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法制教案优选【5】份

首页 / 教案 / |

  五年级上册法制教案 1

  教学内容:

  学*《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教学目的:

  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

  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青少年。教学重点: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今天的法制教育让我们一起学*1999年6月28日由第九届全国全国***大会常务委员第十次会议通过的,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二、颁布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意义党和**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保护青少年成长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共八章,分别为:总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法律责任和附则。

  三、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重点学*本法中的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话说:风是雨的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分成8类6种。

  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缄口不言、脏话不断。

  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2、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旷课、夜不归宿;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观看、收听**、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出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其它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3、不及时矫正不良行为的后果

  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

  例一:湖北某缔结连发生8起家庭被盗、商店被撬案件,现场不留痕迹,作案手法高超。经侦破,这伙神出鬼没的作案团伙是由21名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组成。这些人有的从8、9岁就染有不良*气,优劣机,但又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最终走向犯罪。

  例二、北京曾处理过一个8人抢劫、流氓团伙,*均年龄不足14岁,他们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作案15起。这8个人也都是从小很小就不良*气缠身,行为不端,劣迹斑斑,有的不到及时矫正,最终也走向犯罪。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4、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

  5、指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惯

  A、良好*惯,良好行为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预防不良行为必须从小抓起;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具体的小事抓起。小事不小。小时不抓,就演变成大错。教育无小事;

  B、从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惯,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抓好两“小”,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

  C、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接班人。

  D、《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行为的准则,应努力做到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做到:自尊自爱,注重中学生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以高尚道德。

  四、结束语:

  祝:每一位同学都成为遵纪守法,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用法律保护自己

  五年级上册法制教案 2

  课题名称:

  请尊重我的隐私

  教学目标:

  通过法制教育使学生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并学会如何实施保护自我的隐私权。

  重点难点:

  学会如何实施保护自我的隐私。

  教学方法:

  例举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言: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私自开拆或查看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记录、手机短信等个人信息,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未成年人也应学会自我保护,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被非法窥看。

  二、过程:

  1.出示案例:小花是武隆县某小学六年级学生,一直以来小花的成绩总是令父母满意,可在最*几次测试中成绩连续下降,妈妈非常担心。于是家中就发现:小花与同学通电话时,妈妈会拿起另一部电话;小花与同学上网时,妈妈会悄悄地站在她身后;小花的书包这些天总是有被人整理过的迹象。

  2.小组讨论案例:

  你觉得小花妈妈这样做可以吗?为什么?

  3.讲解个人隐私权

  (1)个人隐私的含义:是(指个人生理、心理以及社会交往过程中的)秘密。比如个人独特的生理特点、心理活动、日记、电话、信件以及在自己住宅里从事的个人活动(私生活)等。

  做练*:

  请判断下列哪些为隐私。

  1、老师的收入。

  2、我往来的朋友

  3、犯罪嫌疑人的信件往来

  4、甲同学向老师报告乙同学偷了3元钱

  5、个人病情

  (2)个人隐私权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个人隐私权是衡量一个国家个人地位和尊严的重要标志。

  (3)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尊重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权,就是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4)小结

  4.结合理论,联系案例。

  (1)小花的行为作了危害社会的事吗?

  (2)小花的妈妈的行为是爱还是侵权?从哪里看出来的?

  (3)如果你在生活中有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你会怎样处理?

  (4)小结: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权。要大胆向家长说,这是属于我的隐私,请你尊重我的隐私。但是,我们不能敌对家长,毕竟家长是为了我们好。

  5.辩论赛:“隐私就是丑事”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要求:

  (1)分为正反方进行辩论:

  (正方:隐私就是丑事;反方:隐私不是丑事)

  (2)说出支持你观点的理由。

  五年级上册法制教案 3

  教学目的

  1、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知法、懂法,有辨别违法、合法的意识,争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行为与*惯:培养学生学会依法、用法。使学生能够做到依法享有自己正当的权利,依法保护自己,依法尽自己的义务。

  3、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国际上以及我国为保护少年儿童的权益所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社会上能够保护、帮助未成年人的机构、部门。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学*活动中,了解我国为保护少年儿童的权益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并且能够运用这些法律法规来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知法、懂法,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依法享有自己正当的权利,依法保护自己,依法尽自己的义务,进一步增强法制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天天地长大,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哪些保护呢?

  2、请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

  3、过渡:其实,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离不开父母、家人、老师的保护,我们还离不开法律的保护。

  二、分析案例

  1、出示案例:《法律帮他找回爱》,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

  2、请同学们设想:如果没有法律的保护,小建的生活会变得怎样。

  3、分组交流:通过分析这个案例,我们有什么想说的。

  4、全班进行交流。

  三、学*相关的法律法规

  1、小组讨论:为了保护我们少年儿童,我国制定了哪些法律法规,签署了哪些国际条约。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进行补充、归纳。

  3、出示《儿童权利公约》,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

  4、全班交流:通过自学,自己对《儿童权利公约》有了哪些了解。

  5、讨论:我国除了制定了法律法规保护少年儿童,还成立了专门的机构、部门保护、帮助未成年人,这些机构、部门有哪些?

  6、请同学做介绍,教师做补充。

  四、开展辨析活动

  过渡:法律法规,就是保护我们的法律武器,我们不仅要了解它们,还要很好地运用它们。

  1、出示教材P49三幅图:

  (1)有人在公共场合禁止吸烟的地方吸烟。

  (2)家长未经孩子的同意,看孩子的日记、信件。

  (3)出版社不向儿童云集稿费和样书。

  2、请每四人小组选择一幅图进行讨论,遇到上面的情况,我们该怎样做?

  3、全班进行交流

  4、教师出示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文,进一步帮助学生进行辨析。

  5、教师再创设新的生活情境,请学生进行辨析。

  (1)未经同意,请用同学的照片做广告。

  (2)厂家请同学参与产品推销的宣传活动。

  6、再请同学寻找生活中的实例,让大家进行辨析。

  7、小结:通过辨析活动,我们应该学会运用好法律武器来保护我们少儿童合法的权益。

  五年级上册法制教案 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白未成年人享有和成年人*等的权利

  2、父母有对子女抚养和保护的义务

  教学重点未成年人享有和成年人*等的权利

  教学过程

  一、阅读故事小天地思考:故事中小博的妈妈打死自己的孩子违法吗?家长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方法去教育孩子?

  二、读智慧小法官部分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条的规定。

  三、学*法律小讲坛提问:父母及监护人应怎样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

  四、讨论:在法律小博士的案例中小丹的母亲违法吗?小丹的婚姻有法律效力吗?

  五、读法律小实践提问:小薇父亲的做法对吗?有哪些违法行为?

  五年级上册法制教案 5

  一、指导思想

  为组织开展好我校今年的12.2“全国交通安全日”和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主题活动,营造全校共同关注交通安全的浓厚氛围,根据省**厅、文明办、教育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安监局《福建省20xx年“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二、活动时间

  20xx年11月30日至20xx年12月4日

  三、活动主题

  守规则保安全

  四、活动目的

  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对全校师生法制和交通安全知识的教育,增强师生法制意识和交通安全意识,从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切实避免交通伤害等事故的发生、

  五、活动内容及安排(具体是八个一活动)

  1、在校园内外利用LED、宣传栏、广播台、校讯通等进行一次广泛的宣传活动,围绕“守规则保安全”营造氛围、(负责人:保卫科)

  2、进行一次“守规则保安全”交通安全知识讲座、(12月2日上午课间操,负责人:保卫科)

  3、部分班级出一期手抄报、主题是:“守规则保安全”交通安全内容、(负责人:保卫科)

  4、组织学生观看一场交通安全教育宣传片、(12月2日上午写字课,负责人:各班主任、保卫科)

  5、开展一次主题班队会活动,五、六年级为“守规则保安全”主题班队会活动,一至四年级为“知危险、会避险”交通安全主题班队会活动、(12月4日下午班队会,负责人:各班主任)

  6、进行一次公益活动,部分学生上街发宣传单、(12月2日上午写字课,负责人:保卫科)

  7、与每一个学生签订一次交通安全承诺书、(负责人:各班主任、保卫科)

  8、组织学生观看一次交通安全展板活动、(负责人:保卫科)

  六、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周密组织

  全校师生要高度重视12.2“全国交通安全日”和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好交通安全和法制宣传活动、

  2、做好动员,营造氛围

  要调动全员参与宣传教育活动,营造“遵纪守法、文明出行”良好氛围、

  3、突出主题,注重实效

  紧紧围绕12.2“全国交通安全日”和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教育主题,突出活动重点,注重实际效果,防止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


五年级上册法制教案优选【5】份扩展阅读


五年级上册法制教案优选【5】份(扩展1)

——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案(5)份

  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能准确判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

  (3)能找出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5)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根据本班学生学*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过程:

  一、认识对称物体

  1、出示物体:今天秦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这是我们学校的同学参加数学竞赛获得的奖杯。这时一架轰炸战斗机。这是海狮顶球。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物体,想一想它们的外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可能的回答:对称)

  (但部分学生这时并不真正理解何为对称)

  追问:对称?你是怎样理解对称的呢?

  (可能的回答:两边是一样的)

  像这样两边形状、大小都完全相同的物体,我们就说它是对称的。(板书:对称)像这样对称的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看到过吗?谁来说说看?

  (可能正确的回答:蝴蝶、蜻蜓……)

  (可能错误的回答:剪刀)

  若有错误答案则如此处理。追问:剪刀是不是对称的?学生产生分歧,有说是,有说不是。剪刀两边不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它不对称。但是沿着轮廓把它画在纸上,是一个对称的。

  二、认识对称图形

  1、这些对称的物体,我们把它画在纸上,就得到这样一些*面图形。(出示图片)这些图形还是对称的吗?(是对称的)

  同学们真聪明,一眼就能看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那么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把它们叫做——(生齐说:对称图形)

  (师在“对称”后接着板书:图形)

  2、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又是怎样对称的?我们又怎样证明它们是不是对称图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为了研究这些问题,老师还带来了一些*面图形,你们看——

  (师在黑板上贴出图形)

  边贴边说:汽车图形、钥匙图形、桃子图形、蝴蝶图形、青蛙图形、竖琴图形、香港区徽图形。

  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吗?(不是)

  3、你们能给它们分分类吗?(能)谁愿意上来分一分?

  你准备怎么分类?(分成两类:一类是对称图形,一类是不对称图形)

  问全班同学:你们同意吗?(同意)

  你们怎么知道这些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吗?(对折)

  好,我们用这个办法试一下。谁愿意上来折给大家看的?自己上来,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折给大家看。

  4、图形对折后你发现了什么?谁先说?(可能的回答:对折后两边一样或对折后两边重叠)

  你们所说的两边一样、两边重叠,也就是说对折后两边重合了。

  (师板书:重合)(若有说出完全重合则板书:完全重合)

  请将对折后的对称图形贴到黑板上,谢谢。

  师指不对称图形。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把这些对称图形对折,发现对折后两边重合了,现在再请几位同学上来折一折不对称图形,看看这次又有什么发现?还是自己上来。

  折后你发现了什么?(可能的回答:没有重合、对折后两边不一样)它们有没有重合?一点点重合都没有吗?

  (有一点重合)

  拿一个对称图形和同学折过的不对称图形比较。这个图形对折后重合了,这个也重合了,那这两种重合有什么不一样吗?

  (可能的回答:这个全部重合了,这个没有)

  这些对称的图形对折后全部重合了,也就是完全重合了!

  (师在“重合”前板书:完全)而不对称图形只是部分重合。

  好,谢谢你们,请将图形放这(不对称图形下黑板)

  大家的表现非常出色,奖励一下我们自己,来拍拍手吧!

  “一——二——停!”我们的两只手掌现在是——

  (生齐说:完全重合)

  三、认识对称轴,对称轴的画法

  同学们都很聪明,课前你们都准备了彩纸、剪刀,如果请你用这些材料创作一个对称图形,行吗?

  1、请将你创作的对称图形,慢慢打开,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中间有一条折痕)

  大家把手中的对称图形举起来,看看是不是每个对称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些折痕的左右两边——(生齐说:完全重合)。

  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有它独有的名称叫做“对称轴”。

  (在“对称图形”前板书:轴)

  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把它们叫做“轴对称图形”。

  (师手指板书,边说边把“对折——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连起来)

  现在大家知道了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个呢?这个呢?他们都是——轴对称图形。接下来请你看着自己创作的图形说说。

  谁来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可以上来拿一个轴对称图形说。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

  2、师拿一张轴对称图形,随便折两下。

  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吗?是的。师随便折两下。

  谁来说说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那条?

  (一条都不是。)为什么?

  只有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折痕才是对称轴。

  请你来折出它的对称轴。通常我们用点划线表示对称轴。

  师示范。请你在所创作的轴对称图形上用点划线表示出对称轴。

  四、*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及它们的对称轴各有几条。

  1、对于轴对称图形,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在我们认识的一些*面图形中应该就有一些是轴对称图形。我们先回忆一下学*过的*面图形有哪些?

  (可能的回答:正方形、长方形、*行四边形、圆形、梯形、三角形等等)(教师板书,适当布局)

  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呢?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对折)如果它是轴对称图形,那它有几条对称轴呢?

  好,那我们就拿出课前准备的*面图形,用对折的方法来证明,注意如果它有对称轴请你折出来。

  结论出来了吗?现在你的判断和刚才还是一样的吗?

  3、问:你想汇报什么?学生汇报。教师机动回答,回答语可有:

  这位同学既能给出判断结果,又能说出判断的理由,非常好。

  看来,仅靠经验、观察得出的结论有时并不准确,还需要动手实验进行验证。

  能抓住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进行分析,不错!

  也许一般的*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但有些特殊的*行四边形却是比如:长方形和正方形。以此类推……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所有的圆都是轴对称图形。

  讨论*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时,我们既要考虑一般的图形,又要考虑特殊的图形。但是关于圆形,我们却无需考虑这么多,正如你所说的,所有的圆都是轴对称图形,不存在什么特殊的情况。看来,数学学*中,具体的问题还得具体对待。

  (一般三角形、一般梯形、直角梯形、一般*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正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等腰梯形(1条),正五边形(5条),圆(无数条)

  4、用测量的方法找对称轴。

  刚才,大家都用对折的方法找出了他们的对称轴,但是如果老师请你在黑板面上找出对称轴呢?

