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菁华5篇)

首页 / 读后感 / | 2022-10-29 00:00:00 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1

  陶渊明在*文坛上历来以他的乐观旷达出名。许是读书的心情不同,我从中读出了隐居生活的悠然和田园生活的安闲。却怎么都不能充分感受那种旷达自由的心境。

  耕作,喝酒,读书,写诗,登高。这些偶尔为之确实是悠然而快乐的。但是如果一辈子如此会不会觉得太空虚?生而为人的价值是什么?生活的态度是由自己决定的,而生存的价值却是由社会来体现的如果一生就这么在山水间流连着过去了,除了*静安详,偶尔会不会有那么一丝遗憾。

  可是再回去看看陶渊明所生活的时期,我又觉得自己实在是强词夺理了。晋末南北朝时期内忧外患,还是门阀制度最“辉煌”的时候。像陶渊明那样出身寒门的才子也只能遗憾的叹一声“生不逢时!”陶渊明在隐居之前,内心充满了对官场的厌恶和唾弃之情。因为不愿再去投身泥淖,所以才转而拥抱大自然。这其中有的又何止悠然和旷达。恐怕初时也有些无奈吧!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海。”一瞬间世界里好像有海风拂过,百花盛开。可是这只是海子虚构的幸福,他根本没有去“面朝大海”,所以他的“春暖花开”只能在天国里寻找了。什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是一面深深的绝望,一面又深深的渴望,哽咽的说着“我是幸福的”。

  我至今惋惜作家三毛的离去。她的文字里充满了爱和浪漫。从她的文章里和同别人交流的信件中可以看出她是很会生活的女子。可是那些快乐里总感觉少了些什么东西,总觉得有些孤独。有时*在那里看她的书,一看就看上瘾了。不过看久了心情就会有些郁郁的。我最喜欢她的《撒哈拉的故事》,《闹学记》和几首随笔的诗。也说不太明白原因,只是有一点感觉的很明显,这些作品里面比其它的里面多了对生活的愤愤不*和热爱。

  鲁迅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幸运的我们生在和*年代,不会有陶渊明那样的无奈的放声大笑。就也千万不要发生像海子,三毛那样明明自己已经画出了美好的样子,却最后无法触到美好的悲剧。

  “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觉其锋芒般锐利。”我们要作生活中的勇士,不管怎样都要清醒着走下去。我坚信,总有一天我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2

  辞是战国后期楚地创造出来的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韵文;赋体起源的时间要早一些,都是散文的滥觞。两汉时期,辞赋不分,均重文采、讲铺陈、善用典,区别在于辞重韵而抒情,赋重在咏物说理。《归去来兮辞》是辞赋的结合,既咏物说理,又抒**感。全文537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阐述入仕和出仕的原因。陶渊明坦陈是为贫而仕,“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于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诸侯、家叔帮忙,“遂见用于小邑”。最后,“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辞官归隐的原因是“质性自然”,与官场的污浊格格不入,在彭泽当县令“八十余日”,“自免去职”。第二部分是正文的第一、二、三段,写了归途的心情、到家时的心情和在田园里的心情,洋溢着诗人欣慰无比、怡然自乐的幸福。归途的心情是立于船头,归心似箭,盼早日到家。到家时的心情是“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意思是,远远地望见简陋屋门,且喜且奔地飞跑回家。在田园里的心情是“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意思是,整天在园中散步而自得其乐,虽然设有门户却常将它关闭。拄着拐杖随处漫游歇息,不时抬起头来向远处眺望。第三部分是最后一段,抒发诗人的人生感悟,“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意思是,顺其自然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知命还有什么可以犹豫的呢。这是一种哲学思考,是陶渊明对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终极追求。

  品读《归去来兮辞》,我们深深为陶渊明的自然品格所折服。做人自然、自然做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难就难在人有七情六欲,容易为物欲所困和名利所累。陶渊明真正做到了自然。陶渊明确信,自然是他的血脉、他的生命和他的全部,只要回归自然,他才会有幸福。这种自然是质性自然,不是作秀的自然,更不是作伪的'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有了质性自然,陶渊明才会感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像天上的云,云卷云舒,自由飘荡,无所系羁;像空中的鸟,飞来飞去,翱翔蓝天,依恋树林。这种自然是田园风光。田园是最真切的自然,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大地。在陶渊明看来,田园代表着宁静、和谐、安详,代表着温情、善良、真诚,代表着对世俗的拒绝和对权力的蔑视。田园是他质性自然的载体,是他安身立命的处所。因而《归去来兮辞》正文一开篇就动人心魄地喊出“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真是天籁之音,在历史上的苍穹久久回荡,深深震撼着士大夫的心胸。这种自然是*淡语言。

  陶渊明的诗文几乎找不到怪僻字,用的都是农家语,以致同时代的文学批评家钟嵘认为不够高雅。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用语是否高雅,有没有怪僻字,而在于是否有真情,是否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有了真情,田园可以显现为风光,农家日子可以提升为诗意,简单事物可以唤起美的享受,这正是陶渊明诗文最大的特色,也是他质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人评价《归去来兮辞》是“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之痕”;评价陶渊明的诗文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归去来兮辞》告别了官场生活。“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段话既有悔恨又有醒悟,富于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觉悟到以往的过失已无法挽回,知道将来的美好还来得及补救,其中今是而昨非,就是陶渊明彻底否定了13年甚至是30年的宦海沉浮。

  陶渊明28岁才做官,40岁告别官场,实际只有13年时间,但他在《归园田居》中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大概是算上了他少年时就有了入仕做官的愿想。其实,陶渊明年轻时是很想为官从政的,他自己说的原因是“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也就是在子多且幼、谋生无术的情况下,不得不外出做官;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他的“大济苍生”的宏愿和“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陶渊明也着实做过几次官。他第一次入仕是28岁。《晋书》记载:“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意思是,他那时家贫,到江州任祭酒一职,属于州府的普通办事员,但他不愿仰人鼻息,没过多久就辞职回家了。

  据说,不久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属秘书类的差事,他没去就辞谢了。第二次入仕是36岁左右,他到荆州府桓玄门下做属吏,而桓玄当时控制着长江中上游,正伺机篡夺东晋*。陶渊明不愿与桓玄同流合污,借故母亲去世,归家居丧,辞别了官职。第三次入仕是40岁那年,陶渊明远赴京口在刘裕那里做过建威参军和镇军参军,也是一种文职小官。对于东晋而言,刘裕与桓玄一样都是篡国谋逆者,陶渊明不满刘裕,很快就辞了职。半年之后,叔父陶逵介绍任彭泽县令。当了81天县令,又一次挂印而去,写就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宣言彻底告别仕宦生涯。这一年他41岁。陶渊明辞官隐退的表层原因,按《归去来兮辞》的说法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按萧统《陶渊明传》的说法是“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这也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出处,后人对此有疑问,认为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得不到印证。然而,这倒比较符合陶渊明的思想逻辑和性格特征。深层原因,却需从陶渊明自身和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中寻找。

  其一是由于陶渊明的个性,他崇尚自然和追求心灵自由的品质,与仕宦生活的诸多羁绊不能相容,这应该是主要原因。

  其二是东晋士族文人普遍谈玄说理、不拘形役的社会风气,不能不对陶渊明的人格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为他辞官隐退奠定了思想基础,发挥了催化和促进作用。

  其三是黑暗的政治现实,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与南北朝初期,军阀混战,生灵涂炭,一生遭遇乱世,这不仅是他无法改变的历史现实,而且也为宏图大志的实现设置了无法逾越的障碍。综合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个人的种种因素,终于酿成了陶渊明辞官退隐的结局。这对陶渊明个人来说,可能是一杯苦酒,而历史地看,却是一杯精神美酒,为我们酿造了“隐逸诗宗”的美好诗篇和士大夫超凡脱俗、清高自洁的光辉形象。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3

  家道的衰落,境况的窘迫,理想的冲击,陶渊明选择了出仕为官。那时的他激情澎湃,他想在仕宦之途尽现一身的才华,他想在混乱之局挥洒一腔的赤诚,他更想在生命之巅成就一生的梦想;那时的他犹如一只羽翼微丰的鸟,带着晨霭扑翅飞向了心灵天空!

  我不愿重温他那段阴雨晦霾的为官生涯,虽然短暂但已让所有文人为此咏叹千年。我倒愿意想象他决意辞官,书写辞呈的情形,轩昂的眉宇微皱,严肃的嘴唇紧闭,一双灼灼的眼睛直射出睿智而又果决的光芒,手中的笔尽情挥洒,心中的块垒一泄而出,酣畅淋漓!最为我神往的是他快意地扔掉纸笔,随后扬长而去!!那份洒脱,无羁,直令其余的县令瞠目结舌。在那个门阀等第森严的社会,为了五斗米而折腰的人比比皆是,而唯独他却做出如此的骇世之举,也唯有他不媚权贵守住了精神的纯净。很多人惊叹他的傲岸壮举,却不能拥有他那般的胆量,更不敢步他的后尘。在我看来他是一位率真的几*孩童的文人,更是一位孤高的智者。

  他看清了世俗的污秽,他洞明了人生的真谛。性质自然,本爱丘山的他只有回到故土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才能呵护心中纯洁的梦想。四十一岁的他归心似箭,敛裳宵逝,载欣载奔地回家了。家,那个温暖的字眼,多少个夜晚让他魂牵梦萦;家,这个安全的港湾,多少次疗治了他的创伤;家,这个熟悉而荒芜的生命终极,令他热泪盈眶……他长长地吁出一口气,压抑得太久,呼入胸腔的是缕缕的馨香。一丝笑容挂在他疲惫的脸上,一行老泪洒在他眷恋的故土上。

  “童仆欢迎,稚子侯门”多么热烈的场面,“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多么温馨的爱意,家人把他这个漂泊游子的褶皱心灵抚*,心中的激情汹涌,泛红了他的脸颊。环视四周,一切如旧,只要那松树依然挺立着,只要那丛菊淡然开放着,一切都够了。每天流憩于这生机盎然的庭院里,有白云为伴,有飞鸟为友,没有尘世之人搅扰自己的心绪,那样的悠闲自得,又那样的清高孤立,喜悦从心而生,不用言表。

  纯朴的农人纷纷而来,热情地讲述着春耕之事。对他而言那并不陌生,随着自己的兴致,要不坐着篷车沿着曲折的山路去穿过一座又一座的山丘,要不划着小船顺着幽深的溪流去穿越沟壑。那里都是春天最先到来的地方,木欣欣向荣,泉涓涓始流,生命的律动震撼了他的心。美好的时光过于短暂,他深悔自己在官场错失了那么多个春天,他庆幸自己醒悟的还及时,可以从此尽情享受这份自然的馈赠。拄着拐杖随性地除草培苗,随性地登上东边的高地,去长啸吟咏心中的喜悦之情;随性地坐在溪边的草地上,去抒写精神的自由诗篇。那一句“乐夫天命复奚疑”直吐出他参透人生后的喜悦,这喜悦穿透云端,向天宇飘去,飘去……千年后的今天,我听到了他的喜悦之言,那带着孤高的喜悦,你呢?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4

  前段时间,我读了出自东晋诗人陶潜之手的《归去来兮辞》,这篇美文让我受益匪浅。对于陶潜的远离官场,只为追求内心的宁静这种做法感到惋惜。当国家重任与个人不幸的冲突时,他毫不犹豫地弃前者奔后者。可是,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比,孰轻孰重?我认为:身为国家的一份子,应心系九州,胸纳赤诚之志弃小幸而怀大志。

  “三十亩地一头牛”是幸福,“安得广厦千万间”是幸福,“珍珠如土金如铁”也是幸福,“重整江山待后生”更是一种幸福,那“修国齐家治国*天下”又怎么能不是一种幸福?

