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实用五份

首页 / 教案 / |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 1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中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希望能为学生学*古诗文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设想: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可以说,曹操的功绩是非常大的。但是为什么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呢?当时的汝南名士许邵shào曾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戏曲舞台上也给曹操画上了代表奸臣的白脸。其实,站在客观历史的角度上来看,曹操确实对历史做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作家介绍及背景

  (一)作家介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说他是政治家呢,是因为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知人善察,唯才是举;说他是军事家呢,是因为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说他是文学家呢,则是因为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既然我们现在知道他是个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那么今天,我们就从文学家的角度上来看一看他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抱负和情怀。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文学成就颇高,与其子曹丕、曹植成为建安文坛的领袖,开创了一代文风,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称誉为“建安风骨”,他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二)解题

  我们先看下题目,了解些基本知识,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因此我们从题目可以知道这首诗的音节较短。行,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这些,大家作为常识了解即可。

  (三)、相关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当时曹操已经五十余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诗《短歌行》。

  三、整体感知诵读熟悉-解决疑难

  1、朗读感知:所谓诗歌是“三分诗,七分读。”下面我们听下《短歌行》的配乐诗朗诵,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听后我请同学来谈谈有什么感觉体会?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给红色的字标音)

  2、字词点拨:朗读诗歌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情感去解读诗歌,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现在请同学们扮演一次曹操,来次横槊赋诗。如今你就是那位文才武略,领军出征,欲一统天下的曹操,你该怎么去读?请学生翻译。

  3、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提问:你以为在本诗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

  4、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5、诗歌的主旨 :

  这首诗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6、解决疑难(内容、手法、情感)

  ①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②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7、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比兴。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乌鹊南飞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⑵巧用典故。

  “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表达诗人礼遇贤才的态度

  周公吐哺:作者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之诚恳,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3)借代。唯有杜康:以发明酒的人名来代指酒

  四、思想教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五、课外探究

  (1) 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3)、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武帝纪》

  以上是一些关于曹操的资料,请你结合《短歌行》诗人的形象来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预*,能介绍作家及创作背景;

  2.说出诗人求贤若渴,志在天下的胸怀抱负,并能通过朗读表达;

  3.能找出诗歌中一两种艺术手法,说出它的用处。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曹操的作品《观沧海》、《龟虽寿》

  二、初读诗歌,力求读准

  正音

  三、背景介绍

  观看《三国演义》视频片段,了解背景。

  要求学生边看边作批注,朗读如何处理情感。

  四、自由诵读,小组竞赛朗读等形式进一步把握诗人感情。

  进行诵读指导

  五、品读诗歌

  有着赫赫战功的人他到底因何而“忧”

  人生苦短贤才难得功业未就

  六、小结

  《短歌行》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言志诗,全篇抒写了年华易逝的感慨,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情,表现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板书设计

  人生短暂

  因何而忧?贤才难得

  功业未就

  黄秋云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历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到了魏晋时期,中国诗歌史上又出现了一个重要时期:建安文学时期。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创作五言抒情诗,五言诗由此走向成熟,同时出现七言诗,更从促进了唐代“*体诗”的成熟发展,在中国诗歌诗起到它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组织者,也正是这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

  二、 检查自主阅读:

  1.了解曹操其人及创作背景。(知人论世)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创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孙刘联盟”,统一天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2.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追问:他忧的是什么?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三、合作学*、赏析诗歌:(微观入诗)

  1.微观入诗,就是从理解诗意开始;而理解诗意,就是从诵读开始。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

  请一学生朗读完后首先肯定他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

  大家再一起来听听录音,听完后我会请同学起来回答朗读带读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受?和刚才这位同学读的一样吗?你觉得怎么读这首诗歌会更好?

  明确: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节奏多二二式,语速要慢点。

  2.合作探究,感受诗句,品味意境: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注释,在预*的基础上了解诗意。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并请其他组学生回答。

  四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时光易逝人生苦短

  第二层:渴望贤才礼遇嘉宾

  第三层:渴盼人才忧思难解

  第四层:虚心纳士竭尽诚心

  (2)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注意表述格式,授课时重点突出借代与用典)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确:

  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

  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补充: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换名”。它重在事物的相关性。作用: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确:运用典故,同时又以“子衿”“鹿鸣”起兴,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补充: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确:

  ①以“乌鹊”无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

  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3)小结:

  全诗着眼点:忧(功业、人才),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

  作者从人生的感慨过渡到政治理想,心境由狭变阔,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因此从全诗高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写法。

  四、探究综合,迁移评价:

  1.也就是这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槊唱《短歌行》。(观看电影片段――曹操吟唱《短歌行》)

  2.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曹操是一个奸诈、阴险、嫉妒的人。

  3.面对这截然不同的评价,你是如何有什么看法?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字数100字左右,写得比较有激情。(交流)。

  示例:曹公,人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也好,还是乱世之奸雄也罢,历史自有公论。你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你登高必赋,且多慷慨悲凉之句。景仰你,是因为你有一位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敬佩你,更是因为你是人生的斗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吟哦你的诗句,磨砺着我万千豪情。

  五、拓广积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面对这个在历史大浪中的弄潮儿,你还能想起哪些他写的诗句,让你心潮澎湃,久久不息?

  例如: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积累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

  六、课堂总结: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当站在历史的关口,每个人都会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和苦闷。但我们不能因此沉溺其中,更要因忧愁而迸发出巨大生命能量,在朗朗长空留下我们光辉灿烂痕迹!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文。

  2.积累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

  3.预*本课题其余两首诗歌,注意其所用的艺术手法。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 4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背诵本诗歌。

  2. 过程与方法: 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 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2. 教学难点:①《短歌行》中,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② 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②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 录音机、磁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应该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请同学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

  老师总结,并启发他们去联系:我们学过他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还有 《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一定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 他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联想起新中国开国领袖的《浪淘沙.北戴河》中“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词句说明曹操的内修文德外治武训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这节课我们就试着通过《短歌行》去了解曹操.

  2.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矛唱 《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请一学生朗读完后首先肯定她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普通话很标准.大家再一起来听听磁带,听完后我会请同学起来回答朗读带读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受?和刚才这位同学读的一样吗?你觉得怎么读这首诗歌会更好?(明确: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

  (诗歌要多读才能体会出它的内在深韵,我们全班一起来朗读一下《短歌行》)

  三.分析诗歌

  1. 齐读诗歌

  2. 同学对照注释,疏通诗意。(三分钟)

  3. 分节解读诗歌:诗歌按照意思来分可分为四小节,每二行一小节,主要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来鉴赏。

  4. 鉴赏第一节:

  ①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小节,读的过程中思考本节曹操在对酒当歌之际,有着怎样的情绪,并请这位同学试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这情绪。(明确:情绪“忧”)

  ② 这位同学读得很有激情,当读到 “对酒当歌”时大家有没有联想起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同学思考,集体发言)

  请大家说说作者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 (明确: 人生几何也就是人生短暂)

  ③ 作者忧愁的是什么呢?

  明确:原文说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愁的是人生苦短.

  ④ 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比喻 把人生比作朝露)

  这个比喻的好处是什么?(明确:比喻的好处是形象生动)

  ⑤赏析: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曹操<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感慨.但我们读过全传,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因为他感到年纪已高,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是紧迫感,焦灼感使他这样, 实际上曹操又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

  第一节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忧”字,“忧”到需要用酒来消解。“忧”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忧”。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忧,是隐含的是积极昂扬的精神。所以作者才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来来,举杯邀明月,与尔同销万古愁!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

  5. 鉴赏剩下三节:

  ① 齐读余下三节,思考作者在其中写了什么内容,或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诗歌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对贤才的渴望。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可以看出。

  ② 这些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明确:引用典故<板书>)

  ③ 这种引用典故表达技巧的目的是什么,好处又是什么呢?

  大家可以边看注解⒁:“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文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大意是:爱人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联系吗?嗣,意为继续;音,声问; 嗣音,继续相问,即保持联系之意.这里只用了前两句,后两句作者改为”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意为,只为你等贤才的缘故,我沉思吟咏至今.这一改动,由思慕情人变作思慕贤才,因求之不得而日夜沉吟,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挚自然.”曹操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这句意思是“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吃青苹。我有高贵宾客,吹笙鼓瑟使宾朋欢悦。”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良才若来投奔我,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④请位同学分析一下文中其它有引用典故的句子

  课文的注解⑹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势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注解⑺“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美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周公说他在洗头发的时候曾几次把头发湿漉漉地卷起来,吃饭时曾几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惟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这几句气势是宏大的,意义是深远的表现出一种王者的霸气,根据我们刚才对使用典故句子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引用典故的的好处是什么 (请同学回答)(应用典故嘛,看这个典,我们会想到…..古典,典雅,作者引用的是诗歌,诗歌应该有什么特点:有文采,而且作者引用的诗歌的虽然只有经典的一两句,但却给读者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就增加了《短歌行》的内涵容量.

  <板书>引用典故的好处是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增加诗歌内涵容量

  ⑤同学就文中不懂的句子相互讨论一分钟,老师给予点拨。

  明确:课文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也表现曹操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招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大家说会不会?) 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本句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铺垫的作用。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四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所以曹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久别重逢,欢饮畅谈.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刘备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文官武将,月*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邦无定土,士无定主.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侍.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没有丝毫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表达作者思贤若渴的心情和对人才的尊重.

  6.比兴手法:

  诗歌采用一连串的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如明明如月,以明月不可掇停,比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乌鹊南飞中以乌鹊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诗末山不厌高等句子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又以虚心对待贤才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象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招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曹操作为一代英雄,有着统一天下的壮志,在本首诗歌当中作者开头就提出了人生短暂这个话题,正是因为人生的短暂,所以作者想在有限的时间之内作出一番事业,这也是他在《观沧海》、《龟虽寿》中所说的观点。联系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人民生活困苦,军阀混战,国家衰微,作为一个有统一天下壮志的政治家兼诗人来说,他心忧天下,因此决定了他的诗歌风格只能是悲凉的。另外,建安时期是一个追求建功立业的时代,所以他的诗歌一方面反映社会的动乱,一方面反映报效国家或建功立业,风格苍劲雄健,情辞慷慨悲凉,有力地表现了时代特色。后人将这种鲜明的风格称作“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②建安文学

  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 “建安”,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当时文坛领袖是“三曹”(曹操、曹丕pī、曹植)和著名的作家“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干、阮瑀yǔ,应瑒yáng、刘桢)和女作家蔡琰yǎn等,形成一个文学中心,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若干年的的文学创作,就称为“建安文学”

  7.齐背诗歌,去体味悲凉慷慨的风格。

  8.小结: 《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 总的来说,《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奋图强,创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附:板书 《短歌行》

  思想内容 表达技巧 风格

  (第1节)对酒当歌,忧人生苦短 比喻(形象生动) 悲凉

  (2—4节)求贤若渴,求天下一统 用典(典雅耐读) 慷慨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1、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1、诗人怎样抒发自己的“忧”。

  2、引用诗句、妙用比喻、巧用用典故来表达感情的技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的确如此,当今时代是个人才竞争的时代,那么在群雄纷争的三国时期,被称为“治世之能臣”的曹操又是怎样对待人才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短歌行》,体会他求贤若渴的心情!

  二、解题

  “短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短歌、长歌,因歌词音节的长短区分。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知人论世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北征乌桓,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饮马长江,欲一举荡*“孙刘联盟”,统一天下。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在江上设酒置乐,款待文武众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年过半百的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下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天空,回到三国,与曹操对话。)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营造氛围: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曹操吟唱《短歌行》片段。

  (鲍国安的吟唱,慷慨悲凉,扣人心弦。曹操当年是不是也是这么唱的?请大家注意,《短歌行》这首乐曲在东汉时期是怎么个唱法已经失传了,鲍国安演唱的《短歌行》是现代人重新谱曲演唱的。)

  (指出版本的区别,见幻灯片。)

  2、检查预*:指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有无读错的字音。)

  3、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诵读。学生齐读课文。

  4、大家已经初步熟悉了课文,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明确:

  忧(板书)——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从中来

  5、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由此引发读者的思考。诗人为何而忧?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忧”——人生短暂、功业未就、贤才难得(板书)

  (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到诗作当中去,进一步和诗人对话,看看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忧”的。)

  五、分析鉴赏

  ㈠人生短暂

  1、诗人是怎样表达“人生短暂”之忧?请同学们把相关的诗句大声读出来。

  2、前四句运用什么手法写“人生短暂”的?

  明确:比喻。朝露,太阳出来一晒就没有了,转瞬即逝。“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 驱车上东门》)诗人将人生比作朝露,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人生短暂,韶光易逝。

  (自古以来,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大有人在,如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我们也会发出“时间过得真快呀”的感慨。)

  3、诗人在宴请文武众将时,发出人生短暂的感慨,该如何理解?他要那么多时间干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建功立业,一统天下。(板书)

  (播放《三国演义》片段)

  (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击吕布,败袁术,灭袁绍,征乌桓,现在又列阵长江,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此时,曹操已年过半百,统一天下的大业尚未完成,所以才会忧人生短暂。但他雄心不减,依然图谋大志。我们初中学过曹操的《龟虽寿》,其中有两句诗正是表达了这种意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曹操之忧,是积极进取的英雄之忧,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

  4、“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之酒真的能解诗人之忧吗?

  明确:

  当然不能。李白有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而不可能从根本上除去,比如曹操忧人生短暂,杜康之酒并不能延长其人生。(如果曹操活到现在,我会向他推荐一首歌:韩磊的《向天再借五百年》)

  ㈡贤才难得

  1、既然作者觉得人生不够用,那么他要实现一统天下的抱负,此时他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明确:招揽人才。司马徽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讲的就是人才的重要性。汉高祖刘邦有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才的辅佐,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也可以成为开国之君!

  2、诗人是如何表达出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用原文回答,并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出来。

  3、诗人这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是直接抒发出来的'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

  ⑴引用《诗经》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两句出自《诗经 郑风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的是你的长领襟,悠悠的是我想念你的心,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

  原写姑娘思念情人。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诗人不直接表明自己对贤才的思念和渴望,而是引用《诗经》的句子,向人才发出了深情的呼唤。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四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主要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相处的温情。“呦呦”是鹿的叫声,说是鹿发现山野之间有它喜欢吃的苹草,就发出快乐的叫声,招呼同伴们都来享用。“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国君的口吻。他说,我今天要宴请你们大家,不但为你们准备了美好的宴*,还准备了美好的音乐。而曹操引用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如果你们来归附我,我也要为你们准备这样美好的宴*,好好地招待你们,共享君臣之乐。简而言之,礼遇贤士。

  ⑵妙用比喻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曹操将贤才比作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不由得使诗人的担忧从内心当中抒发出来,绵绵不断。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曹操这几句虽然是写眼前的实景,其中却有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曹操的言外之意是说,你们这些有才干的人还在犹豫什么呢?你们要找一个贤明的主人,为什么不投奔到我曹孟德这儿来呢?只有我这里才是你们最好的归宿!

  ⑶巧用典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曹操表示希望尽可能多的招揽人才。他海纳贤才的诚意,其宽广的政治胸怀和求贤之心永无止境,犹如大海不辞涓流,高山不弃土石一样。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运用周公的典故,在于说明,自己会像周公那样,有宽广的胸襟,殷勤地接待贤才,希望天下贤士都来归顺自己。而这正是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所做的艺术的回答——投奔我这个思贤若渴的明主才是最好的选择!同时,也是卒章显志,诗人以周公来勉励自己,只要得到人才,我就可以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了。

  板书:统一天下

  (诗人委婉曲折地表明心迹。诗人引用《诗经》语句表明自己对贤才的仰慕和思念,妙用比喻形象生动的说明贤才难得,巧用典故说明自己要尽情地招揽贤才,并且像周公一样礼遇贤才。)

  ㈢小结:何以解忧?

  诗人忧人生苦短,忧贤才难得,而真正的忧在于统一大业还未完成。何以解忧?——唯有贤才!

