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优选【十】份

首页 / 知识 / |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1

  一、生物圈

  1、生物圈的概念:

  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都生存于生物圈中。

  2、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以海*面为标准向上10千米,向下深入10千米,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1)大气圈的`底部:大气圈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有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2)水圈的大部:水圈包括地球上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大多数生物生活在距海*面150米内的水层中。

  (3)岩石圈的表面: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也是人类的“立足点”。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4、收集和分析资料

  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1)收集资料的途径: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搜索。

  (2)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数据、音像资料等。

  (3)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者发现探究的线索。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2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P15

  ▲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 (P15)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生物间关系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是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增加土壤的通气性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衡失调。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生态系统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富集)课本p26;课本p27页1题;注意DDT的例子p31 ; p33页生物圈2号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显微镜的使用 P37-39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P42-44

  ▲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植物细胞图P45)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P47

  ▲动物细胞的结构 (动物细胞图P48)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注意课本52页图叫什么

  ▲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p57页最后一段;p57页1题)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新生命的开端---**卵

  ▲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P63

  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分化的概念; P65题3

  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

  **官:花、果实、种子

  ▲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草履虫见课本p70页图,71页2题

  ▲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 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 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种子植物

  ▲种子的结构 p85图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果实)种子:(果皮和)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1片))、胚乳

  ▲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例如:银杏、苏铁、水松等)和被子植物。

  ▲课本84页表,课本88页2题

  ▲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p90-92的实验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种子和活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p 94

  ▲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

  ▲植株的生长

  根尖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p66图

  ▲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分裂从而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生长从而细胞体积的增大。

  ▲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植株生长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花的结构(p102图)

  ▲传粉和**(课本103-104)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卵——胚珠被——种皮

  胚珠——种子子房壁----果皮

  ▲课本105页1题

  ▲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分

  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

  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P109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根的结构

  树皮(从外到里):韧皮部(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有导管)

  ▲运输途径 p111图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叶片的结构 p113-114的实验; p115图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气孔

  ▲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晚上气孔闭合。

  ▲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植物移栽时去掉些叶片是削弱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天竺葵的实验 p119-120的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

  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光合作用(130页)和呼吸作用(125页)公式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衡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衡。

  ▲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植被覆盖率低,

  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

  ▲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

  ▲如果将绿叶比做制造有机物的“工厂”,它的机器是叶绿体,动力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和叶绿体。场所是叶绿体,具体部位是叶绿体的细胞。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3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富集)课本26页。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一、显微镜的结构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二、显微镜的使用

  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液泡:细胞液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即: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四、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五、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六、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七、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八、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九、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5,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3、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5、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6、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十、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十一、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2、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十二、新生命的开端---**卵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3、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5、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6、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7、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十三、单细胞生物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的结构见课本70页图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十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2、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4

  第一章

  1、显微镜的结构及各结构功能。

  结构:目镜、物镜、镜筒、镜臂、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压片夹、反光镜、镜座。

  作用: 放大 调整物像

  2、显微镜使用过程(每个过程应注意的方法)

  ①取镜和安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把显微镜放在距离试验台边缘10cm处。

  ②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光线较强时用*面镜,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

  ③安放装片:把制作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并用压片夹压住,让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

  ④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至接*玻片标本为止,注意物镜不要碰到标本(此时一定要看着物镜)。左眼向物镜内观察,同时逆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在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3、什么是观察,观察的顺序?

  观察是我们了解、掌握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性等第一手材料的基本方法,也是探究生命问题的第一步。

  在观察方式上,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在观察方位上,一般采取先整体后局部,向宏观后微观,从外到内,从左到右等顺序

  4、量筒测量时的方法。

  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

  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

  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5、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植物标本:①采集 ②压制或浸泡 ③成品

  动物标本:①捕捉、杀死、放入三角包②插针③固定在展翅板上④保存(成品)

  6、探究实验的六个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7、探究实验的设计要求?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究的结果经过反复的实验论证,证明无误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总结:本章节主要讲述了显微镜的结构功能特点以及使用方法。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5

  练*使用显微镜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观察动植物细胞

  为了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学*生物,小编准备了这篇七年级生物绿色植物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对大家的学*有所帮助!

  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少数在陆地阴湿处,单细胞或多细胞。无根、茎、叶的分化。如:水绵、海带、衣藻。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占大气的90%。

  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阴湿的陆地上,植株矮小,有茎、叶、假根,无输导组织。如:墙藓、葫芦藓。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蕨类植物:生活在阴湿的陆地上,有根、茎、叶,有输导组织,如卷柏、贯众、满江红。形成煤

  裸子植物:生活在干旱的陆地上,有茎、叶、种子,结构复杂。如:油松、云杉、银杏、苏铁、侧柏。

  被子植物(绿色开花植物):比裸子植物更加适应陆地生活,有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如:玉米、小麦、毛白杨、。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这三类植物靠孢子繁殖后代所以称为孢子植物;

  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靠种子繁殖后代,所以称为种子植物。

  2"春水绿如染"中的"绿"指藻类植物。鱼缸内壁的绿膜指藻类植物。

  3"苔痕上阶绿"和"应怜履齿印苍苔"都指苔藓植物,大树一侧树皮上的绿色植物是苔藓植物

  由带给大家的七年级生物绿色植物知识点总结就到这里了,愿大家在生物课上都能有新的突破。

  ▲常用的玻片标本:

  切片,涂片,装片

  ▲植物细胞: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叶绿体,液泡

  ▲动物细胞: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许多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比分子更小的颗粒。

  ▲有机物:分子较小,一般不含碳,如水、无机盐、氧等

  ▲无机物:分子较大,一般含碳,如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

  ▲细胞膜将细胞内部和细胞外部的环境分隔开了,细胞能够将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它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叶绿体(贮存能量)和线粒体(释放能量)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细胞核中有遗传信息的物质——DNA,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叫做DNA的有机物

  ▲DNA的分子很长,每一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这些片段叫做基因

  ▲细胞用碱性染料染色,有许多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叫做染色体

  ▲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是一定的

  ▲人的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水稻的细胞内有12对染色体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这些信息其实就是指导和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一系列指令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的产生:新产生的细胞体积都很小,通过不断的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

  ▲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有一个分成两个,接着是细胞质,最后,在原先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会形成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了两个细胞。

  ▲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加倍。

  ▲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卵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在发育过程中,这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叫做细胞的分化。

  ▲有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

  ▲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形成器官。

  ▲能够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形成系统

  ▲人体内有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绿色开花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

  ▲分生组织的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再由这些细胞分化形成其他组织。

  ▲每一种器官都是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构成,每一种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

  ▲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l常见的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有酵母菌,草履虫,衣藻,变形虫和眼虫。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l病毒分三种——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l病毒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

  l病毒给人类,饲养动物,栽培植物带来了极大危害。

  l人们用接种牛痘疫苗的办法,预防由天花病毒引起的天花

  l疫苗就是经过人工处理的减毒病毒或无毒病毒

  1.解读绿叶光下制造淀粉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可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的。

  设置对照: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光照的部位(对照组)和不照光的部位(实验组)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光照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酒精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清水漂洗,滴加碘液染色。

  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见光部分变蓝。

  结论:淀粉遇碘液变蓝,说明⑴叶片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淀粉;⑵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2.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一是用来构建植物体。二是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概述呼吸作用

  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细胞内线粒体上进行的。呼吸作用是生物共同特征。二氧化碳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呼吸作用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公式:有机物(贮能)+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生命活动的能量直接来自呼吸作用。

  应用: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如降低温度、晒干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适当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适当加大昼夜温差,降低呼吸作用,可提高作物产量。给教室、地窖山洞通风换气是利于人的呼吸。萝卜存放时间过长会空心是因为呼吸作用分解了有机物。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6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富集)课本26页。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一、显微镜的结构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二、显微镜的使用

  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液泡:细胞液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即: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四、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五、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六、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七、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八、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九、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5,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3、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5、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6、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十、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十一、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2、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十二、新生命的开端---**卵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3、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5、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6、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7、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十三、单细胞生物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的结构见课本70页图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十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2、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7

  1、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提出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然后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探究的一般步骤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2、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探究活动中,只有光照是不同的,所以它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而其他条件如温度、土壤的潮湿程度等因素都是一样的。像这样,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3、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两类,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空气等分别是非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4、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8

  一、动物的类群:

  1、动物的种类多样,根据体内有没有脊椎,可以分为两大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脊椎动物若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排列,应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鱼类的代表动物是鲫鱼,鱼类的特征是终身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4、鱼是靠尾鳍的摆动和躯干部扭动获得前进的动力;调整方向用尾鳍,维持身体*衡用胸鳍、背鳍、腹鳍鳍等。

  5、某同学想做鱼鳍有游泳中的实验,但一时找不到鱼,便用一个模型来代替,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6、(P25)两栖动物的特点: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称为蝌蚪,经变态发育变为幼蛙,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类动物有青蛙、蟾蜍、大鲵等。

  7、鸟类的特征:体表被羽毛,前肢变为翼,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

  8、鸟类适天飞行的特点如下:

  (1)身体表面:呈流线型,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翼呈扇面结构,表面积大,可以扇动空气而飞行。

  (2)运动系统:骨薄,长骨中空,胸骨突出,称为龙骨突,有发达的胸肌。

  (3)呼吸系统:特有的呼吸方式双重呼吸,主要靠的结构是气囊。这种呼吸方式的特点是鸟类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进出肺。

  (4)消化系统:食量大,直肠短。

  (5)循环系统:心脏功能强劲。这些特点决定了鸟类可以快速而且长久的飞行。

  9、哺乳动物的特点:除个别的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的特点。

  其代表动物是家兔,家兔体内有膈,将体腔分为胸腔的腹腔;兔的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其作用分别是切断和磨碎食物。肉食动物有发达的犬齿。这些特点都是和它们的食性相适应的。

  10、动物种类特别多,但只有两种是恒温动物,它们是鸟类和哺乳类。

  11、我们学过的无脊椎动物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是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如蚯蚓)、(节肢动物)分三类:(1)昆虫(2)甲壳动物,如虾、蟹(3)其它:如蜘蛛和蜈蚣)

  12、腔肠动物的特点是有口无**。

  举例海蜇、海葵、珊瑚虫等。

  13、蚯蚓的运动是靠肌肉的交替收缩和舒张并在刚毛的辅助下完成的;

  呼吸是靠湿润的体壁进行的。将两条蚯蚓分别放于光滑的玻璃板和粗糙的硬纸板上,运动速度在硬纸板上的快。

  14、节肢动物的特点: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

  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外骨骼的作用有二,分别是防止水份的散失和保护身体内部柔软的器官。)

  15、昆虫的特点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和两对翅。

  二、动物的运动:

