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遇庄子的作文6篇

首页 / 作文 / | 2022-09-28 00:00:00 作文

巧遇庄子的作文1

  《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之作,文中有一只“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鲲鹏,轻轻煽动翅膀,就能“扶摇直上九万里”,其景稍作想象,便觉壮观,其态是何等自在逍遥,令人向往。这篇文章是庄子哲学的中心思想也是自古以来*文人的生命向往,“逍遥”不只是形式,更是一种心态。

  庄子在《逍遥游》的最后讲了一句话:“各适其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性,每个道理也都有它的自性,他用“鲲可以化身为鹏”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是不会局限在一个框架里的,而不管是道理还是我们的人生,也一样不应该局限在一个框架里。顺随自然,固守本真,是每一个生命最理想的生命状态。

  庄子在《庖丁解牛》一文中阐述的“养生之道”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正如文中所讲“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庄子非常形象地比喻养生就像庖丁解牛一样,也要“依乎天理”,顺其自然,不必刻意追求长生。不必追逐功名而天下大治,不避居江湖而保持清闲,不施导引之术而能延年益寿,忘记一切,保有自身,恬淡而没有穷尽,一切美好的东西便随之而来,这便是自然法则。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余游刃必有余地矣”,文章中的人生哲学,绝不是简单的消极避世,而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态度。

  这种人生哲学在一定意义上陶冶和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教人们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脱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蹈,或怡然自适,与生机盎然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从而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这也正是*历代知识分子在遭遇失败和不幸之后,并没有真正毁灭,而更多是保存生命,坚守节操,隐逸遁世,以山水自娱,洁身自好的原因。

  庄子的思想奇幻无方、灵动脱俗,一篇汪洋恣肆的《逍遥游》,让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一篇灵动睿智的《秋水》,让人领略到朝暾夕月、落崖惊风……他的作品所蕴含的道理含义深刻、脍炙人口。鲁迅评价庄子:“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弃名利、远污浊,摒弃一切浮华,冷眼看穿世俗。他在思想的天空里任意逍遥,挥洒出妙趣横生又充满哲理的文章来,他对生命的理解之通透都得益于他淡泊名利,寄情山水,无欲则刚,超然物外的本性。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想学*他积极阳光、远离负能量的做人风格;心无旁骛,潜心研究学问的做事风格,不断学*,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

  愿我们终能在繁华中守住心境,也能在阴影中安然处之,不困于得失成败,内心变得丰富强大!

巧遇庄子的作文2

  庄子的熊熊烈火照亮着*的文学旅程,精神的升华牵动着每个人的琴弦。没有驰骋沙场的你却是英雄者心中的膜拜;没有纵横捭阖朝野的你却是能臣贤士心中的追求。

  你说:“吾将曳尾于涂!”惊愕了你身后的两名楚国的劝说者,他们只能悻悻而去。你用纯清的性格酿造精神的酒曲,并用之抵制功名利禄的诱惑。

  我说你是真正的垂钓者,是远离世俗喧嚣、铅华风尘的隐士。你笑了,会心的笑了。是因为我道出了你的心声吗?濮水岸边遗留着你的足迹,勾起无数仁人志士的心魂;濮水的游鱼聆听着它的祖先讲述你拒绝入朝为相拒绝*厚禄的崇高气节,引发千百年历代文豪的钦佩。你比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英勇气节更有气魄,你比林逋梅妻鹤子的隐士形象更显高尚,你比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更骨气峥嵘,或许,你并不在意世人或后人对你的评价,但你的灵和魂却让人情不自禁的赞叹不已。

  虽然你只说,“吾将曳尾于涂”,但我心里明白,你之前对两位大臣的不予理睬并不是想展现你的清高,而是你清洁灵性的本能的使然,你没有直接的拒绝,只是婉言道出坚守濮水的心声,让他们自感融入不进垂钓的氛围,只能悻悻而去。

巧遇庄子的作文3

  周六,我们和老师去庄子祠游览,我们高兴极了,一蹦三尺高。

  刚到庄子祠,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庄子的塑像,庄子好像正在看书呢!我们刚进大门就看到了一个大金鱼池,里面的金鱼有白色的、黑白相间的、还有金黄的......

  有些人撒了些面包片在水里,鱼儿迅速的游过来抢食物。我们看着这些可爱的鱼,有人说:“这条鱼很美丽!”“那条鱼也很美丽。”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着,我们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接着我们又看到了一棵高大的许愿树,上面挂着许多人的愿望。

  接下来我们走过了竹林,来到了小山坡。我们在上面打打闹闹。有的人在玩神奇宝贝卡,有的在玩石头、剪子、布,还有的在玩孔雀开花......我在上面爬“山”呢!高兴极了。

  该回家了,我们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庄子祠。

巧遇庄子的作文4

  笑眄*语八荒,蝶梦千年万世彰,谁人能知漆园叹,且看今朝再话郎。

  ——题记

  清流静谧,翠植亭亭,千山一黛,万物同生。

  “今天的天气真是不错啊!”一个儒生打扮的年轻人笨拙地晃了晃脖子,深吸一口气,双手举过头顶伸了一个懒腰,甚是惬意。

  “是啊,子明”坐在旁边的一人提声应和,他把手中的竹简恭敬地放下,好像做着礼拜似的,“对了,你知道吗,在秦国有个人叫商鞅在南门立了一根木头”这儒生细声细语地说道,好像生怕被别人听到的样子,“说是啊,只要谁能把木头搬走,就给谁十金!”

  “呵!有这般好事!”被叫做子明的儒生挺了挺身子,应答道,“怎么这种好事就轮不到我们楚国呢!”他把手中的竹卷子一扔,两个眼睛中充斥着不满。只看那竹卷子沿着桌面滚开,露出了里面墨点的小字,“夸啦”一声掉到了地面上。

  “咳!咳!”从里屋传来了先生的咳嗽声。

  “快快快……”儒生瞪大着眼,手忙脚乱地捡起了竹简,额头上吓出了冷汗,还没等拿稳,就听到:“学而时*之,不亦乐乎……”

  阳光斜斜地照向水面,上面就好像覆着一层油似的,发着金光,时而有两条鱼蹦出来,寻找着它们的“龙门”。一棵大榕树在太阳底下静默着,它的叶子的颜色已是绿中掺着些许的玄色了,但无一例外每一片叶子都朝着太阳的方向探着头。

  树下有一块大石头,一半在树荫里享受着清凉,另一半在太阳的暴晒下,已是滚烫。

  一位白色须发的老人斜倚在石头上,身上的布衣有些泛白,灰棕色和白色相对应,显得有些不协调,他的双眼轻轻闭着,眉头舒展,一阵微风吹过,须发飘飘洒洒的。

  “老师,老师……”一个身着布衣的年轻人在老人身边轻唤着。他的脸上的稚气还没有完全消去,眼眸中时时闪动着亮光。

  老人将眼睛微微张开,露出一条缝,双手十指分开了些许,长舒了一口气,问道:“这是哪里?”

  “这是漆园啊”年轻人摸了摸后颈,不解地回答。

  阳光透过叶隙,抖落了一地的影子,几点亮光打在老人的脸上,老人灰黄的皮肤像枯干的老树皮,松垮垮的、干涩涩的。

  “哦,这里还是漆园啊……呵呵呵……”老人张开嘴笑着,可以看见唯剩几颗的牙齿,那声音不很大,但却充满智慧,“漆园,漆园好啊,比都城好啊,比天宫好啊……漆园好啊……”老人嘴里不断地重复着,两眼半眯着,神色很悠闲。他的手动了一下。

  水声潺潺,滋养着岸边的一花一草,有一只挥动着蓝色翅膀的蝴蝶落下来,静而沉默。

  老人的衣衫随着风飘动着。“我刚才做梦梦到我是一只蝴蝶,哎呀,在空中飞舞啊,哎呀,在风中逍遥自乐啊,我看到了山川大海啊,我看到了人人开心地在地里耕作啊……”老人似乎很兴奋,双臂抬起来,上下摆动着,模仿着蝴蝶的样子,“无为而无不为……多好啊……多好啊……”老人的声音渐渐低了、轻了。

  老人把头向左侧一些,靠在了大石头上:“嚯!子齐,你说究竟是我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啊……呵呵……”

  年轻人站在旁边,五官挤在一起,眉毛弯出了一个奇怪的弧线,流露着很疑惑的样子,想要张口,却无从回答,突然听到有呼喊声,好像突然释怀了的样子,向远处看去。只听到一句:

  “嘿!庄周!”

  “是你啊。”庄周笑着对走过来的人说道,他挪了挪身子,把背靠到石头上,吐出一口气。

  “没错啊。”那人走向庄周,轻轻施了一个礼,“你听说了吗……惠施拿着梁国的相印喽!他可真是好命啊……”

  “呵……是吗?”庄周的嘴角略微上扬着,眼睛朝下看,思索着什么,“好了,去看看他吧……我还忘不了那濠水的桥啊……”

  那个人笑着点了点头,年轻人不知所语地跟着点了点头。

  “学而时*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两个儒士摇头晃脑地读着。

  “嘿!子明,你知道吗,漆园有个老疯子说自己是蝴蝶,蝴蝶欸。”一个儒生把头从竹卷子中探出来,小心翼翼地说道。

  “呵!真是个老疯子!”被叫做子明的儒生轻啐道,说罢,他把头抬起来,仰面朝天,“话说我什么时候才能出人头地啊……呵!整天的‘学而时*’……”

  “不然我们去秦国?”

  子明轻轻看了身边的儒生,张嘴要说什么。

  “咳!咳!”里屋传来了先生的咳嗽声。

  两人手忙脚乱地拿好竹简,摇头晃脑地读道:“学而时*之,不亦乐乎……”

巧遇庄子的作文5

  《北冥有鱼》,选自庄子的文章《逍遥游》。当我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时,我啥也没看懂,于是我就查了翻译,看完之后更加迷茫了,为什么庄子要说鲲?鲲为啥突然变成鹏了?为啥后面又要说天空的颜色?

  我陷入了沉思,于是我从题目入手,逍遥游,逍遥?我突然懂了,原来庄子不愿意做一个俗人,他想要像鲲,鹏那样逍遥自在,浪迹天涯。想到这,我觉得我懂了,但后面的一句话让我再一次感到迷茫。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庄子为何要写天空的颜色,莫非他是一个深藏不露的天文学家?后来,我有了另外一个想法,鹏在天上,我在地上,不同点是什么?高度。

  于是第二种想法横空出世:庄子转换了感受的视角,从旁观大鹏和万物,到引导读者抬头看天。

  他叩问一句:天空本来的颜色是什么呢?我们与天空相去甚远,看到的,与实物也相差甚远。原来天与地,人与鲲鹏之间的不同,在于立场不同,所以无法互相理解。如同三个人看一座山,第一个看不穿迷雾,以为是个小土堆,一笑而过,第二个看透了一半的迷雾,但看不清山顶,第三个看穿了迷雾,对山川的俊美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当一个人脑子里只剩下六便士的时候,他就会忘记天上的月亮。所以庄子先说一个很玄乎的东西(就是鲲鹏),然后料定我们不信,然后再以天空颜色为例子,说明我们不一定能看清所有东西,我们不能否认那些我们看不到,感觉不到的东西。

  如同第二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虽然不是鱼,但不代表鱼不快乐,而惠子则认为所有事都要有有力的证据证明,这也和他们二人的性格息息相关,惠子主要工作是魏国丞相,而楚王曾邀请庄子做他的令尹(令尹等于丞相)但被庄子婉拒了,惠子认为庄子不是鱼,而庄子认为只要他站在鱼的角度上,他就是鱼。即当人就是人,但高度不同。庄子认为人们应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简单来说,凡人要突破自己的壁垒,别老想着追求人世的功名利禄,你的幸福不在此。这样不停的追求名与利,你只会被它们所束缚。

巧遇庄子的作文6

  提到庄子,头脑中便无端地生出这么一幅景象:背景是广阔无垠的天空,依稀几个寒星,遥望无语。西北角挂着一轮皎洁的圆月,而庄子,必定是盘着腿,腰上别着个葫芦,前额秃顶,焕发异彩,后脑勺上挽着个发髻,发髻与头连在一起,形如葫芦,他缓缓地,朝着月亮靠拢,朝着更大,更广,更寂寥的天空靠拢………这应该就是所谓的“浩浩乎如凭虚御风”吧,就是逍遥游的境界吧。庄子是一个逍遥的人。对“逍遥”这个词的含义,我把握不准。这个词本就是庄子首创的,而且,这种人生境界,似乎也只有能独享了。反正,现代社会的人是谈不上逍遥的。甚至,连自由,都是稀罕物。放眼四周,凡是能动起来的,那一个人不在为这位那而奔波,又在奔波中错过,在错过后后悔,后悔后更拼命地奔波。于是越奔波越寂寞,越奔波越苦闷。茫茫人海,多少憔悴的脸,多少负累的肩,多少疲惫的心!

