分幽默。

  一个读完大学,喜欢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的年轻人,突然做出一个决定,带上一点儿钱,带上一点儿最简单的生活用品,去瓦尔登湖边生活。在那里,他亲手搭起一座小木屋,一盏灯,一张小桌,几把椅子,两个煮饭的锅,几件餐具,成了他的全部家当。

  他的新家,位置选得刚刚好。这里可以让他享受宁静,*日里少有村里人光顾,也听不到邻居的吵闹声;这里又不会让他的生活与世隔绝,旁边的小村离得不远,走路十几分钟就能去那里的小商店买些所需的东西;一条铁路就在不远处,一天中能听到几次火车的轰鸣声;在这里他能见到那个沉静寂寞而又快活的伐木工人,也能见到一两个因好奇而前来造访的村民。

  他的新家虽然简朴,却有最美的房间装饰画,那是窗外随时扑入眼底的风景,有时是一片茫茫雪野上几行细碎的动物足迹,有时是向晚的余晖洒落在林间的空地上。他的新家有最美的后花园,有树林,有鸟鸣,有湖水的微波,有湖中自在的游鱼。

  他家里有最可爱的宠物,啄木鸟在笃笃笃地啄树;知更鸟刚在屋子对面的松树上做了一个新窝;一只浣熊在林间游荡,几只山鹬在泥土里翻找虫子。他家里能听到最好听的音乐,那是鸟儿们在山核桃树林里歌唱;那是熟透了的果实突然落在地上,那是鹧鸪在拍打翅膀,那是一只苍鹘在唱着哀伤的歌。

  梭罗有一支妙笔。这支笔,总能让人看到他所看到的,听到他所听到的,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这支笔,总能让你跟他一起笑,跟他一起思索,仿佛你就站在他的身旁。

  有时,我会设想一下梭罗的样子,一个身形高大瘦削的年轻人,眼睛不大,眼底却透着智慧与善意的光。在陌生人面前,他有些羞涩,有些沉默,有些不善言辞;在心意相投的朋友面前,他却能眉飞色舞,侃侃而谈,风趣而幽默。大部分时间,他不多言,脸上没有什么笑意,甚至有几分冷漠。其实,他的心里住着热情、住着爱;住着雷霆风雨,住着风*浪静;住着冷静,住着幽默。这样一个人,我想和他相识,一起坐坐,一起聊聊。只是,不知道,他愿意不愿意。

  四十多岁的我,工作二十年,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的生活充实而忙碌。可,有时我也会问自己,为什么活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走在大街上,看着身边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有时会想,大家如此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或许很多人都会回答,为了生活,为了自己,为了家人。如今,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生活丰富多彩,商品琳琅满目,很多人已不必为维持基本生活而奔波劳碌。不过,或许你也像我一样,总能听到或看到身边太多的不满足,想要更大的房子,想买更豪华的车子,想用更高级的化妆品,想穿更大牌的服装,希望孩子能上最好的学校,盼着老公体贴又多金。

  欲望像是一根导火索,一旦点燃就会四处蔓延,越烧越烈;欲望像是一种超强传染病,自身的免疫力稍低,就会被传染,且一发而不可收拾。人们忙碌着,为了这张似乎永远也填不满的欲望之口;人们焦虑着,担心欲望的肥皂泡会突然被碰破,希望的一切在瞬间成为泡影。

  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站在某处发呆,似乎迷失了努力的方向;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突然追问,自己的存在有什么价值,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这时候,或许读一读《瓦尔登湖》是个不错的选择。或许,你我不必像梭罗一样,去找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离群索居。或许,你我可以像梭罗一样,找个时间,给自己寻一片心境,体会一下简单生活的乐趣,听听大自然的声音,看看花开花落、草长莺飞。或许那时,我们心中的焦虑会少些,更少些,甚至会慢慢消失。

  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问自己的真心,想想自己的初心,知道自己的真心,记着自己的初心,无论生活在何处,我们都能做到恬然沉静而内心笃定吧,就像梭罗一样。看一本书,掩卷细思之后,重返生活的我们,心境早已不同。

  或许,这就是梭罗送给我们的'礼物;或许,这就是《瓦尔登湖》带给我们的惊喜吧。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书是《瓦尔登湖》。

  这是一本让人心归宁静,充满希望的智慧大作,书中充满了梭罗对社会,对制度,对人类,对生命等等不凡的见解,当人们逐渐失去田园的宁静,它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

  初读时我有很多不解,看到前面的章节,觉得生涩无聊又难以理解。作者说自己在湖边种了哪些东西花了多少钱多少成本等等,从叙述的方式来看,感觉比我往日所看的文章逊色多了。

  后来,他给予我最大的震撼还是书中对生命、对理想、对自由的向往和推崇,启发我们寻找生命最本真的意义。他说:“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这句话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让人对财富观有更深的理解。

  其实,金钱和幸福不是相等的,因为幸福是一种从心底发出的满足感,金钱虽然能满足你的需要但它不是支撑我们幸福的原因。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所以他觉得“佩戴任何的肩章,都比不上我这一次荣。”

  的确,我见过一号难求的老专家骑车去看病,也见过服务生开好车来上班,我并不反对有人对物质生活品质的追求,但我觉得人更应该清楚的是,智慧与思想的充实才能够让自己的内心更加满足。王安石说:“圣人内求,世人外求。”人,只有直视自己的内心深处,才能获得最终的幸福,我们追求一生也不过是希望满足于内心的*和而已。而梭罗这样的感悟,正是他不断探索自己内心和社会联结开出的芳香果实。

  他一个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开始了独居生活,他喜爱东方文化,阅读了大量东方著作,也很赞同道家思想,古人的隐逸生活与梭罗的独居相似,都是为了寻找世间遗失的纯净与美好,而不同之处就在于古人是历经沧桑后的看破红尘,梭罗却是与生俱来的自觉的超然物外。不同于陶渊明这样的避世隐居,归隐田园,梭罗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追求现实,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探索。千年之前陶渊明笔下的那方神奇的水土——桃花源,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渴望的精神圣地,又在梭罗的笔下重现了。

  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物质所带来的烦闷与苦恼,感受恬静的美,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3

  《瓦尔登湖》是梭罗的作品。

  梭罗竭力描述了瓦尔登湖不同于世俗的美丽,歌颂那一种与世隔绝的安宁。他试图让大家相信,瓦尔登湖正是他想要的宁静和温暖。

  然而,我作为一个读者,却明显地感觉到文字背面的另一种真实,那就是:他的心灵并没有真正安放在这片深邃的蓝色里。这儿不是他的家,而是一个躲风避雨的凉亭。瓦尔登湖的水融化了洁白的雪花和金色的阳光,却并没有化开这颗对现实世界充满了愤怒和失望的心。

  梭罗和他的思想,是瓦尔登湖来自远方的真挚的朋友。瓦尔登湖于梭罗而言,是一种深刻的思索,无奈的超脱。正如一个企业家从高空跌落时,离开家而躲进了月亮湖。睡不着觉的时候,躺在草地上数星星,一颗,两颗……

  而梭罗则数着第一块冰下面的气泡,一个,两个……

  虽然瓦尔登湖的每一滴水,都被梭罗细细地研究过了。但,我看见的,却依然是一个没有家的孩子,他试图尽自己的全力皈依瓦尔登湖。

  只有瓦尔登湖的儿子,才能融入瓦尔登湖的心。无论什么,都比不上生命的起源,生长的乐土。那宁静、欢畅和自在的水,一滴滴,如同流淌在自己身体里的血液。

  发自内心的爱,是大自然的音乐。

  这是一个好地方,去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它。再次翻读《瓦尔登湖》时窗外的绿叶已经淡淡泛出一点秋意,*段时间突然疯狂地喜欢上了大卫。梭罗,那距离康科德两公里的瓦尔登湖畔,那独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的简朴生活。从1845年到1847年,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畔一个孤单的灵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将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与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静静地躺在电脑桌旁,因了翻译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笔,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环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许当生活简单到一日三餐,简单到最后的财产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满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这些属于作者自己的经历,一段从生活必需品如何获取作为起点,然后才开始启程前往梦中胜境的旅程。而当这求索着的灵魂将故乡的牌位轻轻供奉在宁静的瓦尔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为迎风铺展的画布,一点一滴圆润丰满,最终造就了这部包括结束语在内分为二十个篇章的自然随笔被后人赞誉为“能够塑造读者的书籍”。

  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细心品味的好书是难得的,《瓦尔登湖》这样的经典更是不会例外,当我在舒缓而纯净的文字中慢慢行走,总会有一些花朵般绚烂的灵光突现迫使我停下来,如果说一篇优美的文字是我们风沙苍茫的旅程上一处小小的绿洲,那么《瓦尔登湖》赐予我们的是一片辽阔的草原,我们既可以让自然和人的心灵探索野马般狂野地奔腾,又能让个人体会到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那些经验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闪动着露珠的光芒。当然,一个经历足够丰富的读者,还会从这本宁静的经典中品读出对现代生活的揶揄和讽刺。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本简明的书,因为她不晦涩,文字和文字间串联成水晶珠链一样的风铃,使得思想不得不化为清晨刮起的阵阵微风,她时刻在直面我们的经历,我们的阅读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幻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欧鸟和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其实它们不仅属于作家,在我们看似沉闷*淡的生活里,何尝不是处处可以一窥它们的背影,而前提是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正拥有一个比晨起时更早,更神圣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个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绝,因为选择和放弃从来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歌德巴赫猜想。当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讨了这个命题,其实他没有给出我们答案;然而大卫。梭罗却在他描述瓦尔登湖的美丽文字中,宁静又雄辩地给出了自己的一种回答。

  月光一样的隐居也许是我在这本书里读到的最大的收获,当我们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尔登湖”,我们就会在自己的人生里获得这样恬然的生活姿态,月光般明亮却内敛,月光般*静却非凡,隐居只是一种选择,是否选择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日夜风尘仆仆的路途上,心内心外都要撒满一路月光。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4

  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读书中都会依稀闻到瓦尔登湖边那片树林的青涩气,和那湖水潮湿的新鲜的水气。内心感觉有一种来自遥远时空的愉悦,感觉自己的思想跟着梭罗在这本书里自由自在地跑步呼吸。目光透过文字,我仿佛看见一个叫作梭罗的28岁的年轻人,孤身一人来到距离康德镇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在最短的时间里,花了不到28美元,用自己的双手在湖畔盖起了一座实用的小木屋,并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等农作物,用收获的果实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和补贴家用买生活必需品,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隐居生活。无论是晴天丽日,还是风雨雷电,都可以看见梭罗独自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就一个人,十分简单,十分安静地面对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手机版生活犹如春水般的不凉不热,又有如夏日中的黎明时分,充满神秘和阳光的气息。其实梭罗并不是一位隐士,而是一个生命的探险者,他不是为了逃避生活,而是想以一种赤裸裸的姿态去直面生活,走进生活的深处,为人们提供生命的真信息。

  在《瓦尔登湖》的第一章中,梭罗就已经向读者说明,他在瓦尔登湖的隐居生活是为了证明一个观点,即人类真正的生活必需品通过简单的劳动就可以轻易地获得。在书中,他这样说明自己来到瓦尔登湖的意图:“我隐居在林中,因为我希望活得从容,只和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周旋,看我究竟能否领略其中的奥秘。以免待我将死之时,才发现我原来听天由命,我想深入生命,以摄取精华,我想藉此坚忍不拔与精心简朴的方式,剔除生活中的一切累赘,以大刀阔斧的方法,摘取生命之核,显其最根本之面目。

  生命如无核之果,我也将此显露给世人,如能通过体验而获正果,也可将其福音带给世人。”在书中,梭罗还从经济角度详实地记录了他在隐居期间的所有经济记录,他用他记录的数字证明了简朴的生活方式。—个人隐居生活的实际可操作性,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而他短暂的一生也证实了这一观点。梭罗,他的思想比我们走得深远,他超越了感官的愉悦让思维的触觉深入生命和自然的内核,让灵魂找到了一个依托的所在,同时将自己的内心对生命的种种感受,提纯为一种精神一种智慧,让人们从中获得生活的勇气和智慧。会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起“种豆南山”、“采菊东篱”的陶渊明,这位归隐田园的东方自然之子,他自耕自作,观照自然和生命的本身,让生命和自然相融,同样也曾给我们以最直接最真实的启示。

  这是梭罗们的伟大之处,也是所有伟大心灵的非凡之处,他们的光芒总是辐射人间,让许多在尘世漂泊的灵魂找到安宁的家园,不至于在纷争的名利场中迷失自己,不致于被泛滥的物质异化而丧失了人性的本真。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5

  梭罗的《瓦尔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串联起他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经济实验的始末,留给读者无尽的想像和羡慕。张爱玲曾经在介绍梭罗的生*与作品时说,梭罗所以在瓦尔登湖进行经济实验,是要证明一项理论:人可以活得更简单,更从容,不必为着追求物质文明的发达,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兽为邻”,在“豆田”耕种,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结尾,为我们开启了崭新生活的篇章。梭罗的目的达到了,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到:“我很高兴认识了我的方位”。

  梭罗的散文清新淡雅,像春天吹过的清风,拂绿了我们干渴的心田。梭罗生活的地方是瓦尔登湖及其周遭地区,但他细腻精致的笔调,却把我们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谈“瓦尔登湖周围的鸟”,谈“更高的规律”他认为,从一个特殊的意义上说,他们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从个人的农事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则,令我们视野开阔,高屋建瓴。

  在《瓦尔登湖》中,许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让人陶醉。他在描写“湖”时这样写到:“湖是一道风景中最美丽、最富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湖边长在水中的树木犹如纤细的睫毛,是湖岸的饰边。而四周郁郁葱葱的群山和悬崖是他垂悬的眉毛。”如此富有诗意和浪漫的描述,令我们读者也情不自禁地喜爱上了瓦尔登湖。

