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人故事菁选

首页 / 作文 / | 2023-03-21 00:00:00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15篇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1

  东晋名将祖逖,从小丧父,由哥哥抚养长大。由于性格豪爽,不受管束,到十四五岁还不愿好好读书。几个哥哥对他的前途很担心。

  但后来情况有了改变,祖逖开始爱读书了。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经常到京城洛阳去找人探究学问。

  二十四岁那年,他与好友刘琨一起到司州(洛阳东北)任主簿(主管文书),他俩志同道合,意气相投,白天一起办事,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鸣声惊醒,他把刘琨推醒说:你听到鸡鸣声了吗

  刘琨侧耳一听,说:是啊,是鸡在啼叫。不过,半夜的.鸡啼声是恶声啊!

  祖逖不同意,说:这不是恶声,而是催促我们早点起床锻炼,快起床吧!

  两人一骨碌从床上爬起,到院子里舞起剑来。([唐]房玄龄《晋书.祖逖传》)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2

  囊萤映雪“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车胤(yin)传》,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后来,他也当了**。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3

  季布一诺千金---言既出万金轻

  季布,楚国人。季布这个人性情耿直,乐于助人,他身上还有一点最难能可贵的品质,那就是他十分讲信用,凡是他答应过别人的事,无论如何他都会尽力做到,兑现自己的诺言。对于他重信守诺的品行,人们交口称赞。当时在楚地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楚汉战争的时候,季布和他的舅舅丁公都是楚军的将领。季布骁勇善战,奉西楚霸王项羽的命令,他曾经多次围攻汉军,打退了汉王刘邦,甚至险些让刘邦丢掉性命。等到项羽乌江自刎之后,季布的舅舅丁公便归降了刘邦,但是,季布却不愿意向刘邦投降,无奈之下,只得落荒而逃。

  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大获全胜,并建立了汉王朝,是为汉高祖。由于之前季布攻打刘邦,并使其险些丧命,为此,刘邦对季布恨之入骨。当上皇帝之后,刘邦便发出诏令,凡是捉到季布者赏给他千两黄金。刘邦在诏令中还写道:“谁胆敢私自窝藏季布,不但本人**勿论,还要罪及三族,满门抄斩。”

  刘邦的这道诏令使得季布只得东躲**,到处逃命。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季布生*对他人重信守诺,做了许多侠义之事,因此,在他处于危难之际时,有人也对他伸出援助之手。

  一天,季布躲到了河南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里。这个姓周的人知道他就是季布,就十分诚恳地对他说:“刘邦下令捉拿将军,马上就会搜查到我家。如今并不是我不愿意将军藏在我家,实在是形势紧迫,将军不便藏匿于此。假如将军愿意听从我说的话,那我就给将军献上一计,假如你不愿意听,我宁愿自己先自杀,以报答将军往日的恩德!”

  季布没有其他什么办法,只得听从他的意见。这个姓周的人便让季布将头发剃掉,带上颈箍,穿上粗布衣服,装扮成奴隶的样子。之后,便将他装在柳条车中,送到原来的鲁国,改名换姓,卖到了一位名叫朱家的义士家中。

  朱家知道这个奴隶就是季布,想要保护他不被官兵抓住。于是,买下季布之后,朱家就让他来给自己管理田园,同时还嘱咐儿子道:“田园的事就让他自己做主,吃饭的'时候要和他同桌。他曾经对我有恩,你要好好地对待他。”之后,朱家就买了一些礼物,赶着车便来到洛阳拜见汝阴侯滕公。

  滕公便留朱家在自己家里住了几天,喝了好几天酒。*间,朱家问滕公道:“季布到底犯了什么罪,以至于陛下一定要抓到他呢?”

  滕公答道:“季布曾经帮助项羽多次围困陛下,有一次甚至差点儿让陛下丧命。因此,陛下十分恨他,发誓一定要抓到他严惩不可。”

  朱家接着问道广那么,您觉得季布这个人怎么样?”

  滕公道:“这天下人谁不知道啊!季布这个人不仅是个有名的诚信之士,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啊!”

  听到滕公如此说,朱家就趁机劝他去汉高祖那里为季布说情。朱家说道:“为人臣子必须要给主上办事,这是众所周知的。季布当初身为项羽的臣子,为项羽效力乃是他的职责之所在。至于围困陛下之事,也是他的职责之所在。难道仅仅因为当过项羽的下属,就要对其斩尽杀绝吗?再说,如今陛下刚刚夺取天下,正是用人之际,却仅仅因为个人的私怨而将一个志士赶尽杀绝,会让天下人觉得陛下胸襟不够宽广!更何况,像季布这样的人才,如果苦苦追逼下去,那么,最终季布不是北投胡人,就是南奔越地。记恨壮士而导致他们去投奔敌国,这难道不是造成伍子胥掘楚*王墓而鞭尸的原因吗?您为何不找个机会向陛下奏明这些道理呢?”

  滕公知道朱家向来是一个具有侠肝义胆的人,现在又听他如此说,心里明白季布极有可能藏匿在他家中。于是,滕公便同意为季布说情。

  过了不久,滕公就借故去觐见刘邦,并说道:“现在陛下刚刚获取天下,正是用人之际,却仅仅因为个人的私怨下令捉拿季布这个品行高洁之人。微臣认为,这一举动并不高明。季布是个侠义之士,全国上下都知道1尋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句话,因此天下的人都非常敬仰他,他的朋友更是愿意以死来保护他。如今陛下下令追捕他,对他赶尽杀绝,万一他北走匈奴或南逃越国了,更会成为大患。陛下为什么不赦免季布的罪行,让天下人都知道陛下爱惜贤才,从而都来投奔陛下呢?”

  听了滕公的这一*话,刘邦频频点头。于是,刘邦便下令赦免季布的罪行,还下令召见他,季布表示请罪,刘邦封他为郎中。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4

  前些时,热闹非凡的“超级女声”轰动了大半个中国,节目空前火爆,“偶像”红得发紫,这绝对与一大帮子铁杆“粉丝”有关。虽然他们自称“新新人类”,其实,追根溯源,这“粉丝”也是古已有之。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可以说是最早的歌坛偶像,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中国最早的歌坛偶像柳永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如果那时就有发短信技术,恐怕支持柳永的“粉丝”,又要让电信局赚个钵满盆溢,拉动经济增长几个百分点。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的“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

  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就成了歌妓们的最高愿望:“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这顺口溜不知怎么传到宫里,仁宗醋意顿生,气得差点儿吐血,心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怎么能让这个小瘪三抢了我的头彩?但碍于身份,自己又不能和一个风流文人争风吃醋,只好闷在心里发恨。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安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哪像现在的“粉丝”们,朝秦暮楚,这一阵几追张三,过几天又捧李四,追时奉若神日月,弃时甩若敝展。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可是他的“追星”记录,从他对柳词的熟悉程度便可略见一斑。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仁宗看到柳永的考试卷子,就不假思索信手批道:“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这一下子,柳永就成了“奉旨填词”的“xx巨星”了。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超女”的副作用,除了使许多孩子迷恋唱歌外,湖南还有一个15岁的女“粉丝”,为参加“超女”比赛减肥过度成病。相比较而言,柳永的副作用似乎更有诗意,气魄也更大一些。

  柳永名词《望海潮》中有佳句称赞杭州之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想不到被他千里之外的一个著名“粉丝”金主亮看到了,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效果,“此词传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罗大经《鹤林玉露》)。有这样惊人的“副作用”,差一点儿被人当成汉奸了,是柳永万万想不到的,不过也充分说明柳词的巨大魅力。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柳永及其“粉丝们”早已作古,随风远去,愿我们今天的偶像与“粉丝”都能比柳永们更精彩、更健康、更洒脱,也更有品位,同时也能更少一点“副作用”。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5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6

  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身历七十余战,攻无不克;起兵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高中第二册学*了课文《鸿门宴》,让我们对项羽这个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原文再现】

  ——《鸿门宴》

  素材评析

  从上段节选中可见沛公能亲自的忍辱屈从,这正是大丈夫的襟怀,也是他后来能成就帝业的.性格因素。然而,一生总是刚愎自用、狂妄自大的项羽,对沛公来赴鸿门宴赔罪,不但心里毫无疑惑戒备,反而出卖了为他通情报的曹无伤。不但如此,自己还坐在宴*上的尊位,一副天下非他莫属的傲气,而对范增决意要杀刘邦的示意示而不见,以为刘邦早晚得臣服于他。

  适用话题

  项羽性格上的某些闪光点,如不畏****、不耍阴谋诡计、光明磊落应当给以肯定,此性格特点适合话题“心灵的选择”、“诚信”、“张扬个性”、“倾听”、“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等;而性格上的缺点如刚愎自用、缺乏远见、软弱、优柔寡断等则应该扬弃,此性格特点适合话题“包容”、“人与路”、“谈意气”等。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7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感悟】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文化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学*,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8

  大一统的中国刚刚缔造的时候,蒙恬没有机会去享受一个开国功臣应得的荣华,而是肩负着更艰巨的使命——北定匈奴。公元前221年,蒙恬率大军攻破齐都,实现了秦始皇梦寐以求的全国统一。正当咸阳城里欢庆胜利的时候,秦国北部边境传来匈奴频繁骚扰并大举南侵的消息。匈奴军队**放火,抢劫牲畜财物,边疆人民苦不堪言。这时,秦国刚刚统一,人心思定,军民厌战。蒙恬不顾连年征战的辛劳,接受命令“北逐戎狄”,收复河套一带。

  面对匈奴的`挑衅,秦始皇选择了蒙恬领兵出征。这里的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青年时代的蒙恬长年在北方边境守卫,对匈奴的战法极其熟悉,这是那些长年征战中原的老将们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军里最富有进攻精神和野战能力的将领,秦朝其他将领打的多是中原地区的攻坚战,对于塞北草原上与匈奴的野战并无多少经验。

  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领30万能征善战的大军,日夜兼程赶赴边关。扎下大营后,他一边派人侦察敌情,一边亲自翻山越岭察看地形。第一次交战,就杀得匈奴人仰马翻,溃散草原。公元前214年的春天,又爆发了最具决定性的战争。蒙恬跟匈奴人在黄河以北,进行了几场战争,匈奴主力受重创。最后匈奴人被彻底打败,向无限的北边逃窜。史书上记载:匈奴人向北(逃窜)七百多余里。

  蒙恬并没有辜负众望,一战定河套,打得匈奴魂飞魄散。贾谊也曾形容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正是对河套战役功业的称赞。后来中原再次大乱时,匈奴却不敢深入汉境,这不能不说与此战有很大关系。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齐,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宠,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当时号称“忠信”。其他诸将都不敢与他们争宠。

