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通用五篇

首页 / 教案 / |

  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熟练掌握简单图形的移动规律,能按要求作出简单*面图形*移后的图形,能够探索图形之间的*移关系;

2、能力目标:

①,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步探索图形之间的*移关系;

②,对组合图形要找到一个或者几个“基本图案”,并能通过对“基本图案”的*移,复制所求的图形;

3、情感目标:经历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和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发展初步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图形连续变化的特点;

难点:图形的划分。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磁性板,若干小正六边形,“工”字的砖,组合图形。

五、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演示课件):教材上小狗的图案。提问:

(1)这个图案有什么特点?

(2)它可以通过什么“基本图案”,经过怎样的*移而形成?

(3)在*移过程中,“基本图案”的大小、形状、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答案可以多种)

让学生充分讨论,归纳总结,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并对每种答案都要肯定。

看磁性黑板,展示教材64页图3-9,提问:左图是一个正六边形,它经过怎样的*移能得到右图?谁到黑板做做看?

小组讨论,派代表到台上给大家讲解。

气氛要热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掘他们的想象力。

畅所欲言,互相补充。

课堂小结: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启发学生在我们周围寻找*移的例子。

课堂练*: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完成。

例子一定要和大家接触紧密、典型。

答案不惟一,对于每种答案,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六、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并不是很复杂,借助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内容贴*生活,学生兴致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参与意识较强,学生一般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美学思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能力目标:能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简单的几何计算、证明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的能力。

  认知目标:了解梯形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索;

  难点: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

  教学课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

  教学方法:启发法、

  学*方法:讨论法、合作法、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说出每辆汽车车窗形状(投影)

  2、板书课题:5梯形

  3、练*:下列图形中哪些图形是梯形?(投影)

  结梯形概念:只有4、总结梯形概念:一组对边*行另以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5、指出图形中各部位的名称:上底、下底、腰、高、对角线。(投影)

  6、特殊梯形的'分类:(投影)

  (二)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究

  【探究性质一】

  思考:在等腰梯形中,如果将一腰AB沿AD的方向*移到DE的位置,那么所得的△DEC是怎样的三角形?(投影)

  猜想:由此你能得到等腰梯形的内角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操作、讨论、作答)

  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求证:∠B=∠C

  想一想:等腰梯形ABCD中,∠A与∠D是否相等?为什么?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操练】

  (1)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B=60o,BC=10cm,AD=4cm,则腰AB=cm。(投影)

  (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CA*分∠BCD,求证:∠B=2∠E.(投影)

  【探究性质二】

  如果连接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图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哪些线段相等?(学生操作、讨论、作答)

  如上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AC、BD相交于O,求证:AC=BD。(投影)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探究性质三】

  问题一:延长等腰梯形的两腰,哪些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呢?(学生操作、作答)

  问题二:等腰梯是否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是什么?(重点讨论)

  等腰梯形性质:同以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三)质疑反思、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课教学内容,并提出尚存问题;

  学生小结,教师视具体情况给予提示:性质(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角度总结)、解题方法(化梯形问题为三角形及*行四边形问题)、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

  2.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

  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并能灵活应用;

  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二次根式性质和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二次根的意义;(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1.什么叫*方根、算术*方根?

  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计算

  (二)引入新课

  新课:二次根式

  定义: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对于请同学们讨论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1)式子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吗?呢?

  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须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是二次根式,而,提问学生:2是二次根式吗?显然不是,因此二次

  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回答.

  例1当a为实数时,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例2 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在实数范围有意义?

  解:略.

  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有意义.

  例3当字母取何值时,下列各式为二次根式: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时,是二次根式.

  (3),且x≠0,∴x>0,当x>0时,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 ∴x>2.当x>2时,是二次根式.

  例4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

  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即: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本题已知各式都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开方数都大于等于零.

  解:(1)由2a+3≥0,得.

  (2)由,得3a-1>0,解得.

  (3)由于x取任何实数时都有|x|≥0,因此,|x|+0.1>0,于是,式子是二次根式.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由-b2≥0得b2≤0,只有当b=0时,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满足的条件是:b=0.

  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别条件。

  2.提高对矩形的性质和判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矩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主观探索*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2.知道解决矩形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渗透转化归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对矩形的的认识,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2.通过对矩形的探索学*,体会它的内在美和应用美。

  教学重点:

  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

  分析启发法

  教具准备:

  像框,*行四边形框架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演示*行四边形活动框架,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归纳矩形的定义:

  问题:从上面的演示过程可以发现:*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2.探究矩形的性质:

  (1)问题:像框除了“有一个内角是直角”外,还具有哪些一般*行四边形不具备的性质?(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探索矩形对角线的性质:

  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后,思考以下问题:(幻灯片展示)

  在一个*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行四边形的形状.

  ①随着∠α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②当∠α是锐角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当∠α是钝角时呢?

  ③当∠α是直角时,*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归纳。)

  结论: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3)议一议:(展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①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如果不是,简述你的理由.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你能用矩形的有关性质解释这结论吗?

  (4)归纳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归纳,并体会矩形的“对称美”)

  矩形的对边*行且相等;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分;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例解:(性质的运用,渗透矩形对角线的“化归”功能)

  如图,在矩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OA=4

  厘米,求BD与AD的长。

  (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探索矩形的判别条件:(由修理桌子引出)

  (5)想一想:

  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为什么?

  结论: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理由可由师生共同分析,然后用幻灯片展示完整过程.)

  (6)归纳矩形的判别方法:(引导学生归纳)

  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三、课堂练*:

  四、新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从知识与思想方法两方面小结。)

  五、作业设计:P99*题4.6第1、2、3题。

  板书设计:

  1.矩形

  矩形的定义:

  矩形的性质:

  前面知识的小系统图示:

  2.矩形的判别条件:

  例1

  课后反思:

  在*行四边形及菱形的教学后。学生已经学会自主探索的方法,自己动手猜想验证一些矩形的特殊性质。一些相关矩形的计算也学会应用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总的看来这节课学生掌握的还不错。当然合情推理的能力要慢慢的熟练。不可能一下就掌握熟练。

  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

  2.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

  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并能灵活应用;

  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二次根式性质和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二次根的意义;(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1.什么叫*方根、算术*方根?

  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计算

  (二)引入新课

  新课:二次根式

  定义: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对于请同学们讨论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1)式子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吗?呢?

  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须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是二次根式,而,提问学生:2是二次根式吗?显然不是,因此二次

  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回答.

  例1当a为实数时,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例2 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在实数范围有意义?

  解:略.

  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有意义.

  例3当字母取何值时,下列各式为二次根式: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时,是二次根式.

  (3),且x≠0,∴x>0,当x>0时,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 ∴x>2.当x>2时,是二次根式.

  例4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

  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即: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本题已知各式都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开方数都大于等于零.

  解:(1)由2a+3≥0,得.

  (2)由,得3a-1>0,解得.

  (3)由于x取任何实数时都有|x|≥0,因此,|x|+0.1>0,于是,式子是二次根式.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由-b2≥0得b2≤0,只有当b=0时,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满足的条件是:b=0.


