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开头 (菁华5篇)

首页 / 作文 / | 2022-10-27 00:00:00 开头,作文

家乡的风俗作文开头1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是呀,如果将我们的大中华比作一个大花坛,那么每个民族就是为个大花坛中绽放异彩的一朵朵鲜花;如果再把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比成一块夜幕,那么每个民族的风俗就是这块夜幕上的一闪一闪的小星星……今天,我就来为大家介绍少数民族的风俗特点,它就是---藏族。

家乡的风俗作文开头2

  我的家乡在茂名,我们茂名有一个独特的节日——年例。顾名思义,年例就是年年有此例。年例来由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也就是说,在年例那一天要进行游神,用于驱鬼。

家乡的风俗作文开头3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开头4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惯。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菖蒲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在中秋节,我国有赏月、吃月饼的*俗。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放等等。重阳节也是尊老、敬老的老年人的节日。下头就让我介绍一下我们最重要的节日——春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开头5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

  我的家乡,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岁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开头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家乡的风俗作文开头 (菁华5篇)(扩展1)

——家乡的风俗作文开头6篇

家乡的风俗作文开头1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压岁钱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家乡的风俗作文开头2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

家乡的风俗作文开头3

  逛庙会端午节在一些地方还形成庙会。寿阳县历史上有九大社团,举办阳坡庙会,讲究颇多,规模盛大;繁峙县五月初五传统是在玄帝庙上唱戏。逛城墙我省雁北地区的阳高县,在端午节有逛城墙的风俗*惯,当地称为“窜城墙”。历史上,店铺作坊各行各业在端午节照例放假半天,学堂师生全部休息。就连在封建礼教束缚下,*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姑娘、小媳妇,在端阳节也要浓艳地打扮一番,自由自在地到街上逛上半天。

家乡的风俗作文开头4

  摘要: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家乡的风俗作文开头5

  愚人节这天人们会举办鱼宴,主人在节前向客人们发出邀请。

  请帖是一条彩色纸板制成的小鱼,活泼别致。餐桌用绿色和白色桌布装饰,中间摆放鱼缸和精巧的小钓鱼竿。鱼竿上系着绿色飘带,飘带上拴着送给客人的礼物,如鱼形工艺品、装满糖果的小篮。宴会上,主人端上以鱼为原料精心烹制的菜肴,煎炸烤烧,应有尽有。

  根据传统风俗,主人往往在宴会上给客人们做假菜,有人对最典型的愚人节菜谱作过描绘:

家乡的风俗作文开头6

  家乡的春节按家乡的风俗*惯:“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去碾谷,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去宰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早上拱拱手。”从农历的十二月二十日以后家家都忙着过春节。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大家仍冒着严寒忙着打扫卫生,希望扫去一年的秽气。远在天涯海角工作的亲人,也陆续赶回家和家人团渡新春佳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开头 (菁华5篇)(扩展2)

——介绍家乡风俗的作文 (菁华5篇)

  民间有句俗语:“八月摸秋不算偷”。“摸秋”,其实就是“偷秋”的意思。在我的家乡,摸秋的*俗由来已久。

  相传,元朝末年,准河流域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这支队伍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一天,他们转移到淮河岸边,深夜不便打扰百姓,就露宿于野外。有几个士兵饥饿难耐,在田里摘了瓜果充饥,于是主帅要降罪于他们,乡亲们得知后纷纷出来劝说,其中有一位老者随口道:“八月摸秋不算偷。”因此,士兵被赦免。那天正好是中秋节,从此留下“摸秋”的*俗,丢了“秋”的人家,无论多少,从不叫骂。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是喜欢摸秋的。中秋节的夜晚,圆圆的月升起来了,吃罢晚饭,我和小伙伴们那块棉花地碰头,然后从在土丘上,商量着偷谁家的“秋”,月升中天、瓦亮瓦亮的,棉花叶子和草上落了重重的露水,如珍珠一般。“摸秋啦!”不知是谁在田野里轻喊一声,于是我们便四散于浓浓月色之中。我拽着弟弟来到钱奶奶家,弟弟说要留在门口放哨,于是我便蹑手蹑脚地走了进去,我缓缓地抬起脚,脚尖似游鱼一般轻轻放下,我始终提着一口气,可怎知刚要成功这写日志,不知从哪冒出一只大黄狗,“啊!”我大叫一声,刚跑到门口,弟弟又不见了,正当我犹豫恼怒之时,钱奶奶却走了过来,边把大狗拉走,“都怪我不好,别怕、来、多拿点。”说着,便往家里掏出一些糕点,我红着脸受宠若惊地接受了。

  摸秋、摸秋,悄悄偷走了秋日的欢乐与甜蜜。

  对*人来说,过完元宵节才是过完一个完整的年。

  元宵节说起来有两件大事,就是吃元宵,赏灯。用古人的语言来说元宵节就是“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春节一口暖融融火辣辣的长气吹到元宵……

  说到元宵节,不得不提到汤圆,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元宵与汤圆有什么不同呢?直到今天我才发现元宵是“摇滚青年”,而汤圆是“包工大师”管他是不是呢帮汤圆才是最精彩的部分,每到这一天孩子们最盼着妈妈包的汤圆。汤圆快成形时,锅中慢慢飘出一股淡淡的香甜味。过几片刻,小小的汤圆便躺入碗中,细腻软糯的糯米团,静静的泡在温水中,慢慢的香味越来越浓郁,摆到桌子前,使人忍不住要咽几口唾沫。用筷子轻轻咬开,一股香甜的气味扑面而来。好像绿水荡漾一般舒畅,慢慢的便散成一个圆,黑芝麻香甜可口,豆沙甜而不腻,水果馅儿流出各种颜色,嘴间流露着糯米的香甜,馅料甜味。让人回味无穷。

  家家门口前,挂着“满色天仙”,门口外可能是素白的纸质彩花,也有可能是“扬帆纸船”还有可能是色彩绚烂的长龙,但无论是什么,人们都在上面附上了对新一年的盼望与美好。

  边赏烟花,原来赏花灯,每年,宽阔的马路上被堵得水泄不通,星星点灯,灯火通明。

  “元宵”,更是一家团聚在一起的日子,“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我更希望所有的家庭,日子就像这元硕的汤圆一样,“团团圆圆”。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也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我熟睡时,突然”啪啪”的声响给我吵醒了,我起床一看,才发现爸爸妈妈已穿好了衣服,妈妈提着篮子把鸡、鱼,放蓝子里,然后我们就出发了,我问妈妈去哪里,妈妈告诉我要去拜访老爷,求老爷保佑我们,我似懂非懂。可是为什么要这麽早出门呢?

