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菁华5篇)

首页 / 知识 / | 2022-10-03 00:00:00 地理,初一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1

  第一节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

  (4)亚洲面积最大的*原:西西伯利亚*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原:亚马孙*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第二节人文环境

  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2003年)。分别是*、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尼日利亚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2

  第一节美国

  1、美国位于西半球,美国本土有48个洲,位于北温带;两个海外洲,一个是位于寒带的阿拉斯加洲,一个是位于热带的夏威夷洲。美国东临大西洋,西临太*洋,南临墨西哥湾,北部与加拿大接壤,南部与墨西哥接壤。

  2、美国人口超过3亿。是一个移民国家,有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华人华侨集中在旧金山、纽约、洛衫矶等城市。美国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3、美国地形呈纵列分布,西部为多条*行山脉组成的科迪勒拉山系,绵延于南北美洲西部,为世界上最大的山系。中部*原广阔,面积占全国总面积一半以上,耕地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东部为阿拉巴契亚山脉。全国最大的河流是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五大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苏必利尔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各湖有水道相通,并通过圣劳伦斯河流入大西洋。

  5、美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效率高,产量大。阅读材料p83,读图9.9p85,了解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6、美国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主要工业区有东北部工业区、西部工业区、南部工业区。美国是世界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位于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东南端的硅谷,是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读图9.12p86,了解美国的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的分布。

  7、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也是世界上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第二节巴西

  1、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读图9.18p90,了解巴西的经纬度位置、地形、河流。世界最大的河流是亚马孙河,最大的*原是亚马孙*原,面积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世界上占有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巴西。

  3、巴西的铁矿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主要分布于东南部,伊塔比拉露天铁矿石巴西最大的铁矿山;伊泰普水电站位于巴拉那河上,由巴西和巴拉圭合建,是仅次于长江三峡的规模第二大的水电站。

  5、农业是巴西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柑橘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全世界都希望巴西保护的是亚马孙热带雨林。6、巴西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首都是巴西利亚,圣保罗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业中心,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巴西把首都从沿海的里约热内卢迁至中部高原的巴西利亚,既有加强对内地的开发和管理的考虑,也有缩小城市规模,避免出现城市环境问题的考虑。

  图10.1、10.2p100、101南极地区北极地区

  纬度位置南极圈(南纬66.5°)以南北极圈(北纬66.5°)以北

  海陆位置中间是南极大陆,周围是印度洋、太*洋、大西洋中间是北冰洋,周围是亚洲、欧洲、北美洲特征是地球最冷的地区,降水很少,风力很大,素有“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风库”之称,冰山是南极大陆附*海面显著的自然景观。比南极温暖湿润,但大部分地区也是终年冰封。降水量普遍高于南极,风力远不及南极。

  自然资源丰富的矿产,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沿岸无数的海洋生物,原始的自然环境是最为广阔的天然实验室。石油、天然气、煤、铁,也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重要地位。

  科考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18个国家140个)

  世界之最

  最大岛屿-格陵兰岛最大半岛-***半岛最大*原-亚马孙*原最高高原-青藏高原最大高原-巴西高原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最长山系-科迪勒拉山系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多瑙河(9个国家)最大淡水湖-苏必利尔湖最大咸水湖-里海最深的湖-贝加尔湖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3

  第一节日本

  1、日本是一个太*洋西北部的岛国,自北向南依次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最大的是本州岛。东临太*洋,西临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最著名的火山是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为主,最大的*原是关东*原。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图7.2p18,活动p19)

  3、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日本最大的港口城市是横滨。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二战以后,经济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国内供给不足,对外依赖很强。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工业主要分布在太*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

  第二节东南亚

  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图7.17-18p26-27)

  2、东南亚最大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唯一的内陆国是老挝。

  3、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图7.22p29活动p30)

  3、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城市附*大河所在国家

  河内红河(上游为元江)越南

  金边湄公河(上游为澜沧江)柬埔寨

  万象同上老挝

  曼谷湄南河泰国

  仰光伊洛瓦底江(上游为怒江)缅甸

  第三节印度

  1、印度地形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最大河流是恒河,主要城市: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班加罗尔。

  2、印度大部分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终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雨季(6-9月)盛行西南季风,旱季(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活动p37)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

  经济作物有棉花、黄麻和甘蔗。印度的黄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加尔各答是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钢铁工业中心;孟买是棉纺织工业中心;班加罗尔是印度的“硅谷”。

  第四节俄罗斯

  1、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位于亚欧大陆北部,地跨亚、欧两大洲,领土大部分处于北温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特征是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2、大部分地区地形比较*坦,地形以*原和高原为主,以山脉河流为界自西向东分别是东欧*原(乌拉尔山、乌拉尔河)西西伯利亚*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

