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9篇

首页 / 读后感 / | 2022-09-22 00:00:00 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

  《月亮与六个便士》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91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他是以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为原型塑造的人物。

  这篇小说是毛姆在游经塔希提岛后,回到欧洲写成的。他用旁观人和经历人的角度,刻画了神秘画家斯特里克兰德的传奇色彩的一生。

  斯特里克兰德去世后,人们都对这名画家的传奇的一生,充满了好奇。他的作品让人心湖涟漪,他的作品中透着情色和悲切之美,如同永恒的祭品,将他那神秘的灵魂呈现出来。崇拜者对他的颂扬,批评者对他嗤之以鼻都反复无常。

  即使在他微不足道的作品中也能让人看到那怪异,备受煎熬和复杂的个性。那种探索艺术家的神秘跟迷侦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人们对他的.生活和性格好奇不已。

  有一位让人敬仰的画家,对斯特克兰德的画进行了详尽的讨论。他优美的文风堪称典范。著名的评论家,莫里斯.于雷概括了斯特里克兰德的生*,他吊足好事者的胃口。他对艺术的热爱从不掺杂个人情感,这么做的目的是唤起有识之士去关注这位前无古人的天才画家。

  然而那些过去真正和斯特克兰德相交过的人,并不认同他,他们所认识的那个天才画家不过是一个碌碌无为的普通人。

  一时间,人们对发生在这位出类拔萃的画家身上的奇闻逸事,充满了好奇,有关他的回忆,文章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法国和美国的杂志上。这更让斯特里克兰声明远播,吊足了公众的胃口。

  斯特克兰德的儿子写下父亲的传记,他说,人们对父亲的后半生误解颇多,他要清扫一些喧嚣和误解。他把斯特里克兰德描述成了一个体贴,慈祥,性格善良,作风正派的形象。然而,崇拜者对此很失望,颇有微词。在崇拜者心中,斯特克兰德之所以声名鹊起,大抵是接受了他的传说。或者是人们对他性格的厌恶,或者是对他突然离开温暖舒适的生活的同情。人们对他的传奇故事偏爱有加。对他儿子刚刚出版的传记让人们的好奇心贴入谷底。

  那么斯特里克兰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接下来我们将要跟随作者的脚步一步一步走向这位天才画家的真实故事。看作者如何用散发着消毒水味道的手术刀对皮囊包裹下的人性,进行犀利的解析。

  如何从一个普通的证劵经济人成为一个大师级别的人物,如何在他中年以后抛妻弃子,追寻他内心深处的自由,哪怕过着贫穷,潦倒的日,也要甘之如蜜,他在生命的一瞬间,在孤独中实现了灵魂的自由。那么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

  大部分人的人生都在做加法,一个个身份,一个个角色,不停地往身上加,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将你困在生活这个大牢笼里,挣脱不得。思特里克兰德却在做减法。他甩掉一个一个身份,如同脱去一层又一层的衣服,最后一抬脚,赤身踏进内心召唤的冰窟窿里去了。

  总有这样一个朋友:长得一般,业务凑合,有老婆孩子,勤勤恳恳养家糊口,不爱说话,但如果开口说话,也多半无趣无味——形象就如同一杯白开水,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都是角落里不大起眼的人。事实上你肯定有不止一个这样的朋友,事实上你自己没准就是这样的人。

  你能想象这个*似于一杯白开水的朋友,突然有一天离家出走了吗?然后等你再听说他的消息时,据说他已经到了巴黎,正从头开始学画画。我觉得这件事情要是放到现实生活里,他没准儿就会被冠以疯子的称呼,但确实周围的人都认为他疯了,疯的不轻啊。但是我觉得是生活中缺少这样的人,才会被人们视作怪物,文中的“我”同思特里克兰德对话中说,如果世界上的人都像你这样做的话,地球就不要转了。但是正如思特里克兰德说的那样,不是每个人都这样想。就算敢想,却是不敢做的。因为愧疚,内心的愧疚,对于家庭的愧疚、社会责任的愧疚;因为害怕,害怕别人的闲言碎语,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形象会以怎样的言语传到陌生人的耳朵里、害怕自己会变得穷困潦倒,成为众人的笑柄,害怕失去,失去现在已经得到的一切。

  但是毛姆却写了这样一个人。在留下一张内容为“晚饭准备好了”的纸条之后,他抛开自己已经拥有的身份、地位,离开了自己结婚17年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去了巴黎。那一年他40岁,住在全巴黎最破旧的旅馆,身上只有100块钱。如果到这里,你以为作者是要说一个追寻梦想,经历千辛万苦最终成功的励志故事的话,那就忽略了主人公的年龄了,他不是20出头的小伙子,是40岁!环顾四周,40岁的人们在做些什么呢?我不了解。中年的人们要么依旧碌碌无为,但是谁也说不准之后会变成怎么样;要么已经攀上事业的高峰,谁又肯放下塞到嘴边的肉呢?说到底是名利在作祟,让人们畏惧不敢向前走的是已经得到的名利。

  文中写中年追梦的不只思特里克兰德一人,还有那位老医生,在快要进入事业的高峰的时候,毅然决然地去到小岛上当个小医生,很不多人不理解,更多的人说他的了精神病。他没疯,他只是跟着心走,追逐梦想。这里的梦想不是别人说的梦想,而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样的人是可恶的又是可恨的。他的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自私,没有责任心。但他们又很无辜,因为他们的眼里岂止没有别人,甚至没有自己。他们不是选择了梦想,而是被梦想击中。用思特里克兰德的话来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他们做了一般人不敢做的事,多少人在死前后悔,要是自己也迈出了当时想跨出去的那一步,之后的人生会有怎样的不同?如果说他们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就是他们比别人更服从宿命。梦想多么诱惑,多么妖艳,人们在惊慌中四处逃窜,逃向功名,或者利禄,或者处在求功名利禄而不得的怨恨之中。但是思特里克兰德拒绝成为大众。

  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现实与卑微;而月亮则象征了崇高。两者都是圆形,都闪闪发亮,但本质却完全不同,或许它们就象征着理想与现实。满地都是六便士,思特里克兰德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我不敢说我看懂了这本书,但是谁都有选择自己如何生活的权利,不论是选择“六便士”还是选择“月亮”,都没有什么不对。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

  最*也是忙里偷闲断断续续读完了这本经典中的经典。其实倒不如说是被作家细腻笔触的描写给吸引着读完了。

  如果说哲学家的笔是望远镜,带我们望向遥远的宇宙星辰的话。那小说家的笔就是一个放大镜,放大现实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节,想看清又不忍直视现实的残酷和美好。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带着几分荒唐却又引人入胜,而作家通过讲故事也将人性情感的复杂和纠结刻画的淋漓尽致。读完那种似懂非懂,转念一想又似乎顿然醒悟,参透人生一样的感觉。曹雪芹自我评价《红楼梦》开篇写道: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不知道毛姆是如何解读自己的作品呢,我觉得用在这本小说是有过之无不及的。

  我们大多数人做不到像书中的主人公那样冷漠决然,超脱世俗,为理想说走就走。很多时候我们会被眼前的苟且和六便士淹没了诗意,再回首前尘往事,泯然众人矣。但是我想,可不可以有那么一些些瞬间,我们可以安静的追逐空中月亮,看月色渐渐升起,心底的温柔也渐渐晕开融化在无边的夜色里。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4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他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戏剧家。著名的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和他七十多岁是的著作《刀锋》,短篇小说集有《叶的震颤》、《卡苏里那树》、《阿金》等。“毛姆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剖析人的内心世界。他的笔锋像一把解剖刀,能够挖掘出隐藏在人们心底深处的思想活动。”

  毛姆的作品,让人对于艺术有了一层不一样的感觉。他的小说扣人心弦,让人每每深入其中而不自觉,不得不说他是一个讲故事的天才。“《月亮与六便士》通过一个作家的口吻讲述一个普通人,突然放弃原本宽裕舒适的生活,像“被魔鬼服了体”一样迷上画画,最后,远走他乡追求理想。在异国受尽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后,他最终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在那里,他终于找到了灵魂的故土,并在那奔放和原始的热带岛屿上完成了许多令后世景仰的杰作。”通过描述这样一个人,毛姆探索了“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的产生与本质、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引人深思的问题”。

  正如他所说:“一个艺术家你可能不喜欢他的艺术,但无论如何你不能不对他感兴趣,他的作品使你不能*静,扣紧你的心弦。”对于艺术家,人们的界定界线很是模糊,有人觉得他是个很伟大的人,很了不起的人,但也许另一些人便会觉得他就是一个神经病。对于一位艺术家或者是一件艺术品往往都是充满争议的。艺术到底是什么,是名工巧匠才能完全理解的艺术技巧还是人人都有资格理解的语言。?在《月亮与六便士》中作者认为“艺术史感情的表露,艺术是使用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语言。”

  艺术品,它是一种大雅大俗的东西,就像酒一样,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总是会有不同的'认识。大雅大俗的东西,往往是流传最久远也永远不会过时、富有魅力的东西。

  艺术在人类文明中是个很奇怪的东西,我认为,若文字是人类文明与自然中最重要之处,那么艺术便是人类超出人类自身的创作。对艺术接触的越多,你越会感觉到它的伟大魅力与不可思议之处。

  “我想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都羞于使自己的感情外露,因为怕人嘲笑,所以都约束着自己不给人以傲慢自大的印象。我们对自己的一些荒诞不经的行为遮上了一层保持体面的缄默,并不认为这是虚伪。我们讲究含蓄,并不是口无遮拦,说什么都直言不讳。”我觉得艺术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敢于表露,艺术家和哲学家一样,他们敢于将自己所思所想,敢于将自己的一切,表露出来。曾有人说,“真正的模特儿,是将自己的灵魂撕开,展现给下面的观众,她的一个眼神,就可以引发一场战争,或者止息战争。”

  我个人认为,一件艺术品。当你认真的去欣赏它、理解它的时候往往你不自觉得就会发现这位艺术家的了不起之处。我一直觉得,艺术是一种灵魂的碰撞。当艺术家在创作之时,它是大自然或者是茫茫宇宙中的任何情感与存在和艺术家灵魂的碰撞,而当我们再欣赏一件艺术品时,是和艺术家的灵魂、艺术品的灵魂以及大自然中的不同的情感与存在的一种碰撞。任何一件倾注艺术家心血的作品都是很了不起的,都有一种灵魂的交流与碰撞包含其中。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5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月亮和六便士》是一部由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919年出版。

  主角斯特里克兰的原型为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他们的人生经历有许多相似点,如:同为画家,曾经都是经济交易员,都抛弃了家庭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余生在塔西提度过。

  标题的含义很简单,月亮是我们的梦想,六便士是我们实际生活。

  先主要介绍一下内容:主角斯特里克兰是股票交易员,有老婆,两个孩子,过着中产生活。一天毫无征兆的离开了伦敦,去巴黎。他在那过着穷苦生活,画画,用文章的话形容是:像被魔鬼上身了一样。这个魔鬼当然是他的理想。

  他后来离开巴黎,到了塔西提,和土著人结了婚,余生在那里过隐居绘画生活。

  这里的情节让人有些想不通,他为什么要抛弃这样的幸福生活,要去过穷苦日子,他的回答是:我只是想画画,有什么驱动我去画画。对于他来说,画画是他一种精神的追求,是他的理想,只要能画上画,他宁愿过苦日子。“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欢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这段话已经足够解释他这样做的原因了。

  但是有人肯定要问,就算这是他想要做的,万一他失败了怎么办?人生的道路各不同,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宽阔*坦的康庄大道。然而,看起来好走的路不一定能通向真正的幸福。当然,选择难走的路,也不一定会有收获。然而,和只能获得些廉价的幸福的康庄大道比起来,相对艰险的小路上往往能找到别处所没有的宝物。追求幸福的足迹,本身就是幸福啊!

