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范文5份

首页 / 读后感 / |

  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1

  “三十不学艺”。我想测试一下记忆力是否严重退化,就决定背诵一下陶渊的《归去来兮辞》和王勃的《滕王阁序》。前者完成,略有所思。

  一、回归山林有一定经济保障

  “僮仆欢迎”、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等说明陶公是一个小地主,可以养得起家仆,也能收些地租,否则如何生计?这说明,首先,现今,即有与陶公同类者,所谓市民、文化人、知识分子,连陶公之微薄保障亦不可求;其二,该保障实不足以令人放弃“昨非”而拥抱“今是”,陶公心性高洁、高远拔俗之形象未稍有减,退一步讲,没有保障,该辞依旧可能赋得。

  二、经济保障不过聊胜于无

  他在《归去来兮辞》小序中说是“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缸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可见一斑。陶公是穷困潦倒而死的,另有足证。全辞刻画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人,一个能坐在椅子上把自己托起来的人,一个违背了定式和规则的人。其胸襟气韵、人格涵养、淡泊心境完全是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迥异、纯洁坚定的信念使然。

  三、心中幽愤不*激荡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都可以揭示其纵浪大化、逍遥浮世的自由自在背后蕴含着心酸无奈与焦虑。治国*天下的宏图大志、兼济天下的道德使命今天都不得不“相违”,满腹诗书与无暇理想只能相伴自己,终老林泉。这种忧心与屈原相比,肯定略弱,因为陶与屈毕竟志向有异,且背景不同。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士”的职责――“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以仁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人生有限,而其志不得展,空对日月,怎能不自叹自咿!愈不*,愈显其真,愈才厚,愈彰其卓。天然雕饰的文字方让人开悟:陶公的自然之笔来之不易。

  四、眼观手应,心灵 笔巧

  “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等都以纯朴自然的语言描画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观和心胸,连读者都觉得留连忘返。“由来意气合,直指性情真。”这些都揭示了陶公不仅是第一流的思考者和自我践行者,也是第一流的写者,口心相一、文笔卓然。固然言为心声,其文字功夫镂刻眼球,清新之风更无来者。

  五、定义了诗歌语言的标记

  风、晨光、松菊、酒、园、云、鸟、琴书、车、舟、木、泉、富贵、良辰、天命等都成为陶公之后中国文化诗歌中大成之作的标记,这些词经其推敲后被默定为中国诗人的标志性语言,就这个意义而言,其一代文坛领袖,开诗派之先的功劳又怎能为后世所淡忘。若有异议者,请君读罢东坡《琴诗》再来辩论吧。“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2

  前段时间,我读了出自东晋诗人陶潜之手的《归去来兮辞》,这篇美文让我受益匪浅。对于陶潜的远离官场,只为追求内心的宁静这种做法感到惋惜。当国家重任与个人不幸的冲突时,他毫不犹豫地弃前者奔后者。可是,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比,孰轻孰重?我认为:身为国家的一份子,应心系九州,胸纳赤诚之志弃小幸而怀大志。

  “三十亩地一头牛”是幸福,“安得广厦千万间”是幸福,“珍珠如土金如铁”也是幸福,“重整江山待后生”更是一种幸福,那“修国齐家治国*天下”又怎么能不是一种幸福?

  当暮霭沉沉时,我们或许彷徨过,想要卸下身上之重任追求自然;当草长莺飞时,我们或许向往过大雁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陶渊明又何曾不是为了这些世外桃源而放弃了对国家的大志。

  但是,小幸为己,大幸为天下,当国家利益与自身利益相冲突时,应毫不抉择地选择前者。因为唯小不壮志而国大幸,推己幸而达家国,方为君子。自古以来前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天下之乐而乐”的这种兼济天下的伟大情怀,后有王进喜的“宁可少活二十年,拼死也要为祖国拿下大油田”的这种壮志豪情。只有心系江山之大,胸怀千钧之任方能忠义于自己的祖国。

  历为小幸,抛大志者也不是没有。身为当时秦朝大丞相的李斯,在面对赵高的威逼利诱时,竟然为了其小幸与赵高同流合污。历史并没有因他犯下的错误而原谅他,最终还是难逃在咸阳城的一刀,这一刀定格了他的历史与宿命,并且让他臭名远昭。这种一心为己的的“上蔡小吏”的意识终究还是会将你毁之于刀下。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出身于贫寒家庭的陈涉“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但却能“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揭开了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序幕。如果不是胸怀大志,辛弃疾又何会在深夜低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文天祥又何会在身陷困境中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志向。

  我们应向先人学*,发扬自我,视忠义天下为自任,以鸿鹄之志而自勉。博爱怀仁而心安,开拓分发则业成,天下为公则国安。如此,则天下幸甚,中华幸甚。

  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3

  回家的船儿轻快地向前摇荡着,船桨和水嬉闹着,发出欢快的声音。微风吹拂着我的衣服,抚摸着我的脸颊,感觉好不惬意!

  船一靠岸,我马上向行人询问路程,从行人那里得知离家还有一段距离,便不由得埋怨时间过得太慢。我焦急地盼着太阳早点出来,可以让我赶路回家。虽然这时只是晨光微弱,但我仍然焦急地朝家的方向行进着,思绪万千,往事涌上心头。

  我家里很穷,种田收获的粮食不够吃的,孩子又很多,米缸里往往储蓄不下粮食。亲友们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叔父给我指了一条明路,让我到一个叫彭泽县的小县城去做官。离家不久,我就开始想家。究其原因,是因为自己不愿做官,喜欢一切随其自然。这是无法勉强的!由于被饥寒所迫而违背本意去做官,我的身心都感到痛苦。在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我常常失意伤感,内心十分痛苦,感觉这种做法有愧我*生的志愿,我原想任职一年便辞官回家,可嫁到程家的妹妹的丧事改变了这个计划。我一心想去奔丧,便自己请求辞职。

  想起这些往事不由得长叹了一口气,我明白做过的那些违心的事已无法补救,辞官归隐还可以挽回将来。其实我感到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正确的道路是回归田园。

  抬头望望碧蓝的天,上面飘着几朵悠闲自在的云,两只鸟从树林里飞出来,相互追逐着,嬉闹着,远远望去,水面腾起的白白的雾气笼罩着树林,像给树林穿了一件洁白的纱衣。忽然,我隐约看见自家的房屋,便高兴地向前飞奔。仆人们认出是我,三步并作两步地朝我跑来,七手八脚地拿下我的行李,拥着我朝家走去,儿子像小鸟一样张开翅膀扑进我的怀里:“爹,您终于回来了!我们可想您了!”我高兴地把他抱起,亲吻着他粉嘟嘟的小脸蛋。这时妻子也过来了,一边掏出手绢轻轻地拭去我脸上的汗迹,一边对儿子说:“快下来,别让你爹累着!”我在妻子笑容灿烂的脸上捕捉到了泪花的痕迹。然后,我们有说有笑地走进了家门。

  我看到院子里的小路已快荒芜,显然已有一段时间无人收拾了。看到此情此景不由心头一痛,为没有替这个家尽到应尽的责任而自责。桌子上有妻子早已为我准备好的满满一壶酒。我拿起酒杯自斟自饮,看到眼前小屋里熟悉的一切,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在院子里走走很有趣,我喜欢拄着拐杖从里面悠闲地漫步,我感觉自己就像是由于在外面周旋已久而变得疲惫的鸟儿一样,现在终于回到了日思夜盼的巢穴,并且可以过上悠闲自得的日子。想到这里不禁暗自高兴。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趁着这大好春光,我去游山玩水,拜山访谷。春光下,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泉水涓涓长流。

  我羡慕万物生机勃勃,感到自己的生命是如此短暂!转念一想,我寄身于世间还有几度春秋?何不随心所欲地生活而不用去管生死呢?!不如趁着这美好的时光独自出去游玩,我喜欢爬上东边的山冈放声长啸,面对清澈的流水吟诗阔步。这样的生活不是正随我意吗?顺其自然,直到生命的终结,乐天安命,这才是我的追求、我的志愿!

  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4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一句包含自悔的话语从不远处传来,只见那人一袭青衣,手持酒杯,身处菊花丛,与月争辉。细看,月与他交相衬托,竟有些莫名的和谐,在不禁间散发出生命的芳香。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陶渊明辞官归隐,只因他看破了世俗,官场的腐败令他心灰意冷,他宁可要匕首方宅,宁可“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也不愿趋炎附势,放下尊严去做那个自己不愿做的人。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若是真的放下名利之心,纵然身处闹市,亦如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言虽如此,但陶渊明还是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放下了繁华,远离了仕途。陶渊明隐逸南山时,他“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采菊东篱下,或临清流而赋诗。他远离了喧嚣,以一苇渡江抵挡人世的沧浪。

  虽说如此,表面上看起来陶渊明身处桃花源地,与世隔绝,别有洞天?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理解他心中的苦?当他满腔热血想要效忠于国家时,却看到了官场的虚伪、黑暗。

  同时,他也明白凭借他一人之力,是根本无力挽回历史潮流,便只能选择愤然出世了。也只有他自己明白,他走得无奈,走得悲伤,走得落寞,甚至还有几分凄凉。他痛恨自己的志向竟被这浑浊的世俗掩埋,嗟叹自己的才华竟在这官场中充分的施展。或许就是他这样的一个人,才能在这浑浊的世俗中散发出生命的芳香吧!同时,他的做举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是不被认可的,甚至是对他嘲讽,认为他辞官简直是荒唐之至。在当时许多老板姓都以做官为一生奋斗的目标,在他们的认知里,做官,可是一件能飞黄腾达、光宗耀祖的大事。而陶渊明的做举,在他们看来无异于一个疯子所做的事。

  所以说,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苦难的加剧,即“自以为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已矣乎”“胡为乎湟湟欲何之”都表明陶渊明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浑浊的世俗中,谁独树一帜风采?唯他恰如秋霜中傲然绽放的菊花,在严寒下挺直自己的脊梁并散发出生命的芳香。

  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5

  家道的衰落,境况的窘迫,理想的冲击,陶渊明选择了出仕为官。那时的他激情澎湃,他想在仕宦之途尽现一身的才华,他想在混乱之局挥洒一腔的赤诚,他更想在生命之巅成就一生的梦想;那时的他犹如一只羽翼微丰的鸟,带着晨霭扑翅飞向了心灵天空!

  我不愿重温他那段阴雨晦霾的为官生涯,虽然短暂但已让所有文人为此咏叹千年。我倒愿意想象他决意辞官,书写辞呈的情形,轩昂的眉宇微皱,严肃的嘴唇紧闭,一双灼灼的眼睛直射出睿智而又果决的光芒,手中的笔尽情挥洒,心中的块垒一泄而出,酣畅淋漓!最为我神往的是他快意地扔掉纸笔,随后扬长而去!!那份洒脱,无羁,直令其余的县令瞠目结舌。在那个门阀等第森严的社会,为了五斗米而折腰的人比比皆是,而唯独他却做出如此的骇世之举,也唯有他不媚权贵守住了精神的纯净。很多人惊叹他的傲岸壮举,却不能拥有他那般的胆量,更不敢步他的后尘。在我看来他是一位率真的几*孩童的文人,更是一位孤高的智者。

  他看清了世俗的污秽,他洞明了人生的真谛。性质自然,本爱丘山的他只有回到故土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才能呵护心中纯洁的梦想。四十一岁的他归心似箭,敛裳宵逝,载欣载奔地回家了。家,那个温暖的字眼,多少个夜晚让他魂牵梦萦;家,这个安全的港湾,多少次疗治了他的创伤;家,这个熟悉而荒芜的生命终极,令他热泪盈眶……他长长地吁出一口气,压抑得太久,呼入胸腔的是缕缕的馨香。一丝笑容挂在他疲惫的脸上,一行老泪洒在他眷恋的故土上。

  “童仆欢迎,稚子侯门”多么热烈的场面,“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多么温馨的爱意,家人把他这个漂泊游子的褶皱心灵抚*,心中的激情汹涌,泛红了他的脸颊。环视四周,一切如旧,只要那松树依然挺立着,只要那丛菊淡然开放着,一切都够了。每天流憩于这生机盎然的庭院里,有白云为伴,有飞鸟为友,没有尘世之人搅扰自己的心绪,那样的悠闲自得,又那样的清高孤立,喜悦从心而生,不用言表。

  纯朴的农人纷纷而来,热情地讲述着春耕之事。对他而言那并不陌生,随着自己的兴致,要不坐着篷车沿着曲折的山路去穿过一座又一座的山丘,要不划着小船顺着幽深的溪流去穿越沟壑。那里都是春天最先到来的地方,木欣欣向荣,泉涓涓始流,生命的律动震撼了他的心。美好的时光过于短暂,他深悔自己在官场错失了那么多个春天,他庆幸自己醒悟的还及时,可以从此尽情享受这份自然的馈赠。拄着拐杖随性地除草培苗,随性地登上东边的高地,去长啸吟咏心中的喜悦之情;随性地坐在溪边的草地上,去抒写精神的自由诗篇。那一句“乐夫天命复奚疑”直吐出他参透人生后的喜悦,这喜悦穿透云端,向天宇飘去,飘去……千年后的今天,我听到了他的喜悦之言,那带着孤高的喜悦,你呢?


