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承天寺导游词 (菁华3篇)

首页 / 导游词 / | 2022-12-03 00:00:00 导游词

泉州承天寺导游词1

  承天寺塔是宁夏惟一有文献记载始建年代的古塔。据明代《弘治宁夏新志》记载:“承天寺塔在承天寺内,伪夏(西夏)所建,一十三级,有残碑可考。”《夏国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瘗佛顶骨舍利碑》载:西夏建国皇帝李元昊死后,皇太后没藏氏为了“幼登宸极”的小皇帝李谅祚,保“圣寿以无疆,俾宗祧而延永”,于西夏毅宗谅祚天祐垂圣元年(1050年)“役兵数万”,历时五六年修建了承天寺和承天寺塔。并将西域僧人进献的佛骨,以金棺银椁贮埋于塔基下。西夏福圣承道三年(1055年),又将宋朝所赐的《大藏经》置于寺内。塔寺建成后,延请回鹘高僧登座讲经,皇太后与皇帝经常即*聆听。寺内香火旺盛,僧人不绝,与当时凉州护国寺、甘州卧佛寺齐名,是西夏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闽南古刹承天寺位于泉州市中心承天巷对面南俊巷东侧。原为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花园。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957一958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为闽南三大丛林之一。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相传建寺时,因规模宏大,需用木材无数,为此,有位得道和尚到闽北杉山去向山主化缘。山主以伪善的态度苛刻地说:“你如果能把你们需要的那些大杉树折断尾梢,我可以施舍,听你砍伐。”和尚和山主立约后,当夜作法,狂风掠过,巨杉末梢果然尽折,山主仍然讥笑说:“树可砍倒,且看你怎样运走?”哪知得道和尚用禅杖向折梢的巨杉一撞,巨杉立时不见,而在泉州南禅寺大龙王井,却一株一株的浮涌出来,建寺的木材,就这样筹足了。

  元代,寺内建有七级浮图,明嘉靖时,又增建檀樾祠,但屡遭兵焚,历代屡经修葺。现存寺宇是清康熙三十年(l692年)重修的。寺内有七座宋代石塔及石经幢。大雄宝殿前有两口“放生池”,池旁有两座“飞来塔”.关于这两塔的来历,也有一段神话传说:相传当年有一名台湾游方和尚双手托着两座塔,四方化缘。一天,双塔不翼而飞。后来佛祖托梦给他,说他只有找到宝刹,找到真正的立身之地,双塔方能回归。后来,这位台湾的和尚到泉州找到宝刹承天寺后,到该寺定居。不久,果然双塔飞来,耸立在大雄宝殿前。由此取名“飞来塔”。

  承天寺塔在元明时期,曾遭兵火和地震的危害,明初时仅“一塔独存”。后来,朱元璋第十六个儿子明庆靖王朱栴,重修了寺院,增建了殿宇,承天寺以“梵刹钟声”名噪塞上,成为明代宁夏八景之一。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大地震,塔、寺全部震毁。现在看到的承天寺塔,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修,保留了原西夏佛塔的基本形制。

泉州承天寺导游词2

 泉州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但我认为最值得一游的却是承天寺,它充满了灵气,浑身散发出一股清幽的气息来。

  来到承天寺的门口,只见山门上写着承天寺三个大字,透出古朴之气,让我感觉既威武又不失祥和。

  我发现承天寺有几个特点:榕树多,宝塔多,佛像多。印象深刻的还有两个放生池,里面有乌龟、可爱的小金鱼。它们在水里快活的来游去,我真不知道我为什么一看见他们就特别羡慕。可是,我还没看够,爸爸妈妈就叫我走了。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天王殿,四大天王的雕像非常威武,四大天王他们拿着各种各样的武器,让我非常着迷,好像他们是有生命的人一样,好像我能跟他们说话一样,我久久地凝视着他们,他们也久久的凝视着我。这种感觉真奇怪。

  走出天王殿,我们沿着小路陆续前进,几株参天古木像撑开的小伞把小道遮得严严实实,使我们不用被晒黑。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一个很美丽的地方,是一个池塘,跟放生池很像,但比放生池大一些,而且,还多了两只鸭子和两个让乌龟和鸭子上去的盘子,我还发现了许多乌龟一动不动的,我想:它们真有耐心啊!

  这就是承天寺,一个藏于繁华的隐者,一个使人安宁的地方。

泉州承天寺导游词3

  泉州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但我认为最值得一游的却是承天寺,它充满了灵气,浑身散发出一股清幽的气息来。

  来到承天寺的门口,只见山门上写着承天寺三个大字,透出古朴之气,让我感觉既威武又不失祥和。

  我发现承天寺有几个特点:榕树多,宝塔多,佛像多。印象深刻的还有两个放生池,里面有乌龟、可爱的小金鱼。它们在水里快活的来游去,我真不知道我为什么一看见他们就特别羡慕。可是,我还没看够,爸爸妈妈就叫我走了。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天王殿,四大天王的雕像非常威武,四大天王他们拿着各种各样的武器,让我非常着迷,好像他们是有生命的人一样,好像我能跟他们说话一样,我久久地凝视着他们,他们也久久的凝视着我。这种感觉真奇怪。

  走出天王殿,我们沿着小路陆续前进,几株参天古木像撑开的小伞把小道遮得严严实实,使我们不用被晒黑。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一个很美丽的地方,是一个池塘,跟放生池很像,但比放生池大一些,而且,还多了两只鸭子和两个让乌龟和鸭子上去的盘子,我还发现了许多乌龟一动不动的,我想:它们真有耐心啊!

  这就是承天寺,一个藏于繁华的隐者,一个使人安宁的地方。


泉州承天寺导游词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泉州承天寺导游词 (菁华3篇)(扩展1)

——泉州清源山导游词 (菁华3篇)

泉州清源山导游词1

  清源山又名北山、泉山、齐云山,为泉州城北屏障,海拔498公尺,面积62*方公里,主景区距泉州城市区3公里。“清源之奇以石”,清源之灵以泉。元人赞誉“闽海蓬莱第一山”。“清源鼎峙”为泉州十景之一,历来为游客登临揽胜。1988年列为国家风景名胜区。

  清源山右峰峻峭,中峰巍峨,左峰迤逦。层峦叠嶂,壑深洞幽,曾以三十六洞天名其精华景物,如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赐恩岩、五台岩、南台岩、龟岩、狮岩、蜕岩和清源洞尚保存原貌;巢云岩、寒山岩、紫泽洞尚有遗迹。这些岩洞,或妙景天成,或人工雕造,都各具特色,各臻其美。其主要有:老君岩,位于左峰罗山、武山下,宋代天然岩石雕成的老君坐像,高5.1公尺,造型生动、刻工精巧,是我国现在最大道教石雕像,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弥陀岩,位于左峰山腰“一啸台”上。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依石壁建仿木构石室,面宽5.6公尺,门额刻“阿弥陀佛”。室后壁岩面浮雕阿弥陀佛立像,高5公尺,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岩外有“一线天”、“云台”、“连心石”、“泉窟观瀑”、“泓一法师舍利塔”等景观。

  碧霄岩,位于弥陀岩东南方,建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原有石构建筑,已废。岩壁上浮雕三世尊坐像,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岩上方为上碧霄,有*台,崖刻“寿”字,4公尺见方。从台湾迎回的广钦法师的灵骨也埋在碧霄岩边,并建石塔,以供瞻仰。

  瑞像岩,位于碧霄岩东侧,北宋元右二年(1086年)依天柱峰山石雕刻“释迦瑞像”立姿,高4.4米。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建仿木构石室。该岩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岩外奇石扦天,千姿百态。峭壁间有“忘归”、“北门胜概”崖刻。岩室对面为罗汉峰,断岩侧立,形如罗汉,构成十八罗汉朝瑞像奇观。

  此外,千手岩的释迦牟尼造像,赐恩岩的白衣观音造像,均雕于北宋元右年间,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清源山的泉有一百多眼。著名的叫“孔泉”,也称“虎浮泉”,泉从一斜卧大山石孔隙中迸出,细流清清,常流不绝。清源、泉山因此得名。弥陀岩侧的“泉窟观瀑”。在雨季有“虹雨千层吹不断,琉璃万斛涌还多”的景象;而在旱季,则凝脂潜滴,须待上方水库放闸,人工造瀑。

  历代文士、武将、高僧、权贵游山,留下400方碑刻和崖刻。北宋米芾的“第一山”,明将俞大猷的“君恩山重”,现代高僧泓一法师遗墨“悲欣交集”,备受景仰。曾在清源山上结庐读书而成就颇丰有唐代的欧阳詹、林蕴、林藻,明代的李光缙、王慎中、顾碧等。在清源山修行和羽化道长、高僧不乏其人。清源山流传无数的典故、传说、神话等等,使名山更具深刻的文化内涵。

泉州清源山导游词2

各位旅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有“秀出东南”之美誉的清源山观光旅游。我是春晖旅行社的导游,我姓林,大家可以叫我小林。在我旁边的这位是我们的司机陈师傅,他有多年的驾车经验,相信我们会有一段愉快而又舒适的旅程。很高兴今天由我们来为大家服务,在这里我先预祝大家旅途愉快。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今天参观的景点是老君岩和清源山第一洞,希望大家玩得开心游的尽兴!

  整个景区是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组成,总面积六十二*方公里。清源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海拔498米,是泉州城一颗璀璨的明珠。大家知道我们清源山为什么如此出名吗?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清源山也正是借仙而出名的。

  传说当年铁拐李云游到此地的时候,看到这里的景色如此的美丽,乐得他举起了拐杖不停地点地,大呼:妙哉!妙哉!没想到用力过猛,铁杖深入地层数丈,突然就冒出一股清泉,喷射不止。因此,当时第一个发现此泉的人,就把此山命名为“泉山”。此城也因此得名“泉州”。

  清源山景区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宝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为主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布清源山的每个角落,现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佛像石室3处,以及*代高憎弘一法师(李叔同)舍利塔和广钦法师塔院。自古以来,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

  好的,现在请大家随我往前走,先去参观--老君岩。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老君岩的山门,这座山门是以牌坊的形式建立的,高12.6米,宽21米。而眼前这曲尺型的上下两级*台,是阴阳太极八卦的.变型图案,正前耸立的这方天然石头上镌刻着“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字,还有这石构山门,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尽致,使人有种进入物外仙境的感觉。

  沿着这条幽静的林荫石径往前,植物界巨人一榕树分立两侧,气派非凡。那一丛丛既密又长的树根,有如老子的长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长地久“,无限生机。

  各位朋友,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尊石雕,就是有“老子天下第一”美誉的老君造像。老君造像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它刻于宋代,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占地面积55*方米。由于它是我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戏称它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实。生动逼真的造型,精美传神的韵味,夸张写意的线条,质朴淳厚的内涵,天人合一的意境,使这尊老君石像显得格外亲切可爱,充满令人心驰神往、百看不厌的魅力。而最令人喜爱和赞叹的是,石刻老君的神态和蔼可亲,目光深邃而睿智,满脸笑容,豁达大度,*易*人,充满了一种温馨的人情味,一点也没有道貌岸然、威严凌厉神仙架势。同时,这尊老子石像还是健康长寿的象征。泉州有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这是用我们闽南的方言讲的。意思是说,谁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可以活上一百二,摸到眼睛呢,可以活上一百六。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摸摸看。

  各位朋友,我们今天的清源山之旅就到此结束了。大家知道清源山佳景遍布,我们今天所见仅仅是凤毛麟角,但希望通过我的介绍后,能让各位对清源山留下美好的印象,能引发您寄意山水,重游故地之情!最后,谢谢大家的配合,愿有机会再和各位朋友相聚!

泉州清源山导游词3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各位亲爱的团友们,大家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告诉我们:福祸是相对的,有所得必有所失。所以大家既然已来到有着“海滨邹鲁”之称的泉州,就不要担心抱怨其它什么了,打开你们的心,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尽情地放松游览吧!

  泉州,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曾经盛行的璀璨文化遗迹,能否在今天的游览重温中,再次领略呢?

  好!各位亲爱的团友,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也可以说是欲望,首先来游览这“秀出东南”的泉州清源山。

  清源山风景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占地面积达62*方公里。清源山景区主峰海拔498米,清源山借仙而得名,那是什么神仙与它有着如此的身世之缘呢?这可要涉及到一个传说了喔!大家都知道“八仙过海”八仙中有个叫做铁拐李,对吧?传说啊,李铁拐云游至此,停在了山头上休息时,见有山下蓝海绿原|、山上苍松翠柏、曲径通幽之美景,这可把铁拐李乐得高举拐杖点地啊,极呼:妙哉、妙哉!可这拐杖呀,因用力太大深入底层数丈,冒出清泉喷射不止啊!于是因泉眼诸多,后人名为“泉山”,而泉州呢,也就因此而得名了,后又渐渐衍化为清源山了,又因山高入云又名“齐云山”;位于市郊北部又称“北山”;山峰鼎峙,故又称“三台山”。

  说到三台山大家也许就会联想到佛教名山——五台山了,同五台山一样,泉州清源山自唐代就有“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后逐步发展成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了。

  好!各位团友!请跟随我的步伐哦!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这座别具特色的老君岩山门了,眼前的二级*台成曲尺形,是太极阴阳八卦变形图案,正前耸立的这块天然石头上镌刻着八个大篆字,大家,猜猜是什么字呢?好,我读给大家听,“青牛西去,紫气东来”,说的呢是一个关于老子的典故喔!据记载,西周末年衰败,老子逐弃周隐居,骑着青牛,悠悠然,出函谷关,关令伊喜见有紫气东来,料定有圣人过关啊,果然是圣人老子,伊喜久仰老子大名,要求老子写点东西给他,方可过关,于是老子提笔作了传世之作——<<道德经>>。好!大家看到上面写的几个字吗,众妙之门,这可是老子大的名句哦,山门的石窗是以花岗岩镂空制成,窗饰盘根错节!现在我们走进山门,大家可以看到前方一条两旁榕树分立的林荫石径,现在跟随我踏上这幽静的石径,好,大家放松脚步,闭上眼睛,屏住呼吸,然后看看这些犹如老子的长髯的榕树根,会不会像是走进了仙境呢?

  我们带着这种意境继续往前走,话说柳暗花明又一村,好!我的朋友们,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尊石雕呢,就是有真正“老子天下第一”美誉的老君造像,是我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喔!老君是谁呢?诶!就是我刚才说到的老子啦!那又是谁雕刻的呢?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啊,原来是一块形状稍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民间工匠略施技艺而成的。

  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地面积55*方米,大家仔细看,它*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双眼含笑,须眉皓然,神态和蔼可亲,目光深邃而睿智,充满了一种温馨的人情味,一点也没有道貌岸然、威严凌厉的神仙架势。在民间,这尊老子石像还是健康长寿的象征。泉州有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意思是说,谁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可以活上一百二,摸到眼睛呢,可以活上一百六。当然咯!可不要真的爬上去摸,石像可是受保护的喔!


泉州承天寺导游词 (菁华3篇)(扩展2)

——福建泉州开元寺导游词实用五份

  福建泉州开元寺导游词 1

  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妈妈带我和姐姐到泉州开元寺玩,我们一进大门就看见大门两边立着两尊大佛像,它们挺直着身子,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在看着我们,接着我们来到了买票处,买了票就进了大门,在我们的正前方有一座大雄宝殿,宝殿上面是金黄色的琉璃瓦,房顶是翘脊的,两个屋角雕有一条栩栩如生的龙,靠*中间一点还有两条龙,守护着一座小塔。进入开元寺大殿里面,有好多座金黄色闪闪发光的佛像,我看见有好多人燃着香在朝拜,我很好奇,跟姐姐跑过去也拿了三根香点燃,然后对着佛主许了愿。

  大雄宝殿的前面往右边走是东塔,往左边走是西塔,旁边有各种各样,又高又大的树,有榕树、桂树、菩提树、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名字的树,地面上还有一群可爱的小鸽子,有人在给它们喂食,小鸽子们高兴极!接着我们来到了塔底,看见东西塔都是用石头彻成的,一共有六个面。

  然后我们又来到了假山上,爬了一会儿山,看见山下有一个小湖,湖里有许多小鱼和小乌龟在快活的游着,有的乌龟在晒太阳,有的在水中嬉戏,真好看啊!我真想跳下去捉几只,可是又不行,唉!