  16、高级动物的运动系统构成一般是骨、骨骼肌和骨连结。

  若将运动系统比作作杠杆,则骨相当于杠杆,关节相当于支点,骨骼肌提供动力。

  17、关节的构成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

  关节的特点有牢固性和灵活性。

  18、人在完成曲肘运动时,肱二头肌收缩,同时肱三头肌舒张,共同完成了这个运动。

  19、运动的完成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缩,牵动所附着的骨围绕着关节产生运动。

  三、动物的行为:

  20、动物的行为按表现可分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贮食行为等。

  21、动物的行为按来源可分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行为。

  2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因素控制的。

  23、学*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而获得的行为。举例,如蚯蚓走迷宫、大山雀喝牛奶、大猩猩摘香蕉、黑猩猩钓白蚁。

  24、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往往有三个特征:有组织、有分工、有的有等级。

  25、白蚁的群体中有四种蚁,即工蚁、雄蚁、后蚁和兵蚁。四种蚁是喂养其它三种蚁的是工蚁。

  26、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声音、气味和动作三种。

  四、动物的作用

  27、生态*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衡。

  28、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9、目前,人们认为动物中最为理想的生物反应器是“乳房生物反应器”。它的优点是少成本,少环节,少污染。

  30、人们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创造各种仪器,这就是仿生。如据蝙蝠发明雷达,据长颈鹿发明宇航服,据乌龟的背甲发明薄壳。

  五、细菌和真菌

  31、区别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应该看大小、形态和颜色三方面。(具体见P55)

  32、培养菌落的方法有四步:配制培养养基、高温灭菌、接种、恒温培养。

  33、细菌和真菌的生活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和有机物。

  34、显微镜的发明人列文。虎克(荷),微生物学之父是法国的巴斯德,青霉的发现是弗莱明(英)。

  35、细菌的形态有三种:球形、杆形和螺旋形,故细菌也有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种。如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霍乱弧菌。

  36、细菌的结构类似于植物细胞,即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还有运动的鞭毛,起保护作用的荚膜,有的还有为抵抗不良环境的芽孢。

  37、真菌的形态各异,原因是有的是单细胞的,如酵毒菌,有的是多细胞的,如青霉和蘑菇。但结构都相似,即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成形的细胞核。故真菌也称真核生物(已有了真正的细胞核)。

  38、用蘑菇制作孢子印时,要用玻璃杯扣住的目的是防孢子被风吹散。

  39、细菌有的对人类有利,少数对人类有害。有利的如制作酸奶和泡菜要用乳酸菌,制醋要用醋酸菌,制作味精要用棒状杆菌,根瘤菌能为豆类作物提供含氮的无机盐,大肠杆菌能为人和动物提供VB12和VK。有害的方面,有的能使为和动物患病,如痢疾、霍乱、破伤风、鼠疫都是由细菌引起的,软腐病菌能使蔬菜变坏。

  40、真菌同样如此,有的真菌对人类有利,如制作面包要用酵毒菌,酿酒、制作酱油、腐乳都要用到真菌,也有的对人类有害,如脚癣、甲癣是由寄生的真菌引起的,小麦叶锈病、棉花枯萎病等也是真菌引起的。

  41、细菌的繁殖方式是分裂生殖,真菌是孢子生殖。

  42、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主要是因为它们的营养方式主要是异养。此种营养方式又分三种类型,即寄生、腐生和共生。

  43、区别寄生、共生和腐生若寄居对象是死的,如枯枝败叶,即为腐生;是活是,即为后两种。后两种中,若对寄居对象有害,就是寄生,如痢疾杆菌、使患甲癣的真菌;若双方互利互惠,即为共生。

  44、熟记几种共生的例子:

  (1)豆类作物和根瘤菌:豆类作物为其提供有机物,根瘤菌则提供含氮肥的无机盐。

  (2)动物和大肠杆菌:动物为其提供有机物,大肠杆菌则提供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

  (3)地衣:藻类植物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则提供水和无机盐。

  45、区别青霉和曲霉:

  一看孢子形态,扫帚状的为青霉,放射状状的为曲霉;

  二看颜色,青绿色的为青霉,其它颜色的为曲霉。

  46、酵母菌能够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47、食物的腐败主要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

  故防腐的主要原理就是杀死细菌或控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据此有许多防腐的具体办法,如高温灭菌、腌制、渗透保存等。

  48、污水处理时,一些细菌在有氧的条件下能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的条件下能分解为甲烷。

  六、生物的多样性

  49、在被子植物中常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是花、果实和种子。

  50、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从高到低的顺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其中的单位是界。

  51、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种类越多,其中生物相似的特征越少,亲缘关系越远。

  52、马在生物上的地位是(见书)。

  53、桃在分类上的地位是(见书)。

  54、生物的多样性不仅是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还包括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的多样性。

  55、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故有“裸子植物的故乡”的美称。

  56、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根本的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57、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现我国已建立1500多个,其中有保护大熊猫的卧龙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为保护完整的温带森林系统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58、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和文件。

  59、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有滥砍乱伐、滥捕滥猎、环境污染、生物入侵。

  60、当前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是人为破坏。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9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还具有其他特征。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4

  1、绿色开花植物是由根、茎、叶、花、种、果实六大器官组成的。其中,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属于生殖器官。

  2、在成熟的植物体内,总保留着一部分不分化的细胞,它们终生保持分生能力,这样的细胞群构成的组织,叫做分生组织。分生组织的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产生新细胞,再由这些细胞分化形成其他组织,如保护组织(保护内部器官)、疏导组织(如茎、叶脉、根尖对成熟区等能运输水和无机盐)、营养组织(储藏营养物质)等。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10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P15

  ▲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 (P15)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生物间关系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是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增加土壤的通气性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衡失调。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生态系统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富集)课本p26;课本p27页1题;注意DDT的例子p31 ; p33页生物圈2号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显微镜的使用 P37-39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P42-44

  ▲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植物细胞图P45)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P47

  ▲动物细胞的结构 (动物细胞图P48)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注意课本52页图叫什么

  ▲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p57页最后一段;p57页1题)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新生命的开端---**卵

  ▲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P63

  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分化的概念; P65题3

  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

  **官:花、果实、种子

  ▲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草履虫见课本p70页图,71页2题

  ▲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 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 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种子植物

  ▲种子的结构 p85图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果实)种子:(果皮和)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1片))、胚乳

  ▲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例如:银杏、苏铁、水松等)和被子植物。

  ▲课本84页表,课本88页2题

  ▲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p90-92的实验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种子和活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p 94

  ▲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

  ▲植株的生长

  根尖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p66图

  ▲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分裂从而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生长从而细胞体积的增大。

  ▲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植株生长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花的结构(p102图)

  ▲传粉和**(课本103-104)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卵――胚珠被――种皮

  胚珠――种子子房壁----果皮

  ▲课本105页1题

  ▲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分

  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

  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P109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根的结构

  树皮(从外到里):韧皮部(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有导管)

  ▲运输途径 p111图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叶片的结构 p113-114的实验; p115图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气孔

  ▲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晚上气孔闭合。

  ▲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植物移栽时去掉些叶片是削弱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天竺葵的实验 p119-120的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

  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光合作用(130页)和呼吸作用(125页)公式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衡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衡。

  ▲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植被覆盖率低,

  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

  ▲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

  ▲如果将绿叶比做制造有机物的“工厂”,它的机器是叶绿体,动力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和叶绿体。场所是叶绿体,具体部位是叶绿体的细胞。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优选【十】份扩展阅读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优选【十】份(扩展1)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给人努力工作的动力,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总结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总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

  1、绿色开花植物是由根、茎、叶、花、种、果实六大器官组成的。其中,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属于生殖器官。

  2、在成熟的植物体内,总保留着一部分不分化的细胞,它们终生保持分生能力,这样的细胞群构成的组织,叫做分生组织。分生组织的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产生新细胞,再由这些细胞分化形成其他组织,如保护组织(保护内部器官)、疏导组织(如茎、叶脉、根尖对成熟区等能运输水和无机盐)、营养组织(储藏营养物质)等。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2

  1、身体各部分之所以协调配合,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2、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大脑: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调节人体多种生理活动。

  脑

  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衡。

  中枢神经系统

  脑干:有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部位。

  脊髓: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

  神经系统

  将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概括:反射和传导功能。

  脑神经:传导神经冲动。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传导神经冲动。

  3、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组成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支配人体生理活动的司令部。

  4、脑干也是脑的组成部分,下部与脊髓相连。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5、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6、神经细胞跟其他细胞不同,它的细胞体生有许多突起,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做神经末梢。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膜,构成一条神经。各个神经元的突起末端都与多个神经元的突起相连接,形成非常复杂的网络。神经元的这些结构形态特点,是与它的生理功能相适应的。

  7、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传到兴奋。(说明:这种能传导的兴奋叫神经冲动)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体内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叫反射。反射是通过一定的神经结构------反射弧来完成的。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分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两类。

  3、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一般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4、反射和反射弧不同,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而且只有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反射是一种生理活动,而反射弧是一种结构,反射是通过一定的神经结构---反射弧来实现的。例如:排尿中枢受损,将不能排尿,只能采用人工导尿。另外,如果大脑控制排尿的中枢受损,将无意识排尿。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有传导功能,大脑能控制排尿。婴幼儿易尿床,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控制力差。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3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一、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三、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四、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五、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5,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3、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5、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6、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4

  一、生物区别于非生物要看生命现象:

  新陈代谢

  2.生长发育

  3.繁殖

  4.遗传变异

  5.应激性

  病毒是个特殊的例子:病毒无细胞结构,繁殖方式是自我复制,寄生生活,所以是生物。

  二、新陈代谢是其他各项生命活动的基础。

  三、探究实验要求设置对照装置并且变量唯一。巴斯德最成功的地方是他动手设计了曲颈瓶。

  四、显微镜的考点:

  ①由低倍镜换高倍镜时视野变暗,物象变大,视野中的数目增多。

  ②显微镜最主要的结构是目镜和物镜。③对光时用低倍的物镜和遮光器上的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④观察装片时:镜筒下降时,操作者的眼睛注视物镜,目的避免压碎玻片标本。

  ⑤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一个污点,你推测它可能存在的位置是目镜、物镜、玻片标本。先转目再移片

  ⑥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的长度越长。目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的长度越短。

  五、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是无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六、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先复制。然后是细胞核一分为二,再然后是细胞质分成两份。

  七、细胞分化的结果是产生了组织。例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生物体内存在不同的结构主要是由于细胞分化的结果。

  八、动物体比植物体多的结构层次是系统。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 组织 器官 植物体。

