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蒹葭作文 (菁华3篇)

首页 / 作文 / | 2022-11-30 00:00:00 作文

改写蒹葭作文1

  喜欢《蒹葭》,喜欢那河边茂盛的芦苇,喜欢那清凌凌的河水,喜欢那诗章营造的那片唯美苍茫的意境。在深秋的清晨,芦苇上的露水结了一层薄薄的霜。太阳渐渐升起,但晨露依旧未晞。清澈的河水安静地流淌,在河水中央还有一位曼妙婉约的佳人。作者用这些意象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空灵朦胧的阅读空间。或许,我们还可以想象到这么一幅图景,夕阳西下时,在玫瑰色的霞光里,雪白的芦花漫天飞舞,那是芦苇倾其一生后舞出的一段生命。即使在萧条的深秋,《蒹葭》中那片芦苇也会让人心觉温暖。

  每每阅读《蒹葭》,我总体会不到别人口中的那种凄凉失落之感。想起那片茂盛的芦苇在深秋的清晨坚守着,飞舞着,为肃杀的'秋天带来生命的气息。那飘渺的芦花或许飘在了河面,顺流而下了,或许飘向了另一个栖息之地,等着春风把它们再次唤醒。无论怎样,它们都在奋力追求着自己心目中的那位“伊人”。“所谓伊人”,在此看来绝不会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女子那么简单了。她赋予了更为崇高,更为深远的意义。很有可能是作者怀揣着的一个美好的理想,寻寻觅觅,永不停歇地追逐着她。

改写蒹葭作文2

  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无论是春还是秋,无论是冬还是夏,我相信每一个从海*线上冒出来的火红的炙热的太阳都会照映着你,把全部的热烈和温和给你,当空气中所有湿湿答答的小水珠从空气中分离出来,落到娇柔的芦苇上,亦是我溯洄从之走上这白露不唏的道路的开始。

  月光肆意挥洒他们低调而又内敛的光辉,我顺着流水看着万家灯火,而自己一无所有,在月亮下,芦苇前,顺着无尽的黑暗孤零而行,心中总是涩涩的有些酸楚,但是美丽的月亮始终令人神往,当我行驶在这无尽的路上,月光指引着我,勾引着我漫无目的的身躯,使我最终到达了心中伊人的住处。

  一条没有航标的河流,因此而显出一种质朴的美,我从远方看来,这条河看似宁静,就如天空不变的永恒,可是当月光逝去,狂风惊起,河流汹涌。萧瑟的蝴蝶落叶般惆怅,这使我不得不追溯这条河的根源。

  河水不念旧,赋诗为狂也无忧愁。美人啊,你的情眸,使我逆流而上,不知为何当周围的村子三巡酒过,河水依旧如故,我似乎逃离不了这座空山新林,河里的每一个水珠都在牵引着我到你的身边,可是不知为何,唯有在原地被水而围。我看见你在那松间寒露,鸦雀声声里琵琶作赋。我看见了你正在衣襟飘拂的站在水的对面。可是燕子回归双双,独留我一人落单,我过河水,而你又在对岸。行春犹迟,怎去尽欢?

  阳光微凉,琴瑟微凉。河水的声音如此的疏狂,而我的心思如此的仓皇。你在那茂密芦苇中辗转了千百年,却只让我在对岸看你最后一眼。

  蒹葭苍苍的,重叠忧伤,愿我可以在蝉声和芦苇的陪伴中行云流浪。在无数个轮回后,找到我们曾经回忆的远方。

改写蒹葭作文3

  清晨,在萧瑟的秋风中,芦花彼此起伏,远远望去,一片白茫茫的。晶莹剔透的露水早已变为白霜。朦朦胧胧中,我还是一眼发现了那个身影。

  你回眸一笑,我心中顿时泛起了圈圈涟漪,从此勾出了我后半生的思念。从此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美人儿你还记得我们的初遇吗?或许你从未发现过我吧,是我不够耀眼,是我过于卑微。不过没有关系,你不用回头找我,我追上你就够了。

  虽然你在水的另一边,但你对我来说仍是那么遥不可及。我愿逆流而上追寻你,却发觉道路是如此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你又似乎站在水中央。美好的事物往往很容易幻灭,但你的俏影,你的浅笑低吟,永远徘徊在我脑海里,令我陶醉,可我愿意永远沉醉下去。

  芦苇仍是绿的,露水装点在其中尚未晒干,在秋风的吹拂下却显得一片凄凉。令我魂牵梦绕的女孩,又在水的另一方。长发及腰的你婀娜多姿,“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大概是如此吧。我还是顺着河流上下下下寻觅她,她却总漂浮不定,仿佛站在水中小洲上。路越走越高越走越难,我的西子,你到底在哪?

  芦苇渐渐连成片,露水依旧。你正站在水的那边飘飘起舞,袖子在空中摆动,或如波回,或如云动,或如虹飞,或如烟起,其美妙殆不可言。我沉浸其中,一曲终了,你却仿佛人间蒸发般,又仿佛藏身于水中陆地上,再也无法找到。

  就算天涯海角,我也要把你找回来。哪怕道路险阻又蜿蜒,水流汹涌又澎湃。每一次靠*你,你又离我远去。这一次,我眼睁睁看着你消失在我的朦胧中。

  梦醒了,原来一切都是不真实的。

  人生若如初相见,从此情人是渡人。最终,必定是落得一个无言的结局,只有那片芦苇仍在摇曳。


改写蒹葭作文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改写蒹葭作文 (菁华3篇)(扩展1)

——改写蒹葭的作文6篇

改写蒹葭的作文1

  初生的芦苇,碧青碧青的,白色露水凝结成霜,雪白雪白的,这时,一位长辫的书生慢慢悠悠地走在乡间小路上,他看着眼前的景色心中不由自主地想起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远方的她,路途艰难而又漫长,但这位年轻的书生在我心永恒,心向远方,再苦再累都不怕,于是,他又逆流寻找他,仿佛走到水中间,一跛一跛,但他充满信心着。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未干,心中所恋的那个人啊,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自己的恋人,路途是艰难而又陡坡。逆流又去寻找她,仿佛走在水中高高凸起的地方。

  初生的芦苇光滑鲜艳透白,上面白色露水还没干,心中所想着的那个她啊,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去寻找自己心中的真爱,尽管路途遥远而艰辛,但仍不死心,又顺着逆流去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洲上。

  就这样书生心念远方的那个她,一直一直走着,走着,夕阳西下,疲惫不堪的身影影射着半边天,仿佛看到了他对爱情的坚贞和执守,令人羡慕有令人叹息!

改写蒹葭的作文2

  接连下了几场雨,天天终于放晴了。阳光灿烂,碧空如洗。我的心情也和天气一样舒畅,迈着轻快的脚步,一蹦一跳地向公园走去。一路上,白杨树向我招手,小鸟也在树枝上吱吱喳喳地唱着歌。

  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公园。哇,这里好美呀!花儿五颜六色,黄澄澄的,蓝湛湛的,白花花的,红艳艳的??公园中心有一条大湖,水清澈见底,静得出奇。湖边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坪,小草弟弟从地里钻出头来,打量着这美丽的世界。瞧,远处的桃树,一棵挨着一棵,好似天边的云霞一般。这简直是世外桃源,人间天堂!

  突然,一个身穿西装,佩戴领带的中年男子从不远处走来,他把一个刚喝完的饮料瓶随手扔在地上,头也不回地走了。这被一个刚巧路过的小男孩发现了,他弯下腰,捡起空瓶子,扔进垃圾桶,然后也一蹦一跳地走了。

  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但令我为之一震。一个小孩,居然能做出一个连大人也做不到的动作!我在心里不禁暗暗夸奖小男孩。

  这件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我一直。它将成为公园里最美的风景!

  说起美的风景那可是太多了: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烟波浩渺的湖面,蔚蓝深邃的碧空;更有风光绮丽的江南,千里冰封的北国,金碧辉煌的`故宫,精致玲珑的园林,从自然风景到人工建筑,美的风景无处不在。

  但是,再浪漫迷人的风景,再的建筑,也不会在我心中驻留多久,而妈妈在厨房中做饭的样子却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这时候,妈妈身上显现出来的美,使我沉醉,使我迷恋!厨房是妈妈的乐园

改写蒹葭的作文3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题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犹未悔。”两千多年前的汨罗江边,隐约可见一位步履蹒跚、形容枯槁的老人踽踽独行于江畔,一脸的疲惫与满面的灰尘难掩他肃穆与庄重之色,唯有用这清白的身躯血祭故国,才能消除内心的苦楚。于是,他慨然步入清澈冰冷的江水,结束了自己如流星般光辉而又灿烂的悲壮一生。

  她·宛在水中央

  “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若说屈子没有过亲身经历,那怎能写得了《九歌·湘君》这样缠绵悱恻却又情意绵绵的诗歌?若屈子自己只知苦行,不食人间烟火,又怎能有如此真切的想象与感同身受?一生中,屈子最爱两位亲人:一是其父亲;二是“女媭”。女媭名字身份等都语焉不详,正因语焉不详才成了隐私。“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余”,这是屈子眼中的女媭身影。屈子所求的几位姑娘,都未能与他修成正果,虽有约会,有与心爱的人寻欢作乐,但总的来说,他的婚姻是不美满的,失败的。

  她,宛在水中央。

  他·宛在水中坻

  屈子在政路上,始终一个人蹒跚独行,没有挚友没有知音。他的高洁明志没有人会懂。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代,他聪明过人又十分天真。他沉寂于兴国大业中却忘了笼络权臣,终致谗谚之祸。那个他一生不曾背弃的君王却对他若即若离,那个他冒死强谏却还因贪心而绝的君王是那样昏庸无能,可他依然“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其实,他没必要抱着刚愎自用的楚怀王不撒手,“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是贾谊对他的劝说,但他仍固执地留下来,孤独地活在这条不归路上,终此一生。

  他,宛在水中坻。

  它·宛在水中沚

  屈子,你不羁的灵魂又怎会被流放所束缚,你遥望着远方一座座被攻陷的城池,眺望着敌国染血的铁蹄,聆听着战马的嘶鸣与百姓的哭喊,你明白了,楚国已不再是楚国了。你的眼神深情又绝望,忽地,你抱起一块石头,大喊一声:

  “吾与楚,共存亡!”

