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器》教案优选【五】份

首页 / 教案 / |

  《计算器》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计算器计算,发现算是的规律,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和魅力。

  教学工具

  ppt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同学们的好朋友,它就是(出示计算器)你们知道用计算器有什么好处吗?

  学生回答:计算方便,省时,准确率高……

  师:计算器有这么多好处,但是它始终比不过人的智慧,今天我们就和计算器来进行一次较量,看看到底谁更聪明,好不好?

  二、自主探索

  猜数字

  师:首先我们来玩一个“猜数字”的游戏,你们说,我来猜。

  从1---9这九个数字中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数字,但要想在心里,别说出来,比如我最喜欢“3”,就在计算器上连输9个“3”,然后把它除以“12345679”,除完后你只要告诉我答案,我就知道你喜欢几了,大家信不信?

  师:好,开始活动。

  学生活动,汇报。

  生:54

  师:6板书54----6

  生:27

  师:3板书27----3

  ………

  师:下面同学们能猜吗?

  师:你们怎么也那么厉害啊?

  生:有规律的,答案是我们喜欢数字的9倍。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有本领,那么我们就来进行一次智力大闯关的游戏吧,看看你们能闯过几关。

  第一关:寻找规律

  1、出示例9.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目。

  1÷11=

  2÷11=

  3÷11=

  4÷11=

  5÷11=

  请大家先独立操作,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1)商是循环小数(2)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6÷11=______

  7÷11=______

  8÷11=______

  9÷11=_____

  师:恭喜大家,第一关顺利通过,接下来进入第二关探寻奥秘。

  第二关:探寻奥秘

  出示1234.5679×9 =

  1234.5679×18 =

  1234.5679×27 =

  师:先用计算器算出得数。

  汇报得数

  师:你能直接写出后3题的得数吗?(写在课本P37)

  1234.5679×36=__

  1234.5679×63=__

  1234.5679×72=__

  学生回答,师检查辅差。

  师:你们是怎么得出结论的?

  生:

  师:那这一道题呢?

  出示:( ) ×( )=99999.99999

  师:恭喜大家,闯过第二关,有请进入第三关。

  第三关:数字金字塔

  出示:

  o 3×7 =

  o 3.3×6.7 =

  o 3.33×66.7 =

  o 3.333×666.7 =

  师:先用计算器计算。

  汇报得数

  填空:3.3333×6666.7 = 。

  3.33333×66666.7 = 。

  师:你们是怎么得出结论的?

  师:再考考你们?

  3.33……3×66……6.7=( )

  100个3 99个6

  师:恭喜大家,闯关又一次成功了,和计算器的较量结果,谁赢了?用掌声表扬一下自己吧。

  三、小结:

  师:刚才我们是用了什么方法从而闯关成功的呢?

  (学生回答,老师作适当引导)

  总结: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规律------用规律写商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所学的《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板书课题)

  师:今天同学们都表现的非常好,大家勇于探索,勇于闯关,不畏困难,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中,也能像今天这样勇于闯关。

  四、尝试练*:

  师:下面,我们就用刚才所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吧

  1、P38第13题。考眼力。

  2、P38第15题。先找出规律,再按规律填数。

  五、课外拓展

  师:数字是同学们的好朋友,但是自然数经过某种数**算之后会陷入一种循环的境况,这种境况就叫做数字黑洞,想了解吗?

  数字黑洞(指一名学生读数字黑洞的内容)

  使用计算器,小组合作

  任意给出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最大数减最小数,对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呢?

  师:仿佛掉进了数学黑洞,永远出不来,非常的神奇。

  《计算器》教案 2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26页例1例2,做一做。

  教材分析:

  例题中只呈现加减法计算的例子,按键数字和屏幕显示的结果对应出现;乘除法式题要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的运算的同时让学生探索计算的规律,把计算和探索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学*了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还是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的直接途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1、师:谁会使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介绍使用方法:按on/c键,显示:0 输入题目,按=键,显示结果,再按on/c键,清屏。

  2、出示:386+179=,学生尝试使用计算器计算。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3、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4、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屏。

  5、计算。

  765+469= 589×76= 3208-2965= 625÷25= 6848-579+386=

  再计算。

  946×57×0= 100÷5= 3028-2965=

  估算:99+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6、看谁算的快,练一练。

  7、做第26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2、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3、完成第27页的“做一做”。

  三、练*

  (一)基础练*

  1、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111111×1111111=?

  2、神奇的198。

  321-123= 654-456= 987-789= 951-753= 357-159= 9856-9658= 8745-8547= 5412-5214=

  (二)巩固练*

  1、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12千克的水,这些水就这样被白白地流掉了

  ◆照这样计算,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______千克。

  ◆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按20千克计算),这些水大约能装______桶。

  ◆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每月用6桶水,这些水够用______个月,约合______年。

  (1)学生用计算器输入数据,计算得数,再指名汇报结果。教师提醒学生要做到:看清数据、正确输入。

  (2)看完这些数据,你想说点什么?

  (3)小结:节约用水要从点点滴滴开始,有这样一句广告词:“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泪!”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争当一个节约的好孩子,为创建和谐节约型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

  2、练*三第12题。

  要求先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注意学生计算后填表时相应数据填写得是否合适、是否正确。

  3、练*三第14题。

  这是有规律的'计算题,用简便方法计算比计算器还要快,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三)拓展练*。

  8765-32×21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操作的?

  1、学生独立操作,指名汇报。

  2、教师介绍“M+”、“MR”的使用方法

  先按32×21,得数是672。然后按下“M+”,这样就可以把这个答案保存下来,然后按“8765-”,再按“MR”就可以把刚才的672调出来了,最后我们就可以得到答案8093。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三第11、13题。

  《计算器》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正确率达到90%以上。

  2.体会使用计算器工具进行计算更简单,更快捷,初步学会使用计算器探索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3.体会数学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二、教学重点:

  用计算器正确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在计算器上暗处纯小数的简便方法,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

  算一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共8题。

  0.2+0.8= 0.76-0.36=

  5 +4.8= 6.9-0.5=

  5.4+3.6= 7.72-6.52=

  3.6+2.1= 9.1-1.1=

  (二)自学例3

  1.明确例3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3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

  2.自学导学单。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

  2.尝试用计算器计算。(你遇到什么问题?)

  3.对照书本第52页例3的提示,自己的方法不同在哪里?怎样按键更简便?

  4.模仿练*: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4.75+12.63=

  7.03-0.895=

  0.268+3.87=

  导学要点:

  在计算器上输入小数,可以按照顺序依次按键。

  用计算器再算一遍,进行检验。

  3.小组交流。

  1.你是怎样在计算器上输入买铅笔的钱数的?

  2.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还可以怎样按键?

  4.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三)练*

  1.第52页试一试,用计算器计算并验算。

  点拨:

  可以直接利用例3的得数来列式计算,也可以用100一次减去每种商品的金额。

  2.第52页练一练,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同桌互相核对计算结果。

  提醒:

  要按照运算顺序连贯地进行计算。

  (四)比较练*

  1. 完成第53页练*九第1题。

  每桌南边的学生用笔算或口算进行计算;

  每桌北边的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 完成第53页练*九第2题。

  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填表

  示范:

  用上月余额减去9月2日买米、油等的金额等于9月2日的余额。

  点拨:

  用上次余额减去本次用去的金额就等于本次余额。将两次收入相加等于合计收入,7次支出相加等于合计支出。

  (五)探索练*

  第53页练*九第3题。

  用计算器计算上面三题

  思考:这三题有什么规律吗?

  用计算器完成第四题

  (六)应用练*

  第53页练*九第四题

  先列式,再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七)创编练*

  1.小马虎在计算1.86加上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果得到2.19,你能帮他算出正确答案吗?

  2.用计算器计算,探索规律。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111111222222333334=

  (八)课作

  完成《补充*题》第4041页第4、5题。

  提高题

  下面有两个小数。

  a=0.000125 b=0.0008

  19970 20xx个0

  试求a+b、a-b的结果

  (九)家作

  1.《课课练》第45页第一(2)、二题。

  2.阅读小数报、时代报第几版什么内容或布置其他数学课外阅读材料。

  《计算器》教案 4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认识计算器的常用功能键,会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两步运算。

  2. 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究较复杂的两步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3. 情感目标: 在学*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了解计算器到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感悟数学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两步运算。

  教学难点:

  认识计算器的功能键M+和MR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领探究

  1. 激趣复*引入。

  师: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又成功返回,这其中要用到大量精确的计算。当我们在生活中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时,都需要用到什么?

  (引出计算器。)

  2. 复*旧知。

  师:现在请大家用上节课学的知识帮神舟六号算一算。

  (神舟飞船绕地球一周需要5400秒,行程43200千米,飞船每秒航行多少千米?)

  3. 学生独立按键计算,复*巩固旧知。

  4. 新课引入,使用计算器计算(二)。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器的基本使用,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使用计算器。

  [说明:复*上节课学*的一步计算的方法——只要按照算式中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按键,就能够得到正确的结果。通过神舟六号的例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探究两步计算的按键操作方法。]

  二、自主探究

  1. 出示主例题。

  师:神舟六号发射成功,举国欢腾,神舟六号实物巡回展览也到过上海科技馆,你们去看过了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上海科技馆举行神舟六号展览,数万名热情的上海市民前来参观。开展第一天就接待了15370名观众,第二天接待了10867名观众,第三天接待了11309名观众,前3天上海科技馆共接待了多少名观众?

  列式:15370+10867+11309=

  2. 学生自主学*。

  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并在学*单上完成按键顺序表。

  3. 集体小结

  按了第二步的加号,就出现了第一步加法的计算结果26237,然后按11309,结果就出来了。 两步运算比一步运算增加了一步,当计算第二步运算时,我们还要在计算器上再接着按第二个运算符号进行计算。

  [说明:探究用计算器进行两步计算和一步计算的区别,计算同级运算的两步运算并不难,学生掌握起来并没有难度,只需要依次按键就可以了,这一新授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4. 学生独立完成P53的例题。

  5. 夺星任务

  89721-34796-432157421+83694-3786297146÷42÷257728×54÷504

  三、感悟探究

  1. 出示:6789-112×53。

  师:这也是一道两步运算,你能用计算器计算这题吗?

  [说明:探究不能从左到右直接按键计算的两步计算,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学生可能产生多种方法:可以先计算乘法的积,记在纸上,再用6789减去这个积,得出最后的差;也有学生从左到右按键,得出错误结果。教师可以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讨论,最后则指点学生产生用计算器的功能键帮助我们计算的想法。]

  2. 学生尝试、质疑。

  师:我们能不能使用功能键,让计算器自己记下这个积,使计算方便呢?

  3. 老师操作,学生观察。

  [112] → [×] → [ 53] → [ M+ ]→ [ 6789] → [ —] → [ MR] → [ =]

  师:我多按了哪些键?你能在计算器上计算自己试试看吗 ?

  4.小组合作,边实践、边讨论: 按了M+和MR后屏幕上发生了什么变化?M+、MR有什么作用呢?

  5. 得出结论,看书验证。

  M+是累加键 它具有储存的功能;MR是存储数呼出键 它具有呼出的功能。

  师:在计算器中有一个记忆库,在计算四则运算时,可以将第一步计算的结果按M+储存起来,当需要时,再按MR呼出。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6. 独立尝试用功能键计算:54145÷(454-369)= 友情提示:(请在做完一题后,用MC清除屏幕)。

  [说明: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用计算器计算简单的两步运算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因此本节课在最后的层次,拓展他们的认识,让学生探究用计算器的功能键M+、MR来计算不能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两步计算的题目。在课本第66页整理与提高这一单元,也出现了这样的不能从左到右计算的两步题目,而且课本介绍了很多的功能键,让学生有所了解对他们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

  《计算器》教案 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第4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够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体验学有价值的数学。

  3、在师生互助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准备:

  1、师、生自备计算器。

  2、教师准备一些有关计算器知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比赛激情

  1、出示一组计算题, 师生同时进行计算比赛。(教师用计算器,学生用笔算。)

  1706-923 79.2-0.43+9.546 84÷0.03×0.83

  19.2÷0.032 28.36+1.94-23.508 21.28×3.1÷7.6

  通过比赛,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认为这种比赛不公*,用计算器当然算得快等等,然后引出本节课的学*内容。)

  2、你已经知道了有关计算器的哪些知识?(请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

  3、集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根据符号说出常用键的名称以及它的功能,也可能有学生会说如何使用计算器等。)

  4、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1)挑选比赛中的三道题题:1706-923和19.2÷0.032,3405×26÷195×37进行计算。

  (2)重点讲评3405×26÷195×37,指名学生在实物台上边演示边说操作过程,其他学生补充、评议。

  5、想一想:在使用计算器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以小组学*的方式把问题记录下来。)

  二、释疑、操作

  1、各小组汇报疑问之处。

  2、同学之间互相释疑,有困难的地方教师进行补充。

  3、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样的计算器,在哪里见过?干什么用的?