  九、鸟冬天换上白色的羽毛,大大减少了被捕食的机会,有的时候冬季少雪或迟下雪,这种情况下,雷鸟换上白色的羽毛反而容易被捕食,这说明①生物适应环境②适应的相对性。

  十、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即植物多的地方,空气清新湿润。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影响环境。

  十一、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是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例如1、菊花在秋天开放,说明影响生物的因素是光照时间(非生物因素)。

  2、草盛豆苗稀,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是:生物因素。

  十二1、生长在水中的睡莲,其根和茎都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以满足呼吸的需要。说明生物适应环境。

  2、冬青冬天郁郁葱葱,而其它树的叶子都已经掉落,这都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3、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

  十三、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其中水绵是多细胞的藻类;衣藻是单细胞;大气中90%的氧气是由藻类植物提供的。 (水绵叶绿体成带状)

  十四、蕨类植物的地上部分是叶,有根茎叶的分化,有了输导组织,生殖方式是孢子生殖。

  十五、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主要区别是种子外面有无果皮包被;

  2、裸子植物的种子是裸露的。

  3、松、衫、柏、银杏是属于裸子植物,但卷柏是属于蕨类植物。

  4、被子植物又叫做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六大器官。

  十六、1、保卫细胞和表皮细胞结构的区别是保卫细胞有叶绿体。

  2、叶片结构包括表皮、叶肉、叶脉。

  3、气孔的开关和闭合受保卫细胞控制,气孔主要分布在下表皮。保卫细胞的形状是半月形。

  4、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5、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动状况的影响。

  十七、蒸腾作用的意义:

  1、蒸腾作用能促进植物体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2、促进水分和无机盐从根部输送到茎叶等器官。

  3、还能使植物体有效的散热降温。例如:小麦结果时,根系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移栽植物时一般要摘掉几个叶片或选择阴天、傍晚时移栽,目的是降低蒸腾作用。

  十八、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把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而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作用是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例如:新鲜的苹果需要用保鲜袋包装起来,目的是降低呼吸作用。

  十九、地球上所有生物能量的最终是太阳能。例如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牛奶里有机物中的能量最终于太阳能。兔子吃草,狼吃兔子,狼体内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最终于太阳能。

  二十、

  动物类别代表动物运动呼吸体温其他

  环节动物蚯蚓刚毛和肌肉湿润的体壁变

  温如何区分蚯蚓的前后端?

  节肢动物蝗虫足和翅气门(气管)外骨骼的作用?

  鱼类鲫鱼鳍鳃侧线的作用

  鸟类家鸽翼和足肺恒温双重呼吸?气囊的作用?

  哺乳类家兔足 肺特有结构膈,胎生哺乳

  二十一、鸟:1、嗉囊:暂时贮存和软化食物2、肌胃:充分研磨和初步消化食物3、小肠:彻底消化。

  二十二、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结、骨骼肌。关节的组成:关节面、关节腔、关节囊。

  关节既牢固(关节囊及里外的韧带),又灵活(关节软骨,关节腔内有滑液)。 双手提重物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收缩。双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二十二、根据获得的途径,可以分为先天性行为(如蜜蜂采集花蜜、育雏期的母鸡照顾小猫、繁殖期的小鸟给金鱼喂食)和学*行为又叫后天性行为(如黑熊表演投篮球)。

  二十三、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动物能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的循环。

  2、动物的活动影响植物的繁衍生息。

  3、动物对于维持生物圈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相对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十四、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它们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病毒营养方式:寄生。繁殖方式:自我复制。

  二十五、细菌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形的细胞核。特殊结构:鞭毛、荚膜。营养方式:异养,分腐生和寄生两种。繁殖方式:分裂繁殖。

  当环境变得不利于细菌生长时,有些细菌能够形成一个椭圆的休眠体,叫做芽孢。

  二十六、真菌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种类 ①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②多细胞真菌:如霉菌、曲霉、蘑菇,由菌丝构成。

  营养方式:异养 繁殖方式:大部分真菌孢子生殖

  例题1、在一个装片盒里,有一张细菌和一张酵母菌的永久装片的标签脱落了,你可以依据什么把它们区分开来,重新贴上标签呢? 答:是否有成形的细胞核。

  2、生物圈中处理垃圾的“清洁工”主要是什么? 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二十七、细菌真菌在生物圈的作用是:促进生物圈中的碳的循环和氮的循环。

  二十八、生物学家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性,把生物划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5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还具有其他特征。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6

  1、19世纪著名的进化论的建立者是达尔文。

  2、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

  3、由于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

  4、露西时代的古人类能使用工具,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

  5、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吗不能,(1)人类和类人猿都是森林古猿进化来的,类人猿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环境了,(2)现在已不具有森林古猿进化人类的外界条件。

  6、人类新个体的产生要经历有雌雄生殖细胞结合,通过胚胎发育形成新个体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靠生殖系统完成的。

  7、男女生殖系统

  8、在男性生殖系统中产生和输送生殖细胞的器官分别是睾丸和输精管,在女性生殖系统中产生和输送生殖细胞的器官分别是卵巢和输卵管。

  9、子宫是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

  10、睾丸产生的**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都是生殖细胞。

  11、**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卵,**卵的形成是在输卵管中。

  12、睾丸是男性产生**和分泌雄性激素的生殖器官。卵巢是女性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的生殖器官。

  13、分娩:怀孕到第40周时,胎儿就发育成熟了。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排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14、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1)身高突增,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功能也明显增强。

  (2)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xx,女孩会来月经。

  15、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16、青春期的性意识:初期的与异性疏远,到逐渐愿意与异性接*,或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

  17、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已经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18、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1)晚婚提倡蔽法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晚2-3年结婚。

  (2)晚育提倡婚后推迟2-3年生育。

  (3)少生稳定低生育水*。

  (4)优生通过男女青年婚前体检、孕妇定期检查身体和科学分娩等措施,避免生出具有遗传疾病的孩子。

  19、坚持晚婚、晚育,对国家来说,有利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对个人来说,有利于青年的健康、工作和学*。少生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优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

  20、人体需要的六类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21、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并且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在人体内的消耗次序是糖类、脂肪、蛋白质,其中脂肪含能量最多。

  22、脂肪一般是备用的能源物质。

  23、人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

  24、几种无机盐缺乏时的症状:

  含钙的无机盐: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鸡胸、X形或O形腿);中老年人特别是妇女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症

  含磷的无机盐: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等

  含铁的无机盐:缺铁性贫血

  含碘的无机盐:地方性甲状腺肿,儿童的智力和体格发育出现障碍

  含锌的无机盐:生长发育不良,味觉发生障碍

  25、人体缺乏维生素引起的主要病症

  缺乏维生素A:皮肤干燥、夜盲症(夜晚看不清东西)、干眼症等。

  缺乏维生素B1:神经炎、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缺乏维生素C:坏血病(比如牙龈出血)、抵抗力下降等。

  缺乏维生素D: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

  维生素D可以促进磷、钙的吸收和骨质发育。

  26、27页的课后练*题1、2、3题

  27、第七类营养素膳食纤维

  28、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9、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

  30、消化道是一条长长的管道。消化腺可分为两类:

  有的是位于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如肝脏,有的是分布在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如肠腺。

  31、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分子大、结构复杂的有机物,进入消化系统后,逐步分解成简单的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这个过程叫做消化。消化主要是通过多种消化酶的作用而进行的,除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以外,胃、小肠等器官中还有许多种消化酶。

  32、淀粉在口腔里初步消化成麦芽糖在小肠里彻底消化成葡萄糖

  蛋白质在胃里部分被消化成氨基酸在小肠里彻底消化成氨基酸

  脂肪在小肠里由胆汁分解成脂肪微粒,在小肠里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33、在小肠里含有三种消化液:肠液、胰液、胆汁

  34、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等处被吸收后,随着内壁血管中的血液运往全身。

  35、口腔是糖类开始消化的地方有唾液淀粉酶

  胃是蛋白质开始消化的地方有胃蛋白酶

  小肠里糖类、蛋白质、脂肪、都能消化有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的酶

  36、中国居民*衡膳食宝塔(从塔基到塔顶表示五类食物的大致比例)书37页

  37、关注食品安全

  38、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39、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

  40、呼吸系统中的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叫做呼吸道。

  41、鼻是呼吸道的起始位置,喉是呼吸的通道,也是发声的器官。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42、咽是消化道和呼吸道共有的一各器官。

  43、呼吸道并不仅仅是气体的通道,它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不过,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44、书49页的演示实验

  45、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扩张,肺内气压缩小,于是气体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收缩,肺内气压增大,于是气体被排出所以呼气和吸气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

  46、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

  吸入的气体,顺着支气管在肺叶里的各级分支,到达支气管最细的分支末端形成的肺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的上皮细胞,当你吸气时,许许多多肺泡都像小气球似地鼓了起来,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过这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47、常见的大气污染源一般有一下几种:工业生产的排放、车辆、船舶尾气、秸秆焚烧和地面扬尘。

  48、控制污染物排放是防治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植树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

  49、血液属于结缔组织,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50、将一定量的人的血液放入装有抗凝剂的试管中,用离心机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血液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书59页血液分层图。

  51、人体在运动、缺氧,饱食时,红细胞增加,贫血时,红细胞减少。

  人体在失血、剧痛、烧伤、炎症、白血病时白细胞增加,在药物中毒、骨髓造血机能损害时,白细胞减少。

  贫血时,血红蛋白减少。

  血小板过少,机体会异常出血,过多,形成血栓。

  52、血浆:血液分层后,上层淡黄色的透明液体。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53、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A.红细胞:(形态)血液分层后,红细胞在下层,呈红色。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 (特性)它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功能):有运输氧的功能。

  B.白细胞:(形态):有细胞核,成圆球状。功能:防御和保护作用,特性: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

  C.血小板:形态: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功能: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54、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液流速快。

  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输送到心脏去的血管。管壁薄,弹性小,管内血液流慢。

  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少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是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管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液流速最慢。

  55、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56、心脏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脏有左心房、右心房和左心室、右心室四个腔,只有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主动脉连左心室,肺动脉连右心室,肺静脉连左心房,上下腔静脉连右心房。同侧的心房和心室之间,以及心室和动脉之间都有瓣膜,这些瓣膜单向开放的,只能沿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

  57、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心房壁比心室壁薄。,

  58、人体的体循环和肺循环

  59、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流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的循环。经过体循环,鲜红的动脉血变成暗红的静脉血。

  60、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再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经过肺循环,暗红的静脉血又变成了鲜红的动脉血。

  61、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

  62、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

  63、ABO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

  64、输血是时候,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

  65、一次失血1200~1500毫升会发生生命危险。

  一次失血800~1000毫升:出现头晕、心跳、眼前发黑和出冷汗

  一次失血不超过400毫升: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短期内会恢复正常

  66、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无偿鲜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身体。