  六、朗读体悟(把握诗歌风格)

  (幻灯片)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钟嵘 《诗品》

  “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刘勰 《文心雕龙》

  “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为什么会形成曹操这样的风格呢?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

  (幻灯片)东汉末年的战乱带来的饥荒和瘟疫,给社会带来的灾难是历史上空前的。史书也多有记载,如《三国志》中记载说:“吏士大小自相啖食。”《世语》:“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涕之哀……或举族而丧。”此时的人们似乎是第一次认识到人生的无常,生命的短暂。《古诗十九首》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这种哀叹并没有走向完全否定人生的悲观主义。建安文学在此之后,它也发出人生无常的哀叹,但这哀叹已经同这社会灾难,以及如何结束这社会灾难,重新建立统一繁荣的国家的热望和努力结合在一起。这首先鲜明的表现在曹操的诗作中。

  (曹操的一统天下抱负和这种抱负实现的艰难,形成了曹操诗文的慷慨悲凉的特色。也是那个时代英雄诗文共有的特色。曹操这首诗的风格就是“建安风骨”的主要体现。)

  (幻灯片)

  建安风骨: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慷慨悲凉的风格。

  七、课堂小结

  一般有诗人才情的人不一定有曹操这种雄图霸业的抱负,而有雄图霸业抱负的人又不一定有诗人的才情,只有曹操二者兼而得之,所以《短歌行》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好诗。这首诗以“忧”贯穿全诗,一气呵成,无论是忧人生短暂,还是忧贤才难得,实际上都是因功业未就而忧,而且这种忧是与诗人心中的志向并存的,他希望的是能够统一天下。我想可以这么说,《短歌行》这首诗就是一曲英雄的慷慨悲歌,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也能够向曹操学*,既然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那么我们就增加生命的厚度吧,做一个“及时当勉励”的有志之士。

  八、巩固与训练

  1、背诵并默写《短歌行》。

  2、把《短歌行》与刘邦的《大风歌》作比较阅读,体会两词在内容上和风格上的异同。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实用五份扩展阅读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实用五份(扩展1)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 (菁华3篇)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是诗的国度。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历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到了魏晋时期,*诗歌史上又出现了一个重要时期:建安文学时期。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创作五言抒情诗,五言诗由此走向成熟,同时出现七言诗,更从促进了唐代“*体诗”的成熟发展,在*诗歌诗起到它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组织者,也正是这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

  二、 检查自主阅读:

  1、了解曹操其人及创作背景。(知人论世)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创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孙刘联盟”,统一天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2、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追问:他忧的是什么?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三、合作学*、赏析诗歌:(微观入诗)

  1、微观入诗,就是从理解诗意开始;而理解诗意,就是从诵读开始。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

  请一学生朗读完后首先肯定他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

  大家再一起来听听录音,听完后我会请同学起来回答朗读带读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受?和刚才这位同学读的一样吗?你觉得怎么读这首诗歌会更好?

  明确: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节奏多二二式,语速要慢点。

  2、合作探究,感受诗句,品味意境: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注释,在预*的基础上了解诗意。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并请其他组学生回答。

  四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时光易逝  人生苦短

  第二层:渴望贤才  礼遇嘉宾

  第三层:渴盼人才  忧思难解

  第四层:虚心纳士  竭尽诚心

  (2) 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注意表述格式,授课时重点突出借代与用典)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确: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 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补充: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换名”。它重在事物的相关性。作用: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确:运用典故,同时又以“子衿”“鹿鸣”起兴,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补充: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确:①以“乌鹊”无 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3)小结:

  全诗着眼点:忧(功业、人才),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 。

  作者从人生的感慨过渡到政治理想,心境由狭变阔,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因此从全诗高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写法。

  四、探究综合,迁移评价:

  1、也就是这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槊唱 《短歌行》。(观看电影片段--曹操吟唱《短歌行》)

  2、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曹操是一个奸诈、阴险、嫉妒的人。

  3、面对这截然不同的评价,你是如何有什么看法?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字数100字左右,写得比较有激情。(交流)。

  示例:曹公,人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也好,还是乱世之奸雄也罢,历史自有公论。你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你登高必赋,且多慷慨悲凉之句。景仰你,是因为你有一位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敬佩你,更是因为你是人生的斗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吟哦你的诗句,磨砺着我万千豪情。

  五、拓广积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面对这个在历史大浪中的弄潮儿,你还能想起哪些他写的诗句,让你心潮澎湃,久久不息?

  例如: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六、课堂总结: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当站在历史的`关口,每个人都会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和苦闷。但我们不能因此沉溺其中,更要因忧愁而迸发出巨大生命能量,在朗朗长空留下我们光辉灿烂痕迹!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文。

  2、积累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

  3、预*本课题其余两首诗歌,注意其所用的艺术手法。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品味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

  2、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讨论分析

  【教学设想】通过诵读、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具体教学步骤】

  一、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挟天子以令诸侯”。“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有《曹操集》。

  二、写作背景

  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大败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广为传唱。

  三、文题理解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相和歌*调曲》。乐府又有《长歌行》。长歌、短歌是指曲调长短而言。行,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这大概是用于宴会的歌辞。

  四、同学有感情朗诵 示范朗诵

  五、整体感知、赏析全篇

  (一)解构诗句 分节鉴赏

  分解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里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那么愁的是什么呢?格调(风骨)如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情调悲凉,慨叹人生短促和年华消逝;更重要的是全诗洋溢着高昂的情绪,蕴藏着及时努力的思想。而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

  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

  分解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设疑:这里引用的哪些诗句?表达了什么内容?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明确: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曹操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用典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竭诚待以“嘉宾”之礼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即含蓄的表达方式)。

  分解3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设问:这组诗句与前面诗段是怎样关联并发展诗意的?

  提示: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

  第一种说法: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第二种说法:“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比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分解4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设疑:前四句的内容可作那些解读?

  前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贤士,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

  设问:最后四句是怎样表达主旨的?

  分析提示: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

  (二)根据所讲 分组讨论 回答问题

  1、诗作表达了什么样的主旨(主题思想)?

  2、本诗运用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

  3、诗人如何曲折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的?

  七、小结

  《短歌行》的流露了作者渴望招贤纳士、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八、作业 熟练诵读 领悟主旨

  九、板书设计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背诵本诗歌。

  2. 过程与方法: 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 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2. 教学难点:①《短歌行》中,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② 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②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 录音机、磁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应该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请同学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

  老师总结,并启发他们去联系:我们学过他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还有 《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一定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 他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联想起新*开国领袖的《浪淘沙.北戴河》中“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词句说明曹操的内修文德外治武训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这节课我们就试着通过《短歌行》去了解曹操.

  2.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矛唱 《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请一学生朗读完后首先肯定她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普通话很标准.大家再一起来听听磁带,听完后我会请同学起来回答朗读带读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受?和刚才这位同学读的一样吗?你觉得怎么读这首诗歌会更好?(明确: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

  (诗歌要多读才能体会出它的内在深韵,我们全班一起来朗读一下《短歌行》)

  三.分析诗歌

  1. 齐读诗歌

  2. 同学对照注释,疏通诗意。(三分钟)

  3. 分节解读诗歌:诗歌按照意思来分可分为四小节,每二行一小节,主要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来鉴赏。

  4. 鉴赏第一节:

  ①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小节,读的过程中思考本节曹操在对酒当歌之际,有着怎样的情绪,并请这位同学试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这情绪。(明确:情绪“忧”)

  ② 这位同学读得很有激情,当读到 “对酒当歌”时大家有没有联想起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同学思考,集体发言)

  请大家说说作者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 (明确: 人生几何也就是人生短暂)

  ③ 作者忧愁的是什么呢?

  明确:原文说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愁的是人生苦短.

  ④ 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比喻 把人生比作朝露)

  这个比喻的好处是什么?(明确:比喻的好处是形象生动)

  ⑤赏析: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曹操<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感慨.但我们读过全传,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因为他感到年纪已高,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是紧迫感,焦灼感使他这样, 实际上曹操又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

  第一节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忧”字,“忧”到需要用酒来消解。“忧”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忧”。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忧,是隐含的是积极昂扬的精神。所以作者才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来来,举杯邀明月,与尔同销万古愁!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

  5. 鉴赏剩下三节:

  ① 齐读余下三节,思考作者在其中写了什么内容,或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诗歌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对贤才的渴望。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可以看出。

  ② 这些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明确:引用典故<板书>)

  ③ 这种引用典故表达技巧的目的是什么,好处又是什么呢?

  大家可以边看注解⒁:“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文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大意是:爱人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联系吗?嗣,意为继续;音,声问; 嗣音,继续相问,即保持联系之意.这里只用了前两句,后两句作者改为”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意为,只为你等贤才的缘故,我沉思吟咏至今.这一改动,由思慕情人变作思慕贤才,因求之不得而日夜沉吟,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挚自然.”曹操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这句意思是“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吃青苹。我有高贵宾客,吹笙鼓瑟使宾朋欢悦。”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良才若来投奔我,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④请位同学分析一下文中其它有引用典故的句子

  课文的注解⑹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势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注解⑺“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美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周公说他在洗头发的时候曾几次把头发湿漉漉地卷起来,吃饭时曾几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惟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这几句气势是宏大的,意义是深远的表现出一种王者的霸气,根据我们刚才对使用典故句子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引用典故的的好处是什么 (请同学回答)(应用典故嘛,看这个典,我们会想到…..古典,典雅,作者引用的是诗歌,诗歌应该有什么特点:有文采,而且作者引用的诗歌的虽然只有经典的一两句,但却给读者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就增加了《短歌行》的内涵容量.

  <板书>引用典故的好处是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增加诗歌内涵容量

  ⑤同学就文中不懂的句子相互讨论一分钟,老师给予点拨。

  明确:课文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也表现曹操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招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大家说会不会?) 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本句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铺垫的作用。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四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所以曹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久别重逢,欢饮畅谈.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刘备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文官武将,月*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邦无定土,士无定主.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侍.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没有丝毫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表达作者思贤若渴的心情和对人才的尊重.

  6.比兴手法:

  诗歌采用一连串的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如明明如月,以明月不可掇停,比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乌鹊南飞中以乌鹊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诗末山不厌高等句子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又以虚心对待贤才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象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招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曹操作为一代英雄,有着统一天下的壮志,在本首诗歌当中作者开头就提出了人生短暂这个话题,正是因为人生的短暂,所以作者想在有限的时间之内作出一番事业,这也是他在《观沧海》、《龟虽寿》中所说的观点。联系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人民生活困苦,军阀混战,国家衰微,作为一个有统一天下壮志的政治家兼诗人来说,他心忧天下,因此决定了他的诗歌风格只能是悲凉的。另外,建安时期是一个追求建功立业的时代,所以他的诗歌一方面反映社会的动乱,一方面反映报效国家或建功立业,风格苍劲雄健,情辞慷慨悲凉,有力地表现了时代特色。后人将这种鲜明的风格称作“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②建安文学

  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 “建安”,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当时文坛领袖是“三曹”(曹操、曹丕pī、曹植)和著名的作家“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干、阮瑀yǔ,应瑒yáng、刘桢)和女作家蔡琰yǎn等,形成一个文学中心,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若干年的的文学创作,就称为“建安文学”

  7.齐背诗歌,去体味悲凉慷慨的风格。

  8.小结: 《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 总的来说,《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奋图强,创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附:板书 《短歌行》

  思想内容 表达技巧 风格

  (第1节)对酒当歌,忧人生苦短 比喻(形象生动) 悲凉

  (2—4节)求贤若渴,求天下一统 用典(典雅耐读) 慷慨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实用五份(扩展2)

——短歌行优秀教案(5)份

  短歌行优秀教案 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

  引句、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过曹操的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今天我们来学*他的《短歌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慨。

  二、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此期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和理想。其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有力,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建安诗歌的这种杰出成就和特色,形成后来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

  代表作家:“三曹”: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中成就最高者是王粲。女作家蔡琰(字文姬)。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生大声自读全诗读时要尽量以“曹操的身份”来朗读

  2、指明学生朗读(师生点评)

  3、老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的内容

  4、解题:从文题就可看出本文属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四、品鉴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

  请同学们把诗歌自由诵读一遍,然后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意。

  1.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忧)

  为何而忧?(小组交流合作诗人忧愁的原因)

  明确:忧;忧人生短暂;人才难求;功业未就。

  (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孙刘联盟”,统一天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2.如何抒忧?——梳理诗意,并探究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确:

  手法:

  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

  ③以造酒的杜康借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师:作者在此感叹什么?

  情感:光阴易逝、人生短暂。

  第二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确:

  手法:运用典故。(重点)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以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还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那么是人在此借古人之语,抒发的是自己的何种情怀呢?

  (补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出自《诗经.子衿》,原句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言外之意即“贤士们呀,即使我不去寻访你们,你们怎么就不能主动给我个音讯呢?”)

  情感: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明确:

  手法: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意即:天下的贤士们呀,我怎样才能得到你们呢?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情感:求贤不得之忧。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确:

  手法:

  ①以“乌鹊”无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言外之意即“我就是你们所要寻求的明主,不要再犹豫徘徊了,赶紧来投奔于我,我助你们实现你们的人生理想,你们助我实现统一大业”。

  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情感:功业未就。

  小结:

  全诗着眼点:忧(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当站在历史的关口,每个人都会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和苦闷。但我们不能因此沉溺其中,更要因忧愁而迸发出巨大生命能量,在朗朗长空留下我们光辉灿烂的痕迹!

  五、总结:《短歌行》抒写的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的曹操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苦短和时光易逝的苦闷和感叹,同时也以真诚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自己招揽贤才的良苦用心、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在诗歌的最后也坦诚的向世人展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全诗前面部分写的沉郁悲凉,后面部分写得慷慨激昂,作者的情感有低沉也有起伏更有高亢集中地体现了建安时期“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曹操传世的千古名篇对于我们生活在太*盛世的人来说,曹操的那种珍惜时间、积极上上的精神,真诚坦荡的胸怀以及树立远大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学*的

  六、布置作业:

  1、预*《归园田居(其一)》

  2、完成课后练*一3

  3、课后练*三填在书上

  短歌行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1、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1、诗人怎样抒发自己的“忧”。

  2、引用诗句、妙用比喻、巧用用典故来表达感情的技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的确如此,当今时代是个人才竞争的时代,那么在群雄纷争的三国时期,被称为“治世之能臣”的曹操又是怎样对待人才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短歌行》,体会他求贤若渴的心情!

  二、解题

  “短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短歌、长歌,因歌词音节的长短区分。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知人论世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北征乌桓,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饮马长江,欲一举荡*“孙刘联盟”,统一天下。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在江上设酒置乐,款待文武众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年过半百的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下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天空,回到三国,与曹操对话。)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营造氛围: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曹操吟唱《短歌行》片段。

  (鲍国安的吟唱,慷慨悲凉,扣人心弦。曹操当年是不是也是这么唱的?请大家注意,《短歌行》这首乐曲在东汉时期是怎么个唱法已经失传了,鲍国安演唱的《短歌行》是现代人重新谱曲演唱的。)

  (指出版本的区别,见幻灯片。)

  2、检查预*:指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有无读错的字音。)

  3、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诵读。学生齐读课文。

  4、大家已经初步熟悉了课文,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明确:

  忧(板书)——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从中来

  5、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由此引发读者的思考。诗人为何而忧?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忧”——人生短暂、功业未就、贤才难得(板书)

  (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到诗作当中去,进一步和诗人对话,看看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忧”的。)

  五、分析鉴赏

  ㈠人生短暂

  1、诗人是怎样表达“人生短暂”之忧?请同学们把相关的诗句大声读出来。

  2、前四句运用什么手法写“人生短暂”的?

  明确:比喻。朝露,太阳出来一晒就没有了,转瞬即逝。“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诗人将人生比作朝露,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人生短暂,韶光易逝。

  (自古以来,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大有人在,如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我们也会发出“时间过得真快呀”的感慨。)

  3、诗人在宴请文武众将时,发出人生短暂的感慨,该如何理解?他要那么多时间干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建功立业,一统天下。(板书)

  (播放《三国演义》片段)

  (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击吕布,败袁术,灭袁绍,征乌桓,现在又列阵长江,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此时,曹操已年过半百,统一天下的大业尚未完成,所以才会忧人生短暂。但他雄心不减,依然图谋大志。我们初中学过曹操的《龟虽寿》,其中有两句诗正是表达了这种意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曹操之忧,是积极进取的英雄之忧,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

  4、“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之酒真的能解诗人之忧吗?