  大家都有一张长方形纸,假设它就是不能对折的黑板面,怎么画出它的对称轴?(我们可以用测量的方法,来找出对边的中点,连结中点。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画出另一条对称轴。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画出书上长方形的对称轴。(小组内交流检查)

  五、练*

  1、学*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现在请在你身边的物体上找出三个轴对称图形。(瓷砖面、电视机柜、衣服、**?、凳面、桌面)

  问:**是轴对称图形吗?

  产生冲突。说明:不但要观察外形,还要观察里面的图案。

  2、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3、找***数字中的轴对称图形

  4、领略窗花的美丽,再从中找到创作的灵感,创作轴对称图形。教师可出示一些指导性图片。

  选择一些贴到黑板上,最后出示“美”字。

  总结:轴对称图形非常美丽,因此被广泛的运用于服装、家具、交通、商标等方面的设计中,希望大家能够运用今天的知识,把我们的教室、把你的家以后把我们的祖国装扮得更漂亮。

  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学难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挂图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情,顺势导入。

  1.导入课文。在著名的作家巴金笔下,日出显得异样辉煌、壮观,印象深刻。今天,我们就随着巴金爷爷一起去领略这奇迹般的《海上日出》。

  (课件展示日出情景,板书课题。)

  2.读题、审题。读了这课题你知道了什么?由课题你会想到什么样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请回忆一下哪几段写日出,首尾两段起什么作用。

  2.写日出景象的段落中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三、再读课文,在情境中感受美

  1.齐读第一段,默默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美景的?

  2.大家见过海上日出的情景吗?知道太阳出来之前,景色是怎样变化?出来时,太阳又是怎样升起的呢?

  3.播放课件(配乐朗读)。

  4.①谈谈此时的感受?

  ②太阳出来之前美在哪里?是怎样变化的'?(出示课件填空)

  天空还是一片( ),( )。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 ),红霞的范围( )扩大,( )。如果删去括号内的词可以吗?

  ③指导该如何读,才能读出景色的变化的特点。

  5.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四、细读课文,在咬文嚼字中品尝美

  1.播放课件(日出时),思考日出的变化过程。

  a分合作小组学*: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

  ①读一读,画流程图;②读一读,写一写;③读一读,演一演;④读一读,画一画。

  b.汇报交流。

  c.课件出示打乱顺序,让学生按日出顺序调整。

  2.你觉得日出过程中哪儿描写最美?你喜欢哪一句?

  3.在学生的回答中,评析关键词句。

  a第二句“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纵”与“跳”比较,并联系上下文,领会太阳上升的形态,用动作表示。

  b.第三句抓住“终于、冲破、跳出”重点词,体会太阳有顽强旺盛的生命力,课件展示太阳冲跳的画面

  C.学生自己试一试,个别读一范读一生多次试读一齐读(逐组加入朗读)。

  五、品读课文,在延伸拓展中陶醉美

  1.太阳遇到很厚的黑云时,不仅没被吞没,反而透了出来,还把黑云染成了紫色或红色(再现课件)。这时看到这雄奇、伟大壮观的景象,看到太阳有如此大的威力时,你会怎样,有什么感受,什么想法,想做什么?

  2.请同学们为画配上恰当的词句、小诗,课后收集一些表现生命力顽强的画片并配上词句。

  3.练*填空。

  它的光芒给( )一道光亮亮的金边,后来,太阳( )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 )紫色或者红色。

  板书设计:

  海上日出

  冲、跳

  上升 躲

  露半边 黑云

  红霞 透

  浅蓝 光亮

  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给班里或学校图书角的图书编上书号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作用。

  2、让学生体会用字母也可以进行编码,进一步探索编码的方法,经历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过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课前到图书馆进行实地调查,在图书馆借阅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查找图书?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同学们,课前到图书馆去调查了吗?图书馆那么多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查找图书?(用字母和数字给图书编码),对了!图书编号、车子牌号都是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

  二、 新知学*:

  1、生交流课前各自调查的收获。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对图书的检索号进行简单的介绍:

  图书的检索号一般包括分内号和书次号,分内号是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标准对图书进行分类,用字母来表示图书的种类,中文图书共分为22大类,分别用A、B、C……Z字母表示,字母后的数字表示进一步细分。一般来说,数的位数标志类名的级别,多一位数码表示细分一层。书次号则表示同一类图书的序号,这里也可以考虑作者、出版日期等。

  3、 提出问题:我们教室图书角里也有很多书,为了方便我们查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给图书编号,整理出图书角的图书目录)

  4、分组为图书角的图书编排号码,并整理出目录。

  ①、讨论并确定好图书的书号要包含的信息:图书的类别、作者、捐书人等。

  ②、讨论每个信息如何用字母和数字进行编排。比如用字母表示类别,用A表示童话故事书,还可以用序号代表捐书人的信息。

  ③、设计好方案后,全班同学对每个小组汇报的方案进行评价。

  ④、挑选出大家最满意的方案,按照这个方案,再分工完成图书角的目录登记表。

  三、巩固练*:

  1、书P118第2题是让学生体会汽车车牌号中的编码,除了数字还有汉字和字母的应用,用各省的简称表示省份,用字母表示地市。

  2、书P118第3题向学生介绍图书的“身份证”——国际标准书号。

  3、独立完成书P119第4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在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编码?举例说一说。

  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4

  一.小数乘法

  教学内容:

  1.小数乘整数

  3.小数乘小数的验算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二、小数除法

  单元要点分析

  1.小数除以整数

  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二)

  第三课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验算

  2.一个数除以小数

  2.练*课

  3.求商的*似值

  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再用观察来完成各题的商。

  2.过程与方法:用先独立发现后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运用计算器计算,发现算式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规律直接写出商。

  教学过程

  一、复*

  1.什么叫循环小数?请举3个例子。

  2.小数分为几类?(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二、新授课

  1.教学教科书第29页的例题10.

  (1)出示例题10: 1÷11

  2÷11

  3÷11

  4÷11

  5÷11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1÷11,则计算器上显示0.090909091.由于1÷11的结果是一个循环小数,所以0.090909091是一个*似数,而这道题采用的`是符号,所以我们要把*似数还原为循环小数:0.0909。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2)观察: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五道题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分析:

  1÷11的循环节是09

  2÷11的循环节是18

  3÷11的循环节是27

  4÷11的循环节是36

  发现: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2倍,循环节也扩大2倍,被除数扩大3倍,循环节也扩大3倍

  (3)根据上面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

  6÷11=0.5454

  7÷11=0.6363

  8÷11=0.7272

  9÷11=0.8181

  2.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做一做”。

  (1)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4题的结果。

  3×7=21

  3.3×7=22.11

  3.33×7=222.111

  3.333×7=2222.1111

  (2)观察:第一个式子中,两个因数的位数和是多少?积的位数是多少?积是由那两个数字组成的?积的小数在哪里?

  再用同样的方法观察第三式和第四式。

  (3)根据前几题的规律,得出后两题的结果。

  3.3333×6666.7=22222.111111

  3.33333×66666.7=222222.1111111

  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5

  教学目标

  1、根据*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2、能感受父母的爱,与同学、父母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

  教学重点:*作训练。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诱发动机谈话导人。

  上节课,我们交流了父母的爱以及对父母的爱的看法,知道世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呢?让我们借这次*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

  二、创设情境。出示话题:

  1、你曾经有过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但通过一些事情,体会到了父母的爱。

  2、你对父母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请他们改进教育方法,或劝说他们改掉不好的*惯。 3、你想和父母说的其他心里话。诱发动机。针对这些话题,你准备选择什么话题来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呢?

  三、自主选择,小组合作。

  1、自主选择,各自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话题,准备写什么内容。

  2、汇报话题,请一小组同学,说说自己选择什么话题,了解话题选择情况,鼓励每个话题都有人选择。

  3、小组合作,请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说说自己*作内容,互相评议一下,看看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四、全班交流,打开思路。

  1、代表交流,每个话题选择一个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把内容尽量说具体。

  2、师生评议,要点:

  a.是否有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b.是否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

  c.否有具体事例,或事例是否具体。

  3、明确要求,学生写作。 4、明确要求,读读“*作”提示的最后一段话,说说给我们作了哪些提醒?(写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交流意见。)。

  五、各自*作。

  1、修改草稿。各自或者互相修改*作草稿。

  2、誊写*作。

  六、*作讲评。

  1、小结*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总结这次*作情况,并表扬*作优秀、进步的同学。

  2、提出任务。这次*作评讲的重点是:

  a.是不是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b.是不是表达了真情实感。

  3、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4、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赏析两篇学生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5、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6、自读*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7、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同学、老师修改中指出的问题。

  以下是我对作文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写作是一种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一种个性化的书面表达。一篇为人称道的.好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浓厚的感情。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作文过程中,学生常常觉得没话说,没有表达的也有不少学生占有了材料,心中好像也有话要说,却陷入一种不知怎么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尴尬境地。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语言、词汇积累得太少,这就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并且加以生动化和形象化,以培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观察和分析的基本素质。而要使学生通过文字,写出对人或事物神韵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这需要执教者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本课以话说“母爱”贯彻始终,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本课将音乐恰当地引入课堂,用歌声拨动学生情感之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利于调节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的弊端。

  二、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热情的言行,将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本课中,教师充满激情的话语,传递着教师真挚的情感,强烈地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愉悦振奋的情感体会,诱发学生对作文的内驱力,从而积极思维,兴味盎然地投入作文活动中。三、思想情感是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在作文中,思想情感与语言文字一个个聚焦点的整体联系,才构成了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有机结合的有血有肉的鲜活文章,才使得我们面对的文中景物是那么活现,人物是那么活脱,情感是那么真切。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抓住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的聚焦点引导探究,促使对语言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思想情感的深切领悟,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水**融。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抒**感,这既是语言训练的重要方法,又是情感熏陶的有效手段。本课中执教者以“排比句”句式语言学*与情感实践的结合点,由句式学*延伸开去,指导写作实践,达到了语言运用与情感熏陶的较好结合。


五年级上册法制教案优选【5】份(扩展2)

——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案优选【5】份

  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案 1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有感情地朗读,读完后,想想、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读这一部分?为什么这么读?

  生1:老师,我喜欢读的是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总是问母亲:'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呀?'

  师:请你说说为什么喜欢读这一句子。

  生1:因为我从这个句子体会到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

  师:那你觉得该怎么读?

  生1:我觉得这个妈字应该读长一些。学生试读。

  师: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2:我觉得这个妈应该读得短、快一些。

  师:为什么?

  生2:因为读得短、快一些才能读出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学生试读。

  师: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3:我觉得这个妈可以读得长一些,不仅可以读出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也可以读出作者的撒娇。学生试读。

  师:请同学们用你自己喜欢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全体学生试读,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

  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三、教学准备:

  一、引出新课

  [教师活动]

  1、师谈话:同学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往事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你会常常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爸爸妈妈也会常常回忆他们童年的趣事!

  2、揭题:今天,我们学*一篇阅读课文,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

  板书课题:桂花雨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话,把精力投入新课的学*中。

  2、齐读课题。通过老师谈话,把学生的注意力投入新课。

  二、检查预*情况。

  [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同桌相互朗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

  2、根据“阅读提示”进行预*。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词语。

  (重点理解以下词语:欣赏、桂花、台风)

  [学生活动]

  1、同桌之间互相读一遍课文。

  2、学生介绍学*的方法与步骤并自学。

  3、学生联系语境体会词语意思并与同组人员交流。在阅读课文中联系语境理解词义,并帮助学生提高学*词语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交流初读收获:通过刚才阅读课文,你对课文内容有了哪些了解?

  2、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听听他们的意见。如果意见不同,小组长组织讨论。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交流阅读所得。

  2、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组的同学交流,听听别人的意见。如果意见不同,小组长组织讨论。

  4、学生根据自己阅读课文的实际情况进行质疑问难。在学生自学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学*精神。

  四、深入学*课文。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根据刚才质疑的问题,边读边思考。

  2、组织学生交流再读课文的收获。

  3、引导学生体会摇花乐。

  引导学生想像。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1)从哪儿看出来母亲对故乡桂花十分怀念?

  2)知道学生仿照这个句式进行说话练*。如:这里的环境好,母亲会怎么说?这里的生活真舒适,母亲会怎么说?

  5、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师选择一两处示范朗读。

  [学生活动]

  1、学生根据刚才质疑的问题,边读边思考。

  2、学生交流再读课文的收获。

  3、学生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摇花乐的句子,一边读一边结合课文插图想像摇花乐的情景,和作者分享童年的乐趣。

  4、请学生朗读,再做评议。学生在学*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摇花乐和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五、交流收获师引导学生谈谈阅读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如联系古诗或者联系课外阅读谈谈人民对家乡的怀念;还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对此的'感受。深化认识,领会思想。

  六、板书设计

  桂花雨

  我喜欢的是桂花

  摇花乐(言、行)怀念、热爱家乡

  比不上家乡的桂花

  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案 3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知识要求: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能力要求: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教具准备:常规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你会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吗?爸爸妈妈也会回忆他们的童年,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课文的题目是《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三、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标出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事,哪几段是写这件事?(小组讨论再全班发言)

  2、学*第一、二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对“我”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学*三至六自然段

  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结合学生的想像点题为什么用“桂花雨”做题目

  4、学*第七八自然段

  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自由发言)

  老师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5、带感情读课文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案 4

  型:自主阅读课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读本课生字词,了解课本课所讲的内容

  2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的能力

  3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怀念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想象课文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 播放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说说你对桂花的印象。

  2 板书课题《桂花雨》,俺们学*这篇课文将对桂花有更深刻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默读阅读提示,考虑:阅读提示对俺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3 指人回答,明确:出示课件

  4 分同桌轮读,评议

  5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记述了童年时候与母亲一起摇桂花的事情)

  三合作学*,理解课文。

  1 你喜欢哪几句话?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合作学*。

  2 汇报交流:如桂花树的样子,母亲送桂花的情景,摇桂花的情景等。

  3 出示课件:师范读。同学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下,俺可乐坏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俺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4 默读课文,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了作者怀念家乡,怀念童年生活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童年的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呢?说给大家听。

  五作业

  1 写一写童年的趣事。

  2 画一幅表示童年生活的画

  板书设计:

  桂花雨

  抱树 使劲摇 怀念家乡

  满头满身 好香 怀念童年生活

  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案 5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桂花雨》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三、教学准备:

  一、引出新课

  [教师活动]

  1、师谈话:同学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往事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你会常常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爸爸妈妈也会常常回忆他们童年的趣事!