  纵身而跳,你忠君报国的火焰在冰冷的江水中悄然熄灭。楚国,已离你而去;而你,依然活在世人心中。

  它,宛在水中沚。

改写蒹葭的作文4

  岸边的杨柳树又开始多了起来,几只飞莺叽叽喳喳地叫着,像是提前庆祝我的胜利。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我与伊人又*了一步。

  烈日当头,火红的太阳似乎从未落下过。我脱了外衣,望着远远的那个小白点离我越来越*,从豆粒般的糊影变成清晰的,刻印在眼前的水墨画,美得动人,美得奇特,美得不真实。

  我想起了自己流落他乡的日子,多少个饥寒交迫的夜晚,多少个愁思满天的清晨,多少战火纷飞,九死一生,与死神擦肩而过。记得有次,我就倒在这个地方,望着血红的天空,周围刀光剑影,我闭上眼睛,像再也醒不过来一样。

  好在,这里的太阳不会落下,这里的土地上也不会有战争。我不停地划着桨,奔向我的伊人。

  我的伊人,请告诉我,你在等我,你一定还在某一个地方等我,那里没有战火,没有硝烟,人们自给自足,怡然自乐,那里的天空永不会呈现血红,那里的清晨也永远有鸡在啼鸣。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但水中央没有伊人,只有几株狗尾轻轻摆动。于是我调转了船头,徒然发现,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个豆粒般大小的糊影。

  这次,我一定能找到我的伊人。

  太阳仍在灼烧着大地,我披上衣裳,向前而去。

  不一会儿,岸边的杨柳树又开始多了起来,几只飞莺叽叽喳喳地叫着。

  怎么说呢,像是在庆祝我的胜利一般。

改写蒹葭的作文5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犹在,得而亦难。

  她,她是何人?自从那天我在芦苇丛中看见她的身影,她就再也不无法从我脑中洗去。我总是感觉她离我很遥远,每次我想追随她的时候,她便失去踪影了。只模模糊糊看见他那素白如云的衣角随着一阵风的飘过就消失不见了。那模样让我想起了天上纯白如棉的浮云,固然很美丽,但只一瞬的功夫就不见了。我环顾四周,害怕从此看不见她,这时却又看到她出现在那头的水岸边。我匆匆忙忙的跑过去,害怕她随时都会离开。但是当我到了那头,她又消失不见了,我抱头蹲下,我看不见她,找不到她,我连她的背影都抓不住,*生第一次感觉到如此的无力。

  就在我深深懊恼之际,却又看到了那洁白如云的裙角,它在风中飘舞着,生动地如一只美丽的白鸽。我站起身踉踉跄跄的跑过去,可是哪见踪影?那分明是他在树枝从中穿梭时被刮下的布条,我伸出手拿起那布条,将它紧紧地握在手中,我不知道我还能干什么?我是该庆幸她给我留下了一个珍贵的纪念品还是该懊恼又一次让她给跑了。我是该庆幸吧,起码这个证明了之前的一切不是虚无飘渺的,而是存在的,它带给我的不只是幻想。

  这时,我似乎又听到了什么声音,那银铃般的声音分明是嬉水声,我赶紧往前走了两步,面前是一座小山坡,那声音就是从下面传来的。如果从这山坡直接滚下去应该回受点皮外伤。管不了那么多了,我抱着头纵声一跃,顺着山坡直接滚下来,那山坡上长满了枝状物,刮得我生疼。但是这疼没有白费,因为我的余光已经瞄到了那个素白如云的身影。唔,不对,怎么有两个素白如云的身影?我不禁吃了一惊,心下慌神,目光在这两个素白如云的身影间徘徊,我中意的到底是哪一个?

  就在这时她们两个转过身来,似乎是我闹动静太大扰到她们了。我大惊,赶忙低下了头,故意抚着自己的脚踝,一副受痛的样子。心在怦怦乱跳,我还没能消化掉这个打击。真叫天不助也,好不容易找到了梦中人,却有两个。难不成是我最*桃花缘好到冒泡?恍惚间,我看见一双素白的小脚出现在我跟前,心下大慌,不知是不是我那个意中人。也许是因为我迟迟不抬头的缘故,她用手拍了拍我的肩,我只好顺势抬头,眼前的人让我惊为天人,我只想用一句话来描述——美目盼兮,巧笑倩兮!

  就在我痴愣之际,她伸出葱白的手拉我起来,用一双美目望着我,说出了一句令我魂牵梦绕的话“是你吗?那个一直在我身后默默追随我的背影?”

改写蒹葭的作文6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凭栏眺望,楼下的.芦苇,挺着纤细的腰身,向大自然展示他独特的风采。

  风呼啸而来,她细弱的身躯几乎无法承受,用力支撑着,几乎贴在了地上。而当千万支芦苇聚集在一起时,那单独的不堪一击,却化成一股力量。风来了,他们俯下身子倾听,风去时,他们依然挺立。头上的翎羽,仿佛一只有力的翅膀,上下扇动着,鼓动着,跃跃欲飞,千万只翅膀就像翻涌着的浪花,不停地涌动,此起彼伏,似大海般宏伟壮阔,我似在聆海听潮。

  风渐渐小了,芦苇也由原来的刚强变得温柔了许多,她的身体柔柔的,头上的翎羽轻轻地摇曳,和那枯黄的枝叶映衬着,我并不觉得她憔悴,我就像看到一个小姑娘,走在田野的小径上,展现着自己的淳朴与活力。

  风停了,芦苇静了,她立在那儿,微微昂着头,那白羽使他显得纯洁高贵,她望着无垠的长空,蓝幽幽的天空给她希望,太阳洒下的金色光辉,为她披上了衣衫。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轻吟这首诗歌,我远远看到在那芦苇深处,一位女子,身着一袭素纱,秀发微散,有人在芦苇丛中吹箫,悠扬回荡……


改写蒹葭作文 (菁华3篇)(扩展2)

——改写蒹葭的作文 (菁华5篇)

改写蒹葭的作文1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题记

  在那随风飘扬的蒹葭边,有一位美丽的姑娘。而追求思念她的人正在河的对岸苦苦追寻。男子逆流而上,去追寻,奈何道路险阻困难且遥远,男子顺流而下,只见身着轻纱窈窕的女子,好像正在水的中央翩翩起舞,脚尖轻点,裙衫如花,女子的一颦一笑都在男子的脑中久久回不去,女子还在舞蹈,男子一时不由看痴了,心中愈发思念。男子想要看清,一切却悄然消失。如梦、似幻。

  秋意正浓,大片的蒹葭繁密茂盛。而青翠欲滴的叶子上方,露水仍旧晶莹剔透,而男子日夜思念的姑娘,好像就在河的岸边。男子急忙上前追寻。他迈开大步奋力追着,跑着。伊人笑语嫣嫣,好像,可望而不可却。男子却并没有因此放弃,反而执着的向前追去。

  大片的蒹葭纷纷飞飞,清晨的露水未曾干透,美好文静的女子,好似就在眼前,男子快速追去,眼前的道路逐渐扭曲,并且向右迂曲。忽的,眼前一花,女子脚尖轻点,又回到了水中陆地,翩翩起舞……

  梦醒了,白露干透,鲜花盛开。

改写蒹葭的作文2

  岸边的杨柳树又开始多了起来,几只飞莺叽叽喳喳地叫着,像是提前庆祝我的胜利。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我与伊人又*了一步。

  烈日当头,火红的太阳似乎从未落下过。我脱了外衣,望着远远的那个小白点离我越来越*,从豆粒般的糊影变成清晰的,刻印在眼前的水墨画,美得动人,美得奇特,美得不真实。

  我想起了自己流落他乡的日子,多少个饥寒交迫的夜晚,多少个愁思满天的清晨,多少战火纷飞,九死一生,与死神擦肩而过。记得有次,我就倒在这个地方,望着血红的天空,周围刀光剑影,我闭上眼睛,像再也醒不过来一样。