  在整部《瓦尔登湖》中,自然—直是他写作的背景,以大地为*,以苍穹为盖,梭罗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耕种、收获,他很高兴,他说:古老的诗歌和神话至少表明,农事是一门神圣的艺术。把滋养和抚育我们的农事当做一门艺术来雕琢,对梭罗来说,这岂不是正中其下怀吗?在从事农耕的过程中,梭罗仍不忘“阅读”。即使在19世纪梭罗也感慨道:他们深信一本《圣经》的智慧就足够了,余生便在简易读物里荒废天赋、单调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质的丰裕,精神的赤贫。我们的胃囊一再填充,而精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着。读读梭罗吧。他会把你带入一个我们所抛弃而对我们来说又异常重要的自然的境界。学学梭罗吧:崇尚简单,发掘人性。听听梭罗的忠告: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这样的忠告如梵音,于我们无异于醍醐灌顶。

  徐迟说:“这是一本寂寞的书,恬静的书,智慧的'书。”让我们暂且避开闹市、远离尘嚣,追随着梭罗的足迹,去品位寂寞,感受恬静,聆听大师的哲音。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阅读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1)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1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大学,十八九岁的中文系少女,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梭罗的单纯与真诚,是他丰饶的内心,是他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二次读《瓦尔登湖》是一年前,四十多岁的中年女人,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作者追问真心的勇气,是坚守初心的执着,是他对生活本质的洞悉,对世界的深情。

  《瓦尔登湖》不是一部小说,不能靠曲折动人的情节,来抓住读者的心。《瓦尔登湖》也不是一本诗集,不能靠凝练的语言与新奇的意象,来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这,只是一本生活随笔集,没有什么情节,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

  人们把梭罗称为“自然主义文学的始祖”,或许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感兴趣的生活主角是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的生灵,大自然中的声音,以及那些以自然状态生活着的人们。二是因为他对自然的书写,采用的是最质朴的形式,*实而简洁。作者博览群书,却让人感觉不到掉书袋的卖弄与晦涩。书中记录的生活是简单而真实的,一个人的生活日常,所思所想。书中记录生活的方式,也是最为素朴的,没有一丝粉饰,不带一点夸张。书中的语言,睿智、真诚、简洁、浅白,同时又时时透着几分幽默。

  一个读完大学,喜欢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的年轻人,突然做出一个决定,带上一点儿钱,带上一点儿最简单的生活用品,去瓦尔登湖边生活。在那里,他亲手搭起一座小木屋,一盏灯,一张小桌,几把椅子,两个煮饭的锅,几件餐具,成了他的全部家当。

  他的新家,位置选得刚刚好。这里可以让他享受宁静,*日里少有村里人光顾,也听不到邻居的吵闹声;这里又不会让他的生活与世隔绝,旁边的小村离得不远,走路十几分钟就能去那里的小商店买些所需的东西;一条铁路就在不远处,一天中能听到几次火车的轰鸣声;在这里他能见到那个沉静寂寞而又快活的伐木工人,也能见到一两个因好奇而前来造访的村民。

  他的新家虽然简朴,却有最美的房间装饰画,那是窗外随时扑入眼底的风景,有时是一片茫茫雪野上几行细碎的动物足迹,有时是向晚的余晖洒落在林间的空地上。他的新家有最美的后花园,有树林,有鸟鸣,有湖水的微波,有湖中自在的游鱼。

  他家里有最可爱的宠物,啄木鸟在笃笃笃地啄树;知更鸟刚在屋子对面的松树上做了一个新窝;一只浣熊在林间游荡,几只山鹬在泥土里翻找虫子。他家里能听到最好听的音乐,那是鸟儿们在山核桃树林里歌唱;那是熟透了的果实突然落在地上,那是鹧鸪在拍打翅膀,那是一只苍鹘在唱着哀伤的歌。

  梭罗有一支妙笔。这支笔,总能让人看到他所看到的,听到他所听到的,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这支笔,总能让你跟他一起笑,跟他一起思索,仿佛你就站在他的身旁。

  有时,我会设想一下梭罗的样子,一个身形高大瘦削的年轻人,眼睛不大,眼底却透着智慧与善意的光。在陌生人面前,他有些羞涩,有些沉默,有些不善言辞;在心意相投的朋友面前,他却能眉飞色舞,侃侃而谈,风趣而幽默。大部分时间,他不多言,脸上没有什么笑意,甚至有几分冷漠。其实,他的心里住着热情、住着爱;住着雷霆风雨,住着风*浪静;住着冷静,住着幽默。这样一个人,我想和他相识,一起坐坐,一起聊聊。只是,不知道,他愿意不愿意。

  四十多岁的我,工作二十年,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的生活充实而忙碌。可,有时我也会问自己,为什么活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走在大街上,看着身边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有时会想,大家如此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或许很多人都会回答,为了生活,为了自己,为了家人。如今,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生活丰富多彩,商品琳琅满目,很多人已不必为维持基本生活而奔波劳碌。不过,或许你也像我一样,总能听到或看到身边太多的不满足,想要更大的房子,想买更豪华的车子,想用更高级的化妆品,想穿更大牌的服装,希望孩子能上最好的学校,盼着老公体贴又多金。

  欲望像是一根导火索,一旦点燃就会四处蔓延,越烧越烈;欲望像是一种超强传染病,自身的免疫力稍低,就会被传染,且一发而不可收拾。人们忙碌着,为了这张似乎永远也填不满的欲望之口;人们焦虑着,担心欲望的肥皂泡会突然被碰破,希望的一切在瞬间成为泡影。

  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站在某处发呆,似乎迷失了努力的方向;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突然追问,自己的存在有什么价值,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这时候,或许读一读《瓦尔登湖》是个不错的选择。或许,你我不必像梭罗一样,去找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离群索居。或许,你我可以像梭罗一样,找个时间,给自己寻一片心境,体会一下简单生活的乐趣,听听大自然的声音,看看花开花落、草长莺飞。或许那时,我们心中的焦虑会少些,更少些,甚至会慢慢消失。

  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问自己的真心,想想自己的初心,知道自己的真心,记着自己的初心,无论生活在何处,我们都能做到恬然沉静而内心笃定吧,就像梭罗一样。看一本书,掩卷细思之后,重返生活的我们,心境早已不同。

  或许,这就是梭罗送给我们的'礼物;或许,这就是《瓦尔登湖》带给我们的惊喜吧。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书是《瓦尔登湖》。

  这是一本让人心归宁静,充满希望的智慧大作,书中充满了梭罗对社会,对制度,对人类,对生命等等不凡的见解,当人们逐渐失去田园的宁静,它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

  初读时我有很多不解,看到前面的章节,觉得生涩无聊又难以理解。作者说自己在湖边种了哪些东西花了多少钱多少成本等等,从叙述的方式来看,感觉比我往日所看的文章逊色多了。

  后来,他给予我最大的震撼还是书中对生命、对理想、对自由的向往和推崇,启发我们寻找生命最本真的意义。他说:“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这句话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让人对财富观有更深的理解。

  其实,金钱和幸福不是相等的,因为幸福是一种从心底发出的满足感,金钱虽然能满足你的需要但它不是支撑我们幸福的原因。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所以他觉得“佩戴任何的肩章,都比不上我这一次荣。”

  的确,我见过一号难求的老专家骑车去看病,也见过服务生开好车来上班,我并不反对有人对物质生活品质的追求,但我觉得人更应该清楚的是,智慧与思想的充实才能够让自己的内心更加满足。王安石说:“圣人内求,世人外求。”人,只有直视自己的内心深处,才能获得最终的幸福,我们追求一生也不过是希望满足于内心的*和而已。而梭罗这样的感悟,正是他不断探索自己内心和社会联结开出的芳香果实。

  他一个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开始了独居生活,他喜爱东方文化,阅读了大量东方著作,也很赞同道家思想,古人的隐逸生活与梭罗的独居相似,都是为了寻找世间遗失的纯净与美好,而不同之处就在于古人是历经沧桑后的看破红尘,梭罗却是与生俱来的自觉的超然物外。不同于陶渊明这样的避世隐居,归隐田园,梭罗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追求现实,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探索。千年之前陶渊明笔下的那方神奇的水土——桃花源,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渴望的精神圣地,又在梭罗的笔下重现了。

  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物质所带来的烦闷与苦恼,感受恬静的美,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3

  《瓦尔登湖》是梭罗的作品。

  梭罗竭力描述了瓦尔登湖不同于世俗的美丽,歌颂那一种与世隔绝的安宁。他试图让大家相信,瓦尔登湖正是他想要的宁静和温暖。

  然而,我作为一个读者,却明显地感觉到文字背面的另一种真实,那就是:他的心灵并没有真正安放在这片深邃的蓝色里。这儿不是他的家,而是一个躲风避雨的凉亭。瓦尔登湖的水融化了洁白的雪花和金色的阳光,却并没有化开这颗对现实世界充满了愤怒和失望的心。

  梭罗和他的思想,是瓦尔登湖来自远方的真挚的朋友。瓦尔登湖于梭罗而言,是一种深刻的思索,无奈的超脱。正如一个企业家从高空跌落时,离开家而躲进了月亮湖。睡不着觉的时候,躺在草地上数星星,一颗,两颗……

  而梭罗则数着第一块冰下面的气泡,一个,两个……

  虽然瓦尔登湖的每一滴水,都被梭罗细细地研究过了。但,我看见的,却依然是一个没有家的孩子,他试图尽自己的全力皈依瓦尔登湖。

  只有瓦尔登湖的儿子,才能融入瓦尔登湖的心。无论什么,都比不上生命的起源,生长的乐土。那宁静、欢畅和自在的水,一滴滴,如同流淌在自己身体里的血液。

  发自内心的爱,是大自然的音乐。

  这是一个好地方,去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它。再次翻读《瓦尔登湖》时窗外的绿叶已经淡淡泛出一点秋意,*段时间突然疯狂地喜欢上了大卫。梭罗,那距离康科德两公里的瓦尔登湖畔,那独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的简朴生活。从1845年到1847年,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畔一个孤单的灵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将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与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静静地躺在电脑桌旁,因了翻译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笔,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环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许当生活简单到一日三餐,简单到最后的财产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满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这些属于作者自己的经历,一段从生活必需品如何获取作为起点,然后才开始启程前往梦中胜境的旅程。而当这求索着的灵魂将故乡的牌位轻轻供奉在宁静的瓦尔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为迎风铺展的画布,一点一滴圆润丰满,最终造就了这部包括结束语在内分为二十个篇章的自然随笔被后人赞誉为“能够塑造读者的书籍”。

  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细心品味的好书是难得的,《瓦尔登湖》这样的经典更是不会例外,当我在舒缓而纯净的文字中慢慢行走,总会有一些花朵般绚烂的灵光突现迫使我停下来,如果说一篇优美的文字是我们风沙苍茫的旅程上一处小小的绿洲,那么《瓦尔登湖》赐予我们的是一片辽阔的草原,我们既可以让自然和人的心灵探索野马般狂野地奔腾,又能让个人体会到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那些经验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闪动着露珠的光芒。当然,一个经历足够丰富的读者,还会从这本宁静的经典中品读出对现代生活的揶揄和讽刺。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本简明的书,因为她不晦涩,文字和文字间串联成水晶珠链一样的风铃,使得思想不得不化为清晨刮起的阵阵微风,她时刻在直面我们的经历,我们的阅读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幻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欧鸟和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其实它们不仅属于作家,在我们看似沉闷*淡的生活里,何尝不是处处可以一窥它们的背影,而前提是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正拥有一个比晨起时更早,更神圣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个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绝,因为选择和放弃从来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歌德巴赫猜想。当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讨了这个命题,其实他没有给出我们答案;然而大卫。梭罗却在他描述瓦尔登湖的美丽文字中,宁静又雄辩地给出了自己的一种回答。

  月光一样的隐居也许是我在这本书里读到的最大的收获,当我们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尔登湖”,我们就会在自己的人生里获得这样恬然的生活姿态,月光般明亮却内敛,月光般*静却非凡,隐居只是一种选择,是否选择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日夜风尘仆仆的路途上,心内心外都要撒满一路月光。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4

  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读书中都会依稀闻到瓦尔登湖边那片树林的青涩气,和那湖水潮湿的新鲜的水气。内心感觉有一种来自遥远时空的愉悦,感觉自己的思想跟着梭罗在这本书里自由自在地跑步呼吸。目光透过文字,我仿佛看见一个叫作梭罗的28岁的年轻人,孤身一人来到距离康德镇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在最短的时间里,花了不到28美元,用自己的双手在湖畔盖起了一座实用的小木屋,并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等农作物,用收获的果实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和补贴家用买生活必需品,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隐居生活。无论是晴天丽日,还是风雨雷电,都可以看见梭罗独自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就一个人,十分简单,十分安静地面对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手机版生活犹如春水般的不凉不热,又有如夏日中的黎明时分,充满神秘和阳光的气息。其实梭罗并不是一位隐士,而是一个生命的探险者,他不是为了逃避生活,而是想以一种赤裸裸的姿态去直面生活,走进生活的深处,为人们提供生命的真信息。

  在《瓦尔登湖》的第一章中,梭罗就已经向读者说明,他在瓦尔登湖的隐居生活是为了证明一个观点,即人类真正的生活必需品通过简单的劳动就可以轻易地获得。在书中,他这样说明自己来到瓦尔登湖的意图:“我隐居在林中,因为我希望活得从容,只和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周旋,看我究竟能否领略其中的奥秘。以免待我将死之时,才发现我原来听天由命,我想深入生命,以摄取精华,我想藉此坚忍不拔与精心简朴的方式,剔除生活中的一切累赘,以大刀阔斧的方法,摘取生命之核,显其最根本之面目。

