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阅读答案通用10篇

首页 / 阅读答案 / |

  《秋思》阅读答案 1

  渔家傲秋思原词及试题

  寒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1、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写的一首词,“渔家傲”是其词牌名,“秋思”是词的题目。

  B、词的上阕紧扣“异”字来描写塞下秋景,展现了一幅奇丽秀美的边塞战地风光画面。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兼具爱国激情和浓重乡思,情绪复杂而矛盾。

  D、全词以作者亲眼所见之景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概和戍边将士的艰苦,读来真切感人。

  12、“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是本词的显著特点,请结合全词进行具体分析。(4分)

  渔家傲秋思的阅读答案:

  11、B

  12、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秋思》阅读答案 2

  (二)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第9�C10题。(共4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9.画线句中,诗人写到了①之景,抒发了②之情。(2分)

  10.卢纶《塞下曲》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与本词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都写到“雁”。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二)(共4分)

  9.①答案:夜寒霜重②答案:思念家乡(愤懑不*)

  (共2分。共2空,每空1分)

  10.答案示例:卢诗借单于像雁群南飞一样仓皇逃遁,表达了边塞将士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范词借“雁去无留意”抒发了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凄凉悲怆的情感。

  (共2分。每个要点1分)

  《秋思》阅读答案 3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6分)

  天净沙秋

  (元)白朴①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①白朴(1226-约1306)元代著名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终身未仕。

  (1)白朴的《天净沙秋》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首曲子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分析。(4分)

  (2)两首《天净沙》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之处?(2分)

  答案:

  14.(1)这是一幅寂寥、萧瑟(1分)而又明朗、清丽(1分)的秋日黄昏图;

  写景特点:

  ①由远及*,从远处的孤村、落日、残霞写到次*的寒鸦、老树、飞鸿,再到周围的青山绿水,*处的白草、黄叶、红花;

  ②动静结合,动景:飞鸿,其他为静景;

  ③多种色彩的搭配:青绿黄白红,使先前萧瑟、寂寥的秋景转而变为明朗、清丽;

  (答出任意一点并解释,2分)

  (2)白诗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闲适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马诗表现羁旅行客的孤独漂泊之苦及思乡之情。(2分)

  《秋思》阅读答案 4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0.有人认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一说。(2分)

  11.请你谈谈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感悟。(2分)

  参考答案:

  10.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战事未*、军功未建。这一矛盾心理正是词作所揭示的主题。11.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16.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答。(2分)

  异统领的景物有:

  17.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3分)

  答:

  参考答案:

  16.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答出4个景物可得2分)

  17.(3分)参考示例: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营地的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意象正确,画面内容描述生动形象且语意通畅,可得3分,如直接翻译扣1 分)

  9.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对家乡的怀念和忠贞的爱国情谊】

  10.发挥你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描绘出来。(2分)

  【答案示例:站在山头,放眼望去,戈壁延绵千里,大漠中蒸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已是夕阳时刻,荒芜的大漠里只有一座孤城镶嵌其中,禁闭的城们隐隐。

  《秋思》阅读答案 5

  自从我们搬到郊外以来,天气渐渐清凉了。那短篱边牵延着的毛豆叶子,已露出枯黄的颜色来,白色的小野菊,一丛丛由草堆里钻出头来,还有小朵的黄花在凉劲的秋风中抖颤。这一些景象,最容易勾起人们的秋思,况且身在异国呢!低声吟着“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句,这个小小的灵宫,是弥漫了怅惘的情绪。

  在那一天午饭后,波便提议到附*吉祥寺去看秋景。我们走进牌坊,便见马路两旁树木葱笼,绿荫匝地,一种幽妙的意趣,萦缭脑际,我们怔怔地站在树影下,好像身入深山古林了。在那枝柯掩映中,一道金黄色的柔光正荡漾着,使我想象到一个披着金绿柔发的仙女,正赤着足,踏着白云,从这里经过的情景。再向西方看,一抹彩霞,正横在那迭翠的峰峦上,如黑点的飞鸦,穿林翩翻,我一缕的愁心真不知如何安排,我要吩咐征鸿把它带回故国吧!无奈它是那样不着迹的去了。

  经过这一带森林,前面有一条鹅卵石堆成的斜坡路,两旁种着整齐的冬青树,只有肩膀高,一阵阵的青草香,从微风里荡过来,我们慢步的走着,陡觉神气清爽,一尘不染。下了斜坡,面前立着一所小巧的东洋式茶馆。

  “呀!好眼熟的地方!”我不禁失声地喊了出来。于是潜藏在心底的印象,陡然一幕幕地重映出来,唉!我的心有些抖颤了,我是被一种感怀已往的情绪所激动,我的双眼怔住,胸膈间充塞着悲凉,心弦凄紧地搏动着。自然是回忆到那些曾被流年蹂躏过的往事;“唉!往事,只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呢!”我悄悄地独自叹息着。但是我目前仍然有一副逼真的图画再现出来……

  一群骄傲于幸福的少女们,她们孕育着玫瑰色的希望,当她们将由学校毕业的那一年,曾随了她们德高望重的教师,带着欢乐的.心情,渡过日本海来访蓬莱的名胜。在她们登岸的时候,正是暮春三月樱花乱飞的天气。那些缀锦点翠的花树,都是使她们乐游忘倦。最后她们发现了这个位置清幽的茶馆;便立刻决定进去吃些东西。大家团团围着矮凳坐下,点了两壶龙井茶,和一些奇甜的东洋点心,她们吃着喝着,高声谈笑着,她们真像是才出谷的雏莺;只觉眼前的东西,件件新鲜。……

  但是流年把一切都毁坏了!谁能相信今天在这里低徊追怀往事的我,也正是当年幸福者之一呢!哦!流年,残刻的流年呵!它带走了人间的爱娇,它蹂躏英雄的壮志,使我站在这似曾相识的树下,只有咽泪,我有什么方法,使年光倒流呢!

  唉!这仅仅是九年后的今天。呀,这短短的九年中,我走的是崎岖的世路,我攀缘过陡削的崖壁,我由死的绝谷里逃命,使我尝着忍受由心头淌血的痛苦,命运要我喝干自己的血汁,如同喝玫瑰酒一般……

  唉!这一切的刺心回忆,我忍不住流下辛酸的泪滴,连忙离开这容易激动感情的地方吧!我们便向前面野草漫径的小路上走去,忽然听见一阵悲恻的唏嘘声,我仿佛看见张着灰色翅翼的秋神,正躲在那厚密枝叶背后。立时那些枝叶都悉悉索索地颤抖起来。草底下的秋虫,发出连续的唧唧声,我的心感到一阵阵的凄冷;不敢向前去,找到路旁一张长木凳坐下。我用滞呆的眼光,向那一片阴阴森森的丛林里睁视,当微风分开枝柯时,我望见那小河里潺湲碧水了。水上绉起一层波纹,一只小划子,从波纹上溜过。两个少女摇着桨,低声唱着歌儿。我看到这里,又无端感触起来,觉得喉头梗塞,不知不觉叹道:

  “故国不堪回首”,同时那北海的红漪清波浮现眼前,那些手携情侣的男男女女,恐怕也正摇着画桨,指点着眼前清丽秋景,低语款款吧!况且又是菊茂蟹肥时候,料想长安市上,车水马龙,正不少欢乐的宴聚,这飘泊异国,秋思凄凉的我们当然是无人想起的。不过,我们却深深地眷怀着祖国,渴望得些好消息呢!况且我们又是神经过敏的,揣想到树叶凋落的北*,凄风吹着,冷雨洒着的这些穷苦的同胞,也许正向茫茫的苍天悲诉呢!唉,破碎紊乱的祖国呵!北海的风光不能粉饰你的寒伧!今雨轩的灯红酒绿,不能安慰忧患的人生,深深眷念祖国的我们,这一颗因热望而颤抖的心,最后是被秋风吹冷了。

  16.从文中看,作者流露了哪些思想感情?请分点概括。(6分)

  答:

  17.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来描写吉祥寺的秋景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

  18.著名翻译家张培基教授把本文的题目译为“Autumn in a Foreign Land”(异国之秋),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你认为妥当吗?请结合全**简要分析。(6分)

  答:

  19.下列关于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全文以时空变化为线索,移步换景,景中含情,物境、人事均融贯于作者的情绪之中,折射出她那无法消逝的悲愁。

  B. 作者开篇描写秋天、毛豆叶子、小野菊等,景色苍凉而凄冷,勾起了作者无限的惆怅,借景抒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文题相照应。

  C.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一个充满着欢乐、骄傲与希望的人生暮春的游玩图景,与作者历尽苦海、心痴百结的人生初秋形成鲜明对比,倾注了作者难以排遣的辛酸与叹息。

  D.作者用词富有文采,讲求修饰。特别是双音节词(如凉劲、弥漫等)和四字结构(如树木葱茏、菊茂蟹肥等)的使用,驾轻就熟,信手可拈,准确而富有浓郁的文学气息。

  E. 作者触景生情,感时生悲,在注重传达心情意绪与韵味同时, 着力于描景状物写人,运用对比映照,随物赋形,在有限的画面中引出无限的诗情。

  16.①异国他乡漂泊的孤独与悲凉;②对破碎祖国的深深眷恋与担忧;③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辛酸与叹息;④对美好年华远逝的感伤与无奈。(每点2分,答对3点即给满分)

  17.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借助联想与想象,融情于景。(2分)作者将现实中的秋霞想象成一位踏云赤足的仙女,形象地传达出吉祥寺的幽妙意趣;由眼前的彩霞想到飞鸦、征鸿,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无法寄托的愁情和深深的眷恋。(3分)

  18.观点一 张教授的翻译不妥。(1分)(1)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就是为了传情。本文无论是郊外、公园,还是茶馆、长凳上作者所见秋景,都是作者主观情感的外化;(2分)(2) “思”是本文的文眼,无论是对年华的追忆还是对破碎祖国的深深眷恋,莫不围绕着“思”字展开。(1分)(3)题目“异国秋思”有突出文章主旨、统领全文的作用。(2分)

  观点二 张教授的翻译很妥帖。(1分)(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秋景,全文先后细致描写了郊外、公园、茶馆和长凳上所见秋景,全文紧扣一个“秋”字;(2分)(2)“秋”是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1分)(3)题目“异国之秋”,“秋”作为中国传统意象,内蕴丰富,更能含蓄地传达作者的情感,给人以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2分)(言之成理即可)

  19.AE(A、“时空变化”错,应该是“游踪或空间”E、“着力于描景状物写人”错)

  《秋思》阅读答案 6

  秋思寄子由①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②。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有慰勉苏子由之意。②挽著沧江无万牛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21.第二句中催字用得十分传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答:

  22.在黄庭坚的诗中经常出现岁寒三友的形象,结合全诗,赏析本诗中老松的形象。(4分)

  答:

  参考答案:

  21.催有催促之意,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

  织布,赶制裘衣。(1分)今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光阴徒催人老,(1分)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当年也曾想要干一番事业而至今落魄,一事无成的郁闷心境(1分)