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范文5份扩展阅读


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范文5份(扩展1)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菁华5篇)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1

  陶渊明在*文坛上历来以他的乐观旷达出名。许是读书的心情不同,我从中读出了隐居生活的悠然和田园生活的安闲。却怎么都不能充分感受那种旷达自由的心境。

  耕作,喝酒,读书,写诗,登高。这些偶尔为之确实是悠然而快乐的。但是如果一辈子如此会不会觉得太空虚?生而为人的价值是什么?生活的态度是由自己决定的,而生存的价值却是由社会来体现的如果一生就这么在山水间流连着过去了,除了*静安详,偶尔会不会有那么一丝遗憾。

  可是再回去看看陶渊明所生活的时期,我又觉得自己实在是强词夺理了。晋末南北朝时期内忧外患,还是门阀制度最“辉煌”的时候。像陶渊明那样出身寒门的才子也只能遗憾的叹一声“生不逢时!”陶渊明在隐居之前,内心充满了对官场的厌恶和唾弃之情。因为不愿再去投身泥淖,所以才转而拥抱大自然。这其中有的又何止悠然和旷达。恐怕初时也有些无奈吧!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海。”一瞬间世界里好像有海风拂过,百花盛开。可是这只是海子虚构的幸福,他根本没有去“面朝大海”,所以他的“春暖花开”只能在天国里寻找了。什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是一面深深的绝望,一面又深深的渴望,哽咽的说着“我是幸福的”。

  我至今惋惜作家三毛的离去。她的文字里充满了爱和浪漫。从她的文章里和同别人交流的信件中可以看出她是很会生活的女子。可是那些快乐里总感觉少了些什么东西,总觉得有些孤独。有时*在那里看她的书,一看就看上瘾了。不过看久了心情就会有些郁郁的。我最喜欢她的《撒哈拉的故事》,《闹学记》和几首随笔的诗。也说不太明白原因,只是有一点感觉的很明显,这些作品里面比其它的里面多了对生活的愤愤不*和热爱。

  鲁迅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幸运的我们生在和*年代,不会有陶渊明那样的无奈的放声大笑。就也千万不要发生像海子,三毛那样明明自己已经画出了美好的样子,却最后无法触到美好的悲剧。

  “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觉其锋芒般锐利。”我们要作生活中的勇士,不管怎样都要清醒着走下去。我坚信,总有一天我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2

  辞是战国后期楚地创造出来的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韵文;赋体起源的时间要早一些,都是散文的滥觞。两汉时期,辞赋不分,均重文采、讲铺陈、善用典,区别在于辞重韵而抒情,赋重在咏物说理。《归去来兮辞》是辞赋的结合,既咏物说理,又抒**感。全文537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阐述入仕和出仕的原因。陶渊明坦陈是为贫而仕,“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于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诸侯、家叔帮忙,“遂见用于小邑”。最后,“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辞官归隐的原因是“质性自然”,与官场的污浊格格不入,在彭泽当县令“八十余日”,“自免去职”。第二部分是正文的第一、二、三段,写了归途的心情、到家时的心情和在田园里的心情,洋溢着诗人欣慰无比、怡然自乐的幸福。归途的心情是立于船头,归心似箭,盼早日到家。到家时的心情是“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意思是,远远地望见简陋屋门,且喜且奔地飞跑回家。在田园里的心情是“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意思是,整天在园中散步而自得其乐,虽然设有门户却常将它关闭。拄着拐杖随处漫游歇息,不时抬起头来向远处眺望。第三部分是最后一段,抒发诗人的人生感悟,“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意思是,顺其自然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知命还有什么可以犹豫的呢。这是一种哲学思考,是陶渊明对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终极追求。

  品读《归去来兮辞》,我们深深为陶渊明的自然品格所折服。做人自然、自然做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难就难在人有七情六欲,容易为物欲所困和名利所累。陶渊明真正做到了自然。陶渊明确信,自然是他的血脉、他的生命和他的全部,只要回归自然,他才会有幸福。这种自然是质性自然,不是作秀的自然,更不是作伪的'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有了质性自然,陶渊明才会感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像天上的云,云卷云舒,自由飘荡,无所系羁;像空中的鸟,飞来飞去,翱翔蓝天,依恋树林。这种自然是田园风光。田园是最真切的自然,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大地。在陶渊明看来,田园代表着宁静、和谐、安详,代表着温情、善良、真诚,代表着对世俗的拒绝和对权力的蔑视。田园是他质性自然的载体,是他安身立命的处所。因而《归去来兮辞》正文一开篇就动人心魄地喊出“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真是天籁之音,在历史上的苍穹久久回荡,深深震撼着士大夫的心胸。这种自然是*淡语言。

  陶渊明的诗文几乎找不到怪僻字,用的都是农家语,以致同时代的文学批评家钟嵘认为不够高雅。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用语是否高雅,有没有怪僻字,而在于是否有真情,是否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有了真情,田园可以显现为风光,农家日子可以提升为诗意,简单事物可以唤起美的享受,这正是陶渊明诗文最大的特色,也是他质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人评价《归去来兮辞》是“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之痕”;评价陶渊明的诗文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归去来兮辞》告别了官场生活。“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段话既有悔恨又有醒悟,富于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觉悟到以往的过失已无法挽回,知道将来的美好还来得及补救,其中今是而昨非,就是陶渊明彻底否定了13年甚至是30年的宦海沉浮。

  陶渊明28岁才做官,40岁告别官场,实际只有13年时间,但他在《归园田居》中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大概是算上了他少年时就有了入仕做官的愿想。其实,陶渊明年轻时是很想为官从政的,他自己说的原因是“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也就是在子多且幼、谋生无术的情况下,不得不外出做官;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他的“大济苍生”的宏愿和“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陶渊明也着实做过几次官。他第一次入仕是28岁。《晋书》记载:“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意思是,他那时家贫,到江州任祭酒一职,属于州府的普通办事员,但他不愿仰人鼻息,没过多久就辞职回家了。

  据说,不久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属秘书类的差事,他没去就辞谢了。第二次入仕是36岁左右,他到荆州府桓玄门下做属吏,而桓玄当时控制着长江中上游,正伺机篡夺东晋*。陶渊明不愿与桓玄同流合污,借故母亲去世,归家居丧,辞别了官职。第三次入仕是40岁那年,陶渊明远赴京口在刘裕那里做过建威参军和镇军参军,也是一种文职小官。对于东晋而言,刘裕与桓玄一样都是篡国谋逆者,陶渊明不满刘裕,很快就辞了职。半年之后,叔父陶逵介绍任彭泽县令。当了81天县令,又一次挂印而去,写就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宣言彻底告别仕宦生涯。这一年他41岁。陶渊明辞官隐退的表层原因,按《归去来兮辞》的说法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按萧统《陶渊明传》的说法是“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这也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出处,后人对此有疑问,认为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得不到印证。然而,这倒比较符合陶渊明的思想逻辑和性格特征。深层原因,却需从陶渊明自身和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中寻找。

  其一是由于陶渊明的个性,他崇尚自然和追求心灵自由的品质,与仕宦生活的诸多羁绊不能相容,这应该是主要原因。

  其二是东晋士族文人普遍谈玄说理、不拘形役的社会风气,不能不对陶渊明的人格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为他辞官隐退奠定了思想基础,发挥了催化和促进作用。

  其三是黑暗的政治现实,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与南北朝初期,军阀混战,生灵涂炭,一生遭遇乱世,这不仅是他无法改变的历史现实,而且也为宏图大志的实现设置了无法逾越的障碍。综合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个人的种种因素,终于酿成了陶渊明辞官退隐的结局。这对陶渊明个人来说,可能是一杯苦酒,而历史地看,却是一杯精神美酒,为我们酿造了“隐逸诗宗”的美好诗篇和士大夫超凡脱俗、清高自洁的光辉形象。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3

  家道的衰落,境况的窘迫,理想的冲击,陶渊明选择了出仕为官。那时的他激情澎湃,他想在仕宦之途尽现一身的才华,他想在混乱之局挥洒一腔的赤诚,他更想在生命之巅成就一生的梦想;那时的他犹如一只羽翼微丰的鸟,带着晨霭扑翅飞向了心灵天空!

  我不愿重温他那段阴雨晦霾的为官生涯,虽然短暂但已让所有文人为此咏叹千年。我倒愿意想象他决意辞官,书写辞呈的情形,轩昂的眉宇微皱,严肃的嘴唇紧闭,一双灼灼的眼睛直射出睿智而又果决的光芒,手中的笔尽情挥洒,心中的块垒一泄而出,酣畅淋漓!最为我神往的是他快意地扔掉纸笔,随后扬长而去!!那份洒脱,无羁,直令其余的县令瞠目结舌。在那个门阀等第森严的社会,为了五斗米而折腰的人比比皆是,而唯独他却做出如此的骇世之举,也唯有他不媚权贵守住了精神的纯净。很多人惊叹他的傲岸壮举,却不能拥有他那般的胆量,更不敢步他的后尘。在我看来他是一位率真的几*孩童的文人,更是一位孤高的智者。

  他看清了世俗的污秽,他洞明了人生的真谛。性质自然,本爱丘山的他只有回到故土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才能呵护心中纯洁的梦想。四十一岁的他归心似箭,敛裳宵逝,载欣载奔地回家了。家,那个温暖的字眼,多少个夜晚让他魂牵梦萦;家,这个安全的港湾,多少次疗治了他的创伤;家,这个熟悉而荒芜的生命终极,令他热泪盈眶……他长长地吁出一口气,压抑得太久,呼入胸腔的是缕缕的馨香。一丝笑容挂在他疲惫的脸上,一行老泪洒在他眷恋的故土上。

  “童仆欢迎,稚子侯门”多么热烈的场面,“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多么温馨的爱意,家人把他这个漂泊游子的褶皱心灵抚*,心中的激情汹涌,泛红了他的脸颊。环视四周,一切如旧,只要那松树依然挺立着,只要那丛菊淡然开放着,一切都够了。每天流憩于这生机盎然的庭院里,有白云为伴,有飞鸟为友,没有尘世之人搅扰自己的心绪,那样的悠闲自得,又那样的清高孤立,喜悦从心而生,不用言表。

  纯朴的农人纷纷而来,热情地讲述着春耕之事。对他而言那并不陌生,随着自己的兴致,要不坐着篷车沿着曲折的山路去穿过一座又一座的山丘,要不划着小船顺着幽深的溪流去穿越沟壑。那里都是春天最先到来的地方,木欣欣向荣,泉涓涓始流,生命的律动震撼了他的心。美好的时光过于短暂,他深悔自己在官场错失了那么多个春天,他庆幸自己醒悟的还及时,可以从此尽情享受这份自然的馈赠。拄着拐杖随性地除草培苗,随性地登上东边的高地,去长啸吟咏心中的喜悦之情;随性地坐在溪边的草地上,去抒写精神的自由诗篇。那一句“乐夫天命复奚疑”直吐出他参透人生后的喜悦,这喜悦穿透云端,向天宇飘去,飘去……千年后的今天,我听到了他的喜悦之言,那带着孤高的喜悦,你呢?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4

  前段时间,我读了出自东晋诗人陶潜之手的《归去来兮辞》,这篇美文让我受益匪浅。对于陶潜的远离官场,只为追求内心的宁静这种做法感到惋惜。当国家重任与个人不幸的冲突时,他毫不犹豫地弃前者奔后者。可是,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比,孰轻孰重?我认为:身为国家的一份子,应心系九州,胸纳赤诚之志弃小幸而怀大志。

  “三十亩地一头牛”是幸福,“安得广厦千万间”是幸福,“珍珠如土金如铁”也是幸福,“重整江山待后生”更是一种幸福,那“修国齐家治国*天下”又怎么能不是一种幸福?