  物欲横流,纷繁芜杂的现代社会压得人们连稍微幻想一下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都没了,何以谈得上逍遥!生活中来自上级,长辈。同事的有形压力和来自优胜劣汰自然法规的无形生存竞争力使人们恨不能节省了呼吸的那一点时间去工作,去拼命!而实际上我们周围用来呼吸的空气已经很浑浊了,充满着铜臭味!

  我们看到,垂暮老人,为了让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更光亮,不惜拿命在拼;中年人头顶父母子女的双重压力,弓下了本应直挺的脊梁:而就连青少年,小孩子也不得不在父母期盼的目光下,告别童年,告别自由,告别天真,为了老师的期许,同学的艳羡,长辈的夸赞而向社会伸出稚嫩的小手,攫取名,攫取利。而庄子,庄子会这样吗?他会为了名,为了利,为统治者的逼挟压迫而做违心的事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个“曳尾于涂中”的龟仙,这个“日徙九万里”的大鹏鸟绝不会为尘世的芜杂而有所动,更不会因统治者的强硬而改变初衷。因为实际上庄子是超脱于世的!因为庄子是真正逍遥世外的!而庄子教给我们的,是那种超脱于世,心外无物的人生态度!

  其实,如果我们真的能像庄子一样,占到世外,用冷眼细看一下我们的生活,用心思考一下我们的生活,问一下自己:我现在做的真是非做不可的吗?我现在追求的。真的就是我最终想要的吗?这样不断地质疑,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荒谬,而庄子的“无端涯之辞”又多么贴切!

  只有这样子坚持下去,你才能摆脱束缚你的功利境界,进入道德境界,继而无限接*庄子所在的天地境界。其实,人生在世无外乎追求一种真正的快乐,发自内心的快乐,而在我看来,在冯友兰先所说的四种人生境界中,只有两者是可以真正得到心的快乐的:一种是自然境界,一种则是庄子所在的天地境界。这两种境界的人之所以能够快乐在于他们无所求,无所欲,自然没有恼人的俗念,自然能逍遥。而功利境界的人为功利所累,把快乐建立在欲望的满足上,而人类无穷尽的欲望让他们从一个快乐很快陷入更深的苦闷当中。道德境界的人为道德所束缚,快乐也就成了装在笼中的小鸟,叫声凄惶而非悠扬。这就是为什么庄子说:“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的原因。

  哪一天我们能无所求了,我们也便能驾一叶扁舟,徜徉于无边月色中而“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了。真正的逍遥来自内心的接通哦。但现在的我们似乎更倾向于建造更多的樊笼束缚早已疲惫的心。殊不知,这些樊笼,再给你带来安全感的同时,也剥夺了你最重要的东西——自由。

  我们为什么不打开心的枷锁,挣脱脚镣,穿过欲望的迷雾,跟庄子一起去精神的领地里自由翱翔呢?


巧遇庄子的作文6篇扩展阅读


巧遇庄子的作文6篇(扩展1)

——巧遇庄子的作文9篇

巧遇庄子的作文1

  “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一个偶然,庄子的一*话,一扫我多日的阴霾——因考试失利而招致好友背后取笑的郁闷。“既为好友,岂能有如此小人的行径?”愤愤不能释怀中,是庄子在这一刻点醒了我,我开始对人生有些领悟。

  四月的一个夜晚,带着几分敬仰,走*庄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曾以为,童年中玩耍无可厚非;也以为,年少还有大把光阴可挥霍。此时方明白:人生苦短,去日无多。“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人生,最伤不起的,就是一个“等”字。

  庄子的一句句肺腑之言,点醒了我这个梦中人。如春日暖阳、夏之清风、秋之朝露、冬之瑞雪,让我怦然心动。“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没有掩饰,没有矫情,一语道明尘世间的游戏规则。如此智慧,试问人世间谁能比肩?无怪乎鲁迅如此评价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曾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情澎湃;也曾为苏轼“一蓑烟雨任*生”而惆怅数日;又忆起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潇洒淡然;但唯有庄子“无己无功无名无所待”让我顿悟人生,笑尽苍生。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当我们顺其自然安心做好自己,芸芸众生各复其本时,我们看世界不再挑剔,不再矫情,任生命逐时光脚步,开放,凋谢,去等待下一个春天。诸子百家中,只有庄子能如此淡然洞察天机,点破玄机,还生命本质。

  生活中总有不易察觉的琐碎摆满了我们的生活。进幼儿园之前,我们是快乐的,但是一旦我们从大流入园、入小学、入中学,进入教育轨道,不快乐已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学业的竞争压力、分数的困扰、老师的期待、父母的目标,压得我们从此喘不过气,忘却了春夏秋冬的韵味。

  是庄子,还给我一个新的春天。我一遍遍品味他的哲理,“井蛙不可以语於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字字珠玑,句句精辟。

  在吟诵中,我开始成长,一蜕先前稚嫩。人这一生,是不能幻想生活圆满,不能享受尽所有春天的。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坎坷,品尝苦涩与无奈,倍受挫折与失意呀!原来人的一生,可以如此度过:在春去秋来中体验生命的快乐,让自己灿烂活在世上,绽放一世美丽。如王维诗中所描绘:“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邂逅庄子,记住了梦蝶,记住了解牛,更明白了生命的含义。生命长短有界限,唯一*限的是在短暂的人生里,融进无穷的快乐。世间人,有一种情怀不问结果,就是对生命自信的潇洒。

  庄子,这个三生修来的朋友,让我伴你共逍遥。

巧遇庄子的作文2

  从濠上到梁宫,庄子的身影仿佛无处不在。而上至鲲鹏,下到鲋鱼,虽隐居世界一角,却好似通晓天下。

  外有《伊索寓言》一书,总觉与《庄子》甚相像,又不相像。终于知道这源于文化的千差万别。《寓言》言语简洁,篇幅甚短,即使是最唇枪舌剑有的放矢的讽刺也显得光明正大。《庄子》一些篇幅也十分精悍,只不过所蕴之理关于死亡,价值与数学哲学。实话实说,就是抽象的,空想的。这才知道*文化与外国文化,或不如是庄子与其它“芸芸众生”之间的差别:实际与想象,实际与浪漫蒂克,实际与美国式命令或类似堂吉诃德大战风车。

  而齐世荣在其所著书中提过:“实践是真理”,而这也符合一些人的想法。那么,依如此之法,能领略无待之精妙吗?能在如此这般的有限中一睹远方的博大吗?能理解亚当斯密究竟在哪里说错了吗?

  《庄子》可能是高尚不十分*易*人的。那又为何妇孺皆知,津津乐道?

  愿意在与它有特点,趣味丰富的寓言载体,就算不能究其意,也会被他想象力的巨大力量折服。他也许本意不是想要将这书交给层层林立的粪土之墙吧!事实上,他此时还在涂中曳尾于涂中哩!只不过生命中一点伟大的不能磨灭的与生俱来的幽默天赋让他想逗自己开心开心,顺便再把别人气一气。

  那么问题又出现了,为什么总是要逗自己开心,沉浸于其实始于其脑海的“混沌”之中?

  庄子住在战国,一个奇特的年代,问题之原因所在。

  单纯从表面上看,他是为了宣扬浪漫美好,岁月耐老。但实际他那荒谬不合逻辑的故事,也是对荒谬不合逻辑世界的嘲在现,让人们清醒:我都做了些什么荒唐事啊。

  而这一切仅仅是顺路而已。探寻真正的本质,诸如了解无穷,探索世界运行的秘密才是他要达成的真正目的。

  总之庄子看上去就是一颗无瑕的白珠,但仔细凑*看会惊奇地发现,这其中有飞速运转小如尘埃般的精细齿轮,似发丝般的轴承滚珠——

  他看上去浪漫的出奇,纯粹的天马行空

  实际上却与世俗世界息息相关(除了政坛)。他并不痛恨,一点也不,只是感到可惜,无奈。尽量的回避。它是古典文学的一个异类,格外引人注目。至于他究竟是什么样子,只管让有待的评论家们去吧。仅仅庄子最最表层的那段文字组合,也就好像到一个那么玲珑,被一层圆润包裹,为了避免与世接触而在空中漂浮的世界里去。够了。

巧遇庄子的作文3

  《庄子》有篇,名《秋水》。

  ——题记

  庄子在我这里,是个极其浪漫的人,浪漫到神秘。我倾慕他的浪漫,却无法很好地解释他的神秘。我对他一知半解,就像隔了一层“厚障壁”。透过这“厚障壁”,我朦胧中窥探他的品性——幻想着能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庄子之思为“广”。井底之蛙囿于浅井,以尽情攀缘蹦跳自得,如此满足于生活的常态。在偶然间,被巨鳖告知以海的广阔,从而认识到自己所处之处的渺小,与目光的浅短。河伯囿于黄河以秋水灌河,*难以相视自得,如此满足于自己所认为的“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在偶然间望洋向若而发觉其无端之广阔,不由兴叹自己目光短浅,过于自满。“广”是相对而言,对于井中蛙与河伯,所处之浅井与所掌之黄河,其实已经足够“广”。对于他们短浅的认识,是没有必要太过苛责的。庄子之所谓“广”,是在此基础上,或依次为步点,推广出去的,所合适于更广大事物的“广”,从而伸张为意义上更长远的目光。

  庄子之思为“辩”。“辩”或为“辨”,既为辩论,意为辨证。于濠水之上,庄子与惠子辩“知鱼之乐”。既有“辩”,则有“辨”。庄子以儵鱼出游从容,辨得鱼为乐。惠子问其怎知鱼乐。了然,这一辨,庄子是成功的,这一辩又注定胜辩。“辨”,从事物的本质去推出,“辩”以“辨”得的结果来做基础,因而也是基于本质来说的。循其本而溯其源,辨而有思,辩而有道。

  庄子之思为“空”。不是说什么东西或什么内容也没有;相反,是集大成,聚广物而为“空”。在庄子的“空”当中,事物是明晰的,事理是浅*的,任一所谓复杂的,繁驳的,都足以分解为浅显的,易懂的。它们本就由“小”而成“大”,“弱”而成“强”。庄子之“空”,使其内容简化,思想简洁,回归实物根本,为其中之大智慧。与此同时,庄子任其思想在“空”当中遨游遐想,以一种浪漫自由的方式,阐释易理。他以奇诡的创作使其“空”广博而神秘,非凡而有意。

  若世俗奔流成江,庄子便立于秋水之涘,俯察世间之百态,而仰观宇宙之盛大。他于虚空中独处,孤寂而庄严,神秘而宽容。

  或又浮于秋水之中,身侧为世事浮华,体味而有止有行,适时而离。只见冥想中的明晰和远大,高邈和神秘,终去向通透的思想灵魂之境。

  秋水之涘,有着思想的极高境界。

巧遇庄子的作文4

  余秋雨说,诸子百野中,有二个“子”,他有点藏躲。一个是飘劳蔚蓝色的庄子,一个是轻郁古铜色的韩非子。回避前者,是怕陶醉藏避后者是怕迷失。是的,权、术、势从从前到当初皆牢牢包抄着*社会,怎能不让人避避呢?然而庄子唾弃势力,不慕耻华,寻求精力自在的己格操守,却替*历代文人所继续。“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城面小儿”是陶渊亮的人格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显贵,使尔不得启口颜”是李红的人格宣言,“地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弃”是苏轼的人格宣言。抬眼看往,庄子的精神影响了中邦的历史跟*历代的文我。