  等到了,早上7点30分的时候,街上的人来来往往,人来人往,人山人海,我被挤到人海里,感觉像被挤在海绵里,无法喘息。我来到公厅里,看到有这么多人,我感觉我身在大海里,是一粒渺小的沙粒。

  到了晚上,这才是高潮啊!正所谓”正月十五闹花灯”当然是要灯啊!只见一轮明月早早地挂在天空上,有几颗星星顽皮的眨眼睛,我来到街上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灯海、我很喜欢因为我们可以猜灯谜,到处万象更新。

  街道上,到处灯火通明、张灯结彩,到处是各式各样的灯,有的花灯是小鱼,有的花灯是小猫,有的花灯是白云我看着琳琅满目的花灯,简直让人应接不暇。

  这时,震耳欲聋的声音传来——“砰砰”只见九束美丽的烟花像条龙一样接二连三地在空中绽放,有的作文像菊花,有的像雪花,有的像星辰,有的像花朵,让人赞叹不已,小孩子则发出“哇哇”的尖叫声。

  深夜了,大家还沉浸在喜悦中,不舍分离,这一天,是大家高兴又忙碌又热闹的一天。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家,每个家也就有自己的风俗。今天我就要给大家介绍我的老家——阜新。

  阜新是辽宁省很小的城市。那里比北京冷,也没有像哈尔滨天天下雪那么冷。

  阜新有很多风俗,比如在除夕夜里要开门迎财神。年夜饭里要有鱼和丸子,有鱼是因为“年年有鱼”,丸子是因为希望家人团聚在一起。然后就要放烟花,放完了烟花才能回家吃饭,还有除夕当天只能吃两顿饭。

  说了一些除夕的风俗,初五的风俗也有很多,而且都很有意思。只要到了初五,除了要放烟花还有我认为最好玩的一项活动,还要吃一样东西。

  吃的东西是一个小朋友很爱在夏天吃的,那就是冰棍。冬天吃冰棍是只有在东北人们才做的*俗,但大家也就吃一两根。好多人都会去冰场滑冰,因为阜新是一个小城市,所以只能在湖面上在冻一层结实的冰。

  爷爷告诉我,好多老年人从小就在那里滑冰。直到现在,他们还有很多人来到冰场上坚持滑冰呢!

  关于初五吃冰的这个*俗,好多人都是吃冰棍。我在网上查到,据说以前没有钱去买冰棍吃,人们就在井边上挖冰块去吃。这样吃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好多人都认为初五吃冰就可以让你在新的一年里腰不酸、腿不疼、牙也不痛,干活浑身有劲!到现在为止,东北人一直没有忘记这个*俗,我们家一直遵循这些*俗呢!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家,每个家也都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希望你的家乡里也一样有很有趣的风俗。

  清明节又名寒食节,寒食节禁言火,只吃冷食,还是觉得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所来给命名的节日。而这寒食节的来历,也确实有一段凄美悲壮的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晋文公。重耳(晋文公)流亡逃走。

  介子推在晋文公流亡期间,他们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介子推随晋文公在外逃亡十九年,最终返回晋国,重耳力为晋君,介子推可谓进了犬马之劳。

  这犬马之劳中最可敬的是“割股充饥”一事。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差人去找介子推时,介子推已背着老母隐入绵山。晋文公找不到,听小人之言火烧绵山,火烧了三天三夜。而今完工也只找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体。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设立寒食节来纪念他。

  现在的清明节我们又叫踏青节。在这一天我们要吃清明果。清明果又名青团,艾果等,我老家的人都管这叫清明粑。

  清明果虽然外形有些类似于饺子,但口感上的差别还是很大的。饺子的皮一咬就破,而清明果的皮略带拉伸性,还有点粘牙。

  还记得有次清明节半夜醒来肚子空空的正好锅里传出阵阵香气,我掂死角偷偷溜进厨房,偷吃外婆花做的清明果,清明国旅略带辣椒,对于我这个不爱吃辣椒的人来说,那点辣椒可真是把我辣惨了。

  隔天早上醒来,我顶着一张香肠嘴被表姐和表妹笑了好几天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开头 (菁华5篇)(扩展3)

——关于家乡的风俗作文 (菁华5篇)

  又是一年最热闹最喜庆的时候。

  我独自趴在窗前,望向楼下空无一人的广场。原本灰白空旷的水泥柱上,因为节日的原因挂了几只红灯笼,就连破旧的没了板砖的石桥上,也应景的贴了张“福”字。一栋栋楼整齐排列,沉默地*着,被风吹着摇曳的灯笼映出幽幽的红光。

  今年的年过的十分安静啊!安静的没有年节的气氛,也越发让人怀念以前的情景了。

  除夕本是个十分重要的日子,一家子人聚在奶奶家的小屋里,其乐融融,满庭院张灯结彩,好不热闹。在天空中绽放的一朵朵烟花,一闪一闪,似给天边挂上了霓虹灯,坠落的星火照映出人们幸福的面容,一闪一闪,似永远也不会停歇。耳边被接连不断的鞭炮声充盈着,忽远忽*,抑扬顿挫,此起彼伏。

  推开门,一溜长长的红炮仗静静躺在院中,大人拿着点燃的香头触及引线,火花立即沿着引线窜了过去,小孩们连忙捂耳后退。“嘭啪啪嘭……”,炸开的炮仗四处蹦跳,即使捂紧耳朵,也挡作文/不住那隆隆的震动声。当小孩们只顾捂耳逃窜时,原本一大串的鞭炮已燃到尽头,只剩下红碎屑四处飘散,和那还未消散的浓烟与火药味。

  我喜欢老家的年,喜欢它那独一无二的气氛,喜欢它那得天独厚的环境。

  在那黄昏太阳还未消逝前,阳光象破碎的蛋黄倾泄下来,金黄的浓汁流淌天边。一望无际的田野与天在远处合为一线,微风轻轻拨撩着人们的鬓发,吹起黄河之水簌簌的波澜。火苗在风间跳动,吞噬着金色的元宝纸钱,直到它化为一缕细灰,随风飘散于天地间。村民们手拿香柱,在这广阔的天地间,祭拜着自己的祖辈们。这一刻,他们就像那天地之子,融入那壮阔的天地中。周围静默下来,只有风还在轻轻拨动人们的碎发。远处树林摇动,似是天地给人们的回声……