  斯特里克兰的最后一幅画是他在临终前画的作品,小说中将这幅画描写的非常神异,这点文字给人的震撼也是很大的。他的这幅画,在结局因他的要求而被烧毁,这是他毕生的理想,作者认为,这幅画的境界是他的愿望,他完成了他的梦想。所以我认为这对于主角来说,这并不是一个悲剧,而是一个好的结局,人的最大理想完成了,那么他就得到了幸福,无需低头看着满地的六便士,已凌驾于月亮之上,死而无憾。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6

  读完这本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故事依然深深刻在脑海里,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对于《月亮与六便士》中人生梦想的理解,没有一千种,也有上百种,这本书通过讲述著名画家的故事,阐释了一个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当满地都是六便士,你是否还愿意抬头仰望月亮,月亮和六便士之间如何取舍?

  职员斯朱兰舍家弃业只身来到巴黎,住在破旧的旅馆,吃发霉的面包,抽别人剩下的烟蒂,那一年他40岁,他只想画画,摆脱束缚追求理想,画画是唯一支撑他的精神世界。

  贫穷、疾病、孤独、非议,所有的一切他都毫不在意,挣脱人性的枷锁,让灵魂自由。

  他从巴黎离开去了马赛,而后又去了大溪地,一生流离失所最终死于疾病,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光,在失明的情况下,以墙为画布完成了一幅旷世杰作,随着遗言的一场大火,他同画葬在了一起,接*完美便是无。图片

  有人认为放弃安定生活去寻求漂泊,是个不理智的决定。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但他却抬起头看到了月光。

  在最后一段这样告诉我们:“做自己想做的事,在自己喜欢的条件下生活,淡泊而宁静,难道这就是把生活弄得一团糟吗?我想,成功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社会的要求,如何看待个人的要求。”当然价值的实现往往也不能只是自我价值,在六便士与月亮之间,在理想和物质之间,做好*衡更重要。无论我们如何理解,我想,斯朱兰说的那句话——“梦想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始终没错。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7

  又是一个懒散的早晨,打开窗,清晨的丝丝凉意在这个夏天显得特别珍贵,我静静地靠在窗边,随手拿起床边的《月亮与六便士》,借着晨起的阳光,看了起来。

  故事的主人公——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原来是和我一样的*凡人,只是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在故事里,月亮是梦想与信仰,六便士是安逸与舒坦,纵然脚下铺满了便士,而他的眼里却只有月亮。我为斯特里克兰欢呼!贫穷的纠缠,病魔的折磨他毫不在意,只是后悔从来没有光顾过他的意识。当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就像一幢房子,马上就要结顶了,结果他却说“我要重新造”,从而在别人怀疑、嘲笑、不理解的目光中,他能有勇气活出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生,我表示无限敬佩。

  梦想与信仰,从我们呱呱落地起,就与我们相随,本是灵魂一部分,但在俗世不断浸染中被磨灭。斯特里克兰,在他活到四十岁,浑身已沾染了俗气时,能毫不回头,抛弃一切,内心的坚毅已彻底的震撼了我。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呀。

  生活中也许我们能够忍受奋斗时候的艰苦,就像我们的爸爸妈妈一样,但是我们却不一定能够忍受安定之后的重新开始,很多人的生活,一旦被打破就会一蹶不振,但是,像斯特里克兰那样,主动打破,追逐梦想,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我最喜欢书里的这段话:“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每一个人都有梦想,似乎在很多时候都变成了幻想,或者最后梦想也被现实打败了,但是,在这本书中,我发现,每一个人,每一个梦想,在追逐中是最闪亮的,梦想之所以美好,是因为追逐让我们拥有了更多。

  阳光透进来了,我伸了伸腰,又是一个元气满满的早晨,从今天开始,从此刻开始,我也要打破*静,追逐我的梦想,寻找我最闪亮的光。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8

  我们老祖宗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月亮和六便士》里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就是这样一位心有猛虎的人物,他被梦想的烈火紧紧包围,炽热的火焰将他的胸膛里那颗跳动的心脏吞噬,将他推入黑暗无边的牢笼中,他被理想鞭笞得体无完肤,他需要一个摆脱束缚喷薄欲望的出口,绘画成为他释放天性的完美利器。

  四十多岁这个年纪,很尴尬。上有老下有小,钱财不多不少。斯特里克兰就在这样一个年纪下,开始了放弃一切追寻梦想的道路。他给妻子孩子留下聊以生存的钱,只身一人在巴黎绘画,饥一顿饱一顿,衣衫褴褛,形如乞丐。比起温暖温饱的家来说,这种放肆的生活反而助长了他嚣张跋扈的气焰和自私自利的性格。画得画就放置在阁楼上,不去推销也不售卖,捉襟见肘的时候借助朋友的帮忙,穷困潦倒得厉害。后来,从巴黎辗转到了塔希提的时候,他的人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娶了土著人爱塔为妻,安心作画,终于在临终前完成了他最满意的画作。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猛虎——高高在上如月亮般的梦想,谁都希望自己梦想成功的一天。心中涌动着无可言喻的力量,它在不断升起、冲突、翻腾,如那个朗朗如光的月亮看似*在眼前,实际远在天边,伸手触碰不到。梦想在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一个缺口,有人在里面看到了天堂,有人将它直接丢弃,并不是所有人能够得到这股神奇的力量。

  在《月亮和六便士》里,在“我”的叙述中,描绘了两对追逐梦想的人儿,一对是斯特里克兰和斯特罗夫,另一对是亚伯拉罕和阿列克卡迈克尔。斯特罗夫也是一位画家,从小的时候绘画有点儿天赋,并且自学成才画作得过奖,他后来被送到专业绘画学校进行学*过。但是这样一位人儿却逐渐迷失了自我的绘画才能,随波逐流在茫茫的世俗中了。可是,他却有一颗古道热肠的心,和一双发现千里马的眼睛。在他看来,斯特里克兰是个天才,是个不可多得的千里马。他尽心尽力,甚至贴钱贴妻子地去辅助斯特里克兰,即使被骂得狗血淋头,也仍然坚持去帮助他。斯特里克兰最后的成功一半必须归功于斯特罗夫,虽然这有些讽刺和好笑。这不禁让人想起了高更和梵高,两个赤城热爱绘画的天才,彼此渗透,彼此仇恨。

  “我”在搜寻过世三年后斯特里克兰的故事,里面穿插了亚伯拉罕和阿列克卡迈克尔的故事。亚伯拉罕医学界里的天才,在外科手术中是一把不可多得的好手,并且已经成功晋级为主任。他却意外地将唾手可得的荣耀丢弃在一边,独身去了亚历山大港。这个机会就留给了卡迈克尔,他获得了所有的一切——职位、财富、荣耀。当问亚伯拉罕后悔吗,他说他完全没有后悔,他别无所求,他的生活很完美。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上帝送给他得以天下的荣耀,他喜欢的是归于*静的生活,他爱上的是趋于*衡的内心力量。

  每个人对于梦想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斯特里克兰穷尽一生,只是为了完成心目中最完美的画卷。亚伯拉罕希望得到*静的生活。他俩都是成功的,虽然过程有些曲折,一个舍弃了温饱安全的家庭,一个放弃了飞黄腾达的机会。

  借助亚伯拉罕和阿列克卡迈克尔的故事,毛姆问出了很多人内心渴望已久的话,“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你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太多人说毛姆根据画家高更的人生创造了这部流传百世的巨作《月亮和六便士》,但我觉得里面包含着毛姆本人想要倾诉和喷薄的话语。在他的人生轨迹中,刚开始的写作生涯郁郁不得志,评论界认为他的作品不够冷静深刻。他辗转到写戏剧后,火热程度一发不可收拾。这才完美地延续了他的文学梦。若不是戏剧拯救了他,想必他会从熠熠生辉的天才“堕落”到郁郁寡欢的俗人中。

  实现梦想的道路曲折又坎坷,可是那些层层叠叠的人影在路上忙忙碌碌地行走着。头顶上的月亮大得仿佛能够踮起脚尖就能够触碰。有人急急行使,忘了周围的风景。有人走了一半,开始走回头路。有人沐浴在朗朗月光下,先捡起脚边的六便士,再抬头看看那颗又大又漂亮的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9

  “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人世总是充满着矛盾,所以也充满了抉择。有人仰望星空,有人脚踏实地;有人乘风破浪,有人安身乐业;有人高瞻远瞩,有人心如止水。一念之间,一世之别。梦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精神与物质,这些该作何选择?翻开《月亮与六便士》,我找到了答案。

  一部精彩的小说除了会展现出高超的文学技巧外还必须拥有一个会讲故事的作者。显然,毛姆就是个会讲故事的作者。不同于其他现代主义文学,他抛去夸张、荒诞、极端的文学手法,如同冬日篝火旁边与你谈话的老先生,像一个温暖的讲述者,将故事内容娓娓道来。而学医的经历,也使得他的作品被蒙上了一层理智与沉稳的美。