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通用五篇扩展阅读


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通用五篇(扩展1)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2、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交待清楚中位数和众数意义和作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重复出现次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注重双基,一定要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求中位数的步骤:⑴将数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⑵数清数据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取中间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取中间位置两数的*均值作为中位数。求众数的方法:找出频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若几个数据频数都是最多且相同,此时众数就是这多个数据。

  在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实际问题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课堂上教师应多举实例,使同学在分析不同实例中有所体会。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43的例4的意图

  (1)、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样本,主要是反映了统计学中常用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数据较多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考察总体中的一个样本,然后由样本的研究结论去估计总体的情况。

  (2)、这个例题另一个意图是交待了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因为在前面有介绍中位数求法,这里不再重述)

  (3)、问题2显然反映学*中位数的意义:它可以估计一个数据占总体的相对位置,说明中位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据代表。

  (4)、这个例题再一次体现了统计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应鼓励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

  2、教材P145例5的意图

  (1)、通过例5应使学生明白通常对待销售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众数,它代表该型号的产品销售,以便给商家合理的建议。

  (2)、例5也交待了众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由于求法在前面已介绍,这里不再重述)

  (3)、例5也反映了众数是数据代表的一种。

  四、课堂引入

  严格的讲教材本节课没有引入的问题,而是在复*和延伸中位数的定义过程中拉开序幕的,本人很同意这种处理方式,教师可以一句话引入新课: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五、例*题的分析

  教材P144例4,从所给的数据可以看到并没有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因此,首先应将数据重新排列,通过观察会发现共有12个数据,偶数个可以取中间的两个数据146、148,求其*均值,便可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材P145例5,由表中第二行可以查到23.5号鞋的频数,因此这组数据的'众数可以得到,所提的建议应围绕利于商家获得较大利润提出。

  六、随堂练*

  1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销售金额,统计了这15个人的销售量如下(单位:件)

  1800、510、250、250、210、250、210、210、150、210、150、120、120、210、150

  求这15个销售员该月销量的中位数和众数。

  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定额定为320件,你认为合理吗?如果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2、某商店3、4月份出售某一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销售台数如表所示:

  1匹1.2匹1.5匹2匹

  3月12台20台8台4台

  4月16台30台14台8台

  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商店出售的各种规格空调中,众数是多少?

  假如你是经理,现要进货,6月份在有限的资金下进货单位将如何决定?

  答案:1. (1)210件、210件(2)不合理。因为15人中有13人的销售额达不到320件(320虽是原始数据的*均数,却不能反映营销人员的一般水*),销售额定为210件合适,因为它既是中位数又是众数,是大部分人能达到的额定。

  2. (1)1.2匹(2)通过观察可知1.2匹的销售,所以要多进1.2匹,由于资金有限就要少进2匹空调。

  七、课后练*

  1.数据8、9、9、8、10、8、99、8、10、7、9、9、8的中位数是,众数是

  2.一组数据23、27、20、18、X、12,它的中位数是21,则X的值是.

  3.数据92、96、98、100、X的众数是96,则其中位数和*均数分别是( )

  A.97、96 B.96、9* C.96、97 D.98、97

  4.如果在一组数据中,23、25、28、22出现的次数依次为2、5、3、4次,并且没有其他的数据,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24、25 B.23、24 C.25、25 D.23、25

  5.随机抽取我市一年(按365天计)中的30天*均气温状况如下表:

  温度(℃) -8 -1 7 15 21 24 30

  天数3 5 5 7 6 2 2

  请你根据上述数据回答问题:

  (1).该组数据的中位数是什么?

  (2).若当气温在18℃~25℃为市民“满意温度”,则我市一年中达到市民“满意温度”的大约有多少天?

  答案:1. 9;2. 22; 3.B;4.C; 5.(1)15. (2)约97天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难点: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难点是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突破的方法是通过复*分数的通分、约分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导出通分、约分的概念,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地将分式变形.

  三、练*题的意图分析

  1.P7的例2是使学生观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相应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这个整式,填到括号里作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变。

  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进一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约分是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通分是要正确地确定各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教师要讲清方法,还要及时地纠正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在做提示加深对相应概念及方法的理解。

  3.P11*题16.1的第5题是: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这一类题教材里没有例题,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一,所以补充例5。

  四、课堂引入

  1.请同学们考虑:与相等吗?与相等吗?为什么?

  2.说出与之间变形的过程,与之间变形的过程,并说出变形依据?

  3.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五、例题讲解

  P7例2.填空:

  [分析]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

  P11例3.约分:

  [分析]约分是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所以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分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P11例4.通分:

  [分析]通分要想确定各分式的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2、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交待清楚中位数和众数意义和作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重复出现次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注重双基,一定要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求中位数的步骤:⑴将数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⑵数清数据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取中间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取中间位置两数的*均值作为中位数。求众数的方法:找出频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若几个数据频数都是最多且相同,此时众数就是这多个数据。

  在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实际问题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课堂上教师应多举实例,使同学在分析不同实例中有所体会。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43的例4的意图

  (1)、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样本,主要是反映了统计学中常用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数据较多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考察总体中的一个样本,然后由样本的研究结论去估计总体的情况。

  (2)、这个例题另一个意图是交待了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因为在前面有介绍中位数求法,这里不再重述)

  (3)、问题2显然反映学*中位数的意义:它可以估计一个数据占总体的相对位置,说明中位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据代表。

  (4)、这个例题再一次体现了统计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应鼓励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

  2、教材P145例5的意图

  (1)、通过例5应使学生明白通常对待销售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众数,它代表该型号的产品销售,以便给商家合理的建议。

  (2)、例5也交待了众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由于求法在前面已介绍,这里不再重述)

  (3)、例5也反映了众数是数据代表的一种。

  四、课堂引入

  严格的讲教材本节课没有引入的问题,而是在复*和延伸中位数的定义过程中拉开序幕的,本人很同意这种处理方式,教师可以一句话引入新课: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五、例*题的`分析

  教材P144例4,从所给的数据可以看到并没有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因此,首先应将数据重新排列,通过观察会发现共有12个数据,偶数个可以取中间的两个数据146、148,求其*均值,便可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材P145例5,由表中第二行可以查到23.5号鞋的频数,因此这组数据的众数可以得到,所提的建议应围绕利于商家获得较大利润提出。

  六、随堂练*

  1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销售金额,统计了这15个人的销售量如下(单位:件)

  1800、510、250、250、210、250、210、210、150、210、150、120、120、210、150

  求这15个销售员该月销量的中位数和众数。

  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定额定为320件,你认为合理吗?如果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2、某商店3、4月份出售某一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销售台数如表所示:

  1匹1.2匹1.5匹2匹

  3月12台20台8台4台

  4月16台30台14台8台

  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商店出售的各种规格空调中,众数是多少?

  假如你是经理,现要进货,6月份在有限的资金下进货单位将如何决定?

  答案:1. (1)210件、210件(2)不合理。因为15人中有13人的销售额达不到320件(320虽是原始数据的*均数,却不能反映营销人员的一般水*),销售额定为210件合适,因为它既是中位数又是众数,是大部分人能达到的额定。

  2. (1)1.2匹(2)通过观察可知1.2匹的销售,所以要多进1.2匹,由于资金有限就要少进2匹空调。

  七、课后练*

  1.数据8、9、9、8、10、8、99、8、10、7、9、9、8的中位数是,众数是

  2.一组数据23、27、20、18、X、12,它的中位数是21,则X的值是.

  3.数据92、96、98、100、X的众数是96,则其中位数和*均数分别是( )

  A.97、96 B.96、9* C.96、97 D.98、97

  4.如果在一组数据中,23、25、28、22出现的次数依次为2、5、3、4次,并且没有其他的数据,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24、25 B.23、24 C.25、25 D.23、25

  5.随机抽取我市一年(按365天计)中的30天*均气温状况如下表:

  温度(℃) -8 -1 7 15 21 24 30

  天数3 5 5 7 6 2 2

  请你根据上述数据回答问题:

  (1).该组数据的中位数是什么?

  (2).若当气温在18℃~25℃为市民“满意温度”,则我市一年中达到市民“满意温度”的大约有多少天?

  答案:1. 9;2. 22; 3.B;4.C; 5.(1)15. (2)约97天


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通用五篇(扩展2)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十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三角形中相关元素的概念、按边分类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内容解析

  三角形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是认识其他图形的基础,在本章中,学好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为进一步学*多边形的相关内容打好基础,本节主要介绍与三角形的的概念、按边分类和三角形三边关系,使学生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三角形中的相关概念和三角形三边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中的相关概念,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2)理解并且灵活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

  2.教学目标解析

  (1)结合具体图形,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元素.