  风声过去,一切又在眼底瞬息模糊起来,灯笼依旧散发着幽幽的红光,漆黑的夜晚依旧冷冷清清。我离开窗台,默默回到了自己屋内。这么多年没有比在老家过的更好的年了。

  我的老家在广东肇庆,那里的过年是非常隆重和有气氛的,只是现在不可以放鞭炮了,现在的人也不包角仔和裹蒸粽了,这些东西满街都有得卖,这个真是完全没有了过年的气氛。

  首先,快过年了,还离春节一个月呢,家家就开始了办年货,全家人都买新衣服,买糖果、桔仔、水仙头等,还有买好面粉、花生、绿豆等。最好玩的就是家家都包角仔和包裹蒸粽(这个是肇庆特产),提前预约人手,一般都有十几个人一起包。就讲我吧,一个月都排满了期,白天和晚上都约好了去哪家哪家包,我也好乐意去,因为有得吃嘛,自己亲手包的,做个记号,一会就可以找回自己的作品吃,因为一班人在包,屋主就会一边在油窝里炸,哈,试食嘛。裹蒸粽就要放在自己用砖头在路边搞起一个大灶,用一个或二个大窝或大水缸煮裹蒸粽,要煮12个小时才行,不能断火,好多人都要守到天亮呢。在以后的日子里每隔一星期就要回煮一次,不然就会发莓。街上的行人多起来了,热闹起来了,特别是阴历二、五、八是墟日,那种景象真是让人开心,街上的彩灯、彩花、灯笼、红旗全都挂出来,小孩子开始叫爸妈买好鞭炮烟花等着过年,有些小孩子已等不及,晚上出来放鞭炮烟花啦……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团年饭,吃完饭后就把长鞭炮挂起来,一到零点,家家户户都准时放长鞭炮,代表开始过年,那时候的夜晚真的象打仗一样,“辟辟啪啪”声,感觉整个城市都震耳欲聋。过年日子是不准扫地和不准说不吉利的话,大人也不准骂小孩子,这个要到开了年才行,开年每家都不同,日子可以在年初二、四、六都行。放完长鞭炮家家户户都出去走大运,就是围着城里走一圈子,不准走回头路,呵呵……那时候的人多得不得了,鞭炮烟花满街都是,还有一些人就拿鞭炮烟花你扔我,我扔你,全都笑哈哈的,好开心。走完大运就回家或者跟朋友去玩,小孩子更是放鞭炮烟花一直到天亮,大多数人都不会睡觉的。大年初一早上,家里就要煮粉丝和汤圆吃,吃完就去街上玩,到公园玩,初二以后都是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小孩子看到大人就要利是,那边收到利是那边就跑去买鞭炮烟花玩。

  在过年一个月里,每天都有鞭炮声,开心的景象到处可见,天天都还在过年一样,让我想起都回味无穷,那时的好玩和开心,现在已感受不到了,今年北京已开始限期开放放鞭炮烟花了,不知什么时候全*都可以放呢?我想为了挽回往日的*过年气氛,可以放鞭炮烟花的日子不长啦。

  我的家乡春节的风俗很多,不信你看——一到春节,男女老少就都穿着漂亮的新衣,脸上挂着淳朴的笑容,迎接着新年的到来。每家每户都张贴着红红的对联和年画。到处都敲锣打鼓。小朋友们都去拜年、送贺卡。到了夜晚,处处张灯结彩。有名的店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什么走马灯、官灯、冰灯、纱灯……各式各样。一旁,鞭炮声、擦炮声,响个不停,火箭炮、烟花,火光冲天。出门在外的人,必宁要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呢!怎么样,我家乡春节的风俗多吧,你想到我的家乡来过年吗?

  春节是我们*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节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是现在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年三十晚守夜至深夜,迎侯良辰吉时,到了交子之际,便打开大门说“开门大吉”,或者贴上红底烫金的“开门大吉”单语,烧开门炮。此时各家各户,点燃鞭炮。有些人为了“抢炮头”,提起几分钟把炮烧响。其他人闻声接引,一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持续几个时辰。两三点后才逐渐安静下来。四点多钟,鞭炮又一次响起来,到天亮方止。开门出去,家家门口,大街小巷,都铺满了一层星碎的炮竹红纸,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但是现在的广州,由于禁止了鞭炮的燃放,除夕夜已经没有这样的新年*惯了。虽然还是会有些“不怕死”的人会“开门炮”但是热闹的程度真是不及过去。少了这一活动,总是觉得,现在的过年与小时候相比,气氛没有这么的浓厚。不仅是“开门炮”,现在的广州人保留这些节前风俗的也不多了,拿我家举例,我自己觉得,相对其他家庭,我们家算是春节的*俗还是保留得比较完整的,母亲在年关有空的时候还是会蒸一些糕品。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广州家庭都怕麻烦,或者是没有时间,糕品都是用买的,三十的团年饭不再在家里面吃,大多是到一些酒家团年。

  我们国家有着许许多多的节日,比如:重阳节,清明节,端午节,春节……这些节日在每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风俗。

  春节,在我们这里的*俗可有着一大筐!大年三十的时候,我们家的亲朋好友都会纷纷来到我们家吃上一顿上好的年夜饭。吃完了年夜饭以后,我们小孩子便会拿着鞭炮自由自在的玩,大人冷着在家聊天,大牌,或者看电视节目,爱做什么就做什么,直到很晚我们才睡觉,临走时还依依不舍的告别呢!

  大年初一,我们一家人早早的便起了床,然后便喝上一碗我最喜欢的鸡蛋枣子汤,再搭配一碗香喷喷的水蒸蛋,一个早餐就这样被我们吃光了,在一声声的爆竹声中,新的一年便随之开始了。我和爸爸就去亲戚家拜年了,拜年是我最喜欢的一件事,因为可以收到大人们的压岁钱,用来买我最喜欢的东西,这也是我最喜欢的环节,你想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的腰包也会随时变得鼓鼓囊囊的,哈哈,相信你已经猜到了。因为大人们都给我压岁钱,每人给两百元,腰包就鼓鼓的吧!到了傍晚时分,夕阳随着天空中那一朵朵五彩缤纷的烟花,慢慢的下垂下落,那一刻真是太美丽,太开心了!

  我们家一般是腊月二十四开始打扫屋子,然后给灶王爷上好香,保佑我们一家人一年**安安的,被上香的时候,要非常的严肃,要诚心诚意,这样灶爷就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保佑我们家**安安。二十五开始做腊肉,奶奶做的可香了,我们狼吞虎咽地吃,才五分钟,一排五斤的腊肉就被我们吃光了,我们战斗力可是很惊人的!腊月二十七开始贴对联,妈妈说贴福字要倒着贴,这样就代表福到家了。大年初一下午,一人托个盘子,盘子上再放一个“*安”——苹果,寓意着**安安。大年初一走一走最亲的家人家里,初二开始走亲戚家,一直走到元宵节才能结束。

  这就是我家乡过春节的风俗,你呢?

  说起家乡的风俗,那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就拿春节来说吧。

  每年的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过完小年春节的脚步声就离我们越来越*了。在春节里我们的风俗可以装上一箩筐,每年三十的晚上,在外辛劳工作的叔叔回来了,在外上学的哥哥回来了,还有一年不见的亲人们不远千里都回来了,都是为了年三十吃上一顿团圆饭。吃团圆饭时一家人都要到场,长辈们要一一敬酒,晚辈们也应一一回敬,表示长辈对晚辈的期望以及晚辈对长辈的尊敬。除夕看春晚也是必不可少的节目,吃过年夜饭,一家人就围坐在电视机前欣赏出色的节目:幽默搞笑的小品。相声逗得我们开怀大笑;悦耳的歌曲和令人耳目一新的魔术表演让我们鼓掌叫好;辛勤的劳动标兵和可爱的边防战士让我们感动……大家边看电视边期待着敲响新年的钟声。

  给“压岁钱”也是其中之一。听爷爷说从前人间有一个野兽叫“岁”每到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就跑出来作怪,专门来吃小孩子闹得人心惶惶。后来有一户人家的孩子,睡觉的时候长辈给的钱放在枕头底下,到了深夜可怕的野兽“岁”出来了,跑到那户人家里,看到那细皮嫩肉的孩子顿时直流口水,邪恶的爪子伸了出去,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枕头底下的钱发出了闪闪的金光。“岁”像触电了一样“嗷嗷”直叫落荒而逃。人们知道制服“岁”的办法了便一一效仿。到了后来给“压岁钱”不只是为了赶跑可怕的“岁”,更是长辈对晚辈美好的祝福。