  《月亮与六便士》正是这样一部作品,毛姆用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讲述了证券经纪人斯特利克兰因为追求绘画的艺术热忱而放弃事业、抛弃妻子,奔赴巴黎受尽苦难折磨后,最终登上了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在那里与一个土著女子结婚生子并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令世人震惊的画作。当他创作出一幅最伟大的表现伊甸园的作品后,麻风夺走了他的生命,离世前他的最后一个决定是命令土著女子把这幅画付之一炬。

  小说通篇都用第三者的视角去带领观众阅读,语气轻松,有时还会用“所知甚少”“不确信”等词汇向读者讲述故事,但却使得读者更加觉得真实,这便是一种最真实的虚构。不得不说这样的作者是聪明的。既然是聪明的作者,就一定懂得*衡的美妙。毛姆除了会扮演温柔的讲述者,还会扮演冷酷的手术医师。他用笔杆子作手术刀,对人性进行剖析,“刀法”独到有力,既有足够的深度感,又有保留的神秘感,不作说教和批判,一切留给读者自己判断。

  所以,阅读的过程仿佛是在做一道道选择题,拷问着你的内心、你的思想、你的灵魂。如同主人公在现实的鞭笞下一点点走向理想世界,我们也在精神的鞭笞下一点点走向觉醒。斯特里克兰的性格迥异,无视社会道德良知,蔑视感情,他抛妻弃子,破坏恩人的家庭,鄙视为他自杀的女人……这些行为令人难以接受,甚至读者不会太喜欢这个角色。但是,没有一个人会不承认他的执着与才华,也没有一个人会否认他的高超艺术境界。借用作者的话说:这是“一个惹人嫌的人,但我还是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正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才得以让故事的精神内涵更加深刻。

  因此,我们在读到斯特里克兰令人不舒服的行为以及不太一样的价值观时,就会开始思考自己的情感。这便开启了对理智与感情的探索,作为人世间的*凡人,我们都需要爱来包裹自己,温暖自己。然而斯特里克兰却说他不需要爱情。他只知道欲望。他的爱情观在正常人眼里看来是难以接受的的,但再作分析,又不能说它毫无道理。爱本就是矛盾的,它既充满了欲望地占有也充满了无私地付出。毛姆或许借此强调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也道出了爱的矛盾本质。

  人们总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最终都脱离了物质而以精神形式存在。这或许就是斯特里克兰最后要烧掉画作的原因。绘画的美是他毕生的追求,而等到他真的找寻到最美境界也就不再需要用任何物质作载体了,所以也只有最伟大的画作脱离了物质的载体形式,才得以真正圆满。小说对艺术的探讨是深刻的,却也是隐晦的。毛姆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生活的思考,但小说中却又写了这样一句话:“生活不过是一场混乱,充满了种种荒谬与污秽,只能引人发笑,未免乐极生悲”正是这种多变的矛盾的笔调,让精神内涵得以越发深刻。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曾满腔热血,却被生活的磨难压低了头颅,从此只能低头看那“六便士”;而又有多少人能走出荆棘,踏上广阔的*原,抬头仰望那皎洁的“月亮”。

  岁月匆匆人生如梦,我们不如枕着月亮睡。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9篇扩展阅读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9篇(扩展1)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9篇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

  我今天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里面有个人物叫施特略夫。你们要是读了这本书,一定也会认为这是这本书里最倒霉、最懦弱又最善良的人。

  他认为男主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伟大的画家,尽管男主当时还没有出名,但是施特略夫很欣赏他。男主病得快死了,施特略夫就说服妻子,把思特里克兰德带回家照顾他。起初他的妻子特别反对,但是在他的一再劝说下答应了。然后施特略夫和他的`妻子就无微不至的照顾男主,过了很久,男主终于好了。

  这里你肯定认为男主是不是应该感激施特略夫,错!他不但没有感激施特略夫,还拐走了他的妻子。施特略夫的妻子不顾他的乞求和挽留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

  但是施特略夫怕妻子和男主住男主破烂的屋子受苦,就自己离开,把自己的家留给了他们!

  这里就更气了!一个爱的无私,另外两个心安理得的接受。他妻子接受也就罢了,男主到底是什么脑回路,不感恩还心安理得地霸占?!

  更可气的是,男主根本就不喜欢他妻子,只是把她当作画裸画的道具。真是个渣男!后来他丢下他妻子跑了!没错,他跑了!丝毫没有愧疚之意!!!后来他还言之凿凿,他只是恰好需要一个画画的工具,而施特略夫的妻子正好身材好!并且说施特略夫和他妻子感情并不好!因为施特略夫见到了他妻子最窘迫的时候,是在那个时候接纳她的。

  这个男主实在实在是个渣男鼻祖无疑了,但他确实又是一个追寻月亮的精神境界很高的热烈之人。啊,我这个时候都不想辩证看待问题了,这个施特略夫是不会看人吗?一个人再有才华没有人品只会成为祸害呀!

  这本书虽然是毛姆的代表作,看到这里说实话有点不想看了。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

  当你四十岁时,会有抛下一切去追求自己也难以名状的幻梦与理想的勇气吗?

  《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便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在某个*凡得不能再*凡的日子,抛下在他人看来完美的家庭、稳定的工作、优渥的生活、不错的社会地位,独自前往巴黎,并再也不曾回去。

  世人难以理解,规劝、嘲讽、谩骂,说他不通人情,说他没有人性,说他着了魔乱了心智……思特里克兰德却从未在乎过这些。他心中的月亮是那么的明亮,吸引着他不断追寻,使他忘记社会,忘记环境,忘记自己。

  他就这样像蛰伏于一间昏暗的阁楼,靠着零工和借钱度日,却从未忘记画画——哪怕他的画在世人眼里不名一文,甚至被嗤之以鼻。他有着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令人生厌的品性,却不曾屈服改变;他过着饥饱不定的破屋褴褛的生活,却不曾在意抱怨;他做过伤害至亲挚友的让人无法原谅的事情,却不曾愧疚,反而冷漠讥嘲。

  他发现了隐藏于自己生命之中的真正想要去追求的东西。有神秘、原始、超乎人世的力量使他毅然选择抛弃一切慷慨赴身。而后辗转到达塔希提,他终于找到了自己所向往的生活,创造出了令世人称奇不已的划时代的作品,在病痛中完成了对自己问心无愧的交代。

  有人说思特里克兰德是值得怜悯的,他为了梦想不得不承受着痛苦和失去的代价。而我,对思特里克兰德的怜悯远不及对他的艳羡之情。

  当一个人知道了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并有勇气义无反顾地去完成它,这本身就是一场令人向往的富有浪漫色彩的冒险。至于代价,六便士远不及月亮的明亮与独特。

  或许这么说过于理想主义,但是,为了现实而屈服于普世的价值标准,活成茫茫人海中按部就班的亿万分之一,成长、学*、工作、结婚、生子、养育、赡养、老去……真的甘心吗?

  未知,真的是很吸引人的东西,也许下一秒生活就变得天翻地覆。会害怕吗?会恐惧吗?会有所顾忌吗?会退却吗?会……后悔吗?

  大多数人的回答应该是,会。

  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大无畏呢?

  会突然害怕,怕自己不甘于*庸却囿于*庸。

  不少人在说,*凡可贵。然后让你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组建一个还算不错的的家庭,祝你一生无事烦扰、岁月静好。然后呢?不知不觉地过完这一生,成为为人类繁衍前进而有所贡献的一粒尘土。

  无可厚非。

  大可以干着毫无波澜的事业,过着无悲无喜的生活,然后享受*淡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幸福小美好,几十年后带着这副苍老的躯体和安详的精神回到泥土。

  也不算太糟糕。

  可是,为什么呢?总是会有所不甘。

  夜深人静时会不会向往塔希提的海水与阳光呢?会不会梦见椰子树下未油漆的木屋里思特里克兰德舞动画笔的身影呢?会不会羡慕爱塔对自己选择的坚定与忠贞呢?

  我想会的。那种自己没有勇气选择和面对的生活,总是充满着让人无法抗拒的魔力。

  没有抛弃一切的决心,那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

  我想应该是在赚取那六个便士的让人或安逸或喘不过气的道路上,别忘了抬头看看那个照亮过自己的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

  一天多的时间让我畅快地看完了这篇小说,其实我更愿意相信作者,这就是真实的记录。

  毫无疑问我是喜欢这样的.人生的,作者的,或主人公的。

  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行为无疑具有相当的梦幻色彩,这一点与他是不是所谓的艺术天才并无关系。假如他并没有成名,并没有被人们认为伟大,他的生活依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他的所有行为不能用天才这样的名词来辩解也同样不能作为理由。这样纯粹的人生是幸福的。

  当我惊异于其中对于女人的描述之精辟时我想到这样一篇关于灵魂对美的追求的文章是否掺杂了太多不必的对女人的描写,当我这么想的时候又发现作者其实是把女人作为世俗的代言人,作为了无法理解抽象的真实的纯粹的美的人群的代表。于是与纯粹的美对立的广大的复杂的世俗世界可以用具体的对三个女人的描述来表现。从结果来看,这样做非常有效。再次引用某名人的名言:“男人上半身是天使,下半身是魔鬼;而女人全身都是魔鬼。”对每一个女人的描写都会让人首先像作者一样觉得不可理喻然后马上发现就是这样

  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作为一个证券经纪人,最开始给作者一个很悲剧的印象:“很清楚,他一点儿也没有社交的本领,但这也不一定人人都要有的。他甚至没有什么奇行怪癖,使他免于*凡庸俗之嫌。他只不过是一个忠厚老实、索然无味的普通人。一个人可以钦佩他的为人,却不愿意同他待在一起。他是一个毫不引人注意的人。他可能是一个令人起敬的社会成员,一个诚实的经纪人,一个恪尽职责的丈夫和父亲,但是在他身上你没有任何必要浪费时间。”这样的看法这样的口吻时常看到,大多时候自己会对这种评判充满怀疑。外向的人处世可能会在方式手段上非常复杂,但目的总是很明确,而内向的人你根本不知道他到底要的是什么。大多数时候这种矛盾是隐蔽的,他们的斗争会在你的眼皮底下进行,在你察觉之前结束。然而有时候他们斗争的最终结果是放弃伪装。于是他们表现的很有“个性”。于是他这样突然快速地逃离了他本来的生活,他本来的禁锢。如果他不能尽力让你感到乏味那他就只有让你感到怪异了。于是那个乏味的人可能会说出别人无法接受的言论,可显然作者同样特别,看起来他并不激动,他同样拥有冷漠(或者说冷静)的特质。