  (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中的相关元素,并会按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并会运用这一性质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究、推理、交流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和推理能力和合作学*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回忆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结合你以前对三角形的了解,请你给三角形下一个定义.

  师生活动: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针对学生下的定义,给出各种图形反例,如下图,指出其不完整性,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设计意图】三角形概念的获得,要让学生经历其描述的过程,借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2.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动态演示“首尾顺次相接”这个的动画,归纳出三角形的定义.

  师生活动: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补充说明:要求学生学会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边、角的概念以及几何表达方法.

  师生活动:结合具体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学会由文字语言向几何语言的过渡.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中相关元素的认知,并进一步熟悉几何语言在学*中的应用.

  3.概念辨析,应用巩固

  如图,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并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1.以AB为一边的三角形有哪些?

  2.以∠D为一个内角的三角形有哪些?

  3.以E为一个顶点的三角形有哪些?

  4.说出ΔBCD的三个角.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从概念出发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中相关元素概念的理解.

  4.拓广延伸,探究分类

  我们知道,按照三个内角的大小,可以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如果要按照边的大小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又应该如何分呢?小组之间同学进行交流并说说你们的想法.

  师生活动:通过讨论,学生类比按角的分类方法按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接着引出等腰三角形及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联系,强化学生对三角形按边分类的理解.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2、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交待清楚中位数和众数意义和作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重复出现次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注重双基,一定要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求中位数的步骤:⑴将数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⑵数清数据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取中间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取中间位置两数的*均值作为中位数。求众数的方法:找出频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若几个数据频数都是最多且相同,此时众数就是这多个数据。

  在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实际问题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课堂上教师应多举实例,使同学在分析不同实例中有所体会。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43的例4的意图

  (1)、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样本,主要是反映了统计学中常用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数据较多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考察总体中的一个样本,然后由样本的研究结论去估计总体的情况。

  (2)、这个例题另一个意图是交待了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因为在前面有介绍中位数求法,这里不再重述)

  (3)、问题2显然反映学*中位数的意义:它可以估计一个数据占总体的相对位置,说明中位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据代表。

  (4)、这个例题再一次体现了统计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应鼓励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

  2、教材P145例5的意图

  (1)、通过例5应使学生明白通常对待销售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众数,它代表该型号的产品销售,以便给商家合理的建议。

  (2)、例5也交待了众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由于求法在前面已介绍,这里不再重述)

  (3)、例5也反映了众数是数据代表的一种。

  四、课堂引入

  严格的讲教材本节课没有引入的问题,而是在复*和延伸中位数的定义过程中拉开序幕的,本人很同意这种处理方式,教师可以一句话引入新课: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五、例*题的分析

  教材P144例4,从所给的数据可以看到并没有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因此,首先应将数据重新排列,通过观察会发现共有12个数据,偶数个可以取中间的两个数据146、148,求其*均值,便可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材P145例5,由表中第二行可以查到23.5号鞋的频数,因此这组数据的众数可以得到,所提的建议应围绕利于商家获得较大利润提出。

  六、随堂练*

  1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销售金额,统计了这15个人的销售量如下(单位:件)

  1800、510、250、250、210、250、210、210、150、210、150、120、120、210、150

  求这15个销售员该月销量的中位数和众数。

  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定额定为320件,你认为合理吗?如果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2、某商店3、4月份出售某一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销售台数如表所示:

  1匹1.2匹1.5匹2匹

  3月12台20台8台4台

  4月16台30台14台8台

  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商店出售的各种规格空调中,众数是多少?

  假如你是经理,现要进货,6月份在有限的资金下进货单位将如何决定?

  答案:1. (1)210件、210件(2)不合理。因为15人中有13人的销售额达不到320件(320虽是原始数据的*均数,却不能反映营销人员的一般水*),销售额定为210件合适,因为它既是中位数又是众数,是大部分人能达到的额定。

  2. (1)1.2匹(2)通过观察可知1.2匹的销售,所以要多进1.2匹,由于资金有限就要少进2匹空调。

  七、课后练*

  1.数据8、9、9、8、10、8、99、8、10、7、9、9、8的中位数是,众数是

  2.一组数据23、27、20、18、X、12,它的中位数是21,则X的值是.

  3.数据92、96、98、100、X的众数是96,则其中位数和*均数分别是( )

  A.97、96 B.96、9*** C.96、97 D.98、97

  4.如果在一组数据中,23、25、28、22出现的次数依次为2、5、3、4次,并且没有其他的数据,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24、25 B.23、24 C.25、25 D.23、25

  5.随机抽取我市一年(按365天计)中的30天*均气温状况如下表:

  温度(℃) -8 -1 7 15 21 24 30

  天数3 5 5 7 6 2 2

  请你根据上述数据回答问题:

  (1).该组数据的中位数是什么?

  (2).若当气温在18℃~25℃为市民“满意温度”,则我市一年中达到市民“满意温度”的大约有多少天?

  答案:1. 9;2. 22; 3.B;4.C; 5.(1)15. (2)约97天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解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意义,理解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会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

  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2)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与转化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重点】

  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

  推测整式乘法的运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复*引入课题(学生作答)

  1.请说出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法则: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系数×系数)×(同字母幂相乘)×单独的幂

  例如:( 2a2b3c) (-3ab)

  解:原式=[2· (-3) ] · (a2·a) · (b3 · b) · c

  = -6a3b4c

  2.说出多项式2x2-3x-1的.项和各项的系数项分别为:2x2、-3x、-1系数分别为:2、-3、-1

  问:如何计算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例如:2a2· (3a2 - 5b)该怎样计算?

  这便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知探究

  已知一长方形长为(a+b+c),宽为m,则面积为:m(a+b+c)

  现将这个长方形分割为宽为m,长分别为a、b、c的三个小长方形,其面积之和为ma+mb+mc因为分割前后长方形没变所以m(a+b+c)=ma+mb+mc

  上一等式根据什么规律可以得到?从中可以得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该如何表述?(学生分组讨论:前后座为一组;找个别同学作答,教师作评)

  结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

  用单项式分别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用字母表示为:m(a+b+c)=ma+mb+mc

  运算思路:单×多

  转化

  分配律

  单×单

  三、例题讲解

  例计算:(1)(-2a2)· (3ab2– 5ab3)

  (2)(- 4x) ·(2x2+3x-1)

  解:(1)原式= (-2a2)· 3ab2+ (-2a2)·(– 5ab3) ①=-6a3b2+ 10a3b3 ②

  (2)原式=(- 4x) ·2x2+(- 4x) ·3x+(- 4x) ·(-1) ①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难点: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难点是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突破的方法是通过复*分数的通分、约分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导出通分、约分的概念,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地将分式变形。

  三、练*题的意图分析

  1.P7的例2是使学生观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相应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这个整式,填到括号里作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变。

  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进一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约分是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通分是要正确地确定各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教师要讲清方法,还要及时地纠正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在做提示加深对相应概念及方法的理解。

  3.P11*题16.1的第5题是: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这一类题教材里没有例题,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一,所以补充例5。

  四、课堂引入

  1、请同学们考虑:与相等吗?与相等吗?为什么?

  2、说出与之间变形的过程,与之间变形的过程,并说出变形依据?

  3、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五、例题讲解

  P7例2.填空:

  [分析]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

  P11例3.约分:

  [分析]约分是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所以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分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P11例4.通分:

  [分析]通分要想确定各分式的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别条件。

  2.提高对矩形的性质和判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矩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主观探索*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2.知道解决矩形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渗透转化归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对矩形的的认识,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2.通过对矩形的探索学*,体会它的内在美和应用美。

  教学重点:

  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

  分析启发法

  教具准备:

  像框,*行四边形框架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演示*行四边形活动框架,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归纳矩形的定义:

  问题:从上面的演示过程可以发现:*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2.探究矩形的性质:

  (1)问题:像框除了“有一个内角是直角”外,还具有哪些一般*行四边形不具备的性质?(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探索矩形对角线的性质:

  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后,思考以下问题:(幻灯片展示)

  在一个*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行四边形的形状.

