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下册的知识点3篇

首页 / 知识 / | 2022-08-19 07:15:28 生物,初一

初一生物下册的知识点1

  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灌溉,所以接下来初中频道为大家推荐初一生物下册知识点,希望大家好好阅读哦。

  1、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场、**)和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和肝脏)组成。其中,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肝脏分泌胆汁,胆汁也是一种消化液,但是胆汁中没有消化食物的酶。

  2、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小肠5-6米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

  3、*衡膳食宝塔:从下往上有谷类、蔬菜、水果类、肉类、奶及奶制品、油脂类。提倡城乡居民每天均衡吃这五类食物,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必须保证每日三餐按时进餐;早、中、晚餐的能量应当分别占30%、40%、30%。

  4、在我国将产自良好生态环境的、无污染、安全和优质的食品叫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的标志在40页。

初一生物下册的知识点2

  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的特征:动物吃食物,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植物通过气孔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生物能进行呼吸);

  人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植物落叶:(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动物追猎物,含差草叶片合拢:(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植物产生种子,动物产卵、产崽:(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4.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

  也可以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划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

  还可以按照用(用途)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5.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6.如果以(海*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这个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7.大气圈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8.水圈包括地球上(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

  9.(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10.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

  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动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是(

  食物),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是(无机盐)。

  1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如(草、细菌等)都可能是生物因素。

  12.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13.做完实验后,要把小动物(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14.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实验中,使这两种环境中除(光照)外,湿度、温度等其他

  条件都相同。也就是说,只有光照是不同的,光照就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

  15.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例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设计(阴暗)、(明亮)两种环境,其他条件都相同,就是对照实验。

  16.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还有(竞争)关系,如稻田里的水稻和杂草;(合作)关系如蚂蚁、蜜蜂等昆虫组成的大家庭。

  17.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18.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如:骆驼尿液少,体温升到46°C时才出汗;沙漠中的植物大多根系发达,叶片退化成刺等。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蚯蚓改良土壤,植物保持水土等。

  19.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0.(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

  (细菌)和(真菌)能将(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除了有生物外,还有(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和(水)等。

  21.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22.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2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24.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

  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25.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叫做(生物富集)。会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人类自身。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越多。

初一生物下册的知识点3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 (富集)课本26页。


初一生物下册的知识点3篇扩展阅读


初一生物下册的知识点3篇(扩展1)

——初一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3篇

初一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1

  写作分为标题、正文、落款。标题又分公文式的,一般由单位名称、时限、内容、文种组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一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精选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一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2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19世纪,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四种现代类人猿: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猩猩。

  3、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使得部分古猿进化成现在人。

  4、人与猿分界的标准之一是直立行走。

  5、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在于:

  (1)运动方式不同(人类直立行走,类人猿臂行。)

  (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脑的发育程度不同(人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学交流能力。)

  第二节人的生殖

  一、生殖系统

  1、生殖系统分为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

  2、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睾丸,睾丸的功能是产生**并分泌雄性激素;

  3、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

  二、生殖过程

  1、**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卵,**的场所是输卵管。

  2、每个人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

  3、胚胎经过8周左右形成胎儿。胎儿在38周左右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从母体的**产出的过程称为分娩。

  4、胚胎发育的场所是子宫,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

  5、试管婴儿是指利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在体外**,**卵在体外形成早期胚胎后再植入子宫,胚胎在子宫内完成发育。

  第三节青春期

  计划生育:

  1、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已经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2、计划生育有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三、计划生育的意义。

  1、坚持晚婚、晚育,对国家来说,有利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2、少生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

  3、优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

初一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3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类营养物质(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水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

  2、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并且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人体需要含钙、磷、铁、碘、锌的.无机盐。

  4、人体缺乏维生素引起的主要病症:缺乏维生素A:皮肤干燥、夜盲症(夜晚看不清东西)、干眼症等。缺乏维生素B1:神经炎、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缺乏维生素C: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等。缺乏维生素D: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维生素D可以促进磷、钙的吸收和骨质发育。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1、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2、消化道

  (1)口腔——消化道的起始部位,内有牙齿、舌和唾液腺。

  (2)咽和食道——食物的通道,既没有消化作用也没有吸收作用。

  (3)胃——消化道中最膨大部分,有暂时贮存食物和初步消化蛋白质的作用。

  (4)小肠——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的起始部位为十二指肠)

  (5)大肠—-暂时贮存粪便,既没有消化作用也没有吸收作用。

  (6)**

  3、消化腺

  (1)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淀粉麦芽糖)

  (2)胃腺——分泌胃液,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3)肠腺——分泌肠液,肠液含有多种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4)胰腺——分泌胰液,胰液含有多种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5)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

  注意:唾液腺、胰腺、肝脏位于消化道外,胰腺和肝脏分泌的消化液注入到十二指肠后与食物接触。胃腺和肠腺位于消化道内。

  6、小肠中含有三种消化液:胆汁、胰液、肠液。

  7、适于小肠消化和吸收功能的特点:

  ①小肠长5—6米

  ②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壁

  ③皱壁表面有小肠绒毛

  8、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情况

  淀粉:在口腔开始被消化,,需要的消化液是唾液、肠液、胰液,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蛋白质:在胃开始被消化,需要的消化液胃液、肠液、胰液,最终产物是氨基酸。

  脂肪:在小肠开始被消化,需要的消化液是肠液、胆汁、胰液,最终产物是甘油、脂肪酸。

  第三节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1、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衡的营养

  2、营养学家将食物分为五类,形象设计成*衡膳食宝塔。从下往上依次是:谷类——果蔬类——鱼蛋类——豆奶类——-油脂类

  3、保证每日三餐,按时进餐;早、中、晚餐的能量应当分别占30%、40%、30%左右。

  时刻注意食品安全

  ①食用蔬菜水果之前,应该浸泡、冲洗,或削皮;