  3、俄罗斯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能够自给的大国之一。石油、天然气、煤、铁资源居世界前列,最大的煤矿是库兹巴斯煤矿,著名的油田有第二巴库油田和秋明油田,最大的铁矿是库尔斯克铁矿。俄罗斯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位于圣彼得堡附*,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位于莫斯科附*。

  4、俄罗斯交通部门齐全,但交通运输线在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的分布不*衡。

  (1)以铁路运输和管道运输为主,欧洲部分铁路密集,形成以莫斯科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亚洲部分铁路稀疏,有一条横贯亚欧大陆的铁路是西伯利亚大铁路,被称为亚欧大陆桥。(第二条亚欧大陆桥起始点为*连云港,终点为荷兰鹿特丹)

  (2)伏尔加河是俄罗斯的母亲河,是欧洲第一长河,流量丰富,水流*稳,航运价值高,通过运河,伏尔加河可以五海通航(波罗的海、白海、里海、亚速海、黑海)。

  5、莫斯科是俄罗斯首都,俄罗斯最大的城市,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第二大城市是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是太*洋沿岸的港口城市;摩尔曼斯克是北冰洋沿岸的终年不冻港。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4

  第一节中东

  1、中东位于亚洲西南部、非洲东北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是东西方交通要道,三洲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海)之地,对照中东地形图8.3,了解中东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

  2、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藏量最大、生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所产石油绝大部分通过海洋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主要产油国包括沙特、科威特、阿联酋、伊拉克等。

  第二节欧洲西部

  1、欧洲西部地区人口稠密,国家众多,是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区。本区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叫做欧盟,目前有27个成员国,统一货币叫欧元。欧盟加强了欧洲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并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发达的畜牧业:本区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大西洋东岸,北冰洋南岸,地中海北岸),常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形以*原为主,地势*坦,多汁牧草,草场广布,本区的人们把牧草称为“绿色金子”。荷兰、丹麦是著名的乳畜大国。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本区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以南。有6亿多人,90%以上是黑种人,所以本区被称为“黑非洲”。

  2、赤道和南北回归线都穿过本区,非洲是世界上跨热带面积最大的洲。读图6.12p9,本区气候分布的特点: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中心,南北热带草原分布,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特点:终年高温,明显分为干湿两季。热带草原地区常常受到旱灾影响。

  3、读图8.26p67,区域经纬度位置,主要国家、河流、地形分布等。本区地形以高原为主,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有被称为地球伤痕的东非大裂谷,有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有非洲最高山乞力马扎罗山。

  4、由于殖民主义长期占领和掠夺,使本区有许多国家成为单一商品经济,即出口矿产、木材、畜产和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初级产品,进口机械、汽车等工业制成品。这种过分依赖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的模式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因此要努力发展民族工业,发展多样化的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水产业等其他产业。

  5、非洲是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大洲。这里农牧业生产落后,农产品产量很低,加之人口增长快,因此粮食供应不足是本区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

  第四节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南回归线横穿澳大利亚中部,澳大利亚主要位于五带中的热带和南温带。最大的河流是墨累河。

  澳大利亚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牧业,形成四个不同的农牧业区,读图8.37p74。澳大利亚又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密度小,农场规模很大,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农牧产品大部分供出口,除羊毛外,澳大利亚还是世界上重要的牛肉和小麦的出口国。

  澳大利亚服务业已大大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澳大利亚的主导产业。

  悉尼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墨尔本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独占大陆的国家,三个美名传天下。特有动物大袋鼠,鸭嘴鸸鹋和考拉。

  气候环状多样化,咱是冬来它是夏。地广人稀好牧羊。煤铁资源储量大。

  人口集中东南部,暖湿气侯好安家。港口悉尼墨尔本,首都却在堪培拉。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5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1、天气

  (1)概念: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

  (2)特点:a同一地方短时间内地大气状况,时刻发生变化

  b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气候

  (1)概念: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均状况。

  (2)特点:长时间内的大气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菁华5篇)(扩展1)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3篇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1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2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3

  1、目前,世界上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六个大洲。其中30多个地区,是一些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如北美洲的格陵兰地区为欧洲国家丹麦的属地。

  2、面积最大的是俄罗斯,有1707万*方千米;加拿大第二,*第三,约有960万*方千米。从人口看*第一,印度第二,他们都是亚洲国家。

  3、找出地跨两洲的国家,埃及(亚非)、土耳其(欧亚)、俄罗斯(欧亚)。记住国界和领土的含义。

  4、依据经济发展水*的差异,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家。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和大洋洲,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亚洲的日本等;发展*家有150多个,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是发展*家。发达国家和发展*家的差异。