  (明确这些计算器虽然大小、功能、形状各不相同,但都具有一个最基本的功能——计算的功能。)

  4、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1) 计算前面比赛中的另外三道题。(教师巡视需要帮助的学生)

  (2) 师生第二次竞赛:(选用练一练第1题中的部分*题再补充几道。)

  第一组:4187+5492 10825-9418 1.25×8

  289×108 600÷20 40584÷456

  第二组: 1036-897+218-164 1350÷15×2100

  21.28÷7.6×0÷21.7 20-3.816+0.903-7.05

  (3)反馈结果,交流计算方法。(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象1.25×8,600÷20,21.28÷7.6×0÷21.7 不需要用计算器,口算就行了。)

  (4)进一步明确计算器要用于复杂的计算,才能显得方便的道理。

  三、简单应用

  1. 解决实际问题

  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小时大约滴0.66千克的水。

  (1) 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的水?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并汇报结果)

  (2) 把这些水分别装在饮水桶中(约重19千克),算算大约能装多少桶?

  (3) 对于计算出来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4) 如果这些水用来大家喝,你知道能解决学校几个班多少时间的饮水量吗?(课后可向学校事务室了解情况,并计算出结果。)

  2.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 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41×6

  441×6

  4441×6

  44441×6

  (2) 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桌交流)

  (3) 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

  444441×6

  4444441×6

  44444441×6

  (4) 上面写出的答案正确吗?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呢?

  (5) 运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验证结果的正确性。

  (6) 请你运用发现的规律,自己写出几个算式。(小组交流)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想法?

  教学设计意图:

  本节课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增加内容。虽然在教材中这是一个新的内容,但对于计算器这个现代化的计算工具来说,学生并不陌生,由于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他们对计算器有着程度不同的了解,有的学生甚至已经能熟练操作了,面对这个实际情况,我首先从尊重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让他们说说自己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计算器的知识,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用的方法,在尝试用计算器计算中,重点解决运用计算器进行混合运算的按键顺序。

  其次,采用师生互助式的学*方式,对于在使用计算器的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疑问,通过小组学*、学生互相释疑、教师补充这样的学*方式来进一步学*、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培养了师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唤起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从而掌握如何正确操作和使用计算器。

  第三,新课标指出“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根据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水资源”的生活情境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这两个环节,借助计算器的计算,增强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同时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计算器的优越性。


《计算器》教案优选【五】份扩展阅读


《计算器》教案优选【五】份(扩展1)

——《计算器》教案3篇

《计算器》教案1

  目标:

  1、能辨认出计算器上的数字0——9,并能将数字有序的排列。

  2、帮助幼儿知道计算器是一种方便的计算工具,并能了解一些其他的计算工具,激发幼儿对计算的兴趣。

  重难点:

  认识计算器上的数字0-9,并按照0-9的顺序排列

  准备:

  计算器、0——9的数字卡片,放大的计算器样板

  幼儿操作的计算器纸样、数字卡片、糨糊

  过程:

  一、引出计算器。

  出示计算器

  老师请来一位好朋友,它想为小朋友表演一下它的本领,老师演示使用计算器。

  二、简单的认识计算器。

  1、初步了解计算器的各个版块。(功能键 显示屏 运算符号键 数字键)

  2、辨认数字键上的数字0——9,说说数字排列的规律

  三、 请幼儿做做计算器

  请幼儿按照计算器上0——9的顺序,摆放数字卡。

《计算器》教案2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认识计算器的常用功能键,会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两步运算。

  2. 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究较复杂的两步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3. 情感目标: 在学*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了解计算器到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感悟数学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两步运算。

  教学难点:

  认识计算器的功能键M+和MR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领探究

  1. 激趣复*引入。

  师: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又成功返回,这其中要用到大量精确的计算。当我们在生活中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时,都需要用到什么?

  (引出计算器。)

  2. 复*旧知。

  师:现在请大家用上节课学的知识帮神舟六号算一算。

  (神舟飞船绕地球一周需要5400秒,行程43200千米,飞船每秒航行多少千米?)

  3. 学生独立按键计算,复*巩固旧知。

  4. 新课引入,使用计算器计算(二)。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器的基本使用,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使用计算器。

  [说明:复*上节课学*的一步计算的方法——只要按照算式中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按键,就能够得到正确的结果。通过神舟六号的例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探究两步计算的按键操作方法。]

  二、自主探究

  1. 出示主例题。

  师:神舟六号发射成功,举国欢腾,神舟六号实物巡回展览也到过上海科技馆,你们去看过了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上海科技馆举行神舟六号展览,数万名热情的上海市民前来参观。开展第一天就接待了15370名观众,第二天接待了10867名观众,第三天接待了11309名观众,前3天上海科技馆共接待了多少名观众?

  列式:15370+10867+11309=

  2. 学生自主学*。

  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并在学*单上完成按键顺序表。

  3. 集体小结

  按了第二步的加号,就出现了第一步加法的计算结果26237,然后按11309,结果就出来了。 两步运算比一步运算增加了一步,当计算第二步运算时,我们还要在计算器上再接着按第二个运算符号进行计算。

  [说明:探究用计算器进行两步计算和一步计算的区别,计算同级运算的两步运算并不难,学生掌握起来并没有难度,只需要依次按键就可以了,这一新授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4. 学生独立完成P53的例题。

  5. 夺星任务

  89721-34796-432157421+83694-3786297146÷42÷257728×54÷504

  三、感悟探究

  1. 出示:6789-112×53。

  师:这也是一道两步运算,你能用计算器计算这题吗?

  [说明:探究不能从左到右直接按键计算的两步计算,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学生可能产生多种方法:可以先计算乘法的积,记在纸上,再用6789减去这个积,得出最后的差;也有学生从左到右按键,得出错误结果。教师可以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讨论,最后则指点学生产生用计算器的功能键帮助我们计算的想法。]

  2. 学生尝试、质疑。

  师:我们能不能使用功能键,让计算器自己记下这个积,使计算方便呢?

  3. 老师操作,学生观察。

  [112] → [×] → [ 53] → [ M+ ]→ [ 6789] → [ —] → [ MR] → [ =]

  师:我多按了哪些键?你能在计算器上计算自己试试看吗 ?

  4.小组合作,边实践、边讨论: 按了M+和MR后屏幕上发生了什么变化?M+、MR有什么作用呢?

  5. 得出结论,看书验证。

  M+是累加键 它具有储存的功能;MR是存储数呼出键 它具有呼出的功能。

  师:在计算器中有一个记忆库,在计算四则运算时,可以将第一步计算的结果按M+储存起来,当需要时,再按MR呼出。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6. 独立尝试用功能键计算:54145÷(454-369)= 友情提示:(请在做完一题后,用MC清除屏幕)。

  [说明: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用计算器计算简单的两步运算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因此本节课在最后的层次,拓展他们的认识,让学生探究用计算器的功能键M+、MR来计算不能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两步计算的题目。在课本第66页整理与提高这一单元,也出现了这样的不能从左到右计算的两步题目,而且课本介绍了很多的功能键,让学生有所了解对他们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

《计算器》教案3

  三维目标:

  1、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常用部件的名称及功能。

  2、知道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正确使用计算器加减法。

  3、培养同学们独自自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去过家电商场吗?家电商场有些什么?

  学生:(略)

  教师:我们和佳佳一起去看看好吗?

  (播放多媒体录像,突出佳佳母女俩在买空调、CD机,并与售货员对话情景)镜头特写一:空调1900元,CD机1000元。母亲问佳佳:空调和CD机一共多少元?

  教师:你们能算吗?

  学生:2900元。

  教师:你们直接就说出了结果,真不错。你们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空调比CD机贵多少元?CD机比空调便宜多少元?教师:能算吗?

  学生:900元。

  教师:真快!我们接着看屏幕。

  特写镜头二:洗衣机2681元,电冰箱2596元。

  教师:你们可以怎样提问?

  学生:买洗衣机和电冰箱一共要多少钱?洗衣机比电冰箱贵多少元?

  教师:怎样列式?

  学生:2681+2596,2681—2596。

  教师:你们能很快算出结果吗?可以用什么方法算?

  [点评:制造了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了用计算器计算的心理需要。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意识。]

  学生:用计算器。

  教师:我们一起来用计算器计算2681+2596这道题好吗?

  教师:(边说边展示)应该输入哪一个数?(2681)


《计算器》教案优选【五】份(扩展2)

——数学计算器教案范本五份

  数学计算器教案 1

  教学内容:课标苏教版第八册83-84页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借助计算器,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能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同学体验“猜测-验证”这一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从而发展同学思维,培养科学的探究素质。

  3.使同学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胜利的喜悦,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因数

  12

  12

  12

  12

  120

  120

  120

  因数

  2

  4

  20

  400

  2

  40

  200

  积

  指名口答,并说说怎么想的。

  二、猜测

  已知36×30=1080,假如其中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有会什么变化?

  同学猜测。师引导说出需举例验证。

  三、验证

  1.师引导运用表格来举例验证。

  因数

  因数

  积

  积的.变化

  36

  30

  1080

  指名举例,师板书,在此过程中指导填表:积怎样算,积的变化是什么,又怎么表示。

  师:观察整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符合猜测吗?

  小结:在36×30=1080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 积也会乘这个数。

  2.在其他乘法算式中是否也存在这样一个结论呢?再次猜测、验证。

  同学任意举例填表。

  因数

  因数

  积

  积的变化

  展示作业纸,你发现了什么?符合猜测吗?

  小结:没有一个人举的例子不符合这个发现,说明在任何一个乘法算式中,存在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

  四、应用

  1.用规律解释:

  (1)口算:24×30=?你是怎么算的?你能用刚才的规律解释吗?

  (2)笔算:250×15=?(简便算法)

  2.用规律计算:“想想做做”1、2。

  3.数学日记。

  4.自然界的计算专家。

  五、总结

  师:你能总结一下今天学*的内容或学*的感受,为这节课定个题目吗?

  六、拓展(导入中的口算题)

  因数

  12

  12

  12

  12

  120

  120

  120

  因数

  2

  4

  20

  400

  2

  40

  200

  积

  24

  48

  240

  4800

  2400

  4800

  24000

  你还看到了什么?你想说点什么?

  大家的表示让我想起这样一句话“仅仅拥有知识的人从石头里只能看到石头,拥有智慧的人就能从石头里看到风景,从沙子里看到灵魂”。

  数学计算器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能发现规律吗?

  2.出示:比一比谁算得快。

  32.47÷15=63.79÷5.2=

  学生自主计算并订正结果。

  3.教师引入:在计算这些题目时,同学们是不是感到很麻烦?这时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用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一些规律呢!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二、新课学*

  1.出示教材例9例题。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订正答案: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师小结:这些都是循环小数。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在小

  组内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2.引导学生按规律写结果:同学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计算结果,我们发现了规律。现在大家能不能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呢?(出示以下例题)

  6÷11=7÷11=8÷11= 9÷1l=

  学生汇报得出的结果。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的?

  (根据1÷11,2÷11,……,5÷11的结果得出的规律来写商的。)

  3.检验:同学们写出的规律对不对?用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学生自主验证计算结果,与自己得出的结果作比较。

  三、结论总结

  师: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

  1.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又很精确。

  2.观察得到规律,不用计算器也能很快得出结果。

  四、课堂练*

  1.算一算,找规律:

  46×96= 69×64=

  14×82= 28×41=

  26×93= 39×62=

  ①等式左边的因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就是等式右边的因数。

  ②两个因数十位上数字的乘积等

  于个位上数字的`乘积。

  2.明辨是非:

  (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3)因为75÷4=18 3,所以750÷40=18 3。()

  (4)两个数相除,被除数扩大3倍,除数缩小3倍,商扩大9倍。()

  (5)因为360÷15=24,所以3600÷15=240,360÷5=8。()

  3.不计算,运用规律直接填出得数,再用计算器验算。

  6×0.7=

  6.6×6.7=

  6.66×66.7=

  6.666×666.7=

  想一想6.666×666.7整数部分有几个4,小数部分又是多少?