  67、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粪便是由食物消化后的残渣形成的,她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遗。

  68、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69、泌尿系统由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储存尿液)和尿道(排出尿液)组成。

  70、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每各肾包括大约100万各结构和功能单位,叫做肾单位。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

  71、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72、尿液的形成: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尿液的形成主要经过滤过和重吸收两个连续过程。尿液的形成主要与肾单位有关系。肾单位中的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壁起滤过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150升。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为1.5升。

  73、尿的排出: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人就会产生尿意,进行排尿,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排尿不仅可以排出废物,还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有作用。

  74、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透镜成像原理,在拍照是,镜头的作用是调节物距,光圈的作用是控制光线,胶卷的作用是感光。

  75、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76、与视觉形成有关的主要结构是:角膜、虹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77、人眼睛的颜色是由虹膜决定的。用来调节瞳孔的大小。

  78、瞳孔用来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看远处、暗处物体时瞳孔扩大,看*处、亮处物体是瞳孔缩小。

  79、睫状体用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曲度变大,睫状体收缩;看*处物体时,晶状体曲度变小,睫状体舒张。

  80、我们*时所说的白眼球指的是巩膜的颜色,黑眼球指的是虹膜的颜色。

  81、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给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了视觉。

  82、物体成像是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倒立的缩小的像。形成视觉是在大脑的视觉中枢。

  83、*视眼:如果晶状体的调节负担过重,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原状,甚至眼球的前后径过长,那么,远处物体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折射所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到视网膜的前方,这样看到的则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物像,这种看不清远处物体的眼,叫做*视眼,*视眼可以通过配戴*视镜凹透镜加以矫正。

  84、为了预防*视眼,要做到三要和四不看:

  三要:(1)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要在33厘米左右。(2)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1小时有要休息一下,要远眺几分钟。(3)一种哦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

  四不看:不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不在哦光线暗的地方看书,不躺卧看书,不走路看书。

  85、听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对声波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听觉中枢,人就产生了听觉。

  听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的听觉中枢。

  86、为了保护耳和听觉,还应当注意:不要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一面戳伤外耳道或鼓膜;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开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堵耳,一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衡;鼻咽不有炎症时,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中耳炎;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道,避免外耳道感染。

  87、身体各部分之所以如此协调,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88、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tamp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的。

  89、概括的说,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组成周围神经系统。

  90、小脑的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衡。

  91、脑:.小脑、脑干大脑

  92、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93、神经元结构示意图

  9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95、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等简单反射,以及望梅止渴、谈梅分泌唾液等复杂反射。

  望梅止渴等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是复杂反射也是人类所特有的。

  96、反射弧的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7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富集)课本26页。

  14、生物圈的概念:

  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都生存于生物圈中。

  15、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以海*面为标准向上10千米,向下深入10千米,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1)大气圈的底部:大气圈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有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2)水圈的大部:水圈包括地球上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大多数生物生活在距海*面150米内的水层中。

  (3)岩石圈的表面: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也是人类的“立足点”。

  16、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17、收集和分析资料

  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1)收集资料的途径: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搜索。

  (2)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数据、音像资料等。

  (3)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者发现探究的线索。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8

  初一生物知识点:人体的营养

  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六大类。

  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能提供能量,它们被称为三大产热营养素,提供能量最多的是脂肪;贮能的是脂肪;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是水、基本物质是蛋白质。无机盐是调节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修复的重要原料。

  2、检测蛋白质用双缩尿试剂,呈现紫色反应;检测维生素C用吲哚酚试剂,呈现褪色反应。

  3、糖的主要来源是谷类和薯类,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瘦肉、鱼、奶、蛋和豆类,脂肪的主要来源是肉类、花生、芝麻和植物油。植物性食物不含维生素A,但含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动物性食物含维生素A。

  4、夜盲症--缺维生素A;坏血病--缺维生素C;脚气病--缺维生素B1;口角炎、皮炎--缺维生素B2;佝偻病--缺维生素D和钙

  6、人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消化器官。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作用是把食物的大块脂肪变成微小颗粒,从而增加了脂肪颗粒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肠液和胰液消化液含最多种类酶。消化管的功能是:容纳、磨碎、搅拌和运输食物。

  7、消化: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指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通过消化管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8、需要经消化才能吸收的物质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各自的起始消化部位在口腔、胃、小肠。经消化后能被吸收的物质有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淀粉遇碘会变蓝。不用消化可直接吸收的物质有:水、无机盐、维生素。

  淀粉在口腔内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在胃内初步分解,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在小肠内先通过胆汁的乳化作用,最终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9、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1)消化道中最长一段,环行皱襞、小肠绒毛可增大消化和吸收的面积2)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3)含消化液肠液、胰液、胆汁,可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

  10、消化管的各部分的吸收功能

  口腔、咽、食管:无吸收养分的功能胃:部分的水和酒精

  小肠:绝大部分的营养物质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的维生素

  11、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都属于营养失调,造成营养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饮食*惯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12、青少年应多吃含蛋白质和钙丰富的食物。

  初一生物知识点: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1、加了抗凝剂(柠檬酸钠)的血液会出现分层的现象。血液可分为血浆和血细胞。血浆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初一生物知识点),血浆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送营养物质和废物。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蛋白质,呈红色,决定了血液的颜色,它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易与氧分离

  3、贫血是指红细胞的数量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少,前者的原因是营养不良,后者的原因是缺铁,应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4、动脉血:含氧量丰富,颜色鲜红。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静脉血:含氧量较少,颜色暗红。静脉: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送回心脏的血管。

  5、血浆:加抗凝剂,血细胞在下,血浆在上,淡黄色半透明液体,含纤维蛋白原。

  血清:不加抗凝剂,血液凝固后在血块的周围出现的黄色透明液体,不含纤维蛋白原。

  6、血液的功能:1)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的作用

  2)防御保护作用3)体温调节

  7、 ABO型系统包括A型、B型、AB型、O型四种血型。输血的原则是:输同型血

  8、比较三种血管的管壁、弹性、血流速度、功能、分布及出血护理

  9、毛细血管的五最:1)管壁最薄2)血流最慢3)分布最广4)数量最多5)管腔最小

  10、心脏可分为四个腔,四腔的关系是:同侧心房心室相通,异侧心房心室不相通。心脏由心肌构成,当心肌收缩时,血液送到全身,当心肌舒张时,血液回心脏,此时心脏处于休息状态。

  11、心脏四腔与连接的血管:见书38页图

  左心室主动脉右心室肺动脉左心房肺静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12、比较房室瓣、动脉瓣、静脉瓣的位置、开放方向、保证血流的方向

  心室收缩时,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心室舒张时,动脉瓣关闭,房室瓣开放。动脉中没有任何瓣膜。

  13、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

  每分输出量也叫心输出量,它是衡量心脏工作能量的一项指标。运动员主要通过提高每搏输出量来提高心输出量。

  心动周期=60秒(一分钟)心率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

  14在一个心动周期中,舒张期比收缩期长的好处在于:

  1)有利于血液流回心脏2)使心肌有充分的时间休息

  15、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

  氧二氧化碳

  肺泡

  小结:1)各循环都是从心室开始的,终止于心房

  2)体循环流出的是动脉血,流回的是静脉血;肺循环流出的是静脉血,流回的是动脉血

  3)两个循环同时进行,最后在心脏汇合,形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

  4)在全身组织细胞毛细血管处: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5)心脏左侧流动脉血,右侧流静脉血

  16、血压: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压是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它的表示方式:收缩压/舒张压可用血压计在上臂肱动脉处测得。其数值通常用千帕(千帕斯卡)来表示。

  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所达到的最高数值,叫收缩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所达到的最低数值,叫舒张压。健康成年人收缩压正常值是:12~18.7千帕,舒张压为8~12千帕。

  17、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手上的青筋指的是静脉。

  18、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失血达1200ML以上会有生命危险。一次失血不超过400ML不会影响健康。提倡无偿献血。一次献血200---300ML。

  19、脉搏是指动脉的搏动,次数与心率相同,但意义不同,它测量的部位在桡动脉。

  初一生物知识点:人体的能量供应

  1、食物的热价是指每克食物在体外充分燃烧时释放的能量,单位是KJ/g 。食物中各成分贮存的能量的大小:脂肪38KJ/g,蛋白质23 KJ/g,糖类17KJ/g。

  2、人体呼出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空气)比较:氧气含量减少了,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3、呼吸作用:生物体细胞内葡萄糖等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它的意义在于: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4、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肺两部分。其中呼吸道又可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器官。呼吸道的作用是:1)气体进出肺的通道2)能温暖、湿润、清洁吸入的气体。

  肺的作用是:气体交换的场所。痰的形成部位是在气管和支气管。

  5、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由细支气管的树状分支和肺泡组成。是主要的呼吸器官。它具有的特点:①肺泡数量多,总面积大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薄,仅由单层细胞构成等,所以很适合进行气体交换。

  6、消化和呼吸的共同器官是咽。咽是食物和空气进入体内的共同通道。呼吸时会使软骨像抬起的盖子,使空气畅通无阻;吞咽时,又像盖子一样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为此,我们吃饭时不能大声说笑,否则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喉入口,食物进入气管,容易引起剧烈的咳嗽。

  7、呼吸运动是胸廓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

  胸廓是由脊柱、肋骨、胸骨及肋间肌组成,底部由膈封闭

  8、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并外展,胸骨上移胸廓的横径加大

  膈肌收缩隔顶下降胸廓的纵径加长胸廓容积扩大肺容积扩张新鲜空气由呼吸道进入肺,即吸气

  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肺泡内部分气体排出提外,即呼气

  因此,是胸廓的变化才引起吸气和呼气。通过呼吸运动实现了肺的通气。

  9、人体的气体交换过程主要包括肺通气、肺的换气和组织气体交换。它们的区别如下:

  10、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人体血液中的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大部分的二氧化碳在血浆中运输。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9

  1、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提出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然后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探究的一般步骤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2、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探究活动中,只有光照是不同的,所以它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而其他条件如温度、土壤的潮湿程度等因素都是一样的。像这样,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3、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两类,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空气等分别是非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4、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0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P15

  ▲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 (P15)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生物间关系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是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增加土壤的通气性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衡失调。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生态系统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富集)课本p26;课本p27页1题;注意DDT的例子p31 ; p33页生物圈2号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显微镜的使用 P37-39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P42-44

  ▲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植物细胞图P45)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P47

  ▲动物细胞的结构 (动物细胞图P48)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注意课本52页图叫什么

  ▲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p57页最后一段;p57页1题)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新生命的开端---**卵