  明确:

  当然不能。李白有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而不可能从根本上除去,比如曹操忧人生短暂,杜康之酒并不能延长其人生。(如果曹操活到现在,我会向他推荐一首歌:韩磊的《向天再借五百年》)

  ㈡贤才难得

  1、既然作者觉得人生不够用,那么他要实现一统天下的抱负,此时他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明确:招揽人才。司马徽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讲的就是人才的重要性。汉高祖刘邦有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才的辅佐,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也可以成为开国之君!

  2、诗人是如何表达出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用原文回答,并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出来。

  3、诗人这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是直接抒发出来的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

  ⑴引用《诗经》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两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的是你的长领襟,悠悠的是我想念你的心,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

  原写姑娘思念情人。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诗人不直接表明自己对贤才的思念和渴望,而是引用《诗经》的句子,向人才发出了深情的呼唤。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四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主要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相处的温情。“呦呦”是鹿的叫声,说是鹿发现山野之间有它喜欢吃的苹草,就发出快乐的叫声,招呼同伴们都来享用。“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国君的口吻。他说,我今天要宴请你们大家,不但为你们准备了美好的宴*,还准备了美好的音乐。而曹操引用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如果你们来归附我,我也要为你们准备这样美好的宴*,好好地招待你们,共享君臣之乐。简而言之,礼遇贤士。

  ⑵妙用比喻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曹操将贤才比作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不由得使诗人的担忧从内心当中抒发出来,绵绵不断。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曹操这几句虽然是写眼前的实景,其中却有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曹操的言外之意是说,你们这些有才干的人还在犹豫什么呢?你们要找一个贤明的主人,为什么不投奔到我曹孟德这儿来呢?只有我这里才是你们最好的归宿!

  ⑶巧用典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曹操表示希望尽可能多的招揽人才。他海纳贤才的诚意,其宽广的政治胸怀和求贤之心永无止境,犹如大海不辞涓流,高山不弃土石一样。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运用周公的典故,在于说明,自己会像周公那样,有宽广的胸襟,殷勤地接待贤才,希望天下贤士都来归顺自己。而这正是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所做的艺术的回答——投奔我这个思贤若渴的明主才是最好的选择!同时,也是卒章显志,诗人以周公来勉励自己,只要得到人才,我就可以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了。

  板书:统一天下

  (诗人委婉曲折地表明心迹。诗人引用《诗经》语句表明自己对贤才的仰慕和思念,妙用比喻形象生动的说明贤才难得,巧用典故说明自己要尽情地招揽贤才,并且像周公一样礼遇贤才。)

  ㈢小结:何以解忧?

  诗人忧人生苦短,忧贤才难得,而真正的忧在于统一大业还未完成。何以解忧?——唯有贤才!

  六、朗读体悟(把握诗歌风格)

  (幻灯片)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钟嵘《诗品》

  “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刘勰《文心雕龙》

  “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为什么会形成曹操这样的风格呢?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

  (幻灯片)东汉末年的战乱带来的饥荒和瘟疫,给社会带来的灾难是历史上空前的。史书也多有记载,如《三国志》中记载说:“吏士大小自相啖食。”《世语》:“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涕之哀……或举族而丧。”此时的人们似乎是第一次认识到人生的无常,生命的短暂。《古诗十九首》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这种哀叹并没有走向完全否定人生的悲观主义。建安文学在此之后,它也发出人生无常的哀叹,但这哀叹已经同这社会灾难,以及如何结束这社会灾难,重新建立统一繁荣的国家的热望和努力结合在一起。这首先鲜明的表现在曹操的诗作中。

  (曹操的一统天下抱负和这种抱负实现的艰难,形成了曹操诗文的慷慨悲凉的特色。也是那个时代英雄诗文共有的特色。曹操这首诗的风格就是“建安风骨”的主要体现。)

  (幻灯片)

  建安风骨: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慷慨悲凉的风格。

  七、课堂小结

  一般有诗人才情的人不一定有曹操这种雄图霸业的抱负,而有雄图霸业抱负的人又不一定有诗人的才情,只有曹操二者兼而得之,所以《短歌行》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好诗。这首诗以“忧”贯穿全诗,一气呵成,无论是忧人生短暂,还是忧贤才难得,实际上都是因功业未就而忧,而且这种忧是与诗人心中的志向并存的,他希望的是能够统一天下。我想可以这么说,《短歌行》这首诗就是一曲英雄的慷慨悲歌,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也能够向曹操学*,既然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那么我们就增加生命的厚度吧,做一个“及时当勉励”的有志之士。

  八、巩固与训练

  1、背诵并默写《短歌行》。

  2、把《短歌行》与刘邦的《大风歌》作比较阅读,体会两词在内容上和风格上的异同。

  短歌行优秀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三、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导语: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曹操的《短歌行》。曹操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他曾经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尽管人们对他的评价不尽相同,有“英雄”、“奸雄”和“枭雄”之别,但不争的事实是——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他是一个大气磅礴,慷慨激昂的诗人。大家在初中学过曹操的什么诗?哪些诗句曾经深深地震撼过你?

  2、比较鉴赏

  请学生观看《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剪辑,同时给学生布置两个思考练*。(1)剪辑中曹操所吟唱的《短歌行》与课本上的《短歌行》有几处不同?

  (2)剪辑当中的曹操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3、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问题预设:

  ①首先从文本的不同文字入手,理解其字面的不同意义。

  ②接着讨论不同文字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③最后明确两个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曹操的不同心境。(说明: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适时引导。如:“掇”和“辍”分别是什么意思?“掇”和“辍”分别造成了什么表达效果,从中我们又可以体会什么不同的心境呢?分别讨论完两个文本的三组不同之处后再对曹操的心境进行全面的总结概括。教师应引导学生要结合文本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既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又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4、深入探讨

  教师引导问题预设: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大体感受到了曹操的“忧思”,现在结合原诗进一步明确:①曹操有哪些“忧思”?②曹操是如何解忧的呢?

  换角度思考并讨论:从贤才们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体会他们看到这首诗的感受,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涵和魅力。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品味曹操礼待贤才的诗句,体会曹操良苦用心,以达到培养学生结合文本多角度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

  小结: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鉴赏,学生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明白曹操在诗中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求贤之心,也表明了对贤才的礼待,更表现着一种感人的力量。可以说,这首诗本身就是在为求贤做着努力。

  5、总结提升

  (1)探讨诗歌的感情基调

  请学生结合诵读自由发表看法,教师作有效引导,但不限制学生的答案,鼓励个性化的解读。

  阅读参考:慷慨激昂。

  6、个性解读

  此环节设计意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丰富对本诗的理解,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品评鉴赏能力。

  7、作业与拓展

  讲解作业要点并板书:

  短歌行

  曹操

  忧 解忧

  人生苦短——>只争朝夕

  贤才难得——>招纳贤才

  功业未就——>天下归心

  短歌行优秀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背诵本诗歌。

  2.过程与方法: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2.教学难点:①《短歌行》中,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②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①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②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应该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请同学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

  老师总结,并启发他们去联系:我们学过他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还有《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一定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他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联想起新中国开国领袖的《浪淘沙.北戴河》中“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词句说明曹操的内修文德外治武训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这节课我们就试着通过《短歌行》去了解曹操.

  2.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矛唱《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请一学生朗读完后首先肯定她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普通话很标准.大家再一起来听听磁带,听完后我会请同学起来回答朗读带读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受?和刚才这位同学读的一样吗?你觉得怎么读这首诗歌会更好?(明确: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

  (诗歌要多读才能体会出它的内在深韵,我们全班一起来朗读一下《短歌行》)

  三.分析诗歌

  1.齐读诗歌

  2.同学对照注释,疏通诗意。(三分钟)

  3.分节解读诗歌:诗歌按照意思来分可分为四小节,每二行一小节,主要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来鉴赏。

  4.鉴赏第一节:

  ①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小节,读的过程中思考本节曹操在对酒当歌之际,有着怎样的情绪,并请这位同学试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这情绪。(明确:情绪“忧”)

  ②这位同学读得很有激情,当读到“对酒当歌”时大家有没有联想起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同学思考,集体发言)

  请大家说说作者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明确:人生几何也就是人生短暂)

  ③作者忧愁的是什么呢?

  明确:原文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愁的是人生苦短.

  ④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明确: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

  这个比喻的好处是什么?(明确:比喻的好处是形象生动)

  ⑤赏析: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曹操<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感慨.但我们读过全传,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因为他感到年纪已高,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是紧迫感,焦灼感使他这样,实际上曹操又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

  第一节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忧”字,“忧”到需要用酒来消解。“忧”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忧”。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忧,是隐含的是积极昂扬的精神。所以作者才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来来,举杯邀明月,与尔同销万古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

  5.鉴赏剩下三节:

  ①齐读余下三节,思考作者在其中写了什么内容,或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诗歌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对贤才的渴望。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可以看出。

  ②这些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明确:引用典故<板书>)

  ③这种引用典故表达技巧的目的是什么,好处又是什么呢?

  大家可以边看注解⒁:“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文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大意是:爱人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联系吗?嗣,意为继续;音,声问;嗣音,继续相问,即保持联系之意.这里只用了前两句,后两句作者改为”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意为,只为你等贤才的缘故,我沉思吟咏至今.这一改动,由思慕情人变作思慕贤才,因求之不得而日夜沉吟,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挚自然.”曹操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这句意思是“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吃青苹。我有高贵宾客,吹笙鼓瑟使宾朋欢悦。”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良才若来投奔我,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④请位同学分析一下文中其它有引用典故的句子

  课文的注解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势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注解⑺“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美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周公说他在洗头发的时候曾几次把头发湿漉漉地卷起来,吃饭时曾几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惟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这几句气势是宏大的,意义是深远的表现出一种王者的霸气,根据我们刚才对使用典故句子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引用典故的的好处是什么(请同学回答)(应用典故嘛,看这个典,我们会想到…..古典,典雅,作者引用的是诗歌,诗歌应该有什么特点:有文采,而且作者引用的诗歌的虽然只有经典的一两句,但却给读者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就增加了《短歌行》的内涵容量.

  <板书>引用典故的好处是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增加诗歌内涵容量

  ⑤同学就文中不懂的句子相互讨论一分钟,老师给予点拨。

  明确:课文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也表现曹操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招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大家说会不会?)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本句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铺垫的作用。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四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所以曹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久别重逢,欢饮畅谈.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刘备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文官武将,月*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邦无定土,士无定主.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侍.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没有丝毫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表达作者思贤若渴的心情和对人才的尊重.

  6.比兴手法:

  诗歌采用一连串的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如明明如月,以明月不可掇停,比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乌鹊南飞中以乌鹊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诗末山不厌高等句子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又以虚心对待贤才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象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招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曹操作为一代英雄,有着统一天下的壮志,在本首诗歌当中作者开头就提出了人生短暂这个话题,正是因为人生的短暂,所以作者想在有限的时间之内作出一番事业,这也是他在《观沧海》、《龟虽寿》中所说的观点。联系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人民生活困苦,军阀混战,国家衰微,作为一个有统一天下壮志的政治家兼诗人来说,他心忧天下,因此决定了他的诗歌风格只能是悲凉的。另外,建安时期是一个追求建功立业的时代,所以他的诗歌一方面反映社会的动乱,一方面反映报效国家或建功立业,风格苍劲雄健,情辞慷慨悲凉,有力地表现了时代特色。后人将这种鲜明的风格称作“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②建安文学

  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当时文坛领袖是“三曹”(曹操、曹丕pī、曹植)和著名的作家“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干、阮瑀yǔ,应瑒yáng、刘桢)和女作家蔡琰yǎn等,形成一个文学中心,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若干年的的文学创作,就称为“建安文学”

  7.齐背诗歌,去体味悲凉慷慨的风格。

  8.小结:《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总的来说,《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奋图强,创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附:板书《短歌行》

  思想内容表达技巧风格

  (第1节)对酒当歌,忧人生苦短比喻(形象生动)悲凉

  (2—4节)求贤若渴,求天下一统用典(典雅耐读)慷慨

  短歌行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1、识记曹操的生*概况,识记“行”这一诗歌体裁的特点

  2、能以本诗为例,初步了解曹诗“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风格

  3、初步明确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够按照这些方法基本读懂本诗,初步

  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为培养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做准备

  [教学重点]

  本单元在新教材中是第一个古代诗歌单元,本诗篇幅短小,又编排在单元的最后一课,因此本诗教学自然就承担了引导学生初步学*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任务引领学生首先要读懂“这一首”,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教学中兼顾诵读,力争让学生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1、初步理解曹操这首代表作“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特色

  2、曹操在历史上和在文艺作品中的形象极其复杂,教学中将避免在人物形象评价上的争议,而将学生的精力引导钻研文本,进而力争合理而多元地阐释文本中的艺术与人物

  [教学方法]

  讲解、点拨、诵读、讨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要学生集体背出《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后简述故事——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代重兵把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但是,也有人说曹诗不好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当天夜晚,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词就是今天学的《短歌行》

  二、初步感知

  1、一读诗歌:教师配乐诵读然后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在检查学生对补充注释后,讨论“朝露”、“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乌鹊”四个意象的内涵(强调:“乌鹊”在文中解释为“乌鸦”,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可视为吉祥鸟)

  教师强调:高中生读诗要学会“鉴赏”什么是“鉴赏”?“鉴”是鉴别,说的是“好不好”的问题,要求我们读懂诗歌;“赏”是欣赏,说的是“为什么好”“好在哪里”的问题,要求我们学会评价诗歌

  3、二读诗歌:指定一名学生诵读,然后讨论思路——提问:全诗围绕哪个字写的?