  当暮霭沉沉时,我们或许彷徨过,想要卸下身上之重任追求自然;当草长莺飞时,我们或许向往过大雁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陶渊明又何曾不是为了这些世外桃源而放弃了对国家的大志。

  但是,小幸为己,大幸为天下,当国家利益与自身利益相冲突时,应毫不抉择地选择前者。因为唯小不壮志而国大幸,推己幸而达家国,方为君子。自古以来前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天下之乐而乐”的这种兼济天下的伟大情怀,后有王进喜的`“宁可少活二十年,拼死也要为祖国拿下大油田”的这种壮志豪情。只有心系江山之大,胸怀千钧之任方能忠义于自己的祖国。

  历为小幸,抛大志者也不是没有。身为当时秦朝大丞相的李斯,在面对赵高的威逼利诱时,竟然为了其小幸与赵高同流合污。历史并没有因他犯下的错误而原谅他,最终还是难逃在咸阳城的一刀,这一刀定格了他的历史与宿命,并且让他臭名远昭。这种一心为己的的“上蔡小吏”的意识终究还是会将你毁之于刀下。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出身于贫寒家庭的陈涉“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但却能“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揭开了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序幕。如果不是胸怀大志,辛弃疾又何会在深夜低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文天祥又何会在身陷困境中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志向。

  我们应向先人学*,发扬自我,视忠义天下为自任,以鸿鹄之志而自勉。博爱怀仁而心安,开拓分发则业成,天下为公则国安。如此,则天下幸甚,中华幸甚。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5

  “三十不学艺”。我想测试一下记忆力是否严重退化,就决定背诵一下陶渊的《归去来兮辞》和王勃的《滕王阁序》。前者完成,略有所思。

  一、回归山林有一定经济保障

  “僮仆欢迎”、“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等说明陶公是一个小地主,可以养得起家仆,也能收些地租,否则如何生计?这说明,首先,现今,即有与陶公同类者,所谓市民、文化人、知识分子,连陶公之微薄保障亦不可求;其二,该保障实不足以令人放弃“昨非”而拥抱“今是”,陶公心性高洁、高远拔俗之形象未稍有减,退一步讲,没有保障,该辞依旧可能赋得。

  二、经济保障不过聊胜于无

  他在《归去来兮辞》小序中说是“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缸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可见一斑。陶公是穷困潦倒而死的,另有足证。全辞刻画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人,一个能坐在椅子上把自己托起来的人,一个违背了定式和规则的人。其胸襟气韵、人格涵养、淡泊心境完全是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迥异、纯洁坚定的信念使然。

  三、心中幽愤不*激荡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都可以揭示其纵浪大化、逍遥浮世的自由自在背后蕴含着心酸无奈与焦虑。治国*天下的宏图大志、兼济天下的道德使命今天都不得不“相违”,满腹诗书与无暇理想只能相伴自己,终老林泉。这种忧心与屈原相比,肯定略弱,因为陶与屈毕竟志向有异,且背景不同。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士”的职责――“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以仁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人生有限,而其志不得展,空对日月,怎能不自叹自咿!愈不*,愈显其真,愈才厚,愈彰其卓。天然雕饰的文字方让人开悟:陶公的自然之笔来之不易。

  四、眼观手应,心灵笔巧

  “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等都以纯朴自然的语言描画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观和心胸,连读者都觉得留连忘返。“由来意气合,直指性情真。”这些都揭示了陶公不仅是第一流的思考者和自我践行者,也是第一流的写者,口心相一、文笔卓然。固然言为心声,其文字功夫镂刻眼球,清新之风更无来者。

  五、定义了诗歌语言的标记

  风、晨光、松菊、酒、园、云、鸟、琴书、车、舟、木、泉、富贵、良辰、天命等都成为陶公之后*文化诗歌中大成之作的标记,这些词经其推敲后被默定为*诗人的标志性语言,就这个意义而言,其一代文坛领袖,开诗派之先的功劳又怎能为后世所淡忘。若有异议者,请君读罢东坡《琴诗》再来辩论吧。“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范文5份(扩展2)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实用5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1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一句包含自悔的话语从不远处传来,只见那人一袭青衣,手持酒杯,身处菊花丛,与月争辉。细看,月与他交相衬托,竟有些莫名的和谐,在不禁间散发出生命的芳香。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陶渊明辞官归隐,只因他看破了世俗,官场的腐败令他心灰意冷,他宁可要匕首方宅,宁可“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也不愿趋炎附势,放下尊严去做那个自己不愿做的人。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若是真的放下名利之心,纵然身处闹市,亦如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言虽如此,但陶渊明还是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放下了繁华,远离了仕途。陶渊明隐逸南山时,他“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采菊东篱下,或临清流而赋诗。他远离了喧嚣,以一苇渡江抵挡人世的沧浪。

  虽说如此,表面上看起来陶渊明身处桃花源地,与世隔绝,别有洞天?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理解他心中的苦?当他满腔热血想要效忠于国家时,却看到了官场的虚伪、黑暗。

  同时,他也明白凭借他一人之力,是根本无力挽回历史潮流,便只能选择愤然出世了。也只有他自己明白,他走得无奈,走得悲伤,走得落寞,甚至还有几分凄凉。他痛恨自己的志向竟被这浑浊的世俗掩埋,嗟叹自己的才华竟在这官场中充分的施展。或许就是他这样的一个人,才能在这浑浊的世俗中散发出生命的芳香吧!同时,他的做举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是不被认可的,甚至是对他嘲讽,认为他辞官简直是荒唐之至。在当时许多老板姓都以做官为一生奋斗的目标,在他们的认知里,做官,可是一件能飞黄腾达、光宗耀祖的大事。而陶渊明的做举,在他们看来无异于一个疯子所做的事。

  所以说,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苦难的加剧,即“自以为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已矣乎”“胡为乎湟湟欲何之”都表明陶渊明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浑浊的世俗中,谁独树一帜风采?唯他恰如秋霜中傲然绽放的菊花,在严寒下挺直自己的脊梁并散发出生命的芳香。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2

  前段时间,我读了出自东晋诗人陶潜之手的《归去来兮辞》,这篇美文让我受益匪浅。对于陶潜的远离官场,只为追求内心的宁静这种做法感到惋惜。当国家重任与个人不幸的冲突时,他毫不犹豫地弃前者奔后者。可是,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比,孰轻孰重?我认为:身为国家的一份子,应心系九州,胸纳赤诚之志弃小幸而怀大志。

  “三十亩地一头牛”是幸福,“安得广厦千万间”是幸福,“珍珠如土金如铁”也是幸福,“重整江山待后生”更是一种幸福,那“修国齐家治国*天下”又怎么能不是一种幸福?

  当暮霭沉沉时,我们或许彷徨过,想要卸下身上之重任追求自然;当草长莺飞时,我们或许向往过大雁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陶渊明又何曾不是为了这些世外桃源而放弃了对国家的大志。

  但是,小幸为己,大幸为天下,当国家利益与自身利益相冲突时,应毫不抉择地选择前者。因为唯小不壮志而国大幸,推己幸而达家国,方为君子。自古以来前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天下之乐而乐”的这种兼济天下的伟大情怀,后有王进喜的“宁可少活二十年,拼死也要为祖国拿下大油田”的这种壮志豪情。只有心系江山之大,胸怀千钧之任方能忠义于自己的祖国。

  历为小幸,抛大志者也不是没有。身为当时秦朝大丞相的李斯,在面对赵高的威逼利诱时,竟然为了其小幸与赵高同流合污。历史并没有因他犯下的错误而原谅他,最终还是难逃在咸阳城的一刀,这一刀定格了他的历史与宿命,并且让他臭名远昭。这种一心为己的的“上蔡小吏”的意识终究还是会将你毁之于刀下。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出身于贫寒家庭的陈涉“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但却能“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揭开了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序幕。如果不是胸怀大志,辛弃疾又何会在深夜低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文天祥又何会在身陷困境中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志向。

  我们应向先人学*,发扬自我,视忠义天下为自任,以鸿鹄之志而自勉。博爱怀仁而心安,开拓分发则业成,天下为公则国安。如此,则天下幸甚,中华幸甚。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3

  辞是战国后期楚地创造出来的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韵文;赋体起源的时间要早一些,都是散文的滥觞。两汉时期,辞赋不分,均重文采、讲铺陈、善用典,区别在于辞重韵而抒情,赋重在咏物说理。《归去来兮辞》是辞赋的结合,既咏物说理,又抒**感。全文537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阐述入仕和出仕的原因。陶渊明坦陈是为贫而仕,“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于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诸侯、家叔帮忙,“遂见用于小邑”。最后,“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辞官归隐的原因是“质性自然”,与官场的污浊格格不入,在彭泽当县令“八十余日”,“自免去职”。第二部分是正文的第一、二、三段,写了归途的心情、到家时的心情和在田园里的心情,洋溢着诗人欣慰无比、怡然自乐的幸福。归途的心情是立于船头,归心似箭,盼早日到家。到家时的心情是“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意思是,远远地望见简陋屋门,且喜且奔地飞跑回家。在田园里的心情是“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意思是,整天在园中散步而自得其乐,虽然设有门户却常将它关闭。拄着拐杖随处漫游歇息,不时抬起头来向远处眺望。第三部分是最后一段,抒发诗人的人生感悟,“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意思是,顺其自然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知命还有什么可以犹豫的呢。这是一种哲学思考,是陶渊明对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终极追求。

  品读《归去来兮辞》,我们深深为陶渊明的自然品格所折服。做人自然、自然做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难就难在人有七情六欲,容易为物欲所困和名利所累。陶渊明真正做到了自然。陶渊明确信,自然是他的血脉、他的生命和他的全部,只要回归自然,他才会有幸福。这种自然是质性自然,不是作秀的自然,更不是作伪的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有了质性自然,陶渊明才会感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像天上的云,云卷云舒,自由飘荡,无所系羁;像空中的鸟,飞来飞去,翱翔蓝天,依恋树林。这种自然是田园风光。田园是最真切的自然,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大地。在陶渊明看来,田园代表着宁静、和谐、安详,代表着温情、善良、真诚,代表着对世俗的拒绝和对权力的蔑视。田园是他质性自然的载体,是他安身立命的处所。因而《归去来兮辞》正文一开篇就动人心魄地喊出“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真是天籁之音,在历史上的苍穹久久回荡,深深震撼着士大夫的心胸。这种自然是*淡语言。

  陶渊明的诗文几乎找不到怪僻字,用的都是农家语,以致同时代的文学批评家钟嵘认为不够高雅。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用语是否高雅,有没有怪僻字,而在于是否有真情,是否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有了真情,田园可以显现为风光,农家日子可以提升为诗意,简单事物可以唤起美的享受,这正是陶渊明诗文最大的特色,也是他质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人评价《归去来兮辞》是“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之痕”;评价陶渊明的诗文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归去来兮辞》告别了官场生活。“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段话既有悔恨又有醒悟,富于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觉悟到以往的过失已无法挽回,知道将来的美好还来得及补救,其中今是而昨非,就是陶渊明彻底否定了13年甚至是30年的宦海沉浮。

  陶渊明28岁才做官,40岁告别官场,实际只有13年时间,但他在《归园田居》中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大概是算上了他少年时就有了入仕做官的愿想。其实,陶渊明年轻时是很想为官从政的,他自己说的原因是“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也就是在子多且幼、谋生无术的情况下,不得不外出做官;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他的“大济苍生”的宏愿和“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陶渊明也着实做过几次官。他第一次入仕是28岁。《晋书》记载:“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意思是,他那时家贫,到江州任祭酒一职,属于州府的普通办事员,但他不愿仰人鼻息,没过多久就辞职回家了。

  据说,不久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属秘书类的差事,他没去就辞谢了。第二次入仕是36岁左右,他到荆州府桓玄门下做属吏,而桓玄当时控制着长江中上游,正伺机篡夺东晋**。陶渊明不愿与桓玄同流合污,借故母亲去世,归家居丧,辞别了官职。第三次入仕是40岁那年,陶渊明远赴京口在刘裕那里做过建威参军和镇军参军,也是一种文职小官。对于东晋而言,刘裕与桓玄一样都是篡国谋逆者,陶渊明不满刘裕,很快就辞了职。半年之后,叔父陶逵介绍任彭泽县令。当了81天县令,又一次挂印而去,写就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宣言彻底告别仕宦生涯。这一年他41岁。陶渊明辞官隐退的表层原因,按《归去来兮辞》的说法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按萧统《陶渊明传》的说法是“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这也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出处,后人对此有疑问,认为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得不到印证。然而,这倒比较符合陶渊明的思想逻辑和性格特征。深层原因,却需从陶渊明自身和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中寻找。