  22.在草木凋零、小虫鸣叫的晚秋时节,唯有一棵老松安卧云壑,冷眼静观,只有沧江

  挽纤的万牛才能把老松拉走。(2分)老松正是看透炎凉世态、不与世俗合污、毅志坚定的诗人形象的象征。(2分)

  《秋思》阅读答案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秋思寄子由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注】此诗写于元丰四年(1081年),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令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被贬为筠州(今江西高安)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

  8.全诗虽只短短四句,却蕴涵着相当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这首诗抒发了作者落魄无依的郁闷感受(1分),仕途坎坷多难、功名未遂的感慨(2分),强烈地表达了与恶浊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孤傲之情(1分),也有慰勉苏子由(苏辙)之意(1分)。(本小题5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9.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2分),把自己比做高卧云壑的老松,还语带夸张地说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老松拖走(2分),生动形象、瘦硬蕴藉的语言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2分)。(本小题6分。修辞手法答出比喻即可得2分。其他经得起推敲、合乎情理的赏析亦给相应分。)

  《秋思》阅读答案 8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2.下列各 项中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边塞秋天的景象与江南一带的不同。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 “千嶂”是指很多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边将士对 家乡的思念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然寒冷,但有羌管奏鸣,生活很有情趣并不艰苦。

  2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范仲淹的名句,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句,并简析理由。(2分)

  参考答案:

  22. D (2分)

  23. 答案示例一:喜欢前一句。这个词句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将士们戍边的艰辛和他们因为功业未立,归期无计又非常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示例二:喜欢后一句。这一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抒写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忧乐观,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国家效命,为人民效力。(符合文意即可)(2分)

  《秋思》阅读答案 9

  闽中秋思

  杜荀鹤[注]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 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后人对其评价极高。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

  答: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

  答案:

  (1)上两联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两词用叠字,增强了韵律感,朗朗上口,余味无穷。

  (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无北国秋天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则构成心绪的'对比。作者客居福建,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藉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思乡之情却表现得淋漓尽致。

  《秋思》阅读答案 10

  【甲】乡愁(节选)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乙】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5.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 、 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等对应物上。【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 。(3分)

  16.诗人用浅浅的描述海峡,并不符合客观事实。诗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分)

  17.【乙】诗中首句昏鸦的意象选择最有深意,最能表现远方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这是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5.坟墓、海峡 家国之思 16.和诗人深切的故国家园之思相比,再深的海峡也变浅了。诗人这样写意在突出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情。

  17.昏鸦即黄昏时归巢的乌鸦,乌鸦尚可归巢,而人却不能归家,这个意象深刻地表达了远方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秋思》阅读答案通用10篇扩展阅读


《秋思》阅读答案通用10篇(扩展1)

——《秋思》阅读答案6篇

《秋思》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秋思

  陆游

  半年闭户废登临,直自春残病至今。

  帐外昏灯伴孤梦,檐前暴雨滴愁心。

  中原形胜关河在,列圣①忧勤德泽深。

  遥想遗民垂泣处,大梁②城阙又秋砧③

  【注】①列圣:指历代帝王。②大梁:北宋都城开封的古称。③秋砧:秋日捣衣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叙事,作者说自己秋日里不去登高望远,而在这半年中一直闭门养病,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B.首联两句作者采用倒装的写法,次句点明自己“半年闭户废登临”的原因:从晚春至今都抱病在身。

  C.颔联描绘了一幅画面感强的秋夜难眠图,用"昏灯伴""寒雨滴"衬托了作者的孤老之状和愁苦之深。

  D.颈联写中原山河壮美,地势险要,希望南宋朝廷像历代明君那样忧劳国事,守住中原,恩泽天下。

  15. 这首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答案:

  14.D.“守住中原,恩泽天下”分析错误,南宋朝廷己偏居江南,中原己被金国占领。颈联陆游所写是希望南宋收复中原大好河山。

  15.(1)想象中原遗民被外敌侵占,处于悲苦流泣之中;秋日时节,北宋的故都大梁城外的捣衣声,让人思念流离失所的亲人。(2)表达了诗人的故国之思(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希望南宋朝廷能够恢复中原的愿望。

《秋思》阅读答案2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 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 征衣未寄莫飞霜。

  秋思寄子由①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 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 挽著沧江无万牛②。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为筠州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②“挽著沧江无万牛”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1)两首诗都以秋天为背景,以思念为内容,请对此简要分析。(4分)

  (2)张诗第三句中“逼”字和黄诗第二句中“催”字都用得十分传神,请自选一个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张诗写秋夜漫漫,秋虫长鸣,(1分)思妇独守闺中凄清寂寞而思念、关爱远征的丈夫。(1分)黄诗写在草木凋零、小虫鸣叫的晚秋时节,(1分)诗人触景生情,因自己不得意而思念被贬的好友苏子由(苏辙)。(1分)(意思对即可)

  (2)“逼”字有“逼迫”之意,(1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把晚秋天凉,秋虫被逼无奈叫声的悲凉传神地显示出来,(1分)衬托思妇的寂寞难耐,夜不成眠。(1分)(意思对即可)

  “催”有“催促”之意,(1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时至晚秋,秋虫的鸣叫催促妇女制作裘衣,(1分)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慨叹(或仕途坎坷的落魄)。(1分)(意思对即可)

《秋思》阅读答案3

  秋思寄子由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注】元丰四年,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令,很不得志。在草木枯黄的晚秋季节,他思念起好友子由(苏辙),此时苏辙被贬筠州(今江西高安),两地相隔不远。

  8.请简要分析一二句中的“知”“催”二字的妙处。(5分)

  答:

  9.诗的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答:

  8.①“知”有知晓、明了的意思,诗人看到叶黄,“知”晓已是晚秋,(1分)

  ②“催”有催促的意思,写出了时间的紧迫,(1分)

  ③这两字,看似写景,实际上诗人是融情于景,将一腔愁情托付晚秋黄叶、催人

  小虫,(1分)表达对自己落魄无依处境的郁闷和对仕途坎坷、壮志未酬的感慨。(2分)

  9.①高卧云壑的老松,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它拖走。(2分)

  ②诗人以松自喻,表达了强烈地与恶浊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孤傲之情;(2分)

  ③同时也与友人分享自己已看尽世态炎凉,看淡功名富贵,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坚定意志。(2分)

  10.(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出去(2鼎铛

  玉石,金块珠砾(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秋思》阅读答案4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鉴赏】

  一、主题: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赏析:它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前三行全是写景,十八字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这“枯”“老”“昏”三个词,描绘出当时诗人所处的悲凉氛围。“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安宁、和谐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使“断肠人”更添悲愁。“古道西风瘦马”正是诗人当时自己的真实写照,他长期奔波与劳累已不言而喻了。这与归巢的昏鸦与团聚的人家真可谓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三、作者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号东篱,元代大都(今北京市)人。他的散曲被推崇为“元代第一大家”。

  ●全文

  ▲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凄清衰颓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悲戚的情绪。凄

  ▲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深秋晚景图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答:悲凉的

  ▲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 老树 西风;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 “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答案: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小桥流水人家。

  ▲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令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2.“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小令中,起到怎样的作用?(3分)

  23.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22、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离人思乡的愁绪。

  23、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23.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分)

  2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分)

  【参考答案】:

  23.断肠人在天涯;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秋思》阅读答案5

  闽中秋思

  杜荀鹤[注]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 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后人对其评价极高。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

  答: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

  答案:

  (1)上两联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两词用叠字,增强了韵律感,朗朗上口,余味无穷。

  (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无北国秋天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则构成心绪的对比。作者客居福建,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藉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思乡之情却表现得淋漓尽致。

《秋思》阅读答案6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天冷;声杂;城孤。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情景,有何作用、?

  景物: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关闭城门的情景,写出了塞外的奇异风光。

  作用;点名了战事吃紧;戒 备 森 严 的 特 殊 背 景,反 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3这首诗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慨叹功业未立,思念家乡

  4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

  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抒发了他们因功业未立,归期无计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雁去(限2个字)。(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 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 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 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答: a、 慨叹功业未立; b、思念家乡。

  (2)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1分)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2分)

  答: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

  答: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秋思》阅读答案通用10篇(扩展2)

——《秋思》阅读答案菁选

《秋思》阅读答案

  在各个领域,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思》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秋思》阅读答案1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天冷;声杂;城孤。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情景,有何作用、?

  景物: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关闭城门的情景,写出了塞外的奇异风光。

  作用;点名了战事吃紧;戒 备 森 严 的 特 殊 背 景,反 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3这首诗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慨叹功业未立,思念家乡

  4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

  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抒发了他们因功业未立,归期无计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雁去(限2个字)。(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 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 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 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答: a、 慨叹功业未立; b、思念家乡。

  (2)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1分)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2分)

  答: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

  答: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秋思》阅读答案2

  渔家做·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有人认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一说。(2分)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干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3分)

  答

  (1)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战事未*、军功未建。这一矛盾心理正是词作所揭示的主题。(2分,观点、理由各1分)

  (2)参考示例: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营地的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3分,要求:意象正确,画面内容描述生动形象且语意通畅。如直接翻译扣1分)

《秋思》阅读答案3

  秋思寄子由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注】元丰四年,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令,很不得志。在草木枯黄的晚秋季节,他思念起好友子由(苏辙),此时苏辙被贬筠州(今江西高安),两地相隔不远。

  8.请简要分析一二句中的“知”“催”二字的妙处。(5分)

  答:

  9.诗的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答:

  8.①“知”有知晓、明了的意思,诗人看到叶黄,“知”晓已是晚秋,(1分)

  ②“催”有催促的意思,写出了时间的紧迫,(1分)

  ③这两字,看似写景,实际上诗人是融情于景,将一腔愁情托付晚秋黄叶、催人

  小虫,(1分)表达对自己落魄无依处境的`郁闷和对仕途坎坷、壮志未酬的感慨。(2分)

  9.①高卧云壑的老松,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它拖走。(2分)

  ②诗人以松自喻,表达了强烈地与恶浊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孤傲之情;(2分)

  ③同时也与友人分享自己已看尽世态炎凉,看淡功名富贵,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坚定意志。(2分)

  10.(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出去(2鼎铛

  玉石,金块珠砾(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秋思》阅读答案4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 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 征衣未寄莫飞霜。

  秋思寄子由①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 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 挽著沧江无万牛②。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为筠州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②“挽著沧江无万牛”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1)两首诗都以秋天为背景,以思念为内容,请对此简要分析。(4分)

  (2)张诗第三句中“逼”字和黄诗第二句中“催”字都用得十分传神,请自选一个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张诗写秋夜漫漫,秋虫长鸣,(1分)思妇独守闺中凄清寂寞而思念、关爱远征的丈夫。(1分)黄诗写在草木凋零、小虫鸣叫的晚秋时节,(1分)诗人触景生情,因自己不得意而思念被贬的好友苏子由(苏辙)。(1分)(意思对即可)

  (2)“逼”字有“逼迫”之意,(1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把晚秋天凉,秋虫被逼无奈叫声的'悲凉传神地显示出来,(1分)衬托思妇的寂寞难耐,夜不成眠。(1分)(意思对即可)