  时间已经晚了,我们只好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开元寺。

  福建泉州开元寺导游词 2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们现在已经到了福建省内最大的寺庙——泉州开元寺。开元寺占地面积78000*方米。它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开元寺初名莲花寺,后改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现名。

  人们常说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实是冤枉了出家人。与世无争的僧人隐身在高山峻岭之上,本意是修心养性,却常成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闻名遐迩。而泉州开元寺就座落在**无奇的鲤城区西街,与凡世的隔绝只靠山门前这堵象征性的屏障一紫云屏,这无形中缩短了尘世与佛门的距离。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衬,却多了善男信女的亲*,这就是泉州开元寺的独特之处。

  泉州开元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风景区,或许大家想知道,开元寺何以能够闻名海内外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慢慢领略、细细品味吧。

  眼前这座别致的建筑就是开元寺的.山门,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前后已经过几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建筑是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建的。大家先请看这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学名梭柱,据考证为唐朝的石柱风格,年代已十分久远了。石柱上还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方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的。它是泉州这个具有浓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风貌的真实写照。分坐在天王殿两旁的是按佛教**规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它们怒目挺胸,状极威严,与一般寺庙所雕塑的四大金刚有较大差别,有人谑称它们为哼哈二将”。

  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和宽敞明亮的东西两廊对称地排列在两旁,而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在开元寺的中轴线上。佛教传入我国巳有一千多年历史,并在中国落地开花,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开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国古建筑的南面为尊和中轴线为主的特点。

  拜亭前的这个大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每逢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贔屃。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就是眼前这座大雄宝殿。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亨,以应桑开白莲之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遗物。大殿通高20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面积达1387.75*方米,大殿出拱深远,外观雄浑,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的最高神抵。其两旁是五代王审邽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共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以及善才、龙女和两翼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大雄宝殿还有一个百柱殿”的雅称。全殿原计划设立柱子一百根,后来因为需要放置佛像和腾出给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长了珩梁,减少了立柱,成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右参政、按察使曾樱与总兵郑芝龙重修开元寺紫云大殿时,将其中木柱全部换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丰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时期的海棠花式柱、圆柱、方柱。楞梭柱、蟠龙柱等。尤其是殿后廊檐间那对16角形辉绿岩石柱,雕刻着古代印度和锡兰流传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24幅,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它与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的72幅辉绿岩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同为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主印教寺移来的。它们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繁荣发达,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两排相向的24尊体态丰腴、纹饰华丽、色彩斑斓,双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频伽”(即妙音鸟)。据佛经说:此鸟发声微妙,仙音优雅,连歌神紧那罗都不及她。他们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们把她们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胁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樱洛圈胫胚,双臂伸展,腕着驯镯,手棒文房四宝,瓜果点心,丝竹管弦,翩翩若仙。他们不但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托粗大的珩梁,减少其过大的跨度,极为巧妙地将宗教、艺术与建筑融合起来,令人称绝。

  百柱殿的后侧西边,是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即桑蓬古迹”。看到它老态龙钟的样子,大家都相信它已有一千多岁高龄了,对其是否开过白莲花大多不去追究了。不过,在老桑树下,立有一块古老的石碑,言之凿凿,似乎确有其事。在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技坠落在地上,于是僧人们将其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一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果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青春焕发。前几年,大风将树于从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据说唐朝时候,此地常降甘露,一个叫行昭的和尚于是在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来天津三年(公元1019年)在井上建坛,遂称甘露戒坛。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08年)敦炤和尚认为戒坛不符合规范,又按《南山图经》改建为五级,其间高低宽窄都有严格的限制。后经元、明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结构。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叠上收,如蜘蛛结网,似回纹织锦,结构复杂而精巧。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24尊飞天乐伎”,身系五彩飘带,手持琵琶、二弦、洞萧、响板,轻歌曼舞,翩翩若飞。它们与百柱殿的频伽一样,既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南音与南戏十分宝贵的形象资料。

  藻井下分五级。坛台的最上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叶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一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卢舍那四周各层侍立着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菩萨,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的及韦驮天将等24尊菩萨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刚塑像为最佳。它们怒目结发,赤足袒胸,显得无比威严。环绕坛座的束腰处还有护三皈、护五戒的各种神王牌64个。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这种神秘肃穆的氛围,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诸念俱灭,一心皈依。据说这种戒坛在全国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大家也算有眼福了。

  戒坛之后,就是有百宝楼”之称的藏经阁。这里原来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僧录刘鉴义建造的。元、明时期已经过多次重修,至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圆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楼下现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五代时的开闽王王审知身居王位,独霸闽疆,纯属机缘偶然,因此他当了闽王后,就与佛结缘,起大信心,立大誓愿,皈心受持,以求心理*衡。他先后舍钱百万緡造大殿等建筑,并搜集一万两黄金白银,研细为泥,请开元寺义英法师写了两部金银《大藏经》,现二楼还保存有残页。另外还有元朝如照法师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它们是我国珍贵的佛学典籍。除此之外,藏经阁还保存有从盛唐至民国的历代文物。其中各代玉、铜、瓷、木质的大小佛像、菩萨、罗汉、天王、神将等32尊。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及现代高僧弘一法师等名家的字迹和木板楹联也珍藏在这里。一楼大厅里还收藏有12口南宋以来的方钟,其中特别有价值的是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铁钟,钟上铸有与泉州通商的鹿港郊46家商号的铭文,是研究台泉州经济史的很有价值的资料。

  在中轴线的两边,还有一些建筑群:东有由迦蓝祠改建的檀樾祠,纪念施主黄守恭。黄氏四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后裔及海外紫云家族无不以此为荣。有俗称小开元寺”的准提禅林,原供奉天台宗的准提菩萨;西有尊胜院,现已开辟一部分为弘一法师纪念馆,有水陆禅寺,以供寺僧栖息。

  耸立在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200米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它是开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伟、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镂的精美而扬誉海宇,吸引着自宋至今的无数中外学者和游人前来游览、观瞻、揣摩和研究。

  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前后经十年才完工。东塔通高48.24米,塔*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石梁与粱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稳固的基础,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700多年风霜雨露而巍然不动。公元1604年的八级地震,也无法动摇动它的根基。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每一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互换。这样既*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动和美观。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微风吹动之时,铎1声叮咚,悦耳怡人。塔顶有八条大铁链,连结八个翘角与刹顶,显得气势磅礴,紫气飘摇。每一层塔壁上还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别刻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共计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巧夺天工。东塔已于1997年人选全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

  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此塔,初名无量寿塔”。北来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须观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游客与学者的广泛兴趣。

  泉州开元寺石塔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从石塔的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来看,都可以说得上精妙绝伦。它充分体现了宋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性。它不但在中国石塔中堪称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现在,东西塔影雕作品已成为我市最高层领导人馈赠佳宾的珍贵礼品。因此可以说,东西塔已成为泉州的象征。既是泉州人民的骄傲,也是海外侨胞所憧憬的乡影。即使是没有到过泉州的人也常在说:做人要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可见东西塔在他们心目中的份量。

  大凡名刹,必有名僧。历代僧人,或以佛学著作称胜,或以诗词文章闻名,或弘道扬名,或入世献身,代有高僧:唐朝开山祖匡护大师,五代唯识大师,律宗释弘则,净土宗释楚勤,南禅释文展,桥成造化的释义波,禅宗第一住持释妙恩,温陵禅师释戒环,蔼益大师释智旭,为文似柳、为诗似陶的释大圭,更有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集佛学、书法、金石、音乐、绘画、诗文于一身的现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师。

  开元寺的得道高僧,也有不少出国弘法。如清朝顺治年间的木庵禅师,漂洋过海,扬名东瀛,成为日本黄檗宗的第二世传人;新中国成立后的转逢老和尚,足迹遍及印尼、尼泊尔、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现任住待道元法师也曾应邀前往巴西弘法,禅风远播。

  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泉州开元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独特的规制,巧妙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艺术和卓越的声誉,正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僧民信众和十方游客前来礼朝膜拜,旅游观光。

  女士们,先生们,参观完泉州开元寺,您是否有不虚此行的感觉呢?您是否对泉州这个宗教历史博物馆有更深的了解呢?但愿主城泉州丰富的人文景观与美丽的自然风光能在您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福建泉州开元寺导游词 3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我们现在已经到了福建省内最大的寺庙――泉州开元寺。开元寺占地面积78000*方米。它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开元寺初名“莲花寺“,后改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现名。

  人们常说“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实是冤枉了出家人。与世无争的僧人隐身在高山峻岭之上,本意是修心养性,却常成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闻名遐迩。而泉州开元寺就座落在**无奇的鲤城区西街,与凡世的隔绝只靠山门前这堵象征性的屏障一紫云屏,这无形中缩短了尘世与佛门的距离。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衬,却多了善男信女的亲*,这就是泉州开元寺的独特之处。

  泉州开元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风景区,或许大家想知道,开元寺何以能够闻名海内外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慢慢领略、细细品味吧。

  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和宽敞明亮的东西两廊对称地排列在两旁,而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在开元寺的中轴线上。佛教传入我国巳有一千多年历史,并在中国落地开花,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开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国古建筑的南面为尊和中轴线为主的特点。

  拜亭前的.这个大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每逢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F�痢Mブ谢怪昧⒆乓蛔�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就是眼前这座大雄宝殿。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亨,以应桑开白莲之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的最高神抵。其两旁是五代王审�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z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共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以及善才、龙女和两翼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两排相向的24尊体态丰腴、纹饰华丽、色彩斑斓,双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频伽”(即妙音鸟)。据佛经说:此鸟发声微妙,仙音优雅,连歌神紧那罗都不及她。他们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们把她们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胁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樱洛圈胫胚,双臂伸展,腕着驯镯,手棒文房四宝,瓜果点心,丝竹管弦,翩翩若仙。他们不但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托粗大的珩梁,减少其过大的跨度,极为巧妙地将宗教、艺术与建筑融合起来,令人称绝。

  藻井下分五级。坛台的最上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叶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一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卢舍那四周各层侍立着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菩萨,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的及韦驮天将等24尊菩萨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刚塑像为最佳。它们怒目结发,赤足袒胸,显得无比威严。环绕坛座的束腰处还有护三皈、护五戒的各种神王牌64个。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这种神秘肃穆的氛围,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诸念俱灭,一心皈依。据说这种戒坛在全国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大家也算有眼福了。

  在中轴线的两边,还有一些建筑群:东有由迦蓝祠改建的檀樾祠,纪念施主黄守恭。黄氏四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后裔及海外紫云家族无不以此为荣。有俗称“小开元寺”的准提禅林,原供奉天台宗的准提菩萨;西有尊胜院,现已开辟一部分为弘一法师纪念馆,有水陆禅寺,以供寺僧栖息。

  耸立在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200米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它是开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伟、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镂的精美而扬誉海宇,吸引着自宋至今的无数中外学者和游人前来游览、观瞻、揣摩和研究。

  泉州开元寺石塔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从石塔的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来看,都可以说得上精妙绝伦。它充分体现了宋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性。它不但在中国石塔中堪称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现在,东西塔影雕作品已成为我市最高层领导人馈赠佳宾的珍贵礼品。因此可以说,东西塔已成为泉州的象征。既是泉州人民的骄傲,也是海外侨胞和宝岛同胞所憧憬的乡影。即使是没有到过泉州的人也常在说:做人要“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可见东西塔在他们心目中的份量。

  大凡名刹,必有名僧。历元寺僧人,或以佛学著作称胜,或以诗词文章闻名,或弘道扬名,或入世献身,代有高僧:唐山祖匡护大师,五代唯识大师,律宗释弘则,净土宗释楚勤,南禅释文展,桥成造化的释义波,禅宗第一住持释妙恩,温陵禅师释戒环,蔼益大师释智旭,“为文似柳、为诗似陶“的释大圭,更有“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集佛学、书法、金石、音乐、绘画、诗文于一身的现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师。

  开元寺的得道高僧,也有不少出国弘法。如清朝顺治年间的木庵禅师,漂洋过海,扬名东瀛,成为日本黄檗宗的第二世传人;新中国成立后的转逢老和尚,足迹遍及印尼、尼泊尔、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现任住待道元法师也曾应邀前往巴西弘法,禅风远播。

  “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泉州开元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独特的规制,巧妙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艺术和卓越的声誉,正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僧民信众和十方游客前来礼朝膜拜,旅游观光。

  女士们,先生们,参观完泉州开元寺,您是否有不虚此行的感觉呢?您是否对泉州这个宗教历史博物馆有更深的了解呢?但愿主城泉州丰富的人文景观与美丽的自然风光能在您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福建泉州开元寺导游词 4

  我们车现在正往开元寺的方向开,大概还有5分钟的车程,在这我先给大家讲讲开元寺的来历!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即公元686年!距今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原名莲花寺,后来在唐朝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在各地发生战乱的地方建一座开元寺,变更名为开元寺!关于开元寺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原来开元寺是一个名叫黄守恭的大财主的桑园,有一天一名叫匡护的僧人前来索地求建寺庙,这个黄守恭是为虔诚的佛教徒,但是这么*白的将大片桑林捐赠出去呢却很舍不得,但不好推脱,于是假言待得桑林开莲花便捐地,匡护禅师笑笑而去。第二天大早就来敲门告知桑林已经开莲花,黄不信,一起来到桑林,发现果然满园桑树枝头皆挂满莲花!便问和尚需要多大的地盖寺庙,匡护禅师说只要一袈裟大的地足矣!那黄守恭想这才要多大地,于是点头同意,不想匡护禅师将袈裟解下,扔到空中,顿时将整片桑林覆盖!黄守恭叹服佛法无边,将整片桑林捐出,建成如今这福建省最大的寺庙!好了,我们车已经到达,请大家带好随身贵重物品,等车停稳随我下车游览!因为正门正在修缮中,随我从边门进去!我们游览时间预计是一个小时,11点整准时这个门口集合,记住我们的车牌号码10086!

  进入山门我们便能看到泉州市的地标建筑―东西塔,在泉州的旅游宣传中,东西塔是最常见的,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代表着泉州,大家随我走,我们现在看到这么有一堵墙,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墙吗,有人说是麒麟壁,没错!但是你们知道上面的麒麟代表什么吗,大家看看这只麒麟身披铜钱,脚踩文笔,奇形怪状!其实这本是泉州城隍庙的影壁,原来是告诫以前的地方官,做官呢要是只爱金钱,践踏文法,必然会如同此兽四不像,大家看这麒麟连脖子都没了,就是说脑袋不保!在看看麒麟两边,这壁上有猴子在捅马蜂窝,代表封(蜂)侯,那边有人在拜大象寓意拜相,意思就是只要遵纪守法,尽职尽责就能封侯拜相,这是对古代官员的一种激励!好,我们现在来到东西塔的西塔下,这西塔名为仁寿塔,高44.6米,是仿木石结构,最早建于唐朝五代年间,本为木塔,但年久失修,后改为砖塔,但也不经海风侵袭,直到明代才改成今天的石塔,在明万历年间曾经历过一场八级地震而没受到破坏,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在我们泉州有一种说法就是西塔是鬼塔,东塔是神塔,怎么说呢,其实西塔代表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当然只有死人才能去啊,大家看这塔的雕刻,底座是花草树木,代表极乐的众生*等,大家尤其注意看第三层的浮雕,就是那个猴尊者,我想这应该就是孙悟空的原型了!在这个西塔对面200米之遥就是东塔,名曰镇国,高48.24米,一会我们过去看看!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就已经来到了开元寺大殿门口,这里又称为拜亭,据说在当日大殿落成的时候天降紫云,于是寸草不生,1992(飞碟探索)杂志曾把此列为UFO降临的疑似地点之一!其实此处之所以寸草不生不过是因为信徒过多,踩得长不出小草!大家看大殿上面那四个字是什么,很多人都不认识那第三个字,那个字读法,这块牌匾读作��莲法界,还记得我在车上给大家讲的故事吗,桑树开莲花!至于为什么第三个字读法,据考证这个字去掉三点水读豸,据山海经记载,豸是一种神兽,最公正无私,谁做了坏事它就用独角去顶他,古代的衙门就有供奉这种神兽,所以它代表着法!大家随我来看看这大殿的基座,大家看它雕刻的是什么?没有错,是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从这边就可以反应出当时泉州汇集了世界各地的宗教文化!

  我们现在进入到大殿去参观,请有相机的朋友注意,在我们中国参观寺庙一般只拍建筑而不能拍佛像,所以请尊重寺庙的*惯!我们来到大殿,这中间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是佛教**的最高神祗!这旁边分别供奉的是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z佛,南方欢喜世界的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的成就佛,合称为五智如来,又称五方佛!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大势至,关羽,韦陀等侍从!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六观音之首圣观音,以及善财和龙女两位侍从!旁边分立十八罗汉!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这在我们中国十分的罕见!出了大殿大家请跟我往左边走,大家看,这个刻着梅香的院子里面种的不是梅花,而是据说曾经当年开过莲花的桑树,咱且不论桑树是否真的能开莲花,但是这棵已经有1300多年树龄的老桑树确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桑树了!有人有疑问,这不是三棵桑树吗,其实这是有原因的,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技坠落在地上,于是僧人们将其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一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果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前几年,大风将树于从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是元寺的甘露戒坛,据说原来这本来是一口甘露井,不管天气如何,即使大旱也依然是甘露不断,后来僧人在这井上建了戒坛,故取名甘露戒坛,这戒坛是和尚出家受戒的地方,相当我们现在学位颁发的地方,大家随我进去,大家看,里边最上面的那尊就是卢舍那佛,那面是一层层的保镖,依次下来分别是佛祖,观音,呵呵二仙,八大金刚,和64守护神主,这保镖级别都赶上xx了!

  从甘露戒坛后门出来,中轴线第三台阶是藏经阁,据说原来里面有闽王王审知御赐的金经和元朝高僧如照法师用自己鲜血所写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可惜历经劫难,现在据说只剩下残页了,但也是我国的瑰宝。藏经阁的右边是檀越祠,供奉这片土地原来的主人黄守恭,大家感兴趣也可以去看看!

  好了,开元寺讲解到这里,剩下的时间让大家自由参观,从甘露戒坛右边过去有泉州佛教博物馆和古船博物馆,有兴趣大家可以自行参观,我们十一点钟在刚才进来那个门集合,祝大家玩的开心!

  福建泉州开元寺导游词 5

  我们车现在正往开元寺的方向开,大概还有5分钟的车程,在这我先给大家讲讲开元寺的来历!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即公元686年!距今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原名莲花寺,后来在唐朝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在各地发生战乱的地方建一座开元寺,变更名为开元寺!关于开元寺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原来开元寺是一个名叫黄守恭的大财主的桑园,有一天一名叫匡护的僧人前来索地求建寺庙,这个黄守恭是为虔诚的佛教徒,但是这么*白的将大片桑林捐赠出去呢却很舍不得,但不好推脱,于是假言待得桑林开莲花便捐地,匡护禅师笑笑而去。第二天大早就来敲门告知桑林已经开莲花,黄不信,一起来到桑林,发现果然满园桑树枝头皆挂满莲花!便问和尚需要多大的地盖寺庙,匡护禅师说只要一袈裟大的地足矣!那黄守恭想这才要多大地,于是点头同意,不想匡护禅师将袈裟解下,扔到空中,顿时将整片桑林覆盖!黄守恭叹服佛法无边,将整片桑林捐出,建成如今这福建省最大的寺庙!好了,我们车已经到达,请大家带好随身贵重物品,等车停稳随我下车游览!因为正门正在修缮中,随我从边门进去!我们游览时间预计是一个小时,11点整准时这个门口集合,记住我们的车牌号码10086!

  进入山门我们便能看到泉州市的地标建筑—东西塔,在泉州的旅游宣传中,东西塔是最常见的,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代表着泉州,大家随我走,我们现在看到这么有一堵墙,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墙吗,有人说是麒麟壁,没错!但是你们知道上面的麒麟代表什么吗,大家看看这只麒麟身披铜钱,脚踩文笔,奇形怪状!其实这本是泉州城隍庙的影壁,原来是告诫以前的地方官,做官呢要是只爱金钱,践踏文法,必然会如同此兽四不像,大家看这麒麟连脖子都没了,就是说脑袋不保!在看看麒麟两边,这壁上有猴子在捅马蜂窝,代表封(蜂)侯,那边有人在拜大象寓意拜相,意思就是只要遵纪守法,尽职尽责就能封侯拜相,这是对古代官员的一种激励!好,我们现在来到东西塔的西塔下,这西塔名为仁寿塔,高44.6米,是仿木石结构,最早建于唐朝五代年间,本为木塔,但年久失修,后改为砖塔,但也不经海风侵袭,直到明代才改成今天的石塔,在明万历年间曾经历过一场八级地震而没受到破坏,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在我们泉州有一种说法就是西塔是鬼塔,东塔是神塔,怎么说呢,其实西塔代表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当然只有死人才能去啊,大家看这塔的雕刻,底座是花草树木,代表极乐的众生*等,大家尤其注意看第三层的浮雕,就是那个猴尊者,我想这应该就是孙悟空的原型了!在这个西塔对面200米之遥就是东塔,名曰镇国,高48.24米,一会我们过去看看!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就已经来到了开元寺大殿门口,这里又称为拜亭,据说在当日大殿落成的时候天降紫云,于是寸草不生,1992(飞碟探索)杂志曾把此列为UFO降临的疑似地点之一!其实此处之所以寸草不生不过是因为信徒过多,踩得长不出小草!大家看大殿上面那四个字是什么,很多人都不认识那第三个字,那个字读法,这块牌匾读作桒莲法界,还记得我在车上给大家讲的故事吗,桑树开莲花!至于为什么第三个字读法,据考证这个字去掉三点水读豸,据山海经记载,豸是一种神兽,最公正无私,谁做了坏事它就用独角去顶他,古代的衙门就有供奉这种神兽,所以它代表着法!大家随我来看看这大殿的基座,大家看它雕刻的是什么?没有错,是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从这边就可以反应出当时泉州汇集了世界各地的宗教文化!