  其一是由于陶渊明的个性,他崇尚自然和追求心灵自由的品质,与仕宦生活的诸多羁绊不能相容,这应该是主要原因。

  其二是东晋士族文人普遍谈玄说理、不拘形役的社会风气,不能不对陶渊明的人格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为他辞官隐退奠定了思想基础,发挥了催化和促进作用。

  其三是黑暗的政治现实,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与南北朝初期,军阀混战,生灵涂炭,一生遭遇乱世,这不仅是他无法改变的历史现实,而且也为宏图大志的实现设置了无法逾越的障碍。综合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个人的种种因素,终于酿成了陶渊明辞官退隐的结局。这对陶渊明个人来说,可能是一杯苦酒,而历史地看,却是一杯精神美酒,为我们酿造了“隐逸诗宗”的美好诗篇和士大夫超凡脱俗、清高自洁的光辉形象。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4

  今天我读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一句话让我深思: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心为形役?心为形体所奴役!无论是当今还是以前,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少年时立下了造福百姓的志向。但无奈,在后来的生活中并没有坚定自己的志向,反而被世俗的尘埃恶垢所污染,被形体上的贪念利益所蒙蔽,逐渐变成了他们少时最不屑的奸逆小人。古如严嵩,原有“奸人当道,在下不堪与之为伍”的骨气。后混迹官场,追逐个人利益,逐渐成为“江右士大夫往往号之为父”的大奸臣;*如汪精卫,为推翻清王朝,有“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壮志。然而随着日军地侵入,他感叹着“莫向燕台回首望,荆榛零落市寒烟”,最终降日投敌,成为民国最大的汉奸。

  虽然历史上也有如文天祥那样正直的君子,但始终不是很多,为什么呢?因为想在乱世而保持清高,非常困难!清高的人不为五斗米折腰,一生贫寒,为常人难以忍受;清高的人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处处受排挤,常人气节难存。而能坚持自己理想、抱有骨气的人,就是真正有毅力的人,他们就像石灰一样,不怕千锤万凿,不怕烈火焚烧,哪怕粉身碎骨,也要留清白在人间。

  当然如周党、严光那样“不事权贵宁耕田,铮铮铁骨愿钓鱼”的隐士,他们厌倦官场的阿谀尔诈,却个个都是和屈原那样敢于向命运抗争的勇士啊!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5

  “三十不学艺”。我想测试一下记忆力是否严重退化,就决定背诵一下陶渊的《归去来兮辞》和王勃的《滕王阁序》。前者完成,略有所思。

  一、回归山林有一定经济保障

  “僮仆欢迎”、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等说明陶公是一个小地主,可以养得起家仆,也能收些地租,否则如何生计?这说明,首先,现今,即有与陶公同类者,所谓市民、文化人、知识分子,连陶公之微薄保障亦不可求;其二,该保障实不足以令人放弃“昨非”而拥抱“今是”,陶公心性高洁、高远拔俗之形象未稍有减,退一步讲,没有保障,该辞依旧可能赋得。

  二、经济保障不过聊胜于无

  他在《归去来兮辞》小序中说是“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缸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可见一斑。陶公是穷困潦倒而死的,另有足证。全辞刻画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人,一个能坐在椅子上把自己托起来的人,一个违背了定式和规则的人。其胸襟气韵、人格涵养、淡泊心境完全是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迥异、纯洁坚定的信念使然。

  三、心中幽愤不*激荡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都可以揭示其纵浪大化、逍遥浮世的自由自在背后蕴含着心酸无奈与焦虑。治国*天下的宏图大志、兼济天下的道德使命今天都不得不“相违”,满腹诗书与无暇理想只能相伴自己,终老林泉。这种忧心与屈原相比,肯定略弱,因为陶与屈毕竟志向有异,且背景不同。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士”的职责――“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以仁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人生有限,而其志不得展,空对日月,怎能不自叹自咿!愈不*,愈显其真,愈才厚,愈彰其卓。天然雕饰的文字方让人开悟:陶公的自然之笔来之不易。

  四、眼观手应,心灵 笔巧

  “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等都以纯朴自然的语言描画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观和心胸,连读者都觉得留连忘返。“由来意气合,直指性情真。”这些都揭示了陶公不仅是第一流的思考者和自我践行者,也是第一流的写者,口心相一、文笔卓然。固然言为心声,其文字功夫镂刻眼球,清新之风更无来者。

  五、定义了诗歌语言的标记

  风、晨光、松菊、酒、园、云、鸟、琴书、车、舟、木、泉、富贵、良辰、天命等都成为陶公之后中国文化诗歌中大成之作的标记,这些词经其推敲后被默定为中国诗人的标志性语言,就这个意义而言,其一代文坛领袖,开诗派之先的功劳又怎能为后世所淡忘。若有异议者,请君读罢东坡《琴诗》再来辩论吧。“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范文5份(扩展3)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实用5份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1

  《归去来兮辞》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一篇散文,该作代表了山水田园诗派的最高成就。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一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归去来兮辞》选自《陶渊明集》。

  序文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1)。幼稚盈室,瓶无储粟(2),生生所资,未见其术(3)。亲故多劝余为长吏(4),脱然有怀(5),求之靡途(6)。会有四方之事(7),诸侯(8)以惠爱为德,家叔以(9)余贫苦,遂见(10)用于小邑。于时风波(11)未静,心惮远役(12),彭泽(13)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14)。何则(15)?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15)。饥冻虽切,违己交病(17)。尝从人事(18),皆口腹自役(19)。于是怅然(20)慷慨,深愧*生之志。犹望一稔(21),当敛裳宵逝(2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23),情在骏奔(24),自免去职。仲秋(25)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26),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27)十一月也 。

  正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补充注释 (1)来兮:助词无义。

  (2)惆怅:失意的样子。

  (3)实:确实。

  (4)征夫:行人而非征兵之人。

  (5)以:拿(以前路问征夫)后文中:“农人告余以春及”也是这样的。

  (6)熹微:微亮,天未大亮。

  (7)引:拿来。

  (8)以:为了。

  (9)涉:走。

  (10)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11)息交:断绝交游。

  (12)情话:知心话。

  (13)有事:指耕种之事。

  (14)棹:本义船桨。这里名词做动词。

  (15)聊:姑且

  作品译文序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关使,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生的志愿。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正文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我悔悟过去的错误不可挽救,但坚信未来的岁月中可以补追。实际上我入迷途还不算远,已觉悟到回家为是而做官为非。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只觉得遗憾晨光朦胧天不亮。

  终于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飞奔。家僮欢快地迎接,幼儿们守候在门庭。院里的小路长满了荒草,松和菊还是原样;带着幼儿们进了屋,美酒已经满觞。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开颜;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兴味无穷,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穴里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

  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再驾车出去又有何求?跟乡里故人谈心何等快乐,弹琴读书来将愁颜破;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巾车,有时划着孤舟,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各得其时,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寄身世上还有多少时光,为什么不按照自己心意或去或留?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除草助苗长;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应造化了结一生,以天命为乐,还有什么犹豫彷徨?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2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赏析: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这篇辞体抒情诗,不仅是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

  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朽,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辞前有序,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及“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然向往,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这后半幅,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弃官的根本原因。几经出仕,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丧失自我,“深愧*生之志”。因此,“饥冻虽切”,也决不愿再“违己交病”。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只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起二句无异对自己的当头棒喝,正表现人生之大彻大悟。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是说自己使心为身所驱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怅惘而独自悲戚呢。过去的让它过去就是了。诗人的人生态度是坚实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出仕已错,归隐未晚。这一“悟”、一“知”、一“觉”,显示着诗人把握了自己,获得了新生。“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此四句写诗人想像取道水陆,日夜兼程归去时的满心喜悦。舟之轻飏,风之吹衣,见得弃官之如释重负。晨光熹微,恨不见路,则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这是出了樊笼向自由的奔赴呵。连陆行问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实可喜。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一望见家门,高兴得奔跑,四十一岁的诗人,仍是这样的天真。僮仆欢喜地相迎,那是因为诗人视之为“人子”而“善遇之”(萧统《陶渊明传》)。孩儿们迎候于门,那是因为爹爹从此与他们在一起。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已隐然可见诗人的妻子形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出处同上)。在欢呼雀跃的孩子们的背后,是她怡静喜悦的微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望见隐居时常踏的小径已然荒凉,诗人心头乍然涌上了对误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径中的松菊,又使诗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犹存。携幼入室,见得妻子理家抚幼,能干贤淑。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温情。多么温馨的家庭,这是归隐的保证。“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饮酒开怀,陋室易安,写出诗人之知足长乐。斜视庭柯,傲倚南窗,则写诗人之孤介傲岸。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诗人的心灵与生活,已与世俗隔绝,而向自然开放。日日园中散步,其乐无穷。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也只有高天阔地的大自然,才容得下诗人的傲岸呵。“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此四句之描写,显然寄托深远。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评上二句:“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云“无心”而“出”,鸟“倦飞”“知还”,确乎喻说了诗人由出仕而归隐的心路历程。清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评下二句:“闵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节也。”日光暗淡,日将西沉,是否哀悯晋祚,姑且不论,流连孤松则显然象征诗人的耿介之志。本辞中言“松菊”,言“庭柯”,言“孤松”,一篇之中,三致意矣。“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诗人与世俗既格格不入,还出游往求什么呢。“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亲人之情话,农人谈庄稼,是多么悦耳,多么真实。什么“应束带见”官的讨厌话,再也听不见啦。除了琴书可乐,大自然本来也是一部读不尽的奇书,何况正逢上充满希望的春天。“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驾车乘舟,深入山水,山道深幽,山路崎岖,皆使人兴致盎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大自然充满了生机、韵律,令人欢欣鼓舞,亦令人低徊感慨。万物畅育,正当青春,而自己呢,已*老年。“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省察生命之有限,愈觉自由之可贵。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又何须汲汲外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帝乡即仙乡,指道教所说神仙世界,其实亦可兼指佛教所说西方净土。富贵功名非我心愿,彼岸世界也不可信。由此即可透视渊明的人生哲学。他既否定了世俗政治社会,亦摒弃了宗教彼岸世界。在士风热衷官职、同时佛老盛行的东晋时代,其境界不可谓不高明。他的人生态度是认真的、现世的。他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求得人生之意义,实现人生之价值。“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此四句是诗人理想人生的集中描写。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劳动、自然、人文,构成诗人充实的全幅生命。“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二句是诗人人生哲学的高度概括。《周易·系辞》云:“乐天知命故不忧。”化、天命,皆指自然之道。让自己的生命始终顺应自然之道,即实现了人生的意义,此足可快乐,此即为快乐,还有何疑虑呢!这是超越的境界,同时又是足踏实地的。

  《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诗。辞体源头是《楚辞》,尤其是《离骚》。《楚辞》的境界,是热心用世的悲剧境界。《归去来兮辞》的境界,则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中国传统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积极用世为人生理想。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理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其意义是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陶渊明,是以诗歌将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面表达的第一人。《归去来兮辞》在辞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在两宋时代,《归去来兮辞》被人们所再发现、再认识。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宋庠说:“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评量了此辞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朱熹说:“其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上引文见陶澍集注本)则指出了此辞真实、自然、冲和的风格特色。宋人这些评论,是符合实际的。(邓小军)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真实;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最后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3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1〕,瓶无储粟〔2〕,生生所资〔3〕,未见其术〔4〕。亲故多劝余为长吏〔5〕,脱然有怀〔6〕,求之靡途〔7〕。会有四方之事〔8〕,诸侯以惠爱为德〔9〕,家叔以余贫苦〔10〕,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11〕,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12〕,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13〕。何则?质性自然〔14〕,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15〕。尝从人事〔16〕,皆口腹自役〔17〕;于是怅然慷慨,深愧*生之志。犹望一稔〔18〕,当敛裳宵逝〔19〕。寻程氏妹丧于武昌〔20〕,情在骏奔〔21〕,自免去职。仲秋至冬〔22〕,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23〕。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正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24〕!既自以心为形役〔25〕,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6〕。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27〕,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28〕,载欣载奔〔29〕。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30〕,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31〕。倚南窗以寄傲〔32〕,审容膝之易安〔3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34〕,时矫首而遐观〔35〕。云无心以出岫〔36〕,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37〕,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38〕?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39〕。或命巾车〔40〕,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41〕,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42〕,感吾生之行休〔43〕。