  生命如无核之果,我也将此显露给世人,如能通过体验而获正果,也可将其福音带给世人。”在书中,梭罗还从经济角度详实地记录了他在隐居期间的所有经济记录,他用他记录的数字证明了简朴的生活方式。—个人隐居生活的实际可操作性,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而他短暂的一生也证实了这一观点。梭罗,他的思想比我们走得深远,他超越了感官的愉悦让思维的触觉深入生命和自然的内核,让灵魂找到了一个依托的所在,同时将自己的内心对生命的种种感受,提纯为一种精神一种智慧,让人们从中获得生活的勇气和智慧。会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起“种豆南山”、“采菊东篱”的陶渊明,这位归隐田园的东方自然之子,他自耕自作,观照自然和生命的本身,让生命和自然相融,同样也曾给我们以最直接最真实的启示。

  这是梭罗们的伟大之处,也是所有伟大心灵的非凡之处,他们的光芒总是辐射人间,让许多在尘世漂泊的灵魂找到安宁的家园,不至于在纷争的名利场中迷失自己,不致于被泛滥的物质异化而丧失了人性的本真。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5

  梭罗的《瓦尔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串联起他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经济实验的始末,留给读者无尽的想像和羡慕。张爱玲曾经在介绍梭罗的生*与作品时说,梭罗所以在瓦尔登湖进行经济实验,是要证明一项理论:人可以活得更简单,更从容,不必为着追求物质文明的发达,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兽为邻”,在“豆田”耕种,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结尾,为我们开启了崭新生活的篇章。梭罗的目的达到了,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到:“我很高兴认识了我的方位”。

  梭罗的散文清新淡雅,像春天吹过的清风,拂绿了我们干渴的心田。梭罗生活的地方是瓦尔登湖及其周遭地区,但他细腻精致的笔调,却把我们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谈“瓦尔登湖周围的鸟”,谈“更高的规律”他认为,从一个特殊的意义上说,他们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从个人的农事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则,令我们视野开阔,高屋建瓴。

  在《瓦尔登湖》中,许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让人陶醉。他在描写“湖”时这样写到:“湖是一道风景中最美丽、最富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湖边长在水中的树木犹如纤细的睫毛,是湖岸的饰边。而四周郁郁葱葱的群山和悬崖是他垂悬的眉毛。”如此富有诗意和浪漫的描述,令我们读者也情不自禁地喜爱上了瓦尔登湖。

  在整部《瓦尔登湖》中,自然—直是他写作的背景,以大地为*,以苍穹为盖,梭罗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耕种、收获,他很高兴,他说:古老的诗歌和神话至少表明,农事是一门神圣的艺术。把滋养和抚育我们的农事当做一门艺术来雕琢,对梭罗来说,这岂不是正中其下怀吗?在从事农耕的过程中,梭罗仍不忘“阅读”。即使在19世纪梭罗也感慨道:他们深信一本《圣经》的智慧就足够了,余生便在简易读物里荒废天赋、单调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质的丰裕,精神的赤贫。我们的胃囊一再填充,而精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着。读读梭罗吧。他会把你带入一个我们所抛弃而对我们来说又异常重要的自然的境界。学学梭罗吧:崇尚简单,发掘人性。听听梭罗的忠告: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这样的忠告如梵音,于我们无异于醍醐灌顶。

  徐迟说:“这是一本寂寞的书,恬静的书,智慧的'书。”让我们暂且避开闹市、远离尘嚣,追随着梭罗的足迹,去品位寂寞,感受恬静,聆听大师的哲音。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2)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0篇

  不要认为《瓦尔登湖》引了若干孔夫子的话,就认为梭罗是在为别人的思想写作,安宁笔记——给《瓦尔登湖》。他不是在借鉴*人的山水观念——也不是在模攀他们的生活方式:恰恰相反,他让这些因素都为他一个人服务。事实上,从西方对*古典哲学的研究来看,思想家们都是非常独立的——他们从先哲的著述中汲取对自己观点有所佐助的内容,如伏尔泰选取“仁爱”,作为法国大革命的先驱性指导;又如英国人派使节访问*之前,他们一度非常崇拜儒学,因为这给予了统治阶层一套非常完整且适合他们社会发展阶段的体系模型——梭罗也不例外,东方为他的宁静生活带来了精神上印证。

  不若更公*地讲,除了现在已经不合时宜的繁杂礼制(以为我们大部分人所更正为“礼节”)之外,西方人引用*先哲的言语频率还是相当高的:和西方的思辨与对微观世界的思考不同,东方讲求务实的哲学家们为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而对于梭罗的Walden,它们不过是修饰屋檐的雕花而已——虽然曾经师从大名鼎鼎的Emerson,作者本身却一点都没有他身上的那种大宏观的思想气质:梭罗的优点在于细腻,机敏而不多疑,热爱生活,并且热爱属于自己的思想(这也正是一个独具者所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同时,他的文笔独到优美(这点毋庸置疑),也是使得这部书成功的一个原因。

  下面从文中摘录的语段,就是我认为梭罗写得异常精彩的部分。

  No.1

  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所谓听天由命,正是肯定的绝望。你从绝望的城市走到绝望的村庄,以水貂和麝鼠的勇敢来安慰自己。在人类的所谓游戏与消遣底下,甚至都隐藏着一种凝固的、不知又不觉的绝望。两者中都没有娱乐可言,因为工作之后才能娱乐。可是不做绝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种表征。

  ——简朴生活

  在这样一段似乎有几分断章取义的文字里,我读到另一种人生的表述:人类千百年来的生活一直都是如此,风云不惊,却有沉重的'暗流涌动。绝望是每个人天生所具备的气质,一切有关于命运的抵抗不过都是在拒绝这种与生俱来的气质:然而,在它面前我们却都显得如此渺小。对命运的服从于对命运的反抗之间,选择本已经让人感受到极致的矛盾与痛苦——而绝大多数人的服从的绝望,则更多地体现于根本不能实现的勇气的渴求。人类缺乏本身安宁的态度。在绝望的挣扎中,我们愈败愈勇,却越陷越深。

  事实上我们少掉的,恰恰是真正带给生活希望的安宁。我们与自己渐行渐远,抛弃自己从前的生活方式,并想以变化来引领一种新的生活:但是真正的*静也许正是这种看似绝望的外表所具备的,晨起晚归的耕作,把梦想和星辰与风雨交织在一起。智慧并不强调避世,却是追求一种看似粗劣,实则高逸的自然主义的生存。

  瓦尔登湖畔的生活正是这个样子。抑或,那也并不是瓦尔登湖周围所有的栖居者所具备的生活——正如陶渊明种豆,梭罗也种豆,可是陶潜之所以得到“草盛豆苗稀”的成果,而远远不及后者的丰厚所得,原因就出在种豆的心境。我相信,前者的心虽然孤高,却不能够真正洒脱于尘世,不能够与村野之间人类最为纯洁的生活相融合;而梭罗却将智慧带到这种生活里,而历史也证明他的劳作并不是为了逃离尘嚣,而是一种对贴*大地的渴望。

  No.2

  然而,据我们知道的一些角色中,也许只有瓦尔登坚持得最久,最久地保持了它的纯洁。许多人都曾经被譬喻为瓦尔登湖,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受之无愧。虽然伐木的人已经把湖岸这一段和那一段的树木先后砍光了,爱尔兰人也已经在那儿建造了他们的陋室,铁路线已经侵入了它的边境,冰藏商人已经取过它一次冰,它本身却没有变化,还是我在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我反倒变了。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它永远年轻,我还可以站在那儿,看到一只飞燕但然扑下,从水面衔走一条小虫,正和从前一样。今儿晚上,这感情又来袭击我了,仿佛二十多年来我并没有几乎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厮混过一样,——啊,这是瓦尔登,还是我许多年之前发现的那个林中湖泊;这儿,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个森林,另一座林子已经跳跃了起来,在湖边依旧奢丽地生长;同样的思潮,跟那时候一样,又涌上来了;还是同样水露露的欢乐,内在的喜悦,创造者的喜悦,是的,这可能是我的喜悦。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中学生作文《安宁笔记——给《瓦尔登湖》》。我从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说了,瓦尔登,是你吗?

  ——湖泊

  对这样的生活,我做不到不心存艳羡,但是却也叹服作者这种深沉的、对于家乡的湖泊的爱。他的文字里充满了美的叙述,仿佛有一支妙笔为伴——而这支妙笔,如果我们非要破译它的身份的话,那么,这就是梭罗对家乡的一种情怀。一个人即便有再强的语言功底,如果描写自己心中所漠然的景物,也断是写不出任何美好的文章的。

  梭罗是一个可以挖掘出许多东方性格因素的人。首先,他便是一个有三分归隐情节的人。他生活于瓦尔登湖的那段时间,正是许多青年奋发于事业追求,而最不愿意回到村野之地的年华:在这一方面,他具有东方人格外提早的成熟,而从本质上讲,就是拥有异常宁静的心态,超乎年龄的生活智慧。另一方面,他又拥有*古代知识分子的觉醒意识:也就是说,他连最高级的“东方式”矛盾都具备。他支持反对美国蓄奴制度的运动,并且在这个运动的领导人约翰布朗被逮捕,且被判绞刑处死时,发表了为布朗辩护和呼吁的演讲——这倒让我联想到了闻一多先生,虽然两者又是世纪之隔,但我们所看到的精神内涵式类似的。梭罗绝不是一个避世的、或者说是真正厌倦生活的人,恰恰相反,他的性格如此鲜活,和他家乡美丽的瓦尔登湖完美地契合。

  既然前面提到了东方性格,我们便能够容易地联想到*人的一种特殊的情怀:寄情山水不如说是寄情于自己的性格,这一点,饱读东方经典的梭罗不会不明白。抑或,两句话就能概括他对这座湖泊的深情之本:一句是俗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另一句则是李白的“相看两不厌”——不过青莲居士所寄乃是高山罢了。Nostalgia & narcissism,终究是连在一起的。

  No.3

  如果一个人听从了他的天性的虽然最微弱,却又最持久的建议——那建议当然是正确的——那他也不会知道这建议将要把他引导到什么极端去,甚至也会引导到疯狂中去;可是当他变得更坚决更有信心时,前面就是他的一条正路。一个健康的人内心最微弱的肯定的反对,都能战胜人间的种种雄辩和*俗。人们却很少听从自己的天性,偏偏在它带他走入歧途时,却又听从起来。结果不免是肉体的衰退,然而也许没有人会引以为憾。因为这些生活是遵循了更高的规律的。如果你欢快地迎来了白天和黑夜,生活像鲜花和香草一样芳香,而且更有弹性,更如繁星,更加不朽,——那就是你的成功。整个自然界都庆贺你,你暂时也有理由祝福你自己。最大的益处和价值往往都受不到人们的赞赏。我们很容易怀疑它们是否存在。我们很快把它们忘记了。它们是最高的现实。也许那些最惊人、最真实的事实从没有在人与人之间交流。我每天生命的最真实收获,也仿佛朝霞暮霭那样地不可捉摸,不可言传。我得到的只是一点儿尘埃,我抓住的只是一段彩虹而已。

  ——更高的法则

  人以什么心态活着,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会怎么活着。一个忧郁的人永远不可能获得他所追求的快乐,相反,他的生活会变得更加忧郁而自闭,以适应他永远抬不起头的心态。同样道理,一个自以为自己可以由禀赋所鞭策的人最终会为禀赋所驱使——错并不在人的天性本身,也许却只是在驾驭中一个小小的方向性失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关联是低级的,却也是最容易创造的。人把自己和周围的环境联系在一起而营造一种心绪,事实上是没什么难度的——但若想用心灵去破解一种心绪,则要遵从一个完全不同于此的法则。

  如果说人生的变迁相当于一个运动,变化才是主要成因的话,那么在高一个层次的思想中,我们应该回归一个更为*静的层面,那就是“守恒”:好像每一天太阳都会升起,每一次太阳升起都会使大地遍洒欢乐与希望那样,人生在这个层面上时是薄的,却也是真实而伟大的。我们的获得看似是微小而不值得一提的,但是这种*淡而不张扬(*人谓之“中庸”)的生活正是以这种方式使得人们获得*的思想,并将这个世界改造得更美好的。

  N0.4

  像湖水一样,瓦尔登的冰,*看是绿的,可是从远处望去,它蓝蓝的很美,你很容易就辨别出来了,那是河上的白冰,或是四分之一英里外的湖上的只是微绿的冰,而这是瓦尔登的冰。有时候,从挖冰人的雪车上,有一大块冰掉在村中街道上,躺在那里有一星期,像一块很大的翡翠,引起所有过路人的兴趣。我注意到瓦尔登的一个部分,它的水是绿的,一俟冻结之后,从同一观察点望去,它成了蓝色。所以在湖边的许多低洼地,有时候,在冬天,充满了像它一样的绿色的水,可是到了第二天,我发现它们已冻成了蓝色的冰。也许水和冰的蓝色是由它们所包含的光和空气造成的,最透明的,也就是最蓝的。冰乃是沉思的一个最有趣的题目。他们告诉我,他们有一些冰,放在富莱喜湖的冰栈中已有五年,还是很好的冰。为什么一桶水放久了要臭,而冻冰以后,却永远甘美呢?一般人说这正如情感和理智之间的不同。

  ——冬之湖

  我关注的是最后两句话。这两句话使我感受到自然教诲的伟大——虽然这也不是梭罗的首创,它们对我却有一种超乎文本本身的启示。

  初读这本书时,只草草翻了几页,散文式大段大段的景色描写让我觉得索然无味,只觉得枯燥无趣。现在想来,也许当时是带着少年人的浮躁,而经历高考后的我在偶然清书的时候,又翻出来这本书,伴着难得充裕而闲暇的时光,我再次开始了我的瓦尔登湖之旅。