  当暮霭沉沉时,我们或许彷徨过,想要卸下身上之重任追求自然;当草长莺飞时,我们或许向往过大雁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陶渊明又何曾不是为了这些世外桃源而放弃了对国家的大志。

  但是,小幸为己,大幸为天下,当国家利益与自身利益相冲突时,应毫不抉择地选择前者。因为唯小不壮志而国大幸,推己幸而达家国,方为君子。自古以来前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天下之乐而乐”的这种兼济天下的伟大情怀,后有王进喜的`“宁可少活二十年,拼死也要为祖国拿下大油田”的这种壮志豪情。只有心系江山之大,胸怀千钧之任方能忠义于自己的祖国。

  历为小幸,抛大志者也不是没有。身为当时秦朝大丞相的李斯,在面对赵高的威逼利诱时,竟然为了其小幸与赵高同流合污。历史并没有因他犯下的错误而原谅他,最终还是难逃在咸阳城的一刀,这一刀定格了他的历史与宿命,并且让他臭名远昭。这种一心为己的的“上蔡小吏”的意识终究还是会将你毁之于刀下。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出身于贫寒家庭的陈涉“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但却能“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揭开了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序幕。如果不是胸怀大志,辛弃疾又何会在深夜低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文天祥又何会在身陷困境中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志向。

  我们应向先人学*,发扬自我,视忠义天下为自任,以鸿鹄之志而自勉。博爱怀仁而心安,开拓分发则业成,天下为公则国安。如此,则天下幸甚,中华幸甚。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5

  “三十不学艺”。我想测试一下记忆力是否严重退化,就决定背诵一下陶渊的《归去来兮辞》和王勃的《滕王阁序》。前者完成,略有所思。

  一、回归山林有一定经济保障

  “僮仆欢迎”、“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等说明陶公是一个小地主,可以养得起家仆,也能收些地租,否则如何生计?这说明,首先,现今,即有与陶公同类者,所谓市民、文化人、知识分子,连陶公之微薄保障亦不可求;其二,该保障实不足以令人放弃“昨非”而拥抱“今是”,陶公心性高洁、高远拔俗之形象未稍有减,退一步讲,没有保障,该辞依旧可能赋得。

  二、经济保障不过聊胜于无

  他在《归去来兮辞》小序中说是“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缸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可见一斑。陶公是穷困潦倒而死的,另有足证。全辞刻画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人,一个能坐在椅子上把自己托起来的人,一个违背了定式和规则的人。其胸襟气韵、人格涵养、淡泊心境完全是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迥异、纯洁坚定的信念使然。

  三、心中幽愤不*激荡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都可以揭示其纵浪大化、逍遥浮世的自由自在背后蕴含着心酸无奈与焦虑。治国*天下的宏图大志、兼济天下的道德使命今天都不得不“相违”,满腹诗书与无暇理想只能相伴自己,终老林泉。这种忧心与屈原相比,肯定略弱,因为陶与屈毕竟志向有异,且背景不同。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士”的职责――“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以仁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人生有限,而其志不得展,空对日月,怎能不自叹自咿!愈不*,愈显其真,愈才厚,愈彰其卓。天然雕饰的文字方让人开悟:陶公的自然之笔来之不易。

  四、眼观手应,心灵笔巧

  “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等都以纯朴自然的语言描画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观和心胸,连读者都觉得留连忘返。“由来意气合,直指性情真。”这些都揭示了陶公不仅是第一流的思考者和自我践行者,也是第一流的写者,口心相一、文笔卓然。固然言为心声,其文字功夫镂刻眼球,清新之风更无来者。

  五、定义了诗歌语言的标记

  风、晨光、松菊、酒、园、云、鸟、琴书、车、舟、木、泉、富贵、良辰、天命等都成为陶公之后*文化诗歌中大成之作的标记,这些词经其推敲后被默定为*诗人的标志性语言,就这个意义而言,其一代文坛领袖,开诗派之先的功劳又怎能为后世所淡忘。若有异议者,请君读罢东坡《琴诗》再来辩论吧。“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1)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精选五篇)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1

  家道的衰落,境况的窘迫,理想的冲击,陶渊明选择了出仕为官。那时的他激情澎湃,他想在仕宦之途尽现一身的才华,他想在混乱之局挥洒一腔的赤诚,他更想在生命之巅成就一生的梦想;那时的他犹如一只羽翼微丰的鸟,带着晨霭扑翅飞向了心灵天空!

  我不愿重温他那段阴雨晦霾的为官生涯,虽然短暂但已让所有文人为此咏叹千年。我倒愿意想象他决意辞官,书写辞呈的情形,轩昂的眉宇微皱,严肃的嘴唇紧闭,一双灼灼的眼睛直射出睿智而又果决的光芒,手中的笔尽情挥洒,心中的'块垒一泄而出,酣畅淋漓!最为我神往的是他快意地扔掉纸笔,随后扬长而去!!那份洒脱,无羁,直令其余的县令瞠目结舌。在那个门阀等第森严的社会,为了五斗米而折腰的人比比皆是,而唯独他却做出如此的骇世之举,也唯有他不媚权贵守住了精神的纯净。很多人惊叹他的傲岸壮举,却不能拥有他那般的胆量,更不敢步他的后尘。在我看来他是一位率真的几*孩童的文人,更是一位孤高的智者。

  他看清了世俗的污秽,他洞明了人生的真谛。性质自然,本爱丘山的他只有回到故土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才能呵护心中纯洁的梦想。四十一岁的他归心似箭,敛裳宵逝,载欣载奔地回家了。家,那个温暖的字眼,多少个夜晚让他魂牵梦萦;家,这个安全的港湾,多少次疗治了他的创伤;家,这个熟悉而荒芜的生命终极,令他热泪盈眶……他长长地吁出一口气,压抑得太久,呼入胸腔的是缕缕的馨香。一丝笑容挂在他疲惫的脸上,一行老泪洒在他眷恋的故土上。

  “童仆欢迎,稚子侯门”多么热烈的场面,“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多么温馨的爱意,家人把他这个漂泊游子的褶皱心灵抚*,心中的激情汹涌,泛红了他的脸颊。环视四周,一切如旧,只要那松树依然挺立着,只要那丛菊淡然开放着,一切都够了。每天流憩于这生机盎然的庭院里,有白云为伴,有飞鸟为友,没有尘世之人搅扰自己的心绪,那样的悠闲自得,又那样的清高孤立,喜悦从心而生,不用言表。

  纯朴的农人纷纷而来,热情地讲述着春耕之事。对他而言那并不陌生,随着自己的兴致,要不坐着篷车沿着曲折的山路去穿过一座又一座的山丘,要不划着小船顺着幽深的溪流去穿越沟壑。那里都是春天最先到来的地方,木欣欣向荣,泉涓涓始流,生命的律动震撼了他的心。美好的时光过于短暂,他深悔自己在官场错失了那么多个春天,他庆幸自己醒悟的还及时,可以从此尽情享受这份自然的馈赠。拄着拐杖随性地除草培苗,随性地登上东边的高地,去长啸吟咏心中的喜悦之情;随性地坐在溪边的草地上,去抒写精神的自由诗篇。那一句“乐夫天命复奚疑”直吐出他参透人生后的喜悦,这喜悦穿透云端,向天宇飘去,飘去……千年后的今天,我听到了他的喜悦之言,那带着孤高的喜悦,你呢?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2

  前段时间,我读了出自东晋诗人陶潜之手的《归去来兮辞》,这篇美文让我受益匪浅。对于陶潜的远离官场,只为追求内心的宁静这种做法感到惋惜。当国家重任与个人不幸的冲突时,他毫不犹豫地弃前者奔后者。可是,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比,孰轻孰重?我认为:身为国家的一份子,应心系九州,胸纳赤诚之志弃小幸而怀大志。

  “三十亩地一头牛”是幸福,“安得广厦千万间”是幸福,“珍珠如土金如铁”也是幸福,“重整江山待后生”更是一种幸福,那“修国齐家治国*天下”又怎么能不是一种幸福?