  已矣乎〔44〕!寓形宇内复几时〔45〕,曷不委心任去留〔46〕?胡为乎遑遑欲何之〔47〕?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48〕。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49〕。登东皋以舒啸〔50〕,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51〕,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译文

  序: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关使,蒙江洲刺史对我的厚爱,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生的志愿。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想着赶快去奔丧,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就着这件事陈述自己的心意,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正文: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

  刚刚看见了自家的房子,一边高兴,一边奔跑。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深知住在小屋里反而容易安适。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有时坐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只小船。既探寻幽深曲折的山沟,也经过道路崎岖的小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呼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4

  【题解】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原文】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1],瓶无储粟[2],生生所资[3],未见其术[4]。亲故多劝余为长吏[5],脱然有怀[6],求之靡途[7]。会有四方之事[8],诸侯以惠爱为德[9],家叔以余贫苦[10],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11],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12],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13]。何则?质性自然[14],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15]。尝从人事[16],皆口腹自役[17];于是怅然慷慨,深愧*生之志。犹望一稔[18],当敛裳宵逝[19]。寻程氏妹丧于武昌[20],情在骏奔[21],自免去职。仲秋至冬[22],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23]。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24]!既自以心为形役[25],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6]。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颺[27],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28],载欣载奔[29]。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30],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31]。倚南窗以寄傲[32],审容膝之易安[3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策扶老以流憩[34],时矫首而遐观[35]。云无心以出岫[36],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37],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38]!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39]。或命巾车[40],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41],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42],感吾生之行休[43]。

  已矣乎[44]!寓形宇内复几时[45],曷不委心任去留[46]?胡为乎遑遑欲何之[47]?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48]。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49]。登东皋以舒啸[50],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51],乐乎天命复奚疑!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陶渊明集》

  我的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加以推荐,于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这时战乱没有*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离开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来。但过了没几天,思念田园,归乡的念头就产生了。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饥冻虽是急迫之事,但违背自己本心就会使人感到十分痛苦。虽然自己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驱使;于是感到烦恼,激动不已,有愧于*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着前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针对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给这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归去吧,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既然让自己的心志受形体来驱使,那又为什么还要伤感而独自悲哀呢?我觉悟到过去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而知道未来的却还来得及弥补。虽然走入迷途但还不是太远,现在已经明白了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船在水中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吹动着我的衣裳。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程,只恨早晨天色朦胧,还不十分明亮。

  我一看到自己的简陋家门,就高兴地奔去。家中的僮仆前来迎接,孩子们都在门口等候。庭院中的小路已经荒芜,只有松树和菊花却还依旧存在。搀起孩子们的手进入屋里,酒已摆好。端起酒壶来自斟自酌,看着院子里的树木感到非常愉快。身体依靠着南面的窗户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怀,深深感到简陋的居室也可以使人安乐满足。每天到园子里散散步,自有乐趣,屋子虽然有门却经常关着。拄着手杖到处游息,有时抬起头来向远处眺望。天空的云彩自然地从山峰边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自己回来。日光慢慢暗下去太阳快要落山了,我还抚摩着独立的松树徘徊着不愿离开。

  归去吧,让我断绝与世俗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的情志相违背,我还要驾车出游追求些什么呢!跟亲戚们谈谈知心话使我感到愉快,弹琴读书能够使我消愁解忧。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到西边的田地里去耕种。有时乘了有篷帘的小车,有时划了一条小船。有时经过曲折幽深的山沟,有时经过高低不*的山丘。看到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地流淌。我真羡慕自然界万物正生机勃勃,感叹自己的生命即将终止。

  算了吧!人生寄身于天地之间又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着自己的心意而任其自然?为什么整天心神不定又想到哪里去呢?富贵荣华不是我的心愿,神仙境界也不可以期待。遇到好天气就一个人独自出去游览,或者把手杖放在一边做些除草培苗的工作。有时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有时在清澈的水边吟咏赋诗。姑且随顺着大自然的变化以了结此生,抱定乐天安命的主意,又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5

  家道的衰落,境况的窘迫,理想的冲击,陶渊明选择了出仕为官。那时的他激情澎湃,他想在仕宦之途尽现一身的才华,他想在混乱之局挥洒一腔的赤诚,他更想在生命之巅成就一生的梦想;那时的他犹如一只羽翼微丰的鸟,带着晨霭扑翅飞向了心灵天空!

  我不愿重温他那段阴雨晦霾的为官生涯,虽然短暂但已让所有文人为此咏叹千年。我倒愿意想象他决意辞官,书写辞呈的情形,轩昂的眉宇微皱,严肃的嘴唇紧闭,一双灼灼的眼睛直射出睿智而又果决的光芒,手中的笔尽情挥洒,心中的块垒一泄而出,酣畅淋漓!最为我神往的是他快意地扔掉纸笔,随后扬长而去!!那份洒脱,无羁,直令其余的县令瞠目结舌。在那个门阀等第森严的社会,为了五斗米而折腰的人比比皆是,而唯独他却做出如此的骇世之举,也唯有他不媚权贵守住了精神的纯净。很多人惊叹他的傲岸壮举,却不能拥有他那般的胆量,更不敢步他的后尘。在我看来他是一位率真的几*孩童的文人,更是一位孤高的智者。

  他看清了世俗的污秽,他洞明了人生的真谛。性质自然,本爱丘山的他只有回到故土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才能呵护心中纯洁的梦想。四十一岁的他归心似箭,敛裳宵逝,载欣载奔地回家了。家,那个温暖的字眼,多少个夜晚让他魂牵梦萦;家,这个安全的港湾,多少次疗治了他的创伤;家,这个熟悉而荒芜的生命终极,令他热泪盈眶……他长长地吁出一口气,压抑得太久,呼入胸腔的是缕缕的馨香。一丝笑容挂在他疲惫的脸上,一行老泪洒在他眷恋的故土上。

  “童仆欢迎,稚子侯门”多么热烈的场面,“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多么温馨的爱意,家人把他这个漂泊游子的褶皱心灵抚*,心中的激情汹涌,泛红了他的脸颊。环视四周,一切如旧,只要那松树依然挺立着,只要那丛菊淡然开放着,一切都够了。每天流憩于这生机盎然的庭院里,有白云为伴,有飞鸟为友,没有尘世之人搅扰自己的心绪,那样的悠闲自得,又那样的清高孤立,喜悦从心而生,不用言表。

  纯朴的农人纷纷而来,热情地讲述着春耕之事。对他而言那并不陌生,随着自己的兴致,要不坐着篷车沿着曲折的山路去穿过一座又一座的山丘,要不划着小船顺着幽深的溪流去穿越沟壑。那里都是春天最先到来的地方,木欣欣向荣,泉涓涓始流,生命的律动震撼了他的心。美好的时光过于短暂,他深悔自己在官场错失了那么多个春天,他庆幸自己醒悟的还及时,可以从此尽情享受这份自然的馈赠。拄着拐杖随性地除草培苗,随性地登上东边的高地,去长啸吟咏心中的喜悦之情;随性地坐在溪边的草地上,去抒写精神的自由诗篇。那一句“乐夫天命复奚疑”直吐出他参透人生后的喜悦,这喜悦穿透云端,向天宇飘去,飘去……千年后的今天,我听到了他的喜悦之言,那带着孤高的喜悦,你呢?


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范文5份(扩展4)

——归去来兮辞教案范本5份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

  一、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文体特点;

  2、学*本文的寄托手法;

  3、理清文章的情感思路。

  二、学*重点

  1、理清本文的情感思路;

  2、学*本文的寄托手法。

  三、学法指津

  (一)研读步骤

  步骤一:课前预*。

  1、查字典,读注释,初步了解文意。

  2、反复吟诵,思考本文的形象及情感思路。

  步骤二:课文分析。

  1、把握全文主旨,和表现主旨的方法。

  2、分析人物形象。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二)问题探究

  1、本文具有怎样的文体特点?

  本文是篇辞赋。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从作风上看,辞一般都比较讲求文采,多用铺张手法;内容上辞以抒情为主;表现形式方面,辞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添语气助词“兮”以调节音律。

  本文写于义熙元年(405),陶渊明41岁,因为家境贫困出任彭泽令,不久产生厌倦的情绪,80余天后,终于桂冠而去。在决意归隐而尚未成行之际写下了这篇辞赋。文中内容夹叙夹议,想像之景,真挚之情,和谐交融,浑然为一。从我们今天来看,本文是一篇想像作文,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

  2、本文是循着怎样的一条情感思路来叙写的?

  本文的情感思路可分为五个阶段:

  ①“从开头——觉今是而昨非”,写作者的思想斗争:想辞官归隐,却又似割舍不下;想积极入世,继续仕途,又与自己心性不合。最后决定归隐田园。

  ②“舟遥遥以轻飏——载欣载奔”,写回家途中的欢快与急切心情。因为已解决了思想矛盾。

  ③“僮仆欢迎——抚孤松而盘桓”,写回家后幸福愉快的日常家庭生活。

  ④“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或棹孤舟”,写回家后的社会生活。

  ⑤“既窈窕以寻壑”——结尾,写回家后的反思与感悟。

  这五个部分表现的正是作者情感发展过程,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情景描绘中,以形象托出。本文开头一句,实际是作者经历了这一番情感发展之后,喊出的一句富于内容的话。

  3、从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角度看,本文有什么突出特点?

  ①发乎真情。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无不是发自内心,又出于真情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把诗人解决思想矛盾后那种回家途中愉悦畅快之情表现得多么真切!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大约因为心情急切,诗人的归程画面转换得也快:他刚才还在轻飏的舟上迎风伫立,转眼间又出现在“晨光熹微的山路上,“百里”之遥本应驾轻就熟,却偏还要“问征夫以前路”;待到“乃瞻衡宇”,这位已届中年的汉子,竟又像小孩子一样“载欣载奔”。写得真实而动人。

  ②情托于物:好的散文总是写得自然真切的。而要写得自然真切,必须要有寄托物,以便将自己的思想、见解、感情诉诸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写得真切、生动、感人,韵味悠长。而这一点,本文堪称典范。

  能力训练

  1、下列四组句子中带点词含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田园将芜胡不归

  奚惆怅而独悲

  B、实迷途其末远

  觉今是而昨非

  C、实迷途其未远

  三径就荒

  D、归去来兮

  已矣乎

  2、写出下面文言句式的名称:

  ①农人告余以春及( )

  ②复驾言兮焉求( )

  3、“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这心情是怎样产生的?表达了作者(不超过8个字)原因是①           ②            (共不超过20个字)

  4、“问征夫以前路”的原因是什么,选出最合理的一项:( )

  A、恨晨光之熹微

  B、高兴之中走错了路

  C、不认识回家的路

  D、想赶快回到家中,生怕走错了路

  5、“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作者只提松菊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松菊(限4个字),提松菊以(限2个字)

  6、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含义相*的陶渊明其他诗篇中的两句诗是哪两句?这些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性格?

  两句诗是,表现了、的性格(限8个字)

  7、作者一会儿要“息交以绝游”,一会儿又有“农人告余以春及”,这不矛盾吗?为什么?

  8、宋代著名诗人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说:“渊明不为诗,写胸中之妙尔。”学了本文后,你怎么看陈的话?

  9、下列对文章的鉴赏,不恰当的二项是:( )

  A、“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句诗是诗人内心的呼喊,表现了作者是个热爱劳动,反对不劳而获的人。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在家中是一个强劳力。

  B、“引壶觞以自酌”一句,表明作者回到家中畅饮的情状,为了喝个痛快而免去仆人侍候的俗节,自斟自饮。

  C、“策扶老以流憩——抚孤松而盘桓”这几句是作者眷爱丘山的具体体现,而“无心”“知还”二语富于哲理,引人深思。

  D、“悦亲戚之情话——将有事于西畴”几句蕴含着浓浓的情趣。这几句如数家常的脉脉含情的话,正飘散着作者村居生活的一片淳美气息和盎然情味。

  E、本文在清淡*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在日常普通生活的描述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并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厌恶官场,具有高洁志趣的诗人形象。

  一、知识与能力

  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 。

  3.积累文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原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

  2.课文的思想内容:陶渊明的归隐情怀。

  教学难点:

  1.让学生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字词。

  2.让学生体会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辞”的特点。

  2、朗读课文。

  3、学*序以及文章第一段。

  一、 导入新课

  (1)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但却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饮酒赏菊的隐居生活,大家说,他是谁?