  ①随着∠α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②当∠α是锐角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当∠α是钝角时呢?

  ③当∠α是直角时,*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归纳。)

  结论: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3)议一议:(展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①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如果不是,简述你的理由.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你能用矩形的有关性质解释这结论吗?

  (4)归纳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归纳,并体会矩形的“对称美”)

  矩形的对边*行且相等;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分;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例解:(性质的运用,渗透矩形对角线的“化归”功能)

  如图,在矩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OA=4

  厘米,求BD与AD的长。

  (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探索矩形的判别条件:(由修理桌子引出)

  (5)想一想:

  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为什么?

  结论: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理由可由师生共同分析,然后用幻灯片展示完整过程.)

  (6)归纳矩形的判别方法:(引导学生归纳)

  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三、课堂练*:

  四、新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从知识与思想方法两方面小结。)

  五、作业设计:P99*题4.6第1、2、3题。

  板书设计:

  1.矩形

  矩形的定义:

  矩形的性质:

  前面知识的小系统图示:

  2.矩形的判别条件:

  例1

  课后反思:

  在*行四边形及菱形的教学后。学生已经学会自主探索的方法,自己动手猜想验证一些矩形的特殊性质。一些相关矩形的计算也学会应用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总的看来这节课学生掌握的还不错。当然合情推理的能力要慢慢的熟练。不可能一下就掌握熟练。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多项式各项公因式的过程,依据数学化归思想方法进行因式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类比以及化归的思想,增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主动积极地积累确定公因式的初步经验,体会其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难点:正确地确定多项式的最大公因式。

  关键:提公因式法关键是如何找公因式。方法是:一看系数、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最低次幂。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知

  【复*交流】

  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否是因式分解,为什么?

  (1)2x2+4=2(x2+2);

  (2)2t2-3t+1=(2t3-3t2+t);

  (3)x2+4xy-y2=x(x+4y)-y2;

  (4)m(x+y)=mx+my;

  (5)x2-2xy+y2=(x-y)2.

  问题:

  1.多项式mn+mb中各项含有相同因式吗?

  2.多项式4x2-x和xy2-yz-y呢?

  请将上述多项式分别写成两个因式的乘积的形式,并说明理由。

  【教师归纳】我们把多项式中各项都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公因式,如在mn+mb中的公因式是m,在4x2-x中的公因式是x,在xy2-yz-y中的公因式是y。

  概念: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教师提问:多项式4x2-8x6,16a3b2-4a3b2-8ab4各项的公因式是什么?

  【师生共识】提公因式的方法是先确定各项的公因式再将多项式除以这个公因式得到另一个因式,找公因式一看系数、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最低次幂。

  三、范例学*,应用所学

  例1:把-4x2yz-12xy2z+4xyz分解因式.

  解:-4x2yz-12xy2z+4xyz

  =-(4x2yz+12xy2z-4xyz)

  =-4xyz(x+3y-1)

  例2:分解因式:3a2(x-y)3-4b2(y-x)2

  【分析】观察所给多项式可以找出公因式(y-x)2或(x-y)2,于是有两种变形,(x-y)3=-(y-x)3和(x-y)2=(y-x)2,从而得到下面两种分解方法。

  解法1:3a2(x-y)3-4b2(y-x)2

  =-3a2(y-x)3-4b2(y-x)2

  =-[(y-x)2・3a2(y-x)+4b2(y-x)2]

  =-(y-x)2[3a2(y-x)+4b2]

  =-(y-x)2(3a2y-3a2x+4b2)

  解法2:3a2(x-y)3-4b2(y-x)2

  =(x-y)2・3a2(x-y)-4b2(x-y)2

  =(x-y)2[3a2(x-y)-4b2]

  =(x-y)2(3a2x-3a2y-4b2)

  例3:用简便的方法计算:

  0.84×12+12×0.6-0.44×1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怎样计算更为简便。

  解:0.84×12+12×0.6-0.44×12

  =12×(0.84+0.6-0.44)

  =12×1=12.

  【教师活动】在学生完成例3之后,指出例3是因式分解在计算中的应用,提出比较例1,例2,例3的公因式有什么不同?

  四、随堂练*,巩固深化

  课本115页练*第1、2、3题。

  【探研时空】

  利用提公因式法计算:

  0.582×8.69+1.236×8.69+2.478×8.69+5.704×8.69

  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利用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关键是找准最大公因式.在找最大公因式时应注意:(1)系数要找最大公约数;(2)字母要找各项都有的;(3)指数要找最低次幂。

  2.因式分解应注意分解彻底,也就是说,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119页*题14.3第1、4(1)、6题。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7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第一课时《轴对称》,本节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认识轴对称的特征;同时本节内容与图形的三种变换操作(*移、翻折、旋转)之一的“翻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使学生从对图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轴对称的理性认识,为进一步学*轴对称性质及后面学*等腰三角形和圆等有关知识奠定基础。同时这一节也是联系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水*,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了“全等三角形”相关内容之后安排的一节课,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这节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和动手实践,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切实可行的。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并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对称轴;能准确判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理解并掌握轴对称的概念,对称轴;了解对称点.

  (3)了解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联系与区别.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察——比较——操作——概括——总结一应用”的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抽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学*兴趣,热爱生活的情感和欣赏图形的对称美。

  (二)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有关概念.

  (三)教学难点: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联系、区别

  .四、教法和学法设计

  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我选择的:

  【教法策略】采用以直观演示法和实验发现法为主,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中教学中通过丰富的图片展示,创设出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使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得到恰当的发展和提高。

  【学法策略】: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有关内容。

  【辅助策略】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适时呈现问题情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直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五、说程序设计: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设计。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出示图片,设计故事。一日,春光明媚,蝴蝶和蜜蜂来到花丛中游玩,这时蝴蝶对蜜蜂说:“咱们长得真象”,蜜蜂百思不得其解。你能说出为什么长得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轴对称。

  [设计意图]以兴趣为先导,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兴趣,

  (二)、实践探索、感悟特征.

  《活动一(课件演示)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出示一组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轴对称图形,出示后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引导学生感知,无论是随风起舞的风筝,凌空翱翔的飞机,还是古今中外各式风格的典型建筑很多图形都给我们以美得感受。然后,教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是如何对称?怎样才能使对称?部分重合呢?让学生观察、猜想、探究、讨论,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让学生发现:把一个图形的某一部分沿着一条直线翻折180度后能与这个图形另一部分完全重合。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在得出概念之后再引导学生例举生活中的事例。以便加深对轴对称图形概念的理解。

  为了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又出示了一组练*

  (练*1)这是一组常见几何图形,要求学生判断是否是对称图形,若是对称图形的,画出它的对称轴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练*题不仅让学生巩固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而且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常见的图形,有些是轴对称图形,有些不是轴对称图形。并且还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仅仅只一条,有可能有2条、3条、4条甚至无数条,对称轴的方向不仅仅是垂直的,有可能是水*的或倾斜的。

  (练*2)国家的一个象征,观察下面的**,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试找出它们的对称轴。次题进一步巩固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同时通过展示各国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动手操作、再度探索新知。

  将一张纸对折,用笔尖扎出一个图案,然后将纸展开后,铺*,观察各自得到的图案与轴对称图形的不同。教学中注重学生活动,鼓励学生亲自实践,积极思考,在乐学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引出轴对称概念。

  再次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得出轴对称的概念……。之后再结合动画演示加深对轴对称概念的理解,进而引出对称轴、对称点的概念.并结合图形加以认识。