  ▲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P63

  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分化的概念; P65题3

  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

  **官:花、果实、种子

  ▲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草履虫见课本p70页图,71页2题

  ▲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 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 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种子植物

  ▲种子的结构 p85图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果实)种子:(果皮和)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1片))、胚乳

  ▲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例如:银杏、苏铁、水松等)和被子植物。

  ▲课本84页表,课本88页2题

  ▲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p90-92的实验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种子和活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p 94

  ▲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

  ▲植株的生长

  根尖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p66图

  ▲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分裂从而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生长从而细胞体积的增大。

  ▲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植株生长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花的结构(p102图)

  ▲传粉和**(课本103-104)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卵——胚珠被——种皮

  胚珠——种子子房壁----果皮

  ▲课本105页1题

  ▲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分

  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

  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P109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根的结构

  树皮(从外到里):韧皮部(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有导管)

  ▲运输途径 p111图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叶片的结构 p113-114的实验; p115图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气孔

  ▲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晚上气孔闭合。

  ▲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植物移栽时去掉些叶片是削弱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天竺葵的实验 p119-120的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

  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光合作用(130页)和呼吸作用(125页)公式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衡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衡。

  ▲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区别





部位





含有叶绿体的细胞





所有的活细胞





条件









有光无光均可





原料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





产物





有机物,氧





二氧化碳,水





能量变化





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联系





相互依存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植被覆盖率低,

  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

  ▲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

  ▲如果将绿叶比做制造有机物的“工厂”,它的机器是叶绿体,动力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和叶绿体。场所是叶绿体,具体部位是叶绿体的细胞。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1

  练*使用显微镜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观察动植物细胞

  为了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学*生物,小编准备了这篇七年级生物绿色植物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对大家的学*有所帮助!

  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少数在陆地阴湿处,单细胞或多细胞。无根、茎、叶的分化。如:水绵、海带、衣藻。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占大气的90%。

  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阴湿的陆地上,植株矮小,有茎、叶、假根,无输导组织。如:墙藓、葫芦藓。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蕨类植物:生活在阴湿的陆地上,有根、茎、叶,有输导组织,如卷柏、贯众、满江红。形成煤

  裸子植物:生活在干旱的陆地上,有茎、叶、种子,结构复杂。如:油松、云杉、银杏、苏铁、侧柏。

  被子植物(绿色开花植物):比裸子植物更加适应陆地生活,有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如:玉米、小麦、毛白杨、。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这三类植物靠孢子繁殖后代所以称为孢子植物;

  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靠种子繁殖后代,所以称为种子植物。

  2"春水绿如染"中的"绿"指藻类植物。鱼缸内壁的绿膜指藻类植物。

  3"苔痕上阶绿"和"应怜履齿印苍苔"都指苔藓植物,大树一侧树皮上的绿色植物是苔藓植物

  由带给大家的七年级生物绿色植物知识点总结就到这里了,愿大家在生物课上都能有新的突破。

  ▲常用的玻片标本:

  切片,涂片,装片

  ▲植物细胞: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叶绿体,液泡

  ▲动物细胞: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许多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比分子更小的颗粒。

  ▲有机物:分子较小,一般不含碳,如水、无机盐、氧等

  ▲无机物:分子较大,一般含碳,如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

  ▲细胞膜将细胞内部和细胞外部的环境分隔开了,细胞能够将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它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叶绿体(贮存能量)和线粒体(释放能量)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细胞核中有遗传信息的物质——DNA,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叫做DNA的有机物

  ▲DNA的分子很长,每一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这些片段叫做基因

  ▲细胞用碱性染料染色,有许多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叫做染色体

  ▲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是一定的

  ▲人的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水稻的细胞内有12对染色体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这些信息其实就是指导和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一系列指令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的产生:新产生的细胞体积都很小,通过不断的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

  ▲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有一个分成两个,接着是细胞质,最后,在原先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会形成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了两个细胞。

  ▲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加倍。

  ▲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卵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在发育过程中,这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叫做细胞的分化。

  ▲有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

  ▲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形成器官。

  ▲能够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形成系统

  ▲人体内有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绿色开花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

  ▲分生组织的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再由这些细胞分化形成其他组织。

  ▲每一种器官都是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构成,每一种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

  ▲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l常见的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有酵母菌,草履虫,衣藻,变形虫和眼虫。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l病毒分三种——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l病毒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

  l病毒给人类,饲养动物,栽培植物带来了极大危害。

  l人们用接种牛痘疫苗的办法,预防由天花病毒引起的天花

  l疫苗就是经过人工处理的减毒病毒或无毒病毒

  1.解读绿叶光下制造淀粉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可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的。

  设置对照: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光照的部位(对照组)和不照光的部位(实验组)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光照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酒精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清水漂洗,滴加碘液染色。

  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见光部分变蓝。

  结论:淀粉遇碘液变蓝,说明⑴叶片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淀粉;⑵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2.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一是用来构建植物体。二是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概述呼吸作用

  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细胞内线粒体上进行的。呼吸作用是生物共同特征。二氧化碳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呼吸作用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公式:有机物(贮能)+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生命活动的能量直接来自呼吸作用。

  应用: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如降低温度、晒干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适当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适当加大昼夜温差,降低呼吸作用,可提高作物产量。给教室、地窖山洞通风换气是利于人的呼吸。萝卜存放时间过长会空心是因为呼吸作用分解了有机物。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2

  一、种子的萌发条件:

  1、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不处于休眠期。

  二、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发芽的种子数

  1、发芽率=————————*100%

  共检测的种子数

  2、发芽率应达到90%以上,才能播种。

  三、种子萌发的过程

  种子先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胚轴伸长(发育成根茎相连的部分),胚芽发育成茎、叶。(注: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3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 (富集)课本26页。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一、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二、显微镜的使用

  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4

  一、苔藓植物

  1、常见种类:葫芦藓、地钱、泥炭藓、黑藓

  2、主要特征:大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一般具有茎和叶,但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只起固定作用)。所以苔藓植物植株矮小。

  3、意义:苔藓植物的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构成,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二、蕨类植物

  1、常见种类:真蕨、卷柏、贯众、满江红、肾蕨、中华水韭

  2、主要特征: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注意:整个地上部分都是蕨类植物的叶)。

  3、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①有些可食用(如蕨菜);

  ②有些可供药(如卷柏、贯众);

  ③有些可供观赏;

  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如满江红);

  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5

  第一章

  1、显微镜的结构及各结构功能。

  结构:目镜、物镜、镜筒、镜臂、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压片夹、反光镜、镜座。

  作用: 放大 调整物像

  2、显微镜使用过程(每个过程应注意的方法)

  ①取镜和安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把显微镜放在距离试验台边缘10cm处。

  ②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光线较强时用*面镜,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

  ③安放装片:把制作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并用压片夹压住,让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

  ④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至接*玻片标本为止,注意物镜不要碰到标本(此时一定要看着物镜)。左眼向物镜内观察,同时逆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在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3、什么是观察,观察的顺序?

  观察是我们了解、掌握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性等第一手材料的基本方法,也是探究生命问题的第一步。

  在观察方式上,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在观察方位上,一般采取先整体后局部,向宏观后微观,从外到内,从左到右等顺序

  4、量筒测量时的方法。

  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

  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

  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5、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植物标本:①采集 ②压制或浸泡 ③成品

  动物标本:①捕捉、杀死、放入三角包②插针③固定在展翅板上④保存(成品)

  6、探究实验的六个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7、探究实验的设计要求?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究的结果经过反复的实验论证,证明无误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总结:本章节主要讲述了显微镜的结构功能特点以及使用方法。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优选【十】份(扩展2)

——初一生物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初一生物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给人努力工作的动力,不如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总结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生物上学期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富集)课本26页。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一、显微镜的结构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二、显微镜的使用

  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液泡:细胞液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即: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四、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五、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六、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七、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八、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九、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1、多莉羊的例子p55,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3、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5、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6、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十、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十一、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2、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十二、新生命的开端———**卵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3、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5、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6、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7、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十三、单细胞生物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的结构见课本70页图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十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1、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2、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优选【十】份(扩展3)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不如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总结吧。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三、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富集)课本26页。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一、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二、显微镜的使用

  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P42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液泡:细胞液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即: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四、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五、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六、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七、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八、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九、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5,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3、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5、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6、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十、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十一、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2、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十二、新生命的开端---**卵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3、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5、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6、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7、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十三、单细胞生物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的结构见课本70页图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十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种类: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2、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优选【十】份(扩展4)

——高一生物知识点 (菁华6篇)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3

  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

  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Ca(98%)。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

  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二、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

  1、水:(1)含量:占细胞总重量的60%-90%,是活细胞中含量是最多的物质。

  (2)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自由水:是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的水。作用有①良好的溶剂;②参与细胞内生化反应;③物质运输;④维持细胞的形态;⑤体温调节

  (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较多)

  ?结合水:是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作用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结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

  2、无机盐

  (1)存在形式:离子

  (2)作用

  ①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成复杂的化合物。

  (如Mg2+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Fe2+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成分。

  ②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如钙离子浓度过低肌肉抽搐、过高肌肉乏力)

  一、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最后,希望精品小编整理的高一生物细胞核知识点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进步。

  第1节 细胞的增殖

  一、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

  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

  2、细胞的核质比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一)细胞周期

  (1)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两个阶段:

  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3)特点: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

  特点: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

  特点: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

  染色体特点: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 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

  特点: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

  特点: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

  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

  特点: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前期纺锤体的来源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直接产生由中心体周围产生的星射线形成。

  末期细胞质的分裂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隔开。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

  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期:膜仁重现失两体。

  三、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

  不同点:

  相同点: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

  五、有丝分裂的意义: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六、无丝分裂:

  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例:蛙的红细胞

  第二节 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过程:**卵 增殖为多细胞 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 发育为生物体

  (3)特点: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普遍性

  二、细胞全能性:

  (1)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

  例如:胡萝卜跟根组织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动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4)全能性大小:**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第三节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一、细胞的衰老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2、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1)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 。

  2)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 。

  3)细胞内的 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

  4)衰老的细胞内 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 固缩,染色加深。

  5) 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衰老的学说:(1)自由基学说(2)端粒学说

  二、细胞的凋亡

  1、概念: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3、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细胞凋亡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第4节 细胞的癌变

  1. 癌细胞:细胞由于受到 的作用,不能正常地完成细胞分化,而形成了不受 有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 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2. 癌细胞的特征:

  (1)能够无限 。

  (2)癌细胞的 发生了变化。

  (3)癌细胞的表面也发生了变化。癌细胞容易在有机体内分散转移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致癌因子的种类有三类。

  4. 细胞癌变的原因:致癌因子使细胞的原癌基因从 状态变为 状态。正常细胞转化为 。

  细胞增殖

  1.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2.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