  当暮霭沉沉时,我们或许彷徨过,想要卸下身上之重任追求自然;当草长莺飞时,我们或许向往过大雁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陶渊明又何曾不是为了这些世外桃源而放弃了对国家的大志。

  但是,小幸为己,大幸为天下,当国家利益与自身利益相冲突时,应毫不抉择地选择前者。因为唯小不壮志而国大幸,推己幸而达家国,方为君子。自古以来前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天下之乐而乐”的这种兼济天下的伟大情怀,后有王进喜的“宁可少活二十年,拼死也要为祖国拿下大油田”的这种壮志豪情。只有心系江山之大,胸怀千钧之任方能忠义于自己的祖国。

  历为小幸,抛大志者也不是没有。身为当时秦朝大丞相的李斯,在面对赵高的威逼利诱时,竟然为了其小幸与赵高同流合污。历史并没有因他犯下的错误而原谅他,最终还是难逃在咸阳城的一刀,这一刀定格了他的历史与宿命,并且让他臭名远昭。这种一心为己的的“上蔡小吏”的意识终究还是会将你毁之于刀下。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出身于贫寒家庭的陈涉“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但却能“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揭开了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序幕。如果不是胸怀大志,辛弃疾又何会在深夜低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文天祥又何会在身陷困境中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志向。

  我们应向先人学*,发扬自我,视忠义天下为自任,以鸿鹄之志而自勉。博爱怀仁而心安,开拓分发则业成,天下为公则国安。如此,则天下幸甚,中华幸甚。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3

  今天我读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一句话让我深思: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心为形役?心为形体所奴役!无论是当今还是以前,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少年时立下了造福百姓的志向。但无奈,在后来的生活中并没有坚定自己的志向,反而被世俗的尘埃恶垢所污染,被形体上的贪念利益所蒙蔽,逐渐变成了他们少时最不屑的奸逆小人。古如严嵩,原有“奸人当道,在下不堪与之为伍”的骨气。后混迹官场,追逐个人利益,逐渐成为“江右士大夫往往号之为父”的大奸臣;*如汪精卫,为推翻清王朝,有“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壮志。然而随着日军地侵入,他感叹着“莫向燕台回首望,荆榛零落市寒烟”,最终降日投敌,成为民国最大的汉奸。虽然历史上也有如文天祥那样正直的君子,但始终不是很多,为什么呢?因为想在乱世而保持清高,非常困难!清高的人不为五斗米折腰,一生贫寒,为常人难以忍受;清高的人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处处受排挤,常人气节难存。

  而能坚持自己理想、抱有骨气的人,就是真正有毅力的人,他们就像石灰一样,不怕千锤万凿,不怕烈火焚烧,哪怕粉身碎骨,也要留清白在人间。当然如周党、严光那样“不事权贵宁耕田,铮铮铁骨愿钓鱼”的隐士,他们厌倦官场的阿谀尔诈,却个个都是和屈原那样敢于向命运抗争的勇士啊!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4

  辞是战国后期楚地创造出来的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韵文;赋体起源的时间要早一些,都是散文的滥觞。两汉时期,辞赋不分,均重文采、讲铺陈、善用典,区别在于辞重韵而抒情,赋重在咏物说理。《归去来兮辞》是辞赋的结合,既咏物说理,又抒**感。全文537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阐述入仕和出仕的原因。陶渊明坦陈是为贫而仕,“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于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诸侯、家叔帮忙,“遂见用于小邑”。最后,“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辞官归隐的原因是“质性自然”,与官场的污浊格格不入,在彭泽当县令“八十余日”,“自免去职”。第二部分是正文的第一、二、三段,写了归途的心情、到家时的心情和在田园里的心情,洋溢着诗人欣慰无比、怡然自乐的幸福。归途的心情是立于船头,归心似箭,盼早日到家。到家时的心情是“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意思是,远远地望见简陋屋门,且喜且奔地飞跑回家。在田园里的心情是“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意思是,整天在园中散步而自得其乐,虽然设有门户却常将它关闭。拄着拐杖随处漫游歇息,不时抬起头来向远处眺望。第三部分是最后一段,抒发诗人的人生感悟,“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意思是,顺其自然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知命还有什么可以犹豫的呢。这是一种哲学思考,是陶渊明对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终极追求。

  品读《归去来兮辞》,我们深深为陶渊明的自然品格所折服。做人自然、自然做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难就难在人有七情六欲,容易为物欲所困和名利所累。陶渊明真正做到了自然。陶渊明确信,自然是他的血脉、他的生命和他的全部,只要回归自然,他才会有幸福。这种自然是质性自然,不是作秀的自然,更不是作伪的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有了质性自然,陶渊明才会感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像天上的云,云卷云舒,自由飘荡,无所系羁;像空中的鸟,飞来飞去,翱翔蓝天,依恋树林。这种自然是田园风光。田园是最真切的自然,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大地。在陶渊明看来,田园代表着宁静、和谐、安详,代表着温情、善良、真诚,代表着对世俗的拒绝和对权力的蔑视。田园是他质性自然的载体,是他安身立命的处所。因而《归去来兮辞》正文一开篇就动人心魄地喊出“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真是天籁之音,在历史上的苍穹久久回荡,深深震撼着士大夫的心胸。这种自然是*淡语言。

  陶渊明的诗文几乎找不到怪僻字,用的都是农家语,以致同时代的文学批评家钟嵘认为不够高雅。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用语是否高雅,有没有怪僻字,而在于是否有真情,是否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有了真情,田园可以显现为风光,农家日子可以提升为诗意,简单事物可以唤起美的享受,这正是陶渊明诗文最大的特色,也是他质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人评价《归去来兮辞》是“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之痕”;评价陶渊明的诗文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归去来兮辞》告别了官场生活。“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段话既有悔恨又有醒悟,富于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觉悟到以往的过失已无法挽回,知道将来的美好还来得及补救,其中今是而昨非,就是陶渊明彻底否定了13年甚至是30年的宦海沉浮。

  陶渊明28岁才做官,40岁告别官场,实际只有13年时间,但他在《归园田居》中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大概是算上了他少年时就有了入仕做官的愿想。其实,陶渊明年轻时是很想为官从政的,他自己说的原因是“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也就是在子多且幼、谋生无术的情况下,不得不外出做官;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他的“大济苍生”的宏愿和“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陶渊明也着实做过几次官。他第一次入仕是28岁。《晋书》记载:“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意思是,他那时家贫,到江州任祭酒一职,属于州府的普通办事员,但他不愿仰人鼻息,没过多久就辞职回家了。

  据说,不久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属秘书类的差事,他没去就辞谢了。第二次入仕是36岁左右,他到荆州府桓玄门下做属吏,而桓玄当时控制着长江中上游,正伺机篡夺东晋**。陶渊明不愿与桓玄同流合污,借故母亲去世,归家居丧,辞别了官职。第三次入仕是40岁那年,陶渊明远赴京口在刘裕那里做过建威参军和镇军参军,也是一种文职小官。对于东晋而言,刘裕与桓玄一样都是篡国谋逆者,陶渊明不满刘裕,很快就辞了职。半年之后,叔父陶逵介绍任彭泽县令。当了81天县令,又一次挂印而去,写就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宣言彻底告别仕宦生涯。这一年他41岁。陶渊明辞官隐退的表层原因,按《归去来兮辞》的说法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按萧统《陶渊明传》的说法是“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这也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出处,后人对此有疑问,认为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得不到印证。然而,这倒比较符合陶渊明的思想逻辑和性格特征。深层原因,却需从陶渊明自身和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中寻找。

  其一是由于陶渊明的个性,他崇尚自然和追求心灵自由的品质,与仕宦生活的诸多羁绊不能相容,这应该是主要原因。

  其二是东晋士族文人普遍谈玄说理、不拘形役的社会风气,不能不对陶渊明的人格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为他辞官隐退奠定了思想基础,发挥了催化和促进作用。

  其三是黑暗的政治现实,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与南北朝初期,军阀混战,生灵涂炭,一生遭遇乱世,这不仅是他无法改变的历史现实,而且也为宏图大志的实现设置了无法逾越的障碍。综合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个人的种种因素,终于酿成了陶渊明辞官退隐的结局。这对陶渊明个人来说,可能是一杯苦酒,而历史地看,却是一杯精神美酒,为我们酿造了“隐逸诗宗”的美好诗篇和士大夫超凡脱俗、清高自洁的光辉形象。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5

  前段时间,我读了出自东晋诗人陶潜之手的《归去来兮辞》,这篇美文让我受益匪浅。对于陶潜的远离官场,只为追求内心的宁静这种做法感到惋惜。当国家重任与个人不幸的冲突时,他毫不犹豫地弃前者奔后者。可是,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比,孰轻孰重?我认为:身为国家的一份子,应心系九州,胸纳赤诚之志弃小幸而怀大志。

  “三十亩地一头牛”是幸福,“安得广厦千万间”是幸福,“珍珠如土金如铁”也是幸福,“重整江山待后生”更是一种幸福,那“修国齐家治国*天下”又怎么能不是一种幸福?

  当暮霭沉沉时,我们或许彷徨过,想要卸下身上之重任追求自然;当草长莺飞时,我们或许向往过大雁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陶渊明又何曾不是为了这些世外桃源而放弃了对国家的大志。

  但是,小幸为己,大幸为天下,当国家利益与自身利益相冲突时,应毫不抉择地选择前者。因为唯小不壮志而国大幸,推己幸而达家国,方为君子。自古以来前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天下之乐而乐”的这种兼济天下的伟大情怀,后有王进喜的“宁可少活二十年,拼死也要为祖国拿下大油田”的这种壮志豪情。只有心系江山之大,胸怀千钧之任方能忠义于自己的祖国。

  历为小幸,抛大志者也不是没有。身为当时秦朝大丞相的李斯,在面对赵高的威逼利诱时,竟然为了其小幸与赵高同流合污。历史并没有因他犯下的错误而原谅他,最终还是难逃在咸阳城的一刀,这一刀定格了他的`历史与宿命,并且让他臭名远昭。这种一心为己的的“上蔡小吏”的意识终究还是会将你毁之于刀下。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出身于贫寒家庭的陈涉“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但却能“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揭开了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序幕。如果不是胸怀大志,辛弃疾又何会在深夜低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文天祥又何会在身陷困境中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志向。

  我们应向先人学*,发扬自我,视忠义天下为自任,以鸿鹄之志而自勉。博爱怀仁而心安,开拓分发则业成,天下为公则国安。如此,则天下幸甚,中华幸甚。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2)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实用5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1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一句包含自悔的话语从不远处传来,只见那人一袭青衣,手持酒杯,身处菊花丛,与月争辉。细看,月与他交相衬托,竟有些莫名的和谐,在不禁间散发出生命的芳香。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陶渊明辞官归隐,只因他看破了世俗,官场的腐败令他心灰意冷,他宁可要匕首方宅,宁可“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也不愿趋炎附势,放下尊严去做那个自己不愿做的人。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若是真的放下名利之心,纵然身处闹市,亦如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言虽如此,但陶渊明还是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放下了繁华,远离了仕途。陶渊明隐逸南山时,他“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采菊东篱下,或临清流而赋诗。他远离了喧嚣,以一苇渡江抵挡人世的沧浪。

  虽说如此,表面上看起来陶渊明身处桃花源地,与世隔绝,别有洞天?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理解他心中的苦?当他满腔热血想要效忠于国家时,却看到了官场的虚伪、黑暗。

  同时,他也明白凭借他一人之力,是根本无力挽回历史潮流,便只能选择愤然出世了。也只有他自己明白,他走得无奈,走得悲伤,走得落寞,甚至还有几分凄凉。他痛恨自己的志向竟被这浑浊的世俗掩埋,嗟叹自己的才华竟在这官场中充分的施展。或许就是他这样的一个人,才能在这浑浊的世俗中散发出生命的芳香吧!同时,他的做举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是不被认可的,甚至是对他嘲讽,认为他辞官简直是荒唐之至。在当时许多老板姓都以做官为一生奋斗的目标,在他们的认知里,做官,可是一件能飞黄腾达、光宗耀祖的大事。而陶渊明的做举,在他们看来无异于一个疯子所做的事。

  所以说,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苦难的加剧,即“自以为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已矣乎”“胡为乎湟湟欲何之”都表明陶渊明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浑浊的世俗中,谁独树一帜风采?唯他恰如秋霜中傲然绽放的菊花,在严寒下挺直自己的脊梁并散发出生命的芳香。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2

  前段时间,我读了出自东晋诗人陶潜之手的《归去来兮辞》,这篇美文让我受益匪浅。对于陶潜的远离官场,只为追求内心的宁静这种做法感到惋惜。当国家重任与个人不幸的冲突时,他毫不犹豫地弃前者奔后者。可是,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比,孰轻孰重?我认为:身为国家的一份子,应心系九州,胸纳赤诚之志弃小幸而怀大志。

  “三十亩地一头牛”是幸福,“安得广厦千万间”是幸福,“珍珠如土金如铁”也是幸福,“重整江山待后生”更是一种幸福,那“修国齐家治国*天下”又怎么能不是一种幸福?