  整篇文章我看的最不淡定的地方,是看到可怜的可怜虫施特略夫的表现时,他很好的扮演了老好人的角色,一如“以德服人”的雷老虎。然而正如作者所说,他又是如此的矛盾,庸俗的创作与需要的不只是灵魂的鉴赏能力;善良的内心与滑稽的外貌行为;悲惨的命运让人同情,毫无自尊的表现又让人愤怒;然而这懦弱耻辱的表现的原因又可以说是高尚的心灵与博大的胸怀,所谓宽容也不过如此了吧。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在他做出追寻美的决定后可以说是幸福的而且无疑是相当幸运的,而这位可怜的施特略夫就真的活脱脱是一个悲剧了。至于那个女人。“勃朗什?施特略夫自杀并不是因为我抛弃了她,而是因为她太傻,因为她精神不健全。”这是实话,这样的关系让我想到了织毛衣,可是SB只有施特略夫,勃朗什精神不健全算不得SB,而思特里克兰德则是一个奴隶主。

  最终这个奴隶主到达了属于他的仙境,世外桃源的属性塔希提岛看来是占齐了的。他可以在这里进行最后的斗争以及最终的释放,一个女人,毋宁说是一个奴隶,帮他搞定所有除了创造或者说是表达美以外的事情,于是看起来他得到了涅槃,虽然没有留下证据。

  其实你也有机会的。

  附注:虽然提到了,但我还是想把这个女人的想法单独摆出来,以证明女人真是不同的物种:“我的第一个丈夫,约翰生船长,也总是经常不断地用鞭子抽我。他是个男子汉,六英尺三高,长得仪表堂堂。他一喝醉了,谁也劝不住他,总是把我浑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多少天也退不去。咳,他死了的时候我那个哭埃我想我这辈子再也不能从这个打击里恢复过来啦。但是我真的懂得我的损失多么大,那还是在我同乔治?瑞恩尼结婚以后。要是不跟一个男的一起生活,你是永远不会知道他是怎样一个人的。乔治?瑞恩尼叫我大失所望,任何一个男人也没有这么叫我失望过。他长得也挺漂亮,身材魁梧,差不多同约翰生船长一样高,看起来非常结实。但是这一切都是表面现象。他从来没有喝醉过,从来没有动手打过我。简直可以当个传教士。每一条轮船进港我都同船上的高级船员谈情说爱,可是乔治?瑞恩尼什么也看不见。最后我实在腻味他了,我跟他离了婚。嫁了这么一个丈夫有什么好处呢?有些男人对待女人的方式真是太可怕了。”

  这真是太可怕了。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4

  一个人坐在窗前,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当黄昏来临时,我也读到了最后一页。

  放下书本,脑中还萦绕着那个画家的形象。可能记不住他的名字,却记得他的偏执的.个性、苦难的命运、非凡的才华,还有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刻。

  是的,《月亮与六便士》是写一个画家的命运。或者说一个天才的一生。

  这个天才名字叫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据说这个人物是有原型的,这就是法国著名后期印象派画家高更。但此书不是像《梵高传》那样是一本传记,而是一部以真人为原型的虚构的长篇小说。书中对男主人公没有少年和青年的经历叙述,而是直接进入他的中年。

  作者毛姆,在书中是贯穿全文的“我”,全书也以第一人称来叙述。通过“我”,一个作家的回忆,来讲述与思特里克兰德的初相识、交往、好奇、追寻,他以*静的语言叙述着旁观着,而作为读者,也渐渐进入到他的讲述中,心情跟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而不断的变化着。

  思特里克兰德原本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是个证券经纪人,有一个外人看来很安稳的家庭。他相貌*凡,甚至显得笨拙,给人印象“是一个忠厚老实、索然无味的普通人”。突然有一天他离家出走,原因竟然是“我要画画”!没人了解他少年时就存在内心的梦想,更没人理解他着了魔似的疯狂。他不管不顾地要用画笔谱写未知的命运!

  贫穷,饥饿,无处安身,病痛折磨,现实的困窘接踵而至,但他都毫不在意,也从不后悔。画画成为他生命里全部的热爱和力量,他热切的想创作造出美来,直到眼睛失明,还用油彩在丛林中的小屋墙壁上涂画。

  最终,他得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东西,他创造了一个世界。

  艺术家是情感最丰富的,虽然思特里克兰德的情感都奉献给了绘画,但他生命里不乏喜欢他的女人。他后半生经历过三个女性:*凡生活里的妻子、朋友施特略夫的太太勃朗什、停止流浪后遇到的单纯女子爱塔。他和妻子是现实中的*常夫妻,过着貌合神离的日子,彼此并不理解。他与勃朗什是刹那的火花。勃朗什原本是施特略夫的妻子,有着内心的秘密,在施特略夫把病重的思特里克兰德接到家中照护时,她的情感由厌恶、害怕转为强烈的爱,但画家热爱和执迷的是绘画艺术,对她已经没有了兴趣,施特略夫依然愿意接纳她,但女人的心只有她自己了解,最终她以自杀结束了生命。在思特里克兰德流浪到塔希提岛时,他经别人介绍认识了爱塔,也许是爱塔的单纯质朴吸引了思特里克兰德,也许孤独的他渴望温暖,他与艾塔来到一个没有人烟的孤岛上,相依为命并有了孩子,这是一段艰苦却安宁的日子。也许是神灵的光辉照耀,思特里克兰德在这个时期创作出了最伟大的作品。也许,这个天才画家,他来人世不是爱女人的,而是创作流芳百世的绘画艺术作品的。

  虽然思特里克兰德死后才华才被承认,作品顿时身价倍增,但他的才华在当初并不是无人赏识。作为同样是画家的施特略夫被思特里克兰德嘲笑为画匠,他却看出了思特里克兰德的天才,他虽然也不富裕,却心甘情愿地给予思特里克兰德吃和住,购买颜料等帮助,甚至在对方占了自己画室并夺走自己老婆时还万般迁就。这段故事情节约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让读者认识到画家性格中自私、无情的一面。如果说天才有理由唯我独尊、眼中无人,那施特略夫这样的默默承受,给予思特里克兰德无私的照顾也让人感动。也许他是上天派来的关照画家的人。

  苦难成就天才,艺术确实是“不疯魔不成活”。天才是上帝安排到人间的,他为了使命而奋斗,他的自私,他的怪癖,甚至他的无情,世人都该用怜悯的、疼爱的心来对待,因为他把才华和生命给予了人间。

  作为书名的“月亮与六便士”,隐喻着理想与现实,或者精神与物质。作者毛姆说,如果你忙于在地上寻找那六便士,你便不会抬头看天,也便错失了那月亮。我们不能用常人的标准来评价有个性的人,精神层面的追求不能用物质标准来衡量,追求精神卓越的人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5

  中年人勇于追求追求梦想的决心是令人佩服的,有好多人二十出头就丧失了进取心,以过上*庸的日子为荣,这样的例子社会上很多,我身边也很多。但我总体上不喜欢斯朱兰这个角色,他勇于追求梦想的源泉并不是什么优秀品质,而是他的自私和傲慢,所以他才会抛妻弃子、对救命恩人反咬一口,旁人在他看来都无足轻重,艺术家的特立独行可以被广泛接受,但是斯朱兰已经属于道德问题了。

  作者用月亮代指梦想,六便士代指现实生活中的琐碎,我觉得斯朱兰的月亮一点也不漂亮,他窘迫到一便士也没有时也并不值得可怜。我觉得作者在开头结尾描述众人以及斯朱兰妻儿的反应还有别的用意,一个本来恶评如潮的人,名声大作后声誉大反转,最痛恨他的人也不得不以他来装点门面,他过往的.种种不是全成了无足轻重的瑕疵,甚至被当做特立独行。人们佩服有大成就的人,但大多数人既没有这些人的天赋和机遇,又不肯像这些人一样肯忍耐寂寞苦心孤诣,反倒把这些人的瑕疵当做成功的要素,似乎这是不为多数人知的又很容易具备的成功品质。斯朱兰的瑕疵乃至道德问题,就是这样被当时的人们人们有意无意忽略了。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6

  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的作者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被誉为“全世界最会讲故事的人”,*百年过去了,这本书依旧畅销,它带来的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感悟适合任何年代、任何年纪。

  小说中,毛姆创造的.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位拥有稳定工作与美满家庭的证券经纪人,但有一天他突然决定离家出走前往巴黎,并给妻子写信要求离婚,所有人都以为他有了外遇才与情人私奔,然而,事情的真相却令人大跌眼镜。查尔斯只是因为无法控制自己对画画的强烈渴望,只身前往异国他乡只是为了追寻自己的绘画梦想而已。追寻梦想的过程中他吃尽苦头,但却始终坚持着对艺术的追求。最后,他隐居在南太*洋的小岛上,娶妻生子,安心创作,最后病死。他在死前绘出了一幅天才之作,却嘱咐妻子将那幅画烧为灰烬。

  读过这本书的人对查尔斯这个人物皆是又爱又恨,有人认为他为了理想抛妻弃子非常自私冷酷,但更多的人依旧会被他执着的追求深深感动。一个四十岁的中年男人,只是偷偷的在夜校学了一年的画画,画技一般却敢抛弃一切去巴黎追寻他的绘画理想,在普通人眼里,他就是一个疯子。但不可否认,疯子与天才本来就一线之隔。查尔斯用他穷困潦倒的后半生证明了自己是个天才。

  小说中从未出现过“月亮”与“六便士”这两个词,书名却是“月亮与六便士”。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难以触及;六便士象征着世俗生活的欲望,俯拾皆是。作为普通人,我很难认同查尔斯的行为,毕竟人是被无数关系牵绊着的社会动物,我们的每个行为都在不断衍生名为“责任”的后果,他原本所拥有的,已经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了。虽然不认同,但可以理解。毕竟,活着的意义不是别人说了算的。

  什么是生活呢?书中毛姆讲完亚伯拉罕医生的故事之后说到:“做自己最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心*气和,怎么能叫作贱自己?做一个有名的外科医生,一年赚一万英镑,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总是用浅薄的幸福、世俗的成功来衡量一个人的世界,同学会上的攀比、家庭聚会上的询问、亲朋好友的关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去努力复制所谓的“幸福”,逐渐地忘了“谋生”与“生活”是不同的。如查尔斯所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为创作忍饥挨饿、穷困潦倒那都不算什么,那是他的诗与远方。