  湖滨山色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虽然因为译本原因,很多句子读起来生涩而别扭,但透过梭罗的笔下仍能带我进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里。这里有着四季的更替,春日中晨光微融,飞鸟啼鸣,夏风里虫声嘤语,秋光中落英缤纷,冷冬中的雪花脉络。梭罗对自然感触之细腻和热爱,也尽倾洒与笔尖,这是一本自然之曼妙的文字临摹,也是一部极其私人化的絮语。

  他曾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你看到的也正是属于梭罗的世界,驾一叶扁舟于湖上吹笛,亦或是一个人垂钓湖边,悠然自乐,梭罗就好似*古代的隐士,与山林之中自寻乐趣。“从圆心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来,而生活的方式就有这样的多。”在今天这个忙碌的时代,每个人仿佛也都被一种叫做生活的网给笼罩,无形却更是致命,梭罗的`笔下的世界就像一个望远镜,让你沉浸其中而内心渐渐*静。

  虽说梭罗所写自然之景占了书的大部分篇章,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点点哲思也都包含在其中,所以,《瓦尔登湖》切忌浮躁,要慢慢地看,细细去品读。

  一亩荒地,简陋木屋,梭罗抛弃工业时代城市的便利,选择与自然为邻,他睿智的看到了工业时代中物质对人们精神的创伤,于是他选择独居自然,于质朴中询问自己的内心,简单而朴素的琐事占据了他书中的篇幅,返璞归真,最简单的道理去也是往往最难做到。但他感性也同样理性,他有着对工业时代社会和经济的敏锐洞察,他并不排斥工业革命给人带来的成果,他思索的是我们总是用错误的方法和态度去对待科技,让科技为我们戴上了手铐,脚铐。这些思索在今天这个价值观更加多元化的社会也同样值得探索,人们的精神危机仍不容乐观,空虚与迷茫时刻会充斥着大脑,不如进入瓦尔登湖畔来一次灵魂的洗礼。

  梭罗是幸运的,也是勇敢的,我们固然不能说有这般果断与毅力抛弃城市的便利。但是也可从其中寻觅出点思语。亦或浮躁是这个时代的通病,被物质裹挟的人们总是太急于求成,这本书便像是一座桥梁,让你与方寸之地更*。

  《瓦尔登湖》的文字是晦涩的,让我们不得不怀疑作者是否有意在炫耀其文字功底;《瓦尔登湖》的文字又是浅显的,只要我们足够安静地去阅读和体会,只要我们能够放下世俗的偏见。

  "我已经发现了,无论两条腿怎样努力也不能使两颗心灵更形接*。"是的,即便是我们有幸身处瓦尔登湖边,而心灵却远在千里之外,也很难感受到瓦尔登湖的美,也很难感受到作者的心意。实际上,我们并不一定要真的理解作者的心意,就像作者所言,"我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而不要采用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方式。"文章本不是说教,而是作者生命感悟的分享。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便努力地探索生命的意义,而每个人探索的过程并无一致,因而结果也是各不相同的,也只有这样,才会有每一个人的别样的人生。

  在咖啡馆随意选了一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瓦尔登湖》,《瓦尔登湖》的第一篇读后感。读书先读序是多年的*惯,记得当年连《牛津高阶》买回来也是先读了余光中的序才开始查字。虽然经过短短半小时的浏览,就决定这本《瓦尔登湖》必将会出现在我的书架上,还是急不可耐的抄下了一小段何怀宏为它写的代序:梭罗和他的湖想为一本寂寞的书打破一点寂寞,此愿已久,这本书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这本书在一八五四年出世时是寂寞的,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落甚或讥评。它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在它成为一部世界名著之后它也仍然是寂寞的,它的读者虽然比较固定,但始终不会很多,而这些读者大概也是心底深处寂寞的人,而就连这些寂寞的人大概也只有在寂寞的时候读它才悟出深味,就象译者徐迟先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

  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那么,为何要扰它?扰这寂寞?难道我也是心底寂寞之人?

  不要认为《瓦尔登湖》引了若干孔夫子的话,就认为梭罗是在为别人的思想写作,安宁笔记——给《瓦尔登湖》。他不是在借鉴*人的山水观念——也不是在模攀他们的生活方式:恰恰相反,他让这些因素都为他一个人服务。事实上,从西方对*古典哲学的研究来看,思想家们都是非常独立的——他们从先哲的著述中汲取对自己观点有所佐助的内容,如伏尔泰选取“仁爱”,作为法国大革命的先驱性指导;又如英国人派使节访问*之前,他们一度非常崇拜儒学,因为这给予了统治阶层一套非常完整且适合他们社会发展阶段的体系模型——梭罗也不例外,东方为他的宁静生活带来了精神上印证。

  不若更公*地讲,除了现在已经不合时宜的繁杂礼制(以为我们大部分人所更正为“礼节”)之外,西方人引用*先哲的言语频率还是相当高的:和西方的思辨与对微观世界的思考不同,东方讲求务实的哲学家们为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而对于梭罗的Walden,它们不过是修饰屋檐的雕花而已——虽然曾经师从大名鼎鼎的Emerson,作者本身却一点都没有他身上的那种大宏观的思想气质:梭罗的优点在于细腻,机敏而不多疑,热爱生活,并且热爱属于自己的思想(这也正是一个独具者所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同时,他的文笔独到优美(这点毋庸置疑),也是使得这部书成功的一个原因。

  下面从文中摘录的语段,就是我认为梭罗写得异常精彩的部分。

  No.1

  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所谓听天由命,正是肯定的绝望。你从绝望的城市走到绝望的村庄,以水貂和麝鼠的勇敢来安慰自己。在人类的所谓游戏与消遣底下,甚至都隐藏着一种凝固的、不知又不觉的绝望。两者中都没有娱乐可言,因为工作之后才能娱乐。可是不做绝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种表征。

  ——简朴生活

  在这样一段似乎有几分断章取义的文字里,我读到另一种人生的表述:人类千百年来的生活一直都是如此,风云不惊,却有沉重的暗流涌动。绝望是每个人天生所具备的气质,一切有关于命运的抵抗不过都是在拒绝这种与生俱来的气质:然而,在它面前我们却都显得如此渺小。对命运的服从于对命运的反抗之间,选择本已经让人感受到极致的矛盾与痛苦——而绝大多数人的服从的绝望,则更多地体现于根本不能实现的勇气的渴求。人类缺乏本身安宁的态度。在绝望的挣扎中,我们愈败愈勇,却越陷越深。

  事实上我们少掉的,恰恰是真正带给生活希望的安宁。我们与自己渐行渐远,抛弃自己从前的生活方式,并想以变化来引领一种新的生活:但是真正的*静也许正是这种看似绝望的外表所具备的,晨起晚归的耕作,把梦想和星辰与风雨交织在一起。智慧并不强调避世,却是追求一种看似粗劣,实则高逸的自然主义的生存。

  瓦尔登湖畔的生活正是这个样子。抑或,那也并不是瓦尔登湖周围所有的栖居者所具备的生活——正如陶渊明种豆,梭罗也种豆,可是陶潜之所以得到“草盛豆苗稀”的成果,而远远不及后者的丰厚所得,原因就出在种豆的心境。我相信,前者的心虽然孤高,却不能够真正洒脱于尘世,不能够与村野之间人类最为纯洁的生活相融合;而梭罗却将智慧带到这种生活里,而历史也证明他的劳作并不是为了逃离尘嚣,而是一种对贴*大地的渴望。

  No.2

  然而,据我们知道的一些角色中,也许只有瓦尔登坚持得最久,最久地保持了它的纯洁。许多人都曾经被譬喻为瓦尔登湖,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受之无愧。虽然伐木的人已经把湖岸这一段和那一段的树木先后砍光了,爱尔兰人也已经在那儿建造了他们的陋室,铁路线已经侵入了它的边境,冰藏商人已经取过它一次冰,它本身却没有变化,还是我在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我反倒变了。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它永远年轻,我还可以站在那儿,看到一只飞燕但然扑下,从水面衔走一条小虫,正和从前一样。今儿晚上,这感情又来袭击我了,仿佛二十多年来我并没有几乎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厮混过一样,——啊,这是瓦尔登,还是我许多年之前发现的那个林中湖泊;这儿,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个森林,另一座林子已经跳跃了起来,在湖边依旧奢丽地生长;同样的思潮,跟那时候一样,又涌上来了;还是同样水露露的欢乐,内在的喜悦,创造者的喜悦,是的,这可能是我的喜悦。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中学生作文《安宁笔记——给《瓦尔登湖》》。我从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说了,瓦尔登,是你吗?

  ——湖泊

  对这样的生活,我做不到不心存艳羡,但是却也叹服作者这种深沉的、对于家乡的湖泊的爱。他的文字里充满了美的叙述,仿佛有一支妙笔为伴——而这支妙笔,如果我们非要破译它的身份的话,那么,这就是梭罗对家乡的一种情怀。一个人即便有再强的语言功底,如果描写自己心中所漠然的景物,也断是写不出任何美好的文章的。

  梭罗是一个可以挖掘出许多东方性格因素的人。首先,他便是一个有三分归隐情节的人。他生活于瓦尔登湖的那段时间,正是许多青年奋发于事业追求,而最不愿意回到村野之地的年华:在这一方面,他具有东方人格外提早的成熟,而从本质上讲,就是拥有异常宁静的心态,超乎年龄的生活智慧。另一方面,他又拥有*古代知识分子的觉醒意识:也就是说,他连最高级的“东方式”矛盾都具备。他支持反对美国蓄奴制度的运动,并且在这个运动的领导人约翰布朗被逮捕,且被判绞刑处死时,发表了为布朗辩护和呼吁的演讲——这倒让我联想到了闻一多先生,虽然两者又是世纪之隔,但我们所看到的精神内涵式类似的。梭罗绝不是一个避世的、或者说是真正厌倦生活的人,恰恰相反,他的性格如此鲜活,和他家乡美丽的瓦尔登湖完美地契合。

  既然前面提到了东方性格,我们便能够容易地联想到*人的一种特殊的情怀:寄情山水不如说是寄情于自己的性格,这一点,饱读东方经典的梭罗不会不明白。抑或,两句话就能概括他对这座湖泊的深情之本:一句是俗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另一句则是李白的“相看两不厌”——不过青莲居士所寄乃是高山罢了。Nostalgia & narcissism,终究是连在一起的。

  No.3

  如果一个人听从了他的天性的虽然最微弱,却又最持久的建议——那建议当然是正确的——那他也不会知道这建议将要把他引导到什么极端去,甚至也会引导到疯狂中去;可是当他变得更坚决更有信心时,前面就是他的一条正路。一个健康的人内心最微弱的肯定的反对,都能战胜人间的种种雄辩和*俗。人们却很少听从自己的天性,偏偏在它带他走入歧途时,却又听从起来。结果不免是肉体的衰退,然而也许没有人会引以为憾。因为这些生活是遵循了更高的规律的。如果你欢快地迎来了白天和黑夜,生活像鲜花和香草一样芳香,而且更有弹性,更如繁星,更加不朽,——那就是你的成功。整个自然界都庆贺你,你暂时也有理由祝福你自己。最大的益处和价值往往都受不到人们的赞赏。我们很容易怀疑它们是否存在。我们很快把它们忘记了。它们是最高的现实。也许那些最惊人、最真实的事实从没有在人与人之间交流。我每天生命的最真实收获,也仿佛朝霞暮霭那样地不可捉摸,不可言传。我得到的只是一点儿尘埃,我抓住的只是一段彩虹而已。

  ——更高的法则

  人以什么心态活着,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会怎么活着。一个忧郁的人永远不可能获得他所追求的快乐,相反,他的生活会变得更加忧郁而自闭,以适应他永远抬不起头的心态。同样道理,一个自以为自己可以由禀赋所鞭策的人最终会为禀赋所驱使——错并不在人的天性本身,也许却只是在驾驭中一个小小的方向性失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关联是低级的,却也是最容易创造的。人把自己和周围的环境联系在一起而营造一种心绪,事实上是没什么难度的——但若想用心灵去破解一种心绪,则要遵从一个完全不同于此的法则。

  如果说人生的变迁相当于一个运动,变化才是主要成因的话,那么在高一个层次的思想中,我们应该回归一个更为*静的层面,那就是“守恒”:好像每一天太阳都会升起,每一次太阳升起都会使大地遍洒欢乐与希望那样,人生在这个层面上时是薄的,却也是真实而伟大的。我们的获得看似是微小而不值得一提的,但是这种*淡而不张扬(*人谓之“中庸”)的生活正是以这种方式使得人们获得*的思想,并将这个世界改造得更美好的。

  N0.4

  像湖水一样,瓦尔登的冰,*看是绿的,可是从远处望去,它蓝蓝的很美,你很容易就辨别出来了,那是河上的白冰,或是四分之一英里外的湖上的只是微绿的冰,而这是瓦尔登的冰。有时候,从挖冰人的雪车上,有一大块冰掉在村中街道上,躺在那里有一星期,像一块很大的翡翠,引起所有过路人的兴趣。我注意到瓦尔登的一个部分,它的水是绿的,一俟冻结之后,从同一观察点望去,它成了蓝色。所以在湖边的许多低洼地,有时候,在冬天,充满了像它一样的绿色的水,可是到了第二天,我发现它们已冻成了蓝色的冰。也许水和冰的蓝色是由它们所包含的光和空气造成的,最透明的,也就是最蓝的.。冰乃是沉思的一个最有趣的题目。他们告诉我,他们有一些冰,放在富莱喜湖的冰栈中已有五年,还是很好的冰。为什么一桶水放久了要臭,而冻冰以后,却永远甘美呢?一般人说这正如情感和理智之间的不同。

  ——冬之湖

  我关注的是最后两句话。这两句话使我感受到自然教诲的伟大——虽然这也不是梭罗的首创,它们对我却有一种超乎文本本身的启示。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该书出版于1854年,梭罗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又两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