  (要求:力争区别出四个层次不同的感情:一层:忧伤读得低沉,缓慢二层:期待读得*稳,悠扬三层:喜悦读得高亢,轻快四层:自信读得果断,坚定)

  (明确:全诗围绕“忧”字展开,分别写了“忧的原因”“忧的方式”“忧的对象”“忧的解脱”)

  三、探究主旨

  采用逐步“瘦身”法,引导学生找“诗眼”

  (明确:第一次压缩成四句,每层保留一句:

  参考答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再次压缩成一句:

  参考答案: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板书“诗眼”〉)

  四、个性解读

  1出示南朝钟嵘的片面评价(钟嵘在《诗品》中把曹操诗歌评定为下品,并评价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曹操的诗古雅质直,很有悲壮苍凉的句子)

  2列举两首代表作,体会“于悲凉之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风格

  ①将《短歌行》句子重新排序,然后与原诗作比较,讨论其优劣

  (幻灯出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②由古代评论家的评说引出教师自己的评价意见

  ★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卷五中分析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二中听歌,一厢心中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

  ★刘勰《文心雕龙》:诗中多写悲凉,“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

  ○师生新解:

  (1)其有多首代表作在结构上具有类似特点这种回环曲折,似短似连的结构,是诗人内心矛盾、痛苦、彷徨又坚定等复杂状态的生动体现,沉郁顿挫结构本身便是“梗慨而多气”的又一反映

  (2)吴淇将曹诗回环曲折说成饮酒场合所致,失之片面;

  (3)锺嵘将曹诗归入下品之说已经被否定,而且“古直”之说也不够精当:曹诗语言率真可以说“直”,但布局谋篇上并不“直”……)

  ③学生尝试评价本诗与诗中的曹操简介曹操概况

  (幻灯演示:目前学界对曹诗歌的权威评价,学生齐读学界评价)

  (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并朗诵:招贤才咏慷慨悲凉成千古绝调诉宏愿展文才武韬乃一代英豪)

  五、练*巩固

  这首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很值得欣赏(见下表归纳),请选择其中的一种角度加以鉴赏(字数100字以内)背诵这首诗歌

  欣赏角度

  显著特色或类别

  表达方式

  议论(言志)与抒情有机结合

  语言

  简约含蓄

  写作手法

  衬托用典起兴

  修辞手法

  双关引用比喻设问

  结构

  意识流结构似断似连回环曲折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实用五份(扩展3)

——短歌行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范本5份

  短歌行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

  教学目的:

  1、了解曹操其人其诗

  2、理解曹操在诗中流露出的作为政治家、文学家的深沉情感

  教学重点:曹操深沉复杂之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历史人物

  教学设想:

  1、通过简介诗人(注意历史上之曹操与文学作品中之曹操之差异),进而解读本诗;

  2、以“忧”字为切入点,结合当时史实、本诗创作背景及诗歌本身加深学生对曹操的情感的理解;

  3、反复诵读,以诵读增进学生对诗歌之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备受争议的人物,比如说古代的秦始皇、成吉思汗,*代有李鸿章、康有为等,而最受争议的莫过于曹操了。

  二、解题:

  1、关于曹操:

  ①由学生先说他们心目中之曹操

  ②教师补充介绍(结合课件,注意历史上之曹操与文学作品中之曹操之区别,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短歌行》走*曹操,体会他深沉的感情。

  2、短歌行:什么叫短歌?《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投影展示)

  三、全诗整体赏析:

  1、学生反复诵读,读懂字词,了解大意,不懂的提出来,师生一起解决。

  2、学生谈对本诗的初步体会,互相交流,然后发言。

  重点理解

  教师(提问):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投影展示)

  教师结合创作背景及史实进行简析(不再单独介绍创作背景,把它融入到诗歌的理解中去):

  关于「短歌行」的创作时间及创作背景,历来有不同的解释。通常的看法,认为这首诗歌当作于赤壁之战以后,由于曹操在军事上的失利,统一事业受到严重的障碍,因此,他感到年华易老,壮志难酬,所以发出了「人生几何」和「去日苦多」的感慨。

  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2、结合课件具体赏析:

  第一节: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不然。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

  第二节:这一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浑然天成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选句意为“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食青苹。我有高贵佳宾客,吹笙鼓瑟悦宾朋。”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哈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周公吐哺”是《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3、通过诵读进一步体会诗歌中深沉的情感。

  四、:

  全诗以“忧”字贯穿始终,人生苦短之感慨、人生忧多乐少之喟叹:曹操之忧,亦是永恒、普遍之忧;渴求贤才、功业未建之忧:曹操作为政治家个人之忧。

  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五、延伸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

  短歌行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2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希望能为学生学*古诗文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教学设想】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作家和题解】

  作家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 诵读熟悉-解决疑难

  1、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2、叫两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二、讨论鉴赏

  1、讨论分析“名句”。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4.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四、思想教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课外拓展】

  作业:

  1、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

  2、阅读读本上曹植《白马篇》与曹丕《燕歌行》。

  短歌行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历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到了魏晋时期,中国诗歌史上又出现了一个重要时期:建安文学时期。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创作五言抒情诗,五言诗由此走向成熟,同时出现七言诗,更从促进了唐代“*体诗”的成熟发展,在中国诗歌诗起到它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组织者,也正是这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

  二.曹操简介

  三、解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调曲》。

  曹操《短歌行》有二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四、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

  这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曹操宴请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有感此景而横槊(shuò)赋诗,吟唱了千古名作——《短歌行》。

  五、朗诵

  把握情感:慷慨、激昂

  六、解读诗歌

  1.“对酒当歌”

  诗的一开始,诗人就提出了“酒”这个意象,请同学们回忆我们曾经学过哪些与酒有关的诗句,分别表达何种情感?

  闲适轻松时: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孟浩然《过故人庄》

  孤独寂寞时: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失意落寞时: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离别伤感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在《短歌行》中,曹操借酒抒发的是什么感情?诗中有没有哪一个字直接点明了作者的情感?

  明确:“忧”

  忧到了何种程度?(翻译相关句子)板书

  2.诗人在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对于人生短暂,许多文人都曾发出概叹,有人选择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有人选择消极避世,那么,作为一代枭雄的曹操,他为什么也发出这种感叹呢?

  明确:功业未就

  4.想要实现这种建功立业的包袱,需要什么条件?

  天时地利人和。要有贤才帮助。

  5.诗中有没有描绘贤才相聚的热闹场面?

  明确:“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一首描写贵族盛宴热情款待尊贵客人的诗歌。

  “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想象贤才归己时的热闹场面。

  6.群贤毕至是如此美好,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更加急切,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比喻贤才?

  明月、乌鹊(翻译这两句)

  7.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之后立即感叹道“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此刻,诗人忧虑的内容还是“人生短暂”吗?

  不是。此刻,作者忧虑的是“求贤不得”

  8.除了运用比喻来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渴望,还有哪些地方是借用典故来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渴望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苦心。

  作者此时,既是在感慨自己人生短暂,也是在概叹贤才人生短暂,同样功业未就,期望贤才们都一起来投奔自己。

  “山不厌高……天下归心”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里使用了《韩诗外传》里的典故,相传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里曹操既是以周公自比,也是以周公自励。

  同样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七.小结

  虽然这一首《短歌行》中,充满了忧伤的情调,但这种忧,是站在一个英雄的角度,国家的角度的忧,从这种忧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曹操:他有渴望同意的包袱,有招揽人才的坦荡胸襟,他的忧,是他手中的杜康酒不可解的。八、作业

  1、回忆与酒有关的文学作品,以“文人与酒”为题,写一则小论文。

  2、背诵全诗

  短歌行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4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鉴赏诗歌。

  2、难点:

  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和鉴赏。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曹操的名作《短歌行》。请大家先来回忆以前所学的曹操的另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胸襟宽广,壮志雄心)。今天我们来看看《短歌行》中诗人的英雄气慨是否一如既往。

  二、诵读

  1、生初读诗歌,师范读正音。

  2、扫除文字障碍,生读诗感悟。然后交流读诗的体会

  三、鉴赏

  1、把握诗歌中的形象。从诗中可看出诗人是什么样的形象?

  背景: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

  形象:慷慨激昂而又沉郁苍凉。

  2、领会诗歌的主旨,关键在于抓住诗眼。

  ⑴ 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诗眼是忧字。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由此引发读者的思考。诗人为何而忧?这个问题解决了对诗歌的理解也就很容易了。(华年已逝,功业未成,人才难求。)本诗意境忧而不伤,有一种强烈的悲壮之感。

  ⑵ 主旨:诗人感叹人生短暂,抒发了他求才若渴希望在有生之年广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⑶ 结构:

  感叹人生短暂

  忧抒发求才若渴广纳贤才

  忧虑贤才难求建功立业

  呼唤贤才来归

  3、语言:

  这是一首四言古体诗,语言简洁、凝炼,生动形象,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4、表达技巧:

  本诗托物起兴,巧用典故和引用古诗来抒发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写作

  从本诗主旨出发,联系自身实际,写下你的感悟。然后在全班交流。

  五、练*

  运用所学的鉴赏诗歌的方法,来鉴赏下面一首诗歌:

  落日怅望

  [唐]马 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昔颜。

  六、研究性作业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曹操历来被认为是一个大奸臣、大枭雄,在《三国演义》中,他因嫉妒杨修的才能而杀之,但他也曾赤脚迎接许攸。有一句俗语叫做文如其人,现在我们学*了他的三首诗歌,再结合你们所学的历史知识,请你客观地评价他。并写成文章,不少于800字。

  【板书设计】

  短歌行

  曹 操

  感叹人生短暂

  忧抒发求才若渴广纳贤才

  忧虑贤才难求建功立业

  呼唤贤才来归

  短歌行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曹操其人其文

  揣摩诗意,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短暂和求贤若渴,建立功业矛盾复杂情感

  总结曹操诗歌缘事而发,慷慨多气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分层鉴赏,通过诵读体会情感

  情感与价值:树立有担当,时不我待,及时建功立业的积极昂扬人生观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早在十年前,老师曾听过一首京剧韵味十足的通俗歌曲,歌曲名字叫《说唱脸谱》。其中有几句唱词,老师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这里为大家清唱一下:蓝脸的多尔顿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啊……。

  为什么在京剧中,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是个白脸呢?(曹操这人太奸诈了。)奸诈是性情体现在言行上也体现在面相上。为了更直观地表现曹操的这种奸,京剧只能给曹操一个白脸。唯其脸白,才能把他的一个眼神和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都展现出来。但同学们觉得京剧中这种图谱化表现出来的曹操性格真实吗?(不真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曹操的作品《短歌行》,通过他的作品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怀。

  二、走进文本

  活动一、理解词句,揣摩诗意。

  1、首先老师请同学们把诗歌自由诵读一遍,然后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意。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个体交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问题的发现,存在两类:一类是对注释的推究;一类是注释之外的理解)教师应作如下准备:

  ①释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属《相和歌·*调曲》,原词已经不可知,现在流传下来最早也最为有名的就是曹操的这首《短歌行》。初中时我们学过长歌行,后人也有《琵琶行》,《兵车行》等诗歌。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而区分。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②对酒当歌,当字理解。解释为“对着”,可以引申为听歌,唱歌。这是已然发生的行为。解释为“应当”,是能愿词,表明放歌是希望发生的一种行为。听歌时一种静态形象的呈现,与诗人内心涌动的丰富的情感不符;应当是一种希望,无论付没付诸行动,都是将来时的一种表述;只有一边喝酒一边唱歌这种现实中正在发生着的动作与诗人内在的情感互为表里。

  ③慨当以慷,意为慷慨。为何要把“慨”放前,“慷”放后。同时“当以”是虚词,既然没有表义功能,用在这里在哪方面发挥了作用?(这是词语间隔用法,当以无实义。慷慨意为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现代汉语中有慷慨陈词一说。用在此处是慷慨而歌,形容歌激昂。这里为何是慨慷与诗歌的叶(和洽,和谐)韵有关。)教师安排学生对诗歌进行两遍对比诵读,通过读感受这一特点。同时教师总结词句理解方法,从诗歌韵律形式入手理解词句。

  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意为青色的您的衣领,让我心向往。曹操想人家的衣服了?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借代,用特征代整体。文化意蕴:周代学子穿着的衣服,学子是有才能的人。同时该诗出自《诗经·郑风·子衿》篇,这里看出曹操对贤才的思慕之情。所以这里青青子衿句,就有了让我思慕的贤才啊,我心中向往。此处从修辞和文化入手,揣摩诗意。

  ⑤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鹿儿发现美食,悠悠鸣叫。这种景象和嘉宾云集奏乐宴饮,在情绪和情景上有什么联系?情绪上,鹿儿发现美食,欢乐的鸣叫;宴会上奏乐喝酒,宾主尽欢。情景上,鹿儿性情温顺,喜群居,发现美食必聚食;宴会上嘉宾贤主聚会。这种通过景象或情感上的联系,引出诗歌后句的手法,在《诗经》中常用叫做“兴”。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诗经·周南·关雎》鸟儿的关关叫声,在鸟儿之间在传达着什么信?求偶。教师总结方法,从诗歌表达手法入手理解诗意。

  ⑥明明如月,理解为明明者如月,明明者指的是明亮的皎洁的东西,它和月亮为复指关系,翻译时可译为明亮的向那月亮或者是月亮明亮。

  ⑦越陌度阡,枉用相存。(阡陌为田间小路。陌为东西走向,阡为南北走向。枉为屈就,用在别人身上,是敬辞,常可用枉临枉驾。用为虚词以。存,恤问也。——《说文》;臣乃市井鼓刀者,而公子亲数存之。——《史记·魏公子列传》)这句的主语是谁?枉为屈就,常可用枉临枉驾。能用在自己身上吗?用在别人身上,是敬辞。所以主语是别人。问候的对象就是我。相在这里不再是表示相互意,而偏指动作一方我。例如:例如:吾与汝毕力*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⑧契阔谈讌,心念旧恩。“阔”为分离。现代汉语中有阔别家乡三十载之说。“契”为聚合之意。此处用为偏义复词,强调契意,聚合。此处从语境语法入手,揣摩诗意。

  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此句中厌何解?厌为满足,准确吗?请同学们对照课后注释,认真体会厌和辞之间的关联?结合典故,可知厌为辞意,指推辞,推却,嫌弃。完整义理解应为山不厌土方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此处从使用典故入手,揣摩诗意。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予以解决,同时总结揣摩诗意方法。教师板书学生疑问,多媒体展现成果。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从修辞、文化入手,揣摩诗意。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从表达手法入手,理解诗意。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从语境语法入手,揣摩诗意。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从使用典故入手,揣摩诗意。

  活动二、体会诗人情感。

  1、对词句疑难的推敲,帮助我们完成了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揣摩诗意。下面我们进入诗歌鉴赏的第二个阶段,体会诗人情感。

  首先老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诵读一下这首诗,其他同学完成以下任务。思考,在我们这首诗中,有一种情感反复出现,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出来吗?动笔划出直接体现出这种情感的诗句。

  同学们找到那个词了吗?我们一起读出来,忧。好,请一位同学把直接体现“忧”的诗句读出来,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忧的是什么?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一般四言诗,以几句为相对较为完整的表意单位?两句。所以我们读时应读六句。)

  教师明确:忧的是人生短暂,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如果落实将这种忧的情感,落实到词上,那些词体现了人生短暂之忧?

  几何,朝露,苦多,难忘。老师简单划分一下这四个词。前三个词是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我们叫情语;后一个词,表现形象或物象,我们叫景语。

  这里用朝露来表现人生短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在古典诗歌中我们给它一个专有名称,比,以彼物比此物。

  教师总结:酒与情感紧密相连,高兴时酒可助兴,悲伤时酒可遣怀。酒的浓烈展示着情感的厚度。对酒当歌,抒发人生短暂的忧苦,一杯酒就把曹操忧苦的心境表现的更加厚重深沉。

  那位同学能为大家有感情的诵读这六句诗?教师评价,突出慷慨悲凉的特点。

  2、诗人还忧什么?忧贤才难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意为人才,何时可掇,表达对贤才难求的忧思。明月一定喻指人才吗?明月是古典诗歌中常出现的一个意象,你还知道哪些借月抒忧的诗句?

  这些望月抒怀的诗句中有思乡,思国,思故友,思情人,表孤独的。为何在这里,一定就是喻指人才,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看看曹操抒**思的对象是谁?分别抒发了何种感受?

  教师明确:上文中,曹操思的青青子衿是贤才;鼓瑟吹笙,宴饮的对象是嘉宾。下文中枉用相存的是贤才。所以这里曹操借明月不可掇拾,表达贤才遥不可及,无法延揽的忧思。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意象具有多义性,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要放到诗歌整体中去把握。

  同时,同学们再来审视一下,曹操对贤才的情感可谓极其充沛:有对贤才的深切思念,有对贤才到来的欣喜和礼待,同时也有对贤才难求的忧思。在这里该如何把握呢?哪种情感才是曹操对贤才的主要情感呢?

  教师明确:现实中贤才难得,所以忧是主要情感。因为难得,忧思难以排解,所以才会在想象中展现人才到来的情景,表达自己的喜悦。这是对忧的情绪的一种反向延伸。由此就将曹操渴求贤才的心情表现的充分。

  哪个同学能给大家有感情的诵读诗歌的中间十六句,注意能够直接体现情感的情语和景语。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悠悠,但为,沉吟,从中来,不可断绝,心念久恩。表现形象的词:青青子衿,鼓瑟吹笙,明明如月,越陌度阡,心念旧恩。

  3、一般来说,忧的情感让人情绪低落,为何同学们在自由诵读的时候,却声音洪亮,情绪昂扬呢?这首诗还表达了曹操心中的什么?理想,抱负和志向。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天下贤能的人才都归附我,隐含的意思是什么?天下归顺。与这种统一天下的壮志相连的是曹操广纳贤才的胸襟,那两个意象能体现这种胸襟?山和海。山容万物,海纳百川,这种壮景把壮志表现的淋漓尽致。初中我们学过曹操的哪些诗句展现了他的壮志?《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和《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此处还有一个人的形象和曹操联系在一起,他是谁?周公。这一人物形象表现出曹操什么特点?表现出曹操要以礼来待贤才,展现了他为天下操劳,鞠躬尽瘁的能臣形象。

  哪个同学能为大家有感情的将这四句诗诵读一下?教师点评,突出气魄。

  4、这里还有同学们值得探究的四句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种景象有什么特点?这里曹操在表现什么?