  焚讫一炉重臭,我打开沉睡的《庄子》,像一阵清风,像一汪绿潭,我入进了这如实如幻的世界,试着追觅我的安静取恬澹。氤氲之间,我望睹了你,濮水之边,你悠然垂钓。我晓得你视权贵如腐鼠,不愿乏于民场浮华,只醉心逍遥于天地山水,此乐何极!你令我敬仰,令我爱慕。宁干神龟于泥水之中曳尾而言,何必在乎那权势之争,何必在乎那世俗纷扰。淡罢,淡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你就像一缕清泉,灵秀而畅达;你就像一场苦霖,润泽津润而旷达;你就像一阵青雾,清凉而开朗。恍惚间,你俯首高歌:“凤兮凤兮,何如德之悲也!下世不可待,旧事不可追也……”

  “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化蝶而逍远恶不快乐!百媚千红中,你忽上忽下,翩跹伏舞,舞绝人生出色。你咸淡的飞,本是这般缥缈逼真,令我心驰向往。

  然而你末能“趁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限”吗?你毕竟是一集体,这即注定了你无奈畅游在无初无终的时光和无边无涯的空间,亦不能“无所待”。你能够在楚王派使者请你作相时,头也不回地谢绝掉,“去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但你却由于“家穷,故返贷粟于监河侯”,成果蒙到了监河侯的耻辱,使得你忿然息色,反唇相讥。

  “回想向去萧瑟处,回去,也无风雨也无情”。你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庄子,又怎会被红尘世俗所羁绊,水一如你的前身,廓清空灵是你性命的全体,世间的烟火味侵蚀不了你俗世的浮尘玷辱不了你。我时常在想,或者你是不属于这个尘世的,你如一位仙子般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归眸处,你的腹影仍旧未曾遥去,这淡淡地一抹,勾画出的是你恬淡的身影,勾勒不没的是你尽世的情怀。

  你,照旧在雨中歌唱!

巧遇庄子的作文5

  甲午年冬,余沉疴顿愈。天雨雪,是夜,雪稍停。余慕陶庵风雅,便车马载酒,携二童至江畔。江面银蛇舞动,霰莹月明,素雅非常。或曾谓余曰:“秋收冬藏,冬主肃杀,然冬亦有可怜处,世人莫赏耳。”今始信之。兴至,余举杯邀月,叹道:“有如此胜景,愿常驻人间。”

  忽一老者身披尘云,步履蹒跚,行经此地,闻语笑曰:“繁华转眼成空,君独不见须臾黄粱短,百岁光阴一梦蝶乎?世间安乐得之如汲深泉,失之如掷空杯。”吾闻语讶然,其后笑曰:“此言差矣。世人之乐非囿于纵酒呼垆、邀风赏月。为官者,居庙堂之乐,以济天人为乐;羁旅者,夙婴乡思,以旅途记一志风物为乐;为父母者,忧心操劳,以儿孙欢聚为乐;征战者骋沙场忠死节,失意者奏流水得知音,莘莘学子步蟾宫折月桂,皆以为乐。人伦、忠义、智勇如此种种,岂独繁华过眼四字蔽之?吾辈生当惜之,死当记之耳。”语毕,雪复至,千片万片,纷纷扬扬。

  老者又曰:“世间虽乐,然多为条框束缚,莫能享之耳。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者,彼彼皆是,莫如神人乘云气、骑日月,死生无变于己之自由耳。”对曰:“凡物诚不苦彼神人哉。”对曰:“夫在天之鹏,在水之鲲,凡物也。然其不为条框所束,逍遥万水千山间。”余心中一动,诘曰:“鹏虽逍遥,犹需借风上青云,而后得其自由之乐,若无大风举之,青天纳之,斯何得消遥?鲲亦如是。夫风与青天,乃天地万物遵规循矩妥协而生也。试问人人争为一己自由,则何来青云?故曰:愈不自由,愈自由。人人约束之,然后知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期从心所欲,不逾矩也。”

  老者默然半昫,捻须曰:“汝明矣,然山木自寇,膏火自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汝之智,殆矣!”余正色对曰:“何惧乎?三闾大夫,身祭鱼龙以明己志;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吾独畏哉?纵有毒蛇猛兽,世间善恶混沌、贫贱易阻,吾愿开拓前路,不退分毫。此吾志,亦千万人之志也。夫子胡拘泥个人得失乎?”衣袂飘飘,风扬我襟。老者忽迎天笑道:“后生可畏!吾何其痴矣!庄周梦蝶,缘道归一也。胡为汲汲于无用之用乎?死生苦乐,吾与子共适之也。”余临江而立,喟然叹曰:“佛曰:‘当受则受。’魑魅魍魉,来则应之,为万世开太*,无所悔也!”老者抚掌笑曰:“善哉!汝之志,犹脂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倏忽间卷起鹅毛大雪,俄而风止,哪里寻得老者踪影!惟一蝶翩然远去。余大惊,冷汗涔然,复陷于病榻。时隔多日,友人谒余,思及当日这事,一一具言所闻,友起座大骇曰:“其言容举止,莫非战国年间庄周先生乎!

巧遇庄子的作文6

  宁静的濮水缓缓地流着,溪水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向何处流去……

  濮水边,坐着一位骨瘦如柴、衣着朴素的老人。他身旁放着一个破旧的竹篓,里面零星散落着一些活蹦乱跳的小鱼,显得十分空旷。他手持一根竹竿,安静的如同一座石雕,成为了濮水边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时,有两个衣着华丽的人不紧不慢地走了过来,相互指了指老人,像是在确定着什么。他们看到老人并没有什么反应,便站在一旁静静等候。过了半晌,老人的鱼篓里盛满了鱼,那两个人也露出了焦急之色,便直接道明了自己的来意:“我们是楚国的大夫,听闻庄子您博学多才,我们大王想将国家大事托付给您,劳累你了!”

  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淡地说:“我听闻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大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两位大夫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当然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了。”

  庄子心*气和的说:“那你们也可以走了,我宁愿像神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两位大夫互相看了看,又都摇了摇头,“算了,看来说什么都无法改变您的决定了,您可真不愧是圣贤之人啊,摒弃功名利禄,而去过*凡人的生活,我们实在是敬佩啊!”两人感慨万分,又请求道:“您这样的圣人如果到了我们楚国,那是我们一生的荣幸啊,您要不要再考虑考虑……”

  庄子默默地提起鱼竿,将一条鱼放进了鱼篓,又挥出了竹竿。两位大夫有叹了口气,悄然离去。

  濮水边,独留一位老人坐钓溪边,成为了一道亮丽独特的风景。

巧遇庄子的作文7

  推开庄子的门,他不在。

  本想与他交谈,可惜,他不在。我漫步于草庐旁,落叶已积了八层。他真的在这里住过吗?还是让他的智慧随着自己的身影飘走了?“不,我可以证明他在这儿住过。”循声望去,原来是池中探出头的鱼。“我是他笔下快乐的鱼。他从未想过自己是怎么知道惠施是快乐的,但他却知道我是快乐的。他现在的确不在这儿,但是,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他。他可能在清风中与你交谈;也可能在这碧波里映出你的真实,你的心灵;他多半融入了你的心中。”鱼摇动着尾巴,游远了。我站起身来:这可以照透人之心灵的碧波,不就是庄子的智慧吗?

  不知何时,肩上停了一只蝴蝶。“他带走的是我,留下的却是他。我们在梦中飞舞,在花间大笑,我们让后人疑惑已久,可我们却感知着对方。他对这俗世累了、倦了,所以他为他妻子的解脱而开心。他无时无刻不在微笑,也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他让生命的每一刻都如我翅膀上的花纹一样美艳。他选择了我,让自身也升华得如此美丽。”蝴蝶扑闪着翅膀,飞入花间。我闭上眼:这直透心房的花香,不也是庄子的智慧吗?

  “你是官吏?”脚边爬来了一只老龟。“不,不是,和你一样不是。”我俯下身子。“好得很,清爽得很,庄子曾以我为喻,拒绝相位。其实,这泥土并不脏,曳尾于其中真的是世间最快活的事儿。有人曾问我带着这么重的壳行走累吗?殊不知,我早就把壳视为自己的血与肉,又怎么会觉得累呢?就像有人问庄子读那么多书累吗?在自然中行走累吗?书与自然早已是他的血与骨,又何谈受累呢?”龟转过身,爬向淤泥深处。我直起腰来:原来这淤泥之中,也蕴藏着庄子的智慧呀……

  庄子生于乱世,在世间唱着属于他自己的狂想曲。他赞叹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并不是我们离庄子的智慧太遥远,而是尘世的尘埃遮住了我们的心扉,困住了我们的脚步。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渺小的,但当二者合为一体时,人类的渺小也就不可见了。这不正是庄子智慧的根本吗?

  我不禁嘲笑自己的浅陋,竟在这里等庄子回来。我应当去大自然,应当去世界上的每一角,去寻找,去拾起他遗留的智慧。

巧遇庄子的作文8

  课堂上我们得出结论,《秋水》反映了河伯这个人见识短浅等性格缺点。但是我认为它作为一篇寓言,它含有博大的道家思想。它的光辉不仅在文,还在思。下面是我思考的庄子在《秋水》表达的几点意思,与君笑纳。

  三种境界

  《秋水》讲述了河伯自认为黄河最美,但看到大海后自知短浅的故事。我认为庄子借用黄河和大海喻指三种境界。地,天,心三界。论宽广,地不如天宽,但天又比不上心自由。河伯之所以会自满,只因他只看到天(黄河)比地(小溪)宽,但不知心(大海)远。

  庄子认为心是最自由的,它具有超越性,超越于万物,摆脱了宇(时间)宙(空间)的束缚,也就是无限。大海是心的境界,而小溪是地黄河是天。其中,地天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而心的境界只有少数生人才能达到的了。庄子向往这个境界,他其实也已达到。现在人们说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意思也差不多吧。

  两种存在

  除三种存在外,庄子还借用黄河和大海还说明了两种存在,即相对存在和究竟存在(相对真实和究竟真实)。我们要主义以个细节。河是水,它会流动。比如小河汇入黄河,黄河注入大海。也就是说我们讲小河美,黄河美时,它们已经变了,它也许还是美的,但是它们的美已经与我们赞美它们时不同了。因为它们会流动,它们的内部在一直发生变化。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变化,因为它是以种动态的*衡。它们一直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它们的美也是以个动态的美。这就是相对真实。永远恒一的美在自然界中是找不到的,“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万物都是不真实的。那么有没有究竟真实的事物呢,有的,庄子说的是海(道),就是道,只有道是究竟存在即永恒,而其它一切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都处于变化之中。就向黄河终究要注入大海,而大海不会复返黄河一样。

  对儒家的讽刺

  《秋水》中河伯说过,他曾听人小看孔子的见闻,当时他不相信。从中可以看出:

  1:河伯开始不相信说明儒家在当时是有一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的,这和历史上战国时儒墨是显学不矛盾;

  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在庄子心中地位并不高。我想在这里庄子借河伯之口是想说明他的治国主张。即无为。其实诸子百家公认无为而治是治国的最高境界。无为废,有仁;仁废,有义;义废,有礼:礼废,再法;法废,整个社会就会万劫不复。无为仁义礼法,是境界慢慢堕落的。打个比方,只有在鞋不合脚的时候,你才会注意到你穿着鞋。如果鞋很舒适,那么走起路来就像鞋不存在一样。表面上是什么也不做,实际是好到一种程度的表现。老庄担心的是,人们只注重表面时候得那个礼节和忽略了仁义的本身,并不是不要仁义。从历史的角度看,道家的担心不是多此以举,在后世果然得到了验证。