  5、和*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共处,*等互利。

  6、联合国: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1945年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基本宗旨为“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有六个主要机构:*、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秘书处和*。安理会是维护世界和*与安全的主要机构,由中、美、俄、英、法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世界其他重要的国际组织见92页阅读材料。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菁华5篇)(扩展2)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范文五份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1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它的*均直径为6371米。

  2、纬线与纬度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赤道是最长和纬线,长约4万千米。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惯上用"S"表示。

  3、经线和经度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本初子午线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惯上用“W”为代号。国际上*惯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0的夹角。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6、五带的划分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7、地图三要素比例尺、图例与注记。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8、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10、世界海陆的分布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大陆和它附*的岛屿合起来叫做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欧洲、北美洲。大部分人们**惯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11、陆地地形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由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是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坦或起伏较小,常用“一望无际”来形容*原的坦荡。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原。欧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较简单,分别以*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2

  第一节日本

  1、日本是一个太*洋西北部的岛国,自北向南依次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最大的是本州岛。东临太*洋,西临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最著名的火山是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为主,最大的*原是关东*原。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图7.2p18,活动p19)

  3、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日本最大的港口城市是横滨。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二战以后,经济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国内供给不足,对外依赖很强。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工业主要分布在太*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

  第二节东南亚

  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图7.17-18p26-27)

  2、东南亚最大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唯一的内陆国是老挝。

  3、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图7.22p29活动p30)

  3、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城市附*大河所在国家

  河内红河(上游为元江)越南

  金边湄公河(上游为澜沧江)柬埔寨

  万象同上老挝

  曼谷湄南河泰国

  仰光伊洛瓦底江(上游为怒江)缅甸

  第三节印度

  1、印度地形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最大河流是恒河,主要城市: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班加罗尔。

  2、印度大部分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终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雨季(6-9月)盛行西南季风,旱季(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活动p37)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

  经济作物有棉花、黄麻和甘蔗。印度的黄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加尔各答是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钢铁工业中心;孟买是棉纺织工业中心;班加罗尔是印度的“硅谷”。

  第四节俄罗斯

  1、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位于亚欧大陆北部,地跨亚、欧两大洲,领土大部分处于北温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特征是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2、大部分地区地形比较*坦,地形以*原和高原为主,以山脉河流为界自西向东分别是东欧*原(乌拉尔山、乌拉尔河)西西伯利亚*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

  3、俄罗斯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能够自给的大国之一。石油、天然气、煤、铁资源居世界前列,最大的煤矿是库兹巴斯煤矿,著名的油田有第二巴库油田和秋明油田,最大的铁矿是库尔斯克铁矿。俄罗斯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位于圣彼得堡附*,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位于莫斯科附*。

  4、俄罗斯交通部门齐全,但交通运输线在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的分布不*衡。

  (1)以铁路运输和管道运输为主,欧洲部分铁路密集,形成以莫斯科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亚洲部分铁路稀疏,有一条横贯亚欧大陆的铁路是西伯利亚大铁路,被称为亚欧大陆桥。(第二条亚欧大陆桥起始点为中国连云港,终点为荷兰鹿特丹)

  (2)伏尔加河是俄罗斯的母亲河,是欧洲第一长河,流量丰富,水流*稳,航运价值高,通过运河,伏尔加河可以五海通航(波罗的海、白海、里海、亚速海、黑海)。

  5、莫斯科是俄罗斯首都,俄罗斯最大的城市,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第二大城市是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是太*洋沿岸的港口城市;摩尔曼斯克是北冰洋沿岸的终年不冻港。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3

  【降水与生活】

  1. 降水是人们熟知的大气现象,学生也都已有认识。因此,教学时可请学生发言,补充降水的形式(雨、雪、雹等),而对于降水的成因和条件不必多讲,对于降水的概念也不需要作严谨的解释。

  2. 降雨等级的教学,不必讲解严格的划分标准,而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描述各等级降雨的情况及人们的感受。同学们描述的即使不太准确,也不必细究,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是根据经验判断降雨等级。

  3. 人们讲到某地的降水量,和气温一样,一般都指观测的数据。因此,与“气温的观测”相对应,教材也安排了阅读材料“降水量的观测”。由此,学生能加深对降水量的理解。

  4. 活动第1题,教学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让学生阅读第一项教材给出的影响案例,以此做参照,思考降水从哪些方面影响人类的活动。

  (2)把学生分成三组,每组讨论剩余三项中的一项,并形成共同意见。

  (3)各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宣读本组的结论。

  教学时需要注意,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很不错。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着这一原则,对于活动第2题,学生在相互讨论中,要能认识到:降水适时、适量,对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

  【降水的变化】

  1. 降水的季节变化可从降水柱状图上作直观判读。主要应抓住两点,其一是全年各季节降水分配是否均匀;其二是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