  5.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1、培养基的种类:按物理性质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按化学成分分为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按用途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2、培养基的成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P14

  3、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4、培养基还需满足微生物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O2的要求。

  5、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

  6、常用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将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灭菌;干热灭菌:如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需保持干燥的物品。高压蒸汽灭菌:如培养基的灭菌。

  7、用固体培养基对大肠杆菌纯化培养,可分为两步:制备培养基和纯化大肠杆菌。

  8、固体培养基的制备: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板

  9、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板法。

  10、*板划线法是通过连续划线,将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表面,稀释涂布*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分别涂布到培养基表面。当它们稀释到一定程度后,微生物将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在培养基上形成单个菌落。

  11、微生物的计数方法:活菌计数法、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滤膜法。

  12、活菌计数法就是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个活菌。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板上观察的只是一个菌落。

  13、显微镜直接计数也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但它包括了死亡的微生物。

  14、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①如何证明培养基是否受到污染:实验组的培养基中接种要培养的微生物,对照组中的培养基接种等量的蒸馏水(设置空白对照)。②如何证明某选择培养基是否有选择功能:实验组中的培养基用该选择培养基,对照组中培养基用普通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如果普通培养基的菌落数明显大于选择培养基中的数目,则说明该选择培养基有选择功能。

  15、如何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培养基中以尿素为唯一氮源,加入酚红指示剂,如果PH升高,指示剂变红,可初步鉴定该菌能分解尿素。

  16、如何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

  17、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至少包括三组分: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18、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刚果红染色法,其原理是刚果红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产生了透明圈,说明纤维素被分解了,说明有纤维素分解菌)

  酶的研究与应用

  1、果胶酶作用: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提高水果的出汁率,并使果汁变得澄清。

  2、果胶酶并不特指某一种酶,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

  3、酶的活性可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反应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

  4、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

  5、加酶洗衣粉的作用原理: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污迹容易从衣物上脱落。同样道理,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也能将大分子的脂肪、淀粉和纤维素水解为小分子物质。

  6、固定化技术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一般来说,酶更适合采用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固定化,而细胞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化。因为细胞个大,而酶分子很小;个大的细胞难以被吸附或结合,而个小的酶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

  7、固定化酵母细胞时,酵母细胞的活化用蒸馏水;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时,加热要用小火,或者间断加热;要将海藻酸钠溶液冷却至室温,再加入活化的酵母细胞。CaCl2溶液有利于凝胶珠形成稳定的结构。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

|

R — C —COOH

   |

   H

  三、氨基酸结构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细胞质

  细胞质包括细胞器、细胞质基质等。细胞质基质功能: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其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例如,提供ATP、核苷酸、氨基酸等。

  化学组成:呈胶质状态,由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组成。

  细胞骨架

  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细胞器结构和功能

  1:线粒体结构特点:具有双层膜结构,外膜是*滑而连续的界膜,内膜反复延伸折入内部空间,形成嵴。线粒体具有半自主性,腔内有成环状的DNA、少量RNA和核糖体,它们都能自行分化,但是部分蛋白质还要在胞质内合成。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上含有呼吸作用有关的酶。

  功能: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动力车间”。

  2:叶绿体结构特点:具有双层膜。在叶绿体内部存在扁*袋状的膜结构,叫类囊体。类囊体通常是几十个垛叠在一起而成为基粒。类囊体膜上有光合作用的色素,叶绿体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叶绿体具有特有环状DNA、少量RNA、核糖体和进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酶,能合成出一部分自己所必需的蛋白质。

  功能:光合作用的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3:内质网结构特点: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单层膜,可分为滑面内质网和粗面内质网(附着有核糖体)。

  功能:细胞内蛋白质加工以及脂质(如性激素)合成的“车间”。

  4:高尔基体结构特点:高尔基体是由单层膜围成的扁*囊和小泡所组成,分泌旺盛的细胞,较发达。成堆的囊并不像内质网那样相互连接。

  功能: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还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5:溶酶体结构特点: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断裂产生,单层膜包裹的小泡。功能:是“消化车间”,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病菌。

  6:液泡结构特点:单层膜,含有无机盐、氨基酸、糖类以及各种色素等物质。功能: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使细胞保持坚挺。

  7:核糖体结构特点:无膜结构,主要由RNA(rRNA)和蛋白质构成,分为附着核糖体和游离核糖体。功能: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8:中心体结构特点:无膜结构,一般位于细胞核旁,由两个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这两个中心粒相互垂直排列。功能: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的糖类)

  (各种膜所含蛋白质、脂质的比例与膜的功能有关,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2.细胞膜的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以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物质能否通过细胞膜,并不是取决于分子的大小,而是根据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3种方式:①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随血液运输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②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如**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③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如高等绿色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4.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5.制备纯净的细胞膜常用的材料:应选用人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原因是:因为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制备的方法:将选取的材料放入清水中,由于细胞内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将吸水涨破,再用离心的方法获得纯净的细胞膜。

  6.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

  细胞癌变的指标之一是细胞膜成分发生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物质超过正常值

  7.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功能: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8.细胞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

  细胞质基质的成分: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和核苷酸等,还有很多酶。

  功能: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如提供ATP、核苷酸、氨基酸等。

  9.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法。

  10.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增大细胞内膜面积;在线粒体的内膜、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别是有氧呼吸第三、二阶段的场所,生物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车间”。

  11.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扁*的椭球形或球形,双层膜结构。含少量的DNA、RNA。在类囊体薄膜(基粒)上有色素和与光合作用光反应有关的酶,是光反应场所;在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暗反应有关的酶,是暗反应场所。由圆饼状的.囊状结构堆叠而成基粒,增大膜面积。

  12.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相同点:①具有双层膜结构②都含少量的DNA和RNA,具有遗传的相对独立性③都能产生ATP,都属于能量转换器。

  13.内质网:在结构上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功能:①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②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内质网是蛋白质空间结构形成的场所)

  14.核糖体:无膜结构,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是胞外蛋白(即分泌蛋白如消化酶、胰岛素、生长激素、抗体等);游离的核糖体合成的是胞内蛋白(如呼吸氧化酶、血红蛋白等)。

  15.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运输。(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细胞器,但功能不同:植物: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动物: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

  16.中心体: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如衣藻、团藻等)中。

  无膜结构,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17.液泡:单层膜,成熟的植物有中央大液泡。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

  18.溶酶体:消化车间,内含许多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病菌。

  名词:

  1、细胞的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相同细胞(细胞分化的起点)的后代,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全能性:一个细胞能够生长发育成整个生物的特性。

  3、细胞的癌变:在生物体的发育中,有些细胞受到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细胞分化,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能够连续不断的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4、细胞的衰老是细胞生理和生化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反应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

  语句:

  1、细胞的分化:a、发生时期:是一种持久性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限度。b、细胞分化的特性:稳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全能性。c、意义:经过细胞分化,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多细胞生物体是由一个**卵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发育而成,如果仅有细胞增殖,没有细胞分化,生物体是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

  2、细胞的癌变a、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b、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化学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细胞癌变的病毒叫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c、机理是癌细胞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细胞发生转化引起的。d、预防:避免接触致癌因子;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惯,从多方面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3、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a.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代谢减慢;b、有些酶活性降低(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会导致头发变白);c.色素积累(如:老年斑);d.呼吸减慢,细胞核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e.细胞膜通透功能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优选【十】份(扩展5)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锻炼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20×(1/2)2=5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

  3、内容要点:P10,共三点

  4、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生物必修一学*方法

  第一,教科书要熟烂于心。

  生物,掌握了教材就是取得了一半的成功。

  书中的图例、实验、涉及的化学式(光合与呼吸),要时常归纳、总结重点词,如“功能、“作用”、“本质是”,这些都要留心,书上的黑体字要背下来,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段”,这往往是高频考点。

  第二,要选择一到两本辅导书(多了就没工夫看了)。

  生物必修一学*技巧

  最重要的是做题与总结。

  1)把做题当成积累。

  在做题中你会逐渐摸清哪些地方经常成为考点。尤其是大题,出题套路会比较固定,答案也很固定。比如一些有“本质是”这样字眼的题一般要答与基因、DNA有关的知识点;又如,问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为什么是单向传递的、要答“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生物是很有规律的一个学科掌握这些常考一些卡点的知识点,会保证得一个中等、稳定的分数。

  2)将经典的题收入记忆中。每一道生物题其实都是老师们智慧的结晶,一些考点,单独考的时候并不难,你甚至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但出题人往往会将你在不同阶段学到的知识归纳、找出其共性进行考察,这样就考察了你对知识点掌握的准确性,以及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

  一、有关水的知识要点

  存在形式含量功能联系

  水自由水约95%

  1、良好溶剂

  2、参与多种化学反应

  3、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它们可相互转化;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减少。

  结合水约4.5%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1)做溶剂。水分子的极性强,能是溶解于其中的许多物质解离成离子,利于化学反应进行。

  (2)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水溶液的流动性大,水在生物体内还起到运输物质的作用,将吸收来的营养物质运输到各组织中区,并将组织中的废物运输到排泄器官。

  (3)调节温度。水分子之间借助氢键连接,氢键的破坏吸收能量,反之释放能量。人蒸发少量的汗就能散发大量的热。再加上水的流动性大,能随血液循环迅速分布全身,因此对于维持生物体的温度起很大作用。

  (4)调控代谢活动。生物体内含水量多少以及水的存在状态改变,都影响新陈代谢的进行。一般生物体内含水70%以上时,细胞代谢活跃;含水量降低,则代谢不活跃或进入休眠状态。

  二、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蛋白等

  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

  ③、维持酸碱*衡,调节渗透压。

  (1)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的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Mg2+是叶绿素分子必需的成分;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碳酸钙是动物和人体的骨、牙齿中的重要成分;P043-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磷脂的组成成分;

  (2)无机盐参与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哺乳动物血液中必须含有一定量的Ca2+,如果某个动物血液中钙盐的含量过低就会出现抽搐。

  (3)维持生物体内的*衡:

  ①渗透压的*衡Na+,Cl一对细胞外液渗透压起重要作用,K+则对细胞内液渗透压起决定作用。

  ②酸碱*衡(即pH*衡),pH调节着细胞的一切生命活动,它的改变影响着原生质体组成物质的所有特性以及在细胞内发生的一切反应:如人血浆中H2CO3/HCO3-,HPO42-/H2P04-等。

  ③离子*衡:动物细胞内外Na+/K+/Ca2+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细胞膜外Na+高、K+低,细胞膜内K+高、Na+低。K+、Na+这两种离子在细胞膜内外分布的浓度差,是使细胞可以保持反应性能的重要条件。

  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Ca(98%)。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

  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二、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