  4.用计算器计算前4题,试着写出后2题的积。

  3×7=

  3.3×6.7=

  3.33×66.7=

  3.333×666.7=

  3.3333×6666.7=

  3.33333×66666.7=

  3.333333×666666.7=

  你能用发现的规律接着写出下面一个算式吗?

  5.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7=2÷7=

  3÷7=4÷7=

  5÷7=6÷7=

  (1)你能用发现的规律把后面两道算式的商写出来吗?

  (2)你发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1.先用计算器计算前面3题,仔细观察,再试着写出后面的得数。(保留6位小数)

  1÷7=2÷7=

  3÷7=4÷7=

  5÷7=6÷7=

  2.根据规律不计算直接写得数。

  5×5=25

  15×15=225

  25×25=625

  35×35=

  45×45=

  55×55=

  六、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计算器:省时、省力、精确

  1122÷34=33

  111222÷334=333

  11112222÷3334=3333

  1111122222÷33334=33333

  ┆

  11111112222222÷33333334=333333

  数学计算器教案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学会与他人交流,逐步养成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惯和意识。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数学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探索与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比赛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带来了我们的好朋友——计算器(板书:计算器),我们已经在上学期学会了使用计算器,谁能说说用计算器计算有哪些注意点?今天我们继续使用计算器,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干什么呢?过会儿你们就知道了。

  2.现在老师想和你们进行一场比赛,你们用计算器,我用口算,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为了公*起见,我请一个同学上来出示题目。谁赢了?

  你知道沈老师为什么能算得这么快吗?老师之所以能这么快的口算,是因为我知道了乘法中一个很重要的数学规律(板书:规律)今天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探索规律。(补充课题)

  (二)猜想,举例验证,发现规律

  1.出示表格,请看这张表格,在乘法算式中乘数也可以叫因数。一个因数是36,另一个因数是30,请用计算器计算出36×30的积。

  请大家注意,现在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请你猜一猜得到的积和1080会有怎样的关系?下面的3组算式的积和1080又会有怎样的关系?

  刚才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他认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跟着乘几.在数学上我们可以把这样的想法称之为猜想,要想证明这个猜想是否正确,我们还是需要对它进行验证,那应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计算)

  2.好,下面就请大家拿出作业纸,完成作业纸上的表一。

  我请一个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组计算的结果。

  请大家看到这一组三道算式,它们之间的第一个因数、第二个因数和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竖着指)第一个因数都是36不变(板书:箭头、不变),再看看第二个因数呢?第二道算式中,第二个因数是30乘了2得到了60,(板书:箭头、×2,60),再看看积是怎么变化的呢?第二道算式的积2160就相当于1080乘2。(板书:箭头,×2,2160)第三道算式中第二个因数和积又是怎么变化的呢?谁来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我们再来看看这一组算式,它们和刚才的三道算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刚才一组算式是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和积在变。这一组算式是第二个因数不变,都是30……(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6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也就是说,在一道乘法算式中,只要保持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了几,那么它的积……(也跟着乘几)(板书)这就是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和我们刚才×××同学的猜想是不是一致的?

  3.那么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个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在其它的算式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规律呢?下面就让我们当一回小小数学家,再举更多不同的例子来进一步验证,好吗?” 在验证之前,请同学们仔细看好这里的学*步骤。看好了吗?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小组合作进行验证并完成表二。

  哪个小组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们验证的例子?

  请你指在上面说一说你们的算式中,因数是怎么变化的?积是怎么变化的?你们的例子符合积的变化规律吗?还有哪个小组想来说一说?你们的例子符合积的变化规律吗?有没有哪个小组举的例子不符合积的变化规律的?

  4.小结:刚才我们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力量,进行举例验证,我们发现每个小组举的例子都符合积的变化规律,我们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来吗?能举完吗?虽然我们不能举完所有的.例子,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数学上就可以说在任何一个乘法算式中,都存在这样一个规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其实我们在以前的学*中已经悄悄地用过了积的变化规律

  ⑴现在你能用今天发现的规律解释(口算43×60,430×6)

  ⑵再比如(竖式计算850×13)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既然找到规律了,我们就要善于应用。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本翻到83页。用规律快速口算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比比谁最善于应用规律。

  学生独立填写。

  我们一起来校对一下结果,做对的同学举手。

  跟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我来看一下,这里的第三列因数是怎么变化的,积呢?第5列的因数和积是怎么变化的呢?观察的真仔细,看来你们很善于应用所学的数学规律!

  2.想不想继续进行挑战,请继续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第2题。根据每组第一题的算式,直接写出后两题的得数。

  我们一起来校对一下结果,做对的同学举手。

  谁来说一说,第一组题目当中,你是怎么根据这里第一题的得数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得数的?第三组呢,你又是怎么想的呢?

  3.下面请大家再拿出我们的好朋友计算器,请大家帮老师算一下37037×3的结果,结果是多少?

  下面沈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的反应能力了,看谁很快告诉老师答案,你知道37037×( )=222222吗?

  这回你们不用计算器就知道这里应该填什么啦?这样吧让我们使用计算器来验证一下,算算看,这里面到底是不是填6。

  你们为什么一下子就知道了这里是填6的呢?(真聪明,真善于观察和应用),下面就请大家继续应用这个规律完成下面的四道题目,做在作业纸上……

  (指两题说一说理由)

  4.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课堂一开始老师和大家比赛的这几道题目。现在你们知道沈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了吗?

  沈老师只要记住一道算式的结果,就可以很快的算出其它算式的结果了。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运用这个规律,就可以使我们的计算变得非常(简便)

  5.想不想继续进行比赛了?这次,是你们同学之间进行比赛了,请组长把作业纸二发给组员,我说开始以后才能动笔。

  (评价:这位同学又有了一个新的发现,我们把它称为新的猜想,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研究,老师期待着你们的成功。)

  (四)总结全课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呢?请你围绕下面五点对自己的学*做个小结。

  数学计算器教案 4

  教学内容:练*课,课本第28页到32页练*三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读、写亿以上的数。

  2.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从而感受有些题目用简便方法比计算器还要快一些。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灵活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计算器,数学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回忆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和改写方法。

  学生相互启发、补充。集体交流,达成共识。

  2、教材第28页的第5题。

  (1)投影出示,读题。

  (2)按题目要求,独立完成。

  (3)教师有针对性地辅导。

  3、写出下列各数。

  (1)一亿三千八百万写作:()

  (2)四亿零八十万七千写作:()

  (3)六百亿九千零二万写作:()

  (4)一千零二亿零二十万写作:()

  4、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做单位的数。

  (1)300000000 =()亿

  (2)2800000000 =()亿

  (3)80200000000 =()亿

  (4)50000000000 =()亿

  二、巩固练*

  1、教材第31页第15题

  (1)四人一组,分组游戏。

  (2)讲明游戏方法

  每人用数字卡片摆出一个多位数,其他三人分别读一读。

  (4)反复摆、读,交流自己的'读数的方法。

  2、把下面相等的数用直线连接起来。

  2045000000七亿

  32100000000七十亿零八百零五万

  700000000三百二十一亿

  350070000二十亿四千五百万

  7008050000一百零三亿

  10300000000三亿五千零七万

  3、用3、6、0、0、0、0、8、9、这八个数字,按要求写出八位数。

  (1)最大的数。()

  (2)最小的数。()

  (3)不读0的数。()

  (4)约等于1亿的数。()

  (5)改写成8369万的数。()

  4、教材第30页第13题。

  5、教材第31页第14题。

  注意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6、教材第32页的第19题。

  (1)看清题意,说说自己的想法。

  (2)集体口算结果

  (3)出示题目的下部分。

  (4)看看结果是否合理,分析一下错误原因。

  (5)计算出精确值进行验证。

  (6)谈谈做题感受。

  说明:这第二课时应是第十一课时,而上一课时“1亿有多大”的活动课应是本课时。

  数学计算器教案 5

  教学目的: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会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商。

  2、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究发现,比较、分析的学*方法。

  3、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和魅力,激发学*的`兴趣。并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

  教学重点: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每名学生自带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在黑板上写出“12345679”让学生读,读后你发现了什么?

  2、介绍缺8数“12345679 ”,这个数非常神奇,现在很多人都在探究它。你们想不想来探究它?

  3、先告诉老师在‘1——9’这九个数字中你最喜欢哪个数,老师将用算式算出一串你喜欢的数送给你,高兴吗?

  12345679 ( )

  4、揭示课题

  很神奇吧,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探索,你会发现数学中还有许多这样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板书课题)

  5、提出学*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会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商。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0 1÷11 2÷11 3÷11 4÷11 5÷11

  (1)学生独立操作。(用计数器计算)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充分让学生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3)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汇报结果,充分让学生说: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来写的商?

  ⑷再用计算器验证。

  5、 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三、拓展延伸

  1、数字宝塔

  P29“做一做”补充:333333.3 666666.7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4题,试着写出后2题的积。(补充题学生的计数器数位不够,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正确结果)

  2、寻找奥秘

  P31第7题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3题,直接写出后3题的得数。

  3、考考你的眼力!

  P31第8题

  学生不计算,运用规律直接填出得数。

  4、实践作业

  自学课本P31——什么是“数字黑洞”?并进行验证!


《计算器》教案优选【五】份(扩展3)

——神奇的计算器教案优选【五】份

  神奇的计算器教案 1

  活动目标

  1、了解电子计算器的基本部件(显示屏及按键),并初步学*操作电子计算器。

  2、知道电子计算器的基本功用及优越性。

  3、扩大幼儿眼界,增加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多媒体教室,幼儿自带电子计算器。

  活动过程

  一、出示电子计算器,说出名称,讨论功用。

  1、思考:你们带来的这样东西叫什么名字?

  电子计算器是做什么用的?

  2、小结:电子计算器是一种计算工具,人们用它算账,用它计算数的多少。

  二、幼儿分小组讨论电子计算器外形及基本构造。

  1、思考:电子计算器是什么形状?上面有什么?下面又有什么?

  鼓励幼儿在小组内相互看一看、比一比,熟悉电子计算器的外形基本构造。

  2、在实物展示仪上组织幼儿进一步观察外形。

  小结:电子计算器外形及基本构造。

  三、幼儿分小组活动,学*操作电子计算器。

  1、小朋友相互学*,找出自己计算器上的开关,学着用计算器做加减运算题。

  2、请两位小朋友在计算器上用电子计算器做加减数学题。

  小结:操作计算器运算加减的方法。

  3、幼儿出题,大家一起操作计算器。

  4、计算机出加减题,大家用计算器进行演算比赛。

  四、引导幼儿说出电子计算器的优越性。

  1、思考:电子计算器有哪些优点,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用它?

  2、小结:电子计算器算得快,算得准,携带方便。

  五、回顾从古到今计算工具的进化,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活动延伸

  1、人类祖先类人猿用石头计数;

  2、人类进化了,人们用绳子打结计数;

  3、后来人们发明了算盘;

  4、现在有了电子计算器;

  5、还有更先进的计算工具“计算机”,能在几秒钟内计算出几亿个数。

  神奇的计算器教案 2

  目标:

  1、能辨认出计算器上的数字0——9,并能将数字有序的排列。

  2、帮助幼儿知道计算器是一种方便的计算工具,并能了解一些其他的计算工具,激发幼儿对计算的兴趣。

  重难点:

  认识计算器上的数字0-9,并按照0-9的顺序排列

  准备:

  计算器、0——9的数字卡片,放大的计算器样板

  幼儿操作的计算器纸样、数字卡片、糨糊

  过程:

  一、引出计算器。

  出示计算器

  老师请来一位好朋友,它想为小朋友表演一下它的本领,老师演示使用计算器。

  二、简单的认识计算器。

  1、初步了解计算器的各个版块。(功能键 显示屏 运算符号键 数字键)

  2、辨认数字键上的数字0——9,说说数字排列的规律

  三、 请幼儿做做计算器

  请幼儿按照计算器上0——9的顺序,摆放数字卡。

  神奇的计算器教案 3

  ●课 题:

  2.5 用计算器开方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会用计算器求*方根和立方根.