  2、揭题:今天,我们学*一篇阅读课文,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

  板书课题:桂花雨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话,把精力投入新课的学*中。

  2、齐读课题。通过老师谈话,把学生的注意力投入新课。

  二、检查预*情况。

  [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同桌相互朗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

  2、根据“阅读提示”进行预*。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词语。

  (重点理解以下词语:欣赏、桂花、台风)

  [学生活动]

  1、同桌之间互相读一遍课文。

  2、学生介绍学*的方法与步骤并自学。

  3、学生联系语境体会词语意思并与同组人员交流。在阅读课文中联系语境理解词义,并帮助学生提高学*词语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交流初读收获:通过刚才阅读课文,你对课文内容有了哪些了解?

  2、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听听他们的意见。如果意见不同,小组长组织讨论。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交流阅读所得。

  2、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组的同学交流,听听别人的意见。如果意见不同,小组长组织讨论。

  4、学生根据自己阅读课文的实际情况进行质疑问难。在学生自学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学*精神。

  四、深入学*课文。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根据刚才质疑的问题,边读边思考。

  2、组织学生交流再读课文的收获。

  3、引导学生体会摇花乐。

  引导学生想像。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1)从哪儿看出来母亲对故乡桂花十分怀念?

  2)知道学生仿照这个句式进行说话练*。如:这里的环境好,母亲会怎么说?这里的生活真舒适,母亲会怎么说?

  5、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师选择一两处示范朗读。

  [学生活动]

  1、学生根据刚才质疑的问题,边读边思考。

  2、学生交流再读课文的收获。

  3、学生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摇花乐的句子,一边读一边结合课文插图想像摇花乐的情景,和作者分享童年的乐趣。

  4、请学生朗读,再做评议。学生在学*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摇花乐和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五、交流收获师引导学生谈谈阅读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如联系古诗或者联系课外阅读谈谈人民对家乡的怀念;还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对此的感受。深化认识,领会思想。

  六、板书设计

  桂花雨

  我喜欢的是桂花

  摇花乐(言、行)怀念、热爱家乡

  比不上家乡的桂花


五年级上册法制教案优选【5】份(扩展3)

——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5教案优选【五】份

  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5教案 1

  教材分析

  1、本课时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Unit5《My New Room PartA》的第一课时,要求掌握关于房间陈设的新单词以及能用I have…来介绍自己的房间。

  2.能用I have…来介绍自己的房间。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时间学*英语,已具备了初步的英语表达能力。但是在语言的综合性、层次性表达上还有一定的欠缺。需要老师创设真实的情景,借助生动的实物使教学活动得到有效的开展,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A掌握下列单词和词语:end table, closet, curtain ,trash bin, mirror,air-conditioner.

  B能听懂会说课文中的问句:Is this your bedroom?

  C会用简单的句子介绍自己的家:I have a…in my room.

  2、思想情感目标

  A创设多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

  B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英语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A掌握四会单词:end table , closet,curtain ,trash bin,mirror、air-conditioner.

  B能理解“Is this your bed room?”的意思。

  C、能掌握并运用“I have…in my room”介绍自己的房间。

  教学难点

  Aair-conditioner的读音

  B四会单词的读写

  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5教案 2

  教材分析

  1.PEP英语五年级阶段强调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初步建立学*英语的信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基础,以及良好的学**惯;初步具备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

  2.在新学期的开始,有些科目的老师换了新老师,本节课正好设计为学*描述人物体貌特征和个性的语言,既有实际的意义,又可以学*新的表达方式。

  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为我校五年级学生。经过二年多的英语学*,学生已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能听懂教师的课堂用语,能简单的描述图片内容,能看图片完成听力,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具备小组讨论交流的能力。但学生英语语言组织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缺乏综合运用语言谈论所学话题的能力,需在教师的引领下突破这一难点。

  就本课而言,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有关各科教师称呼的词汇,如art teacher, science teacher, English teacher, math teacher, Chinese teacher 等.关于人物的描述:He’s…, She’s … ,学生并不陌生,但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新的话题情景中复现、巩固和运用。

  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Who’s your math teacher? Mr Zhao. What’s he like? He is thin and short. He’s very kind.

  2.能听懂Let’s try部分的录音内容,完成正确选择图片的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Who’s your math teacher? Mr Zhao. What’s he like? He is thin and short. He’s very kind.

  2. Let’s try部分在学生用书中第一次出现,但难度不大。学生即使不能听懂句子含义,只要明白关键词语的意思也能找到正确答案。

  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5教案 3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以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上册Recycle1第一课时,重点

  在于复*前三个单元所学语言知识,并要求能到实际的语言交际中去。

  学情分析

  (我们开设英语课比较迟,所以,现在的六年级学生学的是五年级的课本,主要是为了明年升七年级考试。)六年级的学生较活跃,具备一定的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我在新单元的教授过程中可以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创设一定的语言交流的环境,鼓励学生自然的交流。同时,由于个体的差异,学生的分化已经形成并开始逐渐拉大,导致英语兴趣浓的学生越学越有劲头,而部分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越学越没劲。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逐步提高学困生的学*兴趣,鼓励学优生和学困生互助合作共同进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复*1---3单元的语言和词汇,要求学生做到能听、会认,并在实际情景中准确表达。

  (2)复*1---3单元Let’s learn中的四会单词和Read and write中的四会句子,要求学生能熟练地听、说、读、写。

  (3)能听懂Listen and circle的录音,并回答问题,会唱Let’s chant的歌谣,能理解其含义。

  2.能力目标

  (1)能够把前三个单元所学语言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实际的语言交际中去。

  (2)能够通过温*旧知识开拓思维,自觉学*并运用融合和扩展后的新世界语言知识。

  3.情感目标

  随着学生内容的扩展,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说话

  写话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克服学*中的畏难情绪。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难点:复*1---3单元会话,并在情景中运用;能听懂Listen and circle的录音,并回答问题,会唱Let’s chant的歌谣,能理解其含义。

  (2)难点:在实际的情景熟练运用这些句子。

  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5教案 4

  1、 I need five workers!

  开始上课时,我穿上工作服将自己装扮成超市老板。对学生说I am the boss of this supermarket! I need five workers! One day work, one day rest. And each day I pay you $100.并展示了一张手绘的钞票。在一个和*时教学环境完全不一样的教室里学生很容易就兴奋了起来,纷纷举手要求应聘。

  我选了十个候选人,要求他们在最快的时间内将货物放到相应的买场。并请其他学生帮我想问题怎么来面试。学生问了一些很有趣的问题,如

  If your boss asks you to work 8 am to 9 pm,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meet a trouble woman,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don’t agree with your boss , what will you do?

  Are you good at math? If so, can you count numbers 1 to 10000 in a few minutes?

  2、 Do you want to have a VIP card?

  经过挑选完员工后,开始学*新单词。我准备了实物,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并请员工将其放入正确的买场中。在整个过程中顾客并未看全所有的货物。在此我准备了个小游戏,借此复*7年级学过的There be 句型和所有学过的单词,给猜对的同学发VIP card能有20%折扣。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用到了很多学过的单词,更用到了自己在超市里看到的、自己又不会说的,如在复*询问价格的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估卖的形式。如watermelon首先要员工估计重量和价格,顾客根据自己去市场的经验给个大概的价格和重量,和员工答案最接*者得。

  3、 Open!

  在学生最兴奋的时候,打开课件!在音乐的伴随下,超市的图片展现在顾客面前!我则和一个学生开始讨论即将到来的春游,为本次春游购买所需物品。边走边讨论,在每个买场前都与员工交谈!并讨论食物的健康与否!付款时还出示了自己的VIP card!整个过程轻松!给下面的学生小组活动做了个示范。

  A: First, we must buy something to drink and something to eat!

  B: I like milk best! Why not have a big box? How about this kind of fast noodles?

  A: Fast noodles isn’t good for our health. How about this kind of bread!

  B: Ok!

  C: If you buy two bags ,you can get a bottle of milk! The milk is free!

  A: It’s too hot! Why not buy a cup?

  B: what color don you like best? How about white?

  C: White is very popular this year!

  A : Ok! But this one is a little small! Please show me a bigger one ?

  B: Let’s buy some CDs!

  A: Oh, I like Zhou Jielun !

  C: How about this one ? It’s one of the best-sellers this month.

  B : We can play football!

  A: Yes!

  C: Where are you going?

  A: a place near the river!

  C: You’d better not play football there! It is dangerous!

  A: Thank you !

  A: We have a VIP card! Here you are!

  C: OK! Here is your change.

  (A、 B为顾客C为营业员)

  4、Work in groups!

  情景给出后,学生们都很兴奋,没有了枯燥的机械训练,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热烈的讨论和自由的想象。每个同学都在如同身临其境,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句型互相询问,相互讨论、交谈并加上已学过的一些寒暄、问候的话语,自主地完成了比较精彩的小对话。

  评析

  本堂课师生之所以能够获得良好的感受,我个人认为主要由于以下原因:

  1、 教学中运用新课标准的理念。教育的本质是引导,而不是讲和练,教育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目标由原来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他们学会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了情景教学的原则。情景教学法要求教学要以情景为基本原则,重点放在学*活动的成功开展上。让学生在恰当的情境中学会用英语交流,从而获得学*的成就感。

  3、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不论是为春游做准备还是当上了营业员,对学生来说都是很有趣且很新奇的。当学生们用英语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时,心中又会有怎样的喜悦呢?

  4、恰当的情景为学生拓展了充分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教师在其中只起了引导作用,体现了了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5、教师教学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教学的重点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如何形成的规律上,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进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了知识,又增了才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建立*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勇于创新,形成教学特色。

  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5教案 5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求学生学会谈论自己及家人朋友的属相。这节课内容由词汇,对话,练*三部分构成。其内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后面学*谈论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课前对学生做了简单的调查,五年级学生对十二生肖有一定的了解,以前也学*了十二生肖中的大部分动物,对一些基本的句型也能够了解和掌握,能够在教师指令下参加一些活动,对直观生动的东西充满兴趣。所以本节课利用猜谜语、卡通图片、小组活动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1、了解熟悉十二生肖动物的名称

  2、能正确使用第一至第十二的序数词。

  3、能正确理解图文意思,了解十二生肖的排位情况。

  4、了解自己与家人朋友的生肖属相,并树立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学*重点及难点

  词汇:dragon rooster rat ox

  句型:What is your year? My year is the year of the.

  教学难点:重点句型的拓展

  教具准备:课件,录音机,生肖卡片

  教学基本策略及设计思路

  本课题是根据本年段学生学*语言的认知规律和《课标》提出的学*目标来设计的,注重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经验为基础,通过卡片、小组合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的过程中学*语言,运用语言。

  教学过程

  Step1师生问候,增进交流,复*旧知。

  Step2讲授新知:

  1、设计情景,用猜谜语的形式逐一出示动物图片,在复*和学*12个动物单词中,渗透拓展词汇。

  2、复*12个序数词。

  3、学*句型Theis the.

  4、小组合作,为12只动物排序。

  设计意图

  猜谜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生动形象,图文并茂,模仿读音,形象记忆,并就问题进行思考。小组合作,完成课文内容为12只动物排序。

  Step3

  1、引出新知,每一年都有动物的名字,再次按顺序读十二生肖。

  2、听录音,并思考相关问题。

  3. 让学生分组对话,教师巡视。

  4. 学生回答所给问题。

  5、知识拓展:What is his/her year?看听 ,师生对话。

  My year is the year of theXXXXX

  What is your year?

  听音,看书,跟读

  初识对话,再读对话,体会英语 表达培养自主学*能力和合作意识。检验学生掌握对话和知识生成情况.

  Step4

  1、播放课件,看短文。

  2、回答问题。

  What is Li Ming’s year?

  What is Jenny’s year?

  What is Denny’s year?

  分小组练*对话

  My year is the year of theXXXXX.What is your year?

  用课文内容进行听力练*。学会表达自己及他人的属性,从而将知识拓展延伸。

  3、布置家庭作业


五年级上册法制教案优选【5】份(扩展4)

——五年级上册日记优选【10】份

  20xx年1月22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今天,妈妈给我出了一道盈亏问题:兔妈妈分配小白兔和小灰兔在几天里来摘一定数量的蘑菇。小白兔计划前5天每天采80个,后几天每天采60个:小灰兔打算前三天每天采100个,后几天每天采70个,这样可以休息2天。问小兔们应几天完成任务?各要采摘多少个蘑菇?

  我想了一想就做出来了:首先我把小白兔的计划转化成每天采60个,则少采:(80-60)5=100(个)。接着,我把小灰兔的计划转换成每天采70个,则多采:702-(100-70)3=50(个)。然后按照盈亏问题的计算公式:份数=(盈+亏)两次分配差计算出小兔们应(100+50)(70-60)=15(天)完成任务。最后用盈亏问题公式:总数量=每次分的数量份数+盈得出各要采805+(15-5)60=1000(个)蘑菇。

  我把我的解题思路告诉妈妈,妈妈直夸我是个聪明的孩子,我的心乐滋滋的。

  中午的时候,妈妈说今天是腊月初八,按*俗要烧腊八粥吃。我叉嘴了:“那好,晚上我们就是吃八宝粥(概念模糊)。”妈妈后来告诉我这两者是不同的。于是大家商量:妈妈晚上下班回来烧。

  “吃晚饭了”妈妈在厨房里喊。我赶紧走到桌子旁准备就餐,哇,粥里面东西真多:黄豆、蚕豆、胡萝卜、山芋、白萝卜丝、咸肉再加上米和菜正好八样。妈妈又告诉我:“腊八粥不一定就是说放八样东西,正好八样那完全是巧合。”没想到我理解又出错了。

  妈妈烧得粥可真好吃:粉粉的蚕豆,甜甜的胡萝卜,山芋吃起来比胡萝卜还要甜,还有我最喜欢的吃的肉类食品――咸肉。结果我吃了一碗还想再来一碗,可是妈妈只给我添了一点点,她怕我吃撑着。后来妈妈说:“锅里面多呢,明天早饭还吃这个。”

  听了这话我才舍得丢碗不吃,连忙点头:“好好好,耶!”