  我们现在进入到大殿去参观,请有相机的朋友注意,在我们中国参观寺庙一般只拍建筑而不能拍佛像,所以请尊重寺庙的*惯!我们来到大殿,这中间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是佛教**的最高神祗!这旁边分别供奉的是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的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的成就佛,合称为五智如来,又称五方佛!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大势至,关羽,韦陀等侍从!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六观音之首圣观音,以及善财和龙女两位侍从!旁边分立十八罗汉!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这在我们中国十分的罕见!出了大殿大家请跟我往左边走,大家看,这个刻着梅香的院子里面种的不是梅花,而是据说曾经当年开过莲花的桑树,咱且不论桑树是否真的能开莲花,但是这棵已经有1300多年树龄的老桑树确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桑树了!有人有疑问,这不是三棵桑树吗,其实这是有原因的,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技坠落在地上,于是僧人们将其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一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果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前几年,大风将树于从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是元寺的甘露戒坛,据说原来这本来是一口甘露井,不管天气如何,即使大旱也依然是甘露不断,后来僧人在这井上建了戒坛,故取名甘露戒坛,这戒坛是和尚出家受戒的地方,相当我们现在学位颁发的地方,大家随我进去,大家看,里边最上面的那尊就是卢舍那佛,那面是一层层的保镖,依次下来分别是佛祖,观音,呵呵二仙,八大金刚,和64守护神主,这保镖级别都赶上xx了!

  从甘露戒坛后门出来,中轴线第三台阶是藏经阁,据说原来里面有闽王王审知御赐的金经和元朝高僧如照法师用自己鲜血所写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可惜历经劫难,现在据说只剩下残页了,但也是我国的瑰宝。藏经阁的右边是檀越祠,供奉这片土地原来的主人黄守恭,大家感兴趣也可以去看看!

  好了,开元寺讲解到这里,剩下的时间让大家自由参观,从甘露戒坛右边过去有泉州佛教博物馆和古船博物馆,有兴趣大家可以自行参观,我们十一点钟在刚才进来那个门集合,祝大家玩的开心!


泉州承天寺导游词 (菁华3篇)(扩展3)

——泉州开元寺导游词优选【5】份

  泉州开元寺导游词 1

  各位团友,早上好!欢迎来到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我是XX旅行社的导游员XX,我们的司机师傅姓杨,他是一位很经验的司机,他可以做到钥匙一插马达就响,车轮一动*安送到。今天我们将共同游览泉州开元寺,我们在这里游览的时间为1个小时,请大家11:00上车,请大家随我下车,关好车窗,代好您的贵重物品,请记住车号。

  今天我们所到的泉州市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在这里,道教、儒教、佛教和*共处,这也体现了泉州人兼容的气度和宽阔的胸怀。今天我们参观的开元寺是一座最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千年古刹。而开元寺的东西塔则是泉州古城的标志,我们泉州人常说:站着要像东西塔,躺着要像洛阳桥。可见东西塔在泉州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7.8*方米,是福建省最大的寺庙之一。好,各位团友,已经来到了开元寺内,在这里我想问问大家,远看这两座塔,大家猜它是用什么做的,啊!刚刚有人说像是木头做的,又有的说是像砖做的,也有的说是铜做的,那还是让我们到*处瞧瞧去,啊!大家都跑去摸呀,应该知道答案了吧,对它是用石头做的,但非常像木头做的,这座塔是仿木结构,特别是用花岗岩石表现仿木斗拱结构,是最具权威性的成就。这对姐妹塔,也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宋代石塔,也是泉州古城的标志,他可是一位历经风雨的老者,两塔最初皆为木塔,后毁于火灾,后又用砖,最后改建成现在的五层石塔,东西塔历经740多年风雨雷电以至8级大地震的摧撼,至今依然巍然,堪称石塔之冠。东塔“镇国塔”高48米多,西塔“仁寿塔”高45米多,当年,建塔的工匠们把东西塔,特别是东塔,每一层的八个面壁上,都嵌刻了如同真人一般大小的佛教人物浮雕。表面佛法的庄严。大家看东塔的的人物浮雕从他们的表情、发型、服饰、兵器、手势是如此形象,及细微处的衣服上的绦带都有有数十种花样,如果不是对生活的熟知,凭想象是设计不出来的。大家可以仔细地看塔身,我们可以看见菩萨、高僧、罗汉、神将、金刚等琳琅满目的人物浮雕,而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不引起我们注意的在东西塔的须弥座转角位置上的16尊侏儒,别小年这些貌不惊人的畸形人,但他们智力不亚于常人,而且又有体力,所以古代的达官司贵人常把他们当作苦力来役使。中国的古建筑常在二根横梁之间竖一短柱作为支撑,因又矮又粗,所以叫做“侏儒柱”。《营造法式》一书中,也把这个建筑上的重要构件称作侏儒柱。在佛教造像艺术中,常把扛负须弥座的力士塑造成侏儒的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印度中央邦的桑奇大佛塔,塔上有一幅《阿育王礼佛》浮雕,画面上阿育王在宫廷侍女环绕之中,从跪伏的大象背上下来,准备去社拜释迦牟尼卒堵坡坡,他把匍匐在地的侏儒当作踏阶,于是侏儒托举负重,也就成为佛教建筑和造像艺术中常见的形象。泉州东西塔须弥座16尊侏儒,每尊只有30厘米高,采用的是深浮雕技法。这些侏儒大家看,个个都是矮矮墩墩、裸胸凸肚,他们各据一角,以身当柱,作出耸着肩,拱着背,顶托巨塔的姿势;有的穿无袖短衫,有的裤子滑在肚脐下,有的单膝跪地,有的半蹲半起,有的两手举托,有的双手撑膝,有的歪关侧脑,有的憋气运力,有的龇牙咧嘴,有的故扮鬼脸,有的满面苦相,一个个拚力卖命,不堪其重,每塔都有一个侏儒把拇指和食指放在嘴里作吹唿哨状,好像是个领头的,在指挥大家一起出力,这些没有生命的石雕侏儒,引人同情又使人揪心。他们比塔上的人物浮雕和须弥座的佛传图浮雕更富有艺术的魁力和深刻的思想。泉州东西塔须弥座的侏儒,不失为当时社会的写照,把侏儒的忍苦受罪的样子真实的表达出来了。泉州东西塔创造了具有宋朝那一个时代的造型艺术也可从这对姐妹塔中看出南宋时代的科技水*,*年东塔入选中国“四大宝塔”邮票发行。从布局来看,东西塔是开元寺建筑群的组成部分,从塔的自身来看,又是独立的建筑,也许可以说,开元寺就像是一壶好茶,需要慢慢品尝,细细回味,自有无穷余韵在心中。

  好,各位团友,看完东西塔后,现在我们有15分钟照相时间,15分钟后,我们将继续参观开元寺,谢谢!

  泉州开元寺导游词 2

  顺义开元寺是我国著名佛教寺院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时国中奉诏选十大州郡各建大寺均以“开元”名之此寺即其中之一。元代称开元寺为开元万寿禅寺明代起改称为开元镇国禅寺至今。开元寺经历代修建带有宋、元、明、清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开元寺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开元路规模庞大肃穆壮观。原占地100亩,现存203亩是一组较完整的唐代建筑群。其山门外照壁嵌有“梵天香界”石刻。全寺内分四进分别为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有廊厅纵深60余米建有观音阁、六祖堂、地藏阁、方丈厅等。

  其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建在高出地面的台基上面阔5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顶殿脊以葫芦、雉尾为装饰。大殿和殿台四周的石栏板上嵌有唐代石刻78块敷演释迦牟尼的生*事迹并刻有猴子莲花等动植物图案。殿前有1对石经幢上镌《准提咒》和《尊生儿》。

  殿内神案前有元泰定二年1325用陨石刻成的大香炉净高15米由大小6层叠成上镌“天人献花”字样及走兽、蟋龙、变莲瓣、梅花鹿等图案刀锋犀利棱角分明刻工精美是十分珍贵的文物。殿内还有建于明末的金漆木雕千佛塔璀璨夺目。塔基6个柱头分别刻成6尊力士基座6面浮雕唐僧取经故事人物栩栩如生。基座的每个门洞均置十八罗汉及二十四诸天尊塑像。此外还有南宋政和四年(1114)铸造的千斤铜钟、元代的铜声板等一批珍贵历史文物。寺内的藏经楼至今还保存着8大橱乾隆钦赐的雍正版《大藏经》7240卷内有汉、番、梵对照本还有木刻印刷的佛教故事、连环图卷其数量之多资料之全为国内寺院所罕见。

  泉州开元寺导游词 3

泉州开元寺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们现在已经到了福建省内最大的寺庙――泉州开元寺。开元寺占地面积78000 *方米。它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开元寺初名“莲花寺“,后改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现名。

  人们常说“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实是冤枉了出家人。与世无争的僧人隐身在高山峻岭之上,本意是修心养性,却常成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闻名遐迩。而泉州开元寺就座落在**无奇的鲤城区西街,与凡世的隔绝只靠山门前这堵象征性的屏障一紫云屏,这无形中缩短了尘世与佛门的距离。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衬,却多了善男信女的亲*,这就是泉州开元寺的独特之处。

  泉州开元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风景区,或许大家想知道,开元寺何以能够闻名海内外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慢慢领略、细细品味吧。

  眼前这座别致的建筑就是开元寺的山门,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前后已经过几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建筑是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建的。大家先请看这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学名梭柱,据考证为唐朝的石柱风格,年代已十分久远了。石柱上还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方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的。它是泉州这个具有浓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风貌的真实写照。分坐在天王殿两旁的是按佛教**规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它们怒目挺胸,状极威严,与一般寺庙所雕塑的四大金刚有较大差别,有人谑称它们为“哼哈二将”。

  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和宽敞明亮的东西两廊对称地排列在两旁,而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在开元寺的中轴线上。佛教传入我国巳有一千多年历史,并在中国落地开花,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开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国古建筑的南面为尊和中轴线为主的特点。

  拜亭前的这个大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每逢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F�痢Mブ谢怪昧⒆乓蛔�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就是眼前这座大雄宝殿。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亨,以应桑开白莲之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遗物。大殿通高20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面积达1387.75*方米,大殿出拱深远,外观雄浑,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的最高神抵。其两旁是五代王审�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z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共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以及善才、龙女和两翼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大雄宝殿还有一个“百柱殿”的雅称。全殿原计划设立柱子一百根,后来因为需要放置佛像和腾出给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长了珩梁,减少了立柱,成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右参政、按察使曾樱与总兵郑芝龙重修开元寺紫云大殿时,将其中木柱全部换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丰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时期的海棠花式柱、圆柱、方柱。楞梭柱、蟠龙柱等。尤其是殿后廊檐间那对16角形辉绿岩石柱,雕刻着古代印度和锡兰流传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24幅,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它与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的72幅辉绿岩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同为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主印教寺移来的。它们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繁荣发达,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两排相向的24尊体态丰腴、纹饰华丽、色彩斑斓,双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频伽”(即妙音鸟)。据佛经说:此鸟发声微妙,仙音优雅,连歌神紧那罗都不及她。他们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们把她们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胁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樱洛圈胫胚,双臂伸展,腕着驯镯,手棒文房四宝,瓜果点心,丝竹管弦,翩翩若仙。他们不但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托粗大的珩梁,减少其过大的跨度,极为巧妙地将宗教、艺术与建筑融合起来,令人称绝。

  百柱殿的后侧西边,是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即“桑蓬古迹”。看到它老态龙钟的样子,大家都相信它已有一千多岁高龄了,对其是否开过白莲花大多不去追究了。不过,在老桑树下,立有一块古老的石碑,言之凿凿,似乎确有其事。在1925年的一次雷中,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技坠落在地上,于是僧人们将其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一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果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青春焕发。前几年,大风将树于从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据说唐朝时候,此地常降甘露,一个叫行昭的和尚于是在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来天津三年(公元1019年)在井上建坛,遂称甘露戒坛。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08年)敦�莺蜕腥衔�戒坛不符合规范,又按《南山图经》改建为五级,其间高低宽窄都有严格的限制。后经元、明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结构。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叠上收,如蜘蛛结网,似回纹织锦,结构复杂而精巧。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24尊“飞天乐伎”,身系五彩飘带,手持琵琶、二弦、洞萧、响板,轻歌曼舞,翩翩若飞。它们与百柱殿的频伽一样,既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南音与南戏十分宝贵的形象资料。

  藻井下分五级。坛台的最上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叶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一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卢舍那四周各层侍立着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菩萨,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的及韦驮天将等24尊菩萨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刚塑像为最佳。它们怒目结发,赤足袒胸,显得无比威严。环绕坛座的束腰处还有护三皈、护五戒的各种神王牌64个。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这种神秘肃穆的氛围,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诸念俱灭,一心皈依。据说这种戒坛在全国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大家也算有眼福了。

  戒坛之后,就是有“百宝楼”之称的藏经阁。这里原来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僧录刘鉴义建造的。元、明时期已经过多次重修,至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圆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楼下现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五代时的开闽王王审知身居王位,独霸闽疆,纯属机缘偶然,因此他当了闽王后,就与佛结缘,起大信心,立大誓愿,皈心受持,以求心理*衡。他先后舍钱百万�造大殿等建筑,并搜集一万两黄金白银,研细为泥,请开元寺义英法师写了两部金银《大藏经》,现二楼还保存有残页。另外还有元朝如照法师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它们是我国珍贵的佛学典籍。除此之外,藏经阁还保存有从盛唐至民国的历代文物。其中各代玉、铜、瓷、木质的大小佛像、菩萨、罗汉、天王、神将等32尊。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及现代高僧弘一法师等名家的字迹和木板楹联也珍藏在这里。一楼大厅里还收藏有12口南宋以来的方钟,其中特别有价值的是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铁钟,钟上铸有与泉州通商的鹿港郊46家商号的铭文,是研究台湾与泉州经济史的很有价值的资料。

  在中轴线的两边,还有一些建筑群:东有由迦蓝祠改建的檀樾祠,纪念施主黄守恭。黄氏四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后裔及海外紫云家族无不以此为荣。有俗称“小开元寺”的准提禅林,原供奉天台宗的准提菩萨;西有尊胜院,现已开辟一部分为弘一法师纪念馆,有水陆禅寺,以供寺僧栖息。

  耸立在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200米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它是开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伟、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镂的精美而扬誉海宇,吸引着自宋至今的无数中外学者和游人前来游览、观瞻、揣摩和研究。

  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前后经十年才完工。东塔通高48.24米,塔*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石梁与粱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稳固的基础,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700多年风霜雨露而巍然不动。公元1604年的八级地震,也无法动摇动它的根基。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每一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互换。这样既*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动和美观。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微风吹动之时,铎1声叮咚,悦耳怡人。塔顶有八条大铁链,连结八个翘角与刹顶,显得气势磅礴,紫气飘摇。每一层塔壁上还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别刻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共计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巧夺天工。东塔已于1997年人选全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

  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此塔,初名“无量寿塔”。北来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 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须观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游客与学者的广泛兴趣。

  泉州开元寺石塔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从石塔的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来看,都可以说得上精妙绝伦。它充分体现了宋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性。它不但在中国石塔中堪称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现在,东西塔影雕作品已成为我市最高层领导人馈赠佳宾的珍贵礼品。因此可以说,东西塔已成为泉州的象征。既是泉州人民的骄傲,也是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所憧憬的乡影。即使是没有到过泉州的人也常在说:做人要“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可见东西塔在他们心目中的份量。

  大凡名刹,必有名僧。历代开元寺僧人,或以佛学著作称胜,或以诗词文章闻名,或弘道扬名,或入世献身,代有高僧:唐代开山祖匡护大师,五代唯识大师,律宗释弘则,净土宗释楚勤,南禅释文展,桥成造化的释义波,禅宗第一住持释妙恩,温陵禅师释戒环,蔼益大师释智旭,“为文似柳、为诗似陶“的释大圭,更有“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集佛学、书法、金石、音乐、绘画、诗文于一身的现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师。

  开元寺的得道高僧,也有不少出国弘法。如清朝顺治年间的木庵禅师,漂洋过海,扬名东瀛,成为日本黄檗宗的第二世传人;新中国成立后的转逢老和尚,足迹遍及印尼、尼泊尔、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现任住待道元法师也曾应邀前往巴西弘法,禅风远播。

  “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泉州开元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独特的规制,巧妙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艺术和卓越的声誉,正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僧民信众和十方游客前来礼朝膜拜,旅游观光。

  女士们,先生们,参观完泉州开元寺,您是否有不虚此行的感觉呢?您是否对泉州这个宗教历史博物馆有更深的了解呢?但愿主城泉州丰富的人文景观与美丽的自然风光能在您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泉州开元寺导游词 4

  蜚声海内外的泉州开元寺,位于泉州市区的西街,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寺址原为州民黄守恭家桑园,相传桑树曾开白莲花,故献园与僧匡护建寺,朝廷赐额“莲花寺”。长寿元年(692)改名“兴教寺”,神龙元年(705)又更名“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纪年为名,遂改称“开元寺”。大中元年至六年(847—852)间,华严宗僧行标曾驻锡此寺。大中二年(848),天台宗僧令言于开元寺西创支院“西罗汉院”。五代闽国时,泉州刺史王审邽、王延彬父子笃信佛教,于开元寺西北创支院。