  生:陶渊明

  (2)对他我们应该了解不少,那么大家能不能谈谈对陶渊明的了解有多深?

  生:讨论并回答

  师:(引导并总结)

  ①渊明号“五柳先生”,他的《五柳先生传》里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陶渊明为什么要以五柳先生为号,而不以牡丹或百合为号?

  (老师提示)他的《归园田居》中有没有写柳树的诗句?

  (让学生回顾):“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由此可见陶渊明很喜爱柳树。大家想想柳树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我们经常说“柳絮飘飘”,可见柳树是很飘逸、很洒脱的。诗人写柳树,其实是以柳树来托物言志。诗人以五柳自称,借此来说明自己追求那种自由、洒脱、飘逸的境界。在文坛中有很多文人都是这样的,例如被称为‘梅妻鹤子’的林逋,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清高峻洁。

  ②渊明又号“靖节先生”,在古代“靖”有“显”的意思,如靖志就是显志的意思,靖节就是保守节操,显身之志的意思。他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显示出他怎样的节操?(生回答,师引导并明确)――崇尚自然。

  (3)称渊明为靖节先生,难道他是浪得虚名吗?那么我们今天就从文中来看看陶渊明是否为名副其实的靖节先生。

  二、课文解析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篇好文章,它的题目更是值得探究。本文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并序》。标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信息。

  ①辞:是一种文体,它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是战国时期屈原创造的,楚辞大家应该不陌生吧。到了汉代时常把辞和赋并称。它们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

  -

  赋偏重说理咏物,辞注重言情,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

  ②兮是语气词。

  ③归去来:文学界有两种看法:

  A、“归去来”是“归去”和“归来”的并列形式,相对官场而言,作者是归去,相对田园而言,他是归来。

  B、“去来”实际上是偏义复词,意思重在“去”。

  ④归去来----回去吧,回去吧。似乎是一种召唤。

  三、相关知识简介:

  1.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2.主要内容介绍

  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著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这样的推祟未必恰当,这只是说明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受人推崇,是因为作者在当时不愿与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蔑视和厌恶官场的卑鄙生活,感情真挚,写得富于诗情画意,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都有独到的地方。

  文章的主体是有韵的“辞”。主体之前有个“序”,说明写这篇文章的原由,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加透彻地了解文章的用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操。主体的“辞”从厌恶仕宦生活,决心弃官回家写起,说明了“归去”的当然;有了这层意思,对比之下,下文归去之后的生活就显得更加欢乐。接着用三段文字写归去之后的生活和感受。一段写到家之后,庭园之内的欢乐和安闲,另一段写田间耕作和纵情山水的乐趣,最后一段写乐天知命、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无虑。三段写了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远。

  四、朗读

  1、先请学生轮流朗读,每人朗读一个自然段。

  2、放录音范读或教师范读。

  提示:①本文以四字、六字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

  例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六字句以一/二/三顿读,例如,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②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音

  惆怅--chóu chàng �r―yáng 眄―mǎin

  岫―xiù 翳―yì 皋---gāo 棹―zhào

  ③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 “畴”“舟”“丘”“流” “休”。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之”“期”“耔”“诗”“疑”。

  3、学生集体齐读。

  五、学*序

  1、学生默读一遍,利用注释帮助阅读,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生生”(维持生活,第一个生是动词,第二个生是名词)

  (2)重点虚词:“求之靡有、四方之事”中的“之”

  (3)古今异义

  风波,指战乱。今常用来比喻乱子。

  人事,治人之事。今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 调配、奖惩等工作。

  寻,不久,今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幼稚,古义:小孩。 今义:年纪小或缺乏经验。

  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4)特殊句式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状语后置

  遂见用于小邑     (见,被)被动句

  2、找出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生之志”;四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小结:序文交代了本文的写作时间和背景,叙述了作者就职的经过和辞官的原因。

  六、学*第一段

  1、学生结合注释阅读第一段,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教师释疑,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 特殊句式

  既自以心为形役    被动句,句中“为”表被动

  (2)古今异义

  问征夫以前路  征夫: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恨晨光之熹微  恨: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3、内容分析

  (1)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4、小结:“辞”的开端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喟叹唤起全篇,*地拔起,直抒胸臆,以突兀峻峭的笔势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感到痛苦悲哀,所幸虽已“迷途”,但“迷途其未远”,回头还不迟。寥寥数句,既有沉痛的自白,又有愤怒的**;既是觉醒的宣言,又是对官场污浊的揭露,矛头直指封建官僚制度。在沉痛和愤怒之余,又不乏因决意归隐而欣然自得的意味。在这种感情的抒发中,“归去来兮”的原因也就蕴涵其中了。“舟遥遥”四句,将作者摆脱“樊笼”、复返自然的舒畅心情和归心似箭的感觉含蓄地表达出来了。

  5、学生集体朗读第一段,结合解析以及对文意的理解尝试背诵。

  七、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1、思考课后*题一第1小题。

  2、熟读文章第二――四段,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学*文章第二――四段。

  2、分析文体特点。

  一、检查第一段背诵情况导入新课

  二、学*第二段

  1、指定学生朗读第二段。

  2、教师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通假字

  乃瞻衡宇     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   景,同“影”,日光。

  (2)古今异义

  策扶老以流憩   扶老:古义,拐杖;今义,扶持老人。

  (3)词类活用

  策扶老以流憩   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园日涉以成趣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日。

  (4)固定句式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载……载……,一边……一边……。

  3、指定几名学生翻译第二段。

  4、内容分析:

  (1)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有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有恨自己不早归来的感叹,“松菊犹存”更是比喻自己高洁品格仍在。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4)本段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

  初进家门――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

  (5)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从“室中之乐”到“园中之乐”,创造了一个安乐闲适、自由自在的意境,也抒发了作者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情怀。

  小结:本段描写初回到家时的情景。

  5、学生集体齐读此段。

  三.学*第三段

  1、指定学生朗读第三段。

  2、指定几名学生翻译第三段。

  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情话:古指知心话,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既窈窕以寻壑  窈窕: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2)词类活用

  或棹孤舟   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

  (3)特殊句式

  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于西畴有事“)

  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4、内容分析:

  (1)本段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意?

  以“归去来兮”引出描写和感叹。此番作者重回久违的田园,更坚定了躬耕的决心,并流露出要与世俗相忘之意,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

  (2)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①、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②、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③、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④、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

  小结:此段在描写和叙述中饱含感情。虽然有低沉的感叹,也有及时行乐之意,但基调仍是乐观、旷达的。此段寓情于景、于物、于事之中,最后两句触景生情,自然引出末段的抒情议论。

  四、学*第四段

  1、指定学生朗读第四段。

  2、指定几名学生翻译第四段。

  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

  4、内容分析

  (1)开头两句的感慨有何深意?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这是作者抒发感慨,也是以另一种形式对丑恶现实的谴责和**。

  (2)“富贵”六句写出了什么样的内容?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是作者的人生态度;“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则是作者所追求的生活境界。

  (3)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作者以此二句作为结语,点出全篇主旨。他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在此段得以充分的体现。

  五、综合探究

  1、本文的文体特点是什么?

  本文是一篇辞赋。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但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充分突出了这种文体的特点,利用这种特点为内容的表达服务。如他对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就极尽铺陈之能事,而这种铺陈是分清主次、有所选择的。在句式上,整饬对仗之中又包含参差错落。作者将满腔的感情都寄寓在景物的形象描写之中,词采华美、音韵和谐却又“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李格非《笺注陶渊明集》卷五),鲜明地突出了辞赋在词采和音韵上的特点,这种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和感染力,避免了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弊病。同时,本文也善于用典,如第2段中“三径”“容膝”分别用了蒋诩归隐不仕和北郭先生辞聘的典故,似信手拈来,语如己出,毫无用典之痕。

  2、 陶渊明诗文的艺术特点是“*淡自然”。前人说此赋“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请从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本文无论是抒情、叙事、议论,还是结构、语言,都充分体现出了陶渊明诗文*淡自然、清远潇洒的风格特征。

  从情感表达上来说,作者写作此文确实是发乎真情的,是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正如前人所说:“公罢彭泽令,归赋此辞,高风逸调,晋宋罕有其比。盖心无一累,万象俱空,田园足乐,真有实地受用处,非深于道者不能。”(〔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正因为陶渊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才可能将这种感情表达得如此准确含蓄,如此打动人心。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并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在如画的景物展现中,作者那洒落的胸怀、高洁的志趣也得以充分表现。作者的内心感情和志趣都外化为田园的种种美好景物,自然创造出绝妙的意境。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从语言运用上说,本文语言浅切朴素,音节和谐,辞意畅达,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韵,呈现出天然纯净之美。“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此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宋〕朱熹《楚辞后语》)可见前人对此文的语言风格评价甚高。作者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语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因此说本文“*淡自然”,“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是比较贴切的

  六、全文总结:

  1、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2、拓展练*

  大家仿写句子,谈谈对陶渊明的评价。看例子: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这个“松“就是文章的例子。请大家仿写句子。

  参考:你是一只前世的鸟,翱翔在异域天空。

  你是一株傲霜的菊,绽放于红尘之外。

  你是一只翱翔的鹰,盘旋在苍穹之中。

  你是一轮明净的月,高挂在凡间之上。

  你是一江清澈的水,长流于高山之巅。

  总结: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你是一株隐逸的菊,开在宁静的东篱;你是一朵自由的云,飘在理想的天空;你是一只倦飞的鸟,飞回自然的山林。你是崇尚自然、追求个性的理想主义者,守护着自己心性自由的精神家园。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

  教学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字词。

  2、把握全文结构,理�[文章脉络,熟读成诵。深入体会作者的复杂感情。

  3、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简单辨析作者的思想。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一词多义现象,了解“以而、之”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倒装句、省略句两种句式,能够将文本准确流畅地翻译为现代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辞的体裁特点,领会作者的感情及志向。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全文的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的内容。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难点:

  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桃花源记》中,谁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陶潜。陶潜不仅仅为世人描绘出了一幅闲适静谧的世外桃源景象,他还带领我们走进了“五柳先生”,感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少年时,受儒学熏陶,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东晋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难有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他29岁开始出仕,历13个年头,时官时隐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4年。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辞官归隐,躬耕田园,赋《归去来兮辞》。

  三、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或372或376-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为彭泽县令在任仅八十余日,就辞官回家,从此躬耕陇亩,不再出仕。

  代表作品:组诗《归园田居》《饮酒》,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并序)》。另一类题材的诗《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

  四、题目解说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归隐吧”。来,助词,无义。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吧、啊”。辞,古代的一种文体,源于“楚辞”。本文是东晋义熙元年(405)十一月,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归田园时所作,分为“序”和“辞”两部分。序”部分说明了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是理解本文的关键。“辞”部分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愉快的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描述作者迷途知返和辞官归田的决心,表达了作者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思想感情。

  第二部分(2、3段),写回归田园之乐。

  第三部分(4段),抒发自己决心归隐、不再犹豫的坚毅情怀。

  六、全文分析

  1、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

  出仕是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而非本意。这也为后面作者辞官做了铺垫。

  2、作者在序文中对他辞官归隐的原因作了交代,其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诗人在序文中提到辞官归隐的原因有四点: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怅然慷慨,深愧*生之志”;四是“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表层原因,结合全文看,另外三点才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根本原因。在迫于生计步入仕途后,陶渊明发现出仕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折腰事人、同流合污又违背了自己的本性,这种违背本性导致的心力交瘁远比忍冻受饿更让人难以忍受;仕于当时污浊的官场使他感到“深愧*生之志”;而自己“质性自然”又不想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就只能选择归隐躬耕之路,于是借着“程氏妹丧”之机,弃官归田。

  3、“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有怎样深刻的内涵?