  道与儒

  说到底,儒家强调人的社会性,要求等级和规范。而道家强调人的自然性,到达了以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境界。儒家讲究入世,道家是出世。既然如此,如果说道家代表虚无,那么建立在自然基础上并发展的社会也上虚无吗?那么代表社会的儒家也是虚无吗?而且道家提出道这个信仰和前提,是想让一个人有所敬畏,敬畏自然。那么自然也是虚无的吗?这显然不成立。所以我不认为道家是虚无主义,老庄是悲悯地思考着我们终极关怀的哲人。

巧遇庄子的作文9

  20xx年的6月1日,城市里上空广播道:“我城已成功研制出时代穿梭机,可让孩子们挑选一个朝代,时空穿梭机将带着孩子们去那个时代,与最喜欢的人物过上一天”

  时空穿越机将我带到了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只见庄子大师悠然地盘腿*,望着花草。我静静地走过去,不小心打断了庄子的思路,庄子问:“你是谁?又从何而来?”我慢条斯理地回答:“我一直很崇拜您,所以今天,我想拜您为师。”庄子笑而不答。过了半晌,一位身着周朝官服的大臣走了过来,又开始邀请庄子去朝廷做官,这时我抢先一步,侃侃而谈:“这位大臣您试想,您是愿意做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鸟儿,是想在皇宫中被绑着羽翼吃美味佳肴的鸟儿?”大臣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那自热是自由自在地飞翔咯。”我便顺着说:“庄子大师是这只翱翔于天空的鲲鹏,您还是回去吧!”大臣摇着摇头,无奈地回去了。庄子大师连连称赞:“孺子可教也!”

  这下,我们聊花草,聊天地,聊宇宙当然我也将所知倾囊而出。幸好我擅长历史,从东周秦汉魏晋一直讲到宋元明清,也提到了现代化发展,有高楼大厦,有汽车飞船,有电脑科技庄子紧闭着双眼,缓缓说道:“你们那个时代的花虫鸟兽应该很悲伤吧?”我疑惑地问:“你又不是他们,你怎么会知道他们伤心呢?”“你又不是我,你又怎么知道我不知道他们很悲伤呢?”说到这里我已然不想与他辩论了,因为我知道我再也辩不过他了

  其实,我又也知道“花草皆有情”。

  一天过得很快,穿梭机就把我带回了现代,而庄子的那番话我却久久不能忘怀万物皆有情!


巧遇庄子的作文6篇(扩展2)

——《庄子》寓言故事6篇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安鸟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译文:

  远古的时候,有一种鸟,名字叫作鹏。大鹏鸟的背像泰山那样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云彩。

  有一次,大鹏鸟向南海飞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击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子就飞出九万里。它飞出去一次,要过半年才飞回南海休息。当它飞向高空的时候,它的背靠着青天,而云层却在它的下边。

  生活在洼地里的小安鸟雀,看见大鹏鸟飞得这么高,这么远,很不理解,就说:“他还想飞到哪里去呢?我们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我们在蓬蒿飞来飞去,也算是飞到边了。大鹏鸟究竟想飞到什么地方去呢?”

  寓意:

  一个目光短浅的人,是不能理解志向高远者的追求的。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顶,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谷,导大,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养生主》

  译文:

  庖丁为梁惠王宰牛。手到的时候,肩倚的时候,脚踩的时候,膝顶的时候,那声音十分和谐,就跟美妙的音乐一样,合于尧时的《经首》旋律;那动作也很有节奏,就像优美的《桑林》舞蹈。梁惠王看得出了神,称赞说:“哈,好啊!你的技术是怎么达到这样高超的地步的呢?”庖丁放下刀对梁惠王说:“我喜欢探求的是道,比一般的技术又进了一步。我开始解剖牛的时候,看到的无非是一头整牛,不知道牛身体的内部结构,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三年以后,我眼前出现的是牛的骨缝空隙,就不再是一头整牛。到了今天,我宰牛就全凭感觉了,不需要再用眼睛看来看去,就能知道刀应该怎么运作。牛的肌体组织结构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我进刀的地方都是肌肉和筋骨的缝隙,从不碰牛的骨头,更不消说碰大骨头了。技术高明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割。一般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砍。而我宰牛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又经有几千头,然而刀口锋利得仍然像刚在磨石上磨过的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牛的肌体组织结构之间有空隙,而刀口与这些空隙比起来,薄得好像一点厚度也没有。用没有厚度的刀在有空隙的肌体组织间运行,当然绰绰有余罗!所以十九年过去,我的刀还跟新的一样。虽然我的技术已达到了这种程度,但我在解剖牛的时候,还是丝毫不敢马虎,总是小心翼翼,心神专注,进刀时不匆忙,用力时不过猛,牛体迎刃而解,牛肉就像一摊泥土一样从骨架上滑落到地上。这时,我才松下一口气来,提刀站立,顾视一下四周,心满意足地把刀揩拭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听了,高兴地说:“好极了,听了你的这一*话,我从中悟到了修身养性的道理。”

  寓意:

  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办事就可以得心应手。

  题旨:

  顺其自然,循其规律,事半功倍。

  【原文】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①,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②。鸟乃眩视忧悲③,不敢食一脔④,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⑤,浮之江湖,食之?鲉⑥,随行列而止,委*而处⑦。(节选自《庄子·至乐》)

  【注释】①御:控制;约束。殇:宴请。庙:古代贵族住房的前厅,王宫和庙宇的前殿都称庙。②《九韶》:亦作“九招”。舜时乐曲名。具:太牢:古代祭祀,牛羊豕三牲具备谓之太牢。③眩视:《释名》眩,悬也。目视动乱,如悬物遙遙然不定也。④脔(luán):切成方形的肉。⑤坛陆:坛应读作坦,坛陆,犹坦陆,即广阔的大地。⑥?鲉:泥鳅,小鱼。⑦委*:委蛇(wēiyí)雍容自得貌。

  故事解读;鲁侯对鸟是非常疼爱,爱之如婴。可鸟却没有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听话。其原因在于鲁侯没有使鸟儿快乐的办法。鸟是在天地中翱翔,却放在笼子里圈养,这样生活不适合鸟儿生活*惯。所以好的物质生活不一定是最快乐的,只有适合自己的生活才是最快乐的。人是为了大义气节而活,不为金钱名利而活,像古代的林觉民。

  【原文】阳子之宋①,宿于逆旅②。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③。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节选自《庄子·山木》)

  【注释】①阳子:孙阳字伯乐,秦穆公臣,善御。②逆旅:古代对旅馆的别称。③恶:丑陋。小子:指男性青年。故事解读;贤者为何不贤,因为他自持外表美有才华,故看不起别人。而那不贤之人却很热情,待人和善,故不贤者能贤。贤与不贤,不是看其外表的美丽,才华出众,还要看其内在素质。现代社会对这些是不重视的,所以好人渐渐没了。

  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选自《庄子·外物》。

  【译文】

  我昨天到您这儿来,半路忽然听到“救命”的呼喊呢?”

  鲫鱼回答说:“我是东海龙王的臣子,不幸落到这里。您能够给我一斗半升水来救我活命吗?”我说:“好吧。我将要到南方去游说吴、越国王,正好引西江的水来救你,可以吗?”

  鲫鱼听了,气得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正常的生活条件,无法生存。现在我只要得到一斗半升的水,就可活命,您却讲这些无济于事的空话。等您从吴越引来江水,已经来不及了,还不如趁早到咸鱼店里找我呢。”

  【题旨】空头支票害死人。

  我们前面说过,庄子很穷,没米下锅时,记得监河侯的小官和自己有一面之交,就向他借米。

  监河侯是个小气鬼,但也是个诡计多端的人。他推辞不掉,就说:“好呵,等此时候吧,我把封邑的租子收回来了,可以给你价值三百余的粮米,让你吃个痛快。”

  庄子悠然坐下:“我刚才在路上听到一阵呼救的声音,找了半天,原来是一条小鲫鱼。它被什么人扔在车轮辗出的泥糟子里,它对我说它快要渴死了,先拿点水给它活命。我想呢,一点水只能救得一时,就答应它到南方游说吴越,让他们兴修水利,造一条渠把水引到这里来,你说我这个办法如何?”。

  监河侯也趣:“那样还不如到干鱼滩上找它呢。好吧,我先拿点给你。”

  忘了庄子拿了没有。不过庄子在另一个地方写道,大抵富贵圣贤们的'接济穷人,都象个样子。

  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选自《庄子·外物》。

  【译文】

  我昨天到您这儿来,半路忽然听到“救命”的呼喊呢?”

  鲫鱼回答说:“我是东海龙王的臣子,不幸落到这里。您能够给我一斗半升水来救我活命吗?”我说:“好吧。我将要到南方去游说吴、越国王,正好引西江的水来救你,可以吗?”

  鲫鱼听了,气得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正常的生活条件,无法生存。现在我只要得到一斗半升的水,就可活命,您却讲这些无济于事的空话。等您从吴越引来江水,已经来不及了,还不如趁早到咸鱼店里找我呢。”

  【题旨】空头支票害死人。

  我们前面说过,庄子很穷,没米下锅时,记得监河侯的小官和自己有一面之交,就向他借米。

  监河侯是个小气鬼,但也是个诡计多端的人。他推辞不掉,就说:“好呵,等此时候吧,我把封邑的租子收回来了,可以给你价值三百余的粮米,让你吃个痛快。”

  庄子悠然坐下:“我刚才在路上听到一阵呼救的声音,找了半天,原来是一条小鲫鱼。它被什么人扔在车轮辗出的泥糟子里,它对我说它快要渴死了,先拿点水给它活命。我想呢,一点水只能救得一时,就答应它到南方游说吴越,让他们兴修水利,造一条渠把水引到这里来,你说我这个办法如何?”。

  监河侯也趣:“那样还不如到干鱼滩上找它呢。好吧,我先拿点给你。”

  忘了庄子拿了没有。不过庄子在另一个地方写道,大抵富贵圣贤们的接济穷人,都象个样子。


巧遇庄子的作文6篇(扩展3)

——《庄子》读书心得6篇

  万物尽然,而以相蕴。

  在*古代的文学史上,有一类书可以称之为“奇书”。这类书既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书,有闪耀着文采精华;既充满诗意的感性文字,有包蕴着深邃的哲学思辩,超凡脱俗。在这类“奇书”中,最有趣,最有灵性的作品莫过于《庄子》了。

  在*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贤士,可谓是百花尽放,各有千秋。但在这百花之中,我最看好庄子。

  庄子是继老子道家学派的又一大思想家,是一个让人猜解不透、与众不同的人。他懂的一切,却没有割舍一切,他知道人类有着无穷的缺陷和疾病,但他自己却没有隐居山林,过孤独而清净的生活。他做的事是唱着歌悠游于人间。

  庄子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逍遥游》便是代表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没有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抛弃了个体的思想,身心的束缚,而获得宇宙天地的大智慧,与万物永恒同在。不必苦心追求事物的究竟、是非的标准,远离那些不值一顾的烦恼,一切自然就好。

  对于庄子,最让我赞叹的是他的一些议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为友。我对庄子,正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一语惊醒梦中人。

  “凡人之心险与山川。”一句道破,怪不的在*人都没兴趣去探索自然山川,原来都去探索人心了。

  “不乐寿,不哀天,不荣通,不丑穷。”随遇而安,知天乐命,逍遥自在,多好。太追求功名利禄,反而一事无成。倒不如早些收手,也落个知足常乐,自然一切都好。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诅。”看看这句话,现在*人中许多人都被*均化、标准化、中庸化了,鲜少有像庄子这样特立独行的人。

  古人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深与取象也。”这对与庄子来说,尤其恰当。《庄子》一书,“寓言十九。”庄子的散文,汪洋四溢,机趣横生,在古典散文中是罕有伦比,更是因为如此,才构造了一个瑰丽的艺术境界。