  “催”有“催促”之意,(1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时至晚秋,秋虫的鸣叫催促妇女制作裘衣,(1分)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慨叹(或仕途坎坷的落魄)。(1分)(意思对即可)

《秋思》阅读答案5

  (二)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第9–10题。(共4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9.画线句中,诗人写到了①之景,抒发了②之情。(2分)

  10.卢纶《塞下曲》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与本词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都写到“雁”。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二)(共4分)

  9.①答案:夜寒霜重②答案:思念家乡(愤懑不*)

  (共2分。共2空,每空1分)

  10.答案示例:卢诗借单于像雁群南飞一样仓皇逃遁,表达了边塞将士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范词借“雁去无留意”抒发了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凄凉悲怆的情感。

  (共2分。每个要点1分)

《秋思》阅读答案6

  阅读下面两首散曲,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元曲,回答下列题。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请分别说出“轻烟老树寒鸦”的“寒”字、“枯藤老树昏鸦”的“昏”字的妙处。

  2。请简要分析这两首元曲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1。“轻烟老树寒鸦”的“寒”字,突出了深秋的`特点,渲染了冷寂的气氛,表达了惆怅之情。“枯藤老树昏鸦”的“昏”字,点明了时间日渐黄昏,与“夕阳西下”相呼应,引发了作者的羁旅之愁。

  2。不同点有:①《秋》表达了孤寂惆怅之情,这种惆怅失落之情在后来似乎得到了些许安慰;而《秋思》主要表达了羁旅之愁。②从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看,《秋》比较含蓄蕴藉;而《秋思》则有直抒胸臆的内容。③《秋》的写景顺序为由远及*;而《秋思》的写景顺序是由*及远。④《秋思》的意境比《秋》更为凄清阔远。

《秋思》阅读答案7

  闽中秋思

  杜荀鹤[注]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 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后人对其评价极高。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

  答: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

  答案:

  (1)上两联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两词用叠字,增强了韵律感,朗朗上口,余味无穷。

  (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无北国秋天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则构成心绪的'对比。作者客居福建,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藉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思乡之情却表现得淋漓尽致。

《秋思》阅读答案8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的上片写景,围绕一

   2这首词上片写景,围绕“ ” 写下了 塞下 的特点 (2分)

  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分)

  参考答案:

  异,写出边疆的荒凉,战事吃紧。

  2、3、。略

《秋思》阅读答案9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1.“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字表现了边陲之地的 。(2分)

  2.请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的理解。(2分)

  答:

  3.就表达方式而言,这首词的上阙运用了,下阙运用了 。(2分)

  4.由“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词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表达塞外奇特壮美景象的诗句“ , ”。(2分)

  20xx年贵州黔东南州初中毕业、升学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与中原不同孤寂荒凉(2分)

  2.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之情。(2分)

  3.描写 抒情(2分)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秋思》阅读答案10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2.下列各 项中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边塞秋天的景象与江南一带的不同。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 “千嶂”是指很多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边将士对 家乡的思念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然寒冷,但有羌管奏鸣,生活很有情趣并不艰苦。

  2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范仲淹的.名句,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句,并简析理由。(2分)

  参考答案:

  22. D (2分)

  23. 答案示例一:喜欢前一句。这个词句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将士们戍边的艰辛和他们因为功业未立,归期无计又非常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示例二:喜欢后一句。这一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抒写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忧乐观,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国家效命,为人民效力。(符合文意即可)(2分)

《秋思》阅读答案11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曲中断肠人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不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

  A.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有《汉宫秋》等。

  B.曲中作者形容乌鸦昏昏沉沉地归巢,以此来含蓄地表达断肠人的内心。

  C.天净沙是这首曲的.曲牌名,秋思是这首曲的题目。

  D.曲中前二句营造出了一种凄苦的意境,夕阳西下更增添了萧瑟感。

  3《天净沙秋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该曲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5.该诗组成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6.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3分)

  1.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这里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2.B (黄昏时的乌鸦)

  3.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4.示例一:寓情于景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飘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示例二:运用了静物与动景相互映衬的写法,如:动态的流水、与处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人更添愁苦。

  5.苍凉的深秋晚景图。运用大量的名词,用这些特定的意象抒发作者的情感。

  6.示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言之成理即可)

《秋思》阅读答案12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8.《碛砂唐诗》云:一倍笔墨便写出十倍精彩。秋风无形,何以见得?请谈谈你的理解。(5分)

  9.王安石评张籍的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请鉴赏诗的三四句。(6分)

  阅读答案:

  8.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1分)秋风无形,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一样,秋风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2分)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凄凉摇落之景,生羁旅、凄寂、思乡之情。这*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2分)

  9.三、四两句突出心理和细节描写复恐,又开封。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和匆匆。复恐二字,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似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让人在看似*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作品寓情于事,极本色、极*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而又高于生活,这正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分析各3分)

  阅读练*二

  ①这首诗的体裁是绝句,唐代另一种著名的诗歌体裁是律诗 。(2分)

  ②三、四两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三、四句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担心自己要说的话没能在信中一一表达,在行人快要出发的时候又把信件打开,通过这个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意思对即可)

  3.问: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意万重一词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意万重在诗 中的意思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意万重即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同意。见秋风引起作家书之念,作家书引起意万重,正因为意万重,所以在家书中说不尽,怕说不尽方才临发又开封。可见,诗中一切内容都是由意万重引发的。

  4.《碛砂唐诗》云:一倍笔墨便写出十倍精彩。秋风无形,何以见得?请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蓄。秋风无形,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秋风是百花凋零,万叶枯黄,他虽不可见,却处处存在。游子见摇落而生羁旅、凄寂。*淡之中有丰富的暗示与联想。

  5.王安石评张籍的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请鉴赏诗的三四句。(6分)

  答:三、四两句突出心理和细节描写复恐,又开封。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和匆匆。 复恐二字,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似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 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让人在看似*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作品寓情于事,极本色、极*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而又高于生活,这正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6.结合诗句理解,作者在什么情景下想起作家书的? 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见秋风引起作家书之念;思乡之情(对亲人的思念)。

  阅读练*三:

  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3、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阅读答案:

  1,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树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3、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译诗:

  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

  无奈太匆匆。

  赏析: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见题材 ,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 秋思 》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叙事,不事渲染 ,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 ,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 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 ,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 ,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 ,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 ,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 ,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 ,刻画心理入微 。这 临发又开封 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 ,都值得写讲诗里 。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 复恐匆匆说不尽 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 ,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秋思》阅读答案13

  渔家傲秋思原词及试题

  寒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1、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写的一首词,“渔家傲”是其词牌名,“秋思”是词的题目。

  B、词的上阕紧扣“异”字来描写塞下秋景,展现了一幅奇丽秀美的边塞战地风光画面。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兼具爱国激情和浓重乡思,情绪复杂而矛盾。

  D、全词以作者亲眼所见之景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概和戍边将士的艰苦,读来真切感人。

  12、“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是本词的显著特点,请结合全词进行具体分析。(4分)

  渔家傲秋思的阅读答案:

  11、B

  12、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秋思》阅读答案14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马致远_ (人名)。

  2.这首元曲抒发了诗人因思乡产生的孤寂愁苦的情绪。 3.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C 】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5.“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被穿插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离人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

  6.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用西下的夕阳衬托,又直接抒发游子孤苦寂寞的思乡之情。

《秋思》阅读答案15

  闽中秋思

  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后人对其评价极高。

  阅读题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润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1分)“弄”字形象的写出清风拂动芭蕉叶所发出的清脆乐音。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1分)“丛丛”与“叶叶”两词用叠字,了增强了韵律感,(1分)且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秋景的美好。(1分)

  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1分)。前三句写景明丽欢愉、气象开阔,却与末句“不堪行走”形成强烈的对比。(2分)诗人客居福建,旅途艰辛,又时逢秋日,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全诗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客居异乡,旅途劳顿的'隐痛。(2分)

  赏析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诗的开篇,即写闽中秋景。 诗人以极为细腻的笔触,以雨中紫菊的艳丽色彩和风里红蕉的清脆乐音,新鲜生动地写出了南国特点。前句的一个“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而后句的“弄”字,则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闭着眼想想,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这该是怎么的一种情致。这样的一幅声色俱备的图画,是很容易让人陶醉的。

  然而,诗人却不肯让你沉醉于其中。

  接下来的三、四两句,诗人有意地拓开一笔,将笔触延伸到人们的目力的尽处:“北畔是山南畔海”,诗句看似极为*实,却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北边是山,山道弯弯;南边是海,海浪滔滔。风景美妙得可以入画,可以为诗,可以作为旁观者兴奋地指手画脚,可是,真的走马行船却实在不易。于是,便有了结句的“只堪图画不堪行”。这不仅是诗人由衷地慨叹,也是全诗旨意之所在。

  诗为诗人客中之作,描摹的也是客地之美景,而透过这些“紫”、“红”的耀眼色彩,透过那些音韵和谐的声响,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抒写的,原来是浓浓的思乡情怀,诗人笔下的景色,也都不知觉地印上了深深的乡愁的印记。于是,“菊”也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海”,都成为诗人一种情感的载体,成为诗人以景抒情的绝佳选择。这就是所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了。

  试想,诗人跋涉异乡,旅途艰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怀乡之感,则成为一种必然。可诗人在诗中,却有意识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将极和谐的风景与不堪行走的矛盾娓娓地道出,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借此,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缘于内心深处的隐痛。于是,一种叫作“乡愁”的东西,也就隐逸于其中,弥漫于其中,让我们久久地回味了。


《秋思》阅读答案通用10篇(扩展3)

——背影阅读答案(精选10篇)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大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 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_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 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_,一半为了丧事, 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1、文中横线上应填的一组词是( )

  A、狼狈 惨淡 B、狼藉 惨淡 C、破烂 惨败 D、破旧 惨败

  2、读第一自然段,你认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 )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D、补叙

  3、如果把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改为我忘不了他的背影好吗?

  答:

  4、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日子是指( )

  A、祖母死的那一天

  B、父亲交卸差使的那一天

  C、祖母死和父亲交卸差使的那一天

  D、发生两件不幸事情的那年冬天

  5、解词。

  ⑴ 差使:

  ⑵ 赋闲:

  ⑶ 变卖典质:

  6、读第二自然段,我流下眼泪的原因是 ,父亲劝我不必难过的理由是 :

  1、B

  2、B

  3、不好,原句是判断句,起到强调的作用,改后 是陈述句,给人的印象不深刻。

  4、D

  5、⑴ 旧社会在机关里做事叫当差,这里指职 务。

  ⑵ 失业在家。

  ⑶ 把(自己的财产、衣物)典当出去。

  6、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又想起祖母,天无绝人之路,他体贴儿子。

  给儿子一个干净的背影(16分)

  戚祥浩

  ①他是那种连一阵风都能吹走的小老头。工地还没开工,他便三番五次地找到我,还打来了村里的特困证明,让我无论如何给他一样活儿干。我拗不过他,只好将负责看管搅拌机的差事交给他。

  ②他对我连声道谢,然后,扭头跑回村子。那时,我正打算向他介绍搅拌机的操作方法,他居然不听我一声解说,就走掉了。正在我气恼的时候,他又回来了,身后还拖着个脸蛋红红的小男孩。(A)他老远便指着我身边的搅拌机大喊:“这是爸爸要开的机器!”