  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鼓励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计算器的用法,并能熟悉用法.

  3.能用计算器探索有关规律的问题,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让学生经历运用计算器的活动,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索计算器的用法.

  2.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

  1.探索计算器的用法.

  2.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

  ●教学方法

  学生探索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两张:

  第一张:用计算器求算术*方根、立方根(记作2.5 A);

  第二张:判断估算结果是否正确(记作2.5 B).

  ●教学过程

  Ⅰ.新课导入

  我们在前几节课分别学*了*方根和立方根的定义,还知道乘方与开方是互为逆运算. 比如23=8,2叫8的立方根,8叫2的立方,有时可以根据逆运算来求方根或*方、立方.对于10以内数的立方,20以内数的*方要求大家牢记在心,这样可以根据逆运算快速地求出这些特殊数的*方根或立方根,那么对于不特殊的数我们应怎么求其方根呢?可以根据估算的方法来求,但是这样求方根的速度太慢,这节课我们就学*一种快速求方根的方法,用计算器求方根.

  Ⅱ.新课讲解

  [师]请大家互相看一下计算器,拿类型相同的计算器的同学请坐到一起.这样便于大家互相讨论问题.如果你的计算器的类型与书中的计算器的类型相同,请你按照书中的步骤熟悉一下程序,若你的计算器的类型不同于书中的计算器,请拿相同类型计算器的同学先要探索一下如何求*方根、立方根的步骤,把程序记下来,好吗?给大家8分钟时间进行探索.

  [师]好,时间到,大家的程序掌握了吗?

  [生]掌握了.

  [师]现在根据自己掌握的程序计算 , +1, -,然后和书中的数据相对照,检查自己做的是否正确.

  [生]正确.

  做一做

  利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结果保留4个有效数字):

  (1) ;(2) ;(3) ;(4) .

  [师]哪一位同学能用计算器快速计算出上面各式的值呢?

  [生]能.

  (1) 28.28;

  (2) 1.639;

  (3) 0.7616;

  (4) -0.7560.

  [例题]利用计算器比较 和 的大小.

  解: =1.44224957, =1.414213562

  >

  [师]请大家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结果保留4个有效数字)

  投影片:(2.5 A)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生](1) =7;

  (2) =0.9;

  (3) =37;

  (4) =1.24;

  (5) 2.236;

  (6) 0.4899;

  (7) 3.642;

  (8) 7.003;

  (9) 17.03;

  (10) 0.1938.

  [师]刚才我们练*了10个小题,对于求*方根或者立方根的程序已基本熟练,在此基础上,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判断题,看看题中已经求出的立方根与*方根是否正确.

  投影片:(2.5 B)

  下列计算结果正确吗?

  (1) 35.1;

  (2) 10.6;

  (3) 9.5;

  (4) 231.

  [生](1)正确.因为题目没有要求结果保留几个有效数字,所以正确.

  (2)正确.和上面的原因相同.

  (3)错. 94.6.

  (4)错. 23.1.

  2.议一议

  (1)任意找一个你认为很大的正数,利用计算器对它进行开*方运算,对所得结果再进行开*方运算……随开方次数的增加,你发现了什么?

  [师]请大家每人找一个很大的正数,不同的人的数字不要相同,按要求去做然后总结.

  [生]我找的数是123456789,一直进行开*方运算,运算的结果是越来越接*1.

  [师]其他同学的情况怎样呢?

  [生](齐声答)也是这个结果.

  [师]哪位同学能做一下总结?

  [生]任何一个大于1的正数,不管它有多大,一直进行开*方运算,结果越来越*1.

  [师]这位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很棒,这就是规律,再看(2)题.

  (2)改用另一个小于1的正数试一试,看看是否仍有规律.

  [生]和上面的结果一样.

  [师]既然结果相同,能否把它们合起来总结一下规律是什么?

  [生]任何一个正数,不管它是大于1的数,还是小于1的数,一直进行开*方运算,运算的结果越来越接*1.

  [师]非常棒.大家能否把(1)、(2)中的开*方运算改成开立方运算进行探索呢?

  [生]能.

  [生]结果也是越来越趋*于1.

  [师]请一位同学总结一下.

  [生]任何一个正数,利用计算器进行开立方运算,对所得结果再进行开立方运算…随着开方次数的增加,结果是越来越接*1.

  Ⅲ.课堂练*

  (一)随堂练*

  利用计算器,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 ; (2) .

  [生](1)∵ 2.224 2.236

  ;

  (2)∵ =0.625

  0.618

  .

  (二)补充练*

  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Ⅳ.课时小结

  1.探索用计算器求*方根和立方根的步骤,并能熟练地进行操作.

  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Ⅴ.课后作业

  *题2.5(作为测验试卷)

  Ⅵ.活动与探究

  1.(1)任意找一个正数,利用计算器将该数除以2,将所得结果再除以2……随着运算次数的增加,你发现了什么?

  答:结果越来越小,趋向于0.

  (2)再用一个负数试一试,看看是否仍有类似规律.

  答:结果越来越大,也趋向于0.

  2.捉弄人的计算器

  数学老师给小明布置了一个额外的任务,设x,y,z是三个连续整数的*方(x<y<z),已知x=31329,z=32041,求y.并要求小明使用老师准备的计算器作答,小明说:

  “老师也太小看我了,这么简单的问题让我做?”

  “那就请你在10分钟内把答案交给我.”老师笑着说.

  “不用10分钟,1分钟就够了.”小明边说边按计算器……

  “老师,你的计算器坏了,根号键不能用,”小明这才发现老师给他的是一个捉弄人的计算器.

  “是吗?其他键能用吗?”

  “其他键都好好的.”小明试了试其他各键说.

  “现在你还能在10分钟之内给我答案吗?”

  请你帮小明想想办法.

  答:因为根号键不能用,所以不能用开*方的方法来求,但是我们知道,*方和开*方是互为逆计算,可以用*方的方法来求,因为1002=10000,所以可以确定y是一个三位数,因为2002=40000,所以y是介于100到200之间,又1702=28900,1802=32400,所以y应是大于170而小于180的三位数.下面就可以用探索的方法从171开始去试,只到找到为止.y为178.

  ●板书设计

  2.5 用计算器开方

  一、做一做(用计算器求*方根与算术*方根)

  二、练一练

  三、议一议(对任一正数一直进行开*方运算会发现什么规律)

  四、练*

  五、小结

  六、作业

  神奇的计算器教案 4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本课时,因为生活中广泛使用计算器,它操作简单,计算又快又准,为学生耳熟能详,所以进行加减乘除会容易些。在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可能会遇到困难,关键要让学生仔细观察,通过对比发现规律,找出规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初步学会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让学生在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的运算的同时探索计算的规律,把计算和探索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能通过计算发现数学规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会利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的计算,探索并发现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讲授】计算器的认识和应用

  (一)情境引入

  1、猜谜语

  2、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计算器呢?

  3、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用计算器呢?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计算器的认识和应用。

  (二)探索新知

  1、认识计算器

  (1)小组合作认识计算器(拿出计算器看看计算器的面板上有什么?)

  (2)全班交流,互动生成:

  0、1、2、3、4、5、6、7、8、9是数字键

  +、-、×、÷是运算符号键

  ON开机键,你知道开机键除了开机还有其它功能吗?

  OFF关机键。

  ON/C开关及清除屏键

  AC或CE清除键

  有些功能键,现在还不需要用,我们以后需要用时再慢慢认识。

  2、尝试用计算器计算(教学例1)

  386+179=

  你是怎么输入的?追问:想知道得数,需要按什么键?

  看来同学们都会用计算器计算了,想不想再试试。

  自己试试看:825-138 26×39 312÷8

  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3、探究规律(教学例2)

  (1)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观察上面的算示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2)根据你们的发现,不用计算器,能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9999×5 9999×7 9999×9

  4、找规律(教材第28页练*第4题)

  出示111111×111111

  师:数字1也给大家带了一道难题,愿意接受挑战吗?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老师发现同学们遇到了困难,是吗?

  指名说遇到的困难。

  师:谁能想个好办法呢?(找规律)

  1×1 = 11111×11111=

  11×11= 111111×111111=

  111×111=

  1111×1111=

  指名说得数,观察这些算式得出规律。

  现在学生完成右边两道算式

  你们有没有想说的?

  (三)练*

  128+284= 45×77= 532-178= 134-34+800=

  536×98×0= 100÷5= 25×40= 125×8=

  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感想?那什么时候用计算器比较好呢?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布置

  教材第26页做一做

  神奇的计算器教案 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数学规律。

  2、让学生体验计算器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计算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练*纸、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快乐联想的游戏吗?还想玩吗?

  课件依次出示四个提示

  提示一

  提示二

  提示三

  提示四

  完美

  基督教

  医院

  三三两两

  师:你能想到什么?

  生1:我猜是十字架。

  生2:我想可能是。

  出示提示四

  生3:我猜是十。

  答对的同学,给予肯定。

  师:还想玩吗?

  课件依次出示提示

  提示一

  提示二

  提示三

  提示四

  知错能改

  小巧

  学*用品

  计算工具

  生1:我猜是橡皮

  生2:我也认为是橡皮。

  出示了提示四后

  生3:计算器。

  表扬答对的同学。

  今天我们来学*用计算器计算。

  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计算器。

  同学们,你们在哪里见过计算器?(根据同学回答,依次出示课件中的图片)

  表述:看来计算器已经深入我们生活中。瞧,老师手中就有一个计算器,你们观察过计算器吗?看老师手中的计算器,你们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数字键、符号键、功能键、键盘、显示器)

  指出:有些功能键由于我们所学知识有限,现在还不需要用,今后我们可以再慢慢认识它们。

  2、认识开机键、关机键。

  用计算器前,先按什么键?(ON键,根据学生回答指出开机键)

  用完后呢?(OFF键,指出关机键)

  3、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有多少同学会用计算器?真会?那我们来试着瞧瞧。

  (课件出示 38 + 27 = 3018 = )

  指名说第一题计算过程。

  师:你是怎么输入的?

  (先输入3和8,再输入加号键,输入3和7和等号键,等于65。)

  追问:想知道得数,需要输入什么键?(等号键)

  指出:算完后,我们可以口算或者笔算验算计算结果。

  4、用计算器计算试一试。

  看来同学们都会使用计算器计算了,让我们再显身手,拿出计算器和学*工具。把得数写在练*纸上。

  (课件出示书上第101页的试一试)

  交流得数

  师:你有什么感受?(计算器计算的便捷,是我们的好帮手)

  重点讲解816 68 27 是怎样输入的 ?

  5、比一比用计算器计算

  (课件出示题目)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出色,我们来一次计算比赛如何?

  问:你为什么这么快?(因为有几题可以口算的)

  师:其它同学看出来了吗? 是哪几题呢?(25 4 128 8 6180625)

  小结:是啊,能口算的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6、解决实际问题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

  课件出示: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水12千克,按照一年365天计算,这个水龙头一年会 浪费( )千克的水。

  师:你知道一年要浪费多少水吗?(36512 =4380 千克)

  读完这则信息,你有什么想法?

  指名说

  小结:我们从小就要培养节约用水的*惯。

  三、 探究规律,灵活运用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第3题。)

  师:想不想继续接受挑战?

  问:观察式子有什么特点?(都有一个相同的乘数)

  问:那么它们的积和乘数142857有什么关系呢,先计算,再交流。

  全班交流得:积都是由乘数142857里的数字组成。而且还有回文的特征。

  2、教学11111111111111=

  师:数字1也给大家带了一道难题,愿意继续接受挑战吗?

  学生计算

  师:从同学们的表情中,老师发现同学们遇到了困难,是吗?

  指名说遇到的困难。

  指出:显示器上显示了错误的标志,即使显示了一部分数字,也是不准确的。

  师:谁能想个好办法呢?

  交流得出:找规律

  课件出示: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1111111111=

  指名说得数,观察这些算式得出规律。

  师:现在同学们知道11111111111111=的积怎么填了吗?