  教师明确:景象特点,表现一种彷徨可依的处境。这是谁的处境?①贤士。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表现贤才无明主可择时的彷徨无依,和后文展现的广纳天下贤才的气魄,遥相呼应。表现出曹操对贤才的关切,更能激起贤才的投奔之情。②一般百姓心境。战争乱离,百姓彷徨无依。曹操渴望挽狂澜于既倒,招纳贤才,统一天下。这里是对曹操统一壮志的形象的进一步丰富和衬托,揭示出他统一天下的目的是挽救苍生。

  教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本诗卒章显志。正是有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所以才会一扫前人抒发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正是有壮志才会想到人生短暂,更应当抓紧时间延揽天下人才及早及快建立功业。正是这种壮志让我们看到曹操不屈从于命运和时势的抗争,正是这种壮志让我们看到曹操真豪杰大英雄的本色。何以解忧?只有壮志。

  教师明确,到此诗歌鉴赏的第二个阶段就完成了,那位同学能为大家将全诗有感情的诵读一下。教师评价,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将感情放在那些最能体现的情语和景语上。

  5、教师总结:人生不满百,长存千岁忧。我们忧青春已逝,时光短暂;我们忧生老疾病,亲友故去;我们忧年青时学业未成,中年时家庭事业不顺利;但这些忧不足以让我们徒然喟叹,只要有壮志雄心,我们还有什么可忧呢?请同学们齐声将课文诵读一遍,在同学们的诵读中,我们结束了课堂的教学,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大课堂中有大收获。

  活动三、自我体验

  多媒体展现课下作业:

  1、对酒当歌,“当”解释为“对着”,“当歌”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听歌,一是唱歌。“当”也可解释为应当,“当歌”就是应当放歌。请从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探究其意。

  2、以“少年壮志不言愁”写一篇命题作文

  3、以“我与贤才”为话题,写一篇话题作文

  三.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实用五份(扩展4)

——《短歌行》教学反思3篇

  由于古今有着千百年的时空距离,古代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均与现代汉语存在着明显差异;再加上对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情况缺乏了解,对文章中涉及的典故、制度、名物等不大熟悉,这些都会使我们的学生感到阅读文言文要比阅读现代文难一些,甚至因畏难望而却步。

  而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又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再加上我们语文老师“保姆式”的教学思想——生怕学生读不懂,采用“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教法,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就这样被“肢解”成一堆“古汉语知识材料”,我们的学生则深陷字、词、句的泥沼中,以致“生气全无”,更谈不上去思考、去感悟了。

  新课标要求我们从传统的字诂句训的束缚中解脱,寻找一种全新的互动式教与学的模式。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师生互动起来,学生必须要有兴趣。因为,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有了学*的内驱力,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所以,每位语文老师都应该去思考,如何改变学生学*古诗文畏难、无奈、倦怠的情绪,并唤起学生学*的兴趣和热情。

  刚刚跨出大学校园,走上三尺讲台,我上了从教生涯中的第一堂公开课——《短歌行》。具体到我的这一节课,也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现在把自己的想法梳理一下,和大家共享。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教。

  这一单元是高中生学*古典诗歌的第一个阶段,虽然之前已经学过《诗经》、《离骚》、《孔雀东,不知道一首诗应从哪里入手去鉴赏,也就是诗歌鉴赏的方法和能力需要训练和提高。因此我想把曹操的《短歌行》作为一个突破点,让学生从课文学*中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为学生以后鉴赏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升到鉴赏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形成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这是一个整体的考虑。

  那么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从a题目入手,挖掘重要信息;可以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也还可以从意象入手,抓住意象特点,揣摩诗歌情感……到底哪种方法结合本课更好呢?

  我认真的钻研文本,参阅大量资料,梳理思路,在反复诵读中我发现其实本诗抓住“忧”这个关键字,就可以理出一个思路: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之根源──归心解忧。于是我想到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通过点拨法,设置问题,当然问题的设置要由浅入深,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也体现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掌握这种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于是这节课在学生基本鉴赏能力的培养上,希望能达到这个目标。这是一个思路。

  另一方面,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题,尤其对于古诗更是这样。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不断充实精神世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因此应加强吟诵,在反复吟咏中体会诗中感情,让学生吸取诗歌的积极的精神营养,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但是课堂上在这一块的处理上,我显得有些仓促,因为要顾及到后面诗歌鉴赏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所以花的时间不够充分。这也显示出在课堂教学的节奏上把握的不是很好。以后需要注意。

  开头导入部分使用多媒体播放《短歌行》吟唱片段,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能让学生尽快地走入我为本篇课文创设的'情境,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为诗歌鉴赏作好情感铺垫。

  结尾部分的个别学生背诵诗歌和全班同学试背诗歌是对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诗歌朗诵、理解能力的检测,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文,才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能力。

  由于这次的课准备的很仓促,从构思到完成只用了五天时间,再加上自己作公开课还是第一次,所以经验寥寥。但通过这次说课、上课,尤其听评课,受益匪浅。上公开课可以让人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让我更加知道了应该努力的方向,只有更深刻的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快的成长起来。

  《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名篇之一。我按照诗歌的传统教法来讲授,主要从朗读、品赏、分析等方面入手解读本诗,并且在此基础上请教组内多位老师,力争做到严谨。

  一、激起学生兴趣,带入诗歌情境

  在课堂上,我特别注重导入环节。为了营造历史氛围,使学生迅速进入诗歌情境,在课前三分钟,我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在这慷慨、雄壮、悲凉的歌声中,学生们听得很认真,甚至有的同学还小声地跟着哼唱,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迅速的进入了情境。接下来我便根据一代伟人*《沁园春·雪》里的诗句,回首历史,纵览古今,引出课题,引出曹操,用导语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学*的积极性。

  较为具体的介绍曹操其人其事,让学生更全面和具体的了解曹操,正确看待曹操,同时积累文学常识,并介绍《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走入了那个群雄逐鹿、诸侯激战的时代,走入了那个“乱世出英雄”的xxx岁月,也走*了我们这节课的主题《短歌行》。

  二、多次诵读,环环相扣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把握诗歌的意境,以达到牢记和背诵的目的。一节课,多次朗诵,次次深入,环环相扣。一读,老师范读,学生正音正字,并注意体会诗中情感和诗人当时的情怀。二读,学生自由朗读,在自读中自主体会诗歌情感。三读,请个别学生感情饱满、抑扬顿挫地朗读全诗,朗读时尽可能地展现诗人曹操的胸襟、情怀和魅力。四读,全班同学齐读。五读,划分了诗文层次,分析了各层次所表达的诗人的不同的思想感情之后,全班同学再次齐读,目的主要是体会和理解诗人真实、细腻、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六诵,请个别学生站起来背诵全诗。

  六次诵读,由浅入深,由内到外,由点到面,一步一步地使学生从学*到接受,到领悟,再到吸收,循序渐进地掌握了这首诗。

  三、品读赏析全诗,挖掘文本内容

  语文课上,讲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语文,所以,我把我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文本的挖掘上。我希望能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地开掘,让学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学会用探究的思维去学*语文。在对《短歌行》层次的划分上,我把每八句诗划分为一节,全诗共分为四节,注重分析各个层次之间的层递关系;在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时,我按节讲解,帮助学生理顺全诗的线索,全诗前三节诗人一直在抒发自身的忧思,最后一节中方才吐露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诗歌内容及情感层层递进,使全诗具有了一唱三叹,反复吟咏的效果。在课堂上,我采用问答式交流,逐步引导,让学生有方向的思考,使思想活跃,思维发散,能力提高。在最后,情感升华,劝勉学生自主努力拼搏。

  四、缺点不足之反思总结

  古文重在累积,而最好的方法便是熟读以及背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上,虽多次诵读了全诗,但具体操作上,还是有欠缺和不足,应以学生为主体,可是上课时自己唱主角的时间太长,没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消化吸收的时间。或许,我的分析如果点到为止,那么,学生在这堂课上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思考,既能活跃课堂,又能体现其主体性。在这一点上,我还需努力改进。

  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在时间上我没有做好整体安排,在前面环节中,有些赶,导致在授课结束时,还有一些剩余时间,在预设时没有想到时间会有剩余,所以这时有些慌乱,没有处理好这一节环节,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注意这一方面的问题。

  通过这次汇报课,我深刻的认识到,单纯的“预设”不应该是我们教师备课和应对课堂所出现情况的全部,新课程非常强**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应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实际教学中,只有通过这三个不同阶段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更新,才能使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很大提高。教育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表现在教师能否敏锐地捕捉到教学细节,并科学地处理这些教学细节上。

  我的第一堂公开课就这么结束了,锻炼了自身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如何敏锐地捕捉教学细节,巧妙地把握教学契机,适度地开拓教学范围,都是我应该继续下大力气钻研的问题。“学生要有一碗水,教师应先有一桶水。”以此自勉。

  《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名篇之一,其成功的教法很多,但总的说来,大体上都是按照朗读、讲解、分析等教法来授课,而我希望能在这些教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下面,我对《短歌行》的教学作以下反思:

  一、激起心灵共鸣,走入历史情境

  课堂上,我特别注重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迅速地走入我精心营造的历史氛围中,感受曹操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叹,他的求贤若渴的急迫心情,他的想要建功立业的大志以及他的欲统一天下的政治抱负。

  课前三分钟,我为学生们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歌咏《短歌行》的片段,伴着强大震撼力的音乐,苍凉、悲壮的歌声使曹操跨越了历史长河,仿佛走到了学生们的身边,整个课堂的气氛肃穆而悲壮。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似乎若有所思的样子,有的同学还在小声地跟着哼唱,我感觉到学生们已经慢慢地走入了三国,走入了那个群雄逐鹿、诸侯激战的时代,走入了那个“乱世出英雄”的动乱岁月,也走*了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曹操。

  曹操的思想情感细腻、深沉且复杂,简要的分析之后,我又为学生们播放了《短歌行》的配乐诗朗诵,朗诵者把曹操内心深处复杂、丰富的情感以及全诗感伤、苍凉的基调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个堂课成功地将学生引入了特定的历史情境和氛围当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反复诵读,环环相扣

  古文重在累积,而最好的方法便是熟读以及背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贯穿整堂课的一个教学环节就是朗诵(朗读和背诵)。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把握诗歌的意境,以达到牢记和背诵的`目的。通过教师朗诵和学生诵读,由浅入深,由内到外,由点到面,一步一步地使学生从学*到接受,到领悟,再到吸收,循序渐进地掌握了这首诗。

  课后在和一些老教师沟通的过程中,回想起课堂上每一个细节,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细节一:“行”是一种古代特殊的诗歌体裁,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我讲到:“《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乐府《相和歌*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和曹丕《燕歌行》的诗句中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

  细节二:在指导学生如何朗诵时,我为大家朗诵了《短歌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为整堂课营造了很好的氛围。

  三、调动知识储备,挖掘文本内容

  语文课虽然很注重课堂上形式的创新,讲究新颖的教学方式,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语文,所以,我把我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文本的挖掘上。我希望能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地开掘,让学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学会用探究的思维去学*语文。

  在对《短歌行》层次的划分上,我把全诗四句作为一个层次,注重分析各个层次之间的层递关系;在对课文内容进行解析时,我帮助学生理顺全诗的线索,这首诗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以忧和思贯穿其中,暗线则是诗人对人才的层层递进的暗示与召唤。尤其是对忧和思分开进行分析,使全诗具有了一唱三叹,反复吟诵的效果。

  要检验学生的学*成果,关键是观察他们是否懂得学以致用,能不能触类旁通。这是一种技能,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自觉引导之。我认为最大限度地对文本进行开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而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关的扩展,就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能有所取,有所得。

  四、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在教学中,我一直相信,只要心中时时刻刻都装着学生,你就会有无穷的智慧。整堂课中,我的设计思路是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完成,教师做适当的点评与指导,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后对自己的教案、教学设计思路及实际教学进行全面反思,才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活动,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我想,教学反思,不仅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通过此次授课,自己在对课的设计和思考中成长。同时也发现自己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人说得好“上得最好的课永远是下一课”,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实用五份(扩展5)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

  (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教学方法

  1.读法:反复诵读,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提问讨论:师生互动,解决反馈问题。

  3.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古人说“诗言志,歌咏怀”,诗歌是文人抒发感情的一种载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兼文学家曹操的《短歌行》,感受曹操在这首诗歌当中要言的是何志,抒发何种感情呢?

  二 读

  1 品读诗歌,先从朗诵开始。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之美感。学生自由读,请一名试诵读,评。

  2 注意个别句子的处理:一般感叹句、陈述句读降调,问句读升调,老师范读。请学生找出诗文中的问句,加以诵读体会。

  3 再请学生读,点评。

  三 分析

  1同学们再集体诵读一遍,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给你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苦闷,忧愁)

  从哪里看出来?

  生1:标题

  生2:意象词“酒”,还有诗中的“忧”字

  生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写实,结合背景分析

  明确诗眼“忧”,找一找。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诗人在“忧”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两分钟,有了结果后展示你的理解。

  生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人生短暂

  生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功业未成

  生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忧功业未成

  小结:诗人心中有忧,何以解忧呢?杜康能解吗?要解忧,必须求得贤才。同学们找找表明曹操对待人才态度的诗句,体会一下,曹操是怎样留人的。讨论两分钟。

  生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以待遇留人

  生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以情感留人

  生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事业留人

  四 小结及课堂作业

  忧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成,所以此诗读来深沉悲凉。古人说“诗言志”,曹操在本诗中所言之志就是想求得贤才来一统天下,解百姓战乱流离之苦。有一股英雄之气驰骋期间,所以读来慷慨激昂。下来,就请同学试带着这份激昂的感情再一次诵读全诗,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短歌行》

  曹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作为微型课来设计,我只选了两个方面作为教学目标,即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 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主要安排以不同的诵读贯穿始终:学生自由诵读、学生代表读、教师指导诵读、学生集体读等等。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逐渐悟出全诗的核心主旨。

  引导学生读的过程基本顺利,但在问题的过渡上有些地方还是显得生涩,比如在安排学生几轮诵读之后我抛出问题:这首诗给你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苦闷,忧愁)从哪里看出来?得出诗眼“忧”字之后,我说了一段过渡语,给人一种跳出诗境之感。在李社教和王卫涛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我明白了20分钟的微型课,快速切入主要环节是关键。比如在学生找出“忧”字之后,就应马上抛出“诗人忧什么?”的问题,得出结论后再问“解忧靠什么?”明确是“人才”

  后马上再问“如何求取人才?”这样安排环环相扣,讲起来顺了许多。

  另外,我之前的板书设计过于简单,主要是三个关键词“忧”“求贤”“一统天下”用两条横线贯穿起来,事后,李老师帮我重新设计了板书,让我明白了微型课板书并不是越简单越好,课堂上讲到的重点词还是得取舍有度地呈现在板书中,这样,整节课的重点内容看起来才能一目了然。

  当然,除了两位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还有各位同行老师为我提出的宝贵建议,让我在这次微型课试讲中获益良多,受益匪浅,谢谢大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一定会以这节课作为范例,在一堂课的结构安排上,在重难点的取舍与把握上,在师生互动的处理上多下功夫研磨,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上出更优质的课!

  【教学目标】

  1、品味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

  2、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讨论分析

  【教学设想】

  通过诵读、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具体教学步骤】

  一、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挟天子以令诸侯”。“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有《曹操集》。

  二、写作背景

  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大败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广为传唱。

  三、文题理解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相和歌*调曲》。乐府又有《长歌行》。长歌、短歌是指曲调长短而言。行,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这大概是用于宴会的歌辞。

  四、同学有感情朗诵 示范朗诵

  五、整体感知、赏析全篇

  (一)解构诗句 分节鉴赏

  分解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里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那么愁的是什么呢?格调(风骨)如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情调悲凉,慨叹人生短促和年华消逝;更重要的是全诗洋溢着高昂的情绪,蕴藏着及时努力的思想。而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

  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

  分解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设疑:这里引用的哪些诗句?表达了什么内容?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明确: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曹操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用典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竭诚待以“嘉宾”之礼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即含蓄的表达方式)。

  分解3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设问:这组诗句与前面诗段是怎样关联并发展诗意的?