  2. 阅读活动中的图3.20,在完成教材要求后,还应提醒学生将图3.20与图3.19A、B相比较,认识到不同地区降水季节变化的不同。此外,还可补充几例让学生判读。该活动的答案:10、11两个月份降水多,5、6、7三个月份降水少;或10~3月降水较多,4~9月降水较少;或该地降水夏半年少,冬半年多。

  3. 绘制降水柱状图活动的教学,可参照上一节绘制气温曲线图中的教学建议。

  【降水的分布】

  1. 降水空间分布的规律不如气温的明显,但因主要影响因素与气温的一样(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所以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上,仍然能看出明显的规律。这些规律教材通过活动设问引出。这些问题可引导学生逐一读图回答。

  (1)赤道附*降水多,年降水量多在2 000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即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降水量最贫乏的地区即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4

  第一节中东

  1、中东位于亚洲西南部、非洲东北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是东西方交通要道,三洲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海)之地,对照中东地形图8.3,了解中东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

  2、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藏量最大、生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所产石油绝大部分通过海洋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主要产油国包括沙特、科威特、阿联酋、伊拉克等。

  第二节欧洲西部

  1、欧洲西部地区人口稠密,国家众多,是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区。本区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叫做欧盟,目前有27个成员国,统一货币叫欧元。欧盟加强了欧洲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并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发达的畜牧业:本区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大西洋东岸,北冰洋南岸,地中海北岸),常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形以*原为主,地势*坦,多汁牧草,草场广布,本区的人们把牧草称为“绿色金子”。荷兰、丹麦是著名的乳畜大国。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本区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以南。有6亿多人,90%以上是黑种人,所以本区被称为“黑非洲”。

  2、赤道和南北回归线都穿过本区,非洲是世界上跨热带面积最大的洲。读图6.12p9,本区气候分布的特点: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中心,南北热带草原分布,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特点:终年高温,明显分为干湿两季。热带草原地区常常受到旱灾影响。

  3、读图8.26p67,区域经纬度位置,主要国家、河流、地形分布等。本区地形以高原为主,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有被称为地球伤痕的东非大裂谷,有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有非洲最高山乞力马扎罗山。

  4、由于殖民主义长期占领和掠夺,使本区有许多国家成为单一商品经济,即出口矿产、木材、畜产和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初级产品,进口机械、汽车等工业制成品。这种过分依赖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的模式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因此要努力发展民族工业,发展多样化的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水产业等其他产业。

  5、非洲是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大洲。这里农牧业生产落后,农产品产量很低,加之人口增长快,因此粮食供应不足是本区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

  第四节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南回归线横穿澳大利亚中部,澳大利亚主要位于五带中的热带和南温带。最大的河流是墨累河。

  澳大利亚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牧业,形成四个不同的农牧业区,读图8.37p74。澳大利亚又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密度小,农场规模很大,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农牧产品大部分供出口,除羊毛外,澳大利亚还是世界上重要的牛肉和小麦的出口国。

  澳大利亚服务业已大大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澳大利亚的主导产业。

  悉尼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墨尔本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独占大陆的国家,三个美名传天下。特有动物大袋鼠,鸭嘴鸸鹋和考拉。

  气候环状多样化,咱是冬来它是夏。地广人稀好牧羊。煤铁资源储量大。

  人口集中东南部,暖湿气侯好安家。港口悉尼墨尔本,首都却在堪培拉。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5

  海上龙卷风产生条件

  A、是空气必须具有高温、高湿。温度高低反映其热能的大小,空气湿度大,一旦发生凝结现象,大量的潜热就释放出来,变成动能、位能。

  B、要有旺盛的积雨云。积雨云是强对流的产物,在强对流运动中易形成涡环。

  C、是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间的切变要大,也就是说两者气流方向相反,各自的速度要大,才能形成强切变。

  总结:海龙卷的移动路径一般为直线,移动速度*均每小时50千米左右。

  世界人口的增长:

  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特别各洲是不同的,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欧洲为2%;亚洲为15%;

  北美洲为10%;南美洲为17%;大洋洲为14%;非洲为27%。

  铁煤石油的分布:

  世界上铁、煤、石油的分布情况如下:

  (1)世界上的铁矿主要分布在俄罗斯、马西、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和美国。

  这七个国家的铁的储量约占世界的90%。

  (2)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在世界各国中,煤储量居世界前列的有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

  (3)世界上石油资源的分布很集中,中东地区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一半还多。主要输往日本、欧洲和北美洲等地。

  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森林有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含蓄水源、增加空气湿度、防风护田、保持水土等作用。所以,人们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总调节室”。世界有森林面积40 亿公顷,主要在以针叶林和阔叶林为主。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存在形式。

  陆地水又有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泽水、河水和生物水等多种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水总量很多,但是 96%以上的是海洋水。在淡水资源中,冰川中储存的水量最多,现在人们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湖泊水(淡水湖的水)和部分地下水。保护水资源,主要途径有:节约和合理用水,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淡化海水,扩大淡水来源。