  当暮霭沉沉时,我们或许彷徨过,想要卸下身上之重任追求自然;当草长莺飞时,我们或许向往过大雁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陶渊明又何曾不是为了这些世外桃源而放弃了对国家的大志。

  但是,小幸为己,大幸为天下,当国家利益与自身利益相冲突时,应毫不抉择地选择前者。因为唯小不壮志而国大幸,推己幸而达家国,方为君子。自古以来前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天下之乐而乐”的这种兼济天下的伟大情怀,后有王进喜的“宁可少活二十年,拼死也要为祖国拿下大油田”的这种壮志豪情。只有心系江山之大,胸怀千钧之任方能忠义于自己的祖国。

  历为小幸,抛大志者也不是没有。身为当时秦朝大丞相的李斯,在面对赵高的威逼利诱时,竟然为了其小幸与赵高同流合污。历史并没有因他犯下的错误而原谅他,最终还是难逃在咸阳城的一刀,这一刀定格了他的历史与宿命,并且让他臭名远昭。这种一心为己的的“上蔡小吏”的意识终究还是会将你毁之于刀下。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出身于贫寒家庭的陈涉“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但却能“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揭开了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序幕。如果不是胸怀大志,辛弃疾又何会在深夜低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文天祥又何会在身陷困境中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志向。

  我们应向先人学*,发扬自我,视忠义天下为自任,以鸿鹄之志而自勉。博爱怀仁而心安,开拓分发则业成,天下为公则国安。如此,则天下幸甚,中华幸甚。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3

  辞是战国后期楚地创造出来的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韵文;赋体起源的时间要早一些,都是散文的滥觞。两汉时期,辞赋不分,均重文采、讲铺陈、善用典,区别在于辞重韵而抒情,赋重在咏物说理。《归去来兮辞》是辞赋的结合,既咏物说理,又抒**感。全文537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阐述入仕和出仕的原因。陶渊明坦陈是为贫而仕,“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于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诸侯、家叔帮忙,“遂见用于小邑”。最后,“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辞官归隐的原因是“质性自然”,与官场的污浊格格不入,在彭泽当县令“八十余日”,“自免去职”。第二部分是正文的第一、二、三段,写了归途的心情、到家时的心情和在田园里的心情,洋溢着诗人欣慰无比、怡然自乐的幸福。归途的心情是立于船头,归心似箭,盼早日到家。到家时的心情是“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意思是,远远地望见简陋屋门,且喜且奔地飞跑回家。在田园里的心情是“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意思是,整天在园中散步而自得其乐,虽然设有门户却常将它关闭。拄着拐杖随处漫游歇息,不时抬起头来向远处眺望。第三部分是最后一段,抒发诗人的人生感悟,“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意思是,顺其自然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知命还有什么可以犹豫的呢。这是一种哲学思考,是陶渊明对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终极追求。

  品读《归去来兮辞》,我们深深为陶渊明的自然品格所折服。做人自然、自然做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难就难在人有七情六欲,容易为物欲所困和名利所累。陶渊明真正做到了自然。陶渊明确信,自然是他的血脉、他的生命和他的全部,只要回归自然,他才会有幸福。这种自然是质性自然,不是作秀的自然,更不是作伪的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有了质性自然,陶渊明才会感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像天上的云,云卷云舒,自由飘荡,无所系羁;像空中的鸟,飞来飞去,翱翔蓝天,依恋树林。这种自然是田园风光。田园是最真切的自然,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大地。在陶渊明看来,田园代表着宁静、和谐、安详,代表着温情、善良、真诚,代表着对世俗的拒绝和对权力的蔑视。田园是他质性自然的载体,是他安身立命的处所。因而《归去来兮辞》正文一开篇就动人心魄地喊出“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真是天籁之音,在历史上的苍穹久久回荡,深深震撼着士大夫的心胸。这种自然是*淡语言。

  陶渊明的诗文几乎找不到怪僻字,用的都是农家语,以致同时代的文学批评家钟嵘认为不够高雅。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用语是否高雅,有没有怪僻字,而在于是否有真情,是否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有了真情,田园可以显现为风光,农家日子可以提升为诗意,简单事物可以唤起美的享受,这正是陶渊明诗文最大的特色,也是他质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人评价《归去来兮辞》是“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之痕”;评价陶渊明的诗文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归去来兮辞》告别了官场生活。“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段话既有悔恨又有醒悟,富于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觉悟到以往的过失已无法挽回,知道将来的美好还来得及补救,其中今是而昨非,就是陶渊明彻底否定了13年甚至是30年的宦海沉浮。

  陶渊明28岁才做官,40岁告别官场,实际只有13年时间,但他在《归园田居》中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大概是算上了他少年时就有了入仕做官的愿想。其实,陶渊明年轻时是很想为官从政的,他自己说的原因是“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也就是在子多且幼、谋生无术的情况下,不得不外出做官;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他的“大济苍生”的宏愿和“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陶渊明也着实做过几次官。他第一次入仕是28岁。《晋书》记载:“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意思是,他那时家贫,到江州任祭酒一职,属于州府的普通办事员,但他不愿仰人鼻息,没过多久就辞职回家了。

  据说,不久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属秘书类的差事,他没去就辞谢了。第二次入仕是36岁左右,他到荆州府桓玄门下做属吏,而桓玄当时控制着长江中上游,正伺机篡夺东晋**。陶渊明不愿与桓玄同流合污,借故母亲去世,归家居丧,辞别了官职。第三次入仕是40岁那年,陶渊明远赴京口在刘裕那里做过建威参军和镇军参军,也是一种文职小官。对于东晋而言,刘裕与桓玄一样都是篡国谋逆者,陶渊明不满刘裕,很快就辞了职。半年之后,叔父陶逵介绍任彭泽县令。当了81天县令,又一次挂印而去,写就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宣言彻底告别仕宦生涯。这一年他41岁。陶渊明辞官隐退的表层原因,按《归去来兮辞》的说法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按萧统《陶渊明传》的说法是“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这也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出处,后人对此有疑问,认为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得不到印证。然而,这倒比较符合陶渊明的思想逻辑和性格特征。深层原因,却需从陶渊明自身和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中寻找。

  其一是由于陶渊明的个性,他崇尚自然和追求心灵自由的品质,与仕宦生活的诸多羁绊不能相容,这应该是主要原因。

  其二是东晋士族文人普遍谈玄说理、不拘形役的社会风气,不能不对陶渊明的人格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为他辞官隐退奠定了思想基础,发挥了催化和促进作用。

  其三是黑暗的政治现实,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与南北朝初期,军阀混战,生灵涂炭,一生遭遇乱世,这不仅是他无法改变的历史现实,而且也为宏图大志的实现设置了无法逾越的障碍。综合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个人的种种因素,终于酿成了陶渊明辞官退隐的结局。这对陶渊明个人来说,可能是一杯苦酒,而历史地看,却是一杯精神美酒,为我们酿造了“隐逸诗宗”的美好诗篇和士大夫超凡脱俗、清高自洁的光辉形象。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4

  今天我读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一句话让我深思: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心为形役?心为形体所奴役!无论是当今还是以前,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少年时立下了造福百姓的志向。但无奈,在后来的生活中并没有坚定自己的志向,反而被世俗的尘埃恶垢所污染,被形体上的贪念利益所蒙蔽,逐渐变成了他们少时最不屑的奸逆小人。古如严嵩,原有“奸人当道,在下不堪与之为伍”的骨气。后混迹官场,追逐个人利益,逐渐成为“江右士大夫往往号之为父”的大奸臣;*如汪精卫,为推翻清王朝,有“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壮志。然而随着日军地侵入,他感叹着“莫向燕台回首望,荆榛零落市寒烟”,最终降日投敌,成为民国最大的汉奸。

  虽然历史上也有如文天祥那样正直的君子,但始终不是很多,为什么呢?因为想在乱世而保持清高,非常困难!清高的人不为五斗米折腰,一生贫寒,为常人难以忍受;清高的人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处处受排挤,常人气节难存。而能坚持自己理想、抱有骨气的人,就是真正有毅力的人,他们就像石灰一样,不怕千锤万凿,不怕烈火焚烧,哪怕粉身碎骨,也要留清白在人间。

  当然如周党、严光那样“不事权贵宁耕田,铮铮铁骨愿钓鱼”的隐士,他们厌倦官场的阿谀尔诈,却个个都是和屈原那样敢于向命运抗争的勇士啊!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5

  “三十不学艺”。我想测试一下记忆力是否严重退化,就决定背诵一下陶渊的《归去来兮辞》和王勃的《滕王阁序》。前者完成,略有所思。

  一、回归山林有一定经济保障

  “僮仆欢迎”、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等说明陶公是一个小地主,可以养得起家仆,也能收些地租,否则如何生计?这说明,首先,现今,即有与陶公同类者,所谓市民、文化人、知识分子,连陶公之微薄保障亦不可求;其二,该保障实不足以令人放弃“昨非”而拥抱“今是”,陶公心性高洁、高远拔俗之形象未稍有减,退一步讲,没有保障,该辞依旧可能赋得。

  二、经济保障不过聊胜于无

  他在《归去来兮辞》小序中说是“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缸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可见一斑。陶公是穷困潦倒而死的,另有足证。全辞刻画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人,一个能坐在椅子上把自己托起来的人,一个违背了定式和规则的人。其胸襟气韵、人格涵养、淡泊心境完全是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迥异、纯洁坚定的信念使然。