  秦统一六国后,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自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阴山,设三十四县。又渡过黄河,占据阳山,迁徙人民充实边县。其后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长城利用地形,籍着天险,设制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进。后受遣为秦始皇巡游天下开直道,从九原郡(今内蒙包头市西南)直达甘泉宫,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可惜没有修竣完工。蒙恬征战北疆十多年,威振匈奴。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9

  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了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

  【感悟】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生逢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腹经纶垂名后世。这种坚毅的求学精神值得每个人称颂和学*。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青少年:学*不在于年龄,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正确对待,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你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10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 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 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 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 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 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 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并坚持不懈。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11

   一汉十一年春,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威名赫赫的大将韩信在长乐宫被斩。罪名是谋反。之前,他就因为这个被夺爵削封,从统辖两淮一带八十八城的楚王贬为不过拥有几千个农户的淮阴侯。时在汉六年十月。不过,前一次谋反虚实难辨,这一次却是板上钉钉,证据确凿。

  当时汉高祖刘邦正带领大军忙于*定钜鹿太守陈豨的反叛,朝内空虚。韩信见时机来到,暗中给陈豨送信,打算里应外合,一举颠覆刘氏王朝。反叛,风险至大也!不要说是在封建王朝,就是在现在的民主国家,弄不好也有牢狱之灾。如此关乎自己九族安危的大事,韩信却没有严格作好保密工作。事情正在准备中,他却要杀掉一名得罪了他的手下人。手下人的弟弟怀恨在心,偷偷向朝廷告了密。鉴于韩信的威名,留守的吕太后不免有些紧张。

  还好,此刻还有忠心耿耿的老丞相萧何在朝中。这位发现韩信军事才能的`伯乐,历史仿佛注定又要要他来毁灭这匹千里马。萧何定计,诈称前线传来高祖*叛胜利的消息,按例,百官都要进宫朝贺,半信半疑的韩信刚一进宫,就被武士们捆了个结结实实。也不需要等刘邦回来了,也不需要经过什么司法程序了,特事特办,干脆利落,吕太后一声令下,就在长乐宫的钟室,一代名将身首异处。对于名人离开这个世界去远游时留下的遗言,我们臃肿的历史从不吝惜自己的页面进行记录,反正内容已是那么庞博了,再多几行字又何妨,何况韩信又是那么一位军事奇才,没有理由不记。于是,严谨的太史公司马迁带着复杂的感情记下了下面的话:“信之方斩,日,‘吾悔不用蒯通之言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在人生最后极其有限的时间里想到蒯通,那是最自然不过的反应。当初若是听了蒯通的话,以他的实力,也许头颅落地的是现在发号施令的人了。最是让他不能忍受的是,建立了盖世功勋的大丈夫竟然要死在一位女子之手,这更让他恨如云山千叠。不过,事已至此,又有什么法子呢!思绪一转,如同他一生中那位唯一的对手项羽那样,也如同迷信天命的无数中国人那样,他长叹一声,将这无法接受的一切归之于上天的安排,黯然上路……

  *心而论,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记述虽然没有做到真正的“不彰美,不隐恶”,还是比较客观、公允的。即以他写楚汉相争的两大巨头刘邦和项羽而言,写刘邦,他写了他的知人善任、宽宏大量,也写了他的粗鄙言行,无赖嘴脸;写项羽,既写他**纵火的残暴、刚愎自用的愚昧,也写了他对下属和士兵的仁爱关怀、对敌人作战的英勇无敌。

  饶是这样,后人还对他不太满意。有人就在和县的霸王祠题联说到“司马迁本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那意思是说他在写项羽时有歪曲英雄的嫌疑。没办法,谁叫你老人家是千古大史家呢,高人就要高标准要求嘛!回过头来再说韩信,《史记·淮阴侯列传》所占篇幅在书中仅次于写刘邦和项羽的,是司马迁重点记述的人物。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用浓墨重彩写了韩信的赫赫武功,而对他功成名就直到谋反被杀,则只是泛泛而写,三两下就收了尾,由此不难看出太史公对韩信的欣赏之情。或有人言,风云年代有事可记,当然要重点记述,天下已定时无事可记,自然要简单、*淡。这话看似有理,其实不然。韩信这么一位叛逆之臣,因为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使得封建史家无法绕开,但如果一味站在正统的立场,则很容易将注意力放在其谋反的事情上,假使作者再缺点良知,完全可以往里面添点油,加点醋,甚至篡改史实,掩盖真相。那样的话,韩信就是一位人人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了。

  正是司马迁这样史家秉笔直书,一个在风云激荡的时代里个性鲜明、特立独行的千古名将才会栩栩然活在后来人的精神世界里。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12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

  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13

  车胤囊萤夜读

  车胤是晋代的名臣,以博学闻名。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家里特别穷困,有时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这样一到晚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非常苦恼。

  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这时,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这么多虫子发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月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感悟】

  晋朝一代名臣车胤,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并不好,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但他为了读书学*,并不气馁,用装了几十只萤火虫的“灯”勤奋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古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尚且好学不厌,现在党和**为我们提供一个如此良好的学*环境,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更应该努力学*,奋发向上,不要浪费了求知求学的好时光。

  吕蒙读书

  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吕蒙便开始读书。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感悟】

  不论什么时候,学*都是不可缺少的。古人说:“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学*之后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经历困苦才学*的人,又次一等;经历了困苦还不知道学*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人。”当前,青少年正在经历困苦,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还不抓紧时间学*,可能就真的会成为最下等的人了。所以,青少年要通过不断地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为今后的就业谋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14

  传说在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他都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王。

  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

  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

  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这就是传说中的第一支毛笔。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15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菁选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菁选(扩展1)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精选10篇)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1

  **战争那会儿,英国商人把**卖到中国,不仅赚取了大船大船的白银,还使很多中国人染上毒瘾。

  林则徐妙用竹筷子因为吸**烟,中国人体质日渐衰弱,被洋人称为“***”。

  当时有个大臣名叫林则徐,他主张禁止**买卖,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他到广州去禁烟。

  刚到广州,英国的大使便发来请柬,请林则徐到醉仙楼吃饭。

  醉仙楼是广州当时最有名的酒楼,既有做中餐的名厨,又有煮西餐的大师。

  话说林则徐刚刚坐下,英国大使就说:“林大人,难得你远道而来,我们一定要好好招待――我们英国有一道甜点,味道甜美可口,象征甜蜜快乐的生活――请大人品尝。”

  大使一挥手,英国厨师端上来一盘冰淇淋,他在英国大使面前放一套刀叉,在林则徐面前放一双竹筷子。

  林则徐从没吃过冰淇淋,见它在冒烟,以为这东西肯定很烫,于是他把嘴巴凑*冰淇淋,使劲吹使劲吹,等冰淇淋不冒烟,就融化了。他用竹筷子挑了一点放进嘴里尝,发现它跟冰雪一样凉。

  在场的洋人齐声大笑,嘲笑他说:“林大人,你不免太谨慎了。”

  吃过冰淇淋,林则徐说:“我们中国人重视礼仪,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要请你们吃一道甜点。”

  林则徐把中餐厨师叫过来,吩咐他做一道福建甜点“芋泥”。

  过了一会儿,中餐名厨端上来一盘“芋泥”,那“芋泥”看上去跟雪糕倒有几分相似,闻起来香喷喷的,只是不冒烟。

  英国人一见芋泥,食欲大开,马上大口吃起来,没想到,那“芋泥”外冷内热,里面原来是滚烫的,洋大使被芋泥烫伤了舌头,呲牙裂嘴,忙不迭把芋泥吐了出来。

  林则徐微笑说:“大使大人,你不免太心急了。”

  吃过甜点,便要上正菜,林则徐让厨师做了一盆发菜,他向洋人介绍说:“这道菜是有名的海味,它的名字叫发菜,谐音‘发财’,意头很好,是广东人爱吃的名菜。”

  发菜细细的,软软的,用筷子夹十分方便。

  林则徐一夹一小把,吃起来津津有味。

  洋人用刀子和叉子,无论怎么切、怎么叉,都不能把发菜弄到碗里,洋人手忙脚乱,忙得满头大汗,连一丁点发菜也吃不着。

  “一道好菜讲究色、香、味三美,这发菜黑不溜秋,卖相不佳,即使味道鲜美,也说不上名菜。”英国大使说着,把洋厨师叫上来,吩咐他做一道大青鱼头。

  不一会儿,大青鱼头烧好了,每人面前都摆上来一份,每一份都是一个圆骨碌的大鱼头,洋人用刀子切开鱼头,用叉子一块接一块吃,吃得得意洋洋。他们一边吃,一边想看林则徐出丑。

  圆骨碌的大鱼头,用两根竹筷子,怎么吃呢?

  林则徐拿起竹筷子,想了想,先挑鱼眼睛吃了,然后拿筷子从鱼眼眶戳进去,就这样他夹起了整个鱼头,夹得比洋人用刀叉还要稳当。

  林则徐用竹筷子夹着青鱼头,慢慢地吃,稳稳当当地吃,他吃得很有风度。洋人讪讪地笑了。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2

 陆陇其造福一方

  陆陇其是清朝初年讲授程朱理学的学者,当过知县、御史一类的小宫。他与那些口是心非的伪�J学家不同,不仅能够认真领会程朱理学的道理,而且还在实际中履践这些进理,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

  陆陇其行政断案有一个特点,就是十分重视道德教化。他认为,天下万事万物之中都包含着同样的“理”,人们只有懂得了这些“理”,才能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规矩,循守国家的法制。所以他无论是履行公务,还是审讯犯人,总要首先深入浅出地讲一番逍理,启迪人们的良知知。

  催缴赋税,是朝廷赋予各级宫员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政务,也是一件阻力很大的工作。一般的县令在催缴�税时,总是指挥大批衙役下乡督促,稍有缓慢不是惩罚肉体,便是罚粮罚款,搞得官民对立情绪很大,有时还会激成民变。而陆陇其却不这样做。他在当嘉定县令时,每当缴粮纳�的日子临*的时候,他通常把乡亲父老召集起来,给大家讲一番按时纳�的道理。他说:“向大家收缴的钱粮,全是朝廷的国课,并不是县官的私蓄。如果百姓们能急朝廷之所急,按时上缴钱粮,家心安理得,而且给当官的减去好多麻烦,以便有更多的工夫为民办事。我与大家没有任何宿怨,不想为收钱粮而杖责任何人。何况一旦受到杖责不仅要花许多冤枉钱,还要落得欠粮受责的名声。倒不如及早凑齐应纳之款,使你我都相安无事地办完这件事。”乡民们听了之后,觉得陆陇其的话说得很实在,很透彻,乐于接受。所以他在任时,很少发生欠粮受责的事。