  春节还有一个*俗,就是吃饺子。饺子象征着“喜庆团圆”,饺子要煮的多务必有余。一旦煮烂饺子,就不可说破了要改说赚了。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期望人丁兴盛。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有包硬币枣栗子等。吃到枣就意味着新一年能早起干活,勤劳致富;

  迟到栗子就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

  吃到硬币就意味着能发财。不管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的祝贺。假如小孩子吃到了钱,家长更是兴奋,除了奖励以外,还要赏钱表示祝贺。

  我喜爱春节,因为它让我知道了许许多多不同的*俗,让我收到了很多红包,也让远在四方的家人朋友聚集在一起,彼此间的亲情更加浓重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开头 (菁华5篇)(扩展4)

——写家乡风俗的作文 (菁华5篇)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候家。”古诗《寒食》就是写寒食节的。

  寒食节在这一天内家家户户都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食。这一传统还有一个故事呢。据说;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谈君”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是*民间第一大忌日,寒食节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俗来命名的节日,我的家乡到了寒食节,整天都不能生火,大人们都会带上家里的小辈们去忌拜先辈们,;有的人在买一些冷食,还有的人会三五人围在一起听中间的人讲故事……热闹及了。这就是我家乡的寒食节,热闹的寒食节。

  大家好,今天我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外婆家,也就是我的家乡。

  外婆他们住在一个村里,村里的人口也不少。大年三十那天,你在村里走走,就会发现家家户户的门前都带有同一样东西,这样东西也正是我今天所要讲的重点,它不是灯笼,而是-----春联。我们家也不例外,因为这是家乡的*俗。不过,仔细欣赏,你会发现,我们家门前贴的春联,是手写的!因为姥爷的毛笔字不错,所以,我们家的春联也都是姥爷写的!不过,说到这儿,我又想起那天姥爷写罢春联,还给我们讲了个有关春联的传说呢:因为古代一个叫年的怪兽常在过年时来人间骚扰民众,可是它怕和春联一样红色又有巨响的东西,所以人们常贴春联、放炮,而且,这也证明了为什么春联的底色是红色,而且因为单单一张红纸不美观,所以常在上面写一些吉祥话。

  这就是我的外婆家,外婆家的一样传统*俗,大家认为怎么样。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旧迎新。

  爆竹为*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今天是腊月初八,是我国传统节日,腊八节。有吃粥的风俗。

  *有许许多多的*俗,今天我给大家来讲一种我们*的*俗——腊八节。

  腊八节这天家家都喝腊八粥,泡腊八蒜。

  以往我们家都是买腊八粥,去买时没有了,所以我妈妈今年要在家里煮腊八粥。

  妈妈叫我把红豆、黑米、花生、莲子、红枣……,洗干净,放在盆里。

  开始做了,妈妈说:“要先在压力锅里放大半锅水,等水开了,把米和干果放锅里,过几分钟放里一把芝麻,等水开了再过二十到三十分钟,就可以吃了。”

  腊八蒜,就是把蒜放入咸菜坛里,把醋和一些水,放里一些花椒把这些放了作料的水烧开,倒入咸菜坛里封上口,放在外边。到了大年初一吃饺子时捞出来,酸酸辣辣的,可以让你多吃几个饺子。

  在我的家乡也有许多有趣的*俗,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元宵了。元宵虽然比不上除夕这天热闹,但我就是喜欢它。

  在元宵这天是我一年当中最忙的一天。早晨我早早起床了,就是为了这一天的元宵上市,“逛灯”。在这一天很热闹,一条大街全是人,就连一些商店里,没有一个可以坐的地儿。真所谓是人山人海。

  我们过元宵都是放在晚上再过的,因为早上大人们还要上班,中午回来吃碗饭就赶着去上班了,所以在早上没有时间过元宵。到了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个夜宵就好,我最喜欢吃的就是炒年糕了,每次去外面吃夜宵,她们都点年糕给我吃。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量就是大,要吃两盘年糕,两盘粉干,还加上一些菜。

  在几个节日中,我最喜欢元宵节了,因为元宵节能一家团聚,在一起有说有笑,我们小孩吃完就到一边玩起来了,那些大人在那笑得特别开心,还把脸喝的红红的。


家乡的风俗作文开头 (菁华5篇)(扩展5)

——家乡风俗的作文 (菁华5篇)

  一年结束了,在除夕夜是团圆夜,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的,庆祝一年*安结束,新的一年好的开始。

  在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年夜饭的食材,一大早就能闻到鸡鸭鱼肉的香味。客人们纷至沓来的来到我家,大人们就会给我们小孩压岁钱,我们小孩在新年里最开心,因为就要放鞭炮了。

  早晨,我们一家人忙开了,妈妈在大门上贴春联。映入我眼帘的是“日丽春常驻,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我呢,则帮妈妈贴“福”字,正要贴在门上。妈妈连忙阻止我,说道:“‘福’字应该倒贴,就是‘福’到的谐音,福光临我们家了。春节帖春联有喜庆、财气、吉祥之意。”我一听,赶紧把“福”字倒贴了。爸爸也在精心准备,挂起了一盏盏红灯笼。我想:这红灯笼难道不就代表着我们祖国的面貌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吗?

  大人们把一串串的鞭炮,排在门口,把一个个的圆形鞭炮也放在门口。大人们拿着打火机把一个个的鞭炮全点上了,一串串的鞭炮“噼里啪啦”得响,圆形鞭炮“嗖”飞上天,再“轰”得一声爆炸,我们小孩子开心极了。

  放完鞭炮后,一家人就围着一张桌子吃团圆饭,还有吃饺子,吃饺子最有趣了,这吃饺子还能吃到钱,谁吃到钱了那谁在新的一年里的运气将是最好的,所以大家都争着吃,看谁也抢到那个有钱的饺子,但是不管吃到的也好,没吃到的也好,这种抢着吃饺子的气氛是最难忘的。

  晚上八点整,我们全家准时打开了电视机,收看“春节联欢晚会”。那悠扬的歌声,使人陶醉其中;那优美的舞姿,使人赞不绝口;那滑稽有趣的笑话,使人捧腹大笑;那精彩的相声小品,使人开怀大笑……阵阵欢声笑语荡漾在客厅上空。

  除夕一过,便到了大年初一。在我的老家大年初一这一天是要祭祖的。

  大年初一,全市的人都在忙着祭祖的事宜,我们家也陷入了忙碌之中。妈妈将米饭煮成三成熟,堆到了两个碗里,再一扣,米饭便高高的隆了起来。而姐姐和爸爸合力将桌子搬到了门口,然后将一张红纸放在桌子前,用烛台压好,而我正和妈妈一起准备祭品。我拿起个一个碗,在底部铺着沙糖桔。没一会儿,碗底便铺满了。到了最关键的地方了,我小心翼翼的拿起沙糖桔堆在碗上。我的心就像被跟绳子绑住一样,被紧紧的勒住,喘不过气来。