  我读庄子,读他:“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我读庄子,读他:“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我读庄子,读他:“谨守而无失,是谓反其真。”……

  读庄子,亦如流水行云,细看来,是楼外青山,山外白云,斜水绕孤村。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圣人无名。

  春节期间,我该读一本什么书好呢?我站在书架前搜索。最后,我把眼光停在于丹《庄子心得》上。这本书我已经读过一遍,但能记住的似乎太少了。但总又时时在我的心里缠绕,让我时时回味,时时想再读的'冲动。

  对庄子知之甚少,印象中曾读过《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还读过《庄子.内篇.逍遥游第十七》“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在学校或函授期间也只读过两篇中的一部分,基本上没读懂。其它内容更不要说了,连读也读不下去,何说理解圣人之意。但圣人的智慧、思想、寓言、风格又深深地吸引了我,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召唤着我。我捧着书再次读了起来,读的那么认真,那么真诚,似乎成了我睡前的必修课。我于梦中随他去“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的生*,《史记》中记载的是战国时候宋国蒙地人,曾做过漆园小吏,他一辈子就生活在一个战国纷争、战乱频繁,而到处求贤若渴的时代,他隐居不仕,终老天年,没有什么社会的名分。

  《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现在能看到的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读完全部内容,我似有所思,亦有所想,对我们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为我们的为人处事指点迷津。

  一、淡泊名利,笑对死亡

  庄子家里很贫困,有时穷得实在是揭不开锅。他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是有清醒认识的,他身边也有很多的有钱人,他也有很多的机会去享受荣华富贵,但他把这些东西看得很淡了。利束缚不了他,为利辛苦,为利奔波,却丧失了自己很多的自由、很多的快乐,“心为形役”,太不值得了。庄子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精神决不潦倒。

  名利名利,破名比破利更难。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所以他不爱说什么。当楚王请他出山为相时,他却对请他的两个大夫说:“你们请便吧,让我拖着尾巴在泥地里爬吧!”

  庄子临死时对学生们说:“我死了以后,要 ‘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形体归于天地,生死归于自然,这就是庄子对自己的形体和生死的看法。他追求的是“乐生”,活得好比怕死要强得多。也表达了一种态度,就是第一不怕死,第二也绝不找死。道家的态度是在流光中顺应,去把握每分每秒,去乐生,让生命获得价值。

  人活在当下,在当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惧生死。那么,我们的心灵将拥有一个多大的空间、一份多大的境界啊。

  二、境界改变命运

  《庄子》的《逍遥游》篇中告诉我们,世间的大和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人的一生,大小之境应用不同,会带给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庄子用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而我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束缚了自己的心智。庄子是一个大智之人,他永远不会教给我们小技巧,他教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人生至高的境界是一种灵魂生活,这种灵魂生活是主善的。我们要以觉悟的态度反观内心,让我们释放自己,尽可能达到一个逍遥游的境界。

  三、认识你自己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认识了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的观点,世界的一切,以它自己的角度去观察,永远都有它自身的密码,这个密码是看不破的。庄子告诉我们,人最难认知的是自己的心。人最难解答的就是:我究竟是谁?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发点,才能够去善待他人。庄子的寓言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能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我们需要认真想一想,我们需要不断地追问:这一生我们曾经多少次错失过自己?我们真正找到了被开发的那个机会了吗?怎么样才能找到那个机会呢?庄子在《人间世》篇中教给我们一种认识自己的能力。总结两个字,叫做“心斋”,就是用心的斋戒去真正反躬内省,看看你自己。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人生的每一条路。只有确立了这一切,我们才能以自己的清明理性去善待他人,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才能够做到对人对己的真正的尊重。

  四、心态决定状态

  庄子告诉我们:“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好像是一匹白马从门缝里跑过去,那样倏忽一瞬一样。这么短的流光在我们手里,怎么样才能真正地善待生命?庄子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态度,那就是:达生。面对生命,我们首先要有一种旷达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决定我们生命的质量,心态决定人的状态。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决定成败胜负的,不一定是一个人的技术水*,而是一个人的心态。当我们患得患失时,当我们心有所虑时,你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所以,我们永远不要过分地相信技巧,要保持一种坦荡的好心态,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做到“以人合天”,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庄子教给我的远远远远不止这些,他的大道合乎自然,他的本性和悟性,他的世上总有路可走,他的豁达,他的“乘物以游心”,他的谆谆教导,无不在我的心中翻腾。读完第二遍,我感觉还是没记得多少,甚至忘了大部分,这激发我读第三遍的兴趣。

  青藏高原太远,珠峰太高,我一点不着急要赶去那里:读《庄子·人间世》心得

  读《庄子·人世间》有太多的感慨, 听了张文江老师的课,这种感慨更为加剧。进入中年的我,年轻时

  除了课本上的经典, 几乎没有读过其他的古代典集,但人生本身又何尝不是一本书? 读《人间世》让我感慨人世间太多的苦,来自于人和人之间彼此的不了解。所以人人都向往那个六十耳顺的境界,别人讲的话自己都能够听懂,甚至比讲的人自己还要懂,甚至到更高的.境界。可是对于离青藏高原都还很遥远的普通人,珠穆朗玛峰怎是企及得了的?

  庄子教我们如何在人世间做事的学问。做事的学问就是做人的学问。课堂上讲的《人间世》前两段,颜回想要去卫国干一番大的事业,叶公使于齐为不可为之事。类似的事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可是在我们身边的智者太少,在关键的时刻能够给予点拨的人更不可见。于是意气风发时往往头脑发热,哪知“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任重”,结果很快便阵亡了。而在面临困难的时候,总想绕道而行,却不知只有迎头面对困难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这些在真正做事的时候,却是很难把握得了的。只有在事后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才发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凡事若小若大, 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 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 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无后患者, 惟有德者能之。”张老师在课堂上强调这个 “德”字,德是在和人的互动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并非固定, 而是活的。我的理解,德是智慧。

  青藏高原太远,珠穆朗玛峰太高,我自知身在“上海”,“*”是我向往的地方,但我一点不着急赶去那里。张老师在课上说的一段话对我触动很大:大致意思是,我们每个人向内,“反身修己”,把自身在宇宙中表现出的“熵”值降低下来, 就是对宇宙最大的贡献。 (注,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发音是JU,但我理解的意思是熵,特此说明)。让自己安静下来,就会看到这个世界动的一面,包括生理的心理的。

  我一直认为“无为”比较消极,认为只有不断地去做更多的事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但我又意识到很多的事情做还不如不做,要做就要去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为了做而做。 “反身修己”,让自己安静下来,是让自己能够倾听内心的声音,去掉杂音,而非人云亦云随大流,丧失了自我。*传统文化中的“艺”, 诸如琴棋书画,无不都是让人安静下来, 表达自我内心声音的方式。

  在古典书院学*,我一点都不着急,我一不为文凭,二不为就业。我深知欲速则不达。和一群有相同爱好的同学在一起学*,切磋,进步,还有老师授业解惑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我知道, 如果这样坚持下去,反复去做, 一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

  庄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有自己自由的栖息地,就不要受拘与外物,外物总是短暂而易腐朽的,而生命灵魂才是永恒。不要做财富的奴隶,要做财富的主人,这样,人才能真正的逍遥。否则,就可能迷失方向,失去自我,失去人生对逍遥的享受。

  自由的栖息可以让疲惫的心得到安歇,让压抑的心得以释放。自由的栖息需放得下繁华,耐得住寂寞,达到“物而不物”的境界。若是心恋浮华,不舍喧嚣,终不得心灵的安顿。

  现实当中,一些事情是我们无法放下的,那样的境界我们很难达到,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生活没有必要有太多的弯子,弯子太多会使你的心情沉重,影响你的情绪,导致恶劣的结果。其实,只要你够纯粹,把握住人生最重要的真谛,你会觉得前景一片广阔。

  有的人对生命有太多的苛求,弄得自己生活在筋疲力尽之中,从未体味过幸福和欣慰的滋味,生命也因此局促匆忙,忧虑和恐惧时常伴随,生活实在是糟糕至极,要知道月圆月亏皆有定数,岂是人力可改变的?不如适可而止,有选择的放下执着,给生命一份从容,给自己一份坦然。

  人生一世,谁总是一帆风顺?“物而不物”会另有收获,对于物欲的追求和执着,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根源。

  《庄子·田子方》中有一句话:“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意思是说:最可悲的事,莫过于心如死灰,而身死了倒是其次呢。这说明人的心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总是对一些事情耿耿于怀,放不下,就会心灵闭塞,好像被绳索牢牢困住,心之将死,无法将他们恢复元气。他们就像一个蚕蛹,用厚重的茧把自己捆缚了起来!

  放下很难,可能会带来一时的损失和心痛,可是真正放手后会发现所有的纠结和烦心反而会转化成一片海阔天空,放下是一种感悟,一种心境,是一种对外部事物进行取舍、轻重缓急、远*厚薄的把握,放下你该放手的东西,你会拥有快乐的人生!何不每天在清新的阳光中过日子,洗练一份仁厚清净的心境,无憾无悔的走到生命尽头,抛弃一切尘世的烦扰,留一份开阔的天空给心灵安个家。

  人们说《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掩卷而沉思,庄子的思想,仿佛是一股清流,对心灵进行着一次次洗礼。

  庄子,名周, 是宋国崛起的一位文学巨匠,一生著有《逍遥游》《养生主》等7篇著作。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几千年来的一大奇人,他给世人的是另类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层的哲学思维。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逍遥的人生观,似不食人间烟火,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宁静的灵魂家园,以一种“无”的深层内涵去泯灭尘世的一切权利、功禄。

  《庄子》一书通过许多个庄周讲述的短小精炼、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佚事诠释着他对生命的理解及对社会的看法、对世俗的厌恶及对自由的追求。一个个故事虽看似有些荒谬,但细细品味,却是内涵深刻,让人回味无穷。

  “庄周梦蝶”讲述了庄子一个变为蝴蝶的梦。在梦中,他在空中翩翩起舞,与蝴蝶浑然一体,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周。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体现出了庄子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对世俗的思考,而飞向远方,不正是庄周的心解脱了尘世的束缚,飞向了世界那端完美的国度吗?

  而庄子最令我佩服的莫过于他参透生死的从容。对于人的一生,固然会经历生、老、病、死,庄子认为人本身是没有生命,神气与身体的,在似有若无之间,产生了最初的气,气是大自然的精华,飘浮不定,成为人的样子。人若死了,只是身上的气散开了,又安静地回归了自然。庄子如此*静的面对生死,参透生死,不得不说是令人惊叹的!庄子认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如果生时一天天虚度光阴,那么死后,这一场梦就只能留下无尽的遗憾了。

  庄子曾说过,一个人能不能达到彻悟,是与他的阅历及悟性是分不开的,而我只是凡人,我无法像庄子般成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项背。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只有在心灵倍感疲倦与束缚时,静下心来,做一个让人梦魂牵绕的庄周的“蝴蝶梦”,乘着庄子自然的箫声寻找那失落的世界,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青藏高原太远,珠峰太高,我一点不着急要赶去那里:读《庄子·人间世》心得

  读《庄子·人世间》有太多的感慨, 听了张文江老师的课,这种感慨更为加剧。进入中年的我,年轻时

  除了课本上的经典, 几乎没有读过其他的古代典集,但人生本身又何尝不是一本书? 读《人间世》让我感慨人世间太多的苦,来自于人和人之间彼此的不了解。所以人人都向往那个六十耳顺的境界,别人讲的话自己都能够听懂,甚至比讲的人自己还要懂,甚至到更高的境界。可是对于离青藏高原都还很遥远的普通人,珠穆朗玛峰怎是企及得了的?