  指名说。

  师:你有没有想说的 ? (计算器也有不足的地方,人脑更胜一筹)

  3、课件出示

  99=81

  9999=9801

  999999=998001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有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规律

  师:再让你用9写几个这样的等式,你会吗?

  展示两位学生的式子。

  小结:同学真棒,已经会用规律来解决问题了。

  四、了解计算工具的历史

  师:同学想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吗?

  课件出示图片和配音文字。

  师:了解了这些资料,你想说什么?

  学生发言。

  五、总结全课

  学*了今天的内容,你最想对计算器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


《计算器》教案优选【五】份(扩展4)

——计算器的作文合集五篇

  我有一个心爱的计算器,名叫“立肯多计算机”。它是我过9岁生日那天,爸爸送给我的。它现在已经跟我度过1个春秋了。

  这个计算器小巧玲珑,外形美观。它的外壳是浅蓝色的,银白色的.支架。方形的屏幕上罩着一层玻璃。钟面能显示现在几年几月几时几分几秒。屏幕的右边有只熊猫在快活的荡秋千,脚还踢着球。还有一只熊猫用头顶球。还有一只熊猫手拿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HELLC!”深蓝色的底盘上有听音乐的按钮,有十、一、×、÷。还有0-9这几个数字。

  它能为我报时、听音乐、计算数学问题。每天早上7点,计算机就忠于职守的发出优美的乐曲,催我起床,等我起来了,它就不放音乐了。自从我有了这个计算机,我再也没晚起过。

  我望着这个计算机,计算机好像对我说:“你要珍惜时间,分秒虽小,但却组成了永恒的时间,你要好好学*。

  我真喜欢这个计算机。

  我家有一个计算器,更确切地说是一个折叠式的多功能计算器,只要对这个计算器面板上突起的按钮轻轻一按,计算器马上由一个四四方方的形状经过打开、反转再演变成一个三角形耸立在台上,这些动作一气呵成,让人立即就喜欢上它来。

  当初就是因为计算器的这个特点,我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或许是因为它的功能,抑或是因为它的每一个部分,每一个零件都与这个时代息息相关,体现出现代科技的奥妙,因而让我联想翩翩。你看,这个计算器几乎每个部分都是正方形的,它告诉我,做任何事都应该认认真真,态度更要端端正正,不能圆滑、敷衍,这样会一事无成,那键盘上一溜黑底白字的按键下面的英文,代表着中西合璧,我们要汲取我国文化的精华,也要吸收西文文化的优点,这样兼收并蓄,才能更加完善中国的文化,才能弥补中国文化的`不足,这样才能让中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计算器的盖子上凸起的弧线,表示着中国正在不断地飞越,这也代表着中国与西方的“友谊之桥”。计算器的颜色,也就是蓝色和白色,告诉我的道理最多。白色告诉我们在这个时代要心地纯洁,表里如一,才能在这个世界里永恒。 蓝色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取得胜利。计算器功能多,也告诉我只有博学多才,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计算器,更像个道理薄。

  我有一个黑色长方形带滑盖的计算器。它大概有15厘米长,5厘米宽。 (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地写出了计算机的大小。) 当我用手把滑盖向上一推,就露出了许多排列整齐的按键和一个小显示屏。我数一数共55个键,每个键都有不同的作用。其中有两个键最显眼,它们是红色的按键,分别是开机键和删除键。其它按键中,我最常用的是0-9数字键和加减乘除运算键。至于那些带着各种符号,我看不懂的运算键,就成为了一种摆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像这样专用的'计算器外,计算器还以各种软件的形式出现在电脑、手机,甚至是小小的电子手表中。

  老师告诉我们,现在这个阶段学*数学主要训练我们手算、心算的能力,学*中还不能使用计算器,但生活中它可以又快又准地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复杂的计算问题。

  有一次,我和爸爸去买米,大米是每斤1.38元,装满我们的袋子一称是27.2斤,这下可不好算了。爸爸掏出手机,调到计算器的功能,按了几下就算出了结果——37.536,也就是三十七元五角肆分。

  爸爸说这只是计算器最简单的用途了,以后等我学的数学知识多了,就会知道计算器可以把复杂的运算过程通过一键得出计算结果。计算器上那些我现在看不懂的按键后面,还隐藏着许许多多数学的奥秘等着我去学*呢!

  天气酷热无比,知了在树枝上难耐的叫着,不时的有热流扑向脸面,大地仿佛被蒸笼笼罩。考场上,每个人都各安闲自己的座位上看书复*,安静得很。

  “叮铃铃,叮铃铃…”,一阵开考铃声响起,老师缓缓地走进教室,打量着每一个考生。他的目光落在我身上时,仿佛有些别有深意。在打量完每一位考生后,开口了:这一考是物理,我们考试讲究公*,所以我希望带有计算器的同学可以将计算器主动交出。我翻翻笔袋,没有计算器。这就有些不对了,我天天都会带计算器放在笔袋里,可是今天却没有,我又仔细翻翻,却仍旧不见计算器的踪影。“或许是放家里了吧”我心里这样想着,也没太在意。在所有人都说过没有时,老师又看了看我,什么都没有说。终于,试卷发了下来,在我正预备写时,老师又到了我身边,说:你还不打算吧计算器交出来么。我迷惑的看着他。他又说道:前一考的时候,我看见你的笔袋里有计算器,我就拿走了放在了讲台上,现在不见了,不是你拿走的吗。他的语气像是反问,但却是那么坚定,他早已笃定是我拿走了计算器。我摇了摇头。他继承说道:你不觉得这样对其他人不公*吗?全班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我一个人头上,我的脸顿时有一股灼烧感,我再次坚定的回答没有。他摇摇头,叹了口气,走了。

  我又闻声老师和另一个老师在我后面讨论我不愿意交出计算器。我咬咬嘴唇,强忍泪水或许这一生老师都会认为是我考试作弊,认为我是个坏孩子。

  考场上依然安静,我的心情却起伏不定,只想将这篇作文写下寻找那丢失的信任。

  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校举行速算比赛,分口算和笔算。结果出来,我得了个“速算大王”的称号,奖品是一个科学计算器。

  这个计算器真好哇!

  以前,我总为数学计算发愁,因为它耗掉了我很多时间,就没时间去玩了。现在有了计算器,那可是个先进武器,当天晚上,老师许多计算题回家做,我用计算器不到十分钟就全部搞定,这要是在以前至少得一个小时。打那以后,每逢计算,我都用它,既快又准,帮了我不少忙,也让我多玩了许多游戏。

  可今天计算器也给我惹了祸。

  要考试了,我一听不准用计算器,我一下子紧张起来,试卷发下了,我一看,有好多计算,顿时,我吓呆了,想想我“速算大王”的名号,也就静下心来。我一题一题的算着,不知不觉,90分钟过去了。该交卷了,总算马虎完卷,我紧张的.交了卷。

  卷子发下来了,我是56分,计算全错,老师把我的计算器没收了,我的“速算大王”的称号也丢了,回家还挨了老爸一顿批,我伤心极了。

  没想到,先进武器虽好,但也会害人!


《计算器》教案优选【五】份(扩展5)

——削笔器作文300字实用五份

  “唦唦、唦唦……”你们应该会想,这是什么东西呢?这是我心爱的削笔器。

  这个削笔器,是我生日时,妈妈给我买的。它很像一个跑跑卡丁车,非常可爱。它的前面有一个仿真的车牌,上方还有一双可爱的大眼睛。下面还有两个圆圆的小灯,大眼睛的中间是削笔器的“核心之源”,如果没有它,铅笔就削不成了。

  削笔器的结构,是由它的“核心之源”内部“牙齿”,和后面的“尾巴”手柄,还有削笔器底下的一个小盒子组成的。这个小盒子,就是削笔器的“肚子”。削完铅笔后的铅笔屑,就会落在“肚子”里。而且,这个小盒子是可以拿出来的。削笔器的身体是塑料做的,而内部的“牙齿”是由金属刀制成的。

  我在削笔时,先用铅笔头放入削笔器里,用力一按,铅笔头就进入了牙齿里,然后用右手抓住手柄。开始摇,本来削的时候要很用力,还会发出巨大的声音。到后来声音慢慢消失了。我拿出一看,啊!削好了!铅笔头还是很圆润,不像以前一样了。

  削笔器和小刀相比,小刀削铅笔时间上要2~5分钟,非常的慢。而且,削笔时会伤到手,削出来的铅笔不好看,不像削笔器。而削笔器削铅笔只要十秒左右。削笔时,还不会伤到手,削出来的铅笔还很圆润。

  这就是我心爱的削笔刀。

  我有一个削笔器,它非常可爱。

  它穿了一身粉红色的衣服,从前面看它像一只小猪,圆圆的脑袋,上面有两只小耳朵,脑袋前面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大肚子。屁股后面还藏着一个会转动的小尾巴,你看这削笔器很可爱吧!

  这个削笔器不光可爱,还给我的学*和生活带来了方便。记得有一天,在语文考试中,我一使劲儿,不小心把铅笔给弄断了,这时我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突然,我想起了我的削笔器。我拿出削笔器,先轻轻地拉起它的脸袋,再按住它的耳朵,把铅笔放进去,最后用右手拿住它的尾巴开始转动起来。

  不一会,铅笔削好了,我看到“小猪”的肚子吃的饱饱的,满是细丝般的木屑,我对着削笔器笑了起来。

  我的“小猪”削笔器真的很不错吧?你喜欢的话,也去买一个吧!

  唉!我盯着静静躺在铅笔盒的粗铅笔直叹气。都怪自己丢三落四的坏毛病,居然把削笔器忘在杭州没带回老家,铅笔都粗了,可怎么办呢?妈妈他们马上回家了,我还没完成作业,真愁人。

  不一会妈妈他们回来了,每个人手里拿着许多东西,我和哥哥看到了赶紧跑了过去帮忙。妈妈看了看我问道:作业完成了吗?我心虚地低下了头轻轻地说:还没呢?我话还没说完,妈妈笑眯眯地把一个黑色小袋子给了我,我接过黑袋子一看,袋子里面有一个方盒子,打开小方盒,我发现里面有一个可爱又整洁的削笔器。他长着一双长方形的小耳朵,正方形的大脑袋,中间有一个圆圆的小小洞,小洞里面有,有个尖尖的牙齿,下面就是他的肚子一个小抽屉,后面是个长方形的身体和一条长长的尾巴。颜色是淡蓝色和米白色两种颜色。我打开上层的小圆口,把铅笔放进去摇动小尾巴,小牙齿迅速的把铅笔吞进去,铅笔屑也跟着慢慢的落到了肚子里。铅笔变得又尖又细。我的削笔器可以像变魔术一样,得把铅笔变成又尖又细,真是酷极了。

  我爱我的新削笔器,我更爱我妈妈,她总是给我无微不至的关心。

  我有一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它就是我的削笔器。

  我的削笔器,从前面看就像一个可爱的小猪,上面有两个小耳朵,你看他在呲牙咧嘴地笑呢!在它圆圆的脸下面有一个大大的肚子,它的屁股后面有一个尾巴,记住他的尾巴会转啊!

  你知道它怎么使用吗?让我告诉你吧,先把左手搁在他的耳朵轻轻的上捏住,往外拉,再把铅笔伸进它的嘴里,一会儿一支铅笔就削好了,细丝一般的铅笔屑缓缓的掉在了它的肚子里。你别小看我的削笔器,它可给我带来很大的帮助啊。

  一天上午,考试的时候我写着写着铅笔断了,我抓耳挠腮,这时我想到了我的好伙伴削笔器,我用它很快就削好了铅笔,继续做题。

  我要谢谢我的削笔器,因为它给我的学*带来了很多帮助。

  大家好,我是一台削笔器,我叫米妮。我的皮肤黝黑有光泽,喜欢穿玫红色的连衣裙,戴着大大的蝴蝶结,我还特别喜欢戴上白白的小手套,套上玫红色大大的尖头皮鞋,哈哈,就是你现在看到的我的样子,怎么样?我很可爱吧?