  很快,橘子就和米饭一样,高高的隆起了。妈妈也将豆腐、米糕和年糕放在了盘子里。烛台上也插上了蜡烛,香炉上也插上了三根香。一家人又忙了许久,木桌上才摆满了祭品:年糕、豆腐、茶水、米糕、橘子……如果出去逛一圈,家家都是这副光景,而且上午时,还不能吃荤食,只能吃素食。

  到了下午一两点钟,家家挂起祖宗的画像,然后就开始放鞭炮。全村鞭炮声不断,香的烟从家家的门中飘出。妈妈将猪肉、鱼、鸡蛋等肉食装进木篮里,放到桌上。也是从下午开始,就可以吃荤食了。

  就这样,一直摆到大年初三,桌子上的一切才全部撤下。听爸爸说祭祖是为了祈求祖宗的保佑,也是为了让人们不忘根本。从很久以前便一直传下来,直到现在都在继续。

  我们家乡的祭祖别具特色,同时寓意美好,我为这*俗感到骄傲。

  岳飞大将军曾有一句诗说:“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将军一生奔波在边疆守卫国家,难得有机会能欣赏祖国的壮丽山河,他的首选便是去往九华山下的“翠微”,探访它独特的美。而这“翠微”便是指代了我的家乡——池州。

  在我们池州有一种独特的小吃名为“粑”,虽然长相**无奇,吃起来却会让你的味蕾“心花怒放”。池州有句民谚叫“三月三,鬼下山。”那里的人们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要吃粑,以求把魂“粑”住,和已逝的亲人“团聚”。

  每年寒假回老家时,外婆总会做一盘香喷喷的粑为我们“接风洗尘”。而且在早饭时,粑也是必不可少的食物。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看外婆做粑。外婆的手法刚劲有力,揉出来的面团都弹性十足,为口感增添了许多分数。每次外婆做粑时都喜欢用萝卜和肉丁做馅料,而这样做出来的粑口味也是我最喜欢的。当一块块的粑下锅时,那“滋啦滋啦”的声音总让我感到非常享受,当我看到那一块块煎好的金黄的粑时,我总是在垂涎欲滴时也为外婆感到自豪——外婆的粑在我心中永远都是最好吃的。

  每年春节,你总能在我们的饭桌上看见一盘一盘的粑,这粑总是饭桌上最炙手可热的小食。不仅小孩抢,大人也跟着抢。吃粑时,你每每都能听见人们对这粑止不住的赞美。不仅大人说,小孩也随着说。总有那么几个小孩“吃着碗里瞧着锅里”,吃完了一个还想再吃一个。这时,外婆就会开始第二轮的工作,为所有人再做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粑,满足所有人流着口水的嘴巴。吃粑,就是我们饭桌上最其乐融融的场景了。

  现在在上海,我不能常常吃到外婆做的粑,就只能在吃早饭时对着那一盘盘的包子做“思想斗争”。每次回想起那美味的池州小粑,我也会打心底里怀念我最爱的家乡。小粑凝聚了外婆的汗水和对我们的爱意,承载了我在家乡点点滴滴的回忆,这家乡的风俗,我永生难以忘记。

  墨绿色的的衣裳,里面是满满的馅料,这就是家乡——上海的青团。一口咬下去,糯糯的外皮包裹着甜甜的豆沙馅,细细品味,回味无穷……

  我的家乡在上海,青团是每年清明节家中必备,无论男女老少,总是经不住它的诱惑。每次去接妈妈下班时,总看到对面的“杏花楼”热闹极了,都排到大马路上了,根本望不到头。

  每次我静静地看着,那诱人的香味令我垂涎三尺,刚出炉的烧饼掺杂着青团那股艾草的清香,似乎有一股隐形的麻绳,把经过的路人不由自主地就拉了进去。每次进去,青团总是少不了,两个顶饱,小小的身躯,里面内容可不少哦,可谓是“皮薄馅大”。咬一口,咸蛋黄那诱人的香味,便弥漫在了孩子的欢笑声和妈妈慈爱的笑容里……

  每次一到清明节回外婆家,一进门第一句话总是:“外婆,外公,我们一起包青团!”每次开始做之前,外公外婆总是带着我先去洗手,并顺带一起把工具也清洗干净,她每次做事最讲究的就是细节。直到今天,我脑海里还深深地记着外婆将面团上裹上一层面粉将它反复揉捏的样子,接着又用手指在中间搓出一个洞,将中间的洞逐渐放大,再挖一大勺甜甜的豆沙。每当这时候,我总是伸出我的手指,悄悄地去刮一口甜豆沙吃,每次都被外婆抓包,外婆敲敲我的小脑袋,笑着说道:“你啊,可真是个小馋鬼哦!”不过外婆总是一边教训着我,一边还在不停歇地做着青团,把豆沙放进去后,封口,再搓成一个小球,这样,一个青团就完成了。

  当然,每次看着外婆娴熟的手法,我也要去凑凑热闹。我围着灶台跳,用一副可怜巴巴的眼神看着外婆,央求道:“外婆,你让我试试可以吗,我绝对不捣乱!”除了外公,外婆几乎从来不会让别人一起来做青团,她可怕坏了她的佳作了,不过她仍然会让我来帮忙。我只适合做一些简单的,剩下的外婆会把着我的手,一步一步耐心地教我。

  每次做完,外婆总不会忘了给街坊邻里送一些过去。她的手艺,在小区里可是数一数二的,大家都喜欢吃,有的啊,甚至还要求续餐的呢!每次看外婆递出一盒又一盒的青团,我难免有些小心疼,外婆总会笑笑,对我说:“好东西啊,要大家一起分享,这样,才有味道。”

  我爱家乡的青团,我爱家乡的生活,我爱家乡的风土人情。

  爆竹声下,扬起的是最开心的笑脸。今天是正日初一,正所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敞庐”。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

  腊月初八那天,妈妈给我们煮好了腊八粥。我和妹妹别提有多开心了,时不时跑到灶台前掀开锅看看,可妈妈总说:“别掀,别掀。等会泄气就不好喝了。”煮腊八粥呢!首先要打算材料,材料有:红枣桂圆栗子红豆大米瓜子仁花生米……煮腊八粥要非常有耐心,这样煮的粥才色香味俱全。喜爱吃甜的可以放些糖进去。经过一大上午的精心熬制,往里加了一大勺糖,搅拌好后,迫不及待地塞进口,可我内心的贪望早已忘却粥很烫,刚打算入口,妈妈就说道:“喝粥啊,要慢慢喝,你个急性子,跟你爸简直一模一样,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这次细细品尝,心里赞叹到:这腊八粥也太好吃了吧,大米的软糯甜甜的红枣可口的桂圆,与整体结合的恰到好处,真是太美味了!就这样,腊八就开心的度过了。

  转眼到了正月初一了,我定的闹钟早以亮出了它美丽的歌喉,我早早起床,醒来后,发明枕头下的什么东西露出一个红红的小角,掀开一看,原来是爸爸妈妈为我打算的红包,我打开一看,是三百元。我怀着快乐的心情洗漱完下了楼,吃过早饭,爸爸就点起了长长的鞭炮,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吃着美味的大汤圆。吃过晚饭后,我们一家坐在阳台闲聊观月,别提有多快乐呢?