  当时佛教各宗派十分活跃,如唯识宗僧道昭居罗汉阁治唯识学,律师知琀为支院泗洲律院开山,禅宗青原系义存禅师再传弟子、道溥禅师的弟子清豁居支院上方院。至宋初开元寺共有120个支院,但不相统属。宋代,各宗派仍共存于开元寺。如熙宁年间(1068—1077),云门宗有评禅师主支院栖隐禅院;元丰年间(1078—1085),本州资寿院云门宗捷禅师法嗣可遵禅师主尊胜院;建炎年间(1127—1130),敦照律师居支院观主院,并按《南山戒坛图经》建甘露戒坛;淳熙年间(1174—1189),净土宗僧了性及其徒守净创支院极乐院。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泉州僧录刘鉴义向福建行省*章伯颜申请,经朝廷准许并为一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次年,由临济宗杨歧派雪峰可湘禅师之徒妙恩任住持。

  其后40年中,禅风远播,衲子竞集,寺僧达千人之多,是泉州开元寺最鼎盛的时期。元末社会动荡,寺亦随之衰微。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朝廷命曹洞宗名僧正映为住持,重建甘露戒坛,一度中兴。正映之后寺又趋荒落。成化、弘治间(1465—1505),僧众流散四方,火药匠占据戒坛。万历初年(1573—1575)僧舍成为民居,戒坛、法堂沦为匠人之宅。二十二年(1594)檀越黄文炳禀于地方官,驱走匠人,恢复戒坛。崇祯八年(1635),曹洞宗中兴名僧元贤来寺开法,四众云集。崇祯十年(1637),总兵郑芝龙倡修大雄宝殿,全部换以石柱,开元寺开始复苏。民国时期,圆瑛、转物和转道三法师发愿重兴,遂向海内外劝募重修,当时转道慷慨出钵资数万元以为开办费用。圆瑛与转物于1924年9月进寺。圆瑛主持开元寺后,通过黄守恭后裔黄孙哲、黄祝堂向黄仲训、黄奕注和黄秀烺等先生劝募,他们分别负责修建法堂、东塔、西塔三大工程的费用。修复工程达三年之久,至1927年才陆续完成。后来寺院的部分又长期被占作军营,或成为囚禁壮丁的场所。

  抗日战争期间,大雄宝殿及藏经阁部分建筑又遭日机轰炸,寺内文物古迹受到严重破坏。目前寺的范围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方米。正面和西面环立白石栅栏,并栽刺桐。寺内殿阁基本上属明代建筑风格。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紫云屏、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等。天王殿后廊连接着一座卷棚歇山式的四角形拜亭,连着拜亭是一片开阔的花岗石铺地的*坦石庭院,此即拜庭,面积有2800*方米;庭中八株古榕,虬枝相接。拜庭两侧还立有10座舍利塔和一座石经幢,还有2座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的印度窣堵坡式方型石塔。大雄宝殿,一称紫云大殿,又因间架植立石柱百根(实94根),亦称百柱殿,面积1400*方米。殿为重檐歇山式,为明末郑芝龙重建。殿内飞梁迭栋,斗拱雕刻飞天乐伎24尊。佛坛正面祀丈八金身五方佛,为福建寺院所仅见。后殿中奉观世音菩萨,两侧为十八罗汉。殿前月台宽大,台座壁面束腰部分,嵌有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还有两根青石柱,系从明代废圮的婆罗门教寺庙中移来。

  戒坛是中轴线上第二台阶的建筑。现有建筑为五重檐八角攒顶式,系清康熙五年(1666)仿宋建筑,面积654*方米。坛为圆形,计分五层,坛上的立柱和四面雕梁之上,有24尊木雕的飞天乐伎,但有飘带,与大雄宝殿的不同。藏经阁是寺内中轴线上第三台阶的建筑,其前身为法堂,如今所见到的是1925年改建的双层楼阁,重檐四角、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1800*方米。

  阁内藏经相当丰富,计有4万多卷,其中著名的有宋版元刊《崇宁万寿藏》与《毗卢藏》的残卷,此外还有五代僧义英手写的《金银藏》残片、元代僧如照的**《妙法莲华经》、明代僧蕅益亲笔题识的《梵网经》与明刻本《华严经》等。在寺大殿东西两侧相距约200米处各有一塔,东塔名镇国塔,西塔名仁寿塔。这两座建于宋代的精美石塔均为五层八角仿木结构楼阁建筑,东塔通高48.27米,西塔高44米。两塔塔身上下还有精湛的石雕,内容以佛陀的本生故事为主。开元寺与东西塔已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象征之一。寺中轴线两边除东西塔外,东侧建筑有檀越祠,原祀黄守恭。准提禅林为东侧第二建筑,俗称小开元。西侧有功德堂、弘一法师纪念馆、水陆寺与桑莲古迹等。

  泉州开元寺导游词 5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我们现在已经到了福建省内最大的寺庙——泉州开元寺。开元寺占地面积78000 *方米。它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开元寺初名“莲花寺“,后改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现名。

  人们常说“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实是冤枉了出家人。与世无争的僧人隐身在高山峻岭之上,本意是修心养性,却常成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闻名遐迩。而泉州开元寺就座落在**无奇的鲤城区西街,与凡世的隔绝只靠山门前这堵象征性的屏障一紫云屏,这无形中缩短了尘世与佛门的距离。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衬,却多了善男信女的亲*,这就是泉州开元寺的独特之处。

  眼前这座别致的建筑就是开元寺的山门,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 687年),前后已经过几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建筑是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建的。大家先请看这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学名梭柱,据考证为唐朝的石柱风格,年代已十分久远了。石柱上还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方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的。它是泉州这个具有浓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风貌的真实写照。分坐在天王殿两旁的是按佛教**规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它们怒目挺胸,状极威严,与一般寺庙所雕塑的四大金刚有较大差别,有人谑称它们为“哼哈二将”。

  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和宽敞明亮的东西两廊对称地排列在两旁,而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在开元寺的中轴线上。佛教传入我国巳有一千多年历史,并在中国落地开花,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开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国古建筑的南面为尊和中轴线为主的特点。

  拜亭前的这个大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每逢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 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F�� 。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 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就是眼前这座大雄宝殿。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亨,以应桑开白莲之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遗物。大殿通高20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面积达1387.75*方米,大殿出拱深远,外观雄浑,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的最高神抵。其两旁是五代王审�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z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共 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以及善才、龙女和两翼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 :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大雄宝殿还有一个“百柱殿”的雅称。全殿原计划设立柱子一百根,后来因为需要放置佛像和腾出给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长了珩梁,减少了立柱,成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右参政、按察使曾樱与总兵郑芝龙重修开元寺紫云大殿时,将其中木柱全部换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丰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时期的海棠花式柱、圆柱、方柱。楞梭柱、蟠龙柱等。尤其是殿后廊檐间那对16角形辉绿岩石柱,雕刻着古代印度和锡兰流传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24幅,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它与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的72幅辉绿岩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同为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主印教寺移来的。它们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繁荣发达,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两排相向的 24尊体态丰腴、纹饰华丽、色彩斑斓,双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频伽”(即妙音鸟)。据佛经说:此鸟发声微妙,仙音优雅,连歌神紧那罗都不及她。他们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们把她们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胁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樱洛圈胫胚,双臂伸展,腕着驯镯,手棒文房四宝,瓜果点心,丝竹管弦,翩翩若仙。他们不但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托粗大的珩梁,减少其过大的跨度,极为巧妙地将宗教、艺术与建筑融合起来,令人称绝。

  百柱殿的后侧西边,是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即“桑蓬古迹”。看到它老态龙钟的样子,大家都相信它已有一千多岁高龄了,对其是否开过白莲花大多不去追究了。不过,在老桑树下,立有一块古老的石碑,言之凿凿,似乎确有其事。在 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技坠落在地上,于是僧人们将其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一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果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青春焕发。前几年,大风将树于从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据说唐朝时候,此地常降甘露,一个叫行昭的和尚于是在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来天津三年(公元 1019年)在井上建坛,遂称甘露戒坛。南宋建炎二年(公元 11XX年)敦�莺蜕腥衔�戒坛不符合规范,又按《南山图经》改建为五级,其间高低宽窄都有严格的限制。后经元、明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公元 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结构。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叠上收,如蜘蛛结网,似回纹织锦,结构复杂而精巧。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 24尊“飞天乐伎”,身系五彩飘带,手持琵琶、二弦、洞萧、响板,轻歌曼舞,翩翩若飞。它们与百柱殿的频伽一样,既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南音与南戏十分宝贵的形象资料。

  藻井下分五级。坛台的最上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叶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一尊 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卢舍那四周各层侍立着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菩萨,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的及韦驮天将等 24尊菩萨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刚塑像为最佳。它们怒目结发,赤足袒胸,显得无比威严。环绕坛座的束腰处还有护三皈、护五戒的各种神王牌 64个。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这种神秘肃穆的氛围,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诸念俱灭,一心皈依。据说这种戒坛在全国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大家也算有眼福了。

  戒坛之后,就是有“百宝楼”之称的藏经阁。这里原来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 1285年),僧录刘鉴义建造的。元、明时期已经过多次重修,至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圆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楼下现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五代时的开闽王王审知身居 王位,独霸闽疆,纯属机缘偶然,因此他当了闽王后,就与佛结缘,起大信心,立大誓愿,皈心受持,以求心理*衡。他先后舍钱百万�造大殿等建筑,并搜集一万两黄金白银,研细为泥,请开元寺义英法师写了两部金银《大藏经》,现二楼还保存有残页。另外还有元朝如照法师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它们是我国珍贵的佛学典籍。除此之外,藏经阁还保存有从盛唐至民国的历代文物。其中各代玉、铜、瓷、木质的大小佛像、菩萨、罗汉、天王、神将等32尊。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及现代高僧弘一法师等名家的字迹和木板楹联也珍藏在这里。一楼大厅里还收藏有12口南宋以来的方钟,其中特别有价值的是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铁钟,钟上铸有与泉州通商的鹿港郊46家商号的铭文,是研究台湾与泉州经济史的很有价值的资料。

  在中轴线的两边,还有一些建筑群:东有由迦蓝祠改建的檀樾祠 ,纪念施主黄守恭。黄氏四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后裔及海外紫云家族无不以此为荣。有俗称“小开元寺”的准提禅林,原供奉天台宗的准提菩萨;西有尊胜院,现已开辟一部分为弘一法师纪念馆,有水陆禅寺,以供寺僧栖息。

  耸立在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200米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它是开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伟、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镂的精美而扬誉海宇,吸引着自宋至今的无数中外学者和游人前来游览、观瞻、揣摩和研究。

  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前后经十年才完工。东塔通高48.24米,塔*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 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 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石梁与粱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稳固的基础,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 700多年风霜雨露而巍然不动。公元 16XX年的`八级地震,也无法动摇动它的根基。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每一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互换。这样既*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动和美观。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微风吹动之时,铎1声叮咚,悦耳怡人。塔顶有八条大铁链,连结八个翘角与刹顶,显得气势磅礴,紫气飘摇。每一层塔壁上还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别刻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共计 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巧夺天工。东塔已于 1997年人选全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

  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 917年)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此塔,初名“无量寿塔”。北来政和四年(公元11XX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 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须观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游客与学者的广泛兴趣。

  泉州开元寺石塔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从石塔的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来看,都可以说得上精妙绝伦。它充分体现了宋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性。它不但在中国石塔中堪称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现在,东西塔影雕作品已成为我市最高层领导人馈赠佳宾的珍贵礼品。因此可以说,东西塔已成为泉州的象征。既是泉州人民的骄傲,也是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所憧憬的乡影。即使是没有到过泉州的人也常在说:做人要“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可见东西塔在他们心目中的份量。

  大凡名刹,必有名僧。历代开元寺僧人,或以佛学著作称胜,或以诗词文章闻名,或弘道扬名,或入世献身,代有高僧:唐代开山祖匡护大师,五代唯识大师,律宗释弘则,净土宗释楚勤,南禅释文展,桥成造化的释义波,禅宗第一住持释妙恩,温陵禅师释戒环,蔼益大师释智旭,“为文似柳、为诗似陶“的释大圭,更有“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集佛学、书法、金石、音乐、绘画、诗文于一身的现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师。

  开元寺的得道高僧,也有不少出国弘法。如清朝顺治年间的木庵禅师,漂洋过海,扬名东瀛,成为日本黄檗宗的第二世传人;新中国成立后的转逢老和尚,足迹遍及印尼、尼泊尔、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现任住待道元法师也曾应邀前往巴西弘法,禅风远播。

  “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泉州开元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独特的规制,巧妙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艺术和卓越的声誉,正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僧民信众和十方游客前来礼朝膜拜,旅游观光。

  女士们,先生们,参观完泉州开元寺,您是否有不虚此行的感觉呢?您是否对泉州这个宗教历史博物馆有更深的了解呢?但愿主城泉州丰富的人文景观与美丽的自然风光能在您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泉州承天寺导游词 (菁华3篇)(扩展4)

——上海龙华寺导游词3篇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们现在在上海市南部龙华西路上的龙华寺。龙华寺是上海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佛教古刹。龙华寺是三国吴赤乌五年也就是公元242年建造的。龙华寺的创始人是康居国的僧人康会。在三国吴赤乌年间他从交趾(现在的越南北部)来到建业(现在的南京市)。康会为了宏扬佛法,并通过烧香祈祷,得到了十三颗佛祖舍利,吴王大喜,下令营造了十三做宝塔,龙华寺塔就是其中之一。

  随着时光的流逝,龙华寺也在不断的变迁。据张清宸的《龙华志》考证:在唐垂拱三年的时候,皇帝曾赐给龙华寺五千贯钱用于修建圆通宝殿等殿堂,这是龙华寺有殿堂的开始。到了宋太*兴国三年吴越忠懿王“重建”龙华寺,在宋英宗治*三年,由于龙华寺规模有所扩大,佛事繁荣,皇帝赐额“空相寺”明代龙华寺得到全面修复,成为上海第一名刹。至明嘉靖三十二年明世宗敕赐“万寿慈华禅寺”匾额,从此龙华寺有称“万寿华禅寺”。但不久倭寇进入,龙华寺再度遭到破坏。明万历年间,明神宗又敕赐“大兴国万寿慈华禅寺”匾额给龙华寺,从此龙华寺又得名“大兴国万寿慈华寺禅寺”。晚清以降,复称“龙华”古名。

  历史上龙华寺先后传承律宗、天台宗、禅宗、固有龙华律寺、龙华讲寺、龙华禅寺等寺名。1983年,根据龙华寺为主供弥勒佛的道场,故明确龙华寺为净土宗寺院。

  现在的龙华寺里有弥勒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室和藏金楼。中轴两册有钟楼和鼓楼、两厢和偏殿,庄严幽深,基本保持了宋代佛教禅宗的伽蓝七堂制原貌,是一组较完整的寺庙建筑群。寺内还珍藏有唐、五代、明、清年间的经书、金印、佛像等。接下来就请大家跟我进去,到了里面我会为大家更详细的介绍的。

  龙华寺位于龙华路2853号,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相传三国时,东吴孙权于赤乌五年(公元242年)为孝敬其母而建造,并按佛经中弥勒菩萨于龙华树下成佛的记载而名。几经修复,如今已恢复旧观。

  龙华塔位于龙华寺前,相传初建于赤乌十年(公元247)。现在的龙华寺建于清光绪年间,但基本保持宋代佛教禅宗的伽蓝七堂制原貌,是一组较完整的寺庙建筑群。寺内珍藏有唐、五代、明、清年间的经书、金印、佛像等。

  龙华寺殿宇巍峨,金碧辉煌,佛像庄严凝重。这里的佛像有两处与众不同,一是因为龙华寺为弥勒道场,有两尊弥勒塑像,天王殿供的是弥勒的菩萨像,弥勒殿供的是化身像,俗称“布袋和尚”,二是大雄宝殿,其他寺院大殿主尊两侧,或是宣传佛法的“十八罗汉”,或是保护佛法的“二十诸天”,而龙华寺大殿内,罗汉和诸天济济一堂。

  现存龙华塔为楼阁式七层八面砖木宝塔,高40.4米,塔体橙黄,刹杆高耸,其砖身和基础部分,系宋太*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建造时的原物。宝塔各层均飞檐曲栏,姿态雄伟美观,为上海地区至今保存最完美的古塔之一。

  龙华寺的天王殿东西两侧建有钟鼓楼,“龙华晚钟”为明清时期“沪城八景”之一,从1991年起,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龙华寺举行的迎新年撞龙华晚钟活动,吸引了许多的中外游客,这一活动已经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级旅游项目之一。

各位游客朋友:

  上午好,今天很高兴带大家到龙华寺来进香。龙华寺位于龙华景区,在没有到达之前,我把龙华景区的概况给大家做个介绍。

  龙华景区位于上海市中心的西南方向。主要景点有龙华寺、龙华塔、龙华旅游城和龙华烈士陵园。它周边的景点也非常丰富,南边有上海植物园,黄道婆墓、邹容墓。西边和北边有徐家汇商城、八万人体育场、徐家汇天主堂和锦江乐园。

  龙华景区因为有一座千年古刹龙华寺而得名。这座寺院主要是供奉弥勒佛的'。弥勒佛是佛教的未来佛,他现在还在天上兜率天修行,要修行四千年,天上一天,人间四百年,天上4000年,人间56亿7000万年。然后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接班成佛。所以这个寺院叫做龙华寺。这个景区叫做龙华景区。

  龙华景区的特色用一句话来概括:文化的综合性和旅游的多样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佛教文化和佛教旅游。龙华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规模宏整。沿着中轴线有山门,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宝殿,华林丈室和藏经楼。左右有钟鼓楼,西边有观音殿和罗汉堂。龙华寺寺院布局,充分体现了*古建筑的壮丽恢弘美。龙华寺的每一处殿堂佛像众多,妙相庄严,充分表现了佛教文化的魅力。每一处殿堂都有匾额楹联,不仅点明了每一处殿堂的主题,还充分显示了佛门的大智慧。龙华寺的每一件文物,每一样法器,无不折射中华佛教文化的光辉,它是我们进行佛教旅游的一个生动的载体。

  龙华烈士陵园也在这个景区,有“雨花台第二”之称,这就为龙华景区突出了革命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东面的烈士碑林抒写了革命先烈的一些事迹,还有一处龙华烈士就义地,是1927年和1937年的革命烈士的刑场,许多党的高级领导人就在那儿牺牲了。每到节庆假日,特别是清明时节,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到这里来凭吊,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生动的课堂。