  提示: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

  第一种说法: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第二种说法:“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比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分解4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设疑:前四句的内容可作那些解读?

  前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贤士,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

  设问:最后四句是怎样表达主旨的?

  分析提示: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

  (二)根据所讲 分组讨论 回答问题

  1、诗作表达了什么样的主旨(主题思想)?

  2、本诗运用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

  3、诗人如何曲折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的?

  七、小结

  《短歌行》的流露了作者渴望招贤纳士、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八、作业

  熟练诵读 领悟主旨

  九、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背景,掌握基础知识,背诵默写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人的情感;通过小组合作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心情,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辨体

  1、播放林俊杰演唱的歌曲《曹操》。

  2、正如歌中所唱,三国时期,风起云涌,英雄辈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还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曹操,他“外定武功”,统一*北方,是一位指点江山的英雄;他“内兴文学”,开启建安风骨,是一位畅抒胸怀的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英雄诗人”曹操的诗歌作品《短歌行》。

  3、解题:“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而“长歌”“短歌”都是汉乐府中的曲调名称,根据歌词音节长短进行划分。一般而言,长歌热烈奔放,短歌低吟短唱。那曹操想借《短歌行》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通过诵读来进行把握。

  一.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他以具有个性特色的古直悲凉的诗句,抒发他政治家、军事家的抱负和胸襟,慷慨悲歌,雄伟壮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正如前人所说“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短歌行》正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之一。曹操《短歌行》有二首,这是第一首。

  二.解题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实用五份(扩展6)

——短歌行说课稿范文10份

  1. 教材:对教材的分析处理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汉魏晋五言诗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的,为以后学*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教学目标

  在第一课时的时候给学生梳理《汉魏晋诗三首》(即《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归园田居》)的思路及基础知识,这节课打算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升到能力的培养上,把曹操的《短歌行》作为一个突破点,上一节知识扩展和探究的活动课。

  根据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这节课应达到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与迁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

  (3)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① 教学重点在于: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让学生在查找资料、进行综合、展示表达中学体验古体诗的情感魅力和艺术趣味;让学生在迁移阅读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个性独特的诗人曹操。

  ② 教师指导学生找到资料后要尽量多分析,筛选出自己需要的资料,然后围绕主题进行综合,在上课的时候按照什么思路来展示自己的收获。这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2. 教法:

  通过学生扩展探究、展示表达、迁移阅读和交流提高的.活动环节,培养同学们语文学*的兴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他们创造性的审美和探究学*的综合素养。

  (1) 依据:在学第二单元的时候,已经试过了自己查找资料介绍名人,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这次可以增加难度,要求学生更多的是自己的分析。

  (2) 目的:学*诗歌采用活动课的形式,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3) 选择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

  3. 教学程序:

  (1) 课前探究准备阶段 (分好学*小组,6或7人/组,共8组)

  在古典诗歌单元的教学结束以后,布置以下的探究活动作业:

  ①自选或编辑一段乐曲,进行曹操诗作《短歌行》的配乐朗诵。

  ②查找资料,制作PPT、Flash等形式的电脑,介绍诗人曹操和他的诗歌作品。

  ③ 查找关于“曹操”的故事,课下相互交流。

  (以上作业要求学生在一星期内独立完成,也可另外自选形式)

  此环节设计目的:通过探究活动巩固课内学*的知识,发挥同学们的个性优势,扩展课外知识能力的同时,形成独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课内展示表达和比较阅读阶段

  步骤一:教师在音乐声中导入

  ①导语设计:***在《沁园春.雪》说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诗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些都是在中国历史中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但是历史上还有一个人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与他们相提并论,这个人就是魏武帝曹操。

  ②歌声渐稀,教师点明主题:这是一节知识扩展和探究的活动课,需要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和参与。(这节展示课的目的和意义)

  ③由两位学生主持展开

  步骤二:课内展示(分两部分展示,基本上由学生组织完成)

  第一部分:

  ①学生展示曹操诗作《短歌行》的配乐朗诵(抽查一到两个组)

  ②教师简单归纳小结,并播放《短歌行》的名人朗诵,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

  第二部分:

  ①按照自己的理解介绍曹操和他的诗歌作品。(抽查一到两个组)

  ②教师归纳小结,对同学们的探究活动过程和作品做启发性的点评。

  步骤三:比较阅读

  ①节选《三国演义》中能表现曹操鲜明个性的章节(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点评。老师不作统一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②播放简短的有关曹操的影视片,加深学生对这个人物的印象。

  ③教师总结,并提出思考题作为作业:曹操的文才在历史上素有争议,人们对他是褒贬不一的,你对他又有什么看法,查找相关的资料后写成一篇评论的。

  三步骤设计的目的:通过课堂互动的形式,提供更多参与学*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变成学*的主人;在学生展示、点评的分析和表达过程中,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张扬个性化的语文学*。

  (3) 课后交流提高阶段

  课后交流以针对作品和个人评出以下奖项的活动形式展开:

  最具个性创意奖

  最具配乐完美奖

  最具诗人气质奖

  最具演讲口才奖

  一、说课内容

  1.教材:对教材的分析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汉魏晋五言诗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的,为以后学*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在第一课时的时候给学生梳理《汉魏晋诗三首》(即《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归园田居》)的思路及基础知识,这节课打算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升到能力的培养上,把曹操的《短歌行》作为一个突破点,上一节知识扩展和探究的活动课。

  根据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这节课应达到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与迁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①教学重点在于: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让学生在查找资料、进行综合、展示表达中学体验古体诗的情感魅力和艺术趣味;让学生在迁移阅读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个性独特的诗人曹操。

  ②教师指导学生找到资料后要尽量多分析,筛选出自己需要的资料,然后围绕主题进行综合,在上课的时候按照什么思路来展示自己的.收获。这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2.教法:

  通过学生扩展探究、展示表达、迁移阅读和交流提高的活动环节,培养同学们语文学*的兴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他们创造性的审美和探究学*的综合素养。

  (1)依据:在学第二单元的时候,已经试过了自己查找资料介绍名人,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这次可以增加难度,要求学生更多的是自己的分析。

  (2)目的:学*诗歌采用活动课的形式,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3)选择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

  3.教学程序:

  (1)课前探究准备阶段(分好学*小组,6或7人/组,共8组)

  在古典诗歌单元的教学结束以后,布置以下的探究活动作业:

  ①自选或编辑一段乐曲,进行曹操诗作《短歌行》的配乐朗诵。

  ②查找资料,制作PPT、Flash等形式的电脑课件,介绍诗人曹操和他的诗歌作品。

  ③查找关于“曹操”的故事,课下相互交流。

  (以上作业要求学生在一星期内独立完成,也可另外自选形式)

  此环节设计目的:通过探究活动巩固课内学*的知识,发挥同学们的个性优势,扩展课外知识能力的同时,形成独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课内展示表达和比较阅读阶段

  步骤一:教师在音乐声中导入

  ①导语设计:***在《沁园春.雪》说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诗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些都是在中国历史中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但是历史上还有一个人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与他们相提并论,这个人就是魏武帝曹操。

  ②歌声渐稀,教师点明主题:这是一节知识扩展和探究的活动课,需要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和参与。(这节展示课的目的和意义)

  ③由两位学生主持展开

  步骤二:课内展示(分两部分展示,基本上由学生组织完成)

  第一部分:

  ①学生展示曹操诗作《短歌行》的配乐朗诵(抽查一到两个组)

  ②教师简单归纳小结,并播放《短歌行》的名人朗诵,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

  第二部分:

  ①按照自己的理解介绍曹操和他的诗歌作品。(抽查一到两个组)

  ②教师归纳小结,对同学们的探究活动过程和作品做启发性的点评。

  步骤三:比较阅读

  ①节选《三国演义》中能表现曹操鲜明个性的章节(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点评。老师不作统一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②播放简短的有关曹操的影视片,加深学生对这个人物的印象。

  ③教师总结,并提出思考题作为作业:曹操的文才在历史上素有争议,人们对他是褒贬不一的,你对他又有什么看法,查找相关的资料后写成一篇评论的文章。

  二、步骤设计的目的:

  通过课堂互动的形式,提供更多参与学*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变成学*的主人;在学生展示、点评的分析和表达过程中,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张扬个性化的语文学*。

  (3)课后交流提高阶段

  课后交流以针对作品和个人评出以下奖项的活动形式展开:

  最具个性创意奖

  最具配乐完美奖

  最具诗人气质奖

  最具演讲口才奖

  此环节设计目的:为了使课后交流学*提高不流于口头形式,让没能出来展示作品的同学也有机会参与交流学*和提高,他们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观看,争取更多的选票。教师也可以根据他们评选出来的结果了解到自己的教学效果。(教学反馈)

  一、说教材地位与内容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是高一新生继必修1第一单元学*中国现代诗歌的基础上又一关于诗歌学*的`阶段

  而《短歌行》是魏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但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学*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体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并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强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诗歌;

  (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3)、学*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四、说学情

  我所上课的班级为K一1班,该班学生的学*情况是这样的:

  1、知识能力方面:诗歌重朗读,而在朗读方面,相对其它文学体裁而言,我校高一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兴趣会大一些,如果能抓住这一点,会增加课堂的学*气氛但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初步认识上,在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歌学*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阅读面狭窄,生活阅历浅,没有耐心透过诗句深入探究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致于难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本单元虽然有了前面几首诗歌的教学铺垫,但感觉学生品读诗歌的底子仍然比较薄弱,对诗歌鉴赏感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2、个性方面:这些学生学*不够积极主动,喜欢沉默,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表达喜欢被动接收,老师讲一点就学一点,自主性需要培养和提高

  学*方法方面:由于学*能力有限,高中科目增多,课外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各科作业的不多,没有时间复*更不要说来预*新课了,常常是一篇课文在上课前班里找不到几个有阅读过的,很多教学任务只能依赖于课堂时间来完成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者特征,鼓励学生自主学*,调动学生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获得学会学*的能力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1、体验法:学生结合情境,通过诵读,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2、质疑释疑法: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

  3、小组合作与对话交流法: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

  4、拓展研究法:运用新旧知识进行拓展迁移,丰富诗的文化内涵

  五、说教学资源的准备

  ①《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

  ②自制ppt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情境,明确学*目标:(4分钟)

  1、导语:历史是任人涂抹打扮的小姑娘,千年烟尘后,历史人物的模样难免模糊现在,请你谈谈,你所知道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物?

  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

  设计意图:从说曹操开始,看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阅读面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走进曹操的内心

  (二)、整体感知诗歌(8分钟)

  1、朗读感知:组织学生自由阅读全诗,初步感知诗句

  2、正音教师使用多媒体出示对此诗预设的重要字的读音

  3、情境感染:播放《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

  4、请一生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原生态的阅读才能真实看出学生的学*情况,教师不要先入为主,尊重由浅入深的学*规律让学生自主阅读,读顺“横槊赋诗”的视频让学生对比别人的阅读,以此进一步感知诗歌的情感

  (三)、文本赏析过程(25分钟)

  第一种方案(非指示性教学法的尝试)自主、合作与对话

  1.引导学生自主学*:学生再读诗歌,提出问题

  2.组内对话:小问题,容易的问题小组内解决

  3.组与组对话:小组选派代表将组内部不能解决的且有代表性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去,请求其他组帮助解答

  师生对话:组与组对话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老师启发点拨释疑

  第二种教学方案:教师预设问题,师生合作探究

  1.解题;

  2.写作背景;

  3.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探究一:诗人在这首诗中流露出怎样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呢?

  ①思考曹操在对酒当歌之际,有着怎样的情绪,并试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这情绪

  ②当读到“对酒当歌”时大家有没有联想起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呢?

  过渡:历史上,饮酒想起诗,赋诗想起酒,酒与诗好象是孪生兄弟,结下了不解之缘请大家说说此诗中曹操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

  ③作者忧愁的是什么呢?

  ④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这种修辞的好处是什么?

  过渡: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如有哪些,请说说⑤曹操《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感慨那曹操感叹人生苦短之后为什么又认为只有酒才可解难忘之“忧思”呢?探究二:常说酒后吐真言,那曹操饮酒后有没有向众人吐露心中的“真言”呢?如果有,又是什么呢?请结合文本中的诗句加以说明

  ②这些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

  ③诗人引用典故来表达什么心理愿望,这样表达又有什么作用呢?

  ④请位同学分析一下文中其它有引用典故的句子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实用五份(扩展7)

——读《短歌行》有感范本5份

  《短歌行》突出地反映了曹操浑沉博大的思想感情和形象地抒情达意的娴熟技巧。

  余哥又一次的读了一遍孟德的《短歌行》;可能是“神经搭错线”也可能是AM:7:00还没休息的缘故。突然想到或悟到一些东西(反正不是很清醒TWO日未休息了)故此记下:

  曹操究竟是忠还是奸?是老正还是老邪?何谓正见?何谓邪见?其实并无一个确实的答案,不过无论众生所执着的是正见还是邪见,过分自信、自我中心、坚持己见、不肯退让、都可以说是“我执”的表现。人世间所执着的事,实在有如恒河沙数,我执的出现是由于人和人之间产生了分别之心,就是有你和我的分别;你是你,我是我,我自然就会跟你比较,还有执着的就会跟别人比较,不甘认输。

  无论是怕输还是怕赢过对方,都会让人精神紧张。这样自身的快乐就会操纵在人家手里,如果人到了一个连自己的感受都毫无自主可言的地步,他的喜怒哀乐就只会任由不断变迁的外在环境所主宰。因而感到无比的痛苦。当人不愿意接受一些既定的事实和结果,就很可能会被虚妄无体的.客尘所染。以致被世俗的七情六欲所影响,最终只会令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人除了我执,还会执着于我所,就是自身所拥有的人事物,执着于我所,令人无法接受自己所厌恶的人事物。就会被憎恨之心蒙蔽理智,变得愚痴,因而落入魔障!

  所以孟德是忠还是奸呢?他说做的事是对还是错呢?他有所得还是有所失呢?……

  《短歌行》读后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是从政治抱负实现之艰难与人生之短暂着手发出的感叹。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得,小名阿瞒。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其政治上推行“唯才是用”的政策。在文学上建树颇多。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一统天下的远大的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对后来新乐府诗集有很大启示。与其二子曹丕,曹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其代表作之一,其余还有《蒿里行》,《步出夏门行》等,其中,《步门夏门行》中的《观仓海》和《龟虽寿》尤为著名。均收在《曹操集》中。反复咏叹,能体会出作者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

  文章形势工整,变律自然。全文共三十二句,分八个韵脚。语言质朴,情感浑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

  “对酒当歌”四句,流露了诗人对人生短暂这一不可改变的事实的浑沉感慨。“慨当以慷”四句抒写诗人意识到“人生几何”后产生的渴求贤才的忧思。

  以下两次引用《诗经》成句:先引《子衿》写求贤不得,故反复沉吟:后引《鹿鸣》写求贤即得,故尽礼娱宾。“明明如月”四句,再写求贤不得忧虑。

  “越陌度阡”四句又写既得贤才的欢乐。“月明星媳四句,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者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唯恐贤者不来归附的深深焦虑。最后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

  这首诗跌宕悠扬,吞吐隐约,曲折却很充分地表达了曹操复杂的思想情绪。诗中两次引用了《诗经》成句,粗看似觉穷兀,却贴切地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渴莫之情。

  《短歌行》突出地反映了曹操浑沉博大的思想感情和形象地抒情达意的娴熟技巧。

  觥筹交错,满座繁华,一片灯火通明;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仅一人长嗟。只见那人立于高堂,举酒高唱,一首《短歌行》便流传至今。那人是谁?便是那既能征战沙场又善音律诗歌的一代枭雄——曹操。

  轻抚诗篇,默读着,总觉得梦回三国,见其振臂高唱。

  高唱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听其吟唱,我深切感受到了其对时间的如水东流、一去不还的慨叹,对天下还未一定的焦虑。我也不禁感慨,感慨我自己。我现在学*紧张,内心焦灼。人生岁月有多少?如同朝露,不多留。然而未曾想到,易逝的时光,并未促成曹操的儿女情长,反而激荡起他的英雄之气!