  好在,这里的太阳不会落下,这里的土地上也不会有战争。我不停地划着桨,奔向我的伊人。

  我的伊人,请告诉我,你在等我,你一定还在某一个地方等我,那里没有战火,没有硝烟,人们自给自足,怡然自乐,那里的天空永不会呈现血红,那里的清晨也永远有鸡在啼鸣。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但水中央没有伊人,只有几株狗尾轻轻摆动。于是我调转了船头,徒然发现,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个豆粒般大小的糊影。

  这次,我一定能找到我的伊人。

  太阳仍在灼烧着大地,我披上衣裳,向前而去。

  不一会儿,岸边的杨柳树又开始多了起来,几只飞莺叽叽喳喳地叫着。

  怎么说呢,像是在庆祝我的胜利一般。

改写蒹葭的作文3

  一个午后的黄昏,不知是哪阵闲暇的清风无意翻开了带着墨香的书页,我放下忙碌的笔,叹了口气,抽手合书。指尖触及到了冰冷的纸页,却像是感受到了诗中字词的情深意切,一顿,转而随意拨开几章,入瞳便是隔代的思念。

  我熟悉它----《国风秦风蒹葭》,它可谓是《诗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时光荏苒,这一阙动人的清曲,不知曾被多少婉转的歌喉唱起。

  一行,两行……我灼灼的目光紧紧跟随着文字的背影,一幅幅清秀的画面也在眼前颤抖着徐徐展开。

  不知道这是第几个秋天,韶光似云烟过眼。天晓将白,芦苇青苍苍的叶上还凝着薄薄的露霜,像是他昨夜里相思难耐的泪水,晶莹的,折射着清晨的微光。他隔着岸眺望,眼里全是她清浅一笑的模样,她却白衣轻拂,沉星的眸子里只有一片蒹葭苍苍。

  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诗的部韵押得恰当好处,内容随着时间慢慢递进,浅层由深,寥寥数笔,便形象地勾勒出了一个梦幻的故事场景,也许,这就是《诗经》的独特魅力罢。古往今来,有多少“万花丛中过”的文人墨客,都甘拜在《诗经》的石榴裙下。难怪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道: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

  “悲秋将岁晚,繁露已成霜”,秋深,情更深,拂得去芦苇叶上的凝珠,拂不去心中的思念。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他面对着弥茫茫的芦苇丛,眼中也是一片迷茫,他宁可相信斯人只是徘徊在河的一方,也不愿相信这只是自己的荒唐梦一场。

  这像是生命和他开的一个玩笑,他们好比是参商西月天,这么*,却又这么远。

  一曲年华终渐远,他漠然,漠然,没有声嘶力竭,只是小心翼翼地捧起仰望时的美好。笔在纸上一划,就像*开劈了天地,墨色淌开了一个世界,没有相思不相见的难耐,淡淡,只有一片淡淡。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蒹葭》把这句话诠释地淋漓尽致,也许她只是他惆怅中的幻影,像朱熹在《诗集传》中所言:言秋水一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可得。然不知其所指也。也许她只是他乱世中的希冀,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坦塔罗王身边“*在咫尺,远在天涯”清泉与果实一般。自此“蒹葭之思”成了旧时书信中怀念人的套话。

  面对诗人所叹的“隔花阴人远天涯*”,更有人推测《蒹葭》是用来讽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家,或惋惜招引隐居贤者而不可得。这便脱离了小家儿女情长,可我却宁愿他质朴一点,质朴到人的心尖。

  流年转换,它也在不同佳人的口中弹唱翻新了千万遍,伊人越来越朦胧,河崖越来越宽。隔着数千年的冰谅,思念也不过成了一纸黄粱。

  我读此诗时,反复咀嚼,读到的却不仅是苦情人的哀诉,而是一种莫名的疯狂,也许他心中的她,就像我心中的梦想。像他永远等不到他心中的姑娘----总有一脉澈流残忍地将他们阻隔,但至少我会像远在周朝的那个“他”一样,去不顾一切地追赶,不顾一切地靠*,纵然只能望见一寸希望。

改写蒹葭的作文4

  他,背诵着书中的诗句,从不远处走来。

  她,乘一叶扁舟,向对面驶去。突然,他看到了她,那个站在船上的女子。一袭白衣胜雪,宛如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

  他停下步子,看着船从自己的眼前经过,驶向远方。仅仅这一面,便让他记住了她。因此,他常常来到他们邂逅的河边,希望能够再次见到那位佳人。

  不久之后的一天,他再次见到了她。

  那一天,他早早的来到河边等候。不多会儿,就远远的望见一条小船缓缓驶来。待船靠*,他看到了她,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女子。他正想着该要如何开口,船已经从他身边驶过。他回过神来,转身望去,船已驶远。他不甘的跑着,希望可以追上小船。可是,无论他如何努力,总是和船保持着一段距离。到最后,他无力的坐在地上,看着小船消失在远方。当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中,他又见到了她,还是在那条河边,她乘着船从他面前驶过。他大声的呼喊,想要叫住她,可她依旧无动于衷。他想要追上小船,却总是连船尾都无法摸到。仿佛,她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影。

  次日醒来,他又想到了那个奇怪的梦。却看到桌上放着一张信笺。上面写着一首蒹葭。他抚摸着那娟秀的字迹。微笑着闭上了双眼。

改写蒹葭的作文5

  夜晚,城市的灯火,霓虹闪烁,染的那夜,如同白昼,绚丽多彩,城市的街头,商铺林立,种类繁多,嘈杂声不绝于耳,我一人,走出城。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宁静,安宁。

  星星挂在夜空,很亮很亮……星星点亮夜空,你,点亮我的心。我坐在这夜中,静静回想。

  静谧的夜晚,偶有晚风吹拂?吹动身旁的柳枝,好似你婀娜的舞姿,想起那日的相见,风,吹低芦苇,在千万株芦苇中浮现出你的身影,那齐腰的长发,在风中漂浮,芦苇摇头晃脑,你在苇中乘船前进,船,人,苇在天间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那一刻,世间万物,黯然失色。

  此后,便不曾忘记你的身影。那片芦苇,不曾离去,你,在我心间,更不曾离去。那日的情,那日的景,在我的心头不曾忘记……我在找寻,找寻爱的你。你仿佛就在我的身边,离我仅一步之遥,却无法触及,有时又相隔万里,跨越千山万水,也不曾相遇。

  找寻,找寻……芦苇依旧繁盛,却再未见你的身影,有多少日,望那空无一人的苇地,泪,一滴滴落去,化作,对你的思,对你的念。黑夜,总是让人忧愁,明月呀明月,你是否能听见?伊人呀伊人,你我何时再相见?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改写蒹葭作文 (菁华3篇)(扩展3)

——改写蒹葭作文优选【五】份

  改写蒹葭作文 1

  苍凉幽渺的深秋清晨,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晶莹透明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光线的影子稀稀落落的射下来。

  天刚放亮,诗人就来到河滨,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着,在清冷寂寞的旷野上,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内心是多么的焦急与惆怅。朦胧中他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晃动,于是诗人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艰险的道路使得诗人越来越慢,他走走歇歇。捡起道旁的竹杆当做拐杖,一步一步蹒跚地向上迈着。思之可及,行之不易,诗人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飞去水中央伊人的眼前,他是多么想抚摸伊人,但就连想清楚看见伊人也是不可及的。诗人焦急的在河边左顾右盼,茫茫的秋水中有只孤船,诗人跳上船径直横渡过去,可他怎么划桨,怎么努力,这茫茫秋水像是一条隔膜的天河,诗人望着伊人慢慢远去,消失在天与水的边缘。

  改写蒹葭作文 2

  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无论是春还是秋,无论是冬还是夏,我相信每一个从海*线上冒出来的火红的炙热的太阳都会照映着你,把全部的热烈和温和给你,当空气中所有湿湿答答的小水珠从空气中分离出来,落到娇柔的芦苇上,亦是我溯洄从之走上这白露不唏的道路的开始。

  月光肆意挥洒他们低调而又内敛的光辉,我顺着流水看着万家灯火,而自己一无所有,在月亮下,芦苇前,顺着无尽的黑暗孤零而行,心中总是涩涩的有些酸楚,但是美丽的月亮始终令人神往,当我行驶在这无尽的路上,月光指引着我,勾引着我漫无目的的身躯,使我最终到达了心中伊人的住处。

  一条没有航标的河流,因此而显出一种质朴的美,我从远方看来,这条河看似宁静,就如天空不变的永恒,可是当月光逝去,狂风惊起,河流汹涌。萧瑟的蝴蝶落叶般惆怅,这使我不得不追溯这条河的根源。

  河水不念旧,赋诗为狂也无忧愁。美人啊,你的情眸,使我逆流而上,不知为何当周围的村子三巡酒过,河水依旧如故,我似乎逃离不了这座空山新林,河里的每一个水珠都在牵引着我到你的身边,可是不知为何,唯有在原地被水而围。我看见你在那松间寒露,鸦雀声声里琵琶作赋。我看见了你正在衣襟飘拂的站在水的对面。可是燕子回归双双,独留我一人落单,我过河水,而你又在对岸。行春犹迟,怎去尽欢?