  明确:

  这句话运用了典故,“三径”是隐士住处的代称,“松菊”象征高洁的品格。“松菊犹存”喻指自己高洁的品格仍在。这两句话意蕴丰富,既表达了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又有恨自己不能早些归来的感叹。

  4、“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

  “审容膝之易安”之句是用了《韩诗外传》中的一则典故。北郭先生辞楚王聘,其妻表示支持,“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后以“容膝”言居室之狭小。“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作者看重的是自己傲世的情怀而非物质上的富足,其形象也就跃然于纸上了。

  5、如何理解“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

  明确:

  这两句一方面描写景物自然妥帖,毫无雕琢之痕又极具诗情画意,另一方面又寄托深远,出则无心归则有意,这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真实写照。出仕是无心的,并不是有意追求功名利禄,在这里,“无心”并不是作者的开脱之辞,而是实实在在地表现了作者的反省和自责;“倦飞”,是因为自己已厌倦了官场的污浊和黑暗。作者触景生情,又将这种复杂的感情不露形迹地轻点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6、“曷不委心任去留”包含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叹?

  明确:

  作者感叹人生苦短,余生不多,强调顺其自然,这是作者率性洒脱的人生观的体现,也是对社会另外一种形式的反抗。

  7、请分析一下,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弃官归隐之乐?

  明确:

  ①家园之乐:第2段写“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家人等候迎接作者的归来,尔后举家欢庆,其乐融融。

  ②田园之乐:随后作者将笔锋从写居室转到了写庭园,甚至到高处、远处等目光所及之处,精心选取了园日涉、策杖流憩、出岫之云、知还之鸟、抚孤松等几个画面,再加上前面的引觞自酌、倚窗寄做等生活场景,创造出一个安乐闲适的意境。表面写景,实则抒怀,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无尽乐趣及作者的孤傲坚贞之志。

  ③交往之乐:“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在这里,作者可以与亲戚们说说心里话,可以弹琴读书消除忧愁,更令他开心的是,一帮农民兄弟邀他到田里看看春天的农事。宁静美丽的乡村,朴实无华的乡民,这一切怎不让作者产生“植杖而耘耔”的愿望呢?

  ④出游之乐:作者在农事闲暇之余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可以“窈窕以寻壑”,也可以“崎岖而经丘”,出游途中所见之景,作者都娓娓道来。春意盎然,诗意盎然趣意也盎然。作者触景抒怀,流露出及时行乐之意。同时,万物的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却让他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倏忽即逝。但总的感情基调仍是明快愉悦和乐观的。

  8、本文主要写作者归去之乐。有人认为这乐的背后掩藏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悲哀,对此,你怎样理解?

  明确:

  “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在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消极避世。

  出仕是古代知识分子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文人志士们往往会在齐家治国*天下的济世使命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过陶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陶渊明晚年的大量诗中,“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显然表明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串于他的一生。


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范文5份(扩展5)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800字作文范文五份

  自从我们学了一篇叫《小英雄雨来》的课文后,我被小英雄雨来热爱学*、掩护革命干部与敌人斗智斗勇的事迹深深地吸引了。

  《小英雄雨来》主要讲了在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环乡河,风吹草动时河边的芦絮就飘起来,笼罩着一个小村,这就是芦花村。12岁的雨来就生长在这里,他十分聪明好动,最喜欢跟小伙伴到村边的河里游泳玩耍,还喜欢到夜校读书认字。

  小英雄雨来是个坚强不屈的孩子,当我读完他的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静。《小英雄雨来》这个故事最让我感动的是无论敌人怎样折磨雨来、怎样用金钱和糖来诱惑他,他都不会动摇。想想那个场面,真是揪心啊!假如是我被这样折磨,我会不会屈服呢?雨来只是个12岁的孩子,出生在那样的年代,随时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然而,雨来却能对残暴的敌人勇敢地说不。相比之下,我现在过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有老师耐心地教导,有爸妈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从来不用为生活而发愁。可是,我却生在福中不知福,我经常挑食,经常抱怨爸妈对我关心不够,抱怨上学好累……从没思考过要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跟雨来一比,我是多么的渺小啊!

  《小英雄雨来》还有一个细节让我触动。在雨来上夜校的时候,暗黑的屋子里点上几盏油灯,几个孩子坐在一起。雨来小心翼翼地打开用红布包裹着的课本,放在腿上,跟着老师的手指念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雨来那认真的态度真让人敬佩。我想到,*时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老师们的耐心教导,然而我有时却喜欢在上课时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我也不太爱惜我的书,经常把书皮弄破、弄脏。跟雨来一比,我感到深深的羞愧!

  爸爸妈妈告诉我:“在那抗战的年代,像雨来那样站岗放哨、手拿红缨枪、挺起小胸脯,给八路军送信、制造假地雷迷惑敌人、带路进入伏击圈的小英雄的事迹还有很多很多。”而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有很多跟我同龄的人因为战争而失去了生命。我能生活在中国这个和*的国家、生活在这个现代化的时代,是多么幸福啊!每当我觉得学*太累的时候,我就想起了雨来,是他一直鼓励着我,让我努力学*。

  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越来越喜欢看书了,而且几乎每天都看。最*我读了《小英雄雨来》,雨来的所作所为让我感受到了他的爱国之情。

  故事中雨来为了掩护八路军通讯员李大叔,他和鬼子周旋,鬼子又是威逼利诱,又是用武力,可雨来却毫不动摇。鬼子气愤的脸色都成猪肝色了,决定要把雨来给枪毙了,可是雨来凭着水性好和机灵,逃过了一劫。

  读了这本书后,我对爱国深有感触——爱国不仅仅是热爱自己的国家,还要为了国家做出贡献,才不会辜负祖国对我们的期望。雨来热爱自己的祖国,不是嘴上说的,他也在行动上。为了掩护李大叔,不顾个人安危,为了祖国抗战的胜利,差点献上自己的生命。这难道不值得学*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难道不是众多像雨来的爱国精神的将士换来的?我们现在在享受着美好和*的生活,更应该珍惜。现在中国的岛屿统治权日益紧张,如果我们不强大,就要被欺负。我们国家现在处于发展中,还需要有很多人挺身而出,为了祖国发展做出贡献。我们是***接班人,现在只有好好学*,才可以在以后更好地为祖国做出贡献。

  我们爱国之情还体现在升**这一*以为常的事上。又是一个星期一,我们还像以前那样到操场,准备举行升旗仪式。我也像之前那样站在我的位置上,可是过来一会儿,我发现同学们看到我时,都用诧异的眼神看着我,然后议论纷纷。我后面一个同学说:“你赶紧到后面去。”我疑惑不解地问:“我为什么要到后面去呢?”我后面的同学说:“全班全部戴红领巾了,就你没戴,而且你又在第三位,那么显眼,你赶紧到后面别给我们班添丑。”我听了什么也不说了,灰溜溜地跑到最后一排,因为我醒悟到,这也是对我们**的不尊重。从那以后,我每次升旗,都戴上了干净的红领巾。

  我们从小就爱国,让雨来的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也应热爱国家,尊重祖国,尊重**。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我从小爱国,学好本领,长大后,才能对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这些都是我看来《小英雄雨来》所感悟到的。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比喻非常的贴切,的确,阅读一本好书就如遇到一位挚友,又如一位引领我们前行的尊师,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美好心灵。老师一直带领我们读书,告知我们要读好书,好读书。最*几天,我读了《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让我来介绍介绍这篇故事的内容吧。

  这篇故事的作者是管桦爷爷,这是一篇爱国故事,写了雨来是用什么办法来对抗日本人,怎样打败了日本人的经过。让我从头给你介绍吧!雨来的游泳技术高超,经常躲在水里嬉戏同学,还写了雨来上学时总逃学,非常调皮,老师就拿他没办法。当每天都正常上课时,可是突然在一天日本人要把老师带回县里去学日语,不让老师教中国语言,所以同学们要提前放假了,当日本人把老师带走时,雨来和几位同学也悄悄的跟了上去。到那儿一看,原来日本人不是教老师学日语,而是让老师给他们烧火做饭,当雨来看见时,他们决定找日本人算账,他们想了种种方法来弄日本人,把日本人弄得落花流水,日本太君实在受不了了,决定杀掉雨来,当日本太君说要杀掉雨来时,被雨来听见了,雨来听见后立刻回到家中做准备,他们布置了一个陷阱,当开始残杀时,日本太君掉进了陷进里,怎么上也上不来卡在那里了,很长时间过去了,日本太君还没有上来,当雨来他们一看原来日本太君被活生生的卡死在那儿了。雨来他们欢呼着,高兴地把老师救出来,回到村里又开始讲起了中国的课。

  这篇故事使我明白:中国,自己的国家,不论在怎样的境遇里,不论在什么事情中应不忘国耻,不背叛自己的国家,我们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们生在中国,就应不忘记自己的国家,应消灭那些侵略我们中国的国家。尤其是日本,70年前他们不断用凶猛的武器来侵略我们,占领我们中国的领土,70年后我们国家——中国,在不断地快速地发展,我们中国现在也变得无比强大,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郑重警告:70年前中国的领土不容侵犯,70年后,中国的***更不容任何人随意践踏。我们青少年一代,从现在开始会更加努力学*,用知识全副武装自己,将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读过《小英雄雨来》这部小说后,雨来的名字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雨来的英雄事迹令我心潮澎湃,他的爱国精神更是令我感动不已。

  当时环境动荡,加之家境贫困,雨来只能被父母送进夜校读书,夜校的环境比较艰苦,但雨来却学*的非常认真。即使在家,雨来也时常拿出识字课本看。在夜校里,当老师给雨来说,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爱自己的祖国时,这句话就永远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

  如今我们的学*环境那么好,难道不应该努力学*吗?现在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用着高端的学*用品,相比雨来当时艰苦的学*条件,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努力学*,感恩父母,将来报效祖国,这也是和雨来一样,非常高尚的爱国表现。

  当日本鬼子让他说出交通员李大叔的下落时,在面对日本鬼子的威逼利诱时,他毫不动摇自己的意志,让我非常敬佩,他不顾自身的安危,绝不透露半点信息。在**本鬼子推搡着带路时,他视死如归,特意带敌人从那片写着“这是中国的土地”的地方走过,并把敌人带进了地雷阵;在特务们深夜持枪闯进家中,拿枪逼问有关八路军的线索时,他和妈妈凛然不屈,不透露半点消息,不幸的是,在这个时候,日本鬼子用枪把雨来和妈妈打死了,雨来牺牲时仅仅十二岁。他不怕死亡,死亡在他们这些英雄的眼里是非常渺小的一件事,他们一心想的都是精忠报国。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为国捐躯,他们的生命比山还重。

  在抗日战争年代,人们需要爱国精神,他们为了报效祖国,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但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年代,虽然我们有时候不用直接上阵杀敌,但是爱国之心不能泯灭,应该永记心中。

  现在是经济时代,科技时代,想让祖国更强大,必须要有更加丰富的知识,更加强大的科学力量,这样祖国才会越来越强大,再也不被欺负。这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永怀爱国之心,把我们的一切奉献给我们的国家。

  所以,从现在起,我要以雨来和其他千千万万的革命前辈为榜样,牢记爱国之志,努力学*,掌握更多的知识,更要身体健康,品德优秀,孝敬父母,将来给我们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让我们的爱国精神一代一代永远的传承下去!