  过了元宵节,年也就结束了,孩子们背着书包好好去上学,大人们,开始去工作。人们又恢复了年前般的惊碌。


家乡的风俗作文开头 (菁华5篇)(扩展6)

——家乡的风俗随笔作文 (菁华5篇)

  五月五,是端午,温州人家家户户都有草头汤洗澡的传统。每年这个时候,大街上都飘着一股草药的味道。

  所谓的草头汤其实就是艾草、葛蒲、金银花等十多味挥发性中草药混合煮成。在端午节这天温州人*惯用草头汤为小孩子洗澡。据说,可以防止皮肤病,洗了之后不会长疥疮,还可以清凉解毒,驱暑避热。

  端午在五月,“五”为阳数,正逢夏至左右,天气开始转热,阳气会开始变盛,寒气收起,一起蚊虫苍蝇滋生。

  五月开始,由于气候温热的原因,食物容易变质,小孩子容易长痱子。因此,端午节时,温州人们就用中草药洗澡来防止皮肤病。

  记得五岁那年的端午节,妈妈跑大老远买来了菖蒲,说要用“草头汤”给我洗澡。

  到了晚上,从浴室中飘出一股中草药的味道,一探头,看到盆中的液体是棕黄色的,于是上前询问妈妈:“这是什么呀?”我指着盆里的液体。妈妈笑了笑“这是草头汤,给你洗澡用的,快点进来吧。”

  妈妈一边帮我洗澡,一边给我念诗:吃爻雄黄酒,毒蛇远远游。重五草头汤,疤瘰洗精光。重五吃麦麦,字眼学得快。吃爻重五卵,做个状员卵。重五吃大蒜,读书做*。

  洗完澡,整个人感觉神清气爽。

  那年之后的每年端午,再也没有用草头汤洗过澡,真希望这家乡的风俗可以永远流传!

  我的家乡在川北地区的南充市嘉陵区,那里不仅山美、水美、人情美,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更美。民俗文化中,我们小朋友最期待的,就是每年正月十四的“蛴蟆节”了。

  相传在清朝年间,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袭击了我们老家,村民们苦不堪言。后来经高僧指点,知道这是“蛴蟆瘟”在祸害人间(“蛴蟆”是方言,即“癞蛤蟆”),于是,在每年正月十四,乡亲们模仿蛴蟆圆鼓鼓的形状,用竹子制作蛴蟆灯,祭奠后,将蛴蟆灯扔进河里,以赶走“蛴蟆”,祈求来年身体健康,*安无事,从此,家家户户扎蛴蟆灯送“蛴蟆瘟”的风俗就延续了下来。

  每年正月十四,午饭后,大人们无论多忙,总会放下手中的活,为孩子们精心制作蛴蟆灯。蛴蟆灯用嫩竹制作,先用细竹篾编成竹环,再砍一定长度的竹子,将最上方的竹节划破,向中间挤压,形成纺锤状,将竹篾编扎进去。接着,在竹节下方,填上一些湿泥巴,里面插一根蜡烛或者自制的煤油灯。最后,在竹灯的表面糊上一层纸,并留一个小孔点灯使用。

  蛴蟆灯可以做成了很多样式:如方形的、圆形的、鱼儿形状的、五角星形状的,应有尽有……看到各家门外摆放的蛴蟆灯,我们无不盼望夜晚早早到来。

  等待着,等待着,夜幕终于降临了,先是村里一两个蛴蟆灯亮了,沿着田坎向前移动,红红的蛴蟆灯,倒影在水田里,岸上、水里相映成趣。接着,村子里左边、右边,提着蛴蟆灯的人都纷纷走出了家门,到处都是星星点点的世界。

  我按捺不住了,拿起靠在磨盘上的蛴蟆灯,掀开纸糊的门,把蜡烛点上,蛴蟆灯立即映红了大家的脸,爸爸在一旁再三嘱咐,“拿端正,拿端正,火不要烧着纸了”……送蛴蟆的人越来越多,一路上,大伙或三三两两,或独自一人,大家朝场镇上涌来,顿时,街道上变成了“火”的海洋,一股股“红流”不约而同地向西溪河涌去。

  蛴蟆灯中,最扯人眼球的是几个大人一同抬的蛴蟆彩灯了,上面还写着“爱我中华”几个醒目的大字,多么浓厚的爱国情谊呀!街头的男女老少,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一齐高呼着:“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送下河里去吃肉,保佑娃娃不咳嗽。”这声音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不光送蛴蟆的人群欢呼着,连路边栖息的夜鸟,也忍不住探出头来,和我们分享这无穷的快乐。

  来到西溪河边,孩子们高举着蛴蟆灯不肯离去,在家长们的再三催促下,大家才恋恋不舍地将蛴蟆灯甩进河里。

  送走蛴蟆后,下一个“节目”便是摇嫩竹了,竹林里,竹子被摇得“莎莎”作响,我跟大家一样,选了一根长势正盛的嫩竹,一边摇晃一边唱着:“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跟嫩竹一样高,嫩竹长,我也长,我跟嫩竹一同长。”

  听爸爸妈妈讲,很多成都人甚至广安、遂宁周边的人,都不知道我们老家的“十四夜送蛴蟆”风俗。现在,这样的民俗只在西充话地区以及附*地区,比如嘉陵、顺庆、西充、南部一些乡镇比较盛行。而且随着外出打工潮,这样的民俗濒临灭绝,不过*开始重视了,现在,家乡开始举办“蛴蟆”节这样的活动了。

  小朋友,我们家乡的“蛴蟆节”也吸引了你吧?欢迎正月十四到我家乡来作客,相信你一定会被这一独特的民俗吸引的。

  过端午节的时候,我们有一个*俗,就是吃粽子,说到吃粽子,他还有历史发展呢!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叫“角粽”,不过它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到了晋代,粽子才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那时,包粽子的原材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所以被称为“益智粽”,现在我们吃粽子是为了祭奠投江的屈原。

  去年的端午节,我也包了粽子,我包了红枣粽,白水粽,蛋黄粽和五谷粽。我还知道了很多我没吃过的粽子,比如烤萝卜粽,不过我不喜欢吃,因为这个粽子很辣。当然,也有我爱吃的,比如刨冰可口粽,这个粽子跟其它粽子不一样的地方是它不是热的,而是冰的。包这个粽子时,要把一个冰了的白粽拿过来,把里面挖空,放进冰淇淋,再把外皮包好,裹上糖浆,在糖浆上放点冰沙,再浇上果汁,就可以了。

  后来,我还把一枚硬币包了进去,就像把硬币包进饺子里一样,吃粽子时,我还真吃到了那个粽子。

  我们的粽子还得过奖呢!江西一座宋代古墓里有两个粽子,这是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物粽。还有西安的蜂蜜冰粽子,是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广西南宁有体积最大的粽子,可以给250人吃,重达350公斤,好多人一起都搬不动。上海城隍庙有体积最小的粽子,只有10克,小得像手指一样,一口可以吃好多个。

  粽子还有美好的祝福,是求得功名,光宗耀祖的寓意。

  我的家乡有很多有趣的节日,每个节日也都有*俗,只要留心观察就能发现。

  常听大人们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于是每当吃完甜滋滋的腊八粥后,我便急切地盼望着春节的到来,因为每到春节,除了特有的新年玩具和新衣新鞋外,还会有丰厚的“新年大奖”等着我呢!