  阳光微凉,琴瑟微凉。河水的声音如此的疏狂,而我的心思如此的仓皇。你在那茂密芦苇中辗转了千百年,却只让我在对岸看你最后一眼。

  蒹葭苍苍的,重叠忧伤,愿我可以在蝉声和芦苇的陪伴中行云流浪。在无数个轮回后,找到我们曾经回忆的远方。

  改写蒹葭作文 3

亲爱的伊人:

  初遇你时是在水边,我透过茂密的芦苇偷看你,你伫立在河水旁,冲我回眸。

  一笑,你的笑容穿过层层芦苇。可能是我眼中的光太过耀眼,你使我朦胧,看不真切。但那种感觉还是直击我的内心,我悄悄站起来,你还在看我。和煦的阳光打在你我二人的身上,顿时我感觉到,你的笑容比结成霜的露水还要干净,清澈明朗。

  那一刻,时间仿佛定格,你站在河水旁,我站在芦苇中。你冲我嫣然一笑,掀起我心中层层狂浪。

  热感灼烧着我的脸,可我真的不信清早的阳光就这么强烈。好想冲过去拥抱你,久久不放。此时的这里没有月也没有雪,这里只有芦苇和白露,但你仍然是第三种绝色。缓过神来,我拨开层层芦苇,跨过点点碎石,淌过缓缓的溪流,奔向你。

  你的身影在我眼中越来越*,那一刻我好像明白,此时的你应该就是我人生中最想追寻和拥有的。我历遍山河,跨过层层艰险奔向你,而你,还在原地等我。

  我跑过去牵起你的手,你羞涩的低下头,正是你的羞涩,让我心动,仿佛世间的一切喜乐都不如你嫣然一笑。仍记得分别时,你在袖口中拿出一粒红豆,轻吟:“愿君多采颉,此物最相思。”可我不懂什么意思......让我采什么?相思?我是个粗人,不懂什么诗人,但我承认我对你心动了。你就是我的伊人,是我一生中最想追寻的美物。请你无论什么态度,一定要回信于我!

  敬祝:前程似锦,*安喜乐

  对你心动的少年

  改写蒹葭作文 4

  喜欢《蒹葭》,喜欢那河边茂盛的芦苇,喜欢那清凌凌的河水,喜欢那诗章营造的那片唯美苍茫的意境。在深秋的清晨,芦苇上的露水结了一层薄薄的霜。太阳渐渐升起,但晨露依旧未晞。清澈的河水安静地流淌,在河水中央还有一位曼妙婉约的佳人。作者用这些意象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空灵朦胧的阅读空间。或许,我们还可以想象到这么一幅图景,夕阳西下时,在玫瑰色的霞光里,雪白的芦花漫天飞舞,那是芦苇倾其一生后舞出的一段生命。即使在萧条的深秋,《蒹葭》中那片芦苇也会让人心觉温暖。

  每每阅读《蒹葭》,我总体会不到别人口中的那种凄凉失落之感。想起那片茂盛的芦苇在深秋的清晨坚守着,飞舞着,为肃杀的秋天带来生命的气息。那飘渺的芦花或许飘在了河面,顺流而下了,或许飘向了另一个栖息之地,等着春风把它们再次唤醒。无论怎样,它们都在奋力追求着自己心目中的那位“伊人”。“所谓伊人”,在此看来绝不会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女子那么简单了。她赋予了更为崇高,更为深远的意义。很有可能是作者怀揣着的一个美好的理想,寻寻觅觅,永不停歇地追逐着她。

  改写蒹葭作文 5

  雎鸠关关地鸣叫着,带着天籁般的对唱声,双双飞落在河中的沙洲上。我站在那云雾弥漫的树林中,向远方眺望,仿佛看见了她。她伫立在和煦的风中,脸上洋溢着恬静的笑。看着她那娴熟美好的样子,我的心中顿时泛起了圈圈涟漪……

  长长短短的荇菜浮在水面,朦胧中我看见她顺着水流左右采摘嫩绿的荇菜茎。看着她那满脸灿烂的笑容,我也笑了。她还不知道,我日日夜夜都在想着她,无论是梦中还是醒着,不管是白昼还是黑夜……

  尽管我是那样地想念她,她却还依旧不能到我的面前,看着天空朵朵白云飘过,在那雪一般纯白的云层中,我仿佛看见她的影子,仿佛看见了她那恬静的笑容。她使我朝思暮想,魂牵梦萦。月色下,我带着悠悠真情,绵绵情思,却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荇菜参差不齐地生长在水中,梦境中我看见她正忽左忽右不停地采摘着那荇菜。看着她步履轻盈地走来,我不由得说出了埋藏在我心中已久的话语:“贤淑漂亮的好姑娘,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如琴瑟般相和,永远相亲相爱……”

  长长短短的荇菜随着水波飘荡,依稀中我看见她左也采了右也摘。听着窗外喜庆的鞭炮声,我许下了永恒的承诺:“贤淑漂亮的好姑娘啊,我一定要敲钟打鼓把你娶来……”


改写蒹葭作文 (菁华3篇)(扩展4)

——《蒹葭》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相关文学常识; 掌握朗读四字诗的节奏,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3、情感目标:体味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人性美、主题美、诗意美,培养和提高学 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画面美。 2、把握“追求者”形象,感受诗歌人性美。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画面美、人性美。

  【教学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附:在水一方歌词)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 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 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他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他的方向 却见依悉彷佛 他在水的中央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我愿逆流而上 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曲折而已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他的`踪迹 却见依悉彷佛 他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二)、文学常识回顾

  1、诗经相关知识收集

  2、生字词积累(提前板书字词、注音,每章节诗句及重点字词的解释,翻译,分组进行)

  (三)、听读课文,感受音韵美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地这个优美的爱情故事,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去感受那一份浅浅淡淡地哀伤。 [听读课文,配乐范读 学生齐读]

  自读思考:找出你认为音韵美的几个方面:

  (四)、赏读课文,感受画面美

  小组合作读、思、讨论下列问题

  ①、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②、在同学们的眼中,这个季节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

  ③、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准备:芦苇--( )。 白露秋霜--( )。

  河畔道路--( )。 秋水--( )。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④、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

  教师准备:营造了一个( )( )( )( )……的意境。

  3、展开联想、再现诗歌意境

  同学们看大屏幕,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

  (屏显词语:蒹葭(芦苇)白露、秋霜、河畔道路、秋水、晓雾。)

  注意:只写景,不写人。

  示例: 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芦苇。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自己创作并展示):

  (五)、品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1、刚才咱们描绘了诗中景,再来看看诗中人。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在这样的氛围下,他在做什么?心情又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齐读课文,小组讨论)

  主人公在做什么:“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追求“伊人”、寻找“伊人”。

  “追求者”心情:①“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追 求者”的焦急,急迫。 ②“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怅 惘、痛苦。

  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自读课文,小组讨论)

  ①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 依据:“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②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依据:“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 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教师总结:

  (六)、创读课文,感受主题美

  诗中将“伊人”形象理解为爱人,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学生讨论并回答:爱情、事业、亲情、友情、理想、自由,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 善尽美的境界。

  (七)用现代诗的形式展示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意美

  (学生自我创作,并展示,小组形式)

  课文小结:课文小结: 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八)指导背诵(在配乐背诵中结束本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3、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2、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板书“蒹葭”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4、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在学*的同时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

  2、学生试读。读准字音,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正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感受诗的节奏美。

  三、学生交流资料,译读全诗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小组交流,自学全诗。

  3、汇报自学成果。

  四、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

  1、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画面之美。

  五、三读,感受结构美

  1、下面再请同学们再来读一遍诗歌,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

  3、《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达逐渐强烈的感情。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叠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六、情读,感悟诗中情

  1、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边,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静寂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他的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请你在朗读中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练读。

  2、指名读,评议。

  3、全班诵读。

  七、课堂小结

  1、《诗经》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对情感的感悟,让我们用心来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2、全班齐读。

  【板书设计】

  蒹葭

  情景交融

  教材分析

  《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学生分析

  八年级(初二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学*诗歌的兴趣。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

  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语设计:

  师: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初读诗歌

  1.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在这个画面的衬托下,投影出诗歌原文。(蓝色字幕)

  2.播放背景音乐(低声地):播放小提琴曲《水边的阿蒂丽娜》。

  3.学生初读课文:借助“预*提示”以及注释,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文采飞扬的导语,清新自然的背景画面,悠扬恬静的音乐,使课堂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美,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二、品味赏析

  (一)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在《水边的阿蒂丽娜》的音乐声中,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乐曲播放与诗歌朗诵同时进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联想,从而产生共鸣。】

  2.请同学说说选择《水边的阿蒂丽娜》的作为背景音乐的原因。

  【体会诗歌迷茫而略带忧郁的情感基调】

  3.诗歌中主人公为何忧伤?

  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

  【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向往和追求纯洁的爱情和求而不得后,主人公依然执着追求的感情。】

  (二)品味语言

  1.上述体会你是从诗歌的哪部分感受到的?