  ②买食品时,应注意检验是否合格,是否变质等;

  ③发芽的马铃薯和毒蘑菇等有毒食品不要食用;


初一生物下册的知识点3篇(扩展2)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50句菁华

1、元素的重要作用之一是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S是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之一,Mg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之一,Fe是血红蛋白的组成元素之一,N、P是构成DNA、RNA、ATP、[H](NADPH)等物质的重要元素等。

2、许多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果植物缺少B元素,植物的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就不能正常进行,植物就会“华而不实”;人体缺I元素,不能正常合成甲状腺激素,易患“大脖子病”;哺乳动物血钙过低或过高,或机体出现抽搐或肌无力等现象。

3、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

4、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5、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6、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

7、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在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来制造有机物。

8、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

9、催化细胞内的生理生化反应)

10、光合作用的过程

11、生物进化方面:

12、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的细胞器是叶绿体、中心体、液泡。

13、与细胞渗透吸水能力直接有关的细胞器是液泡。

14、能自我复制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

15、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16、底物浓度

17、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18、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19、细胞核遗传:染色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载体,且染色体在细胞核内,受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20、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关键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

2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没有证明它是主要遗传物质)

22、具有半透膜

2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24、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25、★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26、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27、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28、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29、水:(1)含量:占细胞总重量的60%-90%,是活细胞中含量是最多的物质。

30、细胞核

31、比利时,范海尔蒙特: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主要来自于水,而不是土壤。

32、英国,普利斯特莱: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33、美国,梅尔文卡尔文:用标14C标记的CO2追踪了光合作用过程中碳元素的行踪,进一步了解到光合作用中复杂的化学反应。

34、色素的位置和功能

35、细胞分化和细胞分裂的区别:

36、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

37、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同一碳原子上;

38、艾弗里通过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39、是维持细胞内的酸碱*衡,调节渗透压,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如:血液中的钙离子和钾离子。

40、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41、两条遗传基本规律的精髓是: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42、**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43、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44、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5、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有的基因可以决定或影响多种性状。一般来说,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46、DNA的化学结构:①DNA是高分子化合物:组成它的基本元素是C、H、O、N、P等。②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三部分组成:一个脱氧核糖、一个含氮碱基和一个磷酸③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有四种。DNA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核苷酸,即腺嘌呤(A)脱氧核苷酸;鸟嘌呤(G)脱氧核苷酸;胞嘧啶(C)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T)脱氧核苷酸;组成四种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和磷酸都是一样的,所不相同的是四种含氮碱基:ATGC。④DNA是由四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聚合而成的脱氧核苷酸链。

47、DNA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在外侧,形成两条主链(反向*行),构成DNA的基本骨架。两条主链之间的横档是碱基对,排列在内侧。相对应的两个碱基通过氢键连结形成碱基对,DNA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

48、核酸种类的判断:首先根据有T无U,来确定该核酸是不是DNA,又由于双链DNA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单链DNA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来确定是双链DNA还是单链DNA。

49、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它们可相互转化;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减少。

50、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初一生物下册的知识点3篇(扩展3)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

1、转录:

2、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4、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5、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

6、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在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来制造有机物。

7、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

8、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动物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也叫植食动物)叫做初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叫做次级消费者;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动物,叫做三级消费者。

9、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三个去处是: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

10、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11、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中心体。

12、合成物质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

13、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14、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15、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6、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17、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18、叶绿素a

19、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20、元素组成:由C、H、O 3种元素组成。

21、功能:糖类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

22、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20种)

23、细胞的完整性:细胞只有保持以上结构完整性,才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24、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25、过程:二个阶段

26、储存粮食时,要注意降低温度和保持干燥,抑制细胞呼吸。

27、过程(见书p69)

28、有丝分裂的过程:

29、有丝分裂的意义

30、细胞分化和细胞分裂的区别:

31、由于新陈代谢,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无机盐从各种途径排出体外,因而必腨通过膳食予以补充。无机盐的代谢可以通过分析血液、头发、尿液或组织中的浓度来判断。在人体内无机盐的作用相互关联。在合适的浓度范围有益于人和动植物的健康,缺乏或过多都能致病,而疾病又影响其代谢,往往增加其消耗量。在我国钙、铁和碘的缺乏较常见。硒、氟等随地球化学环境的不同,既有缺乏病如克山病和大骨节病、龊齿等,又有过多症如氟骨症和硒中毒。

32、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现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

33、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4、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35、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36、DNA的半保留复制:在子代双链中,有一条是亲代原有的链,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

37、良好溶剂

38、以下哪些过程是主动运输( )

39、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内容: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40、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初一生物下册的知识点3篇(扩展4)

——最新高一生物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

  三种细胞分裂中核基因都要先复制再*分,而质基因都是随机、不均等分配。只有真核生物才分成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两种方式。细胞的生命历程是未分化、分化、衰老、死亡。分裂次数越多的细胞表明其寿命越长。细胞衰老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是在转录水*由基因两侧非编码区调控的。

  细胞全能性是指已分化的的细胞具有发育的潜能。根据动物细胞全能性大小,可分为全能性细胞(如动物早期胚胎细胞),多能性(如原肠胚细胞),专能性(如造血干细胞);根据植物细胞表达全能性大小排列是:**卵、生殖细胞、体细胞;全能性的物质基础是细胞内含有本物种全套遗传物质。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酶浓度、底物浓度、温度、酸碱度等。使酶变性的因素是强酸、强碱、高温。恒温动物体内酶的活性不受外界温度影响。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60度左右。

  一、细胞种类: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病毒既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主要特征:

  1)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2)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3)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4)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内容:

  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