  1、水:(1)含量:占细胞总重量的60%-90%,是活细胞中含量是最多的物质。

  (2)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自由水:是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的水。作用有①良好的溶剂;②参与细胞内生化反应;③物质运输;④维持细胞的形态;⑤体温调节

  (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较多)

  ?结合水:是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作用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结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

  2、无机盐

  (1)存在形式:离子

  (2)作用

  ①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成复杂的化合物。

  (如Mg2+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Fe2+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成分。

  ②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如钙离子浓度过低肌肉抽搐、过高肌肉乏力)

  生物必修一学*方法

  (一)形象记忆法。

  形象信息是打开记忆大门的钥匙。所谓形象记忆法就是将需要记忆的事物,借助于直观的形象去强化记忆的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1)形象描述。是用形象化的事物来描述抽象的事物,从而加深印象方便记忆。如“光合作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记忆,我们可把绿叶比喻成制造有机物的“绿色工厂”,“厂房”是叶绿体,动力是光能,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产物是淀粉和氧气。这样的形象描述既加深学生的理解,又易于记忆。

  (2)形象比喻。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使之生动直观,而易于记忆。如“十字形花冠、蝶形花冠、头状花序”等。

  (二)自我测验记忆法。

  自我测验能及时地了解自己记忆的成绩和错误,可使正确的地方得以巩固,错误的地方易于纠正。

  (1)自我考察。如在复*各种结构图时,可遮盖住各部分名称,回忆各部分名称及功能,发现有薄弱环节,重点加强。

  (2)自问自答。自问自答就是根据自己学过的内容,自拟题目自己回答,然后核对一下是否正确。

  (3)互问互答。互问互答是自问自答的扩展,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更灵活更机动,更易于记忆。

  生物必修一学*技巧

  要准备一个错题本。时间不够,可以将改正后的答案抄在即时贴上--然后附在卷子上,可以是左上角(总之要醒目),然后定期装订一下卷子就OK了,这样不用抄题,能节省宝贵时间。

  再者,改错时写完标准答案,要是能加一两句总结或反思就更好了。不要放过任何错过的题,当时解决的越彻底越好。只有这样考试才不会犯类似错误,才更有资本冲击满分。

  1.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2.大量元素: 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B、Zn、Cu、Mo、Cl、Ni (生物体必不可少的元素,但需要量很少)

  基本元素:C (也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主要元素:C、H、O、N、P、S (6种,占生物体总量的97%以上)

  矿质元素:N、P、S、K、Ca、Mg、Fe、Mn、B、Zn、Cu、Mo、Cl、Ni (14种)

  (糖类:C、H、O; 脂肪:C、H、O; 血红蛋白:C、H、O、N、Fe ; 叶绿素:C、H、O、N、Mg;甲状腺激素:C、H、O、N、I; 核酸:C、H、O、N、P; ATP: C、H、O、N、P; 纤维素:C、H、O)

  3.自然界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占人体细胞干重最多的元素是C, 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是O。

  4.C、H、O、N四种元素含量比较: 鲜重:O C H N; 干重:C O N H

  5.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大体相同,但含量相差很大。

  6.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细胞所特有的。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种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

  7.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 斐林试剂 —→(Cu2O)砖红色沉淀 (条件是水浴加热)

  脂肪 + 苏丹Ⅲ—→橘黄色(或脂肪 + 苏丹Ⅳ—→红色) (使用50%的酒精的作用:洗去浮色)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不需加热;若反应后颜色不为紫色,而为蓝色的原因:可能是加入的CuSO4溶液过多,生成大量的Cu(OH)2遮盖所产生的紫色)

  8.斐林试剂要现配现用,必须将甲液(0.1g/ml的NaOH)和乙液(0.05g/ml的CuSO4)先等量混匀后使用;

  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应先向蛋白质中加甲液(0.1g/ml的NaOH),混匀后再加乙液(0.01g/ml的CuSO4)

  9.在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鉴定中要用显微镜的是:脂肪的鉴定;

  需要加热的是:还原糖的鉴定;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是:脂肪的鉴定。

  10.还原糖鉴定实验所选择的材料:含糖量高,白色或*于白色的植物组织。

  蛋白质鉴定实验所选择的材料:植物常用大豆种子,动物常用鸡蛋蛋白(若鸡蛋蛋白液稀释不够,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壁上)

  1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C、H、O、N; S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

  基本单位:氨基酸,约有20种;

  结构特点:①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②并且都连结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肽键:-CO-NH-

  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过程中: 脱去的水分子数 = 形成的肽键数 = 氨基酸个数n – 肽链数m

  形成的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 = 氨基酸的*均分子量 ╳ 氨基酸个数 – 失去的水分子数 ╳ 18

  (多肽的合成场所:核糖体;蛋白质空间结构形成场所:内质网)

  12.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其中必需氨基酸有8种(即不能在人体和动物体的细胞内合成,只能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有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甲硫氨酸、缬氨酸)和12种非必需氨基酸(即在人体和动物体内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合成的氨基酸)。

  13.不能通过转氨基作用合成必需氨基酸的原因:细胞中缺少合成这些必需氨基酸的中间产物。

  14.蛋白质的功能: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 ②催化作用,如酶 ③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运输氧气、载体蛋白 ④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⑤免疫作用,如抗体。

  15.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①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②数目成百上千 ③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④多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知识网络

  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膜功能: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原因:因为材料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二、与生活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三、细胞壁成分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

  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持和保护

  四、细胞膜特性:

  结构特性:流动性

  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五、细胞膜其它功能: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分泌、吸收、识别、免疫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细胞器之间分工

  (1)双层膜

  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场所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

  (2)单层膜

  内质网: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

  液泡:植物细胞特有,调节细胞内环境,维持细胞形态

  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无膜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合成肽链)(加工成蛋白质)(进一步加工)(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

  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相关概念:

  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2、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3、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4、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发现:

  1、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2、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3、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4、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质: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

  四、酶的特性:

  1、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2、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3、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的结构简式: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ATP与ADP的转化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相关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 + 6O2——>6CO2 + 6H2O +能量

  三、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2C2H5OH(酒精)+ 2CO2+少量能量

  或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四、有氧呼吸过程(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六、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2、氧气: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

  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或受抑制。

  3、水分: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将增强.但陆生植物根部如长时间受水浸没,根部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可使根部细胞坏死。

  4、CO2:环境CO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蔬菜。

  七、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1、作物栽培时,要有适当措施保证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

  2、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则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3、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呼吸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

  有机化合物:

  蛋白质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20种,在结构上都符合结构通式。氨基酸分子间以肽键的方式互相结合。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二肽,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多肽,其通常呈链状结构,称为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可能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通过盘曲﹑折叠形成复杂(特定)的空间结构。蛋白质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由于结构的多样性,蛋白质在功能上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功能主要如下:(1)结构蛋白,如肌肉、载体蛋白、血红蛋白;(2)信息传递,如胰岛素(3)免疫功能,如抗体;(4)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如胃蛋白酶(5)细胞识别,如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总而言之,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有关计算:

  ①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②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肽链数

  核酸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大类,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组成核酸的碱基有5种,五碳糖有2种,核苷酸有8种。

  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它的载体。

  核糖核酸简称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对于有细胞结构(同时含DNA和RNA)的生物,其遗传物质就是DNA;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有的遗传物质是DNA如:噬菌体等;有的遗传物质是RNA如:烟草花叶病毒、HIV等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糖类分子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糖类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几类。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其中葡萄糖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核糖和脱氧核糖一般不作为能源物质,它们是核酸的组成成分;二糖中蔗糖和麦芽糖是植物糖,乳糖、糖原是动物糖;多糖中糖原是动物糖,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糖,糖原和淀粉是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

  脂质主要是由CHO3种化学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P(如磷脂)。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除此以外,脂肪还有保温、缓冲、减压的作用;磷脂是构成包括细胞膜在内的膜物质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这些物质对于生物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分别是单糖(葡萄糖)﹑氨基酸和核苷酸,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这些生物大分子就称为单体的多聚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大全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20×(1/2)2=5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

  3、内容要点:P10,共三点

  4、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

  ⑴、概念:是指已免役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⑵、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损伤。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⑶、过敏源:是指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花粉、鱼虾、牛奶、蛋类、室内尘土、青霉素、磺胺、奎宁等。

  ⑷、过敏症状:

  皮肤过敏:红肿、寻麻疹等。

  呼吸道过敏:流涕、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等。

  消化道过敏:呕吐、腹痛、腹泻等。

  严重过敏:支气管痉挛,窒息,或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⑸、过敏反应与典型的体液免疫反应的区别:

  过敏反应(免役功能过高)体液免疫反应

  激发因素过敏源抗原

  反应时机第二次接触过敏源第一次接触抗原

  抗体分布吸附在某些细胞表面血清、组织胺、外分泌液

  反应结果细胞释放组织胺引发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

  免疫的分类:

  ⑴、非特异性免疫特点:

  ①、长期进化形成,是免疫的基础。②、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

  ③、不具专一性,不具特殊针对性。④、出现快,作用范围广,强度较弱。

  ⑵、特异性免疫特点:

  ①、以非特异性免疫为基础。②、具后天性,出生后形成。

  ③、具专一性,具特殊针对性。④、出现慢,针对性强,强度较强。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学*方法

  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是学*生物的重要目标之一,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又是学*、研究生物学的有力武器,有了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就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学到生物学知识。所以在生物学学*中,要注意树立生命物质性、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的整体性、生命活动对立统一、可持续高效发展、生物进化和生态学等观点。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学*技巧

  知识归纳将帮助我们系统的整理知识和思路,很有效的提高了复*效率,达到比较好的复*效果。我认为生物知识归纳包括基本知识的归纳、*题归纳和特殊知识点归纳。

  基本知识的归纳就是把书本上的所有知识点有条理的罗列出来,解释各个术语的含义,列出它包含的的种类或分支的方向,并清晰地标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知识归纳能帮助你准确的理解并牢固的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做这个归纳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参考一些参考书上的归纳,大家可以以之为基本框架,再把更具体的东西,尤其是书上的例子补充进去。

  做这种归纳的最重要意义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意义是帮助你读透课本。这种基本知识归纳只不过是把书上的要点和例子抄在一起,但这个过程你要翻书,几本书一起翻,就可以对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表述做比较,这可以帮助你更透彻的了解这个知识点;而想做一个比较完整、美观的知识归纳,就必须知道什么知识点放什么位置,这就要弄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又帮助你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点,理清思路。最后再抄写一次,印象就很深刻了。所以做知识归纳最大的用处是在做的过程中帮助你熟悉课本、掌握知识点,其次才是做好了以后看。