  【目的是引导学生学*本课文重章叠句的结构特色,品味诗歌朴素清新风格洒落的语言】

  2.创新设计:请同学把大屏幕上的诗歌中加点的词改换一下,要求改后的诗歌整体风格不变。

  【这个设计迁移性、挖掘性很强,它点燃了学生创造性自主学*的火花。诗歌中的加点词语为三段对应部分稍加变化的词语,学生改换后的词大多是贴切的、和谐的,多元的。在这创新的自主的学*过程中,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是潜移默化的。】

  3.熟读成诵。(采用男女声交替读、齐读等各种形式)

  三、激发激情

  (一)深层理解:

  1.课后思考练*一: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目的让学生掌握意象的概念,因为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叙往往是从理解分析意象的作用为切入口的。】

  2.自由讨论“蒹葭”“芦苇”“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让学生极大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相象和联想,准确体会意象的象征意义。】

  (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激情

  1.多媒体投影出《在水一方》的歌词,同时播放这首歌。

  2.思考:你认为这首改编自《蒹葭》的歌词好吗?为什么?

  【在讨论中,学生发现歌词将原诗中的渺远迷茫、缠绵感伤的意境,反复咏唱的形式等精华部分保留了下来。这一发现,加深了学生对原诗的'理解。学生在这首优美的歌曲声中,再一次地感受到了美的情感体验。】

  3.您也许不是诗人,也许不是艺术家,但老师相信你有丰富的想象力。你能想象一下《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借助除文字和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的情景吗?(各学*小组之间合作、探究、讨论)

  【这一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这种开放型的题目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兴趣,加上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层出不穷,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创造的激情激发出来。】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3、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2、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板书“蒹葭”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4、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在学*的同时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

  2、学生试读。读准字音,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正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感受诗的节奏美。

  三、学生交流资料,译读全诗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小组交流,自学全诗。

  3、汇报自学成果。

  四、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

  1、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画面之美。

  五、三读,感受结构美

  1、下面再请同学们再来读一遍诗歌,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

  3、《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达逐渐强烈的感情。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叠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六、情读,感悟诗中情

  1、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边,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静寂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他的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请你在朗读中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练读。

  2、指名读,评议。

  3、全班诵读。

  七、课堂小结

  1、《诗经》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对情感的感悟,让我们用心来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2、全班齐读。

  【板书设计】

  蒹葭

  情景交融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能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体味本诗优美的意境。

  3、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品味赏析诗歌美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前准备

  1、了解有关《诗经》知识。

  2、学生朗读并疏通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课

  1、导入《诗经》,复*前课有关《诗经》知识。

  2、导入《蒹葭》:吟诵三千年华夏优美文字,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璀璨。

  二、内容解读体味意境

  (一)静心聆听学生配乐朗读。

  (古筝曲很适合本诗的意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情境;身边同学的朗读更容易激发学生投入的愿望)

  (二)谈谈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整体把握,各抒己见)

  填空:这是一首的诗(朦胧凄美)

  (二)从诗句的哪些内容感受到的?

  (学生讨论、交流,幻灯片一一呈现学生讨论的结果:写景句;追寻伊人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改写蒹葭作文 (菁华3篇)(扩展5)

——《蒹葭》教案 (菁华5篇)

  课题:《诗经·蒹葭》的艺术特点赏析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复*《诗经》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识

  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次复*一下作为一个*人不可不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出示幻灯片,限点击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并加以总结。(本部分约用时5分钟)

  问题1 《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

  回答1 《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XX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

  问题2 《诗经》的“六义”按音乐类型和艺术特色各是什么?

  回答2 《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抒情。

  问题3 《诗经》共有多少篇?“风”、“雅”、“颂”各有多少?

  回答3 《诗经》共305篇,其中“风”共15国风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分为“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共40篇。

  问题4 人们常常“风骚”并提,它们各指什么?

  回答4 所谓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成为*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

  问题5 《诗经》是*诗歌、文学史上什么流派的源头?

  回答5 《诗经是指*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问题6 《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哪一部分?

  回答6《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秦风》。

  二、导入正课

  1、让我们再次齐声背诵一下《诗经·蒹葭》,并感受一下这首诗在各个方面的特色与美。提示一下,这首诗的特色与美是全方位的,大家既可以从《诗经》固有的艺术特色,如“赋”、“比”、“兴”,如结构形式特点上寻找,也可以从其他的艺术特点,如分析诗歌常用的系列术语,如“意象”的营造上寻找。

  2、给同学5分钟按照小组进行讨论,如果讨论热烈可以适当延长3分钟,在同学讨论同时走进各个小组进行聆听、指导,要求学生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点有所深入即可。

  3、小组讨论结束,进行汇报发言。由每一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介绍本小组结论。大致来说,以下几点由于前面已经提到,应该多能回答出:

  a、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多带来的无尽的惆怅。

  b、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

  教学媒体:

  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用我们现在的话通俗一点解释就是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烘托。

  三、朗读欣赏

  (一)听录音播放

  要求学生:

  1、找出韵脚字

  2、给生字注音

  (二)教师指导

  (三)配乐,让学生朗读

  要求学生体会诗的感情,读出诗的感情。

  四、诗意理解

  1、教师讲解疏通诗中重点词语。

  2、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谈谈第一节诗的大意,再现诗的美丽画面和优美意境。

  3、教师点拨(诗歌大意投影显示)

  五、分析诗歌

  问题1:刚才我们听了课文录音,并且又配乐朗读了这首诗,应该对诗歌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把握。哪位同学谈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追问:诗人为什么迷茫忧郁感伤呢?

  明确: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问题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明确:“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一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问题3: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总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追问:本诗要歌咏的是渴慕伊人,求而不得的感伤情怀,然而却先先言它物,先写景,以景衬情,这属于《诗经》的哪一种表现手法?

  明确:起兴手法。和“关关雎鸠,在河之州”一样,都是写景起兴。

  问题4:这首诗一共三节,大家比较一下这三节诗,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特点?

  明确:二三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反复,只在押韵的地方换了几个字而已。这是一种重章叠唱的方法。《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来抒发感情,我们现在的诗歌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追问:采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六、对照板书,学生背诵诗歌

  七、比较阅读《上邪》与《蒹葭》

  上邪①

  汉乐府民歌

  上邪!②


改写蒹葭作文 (菁华3篇)(扩展6)

——《诗经·蒹葭》赏析 (菁华5篇)

  诗经赏析蒹葭

  蒹葭

  佚名·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注释

  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 茂盛的样子 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

  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创作背景

  作者:佚名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中阐(chǎn )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写之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秦地包括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蒹葭》为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这首诗都是极美的,叫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凄清的秋日的早晨,一幅水中的图画,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清冷,一个痴迷怅惘的青年,在河岸边徘徊,寻找他的“伊人”。“伊人”在何方?她似乎就在眼前,却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河水,可望而不可及。青年怀念“伊人”而不得的失望悲苦这情跃然纸上。

  诗中的景是凄清的,主人公的心境是凄惋的。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出色的景物描写,景中含情,情景融合一体,烘托痴情的主人公怅惘的心情。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秋景牵动情思,在水一方是特定环境中的深情流露。全诗的意象是模糊的,给人一种朦胧美。诗中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容及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但是距离是能产生美感的。我们心目中“伊人”的形象是美丽的、高洁的,她若隐若现、闪烁不定,给人以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缥缈之感。这样的情境似幻似觉,沈德潜《说诗 语》卷上有此语:“苍凉弥渺,欲即转离,名人画本,不能到也。”难怪钱钟书先生感语“企慕情境”(管锥篇)。

  诗篇采用了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文字简约,却建构出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诗中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采用曲笔。姚际恒《诗经通论》:“‘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洄’、‘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于是于下一‘在’字上加一‘宛’字,遂觉点睛欲飞、入神之笔。”诗虽只写主人公左右求索,寻找“伊人”的行动,但他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储蓄的表达出来。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余音绕梁。

  《蒹葭》“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方玉润《诗经原始》),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浓烈。“苍苍”、“凄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的清冷索寞,心境悲凉凄苦。白露“为霜”、“未希”、“未已”的变换,用时间的推移,写出主人公寻人不着的焦急、惆怅和失望之情。“方”、“湄”、“泗”是“伊人”所在地点的变换,真切地描绘出主人公企慕“伊人”的心境。“长”、“跻”、“右”和“央”、“坻”、“址”的变换,从不同的道路和位置上描述了他出描绘出主人公寻见“伊人”困难重重而焦急的情景。三章所用的几组变换的词,使诗的意味更加隽永淳厚,让人百读而不厌。

  读完《蒹葭》,脑海中有这样一辑镜头,挥之不去——苍穹下,清冷索漠的旷野中,一条回曲盘纡的河流,河边长着密密的开着白花的芦苇。一个青年徘徊在河边,他望向河的另一边,对岸飘现一个美丽的身影,她穿着白色的长裙。他走向她,她也似乎向他靠*,她的裙摆的一角随风飘起,柔柔的青丝如此飘逸。他走啊走啊,可怎么也走不到她身边。忽然,他觉得这白衣女子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的小岛上,他游向她,可怎么也游不到她身边,她又不见了。那个倩影仿佛就在青年眼前,可却无法触及。青年焦急、失望,仍在河边徘徊……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鉴赏关键点】

  这首抒情诗借景起兴,描述追寻意中人的境况,意中人的行踪飘忽不定,而追寻者执著的精神不变。诗的意境朦胧,幻象迷离,引人遐想。以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委婉动人。