  龙华景区的民俗风情在上海大概只有豫园能和它相媲美了。每到年底的时候,12月31日龙华景区要举办一个盛大的热闹的旅游活动,这就是“迎新年,撞龙华晚钟”。这一天,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子夜时分,108响钟声响起,成为旅游节庆的一个亮点。同时钟声又延长到新的一年,又是新年一条亮丽的风景线。还有每一年的3、4月举办龙华庙会,有400多年历史,现在一年要举办两次。看民间文艺,尝地方风味,购地方特产。所以龙华景区文化的综合性和旅游的多样性在上海的旅游景点当中是相当突出的。

  好了,我们的旅游巴士已经到达龙华景区,下面请各位跟我一起参观游览。

  大香林兜率净土位于浙江绍兴会稽山脉,景区由原东晋高僧支遁创建的弥勒庵和宝林峰组成,位于绍兴县会稽山大香林风景区宝林山(旧称柯山)峰顶;南毗书法圣地兰亭,东与海天佛国普陀山遥相呼应,西临杭州市区。景区规划面积1300亩,中轴线长达2500米,建筑面积*10万余*方米,由兜率天宫(天上净土)和会稽山龙华寺(人间净土)两大建筑群组成。

  景区建筑依《上生经》及《下生经》等经典进行规划,秉持南怀瑾先生"资源集约、道法自然"的规划设计理念:占用最小的土地面积,创造出最大的使用空间。建筑群依山起势,匠心独具,充分的空间利用和合理如法的功能布局,将区区110亩建设用地打造成年可接待300万人次以上的大型佛教文化旅游景区。

  会稽山龙华寺建在香水海南,依山而建,将两个山头南北贯通,雕梁画栋,层层叠叠,清净庄严,气势恢宏;建筑面积达四万多*方米,是目前国内单体最大的皇家风格的佛教寺院。内有可同时容纳500人的禅堂及斋堂,有僧寮居士寮及上客堂等。龙华寺中轴线自北向南依次建龙华阁(内建藏经楼及法堂),供龙华树(桂花树)下弥勒成佛像及龙华三会场景露天雕像,左右建药师殿及弥陀殿,形成新的横三世佛殿;卧佛殿(内供汉白玉雕卧佛及十六住世大阿罗汉像);大雄宝殿(内供释迦佛及十大弟子及海岛观音群雕,东西配殿供四大菩萨及祖师伽蓝像);天王殿(内供接引布袋和尚像及韦陀坐姿像和四大天王像;山门(两侧供六米高石雕哼哈二将像);礼佛广场(宽56米长130米);水景照山。从照山到兜率天宫北侧北方多闻天王,形成了长达2500米的中轴线,堪称全国乃至世界之最。建筑风格融合了皇家寺院的大气恢宏和江南园林的婉约灵动,红墙、金瓦组成的礼佛殿堂群与富有江南民居风格的白墙、木柱、黛瓦组成的人居楼阁群相映成趣,移步换景,美轮美奂,彰显了二十一世纪皇家寺院的建筑典范。

  会稽山龙华寺精美的佛像造像引领目前国内佛教造像艺术的最高水准,殿内供奉的诸佛菩萨罗汉造像均出自国家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之手,清净庄严,令礼佛者顿生"恭敬心"、"欢喜心"与"信心"!在佛像造型设计上,秉承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指导思想,庄严、如法、创新,不落传统梏桎(去民间鬼神化色彩),走人间佛教的造像道路以契合当今社会的审美观念及佛像承载的表法意义。

  如供奉于天王殿,张开双手作欢迎众生状的接引布袋和尚像,寓意佛教将一改以往隐遁山林、随缘度化的被动弘法为主动入世弘法,要带领众生积极投身社会建设,共建小康家园及人间净土。


泉州承天寺导游词 (菁华3篇)(扩展5)

——悬空寺导游词9篇

  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悬空寺!请您带好随身物品,进入景区后不要乱扔垃圾。

  悬空寺位于北岳恒山脚下。据说这是北魏时期一位叫了然的和尚所建。我们看到远方的悬崖峭壁上耸立着一座木质结构建筑,十分壮观。这便是悬空寺。

  抬头望去,高高地挂在山中间的就是悬空寺,就像一座嵌在岩石上的房子一样,上面有陡峭的岩石,下面有危险的山谷,看起来真让人担心是吧,正因为这一样,悬空寺才不枉徐霞客称之为的.“天下第一奇观”,大家再看看岩石上那两个苍劲有力的“壮观”二字,那是我们的诗仙李白所写的。来悬空寺的游客也是比较多的,但是由于对历史文物保护的原因,所以悬空寺的里面没法进入,我们就在外面欣赏感叹一下了。

  现在我们就准备进入寺庙了,从这里的楼梯攀登而上,可能现在大家觉得很*常并没有什么惊险的感觉,但是待会你们就不会这样觉得了,等一会儿我们要通过楼宇之间的栈道,大家会发现十分狭窄,只能一人通过,所以到时候请大家不要推挤,依次小心的通过。

  现在我们到了寺庙中,这里共有殿堂四十余处,最著名的就是三官殿。因为空间狭窄,寺中的佛像自然也就小了许多,但仍然被工匠雕刻得栩栩如生。雕梁画柱的飞檐上挂有惊鸟铃,在微风中发出清脆的铃声。

  现在我们来到的殿阁就是著名的三官殿。殿内共有三尊佛像: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文化大同的崇高境界。

  今天我的导游部分结束了,现在您有三十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请您记好车牌号,三十分钟后集合、回宾馆。在这里,我诚挚地祝福您旅途愉快!谢谢大家!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大自然总是无私的把它的美奉献给我们,当我们正在陶醉自己的足迹已踏遍大江南北时,不要认为,已经真正认识到我们中华九州千千万万个庐山真面目,因为当顺着东方古老文化的摇篮黄河走来时,一定就会发现,彪炳千古的文物古迹在山西境内是星罗棋布。所以,这个十一我们到山西大同游玩,山西简称晋,省会城市太原,而我们的行程是大同,在这周边有悬空寺,应县木塔,恒山,云冈石窟,九龙壁等等,那么今天,我们先去游览的就是举世闻名的高空建筑——悬空寺。

  悬空寺,又名玄空寺,位于山西浑源县,距大同市65公里,悬挂在北岳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悬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金、明、清均有重修,现为明清建筑风格,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魏王朝将道家的道坛从*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设了悬空寺。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远望悬空寺,像一副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看悬空寺,大有凌空欲飞之势。全寺共有殿阁40间,从低到高三层迭起,最高处三教殿距峡谷深处的高度曾为90余米,由于1500余年峡谷河床沙石沉积,现高度仅为45米,但站在三教殿仍有身临险境的感觉。表面上只是由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撑,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从而使悬空寺外貌惊险,奇特、壮观。

  悬空寺建筑特色

  奇——奇在建寺设计与选址,悬空寺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全身悬挂于石崖中间,石崖顶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伞,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山下的洪水泛滥时,也免于被淹。四周的大山也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时间。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悬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悬——全寺共有殿阁40间,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而真正的重心撑在坚硬岩石里,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据说在悬空寺建成时,没有这些木桩,人们看见悬空寺似乎没有任何支撑,害怕走上去寺会掉下来,为了让人们放心,所以在寺底下安置了些木柱,所以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悬空寺。而大诗人李白则用“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来形容之。

  巧——体现在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都有,设计非常精巧。

  但是,在我国古代,我们的古人又是怎样凭虚而建悬空寺的呢?清代同治年间的一块石碑上写着,“不知者以为神为之也”。相传,在当年修悬空寺时,一位姓张的师傅率领一群巧匠承揽施工,他们把所用材料在山下加工,然后绕几十里山路运到寺顶山头,连人带料吊下半崖,凌空施工,然而悬空寺的整个建筑是依据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尤其是连接栈道的支撑木把悬空二字体现得淋漓尽致。至今我们还可以看到因为相互连接而留下来的铁环。悬空寺在1420__年间仅维修过几次,每一次可维持数百年。

  悬空寺是凹进崖龛kan中的,三面环山,不受西北来的任何气流袭击,一天内日照时间只有3个小时,可少受日光侵蚀,延缓风化。可见,古人对建筑气象还是颇有研究的。置身其间,我们似乎可以感到,正是由于古人殚dan精竭jie虑,才成就这天地间有独无偶,千年悬而不坠的空中阁楼,它的玄妙构思和自然山水的巧妙结合,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极致。同时每根立木也是功不可没的。这些立木落点都经过精心计算,以保证能把整座悬空寺支撑起来。据说,有的木柱起承重作用;有的是用来*衡楼阁的高低;有的要有一定重量加在上面,才能够发挥它的支撑作用,如果空无一物,它就无所借力了。

  悬空寺的结构精巧,整座寺庙由立木和横木支撑着。这些以横木为梁者叫做“铁扁担”,是用当地的特产铁杉木加工成为方形的木梁,深深**岩石里去的。据说,木梁用桐油浸过具有防腐作用。

  这个奇妙的原理是现代科学理论很难想象的。所以从远处看人们把悬空寺称为“三根马尾空中吊”据雁北地方史有关专家统计,历史曾经有24个皇帝到过恒山一带,有13个皇帝曾亲自带兵在这里打过仗,仅大的战争就不下十次,那麽为什么悬空寺却千年无毁且容颜依旧呢?可以到悬空寺的最高处——三教殿,去寻找答案。

  悬空寺以西为正,大门朝南,整个建筑由南向北扩建而成,越往北走地势相对越高越狭窄。寺院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有一座三层式的楼阁,内设悬梯连接。第一部分是一个标准的寺院布局,由于建于悬崖峭壁之间,所以将一个*面的寺院布局立体化了。第一层是禅堂,第二层是大雄宝殿的两个配殿,为比肩式楼阁。真正体现“悬”的地方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两座楼之间均由悬空飞架的栈道连接,这就是*传统的“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延时暗托”的建筑结构。

  我们除了惊叹之外还有更多的是疑问,1500多年前没有先进的设备,工匠们是怎样凌空修建栈道的呢?他们是这样建造的,首先在岩石上凿开口小肚大的洞口,然后洞里放一个长度适中的木楔_ie,再把一端加工成较小的内凹锥形为卯眼将事先用桐油浸过,可防蛀防腐的、当地产的铁杉木猛力砸进去作为横梁。因石洞口小肚大,外边用力越大里边咬合就越紧,这样固定的横梁就把压力传到了岩石上。而在横梁的下面用木柱支撑,这些木柱长短不一,有的着力,有的则虚设,甚至可以晃动,根本不受力,可以晃动的支柱有十多根。当然,这些虚柱不仅仅是作为装饰用的,一般情况下并不吃力,一旦承重压力增大,就起到一柱顶千斤的作用,从而使悬空寺形成一座似虚而实、似危而安、危中见俏的奇特建筑。另外古代工匠大师们充分利用了峭壁的凹凸部分,使其避免风吹日晒,石砸雨淋,这也是悬空寺1500多年来仍岿kui然屹立保持原有风采的重要原因。

  悬空寺不仅以建筑奇巧著称于世,“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也在这座小小的建筑中体现。三教殿就是体现“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阁,位于悬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层。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体现了中华民族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

  三教殿内,中尊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是儒家学说代表孔子,右边是道家教圣老子,三个人都是丰臂润面,端坐莲台。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就不难窥探到他们隐秘的内心世界,释迦牟尼对自己居中似乎认为理所应当,看上去泰然自若,悠然自得。是的,佛陀一生历劫成道,证悟出高深的思想智慧,成为三界的导师,四生的慈父,确实是功德巍巍,而我们的孔老夫子却一脸的不满意,“我主张的儒家思想是东方文化的代表,直至今天仍安富尊荣,同天并老,现在,怎麽能让你一个外国人居中呢?”与他们同样屈居次坐的老子却神态安详,笑意盎然,一副与世无争的道家本色,认为世事难测,还是顺其自然吧。看来,他们的矛盾已接了1420__年都没有头绪,我们局外人也就免开尊口,但佛、道、儒三教始祖同居一室世所罕见,这正是古人的聪明之处,历代统治者所信仰的不外乎这三种,因此不论怎样改朝换代,悬寺都能迎合统治者的需求,因此它所受到的庇护是其他寺庙所不及的,正所谓“自古佛门多虔诚,暮鼓晨钟诵太*”。

  悬空寺不仅外形美观,转折升降的木梯上也同样具有艺术价值。木梯上用铁钉组成数十种莲花状的图案,如繁星灿烂,似铁水迸溅,令人赏心悦目,堪称古寺一绝。既起到保护木板和装饰的作用,又赋予了深刻的寓意。香客进寺,踏步而上,可谓“步步登莲,吉祥如意”。集实用、装饰、宗教价值于一身,可见古代建筑工匠的良苦用心。

  全寺共有铜铸、铁铸、木雕、石刻、脱纱等塑像80余尊,其中最突出的是大雄宝殿内的3尊脱纱佛像。其做法先用胶泥塑成泥胎,再用南方生产的麻(也叫夏布)一层层地裹,裹到一定成型的厚度,再磨光、油漆、上彩、贴金。塑完后把里边的泥胎从底部掏出,整个塑像形成空壳,高度达50厘米的塑像,净重不超过3公斤,为悬空寺塑像中的一绝。

  据说悬空寺是北魏时一位叫了然的和尚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虽经过维修乃至多次地震,整体结构仍是安然无恙。这不可不说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更令人深思的是悬空寺的建造完全是不按常规设计兴建的。

  悬空寺对于“居住者”也是有要求的,这种要求是自然的而非人为因素使然。因为胆小者根本就不敢悬空而居。悬空寺共有殿宇楼阁四十余间。上下有螺旋式楼梯相通,走在木梯上,前人似踩在后人的头顶;中心阁与边阁之间搭有栈道,一踩上去就“吱吱”作响,颤颤悠悠,透过板的缝隙还能望见百丈深谷,令人惊魂。可是对于净心洁虑的和尚来说,他们是无畏的。以现代人的思想来看,因为现代完全依赖于现在科学实证理论,“木头结不结实?”“踩断了怎么办?”“别被风吹下去?”“掉下去就没命了”等等思想,怎敢在上面居住呢?可是对于和尚来说,因为他对佛是相信的:“有佛保佑”“人生有命”等想法,他就不会把生死看得那么重,居住者们感到“有佛而心定”这些突显出思想观念的差异所带来不同的状态。

  更为令人震惊的应该是它的设计构思与选址。“在悬崖上建庙”这一提案,如果是放在现在,那很可能会被现代科学家“否决”。根据是什么呢?现代科学理论认为,受风吹日晒,或自然环境的变化,山体可能会剥落、风化、滑坡等危机存在。其实呢科学家如果以现代理论可能根本就不会有这一想法。可是了然和尚想到了,为什么他敢这样想呢?他是一名修炼者,他知道宇宙的真理存在,他对大自然有更高的认识与理解。他可能想:“佛会保佑信佛的人。”“山有山神管”等等。所以他根本就不会认为山体存在什么危险,即便有危险也能避开,“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其实“悬空寺”见证了“和尚”这些修炼者对佛的“正信”。如果没有对佛法的正信根本上来讲是不可能把庙建到悬崖绝壁之上。了然和尚所处的北魏时期正是*佛教得以在*发扬光大的时候,当时的人们也决不会学到现代科学,这个历史背景是不能被忽略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法修炼者也是掌握科学真知的人,佛法也是真正的科学,诚信然。

  这座“悬庙”必将象灯塔一样照亮人们的心田,激励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意大利威尼斯考古专家尼诺先生认为:悬空寺及它象征的一切,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成就,是*人民智慧的杰出体现,仅仅是为了这座奇特的寺庙,就值得到*来一趟。悬空寺,不仅以它建筑的惊险奇巧著称于世,而且独特的“三教合一”宗教文化内涵同样精彩纷呈,以巧妙的多元宗教文化内容,在作为边塞民族融合之地,和历代战争此起彼伏的金戈铁马格局中,竟然得以1500多年保存完好,未受损害,堪称奇迹中的奇迹。

  古往今来,悬空寺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公元735年,大诗人李白云游至此,挥毫书写了“壮观”两个大字;公元1633年,大旅行家徐霞客游历悬空寺后,在他的游记当中留下了“天下巨观”的赞誉;联邦德国的一位建筑专家说: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和宗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真正懂得了毕加索所说"世界上真正的艺术在东方",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了。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曾无限感慨地说过这样一段话:“*的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和宗教融合为一体,做到尽善尽美,这样奇特的艺术,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通过这次参观游览,才真正看到这个古老民族的灿烂文化艺术和文明历史。悬空寺不仅是*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我是大家本次的导游员滑新宇。今天我将陪同大家一起游览举世闻名的悬空寺。我们现在处于“金龙峡”的峡谷中,金龙峡的东侧是恒山的主峰天峰岭,西侧是恒山第二主峰翠屏山,而悬挂在翠屏山的半空峭壁间的就是举世罕见的悬空寺。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金、明、清均有重修,现为明清建筑风格,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建筑具有险、奇、巧的特点,共有楼阁40余间,从低到高,三层迭起,最高处三教殿距峡谷深处的高度曾为90余米,由于1500年来由于沙石不断沉积,现高度仅为45米,但即便是这样站在三教殿仍有身临险境的感觉。民间道:“悬空寺,半天高,三尺马尾空中吊”,大诗人李白则用“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来形容之。这说法固然夸大得过分,然而悬空寺结构之惊险,造型之奇特,确实令人叫绝,难怪咱们有朋友说,未上悬空寺,心倒是给悬起来了。

  悬空寺以西为正,大门朝南,整个建筑由南向北扩建而成,越往北走地势相对越高越狭窄。寺院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有一座三层式的楼阁,内设悬梯连接。第一部分是一个标准的寺院布局,由于建于悬崖峭壁之间,所以将一个*

  面的寺院布局立体化了。第一层是禅堂;第二层是大雄宝殿的两个配殿,为比肩式楼阁。真正体现“悬”的地方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两座楼之间均由飞架的栈道连接,这就是*传统的“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延时暗托”的建筑结构。看到这里相信大家肯定除了惊叹之外更多的是疑问,1500多年前没有先进的设备,工匠们是怎样凌空修建栈道的?相传,在当年修悬空寺时,一位姓张的师傅率领一群巧匠承揽施工,他们把所用材料在山下加工,然后绕几十里山路运到寺顶山头,连人带料吊下半崖,凌空施工。在建寺时,工匠们首先在岩石上,凿出一个小肚大小的石洞,然后洞里放一个长度适中的木楔。之后再把事先用桐油浸过,可防蛀防腐当地所产的铁杉木的一端凿出一个较小的内凹锥形为卯眼然后我们将其猛力砸进石洞中去作为横梁。当木楔插入卯眼中,榫卯结合,木头一端被撑大,石洞被填的满满的,之后外边用力越大里边咬合的就越紧,这样固定的横梁,就把压力传到了岩石上。而支撑在横梁下的木柱,长短不一,有的着力,有的甚至可以晃动。当然,这些虚柱不仅仅是作为装饰用的,一旦承重压力增大,它们就起到一柱顶千斤的作用,从而使悬空寺形成一座似虚而实、似危而安、危中见俏的奇特建筑。悬空寺在1500年间仅维修过几次,每一次可维持数百年。这其中的原因也是古代工匠大师们充分利用了峭壁的凹凸部分,使其避免风吹日晒,石砸雨淋,这也是悬空寺