  瑞雪兆丰年,大年三十最令人惊喜的莫过于一场大雪。树上长出“银枝”,屋檐生出“白发”,就连远处的大山也白茫茫一片,戴上了“鹅绒帽”,象征着春节无限美好。一大清早,我就被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吵醒,厨房里不断传来欢声笑语,空气中夹杂着阵阵饭香,当我穿好衣服赶出去,白白软软的糯米糕已下油锅,它们活似一群可爱又活泼的精灵,在油锅中不停地上下窜动,这些白色的小家伙刚到锅里就瞬间变成吸人眼球的金黄色了。我呆站在锅边,听着锅里那诱人的“滋滋”声,我的口水早已“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了”。

  过了一会儿,哥哥破天荒地喊了一声:“油糕出锅咯!大家快来吃啊!”一听到要吃油糕,我就像泼猴一样,火急火燎地上桌,可还是慢人一步,大家早已准备好碗筷,纷纷大显身手。眨眼的功夫,一盘外酥里嫩的油糕就被洗劫一空,只留下了几个外表黑酥酥的油糕孤零零地被冷落了。我闷闷不乐地端起油糕,定睛一看,哈哈,上帝虽然锁住了门,但却给我打开了窗。原来那几个黑酥酥的油糕一咬开焦糖四溢,而其它油糕里的糖却少的可怜。看着大家羡慕的眼光,我乐得合不拢嘴。哥哥突然说:“我的好弟弟,把那几个油糕让给哥呗!你看油糕炸黑了,都没味儿了,再说……”“我不!”还没等哥哥把话说完,我三下五除二就把油糕消灭了。

  就这样,春节的上午在你争我抢中结束了,紧随其后的便是更加热闹的夜晚了。

  肚子里的油糕还没有消化完,香喷喷的年夜饭又勾起了我的食欲,满桌饭菜色香味俱全,糖醋排骨色泽红亮,红烧鲤鱼是嫩滑爽口,红烧肘子肥而不腻……早就垂涎欲滴的我恨不得抓起来就往嘴里送,可奈何要等到放完鞭炮才可以吃。

  在热闹的春节联欢晚会中,在满桌子的美味佳肴中,在一家人欢欢喜喜的团聚中,新年的钟声准时敲响,夜空瞬间绚烂,朵朵烟花绽放,红的、蓝的、绿的……圆形的、花形的、流星形的……色彩交错,形态万千。

  守岁也是春节的一大*俗,可我总是熬不过上下打架的眼皮,爸爸妈妈悄悄将包好的大红包压在我的枕头下,等大年初一给我一个大惊喜。深夜,窗外又飘起了幸福的雪花,家门前的灯笼也在雪中变得越来越红。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山西正月初一要吃饺子,吃饺子时还要鸣放鞭炮;厦门的人们元旦出门前还要用素果祭神;苏州的人们元旦一早开门要放三炮,叫作“高升三级”。而我,还是最喜欢我们家乡的*俗——捣年糕。

  还记得几年前,我就体验过一次捣年糕。那天过年,我与爷爷奶奶一起去了乡下的村子里。我好奇的问爷爷:“爷爷,我们这里要去哪里呀?”

  爷爷笑着告诉我:“我们去捣年糕!”

  当时我全然不知捣年糕是什么。于是我怀着疑惑和好奇,跟着爷爷奶奶来到了一个跟寺庙似的地方,爷爷告诉我这是祠堂。

  来到门口,就看见围了一堆人,我从人群里往前挤,挤到最前面,终于看到了:一个人拿着大锤子往一个放在有凹面的大石头上的米团用力一打,紧接着又有人快速伸过蘸过水的手把米团一翻个儿,拿着大锤子的人又打了一下,那人再把米团翻个儿…………

  看到这场景,我生怕他们配合不好那个大锤子打到另一个人手上。

  爷爷告诉我,这就是捣年糕。于是我与几个小伙伴一起上前也要打,可我们力气小极了,连那锤子也拿不起来。

  终于到了我最喜欢的环节,吃年糕。年糕端上来,冒着热气,我拿了一个,咬上一口,味道香甜软糯,香气在口中四溢。

  我爱我家乡的风俗,更爱我的家乡。


家乡的风俗作文开头 (菁华5篇)(扩展7)

——家乡的风俗初中作文 (菁华5篇)

  广宁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地方,有蜿蜒曲折的小河,有宛如屏障的竹林,有连绵不断的群山,在灵山秀水孕育下的人民,经过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风俗*惯。

  鞭炮“噼呖啪啦”地响个不停,男女老少都换上了新装,到处充满喜气洋洋的气氛。你没猜错,此时正值过年。舞狮是这个时候必不可少的节目。随着气势宏伟的鼓声响起,威风凛凛的醒狮舞动着它那灵巧的四肢,出奇大的头镶嵌着机灵的眼睛,一眨一眨的,特别有神!舞狮是过年的家乡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端午节到了,从家家户户飘来一阵阵糯米的香味儿。人们正忙着包粽子吃!袅袅轻烟从烟囱里飘出来,人们开始蒸粽子了。一小时过去了,人们端出热气腾腾的粽子,开始品尝美味的劳动成果。剥开粽皮,露出细腻的糯米,里面塞满了丰富的馅:肉、黄豆、花生等等。咬一口,松软可口,回味无穷。

  深幽的天空中挂着一轮皎洁的圆月,就意味着中秋佳节到了。在中秋节前后几天,人们购买月饼,互赠月饼,增长了彼此之间的情谊。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晚上。贡台上摆满了各种美食:月饼、栗子、炒螺和各种水果。赏月时刻到了,在贡台上插上三支香,就可以享受美味佳肴了。细腻的月饼、可口的栗子、香脆的炒螺、酸甜的柚子、甘美的葡萄……叫你吃得饱饱的。街头巷尾里,一些小孩子正提着灯笼欢快地闹着,好不快活。一些家长给孩子们讲关于月亮的故事,望着又圆又亮的月亮,在上面的吴刚放下斧头,向大家挥手;嫦娥搂着雪白的玉兔,在广寒宫前翩翩起舞。

  舞狮、粽子、明月都充满着浓郁的广宁气息。我爱广宁,更钟情家乡的文化风俗。

  每逢春节,我们这地方都有 一个家喻户晓的风俗――吃饺子。

  春节吃饺子,这个风俗要从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讲起,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避开病人耳朵上生冻疮。距今有 1800多年的历史了。是深受 *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