  妈妈做的腊八粥真的很好吃,绝对的.美味。我好期待明年的腊八节能够早点来到,这样我就又可以吃到妈妈做的腊八粥了。

  今天晚上,我正在做作业。突然,哥哥走过来,对我说:“晓炜,我出一道题考考你,题目是:一张厚度为0。01厘米的纸,对折30次后,大概有多少厚?”“还不到一分米吧!”我脱口而出。哥哥说:“错!你还是用计算器算算吧!”于是,我便按起计算器来。“啊!最后的得数竟是107374。1824米,比高楼大厦还高出好几百倍呢!”我看着眼前的“天文数字”吓了一跳。

  哥哥说:“其实这种例子还有许多,比如:面团对折一次就拉出2根面,再对折一次就是4根面,对折三次就是8根……每拉一次,拉出根数就是上一次的两倍,如果这样对拉拉10次,就会有2×2×2×2×2×2×2×2×2×2=1024根了!”

  看着哥哥那得意洋洋的样子,我想:这么小的数据,竟然能算出这么大的数字来,这真是不可思议啊!数学真是无奇不有,无所不在。我以后不但要学课本的数学,还要学好生活中的数学。不然又要被哥哥的难题给难住了。

  今天上午,我按照爸爸让我写的“假期计划”,开始了复*数学、练*数学、加强数学的“启动仪式”!

  刚开始,我觉得有点难,不过越做越觉得简单,觉得数学是那么有趣!例如:

  有一个五位数,最低位数字是8,位数字是3,个位上的数字是十位上数字的2倍,前三位数字的和与后三位数字的和都是19,这个五位数是多少?解答:

  先算出这个五位数的位和最低位,再算十位8÷2=4,然后算8+4=1219-12=7,最后算3+7=1019-10=9,这个五位数是39748!

  以前不喜欢数学、觉得枯燥的我,现在觉得数学原来是那么简单,那么有趣了!你一定会爱上数学!

  20xx年X月X日 X天

  我最爱吃的肉是鱼肉,最喜欢的动物也是鱼了。

  我家有两条小鱼,一条叫小白,一条叫小黑,它们俩活泼可爱,神气十足,可是却惹了不少事情呢!

  今天,我去看我的“老朋友”小白和小黑,我走*鱼缸一看,啊!小白不见了,我到处找小白,终于,在客厅的地上发现了看似已经奄奄一息的小白,我急忙抓起它,将它放回水中,小白到了水中,这才流动起来,我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不禁说:“小白的命可真是大呀!“

  其实,小黑是我哥哥从红园里捞回来的,哥哥在捞回它的同时也捞回了十几条鱼。回到家后,我们把它们放在同一个鱼缸里,因为小黑有点大,常常听吃小鱼,所以才把小黑接到我们家来的,在我和妈妈的精心照顾下,小黑渐渐地长大了,我常想:小鱼啊小鱼,你们何时才能长得再大一些啊!

  今天下午,我发现小黑不见了,我以为它掉到地下了,急忙去找,可是我从十二点一直找到了下午一点,还是没有找到,后来,我站在鱼缸前仔细一看,啊。原来小黑躲到假水草的后面在跟我玩“捉迷藏”呢!它见我发现了它,便游了出来,好像在说:“你赢了!你的眼睛真神啊!”

  我真喜欢我家的这两条小鱼,因为它们带给我了无限欢乐。

  12月6日,星期六,是我奶奶的生日。生日那天,爸爸先送我去打羽毛球,我学羽毛球的时间是上午10:00—11:50。我们羽毛球班里有15个学生,每次上课开始,毕老师会让我们先热身,每个人要颠球500个,然后,捡羽毛球50个,每人打3组,一组要打5次。之后,让我们排成1列,每列5人,练*挥拍的动作,挥拍的动作有4步,如果谁扣球时,5次不过网,就要做100个蹲起。这次我做了20个蹲起,只有1次没过网,最多的同学做了100个蹲起。我们打得很开心。

  11:50下课了,爸爸按时接我,开车把我送到了酒店。酒店一共有3层,我们在第2层吃饭。奶奶一共请了2桌客人,一共20人。妈妈买了一个大蛋糕,她把蛋糕*均分成了20份,每个人可以吃到蛋糕的二十分之一。可是,我的弟弟小牛牛想要最大的一份。怎么办呢?妈妈分的蛋糕谁也不多,谁也不少,牛牛又想要最大的,这可让我为难了。突然,

  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妈妈不喜欢吃蛋糕,我把妈妈的二十分之一块蛋糕给了牛牛,这下子牛牛就有了最大的一块,也就是二十分之二块蛋糕。牛牛很开心,我也很高兴,因为,我用学过的分数解决了问题。

  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

  今天中午,陈老师叫我们到四楼练*一下舞蹈,我们排队走上四楼去便看见同学在上面练*。

  我们走进去,先在旁边站了一会儿,看一下别人准备的舞蹈,我的妹妹也在里面表演的,过了一会儿,我们班的陈思羽拿着红色的伞在哪里跳舞,美极了,就像在伞下面跳舞的'公主一样,我也在那里联想着:我要是也能这样就好了,可是,我永远也实现不了这个好梦的。

  他们表演的这个节目,我在家里都听妹妹讲了好几遍了,每次妹妹表演歌词的时候,我耳朵都快要聋了。

  今日中午,天气很热,太阳像个大火球似的炙烤着大地,蝉儿被晒得受不了,只好躲在树干上“知了,知了”地发牢骚。

  我和妹妹从外面疯玩回来,热得直发慌,就想吃些水果解解渴,恰好,阿姨从屋里端出五个诱人的水蜜桃,我和妹妹盯着碟子里的水蜜桃,谁都想多吃一个,阿姨见罢,鼓励我们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来一场比拼——“智取蜜桃”,规则是:一次最多拿两个,谁拿到最后一个蜜桃谁就赢。

  妹妹先下手为强,不假思索的.拿起两个桃子,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我的脑袋飞速运转着,一个妙招蹦了出来,我没像妹妹一样先拿两个,而是取了一个小桃子,妹妹见了暗暗得意。我慢吞吞地吃着桃子,这是妹妹已经啃完了一个桃子,我才吃了半个,当她啃完一个半的蜜桃时,我便吃完了手中的桃子,于是,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起碟中剩下的两个水蜜桃,并在她面前潇洒地摇了摇手指,说:“小妹妹,想赢我,再多读几年书吧!”说罢,便搬把椅子坐下,大口大口地啃着水蜜桃。

  嗯!这水蜜桃味道真不错!

  在盲人的生活中是很不容易的有许多不便之处,今天我就体验了盲行。

  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全班一起去玩摸树的游戏。这个游戏是这样玩的,第一步,先找到自己的同伴。然后蒙上眼罩或红领巾。最后i,让你的同伴带着你去摸树(可以摸女贞树、法国梧桐、柳树、青桐)摸完了之后带他去回到起点。帮他摘下眼罩或红领巾。陪同伴一起去找树。

  开始了,我和韩璐聪一组。我先去,我蒙上了红领巾。韩璐聪把我带到一棵树前就说:“开始摸吧。”于是我摸了摸树皮有点凹凸的感觉。它是一棵歪树。长得高大。我抱了一下。心想:“它不是那么粗。”同伴便拿起一块石头在树上刻了几下。在回去的.时候,我一不小心,一脚踩进了坑里。我再三对同伴说:“小心点,小心点!”同伴说:“知道了,知道了!”摘掉眼罩,同伴还来不及吸一口气,我就飞奔到了那棵树的前面,我成功了。

  轮到同伴了,她蒙上眼罩我就开始带她去找树,她摸了摸树。碰了碰树根。我带她多绕了几圈,没想到,她也成功了。

  今天我知道了盲人的痛苦,也知道了要爱惜我的眼睛。

  金秋十月,落叶纷纷。嘈杂的操场上,只听一声哨响,便鸦雀无声。

  已经是参与训练的第二天,渐渐*惯了站军姿的酸痛,跑圈的苦累,但对于身体上的'“折磨”,我对精神上的领悟反而更深一层。

  刚开始的我们,站没有站样,纪律散漫,嬉戏打闹;而现在的队伍整齐如一,纪律严明,都离不开教官对我们的“打压”。

  哨声,一般可以出现在跑操时用来喊口号,而训练期间却并不如此。它对于我们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教官在刚开始时就告诉我们,每当哨声响起时,不管在做什么,任何人都要放下手中的事,包括教官,都要在原地站好军姿,然后听总指挥官下达命令。

  刚开始我们并不知道这哨声的重要性,只是在哨声响起时慢吞吞的从地上爬起来,随着的就是总指挥官与教官劈头盖脸的一顿臭骂,因此而意识到严重性。

  而现在,由于每个人的条件反射,即使是从足球场传出来的哨声,也会立马站起来。

  这哨声不仅仅只是让我们行动的口令,更是训练的核心——绝对的服从,它锻炼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更加有凝聚力。

  这正是我们所学到的,这不一样的哨声。


五年级上册法制教案优选【5】份(扩展5)

——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案优选【5】篇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落花生》一文正是落实这一教学理念的范本,因此,本教案设计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在反复的朗读中,重点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懂得做人的道理。在感悟课文内容的时候,注意体会文章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花生的图片,搜集关于作者许地山的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语。

  2、搜集关于花生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趣入课

  1、导入:(多媒体出示谜语)同学们,你们都很喜欢猜谜语吧?现在就请大家听听老师的这则谜语:“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子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植物?

  2、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土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PPT出示作者照片及资料)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其父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因而常用笔名“落华生”。那么,关于花生,他的父亲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去看一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篇以趣味谜语引入新课,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花生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简介作者,暗示课文主题,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多媒体出示学*要求,组织学生自主学*生字、词语。

  (1)会读、会认生字。

  (2)理解字义、词义,不理解的查工具书。

  (3)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2、师生交流,并检测学*情况。

  (1)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区别掌握易错的字音、字形。

  便:多音字,有pián和biàn两个读音。通过组词区分读音。

  榨:读翘舌音zhà,不要读成zhá。

  矮:读ǎi,不读nǎi。

  (2)借助工具书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①指导学生解释词语时,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②学生联系课文具体语言环境理解“播种、吩咐、榨油、爱慕”等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设计意图:提出要求,让学生自主学*生字、词语,教师适时点拨学*词语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提高学*效率。

  三、细读课文,感知内容

  1、引导学生快速读一遍课文,思考文章围绕“花生”写了哪些事情。(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2、再次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划分全文的段落,讨论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收获节。

  第三部分(第3~15自然段):写过收获节时吃花生、议花生。

  设计意图:细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概括的能力。

  四、再读课文,分清主次

  1、快速扫读课文,了解文章重点内容。

  2、引导学生小结:同学们,课文题目是“落花生”,你们认为课文着重描写的是什么?你们从课文内容中发现了什么?图片 引导学生发现:从种花生到收花生要经历几个月的时间,作者却只用几个词语一笔带过,而过收获节只是一个晚上的事,作者却用了大量篇幅,可见过收获节时对花生的议论是重点。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对全文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会写字,播放书写动漫,让学生观察。

  2、教师强调书写要点。

  浇:右下不是“元”。

  慕:下面是“小”的右侧多一点。

  矮:右下“女”的横较长。

  3、教师范写“播、榨、慕”。

  4、学生练写,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写字既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又是巩固识字的一种手段,是学生学*功课的必备技能。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引入新课

  1、提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2、导入: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父亲的一*话,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情。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复*课文重点内容,理清文章脉络,为深入学*课**好铺垫。

  二、学*课文,品读理解

  1、自由读“种花生、收花生”的部分,理解内容。

  (1)多媒体出示第1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2)课文中哪些词语是写“种花生”的经过的?这些词语能颠倒位置吗?为什么?(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3)“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的高兴的心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居然”一词写出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4)练*用“居然”说一句话。(注意:写句子时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议花生部分,思考:课文中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姐姐说味儿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之处是它的果实埋在地里,它虽不好看,但很有用。)

  3、哥哥、姐姐和“我”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进行了几次议论?这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说明做人的道理。)

  (1)多媒体出示父亲的第一次议论。

  图片①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的可贵之处的?(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

  苹果相比较。通过对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

  位置的比较说明花生的可贵之处。)

  ②教师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花生的特点。

  ①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上,是不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故意炫耀自己?(不是的。)为什么?(这是由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决定的。)

  ②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埋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3)多媒体出示父亲的第二次议论,引导学生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4、通过品读,体会句子的含义。

  (1)多媒体出示填空题:

  人要做__________的人,不要做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父亲的教导深深地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作者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对突出文章主题起了什么作用?(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代了时间,把整件事叙述完整了。第二句说明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的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5、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15自然段。

  6、练*根据课文的主题,分清主次。

  图片(1)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主题。(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人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长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长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次有具体的感受,对文章主次与主题的关系有比较具体的认识。)

  (3)小结:这篇课文重点叙述的是过收获节、议花生,着重写了父亲的议论,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主题。其他内容对文章的主题起说明交代的作用,略写。我们在*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设计意图:加强文本阅读,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以上设计就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认真揣摩,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每一个环节的教学,层层深入,让学生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三、总结写法,感悟道理

  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如:竹子、梅花、蜜蜂、路灯等**常常、普普通通的事物,都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作贡献的人。

  设计意图:及时进行读写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学*作者借物喻人、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四、课外延伸,妙笔生花

  1、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看到竹子、梅花、蜜蜂、路灯等事物,你会想到身边哪些人?让我们学*借物喻人的写法,试着选择其中一个,写一段话。

  2、学生练写。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课后练笔,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思考主要写了哪件事,课文中他们是怎样议论花生的。找出他们对花生的议论,看看父亲是怎么议论花生的,重点从父亲说的这几句话中领悟到做人要做具有花生这种品格的人的道理。这样使得本节课教学条理清晰、主次分明。

  一、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5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许地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落花生》是许地山的散文名篇,以其淳厚朴实的风格著称。因原文的行文不易于小学生读懂和理解,所以在选入课文时做了“翻译式”的改动。这篇散文的文字本就不见功夫,所谓“无技巧”,修改后更是显得简单*易,学生对课文字面意思的理解不会有什么困难。另外,文章的抒情性不强,主要部分是以“实录”的对话形式出现,主要通过父亲对花生的谈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如何在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挖掘这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是这课教学首先应考虑的。

  《落花生》所在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这一单元在要求学生“把握主要内容、领会作者所受到的启示”的基础上,以“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为训练重点。考虑到初升五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课设计力求引导学生提出真问题,并教给方法帮助其解决问题,以此品析关键词句,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以及行文的好处、妙处,使学生真学、真想、真收获、真提高。对谈及做人的两句话,为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同时体现一二课时的特点,本课设计将其放在第二课时解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轻声词、多音字,理解生词。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

  3、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质疑、解疑,从而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

  4、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领悟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5、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准备。

  1、根据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预*: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查资料了解花生果实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猜我的姓名。知道名字寄托着希望。

  2、猜谜语(花生)。介绍花生,了解为什么叫“落花生”。

  3、这还是许地山的笔名。介绍许地山。对这笔名有疑问么?