  三、心中幽愤不*激荡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都可以揭示其纵浪大化、逍遥浮世的自由自在背后蕴含着心酸无奈与焦虑。治国*天下的宏图大志、兼济天下的道德使命今天都不得不“相违”,满腹诗书与无暇理想只能相伴自己,终老林泉。这种忧心与屈原相比,肯定略弱,因为陶与屈毕竟志向有异,且背景不同。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士”的职责――“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以仁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人生有限,而其志不得展,空对日月,怎能不自叹自咿!愈不*,愈显其真,愈才厚,愈彰其卓。天然雕饰的文字方让人开悟:陶公的自然之笔来之不易。

  四、眼观手应,心灵 笔巧

  “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等都以纯朴自然的语言描画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观和心胸,连读者都觉得留连忘返。“由来意气合,直指性情真。”这些都揭示了陶公不仅是第一流的思考者和自我践行者,也是第一流的写者,口心相一、文笔卓然。固然言为心声,其文字功夫镂刻眼球,清新之风更无来者。

  五、定义了诗歌语言的标记

  风、晨光、松菊、酒、园、云、鸟、琴书、车、舟、木、泉、富贵、良辰、天命等都成为陶公之后中国文化诗歌中大成之作的标记,这些词经其推敲后被默定为中国诗人的标志性语言,就这个意义而言,其一代文坛领袖,开诗派之先的功劳又怎能为后世所淡忘。若有异议者,请君读罢东坡《琴诗》再来辩论吧。“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3)

——诚信归去来作文范本5份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题记

  归

  在我看来,诚信必定是与生俱来的。人之初,性本诚。在我们咕咕坠地的那一刻,也便是我们的第一次守信了。大概,在上辈子,我们就与母亲约定好了,这一世,还要做她的孩子。诚信,本就是归属于我们的。在这个险恶粗俗的社会,有谁会看见嗷嗷待哺的小孩撒谎呢?我们能看到的,不过是他们饿了就哭,高兴就笑吧!那些想吃葡萄吃不到还说葡萄酸的,还有那些笑里藏刀的……决不会是这些以诚为本的孩子。其实,在这些简单的苦笑本后,实质正式诚信的难能可贵之处。

  去

  你撒过谎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记不清了吧!也许是在你裤子破了一个大洞,回家后不敢具实向妈妈说裤子是你瞎闹而被弄破的那个时候开始的。面对斥责,你畏惧了,退缩了,所以你撒了谎。而后你为自己侥幸逃过一劫而感到庆幸。但这是你却不知道,你是在多么残忍地将诚信一点一点活活剥离你的身体。而潼南县委原常委常务副**谭新生更是把这一点演绎到了极致。作为潼南县百姓的父母官,他不但没有作的奥为民**,以身作责,甚至还中饱私囊,将人民的血汗钱据为己有。并且在面对一些来路不明的“礼金、奖金”时,他更是来者不拒,欣然笑纳。然而当他在最后面对自己的贪污罪证时,他还面不改色地辩称自己没有贪污受贿的动机,所履行的只是正常的职务行为,是为了发展经济,体现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他这让人啼笑皆非的一言无疑是在向人民大声宣告,自己是个没穿衣服的人。因为,他已经把诚信永久剥离出了他的身体,甚至连一点一横这些笔划都没有了,干干净净地。没有了诚信的内心是裸露在外的,很容易被自私,虚伪,欺骗所吞噬。就像一个没有穿衣服,赤裸裸地站在严冬的人,即使他是位壮汉,也经不起风霜雨雪的拷打。诚信,更像一位忠贞不渝的烈女。如若她要离你而去,也是你硬生生地将她撵走的。

  来

  若当诚信离你而去之后,你是不是也会感到深深地歉疚或是惋惜呢?

  美国科罗拉多州鹰谷高中的校长马克·斯瑞克收到过一封奇特的来信,一位65岁的老奶奶为自己在47年前文学考试上的作弊行为表示道歉。在这个人们通常用打印代替手写的时代,老奶奶却是亲笔书写的,足足写了满满一页。没错,这位老奶奶就是在试图晚会自己的诚信,她想要还原诚信在她身上那最初美好的样子。结果,她真的做到了。她被校长马克·斯瑞克作为了全校诚信的典范。其实,想要挽回诚信真的很简单,即便你曾经也将她伤的体无完肤。你可以从一点一滴做起,慢慢地弥补自己以往的过失……因为,她并不是脆弱的花瓶,摔碎了再补好也会有残缺。

  诚信,是为人之本,也是在你的心上怒放的鲜花,千万别让这花枯萎,就让她永久灿烂,就让我们永远守护她,从生命的开始直到结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题记

  归

  在我看来,诚信必定是与生俱来的。人之初,性本诚。在我们咕咕坠地的那一刻,也便是我们的第一次守信了。大概,在上辈子,我们就与母亲约定好了,这一世,还要做她的孩子。诚信,本就是归属于我们的。在这个险恶粗俗的社会,有谁会看见嗷嗷待哺的小孩撒谎呢?我们能看到的,不过是他们饿了就哭,高兴就笑吧!那些想吃葡萄吃不到还说葡萄酸的,还有那些笑里藏刀的……决不会是这些以诚为本的孩子。其实,在这些简单的苦笑本后,实质正式诚信的难能可贵之处。

  去

  你撒过谎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记不清了吧!也许是在你裤子破了一个大洞,回家后不敢具实向妈妈说裤子是你瞎闹而被弄破的那个时候开始的。面对斥责,你畏惧了,退缩了,所以你撒了谎。而后你为自己侥幸逃过一劫而感到庆幸。但这是你却不知道,你是在多么残忍地将诚信一点一点活活剥离你的身体。而潼南县委原常委常务副**谭新生更是把这一点演绎到了极致。作为潼南县百姓的父母官,他不但没有作的奥为民**,以身作责,甚至还中饱私囊,将人民的血汗钱据为己有。并且在面对一些来路不明的“礼金、奖金”时,他更是来者不拒,欣然笑纳。然而当他在最后面对自己的贪污罪证时,他还面不改色地辩称自己没有贪污受贿的动机,所履行的只是正常的职务行为,是为了发展经济,体现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他这让人啼笑皆非的一言无疑是在向人民大声宣告,自己是个没穿衣服的人。因为,他已经把诚信永久剥离出了他的身体,甚至连一点一横这些笔划都没有了,干干净净地。没有了诚信的内心是裸露在外的,很容易被自私,虚伪,欺骗所吞噬。就像一个没有穿衣服,赤裸裸地站在严冬的`人,即使他是位壮汉,也经不起风霜雨雪的拷打。诚信,更像一位忠贞不渝的烈女。如若她要离你而去,也是你硬生生地将她撵走的。

  来

  若当诚信离你而去之后,你是不是也会感到深深地歉疚或是惋惜呢?

  美国科罗拉多州鹰谷高中的校长马克·斯瑞克收到过一封奇特的来信,一位65岁的老奶奶为自己在47年前文学考试上的作弊行为表示道歉。在这个人们通常用打印代替手写的时代,老奶奶却是亲笔书写的,足足写了满满一页。没错,这位老奶奶就是在试图晚会自己的诚信,她想要还原诚信在她身上那最初美好的样子。结果,她真的做到了。她被校长马克·斯瑞克作为了全校诚信的典范。其实,想要挽回诚信真的很简单,即便你曾经也将她伤的体无完肤。你可以从一点一滴做起,慢慢地弥补自己以往的过失……因为,她并不是脆弱的花瓶,摔碎了再补好也会有残缺。

  诚信,是为人之本,也是在你的心上怒放的鲜花,千万别让这花枯萎,就让她永久灿烂,就让我们永远守护她,从生命的开始直到结束……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在过去,现在或是将来,诚信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生命元素。那什么是诚信呢简单地说:“诚”就是诚恳、诚实,不弄虚作假, “信”就是讲信用,信任,不欺诈坑弱,做到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讲信任。也就是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在公元前250年,有一位埃及王子即将登基,不过根据法律,登基前必须先结婚。未来的王后将母仪天下,王子要找一个必须能让他完全信任的年轻女子,所以他听从智者的建议,召见当地所有年轻女子,从中挑选最合适的人选。

  一位在宫廷服务多年的婢女听到消息后,感到非常难过,因为她的女儿偷偷对王子有好感。婢女回家后告诉女儿,知道女儿想去应试,她心里非常担心。“女儿啊,你去了又有什么用?皇宫里最有钱、最漂亮的小姐都会去。我知道你一定很痛苦,不过还是要理智一点儿。”女儿回答:“妈妈,我神智很清楚,我知道不会中选,不过可以趁这个机会见到王子,这样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当天晚上,女儿抵达皇宫时,现场佳丽云集,华服与珠宝令人目不暇接,王子宣布要进行一场比赛,他颁发给每个人几颗种子,3个月后,能种出最美丽花朵的人就能成为未来的王妃。女儿把种子放在花盆里,因为她对种花并不很在行,困此,她花费了很大的心思准备泥土,1个月后,种子没有什么动静,女儿有点焦虑了,她就去请教庄稼人,可依然没有任何绿意。尽管她对王子的爱慕依然真挚,却觉得美梦离她越来越远了。三个月过去了,她的花盆里什么也没有长出来,尽管她什么也没有了,没了对王妃的向往,但还是要去赴约,因为这是见王子的最后一面,再怎么也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众佳丽回来晋见王子这天,宫廷里充满了花香,每个人手里的花各显姿态,只有她,盆里花秃秃的。最期待的一刻终于到了,王子进入宫殿,仔细看了大家培育出来的花朵。看完之后,他说已经有了中意的人选,宣布将迎娶这位裨女的女儿为妻。其他的小姐愤愤不*,表示他选的人什么都有培植出来。王子心*气和地解释这次比赛结果的理由:“这位小组是唯一种出母仪天下的花朵,也就是诚实的花朵。因为,我发下去的种子都是死的,怎么种也不会种出东西来……”

  是的,做人要讲诚信。诚信是一种修养,一个有修养的人是重承诺的;诚信是对待人生的态度,是智者的生活方式;诚信是一股力量,支撑着攀登者到达新的巅峰;诚信是一种境界,水到渠成、*淡从容。

  诚信就像一颗螺丝钉,一旦生锈便不易拆除;诚信就像一瓶矿泉水,一旦污染便不能饮用;诚信是神坛上圣洁的净瓶,消灭凡尘污垢;诚信是人间友爱的阳光,沟通心灵的桥梁;诚信似湖水淡泊而美丽,似火焰温暖而光明,似清风温婉而轻柔。

  人生的旅途,你是否携带了“诚信”,如果没有,就请从头再来吧!