  南方人一般不 会亲自包饺子,他们到超市买速冻饺子,煮出来虽然也很美味,但是比起我们北方人亲手包的饺子,味道差远了 。

  记得除夕和妈妈亲手包饺子,先和面团,醒发1-2小时,切下一块,揉成长长的细条,切成一块一块的,擀成薄薄的面皮,把剁好的'肉馅同剁好的白菜放在 一起加上油盐 酱油 十三香和一大盆,又把切好的豆腐 菠菜和好 包好,在 一旁坐车的哥哥只闻闻馅就已经垂涎三尺了 。可以在 豆腐水饺里包上几个硬币,就变成了“幸运饺子”,接下来就是“蒸煮炉炸”,我们认为煮更传统,更好吃,所以决定煮。

  春节来了 ,最终有 机会吃“幸运饺子”。早上,煮好,香气扑鼻而来,自己选一碗,吃上一大口,满口生津,真是色香味俱全啊!往日有 些挑食的哥哥也吃了好几碗不 止,吃到最后一个饺子的我,本想一整个直接塞灌倒嘴里,没想到咬下去差点把牙咯坏了,是一枚硬币,吃饺子寓意团团圆圆,但吃到硬币说明财源滚滚。爷爷也很爱吃,闻到香味还没等去叫就主动过来了 。

  春节家家吃水饺,水饺人人都爱吃,年夜饭尤数饺子香,饺子这个风俗给人们带来了 数不 尽的欢乐。

  每个人的家乡都会有一些风俗,有一些风俗我们都听说过;有一些风俗我们却很陌生。

  我是一个上海人,虽然我的家乡没有很多风俗,但是在新年里,我的家人们也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除夕傍晚,我和父母在家里准备晚饭的各种食物。,最让我期待的是妈妈做蛋饺。

  “儿子,要不要到厨房和我一起做蛋饺呀?”妈妈问。我愉快地答应了。妈妈先让我打鸡蛋,我快速打好了鸡蛋,接着,妈妈把煤气灶打开,将一个很大的圆汤勺放在火上烤,我问妈妈:“您为什么要用火的顶端烤汤勺呢?”“因为火的顶端的温度最高呀。”妈妈回答,“火的外焰比内焰的温度高,这是你将来会在学校里的科学课上学到的。”等到圆汤勺里的水汽烤干后,妈妈把一块事先准备好的猪油用筷子夹住,在圆汤勺上擦。因为圆汤勺很热,所以发出了“嗞——”的一声响,猪油慢慢地化了,并且散发出了诱人的香气。

  然后,妈妈把鸡蛋液一勺一勺地倒入超大的圆汤勺里,鸡蛋液迅速凝固了,慢慢地一个圆圆的鸡蛋皮成形了,像一片饺子皮似的。这时候妈妈会放入事先调好味的肉糜,用筷子先把肉糜聚拢,再把半张鸡蛋皮刮下来,因为之前在汤勺里擦过猪油,所以很轻易地就能把鸡蛋皮和汤勺分离。然后顺势把鸡蛋皮对折,轻轻地用筷子压一下,防止肉糜漏出来,这时候一个蛋饺就做成了。如此反复,我和妈妈做了一大盘金灿灿的蛋饺,活像一大盘金元宝,这正好讨个口彩,新的一年财源广进、财源滚滚。这盘蛋饺香气腾腾,我和我的父母吃得津津有味,一盘蛋饺很快就吃完了。

  石城肉丸圆又圆,家乡美食香又甜。所以,我爱吃石城肉丸。

  我的家乡——石城,是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素有“客家摇篮”之称。千百年的历史,孕育了深厚的客家文化,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客家风情,其中有一种代表客家人热情好客,崇尚礼仪的传统民俗——吃肉丸。

  石城肉丸是用精瘦肉和红薯粉做成的。其形圆色白,味鲜质软,口感松爽。它是石城人家家户户逢年过节必备的美味佳肴,也是石城人红白筵*款待宾客的一道主菜。凡过年过节或各种筵*,如果没有肉丸,则“非像过年”,“非酒*”也!

  石城肉丸虽然好吃,然而在几十年前,人们要吃上肉丸,非得费一番苦力。那时没有肉丸机,每个屋场则备有一个或几个特别凿制的石质料钵,一根或几根用坚硬的杂树制作的肉槌。切成块的精瘦肉放入石钵中,就靠人用肉槌一槌一槌地,千锤百锤地把肉块打烂成浆糊状,然后放入适量水和一定比例的红薯粉,加入少量食盐,最后又用肉锤使劲地将肉和粉打匀擂匀,直至呈有光泽度的固体坯料。要打好一钵肉丸,往往会累的人满头大汗,腰酸腿疼,甚至手上长血泡。

  大凡石城人都喜欢吃肉丸。而小孩子吃肉丸更是有趣儿。记得我六七岁的时候,我们家回老家过年。当家里的肉丸蒸好后,奶奶叫我吃肉丸,**脆用两根筷子,每根串上三四只肉丸,走到楼下的院子里,叫上邻居的小孩一起来品尝。哇,一下子来了三四个小朋友,我把肉丸分给伙伴们,每人两个,可自己没有了,只好等会儿回家里吃。看着小朋友一拿到肉丸就迫不及待的往嘴里送,并连声说“好吃,好吃!”我心里特别快活。

  石城肉丸味美情浓,闻名遐迩,甚至天下扬名。

  我的老家在歙县许村,许村是以许家为“核心”的一个古村落,我就是许家的后代。

  许家*俗中,最著名的就是“舞大刀”了。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许家中的“力之霸王”们,便举着把四米多高的“大刀”,走街串巷地舞上一通宵!许家怎样会有这种*俗呢?这个节日又是怎样被许家设立的呢?

  这要从唐代的开始说起,那时候,有一位许家的首领,名叫许远。他精通兵法,智勇双全,并创立了许家刀法。安史叛乱时,许远与援军主帅张巡一齐奋勇抗战,保家卫国。他的.许家刀法出神入化,使敌人闻风丧胆。在一次战斗中,许远身先士卒,身杀千人,最终因寡不敌众,与张巡一齐英勇牺牲。为了让许家刀法不失传,也为了永远纪念这位英雄,每年正月十五,许村人都要舞大刀,这个*俗一向流传到此刻。

  哦,差点儿忘了说正月十五傍晚时分的情景了,午时五时许,看热闹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聚集在高阳桥、大观亭、五马坊一带。大约半小时后,叽叽喳喳的人群突然静了下来,只见一把红色的大刀“砍”过来!密密麻麻的人群立即“砍”出一条道路,随后又跟在大刀的后面。兴奋的人群一齐涌到河边的一块宽阔的场地上,精彩的演出开始了:各部门准备就绪,跟京剧差不多的音调响起,只见四个肌肉发达的壮汉涌上去,一人按住刀把,三人拉着系在刀背上的绳子,大刀开始倾斜,并迅速地转动,像有人在挥舞一般。一会儿,他们又将大刀挥上挥下,有时横割,有时斜砍,还有时来个“暴劈”。四米多长的大刀在他们手上真是“举重若轻”,在刀光闪闪中,我仿佛看到了许远当年挥舞大刀,杀敌如割草般的英雄身影……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大刀”又要转移演出,可惜妈妈要拉我走了,我只好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大刀”。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