  4、引出许地山的散文名篇──《落花生》。板书课题。进入课文学*。

  (二)检查预*。

  1、回顾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

  2、读两组词语:

  (1)多音字;

  (2)轻声词(本课出现较多)。正音。

  3、读一个句子:“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考察“后园”、“茅亭”的读音、含义;检验是否掌握轻声的读法(吩咐),是否能读通本文中较长的句子。

  (三)初读,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1、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多音字、轻声词,读通句子,同时思考: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

  2、指名回答。

  (四)再读,品词析句,领会道理。

  1、默读课文,就一个标点、一个词、一句话质疑,做标记,把想法简单写在空白处。

  2、自由质疑。简单的随机解决,较难、有探究价值的,整理归纳于黑板上。

  预设:

  (1)收获后为何用“居然”?

  (2)父亲来为什么说“实在很难得”?

  (3)为什么父亲说花生埋在地里“最可贵”?

  引导学生就父亲谈论花生的话发现问题,并作为重点问题留待解决。

  4、合作解疑。

  提示: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其他资料;大胆猜想。问题较多时,重点问题必答,其他问题可选择讨论。

  5、全班交流。

  预设:

  (1)居然?空地、荒着,年幼的我们,种出花生实属意外惊喜,同时也显出花生的生命力强。指导朗读。

  (2)很难得?父亲忙于公务。指导朗读。来不是为吃花生。为下文埋下伏笔。

  (3)最可贵?──是说什么可贵?为什么“最可贵”?最,有比较。和之前我们兄妹说的比:有诸多好处,却深埋土里;和桃子等比,*凡、不起眼,默默孕育果实,供人挖掘收获。点出“借物喻人”。明白父亲前来的良苦用心。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

  此外,结合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简略处不简单,朴实处却深刻。

  这一环节放得开,实际形散神不散,重点仍在理解父亲的话,同时又使学生学得活、学得真。

  (五)存疑,结课。

  父亲说“你们要像花生”,可不可以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我”到底有没有理解父亲的话?又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下节课再学*。

  第二课时(简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含义,懂得不能只讲体面,而要对他人、对社会有用。

  2、了解“落花生”笔名的含义,对许地山用生命践行理想感到钦佩。

  3、能将自己从身边事物受到的启示用一两段话写下来。

  4、能规范、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

  二、教学过程。

  (一)理解“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可否像桃子等?可让学生讨论,说真话,讲理由。

  教师可做类似小结:如果只是外表好看,不做正事,什么用也没有,可取么?

  ──不可取。过渡:我们来看看少年许地山是怎么理解父亲的这句话的。

  (二)理解“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体面”什么意思?讲体面有错么?只讲体面呢?不能,要有用。怎样就是有用?举例。

  (三)了解父亲的话对许地山的影响。

  结合课文结尾及许地山生*,明白许地山为何以“落花生”为笔名以及这笔名对他做人的影响。产生敬佩之情。并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写字。

  观察“吩、咐”及“榨、榴”,指导书写。学生自己观察仿写其它字。

  (五)课后小练笔。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讲一家人议论花生的好处,教育学生懂得不要只讲体面,只求外表美,应该做一个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

  2.了解课文借物喻人、主次分明、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并了解主要内容是怎样与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紧密联系的。

  3.培养学生借助具体事例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4.学会生字新词;会用居然、成熟造句。

  5.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

  2.了解课文借物喻人、主次分明、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是怎样与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紧密联系的。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一、揭示课题,理清思路

  简介作者生*,理清课文线索,明了作者思路。

  板书课题,提问题:落花生是事物,以它为题,可以有几种写法?让学生思考,讨论。

  ①介绍花生生长周期,特点,描述花生形状、用途等的说明文;可以落花生为线索,通过写事,来揭示某一种道理。

  ②介绍作者。

  二、质疑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设悬念,引导学生读书:这篇课文是用什么方法写的?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谈花生的顺序写的,来揭示做人的道理。

  三、自学生字、词,读准多音字

  1.学生按一定的自学方法自学生字、词。

  开辟(p@)榨(zh4)油爱慕(m))

  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在课文中理解词义;通读课文,读准多音字和常用词语。

  2.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①投影出示生字、词和课后读读写写中常用词语,让学生认读。

  ②说说容易错的字,区别:辟与僻;慕与暮、幕、墓。

  ③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④读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读后说说哪个词语不理解,提出来大家讨论。

  四、指名读课文,把握段意,明了重点

  概括段意:①我们姐弟几个在我家后园的半亩空地上种花生,几个月后居然收获了。②收获节上,父亲与我们一起谈花生的好处,使我们懂得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

  五、练*朗读课文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和课后读读写写中词语。

  2.做填空练*。(课后练*1)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朗读,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借物喻人、有详有略、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本课时,激发兴趣

  同学们,都吃过花生吧,喜欢吃吗?(喜欢)那么著名作家许地山写的这篇《落花生》是不是告诉我们花生什么样子?如何好吃啊?(不是)而是以落花生为题,以落花生为线索写了一件事,什么事?(我们种花生,过收获节的事)(板书:种花生,过收获节。)

  二、朗读提问

  指名分段读课文,大家看课文种花生和过收获节两部分内容,哪一部分是详写?学生读后回答。(过收获节是详写,是重点。)

  三、分析重点段

  (一)自己大声读过收获节一段。

  1.思考:有谁来参加我们的收获节?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

  2.回答问题:回答1后,读书上的句子: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你是怎么理解的?抓重点词语谈体会。

  (天色不大好、难得,体会到父亲对我们的关心和爱。①肯定我们的劳动成果,分享劳动的快乐;②借这个机会教育我们。)

  3.回答: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吃花生,谈花生)哪个是重点?(谈花生)

  (二)默读第二段,划出:有哪些人谈花生?怎么谈的?谁谈的重要?(板书:我们谈,父亲谈)

  1.回答前两个问题后,分角色朗读。

  2.回答谁谈的重要?(父亲谈)

  3.指名读父亲的谈话内容。思考:父亲的话有几方面意思?(赞花生、学花生)哪方面是重点?(学花生)

  4.赞美花生的什么?学花生的什么?

  自己读父亲两次说的`话,思考以上问题。

  5.指名分别读父亲第一、二次说的话,回答:花生的好处很多,它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父亲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在哪一点上赞美了花生?

  板书:

  6.指名读父亲第二次说的话,做填空练*(见课后)。多读(2遍),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三)这时,我在父亲的启发教育下说齐读一遍,分析这句话的意义,字面意思抓只。在句中理解只的意思。概括这句话的意思。(做有用的人。)

  问:什么叫有用?(有真才实学。)对谁有用?(别人、社会、国家。)

  谁来举例谈一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齐读,体会其中的含义。

  四、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这篇课文以议花生的可贵之外,来说明做人的道理,是什么道理?学生说中心思想。

  (本文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为了突出中心,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借物喻人,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五、总结深化

  1.这篇课文借落花生来喻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作者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他父亲的教诲和希望,后来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终于成为一个著名作家。

  2.大家齐读最后一节。(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五年级上册法制教案优选【5】份(扩展6)

——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实用5份

  课题

  珍珠鸟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蔓、幽”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快速默读课文,提高默读能力,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

  难点

  练*快速默读课文,提高默读能力,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蔓、幽”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激趣导入。

  哪些同学家里养了小动物?谁来说说你和家中的小动物是怎样相处的?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只珍珠鸟。(出示课件1)小小的珍珠鸟可爱吗?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叫《珍珠鸟》。(板书:珍珠鸟)

  【设计意图:用问题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课件4)

  1.学生默读课文,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正确认读10个生字。

  2.浏览课文,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怕人的珍珠鸟后来会一点都不害怕人,而且和作者相处得非常好?这些变化是怎么来的?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文章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三、品读课文,尝试回答前面3个问题。(出示课件5)

  1.读课文,说一说: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珍珠鸟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2.找出文中重点句子,深入体会“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四、合作,探究。(出示课件6)

  1.教师提出参考方向,学生们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探究某一方面,解决文中的难点、疑点。

  (1)为什么文章在起始部分用单独一段强调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2)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

  (3)为什么写小珍珠鸟啄那些大文豪的名字?这有何用意?

  (4)珍珠鸟开始怕人后来不怕人,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5)“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回答其他组提问,全班讨论。(出示课件7)

  师总结:珍珠鸟对人的情感经历了怕——喜——*——亲——爱这个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小珍珠鸟对人的情感变化,而这一变化来自于“信赖”。

  (板书:怕——喜——*——亲——爱)

  五、回顾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令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语言特色。

  六、联系生活实际,再次理解课文重点句。(出示课件8)

  板书:“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

  作者仅仅是为了给我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吗?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在提出疑问的前提下,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解决问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地位。】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

  作业布置(出示课件9)

  结合生活实际,把你对“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的理解写下来。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积累,还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并体会生活中的美好。】

  板书

  内容

  【板书设计】

  珍珠鸟怕喜*亲爱

  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

  课堂作业新设计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连一连。

  màn háo āi xiǎng jiǎn péi móu zā

  豪蔓享挨睑咂陪眸

  二、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语。

  ()的丛林()的鸣叫()的绒毛。

  ()的境界()的吊兰()的球儿

  三、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A信赖能让人心里感到非常美好。

  B这是作者的感觉,别人不一定有这种感觉。

  【答案】

  màn háo āi xiǎng jiǎn péi móu zā

  豪蔓享挨睑咂陪眸

  二、幽深清脆嫩黄美好茂盛蓬松

  三、A

  教学反思

  1.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小珍珠鸟对人的情感的变化,从而自然而然地揭示“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主旨,效果较好。

  2.在对主旨的把握上,我主要是通过重点句的分析,让学生理解重点句包含的意思,同时,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板书,让学生从情感上受到熏陶。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个别问题我统得过死,导致一些同学没有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学*中超越自我,不断进步。

  备课素材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珍珠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篇文章,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冯骥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这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人、亲人、爱人,最后与人和谐相处的经过,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

  【作者介绍】

  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他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大学课本。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珍珠鸟:金山珍珠的别名,学名叫斑胸草雀,也叫胁草雀、锦花鸟、锦华鸟、小珍珠、锦花雀等。原分布于澳洲东部和印尼东部热带森林中。中国大约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澳大利亚引进,现已繁殖培育出骆驼色、白色、花色等多个品种。这种鸟羽色艳丽,体形娇小玲珑,叫声细柔,给人以美的享受,是驰名世界的'人工繁育鸟。在国内有些养鸟专著将金山珍珠另立一种,实质上金山珍珠与斑胸草雀是同种异名。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豪(háo áo)享(hēng xiǎng)陪(bèi péi)睑(jiǎn liǎn)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简易——()茂盛——()

  轻易——()立即——()

  三、我会把句子补充成比喻句。

  1.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_____________。

  2.它躲进藤蔓,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内容梳理。

  这篇课文描写了鸟儿对人________的过程,其中包括了怕人、喜人、*人、爱人,最后与人完全融为一体的过程,作者不禁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感慨。

  五、重点句段品析。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吓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细腻——()友好——()

  2.用横线画出小家伙睡着后的样子。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小家伙趴在作者的肩上睡着,足见小家伙对作者的信赖。

  B小家伙趴在作者的肩上睡着,说明小家伙太困了。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生活中有很多互相信赖的事让人感动。把你身边的一件关于“信赖”的事情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háo xiǎng péi jiǎn

  二、简单茂密容易立刻

  三、1.一只蓬松的球儿

  2.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

  四、信任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五、1.粗糙敌视

  2.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

  3.A

  六、我们那里有个卖糖葫芦的摊子。这个摊子上没人看着,你想买糖葫芦,就自己把零钱放在旁边的盒子里,然后拿走糖葫芦。虽然没人看着,但是钱从来没少过,糖葫芦也没有被多拿走过。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赖。

  教学目标

  1.认识“间、谴”等7个生字,会写“汛、挽”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间”,理解“无名、汛期”等词语。

  2.快速阅读课文,不回读。从具体事件中,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受到熏陶。

  3.学*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惯。

  教学

  重点

  快速阅读课文,不回读。从具体事件中,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受到熏陶。

  教学

  难点

  学*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惯。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间、谴”等7个生字,会写“汛、挽”等10个生字,理解“无名、汛期”等词语。

  2.快速阅读课文,不回读。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受到熏陶。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出示题目,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读一下课题,并说出你们的问题。(出示课件1)同学们想知道什么是搭石吗?它有什么用呢?搭石承载了哪些美德?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板书:搭石)

  【设计意图:用问题导入,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他们一探究竟的欲望。】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出示课件2)

  1.各小组自学生字词,对易错字词互相提醒。

  2.互读。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读,互相纠正读音。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出示课件3)

  谴责

  俗语

  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汛期

  三、精读课文,解决问题

  1.学*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读。(出示课件4)

  师:(1)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明白什么是搭石了吗?人们是怎样挑选、摆放搭石的?从文中找出重点词语理解体会。

  *整方正二尺左右的间隔摆放。

  (2)从这些搭石的挑选和摆放,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乡亲们的善良、质朴。

  师小结: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找*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距离摆放搭石,让人们从上面*稳地过去。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乡亲们的善良与质朴。

  2.学*2-4自然段。(出示课件5)

  (1)指名读这三个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想,说说你都看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2)“风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搭石构成家乡一道风景呢?