  土地资源

  土地的利用类型:

  土地的利用类型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类型。

  土地资源的分布:

  温带湿润的*原地的地势*坦,气候温暖,适宜发展农业,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区。

  气候冷湿的亚寒带地区和炎热多雨的热带地区,保留了大片的针叶林和雨林。热带和温带半干旱地区草地面积广阔,是世界畜牧业的主要分布区。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菁华5篇)(扩展3)

——初一地理上册教案3篇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

  图2:“盖天说”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

  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坦。比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

  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都有哪些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讲述并引导:最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上来为我们讲述。

  (学生回答)

  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刚才,我们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盖天说”,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学生回答)

  总结:我们要学*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6页图c,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展示挂图:课本图p5C图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述: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均半径是6371千米。

  板书: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

  *均半径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5.1亿*方千米

  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回答)

  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

  (学生回答)

  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总结:今天,我们学*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布置作业: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课余比比看谁做的。

  板书设计:

  复*目标:

  1、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2、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复*重点:

  1、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2、 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复*难点:

  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复*时间:一

  课时

  复*过程:

  1.海陆分布

  (1)海陆分布概况

  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陆地组成,海洋面积大,占71%;陆地面积小,占29%。概括地讲,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半球的海陆分布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在判断南北半球时,极点周围是陆地的是南半球,极点周围是海洋的是北半球。

  (3)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人类对地球海陆面貌的认识,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早期人类所认识的世界,仅仅是陆地上人类足迹和视野所及的非常狭小的天地。那时居住在大陆*的人们没有交往,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在古希腊的世界地图上,古希腊是世界的中心,而我们的祖先把自己的疆土称“*”。

  2.七大洲

  (1)七大洲的分布:读图复*(2)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①亚欧两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②亚非两洲:苏伊士运河

  ③欧非两洲:直布罗陀海峡

  ④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

  ⑤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⑥南极洲与南美洲:德雷克海峡

  3.四大洋

  (1)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四大洋中跨四个半球的大洋是太*洋、大西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

  (2)四大洋的面积比较:4.海陆变迁的实例告诉我们:海陆的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

  ①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过去的海洋变成现在的陆地

  ②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有古河流及水井遗迹----→过去的陆地变成现在的海洋

  5.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1)1912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2)“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6.板块运动

  (1)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读图复*

  (2)证据:①地中海在不断缩小——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继续碰撞。

  ②喜马拉雅山在不断增高——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继续碰撞。

  复*小结:

  1.运用归纳法,理清主要知识点:

  (1)海陆分布

  七分海洋:海洋主要集中于南半球、西半球;面积最大的大洋为太*洋,最小的为北冰洋(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三分陆地: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东半球;面积最大的陆地为亚洲大陆,最小的为澳大利亚大陆。

  复*目标:

  1、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2、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复*重点:

  1、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2、 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复*难点: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菁华5篇)(扩展4)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9篇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的地表趋向*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自然带。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原上。*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在现实学*生活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要点。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精选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补给时间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夏秋季节水量变化大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西北地区

  湖泊水全年有调节性,水量稳定东部

  地下水全年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1、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点

  中心商务区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一般位于市中心:

  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

  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

  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商业区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

  ①市中心

  ②CB外侧

  ③街道两侧

  ①交通便捷,多层大厦

  ②人口密度、流量大

  ③人口昼夜差异大

  ④土地利用最集约

  工业区同类工厂:

  ①城市边缘

  ②交通干线两侧

  ①厂房巨大,烟囱高耸

  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

  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

  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

  ①环境不好

  ②商品房,环境好

  行政中心区行政机构:

  ①单独区域

  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人口昼夜差异大

  文化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

  郊区卫星城、农业区、住宅城市外围为城市服务:

  ①占有空间的是住宅区

  ②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③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

  ④住宅区分类:高级住宅区:面积大,独立庭院,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面积小,拥挤,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

  2、形成原因

  (1)历史因素,功能延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

  功能改变: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

  (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远*,通达性高低。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

  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

  宗教信仰:济南*小区

  (4)行政因素: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

  3、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理论:

  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

  ②嵌套包围

  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

  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

  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

  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

  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但不能说: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

  生物

  (1)生物的分布和环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

  热量: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

  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

  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

  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

  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

  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

  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岩石风化过程低等植物着生过程高等植物着生过程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均1o/日*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面和黄道*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1、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

  2、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分,

  3、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7、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8、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9、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10、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菁华5篇)(扩展5)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精选10篇)