  自从20xx年的暑假,我的小主人在香港的迪士尼乐园商店偶遇我之后,就把我带回了家。小主人很爱护我,我每天都安静地呆在书桌上陪她写作业,她也时不时就帮我洗澡,甚至都不太给我安排工作,生怕把我弄脏了,于是,我每天都像婴儿一样被看护着,小主人给予了我浓浓的爱。

  你以为主人喜欢我只是因为我可爱吗?错了,我还有特别的本领呢。首先,我用起来特别轻松,小主人只要轻轻按下我的大耳朵,我的嘴巴就会自动张开,轻轻咬住铅笔,转动我的尾巴,我就卖力地一圈一圈地转,直到削出小主人满意的笔尖。其次,我的腹部有个大大的口袋,可以接住掉下的笔屑,这样就一点都不会弄脏书桌了。

  我希望在小主人的爱护下,我可以一直陪着她读完小学又走进中学,我希望我可以就这样一直陪伴着她。


《计算器》教案优选【五】份(扩展6)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认识电子计算器范文五份

  活动目标:

  1、学*用数字、符号记录种子排列的结果。

  2、感知物体的大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活动准备:让每名幼儿准备如下材料:一盘种子(蚕豆、瓜子、松子各八颗)、排列卡两张(一张画有三条一样长的线段,一张没有线)、记录单、笔。

  活动过程:

  一、种子分类。

  1、请幼儿将蚕豆、瓜子和松子分类,感知并交流每种种子的数量。

  2、在一张纸上要同时记录三种种子的数量,怎样才能记清楚?。

  3、请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并交流。

  二、种子排队。

  1、请幼儿将三种不同的种子在排列卡上排排队,要求一个挨着一个排列整齐。

  2、请幼儿讲述排列结果。

  3、讨论:为什么蚕豆排的最长,松子排的最短呢?。

  4、记录排列的结果。

  三、猜测并实践。

  1、幼儿人手一张纸,纸上画有间隔数厘米的三条*行线,三条线的起点与终点一致。请幼儿猜测:把三种种子分别放在线上一个挨一个地排队(都从起点开始排),哪一种种子的队伍最长?哪一种种子的队伍最短?为什么?

  2、请幼儿自己尝试。

  3、交流自己的发现并说出原因,感受物体的大小与“队伍” 长短的关系。

  活动目标:

  知道春天许多野菜都长出来了,泥土里、草地上、树丛中、小河边到处都有,他们可以吃,营养丰富;培养幼儿挖野菜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新鲜的荠菜若干,每人一个小塑料袋,选择一块生长野菜较多的草地。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荠菜的外形特征。幼儿每人拿一棵荠菜,仔细观察荠菜叶子的形状和颜色,闻一闻它的气味。(有些开花的荠菜还可以让幼儿看看它的小白菜和铲形的小种子)。

  (1)提问:荠菜长在哪里?是人们种出来的吗?(长在草地上、小河边、树丛中,是自己长出来的,我们又叫它野菜。)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野菜?你吃过哪些野菜?怎么吃的?有什么感觉?

  :野菜有许多种,可以吃,营养好,现在人们已经开始种野菜了。

  2.组织幼儿到户外去采摘荠菜。

  (1)组织幼儿在户外的草地上。树丛中采摘荠菜。边采边引导幼儿发现荠菜生长的地方和人们种菜的地方是不一样的。

  (2)教师与幼儿共同把采摘的荠菜去除杂草后加工,大家品尝。

  活动建议:此活动可以结合春游开展进行。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小兔的基本特征。

  2、喜欢和小兔做朋友并学会爱护小兔。

  活动准备:

  1、自然角中饲养着小兔、小兔图片。

  2、青菜、萝卜、青草、鱼、肉骨头图片若干。

  3、画纸、印泥、手工纸等。

  活动过程:

  一、猜谜激趣。

  1、听谜语“小兔”,看图片。

  2、根据藏在大树后面小兔的特征,猜猜它是谁,并学念谜语。

  二、可爱的小兔。

  1、跟老师一起观察自然角中的小兔,分辨其长耳朵、短尾巴、红眼睛等明显特征。

  2、在青菜、萝卜、青草、鱼、肉骨头等中挑选食物喂小兔,并轻轻地抚摸小兔。

  三、喂小兔。

  1、在画有小兔的纸上,用海绵或用手指(可用左手手指或右手手指分别尝试)印出萝卜、青菜等形状,喂小兔。

  2、用红、绿色手工纸撕撕贴贴,做成喂小兔吃的青菜和萝卜。

  活动目标:

  1、知道冬天过去春天会来。

  2、观察春天的景象

  3、知道春天昆虫会出来活动。

  4、享受听故事和绘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故事图片。

  2、冬天图片和昆虫图片若干。

  3、春天背景图。

  4、彩笔、多媒体。

  活动建议:

  一、出示冬天图片,引起幼儿兴趣,并简单了解动物的冬眠。

  二、欣赏录象,引导幼儿观察并描绘春天的特点。

  三、出示故事图片,教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昆虫运动会》。

  教师提问:

  1、为什么昆虫都躲起来睡觉了?

  2、为什么蜜蜂**后来能到外面玩了?

  3、运动会上,**的朋友参加了什么比赛?

  4、如果你是**,你喜欢冬天还是春天?为什么?

  四、教师出示昆虫图片,请幼儿观察并描述昆虫的外形特征。

  五、请幼儿为昆虫穿上漂亮的衣服并贴到春天的大背景图上,集体创作一幅合作画。

  六、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到户外寻找春天。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蝉的外形特征和*性。

  2、对蝉有探究兴趣,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蝉的认识。

  活动准备

  1.乐幼教课件-照片:蝉

  2.乐幼教课件-声音:蝉。

  声音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课件声音演示:听听谁在叫,引起幼儿兴趣。

  播放《蝉》的叫声,听一听,是什么叫声?猜猜是谁?

  二、展开

  1.课件-照片:引导幼儿观察《蝉》

  (1)蝉是什么样子的? (黑褐色)

  (2)蝉的头上有什么?

  (头上有一对复眼,一对短短的触角,嘴像针是一根空心的管子。)

  (3)背上有什么?

  (背上有两对薄而透明的翅膀。)

  (4)身体下面有什么?


《计算器》教案优选【五】份(扩展7)

——幼儿计算活动教案范文五份

  设计意图:

  研究表明: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幼儿游戏中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契机,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基于这一理念,我把猜想游戏定为该教案的主要游戏形式。同时,中班幼儿注意集中时间短,如果注意对象单调无变化,不符合幼儿兴趣,注意的稳定性就小,为了让计算“复*5以内的数”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趣味化,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主动的去学,除了以猜想游戏的形式,我还设置了情境化,采用水果娃娃这些幼儿生活常见的事物来引起幼儿的注意。从猜水果娃娃的数字、给水果娃娃的数字排序、点数结合拼水果、运水果环环相扣环节,让幼儿在猜猜、想想、看看、数数的轻松的游戏中自我探索复*5以内的数数,序数和排序。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对计算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猜猜、想想、看看、数数的游戏中复*5以内的数数,序数和排序。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对计算活动的兴趣。

  3、趣味识字:橘子、葡萄、梨子、苹果、西瓜、桃子、草莓香蕉等。活动准备:

  1、贴绒水果娃娃5个(背后贴有水果),颜色不同的卡车5辆,二进制游戏图片

  一张,各种水果拼图20张。

  2、每组1----5数字卡片若干。识字卡:橘子、葡萄、梨子、苹果、西瓜、桃子、

  草莓、香蕉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出示水果娃娃,引起兴趣。“今天,老师请来了水果娃娃,我们来看看都有些什么水果?”(橘子、葡萄、梨子、苹果、西瓜、桃子、草莓们来数数,一共有几种水果娃娃呢?

  二、基本部分

  1、猜数和排序

  (1)猜数

  水果娃娃要和小朋友玩个猜数的游戏,每个水果娃娃背后都藏有一个数字,你们想知道是数字几吗?

  a、梨子娃娃说;“我比2多1”,谁知道这个数字是几呢?

  b、葡萄娃娃说“我比5少1”

  c、橘子娃娃说“我是1-----5数字中最小的那个数,是数字几呢?

  d、你们看看1----5数字中还剩下哪两个数呢?那西瓜娃娃和苹果娃娃谁是2谁是5呢?西瓜娃娃说:“我的数字比苹果娃娃大,谁能告诉大家是几?那苹果娃娃是数 字几?

  (2)巩固

  现在老师看看你们记住了没有,加以验证。师指认每个水果娃娃,让幼儿说出背后的数字。

  (3)猜猜少了哪个数?

  现在老师任意拿走一样水果,问少了几,是什么水果,重复指认水果和数字。

  (4)排序

  现在,我要请小朋友给水果娃娃身上的数字从小到大排队,其余的小朋友在位子上排,我们先来看看他排的对不对?(集体检查)请小朋友数数,自己排的对不对?幼儿手口一致点数一遍。

  2、复*序数和认数

  (1)你们喜欢吃水果吗?我们到水果店里去看看有些什么水果。(出示二进制图)我们帮水果点运点水果去好吗?

  (2)(出示卡车)“嘀嘀,什么车开来了?开来了几辆卡车?”第一辆是什么颜色?那 么第三辆?……

  (3)幼儿动手拼水果

  现在我们要帮水果店准备水果,请小朋友先取一张有圆点的卡片,数数有几个圆点,再找它的另一半,拼成一个长方形,反过来就是一个水果,你别说出来,呆会让我来猜猜好吗?

  一、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两个相同种类物体的大小。

  2、能用简单的语言“大的”、“小的”来表述物体的大小。

  3、愿意参加“送礼物”的游戏,在游戏中体验当小主人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大小不同甜饼、汽车、蛋糕模型、礼物等物品若干;大熊和小熊图片。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初步感知两个相同种类物体的大小。

  2、活动难点:能用简单的语言“大的”、“小的”来表述物体的大小。

  3、指导要点: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幼儿区分两个相同种类物体的大小。

  四、活动过程

  1、初步感知两个相同种类物体的`大小。

  (1)情境讲述,引发兴趣。

  教师出示大熊和小熊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大小

  教师:看一看,谁大谁小?

  反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利用孩子的兴趣来调动孩子学*的动力。本环节通过出示孩子喜欢的玩具:大熊与小熊,让孩子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有了:“大”与“小”的概念,为下一步奠定了基础。

  (2)游戏活动:分甜饼。

  出示大小两种甜饼,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大小。

  教师:看一看,甜饼有什么不一样?好吃的甜饼怎么分?

  引导幼儿将大甜饼和小甜饼分给客人吃,并用“大的。。给大。。吃”的语言表述。

  反思:利用游戏,增加兴趣,通过自己动手操作,释放兴趣。因有上一个环节的奠定了基础,孩子基本上能按要求为大熊与小熊分甜饼,而且很乐意参加游戏。

  2、进一步观察、比较,用简单的语言表述两个相同种类物体的大小。

  (1)探索发现:引导幼儿观察并比较各式礼物的大小。

  请幼儿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引导幼儿学*用“大的、小的”语言来进行表述。

  (2)互动游戏:送礼物。请幼儿随音乐自行挑选礼物,要求把大的礼物送给熊爸爸,小的礼物送给熊宝宝,引导幼儿用“大的。。。。送给大的。。。”。并且在送礼物时提醒幼儿使用礼貌用语。

  设计意图: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以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片作为操作材料,借助拼图、搭房子等情境引导幼儿感知图形之间的组合关系。虽然在这样的活动中大班幼儿也有参与的热情,但总感觉活动缺乏新意与挑战性。

  最*班上的幼儿热衷于玩一种叫汽车迷宫的玩具,这种玩具由游戏板、建筑块、一辆红色轿车和多辆警车组成。游戏玩法为:将建筑块搭成高低不同的房子,布置在游戏板的不同位置,以形成不同布局的小区,红色轿车为被小偷偷窃的汽车,警车则要在小区里严密堵截红色轿车,不让它逃离。这种玩具给了我启发,我想大班幼儿对追逐、抓捕坏人的情节非常感兴趣,如果将深受幼儿喜爱的黑猫警长形象与有趣的抓坏人情节结合起来,定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设计了“警车巡逻记”这个活动,以帮助黑猫警长抓捕小偷为情境进行图形组合的教学。为了让整个活动更富有挑战性,我在设计小区地形图时蕴含了让幼儿探索多种图形组合方式的教育目标,这对于拓展大班幼儿的思维能力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目标:

  1.能按照小区地形图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图形进行组合匹配。

  2.能探索出多种图形组合方式并记录。

  3.能积极动手动脑,感受拼图的乐趣。

  准备:

  1.教具:地形图,六张不同颜色的警车巡逻区域图。大记录单。

  2.学具:人手六张不同颜色的警车巡逻区域图,小区地形图,记录单,彩色笔。

  过程:

  一、学*按照小区地形图选择单张警车巡逻区域图进行填空匹配

  1.以故事情境导入,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动物王国最*出了一件怪事,大家放在小区里的汽车常常莫名其妙就没了。黑猫警长为了保护大家的安全,决定购买警车加强巡逻。黑猫警长购买了几辆警车呢?