  生读,师总结:

  风景是指美丽的地方。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家乡搭石的“美”?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好好体会家乡的搭石到底美在哪里。我们下节课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设计精读课文这个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自由学*的基础上,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带着上面的问题朗读课文。

  3.预*下一节课的内容。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1.xùn

  qī()就要来了,请大家做好准备。

  2.他改掉了lǎn

  duò()的毛病,目的是wǎn

  huí()自己在大家心中的形象。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谴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影绰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所当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速读下面句子,选择对它理解正确的一项。

  ()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

  A这句话告诉我们,这两个人的话非常多,等过了河还在说。

  B这句话告诉我们,这里的人们善良,互让,民风很淳朴。

  【答案】

  一、1.汛期

  2.懒惰

  挽回

  二、谴责:斥责,责备。

  人影绰绰:形容人影多,姿态美。

  理所当然:按道理应当这样。

  三、B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理解重点句子,感受家乡的景色美以及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心灵美,并受到熏陶。

  2.学*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惯。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复*、质疑。

  上节课我们学*了《搭石》这篇文章,同学们从中读懂了哪些内容?(出示课件7)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新授课。

  1.师:这就是人们过小溪时的搭石。就是这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请大家速读课文,看看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让你体会到搭石的美,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交流反馈,出示重点句。

  (出示课件9)“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指名读这句话,思考:这句话说了什么事?体现了家乡人的什么特点?

  生思考,讨论

  师总结:秋凉人们摆搭石,体现出人们的勤劳。

  (板书:秋凉勤劳摆搭石)

  “上了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读段落,想象:上了岁数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老人踩到不稳的搭石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怎样?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抓住重点词语“无论、只要、一定、踏几个来回、直到”)

  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来。)

  (板书:无私奉献换搭石)

  (出示课件11)欣赏第二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每当上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真是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谈谈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美?你能把这美感读出来吗?读出叠词给人的韵律感。

  理解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

  进一步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生活默契,所以动作协调。

  (板书:协调有序走搭石)

  师:刚才,我们学*了人们摆搭石、换搭石、走搭石的情景,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了搭石的美?

  (出示课件1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交流,师总结:理所当然的事,就是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那么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指名学生说出答案和感想,并有感情地读课文。师相机指点。)

  师:是啊,这两句话读来让人感到融融乡情,读起来让人感到那么亲切。谁能把亲切感读出来?(再指名读)

  (板书:谦让敬老过搭石)

  三、用朗读来理解最后一段。

  生速读第五自然段。(出示课件13)

  师:“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这赞美了搭石的什么?

  (板书:热爱家乡赞搭石)

  师:还赞美了谁?

  师:对,还赞美了像搭石一样的乡亲们。乡亲们有哪些美好的感情?请你们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吧。(生小组讨论,师指名回答)

  那为什么不直接写乡亲们,而写搭石呢?

  再读第五自然段。

  (在反复朗读练*中,指导学生悟出无私的搭石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情感纽带,体现了乡亲们的心灵美。)

  (板书:搭石是联结家乡人们美好感情的纽带。)

  四、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请自己再读一读。

  五、总结写作方法:(出示课件15)

  1.仔细观察,

  生动描写。

  2.用心感受,以小见大,*凡事物中见真情。

  【设计意图:教师借助课件,针对中间句、段,设计相应的问题加以引导,能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高自学能力。速读课文,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

  【设计意图:设计带感情朗读,有利于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受到熏陶。】

  【设计意图:针对本课的写作方法进行总结,能让学生了解写作方法,为学生的写作打基础。】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六、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16)

  1.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景物美和人们的心灵美。

  2.小练笔。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想写写*凡事物中的美。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能巩固所学知识,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写作能力。】

  板书

  内容

  【板书设计】

  秋凉勤劳摆搭石

  无私奉献换搭石

  搭石是联结

  搭石

  协调有序走搭石

  家乡人们

  谦让敬老过搭石

  美好感情的纽带!

  热爱家乡赞搭石

  课堂作业新设计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选字组词。

  *(横

  衡)

  (邪

  协)助

  二、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1.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

  2.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3.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衡。()

  三、填空。

  文章从两方面体现了“美”: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

  一、衡

  协

  二、1.闻名

  2.勤劳

  3.失衡

  三、景色美

  人们心灵美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中心句,让学生重点体会三幅感人画面,去层层深入地阅读文本,进行感悟。以“美”作为主线,贯串课堂始终,从看得见的景美、物美,到看不见的人性美、情感美,让学生从文中去寻找、发现美,感悟、体会美,抒发、表达美,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2、我注重朗读、速读。通过一次次地朗读、速读练*,让同学们品味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体会人间的真情,感受人性的美。

  教学永远不会十全十美,这次教学中存在着几点遗憾:

  1、对于上了点年岁的人是如何搭石的,学生的想象还不够丰富,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2、调控和组织课堂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发学生的想象,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己对课堂的组织调控能力。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写的是乡亲们摆搭石,修搭石,走搭石等一幕幕情景,文章语言朴质,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为我们展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以及一心为他人的人性美。

  【作者介绍】

  刘章:1939年1月出生于河北省兴隆县。

  我国当代著名诗人,目前已出版《刘章诗选》《刘章乡情诗》《刘章散文选》《北山恋》《刘章散文选》等诗文集28部。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搭石:是人们在过往没有架桥的溪流、河沟,或浅水枯河、泥泞路面等地用石块铺设的一种简易通道。所选石块一般为天然呈方形或*顶状,所有石块按二尺左右的距离摆放。不很*稳,走快才能保持*衡。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读拼音,写词语。

  1.为了保持píng

  héng(),他不得不伏下身子,降低自己的高度。

  2.班长发动大家xié

  zhù()小明改掉lǎn

  duò()的毛病。

  3.xùn

  qī()刚过,大家赶紧投入的(去掉)家园重建当中,所以,wǎn

  huí()了不少损失。

  二、选词填空。

  间隔

  隔开

  1.这座山把他们(

  )。

  2.石头按二尺左右的距离(

  )正合适。

  唯独

  孤独

  3.大家都有,()她没有,这样是不是显得不好?

  4.这位老人弯着腰慢慢走在路上,显得非常()。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

  1.无论怎样着急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仿写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整体梳理。

  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乡亲们_____搭石,_____搭石,______搭石等情景,不仅体现出_________美,更体现出乡亲们的____________美。

  五、重点段落品析。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仿写词语。

  人影绰绰(ABCC)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A引用

  B比喻

  3.选文描写的是___________的场景,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图画。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人们往往借助一件事物来表达情感,请你仿照本文的写法,借助一件事物来体现一种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衡

  2.协助

  懒惰

  3.汛期

  挽回

  二、1.隔开

  2.间隔

  3.唯独

  4.孤独

  三、1.无论怎样生气,只要看到孩子有进步,他就会笑逐颜开。

  2.如果你不努力,就会被落下。

  3.落叶像蝴蝶在空中飞舞。

  四、摆

  修

  走

  景色

  人性

  五、1.天网恢恢

  生机勃勃

  文质彬彬

  2.A

  3.走搭石。

  六、示例:粉笔盒见证了老师的辛劳。

  刚开始的时候,一整盒粉笔整齐地排列在一起,一节课下来,有的'粉笔就变成了粉笔头,几天下来,粉笔盒里就只剩下粉笔头,还有盒子上落下的一层粉笔灰。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也正是“搭石”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在教学本课时,我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以读带讲,读中感悟。

  因为本文文质兼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家乡人们的人性美的赞美,所以我在教学中是这样来设计“读”这一环节的。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个性朗读,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如初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在读中找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找来一些*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2.再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在书上找一找。”通过学生的理解朗读,很快就能体会到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过小溪时很麻烦,从而明白了“脱鞋挽裤”的含义,知道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什么过小溪。

  3.品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搭石的美,就好像走进了作者的心里。

  4.抓住重点段落,通过朗读升华情感。例如文中第三段描写一行人走搭石的语句很优美,学生们在朗读时感受到了画面美、音乐美——它像一首清新的小诗。

  二、读练结合。

  让学生当堂消化文章的写作特点。这一目的我是通过仿写来完成的。

  本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通过不显眼的、*凡事物的美赞美具有这样的品质的人。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然后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着这一句话来表达的。作者描写的这些都是因为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作者在写的时候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想象力。因此在这时我就势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展开自己的想象说一段话。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课堂的调控能力我还是有欠缺的。在本节课的最后,因为学生的积极性太高,每个孩子都强烈地想表现自己,所以一度有点失控。

  课堂调控能力是一个合格老师必备的素质之一,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摄”等4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抵”等9个字和“寸草不生”等9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默读课文,能梳理课文条理,把握内容要点,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

  3、能找出太阳对人类作用的有关句段,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对人类的作用。

  4、读指定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运用哪些方法介绍太阳,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初步了解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4。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3、4。

  教学准备:

  教师:“摄”等4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教学课件。

  学生:每人一套“摄”等4个会认读字字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出示任务: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借助背景图,联系课文,想一想,这个单元学*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2、反馈指导。(课件出示单元导读)

  预设:

  这个单元学*的课文都是说明性的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目标有:一个是阅读的目标,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一个是*作的目标,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是*作学*的单元,要学*的课文都是说明性的课文,学*这些课文,我们不但要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还要运用这些说明方法介绍说明一种事物。

  (二)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那么,我们就进入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的学*,看看我们要学*的第一篇说明性课文要向我们介绍什么事物,好吗?

  板书课题:16太阳

  2、齐读课题。

  3、释题。

  提问:同学们,通过课题,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什么事物吗?(指名回答。预设:通过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的事物是太阳)

  4、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导语: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课文向我们介绍的事物是太阳。那么,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太阳的呢?让我们学*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进行有关的实践训练就都知道了。

  二、指导预*

  (一)布置预*

  出示预*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读通顺课文。

  (二)反馈指导

  1、课件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摄”“殖”。

  3、课件出示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摄氏、粮食、地区、杀菌”,复*认读。

  提示: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

  三、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内容要点

  (一)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然后用“‖”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概括各部分主要意思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主要意思:太阳离我们很远,它很大,是个大火球,温度很高。(板书:距离远体积大温度高)追问:概括地说,这一部分讲了太阳的什么?(指名回答。预设:这一部分讲了太阳的一些特点。)(板书:特点)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主要意思: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主要意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追问:这一部分最后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指名回答。预设:这句话的含义是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这是从哪个角度说太阳与我们的关系的?(指名回答。预设:这是从反面的角度说太阳与我们的关系的)

  (二)把握课文内容要点

  1、导语:梳理了课文条理,概括了课文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你能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太阳的吗?

  出示任务: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太阳的。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课文先从太阳与我们关系密切的特点这方面介绍:讲了太阳与地球距离远,它体积大和温度高。然后从太阳与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方面介绍:先从正面讲与我们关系非常密切,再从反面说与我们关系密切。

  四、认识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一)通过例子认识了解

  1、导语:我们梳理了课文的条理,概括了各部分的主要意思,知道了课文是从与我们关系密切的特点和与我们关系密切两个方面介绍太阳的。那么,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呢?我们先看几个例子。

  出示任务:(课件出示两组句子)读读这两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两组中的B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说说用上这样的说明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第一组:

  A、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

  B、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第二组:

  A、太阳非常非常大。

  B、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第一组:(课件出示图片)

  说明方法:

  列数字和举例子。

  好处:

  列数字: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的距离长度;三千五百年,用具体的人走路的时间,和二十几年,用飞机飞行的时间,用这样的数字准确具体写出了太阳离我们地球的距离远的特点。

  举例子:用人走路和飞机飞行的例子,就把太阳离我们地球的距离远的特点具体形象地写了出来,让读者一读就清楚明白。

  第二组:(课件出示图片)

  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

  好处:通过约一百三十万个的球与一个太阳的数字比较,能让读者很直观地感受到太阳的大。

  (二)通过其他句子进一步认识了解

  1、导语: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认识了解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和作比较,初步知道了用这些说明方法说明介绍的好处。课文中还有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说明介绍的,你能找出来,说说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吗?出示任务:默读课文,找一找用上基本的说明方法进行说明介绍的语句,做上记号。然后想一想,这些语句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上这样的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1)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

  好处:用五千多摄氏度这样的数字,以及钢铁碰到变成气体的例子,把太阳温度高这个特点具体清楚并形象地写了出来,让读者一读就清楚明白。

  (2)写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的语句(太多了不一一例出)。

  说明方法:举例子。

  好处:通过具体的事例把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具体形象写出来,让读者一读就清楚明白。

  五、小结

  列数字,就是通过列出数字来介绍说明;作比较,就是通过把要介绍说明的事物与另一个大家比较熟知的事物相比进行介绍说明;举例子: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介绍说明。

  第二课时

  一、复*

  (一)复*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课件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复*上一节课学*的有关内容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给课文《太阳》划分了部分,概括了各部分的主要意思,谁能说说各部分的主要意思?课文在介绍说明太阳与我们关系密切的特点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介绍说明太阳与我们关系密切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以上问题指名回答并形成板书。预设:见上一课教学过程。)

  二、说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认识和了解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这节课我们要进行说话的学*训练。

  出示任务: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想一想:为什么说太阳和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给有关句段做上记号,然后用上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注意做到尽量用自己的话说,内容完整符合原意,语句通顺连贯。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先汇报有关语句,然后才说话。

  有关语句:

  有了太阳,……埋在地层底下变成的。

  追问:这个句段写了什么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的?(指名回答。预设:这个句段写了植物、动物,我们吃的、穿的和用的方面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板书:植物动物吃的穿的用的)

  地面上的水被太阳……就变成雨或雪落下来。

  太阳晒着地面,……成为风。

  追问:这两个句段写了什么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的?(指名回答。预设:这两个句段写了气候方面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板书:气候)

  太阳光有杀菌的作用……治疗疾病。

  追问:这个句段写了什么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的?(指名回答。预设:这个句段写了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板书:预防治疗)

  说话:指名两三个学生说,用以上三个标准评议;评议后个体根据评议再练说,再反馈指导。

  三、“初试身手”审题明要求

  (一)复*唤醒

  1、提问:通过学*,我们知道课文运用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把太阳的特点和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这些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清楚明白。谁能说说通过课文的学*知道了哪些基本的说明方法?举例说说。

  2、反馈指导。

  预设:

  列数字;例句: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

  作比较;例句: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举例子:例句: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二)审题明要求

  1、导语:在阅读单元导读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单元是学**作的单元,通过课文的学*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运用这些基本的说明方法介绍说明一种事物。现在,我们学*了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就要准备尝试运用基本的说明方法学*介绍说明事物了。请翻开课文70页。