  对于囚禁在监狱中的犯人,他也好言相劝,进行开异。他曾经写过一篇《劝盗文》,派人给犯人们宣讲,大意是:“人的本性原来都是善的,你们这些犯了罪的人也不例外。只是由于一念之差,不安分守己,作出犯法的事来,关在这里受尽痛苦。这些都是由于人心中的杂念蒙蔽了善性造成的结果。然而人心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们能够深刻地悔过往日的不是,去掉心中的杂念,就能重新做一个好人,依旧可以成家立业。”读到这里,在场收听的犯人们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

  1692年陆陇其逝世。第二年冬,朝廷需要委派两名文臣管理直隶、江南的书院。廷臣全都主张从翰林院中物色人选。康熙不同意,发出特旨:直隶派李光地去,江南派陆陇其去。大学士王熙急忙报告说:“陆某己经病故了。”康熙惋借地说:“为什么不早启奏?”王熙回答说:“按照启奏的条例,7品官在籍身亡不在向朝廷启奏之列。”康熙沉默了许久,感叹地说:“陆陇其是本朝不可多得的`人才。”

  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动物。在办一件事情,或推行一项政策的时候,向人们讲清道理,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可以减少行动的阻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J理从陆陇其的政绩中得到很好的证明。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3

  陈*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4

   一汉十一年春,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威名赫赫的大将韩信在长乐宫被斩。罪名是谋反。之前,他就因为这个被夺爵削封,从统辖两淮一带八十八城的楚王贬为不过拥有几千个农户的淮阴侯。时在汉六年十月。不过,前一次谋反虚实难辨,这一次却是板上钉钉,证据确凿。

  当时汉高祖刘邦正带领大军忙于*定钜鹿太守陈豨的反叛,朝内空虚。韩信见时机来到,暗中给陈豨送信,打算里应外合,一举颠覆刘氏王朝。反叛,风险至大也!不要说是在封建王朝,就是在现在的民主国家,弄不好也有牢狱之灾。如此关乎自己九族安危的大事,韩信却没有严格作好保密工作。事情正在准备中,他却要杀掉一名得罪了他的手下人。手下人的弟弟怀恨在心,偷偷向朝廷告了密。鉴于韩信的威名,留守的吕太后不免有些紧张。

  还好,此刻还有忠心耿耿的老丞相萧何在朝中。这位发现韩信军事才能的伯乐,历史仿佛注定又要要他来毁灭这匹千里马。萧何定计,诈称前线传来高祖*叛胜利的消息,按例,百官都要进宫朝贺,半信半疑的韩信刚一进宫,就被武士们捆了个结结实实。也不需要等刘邦回来了,也不需要经过什么司法程序了,特事特办,干脆利落,吕太后一声令下,就在长乐宫的.钟室,一代名将身首异处。对于名人离开这个世界去远游时留下的遗言,我们臃肿的历史从不吝惜自己的页面进行记录,反正内容已是那么庞博了,再多几行字又何妨,何况韩信又是那么一位军事奇才,没有理由不记。于是,严谨的太史公司马迁带着复杂的感情记下了下面的话:“信之方斩,日,‘吾悔不用蒯通之言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在人生最后极其有限的时间里想到蒯通,那是最自然不过的反应。当初若是听了蒯通的话,以他的实力,也许头颅落地的是现在发号施令的人了。最是让他不能忍受的是,建立了盖世功勋的大丈夫竟然要死在一位女子之手,这更让他恨如云山千叠。不过,事已至此,又有什么法子呢!思绪一转,如同他一生中那位唯一的对手项羽那样,也如同迷信天命的无数中国人那样,他长叹一声,将这无法接受的一切归之于上天的安排,黯然上路……

  *心而论,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记述虽然没有做到真正的“不彰美,不隐恶”,还是比较客观、公允的。即以他写楚汉相争的两大巨头刘邦和项羽而言,写刘邦,他写了他的知人善任、宽宏大量,也写了他的粗鄙言行,无赖嘴脸;写项羽,既写他**纵火的残暴、刚愎自用的愚昧,也写了他对下属和士兵的仁爱关怀、对敌人作战的英勇无敌。

  饶是这样,后人还对他不太满意。有人就在和县的霸王祠题联说到“司马迁本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那意思是说他在写项羽时有歪曲英雄的嫌疑。没办法,谁叫你老人家是千古大史家呢,高人就要高标准要求嘛!回过头来再说韩信,《史记·淮阴侯列传》所占篇幅在书中仅次于写刘邦和项羽的,是司马迁重点记述的人物。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用浓墨重彩写了韩信的赫赫武功,而对他功成名就直到谋反被杀,则只是泛泛而写,三两下就收了尾,由此不难看出太史公对韩信的欣赏之情。或有人言,风云年代有事可记,当然要重点记述,天下已定时无事可记,自然要简单、*淡。这话看似有理,其实不然。韩信这么一位叛逆之臣,因为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使得封建史家无法绕开,但如果一味站在正统的立场,则很容易将注意力放在其谋反的事情上,假使作者再缺点良知,完全可以往里面添点油,加点醋,甚至篡改史实,掩盖真相。那样的话,韩信就是一位人人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了。

  正是司马迁这样史家秉笔直书,一个在风云激荡的时代里个性鲜明、特立独行的千古名将才会栩栩然活在后来人的精神世界里。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5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6

 陆陇其造福一方

  陆陇其是清朝初年讲授程朱理学的学者,当过知县、御史一类的小宫。他与那些口是心非的伪�J学家不同,不仅能够认真领会程朱理学的道理,而且还在实际中履践这些进理,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

  陆陇其行政断案有一个特点,就是十分重视道德教化。他认为,天下万事万物之中都包含着同样的“理”,人们只有懂得了这些“理”,才能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规矩,循守国家的法制。所以他无论是履行公务,还是审讯犯人,总要首先深入浅出地讲一番逍理,启迪人们的良知知。

  催缴赋税,是朝廷赋予各级宫员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政务,也是一件阻力很大的工作。一般的县令在催缴�税时,总是指挥大批衙役下乡督促,稍有缓慢不是惩罚肉体,便是罚粮罚款,搞得官民对立情绪很大,有时还会激成民变。而陆陇其却不这样做。他在当嘉定县令时,每当缴粮纳�的日子临*的时候,他通常把乡亲父老召集起来,给大家讲一番按时纳�的道理。他说:“向大家收缴的钱粮,全是朝廷的国课,并不是县官的私蓄。如果百姓们能急朝廷之所急,按时上缴钱粮,家心安理得,而且给当官的减去好多麻烦,以便有更多的工夫为民办事。我与大家没有任何宿怨,不想为收钱粮而杖责任何人。何况一旦受到杖责不仅要花许多冤枉钱,还要落得欠粮受责的名声。倒不如及早凑齐应纳之款,使你我都相安无事地办完这件事。”乡民们听了之后,觉得陆陇其的话说得很实在,很透彻,乐于接受。所以他在任时,很少发生欠粮受责的事。

  对于囚禁在监狱中的犯人,他也好言相劝,进行开异。他曾经写过一篇《劝盗文》,派人给犯人们宣讲,大意是:“人的本性原来都是善的,你们这些犯了罪的人也不例外。只是由于一念之差,不安分守己,作出犯法的事来,关在这里受尽痛苦。这些都是由于人心中的杂念蒙蔽了善性造成的结果。然而人心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们能够深刻地悔过往日的不是,去掉心中的杂念,就能重新做一个好人,依旧可以成家立业。”读到这里,在场收听的犯人们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

  1692年陆陇其逝世。第二年冬,朝廷需要委派两名文臣管理直隶、江南的书院。廷臣全都主张从翰林院中物色人选。康熙不同意,发出特旨:直隶派李光地去,江南派陆陇其去。大学士王熙急忙报告说:“陆某己经病故了。”康熙惋借地说:“为什么不早启奏?”王熙回答说:“按照启奏的条例,7品官在籍身亡不在向朝廷启奏之列。”康熙沉默了许久,感叹地说:“陆陇其是本朝不可多得的人才。”

  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动物。在办一件事情,或推行一项政策的时候,向人们讲清道理,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可以减少行动的阻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J理从陆陇其的政绩中得到很好的证明。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7

  囊萤映雪“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车胤(yin)传》,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后来,他也当了**。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8

  《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9

  刘绮燃荻读书.

  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

  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常林带经耕锄.

  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李密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分坐.

  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 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夜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今湖北省**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陈*忍辱苦读书.

  陈*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10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感悟】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文化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学*,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菁选(扩展2)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实用10篇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 1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 2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

  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 3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 4

  有人说一个历史的瞬间,也许就能改变整个历史发展的轨迹。那么一个古代名将的死会改变什么呢?蒙恬作为秦帝国著名的战将,在他的有生之年,不仅在战场上帮助帝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彻底打败了不断骚扰中原的匈奴,而且在他的主持下,修建了现今我们眼中的万里长城,开辟了当时规模空前的秦直道。

  这样一个功勋卓越、才华出众的战将,却没有想到,在他的背后一直隐藏着一个与他对立的集团,在秦始皇病死后,蒙恬在他们的`阴谋策划下无辜惨死。这个集团篡夺了秦帝国的**,也改写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

  唐朝皇帝唐太宗,于贞观某日对臣僚说:“朕欲上比尧舜,不使冤案现于本朝。各位不妨说说,古代哪一将相死得最冤?”当时在场的有丞相房玄龄、谏议大夫魏徵等人,或答“白起”(战国时秦将);或说“伍子胥”(春秋时吴将)。听罢臣僚们的议论,太宗摇摇头说:“朕观最冤的是蒙恬。”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 5

  在长江三峡的巫峡和西陵峡之间,有一座名叫秭归的县城。这里就是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

  屈原自幼聪明好学,在学堂里深得老师的赏识。可有一段时间,他放学后经常迟迟不回家。家里人问他缘故,他总是神秘地笑笑说:“我现在谁也不告诉。你们放心吧,反正我不会去干坏事的。”

  屈原的姐姐女媭心里仍不踏实。这天,她在放学前先赶到学校,当屈原背完晚书走出校门时,便悄悄地跟在了后面,一直跟到了后山坡的一个山洞里。

  这山洞可真美!婀娜多姿的石柱、石笋和石钟乳,在虚无缥缈的雾气中亭亭玉立。晶莹闪亮的水滴顺着石钟乳尖,一滴一滴地慢慢坠落,叮咚之声,犹如珠落银盘。

  屈原在泉边一块青石上坐了下来,随手掏出一卷竹简,低声吟咏起来。

  女媭站在洞口默默地倾听着。她仿佛跟着弟弟一起,一会儿来到了洞庭湖畔的渔翁、蚕女中间,一会儿又来到了九嶷山上的樵夫、猎人中间……直到夜幕降临,洞内一片朦胧时,她才轻轻地喊了一声:“弟弟”。

  “谁?”屈原猛一怔。当他瞪大眼睛,看清是自己亲爱的姐姐站在洞口时,连忙笑吟吟地迎上前去:“姐姐,我读的都是咱们楚国的民歌,美极啦!