  但理想主义也要解决基本的生存,也要健康地活着,而不是像查尔斯那样连肚子都填不饱,一天只吃一片面包,靠朋友救济和借钱过生活。同样是理想主义,书中的另外一位角色亚伯拉罕医生就没有走极端,他心*气和地过*凡的生活,虽然不富有,但也不狂热到走进深山老林进行创作,他不追逐名利,但也不甘*庸,敢于探索生活的价值。如是,我们不必如查尔斯那般极端的追求“月亮”,放弃“六便士”。毕竟,作为凡人,我们首先要活着,尽可能体面地活着,再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兼顾理想和现实,感情与理智,艺术与生活,自我和社会。

  愿你能抬头望月,也不忘脚下的六便士。愿你攒够了钱,还有勇气继续出发。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7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在书友们大都在诟病翻译生硬时,我却在读到一些人物对话时难掩会心一笑,我喜欢这个翻译的调调,读来俏皮又不失深意。

  我不懂斯朱兰,因为我与艺术绝缘,但这并不妨碍我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去"窥视"这个天才艺术家的一生。他性格乖张不羁,对德克的.嘲弄、鄙视甚至伤害,令人发指。但他在大溪地留下的那两滴泪水,以及付之一炬的绝世遗作,又让人释然了,他并非为这俗世而生,又何必用俗世之方圆去约束他。

  虽说故事关于一个艺术家的生*,但我更多地从中看到了关于友情、爱情以及亲情的温馨和残酷。那个画得一手烂画却鉴赏力惊人的荷兰胖子,透过纸面油腻腻地朝着我笑……他的第一任妻子,永远优雅得体,却让人只想与她走成两条*行线……那个为他自杀的情人,寡言,沉静,你永远不知道她内里的急风骤雨……还有那个大溪地土著女孩儿,坚忍,执着,她的字典里没有艺术二字,但她生活过成了艺术……喜欢这些丰腴的人物形象,纵然现实骨感,仍旧可以在书中与他们聊聊天……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8

  前段时间把社交网络昵称全部改为“斯特里克兰”,不知道为什么,对这个人充满深深的敬佩,羡慕那样的人,但自己却不敢成为那样的人,虽然自己一无所有,但抛弃所有,追求自己所喜欢的事,真是太难了。

  这几天,单位来的来,走的走,围城啊,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到底想做什么,自己也一直找不到答案,但真心想改变,如果改变不了自己,就换个环境吧。读《月亮与六便士》是在那段特别颓废的时间,我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日记上写的满是挣扎。

  40多岁,我会在做什么,不敢想象,斯特里克兰在他40岁的时候,抛弃家庭事业,独自一人去学画画,哪怕他画得并不好,甚至少有人买,都到了难以维持自己基本生活的地步,但他还是继续画,画画真的让他疯魔。前不久,一个硕士研究生重新参加高考,选择自己喜欢的医学专业,26岁,还可以有梦想,对比我这条咸鱼,真的太闲了。

  40岁以前,斯特里克兰是一个普通市井小民,按部就班的工作,为生活、事业奔波,跟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区别。40岁以后,他放弃所有,选择去画画,自私到了极点,对,完全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对妻子完全不管不顾,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还是会有这么多人喜欢,唉,这真是个疯狂的世界。

  羡慕那些不顾一切追求自己所爱的人,我是做不到了,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但其实想想也没什么可以失去的,可自己想得到的,也不知道啊。你得赚钱,你得养活自己啊!怪这个社会,不给人机会,那还是有那么多人把握住了机会。只能怪自己,真的所有东西都是自己做的决定,每次选择都有风险,做不到抛弃一切,就学会勇敢承担吧。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9

  这本书我最开始读不进去,所以我是从中间开始读的,读完以后,翻过来再从头开始,这样对于前边一些铺垫,倒是有更多理解。

  有好几个朋友都和我说:不喜欢书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

  正如这些朋友一样,我最开shi也不喜欢这个人,这种毫无责任感,毫无道义,违背友情、爱情的男人,竟然是一个故事的主人公,然后他竟然是一个天才。这让我们不能够接受。

  我想大多数人最开始都难以接受。

  但毛姆这个作者,他只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他并不是要塑造一个让人民大众都喜欢的角色,他以一个和我们一样看客的身份在讲述这个人,甚至,书中的“我”,一度也非常的讨厌他,就连迎头碰上,都不想打招呼,想甩开他,所以作者,并不是要去写一个让万人敬仰的角色,他不仅在给我们展示一个天才的成长之路,也在展现一种人性,一种多样化的人性。

  正如书中所说:“那时,我还没有懂得人性是如何的矛盾,我不知道真诚中有多少做作,高贵中有多少卑鄙,或者,邪恶中有多少善良。如今我是充分懂得了,小气与大方,怨怼与仁慈,憎恨与热爱,是可以并存于同一颗心中的”。

  如果要给这本书画重点的话,我就画这一段,因为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但是,它让书里主人公所有矛盾的行为,都得到了解释,也许我们还是不能够接受,但现实的存在,并不以我们是否接受为转移,试问我们自己,谁又没有隐瞒过或者欺骗过呢?

  关于月亮和六便士,书中并没有明确的点出,但是我想,从每个人的行为,我们可以读出他们心中的月亮和六便士。

  斯特里克兰在40岁以前的生活,是六便士;他要画画的梦想和信念是月亮。

  施特略夫的妻子,嫁给她并不爱的施特略夫这件事情,对于她来说是六便士,斯特里克兰是她的月亮。

  施特略夫把帮助有才华的画家当成他的月亮。

  书里还提到一个医生,他叫什么名字我不记得了,但他抛弃正在上升的职位而跑去一个镇上娶了一个*凡的女人为妻过着简朴但悠闲的生活,这正是他的月亮;而他的同学顶替了他的位置成了一个社会上大的视觉认为成功的人,也许这同样也是他的月亮吧。

  月亮和六便士本身并不冲突,更不会对立。在弯腰拣六便士的时候也可以优雅得体,如果不那么贪婪,我们原本不用那么卑微、虚伪的去对待六便士,金钱本没有罪恶,罪恶的是贪欲——永无止境的贪欲。如果让贪欲把控了人心,即使是纯洁的月亮也会蒙上厚厚的灰尘,但最终,我们都会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共同读书的一位教授说:我们做不了斯特里克兰,那我们可以选择做施特略夫。

  这本书里,我特别怜惜和尊敬的人之一是施特略夫,其二是斯特里克兰的最后一个女人爱塔。

  这里先说施特略夫。

  这个世界上,有人是天生的天才,就像斯特里克兰;有的人就是天生的伯乐,就像施特略夫。

  施特略夫是一个画家,也是对于艺术有执着追求的一个人。

  但他穷尽一生,可能也没有画出他心中渴望的那幅画,这对于一个追求艺术的人来说,是非常难受的。

  所以他对于那些有天赋的画家,及其的崇拜、欣赏、甚至怜惜。有的人手上拮据,找他借钱,哪怕明知有借无还,他也无所谓。他和斯特里克兰性格不合,总是说不来几句话就吵起来,但这完全不影响他对于斯特里克兰在绘画上的欣赏和支持,他得知斯特里克兰病得快要死了,就非常的难过自责,他说“我怎么可以任他这样呢?我应该早一点找他的”,他想方设法把斯特里克兰接到家里,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的照顾呵护,甚至后来,在斯特里克兰做了那件人神共愤的事情后,他心爱的妻子也为斯特里克兰自杀,他怒火中烧,心痛得恨不能去死,也许他甚至想杀了斯特里克兰。

  但是后来,他看到了那副画,就是那副斯特里克兰为他妻子画的画,他再次因为斯特里克兰的艺术天份而叹服那种艺术境界,可能是他自己一辈子都不能企及的境界,他陶醉其中,忘了怒火,忘了仇恨,心里只有一个天才的画家的存在——他要保护他呵护他,让他的天赋得以充分的表现出来,所以,可怜的施特略夫,又邀请斯特里克兰去他的家乡荷兰。

  这也是一个为艺术而痴狂的人吧,这个看似*常,窝囊,丑陋的男人心里,也烧着一团火吧,如果他不去做这些,可能也会被烧死。

  爱塔,是最后陪伴在斯特里克兰身边的人,她爱他,是一种至真至纯——纯粹得没有自我,没有任何要求,是单纯的只要爱你,只要你在我身边,至于你有没有那么爱我,你有没有钱给我,这些都不存在的,你在我看得见的地方,让我照顾你,让我为你生儿育女,我就很幸福很满足了。

  这样的爱是真正无私的爱,但现实里只有极少极少数的人才有可能做到,甚至我们活过一生,恐怕也难以见到。斯特里克兰何其幸运以及幸福,可以得到这样的爱。

  我们大多数时候在计较,在核算:你爱我多一点还是我爱你多一点。

  如果说到中年夫妻和家庭,应该也有很多在计算你为这个家付出多点还是我付出多一点。

  爱塔是不计较这些的,她照顾斯特里克兰的生活起居,做他的后盾,直到他得了人见人怕人见人恨的麻疯病,她都不曾离开他,当他为了她和家人的健康准备离去时,她说:除非我死,你要是走了我就去那棵树上吊死。

  她照顾他直到他死去。

  毛姆在述说这个女人的时候轻描淡写,没有刻意去宣扬她的伟大和无私,就好像人群中路人甲一样的不起眼,也许对于她来说,确实就这样普通*凡的。但她的*凡的爱却又让我们忍不住回想,忍不住慨叹。

  之前读了毛姆的另一部小说《人性的枷锁》,那本书我断断续续看的,所以很多情节已经无法连贯,一些想法也没能及时的记录下来,准备有时间再重新细读一遍,而且我准备把他的书都读一遍,因为毛姆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探讨和思考,对世俗道德的追问,以及对爱情、对梦想这些东西的感悟。

  也许由于我的经历比较坎坷,从小外貌的胎记、疾病、残疾、寄人篱下、贫穷,让我的内心充满了沧桑和裂痕,充满了自卑和委屈,我看到太多的人性的黑暗,但也感觉到许许多多陌生的关爱——虽然只是一点点,但已经够了,可能正常人需要很多很多的爱才能够温暖,但我只要不被黑暗完全的吞没,只要我还能看得见一丝光,我也觉得够了。

  所以我喜欢静静的观察人性,我要自己知道人性的多样,让自己去接纳去调整。

  如果我终其一生都够不着月亮,那便让自己,让自己的六便士成为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9篇(扩展2)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篇

  第一天看了三章,第二天接着看的时候才发现,已经完全忘记前面的东西,只能又从头开始。不得不说,确实有点难代入。

  看书的全程都在心里默默谴责主人公,真是极度讨厌他了!!!凭什么觉得自己的月亮就比别人的六便士高明很多?对所有人永远都是戏谑与谩骂,从不顾虑其他人的感受,罪状真是多到数不过来!!!