  前几天,爸爸特地给我买了一本书——《小英雄雨来》,刚读几页,我就爱不释手了。几天功夫,我就把全书读完了。读完后真让我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我情不自禁想与大家一起分享……

  读完《小英雄雨来》这本书,我为雨来感到自豪与骄傲。有一次,当雨来独自在家时,鬼子来“扫荡”了。交通员李大叔跑到雨来家找地方藏身,并一再告诫雨来不要告诉别人。待李大叔藏好后,雨来拼命往后院跑,但为时已晚,雨来被鬼子抓住,鬼子用糖和金戒指诱惑他,可他宁死不屈。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无论日本鬼子怎样诱供,雨来都不说出李大叔的下落。鬼子看软的不行,开始对雨来实行暴打,把雨来的脸扭得青一块、紫一块的,还用刺刀对着他的头要劈死雨来,吓唬雨来,妄想着雨来能供出李大叔,可雨来就是坚决地回答“不知道”“没看见”。气急败坏的鬼子就把雨来拉到河边准备枪毙。雨来趁鬼子不注意,一头扎进河里游走了……

  我很喜欢雨来,调皮而不失机智、勇敢。我要学*他面对生活、学*上的困难时毫不退缩,开动脑筋,用自己的智慧去攻克难关。和雨来比起来,我惭愧极了。有时,我就因为肚子有点痛就不想去上学。说起上学,父母不但交钱让我们上学,还时时处处关心、宠爱我们。我们的教室宽敞明亮,可是有些同学却不好好学。相反,雨来在豆腐坊里上夜校,那里又旧又破,雨来却学得很认真。不仅如此,雨来还跟敌人斗智斗勇,为祖国的**事业做贡献!正因为有了无数个像雨来一样的抗日小英雄,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作为生活在和*年代的孩子,我们更要好好学*,奋发图强,把雨来的爱国精神继承发扬。

  古往今来,英雄人物数不胜数。有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有铮铮铁骨的霍去病,有声震蓝天、魂归长天的李剑英,还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身经百战敌胆寒的张云逸……在他们心中,他们的信念是伟大的,他们的信念无异于把自己变成一块“长城”上的砖,用自己的身、自己的心铸就新的长城。虽然他们已离我们远去,但是他们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我们新一代的少年要学*“雨来”精神,学*无数革命先烈的精神,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大家团结一心,强大我们的祖国。


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范文5份(扩展6)

——小英雄雨来课文读后感范文5份

  读了《小英雄雨来》,我被雨来的故事深深打动。从书中我看到了小英雄雨来聪明、机智、英勇爱国的优秀品质。雨来和我差不多的年龄,却是勇敢的小八路,在和日本鬼子和汉奸的抗争中,面对刺刀的威逼视死如归,多次机智的逃出魔掌,我为他感到自豪。

  我要向雨来这样的小英雄学*,学*他勇敢、机智的品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退缩,保持冷静,用聪明才智解决问题。和小雨来比起来,我们每天在明亮的教室中学*生活,在现在的环境中,要好很多,我一定要勤奋努力,好好学*,天天向上,向我的榜样——小雨来学*。

  今天,我读了由管桦写的《小英雄雨来》这本书。

  这本书描写了十二岁的少年雨来为了保卫自己的村庄,为了保护李大叔,与日本鬼子和汉奸斗智斗勇,同小伙伴和村民们一起一次又一次地抗击日本鬼子的侵略暴行的故事。

  小雨来遇到困难不退缩的精神打动了我。生活中,我一遇到数学难题,就要让爸爸妈妈教,不会自己先动脑筋思考。以后我要改正这个缺点,克服困难,认真学*,学会独立思考。

  小雨来当时的生活很艰苦,十二岁还没有上学,到了十四岁才上的夜校。和他相比,我的生活条件好多了:可以到很多地方去玩;可以有很多书看;可以吃到很多好吃的东西。所以我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长大以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前两天,我学了一篇新文章《小英雄雨来》,读后,我深有感触,我很佩服主人公雨来。

  在生活中,父母处处关心我们,不仅交钱供我们上学,给我们吃好的,穿好的,还很宠爱我们。我们的学校既宽敞又明亮,可有的同学还不好好学*,而雨来在豆腐房里上夜校,那里又破又旧,雨来学*却很认真。希望我们都能好好学*,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今年寒假,我读了《小英雄雨来》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小男孩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不顾生死和敌人斗争,宁死也不说出李大叔藏在哪儿。他上夜校学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已的祖国。”

  妈妈告诉我,雨来是中华民族的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啊,敌人逼迫他说出李大叔时,用尽了各种手段,可怜的雨来被折磨的受不了,但他咬着牙坚决不说,多么坚强而又勇敢的孩子呀!

  雨来不屈不挠、大智大勇的可贵精神以及强烈的爱国心激励着我,我要好好学*,长大以后为了祖国的强大、为了维护祖国的和*而贡献自已的力量。

  读了小英雄雨来后,让我知道雨来是怎样对付日本鬼子,雨来是聪明、机智、勇敢的孩子,雨来用他的聪明、机智、勇敢打败许多日本鬼子。

  如果我生活在雨来的那个年代,我会拿着菜刀当武器,用*底锅当盾,去杀日本鬼子。

  读了小英雄雨来,让我明白以前的孩子是听着枪声长大的,而我们现在是生活在宁静之中,所以我要珍惜好现在的*静。

  我一定要保护好我们的家园,而且不会让外国的人继续侵略我们中国的。


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范文5份(扩展7)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作文600字_读后感范文五份

  在第四单元的学*中,我学到了四篇课文,它们分别是《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以及《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其中,我感受最深的一篇课文是《小英雄雨来》。

  夏日的还乡河,风和日丽,来自芦花村的雨来就在这条河里练就了一身极佳的游泳本领。后来,雨来上了夜校读书,他的学*态度非常好,很爱惜自己的课本,还专门用一块红布包了个书皮。

  几天后,爸爸去区上集合,妈妈去了雨来的姥姥家,雨来自己一个人在家。这时,区上的交通员李大叔来了,他躲进了雨来家的一个地洞里以躲避鬼子的追杀。

  科室,李大叔进雨来家的一幕**本鬼子发现了,鬼子盘问雨来李大叔的下落,雨来守口如瓶,激怒了鬼子,鬼子要枪毙雨来,可枪打响了,雨来却没有死,因为雨来在枪响前就跳进了水里,逃过了鬼子的子弹。

  读了这篇课文,我真是被雨来的爱国精神所打动,大人还很少有宁死不屈的,何况一个刚刚12岁、还没有享受到生活甜美的孩子!所以从某些意义上来讲,雨来虽然没有死,但他的行为却比很多最后失去生命的大人更加难能可贵,精神比大人还要可嘉!

  雨来虽然没有异国他乡的“小夜莺”那么机智,也没有五十年后的雷利敢于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信的勇气,可雨来有的那种宁死不屈的精神也是很值得我们学*的。爱国之心并不是人皆有之的,就是在英雄倍出的抗日战争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大汉奸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在今天,也有不少人不爱自己的祖国,在这样一种环境下,雨来这个***的精神当然是很值得我们学*的。

  最*,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小英雄雨来》,我感受颇深。

  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雨来,住在晋察冀边区的芦花村里。有一天,鬼子追赶交通员李大叔,李大叔正好躲进了雨来的家里。鬼子盘问雨来有没有看到李大叔,雨来干脆地说什么也没有看见。不管鬼子怎么诱惑他,逼迫他,他坚决地说没有看见。敌人恼羞成怒,要把他枪毙,他趁敌人不注意一溜烟跳进了还乡河里游走了。

  雨来真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孩子。他为了保守秘密连自己的性命都不顾,这让我深受感动。生命多么宝贵啊,每个人的生命是有一次,为了保全李大叔,他宁愿牺牲他自己,这是多么英勇,多么无私!同时他也特别机智,为了躲避敌人急中生智跳进了河里,要是我的话,估计小命休矣!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一次卖报的经历。有一次,我参加了一次爱心义卖的公益活动,活动要求我们每人卖出9份报纸。第一份报纸是在妈妈的帮助下完成的,接下来妈妈远远地看着我,让我自己去尝试。我心想要是别人不理我怎么办?要是有人取笑我咋办?要是卖不出去怎么办?……越想我越胆怯,越想越不敢迈出脚步。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我的嘴巴像是被胶水粘住了一样,难以张开。后来9份报纸我整整买了两个小时,有几份还是妈妈忍不住帮了我。结果,我是最后一名完成任务的。卖几份报纸我都如此艰难,如果是面对凶恶的敌人,估计我连说话的勇气都没有了,更别说跟他作斗争了。这么一比,我感觉我更多地方不如雨来了。从今以后,我应该要多多锻炼自己,向雨来学*,将来才能为祖国做出更大贡献。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小英雄雨来》。

  它的作者是管桦。这篇小说的背景是发生在抗日时期,所以我觉得作者也是在勉励所有的少年儿童,让大家都一起反抗日本鬼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卫祖国妈妈的安宁!这本书主要写了机智的小雨来和的伙伴们,一起帮助八路军对抗日本鬼子的故事。因为都是和我差不多年龄的孩子的故事,所以我刚读,就被它吸引住了。他们的勇敢、机智、不怕苦和对待日本鬼子的仇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这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则是小雨来把敌人引进地雷区,又机灵地脱逃的故事。

  故事中,小雨来巧妙地同敌人周旋,先是故意地带敌人绕过“地雷区”,然后趁敌人放松警惕时,把敌人骗进真的地雷区,又故意跌入河中,让敌人放松了警惕。结果,日本鬼子最后被民兵一举歼灭!

  瞧,小雨来是多么机智、勇敢、临危不惧呀!

  想想我自己,实在是太惭愧了:我睡觉的时候,无论看见什么,我都会想像成鬼,使我睡觉经常失眠;我看了一些比较可怕的电影、故事都会害怕,夜里他们就似乎又来到了我的枕头前。小雨来呢?他和我差不多大小,在那草木皆兵的危险年代里,一个小孩子却敢于同敌人作战,这勇敢的精神真是十分值得我学*。而且,他们当时学*知识多不容易呀!我们现在坐在干净又明亮的教室里,能安心地学*到许多的知识,不用像小雨来他们上课那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根本不能有稳定的学*环境。和当时雨来他们的学*条件比起来,我们比他们可要幸福多啦!

  同学们,让我们珍惜这一切,好好学*,长大一起报效祖国吧!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书,名字就叫《小英雄雨来》。

  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一个叫雨来的小朋友帮助八路军打日本鬼子的事。这本书是我以前没有看过的类型的书,所以我对这本书很感兴趣。

  文章的开头介绍了雨来的家住在晋察冀边区的北部一个叫芦花村的村子里。雨来还有很多好伙伴:铁头,三钻儿……他们每到夏天都喜欢到还乡河去游泳,所以练就了很强的游泳技能。在那个时期敌人不让中国的小孩上学读书,所以他们只能偷偷摸摸的在晚上学*。老师教他们"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

  一天雨来为了保护区上的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抓住了,鬼子把它捆起来,发现雨来有一本书。把书抢走了,还把雨来打了一顿。最后他跳进了还乡河才逃脱了敌人。嘿嘿,游泳的本领用上了!雨来和小伙伴们为村子放哨站岗,只要发现敌人来了就快速的向八路军报告。有一次雨来晚上放哨,交通员李大叔叫雨来送一封插鸡毛和火柴的信。我先介绍一下,抗日时期有四种信,分别是*信、快信、急信和十万火急的信。*信什么也不插,快信插火柴,急信插鸡毛,插火柴又插鸡毛的信是十万火急的信。雨来要送的这封就是十万火急的信。雨来拿过信拔腿就跑。在漆黑的夜里他翻过一座又一座的山,为了躲过敌人的岗哨走小路过小河,终于到了要找的村子把信交给武装队长。

  最后在八路军和老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打败了敌人,取得了胜利。雨来是个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可他比我勇敢多了,我要向他学*。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小英雄雨来》。相信每一个同学都知道这篇文章,它是由一位了不起的作家—管桦所作。

  这篇文章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在晋察冀地区的一座十分美丽的村庄—芦花村,住着十二岁的儿童雨来,他游泳本领极高。他上夜校时,及其认真,专心听着爱国教育。后来,日本鬼子来扫荡时,他巧妙地掩护了躲在地道里的交通员李大叔,不受诱骗,宁死不屈。后来,他在要被敌人强杀时,突然跳入水中,巧妙逃生。

  听了这个故事简介,大家觉得雨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毫无疑问,雨来是一个游泳本领高、学*认真刻苦、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好孩子。

  在文中,作者好几次说雨来他们像“小鸭子”、像“鱼”,以此突出了他们游泳本领高。“雨来的仰浮本领最高”说明雨来的水*在小伙伴中是数一数二的。这位下文雨来巧妙逃生做了铺垫。

  雨来十分热爱学*。当时的父母都不知道孩子要读书才行。即使读了书,上了学校也只是一所“很破”的夜校。教夜校的老师,也只是稍有点文化的人。课本很差,是“用土纸油印的”,字迹不清。“软鼓囊囊的”更说明了课本质量差。相比,我们现在的条件比他们好多了,坐在宽敞的教室里,有精美、配有插图的课本,十分优秀的老师教导着我们。然而,雨来十分爱护课本,还向妈妈要了一块红布,包了书皮;还利用看家的时间复*,十分认真。他在那时候,已经通过阅读懂得了爱国,也才会做出了后来的事。

  作者管桦说,雨来这个形象绝不是凭空想象的。他是所有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儿童的缩影。当时每一个孩子都是这样做的,其中就包括作者本人。

  同学们,其实爱国并不难。我们能不能学一学他们爱国的精神呢?不必一开始就做像雨来那样的大事,可以先从小事做起。做好你应该做的一切,就是爱国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