  于是,他摆宴*、诉心声,招天下贤士。高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我听着那高昂的曲调,看着他那真诚的目光,感受到其求贤若渴、虚心纳谏、急不可耐的心情。当日事当日毕,人生何其短暂,一天都无法蹉跎。他在推着时间往前走,而我们正相反。誓言立下是为感动自己片刻而用的,自己总会优秀的,我相信大多数人都这样想过或做过。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殊不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光被虫蛀蚀了五分之一,而你却停留在原地,一遍又一遍的质问你自己,为什么你自己无法优秀?亲爱的,把心落回现实吧,落回尘埃里吧,花的种子只有在土里才能发芽。所谓诗和远方,不过是要先把眼前的苟且度过。

  当然,我们不仅要脚踏大地,也要仰望星空。

  孟德高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希望贤才归附,共同完成统一大业。我惊讶于歌声的壮阔雄浑,我感动于诗人的一腔抱负。如今,丧文化流行。网络上,“我们这么努力竟只为成为一个普通人”的话语更是深入许多青少年的心中。我承认,我不是陶渊明,不是黄药师,从不自居一端;我也不是曹孟德,征战沙场。我很有可能就是一名普通人“碌碌无为”下去,但咸鱼要有梦想,在没有腌入味之前也得再蹦一蹦。

  生如蝼蚁要立鸿鹄之志。曹操难道不是芸芸众生之一吗?那么,他可立下拯救苍生之志,今天,我们也可以立志呀。你可能会说“时代不同,思想不同”,那今天的我们不也能立一些与时代相符的志向吗?疫情肆虐之时,多少逆行者迎难而上?医生、护士、警察、社区工作人员。这些人不都值得我们敬佩,效仿,学*吗?我们也可以立志成为这样的人,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凡的职业也可作为人生的追求,*凡当中也可产生诗意。生活不止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有琴棋书画诗酒花。用心做好每一件事,生活不会辜负我们。

  人,总是在追逐远方中度过一生。至今,我仍会在脑海中浮现那月光之下,举酒属客,立于苍茫大地,高声吟唱着,不停向前走的他。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我非常喜欢曹操的这首《短歌行》,现在想推荐给大家。首先,这首诗的主题十分明显,就是作者求贤若渴,希望天下的人才都来投靠自己。诗中很多地方作者直抒胸臆,强烈的表达了诗人尽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愿望。“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写出了诗人想要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结合当时的背景,这首诗有力的宣传了作者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颁发的政令。

  全诗可以分为四节。第一节主要抒发了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忧叹。此节两次提到了“酒”这个意象,给大家科普一下,酒在魏晋时期,多受魏晋诗人的喜爱。无论心情愉悦,抑或是悲伤,都要有美酒相伴。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

  第二节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我个人特别喜欢第二节,多说了一点)

  三四节是对求贤若渴这种感情的升华,在此并不赘述。总起来说,《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我之所以喜欢这首诗,主要是因为它的意境太美了,同时,文中多次引用青青子衿等诗句,让文章具有特别美的音韵美。我对于一个诗的评价很简单,一,意象要美;二,音韵要美;三,读起来朗朗上口。就这首诗而言,它占据了以上所有的条件。而且,它具有我最喜欢的一个意象——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一群小鹿在远处吃着东西,一切都是那么的生机勃勃。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是从政治抱负实现之艰难与人生之短暂着手发出的感叹。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得,小名阿瞒。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其政治上推行“唯才是用”的政策。在文学上建树颇多。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一统天下的远大的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对后来新乐府诗集有很大启示。与其二子曹丕,曹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其代表作之一,其余还有《蒿里行》,《步出夏门行》等,其中,《步门夏门行》中的《观仓海》和《龟虽寿》尤为著名。均收在《曹操集》中。反复咏叹,能体会出作者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

  文章形势工整,变律自然。全文共三十二句,分八个韵脚。语言质朴,情感浑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

  “对酒当歌”四句,流露了诗人对人生短暂这一不可改变的事实的浑沉感慨。“慨当以慷”四句抒写诗人意识到“人生几何”后产生的渴求贤才的忧思。

  以下两次引用《诗经》成句:先引《子衿》写求贤不得,故反复沉吟:后引《鹿鸣》写求贤即得,故尽礼娱宾。“明明如月”四句,再写求贤不得忧虑。

  “越陌度阡”四句又写既得贤才的欢乐。“月明星媳四句,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者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唯恐贤者不来归附的深深焦虑。最后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

  这首诗跌宕悠扬,吞吐隐约,曲折却很充分地表达了曹操复杂的思想情绪。诗中两次引用了《诗经》成句,粗看似觉穷兀,却贴切地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渴莫之情。

  《短歌行》突出地反映了曹操浑沉博大的思想感情和形象地抒情达意的娴熟技巧。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实用五份(扩展8)

——高一语文《短歌行》教案设计实用五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背景,掌握基础知识,背诵默写诗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人的情感;通过小组合作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心情,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辨体

  1、播放林俊杰演唱的歌曲《曹操》。

  2、正如歌中所唱,三国时期,风起云涌,英雄辈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还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曹操,他“外定武功”,统一中国北方,是一位指点江山的英雄;他“内兴文学”,开启建安风骨,是一位畅抒胸怀的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英雄诗人”曹操的诗歌作品《短歌行》。

  3、解题:“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而“长歌”“短歌”都是汉乐府中的曲调名称,根据歌词音节长短进行划分。一般而言,长歌热烈奔放,短歌低吟短唱。那曹操想借《短歌行》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通过诵读来进行把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历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到了魏晋时期,中国诗歌史上又出现了一个重要时期:建安文学时期。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创作五言抒情诗,五言诗由此走向成熟,同时出现七言诗,更从促进了唐代“*体诗”的成熟发展,在中国诗歌诗起到它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组织者,也正是这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

  二.曹操简介

  三、解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调曲》。

  曹操《短歌行》有二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四、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

  这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曹操宴请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有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千古名作——《短歌行》。

  五、朗诵

  把握情感:慷慨、激昂

  六、解读诗歌

  1.“对酒当歌”

  诗的一开始,诗人就提出了“酒”这个意象,请同学们回忆我们曾经学过哪些与酒有关的诗句,分别表达何种情感?

  闲适轻松时:(教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孟浩然《过故人庄》

  孤独寂寞时: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失意落寞时: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离别伤感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在《短歌行》中,曹操借酒抒发的是什么感情?诗中有没有哪一个字直接点明了作者的情感?

  明确:“忧”

  忧到了何种程度?(翻译相关句子)板书

  2.诗人在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对于人生短暂,许多文人都曾发出概叹,有人选择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有人选择消极避世,那么,作为一代枭雄的曹操,他为什么也发出这种感叹呢?

  明确:功业未就

  4.想要实现这种建功立业的包袱,需要什么条件?

  天时地利人和。要有贤才帮助。

  5.诗中有没有描绘贤才相聚的热闹场面?

  明确:“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一首描写贵族盛宴热情款待尊贵客人的诗歌。

  “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想象贤才归己时的热闹场面。

  6.群贤毕至是如此美好,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更加急切,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比喻贤才?

  明月、乌鹊(翻译这两句)

  7.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之后立即感叹道“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此刻,诗人忧虑的内容还是“人生短暂”吗?

  不是。此刻,作者忧虑的是“求贤不得”

  8.除了运用比喻来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渴望,还有哪些地方是借用典故来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渴望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苦心。

  作者此时,既是在感慨自己人生短暂,也是在概叹贤才人生短暂,同样功业未就,期望贤才们都一起来投奔自己。

  “山不厌高……天下归心”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里使用了《韩诗外传》里的典故,相传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里曹操既是以周公自比,也是以周公自励。

  同样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七.小结

  虽然这一首《短歌行》中,充满了忧伤的情调,但这种忧,是站在一个英雄的角度,国家的角度的忧,从这种忧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曹操:他有渴望同意的包袱,有招揽人才的坦荡胸襟,他的忧,是他手中的杜康酒不可解的。八、作业

  1.回忆与酒有关的文学作品,以“文人与酒”为题,写一则小论文。

  2.背诵全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背诵本诗歌。

  2.过程与方法: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2.教学难点:

  ①《短歌行》中,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②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②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

  录音机、磁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应该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请同学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

  老师总结,并启发他们去联系:我们学过他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还有《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一定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他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联想起新中国开国领袖的《浪淘沙.北戴河》中“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词句说明曹操的内修文德外治武训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这节课我们就试着通过《短歌行》去了解曹操.

  2.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矛唱《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请一学生朗读完后首先肯定她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普通话很标准.大家再一起来听听磁带,听完后我会请同学起来回答朗读带读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受?和刚才这位同学读的一样吗?你觉得怎么读这首诗歌会更好?(明确: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

  (诗歌要多读才能体会出它的内在深韵,我们全班一起来朗读一下《短歌行》)

  三.分析诗歌

  1.齐读诗歌

  2.同学对照注释,疏通诗意。(三分钟)

  3.分节解读诗歌:诗歌按照意思来分可分为四小节,每二行一小节,主要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来鉴赏。

  4.鉴赏第一节:

  ①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小节,读的过程中思考本节曹操在对酒当歌之际,有着怎样的情绪,并请这位同学试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这情绪。(明确:情绪“忧”)

  ②这位同学读得很有激情,当读到“对酒当歌”时大家有没有联想起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同学思考,集体发言)

  请大家说说作者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明确:人生几何也就是人生短暂)

  ③作者忧愁的是什么呢?

  明确:原文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愁的是人生苦短.

  ④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明确: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

  这个比喻的好处是什么?(明确:比喻的好处是形象生动)

  ⑤赏析: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曹操<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感慨.但我们读过全传,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因为他感到年纪已高,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是紧迫感,焦灼感使他这样,实际上曹操又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

  第一节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忧”字,“忧”到需要用酒来消解。“忧”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忧”。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忧,是隐含的是积极昂扬的精神。所以作者才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来来,举杯邀明月,与尔同销万古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

  5.鉴赏剩下三节:

  ①齐读余下三节,思考作者在其中写了什么内容,或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诗歌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对贤才的渴望。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可以看出。

  ②这些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明确:引用典故<板书>)

  ③这种引用典故表达技巧的目的是什么,好处又是什么呢?

  大家可以边看注解⒁:“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文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大意是:爱人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联系吗?嗣,意为继续;音,声问;嗣音,继续相问,即保持联系之意.这里只用了前两句,后两句作者改为”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意为,只为你等贤才的缘故,我沉思吟咏至今.这一改动,由思慕情人变作思慕贤才,因求之不得而日夜沉吟,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挚自然.”曹操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这句意思是“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吃青苹。我有高贵宾客,吹笙鼓瑟使宾朋欢悦。”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良才若来投奔我,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④请位同学分析一下文中其它有引用典故的句子

  课文的注解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势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注解⑺“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美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周公说他在洗头发的时候曾几次把头发湿漉漉地卷起来,吃饭时曾几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惟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这几句气势是宏大的,意义是深远的表现出一种王者的霸气,根据我们刚才对使用典故句子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引用典故的的好处是什么(请同学回答)(应用典故嘛,看这个典,我们会想到…..古典,典雅,作者引用的是诗歌,诗歌应该有什么特点:有文采,而且作者引用的诗歌的虽然只有经典的一两句,但却给读者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就增加了《短歌行》的内涵容量.

  <板书>引用典故的好处是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增加诗歌内涵容量

  ⑤同学就文中不懂的句子相互讨论一分钟,老师给予点拨。

  明确:课文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也表现曹操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招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大家说会不会?)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本句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铺垫的作用。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四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所以曹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久别重逢,欢饮畅谈.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刘备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文官武将,月*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邦无定土,士无定主.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侍.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没有丝毫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表达作者思贤若渴的心情和对人才的尊重.

  6.比兴手法:

  诗歌采用一连串的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如明明如月,以明月不可掇停,比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乌鹊南飞中以乌鹊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诗末山不厌高等句子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又以虚心对待贤才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象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招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曹操作为一代英雄,有着统一天下的壮志,在本首诗歌当中作者开头就提出了人生短暂这个话题,正是因为人生的短暂,所以作者想在有限的时间之内作出一番事业,这也是他在《观沧海》、《龟虽寿》中所说的观点。联系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人民生活困苦,军阀混战,国家衰微,作为一个有统一天下壮志的政治家兼诗人来说,他心忧天下,因此决定了他的诗歌风格只能是悲凉的。另外,建安时期是一个追求建功立业的时代,所以他的诗歌一方面反映社会的动乱,一方面反映报效国家或建功立业,风格苍劲雄健,情辞慷慨悲凉,有力地表现了时代特色。后人将这种鲜明的风格称作“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②建安文学

  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当时文坛领袖是“三曹”(曹操、曹丕pī、曹植)和著名的作家“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干、阮瑀yǔ,应瑒yáng、刘桢)和女作家蔡琰yǎn等,形成一个文学中心,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若干年的的文学创作,就称为“建安文学”

  7.齐背诗歌,去体味悲凉慷慨的风格。

  8.小结:《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总的来说,《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奋图强,创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教学目标

  1、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1、诗人怎样抒发自己的“忧”。

  2、引用诗句、妙用比喻、巧用用典故来表达感情的技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的确如此,当今时代是个人才竞争的时代,那么在群雄纷争的三国时期,被称为“治世之能臣”的曹操又是怎样对待人才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短歌行》,体会他求贤若渴的心情!

  二、解题

  “短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短歌、长歌,因歌词音节的长短区分。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知人论世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北征乌桓,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饮马长江,欲一举荡*“孙刘联盟”,统一天下。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在江上设酒置乐,款待文武众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年过半百的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下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天空,回到三国,与曹操对话。)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营造氛围: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曹操吟唱《短歌行》片段。

  (鲍国安的吟唱,慷慨悲凉,扣人心弦。曹操当年是不是也是这么唱的?请大家注意,《短歌行》这首乐曲在东汉时期是怎么个唱法已经失传了,鲍国安演唱的《短歌行》是现代人重新谱曲演唱的。)

  (指出版本的区别,见幻灯片。)

  2、检查预*:指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有无读错的字音。)

  3、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诵读。学生齐读课文。

  4、大家已经初步熟悉了课文,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明确:

  忧(板书)——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从中来

  5、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由此引发读者的思考。诗人为何而忧?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忧”——人生短暂、功业未就、贤才难得(板书)

  (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到诗作当中去,进一步和诗人对话,看看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忧”的。)

  五、分析鉴赏

  ㈠人生短暂

  1、诗人是怎样表达“人生短暂”之忧?请同学们把相关的诗句大声读出来。

  2、前四句运用什么手法写“人生短暂”的?

  明确:比喻。朝露,太阳出来一晒就没有了,转瞬即逝。“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诗人将人生比作朝露,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人生短暂,韶光易逝。

  (自古以来,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大有人在,如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我们也会发出“时间过得真快呀”的感慨。)

  3、诗人在宴请文武众将时,发出人生短暂的感慨,该如何理解?他要那么多时间干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建功立业,一统天下。(板书)

  (播放《三国演义》片段)

  (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击吕布,败袁术,灭袁绍,征乌桓,现在又列阵长江,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此时,曹操已年过半百,统一天下的大业尚未完成,所以才会忧人生短暂。但他雄心不减,依然图谋大志。我们初中学过曹操的《龟虽寿》,其中有两句诗正是表达了这种意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曹操之忧,是积极进取的英雄之忧,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

  4、“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之酒真的能解诗人之忧吗?