  美国的19世纪是个辉煌的时代,一大批作家都深受超验主义的影响,主活在这一时代的梭罗也不例外。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梭罗对超验主义更是身体力行,《瓦尔登湖》就是他这一思想的体现,它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有体会;他是在探求怎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怎样体验与经历有意义的生活,为自己,也为他的市民同胞,还有当时与后来的读者们。

  瓦尔登湖主要内容简介

  一、《瓦尔登湖》内容简介

  《梭罗远离尘嚣,他想在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寻求一种更诗意的生活。《瓦尔登湖》一书,详细地记录了作家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所思所想,他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他是一个自然之子,他崇尚自然,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在林中观察动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晚上,在小木屋中记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他追求精神生活,关注灵魂的成长,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梭罗以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们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

  二、其他信息

  1、《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无不栩栩如生地再现于梭罗的生花妙笔之下,而且描写也不流于表浅,而是有着博物学家的精确。

  2、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

  3、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有*主义倾向,曾任职土地勘测员。

  从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梭罗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边,差不多正好两年零两个月。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之后他推出了自己的作品《瓦尔登湖》

  哈丁曾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

  现代化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水泥建筑越来越多,水泥路面尘土减少,但地下水却不断下沉。天空中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着我们的视觉。我们不断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森林覆盖率急逸下降,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整个自然生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与污染,而且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也变得岌岌可危。

  如果我们多一些反省,对大自然多一些奉献、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是就会多一条后路。人类也会重新回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之中。所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读《瓦尔登湖》绝对是一场可供精神上享受的盛宴、一次灌透心灵的洗涤。作者梭罗会带你领悟自然的美妙。那远离尘世的喧嚣的宁静,会带你回到最原始而又最纯真闲适的农耕时代。一捧起这本书,我便不忍合上了,满篇我生疏、甚至闻所未闻的词汇令我大开眼界,而通篇所贯彻的静,是那样的澄澈、恬淡,那样的令人向往。

  这是一个奇妙无比的故事:本书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梭罗亲手在瓦尔登湖畔搭建了一个小木屋,且生活了两年之久。这两年里,他亲自耕种,做面包不用酵母,而是采用了一种古老的方式—只用面粉和水便能做出面包的方式。书中还透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像极了一个满腹经纶,有着深邃瞳眸的老人,再向他的后辈徐徐讲述着他的一生。

  书中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语,却更突显了作者生活的朴实与真实。作者追求着孤独,并在孤独的环境中寻找最真实、最初时的自己。那是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婴儿般无邪的自己。

  现实中的我们,一刻不停的向前奔跑,却不曾想过:为什么奔跑?为了金钱?为了名利?抑或是为了受人尊崇?其实深入点看来,这些“为了”的根本,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那么在我看来,所谓更好的生活,并非是住在高楼大厦里,吃着上好的餐点,喝着过滤千百遍的水,小心翼翼地隔绝所有病菌。而是住在亲手搭建的小木屋里,大嚼刚采来的自己种植的蔬菜,饮一口最自然的湖水,自在地躺在草地上,聆听风吹树叶发出的“嗒嗒”声,与虫儿鸟儿嬉戏玩耍,可以与一片落叶同舞,可以与一只黄鹂和声,可以听一阵微风讲述久远的故事,可以最大限度地融入自然。那便是“最理想的境界”了吧!

  就像梭罗所说:“唯有我们清醒的时候,天光才大亮。”对我而言,唯有不用世俗的眼光看人生,则是清醒。没有了钱,或许我们能活得更好。

  作者希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清澈如瓦尔登湖那般的小小胡,湖边有着另一个过着最好生活的你自己,他会时刻守护着小小湖,不使它落上一星半点灰尘,也不会让你的心中,被蒙上的尘埃掩盖住原有的光彩。

  “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梭罗这样说。没错,去试着在心房上耕种希望,试着在湖中发现银色、黑色的鳕鱼,在它结冰、解冻时,记下精确的日期。探险去吧!去找到最忠诚的你!

  请记住,可爱的人们,不论你在城市或是乡村,不论你是否拥有了属于你自己的湖,一定记得,不要让你的心扭曲下去,不要让它像迷宫般九曲折回,不要让你鲜红的热血归为死水。不要让自己染上尘世的污浊,让真实的自己活过一生,希望那早已干涸的瓦尔登湖,倒映出来的,是孩子般的面庞,是喜欢现在的自己的你。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3)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范本二十份

  其实读这本书,是被其封面上的宣传文字所吸引,“一本清新的纯美文字书,一本优秀的人生哲理书,一本丰富的人文知识书”这是因为这句话,也正是因为想从此书中获得这些清新的文字,优秀的人生哲理以及人文知识,才选择读这本书。在读此书之前,我先大概了解了一下该书作者梭罗的人生历程及写作背景。对这本书有了更多的了解。

  该书中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作者自己独自一人,幽居于瓦尔登湖畔的人生感悟,也许正是由于四周的一切都是如此的干净纯洁,原生态的情景给作者带来的是人性圣洁的体悟。在经济社会,纷扰复杂且污浊的社会中,寻找内心灵魂的一片净土,使灵魂得到寄托找到归宿。

  该书中,作者通过对现实环境和生活的感悟讲出了很多具有人生哲理的优美语句,这都让人铭记在心无法忘怀。文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我们天性中最优秀的品质,好似水果外皮的粉霜,只有精心加以呵护才能保得住。可是,我们不管是对待自己也好,还是对待别人也好,都缺失如此温情柔意。”“公众舆论只是一个软弱无力的暴君”某些句子看起来,也许对于读者来说只是一闪而过,或许稍加流行一点你胡发现她是被人们忽视的美丽风景。而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挖掘宝藏,去体味书中的真谛,吸取营养。从而提升自己。

  从该书中,我了解到的,不敢说自己体悟到,因为这本身不是知道了就能够做到的,还需要很多的生活积淀来承载。读此书,跟随作者的笔墨,可以寻到作者那篇宁静的心,就像身临其境的感受瓦尔登湖带来的超脱尘世的解脱,和心灵的释放。无所谓有多少优美的语句在其中,透过书所获得的完美洁净的体验这本身才是最珍贵的。当然通过本书学到本多细致入微的描绘手法,对于学*新闻专业的我们来说,自然是锦上添花的事。

  《瓦尔登湖》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中分析生活,批判*俗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读大学的时候,用了一个晚上囫囵吞枣的翻完,心里想也不过如此。第二天坐在一群朋友之中热烈的讨论关于隐居的话题,甚至在辩论赛的时候也要把梭罗的`“不要企图占有大地”作为了环保的理论依据,现在想来,在那个时候的稚嫩心态和浮躁心境下读这本书,怪不得能把书里的精髓糟踏成那样。

  如今再读《瓦尔登湖》,是在5年后的北京,在第三极书城偶遇徐迟翻译的版本,就买了下来放在枕边。于是每天睡前和醒后下意识的一件事就是摸起那本淡绿色封皮的书来翻几页。每天夜里,当世界静的只剩下我和一盏台灯的时候,就连桌角的百合都悄悄隐退了喧嚣的香气,关掉一些可以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卸掉身上一切的束缚和伪装,就坦然的像个书虫一样粘在书页上,任什么事都赶不走我了。

  读《瓦尔登湖》的初期境界是觉得有味道,在瓦尔登的春夏秋冬里时刻都感到一股清冽自然的水雾之气扑面而来,好像自己真的喝下了冰镇的梅子酒一般。再读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些许同病相怜的孤寂了,但这种孤寂一点也不难过,在心底里竟然就像很享受的样子,痒痒的寂寞快感催着人继续往下读,心里开始升起一些激动,仿佛与梭罗有个私密的约定,谁也不会透露谁在世上寂寞的快感,这时候感动也掺杂进来,因为从来没有什么时候我能寂寞的这样美,甚至这样成瘾,也从未在哪一个作品里想现在这样不孤独过,以前的作品,都是我游离在外,再精彩也是作者的,与我无关。而《瓦尔登湖》却让我亲切的称为“我的瓦尔登”,我相信那不是一个什么真正的所在,那是心灵,可以在书里共享到的东西。

  第一次听说《瓦尔登湖》是看到省文化厅微博的图书推荐,过了几天我去借书时一起借了回来。我记得是在角落最后一排人迹罕至的地方,版本很多,我拿了一本粉红色书皮的。是谁翻译的我都没注意,因为我并没有完成那次的读书计划,到了期限只能原封不动的还了。那一次我按照推荐里的书单借了很多书,发现有一些并不合我的胃口,就决定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喜好去借书。《瓦尔登湖》也逐渐被我忘记了。

  再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人推荐《听客溪的朝圣》,借回来看到书中有这样的宣传,大概是说可以和《瓦尔登湖》相媲美的书籍,甚至有人认为超越。于是我又想起了《瓦尔登湖》,我注意到很多权威的微博都把它的地位抬得很高,大致说是一生中必读的书之一。于是我又重新去图书馆找那本粉色的书,却没找到。这段时间这本书又火了起来,很多*期一点的版本都被借走了。剩下的,我本着小众及边远地区出版社不选的`原则,最终拿了译林出版社许崇信和林本椿的版本。看到书中作者介绍这是“自己家中唯一一本版本上多重收藏的书”,我就对译本放心了很多。而实际读下来我深深感觉这本书译得“有点拧巴”。

  从爱默生的“梭罗小传”,“经济篇”读下来都很吃力,我多次无数次的想放弃。这样一本书,逻辑,叙事顺序都有点混乱,并不像一个刻意写书的人会去顾及读者的感受,真像一本神经错乱的呓语集子。我读来到底有何意义,为什么又如此受追捧,我又一次感觉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可是很奇怪,我还是一直坚持,咬着牙往下读,是因为他炒作得太有名气了

  ?还是…其实这本书有些特别,前面很多部分确实索然无趣,跟想象中优美、有意境的湖畔生活完全不同,因为作者的出发点跟“湖畔诗人”迥异!把《瓦尔登湖》跟《听客溪的朝圣》比较我觉得有些不可理喻,《听客溪的朝圣》是一本以放松身心融入自然的怡然心境造就,我也并不觉得那本书有多出色,而且也不满意那个译本。可能在中国,诗人和生物学家还没有联姻吧,因为我百度“毒胡萝卜”竟然没有,我到底不知道此为何物,在中国又叫什么、指什么。

  那本书我更多的新奇是一些大自然本身的奇特,认识了更多的动植物,另外,作者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并不完美纯真的自然界,而是处处充满了“残忍”。梭罗在湖边居住只是把湖当成一种体验,从他的文字中我觉得他一直是个旁观者,冷静的哲人而不是他自己所谓的“诗人”,他从未停止过思考,是一个“实践的哲学家”。

  纵然有一些泰戈尔式的优美又有哲理的散文诗句,而且他也经常思想独到。但总体来言,整书虽然说是散文,但更像一篇长篇大论的论文,这一切都只是他的论据,他一直是个冷静的旁观者,时刻审视自己当前的生活与他的思想,我甚至觉得他在捕鱼,洗澡,采集浆果的时候都没有停止关于他那个“大计”的思考,他是带着任务来考察和体验这一切的,所以我觉得他并没有太多的快乐和享受当下,在他的文字中我也感觉不到太多的诗意和美感。反而跟《鲁宾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有些像,我更喜欢鲁宾逊这种纯粹的目的。

  我不认同有人把它评为“诗意的栖居”。但是这本书真的也有点特别,像一个孤独、入魔、又执着的哲学家一直追逐自己的抱负并实践。我想我也是孤独的寡人一类,我并不关注他的实践证明什么,我更喜欢他那有时单纯流露出来的诗意和一些孤独星球人类的感悟,所以我还是想拥有这样一本书。但我觉得目前这个版本翻译的很没有诗意,于是百度了很多版本,最终买下了四川文艺出版社仲泽的版本,像泰戈尔的诗那样放在案前,有事没事想起来嗅一嗅书中那些有芳香的文字就好。

  关于译本,我并不是很喜欢直译的东西,我觉得好的翻译本身就是一部文学作品,具有收藏价值。当然如果是专家从事研究的学者,就有必要读直译和原著了,那是他们的事。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每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被深深吸引了,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

  下午,反反复复地读着梭罗的《瓦尔登湖》,真的很感动。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是独特的。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即便死去时也称不上“老人”,但他却给我一种唯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他积极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我们仿佛看见一个叫梭罗的28岁的年轻人,孤身一人来到距离康德镇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在最短的时间里,花了不到28美元,用自己的双手在湖畔盖起了一座实用的小木屋,并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等农作物,用收获的果实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和补贴家用买生活必需品,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隐居生活。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去拜读这本心灵的教科书吧!它会让你不虚此行。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梭罗的《瓦尔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串联起他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经济实验的始末,留给我无尽的想象与羡慕。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从容,不必为了那物质财富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禽兽为邻”,在“豆田”耕作,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并且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看!这是一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多么令人羡慕。

  梭罗生活的地方是瓦尔登湖及其周围地区,但他细腻精致的笔调,却把我们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谈“瓦尔登湖周围的鸟、树、草、虫子”,更谈“更高的规律”。他认为,从一种特殊的意义上说,渔夫、猎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从个人的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则,令我们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在《瓦尔登湖》中,许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让人陶醉。他在描写“倍克田庄”时,这样写到:便是德罗依德也要放弃他的橡树林而跑到它们下面来顶礼膜拜了。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多么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尔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为*,以苍穹为盖。梭罗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耕种、收获,他很高兴,他说:古老的诗歌和神话至少表明,农事是一门神圣的艺术。在从事农耕的过程中,他也不忘“阅读”。即使在19世纪梭罗也感慨道:他们深信一本《圣经》的智慧就足够了,余生便在简易读物里荒废天赋单调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质的丰裕,精神的贫穷。我们的身体一再扩充,而精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着。听听梭罗的忠告: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这样的忠告如梵音,对于我们无异于醍醐灌顶。

  徐迟说:“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那物质所带来的烦闷苦恼,感受那恬静美,聆听大师的哲音。

  《瓦尔登湖》是作者戴维・梭罗独居于瓦尔登湖,远离尘嚣,想于大自然的安谧中寻找本真,质朴的生活状态,一种更具诗意的生活。或许这次选读这本书,是希望我们体会到作者深入思考,并寻找本真的心路历程,感受来着大自然的力量,并寻找我们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

  本书描述了梭罗在瓦尔登湖居住期间所经历的一切,与周围农夫、邻里相处,去亲身经历周围的一切,与周围动物互动,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感受不同世界的对自由的'渴望。

  读后我也发掘了自己身边的瓦尔登湖,对我来说,大学就是一个瓦尔登湖,一个全新脱俗的环境。我通过这两个月的生活我越来越能发掘生活节奏,变得适应和恬然,心境也越来越好,逐渐开始安静思考很多自己之前不会思考的问题。可能很多会在大学应接不暇的节奏中乱了方向,而我却借由这股乱流让它成我我的瓦尔登湖,让我变得更好更优秀。

  在大多数人看来,《瓦尔登湖》一本向往*静的大自然,是内心的向导。其实这个瓦尔登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居之地,而是可以让精神超凡脱俗的出尘之所,是慰藉心灵的地方。读这本书或许可使我们在这浮世中释放安静的灵魂,减轻焦虑,这或许就是“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让我们在大学中保持一颗*静的心,去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

  我没有看过梭罗其他的作品,只读了他最有名的《瓦尔登湖》,但足以让我从中窥到上述他所有的特质。他出生于美国建国50年后,成长于开始工业化的大时代,身边的世界一方面仍在靠大量移民建国、无法摆脱旧欧洲最底层封建思想的束缚,另一方面社会在飞速的发展中不断产生新的事物、新的生活方式及新的思想。这与当下的社会现实多么的相似,只是美国变成了中国,工业化变成了信息化而已。我们应对飞速变化的世界的同时,怎样才能保持一颗追求纯净美好的内心,不被时代的喧嚣所裹挟,梭罗给了一种答案!