巧遇庄子的作文6篇(扩展4)

——庄子读后感6篇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徐无鬼》

  世间有这样一种人,在一起的时候常常面红耳赤地争论,可是交情很笃厚。庄子和惠子的关系就是如此。

  庄子过惠子墓的时候,他给随从的人讲了个奇怪而不可思议的故事:楚地有个人,鼻子给弄了点白色垩土。这是很*常的事情,擦掉就是。怪就怪在这人没去擦,而是跑到一个木匠那去,叫那木匠给他拿砍掉那块大小厚薄象苍蝇翅膀的垩土。更奇怪的是那个木匠,没象常人那样叫他擦掉垩土,却真的随手拿起斧头砍去,那斧头虎虎生风,从那人的鼻尖擦过,垩土被砍掉了。他站在当地儿,脸不变色心不跳,鼻子完好无损。

  这是怎样的一种奇景?!这是怎样的一种际遇啊!人世间难得有这么个胆子大的,难得有这么个技术高的。没有那斧子当前不眨眼的气度,谁敢砍?怕是斧子还没砍下,人已战栗觳觫了吧?没有那高水*的技艺,谁敢站在那等着人家砍?只怕是你站得再稳,也会给那没水*的家伙砍掉了鼻子吧?或许脑袋都岌岌可危了吧?可这俩人竟然就搭档配合得这么高妙。所以,当郢人死后,宋元君叫匠石表演一下砍去鼻子上的垩土时,他再也发挥不出如此高的技艺了。

  庄子为什么要讲这么个故事呢?他自己给我们点破了其中的寓意,他说:“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意思是说,从惠子死后,自己没有谈话的对手了,没有谁可以说话了。真的是没有说话的人了吗?他这不是正在给人家讲故事么?其实,他是在哀叹,自己失去了如此高妙的对手,心中万分悲凉罢了。

  人世间类似的哀痛我们常会看到,远到春秋战国时期,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琴,不复再弹,纵有高山流水之音,又有谁能懂呢?世界上最懂得我们的那个人没了,我们的知心话又该说给谁听呢?纵使说了,又有谁能懂呢?

  虽然庄子和惠子对事物的看法大多截然不同,两人在一起时喜欢互相批评和争辩,但是这相争却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庄子的哲思常常由之激发。即使在论争,那也争得是不亦乐乎啊!

  站在濠水桥上的惠子和庄子,又开始争辩了。庄子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说:“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能一起出游,非好友者何?那庄子出游从容,看鱼儿从容欢快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心有所感,大发感慨。惠子是个不可知论者,所以,他反问庄子,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以惠子之矛攻惠子之盾,他说,你惠子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到此,我们觉得惠子该闭嘴了。可那惠子还是没服气,辩论水*是高高的,他继续着自己的辩论事业: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大家全都不知道了!这是何等的论辩才能啊!叫我们怎么听怎么觉得象绕口令了。这大约已到了论辩的高峰,可庄子仍能在这高峰上在拔高一筹,他告诉惠子,你先前问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等等等等,就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我在濠水上知道鱼的快乐了。

  这次论争,庄子和惠子各逞口舌之利,没有惠子的高论,又哪来庄子的妙论啊!难怪张之纯在《评注诸子菁华录》里说:“庄子、惠子意见虽不同,然惠子犹是解人也。寥寥数语,写出低徊踯躅无限凄凉。”

  另一次的论争,更是叫庄子发了一通关于生死的妙论。

  说来庄子可真是个奇人,老婆死了,他老人家大大咧咧坐地上,姿势不雅观也就罢了,他竟然敲着个盆儿唱了起来。这情景给前来吊唁的惠子看到了,就狠狠地批评他:“你跟人家过了这么久,她给你养大了孩子,现在老了,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还敲着盆唱歌,这不是太过分了吗?”这通责备有理有节,却没难住庄子,正象明代陈深辑在《诸子品节》里说的那样“庄子遇惠子,便出奇句,便有奇思奇笔,乃知奇文待人而见也。”

  庄子说:“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恍惚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噍噍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在反驳惠子时,庄子奇句迭出,奇思奇笔叫人不得不叹为观止。他把生命过程描述成一个从无气、无形、无生到恍惚有气、有形、有生的过程。生死存亡本为一体,我们为什么还要悲哀呢?亲爱的老婆,她又回到她生命的本原处了。又回归到无气、无形,无生的状态中去了。她在天地自然中,又何必伤心呢?

  人生在世,得对手如惠子者,幸甚幸甚!庄子有此对手,足矣!庄子有此知己,足矣!过惠子墓,庄子睹物思人,为失去对手而慨叹,而感伤。这无尽的悲凉情其始我辈浅陋之人所能深味?

  我们知道庄子是百家争鸣时代中的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庄子生活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之间,具体的生卒年月无从知晓。《庄子》这本书,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本经典之作,现在流传下来的《庄子》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还有十一篇是“杂篇”。

  以前上中学时学过他的一些文章,比如《逍遥游》和《秋水》,这两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里面的许多语句我至今还记得,像“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等等。进入大学后继续读了《庄子》里的一些文章。感觉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束。读完了《庄子》里的一些文章,感到释然,恬淡,清净,类似庄子的“乘物以遨游”、“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不过离这种境界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我也要用自己的脚步来丈量迈进这种境界的行程。以前埋藏在心底的许多东西一下子爆发了出来,遗忘已久的已经苏醒,我把它们重新拾了起来,装进自己的行囊,再也不放下,它的份量是沉重的,因为我不能忍受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我要时刻告诫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要承担的责任很重,要面对的失败很多,要学*的地方不少。

  庄子一生看破功名,不屑利禄,从《秋水》这篇文章所描述的一个故事就可以看出: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日:“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日:“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神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二人夫日:“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日:“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对于名利,庄子所表现出的是何等淡泊的境界啊!所谓:天下煕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的确是一道不容易迈过的坎,多少人为了它奔波一生,为了它耗尽心力,最终陪伴自己的还不是一坯黄土!有多少人因为利而青史留名?多少人因为利而真正享受幸福?多少人因为利而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也许有人会反驳我,没有对利的追求,我们如何创造社会财富;没有社会财富,我们如何拥有经济基础;没有经济基础,我们如何获得上层建筑?我得申明一下,我上述的看法只是表明我们不应为利而迷失了自己的心智,丧失了自己的方向,正如庄子在《骈拇》中所说:“袅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要回归本真,回归本心,回归自然。

  在庄子的文章中,更是折射出了庄子的大境界。在《逍遥游》一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惠子找到庄子,说:魏王给了我一颗大葫芦籽儿,我在家就种了这么一架葫芦,结果长出一个大葫芦来,看起来十分饱满,有五石之大。可是这葫芦太大了,所以它什么用也没有。我要是把它一劈两半,用它当个瓢去盛水的话,那个葫芦皮太薄,“其坚不能自举”,要是盛上水,往起一拿,它就碎了。用它去盛什么东西都不行。想来想去,葫芦这个东西种了干什么用呢?什么都装不了。所以惠子便说,这葫芦虽然大,却大的无用,我把它打破算了。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用大的东西啊!于是便对惠子说: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庄子之所以有这样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因为他的心中承载的是大的境界,他并没有以常人世俗的眼光来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只有这种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只有打破以往的常规思维,才能真正有可能去体会庄子那让人憧憬的“逍遥游”。现在整个世界都在谈论创新,创新来源于何地?也许有时就来源于这种大境界下催生出的独特思维。其实我们的眼睛有两个功能:对外,看到的是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对内,看到的是一颗无比深邃的内心。只可惜,现在许多人,往往只意识到第一个功能,而遗忘了第二个功能,错过我们眼睛最为宝贵的东西,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遗憾。可庄子却充分认识到了眼睛的这两个功能,从而能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庄子在《秋水》篇中这样说到:“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回过首来,我们是否应该先好好了解自己的内心?是否应该思考我们现在正努力做的事情是不是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我们期待自己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我们是否正在为这个目标做些什么?怎样才能更有效率的做好这些我们因该做的事情?一连串的追问在拷问这自己:我,做到了吗?

  是啊,我做到了吗?我一次次的问自己,在生活中寻找答案。镜子与玻璃的区别只不过是多了一薄层的水银。这一小小的区别,引发的境界确大不相同。透过玻璃,我们只能看见外部的世界;但透过镜子,我们不仅能看到外部的世界,还能看见自己的内心世界。一层薄薄的水银,带来的却是大境界,实属一大创造。在现代这个科技发达,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有着太多的选择。但我们是否应一直拥有这样一双眼睛,一面镜子,来时刻告诫自己,认清自己。庄子是一个大智之人,他智慧的光芒穿透几千年历史的尘埃,交给我们后人的永远不会是那些小技巧,而是境界和眼光。我们期待达到一种什么境界,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打个比方:站在大的境界上看到的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的境界上,只能碌碌无为。要知道自己是否做到,也就是要认清自己,这是一件挺难的'事情。孔子曾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通过日复一日的自省来一次次的认识自己,提升自己,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毅力,更需要的是勇气来面对自己的暇疵,更需要的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需要辨别外在的两个障碍:一是物质,而是世俗。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惑我们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一种眼光,可以扰乱我们的价值观。如何辨别呢?我的答案是跟着自己的心走,在内心始终有一种秉性。诚然,我们是社会的一分子,生活在社会中,决不能脱离社会。而物质与世俗又是在社会中必然会遇到的,我们能超越它吗?答案是肯定的!古语日: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真正的隐士是可以摆脱物质与世俗,视之如云烟,哪怕自己就身在闹市。这是一种何等的淡定自若,何等的大境界!可见,只要我们坚持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外化而内不化,就能摆脱物质与世俗的困扰。在面对内心世界时,要有所坚持;在面对外部世界时,要做到通达与顺应。

  我们知道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泊为大,在《庄子》一书中可以找到很多佐证,比如在《达生》篇中,庄子这样写道“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制情者,不务命之所奈何”。要做到这点,实属不易。拿当下大学生来说,正处“风华正茂,指点江山”,一股建功立业的气势,要做到庄子所说的淡泊,恐怕很不容易。但这并不影响庄子人生哲学的魅力,因为我们缺少经历与阅历,缺乏人生经验,还没有内敛成那种超脱的大气,不能领略达到这种境界后的滋润。我们还需要很多的磨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庆幸我们有庄子等先贤用他们思想智慧的光芒照耀着我们,是我们不至于走向错误,走向虚无,甚至走向自我毁灭。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有一颗安静的内心,一双智慧的双眼来捕捉先贤们的光芒,从而才能真正的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否者便是自欺欺人,便是娇柔虚妄,便是坐井观天。先贤们不会为此感到悲哀,因为总有人能领会他们,并将他们的思想进行传承,但对于我们个体,这是一种悲哀,先贤们给予大家的同样机会,别人抓住了,而自己没抓住,这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以,我们不应忘记传统,忘记传统,怎能创造现代!不仅不应忘记,还应充分的学*掌握传统之精髓,把它创新有效的用之于现代,这才是对传统文化的真正传承!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荣耀,坎坷,名利等等,对待它们一个比较好的态度便是时刻告诫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因为“会过去”,从而少了几分固执的眷恋,多了几分拼搏的气魄,不再为以前所得所拖累,从而真实的快乐的活在当下。佛家讲“三界”:前生,此即,来世。在我看来,不管前生如何,来世怎样,我只愿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活在当下。前生已经过去,何必留恋;来世还未来临,遥遥无期。所以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只有这样你才知道你还活着,至于怎么个活法,因人而异。我记得在一篇寓言里,一个长者告诉那些年轻人的一个活法,也即一种生活态度: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后悔。我挺赞同这种人生态度,现在我正处于自己前半生中的大好时光里,要是猥猥缩缩,胆怯畏惧,不敢对固有的还应改进的规则或潜规则发起挑战与改革,而是拘泥于现实,那么自己的前半生算是毁了。写道这里,我想起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里面的一句名言: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我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斗争。’不是每个人都有“为人类**而斗争”的宏图大志,但是我们也至少要做到这句名言的前半部分。这一生,要无所畏惧,但也要无所懊恼,要选择不让自己后悔的方式活着,获得从容自在,把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在现实生活中,你可以选择“两袖一甩,清风明月;仰天一笑,快意*生;步履一双,山河自在”,可以选择“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可以选择“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这种出世的淡定与旷达。也可以选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可以选择“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这种入世的胸襟与气魄。无论选择那种生活方式,其实在我看来,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界限,入世与出世并不矛盾,它们是相容相通的,或许是构**格理想的两个重要方面。

  读了《庄子》中的一些文章,感悟颇多,说了这么多了,我们还要时刻问自己:我们生命中还有多少真实在活着?我们的心中到底还有多少梦想在活着?我们的未来到底还有多少希望在活着?我们拿什么来承受生命之重,来驾驭生命之轻?我们靠什么来提升和捍卫生命的质地?这是对灵魂的审问!