  (四)、巩固练*、升华新知。

  出示几幅图形,请同学们辨别哪幅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图形轴对称,

  在这组练*中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既加深了对两个概念的理解,又锻炼了同学的各方面能力。完成这组练*题后让学生,归纳轴对称图形及轴对称区别与联系,先让学生自己归纳,然后用多媒体展示。

  (课件演示)轴对称图形及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区别与联系

  (五)、综合练*、发展思维。

  1、抢答;观察周围哪些事物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

  2、判断:

  生活中不仅有些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我们所学的数字、字母和汉字中也有一些可以看成轴对称图形。

  (1)下面的数字或字母,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0123456789ABCDEFGH

  3、像这样写法的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口工用中由日直水清甲

  (这几道题的练*做到了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溶为一体。这样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检查了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六)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作业布置要有层次,照顾学生个体差异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六、设计说明

  这节课,我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六个环节的教学设计,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图案以及动画演示,由感性到理性,让学生轻松掌握了轴对称图形与关于直线成轴对称两个概念,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说明。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8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第一课时《轴对称》,本节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认识轴对称的特征;同时本节内容与图形的三种变换操作(*移、翻折、旋转)之一的“翻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使学生从对图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轴对称的理性认识,为进一步学*轴对称性质及后面学*等腰三角形和圆等有关知识奠定基础。同时这一节也是联系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水*,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了“全等三角形”相关内容之后安排的一节课,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这节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和动手实践,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切实可行的。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并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对称轴;能准确判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理解并掌握轴对称的概念,对称轴;了解对称点.

  (3)了解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联系与区别.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察——比较——操作——概括——总结一应用”的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抽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学*兴趣,热爱生活的情感和欣赏图形的对称美。

  (二)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有关概念.

  (三)教学难点: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联系、区别

  .四、教法和学法设计

  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我选择的:

  【教法策略】采用以直观演示法和实验发现法为主,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中教学中通过丰富的图片展示,创设出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使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得到恰当的发展和提高。

  【学法策略】: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有关内容。

  【辅助策略】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适时呈现问题情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直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五、说程序设计: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设计。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出示图片,设计故事。一日,春光明媚,蝴蝶和蜜蜂来到花丛中游玩,这时蝴蝶对蜜蜂说:“咱们长得真象”,蜜蜂百思不得其解。你能说出为什么长得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轴对称。

  [设计意图]以兴趣为先导,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兴趣,

  (二)、实践探索、感悟特征.

  《活动一(课件演示)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出示一组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轴对称图形,出示后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引导学生感知,无论是随风起舞的风筝,凌空翱翔的飞机,还是古今中外各式风格的典型建筑很多图形都给我们以美得感受。然后,教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是如何对称?怎样才能使对称?部分重合呢?让学生观察、猜想、探究、讨论,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让学生发现:把一个图形的某一部分沿着一条直线翻折180度后能与这个图形另一部分完全重合。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在得出概念之后再引导学生例举生活中的事例。以便加深对轴对称图形概念的理解。

  为了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又出示了一组练*

  (练*1)这是一组常见几何图形,要求学生判断是否是对称图形,若是对称图形的,画出它的对称轴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练*题不仅让学生巩固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而且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常见的图形,有些是轴对称图形,有些不是轴对称图形。并且还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仅仅只一条,有可能有2条、3条、4条甚至无数条,对称轴的方向不仅仅是垂直的,有可能是水*的或倾斜的。

  (练*2)国家的一个象征,观察下面的**,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试找出它们的对称轴。次题进一步巩固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同时通过展示各国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动手操作、再度探索新知。

  将一张纸对折,用笔尖扎出一个图案,然后将纸展开后,铺*,观察各自得到的图案与轴对称图形的不同。教学中注重学生活动,鼓励学生亲自实践,积极思考,在乐学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引出轴对称概念。

  再次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得出轴对称的概念……。之后再结合动画演示加深对轴对称概念的理解,进而引出对称轴、对称点的概念.并结合图形加以认识。

  (四)、巩固练*、升华新知。

  出示几幅图形,请同学们辨别哪幅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图形轴对称,

  在这组练*中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既加深了对两个概念的理解,又锻炼了同学的各方面能力。完成这组练*题后让学生,归纳轴对称图形及轴对称区别与联系,先让学生自己归纳,然后用多媒体展示。

  (课件演示)轴对称图形及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区别与联系

  (五)、综合练*、发展思维。

  1、抢答;观察周围哪些事物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

  2、判断:

  生活中不仅有些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我们所学的数字、字母和汉字中也有一些可以看成轴对称图形。

  (1)下面的数字或字母,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0123456789ABCDEFGH

  3、像这样写法的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口工用中由日直水清甲

  (这几道题的练*做到了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溶为一体。这样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检查了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六)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作业布置要有层次,照顾学生个体差异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六、设计说明

  这节课,我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六个环节的教学设计,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图案以及动画演示,由感性到理性,让学生轻松掌握了轴对称图形与关于直线成轴对称两个概念,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说明。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加权*均数的理解

  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均数的值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均数

  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均数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先复*组中值的定义,在七年级下教材P72中已经介绍过组中值定义。因为在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均数*似值过程中要用到组中值去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复*组中值定义。

  应给学生介绍为什么可以利用组中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以及这样代替的好处、不妨举一个例子,在一组中如果数据分布较为均匀时,比如教材P140探究问题的表格中的'第三组数据,它的范围是41≤X≤61,共有20个数据,若分布较为*均,41、42、43、44…60个出现1次,那么这组数据的和为41+42+…+60=1010。而用组中值51去乘以频数20恰好为1020≈1010,即当数据分布较为*均时组中值恰好*似等于它的*均数。所以利用组中值X频数去代替这组数据的和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这样做的好处是简化了计算量。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似计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让学生去读统计表,体会表格的实际意义。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40探究栏目的意图。

  (1)、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均数*似值的计算方法。

  (2)、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似取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

  这个探究栏目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回忆、复*七年级下的关于频数分布表的一些内容,比如组、组中值及频数在表中的具体意义。

  2、教材P140的思考的意图。

  (1)、使学生通过思考这两个问题过程中体会利用统计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理解表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3、P141利用计算器计算*均值

  这部分篇幅较小,与传统教材那种详细介绍计算器使用方法产生明显对比。一则由于学校中学生使用计算器不同,其操作过程有差别亦不同,再者,各种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都有详尽介绍,同时也说明在今后中考趋势仍是不允许使用计算器。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不是利用计算器求加权*均数,但是掌握其使用方法确实可以运算变得简单。统计中一些数据较大、较多的计算也变得容易些了。

  四、课堂引入

  采用教材原有的引入问题,设计的几个问题如下:

  (1)、请同学读P140探究问题,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2)、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

  (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5指什么呢?

  (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比组数据的*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

  五、随堂练*

  1、某校为了了解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对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进行调查,下表是该校初二某班50名学生某一天做数学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统计表

  所用时间t(分钟)人数

  0

  0<≤ 6

  20

  30

  40

  50

  (1)、第二组数据的组中值是多少?

  (2)、求该班学生*均每天做数学作业所用时间

  2、某班40名学生身高情况如下图,

  请计算该班学生*均身高

  答案1.(1).15. (2)28. 2. 165

  六、课后练*:

  1、某公司有15名员工,他们所在的部门及相应每人所创的年利润如下表

  部门A B C D E F G

  人数1 1 2 4 2 2 5

  每人创得利润20 5 2.5 2 1.5 1.5 1.2

  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均数是多少万元?

  2、下表是截至到20xx年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计算获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均年龄?