  *题归纳就是把做过的错题、好题、经典的题目归在一起,然后写出每道题目的关键,如某个知识点或某种方法或技巧。如果是错题则写出出错的原因,尤其是要写明是哪个知识点的缺漏造成的。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可以把题目抄在本子上,但如果觉得自己没那么多时间,可以在那道题目旁边做个记号,并写上我刚刚提到的“题目的关键”。考试前认真查看就可以了。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①是具有半透膜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衡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衡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质层位置 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 变小 脱离细胞壁 基本不变

  清水 逐渐恢复原来大小 恢复原位 基本不变

  1、 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

  (1)具有大液泡

  (2)具有细胞壁

  (3)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1、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帐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

  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2、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二、比较几组概念

  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

  (如:O2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

  渗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

  (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

  (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

  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

  (如:细胞膜等各种生物膜)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探索历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糖蛋白(糖被)

  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

  作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方向 载体 能量 举例

  自由扩散 高→低 不需要 不需要 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等

  协助扩散 高→低 需要 不需要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高 需要 需要 氨基酸、K+、Na+、Ca+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酶的发现:发现过程,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探究思想,发现的意义

  3、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4、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5、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

  1、 底物浓度

  2、 酶浓度

  3、 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4、 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三、实验

  1、 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过程见课本P79)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二、结构简式:A-P~P~P A代表腺苷 P代表磷酸基团 ~代表高能磷酸键

  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ADP + Pi+ 能量 ATP

  ATP ADP + Pi+ 能量

  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

  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第三节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

  总反应式:C6H12O6 +6O2 6CO2 +6H2O +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 C6H12O6 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 2丙酮酸+6H2O 6CO2+大量[H] +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 24[H]+6O2 12H2O+大量能量

  3、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6H12O6 2C2H5OH+2CO2+少量能量

  发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

  产生乳酸:C6H12O6 2乳酸+少量能量

  发生生物:动物,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玉米胚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注意:无机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

  讨论:

  1 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

  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

  2 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 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

  叶绿素b (黄绿色)

  绿叶中的色素 胡萝卜素 (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 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2 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2)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管口?

  因为层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

  (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

  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

  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光合作用的过程: (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

  总反应式:CO2+H2O (CH2O)+O2 ,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场所:类囊体薄膜上

  反应式:

  水的光解:H2O 1/2O2+2[H]

  ATP形成:ADP+Pi+光能 ATP

  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CO2的固定:CO2+C5 2C3

  C3的还原:2C3+[H]+ATP (CH2O)+C5+ADP+Pi

  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光的波长

  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

  ②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光照时间

  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

  温度低,光和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和速率降低。

  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

  (3)CO2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六、化能合成作用

  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

  如:硝化细菌,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将土壤中的NH3氧化成HNO2,进而将HNO2氧化成HNO3。

  硝化细菌能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来的化学能,将CO2和水合成为糖类,这些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举例: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

  自养型生物: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性细菌

  异养型生物:动物、人、大多数细菌、真菌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①是具有半透膜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衡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衡、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质层位置、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变小、脱离细胞壁、基本不变

  清水、逐渐恢复原来大小、恢复原位、基本不变

  1、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

  (1)具有大液泡

  (2)具有细胞壁

  (3)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1、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帐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

  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2、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二、比较几组概念

  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如:O2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

  渗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

  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

  (如:细胞膜等各种生物膜)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探索历程(略,见P65—67)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糖蛋白(糖被)

  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

  作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方向、载体、能量、举例

  自由扩散、高→低、不需要、不需要、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等

  协助扩散、高→低、需要、不需要、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低→高、需要、需要、氨基酸、K+、Na+、Ca+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学*方法

  最重要的是做题与总结。

  1)把做题当成积累。

  在做题中你会逐渐摸清哪些地方经常成为考点。尤其是大题,出题套路会比较固定,答案也很固定。比如一些有“本质是”这样字眼的题一般要答与基因、DNA有关的知识点;又如,问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为什么是单向传递的、要答“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生物是很有规律的一个学科掌握这些常考一些卡点的知识点,会保证得一个中等、稳定的分数。

  2)将经典的题收入记忆中。每一道生物题其实都是老师们智慧的结晶,一些考点,单独考的时候并不难,你甚至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但出题人往往会将你在不同阶段学到的知识归纳、找出其共性进行考察,这样就考察了你对知识点掌握的准确性,以及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这种题一般为选择题。例如:问:下列哪细胞器可以产生水?然后给你列出了如下细胞器: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溶酶体、液泡等等,A、B、C、D四个选项分别包含了上述细胞器中的几种,你就要动用之前学过的所有关于细胞器内的反应的知识点:在学蛋白质时,学了脱水缩合可以产生水,场所:核糖体。在学细胞呼吸时,学了有氧呼吸第三步时会产生水,场所:线粒体内膜,所以答案为:线粒体、核糖体。通过这道题,你可以归纳出: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这,就转化成你自己的积累了。这样一来,做题不仅检验了你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还替你归纳、总结了知识点,丰富了你的知识储备所以,对经典的题适当加以记忆,会让你的知识网交织的更紧密,不失为冲击高分的良策。

  3)选择兼顾速度与准度。在*时的练*中,一套题往往会包含30—40道选择题,每道题大约分值在1—2分,但可别小瞧了选择题,正式的高考中一个选择要占6分,相比较而言,大题的一个空也就1—2分所以说,选择好坏对试卷的分数起着很大的决定性。在*时的训练中有些同学往往做到一半就失去了耐心,继续答时准确率就大大下降。对于这种情况,不妨尝试此法:按从前往后的答题顺序,先把考察概念,定义,识图(甚至看一遍题就能给出答案的)的简单题先答上,然后回头攻克涉及分析较繁琐,计算量较大的繁琐题目或难题。这样自信心有了,也能避免被难题卡住,造成简单题没时间考虑的情况。此外,记录自己每次在选择题上花费的时间也是很重要的,争取每次都能在速度与准确性上有所突破。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学*技巧

  1、生物是一个偏文的学科,因此有些知识点一定要记扎实,“当背则背”,没有商量的余地。它不像数学、物理,掌握一个公式、定理,就能在做题是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生物往往会要求你一字

  不差的答出某概念,比如,问:能释放抗体的细胞是什么?答案应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亦可),但不可以答“B细胞”,又如,问:少量生长素可促进生长,过量生长素会抑制生长,这种现象说明?应答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答“双重性”就一分也没有唉。因为严密是生物科的特点,一个概念,差之毫厘的结果———往往是谬以千里。这又恰恰体现了理科科目的严谨。

  2、要准备一个错题本。时间不够,可以将改正后的答案抄在即时贴上——然后附在卷子上,可以是左上角(总之要醒目),然后定期装订一下卷子就OK了,这样不用抄题,能节省宝贵时间。

  再者,改错时写完标准答案,要是能加一两句总结或反思就更好了。不要放过任何错过的题,当时解决的越彻底越好。只有这样考试才不会犯类似错误,才更有资本冲击满分。

  从生物圈到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

  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Ca(98%)。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

  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二、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

  1、水:(1)含量:占细胞总重量的60%—90%,是活细胞中含量是最多的物质。

  (2)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自由水:是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的水。作用有①良好的溶剂;②参与细胞内生化反应;③物质运输;④维持细胞的形态;⑤体温调节

  (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较多)

  结合水:是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作用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结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

  2、无机盐

  (1)存在形式:离子

  (2)作用

  ①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成复杂的化合物。

  (如Mg2+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Fe2+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成分。

  ②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如钙离子浓度过低肌肉抽搐、过高肌肉乏力)

  高中生物学*方法

  1、构建知识网络。我们在学*生物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抓住生命基本特征这根主线,理清每个章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把所学内容有机地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日常生活相结合,此外,还要密切关注生物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

  (1)把握知识的纵向衔接,使知识连成一片。生物知识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第二章生命的基础中,了解生命的物质基础为掌握生命的结构基础作了铺垫,而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结构基础又给理解细胞的分裂打下了伏笔;又如遗传和变异这一章,不知道分离规律的实质根本无法继续学*自由组合规律。

  (2)关注知识的横向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立体化。生物学科中的章节之间既有递进关系也有并列关系,内容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生命的基本特征这根主线,丰富知识的内涵,扩大知识的外延,把生物知识汇成一张完整的网络。

  2、完善理论体系。生物学的理论是大量的,它们贯穿在各个章节之中,如细胞学说、自然选择学说、基因理论等,因此,在学*生物学时,除了专用名词概念以外,一些基本理论也是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内容。

  (1)用科学的理论来解释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为什么人会有“白化病”?为什么要禁止*亲结婚?为什么说人不是上帝或神创造的,而是从古类人猿进化来的?为什么人类要保护鸟类?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都应当运用正确的理论去合理解释,从而使人们能够自觉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注意理论与生物基本概念的联系。理论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对诸多概念的正确理解上。例如了解内环境自稳态理论的前提是弄懂pH值、体温、血压、血糖、渗透压、氧分压、电解质浓度等;同样,生态*衡理论的运用也离不开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食物链、营养级等概念的掌握。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优选【十】份(扩展6)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菁选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5篇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让我们一起来学*写总结吧。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①是具有半透膜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衡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衡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质层位置 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 变小 脱离细胞壁 基本不变

  清水 逐渐恢复原来大小 恢复原位 基本不变

  1、 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

  (1)具有大液泡

  (2)具有细胞壁

  (3)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1、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帐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

  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2、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二、比较几组概念

  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

  (如:O2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

  渗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

  (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

  (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

  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

  (如:细胞膜等各种生物膜)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探索历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糖蛋白(糖被)

  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

  作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方向 载体 能量 举例

  自由扩散 高→低 不需要 不需要 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等

  协助扩散 高→低 需要 不需要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高 需要 需要 氨基酸、K+、Na+、Ca+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酶的发现:发现过程,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探究思想,发现的意义

  3、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4、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5、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

  1、 底物浓度

  2、 酶浓度

  3、 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4、 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三、实验

  1、 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过程见课本P79)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二、结构简式:A-P~P~P A代表腺苷 P代表磷酸基团 ~代表高能磷酸键

  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ADP + Pi+ 能量 ATP

  ATP ADP + Pi+ 能量

  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

  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第三节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

  总反应式:C6H12O6 +6O2 6CO2 +6H2O +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 C6H12O6 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 2丙酮酸+6H2O 6CO2+大量[H] +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 24[H]+6O2 12H2O+大量能量

  3、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6H12O6 2C2H5OH+2CO2+少量能量

  发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

  产生乳酸:C6H12O6 2乳酸+少量能量

  发生生物:动物,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玉米胚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注意:无机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

  讨论:

  1 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

  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

  2 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 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

  叶绿素b (黄绿色)

  绿叶中的色素 胡萝卜素 (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 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2 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