  ③小男孩不知什么时候蹿到搅拌机边,将整个脑袋探进搅拌机内。我惊出了一身冷汗,大声斥责孩子。孩子躲到一边后,我又开始训斥他,怎么将孩子带到工地上来,要知道工地上处处充满危险!他跟儿子一起低下了头,好半天,才嗫嚅道:“我只想让儿子开心一下,爸爸终于找到工作了!”

  ④他很快学会了怎样操作搅拌机。在搅拌机的轰鸣声中,他儿子挥舞着小手喊:“爸爸,好厉害!”他笑了,脸上的皱纹拧成一块块,还露出了蜡黄的牙齿。距离开工还有两三天,可他次日一大早就来到工地上了,拿着一块抹布,一点点地抹去搅拌机上的水泥灰;有些硬块抹不去,他就用指甲一点点地抠掉。我说没有必要,反正一开工就又脏了。他却嘿嘿地笑着说,他要给儿子一个惊喜:昨天还是旧机器,今天就变新了。

  ⑤开工那天,他竟然穿了件崭新的衣服来。启动搅拌机没多久,四处飞扬的水泥灰,就在新衣服上厚厚地蒙了一层。一转眼,他就跟其他工友没啥区别了。他显然发现了这一点,赶紧腾出一只手拍打身上的水泥灰。

  ⑥紧挨着工地的是一所小学,校园里的嘈杂声可以清晰地传来。每当下课铃声响起,他都情不自禁地拍得更紧促。看管搅拌机,原本挺轻松的活,他却累得满头大汗。我知道他是被那只不停拍打的手累的。

  ⑦铃声又一次响起,工地外面传来孩子放学的嬉笑打闹声。(B)他忽然触电般脱下衣服,使劲地甩两下,然后迅速穿回身上。他那件抖落水泥灰的衣服,看起来又跟新的一样了。然后,我听见一个甜甜的童音传来:“那个穿最漂亮衣服的人,是我爸爸。”循声望去,围墙缝隙中,探着两个小脑袋,其中一个正是他的儿子。

  ⑧我看见笑意漾满了他的嘴角。原来他拍打了一个上午身上的水泥灰,只想留给儿子一个干净的后背,只想让他的儿子在小伙伴面前能多少拥有些骄傲!

  ⑨儿子哼着歌儿走远后,他才像忽然记起了什么似的,赶紧用另一只手去揉那只拍打衣服的手,边揉还边吁吁地喘气。我忍不住说,你儿子真可爱。他忽然间涨红了脸。他说儿子其实是抱养的,可小家伙一定要喊他爸爸,怎么教都改不了口。他又接着说:“我上了年纪,干不了重活,以后你这边负责看管搅拌机的活都交给我做好不好,我多少要给儿子留些钱啊!”

  ⑩我使劲点头,那一刻,我的眼泪不可遏止地落下。

  (选自《潮州日报》,文章有改动)

  小题1:文章在情节的发展中设置了层层悬念,请说说文中的这位父亲让“我”感到意外的地方有哪三处?请简要概括。(3分)

  小题2:文中有很多句子耐人寻味。请从文中画线句任选一句,自选角度赏析,并指出划线字的表达效果。(3分)

  【示例】 句子:可他次日一大早就来到工地上了,拿着一快抹布,一点点地抹去搅拌机上的水泥灰;有些硬块抹不去,他就用指甲一点点地抠掉。

  品析:因为一心想给养子一个惊喜,并希望通过“机器变新”让养子感到自己的能干,父亲极其努力地擦试搅拌机。“一点点地抹去”和“一点点地抠掉”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认真耐心的程序。

  选( ),

  小题3:联系上下文,分析文章第⑨段中父亲“涨红了脸”的原因。(4分)

  小题4:下面是对文中父亲行为的两种理解,你更认同哪一种?请联系文章具体事例(至少两件),说出你的理由。(3分)

  第一种:表现了父亲对养子深深的爱。

  第二种:表现了父亲对获得自身尊严的渴望。

  我认同( )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请说说文章标题“给儿子一个干净的后背”的深层含义是什么?(3分)


《秋思》阅读答案通用10篇(扩展4)

——贝多芬阅读答案(10)份

  (甲)他(贝多芬)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地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斯头上的乱蛇”。

  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它们微妙的差别。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犷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却是微蓝的。*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光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一张细腻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牙床结实得厉害,似乎可以磕破核桃。左边的下巴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他的脸显得古怪地不对称。据莫舍勒斯说:“他的微笑是很美的,谈话之间有一副往往可爱而令人高兴的神气。但另一方面,他的笑却是不愉快的,粗野的,难看的,并且为时很短”,那是一个不惯于欢乐的人的笑。他通常的表情是忧郁的,显示出一种“无可治疗的哀伤”。一八二五年,雷斯塔博说看见“他温柔的眼睛及其剧烈的痛苦”时,他需要竭尽权力才能止住泪水。

  (乙)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1.结合(甲)文,填写下面的读书卡片(其中阅读心语一项要求用你自己的语言写出读作品的感言)。(5分)

  类别:文学

  编号:001

  题目:

  作者:

  出处:

  阅读心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甲)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2分)

  那是一个不惯于欢乐的人的笑。

  我的理解:

  3.(甲)(乙)两段文字对人物的描写的侧重点有何异同?(4分)

  相同点:

  不同点:

  4.(乙)文写出了孔已己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说说你对孔已己的看法。(4分)

  孔已己的性格特点:

  我对孔已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1.类别:文学 编号:001

  题目:《贝多芬传》 作者:罗曼·罗兰

  出处:《名人传》

  阅读心语:示例:贝多芬把一生的苦难,铸成一支支优美的乐曲奉献给世人,用自己的苦难人生,震撼世人,苦难并不是消磨我们意志精神的恶魔,而是成就人生和事业的砾石。

  2.(语义相*即可)虽然贝多芬的命运坎坷不幸(1分),但他内心充满了力量和自信(1分)

  3.相同点:都对人物的身材、衣着、面部特征作了细致的描写。(2分)不同点:(甲)文抓住贝多芬的眼睛(表情、神态)展开细致的描写;(1分)(乙)文抓住孔已己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描写。(1分)

  4.性格特点:懒惰、迂腐、爱面子、自欺欺人(1分)但又善良(1分)我对孔已己的看法:(2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孔已己是一个可怜、可悲、但又值的同情的人。

  四.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

  1.“你们竟敢到兽穴来抓狮子的毛。”

  2.“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3.“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的火山,头颅到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4.“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中,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2.作者笔下的贝多芬,主要的性格特征有哪些?

  3.贝多芬超出常人的地方表现在哪里?

  4.文章怎样通过肖像描写来表现贝多芬的生活遭遇、个人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

  六.课内语段阅读

  ①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恼,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②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学*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③贝多芬向他的客人叙述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那次节目是《费黛里奥》。当他站在台上按着节拍指挥时,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可是谁也不忍告诉他。演奏告终,全场掌声雷动。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挥台上,直到一个女孩拉着他的手向观众答谢时,他才缓缓地转过身来。原来他完全聋了!他永远不能担任指挥了!

  ④贝多芬对客人大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1.作者将“耳聋”比作了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2.如何理解“在那本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3.“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这是什么原因?

  4.段③末尾连用两个叹号,有什么作用?

  5.贝多芬能够向客人叙述自己最后一次指挥的情形,这表现出他怎样的精神?

  6.贝多芬为什么会说“一个人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谈谈你的理解。

  7.假如你是贝多芬最后一次指挥的音乐观众,当时会有什么感受?请简要写在下面。

  七.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作为一个音乐家,最主要的是要有一双聪慧的耳朵,而贝多芬却没有,他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请试着谈谈你的理解。

  2.贝多芬曾说过:“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联系课文谈谈你从中感受到了他怎样的生命力量?给你什么人生启迪?

  参考答案:

  四.1.这是一个比喻句。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难接*。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2.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3.贝多芬把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4.“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这句话是说,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发生困难。但是这种局限又使他超越形体和言辞,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他,但是音乐不会,音乐永远陪伴他。

  五.1.“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的情形。 2.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3.贝多芬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并没有在耳聋的打击下消沉下去,而是直面这一残酷的事实,一方面尽可能处理日常杂务,另一方面坦然面对耳聋带来的孤独和安静,倾听自己内心的需求和冲动,用“心”观察和思考人生,用音乐表现心灵中复杂多变的情感和自我信念、意志,传达对自我或大自然神秘的,难以名状的感悟,使音乐成为贝多芬灵魂的表现,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4.用描写“十分破旧,甚至不整洁”的衣饰,“蓬勃的头发”,拖在衣服后面的“早已失效了”的助听器,“愁苦”的脸等印证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以及浪漫,不拘小节,典型的艺术家的性格特征。用描写“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的宽阔双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种凝重不可透视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从而用“心灵”弹奏出世界最美妙,最动听的音乐。

  六. 1.比作密不通风的磐石和不见天日的囚室。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耳聋带给贝多芬的极大不幸。 2.罗曼·罗兰受贝多芬精神的感召,刻画了一位与贝多芬经历相似的文学人物,成就了一部著作。 3.观众看到贝多芬指挥不正常而表现出惊讶。 4.表现了人们对贝多芬遭遇不幸的震惊和痛惜,传达出强烈的感情。 5.能坦然,镇定地面对生活中的痛苦和不幸,具有豁达、乐观、勇敢的精神。 6.贝多芬以他的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 7. 言之有理即可。

  七.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它还能表达感情。你可以津津有味地欣赏一首巴赫的序曲,好像观赏精美的波斯地毯一样,可是乐趣也只限于此。莫扎特则不然,听了他的《唐磺》前奏曲,你不可能不 怀有一种复杂的心情,它充满了魔鬼式的欢乐,但又使你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去迎接可怖的世界末日。听莫扎特的《天神交响乐》最后一章,你会觉得那是狂欢的音乐,响亮的鼓声如醉如狂,从头到尾交织着一种不*常的悲伤之美。莫扎特的乐章又是乐式设计的杰作。

  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干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了。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这就是贝多芬之谜。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他能写出你终身受用不尽的乐式:他能挑出那些最枯燥无味的旋律,把它展开得那样引人,使你听上一百次也每次都能发现新东西;一句话。你可以拿所有用来邢容以乐式见长的作曲家的话来形容他,但是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那激动人心的品质。他 能使我们激动,用他那奔放的感情左右我们。一位法国作曲家听了贝多芬的音乐觉得不舒服.说:我爱听了能使我入睡的音乐。是的,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个静一会儿的时候,你就怕听他的音乐。懂了这个,你就从18世纪前进了一步,也从旧式的跳舞音乐前进了一步,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

  [注]

  (1)乐式;指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

  (2)唐璜:莫扎特(1756~1791)根据传说而写的歌剧,交织着悲剧和喜剧成分,主人公唐磺是个放纵的贵族,结局是被关进了地狱。

  问题:

  1.第二段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是(不超过20个字)(3分)

  2.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最有深度的音乐是指(不超过20个字)(4分)

  3.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迷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32个字)(4分)

  4.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不超过60个字)(6分)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 不喜欢贝多芬作品的人也为他的激情所左右

  B. 贝多芬常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

  C. 贝多芬的作品常常没有乐式

  D. 与贝多芬同时的伟人们既不理解他,又无法否认他的成就

  E. 18世纪的音乐是只重乐式的跳舞音乐

  答案:

  1. 当时的某些只追求乐式的有名的音乐家

  2. 具有产生于思想, 信念的最高激情

  3. 答案应包括两个方面:

  a. 他能设计出最好的乐式

  b. 又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

  4. 答案应包括三人音乐创作上的主要特点:巴赫-只讲究乐式;莫扎特-即讲究乐式, 又表达感情;贝多芬-感情突破乐式

  5. C/E

  1985年9月,我在西德萨尔布吕肯给一些年轻的钢琴家上主修课时感到,如果我在某个学生的背上轻轻拍一下的话,他会弹得更好些。由于他的卓越的演奏,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这种即刻的超常发挥使自己和全班同学都大为惊奇。仅仅几句赞扬的话对他产生了奇效。

  这件事使我想起了自己得到第一次表扬的是多么高兴和自豪。我当时7岁,爸爸让我在花园帮忙干活,我使出了全身的劲儿干完活后得到了最好的奖赏:父亲吻了一下说:谢谢你,孩子,你干得好。60多年后父亲话仍在我耳边回响。

  16岁时因和音乐老师发生了分歧使我陷入了困境。那时,李斯特最后一个在世的学生,著名钢琴家埃米尔冯索尔先生来到布达佩斯,要求我为他演奏一曲。他认真听了我演奏的巴赫C大调《托卡塔曲》后,让我再弹几曲。我尽全力演奏了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悲怆》和舒曼的《蝴蝶》。最后,当我结束演奏时,冯索尔先生站起身并在我的前额上吻了一下说:我的孩子,当我在你这么大时成了李斯特先生的学生。在我的第一课后,李斯特先生吻了我的前额说:好好记住这个吻,它是贝多芬先生听完我的演奏后给我的吻,我已等了许多年,现在我认为你应得到它。

  在我的一生中没有比冯索尔先生对我的赞扬更有意义的事了。贝多芬之吻奇迹般地使我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并帮助我成为的钢琴家。不久,我将把它传给最有资格获得的人。

  赞美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是黑暗屋子里的一支蜡烛。我为它永远发挥着自己神奇的作用而惊叹不已!

  1、第一段中作者举了几个事例说明赞美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是黑暗屋子里的一支蜡烛?

  2、为什么60年后父亲的话仍在我耳边回响?

  3、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贝多芬把贝多芬之吻给了,把贝多芬之吻给了,又把贝多芬之吻给了我。

  4、贝多芬之吻奇迹般地使我从困境中解脱出来,这个困境是什么?

  5、归纳本文的主要意思。

  参考答案:

  1、两个事例:①我在学生背上轻轻拍一下;②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

  2、我第一次得到表扬。

  3、李斯特、李斯特、冯索尔、冯索尔。

  4、我和音乐老师发生了分歧。

  5、略

  ①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视了一会儿:“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出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②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枝铅笔给客人。

  ③客人在纸上写着:“我们要知道您的生*,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

  ④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⑤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⑥他接着说:“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⑦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停地记下来。

  ⑧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1、①段中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修辞,从这句话中,你可以了解当时人们是怎样看待贝多芬的?

  2、⑤第段中,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3、你怎样理解⑥段中画线的贝多芬说的那句话?

  4、第⑧段中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所提到的`“永恒”你认为指什么?

  参考答案:

  1、比喻 脾气暴躁 难以接*

  2、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树可以远离尘世的喧嚣和纷争

  3、这是贝多芬在向客人描述自己:虽然遭受耳聋的打击,但他的创作欲望却从来没有停止过,从未想过放弃自己的音乐事业。

  4、议论 音乐

  不朽的贝多芬

  罗曼罗兰

  在大风雨中,大风雪中,一声响雷中,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

  贝多芬!多少人颂赞他艺术上的伟大。但,贝多芬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他是*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对于一般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这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

  贝多芬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他在《致不朽的爱》一信中有言:当我有所克服的时候,我总是快乐的。《致韦格勒》一信中又说:我愿把生命活上千百次我非生来过恬静的日子的。他还分赠我们一种感到与神同在的醉意。他仿佛在和大自然不息的沟通之下,竟感染了自然的深邃的力。申德勒说:贝多芬教了我大自然的学问,在这方面的研究,他给我的指导和在音乐方面没有分别。使他陶醉的并非自然的律令,而是自然的基本威力。格里尔巴策对贝多芬钦佩之中含有惧意,在提及他时说:他所到达的那种境界,艺术竟和犷野与古怪的元素混合为一。舒曼提到《第五交响曲》时也说:尽管你时常听到它,它对你始终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有如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总教人充满着恐惧与惊异。贝多芬的密友申德勒赞叹:他抓住了大自然的精神。这是不错的: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一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战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

  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仅仅有几阵懒懒的微风,但在静止的空气中,已经有隐隐的威胁,沉重的预感。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有如《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目光变得异样。最清楚的思想,也看来似水汽一般在升华: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它们的又凄凉又古怪的骚动,罩住了心;往往乐思在薄雾之中浮沉了一二次以后,完全消失了,淹没了,直到曲终才在一阵狂飙中重新出现,即使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贝多芬1810年5月2日致韦格勒书中有言:噢,人生多美,但我是永远受着毒害。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尔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把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什么胜利可和这场胜利相比?波拿巴的哪一场战争,奥斯特利茨(系拿破仑1805年12月大获胜利之地)哪一天的阳光,曾经达到这种超人的努力的光荣?曾经获得这种心灵从来获得的凯旋?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选自《贝多芬传》,傅雷译)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贝多芬远对于一般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亲自到我们身旁来安慰我们。

  B.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一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战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对于这一点,申德勒、格里尔巴策和舒曼都有相关评论。

  C.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正如《英雄交响乐》、《第五交响乐》和《第九交响乐》所展示的一样,然而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

  D.自1810年后,贝多芬心灵的均衡丧失了,清楚的思想变得模糊了,乐思也完全消失了,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这说明贝多芬彻底绝望了。

  E.贝多芬的不朽不仅在于他的音乐作品,还在于他用他的苦难铸成欢乐,赠给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一种人生的激励。

  【答案:(1)B(3分)E(2分)C(1分)(A他会亲自到我们身旁来安慰我们错误;C《第九交响乐》所展示的一样不太确切;D这说明贝多芬彻底绝望了错误。)】

  12.文章开篇写了贝多芬去世时天气的恶劣和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这一细节,有何作用?请分别说明。(6分)

  【答案:描写贝多芬去世时天气恶劣,象征贝多芬一生遭受的苦难(或:渲染沉痛悲伤的氛围);暗示贝多芬不认识的人也对他无比崇敬,表现贝多芬的伟大及其影响力。】

  13.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贝多芬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6分)

  【答案:引用传主书信中的原话,直接展示传主的精神,增强了感染力,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塑造传主的性格。二者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14.作者说贝多芬是*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赞同。他教会我们要承受苦难,贝多芬不但自己承受了巨大痛苦,也以自己的经历和乐曲,教会那些受苦而奋斗的人隐忍痛苦;要学会与命运抗争,对苦难命运,贝多芬不但自己用力去反抗和征服, 也教会人们不向苦难命运屈服,不息奋斗,要学会用痛苦换取欢乐。贝多芬不但自己用痛苦换来了成功,而且他用他的苦难铸成欢乐来安慰人们,鼓励人们,给人们勇气和力量。所以在艺术上,贝多芬远不仅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而且是*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

  乡下一间简陋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他正闭目欣赏楼上优美的钢琴声。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像珠子在盘中滚动,高的时候像雷鸣震撼着大地。

  “这是谁弹的呢?”他正想着,突然,“嘀答”一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他睁开眼往天花板瞧,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

  他跳了起来,():“来人,来人呀!”

  “什么事,先生?”服务员()。

  “楼上是谁,怎么往地板上倒水?”旅客()。

  服务员看着滴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当代德国的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

  “哦!是贝多芬!难怪弹得这样好!”旅客()。

  “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漏下来呢?”

  “不,不!你不要去打扰他,我自己去看看吧!”

  旅客轻步上楼去,透过门缝见贝多芬正全神贯注地弹着。琴边放着一盆水。他正在纳闷,突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啊,原来贝多芬练得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满了一地,顺着地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这位旅客站了很久才离开__当他下楼时__不禁暗暗感叹道__真努力啊__怪不得能成为伟大的音乐家

  1、给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标点。

  2、用“_____”画出描写优美钢琴声的句子。

  3、楼上滴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人物说话的内容,在文中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内容,要求体现人物内心的感受。

  5、你认为贝多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

  2.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像珠子在盘中滚动,高的时候像雷鸣般震撼着大地。

  3.贝多芬练琴练得连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满了一地,顺着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4.大声喊、慌慌张张跑过来说、生气地问、怒气消了大半

  5.提示:围绕勤奋来写即可。

  苦练——贝多芬的故事

  在乡下一家简陋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他正在欣赏着楼上优美的琴声。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像珠子在盘子里滚动,高的时候像雷鸣震撼大地。

  “这是谁弹的呢?”旅客想。忽然,”啪”的一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他睁开眼睛往天花板上望去,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他跳了起来,张开喉咙喊道:”来人呀!来人呀!”“什么事,先生?”服务员慌慌张张地跑进来。“楼上是谁?怎么往地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服务员看着漏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当代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哦!贝多芬!难怪弹得这么好!”旅客一听这个名字,怒气消了一大半。

  “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滴下来呢?”“不,不!你不要打扰他,我自己去看看他吧。”

  旅客轻步走上楼去,透过门缝看见贝多芬正集中全副精神地弹着。琴边放着一盆水。他正在纳闷儿,忽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啊!原来贝多芬练得连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了一地,顺着地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这位旅客站了很长时间才离开,当他下搂时,已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了,感叹到:“真努力呀!怪不得成为伟大的音乐家!