  可是,老师不许我们在学校里读它,没办法,我就……”

  “那也得对家里说一声啊。”女媭只责备了一句,便拉着弟弟的手一块儿走出了山洞。

  屈原在山洞里读书的事很快就传开了。他死后,故乡人民为了纪念他,就把后山的这座山洞取名为“读书洞”。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 6

  西汉时,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单于派汉朝叛使、被单于封为丁灵王的卫律前来诱降。卫律说:"苏先生,我从前背叛汉朝归降匈奴,受到单于大恩,封我为丁灵王,拥有数万奴隶,马匹、牲畜漫山遍野。你今天投降了,明天也和我一样富贵,若白白地流血牺牲,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怒斥道: "卫律,你身为汉民,不顾恩义,叛国投敌,你虽然能得逞于一时,最终却逃脱不了天地良心的审判。"

  卫律见苏武不屈服,只得向单于报告。单于见苏武很有气节,十分钦佩,更想招降他。于是把苏武囚禁在一个大地窖里,不给饮食, 苏武只得嚼雪止渴,用毡毛充饥。后来单于又将苏武移到北海荒无人烟的地方,逼迫他牧羊。北海在今苏联境内的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苏武到了北海,匈奴停止了对他的食物供应,他只得觅野鼠掘草根充饥。在这荒漠上,除了丛生的野草,就是漫天的风雪,终年见不到一个人影。苏武抱着代表汉廷的旄节牧羊,无论坐卧行走都拿着汉节。岁月一天天流逝,节杆上缀的三重旄牛尾都落尽了。

  十九年过去了,苏武历尽艰辛,终于回到自己的祖国。他出使还是壮年,及至归国,头发胡须全白了。岁月改变了他的容颜,却改变不了他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 7

  当匈奴贵族横行北方、西晋王朝面临崩溃的时候,晋朝有一些有志气的将领还坚持在北方战斗。刘琨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

  刘琨年青的时候,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叫祖逖。在西晋初期,他们一起在司州(治所在今洛阳东北)做主簿,晚上,两人睡在一张床上,谈论起国家大事来,常常谈到深更半夜。

  一天夜里,他们睡得正香的时候,一阵鸡叫的声音,把祖逖惊醒了。祖逖往窗外一看,天边挂着残月,东方还没有发白。

  祖逖不想睡了,他用脚踢踢刘琨。刘琨醒来揉揉眼睛,问是怎么回事。祖逖说:“你听听,这可不是坏声音呀。它在催我们起床了。”

  两个人高高兴兴地起来,拿下壁上挂的剑,走出屋子,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剑来。就这样,他们一起天天苦练武艺,研究兵法,终于都成为有名的将军。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 8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陈*忍辱苦读书

  陈*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 9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

  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 10

  东晋时,祖狄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青年时代就胸怀为国立功的大志。

  他有个好朋友刘琨,也是一位抱负不凡的人。他们两个同做"司州主簿"(司州,今河南洛阳一带,主簿,掌管文书簿籍的官吏)时,对当时内忧外患的国家危局看法相同,共同怀着光复河山的报国之志,两个人夜间同睡一床,经常谈论国家大事到深夜。

  有一天半夜,忽然听得鸡啼。祖狄使用脚踢刘琨说:"你听听,这鸡啼的声音是多么激越昂扬,它是在叫人奋发图强啊!"于是,俩人便披衣起床抽出宝剑,在鸡啼声中舞起剑来。"闻鸡起舞"的成语,就是由这个故事而来的。

  后来,祖狄果然领兵北伐,为晋朝收复了许多失地。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菁选(扩展3)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实用10篇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1

  大一统的中国刚刚缔造的时候,蒙恬没有机会去享受一个开国功臣应得的荣华,而是肩负着更艰巨的使命——北定匈奴。公元前221年,蒙恬率大军攻破齐都,实现了秦始皇梦寐以求的全国统一。正当咸阳城里欢庆胜利的时候,秦国北部边境传来匈奴频繁骚扰并大举南侵的消息。匈奴军队**放火,抢劫牲畜财物,边疆人民苦不堪言。这时,秦国刚刚统一,人心思定,军民厌战。蒙恬不顾连年征战的辛劳,接受命令“北逐戎狄”,收复河套一带。

  面对匈奴的挑衅,秦始皇选择了蒙恬领兵出征。这里的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青年时代的蒙恬长年在北方边境守卫,对匈奴的战法极其熟悉,这是那些长年征战中原的老将们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军里最富有进攻精神和野战能力的将领,秦朝其他将领打的.多是中原地区的攻坚战,对于塞北草原上与匈奴的野战并无多少经验。

  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领30万能征善战的大军,日夜兼程赶赴边关。扎下大营后,他一边派人侦察敌情,一边亲自翻山越岭察看地形。第一次交战,就杀得匈奴人仰马翻,溃散草原。公元前214年的春天,又爆发了最具决定性的战争。蒙恬跟匈奴人在黄河以北,进行了几场战争,匈奴主力受重创。最后匈奴人被彻底打败,向无限的北边逃窜。史书上记载:匈奴人向北(逃窜)七百多余里。

  蒙恬并没有辜负众望,一战定河套,打得匈奴魂飞魄散。贾谊也曾形容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正是对河套战役功业的称赞。后来中原再次大乱时,匈奴却不敢深入汉境,这不能不说与此战有很大关系。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齐,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宠,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当时号称“忠信”。其他诸将都不敢与他们争宠。

  秦统一六国后,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自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阴山,设三十四县。又渡过黄河,占据阳山,迁徙人民充实边县。其后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长城利用地形,籍着天险,设制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进。后受遣为秦始皇巡游天下开直道,从九原郡(今内蒙包头市西南)直达甘泉宫,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可惜没有修竣完工。蒙恬征战北疆十多年,威振匈奴。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2

  东晋名将祖逖,从小丧父,由哥哥抚养长大。由于性格豪爽,不受管束,到十四五岁还不愿好好读书。几个哥哥对他的前途很担心。

  但后来情况有了改变,祖逖开始爱读书了。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经常到京城洛阳去找人探究学问。

  二十四岁那年,他与好友刘琨一起到司州(洛阳东北)任主簿(主管文书),他俩志同道合,意气相投,白天一起办事,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鸣声惊醒,他把刘琨推醒说:你听到鸡鸣声了吗

  刘琨侧耳一听,说:是啊,是鸡在啼叫。不过,半夜的鸡啼声是恶声啊!

  祖逖不同意,说:这不是恶声,而是催促我们早点起床锻炼,快起床吧!

  两人一骨碌从床上爬起,到院子里舞起剑来。([唐]房玄龄《晋书.祖逖传》)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3

  前些时,热闹非凡的“超级女声”轰动了大半个中国,节目空前火爆,“偶像”红得发紫,这绝对与一大帮子铁杆“粉丝”有关。虽然他们自称“新新人类”,其实,追根溯源,这“粉丝”也是古已有之。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可以说是最早的歌坛偶像,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中国最早的歌坛偶像柳永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如果那时就有发短信技术,恐怕支持柳永的“粉丝”,又要让电信局赚个钵满盆溢,拉动经济增长几个百分点。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的“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

  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就成了歌妓们的最高愿望:“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这顺口溜不知怎么传到宫里,仁宗醋意顿生,气得差点儿吐血,心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怎么能让这个小瘪三抢了我的头彩?但碍于身份,自己又不能和一个风流文人争风吃醋,只好闷在心里发恨。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安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哪像现在的“粉丝”们,朝秦暮楚,这一阵几追张三,过几天又捧李四,追时奉若神日月,弃时甩若敝展。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可是他的“追星”记录,从他对柳词的熟悉程度便可略见一斑。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仁宗看到柳永的考试卷子,就不假思索信手批道:“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这一下子,柳永就成了“奉旨填词”的“xx巨星”了。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超女”的副作用,除了使许多孩子迷恋唱歌外,湖南还有一个15岁的女“粉丝”,为参加“超女”比赛减肥过度成病。相比较而言,柳永的副作用似乎更有诗意,气魄也更大一些。

  柳永名词《望海潮》中有佳句称赞杭州之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想不到被他千里之外的一个著名“粉丝”金主亮看到了,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效果,“此词传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罗大经《鹤林玉露》)。有这样惊人的“副作用”,差一点儿被人当成汉奸了,是柳永万万想不到的,不过也充分说明柳词的巨大魅力。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柳永及其“粉丝们”早已作古,随风远去,愿我们今天的偶像与“粉丝”都能比柳永们更精彩、更健康、更洒脱,也更有品位,同时也能更少一点“副作用”。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4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篇一

  东晋时,祖狄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青年时代就胸怀为国立功的大志。

  他有个好朋友刘琨,也是一位抱负不凡的人。他们两个同做"司州主簿" (司州,今河南洛阳一带,主簿,掌管文书簿籍的官吏)时,对当时内忧外患的国家危局看法相同,共同怀着光复河山的报国之志,两个人夜间同睡一床,经常谈论国家大事到深夜。

  有一天半夜,忽然听得鸡啼。祖狄使用脚踢刘琨说: "你听听,这鸡啼的声音是多么激越昂扬,它是在叫人奋发图强啊!"于是,俩人便披衣起床抽出宝剑,在鸡啼声中舞起剑来。 "闻鸡起舞"的成语,就是由这个故事而来的。

  后来,祖狄果然领兵北伐,为晋朝收复了许多失地。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篇二

  马援(前14-后49)是汉代一位有名的将领。他幼年父母双亡,由其兄马况抚养**。他从小胸怀大志,眼光高远,深为其兄器重。王莽时期,马援在军队里当个小军官。一次上司派他率队押送一些犯人,在途中,马援看到犯人们哭得挺伤心,不由动了侧隐之心,便把犯人们都放了。私放犯人是大罪,马援只得逃亡到北方的边境上,躲避朝廷的追捕。

  碰巧时间没多长,赶上朝廷大赦,马援也得以免罪。之后,他就在那里经营畜牧业和农业。他心胸宽广,乐于助人,为人忠厚而有远见,没几年功夫,来归附他的.人竟有好几百。他常对身边的人们说:做人不能因为贫穷潦倒而丧失志气,不能因为年纪老迈而颓唐,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不几年,马援有了几千头牛、羊和马匹,几万斛粮食,家产多得花不完用不尽,但他不为物累,仍旧和从前一样,过着简朴的生活。他曾感慨地对人说:财产之所以可贵,在于能够帮助人;要不然,做个守财奴有什么意思呢?"后来,怀着高远志向的马援果然把财产分给了他的本家和亲友,自己空身外出投军谋事,后归附了汉光武帝刘秀,为国家立了很多功劳。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篇三