  2.出示图一——六张警车巡逻区域图,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它们的外形特征。

  师:黑猫警长购买了几辆警车?(六辆。)你怎么一下子就看出来是六辆警车呢?(有数字。)这个数字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警车的编号。)

  师:每张警车巡逻区域图上都有一些方格,一个方格表示一块地方。你知道1号警车需要巡逻几块地方吗?还有哪辆警车也是需要巡逻四块地方的?3、4、5号警车需要巡逻几块地方?

  师:这六辆警车的巡逻路线都相同吗?有没有巡逻路线和巡逻地方都相同的警车?

  3..出示图二,引导幼儿根据图中空缺的地形,选择合适的警车巡逻区域图进行匹配并覆盖。

  师:这里有个小区,黑色的地方表示楼房,白色的.地方是需要巡逻的空地。想一想,这个小区适合派哪辆警车去巡逻,要求将每块空地都巡逻到。

  (请个别幼儿上来操作,集体验证是否正确。在这次操作中,教师可引导幼儿发现适当地旋转相应的警车巡逻区域图,就能让它与小区中的空地完全吻合。)

  二、学*运用两张警车巡逻区域图进行组合并填空匹配

  1.出示图三,引导幼儿观察与讨论。

  师:这里还有一个小区,我们来看一看它需要警车巡逻的空地有几块?派一辆警车够吗?你觉得需要几辆?哪两辆警车合作就能完成巡逻任务呢?

  2.请个别幼儿操作并集体验证。

  三、探索多种组合方式,完成小区巡逻任务

  1.出示图四,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黑猫警长接到报告,有一个形迹可疑的人开着一辆红色汽车躲在小区的角落里。这个小区很大,黑猫警长不知道该怎样安排巡逻警车。现在请小朋友帮忙想办法围堵这个可疑的家伙,并且将想好的办法记录下来。

  2.出示记录单(图五),引导幼儿观察。

  师:左边是小区地形图,右边有三排数字。第一次,你是用哪几辆警车巡逻围堵住小偷的,就在第一排相应的数字上画个圈。黑猫警长希望每辆警车都有机会出去巡逻,所以请你们多想几种方法来围堵小偷。如果你们想出了第二种方法,就在第二排相应的数字上画个圈。看谁的方法多,而且记录得正确。

  3.幼儿操作,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拼图方法与其记录方法是否一致,鼓励幼儿想出多种方法完成任务。

  四、展示与交流

  1.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并进行集体验证。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方法?这三辆警车真的能围堵住小偷吗?哪些小朋友也用了这样的方法?请拼给大家看一看。(集体验证后教师将所用警车的编号记录在大记录单中。)

  师:还有谁的方法和他不一样?你用了哪几辆警车?谁也用了这样的方法?(集体验证后教师将第二种方法记录在大记录单中。)

  师:我们一起看看还有哪辆警车没有出来围堵小偷?你们能不能让它也参与到这个任务中呢?谁有办法?

  2.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共想出了几种围堵小偷的方法?是不是只有这几种方法呢?我们下次再来想更多的办法。今天我要将这张记录单带给黑猫警长。它一定非常高兴。谢谢小朋友!

  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警车巡逻记”经过多次修改,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体会到以下几点很重要。

  1.巧妙的教学具设计

  首先,不同颜色的警车巡逻区域图便于幼儿区分。在最初的设计中,巡逻区域图片的颜色是相同的,虽然每张卡片上也标有数字,但不够明显,幼儿记录时容易发生错误。于是,我将警车巡逻区域图设置成六种不同的颜色,把它们放在白色地形图上显得非常醒目,幼儿很容易区分。

  其次,能活动的警车编号牌便于幼儿辨认数字。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幼儿要不停地摆弄、旋转警车巡逻区域图,导致卡片上的数字常常发生倾倒翻转的现象,不利于幼儿正确辨认数字。因此,我在编号牌正反两面都标上数字系上绳子,并粘贴在警车下。这样,无论幼儿如何旋转,都能让数字保持直立状态。

  第三,简明实用的记录单有助于不同发展水*的幼儿实现教学目标。为了突出教学目标,降低记录难度,我在记录单上提供现成的数字,幼儿在记录时只要在相应的数字上记录所用的警车编号即可。考虑到有多种解决方法。因此记录单上有三排加了方框的1~6的数字。只提供三排数字是因为我班中等能力的幼儿大都能够想出2~3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弱的幼儿至少也能想出一种方法,不会产生太大的压力,而能力强的幼儿则可以用两张记录单记录更多的方法。另外,我还在每行数字外加上了方框,以提醒幼儿不要错行记录。

  2.循序渐进的环节设计

  在该活动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来帮助幼儿由浅入深地进入角色,以帮助黑猫警长解决问题。

  首先,认识警车巡逻区域图。知道图上的数字表示警车编号,观察比较每张警车巡逻区域图的外形及方格数量。

  其次,了解规则与玩法。第一张小区图是帮助幼儿认识地形图,知道通过适当地旋转警车巡逻区域图能使之与巡逻地点完全匹配:第二张小区图是帮助幼儿发现两张警车巡逻区域图通过组合可以匹配空地较多的小区:第三张小区图是引出最终任务——用三张卡片组合围堵小偷并进行记录。

  第三,独立操作,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中,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做的是:关注幼儿的拼图方法与记录方法;鼓励幼儿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给予无法解决问题的幼儿一些提示,让他们也有机会获得成功。

  第四,介绍方法,集体验证。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幼儿相互交流、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的方法。如果幼儿能力强,还可以发现这些方法中隐含的规律:如空地有十个方格,某三辆警车的巡逻图合在一起正好也是十格:因为4号和5号警车巡逻区域图完全一样,因此4号(5号)车替换成5号(4号)车是可行的。当然,这要看幼儿的实际能力,对于能力一般的幼儿来说,只要交流多种方法并进行集体验证即可。

  3.先做加法再做减法

  教师不仅要善于做加法,也要善于做减法。所谓的加法,是指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梳理出该活动内容可被挖掘的所有教育元素。如该活动包括学*多种图形组合的方法、探索记录警车围堵小偷的方法、发现解决方法的规律,等等。所谓的减法是指教师对若干教育元素进行筛选,留下符合幼儿能力水*的内容,删去超越幼儿能力范畴的内容,即使是教师认为很有意义和价值的内容。在原先的设计中,我试图让幼儿既记录警车的编号,又记录警车巡逻区域图排列在小区中的位置,结果给幼儿带来了困难。他们既要面对图形组合的新问题,又要面对双重记录的难题,从而未能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要善于做减法,聚焦教育目标,努力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活动目标:

  1.能发现比一个数多一少一的数初步理解相邻数的含义

  2.知道5以内1除外的任何一个数与前后两数之间的关系

  3.乐于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4.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惯。

  5.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准备;

  1、1-5的数字卡片,点卡。

  2、新房图一字排开五间连在一起,

  3、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数字宝宝。

  1、情景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今天,又到了数学王国的时间。我从王国里请来了几位小客人。你们想看看是谁吗、

  2、认识数字宝宝,并拍手欢迎。

  二、住新房从小到大排列。

  1、数字住新房。

  教师:这些可爱的数字宝宝看到别人都住上了新房,他们也想住新房。于是,老师昨晚连夜设计了一张新房图。

  (1)你们看房子漂亮了吗。那一共有几间房你们怎么知道的,从那边数的.

  (2)要从左往右数,那么第一间给哪个数字宝宝呢?

  (3)幼儿操作教师表扬。

  2、点卡住新房,

  (1)我也要住新房,我也要住新房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她吗?

  (2)为什么要这样放呢?

  (3)教师小结

  三、找邻居

  1、给小2找邻居。

  教师;数字宝宝和点卡妹妹住在新房里可开心了,可过了一段时间。数字宝宝2觉得太无聊了,于是他带着点卡妹妹去找离它最*的邻居玩玩,谁离2最*。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2的邻居

  (2)观察1和3与2的关系。

  (3)教师小结;1比2小,就是它的小邻居。3比2大,是2的大邻居。在数学王国里它们叫相邻数。

  2、数字四找邻居。

  (1)教师;小4也要找邻居那我们来看看他的邻居是谁、教师事先把4的左右两边遮起来,让幼儿猜。

  (2)幼儿说结果教师肯定。

  3、找中间数

  (1)出示2和4找它们的中间数,

  (2)教师引导幼儿

  (3)教师小结:三个数之间,中间的一个数比前面的数多一,比后面的数少一。

  四、幼儿操作

  1、给小动物找门牌号。(相邻数)

  2、画苹果。(找中间数)

  3、幼儿集体操作,

  教师;刚才国王送来了进入城堡的入场卷,但是,你们必须把上面得题目了,才有效哟。

  五、活动结束部分

  教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都得到了入场卷,下次我们可以随时去王国玩。今天,我没得数字宝宝也累了,它们想回家了。它们说今天有许多数字宝宝没来,下次还要带更多的.数字来。再玩找邻居的游戏,你们欢迎吗?跟数字宝宝再见!

  活动反思:

  经过了小班、中班的学*,幼儿对数字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幼儿有了初步的数与数之间存在某种逻辑关系的概念。。在学*“10以内的相邻数”时,我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游戏贯穿到教学活动中。通过游戏化教学,结合生活中的邻居关系,把相邻数的概念渗透在其中,帮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快乐的学*、体验、理解。

  活动《找邻居》的重难点是,让幼儿能发现比一个数多“1”和少“1”的数,初步理解相邻数的关系。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充分结合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以帮助小动物的房子编门牌号来引出课题,让小朋友来为小动物找“邻居”,孩子们对找邻居非常感兴趣。一下子就为小动物找到了两个邻居。由于幼儿还没有形成相邻数的概念,所以这这个部分以故事的引导方式来激发幼儿进行主动探索,让幼儿在轻松地在故事情节中自然将问题解决,为幼儿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机会。在活动中,以小动物找到邻居后,再请幼儿为数字宝宝也来找邻居,实现从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的转换。遵循了幼儿数学学*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规律。其中,以学*2的相邻数为重点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理解邻居之间的关系,每个数都有两个邻居,比它多1的数是大邻居,比它小的数是小邻居。从而为探索后面数的相邻数作好铺垫。在整个过程中,幼儿处于主动探索状态,以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掌握数的“邻居关系”。最后运用人手一套的数学操作材料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愿望,更有利于幼儿掌握知识,完成目标。孩子们也能自始至终认真参与活动,在难度上,也遵循有易到难的来进行挑战。

  通过这次的数学活动,虽然目标基本达成,但我感觉还应更注意数学活动的科学性、严谨性和规范性,在第二课时时,还应特别强调突出“相邻居”这个概念,这个看似简单的内容,要让幼儿充分熟练的理解和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在第二课时进行复*巩固。

  设计思路:

  新《纲要》强调引导幼儿在生活或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感知数学,形成数学意识。因此,我们通过创设“2元超市”的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理解单双数的意义,在操作中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引导幼儿与教师、同伴以及材料互动,以感受和体验事物的数量关系,并引导幼儿整理、归纳单双数的学*经验,促进幼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目标:

  1.积极参与多种游戏活动,感知、理解10以内单双数的含义。

  2.在操作中理解并区分10以内单双数。

  3.发现身边的单双数现象,产生对周围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兴趣。

  准备:

  “2元超市”场景及其图片,1~10元面额的代用券(左边标有具体数字,右边画有相应数量的1元硬币图),红色水彩笔每人一支,分组操作材料若干。

  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起兴趣

  师(手指“2元超市”场景图):瞧!我们来到了“2元超市”。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2元超市”吗?