  年龄频数

  28≤X<30 4

  30≤X<32 3

  32≤X<34 8

  34≤X<36 7

  36≤X<38 9

  38≤X<40 11

  40≤X<42 2

  3、为调查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环保局对所辖的50个居民区进行了噪音(单位:分贝)水*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求每个小区噪音的*均分贝数。

  答案:1.约2.95万元2.约29岁3.60.54分贝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运用完全*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发展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利用完全*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感受逆向思维的意义,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推理能力,体会“化归”与“换元”的思想方法,形成灵活的应用能力.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完全*方公式因式分解,并学会应用.

  2.难点:灵活地应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3.关键:应用“化归”、“换元”的思想方法,把问题进行形式上的转化,达到能应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目的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方法,在教师适当指导下完成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知

  【问题牵引】

  1.分解因式:

  (1)-9x2+4y2;(2)(x+3y)2-(x-3y)2;

  (3)x2-0.01y2.

  【知识迁移】

  2.计算下列各式:

  (1)(m-4n)2;(2)(m+4n)2;

  (3)(a+b)2;(4)(a-b)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两道题,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

  3.分解因式:

  (1)m2-8mn+16n2(2)m2+8mn+16n2;

  (3)a2+2ab+b2;(4)a2-2ab+b2.

  【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

  解:

  (1)m2-8mn+16n2=(m-4n)2;

  (2)m2+8mn+16n2=(m+4n)2;

  (3)a2+2ab+b2=(a+b)2;

  (4)a2-2ab+b2=(a-b)2.

  【归纳公式】完全*方公式a2±2ab+b2=(a±b)2.

  二、范例学*,应用所学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4a2b+12ab2-9b3;

  (2)8a-4a2-4;

  (3)(x+y)2-14(x+y)+49;(4)+n4.

  【例2】如果x2+axy+16y2是完全*方,求a的值.

  【思路点拨】根据完全*方式的定义,解此题时应分两种情况,即两数和的*方或者两数差的*方,由此相应求出a的值,即可求出a3.

  三、随堂练*,巩固深化

  课本P170练*第1、2题.

  【探研时空】

  1.已知x+y=7,xy=10,求下列各式的值.

  (1)x2+y2;(2)(x-y)2

  2.已知x+=-3,求x4+的值.

  四、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由于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因此把整式乘法公式反过来写,就得到多项式因式分解的公式,主要的有以下三个:

  a2-b2=(a+b)(a-b);

  a2±ab+b2=(a±b)2.

  在运用公式因式分解时,要注意:

  (1)每个公式的形式与特点,通过对多项式的项数、次数等的总体分析来确定,是否可以用公式分解以及用哪个公式分解,通常是,当多项式是二项式时,考虑用*方差公式分解;当多项式是三项时,应考虑用完全*方公式分解;(2)在有些情况下,多项式不一定能直接用公式,需要进行适当的组合、变形、代换后,再使用公式法分解;(3)当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时,应该首先考虑提公因式,然后再运用公式分解.

  五、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通用五篇(扩展3)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菁华5篇)

  新学期已到来,我们又要投入到紧张、繁忙而有序地教育教学工作中,怎样做好这些艰巨而富有重大意义的工作,使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有效地、有序地贯彻新的教育精神,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围绕我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要求制定初一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教育学生掌握初中数学学*常规,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提高学*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成绩来看,比较理想。两个班的优生只有二十个,仅占百分之十,而学困生接*百分之四十大部分同学的数学成绩不理想,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差,底子薄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今年的教学任务较重。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面对全体,因材施教,对于学*较差的同学今年进行小组辅导,对特别差的学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

  三、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发挥集体智慧,认真进行集体备课。

  新的学期,初中数学课课节较少,怎么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效率是所有数学老师面对的问题?在这里,学校给我们明确了方向。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认真研究教材及课程标准,争取每节课前,与同组同仁们讨论、研究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地位,甚至例题的选用,作业的布置等等,让每一节课上出实效,让每位学生愉悦的获得新知。

  2、学*和强化“自主学*”与分层教学实践

  新的学期,我校所有学科都主张自主学*与集体备课,争取每节课前,与同组同仁们讨论、研究确定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地位,甚至例题的选用,作业的布置等等通过学案的使用,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任务,了解教学目标,对于课堂教学省时高效,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3、抓住课堂45分钟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进行教学,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上好每一个45分钟,提高45分钟的效率,让每一位同学都听的懂,对部分基础较差者要循序渐进,以选用的例题的难易程度不同,争取每节课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大课堂容量组织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能“吃”饱、“吃”好。

  4、多读书,读好书和积极开展我的三分钟,我展示活动

  多读几本对自己有帮助的书,既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又丰富了自己的视野,使自己不被时代所抛弃。“我的三分钟我展示活动”对于教学起了推动促进的作用。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同学们的学*兴趣,同时又提高了同学们的讲解能力。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5、积极投身到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惯中去。

  今年,我们数学组课题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惯。好的学**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需要教师的督促,学生的坚持,才能成功。

  6、注重课后反思,课后反溃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总结好下一次应注意的细节。精选适当的练*题、测试卷,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对症下药。及时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效益,给学生面对面的指出并指导学生搞懂弄通,今天的任务不推托到明日,不留一个疑难点,让学生学有所获。

  7、重视单元检测,认真做好教学质量分析。使用学科组教师共同研讨、筛选的同一份试题,测验试题的批改不过夜。测试后必须进行质量分析,评价必须使用等级。按时检验学*成果,做到课标达成的有效、及时,考核后对典型错误利用学生想马上知道答案的心理立即点评。

  四、不断钻研业务,提高业务能力及水*。

  切实重视听评课,确保每周听课至少1节。积极参加业务学*,看书、看报,参加各级教研组织的培训和系列课达标,使之更好的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努力,掌握新的技能、技巧,不断努力,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努力使教学更务实,方法更灵活,手段更先进。通过听课、评课、说课等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

  五、需要注意的方面:

  1.在课堂上改进教学方法,多采用探索、启发式教学。

  2.注意教科书的系统性和学科知识的整合,使学生牢固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学*新知识,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

  3.注意发展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加强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能力。

  5.鼓励合作学*,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差生成绩。

  6.注意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的学*。

  7.因材施教,宽容爱护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八二班的数学教学任务。这个班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不少学生常在课堂上聊天,不注意听讲,课堂效果欠佳。个别学生表现突出,能轻松掌握各知识点,学生两极分化严重。本学期教学应注意后进生的转化,努力扭转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排斥,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发努力学好数学的热情,同时注意对优等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并给予适当的拓展。

  二、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掌握学*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教学,完成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探究实际问题,认识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实数、一次函数、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掌握有关规律、概念、性质和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必要的运算技能和作图技能,提高应用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通过一次函数的学*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提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的能力,并用有关的代数和几何知识表达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轴对称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探究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模式;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确学*数学的意义,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数学学*是一个充满观察、实践、探究、归纳、类比、推理和创造性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思维品质。了解我国数学家的杰出贡献,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

  四、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 *面直角坐标系.