  古语云: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曾子杀猪为一“信”字,孔明接受“托孤”为一“诚”字;因有了“诚信”二字,百年的老店得以顾客盈门,刘邦的约法三章得以千年传为美谈。

  “诚信”似乎永远属于那个诗意而华丽的时代。属于英雄的誓言,属于唐诗宋词,属于《清明上河图》阜盛的街市,属于一本厚厚的《三国志》。

  现代文明的拥有,使得本已很累的人们更加模糊了诚信的影子,使得本已寂寞的影像隐藏于纸醉金迷的灯红酒绿中,抽象的尘封在政治课本的某个角落里。罗兰曾说:“人生的大海上,风高浪急,你须自恃扁舟,方能到达彼岸。”美貌、健康、才学、金钱、荣誉……生命的小舟上要装载的负荷实在太多了,不知失掉了诚信的.年轻人哪,能否驾驭生命之舟。由此,便想到了林肯最爱读的那首诗:“健康的红晕变成了死亡的惨白,金色的沙龙变成了棺木与尸衣,只在一眨眼,一吐纳之间。”噢,人类何必骄傲呢?时间是永恒的见证,当时间的翰海吞没了美貌与健康,吞没了金钱与荣誉,狡诈的文明人啊,患得患失的文明人哪,你还剩下什么?!

  诚信对人,诚信对己。诚信是一轮金赤朗耀的圆月,惟有与高处的皎洁对视,才能沉淀出对待生命的真正态度;诚信是一枚凝重的砝码,放上它,生命摇摆不定,天*立即稳稳的倾向一端;诚信是高山之巅的水,能够洗尽浮华,洗尽躁动,洗尽虚诈,留下启悟心灵的妙谛。

  正当日本人为历史教科书问题折腾得沸沸扬扬时,正当欧美商家把非洲仿制治疗爱滋病的药物的国家告上法庭时,日本人和美国人为何不用诚信的尺度衡量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呢?文明人的某些行为常常荒谬得超乎冷嘲。

  文明社会展现出的是一张夸张的众生相,在“兵不厌诈”的商战中的倾轧与挣扎,该歇一歇了!耳边又响起古印度的谚语:“聪明而又诚实的人应当寻觅,聪明而又狡诈的人应当警惕。”在生命的俯仰之间,诚信真的远去了吗?

  诚信,归来吧!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

  ――[法]大仲马

  诚信乃立身之根本,诚信是处世的准则,诚信是成功的基石。

  古有“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的尾生。用生命去守护一个承诺,这是对于诚信的一种极致的表现,更是为后世树立了一座为人处世的“行之高标”。

  今有“言忠信,行笃敬”的湖北孙氏兄弟。他们坚守“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的承诺深深印在我们心里。

  为了给农民工兄弟的承诺,孙水林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其弟孙东林在失却兄长的伤痛中坚守“诚信”二字。他们,用其壮举在华夏土地上进行的一场“诚信”的传递,演绎了一场“诚信”的马拉松,在天地间留下了一个大大的“人”。试想,孙氏兄弟若是没有一颗诚信的心,又怎能坚守承诺二十年?又怎能被人称为“信义兄弟”?又怎能将他们诚信的故事传遍华夏土地,感动无数的国人呢?大雪无痕,但信守诺言之举却让这个冬天不再寒冷!

  而如今呢?有些人利欲熏心,失去了人最原始的本心――诚信。

  *几年,食品安全问题频频曝光:“地沟油”“塑化剂”“毒胶囊”等事件数见不鲜,而造成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正是因为这些人诚信的缺失。话说到:“人的眼睛是黑的,心是红的;但是如果眼睛红了,心就黑了。”这种唯利是图,诚信丧失的人在如今这个和谐的社会是那么的格格不入。诚信,归来兮!

  诚信,不仅仅只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它更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文化的积淀。

  我们中国民众为何厌恶日本?只因那些政客为一己私欲,捞取政治资本,没有坦然面对历史,做出了随意篡改历史教科书,歪曲**主义时代侵略亚洲国家的`历史,否认日本侵华时加诸中国民众的种种暴行……一系列损人却并不利己的事。一个不讲诚信,不悔改错误的民族,必将陷入孤立无援之境。

  因而,诚信不仅仅在于个人,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失去了诚信的灵魂是不值得尊重的。对此,我们疾呼:“诚信,归来吧!”

  诚信,能让人生拥有一曲华美的乐章;诚信,能让生命点燃灿烂的星火;诚信,能造就一颗不朽的灵魂。

  拥有诚信,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燃亮一片星空;拥有诚信,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飞溅起整个海洋;拥有诚信,一个小小的野花可以芳香整个世界;拥有诚信,就像拥有了锐眼。只有内心注满诚信,别人才会容纳你,生活就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将诚信虔诚的放在心中,与心灵签订一份诚信的契约。

  诚信,归来兮!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4)

——《归去来兮辞》经典教案范文5份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耻为五斗米折腰的人生追求、返朴归真独善其身的人生境界;

  2.品读作品:情感真切、语言质朴、想像丰富。

  3.朗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步骤]

  1.简介

  陶潜(367-427)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鼻祖。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田园生活,寄寓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弃。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风格,兼取*淡与爽朗,语言质朴自然。陶潜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为谋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一类小官,在彭泽令任上八十余日,去职归隐。陶渊明少年时,受儒学熏陶,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东晋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难有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加之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又厌倦官场世俗,常常是“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他29岁开始入仕,历13个年头,时官时隐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4余年。或说,本篇写在作者辞官归隐之前,是想象之作,不是写实。

  2.词语积累

  词语①(实)

  惆怅chóuchàng:失意状。谏:劝止使改正。

  �ryáng:舟慢行状。熹xī微:天微明。

  衡宇:简陋的房子。樽zūn:盛酒器。

  觞shāng:盛酒器。眄miǎn:斜视,本文指随意看看。

  庭柯kē:院中树木。容膝:指简陋的居室。

  策扶老:拄手杖。矫jiǎo首:抬头。

  岫xiù:山洞。景yǐng:日光。

  翳翳yì:阴暗的样子。盘桓huán:徘徊不去。

  违:乖悖不合。西畴:泛指田畴。

  巾车:有帷布的小车。棹zhào:船桨,本文指划船。

  窈窕yǎotiǎo:幽深曲折状。善:羡慕。

  寓形:寄身。委心:顺从心意。

  遑遑huáng:不安状。帝乡:指仙境。

  皋gāo:水边高地。耘耔:耘,除草;耔,培苗。

  乘化:顺应自然变化。

  词语②(虚)

  载:且,语助词。就:将要,副词。

  言:语助词,不译。行:将要,副词。

  已矣乎:算了吧,副/语助词。聊:暂且,副词。

  3.导入

  南朝梁代萧统《陶渊明传》(节录):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后为镇军建威参军,……以为彭泽令。岁终令遣郡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历代名家评说陶渊明(选录):

  李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东坡诗话录》)

  朱熹: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朱子文集》)

  4.补入《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也。

  我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朝廷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加以推荐,于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这时战乱没有*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离开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来。但过了没几天,思念田园,归家的念头就产生了。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饥冻虽是急迫之事,但违背自己本心更使人痛苦。虽然自己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驱使;当时

  教学目的

  ① 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

  ②反复吟咏,自然成诵,感悟到本文言语之妙。

  ③重点弄清下边词语的意思并加以积累:役、奚、谏、觞、策、憩、岫、景、盘桓、畴、棹、窈窕、行、曷、期、聊。

  教学设想

  古评家曰:《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自然率直文字”,“观其词义,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又曰:“一种旷情逸致,令人反复吟咏,翩然欲仙。”自读此文,要反复体味,多朗读、吟咏,在读中体察作者的情感,感受言语的质地、芳香,深入言语肌里。不为背而背,进入情境,自然成诵,把注意力集中到本文的言语本身,感受言语的精妙,而不仅仅停留在字句意义的解释,方为佳境。内化言语,实现言语积淀,通过积淀言语,领悟作者心灵的搏动。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自由朗读两遍。一些不能读准的字音,对照注解,在文中注上音;不懂的词义,对照注释,弄清意思,重点把握上面提及的字词;但不拘泥词句的翻译,不必读一句译一句,把它当作现代文朗读一样,只在不能通畅处才看注解,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句的特点,并注意文句所构筑的形象,为再读作铺垫。

  点拨。(一)作者及本文背景。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但到渊明时,家境衰落。29岁那年,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此后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任职时间都很短。十几年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39岁那年,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但“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后来,在亲友的劝告下,再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彭泽令便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本文作于决意归隐而尚未成行之际,为想象田园生活而得。(非课文注解所言作于辞官之初)陶渊明为什么不愿意做官?一则是因为他不愿受官场役使。他任彭泽令时,郡里派了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挂印离职。二则是因为“质性自然”。“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二)文句特点。大体为四句一节,两句一组,相对而出;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整齐而变化自由;句中多用虚词,置于句腰。

  二、接力朗读一遍。本文四句一节,共十五节,分十五组同学接力朗读,每组为三位同学。轮到读的同学,注意读的表情、节奏、轻重、缓急,听的同学注意体悟作者的情感,粗略理出文章的层次。

  点拨。

  本文虽属辞赋,但言辞浅切、畅达,旷逸之情沛然流出,自然成韵。结构井然有序、谨严绵密,匠心独运而不见斧凿之痕。

  正文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之喟叹开篇,*地拔起,峻峭起势。然后顺势而展,层层流转。

  第一层写决意归去。文章以第一段的第一节后半组句和第二节承达此意。心为形体所役使,何等可悲!摆脱可悲还来得及,怎么摆脱?归隐。作者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归隐为是;过去入了迷途,今日回到正道。鄙弃官场,向往田园之情可见,文章主旨于此亦可见。

  第二层写途中归心之切。第二段第一节表达了这一层的意思。舟之慢行实为作者归去心切,“风飘飘而吹衣”,表现想象中归去的轻松欣喜之情,是归去心切的进一步强化;正因为归心切才问前路,恨晨光。田园生活是作者心灵的归宿。

  第三层写归家后家室之乐。含三节:第一节写望见家门,欣喜若狂,这与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僮仆欢迎,稚子候门”,虽没有隆重仪节,却是那般地充满人情味。二、三两节进一步抒写家室之乐。环境,有小径,有松菊,有小屋;人伦,可与幼儿嬉乐;行为,可“引壶觞”,可“眄庭柯”,可“倚南窗”,小屋虽仅“容膝”,其乐却伸至无限。生活*见事物,一经作者情感的移入,便字字生辉。