  幼:这里都是2元钱的东西。

  幼:里面的东西都卖2元钱。

  师:对,“2元超市”里每一样东西都卖2元钱。

  二、购物游戏――体验、感知单双数

  1.理解游戏规则。

  师(出示代用券):老师有一张“2元超市”的代用券,它是几元钱的?

  幼:5元。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教师点指代用券上的硬币图,幼儿一起数数。)

  师:我有5元钱,那我在“2元超市”里能买到几样东西呢?

  幼:五样。

  幼:两样。

  师:到底能买几样呢?我们来圈一圈。(教师一边甩红色记号笔两个两个地圈,一边说:“2元买一样。”圈好后提问。)

  师:我能买到几样东西?

  幼:两样。

  师:那好,现在我要去“2元超市”买东西了。买一个菠萝花了2元钱,再买一盒蜡笔花了2元钱。(教师边说边把图卡贴在代用券上,一张图卡遮住两个1元硬币图。)你们看看我买了几样东西?还有钱剩下吗?

  幼:买了两样东西,还剩下1元。

  师:对,我有5元钱,买了两样东西,还剩1元钱。

  师:老师给每位小朋友也准备了一张代用券,等会儿你数一数有几元钱,圈一圈你能买几样东西。

  2.购物游戏。

  师:圈好代用券的小朋友可以先去超市买东西,在购买时不推也不挤,做一个文明小顾客。

  (有几个幼儿拿到的是1元面值的代用券,一时觉得无法买到东西。教师及时启发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把两个1元合在一起可以买一样东西,或到教师处换一张2元代用券去买一样东西。)

  三、交流与比较――理解单双数

  1.感知单双数。

  师:请买好东西的小朋友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有几元钱,买了几样东西,还有没有钱剩下。(幼儿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有几元钱?买了几样东西?还有没有钱剩下?

  幼:我有7元钱,买了三样东西。

  师:还有钱剩下吗?还剩几元?

  幼:还剩l元。

  师:你能把这三个问题连起来说完整吗?

  幼:我有7元钱,买了三样东西,还剩1元钱。

  师:还有谁能完整地回答?

  幼:我有4元钱,买了两样东西,没有钱剩下。

  幼:我有9元钱,买了四样东西,还剩1元。

  师:像他这样还剩1元钱的小朋友请把代用券举起来让我看看。(教师检验。)

  师:请没有剩下钱的小朋友把代用券举起来让我看看。

  师:刚才有几个小朋友遇到困难了,他们拿到的是1元钱的代用券,1张代用券买不到一样东西。这个问题可以怎么解决呢?请大家先来说说,然后请他们来告诉大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2.回收代用券。

  师:“2元超市”决定回收代用券,请小朋友把还剩1元钱的代用券送到蓝房子,把用完的代用券送到红房子。(教师出示用不干胶张贴的红、蓝房子,幼儿把代用券贴在相应的房子下。)

  师:请两个小老师帮忙检查小朋友送对了没有。

  幼:这张8元钱的都用完了,应该送到红房子。

  幼:这边贴的是都用完的,都送对了。

  师:老师这里还有和小朋友换来的1元代用券,不知道该送到哪里,你们能帮帮我吗?

  幼:应该送到蓝房子。

  师:为什么?

  幼:因为它有用过,还是1元。

  师:你们说对吗?

  众幼:对。

  3.理解单双数。

  师:看一看,蓝房子里住着哪些数字宝宝?

  幼:1、3、5、7、9。(教师根据幼儿回答逐个出示蓝色的单数卡片,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摆放。)

  师:红房子里住着哪些数字宝宝?

  幼:2、4、6、8、l0。(教师依次出示红色的双数卡片。)

  师: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数叫单数。我们今天学过的`单数有哪些?

  幼:1、3、5、7、9。

  师:、像2、4、6、8、10这样总能凑成两个两个的数叫双数。我们今天学过的双数有哪些?

  幼:2、4、6、8、10。

  师,:谁能把这10个数字宝宝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排队呢?我把“1”排在这儿,谁能接着往下排呢?(示意幼儿横排。)

  师:在他们排队的时候大家可要看仔细,也许你会发现一个秘密。(两个幼儿上前给数字排队。)

  师:你发现了什么秘密,举手告诉大家。

  幼:是1、2、3、4、……10这样排队的。

  师: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的。

  幼:是按一个蓝色一个红色、一个蓝色一个红色排队的。

  师:蓝色的都是什么数?

  幼:1、3、5、7、9。

  师: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数叫什么?

  幼:单数。

  师:那红色的都是什么数?

  幼:双数。

  师:原来它们是一个单数一个双数、一个单数一个双数间隔排列的,单数挨着双数,双数挨着单数,它们手拉手,都是好朋友。

  四、游戏操作――区分单双数

  1.寻找单双数。

  师:单双数和你们也是好朋友,它们就在你们身边。请你找一找,你身上什么东西是单数,什么东西是双数?

  幼:我右手有5个手指头,5是单数。

  幼:我衣服上有4个纽扣,4是双数。

  ……

  师:你们还可以在朋友身上找一找,并告诉他找到了什么数。

  (幼儿互相找找、说说。)

  师:其实我们身边到处都有单双数,我也找到了几个。现在请所有女孩子立正,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女孩子。1、2、3……9个女孩,是单数还是双数呢?

  幼:单数。(也有幼儿说双数的。)

  师:请女孩子两个两个抱一抱,看有没有多一个。

  幼:多一个,是单数。

  师:请所有男孩子立正,数一数有几个男孩。

  幼:1、2、3、……10个男孩,是双数。

  师:请男孩子两个两个拉拉手。

  师:今天一共来了几个小朋友呢?19是单数还是双数呢?

  (幼儿说单数、双数的都有。)

  师:让我们一起来两个两个地数一数,两个、两个……还有一个没朋友,19是什么数?

  幼:单数。

  师(站到队伍最后):老师和你做朋友吧,加上一个老师,现在有几个人了?

  幼:20个。

  师:现在大家都有朋友了,变成什么数了?

  幼:双数。


《计算器》教案优选【五】份(扩展8)

——孵化器企业房屋租赁合同(五)份

  出租方: (以下简称甲方)

  承租方: (以下简称乙方)

  签订时间:

  签订地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在*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订立本合同,就房屋租赁事项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 租赁房屋(场所)坐落在xx市xx区xx路xx号 ,建筑面积为 *方米。

  第二条 租赁房屋(场所)法定用途:

  第二条 租赁期限:从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规定为1年以上20年以内)。

  第三条 租赁用途:乙方租赁该房屋作为__________ (备注:拟新设或者变更企业的名称)住所(或生产、经营场所)使用。

  第四条 月租金为 元人民币(大写),租金的支付期限及方式: (如:乙方按每 月的月初 日前一次性向甲方支付租金,租金直接汇入甲方帐户,开户银行: ,帐号: )。

  租金变动条款: (如第一年租金为 元人民币,以后每年度递增百分之 %)。

  第五条 定金(或押金):乙方在签订本合同后 日内须向甲方支付 元人民币(大写)作为定金(或押金)。

  第六条 乙方负责支付出租房屋的水费、电费、煤气费、电话费、闭路电视收视费、卫生费、物业管理费,并承担延期支付费用、违规操作等造成的违约责任;甲方承担租赁期间的房产税、出租所得税及附加费、水电表立户费,但因乙方水电管理使用不善造成的损失和维修费用,由乙方承担。

  租赁期间,防火安全,门前三包,综合治理及安全、保卫等工作,乙方应服从当地有关部门规定执行,若因此造成甲方财产等损失,乙方应承担全部责任。

  第七条 房屋租赁期间,甲方保证并承担下列责任:

  1、上述房屋符合出租房屋使用要求;

  2、上述房屋手续齐全,属于合法建筑;

  3、上述房屋未被登记为其他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的营业场所;

  4、查验承租方是否办理营业执照,发现承租方未办理营业执照从事经营活动,应及时向工商部门反映;

  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规定,所出租的房屋符合乙方从事经营活动时对消防条件的要求;

  6、如需出卖或抵押上述房屋,甲方应提前 个月通知乙方;

  7、甲方负责对房屋及其附着物承担正常的房屋维修费用,因甲方延误房屋维修而使乙方或第三人遭受损失的,甲方负责赔偿;

  8、交房之前甲方应负责结清出租房屋的有关费用(包括水电费、煤气费、电话费、闭路电视收视费、卫生费、物业管理费);

  9、租赁期间,甲方未经乙方同意,不得擅自改变房屋现状;

  10、租赁期内,出租方因拖欠**的税费,或因其他债务纠纷导致出租房屋受到限制,影响承租人正常使用的,甲方应负责赔偿;

  11、其他约定: 。

  第八条 房屋租赁期内,乙方保证并承担下列责任:

  1、乙方如将本租赁场所作为歌舞厅、影剧院、宾馆、饭店、商尝集贸市场等公众聚集的场所,保证在使用或者开业前,向当地**消防机构申报,经消防安全检查合格后,才投入使用或者开业;

  2、如需对房屋进行改装或增扩设备时,应征得甲方书面同意,但费用由乙方自理;

  3、因使用不当而使房屋或设备损坏的,乙方负责赔偿;

  4、乙方应对甲方正常的房屋检查和维修给予协助;

  5、乙方应在租赁期届满时把房屋交给甲方,如需继续承租上述房屋,应提前 天与甲方协商,双方另签订合同,若未签订续租合同而乙方继续使用房屋,甲方又没有提出异议的,租赁合同继续有效,但租赁期限为不定期;

  6、乙方应负责缴纳出租房屋租赁期限内所发生的费用(包括水电费、煤气费、电话费、闭路电视收视费、卫生费、物业管理费);

  7、未经甲方同意,乙方不得改变房屋用途,不得擅自分割或转租。

  8、乙方应遵守物业管理部门制定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9、乙方不得在本房屋从事超越工商部门核准的经营范围的经营活动;

  10、乙方变更营业场所,应在迁出本房屋之前七日内到工商部门办结住所(营业场所)变更登记手续;

  11、其它约定:

  第九条 出租方允许承租方对租赁的房屋(场所)进行正常的装修或改善增设他物,如承租方有权对租赁房屋的内部进行装修、隔断等,但经**消防机构审核的建筑工程消防设计需要变更的,应当报经原审核的**消防机构进行消防验收;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承租方未经出租方同意,不得私自改变、拆除租赁房屋的结构,或变更用途。承租方若将承租的房屋(场所)转租给第三人,须经出租方同意。

  租赁期满,租赁房屋内可移动的装修物品归乙方,不可移动装修物品无偿归甲方所有。

  第十条 乙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甲方有权终止合同,收回房屋,因此而造成损失的,由乙方负责赔偿:

  1、将承租的房屋擅自转租给第三人的;

  2、将承租房屋擅自转让、转借他人或擅自调换使用的;

  3、擅自拆改承租房屋结构或改变用途,损坏房屋的;

  4、不交付或者不按约定交付租金连续达 天或累计达 天以上的;

  5、因租赁房屋所欠各项费用达(大写) 元以上;

  6、违反本合同约定,不承担维修责任致使房屋或设备严重损坏的;

  第十一条 承租方在出租房屋从事超越经营范围等违法活动或为他人的违法活动提供场所便利条件的,甲方一旦发现或经有关部门通知,应立即终止合同,收回房屋,因此而造成损失的,由乙方负责赔偿。

  第十二条 甲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乙方有权终止合同,由甲方双倍返还定金(或押金),并承担由此产生的责任。

  1、甲方延迟交付出租房屋 天以上;

  2、甲方不承担维修责任,致使乙方无法正常使用或造**身伤害、财产损失;

  3、出租房屋权属不清,造成乙方无法继续承租;

  4、未经乙方同意,擅自改变房屋现状;

  5、以欺诈手段骗取定金或租金。

  第十三条 违约责任:

  1、出租方未按时或未按要求维修出租房屋造成承租方人身受到伤害或财物毁损的,负责赔偿损失。

  2、承租方逾期交付租金的,除应及时如数补交外,还应当支付占所欠租金 %的滞纳金。

  3、承租方违反合同,擅自转租造成出租房屋(场所)毁坏的,应负损害赔偿责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