  在我内心深处永远会存在一个坐标,那就是活在真实里,在生活中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有所感悟,有所超越!

  《庄子》,一本读不完的大书,我正在读着,也将继续读下去,只因生活还在继续……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称庄子为“”。记得在我的大学时代,博学多才的中古文学老师最喜欢讲的也是庄子的作品,在学校组织了我们集体看过于丹的《论语》之后,我又在假期中阅读了于丹《庄子》。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继之后,战国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思想的精髓,发展了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还是归依于的哲学。后世将他与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于丹庄子》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超越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种生活,灵魂生活,是一种“无”的境界,“归零”的境界,需要不断反观内心,需要悟才能体会得到,而且更需要时间,因为“悟”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大境界的下,我们就会逐渐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没有大境界的,我们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扰,在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于丹用内心、自然流露的语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用那些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诠释着人生的,那就是:宽容于,融合于一切自然规则,地认知自己的内心,超越所有的利禄,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和。——是一种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读过此书,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随了身心的成长,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于己于人,无论你在何种岗位上,只是一种需要你去的,却需要你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并让自己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那何尝不是一种超越的成功;无论在家庭还是,你充当的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对,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可以无怨无悔,因为我们已经尽心尽力。作为一名教师,更是如此,我们的快乐,就是可以从孩子们一双双清澈的眸子里,看见他们对你的喜爱,夫复何求!

  今天总算看完了庄子的智慧,得到很多感悟,人生两大关口,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也;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可逃于天地之间也。我们的父母是一种无法割裂的亲情,臣是自己与他人,君是自己与他人,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不可逃避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我们在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安之若命,我们必须要好好想想。庖丁解牛告诉我们,人为刀,刀为心,社会为牛,你怎么样对待社会,社会怎么样对你。以无厚入有间,无厚是无我,有厚是太自我,我就是太过自我了。有间就是空隙,就像人体的穴位,刺之而不伤其身,社会的有间在哪?我们找到社会的有间,才能如鱼得水。但这需要我们自己寻找,观山为山,观山不为山,观山还是山,人生境界啊。我很早就读过庄子,我只看到了逍遥,所以我是轻浮的,只看到无奈是沉重的,看不到无奈是肤浅的,只看到逍遥是轻浮的,看不到逍遥是庸俗的。我是肤浅而轻浮的,但还好我不是庸俗而沉重的。应该改变下,那就需要行动了啊!我行动力又不怎么好。散木樗材是我曾经用过的昵称,表示无用之用,无为而无畏,今天再看,更多的是管理学的感悟,万物皆有其用,无用之用,物尽其用和用物之大用。无用就是换位思考。

  最后是哲学的,我不知道我是否完全明白,存在不是存在者,存在者是存在者是因为存在,存在是存在本身,存在为无:道不是物,道生万物,道是道本身,道即为无。无中生有,无就是最本源。我感觉:道生一,一就是存在者,一生二,二即为相对者,二生三,三就是旁观者,无尽的三是万物。还有一句现象背后无一物,现象就是本质,存在就是存在,道就是道,爱就是爱。我好像明白我为什么爱我女朋友了!

  寻寻觅觅,我独自一人徘徊在冷冷清清的书店中,尽权利睁大那双疲倦的双眼,在密密麻麻的书海之中,寻觅你的身影。你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可以不顾政事,活得如此逍遥的人可能并不多。文化名人更是少之又少。可是在我看来,只能感叹:经典的不仅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充斥了书店中这一小小的柜台。哎!凄凄惨惨戚戚。可好在我仍能在书柜的角落找到了你的身影——《庄子》

  那一日,阳光明媚,在上海柔媚的流云下,是一丝丝芊绵的野花。几只粉色的蝴蝶,从波光粼粼的湖畔飞来,穿过杨柳撩人的婀娜,掠过蒲公英飞扬的轻盈,在几朵小野花上翩然落下。我捧着《庄子》独坐一旁,不愿惊动她们,一如不愿打扰帘下悠然于梦中的睡美人,把沉睡的美人,定在做蝴蝶梦吧!

  蝴蝶穿过我的双眼,流下了美的印记,在我心灵中的画廊翩然飞过。“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在周亦飘然。蝴蝶如仙界闪烁着荧光的精灵,飞过显示与梦想的界限,飞过天上与人间的联结。飞来告戒世人,摆脱欲望,何必被欲望所累直至生不如死。

  在书中显示所想,常被你形之于梦。而在你的梦中我所探寻到的,不仅只有美妙的蝴蝶,更有常人难以想象的骷髅。你不是贪生怕死的人,更不受欲望干扰,死后你愿让蛆虫蚀尽你身躯上残留的最后一点余肉,让野狗啃尽并任意玩弄你最后的骨头,让秃鹫啄食你的双眸。热你始终躺在天地之间无力反抗,却又不愿防抗,我被眼前的一切所动容,我祈求司命之神,恢复你的身躯让你重回人间,还你父母,妻儿,送你回故乡,再做那个逍遥的庄子怎么样你愿意吗

  不,千万别这样。你恳求道:我死后在无欲望干扰着我。更不必为其劳形伤体,在这里天地的春秋便是我的春秋,我尽享南面之尊。我亦可用天地做棺椁,用日月做双壁,用星辰做珍珠,用万物做礼物,还有什么葬仅胜于此呢我想这不就是骷髅给我们的忠告吗只有摆脱了欲望,方能无忧无虑,尽享天地赐予的一切快乐,这便是逍遥。随风飘飘,天地住逍遥。

  反复品读庄子的文章,除了惊叹于作者文学上的技巧以及哲学逻辑能力巧夺天工之外。我又无数次责备自己的思想造诣的肤浅,无法渗透其逍遥的梦境。同时也惭愧自己笔头上工夫的拙劣,否则倒是可以弥补内涵的不足,如同漂亮衣服之于*庸姿色,多少使文章读起来赏心悦目。大哉,庄子!我只享受了你思想的一盂,但我已想飞,飞出这个充满欲望的`社会。我会在空中像你那样独自寻觅心灵之中最美的家园。

  纵观整部《庄子》,所有理论,所有寓言,其实只有一个奥秘,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天地大道呢?大道无非是一种规则。也就是说天地间所有规则都要合乎大自然的的规律,天之道才是大道!

  人怎样才能知道大道呢?怎样才能安于大道呢?又怎样才能获得大道呢?当我们忘却一个一个人生坐标的参照,真正洞明自己的内心,我们会把握人生独一无二的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人会遭遇太多太多的事情,一切机遇会来,一切风波会走,在每一个机遇中把握自己,这就是道家所说的合乎天地大道。

  庄子最终要提醒世人的,叫做:“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谓之倒置之民”一个人如果把自己迷失在物质世界中,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性情流失在世俗中,这个人就本末彻底颠倒了。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惑我们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一种眼光,可以扰乱我们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人丧己于物,失性于俗,那么他就会彻底找不到自己内心真正的价值与力量。

  人怎么样才能不丧失?怎么样才能不迷失?就在于我们应该明白:眼前遭遇的每一件事,最终都将被穿越。有太多美好的东西,我们享受当下,但这美好总会过去;有很多苦难的事情,我们要把它扛过去,这苦难也会过去。我们每个人都要牢记这句话“一切都会过去”。光荣会过去,辉煌会过去,苦难会过去。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只是过往。就在我们的生命穿越其中的时候,我们要追究每一个当下的质量。

  庄子说,在天地间,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人叫善养生者。那么,什么人是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人呢?人生的大智慧是,为自己雪中送炭,而不要总是锦上添花。锦上添花是给别人看的,而雪中送炭是为自己的。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重要的莫过于认知自己,以自己的生命合乎大道,这会让我们少走很多很多弯路。庄子认为,这个世界应该返璞归真。也就是说外在的道德少点,不要过分相信技巧,让我们回到最朴素、最本初的状态。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甚至有人不择手段获取利益和名誉。庄子对于我们现代人的意义在于,多一些内心朴素自然的淡薄,少一些投机取巧的刻意行为,否则,我们则有可能在这个大千世界里迷失自己。我们怎样才能让自己有限的生命真正融进自然地大道之中呢?

  庄子说:“虚无恬淡,乃合天德”。一个人自己的行为做到虚无恬淡,让心真正静下来,不慌乱,不迷茫,就合乎天德。在很多时候生命是会陷入绝境的。陷入绝境之后,只有依靠我们明确的判断和心底的冷静,才能使我们真正走出绝境。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天地之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合乎自然大道,最终每一个生命的成全就是这一句话:“每一个人的生命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巧遇庄子的作文6篇(扩展5)

——我眼中的庄子作文实用10份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题记

  故事讲完了,庄子转过身,隔着雨,留给世人一抹淡淡的背影。

  我眼中的庄子,永远是那样逍遥。庄子是战国时期的“道家”学派的发扬人,著有《逍遥游》,一生逍遥自得,无拘无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便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在百家争鸣的年代,每个人都力求能做**,能得到君王的赏识,但庄子始终追求逍遥自得,自由胜于一切,正如他认为的,人就像生在“游于羿之彀中”一般。君王们拿起利刃,肆意地斩杀曾经的朋友,臣子与亲人,伴君如伴虎,穷尽一生去追求功名利禄,不如游遍大江南北,赏四时美景,一生逍遥自得。

  我眼中的庄子,永远是那样真诚。在狼烟四起的年代,人们都带上了面具,一举一动是那般合乎礼仪,一言一行是那般政治仁爱,但拿去面具后呢?庄子始终认为“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人心的善变让庄子无法再信任君主,无法忍受这个虚伪的时代,他只有独善其身,不主张需要什么,不主张追求什么,只希望能忘记些什么,抛弃些什么。一切的人为都应当摒弃,人为就是一个“伪”字。如果儒家是百家中的一个极端,那道家就是另一个极端,对立中有种*衡。他批评儒家“以仁心摄人之心”。确实,儒家的一切“仁”均是为了进一步地剥削民众,使天下大乱。就如同冬的雪寂然飘落,人生的暮年回望这段时光,未免会觉得无趣。但庄子用他真诚的心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没有城府,不再阻隔,没有封建礼仪的说教,飘然出世,何乐而不为?