  西汉时,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单于派汉朝叛使、被单于封为丁灵王的卫律前来诱降。卫律说:"苏先生,我从前背叛汉朝归降匈奴,受到单于大恩,封我为丁灵王,拥有数万奴隶,马匹、牲畜漫山遍野。你今天投降了,明天也和我一样富贵,若白白地流血牺牲,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怒斥道: "卫律,你身为汉民,不顾恩义,叛国投敌,你虽然能得逞于一时,最终却逃脱不了天地良心的审判。"

  卫律见苏武不屈服,只得向单于报告。单于见苏武很有气节,十分钦佩,更想招降他。于是把苏武囚禁在一个大地窖里,不给饮食,苏武只得嚼雪止渴,用毡毛充饥。后来单于又将苏武移到北海荒无人烟的地方,逼迫他牧羊。北海在今苏联境内的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苏武到了北海,匈奴停止了对他的食物供应,他只得觅野鼠掘草根充饥。在这荒漠上,除了丛生的野草,就是漫天的风雪,终年见不到一个人影。苏武抱着代表汉廷的旄节牧羊,无论坐卧行走都拿着汉节。岁月一天天流逝,节杆上缀的三重旄牛尾都落尽了。

  十九年过去了,苏武历尽艰辛,终于回到自己的祖国。他出使还是壮年,及至归国,头发胡须全白了。岁月改变了他的容颜,却改变不了他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5

  当年,霸王领兵到了江苏**县东南一带,见天快晚了,就下令安营扎寨。

  那时,韩信还在霸王手下当将官。夜里,霸王和众将军饮酒作乐,吃得高兴了,便对韩信讲:“别人说你有能耐,我要和你打个赌,怎样?”韩信打了一躬说:“不知大王以何赌输赢啊?”霸王说:“我们两人,一个在东边山洼里筑一座城,用来挡山外的敌兵;一个在孙赵和金塘营之间掘四十九口井,让军民都有水吃,两样都要在今晚完成,晓星一出为准,你敢吗?”

  韩信心想:“造城是地面上的事,一点不马虎不得;挖井是地下的事,深浅可以讨巧。”心里想挖井。

  霸王又问:“你是造城还是打井?”韩信说:“我们做两个阉子,抓阉作数。”

  霸王拣一个,上面是造城。韩信说:“大王抓的是造城,那个当然是打井了,大王就造城吧。”其实,两个阉都写着“造城”,霸王大老粗,不知道中计哎。这样嘛,就各领一千兵动工了。

  韩信带兵到了金塘营,他把兵先分成一班班地去挖井,自己坐在祠堂里饮酒。霸王怕输,亲自到场地催工。忙得十兵们个个气喘八哈,大汗直淌。

  韩信见大快二更了,叫探子去看霸王弄得怎祥了,回报是筑了一半。韩信又问井挖得怎祥了,探子报说:才有十几口井。韩信不慌不忙,叫来两个牙将。咬了耳朵,二人就分头去了。韩信下令:“快替我备马,随我到大王面前请功。”

  见了霸王,韩信问:“大王。你的城筑得如何?”霸王说:“有一半高了。”

  韩信说:“你看晓星已出了,大王输了。”霸王抬头一看,晓星果已挂在半空中了。就问韩信:“你的井难道都打好了?”韩信说:“清大上去查点吧!”霸王不信,跟他一同查看了。

  一路上,韩信指指点点说:“沿路三七二十一口,外围村边四七二十八个,不错吧?”霸王点着头,心里很感奇怪。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韩信到霸王处请功以前,已经派一个牙将传令,叫士兵在沿途必经之处,挖的真井;在外围不显眼的地方,只挖一半,就放下井栏;霸王不会查到的地方,只放了一个井栏,一锨也没挖。霸王粗心,只顺着韩信指的路走,看到井栏,便以为真的了。那晓星也是假的。是韩信指派另一个牙将,把一盏点亮了的灯笼用风筝放到天去,乍一看,真像是晓星出在半空一样,霸王又当真了。本来霸王在晓星出之前能筑好城的,见晓星出了,就停了工,所以到现在这上城还有一角没有城墙,后人就称它是霸王城。

  城内村庄就叫小城里。孙赵到金塘营的一带井多,但多数只有一半深,是韩信打的井。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6

  公元前686年的冬天,齐襄公被手下将士杀死,他的弟弟公孙无知被立为齐王。没几个月,公孙无知又被手下大臣给杀掉了。流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鲁国的公子纠得到消息后,都觉得自己继承王位的机会来了,急忙打点行装回国。

  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牙管仲是公子纠的军师,他提醒公子纠说:“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离齐国很*,如果他抢先一步回到齐国,我们就没戏了。”于是,管仲先带一队快马去拦截公子小白,让鲁国大将曹沫带另一队人马赶往齐国。

  管仲带着人马赶到莒国和齐国的交界处,正碰上鲍叔牙从莒国带了一队人马,护送着公子小白而来。

  管仲上前拦住去路,问道:“敢问公子要去哪里?”公子小白回答说:“我回国办丧事去啊!”管仲撒谎说:“您的哥哥公子纠已回到齐国操办此事了!”

  鲍叔牙喝斥管仲:“如果公子纠真的回到齐国,你干嘛还带人来拦截我的`主公呢?”命令部队火速前进。

  管仲见状,搭弓取箭,朝公子小白射去。小白大叫一声,栽倒在车上。管仲带着人马飞逃而去。

  没想到,管仲这一箭恰好射在公子小白的带钩上,没伤到人,公子小白是装死。这个公子小白,史称齐桓公,春秋时期五位霸主之首。

  管仲自以为射死了公子小白,回到公子纠身边,与曹沫一起护送公子纠继续向齐国进发。到齐鲁边界时,齐国使者拦住了他们的车马,说:“齐国新君公子小白已登基,请你们离开齐国。”

  管仲一听,才知自己没把事情办好。他杀了齐国使者,公子纠命令大将曹沫攻打齐国,结果大败,公子纠和管仲又逃回了鲁国。

  公子小白命鲍叔牙领兵30万攻打鲁国,鲁国连连败北,鲁庄公派人与齐国讲和。公子纠与齐桓公本是一母同胞,齐桓公不便亲自杀掉公子纠,就请鲁国代为执行。公子纠的辅臣管仲和召忽是齐桓公的仇人,要带回齐国处置。鲁国于是杀掉了公子纠,将管仲、召忽二人交给鲍叔牙。召忽不愿返齐受罪,自杀身亡。管仲作为囚犯随鲍叔牙返齐。

  到达齐鲁边境时,鲍叔牙放了管仲。回国后,鲍叔牙对齐桓公说:“管仲乃天下奇才,您不可不得,我可以助您治理齐国,然而管仲可助您称霸天下。”齐桓公不计前仇,亲自出城迎接管仲,任命他为相国,从此齐国走上了称霸之路。

  管仲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二人的友情,为千古称颂,而这其中又与鲍叔牙知人善谏、齐桓公胸怀大度是分不开的。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7

民族英雄郑成功四抗父母不肯投降的趣事广为人知。他的父亲郑芝龙是一个卖国求荣的大汉奸,南明之时,朝廷兵权操纵在他手里,清廷以闽粤总督的官职为诱饵,他就心有所动。一天他把儿子郑成功找来,讲了自己的心思。当时才二十三岁的郑成功不仅文武双全,而且有一颗爱国忠心,他对父亲的叛变行为十分震惊,他耐心地劝说父亲;清廷一向,背信弃义,我们如今地处福建有险可守,抗清地利人和,中兴大明并非毫无希望;即使失败,有史可法为榜样,也要名垂青史。但郑芝龙迷恋清廷的**厚禄,执意投降。郑成功当夜逃走,决心抗清到底。他在给父亲的信中说: "从来父教子以忠,未闻父教子以贰。"

郑芝龙投降清廷了,然而家财没有保住,妻子田川氏(郑成功生母)被清兵奸污,自缢身死。郑芝龙有此国恨家仇而不思图报,反而为了保全性命,在清廷的指使、配合下三次写信劝儿子投降,都遭到严辞拒绝。

第三次劝降时,郑芝龙派郑成功最喜欢的弟弟郑渡,陪伺清廷的钦差大臣去劝降。这一次清廷出价更高,不但封公,而且答应将福州、泉州、漳州、兴化四府的土地拨给郑成功管辖,郑渡到厦门,一见哥哥就痛哭不已,恳求哥哥为了全家人的性命忍辱投降。郑成功思念骨肉,心如刀绞,更觉得倘若投降清廷,就对不起天地良心,会成为民族罪人。于是他坚定地说; "我要的不是个人的富贵,一家的*安,而是大:明的天下,故国的山河。父亲卖国求荣,致使隆武帝被俘遇害,几十万军民流血牺牲,至今万人唾骂!"他还劝弟弟到杭州祭扫岳墓,当岳飞而不当秦桧。后来,郑成功进军台湾,赶跑荷兰侵略者,使台湾回归祖国。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8

  选贤任能一定要坚持正直原则。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改变了齐国的落后面貌,富国强兵,齐国一举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由此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不过对于怎样选拔人才,齐桓公并没有不十分明确标准。

  管仲选才一天,齐桓公在管仲的陪同下,来到马棚视察养马的情况。他一见养马人就关心地询问:“你觉得哪一件事最难?”养马人一时难以回答。其实,养马人心里是十分清楚的:一年365天,打草备料,饮马溜马,调鞍理辔,接驹钉掌,除粪清栏,哪一件事都不是轻松!管仲在一旁见养马人尚在犹豫,便代养马人回答说:“以前我也养过马,依我看,编排用于拴马的栅栏这件事最难。为什么呢?因为在编栅栏时备用的木料往往有弯的也有直的。如果想让所选的木料用起来顺手,使编排的栅栏整齐美观,结实耐用,开始的选料就显得很重要,下第一根桩的时候尤其要慎重。如果在下第一根桩时用了弯曲的木料,随后你就得顺势将弯曲的木料用到底,像这样弯曲的木料之后紧接着使用弯曲的木料,那些笔直的木料就难以派上用场。相反,如果一开始就选用笔直的木料,继之必然是直木接直木,曲木也就派不上用场了。其实,选拔人才同编栅栏选料的道理是一样的,国家在起初选拔肩负重任的人才时,必须慎重行事,从一开始就把握正直的标准,以便今后按这样的标准选贤任能。”

  听了管仲的这一番高论,齐桓公深为佩服,确定了以正直作为国家选拔贤才的标准,世代相传。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9