  全诗以赋的手法,别具一格。诗人用点染相间的笔墨,展现给读者一幅清幽而朦胧的水墨面,画面中蒹葭白露透射出秋色的凄清和迷茫的气氛。三个“宛”字,给人以影影绰绰,若隐若现,迷迷茫茫,虚无缥缈,难以捉摸之感。这样的结果越发使人觉得空灵悠远。它形象而确切地描摹出热恋中人们的心理,反映出人类内心存在的一组基本矛盾:即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思想内容】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著,抒发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名句赏析】

  环境描写的作用: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注释

  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 茂盛的样子 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

  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注释

  选自《诗经·秦风》。蒹葭(jiān jiā):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sù 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寻找她。溯洄:逆流而上。从,追,追求。

  阻:险阻,难走。

  溯游:顺流而涉。游,通“流”,指直流。

  宛:仿佛。

  萋萋:茂盛的样子,文中指芦苇长的茂盛。人教版为“萋萋”,苏教版为“凄凄”。


改写蒹葭作文 (菁华3篇)(扩展7)

——《蒹葭》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相关文学常识; 掌握朗读四字诗的节奏,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3、情感目标:体味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人性美、主题美、诗意美,培养和提高学 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画面美。 2、把握“追求者”形象,感受诗歌人性美。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画面美、人性美。

  【教学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附:在水一方歌词)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 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 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他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他的方向 却见依悉彷佛 他在水的中央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我愿逆流而上 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曲折而已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他的`踪迹 却见依悉彷佛 他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二)、文学常识回顾

  1、诗经相关知识收集

  2、生字词积累(提前板书字词、注音,每章节诗句及重点字词的解释,翻译,分组进行)

  (三)、听读课文,感受音韵美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地这个优美的爱情故事,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去感受那一份浅浅淡淡地哀伤。 [听读课文,配乐范读 学生齐读]

  自读思考:找出你认为音韵美的几个方面:

  (四)、赏读课文,感受画面美

  小组合作读、思、讨论下列问题

  ①、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②、在同学们的眼中,这个季节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

  ③、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准备:芦苇--( )。 白露秋霜--( )。

  河畔道路--( )。 秋水--( )。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④、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

  教师准备:营造了一个( )( )( )( )……的意境。

  3、展开联想、再现诗歌意境

  同学们看大屏幕,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

  (屏显词语:蒹葭(芦苇)白露、秋霜、河畔道路、秋水、晓雾。)

  注意:只写景,不写人。

  示例: 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芦苇。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自己创作并展示):

  (五)、品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1、刚才咱们描绘了诗中景,再来看看诗中人。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在这样的氛围下,他在做什么?心情又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齐读课文,小组讨论)

  主人公在做什么:“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追求“伊人”、寻找“伊人”。

  “追求者”心情:①“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追 求者”的焦急,急迫。 ②“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怅 惘、痛苦。

  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自读课文,小组讨论)

  ①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 依据:“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②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依据:“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 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教师总结:

  (六)、创读课文,感受主题美

  诗中将“伊人”形象理解为爱人,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学生讨论并回答:爱情、事业、亲情、友情、理想、自由,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 善尽美的境界。

  (七)用现代诗的形式展示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意美

  (学生自我创作,并展示,小组形式)

  课文小结:课文小结: 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八)指导背诵(在配乐背诵中结束本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3、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2、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板书“蒹葭”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4、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在学*的同时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

  2、学生试读。读准字音,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正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感受诗的节奏美。

  三、学生交流资料,译读全诗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小组交流,自学全诗。

  3、汇报自学成果。

  四、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

  1、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画面之美。

  五、三读,感受结构美

  1、下面再请同学们再来读一遍诗歌,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

  3、《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达逐渐强烈的感情。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叠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六、情读,感悟诗中情

  1、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边,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静寂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他的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请你在朗读中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练读。

  2、指名读,评议。

  3、全班诵读。

  七、课堂小结

  1、《诗经》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对情感的感悟,让我们用心来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2、全班齐读。

  【板书设计】

  蒹葭

  情景交融

  教材分析

  《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学生分析

  八年级(初二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学*诗歌的兴趣。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

  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语设计:

  师: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初读诗歌

  1.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在这个画面的衬托下,投影出诗歌原文。(蓝色字幕)

  2.播放背景音乐(低声地):播放小提琴曲《水边的阿蒂丽娜》。

  3.学生初读课文:借助“预*提示”以及注释,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文采飞扬的导语,清新自然的背景画面,悠扬恬静的音乐,使课堂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美,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二、品味赏析

  (一)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在《水边的阿蒂丽娜》的音乐声中,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乐曲播放与诗歌朗诵同时进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联想,从而产生共鸣。】

  2.请同学说说选择《水边的阿蒂丽娜》的作为背景音乐的原因。

  【体会诗歌迷茫而略带忧郁的情感基调】

  3.诗歌中主人公为何忧伤?

  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

  【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向往和追求纯洁的爱情和求而不得后,主人公依然执着追求的感情。】

  (二)品味语言

  1.上述体会你是从诗歌的哪部分感受到的?

  【目的是引导学生学*本课文重章叠句的结构特色,品味诗歌朴素清新风格洒落的语言】

  2.创新设计:请同学把大屏幕上的诗歌中加点的词改换一下,要求改后的诗歌整体风格不变。

  【这个设计迁移性、挖掘性很强,它点燃了学生创造性自主学*的火花。诗歌中的加点词语为三段对应部分稍加变化的词语,学生改换后的词大多是贴切的、和谐的,多元的。在这创新的自主的学*过程中,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是潜移默化的。】

  3.熟读成诵。(采用男女声交替读、齐读等各种形式)

  三、激发激情

  (一)深层理解:

  1.课后思考练*一: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目的让学生掌握意象的概念,因为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叙往往是从理解分析意象的作用为切入口的。】

  2.自由讨论“蒹葭”“芦苇”“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让学生极大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相象和联想,准确体会意象的象征意义。】

  (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激情

  1.多媒体投影出《在水一方》的歌词,同时播放这首歌。

  2.思考:你认为这首改编自《蒹葭》的歌词好吗?为什么?

  【在讨论中,学生发现歌词将原诗中的渺远迷茫、缠绵感伤的意境,反复咏唱的形式等精华部分保留了下来。这一发现,加深了学生对原诗的'理解。学生在这首优美的歌曲声中,再一次地感受到了美的情感体验。】

  3.您也许不是诗人,也许不是艺术家,但老师相信你有丰富的想象力。你能想象一下《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借助除文字和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的情景吗?(各学*小组之间合作、探究、讨论)

  【这一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这种开放型的题目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兴趣,加上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层出不穷,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创造的激情激发出来。】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3、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2、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板书“蒹葭”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4、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在学*的同时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

  2、学生试读。读准字音,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正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感受诗的节奏美。

  三、学生交流资料,译读全诗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小组交流,自学全诗。

  3、汇报自学成果。

  四、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

  1、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画面之美。

  五、三读,感受结构美

  1、下面再请同学们再来读一遍诗歌,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

  3、《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达逐渐强烈的感情。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叠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六、情读,感悟诗中情

  1、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边,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静寂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他的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请你在朗读中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练读。

  2、指名读,评议。

  3、全班诵读。

  七、课堂小结

  1、《诗经》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对情感的感悟,让我们用心来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2、全班齐读。

  【板书设计】

  蒹葭

  情景交融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能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体味本诗优美的意境。

  3、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改写蒹葭作文 (菁华3篇)(扩展8)

——《蒹葭》读后感 (菁华5篇)

  秋色茫茫。水波渺渺。天地空旷。人影惚恍。

  这是一篇相思的作品。在一个美丽清冷,朦胧迷茫的境界,诗人徘徊追思着心上的`人儿。

  所谓伊人,水一方。

  似乎看见了,却又抓不住。多么的诱人,朦胧而又伤怀。很有过尽千帆皆不是,肠断白频洲之感。苦闷,是情人之隔而造成的。这种隔离似远似*,若隐若现。宛如苏轼悼念亡妻的痛苦之吟。……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但,苏轼的隔离却是永久的,一个地上而一个地下。永远没有见面相逢的可能。《蒹葭》的隔离却是可以期待的。可以遥望的。惟一不知的,是要期待多久,这份情才能安居?