  作为一名自然主义者,梭罗对于自然,特别是瓦尔登湖所在区域的描写,占据了大量的篇幅。甚至单辟章节,详尽描绘了村庄、湖、冬天的湖、森林、庄稼地、禽兽,也记载了他在这如画而单纯的环境中,如何阅读、种地、垂钓、建造居所、社交。在记述中穿插大量他的思考,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给我感触较深的有如下几点:

  他详细的记录了他的开销,精确到每一分钱。如他建造湖边的小屋,置办所有家居陈设,开荒种地。他记录这些,是想表达,想满足生存所需,靠自己动手,只需花费极少的金钱和消耗极少的自然资源。但是无论是过程,还是最终呈现的结果,都让人陶醉其中。

  他记录这些,实际上是想倡导一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为此他对照了爱尔兰移民,为了能交得起房租,维持每日有咖啡的生活,不得不花更长的时间去做更多的工作,因而需要吃更多的东西以维持体力。但最终呈现在梭罗眼中的,是破败的房屋,凌乱的房间,以及全家人空洞无辜的眼神!我们当下的奋斗,有多少成分与那些爱尔兰移民一样,陶醉于辛勤的'付出,把些许的物质享受当做奖励,在这个不涉及精神世界的循环中消耗生命呢?

  他对自然的爱,透过字面汩汩涌出,让你也好像身临其境,尽管相隔已*200年,我甚至不由得想:

  瓦尔登湖现在是什么样子?还如梭罗描述的一样吗?

  以往外国作家对自然的描绘,总感觉与本国作家的不同,但梭罗是第一个通过写作能让我身临其境的外国人,他笔下的自然,就好似中国的水墨山水,淡雅而悠远,留白处让你掩卷冥思!让你不自主的走到户外,看那些你已看过无数次的景物,竟在脑海中闪回梭罗的句子!到底什么打动了我,对于我来说是他将自己退到无比渺小的地方,去感恩自然的一切馈赠吧!

  好的作家不是天才造就!就如同我不相信这世界有多少天才。全书中,梭罗对于各种典故、言论信手拈来,无比贴切。援引希腊及罗马神话倒正常,但是还有对于中国的孔子、孟子、曾子的引用,就让我尤为敬佩了!相比当代,那是一个信息的蛮荒时代,梭罗需要多么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积累下如此的渊博学识,而且领会其中的含义!他不是受到某种挫折,或是有出世的想法才隐居湖畔,你能看到贯穿他一生的精神追求,与古来先哲的精神沟通后,短暂的隐居可能只是一种实践!

  梭罗被同时代的人视作偏执狂,直到他死后40年,才被重新定义,《瓦尔登湖》也被摆上了世界文学的殿堂;这多么像梵高,另一个我深深热爱的炙热滚烫的艺术家。他们都不被时代所接受,也许这给他们造成了一些困扰,但是他们都没有因此而羁绊,为了追逐自己的终极,甘愿受尽世人眼中的磨难,他们真的是为了创作出传世的作品吗?不是的,他们是为了成就自己伟大而高尚的灵魂,最终将精神的升华通过某种艺术方式传递出来,因与世人的追求是如此的不同,才让人们,那些如移民般只为活着而活着的我们,打开了一条窥视生命本真的窄缝,如果你愿意,可以整顿身形钻过去,那怕被那条缝隙划的伤痕累累,但相信那边的阳光,足矣照耀你的灵魂!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书是《瓦尔登湖》。

  这是一本让人心归宁静,充满希望的智慧大作,书中充满了梭罗对社会,对制度,对人类,对生命等等不凡的见解,当人们逐渐失去田园的宁静,它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

  初读时我有很多不解,看到前面的章节,觉得生涩无聊又难以理解。作者说自己在湖边种了哪些东西花了多少钱多少成本等等,从叙述的方式来看,感觉比我往日所看的文章逊色多了。

  后来,他给予我最大的震撼还是书中对生命、对理想、对自由的向往和推崇,启发我们寻找生命最本真的意义。他说:“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这句话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让人对财富观有更深的理解。

  其实,金钱和幸福不是相等的,因为幸福是一种从心底发出的满足感,金钱虽然能满足你的需要但它不是支撑我们幸福的原因。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所以他觉得“佩戴任何的肩章,都比不上我这一次荣。”

  的确,我见过一号难求的老专家骑车去看病,也见过服务生开好车来上班,我并不反对有人对物质生活品质的追求,但我觉得人更应该清楚的是,智慧与思想的充实才能够让自己的内心更加满足。王安石说:“圣人内求,世人外求。”人,只有直视自己的内心深处,才能获得最终的幸福,我们追求一生也不过是希望满足于内心的*和而已。而梭罗这样的感悟,正是他不断探索自己内心和社会联结开出的芳香果实。

  他一个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开始了独居生活,他喜爱东方文化,阅读了大量东方著作,也很赞同道家思想,古人的隐逸生活与梭罗的独居相似,都是为了寻找世间遗失的纯净与美好,而不同之处就在于古人是历经沧桑后的看破红尘,梭罗却是与生俱来的自觉的超然物外。不同于陶渊明这样的避世隐居,归隐田园,梭罗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追求现实,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探索。千年之前陶渊明笔下的那方神奇的水土――桃花源,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渴望的精神圣地,又在梭罗的笔下重现了。

  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物质所带来的烦闷与苦恼,感受恬静的美,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瓦尔登湖》是一本书,瓦尔登湖就是瓦尔登湖。

  去年这段时间,在美国的女儿那儿住了几个月,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游览了凡到美国都应去的一些地方,当然都是女儿女婿精心选择,周密安排,细致策划,亲自陪同。得以饱览了自然风光,参观了历史遗迹,领略了先进科技。感受到了一种不虚此行的满足,上千张拍摄的图片,7—8万字的日记,现在拿出来欣赏和翻阅,恍如昨日。

  然而我不想用这些来充塞我的空间,也不想耽搁别人的宝贵时间,我下面说的.是一本书和一个湖。

  《瓦尔登湖》这本书我们不少人不知道,不少人没听说过,不少人知道没读过,也有不少人知道读过没读进去。

  瓦尔登湖我们多数人不知道,多数人没听说过,有的人知道,也听说过,但多数人没去过,没见过。

  《瓦尔登湖》我知道,我买过,我读过,但也没读进去。

  瓦尔登湖我知道,当然是从那本书上看到的,但我以为150多年前书上说的一个小湖,可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这次在美国却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清清楚楚看到了瓦尔登湖。

  “你必须活在当下,乘着每一个波浪前行,在每一刻找到你的永恒。”——题记

  在我意识到生命中只有一种东西属于自己,其他都虚妄的时候,当我发现生活中有太多无足轻重的事情让我感到厌倦的时候,我遇见了梭罗,遇见了他的瓦尔登湖。

  打开这本书,只见瓦尔湖湖水不尽的涟漪在书的海洋里荡漾,成排的松树、枫树倒影在湖中,大自然的清香从字里行间淡淡地飘来,微醺着你的灵魂。

  《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所以你的心必须沉下来,要用一种朴素淡薄的心态去迎接它。

  “我喜欢独处,我从未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了”,其实,孤独并非就是将自己封锁,与世隔绝,而是丢弃所有的浮躁、烦杂。因为孤独静处让人得以安顿心灵,从而去思考人生,也许这就是梭罗选择到瓦尔登湖旁隐居的原因。在梭罗看来,宁静是靠*孤独的最好方法,因为孤独帮助你思考,引导你去认识自己。也只有宁静孤独下来,人才会思考自己。

  现在,我们生活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有许多人过着奔波劳碌,忧心如焚的日子,内心感到空虚。其实我们生活不必如此。“让我们该起床时起床,该休息时安心休息,保持安宁而没有烦忧的心态——下定决心地过好一天”,别被如此湍急的漩涡吞没,抛开各种细枝末节的事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梭罗说过:“我宁愿独坐在南瓜上,也不愿拥挤地坐在天鹅绒的坐垫上。”这是崇尚自由的人理智的选择,不愿与别人争夺,摒弃世俗。拥有一颗简单而满足的心,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好,但却对握在手中的而感到满足,如果一个人向往简朴的生活,哪里都是“瓦尔登湖”,这样我们也会活得更加幸福和满足,我们的人生也更加精彩。

  “短暂人生因思想丰盈而完美。”在喧闹的都市里,保持一份心灵的纯净,我们就会在自己的人生里获得这样恬然的生活姿态,让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济,滤净自己思想杂质,使生命变得更为深邃、纯净和美好。

  评:梭罗有一颗孤独而芬芳的灵魂,他选择隐居,未必是让我们每个人都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而是静下心来,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梭罗也启发了我们,生活有很多模式,不必格式化地一窝蜂地追逐大家都在追逐的东西,而忽略了一些能带来真正喜悦的事情。那么张同学,在这种朴素淡薄的心态之下,你所向往的十五六岁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能否在文中添上几笔?

  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的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权利和更多的金钱。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着人类、侵蚀着人性。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这位智着,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而在这个被成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梭罗是崇尚自由的。当他从瓦尔登湖到村镇中修鞋却被捕时,可以发现他向往的是美利坚的和*与自由。“什么也不能正当地迫使单纯而勇敢的人产生庸俗的伤感”。梭罗便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勇敢地面对生活和一切他要正视的东西。并仍能保持自己单纯的、自然的、美好的伟大心灵。并且他有着同样并且他有着同样生活简单,在世人看来卑微而粗俗的人作为访客,这些访客在梭罗看来是渊博的、谨慎而智慧的。

  读完后,我对梭罗的'行为感到不能理解,对他书里的思想和行动更不能去认同。而在多年之后的一次初夏的夜里,我在海湾沙滩上漫步的时候,我却突然地体验到了自然田园所 具有的独特 的审美情趣,并让我深深地认识到了梭罗以及他的《瓦尔登湖》所包容的的丰富而伟大的田园意蕴。

  最后,我明白了: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对它生活;不用逃避。你纵然很贫穷,也要喜爱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济贫院里,你依然还拥有喜悦、开心、荣幸 时光。

  梭罗亲眼目睹,一个心静知足的人,在那里生活得宛若在皇宫里一样,生活得如此开心又如此心满意足。

  《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生活,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

  最*,把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看完了。

  看这本书的过程是跌但起伏的。大部分的内容,都是梭罗的“记流水账”:他是怎么在瓦尔登湖边上用木头建小屋的,怎样靠一点点微薄的收入来维持最为简单的生活的,怎样种豆苗,怎样和来访过客交流并倾听穷人们的心声的,怎样测量湖底深度制画地图。另外,他还颇费笔墨描写了瓦尔登湖的自然风光,以及附*小镇的生活图景。但中间,总会时不时地蹦出一两句作者貌似深思熟虑了很久才想明白的`话,这样的段落虽然不多,而且零星地散落在字里行间,但在凌晨阅读的时候,还是感到它们的力量之强大,将瞌睡的神经都震动得再也不想入眠了。

  这位曾经就读于哈佛大学的高材生,人到中年,却放弃城市浮华的一切,来到宁静秀美的瓦尔登湖畔,在湖边过起了半隐士的生活。要有多大的勇气来撇清世俗齐刷刷的眼光,才能踏出这一步呢?这是我读这本书时,不断闪现脑海的一个问题。他来到湖边,并非因为他已经参透了禅意,而恰恰相反,他隐居湖畔是为了做一个实验,他想看看,用一种最原始最简单的方式同大自然水交融地做邻居,能否摆脱世俗的狭隘眼光,获得思想上的升华。而事实证明,这位可爱的“大叔”真的可以做到。这本写于19世纪的散文记叙了梭罗与自然为邻的生活以及生活中感悟到得某些与我们现今生活息息相关的犀思利想。仿佛一个古人,已经预见了人类的未来之苍凉和悲哀。大自然叫他忘却了时间,或者说摆脱了时间,从宏大的视域去审视人类和人类的精神以及肉体,难怪梭罗呼喊着:我们要爱她,爱自然。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大学,十八九岁的中文系少女,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梭罗的单纯与真诚,是他丰饶的内心,是他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二次读《瓦尔登湖》是一年前,四十多岁的中年女人,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作者追问真心的勇气,是坚守初心的执着,是他对生活本质的洞悉,对世界的深情。