  第四层写归家后田园之乐。含两节:拄着拐杖,涉园观景,随看随歇;抚着孤松,抬眼望去,云气出岫,鸟倦飞还,太阳将落,斜晖脉脉。对自然的真诚眷恋,带给作者心灵的宁静和旷远。

  第五层由息交绝游而写与亲戚、农夫的交往之乐,含两节;第一节重申辞官归田之志,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第二节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张本。前一节息交的对象是当权者;后一节交往的对象是“亲戚”与“农夫”,与“亲戚”、“农夫”有说不完的知心话,琴书之乐,足以消忧,哪怕是农人告诉春天来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耕种了,也是那般的亲切怡情。息交与交往形成鲜明对比,写息交强化交往之心志。

  第六层写出游之乐。含两节:驾着小车,经崎岖之路尽阅山丘;划着小船,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山丘之上,树木欣欣向荣;沟壑之中,泉水涓涓而流。面对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作者羡慕万物,感叹自身。

  第七层写人生感想。含第四段三节:“已矣乎”的感叹与“归去来兮”相呼应,文气一振。作者感叹活在人世没多久了,何不随心所欲?何不伸张心志?何不自由自在?**厚禄不是所要追求的,神仙居住的仙境是无法找到的,还是除草培苗、登高长啸、临流赋诗吧!人应当委心顺应、乐天知命。

  文章层层推进,每一层都承上而来,既顺畅而又回折生姿,决意归去点明文旨,紧接着自然写归去之切,归去之乐,并顺着路上→居室→庭院→郊野依次展开,最后以“已矣乎”回应前文,总结全篇意旨。此中真趣,随意读来,其味无穷。

  三、根据提示,学生齐读。(第四遍)进一步细品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脉络,找出名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并说明在语境转移的情况下该怎么运用。

  提示:决意归去……,归心之切……,家室之乐……,田园之乐……,交往之乐……,出游之乐……,人生感想……。

  名句的找寻不求统一,只要学生能找出来说明作用并能运用即可。以下所列,可资参考。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在文中作者以此宽慰自己。作者觉悟到过去出仕之事做错了,已经不能改正,但知道未来之事(指归隐)还可以挽救。此句在文中有明确所指,然独立看,也可用于不要沉溺于往事的感伤,凡事应当往前看,抛却过去,把握未来之语境。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用“无心”、“知”两词,将云、鸟人格化,使作者之情投射于物,物与人融合一体。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率直、朴真的情感。从中可以感知自然是人情感之对象,自然着上人之色彩,便有了精神气。

  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此句为作者出游时所见的初春生机勃勃之景象,是实景,也是心景。早春光景,见归来之可乐,万物蓬勃,使作者亦心生生命短暂之感慨。披迹寻求,了悟生命之意象。

  4、“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登上东边的高冈而放声长啸,面对清澈的流水而把诗歌吟唱。作者以此句表达自己隐居田园,快然自足,读之“素怀洒落,逸气流行”。用之面对自然,豪情满怀,心生壮阔之志,亦未不可。

  四、思读。(第五遍)读为默读,并思作者言语之创造。可用对对子这一活动载体,达此目标。

  (解说:陶渊明为后人创造了精美的言语,后人读之,明白言语的意义固然重要,但文章的价值更在于言语本身。应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言语的存在,让言语连同意义,连同作者的心灵,依附于学生的心理结构,不仅为学生所知,更为学生所有。下一步活动的设计也基于此)

  (一)教师出上联,上联要求在文中提取词句组合而成;学生对下联,对句亦应在文中提取词句组合而成。只要大致能对则成,不求工整。

  上联例:小径松菊,一杯清酒名可越。此联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三句;“名可越”点明作者胸襟。

  对句例:流云丘壑,数点倦鸟亦舒心。此对句用“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两句,“亦舒心”点明作者归田园之心情。又例:稚子亲邻,几言情话忧能消。此对句用“稚子候门”、“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两句,虽对稚子恐难曰情话,但亦差可对矣。又例:清流皋畴,几首小诗气能清。此对句用“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将有事于西畴”两句,庶见能对。

  (二)自组对联。由学生联缀文中词句而成联。

  例:1、引壶觞,眄庭柯,涉园成趣;携稚子,倚南窗,观日融情。

  2、登东皋,临清流,赋诗以乐;悦亲戚,乐琴书,情话消忧。

  3、僮仆稚子,亲戚农人,此中有人伦乐;松菊倦鸟,巾车孤舟,其间寄田园之情。

  (三)悬求对句。不仅由教师向学生悬求对句,也可由学生提出上联,悬求同学对句。

  例:1、不求富贵,不期帝乡,只求乘化以归尽。

  2、 向荣之木,始流之泉,万物皆得时令。

  五、比读。(第六遍)印发教参中译文,两组学生读原文,两组学生读译文。比较原文与译文,在表达上有何不同,并对优劣作出判断。目的是领略本文言语之妙,但也不必强求。

  点拨:译文不能说不好,但比之原文,有以下几方面改变了原文的状貌:

  1、在字数上。原文以六言句为主(约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如“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译文为了把意思翻译完整、明白,增加了每句话的.字数,同时也失去了原文的节奏,虽也尽量保留音韵之美,但原文中的飘逸生动之致丧失殆尽。

  2、在用词上。原文大多句子句腰衬以虚词(在全文60句中也*四分之三)。虚词的频繁使用,反映了古汉语的特点,在表达上有延宕之效,使情感得到强化。译文势必会丧失这个特点,削弱了文章的韵律,原文所具有的情致,在翻译中也相对剥落。

  3、在文句上。原文四句一节,每节两组,每组大多相对而出,反映汉语组合的自由。译文也保留四句一节,每节两组,但每组之中相对之趣大大减弱。如原文“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译文为“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开颜”,原文“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译文为“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因此,在自读中,更要着眼于陶渊明为我们创造的言语,在读中感受本文言语之妙。

  六、课后思考

  (一)本文主要写作者归去之乐。有人认为这乐的背后掩藏着心灵深层的悲哀,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见解?

  (答案:联系陶渊明自身的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可以这样理解的。陶渊明年轻时,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希望学而优则仕,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但东晋士族门阀观念相当严重,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客观上限制了他的求官之途,欲通过做官来伸展自己的志向不易实现。另一方面,东晋末期,政治混乱,动荡不安,正直之士做官也难得到重用,于是他也像当时许多士大夫一样,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欲伸志而不能,内心的悲哀自然是难以避免的。同时,就文章看,陶渊明的归去之乐始终伴随着生存之限,于是在自我陶醉的同时,也不断进行自我安慰,这从文中的问句可以看出。“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曷不要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就文言文,也可见作者内心的悲哀。“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一句也透露相同的消息。但是,他在作品中把得自自然的快乐表达得如此真率,不能不说他的确有“质性自然”、“性本爱丘山”的一面。)

  (二)文章结尾,作者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想和处世哲学,是否显得消极?

  (答案:不能说不消极,但理解这种消极的思想要联系作者的经历来看,不能只作简单的判断。作者几次为官,品尝了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身在官场,作者体验到生命的扭曲,这有前面所提及的拒迎督邮例为证。相比而言,田园生活朴实、自在、真诚、舒展。因此,这种消极的思想有一定的复杂性,消极的背后有对自在生活的追求,也有对官场黑暗的鄙弃。虽可打上消极二字,但没有颓唐、痛苦之味。)

  板书设计

  1、归心之切

  2、家室之乐

  “田园将芜,胡不归”3、田园之乐抒发人生感想

  决意归去4、交往之乐(总结意旨)

  (点明主旨)5、出游之乐

  资料集萃

  资料卡片①

  陶渊明罢彭泽令,赋《归去来》,而自命曰辞,迨今人歌之,顿挫抑扬,自协声律。盖其词高甚,晋、宋而下,欲追蹑之不能。汉武帝《秋风词》,尽蹈袭《楚辞》,未甚敷畅。《归去来》则自出机杼,所谓无首无尾,无终无始,前非歌而后非辞,欲断而复续,将作而遽止,谓《洞庭钧天》而不谈,谓《霓裳羽衣》而不绮,此其所以超然乎先秦之世,而与之同轨者也。([宋]陈知柔《休斋诗话》)

  资料卡片②

  凡为文有遥想而言之者,有追忆而言之者,各有定所,不可乱也。《归去来辞》将归而赋耳,既归之事,当想象而言之。今自问途而下,皆追录之语。其于畦径,无乃窒乎,“已矣乎”云者,所以总结而为断也,不宜更及耘耔啸咏之事。([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

  资料卡片③

  凡看古人长文,莫以其汪洋一篇便阁过。古人长文,皆积短文所成耳。即如此辞本不长,然皆是四句一段。试只逐段读之,便知其逐段各自入妙。古人自来无长文能妙者,长文之妙,正妙于中间逐段逐段作短文耳。([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

  资料卡片④

  开首以田园句挈全篇要领,而下面尽本此抒写,是顺提文法。结处以乐天句作全篇结穴,而上面尽照此发挥,是倒装文法。然其笔力高超,故无痕迹可寻。([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

  资料卡片⑤

  诚以天下之理,有显必有晦,有伸必有屈;当晦而不晦,当屈而不屈,此亢龙之所以有悔也。靖节生当晋末,天心人事,已大可知,潜龙勿用,此其时也。故一旦翻然改图,不俟终日。([清]李铁九《古文笔法百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辞赋的特点,了解文中陶渊明所述之志。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素、用典自然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操,学*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属于辞赋,宜抓住辞赋押韵的特点,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在指导诵读中引导学生鉴赏课文。

  2.点拨教学法。以文中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为重点进行点拨教学。

  3.探究拓展法。提倡学生进行浅*的研究性学*,给学生提供一个研究性学*的小题目,激发他们的学*热情,培养他们探究未知的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单介绍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意。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通过韵脚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点评句子,以求更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多媒体显示其画像)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今天我们学*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板书文题)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的家乡是靠*庐山的江南农村,他29岁才出仕。江南农村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他率真洁净、无拘无束的品格。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青年时代的他也渴望有所作为,但生逢乱世,又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再加上“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所以几仕几隐,在41岁那年,他毅然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

  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隔开的层次和段落,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明确:

  第1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为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2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衡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闲适恬淡,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3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4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结合第2、3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由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本文的写作特点。突破难点,理解述志中流露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探究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背诵。

  二、本文在艺术手法方面有何特点?试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鉴赏心理作简单分析。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不得随意评论,即使有人认为本文手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出各种合乎情理的评价。