  1.用“______”画出描写琴声优美的句子。(3分)

  2.最后一自然段中有两个错别字,用“——-”画出来并在括号中改正。(2分)

  ( )( )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换成成语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赞扬了( )。(2分)

  A.贝多芬会想办法,用冷水浸发烫的手指。

  B.贝多芬会弹钢琴,琴声十分优美。

  C.贝多芬顽强的毅力和勤学苦练的精神。

  参考答案:

  1.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像珠子在盘子里滚动,高的时候像雷鸣震撼大地。

  2.楼 到

  3.聚精会神 情不自禁

  4.C

  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它还能表达感情。你可以津津有味地欣赏一首巴赫的序曲,好像观赏精美的波斯地毯一样,可是乐趣也只限于此。莫扎特则不然,听了他的《唐磺》前奏曲,你不可能不 怀有一种复杂的心情,它充满了魔鬼式的欢乐,但又使你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去迎接可怖的世界末日。听莫扎特的《天神交响乐》最后一章,你会觉得那是狂欢的音乐,响亮的鼓声如醉如狂,从头到尾交织着一种不*常的悲伤之美。莫扎特的乐章又是乐式设计的杰作。

  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干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了。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 (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这就是贝多芬之谜。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他能写出你终身受用不尽的乐式:他能挑出那些最枯燥无味的旋律,把它展开得那样引人,使你听上一百次也每次都能发现新东西;一句话.你可以拿所有用来邢容以乐式见长的作曲家的话来形容他,但是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那激动人心的品质。他 能使我们激动,用他那奔放的感情左右我们。一位法国作曲家听了贝多芬的音乐觉得不舒服.说:我爱听了能使我入睡的音乐。是的,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个静一会儿的时候,你就怕听他的音乐。懂了这个,你就从18世纪前进了一步,也从旧式的跳舞音乐前进了一步,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

  [注](1)乐式;指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

  (2)唐璜:莫扎特(1756~1791)根据传说而写的歌剧,交织着悲剧和喜剧成分,主人公唐磺是个放纵的贵族,结局是被关进了地狱。

  问题:

  1.第二段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是 (不超过20个字) (3分)

  2.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最有深度的音乐是指 (不超过20个字) (4分)

  3.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迷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32个字)(4分)

  4.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不超过60个字)(6分)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 不喜欢贝多芬作品的人也为他的激情所左右

  B. 贝多芬常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

  C. 贝多芬的作品常常没有乐式

  D. 与贝多芬同时的伟人们既不理解他,又无法否认他的成就

  E. 18世纪的音乐是只重乐式的跳舞音乐

  答案:

  1. 当时的某些只追求乐式的有名的音乐家

  2. 具有产生于思想, 信念的最高激情

  3. 答案应包括两个方面:

  a. 他能设计出最好的乐式

  b. 又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

  4. 答案应包括三人音乐创作上的主要特点:巴赫-只讲究乐式;莫扎特-即讲究乐式, 又表达感情;贝多芬-感情突破乐式

  5. C/E

  贝多芬之魂属于人类

  (1)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这是一个庄严、肃静、永久值得后代纪念的日子。

  (2)1827年3月26日傍晚6点左右,暴风雨夹杂着几声滚滚闷雷震撼、*卷了音乐京城维也纳。此时,贝多芬正在走向生命谱线上的最后一个休止符。据目击者说,在罕见的雷鸣电闪过后,贝多芬猛然张开了眼睛,举起了右手,望着紧握的拳头,表情十分严峻,好像他是一位勇猛善战的统帅,正在命令士兵冲向敌军阵地。

  (3)据说,一个人的死法,往往是他一辈子如何活过来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他一生道路的顶峰和总结。如果我们把贝多芬的历程看作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交响曲,那么,他临死的表现和气度,便是最后乐章的最后几个光辉和弦的长达十几个小节的激越轰鸣。

  (4)在贝多芬的许多作品中,休止符往往是超越自己、越升到一个新层次的弹跳点;是为了引导后面更为壮丽乐句的崛起,总是充满了新奇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满了种种的深意和内涵。在凝固的一刹那,一切声音都已戛然而止,然而这正是整个乐曲中最令万千听众肃然起敬、发人深思、教人做丰富遐想的绝妙地方。从那以后,整整一百六十年过去了,可它的旋律一直在世界上空、在人类心灵的深处回荡。

  (5)在这个世界上,贝多芬是喧腾众口、有口皆 (bēi)的德国姓氏之一,这个姓氏所创造的音响世界,就是意味着教人挺起腰板站着生,就是意味着教人昂首挺立去接受痛苦命运的严峻挑战: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6)贝多芬交响世界的最大功能是教懦弱者有生的勇气,倔强和胆识;教精神跪倒的人用独立的头脑霍地站起来;教欠缺意志和自信力的空虚心灵奋发向上。

  (7)有一位听众曾说,他热爱贝多芬的音乐,是因为他在里面听到了一种使人思索严肃问题的心理气氛和环境。——多精辟的一段自白啊!或许,迪斯科能让你身不由己,手舞足蹈,得意忘形,不过,那仅仅是情绪的短暂宣泄。而贝多芬作品则不同,它能在你的内心渐渐积淀出永恒的自信力,而且能升华为一种风雨不蚀的信仰,转变成谁也侵占不去的一座精神财富之山。

  (8)似乎贝多芬的每一部作品都演奏过了,也被世界说过了,那么,现在我们还能再说些什么呢?

  (9)我们想,只要有道不穷的蓝天,白云、星星、月亮,有倾吐不完的人类命运,有研讨不尽的 、 、 和 ,就会有永远可讲的贝多芬。别的毋庸赘言,仅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以*静的定音鼓开始,然后是木管在D大调上做答,便足以令人恒听恒新。这并不奇怪!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正是他对整个人类命运的热切关注和忧虑的结果。


《秋思》阅读答案通用10篇(扩展5)

——《王安石待客》阅读答案通用5篇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⑥两枚,次供猪脔⑦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⑧,惟啖⑨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盛馔(zhuàn):准备丰盛的饭菜。④果蔬:泛指果品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胡饼:烧饼。⑦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⑧箸:筷子。⑨啖:吃。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因谒公()(2)觉饥甚而不敢去()

  (3)其人已心怪之( ) (4)果蔬皆不具( )

  【小题2】下列各句“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 ②又久之 ③公约之饭 ④其人心怪之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小题4】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分)

  答案

  【小题1】(4分)(1)拜访 (2)离开(3)对……感到奇怪或以……为怪(4)具备,准备

  【小题1】(2分)B

  【小题1】(2分)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惭愧地离开了。

  【小题1】(2分)节俭,不铺张浪费(意思符合即可)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④,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⑤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⑥,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⑤脔:切成块的肉。⑥箸: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公约之饭(2)又久之,方命坐

  (3)惟啖胡饼中间少许(4)其人愧甚而退

  2、翻译:①觉饥甚而不敢去

  ②其人已心怪之(2分)

  3、理解:上文末了说公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2分)

  4、王安石是一个怎样的人?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3分)

  参考答案:

  1、(1)代词,代萧氏子(2)才(3)吃(4)回去

  2、①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②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12、胡饼的四傍。即胡饼的四边,没有肉馅的部分。13、王安石是一个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人。我们要学*这种精神,从自身生活做起,杜绝浪费,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馔(zhuàn):准备食物。④果蔬:泛指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方命坐(才)

  B.萧氏子颇骄纵(很;非常)

  C.惟啖胡饼中间少许(只)

  D.其人愧甚而退(但是)

  2、王安石具有 品质。

  参考答案:

  1、D

  2、虽然位居**,但艰苦朴素,勤俭持家。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④,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⑤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⑥,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⑤脔:切成块的肉。⑥箸:筷子。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公约之饭 (2)又久之,方命坐

  (3)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4)其人愧甚而退

  11、翻译:①觉饥甚而不敢去

  ②其人已心怪之 (2分)

  12、理解:上文末了说“公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2分)

  13、王安石是一个怎样的人?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3分)

  参考答案:

  10、(1)代词,代萧氏子(2)才(3)吃(4)回去

  11、①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②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12、胡饼的四傍。即胡饼的四边,没有肉馅的部分。13、王安石是一个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人。我们要学*这种精神,从自身生活做起,杜绝浪费,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原文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1)萧氏子(2)至京师(3),因谒(4)公,公约之饭.翌日(5),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6).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7).又久之,方(8)命坐,果蔬(9)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10).酒三行(11),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12)数四,顷即供饭,旁置(13)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14),惟啖(15)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16)而退.

  注释

  (1)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2)萧氏子:萧家的一个儿子.

  (3)京师:京城.

  (4)谒:拜见.

  (5)翌日:第二天.

  (6)馔(zhuàn):准备食物.

  (7)去:离开.

  (8)方:才.

  (9)果蔬:泛指菜肴.

  (10)心怪之:对此责怪(王安石).

  (11)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12)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13)置:放置.

  (14)箸:筷子.

  (15)啖:吃.

  (16)甚:很.

  (17)饭:饭食


《秋思》阅读答案通用10篇(扩展6)

——乡村阅读答案通用五篇

  乡村一树寂寞红

  杜忠书

  “七里黄泥红树岗,西风果熟一村香。”秋天的下午,阳光暖暖的照着,凉凉的西风吹着,吹皱了一池秋水,吹蓝了明净高远的天空,吹红了一树树的柿子,也吹起了游子满腔思绪。

  当柿子红了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家乡,想起家乡的柿子。家乡的柿子犹如一串串红红的“灯笼”总在眼前闪烁,柿叶如同一面面“红旗”总在眼前飘扬,一幅幅“柿”情画意总在眼前浮现,那些温(xīn)的回忆悄无声息的弥漫开来……

  每到春天,春姑娘踩着春风的鼓点亲吻着大地,唤醒了小鸟,也抚摸了乡村的柿树。柿树娇嫩的枝条从树上钻出来,青翠欲滴,煞是好看。不几天,柿树就开花了,花很小,有黄色的,有橙黄色的。花朵虽小,但小巧玲珑,精致可爱,朵朵似娇俏可人的小姑娘。

  点点的清香氤氲,偶尔有蝴蝶飞来,萦绕其间;间或蜜蜂来访,流连其中。一阵春风细雨,满地落花。这可让孩子们高兴坏了,女孩子就用马尾巴草把柿子花一朵一朵的串起来,编成花环,带在头上;做成手链,带在手上,或者串一串长长地,制成花冠,那(yǎn)然就是花仙子了,个个心里乐开了花。

  夏天,墨绿的叶子覆盖了全树,青色的小柿子顶着帽子藏在树叶里,如果你不仔细看的话,你很难发现它们。整个初夏,柿子顶着帽子躲在绿叶间,同绿叶儿们一同长大。我们就在树下玩耍,欢闹声中,盛夏已过,秋像藏猫猫的顽皮孩子,一下子窜到面前,调皮的笑着,伴着鬼脸。再看柿树,青涩的柿子,已慢慢的变成橘黄色,像刚学会变脸的顽童,狡(xiá)的笑着,站在枝头,跳着,闹着,直到把枝头压弯了才肯罢休。

  “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深秋时分,柿子树上的叶子慢慢地变红了。从远处看,仿佛一团燃烧的火,美丽极了。青绿的柿子变成了金黄色的,霜降到了,柿子慢慢地由橘黄变得红通通了,霜降过后,树叶开始凋零。黄柿子慢慢被秋风染红了脸蛋。柿叶,红中透绿,绿中带黄,一片片随秋风飘落,又经过几场银霜,当你想要留恋那一树红叶,它却早已落光,只剩一树红透了的柿子,像一盏盏漂亮的红灯笼似的,又像一个肥嘟嘟的小娃娃,可爱极了。

  火红的柿子,挂满了秋的情愫,点燃了秋的色彩,装点着秋亮丽的风景,深秋柿子红,柿柿如意,红了人们的心情。秋天渐行渐远,满树红通通的柿子,软软的,像极了娇美的小姑娘,羞答答的抿着嘴,偷窥着偶尔