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四十一岁的大诗人陶潜在彭泽县(今江西湖口县东)当知县,一个月领五斗米的官俸,腊月将尽的一天下午,陶潜办完公事,换上便衣,回到内衙翻看过去的诗作。突然,一名小吏从外面闯进来禀报: "九江李太守派督邮张大人来县巡察,请老爷赶快更衣迎接。"

"哪个张大人?为什么非要穿官服不可呢?"刚来彭泽县不到三个月的陶县令不解地问道。小吏解释说:"那督邮张大人是我县富豪,一向讲究排场,眼下又是李太守的亲信,在礼仪上要是稍有不周,恐怕对老爷的前程不利。"

生性耿介的陶潜本来已十分痛恨官场黑暗,想离开这个肮脏之地。现在听说这个督邮就是本县的富豪,靠精于吹牛拍马得到太守宠爱,竟然也成了自己的上司,还要叫自己去隆重迎接他。想到这些,陶潜不禁长叹一声,愤然说道: "我不能为五斗米的薪俸,去向一个低能无知的小儿弯腰行礼!"说罢,便取出知县的印信交给小吏,说; "你把它交给督邮转呈太守,就说我陶潜告病还乡,不当这个知县了。"然后收拾行装,昂然归隐而去。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格言,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10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菁选(扩展4)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精选20篇)

  明朝万历年间,皇宫里面不知道怎么回事,出现了一只奇怪的大老鼠。这只大老鼠,长得跟猫一样大,而且凶悍异常,成为了宫中的一大祸害。

  皇帝下旨把民间善于捕捉老鼠的猫都搜罗进皇宫,让它们来对付那只大老鼠。但是,这些猫却一只一只地败下阵来,全部都被大老鼠咬得遍体鳞伤。

  正在这个时候,外国进贡来了一只猫,这只猫,长得十分美丽。它的毛像血一样白,是个狮子猫。这只狮子猫会不会捉老鼠,能不能够斗得过大老鼠呢?人们议论纷纷。

  一个太监把它抱了起来,投进了大老鼠所在的屋子里面,然后把门关了起来。不少太监们都好奇而又担心地从门缝里向里面偷看。

  狮子猫到了大老鼠的屋子里面,了解了一下环境,就一动不动地蹲在那里。过了好长时间,才看到那只大老鼠从洞里探头探脑地走了出来。大老鼠一看到狮子猫,就“吱吱”地叫着,愤怒地扑上去。狮子猫看到这样大的一只老鼠,不由得吃了一惊,急忙闪了一个身,跳到了茶几上。

  大老鼠看见狮子猫跳上了茶几,也蹿了上去;狮子猫看见大老鼠蹿上来,赶紧条下了茶几。就这样蹿上蹿下,跳上跳下,狮子猫总是躲着,不肯和大老鼠正面交锋。

  从门缝里偷看的.太监们看到这个情景,都认为这只狮子猫十分胆怯,肯定斗不过那只大老鼠。不由得有些失望。

  过了一会儿,那只大老鼠跳得渐渐慢了。大肚子一起一落地喘着粗气。它蹲在地上,想要休息一会儿。谁知道,正在这个时候,狮子猫猛然地扑了过去,用两只前爪紧紧抓住老鼠头上的毛,用嘴咬住它的头和脖子。大老鼠遭到突然袭击,知道自己遇到了强大的对手,拼命挣扎。

  猫声呜呜,鼠声吱吱,一场恶斗持续了很长的时间。最后,大老鼠终于成了狮子猫的手下败将。

  太监们见狮子猫胜利了,打开门拥进去。只见大老鼠已经被狮子猫咬下了脑袋。它正津津有味地吃着鼠肉呢。

  太监们这才明白过来,狮子猫开始的躲避,其实并不是胆怯,而是在和老鼠进行着疲劳战。敌人出击我便退回,敌人退回我便出击,使敌人疲于奔命,终于丧命。以逸待劳,狮子猫可真是有勇有谋呀!

  公孙穆生活在东汉时期,他非常热爱学*,总是想尽办法,抓住一切机会来学*,当时的许多人都因为他好学而对他交口称赞。

  公孙穆读了不少书以后,还想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完善自己,但是靠自学又觉得力不从心。那时候设有太学,太学里的老师知识渊博、见识很广,公孙穆就想进太学去继续学*。可是上太学需要交一大笔学费,另外还有*时食宿的花销,数额高得惊人,而公孙穆家里很穷,根本出不起这笔钱。怎么办呢?公孙穆一下子也想不出什么主意来,只好先暂时停止了学*。为此,他苦恼极了。

  有个富商名叫吴裕,十分通情达理,对人总是很诚恳。有一次,他要招雇一批舂米的工人,派人把消息放了出去。有人把这事告诉了公孙穆,公孙穆高兴极了。他想:这下可有机会赚些钱继续求学了!那时候,去给人舂米被认为是低贱的工作,但公孙穆已经顾不得这些了,他把自己打扮成那种干重体力活的样子,穿一套短衫短裤,就去应征了。

  一天,吴裕打算去舂米的地方转一转,巡视一番。他信步一路走来,东瞧瞧,西看看,最后在公孙穆身边站住了。公孙穆正干得满头大汗,也没有注意吴裕在他旁边,还是一个劲地舂他的米。

  过了好一会儿,吴裕越看越觉得公孙穆的动作不很熟练,体力也不怎么好,不太像一个舂米工人,就问他道:“小伙子,你为什么会到我这儿来工作呢?”公孙穆随口答道:“为了赚些钱作学费。”吴裕说:“哦,原来你是个读书人啊,怪不得我看你斯斯文文的,不太像工人。别干了,休息一会儿吧,咱们俩聊聊!”

  他俩谈得十分投机,相见恨晚。后来,这两个人就结成了莫逆之交。

  吴裕并没有因为贫富悬殊而看不起公孙穆这个穷书生,反而同他交上了朋友。这种不以物质的眼光看人的精神是很可贵的。我们交朋友,也同样不应以贵贱、贫富为标准,而要更看重一个人的才识和品行。

  不怕鬼的和尚

  合州这个地方有一座山神庙,庙中的山神是个不好侍候的鬼神,当地人每年按时供奉山神,丝毫不敢怠慢,山神稍有不如意,便一定有灾祸降临到人们头上。特别是,每次祭祀山神用的祭品,都必须是牛、羊、猪三牲俱全。尽管这里耕牛十分珍贵、紧缺,但人们被庙里的山神吓怕了,也只好忍痛杀牛贡献,年年如此,苦不堪言,不知何日才有个尽头。

  话说蜀地有个和尚,法名善晓。这善晓和尚早年本是个做官的,只因看不惯官场黑暗,不愿合流,感到做官不遂心,于是出家做了和尚,弃官换了个自由。这一日,善晓和尚云游到了合州,听说了山神为害四方、给合州老百姓带来苦难的事,他心中甚是不*。

  善晓和尚拿了板斧,怒气冲冲直奔山神庙。他一脚踏进山神庙,便怒不可遏地用板斧指着山神塑像骂道:“祭天祭地,都不用三牲这么厚的`供品,你这样的鬼神算个什么东西!怎么竟敢狂妄地超过天地的尊严呢?况且牛是耕地少不了的,是百姓过日子的依靠,你滥施,逼人们把牛羊杀了,献给你享用,也太过份了!今天,我要替他们来出出这口恶气!”说罢,善晓和尚举起斧头,使劲向塑像砸去。他一阵左砍右砸,直到把塑像砸得粉碎,这才停住。他看着昔日作威作福的山神,此刻不过是散瘫在地上的一堆废物,不由得痛快地“哈哈”大笑起来。

  善晓和尚怒打山神的事,一下子传开了,合州上下一片惊恐不安。人们全都为善晓捏着一把汗,也十分担心山神会来报复。有人窃窃私语:“这下完了,山神绝不会善罢甘休的!”

  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不见有任何灾难降临,善晓和尚也一直安然无恙。老百姓这才如释重负,再也不用杀牛宰羊去供奉山神了,他们都对善晓和尚充满了感激之情。

  可见,在勇敢者面前,鬼神也只能以失败告终。因此,我们首先是不能被所谓的鬼神在精神上压倒,其次是要有敢于抗争的精神,这样,恶势力就不可能为非作歹。

  楚人学齐语

  孟子对宋国大臣戴不胜说:“如果有个楚国的大夫(dà fū),想让他的儿子学说齐国的语言,那么是让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教他呢?”

  戴不胜回答:“当然是让齐国人教他。”

  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但却有许多楚国人在干扰他,跟他说楚语,那么,虽然天天鞭打他,逼他学齐语,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把他领到齐国国都临淄(zī)城内最繁华的街市,让他在那里住上几年,那么,尽管天天责打他,要他讲楚语,那也做不到了。”

  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医,人们都叫他扁鹊。他医术高明,经常出入宫廷为君王治病。有一天,扁鹊巡诊去见蔡桓公。礼毕,他侍立于桓公身旁细心观察其面容,然后说道:“我发现君王的皮肤有病。您应及时治疗,以防病情加重。”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一点病也没有,用不着什么治疗。”扁鹊走后,桓公不高兴地说: “医生总爱在没有病的'人身上显能,以便把别人健康的身体说成是被医治好的。我不信这一套。”

  10天以后,扁鹊第二次去见桓公。他察看了桓公的脸色之后说:“您的病到肌肉里面去了。如果不治疗,病情还会加重。”桓公不信这话。扁鹊走了以后,他对“病情正在加重”的说法深感不快。

  又过了10天,扁鹊第三次去见桓公。他看了看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面去了。如果不赶紧医治,病情将会恶化。”桓公仍不相信。他对“病情变坏”的说法更加反感。

  照旧又隔了10天,扁鹊第四次去见桓公。两人刚一见面,扁鹊扭头就走。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涂了。他心想:“怎么这次扁鹊不说我有病呢?”桓公派人去找扁鹊问原因。扁鹊说:“一开始桓公皮肤患病,用汤药清洗、火热灸敷容易治愈;稍后他的病到了肌肉里面,用针刺术可以攻克;后来桓公的病患至肠胃,服草药汤剂还有疗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间医术就无能为力了。得这种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杀大权在阎王爷手中。我若再说自己精通医道,手到病除,必将遭来祸害。”

  5天过后,桓公浑身疼痛难忍。他看到情况不妙,主动要求找扁鹊来治病。派去找扁鹊的人回来后说:“扁鹊已逃往秦国去了。”桓公这时后悔莫及。他挣扎着在痛苦中死去。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于自身的疾病以及社会上的一切坏事,都不能讳疾忌医,而应防微杜渐,正视问题,及早采取措施,予以妥善的解决。否则,等到病入膏肓,酿成大祸之后,将会无药可救。

  滥竽充数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兄弟情义,要求兄弟姐妹要感情融洽,你敬我爱,互相帮助,家和才能万事兴。有的人却不懂这个道理,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谣《鸡鸣》就讲述了这样一个不讲兄弟情义的。