  本章主要让学生认识并能画出*面直角坐标系,在直角坐标系中会由点的位置写出点的坐标,由坐标描出点的位置,了解特殊点(X轴或Y轴上)的坐标特征;了解在坐标系中点的*移与坐标的变化规律。

  第十二章 一次函数

  本章主要学*函数及其三种表达方式,学*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并从函数的观点出发再次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教学关键提示:应用变化与对应的思想分析函数问题,建立运用函数的数学模型。

  第十三章 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本章主要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和三内角关系,并会解决简单三角形边角关系的问题。

  第十四章 全等三角形

  本章主要学*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学*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方法及其应用;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教学难点:领会证明的分析思路、学会运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教学关键提示:突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第十五章 轴对称图形和等腰三角形

  本章主要学*轴对称及其基本性质,同时利用轴对称变换,探究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的性质。教学重点:轴对称的性质与应用,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难点:轴对称性质的应用。教学关键提示:突出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五、教学措施

  1、作好课前准备。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仔细揣摩教学内容与新课程教学目标,充分考虑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探究示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练*和作业,作好教具准备工作,写好教案。

  2、营造课堂气氛。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和准备好教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温馨、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为学生掌握课堂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写好课后小结。课后及时对当堂课的教学情况、学生听课情况进行小结,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失败的原因,并作出分析和改进措施,对于严重的问题重新进行定位,制定并实施补救方案。

  4、加强课后辅导。优等生要扩展其知识面,提高训练的难度;中等生要夯实基础,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后进生要激发其学*欲望,针对其基础和学*能力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随话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对于同学们每天学*的新课时,都需要老师提前备好课,做好学设计,下文为大家推荐了八年级上册数学等腰三角形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

  一、教材分析

  v 《等腰三角形》是冀教版八年级数学第十五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等腰三角形这节课在教学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它是对三角形的性质的呈现。利用轴对称变换,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以往的教科书中,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内容一般安排于介绍三角形的内容之中,利用三角形的全等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而本书中,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内容安排在轴对称变换之后,在掌握了轴对称的相关性质之后,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再利用三角形的全等的知识给以证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数学思考:使学生经历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归纳、推理、证明的认识图形的全过程,上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有机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剪纸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和探索精神,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结果的确定性。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难点:“等边对等角”的证明

  四、教学方法

  动手体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探究验证师生互动

  五、教、学具

  1.教具:长方形纸,剪刀,幻灯片。


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通用五篇(扩展4)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菁选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通用15篇)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迎接我们的将是新的生活,新的挑战,写一份计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吧!计划到底怎么拟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集体备课是学科教研的基本形式,是提高教师备课能力和上课水*的有效途径,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能够营造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氛围,能够及时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提高。为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使本备课组教师能很好的驾驭教材,现将集体备课计划制定如下:

  一、加强备课组的集体协作。

  明确集体备课时间、地点:每周二、周四第6节,三楼小会议室。每周二中午静校时间定为每周的周测时间。

  在周二的'集体备课活动中,交流上周教学当中的特色环节;讨论本周的教学安排设想,以某个教师发言为主,只说1—2个课时的设计;交流一下下周周测的范围及设计要求。

  在周四的集体备课活动中,主要是交流本周周测情况;以及将打印出的4份下周周测做一下,交流讨论题型、难易程度、覆盖面等,做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二、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我们将结合学*新课程标准,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讨工作。本学期本组4位教师开校级公开课,以备课组为活动单位,认真组织听课、评课,不断吸收各人在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减少教学失误,提高教学质量,精心选择例题、练*题,做到取舍得当。本学期每人每周听课不少于1节,备课组长每2周听课不少于3节。

  三、做好周测工作。

  每周进行一次周测测验,统一评分标准,并利用周四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进行测后总结分析,每周的周测试卷的命题由备课组老师轮流负责,全组数学老师一起分析,分析统计内容主要包括:

  1、各班和全年级的*均分、及格率、优秀率。

  2、哪些知识学生掌握比较好,哪些知识掌握比较差,主要存在什么问题。

  3、提出需要补救的问题和今后教学上要注意的事项。

  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成绩,帮助差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差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成绩,并培养较好的学**惯。

  主要措施:

  1、成立课外兴趣小组,通过活动进行培优。

  2、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3、请优生介绍学*经验,差生加以学*。

  4、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5、对差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

  6、充分了解差生现行学*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差生改善目前学*差的状况,提高学*成绩。

  7、重视中等成绩学生,保持其成绩稳定和提高。

  8、必要时与家长联系,协助解决差生的学*问题。

  五、开展学科竞赛。

  为了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本组在第二周将举行八年级奥数培训班开班仪式,在十四周我们八年级数学备课组将进行一次数学竞赛。设定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和优秀奖10名,来促进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最后,我们还会努力、高质、高效地做好学校与教研组交给备课组的其它一切工作。

  一、工作要点:

  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新的提高.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尊重学生,以人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修养,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工作任务:

  (一)加强备课组建设

  1、继续发扬数学备课组团结协作精神,组内同志要精诚团结,有事要多协商.

  2、加强业务学*:加强业务进修,钻研新课程标准,研究新的教法,学法,使教育教学经验升华到新的台阶.

  (二)加强常规教学工作

  1、坚持集体备课制度: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备课时要坚持研究标准、教材、教法.各班力争做到统一进度,统一讲课内容,统一*题,统一作业,统一测试题.

  2、强化课堂教学:

  要强化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完善教学环节.要研究课堂教学的语言技能.使数学组教师的课节节都是精品课,做到全天候.

  3、坚持作业批改制度:

  要结合本年级的实际,确定本年级的作业次数和每次的作业量.做到全批全改.

  作业反馈的情况真实反映了学生理解知识与运用知识的情况,及时的给予辅导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4、坚持单元过关制度:

  每学完一章,都要进行验收,试题要灵活,要符合学生实际.考后要及时进行批改和讲评.

  5、坚持听课制度:

  按学校规定:任课教师每学期每人不少于8节,力争超额完成听课任务.组内教师每人上一节观摩课,课后要有说课和评课.逐步提升教学能力.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二章轴对称立足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概念.

  第三章勾股定理整式在形式上力求突出:勾股定理产生的实际背景——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有关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为探索有关运算法则设置了归纳、类比等活动.

  第四章本单元首先通过*方根、立方根的学*引入无限不循环小数,进而给出了无理数的概念,实现了数系的`第二次扩张,将有理数扩充到实数范围,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进一步深入.

  第六章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通用五篇(扩展5)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菁选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5篇

  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我们的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让我们一起来学*写计划吧。好的计划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八二班的数学教学任务。这个班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不少学生常在课堂上聊天,不注意听讲,课堂效果欠佳。个别学生表现突出,能轻松掌握各知识点,学生两极分化严重。本学期教学应注意后进生的转化,努力扭转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排斥,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发努力学好数学的热情,同时注意对优等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并给予适当的拓展。

  二、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掌握学*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教学,完成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探究实际问题,认识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实数、一次函数、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掌握有关规律、概念、性质和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必要的运算技能和作图技能,提高应用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通过一次函数的学*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提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的能力,并用有关的代数和几何知识表达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轴对称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探究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模式;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确学*数学的意义,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数学学*是一个充满观察、实践、探究、归纳、类比、推理和创造性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思维品质。了解我国数学家的杰出贡献,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

  四、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 *面直角坐标系.

  本章主要让学生认识并能画出*面直角坐标系,在直角坐标系中会由点的位置写出点的坐标,由坐标描出点的位置,了解特殊点(X轴或Y轴上)的坐标特征;了解在坐标系中点的*移与坐标的变化规律。

  第十二章 一次函数

  本章主要学*函数及其三种表达方式,学*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并从函数的观点出发再次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教学关键提示:应用变化与对应的思想分析函数问题,建立运用函数的数学模型。

  第十三章 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本章主要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和三内角关系,并会解决简单三角形边角关系的问题。

  第十四章 全等三角形

  本章主要学*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学*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方法及其应用;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教学难点:领会证明的分析思路、学会运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教学关键提示:突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第十五章 轴对称图形和等腰三角形

  本章主要学*轴对称及其基本性质,同时利用轴对称变换,探究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的性质。教学重点:轴对称的`性质与应用,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难点:轴对称性质的应用。教学关键提示:突出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五、教学措施

  1、作好课前准备。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仔细揣摩教学内容与新课程教学目标,充分考虑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探究示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练*和作业,作好教具准备工作,写好教案。

  2、营造课堂气氛。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和准备好教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温馨、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为学生掌握课堂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写好课后小结。课后及时对当堂课的教学情况、学生听课情况进行小结,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失败的原因,并作出分析和改进措施,对于严重的问题重新进行定位,制定并实施补救方案。