  路过乡村的面孔。

  童年的柿树伴随移民搬迁的`进一步深入,寂寞孤独地守望着乡村,缺了人们呵护,村里的那些柿子树,叶子都疏疏落落的了,有点干枯萎顿的卷着,树上柿子高悬,没人采摘,成了鸟雀们的美餐。秋风乍起,一阵阵的寒风吹过,红红的柿子摇(yè)枝头。有些柿子在树上呆得不耐烦起来,便扑通一声,坠在地上,钻进草丛。唯有那 些美好记忆犹如昨日,历历在目,时时温暖着游子的心。

  秋风一阵紧似一阵,只有那一树火红的柿子寂寞的挂在枝头。

  这一树寂寞红,独守乡村,令人伤感。忽而一只喜鹊,从云层飘摇而至。它缓缓地绕树顶飞了一圈,幽幽飞落于那一树柿子树上,轻轻地喙了两口,忽地抬起头来,“佳佳”地叫着,似在呼朋引伴。不一会儿,就飞来好多喜鹊,兴高采烈的喙着,叫着。哦,如今,寂寞红不再是寂寞的,而是红成了灿烂如晨间的一片霞光。

  (《教师报》20xx.3.25)

  19.根据文中的注音填写汉字。(4分)

  **īn( ) yǎn ( )然 狡xiá( ) 摇yè( )

  20.这篇散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家乡柿子树景色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21.赏析下面 句子中加点的文字。(4分)

  ①春姑娘踩着春风的鼓点亲吻着大地,唤醒了小鸟,也抚摸了乡村的柿树。

  答:

  ②如今,寂寞红不再是寂寞的,而是红成了灿烂如晨间的一片霞光。

  答:

  22.文章题目“乡村一树寂寞红”有什么含义?(4分)

  答:

  答案

  19. 馨 俨 黠 曳

  20.倒叙。作用: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板和结构的单调。

  21. (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乡村春天到来时的和煦、温暖、快活、轻柔,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2)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家乡火红的柿子红成一片的灿烂景象,也流露出寂寞红已成为作者对家乡的一种美好寄托。

  22. 一方面指乡村一树柿子寂寞的挂在枝头,另一方面指一树寂寞红独守乡村,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令人感到感伤。深化了文章主旨。

  乡村的风

  许俊文

  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常得不能再*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q

  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

  2.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3.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4.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答案:

  1.答案:①风拂炊烟图 ②风吹莲荡图 ③风摇树木图

  2.答案: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②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③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

  3.答案:①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

  ②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

  ③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

  ④对故乡纯朴的风格人情的赞美.

  ⑤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4.答案:第二自然段:“用顽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句,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举出“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均可)

  第五自然段:“庄稼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勃勃生机.(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也可)

  乡村

  我的家乡在一个乡村,这里风景如画,美不胜收。虽然城市的街道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公园里亭台楼阁,百花争艳;商场里货物齐全,顾客如云……但我认为最美的还是乡村,这里青山绿水,花香鸟语,处处洋溢着一种生机勃勃的美,处处流露出一种自然的美。


《秋思》阅读答案通用10篇(扩展7)

——大海阅读答案通用五篇

  一个胖墩(dūn)墩的小男孩。

  他光着脚,从岸边一直向大海走去,他在沙滩上留下一行深深的脚印。

  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粗粗的锁链。

  就在他留下的第一个脚印里,爬进一只小海蟹(xiè)。这只海蟹生活在礁石后面,它来到世界上才一天。当它爬进这个深深的脚窝里,里面还有一汪浅浅的水,小海蟹玩得很痛快,它说:“这大概就是海了吧,海有多好啊!”

  一个瘦瘦的小男孩,在边上听到小海蟹的赞叹,他笑了。

  小男孩子拾起一根小棍,轻轻地挖着,他把胖男孩留下的这一行通向海边的脚印,一个一个连通起来,然后再把海水顺着脚印引进来。

  他看到小海蟹沿着这一个个脚印,又游又爬地向海里跑去。

  他想,当小海蟹第一眼看到大海时,一定会说: “哦,这才是真正的大海!”

  1.我会填词语。

  一( )木棍 一( )脚印一( )锁链

  2.快乐连一连。

  深深的 锁链

  瘦瘦的 脚印

  浅浅的 水洼

  粗粗的 小男孩

  3.小海蟹把脚印当做了大海,是因为( )

  A.小海蟹来到世界才一天。

  B.脚印里有水。

  C.小海蟹不知道海究竟有多大。

  D.小海蟹在脚窝里玩得很痛快。

  4.“哦,这才是真正的大海!”这句话应该怎样来读?( )(选两项)

  A.带着惊喜的语气读。

  B.加粗悲伤的语气读。

  C.重音放在“真正”上。

  5.“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粗粗的锁链。”这个句子中“一条粗粗的锁链”指的是什么? 6.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怎样的生活哲理?请你在正确答案的序号后打“√”。

  A.我们应当注意保护小动物。( )

  B.不要总闷在家里,可以到海边走一走。( )

  C.不能滞留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应该敞开心扉,拥抱更广阔的生活。( )

  参考答案:

  1.根 行 条

  2.深深的脚印 瘦瘦的小男孩 浅浅的水洼 粗粗的锁链

  3.C

  4.AC

  5.指一行深深的脚印。

  6.C(√)

  大海会呼吸吗?是的,它呼吸时威风凛凛,令人生畏。你到海边去看看:那海浪一起一伏地涌向岸边,飞溅起朵朵浪花。要不了多少时间,原先你站立的那片沙滩就被海水浸没,沙滩和岸石都不见了。几小时以后,海水悄悄地退了回去,你曾留下脚印的地方又显露出来。

  海水这种按时涨落的现象,就是大海在有节奏地呼吸,而且天天如此,年年不变。它的名称叫“潮汐”。

  海水永不停息地一涨一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在钱塘江入海口附*曾放置过装满12吨重石块的铁丝笼,可是在一次海潮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能不能利用潮汐这匹烈马呢?人们用实际行动作了肯定的回答。

  早在1912年,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潮汐电站。有人做过计算,如果把地球上的潮汐都利用起来,每年可发电12400亿度,相当于110座葛洲坝水电站的发电量。

  1.将下面的“被”字句改为“把”字句。

  要不了多少时间,原先你站立的那片沙滩就被海水浸没,沙滩和岸石都不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__”画出文中的设问句。(一处即可)

  3.本文运用了( )和( )等说明方法。

  4.大海的“呼吸”叫什么?大海“呼吸”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可以利用潮汐发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们是怎么利用潮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要不了多少时间,海水就把原先你站立的那片沙滩浸没,沙滩和岸石都不见了。

  2.示例:大海会呼吸吗?是的,它呼吸时威风凛凛,令人生畏。

  3.下定义 列数字

  4.潮汐 威风凛凛,令人生畏,按时涨落,天天如此,年年不变

  5.潮汐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6.建成潮汐电站。

  (意思对即可)

  大海

  阿真

  我是一个身材畸形的女孩子,母亲嫌我丢她的脸,也怕出门遭人讥笑,于是,在我8岁前的童年里,我从没迈出门一步。我拥有的只是院子里的一方天空,一群瞬间即逝的飞鸟。

  我8岁那年,父亲死去了。母亲不久也改嫁了,嫁给小镇上一个退休的海员。当时,母亲才40出头,而继父已*60岁。继父要我称他伯伯,并对我说:

  “来,河子,伯伯带你去串门儿。”

  “不!不!”我吓得直往后缩。

  “去外面看看吧,河子,外面有好多好玩的东西。”

  我动心了,于是说道:

  “我长得太难看,还有,我走路一瘸一瘸的,妈说人家会笑话我的。”

  说毕,我不禁哭了起来。

  “放心吧,河子,谁笑话你,我就这样——”继父扬起巴掌做了个揍人的动作。

  我忍不住破涕为笑了。

  第二天,继父带我上街了。有生以来,我第一次看见这么多人,我真是怕极了。我羞怯地低着头,两手死死拽住继父的衣角,就像他的一个尾巴似的。

  “河子,抬起头,别害怕!”继父大声说。

  继父响亮的嗓门立刻引来了许多目光,尤其是和我同龄的孩子,边瞧边嘁嘁喳喳。

  “喂,过来认识一下,小家伙们,这是河子,你们的小朋友河子。”继父亲切地招呼他们。

  于是,他们走过来,友好地问这问那,邀请我和他们玩。

  冬天里,继父的哮喘病犯得很重。睡不着的时候,就让我陪他坐在火炉前听他讲大海的故事。

  “海水是蓝的,和天空一样蓝;海水是咸的;海很大很深;海里有鱼,大鱼小鱼;海上有船,大船小船……”

  我听得着了迷:“我能看见海吗?”

  “能,等你再长大些,长到15岁,我就带你去看大海。”

  我的眼前豁然亮了。

  我一年年地长大了,也长高了,懂得了许多事情。按照继父的规定,每天我要做一件对我来说难度较大的家务活。学校不收畸形儿,继父就自己当老师;我每天要学5个生词,并背熟一篇课文。其余的时间,便是听继父那永远也讲不完的海的故事。

  母亲终于走了,是跟一个在门口摆摊的裁缝跑的,丢下我和继父相依为命。

  继父的身体虽然越来越坏,但他仍然拖着病病歪歪的身子,成天带我去这去那,鼓励我独自进商店买东西,做家务活儿。每当我做了什么我原先不能做的事情的时候,继父就变得欣喜若狂,仿佛我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你真能干,河子。”

  我们把看海的日子定在明年的夏天,到那时我就15岁了。继父说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看海做准备。继父说去海边之前,让我必须学会应付一切。

  漫长的冬季熬过去了。整整一个冬天,继父病倒在床上。我一个人在镇子上穿街走巷,为继父请医、买药,办各种各样的事情。我独自承担了全部家务。正在这样的时刻,我觉得自己真正长大了。

  一个春日融融的上午,继父把我叫到床边,慢慢地说:“河子。我就要死了,有件事情我必须告诉你:早在我退休的前一年,医生就说我是过敏性哮喘,必须远离海洋,所以我是永远不能带你看海的。我对你撒了谎,请你原谅我。”

  当时,我觉得非常失望,非常委屈,我做了这么多年的准备,到头来却是一个骗局。我伤心地哭了。

  就在这天夜里,继父安安静静地去世了。我失去了在这个世界上惟一的亲人。现在,我这个畸形女孩是一个人生活了。

  当我穿行在闹市上时,当我熟练地做着家务时,当我受邻居的委托替她照看孩子,从而每月从她那里得到40元的生活费,我突然明白了继父的“看海”的意义。有无数次,我站在继父的遗像前,悄声对他说:

  “伯伯,我看见了大海,真的,我看见了……”

  【小题1】用简洁的文字说说“在我八岁的童年里,我从没迈出过门一步”的原因。


《秋思》阅读答案通用10篇(扩展8)

——紫藤阅读答案通用五篇

  这句话既写动作,又写心情,惊讶中带着震撼。是什么让“我”竟至如此?突如其来,造成悬念。

  现代文阅读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经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慈母,我的严师。