  《瓦尔登湖》不是一部小说,不能靠曲折动人的情节,来抓住读者的心。《瓦尔登湖》也不是一本诗集,不能靠凝练的语言与新奇的意象,来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这,只是一本生活随笔集,没有什么情节,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

  人们把梭罗称为“自然主义文学的始祖”,或许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感兴趣的生活主角是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的生灵,大自然中的声音,以及那些以自然状态生活着的人们。二是因为他对自然的书写,采用的是最质朴的形式,*实而简洁。作者博览群书,却让人感觉不到掉书袋的卖弄与晦涩。书中记录的生活是简单而真实的,一个人的生活日常,所思所想。书中记录生活的方式,也是最为素朴的,没有一丝粉饰,不带一点夸张。书中的语言,睿智、真诚、简洁、浅白,同时又时时透着几分幽默。

  一个读完大学,喜欢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的年轻人,突然做出一个决定,带上一点儿钱,带上一点儿最简单的生活用品,去瓦尔登湖边生活。在那里,他亲手搭起一座小木屋,一盏灯,一张小桌,几把椅子,两个煮饭的锅,几件餐具,成了他的全部家当。

  他的新家,位置选得刚刚好。这里可以让他享受宁静,*日里少有村里人光顾,也听不到邻居的吵闹声;这里又不会让他的`生活与世隔绝,旁边的小村离得不远,走路十几分钟就能去那里的小商店买些所需的东西;一条铁路就在不远处,一天中能听到几次火车的轰鸣声;在这里他能见到那个沉静寂寞而又快活的伐木工人,也能见到一两个因好奇而前来造访的村民。

  他的新家虽然简朴,却有最美的房间装饰画,那是窗外随时扑入眼底的风景,有时是一片茫茫雪野上几行细碎的动物足迹,有时是向晚的余晖洒落在林间的空地上。他的新家有最美的后花园,有树林,有鸟鸣,有湖水的微波,有湖中自在的游鱼。

  他家里有最可爱的宠物,啄木鸟在笃笃笃地啄树;知更鸟刚在屋子对面的松树上做了一个新窝;一只浣熊在林间游荡,几只山鹬在泥土里翻找虫子。他家里能听到最好听的音乐,那是鸟儿们在山核桃树林里歌唱;那是熟透了的果实突然落在地上,那是鹧鸪在拍打翅膀,那是一只苍鹘在唱着哀伤的歌。

  梭罗有一支妙笔。这支笔,总能让人看到他所看到的,听到他所听到的,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这支笔,总能让你跟他一起笑,跟他一起思索,仿佛你就站在他的身旁。

  有时,我会设想一下梭罗的样子,一个身形高大瘦削的年轻人,眼睛不大,眼底却透着智慧与善意的光。在陌生人面前,他有些羞涩,有些沉默,有些不善言辞;在心意相投的朋友面前,他却能眉飞色舞,侃侃而谈,风趣而幽默。大部分时间,他不多言,脸上没有什么笑意,甚至有几分冷漠。其实,他的心里住着热情、住着爱;住着雷霆风雨,住着风*浪静;住着冷静,住着幽默。这样一个人,我想和他相识,一起坐坐,一起聊聊。只是,不知道,他愿意不愿意。

  四十多岁的我,工作二十年,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的生活充实而忙碌。可,有时我也会问自己,为什么活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走在大街上,看着身边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有时会想,大家如此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或许很多人都会回答,为了生活,为了自己,为了家人。如今,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生活丰富多彩,商品琳琅满目,很多人已不必为维持基本生活而奔波劳碌。不过,或许你也像我一样,总能听到或看到身边太多的不满足,想要更大的房子,想买更豪华的车子,想用更高级的化妆品,想穿更大牌的服装,希望孩子能上最好的学校,盼着老公体贴又多金。

  欲望像是一根导火索,一旦点燃就会四处蔓延,越烧越烈;欲望像是一种超强传染病,自身的免疫力稍低,就会被传染,且一发而不可收拾。人们忙碌着,为了这张似乎永远也填不满的欲望之口;人们焦虑着,担心欲望的肥皂泡会突然被碰破,希望的一切在瞬间成为泡影。

  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站在某处发呆,似乎迷失了努力的方向;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突然追问,自己的存在有什么价值,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这时候,或许读一读《瓦尔登湖》是个不错的选择。或许,你我不必像梭罗一样,去找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离群索居。或许,你我可以像梭罗一样,找个时间,给自己寻一片心境,体会一下简单生活的乐趣,听听大自然的声音,看看花开花落、草长莺飞。或许那时,我们心中的焦虑会少些,更少些,甚至会慢慢消失。

  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问自己的真心,想想自己的初心,知道自己的真心,记着自己的初心,无论生活在何处,我们都能做到恬然沉静而内心笃定吧,就像梭罗一样。看一本书,掩卷细思之后,重返生活的我们,心境早已不同。

  或许,这就是梭罗送给我们的礼物;或许,这就是《瓦尔登湖》带给我们的惊喜吧。

  《瓦尔登湖》一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了社会大众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同时,也刺激着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无限制追逐,人们都在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整日忙碌着。聚敛财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唯一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不顾一切的背景之下创作的。

  瓦尔登湖不仅仅是一个地名、一部著作,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向往,一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一种精神的寄托。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记录了梭罗两年多来独自生活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是返璞归真生活的真实记录。

  梭罗在书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大多数人,在我看来,并不关爱自然。只要可以生存,他们会为了一杯朗姆酒出卖他们所享受的那一份自然之美。感谢上帝,人们还无法飞翔,因而也就无法像糟蹋大地一样糟蹋天空,在天空那一段我们暂时是安全的。”梭罗在瓦尔登湖湖畔过着简朴,原生态的生活,用自己的经历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人们过度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却忽视了生态的文明发展。人类以征服者的姿态去面对自然,一昧地依仗科技的利剑去征服、践踏自然,对大自然失去了敬畏之心,在追求物质的欲望下失去了自然的韵味,丧失了自然之美。

  梭罗之所以选择在瓦尔登湖畔生活,不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是是非非,而是他心灵深处的一种向往。在简朴的小木屋里过着悠游自在、自给自足的生活,清静的湖边上游鱼戏水,倾听湖音,感受着大自然的唯美,探索人生的真谛。正如梭罗所描述的一样:“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着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只是表面的东西,迫使我们提出问题,由于答案总是在不断变化,但我们可以在书中领悟到最朴素自然,生活才是最奢侈的,而并非物质方面上的奢侈。如今的我们生活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热衷于豪宅、名车、名表、名牌包包这些奢侈品中,追求物质层面上的舒服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在书中梭罗令我们体会到大部分奢侈品,以及许多所谓生活中的舒适品,非但不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必定阻碍人类的崇高向上。就奢侈和舒适而言,智者过着比穷人更为简朴和节俭的生活。梭罗所倡导的就是一种轻物质重精神的简朴生活方式,他将衣食住行降低到必需的限度上,不追求表面的华丽与奢华,重在于真正的享受生活的乐趣。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应该就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独立搭建小木屋,简陋的破炉破灶,独自种粮食、觅食野果、追猎狐狸、种豆耕锄、捕鱼、吹笛奏乐等等,自给自足,每天虽然粗茶淡饭,粗衣麻布,却依然很享受,抛弃了物质和财富,远离了世俗,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生活,正如梭罗在书中所描述的“在温暖的暮色中,我常在船中吹起晚笛,看鲈鱼围着我环游,好像沉醉于我的笛音。月亮徜徉在湖面的粼粼波光之上,湖底倒映着森林的丛丛幽影。”不羡浮华,不慕富贵,让自然和学识使自己不断丰富,在心灵世界中营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营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

  梭罗用自己真实的事例告诉我们不管你的生活多么卑微,都要投身其中,好好过我们的生活;不要逃避它,也不要咒骂它。热爱我们的生活,不管它有多么的贫穷,即使在贫民窟中,也会有一些愉快、惊喜和辉煌的时光。梭罗生活在何处,生活的目的的篇章中让我们领悟到了生活的`本质所在。我们只有通过永远不停地灌输和侵染我们周遭的现实,才能理解一切圣洁和高贵的东西,宇宙不断地、顺从地适应我们的想象;不管我们走得快还是走得慢,脚下的道路已经为我们铺好了。梭罗讲述到我们应该自然那像清醒地生活每一天,不要因落在道路上一只坚果壳或蚊子的翅膀而脱离轨道。这读起来似乎有些难以理解,他却形象的地道出了生活的本质。任凭人来人往,我们就主要的是下定决心过好每一天,反观我们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因抵制不了物质的诱惑而每天不停的奔波,精神却日益枯竭,随波逐流,忙忙碌碌被迫成为了一种*惯,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的无目的,无追求。

  在阅读篇中告示我们心灵的寂静,才能活得轻松惬意,不被枷锁所困扰。梭罗的最初居住在瓦尔登湖畔没能拿起书来阅读,尽管他整个夏天都把荷马的《伊利亚特》,也只是偶尔地看一看他的书页,因为最初他的手头总是有没完没了的手工活计,同时既要房子完工,又要锄豆子,根本就不可能读书,不过他盼望着将来能读够书,一直用这样的希望来激励自己。

  在梭罗看来,书为我们存在,或许它会解释我们的奇迹,并且可以揭示新的奇迹。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事情,它们或许已经在别处表达过了;纠缠、困扰和令我们迷惑的问题,同样的纠缠、困扰和令所有的智者迷惑过;无人能免;每个人都尽其所能,用自己的言语和生命,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要沉得住、心静下来读书领会书中所带给我们的真谛,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地,它们可能会比清晨或春天更有益于我们的生活,并且能够帮助我们看到事物的新层面。有多少人,因为阅读一本书而开创了他生命中的新阶段。

  瓦尔登湖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所向,是我们心中一份清新脱俗的宁静,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不为世俗所困,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的本心。

  《瓦尔登湖》中没有叙述什么波澜壮阔、曲折离奇的情节。罗梭用朴实而又富含哲理的语言向我们叙说他在瓦尔登湖的生活故事,书中有许多篇幅是关于动物和植物的观察记录。他在这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观察鸟类、动物、花草和树木的变化。

  刚开始读时,这些故事情节让我感觉很枯燥繁复,看了几页我就萌发放弃的念头。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当我静心下来的时候,我再次拿起这本书,去读这神的思想!

  梭罗先生的这种生活方式是只身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伐木建造了小屋,并捕猎、耕耘、沉思、写作,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田园,他在书中这样描述:“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他提倡俭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要粗茶淡饭或是节衣缩食,而是想要让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是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他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他静静的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只有些许吧。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如果你有时间,不妨也读读《瓦尔登湖》这本静静的书,走*那些伟大的心灵,聆听智者睿智的语言,不仅让你提高自我认识,多识大自然鸟兽草木之名,而且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感受,采集到生命的美果,从而获得一种简单、独立、大度和充满信任的生活,不断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大学,十八九岁的中文系少女,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梭罗的单纯与真诚,是他丰饶的内心,是他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二次读《瓦尔登湖》是一年前,四十多岁的中年女人,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作者追问真心的勇气,是坚守初心的执着,是他对生活本质的洞悉,对世界的深情。

  《瓦尔登湖》不是一部小说,不能靠曲折动人的情节,来抓住读者的心。《瓦尔登湖》也不是一本诗集,不能靠凝练的语言与新奇的意象,来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这,只是一本生活随笔集,没有什么情节,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

  人们把梭罗称为“自然主义文学的始祖”,或许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感兴趣的生活主角是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的生灵,大自然中的声音,以及那些以自然状态生活着的人们。二是因为他对自然的书写,采用的是最质朴的形式,*实而简洁。作者博览群书,却让人感觉不到掉书袋的卖弄与晦涩。书中记录的生活是简单而真实的,一个人的生活日常,所思所想。书中记录生活的方式,也是最为素朴的,没有一丝粉饰,不带一点夸张。书中的语言,睿智、真诚、简洁、浅白,同时又时时透着几分幽默。

  一个读完大学,喜欢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的年轻人,突然做出一个决定,带上一点儿钱,带上一点儿最简单的生活用品,去瓦尔登湖边生活。在那里,他亲手搭起一座小木屋,一盏灯,一张小桌,几把椅子,两个煮饭的锅,几件餐具,成了他的全部家当。

  他的新家,位置选得刚刚好。这里可以让他享受宁静,*日里少有村里人光顾,也听不到邻居的吵闹声;这里又不会让他的生活与世隔绝,旁边的小村离得不远,走路十几分钟就能去那里的小商店买些所需的东西;一条铁路就在不远处,一天中能听到几次火车的轰鸣声;在这里他能见到那个沉静寂寞而又快活的伐木工人,也能见到一两个因好奇而前来造访的村民。

  他的新家虽然简朴,却有最美的房间装饰画,那是窗外随时扑入眼底的风景,有时是一片茫茫雪野上几行细碎的动物足迹,有时是向晚的余晖洒落在林间的空地上。他的新家有最美的后花园,有树林,有鸟鸣,有湖水的微波,有湖中自在的游鱼。

  他家里有最可爱的`宠物,啄木鸟在笃笃笃地啄树;知更鸟刚在屋子对面的松树上做了一个新窝;一只浣熊在林间游荡,几只山鹬在泥土里翻找虫子。他家里能听到最好听的音乐,那是鸟儿们在山核桃树林里歌唱;那是熟透了的果实突然落在地上,那是鹧鸪在拍打翅膀,那是一只苍鹘在唱着哀伤的歌。