  至今仍岿然屹立保持原有风采的重要原因。

  悬空寺不仅以建筑奇巧著称于世,“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也在这座小小的建筑中体现。三教殿,位于悬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层。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体现了中华民族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

  悬空寺不仅外形美观,转折升降的木梯上也同样具有艺术价值。木梯上用铁钉组成数十种莲花状的图案,令人赏心悦目,堪称古寺一绝。既起到保护木板和装饰的`作用,又赋予了深刻的寓意。香客进寺,踏步而上,可谓“步步登莲,吉祥如意”。集实用、装饰、宗教价值于一身,可见古代建筑工匠的良苦用心。

  全寺共有铜铸、铁铸、木雕、石刻、脱纱等塑像80余尊,其中最突出的是大雄宝殿内的3尊脱纱佛像。其做法先用胶泥塑成泥胎,再用南方生产的麻一层层地裹,裹到一定成型的厚度,再磨光、油漆、上彩、贴金。塑完后把里边的泥胎从底部掏出,整个塑像形成空壳,高度达50厘米的塑像,净重不超过3公斤,为悬空寺塑像中的一绝。

  古往今来,悬空寺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唐代时,大诗人李白云游至此,挥毫书写了“壮观”两个大字;明代时,大旅行家徐霞客游历悬空寺后,在他的游记当中留

  下了“天下巨观”的赞誉;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曾无限感慨地说过这样一段话:“*的悬空寺把美学、力学、宗教巧妙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尽善尽美,想必现在大家更加懂得毕加索所说?世界上真正的艺术在东方?这句话的含义,悬空寺不仅是*人民的骄傲,而且是全人类的骄傲。”

  悬空寺,不论你上看下看左看右看,都有一种流动的美。那么各位朋友们接下来的时间就留给大家来细细体会这种美,一小时之后我们在这里集合。 篇4:悬空寺导游词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大自然总是无私的把它的美奉献给您,但是,当您正在陶醉自己的足迹已踏遍大江南北时,请千万不要认为,您已经真正认识到我们中华九州千千万万个庐山真面目,因为当您顺着东方古老文化的摇篮黄河走来时,一定就会发现,彪炳千古的文物古迹在山西境内是星罗棋布。今天,我们游览的就是举世闻名的高空建筑——悬空寺。

  悬空寺,又名玄空寺,位于山西浑源县,距大同市65公里,悬挂在北岳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悬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历代都对悬空寺做过修缮,北魏王朝将道家的道坛从*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设了悬空寺。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远望悬空寺,像一副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看悬空寺,大有凌空欲飞之势。全寺共有殿阁40间,表面上只是由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撑,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从而使悬空寺外貌惊险,奇特、壮观。

  悬空寺建筑特色

  奇——奇在建寺设计与选址,悬空寺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全身悬挂于石崖中间,石崖顶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伞,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山下的洪水泛滥时,也免于被淹。四周的大山也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时间。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悬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悬——全寺共有殿阁40间,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而真正的重心撑在坚硬岩石里,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据说在悬空寺建成时,没有这些木桩,人们看见悬空寺似乎没有任何支撑,害怕走上去寺会掉下来,为了让人们放心,所以在寺底下安置了些木柱,所以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悬空寺。巧——体现在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都有,设计非常精巧。

  但是,在我国古代,我们的古人又是怎样凭虚而建悬空寺的呢?清代同治年间的一块石碑上写着,“不知者以为神为之也”。相传,在当年修悬空寺时,一位姓张的师傅率领一群巧匠承揽施工,他们把所用材料在山下加工,然后绕几十里山路运到寺顶山头,连人带料吊下半崖,凌空施工,然而悬空寺的整个建筑是依据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尤其是连接栈道的支撑木把悬空二字体现得淋漓尽致。至今我们还可以看到因为相互连接而留下来的铁环。悬空寺在1400年间仅维修过几次,每一次可维持数百年。现在,让我们从侧面看一看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悬空寺是凹进崖龛中的,三面环山,不受西北来的任何气流袭击,一天内日照时间只有3个小时,可少受日光侵蚀,延缓风化。可见,古人对建筑气象还是颇有研究的。置身其间,我们似乎可以感到,正是由于古人殚精竭虑,才成就这天地间有独无偶,千年悬而不坠的空中阁楼,它的玄妙构思和自然山水的巧妙结合,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极致。同时每根立木也是功不可没的。这些立木落点都经过精心计算,以保证能把整座悬空寺支撑起来。据说,有的木柱起承重作用;有的是用来*衡楼阁的

  高低;有的要有一定重量加在上面,才能够发挥它的支撑作用,如果空无一物,它就无所借力了。悬空寺的结构精巧,整座寺庙由立木和横木支撑着。这些以横木为梁者叫做“铁扁担”,是用当地的特产铁杉木加工成为方形的木梁,深深**岩石里去的。据说,木梁用桐油浸过具有防腐作用。

  这个奇妙的原理是现代科学理论很难想象的。所以从远处看人们把悬空寺称为“三根马尾空中吊”据雁北地方史有关专家统计,历史曾经有24个皇帝到过恒山一带,有13个皇帝曾亲自带兵在这里打过仗,仅大的战争就不下十次,那麽为什么悬空寺却千年无毁且容颜依旧呢?让我们一起到悬空寺的最高处——三教殿,去寻找答案。殿内,中尊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是儒家学说代表孔子,右边是道家教圣老子,三个人都是丰臂润面,端坐莲台。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就不难窥探到他们隐秘的内心世界,释迦牟尼对自己居中似乎认为理所应当,看上去泰然自若,悠然自得。是的,佛陀一生历劫成道,证悟出高深的思想智慧,成为三界的导师,四生的慈父,确实是功德巍巍,而我们的孔老夫子却一脸的不满意,“我主张的儒家思想是东方文化的代表,直至今天仍安富尊荣,同天并老,现在,怎麽能让你一个外国人居中呢?”与他们同样屈居次坐的老子却神态安详,笑意盎然,一副与世无争的道家本色,认为世事难测,还是顺其自然吧。看来,他们的矛盾已接了1400年都没有头绪,我们局外人也就免开尊口吧,但佛、道、儒三教始祖同居一室世所罕见,这正是古人的聪明之处,历代统治者所信仰的不外乎这三种,因此不论怎样改朝换代,悬寺都能迎合统治者的需求,因此它所受到的庇护是其他寺庙所不及的,正所谓“自古佛门多虔诚,暮鼓晨钟诵太*”。

  据说悬空寺是北魏时一位叫了然的和尚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虽经过维修乃至多次地震,整体结构仍是安然无恙。这不可不说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更令人深思的是悬空寺的建造完全是不按常规设计兴建的。

  悬空寺对于“居住者”也是有要求的,这种要求是自然的而非人为因素使然。因为胆小者根本就不敢悬空而居。悬空寺共有殿宇楼阁四十余间。上下有螺旋式楼梯相通,走在木梯上,前人似踩在后人的头顶;中心阁与边阁之间搭有栈道,一踩上去就“吱吱”作响,颤颤悠悠,透过板的缝隙还能望见百丈深谷,令人惊魂。可是对于净心洁虑的和尚来说,他们是无畏的。以现代人的思想来看,因为现代完全依赖于现在科学实证理论,“木头结不结实?”“踩断了怎么办?”“别被风吹下去?”“掉下去就没命了”等等思想,怎敢在上面居住呢?可是对于和尚来说,因为他对佛是相信的:“有佛保佑”“人生有命”等想法,他就不会把生死看得那么重,居住者们感到“有佛而心定”这些突显出思想观念的差异所带来不同的状态。

  更为令人震惊的应该是它的设计构思与选址。“在悬崖上建庙”这一提案,如果是放在现在,那很可能会被现代科学家“否决”。根据是什么呢?现代科学理论认为,受风吹日晒,或自然环境的变化,山体可能会剥落、风化、滑坡等危机存在。其实呢科学家如果以现代理论可能根本就不会有这一想法。可是了然和尚想到了,为什么他敢这样想呢?他是一名修炼者,他知道宇宙的真理存在,他对大自然有更高的认识与理解。他可能想:“佛会保佑信佛的人。”“山有山神

  管”等等。所以他根本就不会认为山体存在什么危险,即便有危险也能避开,“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其实“悬空寺”见证了“和尚”这些修炼者对佛的“正信”。如果没有对佛法的正信根本上来讲是不可能把庙建到悬崖绝壁之上。了然和尚所处的北魏时期正是*佛教得以在*发扬光大的时候,当时的人们也决不会学到现代科学,这个历史背景是不能被忽略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法修炼者也是掌握科学真知的人,佛法也是真正的科学,诚信然。

  这座“悬庙”必将象灯塔一样照亮人们的心田,激励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意大利威尼斯考古专家尼诺先生认为:悬空寺及它象征的一切,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成就,是*人民智慧的杰出体现,仅仅是为了这座奇特的寺庙,就值得到*来一趟。悬空寺,不仅以它建筑的惊险奇巧著称于世,而且独特的“三教合一”宗教文化内涵同样精彩纷呈,以巧妙的多元宗教文化内容,在作为边塞民族融合之地,和历代战争此起彼伏的金戈铁马格局中,竟然得以1500多年保存完好,未受损害,堪称奇迹中的奇迹。

  联邦德国的一位建筑专家说: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和宗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真正懂得了毕加索所说世界上真正的艺术在东方,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了。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写道:*的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和宗教融合为一体,做到尽善尽美,这样奇特的艺术,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通过这次参观游览,才真正看到这个古老民族的灿烂文化艺术和文明历史。悬空寺不仅是*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

  亲爱的游客们早上好,欢迎大家继续游览我们的恒山美景,昨天我们游玩了一天,主要介绍了恒山18景,那么今天我们就是要来参观这18景中最受欢迎的悬空寺了。趁着现在大家空闲的几分钟,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悬空寺的一些信息吧。

  悬空寺创建于公元491年,也就是北魏太和十五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整个寺庙有40余间殿阁,它以西为正,大门朝南开,寺庙均为木质所建,楼体大都悬空,下面岩石支撑的十几根木柱都不及碗口粗,所以,整个悬空寺就吊于半空之中,当地有这样一句歌谣说: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大家下车注意安全,还有记得我们的队旗,不要走错了队伍,因为现在来悬空寺的游客是比较多的,大家可以抬头看看,整个悬空寺的特点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奇、险、巧”。

  悬空寺的塑像是很多的,其中有三尊最为珍贵,说它们尊贵是因为它们的塑造艺术是十分独特的,它们是采用脱纱的工艺。高50厘米,重量只有3公斤重,是寺里最轻、最名贵的塑像。

  那么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就是真正地悬在空中了,给人的感觉是十几根木柱支撑整个寺庙,其实告诉大家大多数木柱是不承重的,而我们看到在每一部分起连接作用的是栈道,在栈道的下面有一些横梁,这些横梁是插入岩石中的,在修建的时候,将岩石凿出口小肚大的石洞,里面放上锥形木楔,将横梁做成剪刀形猛力砸进去,木楔就钻入横梁,外面的力气越大,里面咬合得就越紧,它们把力就压在岩石上。

  我们知道,恒山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那么每个朝代的统治者都有自己崇拜的`宗教,而三教殿集佛道儒于一身,无论在任何朝代都会受到保护,这也是悬空寺千年不毁的一个政治原因吧。

  下面就让我们去游览这座东方瑰宝吧。

  欢迎您在这个吉祥美好的日子,光临中华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莽莽苍苍蜿蜒起伏的北岳恒山,有许多奇特的景观,古有“恒山十八景”之说,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建于北魏后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悬空寺。悬空寺位于恒山金龙峡,金龙峡东侧是恒山的主峰天峰岭,西侧是恒山第二主峰翠屏山,而悬挂在翠屏山的半空峭壁间的就是举世罕见的悬空寺。朱红色的寺庙在褐黄色的山石的映衬下,色彩协调,比例匀称,全寺为木质所建,楼体大都悬空,这座纯木构建筑,瞩目远望,仿佛是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大有凌空欲飞之势,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民间道:“悬空寺,半天高,三尺马尾空中吊”,大诗人李白则用“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来形容之。整个建筑具有险、奇、巧的特点,共有楼阁40余间,从低到高三层迭起,最高处三教殿距峡谷深处的高度曾为90余米,由于1500余年峡谷河床沙石沉积,现高度仅为45米,但站在三教殿仍有身临险境的感觉。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金、明、清均有重修,现为明清建筑风格,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悬空寺以西为正,大门朝南,整个建筑由南向北扩建而成,越往北走地势相对越高越狭窄。寺院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有一座三层式的楼阁,内设悬梯连接。第一部分是一个标准的寺院布局,由于建于悬崖峭壁之间,所以将一个*面的寺院布局立体化了。第一层是禅堂,第二层是大雄宝殿,第三层是它的配殿。悬空寺的塑像是很多的,其中有三尊最为珍贵,说它们尊贵是因为它们的塑造艺术是十分独特的,它们是采用脱纱的工艺。这三尊塑像就在大雄宝殿里,塑造的时候,先用胶泥塑成泥胎,然后再外面用南方产的纻麻一层层的裹上。之后再磨光、上漆、贴金,最后从在塑像时事先留好的地小孔中把泥胎全部掏出来,这样塑像就像一个空的鸡蛋壳一样,中间是空的。这三尊塑像高50厘米,重量只有3公斤重,是寺里最轻、最名贵的`塑像。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就是真正地悬在空中了,给人的感觉是十几根木柱支撑整个寺庙,其实告诉大家大多数木柱是不承重的,而我们看到在每一部分起连接作用的是栈道,在栈道的下面有一些横梁,这些横梁是插入岩石中的,在修建的时候,将岩石凿出口小肚大的石洞,里面放上锥形木楔,将横梁做成剪刀形猛力砸进去,木楔就钻入横梁,外面的力气越大,里面咬合得就越紧,它们把力就压在岩石上。我们看到的横梁只是整个横梁的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全部插在岩石中,这也就是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那么木头就怕虫蛀,而这里木头是用当地的铁杉并经桐油浸泡,所以大家是不用担心的。

  悬空寺的选址充分显示出它的合理性,没有花费巨大的劳力去改造地貌,而是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峭壁的凹凸部分依势造殿,显示出各殿阁的主次错落和强烈的节奏感。寺庙建筑半藏绝壁之中,上有巨崖掩护,两旁又有突出的石壁遮挡,下雨时雨水顺崖而下,正好滴在寺庙前檐流入峡谷,避开了雨水对殿宇的侵蚀;山风吹来两旁突出的石壁减缓了风势,减少了对寺庙的威胁。另外,对面高耸的恒山主峰天峰岭遮挡太阳,相对缩短了寺庙的光照时间,就是日照时间最长的夏至时节,每天也只有三四个小时。这些因素是悬空寺巍然屹立1500多年,仍然保持原有风采的重要原因。

  悬空寺不仅以建筑奇巧著称于世,最主要的就是反映了“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全寺共有大小殿宇40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教殿”。三教殿是体现“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阁,位于悬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层。里面供奉的是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位是三大宗教的创始人,三教供于一殿,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中间的释迦牟尼,大慈大悲像,表情安详,左边的孔子则是双唇紧闭,横眉怒目,心里可能是有一些不*衡吧,右边的老子却是一幅仙风道骨,稳坐*的模样。三位好像是在讨论一件事情,不过1500多年了,他们的座次却从未改变过,我们也就不便多说什么了。

  待会儿大家沿着楼梯登上寺庙,会发现在台阶上游许多的小铁钉,那么木质楼阁出现小铁钉是怎么回事呢?大家仔细观察会发现,铁定是定在楼梯上的,这样大家上去的时候,踩到的是铁定,而不会与木板直接发生摩擦,这样就保护了木板。二呢,它是一种装饰,三大家看铁定得图案,有的是繁星灿烂,有的是铁水飞溅,更多的是莲花状的,那大家在登梯的时候,也就有了步步登莲,吉祥如意的意思了。

古往今来,悬空寺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公元735年,大诗人李白云游至此,挥毫书写了“壮观”两个大字;多了一点是说,悬空寺的壮美已不能用壮观二字来形容了,它是比壮观还要壮观的。公元1633年,大旅行家徐霞客游历悬空寺后,在他的游记当中留下了“天下巨观”的赞誉;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曾无限感慨地说过这样一段话:“*的悬空寺把美学、力学、宗教巧妙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尽善尽美,我真正懂得了毕加索所说‘世界上真正的艺术在东方’这句话的含义,悬空寺不仅是*人民的骄傲,而且是全人类的骄傲。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悬空寺。我们现在处于名为“金龙峡”的峡谷中,金龙峡的东侧是恒山的.主峰天峰岭,西侧是恒山第二主峰翠屏山,而悬挂在翠屏山的半空峭壁间的就是举世罕见的悬空寺。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金、明、清均有重修,现为明清建筑风格,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建筑具有险、奇、巧的特点,共有楼阁40余间,从低到高三层迭起,最高处三教殿距峡谷深处的高度曾为90余米,由于1500余年峡谷河床沙石沉积,现高度仅为45米,但站在三教殿仍有身临险境的感觉。这座纯木构建筑,瞩目远望,仿佛是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大有凌空欲飞之势,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民间道:“悬空寺,半天高,三尺马尾空中吊”,大诗人李白则用“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来形容之。

  悬空寺以西为正,大门朝南,整个建筑由南向北扩建而成,越往北走地势相对越高越狭窄。寺院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有一座三层式的楼阁,内设悬梯连接。第一部分是一个标准的寺院布局,由于建于悬崖峭壁之间,所以将一个*面的寺院布局立体化了。第一层是禅堂;第二层是大雄宝殿的两个配殿,为比肩式楼阁。真正体现“悬”的地方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两座楼之间均由悬空飞架的栈道连接,这就是*传统的“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延时暗托”的建筑结构。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除了惊叹之外更多的是疑问,1500多年前没有先进的设备,工匠们是怎样凌空修建栈道的?他们是这样建造的,首先在岩石上凿开口小肚大的洞口,然后洞里放一个长度适中的木楔,再把一端加工成较小的内凹锥形为卯眼将事先用桐油浸过,可防蛀防腐的、当地产的铁杉木猛力砸进去作为横梁。因石洞口小肚大,外边用力越大里边咬合就越紧,这样固定的横梁就把压力传到了岩石上。而在横梁的下面用木柱支撑,这些木柱长短不一,有的着力,有的则虚设,甚至可以晃动,根本不受力,可以晃动的支柱有十多根。当然,这些虚柱不仅仅是作为装饰用的,一般情况下并不吃力,一旦承重压力增大,就起到一柱顶千斤的作用,从而使悬空寺形成一座似虚而实、似危而安、危中见俏的奇特建筑。另外古代工匠大师们充分利用了峭壁的凹凸部分,使其避免风吹日晒,石砸雨淋,这也是悬空寺1500多年来仍岿然屹立保持原有风采的重要原因。