  如果说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是对立的,他追求纯粹的艺术,并不在乎俗世的鸡毛蒜皮,那么,他抛妻弃子毫无歉意,因为他们是他艺术道路上的绊脚石,为什么又要招惹别人的妻子?发泄完**又残忍地抛弃,害她惨死?对于真心帮他的人不但没有感恩之心,还永远谩骂,如果他觉得这没什么,为什么又在别人骂他的时候大打出手?你也知道愤怒?

  你眼里只有画画,为什么还要在穷困潦倒的时候死乞白赖地让别人供你吃喝?一辈子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之外的所有人都要成为他实现梦想的助力!自私自利,无情无义!

  更可恨的'是,在所有人眼中,这些罪行都因为他是天才而可以被原谅,他在他们眼中是伟大的,以至于我看着看着就怀疑整本书是不是在反讽。

  你可以追求月亮,但永远离不了六便士。

  真正幸福的生活是怎样的,我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希望可以赚钱赚的盆钵体满,有些人希望自己可以拥有安稳*淡的生活,有人希望闯荡出自己的天地,而思特里克兰德放弃了别人看起来幸福美满的生活,踏上了孤独的艺术之路。

  读这本书时是压抑的,为什么起名为月亮和六便士,我想对于大部分来说,月亮是不可及的,那就是我们的梦想,而我们能轻易触碰到的仅仅是像六便士一样的现实而已。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想要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们不惜放弃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他们觉着梦想是高尚的,是自由的,因为别人都不懂他们,他们想要自由的去追寻艺术,就像那句书评“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追寻梦想的人都是如此吧,他们看见的是与别人眼中不同的,我想,这应该就是他们追寻艺术的意义吧。

  在这个社会上,有太多因为追寻自己的梦想,而过得不尽如人意的人,其实有些时候,很多人是不理解的,包括他们的家人,这句话应该很多人都听过“梦想,能当饭吃吗?连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梦想”,谁没有梦呢,谁年轻的时候没有幻想过属于自己的生活呢,可事实却是,大部分人被现实压弯了腰,他们连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还谈何理想。这就是现实吧。能把自己的喜爱当做事业的人是幸福的,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却也能靠自己的'梦想养活自己,这何其幸福。

  在这次疫情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人去追寻自己心中的月亮,他们的理想是治病救人,他们的职业道德也是治病救人,在这个过程中,那么多人为了自己心中的白月光,前赴后继,最后,才能让国人再一次健康的站在世界面前。

  在许多人心中,思特里克兰德是疯子与天才的结合体,为了艺术,他抛弃妻女,作为丈夫和父亲是不合格的,有人问他,你对你的孩子没什么特殊情感吗,他说没有,这种人注定是孤独的,看过这本书的,都会大骂思特里克兰德的自私和可恨,但是就像他所说的“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世界之大,他们只可以独自存在。

  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在不断的增添自己的身份,就好像如今的斜杠青年,对于一些人来说,这让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让他们的履历变得精彩,让他们的人生经历变得丰富,但是,对于有些人呢?这一层一层的身份给他们增添了一份又一份的烦恼,反而导致他们无法做好每一件事,所以,对于每个独立的个体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身份才是最正确的。

  每个人读完这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对于我来说,我希望在之后的生活中,我可以被月亮的光照耀,也能不忘地上的六便士。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亮。

  ——题记

  六便士是英国当时价值最低的银币,月亮则是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事物,两者有天壤之别。“月亮是那崇高而遥不可及的梦想,六便士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赚取的卑微收入。”在许多人看来,最怕的不是没有梦想,而是拥有梦想过后,被现实打败,打败你的不是无能,而是已经麻木,麻木的心死了,死了的心不再跳动。不怕梦想流于现实,只怕梦想止于现实。而本书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在抛下一切去追逐理想的年龄是40岁,是该追名逐利,顾家育子的40岁,而不是一腔热血无处挥洒的20岁。

  20岁的人敢于拼搏,是因为年轻,有放纵的资本,他们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即使梦想总会被现实打败,可是他们还是要把它揣在兜里,疲惫时拿出来看一看,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思特里克兰德他很不一样,正如文章所说“你身边肯定有这样一个朋友吧,在银行工作,长得一般,业务凑合,有老婆孩子,勤勤恳恳养家糊口,不爱说话,但如果开口说话,说的话也多半无趣无味——总之形象,非常白开水,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都是角落里不大起眼的人,实际上你肯定有不止一个这样的朋友,实际上没准你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而这正是思特里克兰德的真实写照,他从一个白开水式寡淡无味的人,到一个千夫所指的败类,再到奇迹般崛起的天才画家,他毅然决然地跳出了凡俗的桎梏,走向了他钟情的艺术世界。那一年,他抛妻弃子,流落巴黎街头,住着最破烂的旅馆,几*身无分文,甚至生了一场大病,如果不是朋友惦记着他,早已不知不觉死去了,然后就是因为“我感受了召唤”,放下了本来不错的'生活还有健康可爱的孩子。

  世上几乎所有人都在为自己的人生做加法,一个个身份,一个个角色,恨不得诸多光环加身,而正是这些东西,成为了自我绑架,将他们困在城市的牢笼里挣脱不得。而思特里克兰德为自己做的是一道减法,他甩掉了一个个的身份:证券经纪人,丈夫,父亲,甩掉了优越的生活,如同褪去了一层层的枷锁,直到最后赤身**般踏入他内心的召唤——绘画。

  正如《*凡的世界》中孙少*是一个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青年。生在农村,学*相当艰苦,忍饥挨冻,始终不放弃;经历挫折,反而更加勤奋。尽管孙少*出生在一个烂包光景的家里,但是他却有不同于常人的眼光和态度,他能从书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世界,他有更辽阔的眼界。“如果你知道往哪里去,全世界都会为你让步”。种种机缘巧合都为少*寻找到了一个他最想要的出路。纵使少*一直走在荆棘丛生的路上,但他从不向命运低头。他深切地明白,一切屈辱、折磨、磨难,对他来说不仅仅是考验,而是他通往成功的阶梯。他的内心不但不会责怪那些曾经为难他的人,他甚至是感激他们。他骄傲地将此称作“苦难的学说”。

  我们并不是要成为思特里克兰德,我们只要成为遵循自己内心选择的信徒就好,活成什么样并不重要,唯有真正的实现了理想,才能得到真正的宁静,无所畏惧,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信仰。

  《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是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故事讲的是一个一心追求艺术的画家,斯特里兰德,他原本是名股票经纪人,有着美满的家庭,在外人眼里他是个成功者,但对他而言其实不然。于是离家出为了追求她心中的艺术、梦想,尽管他过的非常不好,最后病死在山林小屋中,但他也无怨无悔。

  第一次看这个故事时,我感觉非常荒唐,无法理解主人公抛弃美好富足的生活,妻子与儿子,仅仅为了去实现儿时梦想去当一个画家。但在我第二次翻阅的时候,我渐渐理解了斯特里兰德的想法,正如书中的他所说“男人的灵魂在宇宙最遥远的地方遨游,女人却想把他禁锢在家庭收支多账薄里”。如果说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做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生活在最喜爱的环境里,宁静淡泊、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大多数的人不一样的行为,就被定义为非正常人吗?艺术没有定义,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每个人的生活。满地都是六便士的时代,只有他看见了月亮。那个理想、浪漫、纯洁而无暇的月亮。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是赚很多很多的钱吗?我想应该不是!生活的意义大概是为了追逐心中的梦想,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吧!哪怕头破血流,也只为了成就最真实的自己。

  高晓松说:“谁都有苟且的时候,当我们低下头去捡六便士的时候,也不要忘了抬头去看看天上的月亮”。

  我常常思考自己以后该追求怎样的生活方式,小时候喜欢月亮,现在喜欢六便士,常常在两者中矛盾,但是现在月亮与六便士我都要,普通的`生活与理想可以兼容,我努力工学*努力工作,依然阻挡不了我认识新的朋友新的事物,闲暇时光我仍然可以追求我的月亮。

  对于理想和现实的博弈战,永远难做辩驳,因为你我三观不同,价值观互异。但无论你我选择哪条路,既已选择,那就头也不回地、坚定地走下去。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容易被他人的光芒闪晕、被生活的日常击昏,忘记了心中的理想,那个属于自己的月亮,这是可悲的,我不希望在某天夜晚枕在枕头上思考生活时,对现状感到恍惚,对未来感到迷茫,而后环顾四周,心生悲凉,我要不忘我的月亮,我要在满是六便士的路上矢志不渝的追寻那个属于我的月亮。

  毛姆说:“那时,我还没有懂得人性是如何的矛盾,我不知道真诚中有多少做作,高贵中有多少卑鄙,或者,邪恶中有多少善良。如今我是充分懂得了,小气与大方、怨怼与仁慈、憎恨与热爱,是可以并存于同一颗心中的。”

  这部小说本身的内容远远比这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艺术与生活的冲突、自然与社会的反差”明显的主题要丰富得多。人生阅历深广的毛姆,不过是借创作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现代绘画杰作的高更,塑造了一位个性迥异的现代派画家,他不断战胜内心的欲望和生活的艰辛,去摸索,去创作,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这不仅是艺术的感召,生活的呼唤,原始的回归,更有一种莫名其妙、难以说清的精神诉求,可以让一个人不惜任何代价,铤而走险,他的激情驱使他像朝圣者一样艰难跋涉,不远万里,去寻找心中的'圣地。

  自问生活为了什么,为了“爱”,然而爱是一种矛盾的存在,它有时能够激发人的艺术感性、创作本能,有时又是欲望的牢笼。

  心中都有向往的月亮,但是不得不对六便士的生活低头。

  有人为了心之所向放弃了原本安逸的生活。因为他所要追随的欲望已经使他入迷,不得不这样做了。

  以前,我不能理解那些极限运动爱好者,但是有人跟我说因为对于这件事情的喜爱可以让他们不在乎死亡,如果不去做这件事情,就会像死了一样。

  我不能感同身受,但现在可以稍稍理解了。想到前段时间的纪录片《徒手攀岩》,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完成了一座非常陡峭的岩壁,当时导演说要么就是这部影片拍成功了,要么就是死亡。

  难道他们真的不怕死吗?不,只是他们在寻找一种最接*自然的感觉,只是通过这种方式释放了出来!