  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衡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a)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分为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b)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c)意义:维持全球水*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衡,塑造地表形态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b)按成因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按性质分:寒流,暖流c)洋流的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有降温减湿作用。b)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c)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还会携带冰山。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罗斯,中国第六。我国不均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3)合理利用水资源,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污染和过度利用等加剧水资源短缺。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城市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点

  中心商务区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一般位于市中心:

  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

  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

  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商业区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

  ①市中心

  ②CB外侧

  ③街道两侧

  ①交通便捷,多层大厦

  ②人口密度、流量大

  ③人口昼夜差异大

  ④土地利用最集约

  工业区同类工厂:

  ①城市边缘

  ②交通干线两侧

  ①厂房巨大,烟囱高耸

  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

  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

  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

  ①环境不好

  ②商品房,环境好

  行政中心区行政机构:

  ①单独区域

  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人口昼夜差异大

  文化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

  郊区卫星城、农业区、住宅城市外围为城市服务:

  ①占有空间的是住宅区

  ②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③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

  ④住宅区分类:高级住宅区:面积大,独立庭院,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面积。

  小,拥挤,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

  2、形成原因

  (1)历史因素,功能延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

  功能改变: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

  (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远*,通达性高低。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

  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

  宗教信仰:济南**小区

  (4)行政因素: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

  3、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理论:

  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

  ②嵌套包围

  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

  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

  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

  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

  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但不能说: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

  1、判断依据: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年雨型(>20xx)

  2、位置:

  纬度位置:大致在南北纬10度之间

  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的亚马孙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群岛等。

  3、气候特点(特征):常年高温多雨。

  4、气候形成原因:终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雨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雨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猩猩、河马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

  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新加坡的首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旅游城市万隆、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尼日利亚的首都都拉各斯,民主刚果首都金沙萨、古巴首都哈瓦那,巴拿马的首都巴拿马,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秘鲁城市伊基托斯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随时播种随时收获,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高一下地理知识点:热带草原气候

  1、判断依据: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夏雨型(750—1000)

  2、位置:

  纬度位置:南北纬10度至南北纬23.5之间

  海陆位置:非洲中部大部分地,澳大利亚的北部和东部,南美的巴西高原

  3、气候特点(特征):全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干湿季。

  4、气候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气压带(湿季)和信风带(干季)交替控制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草原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草原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长颈鹿,羚羊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燥红土

  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坦桑尼亚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苏丹的首都喀土穆、塞内加尔的首都达喀尔、马里首都巴马科,南非首都比勒陀亚,港口城市德班、城市和金都约翰内斯堡,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巴西首都巴西利亚,港口城市里约热内卢,委内瑞拉的首都加拉各斯。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畜牧业发达,耕作业以小麦为主,湿季播种,干季收获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均1o/日*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面和黄道*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1、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

  2、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分,

  3、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7、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8、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9、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10、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11、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12、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七月初,远日点附*,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一月初,*日点附*,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雪线上升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夏李风影响,降水多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较多较少

  第三单元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

  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

  ③天气复杂多变。

  2、*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②大气*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

  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4、风向:

  (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行;

  *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1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1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1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1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o—55o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1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1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旱涝灾害寒潮

  发生的时间夏秋季节春夏秋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大风、雨雪、冻雨

  1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1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2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同学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然后通过*题进行练*,可以提高解题能力。地理的考察中,每一道题包含的知识点是比较多的,所以我们应该重视。

  青藏铁路建设的.社会经济意义?

  ①加快西部开发,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②有利于民族团结,维持我国西部边疆的政治和社会稳定。

  ③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④有利于巩固国防;

  ⑤有利于合理布局全国交通。

  四种进藏铁路线(青藏铁路、滇藏铁路、川藏铁路、甘藏铁路)预选方案中,为什么选择青藏铁路?

  ①沿途大部分地区地势*坦;

  ②线路最短,总投资最小;③克服冻土技术

  气象灾害

  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灾害防御措施:加强台风监测,及时发布台风预报或警报,及时组织大家做好抗台风工作。

  暴雨涝灾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提高预报正确率,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旱灾防御措施:

  ①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生态环境;

  ②种植耐旱作物;

  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寒潮防御措施: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做好防寒准备。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均1o/日*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面和黄道*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1、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

  2、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分,

  3、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7、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8、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9、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10、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11、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12、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七月初,远日点附*,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一月初,*日点附*,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雪线上升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夏李风影响,降水多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较多较少

  第三单元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

  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

  ③天气复杂多变。

  2、*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②大气*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

  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4、风向:

  (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行;

  *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1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1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1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1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o—55o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1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1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旱涝灾害寒潮

  发生的时间夏秋季节春夏秋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大风、雨雪、冻雨

  1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1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2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同学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然后通过*题进行练*,可以提高解题能力。地理的考察中,每一道题包含的知识点是比较多的,所以我们应该重视。

  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衡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第一单元 宇宙环境