  明确:

  当然不能。李白有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而不可能从根本上除去,比如曹操忧人生短暂,杜康之酒并不能延长其人生。(如果曹操活到现在,我会向他推荐一首歌:韩磊的《向天再借五百年》)

  ㈡贤才难得

  1、既然作者觉得人生不够用,那么他要实现一统天下的抱负,此时他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明确:招揽人才。司马徽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讲的就是人才的重要性。汉高祖刘邦有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才的辅佐,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也可以成为开国之君!

  2、诗人是如何表达出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用原文回答,并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出来。

  3、诗人这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是直接抒发出来的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

  ⑴引用《诗经》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两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的是你的长领襟,悠悠的是我想念你的心,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

  原写姑娘思念情人。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诗人不直接表明自己对贤才的思念和渴望,而是引用《诗经》的句子,向人才发出了深情的呼唤。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四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主要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相处的温情。“呦呦”是鹿的叫声,说是鹿发现山野之间有它喜欢吃的苹草,就发出快乐的叫声,招呼同伴们都来享用。“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国君的口吻。他说,我今天要宴请你们大家,不但为你们准备了美好的宴*,还准备了美好的音乐。而曹操引用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如果你们来归附我,我也要为你们准备这样美好的宴*,好好地招待你们,共享君臣之乐。简而言之,礼遇贤士。

  ⑵妙用比喻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曹操将贤才比作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不由得使诗人的担忧从内心当中抒发出来,绵绵不断。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曹操这几句虽然是写眼前的实景,其中却有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曹操的言外之意是说,你们这些有才干的人还在犹豫什么呢?你们要找一个贤明的主人,为什么不投奔到我曹孟德这儿来呢?只有我这里才是你们最好的归宿!

  ⑶巧用典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曹操表示希望尽可能多的招揽人才。他海纳贤才的诚意,其宽广的政治胸怀和求贤之心永无止境,犹如大海不辞涓流,高山不弃土石一样。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运用周公的典故,在于说明,自己会像周公那样,有宽广的胸襟,殷勤地接待贤才,希望天下贤士都来归顺自己。而这正是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所做的艺术的回答——投奔我这个思贤若渴的明主才是最好的选择!同时,也是卒章显志,诗人以周公来勉励自己,只要得到人才,我就可以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了。

  板书:统一天下

  (诗人委婉曲折地表明心迹。诗人引用《诗经》语句表明自己对贤才的仰慕和思念,妙用比喻形象生动的说明贤才难得,巧用典故说明自己要尽情地招揽贤才,并且像周公一样礼遇贤才。)

  ㈢小结:何以解忧?

  诗人忧人生苦短,忧贤才难得,而真正的忧在于统一大业还未完成。何以解忧?——唯有贤才!

  六、朗读体悟(把握诗歌风格)

  (幻灯片)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钟嵘《诗品》

  “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刘勰《文心雕龙》

  “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为什么会形成曹操这样的风格呢?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

  (幻灯片)东汉末年的战乱带来的饥荒和瘟疫,给社会带来的灾难是历史上空前的。史书也多有记载,如《三国志》中记载说:“吏士大小自相啖食。”《世语》:“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涕之哀……或举族而丧。”此时的人们似乎是第一次认识到人生的无常,生命的短暂。《古诗十九首》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这种哀叹并没有走向完全否定人生的悲观主义。建安文学在此之后,它也发出人生无常的哀叹,但这哀叹已经同这社会灾难,以及如何结束这社会灾难,重新建立统一繁荣的国家的热望和努力结合在一起。这首先鲜明的表现在曹操的诗作中。

  (曹操的一统天下抱负和这种抱负实现的艰难,形成了曹操诗文的慷慨悲凉的特色。也是那个时代英雄诗文共有的特色。曹操这首诗的风格就是“建安风骨”的主要体现。)

  (幻灯片)

  建安风骨: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慷慨悲凉的风格。

  七、课堂小结

  一般有诗人才情的人不一定有曹操这种雄图霸业的抱负,而有雄图霸业抱负的人又不一定有诗人的才情,只有曹操二者兼而得之,所以《短歌行》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好诗。这首诗以“忧”贯穿全诗,一气呵成,无论是忧人生短暂,还是忧贤才难得,实际上都是因功业未就而忧,而且这种忧是与诗人心中的志向并存的,他希望的是能够统一天下。我想可以这么说,《短歌行》这首诗就是一曲英雄的慷慨悲歌,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也能够向曹操学*,既然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那么我们就增加生命的厚度吧,做一个“及时当勉励”的有志之士。

  八、巩固与训练

  1、背诵并默写《短歌行》。

  2、把《短歌行》与刘邦的《大风歌》作比较阅读,体会两词在内容上和风格上的异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颠覆曹操作为奸臣逆贼的形象。

  2、背诵诗歌的第一小节。

  3、分析作者的忧思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多朗读,从朗诵中感知诗歌的意思。

  2、捉住能表现作者心情的字如“忧”,进行赏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知曹操的远大志向和英雄形象。

  2、培养高中的独立评价能力。

  教学方法:美读法、讨论法、启发诱导法。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有看过三国演义的吗?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什么样的形象?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这样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现在同学们看这幅图片,只这是京剧中曹操的形象,同学们曹操的脸有什么特点?白色的。那位同学知道京剧中白色代表什么类型的人。代表的是阴险奸诈的人。

  展示 《观沧海》的幻灯片。

  二、学*文本。带着对曹操诗歌的这种感受,我们一起学*曹操的另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歌《短歌行》。

  1、朗读,先让学生朗读一遍,从朗读中检查他们的预*情况,对诗歌的把握如何?

  然后播放录音,让学生感受一下,别人是如何朗读短歌行,注意感情的轻重舒缓。

  预设: 在让学生听完朗诵之后再读一遍。

  小结朗读:同学们读得很流畅,但感情把握不到位,这是因为诗歌离我们的年代比较久远,所以对于它所表达的情感可能把握得不够到位,那我们就深入地了解一下诗歌,请同学们看一下这首诗中,最能体现出作者心情的是什么词?

  预设回答:忧

  2、范仲淹登岳阳楼的时候为国为民,发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代丞相的情怀,那同学们看一下曹操他忧的对象是什么?

  先不着急回答,我们说这首诗总共有两段,但是我们还可以把这两段分为四节,所以我们先来齐读第一节(从开头至唯有杜康)女生读一句,男生读后一句,我们先把这一小节读一下,从中看作者“忧”什么?

  预设:忧的是人生苦短。

  同学们是如何看出来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愁来了,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啊,在诗中曹操是如何来解决的愁苦的?

  预设: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里的杜康代指的是什么?酒。这说明曹操是想借酒消愁了,那酒能不能真正的消解愁闷呀。

  预设:不能,那你认为什么才能消除曹操的愁闷。

  预设。“是人才。”

  →你从哪句中可以看出是人才?

  “青青子衿,忧忧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这句诗是出自哪儿的.?展示幻灯片,补充《子衿》的下一句。指出曹操的用意是:渴望人才的投靠。所以作者的第二层忧是什么呀?

  幻灯片展示:贤才难得。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实用五份(扩展9)

——高中语文短歌行教案设计优选【五】篇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所流露的情感和人生态度,正确评价诗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说到曹操,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毁誉参半。易中天是这样评价曹操的:可爱的“奸雄”: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妍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人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短歌行》来认识曹操。

  2、写作背景

  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大败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广为传唱。

  3、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4、题目解说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原作共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5、层次结构

  全诗可分为四层:前八句为第一层,诗人慨叹人生有限,抒拨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次八句为第二层,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再次八句为第三层,写对贤才的仰慕,想象贤士到来,畅抒情谊;最后八句为第四层,写贤才择主和自己希望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抱负。

  6、全文分析

  1、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那么诗人的心中究竟在“忧”什么?请用意象或原文诗句回答

  明确:(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这几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那么“朝露”和“明明”的本体是什么?由此可看出“忧”

  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1)作者把人生比作“朝露”,忧的内容是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朝露”:早上的露水,太阳升起,便转瞬即逝,所以用此意象来表达人生短暂之情。

  (2)作者用高高明月,不可掇,来比喻人才难求。忧的内容是“人才难求”。

  3、作者要找什么样的人才呢?又将以何种态度对待人才呢?用原文诗句回答

  明确:(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用典,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原指姑娘思念情人,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2)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用典,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诗句,凝练生动地描写出对待人才的态度。

  用典作用:(1)委婉表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

  (2)诚少语辞之繁累。

  (3)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4)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

  四、布置作业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短歌行》。

  2、课后练笔:《我眼中的曹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能力目标: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领会诗人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个人大家认识吗?大家在《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经常见到他。

  《短歌行》大家听过吗?在《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就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场面,唱的就是这首《短歌行》。《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短歌行以汉乐府旧题来写时事。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也许还记得在第四十八回有段关于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北征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曹操亲自率八十三万大军,兵临赤壁城下,想要一举扫*“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大战前夕,曹操在江上设酒置乐,款待文武众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57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船头,慷慨而歌,即《短歌行》。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二、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三、听范读,齐读,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诗歌

  (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节奏多二二式,语速要慢点。)

  四、合作探究,诗句解析:

  你认为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慷慨悲壮。

  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忧。

  他忧的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在此感叹什么?明确:光阴易逝、人生短暂。人生的短暂就像早上的露水一样,太阳一出来就没了。

  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朝露: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有特定意义,即生命短促易逝。

  ③杜康——借代,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不是的。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所以这个“忧”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实际上在这里作者有意无意也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你们也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运用典故。诗人在此借古人之语,抒发的是自己的何种情怀呢?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出自《诗经·子衿》,原句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由思慕情人变为思慕贤才,向人才发出了深情的呼唤,我就像思慕情人一样思慕你们贤才啊。

  呦呦四句出自《小雅—鹿鸣》本是周代朝廷与民间宴请宾客的诗句,主要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相处的温情。诗人运用这四句诗表明只要贤才来投奔我,我曹操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

  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尊重贤才的思想感情。诗人将这几句诗,信手拈来,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心愿,与全诗融为一体,显得巧妙和谐。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意即:天下的贤士们呀,我怎样才能得到你们呢?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存,看望,问候。相,偏指一方,这里指曹操。契阔:久别重逢。旧恩:老交情,老朋友。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这四句仍是作者想象大家在一起畅快交谈的情景。

  第三层写出了诗人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既得人才的欣喜。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本为景物描写,正是这样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愁思。那么,本句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呢?

  ①以“乌鹊”无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

  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人巧用这一典故,在于说明,自己会像周公那样,有宽广的胸襟,殷勤地接待贤才,希望天下贤士都来归顺自己。同时,在这里,诗人也是以周公来勉励自己,只要得到人才,我就可以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了。)

  总结:作者忧的是什么?一忧人生短暂;二忧贤才难求;三忧功业未就。

  五、小结:

  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文。

  总结:

  《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忧”,有“很深的忧”,但是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这绝非杜康酒所能消解。这首诗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感情深挚,婉曲动人;引用《诗经》成句,自然贴切。风格则苍茫悲凉。

  教学目标: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实用五份(扩展10)

——《诗》之《短歌行》教案(精选五篇)

  教学目标

  1.通过预*能介绍作家及创作背景;

  2.说出诗人求贤若渴,志在天下的胸怀抱负,并能通过朗读表达;

  3.能找出诗歌中一两种艺术手法,说出它的用处。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学*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曹操的作品《观沧海》、《龟虽寿》

  二、初读诗歌,力求读准

  正音

  三、背景介绍

  观看《三国演义》视频片段,了解背景。

  要求学生边看边作批注,朗读如何处理情感。

  四、自由诵读,小组竞赛朗读等形式进一步把握诗人感情。

  进行诵读指导

  五、品读诗歌

  有着赫赫战功的人他到底因何而“忧”

  人生苦短贤才难得功业未就

  六、小结

  《短歌行》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言志诗,全篇抒写了年华易逝的感慨,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情,表现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板书设计

  人生短暂

  因何而忧?贤才难得

  功业未就

  黄秋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历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到了魏晋时期,中国诗歌史上又出现了一个重要时期:建安文学时期。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创作五言抒情诗,五言诗由此走向成熟,同时出现七言诗,更从促进了唐代“*体诗”的成熟发展,在中国诗歌诗起到它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组织者,也正是这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

  二.曹操简介

  三、解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调曲》。

  曹操《短歌行》有二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四、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

  这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曹操宴请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有感此景而横槊(shuò)赋诗,吟唱了千古名作——《短歌行》。

  五、朗诵

  把握情感:慷慨、激昂

  六、解读诗歌

  1.“对酒当歌”

  诗的一开始,诗人就提出了“酒”这个意象,请同学们回忆我们曾经学过哪些与酒有关的诗句,分别表达何种情感?

  闲适轻松时:(教案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孟浩然《过故人庄》

  孤独寂寞时: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失意落寞时: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离别伤感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在《短歌行》中,曹操借酒抒发的是什么感情?诗中有没有哪一个字直接点明了作者的情感?

  明确:“忧”

  忧到了何种程度?(翻译相关句子)板书

  2.诗人在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对于人生短暂,许多文人都曾发出概叹,有人选择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有人选择消极避世,那么,作为一代枭雄的曹操,他为什么也发出这种感叹呢?

  明确:功业未就

  4.想要实现这种建功立业的包袱,需要什么条件?

  天时地利人和。要有贤才帮助。

  5.诗中有没有描绘贤才相聚的热闹场面?

  明确:“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一首描写贵族盛宴热情款待尊贵客人的诗歌。

  “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想象贤才归己时的热闹场面。

  6.群贤毕至是如此美好,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更加急切,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比喻贤才?

  明月、乌鹊(翻译这两句)

  7.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之后立即感叹道“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此刻,诗人忧虑的内容还是“人生短暂”吗?

  不是。此刻,作者忧虑的是“求贤不得”

  8.除了运用比喻来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渴望,还有哪些地方是借用典故来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渴望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苦心。

  作者此时,既是在感慨自己人生短暂,也是在概叹贤才人生短暂,同样功业未就,期望贤才们都一起来投奔自己。

  “山不厌高……天下归心”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里使用了《韩诗外传》里的典故,相传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里曹操既是以周公自比,也是以周公自励。

  同样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七.小结

  虽然这一首《短歌行》中,充满了忧伤的情调,但这种忧,是站在一个英雄的角度,国家的角度的忧,从这种忧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曹操:他有渴望同意的包袱,有招揽人才的坦荡胸襟,他的忧,是他手中的杜康酒不可解的。八、作业

  1、回忆与酒有关的文学作品,以“文人与酒”为题,写一则小论文。

  2、背诵全诗

  【教学目标】

  1、品味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

  2、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讨论分析

  【教学设想】

  通过诵读、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具体教学步骤】

  一、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挟天子以令诸侯”。“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有《曹操集》。

  二、写作背景

  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大败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广为传唱。

  三、文题理解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相和歌*调曲》。乐府又有《长歌行》。长歌、短歌是指曲调长短而言。行,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这大概是用于宴会的歌辞。

  四、同学有感情朗诵 示范朗诵

  五、整体感知、赏析全篇

  (一)解构诗句 分节鉴赏

  分解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里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那么愁的是什么呢?格调(风骨)如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情调悲凉,慨叹人生短促和年华消逝;更重要的是全诗洋溢着高昂的情绪,蕴藏着及时努力的思想。而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

  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

  分解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设疑:这里引用的哪些诗句?表达了什么内容?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明确: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曹操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用典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竭诚待以“嘉宾”之礼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即含蓄的表达方式)。

  分解3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设问:这组诗句与前面诗段是怎样关联并发展诗意的?

  提示: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

  第一种说法: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第二种说法:“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比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分解4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设疑:前四句的内容可作那些解读?

  前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贤士,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

  设问:最后四句是怎样表达主旨的?

  分析提示: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

  (二)根据所讲 分组讨论 回答问题

  1、诗作表达了什么样的主旨(主题思想)?

  2、本诗运用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

  3、诗人如何曲折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的?

  六、小结

  《短歌行》的流露了作者渴望招贤纳士、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七、作业

  熟练诵读 领悟主旨

  一、趣味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演唱《短歌行》的视频。

  这是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不管怎样,结合以前我们学过曹操的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来看,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是毫无疑问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他的《短歌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慨。

  二、作家介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三、具体分析诗歌。

  第一节: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