  出示任务:阅读“初试身手”的两个题目,想一想,题目分别要求我们写什么?有些什么具体要求?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1)题目1:

  尝试写的内容:写身边的一个事物;具体要求:试着运用多种方法说明它的特征。

  追问:要初试身手写好身边的一个事物,在写之前要做什么呢?(指名回答。预设:要通过观察,了解这个事物的特征。)

  (2)小结:对了,要介绍说明清楚一个事物,首先就要通过观察,从一些方面了解这个事物的特征,这样才有材料写。

  (3)题目2:

  尝试写的内容:把课文《白鹭》的第2—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具体要求:要查找资料来改写,然后体会两种写法的不同。

  追问:要根据什么来查找白鹭的资料呢?(指名回答。预设:要根据课文《白鹭》第2—5自然段的内容来查找白鹭的资料。)

  (4)小结:要改写好,关键是要根据第2—5自然段的内容,来查找白鹭相关的资料。无论是第1题的观察,还是第2题的查找资料,都要适当做好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四、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五年级上册法制教案优选【5】份(扩展7)

——小学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案优选【5】篇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讲一家人议论花生的好处,教育学生懂得不要只讲体面,只求外表美,应该做一个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

  2.了解课文借物喻人、主次分明、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并了解主要内容是怎样与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紧密联系的。

  3.培养学生借助具体事例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4.学会生字新词;会用居然、成熟造句。

  5.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

  2.了解课文借物喻人、主次分明、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是怎样与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紧密联系的。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一、揭示课题,理清思路

  简介作者生*,理清课文线索,明了作者思路。

  板书课题,提问题:落花生是事物,以它为题,可以有几种写法?让学生思考,讨论。

  ①介绍花生生长周期,特点,描述花生形状、用途等的说明文;可以落花生为线索,通过写事,来揭示某一种道理。

  ②介绍作者。

  二、质疑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设悬念,引导学生读书:这篇课文是用什么方法写的?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谈花生的顺序写的,来揭示做人的道理。

  三、自学生字、词,读准多音字

  1.学生按一定的自学方法自学生字、词。

  开辟(p@)榨(zh4)油爱慕(m))

  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在课文中理解词义;通读课文,读准多音字和常用词语。

  2.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①投影出示生字、词和课后读读写写中常用词语,让学生认读。

  ②说说容易错的字,区别:辟与僻;慕与暮、幕、墓。

  ③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④读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读后说说哪个词语不理解,提出来大家讨论。

  四、指名读课文,把握段意,明了重点

  概括段意:①我们姐弟几个在我家后园的半亩空地上种花生,几个月后居然收获了。②收获节上,父亲与我们一起谈花生的好处,使我们懂得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

  五、练*朗读课文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和课后读读写写中词语。

  2.做填空练*。(课后练*1)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朗读,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借物喻人、有详有略、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本课时,激发兴趣

  同学们,都吃过花生吧,喜欢吃吗?(喜欢)那么著名作家许地山写的这篇《落花生》是不是告诉我们花生什么样子?如何好吃啊?(不是)而是以落花生为题,以落花生为线索写了一件事,什么事?(我们种花生,过收获节的事)(板书:种花生,过收获节。)

  二、朗读提问

  指名分段读课文,大家看课文种花生和过收获节两部分内容,哪一部分是详写?学生读后回答。(过收获节是详写,是重点。)

  三、分析重点段

  (一)自己大声读过收获节一段。

  1.思考:有谁来参加我们的收获节?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

  2.回答问题:回答1后,读书上的句子: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你是怎么理解的?抓重点词语谈体会。

  (天色不大好、难得,体会到父亲对我们的关心和爱。①肯定我们的劳动成果,分享劳动的快乐;②借这个机会教育我们。)

  3.回答: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吃花生,谈花生)哪个是重点?(谈花生)

  (二)默读第二段,划出:有哪些人谈花生?怎么谈的?谁谈的重要?(板书:我们谈,父亲谈)

  1.回答前两个问题后,分角色朗读。

  2.回答谁谈的重要?(父亲谈)

  3.指名读父亲的谈话内容。思考:父亲的话有几方面意思?(赞花生、学花生)哪方面是重点?(学花生)

  4.赞美花生的什么?学花生的什么?

  自己读父亲两次说的话,思考以上问题。

  5.指名分别读父亲第一、二次说的话,回答:花生的好处很多,它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父亲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在哪一点上赞美了花生?

  板书:

  6.指名读父亲第二次说的话,做填空练*(见课后)。多读(2遍),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三)这时,我在父亲的启发教育下说齐读一遍,分析这句话的意义,字面意思抓只。在句中理解只的.意思。概括这句话的意思。(做有用的人。)

  问:什么叫有用?(有真才实学。)对谁有用?(别人、社会、国家。)

  谁来举例谈一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齐读,体会其中的含义。

  四、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这篇课文以议花生的可贵之外,来说明做人的道理,是什么道理?学生说中心思想。

  (本文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为了突出中心,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借物喻人,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五、总结深化

  1.这篇课文借落花生来喻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作者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他父亲的教诲和希望,后来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终于成为一个著名作家。

  2.大家齐读最后一节。(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上,也印在了我们大家的心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要有真才实学,有本领,将来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六、作业

  ①造句;

  ②听写词语;

  ③抄写句子。(课后练*3)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落花生》教学设计十一,落花生,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标

  1、认识“榴”等6个生字,会写“亩、播”等8个生字;掌握“便”这个多音字,理解“便宜、爱慕”等词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学*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学*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榴”等6个生字,掌握“便”这个多音字;会写“亩、播”等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谜语导入: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打一物)

  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生猜谜语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落花生)

  3、作者简介: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kūn),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动先驱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4、“落花生”就是我们*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出示课件2)

  5、过渡: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课件3)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借助多媒体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出示课件4)

  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花生讲了哪些事?

  (①种花生、收花生。②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③吃花生时的议论。)

  教师: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生讨论,并回答,师总结:

  第一部分(1)写“我们”按照母亲的吩咐开辟空地种花生,居然收获了。

  第二部分(2)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定下过节的地点。

  第三部分(3—15)写“我们”和父亲吃花生、议花生的过程。

  三、学*课文的第一、二部分(出示课件5)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出示课件6)

  (1)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质疑、解疑。

  ①“开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

  ②“居然”一词怎么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的词吗?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会写课后10个生字。

  2、熟读课文

  3、预*课文的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把握课文内容。学*对比手法在表达中的作用。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交代探究目标

  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学*课文的第三部分,弄清作者对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二、深入探究课文的第三部分(出示课件7)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3-11自然段)讲议论花生的好处。第二层(12-15自然段)讲从谈花生到论人生。

  2、自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文中对花生好处的议论以及从谈花生怎么到论人生。(出示课件8)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出示课件9)

  (1)体会第一层意思(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①出示父亲的话。

  ②指名读父亲的话,然后完成如下填空:(出示课件10)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四种事物,父亲认为虽然()、()、()让人一见就(),但是和()相比,还是()最可贵。

  ③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出示课件11)

  a、“爱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爱慕之心”?

  b、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c、什么是“最可贵”?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

  (板书:默默无闻地奉献最可贵)

  (引导学生理解苹果、桃子、石榴高挂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

  d、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出示课件12)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c)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板书:对比的手法:落花生和桃子、石榴等对比。

  师: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出示课件13)

  ④教师: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⑤生活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有没有其他事物具有花生这样的品质?你能用上“爱慕”一词说一说吗?

  (2)体会第二层意思

  过渡: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出示课件14)

  ①出示父亲的话。

  ②学生齐读,谈理解。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课文,让学生掌握积累生字词,并能把这些词语运用在学*过程中。

  2、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发展脉络,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词语,以及学*文章中借物喻人等写作手法。

  3、在学*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许地山所赞美的精神,学会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灵活运用所学的生字词,准确地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词语。

  2、学*体会课文中揭示的做人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学*,掌握课文的各种写作手法与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来上课的途中,碰到了一位同学,他问了我一个谜语,你们想猜一猜吗?

  学生:(异口同声)想。

  老师: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是什么?猜一种食物。

  学生:花生。

  老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正确。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新课文《落花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给自己不懂的生字词作上标志。

  (1)、自主学*为主,合作学*为辅。

  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

  ①让学生自己学*,自己发现字词的特点。

  ②师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对本课文生字词的理解以及认字技巧。

  2、学生用自己的言语把课文所讲的故事复述一次。

  老师可先提问几位学生,其他的可以在小组内互相发表,并让他们之间互相评价一下。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再次感知课文,划分课文段落大意。

  学生在默读课文过程中,以“落花生”为线索,把课文分成几大段,并归纳出各段的大意。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完后,老师可适当的对每位同学进行评价。并要求他们把自己不懂的句子作上标志。

  3、找出文章中作者兄弟姐妹们对花生的评价。

  四、深化练*,归纳总结。

  1、“自助餐”练*: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居然”“成熟”“虽然……可是”这几个词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那个来造句。

  2、这节课我们初步掌握了这篇课文的内容,课文中的几兄弟都将自己对花生的看法说出来了,它们分别是什么?(味美、榨油、便宜)

  3、联系我们现实生活,你们又有什么看法呢?

  五、作业:

  1、好好地复*新的生字词,准备下节课的“组字游戏”。

  2、回去后,再细读课文,把刚才不懂的句子弄懂,下节课我们一起探讨。

  第二课时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组字游戏”:

  要求:在每一组中,抽取两部分或者多个部分来组合成一个新字,每一组中新组合出来的两个字都可以组成一个词语。

  规则:以个人为单位,以抢答的形式进行。回答的同学要把组合出来的新词语写在黑板上,并能正确地把词语读两次,才算回答正确。

  (1)、氵 窄 由 木 (榨油)

  (2)、亠 了 口 冖 一 丁 (亭子)

  (3)、口 付 分 口 (吩咐)

  (4)、木 留 艹 连 (榴莲)

  (5)、? 讠 式 云 (尝试)

  (6)、扌 穴 工 穴 乙 (挖空)

  游戏完毕后,全班同学齐读以上的词语两遍。

  二、细读课文,品味欣赏。

  1、学生细读课文。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法,共同完成以下的表格。

  作比较

  花生

  桃子、石榴、苹果

  (矮矮地)

  (高高地)

  (埋在地里)

  (挂在枝头)

  (挖起来才知道可贵)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通过表格比较得出:花生是朴实的,默默地奉献的

  2、再朗读课文的10~13自然段。

  (1)、上一节课,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都发现了一些比较难懂的句子,现在你们说说是哪些?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老师与学生共同对不懂的句子进行研究探讨,在此过程中,老师可逐步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答案,充当学生学*的指导者。

  (2)、重点解释难理解句子:

  ①、“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②、“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在解决这些难题时,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与看法,最后,老师才作补充与总结。

  3、在以上分析过的句子和表格,它们都是说花生好处,但实际上却隐含着深刻道理,一个做人的道理,谁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呢?

  我们做人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一个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埋头实干的人(如:花生),而不是一个贪慕虚荣,只讲外表的人(如:苹果、桃子)。

  4、 学*了这篇文章,老师发现了一个“小秘密”,一个关于这篇课文的写作手法的秘密,你们发现了吗?

  借物喻人是指通过记叙、描写一种物体来象征某个人,从而抒发自己的感情。

  这篇文章突出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作者通过对花生的赞美,体现了爸爸希望我要做像花生一样的人,一个有用的人。

  三、拓展练*,课堂小结。

  1、快速填空: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桃子)(石榴)、(苹果)、(花生)四种事物,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可是虽然(花生)埋在地里,而且它的样子也不好看,但还是(花生)最可贵。父亲也希望我们可以做像花生一样的人,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那么,作者是借花生来比喻什么呢?

  请同学们自己总结,并说说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作业。

  放学后,每位同学动动手,找1~2个关于借物喻人的句子。鼓励同学们自己动动脑筋的新成果。

  附:

  板书设计

  落花生

  许地山

  居然

  成熟

  自助餐练*

  虽然……可是

  (借物喻人) 脚踏实地

  花生

  要做有用的人

  朴实无华

  默默奉献

  埋头实干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落花生看了这个课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2、花生,明白不明白?有的地方因为它有营养,吃了对身体有好处,所以叫它“长生果”,*常叫它花生。但课题上为什么要加个“落”字,叫它“落花生”?看图介绍花生,花生的特点就是落花入土而生果,所以在植物学上就叫它――落花生。

  二、检查预*,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读课文了没有?既然读了,此刻不要打开书,看看谁对课文有记忆,这篇文章分几部分来写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不明白,打开书看看,谁看出来了,一开始写的什么?

  2、指名说板书

  种花生

  过收获节

  3、课文就这两大部分组成,你们说这篇课文长不长?

  不长,但是这篇文章很精彩,明白是谁写的吗?

  4、介绍作者背景,明确学*任务

  (小中见大*中见奇重点突出)

  (1)要弄明白作者透过讲花生,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2)领会“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写作方法

  5、作者的笔名落华生就是从这篇文章变来的,你想他是不是为自己的文章有点感到骄傲?所以同学们要好好学,这篇文章很有味道。


五年级上册法制教案优选【5】份(扩展8)

——最新外研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教案优选【5】份

  教学重点:

  Words of Unit 1

  教学难点:

  1. There are ten pencils in the blue box.

  2. There are enough pencils.

  教学用具:

  radio and pictures.

  教学程序:

  一、复*

  Review the words of Module 4

  二、课文教学

  (1)SB练*1

  A. T播放磁带,学生听并思考以下问题。

  1)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this dialogue?

  2) What is Sam doing?

  3) Are there enough pencils?

  B.听第二遍后学生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派选手参加每个问题的抢答。在抢答的同时,T把一些单词写在黑板上,领读学生掌握不好的词。T给获胜的小组加分。

  示例:enough give every everyone them careful

  C.放录音,SS跟读。

  a)俩人一组完成AB练*2

  b) SB活动3

  三、教学活动

  1)学生独自完成此活动,后俩人一组练*描述图。

  2) T准备一些图片或实物,学生练*描述。

  例:一大瓶水,俩个小杯子。

  There is too much water.

  There are not enough cups.

  许多页纸,俩个小袋子。

  There is too much paper.

  There are not enough bags.