  这份相思有些令人难过和伤怀。不禁会想起陆游与表妹的凄美爱情。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伤心之余,又能体会出其中的美来。画面的美,意境的美,情景交融的美。意境空灵而幽渺,一派秋的景象。这里的秋不是满田的金黄与枯黄的落叶,而是水波渺渺,天地空旷。这种天地的空旷是适合相思的,相思就如天地一样的旷、远,而又有水,那是相思的稠、与纯净。一片空旷的天地,一条蜿蜒而流,岸边芦荻长有长,露也成了白霜。雾气蒙蒙,忽隐忽现的沙洲,若即若离的心上人儿。画面由远及*,这是美学上的三远之一的*远。这便是美。这让我想起歌手李健的那首让我心暖柔又粘稠的歌曲《远》。“不知你现在的地方,离我有多遥远。站在最高的山顶上能不能望得见,就算分离的世界天空依然相连。有没有在风中听到我的呼唤,也许流浪的云她能带去我的思念,有没有在雨中看到我的泪点。不知你回来的时候还要有多久远。”这不正是《蒹葭》的思念吗?在美丽空旷的境界里,情者在歌唱他的相思之情,在守候他的相逢。

  然而,这一定是男人在思念女人吗?不可以是女人在吟唱在思念吗?可以!因为这一诗是出自《诗经》。若是在其他的古诗中,那几乎是不可以的。也只有《诗经》中的爱情才会如此的多姿如此的大胆,也只有《诗经》中的女子才会如此的开放、大胆,如此的爽朗泼辣。《诗经》情爱诗里女子可以直抒自己的情意,可以羡求男子。它收录的是西周末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汉以后,独尊儒术。女子便只能规规矩矩织布了,连读书都不许,更不要说追求心中的恋爱。宋朝,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那更是令人恐慌,也令女子恐慌。女子谈何地位,谈何爱情。如果可以谈,那怎么会有焦仲卿刘兰芝的悲剧,而且这出悲剧的原因仅仅是因为焦对刘的爱甚于对母亲的爱。“子甚益其妻,父母不悦,出。(《礼记·本命》)”。哪里敢谈追求。文人们只好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寄寓在《柳毅传》等传说中。但也不敢像“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野有死鹿》)”中那女子那样开朗、大胆。女子对爱情的大胆、开放、活泼,便是《诗经》情爱诗的特点。所以《蒹葭》的相思是完全有理由说是女子对男子的思念的。

  可歌可叹,感人至深。令人替等待的人心焦。像《边城》翠翠一样的等待,他明天可能会回来,可能不会回来。

  爱情,是世间最高深莫测的东西。思之如狂的心境,与子偕老的美丽,遂引人颠沛流离,于漫长人世啜饮满杯。“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城倾流年逝,佳人老去,爱情仍在这世间袅袅婷婷,若即若离。

  ——题记

  “所谓文学经典,无非是对个体生命情感体验最为真实,最为本质也最为独特的一种诗化表达。”因为经典如《蒹葭》,所以尽管它风尘满面,却难掩生命的光芒。“它不是死的文字,而是活的思想与情感。”这便是身为现代人的我重新捧读《蒹葭》的动力和意义。

  少年读《蒹葭》,爱它的婉转美好,宛若青涩不可实现的情怀与梦境;

  青年读《蒹葭》,爱它的憾而不伤,一如曾经沉溺而不得的感情;

  中年读《蒹葭》,爱它的诗意放旷,写尽人生无处不在的丧失却无悔;

  老年读《蒹葭》,爱它的淡然荼蘼,往事如烟,逝去的终不顾,感慨万千。

  人类有一个劣根性,毕生追求拥有,但对那些轻易得到的置之弃履,最耿耿于怀的却是那在水一方,求之不得的东西。《蒹葭》有这样的力量,让每个人从中捡拾自己的眼泪,用诗意面对感情的失却,并获得慰藉。

  《蒹葭》描绘了一场浪漫悠久的寻找。这是一场迷失却又坚定的旅程,寻找心的故乡。待最后,佳人如梦不可考,寻找成了唯一。谁也不知道,他所寻伊人是何,只道那时秋风细润,芦苇摇曳,那个孤独的追寻者,正一如既往在苦苦地穿梭。穿梭,向芦苇深处漫溯,没有方向的溯游。“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分明似*在咫尺,转瞬便如流光从眼前不见。他在白茫茫的芦苇丛中踽踽前行,他在恍惚里徘徊不定。那伊人似花非花,如雾非雾,有时在水一方,仿佛只跨越一步便可靠*,俟其接*,佳人又远在水之滨,不可停息,呼唤在耳畔响起……

  空灵意境不得不让人叹服,他在这样若即若离中寻找,只是寻找,没有停止,没有悲哀,仿若时过境迁已千年,一生终了。《人间词话》中有一言:“《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这种风致,难以言说,只有曾经寻找过的人才能恍然大悟。世间诸多痴男怨女,却被人苦口婆心劝导,不要去追逐那些缥缈的得不到的,要紧紧握住手中真实的幸福。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有些寻找是永远不可能放弃的。真实的不一定是最想要的,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爱情,于此时的我们过于遥远,只可远观不可亵玩。春花秋月,烟视媚行,我们在雾里看花,看不清内里的悲喜交加,但却从《蒹葭》中明白爱情没有*淡,只是岁月静好,那种求而不得的温暖,会让人迷失在其魔力,从而进行“不切实际”的追逐。生活,于物质中升华的节逐,奏响每日繁忙的劳作。日日行走于世间的我们追逐着的“伊人”是梦想。目标是心中的欲望,方会持之以恒,像诗人那般即便失去正确航向,也选择心中那股迷恋,坚定走下去,在失望中努力着,用汗水泪水拼命追逐着,纵然时光将我们渡涉万水千山,终不悔当年节逐。有些梦想,即使不可求,但我们仍会苦苦寻找,世间太多迷惑,寻找的意义之一也是让我们固守心房,守护好心中的坚持,勇敢又执着的走下去。因为那种渴望,会为无奈的生命增添亮色,那种坚持,会让我们即便惘然却不沉溺于失望与麻木的苦海不得解脱。

  寻梦,寻找,只要你认为值得并迷恋的东西,便去追逐,那过程一定是一生中最精彩的时光。

  上个星期我们学*了《蒹葭》这首诗,我深深的被诗中主人公执着、不顾艰难险阻,寻找伊人的情感所深深吸引,心中感触良深,《蒹葭》是《诗经》中300篇中的名篇。其传唱非常的经典。

  河水之中蒹葭苍苍,河岸之上白露为霜,萧瑟秋风吹过,是茫茫的秋水之上,烟波万状。远方有一位伊人站立在河中的小洲上。伊人在水一方,可望不可及。痴情的男子不顾道阻且长、且跻、且又……苦苦追寻心中理想的那位佳人。他被佳人的美好所吸引、沉醉,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上下寻找,苦苦追寻。他却怎样都找不到他心中那位爱慕已久的伊人。当他痛苦不已,伤心欲绝即将放弃之时,心中的伊人又不时的闪现在他的眼前。若隐若现,忽远忽*,飘忽不定。在水一方——在水中央——在水之湄——在水中坻——在水之涘——在水中沚。伊人的行踪不定,使这位痴情的男子欲找无方,欲罢不能。男子的满腔情思流露在文字之间,情意绵绵,唯美烂漫。

  诗中痴情的男子追求心中理想的伊人一往情深、不顾艰险、执着、不放弃、坚持。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不应该如此吗?

  成功是什么?成功是经历风雨后取得的胜利;是经历挫折后获得的荣耀;是经历艰难险阻后得到的辉煌。成功是一位两年前上六年级名叫陈宏程的同学,在画室里画画,经历了多次的失败后,想过要放弃,这时指导老师黄老师走过来,对他说:“遇到这点挫折就想放弃?画画不能着急,一次画不好我们两次,两次话不好,我们画三次,知道好为止。坚持就是胜利,成功贵在坚持。”最后在黄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我的'努力坚持下,第五次完成了作品。

  我们常常羡慕那些在成绩上优秀的同学。但我们看到的只是他取得的成功。我们却忽略他为成功付出的努力。每个人的成功之路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懂得坚持。因为成功贵在坚持,要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坚持。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铁杵磨针……这一个个故事都是给我们的鼓励。

  成功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字眼,要做到却充满艰难曲折。成功的那一天也许已经看淡结果,难忘的是成功背后不服输的信念,回味的是成功背后努力坚持的汗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 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 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 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蒹葭》是《诗经》中三百篇中的名篇。在秦风中与《无衣》《小戎》这样表现同仇敌忾、英御外辱、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战争诗相对,风格显得别树一格。其传唱的广泛性几乎不亚于《诗经》开篇《关雎》。诗全文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曦。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西方*现代艺术极其注重意象的营造:绘画、音乐都有“印象派”

  此诗意境极美。细品诗中文字,金秋时季,天色将明之时,蒹葭苍苍,白露成霜,瑟瑟秋风的吹皱茫茫的秋水使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远方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旁有位佳人在此处伫立。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不顾多阻难又漫长的路途,苦苦追寻那位佳人。但盈盈一水间隔,河道阻碍,“ 伊人” 可望而不可及,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的不可言状。正当追求者伤心欲绝时,伊人的身影又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时远时*,时隐时现,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所谓相思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满溢于文字之间。此诗读来令人觉着情调凄婉,意蕴无穷。

  江南,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韵,而西北地区,在我的印象里,就是狂风吹,尘石飞。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美丽的女人像是静立在水面上,而离她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渐渐弥漫,似雾非雾,牵起缕缕遐想。

  又有谁能想到如此缠绵的诗句,竟是出自《诗经·秦风》,所以,当我发现这一点时,惊讶到像强迫症一样反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没有看错。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种隔离似远似*,若隐若现,笼罩着一切,意境空灵而幽渺,一派秋的景象。这里的秋不是满田的金黄与枯黄的落叶,而是水波渺渺,天地空旷。这种天地的空旷是适合相思的,相思就如天地一样的旷、远,而又有水,那是相思的稠,与纯净……

  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这种美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这是粗犷武夫心底掩埋最深的惆怅。它被那些粗犷严峻的男子轻轻的唱出来,如岩石下无人见过的涓涓细流,清凉而温柔地抚摸过戈壁日晒风吹的破裂。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是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朦胧而又伤怀,肠断之感。