  我眼中的庄子,永远是那样思想深刻。我总隐隐认为,即使时光走过了这么多年,他的思想依旧未老,甚至现在我们都尚难以理解透彻。在一个无事的下午,庄子靠在椅子上,面如死灰,弟子问其故,庄子感叹失去了自我,而弟子又问自我是什么,庄子便陷入了沉思,在跨越时空间隔的思考中,他叹道人生的迷茫,他不知“自我”可否是实质,不知是否人人都觉得迷茫,我曾经也有类似的想法,不出半月,便将其遗忘了,甚至觉得当时的想法好笑,如今想来,人生本就是迷茫,但庄子在千年前就意识到了,可见其思想超群。庄周梦蝶,梦出了思想的升华,梦出了庄子的伟大,而“不如相忘于江湖”更是被世人传诵千年,轰轰烈烈的爱情,还不如在江湖中忘记彼此,自由自在地活着,这份深刻令人愕然。

  我眼中的庄子,已不是繁杂史料中的“庄子”,而是一个符号,跨越千年,依然不老,指引我们追寻那抹浅浅的背影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庄周,字子休,宋国蒙人,是东周战国中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同时,他也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

  庄子一生以笔效忠万物,其著作《齐物论》、《逍遥游》更是流传甚远,庄子的后世将庄子的言论集结成册,命名为《庄子》。即使是现在,《庄子》也久富盛名。庄子的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庄子喜托寓言以广其意,在他一生所述的所有寓言中,以《濠梁之辩》、《鸱得腐鼠》和《庄周梦蝶》等为著名。而他的散文更是精妙,其散文因其浪漫色彩和唯心主义,在先秦诸子中风格独具,善于譬喻,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

  在我看来,庄子的笔尖如此从容,由心而出,由情而发,多的是因为他一生消遥自由。庄子崇尚自由,一生只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他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留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因此,他曾拒绝楚威王之聘,甘愿一生清贫爱自由。庄子热爱自由、热爱山水,所以才有了《逍遥游》,也有了那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一心向道,庄子思想深受老子引教,自我创新出更多思想,其思想富有哲理,被世人所传诵。甚至,庄子提出的“内圣外王”对儒家也影响深远。庄子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有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精神皈依于老子的哲学。

  我敬庄子,敬他的“舍得”,敬他的“淡泊”。淡泊是多少人毕生所求,人生能做出的“舍得”大概也寥寥无几,即使唱了多少遍“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最终也是为了钱财名利投奔进世俗的烟火当中。淡泊,难;舍得,难;自由,难。庄子之魂,难难难。几度行走于凡尘之中,他是凡人,或是圣人,我也记不真切。他的身肉早在千百年的泥土中化作春泥,而他的思想将千阻万难继续传承下去。

  “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逐性逍遥中一致,鸾凤终较胜蛇虫”。

  “万古高风一子休,南华妙道几时修。”

  中华古有庄子之魂,却也似庄周梦蝶,不知是有了古时才有了庄魂,还是有了庄魂,才有了古时啊。

  初识庄子,是那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淡淡的语气,却在我心中勾勒出清晰的痕迹。庄子迫于那个特殊年代的尘世喧嚣,不得不作惊人之语。他在一个疯狂的年代里,用更疯狂的语调喊出真理。

  他是自由与真理的偏执狂。

  首篇大谈自由的逍遥游,通过借助外物而“自由”遨游天地的例子,来衬托圣人放开心神而遨游天下的自由。为什么古往今来,无数的贤人名士喜欢庄子?因为在庄子的思想中,宣扬着在无法改变的现实面前,**自己,获得精神自由的释怀法则。这种自由比起依托外物更加高级,它来自于精神,依托于精神,并且可以通过人的精神降低自己对世俗的渴望,从而鹤立鸡群,*和理智,行为“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自由也便随之而来。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顺从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天地变化,行游于绝对自由的`境界。这在当时的民众的眼中,分明就是神话,嗤笑一下就过去了。可它却成为求道者心中的“道”,不示功名,不求名望,摒弃小我,追求绝对自由、通达、物我两忘的境界。

  仅仅依靠无,依靠道。我很难想象“无待”的境界。我们都是凡人,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庞大的社会中,我们有家庭,有事业,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无依无靠、无所牵挂固然理想,但我们生来的自身条件便已束缚了我们。我们真的可以达到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但我抬头,透过漫漫的历史长河。思想的洪流中,映着一只轻巧的银蝶。它拍拍翅膀,抖落一身银光;又眨了眨眼睛,安然地向那幽深的天幕中飞去。

  大雪落尽,长街延展,一轮明月下守望着一棵孤独的树,那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题记

  走*你,没有熟悉的词能修饰你睿智的笔触。眼冷心热的你在凡尘中穿梭,梦里不停地构筑着赤子的社会。在这样一个文化屈从政治的环境里,你是孤树一帜的庄子,永远在世人不可亵渎的境界中做着一个个美丽的梦。

  你不求名利,不求富贵,面对朝堂之邀你仍可以兀自悠闲垂钓。总是你明白,隐居是对清洁的放逐,你也只能居于山野。你对世俗的嘲弄也只是你无奈的伪装吧?

  远离庙堂,走*江湖。你脱离了尘世的是是非非,构建着只属于自己的精神江湖。

  如果说儒家是封建制度的产物,是有千万追逐名利的儒生顶起来的,那么你,庄子,只是纯粹,用你的人格魅力在博大的中华文化中屹立不倒。

  你心中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赤子之心又是什么?易中天教授说,你心中的社会,用八个字概括,便是“人如赤子,民如野鹿”。即人人都是无欲无求的,没有思想,没有欲望,如同初生之婴儿,自然人人都是幸福的;百姓都如野生的动物一样,想吃便吃,想睡便睡,不要**,不要官吏,那么这个社会也是没有痛苦的。我不懂,你口中这样浑浑噩噩的人民,怎么会是幸福的?

  或许,你的思想,真是凡人不能企及的。

  再次走*你,竟不再迷惑。若真能“人如赤子,民如野鹿”,也许真的会没有苦难与哀痛。你高栖于世人之上,俯视着众生,离我们那么远,又离世界的核心那么*。你以弃尘绝然的姿态筑起了略显孤寂的精神城堡,影响着一代代炎黄子孙。

  你一遍遍的构筑这影影绰绰的精神家园,一遍遍重温着那个关乎世界的梦。你精神的城堡,似乎仍旧遥远地不可企及。你的灵性,你的自然,你的神秘,一次次闯进我幼稚的心灵。于是在某个午后,怀着*乎崇敬的心灵,不住地品读你的精神世界。

  你如同迷宫般的思想指引着我,吸引着我,也影响着我。品味你,无论站在怎样的高度,都弥补不了云泥般的差距。

  庄子,一轮孤月下守望的一株孤独的树,那是一种难以企及的妩媚。

  微风轻抚,扬起淡淡的水波,杨柳垂堤,点出**水纹,一串连影,映入眼帘……是他吗?那个穿越两千多年的人,那个淡泊名利,视权利如粪土的人——庄子吗?

  当诸侯混战时,争霸天下,庄子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大大继承并发扬了老聃,杨朱学说,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道”,“我”合一。在我眼中的他,是潜心钻研的人。

  当“惠子相梁”,怕他来抢做宰相,庄子不愿同他争辩,以故事来讽刺惠子。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高洁,志向远大,将惠子比作鸱,醉心功名,猜疑他人。用故事来告诉惠子,他不是那种鸱,爱吃腐鼠的鸱。在我眼中的他,是想鹓雏一样高洁的人。

  当他夫人去世,别人都哭丧着脸为他悲哀,可庄子却笑嘻嘻的拍手,他为他夫人的离去感到快乐,在别人眼中,也许他就是个疯子。在我看来,他已淡然面对生死,把生死置至身后,无所畏惧。对于生、死,我们也许很怕他们的来到,而庄子缺欣然接受,因为在他心中,有比生、死更重要的。在我眼中的他,是坦然面对一切的人。

  当他到濮水边钓鱼时,楚王派人请他做官,他却不为所动。说他宁愿做一只抱着尾巴在泥中爬的乌龟。在纷扰的争斗中,自由被蒙了一层淡淡的尘。他拂去尘埃,摒弃朝中的尔虞我诈,诗意的生活着。在我眼中的他,是向往自由的人。

  当他死去时,他的弟子都在痛哭流涕,因为庄子对他们有恩,他们却连一口薄棺都买不起,而庄子却在临死前对他们说:做人不能太偏心,你们买棺材,蝼蚁食我,你们不买棺材,我暴尸荒野,乌鸦老鹰食我,你们为什么非要让蝼蚁食我,而不让乌鸦老鹰食我,那样岂不是太偏心了吗?他连生死都看得如此*淡,对他来说还有什么重要的?在我眼中的他,是一个让我敬佩的人。

  微风依旧吹拂,吹动这历史中每一颗尘土,庄子在历史的长河中,路明星一般闪耀,他的*静内心,他超越一切的灵魂,他的“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的思想……都在我眼中如花一般绽放。

  想到庄子,我心里是怀有无比的敬意和钦佩的,但始终又有些凄凉苦楚夹杂着,让我好似哽咽着一口火,烈到让人窒息的泪,但咽下去的却是寒撤背髓的冰。我眼中的庄子好像是一团火,一团埋藏在暗无边际的海底的却不肯熄灭的火;我眼中的庄子是一头死去的神象,灵魂躲藏在蚂蚁体内仰天长啸;我眼中的庄子是一条横亘冥海的巨鲲,却渴望一亿九万里的翱翔自由!庄子是弱小中潜藏的伟大,是砂砾中磅礴世界,是浊世中的谪仙,他落魄但安然无恙。

  他无功但至圣!

  伟大的人同样也是极端的人,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主宰一切,一手执矛一手执顿,自我伐戮着。但现实中却屡屡碰壁,痛苦坎坷着,就因为他们是时代的觉醒者和代言人,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想都剥开表象直指本质。因此,他们注定是痛苦的!庄子亦如此,也并大多数人眼中,庄子是一个消极避世的隐者,从他的文章和他的思想主张中,很少会找到孔子的仁爱礼德,也很难找到孟子的国家天下,他极力避开这些,全身心的回归自然,他是蝴蝶是鹏鸟,是游鱼,因为只有化身自然万物的,他才心神自在,逍遥安然。单着真的是庄子的全部吗?

  是的,伟大的人都是极端的人,他们拥有绝对的是非观念,他们也是情感属性最强烈最敏感的人群。所以,庄子的消极退避,庄子的自由安然,庄子极力追求的逍遥,而无所侍的精神境界。甚至于到了最后的,我入蝶之梦还是蝶入我之梦的恍惚难辨,都是他在污浊的现实中求而不得,而又不愿同流合污的归宿。庄子有怒,有悲,有苦,有求不得,这骨铮铮节操高洁,目空权势利禄,就像醴泉栖梧桐的凤凰目空猫头鹰抓下的腐鼠一样,也因为他的这些情感倾向让他被污世束缚的躯体有了他身鲲鹏的意思,这是需要如何强大的灵魂和细想才能做到的。

  庄子,一个神一样的凡人,一个凡人一样的神。他的率性自在,他的超然通达,他的顺天知命,都融入在他那汪洋恣肆的文字中,并终将渗透到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的精,骨,血和灵魂中!永难为时间消逝!

  “你是蝴蝶?还是你自己呢?”

  前几日的语文课上,第一次接触《庄周梦蝶》和庄子这个有趣的灵魂。“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这句话让我忽地掉进了一个奇妙玄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好像爱丽斯漫游仙境中的那个无尽的兔子洞,颠来倒去。荒诞、离奇却不失智慧,黑与白好像不是相对对立的颜色,而是相*的。

  我佩服庄子的那份心中的无待与自由。

  他心的自由已经为自己的灵魂插上了翅膀,身虽在简陋的草屋中,心却如鲲鹏,飞至九重天,化身宇宙之中,落得一片宁静无漪的超然境界。这份境界何曾不是很多人向往追求终生,却难以企及。打个简单的比方,有人想去一个国家旅行,时常以各种理由放弃,有几人能真的能做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便是庄子所厌恶的一种“有恃而恐”态度,一种“待有”的思想。

  但是,我们也需要明确,庄子“待无”,他实际上也待了一份“道”。这份道是无形的,是空明的,是灵澈的。所以纵然儒家与道家是截然不同的教派,但却都有相通之处。孔子也讲过“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有将道德规则根植于心,才能做到“无待”,而这样,自然地依从于道,也就是“待无”。

  庄子,实在是一个有趣的人,其实也是一个追求物我相忘,摒弃小我的人,他的所作所为有些让我想起三毛—一个我十分喜欢的作家,她便能抛弃一部分的自我与理性,去追求自己所崇尚的自由与感性。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也便告诉了我们,当我们真正无所依靠的时候,我们所不刻意追求的结果,会于我们不经意的过程中展现出来。

  “庄子,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的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这是历史中的庄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