  3)必答,每组派3人比赛,对一句加一分。

  4)全班完成AB练*1

  放一遍磁带。然后对编号。第二步要求写句子,难度比较大。六人一组,每人负一幅图。最先完成每一幅的组,要以最快的速度把句子写在黑板上,并得到加分。教师要多在教室里走动,以防有的组为了速度而由同一个学生完成。

  四、课后作业

  Copy the key words and sentences and recite them.

  板书设计:

  Module 5 Unit 1 A B C D

  Unit 1 There are enough.

  Words

  Sentences.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牛津小学英语》5A 第八单元,第一教时

  Part A (read and say)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听说读写句型What do you / they have? I/ We/ You/ They have… What does she /he have? She /He has…

  2、能正确地听说读词组 camping trip, tent, pot, stove, blanket, telescope, tin-opener.

  3、能正确地听说读写单词 hill , children ,show , fish .

  4、能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能正确地听说读单词和句型

  2、能正确地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1、能正确地听说读写单词和句型

  2、能熟练地运用本课所学的物品和句型来组织对话

  课前准备:

  1、 教具准备:多媒体,磁带,录音机。

  2、 板书准备:写好课题 Unit 8 A camping trip

  教学过程:

  A Free talk

  1 (点击课件封面使音乐停)Greeting

  2 (点击课件封面中音符的图标出现歌曲的画面)

  T: First let’s sing a song ‘What are you doing?’

  让学生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复*旧知,活跃课堂气氛。

  3 (点击课件歌曲画面回到课件封面)

  T: What are you doing now?

  Ss: We’re having an English class.

  (点击课件封面的图标出现图片)

  T: Yes!But, what are the children doing?

  Ss: …

  T: Let me tell you!

  (点击出现课题)

  They are having a camping trip! A camping trip.

  领读课题

  B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学*单词及词组

  a T:In today’s class, let’s go on a camping trip! OK?

  Ss: OK!

  T:(点击课件出现孩子们图片) Look! Here’re the children ..

  b T: They’re going on a camping trip. Let’s go with them together . OK?

  Ss : OK .

  T : Now they’re at a camping site . They’re very happy . They are showing their things .

  c 教师可先展示自己所带的物品,再让学生展示。Show your book / pencils …

  2、学*、操练句型

  a T:look ! What do they have ?

  Ss : They have a tent .(ten – tent )

  b T : What do you have ?

  Ss : I have a blanket . (thank – blanket )

  c T : What do you have ?

  Ss : We have a pot and a stove .

  d T : What does he have ?

  Ss : He has a pair of telescopes .

  (点击课件,组织学生有节奏地利用生词和句型诵读小儿歌)

  What do you have ?

  I have a bianket .

  What do you have ?

  We have a pot .

  What do they have ?

  They have a tent .

  What does he have ?

  He has a telescope .

  C Consolidation

  1、Listen to the text and write “√”in the blanks .

  2、What are “a tin of fish , a tin opener” , Let’s watch and find .

  3、Teach ( a tin opener , a tin of chicken , a tin of fish . )

  D Practice

  1、Read the text by yourselves .

  2、teach (hill)

  3、Read and match

  4、Choose one picture and read with your partner.

  5、Fill in the blanks .

  6、Your camping time .

  E Assign homework

  1、Read the new words and the text .

  2、Make a dialogue like the text and write down .

  【教学重点】

  1、使用指示代词“这些”“那些”,表达复数物品。

  2、课文的理解与认读,以及围绕主句型的问答练*。

  3、拼写朗读单词have、like,以及These are Chinese/English/American/stamps.句子的认读和运用。

  【教学难点】

  1、stamps发音比较困难,“—mps”有闭唇,吐音的现象,教师要注意引导纠正,不要吞音。

  2、恰当地使用一些形容词修饰名词。

  【教具准备】

  1、教学资源:音频课文和视频课文。

  2、教师为学生准备一张新邮票和几张旧邮票。

  3、单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Warm—up/Revision

  1、师生问候,进行日常口语会话活动。

  2、教师播放歌曲《Head,shoulders,knees and toes 》,和学生一起演唱,边唱边做动作。

  二、Presentation

  1、Guessing game教师将一张邮票握在手中让学生猜。What’s this?It’s a…。引出单词stamp在适时引导学生摸仿学*stamp之后,教师又拿出一个已装有几张邮票的小盒,晃一晃让学生感受到盒里不只有一件东西。教师又问What are these?引导学生说出These are stamps。并反复练*。

  2、教师将一张邮票和盒中的几张邮票分别放在手中,引导学生描述This is a stamp. These are stamps. This is a new stamp. These are old stamps. These are Chinese stamps.

  3、教师从陈列的邮票中选出一张,借助体态语表达出I like Chinese stamps.在学生初步理解后问学生And you?引导出对Me too.的学*。

  4、教师播放资源中的视频部分,指导学生仔细观看后,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①Are Peter’s stamps new?

  ②Are Peter’s stamps beautiful?

  ③Are Peter’s stamps Japanese?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自己选择再看录像的遍数。

  5、教师播放资源中的课文跟读课件,学生跟读,教师注意及时引导纠正发音。

  学生两人一组操练对话。

  请学生到前面表演,教师和学生一起互相评价。

  6、教师出示have,like,these,those,Chinese,stamps的单词卡片,让学生拼读单词。

  三、Practice

  1、悄悄话。教师将These are hens/pens. Those are pencils/apples.等句子悄悄地告诉每组的第一个学生。每组告诉一句,当教师说开始后,同时间后传,看哪组传得又快又准确。

  2、教师将画有Let’s practise中物品图的一张放在面前,另一张放在较远处,引导学生,看图说话。These are ……Those are ……。

  四、Add activities

  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不同国家生产的物品。如Chinese bags,American books,Japanese pencils(或画出相应的图片陈列),引导学生描述这些物品,并用上I like……表达个人喜好。如:These are American ships. These are Chinese ships. I like Chinese ships.

  五、Workbook and homework

  1、听录音圈答案

  2、听音标号

  3 Read and copy.

  4、仿照例子造句。

  第一、二题可在课堂上完成,后两题作为家庭作业由学生回家完成。

  eaching objectives:

  1. Words:arrive taxi flat building made again

  2. Sentences:

  Grandma made Chinese food for me.

  I want to try American food.

  I will write again soon.

  3. Practise to pronounce ‘wh’ ‘wr’.

  4. Learn the song:It’s a big exciting world.

  Teaching properties:cards tape—recorder pictures

  Teaching procedures

  Warmer:

  1. Stick the pictures of unit 1 on the board. Have the students come to the front and mime the text of unit 1.

  2. Say a sentence in the present tense and get the students say it in the past tense.

  Examples:

  T:Daming goes to New York.

  Ss:Daming went to New York.

  T:Grandma meets Daming.

  Ss:Gradma met Daming.

  Teach the text:

  1. Raise the picture of the Statue of Liberty and ask:What is it?Where is it?”

  Guide the students say:It’s the statue of Liberty. It’s in New York”.

  T:Daming is in New York now. Let’s see who met him at the airport. What he saw in New York and What food he wanted to eat.

  2. Play the tape. Have the students listen and underline the new words in books.

  3. Teach the new words.

  4. Play the tape again. Have the students listen and say. After this,get the student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⑴Who met Daming at the airport?(Grandma and Simon)

  ⑵What did Daming see in New York?(Buildings,cards and people)

  ⑶What food did he want to try?(American food)

  5. Complete activity 2 in SB.(Get the students to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6. Practise to pronounce 'wh' 'wr'.

  7. Learn the song:It’s a big exciting world.

  8. Complete exercise 1 in AB.

  Homework:

  Practis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 pairs:

  Where are you from?

  Where are you going to go?

  Where are you going to go there?

  Where are you going to do there?

  Designs:

  Module 10 Unit 2 I’m in New York now

  Arrive Grandma mad Chinese food for me.

  Taxi

  Flat I want to try American food.

  building

  made I will write again soon

  一、教材分析:

  Let's talk部分通过Mike和John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对话,让学生学*如何用What's your name?询问对方的姓名并作出回答以及表达道别的方法:Goodbye! Bye,…. Let's play部分从实际生活入手,通过在卡片上写人名来进一步巩固Let's talk中的会话。Let's check部分中的Listen and number这道题通过听力练*检测学生对本单元所学对话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1)能够在真实情景中询问对方的姓名并作出回答以及表达道别的说法。

  (2)能完成Let's check部分的听力检测。

  2.知识目标

  听懂、会说What's your name? My name's …. Goodbye!Bye.

  3.情感、策略、文化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他人交流的*惯,渗透尊重他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询问对方的姓名What's your name?及回答My name's….以及道别的表达法:Goodbye! Bye,…

  2.难点:

  (1)能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What's your name? My name's….

  (2)name's的发音。

  四、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参考个性化备课

  Step 1 Preparation

  1. Sing a song"Hello".课本P10歌曲。师播放录音,师生拍手、挥手齐唱。

  2.师生相互问侯。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做自我介绍, Hello, I'm … My name's...(注意放慢语速,可重复)

  Step 2 Presentation

  1.教学My name's….

  (1)课件展示情境图并通过:What are their names ?引出本节课的人物。T:Mike is talking with John .Listen and answer :What does John say ?引出第一个知识点:My name's...

  (2)师带着自己的姓名卡片,走到学生中间和其中一名学生打招呼:T: Hello, I'm Mr….My name's….重复两遍并同时指着自己的姓名卡片,再指着学生的姓名卡片问What's your name?

  (3)教师引导学生回答My name's….用类似的方法与其他学生进行问答练*。

  板书句子My name's….师教读、示范发音(强调name's的发音)、领读,生跟读,个读。

  (4)指生做自我介绍Hello!/Hi! My name's….小组内练*。

  (5)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介绍自己的姓名有两种表达法:I'm..../My name's....

  2.教学What's your name?

  (1)Listen and choose:What does Mike say ?

  A.What's your name ? B.My name's Mike.通过听音选择引出第二个知识点:What's your name ?

  (2)教师带着自己的姓名卡片说My name's….问2---3名学生What's your name?

  (3)师板书句子What's your name?师教读、示范发音(多次示范what's的发音)、领读,生跟读,个读。

  (4)让一生站起,其余生齐问:What's your name?此生回答:My name's …

  (5)Pair work小组内问答What's your name? My name's….

  3.教学Goodbye! Bye,...

  (1)Listen,watch and answer.播放视频并出示问题:What does Miss White say ?引出Goodbye并教学。师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与自己对话。例如:

  Hello, I'm….What's your name?/ My name's …./ (分别时说) Goodbye!/ Goodbye或Bye!

  教师板书Goodbye! Bye.师教读、示范发音、领读,生跟读,个读。

  (2)师生示范,小组内进行问答练*。

  (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道别的'几种表达法:Goodbye.Bye.Bye-bye.告诉学生Goodbye.是道别的正式用语,Bye! Bye-bye.是非正式用语。

  Step 3 Practice巩固练*

  1. T: Listen and point.生看课本,听录音,注意正确的语音、语调。

  T: Listen and repeat.生跟读录音,模仿正确的语言、语调。

  2.师生、生生、同桌戴头饰分角色朗读课文。

  3.Let's play.四人或六人为一个小组,先将学生自制的名卡收集在一起,再由每组的"小老师"通过问What's your name?同学回答My name's….的方式练*,答对的同学拿回自己的名卡戴在胸前。教师与一组学生进行示范,分小组练*。

  Step 4 Production输出运用

  1.角色表演: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展示Let's talk的对话。

  2.Let's act.让学生用自己的英文名,师先与一生示范,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如:

  Hello!/ Hi!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Goodbye!/ Bye!

  Step 5 Progress检测提高

  1.做当堂达标题。

  做基础训练第3页第一、二题。

  2.Let's check听录音,完成听力练*,核对答案。教师及时表扬。

  3. Summary:What have you learned today?引导生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

  4.Homework

  (1)听录音跟读课文。

  (2)用对话中所学的内容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一、教材分析:

  我们所使用的湘少版四年级上册的教材是根据《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进行 编写,以“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原则,力求使话题、功能、结构和任务四个方面在比较真实的情景中紧密联系,融为一体;本教材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本教材共由12个单元和两个评价单元组成,其中第一~第十二单元为新授单元。新授单元主要由A、B、C、D、E、F,G七个板块构成。新版教材相较于老版多了一个新的板块,Let’s read and write,旨在使学生通过该部分故事的学*能将所学单词和句型运用于片段中从而达到真正理解语言并使用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英语学*兴趣整体相比于三年级有所下降,英语基础较弱但比较*均,所以本学期主要任务是提高整体水*,并适当培养2-5个尖子生。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放在首位,注意分层教学,引导学生端正学*态度,掌握良好的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三、教学内容及相应的教学措施:

  1、情景对话或配图短文阅读教学。

  通过该板块的教学,着重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朗读能力和会话能力。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先听说、后读写,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尽量创设信息沟,借助图片、关键词等,让学生进行看图说话、故事接龙、简述故事等,或编成小短剧,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语言实践活动。

  阅读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教会学生使用英汉词典;激发阅读的兴趣;培养快速阅读能力;学会浏览;扩大阅读视野,学会跳跃式阅读;培养朗读的能力;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精读的能力;自由表达,仿照课文用英文编个故事或对话或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词汇教学。

  在教学中,我将尽可能用学生已知的情景引出新的词语,并与句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词不离句,使学生能在情景中学*和运用词汇;除此以外,在教授难以区分的新单词时,要多利用新鲜的游戏来进行教学,这样,将手势与词义结合进行练*,新颖、好玩、有趣。游戏对任何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都是很受欢迎的。只要我们不盲目提高要求,承认学生认知水*的差异性,很多学生都能接受并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

  我将把这块的内容设计为英语活动课,要以语言的运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让他们通过模仿、体验、实践和合作等方式发展能力和智力,开开心心地学以致用。

  另外,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故事部分,有计划、有重点地综合复*所学词语、句型和日常交际用语。在教学时,我将根据具体情况将这些板块重新组合,也可适当增加内容,使学生更好地复*所学内容,完成学*任务。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1

  开学初工作

  2 2

  Unit 1 nice to meet you.

  2 3

  Unit 2 what’s that?

  2 4

  Unit 3 look at that elephant.

  2 5

  Unit 4 those are eggs.

  2 6

  Unit 5 I like biscuits.

  2 7

  Unit 6 whose is this?

  2 8

  Aeement I

  2 9

  Unit 7 We’re soldiers.

  2 10

  期中考试。

相关词条