  4、加强课后辅导。优等生要扩展其知识面,提高训练的难度;中等生要夯实基础,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后进生要激发其学*欲望,针对其基础和学*能力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一、 教学要求

  全级组老师应以高度的集体神相互促进。认真细致备好每一章节的课,全面透析知识与能力要点,归纳概念规律,总结方法技巧,精讲精练,突出重点知能的整理与提炼。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与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 本期教学任务

  通过本学期的学*,学生在数学的认识与理解上应该要上一个台阶。在情感与态度上,通过本期的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认识现实生活中图形间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在民主、和谐、合作、探究、有序、分享发现快乐,感受学*的快乐。在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对知识的探究,经历发现知识,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道路上坎坎坷坷,达到深刻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达到“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境界,在经历这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 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

  2、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课堂,让学生体会学*的快乐,享受学*。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指导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的民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四 全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章节 课时 教学起止时间

  第十三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 4 第一周四~第二周三

  第十四章 分式 25 第二周四~第五周一

  第十五章 轴对称 28 第五周二~第十周一

  期中考试

  第十六章 勾股定理 24 第十周四~第十五周一

  第十七章 实数 14 第十五周二~第十七周二

  第十八章 *面直角坐标系 十八周——十九周

  第十九章 随机事件和概率 二十周

  期末总复* 二十一——二十二周

  在每一门课的复*中,不同阶段以不同内容为主,多看课本或多做*题,要掌握好。本文为大家提供了八年级上册数学分式方程教学计划表,希望对大家的学*有一定帮助。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

  3.了解解分式方程解的检验方法.

  4.在学生掌握了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验根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技巧.

  5.通过学*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从而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2)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的方法及其中的转化思想.

  2.教学难点:检验分式方程解的原因

  3.疑点及分析和解决办法:

  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转化思想),基本方法是去分母(方程左右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而正是这一步有可能使方程产生增根.让学生在学*中讨论从而理解、掌握.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设问和同学讨论相结合,使同学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掌握分式方程解法.

  四、教学手段:

  演示法和同学练*相结合,以练*为主.

  五、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提问: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二)新知探索

  板书课题:分式方程的定义.

  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fractional equation).以前学过的方程都是整式方程.(课件展示)

  (三)作业布置

  必做:课本82页,*题3.7,A组第1、2题。

  选作:课本82页,*题3.7,A组第3题;B组第1题。

  一、工作要点:

  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新的提高.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尊重学生,以人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修养,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工作任务:

  (一)加强备课组建设

  1、继续发扬数学备课组团结协作精神,组内同志要精诚团结,有事要多协商.

  2、加强业务学*:加强业务进修,钻研新课程标准,研究新的教法,学法,使教育教学经验升华到新的台阶.

  (二)加强常规教学工作

  1、坚持集体备课制度: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备课时要坚持研究标准、教材、教法.各班力争做到统一进度,统一讲课内容,统一*题,统一作业,统一测试题.

  2、强化课堂教学:

  要强化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完善教学环节.要研究课堂教学的语言技能.使数学组教师的课节节都是精品课,做到全天候.

  3、坚持作业批改制度:

  要结合本年级的实际,确定本年级的作业次数和每次的作业量.做到全批全改.

  作业反馈的情况真实反映了学生理解知识与运用知识的情况,及时的给予辅导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4、坚持单元过关制度:

  每学完一章,都要进行验收,试题要灵活,要符合学生实际.考后要及时进行批改和讲评.

  5、坚持听课制度:

  按学校规定:任课教师每学期每人不少于8节,力争超额完成听课任务.组内教师每人上一节观摩课,课后要有说课和评课.逐步提升教学能力.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二章轴对称立足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概念.

  第三章勾股定理整式在形式上力求突出:勾股定理产生的实际背景——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有关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为探索有关运算法则设置了归纳、类比等活动.

  第四章本单元首先通过*方根、立方根的学*引入无限不循环小数,进而给出了无理数的概念,实现了数系的第二次扩张,将有理数扩充到实数范围,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进一步深入.

  第六章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内容

  课时

  1

  9.1-9.4

  1.1-1.2全等三角形

  2

  2

  9.7-9.12

  1.3.1-1.3.5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5

  3

  9.14-9.18

  1.3.5-13..8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5

  4

  9.21-9.25

  2.1-2.4线段的轴对称

  5

  5

  9.28-10.2

  国庆放假

  6

  10.5-10.10

  2.4.2-2.5.2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

  5

  7

  10.12-10.16

  2.5.3-2.5.3复*测试

  5

  8

  10.19-10.23

  3.1-3.3

  5

  9

  10.26-10.30

  第三章复*测试

  5

  10

  11.2-11.6

  期中复*

  5

  11

  11.9-11.13

  期中考试

  1

  12

  11.16-11.20

  4.1-4.3实数

  5

  13

  11.23-11.27

  4.3.2-复*测试

  5

  14

  11.30-12.4

  5.1-5.2*面直角坐标系

  5

  15

  12.7-12.11

  6.1.1-6.2.2一次函数

  5

  16

  12.14-12.18

  5

  17

  12.21-12.25

  6.5-复*测试

  5

  18

  12.28-1.1

  期末复*

  4

  19

  1.4-1.8

  期末复*

  5

  20

  1.11-1.15

  期末复*测试

  5

  21

  1.18-1.22

  期末考试

  5

  一、教学目标

  1、类比分数约分,掌握分式约分方法,熟练进行约分

  2、经历从分数的约分到分式的约分的类比探索、归纳过程,明确分式约分的概念和依据。渗透数学中的类比数学思想.

  3、在对分式约分的过程中,由繁到简,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二、重点:如何进行分式约分

  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如何约分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冀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一节的第二课时,它是分式基本性质的运用,也是后面学*分时乘除法运算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学过了分数的约分,七年级学*了因式分解,上节课又学*了分式的基本性质,这些都是学好分式约分的基础

  五、教法学法

  自学点拨 小组合作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利用类比思想,由分数认识了分式,由分式的基本性质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环节得到了分式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我们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继续探究新知,板书课题:14.1分式(2)约分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开场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头脑中马上回想上节课的内容,而且知道了要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来探究新知,明确了学*的方向。】

  二)知识储备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个小题,使学生回想分数的.约分方法,为类比引入分式的约分服务,第二小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回忆因式分解的方法,如果忘记了,旁边给了小贴士,帮助回忆

  三)类比引新

  【设计意图:课上的检测很重要,但有时由于课上的突发事件而不能完成,看情况而定】

  结束语:数学的美无处不在,今天,我们学*了分式的约分,这个由繁到简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数学的简洁美,然我们继续努力,去发现,去体会数学的美吧!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掌握学*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教学,完成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有少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学*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上学年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均分为38分,总体来看,成绩只能算一般。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整个班级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了,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学生仍然缺少大量的推理题训练,推理的思考方法与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在学*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与课业负担,不提倡学生买教辅参考书,学生自主拓展知识面,向深处学*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有条件的孩子应鼓励他们买课外参考书,不一定是教辅参考书,有趣的课外数学读物更好,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得到加强,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素质;在学*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中去,少数几个学生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惯养成还不理想,预*的*惯,进行总结的*惯,自*课专心致至学*的*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惯,比较多的学生不具有,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探究实际问题,认识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轴对称、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分式,掌握有关规律、概念、性质和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必要的运算技能和作图技能,提高应用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通过全等三角形的学*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提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的能力,并用有关的代数和几何知识表达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轴对称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对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建立数学类比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确学*数学的意义,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数学学*是一个充满观察、实践、探究、归纳、类比、推理和创造性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思维品质。了解我国数学家的杰出贡献,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

  三、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 本章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三角形有关的概念及多边形有关的知识。为下一章全等三角形的学*打下基础。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推导过程体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三章 轴对称立足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概念。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