改写蒹葭作文 (菁华3篇)(扩展9)

——改写蒹葭作文600字优选【五】份

  在水一方大片的芦苇青青郁苍苍,熹微晨光时的露水化成了霜。

  我心爱的人儿啊,你是那样的招我喜爱。你就站在河的对岸上,留给我的只有一个背影。你那三千墨发如深川瀑布尽倾泻于脑后,一身青衣裙裳随风而衣袂飘飘。我逆流而上,去追寻着你,道路崎岖曲折,攀藤附葛而又长路漫漫。我顺流而下,寻寻觅觅,而你好像站在水的中央。

  芦苇凄清暮暮年年,清晨的朝露尚未晒干。

  我心爱的人儿啊,你是那样的让我日思夜想,辗转难眠,魂牵梦萦。你就站在河水的对岸。我逆流而上,去追寻你,好想看看你那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哪怕这道路坎坷而又艰难,但我还是义无反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而你却好像在水中的小洲。

  河畔的芦苇繁盛茂密,白日里的晨露还未蒸发毕。

  我心爱的人儿啊,你是那样的让我朝思暮想,不能自已。你就站在河岸的一边。我逆流而上去寻你,好想看看你那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哪怕这道路弯曲而又艰险,我还是想要去试试。顺流而下,寻寻觅觅,而你却好像在水中的沙滩。

  我心爱的人儿啊,你好狠的心,每每留给我的却只有这一道倩影。

  大片的芦苇飘飘扬扬,而你如谪仙一般。只可望及,不可触及。

  原来,在这世上真的有人可以用倾国倾城来形容。我心爱的人儿啊,“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说的不就是你吗?

  湖畔边的芦苇烟雾缭绕,你像是从画中走出来的人儿!从此,你到哪里去,我便到哪里去。正如: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初遇你时是在水边,我透过茂密的芦苇偷看你,你伫立在河水旁,冲我回眸。

  一笑,你的笑容穿过层层芦苇。可能是我眼中的光太过耀眼,你使我朦胧,看不真切。但那种感觉还是直击我的内心,我悄悄站起来,你还在看我。和煦的阳光打在你我二人的身上,顿时我感觉到,你的笑容比结成霜的露水还要干净,清澈明朗。

  那一刻,时间仿佛定格,你站在河水旁,我站在芦苇中。你冲我嫣然一笑,掀起我心中层层狂浪。

  热感灼烧着我的脸,可我真的不信清早的阳光就这么强烈。好想冲过去拥抱你,久久不放。此时的这里没有月也没有雪,这里只有芦苇和白露,但你仍然是第三种绝色。缓过神来,我拨开层层芦苇,跨过点点碎石,淌过缓缓的溪流,奔向你。

  你的身影在我眼中越来越*,那一刻我好像明白,此时的你应该就是我人生中最想追寻和拥有的。我历遍山河,跨过层层艰险奔向你,而你,还在原地等我。

  我跑过去牵起你的手,你羞涩的低下头,正是你的羞涩,让我心动,仿佛世间的一切喜乐都不如你嫣然一笑。仍记得分别时,你在袖口中拿出一粒红豆,轻吟:“愿君多采颉,此物最相思。”可我不懂什么意思......让我采什么?相思?我是个粗人,不懂什么诗人,但我承认我对你心动了。你就是我的伊人,是我一生中最想追寻的美物。请你无论什么态度,一定要回信于我!

  你在烈日灼灼、黄沙漫天的北国是想象不到这里明媚的春天的。你在阳关之外,充塞着幽咽的羌笛,悲索的胡笳的边地是听不到这里曼妙的丝竹、写意的古筝的。你在浩浩瀚海中征戍,是见不着这片湖面上荡漾的轻舟,善良的少年和美丽的少女的。

  我写过无数封的家书,捎过无数次的问候,可我知道鸿雁难觅,你是万万不可能收到的;我在梦中想跨过重重的山水险恶、风云莫测,可没有一只殷勤的青鸟为我指出路途的方向。我采好河畔的汀兰、岸边的芳芷,把它们编成幽香的花环,我让它们顺水而逝,也许在到达大海之前它们已经枯萎,也许在你归来之时我们都已白了头。

  我还清晰地记着三年前的那个夜晚,你面对征兵的官吏时那双迟疑的眼睛。你是想我才过门三天,你呼唤的名字我一直不敢应答。你还记得江面上的那位少女,她像一株亭亭玉立的水仙在船头问你:“君家在何处?”忽地那名少女顿感失态,脸红着说道:“妾住在横塘”。不,“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你才腼腆地笑了,回答我们两小不相识。你还想如何这位可爱的女子如今这样含羞。你还想再像以前那样逗逗我,可屋门擂响。

  一队士兵闯了进来。要你天亮出发。

  你想上前抱住我,可你没有;你想说几句话安慰我,可你没有。你想抱头痛哭一场,可你忍住了。烛火跳动,屋子里隐伏着巨大的不安。

  我许久以后才想到给你准备点什么。我慌慌张张地走进走出,我把衣衫挑挑捡捡,把干粮增增减减。我对你说,我去村头沽壶酒,回来炖了那只老母鸡,送你上路。

  可我急冲冲回到家时,你已远去。最终那袋干粮也没有来得及带。

  我知道你就这样匆忙上路了。你就这样来不及告别就去了远方。我不知道在此去的每一步路上你在想着什么,可我知道你永远会记得我唱给你的那首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停下脚步。初升的苇叶青青的。裙摆轻撩苇尖,又在哪呢,这弯弯的路带我去寻找我心中的憧憬。清新的晨风不断拂起我的发。不知我生命中的那一缕阳光何时照进我的心里呢,但追寻幸福的心,这是不是那首诗中所说的“秋水伊人”呢,缓缓的向前,我已来到水中的沙洲,和着松软的土,何时才会寻到你呢,耀眼欲滴。张开双臂。哦,将深秋装饰的如此绚丽,原来生活是很美的。天地?

  路上?心中的他,忍不住扬起我的白纱裙,在哪呢。合起双眼?

  逆流而上。苇潮起伏,是我的归宿。忽然忆起电影《神话》中高丽公主为秦朝大将军蒙毅起舞的情景,寻到了他生命的最后归宿、空间,难舍难分。像甜蜜的恋人紧紧依偎在一起?而我心中的他。晶莹的秋霜附满苇的全身,心中的他,迷雾飘荡,苇上的白霜正在慢慢融化,将心情放开,很舒服,踩上去绵绵的,是充满希望的,似乎已不在有那么多的寒意。呵。路转迂回。好似家中的波斯地毯。不知我的忘情独舞我心中的他可否看到。

  哦、很自由的呼吸这清晨的空气。白霜折过阳光的垂慕,在苇的海洋上泛起波浪,应着清晨的湿气。清晨的第一片阳光洒下来、秋水。

  迷蒙的雾气、白霜、芦苇,薄薄的雾气若隐若现,我在寻找我心中的他。

  沿着弯曲的河道,有折断的芦苇叶子,带着淡淡苇叶的味道,去追寻那不知是否会有的真实。还有那句深情的“这支舞。双手轻轻拉起左右裙角,路变的艰难又险陡,虽然路艰难又曲折,明朗的阳光将这幅美景点缀的焕然一新,摆动腰肢。哦,将世界瞬间化成一片充满爱的海洋。

  秋风轻荡,他在哪呢,有着那种温柔的幸福,深深的,我心中的他、向前,几粒白霜化成水,任风拂过我的长发。扬起我的白纱裙,起舞。和风吹来。

  在灰蒙蒙的天幕下,一杆尘落风中的芦苇,摇曳于莽莽苍苍的水面。像一支极细的毛笔,划动在洁白的稿纸上,水面上荡起的涟漪,就是这脆弱的芦苇写下的最清闲的文字,也是我生命力量的最美的诗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一片芦苇不只是演绎了风景,也摇曳着情思。一片起伏的芦苇,其实就是心潮的激荡。点点飞花,漫空而去,寻觅着它的足迹。也许是前世的因缘,我遇到了她。我亲爱的妈妈,是您给了我重生的机会。而我的降生却使您失去了青春的容华,一天天的人老珠黄。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农民的形象,而“面朝机械背朝线”就是您的写照。在远方打工的您,整天忙碌于工作,无暇梳妆打扮,“咔,咔,咔”刺耳的绕线声总是在耳边回响,如许的日子,您是如何熬过去的啊?而每次的酬劳却只会遥寄给他乡的女儿,每次我在邮局收到这份远方的母爱,沉甸甸的,热乎乎的,多么地感天动地!您,一根小小的芦苇竟能承担起世界所能给它的全部负荷!

  人就是会“思想的芦苇”。只不过,沉甸甸的芦絮,被现实捉弄着,摧残着。那些飘飘然,纷纷扬的芦花,仿佛一场酣睡醒来,生命就已到了另一个飘飞的季节。生命的意义就通过那一管纤细的苇秆与蓬松的芦花,被相互感知与激励着。

  所以,我相信,生命并未远离。因为此时他地有飘远的芦花,在为孤独的苇秆守候,那个老地方收获得是可堪寄托的希冀。年少的我,对于无法达到的彼岸,这一叶芦苇成了我生命里最美丽的风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