  一、考试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 太阳活动类型 太阳活动比较 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 黑子 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 耀斑 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似正圆的椭圆;*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分

  赤道?――全年昼夜*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2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春秋是其中的过渡

  三种四季;24节气

  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

  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

  11、宇宙探测的意义和现状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开发宇宙资源(空间资源及特点、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二、考题分析

  本单元内容在会考100分中约占10%;

  会考综合题中第一题出自本单元;

  1、请参照《会考说明》中试题举例进行练*:

  附录一的题型示例P10的三、1;附录二P29的第Ⅱ卷中的1、附录三P53的第Ⅱ卷中的1

  2、关于本单元综合题要掌握的基本点:

  图1

  图2

  会画晨昏线、夜半球、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黄道面、赤道面

  自转和公转方向

  日期及节气

  该日直射点的位置、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图中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状况

  图中各点的昼夜长短状况及今后的变化

  图中各点昼长的比较、极圈和赤道的昼长是多少小时

  公转速度的变化

  能联系的知识点:

  北京何日早上6点升旗?(B、D)

  北京人影渐长是哪一阶段?(从A到C)

  当地球运行到A点(或C点)时:

  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热――夏季/暧湿――冬季)因为受(副高/西风)控制

  非洲北部的热带草原呈现(一片葱绿/一片枯黄)景观,因为受(赤道低压/信风)控制

  北京此时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寒冷干燥),主要因为(东南季风/西北季风)的影响

  亚欧大陆上(亚洲低压/亚洲高压)势力强盛

  东亚刮(东南风/西北风),原因是(海陆热力差)

  南亚刮(西南风/东北风),原因是(东南季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季风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刮东北风的原因是海陆热力差)

  北印度洋环流呈(顺时针―海水东流―因为刮西南风/逆时针―海水向西流―因为刮东北风)

  当地球公转到(A/C)点时,长江口附*海域的盐度最(低/高)

  当地球运行到D到A的过程中:珠江、长江处于汛期(因为雨季雨水补给)

  从A到B的过程中:黄河(雨季到来)、塔里木河处于汛期(夏季冰川融水最多)

  第二单元 大气环境

  一、考试内容分析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 气温随高度变化 气流状况 其它特征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越高越低 对流 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 天气现象

  *流层 越高越高 *流 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 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3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气压差 水*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水*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压差(或水*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个力:水*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2力风(高空风)--*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60度附*,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

  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

  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锋面系统

  锋面类别 图示 符号表示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降水位置 举例

  冷锋 暖气团控制:晴;气压低 阴天、下雨、刮风、降温 锋后 冬寒潮;夏我国北方暴雨

  暖锋 冷气团控制:晴;气压高 连续性降水 锋前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压:高低压

  气流:气旋和反气旋

  图:会判断;会画风向

  4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中心气压 水*气流方向 垂直气流方向 中心天气状况 举例 其它影响

  气旋 低 北逆南顺 向上 阴雨 亚洲低压 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 高 南顺北逆 向下 晴 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8-1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8-2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现象 产生原因 污染物 危害 对策

  温室效应 燃烧矿石燃料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 二氧化碳

  海*面上升(原因?)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植树造林

  臭氧层的破坏 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氟氯烃等 太阳紫外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 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车尾气排放 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最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

  第三单元 陆地与海洋环境

  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

  造岩矿物――岩石

  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

  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

  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5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内容:

  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成6大板块P97图4-11

  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

  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

  洋板块挤压形成

  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

  其组成和过程图示:

  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

  变质岩 岩浆

  熔化

  (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概括:

  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变化的作用(长期来看以内力为主)

  地质作用分类 主要来源 作用结果 主要表现形式其它

  内力作用 地球内能 使地表高低不* 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水*运动为主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 使地表趋于*坦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其中风力和流水的作用图要求会识别:P99―P100图)

  水蚀地貌(水流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水积地貌(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原及河口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戈壁)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其中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 基本形态 地貌表现 与人类生产关系

  褶皱 背斜、向斜(要求会依据倾斜形态判断)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形倒置及成因: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顶部:油、气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向斜槽部: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原、汾河谷地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陆地水体类型

  分类 备注

  空间分布 地表水:河水、湖沼水、冰川水等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图4.21要会判断)

  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水循环周期 静态水:冰川水、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动态水: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利用程度 易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其它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以河流为例)

  其中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

  注:课本P103的两幅图要会判别各是哪种补给。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菁华5篇)(扩展6)

——高一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实用五份

  一、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

  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2、气候变化史

  (1)地质时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历史时期:期间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

  (3)*现代::全球*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2、加剧了自然灾害。

  3、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4、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

  5、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世界各区域资源分布:

  一、东亚:

  1、朝鲜境内有丰富的森林、矿产资源;