  有一户富贵人家,家有五兄弟,其中有一人犯了法要去受刑,其余四个兄弟却不闻不问。为了不丧失自己既得的权利和富贵,他们竟互相攻击,丑态百出。于是《鸡鸣》作者借百姓之口讽刺这帮没心没肝的兄弟,全诗如下:

  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傍。

  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

  树林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诗的'意思是:桃树生长在露天的水井旁,李树又傍依在桃边生长。虫子来咬吃桃树的根。李树挺身而出,替代桃树忍受虫子啃咬,不惜生命而死去枯僵。树木尚会以身相代,而人类却将兄弟情义相互忘掉。诗人热情赞扬桃李共患难的美德,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讲兄弟情义的人。

  后来,人们由此而概括出“李代桃僵”,以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互爱互助。后词义转变,现用来比喻以此代替彼或代替人受过。

  寻找珠宝

  从前,有一个很穷的村子,由于土地贫瘠,长不出什么庄稼来,村民们都感到很苦恼,不知道该用什么法子才能多挣些钱。

  村边有一条赤水河,环绕着村子流过。谁也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它要流到哪里去,也不知道它这样流淌了多少年。村里有个长着长长白胡子的老头,是村里年岁最长的人了。他常常讲:“听前辈的人说,赤水河是当年媳娥奔月时因不舍人间而流的泪水形成的,里面还有她留下的一串项链。年深月久,项链散了,成了一粒粒闪着黑光价值连城的珠宝;谁要能捞到它,就会发大财了。”

  村里有几个水性好的.青年,听信了这话,都决心去赤水河找珠宝。这一天,张三、李四、王五约好了,一同来到赤水河,跳下去就摸了起来。张三深吸了一口气,东摸摸,西探探,忽然手触到一样硬东西。他心里一阵高兴,想:这一定就是珠宝了。他脚踩着水浮到水面上来一看,这东西圆圆的,闪着黑光。其实这只是一颗螺丝,可是他一心一意想着珠宝,就根本不往别的东西上去考虑。于是他狂喜地举着螺丝往家跑,一路高喊:“我找到珠宝了!我找到珠宝了!”李四和王五一个摸到了蚌壳,一个摸到了鹅卵石和碎瓦片,也和张三一样,他们都认为自己得到的就是珠宝,兴高采烈地拿回家去了。

  村民们闻讯赶去观看,大家都交口赞叹道:“总算捞到珠宝了,这下我们该发财了!”其中只有一个叫象罔的人看出那不过是些不值钱的破烂,用袖子掩住口笑了。村民们见他笑,都愤怒极了:“象罔实在不知好歹,居然敢嘲笑我们想发财!”于是大家群起而攻之,把象罔赶出了村子。

  村民们的确很愚蠢,竟然把破烂当作子虚乌有的珠宝。但是有时候,财迷心窍的人就会做出这样的蠢事来。

  一次,野火烧山,黑烟冲天。凤凰带领百鸟前去救火,远远地看见一只白色羽毛的无名鸟,边飞边喊:“着火了,快快救火。”它呼喊着,首先冲向烈火。

  树下的刺猬,慌慌张张地向洞里钻,说:“谁愿救谁去,我逃命要紧。”

  无名鸟叼根马尾松,拼命地扑打疯狂的山火。它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豁出命来,也要保住大伙的森林。”于是它全力以赴扑向熊熊的烈火,可是,无名鸟的`羽毛被烧焦了,再也支持不住身子,便跌落在地上,身边有股火苗又慢慢燃烧起来,它忍痛滚过去,用身子压灭了。无名鸟也因此牺牲了。

  浓烟冲进地洞,呛得刺猬直咳嗽。它受不住了,钻出地洞,蜷缩着身子,头也不敢伸出来。

  凤凰和百鸟飞过来,扑灭了山火。那时,森林里浓烟翻腾,空气里充满了焦臭味儿。凤凰望着雾腾腾的森林,从身上拔下几根金光灿烂的羽毛,说:“谁能把无名鸟和刺猬的生死情况弄清楚,这羽毛就给谁。”

  “哇哇,我先去。”乌鸦抢着飞下去,找到无名鸟的尸体,它用喙(chui)扒扒,见无名鸟已停止了呼吸;它扒扒刺猬,刺猬“吱吱”叫唤。乌鸦飞回来,说:“我看清楚啦,无名鸟早已死去,刺猬却还活着。”

  凤凰好像没听见,说:“谁去看看呢?”

  “我去。”喜鹊滑翔到地面,它踩了刺猬一脚,来到无名鸟身旁,用爪子在地上刨了一个坑,把无名鸟埋葬了,还把无名鸟用来扑山火的松枝,端端正正地插在坟头,一切办妥贴了,才飞到树上,说:“我看清楚了,无名鸟还活着,刺猬早已死了。”

  凤凰点点头,把金色的羽毛交 给了喜鹊。

  “哇哇!”乌鸦带着哭音,说:“凤凰啊,您奖励错了啊!”

  “没有!”凤凰看着百鸟,说,“大伙应该知道,无名鸟为集体利益而死,虽死犹生;刺猬为个人利益而生,虽生犹死。”

  “轰!”凤凰的话音未落,无名鸟的坟墓上,红光闪闪,彩气腾腾,一只新生的无名鸟飞向天空。凤凰和百鸟赶紧上去迎接它。喜鹊把金光灿烂的羽毛捧了送给它,说:“无名鸟啊,你是我们的英雄,这荣誉应当归于你。”百鸟立刻给无名鸟的翅膀插上这金色的羽毛,从此,它比以往更加美丽,人们就叫它金翅鸟。凤凰、金翅鸟和其他鸟儿,快乐地在蓝天翱翔,欢呼歌唱,其乐无比。

  刺猬仰头一看,满脸羞愧,一头钻进地洞,从此,它只好在百鸟休息了的深夜出来找点吃的,光明的白天,再也看不到它的影子了。

  直到今天,金翅鸟还受到人们的喜爱。

  齐宣王求贤时,号召天下人推荐有才干、品德好的人。有个叫淳于髡(kun)的人在一天内就向齐宣王推荐了7名贤士。齐宣王当然很高兴。可是,他对顷刻间出现的这么多贤士感到有点怀疑。

  于是齐宣王把淳于髡叫到跟前,对他说:“先生,我有一个疑点想问问你。我听说,能在方圆千里的范围内找到一位贤人,那么天下的贤人就多得可以肩并肩地排成行站在你面前。在古今上下*百代的`范围内能出现一个圣人,那么世上的圣人就多得可以脚跟挨着脚跟地向你走来。今天,先生您在一天的时间里就给我推荐了7位贤人,如此看来,贤人岂不遍地皆是,有点太多了吗?”

  淳于髡笑了笑,对齐宣王说:“大王您听我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同类的鸟,它们总是栖息、聚集在一起;同类的野兽,它们也总是行走、生活在一起。如果我们到低洼潮湿的地方去寻找柴胡、桔梗这些植物,别说是短短的几天,就是几辈子也不会找到一棵;但是如果到山上去找,那就多得可以用车去装了。万物都是以同类相聚的。我淳于髡向来与贤士为伍,我的朋友个个都是德性高尚、才智非凡的人,大王您找我寻求贤士,这就像在河里舀水,在火石上取火一样,轻而易得,取之不竭,您怎么能嫌我一天之内给您举荐的贤士太多了呢?我周围的贤士多得很,岂止这7个人!今后,我还要继续向大王推荐呢。”

  淳于髡一番话,使齐宣王茅塞顿开,心服口服。看起来,世上的人才不是少了,而是我们没有找到识别人才的方法和途径啊!


  从前,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塞翁生性达观,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时竟迷了路,回不来了。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却不以为意,他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儿:“丢了马,当然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迷途的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于是,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然而,这时的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灾祸呢?”

  塞翁家*添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使他的儿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骑马兜风,乐此不疲。终于有一天,儿子因得意而忘形,竟从飞驰的马背上掉了下来,摔伤了一条腿,造成了终生残疾。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大都在战场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个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们父子得以避免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

  感悟:

  这个故事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渐渐地浓缩成一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它说明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

  太史慈是三国时期吴国的著名将领,他年轻的时候就武艺高强,很有心计,远*闻名。当时大名士北海相孔融听说了太史慈这个年轻人,对他非常欣赏,认定他是难得的奇才,很想与他结交,于是便多次派人去看望他的母亲,并向他的母亲赠送了丰厚的礼物。这让太史慈的`母亲非常感动。

  当时还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风起云涌,孔融为防侵扰,出兵屯驻都昌这个地方,结果被黄巾军管亥包围,情势十分危急。正好太史慈由辽东回家,母亲便命他去救助孔融。她说:“你和孔融并不认识,但是他在你走后,派人非常周到地照顾我的生活。今天他被敌军围困,你应该赶紧去救他啊!”

  太史慈赶到都昌城下,趁夜间找机会进入城内,拜见孔融。孔融便派太史慈去找刘备搬救兵。太史慈来到*原,对刘备说:“我与孔融非亲非故,但都是讲道德仁义的人。今管亥乱,孔融被围,危在旦夕。您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因此孔融让我冒着生命危险突出重围向您求救。”刘备闻言,恭敬地回答:“孔融知道这人世间有我刘备这个人吗?太看得起我了。”刘备于是立即调遣精兵三千跟随太史慈驰救都昌,黄巾军听说有救兵前来,便四散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把最好的给予别人,就会从别人那里获得最好的,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你帮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你越吝啬,就越一无所有。现实就是这样,只有那些乐于帮助他人的人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

  毛遂在*原君门下已经三年了,一直默默无闻,总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

  一次,碰上秦国大举进攻赵国,秦军将赵国都城邯郸团团围住,情况十分危急,赵王只好派*原君赶紧出使楚国,向楚国求救。

  *原君到楚国去之前,召集他所有的门客商议,决定从这千余名门客中挑选出20名能文善武足智多谋的人随同前往。他们挑来挑去最终只有19人合乎条件,还差一人却怎么挑也总觉得不满意。

  这时,只见毛遂主动站了出来说:“我愿随*原君前往楚国,哪怕是凑个数!”

  *原君一看,是*常不曾注意的毛遂,便不大以为然,只是婉转地说:“你到我门下已经三年了,却从未听到有人在我面前称赞过你,可见你并无什么过人之处。一个有才能的人在世上,就好像锥子装在口袋里,锥尖子很快就会穿破口袋钻出来,人们很快就能发现他。而你一直未能出头露面显示你的本事,我怎么能够带上没有本事的人同我去楚国行使如此重大的使命呢?”