  很多人看完这本书,就很感慨,觉得自己也应该不顾一切追寻月亮。

  可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都有感知天地自然万物的悟性,也没有一个强大的爱好或信念,所以还是过自己*凡的生活吧。

  我从来不去理想化自己的生活,与其关心那些虚无缥缈的,少的可怜的天分,不如过配得上自己的生活。

  希望大家看完这本书不要太理想化,毕竟世界上只有一个斯特里克兰德。

  作者萨默赛特毛姆曾说,《月亮与六便士》这个标题是他随手起的,与小说主题无关,但我觉得这个标题起的别有深意。在那无数的选择中,是选择抬头仰望皎洁的明月,还是弯腰捡那枚六便士硬币?这两个截然不同的选择,让人有一些猝不及防,是选择理想还是现实呢?

  书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位年*40的证券经纪人,在一夜之间断然抛弃自己的家庭,事业,离家出走,孤身一人寻找自己的崇高艺术理想。最后他一生饱**神上的创伤,他将一切画作,付之一炬。

  在世俗人眼中,特里特兰格并不讨人喜欢。他性格孤僻,毫无人情味,在道德层面,他忘恩负义,抛弃妻子,令人诟病。但是在艺术境界中,他是那举世无双的绘画天才,而一颗璀璨的艺术之星,又怎么会被世俗的看法和生活所捆绑呢?

  我认为他也是伟大的。他一个40出头,毫无艺术功底的大叔,都能为了梦想放下一切,放弃一切,只为了追求那遥不可及的艺术梦,每个人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如果你也有梦想,那么不妨大胆一点,用勇气与热情去追求吧。

  人生只有一次,不可能重来,拼尽全力让这梦想之花,尽情开放吧!

  曾经大学一门文艺类选修课老师布置了一些课外读书作业,其中一个就是《月亮与六便士》。最后我应该也没去借这本书,学校图书馆的估计被借完了,但我没借只是因为懒。

  前几年去东莞出差和表妹在深圳逛图书馆,也看到这本书。因为之前老师的推荐,知道是好书,就拿起来看了。

  第一章长篇议论,我以为整本书都是这样了。那时我更喜欢议论,并不喜欢叙事,但我也没有看进去。最后好像放下书又看其他书了。

  这次拿了微信阅读的15天免费卡,在推荐书目里看到了它,就点进去看了。一开始居然不讨厌,后来甚至有点投入。

  于是没事就拿出来看看。最妙的是昨天体检,人家都在排队,当然我也在排队。不过我完全沉浸在这本书中,排到我时反而有种被打扰的感觉。

  到今天,才三天左右,就看完了。所以热情这东西是没办法的,可惜当年在学校我对这本书没热情,不然选修课的分数可以高一点。

  看这本书时,我想了一件事,如果我像主人公一样,二话不说,放下一切追梦想去,我会“死”在哪一步?

  我可能会“死”在第一步,就是搞不清自己梦想是什么?而主人公却很清楚,所以放弃了自己证券交易所的工作。

  让我作弊一次,假如我清楚自己的梦想,比如是写作。第一件事,要把现在的工作辞掉。问题就来了,接着去编辑部吗?工资减半。或者闭关阅读,工资为零;又或者出去旅游获取素材,工资为负数。

  总之我可能养的活自己,但养不活自己的生活。我快三十了,要结婚了,这样搞,还结不结的起?别人能安心跟着我吗?毕竟,搞写作,比书中主人公搞画画,也好不了多少吧。

  接下来可能要面对和主人公一样的问题:你的梦想不能给你带来物质的未来,你在乎吗?

  如果说仅仅是吃的差一点,穿的差一点,我其实还不太在意。但我很在意周围人的目光,如果我的收入在我们乡镇,是底层;在以前的同学中,是倒数;我恐怕心里难以接受,同学聚会也觉得矮人一头。收入,在很多人眼里不就等于你的努力和能力吗?

  最后终极问题来了,如果你坚持了一生,在你死前,没能获得世俗的成功,hai放弃了那么多的东西,你会后悔吗?

  主人公不后悔,看到他最后在那个小岛上的一段生活,我也相信那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我都很羡慕。虽然没获得世俗的成功,但主人公画出了他最后的巨作。虽然最后眼睛失明,但他内心*静,毫无抱怨。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9篇(扩展3)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6篇

  《月亮与六个便士》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91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他是以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为原型塑造的人物。

  这篇小说是毛姆在游经塔希提岛后,回到欧洲写成的。他用旁观人和经历人的角度,刻画了神秘画家斯特里克兰德的传奇色彩的一生。

  斯特里克兰德去世后,人们都对这名画家的传奇的一生,充满了好奇。他的作品让人心湖涟漪,他的作品中透着情色和悲切之美,如同永恒的祭品,将他那神秘的灵魂呈现出来。崇拜者对他的颂扬,批评者对他嗤之以鼻都反复无常。

  即使在他微不足道的作品中也能让人看到那怪异,备受煎熬和复杂的个性。那种探索艺术家的神秘跟迷侦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人们对他的.生活和性格好奇不已。

  有一位让人敬仰的画家,对斯特克兰德的画进行了详尽的讨论。他优美的文风堪称典范。著名的评论家,莫里斯.于雷概括了斯特里克兰德的生*,他吊足好事者的胃口。他对艺术的热爱从不掺杂个人情感,这么做的目的是唤起有识之士去关注这位前无古人的天才画家。

  然而那些过去真正和斯特克兰德相交过的人,并不认同他,他们所认识的那个天才画家不过是一个碌碌无为的普通人。

  斯特克兰德的儿子写下父亲的传记,他说,人们对父亲的后半生误解颇多,他要清扫一些喧嚣和误解。他把斯特里克兰德描述成了一个体贴,慈祥,性格善良,作风正派的形象。然而,崇拜者对此很失望,颇有微词。在崇拜者心中,斯特克兰德之所以声名鹊起,大抵是接受了他的传说。或者是人们对他性格的厌恶,或者是对他突然离开温暖舒适的生活的同情。人们对他的传奇故事偏爱有加。对他儿子刚刚出版的传记让人们的好奇心贴入谷底。

  那么斯特里克兰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接下来我们将要跟随作者的脚步一步一步走向这位天才画家的真实故事。看作者如何用散发着消毒水味道的手术刀对皮囊包裹下的人性,进行犀利的解析。

  如何从一个普通的证劵经济人成为一个大师级别的人物,如何在他中年以后抛妻弃子,追寻他内心深处的自由,哪怕过着贫穷,潦倒的日,也要甘之如蜜,他在生命的一瞬间,在孤独中实现了灵魂的自由。那么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初识这本书的时候,是在一个阴沉沉的无所事事的午后。内心有些烦乱的我漫无目的的在一排排书架上浏览。而过,最终选择了它是因为被书封上的一句话给吸引了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

  嗯,这很文艺,很符合我当下想要追求诗和远方的心境,于是便取书,付钱,拆封皮,然后读了起来。

  对于阅读比较慢的我来说,这本书是我在几次出差的过程中在机场候机和飞机上阅读的。

  书的前面五分之四的内容,让我觉得男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兼职就是个无耻混蛋,为了自己那个画家梦,冷酷无情好不拖泥带水的抛妻弃子;朋友好心的将因为生病而生命垂危的他带回家让妻子帮忙照料,他竟然心安理得的霸占了自己朋友的妻子以及朋友的家(虽然这事是一个巴掌拍不响),最终朋友的妻子以自杀结束生命,他却不曾有任何表情。

  原本我以为他只是对别人无情,可是细细一想他对自己更加的无情。年逾不惑放弃丰足的.物质生活,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的巴黎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为了买画布和画具不得不去做一些在之前看来不入流的工作,甚至一度沦为靠救济生活。

  一个原本生活富足,事业有成,嗯,在别人看来也是个家庭幸福的男人,究竟是什么让他着了魔?对绘画的追求难道竟然有这么大的魔力么?

  当书翻到后面五分之一的时候,我似乎渐渐能够理解他了。

  尤其是当作者从其他人嘴里听到他人生最后年头与自己的最后一任妻子过得满足而自在的生活的时候,才发现原来那时候的斯特里克兰只是社会人斯特里克兰,在塔西提岛上原始丛林里和土著妻子生活的斯特里克兰才是本我的真正的克里斯特兰。

  他从前表现的行为那么的离经叛道,无非是一个不合适的灵魂呆在了一个不合适的环境,而灵魂本身与环境的矛盾被周围给无限放大;而塔西提岛的斯特里克兰是被周围环境所接纳和包容的,即时他棱角犹在,却也被周围的环境包裹的温润而柔软。

  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在寻找的无非就是那个能够包容自己,理解自己的心灵故土。

  就如作者所说,我们很多人也许终其一生都找不到。但每个人的内心总有那么一个地方,可以让我们脱下伪装的戾气,放下强撑的尖锐,忘却物质的艰难,没有格格不入,也无需刻意融入,你只需静静的感受内心的*和与喜悦。

  那个地方便是我们的精神故土,心灵家园。

  你找到了那个地方么?

  《月亮和六便士》看完好几天了,当时很想写点什么,但又总是怕不到位;今天又接到过去学生的电话,言谈中对即将开始的工作充满了期待。于是我有了写的冲动。

  记得看完时已经好晚了,老公问:“这么好看吗?”

  “嗯。可以吧。”

  “讲什么的?”

  “以高更的生*为模板,写了一个有天赋的画家的故事。听从内心的召唤,寻找精神的家园。”

  内心的召唤,这是我看完书之后强烈的印象。画家心中有一团熊熊烈火在燃烧,他被炙烤,受煎熬,只为找到准确表达的方式,找到让他内心*静的地方。所幸,最后他找到了,临终前,他的心*静了,他在他向往的地方画出了他理想的世界,他*静、满足地离开了人世,带着对世人的不屑。画家深知自己画作的价值,但他从不售卖,也不让人看,因为他知道世人看不懂,他只是在想报答某人时才把自己的一幅画送给他,在对方推辞不受时说:“你还是拿着吧,几十年后它会有点用的。”呵呵,多么自傲!