  梭罗有一支妙笔。这支笔,总能让人看到他所看到的,听到他所听到的,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这支笔,总能让你跟他一起笑,跟他一起思索,仿佛你就站在他的身旁。

  有时,我会设想一下梭罗的样子,一个身形高大瘦削的年轻人,眼睛不大,眼底却透着智慧与善意的光。在陌生人面前,他有些羞涩,有些沉默,有些不善言辞;在心意相投的朋友面前,他却能眉飞色舞,侃侃而谈,风趣而幽默。大部分时间,他不多言,脸上没有什么笑意,甚至有几分冷漠。其实,他的心里住着热情、住着爱;住着雷霆风雨,住着风*浪静;住着冷静,住着幽默。这样一个人,我想和他相识,一起坐坐,一起聊聊。只是,不知道,他愿意不愿意。

  四十多岁的我,工作二十年,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的生活充实而忙碌。可,有时我也会问自己,为什么活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走在大街上,看着身边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有时会想,大家如此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或许很多人都会回答,为了生活,为了自己,为了家人。如今,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生活丰富多彩,商品琳琅满目,很多人已不必为维持基本生活而奔波劳碌。不过,或许你也像我一样,总能听到或看到身边太多的不满足,想要更大的房子,想买更豪华的车子,想用更高级的化妆品,想穿更大牌的服装,希望孩子能上最好的学校,盼着老公体贴又多金。

  欲望像是一根导火索,一旦点燃就会四处蔓延,越烧越烈;欲望像是一种超强传染病,自身的免疫力稍低,就会被传染,且一发而不可收拾。人们忙碌着,为了这张似乎永远也填不满的欲望之口;人们焦虑着,担心欲望的肥皂泡会突然被碰破,希望的一切在瞬间成为泡影。

  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站在某处发呆,似乎迷失了努力的方向;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突然追问,自己的存在有什么价值,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这时候,或许读一读《瓦尔登湖》是个不错的选择。或许,你我不必像梭罗一样,去找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离群索居。或许,你我可以像梭罗一样,找个时间,给自己寻一片心境,体会一下简单生活的乐趣,听听大自然的声音,看看花开花落、草长莺飞。或许那时,我们心中的焦虑会少些,更少些,甚至会慢慢消失。

  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问自己的真心,想想自己的初心,知道自己的真心,记着自己的初心,无论生活在何处,我们都能做到恬然沉静而内心笃定吧,就像梭罗一样。看一本书,掩卷细思之后,重返生活的我们,心境早已不同。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4)

——瓦尔登湖阅读心得体会范文五份

随感其一今日初次拜读梭罗的著作《瓦尔登湖》,时间所限只阅读了经济篇的前一部分,作了一些摘录。读来对于梭罗的初步印象是:一个超然物外,对于物质生活无所贪念,有点类似于陶渊明和阮籍的感觉。同时又是一个有些”猖狂“的人,很高傲、自信,又放荡不羁,有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畏于与世俗作对。同时又可以很纯粹,真诚。

“我的邻居视为好的那些东西,我灵魂深处却相信大部分是坏的,要是我还对什么事感到后悔,那大概就是我的循规蹈矩了。是什么魔鬼迷住我的心窍,让我的行为这么规矩?老年人,你可能会说出你能够说出来的最聪明的话——你已经活了七十年了,也有过某种荣誉,可我却听到一个不可抗拒的声音,要我不去遵循你所说的那一套。一代人放弃另一代人的事业,就像离开搁浅的船一样。”

“我在这个星球上已经生活了约莫三十年,还从未听到过我的长辈给我哪怕是只言片语有价值的或诚恳的忠告。他们从未告诉过我什么东西,也许无法告诉我什么中肯的东西。面前摆着的是生活,对我来说是一场在很大程度上未曾体验过的实验;尽管老一辈人对此有过切身的体验,但于我并无助益。要是我拥有什么我自认为有价值的经验的话,那我确信我的前辈导师们对此连提也没有提过。”

上面两段里,梭罗认为老一辈人的经验对于我们后辈来说并无多大裨益,甚至是无用的。似乎有些绝对了。

确实,长辈也是有差别的,有的人年华老去,只是徒增了几道皱纹罢了,素质和思想觉悟并未有所进步,却倚老卖老,对年轻人指责呵斥,用自认为正确的经验强加给年轻人,*乎专制地统领着下一辈的人生。

但我也觉得或许不能这么绝对,因为还是有很多长者、前辈的修为远高于我们这些年轻人的。比尔盖茨、巴菲特、孔子、孟子的话就没有一点道理和指导意义吗?也许我们需要的是辨别正确与否的能力,并在人生阅历的增长中去选择和确立人生的信条,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为己所用。

  瓦尔登湖阅读心得体会 2

  犹记富翁与渔夫之间那个短小却意味深长的小故事:当渔夫悠哉地享受着海风**,浪潮轻击的简单、*淡而闲适时,富翁却教导渔夫拼搏奋斗努力赚钱,以求有朝一日能忘却烦恼悠然自得,过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我不已经过着这样一种生活吗?”渔夫如是回应道。

  从某种程度上说,相对于富翁纷繁复杂的“成功之路”,渔夫几乎如一位智者,寻得了一条通往心之所向的捷径——简约而*淡。苍旻遐缅,人事未已。当下的大多数人们显然选择了“富翁”的道路,为着一个或清晰或模糊的目标,人们不懈努力,为了所谓“诗和远方”不断奋斗,却或许在不经意间迷失在纷繁错杂的现实中,无从逃脱。

  然而,梭罗大概能够通晓到了渔夫的智慧吧。他选择了独自在瓦尔登湖畔走下这段捷径——一只板斧,数十美金,一间小木屋便由此挺立湖边的丛林中,一次简约生活的画卷便在《瓦尔登湖》中徐徐展开。

  在这样简约的生活中,梭罗尝试着直面生命的本质,不顺从天命,而是吸纳生命的所有精髓,以彻底革除并非生命本质的一切,将生命逼入死角,滤去其他,只剩下最基本的要素。于是,他不需要“喝茶和咖啡,也不用黄油,牛奶和鲜肉,因此不用这些用度去干活”,也不需要“用蚯蚓钓梭鱼,然后拿梭鱼做诱饵去钓鲈鱼”。他的生活,是“一年只需劳动三四十天,以供养自己”,是林间的熹微晨光和昏昏晚霞,鸟鸣阵阵和松鼠啾啾,是豆田里随心的劳作,是友人不时的探访,当然也是对小镇喧嚣的远离,对周遭邻居的关怀,以及那清澈而深不见底的一方淡绿色湖水的热爱和眷恋。无论是寒冬里的屋内取暖,还是初夏时的林中漫步,融汇与瓦尔登湖之畔,便是那对简约而惬意的生活的不羁追求。

  谈及人们津津乐道的“金钱”,梭罗如此断言:“对满足灵魂的需求,金钱没有用武之地。”这大概便是一个不羁的灵魂在追求极简的道路上对金钱的不屑一顾;也正是对金钱的如此论断,才能让梭罗避免了重蹈富翁的覆辙,得以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追寻这最不繁杂的生活。

  生活,其实并不繁杂。愿你也能在《瓦尔登湖》之畔,与梭罗共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同赏听鸟叫虫鸣,冰破湖开,共享一次极简之旅。

读完《瓦尔登湖》,我深感这本游记散文语言之艰深、晦涩难懂。其中涉及大量不常见的动物植物名字,名字难认且生物不知,在上网查询之后我才清晰地将梭罗描写的画面联想出来。记得一次偶然在百度上看到瓦尔登湖,她形成于山脚盆地,周围杉树围绕,蓝天白云与湖面互相倒映,野鸟成群——当然,梭罗是能一一叫出每种鸟的名字的。他还引用了中外经典著作里的典故,对于一般读者,若非有一定文学功底,难以将其理解透彻,若只循着书中的注解,将这形散而神不散的文章的理解通顺也不成问题。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我觉得这是对梭罗的生活态度最准确的表述了。我喜欢这样,若不是在外,在家我都会一身宽松舒适衣裳,躺在树荫下,摇椅上,或读一两篇喜爱的文章,或远眺两三里山外凝神片刻,放低心态,放宽胸外,感受揽万物于胸怀的豁然。于是“我看到那些岁月如何奔驰,挨过了冬季,便迎来了春天。”在这番超脱的神游中,风随着我的思想纷飞,她刮落了病弱的树叶,从我身旁飘过。谁又在叹息“大多数人过着一种*静的绝望生活,他们心中的歌和他们一起埋入坟墓。”她不理,又卷起一个小漩涡,从屋檐下那块风吹雨打不动的石头上翻过,差点在石头上那条日益加深的裂缝里翻沟,谁又笑“唯有我们觉醒之际,天才会破晓。破晓的,不止是黎明。太阳只不过是一颗晨星。”她不懂,几个漩涡腾起,徜徉在树梢花枝中,留恋花香不走。谁在大笑“世界不过是身外之物”。她一惊,迅速远离我的思想逃走。片刻间世界安静下来。

“天空既在我们的头上又在我们的脚下”。

  瓦尔登湖阅读心得体会 4

  梭罗的《瓦尔登湖》,有一种治愈的魔性,是一种来源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的治愈能力。全书浸润在一股简单而又真实的气氛之中,恬淡宁静,让人的心灵甘于沉寂,于无声处体悟那种徜徉于山水竹木的诗远情怀。

  在他的笔下,瓦尔登湖仿佛拥有了生命,那座小木屋,不仅满足了读者的幻想,更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拷问心灵的场所,一个在物欲横流时代里的中流砥柱。梭罗生活在一个工业文明突飞猛进的时代里,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享受让许多人都迷失了方向,甘愿沉沦在城市里,以牺牲自由和践踏人与自然的*衡作为代价的。作者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弊端,并决定用自己的努力,去唤醒沉睡在人们心底的,尚未泯灭的良知,进而改变那种重物质,轻精神的浮夸世风,从而完成一个时代的救赎。

  隐居避世可以说是一种逃避,一种对于现实宣泄不满的表达方式。不同于五柳先生的桃源卧梦,篱菊养心,这种身处时代洪流之中,而无可奈何的无力感,深深刺痛了我的神经。五柳先生的避世是一种隐晦的入世,他无时无刻不想重回朝堂之上,为了他的理想而坚持着,看似*淡的外表背后是一颗火热的炎炎赤子之心。而梭罗则不同,他的远离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深深的绝望。这种莫名的痛苦无从言说,别人不懂,也不愿意懂。他唯有向自然倾诉,像那一片蔚蓝的,毫不参杂半点尘世渣滓,空明如洗,澄澈似练的瓦尔登湖倾诉,诉说着他那绵绵不绝,如泣如诉的动人回目。

  遇见瓦尔登湖,是梭罗的夙愿。别人称他“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倒也是名副其实。在康科德的小木屋里,他完成了他的超验主义的实践,在这种依山傍水的环境里开始他的灵魂之旅。他相信自然是有灵性的,必然能够读懂他的心声。到处是工业化气息的城市里,自然早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人们为了活着四处奔波,这一切让他感到窒息,生发出对于生的恐惧。为此,他选择远离,选择了牺牲优越,地位,以此来成全精神的完全**。他曾经说过:“你走出了失望之域,又走进了绝望之乡。只有我们醒着,黎明才是黎明。”多么贯彻人心的肺腑之言啊,这种苏格拉底式的旷达与自信,鼓舞着一代代人勇敢追逐心灵的光明。

  透过《瓦尔登湖》,梭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幻境:寂静,空灵,人与自然和谐相依。这不仅是对于现实的抗争,对于未来的展望,更是作者为人类所勾勒出来的一种理想的思考模式。人来自于自然,终归于自然,必然要凭着一种皈依自然的勇气,简简单单的生活,而不是苟延残喘地浪费它的馈赠。他用他那细致而又精微地笔触讲述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真实,并且自然。

  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隔阂了文明与原始的距离,横亘了喧嚣与*静的对话。亨利·梭罗以沉思者的身份,独自隐居在他双手搭建的木屋里,在康桥德城的瓦尔登湖上,过着与世隔绝的.清贫生活。建房、开阡陌、种豆,“一蓑烟雨任*生”。

  他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瓦尔登湖很美,梭罗乐此不疲重复着单一的事情,钓鱼、烘焙蛋糕、接受访客;一天虔诚劳动休憩、阅读。瓦尔登湖很美,晨昏下变幻的树林,四季迥异的湖面,沼泽上低飞的鹰隼。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经过的伊甸园,即使经历凛冽、炎热,仍不变春天漫溯的蹁跹。“若至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在纤尘不染的美中,我们开始“省察”文明人需要铅色冰冷的物质世界。

  “文明人走过的足迹,只留下一片荒凉。”原始与文明,隔了时间,隔了人本质的迁途。在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人们敬畏它,爱护它;但在这个日日笙歌的年代,人类挑衅它、剥削它!这是一张在私欲中暴露的人类狰狞的面孔!“你侮辱着大地,居然还敢议论天堂。”梭罗愤懑地说,但尽管如此,瓦尔登湖仍在生长着,如同大自然宽恕了我们无节制的打击,以强者的姿态,漠视了我们可笑的癫狂。

  大自然的美是一种本返璞归真后的自由。李太白懂这个道理,仕途失意流连祖国山河,一壶酒饮尽蜀道庐山白帝城;陶潜懂这个道理,傲骨不为三斗米折腰,隐居“中无杂树,芳草鲜美”的桃花源;周庄懂这个道理,论鱼梦蝶逍遥游,不争世俗与天共生与物为一。

  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家中的长者说“靠山吃山,吃山养山。”自然的馈赠,是古人珍惜的,乃我们践踏的,我们视如草芥的,将来人们视如珍宝。

  大自然是贫匮而风雅的智者,安之若素走过颠沛流离的岁月,被战火、硝烟泯灭了模样,却依旧笑傲人间。而我们,要做仁者,仁慈宽厚对待环境,才能永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