  毛遂并不生气,他心*气和地据理力争说:“您说的并不全对。我之所以没有像锥子从口袋里钻出锥尖,是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像锥子一样放进您的口袋里呀。如果早就将我这把锥子放进口袋,我敢说,我不仅是锥尖子钻出口袋的问题,我会连整个锥子都像麦穗子一样全部露出来。”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菁选(扩展5)

——中国古代名言警句(十)份

  1、言必行,行必果——民谚

  2、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合,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5、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民谚

  6、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民谚

  7、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

  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9、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孔子

  10、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童铨

  1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

  1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3、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颜之推

  14、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15、凡事预则立,不预则败——佚名

  16、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许名奎

  17、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18、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19、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鲁僖公五年》

  20、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

  与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作者:(宋)司马光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而之容;镜于人,则知凶与吉。作者:墨翟

  以权利合者,权尽而交疏。作者:(汉)司马迁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作者:朱熹

  宴笑友朋多,患难知交寡。作者:(清)蒲松龄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作者:(唐)孟浩然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作者:杜甫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作者:鲁迅

  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作者:李白

  文士满华堂,不如一直友。作者:吴喜纪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妨臣,则贤臣不至。作者:荀况

  黄金万两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作者:《红楼梦》

  丈夫结交须结贫,贫者结交交始亲。作者:高适

  君子居人间则治,小人居人间则乱。君子欲和人,譬犹水火不相能然也,而鼎在其间,水火不乱,乃和百味,是以君子不可不慎择人在其间。作者:刘向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作者:曹雪芹

  朋友,以义合者。作者:朱熹

  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作者:谯周

  浅*轻浮莫与交。作者:贯休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作者:(明)郑之珍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作者:李陵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作者:葛洪

  *朱者赤,*墨者黑。作者:傅玄

  势利之交,难以经远。作者:(三国)诸葛亮

  1、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2、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

  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6、苛政猛于虎。(礼记)

  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8、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菁选(扩展6)

——中国古代成语寓言故事实用5份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人名叫伍奢,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伍尚,小儿子叫伍员。伍奢和费无忌都是楚*王太子的老师。费无忌是个奸恶小人,常在楚*王面前说太子的坏话。楚*王听信谗言,把太子派到边境做官,让他远离自己。后来,费无忌又诬陷太子阴谋反叛。楚*王听了非常生气,又派人去杀太子。太子得到秘密通知后,就逃往宋国去了。伍奢去为太子说情,楚*王又把伍奢抓起来关进了监狱。

  费无忌又无耻地对楚*王说:“伍奢的两个儿子很有才干,必须捉来杀了,否则会成为祸害的。”于是,楚*王派人去把伍尚、伍员骗来。伍员识破了这场骗局,并在他人的帮助下逃往宋国,最后到了吴国。他为了借吴国的.兵力替自己报仇,就帮助吴王阖闾夺取了王位。

  后来,伍员同吴王阖闾领兵进攻楚国,打进了楚国的国都。这时楚*王已死,伍员便把他的坟墓挖开,用鞭子狠狠地把楚*王的尸体抽了三百下。伍员的好友申包胥写信责备他太过分了,伍员对送信的人说:“你替我谢谢申包胥,并告诉他,我报仇心切,就像行人赶路一样,天快黑了,但离目的地还很远,所以只好不择手段,倒着走路,不能按常理办事了。(原文是:‘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成语“倒行逆施”原指做事违反常理,不择手段。现多指所作所为违背时代潮流或人民意愿。

  东汉明帝时,班超同匈奴打仗,立了大功,于是皇帝便对他委以重任,派他出使西域。班超先到了鄯善国。鄯善国王知道他很有才干,对他十分敬重。但过了一些时候,国王却对他怠慢起来了。

  班超感到形势不妙,便召集同行的三十六人研究对策。他分析当时的情况,说:“最*,鄯善国王之所以对我们冷淡,一定是北方的匈奴派了人来联络,使国王犹豫起来,不知道应该和谁修好。我们已经处于很危险的境地了。匈奴人才来了几天,鄯善国王对我们的态度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不定再过些日子,他就会把我们绑起来统统送给匈奴。那样,我们的骨头就要被豺狼吃掉了啊。大家说该怎么办呢?”同行者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不管是死是活,我们都听你的!”班超十分激动地说:“对!不进老虎洞,就得不到小老虎。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今天晚上去杀掉匈奴派来的使者。只有这样,才能使鄯善国王归顺汉朝。”

  于是,班超和属下在晚上发动突袭,一举消灭了匈奴派来的使团。第二天,班超便提着匈奴使者的脑袋去见鄯善国王。国王大吃一惊,马上表示愿意和汉朝永久友好。

  后来,人们就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比喻不下决心、不深入险境、不经历艰苦的奋斗,就不能获得胜利。

  孔夫子有一次到卫国,住在蘧伯玉家。卫国卫灵公有个夫人,名叫南子,她听说孔子到了卫国,很想见见他,就派人去与孔子说:“天下各方的君子,凡是愿意与我的君主以兄弟相称的,必定来见见我,而我也很高兴会见他们。”

  孔子婉言谢绝了她的邀请,不想见南子。可是南子不肯,又派人去请,孔子没法,只好去拜见南子,孔子进了她的门,向她施了礼。南子隔着帷帐向孔子答了礼,满身佩带的'珠宝发出一阵叮当声,孔子说:“我一向没有拜见你,今天见了,以礼作答吧!”

  孔子在卫国住了一些天。有一次,卫灵公同夫人南子乘着一个车,还有宦官陪侍。孔子坐在后面的一辆车上。他们张张扬扬地从街市走过,引起许多人的注意。孔子看到卫灵公这个样子,很有感触地说:“人们是这样喜好女人,而不喜好德行啊,我还没有见过重视德行像重视女人这样的人呢!”

  孔子对卫灵公的行为很厌恶,便很快离开卫国走了。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招摇”,是张扬炫耀、故意以引起别人注意。后来人们就用“招摇过市”,形容故意在人们面前虚张声势,夸耀自己,吸引别人注目。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典故】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韩非子·难一》

  【释义】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或文章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格格不入、杆格不入

  【反义词】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天衣无缝

  【其它使用】

  ◎ 一个人的思想有时还可以是混乱的、模糊的、自相矛盾的,而观点总要求是比较清晰、比较一贯的。

  ◎ 否则,不但无助于产生正确的理论和决策,相反会产生不协调,不统一,甚至自相矛盾的后果。

  ◎ 因为设想运动、变化,就要承认存在,又要承认非存在,这是自相矛盾的。

  ◎ 当然,同样由于受当时科学水*所限,他的公理不但不完备,而且有些公理本身就自相矛盾。

  ◎ 假如,我们一方面承认***有必然性,另一方面又认为它有可能被偶然因素干扰,因而不能实现,那就是自相矛盾。

  公元219年,刘备夺取了汉中,随即命令驻扎在荆州一带的关羽攻打曹操部将曹仁占据的襄阳、樊城。关羽占据了有利地形,利用汉水猛涨的时机,放水淹了曹仁率领的,又将驻守在樊城的曹仁团团围住,随时准备攻城,并生擒曹仁。

  曹操得知部将失败的消息,就派徐晃率军前去支援曹仁,同时派人联合孙权夹击关羽。关羽于是就在营寨四周挖战壕,以抵御徐晃的进攻。而徐晃带领越过重重障碍,直攻关羽的`大本营,大败关羽。在曹操、孙权的夹击下,最后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孙权杀害。

  徐晃使曹军反败为胜,因而威名大震。曹操为了嘉奖徐晃,专门写了一封书信《劳徐晃令》,让人带给徐晃。信中说:“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意思是说:我带兵打仗三十多年,也知道不少善于用兵打仗的著名军事将领,却还没有遇到像你这样远距离不停顿地快速前进,直冲入敌人重围而打胜仗的人。

  徐晃胜利后回到曹操驻扎的地方,曹操走出七里之外去迎接他,并举行了隆重的庆功宴会。

  后来,人们就用“长驱直入”来形容进军十分顺利迅猛,不可阻挡。长驱,不停顿地策马快跑;直入,一直往前。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菁选(扩展7)

——中国古代座右铭优选【五】篇

  1、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5、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7、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8、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9、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曹植

  10、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12、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5、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7、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孟浩然

  18、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1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0、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22、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4、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25、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淮南子·原道训》

  2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27、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8、莫倚儿童轻岁月,丈人曾共尔同年。——窦巩

  2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30、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勿谓一丝微,既绍难再白。——朱经

  3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

  3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3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5、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3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3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39、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4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41、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42、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文嘉《今日诗》

  4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44、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陆机

  4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中国古代座右铭

  中国古代座右铭60句(经典版)

  1)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7)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陈寿

  8)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10)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11)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家则无徒。——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1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1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4)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汉书》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1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19)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20)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中国古代座右铭60句(最新版)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2)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

  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4)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5)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

  8)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9)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1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1)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1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小已。——曹操《龟虽寿》

  1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14)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15)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6)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范晔《后汉书》

  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1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2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中国古代座右铭60句(热门版)

  1)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

  5)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8)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10)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11)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1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晔

  1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14)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1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6)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

  17)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18)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9)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20)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看了中国古代座右铭60句还看:

  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6)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

  7)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

  8)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后汉书

  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1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1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1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司马光

  1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王建

  15)大凡物不得其*则鸣。——韩愈

  16)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

  1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18)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司马光

  19)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20)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枚乘

  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2)花开时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3)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5)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大学》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9)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陈寿

  10)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1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1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1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4)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1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16)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17)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18)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1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20)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

中国古代座右铭

  中国古代座右铭

  1)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7)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陈寿

  8)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10)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11)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家则无徒。——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1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1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4)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汉书》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1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19)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20)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中国古代座右铭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2)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

  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4)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5)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

  8)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9)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1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1)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1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小已。——曹操《龟虽寿》

  1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14)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15)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6)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范晔《后汉书》

  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1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2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菁选(扩展8)

——中国古代优美诗歌范文5份

  田园乐七首·其四

  唐代:王维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译文

  茂盛的春草,在秋天还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绿色。高大挺直的松树,夏季的树荫凉爽。

  牛羊无需人们去驱赶,自己会回到村里的小巷子。孩子们天真烂漫,不认识达官显贵。

  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庭院深深深几许?泪眼问花花不语。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人生自古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

  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中国古代优美诗歌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庭院深深深几许?泪眼问花花不语。

  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人生自古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

  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新凉

  宋代:徐玑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译文

  一望无际的稻田里,水波微漾,整齐的稻子如刀削一般。清晨的阳光穿过树叶,投影在地上,晨雾在树间缭绕。

  黄莺也喜欢早晨的清凉时光,在青山的影子里欢快的啼鸣。

  南湖早春

  唐代: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唐代: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漫与 一作:漫兴)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

  宋代:欧阳修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

  画鹰

  唐代: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芜。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