  悬空寺不仅以建筑奇巧著称于世,“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也在这座小小的建筑中体现。三教殿就是体现“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阁,位于悬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层。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体现了中华民族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

  悬空寺不仅外形美观,转折升降的木梯上也同样具有艺术价值。木梯上用铁钉组成数十种莲花状的图案,如繁星灿烂,似铁水迸溅,令人赏心悦目,堪称古寺一绝。既起到保护木板和装饰的作用,又赋予了深刻的寓意。香客进寺,踏步而上,可谓“步步登莲,吉祥如意”。集实用、装饰、宗教价值于一身,可见古代建筑工匠的良苦用心。

  全寺共有铜铸、铁铸、木雕、石刻、脱纱等塑像80余尊,其中最突出的是大雄宝殿内的3尊脱纱佛像。其做法先用胶泥塑成泥胎,再用南方生产的麻(也叫夏布)一层层地裹,裹到一定成型的厚度,再磨光、油漆、上彩、贴金。塑完后把里边的泥胎从底部掏出,整个塑像形成空壳,高度达50厘米的塑像,净重不超过3公斤,为悬空寺塑像中的一绝。

  古往今来,悬空寺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公元735年,大诗人李白云游至此,挥毫书写了“壮观”两个大字;公元1633年,大旅行家徐霞客游历悬空寺后,在他的游记当中留下了“天下巨观”的赞誉;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曾无限感慨地说过这样一段话:“*的悬空寺把美学、力学、宗教巧妙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尽善尽美,想必现在大家更加懂得毕加索所说?世界上真正的艺术在东方?这句话的含义,悬空寺不仅是*人民的骄傲,而且是全人类的骄傲。”

  走过桑干河,我们就正式进入浑源县了,浑源县地处山西东北部,面积为1900*方米,是我国的重点扶贫县。这里的自然资源丰富,有煤、铁、铜等矿产资源,农业方面以黄芪、杂粮、蔬菜为主,现有黄芪26万亩,使正北芪的主要产地,有“黄芪之乡”的美称。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北岳恒山、悬空寺。恒山风景区面积为147.5*方公里,整个景区为4a级风景区,是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

  我们知道恒山为五岳之一,共108峰,自古恒山18景,而今天我们要参观的就是18景中的第一奇景——悬空寺。


泉州承天寺导游词 (菁华3篇)(扩展6)

——马蹄寺导游词(5)份

  篇一:甘肃导游词

  省会:兰州

  位臵:甘肃省地处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位于祖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宁夏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面积:45.4万*方公里。

  人口:2237.11万。

  行政区划分:

  现辖5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 8个县级市,60个县,7个自治县。 地域特色及民俗风情: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独具魅力的甘南藏族风情、肃南裕固族民俗,让许多国人甚至外国客人都新奇不已。

  唐玄奘在天水的传说,使佛公娇、万紫山、渗金寺等地,成为民俗旅游的主要景点。

  和天水、陇南相临的甘南、临夏两自 治州,是藏、回、东乡、保 安、撒拉等少数民族的集聚地,有独具一格的民情和风俗,境内的拉卜楞寺,不但有着精美绝伦的建筑,而且每年7次规模较大的法会和众多的节庆,使拉卜楞寺的宗教民俗活动空前丰富多采。古朴典雅的临复**寺,是***民众们的聚礼之地,这里的宗教民俗活动,独特隆重,令人叹为观止。

  甘肃东部的庆阳、*凉地区,是具有悠久革命历史的老区。境内除有众多的革命遗迹外,黄帝登临、广成子修炼得道的道家圣地崆峒山,西王母设宴招待周穆王的王母宫山以及公刘庙、菩萨山等庙会,都成为民间文化的传播阵地和民间经济的交易场所。特别是唢呐、剪纸、社火、戏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河西走廊是甘肃著名的粮仓,也是昔日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和 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肃南裕固族风情、肃北蒙古族风情、阿克塞风俗、天祝藏区风情、雷台奇观、古酒泉传奇、嘉峪关传说、玉门关和古阳关、桥湾人皮鼓:民间筵悦、 骆驼队等奇风异俗在这里熠熠生辉。

  地理概况以及历史沿袭:

  甘肃,古属雍州,地处黄河上游,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

  它象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纵横45.37万*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 甘肃,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由于西夏曾臵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筒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臵过陇右道,故又筒称为陇。

  甘肃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北有六盘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东为岷山、秦岭和子午岭;西接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壤青泥岭。

  有神奇碧绿,的湖泊佳泉、有江南风韵的自然风光,也有西北特有的名花瑞果。 肃东南部的天水市和陇南地区,是历史悠久、山川锦绣、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称。

  甘肃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很早以前华夏始祖伏羲氏曾在这里推八卦、授渔猎。甘肃作为我国东南部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汉唐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甘肃大地上,散布着上千处人文景观,其中有堪称世界石窟壁画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以泥塑著称于世的天水麦积山石窟等。

  甘肃,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大地湾遗址证明,这里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人文始祖伏羲就诞生在渭河上游。三千多年前,周人先祖发祥于陇东一带。汉唐以来,甘肃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的丝绸之路,留下丰富的文物古迹。

  甘肃地域辽阔,自然风光优美,茫茫的戈壁、淳朴的黄土高原、广袤无垠的草原、洁白莹润的冰川共同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鸣沙山、月牙泉的奇异组合,给神秘沉重的丝路古道增添了一丝轻松惬意。陇东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起伏于甘肃的东南部,西越兰州后便是河西走廊,起自兰州西北,止于疏勒河玉门关,长达一千二百多公里,与青海界山祁连山脉接壤。 河西走廊是一片狭长*坦的高原,海拔一千至一千五百多米俯瞰走廊地带,是绵延不绝的沙碛地、沙丘和风化的缓地,其中也有绿洲出现。绿洲的水源,来自由祁连山三千三百多条冰川的雪水所汇成的河流,为兰州、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以及紧靠祁连山谷的乡镇提供水源。河西走廊最窄处仅四十多公里,最宽处也不过几百公里。甘肃的石窟分布于河西走廊两侧,这里原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当年那些远走漠漠塞外丝路的人为保*安, 纷纷在这个艰辛跋涉之地开窟造像,这些历千年而不毁的石窟,既是宗教、文化、艺术的结晶,也是丝路历史的见证。于是有了敦煌的莫高窟、安西县的榆林窟、玉门的昌马石窟、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文殊山石窟和马蹄寺石窟、永靖县的炳灵寺石窟、武山县的水濂洞石窟、甘谷县的大像山石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泾川县的王母宫石窟、庆阳县的北石窟寺等,简直是一条石窟走廊。

  以前曾是丝路孔道的边荒之地,如今已被兰新铁路自东而西伸展,把一片片绿洲串连一起,其中各县、市、城、乡均有公交车可达,交通相当便利。

  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九个省区,但在全国大型城镇中,惟有兰州得天独厚,被黄河穿流而过,所以这里肯定有你想不到的独特与惊喜。

  风情线上首屈一指的是素有?天下黄河第一桥?美誉的中山桥。中山桥跨在黄河上,桥长233.33米,宽7.5米,4墩5孔,桥上飞架了5道弧形钢梁,俗称?黄河铁桥?。到2010年6月,就是黄河铁桥的百岁诞辰了。想知道黄河铁桥的来历?听我慢慢道来。清同治年间,陕甘总督左宗棠督师西征,可被黄河险阻给害惨了,他曾打算请外商帮忙修造一座跨河铁桥无奈洋人索价过高,就没能实现。到了公元1907年,兰州道台彭英甲又提出了修建铁桥的建议,这次清**批准了。于是乎一项由美国桥梁公司工程师满宝本负责施工,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天津人刘永起负责工地操作的浩浩荡荡的工程开始了。三年四个月以后,也就是1910年6月终于竣工了。您猜花了多少钱?30万6891两8钱9分4毫,精确吧。别说钢材水泥了,连个小小的螺丝钉都是从美国或是德国进口的。这座桥梁落成之初叫?兰州黄河铁桥?,后来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就改成了?中山桥?了。1954年,兰州市**对铁桥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现在的中山桥既坚固耐用又气势雄伟,现已成为兰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一会儿您就可以领略它的风采。

  下一个就是水车园了,它不大,但是却承载了兰州古老水车的风采,到了兰州不到水车园会很遗憾的哦。

  兰州水车,最早出现在明朝,相传段家滩人段续,注意,不是段誉,考中进士到了云南做官,他游遍了南方,见到了木制的灌溉汲水工具龙骨筒车,便暗暗把构造记在心中,后来退休回家便巧思构造,终于仿制成功。兰州的干旱大家说有目共睹的,所以段续创制的水车可算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福音。人们纷纷仿制,在20世纪中期,兰州的水车有252轮,是号称?水车之城?的叙利亚哈马市水车最多时期的8倍多。称得上一座?水车之都?了。后来随着电力灌溉的普及,水车一个个被拆除了,兰州也失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水车园呢,现在有两架仿古水车,还有围堰、渡槽、水磨坊、工艺品商店和游乐区。一会我们走进了水车园,大家一定要静静的聆听一下,来自水车那个遥远的国度的呼唤。

  接下来就是?黄河母亲?雕塑了,这个雕塑是花岗岩质地,长6米,宽2.2米,高2.6米,总重量达40余吨,是我们甘肃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的,黄河母亲还在全国首届城市雕塑方案评比中获得了?优秀奖?,看来这片黄土地上真是人才辈出呢。

  黄河雕塑运用了母亲和婴儿两个形象,说到这里请大家猜一下,那个婴儿是男是女呢?听出当初构思的时候何鄂女士就犹豫了很长时间,后来灵机一动,就

  塑和谐流畅,还寓意深刻:黄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她所养育的中华民族也永远幸福安乐。母亲身下的黄河造型刻着的水波纹和鱼纹,来自于甘肃彩陶的古老图案,真是一绝,拍照的可不要错过啦。

  白塔山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势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

  古代,这里是军事要冲,山下有气势雄伟的金城关、玉迭关、王保保城;山上有层层峰峦,其中?白塔层峦?为兰州八景之一。

  站在黄河南岸,举目北望,黄河铁桥,白塔山公圆建筑群,白塔寺浑然一体,尽收眼底,有?河桥远眺?之称。穿过黄河铁桥,白塔山一,二,三台建筑群,迎面耸立,飞檐红柱,参差绿树丛中,这是自一九五八年建圆时在坍塌的古建筑废墟上重建的 ,总建筑面积八千余*方米。这个建筑群把对称的石阶、石壁、亭台、回廊连贯一起,上下通达,层次分明,结构严整,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别具风格的建筑形式。如重叠交错的重檐四角亭、对立式的二台碑厦、砖木结构的三台大厅等,所有建筑物都配饰砖雕、木雕和彩画。

  三台建筑群的迎面是白塔主峰,山势陡峭,古代建筑有?风林香袅?牌坊、罗汉殿、三宫殿等。

  山顶的古建筑物有三星殿、迎旭客阁,凭栏远眺日出,放眼黄河,气象万千。 白塔寺,始建于元代,据记载,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完成对大元帝国疆域统一过程中,曾致书**拥有实权的萨噶派法王(**教之一派,俗称黄教)。当时萨噶派法王派了一位著名的**去蒙古拜见成吉思汗,但到了甘肃兰州,因病逝世。不久,元朝下令在兰州修塔纪念。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了,现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为镇守甘肃内监刘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巡抚绰奇补救增新,扩大寺址。寺名为慈恩寺。寺内白塔身为七级八面,上有绿顶,下筑圆基,高约十七米。塔的外层通抹白灰,刷白浆,故俗称白塔。塔建成后,几经强烈地震,仍屹立未动,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上的智慧与才能。

  白塔寺原有?镇山三宝?:象皮鼓,青铜钟,紫荆树。象皮鼓传为一印度僧人云游白塔时所赠,现在这里仅有仿制品;青铜钟为清康熙年间铸造,重为153.5公斤,现存寺内;枝繁叶貌的紫荆树系后人重载。北端山头有牡丹亭,亭内有一碑,据说原碑在湖南衡阳市北的趄嵝山上,字形怪异难辨,后人附会为大禹治水时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何玫摹刻于岳麓书院。兰州此碑,系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酒泉郡侯建功模立,碑高九尺,宽三尺,上刻七十七字。

  白塔山西北方,林木葱郁,朝阳山、马头山、冠云山、环翠山峰峦层叠。浓荫深处,有休息亭,供游人小憩。亭前有蓄水池。这里山高林密,是登山远眺,

  篇二:甘肃张掖旅游景点导游词

  张掖概况

  张掖作为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丽的山川,淳朴的民族风情,构成了独具西部特色的绚丽画卷和开发旅游的有利条件。

  其突出特点是:一是人文资源十分丰富。1986年12月***公布张掖为第二批国家38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史料佐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群在黑河流域繁衍生息,大禹导弱水于合黎、周穆王西巡、隋炀帝西巡张掖会见西域27国使臣、唐玄奘取经时张掖瞻仰各寺院、流沙河擒拿沙僧、高老庄猪八戒招亲等神奇传说和历史故事。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西游被张掖灿烂的文化和优美的风光所吸引,旅居一年之久。自汉武帝设郡至汉末300多年,作为丝路要邑的张掖与西域各国商贸往来十分活跃。自唐以后这里作为佛经的传入必经之路,佛教很是兴盛,历史文物古迹遍布全区,古代文化瑰宝散落各地,现有不可移动的文物点816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张掖大佛寺、黑水国,肃南马蹄寺、文殊寺,高台骆驼城、许三湾,民乐圆通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各个时期的文物藏品23000多件。张掖大佛寺寺内的木胎泥塑卧佛是目前世界之最。寺内金经为我国稀世之珍;肃南马蹄寺石窟群中金塔寺内的高肉雕彩塑飞天实属洞窟艺术之罕见珍品;高台骆驼城古遗址周围汉墓群为全国之最,山丹境内明长城为全国最完整的城段。还有不少*现代革命纪念建筑物、国际友人捐赠文物等。

  二是自然景观得天独厚。为历代皇家屯兵养马的山丹军马场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堪称世界第一;风光旖旎的祁连山群峰夹山寺,苍松叠峰峦,蓝天映雪山,草地遍牛羊;还有险峻神秘的"七一"冰川、自然风化的风雕群落、瓜果飘香的绿洲农业、高新技术农业及祁连山各种珍禽动植物,形成了别具洞天的自然景色。 三是裕固风情独具特色。热情好客的裕固民族用自已独特的生活方式,醇香扑鼻的奶茶和优美深情的祝酒,手抓羊肉飘香的帐蓬,以及传统的射箭、赛马、狩猎、别具的服饰,隆重的婚礼,优美的民族歌舞,盛情款待八方来客,四海宾朋。

  1992年和2000年,***同志两次来到张掖,先后题写了"金张掖"和"再铸金张掖辉煌"的题词,为提高金张掖的知名度和发展金张掖的旅游业,注入了更加丰富厚重的内容。2006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张掖丹霞地貌七彩丹霞区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神奇壮观、美丽多姿的七彩丹霞谷观光游览。张掖丹霞地貌景观区是国家级地质公园,地处祁连山北麓,东距张掖39—56公里,海拔高度2000一3 800米,面积约5 l O多*方公里。景观区主要包括七彩丹霞区和丹霞奇观区两大景观区。七彩丹霞区主要分布在临泽县倪家营乡,丹霞奇观区主要分布在肃南县康乐乡、白银乡地段。张掖丹霞地貌被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终身名誉会会长、著名的地理学家中山大学教授黄进教授誉为“张掖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地貌中国第一”,“张掖彩色丘陵中国第一”,“张掖丹霞地貌是中国发育最好的地区之一”。被《中

  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景观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极高的旅游观赏价值。

  丹霞地貌作为古老的地质遗迹,它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时期,是喜马拉雅山运动中发育形成的红色岩系随着地壳的抬升,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红色砂岩经长期的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了孤立的奇岩怪石,所以其突出特点为“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澳大利亚等地,在我国分布最广,其中以广东省仁化县的丹霞山最为出名。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科院资深院士陈国达教授以发育典型的丹霞山为代表,命名了一种新的地貌类型——丹霞地貌,为学术界所接受与采用。张掖丹霞地貌集广东丹霞山的悬崖峭壁、峰林石柱的奇、险、美于一体,还兼有新疆五彩城 的色彩斑斓、绚丽多姿,是我国干旱地区最典型的丹霞地貌。其气势之磅?、面积之广阔、造型之奇特、色彩之缤纷,观赏性之强,举世罕见,全国一流,实属大自然之鬼斧神工。

  七彩丹霞区是大自然留给我们临泽人民的一份宝贵的自然遗产,2005年6月,黄进先生对临泽丹霞地貌进行了全面考察,认为临泽丹霞地貌面积博大,气势磅?,场面壮观,形态丰富,造型奇特,色彩艳丽,是我国干旱地区另一种丹霞地貌类型——彩丘式丹霞,色彩之缤纷、观赏性之强、面积之大冠绝全国,举世罕见,中国第一,黄进先生评价彩色丘陵为“天然去修饰,四季见秋山”。中国科学院尹泽生研究员的评价是“像大地喷洒炙焰烈火,似山岩披上五彩霓裳,这是一处与众不同的丹霞地貌”。众多专家学者均对彩色丘陵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所处的位臵是临泽七彩丹霞旅游区1号观景台,我们临泽七彩丹霞区位于倪家营乡南台村二社向南1〃7公里处,地处祁连山北麓,东距张掖35公里,北距临泽1 O公里,海拔高度1 800一2200米:,分布面积约50*方公里。临泽七彩丹霞奇观以层理交错、岩壁陡峭、气势磅?、造型奇特、色彩斑斓而称奇。在阳光的照射下,丹霞奇观远看似朝霞升腾,*看色彩斑斓,有红色、白色、黄色纹理,色带随着山势起伏呈波浪状.犹如艳丽的彩带随风蜿蜒飘动,让观者叹为观止。请大家随着我的手势向远处看,其经典之处依次为有七彩峡、七彩塔、七彩屏、火海、七彩练、琉璃峰、七彩瑚、七彩城、七彩峰、七彩菇、大扇贝等 l l处奇观,这些景观与周边的山峦、河流、田园、村庄、炊烟相辉映,构成了一幅风景名画,满目山峦,是色彩的堆涌,是壮美的组合,像一幅幅壮丽的天然图画,呈现于天地之间,四时不同,景色迥异;晨昏之间,造型奇特。数十公里的绵延群山,连同远处的雪峰,堪称天下绝景。