  教师可以出示历代文人对《归去来兮辞》的评价。

  投影:

  (1)“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欧阳修)

  (2)“《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之痕。”(李格非)

  (3)“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

  学生思考,领悟。教师点拨:从语言、情感、用典、托物言志等方面分析即可。

  三、难点突破

  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含有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5)

——归去来散文优选【五】篇

  父亲拿着烟卷,斜靠在柔软的沙发上,猛吸两口,伴着强烈的咳嗽声吐出烟圈,飘飘荡荡,在空气中逐渐消散……

  我抬头望向窗外,树梢上的叶片,有些黄红,有些浅棕,点缀在大堆绿色中间,时而飘摇,时而晃动。

  又到了水稻成熟的季节,田里的稻穗,饱满地垂着穗子,金灿灿的,风轻拂过,微微醉着摆动着身姿。曾经儿时的故园啊,应是这样一片景象了吧。

  在这城市里,秋天的感觉,仅有日渐日寒的秋雨,和零零落落褪去了绿色的叶子。仿佛那副充满生机的,带有视觉冲击力的秋离去了――竟这样无法引人注目。

  父亲吸完了烟卷,懒懒地躺了一会,然后在屋子里来回地走动起来,好像在寻找着什么。父亲的头上,几处黑发懒洋洋地生长着,青丝变华发,仿佛就是那么一瞬间的事情。好似昨日,父亲还是那个身体硬朗,行走在田间,任劳任怨的青年。

  我想父亲年轻的时候一定很帅气吧。

  父亲今年已经快到六十了,人生一大半的路程走过,天命,我想,父亲心里或许已有定数。父亲比我大了足足三十六岁,我的出生,不是老来得子,而是因为姐姐的夭折。面对我的到来,是喜悦,也是悲痛。父亲常说,你和你姐姐长得很像啊,嗯,脾气也像。我就这样在“四口人”的家庭中长大,承载了两个人的寄托,肩负着两个人的责任。

  我打开了窗,看着过往熙熙攘攘的人群,焦虑,陌生。父亲依旧在屋里走着,还念念有词:“我把我的烟卷丢在了哪?我的畔畔啊,你看到了我的卷烟的小盒了吗?哎呀,你这个孩子,怎么乱跑,春天来了,夏天也快了,你来看啊。”

  是的,畔畔就是我,期盼,田畔,那是父亲一生的心愿。而如今的父亲,却糊涂了,时间颠倒,季节不知。在没有色彩的城市秋天里,他忘记了他的稻子摇摇欲坠。

  大约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就和父母搬到了城里居住,顺理成章地进入城市学校读书,一步一步,直到大学。对于稻田的印象,对于田野的记忆,在我的脑海深处只留下来了一片金灿灿的稻田,而其余关于乡村的故事,是父亲讲给我的梦。我一直盼望着可以回到那里去看一看,看看蝴蝶怎样在开满鲜花的田野里舒展翅翼,听听蛐蛐怎样在夜晚的月光下歌唱――这也是父亲的梦。在遥远的天边,在手边的天地,有着故乡,有着信仰,环绕着清灵的梦,拘一口甘甜,踩着肥沃的黑土地,走啊,走啊,永远不回头。

  在罗坪,那时候抽烟,我每天去斜对面小买部买一包新华香烟,勿需多买。二角四分钱一包,不贵、却己很显奢侈。我没有分文收入,死要面子。

  门前一条土小路伸向小卖部那边,不远处,靠右边有一间很矮的压面的小机器房。我还曾去压过两斤面呢,面很粗,但比现在的面好吃很多。

  我知道,再向前,再往上就上老家舒家槽了。不远的,八里路。当年,自从�S父母亲下宜昌后就�]有再回去过。多少年了,我已长大**。长年漂泊在外,真的好孤单、好累。好想,真的好想回老家看看。

  姑母知道我的心思,一次偶尔。未出五服的正中叔叔,我们叫爸爸的,他姑娘出嫁火烽。姑母借去他们家吃喜酒的机会,带着我顺便回了一趟老家。那是自小出来13年后第一次回老家,什么回老家,其实老家早己�]了家。要回的只是装在我心底里的那个“老家”!

  那天天气好,我欢快的蹦跳在去老家的路上。路边盛开的呐叭花迎着阳光,迎着五彩蝶儿,带着微笑欢迎着我。

  田里苞谷己一人多高,红苕也已封地,庄稼长得好。我们穿行在其间的小路上,一直向上走。

  姑母特意让我们多走了一些弯路,从槽沟的外沿走,由下转到上,再从上槽转到下槽,再到正中爸爸那儿,来回转了一个大圈!姑母老脑筋,一路上她总让我这个“客边”走在前面,要以示“尊重”!害得我一会儿一回头,问她路要朝哪个方向走,我不识路。

  可谓良苦用心,老家在上槽。姑母是要带我能够从以前的老屋门前过,看看曾经生养我的“家”是什么样,同时也能从爷爷的坟前过。让我望一眼,缅怀一下他老人家,爷爷的坟就在老屋的对面叫椅子圈的地方。

  我们在正中爸爸那儿歇了一夜,参加姑娘出嫁仪式,看十姊妹送亲,闹得好夜深。嫁姑娘是桩喜事,也是伤心事。临出门,一把筷子撒向娘家大门,以示再也不是娘家人。眼眶里满舍含是泪,还不能哭出声来,姑娘头也不许回的就这样走了。

  在姑母门前,站在那儿抬眼望去,上面便是黄家老屋若大的院坝。比我大两岁的姨表姐就嫁在�S家。表姐的母亲、姨妈我只见过一次,她老人家挽起的巴巴头发,梳得整齐光亮,至今不忘。和我��亲一样,姨妈也挺爱干净整洁,茶饭做得好。只是她们走得太早,�]有享过一天福。

  姐弟*在�粘撸�确因很多的无奈,不得已,少了走动。甚至是几乎你不来我不往。少了多少亲*。

  人性本善。但不是一切能尽如人意。

  有一叫和尚的远房亲戚,真的一介布衣。父亲是乡间郎中,家庭曾一度殷实富有。可他却四大皆空,玩世不恭。爹妈死后,他什么都不愿干。最后连屋上大梁木板也拆光��火烤了,竟这样没了藏身之所。过了一些时日,等到一切全被他败光后,某一天,和尚便出走他乡至今不见其人。大慨是死在外面了吧,可他这不也是一生吗?……。

  是的、早己走出大山,老家再也没有了家。时日渐远,当你回望,你会发现。曾经以为不可以放手,很在意的'东西,其实只是你人生的瞬间。最后、一切都会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只有你心中的那个“家”是个例外。

  突然想起儿子很小时的一句话。他说,每当我满心欢喜要读诗时,就发现诗人总是很伤心。

  这让我当时为之语结。

  久久才反应过来。本来想跟儿子说:人应该如海丁格尔所讲,诗意地栖息在这个世上。诗人也不是真伤心,伤心了还写什么诗呢。大抵要想成相思的人看起来好象总不高兴,有时还流泪。而且,愈是痴情,愈是不高兴,愈是流泪。如宝黛两玉。

  可是,小子转身进入他的动漫世界去了。不知动漫里有没有诗人。

  留下我,进入这个命题,却有些出不来了。

  心里于是惦记着一首诗:“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葡萄闪闪发光。那也是夏日空旷的田野,森林显现,带着幽深的形象。自然充满着时光的形象,自然栖留,而时光飞速滑行。这一切都来自完美。于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类,如同树旁花朵锦绣。”

  这正是海丁格尔思想之缘起。是《人,诗意地栖居》的作者,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诗的名字叫《远景》。

  我于是眼中朦胧。心中总想着大埕的远山。

  岁月荣枯,四季轮转,颠沛流离的记忆里总是充斥着许多说不清道不明。只有待及自己长成,才会慢慢看清。

  ――题记

  人生的路太长太长,寂寞却始终无人相伴,天寒也不知何处取暖,一颠一簸,瘸瘸拐拐,走向那个未知的终点。

  几点冰凉的秋雨划过脸颊,掠过山坡,坠入湖中。片片年迈的落叶飘过山野,横过沟渠,长眠大地。原来在天地的视线里,所有的生命都在寻觅各自的归宿。生命是一种大义,摒弃无谓的缅怀,寻找回归的真谛。而让我们感到沉重的,是途中那些最美的经过。

  如果单以时间的长短来论及人生,那可真是“众生*等”,然而*等却并不是人生的终点,因为我们追求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归宿。雨滴的回归似乎是在统一形态,但谁又能笃定他们走过的路都是一样呢?他们可能来自天上云,然后化作空中雨,而后归为气态,任由寒夜的体温折腾,凝成清晨绿叶上的银装,最后再从何处来,回何处去。简单而又复杂,看似相同却又各异,其中曲折又岂是苍白的言语能概及!

  每当我看到从自己身旁经过的落叶时,便不由得开始敬畏,敬畏他们只身飘零天地间的勇气,敬畏他们那些脉络之外的记载,敬畏他们历尽一生繁华起落,而后归于沉寂的大义。

  惟愿世上所有行进着的人们,像雨滴和落叶一般,带着沉甸甸的记忆,潇洒繁华起落,淡然人生百态,归去来兮!

  归去来兮,适逢归日胡不归?招朋而引伴兮,相从欢乐而归。校日之无聊,自然却很娇美。而今幸逢佳期,将车飞驰而归。高山兮不可阻,*路兮以疾驰。凉风兮**吹,白云兮悠悠飘,飞鸟兮唧唧鸣,麦苗兮淡淡香。见自然之美好,恨相见之熹微。

  已到衡宇,归心犹激。乡村四月,慵人亦起。耕耘播种,交错而及。五亩田地,三个农人。久而不归,今入田里。麦苗兮青碧碧,土壤兮软稀稀。奋己股肱之力兮,终不及久耕之父母亲。饥肠兮辘辘,虚汗兮喘喘。劳力而不作兮,竟而先回。

  抖泥土于*地,端清茶以歇息。绿树之荫荫兮,让人见而生凉心。三五石之横卧,供累人以休息。轻风兮吹面,清茶兮润喉,全身兮酸痛,农活兮劳人。一二次之不如,三五回能熟悉。从累之不累兮,农人之乐趣。

  归去来兮,请到乡村去。无书声之乱耳,有鸡鸣之怡心。无条律之困身,有自由之随心。朝耕南亩,夜宿瓦房,辛辛苦苦,不辍劳作。农活兮劳形,学*亦累心。人生兮艰苦,以苦为乐兮。劳逸之结合兮,人生之欢乐矣!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