  2、日本国内森林资源、水利资源、渔业资源丰富;

  二、东南亚:

  1、矿产以锡、石油为主;

  2、种植业发达:(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

  (3)菲律宾:椰子,蕉麻;

  (4)泰国:水稻;

  三、南亚:

  1、印度矿产主要以煤、铁、锰矿为主,分布在德干高原北部;另外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大;茶叶、小麦等出口;

  四、中亚:

  1、小麦,棉花,畜产品;

  2、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分布在里海沿岸);

  五、西亚和北非:

  1、石油资源丰富:分布在波斯湾沿岸以及伊拉克境内,储量占世界的一半,开采量为1/4,出口量第一:

  2、特产:土耳其安卡拉羊毛、摩洛哥橄榄油、阿富汗紫盖皮羊毛、伊拉克椰枣;

  3、北非的铁矿分布在利比亚、埃及与苏丹境内,磷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矿产:金刚石、锡、钢铁、铝,铜(赞比亚),黄金(南非)、铁(利比亚),石油(尼日利亚)钿矿(南非);

  2、水利资源丰富:世界第二;

  3、动物资源丰富:狮子,大象,猩猩;

  4、生物资源丰富:可可,丁香,剑麻;

  七、西欧:

  1、矿产:煤(大不列颠岛)、铁(大不列颠岛西海岸)、石油(北海);

  2、旅游资源—人文景观,自然景观;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森林资源(第一);

  2、水力资源;

  3、矿产:石油(西伯利亚*原、东欧*原),天然气,煤(中西伯利亚高原、东海岸),铁矿(东欧*原、中西伯利亚高原),有色金属(锰铜铝锌);

  九、北美:

  1、矿产:煤(美国东北部),铁,石油,天然气,钢金铝锌—有色金属(美国西部);

  2、森林(寒带针叶林,温带阔叶林),草场,水力——美国;

  3、加拿大——森林(为原料,新闻纸加工),石油,铁,煤,镍(占世界80%),渔业资源丰富;

  十、拉丁美洲:

  1、矿产:石油(墨西哥东南沿海,委内瑞拉沿海),铁,锰(巴西高原东部),铜(智利世界最多),银(墨西哥安第斯山脉);

  2、水力:巴西高原;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菁华5篇)(扩展7)

——初一地理上册的教学工作计划实用5篇

  一、概要分析

  七年级地理是学生上初中以来起始学科,面对新教材新对象,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方法,努力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良好的成绩。

  二、教材的主要内容及分析

  本册教材是初中地理第一册,主要涉及世界地理总论、地球地图的有关知识。学生刚接触,掌握起来难度大,共分为5章:1.让我们走进地理2.地球的面貌3.世界的居民4.世界的气候5.世界的发展差异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的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自然现象等初级地理知识,但是内容简单,知识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学生渴望认识世界本来面目、渴望探知世界之谜的需要。这对我们的教学有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劣势:如空间思维能力差,综合能力和赌徒认知能力也相对弱,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上多下功夫,多研究学生和教材教法。

  四、教学目标

  1.按质按量的完成镇教委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使优秀率大幅提高。

  五、重难点及教学措施

  教学重点:地球的面貌、世界的气候。

  教学难点:(一)地图上的比例尺大小判断及计算、方向的辨别。

  (二)地球部分

  (三)世界的气候

  教学措施:

  1、 精备精讲精练。

  2、尊重每一个学生,注重每一名学生的性格的培养。

  3、学*结果与学*结果与学*过程并重。发现每一名学生的“闪光点”,并鼓励其自信心。

  4、 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

  六、主要教学任务和基本理念

  1、让学生学*对生活又用的地理,使学生学*涉过农活和周围世界有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生存能力。

  2.学*对终身发展又用的地理,学*求变化的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及区域差异向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的教学和学*有用而且为他们终身学*和发展有用。

  3、改变学生地理学*方式,依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能力,鼓励积极研究,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的态度。

  七、课时划分

  第一章6课时 第二章8课时 第三章8课时 第四章8课时 第五章6课时 期末复*12课时

  八、教学进度

  时间

  内容

  1――4周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4――8周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8――10周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11周

  期中测试

  12――15周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

  16――18周

  第五章 世界的发展差异

  18――22周

  期末复*

  一、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由原计划三个课时减为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新东方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环境。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给了地理学科应有的地位,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怀有浓厚的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具体工作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争创优秀课件。

  5、申请购置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软件。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6、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7、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兴趣。

  8、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

  9、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

  10、拟好复*计划,制定复*提纲,认真组织复*。

  11、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继续带七年级1—6班的地理课,兼任七年级4班的班主任。从上学期的任务目标来看,一班和五班完成教学目标,其他个班级差强人意。所以这个学期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学生的学*成绩,以期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任务。

  二、教学计划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