  刚才有位游客朋友问我,七彩丹霞的形成过程,说起它的形成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这段传说跟女娲娘娘炼石补天有关。《淮南子〃天文训》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意思是说,远古时期,共工和颛顼这两个部族的英雄之间为了争帝,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直打的天昏地暗,山裂地陷,日月星辰移位,把西天的天柱撞断了,西天开了一个窟窿,导致天倾斜而洪水漶漫。女娲娘娘补天来到西昆仑,从四面八方采集来五彩石,用神力碾成粉末,用昆仑山的玉液琼浆调和,然后开始补天穹的窟窿。西天有个叫窫窳的.妖魇,蛇身狮首,凶

  恶狰狞,出没于祁连山下的弱水中,也就是今天的黑河,以吃人为生,扰得弱水**的百姓不得安生,他听到美丽善良的女娲来补天后,觊觎女娲的美色,邪念顿生,化作一个青年男子前去帮忙,女娲娘娘识破他的诡计,正色劝他用心修行,争取早日得道成仙。窫窳恼羞成怒,想和女娲正面交锋,法力又不及,便暗地里破坏女娲补天,一夜之间施展妖术,把五彩石粉末吹散到满山遍野。女娲一觉醒来,看到朝阳映照下的祁连山五彩纷呈,分外耀眼,大吃一惊,一细看,才发现五彩粉末不见了,她立刻想到是恶魔窫窳所为,女娲略施法力五彩粉又聚拢在了一起,但一部分附着在了山头上,把山染得灿烂无比。为了防止恶魔继续捣乱,她安排两个侍女轮流值班,侍女一个叫朝霞,一个晚霞,按女娲娘娘的吩咐,尽职尽责,昼夜不离,帮助女娲顺利补好了天上的窟窿。但朝霞和晚霞因劳累过度,香消玉殒长眠祁连。她们死后,化作霞光,早晚相映,为祁连山披上了神奇的霞光,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七彩丹霞。

  其实,七彩丹霞的形成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过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祁连山的各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和侵蚀,加之岩性不同和温度差异,在光线照射下,呈现不同的色泽,铁质岩呈红色,锰质岩呈黑色,泥质岩呈灰色,磷质岩成灰蓝色,火山岩呈橙黄色,砾质岩呈青色,依次类推,山体呈现出了不同的色彩。

  我的讲解就到这里,剩下的时间,大家可以到前面的2号和3号观景台继续参观,也可以照照像,这里的最佳照相时间是太阳升起和太阳落山的时候,即朝霞和晚霞。现在时间最佳,希望大家多照几张,留住美景,并把它们介绍给你的家人和朋友。

  篇三:三坊七巷导游词

  各位团友 大家好,首先代表我们阳光旅行社的全体人员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也感谢大家对我们旅行社的支持和信任。我叫XXX,是阳光旅行社的导游员,大家可以叫我XX。这位是我们的随队司机刘师傅,刘师傅的驾驶经验非常丰富,相信大家在乘车的旅途中一定会感到既舒适又安全的。今天能担任本团的导游工作,认识这么多朋友,我感到非常荣幸。如果大家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和要求,请您及时的提出,我将竭尽全力为大家服务。也希望大家能积极地支持和配合我的工作,在这里预祝大家旅途愉快!能够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具有地标意义的“三坊七巷”参观游览。三坊七巷又有 “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的圣誉。在2009年6月揭晓的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与北京国子监街、*遥南大街、哈尔滨中央大街等共同参选,以最高票获得***、国家***授予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

  今天的“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从北到南排列整齐,纵向有序,形成“棋盘状”的传统街巷格局。在城市变迁过程中,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被改建为马路。因此,我们今天讲三坊七巷实际只有二坊五巷。我们的车已经到南后街门口了,现在请大家拿好自己的随身物品随我下车参观。

  现在我们来到了郎官巷,这里是二梅书屋,即现在的福建民俗博物馆。我们往里面走,这里有门槛,大家要小心。

  大家看到大厅上的贴金祥云了吗?为什么是金色的呢?因为古时候的房子大多为木质,所以多发生火灾,而五行中,金生水,水克火所以贴金饰纹有防火的寓意。 大厅左边有个小屋,你们知道图中三个人的关系吗?这里可是有三代同堂哦。这源自福州孝文化中很具代表性的“拗九节”,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九节和送穷节,即在正月二月廿九日,已出嫁的女儿要带上以糯米、红糖、花生和荸荠等制成的糕点回家看望父母,以求父母*安。

  现在我们来上大厅桌子上的这个漆金人物馍盒,大家知道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吗?看来没有人能说出来哦,它是祭祀用品,古时候只有官员才能用这种长方形的馍盒,寻常百姓是不能用的。

  大家再看我们上头的灯杆,它摆放的位置也是很讲究的,如果灯杆在中柱的内侧,说明这家主人的事业在本地发展;如果灯杆在中柱的外侧,说明主人的事业在外地甚至海外发展。福建方言中灯与丁同音,所以横梁上有几个灯杆,就代表这家有几个儿子。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有三个灯杆,即代表这家主人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儿子。

  现在我们来到大厅后面,这是古时候放在女子闺房内用来祭拜祖先的。大家看到左右两边的文字,每个字体都像花瓶一样的形状。我们称之为花瓶文字。从左到右依次写的是,玉堂印春色,朱树发秋香。

  我们继续往这边走,大家看,这块地面可不普通哦,它叫“三合土”,建于清朝中期,历经*两百多年后被泥土、砂石覆盖了约五十厘米厚。后来在对二梅书屋进行修复改造时才发现这块保存较为完整的地面。其制作原料为沙、黄土、生石灰,并加入糯米浆以达到粘稠坚固的目的。“三合土”经过反复敲打垒砸,形成光滑*坦的地面后。用绳子在上面压印似草纹的吉祥图案,寓意“连绵不断,生生不息”。 我们整个宅院叫二梅书屋,其实书屋只有面前的这一小部分,因为主人林星章特别喜欢梅树,所以在自己的书屋前面栽种这样两株梅树,于是取名叫二梅书屋。书屋旁边呢是一个洞,林星章将它称为七星洞,我们把它叫作雪洞。它采用的材料是红糖、糯米、生石灰。最大的作用就是冬暖夏凉。二梅建筑中以假山、学雪洞为通道。在全国居民建筑中独居特色,也是福州明清时期典型的民居代表。

  我们知道在三坊七巷中居住的人身份地位都是很高的,所以每座宅院都有自己的花厅园林部分,,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宅院主人自己设计的花厅园林,大家可以看到整个园林把福州的美景都浓缩在里面了。大家看到的鳌峰和白塔都是福州的美景。旁边是一颗两百多年的荔枝树,它每年都结果,3月到4月是荔枝树开花的季节,那个时候就会看到白色的荔枝花。

  出了二梅书屋,我们来到的是塔巷,全长295米。为什么叫塔巷呢?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到巷门坊口上的小塔了吗?塔巷有千年历史,顾名思义,在这挑巷子里曾经有座塔,是唐代闽王 王审知的部下所建,名为“育王塔”福州在五代时有大大小小700多座寺庙和佛塔,宋太守谢泌曾写道: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七塔是当时福州城内的一大奇观,,包括现在的白塔,乌塔以及这条巷子里的育王塔。育王塔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但是明代时废弃消失了,到了清代的时候才在巷门上又立起了一座袖珍塔,作为留念。

  各位团友,因为时间关系,这一部分的导游讲解到这里先告一段落,在这里我代表阳光旅行社全体人员再次感谢各位朋友的光临,同时非常感谢各位一路上对我工作的支持,途中如果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包涵。希望大家在最后的几分钟里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接下来留给大家一段自由活动的时间。最后,祝各位朋友旅途愉快,一路顺风!期待大家下次的光临。谢谢大家。

  备注:荸(bi ,第四声)荠(qí ),又名马蹄、水栗、芍、凫茈、乌芋、菩荠、地梨,是莎草科荸荠属一种

  篇四:法门寺文化景区导游词讲解

  20xx年3月

  关于法门寺文化景区导游词说明

  1、佛教不仅是一种信仰,而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哲学。

  2、法门寺文化景区是在省**统一部署下由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主持兴建的一个文化精品工程。

  3、作为导游词,要尽量避免过多的渲染宗教现象,而要从文化景区所在地区蕴含的多种文化来观察、理解、宣传法门寺的佛教文化现象。

  4、做为一个文化精品工程,它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信仰者,而更多的是普通游客,所以在导游讲解的过程中,既要敬仰佛教文化,又要从佛教文化的哲理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天、地、人之间的这种哲理关系。

  5、法门寺文化景区的导游词,应该具有一种哲理性,启迪信仰者和游客。

  这份导游词仅仅从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佛教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和欣赏法门寺文化景区宏大的建筑工程。文中所涉仅供参考。

  法门寺文化景区导游词

  无论你来自何方,即便你在北京看过雄伟的万里长城,或者在临潼参观过秦始皇兵马俑,当你来到这里,你绝不可轻视你脚下的这块黄土地。虽然它没有青山绿水,只有满目的沟沟壑壑(he)和点点散布的村舍,但就是在这块土地上演绎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炎(帝)和黄(帝)二帝在这里肇(zhao)始了中华文明。周人在这里东进,南征北战,创建了以“礼”为核心的周文化和辉煌的青铜文化。**经由这里凿空,丝绸之路逶迤(wei yi)西去,佛典文化徐徐东来。三千年的人文历史,使这块土地成为华夏文明之祖,青铜文化之乡,丝绸文化之孔道,中国佛教文化的中心。

  承借天汉雄风,大唐气象法门寺供奉佛指舍利,弘扬佛法,尤其唐宗室八位皇帝“穷天上之庄严,极人间之煌丽”每三十年迎奉法门寺佛指舍利入京都长安供奉,令朝野轰动,天下朝拜。使法门寺名扬天下,成为“关中塔庙之祖”,中国古代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也使这块土地成为长安佛教文化圈的中心。特别是1987年4月3日,经历了1113年的漫长岁月,法门寺地宫发现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和大唐数千件供佛珍宝,引起世界瞩目,法门寺当之无愧的成为当今世界佛徒朝拜中心,游客旅游圣地。

  法门寺文化景区依托法门古寺而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景区一期工程斥巨资打造(25亿元),占地约1300亩,是由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祖原先生主持设计的,(他曾主持设计台湾中台禅寺及目前全世界最高摩天大楼“台北101”等著名建筑)。景区由山门广场、佛光大道、法门寺寺院、合十舍利塔,以及众多艺术佛像、园林雕塑小品等几部分组成,全面展示了佛文化在哲学、政治、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景区建设自2007年3月,根据省委省**统一部署,由曲江新区管委会组建了法门寺开发建设团队,与宝鸡市人民**一起负责项目开发建设。项目总规划面积9*方公里,分为东区佛文化展示区与西区综合服务区,整体区域规划依托佛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为发展基础,是陕西省委、省**强力推出的十大文化旅游工程之一,也是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的重要辐射、延伸区域,在构建和谐社会政策的历史背景下,陕西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重大举措并致力将其打造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佛都”,成为继兵马俑之后的“陕西第二个文化符号”。

  我们远远望见的这个建筑群,就是法门寺文化景区。这个建筑群呈南北走向,由南至北依次而上,4门起伏,双塔高耸,在黄土阡陌(qian mo)中,在蓝天白云下,建筑体量雄浑博大,建筑语言简洁明快。整个景区以建筑特有的艺术语言表达出了佛教文化的博大与智慧。

  现在,我们来到法门寺文化景区。不管你信不信佛教,你都会感到这个建筑群有一种文化的力量。庄严的佛像,阔大的广场,外张的屋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宗教信仰的庄严与殊胜。这种感觉正是这组建筑艺术的成功之处。

  由于法门寺文化景区的宏大壮观,气势夺人,我们不可能一览无余。由于当我们深处圣地之中,更是目不暇接。因此,我要告诉大家这个文化景区的几个特点:1、如果你从空中鸟瞰,你会看到整个景区暗合坐佛之形,法门寺地宫恰好位于佛心位置,与佛同体,与佛同心。2、如果你仔细观察,景区内诸多建筑暗合数字机缘,如用数字概括,一舍利;二宝塔;三区划;四大门;五时空;六越度;七广场;八吉祥;九*方公里;十万众生;千年古刹;万世法门。3、当你在景区或朝拜或游览,在由南到北的穿门过院,朝拜佛祖舍利的过程中,你会感到由此岸到彼岸的升华过程;也会在由北到南的回望中,感到芸芸众生的虚幻之相。所以,在法门寺文化景区的参观过程,就是你感悟人生,净化心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回归的佛子能开启般若般的智慧,旅游者则能体验佛光普照为您增福增慧。

  现在,我们开始参观这个千载佛家圣地,领略万世人文经典。

  山门广场位于法门寺文化景区的入口,面积约15万*方米,。此区域涵盖酒店、素食餐饮、大唐禅茶、讲经堂、旅游精品购物、游客中心、大型超市、电瓶车租赁等配套实施一应俱全。建筑设计风格大气恢宏。山门及两侧回廊的设计方正、简洁与围合的广场一起共同体现了佛学的包容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的胸襟。

  山门东西两侧,栽植了天数(树)25棵,地数(树)30棵。大家可以看到树种为银杏,棵棵银杏粗壮挺拔。银杏被尊推为我国的国树,在凡人世界中是“活化石”也可表示佛法在中国两千六百年的再次发扬光大。

  请大家看看这组建筑,墙壁陡峭,以变形的斗拱装饰承接屋顶,屋顶外张冲天,直指苍穹。人临其下,直觉低矮,只有仰望才见其顶。这种墙壁和屋顶的造型,没有雕梁画栋,没有曲线翘角,仅以明快的线条让人感到佛法的广博和佛陀教法的明理。其色彩为金黄、暖黄,具有一种庄严清静,慈悲祥和的氛围。这里就是园区的入口处 “佛光门”。我们眼前的

  (佛光门南)这对楹联是由大书法家所书写的:

  迎万国香客,入佛门圣境,开光祈福祚,瞻唯一舍利;

  极人间焕丽,穷天庭庄严,盛世建宝塔,铸不二法门

  ——雷珍民

  (佛光门北)

  千年古刹,百丈浮图,仰舍利之光辉,九州普照;

  无量法门,有缘信士,钦如来之智慧,万世弘扬。——曹伯庸:

  而佛光的东西两侧还有四幅楹联

  (内侧东)法雨纷飞佛度有缘人慧光辉耀心灯亮

  慈云遍布门迎无欲客净海莲开觉路香 ——茹桂

  (内侧西)仰菩提正果承至善精神进入方知天地阔

  沾净土祥光向崇高境界出来顿觉是非空 ——茹桂

  (外侧东)居宝地而名四海古韵新风神清仰赖秦川秀

  立扶风以铄八方晨钟暮鼓气壮缘由佛性灵 ——任步武

  (外侧西)古寺有何奇看来往游人有缘圣境开心境

  景区谁不醉喜春秋佳日无限风光伴佛光 ——任步武

  穿过佛光门在这个院中,一泓静水,此为静心池:净水莲花,14朵莲花,高雅圣洁。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为佛教圣物,供奉莲花可身处污浊的尘世而不染,保持自己的洁净清芬,代表着净心离欲的世界。通过静心池,人们可以放下世俗间的一切忧扰,以一颗*静之心走入佛国圣地。

  在静心池的东西两侧设有圣兽。

  青狮:狮子为万兽之王,吼声洪亮,山鸣谷应,震动天地,代表佛教的神威。佛法即如同狮子一样,供奉狮子可辟邪护法。

  六牙白象:供奉大象,可降伏邪念,能到达无上乘果地,得到物质和智慧的财富,得佛果之成就。现在我们来到了园区的第二道门名为般若门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一副由书法家沈默所做楹联:

  莲花吐艳,智慧通灵,心底无尘,天地因缘凭感悟;

  舍利凝辉,光明聚塔,云霄有路,古今风韵任流连。

  穿过广场走过般若门大家可以发现,之前在山门前是一个大广场,佛光门前是一个大院落。而在般若门菩提门之间,是一个相对狭窄的过道。这正是利用了建筑艺术上的缩放手段,给人感觉上有舒畅和压抑作用,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控制作用。也表现出了只有以智慧(般若)为前行指导才能到达解脱彼岸这一教义。菩提门上的这一对楹联是由旭宇所书写的:

  怀慈悲心济世,能离开庸俗,就是成功,般若缘中存哲理;

  走淡泊路修身,如追慕荣华,何来自在,菩提树下悟人生。·

  出菩提门大家可以发现这道圆融门,它只有门柱,似乎有点奇怪。这是因为佛教以观察诸法“空性”为入道的法门,故称“空门”。

  现在,从山门广场到这里,我们已穿过了佛光门、般若门、菩提门、圆融门,来到了佛光大道。 佛光大道长1230米,宽108米,象征着由世俗走向成就的修行之路,也就是说是一条成佛之道。 佛光大道是景区的景观主轴。远远望去,清净庄严南低北高,直通合十舍利塔。利用落差,让人有一种朝圣的感觉,也体现了为了一种信仰,人们不断攀登,境界不断升华的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佛光大道分主道和辅道。在佛光大道两侧景观绿化广场上,东边设有佛陀胜迹系列雕塑,让众生感受到佛法不理事间法,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这一佛法精神,体验佛教文化,西侧是法界源流系列雕塑,展现了佛教文化在世界特别是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佛光大道分别设有经幢、菩萨,同时按佛教“五时判教”而设,其中包括: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时。我们将山门比喻为“此岸”(现世),而佛光大道则为接引凡夫众生通过“五时判教”到达“彼岸”——合十舍利塔(佛国),证得佛果这一解脱之道。“众生皆有佛性”在这条大道上愿大家都能发掘出属于自己的“自性三宝”

  经幢乃佛教圣物,常将经文刻于其上。象征佛的智慧能降服一切烦恼,在佛教中有祛邪降魔的说法。福报:智慧流溢、一生吉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