  小题1:选文第一自然段就全文来说,在内容与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选文第二自然段说母亲重罚“我”后,“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是什么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选文第三自然段中有一处语序有问题,请用横线画出来,然后写出正确的语序,并说说这样改的理由是什么?(4分)

  正确的语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母爱,也是世界上最崇高的爱你认为选文中母爱的表现形式有哪些?请分别加以归纳。并请你收集几句歌颂母爱的诗歌或名句,写在下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紫藤萝瀑布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 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呆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 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联系上下文解释画线词语的意思。

  (1)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哪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这句话是反问句。 ( )

  (2)“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这一句 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朵开得繁密、热闹,充满生机。 ( )

  (3)“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十多年前,紫藤萝虽然爬得很高,但是开得很稀落,害怕什么似的。 ( )

  (4)“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句中的“虬”读“zhā”。 ( )

  3.仔细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1)“我”本想摘一朵紫藤萝,后来却没摘,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开头作者为什么“停住脚步”?结尾又为什么“加快脚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紫色的、流动的“瀑布”象征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对紫藤萝高度礼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这里指在阳光的照射下,紫藤萝花反射出 点点银光,往外溅散。

  (2)忍不住笑。


《秋思》阅读答案通用10篇(扩展9)

——宗泽阅读答案通用五篇

  宗泽,字汝霖,婺州①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靖康②元年,命知磁州③。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④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⑤十余人。泽至,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

  二年正月,泽至开德⑥,十三战皆捷。

  泽兵进至卫南⑦,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⑧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⑨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⑩。

  【注释】

  ①婺(wù)州:今浙江金华。②靖康:宋钦宗年号。③磁州:今河北磁县。④率:都。⑤羸(léi)卒:瘦弱的士兵。⑥开德:令河南濮阳,即演渊。⑦卫南:今河南濮阳西南。⑧生兵:指生力军。⑨潜善:人名,即黄潜善。⑩薨(hōng):死亡。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二年正月,泽至开德,十三战皆捷()

  (2)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译文:

  (2)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

  译文:

  13.通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对宗泽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2分)

  答:

  阅读答案:

  11.(1)全、都,全部;(2)推测、估计、考虑。

  12.(1)宗泽从小性格豪爽,有远大的志向。 (2)今天,进和退同样是死,不能不从死中求生。

  13.豪爽有大志、英勇善战、忠君爱国。宗泽阅读答案

  金将兀术渡河,谋攻汴京,诸将请先断河梁,严兵自固,泽笑曰:“去冬,金骑直来,正坐断河梁耳。”乃命部将刘衍趋滑、刘达趋郑,以分敌势,戒诸将极力保护河梁,以俟大兵之集。金人闻之,夜断河梁遁去。

  金将兀术渡过黄河,打算进攻宋旧都开封。众将官请求宗泽先拆掉河桥,整兵严加防守,宗泽笑道:“去年冬天,金军骑兵冲杀过来,正是因为拆断了河桥。”于是命令部将刘衍赶到滑,刘达赶到郑,用以分散敌人的兵力,并且告诫众将要极力保护河桥,以等大兵的集结。金兵听说此事,夜间拆断河桥逃走了。

  二年,金人自郑抵白沙,去汴京密迩,都人震恐,僚属入问计,泽方对客围棋,笑曰:“何事张皇,刘衍等在外必能御敌。”乃选精锐数千,使绕出敌后,伏其归路,金人方与衍战,伏兵起,前后夹击之,金人果败。

  靖康二年(公元1126年),金兵从郑地抵达河南白沙镇,离开封很*,京城里的人都很害伯。他的部属官员前来问计,宗泽正在和客人下围棋,笑着说:“什么事这样惊慌,刘衍等人在外面一定能顶住敌人的'进攻。”于是就挑出几千名精兵,命他们出城绕到敌人的后方,埋伏在他们的退路上。金兵刚刚跟刘衍接战。伏兵发起进攻,向他们前后夹击,金军果然吃了败仗。

  金将黏罕据西京,与泽相持。泽遣步将李景良、阎中立、郭俊民领兵趋郑,遇敌大战,中立死之,俊民降,景良遁去。泽捕得景良,谓曰:“不胜,罪可恕;私自逃,是无主将也。”斩其首以徇。既而俊民与金将史姓者及燕人何仲祖等持书来招泽,泽数俊民曰:“汝失利死,尚为忠义鬼,今反为金人持书相诱,何面目见我乎。”斩之。谓史曰:“我受此土,有死而已。汝为人将,不能以死敌我,乃欲以儿女子语诱我乎。”亦斩之。谓仲祖胁从,贷之。

  金将粘罕占据西京洛阳,跟宗泽对峙。宗泽派步将李景良、阎中立、郭俊民领兵奔郑,跟敌人相遇,展开激战,阎中立战死,郭俊民投降,李景良逃跑。宗泽抓住了李景良,对他说:“不能战胜,罪过还可以饶恕;私自逃跑,就是眼中没有主将。”于是斩下他的头颅示众。接着,郭俊民同金将姓史的人和燕人何仲祖等人拿着书信前来招降宗泽,宗泽责备郭俊民说:“你失利而死,还可以成为忠义之鬼,今天反而拿着金人的书信引诱我投降,还有什么脸面来见我。”于是杀了他。宗泽对姓史的金将说:“我保卫这片土地,只求一死罢了。你作为别国的将领,不能以拼死战场来抵拦我,就想用小儿、女子的话语来引诱我吗?”也杀了他。宗泽认为何仲祖是随从,饶恕了他。

  刘衍还,金人复入滑,部将张撝请往救,泽选兵五千付之,戒勿轻战以需援。撝至滑迎战,敌骑十倍,诸将请少避其锋,撝曰:“避而偷生,何面目见宗公。”力战死之。泽闻撝急,遣王宣领骑五千救之。撝死二日,宣始至,与金人大战,破走之。泽迎撝丧归,恤其家,以宣权知滑州,金人自是不复犯东京。节选自《宋史·宗泽传》

  刘衍回军,金兵又进入滑州,部将张撝请求前去增援,宗泽选出5000兵交给他,告诉他不要轻易出战,要等待援军。张撝到滑迎战金兵,金军的骑兵是他的10倍,众将请求略微躲避一下敌军的锋芒。张撝说:“躲避危险而苟且偷生,有什么脸面再见宗公。”拼命战斗,死在这场拼杀之中。宗泽听说张撝危急,派王宣率领5000名骑兵去授助他。张撝死了两天了,王宣才到。王宣跟金兵大战,打跑了金兵。宗泽迎回了张撝的尸体,抚恤他的家人。让王宣暂且主持滑州的军政事务,金兵从此不敢再来侵犯开封。

  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俟大兵之集 俟:等待 B.夜断河梁遁去 断:拆除

  C.去汴京密迩 密迩:很* D.以宣权知滑州 权知:暂且知道

  ⒉对下列句子中的“其”的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使绕出敌后,伏其归路 ②泽迎撝丧归,恤其家③其皆出于此乎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也相同。

  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也不同。 D.①②③用法相同,与④不同。

  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不胜,罪可恕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B.私自逃,是无主将也 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

  C. 去汴京密迩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

  D.避而偷生,何面目见宗公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⒋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宗泽军事指挥才能的一项是( )

  ①何事张皇,刘衍等在外必能御敌②乃命部将刘衍趋滑、刘达趋郑,以分敌势③与金人大战,破走之④不胜,罪可恕;私自逃,是无主将也⑤金人方与衍战,伏兵起,前后夹击之⑥避而偷生,何面目见宗公

  A.①②⑥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③⑤⑥

  ⒌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将帅要使士卒信服自己的权威,唯一的办法就是严明法纪,无论贵贱尊卑,只要违法,就严惩不贷。宗泽率兵作战,依法行事,赏罚分明,可谓深得兵家治兵之法。

  B.金人曾二度入滑,宗泽先后二次

  派部将救援,张撝、王宣拼死作战,终于击退金兵,但张撝却以身殉国。

  C.李景良、郭俊民在大敌当前,一个因败逃被杀,一个因投敌被诛,与阎中立、张撝相比,犹如鸿毛与泰山。

  D.宗泽治军严明,指挥若定,与金人三战三胜,金人自此不敢进犯东京。

  ⒍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A.金骑直来,正坐断河梁耳——

  B.汝为人将,不能以死敌我——

  C.诸将请少避其锋——

  【参考答案】

  ⒈D暂时管理

  A(①②代词,作定语③副词,表推测④助词,无意义)

  ⒊A战胜;超过(B这是C距离D暂且活着)

  ⒋B

  ⒌D第二次作战失利

  ⒍A金军骑兵冲杀过来,正是因为拆断了河桥。B你作为人主的将领,不能以拼死战场来抵拦我。C众将请求略微躲避一下敌军的锋芒。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0分)

  泽①兵进至卫南②,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人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时金人有割地之议,泽上疏③曰:“臣虽驽怯,当躬冒矢石为诸将先,得捐躯报国恩足矣。”上④览其言壮之。时年六十九矣。

  (节选自《宋史宗泽列传》,有删减)

  【注释】①泽:宗泽,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 ②卫南:地名。 ③上疏: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④上:宋高宗。

  小题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得捐躯报国恩足矣

  A.得捐躯报国恩/足矣 B.得捐躯报国/恩足矣

  C.得捐躯/报国恩足矣 D.得/捐躯报国恩足矣

  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度( ) ② 等( )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

  小题4:在与敌众十倍于我的金兵作战中,宗泽部队取得了什么成果?有什么样的影响?(分别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5: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宗泽有哪些优秀品质。(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2分)

  小题2:①估计(1分) ②同样(1分)

  小题3:假使他们发动所有的精锐骑兵趁夜偷袭我军(1分),那我们就危险了(1分)

  小题4:成果: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1分)影响: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1分)

  小题5:要点:勇,敢于以少击多,视死如归;智,能料敌先机,有远见;精忠报国,老当益壮。(答出两点即满分)

  试题分析:

  小题1: 此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要求学生熟读该句,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小题2: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度”的读音,在这里应念duó,此时应是估计的意思。

  小题3: 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翻译这一句时要注意 “使”“悉”“则”的意思。

  小题4: 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要求学生细读课文,用原文回答即可。能简单用现代汉语复述该故事。

  小题5: 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总结,从其语言上,行动上和他人的衬托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宗泽,字汝霖,婺州①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靖康②元年,命知磁州③。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④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⑤十余人。泽至,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

  二年正月,泽至开德⑥,十三战皆捷。

  泽兵进至卫南⑦,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⑧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⑨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⑩。

  【注释】

  ①婺(wù)州:今浙江金华。②靖康:宋钦宗年号。③磁州:今河北磁县。④率:都。⑤羸(léi)卒:瘦弱的士兵。⑥开德:令河南濮阳,即演渊。⑦卫南:今河南濮阳西南。⑧生兵:指生力军。⑨潜善:人名,即黄潜善。⑩薨(hōng):死亡。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二年正月,泽至开德,十三战皆捷(      )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