  生活中也许我们能够忍受孤独、寂寞,也能够忍受谎言甚至背叛,但是却无法忍受观念不同,更无法打败理想不同而产生的背离。很多人分手的原因不是为了名和利,也不是不能容忍对方的缺点,只是简简单单地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

  正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与薛宝钗,其实宝玉是喜欢宝钗的,她举止端庄,容貌出众,说话很条理,做事有分寸。特别是宝钗会体贴人,对老太太问寒问暖,对母亲恭敬孝顺,对王夫人和凤姐更是有求必应。可是宝玉只是喜欢她外在的东西,看见宝钗露出雪白的粉嫩的臂膀,却想如果换成林妹妹,也许自己会摸一把。可见宝玉对宝钗根本就无非分之想,更讨厌她劝自己追求仕途经济。

  或许人性本来就是相通的,地球本来也是圆的,所以英国作家毛姆在他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里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也是如此,甚至结局都有些相似。宝玉是抛弃了娇妻薛宝钗当了和尚,他是告别了糟糠之妻,去追求自己所谓的理想。

  那么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简单地介绍一下故事梗概。男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本来是一位很普通的证券交易员,他有一个富裕和美满的家庭:妻子漂亮,只不过与大多数女性一样,有点爱慕虚荣,两个孩子也健康快乐。他真应该满足于人世的快乐,尽管这种生活未免庸俗和*静。但在他们婚后的第17个年头,他突然离家去了巴黎,抛弃了在外人看来有前途的事业和美满的家庭。人们都以为他有了外遇,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他原来只是为了画画,而且他以前根本不怎么专长绘画。

  别人都以为他疯了,他几次险些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他的画作也完全没有品味,除了个别蹩脚的画家把他当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会买他的画。他不停地流浪,最后来到了一个小岛,与一个土著姑娘爱塔结了婚。他似乎很知足,只要每天都在那里作画。但最后他感染了病,而且又成了盲人。新婚妻子一直照顾他,帮助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型壁画。后来他身体溃烂而死,妻子依照他的遗言焚毁了挂满壁画的屋子。

  故事似乎很荒。唐,也确实是艺术的再创造,但是你我的身边也许就有这样的人。为了追求梦想,可以抛弃所有的荣华富贵,可以做出我们认为非常荒。唐和绝情的事情,比如弘一法师李叔同。可是对他个人来说,是一次壮举,一次人生的涅槃。

  再比如释迦摩尼,他本来是一位王子,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忽然有一天出城,他看见了人间有生老病死,于是他开始痛苦。换作别人,也许过几天就想开了,该干嘛还干嘛!可是他们这类人就是疯狂。好像孙悟空,本来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学到了一点仙术,威胁阎王爷让他长生不死,玉皇大帝又封他做了弼马温,他还不知足,终于被如来佛压在了五指山下才安稳。

  所以有些人天生的就是爱折腾的命,所谓不到黄河心不死。可是如果世界缺少了这类人,每个人都满足于享受安逸的生活,都对枯燥乏味的生活环境安之若素,虽然少了很多麻烦,却也失去了一些热闹。我们就会在一潭死水中生活,没有一丝波澜,更不会掀起惊涛骇浪。

  为什么我们喜欢大海,为什么也惊叹流星,更加欣赏激流勇进的快艇。因为生活需要活力,人生也需要波澜。如果大雁不再翱翔在蓝天,骏马不再奔驰在草原,海燕不再与海浪搏击,天空不再有雨后的彩虹,生活还有什么趣味。也许你会说,让他们去搏击吧,我只负责看热闹。这种人应该是大多数,但我相信,他们一定也想跃跃欲试,因为每个人都有一颗躁动不安的心,只要时机成熟,丑小鸭也会变成白天鹅。

  六便士是当时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而六便士则是现实的代表。每个人都在被生活塑造,也被社会贴上不同的标签。有的标签很合适,即使是六便士,也每天快乐。有的标签贴错了,但是由于贴的太紧撕不下来,或是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撕下来,也就这样一直贴下去了。即使你是月亮,也可能被贴错了标签,所以月亮也会有缺憾,月光也似泪水不断地抛洒。

  “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

  看《月亮与六便士》,第一遍是骂克兰德这个渣男----他可真是渣得不能再渣了!抛弃妻儿不说,朋友施特略夫和妻子勃朗什把重病垂死的他接到家中、象父母一样照顾,病好后,勃朗什跟她走了!同居三个月,勃朗什自杀死亡,而他只是冷漠的说:因为她精神不健全,总是逼着她沿着一条她自己也知道必然通向毁灭的路上滑下去。

  愤愤地要把书合上时,作家毛姆用带着消毒水味的手术刀,把人性解剖开来,吸引着往下读:

  “男人的灵魂在宇宙的最遥远的地方邀游,女人却想把它禁锢在家庭收支的账簿里。尽管也有很少数男人把爱情当作世界上的头等大事,但这些人常常是一些索然寡味的人;即这些人是一种可怜的生物。女人能够整天整夜谈恋爱,而男人却只能有时有晌儿地干这种事。”

  身边这样的恋爱故事真的是不少。

  看了第一遍,有个很大的疑问?他为什么永远不缺优秀朋友、年轻女人,为什么创作激情永不枯竭,为什么临死让爱塔烧掉自己的杰作?

  接着看第二遍、第三遍......,看着看着,艺术大师的人生之谜一点一点地解开了……

  “思特里克兰德的精神一直脱离了他的躯体到处漫游,到处寻找寄宿,过半小时的考虑就甘愿抛弃一生的事业前途,这才需要很强的个性呢。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如果责备他没有这些感情,就象责备老虎凶暴残忍一样荒谬。”

  有几人能做到这点呢?

  “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正在宇宙的一片混乱中找到了一个新的图案,正在笨拙地把它描摹下来,因为力不从心,心灵非常痛苦。这种热望无时或止地刺激着他,叫他奔向一个他自己也不清楚的目标,燃烧着他心灵的激情发泄完毕以后,他对自己画出来的东西就再也不关心了。他象是森林里的一头野兽,在一阵猛烈追猎后躺在那里休息。”

  “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

  真正的杰作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就是这样鲜为人知的,难怪爱塔遵照克兰德的遗愿烧掉作品。难怪作家毛姆发出了这样的共鸣:“作者应该从写作的乐趣中,从郁积在他心头的思想的发泄中取得写书的酬报。”

  克兰德对画画的执着追求、对世俗的不屑一顾,吸引着有思想的医生、作家、画家,他们成为了朋友;同时,漂亮的年轻女人勃朗什、爱塔,被他的从不报怨、从不沮丧、从不服输所征服,全然不顾他的无礼、贫穷甚至讥笑!心甘情愿地为他冒险,和他一起颠沛流离!

  再读着读着,觉得书中的人物和情景在我周围随处可见、而自己以前并没留意:

  比如:克兰德妻子贬低克兰德,并不是真心的想贬低,只是“好象由她自己说出他最大的缺点就可以保护他不受她朋友们的挖苦以的。”。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9篇(扩展4)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曾经大学一门文艺类选修课老师布置了一些课外读书作业,其中一个就是《月亮与六便士》。最后我应该也没去借这本书,学校图书馆的估计被借完了,但我没借只是因为懒。

  前几年去东莞出差和表妹在深圳逛图书馆,也看到这本书。因为之前老师的推荐,知道是好书,就拿起来看了。

  第一章长篇议论,我以为整本书都是这样了。那时我更喜欢议论,并不喜欢叙事,但我也没有看进去。最后好像放下书又看其他书了。

  这次拿了微信阅读的15天免费卡,在推荐书目里看到了它,就点进去看了。一开始居然不讨厌,后来甚至有点投入。

  于是没事就拿出来看看。最妙的是昨天体检,人家都在排队,当然我也在排队。不过我完全沉浸在这本书中,排到我时反而有种被打扰的感觉。

  到今天,才三天左右,就看完了。所以热情这东西是没办法的,可惜当年在学校我对这本书没热情,不然选修课的分数可以高一点。

  看这本书时,我想了一件事,如果我像主人公一样,二话不说,放下一切追梦想去,我会“死”在哪一步?

  我可能会“死”在第一步,就是搞不清自己梦想是什么?而主人公却很清楚,所以放弃了自己证券交易所的工作。

  让我作弊一次,假如我清楚自己的梦想,比如是写作。第一件事,要把现在的工作辞掉。问题就来了,接着去编辑部吗?工资减半。或者闭关阅读,工资为零;又或者出去旅游获取素材,工资为负数。

  总之我可能养的活自己,但养不活自己的生活。我快三十了,要结婚了,这样搞,还结不结的起?别人能安心跟着我吗?毕竟,搞写作,比书中主人公搞画画,也好不了多少吧。

  接下来可能要面对和主人公一样的问题:你的梦想不能给你带来物质的未来,你在乎吗?

  如果说仅仅是吃的差一点,穿的差一点,我其实还不太在意。但我很在意周围人的目光,如果我的收入在我们乡镇,是底层;在以前的同学中,是倒数;我恐怕心里难以接受,同学聚会也觉得矮人一头。收入,在很多人眼里不就等于你的`努力和能力吗?

  最后终极问题来了,如果你坚持了一生,在你死前,没能获得世俗的成功,放弃了那么多的东西,你会后悔吗?

  主人公不后悔,看到他最后在那个小岛上的一段生活,我也相信那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我都很羡慕。虽然没获得世俗的成功,但主人公画出了他最后的巨作。虽然最后眼睛失明,但他内心*静,毫无抱怨。

  也许你正过着稳定的生活,稳定的同义词,是在一个固定的轨道上,是卡在社会机器的一环上,是规律到有些单调,单调到一眼能看到很远。你是成功的,安稳的,受人尊敬的,前途光明的;但很有可能,你的内心是不安宁的,心里是有所抱怨的。这样过完一生,你可能会有点后悔。

  但我们大多数人并不可能去放弃一切,即使想尝试,也会像我的假设,会在中途“死”好几次。

  对于“月亮与六便士”的选择,我的心中也没有答案。不过目前并没有一个强烈的感觉驱动我,所以,不可以完全和主人公比较。

  如书中所说,那是一种掉进水里只想活命的驱动力。一般,有这种驱动力的,八成是个天才。一个人既然能做出这种决绝的选择,他的内心一定有自己的逻辑;只要自己能给自己一个交代,就可以了。

  我想如果我拿这个问题问涛哥,他可能会说:“咱能不能接点地气,踏实过日子不好吗?再跟我说月亮的事,我一脚把你踹西湖里。”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